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理的自然现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降水;气候;岩石;传统建筑
茂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向成都平原过渡地带、高山峡谷纵列分布,北有岷山、南有龙门山、西有邛崃山诸山脉,中间有长江支流岷江穿过,因而有“峭峰插汉多阴谷”之称。总体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海拔多在4000米左右。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对传统建筑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气温对当地传统建筑的影响
茂县地区年平均气温11.2℃,7月平均温度20.9℃,年最低气温-11.6℃,最高气温32℃。因为地处高山峡谷,所以该地多风、冬冷夏凉、昼夜温差大。为了适应这一气温特点,茂县的传统建筑就必须墙体很厚,传统建筑墙体一般在0.5米到1米之间,多为土石结构,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同时窗户较小,多呈矩形,上下距离1米,左右大约0.3米,而且窗户较少,从外形结构上看十分封闭。
二、降水对当地传统建筑的影响
茂县年降水量490.7毫米,平均蒸发量1375.7毫米。蒸发量明显高于降水量,虽然当地有长江支流岷江穿过,但是仍属于较干旱地区。正因为干旱,当地的传统建筑多为平顶,而且房屋顶部总体而言四周高,中间低,并在房屋的其中一角留有一个缺口便于房顶排水,同时也便于雨水的收集。
三、自然资源对当地传统建筑的影响
茂县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山地地形是其主要的地貌形态,所以,该地多岩石,岩层主要以夹沙灰、黑色页岩、砂板岩、火成岩等构成。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主要是土石构成,以石头作为砖,用泥土为黏合剂,利用山上的木料作为支撑,将石头整齐排列,最终形成一栋栋高大建筑。
四、地质活动对当地传统建筑的影响
茂县地处龙门山地震带,是全国地震活跃地区之一。当地人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带来的损失,所以,在修建时所有的建筑在结构上都选择了上小下大这一形式,以便在地震中虽然有部分石头松脱,但是上层石块可以用自身重力将松脱石块压住避免垮塌,同时上小下大这一形式在地震时可以使所有石块向中心收拢,相互支撑,避免垮塌。
【关键词】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新疆;民居特点
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对该地区的民居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于田县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民居特征,如少数民族民居服饰特征的表现上,不仅保留原文化的装饰特点,又适合结合了自然气候特点等方面,制作出特征显著的石膏雕花、刻花砖还有拼花等民族特色的装饰,既美观大气,又形式多样;而具体样式则以生活常见物品为主,如植物、民族书法或者结合图形等,充分展现出新疆地区不同的物质生产文化和民族审美特点,由此看来,自然地理环境对地区民居或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新疆于田县地理位置特征
新疆深居我国内陆地区,与海洋距离较远,所以日照时间长,光源资源丰富,常年少雨;位于天山山脉的横断中部,所以在南部和北部形成了两大著名盆地,分别为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天山的南面称为南疆地区,天山北面称为北疆地区,而余下的地区则为东疆地区。
于田县属于南疆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南部边缘,昆仑山北部,地形特征为牛腿状,民族主要以维吾尔族为主。南部地区以昆仑山山脉为主,拥有常年冰雪不化的积雪,还有诸多古代冰川遗址,水资源相对丰富,给该县大部分地区的绿洲和耕地提供了足够的水灌溉,还拥有几十座活火山,但是该地区位于高山之上,交通比较落后,很难开展实际考察工作。中部地区则以平原为主,河流、水草和绿林遍布,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所以也是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民居特色以于田老城为主,如土坯平顶房、阿依旺民居,还有诸多明丽的民族装饰。北部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相毗邻,拥有面积广阔的沙漠地带,气候以干旱为主,自然环境恶劣,且位置偏远,居住在此地的以克里雅人为主,民居建筑以胡杨木和红柳木为建设材料,生活古朴简约,民居简陋无明显民族特色。
二、新疆于田县的气候环境特征
这里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内陆干旱荒漠气候,地势特点为南高北低,地貌特征以山脉、戈壁还有沙漠等类型,同时还有冰川、火山等。南部地区的气候以寒冷为主,但是在充足的水资源环境中,表现为湿润气候;北部地区则为暖温干旱沙漠气候;而中部地区为暖温干旱气候。全区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白天与夜晚的温差大,降雨量相对较少,但是日照时间达到276天以上,热量充足,气候灾害主要有风沙等。由于长时间受到日晒、风沙的侵袭,所以民居建筑上,多以封闭式平面布局为主,不仅能够遮挡炎热的太阳,而且还能抵制风沙;但是三大地区的气候特征存在一定差异性,所以民居形态上也有所不同,均具备地区特征。
三、新疆于田县的气候自然资源特征
南部的昆仑山给该地区留下的大量的冰川,为西域丝路上孕育了淳朴而又简约的民风建筑,拥有坚韧不拔、生命力顽强美誉的胡杨树林则构成了荒漠的天然林,多数当地居民会选择红柳、胡杨树作为房屋建造的材料,或者院墙的装饰物。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进步,绿洲逐渐获得的开发与利用,但是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于田县的经济水平仍然比较低下,大多数仍延续传统农耕、经济发展方式;农耕生产中,主要由小麦、玉米还有水稻等农作物,水果有红枣和葡萄等;农副产品有皮毛还有小茴香等中药材;大部分的经济贸易、生产经营集中在中部,由于人口数量较大,在民居装饰上也表现为多样化,装饰形式也较为新颖,但是北部和南部地区的民居则显得单一和简陋。
四、自然地理环境对新疆于田县民居的影响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于田县民居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和变化的关键因素,如南部的昆仑山河流,为于田县的中部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滋养了该地区的绿洲与耕地,促进农业生产文明的长期发展和进步;在民居特色表现中,主要通过木构架简单支起密梁平屋顶,而这一建筑文化体系获得了良好的传承;北部地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相对比之下,两地居民的社会生产条件和环境相对落后,阻碍了民居的创新与发展;南部地区因为历史原因,从丝绸之路的开发受到多方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形成了多样化的民居特色。
《梁书・高昌国传》提到过西域传统建筑的特征为“架木为屋,土覆其上”,且大部分建筑多为因地制宜,不会过分追求严格的丈量和比例,并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为主。如高台民居中,民居内部构造以外封内敞式为主,楼层为1层或2层,土墙的夯筑厚度约为70厘米左右,部分地区会受到土崖地形的影响,所以内部的建筑密度比较高,呈现出犬牙交错,和鳞次栉比等特征;“阿以旺”是南疆地区形成历史最久,且应用范围最广的民居形式,以庭院式和密集庭院式为主,集中在塔里木盆地的西部地区,但是由于气候和地形地势等方面的影响,逐渐变成院落民居形式,当前主要以“米玛哈那”为主。
结语
新疆于田县的民居特点中,当地居民均以自然环境和气候环境为基础,建设出适宜居住、生产活动的民居,同时也是充满多元化、科学化和创新性的民居建筑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保护于田县传统民居建筑是延续文明的重要举措,所以保持开放性的思维,帮助当地居民创建更为适宜的生存空间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冯燕,朱晓玲,杨洁明.基于“点―轴”理论的新疆旅游业空间结构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07):876-880.
[2]咏林.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地域差异的影响[J].时代农机,2015(11):170-171.
小学不学地理。
一般情况下,初一开始学习地理。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来源:文章屋网 )
长城站没有极昼极夜现象。长城站位于南极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的菲尔德斯半岛南端。其地理坐标为:南纬62°13′、 西经 58 °57′。位于南极圈外,因此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极昼极夜:
极昼极夜,地球两极地区的自然现象,所谓极昼,就是太阳永不落,天空总是亮的,这种现象也叫白夜;所谓极夜,就是与极昼相反,太阳总不出来,天空总是黑的。在南极洲的高纬度地区,那里没有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律,没有一天24小时的昼夜更替。极昼和极夜是极圈内特有的自然现象。发生在北极圈北纬66度34分以内和南极圈南纬66度34分以内。
(来源:文章屋网 )
一、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灾害教育的指导思想
(一)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灾害观
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知道虽然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不可能完全避免,但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其规律性,只有当条件具备时才会发生,从而形成正确的灾害观。自然灾害其实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我们讲这些自然现象是灾害是因为它们发生时会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但对自然本身,许多自然现象是非常重要和必须的。例如,台风可以将水汽从一个地方带到另外一个地方,从而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洪水可以将一个地方的不能净化甚至会危害生态环境的污染带到大海使之得以净化。从另一个角度看,自然灾害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对自然界是非常有益的。形成正确的灾害观就是要正确地看待自然灾害。灾害并不可怕,没有灾害意识和不具备防灾减灾知识和能力的人,才会导致可怕的自然灾害的增多,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才会有可怕的事情发生。
(二)授以知识,认识灾害发生的原理
结合地理教学进行广泛的灾害知识教育,灾害前兆、灾害过程、灾害原理、灾害预防、减灾减灾措施、灾害后果等内容,尤其是要结合有关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明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机制。例如,在讲气旋和反气旋时,要告诉学生台风就是一种气旋,只不过是发生在热带洋面的强烈气旋,所以水汽充足,除带来狂风外还会带来暴雨;寒潮就是反气旋的活动,只不过是一种发源于寒冷大陆上的反气旋,所以其气流更干燥更寒冷。学生知道了自然灾害发生的原理,有利于学生对灾害形成正确的认识,不会产生惧怕感,有利于在灾害发生时根据其原理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的内容
(一)防灾减灾思想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灾害教育时,最重要的就是宣传防灾减灾的思想,使预防灾害的发生和尽可能减少灾害发生时的损失程度的思想深入学生头脑之中。让学生知道虽然有些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等)人类不能完全阻止,但这些灾害发生时往往有许多前兆,我们可根据这些前兆做好预防工作,我们还可以建立预警预报和应急机制与体系,使灾害发生时人们的生命财产损失减到最低程度;有些灾害(如滑坡、泥石流、水旱灾害等)如果事前有充分的重视和预防措施,是完全可能避免的。让学生知道许多人为造成的灾害也是完全避免的。
(二)灾害的危害程度
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做些拓展介绍,让学生知道各种灾害的危害程度。例如,在讲地震时就要详细介绍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增加30倍)与破坏程度的关系,并介绍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不同程度危害的地震,让学生对地震的危害有个清楚的认识。在讲水旱灾害、寒潮、台风、赤潮、咸潮时,可以结合我国的国情做一些专题介绍让学生知道它们每年对我国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通过这些介绍让学生明白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同时也可巩固学生的防灾和减灾思想,并让学生觉得地理是很有作用的,进而产生学好地理的热情与欲望,更加喜欢地理。
(三)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措施
结合有关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措施。例如,在讲山坡水流的方向时,就可在黑板上绘出相应的示意图,让学生根据山地水流的方向明白当山洪爆发或泥石流发生时的逃生方向。在讲地震时,结合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因横波传播得快些,纵波传播得慢些但其破坏程度大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当地震发生时如能在横波传来后(左右摇摆)纵波还没有达到的几分钟内迅速逃到空旷的地方就可以有效地降低人身损害;而且地震发生后往往有几次余震,那么第一次地震后就不会掉以轻心保持警惕从而有效减少余震带来的损害。
三、地理教学中进行灾害教育的方法
因地质灾害的特殊性,其教学方法应与其他知识点的方法有所不同,而且也不能千篇律地采用讲述的方法。
地理课堂语言艺术学习兴趣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相互之间传播思想的基本工具,在教学活动中,语言就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第一工具。对于教师而言,具备一定的语言素质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条件。地理学科是初中阶段一门必修课程,在地理学科中,会涉及到很多地理专业语言,如何在讲求语言专业性、科学性的同时,还能兼顾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提升地理课堂魅力,就成为了每一个地理教师都应当关注的课题。那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提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呢?
一、注意使用严谨的语言
地理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在地理科学中,包含着大量的专业地理术语。在课堂教学中,这些专业术语的介绍是地理学习的主要内容。专业化的地理语言与其他一切专业语言一样,都十分讲求语言的严谨性。很多时候,一字之差都可能造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情况。因此,在地理课堂上,注意语言的严谨性是教师需要遵循的首当其冲的原则。例如,在说到“降水”的时候不能随便用“降雨”来替代,因为“降雨”只是“降水”其中的表现形式而已,如果用“降雨”来替代“降水”就缩小了降水的外延,从而影响表达的准确性;又如,在讲到“气温”的时候,不能笼统地用“温度”来加以替代,否则就无法科学地表达出“大气的温度”的涵义。总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语言的准确严谨性是所有语言艺术运用的基础,只要建立在严谨科学基础上的教学语言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活动的科学有效性。
二、适当运用启发性的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直接的传授知识并不是教师采取的唯一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启发学生思维也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目标。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例如,在讲到“大陆漂移学说”时,教师就可以在上课的一开始就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冰天雪地的南极大陆会发现煤层呢?为什么在非洲靠近赤道的地区会发现古代冰川呢?这样,在上课的一开始,就通过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得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这样,最后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自然会非常理想。
三、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下开展学习活动,学习者无论是反应能力还是理解能力等都会获得显著的提升,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对于教学效果往往具有直接的影响。在众多的语言艺术中,幽默的语言可以说是教学语言中一种非常具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形式,在课堂上适当地穿一些有趣的笑话、幽默的典故、奇闻轶事等,可以让整个课堂气氛变得异常轻松幽默,而这样的课堂往往也最受学生欢迎。例如,在讲到地球仪的时候,为了说明黄赤交角的存在,我就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小笑话:某天,校长走进了初一的某个班级进行日常学校检查工作,刚好该班在上地理课,讲桌上摆着一个地球仪,校长走上讲台指着地球仪问班级中的一个学生道:“这个地球仪为什么是歪的呢?”这时候,只见这个学生战战兢兢地站起来答到:“报告校长,不是我弄歪的!”听到这个笑话以后,全部学生哄然大笑起来。这样,整个课堂气氛立刻变得活跃异常。这时候,教师再继续追问道:“那么,你们知道地球仪为什么是歪的吗?”从而顺利地引入教学内容。就这样,通过一个笑话,充分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会利用谐音的技巧
在地理学科中,有很多枯燥复杂,难以记忆的地理专业名词和知识点,这些内容不但使得地理课堂显得枯燥乏味,同时,这些知识的记忆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如果我们学会利用谐音来记忆这些知识,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记忆一些知识点,同时也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我在讲到欧洲的“爱琴海”时,就在上课的时候特意强调了一下:“请同学们注意啊,此‘爱琴海’非彼‘爱情海’,这里的‘琴’是弹钢琴的‘琴’,可不是爱情的‘情’啊!”听到我这么一说,学生都笑了,这样,以后再遇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学生就不再容易犯错了;又如,在讲到我国在世界上排名居首位的有色金属矿产时,我们就可以按照谐音把拗口的矿产名称记忆成“吾弟吸毒(钨、锑、稀土),心太烦(锌、钛、钒)”。类似这种可以运用谐音的地理知识有很多,只要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恰当运用,不但可以让严肃的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有趣,同时也可以大大提升学习记忆的效率,可谓是一箭双雕。
五、巧妙引用诗词歌赋
我国被称为诗歌的国度,从古至今,诞生了很多优美的诗词名篇,而在众多的诗词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诗词的内容描绘的是大好河山、自然景观和一些自然现象,诗人在赞叹大自然,赞叹各种自然现象的同时,也给我们传达了很多的地理科学知识,因此,在很多的诗歌中,都包含大量可以为我们教学活动所用的地理教学资源在其中。与平铺直叙的地理知识不同,在诗人的笔触下,这些存在于大自然的风光、一些自然现象变得美不胜收,颇具艺术气息。如果我们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的时候,能够恰当地运用这些诗词歌赋,可以有效提升地理课堂的艺术性,进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影响气候的因素时,我们就可以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地形对于气候的影响,在讲到我国的地形特点时,就可以引用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归西”来说明我国西高东低的总体地形特征,在讲到地球的自转时,就可以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等。通过一些诗词的引用,不但可以为一些自然现象赋予文学的美感,同时也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
古语道:“一言可以定国,一言可以丧邦。”说的就是语言的强大力量。在教学活动中,语言是教师的第一教具,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自身具有着自己独特的学科特征和语言魅力。作为教师,要想上好地理课,就一定要掌握精妙的语言艺术,通过语言的艺术来彰显地理学科的特征和魅力,这样,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巧妙的语言艺术的运用,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生动有趣的地理课堂,这样,可以有效实现整个课堂教学的艺术化、高效化,为地理学科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助推力。
参考文献:
[1]沈健.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中国科技纵横,2010,(1).
关键词: 地理学科 快乐教学 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乐于参与学习活动往往对于学习效率的高低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是教师提升教学效率,改进教学质量一个重要的方式。地理学科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不仅是学习本身的需要,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然而,就是这样一门意义重大的学科,很多学生在学习起来却普遍缺乏学习兴趣,给地理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的阻滞。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帮助学生在地理教学中寻求快乐,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乐学,利用快乐教学法提升地理教学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一、扎实的基本功是快乐教学的前提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于教学水平的高低具有直接的影响。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想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首先就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这样,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才能够做到底气十足,胸有成竹,才能够轻松地驾驭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更加自由地发挥。
二、利用趣味化的导入先声夺人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开端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地理课上,教师要注意适当引入一些趣味性的内容作为导入,从而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做到先声夺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选修部分《浩瀚的宇宙》时,就从学生熟悉的民间传说“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入手,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言:“牛郎和织女只有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才能够见一面,然而,在牛郎和织女之间隔着一条银河,于是善良的喜鹊就利用搭鹊桥的方式让牛郎和织女见面。牛郎和织女真的能够见面吗?牛郎星和织女星我们用肉眼观看仿佛并没有多远的距离,但事实上,即使牛郎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给织女打电话,织女也要在几万年以后才能够听到牛郎的声音!”通过这种有趣的导入,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就被点燃了。有了有趣的开端,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学习状态。
三、注意地理知识的生活化
生活处处皆地理。诚然,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包含着各类地理知识,可以说,地理学科是一门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学科。相较于课本上理论化、文字化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每个人身边的活生生的地理知识往往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教学的触角深入学生的生活和亲身体验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把教材上的地理知识生活化,对于身边发生的各种现象学会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为什么在我国冬天的时候全国各地气温差异很大,而到了夏天全国各个地区却是普遍的高温?在我国建造房屋的时候一般会把门窗开向什么方向?为什么人们在冬天的时候喜欢穿一些深色系的衣服,而到了夏季则会更多地选择浅色系的衣服?这种生活中每个学生都会遇见的问题,如果能够把它们拿到课堂上,让学生从地理科学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方面会拉近学生与地理学科之间的距离,增加亲近感,另一方面,在把地理问题生活化的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地做到“学有所用”。这种把地理知识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学好地理的愿望,感觉到学习地理不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项探究生活奥秘的有趣活动。
四、注意挖掘地理学科内容的“奇特性”
我们常常用“神奇”这个词语形容大自然,的确,在大自然的力量下,各种神奇的自然现象比比皆是,尤其在涉及地理学科知识时,很多奇特的自然现象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相较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中学生往往具有更加浓烈的好奇心,喜欢猎奇。为此,我们在开展地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注意挖掘地理学科内容中的一些具有“其特性”的地理规律和现象,借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如,由于地转偏向力所形成的各种奇异现象,存在于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无风带,每年都会按时报到的“信风”,等等,这些奇特的自然现象可以有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学生在好奇心的引领下会不知不觉地投入思考和探究活动中,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就不会再把它当成是完成任务,而是一种满足好奇心的快乐的过程。
五、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工具已经算不上什么新鲜的事情了。与传统的黑板粉笔相比,多媒体工具利用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得原本文字化的东西能够转变成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因此,多媒体工具的应用可以使得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为此,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尝试着引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活动。例如,在讲到《自然灾害与人类》时,我就利用多媒体工具给学生生动地展示了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震撼的场面及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各种危害和损失,由于采用的是图片加视频资料的方式,学生对这些自然灾害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受到了强烈的刺激,激发了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在孜孜以求的目标,因为一旦实现了寓教于乐,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就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这样,就会使得学生的潜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有效的挖掘。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一定要深挖地理学科资源,努力提升地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推进快乐教学法在地理课堂上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戴卫帮.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快乐教学法”[J].教师,2011,(17).
一、扎实的基本功是快乐教学的前提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于教学水平的高低具有直接的影响。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想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首先就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这样,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才能够做到底气十足,胸有成竹,才能够轻松地驾驭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更加自由地发挥。
二、利用趣味化的导入先声夺人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开端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地理课上,教师要注意适当引入一些趣味性的内容作为导入,从而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做到先声夺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选修部分《浩瀚的宇宙》?r,就从学生熟悉的民间传说“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入手,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言:“牛郎和织女只有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才能够见一面,然而,在牛郎和织女之间隔着一条银河,于是善良的喜鹊就利用搭鹊桥的方式让牛郎和织女见面。牛郎和织女真的能够见面吗?牛郎星和织女星我们用肉眼观看仿佛并没有多远的距离,但事实上,即使牛郎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给织女打电话,织女也要在几万年以后才能够听到牛郎的声音!”通过这种有趣的导入,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就被点燃了。有了有趣的开端,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学习状态。
三、注意地理知识的生活化
生活处处皆地理。诚然,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包含着各类地理知识,可以说,地理学科是一门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学科。相较于课本上理论化、文字化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每个人身边的活生生的地理知识往往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教学的触角深入学生的生活和亲身体验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把教材上的地理知识生活化,对于身边发生的各种现象学会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为什么在我国冬天的时候全国各地气温差异很大,而到了夏天全国各个地区却是普遍的高温?在我国建造房屋的时候一般会把门窗开向什么方向?为什么人们在冬天的时候喜欢穿一些深色系的衣服,而到了夏季则会更多地选择浅色系的衣服?这种生活中每个学生都会遇见的问题,如果能够把它们拿到课堂上,让学生从地理科学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方面会拉近学生与地理学科之间的距离,增加亲近感,另一方面,在把地理问题生活化的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地做到“学有所用”。这种把地理知识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学好地理的愿望,感觉到学习地理不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项探究生活奥秘的有趣活动。
四、注意挖掘地理学科内容的“奇特性”
我们常常用“神奇”这个词语形容大自然,的确,在大自然的力量下,各种神奇的自然现象比比皆是,尤其在涉及地理学科知识时,很多奇特的自然现象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相较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中学生往往具有更加浓烈的好奇心,喜欢猎奇。为此,我们在开展地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注意挖掘地理学科内容中的一些具有“其特性”的地理规律和现象,借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如,由于地转偏向力所形成的各种奇异现象,存在于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无风带,每年都会按时报到的“信风”,等等,这些奇特的自然现象可以有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学生在好奇心的引领下会不知不觉地投入思考和探究活动中,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就不会再把它当成是完成任务,而是一种满足好奇心的快乐的过程。
五、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
地带性因素:
太阳辐射能分布因纬度而不同,气候主要受纬度因素制约,水文、植物、土壤等的分布也都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分布一般都呈带状分布.所以气候、水文、植物和土壤等,称为地带性因素。地带性规律就是受地带性因素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其中气候是地带性因素中的主导因素。
非地带性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中,有些因素如海陆分布、地形、岩石等,它们的分布与太阳辐射能没有联系或没有直接联系,而是受内力因素、主要受地质构造控制,其分布不成带状。所以海陆分布、地形和岩石等,称为非地带性因素。地形是非地带性因素中的主导因素,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两者是有联系的。例如,地形隆起对地带性因素有一定干扰作用,海南岛自然地理景观的地域分异主要是由于水分的地域差异而引起的,而水分的地域差别就是由于非地带性因素:地形隆起影响。岩石属于非地带性因素,但岩石风化过程以及形成的松散风化壳的分布,又受到地带性因素影响。由此可见,自然环境受带性和非地带因素影响,自然环境特征是由这两组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
非地带性现象: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答案
快乐预习•感知
一、1、价值
2、(1)可再生;更新;
(2)非可再生
3、保护;培育;珍惜;节约
二、1、总量丰富;人口众多;低
2、1/2;2/5;1/3
3、仍在下降
轻松尝试•应用
12345
ABDAB
智能演练•升级
1D8B
2B9D
3D10D
4C11C
5C12D
6D13D
7C
14、答案:①-d②-a③-b④-c
15、答案:(1)铁矿(矿产);森林
(2)A;D
(3)水污染、水浪费、水资源不足等。(任答两项)
16、答案:(1)一方面,燃烧煤、石油等燃料,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另一方面,砍伐森林,减少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2)出门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使用节能电器,及时关闭电源;
日常生活中尽量少用塑料购物袋,使用纸袋、竹篮或布袋购物;
对于各种资源要节约利用、循环使用,提高利用率;
垃圾要分类回收、处理等。
(答出两点,意思合理印可)
(3)少一份碳,多一份氧;
追求低碳,还我蓝天;
少一个塑料袋,尽情享受大自然;
少一个塑料袋,多一份健康。
(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答案
快乐预习•感知
一、1、草地;城乡建设用地
2、丰富;人口众多
3、因地制宜;城乡建设
4、难以利用;后备耕地
二、1、湿润;水田;旱地;山区
2、干旱;半干旱
三、1、耕地面积
2、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3、(2)基本农田;
(3)人工草场;
(4)防护林
轻松尝试•应用
1B4C
2B5B
3C6A
智能演练•升级
1A8B
2B9D
3B10C
4D11D
5C12B
6D13A
7D
14、答案:(1)水田;旱地;草地;林地;沙漠
(2)秦岭~淮河一线;0;800
(3)400耕地;林地;草地
(4)平原和盆地;山地
15、答案:(1)7;21
(2)增长;减少
(3)计划生育;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4)湿润;半湿润;山区;干旱;半干旱
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答案
快乐预习•感知
一、1、河流水;淡水湖泊水
2、河流径流量
3、南丰北缺;华北;西北
4、夏秋;冬春
5、答案:(1)×;
(2)√;
(3)√
二、1、兴修水库
2、华北;跨流域调水;天津;太原
3、1/4;浪费
4、水污染
5、节水
轻松尝试•应用
12345
CCDCC
智能演练•升级
1B8A
2B9B
3C10C
4A11A
5A12B
6B13A
7D
14、答案:(1)分布不均匀,南丰北缺
(2)长江;华北;西北
(3)京杭运河;淮河;黄河
(4)三峡丹江口;石家庄
(5)上;西北
(6)山东;黄河以北
(7)利用京杭运河调水,工程量小;调水量大;
易受污染,水质较差;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
15、答案:(1)夏秋多、冬春少;南丰北缺
(或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或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2)地少水多;地多水少;不合理
(3)跨流域调水;长江;华北;西北
(4)节约用水
16、答案:(1)学校装节水龙头和节水器皿;
大扫除时将水龙头关紧;
擦完玻璃的水用来冲厕所;
不打水枪,不扔塑料水袋
1、上古歌谣:
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
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
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
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
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2、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
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3、神话产生的原因何在?
【关键词】地理教学 创新思维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9-0092-01
地理思维,即地理事物、现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及关系在人脑中概括的反映。它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广阔性的特点。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有裨益。现就现阶段本课题研究方面的收获和体会作如下整理。
一 运用直观教具演示,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与现代社会以及科技的发展保持密切联系。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研究,在地理课程的设置上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要能够突出现实性。如在教授世界地理“地球的运动——地球公转”这一内容时,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对学生来说都是难点。要弄懂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对于突破这个难点历来是地理教师感到吃力和为难的。在引导学生复习这一节时,教师拿一支手电筒、一个地球仪作教具。把教室空间模拟成太阳系,将手电筒的光线当成太阳光线,让地球仪绕手电筒(即太阳)“公转”一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日期以及地球上的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状况。增加了趣味性,增强了空间感,提高了课堂效率,直观地反映出由于地球公转才形成了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的更替现象,而且在经过演示后,学生会提出很多具有创造性的问题,如地球在公转中,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是垂直的吗?地球上昼夜长短情况怎样?正午太阳高度怎样变化?有无四季更替?……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熏陶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 利用课本中的图表引导分析,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是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并且具有社会学科以及自然学科的性质。它阐述了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智慧圈等共同构成的,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形成的复杂系统。要使学生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最简单而形有效的方法就是看图。图是地理课的核心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图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依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形,在教材中只有五种地形的图示,缺少盆地图示,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图示特点:即等高线的海拔高度是由外向内降低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试着画盆地的地形图,即培养了学生动手画图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 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融入教学设计
地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的基础学科,它所有的问题和知识都来源于生活,特别是对一些地域性强、涉及人们生存以及发展的资源、人口、环境、城市和经济发展等基本问题,都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予以足够的重视,将其融入到教案编写中,并最终在课堂教学中一一呈现。正是由于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这一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并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所发现的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这样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是手段,学是目标。教师既要教学生学知识,又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新时代的教育手段越来越丰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的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而且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水平,选择学习的内容,安排学习进度,独立解决计算机给出的各种问题。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改变传统地理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的被动地位,使学生做到独立自主学习,自己掌握学习进度,进而弥补集体化学习的不足。目前多媒体在我校已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容量大、速度快、内容新、直观性强等特点,改变以往教学的旧模式,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具体而形象,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进行地理学习,使原本枯燥、单一、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有了彻底的改变,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更有力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地理;灾害;教育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自然灾害有日益增加的趋势。不管是发生的频率、种类,还是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的伤亡都呈上升的势头。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加速开发和利用所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自然灾害加重的直接原因。另外,人类对灾害的认识不够、防灾避灾的措施不力,也是使灾害加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中小学的各个学科中,地理学科在进行灾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地理教学所涉及的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水系水文、植被土壤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涵盖了主要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海啸、台风、洪涝、干旱、滑坡、泥石流、沙尘暴等,并不同程度分析了它们的形成原因和机制。那么,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灾害教育呢?本人认为,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灾害教育的指导思想
1.1 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灾害观: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知道虽然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不可能完全避免,但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其规律性,只有当条件具备时才会发生,从而形成正确的灾害观。自然灾害其实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我们讲这些自然现象是灾害是因为它们发生时会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但对自然本身,许多自然现象是非常重要和必须的。例如,台风可以将水汽从一个地方带到另外一个地方,从而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洪水可以将一个地方的不能净化甚至会危害生态环境的污染带到大海使之得以净化。从另一个角度看,自然灾害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对自然界是非常有益的。形成正确的灾害观就是要正确地看待自然灾害。灾害并不可怕,没有灾害意识和不具备防灾减灾知识和能力的人,才会导致可怕的自然灾害的增多,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才会有可怕的事情发生。
1.2 授以知识,认识灾害发生的原理:结合地理教学进行广泛的灾害知识教育,灾害前兆、灾害过程、灾害原理、灾害预防、减灾减灾措施、灾害后果等内容,尤其是要结合有关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明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机制。例如,在讲气旋和反气旋时,要告诉学生台风就是一种气旋,只不过是发生在热带洋面的强烈气旋,所以水汽充足,除带来狂风外还会带来暴雨;寒潮就是反气旋的活动,只不过是一种发源于寒冷大陆上的反气旋,所以其气流更干燥更寒冷。学生知道了自然灾害发生的原理,有利于学生对灾害形成正确的认识,不会产生惧怕感,有利于在灾害发生时根据其原理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
2 中学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的内容
2.1 防灾减灾思想: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灾害教育时,最重要的就是宣传防灾减灾的思想,使预防灾害的发生和尽可能减少灾害发生时的损失程度的思想深入学生头腑之中。让学生知道虽然有些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等)人类不能完全阻止,但这些灾害发生时往往有许多前兆,我们可根据这些前兆做好预防工作,我们还可以建立预警预报和应急机制与体系,使灾害发生时人们的生命财产损失减到最低程度;有些灾害(如滑坡、泥石流、水旱灾害等)如果事前有充分的重视和预防措施,是完全可能避免的。让学生知道许多人为造成的灾害也是完全避免的。
2.2 灾害的危害程度: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做些拓展介绍,让学生知道各种灾害的危害程度。例如,在讲地震时就要详细介绍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增加30倍)与破坏程度的关系,并介绍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不同程度危害的地震,让学生对地震的危害有个清楚的认识。在讲水旱灾害、寒潮、台风、赤潮、咸潮时,可以结合我国的国情做一些专题介绍让学生知道它们每年对我国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通过这些介绍让学生明白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同时也可巩固学生的防灾和减灾思想,并让学生觉得地理是很有作用的,进而产生学好地理的热情与欲望,更加喜欢地理。
关键词:地理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
一、情境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更能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初中学生理解能力还不完善,在教学中,由于地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和抽象性,学生比较难以理解。而情境教学则为教师解决了很大的难题,利用情境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实体化,通过新颖别致的课堂,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感兴趣,同时,在教学中,巧设问题,将学生一步步引入地理的学习之路。在情境教学中,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己进行试验演示,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实操练习,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说,情境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生活为素材进行情境创设
地理教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地理学习中的很多自然现象都是我们生活中能够看到的,但是在平时的生活中,我却往往没有注意到这些真实可见的地理现象。以生活为素材,创设地理教学情境,学生在学习中更能接受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更能够理解所学的知识,学生通过对熟悉的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中出发了解、掌握地理知识,他们会发现,原来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以生活为素材创设地理的教学情境,削减了抽象的地理知识带给学生的担心和枯燥乏味,将地理知识转变为生动形象的实体,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以活动搭建平台创设地理教学情境
活动是实践的基础,通过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初中生的特点是爱玩、好动,他们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好胜心、好奇心、自尊心、表现欲强烈。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以地理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情况及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为平台进行教学情境创设,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动、好奇和表现欲。活动的设计要以地理课程为中心,在活动中穿插小组竞赛、角色反串、社会调查、游戏等活动,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围绕学生进行教学,才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以多媒体为指导创设地理教学情境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软件逐渐“入住”学校的课堂教学,为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多的方便。多媒体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很多传统教学课堂不能表达的立体现象以动画、图像的形式展示出来,以多媒体为指导进行地理教学情境创设,能够更加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各种地理地貌知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还有演示特效的作用,既能够进行动态模拟、录像剪辑,也能够进行背景拟音,以图文并用的方式,将地理教学中的复杂问题简单化,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简单易懂的画面形式向学生呈现,能够方便快捷地向学生展示大量的地理和自然现象,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
总之,地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为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带来更多的途径,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地理教学,首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能够为教师的教学节约时间。在初中教学的过程中,作为地理教师,课程的设计和情境的创设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在教学中要不断发现问题,创设实用、科学的教学
情境。
参考文献:
[1]唐锋卢.关于情境教学法的反思[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数学,可以分成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两类;
3、英语,用英文来学习语文、数学、科学等科目;
4、思想品德,是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5、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
6、生物,是研究生命现象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