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范文

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创新精神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创新精神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81-01

创新是人类突破原有思想的局限,探索和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的能力。随着创新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育要贯彻创新精神,以推动素质教学的全面发展。因此,英语教育要摒弃传统“满堂灌”的思想,勇于开拓,敢于创新,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灵活地以英语语言作为教学媒体,把新思想、新方法融汇于英语课程改革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和主体性,不断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在英语教学中发扬创新精神,是时展的要求

语言的发展变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英语的词汇日益增多,语法结构也在变化发展,它已经成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语由于其广泛的应用基础,它早已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时代的发展又使英语从一种工具变成了一种思想。英语语言优秀作品都凝聚着人类不断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英语作为全世界通用的语言,用途十分广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扩展,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对外经济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大批能够灵活运用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专业人才。在英语教学中发扬创新精神,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能够娴熟地使用英语的高水平的实用型、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对外政治文化科技交往的必然要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发扬创新精神,是时展的要求,它为我国在国际化竞争的浪潮中保持有利地位提供了重要保证。

二、在英语教学中发扬创新精神,是优化教学质量的突破口

英语的发展演变过程和人们学习它、掌握它、运用它的过程无不体现出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学生刚接触英语时会感到好奇,学习热情也比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应试压力的增大,一些学生会逐渐的把英语学习当成负担,失去了对英语的兴趣。当前,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但是英语教师的数量却没有增加。另外,由于考试的压力,中学英语教师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应试教育上,从事教学研究的时间非常少。这些因素导致了英语教学模式停滞不前,教学质量水平普遍不高。我们要保证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稳步前进,就必须在改革英语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发扬创新精神,寻求创新试点,实现创新教育。

三、在英语教学中发扬创新精神,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教师自身具备创新精神是在英语教学在发扬创新精神的重要因素。教师应首先要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其次,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发现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英语教师在备课时会精心设计教学环境,但在实际上课过程中会发现预设的教学情节与实际教学状况是有出入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扬创新精神,根据教学实际去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需要。下课后,教师通过反思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反思把成功的经验固定下来,作为今后教学的参考。这个过程就是创新,经过长期的锻炼,教师会在创新过程中得到成长。

四、在英语教学中发扬创新精神,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要途径

1.通过质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交流活动是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最佳途径。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想象、敢于创造的创新精神。在英语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灵活的问题,让学生在此范围内去探求不同的答案,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相关的问题,使学生沿着教师引导的逻辑思路步步深入,可使学生按教师的指导自己去发现、探索,并得出结论。

例如,在初中七年级Unit 4 Where’s Amy?这一课的教学中,在开始上课前,教师可以通过“Do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Amy?”这个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这个提问会比“What do you think of Amy?”的效果好,因为后者太过笼统。在学生略读课文之后,教师利用挂图继续询问学生:“Where are they?”和 “What are they doing?”通过这些具体性的问题将学生带入场所、位置介系词适当的使用情形。

2.指导学生学会自学

自学是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努力缩小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成功地学习提供服务,使英语教学具有趣味性、思考性、应用性和开放性。

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英语教学效果的最终实现,还是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强调学生“have a try”,让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尝试,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鼓励学生要敢于“try”。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How to Be a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Reading Provides Necessary Survival Skills》、《The Time Message》、《Controlling Your Concentration》等图书,指导学生如何依靠自己自学、怎样运用前后语境猜测生词含义、怎样合理制订学习计划和安排时间、怎样调整情绪和集中精力等等。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落实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推陈出新,才能取得明显成效的。通过英语教学创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第2篇

现今世界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传统教育的培养模式是把学生培养成学科知识的“专家”,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爆炸和信息激增,使得学校教育日益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这就对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是对我们的文化底蕴的一个提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创新精神,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一、设计创新型课堂,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假如一个教师只是按照一套现成的教学设计去教学,就与以前的机械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这对实践新课程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没有好处的。一堂好课要创建凸显个人特色的鲜活教学设计。

语文教材是一种精神产品,也是一门语言艺术。初中语文教学可从剖析、咀嚼,品味文字符号入手,即使是一个字的巧妙识记,一个词的灵活运用,一个句子的感知理解,一个片断的精彩,一个有关资料的收集,也都给予肯定,鼓励创新,其目的是引爆创新思维火花,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在情趣盎然,各显其才的氛围中,突破整体感知的第一关,为进一步探索作品的内涵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他们的思维,使他们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教师要通过诱发思维、引导讨论等做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于表现,让学生主动参与,议论纷纷。

例如:在教学《故乡》这一课,我先介绍作品背景:作品写于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节和重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它深入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后的十年间中国农村的社会风貌。接着,在讲授《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时,我采用了说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边读边圈边思考,然后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这些词写出了故乡的荒凉与冷落,而“横着”更是写出了故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那个时候的社会影响下显得更不堪一击;有的学生说是荒凉的景物透着悲凉的情绪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有的学生说,“黄昏”天色,“深黛”色的青山,“模糊的风景”,也都与作者“模糊”了的“影像”,“惘然”、“悲凉”的心境和谐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波澜;还有的学生说是荒凉的景物渲染了作者情绪中无以复加的悲伤等等。学生在自由的讨论中积极发言,思考我提出的问题,在听取同学观点的同时也表达自己的观念。学生们的思维中都有闪光点可取,他们的这些感受谈得各具内涵。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由此产生了对这篇课文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最后我总结,《故乡》中的景物描写,无论是记忆中的景物还是现实中的景物,都渲染了一定的气氛,起到了衬托人物心情,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二、采用创新手段,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人的创造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除个人努力外,还有赖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发散思维是指对某个问题从多种角度着眼,寻求多种可能性,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集中思维是指运用逻辑知识和规律去评价,从多种可能性中选择最优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多维思维,要求思考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入手,它具有不受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束缚的特点。

教师可先通过多种形式的点拨,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使教材中的人物,事件生动活泼,景物逼真如画。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巩固、完善,转变各种传统观念,切实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铺平道路。教师可以利用课本资源,通过挖掘材料的多项功能,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改写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让学生根据人物来重新安排情节,设计不同的和结局,从而达到发散学生思维的目的。课外积累是改写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除此之外,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有感而发的写随笔,都是帮助我们改写课文、进行创作的有效途径。

如《木兰诗》这一课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改写:假设在参军之时木兰就被战友们认出是一个女人,她还会坚持她的理想吗?皇帝将会如何处置她?社会将会如何看待她?她和她的家人又会面临怎样的命运?面对这样的改写,学生的思维应是异常活跃的,笔下所涌现的是一个个不同的,令人在深思中发笑的结局。

三、贯彻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怀疑,创新就是“越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批判的精神是未来时代的迫切需要。学会学习是时代的发展对我们的要求,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又源于批判。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批判的思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向权威挑战,要充分肯定学生答错背后所反映出的独立思考和不人云亦云的勇气,培养其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因为敢于向权威挑战是创新型人才的可贵品质。

批判性思维是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弄清情况和进行独立分析的过程。独立思考是初中语文的学习方法中最重要的。根据提示、文章、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能否回答。那些基础知识扎实、自学习惯好、自学能力强、有钻研精神的同学,在“思考”方面要适当地自我要求高一些。就是对文章的见解、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提出疑问,这是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的第一步,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掌握这个初中语文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例如,我在布置课外阅读作业时,可以先给学生留下以下问题: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有许多将对将的单独拼杀,同学们就应该想一想这可能吗?如果不可能,作者又为什么这么写?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带着问题去思考,在思考中发现这些古典小说的作者由于受到封建思想影响而产生的局限性,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形成的过程。

总之,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在不断变化,初中语文的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开发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创新精神,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并且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90-01

现今世界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传统教育的培养模式是把学生培养成学科知识的“专家”,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爆炸和信息激增,使得学校教育日益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这就对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是对我们的文化底蕴的一个提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创新精神,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一、设计创新型课堂,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假如一个教师只是按照一套现成的教学设计去教学,就与以前的机械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这对实践新课程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没有好处的。一堂好课要创建凸显个人特色的鲜活教学设计。

语文教材是一种精神产品,也是一门语言艺术。初中语文教学可从剖析、咀嚼,品味文字符号入手,即使是一个字的巧妙识记,一个词的灵活运用,一个句子的感知理解,一个片断的精彩,一个有关资料的收集,也都给予肯定,鼓励创新,其目的是引爆创新思维火花,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在情趣盎然,各显其才的氛围中,突破整体感知的第一关,为进一步探索作品的内涵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他们的思维,使他们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教师要通过诱发思维、引导讨论等做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于表现,让学生主动参与,议论纷纷。

例如:在教学《故乡》这一课,我先介绍作品背景:作品写于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节和重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它深入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后的十年间中国农村的社会风貌。接着,在讲授《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时,我采用了说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边读边圈边思考,然后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这些词写出了故乡的荒凉与冷落,而“横着”更是写出了故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那个时候的社会影响下显得更不堪一击;有的学生说是荒凉的景物透着悲凉的情绪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有的学生说,“黄昏”天色,“深黛”色的青山,“模糊的风景”,也都与作者“模糊”了的“影像”,“惘然”、“悲凉”的心境和谐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波澜;还有的学生说是荒凉的景物渲染了作者情绪中无以复加的悲伤等等。学生在自由的讨论中积极发言,思考我提出的问题,在听取同学观点的同时也表达自己的观念。学生们的思维中都有闪光点可取,他们的这些感受谈得各具内涵。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由此产生了对这篇课文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最后我总结,《故乡》中的景物描写,无论是记忆中的景物还是现实中的景物,都渲染了一定的气氛,起到了衬托人物心情,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二、采用创新手段,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人的创造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除个人努力外,还有赖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发散思维是指对某个问题从多种角度着眼,寻求多种可能性,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集中思维是指运用逻辑知识和规律去评价,从多种可能性中选择最优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多维思维,要求思考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入手,它具有不受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束缚的特点。

教师可先通过多种形式的点拨,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使教材中的人物,事件生动活泼,景物逼真如画。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巩固、完善,转变各种传统观念,切实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铺平道路。教师可以利用课本资源,通过挖掘材料的多项功能,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改写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让学生根据人物来重新安排情节,设计不同的和结局,从而达到发散学生思维的目的。课外积累是改写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除此之外,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有感而发的写随笔,都是帮助我们改写课文、进行创作的有效途径。

如《木兰诗》这一课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改写:假设在参军之时木兰就被战友们认出是一个女人,她还会坚持她的理想吗?皇帝将会如何处置她?社会将会如何看待她?她和她的家人又会面临怎样的命运?面对这样的改写,学生的思维应是异常活跃的,笔下所涌现的是一个个不同的,令人在深思中发笑的结局。

三、贯彻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怀疑,创新就是“越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批判的精神是未来时代的迫切需要。学会学习是时代的发展对我们的要求,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又源于批判。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批判的思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向权威挑战,要充分肯定学生答错背后所反映出的独立思考和不人云亦云的勇气,培养其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因为敢于向权威挑战是创新型人才的可贵品质。

批判性思维是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弄清情况和进行独立分析的过程。独立思考是初中语文的学习方法中最重要的。根据提示、文章、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能否回答。那些基础知识扎实、自学习惯好、自学能力强、有钻研精神的同学,在“思考”方面要适当地自我要求高一些。就是对文章的见解、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提出疑问,这是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的第一步,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掌握这个初中语文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例如,我在布置课外阅读作业时,可以先给学生留下以下问题: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有许多将对将的单独拼杀,同学们就应该想一想这可能吗?如果不可能,作者又为什么这么写?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带着问题去思考,在思考中发现这些古典小说的作者由于受到封建思想影响而产生的局限性,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形成的过程。

第3篇

关键词:新经济;企业审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虽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的影响下,我国企业在审计工作方面已经有所调整,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本质上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审计理念的桎梏,那么,面对各种新形势和新问题,当前的企业审计工作就会略显不足。对于企业审计工作进行创新已经势在必行。

一、企业审计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一些企业单位并没有将审计工作独立,而是设置在财务部门当中,这就造成审计工作无法独立地展开,很难达到良好的工作效果。审计工作如果受到传统模式的制约,就会缺乏客观性,从而造成内部审计无法实现治理功能。

(二)没有建立规范化审计体系。企业将规范化的审计体系建立起来,就要质量控制规范和技术规范建立起来,将内部审计的各种规章制度,诸如专项审计制度、考核办法等等都明确规定,以确保审计组织机构正常运转。目前来看,企业的各项审计制度并没有建立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并形成规范化体系。

(三)对于审计工作的认识不够清晰。企业领导更为注重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对于审计则持可有可无的态度,这就是对于审计工作不够清晰的表现。审计工作的主要职能不仅仅是对于财务工作的监督,而是对于企业的各项互动都要进行有效控制,以确保企业的获得良好的经济增长态势。另外,审计工作具有监督权力,这就会令一些审计人员缺乏服务有意识,当然对于其工作也就很难获得企业其他部门的配合。

二、新经济时代的审计工作

进入新经济时代,审计工作已经由人工操作转移到网络平台上来。各种审计信息通过网络系统进行储存和传输,以计算机网络的信息网、运输网作为载体,审计工作参与到信息的传送和会计处理当中,通过金融网对于资金流和实物流进行审计。在新经济条件下,审计方式的创新,审计内容也相应地实现了创新。

(一)企业审计方式的创新。新经济时代以信息网络作为主要的传输载体,使审计工作在网络的支持下展开。那么,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一种必然。

1.审计证据的收集方式。企业审计证据的收集工作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在网络空间中进行交流咨询,通过电子邮件进行函询,将收集证据的工作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不但具有时效性,而且信息更为准确可靠。

2.审计信息的处理方式。网络信息系统的优势在于,其可以优化审计程序,并利用网络技术对于所收集到的审计信息进行校对、检查,并实现内部审计控制的功能。企业审计工作的重要职责,是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对于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数字化处理,将现代的通信技术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相结合,通过财务状况审查来实现。

3.审计信息的传输功能。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在新经济条件下,审计信息的传递和存储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并实现动态化管理,对于信息的处理具有高度的实效性。

(二)企业审计内容的创新。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风险也逐渐加大。各种不定因素在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滋生,提高了企业经营风险性,这就促使审计工作发生了变化。传统概念上的审计职责是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上的,以审计制度为导向对于企业审计工作逐步展开。在新经济环境条件下,就需要顺应时代的需要,将审计工作重点转向风险基础审计。此外,还要对审计的重点根据企业的内部风险因素和外部风险因素进行定位,在充满风险因素的审计环境当中,并做好各项审计的综合评估工作,将审计各项工作的系统方法确定下来。

三、我国企业的审计创新工作

(一)转移企业内部审计重心。在新经济时代,以知识资本投入为主,这就决定了审计重心已经从有形资产转向了无形资产。随着国家对于审计职能的定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已经逐渐转向了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重心,国家审计和民间审计承担对于企业的监督管理职责。企业的审计部门要定期地将企业的审计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给有关审计部门接受监督。

(二)审计技术的更新。企业的内部审计越来越多地应用计算机数字处理系统来完成,并做好内部审计的控制评价工作。企业在财务审计上,已经将计算机技术充分地利用起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审计工作也已经由会计电子化向网络数字化推进,甚至于一些企业已经尝试使用云计算方式来处理审计证据,不但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而且还降低了成本。

(三)企业的审计责任多重化。企业的审计是实现企业自我约束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对于企业内部财务状况进行审计的同时,其审计结果直接影响到企业投资决策和经营决策。那么,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就首先要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综合能力。在审计人员的选拔上,要充分考虑到知识结构,更为注重审计人员对于事物的判断能力,因此要选拔复合型人才。

中国企业的内部审计的重点工作是要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参考,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那么,在审计的控制监督职能上,就应该以经济监督为主,逐渐向综合管理监督转向。审计工作需要形式监督权力,企业内部审计可以针对需要采用参与式的审计,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制定科学的方法解决各种问题。

综上所述,人类的文明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数字化网络普及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当中,使网络经济形成,并成为带动市场发展的主要载体。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审计的各项工作就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创新,以促进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伟.网络经济下的现代企业审计创新[J].经济论坛,2006(06).

[2]朱瑜.浅析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审计创新[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5(02).

[3]白建军,叶钢,咸新林.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内部管理审计初探[J].当代经济,2012(09).

第4篇

一、培养创新精神必须从幼儿抓起

1.幼儿期是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

有个心理学家在纸上画了一个圆圈,跑去问大学生:“这是什么?”大学生答:“这是到某点距离处处相等的封闭曲线。”又跑去问小学生:“这是什么?”小学生的回答有“句号”“字母O”“零”三种答案。他又跑去问幼儿园小朋友,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是太阳”,有的说“是月亮”……说什么的都有。为什么文化程度越高、年龄越大,想象力却没有年纪小又没文化的幼儿丰富呢?从上面的答案可以看出,幼儿园的孩子天真可爱,思维也丰富多彩。

2.幼儿期是好奇心最为强烈的时期

对一个创造者来说,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可以激发他去敲开创造的大门。强烈的好奇心可以诱导他主动、频繁地接触新奇事物,孜孜不倦地观察、探索,使认识深化,从而找到事物内部规律,取得创造成果。怎样使好奇心上升为求知欲呢?我们要抓住幼儿好奇心最强的特点,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幼儿园科技教育活动是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沃土

1.“幼儿科技活动”的涉及面非常广

2.每一种科技成果都是人们创造出来的

幼儿在认识这些科技成果时,创新精神(创造意识)会自然受到熏陶。

3.“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的探索性强,容易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三、游戏与探索活动是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直接感知。因此,在幼儿园进行科学教育时,要避免小学化、成人化,不能以上课为主,而要以丰富多彩的游戏为主;不需要幼儿去掌握那些抽象、枯燥、难懂的概念,只要幼儿去发现、去积累生动具体的科学经验,体验成功的欢乐,在探索活动中学科学,这才是培养科学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

四、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要做到与孩子共同动手

孩子遇到困难时,是最容易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时候,如果教师立即给他答案,或者事先演示,幼儿跟着做很容易就获得了结果,就会使幼儿失去一次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反过来,若让幼儿操作在先,教师操作验证在后,不但给了幼儿探索创新的机会,幼儿还会认为这个规律是自己发现的,那份惊喜、那份自豪是可想而知的,这样就真正起到了培养孩子科技创新精神的作用。

除此之外,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还要做到与孩子共同观察、共同总结;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要做到有问必答;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重在有效的鼓励、激励孩子。

第5篇

关键词:生命科学;大学生;实验教学;创新精神

生命科学的实验性很强,列文虎克的自制显微镜到巴斯德的巴氏消毒法,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孟德尔的遗传学定律到摩尔根的基因论,使遗传学得到突破性发展;沃森、克里克确立的DNA双螺旋结构到重组DNA技术问世,进而人类基因组的揭晓,使生命科学进入分子研究阶段。这些伟大创举,都离不开科学工作者大量的实验和对传统思维方式的突破。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值得探讨。

一、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实验教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最基本的目的是验证理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将来的科学研究、独立工作奠定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实验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但是,不少高校仍存在着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现象,多侧重于验证理论和培训基本实验技能;虽然与生命科学有关的院系都开有一定比例的实验课程,但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仍没有突破性进展。

二、实验课程安排改革――多开设综合性实验课程

实验课程的安排,大多是由教师挑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实验让学生去做,这样确实在训练学生实验技能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却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目前,大学的实验教学内容基本上分为两部分:一是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基础实验技能训练,让学生学习生命科学基本实验操作和常用仪器的用法,如染色技术、无菌操作、分光光度计、显微镜等的使用。二是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或四年级上学期进行一些综合性实验,但综合性实验课的学时有限,并且大多数高校各专业的综合性实验是指定的,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若能多开一些综合性实验课程,并适当延长学时,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这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其创新精神的培养更为有利。所以,对实验课的安排需要改革,应减少以模拟、验证性为主的实验内容,增加能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的综合性实验比例,并且在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方式改变――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大学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踏入大学的实验室,面对各种仪器、设备以及各种各样的生物实验材料时会有强烈的好奇心。然而,当学生长期严格按照教师和实验指导教材规定的内容去做,就会把实验视为一种任务去完成,从而失去好奇心。教师教学生被动地接受的实验教学模式一直是实验教学方式的主导。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学方式单一,多以灌输、模拟、验证为主。一般由教师讲实验原理、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学生“照方抓药”式地进行实验步骤的操作,实验教学体现不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若有宽松自由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大胆想象,由教师将学生引入“问题”,激发、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且学生参与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这样学生做实验的目的性就会增强。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启发、引导学生把他们潜意识中的能力调动起来,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实验中来。“启发式”比“命令式”“灌输式”更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能提高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考核方式改革――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评价

传统的实验课考核方式不外乎由预习报告、实验报告、期末考试组成。平时成绩70%加期末考试30%得出最后成绩,通常实验课也只占2个学分。这样的考核方式容易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偷懒,甚至出现实验报告相互抄袭的现象。其实,考试不只是为了考试,是为了通过考试来推动教育、促进学习,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要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考核的重视度。平时考核应以引导、鼓励为主,让学生开阔思路、善于思考、勤于创新,对学生的创新性火花应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实验课的考核,主要是通过考核督促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通过考核发现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使学生对生命科学必要的实验操作加以巩固。在实验过程中,对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应给予肯定,以激发他们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五、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1.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开阔视野。教师的科研课题往往是多学科的交叉运用,覆盖知识面广,而且实验方法与研究内容具有前瞻性。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将教师的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学生的实验内容,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不仅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

2.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让他们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获得创新能力。由教师指导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得到科学实验技能的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提高其利用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学生以兴趣为驱动力,主动提出申请的。整个实验过程完全让学生掌控,必要时由教师进行指导,但教师在指导时也应以启发式进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通过选题、检索文献、设计方案、动手操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处理数据等过程,充分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六、开放实验室,提高资源利用率

1.实验室时间、空间和内容开放。配备完善的实验室,对时间、场地进行开放式管理,是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生命科学实验的保证,是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前提。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有开放的实验室。开放式运行的实验室应包括“时间”“空间”与“内容”等方面的开放,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且有利于使现有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能适当缓解实验教学费用投入不足的问题。可以让部分优秀本科生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的科研经费,利用开放实验室的条件,参与或完成教师现有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也可以结合实验室条件,自拟科研课题,并由学生自己完成。利用实验室时间、空间和内容的开放,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2.生命科学实验教学性质的需要。生命科学实验的过程不能像八小时工作制那样固定。有的实验时间比较长,不能中途停下;有时实验中出了问题,发现后需要修正,但不能像小学生写作业那样在错的地方改一下,如果没有事先准备的备份,就需要重新进行实验操作;有的学生有自己的实验创意,需要时间、空间去实施。而这些都需要开放的实验室,以保证在时间、空间上的开放,使生命科学实验健康顺利进行。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可以自由发挥创造潜能的天地,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需要。生命科学实验教学是贯穿于大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在开放实验室里,学生有机会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准备实验材料,自己做实验记录,并且不断根据实验结果修改和调整实验方案;学生有机会学到更多的实验技能,能够掌握科学的、系统的研究方法,形成严谨的思维活动,发挥各自的特长,有利于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总之,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基于先辈们反复实验的结果。实验教学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地位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因实验而得出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生命科学还要向前发展,需要后辈学子的努力。因而实验教学不容轻视,尤其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更应重视。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更容易形成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贵友,张荣庆.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8.

第6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育 创新型外语人才

引言

大学语文教育对于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来说,主要从两个方面起作用:一方面大学语文教育作为所有专业学生的母语训练课程,其对包括外语专业在内的所有专业学生都存在基础性的培养作用,主要包括母语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而作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这两方面素质的提高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育和外语教育两者同样作为语言教育存在的共性,大学语文教育能够对外语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也能起到相应的作用。[1]

一、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具体作用

大学语文教育因为其对母语能力的训练以及人文素养的基础培养作用,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对创新精神的培养作用

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前提是使外语专业的学生具有相应的创新精神。缺乏创新精神而奢谈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无异于缘木求鱼。但是,无数的事实不停地告诉人们,作为前人没有或者很少涉足的创新事业,因为缺乏足够的经验可资借鉴,其面临的风险可想而知。因此,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第一步,是要培养外语专业学生敢于而且能够想前人之所未想,做前人之所未做的创新精神。从本质上来讲,外语专业人才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属于高校教育中的人文素质培养的范畴,而人文素质的培养正好是大学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大学语文教学依托于精选的古今中外各个时期的文学家所创作的经典作品,这些文学家往往也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通过娴熟的语言技巧将相应的思想传递给人们,而这些思想之所以能在长时间内得到广泛的流传,往往都是前所未有的创新表达。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实际上也是对外语专业学生进行某种意义上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对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的培养作用

要进行某种程度的创新,不仅需要相应的创新精神,想前人之所未想,做前人之所未做,更需要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将这些创新的想法和做法坚持下去。正是因为创新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缺乏前人经验的借鉴,因此必然意味着其存在很大的不成熟或者失败的风险。这些风险不仅意味着在创新的途中可能前功尽弃,更意味着有很大可能产生根本不会有任何回报的投入。在高昂的成本以及失败的风险的双重压力下,要想将创新进行到底,就必须具有相应的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同样属于大学语文教学擅长培养的人文精神的范畴,在大学语文的文学素材中关于坚忍不拔直至成才的作品不胜枚举,其中最典型的是著名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报任安书》,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为了解释自己之所以能在遭受非人的腐刑之后还能坚持完成《史记》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创新,是依靠了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还在文中罗列了众多依靠坚忍不拔的毅力完成自己事业的伟大人物。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自然能使外语专业的学生逐渐养成创新性人才必备的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三)对外语表达能力的促进作用

大学语文教学虽然较中小学语文教学更加偏重于上述的各种人文精神的培养,但对语言运用能力和技巧的训练仍然是其的基本任务。大学语文所训练的对象汉语与其他外语同样属于人类用来交流的语言工具,因此两者之间毫无疑问存在共性。正是因为这种共性的广泛存在,尽管很多人认为大学语文训练的母语思维会对外语的学习造成相应的干扰,但是其同样对外语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般来说,不同的语言在表达的技巧上有着很大的相通之处,这也是由某种语言形成的伟大文学作品往往能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人们通过不同的语言进行学习和欣赏的主要原因。而大学语文教学对外语专业的学生在母语运用技巧方面的训练,某种程度上也能促进外语专业学生外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

(四)有助于培养在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能力

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其所学习的外语知识几乎不可能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的某种比较纯粹的外语环境中使用,其最大的作用是作为汉语环境和某种外语环境之间进行沟通的工具。而创新型的外语人才的培养也必然会侧重于对其在汉语环境和外语环境之间进行沟通的能力的培养。而要想在汉语和外语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语言中自由转换,对汉语的精通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因此,针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和技巧进行训练的大学语文教育,对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在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能力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大学语文教育促进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大学语文教育虽然对创新型外语人才有着上述的培养作用,但这些作用的实现还需通过高校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加大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投入

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必须通过具体的大学语文课程加以实现。要想使大学语文教育的这一促进作用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加大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投入。这些投入具体包括将大学语文规定为外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适当增加大学语文课程的课时以及相应的学分,适当扩大大学语文师资队伍的规模并提高大学语文师资队伍的素质,以及增加相应的大学语文教学设施的投入等。[2]加大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投入,使外语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扎实提高其作为创新型外语人才必备的创新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等人文素质,以及外语表达能力和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能力等语言方面的专业能力,为大学语文教育促进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对外语专业学生加大大学语文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

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大学语文教育方面比较欠缺,没有意识到大学语文教育对于其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重要意义,是影响其不能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根本原因之一。很多外语专业的学生认为其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最重要的是学好本专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创新就可以了,因此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最关键的还是对自己的外语专业知识的学习再加上敢想敢干。但正如之前所述,大学语文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外语专业学生在外语专业上的语言能力,而且能够鼓励并使其坚持创新所必需的敢想敢干的精神。因此,大学语文教育与其所认为的学好外语专业知识以及敢想敢干的精神的养成不仅没有任何矛盾,反而有着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对外语专业学生加大大学语文教育对其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重要性的教育,只有外语专业学生对大学语文教育真正重视,大学语文教育的促进作用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三)选取能促进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

大学语文教育发挥其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归根结底还必须依托于其所选取的文学作品,而这些文学作品一般来说作为大学语文的教材内容而存在于大学语文课本之中。因此,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作用,还必须注意选取能在这方面起到相应作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比如应当尽量选取如上述司马迁所写的《报任安书》这类既能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技巧,又能培养其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的作品,而尽量少选取那些虽然在语言技巧上有较高成就,但在创新精神培养方面作用不大甚至有负面作用的文学作品,如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其“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美则美矣,但是对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实在是乏善可陈,因此应尽量压缩其在大学语文课本中的比例,只需有一两篇代表作即可。[3]

(四)教学过程中重视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容

对以外语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的大学语文课程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重视与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相关的内容。因为大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对语言基本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经常习惯性地将其讲成纯粹的文学鉴赏课。虽然这种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也能通过提高外语专业学生通用的语言技能而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更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其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在以外语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的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授课内容上适当进行倾斜,以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教育的这一促进作用。

结语

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其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创新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其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以及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换能力的培养。要保证这些作用的实现,必须加大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投入,对外语专业学生加大大学语文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选取能促进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重视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容等措施对大学语文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彦辉.外语院校大学语文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06).

[2]高磊.创新教育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21).

第7篇

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研究背景

党和国家十分强调培养创新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十分重视教育创新和实施创新教育的系列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提出:“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并把他们作为当代教育趋势。”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个性化教学和创新精神之间的关系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发挥创造性,促进个性教育的充分和谐发展。

1.个性化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保证

科学研究表明,人脑有着巨大的开发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良好潜能的开发基础。潜能的存在方式需要挖掘,这就要落实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需求、兴趣和爱好,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人格和自尊,尽量挖掘学生个体的潜能和天赋。

2.个性化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有层次的,教师不能只关注学优生,重要的是要通过个性化教学,使学生形成更好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基础素质能够得到更大提高,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奠定坚持基础。

3.个性化教育和发展创新精神的统一性

学生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存在差异,客观上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上不可能达到相同的水平。教师在小学教学中既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发展,同时更不能忽视个体差异,在教学中要遵循面向全体学生和尊重学生个别差异相结合的原则,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发展创新精神的统一。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学生获得最佳发展的需要。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建议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助学生在求知过程中善于发现,喜欢表达。

1.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创新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2.鼓励学生的新奇念头,呵护创新萌芽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的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学习新教材之前就让学生积累疑问,这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动地获得知识。

3.注重学法传授,强调个性化

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说过:“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地变换角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创设思考、讨论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发其散性思维能力,发挥其个性创造力。

4.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8篇

作者:聂晓轩 孙丽 黄宇晨 单位:宜春学院高安校区

人们往往注重科学的功利、科学的实用,以及科学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和享受,却常常忽视科学精神对于人类灵魂的重要性。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就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包括15个方面的特征:执着的探索精神、创新改革精神、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理性精神、求实精神、求真精神、实证精神、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协作精神、民主精神、开放精神、功利精神、竞争精神、实践精神、怀疑精神与批评精神。科学精神的积极因子,可以成为也应该成为教师良好专业性向的重要组成部分。1.求实精神与批判精神求实精神,要求人们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在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要勇于维护真理,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批判精神,要求人们坚持真理,勇于质疑传统、质疑书本、质疑权威,敢于向其挑战。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荀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我们也许已经忘了儒家的三位大师二千多年前就有这样进步的理念,其实,东西方的科学精神是一致,同样是二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今天,世界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其校训就是“与柏拉图为友,与苏格拉底为友,更与真理为友”。求实精神与批判精神应该成为教师自觉的追求。2.竞争精神与协作精神竞争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探索的世界,是一个奥妙无穷的未知的世界,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展开自己独到的研究工作,以早出成果、早日解决科学难题为荣。我们在学习上,也应提倡竞争精神,努力拼搏奋斗,争取好成绩,但不应伤害和忌妒同学,应提倡你追我赶、平等竞争。由于现代科学研究项目规模的扩大,往往必须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人们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这就是现代科学提倡协作精神的原因。我们在学习上,也应提倡协作精神,鼓励小组学习,鼓励大家一起讨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力求达到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3.开放精神与创新精神科学无国界,科学是自由开放的体系,它不承认终极真理。以开放的胸怀了解和包容自己研究领域的一切成果、一切动态,是科学研究取得突破的重要前提之一。我们要有开放精神,了解和包容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有价值的教育理念,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3]早在1999年6月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同志就强调“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4]。我们无法想象没有开放精神与创新精神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富有开放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学生,因此,我们应当把开放精神与创新精神摆在教师专业性向的首位。

钟启泉教授有一个观点,认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而是一种寻求教师的‘人格化’、‘个性化’、‘文化化’的过程。”[5]这个观点和总书记2007年8月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是一致的,总书记强调:“全社会尊重教师,广大教师更应该自尊自励,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以人民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6]他们都突出了人文精神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的应当成为教师专业性向发展的自觉追求。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它打破了上帝至上、君主至上对人类的束缚,珍重芸芸众生的价值,给每一个人平等、自由与尊严。“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7]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树立师生平等的意识,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把关注学生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力求做到“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生命的完整性;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投入;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亲历亲为;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个体差异”[8],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个人价值马克思认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的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9],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强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10]重视自我的价值,重视每一个独特的个体的价值,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对教师而言,“育人”和“育己”同样重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育己”应先于“育人”。教师只有很好地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才可能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教师的发展是教育成功和学生发展的前提;另一方面,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不仅仅是教师的义务,并且是教师不可剥夺的权利。和谐发展和谐发展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理念,其本质是共同发展。和谐发展遵循社会法则的共生原理,其发展途径是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促互补、互利互惠。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个人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促使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中外历史上许多杰出人才,尽管从事的职业不同,但他们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集科学、文学、艺术、哲学于一身,表现出全面的良好素质。究其原因,科学、文学、艺术、哲学的结合使他们想象力更丰富,视野更开阔,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因而获得广泛的成就。”[11]可见,杰出人才往往首先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和谐全面的发展使他们拥有更丰富的想象力、更开阔的视野,这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第9篇

关键词:数学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数学气质;数学活动教学模式

一、数学创新思维教学

数学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成为当前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的研究课题。本文仅就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以及数学教学与整个学校创新教育工作的关系,谈谈自已的看法。

1.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

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2.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3.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

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知识,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1.注重学生数学气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指出:“数学气质是一重复杂的心理形成物”。它通常表现为“力还求周围的现象数学化,总是处处注意现象的数学的侧面,注意空间的数量关系、联结及各种函数的依存关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现象数学化,应是这种所谓数学气质的实质所在。它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如:有这样一道辨析题,三十六口缸,九只船来装,只能装单,不能装双,问如何装。一个有数学气质的人〈当然包括有一定数学经验〉,可立刻领悟到这是把一个偶数表示成奇数之和的数学问题。而对中学生而言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注意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数量关系的这样一个过程,步形式学生的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的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愿望和坚持性。

2.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兴趣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因此,数学教学中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星期天以后的第22000天是星期几?也能引起学生对二项定理的兴趣等。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欲,引起学生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热情。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创新的重要性。经常结合教材,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因为创新而取得重大经济效益的事例。譬如,在讲授《几何》(第一册)第一节的引言部分时,介绍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当初的设计情况,一位杰出的华人为她所作的创新设计,不仅为中国银行节省了过亿元的资金,而且她那美丽的造型、漂亮的装饰更是吸引了不少客人,类似这样的事例,让学生明了创新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热情。其次,我让学生明白人人都能创新,都可以创新。经常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让学生领会到这就是创新。例如一次在讲分组分解法对例题m2+5n-mn-5m分解因式时,我引导学生用两种分组的方法进行分解,一位学生突然提出还可以用十字相乘法分解,我立即请他给大家讲,得到(m-5)(m-n),此结果一出,不但使我感到惊喜,就连全班同学也惊叹不已,这位同学的作法无疑就是种创新。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探索活动中进行创造的基础,一切创造活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也是很有潜力可挖的:讲直线时,要把直线想象成两边无限延伸的;讲射线时,要把射线想象成向一边无限延伸的,要与光速联系起来;讲平面时,要把平面想象成向空间无限延展的;圆内接正多边形边数无限增加,内接正多边形就变成圆。要用想象为学生装上思维的翅膀。创设剌激情境,即剌激源,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1.具有创造性地教和学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

创新的教学离不开教学的创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使这条主渠道顺利畅通,必须改变旧的传统思想观念,变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为素质教育的思想,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摈弃传统的“三中心”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和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如尝试发现型,自学——探究型,引导——探索型等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进行创造性地教和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采用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现代数学教学方法。

2.开展丰富多采的数学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的廷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专题讲座、周末数学晚会、数学知识宣传等。

3.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

第10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创新

引言

创新是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随着社会的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新课程改革是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形态下的,其中创新教学和创新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初中英语是学生学习的转折点,务必要让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学习,提高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促进英语学习的进步,减少英语学习的困难,满足创新型人才社会的需求。

一、英语教学中创新精神的重要意义

1.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学生背严重的约束英语课堂,教师教学乏,学生学习乏。创新精神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很好的优化教学模式,改变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学生背固态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一般教师沿用教材内容,很少会对教材进行扩充或者根据学校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适当地调整。创新精神能够让教师开发教材以外又适合初中学生的英语知识,优化教学结构。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英语学习氛围显得十分枯燥。一堂英语课下来,教师写满了黑板,可是很多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课,也没有认真做笔记。其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死记硬背英语单词和英语课文,也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创新精神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同时可以改善学生英语学习环境,有一个良好的英语环境也能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进步。

二、英语教学的创新策略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是源于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不会具有创新精神的。英语教师在教学课堂上要充分的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愿意动脑,去发现学习的问题,去思考并解决学习的问题。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运用提问式的教学方式,不停地向学生发问,从问题切入到教学内容里。提问的知识可以是英语知识,也可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常识等。总之,提问的问题一定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愿意去动脑思考的。其次,辩论式教学模式,可以将学生分组,通过小组成员抢答得分的形式,给予奖励鼓励,一是调动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也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有很多方式,教师要充分地发挥个人才华,将新颖的英语教学模式运用英语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大脑。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一味的灌输英语知识,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学生很难吸收和消化教师所讲的知识,毕竟英语是初中生重新接受的一种外语文化,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的英语预习和自学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学生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能够提前对教材的知识进行预习,有所了解,教师再讲,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所以,教师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英语课外学习中,不仅仅是学习教材上的知识,还要积极地接触和学习教材课堂之外的英语知识。

3.注重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实践出真知,如果一种知识学习后不及时应用,一是会忘记,二是会让人觉得学了无用的负面情绪。初中英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将英语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意识到英语与自己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这样学生在生活中见到英语单词会去记,甚至思考,这是一种很强的创新学习能力。比如现在学生的生活中有很多的日用品和食品包装都会有英语单词。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单词写出来,让学生回答在哪里见过这些单词或者是哪里会出现。其次,也可以让学生将生活中某一挝坏奈锲酚⒑憾哉招闯隼础S⒂锬壳笆鞘分实用的一门外语,在社会中很多场合都会应用到英语。教师教学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注重英语的实用性,在实践中让学生体味英语知识的魅力,培养创新思维。

三、结束语

英语学习是一项十分枯燥乏味的学习项目,初中学生对陌生的外语知识会产生逆反厌学的情绪,从而放弃英语知识学习,或者是不重视英语学习,严重则会让学生产生自卑浮躁等消极情绪。初中英语教师要审时度势,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适时地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将新颖的教学方法和英语知识应用到教学课堂中,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周方亮.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1):80-81.

[2]龚黔霖.创新意识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探析[J].东方教育,2013(6).

[3]吴信根.创新意识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探析[J].神州旬刊,2015(12).

第11篇

一、鼓励幼儿探究和标新立异,保护幼儿创新精神的萌芽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样重大的发明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的探究问题罢了。由此可见,好奇、好问、爱探究的天性对人的一生是多么重要。

由于幼稚和缺乏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各种创新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异想天开相联系:这使得一部分家长和教师常常产生错觉,并会在言语中、行动上不自觉地压抑甚至扼杀幼儿创造性的萌芽。一次美术课,班上一位小朋友在画完了一个小朋友后,又在旁边加了一团黑色二家长接孩子时,当孩子高兴地将画交给妈妈时,妈妈问: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幼儿回答:小朋友的影子。谁叫你瞎画,你没看见教师就画了一个小朋友吗?表面看来家长是要求幼)1L遵循常规,学习范画,实际上却粗暴扼杀了幼儿的一次创新体验,一个创新精神得以萌动的绝好机会。因此,成人应该站在幼儿的立场上,正确对待和鼓励幼儿标新立异,使幼儿勇于尝试、探索。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把鸡蛋放在屁股下想孵出小鸡,做化学实验乃至起火,因顽皮被学校开除。但母亲能容忍他的顽皮、出轨行为,使他的创造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成为著名科学家。由此可见,幼儿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建立在无意之中,有时甚至有出轨的顽劣之举,但只要我们把握机会,保护好奇,鼓励探索,适度引导,定会有所收获。总之,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特别需要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好奇的天性和心理需求,鼓励幼儿异想天开、标新立异,使幼儿敢于创新、勇于创新。

二、给予幼儿独立的自由活动的机会,发展幼儿的创新精神

一提学习,恐怕许多家长和教师马上想到的就是读书、写字、计算等。但是,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也是一种学习,它是一种更重要、更适宜的学习。近三十年来,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社会学家等围绕游戏和儿童的发展问题,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结果表明,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运用策略解决问题,同时游戏也有益于幼儿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与自信心、坚持性等品质的培养。

游戏为什么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有关呢?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在游戏中自由操作游戏材料的机会、自主安排游戏的角色,使幼儿能够变换多种方式来对待物体。他们可以对同一物体做出不同的动作,对不同物体做出同一动作,反复尝试自己的动作与物体、手段与目的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扩大了他与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范围。自由的活动、自我的实现,这能不说是一种创造。

孩子喜欢嬉水,只要允许玩,他就会用各种容器在水池里舀水,倒来倒去,忙得不亦乐乎。他也会把纸盒子、小石子、塑料泡沫、方糖甚至土放人水中,看它们变得怎么样。我们并不期望孩子会像古希腊的阿基米德一样,能从与水的接触中得到灵感,创造出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来。对孩子来说,让他试一试、做一做、看一看,最终达到一种似懂非懂的理解,这就是孩子这类活动的全部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孩子这种独立、自由的活动中,正逐渐滋长着阿基米德式的创造性智慧和创新精神。

从2岁左右开始,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受内在冲动的激发而开始涂鸦。这种乱涂乱画的线条对成人来讲毫无意义,甚至会使对孩子寄予厚望的家长感到恼火。但是,这都是孩子真正的创造。在一次儿童绘画大奖赛中,评委们为了表示公平,将孩子按年龄划分为了3个组。在对孩子的画开始评价时,评委们惊奇地发现,从总体上他们都愿意给最小年龄组孩子们的画打最高分,而给最大年龄组孩子们的画打最低分。因为前者富有创造想像,充满童趣。而后者却比较呆板,有了更多的成人刻意雕琢的痕迹。如果我们给予孩子更多的创作自由,那么孩子会更多地创造性地表现自我。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也就自然得到历练和发展。

创造并不神秘。创造性,更多地可以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探索、大胆想像的机会,可以养成幼儿乐于探索与想像、勇于创新的态度和精神,这正是幼儿在游戏中能够学到的非常特别的东西。

三、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创新精神的培养

所谓创设情境,即把合适的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为可模拟的或真实的情境。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幼儿观察、理解、体验、掌握学习的对象。例如,让孩子探索物体的沉浮现象,就必须提供可让幼儿操作、观察,进而理解的实物情境,包括装有水的大盆子、积木、玻璃球、海绵等。当孩子看到这些情景后,就不知不觉地来到水盆边,并用手反复按积木,发现积木一次一次浮起来。他又从水里取出玻璃球,再一次次放入水中,发现玻璃球仍沉在水里。当他们拿起海绵用力按人水中,海绵浮起来了,几次反复后,他又开始用手在水中不停地捏,海绵吸人大量的水,慢慢地沉了下去。如此反复动作,时沉时浮,孩子们显得特别开心。正是在这种反复操作中,移子们发现了:海绵轻,浮在水面。但海绵能吸水,变重了就沉了下去。虽然,孩子的这一操作活动并不复杂,所发现的这一道理极为平常,但由于整个过程是孩子们自发地进行的因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在动手操作中强化了思维活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得到了发挥、发展。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教师的教案、幼儿园的总结等文本中,发展创造力成了不可缺少的目标或结果,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发散思维也因此成为许多教师培养幼儿创造力跳最终目的。然而,动手能力只属于创造力结构的技能维度,只是创造力的外显形态。作为教师在教育中更多的是要培养那种以某种心理、行为能力的静态形式存在的内隐的创造力,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为了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教育者并不一定专门设计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开设所谓的创造角。因为一旦使得创造依附于某种特定的对象,教育者就会有意无意地将创造物化为创造结果。因此,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应交织在日常生活中,融人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幼儿身边、课堂上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像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幼儿内在的创新精神、创造冲动充分释放。

幼儿阶段,培养或保护幼儿的创新精神应成为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点。尽管阳光下并无新事,然而人诞生在这个世界上,面对的却都是新事,人生来就具备一种创新精神,而且创新精神在个体将来的创造力发展中起着激励、驱动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创新精神的培养还应注意一次教育活动中涵盖的内容不要太多,发教思维的训练也不可过频。比如,在认识鸡蛋的教育活动中,从认识鸡蛋到认识生熟鸡蛋,再到让鸡蛋站起来。教师想教给孩子的内容过多,孩子匆忙应付,团圈吞枣。好奇心虽然发展起来了,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却来不及强化,未得到更好地发挥和培养。

四、赞赏、肯定幼儿的每一次创新尝试,激励幼儿的创新精神

幼儿离不开成人的赞赏。因为幼儿最能敏锐地感觉到成人对他们的态度。成人的态度是幼儿对自身言行做出判断的依据,赞赏、肯定是激发幼儿内心张力的不可缺少的外部驱动力。

一位美国幼儿教师教孩子画苹果。她先发给每人一个苹果,让他们看、摸、闻、吃,然后教他们画。一开始,多数孩子画得像西瓜,但老师说:画得太好了!这一个色彩漂亮,那一个比例准确;这一个笔法流利.那一个构图新颖。总之,每个孩子都有优点,结果是老师越表扬,孩子画得越起劲。这位老师认为,探索应是有激情的主动行为,从探索到发现,应该是以教师对孩子的充分的理解和充分的肯定为基础的。赞赏可以使孩子增强自信,孩子有了自信才会勇于探索和创新。因此,不管孩子学什么、干什么,首先要关注他们的情绪体验。赞赏可以引发孩子积极的学习态度、愉悦的情绪体验、勇敢的创新精神、智慧的创造火花,可以让他们在具有成就感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创新五稚嫩的,探索是屏弱的,成功是艰辛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呵护呢!

第12篇

对于不断变化的市场,激烈的竞争使中小企业忙于完善市场的防线防范,但对市场的整合缺少完整的管理。同时对于公司的财务管理方面,中小企业的发展市场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制约,融资困难、对资金的有效利用率低都是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短缺。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中小企业面临优秀人才的缺乏,激励机制和培养机制亟需改善。

二、企业家精神对管理创新的作用机制

对于企业家精神的构成,国外学者Wennekers和Thurik(1999)提出了包括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认识、经济资源的组织和配置能力、创新型和发现新商机的能力等在内13个方面的内容。Stopford和BadenFuller(1994)提出了“前瞻性、超越现有能力的渴望,团队定位、解决争端的能力和学习能力”等企业家群体所共有的5个特质。Lumpkin和Dess(1996)提炼出企业家精神的五大构成要素:冒险、创新、独立、变革、竞争性进攻。国内学者汪丁丁(2000)指出企业家精神的三个方面:熊彼特的创新精神、韦伯的敬业精神和诺斯的合作精神。相对于“机制主导”大企业,中小企业的管理主要由企业家主导,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创新的主要动因。企业家精神决定了企业家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为企业成功的创新提供智力和资本保障,培育中小企业创新文化的精神,推动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往往是融合了资本家身份和经营者身份的统一体,它既决定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决定了于企业发展过程中对机遇的捕捉。企业家的能力和素质,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命运至关重要。企业家是管理创新的灵魂,企业的管理创新离不开企业家的支持。

三、管理创新对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机制

虽然创新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当前企业家精神却存在着不足,这要求企业家对自身的完善。

(一)随着时代的进步

面临强烈竞争压力的中小企业,需要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更加先进的技术科研能力和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这促使并促进企业家的学习精神的培养。

(二)随着社会环境和人们观念的变动

中小企业将更加注重人的作用。企业的创新发展需要更加向心的企业文化,需要一种创新意识的引导,从而能够鼓励企业内部的创新精神。这要求企业内对企业家团队精神的培育,从而引导具有团队意识的领导能力的产生。

(三)时代的变化使得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再适合

企业的变革迫在眉睫,风险也就随之而生,同样机遇也并肩而来。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管理范围的扩大和组织结构相对于发展速度的滞后,快速、稳定并且准确进行企业变革创新是中小企业企业家所必备的能力,这要求企业家敢于挑战,敢于面临风险,抓住机遇。

(四)当今企业与社会之间不再仅仅是供需的关系

第13篇

2009年底,总书记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技能型人才在推进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技工院校应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笔者认为,技工院校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性有三。

1.有利于体现学生的自身价值

从技工院校走出来的学生,是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他们一般会从事比较复杂的工作,而这些工作基本上都具有较大的技术难度,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这样才可以打破常规,使用前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对工作进行不断创新,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更好地体现自身的价值。

2.是技工院校教育目标的要求

技校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其创新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这就要求院校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

3.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实质上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就要求技工院校应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不断加强对其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样学生在毕业以后才能够真正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技工院校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

1.构建创新型教师队伍,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技工院校应从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入手,构建创新型教师队伍,以为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的学生奠定坚实基础。首先,技工院校应制定、完善教师培训、进修计划,强化师德教育,努力提升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学校还应吸收企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本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优化师资结构。其次,教师应认清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端正对创新教育的态度,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再次,教师应具备创新思想和创新观念,善于掌握新型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墨守陈规,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突破传统,具备将传统教学的优势与创新的教学模式相整合的能力。

2.创新教学模式,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

为了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技工院校应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将一体化教学改革切实落实到位,积极培养创新技能人才。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课程结构一体化。《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指出:“积极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技工院校可以从调整课程结构方面着手,并结合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性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使之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即模块课程。同时结合与企业相关岗位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要求以及职业技能鉴定等要求,对知识体系进行分解,将其分为若干模块,实现教、学、练的同步。

(2)教学过程一体化,具体是指教师一体化、教学环境一体化及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师在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中授课,并对各个教学环节的内容进行灵活、合理的安排,借此使讲授、辅导、指导、示范、训练等环节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并将之与实习工厂的实际生产状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学校与企业一体化。这是技工院校实现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能够进一步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的衔接,从而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就业难、技术应用性差以及职业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通过深入实施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 要积极探索多种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努力实现校企互利双赢”。技工院校应以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为出发点,与企业联合设立实习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学习与工作同步、实习与就业

一体”。

3.精心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育人环境,既可以向学生展示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探索、思考、研究的氛围,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技工院校应研究、借鉴优秀的企业文化,培育具有职业院校特点的校园文化。技工院校应不断加强与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适当、合理地引入企业中先进的管理理念、规章制度等企业文化,并将其与学校自身文化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形成一个独特的学校文化,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奉献社会、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良好品德,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事等产生良好的影响。如笔者学校多年来坚持文化育人、精神育人、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不断充实和提炼了“学生的学业就是我们的事业、家长的期望就是我们的愿望、企业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这一办学理念,以及“把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当作顾客”的服务理念,“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理念,“人人都是管理者”的团队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等,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校园的构建,为培养高素质的技工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业余文化活动来构建校园文化。如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朗诵比赛、歌唱比赛、舞蹈比赛、征文比赛、书法绘画比赛等文化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团结合作、创造性运用所学知识等创新能力。

4.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需要,加快培养一流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所以,技工院校应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促进职业院校学生人人成才。首先,技工院校应按照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并结合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具体特点,始终坚持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强对学生社会能力、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培养,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职业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综合职业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其次,技工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教育时,应以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行为、创新知识等几方面内容为主,并制定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开放、平等的创新教育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开拓、不断创新。

总而言之,技工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平台,应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将技能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同时也应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培育出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赵永生,蔡建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2).

[2]刁维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思考与对策[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

第14篇

一、关于创新精神的理解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教育者把创新定位过高,认为中学生还小,谈创新太早,等到大学正好。他们对中学生的创新持怀疑态度,教学中仍是:“讲解+练习”以灌输知识为主。这无疑扼杀了中学生创新思想的萌芽,移走了中学生创新赖以生存的土壤,造成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因此,在认识上很有必要正确理解创新精神的含义。何谓创新精神,得从创新谈起。从《现代汉语词典》中可知:创,开始(做),(初次)做。新,刚出现的,刚经验的。创新,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从本质上看,创新就是发现事物的“新关系”,并按照新关系形成作品(精神的与物质的)。此外的“新”,通常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历史从未有的首创事物谓之新,二是在特定群体(班级、年级或学校)中是鲜见的,同样是有新意。对于中学生来说,涉及前者是很少的,但踏足后者却是很多的。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凡学生能够发现新问题,追求新关系,探索新规律,巧解一道题,寻求新颖独到的解法,有创意地设计一道题等,都是创新。虽无明显的社会价值,却发展了自身价值,开发了创新的潜能,为将来发明创造打下了基础,这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最有价值的。

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在学习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是素质教育教学中的根本。在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将物理理论和物理实验结合,在物理教学实验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二、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作出这样的结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基于对青少年思维特点的这种认识,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独立发现的道路让学生去走”的著名观点。我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力求做到这一点,具体做法是:根据实验目的及原理,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设想、探索多种方案,优化最佳方案,使问题圆满解决。

2.重视演示实验的教学过程

物理实验生动、鲜明,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带着好奇心观察实验,这是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怎样才能把学生的好奇引导到探究物理现象、提高创新精神上来,这是值得研究的,笔者认为演示实验的创新,应主要突出实验的过程教学,因为过程教学是物理现象和实验结论之间的纽带,只有搞清楚过程,才有得出正确结论的基础。在实验中,重视过程,留出一定空间让学生进行思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实验中首先应使学生明确观察实验的目的,实验时要让学生看清楚实验现象,留出一定的时间追究为什么会出现此现象,并由学生综述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3.动手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的聪明来自他的手指头”。他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动手”的重要性,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为理论知识的掌握需要不断通过实践来证实,每一次实验都是理论和实践相互验证的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验证知识的正确性,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新能力的提高。在物理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手的实验,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做,让学生在动手中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推理、判断,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使做实验的过程成为学生再发现的创新过程。

4.重视课外实验

课堂教学固然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知识、能力和觉悟素质的主导方面,但是,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也是挖掘和培养人力资源的无限差异以及每个人潜能与相对优势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且时间是极其有限的,不可能照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使所有学生都按照统一标准达到同一发展水平。这就需要延伸到课外,通过多种多样、富有成效的课外活动给予补偿,从而使学生在其本身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在其可能发展范围内充分发展。

总之,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方式多种多样。但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素质教育要求的最终目的――培养高素质人才和适应新时代的创新人才。

第15篇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创造性教学 创新意识

高中阶段是承前启后的教育阶段,学生在生理上逐步趋于成熟,智力发展进入最佳时期,是创新精神养成的关键时期。那么,现有高中英语教学中创新精神培养的现状如何?如何把握高中英语教学中创新精神培养的方向?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就以上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师资水平的提高,课程资源的完善,教学设备的升级,高中英语教学一路走来,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教师意识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提高了对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要求,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逐年提高。

但是,对照《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既能使学生接受符合社会需求的基本素质教育,又能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意识”这个目标,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还有很大差距。

首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在高考指挥棒下,考什么就教什么、强化什么。教学内容拘泥于课本,不敢引入新语篇、新材料、新信息,语言输入量小。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解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单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被动的学习方式仍然普遍存在。学生在课堂上除回答老师提问、参与象征性的讨论以外,没有说话的机会。考试模式机械,忽视了对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题海”代替孔子提出的“习”和“行”,以加重学生的负担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教学效果,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严重,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符,创新意识的培养被忽视。

其次,目前的英语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和个性发展需要。由于高考的压力,在课堂教学中对所有的学生都按照一套教材、一个进度、一个目标、一个要求开展教学,以致常常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消化不了的现象,教学常常以牺牲个性发展来实现所谓的教学目标,用的话来评价,就是“学生立于被动,消磨个性,灭掉性灵”。到头来,不管是学有余力的学生还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渐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失去鲜明的个性,最终失去创造性。

最后,对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理解存在偏差。有些老师意识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的仅仅是形式的东西,问题的答案和讨论专题都带有框框,缺乏弹性。学习活动仅限于师生之间,仅限于课堂,没有延伸,忽视教育合力的作用,学生与学生、课上与课后、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脱节。运用多媒体设备只是为了代替板书,没有在技术上支持英语创新教学的展开与深入。

二、高中阶段创新精神培养的理性思考

什么是创新精神?美国学者把创新解释为“对已有知识、信息的重组”。日本学者称之为“不同质的素材的新组合”。中国学者则称创新为“作出前所未有的、有益于人类自身利益的活动”,同时有把创造力称为“一个人或一个集体产生新的思想观念、新的事物的能力”,“例如发明新技术、新概念、新理论、设计新方案、创作新作品等。它反映一个人或一个集体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源自强烈的创新意识,也就是创新的兴趣、欲望和对现实变革、发展的追求。由此可见,创新精神主要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实践”的综合,渴望发展,可开掘的潜力最大,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知识、阅历、经验、实践等方面的积累不多,我们认为,这一时期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是应该以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创造意识的培养为主。也就是说,要把高中英语教学创新精神培养定位在“基础性”这一层面。定位在“基础性”层面,就是要求英语教学不求一蹴而就,不求人人都成为翻译家,它主要是使得学生创造性地完成高中三年的英语学业,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创造个性,培养创造精神,培养创造气质,为今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高中英语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应该是面向学生群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丰富的、活的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意识和基础性的创造思维能力,为创造力的发展和创造实践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那么,如何通过高中英语教学来实现培养创新精神的目标呢?

1.发现学生的个性品质,爱护学生的创造潜质。人的创造力是以创造者的个性品质为支撑的,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创造的个性品质包括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性格特征、优良的意志品格、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不竭的进取精神。这些潜在的个性,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并不断鼓励。我班有一位学生,在开学第一周,从没看到他记过笔记,或者说没有看到他拿出笔记本。我善意地提醒他,最好像其他同学一样,上课把老师讲的重点记一记,“好记性不及烂笔头”。第二周过去了,仍不见他有任何改变,依然一字不写。我暗暗为他着急,小测验就要来了,行吗?结果出人意料,他是班上的第一名。我对他说了我的疑虑和好奇,他告诉我从不在英语课上记笔记的理由:一来可以在课上听得更专心,二来可以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并对所讲知识产生联想、加工、放大甚至提升。有的时候,他的思维可能已经到了某个情景中或者已经在与某人对话。我很庆幸和他做了交流,也很感谢他告诉我这些。如果我一味要求他记好笔记,自以为对他严格要求,结果只会是扼杀他的学习个性,窒息他的独立自主的创造意识。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思维总是伴随着对问题的思考开始的。在课堂教学中,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没有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创新的成果。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特别是培养基础性的创新思维能力,应该从“问题教学”开始,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方式得到有效的训练。善于发现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它需要学生敏锐地观察,辩证地思考,更离不开老师有目的地引导,激发他们怀疑、批判、求异的意识。英语课上常常会有学生对所谓的标准答案提出质疑,这时不妨先听听他们的想法和理由,不要轻易打断他们,更不要轻易地用“语感”等没有分量的理由去搪塞,因为一个新的思考分析过程正在他们的脑子里形成,他们正在利用积累的知识和知识的迁移,为他们的分析提供依据,最后提出与众不同的新的观点。即使他们的最终结论是错的,他们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他们的质疑精神也应该得到鼓励。

创造性思维并不完全是单一的表现形式,而是多种思维形式在共存条件下高度地优化和综合。这其中直观思维、联想思维、灵感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等都有可能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对创新起到关键作用。课堂上应多为学生创设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意识和基础性的创造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