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通货膨胀的含义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为应对经济衰退,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关于通货膨胀的担心再次出现。但也有人说,当前并无通货膨胀迹象,因为价格还没有上涨。
这两类人都在谈论通货膨胀,谈论的却是两个不同的事情。对于通货膨胀,学术界一向有两种看法,普及程度大相径庭。
不那么流行的看法是:通货膨胀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部分因此得名。一向持有这种看法,并将其贯彻到底的,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比如说哈耶克。
按照这种看法,所谓通货膨胀,就是货币太多了。由于当代各国都实行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的制度,因而也可以说,通货膨胀,就是中央银行发行了太多货币,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太多了。当然,“太多”究竟以什么为标准,涉及复杂问题,暂且不论。既然人人离不开货币,事事离不开货币,一旦货币太多,就必然导致严重而广泛的问题,其中一项便是货币贬值。这很容易理解:市场上一种东西太多,其价格必然会下降,货币同样如此。它的另一个名称是―价格上涨。
这恰恰是另一种通货膨胀观的核心概念。来看看风行数十年的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给通货膨胀所下的定义:“通货膨胀意味着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今天,我们用价格指数,也即成千上万产品的加权平均价格来计量通货膨胀。”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等于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今天,从政府官员到经济专家,再到一般民众,似乎更多地接受第二种通货膨胀观。它是否正确呢?通货膨胀的英文为inflation,字面含义就是充气、膨胀。最初将其用于经济学领域的人,恐怕就是用它来描述在一个经济体内,货币(早期很可能是黄金等)的增加像充了气一样在膨胀。仅从文字学的角度看,货币主义的通货膨胀观似乎更为准确――只要货币在某个时期内不正常地增多了,就发生了通货膨胀。
流行的通货膨胀观是把通货膨胀的一个后果当成了通货膨胀现象本身,未免有点不讲修辞学。
问题远不是修辞学那样轻巧。物价主义的通货膨胀观会产生很多严重的政策性后果。
信奉物价主义通货膨胀观的人会倾向于滥用通货膨胀概念。比如,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因为石油涨价,所以出现了通货膨胀;工人的工资上涨了,所以出现了通货膨胀。或者说,对某种商品(比如房屋)人们有过度需求,从而造成了通货膨胀;投资过热,造成了通货膨胀。在这样的认识下,一种奇怪的政策被催生出来:既然成本上涨可以形成通货膨胀,那么,解决通货膨胀的办法就是控制“物价”。前几年,有人曾建议政府要抑制劳工工资的提高。
有时候,信奉物价主义通货膨胀观的人因为没有看到物价的普遍上涨,会对已经存在的通货膨胀视而不见,忽视其严重后果。这可能正是眼下很多人士犯的错误。
货币多发已构成通货膨胀,但在某种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却未必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现在中国可能正是这种情形。从去年底开始,中央银行开动货币水泵,向经济体大量注入货币。结果就有了半年来中国股市的繁荣,也有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就这些领域而言,价格的上涨是明显的。但其它经济部门,尤其是制造业、一般服务业,依然处于不景气状态,价格依然表现为低迷。拿这一部分价格与资产价格加总计算,价格总水平确实没有上涨。很多人正是据此断言,中国没有通货膨胀之虞。
价格总水平没有上涨,并不等于经济体没有遭受通货膨胀之害。在奥地利学派看来,通货膨胀真正的危害不是价格总水平上涨,而是价格相对结构遭到扰乱。多发的货币导致不同行业、不同商品的价格以不同幅度上涨,而企业家将会得到错误的价格信号。比如,当前的资产价格上涨就诱导原来实业领域的企业家将大量资源投入到股市、房市中。这对整体经济恢复和繁荣是否有利?
关键词: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特征;差异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经济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通货膨胀现象更是成为了各大学者研究的焦点。虽然二者是相对概念,但同时也有一定的联系。如何有效的规避经济风险是经济学中应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通货膨胀概述
1.通货膨胀的概念
通货膨胀简单来说就是指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了物品在流通中的需求量,这样纸币就会不值钱,而物价也会随之上涨,是一种不正常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是当今社会的特殊现象,因为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时代才会出现通货膨胀,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时代下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要判断是不是通货膨胀现象,首先要看物价上涨的情况,如果是一种商品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升,就只是个别物品的供求情况;如果只是一时的物价上涨,也不能说明这是通货膨胀现象。只有在一定时期内,物价持续上涨,纸币持续贬值时才断定为通货膨胀现象。
2.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对于出现通货膨胀的经济现象,其对社会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适度的通货膨胀会促进经济的增长,政府会采取一定的手段,加大财政的投资,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的增长,但是,如果通货膨胀发展得过于持久,就会对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不利于社会经济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通货膨胀现象一旦爆发,那么对于社会上那些固定收入者会造成一定的损失,而那些收入不固定的人员却可以从中受益。而债权人也会因为通货膨胀受到损失,相反,债务人就会从中受利。
3.通货膨胀的成因
社会出现通货膨胀的经济现象是由很多原因导致的,大概分为四点。
(1)需求扩张成因
在社会供求关系中,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话,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那么势必会造成物价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造成社会供求关系紧张的局面可能是因为货币的发行。如果货币大量发行,流通在市面上的纸币不值钱,那么势必会出现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进而引发通货膨胀。如果总需求持续增长,但是总供给服务却在增加,那么供需矛盾紧张也势必会爆发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成因
当人们要求提高自己的工资,那么企业的雇佣成本提高,势必会让商品的价格提高,如此一来,物价上涨也势必会引发通货膨胀。还有可能市场出现了垄断行为,一些利益商为了谋取高额利润就会垄断商品的价格,当价格的上涨速度超过了其成本支出的增加速度时,也容易引发通货膨胀现象。
(3)结构性原因
所谓结构性原因,不是因为供求矛盾和成本推动的原因,仅仅是因为经济结构的因素导致的通货膨胀现象。例如,一种关键性的商品由于供求比例失调,导致商品供不应求,这样一来,该种商品的价格势必会大幅度上涨,由于关键性的商品的价格变化也会带动其他商品的价格上涨。这样一来,那些发展较快的部门的工资也会上调,而其他部门为了赶超其步伐也同样上调工资比例。但是企业的成本投入增加,生产率却没有提高,物价水平也会随着增加,经济结构失衡最终也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4)货币供给量过多
在通货膨胀现象的研究领域中,有些学者持现代货币主义通货膨胀理论,该种观点认为如果货币供给量过多的话,也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这对社会的资源配置以及市场运行的规律都有着不利的影响。
二、通货紧缩概述
1.通货紧缩的概念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的经济现象,指的是流通货币减少,而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却普遍降低。对于通货紧缩的概念,经济学家们各执己见,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对于其含义可以归纳为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即流通货币减少,供给量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下降,且物价也随之下跌,经济衰退;第二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货币现象,主要的表现就是货币供给量减少,物价下降;第三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主要就是指物价的全面下降。无论哪种观点,总之通货紧缩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商品和劳务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下降的现象。
2.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
对于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人们并没有像通货膨胀那样重视,认为该种经济现象的危害较小,实则不然,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同样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危害。
通货紧缩会加速经济的衰退,由于物价全面下降,各种商品的价格也随之下降,势必会让各大企业损失惨重,企业没有赚取足够的利润,会让很多商品停产,长此下去很多企业将倒闭,社会经济也必然受到影响。通货紧缩还会导致很多人员失业,企业倒闭,必然会遣散一些员工,造成人员闲置。商品价格下跌,物价下降,那么对于债务人来说也无疑是个重大打击,债务负担也会影响他们正常的投资活动,一定程度上也对经济增长造成了负面影响。长此下去,可能还会引发银行危机。因此,其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一旦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国家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及时应对。
3.通货紧缩的成因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相比,其成因较为简单,主要是货币供给量引发的不正常经济现象,大致概括为以下两点。
(1)供给方面
通货紧缩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物价下降,商品价格严重下跌主要是由于供大于求,企业生产的产品被闲置,人们对此的需求与产业生产的供给发生了严重的不平衡,供给过剩势必会导致物价下降,引发通货紧缩。尤其在2002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紧缩的现象,当时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很多企业盲目投资和建设,造成了生产能力的过剩。针对这一现象,我国当时并没有很好的解决,长期下去,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和闲置,经济效益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失。
(2)需求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飞跃式的进步,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随之开放起来。但是,我国居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从消费角度分析,大多数居民都将目光放在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对于其他产品的消费仍然比较保守。居民的消费需求与商品的供求不成正比,也势必会引发通货紧缩的现象。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供给能力过剩也会减少其投资需求,商品大幅度降价会让很多企业受到严重的损失,其经济利益不能很好的实现,势必也会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
三、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异同
笔者对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均做了上述的相关阐述,虽然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两个特殊的经济现象,但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
(1)含义不同
二者的含义不同,是两个不同的经济学理念,两种不同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是货币发行量大于社会商品所需的数量,造成了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而通货紧缩则是由于物价持续下降,导致的货币升值的现象。
(2)实质不同
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而通货紧缩则恰恰相反,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3)表现不同
二者的表现明显不同,通货膨胀最主要的表现是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而通货紧缩则是物价持续下降,货币相对来说升值。
(4)产生的原因不同
出现通货膨胀现象主要是社会需求方面出现变化,供不应求时自然会引发通货膨胀。当各种成本增加时,产品价格也会随着上调,物价也会上涨。货币发行量过多,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均会引发通货膨胀的发生。
而通货紧缩的发生原因相对来说较为简单,主要由于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因而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此外,国外经济危机以及货币的供应量增长乏力等因素也是引发通货紧缩的重要因素。
(5)危害性不同
二者的危害性不同,通货膨胀的发生,对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增长都有了很大的影响。人们手里的钱不值钱了,其实际收入也会减少,生活水平自然下降;而债务人从中得利,债权人损失严重。通货紧缩发生时,在短期内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物品价格下降,人们购买力也就增加。但长此下去,就会大大减少投资方的投资需求,生产投资减少,社会经济也不会发展,对社会和居民生活都会造成影响。而此时,债务人负担加重,债权人从中受利。
(6)解决方法不同
由于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性质不同,其解决方法也有所不同。对于抑制通货膨胀,国家必须要实行相应的从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的发行量,控制信贷规模。而对于通货紧缩,国家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相应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
①抑制通货膨胀的相关对策
首先,国家应积极调解和控制社会的总需求。其中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只有合理的调解,以达到供求关系平衡,才能很好的控制通货膨胀的现象。政府部门应合理制定相关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收支平衡,控制货币的投放,让货币供给量与商品流通的货币量相适应,避免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
其次,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国家在相应控制社会总需求的同时,也要注重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不能一味的控制需求量,而减少供给量,这样治标不治本,还会引发通货膨胀的现象。政府和相关企业都要合理控制成本的投入,减少成本,扩大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②抑制通货紧缩的相关对策
针对通货紧缩的现象,国家也应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促进企业的投资需求。同时扩大内需,积极促进居民的正当消费。还要适当增加货币的供应量,达到供需平衡的状态。
目前我国是市场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应遵循其发展规律,有效地实行宏观管理。加大改革力度,对于那些损失惨重的企业积极扶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减轻其负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同时,完善我国各项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让居民可以正当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
2.联系
二者虽然含义不同,性质不同,危害不同,但也有必然的联系,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转化。首先,二者都是社会的供求关系出现了不平衡而导致的不正常的经济现象,都与货币发行量息息相关。其次,二者的不正常的经济现象均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长此下去,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需尽快抑制。
虽然二者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周期的两个阶段,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转化是在一段时期内,国家全面的、持续的、大幅度的价格上升转化为全面的、持续的、大幅度价格下降的过程。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呈上升的趋势,美国工业开始了飞快的发展,经济进入了繁荣期,直到1929年美国出现通货膨胀现象。但是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股市暴跌,物价也全面下降,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现象。
而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转化的过程也是在一定时期内,国家一旦出现了通货膨胀的现象,各国政府会纷纷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来抑制形态的恶性发展,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复苏经济,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也会随之到来。
因此,二者虽然是不同的经济学概念,不同的经济现象,但是二者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互相转化,联系密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研究的焦点话题,二者是在供求关系不平衡条件下出现的不正常的经济现象。本文阐述了二者各自的相关概述、产生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对策分析,并分析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可见,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很多因素不受控制,容易引发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因此,一旦发现任何苗头,国家应及时采取措施抑制,避免其严重危害社会的经济。
参考文献:
[1]齐晓安,李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轨迹、特征及差异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22~23.
[2]杨林.中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周期性循环研究――基于经济制度扭曲的视角[J].兰州大学学报,2011(22):55~56.
[关键词]通货膨胀 成因 防护
通货膨胀的特点是流动性过剩,源自内在经济机制失衡。过剩,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基本含义就是失衡。在货币流通失衡的情况下,有些人感觉钱太多有些人感觉钱太少。一种更加普遍更加符合教科书定义的观点是,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型结构性通胀。
一、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仲大军教授认为: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前些年里我国实施过度的重商主义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可以动员全球的资源涌到中国来,坏处是中国的资源和国民财富大量廉价流失,发展的结果被外人所利用。
中国社科院的金融学专家李杨指出,通货膨胀的特点是流动性过剩,源自内在经济机制失衡。过剩,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基本含义就是失衡。在货币流通失衡的情况下,有些人感觉钱太多有些人感觉钱太少。一种更加普遍更加符合教科书定义的观点是,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型结构性通胀。所谓结构性通货膨胀,就是说不是货币普遍贬值,而是一部分商品大幅度涨价;成本推动型的含义,就是商品涨价不是因为市场需求出现异常增长,而是因为商品成本现意外增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也是主张成本推动论。
而第二第三产业的成本提高主要是初级产业以粮食为龙头的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为重要因素。粮食价格的上涨,已经成为影响2008年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2008年粮食价格上涨较2007年仍继续:第一,全球粮食供需仍较紧张。导致国际市场粮油价格的上涨,这是对我国粮食价格上涨将继续产生直接影响。第二,近两年我国粮食虽然增产,但工业用粮也大幅增加。
从目前的粮食供求关系上看,我国粮食供给还没有达到明显供大于求的宽松状态,仅仅是偏紧状态下的供求平衡,而且在粮食供求的结构、时间和空间上还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特别是南方产粮大省遭遇50年一遇的雪灾,将影响夏粮产量。根据国内外粮食供求的变化情况分析,国内粮食供求仍然处于紧平衡状况。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稳定造成的严重影响
通货膨胀对当前中国民众的生活和经济发展至少有三大危害。首先是它将使得中国已经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不平等。通货膨胀会降低消费者的实际生活水平,但是通货膨胀对低收入民众的生活的冲击最大。土地、资本和其他财产所有者可以在轮番涨价的通货膨胀中通过提高土地和产品的价格来降低通货膨胀损失,甚至在通货膨胀中获得一些收益。由于低收入民众只有工资收入(或者养老金收入),而工资收入的增长不仅总是在落在通货膨胀之后,而且上涨的幅度也比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这种情况在劳工权利缺乏的中国更加明显。
通货膨胀的第二个危害是它给投资和消费带来的巨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将使得中国本来已经扭曲的经济结构更加扭曲。商品的价格应该是市场对生产者发出的信号,生产者根据这个信号来掌握市场对自己产品的需求,从而相应地提高或者减少生产规模,以保证各种社会经济资源能够得到更好地运用。但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非是由于市场的真正需求的上涨,而只是由于生产者的投机冲动或者消费者对价格进一步上涨的恐慌造成的。由于并不是每一个生产者都能掌握市场的全面信息,因此这种由不确定性带来的投机和恐慌很可能推动没有根据的进一步的投资冲动。
第三,通货膨胀将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降低中国的国际竞争能力。从生产者的角度看,在一个通货膨胀时期,最简单的牟取利润的办法就是涨价;而且是争取自己的产品以更快的速度涨价。虽然到头来轮番的价格上涨将冲销自己产品涨价所带来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收益,但是如果不涨价损失则将更高。
三、对通货膨胀的预防措施
面对这些因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在现在的情况下,虽然控制危机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增长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但是在保增长的同时,必须预防因过度投资引发的通货膨胀。
首先,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真确处理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促进物价涨幅低于经济增长率。保持货币供给基本适度,货币供给既要有利于控制物价上涨,又要促进经济增长持续发展。改革金融宏观调控方式与方法。金融宏观调控要从直接调控为主转为以间接调控为主。中央银行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在货币供给控制形式上又送有紧,实行预调,微调,防止经济增长起伏过大,要充分发挥信贷政策引导信贷资金投向的作用,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支持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其次,中央银行必须对存款金制度进行改革。要逐步回复存款准备金支付,清算和作为货币总量调控工具的作用。改变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一较高比例向中央银行交付准备金,保留预付金,另一方面有向中央银行大量借款的现象,理顺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金关系,增强商业银行资金自求平衡的能力。
第三,必须深化我国利率管制体制市场化改革,最终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为核心的市场利率体系。
参考文献:
[1]何慧刚.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冲销政策[J]:效应、制约因素和对,.2007,(8)
[2]苏明.政府财政投资的定位及其投资方向和重点(上)[J].湖北财税,2003年第2期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分类,货币政策框架主要包括三类:货币总量目标制、汇率目标制和通货膨胀目标制。目前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一种新兴的货币政策框架,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各国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货币供给在中长期是中性的,即从中长期来看,货币供给的变化只能影响价格,而对实体经济的产出和就业无实质性影响。二是通货膨胀无论是对资源配置还是对长期产出,都将产生不利影响。三是由于货币政策难以避免的存在滞后效应,使得货币总量目标制、汇率目标制容易造成实体经济的频繁波动,使得菜单成本和鞋底成本上升。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含义及理论基础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指货币当局预测通货膨胀的未来走向,并将此预测与已经确定的通货膨胀目标相比较,根据两者之间的差距决定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和操作;如果通货膨胀预测结果高于目标或目标区上限,采取抑制性货币供给调整;如果通货膨胀预测结果低于目标或目标区下限,采取松动性货币供给调整;如果通货膨胀预测结果在目标区范围内或非常接近目标,货币政策倾向则可保持不变。
约翰・格林在《通货膨胀盯住目标:理论及政策含义》中综合运用“卢卡斯供给函数”和“新凯恩斯经济学”所提倡的复数货币政策规则,对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进行了理论阐述;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多种研究成果,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调控模式应运而生。卢卡斯供给函数可以表述为:y=y*+(?仔-?仔*)-?着,其中y代表实际经济增长率,y*代表充分就业时的经济增长率,?仔代表实际的通货膨胀水平,?仔*代表理想的通货膨胀水平,?着为随机变量,代表外来的冲击。假定?着的期望值为0,且方差为某一常数;?着的系数为-1,表示其对经济增长具有消极的影响。如果实际通货膨胀率等于理想通货膨胀率且?着=0,那么实际经济增长率,即产出达到理想状态,这时经济运行处于最佳状态。但若?着≠0,那么实际经济增长偏离最佳状态。因此,为了克服随即变量产生的冲击,货币当局需对之做出相应反应。根据货币主义观点,假定实际通货膨胀水平完全由货币供给量决定,即?仔=m,m为货币供给增长率。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货币当局需要对外来冲击做出反应时,货币供给量遵循这样的规则:m=?仔*+a?着,其中?仔*为理想的通货膨胀水平,或者说是货币当局认可的“基底通货膨胀率”或“目标通货膨胀率”,a为货币当局对外来冲击做出的货币政策反应性调整参数。这种货币供给规则被称为复数货币政策规则。它不同于“单一规则”,因为此时a=0,即货币政策不对外来冲击做任何反应;也不同于“相机抉择”,因为它是一种“基于既定规则的政策方式”,对外来冲击的反应模式是事前公布的,已经被公众所了解。通过建立这样的复数货币政策规则,货币当局可以使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调整到理想的通货膨胀水平,不会受货币当局为应付外来冲击而采取的反应措施所影响;而且,对货币当局而言,复数货币政策规则可以对其行为产生约束,在公众中建立良好的市场声誉,从而避免了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复数货币政策规则的确立以及它所产生的通货膨胀预期的稳定性,可以保证实际通货膨胀控制在货币当局所拟定的目标范围内,这样通货膨胀目标制就可得到成功的实行。
三、通货膨胀目标制对完善我国货币政策框架建议
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已严重干扰了我国的舆论判断和公众预期。因此,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把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直接钉在通货膨胀率上,同时将利率、货币供应量和经济景气指数等其他主要经济变量作为监测指标,这应是一个可行的选择。有鉴于此,笔者建议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而采纳以长期性的“核心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即按较长的时间跨度,把通货膨胀的目标值限定在1%~3%这样的幅度内,重构一个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
(一)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可信度。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可信度是通货膨胀目标制成功的关键。也就是说,中央银行有相对独立的权力选择必要的政策工具来实现通货膨胀目标。这意味着中央银行不为财政赤字融资,因为持续的巨额财政赤字将加大通货膨胀压力,从而削弱货币政策在实现任何名义目标方面的有效性,并迫使中央银行采用协调性的高通胀率货币政策。
目前,我国由于政府与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并非完全一致,所以在两者的目标发生冲突时,缺乏独立性的中央银行可能会屈从于政府,从而无法完成既定的通货膨胀目标。另外,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来看,由于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是寡头结盟的市场结构,而国有商业银行又在其中居垄断地位,货币政策主要依靠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渠道传导,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这些方面会使中央银行在进行货币政策操作时受制于政府和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考虑,使相应的货币政策操作可能缺乏呼应,从而产生中央银行公布的通货膨胀率有实现不了的风险。
与此同时,增强中央银行的声誉与可信度也是至关重要的。中央银行要定期发表对于通货膨胀状况、货币政策动机以及通货膨胀前景的看法。定期撰写报告,阐述在执行通货膨胀目标方面的绩效,公开有关宏观经济形势与公众保持很好的沟通,增加公众对于影响通货膨胀前景的基本经济关系和金融关系的理解,从而减少货币政策的模糊性。一旦公众对中央银行的意愿和能力产生怀疑,其行为就会与中央银行的要求发生背离,以致影响政策实施的效果。
(二)建立一个实际可行的通货膨胀目标。目标期通胀率的预测值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操作过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预测的准确与否将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由于以下两个原因,预测通胀率的准确性却往往难以保证:(1)从货币政策操作到对通货膨胀率产生实际影响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滞(一般为1.5~2年),意味着对通胀率的预测至少是1年半以上。而预测期距目标期的时间越长,预测的准确性就越差。(2)现实中的经济现象错综复杂,仅用计量的手段来反映经济运行规律并模拟其未来的运行轨迹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宏观经济运行波动较大时更是如此。
当然,通货膨胀并非越低越好,因为过低的通货膨胀会阻碍经济增长,如每2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的下降对于不同国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社会福利效应。最新研究表明,通货膨胀每下降2个百分点,美国GDP下降0.68个百分点;英国下降0.21个百分点;德国下降0.85个百分点;在西班牙则下降1.47个百分点。值得强调的是,以零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目标是危险的,因为通货膨胀最后结果在零上或零下的概率是相同的。而通货紧缩可能会造成很坏的影响,需要加以防范。
关键词:PPI;通货膨胀
一、问题提出
通货膨胀是经济体中主要的商品和劳务价格的长时间持续上涨,对通货膨胀水平的测量主要是由政府承担,近年来由于通货膨胀与居民生活、企业经营成本、宏观经济发展阶段和健康度等各个指标具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所以很多科研单位、投资银行等机构也开始重视对通货膨胀的测量和预测。通常认为,量测通货膨胀的指标包括:一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PI),CPI是最典型和最常用的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主要是由居民消费者经常购置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篮子组成,用于衡量居民日常消费所承受的价格上涨水平。在很多发达国家,CPI指标不仅仅用于衡量价格总水平的上涨,还用于在工资水平的修订和劳资谈判等各项工作中,并作为工资和特别税种等指数化调整的重要标杆。此外,CPI指标的变化还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热度以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等宏观经济政策指标有明显的关系,所以也是制定和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方向的主要指标。
二是生产者物价指数(PPI),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PPI的调查产品有4000多种(含规格品9500多种),覆盖全部39个工业行业大类,涉及调查种类186个。
三是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是指现价GDP增长与剔除价格变化后的GDP增长之间的比值。与CPI类似,GDP平减指数也是衡量宏观价格总水平变动的重要指标。但是与CPI不同之处在于,GDP平减指数包含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涉及全部的商品和服务,还包含了生产资料、进出口情况等,是更加宏观和更加全面的指标。
CPI、PPI和GDP平减指数是衡量通货膨胀问题最主要的指标,也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必须重视的关键指标。除此之外,衡量价格变动的指标还包括批发物价指数(WPI);生活成本指数(CLI),商品价格指数(commodity price index)等等。每一种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都具有不同的出发点和特征,其衡量的结果也具有不同的政策含义。
我国近年来理论界和实业界对对通货膨胀的解释和研究主要集中在对CPI的理解和研究上,重视CPI指标变化带来的宏观政策影响和含义。应该认识到,仅仅通过CPI认识通货膨胀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CPI变化主要反映了我国总需求层面的变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认识通货膨胀问题必须还要看到实体经济和供给层面的影响,这些问题的解决就依靠认真的分析PPI等指标的波动和成因分析。本文的出发点是在对我国CPI指标变化进行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重视对PPI指标的分析,进而解释反映实体经济和供给层面的因素对通货膨胀总体水平和走势的影响,从而从总供给和总需求两个方面提出更加全面和系统的通货膨胀治理政策。
二、国内研究的进展和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通货膨胀问题日益成为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问题,我国国内理论界也开始深入分析通货膨胀深层原因,以及将总供给和总需求纳入到统一的框架中,讨论通货膨胀的问题。主体来说,我国近年来关于通货膨胀问题的讨论、特别是对PPI的重新认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PPI与CPI的区别和具体的传导途径;二是PPI与CPI走势不一致的原因分析;三是基于PPI趋势分析的通货膨胀治理政策的提出。
第一,在CPI与PPI的关系问题上,争论的较为激烈。贺力平、樊纲、胡嘉妮(2008)运用2001年1月至2008年7月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提出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与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是相互联系并有显著区别的概念。讨论中可以引出三个结论:第一,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在概念上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从构成上看,两个价格指数之间可能存在多种因果关系或非因果关系。第二,针对中国近年来数据的计量检验表明,消费者价格指数是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单方向的格兰杰原因,即前者的滞后值可帮助预测后者,而后者却对前者无此作用。第三,就消费者价格指数较多地反映消费需求因素而生产者价格指数较多地反映工业原料供给因素而言,上述计量结果可以进一步引申为:在近年来影响以消费者价格指数来衡量的国内通货膨胀走势中,需求因素相对显著于供给因素。
关键词:通货膨胀;成因分析;对经济的影响;战胜通胀
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国内货币供应量超过商品流通的客观需要量,从而引起纸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这里包含两重含义,一是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实际需要量;二是由此引发了货币贬值。这两者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一)货币的超量发行
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发行太多,包括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因素。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应当根据货币流通规律和经济发展规模来加以确定,货币发行过多必定会导致通货膨胀。正如货币学派创始人弗里德曼所说:“通胀无论何时何地皆为货币现象”。2011年末我国GDP总量为47.1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达到85.2万亿元,超出38.1万亿元,这超出的38.1万亿元就是超发货币,必然会成为我国通货膨胀的主推手。对此,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家周其仁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的“货币老虎越养越大”。货币超量发行引发通货膨胀,这一规律不仅适用于国内,也适用于全球。但是美元超发并不会在美国国内引发通货膨胀,只会把战火烧遍全球,这是美元在全球的货币霸主地位所决定的,美元的超量发行会推动全球的通货膨胀。
(二)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渡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此时,由于劳动和设备已经充分利用,因而要使产量再增加已经不可能,过渡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我国当前的需求过度情况,明显可以从投资过多表现出来,在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指导下,中央和地方政府聚集了大量资金,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大量投资,包括交通、能源、灾区重建等;与此同时,这些资金带动了大量民间投资,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加,投资方式呈现泡沫状,物价上涨压力巨大;资源的稀缺也是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从全球经济中长期发展看,随着全球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费需求也会日益扩张,所以,这些自然资源的价格总的趋势是向上不断提高,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拉动资源价格上涨。
(三)成本提高引发通货膨胀
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特别是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以后,多种生产要素价格走势都出现了拐点,价格的提升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比如,土地价格大幅上升,能源、资源包括水资源价格也在大幅上升,最典型的还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我国低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以说是历史性的。当人均GDP提高后,也将意味着劳动力成本会有相应上升。其他要素成本也存在同样的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中国对原材料、能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大幅度增长,国外资源的依存度也迅速提高,这必然导致资源价格的上涨,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另外环境保护成本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政府对节能减排越来越重视,相应的要求和标准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这种要求,企业就得增加人力、物力,这就客观上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影响企业的技术进步,导致生产的倒退
通货膨胀一方面使企业的技术改造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企业由于产品热销而不重视技术改造,结果导致技术进步缓慢,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在通胀期间,由于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往往快于产成品,从而会增加生产性投资的风险和经营成本,使投资不如投机,生产不如囤积的现象普遍出现。其结果,一方面使生产领域的资金大量流向流通领域,导致生产萎缩;另一方面造成原材料越短缺,越囤积,出现短缺和积压并存的恶果。
(二)通货膨胀扰乱分配结构
对于不同收入种类的人,在通货膨胀中,各自的利益所受的影响不同。以工资和租金、利息为收入者,在通胀中会遭受损害,而以利润为主要收入者,却可能获利。通胀不仅引起收入的再分配,而且也会引起财富的再分配。面值和收益稳定的金融资产,在通货膨胀期间其价值会降低,因此,持有这些资产的个人和阶层会受到损失,其债务人则会因通货膨胀而受益。各种实物资产在通货膨胀期间会因价格上涨而使持有者受益。
(三)通货膨胀会影响金融职能的正常发挥,破坏正常的信用活动
通货膨胀会降低借款成本,从而诱发过度的资金需求,迫使金融机构不得不加强信贷配额管理,进而削弱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通货膨胀影响了货币职能的正常发挥,使货币符号的价值贮藏职能丧失,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混乱,一旦人们的货币幻觉消亡,必将挤兑风盛行,有可能引起银行的破产和倒闭,甚至引发更大的政治经济危机。
三、如何战胜通货膨胀
(一)增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控制货币发行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法律赋予中央银行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进行金融监管与调控的自,以及为确保自的有效行使而采取的相关法律措施。如果中央银行没有货币发行权,就不能实现对国家经济的有效宏观调控。只有保障中央银行独立地发行货币,才能保证币值稳定。市场经济在我国已经推行30多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但实事求是地说,我国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还显得远远不够,其中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中央银行自身调控技术有一个逐渐成熟过程的原因,也有政策调控不到位的问题,还与中央银行操作独立性不够有关,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银行一直抱着用“积极”的货币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惯有思维有关。只有中央银行真正掌握货币发行权,通货膨胀才有可能被降到最低程度。
(二)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即中央银行通过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压缩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给量,来实现宏观紧缩。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出售有价证券,回笼货币资金,以相应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减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抑制其信贷扩张能力,从而减少投资和货币供应量;提高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和市场利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减少对信贷的需求,减少货币流通量。政府通过增收减支的办法来抑制总需求的增长,实现宏观紧缩。
(三)资本流出有助于抑制国内通胀,适当放宽资本流出标准
所谓资本流出,是指那些资产性权益包括货币、债券、股权等从国内流向国外,从而形成未来对国外的某种索取权。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它不仅要在国内兴风作浪,而且还一定会在国际上游窜。一个简单道理就是资本有流入就必定会有流出。适当放宽资本流出标准,有助于减轻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适当调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一个经济水平较低、人均GDP向发达国家追赶的国家中,本国货币必然会逐步升值,这是历史规律。如果中央银行强行禁止这种升值,就必须多发货币,从外来投资者和出口企业手中回收外汇。这种货币发行必然会推动国内通货膨胀。相反,如果中央银行允许货币升值,就不用发行这么多货币去购买流入国内的外汇,同时还会由于汇率升值,企业可以从国外进口到更多的商品。国内资源供给增加了,也会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由于我国投资自由度不高,很多企业从外贸出口中赚到外汇后,不得不投向房地产、股票市场,这是推动我国资产泡沫、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人民币适当升值后,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启动内需。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只要能建立起一个覆盖全社会、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启动内需将变得十分容易。
(四)有效改善供给
有效改善供给是指以积极刺激生产的方法增加供给,同时压缩总需求来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改善供给的主要措施有:降低所得税税率,提高机器设备的折旧率,促进投资,增加供应,实行有松有紧、区别对待的融资政策,以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通过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根本上改善货币流通状况。减少政府对企业的活动限制,让企业更好地扩大商品的供给。
四、结论
中国在积极应对通货膨胀的时候,除了加强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政策以外,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和加大对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力度,使其能惠及全体中国人民。同时,要积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其更加合理、公平。只有这样,才能标本兼治,才能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才能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才能维护和平稳定的社会局面,才能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衷共济,迎难而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余斌.中国式通货膨胀-我国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因素、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M].中国市场出版社,2011.
2.刘元春.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现代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财务决策,按其所涉及内容和环节,财务决策可以分为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股利分配决策。通货膨胀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经济环境因素之一,影响着企业财务决策的各个环节。
笔者拟在阐述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其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决策各个环节的影响,进而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特征
通货膨胀一般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状况。它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特有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通常表现为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亦即货币所代表的商品价值普遍下降。因此,局部性的价格上涨不能视为通货膨胀,季节性、暂时性或偶然性的物价上升也不能视为通货膨胀。同时,并不排斥通货膨胀过程中有个别商品价格的下跌。
具体到财务领域,从理财的一般理念而言,通货膨胀的特征表现为通货膨胀期间,所持有的现金及其等价物一般会遭受货币购买力贬值的损失,而持有实物资产则一般会获得持有利益。
企业的货币性资产和货币性负债的金额是固定不变的,但它们所代表的实际购买力却随着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变化。与此相反,非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负债的价格一般是变化的,但它们所蕴藏的购买力却不随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变化。因此,当物价水平上涨时,实物性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也上涨,而货币性资产和负债的实际购买力要下降,出现贬值的损失。
二、通货膨胀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企业投资是指以收回现金并取得收益为目的而发生的现金流出。企业的投资,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以投资时间的长短为依据,可以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以投资的对象为依据,可分为项目投资和证券投资。本文以长期投资中的项目投资(资本投资)为例来说明通货膨胀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在做项目投资决策时,对投资项目的评价常用折现指标(如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等)和非折现指标(如投资回收期、会计收益率等)两类。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通常以折现指标作为投资决策方案评价的主要依据,而非折现的方法是把不同时间的货币收支看成是等效的,所以在决策方案评价时,其指标只起辅助作用。
在用折现指标做项目投资决策分析时,预测不同时期的现金流量则成了关键。在不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项目的现金流量比较容易估算,但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于物价水平的上升及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将对项目的现金流量产生如下重大影响:
1 造成虚假的税后经营利润
在不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通常以历史成本的损益表为依据来预测未来的税后经营利润,该利润仅仅是企业正常盈利的收益;而在通货膨胀时期,则大相径庭。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项目的税后经营利润是历史成本和现行收入相配比的计量结果。在其盈利中,不仅包括了企业正常盈利的营业收益,而且还包含着企业已实现的资产存置收益。后者是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企业资产增值而获得的,它实际上并非真实的收益,而是虚增的收益。因通货膨胀而高估的会计收益,也使企业承担了不应承担的所得税。
2 造成折旧与摊销的不真实
由于计提折旧的依据是历史成本而非重置成本,在通货膨胀时,传统的会计处理方式就会歪曲企业的折旧与摊销的真实情况。
3 影响企业经营营运资本和资本支出
通货膨胀下,由于原料价格上升,保持存货所需的现金将增加,人工和其他费用的现金支付也将增加,售价提高使应收账款占用的现金也将增加。企业为了应付越来越多的应收账款及坏账损失,不得不增加流动资金的投入,这势必影响企业的经营营运资本。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的资本支出。
上述影响将对项目现金流量产生重大变化,会使企业遭遇现金短缺的困难。而这一切,都可归因于通货膨胀对现金购买力的“蚕食”作用。
(二)通货膨胀对筹资决策的影响
筹资是指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等活动对资金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采取适当的方式,获取所需资金的一种行为。筹资决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取得企业所需要的资金,包括向谁筹集,在什么时候筹集、筹集多少资金等等。筹资决策的关键是决定各种资金来源在总资金中所占的比重,即确定资本结构,以使筹资风险和筹资成本相配合。通货膨胀的发生,将对企业的筹资环境、筹资风险及筹资成本产生影响。
1 通货膨胀对企业筹资环境的影响
通货膨胀期间,将会出现资金供给不足和企业资金需求增大的现象。国家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对其进行宏观调控,势必紧缩银根,减少货币的供给总量。同时,由于物价持续上涨,随着企业经营风险的进一步加大,银行贷款风险也随之上升,这使得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变得更加谨慎,进一步严格银行贷款的条件。在资本市场上,随着市场利率的上升,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暴跌,也增加了企业从资金市场上筹资的难度。对筹资方而言,如前文所述,虚假利润的出现、折旧与摊销的不真实,最终的结果是使企业遭遇现金短缺的困难,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不断膨胀。这种供需不平衡的异常现象,改变了企业筹资的环境。
2 通货膨胀对企业筹资风险及筹资成本的影响
随着筹资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筹资风险也将加大,风险对应着报酬,这意味着筹资成本的上升,用公式表示如下:
I=i+p
其中:l-投资者要求的名义报酬率;i-投资者要求的实际报酬率;p-预期通货膨胀率。
(三)通货膨胀对股利分配决策的影响
股利分配是指公司制企业向股东分派的股利,是企业利润分配的一部分。股利分配涉及的方面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确定股利的支付比率,即用多少盈余发放股利、多少盈余为公司所留用。因此,股利决策也被称为内部筹资决策。支付给股东的盈余与留在企业的保留盈余,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减少股利分配,会增加保留盈余,从而减少外部筹资需求。
通货膨胀期间,随着筹资环境的恶化和资金成本的上升,外部融资将变得更加艰难。此外,企业利润中还包含着资产的持有收益。因此,企业利润分还是不分、多分还是少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股利分配决策。
三、消除通货膨胀对财务决策不利影响的对策
(一)对历史成本计价方法作适当的修正,对现金流量相关指标加以调整
由于我国迄今为止尚未制定出针对通货膨胀的具体会计准则,在现有的条件下,为使投资决策使用的现金流量相关指标更加真实、可靠、更具相关性,可以在现有的计量模式下,对该指标适当地加以修正,从最大程度上消除通货膨胀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
1 根据企业收入,成本费用以及营运资本的构成实际,结合通货膨胀率,对其作适当的调整。
2 改变折旧和摊销的计算方法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如果企业采用直线法进行折旧或摊销,将造成按固定资产原始价值提取折旧仍无法实现固定资产的重置,难以维持企业的简单再生产。为此,在预测现金流量时,可采用加速折旧法,缩短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通货膨胀对固定资产更新的影响。
3 按照物价上涨的程度重估存货和固定资产的价值,适当调整营运资本和资本支出的金额
按存货和固定资产的重估价计算确定其被耗用后转化费用的金额,适当调整营运资本和资本支出的金额,用各期实现的收入对所耗用的成本费用予以补偿,将保证投入资本的完整性,增强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充分考虑通货膨胀附加率因素,调整收益率评价标准
企业筹资的目的是投资,在做资本投资项目评价时,预期项目收益率也应加入通货膨胀附加率因素,进而在投资项目的收益率与资本成本之间作出比较:当投资项目的收益率超过资本成本时,企业的价值将增加,为可选的投资方案;而当投资项目的收益率小于资本成本时,将有损企业的价值。
关键词:通货膨胀压力;P-Star;产出缺口;菲利普斯曲线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8CJY0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7JC790055);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计划项目(2007CG71);上海市教委高水平特色发展项目“金融信用知识创新体系”资助。作者简介:贾德奎(1978-),男,宁夏同心人,管理学博士,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中国立信风险管理研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006-1096(2009)04-0021-03 收稿日期:2009-05-04
通货膨胀压力IP(Inflation Pressure)是指未来某个给定时期的价格总水平相比较上一期的可能上升程度。通货膨胀压力测度即通过数量方法对物价总水平的变动趋势进行度量,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货币当局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并进而提高货币政策的决策效率及调控效果。近年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这要求货币当局有准确判断未来通货膨胀发展趋势的能力。正基于此,对通货膨胀压力的研究成为学者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一、相关文献述评
在已有文献中,有学者运用产出缺口同价格变化率之间的关系来估计通货膨胀压力,也有学者运用货币流通速度与其趋势值之间的偏移率来测算通货膨胀压力。除此之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的P-Star模型,也是测度通货膨胀压力的一种较好的尝试。
基于货币流通速度偏移率的通货膨胀压力测度,假定当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货币需求量出现变化时,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能与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货币需求增长速度保持一致,在此条件下,价格总水平将保持不变,此时的货币流通速度可定义为均衡货币流通速度。根据费雪的现金交易方程式YP=MV可以得出,当实际货币流通速度与均衡货币流通速度出现偏离时,价格水平将存在着调整压力。其中,如果实际货币流通速度低于均衡流通速度,则意味着未来价格水平存在着向上的调整压力,即可能会发生通货膨胀。余根钱(1993)利用上述通货膨胀压力测度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年(1979~1992)的通货膨胀压力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基于货币流通速度偏移率而建立的方程是一种预测物价总水平的理想模型。Miquel Faig和Bel6n Jerez(2005)利用美国的经济数据(1892~2003),通过研究货币流通速度偏移状况来间接度量通货膨胀压力,并最终得出公众持有货币的动机变化会改变货币流通速度并引致通货膨胀。Lars RisbJerg(2006)利用货币流通速度偏移率对丹麦的通货膨胀压力进行测度,并通过考察通货膨胀压力的周期性变化,来验证货币量增长、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内在联系。
基于产出缺口的通货膨胀压力测度,其理论基础为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价格水平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正是利用实际GDP增长率对其潜在值(或均衡值)的偏离来间接度量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压力。新西兰储备银行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以产出缺口作为经济中通货膨胀压力的重要衡量指标,并进而为货币当局的政策决策和操作提供依据。Stefan Gerlach等(2006)利用不同方法对中国i982年~2003年间的产出缺口进行估计,并研究了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当考虑了价格管制放松、贸易自由化及汇率制度改革等不可观测变量后,产出缺口变化能够较好地解释中国多年以来的通货膨胀变动趋势。国内许多学者也进行了类似研究。刘树成(1997)通过研究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发现,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作用,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呈现出基本菲利普斯曲线所表明的同向变动关系。范从来(2000)通过研究中国的“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和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所表明的同向变动关系,并据此提出反通货紧缩应该成为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石柱鲜、黄红梅、石庆华(2004)通过对中国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率关系的分析,表明中国的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这种相关关系比较稳定。刘金全、金春雨、郑挺国(2006)以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为理论依据,通过采用具有区制转移的状态空间模型,对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并不存在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直接关系,但存在着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下经济增长波动性与通货膨胀波动性之间的紧密联系。
基于货币需求理论中的费雪现金交易方程式,美联储的Hallman Jeffrey等三位研究人员(1989)提出了一种估计通货膨胀压力的模型,即所谓的P-Star模型。国内外许多学者利用P-Star模型对相应国家或地区的通货膨胀压力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表明该模型能够应用于大多数经济体的通货膨胀压力测度。Peter Hoeller和Pierre Poret(1991)通过实证研究以评估P-Star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P-Star模型在解释过去的通货膨胀变化轨迹时,要比单一依赖产出缺口的模型更为出色;不仅如此,在对样本中大多数国家的研究中发现,在长期通货膨胀压力的预测方面,P―Star模型也优于基于金融市场变量的其他模型。但令人遗憾的是,在预测短期通货膨胀压力方面,P-Star模型表现出相应的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P-Star模型既无法有效识别出事先的货币流通速度和潜在产出水平的暂时性冲击因素,也无法识别出类似的永久性冲击因素。杨运杰、张永军(2007)估计了P-Star模型的经验方程,并且研究表明运用P-Star方程来估算通货膨胀压力的变化,可以为国家价格总水平的调控提供参考。
在许多标准模型中,产出缺口是解释通货膨胀的主要变量,而在P-Star模型中,货币流通速度对均衡趋势的偏离也是决定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因素。P-Star模型基于传统的古典货币数量论,即就长期而言,价格水平取决于货币供应量。P-Star模型的货币政策含义在于货币当局在短期或长期内影响货币供应量的能力。
不同的通货膨胀压力测度方法既可以互为补充,又能够彼此验证,因此各具借鉴意义。但在具体研究中,测度方法
的选择应该基于现实的经济特征。基于此,考虑到中国过去所经历的通货膨胀上涨的主要引致原因,即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过快下的需求驱动特征,下面将利用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产出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式,通过估计产出缺口,以对中国宏观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压力进行测度。
二、产出缺口估计及模型建立
利用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产出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对通货膨胀压力进行测度,首先需要准确地估计产出缺口,然后通过建立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回归方程式进行计量分析,最后对通货膨胀压力进行测度。
(一)产出缺口估计
在已有的学术文献中,从理论上估算产出缺口的方法有结构性方法与非结构性方法两大类。结构性方法的代表是生产函数方法,但通过生产函数法估算潜在产出时必须使用失业率、企业开工率、固定资产使用率等指标,而在中国没有企业开工率、固定资产使用率的正式统计,对失业率的统计只有城市登记失业率一项,该指标对农村失业及城市中下岗等情况没有进行统计,因此在中国直接使用生产函数法计算潜在产出有比较大的困难。
非结构性方法也称为统计方法,是直接根据实际产出估计潜在产出,不需要其他统计指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HP滤波方法。即如果Y是包含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的经济时间序列,Y是其中含有的趋势成分,Y:是其中含有的波动成分,则利用liP滤波可以将经济变量序列中长期增长趋势和短期经济波动成分T分离出来。下面采用HP滤波法估算潜在产出时,因使用的是年度数据,故采用了OECD的建议,取r=25。估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二)模型建立
基于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产出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可建立下述计量模型。
上式中为时期的通货膨胀率,Gap,为时期的产出缺口,真为扰动项。上式的经济学含义为,当期的通货膨胀水平受过去的通货膨胀水平及产出缺口的影响,即产出缺口是影响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因素。其中,在正的产出缺口下,通货膨胀有上升的压力;在负的产出缺口下,通货膨胀则有下降的压力。下面将利用中国的宏观经济数据。通过上述模型,对中国近期的通货膨胀压力进行测度。
三、实证及结果分析
计量分析所用的CPI及产出缺口数据均为年度数据。CPI数据来源为GCER中国经济研究服务中心的宏观经济数据库,产出缺口采用上面利用HP滤波方法的估计值。方程中的CPI和产出缺口分别取一阶滞后项,最后使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回归结果看,各变量系数的‘统计量都比较显著,DW值为1.32,为67.1%,调整后的及R为62%,计量结果比较理想。
根据上述回归方程,参考张晓晶(2008)关于稳态通货膨胀率的解释,可以计算出不同稳态通货膨胀率水平下的GDP增长率。如果仍然假定社会可承受的通货膨胀率水平在5%以下,则相对应的GDP增长率为9.41%;并且从下表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率为0时,GDP增长率为7.39%。由此根据下表可以得出,稳态通货膨胀率上升1个百分点与GDP增速提高0.4个百分点是相对应的;并且可以看出,中国如果出现9%以上的GDP增长率,则经济将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四、简要结论
笔者利用HP滤波方法估计中国近年(1992―2007)的产出缺口状况,并建立描述中国宏观经济中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式,最后采用计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发展过快是中国近年来出现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不仅如此,中国2007年前后曾出现的通货膨胀上涨也主要由经济增长偏快所引致。通过考察不同稳态通货膨胀率水平所对应的GDP增长率可以发现,中国的稳态通货膨胀率上升1个百分点与GDP增速提高0.4个百分点是相对应的。由此可以得出,中国如果持续出现9%以上的GDP增长率,则宏观经济将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这一结论也为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实践所证实。
[摘 要]近几年,国内学术界建议政府采纳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呼声越来越高。由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内涵出发,客观地阐述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优越性,根据中国当前的具体国情及其适用条件,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暂时尚缺乏可行性。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适用性
[中图分类号]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06-0037-03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内涵及特点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含义是:在货币政策框架中不再设定中介目标,而是直接钉住稳定货币这一最终目标。中央银行独立或与政府共同确定通货膨胀目标区,中央银行预测通货膨胀的未来走向,并将此预测与已经确定的反通货膨胀目标相比较,根据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决定货币政策的调整和操作。如果通货膨胀预测结果高于目标或目标区上限,则采取抑制性货币供给调整;如果通货膨胀预测结果低于目标或目标区下限,则采取松动性货币供给调整;如果通货膨胀预测结果在目标区范围内或非常接近目标,货币政策取向则保持不变。这种制度安排要求中央银行把实现低通货膨胀作为自己的职责。它的一般程序是,中央银行与政府(通常是财政部门)联合向公众宣布一个明确的通货膨胀量化目标,这个目标将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范围内达到,然后中央银行负责实现这个目标,并定期公布有关政策决策、政策操作和政策效果的信息。通货膨胀目标制具有兼顾规则性与灵活性、可以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和中央银行的信誉、对通货膨胀的控制更直接和稳定、减小经济波动、有助于央行摆脱通货膨胀压力,实现既定目标等特点。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适用的条件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适用的条件
1.弹性汇率制或浮动汇率制。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度在固定汇率制下是不可操作的。因为目前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需要将本币分别与世界三大主要货币―美元、欧元或日元挂钩。这些国家利率的设定必须维护其所钉住的固定汇率,这就意味着其利率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所钉住的汇率国的利率的影响。
2.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工具的独立性。虽然政府和中央银行协商后,可由任一家设定,也可由双方共同制定,但是,货币当局对所承诺的保持短期或长期政策目标稳定性和持续性的能力取决于中央银行不受政府财政部门的干预,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确保目标实施的独立性。如果中央银行没有操作货币政策工具的独立性,中央银行及其所推行的货币政策就不具备可信度,不能影响市场预期,其所制定的通货膨胀目标则可能完全无效。
3.利率开放和较完善的证券市场。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还需依赖利率开放和较为完善的证券、股票市场。利率既影响民间对证券市场的投机动机,也影响企业的投资决定。但若一个国家证券市场不发达,利率基本没有开放,或受到较为严格的管制,企业从银行的贷款主要受政府政策的约束。那么,利率对企业和公众的投资刺激和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就是有限的。
4.对央行的要求非常严格。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可能由很多因素引起,例如需求过度、供给冲击、财政赤字、政治不稳定等。即使中央银行预测通胀率的模型非常科学,在预测期到目标期的一年多时间
里还会存在很多难以预料的变数,所以中央银行有时难以实现既定目标。这时,中央银行必须对公众作出解释,并能够使人相信价格上涨确实是由于不可控的短期冲击所引起,否则就会引起公众对央行操作能力的怀疑,他们会把这些突发性的冲击以及目标通胀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纳入自己的预期,从而使通货膨胀目标制引导公众预期的作用降低甚至落空。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1.从体制条件看:(1)货币政策工具的独立性。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还较弱,除了人事上部分独立外,所有有关货币政策决策的重要事项都必须报国务院批准。这些方面会使中央银行在进行货币政策操作时受制于政府和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考虑,使相应的货币政策操作可能缺乏呼应,从而会使中央银行公布的通货膨胀率有实现不了的风险。(2)政策的信息披露即透明度。从2001年1季度开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对每季度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研究,并向公众公布《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阐明货币政策执行情况、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操作意见及前景。形势分析会与执行报告提高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在公众与中央银行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反馈机制,这有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和制定。但同国外实行通货膨胀定标的国家相比,中国中央银行的信息披露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阎。(3)中央银行信誉度方面。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中国中央银行的信誉度不是太好,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为完成当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而调整货币政策,使之缺乏系统性,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机会主义和短视行为,使得人们的预期很不稳定,进而对信誉造成影响,最终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4)浮动汇率制方面。中国现阶段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一种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值得注意的是,通货膨胀定标与固定汇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冲突,因为在固定汇率制下,中央银行为了确保汇率目标的实现,必然要通过基础货币的扩张或收缩进行外汇干预,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进而对价格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很难通过可信而又透明的方式向公众表达自己优先考虑价格稳定而不是其他货币政策目标的信息。
2.从经济条件看:(1)物价指数的选择方面。前几年中国通常使用零售价格指数而不是国际通行的消费价格指数(CPI)来衡量价格水平的变动。中国零售价格指数的缺陷在于它仅涵盖消费品,不包括份量越来越大的服务项目,更不包括投资品,反映的内容不全面、不准确,且不利于国际化比较。近年改为用CPI来衡量市场价格总水平的变化,且计量方法还不成熟,在通货膨胀目标选择方面无法与国际接轨。(2)通货膨胀水平及目标区的选择方面。中国虽然每年也制定出通货膨胀目标,但此目标在1998年以前基本上是一种行政性的指令目标,而在1998年以后是一种预测目标,此目标是否反映社会福利的目标,没有作深入定量的分析。(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传递的主要工具,在中国还远未实现市场化。利率不是通过市场力量形成的,而是中央银行制定的。因此,利率的高低既不利于反映资金需求,也不利于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4)金融市场的完善与健全在中国尚需时日。中国金融市场近年发展迅速,但金融产品种类少,同中国经济总体水平相比,金融市场还太小。同时,由于管理滞后,违规违法行为也屡见不鲜。所有这此都限制了金融市场反映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三、现阶段通货膨胀目标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中国目前尚不具备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换句话说,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暂时缺乏可行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以后也会将其拒之门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以下做法是有借鉴意义的。
【关键词】农产品相对价格;通货膨胀;价格超调
一、引言
农产品价格和通货膨胀的关系是学术界和决策者们一直关注的问题。人们关心的是: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是否必然导致未来通货膨胀?从2007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通货膨胀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突出问题。CPI同比增长率从2007年6月的4.4%最高上升到2008年2月的8.7%。在这轮通货膨胀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特点是食品价格的上涨远远超过了其它各类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幅度。例如,2008年4月CPI同比上涨8.1%,其中食品分类价格指数上涨率高达22.1%。有很多学者依据这一现象认为,这轮通货膨胀主要是由食品价格的上涨推动,而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外生因素导致的农产品供给的减少(如蓝耳病引起猪肉供给减少)。所以,这种观点又被称为“农产品价格推动型通货膨胀”。持反对观点的学者认为,农产品价格波动和总体物价水平波动同时受到另外一种因素的影响(普遍认为是由于货币供给过度),只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幅度比总体价格的波动幅度要大,从而体现为农产品通胀率高于其他消费品的总体通胀率。以上两种观点都可以解释通货膨胀与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动态关系,但两者背后的政策含义却截然不同。坚持第一种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政策不应过分关注农产品价格波动。面对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央行不应当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因为这样将导致经济衰退,并且无益于降低通货膨胀。而坚持第二种观点的经济学家则认为,货币政策只需要关注总体通货膨胀,而把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仅作为通货膨胀的一个信号。因此理清农产品价格与通货膨胀,以及农产品价格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策含义。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背景下,既对货币政策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又对农业产业政策有指导意义。
本文的后续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回顾了国内外研究货币供给与农产品价格变动的相关文献;第三部分描述了我国农产品价格相关的一些基本事实;第四部分实证研究了中国货币供给与农产品相对价格变动,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本文结论放在第五部分。
二、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综述
实证上,国外已经有很多学者对货币供给与农产品价格和农产品相对价格变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Devadoss(1987)估计了一个包含M1和农产品相对价格的双变量自回归模型,而Chambers等(1984)估计了一个包含了M1、名义农产品出口净值、农产品相对价格以及农民名义收入的四变量模型,两个研究结果都发现货币供给冲击对农产品相对价格有重要影响。
针对中国的货币供给与农产品相对价格以及农产品价格和通胀之间关系的研究则相对较少。相关研究中,卢锋、彭凯翔(2002)采用均衡修正模型对中国1987~1999年粮价变动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粮价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同时实证表明通货膨胀是粮价上涨的原因,而不是相反的结论。
三、基本事实及解释
首先我们比较了1985~2007年中国总体CPI、食品CPI以及农产品PPI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在我国历次通货膨胀时期,农产品相对价格都大幅上涨。因此在我国通胀时期农产品相对价格上涨不仅仅是上轮通货膨胀(2007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特有的现象。与中国的情况类似,研究外国通货膨胀事实后也发现,各国的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都要大于其他产品价格的波动幅度。针对这一普遍现象,外国也有许多学者给出了各自的解释。为了确认货币因素是否是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变动的原因,我们考察了我国货币增长率与农产品价格通胀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货币供给增长率领先于农产品PPI的增长率。因此可以认为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变动是影响农产品通胀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
(一)变量选择及描述
不同于卢锋、彭凯翔(2002)和赵留彦(2007)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货币增长与农产品相对价格的关系。因此没有选择粮食价格作为变量,而采用了农产品价格指数(AGPPI)作为研究变量。此外选择了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货币供给(M2)变量。选择PPI而不选择CPI的原因在于,CPI中食品的权重较高。因此CPI中包含农产品价格,而PPI为中不包含农产品价格。因此用PPI作为农产品相对价格比较的基数较为合理。
我们需要实证检验货币供给、农产品价格与工业品价格之间的关系。样本选择1984~2007年的年度数据,所有的数据都首先取自然对数。实证分析前,首先需要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稳定性检验,我们同时采用ADF和PP检定方法检验了三个变量的时间序列特性。我们采用Jonhanthan协整检验方法,两种判别方法都表明,三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协整关系为:LNGPI=0.36LNPPI+0.16LNM2 (1)
结果说明从长期来看,农产品价格与工业品出厂价格以及货币供给同方向变动。
(二)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第一,误差修正模型估计。由于变量之间存在一个长期均衡关系,因此模型中需要引入一个误差修正项,即考虑采用VEC模型进行回归。
回归模型表示为: (2)
其中Yt=(agppi,ppi,m2)t,采用AIC等滞后阶判别标准,回归中滞后阶选择为2阶滞后。表明如果农产品价格偏离长期均衡值,那么短期农产品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和M2都将会逐步向均衡值回调。第二,格兰杰检验。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的一个重要关系是因果关系,即哪个变量是导致其他变量变动的因素。为了得出货币供给、工业品出厂价格以及农产品价格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采用了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三个变量两两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货币供给并不格兰杰因果导致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假设被拒绝,同时货币供给并不格兰杰因果导致农产品价格的假设也被拒绝,说明货币供给是导致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原因。
五、结论和不足
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的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内生于货币供给冲击,货币过度扩张是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直接因素。同时农产品的相对价格波动也内生于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扩张引起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要大于其它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本文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货币政策对中国农产品价格和农产品相对价格变动的重要影响。这一结果有非常重要的政策含义:在通货膨胀时期,即使我们观察到剔除了农产品通货膨胀的核心通胀率并不高,但这只是通货膨胀的结构性表现,而不能误认为通货膨胀率还不高。由于货币的过度扩张是导致通胀的主要因素,因此央行应该通过观察总体通货膨胀率来执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而不应当仅仅关注核心通胀率。
参 考 文 献
[1]赵留彦.通货膨胀预期与粮食价格动态[J].经济科学.2007(6)
[2]卢锋,彭凯翔.中国粮价与通货膨胀关系(1987~1999)[J].经济学季刊.2002:1(4)
[3]Chambers,R.G.,“Agricultural and Financial Market Interdependence in the Short Run”,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4,66:12~24
[4]Devadoss,S.,and W.H. Meyers,“Relative Prices and Money:Further
关键词:产出缺口;货币缺口;通货膨胀
中图分类号:F8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12-0018-04
一、引言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上升的过程,或货币价值持续下降的过程。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本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和总需求的过度膨胀。关于前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Friedman,1970)把货币主义的思想加入到对通货膨胀的定义中:认为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货币现象。关于后者,经典宏观经济学理论认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是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最主要的原因。总供求之间的差距,即产出缺口,等于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差,它反映了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差异,是观测通货膨胀压力的重要指标。通常情况下,如果出现正的产出缺口,即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则会产生通货膨胀压力。反之,如果出现负的产出缺口,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情况,则产生通货紧缩的压力。
本文利用1999-2007年季度时间序列数据,对产出缺口和货币缺口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二、基于菲利普斯曲线的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的模型
关于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菲利普斯(Philips,1958)所建立的Philips曲线,产出缺口通过菲利普斯曲线影响通货膨胀(Smets,1995;Svensson,1998)。菲利普斯在研究货币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时,运用英国1861-1913年间的数据发现这两个变量间存在非线性、负相关关系:?棕t=c0+?茁ut+?着t
?棕t是货币工资增长率,ut是失业率,?着t是扰动项,?茁
Friedman (1968)对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所代表的政策含义提出批评,指出货币的一次性变化无法使实际经济变量持久改变,即政策无效。他在菲利普斯曲线中引入预期与自然失业率的概念,认为通货膨胀由实际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的差及预期通货膨胀决定,预期是指适应性预期,即通货膨胀预期是对过去若干期通货膨胀的加权平均。Friedman(1968)的菲利普斯曲线可以表示为:
?仔t=?仔te+?茁(ut-ut*)+?着t
这里?仔te是通货膨胀预期,ut*是自然失业率。奥肯法则是将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率连接的纽带,根据奥肯定律(Okun,1965),可以用产出缺口代替菲利普斯曲线中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的差,于是有如下形式的Friedman菲利普斯曲线(赵昕东,2008):
?仔t=?仔te+?茁(Yt-Yt*)+?着t
这里Yt是实际产出,Yt*是潜在产出,Yt-Yt*是产出缺口。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预期通货膨胀率越高,实际通货膨胀率也越高。通货膨胀率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通货膨胀预期,另一部分是产出缺口。当存在正的产出缺口时,工资及价格水平将上升,实际通货膨胀率将高于预期通货膨胀率;反之,如果存在负的产出缺口,则意味着失业率的上升,将减少工资和价格的上涨,实际通货膨胀率低于预期通货膨胀率。
对于产出缺口估计的关键是计算出潜在产出。潜在产出一般是指非加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现有的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所能实现的生产水平。潜在产出最早的定义来自于美国经济学家奥肯,Okun(1962)认为,潜在产出不是由无限需求决定的最大可能产出,而是在价格稳定和自由市场经济的目标下,总需求水平达到失业率为4%的水平时的最大可能产出。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的分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与失业和通货膨胀是紧密相联的。
一些学者对中国的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如王煜(2005)应用HP滤波方法估算了中国的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通过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分析了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存在着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许召元(2005)利用Kalman滤波估计了1979-2004年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和产出缺口,然后检验了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三、基于H-P滤波方法的产出缺口和货币缺口的衡量
本文的各个变量为:M2为广义货币供应量;GDP为国内生产总值;CPI为消费者价格指数。为了满足对数据样本的要求,同时也为了避免年度数据掩盖了变量在一年内发生的波动,本文采用的数据是从1999年第一季度到2007年第四季度的季度时间序列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各期。GDP和货币供应量M2有明显的季节变动的趋势,因此首先对GDP和M2进行了X12乘法季节调整,以消除季节变动对数据的影响。
在宏观经济学中,人们非常关心序列组成成分中的长期趋势,Hodrick-Prescott滤波是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在Hodrick and Prescott(1980)分析战后美国经济周期的论文中首次使用。本文运用H-P滤波衡量了产出缺口和货币缺口。图1为产出缺口,从中可以看到1999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波动,其中1999年到2001年第三季度产出缺口为正;2001年第四季度到2005年第三季度,产出缺口为负;从2005年第四季度开始,产出缺口基本上为正值。图2为货币缺口,货币缺口绝对值较大,说明中国货币缺口的波动幅度大且不稳定。
四、产出缺口和货币缺口对中国通货膨胀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建立VAR模型
本文将利用VAR(向量自回归)模型,而不是静态回归模型。主要是因为:第一,鉴于当前引起中国通货膨胀的因素,除了传统的产出缺口以外,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过快所引起的流动性过剩,也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由于VAR模型不受先验经济理论的限制,直接透过时间序列数据本身的特征进行研究,先验知识只用来考虑及选用纳入模型之经济变量,因此,本文将运用VAR模型直接去考虑产出缺口和货币缺口与中国通货膨胀的动态关系。向量自回归(Vector Auto Regressive, VAR)模型是1980年由西姆斯(Sims)提出来的。这种模型采用多方程联立形成,它是用模型中所有内生当期变量对它们的若干期滞后值进行回归,从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
(二)单位根检验
首先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使用ADF法检验产出缺口(hpcyclegdp)、货币缺口(hpcyclem2)、和通货膨胀(cpi)的稳定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经过ADF检验可知,这三个变量均是平稳的。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Granger因果检验要求变量必须是平稳的,经过ADF检验,得知通货膨胀(cpi)、产出缺口(hpcyclegdp)、货币缺口(hpcyclem2)是平稳时间序列,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根据AIC和SC最小化准则,本文选取滞后期为1,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格兰杰因果检验,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第一,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产出缺口是中国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但通货膨胀不是产出缺口的格兰杰原因。第二,货币缺口和通货膨胀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货币缺口是中国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且中国通货膨胀也是货币缺口的格兰杰原因。第三,货币缺口和产出缺口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货币缺口是中国产出缺口的格兰杰原因,但产出缺口不是货币缺口的格兰杰原因。
(四)产出缺口、货币缺口与中国通货膨胀的动态关系检验
1. 脉冲响应函数。从图3可以看出通货膨胀对产出缺口的脉冲响应呈现正方向的变动,1-2期通货膨胀对产出缺口新息的脉冲响应有较大的上升趋势,以后呈现下降趋势,并在长期内趋于平稳。这说明产出缺口增加在短期内对中国的通货膨胀有着较大的拉动作用,但从长期来看,这种拉动作用有下降的趋势,呈现边际效用递减的趋势。从图4可以看出,通货膨胀对货币缺口的脉冲响应一直是正值,1-3期,通货膨胀对货币缺口的脉冲响应有大幅度的上升趋势,虽然从第3期开始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这说明货币缺口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正方向的变动关系。对比图3和图4,可以看出通货膨胀对货币缺口的脉冲响应远远大于对产出缺口的脉冲响应,这说明货币缺口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大。从图5可以看出,1-3期产出缺口对货币缺口的脉冲响应是正向的变动关系,这说明短期内,货币缺口的增加促使了产出缺口的增加;但从长期来看,产出缺口和货币缺口存在反向的变动关系,且逐渐趋于平稳。
2. 方差分解。从表3对通货膨胀(cpi)的方差分解中可以看出,中国通货膨胀的变化中受自身的扰动项的冲击影响的成分越来越少,从第1期的100%逐渐下降到第10期的83.08%;受货币缺口扰动项冲击影响的成分越来越大,到第10期上升为15.78%,货币缺口对中国通货膨胀的贡献呈现上升的趋势,即货币缺口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大;产出缺口扰动项对通货膨胀的冲击一直稳定在1.12%~1.37%之间,说明产出缺口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小、比较平稳,并且远远小于货币缺口波动对通货膨胀波动的贡献。
五、结论
本文利用1999-2007年的季度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货币缺口和产出缺口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第一,货币缺口和通货膨胀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货币缺口是中国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并且通货膨胀也是中国货币缺口的格兰杰原因;货币缺口和产出缺口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货币缺口是产出缺口的格兰杰原因,反之不成立;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不存在因果关系,即产出缺口不是中国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同时通货膨胀也不是产出缺口的格兰杰原因。
第二,货币缺口和产出缺口增加在短期内可能对中国的通货膨胀有着较大的拉动作用,但从长期来看,这种拉动作用有下降的趋势,呈现边际效用递减的趋势。且通货膨胀对货币缺口的脉冲响应远远大于对产出缺口的脉冲响应,产出缺口波动对中国通货膨胀的贡献比较平稳,并且远远小于货币缺口波动对通货膨胀的贡献。
第三,产出缺口通过菲利普斯曲线影响通货膨胀,当产出缺口增加时通货膨胀的压力就会增加,当产出缺口下降时通货膨胀的压力就会下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产出缺口在货币政策实际制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短期,准确地判断产出缺口的方向和大小,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进行分析,制定具体宏观调控措施,以调控经济的运行,熨平经济周期的波动。
参考文献:
[1]赵昕东.基于菲利普斯曲线的中国产出缺口估计[J].世界经济,2008,(1).
[2]Okun, A. M. Potential GNP: Its Measurement and Significance. In Proceedings of the Business and Economics Statistics Section [J].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1962:98-103.
[3]王煜.中国的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5,(1).
[4]许召元.中国的潜在产出、产出缺口及产量通货膨胀交替关系[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12).
The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Output Gap and Currency Gap on China's Inflation
Wang Kai1,Pang Zhen2
(1.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27, China;
2.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Arts, Xi'an Electronics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Xi'an 710071, China)
【高考考点】
考点一商品的基本属性
1.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3)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无论是商品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同时占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考点二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1.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质固定在金或银上(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2.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考点三货币的基本职能
1.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2.商品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商品的价格就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的高低归根结底是价值的大小决定的。
考点四金属货币与纸币
1.天然金银条块铸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纸币的产生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决定的
2.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3.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
注意:纸币没有价值;纸币必须由国家发行;必须是国家现在正在强制使用的
4.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货币流通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2)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3)通货紧缩,使之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的现象。
注意: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关系
联系A.二者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亦即主要是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发行的数量不平衡造成的。
B.二者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抑制。
考点五货币与财富
由于货币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可以交换到任何商品,因而被当作社会财富的代表。拥有一定量的货币,就相当于拥有相当的社会财富。
考点六结算与信用工具
1.结算方式:
(1)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转账结算:双方通过银行转帐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信用卡:
(1)含义:是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生的一种信用凭证。
(2)优点: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3.支票:
(1)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2)分类:转账支票,现金支票
考点七外汇和汇率
1.含义:是用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外汇包含可兑换的外币,同时还包括外币表示的支付凭证和信用凭证,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外币都是外汇,只有可兑换的外币才能构成外汇。
2.汇率(汇价):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外汇汇率:一定单位外汇兑换本币的比率。
本币汇率:一定单位本币兑换外汇的比率。
3.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1)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2)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1.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理解货币的本质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从货币的定义看,货币是一种商品,但是又与一般商品不同,是可以用来和其他一切商品交换的商品。
(2)从等价物来看,在商品的交换关系中,一件商品充当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媒介并和它相交换,我们就说这种商品是等价物。货币作为等价物,与其他一般等价物有所不同,只有当贵重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标志着货币正式产生。
(3)从货币的作用看,货币可以与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用来表现其它一切商品的价值,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所以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纸币与货币的关系
(1)理解纸币的含义:
①纸币只是一种价值符号,即代表着一定数量的价值。这是纸币与金属货币的最大区别。金属货币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而纸币本身的价值可以忽略不计。纸币的面额只是代表着一定数量的价值,因而称为价值符号。
②由于纸币只是价值符号,它的流通必须以发行者强大的信誉或者强制为基础,否则就无人使用。由于国家的信誉高,具有强制力,所以后来都由国家垄断纸币的发行③由于纸币只是价值符号,国家必须控制好发行量,不是可以任意发行的。发行过多会超过流通中的需要量,引发通货膨胀。发行过少达不到流通中的需要量,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④非国家的地区政府,如我国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也有本地强制使用的纸币。欧元是欧元国家的政府联合发行并在本地区强制使用的纸币。
(2)纸币与货币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略)。
②产生不同: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的过程中,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的;而纸币是在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③属性不同:货币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纸币是价值符号,只具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
联系:①纸币是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派生物,没有货币,就没有纸币。②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③属性不同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3.比较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区别
①含义和本质不同: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物价总水平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
②表现不同: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经济增长乏力等现象。主要表现为物价低迷,大多数商品和劳务价格下跌。
③成因不同: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紧缩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长期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形成买方市场及出口困难导致的。
④危害性不同: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过在一定时期内,适度的通货膨胀又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⑤治理措施不同: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等措施。治理通货紧缩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的消费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2)联系
①二者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亦即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发行量不平衡造成的。
②二者都会使价格信号失真,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都必须采取有效地措施予以抑制。
(3)物价上涨不等于通货膨胀
一般地说,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不能说凡是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①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就会上涨。
②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
③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
④政策性调整,理顺价格关系会引起上涨。
⑤商品流通不畅,市场管理不善,乱收费、乱罚款,也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可见,只有在物价上涨是因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的情况下,物价上涨才是通货膨胀。
4.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必须进行具体分析
一般来说,适度的通货紧缩,通过加剧市场竞争,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挤去经济中的“泡沫”,也会促进企业加强技术投入和技术创新,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一面。
但过度的通货紧缩,会导致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市场银根趋紧,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市场销售不振,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强化了居民“买涨不买落”心理,左右了企业的“惜投”和居民的“惜购”,大量的资金闲置,限制了社会需求的有效增长,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增长率下降,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不利。由此看来,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有不利的一面。为此,当通货紧缩时期,我们必须通过加大政府投资的力度,刺激国内需求,抑制价格下滑,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典例精析】
1.(06文综北京卷)近年来,汽车已成为为家庭消费的热点。据此回答:在我国汽车市场上,既有自主品牌的汽车,也有进口汽车和中外合资企业生产的汽车,以下选项中,可能使我国消费者享受到更低汽车价格的因素有
①国内出现通货膨胀②人民币升值③汽车市场竞争激烈④进口关税降低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②③④
解体思路:此题根据设问,首先考虑哪些因素能导致汽车价格下降或者相对下降,从而使消费者得到实惠。通货膨胀会导致价格上涨,因而①排除。人民币升值,人民币的购买力上升,会使汽车价格相对下降。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有可能使汽车经营商通过降价销售。进口关税降低,使进口汽车的销售价下降,可能带动汽车价格的整体下降。因而答案为D.
答案:D
2.(06政治江苏卷)下列有利于化解通货膨胀的措施是
A.调整汇率B.降低利息
C.增发国债D.提高贷款利率
解题思路:看到此题,首先想到的是通货膨胀的原因及表现。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了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另一方面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A项中汇率的调整没有体现方向,不一定有利于化解通货膨胀。B项中降低利息会导致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进一步增加,加剧通货膨胀。C项中增发国债会增加社会需求量,也会加剧通货膨胀。D项中提高贷款利率,使企业利息负担加重,减少贷款数量,有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减少社会需求。
答案:D
3.(07高考文科基础广东卷第1题)货币在商品流通中起着重要作用。下列对于货币的正确认识是
A.货币只有流通手段的职能
B.货币就是金银,金银就是货币
C.有商品交换,就有货币
D.货币能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
[解析]此题设问比较简单,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A项是错误的,货币还有其他职能。B项中,货币就是金银是正确的,但是金银不一定是货币,金银首先是一般的商品。C项中,有商品交换就有货币是错的,最早的交换是物物交换,不存在货币。D项中,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因而能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故选D。
答案:D
【理论运用】
关于人民币升值
背景材料: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4月10日首度“破7”,为6.9920元人民币兑1美元。
*
材料解析:
1.汇率变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1)影响物价的上涨或下降
汇率变动后,立即对进口商品的价格发生影响。首先是进口的消费品和原材料价格变动,进而以进口原料加工的商品或与进口商品相类似的国内商品价格也发生变动。
汇率变动后,出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也发生变动。如本币汇率下降,则外币购买力提高,国外进口商就会增加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在出口商品供应数量不能相应增长的情况下,出口商品的国内价格必然上涨。在初级产品的出口贸易中,汇率变化对价格的影响特别明显。
在资本主义周期的高涨阶段,因国内外总需求的增加,进口增多,对外汇需求增加,外币价格高涨,导致出口商品、进口商品在国内价格的提高,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了整个物价水平的高涨。
(2)一定情况下影响出口商品的生产部门
外币升值时,将使进口商品变得更贵,从而使以进口原材料为主的出口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成本上升,削弱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而对以国内原材料为主的出口商品生产者较为有利。
外币贬值时,将使进口商品变得便宜,从而使以进口原材料为主的出口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成本下降,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也增强,而同时以国内原材料为主的出口商品生产者则得不到由于汇率变动而带来的好处。
非贸易项目由于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而发生的资本流向的变化等,也将对出口商品生产部门的资金供求等方面发生相应的影响。
2.汇率变动对一国对外经济的影响
(1)对一国资本流动的影响
从长期看,当本币汇率下降时,本国资本为防止货币贬值的损失,常常逃往国外,特别是存在本国银行的国际短期资本或其它投资,也会调往他国,以防损失。如本币汇率上涨,则对资本移动的影响适与上述情况相反。也存在特殊情况,近几年,在短期内也曾发生美元汇率下降时,外国资本反而急剧涌入美国进行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利用美元贬值的机会,取得较大的投资收益,这对缓解美元汇率的急剧下降有一定的好处,但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美元的特殊地位决定的。
(2)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本币价值下降,具有扩大本国出口,抑制本国进口的作用,从而有可能扭转贸易收支逆差。
(3)对旅游部门的影响
其它条件不变,以本币表现的外币价格上涨,而国内物价水平未变,对国外旅游者来说,本国商品和服务项目显得便宜,可促进本国旅游及有关贸易收入的增加。
3.汇率变动对一国黄金外汇储备的影响
(1)储备货币的汇率变动影响一国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储备货币升值,则一国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提高,反之则降低。
(2)本国货币汇率变动,通过资本转移和进出口贸易额的增减,直接影响本国外汇储备的增加或减少。
(3)汇率变动影响某些储备货币的地位和作用。
跟踪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自2007年8月下旬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启动以来,全社会的食品质量明显提高。我们之所以高度重视食品质量,是因为
A.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B.商品是用于交换的物品
C.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
2.2007年11月8日,央行在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警示称,目前价格整体上行压力依然较大,通胀风险仍须关注。央行之所以关注通货膨胀,是因为
A.央行负责发行人民币
B.通货膨胀会使人民币不断升值
C.通货膨胀会造成社会经济秩序混乱
D.通货膨胀是由物价上涨引起的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1月2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调整后,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将执行13.5%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该标准创近年历史新高。回答3~4题。
3.中国人民银行作出上述决定,表明中国人民银行()
A.是我国的政策性银行
B.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C.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D.以办理存贷款为其主要业务
4.金融机构必须将存款的一部分缴存在中央银行,这部分存款叫做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则叫做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
A.我国经济进入通货紧缩状态
B.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
C.国家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
D.银行吸纳存款的能力下降
5.假定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商品价格总额增长20%,货币流通次数增加50%,纸币发行量不变,则该国l元纸币的购买力相当于原来__________元的购买力岛在这个时间段,该国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A.0.80物价上涨B.1.25投资减少
C.0.40物价上涨D.2.50物价持续下跌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7年9月11日,2007年中国名牌产品暨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3个荣获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称号的产品和856个荣获2007年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产品受到表彰。自2000年以来,我国实施名牌战略取得了巨大成效,共表彰了1957个中国名牌产品、10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形成了一批以名牌产品为龙头,跨地区、跨行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团。
材料二当前,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大多数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挣的是辛苦钱。"中国制造"不应是廉价产品的代名词,而应是高品质的标志。
(1)企业为什么要创名牌?(5分)
(2)结合材料说明应如何改变"中国制造"是廉价产品的代名词这一现象?(6分)
(1)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实现商品价值的前提条件。名牌产品是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优质产品。每个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争创名牌产品。如果产品质量差,就卖不出去,就无法实现商品的价值,企业就会亏本、破产。
②"名牌"是一种无形资产,能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其市场占有率,从而使企业劳动者得到实惠。
③因此,企业要千方百计地抓质量、创名牌。
关键词: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原因
以前去小饭馆吃顿饭,大蒜可以不要钱,免费吃,因为它不值钱,可后来有一段时间都涨到一元钱一个了,于是大蒜就有了"蒜你狠"绰号。还有"豆你玩",当然这背后有炒作的原因,但也有通货膨胀的影子。假如2年前,10元钱能买1斤牛肉,可是现在却需要20元才能买1斤牛肉。而且这种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都上涨了,这就断定通货膨胀确实发生了。
在经历了连续两年CPI持续上涨之后,2012年一季度通货膨胀似乎有所控制,但是随着国际上石油价格的上涨,引发了诸多关于我国于CPI指数回涨的猜测。如果说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它们面临的主要困境是债务危机以及持续疲软的消费市场,那么对于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来说,它们面临的一个重大困境则是严重的通胀。那么什么是通货膨胀?回顾历史我们仍然不能忘记和期间,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普遍持续明显地上涨的经济现象。在把握通货膨胀的含义时,应注意:第一,物价的上涨不是指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涨,而是指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即物价总水平的上涨。第二,不是指物价水平一时的上涨,而是指持续一定时期的物价上涨。
一、通货膨胀的原因
经济学界按成因将通货膨胀划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和结构型通货膨胀。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根据传统的凯思斯理论,通货膨胀源于总需求超过充分就业情况。现代货币主义对于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着重是从货币因素的角度来进行说明的。他们认为,当货币供给量增加,引起社会总需求扩大,这时,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就是货币因素引起的。其道理是: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必然会扩大社会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但一旦达到充分就业以后,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就达到了极限,只能通过提高价格的办法来抑制总需求。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从产品和劳务的供给和成本方面来解释物价水平的变动,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足由于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人们通常把引起通货膨胀的成本方面的原因归为:第一,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第二,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第三,进口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第四,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混合型的通货膨胀。
3. 结构型通货膨胀
结构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社会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而引起的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的持续上涨。
二、通货膨胀的测定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衡量通货膨胀则主要利常用的物价指数有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缩减指数三种。
消费物价指数,又称零售物价指数或生活费用指数。它是衡量各个时期居民个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价格变化的指标。它既可作为通货膨胀率的测定指标,又可作为工资、津贴调整的依据。
批发物价指数,它是反映不同时期商品批发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数,它通过对比基期计算出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持成本性的通货膨胀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批发物价指数最适合于衡量通货膨胀率。
国民生产总值缩减指数,它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对按固定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三、通货膨胀的后果
通货膨胀意味着用一定数量的钱,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少,居民存在银行里的钱在缩水;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利润在缩水,所以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企业投资的风险加大,这样的情况下投机的活动会增多。
通货膨胀到了一定程度,会影响百姓对国家的信心,所以也就是说现代社会,要攻击一个国家,首先要攻击的是这个国家的货币。当恶性通货膨胀发生时,任何金融资产都不能要了,甚至实物资产(如房产、企业)也不能要,因为这里的经济必将陷入长期的萧条,甚至出现动乱。
造成实际收入和实际财富的再分配。如果名义工资率的增长小于通货膨胀率的增长幅度,消费者和企业因货币贬值,所获得的货币收入购买力下降,即实际收入减少。通货膨胀不利于大多数工薪阶层、退休者、失业和贫困者接受政府救济者、债权人;在通货膨胀中,那些价格上涨超过成本上升的行业将得到扩张,而价格上涨小于成本上升的行业将收缩。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在一定条件下,能促使厂商扩大生产规模,增雇工人,导致国民收入上升;而通货膨胀使得银行的实际利率下降,这又会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总供给的增加。
四、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原因
粮食、能源大幅度价格上涨过快,在成本推动下,相关联的产品价格上涨。近几年了,由于城镇化的速度过快,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土地和农产品产量的减少,未来这一局面还将持续,所以农产品的供应将越来越紧张。例如:2011年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5个百分点,涨幅比4月份上涨0.1个百分点,1到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2个百分点。期中,食品价格上涨11.7%,非食品价格上涨2.9%。
由于贸易顺差过大、国际热钱的不断涌入、房地产规模过快扩大、信贷规模扩大等因素,使得货币流动性过剩。国际贸易顺差大,国内外汇储备过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外汇储备越多,人民币的供应量必然增多,所以就会出现流通中货币量过多的局面,也就是超过了实际市场所需要的货币量,必然带来价格水平的上涨。以2010年为例,我国当年的GDP是397983亿元,而货币供应量(M2)则为725851.79亿元,将近GDP的两倍。信贷规模扩大,导致有部分投资过旺,造成需求增加,所以价格上扬。
另外民间经济学家,刘伯坚的嫡孙--刘军洛的观点,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是被美国绑架了的。"我们知道大萧条之后中国央行行定会救助我们。因此,又是一种新的"火情"。中国储蓄必然火速进行对冲通货膨胀的"有效配置"。几十万亿元人民币储蓄去哪儿?看看我们最最壮观的楼市,这是它们的必然宿命,华佗再世也只能摇头离去了……。我们看到了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超过50%诱人的涨幅。如果现在谁还坚定"中国楼市还涨论"的话,那在未来两年难免只有破产的份儿了。"刘军洛认为--美国推进全球化的必然允决条件是:不择手段地推高中国房价,再推高中国房价。楼市的上涨,带动了其他的上涨。对于刘军洛的言论,笔者认为他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研究经济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能说唯一因素促成了通胀的结果,既然存在通货膨胀这样的事实,它就必然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在全球多数国家(新兴经济体)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例如:普京:2012年俄罗斯通货膨胀率或略高于6%,韩国在2012年是控制通货膨胀在3%左右……也就是意味着,大家都在通货膨胀,谁控制通货膨胀,谁将受伤害,因为全球经济是一体的,以一国之力,来改变全世界是困难的。当下要做的不是防止通货膨胀问题,而是怎样通货膨胀的问题。
也许咱们老百姓,关注的是油盐酱醋的价格,但是对于处于国际环境中的经济,是不以某人、某国的意志为转移的。通货膨胀下,最重要的是保护本国的财富和资源不被掠夺。
参考文献:
[1] 罗光华. 我国目前通货膨胀危害、原因及对策的实证分析[J]. 商场现代化. 2011(01)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汇率制度;金融稳定
一、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含义
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把维持一定范围的通货膨胀率也作为货币政策的一个目标.当货币当局预测的通货膨胀率高于原有目标通货膨胀率的上限,则会采用如提高存款准备金或利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反之,当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原有目标通货膨胀率的下限时,货币当局便倾向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当然,如果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在目标通货膨胀的区间内,则货币政策执行者会保持原有政策不变。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作用主要有:1、使货币当局的职责更清晰、更明确、更专注,避免政治压力和承担其它不切实际的目标;2、便于稳定公众预期,易于理解和交流,有利于利率稳定和提升货币当局的公信力;3、提供一个制度架构,有利于货币政策的规范化、制度化;4、便于评估和管控。正是由于其以上特点,近年来通货膨胀目标制受到众多国家的追捧。
二、我国逐步趋于满足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
Mishkin(2003)定义通货膨胀目标制包含五个元素:1、公开宣布数量化的中期通胀目标;2、制度上承诺把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3、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以决定工具变量,而不仅限于货币供给或汇率方面的信息;4、更高的透明性,包括与公众就政策计划、目标、决策过程等的沟通;5、货币当局的问责机制。目前,我国实行以盯住货币总量目标的货币政策制度,但随着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央行职能的不断完善,我国逐步趋向于满足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1.固定汇率制度逐步向管理浮动汇率制发展。
回顾我国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我国先后经历了固定汇率制、双轨制、并轨及自2005年开始实施有管理的浮动制度。我国汇率不再单一地盯住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这一篮子,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个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随着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将逐渐迈向浮动汇率制,也就逐渐放开汇率这一“锚”。这将有利于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把通货膨胀作为主要的中介目标,从而更有效地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等央行的最终目标。
2.强制结售汇制度的不断放开。
强制结售汇制度自1994年开始实施,具体要求是我国外汇管理体制除国家规定的外汇账户可以保留外, 企业和个人手中的外汇都必须卖给外汇指定银行,而外汇指定银行则必须把高于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头寸额度外的外汇在市场上卖出。通常买入这些多余外汇的一般是中国人民银行,这就导致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强制结售汇制迫使我国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受到该制度的捆绑,丧失部分独立性,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却很少影响市场流动性的原因。
(二)人民银行专业化程度不断深化。
2003年将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分离出来,并和中央金融工委的相关职能进行整合,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有关金融监管职责调整后,人民银行新的职能正式表述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 这些新的变化,进一步强化了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在实施金融宏观调控、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的重要作用。也正是这一分工,使我国央行的职能更加专业化,职责更加明确清晰。
(三)中国人民银行政策透明度不断增强。
中国人民银行现公开的出版物众多,包括《中国金融年鉴》(中英文版)、《中国人民银行文告》、《金融时报》、《中国金融》、《金融博览》、《金融研究》、《金融会计》、《中国金融家》、《金融电子化》、《中国钱币》和《中国货币市场》等。这些刊物有半月刊,有月刊也有年刊,通过这众多的刊物,央行能很好的达到与公众交流的目的,其政策的透明度也不断在增强。
通过不断深化汇率体制改革和完善人民银行职能,逐步由盯住货币总量目标过渡到通货膨胀目标制,从而克服传统货币政策框架下单纯盯住货币总量的弊端,实现规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行也提高了货币 政策的透明度,通过与公众的交流,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公众对货币政策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公众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绩进行评估。这都能更有效地用于维持金融稳定。(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卢宝梅,2009:《汇率目标制、货币目标制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比较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的探讨》,《国际金融研究》第1期
[2]艾洪德、武志,2005:《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的适应性分析》,《国际金融研究》第8期
[3]卞志村,2007:《通货膨胀目标制:理论、实践及在中国的检验》,《金融研究》第9期(总第327期)
[4]高见,2006:《论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可行性》,《经济科学》第5期
[5]牛筱颖,2006:《通货膨胀目标制研究与实践述评》,《经济评论》第2期
[6]胡 敏、傅坤山,2008:《我国强制结售汇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改革》,《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第18卷第3期
[7]Benjamin M. Friedman,2004,“Why the Federal Reserve Should Not Adopt Inflation Targeting”,International Finance 7:1, pp. 129–136
[8]Frederic S. Mishkin,2001,“Inflation Targeting”
关键词:通货膨胀;汇率;利率
中图分类号:F81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1-0142-02
我国在走出了1997年至2001年的通货紧缩后,经济出现了从局部过热到全面过热的演绎。2007年后物价上升很快,2007年全年CPI比上年同期上涨4.8%。进入2008年第一季度CPI更是比上年同期上涨8%,PPI达到8%,大有赶超CPI之势。这表明我国已进入了一个全面的通货膨胀周期,需要在经济调控中作为首要问题加以解决。
一、通货膨胀的经济学含义
通货膨胀(Inflation)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全面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的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储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储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
对通货膨胀的测度一般以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 Price Index)、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来定。
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对于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一般理论认为是货币发行过多、需求过度、成本推动及生产结构失衡等原因造成的,但通常情况下,通货膨胀都是由诸多原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这里重点谈三个方面的原因:
1.货币供给增长过快
持续的贸易顺差,迫使中央银行投放大量基础货币,是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由于特殊的结售汇制度,近年来我国广义货币M2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速。2003年至2006年我国M2年增长率平均高出GDP增长率5.4%。从货币流通速度来看,按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舍尔的著名货币数量论,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实际上也增大了货币供应量。如果以M2/GDP的比例来衡量货币流通速度的话,2007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为163.4%,而2002年到2005年平均高达180%以上,明显处于过高的水平。
2.成本输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外贸依存度也越来越高。其中对大宗资源性商品的依存度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预计2008年原油对外依存度达47%,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将达57%。以铁矿石为例,2005年我国钢铁企业被迫接受日本与澳大利亚订立的基准价格承受铁矿石价格上涨71.5%的压力。2008年在2007年价格的基础上,又不得不接受65%的涨幅。从2006年以来国外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不断攀升,在这种情况下上游产品价格上涨通过价格传导机制传导到下游产品,从而引发了成本推动型的输入型的通货膨胀。此外,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推升了企业的成本。
3.美元的持续贬值
按照货币主义者的看法,通货膨胀是一种纯货币现象。美国自IT泡沫破灭后,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从2001年到2003年6月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6.5%连续下调到1%,致使在以后几年间美元流动性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2007年9月18日美国为挽救次贷危机,不顾潜在的通货膨胀威胁,又连续降息4次,致使美元短期内大幅贬值。美国的国内信贷与GDP的比率从1999年的84%上升到2006年的98%。
三、治理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政策取向
既然本文前面论述可知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是由多种成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治理上就不能只用一种治理手段,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R.A.Mundell)提出的“政策配合说”,当经济处在顺差和通胀区域时,应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但鉴于国内经济的复杂性,对有些政策手段也应有取舍:
(1)增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速度,减少通胀国际传导压力。长期来看,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其实际汇率必然升值,这是一个必然规律。此规律已通过2006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创新高得以佐证。实际汇率升值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名义汇率升值,另一种是通过通货膨胀的形式实现。
(2)提高利率是抑制通货膨胀的一把双刃剑。货币主义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个货币现象,强调货币政策目标的单一性,所以治理通货膨胀应提高利率。在这种理论指导下,2007年已连续提高7次利率,利率达4.14%,往后还要不要再提高利率,国内学界正在热议。
(3)价格管制。由于我国正在大力进行市场化改革,按理说这种有悖于市场化精神的做法不应提倡,但考虑到我国目前所面临的通货膨胀的输入型特征,实行价格管制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等到时机成熟,再放开价格。
(4)我国政府应联合世界对美国施加压力,从而改变美国对美元贬值听之任之的态度。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美国一直对我国的经济政策指手画脚,特别是1997年到2002年我国通货紧缩期间,美国一直认为中国向世界输出通货紧缩。近年来又一直不断地对人民币汇率施压,要求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而本文认为当前世界面临的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美元的大幅贬值,是美国到了为世界负责任的时候了。美国应采取切实措施,扭转美元持续贬值的趋势,使美元从弱势货币变为强势货币,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全球通胀的根源。
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