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会计学与财务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学科的本质不同。管理会计是一门为管理而服务的会计,主要是为强化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的。它是企业的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考虑的对象不仅是资金如何高效地物化,还考虑物化后的资源在经营管理中如何以最佳效率进行配置。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价值管理,并从管理中处理好企业的各种财务关系。它主要负责管理企业的资金,考虑的重点是如何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金,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资金。
二、两者教学内容交叉重叠现象分析
由于上述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所存在的异同,造成高职院校财务专业安排这两门课程教学时困难丛丛。大多数学校为保证课程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在教材编写和课时安排上,两者互不干涉,这势必造成同一专业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出现大量重复的现象,宝贵的课时浪费在相同的内容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如果两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没有课前进行必要的沟通,这种现象将更为明显。使得学生无所适从,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学科异同点造成的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现象如表1所示。如表1所示,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教材编写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交叉重叠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资金需要量预测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的全面预算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财务预算与控制内容。(2)投资管理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投资决策分析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投资管理内容。(3)存货管理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存货管理决策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投资营运资本管理内容。(4)财务预算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投资决策分析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投资管理内容。
三、教学内容重新构建对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处理这个问题的总体原则是:既要将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状况予以解决,又要同时兼顾各学科的完整性,突出其本质。使学生清楚认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是两门独立的学科,两者类而不同。并使各知识点按实务的要求衔接起来,以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
1.不应以取消管理会计课程为解决办法。目前,高职院校采用的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这两门课程的教材在内容上普遍存在交叉、重复现象。一些管理层主张直接将管理会计课程取消以解决教学内容的冲突,认为这样简单有效,还节省了课时。笔者对此持保留态度,认为仍应保留管理会计课程,不能简单地将其取消。这是基于管理会计在管理科学中日益重要的考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要求会计工作由经济过程的反映和事后分析向经济过程控制和预测、决策转化,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2.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交叉内容进行整合。作为一门学科研究而言,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延伸,与其他学科内容的重复可以说是一种进步,只是在教学中应将其内容与其他学科明确划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两门学科的不同侧重点入手。财务管理课程应以资金运动为主线,以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回收和分配为主要内容构建教材体系。而管理会计课程,则应以其职能(规划和控制)为主线,以经营决策为核心构建教材体系。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协调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内容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具体划分建议如下:资金时间价值观念、风险价值观念、成本效益观念、投资管理、资本成本、杠杆原理、财务预算以及资金需要量的预测内容放在财务管理课程讲解;而将经营预算内容、存货经济批量决策、经营决策分析放在管理会计讲解。如前所述,高职院校如再继续对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两门专业课程采取各自为战的方式,分别安排教师进行授课,只会令课程内容重复、冲突的问题日益突出。
[关键词] 财务管理 管理会计 教学内容 整合
一、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异同分析
1.两门课程教学内容简介
管理会计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与方法,收集、分类、汇总、分析和报告各种经济信息,借以进行预测和决策,制定计划,控制业务,并对业绩进行评价,以保证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当前高职院校管理会计课程的主要内容设置为:总论、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经营决策分析、投资决策分析、存货管理决策、全面预算、标准成本制度、责任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与作业成本法。
2.两者教学内容异同点分析
(1)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相同点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二者都具有共同的“管理”属性,都是为满足企业的管理层要求服务。两者存在着许多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导致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在教学内容上的交叉:
第一,两者研究对象相同。均以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为研究对象;
第二,两者数据来源相同。都以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为信息分析来源,在此基础上进行计划、 决策与控制;
第三,两者分析方法、操作模式相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均以定量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都是按照计划、 决策、 执行与控制这一顺序进行数据分析工作,都是根据企业运作的现实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积极规划未来,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相同的内容和方法,加之两者同属边缘学科,其理论工作者不断拓展各自的研究领域,使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职能均不断扩张,研究内容相互覆盖。以上种种使得学科内容无可避免地出现交叉重复现象。
(2)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学科的本质不同。管理会计是一门为管理而服务的会计,主要是为强化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的。它是企业的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考虑的对象不仅是资金如何高效地物化,还考虑物化后的资源在经营管理中如何以最佳效率进行配置。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价值管理,并从管理中处理好企业的各种财务关系。它主要负责管理企业的资金,考虑的重点是如何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金,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资金。
二、两者教学内容交叉重叠现象分析
由于上述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所存在的异同,造成高职院校财务专业安排这两门课程教学时困难丛丛。大多数学校为保证课程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在教材编写和课时安排上,两者互不干涉,这势必造成同一专业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出现大量重复的现象,宝贵的课时浪费在相同的内容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如果两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没有课前进行必要的沟通,这种现象将更为明显。使得学生无所适从,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学科异同点造成的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现象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教材编写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交叉重叠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资金需要量预测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的全面预算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财务预算与控制内容。
(2) 投资管理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投资决策分析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投资管理内容。
(3)存货管理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存货管理决策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投资营运资本管理内容。
(4)财务预算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投资决策分析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投资管理内容。
三、教学内容重新构建对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处理这个问题的总体原则是:既要将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状况予以解决,又要同时兼顾各学科的完整性,突出其本质。使学生清楚认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是两门独立的学科,两者类而不同。并使各知识点按实务的要求衔接起来,以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
1.不应以取消管理会计课程为解决办法。
目前,高职院校采用的财务管理、 管理会计这两门课程的教材在内容上普遍存在交叉、 重复现象。一些管理层主张直接将管理会计课程取消以解决教学内容的冲突,认为这样简单有效,还节省了课时。笔者对此持保留态度,认为仍应保留管理会计课程,不能简单地将其取消。这是基于管理会计在管理科学中日益重要的考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要求会计工作由经济过程的反映和事后分析向经济过程控制和预测、决策转化,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2.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交叉内容进行整合。
作为一门学科研究而言, 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延伸,与其他学科内容的重复可以说是一种进步, 只是在教学中应将其内容与其他学科明确划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两门学科的不同侧重点入手。财务管理课程应以资金运动为主线, 以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回收和分配为主要内容构建教材体系。而管理会计课程,则应以其职能( 规划和控制) 为主线, 以经营决策为核心构建教材体系。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协调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内容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具体划分建议如下:资金时间价值观念、风险价值观念、成本效益观念、投资管理、资本成本、杠杆原理、财务预算以及资金需要量的预测内容放在财务管理课程讲解;而将经营预算内容、存货经济批量决策、经营决策分析放在管理会计讲解。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如再继续对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两门专业课程采取各自为战的方式,分别安排教师进行授课,只会令课程内容重复、冲突的问题日益突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相关专业应对此两门课程的教师安排授课前的集体备课,教师们通过讨论,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交流沟通, 以此实现课程内容的重新构建,从而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如教学安排许可,此两门课程应尽量安排同一位教师进行授课,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需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等随时调整课程内容及顺序,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韵琴. 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改革[J] . 财会月刊,2008,(3): 94-95.
[2] 栗 洁.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教学改革探讨[ J ] .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3):65.
[3] 宫景玉,鞠红兵.对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关系的探讨[ J ] .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3):198-199.
[4]赵咏梅 ,郭文玲.新编财务管理(第四版)[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06.
【关键词】能力培养;财务管理;实践教学
一、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财务管理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该课程面向的是企业日常发生的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财务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实践教学是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一)是改革目前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要求
由于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通常涉及到企业整个生产过程中的筹资、投资等方面,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时里将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任务繁重。因此,造成了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学生也只是被动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只注重书面知识的理解而不会将这些知识运用到企业实际中。因此,改革目前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是培养创新型、综合型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
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备会计、管理、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熟悉相关法律政策,能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的实务性工作,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会计高级人才,这往往是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种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在教学中引入一些实际中的案例,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搜集、案例分析、决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校内实践教学建设不足
财务管理课程的实际操作不像会计课程的实际操作那样直观和程序规范,再加上受传统文科专业教育思维方式影响,部分学校对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建设的投入不足,没有可供财务管理课程实验实习实训的专用综合实验室;有的学校仅使用简单的EXCEL来进行基本的财务管理实践。此外,有的学校虽然拥有较为完善的综合实验设施,但没有将其与财务管理的实践课程教学结合起来,造成资源浪费。
(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缺乏
财务管理实践教学需要学生深入企业,熟悉企业的生产运作流程,感受企业的实际理财环境,以便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所学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但是从实际情况看,由于财务部门属于企业重要的管理部门,一般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因此,学校与企业建立财务管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较难,很多学校缺乏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另一方面,即使建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学校,由于财务管理工作大部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财务工作,基层实习的学生也难以接触到。
(三)教师缺乏财务管理实践经验
作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师,既需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具有较强的财务管理实践能力。但目前高校教授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师绝大部分没有财务管理实际操作经验,许多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缺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企业实际理财环境的变化及实际工作中需要具备的财务管理知识认识不足。
(四)实践教学组织不合理
实践课程内容贫乏。目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虽然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制定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但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仍然主要依赖于传统的理论灌输模式,实践教学内容贫乏。如:有些财务管理的实践课程仅仅是案例分析,有的实践内容较少,各部分内容之间没有形成内在联系,学生无法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目前的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中,没有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实践教学,导致学生仅对一些表象东西留有印象,并未深刻理解。
三、改进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校内财务管理实验室的建设
财务管理课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学校应针对财务管理课程特点,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实验室,购买相应的财务管理硬件和软件,为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设施支持。
(二)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
尽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难度较大,但学校可通过与企业合作,实行校企联合办学,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基地。
(三)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各高校讲授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师中普遍存在理论基础较好、实际经验不足的情况,为了更好地组织、指导实践教学,首先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高校可组织现有的有关教师进行财务管理的实地调研、咨询、挂职锻炼等,以提高其实践能力;在引进财务管理课程教师时,应侧重于引进那些既有较高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另外,还可聘请企业的财务总监、财务经理等高级财务人担任实习指导老师或兼任客座教师承担部分课程教学。
(四)改进教学方法
一方面,在校内课堂教学上,改变以往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法,而代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为辅。教师提前将拟实践内容告知学生,要求其提前按要求准备。课堂上教师模拟真实实践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到有关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实习,使学生真实地了解和感受财务管理工作。另外,实践教学也可与各种商业计划大赛结合,以某一真实的项目为背景,以赛代练,赛练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慧.基于工作过程的《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商业经济,2012,(8).
会计学与财务学的本质是会计学科与财务学科定位的基础。一门学科的本质取决于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与目标,无论是会计学本质还是财务学本质都是如此。同时,由于会计学与财务学的相关性,将会计学本质与财务学本质结合起来研究,更有利于会计学与财务学本质定位与学科定位。
(一)会计学本质 对于会计的本质,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会计是一种信息系统,即会计是向各种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所需信息的一个信息系统;二是认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即会计是参与或直接进行的一种管理和控制活动。会计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管理系统论认为,会计的目标是依据会计信息进行管理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的目标。二者的分歧点在于,前者认为会计只提供决策有用信息,而利用这个信息进行的相关决策与管理等活动不是会计的范畴;后者则认为会计不仅要提供管理与控制所需要的信息,而且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管理与控制也属于会计的范畴。笔者认为可将前者称为狭义会计观,后者称为广义会计观或大会计观。这种广义会计观的产生与我国当时的会计教育中的学科划分、会计理论中的会计目标确定、会计实务中的会计职责界定有关。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及改革开放初期,高等教育学科及专业划分中只有会计专业没有财务管理专业,在会计专业的知识结构中,将财务管理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而成为会计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广义会计观占有支配地位。
会计的目标与会计的本质确定是紧密相关的。在会计管理活动论为主导的情况下,会计的目标显然与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管理的目标相一致,从而使提供信息有用性目标与使用信息有效性目标统一。这也进一步支撑了广义会计观的形成。
在会计实务中,企业往往将财务职能与会计职能合二为一而设置为财务部或会计部,实际上,无论是称为财务部还是会计部,当时主要行使的都是会计核算和资金收支等职能。这种在学术界和实务界将会计与财务合二为一的情况下,广义会计观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环境的变化,无论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上,会计理论与财务理论研究上,还是会计实践与财务管理实践中,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目标与本质都有了明确的界定,因此,狭义会计观,即会计信息系统论更符合当代会计的本质。
在会计信息系统观下,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因此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是会计学的本质或是会计最根本的质量特征。会计学的这一本质表明,无论是会计的决策有用观,还是受托责任观,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缺一不可。所谓会计相关性是指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能满足各种不同的相关决策者或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信息需求;所谓会计可靠性是指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能真实反映财务基本状况与经营成果。特别应当注意,会计学本质体现的会计信息是用货币计量的信息,而不是其他信息。用货币计量的信息将表现为价值信息、资金或资本信息。
(二)财务学本质 关于财务学的本质问题,财务理论界也有许多观点:一是“货币关系论”,该观点认为财务(或称国民经济各部门财务)是再生产过程中形成、分配和运用货币资金的客观存在的货币关系体系的总和;二是“资金运动论”,该观点认为企业财务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这是我国长期以来财务学的主流学派;三是“价值分配论”,该观点认为企业财务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对其再生产过程进行价值分配的一种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另外还有货币收支活动论、分配关系论、价值运动论、本金投入与收益论、财权流等几种观点。上述观点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的某些特性,也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财务本质理论的建设。但笔者认为,研究财务学的本质应对财务、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果的本质进行界定。财务学的本质是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果的统一,财务学是研究一个组织如何组织财务活动、协调财务关系、提高财务效率的学科。财务是与货币、资金、资本或价值相关的概念;财务活动通常反映为资金或资本的运动,如筹资、投资、营运和分配等;财务关系是指与资本筹资、投资、分配相关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财务效率是指资本产出与投入的比率或差额,体现为资本的增值。
(三)会计学与财务学本质及关系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这个信息系统一是提供会计信息的系统,会计信息是以货币表现的有关资金或资本的信息;二是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这些有用的会计信息可用于决策、控制或明确责任;三是提供的有用会计信息必须同时具备会计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不可靠,或可靠不相关的会计信息,都不是有用的会计信息。财务学的本质是组织财务活动、协调财务关系、提高财务效率,而这种组织、协调和控制财务的过程正是财务决策或财务管理过程,因此,财务学的本质应是一个财务管理系统。从会计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本质与目标上看,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作为会计信息系统,其本质和目标就是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作为财务管理系统,其本质与目标就是要提高财务效率,实现资本增值。应当指出,财务学中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率方面的信息是依靠会计学提供的,要进行财务管理,实现财务管理系统的本质与目标,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同时,会计学要真正成为有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其提供的资金或资本的信息,必然与财务管理所需要的信息相一致,即提供满足财务决策与控制所需要的信息。
二、会计学与财务学内涵及范畴定位
在明确了财务学与会计学本质的基础上,将对财务学与会计学内涵及范畴进行定位。财务学内涵及范畴与会计学内涵及范畴是相关的,因此,仍从会计学内涵与定位出发研究财务学内涵与范畴定位。
(一)会计学内涵与范畴定位 会计学的本质与目标决定了会计学的发展,会计质量特征中的会计相关性决定了会计学的内涵与范畴。会计相关性体现在会计信息有用性需求方面所含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不同的信息需求者所需求的会计信息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明确这些需求对定位会计学的内涵与范畴十分重要。
(1)会计学内涵的定位。所谓内涵,通常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从哲学角度看,内涵是指事物内在因素的总和。因此,会计学的内涵就是要反映会计学的本质属性和会计学的内在因素总和。会计作为提供有用会计信息的系统这一本质与目标,决定了要定位会计学的内涵,必须回答会计如何提供信息,提供何种信息,以及为谁提供信息等内在因素问题。
会计学以会计的目标、职能、对象和程序、方法为研究对象,采用一定的研究方法,构建会计理论体系,揭示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过程,促进会计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生活服务。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尺度,运用一系列程序和方法,连续记录经济业务,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过程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会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是指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程序与方法中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四个方面是会计学的核心内容,其中,提供会计报告是会计的主要职能。会计报告是整个会计系统的最终产品,是以浓缩的、综合的、系统的、分类的形式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
可见,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这个信息系统最终提供的会计信息主要以会计报告来反映。会计报告信息从生成的程序和方法角度看,形成了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方法体系;会计报告信息从生成的相关性角度看,反映了经济活动的运行状况、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报告信息从生成的有用性角度看,它要满足利益相关者决策、控制、评价等对会计信息的需要。
(2)会计学范畴的定位。关于会计学的范畴定位问题,实质上是在对会计学本质和内涵界定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会计学进行科学分类的问题。会计学范畴定位对会计学科定位有着重要的影响,会计学的范畴不同,会计学科的地位也不同。然而,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中,人们对会计学范畴的理解是不同的,有的将会计学范畴理解为会计学理论范畴,有的理解为会计学应用范畴,有的理解为会计学研究范畴,有的扩展到会计学影响范畴。进行会计学范畴定位,既要对会计学内涵及外延进行科学的界定,又要对会计学范畴的分类标准进行合适的选择。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是进行会计学范畴科学定位的关键。
(二)财务学内涵与范畴定位 会计学的内涵与范畴为财务学内涵与范畴的定位奠定了基础,财务学的本质为财务学内涵与范畴定位指明了方向。
1、财务学内涵的定位。要界定财务学的内涵,首先要界定财务的内涵和财务管理的内涵。
(1)财务的内涵。财务学的核心词是财务。财务一词是与英语FINANCE相对应的。FINANCE还被翻译为金融,有的将其翻译为财政。在研究国外对财务的一般解释时,将财务等同于FINANCE。关于财务的定义有许多,几种有代表性的主要观点是:
财务是为支出而筹集资金和资本的过程。将投资者和储蓄者的资金提供给消费者、政府和企业。
财务研究个人、经济实体和其他组织如何在一定期间内分配资源,主要应用经济学的方法来解决分配金融资源的问题,特别强调如何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进行决策。对资产负债表的右方比较关注。
财务研究一个组织投资什么,投资多少,从哪里取得资金,如何取得资金以及资本市场如何运行。财务主要关注于价值——管理决策如何影响公司股东的财富价值以及资本市场如何将资源引导向最有价值的用途。
财务是关于资本的科学。它包括项目选择(资本预算)、投资选择和融资选择:项目选择通过资本预算考虑是否实施某些项目;投资选择考虑货币投资决策,如投资于银行、股票市场,还是其他方面;融资选择考虑单个经济主体如何为将要实施的项目筹集资金。
财务的上述定义反映了国外对财务的基本共识和两种不同的观点。基本共识是财务是关于资本的科学,财务与资本运作与管理密不可分;财务是研究个人、经济实体和其他组织资本的科学。关于财务的内涵的不同观点,一是认为财务是关于资本筹集的科学;二是认为财务是关于筹资与投资的科学。
我国对财务的解释不是从财务的内涵进行的,而往往是从财务的对象进行的。而且我国在解释财务时实际上是与财务管理相联系的,因此有些教材根本不分财务与财务管理,而是直接采用财务管理的概念。笔者关于财务的不同解释是对有明确财务定义的主要观点综述。
财务泛指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财务活动指企业再生产过程中涉及的资金活动,表明财务的形式特征;财务关系指财务活动中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关系,揭示财务的内容本质。
财务是国民经济中各部门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的总称。其中财务活动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经济关系,而财务关系则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财务是企业或单位生产经营中的货币资金运动。包括货币资金筹集、货币资金使用、货币资金收回和货币资金分配。
财务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财务是价值运动及其所反映的经济关系。
财务的本质是企业和经济部门财务,是客观存在于生产经营过程的货币关系。
财务的本质是企业为实现生产职能对生产要素和经营成果的分配。
我国关于财务定义的基本共识表现在:财务是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及其总称。关于财务定义的不同观点可归纳为:从财务范畴看,有的将财务界定为企业财务,有的将财务界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财务;从财务活动看,有的认为是货币收支活动,有的认为是资金运动,有的认为是价值运动;从财务关系看,有的认为是货币关系,有的认为是经济关系,有的认为是社会关系。
目前关于财务的定义,有的定义的是财务学,有的定义的是财务管理,如果不区分财务、财务管理和财务学,给财务一个综合的定义,那么财务可定义为:财务是关于经济实体、个人和其他组织进行资金或资本运筹的科学。如果将财务与财务学、财务管理区分开来,财务可做如下界定:财务与价值紧密相关,这种价值具体体现为资金或资本;财务表现为财务活动,即资金或资本的筹集、使用与分配;财务活动体现出财务关系,包括所有者、债权人、管理者、员工、政府等的关系。
(2)财务管理的内涵。管理可被看成是这样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个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管理活动是发挥管理职能的活动,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在管理活动中,各种管理职能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管理的内容由管理活动的内容所决定,现代管理之父法约尔将一个企业的活动分为以下几类:“技术活动,即生产和制造;供销活动,即购买、销售和交换;财务活动,即寻找资本及最适当地利用资本;安全活动,即保护财产和人员;会计活动,即盘存、资产负债表、成本和统计;管理活动,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在上述活动中,管理活动即是管理或管理职能,管理的内容应该是管理活动赖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其他五种活动,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会计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是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于财务管理的内涵,国外至少有两种解释:一是将公司理财(corporate finance)定义为财务管理,那么财务管理的范围则被限定在公司的范围之内,非营利组织和金融机构等都不能被纳入到财务管理的范畴之中来。在这种观点下,西方将财务学科分为以下三个部分:金融市场学,投资学,企业理财或财务管理。二是将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作为财务学或金融学的泛称。在这种观点下,财务管理就不再是简单的微观性质的定义,而应当突破现有公司理财范围的限制,把宏观定义下的财务(金融)也作为研究对象。财务管理不仅是对存在于公司或者各种机构范围内各种财务活动进行的管理,也包括存在于机构范围之外针对特定金融产品及衍生金融产品的管理,更包括对金融市场进行的管理。
我国财务界对“财务”和“财务管理”这两个名词存在着混杂使用的情况,同时对财务管理与公司理财也存在混用的状况。因此,讨论财务管理的定义,有必要界定清楚财务与财务管理这两个基本概念,进而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目前关于财务管理有以下几种定义:产品价值的形成、实现和分配(赵玉珉,1980);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王庆成,1981);对财务活动的管理(刘恩禄,1984);资金收支管理活动(陈毓圭,1986);对资金运动的管理(杜英斌,1988);筹集和运用资本(杨正新,1990);货币资源配置和货币关系处置(陈学荣,1991);价值管理活动(耿建新,1992);对企业资金的规划和控制(王庆成、王化成,1993);有关资金的筹集、投放和分配的管理(注册会计师考试办公室)。这些观点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五种,即财务管理是:对价值的管理;各财务职能或内容的总和;对财务活动的管理;对资金运动的管理;对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双重管理。根据前述财务及财务管理的定义,可将财务管理定义为是对财务的管理,即通过对资金或资本运筹的管理,协调与处理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其最终目的是实现资金或资本的运筹效率和效果。
(3)财务学的内涵。财务学是在探索资本运筹规律、追求资本运筹效率、总结资本运筹观念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或者说财务学是研究资本运筹规律与效率的一门科学。它可以更形象地通过组织安排财务活动、协调财务关系和财务效率的提高来具体表现。研究财务学的本质应对财务、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率的本质进行界定。财务学的本质是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率的统一,财务学是研究一个组织如何组织财务活动、协调财务关系、提高财务效率的学科。财务是与货币、资金、资本或价值相关的概念;财务活动通常反映为资金或资本的运动,如筹资、投资、营运和分配等;财务关系是指与资本筹资、投资、分配相关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财务效率是指资本产出与投入的比率或差额,体现为资本的增值。财务的本质与目标决定着财务经济学与财务管理学的关系,以及财务学的范畴。
2、财务学范畴的定位。财务学的范畴是指财务学所涉及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划分,财务学有不同的范畴分类。关于财务学范畴定位问题,如同会计学范畴定位,也涉及财务学理论范畴、财务学应用范畴,财务学影响范畴、财务学研究范畴,财务学基本范畴和财务学所属范畴等。
关于财务学的所属范畴也一直存在争议,如财务学是属于经济学范畴、管理学范畴,还是社会学范畴、数学范畴等。
关于财务学的基本范畴,同样有着不同的划分角度。如,从财务活动的内容划分,财务学范畴包括筹资学、投资学和分配学;从财务学的教学层级来划分,财务学分为财务学基础、中级财务管理学和高级财务管理学三个层次;从财务活动的地域划分,可以分为一般财务管理和跨国财务管理;从财务学的广义主体可分为宏观财务与微观财务;从财务学的狭义主体可分为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与财务经理财务;从财务学应用角度看其范畴,可划分为:企业财务管理、金融市场、投资管理及其他财务管理等。
关于财务学的研究范畴,如同会计学的研究范畴,涉及的面更加广泛,除了财务学的基本范畴,还涉及到与财务学属性和应用及影响相关的各个范畴,特别是财务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联的范畴都是财务学的研究范畴。
综合上述财务学范畴的内涵,结合财务学理论发展与学科及专业发展的需要,可将财务学范畴主要划分为财务学理论范畴与财务学应用范畴两大类。
三、会计学、财务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明确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内涵与范畴,为界定会计学与财务学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而要理顺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关系,首先需要理解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关系,以及会计学、财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为会计学科与财务学科定位奠定理论基础。
(一)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关系 会计学的本质与目标决定了会计学的发展,会计质量特征中的会计相关性决定了会计学的内涵与范畴。会计相关性体现在会计信息有用性需求方面所含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不同的信息需求者所需求的会计信息可能是不同的。财务学中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率方面所需的信息是依靠会计学提供的,要进行财务管理,实现财务管理系统的本质与目标,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同时,会计学要真正成为有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其提供的资金或资本的信息,必然要与财务管理所需要的信息相一致,即提供满足财务决策与控制所需要的信息,而且会计学中的很多基础概念也正不断从财务学借鉴,如价值、货币时间价值等。
(2)财务分析学在财务学中的地位。要说明财务分析学在财务学中的地位,首先需要了解财务学与财务分析学之间的关系,财务学对财务分析学是如何依赖的,以及依赖的程度。从财务分析学的分析对象看,它分析的是财务学中的财务活动,应该说,财务学与财务分析学两者在研究对象上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是关注财务活动的具体运作,另一个则关注财务活动的分析与信息的提供。具体而言,财务学是财务分析结果的未来应用。从财务经济学视角来看,财务学需要信息来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财务管理学视角来看,财务学中筹资、投资、分配等各项活动的管理与控制均需要信息的支撑。财务学中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率方面的信息是依靠会计学提供的,财务学对会计信息需求具有多样性,而会计学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一般性和广泛性,这就决定了财务学需要借助于某种信息生成或者说信息定制工具,按照各项活动和目标的要求,生成特定的信息,而这个信息生成的媒介就是财务分析。此外,由于财务分析学分析的对象是财务活动,分析的内容、原理与方法都是围绕财务活动展开和财务目标的实现,因此财务分析中的思想主要来自于财务学,如价值的分析,绩效的分析等。
(3)财务分析在会计学、财务学中地位的演变。通过前述分析,可以清晰发现财务分析的地位与作用,以及财务分析学与会计学、财务学之间的关系。会计学是财务分析的基础,而财务学是财务分析的应用方向。会计学与财务学各自的学科发展均离不开财务分析,而且会计学与财务学之间的交叉更离不开财务分析。财务分析是会计学与财务学之间的连接桥梁。随着财务信息在各方面被使用的广度与深度的增加,财务分析的作用也将更加重要。会计学、财务学与财务分析学之间的关系及演变可由图1所示。
(4)会计学、财务分析与相关学科的关系。随着相关学科理论与实务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加大,财务分析在连接会计学与相关学科关系中的地位与功能将进一步扩展,如图2所示。
从财务分析在会计学与相关学科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看,随着会计学科地位的提升,以及相关学科对会计学信息需求范围、数量与质量要求的提高,财务分析学将在分析主体、分析对象、分析内容和学科地位上有进一步的扩展与提升。财务分析不仅要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信息需求者的需要,而且要满足管理者、员工等内部信息需求者的需要;不仅要满足管理学理论与实务发展的需要,而且要满足经济学理论与实务发展的需要;财务分析不仅是一门独立的边缘性学科,而且将成为一个独立于会计学和财务学等的专业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先治:《财务学科定位与发展研究——基于会计学科定位的思考》,《会计研究》2007年第6期。
[2]葛家澍、刘峰:《会计学导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版。
[3]杨纪琬:《中国现代会计手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
[4]陆正飞:《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王庆成、郭复初:《财务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周首华、[美]杨济华:《当代西方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冯淑萍主编:《简明会计辞典》,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8]赵德武:《财务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会计学; 金融学; 培养方案; 专业特色
目前,人们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是区别于会计学、金融学等专业的一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应该作为会计学专业或金融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各高等院校在专业和院系机构设置上也体现了这种认识上的差异,有的院校单独设置财务管理专业并归属于会计学院,有的院校则将财务管理专业归属于金融学院,有的只是在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下设财务管理专业方向。对财务管理专业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影响到本专业的特色教育,很多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也认识模糊,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感觉前途迷茫。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明确财务管理专业特色。
凌婕、徐文佳(2007)曾撰文指出,财务管理专业没有必要单独设立,应并入会计学专业或金融学专业。他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一是从同一院校来看,历届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录取分数低于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故认为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可度不高;其二是从三个专业近几年毕业生的去向来看,就业结构相似,均有进入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等单位的,具体岗位也有相同的;其三是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与会计学或金融学相似课程较多,专业定位有共性,培养的学生规格没有本质区别。
笔者认为,上述实证研究的结论比较牵强附会。首先,从高考录取分数来看,分数的高低的确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可度,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报名人数多,录取分数高。尽管财务管理专业的录取分数略低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但在大多数院校仍然属于较热门的专业,第一自愿录取率在90%以上,录取分数远高于旅游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法学、经济学及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难道这些录取分数低的专业都没有独立设置的必要吗?这个结论显然有些荒唐。其次,从毕业生就业走向来看,仅凭就业机构的相似性就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无特色也是站不住脚的,每一个单位都需要吸纳各方面的专业人才,除了上述三个专业外,同一单位还要吸纳其他许多专业的学生。当然,这三个专业毕业生的初步就业岗位的确很相似,大多数是会计核算岗位和金融业务岗位,但如果按照财务管理因此可取消的逻辑思路,会计学或金融学也可以取消了,应该合三为一,因为会计学专业毕业生有做金融业务的,金融学毕业生也有做会计实务的。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初步就业岗位是会计核算或金融业务岗位,几乎没有直接进入财务管理岗位的,这一方面是因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掌握了会计学和金融学的相关知识,完全能胜任这两个岗位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刚出大学校门的学生不可能一步迈入,只能从基础的会计实务做起,以后随着实践工作经验的积累和财务管理才能逐步走上重要的财务管理岗位。就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的,该专业毕业生也不可能刚进入企业就当中高层管理人员是同样的道理。
至于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相似的问题,笔者下面主要从各专业培养方案入手进行比较分析,因为专业培养方案比较详细地反映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学生知识结构,是最能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料。
一、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相似之处
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总体框架相似。各高等院校各专业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具体课程及各课程的课时不完全相同,但总体框架基本上是相似的,通常都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或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科学人文素质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六大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科学人文素质选修课模块中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也很相似。
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课、计算机课程、体育课等,是培养大学生基本素质和最基本技能的教学模块,是所有本科生都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三个专业在该模块课程设置上几乎没有差异。
学科基础课是培养学生专业思想意识和专业学习基础的教学模块,通过本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将学生引入专业学习之门,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财务管理与会计学、金融学同属经济管理类学科,都需要掌握数学、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知识,因此该模块课程设置上也大同小异。
科学人文素质课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学模块,该课程设置的课程门类多,包括培养法律意识、营销能力、理财能力、文化素养、文体艺术能力的各类课程数十种,不分专业在全校通开,各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进行选修。
二、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特色比较
(一)专业培养目标不同
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财务会计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及财务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管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审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国内外与会计、审计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际会计惯例;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会计检查和会计分析的方法,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会计专业问题。
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等单位从事金融管理实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经济、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的业务能力。
由此可见,三个专业培养人才的定位是不同的。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培养能为企事业单位进行财务规划和财务控制的财务管理人才;会计学专业侧重于培养能为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会计管理人才;金融学专业侧重于为金融机构培养金融管理人才。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同
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它们是构建人才主体知识结构,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块,在专业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各专业的教学特色也由此凸现。财务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三个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呼应,三个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各有特色。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以财务管理知识为主,如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税法、财务分析、国际财务管理、财务理论、资产评估学等;会计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以会计、审计知识为主,如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会计电算化、审计学、计算机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金融学开设的专业课程以金融、保险、证券投资等金融知识为主,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金融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国际结算、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等。
从课程设置来看,财务管理专业也开设了不少会计学和金融学的课程,这是因为财务管理是组织资金运动、协调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由于资金运动涉及到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收益分配活动,企业在组织资金运动的过程中必然与各方面发生较复杂的财务关系,还会受到经济、法律、金融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由此给财务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基础扎实、精通专业、知识广博,不仅要精通财务管理知识,还必须熟知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经济学为财务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会计学是财务管理的专业基础,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的依据都是会计信息,财务管理的效果也是通过一系列会计信息反映出来的,不懂会计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金融学为财务管理提供了理财环境知识,企业筹资管理、投资管理都离不开金融市场,财务管理人员还必须掌握金融学知识,熟悉资本市场,善于运用资本市场为企业寻找低成本的融资方式和高收益的投资项目。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融会贯通各学科知识,才能真正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把财务管理工作做到最好。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不同
实践性教学模块是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而设置的。该模块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三个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块设置的项目基本相同,均包括认识实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模拟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项目。但各项目具体内容和方式是各有特色的,其中社会调查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选题和文章内容上,应侧重于各自专业领域的内容。而在各种类型的实习中,除了实习内容不同外,财务管理的实习方式也有别于其他专业。
模拟实习是模拟实际业务发生情况,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解决其中涉及的各种专业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从模拟实习的内容来看,财务管理专业除了会计核算外,还应包括大量的财务管理案例分析;会计学专业以会计核算和审计为主;金融学专业则以证券投资操作和银行业务为主。
毕业实习一般是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的。相对而言,会计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比较容易找到对口的实习岗位,会计专业学生一般可到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岗位实习会计业务;金融专业学生一般可到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实习金融业务。而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并且可能涉及到企业的一些财务机密问题,不可能让实习生参与企业财务决策过程。因此,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只能找到会计核算的实习岗位,学生难以接触到实际工作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必须通过加强在校期间的模拟实习来弥补该环节的缺陷,具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案例教学,一种是ERP沙盘仿真实验。这两种方式都与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活动极为相近,实施得好完全能达到实地实习的效果。
案例教学可让学生接触大量的各种类型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案例,学生自己扮演财务经理角色对案例进行分析,作出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相互间的案例讨论,发现自己的不足,补充修正自己的判断和决策。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锻炼学生面对复杂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作出财务决策的能力。大量的案例教学还能使学生从失败案例中分析失败的根源,避免将来重蹈覆辙,并能从成功案例中学到先进的财务管理经验,逐渐成熟起来。
ERP沙盘仿真实验主要是构建仿真企业环境,模拟真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将实物沙盘和ERP管理软件的全面运用相结合。在ERP实验教学中,让学生直接利用ERP企业管理软件对仿真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利用ERP管理软件将模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经济业务融为一体,实现动态管理、实时控制,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实现企业资源(资金流、物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有效配置与协调。整个实验从财务角度透视了仿真企业的整体运营过程。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学校;财务管理;创新;管理制度
会计学校的财务管理体系随着新的会计制度的实施和各个学校招生力度的扩大已经很难满足学校的发展趋势和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新的会计制度的影响下,促进会计学校财务管理的创新,减少学校成本的无端浪费是会计学校的管理人员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当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管理程度低下。会计学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致使整个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混乱,具体表现在财务管理系统不完善,票据和凭证没有统一的要求。其次是会计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的缺失,许多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不仅没有决策部门,中间的管理监督都没有明确指标,这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对内部人员的监管力度不明确,这样就会造成假账、虚假上报等情况发生。第二,预算管理机制缺失,资金使用混乱。会计学校普遍存在实际支出与使用不合理的现象,这就是因为在会计学校中缺少相关的预算管理机制,在资金使用之前,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已达到支出资金最高利用的目的,避免资金无端浪费,各个部门之间矛盾加剧等情况发生。第三,缺少完善的财务监督体制。会计学校的财务部门也是其监督部门,这样的监管形式让监管变成一纸空文。财务人员职权局限,未能参与到财务活动中,这样就出现了虚假上报等的现象,无端的增加了财务支出,助长了这种违法乱纪行为。会计学校财务监督部门财务人员对于支出资金的运用并没有实质性的掌握,财务报销系统不完善,不能及时进行账目的整理,出现了假账谎报等情况,审计工作也不能及时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资金的增减工作。第四,固定资产的管理不严格。长期以来,国家拨款是会计学校固定资产的主要来源,很多学校都不注重这部分资金的使用效益,问题层出不穷。固定资产入账销账混乱,各部门之间矛盾增加,无端增加办公设备,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流失,入账价值不明确,资金流向不明,各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使得固定资产无端流失。第五,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素质问题。在当前会计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大多数的人员缺乏专业素质,未能及时的增强专业素质,提高自身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在现实的财务管理体系中存在很多的财务管理人员自身专业水平不足,并且安于现状,不主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等现象,另一方面还表现在财务管理人员法律意识薄弱,在自己的工作中出现假账等现象,以公充私满足自己的利益,触犯相关法律法规,对自身工作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不仅不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对于国家出台的政策和相关支持措施也不主动进行了解和学习。对于人员的考核制度不够完善,对于财务人员的考核不及时,对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发展状况,不能及时的协调财务人员的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及时注入新鲜血液。导致专业水平低下,不能满足学校的日常财务管理要求。
二、创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有效实施途径
在新会计制度的影响下,想要快速的解决以上问题,减少会计学校的不合理开支,促进学校更好的发展,只有改变当前的模式才能实现。第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会计学校根据新出台的一系列相关制度法规,结合自身出现的问题,制定出符合自己的财务管理制度,成立相关的财务管理部门,对学校各项财务工作进行有效的进行和管理,对于学校各方面资金的投入和支出有一个明确的账目汇总。明确学校各项财务支出的出处和用途。建立完善的财务报账体系,严格把控报账过程中各加强财务管理监督体制,资金使用可以落到实处,更加促进学校各项方案切实有效的进行。第二,加强财务预算管理。财务预算管理是改变当前学校出现众多问题的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会计学校的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大局势的发展结合自己的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预算管理的内容[1]。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对会计学校重点项目重点支出,整体资金的支出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是会计学校保持正常运行的必要手段,财务预算管理可以科学的支配学校的资金,对学校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有效的进行补救措施,避免了学校出现财政危机。会计学校还应该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对整个实行过程进行强有效的监督,尤其是资金投入较大的项目应该多次进行监察,以确保资金的落实使用和预算的科学合理性。第三,控制成本,加强成本核算。推行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针对目前会计学校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可以推崇事业单位会计部门全责发生制的办法。首先,要坚持这一原则,对成本进行核算,其次,权责发生制可以使会计学校的账目更加明了精准,最后,会计学校应该加强这部分的考核,制定相应的奖励惩罚措施。完善成本预算的标准,使高校成本控制的经济责任与财务管理有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针对固定资产不合理的现象,会计学校可以采取以下形式解决。(1)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结合学校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固定资产的类别和损失方式,科学的制定正确的折旧方法,客观真实的体现会计学校的成本核算,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概率。(2)固定资产来源于多个方面,日常管理中,可以根据来源不同来区分,要有针对性的处理,不能一概而论。固定的资金和资产要有专门的账户,对账入户,明确各方面的资金支出。第四,加强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近年来,随着会计学校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对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也在逐步增加,这其中很多盲目扩大的项目使会计学校面临财务危机,因此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相关规定,并且要求各个学校要有健全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2]。资金的支出与投入要有一个明确的审批和确立流程。选择适合自己的资金来源方向。学校结合自身的财务情况,留出足够的退路,贷款额度范围的把控要在学校财务能力范围之内。提高每个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实现财务管理成本与效益成正比。保证学校能够正常的运行。第五,重视高校财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财务管理人员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主体,应该审时度势的人情自己所处的环境,适应当下发展趋势,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的强化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平。会计学校也应该给财务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通过讲座或者培训课程等形式开展工作。从根本上提高管理人员对风险意识的把控和成本的控制。随着各大会计学校的迅速扩招,会计学校需要面临责任也越来越大,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整理素质水平,不仅可以使教育经费更加合理有效的使用,更促进了社会的长治久安。综上所述,面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机制不合理,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现实情况下会计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的需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会计学校应当快速的改革和创新当前的财务管理模式,对财务管理的内容进行科学有效的改革。对快学校快速的发展和壮大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郎秉花.浅析新会计制度下如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J].中国商贸,2014,1(6):134-135.
1.专业定位不明确
由于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的联系较为紧密,其专业定位在实践中存在两种明显的倾向,一种是偏重于会计学的会计处理能力培养;另一种则是偏重于金融学投融资能力的培养。两种定位都严重忽视了财务管理专业自身的特色,也失去了财务管理作为一个独立专业设置的意义。专业定位不明,专业的特色教育就无从谈起,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将成为无本之木。
2.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由于专业定位不明确,目前许多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基本上是从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取舍。形成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大致上有三大块:会计学方面核心课程: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加成本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加管理会计);财务学方面核心课程: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加财务分析)、高级财务管理;金融学方面核心课程: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投资学等。显然,这种课程结构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要求,但并未突出财务管理专业自身特色。
3.人才实践和后续教育不健全
我国目前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执业资格教育还未形成一个独立的认证体系。与专业定位偏重会计学或金融学相对应,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要么参加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获取相应的初级、中级和高级会计师资格,或者参加全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获取注册会计师资格;要么参加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相应获取一级和二级专业水平认证证书。财务分析师和财务规划师在实践中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概念,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也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企业长期来形成的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的传统思维一直得以延续。这些都极大地妨碍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长远发展。
二、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的比较
(一)专业培养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有扎实的财务专业基础、熟悉财务理论和实务,能在工商、金融、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等单位从事财务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扎实的经济、管理、法律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和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系统掌握金融理论和金融知识,具备金融实务专业技能,能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三个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不同的。财务管理专业应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筹资、投资、资本营运决策与管理等方面的的财务管理能力;会计学专业应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金融学专业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分析方法解决现实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专业课程设置
各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差异主要体现在专业核心课程上,专业核心课程在各专业培养方案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们体现了各专业的教学特色。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以财务管理知识为主,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含成本会计)、财务管理(或公司财务、公司金融)、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财务分析、投资学等;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管理会计(含成本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或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等;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含微观经济、宏观经济)、计量经济学、经济法律概论、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管理学原理、国际经济学、金融学、金融中介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学、国际金融学、公司金融、金融工程学、中央银行学等。显然,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在核心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这反映了三个专业之间的确有较为紧密的联系,但从这三个专业核心课程总体设置上看,恰恰能够体现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
从各校实际看,尽管三个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块设置的环节基本相同,主要包括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专业实验两大部分,但在具体内容和方式上各有特色。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等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两大部分,财务管理模拟实验一般侧重于案例分析,逐渐成熟起来的ERP沙盘仿真实验可使学生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学生通过ERP管理软件在仿真环境下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和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则以会计核算业务为主,会计模拟实验一般包括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操作两个部分。而金融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基本统计分析软件应用,模拟操作主要针对证券投资和银行业务两大领域。三个专业的毕业实习环节通常都根据毕业生未来工作去向,采用顶岗实习的做法。相对而言,会计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对口实习岗位比较容易安排,而财务管理专业因可能涉及到的企业商业机密问题,使学生难以接触到实际工作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必须通过校内模拟实习来弥补该环节的缺陷。
三、建设财务管理专业特色培养模式的思考
(一)明晰专业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水平的根本性要求,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具体路径与模式。赵德武教授认为,社会需求是财务管理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因此,应把新时期理财环境下社会对财务人员技能结构的需求和期望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走访方式获取的结果显示,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技能需求主要反映在综合管理型、决策型以及创新型三个方面(如下图)。因此,我们认为,我国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应当体现这一人才能力的要求。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在本科财务管理教材和教学中,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通常是按照财务管理的知识层次来设置,分初级、中级、高级财务管理。其优点是知识层次性强,便于财务人员自学提高水平;缺点是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之间的划分比较困难,使得各高校在初级、中级、高级财务管理不同层次的内容在衔接上显得比较混乱。如何形成一个体系完整、层次分明、内容科学的课程和教学体系是科学制定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时应着力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国外,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一般按财务管理的内容和培养对象分层次设置,教材编写非常注重案例与实证分析,目前国内不少高校都在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来设置财务管理的专业课程,并直接引进原版教材用于课堂教学。显然,如何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设置财务管理的专业课程、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各高校不仅需要在理论上深入探讨,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规律,以便形成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中仍然还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研究导向与重学术、轻社会服务的不良倾向。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关键是加强校企合作。具体途径主要有:一是青年教师以脱产或半脱产形式到合作企业挂职或顶岗锻炼,定期或不定期到企业考察与实践学习;二是教授以企业顾问身份,定期到合作企业进行财务专题调研和讲学;三是聘请企业财务负责人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讲课或举办专题讲座。
(四)创新教学方法
会计三门课程教学现状各高校均注意到这三门课程内容存在重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对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在教学中的处理也不同。教学实务中大致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一)三门课程均为必修课,课程之间的重复通过教学协调来处理目前,协调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这三门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最普遍的做法是通过教学方式进行协调,即讲授这三门课程的老师通过论证会的形式来确定重复部分的内容归由哪门课来讲授,课时如何分配,并且将论证结果写入人才培养方案。我院会计学系也是将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这三门课程并列作为必修课设置。我院会计学系通过论证先后三次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这三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均是调整课时分配以适应我院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从06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财务管理课时为80学时,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分别为64学时改为09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课时为64学时,管理会计课时为48学时。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学时较多,为64个学时,其中理论课时为50个学时;管理会计学时较少,为48个学时,其中理论课时为40个学时。删除了重复讲授的课时,将节省的学时用于实验教学以更加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但是这种协调是老师们论证的结果,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二)管理会计作为选修课管理会计由于其所对应的学科边界界定不清,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与财务管理大量重复,加上在实务中实用性并不强,有些高校把管理会计设置为选修课,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做为必修课,管理会计作为选修课设置。但是管理会计做为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其重要性将越来越显现出来。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比较前沿的研究都将充实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将会是会计学中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科。学生无论将来去做理论研究还是去做实务都需要掌握《管理会计》,否则知识体系不完整。
(三)将管理会计的内容重新划入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中去,取消管理会计我国的管理会计是从西方引入的。1922年,H·W奎图坦斯在其著作《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中首次明确提出“管理会计”这个名词,也就是说管理会计最早是作为财务管理的入门而提出的。其内容和财务管理严重重复,因此有些高校选择将主要内容并入财务管理中讲授,与成本相关的内容并入成本会计中讲授。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系在1993-1997年之间就取消了管理会计将其并入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但是中国人民大学后来又恢复了管理会计,这充分说明《管理会计》单独成科是必要的。从以上三门课程教学现状我们可以看出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各高校均一致做为必修课开设,而对管理会计的教学,各高校分歧较大。三门课程内容重复的焦点也是在管理会计上。
二、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建议
目前各高校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三门课程的教学处理各不相同。特别对于管理会计这门课程的教学处理上差异较大。我们应该针对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对这三门课程进行因材施教。对于独立院校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三门课程均应开设,它们对人才培养的意义不同。会计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系统地掌握经济学、会计学、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与会计、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具备会计管理、审计监督和法律咨询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审计和经济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针对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在组织这三门课程的教学上应在保证知识结构完整的基础上更加侧重知识的应用性。笔者建议如下:
(一)教材的选择应该尽量选择系列教材或者自编教材目前各高校均注意到了这三门课程之间的重复,因此在编写教材时会主动回避重复的部分,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十一五规划教材中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重复的部分已经过处理,降到最低了。另外,独立院校自编适合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教材应该是独立院校教材建设的发展趋势。现在由于缺乏专门用于独立院校的教材,大部分独立院校均是采用十一五规划教材。这些优秀教材内容较深,不一定符合独立院校学生的实际,而且理论性强,缺乏实用性。
(二)注重电脑知识的应用,以提高相关知识的实用性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三门课程均使用了大量的数量分析方法。数量分析方法对文科的会计学专业学生有一定难度,三本院校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不够扎实。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三门课程的实用性,可考虑结合实际利用电脑来解决数量分析问题。在这三门课程的教学上结合EXCEL表格进行讲解,既可提高学生的电脑水平,又为这三门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奠定基础。目前,这三门课程中涉及的公式实际当中用得不多,很大原因是因为计算复杂导致的管理成本过高,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策略
从客观角度而言,《财务管理》是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课程。当前我国已进入财务管理信息化阶段,《财务管理》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都遭受到各种冲击。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实践对本课程教学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财会专业教师务必将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思想融入《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将该课程的教学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完全融合起来,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财务会计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没有将企业管理信息体系理念作为指导
会计信息化体系与财务管理信息体系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会计信息化体系提供在决策层面有效的会计信息,即内外部的会计报告,财务管理信息体系则会充分借助会计报告信息、企业各项业务信息和金融市场信息,借助会计领域的信息工具开展资金方面的管理、资产方面的管理、预算方面的控制以及成本领域的管理,进行财务层面的分析、财务层面的预测与财务层面的决策,从而最大限度实现企业价值目标的最大化。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绝对不能和会计信息化体系完全割裂开而独自存在,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绝对不能和会计学的教学分开而独自存在。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虽然已指出企业在财务层面的管理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利益最大化,可是却十分缺乏企业在管理信息体系的全局理念,没有把握好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之间的逻辑联系。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设计进程中通常存在局限性的认识,仅是重视企业在理财领域、估价领域与价值领域的创造,却很大程度上轻视了会计学对财务管理学的重要功效。实际上,即使是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所能大面积使用的现金流量模型等方法,也必须借助信息化技术编制成套的预算财务报表的财务预测方法来获取未来现金流量数据。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忽视了借助企业会计报告等会计信息,从而让企业财务管理所制定的决策成为无源之水,最终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没有融入现代化的会计信息技术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日益激烈,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面临诸多问题: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复杂,企业面对纷繁复杂的海量数据让财务领域的决策变得十分困难,所以需要运用新型会计信息技术来进行辅佐。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往往忽略了会计学对财务管理学的基础功效,致使会计信息化技术很难和该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具体而言表现为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通常停留于手工层面的计算、运用相关计算器或者借助Excel构建财务模型来处理相关财务问题的阶段,对于ERP、XBRL、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等新颖的会计信息化技术在财务管理信息化领域所获取的进展往往忽略,最终无法借助信息化的相关工具获取上市企业最新会计领域信息数据进行分析与利用,更加不能教会学生在财务管理实践进程中,面对稍纵即逝的现实与大量的信息时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做出有效的财务决策。
(三)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专业教师会计学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专业教师对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清晰。有些老师将会计学与财务管理课程之间的关系没有认识清楚,有些老师单纯地将财务管理误解为数学方面的计算。对于会计学的不了解、对于会计信息技术的不了解致使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专业教师对于ERP、远程访问、大数据、财务共享服务平台、云计算等会计信息技术的新进展不是很了解,不能利用会计信息技术相关工具在第一时间内获得企业财务管理案例方面的信息,更不能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进展与所面临的现实性问题在第一时间内进行研究,影响了学生系统化地学习《财务管理》课程,也很难调动学生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积极性,最终钳制了学生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举措
(一)进一步转变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思想
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教学理念上务必形成以下观点:彻底摒弃割裂认识财务管理学习的思想,必须从管理信息体系的角度来看待财务管理与会计学之间的关系,构建起会计是一个提供决策有效会计信息的体系,然而财务管理是充分借助外部的相关金融信息、业务信息与相关决策有效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层面体系化的合理认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还必须根据管理信息体系理念,充分认识到会计和财务管理实际上是对整个企业业务领域的信息进行与之相关的确认、记录、计量、报告、分析、决策、预测与操控的体系化过程,进而充分认识到会计与财务学基本的原理、方法与技术领域相关的工具,最终实现企业在价值领域的最大化目标。
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务必要清晰明确,对整个企业价值的评价和价值创造的进程应构建在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对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价格进行综合性判断的根基上。清晰地明确此点之后,就完全能够运用高职院校会计学基本的原理、基本的概念与基本方法,并把它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在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应该将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完成的相关财务报告与相关财务分析作为根基,并在会计提供的决策有功效的信息――会计报告根基上大力开展财务领域的预测与企业领域的价值评估,以此实现企业在价值领域的创造。如此一来不但体现了管理信息体系中会计信息体系与财务管理信息体系在信息生产领域、传递领域、利用领域的连续性,更能借助《财务管理》课程对会计信息利用的教学进程最大限度发挥它推动会计学等先学课程教学的功效。
(二)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引入新颖的会计信息技术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需要进一步继承会计类课程在应用会计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譬如在会计信息化的环境下,相当一部分的财务管理问题都能够借助ERP等企业管理软件的应用来进一步解决,然而会计信息化也能够给《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提供新颖的教学手段与便捷的教学工具。要最大限度借助譬如ERP等企业管理软件、云计算、移动互联、远程访问、XBRL、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等现代化的会计信息技术,提升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的质量。譬如可以在借助EXCEL做NPV方面的计算和EOQ方面的计算,并在构建财务模型的根基上,借助XBRL财务报告工具大力开展对上市企业财报的财务报表分析。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务必引入新颖的会计信息化技术,向广大学生不断展示会计信息化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进程中的运用,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新颖的会计信息技术完成各项常规的财务管理工作,从而让学生在会计信息化手段的支撑下走出课堂,把《财务管理》教学和企业实践中的财务管理实务充分结合起来,最终能够尽快使用将来会计信息化情境下的财务管理工作。
(三)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适合财务管理信息化教学要求的能力
在会计信息化日益发展的环境下,不管是实务界还是理论研究界都不能对此置若罔闻。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师自己必须在管理信息体系理论的指导下,构建起在会计信息化领域开展财务管理的思想,重新打造一个与时俱进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进一步确定新颖独特的教学目的与相关教学内容,运用新颖独特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手段,以此适应财务管理日益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应主动利用XBRL等信息化的财务报告工具,以此解决高职院校会计方面的人才难以去企业实践的困难,进一步指导学生借助XBRL等信息化工具对上市企业的财务报表做财务层面的分析,真正意义上在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大力开展财务预测工作与财务决策工作,并且在第一时间内和实践中的企业财务管理情况密切结合起来,甚至还可借助相关研究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三、结束语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财务管理》课程教师如能根据上述建议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化的水平,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法,定能有效提升《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刘建春(1971-),男,汉族,湖南衡阳,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本科,会计师,主要从事财务会计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一、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学的概念
财务管理学是以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为基础的一门管理科学。管理会计则是属于会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一样,属于会计学的基础学科,虽然会计学从广义上来说也是属于管理科学的一部分,但是,会计学从更大程度上来说是一个信息系统。因此,管理会计也是一个信息系统,它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包括全部成本会计、责任会计在内的管理会计信息。
二、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具体比较
(一)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内容
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有着太多的内容重叠,不仅如此,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在内容上也有交叉和重叠。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在短期经营决策、存货控制以及长期决策、资本预算等内容上是一致的。当然,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之间也有重复的内容,但这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认为管理会计虽然和财务管理有着内容上的重叠,但是它的作用和地位,是不能替代的。
(二)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共性
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的会计学科,处于不断的发展阶段,其理论和方法尚未形成科学的、严密的体系,故国内外专家对其定义不甚一致。但都能概括出:管理会计实际上是管理和会计的精巧结合,管理会计的目的是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管理工作,它通过对不同资产、对外投资、成本、收入、利润及收益分配的管理来实现财务管理职能,也就是说,财务管理是主要涉及资金如何获取、如何有效使用、如何回收与分配的管理工作。
从上述二者的定义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具有相同的管理属性,都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甚至是直接参与企业管理。
(三)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差别
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理论体系都是在吸收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二者发展至今,其不同点也逐渐明显,最根本的区别是:管理会计是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考虑的重点是资金如何高效地物化,还考虑物化后的资源在经营管理中如何以最佳效率进行配置。而且,管理的对象还包括人,它通过责任会计、业绩评价与控制会计实现对人的成功管理;通过有效的激励安排,达到人、岗位、财务的高效搭配,从而达到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目的。而财务管理主要管理资金,考虑的重点是如何以较低的成本筹集资金,如何提高资金运用的效能,关心资金的回收与收益的分配。财务管理是连接企业与外部环境的纽带,它与金融市场的运行密切相关。成功的财务管理是在高度关心金融市场状况及其动态趋势这一前提下,考虑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从而为自身寻求宽松的资金运作空间,并达到企业价值或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的管理活动。
下面我们再详细比较一下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差异,以说明管理会计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1.二者的本质不同
管理会计,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个信息体统,它向企业内部管理当局提供管理信息。管理会计是会计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会计学的本质是一个信息系统,它通过特定的方法,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等)进行鉴定、计量、分类、记录、整理、汇总等方法,最终形成报告,向企业内部或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供其决策使用的财务或非财务信息。通过比较,我们很清楚的看到,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其本质上的差别。管理信息是为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可以作为财务管理进行管理活动的依据。
2.二者的目标不同
管理会计是适应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提供管理信息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最终目标,管理会计必须实现“向各级管理部门提供各种管理信息”这一基本目标。
3.二者对象不同
(1)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不同
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是包括资金运动在内的所有的经济活动;而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企业的资金运动及财务关系。
(2)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服务对象不同
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是信息反馈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使管理者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财务管理本身就是一个管理层,是决策者。
(3)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主体不同
管理会计的主体,可以是整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的一个部门,一个车间,一个班组,甚至是一个个人都有可能,既可以是整个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也可以是只针对全过程中的某一个具体环节,均以不同的目标需要而定;而财务管理是以整个企业为核算主体,来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
(4)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所协调的关系也不同
管理会计需要协调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关系、人和物的关系、管理者预备管理者的关系等。而财务管理主要协调的是所有者、债权人及国家之间的关系。财务管理需要协调财务关系。即企业与投资者、受资者、债权人、债务人、政府部门、内部各单位及员工之间的关系。
4.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假设不同
管理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对那些未经确切认识和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事务和会计事项,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和趋势所作出的合乎情理的判断和解释,它对于架构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财务管理假设说明财务管理的发展基础和产生原因,它是联系财务管理的本质、目标、要素、程序和方法等理论要素的中介。
5.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原则不同
长期以来,管理会计常常被误解为高等数学方法和模型的简单堆砌,因此根本不需要准则指导或者与财务会计共用一套准则体系。实际上,管理会计的综合性及系统性决定了它必须有恰当的准则来规范,同时它与财务会计的区别又决定了它不能全盘照搬财务会计准则,因此,对管理会计原则的讨论就成为必要。财务管理原则是财务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从财务管理实践中概括出来的体现财务活动规律性的行为规范。
通过对比不难看出,管理会计的原则、财务管理的原则中,除了货币时间价值原则和投资风险报酬原则基本相同外,其他原则各不相同,有的甚至恰恰相反,比如,管理会计要求精确可靠,而财务管理则要求适度宽松。显然,二者的研究对象以及目标各有差别,应遵循的原则自然会不相同。
6.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内容以及所运用的方法不同
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在内容上虽有交叉,但是绝大部分还是不同的。现代管理会计包括预测决策会计、规划控制会计和责任会计三项基本内容。而财务管理的重点起初是研究和分析公司的成立、证券的发行及公司合并等有关法律性事务,为企业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及利润分配的管理服务。
在研究方法上,二者还是有明显的差异的。主要表现在:管理会计主要运用成本-效益分析、预测分析、经营决策分析、预算编制、成本控制、责任会计以及业绩评价控制等方法。而财务管理主要运用的是时间价值分析、风险价值分析、财务比率分析、资产日常管理及股利政策等方法。
7.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工作环境不同
管理会计主要着眼于企业生产的直接经营环境。而财务管理主要涉及并注意的是金融市场、国家宏观调控等外部环境的变化。总体上来说,管理会计主要涉及企业内部管理,一般不涉及外部环境,而财务管理的研究范围不但涉及企业内部,而且更多的要涉及到外部环境诸方面。
8.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职能不同
管理会计的职能是计划、评价、控制、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报告。向有关管理层汇报管理工作的进行情况和结果,是信息反馈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使管理者进行有效的控制。从目前看,管理会计提交报告的对象,不局限于企业内部和管理层,也向企业外部有关方面提供适当的管理会计报告。
关键词: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教材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知识体系也受到了较大影响。构成经济信息系统重要部分的会计与财务系统的作用日益重要,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原有会计与财务管理教学知识体系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经济类专业学生毕业后无论在企业还是政府与非盈利组织工作,都需要懂得会计与财务知识。新的环境下如何对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进行再组织十分必要。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应用于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模块的教学时间受到限制,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应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知识体系成为研究的关键。如何对这些非会计专业学生实施会计教育,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我校非会计类专业会计学课程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阶段:1993年以前,课程建设的起步和初始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已形成共识,我校管理类专业也开设了会计课程。与当时按行业制订会计制度的会计法规制度体系相适应,参照其他高校的做法,管理类专业开设了《会计学基础》和《商业会计》课程。这些课程教学内容总体上虽然与会计专业相关课程类似,但已开始探索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规律。1993年~1999年,课程的规范化建设和发展阶段。1993年我国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取消了按行业和所有制制订的会计制度,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并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各高校开始改变以前按行业和所有制会计课程设置方法,重新构建会计课程体系。我校管理类专业也对原《会计学基础》和《商业会计》课程进行整合开设了《会计学》课程。课程组对管理类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开展研究,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制订了课程教学大纲,编写并公开出版了适应新会计制度内容的《新编会计学》教材,1996年课程组教师开始编制了会计学课程的考试题库,并开始由题库命题实行教考分离。2000年至今,面向全校经济类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课程的完善和成熟阶段。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将会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和其他有关专业的主要课程。我校各经济管理类和理工类等各本科专业(除个别特殊专业外)都开设了会计学课程,会计学课程成为学校的基础课程。课程组积极加强课程建设,继续加强教学内容改革,构建了一套区别于会计专业的以资金流和信息流为主线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结合会计教学内容改革和会计制度改革对原《会计学》进行了修改并编写相配套的《会计学习题集》;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实行“讲一、练二、读三”,结合传统教学方法普遍开展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制作了完整的多媒体课件,推广应用多媒体教学。在考试方面,对考试题库进行了两次修改,常年坚持教考分离,提高了考试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高素质教师充实本课程的教学队伍。课程建设进入了较为成熟的阶段。
二、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再组织研究
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专业课程所涵盖的内容:会计学专业导论、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会计信息系统、国际会计等。上述课程根据其使用者与作用通常分成以下知识体系:以对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为核心的财务会计体系,包括会计学专业导论、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国际会计等;以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与决策为核心的管理会计体系,包括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以对企业理财为主体,以风险与收益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体系:包括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主要包括五类18个专业,这些专业对会计与财务管理知道体系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是不同的。经过研究,将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模块体系分成两个层次:一是管理基础层,设置“会计学”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分析与企业业绩评价、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的主要内容。该课程包括了原有三个方面知识体系的基础部分,以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分析、决策为主线,阐述会计与财务的基本理论、方法。提供了认识、核算企业经济活动、看懂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知识基础与技能。该课程适用于经济类(非会计学)各专业;二是工商管理提高层,设置决策与控制会计、财务管理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学、证券投资等课程的主要内容。该部分以对经济活动的决策与控制为主线,阐述会计与财务应用在企业内部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筹资、投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经济类(工商管理类非会计)各专业可在学习会计学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本课程。将会计与财务知识体系划分为两个层次,重新组织设置课程,与改革前只开设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两门课程相比更广阔地包括会计与财务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使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科学合理。
三、网络环境下会计学课程改革
新设置会计学课程包括会计学专业的多门课程的重要内容,而其学时数受到限制,所以必须对会计学教学进行改革。提炼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工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增加课后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提供多种辅导学生学习手段是课程改革的重点。
(一)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学时根据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我们认识到该课程的内容既不应是《初级会计学》的照搬,也不应是对《初级会计学》和《中级会计学》的简单组合,而应是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设计和整合:第一部分为会计基础理论,主要讲述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和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复式记账、会计循环等;第二部分为会计业务核算,以会计报表中会计要素为主线对各类企业通用、典型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第三部分为会计报表与分析,主要介绍会计报表各项目的含义、会计报表的结构、会计报表的阅读与分析等。具体的数学内容与学时的安排见(表1)。
(二)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为保证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其专业课程教学目的,进一步提炼会计学的教学内容与重点,主要采取如下组织方式:一是课程总体教学内容的统一性。按照教学内容体系编写会计学课程教学大纲,组织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教材和配套习题集;二是各专业具体教学
内容的针对性。每学期教师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教学大纲要求具体组织教学内容,并填写教学日历(即教学计划表)。教师在具体组织教学时,授课重点与实例、讨论案例都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紧密,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保证了教学目的的实现;三是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近年来,我国会计制度变化较大,教师经常以教研活动的形式结合财会新动态开展教学内容的讨论,以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会计兴趣和自主学习会计扩充性资料的能力,使教学内容除基础会计学与财务会计的内容之外,还涉及成本会计、财务报告的分析与利用、企业业绩评价等内容。并且更加注重为决策服务的观念,吸取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会计学教材的精华,使教学内容与国际相协调。在教学内容组织上采取课堂教学、模拟实验和教学网站辅助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通过模拟操作,增加对会计实务的感性认识,同时可以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通过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改进了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除了开展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外,针对会计学课程教学时数较少,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程教学安排上坚持实行教师课堂上精讲、学生课外多练、多读,在课程内容的教学安排上做到“讲一、练二、读三”,教师在课堂上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重点讲会计思想、原则和主要方法。课后自学增加学生课后作业量,通过结合本课程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安排部分教学内容、提商性内容和扩展性内容由学生自学,教师对课后作业全面批改检查,学生自学后撰写的案例分析报告和小论文,采用上课提问直接讨论、课外小组讨论和课堂集中等多种形式组织讨论。构建了会计学电子学习网站,完善了电子教案与多媒体教学课件,丰富了网络教学实验手段,增加了学生学习习题库与考试试题库。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提升与拓展、案例分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了学习材料与途径。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置了智能答疑与利用互联网会议交互系统开展网络会议式的集体答疑系统,可以快速方便地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四)教学实验与实践环节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保质保量地实施实践教学环节,我校不仅在校内建立会计教学模拟实验室,而且与社会企业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建立会计生产教学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会计动手与操作能力。通过教学实验环节研究,进一步完善了网络实验系统,并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资本市场信息,更好地利用互联网信息分析实验的结果。
四、现代教育技术在会计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一)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导一主体一主线”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充分总结国内外先进的学习理论,在研究了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分析会计、财务课程利用多媒体教学其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体系内容的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与会计、财务知识课程加以整合,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教学案例、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以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学习环境”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三位一体”探究式教学模式。基于信息技术的会计、财务知识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网上测试――课堂小结。基于信息技术的会计、财务知识协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以学习共同体为主要载体的网上协作探究式模式,主要包括:竞争、辩论、协同、伙伴、角色扮演等模式;网上协作的主要途径有人机协作、学生协作、师生协作等途经。基于信息技术的会计、财务知识完全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步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与科研能力为宗旨,以学生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会计、财务知识完全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提供选题一确定课题一组成课题组一实施研究一撰写报告一交流研讨一成果鉴定。
(二)组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平台系统组建的教学平台系统主要为了便于以后课程的管理、维护更新、信息、远程控制等功能和管理学院整个教学网络各个频道栏目的整合。其运行核心包括“教学动态”、“学前导读”、“教学内容”、“练习测试”、“网络实验”、“师生交互”、“提升与拓展相关资料”等。这些板块的设计是将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网络会议答疑系统、智能答疑系统、网络论坛交流系统、网络练习测验系统、网络实验等引入教学,并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提升与拓展资料,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钻研自学能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与良好的学习环境条件,将课堂学习与自学、理论学习与网络模拟实验、习题练习与提升及拓展学习课外读物结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克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所带来的局限。会计学网络课程栏目设置和功能说明见(表2)。
五、教学改革创新分析
(一)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再组织创新将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模块体系分成管理基础层与工商管理提高层二个层次。分别重新设置“会计学”与“决策与控制会计”、“财务管理”课程。与改革前只开设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两门课程相比更多地包含了会计与财务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使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科学与合理。
(二)教材及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为了更彻底地贯彻为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服务的目标,经过立项研究,确定本课程的内容除会计学原理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内容外,还包括财务报告分析与企业业绩评价等内容。并且更加注重市场经济中企业是主体,会计必须满足企业经济决策的需求为经济决策服务的观念。吸取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会计学教材的精华,使教学内容与国际相协调更好地满足了培养经济(非会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需求。
(三)教学改革思路的创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会计、财务知识课程加以整合,重塑会计、财务知识教学结构。以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认知工具理论、学习环境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培养能力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四)教学环境的创新由单一的“传统封闭型环境转变为多样化的多媒体网络开放型环境。开拓新的教育空间体现于:在教学上突破简单的演示型模式,体现知识的意义构建过程;在师生交互上,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构建;在学习资源上,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创造有效的学习情境;在学习体系上,实现教学环境的超链接结构,启发学生的联想规律;在系统架构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内容组织上,考虑学科的内容特点,体现学科的教育规律。
(五)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由单一的教师评价方式转变为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以学习共同体为主要载体的网上协作探究式模式有竞争、辩论、协同、伙伴、角色扮演等,学生参与其中或相互竞争或积极协作,可以从多方面了解到相互的学习状况,找出学习环节中的差距来加以改进。
彭韶兵教授1984年毕业于湖南财经学院工业经济系工业会计专业本科,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学方向硕士研究生,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师从我国著名财务学家郭复初教授,攻读财务方向博士研究生,2001年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年晋升为教授。
彭韶兵教授1987年起任教于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长期奋斗在财务与会计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第一线。他的教学层次包括本科、硕士研究生、MPAcc、MBA、博士研究生。他主编、参编《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教材9项,担任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财务管理》教材主编,其编著的《会计学》教材获教育部2002年优秀教材二等奖。
彭韶兵教授潜心研究,治学严谨,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突出的财务研究方向,丰厚的科学研究成果。他长期致力于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资本市场与公司财务领域的科学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资本市场财务与会计、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财务与会计基本理论。彭韶兵教授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9项,并分获省部级、学会等优秀科研成果奖20余项。
关键词: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内容重叠;现代性大会计学科
一、引言
目前,学术界对于经济学、管理学内容重叠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其中,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成本会计(Cost accounting)三学科之间也确实存在部分内容重叠问题。好比一团迷雾,环绕在我们的周围。
二、三学科内容的重叠
将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三学科本质、对象、作用等进行比较,不难看出三学科之间存在部分内容的重叠。
(一)从本质上进行比较
财务管理是企业为实现既定目标,对生产过程中所需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以及贯穿于全过程的预测、决策、计划、分析、控制进行全面管理的活动,其核心是对资金及其运动进行有效管理,其本质是一种理。管理会计以现代经营管理学为理论基础,广泛利用会计部门提供的会计信息和其他部门提供的经济信息,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产生出许多新的管理会计信息,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并直接参与经营管理。成本会计是指为了求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产费用的会计。成本会计的本质是在会计环境的作用下,配合企业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为企业内部管理当局从事有效的生产经营规划和控制及业绩评价提供所需的各方面成本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的一个信息系统。
(二)从对象上进行比较
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企业资金运行系统,包括筹资系统、投资系统、资金运用系统和收益分配系统。管理会计的对象是现金流动。成本会计的对象是生产经营业务成本、有关的期间费用和各种专项成本。
(三)从作用上进行比较
财务管理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于一身,以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活动,并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管理会计的主要作用有成本性态分析、成本-业务量-利润分析、投资决策。成本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到优化结构,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从而提高企业效益的作用。
三、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的学科层次
要解决三学科之间内容重叠的问题,必须弄懂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概念的从属关系,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分别属于不同层次学科。
(一)财务管理属于第一层次,它与会计学是两门并列的学科
二者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密切联系,但在本质、对象上均不相同。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而会计学则从事的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汇总报告,它的目的是向使用者提供用以决策的信息,这些信息须要考虑到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需要。就区别不同学科的两个基本因素来看,财务管理与会计学是存在明显区别的。正因为如此,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财务管理与会计学并列列示在管理学下,为两学科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管理会计属于第二层次,它与财务会计组成会计学的两大分支
管理会计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第一次世纪大战后美国许多企业中推行,科学管理之父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在20世纪初发明的一套科学管理方法,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之一,即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为了配合科学管理“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等方法开始引进到会计中来,成为成本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有学者提出了“管理的会计”这个词汇,并主张将管理的重心放在加强内部管理上,但当时没有受到会计界的普遍重视。到了20世纪40年代,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应付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广泛实行职能管理与行为科学管理,借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扩大企业利润。与此相适应,“责任会计”与“成本-业务量-利润分析”等专门方法也应运而生,并加入到原有的会计方法体系中来。1952年会计学会年会上正式通过了“管理会计”这个名词,标志着管理会计正式形成。于是,传统会计被称为“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是指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事实已经证明,管理会计的确是作为一个与财务会计相异的学科发展起来的。
(三)成本会计属于第三层次,它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随着英国产业革命完成,会计人员为了满足企业管理上的需要,起初是在会计账簿之外,用统计的方法来计算成本。此时,成本会计出现了萌芽。20世纪初以Frederick Winslow Taylor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对成本会计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标准成本法的出现使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管理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本会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随着管理现代化,运筹学、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各种科学技术成就在成本会计中得到广泛应用,从而使成本会计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成本会计发展重点已由如何对成本进行事中控制、事后计算和分析转移到如何预测、决策和规划成本,形成了新型的以管理为主的现代成本会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脑技术的进步,生产方式的改变,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性竞争的加剧,大大改变了产品成本结构与市场竞争模式。成本管理的视角应由单纯的生产经营过程管理和重股东财富,扩展到与顾客需求及利益直接相关的、包括产品设计和产品使用环节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更加关注产品的顾客可察觉价值;同时要求企业更加注重内部组织管理,尽可能地消除各种增加顾客价值的内耗,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成本会计作为一种管理经济的活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由于现代成本会计与管理紧密结合,因此,它实际上包括了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部门成本的多项信息,这些信息既为财务会计提供资料,又为管理会计提供资料。其中,成本核算的结果要用于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并且成本的形成、积累和结转的整个程序要纳入以复式记账为基础的财务会计框架中,由此,成本核算部分被公认为财务会计的七种专业方法之一。而根据成本数据所进行的成本核算、成本计划与成本控制、成本报表与成本分析内容,是为企业管理当局内部决策提供依据以及对内部人员进行业绩评价,显然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
四、构建现代大会计学科观
在此,笔者并不认为这种严格划分学科界限,使之泾渭分明的做法就会促进各学科自我完善的纵向研究。相反,三学科都可以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努力构建现代性的大会计学科观:各学科沿着其研究领域的方向,与时俱进的发展。
(一)从学科发展角度看
变革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生活的主旋律,财会学科与管理工作也不例外。这些年来财会学科的发展有一个明显特点:每门课程的“外延”不断扩张,以致课程之间“边界”越来越模糊;各门课程的“内涵”也处于经常变化与调整之中;从财会实践层面分析,财会专业工作也在“管理整合”的浪潮中走向趋同或交叉。我们在感叹这种快速变革与整合的同时,也必须保持应有的专业理性:一门管理科学或者一种管理活动如果没有明确的“内涵”和清晰的“外延”,对于崇尚“权责到位、岗位明确、流程清晰”的管理科学来说这是个致命的问题。需要我们对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三学科的关系和实践整合进行分析、探讨。“会计学作为管理学的分支,其内容将不断地扩大、延伸,其独立性相对地缩小,而更体现出它与其他经济管理学科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杨纪琬,1999)。但是,目前学术界由于传统的“隔行如隔山”的小学科观影响,人们的视野却常常被专业分工局限和单学科思想束缚,只囿于自己研究范围中,对相关学科知识知之甚少或是漠不关心,甚至有一些专家片面强调本学科的重要性,而排斥其他学科的存在。这与我们迎接未来“交叉科学”的时代趋势是不相适应的,只能是使三学科发展之路越走越窄。
(二)从教育目标角度来看
会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会计人才,尤其是具备各方面知识的通才。衡量会计教育的质量水准,并不在于看学生是否记起是从哪本教材所学内容,而是看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否学以致用,特别是在各种情况下随机应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余秉坚说得好:“会计教育的内容,应当跳出旧有课程结构的束缚,扩宽知识面,更多地培养复合型人才。”西方国家很多高校本科教学的专业设置,就是将财务管理、会计学与金融学有机结合起来设置复合专业,从而体现出其教育体制对市场需求的高度适应,这一点值得借鉴。因而,学生学习会计课程,应以“学以致用”为根本,而不必拘泥于是从哪门课程中学来的;教师教授会计课程,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不必拘泥于教材。
五、结束语
为此,大家不必再纠缠于三学科之间重叠内容的归属。相反,应更多地鼓励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这样更有利于各学科的良性发展。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不可避免的内容重叠问题,学校和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只要我们树立现代性的大会计学科观,就一定会迎来会计学科发展和会计教育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Z].1998.
2、徐春立,苑泽明.财务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余绪缨.管理会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唐・R.汉森,玛丽安・M.莫文.管理会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颜敏.管理会计学[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6、(美)米切尔・马赫.成本会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7、罗飞.成本会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田霞.成本会计[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5.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专业定位;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教学模式
自199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财务管理被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以来,许多本科院校陆续开设了这一专业。但作为高职院校,开设这一专业的院校不多,时间也不长,对于该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及教材建设等问题仍存在困惑和争议。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关于专业定位
把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于管理学还是经济学,近年来争论颇多,莫衷一是。在国外,通常把这一专业设在管理学下的金融院(系);在我国,这一专业却往往在管理学和经济学之间摇摆,有的设在经济学下的金融院(系),但更多的是设在管理学下的会计院(系)。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则基本上设在会计系或经管系下。
在财务管理学尚未独立之前,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西方财务理论界认为,金融经济学由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和公司理财学三部分组成,从理论渊源上认定了财务管理属于金融学的一个分支。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财务管理学游离于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管理学等学科之中。在1992年11月《企业财务通则》前后,我国的企业还很少涉及财务问题。当时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财务管理与会计之间的关系认识也不清晰,更谈不上研究财务管理与金融学之间的关系,流行的依然是将财务管理纳入在会计之内的“大会计观”,财务管理自然只作为会计专业的一门课程,研究企业资金运动,为计划经济下的企业理财服务。1998年,中国教育部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把财务管理作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规定为一个独立专业,这标志着财务管理专业从会计学专业中分离出来,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而另立门户。
二、关于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对于任何专业来讲都是极为重要的。由于财务管理长期置于会计学专业之下,致使我国许多高校在财务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之间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错误认识。虽然目前已经将财务管理专业独立出来,但其培养目标却始终是模糊和混沌的,更多的还是套用会计学专业的教育目标。
现在较为统一的认识是,本科阶段与硕士阶段的财务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方面可以基本保持一致,即致力于基本财务观念和理财技术的训练,以培养一流的CFO为直接目标。博士阶段的财务管理专业则应以学术研究为基本导向,致力于对财务理论发展的推进。但是,对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目前还存在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区分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使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特色。
高职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一个独立的体系,它更强调学生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扎实的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以及法律、会计、金融理论基础等相关学科知识,能够胜任各类工商企业、证券和金融机构的财务分析、决策、规划与控制工作以及资本市场运营的组织工作的管理型、应用型的中级财务管理人才。
三、关于课程设置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可根据其学科范畴,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的原则构建成三个层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厚基础”是指设置的公共基础课不仅能承前(与高中课程的衔接),而且要启后(为后续专业课打基础),旨在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缜密分析和运用数据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财经应用文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其课程内容主要包含大学语文、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财经应用文、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计算机基础、心理学、体育等。
“宽口径”是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设置要考虑培养的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结构上不能过分单一,既要精通所学的专业知识,又要能很好地理解其他相关的经济管理活动。具体地说,财务管理专业应以金融学为理论基础,以会计学为商业语言,以管理学为工具或手段,以满足执业需要为目的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其中专业基础课主要包含经济学、管理学、财政与金融、经济法、税法、基础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统计学基础等。专业核心课主要包含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学原理、中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学、金融市场概论、投资学、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等。
“强技能”则集中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无论是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在课程设置上都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公共基础课的教育目标应使学生达到四个一:培养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能写一手好文章(主要是财经应用文)、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拥有一副强健的体魄。专业课的课程设置还应有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财务管理专业见习、专业实训和专业实习、会计综合模拟实习(手工、电算化两部分)、上市公司财务分析专题等。
四、关于教学模式
(一)注重理论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是当前财务管理教学中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目前,一谈到高职教育,特别强调的就是“压缩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受此影响,有的教师为自己的理论深化有可能脱离实际而疑惑,也有的教师既无勇气详细地讲授财务管理理论,又无能力将理论融入实践,从而导致当前财务管理理论课堂讲授的徘徊与心虚状态。虽然高职教育的重点不在理论研究,但是绝对不能忽视理论教学而单纯地强调实践教学。理论对于实践而言,其作用就在于为实践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个框架、一个原理或一个思想。同时,理论教学还能为高职毕业生以后备考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中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实践教学
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立了手工模拟实验室、财务软件实验机房,有的甚至还有ERP实验中心,这些都是保证财务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必备条件。但目前大部分实践教学的内容仍局限于财务会计,与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活动差距太大。因此,学生在完成会计综合模拟实习外,还应走进企业进行实地见习或顶岗实习,进一步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在实践教学中,可实行实验、实训和实习的方式,以此加深学生对财务管理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整合相关课程
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具有极强的边缘性和交叉性,如何解决财务管理学与管理会计学和成本管理学交叉重复的问题,同样是极其重要的。由于管理会计学既无研究的特定对象,又同样是资金、成本的决策、计划和控制问题,因此,管理会计学就显得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将管理会计学中的资金时间价值、投资决策、存货决策、全面预算和责任会计等内容纳入财务管理学,其他内容(如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管理等)均可并入成本管理学。
五、关于教材建设
目前,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尚无一套自成体系、前后呼应的财务管理教材。现在使用的教材,大多是本科教材的翻版或是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的复印件,既面面俱到,又毫无特色。所以,为使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教材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要认真组织制订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教材建设目标。教材建设的原则就是既要有别于本科教材,又要充分体现财务管理课程的精髓。笔者认为,必须改变目前财务管理教材内容混杂的局面,将其一分为二,分别编写财务管理学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有条件的学校和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酌情编写并讲解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教材可选用通俗易懂的“十一五”规划教材,财务管理案例教材也可选用较为全面介绍中外企业财务管理成败典型案例的、社会认可度较高的教材。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5(12).
[2] 向德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3(3).
[3] 李志斌.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创新[J].财会月刊(理论),2008(10).
[4] 章铁生,席彦群.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5] 朱丹丹.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构想[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
自199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财务管理被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以来,许多本科院校陆续开设了这一专业。但作为高职院校,开设这一专业的院校不多,时间也不长,对于该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及教材建设等问题仍存在困惑和争议。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关于专业定位
把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于管理学还是经济学,近年来争论颇多,莫衷一是。在国外,通常把这一专业设在管理学下的金融院(系);在我国,这一专业却往往在管理学和经济学之间摇摆,有的设在经济学下的金融院(系),但更多的是设在管理学下的会计院(系)。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则基本上设在会计系或经管系下。
在财务管理学尚未独立之前,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西方财务理论界认为,金融经济学由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和公司理财学三部分组成,从理论渊源上认定了财务管理属于金融学的一个分支。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财务管理学游离于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管理学等学科之中。在1992年11月《企业财务通则》前后,我国的企业还很少涉及财务问题。当时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财务管理与会计之间的关系认识也不清晰,更谈不上研究财务管理与金融学之间的关系,流行的依然是将财务管理纳入在会计之内的“大会计观”,财务管理自然只作为会计专业的一门课程,研究企业资金运动,为计划经济下的企业理财服务。1998年,中国教育部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把财务管理作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规定为一个独立专业,这标志着财务管理专业从会计学专业中分离出来,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而另立门户。
二、关于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对于任何专业来讲都是极为重要的。由于财务管理长期置于会计学专业之下,致使我国许多高校在财务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之间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错误认识。虽然目前已经将财务管理专业独立出来,但其培养目标却始终是模糊和混沌的,更多的还是套用会计学专业的教育目标。
现在较为统一的认识是,本科阶段与硕士阶段的财务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方面可以基本保持一致,即致力于基本财务观念和理财技术的训练,以培养一流的CFO为直接目标。博士阶段的财务管理专业则应以学术研究为基本导向,致力于对财务理论发展的推进。但是,对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目前还存在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区分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使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特色。
高职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一个独立的体系,它更强调学生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扎实的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以及法律、会计、金融理论基础等相关学科知识,能够胜任各类工商企业、证券和金融机构的财务分析、决策、规划与控制工作以及资本市场运营的组织工作的管理型、应用型的中级财务管理人才。
三、关于课程设置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可根据其学科范畴,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的原则构建成三个层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厚基础”是指设置的公共基础课不仅能承前(与高中课程的衔接),而且要启后(为后续专业课打基础),旨在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缜密分析和运用数据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财经应用文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其课程内容主要包含大学语文、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财经应用文、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计算机基础、心理学、体育等。
“宽口径”是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设置要考虑培养的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结构上不能过分单一,既要精通所学的专业知识,又要能很好地理解其他相关的经济管理活动。具体地说,财务管理专业应以金融学为理论基础,以会计学为商业语言,以管理学为工具或手段,以满足执业需要为目的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其中专业基础课主要包含经济学、管理学、财政与金融、经济法、税法、基础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统计学基础等。专业核心课主要包含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学原理、中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学、金融市场概论、投资学、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等。
“强技能”则集中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无论是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在课程设置上都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公共基础课的教育目标应使学生达到四个一:培养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能写一手好文章(主要是财经应用文)、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拥有一副强健的体魄。专业课的课程设置还应有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财务管理专业见习、专业实训和专业实习、会计综合模拟实习(手工、电算化两部分)、上市公司财务分析专题等。
四、关于教学模式
(一)注重理论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是当前财务管理教学中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目前,一谈到高职教育,特别强调的就是“压缩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受此影响,有的教师为自己的理论深化有可能脱离实际而疑惑,也有的教师既无勇气详细地讲授财务管理理论,又无能力将理论融入实践,从而导致当前财务管理理论课堂讲授的徘徊与心虚状态。虽然高职教育的重点不在理论研究,但是绝对不能忽视理论教学而单纯地强调实践教学。理论对于实践而言,其作用就在于为实践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个框架、一个原理或一个思想。同时,理论教学还能为高职毕业生以后备考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中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实践教学
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立了手工模拟实验室、财务软件实验机房,有的甚至还有ERP实验中心,这些都是保证财务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必备条件。但目前大部分实践教学的内容仍局限于财务会计,与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活动差距太大。因此,学生在完成会计综合模拟实习外,还应走进企业进行实地见习或顶岗实习,进一步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在实践教学中,可实行实验、实训和实习的方式,以此加深学生对财务管理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整合相关课程
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具有极强的边缘性和交叉性,如何解决财务管理学与管理会计学和成本管理学交叉重复的问题,同样是极其重要的。由于管理会计学既无研究的特定对象,又同样是资金、成本的决策、计划和控制问题,因此,管理会计学就显得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将管理会计学中的资金时间价值、投资决策、存货决策、全面预算和责任会计等内容纳入财务管理学,其他内容(如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管理等)均可并入成本管理学。
五、关于教材建设
目前,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尚无一套自成体系、前后呼应的财务管理教材。现在使用的教材,大多是本科教材的翻版或是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的复印件,既面面俱到,又毫无特色。所以,为使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教材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要认真组织制订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教材建设目标。教材建设的原则就是既要有别于本科教材,又要充分体现财务管理课程的精髓。笔者认为,必须改变目前财务管理教材内容混杂的局面,将其一分为二,分别编写财务管理学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有条件的学校和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酌情编写并讲解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教材可选用通俗易懂的“十一五”规划教材,财务管理案例教材也可选用较为全面介绍中外企业财务管理成败典型案例的、社会认可度较高的教材。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5(12).
[2]向德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3(3).
[3]李志斌.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创新[J].财会月刊(理论),2008(10).
[4]章铁生,席彦群.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5]朱丹丹.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构想[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