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通货膨胀的含义范文

通货膨胀的含义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通货膨胀的含义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通货膨胀的含义

第1篇

为应对经济衰退,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关于通货膨胀的担心再次出现。但也有人说,当前并无通货膨胀迹象,因为价格还没有上涨。

这两类人都在谈论通货膨胀,谈论的却是两个不同的事情。对于通货膨胀,学术界一向有两种看法,普及程度大相径庭。

不那么流行的看法是:通货膨胀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部分因此得名。一向持有这种看法,并将其贯彻到底的,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比如说哈耶克。

按照这种看法,所谓通货膨胀,就是货币太多了。由于当代各国都实行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的制度,因而也可以说,通货膨胀,就是中央银行发行了太多货币,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太多了。当然,“太多”究竟以什么为标准,涉及复杂问题,暂且不论。既然人人离不开货币,事事离不开货币,一旦货币太多,就必然导致严重而广泛的问题,其中一项便是货币贬值。这很容易理解:市场上一种东西太多,其价格必然会下降,货币同样如此。它的另一个名称是―价格上涨。

这恰恰是另一种通货膨胀观的核心概念。来看看风行数十年的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给通货膨胀所下的定义:“通货膨胀意味着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今天,我们用价格指数,也即成千上万产品的加权平均价格来计量通货膨胀。”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等于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今天,从政府官员到经济专家,再到一般民众,似乎更多地接受第二种通货膨胀观。它是否正确呢?通货膨胀的英文为inflation,字面含义就是充气、膨胀。最初将其用于经济学领域的人,恐怕就是用它来描述在一个经济体内,货币(早期很可能是黄金等)的增加像充了气一样在膨胀。仅从文字学的角度看,货币主义的通货膨胀观似乎更为准确――只要货币在某个时期内不正常地增多了,就发生了通货膨胀。

流行的通货膨胀观是把通货膨胀的一个后果当成了通货膨胀现象本身,未免有点不讲修辞学。

问题远不是修辞学那样轻巧。物价主义的通货膨胀观会产生很多严重的政策性后果。

信奉物价主义通货膨胀观的人会倾向于滥用通货膨胀概念。比如,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因为石油涨价,所以出现了通货膨胀;工人的工资上涨了,所以出现了通货膨胀。或者说,对某种商品(比如房屋)人们有过度需求,从而造成了通货膨胀;投资过热,造成了通货膨胀。在这样的认识下,一种奇怪的政策被催生出来:既然成本上涨可以形成通货膨胀,那么,解决通货膨胀的办法就是控制“物价”。前几年,有人曾建议政府要抑制劳工工资的提高。

有时候,信奉物价主义通货膨胀观的人因为没有看到物价的普遍上涨,会对已经存在的通货膨胀视而不见,忽视其严重后果。这可能正是眼下很多人士犯的错误。

货币多发已构成通货膨胀,但在某种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却未必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现在中国可能正是这种情形。从去年底开始,中央银行开动货币水泵,向经济体大量注入货币。结果就有了半年来中国股市的繁荣,也有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就这些领域而言,价格的上涨是明显的。但其它经济部门,尤其是制造业、一般服务业,依然处于不景气状态,价格依然表现为低迷。拿这一部分价格与资产价格加总计算,价格总水平确实没有上涨。很多人正是据此断言,中国没有通货膨胀之虞。

价格总水平没有上涨,并不等于经济体没有遭受通货膨胀之害。在奥地利学派看来,通货膨胀真正的危害不是价格总水平上涨,而是价格相对结构遭到扰乱。多发的货币导致不同行业、不同商品的价格以不同幅度上涨,而企业家将会得到错误的价格信号。比如,当前的资产价格上涨就诱导原来实业领域的企业家将大量资源投入到股市、房市中。这对整体经济恢复和繁荣是否有利?

第2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特征;差异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经济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通货膨胀现象更是成为了各大学者研究的焦点。虽然二者是相对概念,但同时也有一定的联系。如何有效的规避经济风险是经济学中应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通货膨胀概述

1.通货膨胀的概念

通货膨胀简单来说就是指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了物品在流通中的需求量,这样纸币就会不值钱,而物价也会随之上涨,是一种不正常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是当今社会的特殊现象,因为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时代才会出现通货膨胀,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时代下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要判断是不是通货膨胀现象,首先要看物价上涨的情况,如果是一种商品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升,就只是个别物品的供求情况;如果只是一时的物价上涨,也不能说明这是通货膨胀现象。只有在一定时期内,物价持续上涨,纸币持续贬值时才断定为通货膨胀现象。

2.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对于出现通货膨胀的经济现象,其对社会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适度的通货膨胀会促进经济的增长,政府会采取一定的手段,加大财政的投资,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的增长,但是,如果通货膨胀发展得过于持久,就会对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不利于社会经济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通货膨胀现象一旦爆发,那么对于社会上那些固定收入者会造成一定的损失,而那些收入不固定的人员却可以从中受益。而债权人也会因为通货膨胀受到损失,相反,债务人就会从中受利。

3.通货膨胀的成因

社会出现通货膨胀的经济现象是由很多原因导致的,大概分为四点。

(1)需求扩张成因

在社会供求关系中,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话,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那么势必会造成物价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造成社会供求关系紧张的局面可能是因为货币的发行。如果货币大量发行,流通在市面上的纸币不值钱,那么势必会出现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进而引发通货膨胀。如果总需求持续增长,但是总供给服务却在增加,那么供需矛盾紧张也势必会爆发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成因

当人们要求提高自己的工资,那么企业的雇佣成本提高,势必会让商品的价格提高,如此一来,物价上涨也势必会引发通货膨胀。还有可能市场出现了垄断行为,一些利益商为了谋取高额利润就会垄断商品的价格,当价格的上涨速度超过了其成本支出的增加速度时,也容易引发通货膨胀现象。

(3)结构性原因

所谓结构性原因,不是因为供求矛盾和成本推动的原因,仅仅是因为经济结构的因素导致的通货膨胀现象。例如,一种关键性的商品由于供求比例失调,导致商品供不应求,这样一来,该种商品的价格势必会大幅度上涨,由于关键性的商品的价格变化也会带动其他商品的价格上涨。这样一来,那些发展较快的部门的工资也会上调,而其他部门为了赶超其步伐也同样上调工资比例。但是企业的成本投入增加,生产率却没有提高,物价水平也会随着增加,经济结构失衡最终也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4)货币供给量过多

在通货膨胀现象的研究领域中,有些学者持现代货币主义通货膨胀理论,该种观点认为如果货币供给量过多的话,也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这对社会的资源配置以及市场运行的规律都有着不利的影响。

二、通货紧缩概述

1.通货紧缩的概念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的经济现象,指的是流通货币减少,而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却普遍降低。对于通货紧缩的概念,经济学家们各执己见,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对于其含义可以归纳为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即流通货币减少,供给量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下降,且物价也随之下跌,经济衰退;第二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货币现象,主要的表现就是货币供给量减少,物价下降;第三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主要就是指物价的全面下降。无论哪种观点,总之通货紧缩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商品和劳务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下降的现象。

2.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

对于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人们并没有像通货膨胀那样重视,认为该种经济现象的危害较小,实则不然,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同样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危害。

通货紧缩会加速经济的衰退,由于物价全面下降,各种商品的价格也随之下降,势必会让各大企业损失惨重,企业没有赚取足够的利润,会让很多商品停产,长此下去很多企业将倒闭,社会经济也必然受到影响。通货紧缩还会导致很多人员失业,企业倒闭,必然会遣散一些员工,造成人员闲置。商品价格下跌,物价下降,那么对于债务人来说也无疑是个重大打击,债务负担也会影响他们正常的投资活动,一定程度上也对经济增长造成了负面影响。长此下去,可能还会引发银行危机。因此,其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一旦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国家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及时应对。

3.通货紧缩的成因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相比,其成因较为简单,主要是货币供给量引发的不正常经济现象,大致概括为以下两点。

(1)供给方面

通货紧缩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物价下降,商品价格严重下跌主要是由于供大于求,企业生产的产品被闲置,人们对此的需求与产业生产的供给发生了严重的不平衡,供给过剩势必会导致物价下降,引发通货紧缩。尤其在2002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紧缩的现象,当时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很多企业盲目投资和建设,造成了生产能力的过剩。针对这一现象,我国当时并没有很好的解决,长期下去,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和闲置,经济效益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失。

(2)需求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飞跃式的进步,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随之开放起来。但是,我国居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从消费角度分析,大多数居民都将目光放在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对于其他产品的消费仍然比较保守。居民的消费需求与商品的供求不成正比,也势必会引发通货紧缩的现象。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供给能力过剩也会减少其投资需求,商品大幅度降价会让很多企业受到严重的损失,其经济利益不能很好的实现,势必也会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

三、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异同

笔者对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均做了上述的相关阐述,虽然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两个特殊的经济现象,但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

(1)含义不同

二者的含义不同,是两个不同的经济学理念,两种不同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是货币发行量大于社会商品所需的数量,造成了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而通货紧缩则是由于物价持续下降,导致的货币升值的现象。

(2)实质不同

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而通货紧缩则恰恰相反,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3)表现不同

二者的表现明显不同,通货膨胀最主要的表现是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而通货紧缩则是物价持续下降,货币相对来说升值。

(4)产生的原因不同

出现通货膨胀现象主要是社会需求方面出现变化,供不应求时自然会引发通货膨胀。当各种成本增加时,产品价格也会随着上调,物价也会上涨。货币发行量过多,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均会引发通货膨胀的发生。

而通货紧缩的发生原因相对来说较为简单,主要由于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因而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此外,国外经济危机以及货币的供应量增长乏力等因素也是引发通货紧缩的重要因素。

(5)危害性不同

二者的危害性不同,通货膨胀的发生,对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增长都有了很大的影响。人们手里的钱不值钱了,其实际收入也会减少,生活水平自然下降;而债务人从中得利,债权人损失严重。通货紧缩发生时,在短期内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物品价格下降,人们购买力也就增加。但长此下去,就会大大减少投资方的投资需求,生产投资减少,社会经济也不会发展,对社会和居民生活都会造成影响。而此时,债务人负担加重,债权人从中受利。

(6)解决方法不同

由于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性质不同,其解决方法也有所不同。对于抑制通货膨胀,国家必须要实行相应的从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的发行量,控制信贷规模。而对于通货紧缩,国家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相应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

①抑制通货膨胀的相关对策

首先,国家应积极调解和控制社会的总需求。其中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只有合理的调解,以达到供求关系平衡,才能很好的控制通货膨胀的现象。政府部门应合理制定相关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收支平衡,控制货币的投放,让货币供给量与商品流通的货币量相适应,避免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

其次,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国家在相应控制社会总需求的同时,也要注重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不能一味的控制需求量,而减少供给量,这样治标不治本,还会引发通货膨胀的现象。政府和相关企业都要合理控制成本的投入,减少成本,扩大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②抑制通货紧缩的相关对策

针对通货紧缩的现象,国家也应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促进企业的投资需求。同时扩大内需,积极促进居民的正当消费。还要适当增加货币的供应量,达到供需平衡的状态。

目前我国是市场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应遵循其发展规律,有效地实行宏观管理。加大改革力度,对于那些损失惨重的企业积极扶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减轻其负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同时,完善我国各项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让居民可以正当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

2.联系

二者虽然含义不同,性质不同,危害不同,但也有必然的联系,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转化。首先,二者都是社会的供求关系出现了不平衡而导致的不正常的经济现象,都与货币发行量息息相关。其次,二者的不正常的经济现象均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长此下去,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需尽快抑制。

虽然二者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周期的两个阶段,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转化是在一段时期内,国家全面的、持续的、大幅度的价格上升转化为全面的、持续的、大幅度价格下降的过程。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呈上升的趋势,美国工业开始了飞快的发展,经济进入了繁荣期,直到1929年美国出现通货膨胀现象。但是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股市暴跌,物价也全面下降,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现象。

而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转化的过程也是在一定时期内,国家一旦出现了通货膨胀的现象,各国政府会纷纷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来抑制形态的恶性发展,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复苏经济,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也会随之到来。

因此,二者虽然是不同的经济学概念,不同的经济现象,但是二者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互相转化,联系密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研究的焦点话题,二者是在供求关系不平衡条件下出现的不正常的经济现象。本文阐述了二者各自的相关概述、产生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对策分析,并分析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可见,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很多因素不受控制,容易引发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因此,一旦发现任何苗头,国家应及时采取措施抑制,避免其严重危害社会的经济。

参考文献:

[1]齐晓安,李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轨迹、特征及差异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22~23.

[2]杨林.中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周期性循环研究――基于经济制度扭曲的视角[J].兰州大学学报,2011(22):55~56.

第3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 成因 防护

通货膨胀的特点是流动性过剩,源自内在经济机制失衡。过剩,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基本含义就是失衡。在货币流通失衡的情况下,有些人感觉钱太多有些人感觉钱太少。一种更加普遍更加符合教科书定义的观点是,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型结构性通胀。

一、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仲大军教授认为: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前些年里我国实施过度的重商主义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可以动员全球的资源涌到中国来,坏处是中国的资源和国民财富大量廉价流失,发展的结果被外人所利用。

中国社科院的金融学专家李杨指出,通货膨胀的特点是流动性过剩,源自内在经济机制失衡。过剩,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基本含义就是失衡。在货币流通失衡的情况下,有些人感觉钱太多有些人感觉钱太少。一种更加普遍更加符合教科书定义的观点是,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型结构性通胀。所谓结构性通货膨胀,就是说不是货币普遍贬值,而是一部分商品大幅度涨价;成本推动型的含义,就是商品涨价不是因为市场需求出现异常增长,而是因为商品成本现意外增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也是主张成本推动论。

而第二第三产业的成本提高主要是初级产业以粮食为龙头的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为重要因素。粮食价格的上涨,已经成为影响2008年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2008年粮食价格上涨较2007年仍继续:第一,全球粮食供需仍较紧张。导致国际市场粮油价格的上涨,这是对我国粮食价格上涨将继续产生直接影响。第二,近两年我国粮食虽然增产,但工业用粮也大幅增加。

从目前的粮食供求关系上看,我国粮食供给还没有达到明显供大于求的宽松状态,仅仅是偏紧状态下的供求平衡,而且在粮食供求的结构、时间和空间上还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特别是南方产粮大省遭遇50年一遇的雪灾,将影响夏粮产量。根据国内外粮食供求的变化情况分析,国内粮食供求仍然处于紧平衡状况。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稳定造成的严重影响

通货膨胀对当前中国民众的生活和经济发展至少有三大危害。首先是它将使得中国已经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不平等。通货膨胀会降低消费者的实际生活水平,但是通货膨胀对低收入民众的生活的冲击最大。土地、资本和其他财产所有者可以在轮番涨价的通货膨胀中通过提高土地和产品的价格来降低通货膨胀损失,甚至在通货膨胀中获得一些收益。由于低收入民众只有工资收入(或者养老金收入),而工资收入的增长不仅总是在落在通货膨胀之后,而且上涨的幅度也比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这种情况在劳工权利缺乏的中国更加明显。

通货膨胀的第二个危害是它给投资和消费带来的巨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将使得中国本来已经扭曲的经济结构更加扭曲。商品的价格应该是市场对生产者发出的信号,生产者根据这个信号来掌握市场对自己产品的需求,从而相应地提高或者减少生产规模,以保证各种社会经济资源能够得到更好地运用。但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非是由于市场的真正需求的上涨,而只是由于生产者的投机冲动或者消费者对价格进一步上涨的恐慌造成的。由于并不是每一个生产者都能掌握市场的全面信息,因此这种由不确定性带来的投机和恐慌很可能推动没有根据的进一步的投资冲动。

第三,通货膨胀将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降低中国的国际竞争能力。从生产者的角度看,在一个通货膨胀时期,最简单的牟取利润的办法就是涨价;而且是争取自己的产品以更快的速度涨价。虽然到头来轮番的价格上涨将冲销自己产品涨价所带来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收益,但是如果不涨价损失则将更高。

三、对通货膨胀的预防措施

面对这些因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在现在的情况下,虽然控制危机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增长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但是在保增长的同时,必须预防因过度投资引发的通货膨胀。

首先,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真确处理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促进物价涨幅低于经济增长率。保持货币供给基本适度,货币供给既要有利于控制物价上涨,又要促进经济增长持续发展。改革金融宏观调控方式与方法。金融宏观调控要从直接调控为主转为以间接调控为主。中央银行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在货币供给控制形式上又送有紧,实行预调,微调,防止经济增长起伏过大,要充分发挥信贷政策引导信贷资金投向的作用,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支持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其次,中央银行必须对存款金制度进行改革。要逐步回复存款准备金支付,清算和作为货币总量调控工具的作用。改变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一较高比例向中央银行交付准备金,保留预付金,另一方面有向中央银行大量借款的现象,理顺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金关系,增强商业银行资金自求平衡的能力。

第三,必须深化我国利率管制体制市场化改革,最终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为核心的市场利率体系。

参考文献:

[1]何慧刚.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冲销政策[J]:效应、制约因素和对,.2007,(8)

[2]苏明.政府财政投资的定位及其投资方向和重点(上)[J].湖北财税,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