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态学的研究方向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对外汉语专业 文化方向 泰语教学 教学现状
自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开办以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地处该区域桥头堡位置的广西,人文传统、生活习惯、地理位置与东盟国家接近,成为中国与东盟教育合作交流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双方高等教育合作方兴未艾,中等教育合作得到拓展,职业教育合作不断延伸。广西与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开展职业教育合作不断升温,并取得可喜成就,跨国培养的实用型技能毕业生成为热门人才,大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河池学院中文系从2009年开始开设了对外汉语(泰国语言文化方向)专业。
1. 河池学院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泰语教学的现状
目前河池学院中文系对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泰语课程制定的教学大纲是:第一学期学习《基础泰语》上16周,每周2个学时,共32节课;第二学期《泰语视听说》及《泰语写作》上16周,每周2个学时,共32节课;第三学期学习《泰语翻译》,上16周,每周2个学时,共32节课。
针对该教学大纲,教师给学生订了4本教材,分别是:
第一个学期《基础泰语》,让学生复印了一本内部版的学习泰语基础的资料。该资料系统全面地将泰语最基础的语音知识归纳在一起,让泰语零基础的学生比较容易地去接受和学习。
第二学期《泰语视听说》使用的是《泰语三百句》,北京大学出版社,傅增有编著。此教材主要是为了使初学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掌握泰语日常用语而编写的,每课配有场景对话,提供一个生动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开口练习巩固知识,非常适合初学者使用。
第二学期《泰语写作》没有给订阅教材,其原因是目前国内市场上没有关于《泰语写作》的教材。
第三学期《泰语翻译》的教材是《实用泰汉翻译教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高彦德、李志雄主编。该教材以介绍泰国国庆与文化为主,每课由教学重点、课文、词语注释、重点句子翻译注释、练习和补充词语等七部分组成,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泰国文化的学习及翻译练习,有效地提升泰汉翻译能力和语言转换水平。《泰汉翻译理论与实践》,重庆大学出版社,梁源灵主编。该书包括翻译概论、泰汉两种语言的对比、词义的选择和运用、翻译的技巧、翻译中的增补、省略和重复等进行简明扼要的理论阐述,让学生能从大量的实践中领会到翻译的技巧,加深对翻译理论的理解,从而提高翻译水平。
2.问题所在
任课老师根据教学大纲给学生订阅的教材基本上符合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但考虑到泰语是小语种,其国内的教材市场提供的书籍还远远不能满足泰语学习的需要,因此比较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少之又少。比如第一个学期任课老师给学生使用的是复印的资料,是根据学生的零基础的情况来定的。泰语的难点是语音,往往拼读课文比理解课文难。但由于周学时只有2节,学生每周只上一次课,时隔一周再来学习,很多音都忘记或者读偏了。《基础泰语》只开设一个学期,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需求。往往这本教材上的东西还没有学完就得换科目换教材了,基础的东西没掌握,何谈进一步学习其他东西?因此《基础泰语》的课时量不够,教师很难把握教学的进度,学生也很难掌握好泰语语音的基础。
《泰语视听说》这门课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必须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拼读没有问题,单词积累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才能开设,而教学大纲却把该门课程排在第二个学期来进行。这样安排不够科学,其原因在于学生只上了一个学期的课,语音部分才刚刚结束,就要进行视、听、说的训练,在学习的链接上是脱节的、不切实际的。而且在排课的时候,该系也没有安排有多媒体教室来给学生上课。
《泰语写作》是针对高层次泰语人才才开设的一门课。比如语文课,会对连句子都不会造的学生开设作文课吗?学生的泰语还未达到写作的水平,开设这门课就显得没什么意义了。
《泰语翻译》教师给学生订了两本教材,《实用泰汉翻译教程》是高等院校中文对外汉语专业的必修课教材,此书可使用一个学期,但是必须保证周学时达到4―6节才能学完。《泰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是让学生自学的一本书籍,目的是扩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非泰语专业的学生中,没必要开设这门课,因为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谈不上翻译。翻译学讲究“信、达、雅”,根据学生的泰语水平,最基本的“信”都很难达到。
3.解决问题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解决以上问题的相应对策。
3.1修订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对语言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作出选择,其主要任务就是确定教学内容,并为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细化处理。大纲除了要对语言内容和语言要素进行描述外,还要设计语言的其他内容,并且反映语言的教学理念、形式和方法(范爱克,1975)。教学大纲的制定是针对学习者而言的,其出发点就是适合学习者的实际语言水平,符合学习者对语言使用功能的要求,而且也要指明适合学习者学习习惯和要求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目前的教学大纲对学生的泰语学习目标要求较高,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而且没有明确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其规定的教学内容不实用,不能反映出学生学习泰语以期实现交际目标的要求。因此,修订教学大纲,使新的大纲教学适合学生零起点的泰语水平,满足学生实现交际目标的要求,教学理论和方式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是改变中文系泰语教学状况的当务之急。
建议重新拟定的泰语课程的教学大纲为:第一学期学习《泰语语音》,16周,每周4个学时,共64节课;第二学期《基础泰语》,16周,每周4个学时,共64节课;第三学期学习《综合泰语》,上16周,每周4个学时,共64节课;第四学期学习《泰语视听说》,上16周,每周2个学时,共32节课。
3.2选用适当的教材。
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重新选定了一套教材(廖宇夫编,《基础泰语》(1―3册),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出版,该教材(附MP3光盘一张)。这套教材从语音、词语、句子到文章整体性、连接性比较好。不像以前使用的教材,一本教材跟另一本教材链接不上,教学内容繁杂陈旧,句子冗长,语言缺乏时代性,导致教材缺乏趣味性和科学性,失去针对性和实用性。而且整套教材包含了泰语语音、泰语基础、泰语听力、泰语口语的内容,教师就不用根据不同的课程名称来选不同的教材,学生也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去适应教材。
3.3采取传统课堂教学和多媒体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根据修订的教学大纲,结合选取教材的特点,教学方式也应该随之而改变,采用传统课堂教学和多媒体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两种课堂教学形式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提高,使学生的泰语学习处于良性上升状态。
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从根本上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基础语言理论知识和形成较为系统的泰语语言体系。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方式和长期以来养成的学习习惯;二是为多媒体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认知法的教学原则之一是“母语是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应该在教学中加以利用,必要是通过母语与目的语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规则”,而且,“把新的语言材料跟学生母语和目的语已有的知识衔接起来,跟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选择和创造合适的情境教学”。因此,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泰语语言的基础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地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多媒体课堂教学可有效实践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两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是两种教学理论体系的结合,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既可促进和完善学生基础泰语知识的学习,又可加深他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而且通过多媒体提供的教学材料,进一步了解泰国人民的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等,从而激发学习泰语的内在动机,提高对泰语的学习兴趣。
3.4采取平时与期末、口语和笔试相结合的测试方式。
根据前面谈到的修订教学大纲、选用适当的教材、采取传统课堂教学和多媒体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建议采用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相一致的测试方式:采取平时与期末、口语和笔试相结合的测试方式(具体细节不是本文讨论的话题)。教师把平时学生的课堂表现列入测试分值之一,能有效地督促学生平时的学习;而期末的成绩则是一个学期阶段整体效果的显现;口试与笔试的结合则可以更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和交际能力,这一反拨作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该测试方法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也符合学生的要求。
4.结语
对外汉语专业的很我学生刚进校就把注意力放到了新专业学习上,大部分学生的对新的课程倍感兴趣,可是教学大纲制定的不合理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所以,本文通过对河池学院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泰国语言文化方向学生泰语教学状况的分析,发现该系泰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并且希望对对外汉语专业泰语语言文化方向学生的泰语教学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医学生 就业指导 就业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而医学毕业生更是首当其冲。部分医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过大、就业期望值过高以及医疗机构对员工招聘条件的要求日益苛刻,这一切均上调了医学本科生就业的难度系数。
1 研究方法及内容
1.1 研究方法
项目团队主要通过调研、比较等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记录的形式,调研在校医学生和医疗工作者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认知程度以及用人单位的聘用标准等;比较法主要应用于不同专业的医学本科毕业生之间就业能力的对比,以及项目志愿者参与前后就业能力、就业心理状态的对比。
1.2 研究内容
(1)用人单位对医学毕业生的看法。课题组通过对多家用人单位的调查,了解其对近几年所招聘的医学毕业生的评价,研究当前医学毕业生就业素质及就业能力的全面性与实用性,弄清当前医学毕业生与医疗卫生单位之间的供需关系。(2)以江苏省在校医学生为调研对象,包括南京医科大学、南通大学医学院、苏州大学医学院、徐州医学院四所院校的在校生,通过问卷形式调查当前医学生对自身职业素养的认知,从而了解医学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水平。(3)就业形势与医学生专业态度相关性的调查研究。对当前医学生所持有的就业态度及毕业生就业形势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探究其间的关联性,为各大医学院校提供科学、合理的教学培养建议,同时为在校医学生提升自身能力提供理论标准。(4)以“模拟就业招聘”、“就业形势主题辩论赛”、“医学生自荐书征文比赛及指导交流”活动为基础,对志愿者进行短期培训,对比志愿者参赛前后就业心理和能力的改变,探寻更为有效的医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法。
2 项目实践
(1)问卷调查。项目自2012年5月实施以来,共发放6类共计3000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涉及江苏省4所医学高校、6个医学专业,其中男生约占64%、女生约占36%。足量的样本确保了调研结果的真实性,为更深入地探索医学生就业心理奠定基础,并针对性地提供培养医学生就业能力的创新性方法。(2)活动开展及志愿者培训。主题辩论赛、模拟面试、自荐书比赛分别在2012年9月、10月、11月依次开展,活动开展期间,课题组特地邀请学校的相关领导、老师对志愿者进行短期培训。(3)调查数据的处理。在问卷分析方面,团队采用excel、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作分析,以更为直观、准确地体现调查结果。
3 研究结果
3.1 用人单位对医学毕业生看法调查(总500份,实际回收435份,无效问卷42份)(表1)
3.2 医学生职业素养调查(总1000份,实际回收980份,无效问卷26份)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64.43%的学生因家庭因素或高考分数限制而非自愿学医,且经过三年的学习后仍有21.18%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64.2%的学生不注重理论知识,平时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调查中,58.97%的学生心态较消极,且有71.1%的学生对自己未来没有任何规划;81.3%的学生认为就业及今后的工作发展要靠自身不断努力。在就业信息获取方面,58%的被调查者主要借助网络搜集就业信息,42%的医学生获取信息途径来源于父母亲戚或朋友介绍或其他。
在职业素养的认知程度上,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的重要性依次为78.47%、54.67%、50.99%和52.13%;在日常生活中,仅有31.29%的学生能按照各种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49.01%的学生较为注意日常职业素养教育和考核; 24.38%的学生认为会选取优秀学生代表作为自己的榜样,以激励自己。
4 结果分析与建议
4.1 结果分析
4.1.1 用人单位对医学毕业生的看法
从表1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普遍良好。其中在“能否胜任工作”、“接受新知识能力”方面给予评价较高,系因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毕业生工作压力较大,工作态度积极。68.8%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们的职业道德意识较强,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并认为在所有职业素养中,职业道德最重要(91.48%),其次是职业技能(85.80%),可见医疗卫生系统对医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4.1.2 医学生心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高压低储,眼高手低。在当前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部分用人单位的“理想职位”对人才要求较为严苛,这与毕业生们“高分低能”的现状相互矛盾,遂造成毕业生就业的迷茫和不自信,形成“高压低储,眼高手低”的现状。(2)信息获取不到位,规划意识淡薄。调查显示,58%的被调查者主要借助网络搜集就业信息,42%获取信息的途径来源于父母亲戚等关系网。另外,71.1%的受调查者表示对未来没有任何规划,可见医学毕业生就业的盲目性与其对自身定位的缺失。(3)求职技巧缺乏。95%以上被调查者都意识到个人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但仅有31.29%的同学真正按照标准素养严格要求自己。没有基本的专业素养,也就无法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从而阻碍毕业生对求职技巧的学习、运用与掌握。
4.2 建议
4.2.1 加强医学生自身就业的主观能动性
医学生对就业要树立良好的心态,要平和、理性、积极、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毕业生应当意识到缺乏主动性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主动出击,这无论是对毕业后的求职还是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4.2.2 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加强就业心理干预
从用人单位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很有必要,这不仅体现在书本知识的教育上,还应充分利用医学生见习、实习的机会强化医德教育和医患关系矛盾处理的指导。此外,还应重视医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问题,调动相关部门的积极性,通过以下几方面切实做好就业心理部分的指导,全面提高整体素质:(1)积极搭建素质拓展教育平台,不断优化就业指导服务,让所有医学生都能充分利用大学教育资源提高其综合能力,增加毕业生就业机会。(2)根据医学生个体需要,不断强化人才培养体制,将就业普遍指导与个别指导、特殊指导结合起来,突出就业指导帮扶重点,不断优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坚持就业指导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就业指导人员的定期考核,着力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3)稳定就业渠道,广开门路,做好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对接工作。
4.2.3 全面衡量医学生素质,提高社会关注度
当前,医疗单位普遍对学历要求较高,三级医院甚至部分二级医院拒招本科生,且有上升趋势,这让许多优秀本科毕业生的才能无处施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才资源浪费。如果部分医疗机构适当降低招聘要求,接纳本科毕业生,这不仅有利于就业体系的构建和优化,对医疗单位本身的发展也是一项长远投资。此外,近年来医患关系矛盾的不断加剧,使部分毕业生对医生职业产生畏惧心理,媒体、社会及相关部门应积极重视这一现象,平衡好医患双方的利益,给各学历医学毕业生以机会。
*陈玮为本文通讯作者。
L芸翁猓航帐「叩妊4笱导葱卵盗芳苹钅?012JSSPITP1876
参考文献
[1] 周永健.论大学生的就业主动性.长沙师范学校学报,2010.4.
关键词:恢复生态学;生态园林;西方园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恢复生态学的定义及内涵
1.1 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恢复是由Leppold于1935年倡导的,恢复生态学这一名称最早是Aber和Jordan两位英国学者于1985年提出的。按照美国生态恢复学会(Society forEcological Restoration)的定义,生态恢复是帮助生态整体恢复和管理的过程,生态整体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结构、区域、历史的环境以及可持续的耕作实践等的临界变异范围。
国际生态恢复协会(SERI)对生态恢复的最新定义为:帮助退化、受损或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Dobson等将恢复分为修复(Rehabilitation)和自然过程(Natural processes)或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两个层面,也就是恢复生态学中的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理论。自我设计理论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随着时间的进程,退化生态系统将根据环境条件合理地组织自己并会最终改变其组分。而人为设计理论认为,通过工程方法和植物重建可直接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但恢复的类型可能是多样的。
我国植被恢复实践工作者余作岳等给恢复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理的学科”。
1.2 恢复生态学的内涵
单纯从恢复生态学的定义,重在生态的恢复。根据生态系统退化的不同程度和类型,可采取不同的恢复方式,通常有恢复、重建和保护三种形式。恢复、重建也可概括为生态的修复,通常恢复生态学注重研究的是生态的修护,而忽略了保护。
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仅仅帮助退化、受损或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是必须的,但是被动的。解决导致退化的根源,胜于解决表现的症状。将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退化的生态过程及其机理等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搞清,防止或减缓生态系统的退化,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是主动的保护。将保护与修护有机结合,保护为先,保修并举,变被动为主动才是恢复生态学更深刻的内涵。
2、生态园林的内容
伴随着人们亲近自然的兴趣的加深及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城市美化的层次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美化上,而是期望城市的美化需要建立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之上。因此,出现了生态园林的概念。生态园林指的是以继承和发扬园林美化为基础,综合运用现代技术和审美概念,使设计完成的园林不仅仅满足美学需要,也要满足生态需要。生态园林在城市的建设一方面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完善的生态园林需要满足景观性原则、生态平衡原则、生态位原则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原则
3、西方生态园林的发展历程
西方园林设计的早期,深受东方园林设计传统理念的影响,主要以装饰性的植物以及较单一的园林布局为设计特色。但是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工业的迅速发展,环境日益恶化,迫使人们不得不探索不同的途径来保护生态环境。因此,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园林设计思想形成并融入到西方园林设计当中。在生态园林设计理念的引导下,西方园林设计逐步形成了不同的设计特色。对于西方国家而言,18世纪是一个工业革命与城市化早期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学家开始思考如何避免人与自然的完全脱离,与此同时,受到我国自然山水园林设计的启发,西方的自然风景园林开始盛行。正如唐宁对西方自然风景园林设计的描述中所提到的,“在自然界中选择最美的景观片段加以取舍,去除所有不美的因素”。西方园林生态设计思想的发展史始终贯穿着景园建筑师对生态环境高度的责任意识,以及敢于运用新技术、新思想开拓改革的创新意识。因此,西方生态园林设计在恢复生态学影响之下,不断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靠近。
4、西方园林设计中的恢复生态学理念体现
4.1.田园城市
19世纪中后期,英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基于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大造成交通拥堵、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在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之后,由被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定义为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1903年,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Letchworth)在距伦敦56公里的地方建立。随后,又距伦敦西北约36公里的韦林(Welwyn)建立了第二座田园城市。田园城市是恢复生态学思想影响下,西方园林设计拉近人与自然距离的初步实践,为推动园林设计融入恢复生态的理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今后的城市规划提供了理论指导。
4.2.变废弃地为公园
上个世纪中后期,一些艺术家着力发掘自然生态的美感,开始走出画廊,走出人们共同生活的城市与乡村,走入偏远的沙漠或旷野,将艺术创作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创作出大气蓬勃的艺术作品。这个将废弃地变为创作舞台的举动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美感的审视,纷纷投入到对自然生态的关注之中。这种大地艺术虽然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干预,但是并不影响这块地方的自然生态恢复过程,而且这块地方的生态恢复借助艺术给人们带来的冲击力赢得了人们对这块大地生态恢复的关注,会在一定时期内采取措施来帮助其恢复。大地艺术逐渐成为各种废弃地更新、恢复、再利用的有效手段之一,极大地推动了生态园林设计的研究。最典型的实例即是德国拉茨的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其原址是炼钢厂和煤矿及钢铁工业,使周边地区严重污染,于1985年废弃,而后被改造为以煤―铁工业背景为主的大型工业旅游主题公园。在该公园内,原炼钢厂、煤矿工业废弃的贮气罐、混凝土料场、仓库和厂房都被用来作为活动和娱乐场地。该公园以废弃地为背景设计了景观公园,不仅没有对该地的生态恢复造成阻碍,也使后代了解了重工业对环境的影响。
4.3.尊重植被
恢复生态学影响下的西方园林设计对植物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更加重视,这一点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留给植物空间用以其自然再生。比如,杜伊斯堡公园在设计中保留了原始野生植被,同样的设计师在其另外一个园林设计作品中也保留了大量的野生植被。利用植被的再生形成一个新的群落,来促进生态的恢复;其次,设计增加对具有吸附污染物植物的利用,即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当的植物来吸附空气、污水以及土壤中的污染物;再次,在一些废弃地改造为景观公园的过程中,一般的景观植物很难长期生存,这种情况下,设计者更重视收集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的植物来帮助完成园林景观的构建。
结语
园林设计的范畴不仅仅是在原有的区域上构建一片供人观赏的绿地或者公园,而是必须在整体的园林中融入生态学的有关理论,使最终建设的园林不会对建设场地的生态造成破坏,还要进一步使该地区的生态得以恢复。在生态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的大背景下,西方园林设计如何更好地完成恢复生态的使命还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但是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西方的生态园林设计一定会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并为世界生态园林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理论授课渗透科研动态,提高学生科研意识
首先,生态学授课过程中,每章结束后设单独一次课来做生态学方向的进展专题。例如,在第三章《种群生态学》中设“植物化感作用及应用”专题,第五章《生态系统生态学》中设“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分析”专题等,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生态学研究热点的了解[5],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而且,在理论授课中,结合生态学知识点,介绍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成果。例如,介绍东北师范大学“重污染支流伊通河水污染治理与河道生态恢复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松花江水污染防治与水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综合示范项目)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线虫对铜锌污染土壤的生物指示作用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实际应用价值。对生态学科研成果进行介绍,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生态学可以解决农业生产以及环境污染等多方面的问题,使学生重视生态学的实践性。
同时,介绍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生态学专业研究方向的设置,为学生考研提供方向。例如,介绍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的生态学专业包括系统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产业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毒理学等六个方向,介绍南京农业大学的生态学专业包括信息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等六个方向等,使学生了解到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为他们考研和从事工作确定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实验授课结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
一方面,在实验课的内容设计上结合教师在生态学方面的科研优势,利用承担科研课题的条件,设置综合性和研究型实验[6]。结合教师的教育厅课题和佳木斯大学青年项目,带领学生对土壤动物进行深入研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实验中提高学生准备试验、设计实验的能力,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如“生命表的编制”实验中,不再是教师的单独讲授,而是以学生自学为主,由师提供枝角目分科检索表,让学生主动学习水蚤中裸腹蚤属、象鼻蚤属和低额蚤属等的鉴定方法。在“种群增长模型”试验中,教师给出大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多小核草履虫和棘尾虫的图片和区分依据,由学生尝试来做出不同物种的种群增长模型。
实验课程内容上增加相关知识内容的讲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如在“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测定”试验中,介绍DPS、SPSS和SAS统计软件的应用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植物群落多样性的数据整理和统计处理。学生掌握了生态学野外取样、群落调查及数据统计等技能,具备了独立进行研究实验的能力,为学生毕业论文及毕业后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李俊清教授不大爱讲话,他把对祖国绿色事业的热爱,都化作了创先争优、播洒新绿的具体行动。他是北京林业大学森林生态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政协委员。作为林业科学家,他奉献的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身为绿色园丁,他造就的是高质量森林生态人才。
学生们在课堂上可以领略他的风采:他在学校首次开出了“保护生物学”和“生态旅游学”等新课;在全国林业院校中率先开展生态学的双语教学;创立了完整的生态学课程体系和课程群,拓展了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他主编了我国第一部《保护生物学》著作,还主编了《生态旅游学》《生态旅游资源》等多部教材。他主编的《森林生态学》教材两次再版、5次印刷,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他主持开展了针对不同专业的双语教学研究、精品课程研究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
京郊大地留下了他的足迹。通过对北京喇叭沟门、松山、百花山等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保护区的系统研究,他开创了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旅游研究,成为生态学科的第二个专业领域;在他的主持下,在北京松山、百花山等地建立了10多个教学科研基地,组建了生态学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培育了保护生物学的新学科增长点,开辟了恢复生态、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学、生态旅游等研究方向,拓宽了学术领域。
在科学研究中,他主持完成了国内和国际项目20多项,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其中“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构建技术”“北方地区引种珙桐栽培技术及毛种露天低温催芽种苗培育法”“沙地海岸松优良品种培育技术”分别被教育部、国家林业局认定为创新性研究成果。他主持完成的 “我国北方几种典型退化森林的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技术研究与示范”科技成果获2011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获得了“植物多酚保水剂及其制备方法”等5项国家发明专利。他与人合作出版了《天然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恢复》《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等著作,主编《北京山地森林的生态恢复》《额济纳绿洲胡杨林研究》等著作。
>> 基于干旱区特色的生态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干旱荒漠区生态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对生态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 师范类大学音乐学专业艺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之我见 师范类院校本科生神经生物学教学的几点心得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软件开发类课程体系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信息化背景的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浅析新课标背景下的高师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发展趋势 财经类院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践 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实践 Moocs形势下大学本科专业基础课的课程体系构建 生态学视野下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环境生物学与生态学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展望 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我国教育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生物学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 生物工程专业普通生物学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研究 烟草学专业《烟草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设计学类本科专业素描课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生态学是生物学下设的二级学科,2011年晋升为一级学科。近10 多年来, 我国许多高校陆续开办了生态学专业, 或开设了与生态学有关的课程, 作为生物类专业、环境类专业、资源类专业等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 或者作为其他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选修课。 目前, 生态学专业已遍及40多所高校, 并渗透到一大批相关专业[3]。国内大部分师范类高等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都已设置生态本科专业多年,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体系。相对于兄弟院校,我校的生态学本科专业2013年才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基于我们雄厚的生物学基础,如何建立区别于其他院校并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态学课程设置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课程的体系设置既要符合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年制定的高等学校生态学本科专业规范[4],同时也要与目前的生态学学科基础及教师专业背景相结合,更重要的是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及是否适应社会对生态学人才的需求。
一 生态学专业培养目标
基于雄厚的生物学背景,师范类院校的生态学专业区别于农业院校与工科院校。农业院校偏重于农业背景下环境类课程设置,如生态农业建设与绿色食品生产,而工科院校更加偏重于生态工程及生态设计与建设。因此在设定师范类院校的生态学培养目标方面就更加注重使学生掌握有关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培养具备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够在科研机构、职业技术学院、企事业单位及行政管理部门等从事生态学教学、科研、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安全与预警预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 课程结构与设置
生态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环节五部分构成。除本科教育统一公共必修课外,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遗传学、环境科学概论、污染生态学、水生生物生态学、生态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等课程设为专业必修课程,将湿地生态学、生物信息学、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与标准及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等课程列为专业选修课。既要使学生对生态学基础理论、方法和应用有比较全面的掌握,又要对与本学科发展方向有密切相关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有较深入的了解。通过学位课与必修课建立本学科各研究方向的理论和方法的公共平台,通过选修课满足不同研究方向对理论和方法的特殊要求,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突出了生态学理论和应用并举,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生态学、资源环境与生物学基础知识,使之具有解决复杂生态学问题的能力;又要系统学习生态规划和设计及环境污染与监测等各种应用生态技术,使毕业生具有较宽的就业适应能力。
三 生态学实验教学与创新素质培养
生态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 生态学中的许多理论和认知都是建立在科学试验基础之上的。生态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是培养生态学专门人才的重要手段[5],生态学实习与实践是生态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生态学的实践教学环节, 掌握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技能, 以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在实践部分分别设置了专业实践、基础生态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环节,将生态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等课程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坚持“以学生为本”, 以训练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线,将实验教学由原来的实验室搬进大自然。例如,由学生分组采集水样,测定理化指标,观察认知水生生物,进而对采集区域的水环境进行初步监测与评价,学会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观察和认识自然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各种问题。在生态学实习环节,通过在我校和兄弟院校比较成熟的实习基地进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态学野外调查方法,以及与此有关的生物学、地理学和环境教育的野外工作技能,加深学生对相关课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生态学学科体系,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完善的生态学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6]。生态学是一门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的课程,讲课时既要重点讲述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又要结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更要重视实践的操作训练。还可以结合生态学方向的研究课题,让本科生参与到生态学研究中来,对新时期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积极的意义。
四 建立相应的考核体系
生态学学位课程、必修课程考核主要以考试方式进行,选修课程考核以考试或考查方式进行。实践环节考核主要包括动植物分类基本技能,在有关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实地学习有关生态学研究的野外调查、实验以及有关数据的处理总结方法,提交实习报告,重点考核学生基本的生态学野外调查技能、数据分析能力等。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实习实践成绩及结业考试成绩。所有课程考核一律以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这样的考核方式避免了以一次期末考试定优劣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注意平时积累,注重动手实践环节。
生态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新理论与新思想不断出现,应用领域不断扩大。课程设置要具有前瞻性、综合性和应用性。课程的开设要综合考虑学科体系需要、研究方向需要和课程开设的具体条件。培养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才,满足现在与未来、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经济建设对生态学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骆世明.普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李博.生态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章家恩,骆世明,秦钟,等.我国高校生态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向探讨 [J]. 应用生态学报,2009(7).
[4]辛国荣,胡文武,余世孝,等.中山大学生态学本科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探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2014(4).
[关键词]景观设计;植物生态学原理;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X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222-01
1.生态学
生态学(Ecology)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ErnstHaeckel于1869年定义的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由此,生态学最基本的任务就是研究、认识生物与其环境所形成的结构以及这种结构所表现出的功能关系的规律。生态学基本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它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生态学是一门以研究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为主要任务的学科。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2.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景观设计学的一个专业研究方向。而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即: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和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这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景观设计)
由此可看出生态学是景观设计学重要的学科基础,生态学学科发展为景观规划和设计提供了与生态学知识相结合的途径。在2O世纪后期,麦克哈格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中提出了应当在设计中注重生态学的研究,并建立具有生态观念的价值体系,在这一领域也为生态环境作出了杰出贡献。而生态学的出现给出的生态功能研究、空间结构分析以及控制和管理的方法给予景观设计师许多鼓励和帮助,以科学的方式来分析景观,为景观设计与生态学的有效连接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即我们的景观设计要生态,故为景观生态设计。
3.植物生态学
植物是城市绿地建设的主要材料,植物群落营建是城市绿地建设的主要内容。充分了解植物的生活习性及其在群落中的地位,是营建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良好的植物群落的基础。
(1)植物群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每个植物群落都由一定的植物种群组成,这些种群共同适应于它们所处的立地环境,同时,它们内部的相互关系也达到协调和平衡。在构建植物群落时,需要参考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选择彼此能共存的物种作为建设材料,避免因物种相互不适应而造成群落的不稳定。一定的环境形成一定的生物群落,反过来,生物群落对其生境也产生较大影响。根据这一点,在选择植物时,要考虑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在群落形成初期,上层选择阳性的乔木树种,下层选择耐荫的植物。
(2)生态位与种间关系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物种所占据的生态位的大小与它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程度成正比。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发生重叠时,表示它们共同利用某种资源,它们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关系。对于一般的绿地来说,应尽量选择生态位不重叠或重叠少的植物布置在一起,避免种问出现竞争,使每种植物都能得到充足的资源。在向人们展示竞争的生态现象时,可以有意将两种或多种生态位重叠的植物布置在一起,向人们展示竞争的生态现象。物种间除竞争关系外还存在捕食、寄生、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等关系。充分利用植物之间的这些关系进行群落建设,可以达到减少资源投入的目的,同时,这些生态现象也可以通过绿地展示出来。
(3)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这是由于植物根据不同的生活型,在空问上垂直排列的结果,这种排列与光的利用有密切关系。群落的成层结构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因此,在进行绿地建设时,要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尽量构建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另外,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层问植物也是植物群落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对于丰富垂直景观起着积极作用。除垂直结构外,群落还具有水平结构,即群落的镶嵌性,它是由于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造成的,比如地形的变化,土壤肥力的差异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城市绿地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易造成小环境的分化,在群落内又形成小群落。小群落的出现不仅增加了绿地景观的变化,还能调节局部的小气候。根据植物群落的这个特点,可以适当为小群落的形成创造条件,以保护群落受干扰后自然更新的产物。
(4)群落的季相变化
植物群落的外貌随着气候的季节替而发生变化,这就是季相变化。温带地区四季分明,群落的季相变化十分显著。群落的季相变化是绿地的观赏要素之一。春季观新叶观春花;夏季观繁茂浓绿的树冠;秋季观累累硕果和五彩的秋叶;冬季则观枝叶落尽后丰富的枝干。季相变化使人们充分感受到大自然之美,以及植物不断延续的蓬勃生命力。利用季相变化营造多样的绿地景观,可减少建筑、小品等人工景观的数量,增强景观的动感,增添观赏的乐趣。在观赏要求高的生态绿地中,尽量选择季相变化明显、色彩丰富的植物,通过合理搭配,做到四季有景可观而又四季景观各有特色。
【关键词】新疆 少数名族 景观生态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新疆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1383)、新疆紧缺专业建设项目及新疆土壤学重点学科资助。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69-02
1.前言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主要来源于地理学中的景观学和生物学中的生态学的交叉,它把地理学对地理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尽管景观生态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和发展,但目前它已广泛应用于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土地利用、自然保护、环境治理、区域规划、旅游开发和城市建筑等许多领域,并在生态建设规划、区域生态环境预警、土地生态评价与规划、森林规划与保护区设计、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等方面,并对上述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1]。尤其是通过景观生态空间格局分析、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生态规划等工作,对森林资源管理、土地利用、保护及开发利用等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等47个民族,其中主体民族13个。由于民族众多,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大,新疆中小学校使用7种语言文字授课,高校使用4种语言文字授课。无论从多民族角度来讲,还是从教育对象和教学语言来讲,新疆的教育都主要以民族教育为显著特点[1]。
当前新疆全面推行双语教育,高等学校老师必须用汉语授课。在这一大背景下,面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水平差,以及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如何使少数民族班级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并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是新疆高校景观生态学教学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2.迎合专业设置
随着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环境教育启蒙和环保社会风气的形成,申请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也开始大幅度增加。当前专业课程设置应当以地理学和生物学为基础,围绕景观生态这个概念可提供许多不同的教学课目和方向:如景观发育,景观规划,环境规划,地理生态以及景观管理等[2]。建议将景观生态的教学附属在地理学或生物学主专业之下,并常常体现在相关的辅助专业教学内容中,避免将景观生态设立为独立主专业。同时根据不同大学对景观生态的研究重点不同,对这一专业的理解也存在着许多歧义,景观生态也可有不同叫法:如地理生态,景观规划等。
3.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
新疆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落后和教育质量低下影响了少数民族的认知发展,造成少数民族学识浅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同时基础差和学习中的语言障碍客观上阻碍了少数民族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3]。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现状,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以下建议:
3.1加强专业汉语学习
由于景观生态学这门学科本身的跨学科性和复杂性特点,它的研究和教学主要是结合地理学或生物学的各要素课程,突出其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方向,如农业景观生态,森林景观生态,热带景观生态等。由于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预科期间主要加强学习的是一些中国传统文学的作品,并且汉语水平考试(HSK)内容针对景观生态以及相关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涉及的也较少,因此,在学习景观生态学课程前期应当加强专业汉语的学习,从而保证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景观生态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4]。
3.2突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大学教学其基本出发点就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新疆少数民族在景观生态学课程的学习过程更应当紧抓这一点,不求多,不求难,根据学生特点结合专业采取合理的方式讲授课程。
根据景观生态的教学目的首先让学生掌握景观生态和地理科学的基础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动手和科研的能力。理解在全球化,区域化和地方化影响之下的普通和应用景观生态学知识,理解生态因素影响下的空间规划和信息。其次,还要让学生掌握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基础方法和技术,如数据的收集,计算机辅助操作下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等,特别是针对未来从事职业培养学生对景观生态问题的方法性认识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5]。
3.3讲授和野外实习相结合
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多人格特质上表现出典型特征:一方面具有乐观外向、开朗热情、坦白直率、与世无争、不计小节、自律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存在学识浅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顺从保守、畏怯退缩、缺乏自信、不容易信任别人等特征。根据民族学生人格特质在教学的过程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实习、练习,对学生实施分组辅导,同时穿行讲授。实习分为野外实习,研讨,课题作业和社会实习的形式。讲授应当以讲师以上职称讲授为主,主要讲授景观生态学基础知识,介绍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常常与短期的野外实习相结合[6]。
练习与分组辅导课由助教及高年级成绩优秀的汉族学生协助辅导,除了帮助学生答疑解难外,同时协助老师训练少数民族学生的制图和数据分析技能,在教师介绍操作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学生分组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每组配备一个汉语水平较高的学生。
研讨课应当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形式,在上课的第一周进行分组,由于少数民族汉语水平总体表现为城镇学生高于农村学生,因此分组时应充分考虑汉语水平问题。各个学生从代课教师处获得一个研讨题目,然后自己阅读文献资料(高级研讨班还要求学生有野外实地调查),撰写论文,每次上课先由学生用汉语宣讲并演示半小时(不用脱稿进行),然后在主持人(一般由汉语水平较高者担任)组织下,集体围绕该题目进行提问和讨论,最后教师对该题目作评论和总结。
每一门研讨课都应对相关专业知识学习进行一次全面考核,特别是考核运用地理和生态方法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景观生态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野外实习和实验操作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和动手能力,比如GIS方法和地理遥感的判读能力。大型的野外实习分校园周边短途实习和疆内长途实习,短途实习主要围绕一些生态专题(或辅修专业)进行,为期三天左右,而疆内长途实习主要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利用假期进行(一般在暑假),大约三周,这也是对整个学习课程的综合检阅。由于专业基础以及汉语水平的差异,野外实习和实验操作可与汉族班学生结对子,促进民族班学生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技能[7]。
3.4 强调课题作业重要性
课题作业往往是全面考察学生掌握景观生态及相关辅修专业知识程度的重要环节,在课题作业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分成三至四人一个小组,由于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的差异性,因此在分组时根据汉语水平搭配分组。从收集资料,野外调查,加工分析(一般运用地理信息和遥感地图等方法)花费一到两个学期(业余时间进行)的时间最终形成报告。课题作业内容一般以大学实验基地具体的生态规划实例为主,分析评估实验基地的生境系统,绿地、森林,土壤等要素的动态变化和影响以及城市及郊区休憩公园的景观生态演变过程等。通过课题作业培养少数民族独立研究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分析和表达并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题作业争取与实际相关部门合作,为合作单位和部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锻炼了汉语,也培养了少数民族同学与校外单位的沟通能力,优秀的研究成果可以在指导教师帮助下发表或作为毕业论文的基础。社会实习是主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安排少数民族学生在相关的研究机构进行(如政府部门,自然保护区,研究所,规划局,公司等),至少持续两个月[8]。
3.5注重前期的基础课程设置
无论是汉族班级的专业课程设置,还是民族班级专业课程设置,在开设景观生态学前期必须有相关基础要素课程学习支持,根据少数民族特点,新疆区域特点,大学培养的重点方向,院系应当设置不同的基础要素课程。一是设置普通与应用景观生态学,如景观生态的规划方法,景观生态的空间规划;二是设置地理科学基础要素课程,如地质地貌、经济地理、生物、气候、土壤、水文、历史、文化等;三是专业方法,技术以及基础理论课,如制图、遥感、计量地理、计算机以及GIS等;四是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课,如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9-10]。
4.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就业
4.1教学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
由于新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大尺度大区域的景观研究的开展,新疆高校景观生态的教学应紧抓教学与科研都紧密联系,根据当地各个单位都有少数民族工作人员的特点,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优势,与实践单位相配合,共同研究和解决新疆辽阔区域的实际生态问题。比如对农业生态的教学研究,对沼泽地和湖泊生态的教学研究,对森林生态以及生态建模的教学研究等。在充分考虑学生安全、家庭收入、民族信仰等情况,采取学生自筹学校补助的形式,根据景观生态学教学重点进行短期疆外地区景观生态的教学实习。
在景观教学中,室内作业与野外作业实际相结合,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民族学生和汉族结对子,促进专业知识交流以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在学生演示自己的作业时,争取邀请实际规划单位参加并对全校公开,促使学生早日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
4.2注重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
在景观生态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协作的教学形式,分组原则紧抓“民汉结合”、“双语学生和非双语学生结合”和“城市民族学生和农村民族学生结合”的原则。组织小组野外实践、文献查阅、分工合作、集体讨论与个人作业交替进行。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充分发挥个人专长,同时又能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另一方面,分组协作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社会交往和完成作业的责任心,这无疑为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创作了良好条件[11]。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促进了民族学生对景观生态学专业知识在汉语水平层次上的理解。
4.3引导学生就业
在国家对少民族地区教育优先扶持的大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如果成绩优秀,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计划报考研究生,向有关老师申请攻读硕士的资格。但这样的机会毕竟很少,大多数毕业生都将面临就业的选择。在当前大学生扩招的前提下,面对逆境,少数民族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立足在新疆本地就业,同时拓宽就业思路,在人与环境关系日益得到注重的今天,认识到具有景观生态学背景的毕业生择业面非常广泛。少数民族毕业生可从事自然保护区工作、景观规划师、景观保护问题专家、企业环境评估专家、生态环境咨询专家、教师(须通过教师资格考试),记者、乡村、城市和区域规划、政府工作人员等工作[12]。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生由于掌握了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又很强,同时由于新疆的少数民族特色,必将受到新疆各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参考文献:
[1]买合甫来提・坎吉,木合塔尔・甫拉提.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大学生人格特征初探[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7:614-615.
[2]陈芳,冯革群.德国大学的景观生态教育[J].世界地理研究,2005,(14)3:103-108.
[3]闫丽萍.新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双语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4]何俊芳.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历史与现实[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楚光明,宋于洋,李明艳,李园园.林学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5):221-222.
[6]卢杰,郑维列.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2008,3:52-54.
[7]黄义雄.地理理科基地班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工作的探讨[J].福建地理,2002,17(2):25-26.
[8]陶波兰,郁书君,齐家祥,等.景观设计类专业景观生态学教学探讨[J].教书育人,2010,10(6):86-87.
[9]吴兆录.景观生态学教学的短期户外观摩――云南大学的实践[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23(1):1-4.
[10]张明如,温国胜,侯平,等.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5:60-63.
[11]楚光明,宋于洋,李明艳,等.林学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8):221-222.
[12]杨矫,赵炜.在高校双语教学中探索针对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以景观生态学双语课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297-298.
[13]卢杰,郑维列.“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2008,3:52-54.
作者简介:
摘要:在认知心理学领域里存在着三种研究取向,即符号加工取向、联结主义取向和生态主义取向。对心理学生态主义研究取向的界定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梳理广义生态学取向下的认知实证研究,可知认知生态学取向的研究模式有三种:情绪与认知、任务情境与认知、社会文化因素与认知。认知生态学应注重狭义生态学取向的认知研究,在动态系统研究中加入社会文化因素,并结合认知风格、个性特征等因素来探讨社会文化对认知的影响机制,加大生态学方法如生态瞬时评估法(EMA)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2)04-0104-04
Review on the Ecological Mode of Cognitive Research
SHAO Hua1,2
(1.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erbin 150080; 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Key words: cognitive ecology; cognitive psychology; 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
Abstract: There are three orientations in the field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namely the ones of symbol processing, connectionism and ecology. The ecology orientation can be defined in both broad and narrow senses. A variety of cognitive researches are analyzed and categorized under the general orientation of ecology, and the research modes of ecology orientation are presented, which mainly involve emotional, task context,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Future cognitive ecology should focus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ecology in its narrow sense,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shall be incorporated into a dynamic research system, some factors (eg. cognitive styl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so on) shall be integrated for the discussion of the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exert impact on cognition, and the use of ecological method such as 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 (EMA) shall be increased.
现代认知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中期,它是心理学在行为主义衰落后对意识研究的回归,20世纪70年展成为一个影响广泛的学派。目前普遍认为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存在三种研究取向,即符号加工取向、联结主义取向和生态主义取向。我们知道,任何学科中的生态学研究取向都是近年来在快速发展的生态学的影响下而产生的。心理学的生态学研究取向主张在现实环境、现实生活中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即要研究人的现实行为和自然发生的心理过程,这种取向认为人的认知不会发生在文化背景之外〔1〕,而是在人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基础上生成的。可见,生态学研究取向所强调的是人与环境的动态交互过程。
一、认知心理学的生态研究取向界定
谈到生态意义范围内的认知心理学研究,首先要确定的是,认知心理学的生态学研究取向到底是如何界定的,或者从更广阔意义上讲,生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如何界定的?很多研究者认为生态心理学的研究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范式,把它看成是一种取向比看成是一门学科更为妥当,更能反映目前它内部比较复杂的现状,也更具包容性。
奈瑟和赫夫特是生态学取向研究的领军人物,他们对心理学生态学取向研究做出了明确界定。1976年奈瑟在《认知与现实》一书中论述了“生态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的概念,并进一步认为,不仅实验室研究应该使用更多自然的测试材料,而且很多研究应该在现实生活的场景中进行。对日常情境中的认知的关注——这就是对认知生态取向的界定。承认背景性因素在心理现象中的关键作用,以多元的和交互的因果性取代单一因果性和对事件的单向解释,这就是生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易芳对二人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进一步指出,可以按照对环境关注程度和方式的差异把现有研究分为两大类:一类把环境看作是研究对象的背景,另外一类则是把环境和人的交互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广义生态心理学取向的研究包括这两类的研究,而狭义生态心理学取向的研究则只包括后一类研究〔2〕。
综上,在理解生态学研究取向内涵的基础上,对认知领域的各种生态学取向研究进行梳理、分类,以进一步明确在此领域如何开展具体的研究,并促进认知的生态主义取向研究快速向前发展,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所在。
二、认知的生态学取向实证研究模式
按照广义的生态取向研究范畴来看,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很多研究都具有生态学意义。从广义上讲,只要考虑了外界因素如文化、教育、个性特征、情绪等对认知的影响,就可以认为是属于生态意义范围内的研究。而如果在研究过程中考虑了认知与其他因素的动态交互性,就可以说这是狭义的生态取向研究。对以往的实证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类,可知认知的生态学研究有如下主要模式。
1.模式一:情绪与认知
关于情绪与认知的研究或者涉及此方面的研究有很多。Smith和Lazarus等在1990年探讨过认知—动机—情绪系统〔3〕,根据他们的观点,认知评估会影响个体的应对,而情感指向的应对策略会影响个体的目标、信仰和意图等认知因素。后来很多学者在探讨相应问题(例如应对、情感计算的相关研究)时,都以此为基础来构建自己的模型。这些研究共同的结论就是这些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外界环境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的。
在情绪对认知的影响方面,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是以不同的情绪类型和情绪调节方式为自变量,以考察被试的认知。情绪类型一般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具体为焦虑、抑郁等情绪。情绪调节方式有原因调节、反应调节、减弱调节、增强调节。很多研究都证明了情绪对知觉、注意、执行控制和决策等都具有一定影响。有些研究亦提出了相应的模型,如Pessoa提出双竞争模型来描述情绪和情感如何影响信息加工的过程。刘烨等专门探讨了认知与情绪的交互作用,并对情绪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作了详细总结〔4〕。庄锦英探讨了积极和消极情绪对大脑信息加工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积极情绪条件下,被试更多采用自动加工,大脑的加工速度变快,加工内容增多,创造能力增强;消极情绪条件下,被试更多采用控制加工,大脑加工速度变慢〔5〕。卢家楣等人探讨了焦虑类型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焦虑状态对学生的创造性有显著影响〔6〕。此类研究在方法上也越来越重视生态学效度,如在自然教学情境中诱发学生的负性情绪。关于抑郁症患者认知方式特点的研究也很多,而认知疗法也是比较有效的广泛使用的方法。但是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与认知到底何因何果,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2.模式二:任务情境与认知
这是一种具有高生态效度的研究。与传统的实验室研究不同的是,被试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所需面对的问题都是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我们每天面对的问题都是形形的,并不是实验室里单调的无实际意义的问题。因此,任务情境的安排是很重要也是很必要的。聂晶认为,在内隐学习的研究中,动态系统范式就是这样一种研究。具体实施方法就是在实验室中对人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过程进行模拟,因此系统任务就具有了独特、真实的情境〔7〕。动态系统范式与其他范式相区别的地方就在于其真实的任务情境,也就是说随着个体的活动,任务情境也在改变,而任务情境的改变,又会影响个体的活动,这是一种交互的、动态的关系。在认知心理学中,Dauwalder等人亦指出,最近认知科学的发展表明,复杂性理论与动力学的一般方法对行为和认知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已经建立的动力学范式在方法上可以给我们最好的帮助,二是智力活动的目标导向观点很好地体现了动态协同方法的思想〔8〕。
在关于前瞻记忆的实验研究中,此种模式的研究也非常广泛。例如,前瞻记忆的自然研究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的。在向被试布置前瞻记忆任务后,要求他们在日常生活的情境中来完成任务,对日常情境中的各种影响因素不加控制或很少控制。而前瞻记忆的情境模拟法则是由主试安排、模拟一个日常生活活动的情境,然后将前瞻记忆任务植入这一情境中,从而对被试的前瞻记忆成绩进行考察。可以说情境模拟法既具有实验法的优点又兼顾了生态效度。
3.模式三:社会文化因素与认知
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社会文化在心理学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被忽视的。吴晓燕等认为,文化认知观是指从生态、社会和文化的视角研究人类认知的一种理论模型,其基本依据是:(1)文化存在实质上就是人类认知能力作用的结果和表现形式;(2)当今人类社会中,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认知活动,都可以纳入到文化框架中去分析和认识〔9〕。这实质就是用社会文化心智论代替计算心智论。
社会文化对人类认知是否有影响?答案是肯定的。这主要表现在对认知领域的跨文化研究方面。在国外,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认知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有了迅速的发展。杨红升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为被试,研究知觉、记忆、思维、面孔识别等认知过程,结果显示,这些都受到文化因素影响。文化不仅会影响到价值观、自我概念、人格等心理的建构,同时也会对从基本的感知觉活动到面孔识别、记忆以及思维等高级认知过程产生显著的影响〔10〕。在认知的跨文化研究中,自变量主要集中在国家、民族、生态环境、居住环境、社会结构、教育、生产方式等因素上。汪洪等人研究了文化程度对脑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文化程度对认知活动有重要影响〔11〕。陈中永等人对我国八个被试组的多民族认知方式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一定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策略、社会结构的紧密性和社会化倾向、现代化影响因素对个体的认知操作和认知方式都有重要影响〔12〕。陈姝娟等人以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儿童为被试,研究他们认知方式的特点,并考察不同认知方式与视错觉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视错觉和认知方式的文化差异显著,且居住环境、年龄和认知方式是影响视错觉的重要变量〔13〕。
这些研究表明,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认知是受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的。也许,跨文化研究的最初目的是要证明人类的心理过程是具有一致性的,对人类心理的研究可以排除文化及外界其他因素的影响。事实却是相反的,那么试图排除一切外界因素干扰的实验室研究还是不是唯一有价值的研究手段呢?社会文化因素对认知的影响已毋庸置疑,文化差异的解释已没有多大意义,文化对认知具体的影响机制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有人提出,在对认知活动的文化差异进行研究时,有必要对文化背景的内涵进行剖析,解析出具体的变量,然后对文化差异背后的因果关系做深入研究〔9〕。这给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
三、研究展望
认知的生态学取向研究是认知研究领域一个很有潜力的发展方向。在以后的研究中,要更加注重狭义的生态学取向的认知研究,即注重认知与环境动态交互过程的研究。人与环境是共生的,是互相建构的,研究复杂的认知必须要结合认知发生的外界环境因素。
在认知的生态学研究中,社会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但这类研究基本上属于广义的生态学取向研究范围,即只是静态的考察文化背景对认知的影响。研究者在这一点上可以有所突破,如在采用动态系统研究法时,可以考虑选择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或在实验过程中加进教育因素等等。社会文化因素对认知的影响作用已经很明显,但这种影响的机制到底是什么?是否具备一定的神经基础?这也许应该结合进化心理学、神经科学进行研究,并应考虑人的个性特征。值得一提的是,认知风格这个概念就涉及到人的信息加工方式的特点。社会文化因素对认知风格存在影响,而社会文化因素和认知风格对认知过程都存在影响,这已被证明。但认知风格是不是外界因素影响认知过程的中介变量,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同时,其他的人格特征因素是否对认知过程存在一定影响?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在认知的生态取向研究中,生态瞬时评估法(EMA)的使用应该得到大力推广。生态瞬时评估法是1994年提出的,国外关于EMA的研究已经活跃了几十年,在临床心理学领域使用最为广泛,而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此已有很多学者表示关注。生态瞬时评估强调对现实生活中表露出来的行为进行观察、评估和研究,它是一种研究模式,包括一系列具体方法和基本的方法论。EMA的研究设计、评估内容和技术等都是围绕具体研究进行的,取决于研究者的目的和所基于的理论框架。但是对研究对象现实评估数据的收集是EMA研究的共性和重点。EMA的具体研究方法包括日记形式的纸笔评估、直接行为观察、自我监测、经验抽样、动态监测等等〔14〕。前面已述,对认知心理学生态取向的界定即是“对日常情境中认知的关注”,而生态瞬时评估正是能为这种研究取向服务的一种研究方法。
当然,认知的生态学研究方法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思考和完善,例如说如何建立更合理有效的研究模型或范式,如何更好地加强实验室方法与生态学方法的结合,使之更好地为具体研究服务等等。总之,认知的生态学研究取向以及具体的生态研究模式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也是非常具有前景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Galotti,K.M.Cognitive Psychology in and out of the Laboratory〔M〕.Washington:Brooks/Cple Publishing Company,1994:27.
〔2〕易 芳.生态心理学之界说〔J〕.心理学探新,2005,(2):12-16.
〔3〕Smith,C.A.,Lazarus,R.S.Pervin,Editor,Handbook of Personality:Theory and Research〔M〕.New York:Guilford Press,1990:609-637.
〔4〕刘 烨,付秋芳,傅小兰.认知与情绪的交互作用〔J〕.科学通报,2009,54(18):2783-2796.
〔5〕庄锦英.情绪影响决策内隐认知机制的实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3:81.
〔6〕卢家楣,贺 雯,等.焦虑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5,37(6):791-796.
〔7〕聂 晶.内隐学习的动态系统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5:11-15.
〔8〕Wolfgang Tschacher,Jean-Pierre Dauwalder.The Dynamical Systems Approach to Cognition: Concepts and Empirical Paradigms Based on Self-Organization,Embodiment,and Coordination Dynamics(Studies of Nonlinear Phenomena in Life Science)〔M〕.New Jersey:New Jersey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Pte.Ltd.,2003:121.
〔9〕吴晓燕,华.文化认知观:认知的生态、社会和文化特征〔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0(1):114-119,119.
〔10〕杨红升.文化差异的认知影响〔J〕.心理科学,2007,30(4):1002-1005.
〔11〕汪 洪,陈志勇,等.文化程度对军事训练成绩及脑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3):215.
〔12〕陈中永,郑 雪.中国多民族认知活动方式的跨文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25-33.
高职教育经济学科环境生态学应用
随着教育事业进程的不断加深,高职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化社会建设人才,是促进当前社会前进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同时由于环境危机的加剧,节能环保理念的大力提倡,在高职教育尤其是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应用环境生态学思想,对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及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1环境生态学概述
从学科体系方面来看,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中的一个分支,属于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环境生态学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是生态系统内部机制在人为干扰下发生的变化规律以及给人类所带来的影响,通过对生态系统受损情况进行探索研究,提出恢复生态系统的科学对策,从而对生态系统进行重建和保护。环境生态学是一门基于环境危机日益加剧情况下应运而生的解决环境问题的学科,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在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融入环境生态学思想的重要意义
经济学科的研究内容就是对经济发展规律进行研究,从而实现利用有限资源持续开发人类需求产品并合理分配的目的。通过分析环境生态学和经济学,不难发现两门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相通性。以往,高职经济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使其成为经济型的专业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单一的教学培养人才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了,不利于人们的生存环境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改变其教学思想和模式,在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融入环境生态学,培养出即身负专业经济知识又兼具生态思维的新型综合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上课时不仅要传授经济学科知识还应大力宣传环境生态学思想,这是当前高职教师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高职院校毕业的广大学生成为即身负专业经济知识又兼具生态思维的新型综合人才。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环境生态学,在经济学科教学中融入环境生态学思想,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
3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环境生态思想应用现状
3.1教学环节中没有应用环境生态学思想
高职院校经济学科教学环节内容众多,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等方面。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专业经济学人才。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经济学科的教材建设中,没有融入环境生态学思想,即便教材内容中有着一定环境生态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两种学科之间存在着矛盾,这就导致教材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建设教师队伍时,不同的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各有不同,这就导致在经济学科教学中即便融入环境生态学思想,但是所获取的效果也仍不理想,同时环境生态学科教学的教师又不具备专业的经济学知识;受我国传统教学思想和应试教育影响,实践教学并不受重视,当前高职院校中很少开展经济生态学方面的实践活动。
3.2“经济人伦理”影响大
现阶段,经济学科教学“受经济人伦理”影响极大。然而现代化社会发展极为迅猛,人们生活水平与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经济学科体现出的物质利益,使得人们高度重视经济学科教育,但是却忽视了经济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究。目前高职院校经济学科教学体系和相关教材都是从国内外高等院校中借鉴而来,所以,受“经济人伦理”影响极大。
4环境生态学思想在高职经济学科中的应用
4.1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机制
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出专业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经济学科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学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机制。所以,必须将该问题明示出来,以便让教育部门、教师及学生明确了解该问题,而后高职院校对教育作用进行重新定位,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机制,明确教育发展目标和方向,同时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以此切实提高学生素质,促进社会发展。
4.2将环境生态学思想融入教学环节中
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借鉴国内外生态学方面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结合自身实际,融入环境生态经济学思想,并且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如何将环境生态学思想融入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这是高职院校教育中的难点,这就需要教材建设人员不仅应具备极高的专业经济学知识,还对环境生态学思想有着充分认识和了解,从而使得建设的教材中将经济学与环境生态学两门学科有效结合,实现教材绿色化。绿色化的教材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在建设师资队伍时,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经济学知识,还掌握了一定的环境生态学知识,并切实领悟到环境生态学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课堂实际情况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这有助于加速环境生态学思想的融入。国家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发挥社团的效用和价值,从而营造出绿色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环境生态学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优势,这对于培养全面的经济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5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引起人类的深思,毕竟地球只有一个,一旦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也意味着人类是在自取灭亡。而高职院校作为社会输出大量人才的场所,在其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应用环境生态学思想,实现了教学绿色化,推动了环境生态学思想的传播,同时高校还应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机制,开展丰富的环境生态学实践活动。参考文献:
[1]李文进.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环境生态学思想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03:216.
[关键词]生态 教育生态 生态适切性 终身学习“立交桥”
[作者简介]李纪传(1962- ),男,山东费县人,临沂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成人教育。(山东 费县 273400)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021-03
“教育生态”目标是全面、均衡、开放、可持续,其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命性”提高,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和谐发展。教育生态的理念与终身学习的理论具有相通共融之处,其“切合点”即为终身学习“立交桥”建设。
一、教育生态缘起
生态学由希腊文的字根'oikos和' logos结合而成,“'oikos”表示居住地、隐蔽所、家庭或环境的意思,“' logos”表示研究、科学的意思。《辞海》中把生态解释为“自然环境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越来越广,人们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
生态学是探究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和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生物生存条件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生态学的研究主体亦从生物界过渡到人类社会,从自然生态系统过渡到人类生态系统。生态学与教育学结合,产生了教育生态学。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中首次使用“教育生态学”的术语。教育生态学依据生态学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以及共生互动与自我生长等原理和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以教育生态管窥终身学习,就是要整体设计各级各类教育形态和教育形式,构建纵横衔接、横向沟通、纵横协调、和谐发展的一体化终身教育系统。
二、终身学习“立交桥”建设的生态适切性
人们渐进成熟的生态意识,进而转化为生态觉悟;以“生态思维”和“生态方法”对自然和社会进行哲学演绎,引导人们开始追求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与整体效应,树立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终身学习“立交桥”建设恰能适切于生态学的观点。
(一)整体性
生态科学以环境整体主义为基点,依据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作为相互作用的整体性,树立社会整体观,关注自然、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一生的持续学习过程。从生态伦理视角审视,终身学习的生态价值在于人必须接受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始于生命之初,止于生命之终,涵盖了人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它突破了正规学校教育的框架,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为此,必须从人一生接受教育的整体出发,构建衔接各阶段、各种教育形式的通道,建立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的立交桥,确保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生命性
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联的科学,生命性是生态学的重要特征。从教育生态价值的角度阐释生命性,即教育应以生命为基础,尊重和完善人的生命存在。终身学习就是指向人的生命存在,为人的幸福奠基,真正的目的是塑造完整的人。把终身学习提升到生命的层次,使学习成为完整人生实现过程,学习者生命被激活、发现、丰富、尊重、欣赏的过程,成为生命的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
(三)共生互动与自我生长性
“共生互动”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有机体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自我生长”是指各个部分能在整体环境中保持自我生长的生命力和推进力。在一个由各个事物构成的整体中,如果说共生是前提,互动是基础,那么“自我生长”就是确保这个整体生命力的根本和动力。生态价值观强调的是终身学习资源生态系统的整体合理性,各生态因子价值相对合理性,亦指学习不仅包括“人的一生”,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会”。“人的一生”即指它的时间长度,也指其他的各个方面,是时间长度和其他方面生态因子的合理结合;“全部的社会”包括教育资源也包括社会和经济资源,是社会几种资源的合理共生和协调发展。要实现终身学习,就必须在“人的一生”和“全部的社会”之间搭建起两者沟通的桥梁。
(四)开放性
一个系统受到环境的作用,而又作用于环境,即与环境发生物质、能力和信息的交换,称之为开放系统。教育生态系统总是先输入未经教育的(或未经某种水平教育的)学生,经过系统的加工输出到社会,然后经过社会实践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又输入到教育,也就是说,它在不断地同周围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就终身学习“立交桥”建设而言,终身学习“立交桥”是一个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的系统,以开放为主线,所有社会成员均可依据与自然、社会、文化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所产生的不同需求,各取所需,选择适合自己的路线,达到与自然、社会及文化的平衡和持续发展。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民族生态学四个阶段。植物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只将研究视点集中于动植物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而人类生态学和民族生态学则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作为研究目的。目前,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多以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如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
生态学专业课程看起来特别富有“科学味”,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生态学到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学、环境生态工程等都是必修的课程。同时,该专业需要对样本进行分析,因此需要到处采集样品,调查原因。还要实验分析,是比较辛苦的。
由于生态学属于理学专业,很多考生会认为学习该专业只适合继续深造,本科就业竞争力不强,但事实上,我国部分地区过度砍伐、放牧,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野生动物、植物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生态破坏没有得到控制,生态问题还较为因此,国家较为注重生态保护,不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维护生态。还积极推进各种生态产业。这一切都为生态学毕业生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天空,生态学毕业生可以从事农业生态、气象生态、生态农业和区域农业开发的规划与设计i园林景区、花卉企业(基地)、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园区等众多用人单位都是生态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当然林业局、环保局也是较为不错的选择。
在开设生态学专业的院校中,兰州大学生态学学科的研究领域的足西北,经过长期选择,确立以理论生态学为基础,研究干旱农业注态学、草地生态学和逆境生态学;东北林业大学生态学学科则以全球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林火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和生理生态学为特色研究方向,特别是在森林生态方面卓有建树。另外,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校的生态学专业也较有特色。
20世纪以来,根据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医学等基本理论,运用卫生工程、给排水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技术原理和手段等解决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噪音污染等问题,使单项治理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这成为了环境工程学诞生的基础。
对于环保的了解,也许很多人还停留在教室里张贴的“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标语,以为“保护环境”,就是不随处丢垃圾,不随地吐痰。然而,在学习了《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经济学》等专业课程后,会逐渐对环境工程有了明确的认识,知道了它是以处理城市和城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为目的。评价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个专业。
我国环境工程学科是在70年代中后期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其标志是1977年,清华大学在原有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环境工程专业。这也标志着我国的环境工程专业开始了自己的发展历程。随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相继开设了环境工程专业,目前开设环境工程的院校多达百余所。其中,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海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黄石理工学院等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
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围绕化学、生物展开,包括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化工原理、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经济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制图与CAD、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给水与废水处理系统、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噪声控制工程、环境系统工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生态学等。
许多国家都重视环保,日本和丹麦每年把GDP的3%投入到环境保护中。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问题逐渐突出,“十二五”规划将“环境”纳入重点规划内容。可以预见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广阔。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目前,我国的环境工程师非常稀缺,但要有5年相关工作经验才可以考相关资格证书。
每天我们都在消耗着大量的清洁淡水,同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各种生活污水,这些汇聚了多种“污染源”的污水在一起,即使是洁净能力再强的洗衣粉恐怕都不能将其转化为我们日常的生活用水,那么究竟是通过什么神奇的处理工艺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那就要靠给水排水工程了。
给水排水专业是以水的社会循环为研究内容的。所谓水的社会循环是指为满足人们生活饮用和生产(工农业)的需要而从自然水体取水,经必要的处理以改善水质,然后输送到千家万户和各工业企业以及农田农场,用过的水中因含有废弃物而丧失使用功能,经适当处理再排入水体,以免水体受到污染。
Biology of the Land Crabs
2009, 479pp.
Paperback
ISBN: 9780521112925
Warren W. Bruggren等著
随着生物学家对陆生生物的关注越来越多,人们对于陆蟹类的研究兴趣也迅速发展。本书在1988年第一版出版以前,还没有一本专门研究陆蟹类的专业性书籍供那些对陆生十足类甲壳动物的各个方面感兴趣的生物学家们参考。本书是一本关于陆蟹类的综合性专著,它包含了甲壳纲动物中异尾类和短尾类动物近期和长期以来所进行的研究结果。
全书共有11章,1.引言部分,编者从整体上定义了什么是陆蟹类,强调了陆蟹类的重要作用,并指明了本书的研究范围;2.Richard Hartnoll对陆蟹类系统学做出的十分重要的评论,尽管作者将讨论范围限定在了陆蟹类,但是,书中所提供的有关陆蟹的进化、系统学以及地理分布等内容对于不同研究方向的甲壳动物学者们都是十分有用的;3.Thomas Wolcott讨论了生态学家和生物学家都十分感兴趣的陆蟹类生态学,本章涉及陆蟹生存的环境条件、与其他动物及人类的相互关系以及繁殖生态学等内容;4.关于陆蟹类行为学的内容,包括取食、梳理、打斗行为以及听觉和运动行为等;5.研究了繁殖和发育,本章重点讨论了生理学的内容,而对于陆蟹类幼体的发育和特征却讨论的较少,特别是考虑到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开展了很多,作者对这方面的介绍就略显单薄;6.讨论了陆蟹的生长与蜕皮,特别是自割与再生现象;7.很好地论述了陆蟹的渗透调节,作者对于陆蟹类动物的盐和水分调节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讨论;8.是由本书的两位编者撰写的关于陆地呼吸问题的论述,综述了有关供氧生理学及其机制方面的知识及其在陆蟹类呼吸系统中的应用;9.10.讨论了陆蟹的循环系统以及与动物取食、消化、生理代谢和运动有关的能量学的内容;11.总结了陆蟹类研究的现状及本书对于后续研究的启示作用和目的。
本书的一点小小的瑕疵就是在术语的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不统一,这将对本类群研究不是很专业的同行造成一定的迷惑。
本书的两位编者,Warren W.Burggren和Brian McMahon都是非常有名的甲壳动物生理学家,Warren W. Bruggren现为北德克萨斯州大学生物系教授,他主要致力于组织和器官水平的生理学研究。
本书不仅适用于甲壳动物学家,而且对于一般陆生动物生态学研究者们也同样十分有用。
朱立峰,博士后
(中国科学院动物学研究所)
[关键词]生态学 双语教学
生态学是生物学和环境科学领域最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具有高度代表性,也是生命科学领域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本科生态学的双语教学指在高校本科生态学课程的教学中选取具有代表性、适用性和前沿性的外文原版教材,采用作为目标语言的外语来讲授,并用外文语言来进行学生成绩考核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自2001年到2005年,对双语教学的研究论文为293篇,是上一个五年的24倍,双语教学研究成为高等教育教学上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1]。生态学双语教学已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要[2]。
一、 内涵
生态学作为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我国直到80年代末期才开始注重生态学研究[2]。国际上每年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出现,大量研究方法和理论都引自外文文献,目前国际上代表生态学研究前沿的主要学术期刊以及专著出版物均为英文。
生态学双语教学的实质是用汉、英两种语言向学生传授有关生态学的概念、原理,及相关的技术手段等[3]。生态学双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阅读英文课外资料的能力,加强与国际研究的联系,跟踪国际生态学发展前沿,使学生熟悉英文语境,生态学英语常用词汇,生态学英语语感,生态学英语基本知识,用英汉两种语言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国际化思维方式,为专业深化打下扎实基础,使教学内容和水平与国际接轨。
二、影响因素
1.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在生态学双语教学探索过程发现,部分学生兴趣不高、参与性不强、积极性较差,发言次数较少。双语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借鉴其他院校及学科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才能有效开展双语教学.
2.教师英语水平会影响教学效果
双语教学使教师面临极大挑战。若使用全外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还要用外语来正确表达、并使学生理解所讲的内容。要求教师有相当强的外语应用能力。
3.母语为汉语,环境对教学效果有影响
大学生视野开阔,思想活跃,独立意识强,但外语水平却参差不齐。开展双语教学班级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形成良好语言环境,是加强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实施措施
1.教材甄选
采用麦肯齐(A.Mackenzie)的Ecology教材作为主要教材。该教材难度以及涵盖内容均适合作为普通高校的生态学教材,既包括基本的生态学概念、原理和方法,又有广泛的案例,便于学生消化和理解。订购国内已出版的几种国外生态学的影印版教材,如卓普曼和里斯(L.Chapman&M. Reiss)的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这些教材编写理念新颖,组织结构上深入浅出,对基本内容有定义、原理方法介绍、应用、总结。影印版价格适宜,易于学生接受。通过选用外文版影印教材,拓展课程内容;结合科研课题,更新教学内容;突出讲授特点,挖掘课程特色,保证教学先进性。
2.双语教学主题研讨会
进行集体备课,开展双语教学主题研讨。针对双语教学课程内容设置、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情况,如何运用多媒体深化教学,将生理生态、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应用生态、大尺度生态知识与教师研究特长结合展开专题讨论。
3.双语考试
针对生态学课程双语教学目标及其定位,结合学生英语水平,改善学生的评价体系结构,改革考核方式和方法。注重考核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注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核学生研究型学习成果[1]。考核试卷用英文进行命题和考试也是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采用中英文结合,基本概念原理用英文问答,综合知识用英文问、中文答,研究成果用中文汇报。
4.教学手段
双语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的专业词汇积累偏少和听力水平的差异。提倡参与式教学,通过课堂上师生的英语双边提问、共同探讨以实现师生间教与学的结合。加强课前预习及课后作业,介绍专业词汇,布置英文作业,巩固教学成果。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将涉及的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提前预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和
5.课件制作
多媒体课件素材的选择以多种教材基础,制作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图片丰富和信息含量高的课件[4]。我们以原版教材Ecology,Ecolog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为基础,结合网上的教学资源,进行资料整理和综合,形成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较为系统的授课课件。
生态学是青海大学环境专业、生物专业、资源生物学专业、环境生态工程等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深入专业研究的基础。通过生态学双语学习,加强学生生态学外语学习,加强学生对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应用,科研促教学,教学助科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将生态学课程建设成青海大学培养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
基金项目:青海大学校级精品课程(KC-11-2-3)项目资助;青海大学教材建设基金(2013)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7.1:37-45.
[2]辛琨.高校生态学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J]2008(25)3:73-74.
[3]王晓凌,王玉猛,赵威.生态学双语教学初探.教育教学论坛[J].2012.38B:90-91.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地理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06-03
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崛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为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地理学对地理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功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1],在生态保护与环境规划治理等领域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与实践价值。许多高等院校中“景观生态学”已成为相关本科专业或者是研究生教育的必修课程。但在不同的高校专业设置中,“景观生态学”所处的学科地位不同,由于景观生态学学科交叉性和所涉及内容的广泛性,其可出现在生态学、地理学、城乡规划、园林设计、资源管理等专业。专业设置的不同体现了学生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差异,而教学中也往往出现由于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与新内容缺乏衔接,使目标课程设置呈现跳跃性的现象,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景观生态学”是河南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设置始于2013年秋季,以选修课形式被学生所接受,2015年以专业基础课的形式纳入到生态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课程安排在二年级下学期,此时已经具有了基本的生态学理论基础,但由于学生的专业认识局限于传统生态学中由生物个体到生态系统的研究,缺乏宏观的地理视角,在面对不同时空尺度景观原理及景观结构与过程研究时表现出一定理解难度。如何针对学生的知识体系,减少或避免因学科理论基础薄弱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景观生态学”教学任务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景观生态学”课程的特点
景观生态学概念的产生来自于两个科学概念的结合,一个为地理学上的景观,一个为传统生物学上的生态。一般认为, 景观生态学是景观学发展到生态学领域,跨地理学和生态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2]。按照现代科学产生发展的动态模式, 可以找出景观生态学的四个主要理论来源,分别为地理科学、生态科学、经济科学和系统科学[3]。生态学的研究范围由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逐步过渡到景观和区域, 其研究尺度不断扩大,反映出对生态问题的探索由微观走向宏观的趋势,并最终用以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面临的各种问题。因此从其理论发展及学科价值上分析“景观生态学”的课程特点主要表现为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和融合性,并兼具实用性和实践性。在学科交叉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与地理学、土地管理学交叉;与农学、林学及环境学交叉;与园林规划、城乡设计等交叉;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交叉;与管理学、旅游学等交叉[4]。一言以概之,“景观生态学”在不同类型大专院校中的设置涵盖了与其基础理论有关的各个学科。同时其广泛性也暴露了在课程设置中的缺陷,如基于追求学科与课程设置的创新性,并满足部分学生对基础理论应用性的要求,机械性的将“景观生态学”课程加入到培养体系中,忽视了该学科与同专业其他学科尤其是学生已有知识储备之间的联系性,学生的专业基础有失平衡,导致学习热情降低,被动学习,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降低了教学效率。
二、地理学思维在“景观生态学”教学中的作用
地理学与生态学在研究内容上具有差异性与同一性,而景观生态学是二者同一性的直接体现。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圈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该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属性,关注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过程与人文过程,在进行地表过程分析、人―地关系分析的同时,还注重各种生态过程的模拟评价。从系统论范畴讲,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圈中一个系统及其周围的生物的以及非生物的物质所组成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需要或产生的所有物质都属于地理圈的组成部分,随着研究范围的拓展,人类社会各种经济活动包括信息与技术系统也纳入到生物圈研究中,从而表现出生物圈与地理圈的融合。由于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叠合、研究方法的类同、研究内容的近似以及互为补充的需要, 使这两门学科相互联系成为必然[5]。地理学是探讨人地关系的科学,从该角度讲生态学本身是地理学学科体系的一部分。当代生态学的研究层次已经囊括了分子、基因、个体直至整个生物圈,其中一些宏观领域的研究与地理学的研究密切相关。景观生态学是将现代生态学和地理学理论与方法高度融合,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持,研究大中尺度范畴问题的生态学,因此对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是以地理学理论为基础的。
景观生态学不同于传统的生态学,其区别表现为传统生态学是以生物为中心,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机制,景观生态学则强调以无机环境为基础, 以生物为中心, 以人类为主导, 正确处理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 并实现景观生态系统的合理调控与规划。景观是一个生态系统,但它首先是一个由不同的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实体,并依据研究尺度不同其组成内容和结构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景观生态学坚持了自然环境这一整体的概念,秉承系统论和等级理论的原则,使各个地理要素得以综合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以及相互联系,克服了分析上的片面性和孤立性。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廊道―基质模型,空间异质性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等无一不体现了地理学的广域性、地域性以及综合性特点。此外,景观的研究尺度由微观向宏观转变,尺度变化的同时生态学的格局和过程规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在群落生态学部分的演替顶级理论中包括有单元顶级论、多元顶级论和顶级格局假说,但如果考虑到尺度问题就会发现单元顶级理论具有明显的缺陷[6]。因此需要进行不同研究层次生态规律的尺度转换,即尺度推绎。尺度分析中涉及的粒度、幅度、范围等概念也无一不是地理学中所包含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传统生态学中没有体现。
不仅在学科基础层面,地理学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理论支撑,二者之间的紧密结合与相辅相成还表现在地理学的新理论、技术方法的进步也同时制约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与应用。景观生态学从诞生到现在已逾70年,其研究内容从对景观格局指数的分析计算、景观演变特征的追踪描述,逐渐深入到对景观格局变化的生态意义的探索,同时注重尺度效应的研究,并进一步向景观的生态服务延伸[7]。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向更加多样化,涵盖了土地利用格局与生态过程、城市景观安全格局构建、景观生态规划、自然保护区网络优化、农田景观与生态系统健康、源汇景观格局分析与水土流失危险评价等。此时,新的统计分析模型与方法纷纷涌出,如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多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指数、斑块顺坡连通度指数等。众多新方法的建立与验证离不开定量地理学的分析方法,而在不同时空尺度研究对象数据的连续获取以及区域格局的对比分析方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结合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在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空间景观模型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8],应用更加广泛,为景观自然过程的相互作用和景观管理评价提供了研究依据。
因此,在以人类行为为主导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中,地理学思维是理解和解决景观生态学中的科学问题的必备条件,具有一定地理学知识背景的人才会为景观评价及景观规划提供更宏观、更理性的视野。
三、传统生态学下“景观生态学”教学的障碍
在众多学科交叉类型中,景观生态学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交叉十分普遍,在具体学科体系中表现为在传统生态学框架中机械性加入“景观生态学”课程。一定的分子、植物学、动物学知识积累有利于向生态学及不同分支学科逐渐深入,但离开地理学简单地讨论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过程、区域概念和大尺度的空间思维的缺失,从根本上限制了景观生态学教学的深入有效开展。
1.人类活动是导致景观变异与破碎化的根本因素。地理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人与环境的对立和统一,但传统生态学在认识不同生态过程关系中,忽视了人类行为的主导性,对人类行为引起的自然生态的变化缺乏客观的综合的评价。因此学生对景观进行分析时,忽略了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再塑造和人文景观的重要性,对教材中的内容只进行机械性理解,缺少发散思维。
2.地理学强调生态系统格局对地域的依赖性。地球各圈层中生态系统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内部的景观要素形态、景观空间结构、景观动态发展规律具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对景观稳定性及功能的影响是综合的,表现为景观生态学中的尺度效应理论。这一点在传统生态学中未得到足够的表达,限制了学生对景观多样性的理解应用。
3.景观格局与过程是动态性。传统生态学只重视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忽视了社会发展与自然的矛盾,不能从历史角度看文明发展和景观格局演替动态之间的紧密关系,在生态平衡中未曾重视人地关系协调状态的实现。景观的时间演变是环境变化与人类行为的双重作用结果,地理学中对区域历史过程的研究为景观生态过程的动态性拓宽了研究视角,并为景观的现状分析和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4.地理学的分析方法是景观分析的基础。景观要素结构、镶嵌性格局、景观变化动态模拟等过程,无一不是运用了地理学的分析方法。此外,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现代技术也应用到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数据采集、分析模拟和预测评价等环节,该方面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缺乏直接影响理论的实践,影响学生动手能力提升。
四、地理学视域下的“景观生态学”教学策略
鉴于地理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对景观生态学的重要性,有必要针对学生的现有学科知识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在广泛借鉴国内外各院校景观生态学设置及教学设计的基础上,结合河南师范大学该课程的教学经验,对传统生态学下“景观生态学”教学方法提出建议,其主要目的为培养或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最终以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全局的视角看待景观问题。
(一)深入了解学生地理学基础,增强地理学科认同
中学阶段的文理分科限制了理工科本科生对地理学的认识,因此从意识上提升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是形成地理学思维的首要任务。综合探究式及引发式学习,克服惰性心理,从问题着手,激励学生主动寻找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其形成地理学不仅是理论更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等认识,自发运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参与到“景观生态学”的学习讨论中。
(二)优化教学内容,以契合本科生的理解水平
面对不同的专业,“景观生态学”的本科教材在内容取舍和深度确定上差异较大[9]。首先要选择适合本科生接受范围的教材,根据景观生态学学科内容,即结构、功能、动态和景观规划,选择教学侧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标识。其次,依据学生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分析教学的层次性,依次展开教学,对重难点辅以实践教学,避免由于基础知识缺陷影响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不足,构建较为完整的学科内容体系。
(三)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与生态问题多尺度分析能力
在“景观生态学”课程内部及外部关注学生地理学科思维方式的培养。内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地理学基本原理,重视人―地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等,突出人文关怀,在景观动态研究及景观规划与设计中体现人的作用和需求,不拘束于具体的规范和指标。外部设置地理学相关的选修课模块,如“自然地理学”,“植被地理学”、“人文地理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以达到与专业课程的相辅相成。
(四)教学方法多元化,理论与实践并重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仅依靠教材内容不足以体现其特色。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多元性,增加实践部分的操作。如通过课堂PPT演示与学生分组讨论,探索具体生态问题的解决途径,亦可选择周围一定地域,通过实地测量与考察,对该空间内的景观类型进行规划设计等。实践是验证理论的必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知识构架,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也是保证“景观生态学”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方面。景观生态学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新技术的产生以及模型的建立拓宽了其在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各领域的应用。因此教师应与时俱进,掌握地理学、生态学等景观生态学相关学科的最新科研进展,并参与具体景观生态问题研究,促进优良的教学队伍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傅伯杰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1:1-10.
[2]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3:1-5.
[3]肖笃宁.从自然地理学到景观生态学[J].地球科学进
展,1992,(7).
[4]何东进,洪伟,吴承祯等.景观生态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教
学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8).
[5]冯明义.现代地理学与生态学[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0,(3).
[6]张雪萍,张淑花.地理学学科体系下生态学课程的建设
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0,(3).
[7]陈立顶,李秀珍,傅伯杰等.中国景观生态学发展历程与
未来研究重点[J].生态学报,2014,(34).
[8]刘海燕.GIS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地理学
报,199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