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范文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纺织服装行业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

第1篇

8月28日,“2013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暨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报告联合会”召开,这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纺联)自2006年以来连续举办的第八次社会责任年会。会议以“美丽纺织,责任发展”为主题,总结了过去一年纺织服装行业的社会责任工作,并根据十提出的“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国家战略,探讨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为未来在行业内外开展社会责任工作提出了思路和规划。

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指出,中国的纺织行连续8年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责任管理之间探索着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优势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社会责任工作对于行业发展自身,提供着不断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健康原动力,形成社会责任与行业进步两者相生相长良性循环。王会长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全球企业提升竞争力和企业品质的核心要素。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了《2012—2013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报告》,7个产业集群和10个企业也了各自的社会责任报告。可喜的是,通过连续8年召开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行业和企业普遍认识到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孙瑞哲分析了当前纺织行业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出口市场的需求不旺加上国内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提醒企业通过社会责任建设的努力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他认为,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正处于忍痛蜕变的历史节点,未来我国纺织服装的发展模式将主要取决于行业如何致力于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以创新行动履行对员工、客户、消费者等相关方的责任。

第2篇

关键词:自媒体营销;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志码:A

A Research on the Fast-developing We-media-based Marketing Strategy of Zhengzhou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Abstract: The paper is mainly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xtile and clothing industry of Zhengzhou. It summarizes 4 types of we-media-based marketing and promotion strategy including media interactions, integrated marketing, online-offline interactive marketing and customized marketing, which in the era of mobile Internet are promot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of Zhengzhou. It aims at offering reference to futur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extile and clothing industry in central China. Key words: we-media marketing; textile and cloth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迅速发展,同时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传统纺织产业的优势,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空间凝聚分区明显。长期以来,服装企业和纺织工厂主要聚集在广州、深圳、杭州等南方沿海地区,近年来,纺织服装行业的产业转移稍有好转,由珠江三角洲、江浙沪等逐渐向河南、江西、安徽等中部地区转移,这对于国家服装行业的产业转移及空间分布的广泛性具有积极作用。然而由于消费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郑州等中部地区的服装产业转移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4G时代的到来和市场发展的需求,人们对服装的功能和消费的便捷性要求不断增加,由此引发出各种新型的销售模式和销售手段来适应新形势下服装行业的发展。其中,自媒体营销成为当下消费环境中的一种主流营销方式。

1 自媒体营销概述

自媒体营销是对面向特定的或不特定的大众或小众群体的人性化、自主化的数字媒体进行的一种营销方式。最早的自媒体开端于博客,现已有微信、微博、自媒体平台等更多的自媒体形式(表 1)。

1.1 我国服装行业消费环境分析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和4G时代的到来,我国服装行业的消费环境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时展下的产物纷纷出现,终端应用的普及,3G、4G网络的开发,使得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电视等无线设备。同时网民数量仍在快速增加。截止2016年初,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6.2亿,比2014年底增加了6 303万人,占全国网民的90.1% 。由此可见,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的网络发展趋势。调查发现,网民访问最多的 3 个领域是社交、搜索和电子商务。

网络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纺织服装行业消费环境和营销模式的改变也是一个必然趋势。传统的服装销售模式已经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和超载的信息量,不能有效及时地接收信息,抓住商机。未来手机作为第一自媒体载体的地位不会变,而自媒体营销的出现是顺应媒体工具更新换代下的产物。

1.2 自媒体营销的特征

自媒体营销构造了一个良好发展的营销圈体,它的特征显而易见。

(1)特殊载体:它通过自媒体载体 ―― 手机软件、应用、app商城等面向大众群体,将信息流即时、共享和高容量的通过无线网络向移动终端有效传播,为个体用户及社群服务。

(2)可移动性:随时随地将营销服务落实到每个客户的手中,打破了传统的营销手段的时间、场地及空间局限性。

(3)互动性:当下,靠社群互动、群体分享,熟人网络发展营销策略的形式层出不穷,很好地利用了自媒体本身交互性和传播互动的特征,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用户体验和交流至上的原则。

(4)人性化服务:以用户为中心,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求和体验是自媒体时代张扬普通大众个性的一个重要服务,也是更好迎接自媒体时代的营销特点。

2 自媒体时代下郑州纺织服装业发展成果及优势

郑州服装企业和批发市场众多,服装产业园发展成熟稳定,以交通枢纽郑州火车站为中心的批发市场近年来也层出不穷,大型批发市场有二七银基商贸城、天荣时装城、 锦荣商贸城、世贸商城、 恒泰广场等。同时,随着行业发展也有很多小型的批发市场正萌芽生长。郑州作为传统的纺织业基地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自媒体的发展对郑州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1 “免费+再收费”,开拓郑州纺织服装产业双赢

营销之路

自媒体营销区别于传统营销模式的特征在于新型传播手段的时效性和免费性。自媒体营销可以随时随地的传播高容量的信息,从自媒体软件的注册、使用到推广都具有免费一条龙的服务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媒体进行服装企业推广、品牌宣传来说,大大降低了广告成本。免费的销售模式对于物价低廉的郑州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郑州纺织服装产业附加值不高,人均消费水平偏低,在品质得到保证的同时服装零售价和批发价比其他地区价格更低,配合免费的自媒体营销为郑州服装产业和品牌的宣传推广提供了一定的低成本优势。同时,推广打开市场后的“再收费”衍生服务也要容易得多,利用免费自媒体推广的影响力在后方服务获利,开拓了一条适合郑州经济效应的双赢营销之路。

2.2 整合资源,助推郑州纺织服装产业“走出去”

郑州地处我国中部,是全国重要的铁路、航空、高速公路、电力、邮政电信主枢纽城市,交通便捷,在进行产业的资源承接和空间分布上具有足够的优势。郑州的传统纺织服装业基础雄厚,大型服装市场、面料市场、服装企业众多,其中具有郑州特色的女裤产业发展尤为快速,在全国各地尤其是长江南、北地均有自己的销售市场。具有特色产品的产业链和强大的交通使便利,劳动力密集(2015年末郑州市常住人口956.9万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郑州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最大的缺点就是市场小,产品大多内销,面临长期走不出去的尴尬局面,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快速、时效、便捷、开放性给传统纺织业提供了“走出去”的契机。自媒体时代下打开郑州市场,无论从空间、人力、地域还是仓储物流都能够及时便捷的给全国各地提供资源,整合销售,实现产业分布均匀化。

2.3 创新品牌推广模式,打开郑州纺织服装产业的移动市场

品牌和推广的弱势是限制郑州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时代自媒体的开放性、多平台、个性化优势催生了新的品牌推广模式,使得品牌推广更加多样化,信息传播立体化,品牌推广从渠道、受众和范围上有了根本性的改变,郑州市场和人才资源在自媒体的推动下打开了僵局,形成了广阔的市场前景,打开了郑州纺织服装行业的移动市场。

3 移动互联网下自媒体营销推动郑州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策略

3.1 媒体互动

当微信、微博作为手机用户的代表,微营销的时代已经到来,而服装企业或品牌首先第一步就是有自己的“代言人”。对于郑州服装行业的推动,博客、网站作为官方宣传平台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个性化、人性化的互动体验代言。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互动、分享、转发可以快速地将郑州中原文化、时装知识、企业公告、品牌理念、服装产品等信息通过多样化的传播形式传递给一定的人群,再由一定的群体分享互动衍生出更多不特定的人群,“强制”植入价值广告,吸引更多不同需求的群体(批发商、消费者、设计师、买手等),从而开展出一种发射的伞状商业模式。

3.2 整合营销

新媒体下的营销推广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软文推广、热点营销、事件营销、公关传媒等,对于资源丰富但需要资源整合的郑州纺织服装业,将这些营销方式整合,以不同的传播手段来降低使用成本,从而达到高效的广告宣传作用,是一项快速有效的营销策略。

3.3 线上线下联动营销

传统的线下营销和新时代的线上营销都具有各自的优缺点,这里所说的线上线下联动营销具有两层销售模式。

(1)淘宝线上店铺众多,其中IP地址显示城市分区最明显的是广州、杭州等地,这与其城市线下批发市场、服装企业众多有着密切联系。而郑州线下已然有着较多的批发市场和服装企业,利用移动营销手段、自媒体的力量整合郑州线下的资源,联动线上销售,不失为消除库存,发展郑州服装产业链的一种营销策略。同时,新媒体下的“线上”已经不仅仅在于淘宝、天猫、亚马逊等,微营销(微博、微店)等给具有优越地理位置和人才、设备优势以及基础资源庞大的郑州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商机,利用线上线下联动的方法将郑州现有纺织资源扩大发展成伞状的发射模式,加快郑州等中部地区服装业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发展空间。

(2)线下销售线上“购”。“团购”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提前线上查找信息、定位、预定团购,再去实体店享受服务的高效方法,可以有效自主选择服务、随时随地查询信息,并确保服务的可实施性,避免货品售空,商家关门的尴尬,还能更多更广泛地将服务提供给使用网络的所有群体。可以就郑州批发企业建立团购产品库,提前在线上预定付款,按时线下拿货也是一种很好的商业发展模式,这最大程度地利用了资源,扩大了市场和潜在客户,同时也互补了线上线下的缺陷和不足之处。

3.4 定制营销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每个人的需求更丰富化和多样化,市场已经转向买方,市场的细分发展更快,这就要求一个成熟的行业具有一定的素质要求,尤其对于纺织服装业,一对一的定制服务必不可少。就产品而言,围绕某个特定的客户来开发设计、定制价格、构建关系,为客户量身定做营销活动,以满足某一个或某一类客户的个性差异化需求,将有助于郑州的服装行业朝着智能化、自主化发展,从而提升竞争优势和产业特色。

4 结语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网络主流,未来各行各业在媒体销售方面会朝着“自主、自助、便捷、及时、个性”方向发展,针对郑州纺织服装业,应利用优越的地理、空间、人才、资源等优势,及时适应并打开移动互联网市场,进行有效的推广策略,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略)

[1] 孙淑成.关于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思考[J].山东纺织经济,2003(3):20-21.

[2] 沈雷,吴鹏.服装品牌化的消费导向作用探析[J].纺织导报,2010(7):132-133.

[3] 傅志华.2015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十大趋势[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5(Z1):38-41.

[4] 何军红.移动营销市场的驱动策略[J].企业活力,2008(3):36-37.

[5] 吴爱芝,孙铁山,李国平.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空间集聚与区域转移[J].地理学报,2013(6):775-790.

[6] 杨君.无线营销浅谈[J].技术与市场,2007(2):62-63.

第3篇

With CSC9000T’s promotion,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pioneered in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movement and got impressive achievements. Now, it already becomes a giant trend that enterprises’ fulfilling CSR is increasingly promoting business and social, environmental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However, a number of companies are lack of the understanding to CSR.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se issues, and raised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入,企业社会责任(CSR)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关注,企业担负更多CSR成为现代国际社会对企业的普遍期望和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政府、非政府组织开发出了相应的CSR衡量标准或守则,来支持和实施CSR,强化企业责任感,指导企业进行社会、环境、经济表现报告。CSR被制定为普遍的审查对象,并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通过供应链涌入众多发展中国家,形成企业生存的新支点。

一、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现状

我国企业界开展CSR活动现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社会公平、诚信、环境、资源问题较突出。调查表明,许多中国本土企业管理者不甚了解现代CSR理念,员工超时劳动、拖欠员工工资、污染环境、工伤频发,甚至矿难等事件时有发生。而同时,有些跨国公司只对中国企业提出CSR要求,进行评审合格后方接受其产品,却对在其他国家的分厂没有要求。更有一些跨国公司在欧美重视并自动承担CSR,到了中国却屡屡违背CSR,如偷漏税、行贿、生产销售对消费者健康有害的产品等,使国家和消费者权益蒙受损失。这使国人不得不面对CSR这样一个命题,作出理论和实践上的反应。

纺织服装业是中国制造业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纺织服装业在中国入世后,对全球性CSR运动的风向也最为敏感。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率先以《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作为反应,并与一些国际组织达成体系互认,在行业内外和国际上产生巨大影响。协会在2005年推出CSC9000T总则和细则,2006年实施指导文件,2007年开始“10+100+1000”项目,2008年完成体系扩展与升级工作,并正式《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纲要》,这是中国第一个在CSR报告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和指标体系。至2009年已有近 200 家纺织企业跟进CSC9000T体系建设,1 000 多家中小企业近 2 万名管理者与员工代表接受培训。在2009年“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联合会”上,铜牛、如意等 10 家中国领军纺织企业公布了自己的2008/2009CSR报告。企业履行CSR日益成为推动企业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时代潮流。

但是,也仍有一些企业对CSR存在隔膜。尽管他们不愿承担拒绝CSR的不良声誉,却将CSR视为与己无关的额外负担,而最终与时代潮流行同陌路。究其原因,可概括为三大主要方面:一是对CSR的认知欠缺;二是纺织服装企业承担CSR的经济能力不足;三是CSR的利益激励模糊。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

《2006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指出,公众对CSR理解仅集中在环保、员工权益保护、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方面,而对CSR内涵和意义基本没有全面的认识。人们对CSR的认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深化的,经过了几个主要理论阶段。

200多年前近代企业刚出现时,亚当・斯密站在利已主义立场上认为,生产者“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即只要企业利益最大化就是承担了对社会的应尽之责,因此企业仅需对股东负有经济责任。

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增加劳动强度和降低劳动工资,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虚假广告、环境污染、市场壁垒、变相提价等企业行为中,可以看出企业责任上利己主义放任并未使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相应增长,而是损害了社会利益,这迫使政府和消费者重新考虑对企业责任的理论认识,开始追求公共利益与社会公平。由于无法依赖企业内部理性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因此只能仰仗外部公共理性 ―― 法律。到20世纪50年代,各国政府已相继制定消费者保护、产品质量、竞争、环境保护等法律。

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经济状况发生深刻变化,企业规模迅速扩大,消费者运动风起云涌。跨国公司利用发展中国家人员工资、劳工保护和环境保护水平较低的状态,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无节制开发东道国资源,破坏当地环境;而发展中国家企业普遍处于价值链低端,为能挤进跨国公司全球化体系,一些企业强压工资,无视劳工权利、环境保护,甚至违背所在国法律。这导致国际社会的不满和消费者运动的强大压力。于是跨国公司为获得更多资源以影响经济和政治,便将部分资金投入企业道德形象塑造,如为救灾捐款、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等。到80年代,形成CSR运动。90年代以后,许多跨国公司制定企业内部生产守则,并实施到包括本公司及供货商、分包商在内的“生产链”全过程。随着CSR运动发展,这种自我约束的内部生产守则已逐步向社会的外部监督转变。如1997年10月公布的SA8000,规定供应商所提品应符合CSR标准。

经过了上述被研究者概括为利己主义、理性主义和伦理主义的几个阶段后,当前绝大多数国家都认同了CSR的重要性及其基本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各国企业CSR制度也走向趋同。如联合国于1999年提出的《全球契约》,得到了企业界的热烈回应,2000年 50 多家著名跨国公司代表承诺,在建立全球化市场同时,以“全球契约”为框架,改善雇员工作条件,提高环保水平。

可以看出:(1)企业CSR运动并非个别利益集团的个别行动,相反,它是全球范围内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天,当人们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血汗工厂”指责那些肆意侵掠职工利益的企业时,也许应当想到,将来人们如何评价今天对CSR裹足不前的企业。(2)纺织服装企业具有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特征,产品安全与消费者保护、维护职工权益、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都是产业升级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且有大量企业身处国际服装产业链中,因此,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加入CSR运动是不可回避,也回避不掉的。

三、纺织服装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经济能力

由于CSR的承担需要企业在经济上付出,于是有的企业产生疑惑:纺织服装业是中小企业为主的行业,难以承担经济重负。

CSR具有历史属性,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文化传统、社会发展程度和面临的历史任务各不相同,CSR的标准就不可能完全一致,它必然有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在发达国家,因经济发展水平高,法律制度完善,CSR制度建设起步早,企业对CSR理念认同度也很高。而发展中国家因经济、法律、CSR建设水平相对较低,且很多企业处于原始积累阶段,以追求利润为主旨,故企业对CSR尚未很好理解。

因此在CSR设计上,应密切结合本国具体情况。在承担CSR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与特点,做好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力所能及的事情。2009年“中国纺织服装企业CSR报告联合会”报告提到,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情况下,纺织服装行业坚持行业自律,众多企业不放弃履行对员工、环境、社会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公开行业、企业的CSR信息,赢得了利益相关方的信任与支持。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尽管不可能捐建多少所希望小学或在救灾中放出巨款,但遵守法律、产品安全与消费者保护、维护职工权益、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供应链管理与公平竞争、社区发展及社会公益等多属常规工作,企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可以做出自己的贡献。对中国服装行业CSR行为表现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规模的比较上,大型企业在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维度上得分略高于中小型企业,在伦理责任、慈善责任维度上得分略低于中小企业,二者在CSR总得分上几乎相等。可以看出,中小服装企业在CSR上仍然可有不俗表现。

因此,经济能力在履行CSR中确属重要因素,但并非绝对因素。当企业都行动起来,即可聚沙成塔,推动CSR在行业里乃至社会上蔚然成风。

四、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激励

在推广CSC9000T之始就有观点认为,中国纺织服装工业必将受到严重制约。因它会提高劳动力成本,故将改变对外资的吸引,导致产业升级动力不足,价格上升也降低了中国纺织工业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这是最普遍和直接的质疑,这也涉及到CSR运动的动因与机制。

西方国家CSR的发展,从最初利己主义的经济责任发展到今天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责任的认识,并非由于企业主良知情感升华或学术上抽象理论深化,而是有外力强大推动,这种推动最终由于企业内在因素产生CSR承担行为。内在因素除主观认识外,还有一个核心问题即:利益。国家面对市场竞争秩序的破坏和他人利益被侵害采取的法律措施,消费者运动与企业市场利益的博弈,都深刻影响着CSR运动发展。

企业履行CSR是需要成本的,而随着CSR运动发展,也会产生相应的利益。对于利益的认识,一是眼前、局部的即得利益,二是社会整体的长远利益,而长远利益也终将使每个局部获得实实在在的现实利益。能够将着眼点从企业即得利益上升到社会长远利益,需要管理者有足够魄力和敏锐目光,这也是实现产业升级需要的强大动力。实践证明,履行CSR不仅是单纯由利益相关方获利。有研究发现,企业CSR表现与企业员工感受到的组织吸引力、员工的企业声望感、组织承诺以及工作满意度也有显著的正相关;企业管理、社区责任两个维度的责任表现均对潜在求职者群体感受到的组织吸引力、企业声望有显著的影响;良好的企业CSR活动对消费者的消费决策能产生明显的正面影响。

在实行CSC9000T的企业中,已经有不少事例证明:为社会作出奉献,也将收获社会回馈。例如北京铜牛通过履行CSR,得到大型采购商信任,2008年H & M在铜牛的贸易订单量比2007年增长了 130%;2009年以来,日本客户在中国采购量下降 50%,但对铜牛公司的量基本持平,欧洲上半年总量下降 30%,但和铜牛合作的量上升了 100%。山东如意由于良好的CSR表现,2008年HOGO BOSS订单量同比增长 219.5%;2008年,公司未受到国外市场反倾销调查;以前老员工春节以后的回厂率约 70%,导入CSC9000T以后达到90% 以上,对产品质量有很好的保障。江苏红豆建立了专门的消费者保护机制,制定《不合格品召回制度》,确保及时召回不合格的产品,在公司严格的检验制度保障下,至2009年报告期间没有发生产品召回事件。

因此,一个理性的企业,能够更全面地看到履行CSR背后的利益,而在一连串受益者中,将包括企业内部职工、供应链上合作伙伴、产品终端消费者等,以及最终反馈到履行CSR企业本身。

五、履行CSR要有行动

1. 企业组织与规划

企业是履行CSR的主体,纺织服装企业在推广CSC9000T中,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CSR管理机构,学习理解相关法律与规定,分析企业自身条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自己的努力。同时将CSR报告列入企业规划,向投资人和其他相关利益者报告CSR履行成果与问题,获得理解与支持。当前许多纺织服装企业设立了专门机构或人员,组织或派员参加培训,对推广履行CSR产生强大推动力。

2. 国家支持与引导

首先,进一步加强法制化建设,将有关CSR的基本要求用法律法规加以确立,这是最为有力的手段。如《劳动合同法》的施行,一举扫荡普遍存在的用工不规范问题,大大促进劳工权益保护进程。其次,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有效监督,在CSR运动中,媒体在企业与公民社会的互动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政府的正确引导具有决定作用。再次,在CSC9000T基础上建立纺织服装企业CSR信息披露制度。第四,对CSR缺失的服装企业进行整顿和规范,对履行CSR突出的企业在政策上有所倾斜。法律和社会舆论是企业发展的一种社会资源,运用得好可促进企业CSR目标的实现。

3. 企业履行CSR的评价

如何评价企业CSR履行状况,是比较敏感的问题。关键在取得社会公信力。企业提出自己的报告(披露)是接受监督、探索前进的重要措施,而与社会公众(公民社会)形成互动尤为重要。当一个企业的CSR状态被社会关注,并得到认可或批评,将会产生巨大的机制。在这方面可总结研究中外经验,在实践中逐步形成适合中国文化氛围、可持续发展、吸引企业主动加入运动的模式。在实现与社会公众互动这一目标上,可考虑构建由企业、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社会团体(NGO)参与的、可获得客观表达的渠道,实现公平、公正和公开的评价,并对评价进行社会监督。

第4篇

2012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整体步入低谷,大部分服装企业面临寒冬。尤其是高库存问题,使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难以为继。整个服装行业,国内和国外都处于复苏阶段。国内市场终端销售、去库存、出口订单量未见好转迹象的情况下,明年形势仍然难以乐观。

纺织服装行业的高库存压力主要源于内需无力和出口低迷。去年我国整体社会消费品总体销量增速放缓,在此背景下,纺织服装行业的零售终端也不能例外。受欧、美经济低迷影响,去年国内大型服装公司出口订单量相对都出现削减,出口形势非常不利,三大贸易对象中只有美国市场有所增长,今年的出口情况依然难乐观。产量方面,增速最高的是纱产量,而色织布产量萎缩。进入下半年,纺织业和服装服饰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平缓或略有下降。此外,棉花价格对纺织制造业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经历了近几年的高速上升期,服装行业整体价格偏高。并且在当前物流、地价、租金以及工资等众多因素提升下,服装价格仍有继续上升之势,但其速度和当前普通市民工资水平提升速度明显脱节。而消费者对于服装消费渐趋冷静,市场需求进一步减缓,库存压力就成为必然。

此外,服装行业还面临突出的供需矛盾。2012年以前,服装行业市场前景看好,尤其是内需市场火热,各服装加盟商基本都保有大量订货和存货。而进入2012年以来,虽然销量放缓,但厂家不能及时得到这种市场信号,仍然按照常规思维继续保持全力生产甚至增产扩产,造成供大于求。企业为了取得一份好看的报表,保证实现销量增长,只能通过包括折扣在内的各种方式给销售商施压,促使经销商继续保持高订货量,这就造成经销商的高库存压力。

市场需求和供给是一个负反馈的机制,从国内外服装行业现状对比来看,高库存压力的根本在于服装市场的销售体系。我国幅员辽阔,服装厂商想在各地区搞定当地零售终端,并与之建立起长远关系,势必会选择加盟商的模式。不可否认,这种模式在前几年对服装行业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行业发展以及竞争的加剧,这套模式的弊端日渐凸显,直接或间接导致决策滞后,产生供销失衡。反观国外,包括优衣库在内的大型服装商都采用直营模式,而并非类似于我国的加盟体系。相对而言,直营模式下企业可以更加有效监控零售终端,信息反馈更加及时准确。

为了减轻库存压力,各地区的零售终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实现优化升级,包括网购。但从长期来看,解决高库存的根本途径还是要减少销售中间环节。只有如此,企业才能快速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通过调整生产环节,主动性地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2013年各服装企业主要任务除了去库存化,更主要的是及时完成销售渠道改革,建立适合市场需求的营销渠道,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服装行业发展至今,企业转型升级也是一个难以忽略的课题。随着国内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部分中小企业只能被市场淘汰,而大型企业可以把厂房迁往东南亚或者我国中西部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此外,企业转型也应该更加注重高附加值,以及含设计成分更高的产品。

随着3D打印的兴起,及其在服装领域尝试性的应用,长远来看也将推动服装行业的转型升级。目前3D打印在服装行业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无缝针织方面,而且成衣效果所见即所得,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服装行业的成品水平。但由于其局限性,包括西服在内的大量正装目前还不能完全靠3D打印技术来实现。

从产业链来看,中国的服装原材料是能够和国际接轨的,包括原材料的供应都不比国际差。而国内企业的高端化路线之所以很难走出来,还是因为品牌建设不到位。“微笑曲线”的两端是设计和品牌,而这也正是国内服装企业所缺少的。

国内服装行业高端化路线,尤其是盲目性的高端化,也是行业转型升级需要克服的弊端。通过价格对比不难发现,国内衣服价格存在盲目虚高的现象。同样的品牌款式服装,国内价格会比国际价格高一倍甚至更多。

品牌服装企业走高端路线无可厚非,毕竟高端产品利润相对较高。但价格升高以后,势必面临消费群体的流失,尤其在当前中国,同样价格在欧洲或中国香港可以淘到更好的国际品牌服装,性价比会更高。国内部分服装品牌定价偏离市场消费实际,最终将影响行业正常发展。

国家城镇化政策的确立和逐步展开,对服装行业虽然没有直接利好,但在城镇化过程中,人工和地产成本上涨,居民收入也会提高,意味着国内三、四线城市的购买力提升,这些地区的消费增长将继续快于一、二线城市,纺织服装企业在上述地区的竞争也会增强,尽早实现布局的企业才能占领先机。

第5篇

2007年12月18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以人为本,承担责任,科学发展――2007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显示出纺织服装行业一年来大力开展社会责任建设推广工作所取得的可喜成果。同时,此次年会邀请了供应链上利益相关方代表开展推进社会责任建设的务实性对话与交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欧新黔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纺织工业协会在指导推动行业履行社会责任,注重行业管理体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喜人成绩,并对纺织工业协会今后推动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工作提出了五点意见(讲话见66页)。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大会上指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建设是纺织服装行业实现转变增长方式,转变行业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举措。围绕党的十七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纺织工业确定了行业主攻方向――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纺织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落实社会责任是纺织服装行业自律四个内容之一。针对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建设,杜钰洲说,CSC9000T启动顺利,经过去年首批试点企业和2007、2008年的“10+100+1000”试点项目的开展,部分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管理能力、制度建设得到了有效的提高,CSC9000T有效地增强了跨国供应链的合作机制;社会责任自律得到了国际有关组织的认同,使中国纺织工业融入全球化地位有所提高,信誉有所增强;CSC9000T在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杜钰洲认为,贯彻CSC9000T的任务很艰巨,需要更好的总结经验、交流经验,研究更好的措施,下决心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全行业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贯彻水平。

第6篇

新时期,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制约日益加剧,综合成本快速上涨,就业压力和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矛盾突出,社会责任也面临着新的问题,成本高企,同时社会责任的内容也从原来注重企业内部“以人为本”,扩展到“绿色发展”、‘公平竞争’。而社会责任建设也持续成为高成本时代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15分。

这是我们持续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理由。

2011年6月27日~28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的2011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社会责任:产业的梯度转移和国内市场的崛起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社会责任体系融合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专题论坛同期举行。会议期间了“2010―2011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报告”,16家纺织服装企业同时社会责任年报。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与瑞典驻华大使馆签署了社会责任项目合作协议书,并向相关企业颁发了“2011年度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实践示范奖、优秀奖”、“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节能减排绿色实践贡献奖、优秀奖”。

政府将努力推动新时期社会责任建设

作为国内产业界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先行行业,纺织服装行业率先推出了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行业标准,第一个了规范化、本土化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导体系,几年来已80份纺织服装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但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制约日益加剧,综合成本快速上涨,就业压力和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矛盾突出。“十二五”期间,要发展建设现代纺织工业体系,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会上提出,新时期纺织服装企业一是要建设更加和谐的劳资关系,用工荒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企业与员工利益分配面临严峻挑战,如不能妥善解决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要引导企业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创建负责任、和谐的企业文化,营造人性化的企业用工环境,不断改善员工福利待遇,提升员工参与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二是进一步树立环境友好和绿色发展理念。要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积极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减少污染排放,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三是增强企业质量、诚信意识。大力推进企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推进自主品牌建设,树立可信赖的企业质量信誉和诚信形象。

四是加强社会宣传和舆论监督。要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和媒体作用,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重要性的认识,为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发展环境。

而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将会同有关职能部门,进一步推动完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把引导企业进行社会责任建设作为创新行业管理方式的重要抓手。同时,工信部今年还将把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建设工作的经验向电子等行业推广,进一步强化中国产业界社会责任的整体战略和国际话语权。

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项重要举措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总结十一五期间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建设时说,过去五年,社会责任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了体系,扩大了试点,丰富了经验,促进了企业和谐和社会和谐,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产生了保护生态环境效应和维护市场秩序的效应,增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改善了纺织行业社会责任国际声誉。

对于“十二五”期间的社会责任工作,杜钰洲提出了四点要求:第一,要进一步做好在全行业开展社会责任自律工作推广和发动工作;第二,要以企业责任信息披露为抓手,加大实施推进纺织工业社会责任建设;第三,围绕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开展落实社会责任重点专项推广,继续开展以对劳动者人文关怀中心内容社会责任建设专项,同时,节能减排也要作为重要的社会责任选项加以推动。要给予更多的节能环保低碳项目,发挥信息和专家平台的作用,研发行业碳足迹评估与核算方案,协助地方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企业制定规划和政策;第四,继续扩大开展与国内相关产业,和国际相关产业,或者国际相关组织之间有关社会责任的交流与合作。

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品牌与供应链管理

在题为《透明、包容、创新――社会责任与价值经济的和谐共振》的主题报告中,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表示,在从“纺织大国”转变为“纺织强国”中,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使命、发展路径以及发展规律将发生重大的跃变,将从“规模经济”到“价值经济”的跃变,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是硬道理”的跃变,在这跃变中,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建设与有效推进,将成为纺织工业实现跃变的“隐形翅膀”,助推纺织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使中国早日达成“纺织强国”。

因此,产业发展需加快实现“四个转变”:即从“个体到系统”、“封闭到开放”、“有形到无形”以及“无序到有序”的转变。“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意味着以‘公平竞争’、“以人为本”、“绿色发展”为主旨的社会责任实践,将有效地推进产业发展向健康、规范、有序的逻辑演进。

在透明、合作与优化三个主题词下孙瑞哲回顾总结了_一年来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实践经验与体会。他表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始终秉承的一个思维理念是,以实现纺织工业在全球经济范围内的“代际公平”为使命,在价值理念与方法论之间,“依于仁,游于艺”,寻求系统、开放、睿智、和谐的发展。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今后将重点做好四项工作:第一,在行业发展政策中持续强化社会责任导向;第二,在其他行业系统化推广社会责任建设经验;第三,在节能减排方面探索低碳供应链形成机制;第四,在供应链上深化并拓展社会责任体系合作。

行业报告展示创新理念与行动

此次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连续第五次的行,114t会责任报告。《2010-2011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系统、开放、透明地向社会各界披露了行业一年来社会责任建设推广工作的实践,并传达了行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新理念、新规划。报告共分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在说明2010年度中国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种行业宏观因素的变化及其对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介绍2010年行业社会责任建设的主要工作及其进展;第三部分专门分析了社会责任标准及倡议合作与融合的趋势及现状,并着重介绍了CSC9000T和BSCI在这一领域的共同尝试;最后一部分则说明中国纺织服装行业2011年度到2012年度的社会责任工作规划。

企业报告量大质高示范性强

在大会上,百隆、达利、海冬青、经纬、丹毛、海天、好麦尔、志向、恒田、天圣、富丽达、乔顿、彩虹庄、红绿蓝、嘉名、华峰氨纶等16家中国优秀纺织服装企业在大会上了根据CSR-GATEs编制的社会责任报告,充分体现了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规范性,也展示了近年来行业开展社会责任建设所取得的可喜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今年全国各行业企业报告会超过600份,纺织行业企业公开的社会责任报告有44份,涉及纺机、服装,针织、印染、产业用、丝绸、棉纺、化纤、毛纺及配件等十个细分行业。自2008年纺织行业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起到现在,共T86份企业报告,其中近40%的报告经过了国际权威第三方验证和行业协会鉴证,在各行业中居领先地位。

体系融合:融则通,通则变,变则顺

大会当天,“社会责任体系融合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专题论坛也同期举行。BSCI、SA8000等国际、国内相关社会责任体系机构的代表共同出席探讨交流体系融,推进社会责任事业的发展大计。社会责任体系融合的探索与实践是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方式的巨大创新,CSC9000T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与国际通行的社会责任标准、体系的融合将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事业新的里程碑,也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走向世界迈出的第―步。

孙瑞哲指出,在社会责任体系进化的过程中,势必会形成不同责任体系之间的冲突和协调,最终表现为社会责任体系的信任危机与实施主体的履责成本。体系的融合,应当成为社会责任体系本地化与国际化的必由之路。“融则通,通则变,变则顺”,随着社会责任体系的高度融合与价值交汇,环境保护、绿色供应链管理、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社会责任建设为产业转移保驾护航

同期举行的“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社会责任:产业的梯度转移和国内市场的崛起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专题论坛,是国际范围内首次就产业转移与社会责任建设、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的专题研讨会,旨在通过纺织服装行业的社会责任实践,探索以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避免重复东部地区发展过程中走过的弯路,为产业的成功转移保驾护航,实现中西部地区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张莉在会上强调,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同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到企业社会责任因素,如员工权益保护、劳资关系及环境保护等。不仅要汲取东部沿海企业在近三十年发展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的优秀经验,推广和复制到中西部地区,使其在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具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同时也要吸取教训,避免重蹈当年东部粗犷发展的覆辙。

树行业典范,社会责任你我同行

第7篇

江苏服装教育与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由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国际服装节组委会主办,江苏省服装协会、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江苏服装教育与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在江苏服装产业面临转型、更加重视服装人才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下,各院校的教育家与服装行业的企业家们就服装行业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为话题,探讨服装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未来的方向和支撑点。就“面对新形势,传统的服装产业如何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面对挑战、整合资源,培育核心竞争力;如何根据生产要素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新要求,实现产业的创新、突破和发展优势;服装产业集群在新形势下如何寻求一种内生性的发展力量,塑造一种创新变局,提升产品的高附加值,寻求产业链的稳健延伸,提升企业与产业在全球市场下的优势竞争力”等问题进行交流研讨。与会的教育和实业两大领域的各方精英,将汇聚智慧,共同商讨、交流服装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式、新合作,使传统的服装产业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更加朝气蓬勃,同时促进纺织教育在优化人才培养、服务行业发展等方面实现历史的新超越。实业领域的专家就服装教育“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办好学校,办什么样的学校”这两个问题,从“如何提高纺织教育质量,如何提升办学理念和实际运作能力,如何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共赢”等多角度,为江苏纺织教育,同时也是为江苏纺织产业的持久健康发展,提出建议。以便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积极支持行业、企业参与纺织服装教育办学,鼓励和支持相关院校与行业、企业开展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的合作,不断增强院校对服装行业产业的服务能力,以及行业企业对服装教育的支援力度。

雅鹿・中国服装品牌创新与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

雅鹿・中国服装品牌创新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将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学者、著名企业家就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品牌文化及营销传播创新路径、提升企业品牌竞争力、推动品牌建设的策略及措施等展开讨论,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服装品牌创新及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顾山-中国内衣产业调整提升高层论坛

“顾山-中国内衣产业调整提升高层论坛”,研讨中国内衣产业调整提升步骤的几个关键因素,为产业转型,管理升级进行有益的探索。

第8篇

要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把握未来发展的脉搏,可以通过两个展会,即上海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和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参展商、来宾、商品种类、价格走势,笔者所在的调研团队在10月22日-11月5日的两周内,先后对纺织行业领域这两个重要的展会进行了实地调研。

上海面料展:新产品涌现,凸显国内差距

10月22日,上海龙阳路新国际展览中心,号称全球纺织行业“晴雨表”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开幕。本届展会的展位增加不少,但是来宾人数却不见比以往几届增加。展馆附近的饭店也客流稀少。笔者和香港来的同行一边喝茶,一边环顾空荡荡的大厅,感叹纺织服装企业的生存之难。

经过多年的坚实发展,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早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品类最全,体现当今世界面辅料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趋势,有高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展会。该展会作为行业和企业寄予厚望的载体,除了其不可替代的商贸平台价值,也在不断发挥巨大的推广效应,体现出其难能可贵的行业发展趋势和潮流的引导价值,堪称行业的“晴雨表”。不过,此次展会的确预示着“风雨”来临。

上海展会上,国外展商的新品种如各种功能性面料、环保纺织品,令人眼花缭乱,国外参展商带来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设计令笔者看到了差距。

从上海展会上参展商展出的产品种类来看,全棉、羊毛等天然纤维制品的比例直线下降,化纤类、混纺类面料的市场份额直线上升。由于化学纤维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可以弥补天然纤维的先天不足,机械化规模化和集成化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又能做到使产品的品质有保障,价格有优势。因为大部分的化学纤维是以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产品作为合成中间体的,业内人士戏称,今后服装的价格受棉花价格影响会越来越小,而受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可以预计,纺织企业为了稳健经营和对冲原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和提高竞争能力,在棉花市场和PTA市场的套期保值的企业会越来越多。

在国内纺织业沉醉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中的时候,国外发达国家的纺织企业并没有停止它们的发展步伐,只是把它们认为耗时耗能、消耗资源和污染严重的那部分产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它们在纺织品研发方面的巨额投入的结果就是拿出了令,人惊叹的产品。研发工作是制造业的“灵魂”,制造业回归发达国家将成为趋势,中国纺织企业只有加强研发投入,整合资源和技术优势才能赶上竞争对手。

上海的专业展会传递的另一个强烈的信号就是:周边国家纺织行业的崛起势不可挡,印度、巴基斯坦、东盟国家的全棉制品已经长驱直入,泰国、马来西亚的化纤工业也在挑战中国的霸主地位。境外纺织品进入中国的产品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从原来的粗支纱到现在的50支、60支紧密纺品种,企业正从原来的原料供应商逐步成为成品供应商。在传统领域的纺织服装行业,中国的霸主地位正在受到挑战。

广交会:纺织品外贸处境艰难

在上海面料展和华交会成气候之前,广交会一直是我国轻纺产品出口的“桥头堡”。在紧接着上海面料展召开的第112届广交会上,笔者看到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参展企业的状况几乎是上海展会的翻版。本届广交会设置接近6万个展位,三期一共接待18,9万个来宾(其中一半还是国内的参观者),平均每个展位3,15个来宾,不容乐观。

第9篇

The European textile and clothing industry faces unprecedented competition from abroad, plus rising production costs. There is a strong need for innovation in all three areas of textile and clothing industry. The European Technology Platform for the future of textiles and clothing was set up to define the innovation targets and research topics needed to address Europe's textile problems. There are also many other projects for the benefit of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are under construction.

在欧洲,纺织和服装业以年营业额2150亿英镑、雇用270万劳动力的有力数据在整个欧洲工业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在欧盟南部和东部成员国中,如葡萄牙和立陶宛等国,纺织服装行业大约雇用了当地25%~30%劳动力,对地方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

然而,目前的欧洲纺织服装行业却进入了发展的艰难阶段:对外面临来自他国的竞争――这种竞争的激烈程度前所未有,对内则面临生产成本上涨等难题。具体来说,近年来欧洲纺织行业已经遇到了多次挑战。2005年1月,WTO关于纺织服装方面的协议终止,取消了对欧盟纺织进口的配额限制,这就带来了来自亚洲生产方的竞争压力。另外,本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欧盟供应商只能把劳动密集的生产过程都转移到生产力成本较低的新欧盟成员国家,比如波兰和罗马尼亚。欧盟的供应市场还包括北非国家突尼斯,摩洛哥和土耳其。这些供应市场保证了产品的高质量,再加上地理上的便利,能够帮助欧盟采购方快速应对国际市场需求,但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市场形势,这种转移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面对逐渐艰难的局面,除了在可能的情况下降低生产成本之外,欧盟更注重促进纺织服装企业不断的“创新”。欧洲纺织服装业大部分由专业性很强的众多小规模公司组成,需要不断更新生产方式以加速供应链运转。因此,“创新”这一课题,正是行业内所有中小型企业普遍面临的首要任务。

但是,对于欧盟纺织服装行业来说,创新也面临一系列难题。欧盟纺织服装行业共拥有17万个公司实体,公司雇员的平均数量为15个。而实际上,大量公司的规模比这一平均值要小,许多公司里的管理者要把采购、营销以及设计工作一人担当。针对这样大量分散的小规模个体,要进行整个行业范围内的调研和改革,势必难以进行统一的操作。

创新型高科技纺织品最具成长空间

在欧洲,通常把纺织服装行业划分为服装用、家纺用以及高科技纺织品三大部分。在占比重最大的服装部分中,欧洲制造商早已因流行和原创方面的优势而占据世界领先地位,但是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涨,目前却在走下坡路。家纺产品的生产现在已经实现高度自动化和资本密集型,劳动力成本因素相对影响较小,这一部分的生产则更加稳定。

在这三大部分之中,近年来获得最大成长的当属高科技纺织品。来自相关行业如汽车、房屋制造、环境科技以及运动的各种新科技,催生着高科技纺织品行业的新专业市场。尽管目前高科技纺织品仅占有欧盟25国纺织品总产量不到25%,但是这一数据却在持续增长中。而且,有些传统纺织基础的国家都纷纷转型生产新型高科技产品,在北欧的一些国家中,高科技纺织品已经占其纺织品总产量的80%之多;而在欧洲中部的德国,这类产品已占全国纺织品总产量的50%。

来自欧洲成衣和纺织品组织以及欧洲纤维产业联盟的Lutz Walter认为,这主要的纺织服装三大产业都需要创新。“在服装领域,创新绝对是保持行业竞争力的必需因素。在科技纺织领域,来自欧洲内部激烈的竞争以及来自客户日益苛刻的要求,使得创新也成为商家必须做的功课。比如一个新汽车或者新飞机的问世,经常引来高科技纺织品供应商作出一系列相关的新发明产物,这就是高科技纺织品领域的创新所在。”

创新已成为行业自身寻求变化的内在要求

在科技纺织领域,逾千计的小公司正在面临资金、人力、员工培训等方面的缺乏,并且缺少有效的市场决策来指导创新。但是,其中不乏一些公司在试图自行解决这些问题,继续寻找创新之路。Walter解释道:“由于是政府指令,许多公司是出于被迫才投资创新。但是也有一些公司主动意识到了旧的方式无力继续参与竞争,他们在积极寻求新的创新方法。这说明,创新不再仅仅是来自政府的指令,而是来自行业自身的一种寻求变化的内在要求。”

企业自行以创新来突破窘境的例子,最典型的莫过于西班牙Zara为代表的一系列服装品牌。这些品牌的流水线生产和供应链分销系统都以“快速时尚”为理念,能够实现快速应对顾客需求。“如果欧洲的时尚生产流程能够有足够高的速度,那么亚洲在生产成本上的许多优势就会消失。”Walter如此断言。另外一个创新的案例就是3D人体扫描仪的启用,以及零售商与制造商之间实现了网络数据交流的先进沟通方式。在这些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的辅助下,企业能够实现为顾客量身定做,并成功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定制服装与大批量生产的服装产品价格相近,从而增强了产品竞争力。另外还有许多新科技在不断涌现。如虚拟设计系统,先进机器人,光电纤维,球面缝制等。正是这些新科技新产品提供着硬件支持,企业才不断的在创新上有所成就。

欧盟政府不懈努力地搭建创新平台

在欧洲纺织服装行业中,诸多中小企业有着自下而上的创新需求,而欧盟政府也在自上而下的对企业进行着创新方面的有效引导和帮助。

早在2004年,为了纺织和服装能有更好的发展,在欧盟纺织与服装高阶小组的建议下,成立了欧洲科技平台,专门来制定未来欧洲纺织品服装领域内的具体创新举措,以及针对行业内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来确定相应的战略研究项目。这一技术平台把行业内的专家召集在一起,来开发专项研究课题和创新项目,这些课题和项目主要有三个方向:新的纺织品应用,把纺织服装产品从大众生产转变到客户定制,以及从一般商品转变到专业化产品。

在建立科技平台的同时,欧盟纺织品及成衣高阶小组还建议在行业内推行其他一系列举措。这其中包括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加入到目前欧盟面对全行业的第六个框架计划(FP6)。FP6于2005年开始实施,目的在于帮助欧盟各行业中小型企业利用新兴技术来进行企业创新。另外,高阶小组将着手研究企业如何筹措相关运作资金,以进行革新举措、非技术性创新、和行业联合等等。他们同时也在研究在纺织服装行业内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可采取的有效措施。

关于企业创新,高阶小组最根本的意见是:服装科技在当下已经迎来了一个真正要破冰的时机。服装生产线的劳动密集性特征,以及随之而来的高成本,加上高次品率(甚至有经验的生产商也会出现高达20%的次品率),这些综合在一起对服装消费构成了负面影响。对比其他日用消费品,消费者如今在服装上的花费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据专业人士分析,在服装科技这一领域中,最能为行业发展带来帮助的研究项目也许就是旗舰店的相关研究。这一研究课题目标为旗舰店的效益提高――通过3D视觉服装设计提高60%时间利用率,减少复杂服装加工时间的80%,把瑕疵或者错误从15%~20%减少到零。

特殊关注时尚领域的中小企业

欧盟第六框架计划下的时尚网络项目(FP6 Fashion Net Project)协作员Silvia Grandi说,在许多欧洲国家

中,大约高达30%的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已经在过去的两年间倒闭。“但是那些快关门的中小企业都是那些不太会创新的企业。”她说,“面对来自亚洲的不断升级的竞争,我们需要新科技的诞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高速的供应链,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更好的管理系统,当然还需要快速反应能力。有些中小企业现在发展状态不错,那是因为他们早已高瞻远瞩,找到了最好的发展策略。”

许多公司都在努力开发新产品以及新的运营方法,以提高纺织产品附加值。如果说企业采取节约时间和成本的生产方式只能算是锦上添花,那么增加产品附加值这一做法则对中小型企业来说是性命攸关的。通常来说,关于生产过程以及增加产品附加值方面的研究课题,并不是由中小型企业自己来开展的,而是由当地指定的研究中心或者大学来承担。Grandi谈到,迫于生存的压力,欧洲时尚领域的中小型企业对创新机会更加感兴趣,并急切地想知道如何不用巨大资本就能利用这些创新机会。这主要是因为许多小型企业还处于谋求生存的阶段,不能负担较大的投资。“但是他们在不断利用合作带来的机会来进行企业的创新。法国纺织协会IFTH已经推出了自己的平台,参与其中的中小型企业数量比预料的要多一倍。来自欧洲科技平台以及法国科技平台的许多中小型公司对合作项目都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中小企业与第六框架计划共进退

中小型企业是增强欧盟行业竞争力和就业率的关键所在,并且在开拓新市场上也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基于此,欧洲联盟的第六框架计划(FP6)特别着眼于参与课题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专设〈经济与科技智能解决办法〉(ETI)为中小型企业服务,对纺织服装行业中的时尚领域进行了特别关注。时尚网络(Fashion Net)就是ETI方案之一,还有关于鞋类产品“Shoes 5000”方案以及关于智能纺织环境的“ITE方案”作为补充。

时尚网络的目标是鼓励时尚领域里的中小型企业更多地参加到FP6子项目研究课题中去。它努力扩展联系网络,促进行业内建立协作企业链,从而实现企业间关于专业技能、经营方法以及实务经验等方面的沟通。由于纺织服装行业中的生产过程和供应链本身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这一项目所涉及的范围也是非常细致和广泛的。

通过与8个国家的16个中间组织进行沟通,时尚网络将会促进欧洲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创新与科技转让。时尚网络项目将会开设一系列相关活动,鼓励中小企业的参与,这其中包括两个大型会议,以及在参与国举办专题讨论会和培训项目等。这些活动旨在帮助在创新要求相类似的地区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还会建立一个科技资源数据库,而参与时尚网络项目的4500家中小型企业都会有机会享受到这些服务。

第10篇

内需市场表现良好

金融危机对于国际纺织服装市场的影响巨大,直接影响到了中国服装行业,尤其是美国市场受金融危机冲击,市场消费形态、消费者消费意识改变,导致对服装的需求降低,以及中国对美国出口减少,但是内销仍然保持良好增长势头。

内销比重明显增加,服装行业经济指标呈现四个特点第一是企业平均利润和人均利润同比大幅提高第二是行业盈利能力继续回升,效益增长逆势而上;第三是行业营运能力比去年同期略有提高第四是利润增速昭示行业发展模式正在发生转型。目前,中国服装产业呈现出规模以上企业产量同比增长快、中小企业关停状态居多、人均效益明显提高的迹象,尽管企业人数与上半年同期相比下降11.34%,但平均利润率却增长了17.5%左右。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服装行业整体正在从规模扩张向效益扩张在转变,这种发展方式在核心竞争力转型的过程当中得到了体现。

优势企业率先赢得机会

一直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业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原料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方面,随着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和纺织品成本导向采购地转移,东南亚地区逐渐占领一定份额。于是,很多人就会认为;中国纺织服装业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可我们也会发现:以往向东南亚等成本比较低的地区转移的订单。目前正在向中国本地优势企业回流。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很多国外品牌最终发现,中国仍然是产业配套最完善、加工能力最完备的生产基地。比较优势不是静止的,随着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其技术装备、人员素质、创造力都在提升,劳动力成本不再是唯一优势。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讲,中国纺织服装业比较优势的空间比较大。

金融危机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压力,服装行业正在面临一次“大洗牌”。面对竞争,优胜劣汰很自然就会出现,就如同2009年服装行业的兼并重组案例不断出现,最终形成的优势企业,发挥出各自的品牌、技术等优势,以此来提高和凸显品牌的价值,赢得更多的机会。

创意与转移两大行业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格局多元化的加速,以创新为驱动,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成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时代命题,创意的竞争、文化的竞争、软实力的竞争,将决定未来时尚产业的制高点。自主品牌若想获得全新发展,再造辉煌,关键就是要抓住“第二产业链”。而这“第二产业链”,就是对包括文化、设计、咨询、视觉等一系列为品牌“软实力”的提升而服务的“创意力”的综合表述。

第11篇

行业发展历程

2012年纺织服装企业盈利表现不及2011年,收入及净利增速普遍放缓,行业的经营压力在第四季度表现的最为明显。从全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来看,2012年全年,纺织服装全行业的营业收入合计1852.97亿元,同比仅上升2.96%,增速较前几年同期下滑。从细分行业来看:高成长板块的盈利增长最快,收入和净利分别同比增长45%和59%;男装板块收入和净利同比增长13%和19%、女装板块同比增幅达32%和1%、家纺板块同比上涨12%和1.1%、休闲装板块则同比下滑0.3%和24%。2012年,纺织服装全行业净利润率仅为6.65%,纺织制造、品牌服装净利润率分别为4.26%、13.32%。

2013年1季度数据显示,行业营收增速和净利润增速同比均有所回升,纺织服装行业毛利率达到23.86%,同比增长0.65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制造行业毛利率为14.47%,同比增长0.75个百分点;家纺行业毛利率收获31.13%,同比下降了0.06个百分点。从净利率来看,1季度纺织服装行业净利率为6.33%,同比下滑0.55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制造行业净利率为4.01%,同比提升0.86个百分点;服装家纺行业净利率同比下滑1.74个百分点。纺织制造行业盈利能力上升主要原因是出口回暖,订单增加,价格有所上升。

2013年1-4月,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实现1083.78亿元和719.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80%和25.30%。其中,4月份,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实现390.01亿和264.37亿,同比增长8.07%和22.82%,两者增速较3月均有一定幅度下滑,但仍处于高位,表示出行业富含动力及潜力。

纺织服装全行业的运转效率也有所降低,存货周转率从上年同期的3.54下降至3.41。纺织制造、品牌服装子行业存货周转率为3.83和2.31,分别下降0.09和0.21,品牌服装子行业中,由于家纺、快时尚促销力度加大,户外、快时尚、家纺存货周转率略高于2011年,是行业中唯一运营较好的子行业。鞋类、男装、女装子行业存货周转率均出现下滑。

出口仍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重要的支柱部分。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行业出口增速逐步回升,从2012年6月份的0.64%回升到12月的9.82%。2013年第一季度该趋势得以延续。分季度看,2012年第四季度、2叭3年第一季度行业出口增速分别达到9.77%、15.73%,其中纺织品出口增速分别为3.98%、10.4%,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金额增速分别为13.4%和19.41%。4月份,中国纺织服装单月出口金额实现222.83亿美元,同比增长18.73%。

市场占比分析

近年来,中国贸易伙伴的构成较为稳定,欧盟、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占据了前五大位置。对这五大贸易伙伴的出口占比从2011年的62.90%下降到60.23%,其中欧盟、美国以及日本占比分别为22%、18%和13%,至2012年底,以上区域的占比变为19%、15%和11%,与上年度相比,占比提升的区域包括越南、中国香港、美国,区域结构开始产生微调。

从季度对比来看,2012第四季度,纺织服装行业主要伙伴欧盟、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和越南的出口金额增幅分别为:-6.3%、4.1%、-2.0%、16.3%和86.1%,2013第一季度,以上5地区的出口金额增速分别为:6.7%、10.5%、-4.0%、21.6%和50.9%。美国复苏早于其他发达国家及地区,自去年第四季度,美国国内批发类服饰的库存销量比开始持续下降,2013年2月份收于1.76,只高于历史均值0.035。同时,美国5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为84.50,较上月上升8.1个百分点;而日本4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仅为44.50,较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仍在低位徘徊。据美国海关统计,2012年美国自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口份额为39.2%,较去年同期上升0.2个百分点,美国的率先复苏无疑对于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是个巨大的利好。

另一个重要指标在于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产品占目标国该产品的进口比例。从2012年全年欧盟、美国、日本进口服装的区域占比统计数据看,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当地占比分别为43.8%,40.1%和82.2%,而第二名占比分别为12.2%,18.2%和4.5%。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中国在纺织服装行业的国际地位。

原材料进入下降通道

近年来,困扰纺织服装行业的主要问题来自于原材料的上涨,而这一问题在2013年得到大幅缓解。主要原材料价格在1-5月出现全面下降,其中涤纶DTY、粘胶价格、长丝级半光价格下跌幅度较大。

2013前3个月,棉纱线出口量单季度同比数据持续回升至34.28%。价格方面,出口棉纱线均价跌幅逐步收窄,分季度看,纱线出口价格跌幅从2012年2季度的20%收窄到2013年1季度的-4%附近。更有利的消息在于,2013年度的棉花临时收储预案已公布,临时收储价格为标准级皮棉到库价格20400元/吨,与前期收储价格持平,收储时间从2013年9月1日延续至2014年3月31日。经过2012年一年的消化,大部分用棉企业高成本库存基本消化完毕,目前库存成本基本与棉花现货价格相近。同时,内外棉价差仍处于进一步缩小的趋势,将有利于出口占比高的棉纺企业毛利率提升。

在原材料(棉花为主)的成本上涨较快的2010和2011年,有定价能力的纺织服装企业大都通过成本转嫁的方式进行相应的提价,将成本的上涨传导至客户端,两年服装均价涨幅分别达到14.1%和17.56%,伴随棉价下移,服装价格增幅有所放缓,2012年已经放缓至6.95%。受益原材料成本下降以及企业主动去库存等因素驱动,年报数据的行业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必将同比改善,之前困扰行业的成本问题已经基本消除。

高端服装成未来突破口

自2012年始,纺织服装行业中的高端男装、高端女装以及户外服装公司取得了超过平均预期的高速增长,在行业普遍弱势的情况下,这一现象变得尤为突出。纺织服装协会对于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预测如下:

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抄袭、山寨等失灵,强调研发和自主品牌;Shopping Mall大量兴起,精品店铺成为主要零售形式;品牌产品迅速发展起来;

当人均GDP进入6000美元时:服装产业结构将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单纯的服装加工会逐渐消失;产品多元化明显加剧;休闲时代的来临将令正装越来越不受欢迎;

第12篇

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尘埃落定,让处于寒意阵阵中的中国纺织服装业再次成为焦点。包括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在内的业内专业组织对此多持肯定态度,认为这一“促进剂”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行业内企业的压力。

作为海外依存度高达30%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国际金融风暴冲击,中国纺织产品此前量价齐跌,10年来首度出现全行业负增长。

显然,创新与转型已成为整个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谋求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振兴规划也不可避免地成为顺应和带动整个产业进行变革的切入点和出发地。

政策支持提振行业信心

支柱产业、纺织强国、强劲增速,这一系列词汇都是目前用来形容纺织服装产业的“信心标符”。而就在2月4日之前,限制性产业、夕阳产业、出口剧减、订单萎缩、亏损难关还是频频描述这个产业现状的常见字眼。

还不仅如此。在2009年经济放缓的预期下,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日前乐观地给出行业的三大目标,“未来三年中国纺织业将力图出口保持8%的年均增速,纺织工业生产保持一成三的年均增速,国内市场衣着类消费保持二成的年均增长”。而按杜钰洲的估计,在2020年中国能实现纺织强国的基本目标。

给纺企信心的是2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振兴规划”中提出,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扩大国内消费,开发新产品,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稳定国际市场份额;要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品牌建设;要优化区域布局等几大要求。其中,最让纺织服装企业关注的则是规划中提出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虽然并未能按照全行业预期的那样,不过在企业实行25%所得税情况下,因出口退税调整将让纺织业全行业增加约57亿元人民币的净利润。

同时,振兴规划还明确提出将在新增中央投资中设立专项资金,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对优势骨干企业兼并重组困难企业给予优惠支持;对基本面较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等几项具体措施。

扩内需市场成转型发展关键

当然,无论企业还是行业协会,都能明白的一点是,并非有了宏观政策的支持就可从此“高枕无忧”,纺织服装产业长期走出困境、持续发展关键还在于企业自身的调整和提升,尤其在于内需市场能否提振市场。

虽然这次规划中的第一条就提出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扩大国内消费,开发新产品,开拓农村市场,促进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但真要实现这一想法并不容易。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纺织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3%,增幅同比回落6.2个百分点;出货值7779亿元,增长4.7%,回落9.5个百分点。

浙江汇隆纺织品公司谢威对出口困难深有感触。他说,由于外需下降和订单转移,今年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企业的体会是:单子越来越少,时间越来越短,价格越来越低,风险越来越大。

实际上,金融危机对一些经营不善、管理不严、产品低劣的企业来说确是一个“难关”,但对已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主动实行产业转型的企业来说则是难得的机遇。波司登男装就属于危机意识的“先知先觉”者。

业内人士指出,开拓市场已经成为纺织行业必须要过的第一关。在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中也重点提出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扩大国内消费,开发新产品,开拓农村市场,促进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

事实上,目前我国纺织品国内消费占77%,而这一数字在2000年还不到60%,人均纤维消费量在2000年仅7.5千克,而在2007年就已经达到了14.6千克。国内市场仍然是纺织行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13亿人口都得穿衣服,这是纺织业长期发展的有力保障,国内市场潜力仍然很大。”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说。

协会、政府出手帮扶的“强心剂”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纺织服装行业前景如何、是否将走入低谷,是被猜测最多、也是议论最多的话题。在此背景下,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各自出手相助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为低迷的纺织服装行业注入了“强心剂”。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消息,今年春天将举办“三展一周”来开拓国内外市场,成为纺织服装行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头响炮”。从3月25日开始,将举行以第17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 2009)为中心,涵盖纺织服装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览会、国际纺织面料展以及辅料展、缝制设备展、论坛、表演秀等“三展一周”的一系列活动。这是在纺织行业振兴规划出台以来,纺织服装业进行的首次市场大行动。

同样,由商务部支持,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主办的国内针棉织品行业权威性的内贸展会――第91届中国针棉织品交易会、第21届中国丝绸交易会则为广大纺织服装企业开拓内销市场承担起服务责任,努力打造一个扩大内需的重要平台。

与往年不同的是,上述这些展会不仅仅要发挥贸易平台的作用,还更加注重国内外市场的连接和产业上下游的连接,突出以创造力开拓市场。面对行业面临的困境,即将举办的第91届“中针会”把扩大内需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主办方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深入纺织品行业外贸出口企业集群地,邀请过去只做出口贸易的生产企业参加展会,主动询问参展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买家和经销商,并根据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去邀请全国市场的经销商和商并组织洽谈,帮助他们开拓国内市场。

企业信心的另一针“强心剂”则是由地方政府在积极注入。为了推动纺织服装企业的转型升级,包括福建石狮,浙江杭州、宁波,江苏南通、北京等在内的地方政府纷纷出资扶持和出台措施帮助服装企业组团参展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中针会等纺织服装行业风向标的展览会。

从中国服装协会处了解到,正是有了诸多地方政府的大力帮持,在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中国服装服饰博览会整体规模并未减小,很多企业也并未缩减参展预算,反而更加重视在这一特殊时期的品牌形象,“逆市而上”预订了比往届面积更大的展位,用“大手笔”来凸显企业实力,彰显企业信心。

第13篇

关键词;重人才;转机制;谋发展

当今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已成为各行各业抢争的“目标”,因此挖掘人才资源、培养湖南本土纺织服装类人才是本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十分迫切的工作任务。

一、湖南本土纺织服装类人才现状分析

1、与发达地区相比,湖南纺织服装业经济相对欠发达、缺乏人才成长的“硬条件”优势。一是湖南纺织服装企业绝大部分为民营企业资金不足,人们靠基本工资维持生计,投入不够、缺少长远发展规划,以致使大批人才涌向行政事业单位和发达地区,学非所用现象较为普遍,优秀人才难以留住。二是湖南纺织服装业没有行业优势,在对人才的优厚待遇、后勤保障、培养机制,收入分配上与其他行业相比存在不足,人才难以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专业和管理现有人才流失严重,而且在岗人员年龄趋于老化,学术带头人、专业技术型、管理型人才更是奇缺,人才的流失和断层制约了行业经济的发展,而待遇低又进一步导致人才的流失。2、观念理念不新,没有形成凝聚人才的“软环境”优势。一是观念陈旧、认识不足。片面认为纺织服装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没有科研项目又不搞发明创造,不需要什么高、精、能人才,表现在思维比较滞后,工作没有前瞻性“引才不愁”、“坐等人才上门”的思想根源蒂固,论资排辈、求全责备之风严重盛行,打击压制人才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在管理环节上仅仅停留在身份档案管理上,缺少感化人才的坦诚态度,没有取信于人才的公正严密的用人机制和赏罚分明的监督机制,更没有留住和吸引人才的收入分配机制,极大挫伤了优秀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在政策上缺乏连续性,人才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工资待遇都难以兑现,使之无法安心工作,一些专业人才不堪忍受被压抑的现状,以考研、调动、停薪留职等为由,纷纷跳槽出走。一些部门人才短缺,一些有能力有经验的人才不到退休年龄提前脱岗,在职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现象普遍存在,人才一旦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成长。因此良好的环境是吸引留住人才的关键。3、结构不合理。缺少人才成长的“催化剂”优势。合理的人才结构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并成为提高人们工作积极性和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湖南纺织服装行业产品大多为粗加工类产品,结构单一,缺乏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对管理技术人才要求不是很高,有重生产轻销售现象,致使产品在外销中屡屡受制于中介商贩,从而影响准确地把握市场变化的预见性和扩大生产的积极性,抑制了经济的发展,而与之匹配的人才结构调整尚未完全合拍,出现了失调现象,从专业能力看,传统专业人才多、高新的技术人才少,继承性人才多,创造性人才少,单功能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从学历层次看,出现明显的层次低移现象,研究生冷,本科生冷,专科生热,中专生热,高学历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度大,企业普遍反映养不起留不住高学历人才,因此干脆不进;从人才分布上看由于纺织服装企业形成人才专业结构不合理,致使大批人才学非所用,出现了“骏马犁田不如牛,坚车渡河不如舟”的局面。

二、培养解决湖南本土纺织服装类人才需求的对策和建议

1、创新机制,营造“广纳招贤人尽其才”的人才发展新环境。一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变人才引进为智力引进,实行带项目带岗位定向引进,通过兼职讲学入股合作等流动方式引进人才。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通过实施人才工程选拔一批中青年优秀人才重点滚动式培养,注重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最大限度地把握人才的潜力。三是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以用好人才、用强人才为目的,创新用人机制,实行优胜劣汰人才评价和分配激励等制度,大力推行竞争上岗,聘任制、公示制、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第14篇

11月20~21日,由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检测中心、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标准与检测专业委员会主办,绍兴市纺信检验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苏州中科纺织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承办的2013全国纺织服装标准与质量管理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莉、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主任伏广伟及全国各企业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人和相关监督管理机构代表参加了论坛。

张莉表示,纺织行业要实现转型升级,打造行业升级版,质量提升是绕不开的话题。质量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建设纺织强国的进程中,加强质量管理对于促进纺织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从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提升,从规模竞争转变到品质竞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全球经济复杂环境中,我国纺织行业2013年保持了稳步向好的态势。随着近年国内收入水平的提高,中高端消费人群逐年增长,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要求日益凸显。2013全国纺织服装标准与质量管理论坛对纺织服装行业标准与质量监督管理方面进行专业的深度探讨与交流,促进行业质量标准化管理推进进程。

论坛上, 常州旭荣针织印染有限公司、向兴(中国)集团有限公司等20家单位获“全国纺织行业质量管理示范单位”殊荣,东莞市虎门镇人民政府荣获“区域产品质量管理示范单位”称号。

本届标准与质量论坛为期两天,以企业视角为核心,以演讲、对话、特别会场等形式邀请国内大中小型企业代表、行业专家、品质管理专家和流通领域代表共同探讨行业质量管理问题。通过行业分析与质量抽查、纺织服装企业质量管理分享与讨论、平行分会场上下游企业对接及专家答疑三个环节,分析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现状,探讨行业标准与质量管理专业技术难题,并为上下游企业对接搭建平台。同时,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标准与检测专业委员会专家对纺织服装标准与质量问题进行了解答。参会代表积极参与,各抒己见,互相交流,热烈讨论,促进了上下游企业质量管理经验交流、激发行业质量监管力度。(任倩 文/摄)

第15篇

纺织服装是与普通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目前A股市场有61家上市公司。而出口稳定增长,国内需求旺盛加上技术上的进步,使得今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顶住了诸如出口退税比例下调及人民币持续升值等不利因素,取得超行业预期的增长速度。

目前,因为国内消费升级受益的相关品牌,和有自身渠道优势的企业、有技术优势的企业更容易在资本市场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而一些因为全行业结构性调整逐渐被边缘化的企业则慢慢受到冷落。

内需促使行业发展超预期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的统计,2007年1~8月份,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布产量322.7亿米,同比增长12.82%;服装产量126.5亿件,同比增长14.31%。与2006年同期相比,处于较高水平,可以说纺织服装行业是出口稳定增长,内需强劲,超出了行业原先预期。

而这样的增长是在今年行业面临内外部诸多不利影响的情况下取得的,显示出行业强大的竞争能力,尤为可喜。之所以在要素成本稳中趋升(包括劳动力成本)、国家控制纺织顺差的政策导向、欧盟提高环保标准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纺织行业的经营业绩仍然表现突出,主要原因在于需求增长以及技术进步的双轮驱动。

2007年1~8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1117.3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提高19.46%。该增速是建立在2003年以来20%以上的增长速度之上,属于较高水平。

除出口稳定增长外,对行业影响更大的是国内需求的升温。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带动内销的大幅增长为中国的纺织服装工业提供了巨大的舞台。从今年上半年看上证纺织服装各子板块业绩可以看出,服装板块,尤其是内销型上市公司,表现非常抢眼。2007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的增长率分别为30.61%、42.05%、180.3%,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是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

除了受益于投资收益的大幅增长,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居民收入提高带动的消费升级热潮的形成,居民对品牌服装需求大幅增长。以内销为主的服装类上市公司有望从这轮内销热潮中受益,未来发展有望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目前行业原料价格处于稳中趋升的格局,不会对行业产生根本影响。而使行业成本增加的主要因素――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则在很大程度上,被近些年来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吸收了。

与产量相对应,纺织服装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以及利润总额也呈现出较快的增长速度。2007年1至8月份,纺织服装行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553.7亿元,比上年同期提高22.86%:实现利润总额710.7亿元,比上年同期提高37.39%。

实际上由于我国业已形成的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及企业溢价能力的提高和国际市场中无与伦比的市场规模,我国纺织服装类企业的优势仍然明显。

品牌与渠道成为致胜之道

由于受行业内外不利因素整体影响,行业中企业分化较为明显。

纺织行业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原料―纺织―印染(染整)―服装”等环节。上游包括纺织业包括棉纺织、毛纺织、麻纺织、丝绢纺织、针织业:终端可以划分为衣着类纺织品、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三大类,再加上印染(染整)和辅配件构成了全行业的子行业结构。

受益于国内居民收入增长与消费升级的拉动以及企业投资收益的增长,今年服装板块(尤其是内销型上市公司)表现非常抢眼,2007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的增长率分别为30.61%、42.05%、180.3%,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6.07%、9.34%,是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在整个纺织板块中处于最高水平。

同时,辅料配件板块也从中大幅受益,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同样受益于消费升级的板块是家用纺织品。毛纺、麻纺、丝绸、印染板块无论净资产收益率、毛利率等均相对较低,增长速度也较为缓慢,缺乏可圈可点的素材。

根据纺织服装行业目前的特点,投资者现阶段应注意选择具有品牌、渠道或技术优势的企业进行投资。从目前来看,以内销为主的上市公司在2007年上半年表现得非常突出,尤其是具有自主品牌和销售渠道的服装类上市公司表现得更为抢眼。其中,雅戈尔服装主业的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44.45%提高至46.52%,鄂尔多斯服装主业的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28.33%提高至31.69%。在国内服装企业“群雄逐鹿”的形势下,上市公司中没有品牌及渠道优势的企业很难为投资者带来较大的收益。

从发展指标看,四家品牌型服装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利润同比增长50.12%、56.4%,净利润同比增长速度高达187.4%。

对于目前部分公司的多元化经营对于净利润的贡献,除个别公司主营转型外,多数企业主营多元化有利于资本的快速积累,对于纺织主营业务进一步发展是有利的。

值得重点关注的三类企业

产能过剩特别是结构性过剩(低档产品过剩,高档产品缺乏)在棉纺板块表现得淋漓尽致。按照技术进步、产品档次的不同,我们将棉纺行业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技术领先、产品附加值较高的企业,如鲁泰、华茂;另一类则是生产大众化产品的企业,如黑牡丹、华芳纺织等。

从产品的销售情况看,一方面是鲁泰和华茂股份产品的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则是生产常规产品的企业竞争处于白热化状态,部分上市公司(以华芳纺织为代表)订单明显不满,企业开工率不足,从而业绩呈现下滑趋势,其中,以牛仔布为主的黑牡丹受市场流行周期的影响,目前市场需求不旺,业绩受到很大影响,呈现大幅下滑趋势。

从2007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看,鲁泰的营业收入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33.53%、20.55%、22.69%,毛利率水平以及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5.01%、10.58%,均在行业中处于遥遥领先水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黑牡丹和华芳纺织,以华芳纺织为例,公司2007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68.23%、-9.9%、-38.32%,毛利率水平以及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5.07%、1.07%,在行业中处于较低水平。

根据目前行业特点,今年第四季度,以下三种类型的企业应当受到重点关注:

一是受益于国内消费升级热潮的上市公司。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国内衣着类消费的增长以及消费结构升级将为主营内销的公司带来机会。但由于竞争激烈,只有那些具有品牌、销售网络的品牌消费类公司占据优势,如雅戈尔、七匹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