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学科教学论文范文

学科教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学科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学科教学论文

第1篇

难道我们还不应该反思我们当前的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出现了什么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化解这些问题?

第一个原因就是计算机已由神秘事物变成一件“家用电器”,学生对计算机的新鲜感逐渐降低。总的来说,在二十一世纪之前,计算机通常还是昂贵的代名词,往往学生在接触信息技术学科以前几乎没使用过计算机,计算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个令他们陌生,感到神秘的新鲜事物,学生对于学习计算机充满了好奇心,那时的计算机课成为学生神往的一门课,条件虽差但学得很认真,课堂纪律好。但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计算机走下“神坛”,在社会和家庭日益普及,学生对计算机的新鲜感逐渐降低,现在不少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学科之前已经玩了多年电脑,电脑用的早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幼儿时期。按照人的认知原理,在计算机日渐普及的年代,“计算机”已不是他们头脑中的新鲜事物,因此也不再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脑神经刺激源,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主观能动性在无形中消失了,不少学生几乎不听信息技术学科的理论课,而去做其它学科作业、看课外书、听MP3、做小动作等,只是等到上机课的时候才会向机房 “发起冲锋”,但其主观上是还去玩游戏、聊天、上网等等,信息技术课学科老师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感到很是无奈。

其次就是教学内容重复单一,知识老化,跟不上时代步伐。当今的信息技术课,比较一下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教材,就可以发现教学内容几乎是重复单一,知识老化,缺乏创新,还在重复地学习: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组成、Window98、“文件的复制、移动、删除、更名、建立文件夹”、Word97或Word 2000等,软件版本和知识体例远远不能反映近一、两年计算机的发展情况。教材再怎么不好也比没有教材好,老师不能不用,但往往照本宣科,无奈地按教材内容授课,学生学得乏味。可以说,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是最是无奈的一件事了。现在试作如下比较:小学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强调动手、淡化理论,小学生未知的东西较多,所以对信息技术课还是比较有兴趣的。初中的信息技术课,开始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都有要求,由于学生年龄不大,比较听话,课堂纪律也不错,也比较好按教材教学,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学校机房设备落后,教学效果其实是难以保证的。对于高中的信息技术课来说,高一新生的现状基本上是这样的:学生大多是见过或用过计算机,较多学生有上网或用电脑的经历,计算机已不是他们心目中的新鲜事物,到了高一再来重复学习过去基本上学过、听过的信息技术内容就比较反感,他们自认为只要能到机房上网就可以了,教材上的内容已经没有多大的意思了。但事实上,往往他们对计算机知识是一知半解,也有很多误解和无知,但却自以为是,并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计算机操作习惯。由于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缺乏新颖性、时效性,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被学生认为是最没有意思的东西,因而理论课也就成了 “没有意思”的课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方法古板,死守教材,缺乏灵活性、创新性和时代性。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妨进行如下自我反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是这样的一个现状:教师常常对可引入教学的时代元素缺少挖掘,对教材内容缺乏推陈出新和全局安排,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你所教的东西到底对学生有什么用处,对于所教学生的总体情况和心理特征缺乏了解和研究,教学就是被动地授课,课堂语言没有诱导性设计,所讲内容没有发散性、延展性和反映计算机最新发展成果的时效性,甚至连教师自己授课的精力都不充沛。试想,这么枯燥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又怎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第四个原因就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学科重视不够。一是对信息技术教师缺乏人文关怀和业绩激励机制及科研创新奖励机制。学校未能出资鼓励他们对学生开展兴趣培养,未能支助他们指导学生参加计算机应用水平或技能的培训、竞赛,未能开展教师多媒体课件水平竞技比赛,未能发挥计算机教师的专长向校园网提供为其他学科制作的公用课件和便于拿来就播的理化生实验动画元件和人文学科的音视频合成动画元素,未能建立起信息技术教师的业绩竞争机制去激励信息技术教师对业务进行科研和教学研究。二是不重视硬件投入,缺乏必要的资金用于设备维护和硬件升级。不少学校机房的现状是:计算机数量不够,配置落后(计算机机房设施往往比主流配置平均晚五年左右),计算机运行又慢又卡,硬件的投入应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重视。现在频频出现上机课学生逃课的现象,有学生认为理论课没意思,上机课机子(计算机)又不够,就算有机子又不能流畅运行,操作快一点话就卡了。一些学生就干脆不去机房,呆在教室里干别的事,对信息技术课很是失望,觉得信息技术课可有可无。

信息技术学科应如何走出死胡同,如何让信息技术课焕然一新?这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件大事,新时代的信息技术学科及教学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采用什么方法呢?我们不妨尝试作如下设想。

第一、从小学到高中的信息技术学科的教材有发展性、整体性、时效性,是经过总体

规划形成的激发科学创新的认知体系。建议出版社至少每两年对教材进行一次修订,作一些新的增补和必要的删除及勘误。信息技术学科大致分为记忆理解类和手动操作类两类知识。教材应对记忆理解类知识建立单独的学习框题,但不同阶段的教材的用语要符合不同阶段的学生,力求准确无误。比如:计算机应用?发展?组成、文件扩展名与文件类型、文件名通配符、同名文件相关知识、剪贴板作用与特点、算法设计、各个编程语句和函数的用法等,是理解认识类;有的直接记,有的要理解,教材的讲解就不能含糊不周,应作到科学准确。手动操作类知识,如:键盘指法、鼠标操作、Windows窗口操作、文件操作、制作Word电子小报、电脑绘画、编辑程序上机调试等,教材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任务驱动方式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去完成同一任务,并对各项任务的基本的、常用的操作方法和操作过程进行必要的小结。电脑操作中常有一些没写入教材中的小技巧,教材也可以鼓励学生查阅电脑报刊杂志或上网搜索,开展信息技术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第二、学校重视信息技术学科的地位,注意发挥信息技术教师的作用,保障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投入。学校不应只抓升学科目,而要实施素质教育,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发散性、时代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并鼓励信息技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计算机水平技能培训/竞赛和信息教师开展计算机多媒体软件/课件制作水平竞赛,或给信息技术教研组一些有偿的项目去做,如:维护校内计算机,开发一些校内实用软件,帮助其它学科制作课件和动画元件,建立校本资源库等等,奖励对学校有贡献、创新有实绩的信息技术教师。学校应改善信息技术教师的待遇,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他们主观上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水平。

第三、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提高了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勇于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根据本人的研究,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如下三个要求:

1、精研专业,通备教材。这就是要不断充实新的知识和技能,专业水平要与时俱进,不吃老本,要对教材拉通备课,抓住教材知识体系,看到教材的优点与不足,对教材讲述的不完善、落后和疏漏进行合理地修订和增补。

2、分析学生,了解学生,根据情况设计教学。搞清楚什么是学生普遍知道的?什么是一知半解的?什么是第一次接触的?等等。教师只需问一问,学生普遍知道的就由学生完整地讲出来,教师用重复学生的话来表示知识点通过,比如鼠标的操作。学生一知半解但认识不清的,一种就是多让学生来谈,也许将多个学生的认识和观点归纳起来就完整了,比如改变窗口大小的操作,复制文件的操作。另一种就是学生经多次还言而不清、言而不尽的由教师就把这个“秘密”公布出来,提醒学生要搞清楚,比如,文件扩展名有关知识及重要性(Windows系统为什么要默认隐藏已知类型文件扩展名等)。对于学生第一次要接触的知识,教师要学会从其它学科或生活中发现学习素材或知识基础。比如:循环结构的程序设计,为什么要学它,有什么好处,可从数学中找一些指数函数、数列等经典习题来引入,并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解决它。如:高斯的神算、病毒的繁殖、印度国王的棋盘、趣味作图等等。

3、丰富教学语言,创建情境教学,打造“活”的信息课堂。“情境教学”本是英语情境会话教学的简称,但我认为,信息技术学科也必须借鉴英语的情境教学方法,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信息技术学科必备知识的学习情境与氛围,全力打造灵动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让课堂活起来。下面以事例对比说明我的这个思想。

比如,以文件复制的教学为例,我们来对比分析一下传统教学与情境教学的区别。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学习的内容是文件的复制,这是必考的内容,大家要认真去学哈,那么什么是文件的复制呢?或者文件复制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来看,教材上这样说的……”。“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文件复制的方法,文件复制的方法大致有菜单法、工具按钮法、鼠标右键快捷菜单法、快捷键法和鼠标拖动法(还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操作方法分类),我们将分别学习。现在先来学习菜单法,请大家认真听,作好笔记……”——这就是传统教学模式,看似没有什么错误,内容到位,态度也很认真,但其实是有问题的,该教学没有创设教学情境,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听下去。

“同学们,你们好多同学有了MP3、MP4、音乐手机了,有的家里还有数码相机等。其实他们对于电脑来说都是一样的,你们知识吗?”学生一下就有了精神。个别学生在窃窃私语:“U盘”。教师马上抓住并放大声音说出来:“对,U盘,即Usb存储器”。教师问:“你们通过电脑向这些数码产品里面存些照片、音乐、电子书、电影等文件,用了些什么方法?这种操作在计算机里叫什么?”然后,教学按前面本人所讲的方法,对一知半解或知而不全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唤起学生自己对复制文件情境的回忆,教师激励学生站起来交流操作“经验”,体会在同学面前贡献经验的成功感,教师主要作归纳总结,对讲的正确方法进行表扬,不足或不够的继续鼓励其他学生再补充。如果学生再也说不出来了但知识、技能还有没讲完整的,教师可以故作神秘,比如:作悄悄状地说:“这个秘密,一般人我不轻意告诉他,快用笔记下来”。——这就是情境教学法。信息技术情境教学法要根据学生现状,站在学生的“实用主义”角度,从学生身边的事物说起,以学生生活经验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到这个内容确实有用武之地。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交流,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由学生完成知识的归集,不足的和遗漏的再由教师“隆重”揭秘,而不是传统教法的由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事无巨细,把学生灌得头昏脑胀。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

1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学习氛围是唤起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能激发其内在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信息技术正因为其集图、文、音、像、画、照片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所以在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例如在讲解Australia一课时,我用电脑先向学生展示kangaroo和koala的视频资料,然后自然过度到它们的原产地-Australia,介绍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由于直观明显,学生自己就总结出了inthesouth/tothesouth/onthesouth的位置关系,而且由于课程图、文、音并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极高,很多知识是自己提炼总结出来的,所以印象深刻。

2突出以学生为本,教师为指导,具有实际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

多媒体电脑使课堂教学变得更生动,直观和快节奏。例如有位教师要培养学生阅读筛选信息能力,他的课程设计是让学生介绍一个国家,首先简单向学生讲解演示了怎样使用英语软件Amiglobe,给学生提供了网址然后给学生布置任务:选择自己要介绍的国家,阅读筛选信息,信息中必须包括该国家的地理位置,人口数量,政治状况,经济状况。其它信息视自己状况可以增加.要求学生制作成powerpoint或word文稿,在全班进行交流.在整个活动中,学生要自己搜集信息;然后阅读,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符合老师任务的要求;最后编辑整理,形成成果。由于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重组有价值的资料,不仅使知识内容历久弥新,而且真正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全身心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对课堂信息的每一种反应,并积极做出相应的“对答”,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示,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探索中求知,在欢乐中成长。

3有利于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

辨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主体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异。由于学生受社会、家庭的影响不同,学生的个性不同,学习存在差异。要想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教师备课时必须注意合理设置教学梯度,尽可能提供学习途径的选择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让不同思路的学生都能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成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选择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课程整合,使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实施“分层次教学”成为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4促进交流协作、资源共享,发挥团队优势

(1)教师之间:科技进步和知识爆炸使每个人的知识储备和能量都十分有限。现代英语的教学模块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文、政治、环境等等各个方面,一个教师要想在短期内对所有知识都非常清楚根本不可能,而信息技术为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搭建了平台。例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到咸宁听课,英语教研组做好备课工作:他们每个学校的教研组重点准备一个或几个单元的内容,把每个单元的教案、ppt、网络课件和相关资料上传到自己的教学网上,其他教师下载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做适当修改,极大限度的节省了时间、丰富了备课的思路。

(2)学生之间:在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安排结对交流和学习讨论,结对交流是通过抽签、自由组合或其他方式使学生组合在一起,就学习内容、方法、资源等进行交流,切磋,寻求帮助。学生按要求创设规范的文件夹,他们可以互相使用搜集到的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3)师生之间: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因特网和其他信息源,组织和指导学生与他人合作,完成对某一课题的研究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或看法,并将自己的成果与他人共享。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某一方面或领域里,学生的水平超过老师是完全有可能的,这就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对老师的积累也是有益的补充,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第3篇

论文关键词:“班班通”——高效课堂建设的左膀右臂

 

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是新世纪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几年来,我校牢牢抓住教育信息化这一发展契机,并在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实现了教育装备的现代化。特别是2010年上半年,为响应教育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发展战略,积极发展、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我校建成了“班班通”,即在每个班级装备了基于网络环境的多媒体电脑、电子白板、使每个教室都能实现上网、演示课件,并可以进行学校统一信息的播放等等;到2010年下学期,学校的“班班通”工程已经成功使用并步入正轨。通过具体的实践与应用,“班班通”给我们带来教育装备条件改善的同时,更带来了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也为学生的学习方法找到一个新的途径,为学校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班班通”已经成为高效课堂建设的左膀右臂。在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班班通”给我的教学工作和孩子们的学习带来了诸多方便。以下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一、提高了教师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紧迫感

现代教育技术是依托计算机、络网等现代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育技术。由于我校教师年龄结构(老教师居多)及文化层次等方面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不平衡,特别是刚起步时小学教学论文,有的教师认为,搞现代教育技术是摆花架子,应付形式和上面的检查而已;有的则认为,这在城市一些重点学校才会有的,对于我们这些农村学校,条件不允许、时间还不成熟,所以就抱着观望和等待的心理。然而,“班班通”的实现,彻底打破了教师的上述想法,以前,是学校鼓励你学电脑,现在,却是当前教育模式逼着你学电脑;面对已装备好的高价教学设备,面对学生渴求的目光,你能舍弃这些现代教育设施而坦然地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正是在这种压力下,教师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的热情得到极大的激发,课余时间教师之间相互探讨着计算机应用教学方面的问题,交流各自的学习体会和经验。就连那些老教师也不甘落后,积极学习计算机应用的相关知识进行多媒体教学,五笔输入字根记忆量太大,就用拼音输入法。

据我校相关记录和调查,目前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率已达到90%,而且随着应用水平的提高,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已成为教师们的一种自觉行动论文怎么写。教师们反映,学校网络环境的建设为信息资源超时空的传递交流消除了跨地域沟通的时滞,扩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学生的能动性,一个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正在我校形成。教师们能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媒体,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达成好的教学效果。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曾经指出:不要总埋怨教师观念落后,只要我们给教师提供足够的现代化设备,他迟早会用起来的。如今,“班班通”的实现,为教师们提供了探索教学改革的平台和资源,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自然也就能大胆创新。除此外,这个平台也促进了教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教师们的应用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目前,人人参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氛围已在我校形成,现代教育技术在我校再也不是一花独放,再也不是点缀摆设的东西了。

二、促进教师教学手段灵活多样

“班班通”的实施,实现了教师备课方式的改革小学教学论文,从原来的手写走向键盘输入,从纯本文方式实现超文本方式,教师可以登陆学校网站的“网上备课系统”进行电子备课,备课系统可以集教案、教学素材(课件)、课堂练习、作业等多种资源于一体,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教师备课资源的共享。教师可以在学校的电教室里备课,进行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在局域网内通过网上邻居上传下载信息,并把自己制作的教案、教学素材(课件)上传到网上备课系统。也可以在家中将自己设计的教案、课件等直接上传到学校网站的网上备课系统,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直接从互联网上检索、下载教育教学上所需要的教案、课件或论文等各种有用资源,并进一步加工整理,为我所用。同时,多媒体与网络工具应用于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演示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通过课件来讲讲思考方法,并在练习时通过生动形象的课件来展示,让学生讲讲他自己的简便方法。通过这一手段有效地突破重点、难点,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力的促进了高校课堂的建设。

视频展示台的配备也较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师的操作演示,通过电视屏幕让每一个同学都看得清;学生的作业用它投映出来进行讲评,简单方便;写字教学用它来指导书写,直观形象。比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学期思品《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时,播放1997年7月1日,祖国怀抱的视频,学生看了视频后,热血沸腾,自尊感和快乐之情油然而生。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此外,利用配套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可以全方位地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潜力,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同时优化教学过程,帮助拓宽加厚学生的认知基础,并形成迁移、创造和实践能力。视频展示平台有利于展示学生的练习情况,为学生的展示节约了时间,也给了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

三、改变了师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传统理念中,人们往往推崇“师道尊严”小学教学论文,强调教师在教育中占绝对支配地位,导致某些老师往往放不下架子,难以用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流,不能主动与学生交心;因为在学生看来,教师总是比自己懂得多。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使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呈现倍增效应,教师如果不与时俱进,听着学习,很可能成为新的文盲,教师不再是知识拥有的权威者,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未必贤于弟子”的现实, 要求教师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地位:一方面要不断充电,夯实自己;另一方面,要以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探求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近期的实践,我校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意识在课堂上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例如,我在思品课教学《唱响自信之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以前相比已大不一样论文怎么写。许多学生在预习的时候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关于我国目前各行各业的发展情况,因为他们觉得利用以往的学习方法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而从因特网上可以找到他们所需的大量相关资料,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了,我想在其他科目上同学们一样能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为自己开拓视野。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设备,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灵活有效,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真正以学习合作者以及学习共同体成员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共同获取知识和能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这样的学习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四、增加了德育教学途径

“班班通”不仅改善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也大大提高了学校德育教学的效能和水平,它逐渐成为学校德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教室可以看新闻了解国内外时事信息;另外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我们想方设法挖掘这些设备的潜在功能,服务于学校的德育工作。我们利用它进行集体晨会、心理辅导、安全教育讲座和家长会等等。以前,召开家长会颇令学校领导头痛,主要原因有:首先,学校没有一个足够大的会议室能够容纳家长们。其次,开家长会时大多时间是领导或班主任在上面讲小学教学论文,有些家长在下面讲,会议纪律不是很好,效果也差。可是实现“班班通”后,这个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我们让一部分家长坐在主播室,其余家长坐在自己孩子的教室里,通过闭路电视系统进行收视,效果非常好,深受家长的欢迎。另外,实现“班班通”后,极大地丰富了德育内容。在学校安全课、思品课中,各班能利用学校网站的视频资源库或互联网上的视频节目,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有选择地播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视片,大大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不仅实现了信息化德育,而且愉悦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

我认为,现代化的装备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但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好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效益,需要每位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科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研究中去。我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班班通”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使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取得突飞猛进地提升,作为一名老师我更要努力学习掌握各种教学手段,让我的学生们学得更轻松、更有趣!已经成为我们学校教师高效课堂建设的左膀右臂!

第4篇

1.1培养临床诊疗思维,改善教学效果

我系所采用的多媒体案例教学通过收集典型病例,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为患者制定眼科检查、诊疗方案,帮助学生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诊疗思维。如我们让屏幕起初展示眼痛患者就诊,随着教师对疾病诊断思路的引导及同学的自主讨论,最终得出眼痛患者初步诊断为青光眼。从而培养学生临床诊疗思维,加深对青光眼的认识。

1.2扩大知识来源

我系通过多媒体案例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教授单一性的知识来源,学生既可以从教师的课堂分析中得到知识来源,也可以通过同学的不同分析视角,分析思路及团队协作中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自主搜集文献资料获得知识。

2多媒体案例的分类

2.1多媒体案例教学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单项案例和综合案例

单项案例,是根据眼科医疗活动中某个具体环节或某个治疗项目选取或处理案例。如眼科检查的操作步骤。单项案例具备独立性,侧重对个别具体环节或方法的选取。综合案例,是根据眼科医疗活动中某一系列具有相互联系的环节选取或处理的案例。例如患有多系统疾病的眼科就诊病人,进行几个检查及采取几项相应治疗措施的案例。综合案例的内容具有内在联系广,多种知识与方法融为一体,有利于提高学生问题的综合分析,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2多媒体案例教学从其运用上分为操作性和非操作性案例

操作性案例,是根据提供的治疗背景,要求学生独立或分组进行某项检查或某个治疗。旨在帮助学生学会某项技能的案例。非操作性案例,不要学生进行具体操作,而是要求学生对某个眼部疾病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理解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案例。

3多媒体案例选择的原则

3.1紧扣教学大纲,突出眼科特点

我系选择案例时围绕教学大纲要求,知识点进行选择。设计的问题经推理后与相应难点、重点相联系,与教学目标呼应。所选案例突出眼科特色,使学生在掌握眼部疾病特点的基础上,加深对眼部疾病的系统认识。我们将眼科疾病治疗特点直观表现给学生。如眼外伤患者出现视物不清的情况下,同时伴有眼压高,头痛等伴随症状。

3.2真实性、典型性、规范性

强调真实性,一方面案例要符合眼科理论的要求,另一方面,案例应接近实际,准确反应实践活动。我们实施多媒体案例教学时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不同阶段选择不同深度的案例。在理论教学阶段,我们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案例,使学生能直观掌握疾病特点。在实验操作阶段,学生能通过多媒体案例教学感受治疗情镜,观看规范的具体技术操作步骤,再现书本中叙述的操作步骤,使多媒体案例教学取得实效。

3.3超前性

教育不是要求学生能立即胜任实际专业工作,而是要有一种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工作能力,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案例时,选择应立足于教学大纲,但不能完全受教学大纲所限,可融入一些随着科技发展,不断出现的检查治疗操作技术,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处于动态更新的状态,能够通过学习运用最新技术来治疗眼科疾病。这就要求选择的多媒体案例要新。

4多媒体案例的实施

4.1多媒体案例的编写,课件的制作

我系教师按体现真实性、典型性的原则选择真实案例,拍照、录像,将真实案例输入电脑,精心编排制作。首先,我们恰当的使用背景、动画、音效及字幕、旁白注释。其次,我们注意做到不剥夺医学生的思维空间,将案例相关的知识和参考答案链接在最后,既方便学生查询,又不会剥夺学生的思考过程。

4.2引入课件,提出问题

我系教师通过巧妙的运用多媒体展示患者眼部症状、裂隙灯、眼部B超等检查报告,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围绕案例所展示的眼部疾病,查阅相关资料。

4.3多媒体案例讨论,教师总结

第5篇

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与难度都在不断加大,这些知识在掌握时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教学内容的这种特性,要想让知识教学效率更高,首先需要教师对于教学内容能够有准确而深入的把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看到,教师对于教学设计的缺乏完善,乃至部分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理解上的浅显,这些问题都会直观地反映到课堂教学中,并且会很大程度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对于教学内容要有准确与深入的把握,在教学组织与设计上更加合理,进而高效地展开课堂教学,这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根基所在.教师对教学内容要吃透,对课程标准要清楚,并且要能够较好地处理教材中的难点.例如,在讲“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时,许多学生对推导公式的方法不理解,我就先给了一个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探究:求原点到直线x+y=2的距离,这个较低的起点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理解,许多学生都能说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解答这个问题,其中有一种就是利用等面积,还有一种是求两垂线交点的坐标.在这些简单的且容易理解的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一般情况下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教会了学生由具体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想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需要教师能够吃透教材,对于教学内容有十分深入的把握.这样才能够设计出更好的教学过程,从而促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教学活动的设计注重实效性

高效的课堂教学中必然会包含许多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也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应当重点突出,并且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与素养.只有注重实效性的教学活动设计,才能够构建更为高效的课堂教学,进而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收获.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能够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对于相关的思考问题在难度与深度的设置上也要更为合理.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当不断思考和学习,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这样才能够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例如,在讲“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推导”时,有的教师这样设问:(1)你能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推导出α与α+180°的三角函数的关系吗?(此问起点太低,无法实现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2)你能用圆的几何性质推导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吗?(此问起点太高,很多学生都会出现理解上的障碍).类似的不合理的设计还有很多.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无法有效实现知识教学,还会给学生在知识理解上造成误区.

三、提高学生的探究性

学习能力要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增强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与素养的培养也很重要.教师要注重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参与,要设计更多开放化的教学活动来活跃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独立学习与自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于相关教学知识点形成更为深刻的体验,也能够深化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并且让学生对于相关教学内容有更加牢固的掌握.教师可以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来创设学生动手探究的教学设计.例如,在探究“椭圆的定义”时,我组织学生展开如下探究活动.用具:两个图钉、一根长约20cm没有弹性的细绳、一支笔、一块纸板.活动步骤如下:(1)分组(四人一组).(2)将纸板固定在桌面上,把细绳拴在图钉上,再把图钉固定在纸板上.(3)用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纸板上慢慢移动,从而画出椭圆的图形,然后提出以下问题:椭圆上的点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如果绳长刚好与两个钉子间的距离一样,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绳长比两个钉子间的距离小呢?绳长不变,改变两个图钉间的距离,椭圆的形状有何变化?整个教学过程十分有趣,随着对于这几个问题的探究,学生对于椭圆的定义也慢慢形成了认知.这样的知识获取,才是高效课堂教学应当采取的教学方式.

四、总结

第6篇

1.组织开展专题文献研究,促进教师反思教学理念

组织开展专题文献研究,可以是围绕时下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亦或是围绕现实教育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展开广泛性探讨。利用群体的力量督促、带动教师们进行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文献学习,立足于实践,进一步促进教师反思自身的教学理念。同时,学校应多鼓励教师积极查阅教育教学理论文献,关注教育改革热点,为指导教学做足准备。“教师若想给学生一杯水,就得自己先有一桶水”。教师应秉承为学生负责的态度,不断接受并探索新的知识充实自我,做到及时更新,如此一来,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既符合了学生个体的需求,也迎合了社会与时代的发展特征。而学校正是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最大推动者,有着无可替代的力量。

2.搭建课堂教学观察平台,促进教师反思教学行为

在现实教学中,若教师不进行教学反思,便很难发现自己是否存在过失。学校为此可以搭建课堂观察平台,给教师提供一个可以直观地、清晰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的机会,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根据对国外教学反思相关文献的研究了解到,杜威曾将反思活动划分为“不确定”与“探究”两个阶段。在他的描述中指出,前者是产生怀疑、困惑、焦虑等思维活动的状态,后者是为了找寻解决、突破前者的材料而进行的探索、探究行为。也就是说,当教师不确定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过失时,会呈现出各种怀疑、困惑、焦虑的状态,而教师的教学反思就是为探究这一不确定而存在的。而学校应尽量为教师提供探究的条件,帮助教师消除怀疑、困惑及焦虑。例如,学校可以利用微格录课为主的方式为教师提供观察平台,让教师在录制结束后去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思考、分析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掌握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可见,一旦课堂教学观察平台搭建成功,将有助于教师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能够及时确定偏差之处,从而作出调整。

3.构建反思效果评价系统,促进教师反思教学效果

德国教育家伯莱克认为,反思是一种建筑在自身之外而对自身进行批判与观察的能力。他主张将以认识为基础的经验同行为实践紧密结合,从多种角度来审视、分析自己的教学情境,而后根据动机方案来把握自身的行动及其产生的结果,最终得以矫正不良行为,促进问题的解决。教师们知晓教学反思对其教学的帮助,并认可教学反思的效果。教师们愿意将自己摆在求知者的位置,有机会就会去听其他同事的课,并且也会请他们来听自己的课,为的就是反思自己的优缺点并记录下来,方便指导日后教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懂为何反思”,认为教学反思只是形式,无实际意义。那么此时,学校需要构建一套良好的反思效果评价系统,以激励教学反思效果好的教师继续保持,而鼓励和劝勉认为教学反思效果差强人意的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例如,可以在观摩分析的基础上发展教学反思效果的评价系统,在讲课与评课中寻求进步,利用观摩他人课堂教学来促进自身思考,填补自己专业知识的缺失。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教师教学反思行为

任何实践都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指导,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教学反思亦是如此。单一的教学反思理论是必然不会被教师所接受的,而单一的只存在于实践中的没有理论指导的教学反思同样是受困的,这仅仅是经验而已,并非真正的教学反思,只有建立在反思基础上的经验才能对后续行为发展提供可靠参考,进而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

1.加强教学反思理论指导,促进解决教师教学反思困惑

在对于教师教学反思这一问题上,需要学校给予的不仅仅是高度的重视和制度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提供教师用以实际操作的具体指导理论与方法,促进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的发挥。教师自我实践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批判的视角考察自身行为,以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给予自己或肯定或否定、支持与强化、思维与修正,促进其教学效能感不断提高的过程。有的教师并不了解教学反思的具体操作方法,不知如何展开教学反思,也有教师不知何为教学反思,也不知为何要反思,且自身不关注教育理论,导致教学理念没有及时得到更新。为此学校应注重、加强对教师的教学反思的理论指导,消除教师关于教学反思的疑虑和困惑,以较高水平的理论指导其实践,实践才更具科学性。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消除疑问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2.营造教学反思实施氛围,提供教师践行教学反思机会

第7篇

教师和学生是在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如何处理好师生之间的角色,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是落实教学效果最大化的有利保障。但是,在传统模式下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宰课堂教学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满堂灌”的问题突出,这样往往会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容易造成教师的教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脱节,这样会导致教学效果严重下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应该怎样来定位好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呢?从现代教育学发展的要求来看,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之所以这样说,是从教育本身的特征来说的,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它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师是主要的培养者,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地位。但同时从教育学的指导思想来看,教师虽然是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但其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受诸多条件限制或者制约的,如我们教师自身的基本素质,学生的能力和认知水平等。据此,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教师自身必须要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终身学习意识,在时代的需求下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以适应新时期语文教学的需要,切实担负起教学主导者的角色。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受教育的对象,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且不断发展变化中的个体。这就意味着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知识传递的过程中,而且需要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从教育学对于学生角色的定位来看,学生既是接受教育的客体,同时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效果最终的呈现者,所以说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教育学对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定位,完全符合当前新课改的理念,那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所以,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应该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必须要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我们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设计,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最终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并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学科素养。

二、科学的落实教学流程

教学是学校、学科落实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是我们的中心工作。因此,教学过程必须要重视。那么,应该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设计和安排才能使语文教学更科学、更高效呢?教育学理论在这方面也给了我们语文教师明确的指导。

(一)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

教学共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向过程,而不仅仅是教师教,所以我们教师必须要把教和学统一起来,辩证地来看待。教学的目的除了要使学生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掌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技巧之外,还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心理品质。即要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提升。这样,我们语文教学才会真正突破应试教育思想的牢笼,切实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坚持科学的教学原则

所谓教学的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事实证明教学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它对于我们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实施教学手段起着决定性作用。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坚持这几个方面的原则:首先是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这样才能符合教育规律;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样学生才能消化知识;要坚持直观性原则,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坚持循序渐进和巩固性原则,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吸收;要坚持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原则,这样才能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三)选择恰当取得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师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总称。所以,它应该既包括教师的讲授方法,又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这些教学方法。

1.问答法。这是在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教学中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辨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提问时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能力差异而相应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的深度可以函盖整体学生,因此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所以问答法也为大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

2.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新课程理念要求,在教学中强调要进行情境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挥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3.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常用教法。

第8篇

语文教学课堂的教学重点往往也是语文考试中进行考察的重点,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与核心。然而在实际语文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时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够进行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认为小学生的语文能力不强或者不能够回答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将课堂提问的内容设置的过于简单,只是询问学生例如,对不对或者是不是等类型的问题,不能够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和思考能力的提升。有效进行语文课堂提问的原则和方法之一就是教师要精心的进行课堂提问内容的设置与安排,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向其提出难易适中并且能够引发学生进行思考的问题,避免过于简单的问题不能够促进学生思考和过于困难的问题导致学生产生畏惧情感的现象出现。教师进行具有思考价值问题的精心设计,是激发学生思考意愿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及习惯,还能够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进行提问内容精心设置的教师往往具备发掘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其他人容易忽视的部分捕捉和发现具有思考价值和意义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与内容,使课堂提问能够实现优质高效的发展。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三顾茅庐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刘备要拜访诸葛亮三次?以及诸葛亮为什么前两次不见刘备等问题,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二、把握时机进行提问,有效深入课堂文本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技巧和提问能力,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将问题以陈述性的语气提出,使课堂提问为创设课堂情境服务,使学生改变传统回答教师提问的僵化模式,转变为对课堂教学情境的投入和参与,进而使课堂提问能够发挥真正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问题学情境的创设,还要充分的以学生的心理及年龄特点为主要依据,捕捉和选取恰当的教学时机。以适当科学的提问方式向学生提出教学问题,使课堂提问能够具备足够的艺术性,进而激发学生进行问题思考的动力和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一个好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智慧火花的出现,还能够促进教学效率及质量的提高。此外,教师的课堂提问还应当包括对学生无法回答问题情况的处理,学生在无法进行问题回答时有可能是由于问题过难或者过多,难以克服思维定势等,即便问题难易适中,也有可能会导致停顿状况的出现。这就需要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思路为学生进行指导,疏通学生的问题思路。教师要准确的把握课堂提问提出的时机,以巧妙的课堂提问技巧实现语文教学课堂的高效提问,有效的进行文本内容的发掘和深入思考。

三、鼓励学生进行质疑,提高课堂提问效率

先进现代的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早已不仅仅是教师的特权,还应当是学生进行知识探索的有效方法。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质疑和提出,提升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其综合语文素质。良好的教学课堂氛围对于教学效率及质量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对于学生质疑和问题提出行为的鼓励无疑会使学生的探索欲望得到极大的激发。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质疑精神,为学生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优秀的提问习惯和提问观念,表扬其不同意见的提出与发表,让学生真正热爱语文课堂和语文学习,从而使教师的课堂提问能够高效优质。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提问,询问其对于题目的看法和想要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的展开,使学生在充分挖掘课文题目的过程中认识到提问与质疑的魅力,进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与质量。

四、结语

第9篇

各学科的教学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必须深入研究本学科的教学大纲,把握本学科的特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有效的、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例如,学生在学习圆的面积时需要用到圆周率,教师就可以抓住机会向学生介绍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数学故事,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学科德育渗透要从教材的具体内容出发,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来进行,而不要生拉硬扯只按照教师的主观意识,要使德育教育和学科知识教学紧密结合。这样,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使之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抓好德育活动的开展

德育活动是德育工作的展现形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养成就是在相关的活动中不断形成的,学校每学期要精心策划几次有意义的主题教育活动,抓好活动的过程管理,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的组织、活动后的总结都要抓住教育的契机,真正起到一次活动让学生受益一生的作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会激发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生学习兴趣极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学校还可以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德育教育。校园内的宣传橱窗要定期更新,要结合实际抓住当前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学校还可以利用每周一国旗下讲话开展德育教育,设立中心内容,围绕习惯的养成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祖国建设成就等方面进行宣传和教育工作。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调查家乡的变化,学生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视野,发展了自身素质,同时又培养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感情。丰富的活动促进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品质的形成。

三、把传统美德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

在德育教育中,学校可以请老或身边感动人的事迹人物请进校园,让先进人物把感动人的事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和启发,以此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先进感人的人物事迹却不能全部代替学生的实际行动,有时只会停留在表面,当学生离开校园后无时无刻都在接受来自社会上的现实教育,而当前社会的德育环境还存在着一些消极腐败现象:有些娱乐场所,虽然经营者在门口树着醒目的“谢绝学生入内”牌子,学生却仍可长趋直入,无人阻拦;有个别小店铺老板,昧着良心赚黑心钱,还有一些不健康电子游戏软件的出现,也正在污染着孩子的心灵,如果学校不能很好地把美德教育与社会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就很难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因此,学校要开展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德育规范教育:如在公交车上遇到老人和比自己年幼的小弟弟小妹妹要主动给他们让座;在家中主动承担家务,帮助父母,懂得感恩父母;学会尊敬长辈,在学校尊敬老师,爱护同学,讲文明懂礼貌等。通过此类活动与学生交流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应做些什么,让我们小处着手,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一点一滴开始,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从而塑造孩子们美好的心灵,使他们长大后成为有知识、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第10篇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由于全国各大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学方式,使美术教学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传统的教学体系与课堂气氛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而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又导致教学改革的效果不理想。在这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理论与实践不能相结合。

(2)内容不协调

近年来随着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各大高校在美术教学中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及主观能动性,这使得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创新精神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还有一个我们不能忽视的突出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在我国当前的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分离,具体来讲就是,在现如今的美术教学中,它的整体形式是与现代美术教学改革要求一致的,可其本质其实是教学内容与形式不协调的。

2.高校美术课程教学的改革途径

从我国高校美术课程教学效果来说,在美术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使得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进行教学改革。

(1)教学理念

其实是一个很难改变的东西,我国的绝大部分高校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而这些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贯穿并根深蒂固的存在在我国的整个美术教学中,它不仅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时效性,却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的老师一定要以教学改革内容为标准,并结合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从本质上改变教学理念,解放学生的思想,进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创新思维得到提高。

(2)加强教学思路设计

众所周知,教学设计是教学实践的基础,也是课程教学的总体思路,是教学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它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情况,而老师在教学思路的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重视教学思路的设计,不可马虎了之。详细说起来,就是教学设计要以课本为标准,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熟知课本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3)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化时代进步,各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将课题制教学模式引进,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同时老师还应根据每一位学生不同的性格,给予他们表现自我和自由表达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调整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应该是形成性评价,而不是解决具体问题,得到正确结果。它应该反映出学生在学习中的发展过程及成长历程,及时调节和反馈学生在动态教学中的执行情况及执行效果,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3.结束语

第11篇

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前的准备工作对于课堂教学水平的发挥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课前准备工作包括对于教学相关文件的准备,课程内容的准备,学生相关情况的准备以及对于突发问题的准备。在上课前首先应当将教学文件准备齐全,如课程计划、教案等等。在课堂中使用教学文件时能够得心应手,能够从容应对。当然对于一堂课而言,最终要的便是对于课程内容的准备。要对该课程的整个内容做完整的设计和规划。要对课程内容有全方位的了解,能够在课堂中将该课程中的知识脉络和知识体系向学生介绍清楚,同时能够将该课程中的知识点以及相关的知识内容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进行讲述。使学生能够掌握了解到该次课程的精髓。采用i+1的教学理念,“i”为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在已经掌握内容的基础之上,适当地延伸拓展,开展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不会遇到太大的困难,便于其理解和记忆。当然除了要对课程内容本身进行准备外,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便是对学生进行准备。所谓对学生进行准备就是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了解学生的特点,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能够事半功倍。例如,在播音主持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将相关课程准备完毕的情况下,要在课前对学生的基础情况作详细的调查。通过调查学生的基本功掌握情况,在课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发音和字音的纠正训练,从而根据每个学生具体的发声误区以及字音错误做特定的练习。

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教师要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地探索在本专业领域当中新的发现。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己的理论基础,使自己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才能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如鱼得水、得心应手。通过自身的学习以及在教学实践之余的不断进修,使自己的学术研究趋于专业领域发展水平的前沿。在课堂中能够用最新鲜的知识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产生兴趣。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的专业素质过硬,也才能够使得学生对于教师所教授的相关内容信服。所以教师必须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水平。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为信息的前沿内容,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播音主持朗诵部分的教学课程中,其中必不可少的会有一些难于表达的感情段落以及难于处理的声音弹性,身为教师要使自己对情感的理解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能够在发声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能够为学生产生示范效应。不仅仅只是通过口头讲述在朗诵过程中前人总结下的“规律性”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用自己的专业水平将稿件中所蕴含的情感完美地表达出来。只有如此才能使得学生信服。

三、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所采用的相关手段和相关方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使得课堂教学水平整体提高。所以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有细致的研究。针对具体学生的具体特点以及具体的课程内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而言,要尽可能地将其形象化。使学生能够通俗易懂,从而也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而对于一些相对较具体、形象的内容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采用一些相对理性的办法,使分散的内容变得有条理,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的整个脉络和体系。对于不同类型和不同特点的学生更是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正所谓教学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分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选定,才能够使得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完善和提高。充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向学生全面地展示出所教授的知识。通常在播音学概论的教学中,要根据课程内容进行相关的教学方法选定。例如,对于播音主持行业的历史以及播音学的发展进程进行讲解时,通常尽可能在找到具体节目案例,在“有形”的案例之中将其中的理论知识向学生进行介绍,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而学生在观摩实例中自身也会总结出相应的知识脉络。从而加深了其对于该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第12篇

生物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比较的困难,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这就需要我们生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讲究教学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生物知识的学习有了兴趣,才不会把生物学习看成是一种任务,进而会把生物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乐趣,这种效果正也是教师们不断追求的。(1)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效率提高了就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例如我们在教学“减数分裂”一节内容的时候,生物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课本的相关内容,进行以下教学设计:阅读教材减数分裂概念,思考以下问题。1)“减数分裂”的具体场所在哪里呢?2)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需要复制多少次、细胞又要分裂几次呢?3)“减数分裂”的结果染色体数目又是如何变化的。4)原始的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后能够形成几个成熟的生殖细胞呢?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罗列,让学生根据问题去进行相关的预习思考,这样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也会有目标,根据自己的预习效果再绘制出“减数分裂”的过程的相关概念图,当他们重点预习这些内容的时候,也有利于教师授课过程中的知识讲解;以此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2)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导言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和动机,特别是具有悬念性的导言最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得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例如我们在教学“水分代谢”一节知识的时候,我就是设计了这样的引言进行新课的引入的:把一块萝卜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过后它的重量会增加;但是如果把它放在盐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重量反而会减小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通过这样一个比较有趣味性的悬念设置,可以很快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了积极的思考,他们探究知识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接着教师再把学生的这种兴趣迁移到知识的讲解过程中,通过讲授、讨论,让学生理解了“水分代谢”的相关知识,进而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创设情境教学

创设情境来提出问题既是一项有效的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有效的情境教学能够使得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情境创设是很有必要的。(1)通过简单的情境设置,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我们在教学“酶的本质”一节内容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对有关酶本质的探究历程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也可以通过利用巴斯德、李比希、毕西纳、萨姆纳等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作为问题情境展开。这样的情境教学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利用简单的游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对生物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例如在教授“神经系统的组成”一节内容的时候,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分组完成后可以让学生玩膝跳反应的简单游戏,当一个同学伸手后另一个同学将左腿置于右腿之上,在1分钟内让伸手的同学去触摸另一同学的左腿,并且观察其的反应。将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置身于生物知识的教学之中,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比较的浓厚,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生物知识和提供教师丰富的教学资源。此外,生物知识的特点也是比较细微、动态并且抽象的,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又能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新颖有趣。(1)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例如我们在学习“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的内容的时候,这些内容就是涉及了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实验及微观领域的理论,由于学生在学校的过程中缺乏感性认识,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上课的时候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放映一段豌豆植株,豌豆花的结构的彩色图片以及有关植物的闭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视频,通过动态视频的播放可以使学生们易于接受和理解异花传粉、杂交以及自交等的相关概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2)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我们在讲授“遗传的基本定律”一节内容的时候,生物老师可以在课前导入一些关于孟德尔的生平轶事,将孟德尔的实验以及探索的定律的艰难过程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让同学们通过材料学习孟德尔的不畏艰难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这样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生物知识的动力。

四、课后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做好记录的反馈工作,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

第13篇

1.引导性材料要具有现实性。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节中,让学生亲自买一件商品,使学生体会商品的进价、售价、利润、利润率的现实意义。2.引导性材料要具有可变性。可变性就是材料可以变化出不同的形式,或者有不同的规律。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某同学到超市买了甲、乙两种本共10个,问甲、乙各买本多少个?”在这个材料中,甲种本的数量可以是1到9的任意一个整数,具有可变性,引导学生如何再添加什么条件,就可以确定两种本的数量,在这里体现了创新和开放,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3.引导性材料要具有科学性和教育性。科学性要求材料的严谨,教育性要求材料的人文含量要多。例如“一元一次不等式”中的“读一读———工资、薪金收入与纳税”,让学生增加了社会知识,渗透了德育教育。4.引导性材料要适合学生的年龄、认知及心理特点。如果教师不顾学生的这些特点,一味按照数学学科的体系进行教学,学习的效果不会理想。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如果利用飞机的飞行速度、顺风飞行、逆风飞行,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利用骑车的速度、以及逆风行驶、顺风行驶,并让学生课前亲自感受,就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应用新型有趣的课堂教学方式

(一)创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例如,在教学“数轴”一课时,我利用直观性教学原理,由三名学生到讲台来表演,(三人站在同一直线上),其中一人表示原点,另外两人左右移动,表示有理数的加减。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化抽象的数学概念为具体形象的表达,学生容易接受,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适时启发点拨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的成效不但取决于教师对教材居高临下的认识水平,深入浅出的讲解水平,更取决于教师把教材、教案这些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信息传递给学生的启导水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把适合教师讲解的内容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

三、创新教学中的小结

教学小结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在完成一个学习内容或活动时,对知识及其他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纳入知识系统,形成数学文化的行为方式。开放性的小结,可以留下问题供学生去思考,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数学的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实现知识的同化。

(一)学生谈学习体会

1.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概括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强调概念,总结定理、公式及解题的关键。如我在讲解《直线、射线、线段》一课时,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小结,结果学生积极踊跃地总结,准确概括出了本节课的三个概念、一个公理。2.从学习的数学思想方法角度,学生总结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所体现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如在《数轴》一课中的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数轴的定义,以及数轴上的点与实数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3.从学习的方法角度,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分析问题中的常见形式、几何图形中的常见辅助线等等。如在《三角形》的学习时,学生能总结出已知角平分线,应做出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以及“遇中线,加倍延”等等。4.从学习的感受和文化内涵角度,学习的感受就是处理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现的数学建模。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学生能够熟练地利用待定系数法列出方程组,从而求出函数解析式。

(二)教师教学小结的层次要求。

第14篇

一、课前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

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以便找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实践案例;其次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分层安排实践体验活动任务,如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实践难度较大的体验活动;最后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并将已经准备好的实践体验任务分配给每个小组,引导学生开展实践体验活动。例如,教学“植物”时,教师可先弄清学生对各种植物的了解程度,以便找出符合学生实际及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案例,然后根据植物的花、叶、果实和种子的不同,结合教学目标确定学生的实践体验任务,如观察植物生长处的土壤及植物的花、叶和果实的结构等,最后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公园实地考察,以为后续的科学教学奠定实践基础。课前实践活动的这些指导及探索措施还可应用于“显微镜下的世界”和“植物的种子”的学习。

二、课中同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实践活动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实现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同步进行,让学生有内容可研究,有知识可凭借。这样的活动,学生有兴趣,也不会感到困难。教师还要积极引进生活实践案例,因为缺少生活实践的科学课是乏味无趣的,也是纸上谈兵的。对此,教师应尽可能地挖掘与课堂同步的探索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科学教学质量。例如,教学“绿色植物的繁殖”时,教师可就教学内容———扦插方法、植物繁殖时花的作用以及促进植物生长的途径等,直接带领学生到校园中的树林处,观察并实施教学中提到的方法,如“为树浇水,以促进生长”等,以实现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同步进行。又如,在教学“排除电路故障”时,教师可出示生活实例:两个灯泡串联在电路中,当开关闭合时,发现两灯均不亮,电流表示数为零。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判断电路故障。学生都能判断出电路为断路,但电路哪儿断路,怎样排除这一故障,学生无从下手。对此,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展开讨论。经过讨论,有小组提出电源接触不良或是已损坏,应更换电源。有的小组提出电流表接触不良或坏了,有的小组则认为某一导线断了……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究竟哪一个正确呢?又怎么一一解决呢?教师让学生讨论并动手实践排除故障,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三、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第15篇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而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三、培养思维能力,唤起创新欲望

1.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促进积极思维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盛。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后,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进而产生学习成功感,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

2.设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猜想提出“个位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我引导学生举例先初步验证,再用实验验证,通过用小圆珠摆一摆、算一算,接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这样的环境中听不到呵斥和叹息的声音,看不到苦恼、僵持的状态。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创新能力

1.渗透学习方法,丰富创新内容

“数学广角”(人教版三下)教学目标三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教学时,我从森林运动会上各种动物报名参加篮球赛和足球赛的情况引入,结合学生出示了一张排列无序的表格,问:参加比赛的动物有多少种?学生答案不一,分别是17种、15种、14种,由此激发学生要重新整理表格的要求。于是我对小组合作提出明确要求:整理好以后,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一共有多少种动物。随后配合电脑演示,将小组整理好的表格有层次地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评价,并在电脑的帮助下逐步呈现出韦思图的构造,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愿望,在合理引导下,师生共同努力获得对韦思图的演变过程及其含义的体验,最终实现了教学目标。

2.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

例如:在组织一次班会之前,请同学们预算一下需要多少费用。先告诉学生现有经费多少,再要求学生调查活动所需物品的价格。比如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需要多少钱等。调查后绘制成表格,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根据学生人数去购买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哪一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既能把教室装扮得最漂亮又能让同学们吃得最开心?并申明: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同学可以奖励一颗智慧星。这样学生们三五成群,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将各自的探究结果汇报给教师后,教师将较有代表性的方案选出让学生进行比较探究,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种或几种加以表扬奖励。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有效的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

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