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急诊急救培训范文

急诊急救培训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急诊急救培训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急诊急救培训

第1篇

 

 卫生院举办全院急诊急救知识培训

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应急能力,我院于5月12日在院办室举行了急诊、急救知识培训会,由我院参加过省级急救知识培训的医务工作者进行授课,全院职工参加了培训。

杨院长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全院职工认真听课,结合实际,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临床工作中去,切实提高我院的医疗急救应急能力。培训围绕临床常见的多发伤的急救、急性化学中毒的诊断与治疗、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昏迷的诊断和急救、过敏性休克的诊断和急救、呼吸衰竭和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等内容展开,运用案例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全院职工纷纷表示“象这样临床常见的医疗急救知识的培训,非常实用,使我们受益匪浅”。 

第2篇

 

关键词:规范培训、急诊护士急救能力

        1 培训内容

        1.1  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科内常见急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院内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

        1.2  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准确接听出诊电话;保持出诊箱、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和药品的完好并熟练使用;现场处理危重患者医护1对1时的抢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

        1.3  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包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各种应急预案、其它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培训。

        2 培训方法

        2.1  评选科内培训员及护理小组长:由护士投票评选出来的有高度责任心,业务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专门负责科内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并定期参加护理部的培训及考核。

        2.2  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

        2.2.1  总结近年的抢救病例、常用急救仪器、专科操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各级各类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培训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术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训员示范讲解要点、难点,分组由护理小组长负责指导完成练习,对一些不规范、不合格操作及时指出并讲解。

        2.2.2  抢救时医护配合很重要,护长总结抢救病例时医护间存在的薄弱环节,针对该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培训,使下次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对院内转运时曾出现的问题(氧管未固定脱落、尿管脱出 、输液管接头脱离未发现、改变后至病情变化等)集中学习,大家共同探讨改进措施,提高院内患者的安全转运。

        2.2.3  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每月进行1次模拟突发事件的演练,制定演练方案,计划性指派高年资护师进行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的演示,力求将语言记忆上升到形象记忆,突破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局限性。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使护士加深印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2.2.4  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每年举行2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急救技能比赛。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培训,并设立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又鼓励和培养了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2.2.5  新护士包括见习期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带教:由年资高的护士跟班带教, 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式的讲解,让新护士带着问题看书、看示教。

        2.3 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

        2.3.1  出诊电话接听很重要,地址及病情清楚明了可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如模糊不清导致时间花在找地点上,医疗纠纷就会发生.护长专门为如何接听出诊电话设立课题培训,使护士接听出诊电话时更有条理。

        2.3.2  保证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及药品的齐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题,护长对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上的氧气瓶实行封条管理,并实行小组负责制,小组长负责组员的培训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证物品齐全无过期,并记录在册,护士长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护士对救护车上的仪器掌握的程度。

        2.3.3  现场危重患者抢救时医护1对1的情况下,对护士的要求更高,根据医生的反馈及翻阅出诊单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抓重点地培训,例如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应以立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BLS)、适当的气道管理为主,而非先使用药物[1]。通过培训使护士懂得如何与医生进行沟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流程,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对需长时间转运的患者特别是山区道路转运危重病人时更要做好转运前、转动中对策的培训[2],使患者安全转运,减少医疗纠纷。

第3篇

1 培训内容

1.1 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科内常见急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院内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

1.2 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准确接听出诊电话;保持出诊箱、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和药品的完好并熟练使用;现场处理危重患者医护1对1时的抢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

1.3 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包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各种应急预案、其它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培训。

2 培训方法

2.1 评选科内培训员及护理小组长:由护士投票评选出来的有高度责任心,业务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专门负责科内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并定期参加护理部的培训及考核。

2.2 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

2.2.1 总结近年的抢救病例、常用急救仪器、专科操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各级各类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培训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术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训员示范讲解要点、难点,分组由护理小组长负责指导完成练习,对一些不规范、不合格操作及时指出并讲解。

2.2.2 抢救时医护配合很重要,护长总结抢救病例时医护间存在的薄弱环节,针对该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培训,使下次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对院内转运时曾出现的问题(氧管未固定脱落、尿管脱出 、输液管接头脱离未发现、改变后至病情变化等)集中学习,大家共同探讨改进措施,提高院内患者的安全转运。

2.2.3 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每月进行1次模拟突发事件的演练,制定演练方案,计划性指派高年资护师进行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的演示,力求将语言记忆上升到形象记忆,突破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局限性。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使护士加深印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2.2.4 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每年举行2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急救技能比赛。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培训,并设立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又鼓励和培养了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2.2.5 新护士包括见习期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带教:由年资高的护士跟班带教, 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式的讲解,让新护士带着问题看书、看示教。

2.3 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

2.3.1 出诊电话接听很重要,地址及病情清楚明了可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如模糊不清导致时间花在找地点上,医疗纠纷就会发生.护长专门为如何接听出诊电话设立课题培训,使护士接听出诊电话时更有条理。

2.3.2 保证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及药品的齐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题,护长对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上的氧气瓶实行封条管理,并实行小组负责制,小组长负责组员的培训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证物品齐全无过期,并记录在册,护士长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护士对救护车上的仪器掌握的程度。

2.3.3 现场危重患者抢救时医护1对1的情况下,对护士的要求更高,根据医生的反馈及翻阅出诊单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抓重点地培训,例如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应以立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BLS)、适当的气道管理为主,而非先使用药物[1]。通过培训使护士懂得如何与医生进行沟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流程,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对需长时间转运的患者特别是山区道路转运危重病人时更要做好转运前、转动中对策的培训[2],使患者安全转运,减少医疗纠纷。

第4篇

【关键词】 情景急救模拟; 急诊科; 护士; 培训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15.075

情景模拟训练是通过设置一种逼真的工作场景,要求操作者按照一定的程序完成一系列操作,从中锻炼和提高工作人员多方面的工作能力和水平[1]。急诊科室是一个综合的科室,是医院中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急诊科的工作可以说是医院总体的缩影,直接反映医院的急救医疗、护理工作质量和人员素质水平[2]。为了提高急诊专科护士的急救能力,本院急诊科从2010年开始,采用情景模拟训练对急诊专科护士进行了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急诊科护理人员18名,均为女性,年龄19~42岁,3名主管护师,5名护师,10名护士,其中本科2名,大专14名,中专2名。

1.2 方法

1.2.1 设计急救模拟演练方案 (1)成立一个演练小组,有急诊科护理部主任及副主任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组员由护士组成。负责拟定急救模拟演变方案、人员角色分配及对演练结果进行考核评价。(2)模拟演练方案,选取急诊常见的危重症,如心脏猝死、过敏性休克、颅脑外伤、创伤性休克病例,采取正确的急救抢救措施,并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正确的向上级汇报,正确留取患者标本送检,做好护理记录,使用规范性温和的语言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积极配合治疗。

1.2.2 情景设置 模拟急救演练的时间选择治疗和护理工作量相对较少的时间,如节假日前、大型活动前等某个工作量小的时间段。急救演练内容上选择急诊科常见的急症,心脏猝死,过敏性休克,颅脑外伤、创伤性休克病例,由护士轮流扮演患者及家属的角色。

1.2.2.1 心脏猝死 接到急救电话,应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迎接到患者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开放外周静脉通路,做好标本的采取送检,同时备齐抢救药品、除颤机、呼吸机等。行CPR术,开放气道,清除患者口鼻分泌物,防止发生窒息,除颤前应注意保护患者的皮肤,放电前嘱患者拿掉身上佩戴的金属物品,防止发生电击伤。妥善固定好建立的静脉通道,严格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药物输注,心肺复苏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神志变化,做好病情和护理记录。

1.2.2.2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接到急救电话,做好抢救前的准备工作,患者因注射过青霉素,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等症状,主管护士应立即将患者放到抢救车,配合医生的抢救工作,皮下注射1 mg肾上腺素,患者取平卧位,呼唤患者,确诊患者心跳、呼吸骤停,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开放静脉通路,应用地塞米松,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做好护理记录,并向家属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按照规定程序进行。

1.2.2.3 颅脑外伤 首先了解患者的致伤原因、受伤情况、伤后时间,正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备好抢救药品及器械,给予患者平卧位或头高15~30°卧位,有利于减轻脑水肿和舌后坠及呕吐物阻塞气道,防止发生窒息。清除口鼻分泌物和呕吐物,吸痰动作要轻,给予低流量吸氧,协助医生对患者头部出血部位进行加压包扎,若患者神志不清,呼吸困难,不要拍击和摇晃昏迷的患者,应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严格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神志、瞳孔出现病情变化,立即通知医生处理,做好病情和护理记录。

1.2.2.4 创伤性休克 接收到患者后,应立即将患者送至抢救室,采取平卧位,上身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尽量不要搬动患者。要彻底清除患者口腔、呼吸道内的血块、分泌物等,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在患者口腔内放置口咽通气管。为了防止缺陷加重休克,给予患者行鼻导管或面罩氧气吸入,吸入氧浓度应达到40%~50%,呼吸严重困难或呼吸衰竭者应立即行气管插管或用人工呼吸相辅助呼吸。严重休克者,早期行静脉切开并测量中心静脉压,做好早、快、足的输液。患者在CVP检测下进行,防止急性肺水肿。行常规的采集血液标本,及时送检。在抢救过程中协助医生对出血部位进行止血和清创,每隔15~30分钟测量血压一次并记录,直到血压稳定后,可减少测量次数。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意识表情、脉搏快慢强弱及呼吸频率的变化,出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有效的处理。准确记录患者每小时的尿量、颜色及比重,随时检查患者各种管道的通畅。对于低体温的患者进行保温措施,热使用水袋,低温电热毯等,做好患者病情和护理记录。

2 结果

演练结束后对所有参加演练的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评价,情景急救模拟演练使培训护士身临其中,寓教于乐,在有经历感的环境中,更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急诊护士的抢救配合能力,尤其是提高了低年资护士的综合素质。

3 讨论

3.1 能提高急诊科护士的急救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情景急救模拟演练打方破了以理论讲解和单项急救技能的传统培训法[3]。而情景模拟演练具有仿真性和前瞻性等特点,将多项急救技能融合到抢救过程中,需要护士反应迅速,正确判断患者的病情,积极落实抢救措施,做好病情和抢救措施的记录。通过演练过程可以使护士意识到抢救步骤和抢救记录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抢救过程中做到物品齐全、条理清晰,合理安排各项操作,有文献报道,通过模拟急救演练能有效地加深护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应变反应能力[4]。

3.2 能提高护士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协助 通过情景急救模拟演练,可以考察到护士对护理知识及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尤其会使低年资护士认识到自身知识和技能的不足,刺激和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提高知识技能水平[5-6]。在情景急救模拟演练中,有时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和暴露一些不足,通过演练可以提高护士的应变反应能力,补充和完善一些隐性问题,做到发现问题后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形成一套完整的解决策略。通过模拟演练,使护士亲身体会到在抢救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大家共同合作的结果,加强了团队之间的协助能力和默契[7]。

3.3 能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 通过进行情景急救模拟演练,护士能身临其境的经历抢救,在这种真实感的临床实践中,能使护理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操作正确敏捷,从而培养和锻炼了护士稳、准、快,避免在急救护理过程中出现紧张、忙乱的现象[8]。在情景急救模拟演练中,护士轮流扮演患者及家属的角色,能使她们亲身体会和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情。由于本院急诊科护理人员中低年资护士比例较大,工作经验少,沟通技巧差,通过演练能明显提高护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加强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9-11]。

3.4 情景急救模拟演练是一个有效的培训方式 情景急救模拟是通过实物演示、角色扮演等方式,在设置的情景中进行急救的各种技术操作及处理事情的方法。根据实战情况进行的仿真模拟演练,将工作的真实场景重现,通过角色扮演很容易将学到的技巧和经验应用其中。通过让护士轮流担任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抢救职责,可以让护士全方面的体会到抢救的全过程,从而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能够考虑全面,做到尽职尽责[12-13]。对于低年资护士,由于知识水平有限,急救抢救的经验欠缺,在临床上发生突发事件,往往缺乏相对的应对能力,很容易引起护理缺陷。本研究通过情景急救模拟演练,使培训护士身临其中,在有经历感的环境中,更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急诊护士的抢救配合能力,尤其是提高了低年资护士的综合素质。

总之,情景急救模拟演练在急诊专科护士的培训很有效果,明显提高了护士的综合能力,特别是使低年资护士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莉莉.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急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8(11A):2898-2899.

[2]黄桂香,彭细果.浅谈急诊科护理管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7):170.

[3]严秀芳.应用情景模拟训练提高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的实践及其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4):79-80.

[4]孙君红.情景模拟带教在急诊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体会[J].现代护理,2010,7(33):68-69.

[5]吴晓贞,宋启慧.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方法探讨[J].当代护士专科版(下旬刊),2012,(4):171-172.

[6]李艳,李银芳.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急诊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2,(2):162-163.

[7]郭建琳,郭建勋.急诊情景模拟演练在急诊团队配合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3):633-634.

[8]李士荣.急诊科年轻护理心理压力的因素分析及心理疏导[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332-333.

[9]李强,丁永献,李素贞,等.浅谈急诊科护患沟通的障碍及技巧[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7):61-62.

[10]徐海燕.急诊科护患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2,4(1):51-52.

[11]杨莘,王祥,邵文丽,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30-132.

[12]魏志明,王群.病例模拟教学法在急救护理技能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杂志,2008,8(1):809.

[13]宋岩.浅谈急诊科护士应具备的素质和业务能力[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267-268.

(收稿日期:2012-11-14) (本文编辑:连胜利)

第5篇

关键词:急诊科;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重地,急诊护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医院的形象。急诊患者病情急、变化快,病情重且复杂,如心脏骤停、心肌梗塞、急性呼吸衰竭、脑疝等患者的生命危在旦夕;急诊科护士还承担院前急救任务。这就要求急诊科护士具备较高的素质,应急能力强、敏捷的思维、健康的体魄和过硬操作技能。低年资护士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心里素质差,导致在工作中总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失误,不能与患者有效沟通,特别是抢救危重患者时,显得不自信,心理紧张,无从下手,严重影响了护理工作质量,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因此,加强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工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 培训对象

急诊科5年以下的注册护士。

2 培训方式

2.1成立培训小组 由急诊科护士长任组长,下设1名专业组长任副组长,负责制定培训计划,拟定培训方案,由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主管护师、高年资护师5名和急诊主治医师1名担任培训老师,培训小组负责培训前后考核,培训期间督促检查培训计划落实情况。

2.2培训方法 利用晨会、交接班、业务查房、业务学习等时机对护士进行提问,提高理论知识,将急救技能融合于业务学习、查房和考核中,培训护士的应急能力,提高护士急救技能灵活应用[1]。

3 培训内容

3.1理论培训 包括集中讲座培训和临床工作中的培训。内容包括每周定时学习,内容包括心肺脑复苏、急救药品的使用及管理、急救护理记录、洗胃法、相关的法律知识培训、学习《急救护理学》[2]和《急危重症护理学》[3]抢救预案和程序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情景模拟、提问式学习等;每次学习低年资护士必须参加,不得缺席,让低年资护士带着问题学习,仔细查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2急救护理思维(综合能力)的培养

3.2.1心理素质培养 急诊科的患者病情复杂、危重,这要求护士要沉着、冷静、随机应变,还具有强韧的耐受力和较好的自控力,不能把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去,哪怕患者辱骂自己都应忍让、宽容和理解患者,不与患者争吵,可采取冷处理[4]。

3.2.2对患者病情的判断思维 护士要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和需要立即采取的措施,从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瞳孔等情况,并结合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判断,致死性与非致死性,从重到轻的判断思维过程;判断的技巧:"急"当先,看、闻、问、摸、测同步到位。在个体护理中对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识别,作出合理判断,为患者抢救获得宝贵时间,避免意外发生[1]。

3.2.3 抢救器材和抢救药品的应用与管理 要求低年资护士参与急诊科"抢救车"管理,由有经验的高年资护师进行传、帮、带。抢救药品、器材做到"五定"(定数量和品种、定位置、定人保管、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班班交接、清点,增强急救意识,要求低年资护士掌握每一种急救药品的位置、剂量、作用与副作用以及各种抢救设备、器材的使用、保养、消毒与登记记录,护理部不定时抽查,抢救药品、器材完好率达100%[5]。

3.2.4病情观察 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观察绝大部分由护士完成,但病情观察不应限于对生命体征或相关体征的观察,应将患者的精神状态、生活习惯、睡眠情况、思维特点甚至家庭背景以及用药后的疗效观察等,都包括在观察范围内。然而对病情观察尤其是对病情发展有一定预见的思考后的病情观察,的确是整个抢救治疗过程能否顺利的重要因素,这也是生活护理思维的含义。

3.2.5加强急救护理记录,提高法律意识: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规范护理行为;急救记录要及时、准确,护士长和专业组长要定时抽查各种护理记录并进行指导。

3.3急救技能培训 护士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和熟练的抢救技能是确保抢救成功的基础。可根据教学计划分2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由高年资护师示范抢救技能,再有低年资护士操作,由高年资护师或主管护师纠正分析,然后低年资护士自己训练,相互纠正,再考核;第2阶段由护士与急诊科主治医师进行抢救模拟演练,小组分工,医生下达口头医嘱,实施抢救,护士根据自己的角色执行自己的抢救项目[6]。急救技能的培训项目有:徒手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机的使用、简易呼吸囊的使用、电击除颤、气管插管术的配合、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洗胃机的使用、呼吸道的阶梯化管理、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以及医护的有机配合等。

4 考核

4.1综合能力考核 按照《急危重症护理学》、《急救护理学》及《2010心肺复苏指南概要》[7]制定考核标准,培训小组考核低年资护士培训前后急救理论知识、综合抢救技能。即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徒手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机的使用、简易呼吸囊的使用、电击除颤、气管插管术的配合、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洗胃机的使用、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医护的有机配合以及遵医嘱应用抢救药物及整个过程所用的时间。

4.2问卷调查 低年资护士培训前后,发放对低年资护士综合能力的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调查医生、高年资护师对低年资护士的满意度,满意率达95%以上。

5 效果

5.1培训前后考核平均成绩比较表(表1)[6]

通过对表1的分析,表明低年资护士从理论知识、急救操作技能、护理记录书写方面以及综合能力在培训前后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5.2培训前后工作平均效率值比较表(表2)[6]

通过对表2中的综合技能抢救时间、医生满意度、抢救成功率、患者满意度进行分析,这表明低年资护士在培训前后存在着显著差异。通过对低年资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加强急救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学习,提高急救技能,以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社会对医院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秋菊.探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个人急救能力培训方法[J].临床合理用药,2011,8(4):171.

[2]王庸晋.急救护理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

[3]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洪珍香,林玉珍,等.急诊科新护士培训[J].医学信息,2011,24(6):377.

[5]邓辉,李晓霞,等.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的探讨[J].中外医疗杂志,2011,23:93.

第6篇

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各种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频繁发生,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但我国绝大多数医务人员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灾害医学教育,缺乏必要的灾害救援专业技能训练[1],应系统地进行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培训,提高我国的灾害救援整体水平。

灾害医学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课题,必需重视灾害医学的学术理念,本文就加强基层急诊急救人员对灾害医学继续教育,提高灾害救援专业技能水平,加速灾害医学队伍的建立和培训做简要综述。

基层医疗机构灾害医学教育与救援技能现状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体制还很不健全,医学院校的课程开设主要是医学理论和技能在临床各专业方向的教育。基层医务人员也未能接受灾害医学的继续教育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对灾害医学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仍然是空白。大部分临床医师缺乏灾难医学知识和灾难救援技能训练。其次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薄弱,医疗资源配置失衡,涉及灾害医学救援方面的管理机制不畅,缺乏先进的救援装备,救援手段落后,缺少健全的法制体制,救援预案不完善和不配套,没有成立灾害应急救援医疗队。同时,社会性急救知识也未能够得广泛深入的宣传和普及,面对各种突发灾害事件时,能动员起来的社会上诸多方面救援力量,大多数都缺乏必要的救援理念和救援技能使得现场的救援效益不高。而作为现场医疗救治主体医务人员所掌握的灾害医学知识和救援技能非常有限,势必会影响救治效率,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多灾环境下对救援工作的需要,难以及时应对一些区域性的灾害伤亡事故的发生。也很难做到灾害现场高水平、高效能,大救援的急救特征。

加强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灾害医学是一门研究灾害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及灾后医疗救护的新型学科。灾害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破坏性、危险性和不可预见性等特点,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批人员伤亡。灾害救援有它的特殊性:①灾害救援组织机构的临时性;②工作环境的危险性;③救援对象的复杂性;④救援工作的协同性;⑤灾害医学的社会性。其内容涵盖了医疗救治,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特殊的救援设备和技术,伤员分类输送,流动医院建设,疫情防控,公众心理危害等方面。医护人员工作性质是抢救生命,减少人员死亡和伤残,技术上要求熟练掌握输液、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抗休克、心肺复苏、气道管理、解毒等急救技术,他们的表现对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伤残率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急救人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救援知识和过硬救援技能,方能胜任救援任务,必须加强急救人员的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培训。

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的培训是防灾救灾降低损害的根本保证,掌握灾害医学知识和救援技能是急救人员的必备条件。“救人”-“治病”的一种专业思路与对策。面对灾害群体时,要采用专业的救援理念和救援技能,快速检伤分类,使现场救援人员在最短时间内救治更多的人。目前在我国灾害医学无论从认识还是到实践都尚属起步阶段,为适应当前及今后应急救援形势的需要,灾害医学继续教育与救援技能培训这一新课题,应尽快实施到实际工作上来,特别是在灾害多发的区域或基层的急诊急救人员显得尤为必要。

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及专业救援技能培训的建设与建议

加强灾害救援的法律法规建设;虽然,我国近年来颁布了许多突发事件应急法规和预案,但其系统性,统一性和可操作性并不强。给予灾害医学立法,对我国灾害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建设有极重要意义,使得在紧急救援工作时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更好地协同社会化救援。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完善灾害救援的各种规章制度,建全监管体系,规范紧急救援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是灾害医学事业的生存及发展的关键因素。

灾害救援队伍的建设;制定标准化、现代化的应急救援预案,建立一套适宜本地区统一可行的灾害救援运作机制。高效的组织管理和统一可行的灾害救援运作机制,是能否实施有效救治的关键。平时也就需要有预见地制定相应的灾害急救计划。整合、优化区域性的卫生急救资源,加大资源配置,建立区域性灾害救援队伍,组建高效、现代的区域性应急救援医疗网络。高效的灾害医学救援组织管理需要整合资源,建立统一的灾害指挥体系。建议在灾害发生的区域由当地政府牵头,调动公安、武警、消防、急救医护人员及可组织的社会上的人员成立救援队,统一指挥调度;成立搜救队、营救队、医疗队、转运队和后勤保障队等,各队伍要分工明确,任务清晰,协同作战,快速机动,善于攻坚等特点,目标是灾害现场救人。建立平战结合,专兼结合,装备精良,技术精湛、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精准高效的灾害救援医疗体系,才能适应医疗救援的需要。才能对本地区域内各种重大灾害事件的发生进行紧急救援。

加强急诊急救人员的灾害医学继续教育,急救医护人员对灾害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现场医疗救援的水平,建议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应尽早开设灾害医学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尽快培养出实用人才,基层医疗机构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在职培训制度,并纳入继续医学教育计划,要重视和加强急诊急救人员的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的培训,组织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到医学院校进行短期的理论知识学习,参加各级灾害医学专业知识的学术活动,了解学科的前沿进展。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医学院校的教授或上级医疗救援机构的专家到当地医院进行灾害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学术讲座,建立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对口帮扶机制。同时依托多媒体网络中心在不同的行政区域建立地方灾害救援中心网络,实现信息源共享,开展灾害医学的远程网络教育[2]。组织人员到省级的专业救援中心进行短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模拟灾害现场实施对伤病员的救护演练。只有通过演练才能使急救人员更好地掌握预案的流程,使预案逐步完善,规范和科学,最终形成制度化。不去反复演练的预案那只是“纸上谈兵”。灾害救援工作需要全社会,多学科的参与,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当地消防、交警、森警、矿工、通讯等单位举行灾害救援合练,提高彼此之间的协调能力。依托当地医院急诊科为培训基地主体,承担区域救援队伍的培训工作。建议建立院前、院内紧急救援联动、预警模式:即院前急救小组在现场收集到的伤员信息:①主要伤情;②对伤情的评分;③预计送达医院的时间;④院内必须准备的急救措施等现场信息,立即报告给院内救治组值班医师,确保伤员到达医院后能在第一时间内快速实施针对性的救治。还要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和普及灾害医学急救知识,提高民众对各种突发灾害事件自救互救认识水平。“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急救”[3],只有经常强化灾害救援意识,长期不懈地进行灾害医学知识学习和救援技能的培训与演练,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桥梁,才可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使广大基层急诊急救人员的综合应急救援水平得到不断更新,充实和提高,使救援队伍的工作效能达到灾前防灾,灾时救灾,灾后减灾的实际理想效果。

综合上述,教育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政府、社会、学校及工作单位对灾害医学教育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加强灾害医学继续教育与专业救援技能的培训,才能提高基层急诊急救人员的急救意识和救援水平,有效地保护和救治生命,也是适合我国当前及今后灾害救援形势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赵绵宁,李华强.灾害对医疗救援人员的素质要求[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2):12-14.

第7篇

120接诊的重症患者经过早期处理后常需转至检查科室、病房或手术室,为做好转运途中的安全护理杜绝院内转运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降低危重患者的死亡率及合并症致残率将起到重要作用。为提高护士现场急救医护配合能力和急救水平,我科改变原来仅护理内部理论授课的培训方式,2008年6月对20名护士分期进行医护同组培训,效果良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急诊科护士20名,年龄25~45岁,其中本科12名,大专8名,均接受过急救培训。

培训方法:将20名护士分4期培训,每期3周,每5名学员为一组,将急诊科作为实训基地,急诊护士长和具有5年以上急救工作经历丰富的主治医师2名,主管护师1名,分别担任带教老师和示教人员。

培训内容:①理论培训包括常见急症休克晕厥脑血管意外,有机磷中毒等的急救程序,心肺复苏(对CPR的认识实施步骤、肺复苏、心脏复苏、气道梗塞急救法等)意外伤害(触电溺水中毒烧伤)患者的抢救,创伤救护(骨折固定止血包扎及搬运护送)等内容。②操作演练:由1名医生和2名护士组成一组。操作时对面是模拟人按照急救教程各成员执行相对固定的角色操作。如心肺脑复苏抢救流程护士甲跪在患者右侧头部判断患者意识,病员无反应立即高声呼救,将患者仰卧判断呼吸,畅通气道进行人工呼吸2次,判断颈动脉搏动,此时医生和护士乙快捷赶到,医生跪在患者右侧,胸腰部位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下达口头遗嘱。护士乙进行心电监护,准备气管插管物品及电除颤,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用药。医生和护士甲按照30:2的比例进行心肺复苏。护士甲协助麻醉科医生行气管连接呼吸机然后替换医生胸外按压,医生行电除颤判断抢救结果,护士在练习中要交换角色。③现场实践医护搭配轮流跟随救护车去现场急救及参与急诊的救护。

讨 论

医护合作培训的优点:在抢救过程护士要快捷应对做好与其他抢救者的配合与协调,护理人员敏捷的应急能力迅速准确和主动有效地护理配合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医护同组培训是一种较的提高护士综合素质的抢救能力的方法。

提高了护士的急救技能培养团队互助的精神,护士是急救措施的实施者。在培训时2名护士和1名有丰富经验的医生组成小组,由于分工合理,角色明确,各项操作穿行减少了工作盲目性和随意性,保证每个参与抢救的护士有自己的工作空间和任务,使重点任务落实到位。不遗漏护士能较快进入抢救状态,提高了护士的急救技能,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提高了满意度。

提高了护士的责任心自信心,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护士应急处置需要知识全面急救技术娴熟、能准确判断危险场景。急诊科先进的急救设备、良好的带教师资为培训创造了条件。形象的医护配合模拟抢救使护士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因此护士能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责任心及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对患者病情变化的预测性,能自信冷静地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给预处理,同时减少了各种医疗纠纷不良反应的发生。

第8篇

关键词:急诊护士;群体性伤害;救治能力;培训效果

灾难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早期以自然灾难为主,近代文明以来人为造成灾难逐渐增多[1]。在面临各种突发或灾难性事件的威胁和挑战时,迫切需要迅速有效的紧急救援,而急诊护士是医疗救援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群体伤害救援应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训练一支具有反应迅速,医学理论基础扎实,专业信念坚强,技术精堪,高实践水平的急救专科人才队伍[2],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通过2012年1月~12月对本科的护理人员进行了系统、全面、规范化的培训效果观察,急诊护士应急救治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急诊科配备护士14人,其中主管护师4人,护师4人,护士6人,均毕业于护理专业的大、中院校,全部接受过一般的护理专业训练。从事急诊护理工作长短不一,最长17年,有1人最短6个月,有1人,其他的从事急救工作在1~10年,均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规范的急诊专科培训,护士的理论水平和急救技能参差不齐。有2人未参加过大批量群体性伤害的救治工作,不熟悉群体性伤害的抢救流程。

2 对急诊科护士进行群体性伤害救治能力培训的必要性

突发性群体性伤害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交通事故、工伤、自然灾害、爆炸以及群体斗殴等引起的大宗伤员伤亡。如何提高发生后的救援能力,保障伤员的生命安全,使伤害的程度降到最小,成为广大急救工作者当前最迫切、最需要关注的问题。而急诊护理是可以体现用最小的数据、最短的时间和最佳的技能来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患者的痛苦的艺术[3]。因此注重对急诊护士的应急意识及救治能力的培养,使急诊护士具备应对群体性事故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熟练的业务技能、科学的急救理念、扎实、全面的医疗护理能力,才能实现成功、有效的救治。

3 加强急诊护士应对群体性伤害事件的救治能力的培训

3.1培训目标强化急救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定期开展模拟演练训练,使护士牢固掌握大批量伤员的救治技巧。急诊护士由于平时应对群体群伤的救治实践机会少,容易导致对一些知识及急救技术的遗忘和生疏, 提示牢固掌握各种群体性、灾害救治知识不仅从日常抢救工作中积累还要通过不断学习获得和巩固。因此,对于群体性灾害事件救治知识的学习应与平时的培训相结合,关键时刻才能有效应对。

3.2培训方法

3.2.1注重急救基础理论知识培训 ①对群体性伤害事件的定义、种类、特点及救治技巧培训和学习,增强急诊护士对群体性伤害事件的认识。②现场救治知识:包括护士的主要任务、伤情判断、检伤分类、伤员转运、登记统计、汇报程序等,增强急诊护士的现场救治能力。③急症护理知识:包括各类复合性损伤、烧伤、多器官功能障碍、颅脑外伤、骨折、休克、 挤压综合症等,增强急诊护士的急症护理知识。④大批量伤员的救治知识:掌握成批伤员的抢救流程,才能使成批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⑤自我保护知识:现场的救治原则是"先自救,后救人"。先做好自我防护工作,才能更好救治伤员。⑥做好现场伤员的心理疏导工作。

3.2.2 强化专业理论知识培训①组织护理人员参加医务科及护理部举办的急救技能培训及考核。如心肺脑复苏术、气管插管及气道维护技术等。②每月1 次业务学习,由护师以上职称的人员授课,均采用多媒体形式授课,内容涉及急救护理各个方面,如:专科病、常见病护理、各种创伤急救、急性脏器功能 衰竭的急救与处理、急诊护患沟通交流技巧、急诊常见法律问题和防范措施;常见急救技术,如基础生命支持、气道的建立及维护、急救监护技术、急救仪器参数的设置、调节与报警处理、除颤术、洗胃术等;③每月进行一次护理业务查房,通过本月抢救的疑难、复杂的病例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方式,加深了护理人员掌握该病的急救及处理方法。采取计划学习与随机学习相结合,根据平时急危重症的抢救情况随机提问相关的急救知识,每周制定几道题,供晨会提问,题目以小精、实用性为原则,让护士在临床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救治能力。

3.2.3 加强各种抢救设备使用操作培训制定每周操作示范及考核制度,每周进行一种抢救设备的使用及基本操作示范,由护长或高年资的护士随之抽考,不过关者督促其加强训练,要求人人掌握使用方法。尽量安排年轻的护士担任操作示范,然后大家点评存在不足之处,相互学习。通过反复训练,既锻炼年轻护士的胆量和表达能力,又使全科护士的急救技能、操作技能得到持续地巩固和提高。

3.2.4制定各种应急抢救预案及急救流程急诊科是发现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重要部门[4]。完善的应急抢救预案,规范、程序化的急救流程是成功救治成批伤员的关键,在护理人员的培训中加强对突发事件、成批伤病员的抢救程序及技术的培训,以便遇到类似抢救能沉着应战,忙而不乱。

3.2.5强化演练,提升护理人员救援应急能力突发性是突然发性的,不可预测的,涉及的伤员较多,处理起来比较混乱,要想在突发事件中发挥最佳的救护技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只有在长期反复的演练中才能确保预案在启动时顺利实施,通过经常性摸拟演练,强化急诊救护观念,提高急救人员的规范应急、应变能力。情景摸拟演练的方法:定期组织大型仿真急救演习,设置不同应急救援现场可能发生的场景进行摸拟演练,让参训者身临其境,完成各项实际操作,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培养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准确的应急处理能力,从而实现及时、妥善、有效的救治群体性外伤人员。①在进行突发性群体伤害救治演练中应熟练掌握急诊急救区域划分要求,即红区为病情危重、生命体征明显不稳定、危及生命的重症患者;黄区为病情严重,症状显著需立即处理的患者;绿区9为生命体征平稳、症状不重的患者。②所有参与抢救的护士由急诊科护士长统一指挥,具体分工:急救业务能力强的护士在红区;急诊本科室护士在黄区;外来援助护士协助急诊科护士在绿区。③每个抢救区域均安排有本科室责任心强、 经验丰富的护士负责管理各项抢救措施的实施。④由护士长事先设定模拟急救场景和内容,选派5名护士分别扮演以上不同区域的角色:A护士由资深的业务骨干担任,负责预检分诊组的管理及指挥工作,当突发事件发生后,要询问了解:事故发生地点,事故的性质,受伤人数,轻伤、重伤人数到达时间,同时汇报主管领导和主管部门,启动应急预案。伤员到达医院,预诊分诊医生、护士负责对患者进行分检;在短时间内迅速评估病情,准确分检,标志明确,分类救护。B护士负责急救组:根据分检结果,红色标志的患者放置抢救室,抢救护士采取各项急救护理措施,开放呼吸通道、静脉通道、吸痰、给氧、气管插管、监测生命体征等。开放绿色通道,竭尽全力使伤病员得到最好的救治。C护士所在组负责后勤、物资、联络及患者的转运、护送检查等工作,准备充足的急救常用的抢救药品、物品调集平车轮椅等搬运工惧,当储备的抢救设备和药品不能满足需要,汇报院总值班调配;D护士负责治疗护理工作组:负责输液、监测生命征、清创、包扎、记录、执行医嘱,维持秩序,观察病情,心理护理等。各角色要明确分工协同完成,指挥准确、得力,配合默契。演练结束进行总结,提出各自的指导意见,最后由护长进行全面点评。模拟演练提高了护士心理素质和协同能力及应对灾难事件的救援能力。

4 结果

14名护士培训后专业理论考核、急救技能的操作考核、综合应急能力考核见表1。

5 讨论

5.1当急性群体性伤害事件发生以后,成批伤员短时间内到医院就诊,因其突发性强、伤员数量多、伤情复杂、伤势严重,故对医院内的应急救护系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5]。发生急诊群体性伤害事件如何有序、高效、安全地收治成批伤员,一直是医院面临的难题[6]。因此,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是确保对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快速、畅通、便捷、高效的前提,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南和依据.加强对应急处理预案的演练,是应急处理预案启动时,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则胜的保证[7]。

5.2 加强护士的业务培训及应急意识的培养急诊护士有如军队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平时应居安思危,加强急救技能及理论知识的培训,注重对护士的应急意识、急救情商的培养。如模拟情景演练等,培养一支反应灵敏、训练有素、业务过硬的急救护理队伍是应对突发大批量伤害事件的有力保障。

5.3加强与相关科室之间的协作是应对群体性伤害事件的有力保障。取得医院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才能保证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孙海晨,王一镗.灾难救援的人道理念[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1):95-96.

[2]谢少清,朱禧庆,朱娟,等.论急诊专科护士的职能定位及发展[J].现代护理,2006,12(28):2663-2665

[3]张亚卓.我国急诊护理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2005,21(12):52-53

[4]林绍鹏,林佩仪,江慧琳,等.城市群体性伤害事件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5):424-428

[5]林佩仪,江慧琳,许松青,等.群体伤害事件原因及特点的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7,12(5):359-361。

第9篇

【摘要】电力工作人员属于高危作业人群,触电后发生心跳骤停,其中第一目击者的急救技术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广大作业人员的相互救助能力,提高复苏成功率,本文对电力作业人员的心肺复苏培训工作进行了归纳总结探讨。

【关键词】 电力人员; 心肺复苏; 培训;

意外伤害和突发性疾病的抢救,时间就是生命,于是就产生了"黄金1小时",以至"白金10分钟"的理念。一旦遇险,能够给予患者最快救治的不是专业急救人员而是现场第一目击者, 电力工作人员属于高危作业人员,在野外或是高压电或是雷雨恶劣天气经常可能会发生很多意外状况,由于环境、天气等因素往往使受伤人员不能在很短时间内送往医院,而错过急救“白金10分钟”,因此,如何高效开展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要求“所有工作人员要掌握触电急救及心肺复苏法,并要经过模拟人的培训”。为提高广大作业人员的相互救助能力,争取宝贵的“白金10分钟”,我院自2011年,以情景培训方式对电网培训基地展开的针对电力作业人员行心肺复苏急救培训,同时以中国知网为平台提供查阅最新急救进展的相关文章,来提高大家的认知及熟悉程度,效果显著,明显提高了一线作业人员的抢救成功率。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国家电网培训基地举办心肺复苏培训每年一期,每期共200人,每40人为一班,共五班。初步覆盖各级单位管理人员,我院派出教学力量对其进行培训。

1. 2.1师资力量选拔

我院从具有丰富临床急救经验医护人员中选拔教员20名,严格依据《2010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疾病急救指南》,针对作业人员技能实际和野外训练任务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及考核标准。

1.2.2培训方法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针对性;对策

课题类别: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G0327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经济体制进行了诸多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举措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创造了条件,带动了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因素的影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严重影响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效率。在这些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因素就是,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所接受到的培训的针对性和质量都不高,导致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到城市之后,很难适应城市的工作内容。如何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指向,如何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针对性,成为决定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的关键因素。

1.农村劳动力培训现状分析

1.1培训时间过短,质量不高

据调查,就目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大多是进行短期的培训,根本就没有深入地为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过。因为在为农村劳动力培训过程中时间太短,导致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工种根本没有办法向这些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灌输,所以,造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低下。

1.2培训资源匮乏,针对性差

从当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内容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培训资源是相当短缺的,不仅仅体现在培训的基地、培训的设施、培训的教材等硬件资源上,同样,也体现在培训师资的投入等软件资源上。而且,在为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的过程中,针对性也非常的差。针对性差可以从两个方面反映出来:一是,培训对象即所接受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所培训的内容大致一样,没有进行一些合理的细分,导致在培训过程中,只能培训一些概念性的知识,不能根据培训对象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培训,使得农村劳动力的资源不能进行优化配置;二是,所培训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无法与城市企业的需求相对接,即向城市所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并不是企业所需要的劳动力,对企业的意义减小。

1.3培训内容局限,适用性低

在目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大多是考虑到了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而忽视了农村劳动力心理健康的教育。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去适应城市的生活,不可能仅仅依靠技能,他们要真正融入到城市当中需要对城市的了解。培训内容的局限,直接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适应城市的能力降低。

2.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质量及针对性对策

2.1增加培训时间,提高培训质量

增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培训时间,可以直接提高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培训过程中的培训质量。因为培训的时间延长和增加了之后,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内容就可以直接的增加和深入,在一些知识的获取上,农村劳动力可以不局限于只得到一些非常基础的东西的培训。而且,培训时间的增加,一些需要更长时间来培训的技术含量高的工种,农村劳动力也可以学习的到,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培训质量,使得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到城市之后,可以从事更加专业性的工作。

2.2丰富培训资源,增强培训针对性

培训资源的增加既要从培训的一些基础的设施、设备上进行扩充和丰富,同样,也要增加培训过程中的师资力量的投入,这样,培训人员才能得到质量更优的培训。

首先,培训的一些基础设备、教材丰富和增加了之后,农村劳动力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做出更具针对性地选择,这样,不仅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的质量,使农村劳动力优势最大化,还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使培训的效率极大提高。其次,师资力量的加大,使各个工种都能有专业的培训人员,也可以增加培训的针对性,培训对象有更多的选择。最后,还应该将培训与企业联系在一起,这是提高培训针对性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将劳动力与企业联系在一起,才能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人才。

2.3丰富培训内容,强调培训适用性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农村劳动力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的生活当中,而心理的融入远比技能的实用重要得多,所以,在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专业培训的过程当中,要适当加入一些心理培训的内容,以保证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至城市之后,可以真正适应城市的生活,而不是一直像一个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局外人、一个旁观者。例如,可以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适当增加一些帮助农民疏导心理的内容,增加他们进入城市工作的自信心。

3.结语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工作不只是农民自己的事情,也是国家的事情和社会的事情,所以,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的时候,国家和社会都要予以帮助和扶持,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转型期。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培训;针对性;有效性;需求分析

作者简介:徐海利(1981-),男,山东德州人,泉州电力技能研究院,讲师。(福建 泉州 362013)曾华斯(1982-),女,福建泉州人,泉州电业局。(福建 泉州 362000)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3-0152-0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必须要重视电力从业人员综合能力及素质的提高。电力企业作为技术密集型组织,要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配备高技能的从业员工。电力企业培训作为为从业人员进行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管理训诫的企业培训行为,在当前的电力企业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何使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培训效果,为电力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是一个值得深思研究的问题。

一、电力企业培训的意义

企业员工培训是企业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企业效益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电力企业要建立一支一流的职工队伍必须“以人为本”,加强职工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从技术管理上看,现代电网高电压、大容量、大联网日趋显著,必须通过不断加强培训来提高员工专业水平;从生产经营上看,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企业的技术素质、管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不能通过有效的培训不断强化企业的竞争力、应变力,就将置自身于危地。

企业职工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竞争、赢利,面临着保值增值的问题。如果企业重视培训,为员工提供增值的机会,职工自然为企业贡献出更大的价值,形成良性互动的双赢格局;如果企业忽视培训,职工看不到个人升值的前景,那么人才将会流失,造成企业与员工双双贬值的恶性循环。而且,越是像电网这样人才密集的企业,越需要通过加强培训实现职工与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电力企业培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电力企业对员工培训历来是重视的,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培训体系,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电力企业培训在为电力企业传递企业理念、增长职工知识技能的同时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而影响培训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1.理念依然存在偏差

电力公司每年都有年度计划,但缺少中长期规划,即便有,表面性的东西较多,且不全面、不细致,与企业发展密合度不够。另外,片面理解培训主要是指岗位技术培训,忽视了对员工综合素质的培训。

2.培训需求分析针对性较差

培训需求分析是企业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首要环节。目前,电力公司的培训计划均是年初由人力资源部门收集各单位相关意见后下达。各单位大多根据当年公司相关要求和主要工作安排提出年培训计划,并未对培训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导致常规性的培训内容居多。

3.企业的需求没有真正变为对员工的岗位需求

企业对如何把企业需求转化为员工的个人需求缺少足够的措施和政策支持,这在电力企业也比较明显。如现有员工工作标准和有关管理标准不能完全反映电网企业在新形式下的需求,员工岗位工作标准低,工作标准的执行力度不够。

4.对成人教育培训规律理解不够

电力企业培训面对的主要是成年人,文化层次差异很大,不是连续学习型,知识点非常多,工作、学习、生活压力大,时间比较紧张。但是,在培训中并没有完全按照成人教学规律展开。

5.激励约束机制较弱,有效性不明显

电力企业培训的大环境基本形成,但培训制度还缺乏细化,不能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训对改善员工的工作绩效还不够显著;系统内培训结果对员工晋升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三、提升电力企业培训针对性的策略方法

培训的针对性是指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从计划、实施以及评价整套系统体系的具体面向,实行差异性。电网企业培训只有具有针对性才能产生培训的有效性。它必须贯穿于整个培训项目的流程。

1.结合电网实际,开展需求分析针对性工作

培训需求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需求,二是员工的需求。培训需求分析是确认差距。通过需求分析,建立适合电力行业特点的知识、技能、素质的标准或模型,以保证培训的有效性。有针对性的企业培训需求分析是电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培训的质效。

2.培训项目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培训内容设计直接关系到培训效果。一般来说,培训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即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究竟该选择哪个层次的培训内容应根据各个培训内容层次的特点和培训需求分析来选择。电力企业培训的内容必须有针对性,对不同员工要差别设计,实行差异供给。

3.培训方式方法既要有多样性又要有针对性

培训方式方法的选择必须与培训需求、培训项目、培训目标相适应。在电力培训中,可视需要选择一系列培训方法,如讲授法、现场培训法、研讨法、案例法、角色扮演法等,可采取一两种方法为重点、多种方法组合的方式使培训效果达到最佳;培训方法的选择也要注意受训者能力层次和岗位类型,如管理人员比较适合案例法,操作人员比较适合现场培训法。

4.针对成人教学规律展开培训

现代培训设计的主要原则是要符合成人学习的规律。电力培训内容的编排、模式与方法的选择、培训师的配备、培训时间的安排以及培训地点的确定都要遵从这一原则。

5.评估体系的建立和执行要有针对性

培训评估可以用来评价培训效果的好坏,找出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用来对培训进行改进。目前,电力培训评估体系采用的是柯氏四层评估模型。柯氏评估把评估内容分为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四层次。反应层即学员对培训满意度的评估;学习层即学员对培训内容掌握程度的评估;行为层即对培训前后学员行为变化的评估;结果层即对培训对个人、组织绩效影响的评估。

四、提高电力企业培训有效性的策略方法

培训的有效性是指企业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和个人素质对员工进行培训,预计员工培训后应该达到预期的绩效和个人素质。电力企业培训是一个长期的、必要的持续过程,必须将培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统一,使培训活动系统化、规范化。

1.强化企业文化培训

电网公司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以“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为核心,坚持弘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倡导“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企业文化。加强电力企业文化培训有助于加强职员对电力企业的深层认识,帮助员工了解企业发展思路,取得共识。

2.培养职业道德

电力企业由于其生产、经营的特殊性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应该把培育职工的职业情感、树立爱岗敬业的观念作为抓好职业道德培训的重要内容,立足本职工作,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树立电力企业职工的良好形象。

3.转换观念,切实重视培训,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

电力企业开展职业培训,其最终目的是根据电网的发展目标,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挖掘、培养人才。企业培训短时间内不会立竿见影,效果具有滞后性。企业培训工作的好坏和领导重视程度有密切关系。领导者重视了培训,员工也会认真地对待培训。员工也要树立正确的培训观念,要认识到培训是企业对员工的一种福利,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4.深化需求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产品

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别员工的需求制定培训方案,设计培训课程,明确不同岗位职工在不同阶段的培训任务。对于电力生产技能人员,着重提高其生产技能水平,辅之一些基础必要易懂的理论支撑;对于电力专业技术人员,着重更深更广的层次,要培养独立担当本专业工作的能力;对于电力中层管理人员,重点提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领导决策能力。

5.掌握培训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培训内容

电力企业要从企业与员工需求的契合点出发,侧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电力企业要在思想上、技术上、设备上做好更新换代的准备,要对职工进行超前技术培训,使其掌握新的操作技能、新的质量标准。

6.改进培训手段,应用现代化培训技术

电力企业存在专业技术性强、下属单位分布广、员工分散等问题。采用远程教育系统能够很好地为员工提供学习、培训考试、作业、交流、统计评估等多功能服务。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兴趣,增加培训的信息量,有利于个别化训练,其模拟现场情境具有直观、形象的效果,为培训职工实际操作技术提供了经济、安全的平台。

7.调动员工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从开展员工培训的效果看,由于员工自身意识层面、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安排等方面仍然存在部分员工不愿参加培训的现象。

提高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是目前电力企业遇到的急切问题。可试从以下方面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使培训效果转化为实效:倡导“终身学习,终身受教”的观念,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完善自我学习的平台;建立自我学习的激励机制。

8.创造转化与体现培训效果的氛围

受训者在获得知识、技能、理念上的进步之后要巩固培训效果,必须实践,通过实践有效且持续地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能力等运用于电力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中。电力公司应积极转化培育培训成果的工作环境,从而达到提高培训效果的目的。

9.建立健全培训评估效果与跟踪制度

培训效果评估则侧重于差距在培训前后的比较。通过评价可以综合反映培训效果的好坏。建立健全电力公司培训评估及跟踪机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在培训结业时,继续推行两级考核;发放培训评价表,对培训内容设置、教学质量、培训效果、满意度等方面收集学员意见;做好跟踪评估,了解学员在工作业绩、技能水平等方面是否有提升。

五、结论

近年来,电网的技术含量飞速提高,只有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水平才能运行、维护、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才能为企业创造效益。本文试分析了当前电力企业培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着重从企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和方法,它们涵盖了整个培训项目的全流程,并且是在各个步骤上进行统一。

参考文献:

[1]滕正人.电力体制改革与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全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第12篇

国内电力应急培训发展历程

由于我国的应急管理事业起步较晚,相应的应急管理培训也仅在2003年的SARS之后才逐步在各地方党校或行政学院以及有关部门展开。这些培训多为各地区各部门根据本地实际自发组织,专业性不强,内容不完备,整体表现粗糙。具体到电力行业,直到200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标志着国家电力安全应急机制的建立。此后,国家电网公司及南方电网公司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省级)综合应急演练。规模化、系统化的应急培训自此开始被纳入电力行业的研究范畴。

2006年10月,广东省在全国率先举行省级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应急联合演练,为发展国内大规模的(省级)综合应急演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7年,国家电网公司在浙江省开展了省级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联合演练。这些大面积停电包括了政府、电网企业、发电企业和用户,但此类演练主要在于演练联动性及配合性,一般都有相应的演练方案和脚本,缺乏相应的真实性。

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和四川汶川大地震暴露出我国电力应急机制尚需完善,缺乏统一应急预警协调指挥平台,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调拨体系有待完善,有效应对严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亟待加强。在此基础上我国开始在国家层面重视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培训和模拟演练。中国电力监管委员会启动了《电力应急预案编制通用规范》及《电力突发安全事件应急演练通用规范》的编制工作,为电力应急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明确的参考。

2009年12月,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印发了《电力企业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办法》中明确提出电力企业应当每年至少组织一次预案培训,一次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应当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电力监管机构应当将应急预案培训列入电力安全监管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对电力企业安全生产负责人及应急管理人员的预案培训工作。自此,我国电力应急培训迎来了空前大发展阶段。

2011年6月,国务院第159次常务会议通过了《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宣布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首次对电力安全事故等级进行了划分,强调电力监管机构应当指导电力企业加强电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制度。

与此同时,我国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2011-2015)中,将应急体系建设纳入其中,明确要重点建设和完善电力应急预警体系,建立有效的电力应急机制,搭建统一的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调拨体系,建设平战结合的应急队伍培训和应急派遣体系,实现电力应急常态化管理。

2011年7月14日,国家电网公司泰安应急培训基地举行了揭牌仪式。7月26日,国家电网公司龙泉驿应急培训基地在四川龙泉驿揭牌。两个应急培训基地的建成启用,是国家电网公司应急体系建设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国网公司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培训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预示了我国应急管理工作正逐步走向成熟。

电力应急培训卓有成效

(一)基础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1.培训基地。目前,我国已拥有山东泰安和四川龙泉驿两所专业电力应急培训基地。作为国家电网首批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这两所“国家电网公司应急培训基地”,集合了国内现有优质培训资源,不仅拥有超前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理念,还拥有先进的应急特种装备,如应急电源车、应急通信车、无人巡航飞机,以及多个室内室外仿真训练场地。其中,3D应急预案推演室可开设应急预案宣贯、应急处置方案编制、应急指挥等推演课程,4D灾难体验馆,能使学员真实的体验灾难、体验应急现场,从而快速有效地提升学员应急素质。

2.课程体系。针对应急指挥人员、一般生产管理人员和应急救援基干队伍,国家电网公司应急培训基地开发了应急理论、电网应急、高空心理素质、野外生存、车辆驾驶、水上救援、消防应急避险、特种设备操作、应急医疗救助等多项培训科目和几十个培训教学课程,形成了涵盖应急基本理论与管理实务、应急救援技能、综合演练等符合电力系统实际的应急管理培训课程体系。此外,基地对于学员的体能训练也有严格要求,基干分队队员必须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耐力,因此,受训人员在基地都要接受高强度的“魔鬼”训练。如每天都要进行5公里越野跑,早晚共有150个俯卧撑和仰卧起坐,还要在400米障碍跑场地上进行训练,而这些也都只能算是最基本的体能训练。

3.师资队伍。两所国网公司应急培训基地均设立了专门机构,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吸收和选拨优秀专业人才充实基地师资力量。目前,基地已拥有一批数量充足、专业素质较高的“高、精、尖”应急培训管理和专职培训师队伍。与此同时,基地还聘请知名专家百余位,发展建立了包括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教练和国网公司内部专家在内的兼职培训师队伍,极大地保障和推动了我国电力应急培训工作的快速发展。

4.教材开发。近年来,我国电力应急培训教材开发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仅国网公司山东泰安培训基地就已制订了详细的应急培训教材建设开发计划,开发完成了《应急指挥中心设备管理》、《应急通信装备使用》、《应急救援基干分队培训手册》、《灭火具体方法与消防器械使用培训手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突发事件应急法律制度》等十余种培训教材和培训手册,并在培训过程中试用。龙泉驿应急培训基地也开发了50余项科目,初步形成了涵盖应急基本理论与管理实务、救援技能和综合演练等符合电力系统实际的培训大纲和教材。

(二)初步形成特色培训范式

山东模式:走在央企前列的“1135”工程

2010年,山东电力公司结合实际在全国率先提出以“1135”应急能力提升工程为核心的《应急体系建设方案》,决定加大应急投入,提升公司应急管理、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及应急保障能力,努力打造“洞察敏锐、处置敏感、执行敏捷、装备精良、体系完备、指挥协调、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应急体系,进而提出建设山东电力公司应急培训基地,切实提高应急培训能力,提高应急队伍专业素质和处置技能,提高公司应急管理水平。方案立即得到国家电网公司的充分肯定,并批准在泰安建设国家电网公司和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共同运作的一流应急培训基地。

2011年,山东电力公司系统设计、全面实施“1135”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建成省市县三级132个应急指挥中心,完成培训基地一期5个室外项目建设和10个培训科目开发工作,机动应急通信系统、应急物资储备库、应急组织和预案体系、应急救援基干分队和应急专家队伍、24小时应急值班体系等相继建立完善并正式运行,积极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基本建成了“架构完整、技术先进、纵向贯通”的应急体系。7月14日,中央企业首批启用的大型专业应急培训基地——国家电网公司泰安应急培训基地在泰安揭牌。

泰安基地建成,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在应急培训基地建设方面国家电网公司再一次走在了央企的前面;“1135”工程全面实施,也不止意味着电力部门的应急工作形成了完备的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标志着理念的更新,国家电网从以往单一的维护电网运行,转变到积极投入社会应急体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的理念上来,努力诠释将电、社会、生命完美地结合。泰安基地的这一新理念在此后的数次实践中得到印证。经过山东泰安基地专业应急培训锻炼的电力应急队伍,在抵御强热带风暴“葵花”等自然灾害的实战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在山东省政府组织的地震应急联合演练中也表现出色,获得了各界的充分肯定。

四川模式:经过实战检验的应急培训

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省电力公司组建了23支、总人数达5000余名的地市单位应急抢修队伍,并为应急队伍配备了应急发电车、大型应急方舱、冲锋舟、静中通便携站、动中通指挥车、单兵双向视频传输系统、无人飞艇和无人直升机等行业内居一流水平的应急设备;建立了高效实用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确保在应急抢险时“物质拿得出,用得上”。为确保应急作战队伍的执行力,四川省电力公司还将应急预案演练纳入日常管理,形成集结、抢险、支援和保障相结合的立体演练模式。

2011年7月25日,位于四川成都市龙泉湖嫦娥岛的国家电网公司龙泉驿应急培训基地正式揭牌,成为中央企业首批建成启用的大型专业应急培训基地。建成之后,应急培训基地将其“平战结合”、“紧贴实战”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力求在模拟实战情况下摔打出一支应急救援电力特种部队,确保应急队伍在真正面对突况时,做到像演练时一样熟练。

2012年5月12日,在汶川大地震四周年之际,四川省电力公司组织进行了一次全省6000多名职工参加的大规模地震灾害应急抢险演练。成都、乐山、眉山、绵阳、德阳等地同步协作,演练了应急响应、指挥转移、现场救援、水面救援、线路抢修等多个科目。这次持续了2个多小时的演练,给前来观摩演习的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国务院参事闪淳昌等专家及电力同行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更为重要的是,演练完整预演了一年之后芦山地震电力应急救援的全过程。芦山地震发生后,从灾害现场一线工程人员,到公司组织协调和指挥人员,每一位电力员工都保持着沉着冷静、胸有成竹的工作状态,按照既定步骤通过隔离故障、降压运行、临时搭接等应急措施迅速恢复供电,实现了应急抢险忙而不乱、紧张有序,演练成果在本次地震中得到充分检验。

(三)各地培训实践愈加丰富

近年来我国灾害频发的事实,使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各单位将灾害等应急工作提高到空前的高度。各地电力公司针对本地区地理天气及易发灾害特点,开展了各种应急演练,应急培训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

江西省电力公司针对本省暴雨、洪灾多发的特点,组织成立应急救援基干分队,并组织实施了多次实战演练,为了取得贴近实际的效果,吉安抢险救援演练还将天河变电站配套线路工程正常施工内容融入演练过程,进一步增强了实战效果,积累了宝贵的应急经验。

辽宁电力公司锦州培训中心大胆创新,跨出电力系统范围,与锦州海事局联系协作,成功举办了“辽宁省第一期国家电网应急救援队培训班”水上救援训练项目。海事部门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制定了教学大纲和实操计划,安排了冲锋舟、橡皮艇的操纵和艇的日常维护保养等科目。通过培训,辽宁电力公司不仅取得了实际演练效果,还与海事部门尝试了应急协作,取得了资源互补、协同作战的良好效果。

浙江宁波市电力公司将三维定位地图技术应用于日常电力抢修中,抢修工单总数、正在抢修的工单数、在途工单数都会在三维监控图上实时更新,通过手动或者跟踪的方式还可以在三维图中找到抢修车辆的准确位置和抢修人员所在的抢修地点,使指挥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合理分配抢修资源,提高了抢修效率,电力抢修工作变得更为直观、高效。

关于我国电力应急培训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当前我国电力行业应急培训工作已逐步受到各级单位和领导的广泛重视,培训成绩亦是可圈可点,但同时,由于我国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体系尚不健全,应急培训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规范应急预案编制。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求,突发事件的分类及综合、专项、现场处置方案的要求仍不统一,所以造成演练的内容不一致;建议规范突发事件的类别及需要编制预案的目录,演练规范中明确的演练就以规范性的预案为基础。

2.进一步明确应急预案各方职责。目前对于电力企业内部自身的演练,政府不需要介入,主要目的在于检验本单位应急预案的正确性及锻炼各级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但对于涉及多方的大面积停电演练,特别是省级及以上规模的大面积停电演练,目前没有统一的规定,主要以电网企业为主。然而电网企业不是政府部门,常常难以有效协调和组织此类演练,保证各相关单位及公众的参与,因此在应急演练的规定中应明确各方职责,确保演练工作能有效开展。

3.提高演练实战效果。针对现在大部分演练存在较多“演”的成分,缺乏真实性,演练效果值得进一步检验。因此,应更加重视演练中对实际情况的真实性模拟,真正加强“练”的成分,检验突发事件真正发生时电力企业人员的应急能力。

第13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优化设计

一、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和传播知识的人力资源将取代资本成为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谁拥有最优秀的人力资源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目前国内企业对培训在内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一方面,由于公司的快速发展造成人员紧缺,需要不断补充人力资源新鲜血液;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特别是培训和开发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对员工,特别是招聘到的新员工管理不善,放任自流,企业缺乏凝聚力,人心涣散,造成公司人员流动非常频繁。因此,企业培训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和简单的工作方法就能完成的,是需要人们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地灵活运用。

二、深圳市青岛啤酒华南营销有限公司培训体系现状

我们首先对深圳市青岛啤酒华南营销有限公司进行潜在的资源优势和潜在的资源缺陷进行分析。表1是对青岛啤酒华南营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培训的优劣势分析。

1、潜在的资源优势

(1)有完善的企业文化和核心领导团队;(2)企业对发展战略重视;(3)聚集了一批比较优秀的技术开发、生产;(4)企业重视员工培训;(5)员工接受新知识、新技能能力强;(6)企业面临的潜在机会;(7)中国啤酒市场巨大的发展前景;(8)国家加强了对啤酒市场的整顿,市场趋于理性;(9)培训市场越来越规范化。

2、潜在的资源缺陷

(1)培训制度不健全,没有完善的培训体系;(2)没有长期的培训计划;(3)缺乏高素质培训人员 营销和管理人才;(4)缺乏适合企业发展的有效培训激励体系;(5)培训效果评估不全面;(6)危机企业的外部威胁;(7)国内啤酒行业的无序竞争;(8)啤酒企业已经普遍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纷纷加强对啤酒代表的培训工作,一些企业开始理性, 开始结合自己的发展战略规划进行高级别的培训;(9)人才流久现象大幅增加。

三、深圳市青岛啤酒华南营销有限公司培训体系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青岛啤酒华南营销有限公司同国内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存在有相同的问题,大多数原因在于:

1、缺乏程序化、系统化的制度

企业对于人力资源培训大多没有制定程序化、系统化的制度,虽然在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和制定上对人力资源培训都有所提及,但是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缺乏一个系统、长远的规划,没有明确的目标,开展培训工作时,不问需求、不挑对象,不讲效果,把教育培训看作是"软任务",认为可有可无,可长可短。

2、培训控制不力,应付了事

企业的培训内容、计划往往只抓住了员工群体的共性,而忽略了个性化需求。没有充分考虑到员工的个人发展因素,未能很好地与员工的本身需求相结合、与企业管理咨询诊断出的问题相结合、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相结合。

3、培训方式落后,实践性差

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受物质条件制约较多的一项管理活动,它需要培训场所、培训器材器具、培训图书资料等设施设备。可是我国除了少数企业的培训设施较好外,许多企业不是缺少培训设施,就是存在培训设施陈旧老化的问题,已很难适应当今信息化、全球化、知识化的企业竞争需要。

4、培训师资不足,效果不好

四、培训设计方案

根据青岛啤酒华南营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需求、公司实际情况及员工培训需求多方原因,明确培训层次、目标、侧重于内容设计,本文主要研究青岛啤酒华南营销有限公司出如下具体的培训方案。

1、新入职员工培训

一般新员工又可分为工人培训、普通职员培训、技术职员培训三种。

(1)销售人员入职培训:员工行为规范、奖惩条例、企业薪资福利政策、人力资源部制度、公司班车路线介绍、入职程序及相关手续办理;参观企业;军训;上岗技能培训;

(2)普通职能部门人员入职培训:公司发展历史、企业概况、组织机构、各部门功能和业务范围、在行业中的地位、品牌与经营理念、企业文化、未来前景;员工行为规范、奖惩条例、企业薪资福利政策、人力资源部制度、公司班车路线介绍、入职程序及相关手续办理;参观企业;军训;部门上岗培训;

(3)应届毕业学生入职培训:《就业指导及职业心态教育》(其它入职培训内容非技术类岗位与普通职员相同;技术类岗位与技术职员相同)。

2、管理培训

管理培训是针对企业管理人员而进行的培训项目,主要培训内容为各类管理技能和方式方法等。

(1)基层管理者:管理知识:总体经营计划及分计划、基层管理者的任务、责任和权限、人际关系及工作方法、会议组织及控制、合理化建议的组织和产生方法、各类规章制度等;

管理工作的实施:了解本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产业和同行业信息、生产组织管理、人员调配、成本管理、劳动管理、速度管理、对下属的评价与奖罚、安全工作等;

(2)中层管理者:本职位的任务、责任和权限、国际经济动向、市场分析、同行情报、新技术新产品、劳资关系处理、对下属的指导与培养、部门间的协作、工作改善等;

(3)高层管理者:国内外形势、经营思想、决策和执行、人际关系、个人修养等。

3、青岛啤酒华南营销有限公司培训体系实施与效果评估

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评估结果将直接作用于培训课程的改进和讲师的调整等方面。培训是否达到目标、培训是否取得成效、取得多少成效,这都需要对公司培训体系的实施和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1)反应层评估。于培训结束后向培训学员发放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培训内容是否合理、培训时间安排是否得当、培训是否给自己一些启示、是否学到了新的知识以及对培训讲师进行评价等。

(2)学习层评估。于培训结束后对学员进行考试或要求学员上交培训心得,这一评估方式主要为了检查学员通过培训是否掌握了应会的知识和技能或态度是否有改观,对于没有掌握或无改观者应再进行培训。

(3)行为层评估。这一评估主要是为了检查通过培训员工是否有行为的改变或是否提高了工作绩效。应于培训结束后开始的三个月内对其进行总体评估,并做出具体分析(共性分析),及时总结培训的有效性,并结合结果做出相应调整。

(4)结果层评估。这一评估主要关心的是培训是否为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进行这一评估时应注意摘除其它因素影响,集中精力对培训的影响进行评估。如:对员工进行了激励培训后,员工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也提高了,这就是培训对企业经营发展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第14篇

关键词:虚拟仿真;电力设备检修;仿真培训平台

作者简介:朱金花(1964-),女,江苏徐州人,江苏省电力公司徐州供电公司,高级工程师;赵凯峰(1976-),男,吉林松原人,江苏省电力公司徐州供电公司,工程师。(江苏 徐州 221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电力公司2012年科技项目“电力设备检修三维仿真培训集成系统研究”(项目编号:J201205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155-02

一、目的和意义

电力设备种类繁多,而且对其安全运行方面要求较高,电力生产检修人员承担着电力设备的检查、修理、改装和调试等工作,只有提高该类人员的技能操作水平,促进和加强设备检修人员的技术管理,才能保障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原有的培训模式是在真实设备上进行技能培训,但有成本高、工位有限、不能多工种协同操作的缺点,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电力生产规模和不断更新的设备带来的对技能人员技能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

国内目前的虚拟仿真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在培训方面应用十分广泛,但大多是基于某项单项工作或某个单独设备进行的仿真,针对所有电力设备检修方面的仿真平台还没有。运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电力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设备类型及结构,并模拟各种故障以及处理方法,采用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这样就能对生产技能人员进行很好的现场演示和指导,提高他们消除缺陷的能力。通过计算机技术构建整体平台并使其能够实现多任务、多角色协同仿真培训,通过开放式接口标准能够在平台中不断增加电力设备种类,为将来新设备的检修培训提供接入方式。

二、系统构成及特点

1.系统总体构成

本系统通过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实现。通过局域网连接的PC机分别运行系统教员端和学员端程序。教员端程序负责对学员端下达操作任务,记录操作步骤、控制学员端操作方式,学员端程序负责提供检修仿真操作人机界面。系统硬件构架图如图1所示。

2.系统软件设计及原理

本系统通过使用第三方的三维引擎技术(见图2)对三维模型和三维场景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其满足仿真平台的要求。通过对数据库的操作和网络通讯的封装,提供交互操作的数据传输。

(1)三维引擎技术。本系统使用的三维引擎技术是一套由多个子系统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从建模、动画到光影、粒子特效,从物理系统、碰撞检测到文件管理、网络特性,还有专业的编辑工具和插件,几乎涵盖了开发过程中的所有重要环节,也可以将三维引擎分成以下几部分:配置系统、图形系统、输入系统、网络系统、声音系统、时间系统、控制台、支持部分、渲染器/引擎内核、接口、数据工具等。

三维引擎嵌入汇编语言提高常用运算的执行效率,调用CPU的微指令集来加快运算速度。引擎基于OpenGL图形接口规范,通过显卡驱动程序对OpenGL接口规范的支持来实现对显卡硬件的管理,使用显卡硬件编程技术来实现各种图像渲染效果,使其获得硬件加速的同时,又具备优秀的可配置性和可扩展性。三维引擎可以对3D模型和场景进行标准化处理,控制各个模型的运动、声音等。

(2)三维模型和三维场景的处理。系统中所使用的设备模型在SolidWorks软件中构建。所有模型都是基于实体的几何特征来建模的,如设备零配件之间的装配关系,共点、共线、共面或者共轴等,这样建立的几何模型适宜在装备的虚拟拆装和装备的虚拟故障检修中,按照装备的实际拆装方法和检修方法,设计出虚拟装备的相应动作,以此实现的动作可以逼真、准确地展示现实的拆装和检修。

在后期的仿真功能开发中,仿真平台本身也是基于几何特征属性来设计仿真装备动作的,这样从建模到功能设计都基于几何特征属性,方便了设计和实现。仿真平台的脚本系统也有相应的操作接口,在脚本中也能方便地生成和制作模型动作,在很大程度上能减少系统的开发周期。

系统中的三维场景是在3DSMax软件中设计,3DSMax的特点是直接在三维物体上造型,利用线、面来逼近三维实体的形状,形状的相似性可以做到以假乱真的程度。缺点是它不是以几何特征建模的,造型出来的模型只具有逼真的外观,但模型的零配件之间不具有几何约束和物理约束,涉及到运动的可操作性很差,不太适合表现物理实体的运动关系,但可以实现检修设备的场景模拟,主要包括电力设备检修环境(如变电站场景、检修厂房场景)、检修使用工器具(如扳手、螺丝刀、万能表等)、环境或设备辅助效果(如烟、火、闪光灯)。

(3)模型和场景的控制及封装。将SolidWorks构建的模型和3DSMax构建的场景利用三维引擎技术导入到三维引擎平台中,在三维引擎中利用OpenGL编程接口对各个模型进行渲染。利用LOD技术提高模型图形的生成速度,使模型在运动中的显示更为流畅。

通过三维引擎平台提供的功能设计模型的动作,主要包括三种:模型本体动作、工具本体动作、工具与模型交互动作。每个动作都由平移运动、旋转运动、轨迹运动组合而成。

(4)界面设计和逻辑控制。系统界面中菜单、按钮或多媒体信息由三维引擎中脚本来编写定义。如Button(按钮或菜单项)定义(见图3)。

系统的逻辑控制由三维引擎中逻辑交互脚本编写,通过定义控制点(Ctrlpt)、响应(Reaction)和触发器(Trigger,见图4)来实现逻辑控制。

(5)扩展接口设计。系统中除了实现典型电力设备模型的交互式仿真外,还提供了将来新设备或其他设备检修仿真的接口。接口标准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模型载入标准。模型载入标准规定了设备模型的文件格式,使其能够通过三维引擎导入到开发平台中,进行进一步设计。二是仿真子模块数据通讯标准。通过定义仿真子模块数据通讯标准可以使系统中各个电力设备检修仿真互相联系,实现多工种协同操作训练,同时标准中规定了第三方仿真程序接入系统中的数据定义,包括网络通讯字段定义、Windows系统中动态数据交换DDE数据定义。第三方仿真程序只要具有遵循上述定义的接口,即可接入到此系统中实现数据共享或统一管理。

三、系统功能模块

本系统将主要电力设备尤其是变电设备在三维环境中组装成一个变电站,通过三维交换界面实现对变电设备检修仿真训练。系统主要分为教学、考核、系统管理三大模块。

教学模块又细分为设备介绍、检修动画、操作练习三大模块。学员通过选择工种、角色进入对应的设备检修教学模块,并根据系统提供的功能实现原理学习、检修操作流程学习以及检修操作训练。

考核模块由教员端设置某些操作任务和设备故障、由学员端进行针对性检修仿真操作、系统记录所有操作步骤并且给予评分。

系统管理模块由教员在教员端实现,主要功能包括:设置工种和角色、设置变电站内设备型号(系统根据设置自动调用对应的设备,以实现对不同型号的同一类设备的检修训练)、设置需连接外部仿真模块、设置评分标准等。

四、系统主要特点

1.基于虚拟现实技术

整个系统场景仿真使用自主研发的三维引擎,使用图像渲染系统对三维真实场景进行仿真,使用动画脚本系统控制培训剧本发展,通过声效引擎模拟声音效果。

2.全面强大的交互性

在三维环境中,通过鼠标和模型之间的点击、拖动,构建简单方便的人机交互体验,学员需要和现实中一样,拆卸螺丝需要选择扳手工具,模型拆卸检修有物体干涉碰撞的约束,使学员能够体验到实物一样的检修体验。

3.模块化和可扩展性

系统中涉及到的所有设备检修仿真都是独立模块,后期如添加其他设备,只要制作出符合系统接口标准的模块即可融入到系统中(见图5)。第三方制作的仿真程序只要具有符合系统接口标准的接口也可纳入到系统统一管理,为以后系统功能的扩充提供了基础。

五、结束语

电力设备检修三维仿真培训集成系统在Windows环境中,借助三维引擎技术实现三维模型渲染、管理和界面设计、动作逻辑设计等。研发过程中使用了C++编程技术、DDE数据交换技术、网络通讯技术、SolidWorks、3DSMax、OpenGL编程接口等,在实现过程中我们对上述技术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第15篇

1 仿真综合实训的基本教学模式

针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整合现有的实训教学资源,仿真企业经营过程,构建校内虚拟商业社会环境,使学生在该环境中完成从求职到职场,从职场到创业,从企业创立到企业经营,以及商业竞争的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的体验企业经营、管理流程、经营决策、业务往来等环节,作为学生参与真实的商业社会竞争之前的演练,也为学生将来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现有的实训教学资源,构建仿真综合实训的基本教学模式。

1.1 仿真的商业社会环境

将真实的商业社会环境中的各关键要素进行抽象,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整合及自制实训软件和教具,构建起虚拟的商业社会环境(见图1)。该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分为制造企业、政府部门、服务机构和其他企业四部分组成。其中,仿真的若干家制造型企业属于同一行业,并具有竞争关系,它们是整个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的核心,在这些制造企业中设置行政、生产、财务、营销、采购等部门;政府部门主要包括工商局、税务局、招投标中心等,为制造企业提供注册登记、工商年检、纳税申报和招投标等服务;服务机构主要包括银行、会计师事务所、新闻中心等,主要为制造企业提供支付、存贷款、会计事务、审计、新闻等服务;其他企业主要包括物流公司、商贸公司、货代公司等。

图 1 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结构图

1.2 仿真的企业运营过程

在搭建好仿真的实训环境后,学生需要组成团队,作为不同的企业或机构参与实训过程,每个学生都扮演某个角色,学习和训练在该角色岗位上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感受企业创立和经营管理的决策过程。

例如制造企业该如何投放广告开拓市场,如何按照每期的订单组织采购和生产活动,如何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进行融资,何时需向银行贷款及贷款类型和金额,固定资产的投入与折旧,财务会计处理,成本与利润的计算,风险的控制,何时进行纳税申报,如何与商贸、货代公司开展合作等,都需要由担任不同角色的同学自行决定。

在政府部门、服务机构和其他企业中参与实训的学生同样需要开展仿真的岗位业务活动,通过各项业务处理过程,企业在商业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相关的要素。整个实训过程以制造企业的运营过程为主线,通过多次岗位角色的轮换使学生全面体验创业与企业运营过程,全面提升创业素质。

1.3 综合创业能力实训

目前,多数院校的学生实训都是穿插在某门课程中,进行验证性实训、流程性实训以及课程结束前的专业综合实训。

这些实训环节能够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但由于各自的专业局限性,对于学生形成跨专业知识和技能体系效果甚微,而创业能力就是一种多专业交叉的综合能力,需要专门进行综合实训,才能够逐步训练学生的创业能力。

以会计学专业为例,实训环节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的验证性和流程性实训,如:“手工会计处理”、“会计凭证填写”、“会计电算化”、“会计综合业务处理”等,实训内容都是会计学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学生很少能够接触到工商业务、税务处理、银行实务和企业运营等与会计专业密切相关的跨专业实训内容,不利于学生创业能力和技能的获取。仿真的综合创业能力实训正弥补了这一不足。会计学专业的同学不仅可以在仿真制造企业的财务岗位工作,也可以在整个虚拟的商业社会环境中体验不同类型企业、政府部门、服务机构和其他类型公司的不同岗位。学生通过在不同岗位上进行体验式、沉浸式的演练,不仅深化和拓展了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还习得了多专业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了未来进行创业实践的能力和相关技能,进一步提高了创新创业素质。

2 仿真综合实训的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创新

2.1 跨专业的教学团队

基于仿真综合实训的创业能力培养模式需要一支具有多专业背景的教学团队。以经管类专业教师为核心,从各相关专业选出实训指导教师并由教务部门统一组织参训学生,科学整合及改造现有的实训场地、用品和计算机软硬件等实训资源。

2.1.1 多专业背景的实训指导教师。

在开展仿真综合的创业能力实训时,由林业经济管理系、林产工业系、林业信息工程系等部门派出经管类、林产类和信息类专业的实训指导老师,组成跨专业实训教师团队。在团队中,企管专业教师指导仿真制造企业的学生进行经营决策,国贸专业教师指导贸易企业业务活动,会计专业教师对各企业财务业务活动及会计师事务所实训内容进行指导,财税专业教师指导税务相关实训活动,金融专业教师对银行相关实训内容进行指导等。各专业教师在实训过程中根据自身的专业背景,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整个综合实训过程。同时,各专业的教师通过互相交流、学习和参训,互通有无,逐渐培养出具有多专业背景的复合式创业指导教师。

2.1.2 教务部门统一组织参训学生。

创业能力培养综合实训需要在仿真商业社会环境中进行,这就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扮演环境中不同的岗位角色,因此需要打破现有的以系部为单位组织教学活动的方式,由教务部门集中安排时间和地点,统一组织各专业的学生同时参加实训。

2.1.3 科学整合及改造现有实训资源。

为提高仿真综合实训过程的竞争性,模拟创业竞争过程,仿真综合实训平台设置了10余家模拟企业和外围服务机构,近200个工作岗位。如此大规模的实训教学任务成本较高,无法由单个教学单位独立承担。为此,需要统筹安排、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的分布在各个部门实训场地、实训用品及计算机软硬件等相关的实训资源,进行整合升级,以较低的成本打造出适合学院实际需求的创业能力培养实训环境,并在全院实现最大范围的资源共享。

2.2 跨专业的实训内容

仿真综合实训在实训内容上将各专业的单项实训进行有机整合,实现了跨专业的综合实训。

2.2.1 实训项目的综合跨专业性。

传统的实训项目主要是分布在各专业课程中的单项实训或专业内综合实训,比如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训项目一般是虚拟某个公司的财务背景,让学生根据该公司某个期间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和会计报表。

这些实训项目虽然能提升财务岗位的专项职业技能,但都是作业题形式,即学生看到的原始凭证都是设定好的,只能训练学生根据原始凭证进行账务处理的技能,并不能训练学生的管理决策能力,更不能有效的获取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而跨专业的综合实训是将多个专业的学生混编在一起,在虚拟商业社会环境中扮演不同角色,进行角色轮换反复演练,整个实训内容不仅涉及制造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还需要与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以及商业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类服务机构进行协同业务处理,并且还将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整个供应链上相关的业务活动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仿真环境当中思考和感受创业过程。

这样一来,即便是财务管理专业的同学也能参与企业从创立到经营决策的全过程,从而为日后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做好充分的技能准备,使其不断累积创业能力,提升创业素质。

2.2.2 实训项目的竞争趣味性。

为了提高学生参加实训的积极性,创业能力培养平台中设置了多个存在竞争关系的制造企业,并在实训案例和数据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竞争矛盾和利益冲突点,尽可能仿真了现实的商战过程。

例如,核心制造企业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后都可取得等额的经营资本。代表制造企业各部门的学生小组在接下来的实训过程中,需要根据瞬息万变竞争环境,科学决策,合理利用原始资本,获得尽可能多的所有者权益,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体会到竞争的残酷性与合作的互补性,感受商业博弈的趣味性与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例如:如何把握期初市场的需求量,如何获得适合本企业的订单,应向银行贷款多少、投入什么类型的厂房和生产线,在供应链条中如何与上下游企业展开合作实现共赢,如何评估自身的生产能力、资金周转能力、降低风险等。由于竞争的广泛存在,每个虚拟企业都希望自己在竞争中取胜,对于经营着虚拟企业的学生来说,将最大化的激发其个人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为了商战的胜利,往往主动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积极参与讨论与合作,其创造性也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2.2.3 实训项目的团队合作性。

创业和企业经营管理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个优秀的团队紧密协作才能成功。团队是整体效用大于部分之和的有机整体,团队中的管理者应该能够把每个成员团结在团队目标周围,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潜力,平衡团队内部的矛盾,这对于创业成功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创业能力培养平台尽可能真实的模拟出虚拟商业社会环境中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主要组织结构,设置了组成这些机构的主要工作岗位和典型业务流程。

例如,作为平台核心的制造企业中,设置有行政、市场、财务、生产、人事、采购等部门,以及CEO、财务主管、市场总监、生产总监、人事主管和相应的助理岗位,学生轮换着在不同部门的不同岗位上任职,各部门与各职位之间既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又存在微妙的竞争关系,企业的CEO需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达成企业的战略目标,各部门的主管同样需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团结部门员工与其他部门合作等。以接单安排生产为例,需要训练作为企业CEO的学生召集各部门负责人进行集体决策的能力。市场部门要根据市场供需情况,提出使利润最大化的接单方案;生产部门要根据企业目前的产能,制定出可选的多种生产方案以及是否新建生产线、生产线类型的建议;采购部要根据生产方案制定原材料的采购计划;财务部要对整个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所涉及的资金的情况做出分析等。这需要训练不同角色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业务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协调与合作的能力。

不仅企业内部各部门与人员之间需要相互协作,现代企业作为整个供应链的一环,不可避免的要与上下游企业展开广泛的合作。例如,制造企业与贸易企业、货代企业、物流企业之间的供应链关系,其与工商局、税务局、会计师事务所、商业银行、招投标中心之间的服务关系。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创业者和企业管理者动态的维护企业生存环境中的诸多合作关系。因此,在创业能力培养平台中,实训项目的设计处处体现了团队的合作性。

2.3 综合的教学管理模式

2.3.1 教学管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由于创业能力培养平台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商业社会环境,学生在实训中都是虚拟公司或虚拟服务机构中的一员,都有明确的工作岗位和需要完成的业务活动,所以每一位参与实训的学生都把自己定位为一名职场人士,都为自己所在的公司(机构)业绩加班加点地工作着。在具体管理过程中,每家公司(机构)的总经理负责对本单位的员工进行考核,并伴有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奖惩机制。所以,学生参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虽然可以有百余名学生同时在实训室里参加实训,但实训秩序却可以井然有序。

2.3.2 教学管理注重过程,教学效果考核注重结果。

还以核心制造企业为例,评估学生的实训效果,一方面需要参考该企业的经营记录,如:是否按规定进行了工商注册,是否依法进行了纳税申报和缴纳,是否按时完成了财务报表与审计工作等;另一方面考核该企业的经营业绩,如:根据该企业的战略目标评估关键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计算该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和排名情况等。通过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让参训学生认识到在企

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把握好的关键要素才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4 学生创业能力提升

教学团队、内容和管理三个方面的创新培养模式共同促进了学生创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对于创业所需的知识、技能有了一定的了解,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这些理论知识是孤立的、零散的,很难在短期内形成有价值的创业能力。采用仿真综合实训的方式可以将多个专业的学生组织起来,沉浸在一个仿真的商业社会环境当中,将理论知识有机的串联起来并应用于实践,体验创业的具体过程,是学生日后自主创业的演习,必将大幅提升学生的创业综合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4.1使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认识从感性层次提升到理性层次。

在鼓励创业的大背景下,学生对于“自主创业”并不陌生,但大多停留在媒体宣传、课堂教学的感性认识层面,很少有学生具备低成本、低风险创业实践的机会。仿真综合实训将使得所有学生都可以体验创业过程,将对于自主创业的认识提升到理性层面,提高日后真实创业的成功率。

2.4.2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业技能。

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其知识构成和具备的专业技能是不同的,但创业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仿真综合实训将使得学生在虚拟企业创立和运营的过程当中,通过角色互换,主动的获取市场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训练企业创建、纳税申报、财务会计、产品宣传、企业融资等各方面的技能,其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的效果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2.4.3 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

创业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创业仅仅依靠墨守成规的知识、按部就班技能是无法成功的,创业的成功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创业素质。学生在参与仿真综合实训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产生创业嗅觉,提高发现创业机会的敏感度,形成自己的创业理念,对于创业活动形成整体认识,并不自觉的以创业思维观察社会,带着创业渴望、创业理想甚至创业计划进入社会。因此,仿真综合实训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会有较大的帮助,为学生日后创业的成功提供不竭的原动力。

3 仿真综合实训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创业能力培养的仿真综合实训涉及学院多个部门、多个专业的教师、学生和实训教学硬件,在教学组织上与传统教学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学院高层领导支持,统一协调各教学资源,以确保实训的顺利进行。

3.1 实训时间安排

由于各专业都有各自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开设计划,且创业能力培养综合实训需要集中时间和人力统一进行。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排课计划,增设小学期专门进行创业能力培养综合实训,并将创业能力培养仿真综合实训纳入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3.2 教师团队建设

创业能力培养仿真综合实训涉及企业创立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团队联合进行实训指导。同时,实训教师还要不断学习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有全面的了解,逐渐成长为具备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创业人才和创业指导教师。

4 仿真综合实训效果分析

在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仿真综合实训的过程中,对参训的200余名学生进行调查,收集到反映实训效果的关键指标,对比分析实训前后的指标数据如下图(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主动参与实训的积极性较高,这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学生通过实训过程感受到了企业创立、企业经营管理相关活动的全过程,大大提升了学生自主创业的自信心,创业渴望也有大幅提高。学生对于自身掌握的创业技能的认知程度也有较大的改善。

通过对参训学生的调查还发现已有3名学生借助电子商务形式开展了创业活动,在线销售家乡土特产品。另外,还有5个学生团队正在编制商业计划书,准备筹建小微企业,向社会提供餐饮、3D打印和家教辅导等方面的服务。可见,仿真综合实训能够提高学生创业积极性和自信心,在提升学生创业综合能力,培养创业素质方面有较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