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语文教学策略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读写教学;策略
引言:阅读和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文章都需要学生多次阅读才能够体会到蕴含在文字背后的真正涵义,进而理解文章内容,培养语感,掌握丰富的阅读技巧。而进行写作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洞察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在课堂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读写教学方法进行简要论述。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直接影响到到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学生必须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才能够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思和意义,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同时对于其它学科也有促进的意义,可以加深对其他科目的理解和掌握。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耐心的指导,需要长时间的慢慢积累,因此在小学阶段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对语文阅读教学观念、方式和内容的改革创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1]。阅读兴趣对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兴趣,就没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即使老师准备了丰富的阅读材料也没有实际效果。孔子曾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教师应不断的强化学生的语文基础教学和学习,让学生逐渐的对语文教学,对阅读产生兴趣,这样才能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是激发其参与性和积极性的好帮手,学生对语文阅读以及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后,能够更好的自主进行学习。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能够促使学生集中精神,紧抓其学习重点,在课堂中塑造良好的氛围;而写作能够培养培养小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培养他们逻辑思维能力。二者都是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对于开发学生综合素质全面锻炼的重要要求,也是适应教育改革潮流的重要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创新,依靠自身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尽量做到创造性阅读,进而促进语文写作教学[2]。例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进行创作型的阅读,先后挑选班级的两位同学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在他们阅读的过程中对文章中狐狸和乌鸦的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根据自己的理解再重新阅读,这样以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但能够很好地把握课文思想内容,还学会了分析文章,进而会对他们的写作水平有一定的提高。
二、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体以及心理发展规律,结合语文教学特点,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首先,在新的教学课标指导下,教师应该选择一些中心思想明确、和现实社会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文章作为教案范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表达个人真实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3]。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很容易理解文章内容,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同时由于所学内容和他们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在进行语文写作时,也会注重写一些自己生活的感受的文章,而不是仅仅写一些没有现实意义的、内容空洞的文章。其实,任何人的写作都是一项社会性的活动,写作者只有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打动别人,其文章采油生命力。现实生活就是学生进行写作的庞大素材库和灵感的来源。
其次,在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梳理清楚文章的整体结构,坚持首尾呼应的原则。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树立整体结构意识,能够找到课文中的过渡句以及过渡段,把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进行对比阅读等,进而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最后,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顺序,只要这样,语文课堂才能在清晰的目标下进行,避免出现虎头蛇尾的不良现象。在安排教学顺序时,要符合小学学生的心理发展走向,和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相符,突出教学重点,解放学生的思维,这样他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4]。比如,在对《詹天佑》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单一讲解和学生的刻板探究很难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而通过阅读课文并联合多媒体技术将“列车行车线路图”动画这一多媒体课件播放给学生,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人”字形铁路,视频加上老师的讲解极易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从而对课文进行轻松快捷的理解,大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大幅度提升教学效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是一个集合了理解、交流、实践等多种元素与一体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把语文课堂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让他们进行写作练习,才能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不断进步,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向登光.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3(4):124-12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学习兴趣;主人公;研究性学习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需要有良好的教学策略,好的教学策略能折射出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的专业自觉和专业理解,彰显出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师专业成熟的重要标志。有了良好的教学策略,将可以很好地规避“一言堂”“填鸭式”等教学现象。
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感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针对的主体是小学生,针对他们的年龄,我们应该采用一些适合他们的方式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精心准备教学课件、生动的教学语言、难易适中的教学提问等。
现在的教学,大都引进了先进的教学仪器,教师可以准备教学课件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在新式的教学课堂中,优秀的教学课件给学生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突,更方便于扩宽学生的视野。而在教师的教学中,主要是靠老师的一张嘴来传授知识,而小学生的见识面是有限的,如果仅仅靠语言来描述的话,不管你描述的多么详细,学生们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所以,运用课件加以辅助讲解,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通过看视频可以勾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他们将会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将会去思考、去理解。
汉语是一门充满趣味的语言,语调、语气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教学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兴趣。语言是内心的表白,若一位老师能巧妙运用各种语言表达技巧,则必能掌握好班级的气氛。
对课堂上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设置,也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太难,学生望而生畏;问题太简单,学生又觉得没意思。为此,在备课时,在问题的选择上要花大量的功夫,要求问得巧、问得妙。而且课堂上要及时表扬学生,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当主人公的角色
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知识的启发者和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的四十分钟里,一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不给学生们一点发挥的机会,那么应该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当主人公的角色呢?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占据着主角的位置,教师将要讲述的内容编写成剧本,然后自己在讲坛上尽情演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整个课堂中就充当了观众的角色,可是课上完了,学生还处在一个被动的处境,知识只是形成了瞬时记忆,过一段时间就忘了。这样费时费力,又没效果的事情,应该被新的教学策略所取代。现在的课堂教学应该是这样的,教师给学生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师只需要提供一个主题,让同学们自主讨论、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意见,而老师只要对同学们发表的意见进一步引导,最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扩展就可以了。
三、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对于是“授学生以渔”还是“授学生以鱼”,很明显,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更有价值。“授人以渔,终身受用”,面对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如果教师们只授予学生“鱼”的话,他们将不能很好的生存。在现在的教学中,教师们应该更注重方法的教授,努力做到能通过一道题的讲解,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自行解决这一类的问题。例如:在进行设问句的讲解时,先多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让他们仿写几个设问句,用这种方式去引导学生学习,最终总结出设问句就是先问后答的问法。这样比一开始就说出设问句的概念,再举例说明,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并以此引导学生去学习其它新知识,例如:什么是感叹句?方法也是通过先观察、找规律、最后进行总结。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总之,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留下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看、去说、去观察,教给学习方法,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
四、通过联系实际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
有些人认为,生活应该和学习分开,笔者以为,这是十分错误的观点。生活应当和学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是如此。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带到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来,让孩子们能够认识到语文学习其实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源自于生活的。联系实际进行教学还有利于学生对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意识。另外,适当的课外活动也可以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补充,通过变换多种样式的课外活动,学生的各项能力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关键词: 中职教育 语文教学 教学策略
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语文素养对于学生而言尤其重要。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作为职业学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工具课,不仅影响学生现阶段各门课程的学习,而且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如何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谈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深刻领会“教”与“学”的真谛,树立教与学有机结合观,真正认识到“教”就是激励、引导、参与互动。“学”就是学习主体在有效的激励、引导下,积极高效地自学、互动、发展的过程。转变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出发点,由学生管理者、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和引导者。
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在课堂上要多一些微笑,多一些关爱,让每个孩子都感到教师喜欢自己,要学好教师所教的课。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吝啬赞美的语言。课堂上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一种回答,都积极给予评价,努力发现闪光点,大加表扬。久而久之,师生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尊重、理解的人际关系,学生轻松、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专业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工具务必实用,中职语文教学不受考试的约束,可回归本位,教职业所需,调整教学内容,改变学生厌学现状。所谓“快乐教育”,就是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引导学生回归课堂。学习《沁园春·长沙》时,要求背诵,学生不感兴趣,我就让音乐班的学生给诗歌谱上曲子,然后歌唱,让美术班的学生把诗歌所表现的内容用笔画出来,然后介绍画面,结果学生觉得很新鲜,并且和自己的专业有关系,容易把握,仔细阅读诗歌,很快就完成了任务,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愿意学,老师省力气,一举两得。可见,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善于“激趣”,通过有趣的活动,启发学生的思维,打造高效课堂。
三、中职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应用相适应
中职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对专业课程却比较重视,我们应该从学生注重“实用”这一特点出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发现学科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对相关学科的探索热情。除讲究德育渗透外,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还必须重视职业渗透。
1.注重语言表达教学,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中职生毕业后将直接融入社会,其口头表达能力是决定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某种程度上,说比写更重要、更难。我将口头表达课演变为“演讲与口才”课进行教学,着重强化演讲思路、演讲语言、演讲艺术、演讲气质及演讲效果的学习和训练,让原本枯燥的语文课成为一股活水。
2.注重应用文教学,提高文书写作能力。应用文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能写应用文是中职生必备的素质。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实际应用需要的重要途径。然而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把应用文写作作为“附文”对待,没有突出中职语文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专门对学生进行各类应用文的教学,训练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非常受学生欢迎。
四、开展系统的、实在的、有用的口语训练
口语教学应走出随意性教学的误区,着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开展系统的、实在的、有用的口语训练。目前,口语训练体系不完善,内容不完整,训练时间不能得到保证,充其量只是简单涉及。口语表达基础本身就不牢固的职中生在两年的语文学习后大多难以应付求职面试。我认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口语训练应从语文教学的附属地位变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每一个单元教学中,至少应有2节课的口语训练时间,一个学期合计应有12节课的训练量。另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口语训练体系可以进一步完善,真正实现大纲所要求的“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能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恰当、得体地进行口语交际”的目标。在整个职高阶段,我们可以从普通话训练开始,从声母、韵母、语流、情态、语调、节奏、体态语等不同的角度开展系统训练。在此基础上,介绍口语常识、交际忌讳,再从接听电话、接待来客、异往、坐立行走、说服他人、恭维批评、求职面试、推荐展示、谈判、庆典、剪彩礼仪、即席发言、演讲、朗读、辩论等不同角度开展训练,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为就业成才打好基础。
五、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医学生 语文教学 对策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一份来自于医学院校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50%的医学生表示对文科不感兴趣,不少学生反对将“大学语文”课设置为必修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不适应现有的教育方式,落后的教学方式已经严重制约了其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本文拟剖析医学院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一、医学院校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置边缘化,语文能力的培养缺乏持久性。
一些医学院校在教育思想上存在着狭隘功利性,往往只注重应用性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学养教育和人格培育,以致使得语文教学遭到不应有的冷遇和忽视。有人认为“大学语文”课只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延续;认为语文课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无甚联系,相去甚远;认为语文课的设置可有可无。这种错误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医学院校语文教学的深入开展,语文课程的设置处在萎缩状态。有很多院系的领导常常以压缩课时为由,任意砍掉或缩减语文课时。即使开设,也仅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来设置语文课,使得语文课处于一种点缀、装饰、从属的地位。作为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学时设置一般在36~40学时左右,2学分,无论学时和地位都无法与英语及专业课相比。就目前语文课程设置的时间看,公共必修课大都在大一开设。选修课开设学期不定,学时在30学时上下,而且选修课开设随意性较大,缺乏系统全盘的考虑。基本是语文教师谁有闲暇时间或有能力开什么课就上什么课,如果没有时间就暂时停止。这种情况造成学生语文学习的断档,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缺乏持久性。
(二)教学内容偏重基础知识,忽视人文精神的培育。
语文教学呈现弱化的趋势也有其自身的原因。首先,在目前高考状态下,中学语文极强的应试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泯灭了语文课的真正意义,致使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只是为了高考才学,上了大学之后还要学语文,自然就提不起兴趣。其次,教师对语文课的重要性价值认识不够,在教学中仅仅停留在中学语文教育阶段,注重字、词、句、段的分析,没有把语文教学提升到继承传统文化、交汇中外文化的意识层面来操作,没有从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高度来认识,导致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与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差异不大。
(三)教学方法、手段滞后,语文课堂教学枯燥、沉闷。
在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上也存在问题。就教学方式、方法而言,以教师为主一味灌输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大学语文”的教学。大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教学手段来说,大学语文比较适合情境教育,可以利用现有的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的融合,让语文教学更生动。然而由于对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处于教学边缘的任课教师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作这方面的工作,对教学方法的探究也缺乏兴趣,因此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就显得有些落后。以上诸种原因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枯燥、沉闷,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加强医学院校语文教学的对策
(一)在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意识。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因此,每位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把这种教育思想融注在教学中,既教学生学知识又教学生做人。这才是最完美的教育。语文教学中所选讲的作品,均为名家的名篇佳作,就每一个作家而言,他们身上体现的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的关注,对高尚人格、高尚情操的追求,对社会人生的强烈责任意识,都会对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孔孟语录》中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的不为富贵违仁的思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身正令行,“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的忧患意识;屈原的“深思高举”,不肯与污浊的世俗社会同流合污,宁愿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蒙世俗之尘埃的高尚的爱国情操;司马迁为完成《史记》的撰写,不辞辛苦收集资料,虽惨遭宫刑而能忍辱含垢,终于完成这一巨著的坚韧的品性和社会责任意识;苏轼一生大起大落,尝尽人生的辛酸与悲凉,但其顺境中不流于逸乐,逆境中不气馁,始终以旷达超逸的心态面对坎坷人生的那份潇洒;《鹊桥仙》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超凡脱俗的爱情观,不一而足。优秀作家身上包孕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所必需的精神养料,是砥砺学生健康成长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诱导启发,让丰富的人文精神滋润学生的心灵,教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1. 以启发诱导式为主,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文学是人学,还是人心之学,即表现社会中各种人的思想感情、内心世界的学问,因此,文学作品的理解重在内心的感悟,潜移默化的熏陶。所以在授课时应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注意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经常设计一些问题,尤其讲到关键处,比如关涉思想内涵的诗眼、词眼、文眼之处,停下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讨论,尽量不让通说或教师的看法牵制学生,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任课教师要明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的宗旨,采取精讲与泛读、讨论、观摩、比较、鉴赏、研究性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对祖国文化精粹的兴趣。
3.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就教学手段来说,语文教学比较适合情境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语文教学更生动、更有趣。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可将教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利用声、像、色的多样性,有形有色、声情并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传输给学生,使学生了解每一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同时给学生以感染。如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配之以美妙的乐曲、生动的图像、悠扬浑厚的朗读,这些如一股清泉渗入学生的心田,使他们如身临其境,既深刻地领悟到了本诗深情悠远的意境,又得到了美的陶冶、艺术的熏陶,思想感情得到了净化。这种教学可大大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并且收效很好。
(三)系统开设人文选修课,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除“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之外,还应向学生开设一系列人文选修课,作为“大学语文”的有力补充。这些选修课或侧重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挖掘,或侧重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与审美品位,或侧重于学生各种实用技能的提高。可以考虑为学生开设以下几类选修课:一是中外文史类,如中国古代诗词赏析、文艺常识、文艺评论、外国文学名著评论、中国现当代小说欣赏、中国文化概论、鲁迅作品选读、中西文化比较、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史学名著与中国文化等。二是艺术类,如名曲欣赏、绘画基础、影视作品赏析、书法艺术鉴赏、美育概论、中外美术简史等。三是实用类,如应用文写作、公共关系学常识、演讲与口才、新闻评论、编辑实务、网络信息实务、行政人员写作、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等。这些选修课不但可以使学生提高艺术文化素质和审美意识,促进思想升华,陶冶情操,锻炼表达与鉴赏能力,掌握一些实用技能,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促使其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全面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过程 有效教学策略
当前在我国部分高中,特别是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教师辛苦、学生痛苦的尴尬局面,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如何让学生习得更多的语文知识,让高中语文课堂具有效能,是摆在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
一、有效教学概述
市场经济一切向效益看齐,向学校强调着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意义,新课改的提出凸显了有效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虽然有效教学在现实的基础教学中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但学者对于有效教学的定义存在争论。一部分学者认为有效教学就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也有学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了有效教学的重要性。关于有效教学,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凡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当然对于发展,应参照三维日标来确定,有效教学是教师了解教学内容的结构与实质、了解学生的特征、熟悉学习原则的运用,透过策略的应用使教学活动的进行更加顺利)。也有学者认为有效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学得知识的教学。
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教学策略
1.让学生参与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来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以及师道尊严的限制,很多语文教师总是非常严肃,保持冷面孔,独自占有课堂,与学生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仅仅是将学生视为语文基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认为学生来学校就是学习的,听课是其最主要的学习方法,因此,这部分语文教师便会忽视学生的感受,在整节课满堂讲、满堂练。这样的语文教学长此以往便会让学生失去应有的兴趣,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加大。为满足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使语文教学有效进行,在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更好地完成高中语文教学。
2.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很多人容易将语文理解为理论性较强,但实践性较弱的课程。很多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将语文教学高度理论化,所讲授的例题,远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很难摸着边际。实际上高中语文教学是从现实的语文知识中选择一部分内容,是现实社会知识的升华,语文知识与普通民众生活与生产密不可分,具有高度相关的联系。但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将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对立起来,不能将二者联系起来进行讲授,使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很难入手,很难学透。脱离实际生活的理论知识,由于其远离生活,远离学生的现实世界,很难被学生接受,授课过程中也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把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讲解,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枯燥乏味、整日做题的高中语文印象。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所讲的知识实用性较强,并不能说明这个教师多土,而是说明这个老师很懂生活,很懂学生的心理。贴近生活的教学,很容易被学生接受,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乐趣。高中语文有序教学,实现教学的优化,也可以设置成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
3.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语文”,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新课标理念,充分利用现有的知识与经验,创设学生的学习情境。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将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些具体问题设置成具体有意义的生活情境,通过不同情境的再现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所教知识。
结束语
语文教学是高中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一些问题的存在,致使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相对较差,为更加有效地进行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教师让学生参与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来、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等三个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一、要把合作探究引入课堂,努力提高教学的互动性能
新课程理念强调建立一种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要求“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以问题的提出为核心,在自主学习基础上,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完成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执教者要充分发挥组织者、主导者、合作者和推动者的作用。对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强化三个方面的工作要点:
首先,要把好教学关口前移关。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努力把一些基础性学习内容掌握在自我预习之中,只是把一些重难点的内容带进课堂,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效率。其次,要把好探究问题的设计关。这是课堂合作教学的正确方向和有力引擎,既要把教学目标有机渗透其中,又要注意题目之间的关联性、梯度性和逻辑性。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教学中,笔者为学生的课堂阅读和合作探究设计的题目是这样的:
1.在故事的开端环节,黛玉初见荣国府看到了什么?(即环境描写)
2.在故事的发展环节,黛玉先后会见了那几拨人?给她分别留下了什么印象?
3.在故事的结尾处,简写了一件什么事?
整体说来,这样的设计是以“黛玉进贾府”一事为中心,沿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条分缕析、步步推进,有平铺直叙之感。再次,在系列题的有力引导下,学生开展了以学习小组为单元的自主学习活动,此时此刻,教师要努力把好合作探究中的指导关。既不能包办一切、“自问自答”,更不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否则就会陷入虚于应对的白忙之中,甚至适得其反。
二、要把分层教学引入课堂,努力提高教学的生动性能
有权威人士指出:在学校教育中,评价课堂教学质效的根本标准,不在于教学目标完成的情况究竟如何,也不是取决于中等以上的学生层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而是取决于那些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和个性差异的客观实际,积极开展以“全面推进、整体发展”为追求的分层教学活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首先,在教学设计中要加以充分考虑。执教者在编写教案、设计教学流程的时候,就要尽量考虑不同层面的学生差异情况,为学生设计不同要求的学习任务目标,尽量促使他们在自己的发展区域之内,通过努力之后能够实现学习目标。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同时还具有基础性、实践应用性、综合性等特点,正是具有如此众多的特点,使得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包容性十分强,因此信息技术可以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还可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的实现渠道和更有效的交流方式,更可以使“生生”、“师生”、校内与校外、学习伙伴之间的交流更为快捷。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流程如下所示:教师:创设情境-启发思考-指导求新-激励创新;学生:进入情境-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在这种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学要达到有效直至高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 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首先是意识的培养,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兴趣的培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抓住学生对信息技术非常感兴趣的心理,因势利导,课前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吸引学生的注意,将他们的兴趣逐步转移到语文学习上来。
2 利用网络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选择信息、筛选处理信息、重组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社会,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不是知识的拥有量,而是是否具有索取新知识的能力。语文教学中,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独特的优越性,让它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供学生学习时自由查阅。这样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3 利用计算机工具,自主创作,培养学生实践与创造能力。培养创造能力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地创作设计,把软件应用融入到课件中,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展现在计算机屏幕上。信息技术环境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语文教学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闹,而要讲究实际效果,要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采取相宜的策略,通过适当的途径,运用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好,得益多。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方法
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实践研究,我们得到了一些开展教学的创新方法和启示。
1 主题型教学方法。主题型教学方法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收集、整理与主题有关的信息,在教师帮助下进行学习、评价的教学模式。这种方法具有丰富性、灵活性。因为主题可以是人文学科的,也可以是自然科学;主题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艺术方面的;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超文本的(如影片欣赏);可以是比较异同的,也可以是单纯求同或单纯求异的;同时主题可以来自教材规定(提供)、教师规定(提供)或由学生自己选定。
如语文学科中“试飞”等课的教学,如果组织学生到网络教室进行上课,围绕某一主题,搜索“试飞”,不到1秒钟时间,可以查到很多有关“试飞”的信息(具体数据与网络环境有关),“试飞”的作者简介,课文涉及到的人物、性格特点,时代背景,以及很多的分析评论等等。学生眼界一下打开,对课文的兴趣与理解也一下提升很多。
2 合作交流型教学方法。协作交流型教学方法指的是分工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时,必须注意处理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合作学习”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进行。实验教师可利用竞争式学习、协同式学习、伙伴式学习、角色扮演式学习等四种基本合作学习模式和人机协作、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三种基本途径,培养学生竞争能力与合作能力,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相处以满足新世纪人生存的需要。
3 自主探究型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就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由教师进行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学习;在探索的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该加以适当的点拨和提示。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西沙群岛》时,可以带领学生到“海底遨游”,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西沙群岛的动物、植物的图片和影像。让学生通过查看有关的视频和文字资料,进一步的了解西沙群岛的物产,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自己所看到的内容进行有组织的描述。这样一来不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4 展示型教学方法。展示型教学模式指的是从展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入手,使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教学方法。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阅读课”,是根据教学目标、特定的教学组织形态以及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中的自主学习过程。它又有别于传统的书本文字阅读,它除了一般的文字阅读外,还具有超文本的阅读,如声音、图像、动画、视频、影片等,它比传统的文本阅读更快捷、更丰富、更精彩,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从学生角度来看,多种媒体参与教学,能提高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激发学习内动力;从教学的环境来说,信息源更加丰富,信息传输更快捷;从信息的显示形态来说,图文并茂,精彩生动,具有丰富的感知材料,极易产生意境。这些与传统的阅读教学相比都有明显的优势。
三、小结
通过本课题开展的研究与尝试,我们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较之传统环境下的教学,教学有效性有了极大提高,但并不能摒弃传统教学中直观教具的应用。2,借助信息技术能将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有机融合,但不能将信息技术等同于教学方法。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教得更轻松。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学得更扎实。5,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更加充满创造性、趣味性。
这种教学活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它不仅使学习质量和效益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积极性。由此可见,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学生“主动发展”的心理特征
“主动发展”是指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并能通过自我评价不断掌握学习策略;有较强的选择、评价、研究信息和问题的能力,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主动发展”的学生有以下六种主要的心理特征:
(一)较高的成就动机。“主动发展”的学生有较强的成就动机,这种成就动机源于“成就需要”,他们具有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的内心需求;渴望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本领。
(二)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发展”的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喜欢读课外读物,积极参加课外兴趣小组,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三)稳定的学习情绪。“主动发展”的学生学习情绪稳定,不受或很少受外界刺激如奖励、惩罚、成功、失败的影响,始终能保持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善于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治理。不因取得一点成绩、得到某种荣誉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不因受到挫折、遇到某种不愉快的事而心灰意懒,垂头丧气;能孜孜以求地朝着目标不倦地进取。
(四)顽强的学习意志。“主动发展”的学生意志坚强。为了实现自己的成就动机,能自觉地、独立地按照计划认真学习,基本不需要老师,家长的督促和管理;有毅力,学习中不怕困难,能认真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常常表现出百折不挠的良好品质;自制力强,乐于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并迫使自己全力完成,同时又能抵御不良环境的诱惑,心定神聚,精力集中。
(五)较强的学习能力。“主动发展”的学生自学能力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科学、有效。他们爱好提问,善于思考,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独立地思考问题,并在思考中寻找问题的解决,探究知识的规律,并形成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六)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归因品质。“主动发展”的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能正确地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学习困难,能及时地总结经验,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并能制定新的努力目标。
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
(一)激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策略。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的教学策略。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在于中小学生首要学习的是什么知识。正如笛卡尔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权威人士指出,今天所教的百分之八九十应该放在科学方法论、教育方法、推理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从事实中做出结论的方法以及分析综合事实的能力上面。学会学习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必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重要方法:
1、在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其实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传授学法,使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2、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学。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自学,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达到知识的掌握。这种能动式学习不但使学习过程有效,而且使学习者本身主动而自信。
3、指导学生学会自由学习。21世纪,人类将面临信息化时代,当各种信息扑面而来时,我们必须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广泛而有效地汲取。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圃于仅有的几本教材,指导学生自由学习,广泛涉猎,学会找到正确的信息源,同时又能抵御各种错误信息,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4、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人对事物的看法是由自己来调节的,学生要学会学习,必须学会自我评价,学会自我调节和监控,通过对学习过程、方法和效果的分析,学会学习策略,并运用学习策略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确定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培养并发展元认知。
(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认知实践活动的活动性教学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达成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的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其具体方法有:
1、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讨论、交流、辩论、竞赛等活动形式,完成教学目标。
2、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3、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科兴趣活动,社会考察活动,各种内容的认知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
(四)注重培养以质疑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为标志的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质疑是一种在认知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思维活动,而批判性思维则是在思维活动中对认知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思维方式。在学习中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在认知过程中敢于和善于评判,甚至提出不同的批判性的意见,对于促进学习主体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以质疑和批判思维为标志的探究能力,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产生的问题常常能显示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转变程式化的内容,以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过程。教学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教学模式”的主要代表者苏联的马赫穆托夫早就指出,教学活动的重心应当转移到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中来,教师应着重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评议。学生可以从教学内容的正确性、推理的逻辑性、结论的合理性、语言表达的严密性等方面对教材以及教师的讲课进行肯定或否定的分析、评议。运用批注、写笔记、札记的多种形式训练批判思维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评议是自古以来我国教学的优良传统。
3、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它对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形成一种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经常接触研究性质的作业,设计专题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让学生在处理信息、研究信息中发现真理、发展认知,培养和提高研究能力。
4.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方法。因为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义和独创性的见解,就是要求学生不是被动地掌握现成的知识,而是积极地开动自己的思维机器,主动地参与到对知识的内容与形式的构造中去,设法从个体水平上去改造、重组认识对象,努力赋于它一些独特的东西。
三、实践的初步成效
对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研究已经开展将近一年。认真构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使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必然途径。我们构建的“主动发展”语文教学模式。力图贯彻以上四种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主动发展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主动发展”语文教学模式构建了四种课型:
1、讲读课。以自读质疑、自行评价反馈为主要方法,把时间还给学生。其教学结构为:(1)激活情趣,自读质疑;(2)提示重点,自悟深思;(3)选点精读,自冶情性;(4)引导总结,自行反馈;(5)延伸课外,自求提高。
2、课外阅读课。开展课外自读是提高语文素质、促进主动发展的必经之道。每周至少开设1-2节阅读课,程序如下:(1)出示主题,自选读物;(2)指点读法,自读评点;(3)组织交流,自结自评。
3、语文活动课。老师指导学生开展演讲,办报、采风与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增强与外界交往的能力,发展认知能力。其程序为:(1)提出要求,自定内容;(2)自编自练,相互合作;(3)交流展示,自行评价。
(一)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观因素
教师在把握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控制的力度不够好。小学语文是一个开发智力进行思维和促进交流的工具,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合理地控制教学的力度,比如,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讲课的知识晦涩难懂,给学生的理解造成混乱。教师的反思工作做得不够好,不能及时在教学工作完成后,及时总结反思自己的不足。比如,教师教学完成后,反思工作拖到最后一起总结,很难发现当时存在的教学问题。另外,教师的道德素质也有待提高,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应当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客观因素
语文教学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家长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均匀,给孩子的发展造成影响。对教师的培训流于形式,没达到实质性的要求。此外,教师的评价机制也存在漏洞。
二、制定科学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针对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采用一些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主要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首先,制定知识和运用能力的教学目标。新课改的形式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通过语文的学习,使学生获得语言的交流和理解的能力,掌握记忆思维能力,获得学习语言的经验和方法。其次,方法和过程的目标,在教学的方法和过程上设立目标,鼓励学生积极的学习语文,锻炼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发展。最后,是情感和价值观的目标。小学语文的教学,也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方面,比如,在学习后,学生应当学会感恩、爱国等。
(二)采取积极的教学方式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语言能力的应用和表达,在教学的方式上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比如,教学中采用对话的形式来演绎语文的学科魅力。此外,还可以采用朗读、背诵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时,还可以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三)认真落实教学的计划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语文的教学应当细化教学的目标。比如,在进行字词的教学时,教学目标应当细致到字、词。字的拼音、字形、字义,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知识面教授学生与这个字相关的词语。还要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特点,分层实施教学目标。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注重积累优美的词汇和句子,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细致讲解,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充分使用多媒体,在教学工作结束后,对教学工作进行深刻的反思。
(四)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馈
在课堂教学时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向教师反馈相关的教学信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进行课后复习时,少布置或者不布置书面作业,需要加强在口语方面的训练,具体形式是朗诵课文、复述课文,或是根据课文讲故事。比如,教师完成《天鹅的故事》教学任务后,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这个故事讲给同桌、朋友或父母听。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结语
关键词:职高语文;教学;教师;学生;课堂;人才
一、职高语文教学的现状
目前职高语文教学标准,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做出了相应调整,职高语文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是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能力差异,以新职高语文教学大纲为指导,以职高语文教材为基础去设计课堂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课堂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对当前职高语文教学的现状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职高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设立不明确。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部分语文教师依然利用单一的教学工具并遵循固有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没有接受或者及时学习、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在教学理念和教学观念上没有转变,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也并非以学生为教学中心,而是以语文教师的讲解和灌输为教学中心。二是职高语文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尽管一般职高的语文教师都具有一定水平的教学能力和语文专业知识能力,但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部分语文教师并不注意利用课余时间去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部分教师将教学内容和教学中心全部集中于教材内容上,没有为丰富学生阅读内容和充实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而准备课外教学材料,限制了学生接受语文语言知识的范围和学生的阅读思考范围。三是职高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审核评估机制尚未建立完善。部分职高学校的教师教学水平评审制度尚不完善,因而教师对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没有给予充分重视。职高学生的特点是,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薄弱,学生的就业愿望和需求较强烈。因此,学校和学生都对职高语文的教学工作不够重视,职高语文教师的讲课能力审核、评估方式和制度也没有得到明确规范。
二、教师的职能转变
在职高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职能的转变应当从以下两个部分做好。一是提高职高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职高语文教师应当针对职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征设计课堂教学方案,为职高学生创设充实、生动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职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专业性较强,部分学生已经选择好了未来从事的工作。因此,职高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就职需求去安排和设计语文教学方案,给学生寻找和讲授与职业相关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趣和爱好。二是提高职高语文教师的专业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随着科学和知识信息的扩张发展,社会对职高语文教师的专业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职高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扩展自身知识涵盖范围,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工具作为辅助,利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作为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职高语文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并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适当引导,把良好的交流与沟通作为教学手段,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顺利完成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学习。
三、课堂方案设计
语文教学课堂的方案设计应考虑到教学环境的和谐、融洽,可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给予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充分交流的机会。以本人的一个语文课堂教学方案为例,分析总结如下。本课堂教学方案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彼此的作文,学会分析职高语文作文的写作要素和写作重点,最终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作文写作能力和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在课堂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本人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水平、学习意愿等因素搭配分成讨论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作文材料,并给每个小组布置讨论内容和修改任务。在该教学方案中,职高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分析作品中存在的缺点、问题或者优秀之处,学生在阅读、讨论和彼此交流的过程中完成了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本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学生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在作文评分和修改的教学环节中,我帮助学生列出优秀文学作品应当具有的特征和属性,然后由学生自己去评析和决定作文的最终成绩。学生在评定作文结果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表达方式、词句运用等语文知识进行了学习和掌握,最终由学生对彼此的修改意见和评分合理性做交换评价,赏析他人的文学作品并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综上所述,职高语文教学活动应当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建立完善的教师教学能力审核评估机制,转变教师职能,提高职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根据职高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实现在语文课堂上的自主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雪玲.浅谈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新课程
学习,2012(5).
[2]王晶晶.刍议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J].现代交际,2013(2).
[3]冉启蒙.高效语文课堂学习的三个维度[J].现代交际,2013
(2).
[4]刘丽.试论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J].现代交
际,2013(3).
[5]胡晓.试谈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途径[J].现代交际,
他们这么一说,教室里沸腾了,“我喜欢海小眉”,“我喜欢雷火”……他们仿佛已经忘了我的存在,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讲开了。
看到他们兴致勃勃而又旁若无人的表现,我知道,这个玩具确实引起了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这时候强行回到《赠汪伦》中去,不会有好的效果,干脆因势利导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我把皱着的眉头舒展开了,对学生提出要求:“既然你们这么喜欢弹珠战机,那你们就比一比,说说你喜欢的弹珠战士,要说得有内容、有次序,要说出它们的主要特点,声音要洪亮,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我的话仿佛解除了禁令,孩子们的小手刷地举起来。
杨×说:“我喜欢欧阳小枫,他的外貌阳光,聪明机灵,是个贪玩、活泼好动、胆大心细的家伙,在众战士中,他起着领头羊的作用,是智慧全能型弹珠战士,我要向他学习。”杨×清楚流利地描述了自己的观点,是我始料未及的。
内向孤僻的王×也站起来说:“我喜欢海小眉,她分析能力强,是弹珠战士的军师,我要努力学习,长大当一名海小眉一样优秀的律师。”
对于在本节课中因学生偷玩玩具而引发的课堂意外,我改变了以往压制学生“出格”行为的做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以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学生的反馈信息和学习效果为依据,学生没有受到老师的批评和指责,在我的精心呵护和耐心指导下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说了出来。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对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了调整,从语文的整体课程目标来说这也是正确的,因为在这个学段有大量的“口语交际”的学习任务,找到了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口语交际情境实在是可遇不可求的。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课堂上充满了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语言成为本节课中快乐的一部分。新的课程更加注重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情感。由于突发事件所创设的教学情境,灵活地调整了教学内容,孩子们在快乐中闯过了语文教学说话训练的“敢说”关。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具有个体色彩的行为,何必强求学生的观点与文本的观点、老师的想法一致呢,这并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教学应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语文课堂应允许学生产生各种设想,先不要对学生的设想进行评价,鼓励参加讨论的人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畅所欲言,相互启发,教师不要随便打断学生的创造性设想。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支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开拓思维,尽情联想,各抒己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那么学生往往会迸发出个性思维的火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理念的提出,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新大纲和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一、复习旧知,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一种叫做寓言的文体,有哪个同学能说一说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呢?这些寓言都说明什么道理呢?
生1:学过《拔苗助长》,说的是人过于急功近利,最终导致全盘皆输的故事。
生2:学过《南辕北辙》,说的是人在做事情之前必须确定正确的目标,只有在正确的目标的指引之下才能够成功。
生3:还学过《掩耳盗铃》,说的是不能顾自欺欺人。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正确,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师依旧要带领同学们来进行寓言的学习,在寓言的学习过程中让同学们学会做人的道理。现在同学们先齐声读一遍课文。
(然后就是齐声读课文。)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呢?谁能够和别的同学分享一下。
(班级里面沉默,没有人回答。)
师:同学们可能还没有对这课的内容完全理解,那么老师下面就给大家放一段有关《滥竽充数》的动画,在看动画的过程中同学们要思考滥竽充数的具体意思是什么,如果你是南郭先生的话,你会怎么做呢?
(然后教师就开始给学生放映动画。)
【设计思路】在进行课堂引入部分设计的时候,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以前学习的寓言故事有所回忆,在对旧知识回忆的基础之上,来进行新的知识的学习,并且能够自然而然地将以前学过的知识迁移进来。在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时候,教师对学生整个过程起到支架式的引导作用,并不急于告诉学生文章的寓意,而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文章、观看动画来自己进行体会,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是自己在进行自己知识的建构,这样学生对于文章的主旨的把握才能够更加的深刻。
二、设立目标,进行探究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了有关“滥竽充数”的对话,下面同学们就开始开始思考老师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或者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来听取别的同学的意见。
(然后班级里面的同学就开始进入到了积累的讨论过程中。)
师:相信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都交换了意见,现在有哪个同学能够在同学们面前分享一下。
生1: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所以最后在跑掉的。
生2:只有真才实学,才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
生3:滥竽充数就是说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队伍里面以次充好,这样是不正确的。
师:没错,同学们分析的很到位,在讨论中同学们已经对这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文章的主旨就是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才学的人,这样才能够在社会中站稳脚步。那么现在我们对文章中生词和生句来进行总结一下,同学们有哪些字、词不认识呢?
生1:“滥竽充数”这个词虽然大概能够理解真正意思,但是还希望老师能够准确解释一下。
师:“滥竽充数”的意思就是生3同学说的意思,就是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之中,以次充好。同学们不能够做滥竽充数的人。同时,在文章中出现的南郭先生,后来人们也用南郭先生来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生2:还有“吹竽”是什么意思,“齐酢笔鞘裁匆馑肌
生3:“排场”、“翩翩起舞”是什么意思。
(然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生词进行一一解答,并且对文章中的生词和生字进行归纳。)
【设计思路】这部分的内容是整个文章的核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来对文章的主旨和文章中出现的生词来进行总结。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一个指引的支架式作用,提出问题以后先让学生来进行思考,然后再由教师来进行总结,学生在教师总结过程中就能够对比自己的观点,这样就会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印象,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这样就会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也能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课外练习,积极评价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将整个课文学习完毕,那么同学们现在谁能够用“滥竽充数”来造一个句子。
生1:我们不应该和滥竽充数的人交朋友。
生2:前两天妈妈买回家一筐橘子,里面有许多烂橘子在滥竽充数。
生3:上课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滥竽充数,应该认真听老师讲课。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对,看来同学们已经对滥竽充数这个词完全理解了,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只要能够将这个词学会,就已经能够达到教学的目的。同学们在课下的时候,就将这课中出现的内容通过图画的形式来表现出来,然后拿到课堂上来让同学们来一起进行欣赏。下课!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小班化 教学策略
现如今,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如何上好语文课成为学校关注的焦点,其主要原因在于语文科目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汉语是我国的母语,学好语文是保证学生良好沟通,促进各科成绩逐步提升的前提。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效率和表达沟通能力,而且是衡量我国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班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促进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手段。为了切实实现小班化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保证创新思想的应用,并逐步改进教学策略,积极引进先进设备,从而抓住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课堂的良好氛围。
一、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的意义
小班化教学思想由来已久,与以往的多人数、集体上课相比,小班教学更容易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一种教学新趋势。教育公平、教育价值观等理论是其基础依据,经实践研究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班化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展现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策略研究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小班教学不是一句空谈和口号,要确保语文课程小班化教学的时效性就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作基础。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想,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他们实际的内在诉求,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并与他们成为朋友。另外,教师还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平等地对待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建立良好沟通的桥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小班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氛围的构建是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班教学,目的在于使教学更公平,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注意小班课堂的环境氛围营造,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简练的、富有幽默感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适当地采取互动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例如,教师可以编制一些简单的猜谜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学习。
(三)采用更具生活气息的教学策略开展小班教学
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对策,教师要根据教案的设计实施课堂授课,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增强小学语文小班教学效果,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将生活融入教学。
1.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由于新课改教学目标的提出,小学语文小班教学应该更富有生活气息。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契机,将生活化教学融入其中。例如,教师在讲解课文《慈母情深》的时候,可以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课堂教学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的母亲,并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表达。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而且让他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2.采用多媒体设施构建一个生活化教学的场景。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将计算机、互联网、交互白板等新兴设备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它能为学生创建一个有效学习的环境氛围,刺激学生的感官,并改变以往的单一教学策略,使参与小班教学的学生都有亲自动手的机会,真正将生活化教学融入其中。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古诗《梅花魂》时,就可以利用大屏幕展示梅花的姿态和气节,进而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
(四)丰富小班教学的评价手段
教学评价是体现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小班教学的课堂人数较少,给每个学生都搭建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改变以往的单一考核模式,把每堂课的最后几分钟都留给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展示,并记录最终成绩,使其成为教学评价的内容之一,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语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根据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创新精神,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转变学习方式为目标。针对这样的现象,开展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势在必行,它能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并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思想,改变教学策略,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董蓓菲.小学语文小班化合作学习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梁丽文.混合学习促进小班化教学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上),2013,10:65.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策略;阅读
引言: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更好地适应了我国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为中学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道路。然而初中语文阅读式教学策略在实际的课堂应用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研究初中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在课堂中的具体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1.巧设教学情境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而这些阅历以各种符号方式存在初中生的记忆中。假设某个事物以符号形式出现,将会激活原有的记忆符号,新知识和旧知识这两者建立一定的关系,然后产生相应的认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设相应的特定情境,激活学生的内心体验。
其一,利用音乐渲染方式设计教学情境。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来渲染教学情境。将文学与音乐相结合,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等方面起到强化、补充、渗透的效果。适当地选取一些音乐,既能够提高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优化课堂内容,陶冶初中生的性情,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以此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语文教师要认真选择音乐,充分考虑到音乐和文本的和谐,所选用的音乐必须要和课堂教学内容相符。唯有这样才能够起到渲染情境的作用。
例如:在《蒹葭》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先播放《在水一方》,利用歌曲导入对新课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把握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在《乡愁》的课堂上,教师先播放歌曲《乡愁》,利用《乡愁》这首歌曲将学生的思想感情拉入到课堂中,然后以哀伤、忧愁的二胡曲《江河水》作为整堂课的背景音乐,教师要求学生沉浸在音乐情境中,进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余光中的思想感情。
此外,在实际的课堂上,语文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情境。多媒体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方式,其作用在于直观地彰显教学原理,将图像、声音、文字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抽象知识想象化,将静态景观动态化,为初中生营造了丰富多姿的教学氛围,符合学生的情感要求,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2.充分发挥想象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能直接感知课文知识,只能借助联想和想象才能够感受到语文课文中的形象。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想象能力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学生在词语理解以及语言积累等方面也有了一定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将单调、枯燥的文字转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就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理解课文,和文中的主人公、文章的作者进行“直接”对话,在时间、空间上缩短了学生与文章、作者的距离,使得文中画面能够走进学生的脑海中,加深了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综合把握文章主旨,让学生能够感到发自心灵的满足和愉快,从而快乐的学习语文。
例如:在《天上的街市》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天上的街市是怎样的?和人间的街市是一样的吗?”,“天街上有些什么?是不是有各种丰富的商品?”等问题,语文教师可以针对此类问题进行巧妙的引导,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行想象,并利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带着美好、奇特的想象,语文教师又指导学生回到课文的学习,分析诗中“牛郎织女”的传说和以往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什么不同之处。以此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通过此类方法让学生能够容易理解文章通过“街灯”引发的想象与联想,来描述天上的街市以及美好的生活等,进而表达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无比痛恨,和对自由、光明、幸福生活的向往。
3.角色体验,产生情感共鸣
体验式教学策略注重的是学生和教学材料这两者间的情感交流与双边对话,强调的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认知,关注的是学生对课文内涵的发展和丰富。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认真解读文章。在学生掌握文章大意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选派学生扮演文中出现的角色。角色扮演能够缩短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带着感情学习语文。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即演出了自身对文章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能够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使得学生对文章以及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从而改善了教学效果。
例如:在《再塑生命》的课堂上,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海伦对光明的渴望,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眼睛蒙住,在黑暗中参加活动、进行学习等,学生在体验盲人生活的过程中,就能够感受到光明对海伦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言知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教学策略
从陈述性知识“是什么,为什么”出发,可以将语言知识分为原理层和工具层,从程序性知识“怎么办”入手,将语言知识分为实践层。针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三个层面语言知识教学进行分析和探索,对于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增强原理层语言知识教学
原理层语言知识处在最基础的层面,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对原理层语言知识的呈现略显浅少,因此,为弥补教材中此层语言知识的不足,需加强原理层语言知识教学,以期学生能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一)教师应加强自身原理层知识的储备
为加强原理层知识教学,首先要从教师自身知识储备量入手,教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原理层语言知识,才能对教材中未涉及而又需要学生了解的语言知识进行有效地传授。那么教师究竟需要掌握哪些原理层语言知识成为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笔者针对此问题结合黄强军语言知识内容的量化标准[1],对教师需要掌握的原理层语言知识进行整理和分析。首先,语言的本质方面,包括语言特点、汉语定义、汉语特征。其次,汉语方言基本知识方面,包括汉语的变迁,汉字产生以前的原始汉语;先秦时代的上古汉字;两汉至隋唐时代的中古汉语;从晚唐到五四的近代汉语;五四之后的现代汉语;以上汉语的五种形态及其各自的特征等。另外,关于其他层面的具体语言知识如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的发展源头和历史变迁过程等知识也包含于这一层面的语言知识内容中。
(二)教师运用多种形式增强教学效果
由于教材中原理层语言知识分布较少、形式相对单一,因此,教师不能仅根据教材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的单一教学方法中,很难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相应工具书,采取适当的教学模式将自己储备的原理层语言知识活化地传递给学生,将枯燥的课程转化为生动、形象和充满趣味性的内容,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活跃,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教授四年级上册第24课《春联》时,除了讲解书中有关对仗(即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的工具层语言知识外,还应当依据自身所储备的原理层语言知识,让学生知道春联的来历以及对偶修辞的演变和发展,单一的讲述法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减弱学习动机。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有效的对偶教学。由于四年级学生的具有较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教师需要以直观形象的图表形式和引发学生感性的情境创设为主要呈现形式,利用图表形式介绍对偶和对仗的不同,直观表现出对偶大起大落的发展史,从而使学生一目了然,激发兴趣,拓展知识。对于“春联”起源,可创设具体情境,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春联”的来历,“桃符的故事”“五代后蜀皇帝孟昶过春节的故事”“明代朱元璋写春联的故事”将其原理层语言知识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更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春联所表达的含义。
二、重视工具层语言知识教学
教材中呈现最多的即为工具层语言知识,它处于中间层面,作为工具指导和服务于实践层语言知识,因此重视工具层语言知识教学,有利于学生为实践层语言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更是促进学生直面生活的动力源泉。
(一)依据汉字特点,加强识字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这是在强调语文教学必须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由于汉语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包含着大量古代汉语的因素,无论是从语音知识的汉语拼音,还是文字知识的字构书写,甚至是词语知识中词汇的积累和词义的理解,都是作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载体,承续着历史的脉络。因此在充分解读和分析教材中工具层语言知识的同时,要与汉语言文字特点相结合。汉字知识教学,教材中以集中识字法、分散识字法和字理识字法为主要方法呈现。而教材中的根据字构呈现的字理识字却被许多老师忽视,应充分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例如教“鸟”字,出示鸟的图画,解析“鸟是有眼睛的,里面的一点就是眼睛,千万不要丢了,丢了,小鸟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如教“牧”字,点出“牧”的本义是手拿鞭、棍在放牛。“沙”字教学时,启发学生想象河水少会出现什么———水少而沙现。字理识字法运用范围广,遵循汉语言特点,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强化儿童对汉字音形义的记忆,能有效地预防错别字,有利于学生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二)结合阅读和写作,加强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
通过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呈现内容的分析可见,其语法知识呈现零散分布的特点,但是在小学教材中将其整合又是难度极大的,因此,便需要教师结合阅读和写作对语法知识进行教学时采用适宜的方法,让学生“在零散中学,在整合中内化”。付惠均[2]在《语法教学方法论探讨》提出“三个结合”的方法论体系,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示正与纠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语法教学方法要求一是精简语法项目,淡化理论色彩;二是紧密联系实际,强化具体运用。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必要的语法项目有针对地进行教学,低年级重点在于单句语法的练习和巩固,初步了解和学习人称代词的使用方法;中高年级出现复句以及单句、复句相融的较复杂句式。而且在强调语法规则的同时紧密联系语言实际,如一年级上册练习4中“我喜欢吃的水果有……”单句的学习,在分析句子成分的同时又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实际,提高了语法教学的效果。静态与动态相结合,脱离实际的语言单位和联系具体语言环境进行语法分析,两者在语法教学中应该结合运用,相辅相成。示正与纠错相结合。是语法教学中不可偏废的两种方法,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双管齐下,才能更有效。根据教材中各学段修辞格出现频率,充分利用修辞的表情达意作用。修辞知识教学主要采用“切境法”。语言材料选得好与不好,主要就是看选用的语言材料是不是切合于具体的语境,即题旨情趣。因此我们在修辞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来阅读理解文中修辞艺术。修辞教学只有在应用中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不可为教修辞格而教修辞格,要使学生真正体会学好修辞对阅读和写作带来的好处。
三、关注实践层语言知识教学
实践层语言知识是最接近日常生活的层面知识,强调语用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教学中应重点关注的层面,为学生直面生活、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起到推进作用。
(一)注意语境创设,引导学生习得言语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语境的创设,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语境的创设,关注话语语境,其中上下文语境在中小学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它要求在书面语的话语阅读理解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不要孤立地去理解语言片段;除此之外,教师能够根据课堂氛围作适当调整,对前后语境构建,使其相衔相配,并且运用情景化的语言让学生融入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学习语言。例如可以在虚拟情境中根据语境理论来创设虚拟语境,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奶奶的白发》的复习巩固阶段中,可以通过扮演奶奶的角色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虚拟语境创设,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文本,更加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艺术性地创造语境,引发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试看以下于永正老师通过艺术性的创设语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永正老师教学《翠鸟》中“翠”字:师:下面看于老师写课题。哎,这个“翠”字怎么写?提笔忘字,谁能提醒老师一下?生甲:“翠”字上面是个“羽毛”的“羽”字。生乙:不带钩的。师:噢,明白了,谢谢大家的提醒。请学生看于老师写,并且抬起手跟着于老师把课题写一写。于永正老师并没有直接将课题写在黑板上,而是艺术性的“懂而装不懂”,营造了一种“不懂就问,积极好学”的学习氛围,满足了学生自豪感,认为老师对自己拥有极大的期望,这就是“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提高了学生自信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遵循会话得体原则,增强话语评价功能
“得体原则”是衡量言语行为的终极标准,无论你遵守的是合作原则,还是礼貌原则,但最终都必须以“得体”作为评价标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是否得体做具体的评价。如看是否适应不同语境要求。在正式的场合,说话应当严肃、认真;在欢庆场合,说的话就应当有助于欢快气氛的营造,例如二年级上册练习1中口语交际“学会祝贺”,显然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在亲人离散之时发出的渴求团圆期望的诗句在这里就极不合适。例如教师在教授一年级上册练习5中“别人问你什么,有时可以这样回答。”举了这样一个例子[3]:一姓张小孩听到别人跟爸爸初次见面,总是先问:“您贵姓?”,爸爸总这样回答:“免贵,姓张。”接着别人又问:“弓长‘张’,还是立早‘章’?”于是他也耳熟能详了。有一天,只有孩子一人在家,有客人来访。小孩问:叔叔,您贵姓?客人:我姓李。小孩很恭敬地又问:是弓长“李”,还是立早“李”?客人:愕然,不知如何应对。上述例子表明在进行语用知识学习时,要能够灵活运用,注意语言得体原则,案例中小孩的表达是不得体的,老师举了这个例子之后,学生能够体会到表达需得体,从而对自己和他人的表达也能进行合理评价。
作者:李文芝 霍生玉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黄强军.语文课程教材中语言知识内容的建构[A]//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