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审计原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EVA原理;内部审计;绩效评价
[DOI]10.13939/ki.zgsc.2017.09.222
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许多业绩评价工具,如EVA、BSC等,为研究内部审计绩效的评价开拓出新的道路。EVA可将管理价值的各个方面都反映出来,通过新业绩评价工具,有效地将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内部审计绩效两者相连接。现阶段,国内外已有许多企业应用了EVA,如西门子、可口可乐、索尼等。由于我国的市场环境、上市企业会计信息无法满足精准计量的需求,而应用EVA可将上述缺陷弥补,通过信息优势、独特视角充分发挥EVA在企业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中的作用。
1 EVA原理
EVA即经济增加值,它是指公司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公司所有的投入资金成本之后所剩余额。其核心思想为:只有在公司总资本成本低于其盈利的情况下,才会为股东创造额外的价值,达成资本增值。[1]从算术角度分析,每年公司所创造的EVA等于其税后纯利润减去所有的资本成本,其中资本成本中包含了股本资本和债务资本。EVA是对公司经营者为股东创造价值、资本有效使用能力进行评价,体现公司经营利润的考核工具。
EVA充分体现出企业创造价值的经营管理理念,克服企业仅考量会计利润所具有的局限性,降低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对公司的资本成本进行了全面的考虑,有利于合理地配置资源和提高资本使用率。EVA度量是资本利润,而不是企业利润。
2 绩效评价分析
绩效一词释义众多,如执行、成绩、表现、业绩等,其主要指的是为实现某一目标,个人或组织所采取的各行为的结果。以公式表示如下:
绩效=结果+行为
绩效完成的过程是行为所重视的,适宜用在以程序化、简单方式来实现绩效目标;而结果重视的是实现绩效目标的程度或者绩效结果。
绩效评价主要由评价主体(评价者)、评价客体(对象)、评价指标体系(标准、方法)、评价目标、激励机制等构成。评价者在绩效评价中是行为主体,既可为自然人,也可为特定的组织机构;评价对象在绩效评价中是行为对象,按照评价目标的不同来选取;评价目标是整个评价体系需要达到的效果和方向;评价指标体系为绩效评价的中心,以评价标准为评价参照物,以评价指标为评价依据,以评价方法为评价实施规范;而激励机制则起到反馈、延伸评价行为的作用,以便于改善评价对象行为。
内部审计的作用是提高组织价值,预防组织风险,而绩效评价可以促进内部审计工作更有效率地开展。高层管理者、外部组织机构、内部审计员三者均可为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主体,现阶段,在外部评价机制还未完成的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需要积极开展内部审计绩效评估工作[2],让内部审计的良好成果被高层管理者看到。绩效评价可以提高组织价值,可将物资采购活动、基建工程、成本管理、经营活动等作为评价的对象。而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方法、标准)则由内部审计人员依照所评价的对象来适当选取,其中包括EVA。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展开,便于内部审计工作的量化,是对内部审计人员业绩进行考核的基础。
3 EVA原理在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应用EVA 的原理在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内,应要明确如下两个概念:①内部审计工作自身所产生的成本,体现在审计培训费用、人员工资福利、部门办公经费等方面;②内部审计工作为企业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体现在新增投资收益、核减工程造价、减少成本、节省开支等方面。[3]其计算公式表示如下:
内部审计绩效=审计后新增效益-审计成本公式①
在公式①中,考虑得不够全面,缺少了内部审计工作对资金机会成本的占用。若是考虑到资金机会成本方面,则在公式①为基础上改造出公式②,如下所示:
内部审计绩效=(审计后新增效益-审计成本)-(审计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公式②
在公式②中,从根本上让股东、经营管理者、内部审计人员三者的利益趋于一致,不但有助于顺利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还可提高企业实施经营计划的准确性。 [4]
公式计算结果,若是大于零,则表示内部审计工作具有显著效果,反之,则无任何效果。
内部审计绩效通常可以解释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和效率,侧重点是通过内部审计工作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以F有资源成本来完成年度审计计划的目标,比较常见的绩效指标如下:①已完成预计审计项目数量;②未完成预计审计项目数量;③提议数量;④已被采取的审计建议数量;⑤审计之后所节约的资金数量;⑥审计工作所消耗的时间;⑦审计工作总成本数。
但上述绩效指标缺少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评价,例如能否达成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发挥作用如何等。
现以实例来对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中运用EVA原理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某公司需要采购一批物资,采购总金额原计划为3.5万元,经过审计将金额确定为3.3万元,此项目审计成本(办公费、人工成本、差旅费)为0.18万元,而资金成本率为10%。
按照公式①得出:
(3.5-3.3)-0.18=0.02(万元)
依照公式②得出:
[(3.5-3.3)-0.18]-(0.18×10%)=0.002(万元)
从两式中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绩效不一样,公式②能更好地反映内部审计对企业的实际贡献,因而企业高层管理者、股东,应更多地以公式②为依据进行内部审计绩效的考评。
在内部审计绩效的评价中,可以在众多方面合理应用EVA原理,例如工程造价审计、成本管理审计、物资采购审计等。然而在运用此方法前,需要量化内部审计工作所需成本,做到有据可查,充分表明经济效益是由内部审计工作带来的[5]。但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①绩效评估以财务数据指标作为唯一的标准,可能导致内部审计人员过度重视短期结果,而没有考虑企业长远目标,乃至和企业发展战略完全相反;②财务数据以收益作为基础,只能对当下的内部审计工作成果进行衡量,不能评价内部审计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效益。同时,该评价并未涉及审计人员的学习、能力、素质的发展,无法体现出未来内部审计部门的持续发展能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审计保质技术、高层管理者满意程度、审计建议的执行比例、审计单位投诉、审计时间的节约和使用等绩效;③内部审计工作的隐性价值未能体现,内部审计工作的绩效主要包括了隐性价值、显性价值,其中显性价值指的是能够被直接计量、直接确认的价值,一般表现为审计结果降低成本与节约资金、审计预防风险扭转不利局面、审计检查出错弊金额并加以修正等方面;隐性价值是指价值具有非直接性,通常表现为内部控制措施的完善带来的避免损失与管理成本降低、审计建议对程序缺陷加以弥补,隐性价值主要体现在业务部门的成本降低、增加经济收益,量化困难程度较高。
4 结 论
总之,基于EVA原理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此方法对内部审计工作占用并使用资金机会成本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强调了可以接受投资报酬最低的理念。在这一理念带领下,企业的全部运营活动都可以在相同的基本点上出发,加强了各部门的相互协调能力,内部审计工作也归纳到了各项管理工作内容里,让内部审计部门、高层管理者和股东三者的利益没有分歧。
参考文献:
[1]施金龙,马旭歌.基于EVA的新能源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6(1):82-86.
[2]吴镇启,李淳惠.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初探[J].商业会计,2015(5):76-78.
[3]郑金洲.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浅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30):8-9.
样本设计阶段
【内容导航】:
(一) 控制测试的样本设计
(二) 细节测试的样本设计
【所属章节】:
本知识点属于《审计》科目第四章审计抽样第二节审计抽样的基本原理和步骤的内容。
【知识点】:样本设计阶段
(一) 控制测试的样本设计
【解读】控制测试的样本设计需要解决的是“抽取什么样的样本?”的问题,需要从以下5个要素展开:
1. 控制测试目标
(1)控制测试是为了获取关于某项控制运行是否有效的证据。
(2)注册会计师实施控制测试的目标是提供关于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以支持计划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水平。(教材P75)
Y=K/X
2. 定义总体(适当性、完整性)
(1)评价总体的适当
注册会计师应确定总体适合于控制测试的审计目标,包括适合于控制测试的方向。
例如:测试用以保证所有发运商品都已开单的控制是否有效运行,注册会计师应将所有已发运的项目作为总体。
(2)评价总体的完整性
注册会计师应当从总体项目内容和涉及时间等方面确定总体的完整性。
例如:如果注册会计师从档案中选取付款证明,除非确信所有的付款证明都已归档,否则注册会计师不能对该期间的所有付款证明得出结论(总体项目内容完整) 。
又如:如果注册会计师对某一控制活动在财务报告期间是否有效运行得出结论,总体应包括来自整个报告期间的所有相关项目(总体的涉及时间完整) 。
3. 定义抽样单元
(1)抽样单元,是指构成总体的个体项目。
(2)在控制测试中,抽样单元通常是能够提供控制运行证据的一份文件资料、一个记录或其中一行(教材P75倒数第1段) 。
4. 定义偏差
(1)在控制测试中,误差是指控制偏差,注册会计师要仔细定义所要测试的控制及可能出现偏差的情况(教材P68第3段) 。
(2)在控制测试中,误差是指控制偏差,实际工作中常常采用偏差率的表现形式(教材P76第3段) 。
5. 定义测试期间
控制测试需要得出“某一控制活动在财务报告期间是否有效运行”的结论,因此控制测试的期间与财务报表期间一致。
(1)期中实施的控制测试(初始测试) 。
(2)剩余期间的补充测试。
(二) 细节测试的样本设计
【解读】细节测试的样本设计需要解决的是“抽取什么样的样本?”的问题,需要从以下5个要素展开:
1. 细节测试目标
(1)细节测试的目的是确定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金额是否正确,获取与存在的错报有关的证据。
(2)在细节测试中,抽样通常用来为有关财务报表金额的一项或多项(认定、如应收账款的存在性) 提供特定水平的合理保证。
2. 定义总体
(1)评价总体的适当性
注册会计师应确定总体适合于细节测试的审计目标,包括适合于细节测试的方向。
例如:测试应付账款的高估时,将应付账款明细表定义为总体。
例如:测试应付账款的低估时,将被审计单位的供货商对账单作为总体比将应付账款明细表作为总体更加适当; 也可以用后来支付的证明、未付款的发票、未付款的验收报告等也可以作为总体,它们都能提供低估应付账款的证据。
(2)评价总体的完整性
注册会计师应当从总体项目内容和涉及时间等方面确定总体的完整性。
(3)从代表总体的实物中选取样本项目
注册会计师通常从代表总体的实物中选取样本项目。
例如,如果将总体定义为特定日期的所有应收账款余额,代表总体的实物就是该日应收账款余额明细表。
又如,如果总体是某一测试期间的销售收入,代表总体的实物就可能是记录在销售明细账中的销售交易,也可能是销售发票。
注册会计师必须详细了解代表总体的实物,确定代表总体的实物是否包括整个总体。注册会计师通常通过加总或计算来完成这一工作。
例如,注册会计师可将发票金额总数与已记入总账的销售收入金额总数进行核对。
3. 定义抽样单元
(1)抽样单元,是指构成总体的个体项目。
(2)在细节测试中,抽样单元可能是一个账户余额、一笔交易或交易中的一项记录,甚至为每个货币单元(PPS抽样)(教材P85第4段) 。
4. 分层
(1)分层是指将总体划分为多个子总体的过程,每个子总体由一组具有相同特征(通常为货币金额) 的抽样单元组成;
(2)如果总体项目存在重大的变异性,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分层;
(3)分层可以降低每一层中项目的变异性,从而在抽样风险没有成比例增加的前提下减小样本规模,提高审计效率。
例如,函证应收账款时,可以按应收账款账户金额大小分为三层:
第1层:对于金额在10000元以上的应收账款账户,应进行全部函证;
第2层:对于金额在5000-10000元的应收账款账户,作为一个子总体选取样本进行函证;
第3层:对于金额在5000元以下的应收账款账户,作为一个子总体选取样本进行函证。
5. 定义误差
关键词:道路安全;审计;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8月1日
一、道路安全审计的起源与目的
道路安全审计(简称RSA)的实践开始于英国,最初是在铁路工程师检查铁路安全的方法上发展而来,这里所指的道路包括公路和城市道路。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就在1974年道路交通条例中,笼统地提出了对新建道路进行安全审计的必要性。1990年英国运输部颁布了道路安全审计标准,以规范道路安全审计的基本内容、方法和基本步骤。1993年英国把有关道路安全审计的要求,写进其道路桥梁设计手册,其相关条款同时适用于其他道路项目,并在其中提出了道路安全审计的目的:
1、使道路运营管理人员对道路工程项目中的安全隐患有一个清醒认识,意识到安全审计是进一步改善安全的有效措施。
2、使设计人员认识到,尽管道路设计的有关标准和规范中已经考虑了安全因素,但由于设计人员可能缺乏事故分析或道路安全工程经验,仍然可能在设计上出现问题而留下事故隐患。
3、使道路管理部门充分认识改善道路安全的重要性,并利用该手册提出的要求来提高道路的安全性。
4、道路安全审计就是要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道路安全运行经验,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数降低到最低水平。
5、道路设计小组应包含具有道路安全工程经验的人员。当然,这些人员不能再担任该项目的安全审计人员。
二、我国道路安全审计现状
我国较早的有关道路安全审计方法研究等基础性工作,主要是由同济大学、长安大学、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进行的。近年来,在世界银行和亚洲银行的推动下,我国许多省份陆续开展了道路安全审计工作,这极大地推动了道路安全审计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的道路安全审计工作,交通部2004年正式颁布了《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2005年交通部与世界道路协会在北京举办了国际公路安全研讨会。与会代表重点讨论了怎样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推动道路安全工作社会化、法制化,进一步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更好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方法,探求预防特大交通事故的有效措施,并建议引入国外道路安全审计模式,加强对道路交通安全的监管。
三、道路安全审计基本原理
道路交通安全一般采用事故总数、事故严重程度和事故率等指标共同来表征,不能单单使用单个指标,如果只使用单一的指标,往往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道路的交通安全问题。当然,不管道路安全用什么指标来度量,这种安全智能是相对的,绝对的道路安全是不存在的。道路安全审计就是设计辅助程序来帮助项目管理人员和设计人员预计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道路安全审计基于两个基本假设:1、道路运营安全与道路设计是直接相关。改进设计或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交通运营可以改善道路安全,从而避免成为运营事故的黑点。道路设计不只是提供甲乙两地之间的连接线,更重要的是要保证道路使用时的交通安全。事实上,融合了使用安全理念的道路设计能够大大降低驾驶员失误的可能性;2、道路安全审计即使完全按照现行的设计标准进行设计,也不一定完全保证道路安全。这是因为设计标准的不完善,同时由于道路使用环境千差万别,而设计中对方案的安全评价主要是定性的、不系统的、不全面的或是粗略的。道路安全设计的理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满足用户期望。用户期望是用户对道路这种公共产品使用性能的预计和期望。由于道路本身的用户覆盖整个社会,用户主体非常多,不同用户对道路设计的期望是不同的,即使同一用户在不同条件下,其期望也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用户期望也很复杂,这种复杂性是和道路使用环境分不开的。由于道路分为不同的功能和等级,交通控制和管理措施则包括各种与道路硬件相匹配的交通指示、诱导和控制设施,这样对动态的驾驶人员来说,其期望也会变化的。道路安全审计的基本任务就是从设施的规划、设计和运营等角度寻找那些对用户期望考虑不周或遗漏,从而有可能使用户尤其是不熟悉路况的用户迷惑的不安全情况。所以,怎样使实施开发更好地满足用户期望就成为道路安全审计的标准和最基本的任务。运营车速是用户驾驶期望的一个集中反映,评价运营车速是安全审计的一个可行的办法;另一个道路安全审计的办法就是判断设施设计是否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所以在道路安全审计中,要重点检查新型设计是否与人们传统的使用习惯相符。比如,人们在使用高速公路时习惯于右侧出口,假如出口在左侧但没有充分的交通指示设施,就不能满足人们的期望。道路安全审计中还必须考虑不同用户的不同使用期望。比如,交通信号灯的间隔时间不仅要考虑正常行人的通过速度,而且还要考虑老年人的通过速度。所以,在道路设施开发中应采用多用户的综合服务水平进行评价及改善,从而更好地满足各种用户的使用期望,即全用户服务水平的概念。
(二)满足视距要求。视距是具有指定标准视线高度的驾驶员对路上标准高度障碍物连续可见的道路长度。包括停车视距、超车视距、分流视距、合流视距和各种交叉口视距。停车视距是所有视距中最小的,包括停车反应时间所走距离和必需的制动距离。分流视距是周围环境复杂,感知信息困难,驾驶员容易做出错误决定的地方应提供的视距。我国《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中规定高速公路出口匝道处的分流视距为10~13秒不减速行程。相关研究表明,视距不良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货运汽车尤为如此。所以,视距是道路设计中的重要设计项目,是道路是否安全运营的关键因素,也是安全审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减小速度差。速度差是指同一车道不同车辆之间运行速度的不同。速度差往往迫使跟驶驾驶员以明显低于正常期望速度行驶。这常常诱使跟驶车辆因急于达到期望车速而强超硬会,这就会增大事故隐患。研究发现,很多交通事故特别是追尾事故几乎都与运行速度差有关。不同道路用户在分享道路空间时,由于他们的驾驶期望、能力、方式、习惯以及年龄、性别、出行目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即使他们在相同的道路条件下也会采用不同的行驶速度,造成速度差。例如,本地驾驶员和第一次来本地的外地驾驶员的驾驶速度就可能不同。还有不同等级、功能的道路衔接过渡段、平面交叉口、交通控制路口、收费点、突发事件造成的拥挤车流等都会产生速度差。所以,见效速度差是设计必须遵守的原则之一,也是安全审计的重要依据之一。通常认为,速度差超过15km/h就成为安全隐患。《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建议设计速度与预测运行速度要保持协调,并指出当同一路段设计速度和预测运行速度的差超过20km/h时,应对该路段的相关技术指标进行安全性验算。笔者认为,高速公路设计速度与预测运行速度差审核重点应放在进出口匝道及匝道与地方道路的交叉点。
(四)利用交通控制设施管理冲突点。交通冲突泛指车流之间如果不加控制就可能同时同地争抢统一道路设施的交通现象。一个普通的十字交叉路口就有8个合流、8个分流和16个交叉,合计32个冲突点。交通冲突是交通事故的必要条件。因此,道路设施的交通设计中必须采取措施对冲突点采取时空分隔。信号灯、停牌、让牌等禁令性质的控制设施从时间上分隔交通冲突,交通岛、专用转弯车道、单行道等特殊交通设计从空间上分隔交通冲突,减少冲突点,保障交通安全。作为基本的交通工程原理,控制设施的安装使用通常奉行渐进的原则,即较不严格的控制先行原则。而只有在它还不能解决问题时,才考虑更加严格的控制。很多冲突点的管理控制可以追溯到道路的设计阶段,好的交通设计在主体工程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未来交通运营的安全因素。比如,高速公路的中央分隔带就是这种好的设计的代表。
(五)路测安全设计。路测安全设计主要在于容错设计,也就是说即使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用户,而道路设施也可以帮助减轻事故的严重程度。路测安全设计是指行车道以外空间的安全设计,其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工程手段尽量减少车辆冲出路外的事故数量,降低交通事故的严重程度从而减少事故损失。设置路测护栏是路测安全设计的重要措施之一,其目的是防止失控车辆驶离路面并与路边障碍物或其他车辆相撞,设置路测护栏的主要依据包括事故的可能性、严重性、事故的历史和路测净空等,同时还要考虑一些特殊因素,如相邻两段护栏之间小于60米的空档应该封闭;相邻两过渡段之间如果小于8米,则该过渡段应连续设置等。在安全审计中,审计人员主要根据这些路测安全原理来判断设计的符合性。
(六)道路开口管理。所谓道路开口管理就是通过减少主要道路对次要道路的开口数量、增加开口距离、优化开口的形式来减少对主要道路的横向干扰,从而提高主要道路服务水平的一系列技术与方法。道路开口管理一般通过两大措施来实现,一是结合土地利用规划的开口规划;二是开口本身交通运营的工程设计。就道路安全审计来说,开口管理的主要审核标准是就开口的设置条件,即开口可否关、停、并、转和开口设置形式是否符合基本的交通工程原理。众所周知,交通安全问题的防治永远是防大于治,就是说主动预防为上,被动处置为下。因此,充分利用开口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手段,尽量避免后续的运营管理阶段的安全问题是开口管理审计的精髓。
(七)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除道路开口管理外另一个主要安全管理措施。它不仅涉及到道路的规划和设计,还涉及道路的正常运营和管理。其实质是依据设施使用中可以预见的紧急状态的管理需求进行设施硬件设计,同时,紧急管理方案的制定本身也受到设施设计制约因素的影响。针对风险管理的安全审计,就是要求在设施开发过程中具有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对于确认的风险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办法,并反馈到设施的设计中去。同时,还要求在设计阶段就具体可能的道路设施应急反应的各个方面,从而避免后续补救工作的困难。
以上从道路安全审计的原理做了分析,实施道路安全审计还要得到道路管理部门的有力支持。同时必须强调的是,对某一阶段的安全审计结果只适用于该阶段。由于道路安全审计是在事故发生前所采取的主动和预防性措施,它不同于传统上的事故评价。道路安全审计的最终目的是从道路用户的角度来确定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便于有关部门采纳消除交通事故隐患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和降低事故的严重性。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剑.交通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决策探索,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