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加强科技创新范文

加强科技创新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加强科技创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加强科技创新

第1篇

关键词:科研院所;技术创新;技术管理

1 科研院所加强科技创新的意义

科研院所在服务社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支撑国家重点产业的区域布局和发展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多学科专业交叉群集、多领域技术融合的特征日益凸显,必须紧紧依靠团队力量集智公关。因此只有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通过技术、人才、资本、科研协作外包、技术服务外包等方式,将科研院所科研与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出来。科研院所要开展创新资源的整合重组,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并解决机构分散、功能重复、创新能力不强、高水平成果匮乏的问题。科研院所要建立同高校、企业、地方政府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

2 科研院所加强科技创新的对策

2.1 正确认识到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科研院所要树立深化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牢牢把握“一个基点”,即科技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结合。强化“三条路径”,即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推进“三个转变”,即推进科技创新从创新平台建设向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从以应用型技术研发为主向集成先导型协同攻关、从注重科技成果向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的转变。科研院所要进一步加快改制步伐,根据科技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行业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加快科技进步,以科技创新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科研院所要努力形成产业技术领先、知识产权密集、创新效益大幅度提升的科技创新基地。

2.2 充分发挥出在经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科研院所要坚持把高新科技作为核心动力,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技术密集度和产品关联度。科研院所要利用科研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行业科技工作对社会经济建设的先导和支撑作用,在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发模式探索、行业先进适用技术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和推广应用。科研院所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促进企业结构优化,将科研项目及科研产品与企业资源共享[1]。科研院所的试验设备、测试检测设备和实验室向企业开放,免费试验、公开图书、影像等资料,为科技型创新项目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可转化的科技项目,促进成果的产业化。

2.3 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促进科技创新

一是通过申请专利、专有技术认定等合理有效的技术确权和保护措施,鼓励发明创造,尊重智力劳动成果,调动干部和员工从事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二是是要合理进行规划,有效配置科技资源,将研究发明的专利技术集中统一运营,促进专业技术有效利用;三要逐步实现内部组织真正转型。根据科研机构的改制要求,合理配置科研、生产、营销力量。确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思路,理顺与下属机构的权力、责任、利益关系;彻底打破“铁饭碗”、“铁交椅”,全面实行劳动合同用工制度和岗位聘用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内部分配机制,特别是鼓励创新的激励措施。进一步转变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立足创新、使内部机制运转顺畅、高效[2]。四要科研院所要深化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和政策,综合采取多种途径,引入社会资本完善产权结构。支持主要经营者、技术及管理骨干将他们的命运与科研院所的命运结合得更为紧密。继续鼓励在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中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让科研院所能够摆脱发展制约因素,更加健康地发展。

2.4 面向企业和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科研院所要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通过加强科技创新,积极为社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供技术服务。科研院所要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的辐射力,并围绕产业发展的需要,注重自身建设,加快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探索技术创新联盟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与政府、高校及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加强互动和合作。科研院所要推进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高层联动,经常组织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对企业在技术开发、产品研制、运营管理、生产销售进行把脉诊断,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急需的问题,促进企业健康发展[3]。科研院所要充分发挥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在科技创新活动、科技成果转化、实施重大科技项目。

2.5 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相结合

科研院所要采取多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一是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有机结合,积极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服务,加强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构建科研、设计、工程、生产和市场紧密衔接的完整技术创新链条,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有效集中;二是建立联合创新平台。科研院所适应政策导向,与高校、企业共同建立研发基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技术创新机构,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促进资源集成,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三是建立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充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经常性地开展产业技术培训讲座、专题知识讲座、实际操作培训、行业科技咨询,帮助区域内成员企业解决各种实际应用中碰到的技术难题;推介联盟成员的科技成果,促进产学研各方沟通,推动区域块状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

2.6 加大政府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科研院所要充分发挥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作用,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政府投入主要用于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资金、贷款贴息、补助资金及其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科研院所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政府投入的管理,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制定或调整已有的减免税收、税利返还、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这样科研院所才能加大对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并以科技成果作为无形资产作价人股的方式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4]。一是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的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科研院所的投资力度。不断提高科技专项资金占GDP的比重,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政府投入的稳定增长和长效投入机制;二是科研院所要在总收入中留足科技开发基金,反哺科研开发;三是科研院所要积极争取国家各个系统的科研经费。鼓励社会资金对科研院所的投入,拓展研发经费渠道,探索科研院所及其技术检测机构的大型仪器作为公共服务平台的合作共用新机制。

3 结束语

总之,科研院所只有不断完善内部功能,合理调整组织饥饿哦股,做好运行机制转换等工作,才能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此外,科研院所还要加强管理,制定健全的规章制度,准确定位在技术、产品、市场以及行业等方面的战略,为科技创新提供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出科研院所科研储备、科研人才等优势。

参考文献

[1]朱荣静.论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管理措施[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2):15-17.

[2]包仁艳,黎晓东,李萍.科研院所转制之路的经验与思考[J].科技智囊,2013(10):40-53.

第2篇

据立陶宛统计,2015年立陶宛投资署新引进31个投资项目,创造2600多个就业岗位。该国投资署署长表示,目前,对立陶宛投资最多的国家仍为北欧各国、英国、美国,但近年来立陶宛一直致力于与中国诸多大学与企业的合作,中国是该国最重视的国家之一。

立陶宛科技领先,网速世界最快

“可能人们对立陶宛的了解并不多,立陶宛位于欧洲中部,尽管立陶宛国土面积不大,但在激光产业方面堪称大国,世界上80%激光产业中的产品和相关价值都与立陶宛有关。”立陶宛驻华大使伊娜・玛邱罗尼塔说,“立陶宛的网速是世界上最快的,而且世界上十个激光技术产品中就有一个来自立陶宛。”

近15年来,立陶宛使用互联网的家庭数量增长19倍,其中,城市家庭占比70.6%,农村家庭占比62.7%。目前,立陶宛全国94%的人口为互联网用户,在欧盟各国排名第一;网络视频电话普及率为71%,在欧盟各国排名第二。根据立陶宛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近两年立使用电子服务的用户数量增长30%,显示立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具备广阔前景。

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报道,2014年度,可再生能源占立陶宛当年用电量的23.9%,远高于欧盟28国的平均水平(16%),实现了到2020年前可再生能源占比23%的既定目标。

根据立陶宛lITGRID公司的数据, 2015年立陶宛发电总量为3.271太瓦,其中风力发电量达到806.3吉瓦,比上年增长26.7%,占比24.6%,创历史新高。目前,立陶宛境内共有21个风电场,125台小功率风力发电站,总功率达成432兆瓦。

今年是立陶宛与中国建交第25周年,两国对彼此都有浓厚兴趣,大学中有众多学生和教师的交流项目,双方对彼此的文化也很感兴趣。“中国和立陶宛之间有众多的事业可以开展,而立陶宛的科技创新领域值得中国企业重点关注和学习,立方也期待能与中国企业尽快在此领域加强合作。”伊娜・玛邱罗尼塔表示。

愿助力中国企业增强其研发实力

“立陶宛只有不足三百万的人口,也没有什么自然资源,没有钻石,没有油。所以我们最珍视就是我们的人民。立陶宛有诸多为之骄傲的世界知名研发人才与科学工作者,他们的研究成果名扬四海。因此,立陶宛把未来发展战略定位在基于开放型的研发之上。”立陶宛科技创新署副署长立卡达斯・万兰崎奥卡斯称。

近几年,在研究基础设施方面,立陶宛对大学、研究所和实验室进行了大力投资。在波罗的海和拉脱维亚国家中,立陶宛是拥有最大、最先进研究设施的国家,其开放型研发网络在波罗的海国家研发、基础设施创新、服务型行业方面是最为开放的。

立卡达斯・万兰崎奥卡斯介绍,立陶宛有5个研发之谷,把科技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5个研发之谷汇聚了14所大学、13个研究机构的智慧成果,共同搭建开放型的研发网络。不管身处何地的企业和机构,如果对某一项研究感兴趣,可以与网络中的相关人员去联系获得服务。其研发覆盖的领域十分广泛,比如海洋技术、生命科学、能源、可持续发展环境等。

立陶宛维尔纽斯科技大学就是研发之谷中的一所重点大学,据该大学食品研究技术中心主任奥迪塔・布莱迦蝶特介绍,该大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生物活性复合物和食品的化学反应,创新生物工具。其在创新领域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例如,研发生产的福尔摩斯啤酒获得了2015年波罗的海沿岸最佳啤酒奖;恰当使用添加剂的饮用水,使得清洁水的干净程度保持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保证其中的营养成分不流失;抗微生物及抗氧化包装系统,可以使被包装的产品延长货架期等等。

“我们生产的无线设备,鲜肉测试电子鼻,可以衡量新鲜肉类产品质量。今年的上半年,已经在美国销售数千台。而加入银离子的抗菌空气净化器,可用于食品加工行业,有两万多台的销售。”奥迪塔・布莱迦蝶特称,基于立陶宛的研究战略提出横向跨国合作2020年项目,期待与中国共同合作研发更多的高科技产品。

“立陶宛在研发方面的潜力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进一步拓展自身的研发实力。”立卡达斯・万兰崎奥卡斯表示,有了领先的硬件设备和高素质的研发工作者与科学家,立陶宛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进一步开发自己的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不仅在中国能够更好的发展,也更利于中企“走出去”。

立卡达斯・万兰崎奥卡斯谈到与其它国家共同打造研发方面的服务,认为立陶宛的特点是简洁、迅捷、不贵。为了更好的帮助立陶宛和其它国家潜在的研发网络使用者,立陶宛科技创新署提出一站式电子平台服务方式,按照一定流程提供研发方面的服务和价格。

“立陶宛的众多研发机构拥有很大潜力,我们的大学与各个研究机构会成为中国企业在拓展自己研发实力、发展企业业务中可靠的合作伙伴。”立卡达斯・万兰崎奥卡斯坦言。

期待在可持续发展领域与中国开展合作

“我们把可持续性发展放在教学和研究中心,相信这是未来的发展主题。只有可持续性才能保证人、物、思想的可持续流动。”奥迪塔・布莱迦蝶特进一步分析,可持续性智能城市覆盖众多交叉跨学科研究领域,城市化、绿色楼宇建筑、社会学方面的研究以及管理基础设施、环境等。

奥迪塔・布莱迦蝶特认为,现代化城市中最难的部分是基础设施,这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大,这种创新型研究需要众多的跨学科专家参与。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与数字化匹配,通过数字化的技术进行更好的管理和反映。建立城市规划的数字平台,位于智能化城市核心地位的居民在任何一个城市规划或楼宇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都可以参与进来,发表他们的意见。

“参与式规划平台系统,最初是美国加州大学开发出来。当时是一种商业化的操作,现在已经用于民间社会和公益目的,主要是希望能够更多的了解公民的想法。”

第3篇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全面实施省委、省政府“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以创建科技强区和创新型城区为目标,以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抓手,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质的转变,为实现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滨海新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工作重点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实施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贯彻落实全省工业创新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进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着重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是以贯彻省委“两创”战略为目标,进一步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积极贯彻落实省委“创新强省、创业富民”的战略,着力构建一个宽阔的创业舞台和宽松的创新环境,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兴起创新热潮。引导科技进步大合唱,积极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创新氛围。

深入开展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开展科普进社区、科技下乡活动,提高市民科学素养,促进科技强区建设和“四大”战略的实施。积极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推进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真正主体。使全区上下形成政企合力、部门互动、上下齐抓的科技进步的良好局面,为实现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滨海新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是以节能降耗减排增效为重点,进一步推进产业升级换代。

我区的科技工作将紧紧围绕节能降耗减排这个重点,并把节能减排作为“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指标,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在阀门、食品与制药设备等高新技术行业建立科技重大专项制度,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进行节能降耗减排增效规划和布局,为解决*经济社会中的紧迫问题提供全面有力支撑。

三是以建设行业创新平台为载体,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创建行业创新平台,重点培育发展阀门、食品与制药设备等两大行业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实现一批“火炬计划”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产业特色明显、技术水平高、产业关联度大、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为2009年争创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打下良好基础。强化企业研发平台,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

完善科技合作平台,以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建设为契机,完善企业与大院名校的科技合作平台。要落实与支柱产业相关的大院名校、科研院所的联系,积极邀请专家到我区,深入企业了解基本情况;发动相关行业企业提出技术难题,与大院名校、科研院所对接,引进智力项目。在条件成熟时,举办首期*企业与大院名校科技合作交流会。

四是以建设*科技园区为依托,进一步拓宽科技发展空间。

加快*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工业园(含科技孵化器)开发建设的前期工作,力争用最快的时间建成投用,努力使之成为我区乃至全市培育新兴高新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创业人才的新平台。

筹备*区科技孵化器建设。争取在*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工业区建设*区科技孵化器,面积500亩,建设总投资约3亿元。20*年能启动首期工程,用地200亩,建设投资1亿元。

五是以完善管理服务机制为手段,进一步优化科技工作效能。

借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20年)》以及省市相关配套政策,研究制定大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完善科技发展政策体系,实现科技创新法制化、规范化。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的监管和科技资金的有效落实,强化科技项目的督促检查工作。对企业所立科技项目的进展情况、科技经费的使用情况等及时进行检查,对科技项目管理、激励机制、科三经费使用方向等进行改进,逐步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管理规范的科技管理制度。

六是以聚集科技人才资源为基础,进一步提供技术智力支撑。

把引进、培养与我区产业紧密相关的科技研发人才作为首要任务,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扶持、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提高政治待遇等办法,特别是通过技术要素入股、人力资本入股、期权激励、重奖科技人员等措施,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创新。

启动*区科技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实施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凝聚和扶持创新团队,培养科技领军人物等高层次科技人才。组织制定并实施科研院所等优秀青年创新人才计划,通过量大面广的一般项目支持非共识的项目研究和小企业发展。加强与浙江大学、*理工大学、上海科技合作交流中心等院所的全面合作,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千方百计地以各种形式引进国内外高素质科技人才和优质科技资源。

七是以鼓励发明创造为动力,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专利工作。

第4篇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和《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国科发政字[*]202号)精神,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作用,加强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

1.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内知识积累、创造与传播的主体,是原始性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是科学精神、科学道德以及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担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2.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对于提高地方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科技创新既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自身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也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的主要手段。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提高地方高校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不仅是推动地方高校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且是促进区域内高校和谐发展,推进全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必然选择。

二、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3.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地方各类高校的协调发展;科学定位,培养特色;推进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带动地方高校结构、效益和办学质量的提高。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身实际,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

4.整体规划,分类指导。地方重点建设的211高校、省部共建高校和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要通过建设体现区域特色优势的创新平台和基地,培养和汇聚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以教学为主的高校,科技工作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结合科技服务工作培养各类专门人才。高职高专类学校要积极与企业结合,开展科技服务,以市场为导向,分类培养高技能人才。

三、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务实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基础

5.加大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统筹力度。各地要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和长远目标,研究制定高校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强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和支持。通过地方主管部门主动调整、合作各方自主选择等方式,改变地方重点高校与科研院所彼此分割的格局,鼓励地方重点高校与科研机构紧密结合,增强高校科研力量,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6.多渠道增加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投入。国家通过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科技项目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投入。地方教育、科技行政部门要多渠道筹措经费设立创新基金,支持高校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逐步加大对高校科研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经费用于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地方高校每年要从学校自筹经费中划出专款培育科技创新能力。

7.地方高校要加强学校发展战略研究,明确办学理念,注重培养特色。要深化内部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创新科研管理与组织模式,建立有利于创新、开放和共享的运行机制,鼓励前沿、交叉和边缘学科的发展,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支持鼓励教师积极申请承担各种科研任务,营造有利于人尽其才、优秀人才辈出的体制和机制环境。

四、加强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8.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杰出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继续向地方高校开放。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设立相应的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落实支持经费,加强所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地方科技行政部门在组织实施科技计划时要把培养、稳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考核高校承担科技项目绩效的重要指标。

9.地方高校要制定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支持计划,吸引国内外优秀学术带头人到校工作或讲学,带动学科水平的提升。要把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团队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开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五、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提升科研基础条件

10.加强研究与开发平台建设。国家进一步加大和地方政府共建重点实验室的力度,对各级重点实验室实行分类指导、规范管理。有条件的地方高校要根据优势学科和特色研究领域,依托现有各类实验室,整合和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方科技行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加强地方重点实验室建设。地方新建公共研究开发平台应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作用,推动地方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联合共建,切实落实开放共享措施,提高投入效益。

11.进一步加强工程化与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整合和建设一批工程中心,提高工程化和产业化的能力和水平,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教育部、科技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建设大学科技园,申报军工科研生产基地。

12.加强科技基础性工作,整合高校的数据资源形成主题数据库或科学数据中心(网)并实现共享。地方高校要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微生物和人类遗传资源库、标本库等资源平台建设。对于社会有需求、已具备开放共享条件的高校科技资源平台,地方科技部门应予立项支持。

13.加强战略研究基地建设,为各级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咨询。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学科优势,建设软科学研究机构和战略研究基地,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战略研究,积聚战略研究人才。教育部择优支持一批软科学研究基地。

六、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14.推动地方高校和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地方高校承担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企业参与联合投入的,允许企业优先获得成果转化权和使用权。地方高校要积极申请和承担政府及企业的科技项目,特别是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强化社会服务功能。鼓励地方高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开发联盟等研究机构,鼓励地方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加速科技成果在企业中的推广和应用。

15.进一步完善技术转让、技术转移机制。地方高校要加强科技创新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技术转让与转移及产业化工作,形成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特色与优势。按照地方相关政策规定,自主制订有关鼓励技术发明、转让的规定,调动师生从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七、积极推动地方高校扩大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16.地方高校和教育部直属高校之间要加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基础性科技数据库和资源库的开放和共享。支持地方高校与教育部直属高校合作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鼓励地方高校和其他高校联合建立科技创新基地,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共同承担科技计划项目。提倡教育部直属高校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地方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地方高校科技人员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17.鼓励地方高校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合作,有条件的可以共同建立科研机构。支持地方高校参与全球或区域性的双边、多边科技合作计划和人员交流。制定支持计划,鼓励地方高校教师在国际学术、技术组织中任(兼)职。

八、加强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18.进一步加强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宏观指导。国家通过有关项目、人才计划进行支持和引导。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高校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国家大学科技园。

第5篇

第一部分2009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全市科技工作抓住重点领域,突破关键环节,以大科技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强化自主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高新2009年,我局将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作为推动自主创新的重中之重,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在全国范围内整合科技资源,以更加更新的观念拓展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探索和开辟国内重点高校服务我市经济建造和社会发展的新途径,不断提高对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能力,为我市与重点高校、科研机构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努力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加速科技成果开发与转化.

〔一)努力争取对我市产学研合作的有力扶持。在对我市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的基.6.122010*科技针对我市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升级的关键共性问题,积极引导企业联合国内重点建造高校,共同提出促进产业技术水平提升的重大共性、关键和核心技术项目,积极争取省部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支持.

2009年,我市共有23个项目列人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获得1430万元资金扶持。其中,“绿色包装产业共性技术”列人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获得200万元资金扶持,“高性能纸张的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列人*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获得210万元资金扶持.

(二)积极探索开展产学研交流对接的新模式。为总结市校科技合作的经验成果、探索双方合作的途径与形式、推动*和相关高校全面科技合作迈上新台阶,2009年,我市采取主动“走出去”的形式,先后赴武汉市和成都市开展产学研活动。1月份,我市构造印刷包装行业部分重点企业和有关专业镇负责人赴武汉市,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就校市、校企产学研合作事宜开展深人洽谈。本次活动实效显著,胜利促成“共建广东省绿色包装与数字印刷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等10项科技合作协议的签订。10月份,我市再次构造产学研合作访问团,赴成都市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开展产学研交流对接活动,促成我市企业与两所高校签订了“绿色包装与数字印刷产业重大共性技术”等13项科研合作项目.

(三)继续办好我市特色产业产学研交流传统活动。继前几年连续胜利举办食品、包装机械、新材料、输配电设备制造等行业的产学研交流活动之后,2009年6月,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教导部产学研结合调解领导小组办公室、*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09粤东(*)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装备产业产学研结合活动”又在我市胜利举办。来自*大学、省材料研究学会、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科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广东工业大学、暨南大学、*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省科技厅、省部产学研结合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粤东各市科技部门负责人,粤东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装备企业代表等参加了本次活动。产学研结合活动由科技发展论坛、产学研对接座谈会和重点企业参观考察等活动组成。本次产学研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共促成*大学与我市有关企业达成41项合作意向。本次活动的胜利举办,对于推动*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资源与粤东地区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装备产业需求实现有效对接、加速科技成果在粤东地区的转化和产业化、提升粤东地区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装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造,提高自主创新的承载能力

2009年,我市创新载体建造取得新进展,创新服务体系取得新突破,科技型企业队伍取得新发展。全市科技创新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一)加大对创新载体的建造力度,优化科技创新的空间布局。一是科技园区发展态势良好。高新区、民营科技园、软件园、农业科技园等科技综合、专业性园区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集聚效应持续增强,科技园区已发展成为我市培育科技型企业的重要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技术创新的聚集地,成为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工业财税收人的主要来源。金平民营科技园现有人园企业300家,其中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10家,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8家,园区形成了轻工装备制造、印刷、食品、输配电设备、精细化工五大支柱产业,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4.00亿元,上缴税金18.60亿元,成为驱动金平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龙湖民营科技园现有企业252家,其中省级民营科技企业47家,组建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5家,一批光机电、电子信l/2010*科技·7技工作息、输配电设备制造、生物技术企业在园区集聚,产业特色鲜明,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5.30亿元,上缴税金19.63亿元,园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软件园现有人园企业65家,汇集了我市软件产业的主要开发力量,其中医疗信息化产业特色显著,依托于软件园的“省火炬计划医疗信息化特色产业基地”建造有序推进,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完善,2009年园区实现总收人6.5亿元左右,软件产品收人达到3.5亿元,其中软件服务外包2万美元,实现了零的突破。此外,高新区、*国家电动汽车试验示范区、农业科技园也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

二是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成绩喜人。加大力度引导和扶持特色产业基地开展科技创新,以基地建造带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升级,不断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综合带动效应。目前,全市4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为光机电、轻工机械装备、智能玩具创意设计与制造、输配电设备、印刷包装、医疗信息化等6个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载体.

三是技术创新专业镇建造成效显著。继续围绕我市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特点,开展技术创新专业镇试点工作,引导和扶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南澳县深澳镇、龙湖区龙祥街道、金平区大华街道3个镇(街道)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全市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增至26家,数量占全省十分之一以上;构造认定了龙湖区金霞街道、潮阳区关埠镇、金平区东方街道、澄海区莲上镇、莲华镇5个镇(街道)为*市技术创新专业镇,全市市级专业镇增至12家.

(二)鼓励优势企业搭建创新平台,提高行业创新的服务能力。一是支持产业公共科技创新。加大对现有的轻工装备等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以科技立项扶持平台的创新能力建造,*轻工装备研究院的“节能减排技术实验室建造”、“轻工装备智能测控技术实验室建造”两个项目列入省科技计划项目,获得扶持资金320万元。新启动建造由澄海区与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共建的“玩具快速成型技术服务公共平台”,该平台的建造,对于研究和解决澄海玩具产业面临的新产品研发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促进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二是组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积极引导行业优势企业增强研究开发机构的建造,组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提高行业的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

2009年,新组建了高效节能换热设备、现代电源、中药、金属包装容器、再造烟叶、LED半导体照明、糖果凉果及烘焙食品、智能型电动玩具8家省级工程中心和13家市级工程中心.

至2009年底,全市拥有行业公共科技创新平台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实验基地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4家,市级国有科研机构16家,市级民办科研机构3家.

(三)培育科技创新的主体队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民营科技经济。2009年,我市积极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不断壮大我市自主创新的主体力量。一是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择优选择部分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成效突出的企业,重点增强引导和支持,通过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探索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有效模式和措施,形成各种类型具有示范性的创新型企业。2009年,广东光华化学厂有限公司、*超声仪器研究所、广东金明塑胶设备有限公司列人省第二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全市现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其中,广东东方错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西陇化工有限公司通过试点验收,被认定为省首批创新型企业。二是按新标准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以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治理办法》出台及实一/2010*科技契机,在高新技术企业的重新认定过程中,敦促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建造,规范财务治理,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更好的发挥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治理工作指引》的要求,会同市财政、地税、国税部门大力开展宣传培训,精心构造申报,共推荐两批共72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有62家企业通过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构造的专家评审,进行公示。三是大力培育民营科技企业。重点扶持一批具备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企业。2009年,全市新增13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构造认定了29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全市累计认定市级以上民营科技企业616家,其中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83家。同时,根据民科企业认定的新变化,制定出台了《关于做好民营科技企业认定、考核和更名工作的通知》,就民科企业的界定,省、市级民科企业的认定标准、程序进行明确,不断完善我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培育和治理。四是努力培育软件企业。新增2家省级软件企业,全市现有省级软件企业20家。五是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扶持政策.

2009年,省科技厅、经贸委、国税局、地税局联合制定了《关于企业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治理试行办法》,规范了企业研发费税前扣除的操作程序。该政策出台后,我局会同市经贸局、国税局、地税局建立了实施企业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调解机制、明确了具体操作规程,推动此项政策在我市的贯彻实施。目前,此项工作正有序推进中。此外,继续做好软件园人园企业的优惠政策落实,2009年共落实税收优惠返还100多万元,补助人园企业办理著作权登记、双软认证和系统集成费用20万元.

三、实施精细化治理和服务,实现创新资源的科学配置

2009年,我局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不断规范科技治理手段、细化科技服务内容,提高科技资源配置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切实引导和帮助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构造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积极引导和构造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通过科技立项扶持企业增强技术创新,促进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认真编制2009年度*市科技计划,按工业科技项目、信息技术项目、大农业科技项目、社会发展项目、其他项目(包括科技能力建造、创新体系建造等)五部分进行统筹安排,并在工业和社会发展项目中,重点安排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项目,大力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关键技术和产品攻关项目,促进产业发展。本年度共安排项目159项,计划总投资7.5亿元,资金来源以企业自筹为主,市财政科技三项费用投人1745万元作为引导启动资金。这批项目的实施,预计年新增产值可达32.49亿元,年税利6.19亿元,创节汇1.58亿美元.

(二)抓好科技成果的治理奖励。2009年度,主持省、市科技成果鉴定36项,包括工业项目17项、农业项目7项、医疗卫生项目12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项、国际先进水平11项、国内领先水平n项。进一步完善*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办法,对评审专家选聘、评审方式、工作要求等进行明确规定,确保评审工作的科学公正。共评定市科学技术奖励39项,其中一等奖12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3项,构造19项科技成果申报省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奖励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激励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三)增强科技项目的绩效治理。一方面,构造开展2009年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增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及时、全面地掌握项目的执行情况,有效地发挥科技经费的引导作用,推动项目的规范治理和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增强省级科技项目的规范治理,共构造122010*科技·技工作对181个省级科技项目开展结题验收,其中,工业项目68项、农业项目48项、科技能力建造项目27项、民科园建造项目巧项、社会发展项目6项、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造项目6项、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项目4项、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转化计划项目4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项.

(四)加快技术市场的培育发展。大力发展网上技术市场,做好科技成果、技术需求项目的网上采集和工作,提升科技成果引进、吸收、转化的服务能力。做好技术合同登记、统计工作,全年共受理、登记技术合同44项,其中技术开发合同40项、技术转让合同1项、技术服务合同3项。技术合同交易总额为2388万元,其中技术交易额2291万元.

(五)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根据我市外向型企业居多的特点,引导企业增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在全球范围拓展合作领域,并积极争取省科技厅的立项扶持,发挥推广、示范、带动效应。2009年,我市共有5个项目列人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获得扶持资金90万元,立项数量和获得扶持资金均为近年最好成绩.

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对新农村

建造的引领作用2009年,我市抓住国家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有利时机,继续贯彻落实《*市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9一2010)》,加大力度引导和扶持农业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带动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造,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一)开展专题调研,明晰发展思路。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我市农村科技和农村信息化工作开展广泛深人的调查研究,形成了《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推进农村信息化建造》的调研报告,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开展农业科技区域创新能力调研,对2009年以来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报省科技厅。此外,还就海洋科技发展等开展专题研究,形成研究报告.

(二)功少决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兴农。

一是发挥科技支撑效应,减少农业生产损失。年初,低温冷冻灾害对我市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较大危害。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防寒抗冻恢复生产中的支撑作用,我局成立了农业防寒抗冻恢复生产科技应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切实做好科技防寒防冻以及灾后恢复生产工作。经精心构造申报,“潮南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科技示范基地科技减灾综合措施”项目列入省科技减灾专项。同时,指导各区县各有关部门积极构造专家到种养大户、农业基地指导抗灾减灾工作,依靠科技手段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是实施项目扶持,引导农业科技发展。积极引导和精心构造本年度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2009年,我市共有17个项目列人省农业科技项目,获扶持经费123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提升了我市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三是扶持优势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根据我市海藻资源丰富、海藻养殖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特点,加大力度扶持海藻加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支持省重点课题“*海藻资源调查及开发”项目的有关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该项目在龙须菜、坛紫菜等养殖标准化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此外,引导各涉农科研机构发挥各自专业技术优势,开展林业种植、蔬菜瓜果种植、*柑品种改良等的技术研究和推广,扶持引导本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四是实施信息直通车工程,推动农村信息化建造。积极构建我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实施广东省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向农民提供及时的科技、市场等信息,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2009年,“*农村基层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蔬菜产业)”列入广东省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建造项目.

(三)开辟工作新路,增强农业科技合作。

在巩固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关系的同时,增强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的科技合作,寻求农业高校的技术支持。牵头联系华南农业大学,作为潮南区东华村的技术支撑单位,做好科技部认定的国家新农村示范点工作,帮扶东华村发展成为具有粤东濒海平原种养业的示范典型。增强地区间的横向农业科技合作,积极建立与我省粤西海洋大市湛江市的合作渠道。进一步深化对台农业科技合作,推动*龙鱼进口项目落户我市。此外,积极构造引导我市农业科技界增强与*台商的合作,以联合攻关项目,共同促进农业科技的提高.

(四)构造科技下乡活动,普及农村实用技术。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造,先后构造了在澄海区莲上镇兰苑村举办的“科普惠农兴村—送科技下乡”,以及在南澳县举办的“龙须菜栽培技术培训班”两次大型科技下乡活动。同时,通过科技立项,支持*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开展龙须菜品种的引进和技术推广工作,构造开展龙须菜栽培和加工技术培训.

五、增强科技发展环境建造,完善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

2009年,我市科技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市上下发展科技的意识得到增强,鼓励自主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

(一)增强构造领导,统一思想部署工作.

12月2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议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传达学习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表彰奖励省、市科学技术奖的获奖者,总结部署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议的召开,对于进一步增强全市上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造创新型*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科技创新的工作合力具有积极意义.

(二)出台工作计划,明确目标细化任务。

经充分酝酿、反复论证,市政府于3月巧日颁布实施了《*市科学和技术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科学分析了全市科技发展的基础和环境,提出了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部署了重点任务,明确了规划布局,是“十一五”期间统筹全市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政策。同时,制定了《建造创新型*行动计划》(2009一2012年),提出通过实施行动计划,切实推进创新型*建造,从而有效提高科技进步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三)开展科普教导,营造氛围提高认知。

一是广泛开展群众科普宣传教导。5月中旬至6月中旬,在全市广泛开展了以“携手建造创新型*”为主题的“科技进步活动月”活动,突出科技惠及民生和科技支撑发展两大主线,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群众性科技活动。二是引导科普场馆增强功能建造。精心构造我市的省级青少年科技教导基地申报省科普项目,增强基地建造,完善科普功能。“*科技馆模拟人体解剖实践室”、“科普画廊的建造与利用”和“教导基地科普宣传演示设施建造”列人省青少年科技教导基地科普项目。积极引导科普基地开展科普活动,发挥科普功效,*科技馆新增“青少年科技探索园”常设科普展馆,全年承办7项大型展览及科普活动,完成各项学术报告会、讲座、论坛技术演示等科技活动59场次,承接举办各类培训班18场次,接受参观科普展览85000人次。三是增强基层科普阵地建造。引导一批基础良好、具备一定科普能力的街道社区居委会增强科普功能建造,经常性开展科普教导活动,建立和发展面向群众的科普活动前沿阵地。金平区永祥街道永安社区、石炮台街道新湖社区、海安街道海悦社区,澄海区澄华街道华冠社区被认定为2009年度广东省科普示范社区。四是及时报送政务信息和开展宣传报道。全年共向省科技厅报送信息专报6期,向l/2010*科技·11·技工作市委报送信息专报18期,向市政府报送信息专报17期。出版编辑《*科技》4期。通过新闻传媒、网络大力宣传报道我市的科技工作动态。参加电台“民声热线”栏目,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二是实施项目扶持,引导农业科技发展。积极引导和精心构造本年度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2009年,我市共有17个项目列人省农业科技项目,获扶持经费123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提升了我市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三是扶持优势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根据我市海藻资源丰富、海藻养殖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特点,加大力度扶持海藻加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支持省重点课题“*海藻资源调查及开发”项目的有关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该项目在龙须菜、坛紫菜等养殖标准化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此外,引导各涉农科研机构发挥各自专业技术优势,开展林业种植、蔬菜瓜果种植、*柑品种改良等的技术研究和推广,扶持引导本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四是实施信息直通车工程,推动农村信息化建造。积极构建我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实施广东省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向农民提供及时的科技、市场等信息,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四)抓好队伍建造,强化治理提升服务.

认真开展“继续解放思想,保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

第6篇

关键词:科技 创新

1、延边林业科技创新现状分析

1.1对科技作用的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林业普遍被视为是“靠天吃饭”的产业,“挖坑栽树”而已有无技术、技术水平的高低不是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林业科技投入不足及研究开发与应用效率低下是普遍现象。这种思想观念的主导及支配作用导致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差。

1.2科技创新体制不健全

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创新应以企业为主体,但我州的林业科技体制一直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主体,而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的科研活动往往与企业生产实际需要脱节,尤其对森林经营、种苗培育、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的科技支持不足,导致林业科技创新主体和供求错位。这种体制也决定了科技经费主要依靠国家的投入,企业用于科技投入的经费势必会非常有限,优秀林业科研成果少,成果转化难。再次,森林培育、经营技术体系不完备,导致以下四种情况的发生:第一,森林资源质量下降,延边林区经过长期的开发利用,天然林资源消耗过大,特别是在五六十年代的计划经济期间,国家建设需要大量木材,延边林业边生产边建设,每年向国家提供的木材量都在200多万立方米以上。森林采伐多数采用皆伐方式,大量消耗天然成过熟林资源,导致采伐与森林培育比例失调,后备可采森林资源急剧减少,质量下降,使现有的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的难度加大。第二,人工更新造林保存面积偏低,人工林树种结构不合理。据更新造林普查,我州建国以来累计上报面积为64.97万公顷,实际保存面积为40.75万公顷,面积保存率为62.7%。造林树种结构中,落叶松比重过大,珍贵树种如红松、水曲柳等和混交林的比例过小,尤其是能做为短轮伐期利用的杨树品种数量偏低,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森林培育的基础设施落后。由于国家对林业投入先天不足,林业基础建设欠账较多,在森林培育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体系建设以及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相对滞后,满足不了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第四,可利用森林资源不足。国家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森林经营按两类三划分的原则实行分类经营。林区可供采伐利用的森林资源逐年减少,而相对应的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及经济林的建设又受资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远远满足不了需要。部分企业的可采资源出现断档。

1.3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落后

延边林业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就,“十一五”期间,注重应用和实用技术推广,实施了科研项目40项,引进、推广实用技术42项;围绕森林培育、森林旅游、能源矿产、林木和林特产品精深加工四大产业开展了一些科技创新;加大了科技管护力度。但林业科技整体创新能力还很落后,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第一,整体研究的不足,林业科技创新成果数量少,科技创新的后劲显著不足,制约了创新技术对行业或产业的提升作用,导致行业技术进步缓慢。

第二,系统研究的不深,使得科技成果水平不高,作用有限,重大技术瓶颈难以攻克,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一些先进的育苗技术、造林技术、经济林良种培育及丰产栽培技术、林业生态工程综合配套技术等成果还没有形成林业快速发展重要的技术支撑。

第三,高新技术引进和应用滞后,对传统林业的改造和带动作用不强。先进实用技术推广还不全面,成果技术组装配套应用不力,生产中标准化实施的力度十分薄弱,林业生产中科技整体贡献率还不高,造林成活率还不够稳定,经济林灾害损失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林业产业经济效益还比较低。科技支撑的整体能力与林业建设的要求差距较大。

第四,林业技术推广相对滞后,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实用技术覆盖面小;技术推广水平低,科技成果的作用不突出;林业技术服务功能不强,深度和广度不够。

2、延边林业科技科技创新的对策思考

延边林业科技科技创新要以林业基地建设为科研成果转化落脚点,强化科技攻关,突破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技术瓶颈,集中解决森林经营、种苗培育、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等重大课题。实现科研成果由研究型向实用性转变,提高林业科技贡献率。加速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国际国内领先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大力发展林业科技产业,变科技优势为产业优势,为林业发展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1围绕重点领域加强科技创新

林业生物技术与良种培育科技工程方面:应针对我州林木良种培育滞后、林业生产良种使用率较低等问题,将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培育高产、多抗、优质的优良林木新品种,以此丰富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种质材料;

森林生物种质资源利用与保护工程方面:应针对我州森林生物资源破坏和流失严重的问题,在有效防止林业生物遗传资源流失的同时,加强森林生物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同时进一步加强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与管理;

生态建设与生态安全科技工程方面:应针对我州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建设,重点开展重大森林病虫防治和有害生物控制、重大森林火灾预警与防控技术、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育等关键技术;

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科技工程方面:应针对我州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需求,利用生物技术,发展高效生态恢复和利用技术、高效生物生产和利用技术,以此加大在困难立地造林技术、高产速生抗病虫害良种技术等方面的投入;

数字林业科技工程方面:大力研究推广高效的林业信息管理技术、调查规划技术,建设智能化、网络化、可视化、数字化的数字林业应用体系和林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开展信息技术在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信息采集、综合监测等方面研究。

2.2构建科技创新合作机制

尽快建立起由行政管理、学术研讨、科技普及、应用推广四位一体的科技工作体制,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平台,围绕支柱产业(林木及林特产品精深加工)、接续产业(森林旅游、能源矿产)、新兴产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森林文化产业),进行重大科技项目立项,进行招标、投标和评审活动,力求科技领域有重大突破。

加强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州内外科技人才的优势,引导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向林业科技创新体系集聚,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密切结合,在延边州构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明显的林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推进延边森林可持续经营实用技术研究,实现林业科研工作由基础研究向以应用研究和实用技术引进领域推广,在干果经济林、生态造林、林木良种培育、森林培育、林业碳汇、种苗花卉等重点领域建立林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共同突破制约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带动林业行业的技术进步,为林业生态建设做出贡献。

2.3完善科技体系

建立推广机构。建立和完善州、县(市)、乡镇一体化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科技社团、专业协会、林业合作组织等社会资源优势,加强林业名、优、稀、特品种推广示范、引种。将一大批实用、先进、成熟的科学技术落实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提高林业科技含量,促进科技成果转为现实生产力,实现林业增效、林农增收。

第7篇

一、肯定成绩,继往开来,推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经济总量逐年攀升。*年到20*年,我市工业总产值从45.6亿元提高到15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19.*亿元提高到96.36亿元。工业增加值从12.3亿元提高到38.8亿元;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5.4%提高到4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从0.96亿元提高到8.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6.5:42.6:31.1优化为15:50.5:34.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47.5%增长到56.4%,比重不断增大。

2.产业竞争实力增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建材、化工两大传统产业稳步提升,机电、竹木、电光源等新兴产业迅速兴起,偏重型的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机电、竹木产业的经济总量排名前移,位居第一、第二位,建材由老大地位退居第三。20*年,“六六”产业共实现产值75亿元,占全市工业的50.5%;机电、竹木、建材、化工四个产业群产值均超10亿元。形成了“小巨人”企业群体。至20*年底,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30家,亿元企业13家。冒出了一批“拳头”产品和区域产业品牌。DMF、双氧水、节能灯管等产品已经成为全球或全国的单打冠军,拥有工业类国家免检产品4个、省著名商标9件、浙江名牌产品5个。竹木加工产业占浙江省的三分之一,在浙闽赣地区影响力不断扩大;消防器材产业人员遍布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

3.工业平台基础夯实。经过清理和整合,我市工业平台基本形成了“二区、四基地、五功能区”的优先开发、重点开发、允许开发的三级梯度空间格局,规划面积达9.8万亩。至20*年底,“二区四基地”已开发面积1*60亩,集聚企业922家,规模企业数、工业总产值、入库税金分别占全市的71.5%、47.8%、40.64%,平台的集聚功能明显增强。20*年,新批近7000亩工业用地指标,为今、明两年的发展创造了发展空间。基地滚动开发的良性机制基本形成,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4.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全面完成企业改制。科技创新不断进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8家,其中省级15家,*市级33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5家。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7亿元,比20*年增长19.4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8.68%,比上年提高2.65个百分点。

5.政策体系较为完善。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六六“产业工程扶强做大骨干企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技进步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平台建设的若干意见》及创业绿卡、市长特别奖、项目审议协调制度等一系列政策办法,几乎涵盖了促进产业提升、加快科技创新、推进平台建设、加强节能降耗、优化服务环境等各个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

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所有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各位同志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大家今后一如既往地支持我的工作,团结一致,尽心尽力,合力扶工,强力推进我市工业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

二、审时度势,理性分析,准确判断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这是金德水副省长在全省经贸工作会议上对今年工业经济发展环境的整体判断。认清形势,才能找准方向;摸清实情,才能对症下药;承认差距,才能奋勇争先。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社会背景、体制条件、市场环境等,都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推进我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压力、有动力,有制约、有促进。关键在于认真分析,把握大局,摸清实情,找准问题,进而达到借力用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效果。

1.总体利大于弊的外部环境。

一是高度重视全球化,积极融入。我国从2001年10月加入WTO,5年的过渡期结束后,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一方面,任何一个企业、行业,都直接、间接地与国际企业有市场上的联系,市场扩大,竞争对手也更多、更强大,而且遵循的是国际贸易游戏规则。另一方面,国家在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中,对外经济政策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比如当前人民币升值的动态、汇率政策的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结构性调整,需要地方、企业在发展方向上作相应的调整。我市沃克、华顿、三友等部分企业已直接参与了国际分工协作,有一些经验。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用全球化的眼光来分析判断企业、行业、产业发展的动态,对接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的变化,切实增强国际贸易的制度意识和规则意识,积极融入其中求发展。

二是积极看待宏观调控,顺势而为。这一轮宏观调控重点是把经济发展推向“减缓调好”的轨道,控紧土地和信贷闸门,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从目前看,主要体现在市场准入的门槛上,不断强化落地项目的投资强度、经济密度、环保水平等要求,同时,实行电价差别化等政策。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辅助使用行政手段,运用市场的力量来实现调控目标。如果对着干,不仅要冒政策风险,更重要的是冒市场风险。所以必须顺着干,好中求快,优中求进。虽然,对于主要以新增投资来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我市来说,有制约因素,但只要我们运用好项目决策咨询审议协调等制度,把住项目质量关、产业布局关、政府服务关,灵活对待,就能够适应宏观调控政策变化的需要,达到发展质量与速度的均衡协调,加快发展。

三是重新审视资本市场,借梯登高。当前,国家的资本市场发生了积极变化。从背景来看,资本市场已经逐步放开,置身于国际资金供应链中;从制度建设来看,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到位,实现了全流通,资本市场的制度性建设基本完成;从功能来看,在发挥融资功能的同时,对于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机制和企业的并购、资产资本的重组都有重大作用。资本市场已经发生转折性变化。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利用江化公司成功上市的契机,推动意向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借机促进家族制企业转化为现代法人治理机制企业,培育建设一批现代企业、公众企业;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培育股市*版块,借机进一步优化区域金融市场环境,扩大资金供给,提高区域知名度。

四是清醒认识区域竞争,奋勇争先。目前,在区域竞争中,我们是前有标兵,差距仍在拉大;后有追兵,差距缩小,形势很不乐观。从跻身全国两百强的目标来看,市统计局将我市与温州的永嘉县进行对比,两县同属省经济欠发达地区。1992年,两县在同一个起跑线上,20*年,永嘉县在全国排名202位,我市排名225位,差距进一步拉大。在*范围,从今年2月份的数据来看,龙游的外贸出口、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是994万美元、1.2亿元、88*万元,*是539万美元、1.6亿、9415万元,从人均占有量来看差距已经很小。虽然这组数据不能反映全年的运行动态,但也应该引起大家的高度警觉,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确立紧迫感,加快发展。

2.正在过渡转化的发展阶段。阶段决定性质。认清处于怎样的阶段,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目前,全省人均GDP已接近4000美元,正处在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市场化完善期、国际化提升期。而我市是浙江省欠发达地区,虽然,20*年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一般来说是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现实究竟如何,需要我们进一步冷静分析。

一是从人均生产总值看。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标准按1982年的美元标准人均GDP在1456-2912美元之间,如果按照1982-*年的平均汇率美元标准来测算,则标准为2356—4704美元。我市20*年人均GDP约1740美元,换算后的数值为近2200美元,还处在级阶段,说明我市总量还是太小。

二是从产业结构看。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标准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在40%-60%之间,同时,第二产业在加快上升时带动三产比重上升。20*年,我市三产结构比由上年的16.5:49.2:34.3调整为14.9:51.5:33.6,达到标准,但三产比重上滑波动,这说明产业结构不合理或者三产发展滞后。

三是从就业结构看。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标准是,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28.6:30.7:40.7。20*年,我市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40.9:34.1:25,与标准要求相差很远,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即使扣除统计因素,还是难以达到标准要求,表明我市工业化尚处于初期阶段。

四是从城乡结构看。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标准是,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20*年,我市城市化率为41%,超过较多,表明已进入工业化中期。

五是从工业结构看。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标准是,轻重工业比重为4-1.5之间,(同时要求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达20%),后工业化阶段是0.5以下(同时要求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达40%)。20*年,我市轻重工业比为0.25(规模以上产值比),即使考虑全部轻工业数字比重偏大,也已达到后工业化阶段标准。但我市重工业是化工、建材产业,不是机械工业,严格来说不能算进入工业化中期。

五个主要判别指标,有四个不能说明完全进入工业化中期。因此,只能说我市实际是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变的过渡时期。虽然,五个指标不能说非常准确,但至少可以说明,我市的产业结构确定存在问题,并没有达到我们想象中的高度。

3.影响当前发展的主要问题。按照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是经济起飞阶段的理论,下一步我市发展的特征应是增长加速、技术进步、重化工化。但我市要顺应这一理论特征,实际支撑条件比较乏力。主要问题有:

一是平台档次偏低,土地储备不足。土地是实现起飞的基础。目前,我市已形成省、市、镇三级开发平台。但从开发水平看,即使是*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标准也不过是“五通一平”,每亩配套4万元左右,远未达到省级6.6万元的要求,其他市级工业基地只是勉强达到“三通一平”的标准,档次明显偏低。从土地供应来看,去年批下来的7000亩地,只解了燃眉之急,近几年能拿到手的土地不多,而且可用土地分布不均衡,土地欠账很多。到现在,“山海协作示范园”还没有合适的大面积地块。

二是产业集聚度偏低,发展后劲不足。产业是实现起飞的支柱。目前,我市能排上号的产业已有12个之多(两个传统产业和10个新兴产业)。从产业布局看,未达到“一区一业”的集聚要求,实际上的产业分布与产业布局又有较大差距,整体上还是偏散、乱。从企业规模看,我市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平均只有3545万元,每百人拥有工业企业个数是0.17个,而全省水平是4529万元、1.84个,规模偏小、个数偏少。从产业发展后劲看,化工、建材基础最好,但化工受制于环境容量、建材受制于市场容量,不可能大发展;在特色产业中,机电产业产品太散、竹木产业层次太低,其他产业规模太小,能担当带动一方发展的主导支柱产业暂时还未形成。

三是产品质量偏低,管理水平不足。产品是实现起飞的发力点。我市的产品种类很多,但拥有的品牌产品数量很少,而且以水泥、化工居多(国家免检产品有虎山、红火、*虎、飞博照明,省著名商标有江变、江纺、富土特、*虎、虎山、健康、恒亮、虎霸、红火,浙江名牌产品有虎山、红火、*虎、江化、三友)。多数工业类产品属于低端产品。而且,企业产品质量意识和质量控制水平不高,采用标准低,品牌意识弱。除江化、虎山集团等企业外,多数企业还是家族制管理,管理的手段、方式、技术不高,与国际化、市场化的竞争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四是科技创新水平偏低,骨干企业带动能力不足。创新是实现起飞的动力。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我市企业建立省级以上研发中心的只有5家,而且分布在化工产业居多,多数企业的研发中心只是实验室,还谈不上开发。20*年,全年我市的专利申报数才达到100件。同时,有创新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又都集中在水泥、化工产业企业,对拉长产业链、促进企业分工协作,形成产业集群的带动、转化能力非常有限。

五是要素保障能力偏低,生产配套不足。要素是起飞的保障。资金方面,贷款难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在20*年实施的138个项目中,贷款需求5亿多,加上配套的流动资金,资金供给压力很大。技工方面。技术工人供应不足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2月7日的全市企业用工招聘会上,企业是“招聘条件降低、工资待遇提高”,提供了7000多个岗位,最后只有1149人达成用工意向,缺口较大。同时,我市的生产配套滞后,科技、融资、劳务等各类中介机构不发达,生活娱乐设施不能满足需要。

六是环境容量越来越小。这将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我市的大部分产业、企业都是资源型、消耗型的,以前环境容量指标是预期性指标,影响不大,但今年开始变成约束性指标了,免费使用环境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从*市分配给我市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年度减排指标来看,完成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但省里对我们的检测监管会越来越严,在线监测系统是24小时运作,如果被发现并一旦被启动实施区域停批制度,就一年不能上需要环评的项目,后果可想而知。

这些暴露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着力予以解决。

三、顺时应势,与时俱进,不断强化工业经济的主抓手

基于上面的分析,面对新的形势,我归结了七句话,即:形势决定方向,结构决定性质,企业决定实力,品牌决定效益,环境决定生存,科技决定进步,人才决定竞争。推进我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适应形势,立足*市情,进一步强化十大抓手:

1.强化前瞻性研究。前瞻性研究决定发展路径。所谓前瞻性研究,不是个别人在个别层面上的研究,而是在吃透上情与摸清下情相结合、学术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宏观调控与微观操作相结合的基础上,多层面研究的结果。加强前瞻性研究,能使我们少走弯路,少受阻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埋头苦干的同时,更要抬头看路。在具体工作中,要加强学习国家、省等上级政策理论,增强敏感性,达到预见性;要加强研究发达地区及超常规发展区域的成功经验,增强实用性,达到实效性;要深入调查掌握我市产业培育、企业发展、平台开发、科技创新、政策绩效等方面的实情,增强规律性,达到适用性。通过前瞻性研究,努力在第一时间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性应对意见,突出工作成效。

2.强化产业规划。规划是龙头,是灵魂。产业发展规划是实现产业发展目标的重大举措,是进行产业布局和制订产业扶持政策的重要依据,是谋划、实施项目的重要前提,是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重要手段。要从有利于促资源的整合和形成集中的规模优势,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链,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区域的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资源利用的乘数效应,来编制产业规划。同时,要注重结合*的发展资源特色,考虑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及排斥性,注意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产业潜力,确保规划的质量及时效。

3.强化工业平台建设。平台决定发展基础。实践证明,以工业平台建设推动工业经济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市工业平台建设面临阻力。一方面,受农保田政策的制约,扩容难度很大。但无论难度有多大,市委、市政府抓平台建设的信心和决心不会变,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尽一切努力,全力突破各种制约,推动开发建设,决不走过去“乡乡点火、村村冒烟”的发展老路。另一方面,工业平台的基础配套水平太低,对项目的吸引力不强。在供地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后,各基地开发主体也必须调整开发思路,遵循高标准规划、高档次配套的要求,在土地平整、基础配套的速度上进一步提速,以熟地推出公开出让,切实增强基地的招商引资吸引力。同时,要积极开展节地工作,采取建设标准厂房、“零土地技改”、设定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双控”标准等办法,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4.强化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培育产业集群的基础,是生产力空间布局上的优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范围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当前,我市以中小企业居多,分布太散,单打独斗没有胜算,要提高竞争力,必须推进企业集聚,发挥集聚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步走向错位竞争,降低物流成本和信息成本,形成分工协作体系,构建完整的链条式产业,加快做大做强。要在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和平台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订合理的平台分工,科学设定产业布局,并严格实行。“两区”要细化产业分工,促进产业内同类产品关联项目的集聚;“四基地”要强化功能区块分工,促进产业相对集聚。同时,要强化项目落户审查,支持老项目按产业集聚要求转产或搬迁。

5.强化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群有非正式集群、正式集群和创新型集群。创新型集群的特征就是企业之间的差异化竞争,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良性关系。我市特色产业总量是在不断做大,但产业集群还是处于发展雏形阶段,更多的是竞争,合作方面还很缺乏,属于非正式集群。因此,要全力推动向正式的和创新型的产业集群方式提升。要加大对成长性产业、潜力型产业的政策扶持,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开发上下游产品,推动差异化竞争。要按照创新型产业集群提升“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引进新的缺环项目,加强终端产品的开发,防止成为原料基地;要推动企业之间的合作、联合,切实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同时,要加大对“X”产业发展的研究、培育,积极拓展产业发展新领域。

6.强化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动力。我市历来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从现实发展需求来看,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还非常欠缺。企业与大院名校的科研合作还停留在松散型阶段,研发中心档次很低,而且分布不均衡。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区域(行业)科技服务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推动“*制造”尽快向“*创造”转变,打造*品牌产品。

7.强化节能减排。降低消耗就是增加效益,减少排放就是改善民生。节能减排是“十一五”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国家环保总局已开始推行区域限批制度,我市又是钱塘江源头生态保护区,监管力度将更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采取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措施等,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腾出环境容量空间,为有机胺制造中心建设,为发展高质量、高效益的化工项目创造发展余地。

8.强化借力发展。我市经济的发展,更大层面依靠的是内生性发展,但潜力是有限的。今后,我们要在继续激发内生性潜力的同时,在更大的层面上做好借力发展文章。要加强研究国家、省里出台的各项政策,积极对接,以项目为载体,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善借政策之力。要不拘一格,为我所用,通过有效的载体,包装优质的项目,积极向银行融资,善借银行之力。要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变,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尤其重视引进境外资金,善借外来资金之力,要充分利用*人人脉关系,善借老乡之力。通过借力,助推发展。

10.强化执行力建设。强化执行力建设,目的就是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当前,对企业决策的影响,软环境已超过硬环境。说白了,软环境就是部门的服务水平、服务效率。我们说的执行力,就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任务的能力。很多事情,市委、市政府已经表明了态度,但部门在执行过程当中,还存在着拿着法规来说事的现象,简单做事,没有从全局的角度思考,拿不出好的落实方案,提不出好的操作办法。对市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不能及时、高效完成,参谋角色不到位。同时,对涉及服务企业的事项,工作效率还不够高。要以正在开展的“两年活动”为契机,推进“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服务型、廉洁型、节约型”机关建设,提高保障和服务经济发展环境的能力;坚持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工作制度,真正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服务,做到政令畅通,切实营造一个以企业为中心的发展环境、以项目为中心的投资环境,吸引各类资本来江投资。

四、立足当前,抓实工作,确保年度经济目标全面完成

20*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业经济工作非常重要。今年的目标任务,市委全体会议和市政府全体会议已作了全面部署,关键是狠抓落实。主要是抓好12项工作:

1.着力推进工业平台建设。一是深化规划编制。市园区办要站在打造*工业新城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我市工业平台的整体布局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启动工业新城规划研究,进一步促进工业平台的整合,增强连结度和互补性。市国土局要根据省国土厅下达我市“十一五”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的多少,突出工业优先发展区,进一步做好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各开发主体要对照发展战略规划、控制性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开发时序规划、企业平面布局规划等平台规划内容,进一步深化、细化、完善每个工业平台的规划体系,以规划推进平台高标准建设。规划一经审批后,各开发主体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划实施。二是要加快征地供地进度。从前阶段调研情况看,各基地征地工作进度总体情况较好,但土地平整工作进展不一,供地情况不是很理想。各基地开发主体要集中精力,组织充足力量,进一步加快土地征收进度,尽快把土地从农民手里拿过来。在供地过程中,对连片100亩以上的土地,尤其是“二区”内的成片土地,要尽量预留,为引进大项目留下空间。市园区办要排清底子,排出方案。对市政府要求预留的成片土地,在考核中可视同完成供地。要综合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手段,促进企业内闲置土地的盘活利用,鼓励上新项目。三是加强基础配套提升。各开发主体要用好市财政的借资,并多方融资,精打细算,年内完成3个亿的基础配套建设投入。其中,*经济开发区要重点做好“一桥一路”、四期“五通一平”基础配套建设,以及开发区办公大楼建设前期工作。其他市级工业基地要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量力而行,尽量提高基础配套水平。要有重点的引进、设立相关的金融服务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生活配套设施,以较为完善的功能配套,进一步提高基地对项目的吸引力。市规建局、供电局、交通局等相关部门,要发挥各自职能优势,结合基地建设内容,对接上级政策,积极包装项目,以项目为载体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要促使企业做好内部配套标准,做美每一个企业的外在形象,提升基地的整体形象。四是进一步完善机制。主要是抓好“三个三”:即,建好三支队伍(土征收服务组、项目服务组、招商引资工作组),进一步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坚持三项制度(工业项目审议协调会议制度、工业项目投资协议制度、工业项目竣工复核验收制度),进一步强化项目入地管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完善三项机制(协调机制、督查机制、考核机制),通过平台建设例会、日常督查、年终考评等手段,及时发现问题、协调解决处理,推动平台高效开发。具体工作,市政府近期将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

2.着力提升产业特色竞争力。主要是做好“五个一”:要做强一批,推动产值20亿元以上的机电、竹木加工产业向创新型集群发展。要提升一批,着力推进机电产业向大型化、特种化发展,支持江变公司、申达公司等企业上马110KV、220KV变压器生产线项目,进一步提高变压器制造水平,带动培育一批配套型生产企业,形成企业产品的差异化竞争格局。要做深一批,大力开发竹木产业的终端产品和高档产品,缓解同质竞争,推动竞争与合作,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重点扶持电光源产业的龙头企业——三友电子公司加快做大做强,进一步扩大玻璃窑生产能力和整灯生产能力,积极开发水晶新产品。加快联城国际消防公司的组建进度,努力探索构建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不断提高产业的整体信用度和合作度。要做精一批,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蜂产业、食用菌产业的质量标准,促进产业稳健发展。要巩固一批,全力推动虎山集团、*虎集团日产5000吨干法回转窑生产线项目的动工建设,支持三大水泥集团到外地抢占市场和资源,增强抗风险能力。鼓励、支持江化公司发展低污染、高技术、高效益的循环经济型项目,年内重点支持实施年产4万吨DMAC等项目。要做新一批,积极发掘培育“X”产业。对发展势头较好的生物工程、汽摩配、金属制品、电子信息等新产业,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着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一是培育一批领军企业。突出一批带动性强和辐射性强的领军企业、亿元企业、规模企业,强化政策激励引导,加大支持培育力度,着力打造一支富有活力的梯度企业团队。二是培育一批新的规模企业。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构建和完善服务体系,推行贷款风险补偿,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力促一批企业跻身规模企业行列。20*年,实现新增规模企业50家,全市规模企业达到278家,不断状大规模企业总量。三是要支持企业上市。这是今后一段时期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上市工作。市经贸局要精心筹备组织好4月份的企业上市培训活动,指导帮助意向企业做好股份制改造,尽快促使一批企业进入上市辅导程序。

4.着力开展工业招商活动。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变,做好外源式增长文章。各工业基地开发主体、各工业经济主管部门、招商局首先要承担起第一责任,依据我市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谋划项目,结合产业发展阶段谋划产业提升项目、关联配套性项目。要以项目为载体,精心组织,大力开展平台招商、产业招商、企业招商、专业招商活动,努力引进产业内项目;发挥干部外挂锻炼、同乡会、联谊会等平台,积极对接发达地区,以“山海协作示范园”为平台,努力引进产业群整体转移项目;继续推进“回归工程”,努力引进*人回归创业;要切实加大外资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扩大对外合作。在招商引资中,要招商选资,不胡子眉毛一把抓,坚决杜绝引进一个项目、污染一方环境的现象发生;要引导项目有序落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要集中精力引进大项目,年内力争引进亿元项目8个以上,3亿元项目1个以上。20*年,实际到位工业引资额达10亿元。

5.着力加大工业投入。要按照项目落地率、项目开工率、项目投产率、项目达产率的“四率”要求,重点抓好“20*—310工程”25个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和市经贸局跟踪服务的138个工业项目的建设,努力推动当年新招商引资工业项目的早落地、早开工、早建成、早达产。全年力争完成32亿元的工业投资任务。对新建项目,尤其要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必须要求项目投资主体做好项目平面布局设计,列入“310项目”和用地规模在20亩以上的项目,需报市政府审核后方可实施,其他项目由项目落户所在地负责审核,市经贸局全程参与,协同把好关口,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做美项目。

6.着力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要加大生态市建设力度,继续扎实开展环境污染三年整治行动方案的实施,认真做好机立窑生产线和粘土砖瓦企业关停工作。要根据钱塘江流域主要污染物削减要求,抓紧制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实施方案;切实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重点排污企业的重点监控,分解落实约束性指标,建立动态跟踪分析和通报制度。4月份,市政府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请市经贸局抓紧做好准备工作。要深化资源综合利用,重点推进垃圾发电和虎霸集团利用燃煤锅炉烟气生产丁酮肟等重大环保型项目建设;抓好试点,有序推进竹木加工产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认定工作。要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对化工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制度,鼓励企业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积极创建绿色企业。年内,力争新增清洁生产试点企2家,新增绿色企业1家。通过多种手段,确保实现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降低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4%以上的年度目标。

7.着力提升产品品牌。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灵魂,以质量为根本,以管理为保障,以宣传为手段,加快我市工业产品的品牌建设。进一步强化产品质量管理。大力开展质量知识培训,强化企业主、中层管理人员质量品牌意识。以深化消防器材产业质量振兴计划为契机,进一步在机电、竹木、绿色食品等产业中推行质量提升计划。大力推广企业现场管理,规范原料采购、质量管理等标准,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保持质量稳定。要加大品牌培育指导。根据产业发展水平,分别指导,引导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一般企业制订自身产品宣传计划,扩大对外宣传,增强产品行业知名度。要加强品牌权益保护。要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打击侵权行为。同时,鼓励支持在行业内实行有偿合法的品牌、证照共享,促进企业将品牌等无形资产收益最大化。

8.着力推进科技创新。要抓实创新载体建设。继续落实扶持政策,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技术协作,争取年内设立消防器材产业、电光源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帮助、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研发机构,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争取新增区域性创新服务中心1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科研机构2家。大力实行重点技术项目攻关。要积极探索,通过政企联手、企企联手、企院联手等多种手段,紧扣机电产业高端变压器项目、竹木产业高端板材项目、消防器材产业智能化项目等重点,实行重点技术攻关,尽快突破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要扎实做好20*年度*科工会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继续组织好20*年科工会参会工作。

9.着力化解要素制约。未雨绸缪,做好土地报批工作。市国土局、园区办和各基地开发主体要加强协作配合,分析各市级工业基地近、中期用地需求,编制用地计划。市国土局要努力通过宅基地清理、土地复垦等方式,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在用地指标分配上,要重点满足优先发展区。突出“二区”重点,继续做好新增建设用地的报批工作,努力满足工业发展的用地要求。要积极帮助企业融资。市经贸局要及时收集企业融资需求信息,帮助企业做好项目包装,并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积极争取银行的支持。要发挥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和民间担保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同时,支持企业通过项目包装,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要加强技术工人的培训。要与“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相结合,针对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需求,有重点的开设技术培训班。要引导、鼓励企业开展委托培训,积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回归就业。要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办好劳务集市;要组织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外出招工活动,着力解决招工难问题。

10.着力加强经济运行分析。要建立工业经济运行监测机制。市统计局、经贸局、财政局要从部门职能出发,在原有统计报表的基础上,加强研究,围绕经济运行、经济质量、发展后劲、能源消耗、资金流转、工业贡献等重点,进一步深化、细化基础管理,加强数据汇总分析,并以表格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送。具体由市府办牵头,相关部门配合。要实行工业口局长例会制度和市级工业基地工作例会制度,切实加强对工作情况的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1.着力营造发展环境。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家环境。加快组建全市性的企业家协会,通过构建企业家协会这个平台,加强企业家之间的交流、沟通,不断激发企业家的创业激情。具体工作由市经贸局负责。要通过实施“两年”活动,建立企业家与职能部门领导的对话机制,增强部门与企业的双向沟通,进一步融洽关系,营造企业至上的创业环境。不断完善工业政策体系。要根据我市财力和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突出产业培育、平台建设等重点,进一步补充完善“工业30条”、技改贴息、市长特别奖等政策;抓紧研究制定工业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要素市场培育、促进节能降耗等方面的政策性意见。政策出台后,要认真兑现落实到位。要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的水平。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把干部培养成业务精、会干事的经济型干部。要切实增强服务经济、服务经济主体的强烈意识,努力做到能不收费的尽量不收费,能少收费的尽量少收费。市行政服务中心要按照能进则进的要求,提高中心办事项目内容。要按照上级的要求,加强指导,加快推进分中心建设,尽量简化办事程序,促进规范服务。

第8篇

一、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取得重要成效

(一)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十二五”以来,兵团获得国家、部、省等科技成果奖53项。培育出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52个,其中玉米新品种18个,大豆新品种11个,向日葵新晶种9个,小麦新品种10个,棉花新品种19个。此外,还研制出先进实用技术120余项,多项技术成为全兵团的主推技术,其中,“新陆早33号”和“新陆早42号”等棉花品种成为国家农业部推荐的主推品种。

(二)科技示范推广取得明显成效。兵团科技服务工作的实施,加速了农牧业新品种、新机具的引进和推广步伐,使药剂拌种、地膜技术、模式栽培、全层施肥、精量播种、节水灌溉、种子包衣、化除化控、大马力农机具和奶牛养殖等320多项实用新技术和一批先进科技成果得到了人面积应用,累计推广各种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面积达650万亩,良种普及率达到100%,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80多亿元,加速了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推广的步伐,为兵团团场的科技进步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科技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十二五”以来,兵团已具有国家博士后工作站、国家节水试验基地、国家棉花工程中心良种繁育基地各1个;拥有绵羊育种、节水灌溉、农产品监测、农业信息化等4个国家挂牌重点领域,是国家优质棉良种繁育基地;同时通过科技项目和技术合作共建了一批“可学、可看、可推广"的科技示范基地和试验站,如兵团农十师184团高纬度棉花示范基地、兵团农七师130团农作物(棉花、小麦、玉米)示范基地、兵团农五师87团葡萄示范基地、兵团农九师170团沙棘示范基地、兵团农二师库尔勒垦区农业科技园区等,有效地带动了区域的农业发展。

二、科技示范推广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协调,创新服务机制。一是与兵团相关的师、团场组成了科技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双方组成联合工作组定期检查科技服务工作进展;二是实施了“双向选择、合同管理、利益共享”的科技服务的“组织管理”机制,推动科技与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促进了科技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三是结合兵团团场生产实际,集成农牧业新技术,实施了以科技示范带动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的工作模式。

(二)创新科技服务工作模式。创新成果转化模式,是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实用的农业技术尽快被团场职工掌握的有效途径。创新和完善了科技服务的“工作模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和开展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模式。促进了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加强团队建设,促进成果推广近年来。兵团通过组织“科技服务专家团队”通过深入服务团场,与广大干部职工、技术人员加强沟通交流,瞄准地方优势特色资源开发,针对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大力推广各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加速企业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应用,培育壮大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对兵团现代农业的支撑、推动和引领能力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围绕兵团实施“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工作要求,大力加强以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为主体的科技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积极推动兵团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

(一)以“科技人员团场服务”为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根据兵团区域主导产业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科技、人才资源优势,主导产业全程服务,科技服务与技术推广密切结合,多种形式帮助团场发展生产,为兵团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提供全方位、全产业链科技支撑与服务。采取科技服务专家“长期驻点服务”与技术咨询专家“短期咨洵”结合形式,实施和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专家团队”为主的科技服务和技术成果推广模式。

(二)依托科技资源优势和技术支撑,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创新。立足兵团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在农业节水、农业机械装备研发以及细毛羊新品种培育、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优势,加大种植业、养殖业和园艺业三个“十大”主体技术的推广力度,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升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第9篇

近十年来,我国的现代科技及装备水平空前提高,实现了多领域的科技集成,各类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高度融合,现代农业发展已初具雏形。特别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与网络、遥感监测、自动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诸多应用,传统农业在现代化进程中已经被信息化。据统计,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1424亿斤,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国内外经验都证明,除了体制变迁因素外,科技进步对粮食增长的贡献始终居于突出地位。

调查显示,良种的科技固化程度最高,易被农民接受和利用,成为粮食等主要农作物产量增长的主要力量。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测算显示,在1985-1993年和1994-1996年技术进步对粮食单产提高的总贡献中,推广优良品种所占份额分别为35%和38%。据农业部资料显示,近年我国品种选育推广水平稳步提升,良种增收能力显著增强,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0%。在粮食增长背后,化肥也立了大功。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巨晓棠曾说,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30%~50%。因此,良种和化肥使主要农作物实现了高产稳产。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出,给农业机械化生产提出了新的问题。目前,不少地方农民打个电话就可以实现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者送农资上门,帮助机耕、机收等田间管理和农产品买卖,传统的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耕种收的场面已越来越少。如农业部2012年全国“三夏”农机跨区作业,投入“三夏”生产的稻麦联合收割机达到51万台,全国夏收小麦机收水平达到90%以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河北等主产省的小麦机收水平达到96%,玉米机播水平提高到80%。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为“新农业”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第10篇

公司下设企业管理部、研究发展部、工程设计部、辊压机技术部、球磨机技术部、选粉机技术部、烘干机技术部、超细微粉技术部、生产服务部、综合办公室等部门。

公司先后承担完成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一五”和国家“863计划”引导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重大科技攻关8项,承担省部级科技攻关和基金项目40多项,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优秀成果奖20多项,省部级工程设计奖、咨询奖18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9项,产品分别获得中国名牌、安徽省名牌、中国建材行业名牌和国家级新产品等称号,科技创新成就瞩目,技术品牌在国内外粉体工程领域享有极高知名度。

公司技术产品以HFCG辊压机、高细高产磨、高效选粉机优化集成的辊压机联合粉磨系统,成为国内外水泥企业首选水泥粉磨系统工艺,近年来开始涉入铁矿石处理、矿渣及钢渣深加工等领域,历年来为国内外水泥、冶金、选矿、化工等行业提供工程设计和装备配套超过1000多条生产线,出口40多台套。截至2011年,公司年经营额连续4年超过10亿元,实现了科技成果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历史跨越,社会影响巨大。

公司拥有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在粉体工程领域的主要专家和技术人员,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1人,多年来专业从事破碎、粉磨、选粉、分级、亚微米加工技术与装备的开发研究等,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创新求发展的企业文化。

公司技术和产品研发以水泥行业为基础,并致力于拓展粉体技术及装备在其他行业、领域实施应用,近年来用于选矿行业30余台套、钢渣微粉生产线9条,包括国内首条采用辊压机联合粉磨系统工艺的马鞍山利民星火公司年产30万吨钢渣微粉生产线,为我国钢渣高效处理深度应用拓展了发展方向。

第11篇

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在青少年队伍中发现并培养有开拓性、创造性人才,而这样的人才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等一系列多种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才能培养出来。其中,课内外科技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多年辅导和培养课内外科技活动的工作经验来看,注意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兴趣爱好选择活动内容,参加各种科技活动和比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由为重要的。这样不仅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扩大他们的视野,更能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的能力。青少年是人的一生中认识能力的旺盛阶段,他们的智力发展十分迅速,对客观世界兴趣特别浓厚、好奇心强、求知欲望盛、思维活跃喜欢发问、模仿等。这就更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引导,从而培养他们创造发明的兴趣,强化创造发明的意识。

科学发明是以依靠作为创造活动的前提,创新意识是创造活动的出发点。要善于消除学生在发明创造中“高不可攀”的思想,树立别人能做我也能做到的坚定信念。启发学生注意身边的科学。从学习、劳动和生活中去寻找、去发现那些不方便、不顺手、不称心、不先进、不科学课题,并激励他们大胆创造、打破常规,多方面去联想,来调动他们的兴趣和创作灵感。从而强化他们创新的愿望直达入迷的境界。

结合本校的实践情况,学生在课内外活动中开展以“小制作、小发明、风筝、七巧板、车模、航模比赛”等――“爱科学月活动”。并邀请专家学者做科普报告、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览。在教导处、辅导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共收集师生各类作品上千余件,并多次受到了师生、家长、校领导以及上级单位的一致好评。通过这一系列的科普活动向全校普及科普知识、科学思想,在全校学生中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丰富了学校活动。

青少年的科技活动主要是在课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和发展的,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科技知识毕竟是很有限的,搞好青少年科技培养,提高和培养青少年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的方法和学科学的兴趣,都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完成的,所以作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就应当在这一方面多做努力。

多年来,我校青少年科技活动利用十二种少年发明法指导:

1.“加一加”法则

原理:可在这些东西上添加些什么吗?

把这些东西跟其他东西合并为一体,结果会怎样?

例如:风雪大衣(大衣加帽子),带闪光灯的照相机(闪光灯加照相机),收录两用机(收音机加录音机)。

2.“减一减”法则

原理:可在这件东西上减去些什么吗?

可以减少些时间或次数吗?还可省略或取消什么吗?

例如:我们的汉字不容易写,有许多字的笔画很多,很难写。我们国家听取群众意见,请专家研究并搞了汉字简化方案,使很多繁体字现在省去了许多笔划。如小发明的“发”字,原来是“l”。现在就好写多了。

3.“扩一扩“法则

原理:使这件东西放大、扩展会怎么样呢?

例如:利用普通算盘放大制成大算盘,可挂在黑板上上课,效果很好。

人们还广泛运用放大扩展的方法制成放大镜、望远镜、银幕电影等等。

4.“缩一缩”法则

原理:使这件东西压缩或缩小会怎么样?

例如:为使人们携带方便,塑料厂用薄膜生产一种“袖珍雨衣”,比起一般雨衣的体积来,它是大大缩小了,折叠起来只有一包香烟那么大。我们还可见到许多应用“缩一缩”办法制成的产品:压缩饼干、袖珍词典等等。

5.“变一变”法则

原理:改变一下原来物品的形状、颜色、味道会怎么样?

例如:铅笔的外形不同分为圆形、六角形、扁形等,铅芯颜色深浅分为黑色、彩色等。牙膏的味道不同分为水果香型留兰香型和薄荷香型等。

6.“改一改”法则

原理:找一找这件东西还存在什么缺点?需要加以改进吗?它在使用时,给人带来什么样的麻烦和不便?

例如:伞太长,不便于携带,人们把它改成折叠式的等等。

7.“联一联”法则

原理:某个事物的结果,跟它的起因有什么关系,能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么?把某些东西或事情联系起来,能帮助我们达到什么目的吗?

例如:捕鼠夹的发明是用了这样的“连环计”,准备老鼠喜欢吃的事物作诱饵――安在联接弹簧的挂钩上,让贪吃的老鼠触动挂钩――由于弹簧的作用,使挂钩突然松开――由于弹簧的反作用力,带动夹子把老鼠夹住。这就达到了灭鼠的目的。

8.“学一学”法则

原理:有什么事物可以给自己模仿?模仿它的形状、结构,会有什么结果?

例如:传说鲁班被茅草拉破了手,他就模仿茅草边缘的小齿发明了锯子。现在已经有了一门新兴的科学叫“仿生学”,它就是“模仿生物的科学”。模仿鸟的飞行,发明了飞机;探索人的大脑功能,发明被称为“人工智能”的电子计算机。

9.“代一代”法则

原理:有什么东西能代替另一样东西吗?

例如:“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当时要知道大象的重量,可当时没有能称几千斤重的大象的秤。曹冲想出用重量同这大象相等的许多石块的重量,再把这些石块的重量加起来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我们还可以见到许多“代一代”的事例,如人们想出了“以塑代木”、“以塑代钢”等。

10.“搬一搬”法则

原理:把这件东西搬到别的地方,还能有别的用处吗?这个想法、道理、技术搬到别的地方,也能用得上吗?

例如:日常所见的电视机上的拉杆天线“搬”到圆珠笔上去,成了可伸缩的“教棒圆珠笔”。

11.“反一反”法则

原理:如果把一件东西或一个事物的正反、上下、左右、前后、横竖、里外颠倒一下,会有什么结果?

例如:“司马光破缸救人”的故事,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大水缸,要是不马上把他救出来,就会被水淹死。司马光就是用“反一反”的办法,要使掉进缸里的人不被淹死,就要想法使人和水分离。别的小朋友想的都是“人离开水”的办法,可是司马光想的办法却是“水离开人”,于是他搬起石头砸破水缸,使水缸里的水流出来,掉进水缸的小朋友得救了。

12.“定一定”法则

原理: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或改进某一件东西,为了提高学习、工作效力和防止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疏漏,需要规定些什么?

例如:瑞典科学家摄尔休斯,规定水结冰时温度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中间分为一百等份,每等份代表1℃,这就发明了摄氏温度表使用的“温标”。

你都能用这些方法,还能发明出什么新的东西吗?

我校青少年就是利用这些方法发明的《针孔式颜料盖》、《简易晾衣绳》、《节墨套》、《连衣手套》、《多功能视力表》、《洗瓶器》等作品,在参加乌鲁木齐市、自治区和全国以及国际青科展比赛活动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和我校从事青少年科技工作的教师抓好学生的课内外科技活动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经过多年课内外科技活动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中也得到了一些尝试,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去探讨,我们要在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的创新的原则下,将青少年科技活动能力的培养继续开展下去,活跃校内外科技活动,使青少年更加热爱科学、乐于探索,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12篇

一、坚持科学的科研定位,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科研定位是有效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定位不准往往事倍功半。高校科研定位必须从实际出发,以学校办学定位为依据,根据学校的发展方向,按照“加强基础、着重应用、强化创新、重在转化”的基本思路,切实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实行跨学科联合攻关,集成各种资源,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讲就是:重点研究型高校应面向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战略需要,紧密结合国家级和省级重大项目的实施,组织原创性研究和高技术开发,重点培育一批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研项目;应用性本科院校和地方院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因而科研工作应当突出地方特色,并以教育教学为重点开展实证性与学理性相结合的研究,突出科研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高职院校则应把科研的重点放在技术服务、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上。此外,文科类高校还要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着力在特色研究上下工夫、上水平、出成果。

现代大学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引领四大职能,这是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教学始终是大学的中心任务,而科研始终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许多国内外名牌大学的办学实践都证明:科研为教学提供了新动力、注入了新活力,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更能吸引学生,使学校更有质量、更富内涵。没有科研作支撑,教师的学识水平就不可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不可能提高;没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名师、大师就不可能成就,高水平的一流大学也不可能办成。因此,高校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尤其是教育教学研究,通过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创新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学识和水平,使他们增长才干、提高能力。

二、明确科研的重点方向,全方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高校要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采取多种途径,发挥自身优势,与政府、企业、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大力构建各种类型、交叉集成的创新平台,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此全面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

1.重视基础研究,提高知识创新能力

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为主要标志,以发表高水平论文为主要形式,提升学校的基础研究能力。以工为主的高校特别要重视从工程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以基础研究为引领,全面提升工程技术研究的层次。博士生导师要带头承担国家级、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具有博士学位的学术骨干和优秀青年教师应成为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的主力军,力争实现重大科研项目立项,强化“高水平科技论文就是科研成果”的观念,关注论文被引用情况。

2.面向重大战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把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河南省“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高校要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和人才集中的科技优势,围绕全省产业布局、重大项目、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强研究,大力加强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前培育,提高争取和承接国家及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力。紧密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及我省重大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目标,积极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预研项目。

3.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融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因此,高校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调整振兴,推进科学研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结合,推进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为政府规划与决策和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和支持。高校还要以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汽车、有色冶金、钢铁、建材、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为重点领域,抓好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通过产学研合作申报省、市科技计划重大、重点项目,争取在电子信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新兴产业方面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的创新项目。

三、推进校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可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渠道,解决企业、高校和产业化之间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以及资源难以共享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成果难以产业化的问题,并为科研人员创造自由的创新空间,鼓励个人创新研究,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1.加强校企合作,搭建科研平台

加强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有利于选择科研攻关重点方向和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实现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向企业的开放。引导企业科技人员利用高校实验条件研发科技产品,高校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鼓励企业在高校设立研究中心,实现企业与高校从立项到投产的全面合作。高校要积极与地方和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促进专家教授积极与企业家合作,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研发为重点的技术创新活动。同时,高校要建立与市、县政府、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科技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与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建设大学科技园,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通过提地、厂房等办法,引入企业兴办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和各类特色产业园区,校企合作承担完成科技研发、技术改造、消化吸收引进技术项目,形成“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师、科研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为基础,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积极申报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化计划项目,努力开发出高新技术产品,培育规模企业,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3.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充分发挥办学行业特色和区位优势,加强科技推广转化与社会服务工作。继续加强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互动,通过承接横向研究项目、共同申报不同层次的科技计划项目等形式,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四、实施创新团队建设,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在学校科研发展大局中,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作用至关重要。努力引进、培养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人才,建设一支基础扎实、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是科研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加快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建立精干高效的专兼职科研队伍,鼓励他们发表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争取高级别的获奖成果。要以团队建设为载体建设学术队伍,通过科研带头人支持计划、创新团队和研究生指导团队支持计划、高水平科研项目支持计划,重点培养能代表学校尖端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团队和研究成果。要让青年教师尽快进入团队,以导师制的形式带领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快速参与科研工作,设立校内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青年教师,扩大学术队伍。还要鼓励教师跨学科、跨院系,建立以项目为纽带、课题组长为中心、人才灵活组合的研究团队,促生新的团队和研究方向。

在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中,尤其要选好用好学科带头人。一个优秀的人才可以带来高级别的科研项目,更能带出有科学研究能力的优秀团队,产出优秀科研成果,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在充分发挥老教授科研作用的同时,要舍得在引进和培养人才方面投入,加大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力度,尽快选好、用好、培养好学科带头人。

五、创新机制体制,营造学术优良环境

创新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运行机制,是高校科研工作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1.创新管理机制

在调整科研管理体制方面要抓好三项工作:一是管理重心下移,扩大专业学院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的自,机关职能转向宏观调控和服务保障;二是实现中心实验室及各类实验室由封闭管理转向开放管理,为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创造条件;三是实行人员分类管理制度,设立科研为主、教学科研并重、教学为主型的三类岗位,确定其岗位职责和合理的工作量标准,三类岗位依据各专业学院的发展状况按不同比例配置,做到人尽其才,各居其位。

2.完善科研评价体系

要遵循不同学科科研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遵循国际通行的学术标准,建立与学科性质、学科领域相适应的分类评价标准体系,按学部进行分类管理,实行分类评价。要坚持以鼓励创新、服务发展为导向,正确处理短期效益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投入与产出的关系、“量”与“质”的关系、“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的关系,确立科研评价的质量导向和业绩导向,抓好激励与约束机制、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和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形成导向明确、指导监督有力、评价科学、组织运行高效的机制。

3.着力营造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加强以“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博采众长、合作竞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注重积累、勇于跨越,求是求新、力戒浮躁”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切实加强科研道德建设;要遵守行为准则,恪守科研道德,坚决反对和纠正弄虚作假、剽窃侵权、学术霸权、功利浮躁等学术不正之风。

创新型国家建设为高校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谐社会建设使高校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因此高校要充分把握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战略机遇,用智慧和辛勤的汗水不断提升科学研究能力,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努力奋斗!

第13篇

然而,作为知识产权这个无形资产的最大拥有者,我们的高校却未能真正有效地保护和管理好这笔财富,人才流动给高校知识产权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我国高校人才流动的现状

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报告”课题组的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用人机制的变化,人才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大,给用人单位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等院校也不例外。

据统计,从1998年到2002年,山西全省共流入高级专业技术人才247人,流出1011人,人才净流出764人,流入流出比为1:4.1;2002年山西全省14个科研院所、9所高等院校因出国留学、调动辞职等原因流失硕士、副高以上人才985人。1998年至2002年在牡丹江市的三所高校共调出专业技术人员115人,而5年间调入的只有49人,在调查中,有14.8%的教师流向外行业,去从事教育科研之外的其他行业,最多的是下海经商,我国高校人才流动数量惊人。

人才流动造成高校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浙江工业大学经过一年多时间的问卷、查阅统计资料和走访调研,初步完成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下达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软课题。该课题的一系列调查数据显示,近30%的高校反映有科技成果流失现象,而科技成果多的单位更是“众矢之的”。

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外单位窃取流失占40%;二是一些科研人员通过将职务发明化为非职务发明的手段变公为私,占10%左右;三是科研项目研究人员、教师调配或不规范兼职造成的流失,约占总数的46.2%,其中因调离、退休、辞职下海等因人才流动造成的知识产权流失占20%以上。

高校科技创新亟待引入竞业禁止机制

竞业禁止,又称竞业限制、竞业避让,是指企事业单位掌握企业单位秘密的员工在任职期间及离职后一定时间内不得到同类行业兼职或就业,从事与本企业本单位相竞争业务的一种法律制度。

我国竞业禁止的现状及其法律依据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可分为法定竞业禁止和约定竞业禁止两种。

1.法定竞业禁止,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产生的一种强制性、义务性竞业禁止,当事人不得协商免除。法定竞业禁止,法律效力来源于法律的直接规定,法定竞业禁止最早规定于我国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以后在《劳动法》、《反不正竞争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甚至在《刑法》中也有规定。

2.约定竞业禁止,是当事人基于合同的约定而产生的。对于约定竞业禁止,目前我国尚无法律明文规定,只是散见于一些行政法规及地方性法规中。如,劳动部[1996]355号文件《关于企业职工流动中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用人单位与掌握经营信息、秘密的职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经营信息、秘密有关条款事项时,可以约定在劳动合同终止前或该职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一定时间内(不超过6个月),调整其工作岗位,变更劳动合同中相关内容;用人单位也可以规定掌握经营信息、秘密的职工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的一定期内(不超过3年),不得到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且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直接或者间接任职,并不得泄露原单位的商业秘密;也不得自己生产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但用人单位应当给予该职工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

当前我国高校适用竞业禁止保护知识产权存在的突出问题

1.立法漏洞使高校无法受法定竞业禁止的保护。我国对法定竞业禁止的规定,多见于一些商事法律中,主要针对的是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合伙人等高级管理人员,目前还没有针对高校的相关竞业禁止的立法。

对于高校的教授、骨干教师和科研人员,甚至硕士生、博士生和进修生是否应立法课以竞业禁止的义务?笔者认为,高校的教授、骨干教师和科研人员,甚至连硕士生、博士生和进修生都掌握着大量的科研秘密和核心技术,能够轻而易举地利用上述资源来换取巨大的个人利益,从而导致对任职高校知识产权的损害和国有资产的巨大流失。法定竞业禁止没有将高校这一知识产权大户涵盖进去,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立法的一大缺陷。

因此,应通过修改相关法律,或立法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法》,将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纳入法定竞业禁止的范围,扩大竞业禁止义务主体的范围,让高校的教授、骨干教师和科研人员,甚至硕士生、博士生和进修生承担竞业禁止义务,堵住高校知识产权流失这个国有资产流失的巨大漏洞。

2.高校未能充分利用约定竞业禁止这一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在当前立法跟不上,不能利用法定竞业禁止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情况下,高校应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运用约定竞业禁止这一有效手段保护知识产权。

根据我国现行的相关行政法规及地方性法规,用人单位员工在离职后,在没有法律的强制性竞业禁止规定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为防止员工任意跳槽泄露商业秘密,造成对自己利益的损害,可以通过与员工签订竞业禁止契约,约定竞业禁止的义务。高校作为我国科研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应逐步提高重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在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中,利用约定竞业禁止手段建立起一种制止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和防范自己正当权益被非法侵害的双向法律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人才流动造成的知识产权、特别是高新技术的流失。通过制度建设,使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逐步进入法制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健康发展的轨道,更好地发挥高等院校在推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高校运用约定竞业禁止手段保护知识产权应注意的问题

约定竞业禁止,法律效力来源于当事人的约定,高校运用约定竞业禁止,应基于契约私法自治的原则,严格限制条件,兼顾双方利益妥为处理,以求保护高校的知识产权,却又不会对员工基本权利造成不当侵害。一般来说,约定的竞业限制条款应当包括竞业限制的具体范围、竞业限制期限、补偿费数额及支付方法、违约责任等内容,只要彼此间的约定未违反公序良俗或法律规定,原则上均有效力。

竞业禁止必须要有明确的保护标的

高校必须有确需保护的合法利益的存在,才可以与员工订立竞业禁止条款。防止用人单位以泛泛的、无明确保护的标的与员工签订竞业禁止条款,从而限制员工的择业自由。

竞业禁止的义务主体不宜过宽

高校竞业禁止的义务主体,应该以掌握着科研秘密和核心技术、在其任职期间或离职后的竞业会造成学校知识产权受到损害为范围,而不能及于所有的员工。高校应当避免不论员工从事的岗位、文化程度及其是否接触到科研秘密、核心技术和企业商业秘密,一律签订竞业禁止协议的现象。

竞业禁止的年限应当合理

知识产权具有时效性,确定竞业禁止的合理年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电脑的视窗操作系统,几乎每年都在更新换代。目前,在我国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下,可以参照相关法规,将高校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的竞业禁止年限确定为最高不超过三年。当然具体到每一件案件,还应根据知识产权的性质,对竞业禁止的年限予以合理的确定。

第14篇

一、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

1、成立由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任组长,组织、教育、科技、科协、环保、团委、妇联等部门主要领导和各县(市)区分管教育工作的领导任成员的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规划制定和任务落实的督导、检查、考核。

二、实施“青少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推进新科学课程的改革,在全市中小学校推广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性教学、探究性学习,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中小学校要按规定开足开齐科学实验课和信息技术课,普通高中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加强科技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加强创新方法的普及应用。

教育部门要会同科技、科协等部门,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TRIZ”理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为主的创新方法的普及应用,传播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提升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激发青少年的创新兴趣、增强青少年的创新技能,从而为培养造就更多富有创新激情、精通创新方法、勤于创新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3、深入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系列活动。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配合科技、科协、环保、团委、妇联等部门,深入开展“中小学生科技课走进科技馆”、“科普大蓬车和流动科技馆进校园”以及“中小学生走进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重点实验室”、“青少年科学主题实践和体验”等特色科技活动;利用主题周(日)和纪念日开展专题性科普活动;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征文比赛、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画展、青少年科技创新书画展、青少年制作网页、程序设计、科技小发明等系列活动,组织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和区、市每年一届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小学生电脑制作大赛、中小学生机器人大赛、“未来杯”中小学创意设计竞赛活动和科技创新论坛等活动,鼓励青少年参与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

4、加强面向青少年的科普能力建设。

地区各类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普教育基地、高校、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和高新技术园区等免费向青少年开放,并广泛开展经常性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鼓励支持各中小学校建设“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和“科普示范学校”,推动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经常开展。

三、加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

1、建立专兼职的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

各学校每个年级至少要配备一名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专兼职科技辅导员,并将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纳入教师岗位培训计划进行培训,注重科技创新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其科技创新综合水平,不断提高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科技实践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2、充分发挥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作用。

完善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其在科技辅导员业务培训、继续教育、学术研讨、学术交流和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四、建立青少年科技创新保障激励机制

1、加大对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投入。

各级政府对所属学校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每年进行考核,对考核获得优秀等次的学校,以以奖代补方式给予5—10万元奖励,专项用于“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科普示范学校”建设、运行和开展各项科技创新活动。同时,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和资助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

2、充分保障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的待遇。将

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统筹纳入教师绩效工资考核,依据《自治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水平评价标准条件》以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称评聘的有关规定,参加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

第15篇

【关键词】企业医院 科研管理 科技创新 课题管理

随着医疗服务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民群众对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增强,安全、高效、便捷和高水平的医疗技术服务成为提高医院竞争力的关键。加强医院科技创新管理,强化科技兴院意识,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对推动医院整体实力的发展进步,促进医院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医院科技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发展和管理理念

科研工作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领导重视是开展科技创新,提高全院科技水平的关键。“以人为本、科技兴院”,“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以特色带专科,以专科带全院”的科技发展理念成为

院领导和全院职工的共识。

近年来我院制定了《医院科技创新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和鼓励科技创新的若干规定》、《关于科技论文投稿和奖励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加强和鼓励科技创新的文件。在企业医院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仍不断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改善科研条件,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提高了全院医务人员的科技兴院意识。

2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多渠道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

2.1 医院制定了《关于加强医院人才引进和管理的若干规定》,对引进高层次、高学历、高科技人才从工资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积极鼓励全院医务人员积极在职攻读高一级医学学历,凡按期修完全部课程并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给予报销学习费用。

2.2 “人才为本、科技兴院”一直是院领导班子的用人策略和管理理念。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医院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我院结合具体情况,采取送出进修、外出参加学术活动、短期学术交流、外请专家来院指导、手术、坐诊、会诊、讲座等多途径、多渠道培养急需人才。

2.3 制定了《关于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和参加学术活动若干规定》,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规范外出进修和参加学术活动。

3 认真论证学科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学科科学性和合理性是衡量医院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规划和发展一个学科,必须选择稳定的研究方向,形成一个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为此,我院制定了《总医院学科发展五年规划》,设计了《学科发展简明申报表》,督促各科室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制定学科或专业发展规划,汇总到科教科后,由院部组织院科学技术委员会进行科学性论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医院学科建设总体规划,使全院学科能够形成合力,在重点学科的带动下,围绕重点方向形成特色学科群,促进医院重点学科始终保持领先,特色学科不断创优突破,一般学科能够快速跟进。

4 加强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建设

我院的骨科(三个病区)、心血管内科被授予淮北市第一周期和第二周期市级重点专科;微创外科被授予淮北市第三周期特色专科,并积极筹备和申报“颈腰痛特色专科”和“糖尿病诊疗特色专科”,“风湿病诊疗特色专科”,创办了“淮北市创伤与关节置换研究所”,使我院的专科建设提高了一个台阶。

5 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加强特色专科和重点专科建设,提高竞争意识,关键在学科带头人。在积极培养学科带头人的基础上,我院先后形成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颈腰痛专科、糖尿病治疗专科、风湿病检测和治疗专科、断肢(指、趾)再植、肝病治疗、血液透析中心、重度复合伤救治以及骨科、心血管内科等市级重点专科,以及微创外科等特色科室,逐步形成了“以特色带科室、以科室带全院”的良好发展格局。

6 改进医院学术活动管理机制

以往我院的学术讲座,一般都是以院内科室主任讲座为主,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培训低年资的住院医师和轮转医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务人员的学术更新和技术更新。面对互联网信息时代,我们依托和联合“好医生”医学教育网、“双卫网”等国内外知名医学网站,购买和下载部分最新国内外医学学术课件、视频讲座资料,采取直播教学和分散观看(根据专业不同,刻成教学光盘发至科室组织学习)等形式让本院医务人员能足不出户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医学科技进展,有效地促进了医院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学术气氛。

7 抓好科研课题的过程管理

科研项目的选题和立项只是科研计划研究的第一步,在整个科技计划管理体系中,还应包括组织、实施和控制等环节。笔者认为影响科研进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课题负责人指导思想、工作任务的繁忙、科研经费的不足、课题负责人的变动等因素,致使科研课题有可能流产而后停滞。作为医院科研管理工作者,我们十分理解临床医务人员工作的繁忙程度,尽力作好科技工作人员的服务工作,平时多联系、关键时刻多提醒、逾期未完成多督促,协助他们处理好日常医疗和科研工作关系。要及时跟进加强沟通与协作,既要加强管理,又要牢固树立为一线服务的思想,对发现的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为临床一线专家排忧解难,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8 强化前瞻意识,组织好科研成果的申报和转化

高级别的科技成果是学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科建设实现发展的重要条件。管理部门必须强化前瞻意识,对医院承担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水平评价,注意把握科研成果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对于具备这“三性”的科研项目,应及时进行成果鉴定和申报科技成果奖励。科技管理部门应适时地把课题的研究、成果的鉴定、奖励的申报与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医院科技进步。

9 加强市场调研,找准发展定位

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优势和劣势,因此,只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才能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有针对性地促进医院科技发展。为此,笔者联合医务处、院办公室等部门,对我院近5年来收治(出院)病人前

10位疾病谱及其按年度医疗费用占比情况进行了调查,最终总结出我院未来5年内的经营和科技发展定位:以创伤救治与康复研究为龙头,以特色专科和微创外科为发展优势,做到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逐步形成以特色带专科、以重点带全院,全面健康发展的良好格局。打造一批重点专科,培养一代优秀的人才队伍梯队,5年内在软硬件等方面要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标准。

参 考 文 献

[1]刘东会,徐海涛.加强学科建设,实现医院跨越发展.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5(6):720-721.

[2]方伟岗.科研与学科建设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华医学科研管理,2002,15(4):206-207.

[3]赵杭丽,章成伟.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中华医学科研管理,2000,13(1):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