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体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正在进入以强化内涵,提高质量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时期。全体教师的目标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是全体社会期盼的。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在国家层面科学规划、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扎实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
一、探索教育理念,调整专业设置
要适应现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现代职业教育必不可少,同时现代职业教育也是培养生产服务一线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部为了更好的发展职业教育,出台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在国家层面科学规划、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扎实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同时,教育部还组织了力量对中等职业学校目录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于2010年颁布实施。新的目录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努力:第一,适应产业发展的趋势,增设了85个相关的专业,增加了民族文化的相关专业。第二,根据社会岗位的实际需求,调整了部分专业名称。第三,明确专业和专业培养方法和职业岗位的关系,新目录在专业名称后列举了“专业(技能)方向”和“对应职业(岗位)”。这些调整受到了学生,家长,老师和企事业单位的一致好评。除了更新目录之外,对教材以及教学方法同样需要及时更新。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的方法;同时教育部也积极开展关于挑选改革创新教材,选出具有示范意义的教材供职业教育使用。
二、规范行业指导,推进校企合作
职业技术学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在培育学生方面是以走向以后工作岗位为主。所以,要积极提升行业部门和行业组织在指导职业教育方面的能力,并且形成长效机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健全行业指导,在对原来行业指导委进行重组的同时,多增加了10个指导委。并且成立了部分专业类,信息化教学和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第二,创新产教对话机制,教育部与有关行业部门联合举办了30多次全国性的产教对话活动,基本形成了政府搭台,产教对话,校企合作的良好局面。同时,动员企业和社会资源参与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各地职业院校要密切联系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推动专业与社会岗位的有效对接。各职业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和能力,帮助发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推动企业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企业参与制定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建设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增强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三、深化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目标就是要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职业教育课程本质不断深化,加快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确立能力本位的理念。要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除了要改善办学的条件,教育资源的投入之外,关键是要激发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活力。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强化行业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还提出了“要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这就意味着在促进职业技术办学方面,政府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不必要的一些评估工作,职业院校要加强学生的教育工作和自身的改革工作,从而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四、坚持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方式
就当前来说,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还存在衔接沟通不畅,对公共基础课程不够重视,不注重职业精神和技能的融合问题。我们不仅要解决好职业教育“断头”的问题,要推进职业教育内部不同层级之间的融合。要做好学生的工作时间,培训和学历教育间的互通转化。同时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职业学校要开齐,开足德育、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与健康、艺术、计算机等等课程。在保障学生们能够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还要保障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表现更为突出。除此之外,还要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在一个职业中,有突出的职业技能固然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还要有高尚的职业精神。要积极探索有效的途径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精神的培育。利用好学生们的实习阶段,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同时,教师要发挥好榜样作用,给学生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理想抱负。加强对职业的认同和理解。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在高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要彰显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树立职业教育的世界品牌,要实现立德树人,就一定要注重教育、培育、化育三个方面。强化文化基础的教育教学,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人才成长的实践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育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入优秀的文化,推动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相信在这“三育”的共同作用下,可以不断提高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术蕊.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学,2013(04):10-11.
[2]代祖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其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2.
[3]席冬梅.筑牢职业教育发展之根基——专家解读《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2):22-23.
[4]李胜利.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72-73.
2014年3月25日,教育部在京召开2014年度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以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主题,就职成教战线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深化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改革创新做出部署。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2013年,职成教战线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特别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的部署和要求,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继续教育创新发展。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建设、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升保障水平、探索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积极推进继续教育重点突破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会议强调,贯彻落实好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牢固确立现代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发挥好政府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为广大青年人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让职业教育为x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要把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改革置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综合改革大局中加以谋划,系统设计制度体系,为深化改革提供有力保障。要更加注重提升现代职业教育治理能力,提高其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就业创业的能力和水平。
会议要求,2014年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人力资源强国、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落实好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各项部署,推动地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抓好职业教育关键制度建设,大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具有职教特点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经费投入机制,促进农村、西部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扩大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创新,推动开放大学创新发展和电大系统转型升级。会议还就提升行业指导能力提出了要求。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山东省教育厅、湖南省教育厅、全国民政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山西省贸易学校、国家开放大学等8个单位做了大会发言。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有关社会团体,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代表在主会场或分会场参加会议。
>> 浅谈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新形势下提升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效能的策略研究 促进督导专业化建设,提升高职院校教育质量 关于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检验标准的探索 关于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思考 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 浅析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成本的控制途径 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标准设计与开发 大数据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质量研究 浅议本科院校教育质量的优化 ISO9000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在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的应用 高职院校教育科学研究实施目标管理的实践探析 构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的研究 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关于实施因材施教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教育质量的思考 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浅析现代职业院校教育质量评价的四大导向 军队院校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建设理念的思考 高职院校教育研究的定位及方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4]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50-53.
[25]段致平,王升,贾树生.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5):18-20.
[27]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5]6号..
[28]葛道P:职业教育会议的核心内容是要推动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Z].http:///talking/2014-07/02/c_126701835.htm.
[30]洪贞银.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证与评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Quality Objective and Its Desig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 Hongchang, Zhang Cheng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the contents of“quality objective” and combining the “basic ideas of designing quality objective”, incorporating related theories of ISO9000(9001)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and following the basic ideas of “establishing objectives based on policy and plan, quality objective design must be based on firm ground and customer identification and reflecting customer requirements, precisely grasping the character of quality objective and grasping the 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 of objective design”, the article systematically establishes basic strategies of designing the quality objectiv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four aspects, which include“scientifically defining the basic contents of quality objectiv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rictly following the rules of designing the quality objectiv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icking to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he quality objectiv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and flexibly using the major approaches of the quality objectiv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意见》20条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9个方面的改革重点领域。
一是以“普及普惠”为重点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坚持政府主导,引导社会多元化投资兴办普惠性幼儿园。鼓励 “名园+民园”“名园+分园”等办园模式改革,努力做到“乡乡有幼儿园、县县有示范园”,实现我市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达到85%目标,让更多农村孩子享受学前教育的普惠成果。
二是以均衡发展为重点推进义务教育改革。力争2019年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比全省要求提前一年。全力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探索“学区化”“小班化”办学,逐步均衡配置教师、校舍、经费等资源。探索“全覆盖、广应用、促均衡”的具有玉溪特色的教育信息化路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三是以优质特色为重点推进普通高中改革。以全面提升质量为重点推进普通高中改革。构建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长效保障机制,保障高中学校健康持续发展。深化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推进高中学校“学区化”办学和多点执教改革,建立办学水平监测评估和教学质量奖励制度,充分挖掘办学潜力,为高等教育输送更多人才,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普通高中教育。
四是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重点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主动适应玉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沟通衔接,努力在产教融合、中高职衔接、校企合作、学生就业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探索推行集团化办学模式,以市为主实施全市职教资源的跨区域整合和统一招生。力争在2020年以前建构起“职前与职后沟通、中职与高职贯通、产业与教学结合、学校与行业联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五是以内涵发展为重点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合作式、一体化的内涵建设要求,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积极推进中高衔接的改革试点工作,办好玉溪开放学院和红塔开放学院,每年招生保持在3 000人以上,在校生规模突破1万人以上。
六是以优化提升为重点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改革。重点解决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从完善教师编制管理、考核评价和专业化发展三个方面,逐步建立进出有序、供求平衡的管理机制。坚持学前教育以补足配齐为重点,义务教育以盘活存量、提升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为重点,普通高中以强化学科教学能力、提升专业发展水平为重点,职业教育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七是以提高保障水平为重点推进投入机制改革。健全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体制,依法保障教育投入。市、县级财政单列预算,确保“三免一补”等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和营养改善计划的保障专项配套资金全额落实。积极做好项目包装入库,充分利用棚户区改造、廉租房、保障房等政策,加大向上级争取资金的力度,采取“三统一”的模式统一筹资建设,弥补学校建设资金的不足。健全教育经费监管评价机制,建立政府教育经费增长的督导考核、年度公告制度。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科研 教师素质 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水平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指出:“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加强教科研及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教科研对教学改革的指导与服务功能”。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我国一线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教育要发展,科研要先行。中职学校要大力倡导教科研工作,快速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中职学校整体吸引力,切实改变职业教育薄弱环节,促进现代职教体系快速建设与健康发展。
一、中职学校大力倡导科研教研必要性
1.当前职业教育形势要求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
当前,我国正于职业教育大发展时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一体化、工作过程、教学工厂、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翻转课堂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新词汇层出不穷。
面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学生素质的变化,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何去何从,该采取何种措施,取舍哪种教育模式,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面对当前学生现状,都是中职教育者要研究的课题。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心,科研教研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后盾。不加强教学研究,学校发展跟不上形势,教学质量也难以提升。
2.目前学生素质状态要求
目前中职生源都是上不了高中的学生,他们大多厌学,懒于思考,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但他们也不是一无是处,文化基础薄弱的主要原因不在智力方面,而在学习方法上,在于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面对这样的学生,很多职校毕业的学生反馈信息说“进了中职学不到东西”,说明我们的教学还存在问题,归根到底是我们的科研教研还没有跟上。且面对学生的变化,没有做深入研究,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想素质,没有及时调整培养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
中职教育者不能一味报怨学生素质低,中职学校也不能一味抱怨教师教不好学生。大力倡导科研教研才是解决所有问题并加强中职教育吸引力的一条有益途径。
3.教师素质提升的要求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中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指出:“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
教师教好课的前提有三个。一是教师精通专业知识,二是教师熟悉教学过程,三是教师能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把专业知识教给学生。
这合适的教学方法不是教师随意选取的,而是教师运用心理学和教学法知识,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现状分析研究后采取的应对策略。所以,想教好课必须要进行教学研究,教学和教研是一对孪生兄弟,不可分离。
笔者学校对职业教育教师定位是:双师型、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中职学校教师虽不能像高校教师那样做高深学问的研究,但教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还是必要的。中职学校教师本身也不能认为科研教研离自己很远,“科研就在身边,教研就在眼前”。
中职学校要大力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教研,并为教师提供科研、教研的环境和条件,促进教师的成长。
4.中职学校内涵发展要求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笔者学校在“十二五”就已经确定学校办学“由量的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当前,诸多中职学校都已经做出向教学要质量的决定。但学校内涵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也不是口头说说就能实现的。需要从德育、课程、校企合作等多方面去研究、创新、发展、实施、深化。
但长期以来,中职学校都缺乏浓厚的教科研氛围与相应的奖励激励机制。中职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教科研的层次和档次偏低,很少能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教科研内容未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现实要求中职教育要想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首先就要大力倡导科研、教研。
二、中职学校加强教学研究措施
1.对中职学校教师进行科研教研培训
中职教师工作量一直比较大,学历层次大部分不高。与高校教师相比,学科、科研知识结构不够合理,教科研基础不够扎实,功利思想严重等原因,需要从诸多方面进行培训。
笔者学校从“十二五”起,已经非常重视教科研,通过外请专家、内部自训相结合对学校全体教师进行教科研培训。为提高学校教师论文写作水平,从论文选题、摘要、格式标准、内容整理、文笔润色、文献参考等方面进行培训;为提高学校教师课题研究能力,从课题选题、课题申报撰写、开题报告、如何研究参考资料、课题研究过程、课题阶段性总结、课题阶段性总结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撰写、课题总结报告撰写、课题研究资料收集与整理等诸多方面进行培训。
为巩固培训成果,培训结束后还专门在校刊、校报、简报专栏登载专家报告内容、校本培训内容及案例,以便教师在后期消化参考,目前取得相当好的效果。
2.提倡教研从微观入手
教师身边皆教研。但多数中职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写的文章大且空,套话多,当然实际指导意义也不大。面对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面对当前中职学生现状,实际是给中职教师提供很大的教研机遇。
中职教师科研教研要微观切入,简单切入,过程切入,从课堂入手、从身边入手、从解决小问题入手。像做数学题一样,一步步解决问题,等待你的将是一个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教学成果。
3.提倡高水平
中职带有功利性,如学校硬性要求、评优选先,职称评定时才拼凑几篇。教师都学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但面对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中职教育的发展,很多知识内容需要进行补充,一线教师观点尤为重要。
中职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不能有畏难情绪,一定要有信心根据自己教学心得和教学经验,有针对性地写出高水平的论文,为我国职业教育理论发展贡献力量。学校要坚定的、大力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并予以奖励。
4.定规划、强促进
中职学校要建立科研机构,并按国家、省、市、校课题立项规划制订详细的纵向课题及横向课题校本科研教研规划。及时通报国家、省、市、校课题研究通知,制定科研课题研究制度。定期跟踪立项课题研究过程:阶段性检查、中期检查、结题成果。确保立项课题严肃性、真实性、出成果、见效益、指导性。
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总结教学中成功之处及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研究,寻找探索解决问题方法,定期组织论文评比。征集的论文必须是教师在教学中实际经验的总结,严禁抄袭。在激励中职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同时,把控教科研的效果,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
5.减轻教师课时负担,让教师自觉参与到教科研活动中来
近几年来,中职学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张,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十分紧张、繁重的,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教科研。现今,中职教育已经由量的扩张向内涵建设发展,此时中职学校的教科研就显得尤为重要。质量要提高,教研要先行。中职学校要减轻教师的教学任务,要求教师自觉进行教学研究工作,让中职学校的教科研焕发活力,为促进中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提供基础保障。
6.建立奖励机制,创造整体教科研氛围
中职学校要在反思数量的扩张时注意教学质量是否有所提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理念,中职学校要建立课题研究、教学成果奖励机制,促进学校整体教研科研氛围形成,全方位提高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如对教师在国家期刊进行奖励;对经国家、省、市、校立项课题进行奖励;对获得国家、省、市、校奖励的课题进行奖励。笔者认为,国家也要出台政策,对中职学校任何级别课题研究要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这将极大提高广大中职教师教科研积极性。
7.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主动承担企业改进项目及技术革新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都提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学校的积极性大于企业积极性。特别是在科研合作上,企业对中职学校的教师水平不认可,但与高职合作的积极性很高。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中职学校还是要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先承担一些较简单的项目,取得企业的认可后,再逐步提高合作水平。
笔者深入企业后发现,企业的生产设备比学校要先进得多。与企业进行科研合作,第一,学校能够获得企业先进设备的使用方法;第二,会取得工学结合一体化实际的教学项目;第三,会促进技术转化及中职学校科研水平。
总之,大力加强中职教育教研科研势在必行,谁抓住教研科研,谁就会在职业教育发展上抢占先机。
参考文献:
2012年以来,山东省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破解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先后出台65项政策文件,涵盖招生考试、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财政保障机制、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及办学机制等,在省级层面基本形成全方位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体系,有效推进了全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融合发展。以山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撑文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65项文件的解析和综述,明确文件内容焦点及突破口,为全国职教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一、关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
(一)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出台了2个主体文件
201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出台,顶层设计了山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框架、总体目标、建设任务,从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学习和成长渠道等19个方面,对建设“上下贯通、内外衔接”的现代职教体系进行了系统部署,这是省委、省政府第一次对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举措进行总体规划、安排。落实了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协同推进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2013年,山东省委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确定为省委常委重大调研课题,省政府办公厅围绕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等7个方面,出台了鲁政办字[2013]126号文件,在多项政策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是对鲁政发[2012]49号文件的再深化、再落实。
(二)贯彻落实主体文件的相关政策
为贯彻落实主体文件,山东省出台了三份文件,一是对全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确定的工作任务进行了详细分解,明确了各项工作的任务要求、责任主体、完成时限。二是建立了省政府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立项督查机制,强化了责任。三是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编制、发改、经信、教育、财政、人社、税务等省直部门联动,形成了协同推进、全方位联动的工作机制,这对于推进职业教育各项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为全省各项改革任务的推进提供了借鉴。
二、关于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一)实施中职、高职与本科高校对口分段培养的政策举措
山东将中职、高职与本科高校对口分段培养作为招生制度改革的首要突破口,出台多份文件推进这一工作。一是围绕打破职业教育向上不能贯通的体制“天花板”,在全省试点了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分段贯通培养招生试点,改变了职业教育局限在专科以下层次的局面,破解了长期以来“低分才进职校”的难题,为学生升学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实现了职业教育类型层次的拓展和延伸,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及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创新。二是不断扩大试点学校、专业,试点规模再创新高。截至目前,“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高职院校、专业点、培养规模分别达到46所、75个、4980人;非师范类“3+4”试点中职学校、专业点、培养规模分别达到26所、31个、1430人,试点学校涉及的市达12个;师范类“3+4”试点中职学校、专业点、培养规模分别达到8所、11个、1440人;涉及本科专业点达117个,涉及30所本科高校,年均培养规模近8000人。三是提出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学生转段考核测试工作意见,明确考核原则及要求,严格测试过程。
(二)实施“文化素质+专业技能”考试改革
山东强化“文化素质+专业技能”考试改革,制定三份文件深入推进这项工作,见表4,并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建立了“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春季招生考试制度,改变了夏季高考和笔试选拔人才的单一途径,技能考试采取现场实际操作形式,提高了职业院校对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为各类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成长成才路径,搭建起人才成长“立交桥”。二是逐年增加本科招生计划,2013年以来连续两年翻番达到1万多人,提高了春季高考的吸引力,激发了考生参加春季高考的热情;2015年报名数达到11万人,比2013年增加近5万人,彻底扭转了职业教育“招生难”的窘境,进一步改善了教育结构和生态。
(三)加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山东十分重视对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管理工作。一是出台《山东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办法》,在管理体制、办学主体、专业设置、招生录取、教育教学、监督管理6个方面对五年制高职教育进行了规定;特别是在五年一贯制和三二连读两种形式办学上,进行了界定。二是对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举办院校进行了进一步规范,明确了“除个别学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外,国家示范(骨干)性高职院校及已升格的本科高校不再设置新的五年一贯制专业点,但鼓励与中职学校合作举办三二连读”的要求。三是积极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积极举办五年制专业,近三年共设置五年一贯制专业点307个、三二连读专业点429个,目前全省年均培养规模达到7.5万人。
(四)实施职教普教学籍互转试点
山东积极推进实施职普学籍互转试点。一是在青岛、潍坊、德州三市开展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学分互认学籍互转试点工作,允许初中毕业生可以兼报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可学分互认、学籍互转。二是要求各设区市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统一的高中阶段招生平台,由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负责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的实施,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特长、优势、爱好,自主选择适合的教育类型,也为不同智能类型的考生增加了多样化的升学机会,畅通了人才多元化成长渠道。
三、关于人才培养
(一)强化行业指导
一是成立或待成立由行业企业名家、职教名师、专家教授为主体组成的旅游、交通运输、商业、建筑、财经、卫生、农林、食品药品、电子信息、计算机、纺织服装、机械、化工、畜牧(待成立)、水产(待成立)等15个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二是各委员会积极开展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要求、人才培养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对专业设置、教师培养、教学计划、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等提出建议。三是行家指导可全面保证顶层设计、理论研究与行业、企业、学校等一线实践的有机结合,有效推动教产结合、校企合作、开放办学。
(二)编写全省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实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由财政投入1.14亿元,积极围绕中职、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教育、三年制高职教育、3+2和3+4对口贯通培养试点等各层次、类型专业,系统开发11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支持建立96个应用型本科、高职、中职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标准、行业技术规范、职业资格标准有效对接,推动了各层次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和标准化,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围绕学生科学人文素质和职业精神的培育,部署开发30个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在全省范围内,如此大规模的推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体系的开发,在全国尚属首次。
(三)实施专业品牌建设
一是根据专业特点,结合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训条件配备、开设本专业资金投入、实训实习等,确定中职专业分级标准,即开设本专业的合格标准、规范化标准、示范性标准。二是省财政投入2.26亿元,围绕区域内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按照每个专业群(专业)400万~700万元的标准,在全国率先启动28个高职品牌专业群、10个中职品牌专业建设,引导学校优化专业结构和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办出特色,打造山东职业教育品牌,带动学校整体发展与提升,形成核心竞争力。推动品牌专业建设,特别是在省级层面建设高职品牌专业群,在全国属于首创。
(四)推动技能大赛深入开展
一是建立每年在全省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制度。二是出台了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励办法,对在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三是出台教师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表彰奖励办法,促进师生共同开展技能大赛。
(五)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
一是实行“双证书”制度,将试点扩大到所有合格中职学校,试点学校可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参加操作技能考试合格者,颁发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试点技工学校的学生学业考试合格,颁发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二是在16所高职和技师学院开展合作培养试点,试点学校可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支持双方学生同时取得专科学历证书和三级以上职业资格。文件在理顺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管理体制,促进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实现了很大突破,如试点学校可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支持双方学生同时取得专科学历证书和三级以上职业资格等,但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
四、关于深化校企合作
(一)实施校企合作税收优惠
一是围绕职业学校实习实训、产学研、提升社会各界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等内容,提出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优惠。二是围绕在职业学校校区建设、土地及房屋等内容,提出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印花税等税种优惠。三是为境外捐助和实训设备进口等内容,提出关税税种优惠。四是强调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文件在现行税收政策下,共提出9项税收优惠政策,并详细规定了各项税种的适用范围,指导性和操作性很强,促进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化。2014年,全省对符合条件的校办企业从事免税服务项目免征营业税1309.5万元,落实其他税收优惠政策免征税款20359.7万元。
(二)规范集团化办学
一是管理办法结合国家及全省关于职教集团建设的系列文件,在建设条件、管理体制、工作职责、政策支持及管理监督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全省将积极建设省级职教集团30个,成立各类职教集团120个,职教集团的组建正由以往单一的行政主导转变为校企自主组合,开始呈现一校多企、一企多校、多校多企并存,行政、学校、企业多种牵头主体的格局。二是围绕促进全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成立专业联盟26个,既有效地推进了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工作,又在全省教师队伍建设、实训设备配置、教材编写、教学改革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五、关于“双师型”队伍建设
(一)核定院校编制
一是文件建立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灵活多元的教师供给机制,核定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并允许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总额的20%不纳入编制实名制管理,用于聘任兼职教师,这是教师编制管理的重大突破,既结合职业教育教师需求的特点,实现了教职工编制的灵活管理,又解决了兼职教师的聘任及经费问题。二是文件改革了职业院校教师招聘制度,专业教师招聘以测试专业技能和执教能力为主,将专业工作经历和职业资格作为基本条件,允许教学急需但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专业人才参加招聘,合格的待取得教师资格证后再转为正式教师,招聘方案由招聘学校或其主管部门负责制定,落实学校的招聘主体地位。文件进一步扩大了学校教师招聘的自主权。
(二)明确教师资格条件
山东出台文件明确了职业院校教师的任职能力水平要求。一是文件首次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称进行分类评审,将教学实绩、技能水平、技术研发成果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可适应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二是文件将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时间作为职业教育教师的任职基本条件,调动了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积极性;目前,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教师年均达到1.7万人。
(三)兼职教师引进
山东出台文件对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兼职教师聘用管理作出规定。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总额的20%不纳入编制实名制管理,由学校自主聘用专业兼职教师,财政参照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薪酬水平确定经费拨付标准。达到一定条件的兼职教师可参加教师职称评审,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经济和信息化等部门将选派专业兼职教师的数量和水平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考核,让更多业界精英走进学校,可有效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截至目前,聘任业界精英担任专兼职教师的数量达5.5万人次。
(四)评选齐鲁名师
文件以推动教师专业化为引领,在全省中职院校中遴选30名齐鲁名校长、100名齐鲁名师,有效推动了“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了区域内教育教学质量,带动了全省职业教育行政管理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六、关于落实经费保障
(一)中职免学费范围扩大
山东出台文件决定从2013年秋季起,将中职教育免学费范围扩大到全体学生。仅2014年向职业院校学生发放的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就达19.4亿元,惠及81万名学生。
(二)增加职业院校拨款
山东加大职业院校投入。一是出台文件将中职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将免学费补助转换为按专业补助公用经费的新机制,综合考虑不同专业的日常办学成本、财力保障等因素,根据专业类别不同,按照2800元、3300元、3900元、4500元等4个标准,确定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基本标准,在全国率先对第三年级同样全额拨付公用经费。二是制定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标准;按照逐步到位的办法,确保2017年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标准达到1.2万元。
(三)提升基础能力水平
山东出台文件按照“优化配置,夯实基础,提高质量”的总要求,实施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能力建设工程、中等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山东还研究出台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实施方案,诸城市、寿光市、泰安市岱岳区、莒南县成为首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涉农专业点数达到166个、在校生达到4.5万人。
(四)建设高职技能名校
山东首次在全国对高等学校开展分类指导,实施了名校建设工程,要求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强化内涵和特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名校带动作用,在全省实施了名校建设工程,投入4.3亿元建设18所应用型人才培养本科名校、25所技能型人才培养高职高专名校。
(五)建设中职特色规范校
一是按照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的原则,科学规划中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布局,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根据办学水平,将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分为合格、规范化、示范性三个等级。二是投入6亿元,支持每县建设1所省级规范化中职学校,启动100所示范校、优质特色校建设工程,强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并形成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新机制。三是推动各市在职业院校布局调整、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统筹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向具有竞争优势和办学活力的学校积聚,校均在校生规模达到2000余人。
七、支持民办职业教育规范发展
一是在全国首次印发《山东省非营利性民办职业院校认定管理办法》,对民办职业院校开展非营利性民办职业院校认定。对明确提出不以营利为目的,办学结余不用于举办者分配而全部用于本学校发展,且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法人财产权独立完整、办学活动规范的,经一定程序可确认为非营利性民办职业院校。从2014年起,在青岛市、潍坊市、德州市试行民办职业院校非营利性认定管理。二是通过财政奖补、选派公办教师支教、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2014年财政投入3000万元支持民办本科名校建设,投入8100万元支持民办职业院校专业建设,3800万元支持民办本科高校专业建设。
八、关于理顺管理体制
(一)强化市级政府统筹
一是按照省政府的总体部署,为各设区市编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提出指导意见。要求各设区市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把中等职业教育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创新管理体制,打破部门和学校类型界限、条块分割的藩篱,将13所省属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学籍学历、考试招生、就业指导等权限全部下放到设区市,逐步取消普通中专招生计划和就业报到证制度。三是建设市级公共实训中心推动设区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按照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方式,力争到2016年每个设区市重点建设1~2个市级综合性公共实训中心,打造一批县域公共实训中心和专门化、开放性、有特色的专业(专项)公共实训基地。
(三)开展职教督导评估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本科 人才培养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要理解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内涵,首先要认识“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合成词,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可以理解为“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而高等教育是指高等专科以上程度的大学教育,包括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因此,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指专科层次以上的本科学历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等教育层次,是高等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类型。其概念可理解为:首先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次作为高等教育的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应该达到与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哟我谎的学业标准;最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其本质属性是职业性,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达到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对人才的规格要求。
1.2人才培养模式
1998年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周远清同志曾对这一概念作出过阐释,他认为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简单的公式化表述即目标+过程与方法。在我国教育界首次正式的写入文件是在1998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 中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队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2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2.1坚持校园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导向,由此课堂教学要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式要体现和强调实践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堂教学中应积极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即将课堂与情景创设、角色扮演、仿真模拟、讲座辩论、协作会话、案例分析、项目教学、微格教学等有机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和创造性,这也是体验式教学的特色所在。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与幼儿园的合作,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职业教育需要企业的参与,其职业性决定了培养方式和环境的开放性和多容性,“校园”合作模式,也就是以学校和社会用人单位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打破传统职教的封闭状态。
2.2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高职学前教育的特色是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这也是它的优势所在,其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与普通师范教育有所区别,即它不仅是培养学前教育的师资,而且是为整个学前教育事业培养优秀的从业人员。 这些从业人员的职业岗位群应该是学前教育中的各个方面,包括保育人员、后勤管理人员、幼儿用品开发人员、玩教具设计制作人员、儿童家庭教育咨询辅导人员等等。这种定位改变了过去认为高职学前教育主要培养幼儿教师的认识倾向,拓宽了高职学前教育的培养领域。在课程设置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也应该相应地增强其针对性和实用性,专业理论课程不必一定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在调查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将针对性强的实际有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校可适当增加专题讲座、见习、实习课程的时数,还可结合当前幼儿教育的实际问题,如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双语教学、特色教学、创造性培养、蒙氏教学等进行专题教学和实训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还应当建立起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新动态在内的四大类课程的新体系。此外,实习的时间和内容也要有所创新,使学生边学理论边实践,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效果。
2.3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完善评价系统
评价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部分,应该摆脱传统评价不全面、不灵活、不合理的缺陷。一方面,必须强化培养评价管理部门的引导和服务职能。加强科学规划评价指标。应该确立评价某一课程所要求达到的具体项目及其标准,组织制定各部分考核方式及其评价分值结构,并提前通知学生;严格执行过程评价。将出勤率、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坚持专业知识单元测试、艺术技能周期检查、岗位训练定时总结报告环节。同时学业考核增加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个人评价,校外实践在学业考核的基础上再增加幼儿园管理评价,有助于规范管理评价制度及成效显著;将职业鉴定结果纳入考评体系。鼓励学生获得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或者相关学前教育的技能等级证书等。既使得学业评价具有职业导向性,更能够提高学生职业岗位竞争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加大评价投入,夯实评价基础保障。建立多样化激励与淘汰措施。对于成绩较高的设立奖学分、奖学金和实施评优评先政策。对于成绩不合格的设立合理惩罚措施,如减学分、补考、跟读或者点批等;建立评价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为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社会的发展终究需要人才来实现,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但人口综合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素质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要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关键。
我国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1986年召开了全国第一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自1999年开始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政策文件,对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仅在国家层面出台的相关政策就有10多次,为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意义,其中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早在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就提出:在各类高职高专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要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技工作的紧密结合,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技术人员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加强宏观管理,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制度,促使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全面的质量观,坚持严格的质量标准。要从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内外部各主要因素(教师、学生、管理、政策、体制等)入手,严格把好质量关,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督导体系,形成分析、评价、反馈制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014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该年召开了新世纪全国第三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整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5年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结合社会发展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情况,对人才培养评价工作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即各高职院校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各职业院校要积极吸收行业专家进入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机构,在专业设置评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评价等方面主动接受行业指导。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重点任务中,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各地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督导和评估,开展以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院校绩效考核。职业院校要建立内部质量评价制度,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注重发挥行业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开展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机构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鼓励企业、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满意度等评价。积极支持各类专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开展质量评估。这些政策文件从国家层面对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工作提出了部署要求。
二、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成效与问题
(一)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成效
1.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质量观深入人心教育质量始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近来年,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作出了系列部署,并从2004年起,在全国启动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从2005年起,广西按照国家要求,积极探索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管理运行机制,认真推进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了显著成效,达到了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对推动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各高职高专院校也高度重视教育质量,结合本校实际,积极凝练本校办学特色,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质量监控等环节,加强研制新方案,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教学管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已经深入人心。
2.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
一是全区高职高专院校,基本上都建立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管理机构,主要由教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相关工作。二是全区高职高专院校均建立有教学督导工作制度,为保障教学质量的监控建立了良好的管理制度保障。三是全区高职高专院校建立完善了教学听课制度,从学期初到学期末,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并建立了良好的实时反馈信息工作机制。四是全区高职高专院校基本上建立了教学检查考核制度。五是各高职高专院校结合本校实际,不断完善教师培养制度,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教学管理、科学研究能力着手,从根本上确保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3.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基本建立
一是我区职业院校积极按照教育部及自治区的文件精神,加强对教学工作督导队伍的建设。当前我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工作督导队伍的人员,主要由学校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以及具备较丰富教学、管理经验的教师构成,形成了一支具有较丰富教学与管理经验的督导队伍,为教学督导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队伍保障。同时,我区高职高专院校在开展教学工作督导中,建立有较好的反馈机制,通过不定期的会议、教学管理部门的约谈、教学工作调研等方式及时反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由督导组提出整改的要求,由各二级教学单位督促落实,并将落实情况汇报督导组。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是我区高职高专院校,注重引进和发挥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作用,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实施主体多元化体系建设。积极吸引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工作机制,积极吸收行业专家进入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机构,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质量评价等方面提高行业专家的指导作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需求、产业需求、社会需求相一致。从调查中发现,有些院校做得较好,引进了国际国内知名的咨询公司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以及人才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客观真实的依据。
三是我区高职高专院校积极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将毕业生职业能力、就业质量与创业创新能力、双证书获取率、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方面纳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考核指标。从人才的综合素质表现情况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不断丰富了评价指标的单一性,与社会对人才的评价要求相适应。
四是各高职高专院校建立了人才培养质量年度分析报告制度,将学生发展、学校教学、服务地方、政府(主办方)履责、问题与展望等内容,将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实际办学条件、实训设备配置水平、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院校治理能力、大学章程建设等情况纳入质量年度报告范围,定期向社会公布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状态,接受社会的监督。
五是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已经常态化。按照相关的评估文件要求,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通过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真正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高职高专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内涵式发展的推进力度有待提高。2015年继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后,广西召开了全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上对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研判,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路和举措。各高校积极按照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合理定位、挖掘特色、深化教学改革,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区高职高专院校发展不平衡,教育质量还不够高,与发达省区的差距比较大,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只有5所,还不能适应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是评估机构设置完善,但人员配备不足。高职高专院校基本建立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组织机构,大多数院校都由教务处牵头组织实施,有些院校由督导组负责。但仍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有机构,没人员,或者是有机构但人员配备不足,使工作开展起来呈现片断化。有些院校的督导组主要日常管理工作直接由教务处同志担任,而教务处工作任务又十分繁重,因此,对于督导组反映的问题或收集的信息重视不够、分析不深,导致评价与反馈工作脱节、反馈与督促整改相脱节等。这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效果。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沿革
创新创业教育由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演变而来,它涵盖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方面。
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教育的理念可以说一直贯穿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理念在发展实践中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
二、创新创业存在问题分析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欠缺深度和广度
表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与行业标准相结合的广度不足;校企协同创新育人层次不高,主要体现在与行业生产技术前沿协同创新育人层次不高;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目前,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并未作为系统的课程体系贯穿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全过程。总的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并未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的课程。
(二)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员化、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表现在: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初始阶段,学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程度不高;创新创业师资不足队伍和水平有待提高。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评价体系滞后、信息化服务平台不够完善
表现在:目前还没有一套可行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评价体系;创新创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不够完善,没有整合创新创业相关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政策、行业信息和职能部门的信息资源等),未能为师生提高方便、快捷和精准的信息化服务。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根据教育部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把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作为指导思想,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为突破口,以建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
(一)做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必须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实践课,形成校、院(系)、专业三级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学校做好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精品课程顶层设计和规划,建设一批高职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精品课程,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编写适用和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典型案例库,丰富案例教学课程资源,面向全校师生在线开放,推动资源共享。
(二)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全面实行学分制,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创业教育质量,鼓励学生广泛开展课外创业教育活动;大力扶持学科竞赛,努力打造学校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品牌,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省级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定期举办校内“挑战杯创业大赛”及“跳蚤市场”活动,对与在大赛及活动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近期,学校与广东拜登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基地,甄选创新创业项目入驻基地,并免费为每个入驻项目提供一年的运营场地、提供创业指导、培训以及政策咨询服务、协助项目进行公司的注册和商标的注册等有关资金支持。
(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修订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要深入改革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行业生产技术前沿;第二,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大力推行启发式、研究型互动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第三,要切实推进管办评分离,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制定教学标准,修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考核标准,使专业知识教育与行业标准紧密相结合;第四,统筹兼顾,整合资源,全校形成合力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最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纳入学分制体系,创造更加有利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培养体系。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建有行业名师资源数据库,定期邀请企业精英进校园活动,如举行讲座等系列活动。各系更是每年定期组织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邀请行业名师参与,会后根据专家反馈意见,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鼓励支持教师定期到专业相关企业锻炼学习。
(四)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
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生工作年度考评指标,在学校设立校级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对有突出贡献的学生进行奖励;加大对创新创业实绩突出的学生在转专业、评优评先、发明、专利项目和创业成功项目与相应学习专业的学分转换、奖助学金、本科推免入学等方面的倾斜支持力度;对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加大在工作业绩认定、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的倾斜支持力度,引导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参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五)改进创新创业信息服务
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学校现有就业指导服务资源,建设学校“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及时相关政策文件与政策解释、相关行业名师网上工作室、创新创业项目、市场行业需求、人才供给等信息。并引入和高职院校专业相关的科技企业和有关创业孵化器、金融投资和风险投资机构、科技相关机构等信息资源与学校对接,及时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相关信息,降低学生创新创业成本,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
(六)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指导等服务
引导高职院校设立创新创业指导咨询室、工作室,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法律、工商、税务、财务、人事、管理咨询、项目推荐、项目融资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等一条龙服务;从学校、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中选聘精干力量,组建全校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委员会,发挥委员会各专家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咨询、培训、指导和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职责。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学结合;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
大学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属于高等教育的高职院校也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为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我们有必要大力推进高职院校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中,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式上就要彰显中华文化的优秀特色,那么如何让中华文化在职业教育中工学结合模式下得以传承与创新,就成为我们进行研究的新课题。
一、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建设的重要意义
作为高职高专校园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传承与创新主要涵盖校园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风、校风、规章制度建设,校园文明与行为准则,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整合,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等内容。高职高专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建设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客观需要,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身心素质,对全社会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是当代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
我国当代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之一是文化传承创新,这是由高校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一个社会能不能健康发展,关键在于人的发展、人才队伍的培养。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高等学校的任务就是要以振兴中华民族为使命,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德才兼备之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有文化底蕴;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必须具有强大的文化支撑。因此,我们办大学就是办文化,既要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更要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强调高校要“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正为我国高等教育继往开来、科学发展、办人民满意的大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创新文化也是高等教育创新的灵魂
高等学校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而创新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质。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高等教育创新的精神基础和动力之源。文化的实质是“以文化人”,文化“一方面为创新提供了知识和智力的基础,另一方面为创新提供了思想背景和支撑体系,更重要的是为创新提供了确定其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的价值观及意识形态。”[1]
二、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内容主要是优秀文化和思想文化
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主要讲的是文化传承,“扬弃旧义,创立新知”,主要讲的是思想创新。很显然,这里的文化传承创新不是泛指一切知识领域及其成果,而是主要指人文社会科学,换句话说,主要讲的不是“科学技术”而是”思想文化”,是以价值体系为中心的思想文化的传承创新,包含着如何对于中华优秀文化进行传承创新。
三、构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下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平台
(一)优化专业建设,加强工学结合,制定相关制度。
研究制定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有效的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方法及相关制度,调整专业设置,建设具有显著优势和鲜明特色,能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推动品牌专业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推进职业教育与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双向互动,改变单一的传承方式,学校要与企业共建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建立和完善传统文化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一是课程目标设置上,要突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地位“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要协调好文化课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关系,鼓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二是建立和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在继承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达到传统文化继承和现代教学模式创新的有机统一,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教学方式融会贯通;三是确立以德为本的教育目标,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注重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重视做人的道德修养与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的教育”
(三)充分利用团组织、学生会和班主任工作的服务、管理功能。开展形式多样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重大节日、纪念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采取专题讲座,形势政策辅导报告会、故事会、文体活动、知识竞赛、书画展、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感受作为中华民族成员的自豪,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充分发挥团组织学生会的带头作用和班主任的主力作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力和素养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创新传统文化。打造具有职业特色又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人文育人环境,让学生随处都能感受到职业氛围和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培养他们的职业认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树立他们的职业理想,工学结合模式下,校企文化在互动中形成合力,能更加正确地引导学生处理好奉献与索取、效率与公平、自主与监督、竞争与协作等关系,加深对不同文化和多元社会的认识与理解,纠正他们认知上的偏差,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企业员工的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等优秀的文化价值理念,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净化他们的人格品质,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育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指导、家庭与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从课内外、校内外指导和实践、环境和服务、教育和管理等不同方面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断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
1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内涵分析
关于职业教育的定义,较多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就是为从事职业工作做准备的教育。”[1]什么是现代职业教育?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职业教育,无论其功能还是结构都应具有时代性,即现代职业教育。“现代”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功能取向与具体形态也必然会随之变化[2]。理念决定发展方向,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决定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现代”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也应是动态的。“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等无不对原有的职业教育理念造成冲击。构筑符合“现代”概念的职业教育理念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前提,为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1.1立足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要研究学习者个性化特征、满足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学习者尽可能发挥潜能。立足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求现代职业教育要在探索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进行职业教育的规划和设置。现代职业教育理应要向着终身学习方向延伸,要通过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途径为从业者终身学习提供更多机会。1.2构筑创新创业的理念。《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高等院校“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现代职业教育担负着万千创新创业者的教育教学任务,有责任、有义务把创新作为职业精神来培养,把创业作为职业能力来培养,并促进其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塑造创新创业的主力军。1.3服务区域经济的理念。现代职业教育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人力资源的输送主渠道,学生所具备的创新创业能力直接或间接为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职业教育在为区域经济提供人力支撑的同时,区域经济也在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学徒制、订单培养等多种多样的校企合作形式的实现,让现代职业教育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根据岗位胜任能力需要调整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改革,真正落实服务发展,促进就业。1.4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是指其培养出的人才满足经济发展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总和,它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和相对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双师”队伍、信息化和国际合作等五个方面就“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了明确规定。这就迫切要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完善校企合作的现代职业院校治理结构,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师资水平,加强专业建设使之对接产业,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只有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才能把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落实到实处。
2基于现代职教理念视角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2.1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会计人才规划》虽没有给出完整的新经济环境下的会计人才质量标准,但明确指出会计职业从技术手段到人才培养目标都已发生很大的变化,由传统的手工做账、报账到信息化系统的账务处理。会计领域也拓展到更多的高端管理领域。金永利等人研究认为现代会计人才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会计人才的一般定义而言的,它是指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态势下,会计人员为了准确、高效地完成在现代会计领域出现的新任务和新挑战所应具备的以国际化、信息化和应用型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综合知识和能力储备[3]。2.2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分析。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更多是就传统会计岗位需求来探讨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4]笔者认为现代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不仅与会计人才层次、就业领域有关,也应与新经济环境密切相关。随着工业4.0的升级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小企业会计人员工作岗位的综合化,即会计、财务管理和税务筹划集于一身。另一方面,传统的会计岗位也有可能被信息技术手段所替代,会计人员也更多转向财务管理、税务管理等工作。因此,现代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不仅包括传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还应当赋予新的内涵。2.2.1更新知识能力。知识更新快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无论是企业经营模式、业务内容,还是与财税等相关的制度、规定都在不断变化,这都是对会计人才岗位胜任能力的一种挑战。会计人才唯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在从业中做好职业判断;唯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保证企业遵守国家的财税制度;唯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为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更新知识能力已成为现代会计人才岗位胜任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2.2.2创新创业能力。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会计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在内容上,在技术上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创新创业一样适用于会计人才。创新是号召会计人才不可因循守旧,要运用已经积累的丰富知识,学习新的技术,通过不懈地探索与研究,在头脑中形成独创性的思维,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5],为创业奠定基础。创业是会计人才在会计岗位上和会计服务中的利用创新应对变化的经济、技术环境,进行相应的会计领域的创新创业。
3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分析
3.1着力推进校企合作。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传统会计教学中,多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校内模拟实训教学为辅。校内模拟实训虽能达到一定的实践效果,但学生还是无法从整体上领悟企业的资金循环,从而影响其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各高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加强,但会计岗位的机密性不会让普通实习生接触。推进校企合作,让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企业实际需要对接,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帮助职业教育院校建立科学的会计专业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从而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3.2创新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职业教育不能单纯遵从教育规律和认知规律,还要遵循职业技能形成规律和职业发展规律[6]。创新会计专业课程改革,需要将会计专业人才能力培养项目化,以项目化对相关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或融合,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实训课程方面,强化单项实训,提高综合实训,推行以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的专业综合实训。3.3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于会计专业教育。高校是实施国家双创战略的重要基地,也是推动和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当今社会,高层次的会计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素养,还要在思维方式和沟通交流以及创新等方面有着较强的“软实力”。这些能力的提升不仅依赖于专业课程的教育,还需要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对于高校来说,双创教育的重点不在“创业”,而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创业能力,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素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以此为契机,创新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双创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在会计专业教育中融合创意、创新和创业精神,训练创新思维,提高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要围绕会计专业服务的特色进行学科建设,从而推动会计“服务+”创业实践,只有通过推动服务的不断创新,才能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7]。
4结语
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时代性”特征。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需求都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并不断被拓展。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与研究不仅要遵循会计专业建设的规律,还需要结合社会环境下岗位胜任能力的需求。
作者:钱美琴 单位:安徽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陶志琼,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关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性”辨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25—28.
[3]金永利,胡金良,李梦.现代会计人才素质探析[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1):44—45.
[4]宋彩群.义乌中小企业会计人才职业能力探究———基于国际贸易综合改革需求[J],中国证券期货,2013(3):84—85.
[5]赵建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结构分析[J].江苏高教,2009,(4):90.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应用型;高技能型
作者简介:胡昌建(1964-),男,湖南安乡人,湖南外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及校企合作研究;张伟(1963-),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外贸职业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教思政教育。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一般项目“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养成培养体系构建研究”(编号:BJA110084),主持人:唐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26-0029-04
教育部在《2015年工作要点》中,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实中当今高职教育也正努力朝着这一方向迅速发展。然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仍处在建立过程中,职业呈现多样化、专职化发展趋势,高职教育在发展的道路上也因此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求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进行变革,而培养目标的变化必将引发培养模式和方法的变化,这就意味着高职教育体系必将重组,以适应社会发展新局面的要求。因此,本文试从理论上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模式与实践框架进行综合分析,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一、重新定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仅应为社会生产生活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第一线管理所需的应用型人才[1],更需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型尖端技术人才。因此,对现代高职学生培养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以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为基本目标,以培养德、技、才全面发展的人才为高级目标,使高职学生具备接受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职业发展能力。
(一)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应当有别于理论研究型大学生的培养,坚持应用型为基础,以动手能力为基本方向
我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很有限,要实现生产体系和社会生产能力的现代化,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加快培养各行各业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培养现代化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目标。只有把广大高职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人才,才可能使学生毕业后的职场生涯适合社会生产的需要。市场的发展需要高职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尽快成为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而非等待市场熔炉重铸再加工的人才。过去,高职院校受到场地、经费、人才等因素的限制,对学生的培训往往流于简单的理论教学,无法实现与市场现实结合的深层次培养目标,导致学生理论水平不深且实际操作能力差,显然无法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难以获得优势地位。
(二)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应当坚持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世界是发展的世界、创造的世界,创新是经济科技发展的永恒主题曲。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以工科为主,比如机械制造、软件编程、网页制作等专业。这些专业符合目前新应用技术的社会现状,但也对高职学生专业技能性提出较高要求。在创新是任何时代的灵魂现实背景下,学校培养的高职学生必须是能够紧跟时代科学技术潮流,且能够动手创新的高技能型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够获得企业和市场的青睐。
(三)高职学生培养应当以培养德、技、才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
“德”是基础,“技”是核心,“才”是关键,从历史经验来看,无“德”无法成为合格的公民;无“技”无法在市场中立足;无“才”则无法创新,也无法成为职场的领先者。以往的高职培养工作,目标过于单一片面,即强调培养高职学生的技能应用能力,大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片面的注重应用性,而对以职业伦理为核心的“德”和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才”关注不够。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社会和市场对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职业专业技能中的实操部分是职业能力培训的核心,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的培训则成为职业能力培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应改变过去单一片面的面貌,实施以德、技、才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的战略方针。
(一)凸显教师教育历史地位,推动教师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家的兴衰在于教育,教育的好坏在于教师。从这点上来讲,教师教育可以兴邦强国。党和国家、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____-2020年)》特别提出要“加强教师教育,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专门下发《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教师[____]13号),提出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推动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省委罗保铭书记也一直强调,“教育是立国之本,教师是教育之本”,要“多为教师解难事、做好事、办实事”。他在多个场合多次谈到教师和教师教育的重要性,强调要“守住学校这个道德高地,维护好教育这片精神净土”,承诺要当一名“教育书记”。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育支撑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需要我们采取非常之举措,更好地彰显其地位和作用,当好改革与发展的排头兵。
(二)带动____经济社会发展,服务____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迫切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和医疗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两翼、两大驱动。好的教育,能带来好的人文环境;好的环境,能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好的人才,能带动产业的发展;好的产业,能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而优质的教师教育,能全面促进幼儿园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的全面发展,提高全岛居民的人文素养、职业素质和文明程度,提升全省人口素质。特别是在____加快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背景下,为更好地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从而振兴产业、发展经济、繁荣社会,打造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____人民的“幸福家园”,就必须要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师教育,努力优化教育资源,打造人才聚集的高地。
(一)从教师教育本身来看:(1)缺乏非替代性。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上的“专营”被“市场竞争”所代替,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方面,随着教师行业准入制度的改变,很多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通过课程培训和资格考试进入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很多综合大学包括重点大学纷纷成立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招收教育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____3年,全国本专科师范生招生人数为50.23万人,其中非师范院校招生人数就达到了25.07万人,占到了48.7%。(2)教师教育在就业、招生和拨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逐渐丧失,竞争力缺乏。在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中,师范院校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必要的支持。特别是师范专业在招生、就业和收费上的并轨,导致师范大学生源质量总体上下降,教师教育专业面临淡化、弱化。(3)质量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脱离教学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因循守旧、教师教育行业缺乏吸引力等,导致了师范生的培养质量还不是很令人满意。
(二)从基础教育现状来看:全省现有幼儿园15____6所,在园幼儿2____.88万人;小学173____所(不含教学点),在校生74.02万人;初中387所,在校生34.68万人;普通高中102所,在校生17.____0万人。应该说这几年,随着省委省政府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____基础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历史欠债的原因,我省城乡之间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等分布存在明显不均衡,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目前,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共有各类教师100442人。其中幼儿园教师13081人,小学教师50466人,初中教师25267人,高中教师__44人,特殊教育教师184人。据____3年教育事业统计,以小学教师为例,具备副高以
上专业技术资格的比例,城区仅仅占1.1____%,乡镇及农村占0.4%;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城区仅仅占30.1%,乡镇及农村仅占11.7%。尚无法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通过教师教育的发展带动师资队伍结构、质量和水平的整体拔高。(一)切实把教师教育摆在重要战略地位。目前,我省仅有3所以开展教师教育的高校(____师范大学、琼州学院、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普遍存在着多校区管理甚至建设新校区任务繁重,办学成本高、压力大;负债发展、资金投入不足;难以吸引招聘教师教育高层次精英人才;服务基础教育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有心无力;前沿性强的跨区域、跨省份学术交流、协同创新不够等方面的困难。教师教育发展的关键性和优先性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建议省委、省政府将教师教育纳入全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给予单列,绘制时间表和路线图,更加优先发展。进一步在事业规划、经费投入、基础建设、生源质量、师资队伍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在学科专业布局、资源配置、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特殊倾斜;在教师队伍人员编制、科研创新平台搭建、师范生就业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二)大力支持和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教师职业是一项专业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极强的工作。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____]41号)》中提出:“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建立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的新机制。”(1)建议统筹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与3所开展教师教育的高校建立“三位一体”联合培养教师新机制,增强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推动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功能有机结合。(2)从政策上引导3所高校探索建立教师教育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国际评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检测“五位一体”的评价体系,规范师范类专业建设。(3)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____]5号)的要求,____师大正在启动这方面的工作。建议省里出台配套政策,明确高校与各级地方政府、中小学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对3所开展教师教育的高校在办学投入、队伍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给予倾斜。
(三)非常举措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明确要求,要建立高校和中小学教师专兼职结合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鼓励高校与中小学、教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探索“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和“岗位互换”等教师发展新机制。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下大力气强化教师教育类课程师资队伍建设:(1)提高队伍的配备比例,按每个教师教育专业不少于3-5名的标准,配备以学科教学论教学和研究为主要任务的专任教师。(2)提高职称比例,每个专业至少有1-2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学科教学论专任教师。在职称评聘时,根据教师教育教学与科研的特点予以单列,强调其深入中小学第一线的业绩与进行基础教育以及学科教学论方面的研究成果。(3)在教师教育教师人员编制、工资待遇、住房、子女上学、配偶就业、项目申报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高校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候鸟服务、退休返聘、对口支援等方式,引进高层次的人才。(4)出台细化措施落实优秀中小学教师占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比例不少于20%的要求,建立健全优秀中小学教师与高校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双导师”机制,并强化监督检查。(5)设立专项,通过项目驱动和引领,引领高校教师及社会力量开展教师教育改革研究,激发参与教师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实施优秀免费师范生教育制度。由于历史的原因,基础教育教师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长期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提高,一直是制约我省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目前,全国共有22个省(区、市)采取免费培养、学费返还等方式,实行地方师范生免费教育,约有3万名师范生和高校毕业生享受此政策,吸引了很多的优秀师范毕业生投身基础教育、扎根基层和边远山区,带动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____至____届四届毕业生,全国共有3.4万名落实到中小学任教。建议我省也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鼓励优秀师范生投身我省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改善师资队伍,提升教育质量:(1)可以在招生时划定相应指标,给予师范生就读期间享受免费受教育待遇。学生与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以后按规定从事教育和农村基础教育工作若干年限。(2)也可在师范生进入大二时,通过个人自愿申报,学校遴选的方式,将品学兼优的师范生作为免费生人选,签订相关从事农村基础教育工作若干年限的协议,并按标准补齐大学一年级时应享受的免费待遇。特别建议增加第一种做法的力度,以更有效提升学校的生源层次,吸引更多的省内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本省师范大学的师范专业。
(五)建立省内师范生实习实践统筹制度。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明确指出要加大实践教学和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力度。《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教师[____]13号)也明确要求,“切实落实师范生到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制度”。目前,贯彻落实起来,困难不少。主要原因有:实习基地数量不足、经费严重短缺、指导力量偏少偏弱等。建议建立相应的师范生教育实习实践相关制度,明确中小学接纳师范生实习是应尽的义务,全省有条件的中小学都应接纳师范生实习;并划拨专款用于师范生实习基地建设(各县市至少有一所学校作为师范生实习基地校)。省教育厅每年下达师范生实习任务,各市(县、区)教育局按要求,协助高校科学分配实习生指标,抓好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好中小学高级教师和各级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的示范作用,对他们提出指导师范生实习的具体任务要求,并对其指导工作核计工作量、核发工作补贴。
关键词:高职教育;本科;途径;实践
作者简介:刘瑞芹(1979-),女,山东潍坊人,硕士,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管弦(1980-),女,四川眉山人,硕士,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项目“广州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编号11B07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2-0079-03
积极发展本科及其以上层次的高职教育,系统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是建立健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其重要性已成共识,但在高职本科发展途径选择方面还存在较大分歧。许多高职教育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视角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完全对立。一些地区和院校在不同理论指导下开展了高职本科教育的试点实践,选择这些试点中的优秀案例,总结提炼经验,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一、发展途径和实践探索
途径一:将部分本科院校,特别是地属普通本科院校或行业特点鲜明的普通本科院校改制,举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
我国部分本科院校是由高职专科院校合并或升格而来,升格后走的多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之路,有高职教育的基础,让其改制举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新建高职本科院校所需资源,而且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发展所面临的同质化问题,实现高等教育的整体优化[1]。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和地属本科院校都是由地方举办或管理,其办学主要面向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让地属普通本科院校或行业特点鲜明的普通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有利于地方统筹管理职业教育,实现专科职业教育和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系统培养地方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
目前,尚无普通本科院校转制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试点案例,但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地属本科院校逐步转变办学方向,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为其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奠定了基础。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在特定背景、特定时间有特定内涵的一种界定,它不同于传统的普通本科教育,更不是三年制高职高专教育的放大与拓展,它既有普通本科教育的特征也有高职高专教育的特征,是沟通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桥梁。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开展高职本科教育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成为我国高职本科及以上教育的主体,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做出贡献。
途径二:由高职高专院校,特别是办学基础比较好、办学效益突出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升格举办本科层级的高职教育。
许多职业技术学院,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都是按照职业教育的属性和特征进行建设的,其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模式、课程设计和实施等方面的办学经验丰富,升本后能继续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为培养高职本科人才发挥更大作用;允许优秀的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本科,可使其有上进的动力,并形成示范效应;当高职专科院校发展到一定水平,超过其它高职本科院校办学水平时,限制其升格可能会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的本、专层次倒挂现象,不利于甚至阻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方面,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通知规定:“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自此,除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外,高职专科院校升格都被禁止。按照我国教育体制,高职高专院校一旦升格成为本科,即有可能跨入普通高等学校范围,就摘掉了“职教”的帽子,脱离原来职业教育的道路[2]。为了稳定高职教育的发展,教育部等部门的上述规定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该规定也可能使有能力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院校因受限制而不能举办本科高职教育,因而不能充分利用原有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打击了这些院校的积极性。为此,可以有条件地允许部分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举办本科高职教育,并采取有力措施来防止升格后去职教化[3]。如:可以规定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之后必须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明确定位,而不能变成普通本科;设置严格的准入标准,限制高职专科院校升本数量,不能一哄而上,大量升本;制定高职本科院校办学标准,指导院校办学。
途径三:部分普通本科大学办高职学院实施高职本科教育。
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数以亿计的考生通过高考接受高等教育,对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大批人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多元需求的增加,“唯分数论”制约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这些问题的存在,削弱了考试招生制度对教育教学应有的功能导向作用,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书育人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培养选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区域发展的差异性、经济形态的多样性、社会分工的广泛性等,对人才要求的标准不同,既需要拔尖创新人才,又需要技能型人才。学生的个性特征越来越多样:每个人的潜能不同,有的善于分析、有的善于综合、有的善于动手、有的善于动脑,基础教育顺应差异提出深化课改、推进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包容差异特色办学,市场经济体制更是增强了个人的选择性。与之相适应,高校的办学定位越来越有特色,事实上形成了研究型大学、行业特色大学、地方综合院校、应用技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样化的办学格局。在这样的人才需求多元化、个人选择多元化、人才培养多元化的形势下,“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的考试招生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求。
面对基础教育领域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呼声,面对高等教育特色办学、多元培养人才的要求,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迫切需要通过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建立科学高效的选拔机制,充分发挥考试招生制度对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导向功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学生的特长得到确认和开发,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双重发展需求,同时使学校办得更有特色。
实现科学选才,需要通过分类考试,努力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兼顾不同群体学生差异;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既有利于学校选拔技能型人才,又便于学生选择合适的教育。更加突出职业教育的特性,更好地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
实现科学选才,需要通过综合评价,发挥考试招生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正确引导作用。坚持育人为本,扭转考什么学什么等应试教育倾向,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科学设计高考命题内容,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减轻重复训练、死记硬背的应试负担;通过完善学业水平考试,促进学生认真学习国家规定的所有科目,避免严重偏科现象;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激发学生成长动力,引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