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阅读教学建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阅读从来是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知识,探求真理,丰富视野,使个人不断成长和提高。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对比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笔者认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重视朗读的作用
传统的阅读中,多采用默读的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对文章的深入体验。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字语言训练,最重要的就是语感的训练”。而且文章的深层底蕴和情感内涵,也只有在一种充分投入的状态下才能体会的更加透彻。阅读时候所产生的各种感受,都是语感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发的收集一些美文,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当众朗读全篇和其中的一段,由教师和学生担任评委,对这位同学的朗读做出评价。其中有感情的朗读,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方面。在这种比赛机制下,学生们在课下对自己所选择的文章都进行了认真的研读,在朗读的时候,也充满了感情。这就在客观上实现了默读和阅读两个过程,既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质量,又通过朗读,锻炼了他们的语感。
二、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1世纪,创新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了各个专业和学科共同的目标。作为阅读来说,因为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空白”之处,这就给学生想象力的激发创造了条件,而阅读的过程,就是填补这些“空白”的过程。通过这种的填补,不但加强了阅读的效果,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空白点之所在,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体验。比如在《孔乙己》中,再一次见到孔乙己的时候,鲁迅先生描写到:“他脸上黑而且瘦,穿一件破夹袄”。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空白点,孔乙己之前的长衫去哪里了?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各种想象,有的学生说是孔乙己将长衫当了换酒喝,有的同学认为是长衫已经破烂不堪,好面子的孔乙己不愿再穿等等。对于这些想象,教师不能轻易的否定,因为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只要是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都应该得到肯定,而阅读效果也在这种“空白填补”中得到了深化。
三、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读和写历来都是不分家的,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读直接决定着写。而阅读后做读书笔记,则是有着诸多益处的。一方面,很多文章有着深刻的内涵,仅凭一遍和几遍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而通过读书笔记,能够让学生换一个心境,重新对文章进行思考和感悟,而随着笔记的写出,也就实现了对阅读的又一次深化。另一方面,之所以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一个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形成自己的认识,而且这种认识用文字记录下来,印象无疑会更为深刻。另一个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读书笔记将是一个学生写作锻炼的大好机会。所以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作为自己阅读经历的记录,从而实现阅读素材和阅读经验的双重积累。
四、形成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主体,规定着教学内容、进度和程度等全部,但是新课程倡导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作为阅读教学来说,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之说,所以更应该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新的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阅读的重要性得到了新的明确,所以阅读教学也应当进行适当的变革和调整,作为语文教师来说,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充分的指导,并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培养其参与意识,使阅读不但充分发挥出其作为语文应用工具的功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着广阔阅读视野、高雅文化修养和健康心理意志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梁红妮.初中语文阅读之我见[J].陕西教育,2007(22).
[2]摆玉英.浅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才智,2009(21).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117-01
一 从教材内容出发,灵活选择教学方式
经过改革后的高中英语教学,不管是文章的题材还是主题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对教学方式进行灵活的选择,对教材进行全面的呈现,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大意,从而有效提高英语阅读的教学质量。结合文章体裁的不同,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才有可能更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比如叙事型的文章体裁,一般是对于事物、游记以及新闻的描写,叙事型文章又分为故事型以及传记型,故事型的文章比较注重事件的发展过程,在这一类型的文章中,多半是以空间和时间为线索展开叙述的;传记型的文章,主要线索通常是主人公的生平事迹,基调却也是时间和人物的关系,因此,如果是对叙事型的文章进行教学的话,建议教师可以以人物、时间以及事件为主要线索,引导学生通过抓取主要线索,将文章串联起来,进而进行深度理解。如果是说明型的文章,则建议教师可以对表格进行合理科学的利用。说明型文章的阅读任务通常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后对事物的本质以及特点进行相关的掌握,如果列表进行说明的话,学生对于文章内容便一目了然了,可以有效降低阅读难度。还未正式进入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标题为基点进行思维的发散,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文章中去寻找相应的答案,最后通过表格的形式将答案罗列出来。游记型的文章,主要描述的是作者在旅行或者是活动中的所见所闻,在进行这一类文章的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作者旅行的踪迹进行摸索,从而快速对文章的思路进行梳理,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大致地浏览一遍课文,然后用图示法将文章中涉及的地点标示出来,然后再进一步结合这些地点进行具体的阅读教学,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二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技巧指导,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效率
在阅读英语文章的过程中,学生如果想要有效的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以及阅读效率的话,离不开对于一些基础阅读技巧的掌握,如精读、略读以及跳读等。对于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来讲也是如此,如果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以及解答相关阅读题目的正确率,教师应加强对于学生一些阅读技巧的教学。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略读方式来大致把握文章的意思,捕捉文章中一些关键的词语或语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对于文章的基本印象,并且归纳出段落大意;如果是在阅读理解的训练中,对于文章中一些文字信息的捕捉,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跳读的方式进行文章的阅读,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筛选的能力。除了一系列的阅读技巧之外,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推理能力,尤其是根据上下文对词义进行新释的能力。
三 重视课外阅读,扩展阅读空间
高中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根据学生学习层次以及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仔细选择而得来素材,虽然囊括了很多领域,但是如果想要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仅仅依靠有限的教材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扩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教材中的文章通常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每一类题材都有专门训练的内容,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课外的内容展开具体的教学。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推荐一些优秀的英文作品让学生作为课外阅读资源,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储备,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英语阅读教学的高效开展奠定优质的基础。
四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课程质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真理在教育领域已得到数不胜数的证明,因此在具体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注重提高学生阅读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比如在阅读教学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可以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在网上寻找一些与标题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可以是游戏,也可以是视频,通过这些方式,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兴趣;或者是在阅读教学开始之前设置一定的问题和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提高他们对文章的阅读兴趣。当学生自身对文章内容存在一定的求知欲的情况下,为了尽快得到答案,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自发的对教师所教的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进行运用。除此之外,如果学生是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到阅读教学中的,那么课堂上的氛围是极为融洽的,大家都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没有师生之分,只是一个好奇的大人带着一群好奇的小孩对英语的世界进行一系列探险而已。所以,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不仅是训练学生阅读技巧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利器。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打破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加强对于学生技能的指导,从而提高英语阅读的教学质量,完成在新课程改革中自身应承担的重大责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学生
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低效现象较为普遍。寻找阅读教学低效的成因,探究提高教师阅读教学效果的对策,是当前英语阅读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低效成因分析
调查发现,目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低效原因在于:
1.词汇教学了无新意
词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开端,是理解文章的基础。词汇又依托于语篇,产生特定的语境意义,有时对一个词或一个短语的理解有误,就会导致对一个段落甚至整篇文章的偏离。在日常教学中,面对Readillg材料中20个左右的词汇量,教师主要是依照课后的词汇表进行教学:录音带读――教师讲解――学生读背――单词听写。词汇课教师要求学生细嚼词汇含义,往往成了学生枯涩的笔记课。这样教师花时多,而学生虽看似掌握了大量的单词,了解了单词的含义和用法,可一旦让学生运用所学单词造句,总是不知所措;更有甚者将这些单词放入语篇时,成了茫然的读者,偷偷翻查词汇表,对篇章理解的速度和质量产生了障碍。
2.课堂教学缺乏互动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阅读课堂常常“以本为本”,教师引出主题后,就注重课文讲解,带领学生略读并找出文章大意,教师自始至终占居主体地位,学生只是在教师牵动下思考并回答问题,成了被灌输知识的容器,这种单一的师生互动,遏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学生处于极其被动的阅读状态。有的教师在阅读课上过多依赖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课件讲解课文固然更加直观,便于学生理解,也会引起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然而,课堂实践表明:学生如同观看电视一般听课,只关注画面,而忽视语言学习,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阅读课演变成了欣赏幻灯片的“课件”课。
3.文化背景知识流失
阅读教学上除了要求学生努力掌握文本的词汇意义、句法和语法意义外,还需要了解背景文化意义,因为文化因素是影响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中国学生对英语文章的理解。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上聚焦于语言形式,忽视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妨碍了学生对英语文章的理解。阅读材料中有涉及到欧美国家的节日、饮食、礼节以及篮球赛的起源等知识,学生可以通过文章的表层含义了解中外文化风俗的差异,但如果教师不能给予适宜的文化背景介绍,就不能使学生更深层地了解西方文化,学习兴趣就会下降,也失去了丰富知识的机会。
二、对策及建议
1.加强阅读方法和技能的指导
七年级侧重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先易后难;八年级学生得加大阅读量,扩大阅读范围;九年级强化阅读训练,加强技能指导,把握中考动向,排除阅读障碍,挖掘学生潜力。
2.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情感
学生在阅读时缺乏自信和耐心。特别对篇幅较长或有难度的文章,阅读以前有明显的畏难情绪,不良的心态对阅读也产生负面影响。教师要把改善学生的语言学习心理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尽量创设条件使学生产生语言学习的成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
3.正确把握语篇意义,尽量扩充词汇
影响阅读速度的最大障碍莫过于生词,在阅读中教师有必要设置一些有趣味性的词汇思考题,通过让学生积极思考,帮助他们掌握所学词汇的基本含义。学生利用上下文或构词法知识猜测相应的词性、词义,在这过程中,不仅增加了词汇量,而且能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有助于词义的理解和扩展。为此,要在语境中有效学习词汇、扩充词汇、了解词汇,正确把握语篇的意义和发掘文章的内涵。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第七条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段话明确指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小学语文课堂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给我们的阅读教学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在工作之余,笔者常常思考什么样的阅读教学课可以称之为好课?窃以为一堂优秀的教学必须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蕴含着积极思考的学习行动,必须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然而笔者根据自己上课的经历,发现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些许问题,并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如下所列。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1 教师机械的"精讲"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性。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多以授课教师针对文章内容的"精讲"为主,教师根据课文的内容,将文章的中心思想、各段落大意以及对重点段落进行"再精讲"。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引导学生对所学课文的重点难点进行准确的把握,但是这种对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淡化了学生们对文章进行整体感悟的意识。
1.2 "填鸭式"教学使语文阅读课堂死气沉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为了使学生考试时能够得到高分,采取了"填鸭式"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一切为了考试,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而应该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丧失了主体地位,成为了教师灌输课本内容的"受体",从而处于了被动地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课堂上应有的生气和活力消失殆尽,学生关于课程内容的独立思考受到了限制,失去了挑战课程内容的信心与勇气,从而使师生间的课堂交互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从而使课堂变得机械、呆板、程序化、死气沉沉。
1.3 教师落后的授课形式。小学语文的阅读课由来已久,但大多数语文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还是"老路子",只重视学生知识的线性积累和对课文内容的死记硬背,授课形式仍然停留在汉语文字词语的积累上、文章的段落划分以及各段落大意和重难点句的讲解这种低层次的教学水平,而与新课改下课程标准中对阅读课的期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师针对文章的内容的讲解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而由学生主动建构文章内容、体验文章的优美辞藻和深厚感情的机会几乎没有,使学生无法针对文章内容产生独具个人色彩的丰富联想,也就无法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语文阅读课课程目标。
2.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2.1 转变教育理念,重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首先进行教育观念的转变,不能再把自己作为课堂的核心和"统治者",而应该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学习情境的创办者、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学生要认识到自己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文章内容,建构自己关于文章的认识和理解。
2.2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阅读课上课前,教师应该结合课文的内容情感,在课文内容和学生情感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的着力点,创设一些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期唤起学生关于文章内容的情感体验和共鸣,这有利于学生去更好的理解和感悟文章的情感内涵。例如,在学习文章《可贵的沉默》时,笔者根据文章的内容,按照文章的结构也对同学们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吗?"在得到同学们的回答之后再循序渐进的进行设问,在同学们的反馈过程中逐步向原文靠近,直至最后让同学们真正的沉默下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到文章中那份可贵的沉默,这种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会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文章的情感。在学习文章《月球之谜》时,为加强学生对月球以及宇航员登月的了解,教师可以从网上搜集关于月球和宇航员登月的一些图片、视频,在讲授课文内容之前播放给学生观看,精彩的画面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学生们会用心的观看,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文章中对月球的描述对学生进行讲解。这种教学安排,可以使学生从视听两种角度去了解关于月球的一些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3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朗读之于阅读,犹如好鞍搭上好马,搭配得当,可疾驰千里。在朗读文章的过程中,学生在流畅的声音里能够更好地感觉文章平仄起伏的韵律和抑扬顿挫的节奏,鼓励和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思想美、情感美。例如《妈妈的账单》一文中小彼得读妈妈的账单时,这个时候,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就要处于小彼得的立场,怀着一种惭愧的心情去读妈妈的账单,使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到作者通过小彼得传递出来的情感,以便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2.4 引导学生读写结合。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叶圣陶先生曾经就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要阅读名家名作,可以使学生积累下一定数量的优美的词句,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带领学生学习文章时,适当的引导学生读文章时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去读文章,平时以一个作者的身份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乃至通过写作反映生活。这样的读写练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表达自身感受的能力,对于学生以后阅读、鉴赏文学作品也是大有裨益。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现状存在的许多不足,不是旦夕之间就可以解决,改革要首先从思想层面进行,作为工作在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认清自己的定位,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找寻新的教学方法为阅读教学服务,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妍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基础教育,2012(4)
2011年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明确的定义和更高的要求,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有效阅读,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文化的发展日新月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传授给学生具体的知识更有意义,这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下,现实的课堂教学,更多的还是一种“授鱼”式教学。实行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拓展性教学,把阅读拓展性教学与语文常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能够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有效地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的阅读积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学高段语文课内拓展性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内拓展性阅读教学不均衡化
课内拓展中性阅读教学的发展不均主要表现在语文课内拓展性阅读教学的班级之中间的差异上。这种不均衡化主要是由教学资源的分布不均造成的。这里的教学资源主要是指具有拓展性教学能力的教师教学资源,拓展型教师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直接造成了课内拓展教学的班际差异。从对教师的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得知,教师进行课内拓展性教学的频次和水平与教师的教龄呈正相关,即教师的教龄越长,经验越丰富,个人的文化素养越高,从事拓展性教学的频次越高,效果越理想。
2.课内拓展性阅读教学教条化
拓展性教学教条化,主要是指教师在进教学的过程中形式僵化,以教参为本,以教参为纲。按照教参的程序进行规范性教学是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学习教学方法,适应教学需要的有效方法,也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基础。然而在教学中缺乏必要的变通,会反而使教学陷入僵化的境地,某学校小学高段新进语文老师的教学都是根据《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建议安排,按照固定的套路进行教学,作者、背景知识拓展――字词句的拓展――感知课文――总结课文。这种以教参为纲,以教参为本,不懂得灵活变通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变的枯燥,拓展失去了意义。
3.内拓展性阅读教学低效化
拓展教学的效率低下,是相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而言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指“实际的教学效果与应有的教学效果的比值。”②课堂同步拓展教学是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作为课本教学的有益补充,拓展性教学的目标应该是明确的,或拓展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或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明确目标的指导下,课堂同步拓展教学也应该是高效的,推动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通过对课堂同步拓展教学的成效性进行调查,笔者发现,近三成的学生认为现行课堂同步拓展教学的效果一般或无效。课堂同步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与应有效果或理想效果之间存在的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主要集中在由教学理想向教学目标的转化阶段,即教学过程环节。
4.课内拓展性阅读教学单一化
课堂同步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单一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拓展性教学内容单一,拓展性教学形式单一,拓展性教学的目标单一。
三、小学高段语文课内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建议
1.坚持学生能力发展中心
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应特别关注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坚持学生能力发展中心,是语文学科的本质要求,是社会发展”终身学习“理念对语文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进步的要求。
2.坚持阅读课堂教学高效性和有效性
高效性是对语文课内拓展性教学“速”的要求。语文课堂的高效性,简言之就是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大的发展。课堂同步拓展性教学是语文教学在空间上和内容上的延伸,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实现与作者情感的契合,总结和运用阅读方法和技巧。语文课堂同步拓展教学高效性的实现,是一个不断规范课堂元素,实现课堂教学元素最优化组合的过程。
3.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连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写道:“教材编写应依据课程标准,全面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并注意体现基础性和阶段性,关注各学段之间的衔接。’’“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用课本教"“课本”是教的主要媒介,是教的主要内容,高效语文课内拓展性教学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进行的,是“教课本”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在时空上的延伸,教学的受体仍然是学生,教学的内容仍应该遵循“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原则。
4.实现教师教学主导性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连接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误区 建议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交流表达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这就给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与习惯,能否实现这个任务,这关系到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高低、语文功能的发挥程度和语文教学的成败。因此,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阅读教学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的、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读者在阅读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不断对视觉信息进行译码、加工和处理。从这点来看,阅读教学不仅能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可感的形象及作者的感情。这样的教学本应一举两得,学生应该是乐于学习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恰恰相反——学生对阅读课并不感兴趣,甚至认为学习语文是痛苦的。结果学生没能获得应有的语文阅读能力,更不要说什么人文性的熏陶了。为什么会如此?原因在于现在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以下误区。
第一,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成为教师的陪衬。一直以来,高中语文教师上课满堂灌,讲的太多,让学生思考的太少,即使阅读课也是如此。全国特级教师于漪曾指出:“长期以来教师都从教出发,现在要转到从学生的学出发。我们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会学生会学语文,课堂不是教师演讲的地方,而是学生学的地方。教师引导、点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一定要让学生读教材,再好的教材读不进去也是没用的”。由于没有摆正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关系,教师完全主宰着学生和文本。师生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不平等的关系,没有真正的对话,有的也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往往是为了迎合老师的、言不由衷的答问,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
第二,阅读教学定式化,流程化,扼杀了语文的生机和活力,使语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经常在学生读过一遍教材与教材有过一面之缘后即开始讲解分析,把原本生动活泼的有机的文章肢解成零碎的知识、语法、中心思想等,忽视了文章的整体性,使活泼的语文阅读流于程式化。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生吞活剥式的学习课文:课文先被分段,然后机械的分析段意和写作特点。分完段之后则是没完没了的分析,分析句子的性质、句子成分。至于中心思想则更是学习语文的重要一环。凡是文章必有中心思想,否则就是对文章理解不深不透。这种定式化的阅读教学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往,这种机械的做法扼杀了语文的生机和活力,使语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没有了美感和心灵的愉悦。结果为敷衍了事,学生们往往依样画葫芦,而放弃了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
第三,忽视语文的具体可感性,不顾学生感受的差别,对文章的理解也同样整齐划一。由于教师主导了课堂,为了应对高考的要求,教师往往只强调标准答案。这样,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被抹杀,造成一种千人同声、万人同言的教学局面。久而久之,课堂又变成了死寂的海,只有老师的答案能激起死水中的微澜。这种标准化答案扼杀了学生鲜活的个人情感体验,使学生难以体会文学鉴赏的乐趣,感受不到审美的愉悦,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原动力。而且,语文是包罗万象的,它包含了太多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与感悟,教师教给学生的只能是其中的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如果教学至此就完结了,那么是对教材资源的巨大浪费,简直是挂一漏万。学生长此以往会习惯这种教学,那么也无从谈起什么素质教育,什么创新,只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知识的复制品。
正是由于以上误区存在,使得本来应该生动、活泼语文阅读课变成了最枯燥、最死板的课。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困境,迎来阅读教学的比较理想的状态呢?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在此建议如下:
首先,必须摒弃老师上课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提倡学生多读、老师精讲。要逐步改变那种老师是演员学生当观众的局面,逐步把老师是主体改变成老师是主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强调改变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让学生主动地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语文阅读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实践的过程。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的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正是使这一过程能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如此强调体验的价值所在。
再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第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应用”。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以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巩固学习的成果。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将阅读延伸到课外。叶圣陶多次指出:“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可见开展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一项神圣的使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高低及语文教学的成败。因此,语文的教学不能局限在课本上的知识,既要立足课内,又要放眼于课外,让学生通过阅读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中人物。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在短时间内拓展视野、扩展知识面、促进智力发展,而且通过大量的阅读潜移默化地在发生着文化的积淀,使学生形成一种稳定的审美倾向和价值判断,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郑玉琼.高中语文教学反思[J].教研天地,2006,(11).
[2]杨文玫.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在的四种误区[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教学建议
G623.23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变得多种多样,但是作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阅读还是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特别是在小学生阶段阅读是小学生活动信息和知识的主要途径。阅读可以学习知识,可以获取信息,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喜欢阅读,学会阅读,终生阅读,是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阅读教学中阅读,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培养小学生能力的重要过程。
新课改实施已经多年,这些年来人们对于小学的语文教育思想不断的更新,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是新课改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因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涉及小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关乎教学改革成败。在新课改的阅读教学领域我们发现,教学改革的成果,同时也看到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特别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往往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小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做到合理高效。同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天马行空,夸夸其谈,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这种阅读教学虽然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实则效果不佳。只是活跃了课堂的氛围而已。没有什么实用价值。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搞好小学的阅读教学呢?我就多年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找对问题推进课改。
在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要想真正的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必须要正对现实,找准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才能依据问题寻找答案。以下几点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阅读文本理解不深,导致教学没有深度。
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制约着教学的实际效果,特别是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学对于教学内容理解不深,导致教学效果大大折扣,这种事情也是常见的现象。对于教师在这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教师水平有限,不能按照参考书建议去理解教材文本,导致小学生理解上出现偏差和不足。
(2)教师选择过多的参考,导致观点混乱,条理不清。在我们老师身边充斥着许多教学参考资料,这些资料有对教师有用的一面也有干扰的一面这就要看教师有没有正确的主观判断,教师在参照教学资料是要站在小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使自己在资料前迷失自我,才不会使小学生也失去正确的方向。
2.没有尊重小学生的阅读个性,影响小学生的积极性。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要锻炼小学生的思维培养小学生的能力,必须要尊重小学生的个性,促进小学生的思考和交流,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小学生,要允许小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想法代替了小学生自身对课文理解和考,这样的态度不利于小学生的思维锻炼和小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是与课文的直接对话,是认识感受与作者情感相互交流的过程,阅读是小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应该也不能代替小学生去感悟,教师要允许小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小学生的思维锻炼,才能发挥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学生语言积累不足,影响教学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培养小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是我们阅读教学的重点,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重心向文章理解分析倾斜,从而导致教师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并且很少进行运用语言的训练。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时间分配上,重语言理解轻语言的运用。长期积累下来,形成了现在小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较弱的现状,制约着阅读教学的效果。
4.重形式不重内容。
近年来为了推进教学改革的实施,往往要开展一系列的听课活动,教师为了应付这些听课活动,不得不采取新课改所提倡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新课程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应用于教学实际,上课的教师只注重了形式,不见实效。形成了课堂上热火朝天,课堂气氛异常炽热,却没有实效的花拳绣腿。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建议
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改革的现状,下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几点建议:
1.培养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小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小学生的情感体验。
2.开展设问教学锻炼小学生思维。
锻炼小学生的思维,是实现小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合理设置问题,引起小学生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诱发小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小学生的学习的愿望。
(2)设置合理的活动,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小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3.巧用评价,激活阅读。
1 文章的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行自由式朗读
教师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可依据学生对新异知识特别感兴趣的特点和对课文全文注意的优势去指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读。
2 良好阅读习惯的保障――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的开辟
学生喜欢读书,但是在读书过程中读不彻底,不能持之以恒,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安排学生的时间太少,而大部分时间用去讲读和练习,导致学习用来阅读的时间少.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安排充裕的时间给学生读书,我采用的方法是:早读。班级每天利用早自习的时间开展阅读,学生们通过领读、朗读、齐读、自读、默读等多种方式进行阅读、课间读。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专用时间”,老师在这一段时间内加以指导;通过阅读措施的完善和合理阅读时间的安排。使学生的阅读热情得到提高,通过长时期的努力,学生的语文能力将会有显著的进步。
3 培养阅读中的探索精神――注重质疑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发现问题并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互相讨论、自主探索、相互解决。
问题一:忽视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与写字是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任务,扎扎实实练好这项“童子功”,是为学生一生的学习工作打基础。不少教师在指导学习课文时,将解决生字词这一任务一律放在学生回家自学或预习,课堂上教师对此环节一概略去不闻不问,认为这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必修功”,殊不知,教师所忽视的识字写字训练既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建议:识字与写字教学是学生语文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把它纯粹地放在写字或书法课中去完成。在网络化的今天,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正在下降,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是所有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在学习课文时,应把识字写字看成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设置一定的学习时间,使学生在整个语文学习阶段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
问题二:忽视朗读教学
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师往往只注重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词句的推敲,老师们费尽心机地设计了一些又精又细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讨论,师问生答,而许多问题的设计与答案却往往只存在于课文的字里行间,整个课堂中缺少课标中的阅读训练要求。读文时只用默读或浏览等,教师讲的多,学生自主感受的少;教师问的多,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感知归纳的少。而教师往往忽视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建议:有句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充分说明了朗读与阅读教学之间的必然联系。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及年龄特点,他们对于知识的掌握还大多处于感性认知阶段,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有在对“文本的重复接触、多次尝试和反复练习”中才能获得。课堂教学中应把学生的朗读训练当作一个主要环节来对待。因此根据不同课文的体裁及结构,合理地运用朗读,对于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极为必要的。
问题三:忽视学生积累的有效引导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经过“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重视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代社会,媒体和网络成了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孩子放学后的绝大多数时间都被电视,电脑、游戏机等占用,很少有孩子上网去读“整本的书”,因此“多读书,读好书”成了空谈,因此如何利用学生课堂上的有效时间来引导他们进行阅读呢?
建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还相对较差,学生的课外阅读还需教师加以有效引导:首先要“减负”,要减少孩子的做题负担,以腾出时间来让学生去读书。其次教师要合理进行指导,比如现行教材中的《每周都有好诗文》及《语文阅读训练80篇》等一些规定阅读书目,应该让学生在校内或课堂中的有效时间来完成阅读。要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篇目,利用班队会、综合实践活动等课时,为学生创造展示与交流读书成果的机会,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积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我们还要充分的利用互助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再成为我们小学教育的难题,有效的缓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不感兴趣,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不够重视的状况。下面本文就针对互助合作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进行探讨以及分析。
一、进行小组学习,提高互助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小组学习是一种让学生集体学习的方式,是互助合作学习方法的有效形式,就是在进行组内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加强互助合作,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一种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例如,在对小学语文《第一次抱母亲》进行讲解的时候,就可以运用小组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合作学习。首先上课前教师要求学生把《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阅读一遍,然后在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归纳出这篇课文的读后感,看哪个小组归纳的最好,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得出一个最佳的结论。“作者通过这篇课文向我们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之情,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我们深深感受到母子情深,深切的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回报母亲。”由此可见,通过集体的力量进行合理的探讨以及研究,这样的小组间的互助合作学习,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二、加强学生交流,提高互助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交流是进行沟通的最好方式,小学语文中的阅读教学主要目标也是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我们要重视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的语文阅读教学环境,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还要重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这对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运用互助合作的教学方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欢乐的泼水节》进行讲解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首先,在上课之前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经验和对一些傣族的民族习俗的了解,谈谈自己的想法,为接下来的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学习打下基础。然后,通篇的阅读这篇文章,找出一些学生认为最美的、最生动的一些句子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在清清的水,泼呀,洒呀!和傣族人们笑着,跳着,是那么开心。”交流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同时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让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作用。
三、创建互动课堂,提高互助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互助合作的训练是一种有效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在进行合作训练的过程中,可以把合作学习的目的以及过程进行完全的体现。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创建互动的课堂,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阅读学习中,提高小学语文阅读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断的提高自己、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0—0037—01
阅读是学习和写作的基础,孩子最初的学习来自于阅读,阅读对幼儿以后的认知、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乃至生活态度等都至关重要。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在幼儿园非常广泛,作为教师,对孩子阅读行为的指导、引导将会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那么教师应如何开展阅读教学?
一、教师要有正确的儿童观,选择适宜幼儿发展的读本
目前,各种读本种类繁多,鱼龙混杂,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有正确的儿童观,选择适宜幼儿发展的教材——图画书,图画书更易走进孩子的内心,读本图文并茂,且以说图为主。
为避免小学化倾向,应选择不带拼音注音的读本。同时,幼儿园阶段应以学习母语为主,双语(中、英文)的读本也应回避。小中班阶段,应选择图画多、文字少,画面整洁、清晰,看图表意、表达情感的读本;大班幼儿有识字的需求和能力,可以适当选用每页有二三句文字的读本,增加该子的识字量。
二、教师要提高文化水平及综合素质
教师选择或园所提供的读本,体现了一个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园所的办园水准及价值取向。当下的优质读本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特别是丰厚的语言功底,开展阅读教学,使教师的语言能力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阅读教学以说图为主,通过观察图画、语言描述场景,教师丰富的语言,将会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所以说,开展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较好的综合素质以及丰富的语言能力。
三、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教师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影响身边的幼儿,向孩子们传递一种积极的生活和学习态度。在阅读时间里,教师应鼓励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解答问题,而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说教。鼓励孩子观察绘本,学会提问题,敢于提问题,学习由简到难的语言表述和复述,循序渐进地丰富词汇。教师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应以观察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身份,采用适当的方式支持和引导幼儿的阅读和学习。
选择的读本里,要注重对孩子的情感教育。目前可供选择的读本,主要以国外读本为主,还有一些台湾读本,这些读本中有不少是情感教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积极、阳光的感情投入,帮助和引导幼儿,培养孩子美好的情感。
四、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家长共同开展阅读
教师积极主动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与家长多渠道、多元化的交流方式,向家长传输阅读教学的相关经验,交换阅读活动心得。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栏等形式,与家长交流班级阅读和家庭阅读的相关经验,以及教师在班级阅读时间里观察到孩子的学习行为和细微变化,大力提倡亲子阅读,让家长分享与孩子共同阅读的快乐和共同成长的乐趣。
五、教师要有较好的美术功底
教师可以根据故事内容,亲自手绘读本,或带领中大班的孩子一起自制图书。这种绘制过程可以让孩子们赏心悦目、心情愉悦,也是教师和幼儿一种良好的情感体验,共同营造和谐、亲密的师幼关系。手绘读本的过程,也可以让幼儿进一步熟悉和理解读本内容。
读书环境的创设。班级以绘本或孩子们自制的图书为主,创设读书角;也可以是幼儿和老师绘制的绘本单页,布置并经常更换活动墙,孩子们每天看到自己或伙伴们自制的画页,一定会使学习兴致大增。
六、教师要带幼儿体验多种读书环境
关键词:阅读教学;能力;技巧;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31
阅读是一种技能、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世界。外语阅读学习在学生的外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有计划地进行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准确识别、捕获和运用有效信息,解决阅读理解中的各类问题的能力。阅读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之一。英语阅读是培养获取信息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是课程标准的一项具体要求。我认为以下几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合作学习理论的提出及运用
新课改中所倡导的合作学习适宜于英语阅读教学,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以及阅读理解能力。合作学习是20世纪七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七十年代初,欧美国家的教育专家们将合作学习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并发现了合作学习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学生之间或小组之间的交往更重要。因为同一班级的学生具有相近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经验和思想情感因素,易于相互传递和接受信息,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增加用外语交往的机会,从而加速学生掌握外语进行交往的进程。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策略,学生之间平等、协作、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有发言、表现和成功的机会,都力争为自己的小组做贡献,以体现自身的价值。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极大地保护和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与学习习惯,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发展智力、提高能力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
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合作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和创新思维为着眼点,积极创设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差异参与的学习氛围,构建现代教学理念下的合作学习模式,其基本结构如下
1.确定目标,明确任务。合理的目标、具体的任务是保证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英语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要求学生在预定的时间内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快速、准确地筛选有效信息,为达此目标,英语教学任务必须具体,教师所给阅读材料必须难易适中,能调动全员参与的兴趣,以保证合作学习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2.优化组合,自主学习。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分组原则,好、中、差学生相互搭配,组建科学合理、分工明确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这是英语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为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健康推进,教师对学生的基础要做到心中有数,积极发挥好学生的引领作用,鼓励基础差的学生克服自卑心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三、学会猜测词义的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猜测词义是阅读能力之一。从培养阅读策略提高阅读能力的角度看,应引导学生猜测词义。猜测词义的主要方法是"推断"。推断的依据有很多,比如可以通过解释说明来猜测用语的提示猜测词义;可以通过对比来猜测,这种方法在文中使用的同义词或反义词的基础上使用的;也可以通过英语构词法来猜测,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注意常用的构词法,如前缀加在单词之前,通常改变词义,而后缀加在词后,通常不改变词义,但转变词性。
四、培养阅读技巧训练。
1.提高语篇分析能力
词汇、语法知识的掌握是英语阅读理解的先决条件,词句理解则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所选用的阅读材料在题材上尽可能的涉及日常生活,传说、人物、社会、文化、史地、一般科技、政治和经济等;在文章的体裁上,应避免单一化,选用叙述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文章体裁特点的详细分析,预测文体和主题,接着略读课文,并通过各种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分段阅读,找出各段主题句和各段大意,最后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进入更高层次的理解。使学生熟练地把整体阅读的方法运用到英语阅读中,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2、立足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课文的篇幅增加了很多,阅读量大,课文的信息量也随着话题内容的多样化而不断加深扩大,涉及语言知识也较多。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首选材料。教师可以密切地联系教材,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课文,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调动各种感官,做到动手,动口,动脑。熟读,背诵,复述都是一些训练学生阅读的好方法。除此之外,要求学生课外进行广泛阅读,保证一定的英语阅读量也是必不可少的。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习英语也是如此,英语文章读多了,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因此教师正确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有效的阅读训练至关重要。
3、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强化阅读策略
强化学生的阅读速度练习阅读理解和阅读速度是阅读效率的两大因素。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一方面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快速阅读训练。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全面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和技巧。为提高阅读速度,可以采取随机方法来确定阅读训练的内容,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和练习。阅读时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不能查字典和其他工具书,以提高阅读速度。快速阅读能帮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扩大词汇量和增强语感,同时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总之,阅读是一个综合过程,阅读能力的有效提高更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在日常教学中进行长期的点滴积累,需要中学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英语教学上结合中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不断的提高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扩大英语词汇量,广泛开展英语阅读活动等等教育教学手段,为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实现英语教学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248-02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新世纪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就是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母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认为新世纪阅读教学应该以读为本,以悟为主,实施“读、悟”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
一、以读为本。
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所以,最初的阅读能力只能是朗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
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要求他们读每篇课文都要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首先,要正确地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其次,是流利地读。在正确读的基础上,重点要求读得连贯自然,不读破词句。再次,是有感情地读。在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尤其是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
“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机械重复,而是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读这些内容,然后才是怎样读好的问题。只有把读和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习得方法、运用语言、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等结合起来,学生才能从大量的读中感悟到语言的无穷的妙用。
二、读中感悟。
感悟,感知而领悟。在读中领悟,就是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学生对课文有所领悟,有利于逐步形成阅读和表达的能力,是谓“善教者授其法也”。小学课文都是经编者精心推敲选择的佳作,均有启智育人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可特别注意对重点语句的点拔,引导通过朗读吟诵,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
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就必须注重和突出“感悟、积累、运用”。它是构成阅读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课程标准提出的“感悟、积累、运用”,除了读之外,还在着大量的其他学习活动,例如说、听、写、思考、游戏等。我们的语文课堂提倡以读代讲,是为了把读书的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加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作了这样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把字、词、句等的训练与读有机结合起来,我们的“以读为本”才能真正焕发出其特有的生命力与活力,让学生在扎实有效的语文基本技能训练中积累、感悟“语”与“文”,在多层次中品读中进一步感悟和内化语言,进而能在相应的生活图景中积极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和“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这种自悟自得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阅读时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经验认识和想像,唤起活生生的形象,体验到文章蕴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人文价值以获取美好的感受。
三、自主阅读。
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以读为本,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之目的。语文阅读不应是生活中随意的漫无目的消遣性阅读;也不应是一般的了解性的浅尝辄止地阅读,它应该是一种全身心投入地欣赏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审美心态,集中自己全部心智,去充分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要观其“言”,更要品其“味”,悟其“神”,让阅读过程成为学生审美的体验和发现美的旅程!由此阅读已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内涵,它在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厚重,每篇课文教学的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而教学的时间却是很有限的。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选准“读”的内容。只有选准了“读”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品词析句、体味情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通过引导给予学生浓墨重彩的强化多读、细读,体会它的妙处,欣赏价值极高的地方。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鲜明的态度,真实的情感是朗读的灵魂。而选择好了“读”的方式,找准了语言文字情感的基调,才能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涌起随之而至的激情,鲜明的态度与真实的情感也才能从“读”的声音语调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是悟的基础,悟是读的深入,是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水融,是技能的形成过程。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以人为本,“训练”中包容“感悟体验”;以读为本,“感悟体验”中体现“训练”。
一个中心:教师有效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
两个基本点:
1. 通过实施有效、优效的教学而实现课堂高效。
2. 通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条主线:
1.“语用学习”主线:感知――吸收――内化――运用。
2. “核心问题”主线:设置的问题在阅读上成为起点、在内容上整合全篇、在教学上贯穿始终、在效果上突出重点,同时形成一条对文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线。
3. “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学习”主线: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为主渠道、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必要手段,通过读、划、思、疑、议、表等途径,形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训练拓展的学习主线。
四个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互动参与,提升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二、教学流程(见下表)
三、教学策略
(一)突出以学为本。本模式奉行“学得好才是真的好”的教学理念,将课堂活动划分为“教师活动” 和“学生活动”,目的是让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明确自己“教什么”和“怎样教”,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提出了课堂上师生“教”与“学”的具体做法,并对师生的课堂活动(含讲述)时间作出1:3的规定,保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更宽的空间和更大的平台参与阅读过程。这将有效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紧扣学科特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遵循语文学习规律,紧扣“阅读本身”这一阅读课的出发原点,围绕“品悟理解欣赏朗读评价积累”的总体思路,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确立“为写而读”的教学理念,针对课文特点进行“读写结合”“多读多写”等训练。链接课内外,倡导拓展性阅读,促进广泛积累,以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表达运用,留住语文教学的根。
(三)注重教学策略。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理念和实施教学模式,在阅读策略上,建议结合生活,联系课文,发现猜想,旁注批注,质疑解疑,把握主旨等。在教材处理上,抓住“核心问题”,实现阅读精讲,以腾出更多时间让学生自学。在关键环节处,如对“回归整体”“达标测练”“作业布置”等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在课堂组织上,如“巡视调控”“合作组织”“相机点拨”“汇报小结”等,强调在教师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与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两个方面同步共生、和谐发展,以丰富以学为本的课堂内涵,构建以生为主的高效课堂。
(四)链接课前预习。通过出示自学和实践性较强的“预习提纲”,让学生“自读圈画,查字词典,搜集资料,观察实践”。通过学生“尝试解难”,实现先学后教。通过组织“汇报交流”,实施对预习的检查验收,为学生展示交流收获提供舞台。通过师生“评点小结”,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和“自主定标”,使新课与预习链接起来,从而达到有效预习。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经历理解课文内容和形式的过程,来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然而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语言自学技能”,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学生自主学习是相伴相随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施教学建议中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些建议基本上勾勒出自主学习的流程图。用图示表示:
1. 活动的主体:
2. 活动的程序:
从上述操作流程中不难看出,“疑“伴随学习的全过程,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的主线,由此构建起“三段式”阅读教学模式。具体表述如下:
第一段:初读课文,自主生疑
预习新课后,学生对课文已有了初步了解,但尚未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在这种介于懂与不懂之间的状态下,学生往往会有很多的疑问。仅产生疑问还不够,还要提高“疑”的质量,应该让学生明白,可以抓住文中以下几处质疑。即:(1)课题处质疑;(2)困惑处质疑;(3)关键处质疑;(4)无字处质疑;(5)矛盾处质疑。教师再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有较高的思考价值和围绕教学目标、对理解、学习课文有帮助的、能激活学生思维活动的“疑”和学生的“共性”问题,作为研究、展开讨论的内容,即商定目标。
第二段:精读课文分类释疑
精读课文时,教师先把学生自读时自主产生的疑问分类,即把筛选出来的“疑”分出层次,确定哪些问题先解决,哪些问题后解决,哪些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具体地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跟理解课文关系不太密切的,但学生确实不能理解的“疑”;另一类是与理解课文关系密切的,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疑”。
“释疑”就是对提出的“疑”进行解释。针对不同类型的“疑”,可采取不同的释疑方式。具体可分为:
1. 集中释疑型和分散释疑型。所谓“集中型”是指在理解课文前,集中一个时间进行释疑,从而为理解课文扫清障碍。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第一类“疑”。所谓“分散型”,是指把疑放回文章中去,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一边读一边理解,分散解决。
2. 学生释疑型和教师释疑型。“学生释疑”,是指把学生的“疑”在适当的时候还给学生,让他们通过互相讨论和独立思考,自己尝试着去解疑。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还能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就应该采用教师释疑法。
第三段:再读课文深化存疑
由于师生知识水平、能力的限制,一些疑问可能一时解决不了。这时应该把这些“疑”记录下来,留到课后解决,这就是存疑。所谓“留在课后解决”又分为两类:
1. 在课文学习终了时解决。因为有些问题从局部出发,往往无法解决,但从整体来讲,却是自然而然就明白了。这些问题常常是牵涉到主题思想、情感方面的问题,此外,还有些技术性问题,放在课文理解中解决,会将学习思路打乱。
2. 在课外解决。一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一时不能确切回答,必须通过查阅有关资料才能解决。这时,教师应告诉学生先存疑,等老师查阅资料后告诉大家。二是带领大家查找有关资料,以办小报、开会、进行图片展览等形式解决问题、拓宽知识、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