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儿童疾病健康宣教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随着人类科学的迅速发展,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越来越被重视,对医疗水平和质量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何将服务深入人心,如何提高满意度和病人的忠诚度依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在2008-2010年本科室在汲取了各家所长之后制定了以健康教育提高病人满意度的方案,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儿科护理是一门重要的临床护理学科,具有独特的特点:儿科病人的个体要经历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儿童期及青春期各个阶段。年龄小,发育快,健康需求旺盛,是儿科病人的特点之一。家长情绪急躁,怕孩子疼了,凉了,累了,不愿意配合治疗,但同时又对疗效期望过高。有些甚至一知半解,却坚持自己的那一套错误的理论,因此,满意度低。为此在儿科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使家长掌握必要的小儿疾病的防治常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配合医疗行为,保障儿童身心健康是十分必要的。
1 制定方案
1.1 护士分组进行疾病宣教 在护士长的领导下,将病房护士分为若干组,每一组负责两三个疾病的宣教知识,并要求每组护士必须掌握小儿每一个生长发育时期的特性和相应的健康知识的宣教。
1.2 根据不同疾病的专业特点,科内成立健康教育小组 小组成员是由临床工作5年以上的护师担任,有着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医学基础知识,并要求能从患儿及家长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制定宣教内容,提供家长和患儿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健康知识。
1.3 普通教育 小儿是处在生长发育动态变化过程中,各系统逐渐发育完善。其生长发育遵从头到尾、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根据这一规律特点制定儿童各期卫生保健的主要内容,如早期教育,早期干预,辅食的合理添加与健康,口腔健康保健等。
1.4 专科教育内容 根据我科的特点制定了肺炎,高热惊厥和新生儿等护理要点及措施,手足口病,腹泻的预防与护理等多种疾病的健康内容。
1.5 健康教育特点 适时教育,按需教育,反复教育。
2 护理人员的培训
2.1 病房组织培训 各病房根据各专科病人的特点,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及相关的卫生宣教内容,通过学习,要求护士熟悉和掌握健康教育的内容,并能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向患儿和家长讲授。
2.2 科内组织培训 对健康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安排专业老师示范讲课。鼓励护士查阅、制定宣教计划、宣教内容参考文献,并将宣教题目固定到人,个人准备讲稿,集体讨论,着重于预防疾病及患病后病机体的康复等重点知识。熟悉宣教内容并试讲,试讲合格后,才能给家长讲授。
3 实施方法
3.1 一对一的教育形式 病房的卫生宣教工作,是由护士直接面对患儿进行的,以促进患儿改正不良习惯,矫正不良行为,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消除危险因素,促进疾病的康复。通俗易懂的讲解和贴近生活的比喻,使病人和家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并加以配合。
3.2 适时教育 选择一个合适宣教的时间,比在一个不适宜的情况下宣教往往事半功倍。不要在患儿和家长一来就马上宣教,因为那时病人往往关心的不是宣教内容,而是疾病的一些情况,等病人安静下来时再进行宣教,往往病人都愿意听。
3.3 按需教育 针对患儿和家长想要了解的相关疾病知识,首先进行宣教,那样更容易建立信用感,以后的宣教患儿和家长也更容易接受。
3.4 反复宣教 因为实施效果,陪护会不定期的更换,或者是一些老年陪护,这时就要耐心反复的宣教,以取得配合。
4 实施效果
4.1 改善了医护人员与患儿及家长的关系 通过病房护士对患儿家长一对一卫生宣教,不仅起到了引导患儿及家长自觉采纳有利于疾病恢复的健康建议,而且家长也愿意找护士咨询关于小儿生长发育、健康卫生、疾病康复等方面的问题,缩短了护士与家长的距离。不仅密切了护士与患儿、护士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而且成为改善医护人员与患儿及家长关系的重要渠道。
4.2 提高了遵医行为 通过护士卫生宣教及科内组织健康教育讲座,使家长对疾病恢复过程有所了解,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纠纷,能自觉遵照医嘱进行服药、治疗。
4.3 提高了治疗效果 通过适时教育、按需教育和反复宣教不但拉近了护士和病人之间的距离,使得病人愿意相信护士,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纠纷,提高了治疗效果,也就相应提高了满意度。
5 体会
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患病儿童的躯体得以恢复,生命质量提高,同时,可以促使家长实行躯体上的自我保护,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行为方式上的自我控制,提高公众的健康素质。
【关键词】儿科病房;健康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196-01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一部分,贯穿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各个阶段,已成为检验整体护理效果和评价整体护理质量的主要指标[1]。儿科健康教育是指对患儿进行精心护理的同时,以患儿及其家长为教育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完善的健康教育不仅可以使患儿及家属了解病情、配合治疗、减轻痛苦、缩短病程,同时,也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我院2009年1月成立健康教育委员会以来,我科更规范了健康教育的内容采取了适时宣教、按需宣教、反复宣教的儿科病房健康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具体措施与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0年10月收治的肺炎患儿68例为对照组,其中男40例,女28例,平均年龄1.2岁。同期收治的肺炎患儿66例为观察组,其中男38例,女28例,平均年龄1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智力和陪人的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随机宣教法,内容包括入院介绍,医院、科室环境,医院制度,责任护士、管床医生的介绍等;介绍疾病的症状及观察要点、治疗药物的作用、预防保健知识,示范静脉输液部位的保护方法等。宣教从患儿入院即开始,非特意地选择宣教对象和时机。观察组采用规范的宣教法,包括①适时宣教:在患儿安静、陪护者注意力较集中时进行重点宣教。主要宣教内容是医院、科室环境及制度、呼叫器的使用、告知安全防范措施等。②按需宣教:对2岁以下的婴幼儿,护士用声、光、色来分散他的注意力减轻其恐惧感;对3-7岁的学龄前儿童,用讲故事、做游戏来满足其好奇心,与其建立友好的关系;对学龄期儿童,以正面鼓励和讲道理来帮助他克服对注射的恐惧心理,使其能主动配合治疗;对家长的宣教,有意识地选择患儿的主要陪护者作为对象,在其最需要的内容上作详细的介绍。如服药时家长想了解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输液时家长需要知道如何保护静脉通路的通畅;高热、腹泻时家长最希望了解疾病的过程、程度和治疗方法;恢复期家长最想知道的是疾病的预防知识;
2 结果
两组陪人接受宣教内容的有效率、静脉输液一次性成功率及患儿陪人对护士综合满 意率的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组别 例数 宣教内容的有效率 静脉输液的成功率 对护士的满意率观察组 66 82.3% 90.1% 97.2%对照组 68 61.5% 75.6% 80.5% 结果显示,两组陪人在接受宣教内容的有效率、静脉输液一次成功率及患儿陪人对护士综合满意率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均P
3 讨论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中的重要内容[3],健康教育的核心就是积极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4]。健康教育的质量直接反映整体护理的效果,做好这项工作对促进患儿健康恢复,预防疾病,改善护患关系具有积极作用。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治疗因素,可以促进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和对医疗护理的依从性,促进疾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早日康复[5]。应用规范的宣教法,使各项护理行为更合理、更安全、更有序,强化了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成为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此规范的宣教法强调了护患沟通、健康教育等环节,提高了患儿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和对医疗护理的依从性,改善了护患关系,有效的避免了护理纠纷,提高了住院病人满意率同时也提高了儿童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范建华.开展医院健康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1999,15(11);667-669
[2]成美娟,覃雅芬,吕少娅.儿童专科医院家长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当代护士(综合版).2010(07);46-47
[3]袁剑云,金乔主编.系统化整体护理.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26-44
目前关于社区护理方面的文献和研究较多〔1〕,但有关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服务认知和需求分析方面的研究有限。为使社区护理科研、教学及具体工作的开展更具针对性,进行了此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长春市朝阳区清河街道24个委随机抽取12个,每个委随机抽取15~20户,共抽225户,实际调查了208户家庭的户主。
1.2 方法 依据《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2〕自制居民对社区护理的需求调查表。以居民是否希望社区护士开展各项服务为因变量(希望=1,不希望/无所谓=0),年龄等因素为自变量,见表1。
1.3 统计学分析 全部调查资料输入excel数据库,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表1 分析变量赋值情况(略)
2 结果
2.1 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 受访208户居民,中老年人比例偏高。家庭长期居住人口在1~5人之间,平均3人。样本中除4户(1.9%)的单身户家庭外,有核心家庭85户(40.9%),三代同堂的家庭为74户(35.7%),与成年子女分居的老年(空巢)家庭为23户(11.3%),单亲家庭为8户(3.6%),目前夫妻无小孩的家庭有14户(4.6%)。居民受教育程度多为高中、中专和大专;样本职业分布广泛,但以工人为最多,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同时,由于样本总体年龄偏高,其中离退休人员和失业人员比例非常高。家庭人均月收入平均值为1 574元。见表2。
2.2 居民对社区护理的需求 208名居民中有57.3%及以上者希望社区护士在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三方面都能开展各项服务,前五位项目为:疾病护理方面的社区紧急救护(82.4%)、老年慢性病护理(80.9%)、上门基础护理(80.9%),疾病预防方面的老年慢性病预防宣教(82.4%)和健康促进方面的口腔卫生宣教(77.5%)。见表3。
2.3 居民对社区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将10个自变量引入多因素分析方程,运用逐步回归分析,选入变量标准为0.05,剔除变量标准为0.10,得到各项需求与影响因素关系的回归方程,见表4。住处与最近的医院或卫生站的距离(x10)是各项社区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距离越远需求越低。目前有无疾病(x6)是口腔卫生宣教、牙病护理指导、眼病预防宣教等社区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有疾病者需求高。家庭长期居住人数(x8)是社区紧急救护、儿童营养宣教、儿童常见病预防宣教、儿童生长发育监测等社区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家庭长期居住人数越多者对此4项需求越高。自觉健康状况(x7)(β=-0.613 3)是老年慢性病社区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自觉健康越差者对老年慢性病护理的需求越高。
表2 208名受访居民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略)
表3 居民对社区护理的需求(略)
表4 居民对社区护理需求与影响因素关系的回归方程(略)
3 讨论
3.1 居民在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三方面对社区护理提出高需求 社区紧急救护和老年慢性病预防等是社区护理的主要需求。调查显示57.4%及以上的居民希望社区护士在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三方面开展各项服务。说明居民的健康观念较强,在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的今天,开始重视自身健康。调查显示居民希望社区护士开展的服务,前5位分别是:疾病护理方面的社区紧急救护(82.4%)、老年慢性病护理(80.9%)、上门基础护理(80.9%),疾病预防方面的老年慢性病预防宣教(82.4%)和健康促进方面的口腔卫生宣教(77.5%)。居民将社区紧急救护列为第一需求,可能是他们考虑到在社区有时会出现一些危及生命的事故,需要抓紧时间进行抢救,如果在社区附近有急救医疗场所和人员,则会提高抢救率。老年慢性病预防和护理也是居民的主要需求。上门基础护理是目前家庭护理的主要形式,也符合居民的愿望。而口腔疾病是常见病,调查中有77.5%的居民希望社区护士能开展口腔卫生宣教。
3.2 重视居民对社区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 住处与最近的医院或卫生站的距离(x10)是各项社区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原因,可能是距离医疗机构越近者对医疗服务的了解和利用更方便和更多一些,对社区护理的需求就相对高些。目前有无疾病(x6)是口腔卫生宣教、牙病护理指导、眼病预防宣教等社区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家庭长期居住人数(x8)是社区紧急救护、儿童营养宣教、儿童常见病预防宣教、儿童生长发育监测等社区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家庭长期居住人数越多者对此4项需求越高。分析原因:家庭中人数多,则需要卫生服务的人数就多,这可能会导致居民更希望社区护理服务的开展。自觉健康状况(x7)是老年慢性病社区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自觉健康越差者对老年慢性病护理的需求越高。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家庭人均月均收入者对各项需求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社区护士应关注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及影响需求满足的因素:(1)掌握社区护理工作中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所需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2)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即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结合社区护士的实际工作需要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情况而制定具体的培训内容。培训重点要从疾病护理向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扩展。(3)现阶段以老年慢性病人的需求为重点导向,逐渐向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扩展。(4)增加社区紧急救护等社区护理服务项目。
【参考文献】
1 丁小萍,周 立,夏海鸥,等.护理本科教育增设《杜区卫生护理》课程的构想〔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19(1):35.
预防接种是指用人工制备的疫苗类制剂(抗原)或免疫血清类制剂(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接种到机体,使个体和群体产生对某种传染病的自动免疫或被动免疫。儿童的计划免疫是针对某些传染病采取按免疫程序有计划地预防接种,它是目的更加明确、管理更加科学、措施更加具体的预防接种实施。
我市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者,而我辖区地处城郊结合,具有交通便利、就业机会多等地域特点,更是引来了不少外来人口来我辖区打工居住,具统计,截止2013年6月,我辖区本地户籍人口 49363 人,流动户籍人口180606 人,人口的频繁流动、人们的经济条件、卫生风俗习惯、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预防接种重要性和免疫预防知识认识不足给我们的免疫规划工作造成了一定的管理难度。自2011年以来,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有效地提高了流动儿童家长的免疫预防知识水平,从而提高了预防接种率,现就我单位在对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中的健康教育所起的作用进行探讨如下:
1 进行建卡前宣教
1.1 妇幼保健科与孕妇学校合作,倡导积极参与相关课程,在课程快结束时适时的对预防接种的重要性进行讲解,让家长知道它是预防各种传染病的重要途径,是儿童抵御疾病的最有效手段;预防接种证是儿童入园入学的重要凭证, 为儿童建立预防接种档案是家长应尽的义务发放宣传单。并在妇幼宣教大厅放置健康宣教资料,供孕妇取阅。
1.2 入社区给家长和群众讲解各类疫苗的预防知识和儿童按年龄段应及时来接种哪些疫苗,在各村居及院内宣传栏进行一些有关计划免疫知识的宣传。介绍各种疫苗预防的疾病,如卡介苗可预防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可预防小儿麻痹症,麻疹疫苗可预防麻疹病,白百破疫苗可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病等。将过去一些儿童因未及时接种以上疫苗而发病所致的一些后遗症图像,以展版的形式进行展示和宣传等。这样可加大力度促进群众及时和进一步地了解预防接种的重要性。使他们能相互转告,并及时带小孩来进行预防接种。
1.3 利用每年“4.25计划免疫日 ”,设计、印制并发放内容多样的宣传单,包括家长须知,各种疫苗及预防相关传染病知识的介绍等,以深化人们的卫生防疫保健知识。
2 建卡时宣教
2.1 预检分诊人员
首先观察和了解婴儿皮肤是否有黄染、生病不适或免疫缺陷病等,如有以上情况不宜接种,待病好后再来。因生病期间接种疫苗后,由于有一些疫苗的副作用可加重小孩的病情,另外小孩在用药期间,可影响疫苗在体内的应答反应,而达不到良好的免疫效果。如无上述不适,填写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
2.2 登记人员
按建卡程序填写各种疫苗接种的预约时间,同时建立卡、证各一份,卡留科入档备查,证交给家长保存,告知家长预防接种证是儿童免疫接种的记录凭证,每个儿童都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证并接受预防接种,并做好各种疫苗接种程序的宣传:如儿童出生24h内接种乙肝疫苗第一针,1个月后第二针,6个月后第三针,儿童一个月后接种卡介苗一针。2个月后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第一次,3个月第二次4个月第三次。儿童3个月接种百白破疫苗第一针,4个月第二针,5个月第三针。儿童满8个月接种麻疹疫苗1次。并将上述接种程序打印成小纸条粘贴在接种证的第二面,使家长对接种疫苗的安排一目了然。并按预约时间来接种。
3 接种时宣教
接种人员接种疫苗后,对疫苗常见的不良反应宣教,首先将各类疫苗的作用和副作用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设制成表格,以墙报张贴和讲解的方式进行宣教。向家长们宣教传染性疾病的危害,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可避免传染病的侵袭,免除儿童及家长的身心痛苦,也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
4 接种后宣教
1.1调查对象:①社区居民:采用两阶段整群抽样,在上海市某街道27个里委中随机抽取13个,每个里委中随机抽取15~20户,共抽取了225户,实际调查了204户家庭的户主,回收率90.7%。②社区护士:随机整群抽样,在上海市9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机抽取20个社区,调查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科全体社区护士,共有111名,实际调查了108名,回收率为97.3%。③社区卫生管理人员:在上海市9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机抽取20个社区,调查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科管理人员,共20名,实际调查了20名,回收率100%。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资料用SPSS8.0软件分析,采用百分比描述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
1.3调查问卷:以社区健康促进模式为理论框架,根据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及相关文献资料设计调查问卷。对不同的调查对象采用不同的调查问卷,各问卷的主要项目都一致,有疾病护理14项、疾病预防7项和健康促进12项,共33项,随机排序;另有开放性问题。对居民需求和社区护士工作内容分别按程度或频度分3个等级调查。该组问卷由5位护理专家评定,效度和信度系数都在0.90以上。正式调查之前在小范围内进行了预调查。对居民的调查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上门进行,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调查由问卷制定者本人进行。
2结果
2.1社区护理需求:居民对社区护理的需求及社区护士与卫生管理人员对居民的社区护理需求的看法见表1。以居民是否希望社区护士开展各项服务为因变量(希望=1,不希望/无所谓=0),以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目前有无疾病、自觉健康状况、家庭长期居住人数、家庭月均收入、住处与最近医院或卫生站距离等因素为自变量。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住处与最近的医院或卫生站的距离、目前有无疾病、家庭长期居住人数、自觉健康状况是居民需求的影响因素(P<0.05),距离近者、患病者、家庭长期居住人数多者、自觉健康差者需求高。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均收入者对各项需求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社区护士工作内容:108名社区护士对自身工作内容进行评价。40%及以上者评价“经常做”的服务有4项:疾病护理方面的老年慢性病护理(51.9%)、上门基础护理(45.4%)、护理咨询(41.7%)、疾病预防方面的老年慢性病预防宣教(46.3%)。20%以下者评价“经常做”的服务有19项:妇女常见病预防宣教、儿童营养宣教、残疾人康复指导等。
3讨论
3.1居民在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3方面对社区护理提出高需求:调查显示57.4%及以上的居民希望社区护士在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3方面开展各项服务,68.5%以上的社区护士和17名的管理人员赞成各项服务为居民社区护理需求,说明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的需求高。以上反映居民的健康观念较强,在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的今天,开始重视自身健康。
3.2社区紧急救护和老年慢性病预防等是社区护理在3方面的主要需求:调查显示居民希望社区护士开展各项服务,前5位分别是:疾病护理方面的社区紧急救护、老年慢性病护理、上门基础护理,疾病预防方面的老年慢性病预防宣教和健康促进方面的口腔卫生宣教。社区护士对居民社区护理需求赞成的前5位分别是疾病护理方面的老年慢性病护理、心理护理、护理咨询,疾病预防方面的老年慢性病预防宣教,健康促进方面的心理卫生宣教;调查中一些管理人员指出目前居民对社区护理的主要需求为注射、配药和相关慢性病的咨询。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赞同老年慢性病预防宣教、老年慢性病护理和上门基础护理是居民的主要需求,但没有认识到社区紧急救护和口腔卫生宣教也是居民的主要需求。
3.3对社区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调查显示住处与最近的医院或卫生站的距离,目前有无疾病,家庭长期居住人数,自觉健康状况是部分社区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距离近者、有病者、家庭长期居住人数多者、自觉健康差者的社区护理需求高。社区护理服务应多考虑这些人的需求。
3.4社区护士工作内容应从对个体的疾病护理扩展到对家庭、群体和社区的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调查显示社区护士自身评价主要工作是疾病护理方面的老年慢性病护理、上门基础护理、护理咨询和疾病预防方面的老年慢性病预防宣教等,并参与一些其他工作。调查中不少人表示目前社区护士的最主要工作就是在卫生站内和上门进行肌内注射和静脉输液;上门基础护理是家庭护理的主要形式;老年慢性病护理是家庭护理的内容;某些中心因为社区护理开展较早及防保人员不足等原因,则社区护士会从事一些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以上显示社区护士目前工作主要是疾病护理中的家庭护理,较少考虑疾病预防,更少考虑对群体行为干预而达到健康促进的最终目标;服务对象主要是个人,考虑家庭、群体、社区还较少。用社区健康促进模式来指导,社区护士工作内容应从对个体的疾病护理扩展到对家庭、群体和社区的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核心是健康促进。[6]
3.5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增加社区紧急救护等社区护理服务项目:82.4%的居民希望社区护士开展疾病护理方面的社区紧急救护,将其列为第1位需求;而只有13.0%的社区护士和3名管理人员认为社区护士经常做社区紧急救护;社区护士的工作没有满足居民的社区紧急救护需求,应增加此方面的工作内容。另外对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3方面的其他各项服务,57.4%及以上的居民都提出需求,同时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认为此3方面服务都是居民的社区护理需求,说明这些服务从多方面考虑都符合居民的要求和利益;但对社区护士工作内容的调查显示51.9%及以下的社区护士认为自己经常从事各项服务,目前主要工作是疾病护理方面的家庭护理,参与部分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工作;社区护理工作只满足了居民的小部分需求,对居民的大多数需求都未满足;社区护理的发展要以居民的需求为导向,在此3方面积极开展相应的服务项目以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另外根据居民需求的影响因素,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社区护理服务。
【关键词】
现代科技手段;儿科; 健康教育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精神,夯实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从服务到沟通,从给药到宣教,从态度到行为,从生理到心理,涉及到患者的各个环节,儿科护理人员都力争做到安全、优质、满意为服务目标。儿科执行一年以来,存在最突出难以解决的问题是健康宣教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1影响儿科健康教育的因素
1.1儿科护理工作自身存在因素的影响儿科护理工作繁杂、任务重、要求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难度大,护理人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致使健康教育时间减少[1]。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存在差异,缺乏健康宣教的意识或能力不够,只是满足患者治疗,不带情感的机械式护理。
1.2患儿自身因素的影响小儿表达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配合护理要求;出于条件反射,患儿打针产生疼痛联想到白大褂,见到医务人员哭闹,导致家长为了安抚小孩,分散注意力不能很好接受疾病相关知识宣教,甚至为了照顾小孩的情绪不愿意医务人员过多的接近小孩,难以实行现场指导。
1.3陪护人员多,不固定,小儿自理能力差,陪护受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性影响,对患儿照顾方式存差异。文化层次高的家属对患儿的疾病健康知识求知欲高,对患儿疾病的病因,表现,治疗,护理,预防需要全面了解,对护理专业素质提出较高要求。面对留守儿童,陪护多为年老者,相对健康知识淡漠。没有主动求知的欲望,患儿的病情及治疗完全依赖医护人员。加之方言带来的沟通障碍和阅读能力限制,导致健康教育难以实施。
1.4住院治疗时间短,周转快 护士在短时间内需对多个患儿进行健康教育,没有足够时间与家属及患儿沟通,普及常识性知识,如小儿喂养及辅食添加、喂养方法,预防接种及新生儿抚触等。
1.5家长溺爱患儿,对护士提出过高要求,难以建立信赖关系 如静脉输液时,要求护士必须每次都能一针成功。若失败,家长会暴怒,认为护士无能,对护士的偏见和信任程度低。
因此,针对儿科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传统健康教育方式难以满足现代人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引进现代先进的科技教育手段(如:投影、幻灯、录音、录像、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传递教育信息。结合传统健康教育方式(口头语言教育,文字教育,示范性教育),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儿科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2现代科技技术手段的教育特点
2.1形声化,直观形象将图像、文字、声音,艺术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光、形、声迅速及时普及知识,加之形式新颖,内容生动、丰富,感染力强等特点,乐为人接受。且容量大,直观性强、形象的将几百字,上千字才能弄清楚的问题(如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护理、预防保健等)通过图像和声音简单明了清晰地呈现在患者面前,将抽象的概念,繁琐的文字描述,有声有色的表现出来,化无形为有形[2]。我们儿科护理面对的是特殊群体,沟通难度较大,加之大部分患儿又来自农村,更需要对农民加强卫生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面对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大篇文字宣传)可能会“望而生畏”,通过采用现代科技教育手段,可以化繁为简,将深奥难懂的疾病知识,浅显,生动地诠释出来。
2.2功能的多样性,再现性和广泛的适应性。现代科技教育手段,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化慢为快。能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反复播放。再现患者需要的疾病知识,加深印象。现代科技教育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住院部、门诊、社区可以用,家庭也能用,幼儿、儿童、青少年、成人、老年人群体能用,个人也能使用。既适合集体教育又适合个别化教育,灵活多样,简易方便,是最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教育方式。
2.3教育方式,方法的先进性,引用至医学护理领域,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健康教育信息,具有高效率,优质量的特点,是实现儿科健康教育的最优化,最有利的保证,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效率和队伍素质。
2.4经济方便,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共享资源,可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
3现代科技教育手段在儿科的应用
3.1软件我们根据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季节性流行病,如:毛细支气管炎、秋季腹泻、手足口病、肾炎肾病、过敏性紫癜、新生儿黄疸等,制作了针对各疾病宣教视频,内容包括疾病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护理、预防、保健技能(呼吸功能的锻炼,有效拍背的方式,皮肤护理)、以及科学育儿知识等(新生儿抚触,小儿辅食添加原则,喂养方法,预防接种)。收集的视频资料来自各大网站专家儿科疾病健康教育讲座视频和综艺节目的健康育儿视频(辣妈宝贝,宝贝一家亲),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运用现代计算机软件剪裁与合并、刻录等技术,增添儿童喜爱的卡通动画(喜洋洋,灰太狼,奥特曼)制作健康小贴士,分别提示疾病需防范的轻、中、重内容,创作适合儿童群体喜爱的生动的宣教片,具有吸引力,有很强的针对性,且是可行的。
3.2硬件作为三级医疗教学单位,我们贯彻温情式服务理念,病室有电视机,广播,DVD机,病区有多媒体教研室。有利于开展现代科技教育模式。
3.3实施每天晨间交班结束,由主班护士根据病区病种间断(9:30-10:00,10:30-11:00,16:00-17:00)播放各疾病的语音宣教。每天下午安排资质高的责任护士组织患者按病种10人左右到教研室观看教育视频,观看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讲解。观看结束,组织家属及患儿讨论,让患儿及家属提出问题,护士进行现场解答与指导,产生互动效应,达到解决患者共存的护理问题,掌握正确的护理技能。强调个体化教育,我们制作的视频,通过信息下载,可被携带走进家庭,社区,提高家庭科学健康育儿知识。疾病流行期间,杜绝疾病的传播。
4小结
在儿科优质护理工作中,采用全方位、立体化现代科技教育手段进行宣教,健康教育质量明显得到提高。其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易于激发家长和患儿学习的兴趣,为掌握疾病知识建立了基础;视听结合易于理解,便于记忆,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动画的立体性具有模仿性,准确掌握护理技能;广泛的适应性避免了方言障碍、文化局限,不受时空限制,又具有再现性,扩大了教育范围;按疾病种类宣教,按需宣教,既有适应性,又具备争对性,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效率;护理人员反复施教过程中,潜移默化提高护理专业队伍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基层儿童保健;行为发育;需求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对于婴幼儿保健方面的关注也随之提升。如今,婴幼儿的养护需求以及家属对临床工作者的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社区儿童的保健中对婴幼儿的家属其进行健康教育,保证婴幼儿保健活动的定期实施,能够有效地减少婴幼儿易感病的发生、提高新生儿的健康成长率、促进婴幼儿的行为发育等[1]。本文通过对社区儿童保健中婴幼儿发育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对婴幼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并保证其对婴幼儿发育期间的开展定期的保健行为,对于改善婴幼儿行为发育方面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随机抽取2012年1月――3月到我院进行儿童保健体检的社区婴幼儿120例,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观察组,B组为对照组,两组例数均为60例。所选取的婴幼儿在性别、年龄、体重、胎龄以及婴幼儿直系亲属的生活背景、教育程度、家庭构造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选取的婴幼儿均符合下列条件:①年龄范围均在6-12个月之间;②上述婴幼儿在母体内期间以及出生时均无传染性疾病或其他高危疾病;③两组婴幼儿的健康水平均为正常;④两组婴幼儿均未患影响行为发育的生理疾病或心理缺陷。
1.2方法将上述120例婴幼儿随机分为A、B两组后,对两组研究对象分别进行首次行为发育的评分判定,判定内容包括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能力、适应能力和社交行为五个方面[2]。对A组婴幼儿家属进行婴幼儿行为发育相关保健知识的宣教,并保证A组婴幼儿家属对该组婴幼儿按照宣教内容对进行行为发育的保健;对B组婴幼儿家庭不进行此类相关宣教。
对婴幼儿进行的行为发育保健知识应涵盖以下几方面:如何根据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特点来制定的相对的游戏,如何通过游戏的方式对婴幼儿的听觉、视觉、感受器、前庭蜗神经平衡感受器以及肢体运动协调能力进行训练[3]。
2结果
通过对两组婴幼儿的行为发育水平进行首次评价后发现,两组婴幼儿行为发育的结果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通过对两组对象进行第二次神经智能测试评价发现,A组婴幼儿在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能力、适应能力以及社交行为这几个层面较B组婴幼儿提高更为明显,差异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婴幼儿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期,也是婴幼儿生长发育最快速和最关键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加强婴幼儿保健对婴幼儿行为发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基层儿童保健工作中,儿童的健康检查及保健行为还没有像接种疫苗那样被家长所接受,大多数家长仍认为婴幼儿行为发育的保健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手段。同时,大多数婴幼儿家长对儿童保健的认知仍存在着局限性,认为婴幼儿保健仅仅是对婴幼儿身长、体重、头围等数据的测量。这些因素都造成了婴幼儿行为发育保健的宣传不到位,对我国婴幼儿保健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通过对上述婴幼儿行为发育保健的研究,不难看出,通过加强社区儿童保健中婴幼儿行为发育保健的宣教、提高婴幼儿保健行为开展的积极性,可以增强儿童家属的保健意识,使这一群体充分认识到儿童保健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改善了其传统喂养、教育的方法,促使婴幼儿生理和心理发面更加健康的成长和发育[4]。综上所述,对社区儿童的保健工作中开展婴幼儿行为发育保健的健康宣教是提高婴幼儿行为发育水平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李洁.基层儿童保健中婴幼儿行为发育的保健需求与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13(02).
[2]高燕勤,胡玲,曹文娅,张秀英,郭开英.儿童早期发展指导管理系统在儿童保健中的作用[J].江苏医药,2011(15).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儿童;健康教育;生存质量
作者单位:455000 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在小儿泌尿系统疾病中占第2位,我国部分省市、医院住院患儿统计资料显示,NS约占泌尿内科疾病患儿的21%~31%[1]。儿童NS好发年龄位3~5岁。此病病程迁延,容易复发,合并症多,儿童易产生持久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可高达30%[2],同时也可能导致家庭功能的改变。因此我科针对NS患儿制定了一系列健康宣教,初见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08年3月至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90例NS儿童,其中男51例,女39例,年龄311(4.82±1.63)岁。入选标准:符合儿童NS诊断标准;年龄311岁;发病2个月以上;使用激素治疗;父母具有一定得读写和理解能力;排除同时患有其他慢性病者。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按照一般的治疗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组运用个体化健康教育
1.2.1 由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24 h内完成入院评估,入院初期给患者介绍医院环境,消除其陌生感,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根据患者不同年龄、生理、心理、儿童教养、社会文化背景等制定出相应的教育方法,责任护士采取一对一宣教方式,反复讲解、结合书面形式教育,设置游戏进行互动及角色扮演。
1.2.2 营养治疗提倡:①蛋白质:正常量的优质蛋白即每日每公斤体重1 g。②每日每公斤体重供给的热量不少于126~147 kJ,为减轻高脂血症,应少进食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动物油脂,而多吃富含多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芝麻油及鱼油以及富含可溶性纤维素的食物如燕麦、豆类等[2]。③水肿时摄和低盐饮食(
1.2.3 心理宣教 由于本组患儿多为学龄期儿童,住院时间较长,采用暗示、鼓励、认同等方法鼓励患儿坚定意志,克服恐惧和自制力。查房或治疗时采用激励的口气激发患儿的好胜心和勇气。护士以诚恳的态度好患儿家长多交流,消除悲观、焦虑、抑郁情绪。向患儿家长强调他们的心理对孩子的影响,要求他们从内心自我开导,勇敢面对。向患儿及家长进行肾病综合征知识的讲授,给与心理支持和渐进形放松。并安排治愈的患儿现身说法[3]。
1.2.4 后期重点出院指导,特别是安全用药宣教,强调糖皮质激素规则用药的安全性,说明突然停药对病程或预后的不良影响,出院指导单写清楚患儿用药剂量及注意事项、休息及复诊时间。
1.3 效果评价 采用自行设计的肾病综合征患儿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调查问卷对出院前各组患儿及家属进行测试,得分80分以上为掌握,60分80分为部分掌握,60分一下为没掌握。并采用患儿生存质量表评价出院1月后的生存质量。该表18个指标组成,包括精神、睡眠、家庭理解与配合、心理、日常生活4个方面。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以P
2 结果
2.3 两组患儿生存质量的比较两组患儿在出院1个月时,其生存质量总评分几各因子项得分均较入院时有提高(P
3 讨论 肾病综合征病程较长,为使患儿及家属能够重视疾病,需要培养患儿健康心态,减轻患儿心理压力,增强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各种感染,不随意停药或减药,不擅自改变治疗方案,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个体化健康教育确保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保证了施教人员对患儿进行从入院到出院的系统、动态、规范而又针对性的健康宣教。系统全面地掌握其各项资料,能有效避免不必要的突况,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治疗性关系,提高患患儿假家属对护士的信任度和对治疗的主动性、依从性,从而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4],提高了肾病患儿的生存质量,同时也推动了专科护理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丁洁.肾病综合征诊治策略肾病综合征诊断进展.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6):401403.
[2] 吴临爱.综合性健康教育干预在高血压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护理研究,2012,26(7):17891700.
为了监测目前我县托幼机构中儿童健康状况及常见疾病的发病情况,现对我县2010-2011年19所托幼机构每年一次体检的结果,安年龄组将资料作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近2年本县19所托幼机构中大、中、小及托幼班的儿童共9613人次。
1.2 调查标准与方法 以托幼机构疾病统计方法为标准,通过每年对儿童进行全面体格检查进行调查。
1.3 标准统一 为保证质量,减少技术误差,固定有6名医师以统一的标准进行检查。血红蛋白检查采用WHO推荐的氧化高铁血红蛋白,取手指血检查。
2 结果
结果见附表。其余疾病如:扁桃体炎,肺炎、哮喘、湿疹、斜视、麦粒肿、中耳炎的患病率明显低于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患病率为0.8%)。经统计学处理,P0.01,我县托幼机构中儿童龋齿、轻度沙眼、上感和经度贫血的患病数与其它疾病有显著差别。
3 讨论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影响我县托幼机构儿童健康的前四位疾病为龋齿、沙眼、上感和轻度贫血。而各种疾病的患病率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龋齿、沙眼在托、小班较少,中、大班增多,而上感、轻度贫血则多见于小、托班,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
龋齿是影响儿童健康的最常见疾病,且发病率地托幼机构中最高,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牙髓炎、牙周炎、根尖囊肿、面部蜂窝组织炎等,影响小儿咀嚼功能及营养吸引;严重者还会造成至病菌引起的心内膜炎、肾炎、关节炎等严重全身性疾病。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坚持应用防龋喷啉液,坚持饭后漱口,重点在大中班中,通过口腔保健宣教,增强孩子自我保健意识,培训孩子刷牙的兴趣和自觉性,使用保健牙刷,教孩子正确的刷牙方法,使用含氟气膏等方法最大限度减少龋齿发生,并对家长进行宣教,督促家长带孩子去治疗龋齿。
【关键词】儿童计划免疫是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目的、有计划地使用生物制品,对人群进行预防接种,将抗原物质接种于机体,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达到控制和最终消灭传染病的目的。结合儿童计划免疫宣教,我院提高了儿童系统管理。
1、资料来源:
凡在我院产科住院出生的婴儿,以及其他公益性医院、民营医院出生的家住我院管辖社区的婴儿,及家住其他社区愿意在我院接种的婴儿。
2、建卡宣教:
2.1在给出生婴儿24h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的时讲解疫苗的作用和程序,同时告诉产妇,出院后按我院规定的时间带孩子来建卡和儿童体检,并将第一针乙肝疫苗接种回执单填写清楚交给家属,以便接种时带来建卡,同时问清家庭住址和是否愿意在我院接种。
2.2按建卡程序填写好各种疫苗接种的预约时间,证卡各一份,卡留科入档备查,证交给家长保存,并按预约时间来接种。
2.3介绍各种疫苗预防的疾病,如卡介苗可预防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可预防小儿麻痹症,麻疹疫苗可预防麻疹病,白百破疫苗可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病等。将过去一些儿童因未及时接种以上疫苗而发病所致的一些后遗症,以及感冒发烧不接种疫苗的一些健康常识进行宣教。这样可使群众进一步地了解预防接种的重要性。
3、接种前宣教
3.1为了小孩接种安全,接种前让儿童保健医生作健康体检,观察了解婴儿有无生病不适或免疫缺陷病等,如有以上情况不宜接种,或病好后再来。因为生病期间接种疫苗后,有一些疫苗的副作用可加重孩子的病情,另外孩子在用药期间,可能影响疫苗在体内的应答反应,从而达不到良好的免疫效果。
3.2宣教疫苗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如接种卡介苗后,局部不能浸温水,5周左右出现红肿及化脓点属正常反应,不能挤脓和擦药,让其自然结痂脱落留下卡痕。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前要空服2h,服苗后30min再进食,以免影响接种疫苗效果等。同时把各种疫苗接种程序进行宣传。
4、儿童健康体检
4.1儿童家长接受健康宣教知识后,主动带孩子到儿童保健科进行接种前儿童健康体检。了解儿童生长发育是否正常,给予评价。同时观察婴儿皮肤是否有黄染、生病否或有不宜免疫等,如有以上情况不宜接种,或待病好后再来。使儿童家长做到接种前儿童的健康状况心中有数。
4.2通过计划免疫宣教和儿童系统保健,对婴幼儿期、学龄前儿童根据体检情况,指导喂养知识及如何添加辅食,并对适龄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同时建立、建全了儿童管理卡片,完善了计划免疫档案,对儿童的表、卡、证进行了规范的系统管理。从而明显地提高了我院的儿童系统管理率。
1 流动人口公共卫生问题
1.1 孕产妇保健
孕产妇死亡为评估妇女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充分体现着国民健康水平,加强产前保健,对降低产妇死亡率有极大意义。分析表明,在孕产妇总死亡数及死亡原因中,与户籍孕产妇比较,非户籍孕产妇的死亡率更高,而死亡原因主要为产科原因,其中大部分为创造条件可避免或直接可避免。
1.2 传染病侵害
流动人口传染病侵害主要有疟疾、性病、手足口病、艾滋病、,麻疹和结核病等传染性疾病。与户籍所在地的城市居民对比,流动人口患传染病的几率较高。流动人口传染病患者大多没有固定的住所和工作,如果故意隐瞒病情而更换居住地及工作场所,则追踪治疗更难,加上其居住环境和从事职业大多是人口较密集区域,为传染病传播提供有利条件,致使更多人患病,危及公共卫生。结核病为临床主要传染病,对全球公共卫生及社会经济学有很大影响,流动人口卫生意识差,经济状况不佳,就业特殊,决定着在结核病规范性治疗上难度大,很多人员为就业选择隐瞒病情,成为疾病重要传染源。现阶段,麻疹减毒活疫苗应用较广,该病流行基本得以控制,但流动人口免疫接种率较低,较不规范,时常出现麻疹病例,在流入地流行;若外来儿童未及时免疫,可造成免疫空白,便于麻疹发生及流行。
1.3 职业安全
大多数流动人口为体力工作者, 企业为节约成本,减少开销,工作中未实施劳动保护,加上人员自身缺乏防护意识,造成许多安全隐患,时常发生职业安全问题,甚或导致流动人口致残、致伤和致死等。
1.4 食物中毒
由于流动人口收入低,就餐多选择无证、简陋的餐馆,食具不经消毒,食品交叉污染,引起食物中毒。据数据分析,流动人口在城市总人口食物中毒中约占50%以上,发生率高。
1.5 儿童计划免疫
儿童免疫接种一般按照户口进行分地区管理,许多儿童由于父母流动而脱离原户籍的所在地, 流入地在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方面管理不足,服务之后,加上父母缺乏保健预防知识,未重视计划免疫工作,致使计划免疫率低,或者免疫空白,加大计划免疫疾病的消灭和控制观察。
2 流动人口公共卫生管理现状
2.1 与户籍居民卫生服务有所差距
很多发达地区已逐渐重视流动人口公共卫生问题,但与户籍居民卫生服务仍有所差距,主要表现为经费投入不足,尤其是卫生院、区疾病防控中心,补贴较少,难以落实流动人口的疾病预防工作。此外,流动人口的数量大,暂住人口不登记或登记不详,致使管理困难;从事流动人口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人员较少,无法设置固定人员进行传染病患者服务与监测。流动人口传染病监测范围仍待扩大。流动人口无组织流动性和无序特点,加大传染病控制难度,患者去往医院就诊是传染病主要发现途径,针对疫苗可防传染病,医院疾控部门往往给予紧急接种,防止病情扩散,但是,流动人口工作和生活环境差,经济贫困,多选择收费较低的黑诊所及个体诊所,或自购药品,导致病情扩散,不仅危及自身健康安危,更对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由此可见,必须重视对流动人口的传染病监测,按传染病的周期性特点,针对流出地流行情况,科学制定传染病监测方案。
2.2 现有服务利用率差
部分发达地区逐渐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服务,主要涉及减少孕产妇死亡、传染病控制和儿童免疫等方面。北京市针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免费流脑疫苗及麻疹接种,对新发结核患者免费给予抗结核药物,并针对流动孕产妇设立了定点医院。但由于流动人群不固定,健康意识差,有关部门难以开展服务及监测,造成结核患者停止治疗、儿童接种间断等,现有服务利用率差,甚至引起部分传染病暴发。流动人口1 年内体检率低,在健康宣教、健康防护及职业安全培训等方面有待于改善, 尚不及国家政策有关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标准,说明流动人口并未完全享受过公共卫生均等化改革成果。0~6 岁儿童免疫计划及健康管理有所成效,但《儿童保健手册》和《预防接种卡》仍出现重复建册或重复建卡现象,四苗覆盖率和单苗合格率低,免疫水平差,致使卫生资源浪费。
2.3 健康宣教不到位
健康宣教是公共卫生重要部分, 贯穿卫生服务全程。当前主要存在宣教不到位、流动人口知晓率低、意识差等问题。流动人口是健康宣教的接受方,需积极参与配合宣教,但很多流动人口因工作、生活等问题,常常没时间接受教育,或者健康意识差,没认识到健康宣教及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导致健康宣教利用水平差。流动人口流动性特点,也决定着连续性健康教育有较大难度,人群依从性差。流动人口在健康防护及职业安全方面,现状期望有较大差距,有关健康防护及职业安全的意识较薄弱,仅有一小部分人群曾参加过健康防护及职业安全培训,了解过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或保护能力低。
3 如何加强流动人口公共卫生管理
3.1 制定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围绕公安核心,制定流动人口全国统一的信息管理制度, 将流动人口户籍管理列入日常户籍管理范围,做到流入地与流出地协同管理。掌握地区内流动人口真实数据,在各部门内实现信息共享,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及规范性。对现行《暂住证》制度进行改革,使其成为流入地流动人群的身份证明,确保流动人群登记和管理能纳入户籍管理范围。在流动人群中落实基础公共卫生服务,以此为契机,提高公共卫生的服务力度,提高流动人群健康水平。医疗卫生部门职责体现在工商、卫生、计生、公安、民政和劳动保障等,需在各个部门,含居委会和街道办等,建立起流动人群信息共享机制,构建共享平台,并下放至各部门权限,使其能在平台上获取或添加流动人口信息,从而方便管理部门快捷、有效地掌握人口健康动态及流动动态。公共卫生的人员数目是按户籍人口数所配备的,经费是按户籍人口的数量及流动人口估计数量配备,现有人员和经费已无法满足流动人口公共卫生管理,管理工作面临挑战。政府有关部门需加大对投入政策的研究,结合地区流动人口实际情况,增加配备人员和经费,减轻管理压力,确保流动人口成本-效益和成本-效率。
3.2 提高卫生服务利用率
在城市范围内对流动人口进行公共卫生宣传,提高其对卫生知识知晓率,充分认识到公共卫生重要性及必要性,在需要时正确选择医疗卫生机构获得服务,提高服务利用率及利用主动性。卫生部门应结合流动人口保健服务要求及经济能力,设计基本服务项目,保证服务内容的经济性与质量,使流动人口享受到质量高、价廉的卫生服务。流动人口的经济收入较低,职业病和传染病对其身体、家庭都有摧毁性打击,政府部门需不断制定、改善或修订计划,结合流动人口特点及情况,加强对群体的关怀及救助,防止流动人口因经济原因等放弃治疗造成疾病扩散。
3.3 加强卫生宣教
不同特点的流动人口, 公共卫生利用情况有所不同,卫生宣教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未实现全面覆盖,满足不了流动人口的知识需求及卫生问题。卫生部门应结合不同人群特点和需要,依托其他机构,制定多样化宣教形式和方法,从实际出发,针对流动人口工作特点、受教育水平及流动特点,给予有效、全面的健康宣教,提高人群保健意识,提高自觉参与卫生管理意识。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流动人口迫切希望获取健康防护及职业安全知识,但信息获取渠道有待完善,途径权威性低,仅能通过网络或电视获取。网络传播或电视传播大多带有商业目的,权威性及正确性有待考证,在流动人口健康指导上有局限性。利用社区服务、民工门诊、流动孕产妇分娩医院等,开展健康宣教。社区卫生机构为流动人口建立个人档案,定期健康体检,普及常见慢性病、传染病及职业病知识。在流动人口较多的工厂和企业,定期组织培训和讲座,宣传传染病及职业病预防控制知识; 在民工子弟学校进行传染病预防宣传活动,增强流动人群健康意识。
1 我市开展妇幼健康教育的做法
①婚前宣教。根据我市具体情况,我们开展了免费婚检。首先按标准创设健康教育环境,我们按《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基本标准》设立宣教室,环境温馨、优美,配置录像、影碟、录音、男女生殖系统解剖模具等宣教设备,墙面布置有婚育指导及避孕知识宣传栏,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还设有咨询室,便于一对一、面对面交流,满足前来婚前检查者的心理需求。 其次是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定期利用录像、墙报、知识折页进行集中宣教。对于个别提出问题者进行一对一教育,特别对异常情况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效果更好。再次文字教育。对欲婚男女发放《新婚指南》、生儿育女等宣教资料,宣教室还设有许多与婚育有关的知识折页,免费取阅。 健康教育内容着重从性保健、新婚保健、生育保健几方面入手,提供与结婚、生育及预防残疾儿出生等有关的生殖保健知识,并讲述遗传病的特点和遗传方式,常见传染病和性病的症状、主要用药及注意事项,以及婚检的重要性等,使欲婚男女认识到婚检不同于一般的健康体验;②妊娠期保健宣教。宣教对象主要为孕妇。形式采用举办孕妇学校、咨询等方式。内容包括:孕期生理卫生知识;产前检查的重要性;孕期用药对胎儿的影响及母体疾病与胎儿健康的关系;孕期的劳动、休息、营养等卫生知识。性生活的注意事项;孕妇心理健康对胎儿的影响;及的护理;常见妊娠并发症的防治;胎动计数的自我监测等。从而改善她们的认知方式,恢复自我认知能力,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的健康和谐;③围产期保健宣教。宣教对象是孕产妇或夫妻双方。形式上采用讲课、入户访视及咨询的方式。内容包括:分娩的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知识,使产妇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医生顺利分娩;产褥期卫生知识,使产妇掌握产后常见病的预防、医治常识;新生儿脐带护理及保健知识;哺乳及婴儿科学喂养知识;④计划生育与人口政策的宣教。宣教对象是结婚后至绝经期有生育能力的妇女或夫妻双方。形式采用讲课、观看录像。内容包括:宣传普及我国计划生育方针政策;普及人口理论知识;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知识;⑤科学育儿的宣教。宣教对象为儿童的父母或其他家属。形式采用讲课、提供资料,个别指导的方式。内容包括:优生、胎教、儿童营养、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儿童生理、心理、早期教育;⑥更年期保健宣教。更年期是每个女人都要经历的生理阶段,在这个阶段,身体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变化和不适的症状。预防更年期常见疾病,减少因此产生的心理问题都是更年期女性所关注的话题。宣教对象主要是更年期的妇女及其家属。形式采用讲课及咨询的方式。内容包括:。更年期生理、解剖知识;更年期心理卫生;怎样顺利度过更年期。从而帮助更年期女性平安、健康、快乐的渡过这一特殊生理变化时期。
2 我市开展妇幼健康教育收到的效果
①通过开展妇幼健康教育,降低了孕产妇和围产儿的死亡率及出生缺陷率;②健康教育是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水平的唯一渠道。我们在孕妇学校里教会孕妇进行胎动的自我监护。对筛查出来的高危孕妇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宣教,使她们认识自身的高危因素,主动配合治疗,接受监护。使许多高危因素得到了控制,高危发生率逐年下降;③健康教育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主要手段。妇女和儿童占我国人口的2/3,开展妇幼健康教育,保证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目前,健康教育已是广大群众的迫切需要。在这方面,我国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应该认识到,健康教育已成为健民强国的前提之一;④健康教育可以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平均期望寿命。健康教育不是单向传播,是教育者与受众双方共同参与,双向交流,能促进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方面和道德健康四者和谐一致;⑤健康教育投资少、效益大,适合我国国情,很值得提倡。
3 我市开展妇幼健康教育遵循的三个原则
健康教育是指以病人的健康问题为中心,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教育,使病人及家属了解、增进健康知识,改变不利于健康豹行为,解决存在的健康问题,促进病人的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根据这些霈求,我们在儿科病房为创建二甲医院积极开展了全方位的健康教育王作,报告如下。
1健康教育的方法
1 .1交谈
交谈是护士与患儿、陪人沟通的主要形式,在交谈时,护士态度温和、语言亲切。根据病人需求选择教育内容,可采用一对一的教学形式,也可多人同一问题的讲解或是病人家属提出所关心的问题,护士有针对性问答。通过交谈,不仅可以向患儿及陪人传授健康教育知识,而且可以传递爱心,增进护患关系,营造和谐的护患关系。
1.2技能的演示
护士指导患儿及陪人自我护理、保健和康复。如教母亲如何做好母乳喂养,如何为患儿拍背和做好皮肤护理等,示范时讲述概要,示范中分解步骤,反复多次,示范后让陪人模仿练习,并在一定时间内评价效果。
1.3陪人现身说法
安排同病房患儿及陪人主动交流经验,以达到宣教的目的。如让患儿家属互相交流护理高热患儿的体验。
1.4设立健康教育手册
我们科室通过在走廊放置制作内容丰富、简明易懂的各种疾病的书面宣教知识,张贴可爱的宝宝图画,同时将入院介绍住院须知的内容存放在方便的地方,以方便陪人阅读。对陪人提出的各种问题认真、耐心、详细的解释,以取得陪人的配合。
1.5发放健康处方
健康处方是以文字的形式描述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护理。我们科在走廊处存放有健康处方,患儿及陪人可随时获取所需的健康教育处方,以获得疾病的有关知识。
2健康教育的时间与场合
2.1常规时间护士可以在病人入院时、在给病人治疗、护理中或在出院时,根据患儿的需求进行。
2.2随机时间病人或家属提问时或遇到问题时,护士创造时机给病人做好健康教育。
2.3场合陪人或患儿已做好学习准备,患儿处于身体较舒适、心理很放松的状态时进行,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反之在患儿病情危重、家长焦虑或恐惧时进行健康宣教,家长无心听取,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3健康宣教内容
3.1患儿入院时,病区护士及时热情接待,帮助患儿及家属尽快熟悉病房环境,介绍主管医生、责任护士、住院须知等,稳定病人及家属情绪,促进护患合作,使之能够积极治疗和护理。
3.2针对不同疾病的相关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长讲解疾病的诱因、病因、临床表现、护理、预防保健知识,消除不健康的意识。
3.3做好用药指导介绍药物的作用、疗效、不良反应,特别对特殊用药应着重向家属交待清楚用药注意事项,如654―2药物用药后如何注意等。
3.4出院的健康教育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护士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宽,患儿出院时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出院时护士应详细交待疾病现状、继续用药、康复及定期检查和自我护理指导。
3.5病区护士长经常下病房征求陪人的意见,以检查健康教育落实情况和效果。
4体会
4.1通过开展健康教育,丰富了患儿和陪人的医学知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实践证明,通过健康教育,患儿及陪人积极主动配合治疗,自我护理保健能力得到提高,收到明显的社会效益。
郑州市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河南郑州 450053
[摘要]目的 探讨如何做好白血病患儿的健康宣教。方法 将我科室36例白血病患儿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新型健康宣教模式,对照组采用口头形式对患儿家长进行宣教。结果 实验组的口腔肛周感染率,定时复诊率,病人满意度明显提高,胰腺炎发病率,PICC堵管率明显降低。数据相比,差异有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健康宣教模式对于患儿的治疗及预后效果明显提高。
[
关键词 ]:白血病;健康宣教
[中图分类号]R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2(c)-0062-02
[Abstaact]Purpose Discuss how to prepare leukemia children with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I department 3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leukemia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xperimental group adopted a new mode of health educatio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oral form to missionary parents.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ral crissum infection rates, timing return rate, patient satisfaction h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e incidence of pancreatitis, PICC tube plugging rate is decreased obviously. There was an obviou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he data hav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a new mode of health education for the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children with effect is improved obviously.
[Key words]Ieukemia;Health education
急性白血病(AL)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大量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脏器。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等征象。急性白血病若不经特殊治疗,平均生存期仅3个月左右,短者甚至在诊断数天后即死亡。经过现代治疗,已有不少患者获得病情缓解以至长期存活。急性白血病是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而儿童白血病的病死率居第一位[1]。患儿要经历入院,确诊,化疗,PICC置管与维护,腰穿,出院,复诊等各个环节和阶段,每一个阶段对于整个治疗方案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医务人员,患儿及家长积极配合才能有效应对病情变化,降低复发率及感染率,提高治疗效果。笔者现将该科室36例急性白血病患儿的健康宣教情况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36例患儿均临床诊断为急性白血病,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8例,急性早幼粒白血病7例;女孩20例,男孩16例。患儿年龄最大为15岁,最小为1岁11月。患儿家长知识水平最低学历为初中毕业,最高为大学本科学历。
1.2 方法
我们将综合患儿及其家长对于健康宣教的接受能力,将36例患儿合理平均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将采用新型健康宣教方法:口头宣教,宣传彩页,公休座谈会,个体宣教四种宣教方法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宣教,对照组只采用口头宣教。最后我们对比两组患儿的口腔肛周感染率,定时复诊率,病人满意度,胰腺炎发病率,PICC堵管率,计数资料以c2 检验进行处理,检验水准α=0.05,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相关数据。
1.3 健康宣教形式和内容
针对刚确诊患儿,家长的心理压力很大,无论从身体,精神还是接下来会考虑的经济能力,入院时对疾病缺乏认识,对环境陌生感到焦虑和紧张,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的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得到经验最丰富的医护人员的医治;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而引起的焦虑与紧张,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反复陈述病情,担心遗漏病情变化,还有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而引起的焦虑,不安心治疗,要求减少检查或提前出院。这些都在心理上决定他们必然要经历五个变化阶段:震惊和否认期、愤怒期、磋商期、犹豫期、接受期。同时疾病的发展又要求他们尽快接受事实,积极争取时间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家庭管理方式呈忍耐型,持不乐观态度较高[2]。面对这种情况实验组我们采取以个体宣教为主的形式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的和家长沟通讲解,充分向患者家属展示人文关怀,从患者的角度让家属知道医院方面会给予最好的医生,最好的治疗,给家长心理安慰支持的同时赢得其信任。尽快的帮助家长矫正心情,理智的接受治疗。对患病儿童心理行为特征调查显示:男童主要表现为社会退缩、交往不良、攻击性;女童主要表现为抑郁、体诉、社会退缩。导致上述不良心理行为的主要因素为社会活动程度、疼痛程度和疾病稳定程度[3]。对此医护人员和家长应共同努力,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开始治疗关于穿刺,我们针对实验组将PICC方面的彩页发给家长,并口头讲解PICC实用的必要性。彩页结合儿童医院的性质添加了卡通、多彩、活泼等多个元素在其内,运用流程图言简意赅的展示PICC留置、维护、拔除的过程。
化疗药物对于家长来说都是很陌生,每输注一种化疗药物实验组的患儿家长都会收到一张针对这种化疗药物的说明彩页,彩页上罗列 该化疗药物的作用、副作用、注意事项,重点说明的星号标记。化疗期间的进补也是需要跟患儿家属沟通的,有的患者认为,“虚则补之”,白血病化疗后患,身体虚弱,只要是有补性的药物或食物,不分清红皂白,千方百计弄来进补,服用时也不讲剂量和配伍,也不分寒热虚实,来者不,,这都是不利于白血病的恢复的。白血病化疗后进补,应该辨证施补,有虚即补,才能获得最好的补益效果,胡乱忌口;一是忌之太过 ,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 ;一是否认忌口,认为什么都可吃。这两种认识都是不正确的。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需要营养,但有的食物还是不宜进食,不然就可能加重病情如进食油炸食物、猪头肉、烤肉易造成消化不良;进食辛辣食物如辣椒、生蒜、胡椒则有伤津耗液之弊;多吃高甜食物易使胃口不开;化疗期间吃温热及高脂食物易加重阴虚火旺症状。当然,也不能忌之太过,以防食谱太,不能满足营养需要,这也是需要向家属及时传达的。“护理是诊断和处理儿童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进而说明:化疗后护理阶段是诊断和处理儿童对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对后期跟进的治疗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给予重要的提示。问题也涉及方方面面,考虑到要更系统更快速的传授,我们采取公休座谈会为主的健康宣教模式。白血病患儿化疗期间骨髓抑制,免疫力下降,白细胞较低时易合并感染,要做好保护性隔离,告知家长保持病室干净整洁、空气新鲜。骨髓抑制时安置单人房,每天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30min/次。减少探视,陪护疑似感染的远离患儿。所有化疗药物都有副作用,但化疗药物对黏膜损伤非常严重,尤其是口腔黏膜和肛周黏膜,患儿晨起,三餐前后,睡前要用生理盐水漱口,预防口腔感染,会自己漱口的患儿,我们亲自做示范,教会他们漱口,仰头,左右摇晃,鼓起颊部,使每个部位都充满漱口液,保证漱口质量。有条件时每日洗澡一次,勤换内衣裤,保持床单位清洁,病情重的患儿可用温水擦浴。患儿应戴口罩,避免去人多的公众场合,使用的餐具每餐后需消毒,饭前便后洗手,保持皮肤和外周等部位的清洁,避免擦伤,磕伤,每日用温水坐浴早晚各一次,大小便之后各加一次,预防肛周和皮肤感染。病房每天通风半小时以上,定期紫外线消毒,预防肛周和皮肤感染。血小板低下时减少活动,避免激烈哭闹,避免磕碰,注意观察患儿大便的性质,饮食要求以流质为主,不吃坚硬带刺的食物,鼻出血患者可每日三次薄荷油点鼻,棉条塞住压迫止血,禁用手挖鼻孔,牙龈出血不刷牙[4]。患儿门冬酰胺酶化疗期间应低脂饮食,避免诱发胰腺炎。出院时,发给实验组患者家长名片性质的彩页,提醒家长随时复查,准确及时的服药,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生活要有规律,注意营养,保证充足睡眠,避免一切感染因素,并附上科室联系方式,方便及时询问。对照组实施出院时口头交代。
2 结果
由表1可见,采用新型健康宣教模式后患儿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其中抑郁自卑所占比例较前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护理白血病患儿中,护士不仅是技术操作者,还是健康教育着,健康协调者,健康咨询者[5]。高质量的健康教育可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增强治疗效果,做好健康宣教可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护士在病人心目中的地位,护士是医嘱能够执行的基础、专科的护理知识、专业的护理技术及熟知各种操作规程及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做到稳、准、轻、快、敏捷。操作时能够不强迫、恐吓,帮助患病儿童消除恐惧感,保持愉快的情绪,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以便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护士要经常深入病房和患者交流,增加护士和患者的接触机会,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促进沟通[6]。这都有利于社会及病人进一步认识护理工作,并且也能够更好的深入病房和病人交流,以获得有关病人病情的信息,了解病人的疑虑,及时解决病人存在的问题,向家属和病人解释病症的原因、治疗原则、注意事项并进行饮食生活指导、健康教育指导。护士也在工作中体现了自我价值。健康宣教应贯穿护理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对36例白血病患儿及家长的健康教育,家长及已具有接受能力的年长儿能够掌握白血病的基础知识,发病趋势,化疗方案,病情观察要点及突况的应对措施,从而能够减少感染率,胰腺炎发病率,PICC堵管率,提高定时复诊率和病人满意度,有效的节约了经济费用,延长了病人的生存周期,从而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患儿早日康复。
[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孙玉倩.恶性肿瘤患儿家庭管理方式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9):69-70.
[3]张本山.学龄期白血病儿童心理行为特征调查和影响因素.2013,19(1).
[4]吴淑君.白血病患儿的护理方法[J].中国保健营养.2013(1):1004-7484
[5]崔焱.儿科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7 .
【关键词】健康教育;计划免疫;目的;实施效果
根据国家规定免疫程序的计划免疫工作,是指有计划利用疫苗预防接种,增强人群免疫力,尤其是儿科的保健基础,对于降低感染性疾病、控制儿童并发率、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健康教育作为计划免疫工作的有效促进手段,在临床上应广泛推广。笔者选取医院所管辖区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接受免疫接种家长1800例,以各种形式给予免疫健康教育,旨在探讨健康教育应用于计划免疫工作的目的与实施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所管辖区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接受免疫接种家长2800例,其中男性700例,女性1100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38.4±7.8岁,文化程度:1150例大专及以上、550例中学及中专、80例小学、20例文盲。
1.2方法
1.2.1接种前仔细收集家长基本信息,主要包含计划免疫的一般情况、认知水平,制定针对性的宣教形式。向儿童家长、产妇详解而儿童多发性疾病、常见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方法,同时宣教一些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特点、注意事项等。通过画报、网络、图片、宣传册子、照片等形式,给予针对性健康教育,介绍计划免疫基本知识给家长,根据不同年龄段,介绍各种免疫基本信息、接种方法,以使家长了解接种重要性[1]。
1.2.2接种时在接种时,向家长详解有关疫苗接种适应症、禁忌症、疫苗名称、接种时间、接种作用、注意事项,以及接种后会出现不良反应和处理方法。同时,需告知家长应在儿童身体处于健康水平条件下,方可进行接种疫苗,获取家长配合,提高接种率,防止促发副反应。
1.2.3接种后完成接种后,当天给予儿童充分休息,不洗澡、多饮水,仔细监测儿童体温变化、局部反应。如果儿童体温大于38.5摄氏度,可服用退热药物。若出现轻微局部反应,无需给予特殊处理。若出现严重局部红肿,可采用干净毛巾进行热敷,如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应及时就医,防止出现不良反应[2]。
2结果
经过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家长、儿童的配合实施,提高了家长计划免疫知识的主动性,了解疫苗接种的禁忌症与适应症,以及接种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实现预期目的。儿童建卡率为100%,计划内儿童免疫苗接种合格率为99.3%,计划外免疫苗接种率为93.6%,在接种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感染性疾病。
3讨论
因生长发育关系,儿童的机体、免疫系统等均无发育完全,属于传染病易感人群,对于传染病的预防,最有效的方法即及时接种疫苗。疫苗接种指将疫苗制剂接种到人或动物体内的技术,使接受方获得抵抗某一特定或与疫苗相似病原的免疫力,借由免疫系统对外来物的辨认,进行抗体的筛选和制造,以产生对抗该病原或相似病原的抗体,进而使受注射者对该疾病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近年来,随着疫苗接种技术的进步,接种后保护率达92%以上。然而大多数儿童家长缺乏对计划免疫的相关认知,仅接受I类免费疫苗,对于非规定类、接种率较低、费用较高的II类疫苗,主要呈现一种不支持、不理解的状态,许多家长持有一种有病现治、无病不防的态度。例如,有些家长明知宝宝有接种禁忌证,但仍心存侥幸,接种前不向医务人员说明情况,这样接种疫苗是十分危险的。所以,对于所有家长,特别是儿童母亲、育龄期妇女、孕产妇,实施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健康教育的目的:①通过多样化健康教育形式,提高免疫接种率。设立疫苗知识宣传栏、宣传牌于计划免疫候诊厅,可使家长直观化的了解接种疫苗的禁忌症、适应症、年龄范围、时间范围、接种后不良反应与处理方法。同时,利用宣传单的形式发放给家长,可使家长了解接种的重要性。接种儿童加重可能是老年人,应强化口头指导教育,在接种疫苗前,向老年人细心讲解,以提高接种工作的配合性、主动性。②强化流动儿童家长健康教育,保证疫苗的及时接种。因我国城市流动人口较大,增加了计划免疫的难度。因此,计划免疫人员熟悉、掌握辖区内流动儿童情况,做好相应的记录,定期到家发放接种疫苗的相关知识手册,并向家长细心讲解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使其了解接种疫苗作用,提高疫苗接种主动性、接种率、及时率。③通过加强计划免疫人员健康教育培训,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在常规培训中纳入健康教育培训,每周开展业务学习,选择不同方式,轮流培训每一个计划免疫人员,向其培训健康教育工作方法、相关知识,不断更新知识,要求培训人员作出学结,鼓励提倡合理化建议。疫苗接种存在途径差异,对于接种针头类型、针头大小、接种部位、接种角度、接种深浅等,均有严格要求。例如,在接种百白破疫苗时,若接种部位太浅、疫苗不均匀,极易导致无菌性化脓感染。在接种卡介苗疫苗时,若误注入肌肉、皮下,极易导致局部淋巴结肿大、局部脓肿等。因此,在计划免疫的实际工作中,必须加强健康教育,同时加强三查七对,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接种疫苗,避免发生疫苗错种、漏种、误种献血,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4]。
健康教育的实施:健康教育是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进行社会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接种疫苗健康教育工作是由社会不同结构的成员组成:接种疫苗人员、家长、政府、群众等等,同时存在各种文化程度差异,所以,我们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必须按照各类人群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起点,设计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既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学习,在接种疫苗工作中实施健康教育,是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如宣传栏、宣传手册、口头宣教等形式,使儿童家长可提高对疫苗接种的认知,充分了解接种疫苗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解决接种率、及时率等问题[5]。在本组实验中,经过分析后得知,儿童建卡率为100%,计划内儿童免疫苗接种合格率为99.3%,计划外免疫苗接种率为93.6%,在接种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感染性疾病。
综上所述,针对计划免疫工作,实施健康教育,目的在于提高接种率、接种及时率,可提高儿童的接种率,降低传染病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晓艳,岳秀艳.健康教育入社区提高儿童计划免疫质量[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1):2047-2048.
[2]陈伟,朱向军,高志刚,等.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认知情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4):466-468.
[3]张兴玉.系统化健康教育在儿童计划免疫中的作用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9):1109-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