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生物科学素养范文

初中生物科学素养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生物科学素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生物科学素养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新闻素材;生物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333(2016)12-0090-01

当今社会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主要是科学素养的竞争,科学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内生物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初中时期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水平可以为学生以后生物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是要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课堂中教学方式的改变必须要落实,本文主要从新闻素材在初中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中的应用进行研究.1.生物科学素养和新闻素材1993年美国生物科学课程研究院出版了生物学的课程指南,里面指出生物科学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人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时还认为如果一个学生具有生物科学素养,就应该有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秉持正确的生物科学价值观去学习生物科学的发展过程和方法.我国近几年引入了“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2011年颁布的文件中指出了生物学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概念,生物科学素养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组成,三者是相互渗透的关系.新闻素材是记者提炼出来的新闻事实和新闻题材,新闻素材的来源渠道非常广,只有通过仔细核实判别的才能成为典型的新闻事实,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点.新闻的大致特点有最近的事实信息、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在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信息.应用新闻素材教学的基础是保留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教师确定生物教学目标后对新闻信息的处理和归纳总结.2.新闻素材在初中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中的效果和实际案例。

一、埋下悬念,鼓励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状态总是会随着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所以如何在生物课堂上制造比较活跃的气氛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和兴趣.比如在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人粪尿的处理”这个章节,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人粪尿的价值,所以可以应用这样一则新闻:“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的中小学采集男孩的尿液经过提炼后卖给医药公司生产尿激酶,这样就充分利用了尿液的价值.”通过这则新闻,教师再让学生记忆以往的内容“尿的形成和排除”,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产生好奇,他们就想知道应该用什么措施利用好人的粪尿的价值.

二、观察学生联系新旧知识的能力,完善知识体系

在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课本中有这样一个习题:“鸡生蛋,蛋生鸡,是先有鸡还是蛋?”要让学生综合运用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知识进行分析,要让这个题目简单通俗化,就可以提到外国的新闻:“英国的一只小鸡不是孵蛋出生的,而是母鸡的身体生出来的,受精卵在母鸡的生殖系统里发育了一段过程把蛋孵化完成了.”在加上《每日镜报》里面的:“当然是先有鸡再有蛋了!”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反思和总结,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知识联系起来: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鸡的出现,鸡蛋也相应出现,这两者谁先谁后都不重要.

三、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上提供事实根据

根据初中学生自身的认知特征,把生物学的原理与现实的场景联系起来,用事实说话,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生物学原理和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在对新闻素材的讨论中,可以发现得出生物学的基本特征,然后再不断推理归纳出新闻素材和生物学知识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四、对教学材料进行补充,让学生多角度收集信息

课本上的知识存在局限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物学知识和新闻素材结合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质疑,质疑课本上和社会现实存在差异的地方,认识到学习的知识要和社会的需求同步,社会的知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的,新闻素材在初中生物课堂的应用,可以对比出新闻素材和生物科学知识,拓展了书本上的生物科学知识.如何合理地在生物课堂上应用生物素材,首先要确定生物课堂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的不同,教师对新闻素材的处理和应用方式也会存在差异.教师不能盲目的在课堂上使用新闻素材,要对收集的新闻素材加以总结和整理,进而发挥新闻素材在教学中的作用.其次,要合理化地在生物课堂上呈现出新闻素材,生物知识和新闻素材的衔接要紧密,可以增加和新闻素材有关的小组讨论.新闻素材和初中生物知识存在相关性,可以真实的展现生活场景,鼓励学生发挥出学习生物科学的积极性,能够循序渐进地让学生理解生物难题,掌握科学的概念,这是一种多角度的教学方式,能够不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初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所以新闻素材在生物课堂上的应用可以让教学不断前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包闽.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新闻素材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许丽.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现状和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3.

第2篇

【关键词】课本;实验教学;科学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生物科学素养是指一般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素养应该包含以下内容: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把生物课上出“科学的味道”,笔者认为,不管是哪个实验,其过程本身都蕴藏着特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科学方法论在他们的认知结构中是不可替代的,这些实验活动不仅使学生加深了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通过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动,科学实验能够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在此,人教版初中生物学课本安排了大量的实验;笔者认为可巧用这些课本实验,并通过这些课本实验资源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本人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所启发。

一、通过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为此,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安排了“练习使用显微镜”、“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以及《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等实验操作能力的科学实验。教师在教学这些实验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动手实验前教师提出明确要求:一是玻片标本上的观察材料一定要对准通光孔的正中央。二是当转动粗准焦螺旋时,一定要缓慢,且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三是在转动粗准焦螺旋过程中,若看到划迹或污点,只需轻轻上下转动细准焦螺旋即可找到物像。

教师对部分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错误现象,教师应及时指出其错误的原因:第一,物镜下降时没用眼注视物镜。第二,对光完成后还在移动显微镜。第三,不注意用左眼观察。又如,在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部分被遮光部分的叶片遇碘也变蓝,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首先,可能是叶片遮光不严,有散光照射进去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其次,因为叶片遮盖前没有对植株进行一昼夜的暗处理,造成叶片中原有的淀粉没有完全耗尽。

二、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研究的是生物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一些规律,一切均尊重事实和规律,教师必须从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能力。为此,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动物的先天和学习行为”时,先提前设计了一些问题;倒如:①小猪刚出生就会吃奶吗?②一只幼蛛从刚出生之日就会结网吗?③在你看杂技时小猴会骑自然车是一种什么行为?④菜青虫为什么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⑤海豚会模仿人表演高难动物?等等,然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具体实地观察,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学生印象深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素养。

又如,根据我校校园环境,在教学到“社会行为”一节内容时,“群体中的信息交流”课文是这样描述的“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教师根据此论述,布置学生在校园周边蹬下观察正在地上“牵线”的蚂蚁,然后收集人的一定量唾液,放入正在“牵线”的蚂蚁中,然后观察后面的蚂蚁是不是找不到原先的行进方向,由此学生可以得出“蚂蚁的通讯”是通过气味进行的,细菌学家弗莱明通过观察和研究菌落而发现了青霉素,大量的事实证明,观察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一实验,笔者在教学时,之前先布置学生回家或到市场上收集粒大饱满且活的菜豆种子,用较大的一次性喝水杯,然后用一根小木棍分别在其位置的上、中、下部用细线绑上三粒菜豆,然后向怀内放水齐至中间一粒的一半,让另一半暴露在空气中,这样下一粒种子完全浸没于水中,上一粒完全暴露于空气中,让学生把杯子放在温暖的地方,过段时间,叫学生观察,然后教师问学生哪一粒种子能萌发?学生肯定能答出是中间那粒,然后教师引导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自己总结出:①适宜的温度;②一定的水分;③充足的空气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进而教师在此基础上提示学生本实验是在温暖条件下进行的,如果把本实验置于低温条件下(如冰箱中)行吗?进而引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教师通过以上探究性实验教学,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四、让学生在课本实验中感知领悟,培养科学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通过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认识和使用一些简单的仪器,学习实验基本知识,了解一些基本的分组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节内容时,学生可从教材中知道,胆汁是一种消化液,但是胆汁中没有消化食物的酶。这时有学生会困感,唾液是一种消化液,它含有消化淀粉的酶,胆汁也是一种消化液,但不含消化酶。胆汁对于食物的消化究竟起什么作用呢?课堂中,笔者让专职实验员分发给每组实验的学生两支洁净的试管,让学生向两支试管各注入1亳升花生油,然后分别向其中一支滴入几滴新鲜的猪胆汁并摇匀;作为对照,另一支试管滴入几滴水并摇匀。约30秒后,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这两支试管内的花生油各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时教师再加以解释,学生不难理解。通过本简单易操作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的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

五、提高学生对课本相关知识的验证能力,培养科学素养

第3篇

初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涉及的大部分知识、观点、理论、定律等都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虽然现在的教材中都对实验的过程以图示的方式进行了标注,但真正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容易对关键步骤等还是依旧容易出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对规范性指导和纠正,从保证实验过程的规范性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次或是两次实验就能见到效果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动词实验后逐渐形成,而且,在实验中,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教师应多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实验中的现象和结果,并以问题作为引导。

思维能力的培养

1.以问题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批判精神。问题是师生沟通的桥梁,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抽象的生物知识转变为直观的生活实际问题。如在“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植物会呼吸这一知识点有难度。于是在课堂上,教师首先以问题“动物能呼吸,那么植物会呼吸吗?”来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问题提出后学生莫衷一是,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

教师接着以问题“动物会呼吸有什么特点?”学生都知道动物呼吸是吸入氧气而吐出二氧化碳,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再以问题“如何证明植物会呼吸”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有的学生就想到了将植物放入水中看是否会冒泡的方法,经过试验,发现新折的植物放入水中不会冒泡,解决问题出现了困难。教师此时以动物的呼吸为引导,动物呼入氧气而吐出二氧化碳,随着时间的推移,氧气就会逐渐减少、二氧化碳逐渐增多,如果能证明植物吸入的气体逐渐减少而放出的气体逐渐增多,那么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如此一来,问题就转变为对气体成分的变化测量,学生也较为容易解决。

2.以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来培养科学素养。思维是科学素养得以生成的重要因素。思维的灵活能让学生对问题形成多种不同的思考,而创新性则能让学生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生成出新的问题或是想法,这些都是科学素养所不能缺少的东西。首先,教师可借助联想,从一个问题出发来获得多种知识的应用,如某医生给小名的父亲测得血压数值为21.4/13.2千帕,教师追问“这一数值表示什么?”通过学生的叙述引导学生对收缩压、舒张压进行学习,同时得到因舒张压大于12千帕说明小明的父亲血压较高。

再如该题中,如果将13.2千帕改为7.9千帕,又可以引导学生从舒张压来领会低血压的概念。其次,要利用思维创新性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在“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中,对二氧化碳增多进行检测需要广口瓶内的气体都赶到盛石灰水的试管中就必须用一个合适的带空的橡皮塞塞紧瓶口,这有一定难度。实验中,有的学生则进行了改进,通过在两个瓶中放入等量石灰水,再悬挂用纱包好的干种子、萌发的种子,拧紧瓶盖,一段时间后,根据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二氧化碳是否增多了。此法简单,不受广口瓶的限制,便于学生操作。

第4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 科学素养 学困生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39-01

生物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参加各类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和个人决策所应用的生物科学概念,用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处理社会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科学技术。但是,由于学困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自身学习水平较低,在生物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下面,本文就如何在初中生物科学中培养学困生的科学素养进行了简要论述:

1 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增强学困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物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作为初中生物学科的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内容[1]。其中,生命教育主要包括安全教育、心理健康和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在初中生物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强化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尤其是应该注重培养学困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端正的态度。

例如:在生物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祖国山河丰富的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从而增强学困生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同时,通过向学生介绍众多与生物学相关的世界重大热点问题,如: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等,从而逐渐增强学困生的社会责任感。

2 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困生的观察能力

在学习生物学科的过程中,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困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然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刺激学困生的多种感官,从而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从局部到整体、或者从整体到局部,指导学困生学习认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方法,这对培养学困生养成两良好的观察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根的结构、茎的结构和叶的结构”的内容时,老师便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各个细胞的组成部分,如叶的海绵组织、栅栏组织、气孔等图片呈现在屏幕上,从而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各个结构的名称、组成部分和作用。

再如:在学习《人的神经系统》的内容时,由于神经系统的知识涉及的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所以学困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便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合理的将“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空中飞行的动物”“神经冲动传导的示意图”等展现在学困生面前。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

再如:在学习《心脏的结构》的内容时,老师充分利用心脏的模型进行教学,充分激发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当老师将心脏模型剖开之后,其心脏的内部结构呈现在学困生面前,大大激发了学困生的探究欲望。同时,老师再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动全面的介绍,从而为学困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再如:当讲“棘皮动物”时,老师便可以将海星和海胆的标本带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大激发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老师再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问题,让学困生通过学习找出答案,有利于帮助学困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棘皮动物的特征。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人与自然》节目中的部分内容,充分调动起学困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全面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

3 结合重要概念和理论进行教学,培养学困生科学研究的方法

在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改变错误观念,有效提高学困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遗传规律》的内容时,老师便可以要求学困生充分利用多种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孟德尔通过进行豌豆杂家试验来研究遗传规律,从而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掌握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孟德尔在探究遗传规律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假说――演绎法,即提出问题――创立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再实验再观察,直到找出各个事物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这种探究过程是重要的科学发现模式,也是从根本上提高学困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其中,正是孟德尔提出的重要规律,为人类遗传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困生通过搜集资料,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概念内容,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初中学困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4 结论

总而言之,在初中生物学科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老师深入进行教学研究,合理的将生物学科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采用良好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促使学困生形成较高的科学素养[2]。这有利于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挖掘学困生的内在潜能,让学困生主动投身到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真正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军.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生物学教学,

第5篇

一、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存在的问题

1. 实验室建设不完善. 从总体来看,常州市初中学校在生物实验室的功能设置上不够完善,调查的学校都只设置了准备室、标本室和实验室. 从调查结果来看,常州市初中学校生物功能实验室种类不全,大部分学校将实验员室、准备室、药品室合并使用,没有培养室和生物园地.

2. 实验员配备不全. 调查的样本学校中,只有一所市重点初中配备了专职实验员,且该实验员的学历是专科,并不是生物专业毕业,其他学校的实验员都是由生物教师兼职担任. 由于实验员工作烦琐、任务重,生物教师在做好自己的生物教学工作外,还要做好实验室的工作,提前准备实验材料,协助其他生物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以及实验室的管理等,这需要很多的精力投入.

3. 实验难度大及实验材料的限制. 市普通中学: 实验难度大、找不到合适的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和试剂缺乏; 郊区中学: 实验难度大、实验易理解没必要让学生做、不是考点没必要做、找不到合适的实验材料; 农村中学: 实验难度大、找不到合适的实验材料、实验易理解没必要让学生做.

4. 教师及学生对实验教学的认识有偏差. 从学校来看,一直以来生物学科都被归为小四门,地位没有语数外科目高,学校为了提高中考升学率,加大主科的关注力度,减少小四门的课时,生物教师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不得不减少耗时的实验课的开设.

二、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对策

1. 加强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统计出所缺少的实验教学仪器名称和数量,编制仪器设备的采购计划,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主管部门要尽快对各校的实验教学仪器需求申报计划书予以重视,并积极筹措资金,重点采购一些教学急需的仪器,尽快将所需教学仪器设备补齐. 对于现有的仪器设备,要加强日常维护和管理,定期检查维修,试剂药品也要定期检查,及时更换过期药品.

2. 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实验教学. 学校和各级主管部门,除了要重视学生生物学实验室和生物园的建设,同时要鼓励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身边费用低廉的器具和材料,改进实验方案,保证实验的顺利开展. 例如,在讲显微镜时,教师可以先展示显微镜,学生看到仪器,兴趣就来了,是什么东西?干什么用的?提出一连串的问题. 教师再进一步激发,这显微镜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东西,没有学生不想亲自观察的. 观察之后,学生又想自己制作观察对象,想看一些不同的观察物. 其实,只要上实验课,学生都会有浓厚的兴趣. 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总想亲自动手.

3. 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例如,在讲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后,课内实验是萝卜切去一半,然后放置到水分、阳光充足的地方,数日后,萝卜发新芽,学生获得实验结果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把这一个已生发新芽的萝卜倒置,结果又会怎么样?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和这块萝卜走出课堂,在家里做起实验,几天后,学生交回了他们的成果: 本来向下的萝卜叶却慢慢向上生长,一个别致的盆景就此诞生. 这种课内外结合的实验,给学生自由实验的空间,也能给学生充足的实验时间,调动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对课堂内无法完成的实验,学生在课外常常是乐此不疲.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生;生物;素养;策略

G633.91

生物学科素是公民参与社会经济以及生产活动或者是做出决策的过程中知道其所需要的一切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并具备相应的探究能力,能明确知道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明白科学本质及对待科学时应有的态度等。而生物学科素养的培养和教师的教学策略密切相关,生物学科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对初中生生物学科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通过“探究式”教学,对初中生生物学科素养进行培养

探究式教学是提高初中生生物学科素养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这是因为探究式教学能使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探究,不仅学习了知识,掌握了方法,而且提高了能力,培养了良好的态度以及情感。例如在学习“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一课时,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种子萌发必须具备温度、空气以及水分这三个基本条件,可是就其到底需不需要阳光却各执一词,对此教师可先不给出答案,而应借此引导学生开展对照实验来对正确答案进行探究和观察。一周后学生得出结论:(1)有空气以及水分,但是没有阳光的黑箱内生长的幼苗明显好于有阳光照射的幼苗。(2)还有学生把种子分为两份,让其均在只有空气以及水分的条件下发芽生长,给其中一份覆盖两层纱布,另外一份什么也不覆盖,结果发现覆盖纱布的不仅萌发种子多,而且速度快。(3)还有部分同学将种子淹在水里,结果发现有四五颗种子开始轻微萌发。看到这样的结果后,学生思维如开闸的洪水,倾泻而下,瞬间明白了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物现象:遮光可加快胚轴伸长,所以妈妈经常于黑房发豆芽;可是完全淹没在水内的种子也会轻微发芽?这是由于水中虽然有氧,可是量太少。学生就此展开激烈的讨论,在这过程中知识以及技能得到了巩固、迁移以及创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开发了思维,培养学学科素养。

二、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生物课对实际生活的作用,以自主探究

新课程指出应通过充满趣味性的、与实际生活有关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生物学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其不少知识都能在生活中得到运用,所以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应积极联系生活和学生实践经验,举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作用,从而使其学起来更为有趣以及轻松。如可以这样举例:“妈妈腌菜时为什么水会变多?”对此有部分学生答:“因为腌菜时水会从植物细胞内渗透出来,所以水变多了。”然后教师可让学生再举一个类似的生活实例,一些同学说:“番茄加糖调和时也会使水变多。”然后教师问:“从上述生活实例中你们能知道什么?”学生答:“细胞中水分能渗透到外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生物学科的乐趣,体会到了学习的喜悦。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细胞在(低)高浓度溶液内(吸)失水的结论,并运用这一结论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滩涂盐碱地的庄稼不易于生长,但是大米草却是个例外呢?为什么一次施肥量太大会使庄稼“烧苗”呢?等问题。将所学知识和实际进行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引起其积极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三、通过实验教学法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

实验教学法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其实践能力。积极采取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并自己动手开展实验,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实践能力,提高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严谨的治学作风,树立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所以,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教材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批判吸收的习惯,让其亲身经历科学过程,亲自运用科学方法,以提高其探究能力,实现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如在学习“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模仿教材探究程序,首先将问题提出来,然后进行假设,接着制定和开展计划,最后下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探讨,指出实验设计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在实验设计方面,重点是实验方案一定要合理设计,让学生学习如何设计对照实验。

四、组织“走进农家”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

尽管农民在生产实践方面具有极其丰富的经验积累,可是在生物形态结构及其内部生理知识等方面却知之甚少;而对于学生来说,尽管其了解很多生物学科知识,可是却无法将自身所学有效运用于实践中。因此教师可积极组织“走进农家”活动,让农民与学生之间实现互补。例如棉农了解种植棉花不仅要摘心,而且要整枝,以避免棉花出现“疯长”现象,可是其却并不明白之所以要摘心以及整枝是由于营养以及生殖生长二者之间彼此制约所致;粮农非常清楚大雨后要快速将庄稼地水排出去,但是其却不明白这是由于庄稼需要正常呼吸的缘故;尽管果农明白对树苗进行移栽时,必须要将大量叶片以及小枝条剪掉,可是其却不明白什么是蒸腾作用。因此教师可组织学生走进农家,向农民讲解生物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农民明白了自己常做但是不懂的知识,而且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认识到了生物学科对社会、对人类的作用,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乐趣。

五、通过生物学家事迹介绍,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价值观

教师应积极收集生物学家事迹并将其引进生物课堂,通过其积极为人类做贡献的精神和其人格魅力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价值观。例如当学生学到“生物性状遗传”一课时,教师可先向学生讲解孟德尔(被称为遗传学之父)在历经8年的积极探究后终于得出结论,即遗传学两大规律的生平事迹。在对其成功原因进行分析以及总结时,教师可重点突出孟德尔具备的极其深厚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以及其对这门学科的疯狂热情以及他那种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如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袁隆平将田间作为实验室,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最终使水稻产量得到了显著的增加,从而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通过这些伟大生物学家的伟大事迹,有利于提升W生人生境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以及价值观,培养正确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品质。

六、结语

总之,初中生物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学习,而是思维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实践的应用,创新的探究,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生物学科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策略,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以使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在不久的将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7篇

物理作为高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深远影响,随着新课标教育改革的深入,高中物理教学要进行创新和改革。但是就我国高中物理教学现状看,总体成效偏低,教师未能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教学手段单一,仍然停留在教材和试卷习题的练习方面,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和交流,致使教学成效偏低。本文主要就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以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提升高中物理教学成效。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科学素养;科学价值观

物理作为高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尤其是在近几年,对于高中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并颁布一系列政策和规定,推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有序开展。新课标教学改革后,提倡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新时期高中物理教学重点不应局限在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方面,还需要加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力度。由此看来,加强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研究十分有必要,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有较深远影响。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

就科学素养本质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有教养、有学识,二是指有文化,能够阅读书写,人民群众拥有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称之为科学素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树立了科学观念,对于科学素养的认知水平有了明显改变。对于科学素养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在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方面,最主要的是能否联系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念[1]。组成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科学知识和技能,人们在不断实践中获得客观世界的事物本质及发展规律;科学方法和能力要素,是人们在参与社会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积累总结出来的经验,灵活运用科学思维和行为方式,深入挖掘掌握事物的本质发展特征。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高中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同时是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与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作为教育学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突出作用。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优化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当前教育背景下主要目标之一,由此展开分析[2]。

(一)借助物理学发展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只是死板僵硬地照着教材照本宣科,机械式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师生之间缺少活动和交流,课堂气氛沉闷,难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其中,致使教学成效偏低,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成效同样不明显。由此,针对此类方法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穿插讲述一些物理学史知识。诸如在电磁感应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介绍法拉第的成长背景,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家庭条件不足以支持他上学读书,生活贫苦不堪,但是法拉第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励其刻苦学习,不断做实验,终于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成为电磁学领域伟大的物理学家。这样做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二)通过物理实验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物理学科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内容,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性作用,向学生普及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客观阐述物理实验步骤和原理,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但是在实际物理实验教学活动开展中,总体成效偏低,教师对于实验教学重视程度偏低,教学活动过于敷衍,学生甚至在教学结束后全然不记得讲的什么。针对此类情况,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特点,将学生认为若干个小组,布置实验任务,明晰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让学生之间讨论和交流,锻炼合作能力[3]。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而且能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以科学角度认知世界,探索世界,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三)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逐渐衍生出一系列新式教学手段,多媒体以其独特优势被公认为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尤其是高中物理学科,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对于一些抽象的物理知识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诸如,在平抛运动中飞机投弹过程的物理现象讲述时,学生很难想象这种平抛运动过程,通过多媒体技术,将飞机投弹过程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动态的视频在理解起来更容易,同时更直观。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而且能降低教师的教学强度。

综上所述,在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于人才的竞争,是科学素养的竞争。高中物理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有突出作用,由此为了顺应时展,培养具有更高科学素养的人才,物理教师和学生要共同探究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友生.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4(10):253-254.

[2]肖小山.关于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融入科学素养的培养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3):111,113.

第8篇

1.实验室建设不完善.从总体来看,常州市初中学校在生物实验室的功能设置上不够完善,调查的学校都只设置了准备室、标本室和实验室.从调查结果来看,常州市初中学校生物功能实验室种类不全,大部分学校将实验员室、准备室、药品室合并使用,没有培养室和生物园地.

2.实验员配备不全.调查的样本学校中,只有一所市重点初中配备了专职实验员,且该实验员的学历是专科,并不是生物专业毕业,其他学校的实验员都是由生物教师兼职担任.由于实验员工作烦琐、任务重,生物教师在做好自己的生物教学工作外,还要做好实验室的工作,提前准备实验材料,协助其他生物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以及实验室的管理等,这需要很多的精力投入.

3.实验难度大及实验材料的限制.市普通中学:实验难度大、找不到合适的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和试剂缺乏;郊区中学:实验难度大、实验易理解没必要让学生做、不是考点没必要做、找不到合适的实验材料;农村中学:实验难度大、找不到合适的实验材料、实验易理解没必要让学生做.

4.教师及学生对实验教学的认识有偏差.从学校来看,一直以来生物学科都被归为“小四门”,地位没有语数外科目高,学校为了提高中考升学率,加大“主科”的关注力度,减少“小四门”的课时,生物教师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不得不减少耗时的实验课的开设.

二、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对策

1.加强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统计出所缺少的实验教学仪器名称和数量,编制仪器设备的采购计划,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主管部门要尽快对各校的实验教学仪器需求申报计划书予以重视,并积极筹措资金,重点采购一些教学急需的仪器,尽快将所需教学仪器设备补齐.对于现有的仪器设备,要加强日常维护和管理,定期检查维修,试剂药品也要定期检查,及时更换过期药品.

2.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实验教学.学校和各级主管部门,除了要重视学生生物学实验室和生物园的建设,同时要鼓励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身边费用低廉的器具和材料,改进实验方案,保证实验的顺利开展.例如,在讲“显微镜”时,教师可以先展示显微镜,学生看到仪器,兴趣就来了,“是什么东西?”“干什么用的?”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教师再进一步激发,这显微镜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东西,没有学生不想亲自观察的.观察之后,学生又想自己制作观察对象,想看一些不同的观察物.其实,只要上实验课,学生都会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总想亲自动手.

3.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例如,在讲“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后,课内实验是萝卜切去一半,然后放置到水分、阳光充足的地方,数日后,萝卜发新芽,学生获得实验结果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把这一个已生发新芽的萝卜倒置,结果又会怎么样?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和这块萝卜走出课堂,在家里做起实验,几天后,学生交回了他们的成果:本来向下的萝卜叶却慢慢向上生长,一个别致的盆景就此诞生.这种课内外结合的实验,给学生自由实验的空间,也能给学生充足的实验时间,调动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对课堂内无法完成的实验,学生在课外常常是乐此不疲.

4.加强课外探究课程的建设.在确定课外探究活动的内容时,除了考虑是否贴近学生生活、是否具有趣味性、是否具有操作性之外,教师还可以将备选的活动项目全部列出,让学生投票,选出欢迎度较高的实验项目来实施.允许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实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

第9篇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学素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根据科学经历和科学家传记,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

生物学科的内容不仅包括大量的科学知识,还包括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教材中记述了不少科学发现的经过及科学家传记。给了学生生动的启示:平时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索、大胆猜测,勇于实验,就有可能发现自然界中的奥秘。这些内容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还能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以及科学精神的熏陶,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意义重大。

2.寻找与生产生活实际相关的知识点,强化知识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加强知识的应用是使学生真正学好生物知识,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面之一。生物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一直就是很紧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再能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将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来说,生物本来就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教师如果一味地讲理论知识,学生在似懂非懂情况下听起来会觉得枯燥乏味,或者即使听懂了也觉得没什么意思,时间久了对生物也就渐渐失去了兴趣,更不用说谈科学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教材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讲解,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

二、加强科学方法训练,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和创造性地发现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学到《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时,教材中提供了相关的图文资料信息,这则信息的开头就是“你听说过克隆羊多莉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就开始七嘴八舌了,“听说过”,“还有克隆牛,克隆人”,“这两天新闻中老提到克隆人,有的人赞同克隆人,有的人不赞同克隆人”。这时我提出“你知道克隆是怎么回事吗,克隆羊多莉又是怎么产生的?请阅读下面的这则信息”。带着问题,学生自己通过对这一则信息的分析了解了克隆,而且清楚了遗传物质在细胞核中。这时我提出“同学们既然提到了克隆人,现在又大体了解了克隆技术,那么你们对这两天新闻中争议比较多的关于美国科学家克隆人的这一事件有何看法,请各小组收集有关信息,阐明你们的观点”。各小组学生积极准备了一个星期,将各自的观点带到了课堂上,小组你一句我一句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依据,小组间争了一节课,下课时大家还意犹未尽。我为他们能够收集到如此丰富的资料而感到惊奇,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发表任何见解,我觉得无须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教学应该重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应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非掌握知识的数量;应重在亲自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非一般地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应重在全员参与,而非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考高分。显而易见,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收集和组织材料的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三、发挥动手实验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而新教材更注重挖掘和开发生物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中对于教材上的探究活动,如果只从理论上去理解活动的目的、意义以及实验的步骤等,而不去亲自动手操作,就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深层兴趣,也不会发现探究活动的真正内涵,学生的生物学思维难以深化,教学也难以达到使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针对这一问题,教学时可创设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入境,使他们通过生活当中引出的实验课题,不断明确实验目的和意义。在此过程中,学生又能不断提出有趣而又有思考性的问题引起更深层的思考,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究性的教学目标。

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喜欢在实际操作中学习,通过实验不但使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也有助于科学知识的掌握,更有助于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

四、改进学生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总是带着报告进实验室,看着报告做实验,对照教材填报告。由于习惯于“照方抓药”,因而他们根本不注意从实验中主动获取感性认识,很少去理性的思考实验中蕴含的科学认知过程和科学方法,只是照搬照抄课本结论,因而学生实验形同虚设。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提出了带着“手”、“眼”、“脑”进实验室的要求,即要求学生除了做记录之外,不准带教材和实验报告进实验室,并要求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偏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探讨与分析,查找原因。

在实际教学中,我还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些小实验,并创设条件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第二课堂阵地,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实验室,独立解决自己的困惑。这种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外活动时间常常有不少同学“泡”在实验室里,同学们说“有一种做科学家的感觉”。也正是在这种感觉的驱动下,科学家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日益在学生身上形成并得以强化。

第10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 科学素养 培养

“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科学素养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其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三维培养目标就是对科学素养的理解,并且有所深化。物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素养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目前,我国正在兴起讨论和实施如何全面提高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也要求全面提高我国中小学的科学素养。关于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袁运开提出:1.在科学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或理解基本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学会或掌握相关的基本技能。2.在科学探究方面,提出问题的能力,猜想和形成假设的能力,实验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解释和评价的能力。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热爱自然并与自然协调相处,善于与人交流与协作,增强社会责任感。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了解科技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关注环境、资源等社会重大问题。

二、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1.高度重视物理基础知识的传授

要想搞研究,做出真正有用的东西,就要求我们牢固地掌握好基础知识,做到需要用到的时候能够毫不费力。就像张德 所说的:“现在用不用得到不要紧,理不理解也不要紧,先背起来再说,以后在进一步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理解。”这种对基础知识的重视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和学习的。新物理课程中的基础性物理知识,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基础,它们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物理基础知识的传授,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打好基础。

2.积极倡导以探究式为主的教学方式

探究教学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一方面可以将现行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学生小实验改造成探索性实验,以增加实验内容的探究性;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精选物理学上的一些实验,引导学生仿照科学家的研究方式,动手“做科学”,使他们亲自体验探索自然界的快乐,逐步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树立科学价值观。如人教版“液体压强”这一节,研究“液体压强的特点”本是一个演示性实验,但教师可以把它变成探究性的实验,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讨论,总结归纳出液体压强的特点。

3.大力开展物理课外科技和实践活动

学生在课外是否有机会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开展物理课外科技和实践活动的情况。所以,教师应该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多开展物理科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形式。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进行专题讲座。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为了使学生了解当前的一些科技动态,适当补充一些科技资料进行专题讲座是必要的,当然这些资料需要与初中物理教学有联系。如进行“超导材料及其应用前景”“磁悬浮高速列车”“纳米科技及其应用”“载人航天与空间技术”专题讲座;如针对现在大多数家庭所使用的太阳能热水器,既是“太阳能的利用”的好素材,也是学生加深对光学力学知识应用的好例子。

(2)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调查。根据与教材同步的原则,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参观调查。例如学习《家庭电路》一节后,可以让学生观察家庭电路或者所在教室照明电路的连接和控制,各个用电器元件如保险丝、灯座、插头等的构造及连接、控制方式、电路组成,及有无违反安全用电的地方,并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切实加强操作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和条件,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展开的途径一般有:①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实验和小制作,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实验仪器及模型。如用医院的空盐水瓶和饮料吸管可以自制温度计,气压计等。或者结合所学的内容,查阅相关的资料写一些小论文等活动。②结合教材内容开设实践活动课。例如:学生学过《声现象》中的乐音和噪声一节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关于噪声污染的调查活动”,调查生活中噪声的来源,噪声对人们生产和生活会产生何种影响,如何控制这些噪声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更使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到提高。

4.采取有力措施,培养中学生信息素养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信息素养是指能够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

(1)要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科技发展的状况,关心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与所学知识有紧密联系的事情,具有敏锐的发现信息意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大量的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新闻事件发生,这其中许多是与我们的社会、科技、生活有关的,是值得我们关注得。如果我们每天面对他们却视而不见,将是巨大的信息资源浪费。

(2)面对大量的信息,要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如何把对我们有用的信息找出来,取决于学生对信息资源筛选的能力。

(3)要教会学生把开发出来的信息和自己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以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总之,科学素养的培养涉及到多种因素,尤其是物理教师更应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树立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的教育观念,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教学的灵魂和核心,注重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注意方法上的灵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将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袁运开,蔡铁权主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11篇

关键词:科学素养;创新精神;科学思维;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07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6.043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逐渐提高,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公民科学素养的高低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所以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势在必行。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需要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们更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这与我国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是相吻合的,也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精神

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有些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去猜想,去实践,去发现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刨根问底,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也应有问必答,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经历了几千次的失败,最后终于发明出了电灯,他的成功是不懈努力的结果,这种勇于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是很多学生欠缺的,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慢慢培养,引导学生投入到有关科学的各种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需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对待任何定理定义,有条件的可以做实验验证,鼓励学生诚实地呈现实验过程和结果,总结出的结论也要以实验数据和现象为依据,自己亲自验证记忆才深刻。不能用实验验证的知识,就要用批判的方式接受,对自己不明白的知识要勇于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同学之间多讨论,呈现不同的观点。科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哥白尼因“日心说”而受宗教势力的压制,布鲁诺为科学而殉难,这不仅显示出了科学发展的艰难,而且也昭示着坚持科学精神需要巨大的勇气。

科学精神就是要有创新意识,人们在认识上不断地有所突破,发现新的东西,在思维上突出一个“新”字。科学之所以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原因就是新的思维和新的技术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模式,在人们眼前展示出了一幅新的画卷,好像打开了一扇科学之门。这里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新奇的思维,还有更多的科学之门需要我们去打开。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新奇的思想教师要大加赞赏,鼓励学生朝着独创的方向发展,使科学之树能够发出新芽,开花结果。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同一个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对于一些创新的见解要给予赞赏,鼓励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多渠道地搜集资料,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不局限于现有的事物,对新鲜的事物要更加敏感,使思维向更宽更广的方面发展。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物理教学研究的是力、光、电、热、声、磁等自然现象,找出这些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研究怎样利用它们为人类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层层展开,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对自然现象进行多方位的观察,提出问题,通过分析推理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过程,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学好物理知识、锻炼科学思维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演示实验,来启发引导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简单机械一章时,学生虽然已学习了杠杆和轮轴,也熟悉了摩擦和压强的知识,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还是比较欠缺。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社会实践活动课题,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的构造。有的学生回家自己拆装自行车,了解自行车的构造,观察它是如何运动的,运动的时候会有什么力;有的学生到修理自行车的摊位上去观察,看修车师傅如何修理自行车,如何轻松省力地将一辆自行车修好。学生每人交了一份实践报告,这种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也拓展了知识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设计自主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是互不可分的。在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个人直接经验的积累过程在人的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对一些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同时,这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2篇

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素养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其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要重视基础知识传授

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科学方法主要有:质疑、观察、测量、实验等,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最本的要求。

首先,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强调科学方法的教育。如在“汽化和液化”的教学中,在实验数据测量好后,让学生作出水温随时间的变化图象,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液体沸腾现象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学会了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具有简便、直观的特点,学生慢慢就会模仿这种方法。在学习“熔化和凝固”时,学生就会作出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通过分析图象就较容易得出: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其次,通过物理规律、物理定律的实验过程的教学,进一步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如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归纳总结诸种能力的培养。

二、要加强科学探究

加强科学探究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并把它列入课程的重要目标,“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通过科学探究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探索自然的科学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因此,科学探究的有效实施,将极大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结合初中物理教学,我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探究型”课题,如:影子大小跟什么有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磁能否产生电?学生通过讨论实验方案进行探索性实验、归纳总结,最后上升到理论。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可以理解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还可以培养自己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要在科学、技术、社会教学和物理实践活动中渗透科学素养的培养

陶行知先生早已提出:“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拿全部的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由学校扩展到家庭、社会和大自然中去,使科学教育过程成为学生亲自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一条有效途径。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教师结合新教材,渗透“STS”教育。八年级物理新教材中“科学世界”是进行“STS”教育好教材。如在“汽化和液化”教学后,我向学生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瓦特利用水沸腾时产生的蒸汽对外做功的原理制成蒸汽机,我们生活中火力发电厂就是利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转动来发电的。其次,教师要选取合适教学切入点,进一步强化“STS”教育。可以从与生产、生活相关并且有广泛应用的物理知识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入手,我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教学中,不仅向学生进行噪声污染、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产生和防治教学,而且对学生进行光污染、放射性污染产生和防护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当代社会防治污染的新方法,从而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最后,组织学生参加物理实践活动。如学生学习“眼睛和眼镜”一节后,我让学生对本校的近视率和使眼卫生等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学生向全校同学发出《保护你的眼睛从现在做起》倡议。还可以通过听科普讲座和进行科技小发明比赛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重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视学生的信息能力是培养科学素养的有力措施。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人们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并需要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所以说信息处理能力也是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体现。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13篇

一、摆正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物理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正确引导学生,不要把学生当成“容器”强行灌输,要根据初中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成功地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近科学。真正使课堂“活而不乱”。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实效性。

1.要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认真备课是关键。备好一堂课首先必须吃透课程标准、熟读教材,将教材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学生,要考虑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得。

2.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作为物理课精心设计的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有趣的故事、新奇直观的课堂实验、科学家简介、物理学史故事、歌曲、谜语、经典题的练习、以及复习已学过的相关知识等作为新授课的引言,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比如:电生磁的引入,上课时我先用一个小魔术,用以一个密封的小盒子使静止的小磁针发生旋转,让学生去猜,并由此引出奥斯特实验。进而进行一定的探究引导,这样的导入让学生难以忘怀,对物理学科充满兴趣。

3.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设疑,能激发学生学习旺盛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便于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设计问题精心构思,问题少而精,要体现教学重难点,反映教学的要求。要难易适中,问题有梯度、宽度和深度。教师提问语言准确,亲切和蔼,尽可地运用物理学科术语。

4.课堂教学要做到及时反馈,及时反馈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手段。这样可以对本节的知识进行强化训练,既避免学生死记,教会学生怎样应用。

三、认真进行课后反思为提高课堂实效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课后反思,可发现不足,查找原因,寻求改进办法,使教学日臻完善。通过对学生学习表现的反思,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使师生沟通更加有效,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从而提高课堂实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剖析,可以更加理性地认识自我,从而有效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价值;同时还要对及时对教学亮点的总结,把教学中的“灵光闪现”进行总结提炼,使之成为稳定的理,使以后的教学过程更加的精彩纷呈。

第14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验能力;创新能力

提高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初中生物学科,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基本的生物学科内容,让学生掌握研究生物科学的思路和方法。现在生物教学重在培养初中生理性思维的习惯和养成积极的科学态度。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把提高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作为主要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不断改善。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与问题

生物是与我们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而初中生物主要向初中生介绍基本的理论观点和基础的生物常识及生物现象。有效的生物教学可以带领初中生走进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对于初中生物教学重点不仅在于教会学生知识,而是培养初中生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初中生物教师开展教学,重点不是肤浅地复制教材,而是注重学生生物科学思维的训练。在实际教学中,初中生物学科的发展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首先,初中生物课课时安排不合理。部分学校生物学科仍被视为副科,因此课时安排较少,每周仅有三节课,甚至更少。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一些实验活动因没有充足的时间而无法实施。其次,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知识讲授,轻动手实验能力的问题。还有部分学校因条件限制,实验设备不能满足生物教学的需求,进而导致学生不能展开必要的生物实验,只能局限于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最后,初中生实验探究意识薄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初中生对教师形成依赖,缺乏自觉探究和实践的意识。所以,教师需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学习能力。

二、如何在日常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1.明确培养学生生物实验能力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提到:“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使初中生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因此,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初中生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时,应该结合具体学情设置培养初中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教学目标。例如,学习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时,教师备课时的能力目标即可设置为:引导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实验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切片,增强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自觉探究的意识。

2.加强学生生物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高生物实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创新意识。初中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自觉探究、动手实验的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体现在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源于一个“为什么”。面对学生的不解,我们需要做的是启发学生,为学生创造解决疑惑的条件。例如,初中生对种子萌芽的过程充满好奇。我们则以此为契机,开展“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亲自探索,不仅解答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3.在实验步骤解析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

科学实验具有严谨的步骤,生物科学实验也不例外。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总结交流等。对于初中生物实验,我们主要要求初中生了解一般的实验步骤,并能自主完成简单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中分析观察的能力。我们操作实验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证明一些结论或者观察一些现象。分析观察是实验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只有谨慎细致地观察才能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实验理论及思想

归纳总结也是实验探究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的重要目的是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总结出结论。学生参与实验,根据在实验中观察的现象或者实验结果归纳出实验理论或思想,可以让学生对生物理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甚至通过实验能够获得新的发现,实现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

综上所述,转变初中生物教师的教学理念,改革初中生物教学模式,为初中生提供参与实验探究的机会。抓好实验教学,不仅是现代初中生物教学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初中生生物成绩的有效途径。提高初中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日积月累的付出和学生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 生物实验探究 科学素质 培养途径

生物实验探究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寻理、育德等教育功能。生物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作风。这些都是学生在未来社会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此,生物教师要从实际教学入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其中实验探究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最重要的途径。

一、注重在实验探究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重视对学生责任感、纪律性和自觉性的培养。

初中学生思想活跃,对实验有一种神秘感、好奇心,如果加以引导,就会使其对生物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从而喜爱上生物课。所以从一开始就必须使学生逐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具备很强的责任心和严明的纪律意识。

2.培养学生爱护动植物意识、爱护环境意识。

德育教育是“行”与“知”的结合。在生物实验探究中经常用到各种药品,特别是各种小动物、花草等。如不加以节约和爱护,既会造成药品的浪费,又会破坏环境。我在《叶片的结构》教学中,把学生带到户外,让他们轻摇小树,观察树叶落下的情况。我强调:动作要轻,不要只摇一棵小树,否则小树会受不了的。这时,有的同学干脆就不摇小树了,而是捡起地上刚刚落下的叶子,随手一抛来观察叶子落下的情况。这时,我就抓住这一时机,对这些同学进行表扬:“某某同学不仅仅有爱心,更重要的是他有一种创新精神。把摇落树叶改成洒落树叶来实验,多好啊!”在生物探究实验中,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贯彻这一教育,关键是我们要善于发现或创设情境。

3.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的协同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如在二人分组实验中,一人操作,一人记录,分工协作,或二人共同协作去完成一个实验,从而人人成为实验者,而非旁观者。要努力避免在实验中个别同学“独揽大权”,不让别人插手;要对表现好的组别提出表扬,从而使学生养成集体主义协作精神。

二、在实验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生物科学素质教育

1.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实验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一些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第一节实验课最为重要,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或缺点,并加以正确引导,以培养其良好的习惯。比如在学生上黑板板书时,我叫所有同学注意观察:他拿起粉笔,写好后又放回到粉笔盒中。就这一点小事(粉笔用后归位),我大加表扬:该同学做事有条理,粉笔头不乱丢,在平时生活中他一定也是一位做事勤勤恳恳、有条理的好同学。进而讲到在生物实验过程中,显微镜的取用、安放和收取,以及其他药品取用的注意事项。这样,长此以往,遵守实验规则、规范实验操作就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2.学会有效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

学生之所以对实验探究感兴趣,积极性高,主要是对实验有神秘感、好奇心。但为满足新鲜感而盲目地走进实验室,看什么,怎么看?做什么,怎么做?观察什么,怎么观察?一系列问题都缺乏目的性、计划性、主动性,对实验现象背后的本质观察不到,或认识不到,或认识不够全面。因此,从实验的第一节课开始,就要让学生学会观察,重视学生在实验中各种议论、发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见解,理解学生可能出现的行为表现,指导其学会科学地观察。

3.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是创新的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创新人才。实验教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个性,发展创新思维。在实验时,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方法的改进、实验仪器的改革,为学生创新提供了源泉。在实验探究中积极倡导、鼓励学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独立地或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设计出各种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并获得正确的结果,从而体验到成功后的喜悦,激发出更大的探索热情,这将成为学生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的强劲动力。此外,设计实验方案,需要学生灵活地和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因而可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进行实验设计,还需掌握和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具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因而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如在《探究呼出气体与空气成分有何不同》的实验中,学生设计出通过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和用注射器向石灰水中打入空气来作对比,得出结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比空气中二氧化碳高。我提问:“吹气和打气的时间不同会不会影响实验的结论?”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重新设计实验。学生经过集体讨论,甚至借来了肺活量计,解决了问题,使得实验过程更加科学、严密,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所以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有好奇心、敢动手、善于新发现、能提出有突破性的见解,有时也可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参考文献:

[1]蒋笃行.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快推进素质教育.人民教育,2010,(5):17-19.

[2]杨善禄,刘恕.基础教育现代化教学基本功.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63-284,307-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