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苏教版《科学》六下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的第四课《生态平衡》。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六下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的第四课。本课在前三课的基础上,引入生态平衡的概念。通过引领学生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分析生态失衡的危害性,以及开展模拟生态的活动,带领学生学习环境科学的初级知识,倡导保护环境,共同维护生态环境。本课教学内容延续了本单元第一课中生物之间的合作关系和上一课的食物关系,围绕生态平衡这个主题,从建立生态平衡的概念、了解人类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探讨生态平衡的方法三个方面展开。
2、教学对象分析: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六年级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和生物之间的关系。但是生态平衡的概念相对比较抽象,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因此需要整合多媒体手段提供适量的图片、文字、视频资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比较分析、操作体验等活动,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了解人类活动会通过食物链而影响生态系统,从而认识到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从小树立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圈的环保意识。
3、教学环境分析:
本着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以及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我选择了PPT软件为载体辅助教学。PPT课件构思新颖,画面和谐,操作简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本课教学适宜在有多媒体设备的专用科学教室进行,这样既有利于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又有利于多媒体展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2、知道生态平衡被破坏会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3、知道一些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行为。
4、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会做一个生态瓶,研究生态平衡的问题。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对目前的生态现象做出判断。
3、能够参与讨论人类危害环境的行为。
4、能够就破坏生态平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2、初步树立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难点: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制作生态瓶的材料(可封闭的鱼缸、池塘水、小鱼、水草、沙子,带盖的瓶子、湿润的土壤、小草。)
六、教学安排
拟用1课时完成
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狼和鹿的图片,提问:你们喜欢哪种动物?在一片森林里生活这两种动物,你们希望怎样?
设计意图:入题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同学们展现温顺可爱的鹿,和凶狠残暴的狼,让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快速将注意力集中起来,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述:现实中也有这样的事例,结果森林遭到破坏,鹿群的大量病死。
设计意图:展现生态失衡的情境,激发学生探讨生态平衡的问题,为后面认识生态平衡的概念做好铺垫。
3、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鹿群的灾难?
4、设疑:什么是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为什么能保持生态平衡?(板书课题)
二、建立生态平衡的概念
1、PPT出示“生态系统”的概念的内容和森林、草原的图片。讲解:我们把自然界里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叫做生态系统。比如森林里的生物和空气、阳光、水等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草原上的生物和环境之间也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2、PPT出示“生态平衡”的概念的内容。讲解: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各种生物之间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而且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的内容,初步对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有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认识生态平衡,环环相扣,逐步递进。
三、认识破坏生态平衡的严重后果
1、谈话: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链、网中的任何环节遭到破坏,这个平衡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板书:破坏)
2、阅读书上39页资料,思考讨论:
(1)是什么原因造成白尾鹿增多的?由于白尾鹿数量过大又带来了哪些问题?
(2)如果你是一位生态学家,你会建议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说你的理由。
3、分别出示美丽的草原和荒漠化的草原图片,提问:为什么原本美丽的草原会变成这个样子的呢?
4、启发学生回忆还有哪些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
5、小结:人为因素是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如改变生物种类、破坏生物生存的环境等。
设计目标:认识食物链断裂会造成生态灾难。知道破坏生态平衡会带来严重后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各抒己见,在争论中深入领会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四、探讨保护生态平衡的方法
1、谈话:既然生物们在他们生存的环境中都起着维持一定生态平衡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相应的建立起各个自然保护区,我们国家业已建立了226个自然保护区,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自然保护区吗?这些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哪些生物?
2、介绍我国一些著名的自然保护区情况。利用PPT出示我国主要自然保护区的资料。
3、讨论:国家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那么我们同学自己对于保护生态平衡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4、谈话:如今国家为了保护生态平衡还建设了不少生态工程呢,你听说过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吗?
5、介绍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
设计意图:利用媒体让学生知道我们美丽的祖国有这么多可爱的动物,多样的植物,这样的美从视觉上震撼学生的心灵,由衷的想要保护周围的环境资源,也为生在这样美丽的国度而骄傲自豪,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热爱祖国的情操!
五、巩固应用
1、提问:你想制作一个不需要外界提供食物就可以正常生存的生物条件吗?
2、指导制作鱼缸养鱼和小草的生态瓶。
(1)谈话:读一读第37页到38页的内容,学习生态瓶的制作方法。
(2)指导制作小草的生态瓶。
(3)学生制作生态瓶。比一比谁的小草存活的时间最长。(课堂有时间就组装一种,没有时间就做为课外作业,并要求学生课外观察记录。)
六、总结、布置作业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2、布置作业:
(1)自己动手做一个生态瓶,并坚持观察生态瓶并做好记录。
(2)多关注近年来的环境问题,试着用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与同学交流。
《维护生态平衡》是教科版5年级上册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里的最后一课,学生建立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概念后,让学生把研究的视野扩大到真实的大自然环境中,具体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的原因,并J识到维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教材分为2个部分,第1部分从研究草原的鹰、兔、草的食物关系开始,力求让学生认识到它们三者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是多么密切,要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状态是多么困难。第2部分是由“什么引发了沙尘暴”分析沙漠的沙源区的成因。
从以往课堂教学的情况看,教师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推测草原上3种动植物中某种动植物增减后引起生态平衡的变化,但通过这种想象也使学生认为当草原生态系统因为某种原因失去平衡后,人类只要通过简单的干预,就能恢复生态平衡,因而不能很好地理解生态平衡的脆弱性和恢复的长期性、艰难性。为了让学生有理有据地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具体的数据在学生的大脑中构建一个相对真实的草原生态系统,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推算和分析,让他们感受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的严重后果。再试图对这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的增减调配,尝试去“艰难”恢复生态平衡的活动。这样,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并不像想象中一增一减那样简单,意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思考人类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员应该怎样去维护生态平衡。
2 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标
(1)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失衡原因进行分析。
(2)认识到维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2 教学过程
2.2.1 情景引入,得出数据
(由食物链直接引入主题)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草原上常见的3种生物(草、兔、鹰),他们是什么关系?”
生:“食物链关系。草被兔吃,兔被鹰吃。可以写成草兔鹰。”
师:“最近,我获得了一份和他们有关的资料,请你们仔细阅读这段资料,弄清楚资料里面各种数据的意思。”PPT出示阅读材料:2005年草原上2 500个单位的草里生活着10个单位兔和2个单位的鹰,每年会增加300个单位的草,1个单位的鹰,每年兔会以前一年单位数的2倍增长。1个单位鹰一年要吃2个单位兔,1个单位兔一年要吃8个单位草。
教师指导学生计算头2年生物的数量变化,2006年鹰的实际数量有3个单位,兔的实际数量有(20-6)=14个单位,草的实际数量=2 800-16×8=2 672个单位,计算结果见表1。
学生分小组计算3~7年的生物数量变化情况。当学生算到第7年时候,草已经出现负数,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2.2.2 初步分析数据,找出相关问题
(1)观察数据,解释数据的意思。
(2)根据数据,想象草原的情景。
2.2.3 进一步通过数据分析产生的原因
通过进一步分析数据,找出这个草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的原因。
2.2.4 结合数据进行推算
(1)结合数据找出维护生态平衡的办法。
(2)小组讨论决确定采用的方法,有的说改变兔的数量,有的说改变鹰的数量,有的说多种草,有的还说引进生长快速的草,等等。
3 引导学生对数据再分析,认识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1)利用电子表格把各小组的数据展示出来。
(2)让学生分小组上台分析自己小组的数据。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途径
高碳排放、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气候异常、诸种污染、灾难频发,人类的生存环境继续在恶化。虽然近年来各国在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但仍未遏制地球环境的恶化。原因何在?人们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事实:一方面,全人类在高速开采地下的煤、气、油资源,导致地下资源逐渐枯竭;另一方面,在地上,各类燃油燃气燃煤设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日俱增,大气污染速度惊人。空气成份在改变。这种地下能源渐枯,地上环境污染,从两个方面危害着生态环境。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中来,充分显示出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要求全党全国全民保护生态、保护自然,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
1、人类是自然的产物
从地球发展的历史看,地球从诞生已有46亿年的历史。诞生初期,地球上既没有植物,也没有动物,一切生命都不存在。在地球漫长的演化史上,无生命期经过了约25亿年。到了距今21亿年时,出现了最早的菌类和藻类植物,即出现了生命。到距今5.6亿年时,出现了最早的动物――海绵。到了距今4.38亿年时,陆地上出现了蕨类植物。到公元前170万年时,人类的祖先――元谋猿人出现。而元谋猿人从出现到今天在地球的演化史上仅占极短的时间,和地球的现有年龄相比非常短暂。北京猿人的出现,则在距今50-70万年前。仅占地球年龄中5750万分之一。这是何等短暂的一段时光。
其它各类动物在诞生后,也在各自不断进化,直到发展成我们现在看到的纷繁状态。
从以上演化、进化的事实来看,毫无疑问,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而绝非自然是人类的产物。早在人类不存在的时候,地球已存在了40多亿年了。是先有自然界,后有人类。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整个自然界既是人类的母亲,又是人类的摇篮。
2、人类不能主宰自然
距今约2.450.65亿年这段时间,人类还没有诞生,地球上的恐龙一族盛极一时,俨然是自然界的主宰者,但今天它们在哪里呢?它们在四川子贡市及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它们全以化石的面貌展现在人类的面前。究其灭种的原因,是地球上自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生态平衡被破坏,自然规律使它们变成了化石。
当年的恐龙一族之繁盛,从人类的眼光看来,在当时俨然是地球霸主,是自然界的主宰,可是,在自然规律面前,它们倒下了,灭绝了,变成了昭示真理的万代化石,它们用自己的化石身躯向人类诉说着自己的身世,诉说着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也诉说着自然规律的伟大。
现在,人类的智慧和生产力越来越强,在生产中对自然的破坏也日趋严重,使局部地区的生态平衡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已经给人们的生存带来了威胁,也就是说,自然规律在这些地区已经开始惩罚人类。迫使人们头脑开始清醒,深刻认识到自然规律的重要性、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认识维护生态平衡、遵循自然规律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审视自己的行为。
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中的一员,是自然界中几百万种动物中的一种,一个种属。也即占动物种属的几百万分之一,可谓小矣。尽管人类和其它动物相比,其智慧和能力十分优秀,为其它动物所望尘莫及,但是,人类是否可以不遵循自然规律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生态平衡规律是适用于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人类是生物中的一个小小分支,怎么能不受规律的约束呢?
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一切生存的条件。如果有一项重要条件丧失,人类就无法生存。人类绝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大自然的主宰者是自然界的固有规律,在生物界主要是生态平衡规律。
3、人类要把握生态平衡规律
生态平衡规律是指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它们对自然环境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及生物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平衡使每一种生物都能生存并不断进化。
那么,这种生态平衡是怎样形成的呢?
自然界的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生物界建立了环环相扣的食物链,适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各种动物的种群和数量在千百万年的自然选择中形成了一个很合理的比例,这个比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动物和动物之间是互相依赖,又互相制约、相生相克的。动物界和植物界之间也是紧密联系,互相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动物界离不开植物界。而动物和植物又都离不开无生命的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自然界,整个自然界中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自然选择的结果使生物界和无生命界有机地联系起来,也即建立了生态平衡。人类则是这个生态平衡中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人的生存既离不开其它动物,也离不开植物,更离不开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无生命之物。生态平衡是几千万年自然进化的结果。在平衡时,各种生物能正常生存和发展;如果平衡一旦被打破,如环境大变、食物链中断,多种动物植物就无法生存,人类也难幸免于难。所以,人类必须自觉地维护生态平衡,遵循自然规律,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
4、人类要重新认识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人类由于自己种群数量的庞大,智慧能力的超强,加之只站在自己的圈子里看世界,所以容易产生自己是世界的主人、自然的主宰者等错误意识。蔑视自己的兄弟姐妹――其它动物。高高在上,自以为是,实为一种夜郎自大。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员,是百万种动物中的一种,是渺小的。在生态平衡的规律面前,人类只有遵循的义务,没有违抗的权利。人类必须重新认识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界中的普通一员,克服“霸主、自然的主宰者”的错误认识,遵循一切自然规律,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与其它生物共同生存发展,才能在这个地球上永远存在下去。
二、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途径
第一,为了保护环境,我们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我们呼吁,大幅降低全国的油、气、煤开采量,降低全国的一切燃油机械生产量,发展一切洁净能源。
第二,在全社会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第三,全面落实《环境保护法》的各项条款。
第四,保护一切生态环境。我们不但要保护好森林、草原、江河、湖海、大气、土壤、水源等一切自然环境,还要保护好所有动物和所有植物,有它们,就有人类,没有它们,就没有人类。
第五,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治理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一切形式的污染。关停污染企业,净化水源。加大打击力度。
总之,只要我们深刻认识了自然规律,全社会自觉地遵守规律,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一切动植物,保护自然环境,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成生态文明。我们人类就会永远地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下去。
我国微生态学创始人之一康白教授指出:人体或生物体对外必须适应大环境,对内必须适应其体内的微观环境,亦即必须适应正常微生物群、营养、免疫等微观环境。这种适应是指相互适应,是人体或生物体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的生态平衡与生态失调的微生态现象。目前已知的人体正常菌群的有益作用包括:①阻止内源性和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和利用;②促进钙、铁和维生素D的吸收;③合成维生素,促进维生素吸收;④构成生物屏障,防止外来病原体入侵:⑤促进肠道蠕动;⑥激活人体的免疫功能;⑦辅助抑制体内肿瘤发生。重视维持人体微生态平衡将对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效治疗感染性疾病有指导性意义。
迄今为止,感染性疾病仍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治疗这些疾病,往往都会使用抗生素(俗称消炎药)。一个人体内出现炎症(如肺炎和肠炎),此时一般都会使用抗生素消炎,殊不知,无论是口服抗生素还是注射抗生素在杀灭或抑制体内致病菌的同时,也必然会杀灭对该药敏感的而对人体有保护作用的生理菌群(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其潜在的危害是:抗生素打乱了肠道内微生物的正常平衡,造成肠道茵群紊乱,降低人体对维生素A、B族以及微量元素锌、镁的吸收。
因此,医学专家提醒人们,生病后不要自作主张到药店购买消炎药服用,首先要去看医生,由医生诊断患上什么病,然后决定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如果一定要使用抗生素,也应选用最小剂量而不用大剂量,尽量用窄谱抗生素而不用广谱抗生素,一种抗生素能治好的病就没必要用两种。用过抗生素后应及时使用足量的益生菌来补充损失的有益菌,最好在使用抗生素两小时后食用益生菌,或停用抗生素后及时食用益生菌。
关键词: 城市规划;生态平衡;绿色容积率
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一项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蓝图要包括很多设计要素,设计者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自然生态平衡、绿色容积率和节约能源这三大因素。这三个因素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他们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他们之间的关联,合理的分析各种情况,这样才能设计出一张科学、合理、可以让人接受的城市规划蓝图。
一、城市规划的自然生态平衡设计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侵占了大自然的大部分区域,有限的资源已经被开采殆尽,野生动植物逐渐灭绝,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目前,人们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所犯的过错,为了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地球资源,人们已经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首先考虑到是否能够维持该区域的自然生态平衡。现有的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规划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自然生态平衡的城市规划理念
全球经济的发展是以自然资源的消耗为代价的,城镇的建立与发展是以占用大量自然空间为代价的。长此以往,地球的资源终究会被用光,地球的空间将会全部被钢筋混净土的城市所占据,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树立自然生态平衡的城市规划理念,使我们能够保护自然资源,与大自然空间共生、共融。在城市的内部,应该将自然绿地空间系统融入城市,以保证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在城市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1.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城市人口提供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安全的水源,安全的燃气资源以及安全的空气质量。
2.使用经济激励手段提高有关部门的技术创新和旧城区生态环境改造的积极性,刺激各部门树立自然生态平衡的城市规划理念。
3.利用太阳能、风力、潮汐等可再生能源,它们可再生、无污染,对生态平衡有着极大地好处,此外,生活垃圾的废物利用也要提到工作日程当中。
4.提高生态意识,加强生态教育,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生态城市是人类居住区的理想形式。对于生态城市的度量来说,要从生态意识、生态卫生、生态景观、生态经济、生态安全等5个方面来设计生态城市的度量方法,并以这种度量方法对具体城市的生态化程度进行分析评价,以期推动城市建设。合理系统的生态城市度量指标体系及方法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城市的度量研究将会更进一步展开,度量方法也将会更加科学、合理。
(二)建立多中心、分散的网络化城市群
以往我国在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规划中大多采用大饼式或带状无限延伸的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导致了城市人口过度密集,城市交通堵塞严重,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了极大地破坏。与此同时,这种规划方式还引发了各种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因此,这种城市规划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掉。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多中心、分散的网络化城市群。这种城市规划方式极大地消除了以上出现的弊端。由于这种规划方式可以使城市内部的运作更加灵活,城市的新陈代谢更加流畅。因此,它有效地保持了城市的自然生态平衡。
(三)城市中空气污染的控制
城市中的空气污染主要包括汽车的尾气排放、工厂的废气排放以及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汽车尾气排放。虽然目前国际知名的汽车协会已经对汽车尾气VOC的含量做了强制的规定,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私人用车的数量不断增加,总的尾气排放量已经相当可观。应当如何解决这些严重的污染问题,国外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那就是尽量控制市中心私家汽车的数量。但是,目前我国政府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导致尾气污染和汽车噪音以及交通堵塞越来越严重。因此,我国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应当适当限制市中心的私家车流量,在城市的建造停车场,在个别地区设立禁止驶入的通告牌。
二、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把植物和城市建筑相结合有许多的优点,例如:植物的绿荫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地减少城市建筑的降温负荷,有助于降低城市建筑的热岛效应。植物对城市的水文也有一定的益处。它们能够直接承接降雨,生长的土壤也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余下的雨水可以被收集以供我们在城市建筑中使用。建筑物内部的小型植物也可以有效地净化室内空气。绿色容积率可以作为一个城市工具应用于城市的总体规划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具被应用到单体建筑中。容积率值的可以从如下三种方式中选择:
1.它可以是设计师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绿化程度。
2.绿色容积率值也可以右地域预设的功能来确定。
3.绿色容积率的价值也可以通过生态学来决定,或者以地域在未发展之前的叶面积指数值为依据,通过对地块绿化的恢复来反映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绿化状态。也可将其视为生态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该规划对于不同地点的叶面积指数值有不同的要求。
三、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节能思想与措施
随着全球对能源的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迅速消耗,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将节能思想体现在城市规划中:
1.对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采用节能建筑,倡导新型的能源概念。
2.在城市生态环境的利用和保护中提倡偿还原则。
3.城市布局的规划要紧凑,要提倡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
四、结语
城市规划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最终发展结果,它可以增加社会文明、提高城市素质。只有合理的把以上三点要素纳入到城市规划中来,才能使城市规划更加合理,使人类城市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共同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丽敏.浅谈城市生态小区的规划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1,(05).
[2]李长焕.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1,(04).
关键词: 微生态调节剂 临床应用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与其宿主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1]。随着微生态学的深入发展,微生物制品—微生态调节剂(Micro ecological modulator)迅猛发展起来,它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用以调整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的健康水平和增进健康嘉态的益生菌(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和生长促进物质的制品[2]。近几年来,微生态调节剂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被广大患者所认可和使用,并日益显示出其突出的优势。本文对此类制剂的产生、分类和临床应用情况加以剖析,希望能为临床应用有所帮助。
1 微生态调节剂的产生
1.1微生态调节剂产生的重要性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化学药物的出现使人类在同感染性疾病作斗争时拥有了重要武器。恩惠与风险并存着,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菌开始出现,耐药性不断攀升,甚至出现了对任何药物均不敏感的超级细菌,面对这一新情况,面对人们与病原微生物无止境的斗争,除了不断研制新的抗菌药物,不能不另辟其境。
1.2微生态调节剂产生的理论依据
随着微生态学日新月异的发展,目前人们逐渐认识到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生理性组合关系。正常情况下,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达到其特定的生态平衡,而每一个生态群落内的微生物依据其共生和拮抗维系正常群落关系,一旦这个平衡被破坏,就变成生态失调,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微生态调节剂正是利用微生物间这一共生和拮抗关系,补充对人体内生理性有益菌群或活性物质,抑制有害菌群过度增生,使病理性组合逆转成生理性组合,改善或重建微生态平衡,使相关疾病得以康复[3] 。
2 微生态调节剂的分类
微生态调节剂近年来发展迅猛,对该类产品给予正确分类是必要的[2]。
2.1按宿主可分为:人类微生态调节剂、动物微生态调节剂、植物微生态调节剂。
2.2按用途可分为:保健性微生态调节剂、防治疾病性微生态调节剂。
2.3按合成成分可分为:利用菌体、代谢产物、生长促进物质等合成的微生态调节剂。
2.4按药剂学的剂型分类可分为:液体剂型微生态调节剂、固体剂型微生态调节剂、半固体剂型微生态调节剂、气体剂型微生态调节剂。
3 微生态调节剂的作用机制
一、尤金?奥德姆及其着作
尤金?奥德姆(EugeneP?Odum,1913-2002),当代着名的生态学家,伊利诺伊大学博士,曾任职于佐治亚大学,美国生态学会主席。因其对生态学研究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泰勒生态学奖,这是美国生态学的最高荣誉奖。
奥德姆在学业上走向成熟正是在环境保护主义刚刚兴起之时,他自己也变成了活跃的环境保护主义者。环境问题是广泛而复杂的,如此重要的问题需要宏伟的蓝图规划。生态学家必须向人们表明,地球的各个部分是怎样共同组成一个整体的,并分清是哪些东西决定这个整体是健康的或有病的,尤金?奥德姆及其兄弟霍华德?奥德姆,站出来提供了这种统一的理论。从某种程度来说,奥德姆兄弟从其父亲着名的区域社会学家霍华德?w.奥德姆那里继承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思想习惯和个人价值观,他们相信能够获得一种关于世界的整体认识,而不是陷于过分狭隘的零碎分析,他们希望能看到和谐广泛存在,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出现和谐,而不是到处充斥着痛苦的、不相容的争斗。奥德姆最早认识到把能流应用于生态学原理的重要性,并使生态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发展了人类生态学,同时向生态学家提供了一本治理这个地球的综合科学手册。特别是尤金?奥德姆编写的《生态学基础》,为该领域指明了方向,其第五版是奥德姆直到去世之前仍在修订的着作,某种意义上应该看做是他思想的最后定论[2]。这本着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其逻辑性、概念、综合性和把数学当做世界通用语言加以运用均对教学与科研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是世界各国公认的最有影响的生态学教科书。
二、尤金?奥德姆生态平衡论思想的基本观点
奥德姆把生态学看做是研究自然界的结构和功能整体性的科学,把生态系统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作为生态学第一定理,也即研究生态系统生态学。奥德姆认为生态学研究必须形成统一的生态系统理论,并用数学、统计学术语精确描述,这样的研究才具有实践应用价值。这种理论必须是整体性的,而不是简化的。奥德姆认为生态系统包含了研究层次和研究尺度两重含义,必须拓展研究层次和尺度,重视对整体特性的研究,作为一个整体,不能完全还原为部分特性,对各个部分的加和研究也不能得出整体特性[3]。通过集中精力研究生态系统,奥德姆相信该领域马上就能从分歧中达成统一,并能提出一致的理论说明。他解释说,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中的基本机能单元,涉及一个既定区域内的任何一个包括一切有机体(例如“群落”)在内的单位,它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从而便于能量的流动能在这个系统内达到具有非常明确特点的营养结构、生物的多样性和物质循环的目的。换句话说,生态系统对奥德姆以及这个词的发明者坦斯利来说,涉及的不仅仅是生物,它包括着生物和非生物两方面。奥德姆的教材第一部分,也是最长的一部分,预见性地论及了生态系统及其所属各个组成部分,包括能量转换、生物地理化学的循环、人类群落、物种群体等。这部书写道,所有的自然万物都组成一种等级结构,位居顶端的是生态系统。只有理解了这最高一级结构,才能以最好的方法去理解地球是如何组成的。
奥德姆认为,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具有“发展战略”———能够给整个自然界及各个单独的组成部分以总体方向的发展规划。当然,“战略”一词意味着生态系统也是能够为自己确定目标并能努力达到目标的有意识的存在,尽管奥德姆并不是很想突出这种结论,他只是认为生态系统跟有机物一样是自我调节发展的实体。它们的战略就是“在有效的能量供给和占优势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界限内,尽可能达到大而多样化的有机结构”[4]。他认为每一个单独的生态系统要么是正在向目标发展,要么就是已经达到了目标。这一战略是十分明白清楚、极易观测的,目标就是达到健康有序的状态,即他所说的“体内平衡”。
这种状态与18世纪的自然学家发现的永恒的自然界秩序不同,体内平衡就像人体的健康平衡,不断被各种感染打乱并导致各种疾病,但同时身体也通过组织抵抗驱逐入侵。同样,生态系统经常被扰乱,但始终围绕着一个稳定点进行波动。一种健康的正常状态总是处于无穷无尽但很成功的斗争中以保持着这一稳定点。同时,奥德姆认为,生态系统的健康还要求系统内各种有机物之间达到互惠共引与协同合作状态。它们从起初紧张的互相竞争向更协同共生的关系方向发展,就像珊瑚礁一样。可以说,它们知道,要共同努力合作来控制自己所处的周边环境,并使之成为越来越舒适的栖息地,这样最终才有足够的力量来保护自己免受干旱水涝、严冬酷暑、寒冷炎热的轮流重袭,才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到所需营养。换句话说,自然界的统一原则就是有机物明白要协同合作才能控制周边的自然界,以求最大的效率和互惠互利[5]。奥德姆把生态平衡定义为:“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两者间的平衡”。这类定义指出了评价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因素,而且人们可以无需详细分析生态系统内众多组分之间的关系,只根据输入和输出就能判定系统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即所谓的“黑箱理论”。
市长来了,看着被洪水席卷过的小村庄,很惋惜地说;‘只有生态平衡我们人类才能长久的居住下来,山上的数木再多,经过长时间乱砍乱伐,也能看空的。等到树林没有了,就会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市长为了让村里的人重建家园。在山上竖了许多醒目的牌子,牌子上写着不要乱砍乱伐。
慢慢的小树变成大树,大树又慢慢的变成了茂密的森林。然而小村庄又出现在山坡上了。
通过自然灾害的洗礼,人们懂得了一个道理,你经常破坏大自然,大自然就会报复你。告诉人们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自觉保护大自然,这样才能维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才会有幸福的生活。
保护生态平衡,从自身做起。
活动背景:
茫茫宇宙中,地球是目前人类已知的唯一适合居住和生活的星球。几百万年来,地球上的生物圈以其优越的环境条件,养育着人类,而人类也以其勤劳和智慧,把生物圈建设成自己的繁荣家园。由于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依赖于生物圈,所以创造辉煌的现代文明的同时不断地向生物圈索取。森林的减少、荒漠的扩大、动物的濒临灭绝以及污染的加剧等,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我们的生物圈已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已经意识到只有保护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保护好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活动目的:
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生物圈中的一员,认同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并能提出自己合理的环保建议。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保护生态平衡、从自身做起”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责任。在活动中展示学生的才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协作意识。
课前准备:
1. 寻找有关环保的知识问答题目,让学生以知识竞赛的形式强化环保知识。
2. 在黑板上写“保护生态平衡、从自身做起”,并进行黑板装饰。学生用废报纸、废塑料袋、饮料瓶做成各式各样的装饰物装饰班级。
3.布置学生到网上下载有关环保的图片、资料,以便上课时互相交流、传阅。
活动过程:
开场:主持人:“今天的主题班会‘保护生态平衡,从自身做起’现在开始。同学们,无论我们生活在世界上的什么地方,也许语言不同,肤色不同,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园,那就是地球。我们生活的生物圈,有山有水,有花有草,还有亲爱的动物朋友。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美丽吧!(出示课件:雄伟壮观的黄果树瀑布、秋天金灿灿的水稻生态园,风景秀美的桂林山水)。曾几何时,美丽的家园变得千疮百孔、灾难重重(课件展示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视频)。其实,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远远不止这些,黄河断流、沙尘暴席卷了半个中国……是谁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学生:“是我们自己。”
一、 汇报资料
主持人:“请各组同学讨论交流,说说还有哪些破坏生态平衡的现象并说出产生的原因。”
学生积极发言补充了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噪声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动物濒临灭绝的现象,有的学生还展示了我们周围工厂排放污水和居民区垃圾成堆的照片,纷纷谈产生的原因。(展示过程也可通过PowerPoint、即兴演讲、当场模拟噪音实验等行式进行展示。由学生来展示他们的活动成果比教师表达效果更好,在众多的事实面前,全体学生对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 你演我评
主持人:“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作为地球公民的我们是袖手旁观还是积极行动起来?作为中学生,爱护环境首先应该从我做起,从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事做起。你有环境保护意识吗?下面是我们班的同学自编自演的关于环保的小情景,请同学们看看究竟谁做的对?”
播放了同学随地吐泡泡糖,在树上绑吊床、洗完手不关水龙头就走、写作业浪费纸、废电池送到指定回收处的小片段。小品《一张餐巾纸》由某人随手丢弃的一张餐巾纸引发几个人不同的表现:有的视而不见,有的只议论了几句便扬长而去,有的把它捡起扔进垃圾桶。用对比的方式给学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学生看到自己身边的同学成了演员,情绪更激动了,都想发表自己的环保意见。
三、 集思广益
主持人:“大家光有环保意识是不够的,关键是要行动起来,不能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关于环保对策,快提出你的想法和建议吧!”
学生总结:
1.不随地吐痰 、乱扔垃圾。
2.保护地球上的生物。
3.用完水及时关闭水龙头。
4.提倡禁用一次性筷子和饭盒。
5.生活、学习上的用品做到物尽其用。
6.爱护一草一木,提倡绿化行动。
7.多用环保袋购物,少用塑料袋。
8.搜集废电池送到指定回收处。
9.拒绝贺年卡,提倡使用电话或发电子邮件绿色祝贺。
10.各班得定期利用课余时间轮流编辑环保知识小报。
四、情感教育
主持人:“同学们都意识到了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其实是人为造成的,而那些为一己私利的人肆意掠夺大自然的同时,也在威胁着可怜的动物们。请听配乐诗朗诵《哀藏羚羊》。”
血腥的风刮过原野
残忍的枪声响过后
那千年的宁静之梦
被人撕成了碎片
可可西里的安详已经飘逝
一只只藏羚羊死去了
母亲再也见不到儿女
残月照着它们破碎的梦
一个个屠夫数钱了
贪婪的笑亵渎了神的高原
那死去的羊的眼里
纯净的悲哀映着蓝天
与世无争的眼神里
写满那残忍的人类世界
西方的贵妇披上了纱巾
炫耀着荣华和珍奇
这藏羚羊毛做成的纱巾
浸透了高原的斑斑鲜血
浮华过后,在暗夜里
贵妇们是否会梦见
那藏羚羊无助哀怨的眼睛
触目惊心的图片给学生强烈的心灵撞击,朗读者有感情的朗诵配着伤感的背景音乐,让学生的眼圈都红了。敢于阻止破坏环境的不法行为,保护环境的“主人翁”责任感油然而生。
五、竞赛答题
主持人:“这首诗深深地把我们每一位同学感动了,那么让我们稍稍调节一下情绪,观看这位同学推荐的视频杰克逊的《Earth Song》并由他作简单介绍。”(这首歌是95年发行的,杰克逊在片中扮演一个失落的救世主形象,他为被人为破坏的环境、被无辜屠戮的野生动物和被战火摧残的世界而悲泣,各地心受创伤的人们与杰克逊一起,在焦土上以一种古老而奇特仪式呼唤神力。大地之母最终响应。在狂风怒号、闪电雷鸣中,在杰克逊近乎绝望的嘶喊中,死者复活,万物重生……这部天真而煽情的短片引起了世人的共鸣,然而这个已经充满危机的世界的真正得救之道,还在于人类自身的觉醒、即刻的行动和不懈的努力。)
主持人:“14年前,杰克逊通过这首歌表达了环境的破坏所带来的后果是多么可怕,警醒世人应当保护环境。其实早在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每一年都有一个世界环境日主题。2009年世界主题――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主题:减少污染――行动起来。接下来我们进行环保知识竞赛,一共分4组,每组5道题,答对得一分,答错不得分,获胜组有奖励。”(课件出示问题,学生踊跃回答。)
例如全国统一的环境问题举报免费热线电话是(C)。
A. 12315 B. 148 C. 12369
学生分小组进行环保知识抢答,形式引人入胜。既增加知识、增添趣味,又培养同学合作与竞争意识。
六、 作品展示
主持人:“我们不仅要看到目前有许多东西对环境的污染有多么严重,而且还应该看到在所谓的‘垃圾’里面也有许多值得利用的地方,现在就有很多同学从原本丢弃的物件里找出了一些可以利用的东西,‘变废为宝’制成了漂亮的工艺品,请大家欣赏。”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七、 心灵寄语
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相信我们能从自身做起将环保意识落实到行动中去!最后请学生在树叶(废纸做的)上写下环境保护标语或对环保的建议,粘在宣传板上的那棵大树上。
班主任总结:“这次班会开得很成功,大家畅所欲言,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人类在创造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又破坏了生态平衡,直至受到大自然的严酷惩罚之后,才逐步认识到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生物圈是世界上所有物种共有的家园,我们每个人也都是生物圈中的一员。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爱护身边的每一寸绿开始,创造一个优良、美丽的生态环境。我们还要在学校、社会上进行更广泛的宣传,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让所有人都来关爱我们的生物圈,关爱我们共同的家园。”
主持人:“ 本次主题班会结束,感谢各位同学!”
附:知识竞赛题
1.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保护,禁止(B)非法猎捕或者破坏。
A.任何单位 B.单位和个人 C.个人
2.国家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A)。
A.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和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B.重点保护动物和次重点保护动物
C.濒危野生动物和珍贵野生动物
3.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受伤、病弱、饥饿、受困、迷途的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时,应当( C )。
A.自己带回家中收养 B.置之不理
C.及时报告当地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
4.(C)会给人类生存带来一系列危害,例如导致水土流失、导致大气条件恶化、导致物种绝灭。
A.垃圾清洁处理 B.植树造林 C.滥砍乱伐森林
5.世界上最小的花是(B)的花,连肉眼都看不清楚。
A.樱桃 B.无花果 C.海棠
6.森林有哪三大效益:(A)。
A.环境、社会、经济 B.环境、自然、经济
C.社会、自然、经济
7.一般将污染物分为:(A)。
A.工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
污染源四类。
B.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三类。
C.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两类。
8.我国各省每年开展“爱鸟周”活动的目的是:集中宣传鸟类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全民(C)的意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A.爱鸟、养鸟 B.放鸟、护鸟 C.爱鸟、护鸟
9.天生的“捕鼠能手”的鸟和享有“森林医生”美称的鸟是(A)。
A.猫头鹰、啄木鸟 B.猫头鹰、喜鹊 C.老鹰、啄木鸟
10.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的会徽是(B)。
A.丹顶鹤 B.大熊猫 C.骆驼
11.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A)特有的动物。
A.青藏高原 B.新疆 C.青海
12.全国统一的环境问题举报免费热线电话是(C)。
A.12315 B.148 C.12369
13.广义的自然保护区包括(A)。
A.国家公园、自然公园、野生动物禁猎区等。
B.国家公园、森林公园、野生动物禁猎区等。
C.自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区等。
14.我国内陆荒漠地区第一个被纳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的是(B)。
A.阿尔金山保护区 B.新疆博格达峰保护区
C.哈纳斯保护区
15.保护野生动植物有很多意义,不属于其意义的是(C)等。
A.环境效应 B.文化价值 C.观赏价值
16.以下有关环境的纪念日名称和时间哪项有错?( B )
A.中国植树节(3月12日);地球日(4月22日)
B.生物多样性日(5月22日);世界环境日(6月6日)
C.国际臭氧层保护日(9月16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5月22日)等。
17.为保护蓝天,我们在出门时,应该(C)。
A.尽量选择乘坐舒适的交通工具 B.使用私人车
C.尽量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18.减少“白色污染”我们应该(A)。
A.自觉地不用、少用难降解的塑料包装袋
B.乱扔塑料垃圾
C.尽量使用塑料制品
19.因环境因素而导致的环境变化是指(A)。
A.环境影响 B.环境改善 C.环境改造
20.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B)。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英汉对比;动物隐喻
【abstract】culture and language are closely interrelated. there are plentiful cases of using animal images as a way of metaphor, which also reflect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a certain language. the paper aims at analyzing those cases in general from an eco-translat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in the end presenting certai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cases to reach the balance in translation.
【key words】eco-translatology;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nimal metaphor
1、动物隐喻现象概述
隐喻作为比喻修辞的一种,是“把某一个事物说成另外一种不同的事物,暗示其间之相似之处”,并且需要具备本体和喻体这两种性质不同却又有共同之处的成分(秦秀白,2002)。george lakoff与johnson mark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确立了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地位,明确了认知角度下来研究隐喻的这一崭新途径。
语言中的隐喻现象与其背后的文化背景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人们可以利用隐喻来表达自身情感,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因素决定了语言中不同隐喻意象的使用。例如在汉语中,“龙的传人”、“亚洲四小龙”、“望子成龙”等诸多隐喻表达中,“龙”(dragon)这一意象具有吉祥的涵义,却在西方国家的神话传说中成为邪恶、凶残的象征,通常只能作为“devil”(恶魔)的代名词。
动物的意象被广泛应用于成语,谚语等人类语言之中,用以达到比喻的效果。因此,动物隐喻就成为了隐喻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例如汉语中的“守株待兔”、 “对牛弹琴”,英语中的“lucky dog”、“eager beaver”、“every dog has its day”等都是典型的运用隐喻手段借用动物意象,并赋予其一定文化的联想意义来达到借物喻人、借物讽人等目的的。
2、动物隐喻现象背后的英汉文化差异
隐喻本身是一种修辞手段,但更大程度上是某一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反应(lakoff & johnson,1980)。因此,对于隐喻现象的研究就需要涉及相应的文化因素,考虑相应的文化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所体现出的文化异同表现在多个方面,可粗略地归类为等额对应、差额对应和文化空缺(秦洪武、王克非,2010)。例如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用“鹦鹉”(parrot)这一意象来指代模仿他人的人,那么在这一情况下就是等额对应。但是,像在汉语中,有成语“对牛弹琴”,“牛”的意象被用来暗指“不懂道理的人”或“外行人”,而英语中则用“swine”(猪)这一意象来表达类似含义。或者像上述“龙”这个相同概念在不同文化中涵义不同,这样的情况即为差额对应。除此之外还有文化空缺的现象,虽然这一点在动物隐喻中并不多见,但也会有存在的情况,例如汉语中的十二个“属相”的概念以及中国古代传说中“年”这一怪兽的概念在英语中是完全无法找到对应的意象。
因此,考虑到这些隐喻现象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的差异对于翻译的过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能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歧义,还能够使得译文被更好地接受和理解。
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英汉动物隐喻的翻译
3.1 生态翻译学概述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能够体现在翻译当中,使得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其内在文化的一种传递。因此译者应该有发现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的意识,考虑到这些文化因素,进而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使翻译流畅,易于接受。
生态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新模式,同样是体现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的一个研究角度,它涉及到了“生态学”和“翻译学”的研究范畴,因此是“一项具有跨学科性质的交叉研究”(胡庚申,2008)。生态翻译学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即将翻译看作是一个“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胡庚
申,2010)。整个的翻译过程也就成为了一个包含生态环境、语言、文化、人类等诸多因素在内的有机整体。
3.2 生态翻译视角下英汉动物隐喻的翻译
3.2.1翻译标准的制定
从生态文化这一角度去理解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有着两个方面的内在涵义。其一是由于每个语言群体所生活的生态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其文化认知的差异,反映在语言中即是这些文化意象的差异。其二是认识到特定语言中体现的文化差异和翻译的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即文化差异的觉察对翻译平衡的重要性,以及翻译平衡作为解决文化上的矛盾的标准的重要性。
因此,生态视角下的翻译标准,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主动性,即译者的选择,而且从根本上来说,译者的选择受到生态环境中包括文化在内的客观因素的制约。也只有遵循这些客观因素,才能真正达到最终译文的平衡。 翻译标准的制定要考虑到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具体到英汉语言中的动物隐喻现象来说就是,一方面由于生态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对不同动物隐喻现象的认知差异,另一方面,在翻译中要认识到这些差异与最终所达到的翻译的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的运用生态翻译学来为动物隐喻词语在英汉语言的转化中提供翻译标准,同时依照这些标准来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首先,生态环境的差异导致了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的群体对于不同的动物的隐喻现象在认知上存在差异。例如,英国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一个多面环海的国家,因此当地居民以捕鱼和航海为生的历史传统比较悠久,而反映在语言中,这一自然条件就导致了许多有关海中生物的词语或隐喻现象在英语中较多出现,如用“big fish”(大鱼)的动物意象来指代要人、巨头,用“as close as an oyster”(牡蛎)来指代“守口如瓶”的涵义(王天真,2011),中文中的“大鱼”和“牡蛎”的动物意象均没有类似的隐喻意义。而相对于英国来说,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国家,人们耕田、饲养家禽、畜牧,因此在中文中会使用类似“牛”的意象来指代辛勤工作的人,有“老黄牛”、“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说法(王天真,2011)。
(下转第209页)
(上接第207页)
另外在认识到这些差异的基础上,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理解这些差异与最终所达到的翻译的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将生态平衡作动物隐喻词语在英汉语言的转化中的翻译标准,最终依照这些标准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3.2.2 翻译策略的选择
要检验一个译本是否达到生态平衡,一方面要看其是否符合原语的文化背景,是否准确传达了原语的意义跟内涵,另一方面要看译本是否能为目的语文化的读者所理解和接受。根据生态翻译学的“翻译生态环境”、“译者适应”(胡庚申,2008)等观点,无论是以原语文化背景还是以目的语文化背景为标准,翻译都应符合生态环境的平衡,其实现取决于译者的选择,即考虑到译者的主体性。
在文化等额对应的情况下上述两方面是可以同时实现的,例如中国的俗语“树倒猢狲散”中,“树”用以比喻具有核心势力或地位的关键人物,而“猢狲”用以比喻依附于关键人物上的其他人,在此俗语的英译中,杨宪益等译者均将“猢狲”译为在概念上对等的“monkey”,可以被原语和译入语双方文化所接受。
但在差额对应以及文化空缺的情况下,两个方面难以兼得,即需考虑采取偏向原语文化的归化策略还是偏向目的语文化的异化策略。但无论选择哪一种策略,翻译的生态平衡这一标准不能打破。例如在英汉文化中,“dragon”(龙)的概念就存在差额对应的情况。在汉语的文化背景之下,“龙”的意象被赋予了幸运、权力、地位、神圣等涵义,反映在在语言中就会有“望子成龙”、“鲤鱼跳龙门”等隐喻现象。而在英语的文化背景之下,“dragon”与恶魔的地位是等同的,撒旦在圣经中也被成为“great dragon”。在这一差额对应的情况下,在翻译含有“龙”的隐喻现象时就要照顾到双方的文化差异。例如,在翻译“亚洲四小龙”(four dragons of asia)时,需要将“龙”的意象转化为“虎”(tiger),译为“four tigers of asia”(高清凌,2010)才能更好地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
总之,原语和目的语的文化环境都可以成为影响译本接受程度的因素,并且成为检验一个译本是否达到生态平衡的标准。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对应或不对应的情况,译者就需要在翻译的
过程中自主地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使得译本无论是以原语文化背景还是以目的语文化背景为标准,都能够达到翻译的生态平衡。
4、结语
将翻译置于生态视角下进行研究,无疑是在当代社会对生态文明重视的背景之下产生的理论形态。其意义在于借鉴生态平衡的概念于隐喻现象的翻译实践中,为之提供一定的翻译标准,而这一标准并非硬性规定性标准,其目的在于考虑不同情况下的翻译生态系统的影响,使得译文不仅符合原语的文化背景,同时被目的语文化所接受,从而更好地解决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最终达到平衡。
【参考文献】
[1]cao xueqin. 1999.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rans by 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2]gao qingling. 2010. a study of animal culture impl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verseas english 3: 360-362.
[3]lakoff, g and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5.
[5]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4):62-67.
[6]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7]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8]秦洪武,王克非.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如果没有为大企业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绝对不会有大企业的健康茁壮成长。经济也讲生态平衡,即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子系统保持动态、和谐的比例关系。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前提,这里所讲的经济生态平衡来自于大森林的启迪。在原始大森林里.有古木参天,郁郁葱葱;也有不少正在成长的小树,还有灌木丛、藤类、草类、花类,以及飞禽走兽,温海流水。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相依为命,构成了大森林的生态平衡,以及参天大树茁壮成长的生态环境和营养来源。森林的道理如此,经济的道理亦如此。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活跃在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可以说是一个有大、有中、有小的企业群。例如在美国、日本,既有大企业,也有为大企业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更有因产业性质不同,其最佳规模只能是中小企业、更为独立的中小企业,和为生产性企业以及广大消费者服务的第三产业。所有这些,共同形成了经济活动的生态平衡或生态环境。如果没有中小企业,以及为大企业服务的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也绝对不会有大企业的健康茁壮成长。据考察,在美国,对于迎接知识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正是高科技的中小企业。
总之,经济生态平衡,即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子系统,各行业、产业、企业乃至各种经济成分,保持动态的、和谐的比例关系,相当于亚当·斯密所讲的自然秩序。在这种动态的平衡体系中,各组成部分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各得其所。如果人为地过分强调一个方面而忽略或否定其它方面,就会破坏经济的生态平衡,社会经济就会畸形发展,甚至有可能出现大的波折。为什么要讲经济生态平衡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相对优势,有些行业适合中小企业,有些行业适合大的企业,如果错位了,反倒没有优势
2.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比较优势和建立在比较优势之上的社会分工原则。所谓比较优势,是说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相对优势,在各自都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社会分工,然后彼此之间进行交换,不仅增加了个体效益,还会增加社会效益。这就是说,大企业有大企业的优势,小企业有小企业的个性,有些行业适合中小企业,有些行业适合大的企业,如果错位了,反倒没有优势。
二是任何企业都是有其最佳边界的,不是越大越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R·科斯教授的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的划时代的贡献,就是证明了企业是有边界的。当企业采取市场行为,在市场上购买配套产品或相关原料,其交易费用太大的时候,即说明企业规模小了,可扩大企业规模,把在市场上的购买转换成在企业内部生产;如果在企业内部生产,由于层级加多而产生的使管理成本增大,即说明企业规模大了,可缩小企业规模,把在企业内部的生产转化成社会上的购买或交易。这些基本的经济学分析告诉我们,企业应因行业、产业、地域的不同选择最佳规模。什么样的企业是优秀的
存在于市场经济中而不败的企业,一般都是具有竞争能力、增值能力、滚动发展能力的强企业。较小的公司则由于它的灵活性、采取对策迅速、富有革新精神而显示出竞争力。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依规模论英雄的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导致片面强调某些企业的作大,而事实上作大的企业有相当多并不是强企业。于是,追求作大的趋势不仅破坏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应有的比例关系,破坏了经济生态平衡,而且由于稀缺资源的配置不当而产生了总体上的低效。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经济生态失衡导致的低效,诱发了市场取向的体制改革。
实践证明,成熟的市场经济,由于潜在的自然秩序的作用,因而更趋近于经济生态平衡。因为市场经济特有的优胜劣汰的机制可以使各种行业,大、中、小企业保持适当比例关系。因而存在于其中的一般都是具有竞争能力、增值能力、滚动发展能力的强企业。这既是市场经济对企业的要求,也是经济生态平衡体系衡量企业是否优秀的首选标准。
让我们从理论的分析回到现实,人们惊讶地发现,相当多的有识之士在不约而同地赞美中小企业。美国学者莫蒂默·朱克曼在谈到美国新经济(知识经济)的根源时,对中小企业的作用给予了意味深长的赞誉,认为较小的公司更能激发人们的开拓精神和个人的创造性。在环境迅速变化的今天,较小的公司则由于它的灵活性、采取对策迅速、革新精神和能够吸引最优秀的人员而显示出竞争力。
又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他所著的风靡世界的《经济学》中十分深刻地指出,《财富》500大企业的重要性,相对于经济中其余部分的增长来说,是逐渐下降了。随着中小企业重要性的上升,竞争压力即使是对最大企业也是一种侵蚀,不仅安排的就业人数没有中小企业多,就销售额来看,也大大地落后了。
在这里,人们表面上讨论的是大小,实际上探讨的是强弱,因为中小企业机制灵活,适应了快速变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规模适宜,管理成本不高,约束硬化,可以及时清算。
3.应当特别重视中小企业
社会应当为中小企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条件,就企业自身而言,首要的是战略管理,其首要原则是发挥比较优势。
为了造就充满活力的经济生态平衡环境,在当前发展中小企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无疑,社会应当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一系列宽松的条件,例如融资、信息服务、产业准入等,然而就企业自身而言,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首要的是战略管理。
经济管理有两个层面,一是战略管理,二是日常的运行层面管理。战略管理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决定企业的市场定位。如果战略管理出了问题,即使运行层面的管理再精细,企业也可能会出大问题。
中小企业战赂管理的首要原则是发挥比较优势。我们曾经指出,所谓比较优势,是指每个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相对优势,都有自己最擅长的方面,如果能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寻找到适合本企业的市场定位,那么这个企业在基本方向上就可能先胜一筹。
改革开放初期的乡镇企业,作为中小企业之所以在当时能蓬勃发展,就在于他们发挥了自身的比较优势。这些企业当时的优势在于规模小,且直接面对市场,机制灵活,主要生产一般劳动密集型产品,且工艺简单,一学就会,虽然质量不如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产品,但价格较低,适应了在当时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有限,对产品需求的档次较低,对价格较为敏感的经济态势。
然而,今天的经济形势已不同于以往,中国的经济开始从一个较低层次上告别短缺。没有特色的中小企业在低层次的过剩中很难生存。中小企业必须重新寻找自己的市场定位,而这个过程依然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比较优势的过程。
【关键词】生物教学;保护生态环境;渗透
目前,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破坏等重大生态问题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问题也得到了人们空前的重视,人们希望能与自然和平相处,协调发展,从我国的教育状况看,对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视还不够,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传播和传授尚未纳入教学主渠道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尚未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渗透保护生态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措施之一。因此,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更是当代人应该具有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养。特别是增强青少年的生态思想教育,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一、关注自然,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观念
中职《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材,虽然没有那么多的阐述生态学方面的知识,但是它研究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那么生命的发生发展都与其所处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这一主导思想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教材。因此,中职生在享受物资文明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清楚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一种思想,一种波及到社会各方面的思想。现在我们人类所遭受到的大自然无情的惩罚,如沙尘暴、干旱、水涝、高温等,是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严重破坏所造成的。所以,我们要自觉地意识到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在利用自然、开发自然,保护和整治自然时要抱以对自然充分尊重的态度,并时时刻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认识到人类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的责任和崇高的使命,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命运的负责,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是自己应该有的道德品质。
二、挖掘教材,渗透保护生态环境教育。
在课堂上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教育,紧紧抓住生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与环境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指导思想,挖掘教材,找出典型知识点,并结合实际灌输生态思想。如在讲授绿色植物“水分代谢”这一节时,除告诉学生绿色植物吸收水分为主要靠吸胀作用这一基础知识外,更重要是通过讲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这一重要意义,对教材进行思想拓展,使学生知道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可以调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改善大气环境,水不但是绿色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也是地球上生命发展的先决条件,水域污染是当今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的一个重要因素。深刻理解“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你的一滴眼泪。”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迫使他们自觉地行动起来,保护绿色植物,保护淡水资源。又如在讲到“生物与环境”这一章时,要以生态平衡这一战略思想统帅教材,使学生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三大概念的演化规律中,清楚的认识到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那么生态平衡要遭到破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退耕还林政策,以及各种环保法规等一系列恢复生态平衡的措施和手段。强化他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环保道德观念。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环保教育素材。例如,在讲述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时,讲述了为了保持水土,应当在山坡、沙地上造林、种草;在讲述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时,讲述了苔藓植物可以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又进一步明确了人口增长与资源危机、生态平衡等基础知识。
三、补充课外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
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界,了解现今的环境状况,以及环保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这样有利于他们将环境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注意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由于臭氧层被破坏,温室效应在加剧,使地球气温不断升高,南极冰川开始融化,海平面不断升高,世界上的沿海城市和大量土地将被海水淹没。这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进步,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由于人类向自然界的过度索取,已经导致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飓风,暴雨,暴风雪,干旱,洪涝,虫害,酷暑,地震等灾情不期而至。
【关键字】园林景观设计;生态设计;城市规划
一、园林景观生态思想及发展
1.生态环境意识的产生
人类和所有动物相同,他们在宇宙中出现时,只是作为自然中一个普通的组成部分。可是,发展到当下,人类自己的生存空间,和与自然环境的矛盾都已经岌岌可危。由于人类已经不满足于大自然带给他们的资源,渴望的物质越来越丰富,智慧与本领越来越大,再加上地球上的人数与日俱增,便开始无视其他生命的自然规律,把自然环境异想天开的进行自我改造,以至于全球各个角落都变得面目全非。现在,人们开始慢慢意识到,地球不是自己的,人类不可能在地球上单独存在,他们与其他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不能破坏以任何一种生物的环境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至此,一个备受关注的词语呼之欲出,那就是“生态”。只要人类想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生态”一词所衍生出来的其他问题也开始受到重视。首先,“环境问题”在世界成为研究的焦点,而环境意识是改善环境的基础。人类从心理,意志,情感,知识等方面对人和环境的关系把握的总和就是环境意识。它是以和谐发展为前提,生态平衡作为基础和核心,全面且具体的把握人和自然关系的一种意识形态。
2.园林景观的发展
在30-40年代间最早提出了“景观生态”一词。但从1980年之后,景观生态学自己的规律性才真正被研究和总结出来,一门有别于生态学和地理学的科学应运而生―景观生态学。研究设计过程与景观结构的关系变化是它的特色。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充裕已不再成为是人们的梦想时,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环境与能源的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开始在景观设计中表现出来,这是对自然和文化的一种全新认识。
园林格局是园林元素的空间布局,园林元素一般是指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等。园林景观的格局或者发展过程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演变,所以,景观园林生态学是研究其过程和格局及其演变的科学。
二、城市景观
城市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形成的,是居民在适应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具有自己独特的要素,例如生物、非生物和社会经济等。这些要素通过人类与自然的循环演变等过程,相互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拥有人类生活特征的统一体。不同的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也具有共同的性质,并且典型地和重复地出现在一定区域内,这就是城市景观。城市园林景观在区域尺度上具有重复性和规律性,尤其体现在它的镶嵌性和格局中。
三、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绿化
1.城市生态的发展
人类的生活伴随城市进步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给环境造成了大量有害物质,人类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受到严重危害。抛弃污染源和建立应用新的生态平衡系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唯一办法,现实证实抛弃污染源是不可能的了,建立新生态系统便成为了必行之路。生态学,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实质上是自然环境-城市环境-人之间的关系。虽然大自然生态环境循环系统表现更加充分,但人类的城市环境循环系统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城市环境循环中,植物在城市绿化中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最直接、最有成效的作用。植物通过其生理的能量流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是城市中其他生物所不能代替的。对于人类所需要的生活环境条件来说,植物的覆盖率是人类城市绿化的当务之急。
2.城市绿化的发展
现在,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也发生着巨大的转化。在人类与生存环境关系已经面目全非时,人类意识到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后,城市绿化已经是以环境保护,维持人类生态、身心平衡为目的进行发展,而不再单纯停留在休闲游览的基础上。
谈到环境,“风景园林”在我国已经是由古传今。而在日本它称为“造园”,在西方国家又称为“园林景观”。对于自然环境的修复,风景园林的改造占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发展到今天,城市绿化从“风景园林”逐渐转变成“园林景观”。
随着人类对生态学研究的深入,逐渐使园林景观设计的形象发生了改变,它的思想和方法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园林景观设计不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花园式设计,而是寻求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一种生态平衡设计,从“小我”意识转变到“大我”观念。
四、生态学理论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主要应用
1.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在进行园林景观改造前,生态平衡的要求在重中之重。保护现有自然环境,使它们尽最大可能少受到或避免不必要的破坏,因为在改造后想要形成新的生态系统还需要很长时间。根据生态平衡原理,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要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进行充分的保护利用,尽可能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
2.根据生态平衡原理,改善利用现有环境
循环再生是生态平衡理论的核心,所谓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就是能够使能源与物质进行循环利用,杜绝一切污染,不必要的破坏,在循环利用原有环境资源的同时,减少新材料的使用需求,同时也减少了对材料生产的能源索取,其他材料也要达到环保要求。
3. 土壤的设计
土壤是植物生命的源泉,生态设计中,植物是主力军,土壤是否适合植物的生产就显得尤为重要。选择土壤主要考察两个方面,一是是否肥沃,二是保水性能如何。如果说土壤是植物的载体,那么现在该分析植物的主体了。根据植物不同的生活习性,选择适合该植物的生长土质。在生态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土壤是基础,在改造首先就要对现有的土质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再根据现场和设计需要进行相应的对策。如果整体土质都不适合植物生长,通常做法是将其替换,把旧土挖出换走,或者有必要可以进行技术处理,如果只是一部分土质不合适,那么就可以直接在旧土上覆盖种植土。
4.水的循环设计
在生态的园林景观设计中,为了对自然环境建设有优越的改善,水设计的合理利用也尤为可观。比如在这几方面:水质清洁、地表水循环、雨水收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水的动态流动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并且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植物对水资源的作用也非常大,它不仅能够对自己的自然环境进行净化,也可以净化污水的同时对植物生长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增加绿化面积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有利于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
结束语:
本论文从自然生态平衡、绿化容积率和节能等方面研究了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的重要性。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平衡;绿化容积率
引 言: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辨其优劣,只能相对来看,城市设计亦是如此。当今,衡量一个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的营造是否先进合理,从宏观角度上来分析主要是看它的自然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其实施的结果。而从微观角度上度量主要是看它的绿化系统营造和建筑节能措施是否高效。以上要素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相依赖、互相补充,有机结合的整体,共同作用于城市与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城市规划的自然生态平衡设计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侵占了大自然的大部分区域,有限的资源已经被开采殆尽,野生动植物逐渐灭绝,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目前,人们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所犯的过错,为了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地球资源,人们已经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首先考虑到是否能够维持该区域的自然生态平衡。现有的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规划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自然生态平衡的城市规划理念
全球经济的发展是以自然资源的消耗为代价的,城镇的建立与发展是以占用大量自然空间为代价的。长此以往,地球的资源终究会被用光,地球的空间将会全部被钢筋混净土的城市所占据,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树立自然生态平衡的城市规划理念,使我们能够保护自然资源,与大自然空间共生、共融。在城市的内部,应该将自然绿地空间系统融入城市,以保证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在城市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1.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城市人口提供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安全的水源,安全的燃气资源以及安全的空气质量。
2.使用经济激励手段提高有关部门的技术创新和旧城区生态环境改造的积极性,刺激各部门树立自然生态平衡的城市规划理念。
3.利用太阳能、风力、潮汐等可再生能源,它们可再生、无污染,对生态平衡有着极大地好处,此外,生活垃圾的废物利用也要提到工作日程当中。
4.提高生态意识,加强生态教育,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生态城市是人类居住区的理想形式。对于生态城市的度量来说,要从生态意识、生态卫生、生态景观、生态经济、生态安全等5个方面来设计生态城市的度量方法,并以这种度量方法对具体城市的生态化程度进行分析评价,以期推动城市建设。合理系统的生态城市度量指标体系及方法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城市的度量研究将会更进一步展开,度量方法也将会更加科学、合理。
(二)建立多中心、分散的网络化城市群
以往我国在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规划中大多采用大饼式或带状无限延伸的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导致了城市人口过度密集,城市交通堵塞严重,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了极大地破坏。与此同时,这种规划方式还引发了各种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因此,这种城市规划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掉。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多中心、分散的网络化城市群。这种城市规划方式极大地消除了以上出现的弊端。由于这种规划方式可以使城市内部的运作更加灵活,城市的新陈代谢更加流畅。因此,它有效地保持了城市的自然生态平衡。
(三)城市中空气污染的控制
城市中的空气污染主要包括汽车的尾气排放、工厂的废气排放以及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汽车尾气排放。虽然目前国际知名的汽车协会已经对汽车尾气VOC的含量做了强制的规定,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私人用车的数量不断增加,总的尾气排放量已经相当可观。应当如何解决这些严重的污染问题,国外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那就是尽量控制市中心私家汽车的数量。但是,目前我国政府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导致尾气污染和汽车噪音以及交通堵塞越来越严重。因此,我国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应当适当限制市中心的私家车流量,在城市的建造停车场,在个别地区设立禁止驶入的通告牌。
二、绿化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把植物和城市建筑相结合有许多的优点,例如:植物的绿荫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地减少城市建筑的降温负荷,有助于降低城市建筑的热岛效应。植物对城市的水文也有一定的益处。它们能够直接承接降雨,生长的土壤也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余下的雨水可以被收集以供我们在城市建筑中使用。建筑物内部的小型植物也可以有效地净化室内空气。绿化容积率可以作为一个城市工具应用于城市的总体规划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具被应用到单体建筑中。容积率值的可以从如下三种方式中选择:
1.它可以是设计师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绿化程度。
2.绿化容积率值也可以右地域预设的功能来确定。
3.绿化容积率的价值也可以通过生态学来决定,或者以地域在未发展之前的叶面积指数值为依据,通过对地块绿化的恢复来反映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绿化状态。也可将其视为生态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该规划对于不同地点的叶面积指数值有不同的要求。
三、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节能思想与措施
(一)城市规划低碳节能化
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快速消耗,能源供应日趋紧张。从资源消耗来看,全球约1/6的资源消耗和建筑行业直接相关。因此,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其节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改善建筑护构件的保温性能,尽量避免热桥,同时采用新技术,加强外墙保温。如复合夹心保温墙体、外贴聚苯板保温墙体等。改善门窗设计,尽可能将窗面积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采用高效节能玻璃加强密封,尽量减少热量损失。在墙体建筑方面,不得使用实心黏土砖,应逐步禁止使用其他黏土制品墙体材料,应用目前新型墙体材料,如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砖块、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砌块、石膏砌块和条板、非黏土类烧结砖、轻质墙板复合保温墙板、整体式墙板、高掺量的利废制品、其他不含黏土成分的新型墙体材料
(二)城市规划中节能思想
1.对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采用节能建筑,倡导新型的能源概念。
2.在城市生态环境的利用和保护中提倡偿还原则。
3.城市布局的规划要紧凑,要提倡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
四、结束语
总之,城市规划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最终发展结果,它可以增加社会文明、提高城市素质。只有合理的把以上三点要素纳入到城市规划中来,才能使城市规划更加合理,使人类城市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共同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西蒙兹(俞孔坚、王志芳、孙鹏等译),2000,景观设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代琳. 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 山西建筑.2005年10月.43~45.
关键词: 城市规划;生态平衡;绿色容积率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city construction speed and scale in the rapid increase of requirement for city planning, people are increasingly high, therefore, the factors of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is very necessar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ortance of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elements from the natural ecological balance, the green plot ratio and energy saving etc..
Keywords: city planning; ecological balance; the green plot ratio
中图分类号:TU2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及特征
1.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型城市”(Eco-city)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它提出的生态城市概念融合了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内容,强调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共生系统的全面持续发展,其真正目标是创造人-自然系统的整体和谐。综合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城市的研究得出,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效、社会文明、自然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
2.生态城市的特征
生态城市与现代城市相比,有质的不同,其主要特点有:(1)整体性、(2)高效性、(3)和谐性、(4)可持续性、(5)全球性。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准则及要求
生态城市规划的关键在于把生态观念作为一种设计思维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以及保持和维护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过程循环再生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实现此目的,在做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则和要求:
1.以环境为本
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
2.将自然融入城市
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
3.遵循大自然生态制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用生态观念去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
4.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
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坚持环境保护原则,从源头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学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
5.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生态技术去处理生活排泄物及生活垃圾等。
6.积极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三、城市规划的自然生态平衡设计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侵占了大自然的大部分区域,有限的资源已经被开采殆尽,野生动植物逐渐灭绝,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目前,人们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所犯的过错,为了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地球资源,人们已经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首先考虑到是否能够维持该区域的自然生态平衡。现有的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规划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自然生态平衡的城市规划理念
全球经济的发展是以自然资源的消耗为代价的,城镇的建立与发展是以占用大量自然空间为代价的。长此以往,地球的资源终究会被用光,地球的空间将会全部被钢筋混净土的城市所占据,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树立自然生态平衡的城市规划理念,使我们能够保护自然资源,与大自然空间共生、共融。在城市的内部,应该将自然绿地空间系统融入城市,以保证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在城市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1)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城市人口提供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安全的水源,安全的燃气资源以及安全的空气质量。
(2)使用经济激励手段提高有关部门的技术创新和旧城区生态环境改造的积极性,刺激各部门树立自然生态平衡的城市规划理念。
(3)利用太阳能、风力、潮汐等可再生能源,它们可再生、无污染,对生态平衡有着极大地好处,此外,生活垃圾的废物利用也要提到工作日程当中。
(4)提高生态意识,加强生态教育,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生态城市是人类居住区的理想形式。对于生态城市的度量来说,要从生态意识、生态卫生、生态景观、生态经济、生态安全等5个方面来设计生态城市的度量方法,并以这种度量方法对具体城市的生态化程度进行分析评价,以期推动城市建设。合理系统的生态城市度量指标体系及方法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城市的度量研究将会更进一步展开,度量方法也将会更加科学、合理。
2.建立多中心、分散的网络化城市群
以往我国在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规划中大多采用大饼式或带状无限延伸的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导致了城市人口过度密集,城市交通堵塞严重,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了极大地破坏。与此同时,这种规划方式还引发了各种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因此,这种城市规划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掉。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多中心、分散的网络化城市群。这种城市规划方式极大地消除了以上出现的弊端。由于这种规划方式可以使城市内部的运作更加灵活,城市的新陈代谢更加流畅。因此,它有效地保持了城市的自然生态平衡。
3.城市中空气污染的控制规划
城市中的空气污染主要包括汽车的尾气排放、工厂的废气排放以及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汽车尾气排放。虽然目前国际知名的汽车协会已经对汽车尾气VOC的含量做了强制的规定,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私人用车的数量不断增加,总的尾气排放量已经相当可观。应当如何解决这些严重的污染问题,国外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那就是尽量控制市中心私家汽车的数量。但是,目前我国政府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导致尾气污染和汽车噪音以及交通堵塞越来越严重。因此,我国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应当适当限制市中心的私家车流量,在城市的建造停车场,在个别地区设立禁止驶入的通告牌。
4城市中绿色容积率的规划
把植物和城市建筑相结合有许多的优点,例如:植物的绿荫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地减少城市建筑的降温负荷,有助于降低城市建筑的热岛效应。植物对城市的水文也有一定的益处。它们能够直接承接降雨,生长的土壤也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余下的雨水可以被收集以供我们在城市建筑中使用。建筑物内部的小型植物也可以有效地净化室内空气。绿色容积率可以作为一个城市工具应用于城市的总体规划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具被应用到单体建筑中。容积率值的可以从如下三种方式中选择:
(1)它可以是设计师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绿化程度。
(2)绿色容积率值也可以右地域预设的功能来确定。
(3)绿色容积率的价值也可以通过生态学来决定,或者以地域在未发展之前的叶面积指数值为依据,通过对地块绿化的恢复来反映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绿化状态。也可将其视为生态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该规划对于不同地点的叶面积指数值有不同的要求。
5.节能思想规划
随着全球对能源的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迅速消耗,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将节能思想体现在城市规划中:
(1)对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采用节能建筑,倡导新型的能源概念。
(2)在城市生态环境的利用和保护中提倡偿还原则。
(3)城市布局的规划要紧凑,要提倡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
6.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将整个城市划分许多为不同类型的小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及其承载能力等情况,进而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依据。区划的方法一般采用数值聚类法等,操作过程中,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进行综合分析与功能分区。
生态城市土地利用的布局将直接影响今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所以,在城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中都必须结合当地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的布局。同时,还要对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进一步的研究,并按照城市的规模、产业结构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议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四、结束语
城市规划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最终发展结果,它可以增加社会文明、提高城市素质。只有合理的把以上三点要素纳入到城市规划中来,才能使城市规划更加合理,使人类城市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共同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丽敏.浅谈城市生态小区的规划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1,(05).
[2]李长焕.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