美章网 精品范文 品牌效应的好处范文

品牌效应的好处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品牌效应的好处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品牌效应的好处

第1篇

关键词:品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观察世界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一种正向关系,这种正向关系表现在:区域品牌较好的地区其区域经济发展的也较好,反之,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往往落后。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的强势品牌越多,市场竞争力就越强,则所创造的国民财富就越多,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品牌塑造是密切相关的[1]。

一、文献综述。

波特(1998)认为,区域品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产业群是区域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产业集群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获得交易成本、外部经济和创新等方面的竞争力。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区域经济效益的提高,区域品牌效应凸现,提升区域品牌就势在必行了。波特(2002)又进一步指出一个国家的成功并非来自某一项产业的成功,而是源于国家内部众多的产业簇群,区域品牌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簇群,带动区域周边地区的发展。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品牌之间的关系,这方面国内已有许多研究。孙宏杰(2002)认为,区域品牌包含的两个要素中的第二个要素品牌效应,往往代表着一个地方产业产品的主体和形象,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夏曾玉(2003,2004)通过对“温州现象”的考察,分析了建设区域品牌的好处以及温州建设区域品牌的经验。陈方方(2005)强调,地域品牌有识别、搭载、聚集、刺激的经济效应。何铁(2005)指出,品牌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吴程或(2005)认为,区域品牌可以增强区域的核心竞争能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能够形成地域分工与产业分工的有效结合,是农村城市化和城市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武跃丽(2005)认为,区域品牌比单个企业品牌具有更持续的品牌效应,更强大的吸引力,在对外宣传和区域经济发展中能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肖志明(2009)从品牌带动来研究区域经济增长问题,通过晋江品牌带动经济增长模式,找到品牌带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关系,为其他区域通过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以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可见,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品牌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域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研究至今还没有系统化,尤其是如何更好地发挥品牌带动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更应展开清晰、彻底的研究。所以实施品牌战略,推动经济发展已成为时展和经济转型的紧迫要求,构建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机制是提高国际竞争力,振兴民族经济的必由之路。

二、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机制”一词的含义为[2]:事物在内因与外力共同作用下发生变化的原理及其表现形态。区域品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机制是区域品牌形成过程中和形成后产生的一些变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因素共同起作用,以使区域经济得到发展。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区域品牌,使区域经济和区域品牌共同持续发展。

1.区域品牌的内在带动机制。

(1)外部规模带动机制。

外部规模经济理论首先由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在1890年提出,后经克鲁格曼等学者的完善而得到发展。外部规模经济理论认为[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行业规模较大的地区比行业规模较小的地区生产更有效率,行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该地区厂商的规模收益递增,这会导致某种行业及其辅助部门在同一或几个地点大规模高度集中,形成外部规模经济。通常由产业集群形成的区域品牌企业中,多数的企业规模比较小,内部规模经济难以观察,然而,由于分工的不断外部化和专业化生产的深入,各个企业的生产都集中于某个特定的产品和特定的经济环节,产品和服务可以同时满足其他厂商的需求,区域品牌的外部规模经济也就显现出来。相对于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对于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具有非常特殊的重要作用。

(2)空间集聚带动机制。

大量中小企业在大城市的近郊区或中小城市(镇)集聚成群,空间上的接近使经济活动高度密集。从硅谷到中关村,从底特律汽车工业的集中到深圳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从娱乐业、金融业、酿酒业、冶炼业到高科技产业的集聚,都是因为有某种或某些优势资源的存在,这

转贴于 些优势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如农产品、矿产资源、水陆交通的便利)、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人力资源和政治资源等,这些资源是企业集群在某地诞生的个性化条件。另外,空间集聚不仅带来生产上的外部经济性,而且还产生智力与管理外溢。例如:对于集聚的企业,即使自己不进行科研开发,也可以因久居此地而享受智力包括隐性知识外溢带来的好处,如:由于大学或科研机构的集聚使当地企业技术进步比其他地区的企业更快,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使区域品牌企业获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好处。

(3)整体优化带动机制。

整体优化效应是指群体内各组织由于增长上的协调而产生的收益。区域品牌的特性表明,集群区域品牌是一个天然的区域创新系统,在某一区域的机构集中能够形成一个共享的文化与学习区域,产生一个学习与知识传播的网络,积淀丰富的社会资本,从而促进区域系统的创新能力提升和技术进步。如作为高技术集群区域品牌的典范,硅谷因其知识密集、流动的高质量劳动力、鼓励冒险并容忍失败的氛围、开放的商业环境、产学研的互动、政企与非赢利机构的合作、专业化的商业服务机构、高质量的生活等特点而被誉为“技术进步的源泉”。

2.区域品牌的外在带动机制。

(1)关联带动机制。

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础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一般都有一个主导核心企业,通过该主导核心企业的衍生、裂变、创新与被模仿而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区域品牌。一个区域有某个领域的产业或企业出现,随即与之相互关联、相互竞争的原材料、零配件供应、产品制作、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就会在空间分布上不断地趋向集中,汇集于区域的各企业,通过合作与交流,寻求规模经济,寻求互动式学习和创新,寻求在产业价值链上新的机会和更有影响力的竞争位置。

(2)扩散带动机制。

区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它与区域外围之间通过双向联系来获取自身发展不可缺少的原料、燃料、劳动力和技术,同时也为其他区域提品和服务。区域品牌的建立和发展,同样会形成对原材料、零部件及辅助产品等的较高需求,从而刺激相关部门的建立及生产规模的扩大,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增长[4]。

3.不同类型区域品牌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机制。

(1)由特色资源、技术工艺形成的区域品牌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

地理气候、地貌条件和文化特质、传统工艺是很难移植和模仿的,有些区域品牌的形成在于其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或是因为悠久历史的特色技术工艺,如新疆哈密瓜、杭州龙井茶、景德镇陶瓷、苏州刺绣等。在特定区域内,基于当地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人文环境或特色技术工艺,围绕某一主导产品或产业的生产活动为基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步树立起来能代表本地区特色的品牌。这种具有特色竞争优势企业空间聚集形成本地化的产业氛围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它们是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5]。比如河南信阳毛尖、福建安溪“乌龙茶”和“铁观音”系列、浙江安吉白茶等。这些地方借助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发展,并通过区域品牌效应在市场上实现品牌对产品的增值作用。

(2)由产业集群形成的区域品牌的带动机制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自身的一些特征(如区位特征、资源共享特征),使区域内企业获得市场优势、创新优势,形成区域品牌的特色和竞争优势。这种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品牌企业空间聚集形成本地化的产业氛围、产业品牌和产业综合竞争力,这是其他区域很难模仿的。这些具有特色的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往往具有乘数效应,他们是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三、发挥品牌效应,推动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树立用品牌引领经济发展的理念。

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品牌主导。我们对于世界经济强国的了解和认识大都是从品牌开始的。

通过波音、通用、微软、可口可乐、沃尔玛,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强大的美国;通过奔驰、西门子,我们认识了德国;通过三星、现代,LG、了解了韩国。同样,这些国家对世界经济和市场的渗透、占有和垄断,也是通过这些品牌实现的。正是因为认识到了品牌的好处,他们高度重视品牌战略,许多国家把品牌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始终把打造品牌作为谋求长远发展的企业战略,坚持不懈地围绕自己的品牌来提升产品质量,培育企业文化,提供优质服务,推进自主创新,最后形成今天的世界性影响力,这一切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因此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推动产业升级,逐步形成产业龙头、产业链条、产业集群,树立用品牌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2.搭建用品牌整合资源的平台。

品牌的基础是企业和产品,引导企业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重视品牌的培育和研发,加大品牌创新推广的投入,不断开发出掌握核心技术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

权、适应市场需要的品牌产品;对于企业现有的品牌应该进一步巩固提高,使其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同时鼓励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的生产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联合等多种途径进行品牌重组,加快生产要素向名牌企业聚集,着力打造区域经济的旗帜品牌。

以知名品牌企业为龙头,以标准化生产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品牌规模效益,把现有品牌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品牌走出省门,争创中国名牌和世界名牌,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通过授权生产、授权经营、连锁经营等方式,实现快速的品牌扩张、规模扩张、市场扩张。如吉林化纤“白山”牌商标被认定驰名商标后,大力推进商标许可使用,带动了相关企业的发展。因此,广泛深入地开展品牌建设研究和交流工作,搭建品牌建设的公共平台,为充分发挥优势品牌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奠定基础,继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3.整体优化区域资源,奠定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基础。

区域品牌存在的价值在于它在市场上的定位和不可替代性,定位的实质就是将区域品牌放在目标顾客心目中给它一个独特的位置,由此而形成区域鲜明的品牌个性。[6]由于空间差异的客观存在,每个区域的禀赋是不同的,每个区域的优势也各有千秋,因此区域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准确定位。区域定位的基础是区域最具优势的资源,优势资源是区域品牌的成因之一。由于区域品牌的培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过程,因此只有那些具有规模性、低消耗、可持续性的特有资源才是优势资源。在培育区域品牌选择重点产业时,我们一定要选择那些建立在可持续性的优势资源之上且具有发展潜力、竞争优势明显、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重点扶持。

4.发挥品牌效应,推动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品牌之所以对任何企业都具有吸引力,是因为它的品牌效应。产品品牌的声誉一旦树立起来,就会通过消费和流通领域的传播,迅速扩大产品的影响力,赢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青睐。只要产品质量信誉不受损害,它的影响力及其经济效果就会长期持续下去,以至延续几代人的时间,并且品牌的信誉可以由一种产品放大到一组产品,产品的卓越形象可以放大为企业甚至地区的形象,由此带来的经济效果也起到了乘数作用。由于品牌产生的扩散、持续和放大效应机制,刺激市场需求,能给企业带来一连串的利益。市场营销学认为,当品牌被公众认可后,就成了一种载体,在此基础上,利用其品牌效应,将其做强做大,形成品牌企业和集群品牌,就形成了品牌经济。

总之,只有通过积极培育区域品牌、全国品牌乃至国际品牌,才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产品占据国内外高端市场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发挥品牌市场带动作用是振兴经济,提高国力的必经之路[7]。

参考文献

[1]马志强。区域形象—现代区域发展的品牌和魅力[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25.

[2]孙日瑶。品牌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48.

[3]刘阳。中国品牌[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156.

[4]熊爱华。区域品牌与产业集群互动关系中的磁场效应分析?[J]。管理世界,2008,(8)∶176.

[5]王秀海,区域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研究[D]。硕士论文,2007∶5.

第2篇

摘要:随着品牌经济的出现和区域功能的转变,区域品牌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地区相继提出了依靠发展区域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构建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机制对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品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观察世界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一种正向关系,这种正向关系表现在:区域品牌较好的地区其区域经济发展的也较好,反之,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往往落后。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的强势品牌越多,市场竞争力就越强,则所创造的国民财富就越多,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品牌塑造是密切相关的[1]。

一、综述。

波特(1998)认为,区域品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产业群是区域经济的一个显着特征。产业集群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获得交易成本、外部经济和创新等方面的竞争力。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区域经济效益的提高,区域品牌效应凸现,提升区域品牌就势在必行了。波特(2002)又进一步指出一个国家的成功并非来自某一项产业的成功,而是源于国家内部众多的产业簇群,区域品牌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簇群,带动区域周边地区的发展。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品牌之间的关系,这方面国内已有许多研究。孙宏杰(2002)认为,区域品牌包含的两个要素中的第二个要素品牌效应,往往代表着一个地方产业产品的主体和形象,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夏曾玉(2003,2004)通过对“温州现象”的考察,分析了建设区域品牌的好处以及温州建设区域品牌的经验。陈方方(2005)强调,地域品牌有识别、搭载、聚集、刺激的经济效应。何铁(2005)指出,品牌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吴程或(2005)认为,区域品牌可以增强区域的核心竞争能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能够形成地域分工与产业分工的有效结合,是农村城市化和城市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武跃丽(2005)认为,区域品牌比单个企业品牌具有更持续的品牌效应,更强大的吸引力,在对外宣传和区域经济发展中能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肖志明(2009)从品牌带动来研究区域经济增长问题,通过晋江品牌带动经济增长模式,找到品牌带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关系,为其他区域通过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以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可见,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品牌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域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研究至今还没有系统化,尤其是如何更好地发挥品牌带动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更应展开清晰、彻底的研究。所以实施品牌战略,推动经济发展已成为时展和经济转型的紧迫要求,构建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机制是提高国际竞争力,振兴民族经济的必由之路。

二、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机制”一词的含义为[2]:事物在内因与外力共同作用下发生变化的原理及其表现形态。区域品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机制是区域品牌形成过程中和形成后产生的一些变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因素共同起作用,以使区域经济得到发展。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区域品牌,使区域经济和区域品牌共同持续发展。

1.区域品牌的内在带动机制。

(1)外部规模带动机制。

外部规模经济理论首先由着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在1890年提出,后经克鲁格曼等学者的完善而得到发展。外部规模经济理论认为[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行业规模较大的地区比行业规模较小的地区生产更有效率,行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该地区厂商的规模收益递增,这会导致某种行业及其辅助部门在同一或几个地点大规模高度集中,形成外部规模经济。通常由产业集群形成的区域品牌企业中,多数的企业规模比较小,内部规模经济难以观察,然而,由于分工的不断外部化和专业化生产的深入,各个企业的生产都集中于某个特定的产品和特定的经济环节,产品和服务可以同时满足其他厂商的需求,区域品牌的外部规模经济也就显现出来。相对于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对于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具有非常特殊的重要作用。

(2)空间集聚带动机制。

大量中小企业在大城市的近郊区或中小城市(镇)集聚成群,空间上的接近使经济活动高度密集。从硅谷到中关村,从底特律汽车工业的集中到深圳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从娱乐业、金融业、酿酒业、冶炼业到高科技产业的集聚,都是因为有某种或某些优势资源的存在,这些优势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如农产品、矿产资源、水陆交通的便利)、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人力资源和政治资源等,这些资源是企业集群在某地诞生的个性化条件。另外,空间集聚不仅带来生产上的外部经济性,而且还产生智力与管理外溢。例如:对于集聚的企业,即使自己不进行科研开发,也可以因久居此地而享受智力包括隐性知识外溢带来的好处,如:由于大学或科研机构的集聚使当地企业技术进步比其他地区的企业更快,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使区域品牌企业获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好处。

(3)整体优化带动机制。

整体优化效应是指群体内各组织由于增长上的协调而产生的收益。区域品牌的特性表明,集群区域品牌是一个天然的区域创新系统,在某一区域的机构集中能够形成一个共享的文化与学习区域,产生一个学习与知识传播的网络,积淀丰富的社会资本,从而促进区域系统的创新能力提升和技术进步。如作为高技术集群区域品牌的典范,硅谷因其知识密集、流动的高质量劳动力、鼓励冒险并容忍失败的氛围、开放的商业环境、产学研的互动、政企与非赢利机构的合作、专业化的商业服务机构、高质量的生活等特点而被誉为“技术进步的源泉”。 区域品牌的外在带动机制。

(1)关联带动机制。

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础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一般都有一个主导核心企业,通过该主导核心企业的衍生、裂变、创新与被模仿而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区域品牌。一个区域有某个领域的产业或企业出现,随即与之相互关联、相互竞争的原材料、零配件供应、产品制作、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就会在空间分布上不断地趋向集中,汇集于区域的各企业,通过合作与交流,寻求规模经济,寻求互动式学习和创新,寻求在产业价值链上新的机会和更有影响力的竞争位置。

(2)扩散带动机制。

区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它与区域外围之间通过双向联系来获取自身发展不可缺少的原料、燃料、劳动力和技术,同时也为其他区域提品和服务。区域品牌的建立和发展,同样会形成对原材料、零部件及辅助产品等的较高需求,从而刺激相关部门的建立及生产规模的扩大,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增长[4]。 不同类型区域品牌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机制。

(1)由特色资源、技术工艺形成的区域品牌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

地理气候、地貌条件和文化特质、传统工艺是很难移植和模仿的,有些区域品牌的形成在于其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或是因为悠久历史的特色技术工艺,如新疆哈密瓜、杭州龙井茶、景德镇陶瓷、苏州刺绣等。在特定区域内,基于当地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人文环境或特色技术工艺,围绕某一主导产品或产业的生产活动为基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步树立起来能代表本地区特色的品牌。这种具有特色竞争优势企业空间聚集形成本地化的产业氛围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它们是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5]。比如河南信阳毛尖、福建安溪“乌龙茶”和“铁观音”系列、浙江安吉白茶等。这些地方借助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发展,并通过区域品牌效应在市场上实现品牌对产品的增值作用。

(2)由产业集群形成的区域品牌的带动机制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自身的一些特征(如区位特征、资源共享特征),使区域内企业获得市场优势、创新优势,形成区域品牌的特色和竞争优势。这种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品牌企业空间聚集形成本地化的产业氛围、产业品牌和产业综合竞争力,这是其他区域很难模仿的。这些具有特色的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往往具有乘数效应,他们是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三、发挥品牌效应,推动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树立用品牌引领经济发展的理念。

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品牌主导。我们对于世界经济强国的了解和认识大都是从品牌开始的。

通过波音、通用、微软、可口可乐、沃尔玛,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强大的美国;通过奔驰、西门子,我们认识了德国;通过三星、现代,LG、了解了韩国。同样,这些国家对世界经济和市场的渗透、占有和垄断,也是通过这些品牌实现的。正是因为认识到了品牌的好处,他们高度重视品牌战略,许多国家把品牌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始终把打造品牌作为谋求长远发展的企业战略,坚持不懈地围绕自己的品牌来提升产品质量,培育企业文化,提供优质服务,推进自主创新,最后形成今天的世界性影响力,这一切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因此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推动产业升级,逐步形成产业龙头、产业链条、产业集群,树立用品牌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搭建用品牌整合资源的平台。

品牌的基础是企业和产品,引导企业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重视品牌的培育和研发,加大品牌创新推广的投入,不断开发出掌握核心技术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适应市场需要的品牌产品;对于企业现有的品牌应该进一步巩固提高,使其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同时鼓励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的生产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联合等多种途径进行品牌重组,加快生产要素向名牌企业聚集,着力打造区域经济的旗帜品牌。

以知名品牌企业为龙头,以标准化生产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品牌规模效益,把现有品牌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品牌走出省门,争创中国名牌和世界名牌,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通过授权生产、授权经营、连锁经营等方式,实现快速的品牌扩张、规模扩张、市场扩张。如吉林化纤“白山”牌商标被认定驰名商标后,大力推进商标许可使用,带动了相关企业的发展。因此,广泛深入地开展品牌建设研究和交流工作,搭建品牌建设的公共平台,为充分发挥优势品牌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奠定基础,继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整体优化区域资源,奠定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基础。

区域品牌存在的价值在于它在市场上的定位和不可替代性,定位的实质就是将区域品牌放在目标顾客心目中给它一个独特的位置,由此而形成区域鲜明的品牌个性。[6]由于空间差异的客观存在,每个区域的禀赋是不同的,每个区域的优势也各有千秋,因此区域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准确定位。区域定位的基础是区域最具优势的资源,优势资源是区域品牌的成因之一。由于区域品牌的培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过程,因此只有那些具有规模性、低消耗、可持续性的特有资源才是优势资源。在培育区域品牌选择重点产业时,我们一定要选择那些建立在可持续性的优势资源之上且具有发展潜力、竞争优势明显、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重点扶持。 发挥品牌效应,推动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品牌之所以对任何企业都具有吸引力,是因为它的品牌效应。产品品牌的声誉一旦树立起来,就会通过消费和流通领域的传播,迅速扩大产品的影响力,赢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青睐。只要产品质量信誉不受损害,它的影响力及其经济效果就会长期持续下去,以至延续几代人的时间,并且品牌的信誉可以由一种产品放大到一组产品,产品的卓越形象可以放大为企业甚至地区的形象,由此带来的经济效果也起到了乘数作用。由于品牌产生的扩散、持续和放大效应机制,刺激市场需求,能给企业带来一连串的利益。市场营销学认为,当品牌被公众认可后,就成了一种载体,在此基础上,利用其品牌效应,将其做强做大,形成品牌企业和集群品牌,就形成了品牌经济。

总之,只有通过积极培育区域品牌、全国品牌乃至国际品牌,才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产品占据国内外高端市场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发挥品牌市场带动作用是振兴经济,提高国力的必经之路[7]。

[1]马志强。区域形象—现代区域发展的品牌和魅力[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25.

[2]孙日瑶。品牌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48.

[3]刘阳。中国品牌[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156.

[4]熊爱华。区域品牌与产业集群互动关系中的磁场效应分析?[J]。管理世界,2008,(8)∶176.

[5]王秀海,区域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研究[D]。硕士论文,2007∶5.

第3篇

关键词:品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观察世界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一种正向关系,这种正向关系表现在:区域品牌较好的地区其区域经济发展的也较好,反之,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往往落后。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的强势品牌越多,市场竞争力就越强,则所创造的国民财富就越多,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品牌塑造是密切相关的[1]。

一、文献综述

波特(1998)认为,区域品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产业群是区域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产业集群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获得交易成本、外部经济和创新等方面的竞争力。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区域经济效益的提高,区域品牌效应凸现,提升区域品牌就势在必行了。波特(2002)又进一步指出一个国家的成功并非来自某一项产业的成功,而是源于国家内部众多的产业簇群,区域品牌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簇群,带动区域周边地区的发展。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品牌之间的关系,这方面国内已有许多研究。孙宏杰(2002)认为,区域品牌包含的两个要素中的第二个要素品牌效应,往往代表着一个地方产业产品的主体和形象,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夏曾玉(2003,2004)通过对“温州现象”的考察,分析了建设区域品牌的好处以及温州建设区域品牌的经验。陈方方(2005)强调,地域品牌有识别、搭载、聚集、刺激的经济效应。何铁(2005)指出,品牌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吴程或(2005)认为,区域品牌可以增强区域的核心竞争能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能够形成地域分工与产业分工的有效结合,是农村城市化和城市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武跃丽(2005)认为,区域品牌比单个企业品牌具有更持续的品牌效应,更强大的吸引力,在对外宣传和区域经济发展中能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肖志明(2009)从品牌带动来研究区域经济增长问题,通过晋江品牌带动经济增长模式,找到品牌带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关系,为其他区域通过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以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可见,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品牌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域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研究至今还没有系统化,尤其是如何更好地发挥品牌带动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更应展开清晰、彻底的研究。所以实施品牌战略,推动经济发展已成为时展和经济转型的紧迫要求,构建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机制是提高国际竞争力,振兴民族经济的必由之路。

二、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机制”一词的含义为[2]:事物在内因与外力共同作用下发生变化的原理及其表现形态。区域品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机制是区域品牌形成过程中和形成后产生的一些变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因素共同起作用,以使区域经济得到发展。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区域品牌,使区域经济和区域品牌共同持续发展。

1.区域品牌的内在带动机制。

(1)外部规模带动机制。

外部规模经济理论首先由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在1890年提出,后经克鲁格曼等学者的完善而得到发展。外部规模经济理论认为[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行业规模较大的地区比行业规模较小的地区生产更有效率,行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该地区厂商的规模收益递增,这会导致某种行业及其辅助部门在同一或几个地点大规模高度集中,形成外部规模经济。通常由产业集群形成的区域品牌企业中,多数的企业规模比较小,内部规模经济难以观察,然而,由于分工的不断外部化和专业化生产的深入,各个企业的生产都集中于某个特定的产品和特定的经济环节,产品和服务可以同时满足其他厂商的需求,区域品牌的外部规模经济也就显现出来。相对于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对于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具有非常特殊的重要作用。

(2)空间集聚带动机制。

大量中小企业在大城市的近郊区或中小城市(镇)集聚成群,空间上的接近使经济活动高度密集。从硅谷到中关村,从底特律汽车工业的集中到深圳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从娱乐业、金融业、酿酒业、冶炼业到高科技产业的集聚,都是因为有某种或某些优势资源的存在,这些优势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如农产品、矿产资源、水陆交通的便利)、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人力资源和政治资源等,这些资源是企业集群在某地诞生的个性化条件。另外,空间集聚不仅带来生产上的外部经济性,而且还产生智力与管理外溢。例如:对于集聚的企业,即使自己不进行科研开发,也可以因久居此地而享受智力包括隐性知识外溢带来的好处,如:由于大学或科研机构的集聚使当地企业技术进步比其他地区的企业更快,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使区域品牌企业获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好处。

(3)整体优化带动机制。

整体优化效应是指群体内各组织由于增长上的协调而产生的收益。区域品牌的特性表明,集群区域品牌是一个天然的区域创新系统,在某一区域的机构集中能够形成一个共享的文化与学习区域,产生一个学习与知识传播的网络,积淀丰富的社会资本,从而促进区域系统的创新能力提升和技术进步。如作为高技术集群区域品牌的典范,硅谷因其知识密集、流动的高质量劳动力、鼓励冒险并容忍失败的氛围、开放的商业环境、产学研的互动、政企与非赢利机构的合作、专业化的商业服务机构、高质量的生活等特点而被誉为“技术进步的源泉”。

2.区域品牌的外在带动机制。

(1)关联带动机制。

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础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一般都有一个主导核心企业,通过该主导核心企业的衍生、裂变、创新与被模仿而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区域品牌。一个区域有某个领域的产业或企业出现,随即与之相互关联、相互竞争的原材料、零配件供应、产品制作、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就会在空间分布上不断地趋向集中,汇集于区域的各企业,通过合作与交流,寻求规模经济,寻求互动式学习和创新,寻求在产业价值链上新的机会和更有影响力的竞争位置。

(2)扩散带动机制。

区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它与区域之间通过双向联系来获取自身发展不可缺少的原料、燃料、劳动力和技术,同时也为其他区域提品和服务。区域品牌的建立和发展,同样会形成对原材料、零部件及辅助产品等的较高需求,从而刺激相关部门的建立及生产规模的扩大,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增长[4]。

3.不同类型区域品牌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机制。

(1)由特色资源、技术工艺形成的区域品牌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

地理气候、地貌条件和文化特质、传统工艺是很难移植和模仿的,有些区域品牌的形成在于其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或是因为悠久历史的特色技术工艺,如新疆哈密瓜、杭州龙井茶、景德镇陶瓷、苏州刺绣等。在特定区域内,基于当地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人文环境或特色技术工艺,围绕某一主导产品或产业的生产活动为基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步树立起来能代表本地区特色的品牌。这种具有特色竞争优势企业空间聚集形成本地化的产业氛围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它们是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5]。比如河南信阳毛尖、福建安溪“乌龙茶”和“铁观音”系列、浙江安吉白茶等。这些地方借助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发展,并通过区域品牌效应在市场上实现品牌对产品的增值作用。

(2)由产业集群形成的区域品牌的带动机制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自身的一些特征(如区位特征、资源共享特征),使区域内企业获得市场优势、创新优势,形成区域品牌的特色和竞争优势。这种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品牌企业空间聚集形成本地化的产业氛围、产业品牌和产业综合竞争力,这是其他区域很难模仿的。这些具有特色的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往往具有乘数效应,他们是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三、发挥品牌效应,推动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树立用品牌引领经济发展的理念。

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品牌主导。我们对于世界经济强国的了解和认识大都是从品牌开始的。

通过波音、通用、微软、可口可乐、沃尔玛,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强大的美国;通过奔驰、西门子,我们认识了德国;通过三星、现代,LG、了解了韩国。同样,这些国家对世界经济和市场的渗透、占有和垄断,也是通过这些品牌实现的。正是因为认识到了品牌的好处,他们高度重视品牌战略,许多国家把品牌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始终把打造品牌作为谋求长远发展的企业战略,坚持不懈地围绕自己的品牌来提升产品质量,培育企业文化,提供优质服务,推进自主创新,最后形成今天的世界性影响力,这一切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因此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推动产业升级,逐步形成产业龙头、产业链条、产业集群,树立用品牌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2.搭建用品牌整合资源的平台。

品牌的基础是企业和产品,引导企业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重视品牌的培育和研发,加大品牌创新推广的投入,不断开发出掌握核心技术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适应市场需要的品牌产品;对于企业现有的品牌应该进一步巩固提高,使其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同时鼓励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的生产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联合等多种途径进行品牌重组,加快生产要素向名牌企业聚集,着力打造区域经济的旗帜品牌。

以知名品牌企业为龙头,以标准化生产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品牌规模效益,把现有品牌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品牌走出省门,争创中国名牌和世界名牌,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通过授权生产、授权经营、连锁经营等方式,实现快速的品牌扩张、规模扩张、市场扩张。如吉林化纤“白山”牌商标被认定驰名商标后,大力推进商标许可使用,带动了相关企业的发展。因此,广泛深入地开展品牌建设研究和交流工作,搭建品牌建设的公共平台,为充分发挥优势品牌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奠定基础,继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3.整体优化区域资源,奠定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基础。

区域品牌存在的价值在于它在市场上的定位和不可替代性,定位的实质就是将区域品牌放在目标顾客心目中给它一个独特的位置,由此而形成区域鲜明的品牌个性。[6]由于空间差异的客观存在,每个区域的禀赋是不同的,每个区域的优势也各有千秋,因此区域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准确定位。区域定位的基础是区域最具优势的资源,优势资源是区域品牌的成因之一。由于区域品牌的培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过程,因此只有那些具有规模性、低消耗、可持续性的特有资源才是优势资源。在培育区域品牌选择重点产业时,我们一定要选择那些建立在可持续性的优势资源之上且具有发展潜力、竞争优势明显、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重点扶持。

4.发挥品牌效应,推动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品牌之所以对任何企业都具有吸引力,是因为它的品牌效应。产品品牌的声誉一旦树立起来,就会通过消费和流通领域的传播,迅速扩大产品的影响力,赢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青睐。只要产品质量信誉不受损害,它的影响力及其经济效果就会长期持续下去,以至延续几代人的时间,并且品牌的信誉可以由一种产品放大到一组产品,产品的卓越形象可以放大为企业甚至地区的形象,由此带来的经济效果也起到了乘数作用。由于品牌产生的扩散、持续和放大效应机制,刺激市场需求,能给企业带来一连串的利益。市场营销学认为,当品牌被公众认可后,就成了一种载体,在此基础上,利用其品牌效应,将其做强做大,形成品牌企业和集群品牌,就形成了品牌经济。

总之,只有通过积极培育区域品牌、全国品牌乃至国际品牌,才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产品占据国内外高端市场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发挥品牌市场带动作用是振兴经济,提高国力的必经之路[7]。

参考文献:

[1]马志强。区域形象—现代区域发展的品牌和魅力[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25.

[2]孙日瑶。品牌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48.

[3]刘阳。中国品牌[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156.

[4]熊爱华。区域品牌与产业集群互动关系中的磁场效应分析[J]。管理世界,2008,(8)∶176.

[5]王秀海,区域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研究[D]。硕士论文,2007∶5.

第4篇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房地产 品牌策略

为稳定房价、平抑房地产泡沫,2016年政府陆续出台宏观调控措施,特别是“因城施政”及其配套政策出台以来,政府稳定房地产市场、有效调配资源的决心不言而喻。可以预见,今后房地产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打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将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手段。

一、品牌效应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品牌发展,先后经历了房地产杂牌之间的混战、名牌的诞生以及名牌对杂牌的淘汰战、名牌之间的遭遇战几个阶段,最终形成万科、万达、保利地产等这样一批名牌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品牌的创立与建设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品牌效应。因此,品牌优势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品牌效应创造可观的商业利润。好的品牌可以降低需求的价格弹性,给商品开创一个新的竞争维度,增强房地产商品的不可代替性,从而降低消费者对房地产价格的敏感程度,这就使得具有优质品牌的楼盘可以按更高的价格销售。因此,企业可以凭着名牌产品质量高、附加价值大的特点,定出能够给自己带来丰厚收益的价格,创造可观利润。

其次,品牌效应形成竞争防线。品牌的差别是竞争对手难以仿效的,强势的品牌能够使企业长期保持市场竞争的优势,对来自竞争对手的正面进攻,品牌资产会筑起森严的壁垒。而对于未进入市场者,品牌资产代表的品质以及消费者对它的推崇往往会使竞争者放弃进入市场的念头。

再次,品牌效应有助于企业实现永续销售。通常某一产品的价格、款式、质量、服务等指数被严格限制在了它的生命周期内,只能作用于这一特定的产品使之畅销,随着该产品生命周期的结束,这些指标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也就烟消云散,它不会明显带动下一轮产品的畅销。而一个企业的品牌却可以综合产品的价格、款式、质量、服务及企业的其他一切内容,并将它们抽象化为一种高度强化的视觉符号,成为企业的代表。一旦树立了卓越的品牌,它便会脱离特定的商品,成为一种相对永久的标志,它的信誉会延续渗透到它的一切附着物上,并可以由此缩短新产品和其他产品被消费者接受的过程,实现企业的永续销售。

最后,品牌效应加快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速度。由于房地产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是影响一生的重大购买决策,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时会比购买其他商品更加谨慎,会经历比较长的挑选、顾虑和决断过程。好的品牌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消费者对后验性因素的疑虑,从而缩短决策过程。从资产管理的角度来讲,整个房地产项目的销售速度会加快,从而减少销售管理费用,加速现金流量的周转,节约了资金成本。另外,品牌对于企业而言,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吸引、留住优秀人才的手段。

二、制定适应企业发展的品牌策略

房地产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最后必然是品牌的竞争,消费者在住宅消费的过程中将逐渐走向理性,注重品牌的选择。对于企业来说,一个强势品牌意味着资产。房地产品牌的构成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复杂系统,包括产品、质量、服务、物业管理、营销等。因此,房地产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中,不是片面强调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物质因素的运用,也不是人云亦云地强调时髦的市场概念,而是通过整合来赢得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

(一)单一品牌策略

单一品牌策略,是指企业开发的所有项目都使用同一个品牌名称的品牌模式。单一品牌策略便于企业形象的统一,易于被顾客识别和接受。同时,还能明确品牌含义,降低导入性促销成本,降低开发新品牌的成本。这种品牌策略主要通过项目品牌来推动企业品牌。“阳光100”是单一品牌的典型代表。从2000年起,“阳光100”在北京、天津、沈阳、济南、长沙等9大城市开展了13个“阳光100”项目,其单一品牌策略使得“阳光100”在全国房地产业广为流传。

实施单一品牌模式的最大好处是,有利于树立产品的专业化形象,有利于减少传播费用,在宣传企业的同时宣传了品牌,互动的形式对品牌资产的积累将更加快速有效。当然,实施单一品牌策略也有不利的一面,由于企业行为就是品牌行为,对品牌的伤害也会造成对企业的直接伤害。如果某城市品牌项目出现问题,极有可能产生连锁反应,“株连九族”。

(二)多品牌策略

多品牌策略,是指企业同时开发两个以上相互独立且市场定位明确的品牌。通过多品牌模式,企业可以通过品牌细分市场,以便从总体上提高市场占有率。其优点就在于,各品牌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可以发挥多品牌整体优势。区域品牌避开区域壁垒,快速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多品牌策略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主要强调各项目品牌的独立性,通过各个优秀的项目品牌推进公司品牌的提升。比如沈阳银基下面的东方威尼斯、皇城酒店公寓、地王国际花园、艾特国际公寓项目等。

多品牌策略的实施有两个特点:一是不同的品牌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二是品牌的经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银基下面四个项目营销企划都是由不同人员组成)。实施多品牌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对消费者实施交叉覆盖,且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即使一个品牌失败,对其他的品牌也没有多大的影响。

(三)主副品牌策略

主副品牌策略是一种介于多品牌与单一品牌之间的一种品牌发展模式,需要利用消费者对主品牌的信赖和忠诚度推动副品牌产品的销售。采用主副品牌鹇缘木咛遄龇ㄊ牵以成功的企业品牌作为主品牌,涵盖企业的系列产品,同时又给不同产品起一个生动活泼、富有魅力的名字作为副品牌,也就是项目品牌,以突出产品的个性形象。例如,沈发展―水榭花都、沈发展―鸿基园;万科―金色花园、万科―四季花城等。这种模式的成功必须建立在一个成功的主品牌基础上,副品牌则对统一品牌战略进行有效补充。采用这种品牌策略能使得企业文化及战略与企业的产品保持协调一致,在推广项目品牌的同时,使得企业品牌获得稳步提升。其房地产企业项目品牌多采用“企业品牌+项目品牌”的模式。

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增长,行业的飞速发展使一批知名房地产品牌脱颖而出,在业内流传着“北有万达,南有万科”的说法。随着房地产市场逐步走向理性与成熟,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仅是资金和土地等硬性指标,更重要的是企业在政府及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品牌竞争已悄然代替了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成为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房地产的发展趋势,是以品牌驱动为主导,卖的不是房子,而是一种情感、一种文化、一种体验。房地产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也必将成为重要的竞争与发展战略。

第5篇

区域品牌是指在某个行政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生产能力,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产业产品,进而形成以生产区位地址为名的品牌。区域品牌通过类似于“产地名+产品+特性”的格式,为某个地域的特定产品给予定位,并使这一定位受到广泛认可,成为一个区域声誉、质量和历史文化的综合体现。比如法国香水、意大利皮鞋、瑞士钟表、西湖龙井茶叶等。与产品品牌相比,区域品牌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区域品牌不是以某一个有形产品为依托,而是以某一特定的区位为载体。二是区域品牌并非单个企业所享有,而是区位内生产相同产品的相互关联的企业共同享有的一种无形资产。三是区域品牌与单个产品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区域内众多知名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的品牌效应。四是对于单个企业而言,其产品的生命周期相对短暂,品牌效应难以持续,而区域品牌只要不是因为技术、需求及自身条件等外部原因使集群衰退或转轨,其品牌效应是可以持久的。区域品牌是产业集群发展到高级阶段的重要表征,具有品牌效应和集聚效应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区域品牌对区域内企业的产品具有强大的促销功能。如“美国制造”、“瑞士制造”等已成为高性能、高质量商品的象征,成为区域内产品畅销的通行证。另一方面,区域品牌对于任何进入该区域的企业都自然享有品牌效应,因此,其具有对资源、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的功能。可以通俗地说,“产品品牌”是代表着企业为消费者做的“好事”,而“区域品牌”的形成,则说明特定的区域已经成了社会公认的“好人”,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各个国家(地区)都非常注重区域品牌的建设。

区域品牌的打造,并不是单个企业的事情,而是企业群体和区域政府共同的事情,特别需要政府极力提倡和有效持续的推动。在这方面晋江是一个典型的案例。1994年晋江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适时提出“质量立市”的发展目标,使晋江企业迅速走出了粗制滥造的初级阶段。1998年,晋江市委、市政府再次抓住市场转折的契机,提出“品牌立市”的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发展自主品牌,用塑造品牌来推动经济的发展。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晋江培育出了众多的国内外知名品牌。截止2006年7月份,晋江市共拥有“国字号”企业品牌54项(其中中国驰名商标34件,中国名牌产品18项,商务部重点培育出口名牌2项),45项国家免检产品,210项福建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企业品牌的迅速成长,催生了晋江纺织服装、运动鞋服、休闲食品、文具玩具、伞业等五大产业集群,这五大产业集群的年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值的90%。产业集群发展带来了强大的产业凝聚力,出现了一镇一品和多镇(街道)相同产业协同发展的特点。特色经济板块形成了区域产业品牌,晋江被国家相关机构授予了11项行业称号:晋江市为“中国鞋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中国食品工业强县”、“中国拉链之都”;龙湖镇为“中国织造名镇”;东石镇为“中国伞都”;永和镇为“中国石材之乡”;磁灶镇为“中国陶瓷重镇”;深沪镇为“中国内衣名镇”;英林镇为“中国休闲服装名镇”;新塘街道为“中国运动服装名镇”。这些“国字号”的获得为晋江培育区域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晋江所有企业创造了共享的无形价值。

晋江区域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区域品牌赖以发展的产业集群基础尚不扎实。诸如产业集群进入门槛过低;产业集群缺乏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体系;产业集群面临着产业转移的问题等。

区域品牌仍处于较低的演进阶段。从目前来看,晋江区域品牌还基本上处于初级阶段,即有知名度而尚缺美誉度与忠诚度。

产业区域品牌产权不清,保护主体缺位。由于政府部门不具备品牌管理职能,同时,晋江市的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力量还较薄弱,这就造成了产业区域品牌经营者缺失。这种产权主体的缺失将带来以下两个直接后果。即无法发挥产业区域品牌的辐射能力;由于区域品牌缺乏保护,导致产品质量监管不力。

进一步提升晋江区域品牌若干政策建议

――深入抓好质量工程,维护区域品牌形象。没有质量就不会有品牌,良好的质量是形成品牌的根本条件。区域品牌属于公共物品,即人们可以自由地享受其带来的好处,而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某些企业可能存有侥幸心理,利用区域品牌形象进行掠夺性经营,大肆生产、贩卖假冒伪劣产品,致使区域品牌形象遭到破坏,并殃及区域内其余企业。前不久发生在浙江金华地区的“敌敌畏火腿事件”对金华地区的火腿产业是个沉重的打击。从这点意义上说,区域品牌的构建、维护,政府应当唱主角。为避免企业不自觉的机会主义,政府可以做好以下工作:制定有关质量的地方性法规,联合工商、质检、公安等执法部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市场秩序和区域品牌;引导区域内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共同制定地区产品质量、服务标准,并监督执行,以维护区域品牌在市场上的形象。

――积极注册产业区域品牌,明晰区域品牌产权主体。如果区域品牌的所有者缺位,就会导致无人负责维护、推广、宣传的局面而难以产生区域品牌的搭载、辐射和协同效应,也为少数企业滥用区域品牌提供了可能。在这方面,可以考虑以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名义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诸如“中国鞋都”、“中国拉链之都” 、“中国伞都”等集体商标,并成立相关的专门委员会对相关产业的企业进行审定,符合条件的获准使用集体商标,不能生产出优质产品的企业一律不得使用集体商标,以维护区域品牌的良好形象,推动品牌晋江由知名度向美誉度、忠诚度的过渡。

第6篇

关键词:义乌小商品:区域品牌;机制

摘 要:“义乌小商品”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知名度,打造“义乌小商品”区域品牌是其必然选择。将博弈论引入区域品牌领域的研究是一个新的视角,为了打破同质企业之间以及龙头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囚徒困境”,论文给出了在“义乌小商品”区域品牌建设中的机制设计。

一、 引言

2007年义乌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0.9亿元,同比增长15.7%,人均GDP为59144元人民币。全年集贸市场成交额460.1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348.4亿元,同比增长10.6%,连续第17次蝉联全国批发市场榜首。中国小商品城日均客流量达到21.4万人次,同比增长15.6%会展经济档次高,效益好。共举办各类专业会展43个,比上年增加11个,展会成交额达165.9亿元,增长27.2%,其中2007年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成交额108.9亿元,增长15.2%。而且近年来,义乌政府着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积极鼓励企业和经营者跨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推动下,义乌人大举挺进海外,开展跨国经营:在中东地区,仅阿联酋迪拜市,就有 200多名义乌人在那里经营服装、文具、工艺品、饰品等,买卖做得红红火火。在俄罗斯,50多家“义乌店”在莫斯科安营扎寨,拓展市场。在南非,捷足先登的义乌人兴办了占地9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的“中华门商业中心”。截止目前,义乌市已在3大洲 5个国家开办了数十个义乌小商品市场分市场,常年在国外经商的义乌人达数万之众。

从以上数据可知,“义乌小商品”已经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然而义乌小商品市场要进一步向国际化方面发展,由中国小商品市场迈向国际小商品流通中心,最欠缺的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中国目前小商品制造业的水平并不低,现在所欠缺就是品牌,特别是义乌小商品这一以商品批发市场而存在的品牌,只有建立这一区域品牌,把它作为义乌营销的核心,将义乌的产品,资源和优势作为一个整体向外推出,才能提升整个依托产业集群而企业品牌暂未凸现的义乌小商品的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二、“义乌小商品”走区域品牌道路的必要性

正是因为义乌二十多年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且没有遵循常规的“以农业为主逐步转向以工业为主再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渐进发展,义乌模式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有前途的和最具有借鉴意义的区域发展模式之一,于是在全国各地冒出了许多与义乌早年相似的小商品市场,造成这类商品的分流,挤压了义乌小商品的利润空间,例如郑州的中原国际小商品城、湖南长沙的湘浙小商品批发市场、武汉的汉正街市场、河北的白沟市场等等,外部小商品市场的崛起,对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之上的义乌模式的持续性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果以义乌市场小商品进出口额占全国小商品进口额的比例和义乌市场出口的小商品在国际小商市场的占有率两个指标来考核义乌小商品市场国化经营程度看,虽连续17年来中国小商品城自营口及出货值都居全国小商品批发市场之首,但同全国小商品的出口总额相比较,所占优势不明显,如果与世界市场小商品流通量相比,则更渺小。

为了迎接其他区域的小商品市场的竞争和提高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国际交易规模及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义乌小商品城很有必要走区域品牌发展道路,因为区域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它是众多企业通力合作拼搏的结果,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而且相对区域品牌而言,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对短暂,品牌效应难以持续。而且区域品牌比单个企业在广告,促销,研发等多方面更具规模效益和范围经济。“义乌小商品”区域品牌建设是一项集体行动,是企业间的横向合作行动,这一区域品牌的构建,对加强产业集群企业的横向合作关系,提升整个义乌小商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的“义乌小商品”区域品牌具有“晕轮效应”,会使集群内企业品牌无形中戴上一个神秘美好的光环,从而很快被消费者接受和喜爱。

二、 “义乌小商品”区域品牌构建的博弈分析

所谓区域品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某行政地理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生产能力,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产业产品,一是指某个地域的企业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并形成了该地域某行业或某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如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安溪铁观音,温州皮鞋,嵊州领带,重庆火锅等等。它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区域性,一般限定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的范围内,带有很强的地域特色;二是品牌效应,区域品牌往往代表着一个地区产业产品的主体形象,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头举足轻重的作用。“义乌小商品”区域品牌是指以义乌地域范围内,以生产小商品为主的企业为载体,旨在提高义乌小商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及市场影响力的区域品牌。

博弈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模型,就是 1968年哈丁教授在其著名的论文《公地的悲剧》中提出的理论:假设有一个向一切人开放的牧场,每个牧羊人都从牧羊中获利,并且每个理性的牧羊人都试图扩大自己的放牧量,当过度放牧时,就面临“公地悲剧—牧场的退化。博弈经济学认为,并非只有自然资源才能成为“公地”,公地的本质特征在于决定资产使用方式的产权结构。如果某种资产的产权安排决定了很多人都能不同程度地使用这种资产,那么这种资产就具有公地的特性。

“义乌小商品”区域品牌是一个地区小商品经营企业共享市场机会和利益的品牌,它不只为某个企业提供现实的商机,而平等地为所有企业提供好处,谁利用了这个机会,谁就可能得到好处,即人们可以自由地享受公共物品带来的好处,而不支付任何费用。因此,“义乌小商品”区域品牌具有“公地”的一些特征,由于义乌的每一个企业都是理性的,从自利角度出发进行决策时只考虑个体企业的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而不考虑他们的行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总希望搭便车而享受收益,有些企业可能存在侥幸心理,利用义乌小商品这个品牌进行掠夺性经营,大肆生产,贩卖假冒伪劣产品,致使义乌小商品的品牌形象遭受破坏,公地悲剧便会出现,其结果可以用以下模型表示:

(一)同质企业之间的博弈

在同质企业之间,关于区域产业品牌的建设,博弈双方均面临“投资”和“投机”两种可供选择的策略,并以对方的行为作为自身决策的重要参数,最终的策略组合取决于各种选择的成本收益比较。其中,成本体现为品牌培育中支出的广告宣传费用和可能的失败风险,只有在己方投资时才需承担;收益主要来源品牌效应所引致的市场扩张和商机,可由己方,也可由对方投资引起。假设区域品牌培育成功需承担40万元的成本,但其品牌效益能为每个企业带来100万元的收益,有企业A与B,若双方均投资于区域产业品品牌建设,收益共享,成本共担,则每个企业可以获取80万元收益,如果只有一个企业单独投入资金,其成本上升为40万元,相应利润降为60万元,而另一个企业免费“搭便车”,享受100万元收益,而无须承担成本,如果两家企业均不投资,则不存在品牌效应,只能获得普通的竞争收益70万元,两家企业的利润组合矩阵为图1,根据纳什均衡分析,该博弈的最终均衡为:(投机,投机),即双方均不对区域品牌进行建设。

企业B

投机 投资

企业A 投机

投资 70,70 100,60

60,100 80,80

图1

(二)龙头企业与普通小企业之间的博弈

义乌的龙头企业实力雄厚,成长迅速,例如浪莎,梦那等,当本地市场达到饱和时,最先向外部市场进军,如果义乌小商品具有品牌效应,可成为其市场扩张的助推器,可以比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收益,假可以带来140万元的收益(企业A代表龙头企业),而普通小企业为100万元(企业B代表普通小企业),则利润支付矩阵为图2,根据纳会什均衡分析,该博弈的均衡为:(投机,投机),即双方均不对区域品牌进行建设。

企业B

投机 投资

企业A 投机

投资 110,70 140,60

100,100 120,80

图2

对于图1和图2,区域内总体而言,纳什均衡都不是最优结果,表明从个体理性出发的行为,导致了集体非理性,并未能实现义乌小商品的品牌效应,甚至得到了较差的策略组合,导致了“囚徒困境”的产生。

三、 模型的扩展:改变博弈得益

上述分析展现给我们一个现实存在的困境:一方面区域品牌建设是义乌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在现有市场体制和利益分配下,各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又不太可能。如何调整博弈机制,使各企业间实现合作,都进行投资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根据博弈论的原理,纳什均衡的战略组合是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组成,没有人会主动选择其他战略。就算所有参与人达成协议,只要这个协议不构成纳什均衡,就不会长久实施。因此义乌各企业虽然在区域品牌建设认识上达成了一致,但区域品牌建设真正实施起来却有一定困难。我们可以通过博弈得益的改变对上述模型进行扩展使各企业选择最优策略,从而改变均衡结果。

(一)同质企业博弈模型的扩展。我们可以通过义乌政府在财政上补贴采取投资策略的企业(假如补贴30万元),而惩罚采取投机策略的企业(假如惩罚30万元),改变得益后的矩阵,如图3所示:

企业B

投机 投资

企业A 投机

投资 40,40 70,90

90,70 110,110

图3

无论对方采取什么策略,投资是自己的最佳选择,双方最后都会选择投资。因此在上述收益约束下,改变策略的动机不强,(投资、投资)实现了整体经济的最优收益状况,并具有相对稳定性,在此博弈模型中,(投资、投资)成为纳什均衡解,这使得在现实中实现最优策略组合,相对于(投机,投机)提高了整体经济效益。

(二)龙头企业与普通小企业博弈模型的扩展。可通过成立由龙头企业为首的行业协会,当行业中的企业进行投机时,惩罚30万元,当龙头企业投资于品牌建设时,只要普通小企业采取投资策略,则龙头企业从既得收益中主动向中小企业让利5万元,这5万元在现实中可表现为龙头企业为小企业提供免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的培训。

企业B

投机 投资

企业A 投机

投资 80,40 110,60

100,70 115,85

图4

四、 “义乌小商品”区域品牌建设的机制设计:

通过以上的博弈分析,可知在构建“义乌小商品”区域品牌的过程中,投资于品牌建设的动机是不强的,动机不强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投资收益率过低,和收益分配的不平衡。区域品牌建设是有条件的,条件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要有利益驱动,二是要有对投机行为的约束力,三是要有利益的分享。所以“义乌小商品”区域品牌建设的途径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展开的,概括为:“义乌小商品”区域品牌建设的激励机制、“义乌小商品”区域品牌建设的约束机制,龙头企业的引入机制。

(1)“义乌小商品”区域品牌构建的激励机制。“义乌小商品”区域品牌是宏观问题,没有义乌政府对品牌构建的支持,这样的品牌建设不可能持续,也不可能有效推进,为了实现义乌品牌的建立,义乌政府应当鼓励当地企业实施品牌化经营,没有品牌的要打品牌,有品牌的创品牌,以企业品牌支撑区域品牌,对获得国家驰名商标、省级著名商标的企业,以及积极投身于义乌小商品区域品牌建设中、维护整个区域品牌的形象的企业进行重奖。

第7篇

摘 要 对于金融控股公司而言,有效发挥协同效应是其开展综合经营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本质,但是,协同效应往往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能充分的发挥作用,这使得综合经营的效果大大折扣。本文以协同效应理论为基础,重点分析了影响其有效发挥的关键因素,并对促进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充分实现协同效应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金融控股公司 协同效应 资源共享

近年来,面对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以及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监管机构严格分业经营的理念也有所松动,因此,国内金融机构纷纷开始了以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实现混业经营的探索。从理论上讲,由于金融资产的强相关性和资产弱专用性的特点,使得控股公司内各子公司业务之间产生协同效应,但是这种协同效应的产生并不因为简单的“综合”就得以实现,而需要在技术、制度等方面为其创造一定的条件。

一、协同效应理论阐述

1965年,美国战略理论研究专家依戈尔•安索夫(Ansoff)最早提出了协同效应的经济学含义,即“一种使公司的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总和的效应,是通过相互的合作而导致2+2≥5的效应”。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协同效应的实现来源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通过综合管理和资源共享等降低运营成本、分散风险,提高运营效率和盈利水平。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和战略理论的发展,协同效应是充分利用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实现企业内部在生产、营销、人员等方面的有效整合和协同发展,使得整体价值大于各部分价值之和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应注重无形资产(例如:品牌、声誉、专用知识与技能等)的共享利用和企业内部创新的协同发展为企业带来的价值提升。

金融控股公司的协同效应根据其产生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协同:主要基于专业用知识、技能和品牌等无形资源的推广和有效利用。控股公司中高效率公司通过有效转移技能、知识等无形资源,使低效率公司实现资源共享,进而使整体管理效率得以提高。

(2)运营协同:主要基于运营过程中对资金、人员、公共场所和设备等有形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得在产品研发、生产、分销和后台管理等方面的成本降低,取得规模经济好处。

(3)营销协同:通过对营销渠道、营销方式和人员等的有效整合,实现交叉销售,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增加销售收入的同时,提高了客户满意度,更好的维系了与客户的合作关系。

(4)财务协同:金融控股公司较一般单个金融机构相比,资本实力增强,融资成本降低,相应的也降低了经营风险,并且通过对财务资源的统一规划协调,使内部资金得以高效利用。

二、协同效应有效发挥的关键因素

协同效应是金融控股公司开展综合经营的核心所在,是其高效运营和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虽然具有实现协同效应的优势,但是仍需要其他体制和条件的辅助得以实现。

(一)事业部主导的组织结构

集约管理与其带来的高效资源配置是实现协同效应的基础,因此,应采用事业部制(M型)作为金融控股公司组织结构的主要形式,并辅之以矩阵式的管理。

鉴于目前金融机构“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消费者导向设置事业部是金融控股公司组织结构发展的趋势之一,即根据消费者特点划分为零售金融业务事业部、公司金融业务事业部和资产管理事业部。

纵向辅之对各金融子公司实行矩阵式管理,对集团内部资源进行统一协调配置,实现公司资源整合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既避免子公司因利益冲突而导致的整体低效率,也为协同效应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于资源共享的统一信息系统建设

对于金融控股公司来说,各子公司众多,信息量庞大,任务复杂,需要多部门协作。以多元化金融业务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构建金融控股公司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是金融控股公司实现资源共享的根本保证,更是发挥协同效应的技术基础。

统一信息系统平台通过对前端服务渠道的整合和后台客户信息的统一,实现了客户信息、渠道、网点等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服务渠道之间、金融业务部门之间、金融业务交易系统之间建立起协同机制,这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而且为联合营销、交叉产品开发奠定了基础,同时为经营管理部门和风险控制部门进行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销售渠道的整合和共享

通过整合和共享金融控股公司销售渠道(包括物理渠道和非物理渠道),使客户可以通过单一的销售渠道实现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这是金融控股公司业务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物理渠道的整合主要指物理营业网点的合并,以客户资源、产品资源、人力资源等的共享为基础,以交叉销售为主要方式,形成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的协同发展机制,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非物理渠道整合主要指同一金融控股集团内的各子公司应建立统一的金融服务呼叫中心和综合金融网站,实现网上金融超市。最后,通过渠道整合技术,进行物理渠道与非物理渠道的协同作业整合,使得客户可以随时进行渠道切换以满足自身需要,有效的促进金融控股公司整体业务协同发展。

(四)品牌效应

品牌不仅是一个名称,更是一种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取得的客户认可,因此,品牌效应对企业来说蕴藏着巨大的价值。对于金融控股公司来说,各子公司统一使用金融控股公司的品牌和商誉,可以在其拓展新业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形成有效协同发展。例如:花旗集团在下属金融企业的名称前都冠以“Citi”字样,确立“Citi-group”作为主导品牌,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以同一集团形象推出新产品与服务,促进集团内业务的协同发展。

三、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协同效应有效发挥的途径

目前,虽然我国的金融机构都在热衷于以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实现综合经营,探索协同发展机制,但收效甚微。因此,如何有效的发挥协同效应便成为金融控股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加快构建事业部制主导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实现协同发展的制度基础。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尤其是银行类为主导的金融控股公司多实行是职能型组织结构,这种结构缺乏市场化导向,运营管理效率较低,竞争能力较弱,而且不利于信息的横向交流与共享。因此,为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建立以事业部为主导,“机构扁平化、业务流程化”的组织架构,并辅之以矩阵式的管理,这对于金融控股公司进行集约管理和高效配置有限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在构建过程中,应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市场需要逐步完善,最终形成集团公司与各事业部各司其责、协调发展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二)切实做好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金融控股公司协同效应实现的基础在于集团内各子公司在知识、技能、资源上的有效转移和高效整合。对于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来讲,大都通过并购的方式实现综合经营,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较低成本迅速实现目标,实现优势互补,但同时要注意进行双方的资源整合,方可实现综合经营带来的协同效应。整合的重点在于重叠业务和服务的合并,此外,还应加强战略整合、人员调整、企业文化的融合等。

资源整合的好处一方面在于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减少集团内各子公司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通过切实做好客户信息、销售渠道、网点资源、信息技术等资源的共享,加速统一信息平台的建设,既可以提高交叉销售能力,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客户保持率;同时有助于集团实现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维持优势竞争地位。

(三)培养集成创新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协同机制本身就是创新的结果,而持续创新又是协同效应得以维持的源泉。金融控股公司具有集成创新能力的先天优势,面对客户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竞争的日益加剧,集成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协同机制得以逐渐改进和完善的基础,也是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通过对知识、技术等的有效转移和共享,开展跨部门、跨机构、跨区域的合作,实现跨市场的产品研发、整体营销、合作机制等方面的集成创新,不断创造出新的协同效应,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对于金融控股公司来讲,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加大集成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核心竞争力。

(四)统一品牌管理

对于开展综合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来讲,以统一品牌向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是其谋求发展的终极目标,更是实现各子公司业务协同发展的基础所在。首先,品牌建设应站在集团发展的高度,通过持续有序的品牌推广加强品牌建设,逐步提高品牌知名度。其次,品牌应作为一种企业文化感染集团内的每位员工,促使其在工作中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从实践角度印证品牌价值,丰富品牌内涵;最后,品牌管理作为整体营销的重要基础是开展协同效应的关键所在,因此,应注意用持续、动态的思想进行品牌管理,通过品牌协同获得整体营销的最大利益。

参考文献:

[1]朱小军.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协同效应研究.复旦大学.2009.3.

[2]闫彦明.金融控股集团投资项目的协同效应:机理、制度与管理措施.理论探索.2008(12).

第8篇

优酷土豆合并的好处显而易见。

1.1减少同质化竞争带来的重复成本支出视频行业是一个重资本行业,网络视频公司的成本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带宽成本,二是视频内容采购成本。合并前优酷与土豆也不例外饱受同质化竞争之苦。悠视网CEO李竹认为,合并后新公司提升了对上游版权方内容的议价能力,还有双方可以共同分摊以版权为主的运营成本。合并后主要在内容与运营成本方面将带来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①独家内容可以共同采购,两平台分享;②差异化内容和非独家内容,可以通过站内搜索方式,实现流量互相引导;③双方可以利用P2P、CDN等带宽技术等后台运营的合作,降低带宽成本;④扩大品牌效应,共同进行营销推广(中信证券,2012)。根据公司财报数据,2011年优酷的带宽成本占销售比例稳定维持在35%,版权成本占销售比例则维持在25%~28%。土豆2010年底带宽及版权成本占销售比例为28%、23%,2011年第四季度增至42.4%及39.9%。优酷和土豆合并后,预计带宽成本占比变化不大,但是由于公司在版权购买议价能力的提高,预计版权成本占比会有所降低(刘田,2012)。

1.2用户群体增大,利于提升公司收入在国内在线视频行业竞争激烈,版权与广告价格持续增长,门户与客户端、正版视频与用户原创内容等多种模式并存的背景下,完成合并的优酷土豆仍需将精力集中于内容开拓、用户细分与盈利模式创新,目前双方已形成一定基础的自制剧,未来有望成为力推的竞争秘器。此外,根据易观的数据,2011年第四季度,优酷和土豆在网络视频(含客户端)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1.8%和13.7%,位列第一和第二位。合并后的新公司将集中二者的经营实力形成规模效应,为观众提供更优质的视频服务。而由于品牌效应,新公司的知名度、美誉度将进一步提高,观众对优酷土豆更加熟知,加之用户相互跟随,新公司的用户群体大于合并前两家公司各自的用户群体,艾瑞的一组数据显示,以1月份数据来算,优酷与土豆合并用户后,新公司的用户由26662.3万人增至30532.7万人,合并后总用户数仅比原优酷网增加3870万用户,增加14.5%,预计用户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这样一来,更多的广告客户愿意在新公司投放广告,而广告收入是视频网站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从收入看,2011年网络视频行业营收62.7亿中,优酷和土豆营收合计占比仅22%,乐视网能占到10%,如果仅考虑广告收入占比,优酷土豆2011年4季度合计占比35.5%。在合并后优酷土豆作为一个新的竞争整体,很有可能在广告收入上取得突破,使得考虑广告收入的营收合计占比接近行业全部的一半,所以合并导致用户数量增加,利于提升公司收入。

2.优酷土豆合并对手机视频市场的影响

优酷与土豆两大视频网站的合并,将对我国手机视频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将推动我国3G手机视频业务的发展,也会引领我国网络视频行业新的发展方向。

2.1优酷土豆将集中力量,率先抢占中国3G手机视频市场,占据主导优势2009年1月7日,我国正式迈入了3G时代。而视频网站则出发的更早,早在四五年前国内多家视频网站就开始着手3G业务。2009年5月17日,视频网站优酷正式启动了3G版优酷,宣告其传统PC视频业务正式进入WAP领域。炙手可热的手机视频业务正成为多方争抢的对象,优酷、土豆经历了2G,2.5G时代移动增值业务的发展,获得了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因此在与运营商沟通协调以及与上游服务商洽谈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作为垂直视频网站,他们又饱受盈利之苦,目前,固定互联网络视频市场几近饱和,局面基本成型,不会有更大的赢利点,视频网站公司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为了实现盈利,为了在手机视频领域实现突围,获得新的发展机会,优酷土豆的合并就不难理解了。优酷和土豆作为网络视频的第一和第二,拥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与用户群体,但面对全新的3G手机视频业务,事实上他们与其他市场份额较小的网络视频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这赢得先机的关键时刻,无论是优酷还是土豆,都不会冒然与强大的对方进行激烈的竞争,以免造成“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结果,失去先机会对公司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第9篇

服务这支老歌总是百听不厌,可是企业却总是习惯性地、人为地把它划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也许更多的是关注“事后”阶段,总以为这样可以把事情弄得更明白。但是这种人为的割裂往往把我们限制在局于一隅的思考之中,而不是把握大局地、战略性地为顾客提供“一生一世”的服务。

也许以前没有这种必要,但现在我们必须去做。这既是竞争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求。

把服务确立于对顾客“终身”的服务,不仅有利于企业长远利益的实现,也有利于消费者的参与及忠诚度的提高,否则他们会因不害怕“伤害”而“四处尝试”,最终企业花在营销推广上的成本将大幅上升,间接减少了产品的利润,更多的投入变成了成本。

对顾客的终身服务,需要一种专业、专一、持久的服务。这里,笔者推荐两种服务,以供读者参考。

一、品牌助理

品牌助理已经不再是一种外脑式的服务,他将大量地存在于企业之中,并且作为一个重要职位存在于销售第一线;而不仅表现在销量的提升上。

1、他通过完善的服务建立品牌效应,在品牌的建立之初发挥着异乎寻常的作用;

2、强化品牌认知,协助消费者完成品牌描述;

3、维护品牌忠诚度,针对消费者展开一系列的创新服务;

4、进行品牌的日常管理工作。

他专注于顾客服务,汲取了促销、业务、企划、公关的全部品质和精华,他完全是一个销售经理或营销高手。他是独立的,他掌握着要害环节――即品牌与消费的即时完成、融合、增殖服务的融合体;他们亦需要在品牌经理的领导下联合起来,以进行更大的操作,形成强势效应。通过对数据库客户的跟踪和网络的统筹管理,他们的建议将对企业的策略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消费顾问制

消费者在大量信息面前常常无所适从、不知所云,但他们却需要高质量的消费商品。

消费顾问的职能就是一方面理清纷繁的信息,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信息的需求供给。

他们是信息的拥有者,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他们将各方面的信息汇总、分类、整理、加工、追踪、分析及研究,然后为消费者“量体裁衣”,在帮助消费者完成高质量服务的同时获得不菲的佣金。

第10篇

一、房地产企业营销现状

随着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营销的作用越来越大,然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房地产营销仍存在诸多问题。1营销调研分析能力薄弱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调研方式单一、缺乏多元化、以偏概全等问题,对项目规模、地理位置以及消费者特征等因素调查样本不足,导致调查数据的适应度难以满足营销的需要,与实际偏差较大,例如在对消费者需求进行调研时,未能有效区分实际需求和欲念需求,未能区分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导致项目开发定位错误,实际需求数量与调查数量相差甚大,项目开发后难以实现有效销售。2由于对营销理论的认识不足,混淆了市场定位和目标市场事实上,二者无论是在概念上还是功能上都是不同的,企业在比较、细分、选择市场、决定服务对象后所进入的市场即为目标市场,而针对目标市场进行的产品设计和形象设计,从而确立不同的价值地位即为市场定位,目标市场是市场定位的基础,如果不能明确二者关系,那么就难以在企业定位、品牌定位和商品定位之间进行系统的规划。3缺乏明确的消费群体定位房地产作为高额消费品,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因素多而杂,充满了很大的变数,如果对消费群体了解不专业,只是笼统地定位在“30~35岁之间年富力强”“、以成功白领为主”“、具有生活品质,身份”“、具有中高等收入的成功人士”等,有点像一网打尽的消费群体市场定位,缺乏明确的消费群体定位,容易造成角色的严重错误。4缺乏鲜明的房地产商品的卖点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在为其商品定位时更多的在突出“观景”、“花园”“、海景”等字眼,而忽视了实际楼盘本身的特点和细节,使得营销的卖点太少或使竞争趋于同化。事实上,每个房地产企业在户型、住宅面积、布局、景观、配套设施以及医疗、教育环境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差异性,如果能较好地提炼相关的卖点,则可以从产品本身谈论产品的形象、品牌以及概念,就能达到很好的营销作用,进而避免让消费者陷入购买的迷茫。

二、房地产企业营销策略建议

1以需求为导向的差异化营销我国房地产企业需要从原来的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思想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转变,充分做到客户需要什么,企业就卖什么,这就需要进行差异化营销。对此,房地产企业首先需要通过“SWOT分析”了解同类竞争项目的情况,包括区域、价格、面积、装修、朝向、客户情况等;其次,定位市场和目标,分析目标开发项目所处的地段、周围配套、交通情况等,确定市场目标和产品定位,例如某项目位于著名金融中心广场附近,周边配套成熟完善,周边有消费能力的客户群多为金融、贸易、服务类公司的中高层人员,收入稳定,这部分群体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他们希望享受便捷、高质的生活,因此,该目标群体追求的不是大而全,而是小而精,享受个性化的空间,小户型公寓是较好的选择,而这部分群体也将成为投资者的目标,或买或租收取收益,同时存在部分适婚适育阶段的消费群体,因此,需要设计中等面积的住宅,需要针对不同需求、不同类型的客户群体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差异化营销。2打造房地产企业的品牌效应,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品牌效应有利于增强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好的品牌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建立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对此,品牌尚未鲜明的房地产企业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品牌标识应便于记忆和识别;二是品牌形象标语应与企业的外在形象一致,以便消费者可以通过品牌标语认识到企业产品的特性;三是成立品牌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建设企业品牌、巩固品牌、落实品牌推广、媒体关系、公共宣传等;四是保证产品质量,质量越好,品牌越高,万科地产、万达地产能够建设一个销售告罄一个靠的就是产品质量的保证。3拓展销售渠道当前诸多房地产企业存在的一个短板就是营销渠道单一,影响项目的销售速度,因此,房地产企业需进一步实现销售渠道的多样化。现介绍几种拓宽销售渠道的措施。一是大力发展销售渠道,市场上具有大量的中介销售机构,且一部分已具有良好的品牌效应,掌握众多的优质客户资源,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这些中介机构建立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大大缩短销售进程,或是依托宾馆酒店业采用“以租代售”的方式,既能加快资金回笼,又能实现强强联手,互助共赢,总的来说,利用拓宽销售渠道将为企业带来较大的时间和成本的好处。二是搭建网络购房平台,房地产企业可以开展网络营销推广以整合企业和互联网的信息资源,以达到低成本和高回报的商业目的,这首先需要以客户需求为目标搭建网络平台,统一网络品牌和企业品牌,借助多种网络营销方式进行网络策划推广,如论坛营销、博客营销、事件营销和微博营销等,甚至可以搭建B2C网购平台,借助第三方担保交易的模式,快速建设网络交易平台,如支付宝。三是借助中介机构的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如搜房网、搜狐房地产门站等。4创新市场营销策略在激烈的房地产行业竞争中,营销创新是保持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如今健康、低碳、环保等绿色观念已深入人心,绿色营销将成为一种吸引消费者眼球的新颖营销方式。房地产企业开展绿色营销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绿色营销应从建筑材料开始,结合设计技巧使用绿色建材产品,绿色室内装修材料、绿色照明等将能更好地迎合现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二是增加绿色标识的识别,在新的项目产品宣传中加入绿色标识,有利于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好印象,提高企业信誉和知名度;三是执行绿色营销策略,让员工成为绿色营销的宣传者,制定贴近项目实际的绿色营销方案,在广告、新闻等媒体宣传中多使用绿色环保宣传画面,唤起消费者健康环保的共鸣。总之,我国房地产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应以客户需求为基础,以差异化营销为重点,关键控制好产品的质量,创新营销方式,逐步建立忠实的客户群体,建立良好的企业口碑。

作者:刘杰单位:佛山市东建集团有限公司

第11篇

[关键词]纺织产业集群静态竞争力

一、天津市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天津纺织产业是我国老纺织产业基地之一,曾赢得了“上青天”的美誉,在天津市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003年,天津纺织系统在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建设了一座占地184公顷,投资46.5亿元的现代化高新纺织工业园。高新纺织园内集中了60多家老纺织企业,重新规划,在同一个区域内形成纺织、印染、服装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产品品位和附加值,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最终产品竞争能力,形成了集群效应。

二、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本地化的企业网络,其特征是专业化合作,其中最基本的组织因素—声誉、承诺和信用影响着网络组织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产业集群有效地降低了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而且由于地理集中和产业组织优化,通过协同效应获得了竞争优势,通过转包、战略联盟等形式进行分工与协作,获得外部范围经济,并通过集体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且积极的影响,使产业集群的整体效益远大于各企业单个效益之和。

而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核心,来自集群的静态竞争力,包括生产成本优势、市场营销优势和交易费用优势等,相对而言在集群形成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保持不变,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三、天津市纺织产业集群静态竞争力分析

1.生产成本的降低

产业集群的本质就是关联性强的各个行业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共同促进,共同发展,使企业获得规模经济。

(1)外部经济

外部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个别厂商得到好处。包括服务、运输、人才供给、科技情报等方面的便利条件,从而使个别厂商减低平均生产成本,得到外部经济。天津纺织产业在天津高新纺织工业园建了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培训中心、物流中心和物业管理中心,在集群内形成统一的综合服务区。形成了资源共享,外部经济效应明显。

(2)专业化分工

分工可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协作可以把分工联结起来。集群内的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以各种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等活动。天津纺织产业由于纺、织、染、服装企业的地理接近性特征,在集群内细化分工、扩大协作,使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更加精细,符合社会大生产的要求,提高了生产效率。

2.市场营销优势

区域品牌比单个企业品牌更形象更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单个企业要树立自己的品牌,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然而通过集群内企业的整体力量,利用群体效应,容易形成区域品牌,使集群内众多企业受益。天津纺织产业在认真研究和细分市场后,找准切入点,从新产品入手,立足天津和三北地区,充分发挥品牌优势,逐渐扩大规模。形成了区域品牌与核心竞争力。

3.交易费用的降低

第12篇

[关键词]冯小刚 贺岁片 受众 市场 品牌

一、品牌构建与推广

冯小刚电影品牌的构建与“贺岁片”这个概念有着不解之缘。“贺岁片”概念出现在内地,是中国电影业改革的产物。为刺激当时萧条低迷的内地电影市场,国内开始逐步开放电影市场,加强引进外片的力度。在这些所谓的进口大片中,就已经有了一些“贺岁片”。这些影片的制作手段和市场反响引起了中国电影业内人士。尤其是市场经营人士对于“贺岁片”概念的浓厚兴趣。随着当时中国电影在制作、发行、放映等领域的逐渐开放以及电影业经营自的不断强化。国产电影的商业性问题又再一次被重新提出。因此,在这种背景下。“贺岁片”这种借助节日前后特殊的新年时段来制作经营电影产品,以期获得良好票房的电影市场操作理念。开始对国内电影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贺岁片”在中国内地真正作为一个市场档期和某种具有特定意味的片种引起受众的关注,始于1997年冯小刚执导的电影《甲方乙方》。当时的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凭借贺岁片《甲方乙方》。一举夺得3000万人民币的票房,在业界轰动一时。此后的1998、1999两年,冯小刚又连续执导了贺岁片《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票房依然可观。伴随“贺岁片”这个独特的电影概念开始为一般受众所接纳,以及影片本身所取得的票房业绩,从1999年开始国内电影市场上一时间各种打着“贺岁片”旗号的影片蜂拥而至,都试图瓜分这一难得的市场空间。而冯小刚电影总是能够在贺岁片市场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持续创造市场神话,聚集电影品牌效应。

为何同样是借助“贺岁片”这个概念,却惟有冯小刚的运作成就了其品牌形象呢?一个首要因素就是冯小刚的电影创作始终自觉地尊重电影的商业特性,他看到了品牌与票房之间存在的客观上的紧密联系。在冯小刚的电影观念中没有绝对的艺术与商业之分,他唯一注重的就是受众的反映和市场的回报。受众成为冯小刚全部电影创作的起点与归宿,在理性面对市场选择之后,他的电影有了一个基本定位,即主流商业电影。正由于冯小刚导演在大多数中国电影人还依然纠缠于“艺术”与“商业”的概念纷争之际,他就已经自觉地具备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电影导演的基本商业素质。于是,冯小刚的“贺岁片”创作不是一个简单的自我命名现象,而是一次对商业电影的生产理念、制造方式与传播策略的自觉演练。

就生产理念而言,一般来说,商业电影的生产所给予大众的常常是并不负载太多意识形态与思想内涵的简单故事,以充分满足普通大众的“梦幻”心理。冯小刚电影独有的剧情设置基本上尊重了这种商业电影所遵循的价值理念。他的《甲方乙方》在迎合受众“做梦”的心理机制方面最为讨巧也最为直接,片中主要人物所从事的职业就是为大众提供“梦想”的机会,“好梦一日游”的职业宗旨,看似荒诞,事实上却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的芸芸众生所普遍追求的“英雄梦”、“安乐梦”与“团圆梦”:影片《不见不散》的结尾用男主人公个人的荒诞“梦境”,成功地为受众制造了又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梦,等等。

就制造方式而言,通常商业电影考虑到市场对某一类产品的需求,常常少不了明星的支持。冯小刚深谙此道,在他的贺岁片中总有明星汇集,而且在明星演员的使用上还颇讲究策略,所谓“铁打的葛优,流水的美女”,这不仅是对受众权威的充分尊重,更为他的电影赢得了品牌效应。除了把明星元素作为影片出奇制胜的法宝之外,冯小刚电影作为商业电影,它高度尊重类型化所潜藏的商业伦理和市场规律。因此。冯小刚在制造自己的商业片过程中,能够以不变应万变,虽然在具体的剧情编排上总是力求变化,但是就总体而言,他依旧牢牢把握住经市场检验而证明有效的类型电影的套路,借类型片的叙事经验,来表现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以及传达世情万象与人间冷暖。

就传播方式而言。商业电影传播的首要任务就是占据目标市场。目标决定方式与手段,冯小刚的贺岁片高度重视对目标市场的开发。对目标市场的选择其实就是为电影产品寻找自己潜在的消费对象。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不同产品的自我需求,需求的个性化使得任何一个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都不得不重视选择以“差异化”为基本原则的市场战略,那种企图满足所有消费者消费个性与消费欲望的产品在市场中实际上并不存在。这已经成为基本的市场规律,电影产品的生产经营也必须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必须选准自己产品的实际的服务对象。冯小刚电影产品自觉认同当下电影市场最基本最中坚的力量――城市中青年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充分把握这些人在急剧变化,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的心理、情感、愿望,善于将他们的种种精神状态与心灵欲望编织进电影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并具象地表现为电影作品呈现于银幕上的种种充满都市梦幻色彩的叙事元素与叙事策略。这种刻意迎合满足潜在消费群体精神需求的电影市场推广策略无疑为冯小刚电影产品成功占据目标市场奠定了基础。

二、品牌意义与启示

自从1997年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力推“冯小刚+葛优”的黄金组合,以一部《甲方乙方》打造出中国内地最具市场效应的圣诞、元旦贺岁档期,“冯小刚电影”的品牌效应就已经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此后,相继推出的贺岁影片《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天下无贼》、《非诚勿扰》等,从主创班底到明星演员的豪华组合,都一举抢占了贺岁片市场的最高峰,使品牌效应进一步强化。在品牌化运作的理念指引下,市场日益追捧“冯小刚电影”,使其逐渐成为中国内地主流商业电影品牌的杰出代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对于一般中国内地电影观众来说,只有两种电影形态长期占据着他们的观影视野:好莱坞电影和冯小刚电影。同时期的许多其他国产电影在市场竞争中难与冯小刚电影相匹敌,甚至某些进口大片也在与冯小刚电影的市场交锋中败下阵来。

第13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业;融合

传统旅游资源可开发的空间是有限的,新型旅游资源的开发十分迫切,具有高附加值且融合性高的文化创意产业将会成为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旅游业相融合,将会挖掘旅游的深层次内涵,并会使文化创意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一、概念界定

文化创意产业园是指为通过创意活动获取价值的相关企业或个人提供集聚和孵化的服务的特定区域,并且是涵盖生产、休闲、交易和居住等功能的多功能园区。园区形成了包括生产、发行和消费等环节的产业链。

旅游业是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的行业,它需要具备一定的旅游资源和设施。交通客运业、酒店业和旅游业共同构成了旅游业务。

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旅游业融合式发展的瓶颈与障碍

创意产业自身发展很快,但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不足,自身的产业链尚不能够有效整合和延伸,因此还未能充分实现他的价值。虽然我们有很多创意产业园区,但他在与旅游业融合式发展的道路中依然暴露了许多缺点与不足之处,这也正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旅游业融合式发展的瓶颈与障碍所在。

1.艺术与商业的冲突日益明显

文化创意产业园大都是由艺术家聚集而形成的具有浓厚艺术气息的园区,艺术是高度自由和随性的。然而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在与创意产业园融合过程中,商业文化和艺术理想的冲突、标准化和个性化的冲突会不断凸显。这些冲突会导致艺术家流失等不良后果,这会是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融合的一大障碍。

2.缺乏产业链形态和品牌效应

旅游业是十分重视产业链完整性的产业,只有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三者都具备才能称之为旅游业。但有些创意产业园区仅仅是某一种商品的集散地,缺乏产业链形态的经营,这样的现状导致园区的旅游产业链断裂,因而无法真正的与旅游业融合。

3.人才匮乏

现在高端创意人才匮乏,能将创意作品产业化的经营人才和旅游管理人才也屈指可数。没有他们的加入将会使融合式发展的道路缺乏专业性、创造性,并且融合进程得不到有效地管理和规划。

4.园区规划不合理,可进入性低

目前大部分园区的规划都处于混乱状态,艺术区与商业区不能被区分规划,游客也很难从地图上来定位某一个展馆的具置。有许多园区的地理位置也较为偏僻,人们会因为路程太远而放弃去此地旅游,不利于文化创意园区旅游的发展。

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旅游业融合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提升文化创意旅游区的文化内涵和品牌档次,形成品牌效应

品牌战略意识要渗透到文化创意产业园在与旅游业的融合当中。旅游品牌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知识的竞争,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创意的集散地,创意是其最鲜明的旅游品牌。因此充分保护原创性资源尤为重要,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有助于推动园区旅游业的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展示整体形象,推行整体营销

文化创意产业园在没有宣传推广之前更多的是被艺术家这样的小众群体所关注,整体宣传营销将会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大量游客介入。采取整和营销策略会更加符合市场需求,这是提升园区社会影响力和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契机,也是为与旅游业融合所做的必要铺垫。

3.建立完整的产业链

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核心业态形式,其产业链也要围绕创意展开。内容产业链与协同产业链是文化产业集聚园最主要的产业链形态,集聚园可以结合自身特点来进行选择和调整。

4.培养兼具文化创意与旅游的复合型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既要熟悉旅游业的各个业务板块,又要对文化创意具有极高的敏感度。高校和培训机构可以通过合理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来培养此类人才,此外,政府和企业也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为中国文化创意旅游注入新鲜血液。

总之,二者融合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过程。融合不当不仅会让创意园区本身的艺术性“变质”,也会让大众对旅游业的前景失去信心。恰到好处的融合会创造出新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效地确保文化创意旅游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周松峰.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现状与前瞻[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2,01:47-51.

[2]闫云霄.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世界经验与中国境遇[J].新闻界,2013,23:70-73.

[3]袁健.把握文化与旅游关系构建精品文化产业园[J].浙江经济,2011,24:44-45.

[4]曾国军,蔡建东.中国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J].旅游学刊,2012,05:23-31.

第14篇

关键词:网络视频;盈利模式;移动化

作为互联网第五大应用的网络视频行业,在近几年有了飞速的发展。涌现出了乐视网、风行、搜狐、百度等一大批视频网站。同时,随着智能移动终端大规模的应用,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网络视频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转折点。

一、网络视频格局重组

2006年,YouTube被谷歌天价收购之后,视频网站中所蕴含的巨大商机极大地触动了投资者的神经,纷纷效仿的视频网站呈现爆炸式发展,中国网络视频行业顺应时代潮流,也跻身于这一浪潮之中, 形成了众多各具特色的网络视频公司。然而,网络视频发展到今天,格局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3年中国网络视频的现状可以用第一梯队奋力夺冠,第二梯队退之卖身来高度概括。优酷和土豆作为国内最早期出现的在线视频网站,一直以来都是竞争对手,但最终为了谋求发展,改变现阶段的格局,双方达成一致以100%换股方式进行合并,而继优酷土豆联姻之后,百度旗下的爱奇艺也与PPS结为伉俪。2010年,百度入股了爱奇艺,并在2011年11月重磅加码,持股超过90%。2013年,百度宣布3.7亿美金收购PPS视频业务,并将PPS视频业务与爱奇艺合并为视频集团,进而开展与优酷土豆的头号宝座之争。

二、网络视频整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视频类网站运营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然而高额的版权费用、宽带和服务器费用等问题暂时都还无法解决,所以很多视频网站最终都选择了退之求卖身。爱奇艺和PPS也都不例外。的确,在这种难以突破重围的情况下,短期来看,“被收购”的确是比较好的选择。纵观全局,早前“优土合并”,这样迅速地转身也加速了行业分化的进度。很显然以优酷和土豆现在的实力都无法对国内在线视频市场形成足够的垄断。因而此时百度在网络视频领域大规模地进行资源整合,显然是看中了视频行业的广阔前景,并对挑战优土的霸主地位颇具野心。

一时之间掀起的视频行业整合热潮,在形成各自优势互补的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首先,优酷土豆同质化和双品牌的问题比较严重。两家网站的内容重复性高,但播放的次数又决定了网站的运营成本以及流量带宽成本,这就造成了带宽浪费问题的出现。再者,两家企业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如何继续保持两个网站的独立化、差异化,让各自在结合的基础上更加自由的发展是网站整合后所必须要考虑的。再论百度视频集团的重组,从优酷土豆联姻的例子来看,双方整合的最大好处就是相互分摊降低版权开销,并且对版权采购议价能力增强。然后在这一点上,PPS却无法为爱奇艺作出太大的贡献,PPS在港台剧和老剧上覆盖率较大,但是在新剧的购买力方面则非常薄弱。并且PPS中存在着大量的盗版内容,这也是整合后百度需要着手清理的。

不可否认的是到目前为止,网络视频行业依然是一个“烧钱”的行业。现阶段,国内视频网站同质化严重,基本都是靠剧集版权吸引观众,而且几乎所有的网络视频都是以广告作为单一收入途径来获取利润。资源依然是维系用户的最大命脉,并且综合性视频网站的品牌效应依然薄弱,大多视频网站都处于反复购买版权、买流量、卖广告这样的循环之中。盈利困难是所有视频网站都面对的最大问题。如何改变视频行业的这一通病,如何拓宽收益渠道,是网络视频在新媒体环境下谋求更多机遇和发展所必须要思考和参与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网络视频盈利模式与运作创新分析

(一)点播付费渐成热点

由于盈利形式过于单一,各大视频网站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亏损。在巨大的成本压力之下,付费点播成了视频网站的救命稻草。其中,乐视网联手QQlive、PPTV、PPS、迅雷看看、暴风影音、激动网七家视频网站发起“电影网络院线发行联盟”,掀起了网络视频群体性收费热潮。该联盟以“在线播放”和“付费点播”的方式来播放一些未能上映的新片,通过“试水”电影付费点播助推互联网成为电影的第二大发行渠道。同时,给出的点播价格也很具有吸引力,基本上点播一部新片只收取两到三元,远远低于了传统电影院目前节节攀升的票价。同时,该联盟最大的特色是联盟内的成员实现三个统一,即统一上线时间、统一播放品质、统一资费。这样既避免了恶性竞争,又能保持良好的发行规范,从而保障了成员间和用户的利益。网站、统一采用正版版权,在画面质量和翻译水准上完全有保障。

再者,知识版权保护是一直困扰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课题。作为大型专业的拥有正版资源的网络播映平台,盗版的存在是严重有损利益的。视频网站为了自身利益出发也应该承担起反盗版的社会责任,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的工作。虽然网络上的“免费午餐”仍是主流,盗版电影下载资源也很多,观众还未养成付费收视的习惯。但只有逐步落实知识产权保护行动,培育用户正版版权概念,才能让付费点播突出重围,成为盈利的一块重要领域。

(二)移动广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直以来,视频网站主要的营收途径是用免费门槛吸引最大化的流量,然后卖流量给广告主。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各视频网站为争取广告客户,纷纷压低广告价码,使得广告营收增长减缓,不足以支撑其日益增加的成本。对此,谷歌第三季度财报深刻分析目前网络广告的市场环境,认为移动视频广告将是着眼的重点。

据CNNIC最新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4亿,手机网民已经达到4.2亿,占互联网接入人群的74.5%,超过七成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媒体占据人们越来越多的时间,在2012年人们使用移动媒体的时间已经达到了使用媒体总时间的10%。但与之相对应的广告投放却远远低于这一比例,在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广告投放不足整体广告费的1%。对比移动智能终端目前的飞速发展,以及APP应用的爆发式增长,智能手机的出现与普及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携带式的多媒体平台。因此“移动化”的互联广告必将成为业界最关注的话题之一。作为目前唯一能把广告信息“带走”的终端设备,移动广告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创新开发和利用这一领域,或许能够改变目前持续亏损的网络视频行业,带动行业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视频移动端的流量迅速增长得益于用户基数的大大增加。而用户基数是移动端售卖广告的大前提,高速增长的移动客户端装机量必定会带来流量的大爆发。这就为视频网络提升了广告价值,也能够吸引广告主们将目光投向移动广告领域。

通过谷歌在2012年显示出的广告营收预测,可以发现,谷歌将此前的25亿美元上调至50亿美元。之所以如此大幅度上调营收预测,得益于YouTube视频广告和移动广告的崛起。谷歌大部分显示广告收入都来自YouTube的视频和横幅广告,约占谷歌显示广告收入的近70%。这无疑也给了中国网络视频行业一个机遇和盈利转折点,充分利用移动端的淘金点做好移动广告业务,让广告主能够为移动广告买单。

(三)自制节目打造品牌效应

尽管网络视频将成为未来的大趋势,但电视的影响力在全年龄以及全国范围内仍就超过网络。视频网站中的大部分电视剧都是电视台用过的二手资源,较好的情况也就是同步直播。基于这样的现状,网络视频可以要求制片方卖给其独家资源。独家,在网络视频行业中是一大亮点;反响较好的电视剧往往可以吸引一大批受众。同时,独家首播在将来也能够成为网站收费的一大理由。

当买不到独家资源的时候,视频网站可以考虑自己做独家电视剧。就目前看来各大视频网站的自制剧相较于专业影视制作公司的作品仍显得“粗制滥造”,其投入和质量都无法和后者相匹敌。绝大多数网络自制剧还处在薄利状态,贴片、植入广告以及线下活动宣传是最主要的盈利方式。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自制剧方面收效甚微的情况下,一些网站另辟蹊径,邀来业内颇具影响力的主持来制作访谈节目。这些节目一方面有着主持人个人印迹,另一方面打出视频网站的品牌效应。二十分钟的访谈节目制作流程相较于电视剧简单,点击率却不输后者。

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湖南卫视自制剧的发展。芒果台的自制剧每次播出几乎都会引发大规模的口水战,观众的炮轰,吐槽更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自制剧都能在同时段收视率夺冠,并且占据各大热门搜索排行榜的前几位。这里自然涉及到了湖南卫视的品牌效应。而这正是网络视频网站所缺乏的,像百度、搜狐、腾讯视频等都是综合性的视频网站,大多都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优势。那如何来建构属于自己的品牌?运用在自制剧上,网站可以找有品牌的人来做自制剧,一些知名的制片人往往能够打响好的品牌。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之后,再逐步展开盈利计划。在未来,网络视频中的广告的比重势必会越来越轻,要将网站做大,更多要关注与自制剧的内容生产,客户营销将是未来的盈利方式,包括版权收入和优质内容收费机制建立起后的收入。

参考文献:

[1]罗秋云.PPS被购传闻背后:视频业新一轮整合的起点[J].IT时代周刊,2013

[2]廖庆升.视频网站尝鲜收费模式,内容成为消费者最大吸引力[N].通信信息报,2009 (7)

第15篇

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葡萄酒市场规模约500亿元,其中进口葡萄酒占20%左右,预计到2015年中国葡萄酒市场将达到1000亿元规模,届时进口葡萄酒将占到整个市场规模的40%。

2012年,在欧债危机的袭击下,中国葡萄酒市场不再“别样红”。2013年,逐渐升温的进口葡萄酒市场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局?

产品多样化趋势

4月11日,第十一届郑州糖烟酒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幕,近百位进口葡萄酒商带来了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南非、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的上千种葡萄酒品种,他们纷纷在河南寻找商。得中原者得天下,河南正成为众多葡萄酒商新的掘金地。

随着中国葡萄酒消费潜力的不断释放,各葡萄酒生产国都把出口的重心转向中国,因此中国消费者的选择更趋多样化。而欧盟仍是河南进口葡萄酒市场最大的来源地。

2012年我国自欧盟进口葡萄酒占进口总量的一半以上,其中,法国进口量增势迅猛,占到四成。在法国进口葡萄酒增长的同时,来自智利、美国、新西兰等新世界葡萄酒国的进口量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多年来,欧洲的葡萄酒颇具知名度,但是2012年由于恶劣天气、病虫害、葡萄树栽种减少等原因,整个欧洲地区的酿酒类葡萄大量减产。业内人士分析,这对窖藏较短的低端欧洲葡萄酒将有较大的影响。但是去年欧洲葡萄减产对于中高端葡萄酒的影响不会太大,高端葡萄酒至少需要5年以上的窖藏,单单一年的减产,影响甚微。

“一旦欧洲系的葡萄酒出现涨价,势必会让同一性价比的其他地区葡萄酒受益。”有专家分析。欧洲葡萄的减产,使得澳大利亚、阿根廷、新西兰、美国等国的葡萄酒,有了难得的发力时机,这样一来,葡萄酒市场颇有了些“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架势。

随着葡萄酒消费者消费理念的愈加成熟,红酒的品种也不再局限于红葡萄酒。在河南市场,不乏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起泡酒等,这些新世界葡萄酒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上述趋势让河南葡萄酒市场份额每年呈30%的递增速度,已是国内进口酒商进入内陆市场的重要门户。这也加速了河南葡萄酒市场产品多元化的发展。

品类营销受重视

策略不同,开拓市场方式迥异,国际葡萄酒品牌在竞逐中国市场的过程中都想分得一杯羹,纷纷在营销上拿出杀手锏。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进口葡萄酒缺少品牌效应,二是操作门槛低。没有品牌效应就很难占有市场份额,也不会有真正的销量产生;很多中小企业可以直接从国外进口,造成的结果是进口酒泛滥,面对如此之多的进口葡萄酒品牌,消费者不免会眼花缭乱。

河南资深营销观察家窦惠忠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品类营销。每一个品牌都蕴含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品牌名,另一个是品类名。只做品类不做品牌最终是为别人做嫁衣,只做品牌不做品类,难以开创全新的竞争市场。

进口葡萄酒之所以被国内经销商选择,不仅仅源于进口葡萄酒众品牌的齐聚,更重要的是进口葡萄酒已经成为中国市场中的一个大品类。

众所周知,拉菲已经是五大名庄酒的代表,这是基于品类的划分,让诸如拉菲这些著名的国外葡萄酒品牌逐步实现中国市场的品类化。品类化扩展,给经销商带来了更大的商机和利润。

窦惠忠建议,进口葡萄酒经销商可以借用品类来形成消费者心中的独特地位,而后配合其他营销举措将会收到明显的效果。比如,河南名庄葡萄酒与茅姻,打出茅台镇的概念,从而获得了品牌溢价和市场认可,这既是是营销模式的创新,也是品牌发展的核心要素。

纵观进口葡萄酒市场近些年的发展历程,整个进口葡萄酒行业的发展路线是:单纯的产品导入时期―注重品牌知名度的品牌时期―代表产区葡萄酒的品类时期。

在此次糖酒会上,爱凡尼进出口贸易(郑州)有限公司携手南非第二大葡萄酒庄园卡非酒庄,共同举办了南非葡萄酒品鉴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客户共同鉴证了新世界葡萄酒的味道,打响了南非葡萄酒中国市场信誉保卫战。

保税区效应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葡萄酒行业在发展加盟商的同时,也在用心打好品质战。为保证进口葡萄酒的品质,进口葡萄酒保税区所带来的效应,对于对于酒商来说,它们可以在一个诚信、透明的市场环境下,最大限度地赚取企业利润。

河南爱凡尼进出口有限公司是中西部首家在国家级保税区经营的酒类进出口贸易公司,也是唯一一家。凭借在保税区贸易的便利,与数百家国外酒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保持着长期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

该公司总经理司雅丽表示,在保税区经营葡萄酒有着一箭双雕的益处:一是消费者可以保证购买到有品质保证的进口葡萄酒,二是经营者可以减少资金周转,节约很大一笔资金。“进口葡萄酒保税区模式解决了企业的流动资金问题,企业不用占用大笔的关税资金。”司雅丽说,企业不仅在保税区的办公、房屋等费用都较低,而且还可以将这里作为展示进口葡萄酒的窗口。

最直观的影响是,在保税区内,企业可以享受通关便利等优惠条件,加之保税区监管严格,可以保证在此销售的葡萄酒质量。

对此,司雅丽深有体会:在保税区海关和进口检验检疫局的监督领导下,全部产品由原产地直接进口,所有物流环节都必须确保符合葡萄酒的储运要求,并且在海关监管车的监测下,将葡萄酒运输到保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