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

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

第1篇

我们科技馆近几年也办了不少计算机培训班,如“英特尔求知计划”,是由英特尔公司与各国政府及教育机构合作进行的教育项目。该项目是面向8-16岁青少年免费开展的计算机初级培训,主旨是一种全新的动手操作学习体验,帮助全球众多的社区数以万计的青少年掌握21世纪必备的基础技能,使他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在此培训过程中,我作为一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我深深地感到网络对青少年的成长是一把“双刃剑”。从调查结果看,青少年用于网络游戏的占62%,聊天的占54%,这对我们做好青少年的思想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并肩负着更重要的任务与责任。

一、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网络对青少年有着积极的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首先,为青少年拓宽了一条信息来源和沟通的渠道,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拓展了他们的思维。使之了解更多的未知领域,快捷、高效地获取大量的所需信息。其次,网络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成为青少年寻求知识的主要手段,进而拓宽了当今青少年学习的空间。

(二)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消极影响

网络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而网络环境又比较复杂并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他们对网络信息缺乏足够的识别能力,因此,部分网络内容会使一些青少年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其消极作用日益显现。

1、道德意识下降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它已成为一种大众传播的媒介和交流的主要方式,青少年也不例外,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也越来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进而必引发许多新问题。如: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看电影、聊天等,而他们又往往出于好奇、冲动的心理去刻意搜寻一些非健康的信息,由于他们的识别能力较差,不健康的内容很容易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一些不好的因素影响着他们,使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盲目崇拜西方。长期下去势必成为当代青少年良好道德意识形成的严重阻碍,导致道德意识下降。

2、社会责任弱化、身体健康受损。

由于青少年的思想尚未成熟,但他们又渴望扮演成年人的角色,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以匿名存在。没有他人和社会的监督、指责和惩罚的顾虑,他们任由思想自由狂奔,使他们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毫无约束的自由和刺激,这时候什么社会责任、道德底线早已荡然无存,留在他们脑海里的只有“我”。这样必然会导致他们孤立、自私、冷漠和非社会化,不关心集体和他人,毁灭了人类原本存在的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交往关系。随着网络迅猛发展,在短短的几年内,网吧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而这些网吧往往设施简陋,环境恶劣。由于玩游戏时精力高度集中,心跳加快,体力消耗很大,处于高度缺氧,容易产生虚脱,甚至猝死。网吧有时有抢劫、打架、凶杀等案件发生,这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及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3、学习成绩下降

网络使用不当,对青少年学习成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他们终日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耗费在网络上,思想早已远离校园的生活,终日萎靡不振,既是回到学校,课堂上的知识对他们也早已失去了吸引力,这时的文化知识更无法声声入耳,甚至面对老师也能昏昏欲睡,导致学习成绩日益下降。

二、网络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做法

网络教育手段的先进性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替代的,它使得我们的教育观念和内容更加现代化,给我们开辟了广阔的教育舞台,也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在当今网络文化高速发展的的时代,如何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在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的挑战机遇的同时,抵御其消极作用,这是我们每一位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因此,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加强和推动网络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对策已经迫在眉睫。

1、建立高素质的网络德育教育队伍

我们应加强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重视德育人才教育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网络环境,利用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自控力,使网络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2、积极建设健康的青少年德育教育网络平台

建设、开辟更多更好的青少年德育网站和网页,坚持传播积极向上、正确、健康的信息和声音,要有亲切的服务意识,用真诚的爱心去打动他们,我们的诚挚是启发青少年心灵的一把金钥匙。灵魂上的尘埃,只能用精神上的甘露来涤荡,努力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为他们创建进步、文明、健康、高尚的网络气氛,以满足他们正常的精神需求。

3、加强提高青少年自身辨别能力和免疫力

第2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毋庸置疑,整个世界日益信息化,互联网正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我国在网络方面的工作却远远跟不上网络的发展速度。目前,80%的网络信息来自美国,我国网络信息输出流量仅占全球互联网信息总流量的0.05%,进口流量占0.1%。这种状况下,就形成了西方殖民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冲击,势必影响我国人民尤其是生理、心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理想信念、伦理道德,民族认同感都会受到挑战。所以,对于青少年来说,上网并非难事。不让他们接触网络是不切实际的。但是,青少年的生理特别是心理发育还很不成熟,他们还缺乏明辨是非和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因此,能否搞好网络时代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搞好网络时代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迫

在眉睫。

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是主阵地。面对网络信息化的今天,学校应如何发挥主阵地的作用,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呢?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教育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学生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作为21世纪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综合素质,能够运用网络教学引导学生。当然,教师除了具有熟练驾驭网络的技术之外,自身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辩证对待网络的能力,能够认清网络的利弊。

二、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正确思想意识的引导

要改变以往过于追求知识目标而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做法。信息高速度发展的今天,更要始终坚持对广大青少年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始终加强对青少年正确思想意识的引导;要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当然,要想让这一目标真正成为广大青少年的思想信念,就要改变教师的强势地位,与学生平等对话,通过民主和谐的课堂、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寓教于乐,达到育人、感人、化人的目标,增强学生自觉抵御网络污染的能力。

三、开设网络基础知识教学,揭开网络的神秘面纱

信息时代,对青少年避而不谈网络,不让其接触网络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来接纳网络,不能因为它存在负面效应就因噎废食。为此,各中小学都应积极开设网络基本知识课、网络教育课,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认识网络,懂得网络,正确区分利弊,学会做网络的主人。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网络平台,尽量让学生少去网吧(虽然国家相关部门明文规定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但据实际情况来看,大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网吧反而是未成年人是主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电子阅览室,学校可以通过在电脑上安装“绿色”软件,过滤垃圾信息、网站等,避免学生因误点、好奇而受到网络不良因素的影响。这样,既满足学生对网络的需要,也能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四、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

青少年毕竟心智不成熟,缺乏自制力,除了加强教育,引导规范他们的行为以外,也需要通过制订一些强制性的纪律条文,硬性规定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当然,这是“堵”的方式,但也是必要的。

第3篇

一、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的表现

不可否认,由于先天的代际差异,传统社会中的亲子两代之间也存在着文化冲突。但在剧烈的社会与文化转型时期,亲子之间的文化冲突有着某些有别于传统的特别之处。以下三方面的描述,力图抓住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表现的重要方面。

第一,亲代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与子代浸染多元文化的冲突。在网络时代,亲代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子代习得的多元文化很容易发生冲突。在一定意义上,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带给人类社会的不仅仅是技术的革命,更是观念上的革命。美国社会学家、来来学家阿夫道·托夫勒认为,进入网络时代,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新价值观念时代,例如健康价值观、时间价值观、知识成长价值观、情绪价值观、财富价值观等。因而,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年老一代和年轻一代都在经历着思维的创新、价值观念的转化。相对而言,亲代成长于社会相对封闭、稳定的环境,承继了社会传统文化;而子代成长于社会日益开放、瞬息变化的转型时期和网络时代,更易接纳有别于传统文化的其他多元文化。与过去相比,亲子在文化价值方面存在着更大的鸿沟,也更容易发生文化冲突。

第二,亲代知识结构单一陈旧与子代新生知识多样速变的冲突。在网络时代,亲代已经相对成型的知识体系,也容易与子代成长过程中学习的文化知识发生冲突。在网络时代之前,知识的变化和更新相对缓慢,知识体系之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也比较单一稳定。亲代大多成长在这样的社会与文化知识背景之下,学到相应的知识和习得相应的文化,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固化。而子代的知识体系则还处在成长过程之中,他们对网络时代新鲜事物的感知和接受能力比亲代强。在这个过程中,子代迅速地接触、认同网络时代新产生的知识与价值是不足为奇的,而这些知识与价值,并不见得都可以与家长习惯的知识与价值很好地和谐相处。当亲代单一陈旧的知识结构与子代多样新生的知识发生碰撞的时候,如果亲子双方都缺乏足够的理智和正确的处理方法,那么这种形态的亲子文化冲突就会显现出来。

第三,亲代习惯权威专断管理与子代要求民主平等参与的冲突。在传统文化氛围相对浓厚的社会中成长的家长,习惯于权威、专断的管理,在他们的眼中,孩子永远都只是自己的附属品,残留着“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的封建传统观念,他们不愿意或不善于让孩子取得和自己的平等地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权利和人格。而他们的孩子生活在社会与文化的转型期,在学校、在社会广泛接受的是民主、平等、尊重、理解等一些现代观念,他们渴望父母尊重自己的兴趣和选择、与父母平等相处、拥有家庭建设的话语权和参与权。面对家长的权威和强权,孩子们不会自觉地、无条件地服从。这样一来,权威专断的亲代和要求民主平等的子代之间的文化冲突就会显现出来。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孩子观念的更新、知识的获取、眼界的开阔程度大大超过以往,他们比以往的孩子更要求民主、平等,比以往的孩子更不能忍受父母权威专断的管理,因而两者的文化冲突较之以往大大凸现。

二、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的特点

网络时代的亲子文化冲突,几乎包含以往亲子文化冲突的所有形式,还发展出一些新的冲突形式,使得亲子文化冲突更为多样、激烈、多变。这使得亲子文化冲突的具体原因和最终结果以及影响更加难以预料,呈现出一种扑朔迷离的景象。

第一,表现多样。在网络时代出现之前,亲子之间的文化冲突已经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向。网络时代的到来,更是加强了这种状态。在网络时代,亲子之间的文化冲突不仅包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化与儿童文化的冲突,也包括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还呈现信息文化与农业文化的冲突、信息文化与工业文化的冲突、现实文化与虚拟文化的冲突,等等。其中,亲子文化冲突中包含的信息文化与农业文化、工业文化的冲突,现实文化与虚拟文化的冲突,是网络时代社会背景下新鲜出炉的亲子文化冲突型式。

第二,因果复杂。网络时代的亲子文化冲突,不仅与外在社会与文化转型所带来的多元与混乱并存的文化格局有关,也与亲子间在某些方面不断加剧的代沟有密切关系,甚至学校中传递的文化价值和青少年群体亚文化在其中也发生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亲子文化冲突的发生,正是亲子知识、观念的差距和相互理解、沟通的困难达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因此,亲子文化冲突的发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和谐的亲子关系。并有可能加剧孩子的对抗情绪和叛逆行为,最终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尽管如此,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所具有的进步意义仍是其主要方面。具体来说,其积极作用至少有三个方面:首先,促进亲子双方认识各自和对方的文化;其次,推动亲子关系的改善;最后,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和品味。

第三,影响深远。亲子间在文化层面上的交往、接触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假如得不到正确的认识和采取得当的处理方法,那么很有可能造成亲子代沟的进一步扩大,进而造成家长代表的传统文化很难为青少年接受,使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也因为文化冲突而出现断裂。亲子文化冲突的发生,也可能造成家长更加难以认同青少年在网络时代形成的文化价值,进而使得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更为困难。这样,网络时代的亲子文化冲突对亲子双方的生活与学习都有长远的影响。从另一方面来看,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的发生,也对家庭文化中原有的秩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强烈的冲击,使那些传统的、不合理的家庭文化显露其不合时宜的一面,并且有可能打破传统家庭文化“一统家庭”的局面。所谓“不破则不立”,传统家庭文化的危机和失势,为新式家庭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空间。如此,亲子文化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催化新型家庭文化产生的作用。

三、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的成因

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是如何形成的?它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其根源又是如何发生作用而形成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的?在这里,拟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点简单的分析。

第一,生物人与社会人或文化人的矛盾。网络时代的亲子文化冲突尽管有着明显的时代痕迹,但归根结底源于人成长过程中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矛盾。我们知道,从孩童到成人是一个人生理上成长的过程,也是文化上成熟的过程。而要把一个纯粹生物意义上的人转变成融入社会的一分子,这个转变工作的起始步骤就开始于家庭。但是,当我们的孩子来到这个家庭的时候,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他闯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没有个服从旧秩序的心愿。因而,在个体社会化和文化化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少被强迫养成成人所要求的习惯的时候,难免有许多不自由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与承担社会文化传承的家长就会产生无可避免的矛盾,最终导致亲子文化冲突的产生。第二,西方理性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网络时代所拥有的技术条件,无疑为中西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尽管西方理性文化有着弊端,但其强调对个性的尊重,提倡个体自由和个体意识,为个体的独立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而,基于西方工业文明的理性文化,在很多方面更能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要,更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这对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独立意识,压抑个性。而以传统文化为自己生活准则的年长一辈,虽然在网络时代感受到了不同以往的文化准则,但一般还是会一如既往地用过去形成的价值观来衡量现在的文化。因为“人们既然接受了赖以生活的价值体系,就不可能同时在其生活的另一部分按照相反的价值体系来思考和行动,否则就势必陷于混乱和不便。他们将力求更加和谐一致。他们为自己准备了种种共同的理由和共同的动机。”这样,对于接受西方理性文化的青少年来说,容易对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年长一辈产生抵触情绪和反抗行为。

第三,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与转型。网络时代是一个社会与文化急剧变迁的时代,社会与文化的转型则会加剧亲子文化冲突。我们都知道亲子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文化差异,这种难以消解的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即便在文化缓慢发展的传统社会,亲子之间文化上的融洽相处仍然存在不少困难,更何况这样的社会基础在网络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不难发现,民主、自由、平等、宽容等观念,已经渗入网络时代青少年的亚文化中,并借助发达的媒介不断地、大范围地发生着影响,从而影响年轻一代对父辈的态度。不过,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多的父辈,却在很多时候强调“长幼有序”等尊卑观念。这多多少少给网络时代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一些困扰。如此的社会现实,必然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亲子关系,甚至加剧了亲子之间的隔膜。在这种情况下,假如长辈坚持用社会赋予的权力把孩子培养成符合旧有标准的人,孩子又接受了一套与旧的文化格格不入的网络时代新价值,那么亲子文化冲突的发生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的应对

第4篇

关键词: 网络时代 青少年学生 心理问题 产生原因 应对策略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青少年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互联网作为青少年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利与弊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使青少年获得信息更便捷、快速,另一方面因为青少年阶段的学生心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缺乏一定的控制力[1],不能对世界进行客观评价,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行为失范、精神空虚等现象。

一、网络时代青少年心理有何表现

近年来网络逐渐在社会上得到普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网络世界中的轻松是与现实世界中的焦虑并存的。在网络世界中学生会感到轻松与骄傲,他们可以在网络世界中尽情体会充实与美好。

(二)现实世界中的冷漠并没有因为网络世界中的热情而减少。在网络世界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人们对公共事业的关心,同时可以尽情发泄对世界的愤慨,这时他们往往容易忽略身边的人与事。一些学生因为沉迷于网络世界,对身边的冷暖严重忽视,将网络世界中的感情带到真实生活中,在校园中肆意妄为,不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对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不高。

(三)现实中孤独,网络中感受温暖。在网络世界中,人们往往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拥有属于自己的网友圈,学生可以在网络世界中体会友情,甚至产生懵懂的爱情,这样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缺少友情,重回现实世界中他们就会变得冷漠和孤独,有烦恼的时候甚至没有值得信赖的人可以倾诉。

(四)网络中非常自信的学生在现实中反而很自卑。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可以尽情感受游戏带来的,但是一旦回到现实社会中他们又会倍感失落,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体会不到快乐,学习和友谊都会使他们受挫,这样一来自卑情绪很容易产生。

(五)网络中非常自由,现实中充满约束。学生可以在网络世界中与各种不同身份的人交往,交流与沟通的过程是非常自由的,对别人的评价可以肆无忌惮,甚至进行人身攻击也不会产生严重后果。但是这样的学生一旦回到现实世界中,在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时候就会感到非常受约束,一言一行都会受到法律与道德的约束。

二、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解决的对策

(一)网络时代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1.青少年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人格体系。

我国青少年人格发展情况可以概括为下面几点:一是他们在生活上几乎完全依赖父母,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相应的,思想发展也非常滞后;二是青少年在小学与中学几乎都在封闭环境下接受教育,在这一时期他们体会不到社会上的人情冷暖;三是中国传统教育重视传承忽视创新,青少年的从众心理严重;四是青少年往往会受到社会的影响,不会对自己的未来做过多思考,在青少年时间段没有形成独立的人格和积极的爱好,面对挫折与挑战他们往往会选择妥协。

2.青少年在新时期的社会中倍感焦虑。

现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感到压力与焦虑,但是在网络世界中他们会感到无比轻松,这是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最大原因。在网络世界中他们可以尽情释放自己,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但是人不可能总是沉浸在网络世界中,一旦他们回到现实世界中问题就出现,网络世界中的成功并不是真正的成功,一旦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他们就会陷入困惑与矛盾之中。

3.沉迷于网络中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会产生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感到社会的冷漠。

网络将人类社会带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它的利处是有目共睹的,但它也存在严重的弊端。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感到无比酣畅淋漓,但是到现实社会中他们就会迷失方向,因为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他们的人际交往出现严重问题,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冷漠的,社会更是冷漠无情的,从而出现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

(二)青少年心理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1.加强对学生道德感和价值观的教育。

现阶段学校教育不应该再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应该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能力,在校园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热情得到激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经常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积极对社会进行评价,从而使学生建立起客观积极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青少年承担着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责任,应该使他们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以使精神世界得到丰富的书籍,在学校中开展传承社会文化的活动,对学生读书习惯进行培养,用精神世界的丰富将学生从网络世界中拉回来[2]。

3.鼓励学生进行人际交流。

人际交往是学生整个漫长生活道路中的重要内容,对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会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人际交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决定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人际交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建立。

三、结语

网络世界对于一些青少年来说是非常美好的,但是在感受这种美好的同时应该体会现实社会中的冷暖,不能迷恋网络,而与社会生活脱节。为了解决学生在网络时代出现的心理问题,可以举办一些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让学生感受现实社会的美好,丰富精神世界,承担起传承社会文化的重大责任。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网络青少年学生德育管理

当今社会,互联网正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把新世纪的人类带进了“网络时代”,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与思维方式,尤其是冲击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个性心理和行为模式。因此,如何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管理,找准在网络条件下开展德育的最佳切人点,对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德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是有积极意义的。

1当今青少年学生利用网络的现状及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许多青少年学生上网是带着健康目的的,至少初衷是这样的。他们上网学习网络知识,他们查询各种信息和资料以增长学识,他们编辑程序,制作网页网站,开办网络公司,在网_卜开店,进行着许多有创意的健康的活动,甚至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可以说网络对于人的服务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许多青少年已经或正在从中受益。但是绝大部分青少年上网却是为了其他目的。网上聊天,交友,游戏,访问黄色网站,制造信息垃圾,甚至制造病毒,充当黑客等,给社会带来诸多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2德育管理工作如何应对网络时代

面临如此严峻的挑战,不得不需要我们很好地对德育管理工作作出重新的科学的思考和研究,在网络时代,德育工作要有哪些新的适应性的策略,才能实现其实效性呢?我认为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积极承担责任并发挥作用。

2.1发挥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主阵地作用,增强针对性和超前性

(1)要加强思想的正确引导。我们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积极与消极的方面,自觉利用网络优势,积极上网学习,学习应是上硎的丰要目的。为配合网络教育,许多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上网。住平时的教育中,始终贯彻网络是我们学习的助手和教师的观点,鼓励学生为学习上网。由十把握住“学习”这个角度,就能起到既引导了学生,又不走极端,不引起学生逆反,同时消除了学生对上网的过于新奇,让学生队识上网上学习这对矛盾的辨证统一关系。

(2)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内容,设置校园网文化平台,积极开展一些有益于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的活动。如开展有关国情、法制等多媒体专题制作比赛;开设“网上论坛”,自由讨论热点问题、新人新事;建立电子刊物,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等。把学校网络资源利用起来,校园网要在课外活动和节假日时间,积极向青少年学生开放,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合理机会,这样可以把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是管理好孩子上网的一个好办法。只有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才能改变他们一上网不是聊天就是玩游戏的习惯。

(3)让网络成为学生成长道路的良师益友。利用网络开设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关注学生的心灵,让孩子们能够把自己的心思与同龄人沟通,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帮助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行的目的。此外,还可以举办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比如网页制作、动漫画设计比赛等,既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及锻炼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又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2建立家庭学校互动的德育模式

(1)家长要紧跟时代步伐,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学生家长如果不懂得基本的网络知识,不了解自己孩子的上网情况,那么家庭教育就会出现真空地带。我们的学校在这个时候可以为家长提供免费的网络知识培训,对家长如何指导孩子正确上网的方法进行指导,教家长如何全程跟踪孩子使用电脑的时间和内容,针对沉迷网络比较严重的孩子,家长如何通过向学校网络技术培训班的老师发电子邮件获得如何设置密码,限制其使用时间的技术及如何建立“防黄屏障”,避免孩子主动或被动地遭受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的技术。

(2)正确引导孩子上网,加强对孩子的网上监督与防范。由于青少年处于特殊的生理与生理发育时期,父母有责任参与孩子上网的过程。如: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向孩子提供一些适合孩子的网址,以减少孩子受不良网络影响的机会;让孩子搜集“法制网站”一些内容,特别是注意查阅对孩子行为有帮助的事例,让孩子学会进行自我教育;还可以与孩子一起赏阅“科技网站”的有关内容;或学一点“生活窍门”、“保健常识”等等。通过疏导,不仅使他们深深地意识到不健康内容的危害,更能借助网上优势,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学能力。由于青少年自制能力差,心理防线脆弱,易受客观因素左右,所以对于家庭入网者,家长应在电脑终端安装过滤软件,提取精华,剔除糟粕,为我所用。

2.3让社会共同来关注网络的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

(1)发挥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净化社会环境。舆论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社会共同的关注是人类自身的幸福。自网络问题发生以来,社会舆论就积极介入,媒体不断予以批露,给人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伤心甚至是血淋淋的真实故事,网络道德教育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但是我国启动网络道德教育毕竞是较迟的,社会上尚缺乏这种教育的相关文献、资料;缺乏群众性的关注,许多成人对网络道德问题缺乏认识和对应措施,更谈不上教育。所以,社会舆论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只有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认识网络中的道德问题,参与网络道德建设,体现整体合力作用,才能逐步净化网络社会环境。

第6篇

关键词:新时代 网络数字媒体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一、前言

数字媒体是一种信息载体,主要以二进制数形式进行记录、处理、传播和获取信息,这些信息当中,往往包括数字化的图象、视频影像等。自1995年后,中国的数字媒体便开始随着互联网的出现逐渐兴起,它率先影响了中国的80后、90后年轻人群。在网络技术发达的现如今来说,数字媒体发展深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中国青少年人群,而将数字媒体引入各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手段,既有利又有弊。本文将从数字媒体对于当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进而提出了一些新时代数字媒体条件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二、数字媒体的解析

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的数字媒体是新时代下的一种应用范围广泛的新兴学科,其管理上涉及的方面非常之多,有计算机软件硬件、电子、通信以及广播等。数字媒体的形式有很多种,如图像、音频、文字等。它是一种依附现代计算机网络来进行传播的数字化作品。在继语言、文字、及电子技术后,数字媒体成为了最新的一种信息载体。数字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产物,它的传播方式较以往传统的媒体不一样,它不是受时间地点限制的“点对面”广播式传播,它实现的是“点对点”的交互式传播。

三、数字媒体对于青少年的影响

1.积极影响。处于思想正在渐渐成熟的渐进阶段的青少年,思维较为活跃,生活充满热情。在这个信息化的新时代下,数字媒体能够为青少年带来了广泛的兴趣爱好。由于互联网上各种信息应有尽有,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搜索所有自己想要获得的知识及事物。这种不用出门也可以获知世界各地人文习俗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开阔视野,跟上时展的步伐。

2.消极影响。网络上,青少年通过数字媒体获得大量的信息的同时,也会有一些黄色、暴力的信息侵入他们的眼球,由于自制力差,且思想未够成熟,故对于这种不健康的信息缺乏抵制能力,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发展。此外,有些学生过度沉迷于数字媒体的新功能,利用数字媒体进行各种网络游戏,浏览不健康网页,久而久之,身体得不到锻炼,视力下降,意志逐渐堕落,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四、数字媒体条件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分析

1.正确引导青少年使用数字媒体。现如今,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方式已经成为了各学校讨论的重点问题。在借助网络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也要善于利用,合理利用,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网络数字媒体学习环境。由于数字媒体所具有的各种新特点符合当代青少年的个性需求,如各种文字、图像、音乐视频等的传播赢得了广大青少年的热爱和追捧。但为了避免学生过度依赖这种新型网络媒体,学校要正确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以免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会对他们造成思想歪曲、意志堕落等恶劣影响。

2.发挥数字媒体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媒体的发展,既给学校对于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政教育无疑成为教师手中的难点工作。如何借助数字媒体宣传爱国主义,发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以及集体主义,是现阶段教师遇到的重点问题。因为如果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们容易忘记自己肩负为国家效力的责任,对自己不负责,对社会不负责。故教师可以经常性开展座谈会,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为主题,倡导学生要爱国,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将内容转换为图片和音频的形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通过微博等潮流媒体进行参与互动。

总之,数字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当代青少年带来利弊影响的同时,也给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带来一些机遇和挑战。但在数字媒体自身特点越发多样化的同时,学生也要加强自身的约束力,避免自己沉迷于虚拟网络中,避免自己过分依赖这种新型媒体而忽略了日常正常生活;同时,学校在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上,要加大管理和制约的力度,在新科技、新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正确引导学生在新时代中的思想政治走向。

参考文献

[1]薛葵 网络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05),4-5+9。

[2]史锴鹏 论网络时代下我国面临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186-190。

第7篇

一、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的表现

不可否认,由于先天的代际差异,传统社会中的亲子两代之间也存在着文化冲突。但在剧烈的社会与文化转型时期,亲子之间的文化冲突有着某些有别于传统的特别之处。以下三方面的描述,力图抓住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表现的重要方面。

第一,亲代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与子代浸染多元文化的冲突。在网络时代,亲代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子代习得的多元文化很容易发生冲突。在一定意义上,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带给人类社会的不仅仅是技术的革命,更是观念上的革命。美国社会学家、来来学家阿夫道·托夫勒认为,进入网络时代,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新价值观念时代,例如健康价值观、时间价值观、知识成长价值观、情绪价值观、财富价值观等。因而,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年老一代和年轻一代都在经历着思维的创新、价值观念的转化。相对而言,亲代成长于社会相对封闭、稳定的环境,承继了社会传统文化;而子代成长于社会日益开放、瞬息变化的转型时期和网络时代,更易接纳有别于传统文化的其他多元文化。与过去相比,亲子在文化价值方面存在着更大的鸿沟,也更容易发生文化冲突。

第二,亲代知识结构单一陈旧与子代新生知识多样速变的冲突。在网络时代,亲代已经相对成型的知识体系,也容易与子代成长过程中学习的文化知识发生冲突。在网络时代之前,知识的变化和更新相对缓慢,知识体系之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也比较单一稳定。亲代大多成长在这样的社会与文化知识背景之下,学到相应的知识和习得相应的文化,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固化。而子代的知识体系则还处在成长过程之中,他们对网络时代新鲜事物的感知和接受能力比亲代强。在这个过程中,子代迅速地接触、认同网络时代新产生的知识与价值是不足为奇的,而这些知识与价值,并不见得都可以与家长习惯的知识与价值很好地和谐相处。当亲代单一陈旧的知识结构与子代多样新生的知识发生碰撞的时候,如果亲子双方都缺乏足够的理智和正确的处理方法,那么这种形态的亲子文化冲突就会显现出来。

第三,亲代习惯权威专断管理与子代要求民主平等参与的冲突。在传统文化氛围相对浓厚的社会中成长的家长,习惯于权威、专断的管理,在他们的眼中,孩子永远都只是自己的附属品,残留着“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的封建传统观念,他们不愿意或不善于让孩子取得和自己的平等地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权利和人格。而他们的孩子生活在社会与文化的转型期,在学校、在社会广泛接受的是民主、平等、尊重、理解等一些现代观念,他们渴望父母尊重自己的兴趣和选择、与父母平等相处、拥有家庭建设的话语权和参与权。面对家长的权威和强权,孩子们不会自觉地、无条件地服从。这样一来,权威专断的亲代和要求民主平等的子代之间的文化冲突就会显现出来。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孩子观念的更新、知识的获取、眼界的开阔程度大大超过以往,他们比以往的孩子更要求民主、平等,比以往的孩子更不能忍受父母权威专断的管理,因而两者的文化冲突较之以往大大凸现。

二、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的特点

网络时代的亲子文化冲突,几乎包含以往亲子文化冲突的所有形式,还发展出一些新的冲突形式,使得亲子文化冲突更为多样、激烈、多变。这使得亲子文化冲突的具体原因和最终结果以及影响更加难以预料,呈现出一种扑朔迷离的景象。

第一,表现多样。在网络时代出现之前,亲子之间的文化冲突已经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向。网络时代的到来,更是加强了这种状态。在网络时代,亲子之间的文化冲突不仅包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化与儿童文化的冲突,也包括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还呈现信息文化与农业文化的冲突、信息文化与工业文化的冲突、现实文化与虚拟文化的冲突,等等。其中,亲子文化冲突中包含的信息文化与农业文化、工业文化的冲突,现实文化与虚拟文化的冲突,是网络时代社会背景下新鲜出炉的亲子文化冲突型式。

第二,因果复杂。网络时代的亲子文化冲突,不仅与外在社会与文化转型所带来的多元与混乱并存的文化格局有关,也与亲子间在某些方面不断加剧的代沟有密切关系,甚至学校中传递的文化价值和青少年群体亚文化在其中也发生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亲子文化冲突的发生,正是亲子知识、观念的差距和相互理解、沟通的困难达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因此,亲子文化冲突的发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和谐的亲子关系。并有可能加剧孩子的对抗情绪和叛逆行为,最终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尽管如此,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所具有的进步意义仍是其主要方面。具体来说,其积极作用至少有三个方面:首先,促进亲子双方认识各自和对方的文化;其次,推动亲子关系的改善;最后,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和品味。

第三,影响深远。亲子间在文化层面上的交往、接触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假如得不到正确的认识和采取得当的处理方法,那么很有可能造成亲子代沟的进一步扩大,进而造成家长代表的传统文化很难为青少年接受,使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也因为文化冲突而出现断裂。亲子文化冲突的发生,也可能造成家长更加难以认同青少年在网络时代形成的文化价值,进而使得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更为困难。这样,网络时代的亲子文化冲突对亲子双方的生活与学习都有长远的影响。从另一方面来看,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的发生,也对家庭文化中原有的秩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强烈的冲击,使那些传统的、不合理的家庭文化显露其不合时宜的一面,并且有可能打破传统家庭文化“一统家庭”的局面。所谓“不破则不立”,传统家庭文化的危机和失势,为新式家庭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空间。如此,亲子文化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催化新型家庭文化产生的作用。

三、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的成因

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是如何形成的?它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其根源又是如何发生作用而形成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的?在这里,拟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点简单的分析。

第一,生物人与社会人或文化人的矛盾。网络时代的亲子文化冲突尽管有着明显的时代痕迹,但归根结底源于人成长过程中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矛盾。我们知道,从孩童到成人是一个人生理上成长的过程,也是文化上成熟的过程。而要把一个纯粹生物意义上的人转变成融入社会的一分子,这个转变工作的起始步骤就开始于家庭。但是,当我们的孩子来到这个家庭的时候,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他闯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没有个服从旧秩序的心愿。因而,在个体社会化和文化化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少被强迫养成成人所要求的习惯的时候,难免有许多不自由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与承担社会文化传承的家长就会产生无可避免的矛盾,最终导致亲子文化冲突的产生。

第二,西方理性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网络时代所拥有的技术条件,无疑为中西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尽管西方理性文化有着弊端,但其强调对个性的尊重,提倡个体自由和个体意识,为个体的独立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而,基于西方工业文明的理性文化,在很多方面更能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要,更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这对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独立意识,压抑个性。而以传统文化为自己生活准则的年长一辈,虽然在网络时代感受到了不同以往的文化准则,但一般还是会一如既往地用过去形成的价值观来衡量现在的文化。因为“人们既然接受了赖以生活的价值体系,就不可能同时在其生活的另一部分按照相反的价值体系来思考和行动,否则就势必陷于混乱和不便。他们将力求更加和谐一致。他们为自己准备了种种共同的理由和共同的动机。”这样,对于接受西方理性文化的青少年来说,容易对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年长一辈产生抵触情绪和反抗行为。

第三,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与转型。网络时代是一个社会与文化急剧变迁的时代,社会与文化的转型则会加剧亲子文化冲突。我们都知道亲子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文化差异,这种难以消解的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即便在文化缓慢发展的传统社会,亲子之间文化上的融洽相处仍然存在不少困难,更何况这样的社会基础在网络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不难发现,民主、自由、平等、宽容等观念,已经渗入网络时代青少年的亚文化中,并借助发达的媒介不断地、大范围地发生着影响,从而影响年轻一代对父辈的态度。不过,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多的父辈,却在很多时候强调“长幼有序”等尊卑观念。这多多少少给网络时代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一些困扰。如此的社会现实,必然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亲子关系,甚至加剧了亲子之间的隔膜。在这种情况下,假如长辈坚持用社会赋予的权力把孩子培养成符合旧有标准的人,孩子又接受了一套与旧的文化格格不入的网络时代新价值,那么亲子文化冲突的发生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的应对

面对网络时代的亲子文化冲突,作为家长和家庭教育指导者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亲子之间的相互尊重、宽容和理解是不可缺少的。除此之外,家长还要引导孩子的文化,并以适当的方式来整合亲子双方的文化,形成新的家庭文化。

第一,尊重。在网络时代,要想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减少破坏性的亲子文化冲突。整合亲子间存在较大差异的一些文化,家长就必须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父母应该尽量做到信赖孩子,放弃独断的管教方式,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文化,并让孩子也学会尊重别人,做到亲子双方都能保持独立的人格,使家庭成为独立人格的养成场所。有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父母放弃自己的权威,“低下头”来尊重孩子的意见,会不会影响子女对双亲的尊敬。实际上,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当孩子个性的积极一面得到家长充分的尊重之后,他们也会更加理解尊重的含义,也将会自觉地尊敬长辈而不是被动地屈从长辈。

第二,宽容。无论是亲子文化冲突发生之前还是亲子文化冲突发生之后,家长宽容孩子不合常规甚至是错误的言行常常是一种明智的做法。这是因为亲子文化冲突的发生,与孩子敌对情绪的积累有着重要的关系。而在家庭中,孩子敌对情绪的产生和积累,往往源自于自己的言行受到了过多的限制。因而,要合理地处理亲子文化冲突,宽容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是必不可少的。家长们要清楚:孩子们如有正当的理由(如人格受到侮辱、自尊心受到打击)表现出愤怒的情绪,即使不愿赞赏,至少也要做到容忍。即使没有正当的理由,孩子们发绪,也是常见的现象。

第三,理解。家长们在面对亲子文化冲突时,除了能尊重、宽容孩子外,还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理解他们的痛痒。家长要想与孩子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需要尽可能地接触、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能够做到从孩子的眼光来看世界、认识世界,并且尽可能多地与孩子共同活动。例如,家长要明白: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作为尽得新时代恩惠的一代,较之以往的同龄人,有着显著不同的特点。他们自我意识显明、自主性强,见识广、眼界开阔,言行务实,对外界的变化反应敏捷;当然,他们也存在缺点,如缺乏坚韧、浮躁等。他们容易形成新型的人生价值观,个体本位、多元取向、重实际、重物质,在他们身上,价值观的新取向体现得十分明显。又如,处在网络时代的家长至少还要认识网络,多学习网络知识、多实践网络操作,才能更好地理解网络对孩子的重要性,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应对亲子之间的文化冲突。

第四,整合。在处理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时,一方面亲子双方要尊重各自存在差异的文化,不让某一方完全放弃自己的文化立场而屈从于另一方;另一方面也要将亲子文化中各自合理的成分以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整合在一起,成为亲子双方共同遵守的文化规则,并以此来规范亲子双方的思想和行为。这是因为网络时代的社会文化趋于多样,与年长的亲代相比,年轻人对习俗改变的弹性较大。在现代文化的了解和接受上,年轻一代甚至可以成为年长一辈的“老师”,也即网络时代的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年老的向年轻人学习的“后喻文化”。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父母们不应老是用自己年轻时的标准,对孩子的价值和行为加以评价,而是要明白自己对新异事物的感受力不如年轻人的事实。而且,家长在对待孩子身上表现出的不同于自己的文化时,“需要从内到外都做到搁置己见,把持住自己,并予以自省”。也即,家长要设法悬置看问题、做事情的文化偏见,并在这个基础上,努力将自己的文化与孩子的价值相整合,形成一种为亲子双方都能接受的文化。当然,整合所成的新型家庭文化“并非仅是其所有的部分的总和,而是那些部分的独特的排列和内在关系所产生的一种新实体”。

注释:

[1]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292-293.

[2]。生育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40-141.

[3]R·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吕万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8-9.

[4]韦政通。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77.

[5]黄书光,王伦信,袁文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2.

[6]戴维·伯姆。论对话[M].李·尼科编,王松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3.

第8篇

【关键词】网络 学校 德育 教师 青少年

世界进入了21世纪,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等各方面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思想教育领域自然也不例外,网络大潮对传统德育教育的观念、途径、形式和内容都提出了富有冲击力的挑战。积极回应这种挑战,学校德育管理的相应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一、网络带给学校德育的机遇和挑战

据有关调查显示,网络带给青少年巨大而无形的积极因素:它的信息化特征催生青少年的现代观念,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它使青少年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拓展了当今青少年教育的空间,成为青少年寻求知识的主要手段。

网络在带给人们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的消极影响,又向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强有力的冲击。

1、网上信息泛滥可能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目前互联网上中文信息不到2%,发达国家通过网络将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强加于人,从而影响网民的感受和价值判断,久而久之会使的青少年学生对他们的文化理念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最后认同、信赖,并对自己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产生动摇。

2、网络的虚拟性、娱乐性往往使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对青少年的正常学习、身心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不少青少年由于过度沉湎于网络之中,正常学习、生活秩序遭受破坏;长期上网还会引发青少年网络孤独症,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

3、网络荣辱观问题,网络运行极富挑战性,部分青少年学生出于好奇心、对他人的不满或对社会的仇视等复杂心理,利用网络欺诈性信息,故意、传播带有病毒的信息,恶意窃取他人的加密信息、攻击破坏他人网站,故意在网上他人的隐私,对他人、对社会不满的言论,给网络的正常运行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二、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应对挑战的主要对策

互联网犹如一把“双刃剑”,关键是教育工作者如何使用好这把“剑”,在看到网络对学校德育工作形成挑战的一面的同时,更要看到网络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机遇的另一面,这才是应该持有的辨证态度。那么作为学校德育管理者和德育工作者,将如何迎接挑战,寻找新的对策,如何来更好的帮助的孩子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转变德育观念,改善德育队伍素质

网络时代要求有一支适应新形势的德育教育工作队伍。这支队伍的人员除了具备德育工作的一般要求外,还应该有新的观念、新的素质。

网络带给德育工作的变化之一,就是由封闭型的德育向开放型的德育转变。

所谓新的观念是指能清醒地认识到时代的变化,使德育的内容、领域、形式和方法都产生变化,从而更新观念,探究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新路。转变现有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变单向教授为双向互动传授,利用网络及时了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状况,既然学生钟爱网络,就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加强德育教育与引导,为学生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更重要的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将德育工作融入互联网络,建立起德育教育的网络前沿阵地,使网络为我所用,助我所长。

所谓新的素质是指教育工作者应该尽快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技术,及时掌握计算机网络中的各种动态,加强自己的信息素质。由于网络时代的师生关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方式、教学过程的时空限制、教学手段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德育工作者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利用网站、光盘、电视专题片等现代教育手段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第二、调整学校德育内容

调整学校德育内容并不意味着改变德育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范围,而是根据德育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重新调整,确定德育内容的重点。一是在原有德育内容的基础上突出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能够“辨别真伪,追求真理,慎于判断”,增强评价和选择道德信息的能力;二是注重道德意志力的训练,使学生的道德标准与道德实践统一起来,抵御不良信息的诱惑;三是开设网络道德课程,制定和完善网络伦理道德体系,让学生掌握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强化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以此防范学生的网上不良行为。

第三、倡导革新的德育方式、方法

以往的学校德育所采用的基本教育方式是集体教育,如升旗仪式,校会、班会、 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等。但如今学生上网浏览信息、选择信息、下载信息等均属个人的自主行为,由此而生发的学生思想问题也越来越趋于个别化。这种现实必然要求学校德育注重因材施教。

当代青少年在成长环境、学习和生活方式、接受信息的形式、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根据这些新的变化,必须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在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拓展德育工作的视野,利用网络教育的优势,推进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的结合。

由于青少年对网络虚拟空间上所谓的“自由、个性张扬、我行我素”等趋之若鹜,如果没有教师和家长的正确指导,极易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并诱发不道德的行为,一味地用“堵、隔”等方法是不能奏效的。只有积极地面对现实,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网络观。

例如,学校开好信息课,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正确处理好学习与上网的关系;学校与家庭应开设青春期性教育,告诉他们一些性的知识。而学校的避而不教家长的避而不答这正是促使他们去网络寻求好奇的原因;同时应该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网页,像开设网上心理咨询,网上读书,网上讨论等等。并且如果将学生好的作品搬到网上,对学生更是一个大大的激励。

第9篇

一、互联网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1、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让青少年开阔眼界、转变思维,提高知识水平,促进学业。网络是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网络可以帮助青少年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料、学校和老师或直接网校中上课。比如现在的“101”等网校,让同学们可以在家里就可以听(看)到优秀的教师讲课,作业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与教师交流。

2、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沟通的平台

网络中有句名言“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在网上人们可以任意扮演角色,塑造各种形象,不用担心别人会认识自己。这种虚拟性使孩子无论是在情感宣泄,还是秘密倾吐等方面,都能获得极大的安全感,青少年通过网上聊天体会到沟通的简单与快乐。

3、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娱乐的同时培养其创新素质

学生的生活以学习为主,网络游戏可以给学生生活增添色彩,给学生带来开心的时刻,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青少年在这种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不再看重“博闻强记”。他们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网络因此就成为青少年创新素质培养的一条途径。它使青少年在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1、互联网使青少年在时间上失控,从而影响学习

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差,上网后很容易一发不可收,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都消耗在网上。有的青少年整天沉迷在网吧中,造成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的下降。上网成瘾,成为“网虫”。同时网络的过度便利性可能使青少年产生学习的惰性,遇到问题不是苦思冥想,而是首先求助网络,他们热衷于以“下载”方式完成作业。

2、互联网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产生了负面影响

网络既是一个信息的宝库,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信息的泛滥可能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另外,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具有隐蔽性,有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并因此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3、互联网影响青少年的情感和性格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青少年情感控制力比较弱,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网络孤独症,人际情感淡漠,他们在虚拟网络中,很容易被对方的花言巧语所迷惑,产生所谓的“网恋”行为,造成情感上的失控。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性格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那些性格内向、家庭不和、学习成绩不突出的孩子等,他们甚至不愿与家长沟通,不愿与周围的同学、老师沟通,性格上产生了扭曲。

三、针对互联网对青少年双重影响的对策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使其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好帮手。同时面对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尽可能地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一)充分发挥互联网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

1、创建适合青少年浏览的网站,开展丰富活动

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建设适合青少年浏览的网站,同时在网上广泛开展各种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适合青少年的活动。比如,我们可以开展网上作文大擂台,让广大青少年参与作文比擂;开展网上论坛,对近期跟青少年有关的话题进行讨论等等。

2、建设一支适应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者队伍

作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适应网络时代的意识和能力,一要加强自身信息素养培育的意识,积极学习网络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网络技能;二要多从网上搜索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站和信息资料,并定期推荐给他们;三要对网络思想渗透保持高度警惕,提高防范意识,找到对策,提前给青少年“免疫”;

(二)互联网对青少年负面影响的对策

1、引导和监督青少年正确利用网络

首先,要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上网、正确对待网上信息,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其次,家长和教师应当与青少年一起制定上网规则(比如不得透露个人信息等),分析上网的利弊,并以身作则,坚决不做有违文明和道德规范的网上活动,同时,也要做好青少年上网活动的疏导工作,提出上网的要求,限定他们的上网时间,向他们推荐健康、文明、有益有趣的网站等,还要经常监督他们的上网时间和上网内容,当他们参与不健康、不文明的网上活动时及时指出其危害性,并坚决制止。

2、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要构建网络道德规范,加大对网络道德的舆论监督,形成网络道德行为的舆论评价机制。其次,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道德往往要在宣传教育过程中才能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网络道德也不例外。关注、宣传网络道德,是当前大众媒体和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

3、加强沟通,丰富青少年的网外文体活动

第10篇

信息网络的消极影响。一方面,无限的网络资源存在着无限的各色各样的信息,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不单单有着积极向上的信息,许多不健康、不和谐的东西也有出现。这些东西对于好奇心较重的青少年来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如果任其发展,很容易使一些青少年沉迷于其中。另外,网络世界有着很强的隐蔽性,就像一句话所说,你不知道同你接触的电脑后面坐着的是一个人还是一个鬼。这就给了不法分子一些可乘之机,这就给青少年带来了极大地危害。另一方面,与在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不同,网络道德教育的发展却并不完善。对于青少年来讲,虚拟网络世界就像一个“世外桃源”,这里没有道德的约束,没有现实的束缚。因此,各种各样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对于青少年的精神成长造成了一个严峻的挑战,这也使得学校德育教学的进行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如何给青少年营造一个安全的健康的网络环境?

2网络环境下德育教学的思考

2.1教师方面

对于教师而言,首先,不能仅仅满足于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教师应该接收各种网络时代的知识,学习其中的先进的,具有分析价值的,能够引导德育活动的资源。给自己一定的要求,使自己成为一名有能力的、新型的、德育知识丰富的专业型教师。除了需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以及丰富的德育理论与现实的实践经验,还要具有能够操作计算机系统,利用网络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只有这种复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当今的网络信息时代下的新型德育教育的要求,才能切实承担德育教学的重任。其次,发挥师生德育中的主导作用,教师不仅要具有网络意识,不断提高自己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例如,在学校德育教育活动中采用生动形象的画面以及奇丽多姿的内容,这样会更加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引起他们参加的兴趣。还可以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更快捷的服务。利用网络素材使德育教育生动形象,充分发挥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最后,学生主体性不能忽略,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对于教师来说,不应该只是被动地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而应是要充分发挥其主导和先行作用,自发的主动地去研究适应当代网络信息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同时,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广泛传播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类问题。传统的教育是利用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来要求学生,新型的网络时代下的教师应该注重充分发现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上来。

2.2学生方面

第11篇

网络在上个世纪末悄然崛起。这个诞生不久便得到传媒界普遍承认的“第四媒体”,虽然步入社会仅几年时间,但其来势之凶猛,手段之先进,影响之重大,是人类新闻传播史上所未有的。这几年来,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得到了迅猛增长。网络不仅引领着人类从信息时代步入了网络时代,同时更是使传统媒体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网络时代下,作为传统媒体中的强势媒体――电视,所承载的竞争压力尤为巨大。当今电视节目由于自身及环境的因素,受众流失情况颇为严重,尤其是青少年受众(13~18岁的受众群体)的流失情况更为显著。据一项调查,当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倾向采用上网的方式获得信息。这无疑为电视从业者敲响一记警钟:电视节目应该注意吸引青少年受众的注意力了。

一、网络时代受众的主要特征

在网络时代这个大背景下,受众一般具有下面这些特点:

推崇个人主义理念。个人主义认为,个人是最基本的社会构成单位,也是最高的社会构成单位。反对权威和对个人的支配,特别是国家和集体对个人的全面支配。因此他们强调身份平等,个人之间的普遍人格平等;强调个人的独立与自主意识,反对中心化;强调言论自由,尊重个人隐私,认为这是人格独立的首要条件;强调个人价值凸显以及个性的张扬,并坚持满足个体的偏好和兴趣。

选择性更强。在多元化信息社会的时代,受众获得信息的手段方便、快捷且多样化,海量信息与自主的接受方式使得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选择性实践等受众的自主选择能力极为突出。

开放性。网络时代下,社会是一个敞开的社会,每个民族每种文化都向世人敞开。网络的敞开,首先必须要求心灵的敞开,增进交流与沟通、增进了解与进步是共同的目的。其次要求观念的敞开,每个人都要有一个极强的包容心态及开放意识。

二、电视节目亟需吸引青少年受众

电视节目要大力争取青少年受众注意力,主要有这样四个原因:

1.从受众角度讲,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和大众媒体是四大主要因素。而在大众媒体中,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又首推电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今后一生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2.从电视媒体的角度考虑,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一直以成年人为主。而现在的青少年受众正是几年或十几年后的主体受众群,因此,当今的青少年受众是电视节目最主要的潜在受众群,如果从现在开始培养他们对电视节目的忠诚度,那么电视节目无疑将会在日后的收视率竞争上有更大的获胜可能性。

3.媒体经营的角度考虑,电视节目如果能成功地吸引到青少年受众的注意力,并能够将之形成一个较稳定的受众群体,那么这档电视节目附带的广告段将形成一个空白点。于是,针对青少年受众的广告必将大量涌入,从而使电视媒体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实现了其经济效益。

4.青少年受众日益流失。青少年受众的流失是电视节目要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最重要最现实的原因。据当今中国四大门户网站中的搜狐网消息,美国年青一代的受众越来越倾向于从互联网上获得信息,对电视的兴趣已越来越小,在我国,情况亦是如此。

三、青少年受众心理特征与收视动机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当今时代的青少年受众具有某些共同的心理特征,这个群体一般年龄在13至18岁,介于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间,生理上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接受知识的最佳年龄段及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情感,丰富、细腻、脆弱而又敏感。他们心理动荡不稳,心理矛盾重重交错,自主性与依赖性、现实性与幻想性、开放性与封闭性、自觉性与幼稚性等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具体讲,青少年受众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自主意识迅速发展。自主意识是指对自己的行为以及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起作用的认识。青少年自主意识的发展包括自我评价成熟,自尊心较高以及强烈关注自己的个性成长。

2.独立意识明显增强。认为自己业已长大成人,要“自由”,要摆脱“束缚”,要求家长发“自由证书”,变为一个“独立人”。

3.自我认可和自我拒绝的双重矛盾心理。有时能对自己的才能做出较现实的评价 ,喜欢自己的个性;有时又不赞成自己,甚至轻视、怀疑自己。

四、电视节目吸引青少年受众的几点对策

1.强化电视节目的前期策划。当今的青少年非常注重时尚与形象,张扬个性,追逐潮流,广告对他们有巨大的影响力,因此,与众不同、经过包装的电视节目必然赢得他们的青睐。从媒介经营的角度看,我国的电视正处于市场化阶段,为了实现更好的效益,就必须遵循市场的运作规律,对其产品―进行包装与宣传。

2.善于运用多种电视手段表现新闻。画面语言是电视语言中最重要的一种,也是最具电视魅力的一种语言形式。电视画面对青少年受众有着强烈的刺激性和冲击力,它是吸引青少年受众的最主要因素。电视新闻从业者要善于运用画面语言

3.“讲故事”是电视节目中最受受众欢迎的一种方式,湖南电视台的《8090》就是将“讲故事”这种手法运用的极为纯熟而获得成功的。听故事是人类生活中最为美好的体验之一,对于青少年受众来讲,哪一个人的脑子里没有存储一些童年时听来的故事?哪一个人不对故事中的人物与情节充满向往?其实何止是孩子,成年人对于《8090》的欢迎也主要来源于其故事式的叙述方式。

4.主持人的亲民化定位。我们一直在强调网络的平民化,强调它的自由、互动,我们也深知当代的青少年更加注重平等交流与个性解放,所以我们的电视节目在输出给受众时,就应该同时与他们形成良性的沟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

[1]罗明,胡运芳. 中国电视观众现状报告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李希光. 变形的新闻屋[M].四川人民出

版社,2000.

[3]时统宇.电视影响评析[M].新华出版社,

1999.

[4]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 新华

出版社,1999.

[5]明安香.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M].

华夏出版社,1999.

[6]何日丹.电视文字语言写作[M]. 中国广

播电视出版社,2001.

第12篇

一、全社会要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是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的前提

1.认清现阶段网络环境的严峻形势。

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诱惑性,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来说,实为洪水猛兽。而传播不良的信息,对青少年来说,更是贻害无穷。近年来。因网络而走上犯罪的青少年更是比比皆是,这也正是社会、学校、家长用“堵”的方法阻止青少年涉足网络的现实依据。我们一定要认清这一严峻形势,积极寻求治理的措施。

2.在“导”上下功夫,尽快建立网上绿色通道。

如果我们因为网上信息的良莠不齐、泥沙俱下而一味地“堵”,那是因噎废食,轻则使青少年成为时代的落伍者。重则使青少年成为新的“文盲”。因此,一味“堵”是相当愚蠢的,我们应该加大网络环境的整治力度,积极鼓励相关部门建立青少年网络绿色通道,引导青少年多上网、上好网。

3.净化全社会网络环境,规范青少年网络行为。

全社会应当高度重视青少年这一特殊的网络群体,各类网站要为青少年开辟专版,在源头上保证有益于青少年成长的信息的传播。网络经营者要考虑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开辟青少年专用网站、专用网吧,严格控制不健康内容的传播。要加大立法力度,加快立法进程,强化监督,力争使青少年上网行为规范化。

二、有目的、有组织开展青少年网络品德建设,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1.学校要在改善办学条件时,优先考虑网络的建设。

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克服因噎废食的偏见。要知道,高科技的社会,让学生与网络无缘,那就是与培养创造性人才无缘,这样的学生,怎么能创造未来美好的生活呢?因此,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者,一定要建立健全网络,唯其如此,青少年的网络品质的培养才有现实的前提。

2.学校要在选聘教师时,优先考虑教师的信息教育技术水平。

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是当代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试想,一个连计算机都不会操作、利用的人,怎么能将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未来的创造性人才又如何铸就呢?又怎么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多上网,上好网呢?青少年良好的网络品质的形成自然就成为空话。

3.知、情、意、行――青少年网络品质建设的主要内容。

知――就是对网络的认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青少年在畅游网络时,要绷紧是非神经这根弦,多一份警觉,少一份自由与轻松,尽量避免不良网络资源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损害。

情――就是对网络的情感认知。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喜欢网络,但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自制力去对付网络对人的诱惑力,从而形成对网络不冷不热切忌沉溺网络的情感态度。

意――就是对网络有足够的自控力。不能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控,更不能陷入不健康的网络中不可自拔。

行――通过对网络品质知、情、意的培养,最终落实在具体的网络行动上,那就是因喜爱网络而积极主动地上网,并能准确地评判网络的优劣,最终成为熟练上网,有节制、有选择的上网,规范而守法的上网的具有良好网络品质的人。

三、家长应当成为青少年网络品质建设的合格监护人

1.准确定位网络对孩子成长的巨大影响。

网络是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标志,网络知识技能已成为孩子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家长千万不要用“堵”的方法对待孩子接触网络。要舍得投资。从而为孩子能够利用网络资源创造条件。

2.熟悉、了解网络资源的状况,引导孩子健康、文明上网。

家长要具备基本的网络知识技能,引导孩子多浏览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网络资源,作为家长自身。也应该有良好的网络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文明上网,健康上网。

3.要对孩子切实负起责任,使孩子成为具有良好的网络品质的合格网民,

第13篇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时代;青少年工作

随着传统社会向当代社会的变革,互联网也日新月异地不断向前发展,从1969年ARPANET互联网诞生,至1989年WWW万维网诞生,再到2000年3G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开启,今天,互联网以其海量的信息量、高效性、便捷性和交互性成为当今社会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舆论放大器。同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对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工作更是责任重大,在这种情境下,合理利用新媒体做好当代青少年工作愈发显得重要。

一、网络时代青少年群体突出特点

根据年龄划分,当代青少年主要为20世纪90年代出生、目前在12—21岁的年轻一代,也就是“90后”,数据统计有1.4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1.7%左右。社会评价他们“是QQ帝国和动感地带的利润提供者,是一切选秀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粉丝主力军,是猫扑论坛里见谁都敢生扑的弄潮儿和cosplay舞台上的大主角”。他们大多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更具娱乐精神,时而盲目乐观。

如果将“80后”的最显著特点概括为张扬个性和自我主义,那么用“娱乐”两个字几乎可以概括“90后”一代全部的生活方式。他们生长在网络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崇拜的不是运动明星,而是日韩明星、另类明星;他们爱好跑酷、花式篮球、劲舞团;他们会写“火星文”,爱看娱乐节目,追逐恶搞和无厘头的电影情节,把文体活动当做校园文化的全部内容,对互联网娱乐功能的使用超过其他任何一种功能;他们很不喜欢老师拖课,认为这是挤占了他们宝贵的娱乐时间。在他们看来,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拿来娱乐。

(二)更具创新能力,缺乏持久毅力。

当代青少年的眼界是宽阔的,因为热衷互联网,他们可以比成人接触到更多的信息量。他们生活在科技最发达的年代,空前的创造力得益于国家对科技的普及与重视。在各种与科技有关的比赛上,他们的想象虽然还不能称为绝妙,但已经触及了成人世界。但同时,他们存在着缺乏毅力、容易气馁的特点,这一部分也源于其对事物认知的功利心态。他们不善于在跌倒的地方重新爬起来,而是更倾向于另辟蹊径,换一个想法,换一种花样继续“玩”。

(三)注重个人形象,文化底蕴不够。

“90后”青少年基本是具备社会公德意识的,他们成长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并举的时期,接受过较多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科学教育,深知环境保护的重要,也懂得在社会上维护个人形象。但他们传统文化知识匮乏,基本上不读课外书,接触较多的文学作品也主要是青春小说和网络文学,传统世界名著的阅读量很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在他们的言行中没有充分地体现。

二、新媒体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而言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网络、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等,它以跨时空、海量、即时、互动交流信息的新兴传播方式强烈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青少年群体的喜爱。

互联网和手机是青少年最常接触的新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媒体。据《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手机网民达2.33亿,青少年整体占网民数量的60.4%,可见当代青少年是使用互联网的最庞大用户群。

(一)对青少年影响广度深度逐年扩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从2008年至2010年,全国青少年网民人数从1.67亿上升至2.12亿,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也从45.5%上升为60.1%。数据显示,青少年网民中中学生比重最大,2010年中学生网民占全体网民的42.6%,位居首位。此外,青少年群体接触互联网正逐渐呈现低龄化的趋势,根据2011年《江苏省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江苏51.2%的青少年在10岁之前已经开始接触互联网。

有学者对武汉大学和山西省晋城职业技术学院两个学校的学生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新媒体是青年大学生最常接触的媒体,也是他们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重要途径;发短信、打电话、聊QQ成了当代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的主要沟通手段,绝大多数学生每天都抽出一定时间在新媒体上获取信息。调查数据显示,两校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1小时的人数达28.9%,上网时间在2小时的人数达33.0%,上网时间在3小时的人数达15.7%,几乎不上网的人数仅占2.0%。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成长发展影响有利有弊。

1.青少年思想方面

新媒体的虚拟性为青少年提供了平等交流思想的平台,他们乐于使用匿名方式和网络虚拟空间交流思想、传递情感、宣泄压力。网络上新旧观念交替、冲突,青少年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思潮,促进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在这种复杂情况下,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社会主流价值取向也相对不是那么明显和突出,容易造成青少年道德判断力削弱、价值取向困惑、诚信度降低等。

2.青少年学习方面

据调查,约70%的青少年学生认为新媒体技术对他们的学习造成较大影响。当代青少年的学习方式较传统媒体环境下有了新变化,不少学生通过更多地运用网络搜索、交流论坛、电子公告板等形式获取知识信息,逐渐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同步进行的学习方式,形成开放式、个性化、交互式、自主型的学习模式。同时,学生们认为新媒体技术对知识积累有着明显优势,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各种丰富多彩的知识,有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对合理知识结构的构建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相对的,新媒体技术的使用也严重影响着学生的休息,超过半数的青少年认为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他们的休息时间减少了,也有学生反映在完成课后作业、撰写论文时对新媒体的依赖使得他们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大大降低弱化。

3.青少年生活方面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借助于BBS、QQ、博客、微博、手机短信、飞信等新媒体,当代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更觉轻松和便捷,解决问题的方式更趋自由。虚拟空间活动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分量逐渐加大,从而使得面对面交流、户外活动和集体活动的时间明显减少。新媒体在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一种有别于现实生活的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也容易造成他们对网络过分依赖,疏远现实群体,长期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和完善人格的形成,严重时还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三、运用新媒体做好当代青少年思想工作的思考

(一)新媒体运用已“势不可挡”。

在过去的十年中,以数字信息、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技术为代表的新式媒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与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2011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共有网民4.85亿,占全国人口的37.3%,其中家庭宽带网民3.90亿,手机网民3.18亿。“新媒体时代”已经降临,中国也不例外。

政府宏观政策上也明确表达了对运用新媒体手段开展青少年工作的支持意向。团中央下发《关于在全团广泛运用微博开展工作的实施意见》之后,各地青年组织将各类新媒体的运用程度提上了一个新台阶;2012年4月,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在工作交流会上再次提到了运用新媒体的重要性,表示要“更好地运用新媒体手段和文化载体做好青少年工作”;而日前发出的《关于推动形成共青团新媒体和文化工作系统化格局的通知》,更进一步要求各省级团委在具有普遍性的新媒体和文化载体运用上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化的工作格局。由此可见,新媒体在青少年工作中的广泛和深入运用必然是现今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需要贯彻实施的重要政策精神。

(二)新媒体运用需“因地制宜”。

新媒体包含了各种新式媒体手段,从最常用的互联网到新兴的微博,再到“云媒体”的出现,能够在青少年群体中成为工作载体的有很多。但根据有关学者在不同地区和高校青年学生中做过的调查统计,越是科技进步、经济发达的地区,越是精英荟萃的高端人才地区,对各种新媒体手段的接收程度和运用范围就越广;相对的,一些偏远山区,甚至连电视都没有普及,谈何用iphone、用手机报来开展这些青少年的工作?当务之急应该是将新媒体中最普遍的大众媒体手段尽快推广到他们之中。而青少年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其运用不同新媒体手段的用户人群也不同,比如初中生在智能手机并未完全普及于他们这个群体的情况下,更多地偏好于运用电脑网络等。因此,要加强新媒体在青少年人群中的覆盖程度,不能盲目跃进,而要结合各地、各年龄层次的青少年实际情况及特点,着眼长远,做好长期规划,因地制宜,一步步扎实推进。

(三)新媒体运用需“融会贯通”。

要用“建用结合”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新媒体工作,一是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各种技术工具内部的功能互补作用,综合运用网络新媒体、手机新媒体、视频新媒体等载体开展青少年工作,有时不能单一使用某种技术手段,而要多种手段并用。二是要特别关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融合的混合型媒体的运用,不能仅仅或全部依赖新媒体的单一作用发挥,也要注重融合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并通过新的商业模式加强与电视、广播等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将新媒体的作用和影响发挥到最大。

(四)新媒体运用需“与时俱进”。

首先要优化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环境,高度重视新媒体网络建设,以更加前瞻的眼光、更加创新的思维建设新媒体。针对新媒体平台上出现的不良信息,要改变以往对传统媒体的管理模式,变封、堵、压为普遍的交流、沟通和疏导。通过立法规范,建立完善监控体系,大力消除不良信息流通,并严厉打击恶意信息和非法内容的个人和网站,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精神家园。

其次要加强新媒体中新平台新技术的开发,开拓更加多元的媒体手段。新媒体要紧跟时代潮流,尽快实现产品和技术的更新换代,积极应对信息世界的发展和青少年对新科技的需求变化。

最后要在新媒体的内容建设上进行创新。新媒体与传统媒介不同,集中了数字化、多媒体和网络化等最新技术。因此,其内容也应当顺应新媒体的技术特征,在制作新媒体素材时,尽量做到快捷、海量、互动和图文并茂。工作中要注重多种表现手法和“个性化”发展,选择一些思想性、新闻性、知识性、人文性统一的话题,内容要贴近校园、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一定的欣赏性和娱乐性,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在交互和动态发展中,更好地满足广大青少年思想的特色要求。

总之,网络时代下,青少年工作面临机遇与挑战,运用新媒体更是开展工作不可或缺的手段。做好当代青少年工作需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正面优势,克服负面效应,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开创具有时代特色的青少年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晓波.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2]高爱芳,高卫松.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调查分析及德育引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1).

第14篇

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受传统道德范畴的约束力明显减弱,而主要的约束力是取决于本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在这种前提下,要充分发挥学校这一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的作用,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建设。我校对在新形势下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艰苦的实践与努力的探索,意在规范青少年上网者的思想、言论、行为的道德准则,开展体验式网络道德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1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学生上网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学校要自编调查问卷对全校学生上网知识、上网态度进行调查,以便针对性的进行工作。

2 开展体验式网络道德教育系列活动

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学生的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是将学生的行为规范形成以及所开展的系列活动当成学校的“工作”而是把它作为学生的生活。

2.1 注重学生的认知体验。由于青少年学生的认知能力十分有限,这就使得他们常常海量的信息面前陷入选择的迷茫中,在数字虚拟世界里迷失自我。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形成辨析、判断的能力,指导他们正确上网。因而,形成一种“教会选择”的教育观念是教育适应网络社会的首要任务。道德教育的目的再也不能仅仅要求学生几条道德规范,而必须是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时,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培养他们道德的主体性。学校要针对具体状况,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如召开家长会指导家长正确看待网络并能指导孩子文明上网;校班队会上领导做主题报告;国旗下讲话由学生发出文明上网倡议;利用板报、橱窗、红领巾广播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

2.2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教育是直接与人的一定道德规范需要相联系的一种心里体验,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因此,在实施道德网络教育时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心情感,遵循学生的道德形成及心理发展规律。

2.3 关注学生的行为体验。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有机结合后的外在体现,是德育的终极目标。要认识到青少年网络道德与其它任何一种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一样,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由他律到自律的趋势,只有上升到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的自律性网络道德,才能有效的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必须依靠学生在具体的网络行为体验中培养,而不是仅仅凭借空洞的理论说教或由上而下的道德规范的灌输。

第15篇

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给青少年带来好处的同时又带来负面影响,如何加强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禁网”肯定是下策,听之任之更不可取。最好的办法是“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只有学校、社会和家庭齐动员,编织“德育网”,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主动迎接网络新挑战,才能适应新时代的挑战。

(一)学校发挥主导作用

1、加强对青少年网络责任感的教育,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已有的经验,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诫”就很有代表性。这“十诫”分别是:(1)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伤害他人;(2)你不应该去影响他人的计算机工作;(3)你不应该在他人离去时窥探他人计算机;(4)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偷窃;(5)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做假证;(6)你不应该拷贝或利用你没有购买的软件;(7)你不应该使用他人的计算机资源,除非你得到了准许或者作出了补偿;(8)你不应该剽窃他人的精神产品;(9)你应该注意你正在写入的程序和你正在设计的系统的社会效应;(10)你应该始终注意,你使用计算机时是在进一步加强你对你的同胞的理解和尊敬。

2、加强对青少年如何正确使用网上资源的指导。目前,很多青少年上网是在没有老师、家长的监督和陪伴下进行的,学生对充斥在网上的丰富的资源缺乏筛选的能力,又不能及时地得到指导,使得青少年被动的在无意间接受一些不良信息,所以作为教师和家长还是应该承担起这方面的责任,不但要在技术上指导学生如何上网,如何从浩如烟海的网上资源中快速的检索到有效的资源,更要指导学生如何健康上网。平时要多花时间和青少年沟通,及时了解他们上网的情况,掌握他们的心理。教师也可以有选择的组织学生开展网上的学习,有效规范学生的上网习惯。

3、加强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教师应该确实做到为人师表,在教育学生,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的网络道德的同时,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自身拥有高尚的网络道德修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正义与健康的形象。用行动来引导学生比用语言来教育学生有时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教育工作者除了应该拥有崇高的网络道德修养,同时也应该具备一定了信息技术知识,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网络的基础知识,有关教师更应该具备专业的网络及计算机知识,以适应时代的变化,适应学生的变化,了解学生的网络行为,最终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4、加强学校网络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是评判一个学校是否具有良好学习氛围,是否能培育出优秀学生的一项重要内容,网络时代的出现,赋予了校园文化以全新的内涵。在网络上,我们可以形成一个社会,更能形成一个具有良好学习氛围或交流气氛的空间,现在很多学校都具备了校园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网络,在网络上学校可以提供教师的优秀教案,提供学生自学的资料,提供学生提问的空间,提供学生发挥个人才能的舞台,一个好的网络文化可以促成健康校园网络的发展,同时也能形成学生良好的网络行为和高尚的网络道德。对于我们的校园网,我们不能只考虑教师的使用,而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他的建设和使用当中,充分利用青少年好学好动的特点,培养他们的网络能力,对于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生,更可以让他们参与到校网的建设当中。在网络上,让学生管理学生,让学生做主人。

(二)社会发挥监督作用

我们知道社会舆论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为了让广大的青少年学生做一个健康合格的社会主义网民,社会媒体在社会上要逐步形成强大的文明上网的舆论氛围,积极引导和教育青少年文明上网,自觉抵制各种不文明的行为和不健康的东西。要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加强教育,加强管理,使得全社会形成一种文明上网的良好风气。

(三)家庭督促积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