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课外阅读指导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是为了不教”,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读书亦是如此。然而,初中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因此,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也很重要。
一、指导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
“凡事预则立。”学生的意志、毅力与成年人有区别,应克服学生常见的好奇心和盲目跟进的心理,指导学生讲究阅读的先后,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
首先,阅读的内容由课内逐步向课外延伸。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中、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发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在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教师要引领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文章,由语言文字带他们进行时空的穿梭,领略风土人情,遨游艺术殿堂,充分感受祖国文字的奇妙与伟大。平时还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
其次,阅读的时间,要见缝插针,要挤时间阅读。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允许学生将课外书籍带到学校,“早读”除了要求朗读所学课文外,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要求学生每日保证40分钟的阅读时间。双休日,节假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黄金时间,更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寒暑假时间长,安排篇幅较长的读物布置学生阅读。
二、指导有效的阅读方法
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对阅读材料精耕细作,所以方法的指导就显得特别重要。
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最主要有浏览、略读、选读、跳读和精读等,学生应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一般性的文章,只要粗略知道内容即可,可选用浏览、略读等方法;对篇幅较长的文章而又没有时间全文阅读的,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跳读:有选择地读一些最精华的部分;而对一些名篇名著则需要用精读的办法。
三、指导学生学会积累
当前,不少学生读书,大都是读而不标,读而不注,读而不写,读而不摘。这样下去,即使读再多的书,也只是走马观花,收获不会很大。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 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是巩固加深课外阅读效果的良好方法。读到好的文章,对重点段落圈点批注,摘录有关的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读书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四种:
一是摘抄。如抄精彩词语,优美名段,格言警句等,为读书作文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
二是列提纲。如写出阅读文章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情节,便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是写读后感。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原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
论文摘要: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书籍的滋润,而孩子的大量阅读主要在课外完成,这就要求每一个家长要尽量成为孩子课外阅读的有益引路人。家长言行引导,使孩子爱上阅读;引领孩子的课外阅读,使阅读更持久;点亮孩子阅读的心灯,成就孩子的未来。
“当审视生命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总有一股力量在左右着人生,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一个人要构筑自己的文化力量需要做许多努力,但最重要的莫过于读书,不仅仅是读狭义的教科书,而是读一切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素养书籍’。让孩子们读书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这不仅是老师、更是家长送给孩子们的一件终身受用的礼物。”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一年级的阅读要求是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而到了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字数量急剧增加,校内完成不了的任务就必须由家庭来承担。一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多,需要家长在一旁加以指点,这给亲子阅读提供了机会。
一、家长言行引导,使孩子爱上阅读
孟母的行为启迪我们,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千方百计营造最有利的环境。同样,我们作为家长也应该为孩子的阅读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场。
父母读书多的家庭,孩子也爱读书,这几乎成了规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的言行自然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喜欢读书的人一辈子不寂寞,不爱读书的人一辈子不知所措。
家长不妨可以设计家庭书架、阅读空间、读书座右铭、阅读成果展示台等等,让孩子的房间不仅是休息玩乐的天地,更是读书的好地方。再次,节假日多带孩子逛逛书店、图书馆。安排更多的时间带孩子去读书的场所,这些地方特殊的读书氛围就像气功的“场”,孩子去的次数多了也就产生了“场效应”。还要在平时留心孩子的交友,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和爱读书的同伴来往,同伴的言行也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
二、引领孩子的课外阅读,使阅读更持久
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亲子阅读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学习活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不懈地坚持下去,实现量变到质变,更需要一个周期较长的过程,不能一曝十寒,半途而废。只有孩子想读、能读、爱读,才能培养起孩子稳定的、持久的课外阅读兴趣。时刻记住家长的终极阅读目标,如果孩子渴望阅读,那么家长就完成了人生中的一项重要使命。
故事是孩子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是熟悉世界的门户。课外应从他们最感兴趣的故事渗入,从听故事、读故事、说故事开始,逐渐培养他们的能力。
给孩子念书,教孩子阅读不仅仅在于训练他们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另一重要方面是,他们的性情和志趣可以从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同孩子一起看书,还可以调节家庭气氛,使孩子充分地感受母爱。 转贴于
三、点亮孩子阅读的心灯,成就孩子的未来
帮孩子选择好书,选择杂书。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文章来也糊涂。”家长可以在家里孩子容易走到的地方放个小书柜,里头放着有趣的童话,安徒生或格林或中国童话都可以;有比较简易的世界历史、地理、名人传记、昆虫世界、水族介绍等,当然《金银岛》《格列佛游记》、童诗也是可以的,让他随时有机会就拿起来,开始读,发现了一个吸引他的世界。
孩子自发地爱书的时间极短,七八岁到十二三岁之间,他对文字只是单纯地好奇和喜爱,不能从唾手可得的书籍中得到启发满足,过了这个阶段,他的心思便要被许多其他东西所吸引,他的身心会被许多成长的烦恼所占据,父母能帮他建立的一个阅读启蒙,以及可能的终身读书习惯的机会,大概也就从此失去了。幼年曾因为偶然得到的一册《水浒传》而开启了他日后对中国小说的钻研;鲁迅因为一册《山海经》,从此不能忘情于神话世界的迷人。很多伟人在艰苦的童年都曾因为得来不易的几册书,丰富了他们的成长期,改变了他们一生的方向,甚至造就了他们未来的志业。现代父母不需要多少花费就可以提供孩子这些伟人曾经梦寐以求的阅读环境,何乐不为呢?
应当指出,为了提高课外指导的质量,首先,教师要多读,只有自己是家庭教育读物的读者,才能成为指导者;其次,要加强计划性,明确各个时期的指导重点,鼓励学生在节日假期多读一点课外书,丰富课余生活。
最是书香能致远,让读书支撑孩子的文化生命,让书香浸润孩子的美好童年,让他们踏上幸福的人生之旅。这是我们每一个做家长的衷心期盼和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外 阅读 指导
“当审视生命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总有一股力量在左右着人生,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一个人要构筑自己的文化力量需要做许多努力,但最重要的莫过于读书,不仅仅是读狭义的教科书,而是读一切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素养书籍’。让孩子们读书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这不仅是老师、更是家长送给孩子们的一件终身受用的礼物。”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一年级的阅读要求是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而到了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字数量急剧增加,校内完成不了的任务就必须由家庭来承担。一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多,需要家长在一旁加以指点,这给亲子阅读提供了机会。
一、家长言行引导,使孩子爱上阅读
孟母的行为启迪我们,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千方百计营造最有利的环境。同样,我们作为家长也应该为孩子的阅读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场。
父母读书多的家庭,孩子也爱读书,这几乎成了规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的言行自然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喜欢读书的人一辈子不寂寞,不爱读书的人一辈子不知所措。
家长不妨可以设计家庭书架、阅读空间、读书座右铭、阅读成果展示台等等,让孩子的房间不仅是休息玩乐的天地,更是读书的好地方。再次,节假日多带孩子逛逛书店、图书馆。安排更多的时间带孩子去读书的场所,这些地方特殊的读书氛围就像气功的“场”,孩子去的次数多了也就产生了“场效应”。还要在平时留心孩子的交友,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和爱读书的同伴来往,同伴的言行也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
二、引领孩子的课外阅读,使阅读更持久
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亲子阅读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学习活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不懈地坚持下去,实现量变到质变,更需要一个周期较长的过程,不能一曝十寒,半途而废。只有孩子想读、能读、爱读,才能培养起孩子稳定的、持久的课外阅读兴趣。时刻记住家长的终极阅读目标,如果孩子渴望阅读,那么家长就完成了人生中的一项重要使命。
故事是孩子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是熟悉世界的门户。课外应从他们最感兴趣的故事渗入,从听故事、读故事、说故事开始,逐渐培养他们的能力。
给孩子念书,教孩子阅读不仅仅在于训练他们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另一重要方面是,他们的性情和志趣可以从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同孩子一起看书,还可以调节家庭气氛,使孩子充分地感受母爱。
三、点亮孩子阅读的心灯,成就孩子的未来
帮孩子选择好书,选择杂书。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文章来也糊涂。”家长可以在家里孩子容易走到的地方放个小书柜,里头放着有趣的童话,安徒生或格林或中国童话都可以;有比较简易的世界历史、地理、名人传记、昆虫世界、水族介绍等,当然《金银岛》《格列佛游记》、童诗也是可以的,让他随时有机会就拿起来,开始读,发现了一个吸引他的世界。
孩子自发地爱书的时间极短,七八岁到十二三岁之间,他对文字只是单纯地好奇和喜爱,不能从唾手可得的书籍中得到启发满足,过了这个阶段,他的心思便要被许多其他东西所吸引,他的身心会被许多成长的烦恼所占据,父母能帮他建立的一个阅读启蒙,以及可能的终身读书习惯的机会,大概也就从此失去了。幼年曾因为偶然得到的一册《水浒传》而开启了他日后对中国小说的钻研;鲁迅因为一册《山海经》,从此不能忘情于神话世界的迷人。很多伟人在艰苦的童年都曾因为得来不易的几册书,丰富了他们的成长期,改变了他们一生的方向,甚至造就了他们未来的志业。现代父母不需要多少花费就可以提供孩子这些伟人曾经梦寐以求的阅读环境,何乐不为呢?
应当指出,为了提高课外指导的质量,首先,教师要多读,只有自己是家庭教育读物的读者,才能成为指导者;
其次,要加强计划性,明确各个时期的指导重点,鼓励学生在节日假期多读一点课外书,丰富课余生活。
最是书香能致远,让读书支撑孩子的文化生命,让书香浸润孩子的美好童年,让他们踏上幸福的人生之旅。这是我们每一个做家长的衷心期盼和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江苏教育,2010(2).
关键词:小学生 课外阅读 指导方法
随着课改不断向纵深方向推进,课外阅读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重视。但我们也应看到教学不足:学生的课外阅读缺少恰当的指导。到底应该读些什么,怎样读,学生一片茫然,有的老师虽有一定的方法指导,但多流于形式。因此,对小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现状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变革,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手段,因此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但其现状令人担忧,调查表明:学生在应试教育压力下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教师不能正确地引导。阅读的书籍也是良莠不齐,甚至不健康的书籍也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一方面,学生能如数家珍地道出一大串电影明星的名字,清楚地知道有关这些明星的奇闻轶事,可对莎士比亚,雨果却一无所知,另一方面,课堂上的大量辅助教材使学生把那些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佳篇看成是一种机械式的作业,对课外阅读毫无兴趣。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许多小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都是一知半解。因此,应引导他们不但爱读书,而且会读书,这样,才能有所获得。本人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来引导。
(一) 选择合适读物,爱上阅读
1.读经典名著,净化心灵
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教会孩子学会语文,但它能净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又人道的感情世界,来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孩子这种阅读心理是有个性差异的。有些孩子的情感比较细腻,稍大一些的会有青春期的心理萌动。因此,有针对性的推荐他们读一些描写青少年爱情心理的作品也未尝不可。比如《少年维特之烦恼》《猫狗之恋》等。阅读这些作品不是鼓励孩子早恋。恰恰相反,他的积极性在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读时尚读物,满足需求
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会成为儿童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奇怪《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风靡校园了。那个戴着黑框眼睛的长发男孩成了众多男孩、女孩的偶像。孩子们我为书狂,每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套《哈利?波特》而想方设法的努力着,每人都为能有哈利波特那样的魔法而陷入暇想。这种校园时尚,儿童时尚应该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契机和资源。
(二)指导恰当方法,学会阅读
1.依据实情引导读法。首先要找出你能理解的内容,尽量读下去,不要停留在费解的地方,比如那些难以看懂的议论和注释。书里有足够多的部分你能立即理解,这些部分很快形成一个坚固的立足点,站在这个立足点就可以继续向上攀登。在迅速阅读中你能理解的部分即使只有百分之五十左右,也能使其余的本来晦涩的文章变得明朗。略读。对书本的迅速略读,就好像对庄稼另作一次性的扬谷,使你能够得到大部分饱满的谷粒。你会发现略读所得,就是使你能够得到的最值得读的地方。无论不求甚解的通读或略读,把一本书大致看一遍之前,下述步骤是很好的方法:
(1)看标题、内容和序言,特别注意标题、全书主题与宗旨,或作者的特别观点。
(2)研究书的目录,以弄清该书的大致结构,像旅游者利用导游那样利用它。
(3)注意书后的索引及引证的有关书籍。在索引中见到你所需要的名词时,可以翻开有关段落,找到答案。?这样,你就可以决定该书应该详读还是略读,如果打算略读,就可以在上述步骤的指引下找出重要的章节,重点阅读。
2.结合个体选择方法。不是每种方法都适合每个小学生的。阅读水平高低有差异,是无须争辩的事实。有些小朋友,在阅读时划线作标记,是十分适当的方法,可有些小朋友却未必适合。当他们再次阅读这本书时划线的地方会使他们想起第一次阅读时的感想,就很难有新的发现与启示,倒不是像其他人那样会令他们产生新鲜的感觉和印象。这样他们则可以在阅读时作索引,先记下页码,再简略的写出自己的提要与见解,在第二次、第三次重读时,再会把索引的内容扩充几遍。其实,小学生阅读多了,往往会不知不觉地想出一些适合自己的独特方法。无论孩子们选择何种方法,只要适合他们的,有一定收获的课外阅读方法,就是好方法。
(三)展示阅读成果,巩固阅读
一池清水,只要击拍,就会产生阵阵涟漪,孩子的课外阅读,也只有不断地寻找一个个激活点,才能产生一次次新的激励,形成一个个新的台阶。定期组织各项平实而丰富的活动作为孩子们课外阅读的“激活点”,给予学生展示课外阅读的舞台,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发展自我,实现自我,让其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欢悦,在活动中形成新的激励。
1.读书笔记展评
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容易的,要形成习惯,提高效果,我们的做法就是:定期进行展评。如依托我校的“读书节”开展走进名著活动,引领学生“读经典润人生”,并以“读后感”的形式让经典读书活动走进孩子们的生活。通过记笔记,写读书体会,开展读书报告会等活动促进了学生的读经典书的积极性。
2.读书交流报告会
阅读交流是同学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介绍读书方法、推介新书的重要途径。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在推荐的小主持人的主持下,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或讲或演、或出手抄报或故事会,或读一文说感想,这类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过程活跃,孩子们乐于参与。
三、开展读书竞赛
以各种生动有趣的竞赛方式开展各类阅读展示活动可产生强烈的读书刺激。可采用讲故事、朗诵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形式激励孩子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外书的阅读活动中。这样一来,巩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了孩子的内心原动力,使孩子深深感受到课外书的用处真多。
四、组织节目表演或游戏
一、为学困生营造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与监督相比,熏染的力量更大,当一个人好学的时候,就能够带动起身边很多的人热爱学习。所以对于初中语文特困生而言,教师要努力为其营造出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从而带动特困生热爱读书,不断提高语文素养。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鼓励学困生多接触课外书,例如一些童话、寓言以及趣味小故事等,使其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从而使其对课外书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在每节语文课上课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五分钟的演讲活动,演讲内容设定为学生曾经读过的课外书中的文章,让学生谈谈个人在阅读后的收获以及感受。教师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演讲活动当中,可以采取轮流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活动。这样,在十分浓厚的班级阅读氛围中,学困生就能够很容易产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而且这样可以使得学困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懂得更多道理,学会更多的语文知识,从而不断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与阅读能力。
二、教师要科学有效地指导学困生进行阅读
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要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与教学的实际状况,借助于多种方法与渠道,例如交谈以及课外阅读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入地观察与了解,从而掌握每一位学困生的个人爱好与兴趣,并且要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与最关注的事情,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其喜爱的书籍。与此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鼓励与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文章的观点以及看法表述出来,帮助学困生更深刻地了解文章内容与主题。除此以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阅读。例如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深入地领会文章内涵,逐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渐渐开始喜欢阅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的阅读情况,及时地对其进行引导与指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鼓励其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想法,并允许其他学生提出异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参加讨论,尤其是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讨论情况。在班级激烈的讨论过程中,可以帮助学困生积极地思考,提高其对学习的兴趣。对于学困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从而不断提高学困生的自信心,提高其积极参与的热情。
三、家长支持,指导学困生进行阅读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只有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条件,才有可能促进学生的有效阅读,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为此,我在班级建立了一个“图书角”,并写有“读书乐,乐读书”的激励性语言,以此激励学生读书。图书角的图书一部分来自学校图书室,一部分由学生自带,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基本上能够实现图书的“自给自足”,保证人人都有书读。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我们规定的学生的必读书籍:《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时代广场的蟋蟀》、《豆蔻村的居民与强盗》等,与此同时,我们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学生作品,以此创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从而保证了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另外,我们将每周三下午最后一节开设为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每月确定一读书主题,月末组织读书交流课,让学生及时分享读书的收获与乐趣。
二、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
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来自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实践表明,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则难以收到良好的阅读实效。因此,开展,我们通过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查比赛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在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在上述课外活动形式中,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就是“讲故事”。因此,我们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故事迁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此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的延伸发展,激发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老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兴奋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听得津津有味。所以,当老师讲完故事,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时,这效果肯定比任何说教都有效。但是,仅仅靠老师讲故事,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讲故事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老师可以讲,学生也可以讲,还可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着讲。这样,学生有了“发言权”,自身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他们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让讲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爱课外阅读;让听者在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感受课外阅读的诱惑。
三、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很多学生都喜欢读课外书,但他们往往只对生动的故事情节感兴趣,而对故事情节之外的内容走马观花,不懂得积累知识,更谈不上汲取相应的写作技巧。如果长期下去,不仅学生得不到具体的收获,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使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老师一定要替学生挑选那些与学生年龄和兴趣相称的有益的书籍。一般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该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让他们读;中高年级的学生其思维已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阅读。
那么,怎样的书籍才是有价值的呢?对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这就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指明了方向。
(1)由课文延伸。在教材里,有很多课文是名人名篇,或是从名著中节选的,这些经典的著作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好材料。比如《美猴王》就节选自《西游记》,《景阳冈》就选自《水浒》。教师可以在学习课文时,把课文内容相关联的前后内容给学生做简要介绍,激发学生想了解整个故事的兴趣,然后向学生推荐读整本书籍。
(2)由《日积月累》延伸。在每个单元的《日积月累》学习中,经常会有一些名人名言,好词好句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名言,读名人著作。比如读到“只有为别人而活着,生命才有价值”时可以问学生:你知道哪些人物具有这种品质?然后推荐他们读雷峰、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人物的书籍和介绍他们的故事,这样也能不断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四、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习惯;方法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主动意识,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课外阅读能提高孩子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就能调动其积极主动探求知识而喜爱读书。新教育中提倡“改变,从阅读开始”,也正是要我们教师和家长加强培养学生乐于读书的好习惯。学生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丰富知识,增强语文素质,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要经常给学生列举他们身边喜欢读书的学生、老师及历史名人的例子,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
二、培养阅读习惯
在阅读指导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认真读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爱护书报的习惯,用眼卫生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这些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不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很重要,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阅读习惯不是一两天就能培养的,它需要教师和家长培养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中逐渐形成。要让学生自己拟定一个读书计划,家长和老师双方经常要配合督查。要提醒学生注意选书、选时和选量,选好书后一定要认真读完,不能马虎,更不能半途而废,一开始就要养成坚持读完书的好习惯。
三、教给阅读方法
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从书中汲取所需的营养。
1.指导精读。在每句阅读时,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就已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谈感受。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课上所学的方法加以运用,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2.指导速读。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3.朗读和默读。朗读把“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一般诗词文赋的阅读多用此法。默读是不出声地目视,文字符号通过视觉直映大脑,为大脑提供思维材料。默读的视觉广度大,阅读速度快,可以反复看,有助于理解,阅读时默默无声,更利于思考。
4.指导写读书笔记。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时应认真做好读书笔记。要把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问题以及读书心得一一摘记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以便今后查阅,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要做到把摘录的内容分类,以便于采用时方便提取;注明摘录材料的出处,以利于需要重新查阅时的方便。这样阅读就会变得更有实效。
四、指导选择书籍
蜜蜂需要采许多花才能酿出甜蜜来,如果只叮一处蜜就会乏味,同样,学生也需要多读书、读好书,才能积累丰富的知识。学校、家庭、社会都要为他们创设好的阅读条件,保证读书量,让学生随时有书读。只有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宗旨。
关键词:合理选择;激发兴趣;互动合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为了达到这一要求,仅仅单纯依靠课内书本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它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来补充阅读量。鉴于此,课外阅读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主要谈谈有关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方法。
一、合理选择课外阅读内容
由于辨别能力和阅读视野有限,中学生课外阅读显得随意和无序,阅读书目狭窄而单一。阅读内容对阅读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语文教师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责无旁贷。
推荐书目应坚持以下原则:(1)选文的主要标准是文章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内涵,以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为主;(2)有目的、有计划,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统一制订各年级的课外阅读参考书目,防止盲目性、随意性,达到“课内指导课外、课外补充课内”,以促进课内的目的;(3)根据“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把传统与现代,经典与休闲、知识与趣味相结合;(4)把精读与博览,必读与选读相结合。总之,课外阅读的材料范围要注意配合教材,注意学生的程度和兴趣,要考虑材料的人文性、时代性、阶段性、趣味性、地区性等。
1.配合教材介绍课外读物
学习节选介绍全文。如,学习《香菱学诗》介绍《红楼梦》,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介绍《水浒》,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介绍《城南旧事》,学习《论语十则》介绍《论语通译》,学习《范进中举》介绍《儒林外史》。
学习短篇介绍集子。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介绍《朝花夕拾》,学习《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介绍《伊索寓言》。
根据课文注释介绍材料。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介绍《安徒生童话选》,学习《天上的街市》介绍《女神》,学习《海燕》介绍《童年》。
结合教材,提供比较阅读和跟踪阅读的其他相关材料,如,学习《出师表》介绍《后出师表》,学习《背影》介绍《荷塘月色》。
总之,以课堂教学作为课外阅读的基础和依托,使之成为开启经典文学作品的钥匙,全面了解某个作家的风格和某类作品的特点,从而既加深了课内知识,又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拓宽了视野,从而达到课外阅读的目的。
2.补充课外读物
由于教材要保持稳定,就必须既照顾古今中外的传统名篇,又选择经受过时代考验的文质兼备、适合教学的文章,所以部分选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些距离,虽然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了20本中外文学名著的必读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出版了相应的该套丛书,但该套丛书范围仍较狭窄,它们和教材一样,大多仍集中在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中国文学名著和一个多世纪前的外国文学名著上,二战后西方现代文学经典和一些当代作家极具现代意识的作品基本未被吸纳,国内80年代以来的优秀作品也很少被考虑。这种阅读与目前高度国际化、科技化、信息化、商品化的社会环境显然有许多不适,因而教师还应补充另外一些书目,为学生打下更好的人文基础。
其方法如下:补充其他学科或经典著作,如,《梦的解析》(心理学)、《金枝》(人类学)、《论起源》(哲学)、《人口论》(社会学)、《历史》《英国史》(历史散文),还有《诗经》《史记》《文心雕龙》《世说新语》等。
补充近现代中外名篇,如,《追忆逝水年华》《呼啸山庄》《儿子与情人》《百年孤独》,钱钟书的《窗》,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乡愁四韵》,余秋雨的《西湖梦》,周国平的《未经省察的人生不是人生》等。
3.结合时尚给学生介绍课外读物
青少年由于好奇心强,逆反心重,明智的做法是选择一两本时尚类读物指导学生,从而加强其对流行文化的“免疫力”。如,由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推荐徐志摩和林徽因诗集,由电视剧《笑傲江湖》推荐小说《笑傲江湖》,由电影《花季雨季》推荐小说《花季雨季》,由韩寒现象推荐《三重门》。同时,还可推荐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时尚优秀报刊,如,《读者》《青年文摘》《中学生阅读》《中国青年报》等。还可推荐班级所订报刊上的精粹时文、社会之窗、人生杂谈和历史典故等。
4.因地制宜介绍课外读物
由于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广大农村及边远地区的中学图书奇缺,学生简直无法选择读物,这就得深入了解情况,根据学校、学生手中存书实际,实事求是地给学生介绍读物。
关键词 :指导阅读 培养习惯 汲取精华 塑造个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堂标准》对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要读两三部文学名著”的要求,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同时,还应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但目前,就教学本身而言存在着两个突出弊端:一是学生的阅读量、写作量太少,每学期不足30篇的课文和仅写七八次作文,很难形成能力,养成习惯;二是过分注重了课堂教学的读与练,忽视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语文教学没有与学生的课外读写、课外生活有机结合。要改变语文教育“高耗低效”旧病,就要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同时,拓宽教材外延,增加课外读写量;丰富课外活动,密切课内外联系,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创设有利的大环境。作为课堂阅读教学延续与拓展的课外阅读是大语文教育的核心,扎实有效地抓好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
一、怎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一)突出发展性,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新世纪语文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基础扎实、修养丰厚、思维活跃、志向高远、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型人才。他们应当精于读、长于写、敏于听、善于说,有丰富的人文修养,有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有敢于竞争、善于合作的生存胆识和才干,有自主自立、勇于创新、善于独创的个性品质。这样的人才必须用古今中外最优秀的人文精品来滋养熏陶,必须通过学生自主的、创造性的、大量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然而,据了解初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初中生阅读过文学名著的仅有2%,98%的学生没有接触过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更谈不上外国名家名著了。这样的阅读状况很难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堂标准》所规定的阅读要求 ,更不用说用人类最优秀的文化精品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应特别注重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开展阅读活动,营造“读好书,好读书”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亲身的阅读体验中,发展阅读兴趣,端正阅读态度,培养阅读习惯。对此可这样做:一是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知名人,读名著”活动,通过学生收集交流名人读书名言,如“读书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读书意味着利用别人的头脑来武装自己”、“读书不光能补充知识,还可以通过书籍使作者与读者在对话中产生生命的共鸣,共同去塑造人生”等,让学生在名家名言收集交流中,感悟课外阅读的真谛在于:开阔视野,培养阅读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滋养良好的品德,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自觉性。二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阅读规律,定期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畅销书籍,如《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哈里波特》等,结合作品畅谈自己的阅读感悟,通过“上行下效”,引导学生读书。三是结合课文延伸阅读内容,引导学生课外自读相关文章,定期组织作品阅读体会交流会。如学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组织学生欣赏《水浒传》,开展我喜欢的“一百单八将”讨论活动。这样,读与思结合,读与评相融,既保证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又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品位,培养了学生好读书的习惯。
(二)突出自主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自能读书”的学习过程。它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而,要使课外阅读真正取得实效,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习掌握一些切实有效的读书方法。
一是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的。把课内阅读教学过程训练的文字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技能,迁移、扩展和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可以弥补课内阅读教学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在课内阅读中,要充分发挥“课本的例子”作用,通过例子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通常可采用“初读感知,整体把握――细读品味,切己体察――精读吟诵,悉心涵泳”三步自读学习训练法。通过初读,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通过细读训练学生的读书思考习惯;通过精读,让学生学会感悟积累。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课内阅读获得的读书方法,去阅读相关文章。如学习《孔乙己》之后,让学生读《狂人日记》、《药》等小说,让学生在比较迁移中加深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学习《变色龙》之后,让学生读《一个小官员之死》、《套中人》,在比较阅读中,让学生深刻理解契诃夫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风格;学习了《生命的意义》,就引导学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学生深入而全面地了解保尔的人格魅力。
二是精读与略读结合。人类文化典籍,浩淼如海;学生的课外时间又很有限。这样,在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就需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选择阅读的“精品”,如何运用精读和略读的方法去读这些“精品”。正如著名美学家李泽厚所说:“读书既要精,又要博。有的书要细嚼慢咽,有的书要快读,有的书只要尝尝滋味就可以了”。
在指导学生正确选择阅读精品上,可采取三种方法:定期为学生提供精品目录;定期举行阅读精品讨论会;建立班级图书角,根据提供的必读目录,开展“献一本书,读百本书”活动,拓宽学生拥有精品书的渠道,把握学生阅读方向。
(三)突出实效性,促成学生的阅读积累和感悟
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一个文化积淀、能力提高和人格发展的过程。积土成丘,集腋成裘,知识只有不断积累才能成为学问;人格和能力只有在生活素材和语言素材的不断感悟中才能发展。因此,在课外阅读中,要特别强调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认真做好阅读的积累和感悟。
一是指导写好读书笔记。《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中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学期初,鉴于学生不会或不愿做阅读笔记,在阅读课指导上,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读书笔记可以不拘一格:或分类摘录,或综合分析评价;有时可以摘录句子或部分章节,有时可以概括大意;有时可以对文章内容加以评点,也可以记录感想和体会。读书笔记或卡片写得多了,就可以编目录,分类,再进行综合比照。
二是引导学生“每读必写,读写结合”。在阅读过程中,特别是课内的自由阅读课,引导学生针对所读文章的某一方面,联系自己的经验、感情进行思考,或评论,或分析,或感悟,或议或叙,当堂写成完整的小段,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和提高。
三是定时组织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在阅读进行到一定阶段内,学生必然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体会,这时就需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倾吐出来,畅谈读书的收获和遇到的困难,教师也可以借此时机了解阅读的效果,指导阅读的方法。在这方面可利用阅读指导课和阅读汇报课,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鼓励学生把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精彩语段或感人文章推荐给大家,畅谈自己的读书心得,交流自己的读书方法。这样既可以博采众长,又可以激发学生课外自读的动力,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
二、汲取名著精华,塑造健康个性
对于学生课外阅读中所涉及的长篇文学名著,教师应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同时,还要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指导,使其汲取名著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寻找名著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下面就中学生必读的几部名著为例进行探讨。
1、从《西游记》看人的个性价值。
《西游记》分两部分。前半部分(取经故事开始之前)突出的是孙悟空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它背后隐含地集中了人类向往自由和个性精神的集体无意识。然而,如果全社会的人都像孙悟空那样无限发展自己的个性,到处“大闹天宫”,那就不仅会把社会搞成无政府主义的混乱局面,而且还会对他人的个性自由造成很大伤害。这说明人的个性自由要受到社会的一定限制。于是书的第二部分就形象地探讨了个性价值如何在社会意志中得到实现的问题,紧箍咒就起到了化解个性自由与社会意志之间的矛盾的作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西游记》对人的个性价值作了明晰而深刻的解释。“对个性而言,它既肯定了个性自由的尊严和价值,又指出了个性自由得以升华的价值和途径;对社会而言,它既指出了社会限制和规范过分个性自由的必要性,又提出了如何对这些过分的个性自由进行因势利导,使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间言之,只有在一个人的个性自由服从于社会意志的前提下,他的个性才有价值。
2、从《水浒传》看“义”的人格观念
《水浒传》中以“义”为核心的“好汉”人格崇拜,是将这些绿林豪杰凝聚起来的重要因素。《水浒传》中的“义”主要表现在三方面: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和今天的“见义勇为”有着相同的实质。可以说打抱不平是梁山好汉的共同人格追求。鲁达拳打镇关西、宋江私放晁盖、李逵大闹忠义堂等个人行为是如此,江州劫法场、三打祝家庄等群体行为也是如此。②“仗义疏财”。这也是值得肯定并发扬额人格品质。如果说打抱不平是对被损害者生存安全的援助的话,那么仗义疏财是对他们物质经济上的援助。③“勇武阳刚”之气。从人格美感上说,这些绿林好汉崇尚的是一种勇武阳刚之气。作文一种文化因子,他们继承了荆轲、聂政、高渐离等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勇武气概,并予以发扬光大。在他们看来,是好汉就得勇武无比、豪气凌云,丝毫没有脂粉气。鲁智深怒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打闹野猪林;武松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都是这种阳刚之气的表现。在以上三个方面中,打抱不平和仗义疏财是好汉人格的外在之形,而勇武豪爽的阳刚之气则是好汉人格的内在之神。二者相互依存,构成了以“义”为中心的好汉人格崇拜系统。
3、从《简爱》看人格尊严的维护
小说的最动人之处在于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作者着力挖掘的是主人公精神方面的深刻内涵,这又主要表现在反抗逆境、维护人格尊严、追求独立平等上面。她就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自己的人格,从容自若地出现于罗切斯特府上,在那些即使是仪态高雅的贵妇人面前仍不失落落大方、不亢不卑的作派。由于她的自尊自重、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对于世事明达的见解,才使主人罗切斯特与之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共鸣。可以说,魔力般吸引罗切斯特的,就是简.爱的精神力量。“我是自己的主人”,这就是简.爱的性格。她总在竭力寻找一条能够于社会中不受歧视的、与人平等地行进的道路,为了它,不贪图眼前的或者永久的快乐,为了它,不在乎吃苦、流浪甚至牺牲和死亡。
4、从《边城》看人性之美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他描写歌颂人情美、人性美的湘西小说中最优秀的代表作。这是一曲细致幽婉的乡村牧歌,已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小说中的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他是“边城”世界里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在碧溪为来往过客摆渡,并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天职,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他为别人活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靠公家发给的三斗米、七百钱维持祖孙二人的清贫生活。我们从他对他人、对孙女的人伦关系中,可以看到他那充满人情美、伦理美的宽广胸襟,并对他这一纯真、至善、完美的人性的生命个体表示由衷的敬意。
(二)开辟名著塑造学生健康个性的途径
1、积极向学生推介名著,培养积极的阅读兴趣。既然是名著,就是“经典的”、“审美的”、“历史的”,就有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的定性的高度评价。教师可利用其令人敬仰的高度的评价来向学生推介,打开他们的“期待视野”。
课外阅读对学生很重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课标明确规定小学1~6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重点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方法和习惯。课外阅读最好是多读文学名著,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思想性和文学性不是一般作品所能替代的。多读名著可以使人变得滔滔不绝,才思敏捷,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丰富的知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鉴赏能力;同时也会加快学生口语转化为书面语言的速度,为学生提供写作的范本,减少了学生学写作文的难度,使学生学会写作。
一、选对书阅读
茫茫书海中名著数不胜数,但并不是所有的名著都适合小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卷帙浩繁,不可能全部读过来。教师要注意为学生选择好作品,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年级不同,给学生确定阅读范围和时限,选择《语文新课程标准》建议的有品位的经典作品,如《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童年》、《简・爱》等,来让学生阅读,这些长篇名著比较适合学生的心理和情趣的需求。读时应合理安排时间,可以指导学生以周为单位,规定每周读多少回或多少字,另外,寒暑假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好时机,教师可以将长篇阅读与假期作业相挂钩。比如小学一年级如果让学生一个月内读完《西游记》就不太可能,我们可以根据书的特点,把里面的一个个除妖的小故事拿出来,让学生在一两个星期内阅读完一个故事,那么,一个学期之后,学生自然就能读完一本名著。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学习特点,低年级段要选择插图多,有拼音的书阅读,中年级和高年级段则可以选择连载的书来阅读。
二、选对方法阅读
光布置选择了好书而没有合适的方法阅读,一本好书读了也等于没读。
1、速读法和选读法
在低年级段我们可以采用速读法和选读法。速读法是对所读著作集中注意力快速地观其概貌,在快速的浏览中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这样可以让学生读到更多的著作。一般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读书前先看书的前言、书评和目录。古今中外的儿童名著无计其数,作为一年级的学生不可能这么多时间把好的儿童著作都读完,也没有必要把作品一字一句全部读完,所以采用选读法,选自己最喜爱的人物或故事情节进行阅读。比如他如果比较喜欢《格列佛游记》中的小人国的故事,那么调到小人国这个章节去先阅读也未尝不可。读了小人国的故事,孩子自热就想知道巨人国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接着关心格列佛回到家乡了吗?这样不但可以让孩子们读到更多的书,了解更多自己喜爱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还可提高孩子们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
2、精读法和摘录批注法
中高年级段提倡精读法和摘录批注法,精读法就是作品中的精彩情节或喜欢的人物等,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利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和边想,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的需要的人物形象,精彩情节等摘抄,对阅读的喜爱的人物或精彩的情节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这样在阅读中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更有实效,才更有收获。
3、评述法
评述法是阅读了名著后的反馈。评述法是多种多样的,传统的做法一般是写读后感的形式,这种形成能够使学生读写结合,适合于高年级段学生。高年级的学生具有竞争和表现欲特点,所以可以采用课堂争论,故事情节的表演、谈自己最喜欢的文学人物、讲述自己最喜爱的文学故事等形成进行评述。每次可以利用课前口语交际简单提问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分享阅读的书,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把最近的阅读以读书笔记的形式体现,让学生找自己感兴趣的精彩片段、好词佳句、各类描写和精彩的情节等,并加以适当点评,阅读分享读给大家听。这样能大大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加深了对名著的理解。
三、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一、课外阅读兴趣的重要性
课外阅读兴趣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能力的强弱。阅读理解能力在各个学习阶段都是基础能力。
首先,良好的自学习惯。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会养成两种习惯:第一,静身习惯。青春期的学生,决定了他们在心理上充满好奇,在行为上表现为好动,要想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培养他们的静身习惯,即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年龄与身心规律去坐着学习的习惯,阅读首先需要学生们能够坐下来,而且能按照一定的时间长度坐下来,这样才能把阅读进行下去,慢慢地在静下来的氛围去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第二,修心习惯。如前所述,学生们由于个性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影响,多动浮躁的现代文明,使得他们难以真正沉静自己。阅读的过程就是一种身心修炼的过程,能让学生们静下好动浮躁的心,让他们在所阅读的知识中自觉地提升个人的内在素质。
其次,良好的积累习惯。在阅读中学习知识,学生们的阅读量越来越大,也就会学习到越来越多的知识。第一,积累感兴趣的知识。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先导,尽管学生都会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但只有在教师正确引导且得到持续成长的知识基础上,才会真正得到全面发展,并成为他们今后人生成长的动力、特长或爱好等。第二,积累疑难的知识。无论是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还是在阅读过程中,人们都会遇到各种疑难知识,学生都会遇到各种疑难知识,这些知识处理的结果影响着学生学习进度与兴趣等,一些学生会因此受挫而丧失信心,大部分学生都会继续努力积极探究寻求解决方案。例如,在阅读科普类书籍时,很多科学知识是学生们难以理解与掌握的知识。尽管他们会留有很多的疑问,但却会在朦胧的掌握中积累那些琐碎的知识。
再次,提升其阅读理解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阅读与理解难以分开,但没有阅读就没有信息接收,也谈不上理解。阅读中产生的各种疑问、质疑与好奇,会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深入思考中锻炼两种能力:一是分析能力。此能力是广大学生们的基础能力之一,通过阅读的积累会让他们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尽量地运用起来,加强自己对所学知识、社会现象等进行观察、思考,进而发现其中存在的各种内在联系,在规律性的思考中创造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推动自己的学习。二是解决问题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即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其他方面的学习与生活中,为以后的每次学习做好积累,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实现个人创新和优化组合。例如,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问题,会唤醒自己的知识积累记忆,并靠自己解决相关的各种疑问。随着这种能力的积累提升,会使学生在阅读量的增加中实现能力的累积提高。
二、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阅读指导不仅需要与学校的图书存量结合,也需要和学生的家庭情况与个人情况结合,这其中不仅有时间的选择,也有学生的个人阅读能力问题,要根据他们的情况,循序渐进地培养。
首先,定向阅读指导。受学生的基础所限,学生的阅读会有一些问题,特别是选择读物不当,给学生的阅读造成困难,这显然会挫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因而,阅读能力需要慢慢培养。开展定向性阅读,是当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步骤。
阅读能力定向。即把学生按照学段进行分类,对他们加强相关的阅读指导,让他们按照个人实际开展阅读。当然,针对当前在学习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例如外语的学习就会涉及外文的阅读,古代文言的学习就有相关关于文言文的阅读等,其中,文言文中还有古典诗词等,其中有些虽然难以理解但却琅琅上口,学生学习的兴趣则不同,因此,教师要加强方向拓展与指导。阅读读物定向。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差异,教师可以指定具有阶梯难度的读物,例如可以先让学生阅读那些较为浅显的故事性的读物,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逐步拓宽学生阅读读物的范围,在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使得其各种能力得到提高。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教师要加强阅读类型的引导,避免他们过于专注于某一种类型导致的知识面狭窄等现象。一方面要注意保护学生阅读类兴趣,即不过于干涉或打扰他们阅读兴趣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拓展指导,除了学生感兴趣的文学类外,还要加强科普、艺术、历史等类型书籍的阅读。
其次,定量阅读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在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学生实施处方式的阅读指导,通过量的提高来提升其阅读能力。其一,阅读的字数要求。即根据学生的身体成长基础,对其每天课外的定姿坐时间都加以限制。因而,要从学生阅读的速度上来测算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根据其身心成长规律制定学生的阅读字数,不同的学段学生有着不同的要求。其二,知识种类数量。当然,在学生阅读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也不可能单纯地局限在一类书籍上,例如只专注在文学阅读类,可以适当地根据学生能力和成长需要,在书籍的种类上适当地拓宽。其三,书籍本数。这与学生阅读的速度以及读物的难度有关,相对难度大的读物,在阅读时相对较慢,简单或感兴趣的读物则会很快地完成阅读。因此,教师要在学段规律下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学校书籍存量的情况、学校学生总数针对性规定学生阅读的量,按照每周、每月等来加强考核与指导。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在上阅读课的时候,不能以传统的满堂灌的形式进行,而应该开拓创新,研究探索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愿意去阅读,主动去阅读,在阅读中找到快乐,乐在其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吸收教师所教的方法技巧。
语文教学大纲特别强调“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在小学阶段,仅靠对课本上的文章进行阅读训练难以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言:“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吕先生的话值得我们深思: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能力,必须紧紧抓住课外阅读这一重要环节。
目前,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课业负担的减轻为小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欢的好书创造了重要的契机。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呢?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采取以下一些形式是比较有效的。
一、增强学生学好阅读的信心,提高学生进行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做一切事情的动力源泉,有了兴趣,就有做事情的动力。因此,我们教师要想教会、教好学生怎样阅读,必须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兴趣先要从课堂开始。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觉不到学习阅读的压力。在进行阅读的时候,教师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细心地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读出文章的味道,读出文章的情趣,读懂作者的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入地了解文章内涵,掌握文章内容,才能找到阅读的感觉,才能体会阅读的美好。这样一来,学生就对阅读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不管做什么事,人一旦对其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就会不由自主,就会“刹不住车”,自然而然地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吸收”了。
在研讨时,对于学生不能理解之处,教师可以讲解习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研讨过后,让学生再通过阅读把自己的感受抒发出来,师生共赏。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为现代社会的教师,我们不能“啃老本”,仅仅按照传统的模式满堂灌,仅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来实现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而是应该与时俱进,研究和探索现代儿童的心理,摸索一条适合他们的新思路,抓住一切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上每节课之前,我都要让学生自主地做好预习工作,查找将要学习的新课文的相关资料。学生在查找相关资料的过程其实也是丰富知识的过程。在阅读时,我注重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突破固有思维的限制,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教师还要特别注意,要视学生为主体,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整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将师生互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我们的思路应该是:首先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自主学习、创新教育、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其次注重信息的多项交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得到培养,学生的潜能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实现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阅读 指导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126-01
一 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享受
新课标强调养成良好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要贯彻阅读教学的始终。依据这一准则,应采取如下措施: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阅读,不必强行规定阅读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来选择,要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使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动。其次,教师要抛弃“和学习无关的书是杂书”的观念,把学生的目光从课本里引出来,引到广阔的生活中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就没有阅读水平的理性飞跃。教师要多向学生推荐一些贴近生活、短小精悍的美文,让学生在闲暇时阅读并从中得到熏陶。最后,在教师的推荐下逐步过渡到学生推荐,师生共同推荐,追求一种“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至乐境界,使读书成为学生在课余生活中最难割舍的一个项目。
二 让学生阅读自然社会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阅读不能局限于教材书本,可以阅读山、阅读海、阅读春、阅读秋、阅读清晨、阅读黄昏、阅读政治、阅读经济、阅读文化、阅读亲情、阅读友情,甚至可以阅读一棵树、阅读一只鸟、阅读一个人……自然、社会、生活是最广博、最丰厚的文本。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在学生的心灵体验与生活的实践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与提升。
三 让书声伴随着学生的阅读
朗读是语文课堂的一个表征,朗读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通过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地形成语感,逐步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在朗读中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平日许多零星散乱的生活体验,并不自觉,但在放声的朗读中往往会被文本的言语所唤醒,凝聚起来,进而燃烧起来,把人带入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
许多经典作品还要让学生熟读成诵,烂熟于心。《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文言诗文默写课内篇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为50篇(段),而高中课程标准建议诵读篇目为14篇(段)。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让学生在课外每日诵读才是上策。每天设置一项20分钟左右的朗读,日积月累,学生不仅能背诵一定量的经典作品,还能逐步养成朗读的良好习惯。
四 引导学生进行辐射性阅读
课内阅读,有明确的阅读目的,有老师的指导,学生有章可循,而课外阅读范围广,如果缺乏指导,学生虽然有读书的热情,但无章可循,随意性强,就很难受到好的效果。因此,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固然重要,而教师有计划的课外阅读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以课本为基点进行辐射性阅读,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更好地联系生活,使学生的思维向课外延伸,能力和视野向课外发展,也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辐射性阅读做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某篇名作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辐射。其目的是为了较系统地了解该作家的作品特点与艺术风格。
第二,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一题材的作品辐射。其目的是使学生们明确,同一题材因取材角度的不同而形成不同风格的文章。
第三,以某作家作品为基点,向介绍这位作家的传记或评述性文字辐射。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作品思想意义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掌握作者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辐射。其目的是领会同体裁文章的异同。
第五,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作品辐射。其目的是通过对全貌的了解来加深对局部的深刻理解,这种辐射性阅读可以在阅读基点之前、其间,也可在其后。
五 以阅读激励学生作文
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阅读的目的是积累、模仿、创作。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涵养,也不断地引导、激励学生感受生活,写出佳作。学生平时准备随笔本,摘抄精美文句,叙写读书心得,他们逐渐有意识地从他人的文章中吸取营养,积累写作素材,再也不会为素材而犯愁,从而养成了积累的良好习惯。有了阅读才有联想、有探究,要鼓励学生在阅读时探索、领悟作者的行文方法,引导学生对同一事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与思考,从而写出既深刻又有创意的作文。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学习;课外阅读;源头活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9-014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9.09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农村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如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等。现状摆在面前,可以说并不尽如人意,此时需要的是我们迎难而上去改变,那么,如何改变,让学生重视语文,爱学语文,并且能学有所得?在总结他人的探索及自己的实践过程中笔者找到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加强“课外阅读”。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课外阅读就如源头活水,能为沉闷、尴尬的语文教学增加养料,注入活力。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有哪些重要的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经验,浅谈几点见解:
(一)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
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和基本方法,积累的内容包括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的一般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等。而要积累这些知识,仅靠课内所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实现。课外阅读在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方面,起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语文自学的能力
课外阅读,就像一望无际的草原,能够给马儿一样的学生提供无尽的甘草;也像潺潺流淌的小溪,滋润生活在它身的人们。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我们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努力使学生实现由乐读到会读,由多读到精读,由广泛读到定向读的尝试。在广泛阅读,拓宽视野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阅读方向,就如同寻找一个富矿,不断地挖掘,争取读有所研,读有所获,为自己今后学习研究确定方向,成为一个会自学会做学问的人。
(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现在的学生,被教室的墙壁、校园的围墙阻隔在了社会、自然、生活之外,失去了直接经验获取的途径,一提写作文,大多学生痛苦不堪,只能硬着头皮闭门造车,做无病之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开拓学生间接经验的获取途径――读书,建议学生广泛涉猎各种有益的课外书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从书中获得更多的创作素材和创作经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时选择名篇、佳句诵读分析,把学生引入语言文学的殿堂,或领略立意的高远,或欣赏意境的开阔,或推敲构思的佳妙,在熏陶感染之际,定会使学生对写作有跃跃欲试的渴望。
(四)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强调课外阅读,要注意提倡学生多读一些经典的文学名著,因为那些经典名著是世界文明中绚烂绽放的奇葩,蕴涵着厚重的人文性、浓郁的思想性、深刻的现实性和多元的内涵。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汲生活之水”,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
上文所述,足见课外阅读的益处及重要性,那如何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而不是只停留在美好蓝图的构想上?笔者认为,做事都需要有抓手,有了对的抓手才利于事情的进行与成功,就像举重运动员,只有找对了抓手,才能一举将杠铃举过头顶,获得胜利。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也不例外,也需要有一个抓手。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抓手是什么呢?可以肯定地说是“阅读兴趣”,那么如何培养阅读兴趣呢?
(一)“成就感”可以提高兴趣
赏识教育是当下被广泛认可并被大力提倡的,它是通过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以强化行为和激发兴趣、动机的一种教育方式。面对学生阅读荒漠化的现状,教师完全可以把赏识教育的理念引入到阅读激趣的过程中,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多鼓励,多表扬,多给他们展示读书收获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这样就能极大地提高他们进一步阅读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进入乐读、爱读的良性循环中,将“阅读”变为“悦读”。
(二)“读书活动”可以激励兴趣
为了激发阅读兴趣,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也是非常有效的。活动形式可以安排得丰富多彩些,如:“读书汇报会”“读书讨论交流会”“演讲展示”“诗朗诵”“办手抄报”等,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一直被包围在读书的环境氛围中,有了参与活动的意愿,就会主动去读书;活动中有了存在感和成就感,又能进一步促使他去读书,不知不觉中,读书已然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和习惯。
(三)“读写结合”可以加强兴趣
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偏远地区的中学,尤其是像高淳县农村中学开展课外阅读情况不容乐观,在某些学校几乎空白,老师依旧捧着一本教科书,现状令人担忧。初步调查情况如下。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量不足
在农村中学这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语文现象,学生在校期间不重视课外阅读,忽视知识的积累,结果造成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低下,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令人尴尬的事情。暑假在央视热播的《开心学国学》中的测试,就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语文教育的成果。那些参加节目的选手,有时在台上能真切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含义。反观处在农村中学的学生已经是望尘莫及了,可见农村语文教学的担子的重量。有时就会出现课堂上一个很普通的课外知识提问而导致全班鸦雀无声的尴尬,所以作为一名农村语文教师,更多的是要考虑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素质,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课外阅读时间得不到保证
学生的课余时间出现两个极端,一是基础差的,学业跟不上,这类学生连正常的学习都无法完成,就更谈不上课外阅读了,或者就是不加选择的看一些武侠、言情小说;一是成绩较好的,学校、老师、家长都寄以升学的厚望,在如此重压下,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根本就挤不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看课外书简直是“不务正业”了。
三、课外阅读氛围较差
全县众多的农村中学校园里,存在着许多妨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其一、校园文化建设薄弱,学生无法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其二、农村语文教师自身的课外阅读状况也不足以承担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重任,有的语文老师从来没有指导过他们课外阅读,也没有要求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其三、学科之间缺乏合作意识,其它学科教师不支持学生课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其四、受升学考试的影响,教师都或多或少带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他们也许能认识到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但同时又认为事情都有轻重缓急,为了中考,课外阅读也只好暂时缓一下了,名著阅读就容易流于形式,即使得法一点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只能采用传统随文串讲,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已。
四、课外阅读资源贫乏
农村中学普遍是没有正规的图书室,或者有的图书室的大部分图书都是学校为了应付达标验收而大量购买的书店压仓图书,其它的就是师生的捐助。这些图书,内容陈旧,知识老化,可读性不强。有的图书室只有老师有权力去借阅。学生在这样的语文环境学习,所受的文化熏陶就可想而知了。
农村中学所在地的各类文化设施相对较弱,许多农村中学生热衷于言情、武侠、校园小说等快餐文化类的书籍,甚至以读五彩斑斓的图画类书籍代替对经典语言文字的咀嚼揣摩,课外阅读倾向出现了偏差。由于缺少必要的指导,学生这种任意盲目的阅读非但不能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能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人格的发展起到消极的作用。
针对以上存在现状,我县教育局出台的《高淳县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意见》让语文老师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必要性。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开展阅读方法指导帮助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促进学生的成长作为语文的主要视角,推广课外阅读指导意见,因地制宜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自身体会,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的方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落后的教育观念制约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要转变农村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尴尬现状,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造成目前农村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尴尬,语文教师有很大责任。吕淑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这说明什么?说明语文学习不能局限在小课堂里,只有树立大语文观,构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一个语文老师应该认识到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学生课内语文知识学得再好,而没有课外语文阅读作基础,那么他的语文能力的形成最终也是一句空话。只有语文老师本身明确了目标,更新了观念,才有可能愿意去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时,语文教师还一定要博览群书,只有自己的知识丰富了,才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这样,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才能够顺利正常的开展。
(二)因地制宜解决图书的缺乏
笔者曾经采取了这样的方法:班上每人每学期借给班上好书两本,成立图书角,轮流借阅;用有限的班费买一些经典名著和订阅优秀期刊;鼓励学生用省下的零花钱,每学期买一本自己最想看到的书。如果引导得当,数量不多的书反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阅读的更透彻。
(三)从阅读内容方面进行有效的指导
1.阅读经典,以真的文学感化孩子
阅读经典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现在语文教材以“名著导读”的形式在每册书中加以正面的引导,但要是名著阅读不仅仅停留在导读上,那么教师的导读地位和拨乱反正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阅读经典名著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结合推荐书目,将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切实有效地管理起来。
2.自选期刊,以好的兴趣获得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农村学生读书少并不等于不爱读书,在经典的精耕细作后,应该鼓励学生广泛涉猎,自由地选取自己喜爱的文摘类期刊。在作业之余,饭后睡前,权当作一种消遣,对紧张的学习生活也是一种调剂。许多时候我们不必对于孩子的课外阅读寄予太大的功利性,赋于过多的承载。只准他们阅读跟课内有关的书籍,把他们的阅读范围局限死了,让他们觉得阅读没有什么趣味,完全没有自由。读自己喜欢的一本期刊,会让他们觉得阅读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同时也扩大了
阅读的面。
(四)从阅读方法上进行有效的指导
1.名著定期定量读
针对农村学校图书资源缺乏的情况,教师可在课本导读中规定的名著(规定以外也可)以一学期一本的量拿到课堂上来读。可以以学生接力读,每课一读或每周一读,书在学生手中传递;用自习课来读,教师示范读,师生交换读。以一个章节为一个段落,摘抄别人的鉴赏品评的文章,交流师生自己的阅读心得,并注意进行成果展示。
2.读书笔记定期定量做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勤笔头,经常撰写读书笔记有利于加强农村学生的知识积累,增强记忆,促进理解。读书时,对书中的格言警句、成语典故、优美词语进行摘录,或者把自己的体会写成心得体会。不只停留于走马观花。教师要建立起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笔者经常让课代表定期定量地检查摘录本,有时会批阅学生的读书笔记,尤其是在批阅时在学生的读书笔记上用批语的形式与学生交流心得,以鼓励为主。并督促学生走向自觉,最终形成习惯。
3.优美诗文的定期定量背
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对自己喜欢的某种话语方式的经典范文及时地记诵,以备需要时仿用,使学生培养书面语感,提高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结合和课文上的背诵要求,合理分配时间。如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中,课本如无要求背诵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选自己喜欢的文章来背诵。教师则规定一个量的大致范围,如一周的时间安排背400一600字左右的文章,记忆能力弱的学生还可降低要求。也可用规定的时间规定内容进行抢背,以比赛的形式看谁背得多,背得准。总之形式是手段,积累是目的。
(五)从课外阅读展示形式上进行指导
中学生的学习需要有人赏识,需要有人激励,只有老师时时的督促鼓励,才有可能长期的让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持之以恒,将它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检查落实的手段与方式因人而异,只要是学生喜欢的,教师又有能力驾驭的,就应该是好的方法。根据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活动展示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
1.以写促读
语文教学提倡以读促写,学生阅读量大了,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易于提高。但是,在学生还不能将课外阅读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时,教师就必须想办法“逼迫”学生去阅读,在这种情况下,以写促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即教师通过布置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文、日记等来促使学生去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如《向你推荐一本书》等作文;还可以要求学生每天以日记的形式写读后感。这样就使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量,时间长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语文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
2.课前5分钟演讲
课前演讲,用时虽少,但只要持之以恒,对农村学生的读、说能力的提高都是很有帮助的。每一轮的课前几分钟演讲,都可以确立一个主题,要求学生带着主题去搜索资料,广泛阅读,每节课前可以让两个学生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交流阅读经验,或向学生推荐一本书。教师要及时鼓励表扬学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编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