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审计原理范文

审计原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审计原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审计原理

第1篇

[关键词]EVA原理;内部审计;绩效评价

[DOI]10.13939/ki.zgsc.2017.09.222

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许多业绩评价工具,如EVA、BSC等,为研究内部审计绩效的评价开拓出新的道路。EVA可将管理价值的各个方面都反映出来,通过新业绩评价工具,有效地将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内部审计绩效两者相连接。现阶段,国内外已有许多企业应用了EVA,如西门子、可口可乐、索尼等。由于我国的市场环境、上市企业会计信息无法满足精准计量的需求,而应用EVA可将上述缺陷弥补,通过信息优势、独特视角充分发挥EVA在企业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中的作用。

1 EVA原理

EVA即经济增加值,它是指公司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公司所有的投入资金成本之后所剩余额。其核心思想为:只有在公司总资本成本低于其盈利的情况下,才会为股东创造额外的价值,达成资本增值。[1]从算术角度分析,每年公司所创造的EVA等于其税后纯利润减去所有的资本成本,其中资本成本中包含了股本资本和债务资本。EVA是对公司经营者为股东创造价值、资本有效使用能力进行评价,体现公司经营利润的考核工具。

EVA充分体现出企业创造价值的经营管理理念,克服企业仅考量会计利润所具有的局限性,降低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对公司的资本成本进行了全面的考虑,有利于合理地配置资源和提高资本使用率。EVA度量是资本利润,而不是企业利润。

2 绩效评价分析

绩效一词释义众多,如执行、成绩、表现、业绩等,其主要指的是为实现某一目标,个人或组织所采取的各行为的结果。以公式表示如下:

绩效=结果+行为

绩效完成的过程是行为所重视的,适宜用在以程序化、简单方式来实现绩效目标;而结果重视的是实现绩效目标的程度或者绩效结果。

绩效评价主要由评价主体(评价者)、评价客体(对象)、评价指标体系(标准、方法)、评价目标、激励机制等构成。评价者在绩效评价中是行为主体,既可为自然人,也可为特定的组织机构;评价对象在绩效评价中是行为对象,按照评价目标的不同来选取;评价目标是整个评价体系需要达到的效果和方向;评价指标体系为绩效评价的中心,以评价标准为评价参照物,以评价指标为评价依据,以评价方法为评价实施规范;而激励机制则起到反馈、延伸评价行为的作用,以便于改善评价对象行为。

内部审计的作用是提高组织价值,预防组织风险,而绩效评价可以促进内部审计工作更有效率地开展。高层管理者、外部组织机构、内部审计员三者均可为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主体,现阶段,在外部评价机制还未完成的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需要积极开展内部审计绩效评估工作[2],让内部审计的良好成果被高层管理者看到。绩效评价可以提高组织价值,可将物资采购活动、基建工程、成本管理、经营活动等作为评价的对象。而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方法、标准)则由内部审计人员依照所评价的对象来适当选取,其中包括EVA。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展开,便于内部审计工作的量化,是对内部审计人员业绩进行考核的基础。

3 EVA原理在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应用EVA 的原理在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内,应要明确如下两个概念:①内部审计工作自身所产生的成本,体现在审计培训费用、人员工资福利、部门办公经费等方面;②内部审计工作为企业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体现在新增投资收益、核减工程造价、减少成本、节省开支等方面。[3]其计算公式表示如下:

内部审计绩效=审计后新增效益-审计成本公式①

在公式①中,考虑得不够全面,缺少了内部审计工作对资金机会成本的占用。若是考虑到资金机会成本方面,则在公式①为基础上改造出公式②,如下所示:

内部审计绩效=(审计后新增效益-审计成本)-(审计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公式②

在公式②中,从根本上让股东、经营管理者、内部审计人员三者的利益趋于一致,不但有助于顺利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还可提高企业实施经营计划的准确性。 [4]

公式计算结果,若是大于零,则表示内部审计工作具有显著效果,反之,则无任何效果。

内部审计绩效通常可以解释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和效率,侧重点是通过内部审计工作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以F有资源成本来完成年度审计计划的目标,比较常见的绩效指标如下:①已完成预计审计项目数量;②未完成预计审计项目数量;③提议数量;④已被采取的审计建议数量;⑤审计之后所节约的资金数量;⑥审计工作所消耗的时间;⑦审计工作总成本数。

但上述绩效指标缺少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评价,例如能否达成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发挥作用如何等。

现以实例来对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中运用EVA原理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某公司需要采购一批物资,采购总金额原计划为3.5万元,经过审计将金额确定为3.3万元,此项目审计成本(办公费、人工成本、差旅费)为0.18万元,而资金成本率为10%。

按照公式①得出:

(3.5-3.3)-0.18=0.02(万元)

依照公式②得出:

[(3.5-3.3)-0.18]-(0.18×10%)=0.002(万元)

从两式中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绩效不一样,公式②能更好地反映内部审计对企业的实际贡献,因而企业高层管理者、股东,应更多地以公式②为依据进行内部审计绩效的考评。

在内部审计绩效的评价中,可以在众多方面合理应用EVA原理,例如工程造价审计、成本管理审计、物资采购审计等。然而在运用此方法前,需要量化内部审计工作所需成本,做到有据可查,充分表明经济效益是由内部审计工作带来的[5]。但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①绩效评估以财务数据指标作为唯一的标准,可能导致内部审计人员过度重视短期结果,而没有考虑企业长远目标,乃至和企业发展战略完全相反;②财务数据以收益作为基础,只能对当下的内部审计工作成果进行衡量,不能评价内部审计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效益。同时,该评价并未涉及审计人员的学习、能力、素质的发展,无法体现出未来内部审计部门的持续发展能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审计保质技术、高层管理者满意程度、审计建议的执行比例、审计单位投诉、审计时间的节约和使用等绩效;③内部审计工作的隐性价值未能体现,内部审计工作的绩效主要包括了隐性价值、显性价值,其中显性价值指的是能够被直接计量、直接确认的价值,一般表现为审计结果降低成本与节约资金、审计预防风险扭转不利局面、审计检查出错弊金额并加以修正等方面;隐性价值是指价值具有非直接性,通常表现为内部控制措施的完善带来的避免损失与管理成本降低、审计建议对程序缺陷加以弥补,隐性价值主要体现在业务部门的成本降低、增加经济收益,量化困难程度较高。

4 结 论

总之,基于EVA原理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此方法对内部审计工作占用并使用资金机会成本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强调了可以接受投资报酬最低的理念。在这一理念带领下,企业的全部运营活动都可以在相同的基本点上出发,加强了各部门的相互协调能力,内部审计工作也归纳到了各项管理工作内容里,让内部审计部门、高层管理者和股东三者的利益没有分歧。

参考文献:

[1]施金龙,马旭歌.基于EVA的新能源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6(1):82-86.

[2]吴镇启,李淳惠.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初探[J].商业会计,2015(5):76-78.

[3]郑金洲.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浅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30):8-9.

第2篇

样本设计阶段

【内容导航】:

(一) 控制测试的样本设计

(二) 细节测试的样本设计

【所属章节】:

本知识点属于《审计》科目第四章审计抽样第二节审计抽样的基本原理和步骤的内容。

【知识点】:样本设计阶段

(一) 控制测试的样本设计

【解读】控制测试的样本设计需要解决的是“抽取什么样的样本?”的问题,需要从以下5个要素展开:

1. 控制测试目标

(1)控制测试是为了获取关于某项控制运行是否有效的证据。

(2)注册会计师实施控制测试的目标是提供关于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以支持计划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水平。(教材P75)

Y=K/X

2. 定义总体(适当性、完整性)

(1)评价总体的适当

注册会计师应确定总体适合于控制测试的审计目标,包括适合于控制测试的方向。

例如:测试用以保证所有发运商品都已开单的控制是否有效运行,注册会计师应将所有已发运的项目作为总体。

(2)评价总体的完整性

注册会计师应当从总体项目内容和涉及时间等方面确定总体的完整性。

例如:如果注册会计师从档案中选取付款证明,除非确信所有的付款证明都已归档,否则注册会计师不能对该期间的所有付款证明得出结论(总体项目内容完整) 。

又如:如果注册会计师对某一控制活动在财务报告期间是否有效运行得出结论,总体应包括来自整个报告期间的所有相关项目(总体的涉及时间完整) 。

3. 定义抽样单元

(1)抽样单元,是指构成总体的个体项目。

(2)在控制测试中,抽样单元通常是能够提供控制运行证据的一份文件资料、一个记录或其中一行(教材P75倒数第1段) 。

4. 定义偏差

(1)在控制测试中,误差是指控制偏差,注册会计师要仔细定义所要测试的控制及可能出现偏差的情况(教材P68第3段) 。

(2)在控制测试中,误差是指控制偏差,实际工作中常常采用偏差率的表现形式(教材P76第3段) 。

5. 定义测试期间

控制测试需要得出“某一控制活动在财务报告期间是否有效运行”的结论,因此控制测试的期间与财务报表期间一致。

(1)期中实施的控制测试(初始测试) 。

(2)剩余期间的补充测试。

(二) 细节测试的样本设计

【解读】细节测试的样本设计需要解决的是“抽取什么样的样本?”的问题,需要从以下5个要素展开:

1. 细节测试目标

(1)细节测试的目的是确定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金额是否正确,获取与存在的错报有关的证据。

(2)在细节测试中,抽样通常用来为有关财务报表金额的一项或多项(认定、如应收账款的存在性) 提供特定水平的合理保证。

2. 定义总体

(1)评价总体的适当性

注册会计师应确定总体适合于细节测试的审计目标,包括适合于细节测试的方向。

例如:测试应付账款的高估时,将应付账款明细表定义为总体。

例如:测试应付账款的低估时,将被审计单位的供货商对账单作为总体比将应付账款明细表作为总体更加适当; 也可以用后来支付的证明、未付款的发票、未付款的验收报告等也可以作为总体,它们都能提供低估应付账款的证据。

(2)评价总体的完整性

注册会计师应当从总体项目内容和涉及时间等方面确定总体的完整性。

(3)从代表总体的实物中选取样本项目

注册会计师通常从代表总体的实物中选取样本项目。

例如,如果将总体定义为特定日期的所有应收账款余额,代表总体的实物就是该日应收账款余额明细表。

又如,如果总体是某一测试期间的销售收入,代表总体的实物就可能是记录在销售明细账中的销售交易,也可能是销售发票。

注册会计师必须详细了解代表总体的实物,确定代表总体的实物是否包括整个总体。注册会计师通常通过加总或计算来完成这一工作。

例如,注册会计师可将发票金额总数与已记入总账的销售收入金额总数进行核对。

3. 定义抽样单元

(1)抽样单元,是指构成总体的个体项目。

(2)在细节测试中,抽样单元可能是一个账户余额、一笔交易或交易中的一项记录,甚至为每个货币单元(PPS抽样)(教材P85第4段) 。

4. 分层

(1)分层是指将总体划分为多个子总体的过程,每个子总体由一组具有相同特征(通常为货币金额) 的抽样单元组成;

(2)如果总体项目存在重大的变异性,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分层;

(3)分层可以降低每一层中项目的变异性,从而在抽样风险没有成比例增加的前提下减小样本规模,提高审计效率。

例如,函证应收账款时,可以按应收账款账户金额大小分为三层:

第1层:对于金额在10000元以上的应收账款账户,应进行全部函证;

第2层:对于金额在5000-10000元的应收账款账户,作为一个子总体选取样本进行函证;

第3层:对于金额在5000元以下的应收账款账户,作为一个子总体选取样本进行函证。

5. 定义误差

第3篇

关键词:道路安全;审计;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8月1日

一、道路安全审计的起源与目的

道路安全审计(简称RSA)的实践开始于英国,最初是在铁路工程师检查铁路安全的方法上发展而来,这里所指的道路包括公路和城市道路。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就在1974年道路交通条例中,笼统地提出了对新建道路进行安全审计的必要性。1990年英国运输部颁布了道路安全审计标准,以规范道路安全审计的基本内容、方法和基本步骤。1993年英国把有关道路安全审计的要求,写进其道路桥梁设计手册,其相关条款同时适用于其他道路项目,并在其中提出了道路安全审计的目的:

1、使道路运营管理人员对道路工程项目中的安全隐患有一个清醒认识,意识到安全审计是进一步改善安全的有效措施。

2、使设计人员认识到,尽管道路设计的有关标准和规范中已经考虑了安全因素,但由于设计人员可能缺乏事故分析或道路安全工程经验,仍然可能在设计上出现问题而留下事故隐患。

3、使道路管理部门充分认识改善道路安全的重要性,并利用该手册提出的要求来提高道路的安全性。

4、道路安全审计就是要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道路安全运行经验,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数降低到最低水平。

5、道路设计小组应包含具有道路安全工程经验的人员。当然,这些人员不能再担任该项目的安全审计人员。

二、我国道路安全审计现状

我国较早的有关道路安全审计方法研究等基础性工作,主要是由同济大学、长安大学、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进行的。近年来,在世界银行和亚洲银行的推动下,我国许多省份陆续开展了道路安全审计工作,这极大地推动了道路安全审计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的道路安全审计工作,交通部2004年正式颁布了《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2005年交通部与世界道路协会在北京举办了国际公路安全研讨会。与会代表重点讨论了怎样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推动道路安全工作社会化、法制化,进一步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更好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方法,探求预防特大交通事故的有效措施,并建议引入国外道路安全审计模式,加强对道路交通安全的监管。

三、道路安全审计基本原理

道路交通安全一般采用事故总数、事故严重程度和事故率等指标共同来表征,不能单单使用单个指标,如果只使用单一的指标,往往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道路的交通安全问题。当然,不管道路安全用什么指标来度量,这种安全智能是相对的,绝对的道路安全是不存在的。道路安全审计就是设计辅助程序来帮助项目管理人员和设计人员预计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道路安全审计基于两个基本假设:1、道路运营安全与道路设计是直接相关。改进设计或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交通运营可以改善道路安全,从而避免成为运营事故的黑点。道路设计不只是提供甲乙两地之间的连接线,更重要的是要保证道路使用时的交通安全。事实上,融合了使用安全理念的道路设计能够大大降低驾驶员失误的可能性;2、道路安全审计即使完全按照现行的设计标准进行设计,也不一定完全保证道路安全。这是因为设计标准的不完善,同时由于道路使用环境千差万别,而设计中对方案的安全评价主要是定性的、不系统的、不全面的或是粗略的。道路安全设计的理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满足用户期望。用户期望是用户对道路这种公共产品使用性能的预计和期望。由于道路本身的用户覆盖整个社会,用户主体非常多,不同用户对道路设计的期望是不同的,即使同一用户在不同条件下,其期望也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用户期望也很复杂,这种复杂性是和道路使用环境分不开的。由于道路分为不同的功能和等级,交通控制和管理措施则包括各种与道路硬件相匹配的交通指示、诱导和控制设施,这样对动态的驾驶人员来说,其期望也会变化的。道路安全审计的基本任务就是从设施的规划、设计和运营等角度寻找那些对用户期望考虑不周或遗漏,从而有可能使用户尤其是不熟悉路况的用户迷惑的不安全情况。所以,怎样使实施开发更好地满足用户期望就成为道路安全审计的标准和最基本的任务。运营车速是用户驾驶期望的一个集中反映,评价运营车速是安全审计的一个可行的办法;另一个道路安全审计的办法就是判断设施设计是否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所以在道路安全审计中,要重点检查新型设计是否与人们传统的使用习惯相符。比如,人们在使用高速公路时习惯于右侧出口,假如出口在左侧但没有充分的交通指示设施,就不能满足人们的期望。道路安全审计中还必须考虑不同用户的不同使用期望。比如,交通信号灯的间隔时间不仅要考虑正常行人的通过速度,而且还要考虑老年人的通过速度。所以,在道路设施开发中应采用多用户的综合服务水平进行评价及改善,从而更好地满足各种用户的使用期望,即全用户服务水平的概念。

(二)满足视距要求。视距是具有指定标准视线高度的驾驶员对路上标准高度障碍物连续可见的道路长度。包括停车视距、超车视距、分流视距、合流视距和各种交叉口视距。停车视距是所有视距中最小的,包括停车反应时间所走距离和必需的制动距离。分流视距是周围环境复杂,感知信息困难,驾驶员容易做出错误决定的地方应提供的视距。我国《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中规定高速公路出口匝道处的分流视距为10~13秒不减速行程。相关研究表明,视距不良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货运汽车尤为如此。所以,视距是道路设计中的重要设计项目,是道路是否安全运营的关键因素,也是安全审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减小速度差。速度差是指同一车道不同车辆之间运行速度的不同。速度差往往迫使跟驶驾驶员以明显低于正常期望速度行驶。这常常诱使跟驶车辆因急于达到期望车速而强超硬会,这就会增大事故隐患。研究发现,很多交通事故特别是追尾事故几乎都与运行速度差有关。不同道路用户在分享道路空间时,由于他们的驾驶期望、能力、方式、习惯以及年龄、性别、出行目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即使他们在相同的道路条件下也会采用不同的行驶速度,造成速度差。例如,本地驾驶员和第一次来本地的外地驾驶员的驾驶速度就可能不同。还有不同等级、功能的道路衔接过渡段、平面交叉口、交通控制路口、收费点、突发事件造成的拥挤车流等都会产生速度差。所以,见效速度差是设计必须遵守的原则之一,也是安全审计的重要依据之一。通常认为,速度差超过15km/h就成为安全隐患。《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建议设计速度与预测运行速度要保持协调,并指出当同一路段设计速度和预测运行速度的差超过20km/h时,应对该路段的相关技术指标进行安全性验算。笔者认为,高速公路设计速度与预测运行速度差审核重点应放在进出口匝道及匝道与地方道路的交叉点。

(四)利用交通控制设施管理冲突点。交通冲突泛指车流之间如果不加控制就可能同时同地争抢统一道路设施的交通现象。一个普通的十字交叉路口就有8个合流、8个分流和16个交叉,合计32个冲突点。交通冲突是交通事故的必要条件。因此,道路设施的交通设计中必须采取措施对冲突点采取时空分隔。信号灯、停牌、让牌等禁令性质的控制设施从时间上分隔交通冲突,交通岛、专用转弯车道、单行道等特殊交通设计从空间上分隔交通冲突,减少冲突点,保障交通安全。作为基本的交通工程原理,控制设施的安装使用通常奉行渐进的原则,即较不严格的控制先行原则。而只有在它还不能解决问题时,才考虑更加严格的控制。很多冲突点的管理控制可以追溯到道路的设计阶段,好的交通设计在主体工程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未来交通运营的安全因素。比如,高速公路的中央分隔带就是这种好的设计的代表。

(五)路测安全设计。路测安全设计主要在于容错设计,也就是说即使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用户,而道路设施也可以帮助减轻事故的严重程度。路测安全设计是指行车道以外空间的安全设计,其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工程手段尽量减少车辆冲出路外的事故数量,降低交通事故的严重程度从而减少事故损失。设置路测护栏是路测安全设计的重要措施之一,其目的是防止失控车辆驶离路面并与路边障碍物或其他车辆相撞,设置路测护栏的主要依据包括事故的可能性、严重性、事故的历史和路测净空等,同时还要考虑一些特殊因素,如相邻两段护栏之间小于60米的空档应该封闭;相邻两过渡段之间如果小于8米,则该过渡段应连续设置等。在安全审计中,审计人员主要根据这些路测安全原理来判断设计的符合性。

(六)道路开口管理。所谓道路开口管理就是通过减少主要道路对次要道路的开口数量、增加开口距离、优化开口的形式来减少对主要道路的横向干扰,从而提高主要道路服务水平的一系列技术与方法。道路开口管理一般通过两大措施来实现,一是结合土地利用规划的开口规划;二是开口本身交通运营的工程设计。就道路安全审计来说,开口管理的主要审核标准是就开口的设置条件,即开口可否关、停、并、转和开口设置形式是否符合基本的交通工程原理。众所周知,交通安全问题的防治永远是防大于治,就是说主动预防为上,被动处置为下。因此,充分利用开口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手段,尽量避免后续的运营管理阶段的安全问题是开口管理审计的精髓。

(七)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除道路开口管理外另一个主要安全管理措施。它不仅涉及到道路的规划和设计,还涉及道路的正常运营和管理。其实质是依据设施使用中可以预见的紧急状态的管理需求进行设施硬件设计,同时,紧急管理方案的制定本身也受到设施设计制约因素的影响。针对风险管理的安全审计,就是要求在设施开发过程中具有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对于确认的风险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办法,并反馈到设施的设计中去。同时,还要求在设计阶段就具体可能的道路设施应急反应的各个方面,从而避免后续补救工作的困难。

以上从道路安全审计的原理做了分析,实施道路安全审计还要得到道路管理部门的有力支持。同时必须强调的是,对某一阶段的安全审计结果只适用于该阶段。由于道路安全审计是在事故发生前所采取的主动和预防性措施,它不同于传统上的事故评价。道路安全审计的最终目的是从道路用户的角度来确定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便于有关部门采纳消除交通事故隐患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和降低事故的严重性。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剑.交通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决策探索,2005.5.

第4篇

审计学并非单打独斗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都是相互联系甚至密切相关的,审计行业也不例外。对于审计工作来说,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可以说十八般武艺都能派上用场。审计学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需其他学科的支撑和融合。就审计工作本身而言,就需要会计、统计、经济法、税务、证券等学科的知识。但如果想让这些方面的知识更好地融合,注册会计师需要掌握其内在联系和实质,而不是机械地运用。

审计品牌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从理论角度来看,系统是指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审计学中含有系统工程原理的若干元素,从这些元素入手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特别是对财务报表的审计,完全具备了系统工程原理的多个主要属性。六大属性密切相关具体来说,审计学具备的系统工程原理元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集合性。企业的财务报表分为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这3 张表之间有较强的勾稽关系,可以说是穿一条裤子一个鼻孔出气,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这种内在的联系形成了一个链条。据此来审计和核定这3 张表,无形中提高了工作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二是相关性。审计对象的各要素既保持各自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审计目标的确定、计划的制定、证据的收集、信息的反馈、结论的认定等,都体现了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比如,现金流量表中的净利润等于利润表中的净利润;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的年末数等于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期末余额;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的年初数等于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期末金额。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注册会计师进行测试分析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三是目的性。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计、验资业务及税务等,都具有鲜明的目的性,那就是要达到规定的标准和要求。没有明确的目的系统,是不能称之为系统的,也就不是研究的对象。注册会计师要把财务报表视为一个系统,将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对待。审计系统要从整体出发,研究财务报表的整体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制约关系,这也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将各个科目的测试有机地结合。注册会计师对一个企业形成正确的认识,可以通过各个科目的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相关系统、系统内部结构的关系,来判断系统测试和运行的有效性。

四是环境适应性。系统是在一定环境中的系统,系统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适应环境的过程。社会在转型,经济在发展,改革推进到哪里,注册会计师就跟进到哪里,这是环境在变化。注册会计师要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出具一份规范的反映企业发展真实情况的有价值的审计报告,同时也提高了被审单位财务信息的可信度。总之,大的环境要把握住、跟得上,小的环境也不能放松。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审计;通用性原理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1-5998-02

The Computer Audi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enerality Discussion

SHI Zhen-qian, XIE Jian-guo, LIANG Ming

(Sanhui Digit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Hangzhou 310053,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mputer audit and audit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are discussed,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computer audit and on this basis, discusses the computer audit practice activities.

Key words: computer audit; General principle

计算机审计目前是很多行业都在使用的一种审计方式,随着电子计算机业的发展,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活动也日趋明显。计算机审计师根据各个行业法规,采用了方法来进行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也不下五种,所以本文去繁就简,对计算机审计的几种常用方法进行分析,然后归纳出原理。

1 计算机审计的一般方法

因为方法很多,所以这里只介绍三种常用的。

1) 观察法。是审计人员深入基层行业单位或计算机中心机房现场实际观察业务操作程序,以核实规章制度贯彻落实情况的一种审计方法。

2) 顺查法。它是按照记帐程序,从原始凭证开始到帐表输出为止依次进行检查核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按照业务发生的实际流程、记帐程序顺序地仔细进行核对,便于检查错误。在各个行业计算机会计、资金、融资、管理临柜应用系统中,这种方法是一种日常使用的普遍方法。

3) 详查法。就是对所有的凭证、帐表及记帐过程进行详细、全面稽查的方法。一般对重点项目或业务量小的单位,或已出现严重问题的单位审计时采用这种方法。

2 计算机审计通用性原理

2.1 计算机审计的基础

查账时审计工作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其中查账法又直接取证法和非直接取证法,其中非直接取证法又包括括抽查法、逆查法、顺查法、详查法四种,顺查法。顺查法是指按照会计审核程序,即从原始的凭证开始到输出顺序地进行审查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概念清楚明了并且较为简单,操作过程也不易发生错误,所以结果也比较可靠,顺查法相比于其他一些取证法,更能够反映出“会计”的整个操作过程和方法;但是由于顺查法是在手工环境下操作的,所以耗费的时间也比较多,当业务量较大时,难以满足要求,这一缺点使得这一方法的使用受到限制,然而,笔者认为,如若将计算机与之相结合,将这种方法放在计算机的环境下使用,解决了手工环境下速度跟不上的问题,也充分发挥了计算机的优势,因此计算机与计算机会计相对应的一个结合点可以说是模拟会计系统的“计算”过程,同时这也是计算机审计所必须解决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2.2 计算机审计的系统特性

计算机会计系统若是必须提供家算计审计系统所需要的数据,有人认为需要对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大的修改,但是笔者认为,原有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完全可以满足计算机审计所需的要求。这是因为,会计软件日常工作的主要步骤为:录入记账凭证、审计记账凭证、记账、结账、生成各种帐表。其中结账时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为结账环节需要对前面各个以记账的凭证进行结账,即对账户文件中所保存的各个账户的借贷方的交易额和余额进行汇总。此外,结账的时间点还有其特殊的意义,因为,结账后产生的会计数据如是地反映了再这一期间的经济活动,结账后也不允许有修改。因此计算机审计系统所需要处理的数据是计算机会计系统结账后的数据。在实现会计系统与审计系统之间的数据直接转换时,应该保持少的或者不影响会计核算系统自身的功能,因此我们可以考虑,我们可以讲一个数据转换模块挂接在会计系统中的结账功能上,当结账结束时自动执行转换审计专用数据统所需要处理的数据是计算机会计系统结账后的数据。在实现会计系统与审计系统之间的数据直接转换时,应该保持少的或者不影响会计核算系统自身的功能,因此我们可以考虑,我们可以讲一个数据转换模块挂接在会计系统中的结账功能上,当结账结束时自动执行转换审计专用数据。

2.3 计算机审计系统的通用性的描述

综上所述,会计系统本身具有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特点也为计算机审计系统的通用性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计算机审计系统应该能够使用与不同的行业与项目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以及审计力度进行自由调控。在重构核算过程的设想实现之后,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来缩小就地审计与报送审计之间所存在的审计质量的差距。一旦拥有并掌握了这个审计用的数据平台,我们就可以着手于开发具有审计工作特点的软件,用以辅助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

3 计算机审计的实践

3.1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审计

在会计电算化的前提下,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审计时运用的是测试数据技术,用以确定其各项功能是否可行,测试数据技术是指运行审计程序时向被审单位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输入相关数据,并将计算机处理所得的结果与已存在的结果进行比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审计人员运用电算化系统来处理相关的数据,这种方法可以测出计算机程序里所存在的特别控制;2) 从已经处理过的业务或是审计人员所涉及的模拟业务中择出部分业务,运用电算化系统处理所咋出的业务,得出结果后,并与已经设定的结果进行对比,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检验该审计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是否起作用;3) 将测试数据运贯穿于整个测试程序中,并将测试业务归入对应的虚拟单位,这个操作可以用来确定电算化程序的有效性;4) 审计工作者二次处理以前的业务,以检查被审计的程序是否被篡改。但是这种方法只能用于已处理过的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而不能一开始就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审计。

3.2 审计会计数据

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受到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正确性的影响,所以会计数据的审计尤为重要,因为会计数据的审计直接决定着审计结论的得出。实践经验表明,通过以下方法,可以达到有效审计的目的:1) 直接使用电算化系统。电算化系统功能强大,内置模块涵盖了经济活动的多个方面,可以进行银行对账,也可以做数据统计。2) 间接使用电算化系统。因为电算化系统的数据库大多基于SQLSever或Access平台,审计工作者可以利用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为审计工作服务。3) 采用其它方式。用来辅助审计的软件,其安装调试到应用过程有一个时间周期,在这个周期之内,辅助工作者可以根据工作经验,采取灵活的工作方式,进行审计工作。

综上所述,一个能为审计工作带来切实便捷,辅助审计工作者完成大量繁琐工作的审计系统,不仅应当简单易于操作,运算稳定准确,而且应当普遍适用于各行各业。这样的审计系统,才能够适应信息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才能够为经济活动的智能化和无纸化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于繁华.浅议计算机审计数据表分析方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5).

[2] 何晓楠.计算机审计对审计信息化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0(5).

[3] 陶春阳.计算机审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M].现代商业,2009(4).

第6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 审计学 案例教学

一、“翻转课堂”简介

“翻转课堂”理念源自于2007年的美国“林地公园”高中,该校两位化学教师为了给因病无法进行课堂学习的学生补课,使用网络上找到的录屏软件录制课堂播放的PPT及讲解声音,形成视频上传到网络供学生使用。2011年,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了可汗学院,他的演讲报告《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使“翻转课堂”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翻转课堂”,又称为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校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理念下,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主动的研究者,课堂则由知识传授转变为问题探究。

二、审计学原理课程及案例教学简介

审计学原理是审计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是学生专业知识架构的基石。该课程以注册会计师年报审计为主线,不仅要求学生能较为系统地理解与审计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而且要了解如何从审计目标及管理层认定出发,选择合适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将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降低到可以接受的低水平,同时要求学生熟悉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流程,了解如何对审风险进行识别、评估与应对。

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它以管理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多个学科知识为基础, 融合了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内容。审计学的理论性和操作性均较强,其内容和方法上都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审计教材无法将实际中灵活、丰富的审计实务遇到的所有问题都罗列出来,而只是将普遍性的一些审计思路、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介绍给学生,实务中需要审计人员大量的合理的专业判断。所以,传统审计课堂教学中,仅仅针对理论知识的教授是难以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知识消化与提升,而实施案例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模拟审计实务情境,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景中获取感性认识,进行理性思考,以深化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传统的审计学案例教学法,其主要做法是收集实际审计项目实施过程的详细资料,经过适当编辑后,提供给学生作为范例阅读,以便学生对实际审计工作有系统的感性认识。同时,根据教师搜集到的审计失败实际案件,用于解答相关问题或进行讨论。这种传统的案例教学方式,确实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等作用,但完全依赖这种途径进行审计案例教学,并不利于促进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探索,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近年的审计学教学经验以及与同行之间的交流,在2015年秋针对2014级审计学专业的审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进行了审计学案例教学的改革。

三、“翻转课堂”理念下审计学原理案例教学改革实施

审计学原理是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审计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4学分,64学时,开课时间为16周,每周2次课,每次2课时。基于审计理论的发展以及系里“以证促学”理念和后续课程的开设,我们选择CPA《审计》教材,并以年报审计为主线介绍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翻转课堂”理念下审计学原理案例教学改革尝试从如下几方面实施:

(一)开学第一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审计学专业的审计入门课程,开学第一课除了介绍该课程教学大纲及考核要求等内容外,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审计的兴趣,并鼓励大家多思考、多交流。为此,开学第一课,首先通过已毕业学生实例详细介绍了审计职业发展方向及审计职业发展要求,通过身边的事例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以及未来的发展有所了解和期待。同时通过展示某上市公司最新年报中的审计报告,介绍审计是什么?如何开展审计?以此介绍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重点和难点。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推荐学习资源并给出学习建议。推荐的学习资源除了诸如《蒙哥马利审计学》等经典教材外,也有《用数字说话》等通俗的入门资料;除了介绍中注协、国家审计署等官方网站外,也有巨潮资讯网、财经杂志等财经媒体网站,同时还有一些知名报刊杂志的微信微博;除了《财经郎眼》、《解码财商》等财经视频外,还有爱课程、网易公开课等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总之,第一堂课就告知学生:本课程要求在学习审计理论后(大约10―12周)结合推荐的资源内容搜集案例资料,分组进行课堂翻转。

(二)课堂理论教学+案例翻转

根据“翻转课堂”教学理念,我们将审计学原理教学内容整合为审计学基本原理、风险导向审计流程(基于循环审计)、完成审计工作及审计报告等内容,用10―12周的时间进行课堂讲授,并辅之以课下练习,同时每完成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均进行一次课堂测试,并在全批全改和及时点评跟踪学生学习进度的基础上将测试成绩纳入平时成绩。此外,在课堂讲授中,结合审计实务经验,采用传统的案例教学方式,不断鼓励学生关注财经新闻热点并利用课堂的理论知识思考现实问题,推荐学生观看审计相关的财经视频,培养学生对于审计学原理的兴趣以及了解案例分析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实际情况,在与助教讨论后,于第12周确定详细的翻转课堂实施方案,并拟在第14周进行,具体要求如下:

1.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自选案例,鼓励选择财经新闻热点,建议基于自选案例的简单介绍提出站在注册会计师的角度如何识别、评估、应对相关案例的问题或者对审计有什么启发(鼓励有其他的思考,但务必围绕审计或会计话题展开)。

2.每组讲解时间控制在10―12分钟,超时扣分,由其他小组打分,取平均分为小组成员最终成绩,组长、主讲人以及现场参与的学生根据表现,教师可酌情进行个人加分。小组评分细则见表1。

3.为保证讲解效果,每组组长务必在第14周之前将相关案例资料及PPT(提交资料要有小组成员详细分工)统一发给助教,交由主讲教师审核后由助教统一提前发给学生了解。

4.翻转顺序现场抽签决定。

(三)学生评价

在完成课程教学后,按照学校要求,布置一课一文的作业,并将一课一文成绩纳入平时成绩,审计学原理一课一文要求如下:结合本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推荐的相关资料及视频:(1)谈谈你学习本课程的收获与感受;(2)谈谈你对本课程的建议或意见;(3)如果你愿意,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何想法也欢迎交流分享。

根据一课一文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对于案例翻转的尝试大都是比较认可的,案例教学改革的尝试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大家学习审计的兴趣。有学生说:“审计翻转课堂的模式,可以发散我们的思维,联系课堂所学的内容,去查阅资料,同时PPT要求我们把有关资料整合,我觉得这些考验的是各方面的能力,只要真正参与其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还有学生说:“通过翻转课堂,老师把审计学原理课程的框架条理理得很清楚,顺着教学框架走,学起来就不会那么难,通过用案例的方式授课,让我们真正把知识学活……翻转课堂,让我们了解到很多实际的审计问题……”;有的学生说:“很赞同老师的做法,对于我们这些初次接触审的学生来说,不能听一听就完事了,关键是课下一定要多看、多想、多分析……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更加喜欢审计这个职业了……”;还有学生说:“每次上课我都觉得轻松愉悦,这种惊喜与轻松愉悦来自于老师能够将书上大段的复杂文字总结归纳为简单的知识点,结合实务操作,甚至有时谈谈自己的工作经验,让你的印象非常深刻,并且理解起来也相当容易……”;也有学生说:“将审计学原理这本书认认真真地读完,再去看老师推荐的视频,会发现,审计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就像老师在上课时提到的一个词――‘游戏’一样,当我们理解掌握了游戏规则,我们才能从中获得乐趣……感谢老师的提醒,不要把视频解说中的想法作为自己的想法,要在吸收精华的同时,用实践去积累自己的经验……”

四、总结与思考

结合审计学原理课程的“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改革实践,笔者认为,基于“翻转课堂”理念,在今后的审计学案例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不要为了翻转而翻转。应该真正结合课程实际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选择适合“翻转课堂”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相结合,这是进行有效翻转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由于从第一堂课开始主讲教师就提醒学生搜集案例,分组进行讲解,而且课间也不间断地播放相关财经视频,给学生提供参考,相对于枯燥的理论学习,学生更喜欢分析案例,因此,事先要准备充分,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选择得力的助教。助教要具有较高的执行力和领导力,并且有热情参与翻转课堂是进行有效翻转课堂教学的关键。助教或者班委是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的桥梁,其组织协调能力,影响着翻转课堂教学的效果。因为,在翻转课堂上,一般全程由助教主持,主讲教师就是观众。

再次,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发展、对所学课程内容产生兴趣,推荐与课程相关、学生又有兴趣的相关视频、资源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是进行有效翻转课堂的核心。翻转课堂只有全部学生都参与进来才能真正产生积极的效果,这就需要强调小班化教学(至少60人以下)的重要性。

最后,适当的考评激励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除了将翻转课堂实施纳入平时成绩考评外,审计学原理课程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对个人提问问题加分项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发言的踊跃程度。

参考文献:

[1]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2]吴秋生.《审计学》案例教学体系的创新[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3,03 (16).

[3]郑英莲.审计课程教学的若干建议[J].财会月刊,2014,(7下).

[4]齐励,康乐.“翻转课堂”下“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21).

[5]于天贞.从“主演”到“导演”:基础教育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转换及其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2014,(05).

[6]王红,赵蔚,孙立会,刘红霞.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

[7]王磊,张海晓.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运用[J].商业会计,2012,(22).

[8]郑炳金,郑韵楚.对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2,(06).

第7篇

1、初试科目:《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英语二》。

2、复试科目:《政治》、《审计学》、《财务会计》、《综合面试》(含英语听说)。

3、学力加试科目:《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

4、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简称“立信”,上海市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为上海高水平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上海市击剑专业运动队体教结合改革试点学校,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全国高校诚信文化育人联盟、中国金融科技教育与应用创新联盟牵头单位,上海市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评估中心、上海市学校体育评估中心落地学校,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建设引领计划。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胜任能力 审计职业

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迅速发展,使会计信息系统的环境、数据处理手段与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的审计技术与方式已很难适应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高校作为审计人员培养的主要基地,应充分认识了解现代审计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完善培养机制及知识结构,以便学员充分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一、现代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作为一个现代审计人员,要胜任职业工作,应具备什么样的素养、知识结构、技能及职业道德,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后简称《指南》)有清晰的说明。本文主要从信息技术要求的视角进行讨论。

(一)会计数据的取得与转换能力

在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中,数据都以电子文件的形式存放于计算机系统中。当所有审计资料都要求被审计单位打印出来,不仅造成现有设备及资源的极大浪费,被审计单位也难以接受。现代会计的数据处理过程几乎成了一个不可见的“黑匣子”,绕过“黑匣子”的审计方法,会带来一种特殊的审计风险。因此,适应现代会计环境现状,掌握一定的数据获取及转换处理方法,能自如及时方便获取被审单位的会计数据并转换为能为审计所用是开展现代审计的第一步。

(二)充分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及数据流转

对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生产过程、数据处理流程及控制措施的了解是现代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内容。审计人员必须学习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掌握其基本操作方法,充分了解其功能结构、数据流程及控制点,使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由“黑匣子”变为“白匣子”,从而有利于保障审计质量。

(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基础及拥有一定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

基于信息技术的审计,使审计的许多工作需要借助计算机来完成,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也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因此,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是必需的。除了拥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及网络知识外,笔者认为还需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主要包括数据库技术、excel工具的应用等。另外,一些特殊的审计业务,也需要借助计算机工具来完成。

(四)掌握现代审计方法的一般技术与方法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除传统审计的内容外,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如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审计、系统开发审计、应用程序审计及数据文件审计等。现代审计要绕过计算机系统完成不仅成本高,效率低,也很难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要完成现代计算机审计任务,除传统的技能外,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辅助工具与方法,包括应用审计软件的能力、掌握Excel辅助工具及对应用程序审计的各种方法等,这些方法与工具将有效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与风险。

二、高校审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改进

审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目前高校对审计专业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与内容设置存在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尝试改进:

(一)重视审计的实践教学环节

审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纯理论教学解决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学生实际动手和应用能的培养,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等模拟实验室,通过模拟实验及作业练习的方式来实现。如在审计软件上完成审计任务进行模拟实验,甚至可以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模拟实验的无缝对接进行信息系统审计来增加作业的综合性。模拟实验练习的优点是方便灵活,可以开放性的。二是注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加强与审计机构、会计审计事务所、企业、软件公司等合作建立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验实践教学方式的一个好处是增加了学生自主思考、自我解决问题的训练机会。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了解常用审计工具的基本功能及其操作方法;增强运用各种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及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完善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的设计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连。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掌握一定计算机基础、工具及方法是审计专业人才能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笔者认为,至少应设置以下一些课程或内容:计算机基础及网络知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及模拟实验、excel在审计中的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及模拟实验等,另外,应鼓励学生辅修ERP供应链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其中会计信息系统及模拟实验课程主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流程、功能结构及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包括组织、管理、操作及系统安全等一般控制与应用软件控制等,同时,适当补充电子商务、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这叫知彼;excel在审计中的应用与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及模拟实验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及工具;鼓励学生辅修ERP供应链管理及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基于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和水平的提高,信息化已不是仅仅停留在会计层面,而是拓展到整个企业管理层面,会计与其他业务部门已紧紧整合在一起,这将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及控制产生影响,需要审计人员有充分的认识。

(三)提高教师师资队伍的水平

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教学水平好、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搞好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要求高,涵盖多个学科领域,主讲教师既要懂审计又懂信息技术,具有审计学、管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等专业背景。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理论素养,还要具备较强的实务水平和能力。因此,高校及培训机构应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与素养的提升,打造一支知识结构全面、能适应理论和实践教学需要的课程教学师资队伍是保障审计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培养合格审计人员的保障。

第9篇

    1 火电厂能源审计技术和方法

    在实践中,各类学科都在发展自己的方法,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于本学科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体系。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也需要建立系统完整的评价指标和研究方法体系。根据《热力发电厂》和《审计学》的原理,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可以描述为: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是依据国家有关的节能法规和标准,应用热力发电厂原理和审计学方法,对火力发电厂的能源转换和利用的物理过程、财务过程和管理过程的合理性、合规性、经济性和潜力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属于技术性专项审计。

    从传统审计学角度,审计方法是实施审计工作的模式、程序、手续、措施和手段的总和,涵盖了审计管理方法、审计取证方法和取证的技术手段。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在审计分类上属于企业内部审计,在审计性质上属于技术审计的范畴,是传统审计科学的工程化,见图1。

    研究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的方法论体系必须注重能源审计的实务和操作性。在火电厂能源审计的实务工作中,从火力发电厂的能源转换和利用的物理过程、财务过程和管理过程3个方面切入,可以把火电厂能源审计方法具体分为:考察物理过程,依托热量法、作功能力法等以技术为基础的热力学方法;考察财务过程,依托以账户为基础的会计系统的审阅法、核对法等会计学方法;考察管理过程,依托以制度为基础的内部控制检查法、对比法等管理学方法。

    2 火电厂能源审计程序及内容

    2.1 火电厂能源审计程序

    审计学认为,审计程序是确定审计方法的前提,是使审计工作能够按照科学合理的轨迹有序运转的保证。只有先确定出科学、合理和规范的程序,审计人员才能选定适用的审计方法,高效地实施审计和实现审计目标。不同类型的审计有不同的审计程序。研究审计程序需要解决3个问题:审计程序的一般规律、影响审计程序制定的制约因素和不同类型审计程序的特点。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主要运用审计学中关于行业审计与专项审计的基础审计理。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主要运用审计学中关于行业审计与专项审计的基础审计理论,对火力发电厂能源转换和利用的专门事项开展节能分析工作。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根据审计目标不同,可分为初步能源审计、重点能源审计和详细能源审计3类;根据审计实施主体不同,分为实施基本项的企业内部能源审计、实施规定项的社会(行业)能源审计、实施选择项的政府能源审计3级。综合有关能源审计的研究成果,虽然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有不同类型和分级要求,相应的审计程序会有差异,但也有共同的步骤,可以归纳为l2个环节,详见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程序,如图2所示。

    2.2 火电厂能源审计内容

    针对上文所述,火电厂能源审计关注的是火力发电厂能源转换以及利用的物理过程、财务过程和管理过程的合理性、合规性、经济性和潜力等目标,应用热力发电厂、审计学等原理分析其合理性;根据与节能减排相关的法律规定、政府监管机构制定的监管规则、行业标准化中心制定的行业导则以及各大发电集团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等考察其合规性;评价其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成果带来的经济性;分析存在于企业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能力,挖掘其潜力,构成火电厂能源审计实务的核心内容。火电厂能源审计实务具体包括:

    (1)立项。包括确定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任务;拟定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工作计划;成员组成和分工;必需的设备与仪器等技术条件。

    (2)数据采集。确定火力发电厂原则性热力系统及测点;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方框图、能流图的计算及其数据采集;查阅能源数据台账、主要参数报表和有关数据信息。

    (3)调查测试。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调查大纲;火力发电厂的用能概况、能源管理现状;必要的能源检测以及确定重点等。

    (4)能量平衡计算。火力发电厂的能源计量及统计状况;火力发电厂能源消费指标(如供电煤耗率、水耗率等)计算分析;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和分析。

    (5)能源物理过程分析。锅炉热力系统、管道热力系统、汽轮发电机组热力系统和辅助生产系统的能量平衡分析;主要设备或系统的运行经济性分析。

    (6)能源财务过程分析。火力发电厂能源成本指标计算分析;火力发电厂电、热产品财务成本指标分析;火力发电厂能源消耗、价格、成本数据核定,以及小机组发电量指标交易补偿的节能量等。

    (7)能源管理过程分析。按国家或行业标准检查能源管理、计量、统计等的合规性。通过火电力发厂节能潜力的计算分析,与国内外同类型电厂的先进水平作对比,改进能源管理,完善内部控制,提高技术维护水平,健全管理制度。

    (8)能源审计报告。提出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报告是本项工作的标志性成果,要按照规定格式编写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报告,主要内容有能源审计概况、依据、结论、决定、从管理和技术途径提出建议以及必要的附件说明。

    (9)制定整改措施。根据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报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整改措施。

    (10)无/低成本项目。通过能源审计,可以确定的无成本/低成本节能技术项目优先实施,有的应该即知即改。

    (11)重大项目。火力发电厂重大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是节能的根本措施,要进行可行性分析、环评分析以及提出进度表等。

    (12)能源审计回访。为保证能源审计效果,检查和回访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报告的落实情况是必要的,可以参照后续审计的准则进行。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工作的质量取决于能源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3年6月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4号关于审计工作底稿的定义,能源审计工作底稿应该是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工作记录,是联系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的桥梁。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底稿类似于节能减排专项工作的热力计算书、调研分析报告、热力测试报告等,是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工作报告的基础。

    3 火电厂能源审计报告体系

    一般审计方法是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根据所确定的审计目标和可支配的审计资源,针对具体的审计事项取得具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依据审计证据去证实审计事项与审计依据的相符程度,就审计事项的性质作出审计结论,并将审计结果传达给企业。火电厂能源审计是针对火力发电厂生产过程的经济运行水平、能源管理现状以及节能潜力分析所开展的专门检查和评价。根据火电厂能源审计任务,运用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获取在火电厂能源审计规定期限内相关的技术数据、文本文件,或进行必要的检测,可以通过“三图三表一报告”技术分析体系,实现火电厂能源审计目标。“三图三表一报告”是开展火电厂能源审计的简捷评价方法和实现途径。具体为,绘制火力发电厂热力系统图、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方框图、火力发电厂能流图;编制火力发电厂能源统计表、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表、火力发电厂能源财务分析表以及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报告。

    (1)火力发电厂热力系统图是热力发电厂实现热功转换热力部分的工艺过程图,有原则性和全面性之分。火电厂能源审计以全厂原则性热力系统图为基础,相应的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方框图为依据,完成火力发电厂能源统计表、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表以及火力发电厂能源财务分析表的编制,计算并绘制火力发电厂能流图,最终完成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报告。

    (2)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方框图。清晰、简明地表示火力发电厂生产过程,绘制热平衡、电平衡、水平衡方框图,或能源审计期限内的能源平衡网络图。

    (3)火力发电厂能流图。根据热力发电厂原理,通过计算,绘制出与动力循环能量转换、传递和利用物理过程一致的火力发电厂热流图和质流图。

    (4)火力发电厂能源统计表。能源统计是开展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的基础性工作,按照统计学原理,围绕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任务,设计统计指标体系,按能耗分类采集数据,确定能量单位及其换算方法,编制火力发电厂能源统计表。

    (5)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表。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是以火力发电厂为对象,研究各类设备的能源收入与支出平衡、消耗与利用以及损失的数量平衡,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依据DL/T606《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导则》的规定设计表格,进行热平衡、电平衡、水平衡计算与分析,计算技术经济指标,编制能量平衡表。

    (6)火力发电厂能源财务分析表。根据会计学原理,火力发电厂能源财务分析是关于火力发电厂能源管理、电量和热量交易及其资金流的收支平衡和计算的事务。设计的能源财务分析表要包含购入能源消耗(实物)费用、产值能耗及能源成本分析、企业自用能源费用、能源单价以企业平均结算价计算等内容。

    (7)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报告。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报告的主要内容有,火电企业能源管理、能源统计的体系和制度;火电企业节能管理与技术措施;能源利用效果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节能潜力分析,节能技术改造的财务分析和合理化建议等。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要尽可能利用电力企业已有的相关数字化技术平台实现计算机能源审计。

第10篇

关键词:FRAIP;人力资源;审计;高校

一、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这一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智力人口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合理的利用与科学的管理。人力资源审计是人力资源管理和审计学交叉发展的一个新兴领域,它按照特定的标准,采用综合性的研究分析方法,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分析与评估,为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功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与思路。传统审计只审查流动资产实物因素,未把人力资源纳入审计体系加以监督和管理。知识经济时代,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和使用的审计监督,加强对人力资源的计价、参与分配等方面的审计监督,以保证人力资源核算与管理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公允性,是审计在知识经济时代呈现的新特征。

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其自身特点,既有行政管理性质,又带有企业管理色彩,还必须重视学术管理。我国高校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审计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以及自身的持续发展。在以人力资源为主的高校,人力资源审计更需要把人力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要素纳入学校的会计核算体系,客观真实地反映一个学校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状况和优势,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有利于实现学校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人力资源审计原理

(一)人力资源审计分类

人力资源审计一般从审计者的不同可以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两类。人力资源的内部审计主要关注执行的结果与执行的过程,目的是要保证组织政策制度的规定与成员的获得一致,审计的侧重点是在于做得怎么样。因此,内部审计的要素可以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职能,一般有人力资源政策与环境的适合度、人员任用、薪酬激励、绩效考核、成员培训与发展、管理者继承计划、人力资源信息运用、人力资源部门的专业程度等重点要素。人力资源的外部审计往往关注整个人力资源体系对组织发展的支持程度,目的是保证人力资源体系始终能在为组织达成战略目标作出贡献,能够真正在帮助为公司赢得竞争优势方面发挥作用。外部审计的要素一般会从管理审计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审计的要素。首先要考虑的外部竞争情况与外部环境。

(二)人力资源审计具体操作

人力资源审计范围广阔,包括检查常规的人事职责如工资支付处理、薪资福利管理及出勤记录的行政管理审计,包括招聘和雇佣组织成员实际操作的成员记录审计,以及对成员流动性、工作满意程度、有效激励机制结果进行审核的成员关系审计。此外,福利细项审计、多样性审计、人事信息系统审计等也是人力资源审计的重要内容。

在执行人力资源审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审查人力资源在促进完成组织目标和战略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然后调查各方面审计中的人力资源指标情况。这些指标包括新成员招聘,人员流动频率,法律纠纷,成员投诉,薪资市场指标,信息系统,以及培训成效评估。并且将这些指标数据与成员战略目标的关系进行分析向管理层汇报。最后,检验员工和管理层经理是否遵守公司制订的政策和操作准则,这是衡量组织和人力资源审计是否成功的真正标准。

(三)FRAIP人力资源审计模型

人力资源审计方面模型众多,国内学者提出的FRAIP模型突破了目前人力资源审计学科的散点式结构而迈向了系统阶段,具有完整的结构和严密的逻辑。FRAIP人力资源审计模型有四个显著性质:即关注问题、关注方法、关注基准、关注机理。FRAIP模型试图完整地反映人力资源审计的逻辑结构::FRAIP的完整结构由五个重要部分构成.

功能[FA]

规则(RA)人力资本[SPA]行动[AA]

基础结构[IA]

1.人力资源功能审计(FA):确定人力资源管理功能能否在战略上支撑组织战略,它所包含的内容有:人力资源功能审计、人力资源功能兼容审计、人力资源功能整合审计与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审计。

2.人力资源规则审计(RA):为了实现组织的人力资源功能而为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确定的行动准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在规则的框架下进行。人力资源规则分为外部的法律规则与内部的制度与流程。内部规则中,制度是实体性规则,而流程是程序性规则。人力资源规则审计的核心内容是人力资源法律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审计与人力资源流程审计。

3.人力资源行动审计(AA):所有的功能最终都必须通过具体的管理行动才能得以实现,人力资源行动是实现人力资源功能的全部过程。人力资源行动审计包括对行动的开始(人力资源管理计划)、行动的过程(人力资源项目)和行动的结果(人力资源绩效)三个方面的审计。

4.人力资源基础结构审计(IA):人力资源基础结构是人力资源管理运行的平台。人力资源基础结构审计包括治理结构审计、组织结构审计、职位结构审计与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审计等。人力资本是组织人力资源功能价值实现的最终决定因素。人力资本审计的内容为人力资本结构审计、人力资本流动审计、人力资本价值与收益审计、人力资本倾向审计。

5.人力资本审计(SPA):人是能动的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本审计是模型的核心部分。人力资源审计中必须将人放在最容易发挥其潜在和特殊能力的地方和岗位上,努力做到“人尽其用”。重点审查组织有无人力资源考核机制,有无相应的企业人力资源配调机制以及企业人力资源使用现状。包括调查人力资源审计中各项指标的内容,如招聘、人员流动频率、法律纠纷、信息系统以及培训成效评估。

三、基于FRAIP的高校人力资源审计分析

当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现状存在不少不足,突出表现在人才流失比较重、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不能人尽其才。为更好地发挥高校人力资源的作用促进高校的发展,必须对高校人力资源进行审计以使其优化配置。

(一)高校人力资源功能审计(FA)

高校人力资源功能审计中,要在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国际视野和前沿意识下规划高校的远景发展目标。审计中高校领导应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科学的定位和制定长远发展战略,研究办学理念、未来办学方向、学科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战略。学校对外应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对内将有限的资源在各院、各学科及部门之间合理配置,并重点加强战略控制,经常监测和分析环境的变化,将学校发展现状与战略目标进行比较,以纠正和修改学校战略规划方向和发展态势。

(二)高校人力资源规则审计(RA)

规则对事务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规则优化能降低组织运行的费用,能使组织系统良性运行。外部规则通常指国家对高校发展的重视程度、出台的各种政策、投资的数量、管理模式等。良好的外部规则为我国高校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发展的空间和社会环境。内部规则是指高校本身为教师人力资源开发所创造的环境,如为教师提供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和生活上的关心照顾、资金设备的投入、校园的治理、美化等。最终要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为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营造的一种工作氛围与工作环境。高校人力资源规则审计对于高校教职工发展具有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从而提升人力资源的士气,提高人力资源的积极性。

(三)高校人力资源行动审计(AA)

相对于功能审计的战略性,高校人力资源行动审计主要是战术控制,由职能部门和院(系)来实施,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教学科研评价标准,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内部评价和控制体系,来规范和约束全体教职工的行为,以确保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日常教学中,学校审计部门要通过修订完善教学保障系统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任务,进一步明确教学保障责任制和教学事故责任追究制。教学质量监控要实现规范化,将教学基础监控、教学过程监控和教学效果监控进一步细化量化,以增强可操作性,如学校可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方式对教师上课等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纠正记录工作。此外,学校对于学校后勤人员、图书馆教职员工等也应在计划、过程、绩效方面加强审计。

(四)高校人力资源基础结构审计(IA)

在高校人力资源基础结构审计上,高校应尽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依法自主办学、民主管理。宜建立以院(系)为主体的二级管理模式,使院(系)真正成为按学科、专业性质所设置的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基本功能的基层组织。高校应该成为是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生工作等整合一体的实施单位,各院(系)应在各自涉及的学科内搞好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工作,培养优秀人才、多出科研成果,同时正确处理教学、科研、后勤服务及校办产业的关系。

(五)高校人力资本审计(SPA)

高校人力资本主要包括从事教学、从事科学研究、从事行政管理以及从事服务工作的人员。在高校人力资本审计中尤其要注意对教师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根据专业需求和教师教学、科研等各方面的能力合理配置,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学校在人力资本审计中要建立合理的分流制度,对于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人员及时调整,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和给工作带来损失,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做出贡献和有突出工作能力的教师要及时奖励,如青年教师创新奖、发明奖、成果奖等,中青年教师的学科带头人奖等。此外,学校审计中,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倾斜政策吸引人才以及教职员工培训等相应措施。

四、总结

在科教兴国中,高等教育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其发展水平对于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人力资源的合理管理、分配和有效利用。基于FRAIP的人力资源审计模型采用综合性的研究分析方法,对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分析与评估,反映了高校人力资源审计完整的逻辑结构,为改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功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与思路,从而为高校整体竞争力提高的实现提供科学支撑。

参考文献:

1.杨伟国.战略人力资源审计:历史、结构与功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J],2005,(7)

2.王菲.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理性思考.吕梁教育学院学报[J],2006,(6)

3.林丽.漫谈人力资源审计.科技成果纵横[J],2005,(4)

第11篇

一、审计委员会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影响

近来,注册会计审计经历了黎明股份、银广厦等一连串审计失败案,整个行业面临严峻的信誉危机。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外因。审计主体与经理层同处于受托人地位,不易受经理层干扰,审计主体的独立性比较强。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在改制过程中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许多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基本重合,内部人控制现象非常严重,因而公司的审计往往是经理层进行委托,即经理层因为过关需要而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自己,然而经理层的目标与广大股东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且审计收费、解聘权由经理层控制,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不实的审计报告了。

建立审计委员会后,根据《指导意见》,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有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的特权,同时负有与外部审计机构交流的职责,审计费用则由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支付,这种制度安排可起到如下作用:

(一)由于审计委员会代表广大股东进行审计委托,一方面,它有监督经理层履行责任情况的动机和义务,这有利于形成自愿的、高质量的审计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形成了完整的审计关系,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可以不受管理层的干扰独立执行;另外,审计委员会监督外部审计机构是否存在有损独立性的因素,是否存在违规行为。所有这些都将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更好地保护广大股东。

(二)如果公司有独立、勤勉、负责的审计委员会及其监督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与六册会计师充分交流,这将有助于公司保持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注册会计师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刘和范围,进而大大减少注册会计师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提高审计效率,同时降低审计风险。

我国的内部审计是在国家审计制度恢复之后发展起来的,但内部审计的建立明显有法律法规“要我建”而非“我要建”的色彩。并且长期以来,很多公同的内部审计机构向公司经理层如总会计师、总经理负责并报告工作。这种隶属关系虽能监督一般职工的错误与舞弊,但在日益增加的经理层舞弊面前则显得力不从心。由于权力有限并且内审人员报酬受经理层控制,这种制度安排的监督效果大打折扣。

建立审计委员会后,其主要职责包括了内部审计人员及其工作进行考核。虽然《准则》未直接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但审计委员会有占多数的独立董事,他们代表广大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去检查有关内审人员可以审计什么、审计哪些领域、工作轮换方面的政策,检查内审机构是否有充足的预算、资源和人力,检查内部审计的计划及完成情况,从而对内审计机构进行外部的评估和考核。这种考核压力结合由薪酬和考核委员会负责制定内部审计负责人的薪酬政策,可以督促内部审计对整个经理层形成一促有效的监督。

三、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的区别

《公司法》规定监事会负责监督公司财务,监督并纠正董事、经理的违法、违反公司章程的行为。监事会与审计委员都肩负着保护广大股东的重任,但两者在以下方面存在差异。

(一)人员构成、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不同。由于审计委员会员中的多数是独立董事,一位独立董事还必须是会计专业人土,他们直接或通过监督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内审部门来间接监督经理层;而监事会成员由股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员工组成,它们的专业胜任能力则非常有限,以用友软件为例,它的三位监事中两位是工科专业,一位是法律专业。他们或多或少与公司有经济利益关系,与经理层相比往往处信息劣势,让他们进行财务监督则有点勉为其难。因此,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高于监事会。

(二)地位和监督对象不同。根据《公司法》,公司组织中的决策权和监督权分别由代表股东大会的董事会和监事会行使,而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的下属机构,因此它比监事会低一层次。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对象主要是经理层,而监事会的监督对象包括董事和经理层。

(三)作用不同。监事会以财务监督为核心,同时检查董事和管理层是否尽职;而审计委员会不仅进行财务监督,而且在董事会中还有参与决策的职能。它通过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有效性,通过检查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情况,从而为董事会的决策出谋献策。

四、思考和建议

l、报酬问题。《指导意见》中规定上市公司应当给予独立董事适当的津贴。目前一些人认为为了让独立董事勤勉尽责,应给予独立董事高报酬,即高薪养廉,甚至可给予期票和期权。笔者认为在给予报酬和股票时不宜太高,报酬越高,其比例占个人收入总额比例越高,对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影响也越大。例如在美国,审计委员会中任何人都不能从公司中获得合计超过年6万美元的薪金或者其他酬劳,以保证审计委员会对于经理层而言的独立性。另一方面,由于独立董事尤其要维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过高的持股比例将使独立董事与中小股东的目标脱节。

第12篇

1、《神奇积木》是一款手机游戏,通过箱子的上下左右翻动而使箱子走出出口。

2、《神奇积木》神气有趣的积木。可以发挥小朋友的想象力和培养动手能力,先让宝宝认识不同的颜色及其形状;把所有的形状的木块叠在一起,锻炼宝宝的平衡能力;让宝宝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各色各样日常所见到的事物。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3篇

关键词:FRAIP;人力资源;审计;高校

一、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这一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智力人口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合理的利用与科学的管理。人力资源审计是人力资源管理和审计学交叉发展的一个新兴领域,它按照特定的标准,采用综合性的研究分析方法,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分析与评估,为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功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与思路。传统审计只审查流动资产实物因素,未把人力资源纳入审计体系加以监督和管理。知识经济时代,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和使用的审计监督,加强对人力资源的计价、参与分配等方面的审计监督,以保证人力资源核算与管理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公允性,是审计在知识经济时代呈现的新特征。

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其自身特点,既有行政管理性质,又带有企业管理色彩,还必须重视学术管理。我国高校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审计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以及自身的持续发展。在以人力资源为主的高校,人力资源审计更需要把人力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要素纳入学校的会计核算体系,客观真实地反映一个学校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状况和优势,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有利于实现学校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人力资源审计原理

(一)人力资源审计分类

人力资源审计一般从审计者的不同可以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两类。人力资源的内部审计主要关注执行的结果与执行的过程,目的是要保证组织政策制度的规定与成员的获得一致,审计的侧重点是在于做得怎么样。因此,内部审计的要素可以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职能,一般有人力资源政策与环境的适合度、人员任用、薪酬激励、绩效考核、成员培训与发展、管理者继承计划、人力资源信息运用、人力资源部门的专业程度等重点要素。人力资源的外部审计往往关注整个人力资源体系对组织发展的支持程度,目的是保证人力资源体系始终能在为组织达成战略目标作出贡献,能够真正在帮助为公司赢得竞争优势方面发挥作用。外部审计的要素一般会从管理审计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审计的要素。首先要考虑的外部竞争情况与外部环境。

(二)人力资源审计具体操作

人力资源审计范围广阔,包括检查常规的人事职责如工资支付处理、薪资福利管理及出勤记录的行政管理审计,包括招聘和雇佣组织成员实际操作的成员记录审计,以及对成员流动性、工作满意程度、有效激励机制结果进行审核的成员关系审计。此外,福利细项审计、多样性审计、人事信息系统审计等也是人力资源审计的重要内容。

在执行人力资源审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审查人力资源在促进完成组织目标和战略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然后调查各方面审计中的人力资源指标情况。这些指标包括新成员招聘,人员流动频率,法律纠纷,成员投诉,薪资市场指标,信息系统,以及培训成效评估。并且将这些指标数据与成员战略目标的关系进行分析向管理层汇报。最后,检验员工和管理层经理是否遵守公司制订的政策和操作准则,这是衡量组织和人力资源审计是否成功的真正标准。

(三)FRAIP人力资源审计模型

人力资源审计方面模型众多,国内学者提出的FRAIP模型突破了目前人力资源审计学科的散点式结构而迈向了系统阶段,具有完整的结构和严密的逻辑。FRAIP人力资源审计模型有四个显著性质:即关注问题、关注方法、关注基准、关注机理。FRAIP模型试图完整地反映人力资源审计的逻辑结构::FRAIP的完整结构由五个重要部分构成.

功能[FA]

规则(RA)人力资本[SPA]行动[AA]

基础结构[IA]

1.人力资源功能审计(FA):确定人力资源管理功能能否在战略上支撑组织战略,它所包含的内容有:人力资源功能审计、人力资源功能兼容审计、人力资源功能整合审计与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审计。

2.人力资源规则审计(RA):为了实现组织的人力资源功能而为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确定的行动准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在规则的框架下进行。人力资源规则分为外部的法律规则与内部的制度与流程。内部规则中,制度是实体性规则,而流程是程序性规则。人力资源规则审计的核心内容是人力资源法律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审计与人力资源流程审计。

3.人力资源行动审计(AA):所有的功能最终都必须通过具体的管理行动才能得以实现,人力资源行动是实现人力资源功能的全部过程。人力资源行动审计包括对行动的开始(人力资源管理计划)、行动的过程(人力资源项目)和行动的结果(人力资源绩效)三个方面的审计。

4.人力资源基础结构审计(IA):人力资源基础结构是人力资源管理运行的平台。人力资源基础结构审计包括治理结构审计、组织结构审计、职位结构审计与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审计等。人力资本是组织人力资源功能价值实现的最终决定因素。人力资本审计的内容为人力资本结构审计、人力资本流动审计、人力资本价值与收益审计、人力资本倾向审计。

5.人力资本审计(SPA):人是能动的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本审计是模型的核心部分。人力资源审计中必须将人放在最容易发挥其潜在和特殊能力的地方和岗位上,努力做到“人尽其用”。重点审查组织有无人力资源考核机制,有无相应的企业人力资源配调机制以及企业人力资源使用现状。包括调查人力资源审计中各项指标的内容,如招聘、人员流动频率、法律纠纷、信息系统以及培训成效评估。

三、基于FRAIP的高校人力资源审计分析

当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现状存在不少不足,突出表现在人才流失比较重、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不能人尽其才。为更好地发挥高校人力资源的作用促进高校的发展,必须对高校人力资源进行审计以使其优化配置。

(一)高校人力资源功能审计(FA)

高校人力资源功能审计中,要在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国际视野和前沿意识下规划高校的远景发展目标。审计中高校领导应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科学的定位和制定长远发展战略,研究办学理念、未来办学方向、学科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战略。学校对外应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对内将有限的资源在各院、各学科及部门之间合理配置,并重点加强战略控制,经常监测和分析环境的变化,将学校发展现状与战略目标进行比较,以纠正和修改学校战略规划方向和发展态势。

(二)高校人力资源规则审计(RA)

规则对事务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规则优化能降低组织运行的费用,能使组织系统良性运行。外部规则通常指国家对高校发展的重视程度、出台的各种政策、投资的数量、管理模式等。良好的外部规则为我国高校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发展的空间和社会环境。内部规则是指高校本身为教师人力资源开发所创造的环境,如为教师提供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和生活上的关心照顾、资金设备的投入、校园的治理、美化等。最终要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为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营造的一种工作氛围与工作环境。高校人力资源规则审计对于高校教职工发展具有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从而提升人力资源的士气,提高人力资源的积极性。

(三)高校人力资源行动审计(AA)

相对于功能审计的战略性,高校人力资源行动审计主要是战术控制,由职能部门和院(系)来实施,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教学科研评价标准,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内部评价和控制体系,来规范和约束全体教职工的行为,以确保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日常教学中,学校审计部门要通过修订完善教学保障系统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任务,进一步明确教学保障责任制和教学事故责任追究制。教学质量监控要实现规范化,将教学基础监控、教学过程监控和教学效果监控进一步细化量化,以增强可操作性,如学校可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方式对教师上课等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纠正记录工作。此外,学校对于学校后勤人员、图书馆教职员工等也应在计划、过程、绩效方面加强审计。

(四)高校人力资源基础结构审计(IA)

在高校人力资源基础结构审计上,高校应尽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依法自主办学、民主管理。宜建立以院(系)为主体的二级管理模式,使院(系)真正成为按学科、专业性质所设置的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基本功能的基层组织。高校应该成为是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生工作等整合一体的实施单位,各院(系)应在各自涉及的学科内搞好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工作,培养优秀人才、多出科研成果,同时正确处理教学、科研、后勤服务及校办产业的关系。

(五)高校人力资本审计(SPA)

高校人力资本主要包括从事教学、从事科学研究、从事行政管理以及从事服务工作的人员。在高校人力资本审计中尤其要注意对教师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根据专业需求和教师教学、科研等各方面的能力合理配置,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学校在人力资本审计中要建立合理的分流制度,对于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人员及时调整,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和给工作带来损失,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做出贡献和有突出工作能力的教师要及时奖励,如青年教师创新奖、发明奖、成果奖等,中青年教师的学科带头人奖等。此外,学校审计中,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倾斜政策吸引人才以及教职员工培训等相应措施。

四、总结

在科教兴国中,高等教育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其发展水平对于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人力资源的合理管理、分配和有效利用。基于FRAIP的人力资源审计模型采用综合性的研究分析方法,对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分析与评估,反映了高校人力资源审计完整的逻辑结构,为改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功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与思路,从而为高校整体竞争力提高的实现提供科学支撑。

参考文献:

1.杨伟国.战略人力资源审计:历史、结构与功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J],2005,(7)

2.王菲.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理性思考.吕梁教育学院学报[J],2006,(6)

3.林丽.漫谈人力资源审计.科技成果纵横[J],2005,(4)

第14篇

[作者简介]刘寰(1983― ),男,山西河曲人,军事经济学院襄阳士官学校基层财务系讲师,博士,从事财务、审计研究。

[摘要]人是价值创造的主体,审计人力资源对国家审计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评估,是充分发挥审计人力资源潜能、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审计机关绩效的有效手段。国家审计人力资源的价值构成可划分为三个维度,即储备价值、现实价值和预期价值,通过综合考虑这三个维度,构建价值评估模型,可以对国家审计人力资源的群体价值和个体价值进行定量评估,为国家审计机关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奠定基础。

[关键词]国家审计;人力资源;政府审计;价值评估;国家审计机关;群体价值;个体价值;价值评估模型

[中图分类号]F239.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833(2012)03001609

一、 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认为,当组织中的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会将自己的收益和投入相比并将得出的比率和他人比较,用公式可表示为:OP/IP=OC/IC。其中,OP表示自己对所获报酬的感觉,OC表示自己对他人所获报酬的感觉,IP表示自己对个人所作投入的感觉,IC表示自己对他人所作投入的感觉。实践证明,当后者大于前者,即他人报酬与投入比率高于自己时,劳动者就会产生不公平感,从而可能采取某些行为以恢复公平,如要求提高待遇、降低工作标准、拒绝与他人合作,甚至辞职等,所有这些行为都是消极的,不仅会大大降低人力资源个体的绩效,而且最终会降低集体或组织的绩效[1]。国家审计人员虽然大多具备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会把经济利益作为唯一的或最重要的人生价值衡量标准,但他们也同样有着理性劳动者的本质特征,同样会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考量自身价值与所获得回报之间的差距并据此作出反应,如果能对他们的价值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给予适当激励,必然会大大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从而在审计工作中做出更大的业绩。价值评估结果不仅是各级审计机关准确把握审计人力资源价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依据,而且可以为科学制定和修正人力资源规划、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提供重要的信息。

国内外学者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评估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基础问题。姜明介绍了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四种模式,即以成本、价值、劳动者权益和生产者剩余作为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基础,他认为人力资产的计价应当采用经济价值法即折现法[2];邓孙棠认为人力资源价值应当根据企业授予人力资源拥有者的权益性工具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3];吴泷对人力资源的产权属性、成本与价值范畴等进行了研究,认为明确人力资源的产权主体是进行价值计量的前提,不应当把社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作为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会计事项,人力资源的价值要素应当包括人力资源产权投资的投资成本、产权交易的投入价值和权益分派后的剩余收益[4];二是关于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方法问题。李世聪等构建了人力资源的贡献率模型,通过人力资源的投入、物力资源的投入、企业效益或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变化来确定人力资源在企业总产出中的贡献率,进而确定人力资源的价值[5];傅翠晓、钱省三构建了大规模知识生产下的员工素质模型,把员工分为知识员工、非知识员工、技术员工和管理者,并将其素质指标划分为基础素质、创新素质、协作素质及解决问题的素质四大类,探讨了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具体做法和基本流程[6];王桂胜、杨河清论述了未定价值评价法在人力资源价值评估中的应用原理和操作步骤,把问卷调查结果作为价值评估的基础,并通过设立回归模型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平均支付意愿值,并将该值作为人力资源的最终价值[7]。以上研究都把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建立在单一的基础之上,而没有综合考虑人力资源的历史投入、当前工作绩效、预期未来收益等对其价值的影响,在评估方法运用上又大都简单地以专家打分、问卷调查等的结果作为价值评估的基础,出现了评估方法与计量理论的脱节,评估的过程既欠科学,所得出的结果也缺乏可信度。而且研究的重点主要是企业人力资源,对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与评估问题却较少涉及。因此,本文把国家审计人力资源作为研究对象,以期弥补当前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研究方面的缺陷,对于促进国家审计机关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同时,在价值确认与计量时又综合考虑了价值构成的不同维度,以及审计人力资源价值创造能力的变化规律,构建了相应的评估模型,使价值评估的过程更加科学,有利于帮助国家审计机关对人力资源的价值做出合理的评价,提高社会各界对国家审计工作的价值认同和重视程度。

二、 国家审计人力资源价值的基本范畴

(一) 理论界定

按照现代资产计量理论的定义,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资产计量是指以特定的计量尺度对资产的价值进行的数量化描述。国家审计人力资源是各级审计机关所拥有或控制的,能够有效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为维护国家资金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促进经费使用效益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的审计人员。国家审计人力资源具有资产的某些特性,主要表现在:审计人员的工作虽然不能直接创造价值,但是通过审计监督活动可以为被审计单位节约资金、避免损失和提高效益,从而间接地产生经济效益;审计人员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应当自觉履行其职责和义务,国家审计机关拥有对审计人员的管理权和从审计人员工作中获取收益的权力。因此,国家审计人力资源与其他资产一样是有价值的,其价值内涵是蕴藏在审计人员体内的、能带来预期收益的潜在劳动能力,外在表现就是审计人员通过审计工作所产生的价值,虽然审计人员所具有的潜在能力无法进行准确计量,但审计人员所创造的外在价值却是可以计量的,我们可以通过审计人员审计工作所节约的经费支出、避免的资金损失或产生的其他间接经济收益来对国家审计人力资源价值进行评估和计量。

(二) 表现形式

国家审计人力资源的价值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按照资产估价的角度不同可分为投入价值和产出价值,投入价值可以用审计人力资源的招募成本、工薪福利支出、培训支出、办公开支、业务开支等进行计量,产出价值可以用审计人员工作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收益来进行计量;按照资产计量的对象不同可分为群体价值和个体价值,群体价值是指某一级审计组织或某一个审计团队在特定时间范围内能够创造的价值,个体价值是指单个审计人员在特定时间范围内能够创造的价值;按照资产计量的形式不同可分为货币性价值和非货币性价值,货币性价值是指可以用货币进行计量的审计人力资源价值,如审减金额、挽回损失等,非货币性价值是指不可用货币进行计量的审计人力资源价值,如提供决策咨询、情况报告、案件线索、结果公告、提出审计建议等[8]。

(三) 特殊性

国家审计人力资源与其他行业、领域的人力资源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在价值方面有着人力资源所共有的特征,如能动性、波动性、不确定性、专属性、不可分割性等。但是,由于审计人力资源价值的创造方式不同、构成内容不同、可计量程度不同,因此也有着不同于一般人力资源价值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价值创造的间接性。审计作为一项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其本身既不从事商品生产,又不能提供劳务,也不参与经济管理,因此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审计人员的劳动是不能直接创造价值的,但是审计人力资源同样是有价值的,其价值就体现在可以通过审计工作,为本级政府节省开支、避免损失、提高效益,从而间接地带来收益。二是价值构成的多样性。国家审计人力资源的价值不仅仅体现为经济价值,而且还具有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如通过把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及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公告,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和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又如通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为各级机关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依据,通过严格依法审计对其他部门的权力运行形成有效的制约等。三是价值计量的复杂性。由于国家审计人力资源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社会价值、政治价值都是不可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价值也只有一部分可以用货币来计量,而其他部分如通过提出审计建议使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得到改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通过发挥审计的震慑作用使潜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得到制止所避免的国家财产损失等,这些都是无法进行准确估计和量化的。

三、 国家审计人力资源价值构成的维度分析

审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审计人力资源的价值形成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过程,需要经过学历教育、岗前及在岗培训、职业实践及个人感悟等多个阶段才能最终形成,随着工作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和自身认知水平的提高,审计人力资源的价值创造能力也会不断增强。评价国家审计人力资源的价值不能仅仅依据价值形成过程中所耗费的物质成本和时间成本来判断,因为人的价值创造能力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投入与产出之间不一定会成正比关系,而且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这一比率也是不相同的。在实际工作中,两个受过同等教育、有相同学历和培训经历的审计人员,知识、技能、素质及创造能力却大相径庭的情况并不少见。同时,也不能仅仅依据审计人员当前的工作绩效来判断国家审计人力资源的价值,因为工作绩效是短期的价值体现,受不同审计人员价值形成周期、知识结构和工作背景等的影响,并不能代表审计人员真正的业务水平、创新能力和未来的资源价值,如有些审计人员虽然当前工作业绩突出,但发展后劲不足,而有些审计人员虽然工作价值暂时尚未显现,但由于审计人员自身知识背景、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上的优势,同样能够后发先至,取得更大的成功。因此,在对国家审计人力资源价值进行评估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既重投入,又重产出,既重当前,又重长远,力求做到科学合理。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参考了杨震对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的方法,将国家审计人力资源的价值构成划分为三个维度,即储备价值、现实价值和预期价值[9]。

(一) 储备价值

储备价值是指国家审计人力资源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实践与锻炼、岗前培训等所形成的蕴藏于审计人员体内的价值创造潜力。国家审计人力资源的价值形成过程虽然是终生的、长期的,但是国家审计人员任职前所接受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对其创造能力、知识素养、社会认知、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高等教育阶段,国家审计人员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得以初步形成,知识结构与素养得以逐步完善和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得以初步具备,对社会的认知、人际交往、心理调节等方面的能力有所增强,可以说,国家审计人员在工作上的驾驭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与这一时期所学习的知识和经受的锻炼有密切关系。对国家审计人力资源储备价值的评估主要就是基于国家审计人员在教育阶段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为了便于计算,我们把储备价值映射为前期教育和培训投入总和的贴现,即通过前期投入成本来反映国家审计人员储备价值的大小。

(二) 现实价值

现实价值是指国家审计人力资源在当前环境下所反映出的工作绩效及创新、发展能力。现实价值是反映国家审计人力资源价值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因为国家审计人力资源潜在价值是难以预知的,也是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我们无法准确估计,也不能保证潜在价值一定会得以实现。而现实价值则是已经实现或者表现出来的价值,是真实存在的、确定的、可以计算的,因而可以也应当成为评估国家审计人力资源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准。而且通过对人力资源当前工作业绩和能力素质的考察,可以推断国家审计人员在过去接受教育过程中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也可以预测其在未来可能有的表现和发展程度,即可以起到一个对过去的验证作用又可以作为预测未来价值的基础。对现实价值的评估主要是基于国家审计人员以往的工作业绩和专业技能考试、面试、知识竞赛等所取得的成绩,评估结果对审计人力资源最终价值的影响在所有因素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三) 预期价值

预期价值是指国家审计人力资源在可预见的未来一段时期内所能创造的价值总和。审计工作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既与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工作能力密切相关,同时又受制于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资金流动的频繁程度和数额大小,以及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有效性。一般来说,审计工作的效率越高、审计人员的能力越强,审计人员所能查处和发现的违规违纪金额就越大;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资金流动越是频繁、事业建设任务越重、经费投入使用量越大,被审计单位可能产生的违规违纪金额也会越高,审计的经济效益也越明显;而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则与审计的经济效益成反比,因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减少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几率。因此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审计工作越有效,内部控制就越完善,财经秩序就越正规,审计发现的问题也越少,审计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反而越小,甚至会出现经费投入量逐年递增,审计效益逐年递减的现象。这并不表明审计工作的价值降低,相反,恰恰表明审计的价值提高,建设性作用明显,做到了防患于未然。因此,在评估审计人力资源价值时,还必须要考虑这一因素,不能简单地以审计查处违纪金额的大小作为评判审计人力资源价值的依据。

四、 国家审计人力资源价值评估模型的构建

按照现有的人力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国家审计人力资源价值评估可采取货币性价值评估方法和非货币性价值评估方法。非货币性价值评估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思维能力、实践经验、交往能力、职业责任、身体状况等的测评和考察来判断其价值大小,一般采取专家打分的方式,这种评估方法得出的结论主观性较强,精确度不高,不宜作为国家审计人力资源价值的主要评估方法,只能作为辅助的参考依据。货币性评估方法则是通过建立相应的模型和设定相应的指标,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审计人力资源价值进行量化评估,该方法又可分为以工资报酬为基础的价值计量方法,即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把人力资源价值等同于审计人员在未来特定时期内所取得的工资报酬总额。由于国家审计人力资源工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其他效益要远远高于审计人员所获得的经济报酬,因此工资报酬折现法不能反映出人力资源的真实价值,不宜采用;以完全价值为基础的价值计量方法,即把审计人力资源从进入审计机关工作直到因解约、退休、疾病、死亡等原因离开审计机关为止的这段时期内能够创造出的全部价值的现值作为审计人力资源价值,这种方法虽然较为科学合理,但由于审计人员未来工作当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无法进行准确预测,因此也不宜采用;以未来收益为基础的价值计量方法,即将审计人力资源在未来特定时期内通过审计工作使政府工作绩效提高的现值确定为国家审计人力资源的价值,这种方法以某一审计机关或审计团队为评估对象,以过去某一时期所创造价值的加权平均值为基准,按照平均的增长率来对审计人员未来的价值创造能力作出推测,相对较为简单,数据的取得也比较容易,因此可以在国家审计人力资源价值评估中采用[1011]。

(一) 国家审计人力资源群体价值的评估模型

国家审计工作是依靠国家审计机关内部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完成的,具体到单个审计项目,也是在审计组长的带领和组织下,由审计组全体人员分工配合、通力协作完成的,同时审计机关领导和复核人员在其中也发挥着领导、指导和监督作用。因此,对国家审计人力资源价值的评估不能以个体为对象来进行,而是应当先以整体为对象对群体价值做出评估,然后按照各自的贡献率进行分摊。为此,本文以审计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创造的价值总和的现值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国家审计人力资源群体价值的评估模型,具体表示为:

V=∑nt=1P0(1+ε)t(1+r)t(1)

在上式中,V代表评估基准日国家审计机关人力资源群体的评估价值,P0代表评估基准日上一年度本级审计工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ε代表审计工作经济效益的年平均增长率,r代表折现率,n代表计算期间。

在计算过程中,上一年度审计工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指在该年度审计工作中因审计发现问题而减少的损失(以下简称审减的经费)总额,因审计发现问题而避免国有资金、资产的流失金额,以及因采纳审计建议而产生的经济效益的总和。审计工作经济效益的年均增长率主要依据对过去一定时期内(如5年内)的统计数据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出,同时考虑未来审计任务的增加、审计范围的扩大和审计对象的改变等因素,可以对这一比率作适当修正。折现率依据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确定。计算期间一般为国家审计人员的平均工作年限。

(二) 国家审计人力资源个体价值的评估模型

由于国家审计工作是一项团体性的活动,单个审计人员的价值只有放在集体中才能够发挥和体现,因此,国家审计人力资源个体的价值主要是依据群体的价值来确定,同时考虑不同个体所处工作岗位、知识结构、实践经验、综合素质等因素区分其贡献率大小。一般来说,审计人员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是随着时间而不断增长的,所以其贡献率的大小也是不断增长的,应当按年度分别进行计算。另外,随着审计人员年龄的增长,体力、智力水平可能会呈现出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所扮演的角色也会出现先不断增加后又不断减弱的现象,所以要分别计算。国家审计人力资源个体价值的评估模型可表示为:

Vi=VHi=∑nt=1P0(1+ε)t・Hi0(1+ω)t(1+r)t(2)

在上式中,Vi代表评估基准日审计人员i的人力资源价值,Hi代表被评估个体在群体中的贡献率,Hi0代表评估基准日之前一定时期内审计人员i的贡献率的平均值,ω代表审计人员i的贡献率随工作年限的增长而增加的比率,其他与群体价值评估模型所代表的含义相同。贡献率大小Hi0又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进行计算:

Hi0=H(1+aα+bβ),其中a+b=1

H=1N×100%,α=CiC-1×100%,β=PiP-1×100%(3)

贡献率大小的计算主要应考虑审计人员的前期教育投入和当前工作业绩的影响,其中,H表示本审计机关内部所有审计人员的平均贡献率,N表示审计部门的编制人数和外聘、返聘人数的总和,α反映前期教育投入对贡献率的影响,β反映当前工作业绩对贡献率的影响,a和b则表示各自的权重,Ci和Pi分别表示审计人员i的前期教育投入和当前工作绩效水平,C和P则表示审计机关内部所有人员的平均教育投入和平均工作绩效水平,该数值应当根据历年统计数据或者专家打分来确定。由于α和β对贡献率的影响是共同的、同步的,所以二者的权重之和应该等于1,而且一般来说,b应当大于a,即表示当前工作业绩水平能更真实地反映该审计人员的未来价值创造能力。需要指出的是,α和β的值可能为负数,即当审计人员的前期教育投入和当前工作绩效水平低于审计机关内部所有人员的平均水平时,该数值即为负数,表明审计人员的贡献率低于本单位的平均贡献率,这样就使得不同审计人员之间的个体差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计算方式更加接近审计工作的实际[12]。

五、 国家审计人力资源价值评估模型的应用举例

(一) 案例背景资料

某市审计局共有审计人员15人,其中局长1人,副局长2人,业务部门领导4人,审计人员8人。该审计局十分重视审计人力资源管理,早在5年前就制定了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经过5年来的人才引进、在岗培训、脱产深造,优化了人员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提升了学历层次,使全体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逐年提高,审计成效明显。过去5年中该审计局经费平均审减率达11.5%,查处重大财经违法违规案件5起,为被审计单位节省经费5769万元,向市委、市政府提交审计调查报告20份,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审计合理化建议741条,发挥了较好的决策咨询和管理咨询职能,赢得了党委的信任和被审计单位的好评。目前,该审计局干部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8人,占53%,本科学历的5人,占33%,大专学历的2人,占14%;年龄在50岁以上的2人,占13%,40岁以上50岁以下的5人,占33%,30岁以上40岁以下的6人,占40%,30岁以下的2人,占14%,初步形成了老、中、青梯次搭配,高学历人才占主流的人员结构,40岁以下青年审计人员和高学历审计人员占到半数以上,为本市审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 评估过程

1. 确定评估范围,搜集评估资料。评估中,我们把该局包括局领导在内的所有审计人员都纳入评估范围,把未来20年作为计算区间,以2011年1月1日作为评估基准日。通过对该审计局人员、业务档案资料的查阅和分析,对相关领导和具体审计人员进行访谈、问卷调查,我们对该审计局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对该局过去5年内所取得的审计业绩、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经费投入,以及全体审计人员的绩效考评结果等数据资料进行了收集,为我们开展人力资源价值评估提供了依据。

表1审计局人力资源状况调查表

项目人数比重(%)

工作年限(年)

<11-55-10>10

总体

情况

局领导3203

业务部门领导42713

审计人员8532321

学历

结构

研究生853233

本科53332

专科2142

年龄

结构

50岁以上2132

40-50岁53314

30-40岁640321

30岁以下2142

表2审计局2006―2010年审计工作业绩统计表(单位:万元)

年度

项目20062007200820092010

经费审减26822948332637614075

避免(追回)损失374210367408396

间接收益422503648712868

合计34783661434748815339

表3审计局2010年度人员绩效考评结果统计表

年度

项目政治素质

(20分)工作态度

(20分)业务技能

(40分)协调能力

(20分)合计

审计人员A1818361688

审计人员B1918371892

审计人员C1817381790

审计人员D1817371991

审计人员E1916381891

审计人员F1918351789

审计人员G1819331585

审计人员H1919321585

注:局领导和业务部门领导未参加绩效考评。

表4人力资源培养成本统计数据(单位:元)

高等院校中专高中初中小学

年人均教育经费8542.304262.523757.604331.623357.92

数据来源: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的《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2. 计算指标数值。根据上述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对该审计局人力资源价值评估中涉及的各项指标的数值进行计算,取得关于该局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的相关数据,并据以确定人力资源的群体价值和个体价值。

(1) 评估基准日上一年度本级审计工作所产生经济效益P0及审计工作经济效益年均增长率ε的计算

根据表2中所给出的数据,评估基准日上一年度即2010年本级审计工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为:

P0=5339万元

审计工作经济效益年均增长率用各年增长率的加权平均值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ε=(第2年业绩合计-第1年业绩合计第1年业绩合计+第3年业绩合计-第2年业绩合计第2年业绩合计……+

第n年业绩合计-第n-1年业绩合计第n-1年业绩合计)×1n

=3661-34783478+4347-36613661+4881-43474347+5339-48814881×14=0.05415

(2) 折现率r的确定

折现率根据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确定,通过查询得知,评估基准日银行贷款利率为10%,所以,折现率r即为0.1。

(3) 平均教育投入C和平均工作绩效水平P的确定

根据表1和表4中所给出的数据,审计局不同学历层次人员的教育投入分别为:

学历培养成本=小学经费×6年+初中经费×3年+高中经费×3年+高等院校经费×3年(专科生)/4年(本科生)/7年(研究生)

研究生的培养成本=3357.92×6+4331.62×3+3757.60×3+8542.30×7=104211.28

本科生的培养成本=3357.92×6+4331.62×3+3757.60×3+8542.30×4=78584.38

专科生的培养成本=3357.92×6+4331.62×3+3757.60×3+8542.30×3=70042.08

该局共有研究生8人,本科生5人,专科生2人,其教育投入总额为136.67万元,平均教育投入C为91113元。

根据表3所给出的数据,审计局人员平均工作绩效水平即为所有人员绩效水平的平均值,经计算,平均工作绩效水平P为88.875。

(4) 权重a和b的确定

假定根据专家打分结果,前期教育投入和当前工作绩效对审计人力资源贡献率的影响权重a和b分别为0.4和0.6。

3. 得出评估结果

(1) 审计人力资源群体价值

将上述指标数值代入公式,可以得到该审计局人力资源的群体价值:

V=∑nt=1P0(1+ε)t(1+r)t=∑20t=15339×(1+0.05415)t(1+0.1)t=70364.1

即该局审计人力资源的群体价值为70364.1万元。

(2) 审计人力资源个体价值

对个体价值进行评估时,需要首先确定该个体在群体中的贡献率,我们以审计人员G为例,工作年限为1年,学历为研究生,其贡献率的计算公式为:

HG=H(1+aα+bβ)=115×1+0.4×104211.2891113+0.6×8588.875-1≈0.07

假定审计人员G在10年后体力、智力和经验水平达到顶点,即m=10。假定其贡献率年均增长率和降低率均为5%,即ω=μ,则审计人员G的个体价值为:

VG=VHG=∑mt=1P0(1+ε)t・HG(1+ω)t(1+r)t+∑nt=m+1P0(1+ε)t・HG(1+ω)m(1-μ)t-m(1+r)t

=∑10t=15339×(1+0.05415)t×0.07×(1+0.05)10×(1-0.05)t-10(1+0.1)t

=6328.25

即该审计人员G的人力资源价值为6328.25万元。

(三) 评估结果讨论

在本例中,我们以该局2010年审计工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为基础,以过去5年来审计工作效益的平均增长率作为未来20年的平均增长率,同时考虑经济效益的时间价值。通过计算得知,该局审计人力资源的群体价值为70364.1万元,充分说明了审计工作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中的巨大价值。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力资源是流动的,而且该局审计人员的年龄差异较大,未来20年中必然要有半数以上的人员离开工作岗位,但是考虑到审计局人员编制数是相对稳定的,人员的流出必然会伴随人员的流入,在任务一定、审计人员编制一定的情况下,审计工作所产生的收益也是基本一致的,人员的增减变动不影响最终的计算结果。而且我们计算群体价值主要是为了计算个体的价值,只要个体价值的评估结果能够反映出不同主体的区别即可,具体值是否精确并不重要。在计算个体价值时,我们充分考虑了个人前期学习经历和教育投入,以及近期绩效考评结果对个体价值的影响,较为合理地确定了审计人力资源个体的贡献率,同时还考虑了个人体力、智力和经验水平的自然发展趋势,使计算结果更加客观和真实。通过计算得知,审计人员G的个体价值达到6328.35万元,高于平均价值4690.94万元。由于受过良好的正规教育,且工作态度积极、年富力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比较扎实,审计人员G的绩效考评成绩较高,评估结果也充分反映了这些情况,应该说是客观的、科学的。当然,为了简化计算和便于进行预测分析,我们对审计工作的未来收益、增长率水平、人员贡献率等的确定比较理想化,对审计人员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绩效考评结果也进行了简化处理,剔除了一些我们认为次要的因素,可能不一定完全与客观实际相符。

六、 结束语

本文在对国家审计人力资源的价值构成和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未来收益法构建了审计人力资源群体价值和个体价值的评估模型,并通过具体的事例对模型的运用进行了说明和演示,实现了国家审计人力资源价值的定量评估,可以为各级审计机关提供参考和借鉴。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审计人力资源价值评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文中为了便于计算,我们只对经济价值中的可计量部分进行了评估,实际上,未计量部分的价值可能会更大,对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所产生的效益更高,因此还需要通过其他的定性评估方法来进行评价和计量,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作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马飞,孔凡晶.组织公平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纵横,2010(11):122125.

[2]姜明.基于我国公司治理现状下的人力资源会计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2006(9):7579.

[3]邓孙棠.人力资本及其对应人力资源的确认与计量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8(2):2229.

[4]吴泷.对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困境与出路的思考[J].会计研究,2010(1):6468.

[5]李世聪,谈香如,唐莺.人力资源贡献率模型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4(12):6667.

[6]傅翠晓,钱省三.大规模定制式知识生产下的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1):1014.

[7]王桂胜,杨河清.未定价值评价法在人力资源价值评估中的应用[J].人口与经济,2010(4):4348.

[8]审计署办公厅.审计署绩效报告(2010年度)[R].国家审计署网站,2011(7):2729.

[9]杨震.基于事业人假设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8283.

[10]程蕾,刘仲文,艾新宇.人力资源价值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8(1):2628.

[11]佟爱琴,朱喻杉,吴泗宗.共同治理逻辑下的智力资本推销问题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5):5762.

[12]宋丽丽.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型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2528.

An Assessment of Human Resources Value for Government Auditing

LIU Huan

(Xiangyang Noncommissioned School, Military Economic Academy, Xiangyang 441118, China)

第15篇

关键词:FRAIP;人力资源;审计;高校

一、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这一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智力人口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合理的利用与科学的管理。人力资源审计是人力资源管理和审计学交叉发展的一个新兴领域,它按照特定的标准,采用综合性的研究分析方法,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分析与评估,为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功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与思路。传统审计只审查流动资产实物因素,未把人力资源纳入审计体系加以监督和管理。知识经济时代,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和使用的审计监督,加强对人力资源的计价、参与分配等方面的审计监督,以保证人力资源核算与管理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公允性,是审计在知识经济时代呈现的新特征。

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其自身特点,既有行政管理性质,又带有企业管理色彩,还必须重视学术管理。我国高校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审计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以及自身的持续发展。在以人力资源为主的高校,人力资源审计更需要把人力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要素纳入学校的会计核算体系,客观真实地反映一个学校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状况和优势,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有利于实现学校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 人力资源审计原理

(一)人力资源审计分类

人力资源审计一般从审计者的不同可以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两类。人力资源的内部审计主要关注执行的结果与执行的过程,目的是要保证组织政策制度的规定与成员的获得一致,审计的侧重点是在于做得怎么样。因此,内部审计的要素可以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职能,一般有人力资源政策与环境的适合度、人员任用、薪酬激励、绩效考核、成员培训与发展、管理者继承计划、人力资源信息运用、人力资源部门的专业程度等重点要素。人力资源的外部审计往往关注整个人力资源体系对组织发展的支持程度,目的是保证人力资源体系始终能在为组织达成战略目标作出贡献,能够真正在帮助为公司赢得竞争优势方面发挥作用。外部审计的要素一般会从管理审计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审计的要素。首先要考虑的外部竞争情况与外部环境。

(二)人力资源审计具体操作

人力资源审计范围广阔,包括检查常规的人事职责如工资支付处理、薪资福利管理及出勤记录的行政管理审计,包括招聘和雇佣组织成员实际操作的成员记录审计,以及对成员流动性、工作满意程度、有效激励机制结果进行审核的成员关系审计。此外,福利细项审计、多样性审计、人事信息系统审计等也是人力资源审计的重要内容。

在执行人力资源审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审查人力资源在促进完成组织目标和战略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然后调查各方面审计中的人力资源指标情况。这些指标包括新成员招聘,人员流动频率,法律纠纷,成员投诉,薪资市场指标,信息系统,以及培训成效评估。并且将这些指标数据与成员战略目标的关系进行分析向管理层汇报。最后,检验员工和管理层经理是否遵守公司制订的政策和操作准则,这是衡量组织和人力资源审计是否成功的真正标准。

(三)FRAIP人力资源审计模型

人力资源审计方面模型众多,国内学者提出的 FRAIP模型突破了目前人力资源审计学科的散点式结构而迈向了系统阶段,具有完整的结构和严密的逻辑。FRAIP人力资源审计模型有四个显著性质:即关注问题、关注方法、关注基准、关注机理。FRAIP模型试图完整地反映人力资源审计的逻辑结构::FRAIP的完整结构由五个重要部分构成.

功能[FA]

规则(RA) 人力资本[SPA] 行动[AA]

基础结构[IA]

1.人力资源功能审计(FA):确定人力资源管理功能能否在战略上支撑组织战略,它所包含的内容有:人力资源功能审计、人力资源功能兼容审计、人力资源功能整合审计与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审计。

2.人力资源规则审计(RA):为了实现组织的人力资源功能而为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确定的行动准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在规则的框架下进行。人力资源规则分为外部的法律规则与内部的制度与流程。内部规则中,制度是实体性规则,而流程是程序性规则。人力资源规则审计的核心内容是人力资源法律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审计与人力资源流程审计。

3.人力资源行动审计(AA):所有的功能最终都必须通过具体的管理行动才能得以实现,人力资源行动是实现人力资源功能的全部过程。人力资源行动审计包括对行动的开始(人力资源管理计划)、行动的过程(人力资源项目)和行动的结果(人力资源绩效)三个方面的审计。

4.人力资源基础结构审计(IA): 人力资源基础结构是人力资源管理运行的平台。人力资源基础结构审计包括治理结构审计、组织结构审计、职位结构审计与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审计等。人力资本是组织人力资源功能价值实现的最终决定因素。人力资本审计的内容为人力资本结构审计、人力资本流动审计、人力资本价值与收益审计、人力资本倾向审计。

5.人力资本审计(SPA): 人是能动的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本审计是模型的核心部分。人力资源审计中必须将人放在最容易发挥其潜在和特殊能力的地方和岗位上,努力做到“人尽其用”。重点审查组织有无人力资源考核机制,有无相应的企业人力资源配调机制以及企业人力资源使用现状。包括调查人力资源审计中各项指标的内容,如招聘、人员流动频率、法律纠纷、信息系统以及培训成效评估。

三、基于FRAIP的高校人力资源审计分析

当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现状存在不少不足,突出表现在人才流失比较重、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不能人尽其才。为更好地发挥高校人力资源的作用促进高校的发展,必须对高校人力资源进行审计以使其优化配置。

(一)高校人力资源功能审计(FA)

高校人力资源功能审计中,要在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国际视野和前沿意识下规划高校的远景发展目标。审计中高校领导应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科学的定位和制定长远发展战略,研究办学理念、未来办学方向、学科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战略。学校对外应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对内将有限的资源在各院、各学科及部门之间合理配置,并重点加强战略控制,经常监测和分析环境的变化,将学校发展现状与战略目标进行比较,以纠正和修改学校战略规划方向和发展态势。

(二)高校人力资源规则审计(RA)

规则对事务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规则优化能降低组织运行的费用,能使组织系统良性运行。外部规则通常指国家对高校发展的重视程度、出台的各种政策、投资的数量、管理模式等。良好的外部规则为我国高校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发展的空间和社会环境。内部规则是指高校本身为教师人力资源开发所创造的环境,如为教师提供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和生活上的关心照顾、资金设备的投入、校园的治理、美化等。最终要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为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营造的一种工作氛围与工作环境。高校人力资源规则审计对于高校教职工发展具有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从而提升人力资源的士气,提高人力资源的积极性。

(三)高校人力资源行动审计(AA)

相对于功能审计的战略性,高校人力资源行动审计主要是战术控制,由职能部门和院(系)来实施,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教学科研评价标准,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内部评价和控制体系,来规范和约束全体教职工的行为,以确保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日常教学中,学校审计部门要通过修订完善教学保障系统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任务,进一步明确教学保障责任制和教学事故责任追究制。教学质量监控要实现规范化,将教学基础监控、教学过程监控和教学效果监控进一步细化量化,以增强可操作性,如学校可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方式对教师上课等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纠正记录工作。此外,学校对于学校后勤人员、图书馆教职员工等也应在计划、过程、绩效方面加强审计。

(四)高校人力资源基础结构审计(IA)

在高校人力资源基础结构审计上,高校应尽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依法自主办学、民主管理。宜建立以院(系)为主体的二级管理模式,使院(系)真正成为按学科、专业性质所设置的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基本功能的基层组织。高校应该成为是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生工作等整合一体的实施单位,各院(系)应在各自涉及的学科内搞好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工作,培养优秀人才、多出科研成果,同时正确处理教学、科研、后勤服务及校办产业的关系。

(五)高校人力资本审计(SPA)

高校人力资本主要包括从事教学、从事科学研究、从事行政管理以及从事服务工作的人员。在高校人力资本审计中尤其要注意对教师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根据专业需求和教师教学、科研等各方面的能力合理配置,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学校在人力资本审计中要建立合理的分流制度,对于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人员及时调整,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和给工作带来损失,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做出贡献和有突出工作能力的教师要及时奖励,如青年教师创新奖、发明奖、成果奖等,中青年教师的学科带头人奖等。此外,学校审计中,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倾斜政策吸引人才以及教职员工培训等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