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创新意识的含义范文

创新意识的含义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创新意识的含义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创新意识的含义

第1篇

关键词:广东汉剧;传承;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161-01

广东汉剧是一个古老的剧种,在近300年的辗转流变中,保持了其原始风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纵观三百年来,广东汉剧的发展过程,是在实践中不断认识自我,并以认识来实践的过程,所以,创新是广东汉剧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在遵循戏曲艺术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大胆变革,求变、求新、求创意,努力借鉴不同剧种甚至其他艺术样式的有利因素来充实和丰富戏剧艺术的表现形式,使广东汉剧适合时代的发展、市场的运作以及大众的口味。下面,我就广东汉剧在新时期的创新方面做一些探讨。

一、《蝴蝶梦》——“京汉两下锅”,开辟了广东汉剧创新探索之路

1997年,《蝴蝶梦》——“京汉两下锅”,为广东汉剧开辟了探索之路。因为,京、汉虽是两个不同剧种,但在总体音乐唱腔板式结构上,二者有着互相借鉴关系。京剧作为传统深厚、一直在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的国粹大剧种,与广东汉剧合演,两者之间的借鉴与吸引,更能激发演员表演上的提高,对广东汉剧剧种也是极其有益的。《蝴蝶梦》“京、汉两下锅”于1998年底演出后,在中国戏曲界引起强烈的反响,专家和观众给予了好评,肯定了“京、汉两下锅”这种演出方式,对剧种之间横向借鉴、革新创造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白门柳》:音乐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和实践

2002年,广东汉剧院倾力推出了新编大型古装戏《白门柳》,它取材于刘斯奋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长篇小说。从平面到立体的舞台呈现过程中,分析理解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对人物形象作深入性地开掘,对剧本主题作开拓性地升华。特别是在音乐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和实践,特邀请著名作曲家丁家琳为全剧配器,并请来珠影乐团为该剧伴奏,使该剧音乐既雄浑刚劲又轻盈秀丽,时而铿锵激昂,时而缠绵优柔,大大提高音乐的表现力,取得了很好的剧场效果,成为广东汉剧有史以来第一出用交响乐伴奏的剧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总之,音乐与广东汉剧艺术特色和谐地成为一个艺术整体。

三、创建“舞台实践带动戏曲理论发展,戏曲理论指导舞台实践的”新模式

以《白门柳》为媒介,与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合作,创建“舞台实践带动戏曲理论发展,戏曲理论指导舞台实践”的模式,摸索“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新道路。双方共同对广东汉剧《白门柳》进行打造,此次合作旨在发扬广东汉剧的优良传统,挖掘其在唱腔、念白、角色、程式等方面的传统特色,改进表演手法,把广东汉剧这一古老而优美的剧种从濒危的边缘中挽救出来,重新焕发其应有的活力,迈出了戏曲理论研究与舞台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步。总之,探索实践《白门柳》的成功,为广东汉剧艺术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今后的探索创新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四、《尘埃落定》:对剧目题材、表现形式的理性创新探索

戏曲的固有思维和观念太完整、太牢固,往往是我们自身的观念扼杀着我们的创造力,要有所突破,不仅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在选材和立意开掘视角上要有创新的胆识和力度。2005年,倾力打造新编大型汉剧《尘埃落定》。该剧根据作家阿来荣获中国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尘埃落定》改编。这次广东汉剧院对异域()题材的选择绝非偶然,而是从形式上升到内容的更大、更深远的理性探索。

第2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内涵式班组;精益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 3198.2016.22.042

1 引言

班组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最前沿,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具体实践者,企业的发展目标、员工的自我价值都需要班组来实现。内涵式班组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更有助于培养和谐氛围,强化执行力建设,形成和谐的企业文化,培养一批业务技术强、工作能力优的班组长,更好地带动班组进步,保障公司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各项指令有效落实。

国家电网推进的“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等管理变革,推进精益管理,优化业务流程,以全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印发了《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班组建设提升方案》,全力推进班组生产安全、服务优质和创新发展。在此背景下,国网德惠市供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惠市供电公司)自2014年开始,大力开展以打造“内涵式班组”为核心的精益化管理模式活动,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逐步建立了一套具有公司特色的精益化管理模式,深度激发全员创新创造动力,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本文系统介绍这一管理模式及其实施过程,以期能对其他供电企业班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2 “内涵式班组”的涵义

“内涵式班组”是指班组的组织结构科学合理、成员思想积极向上、业务技术熟练、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每个班组成员能力的和谐团队。内涵式班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组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工作效率高;二是员工职业素养好、业务技能强、工作作风实,有蓬勃朝气。打造“内涵式班组”旨在优化班组建设信息化水平,提高班组综合管理水平,增强班组成员素质,培养职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优秀团队。

3 以打造“内涵式班组”为核心的精益化管理模式

精益化管理模式是指将精益化管理理论贯穿于企业活动的方方面面,在企业日常活动中熟练应用精益思想、工具与技术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促进企业系统的高效运转。

德惠市供电公司在班组管理中存在重“目标”轻“全员达识”、重“结果”轻“过程管理”、重“个人”轻“集体力量”等管理问题,班组成员主观能动性不足、班组团队协作能力较差,致使作业效率低下,成本增加。为此,公司依托“人本主义、消除浪费、永不满足”为核心的精益思想体系,在总结国内外企业精益化管理和班组建设的经验基础上,运用6S现场管理、目标管理和IE工业工程等精益化管理工具,研究分析了公司班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五位一体’机制、同业对标、绩效考核”的三个融合,建立了以打造“内涵式班组”为核心的精益化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精益化管理的重点在于抓好“明方向、定规则、重过程、补短板、严考核”五个关键。明方向即要确定班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和员工职业素养的建设目标;定规则即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制定班组综合考评、“两书一月历”、“班组大讲堂”活动实施方案;重过程即通过常态化管理、周汇报协调、月总结分析、重点工作督办机制等管理机制确保工作过程精细控制;补短板即坚持短板思维,动态查找班组建设中问题短板,分析问题成因,编制“问题库”和“措施库”,依据此“两库”清单下达整改任务书;严考核即班组考核突出“高、严、细、实、快”。

精益化管理紧紧围绕班组建设内涵――“精益化管理、内涵式发展”开展班组建设工作,旨在达到“指标精优、管理精益”的班组建设精益化管理目标,推动公司持续科学快速向“一强三优”的战略目标发展。

4 特色做法

4.1 加强班组基础建设

4.1.1 加强班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

理清班组组织架构和岗位设置,简化班组管理资料,梳理执行班组通用标准及制度,强化ERP、PMS生产管理系统、班组建设等“七大五小”系统应用,乡镇供电所班组一体化平台、即时通讯企业微门户平台等也在公司及供电所日常办公中得到重点应用,有效实现了班组管理考核的信息化、时时化。

4.1.2 采用6S管理加强班组文明建设

按照《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班组建设提升方案》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借助精益管理理论中的6S管理方法,开展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守则活动,为班组成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4.2 实施“两书一月历”管理模式

“两书一月历”模式中的“两书”分别指的是《目标责任书》和《工作指导书》,“一月历”指的是《工作月历》。《目标责任书》是对上年度同业对标结果及关键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反复研讨,结合公司发展方向及实际情况,分析确定的本年度各类指标提升目标、措施。《工作指导书》是依据“目标责任书”制定工作提升措施,按措施流程确定主体部门和协同部门责任。《工作月历》分解工作指导书,做到目标任务清晰、工作流程标准明确,专业岗位和协同部门职责具体。

在实施“两书一月历”管理模式前,公司首先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专业工作组收集并梳理围绕国家电网公司县供电企业综合评价指标、省供电公司同业对标指标、绩效指标以及影响公司发展的突出问题指标,统筹分析、分类合并,形成的一套科学的,易于管理的,真实准确的指标体系。根据指标完成情况查找问题,“两书一月历”是为本年度的工作及需解决的问题编制计划,其实施需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达成共识,任务责任落实到位、职责流程清晰明确、标准制度依据合理,用指标、目标凝聚共识、积聚力量、汇聚资源。

4.3 推行工作管理项目制

工作管理项目制体现目标管理和闭环管理的基本思想,工作流程主要包括落实项目经理人,明确项目管理职责;制定项目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时间节点;有效进行项目跟踪,实施看板管理和质量管控;对项目结果进行考核评价,实施奖惩。

公司指定项目经理人作为牵头人落实项目运行,成立项目团队并明确成员的管理职责,依据公司对项目应达到的特定要求,制定明确的控制目标和合理的项目计划,对项目实施工作进行的各项活动做出周密安排,借助项目进度看板对项目进行动态跟踪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问题,最后针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实现持续改进与提高。公司推行工作管理项目制,对于重点专项工作实行“项目化管理”,现已广泛应用于异损台区治理、抄表率管理、电网精准投资和“两抓一带”班组帮扶等活动,公司引入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工作管理中,发挥其整合资源的优势,可以实现系统1+1>2的效果。

4.4 建立班组管理“协同机制”

班组管理“协同机制”包括“抓两头、带中间”和“3+1”联合互助模式等班组间的协同互助活动。

“抓两头、带中间”活动内容为推动优秀供电所向更高目标迈进、落后供电所彻底脱贫,带动中间供电所跨越提升。重点工作组织实施精准帮扶、专业帮扶和结对帮扶工作,变“输血”为“造血”,提高自我管控、发展能力,落后班组彻底“脱贫”。精准帮扶是指专业部门梳理各供电所需帮助解决的管理短板和问题,组织开展工作指导和问题处理;专业帮扶是指专业部门梳理和查找落后供电所的管理短板和弱势指标,确定项目经理和整改措施,实施帮扶;结对帮扶是指按照供电所综合考核结果,确定排名后三名供电所为帮扶对象,组织标杆供电所对其实施“1对1”结对帮扶。

“3+1”联合互助模式是为了进一步缩短停电时间提出的举措,该模式是以相邻的4个供电所为一个联合作业小组,如一个小组中某供电所发生较大型电网事故或检修任务较多,小组内其他3个单位协助其进行抢修和检修工作。

4.5 开展“班组大讲堂”活动

“班组大讲堂”活动以班组为单位,以“培训质量提升”为主体,坚持“短、实、小”培训宗旨,以安全警示、技术问答、现场讲解等形式,形成“人人争做讲师、个个争当专家”的浓厚氛围。公司编制《“班组大讲堂”活动实施方案》,成立活动领导小组,从领导层、组织层、管理层到执行层,层级清楚,职责明晰,引入了新颖、实用的培训方式,开展技术培训“大讲堂”、事故分析“大讲堂”、“名师培养”工程、经营分析“大讲堂”、“联合互助式”学习、“送知识进班组”等活动,提升了一线员工的岗位胜任力。

4.6 建立绩效考核管理体系

公司建立以指标体系为主线、目标体系为要求,监控、考核和分析改进为手段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采用KPI法确定关键业绩指标,绩效考核管理模式如图2所示。公司采取不扣分只查找问题的方法开展班组预考核,变定期性考核为“指标完成+日常评价+现场考核”相结合常态化管理,并借助整改“回头看”复核整改落实情况。

公司推行基层业绩指标与机关岗位绩效,个人成绩与班组团队绩效挂钩,采用不同工作岗位不同考核方式的“目标任务制、工作积分制、指标责任制”三制考核和优绩优先、优绩优酬激励机制,对机关管理岗、基层班组长和班组两人及以下从事同种工作的采用“目标任务制”考核,对两人以上从事同种工作的采用“工作积分制”考核,对农电工采用“指标责任制”考核。“优绩优先”机制规定在各种评先选优中,涉及部门或班组评选,只允许A、B类班组参选,涉及个人评选,只允许A、B类员工参选。“优绩优酬”机制规定对部门或班组绩效奖金实行“打包分配”法,由部门或班组按员工绩效科学分配,通过“双优”激励,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激励作用充分发挥。

5 实施效果

在推进班组建设过程中,公司始终牢牢把握求真务实这一价值取向,精益化思想从始至终贯穿全过程,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深度激发班组全员创新创造动力,取得了核心业务明显提升、员工素质显著提高、企业效益明显增加的可喜效果。

2015年,公司全年配变烧损同比减少12台次,线路跳闸同比下降126条次,累计少停电945小时,多供电量650.06万千瓦时。在2016年一季度省公司供电所综合对标中,公司共21家供电所参与同业对标。其中公司有11家供电所处于A类,有8家并列A类第一名;有10家供电所处于B类,有7家并列B类第一名,无C、D、E段供电所。

参考文献

[1]陈思浩,江丽,吴逸芳.精益化管理提升班组建设水平[J].科技与企业,2012,(23):12.

[2]James P.Womack,Daniel T.Jones.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World [M].Simon & Schuster,1990.

[3]James P. Womack,Daniel T.Jones.Lean Thinking [M].New York:Simonand Schuster,1996.

[4]Sanjay Bhasin.Performance of Lean in large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2012,(31):349 357.

第3篇

关键词:青年教师培养;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创新意识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高等教育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近年来,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致使高校教师队伍发生了巨大变化,大批青年进入教师行列,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的新生力量[1]。根据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全国高校大约1/3的教师年龄在30岁以下,大约2/3的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下[2]。因此,要全面提升高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必须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1 “一实两创”的提出

科学合理的开展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必须将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与学校自身的定位、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特色相统一,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又好又快的培养出高素质的青年教师,为学校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持。21世纪是知识的时代,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应具有扎实而宽厚的理论知识,更应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3]。因此,我校在制定“十五”发展规划时提出:突出“一实两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人才品牌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必要研究“一实两创”的新内涵。

2 “一实两创”的新内涵

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学与科研,所以青年教师的培养也应紧紧围绕这两项工作加以扩展。通过深入研究,归纳总结 “一实两创”的新内涵如表1所示。

2.1 实践能力的具体内涵

实践能力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应该包括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三方面能力,而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其中,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传统本职工作,各个高校都对其给与了足够的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高校往往忽视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实际上,对于工科院校的教师而言它也是应该具备的,因为工程实践能力是学生最希望在学校期间得到锻炼的能力之一,也是招聘企业最希望学生具备的素质之一,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当然有责任帮助学生获得这种能力,而这种能力仅靠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是不够的,只有教师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才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工程实践的技巧,最终达到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2.2 创业精神的具体内涵

创业精神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起动力和核心作用的意识倾向,它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实践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规定着行为的方向和强度。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在专业方向上可以说立足未稳,各方面素质都尚待提高,而教师行业往往是论资排辈的,需要青年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打拼,所以青年教师需要具备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青年教师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它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青年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2.3 创新意识的具体内涵

意识是认知和注意的相互作用和协同运作,是精神的注意与认识的统称。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教师的创新意识就是在工作中对何处可以创新、怎样创新的一种时刻关注。而不论在教学还是科研方面,要想敏锐的发现并把握创新点,也就是创新意识是否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所要创新的事物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以你的学科专业知识和你的岗位业务知识为基础的。

综上所述,实践能力是青年教师的立足之本,需要不断提高;创业精神是青年教师不断提高实践能力的动力源泉;创新意识为青年教师不断提高实践能力提供智力支持。

3 结束语

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是一个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质量与未来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持续发展与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培养工作中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这就要求“一实两创”的新内涵还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接收检验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苟军平,郭艳,彭洪斌.关于构建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体系的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4(1):51-53.

第4篇

下面就创新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打开电脑稍作搜索,就能搜索到数以百计的展览会信息,各行业展会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但是纵览各个展会的资料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规模号称很大,展商号称很多,但是总感觉缺少内涵,缺少真正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规划。

一、 从策划定位上来看。

很多展会的选题和基本目标没有创新性,都是围绕几个大的行业,再看参展单位性质居然涵盖几个相关行业,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位,或者模糊不清的定位,业内人士没法确定展会的方向。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行业内大型的有代表性的企业不敢来,来了担心影响声誉,毕竟专业展会是个很好的宣传窗口,给人的感觉是专业不是杂牌军,但模糊的展会往往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的服装品牌宁可只参加大连服装展也不去其他小型展会,宁可花大力气在一个城市开招商会,也不愿意参加当地的展览会;如果业内大型企业不来参展,只有一些小展商,那么可想而知这个展会的形象了,而行业内处于发展中的企业参展前就会咨询有哪些大型企业参展,或者在会后就不想再一次参展了,因为没有规模没有档次就得不到专业观众的青睐,那样参展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记得笔者在组织江苏酒类及副食品交易会的时候,深切的感受到这一点,江苏省最著名的酒类品牌就是“三沟一河”,即双沟、汤沟、高沟、洋河,这几家企业到会这是最基本的,而国内名酒如茅台、五粮液等具有全国代表性,如果他们不来也会影响展会的档次性,为此,组委会动用了各种资源,保证了这些企业参展,并做了精美的特装,现场表现非常好,这样展会的档次性提高了,其内涵也得到了诠释。所以说策划定位一定要明确,让专业观众知道参展的企业都是什么性质的,才能更好的吸引专业观众的参观。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的专业展会里面肯定有行业外的企业参展,而且这些企业都是以展会为生的,什么展会都参加的那种,但是一般的组委会都不会排斥,为什么,因为这些企业不会计较参展费,从而导致展会里面鱼龙混杂,这也是定位模糊的一个方面;君不见,车展上卖按摩器的、服装展上卖车模的、医疗器械展上卖电动车的等等,这都对展会的长远发展不利,但这种情况屡屡发生也表明了中国会展行业的急躁性和短视性,毕竟对一个有长远发展的展会来说,目标定位不是损失几个参展费,而是留住更多的大客户和大量的专业观众。

二、 从广宣创新上看。

大部分展会的广告宣传都很单调,几本专业杂志、展前报刊几个豆腐块、网络作几个链接,至此而已,而且这个模式已经延续很多年。但是,笔者认为,一个成功的、有延续性的展会其媒体资源一定要以战略合作为基本模式,而不仅仅是几个广告能解决问题的,只是如果有意战略合作需要一个很长时间探索和付出,这显然不符合眼下很多展览公司的办展目的,这也是很多展会一年后就流产的原因之一。

作为现代化的展览会,办展单位和媒体之间已经不是简单的发几个广告、报道几条新闻那么简单了,必须作为一个长远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媒体资源,形成优势资源互补的局面,毕竟在宣传方面媒体业内人士更有发言权,更了解行业内的操作规则,换句话说只有让媒体人来做媒体事才能达到最佳宣传效果。记得参加一个很熟悉的展览公司的新闻会,会后看到展会负责人对很多媒体记者做着很多的要求,要求怎么发稿、那一天发多少、立意是哪些、技巧如何等等,这样效果怎么会好,难道记者不会去从最好的角度入手、难道记者不会知道什么时候发比较好,这样做恰恰又使记者反感,外行领导内行是件很难受的事。

笔者正在负责2006南京国际汽车展的广宣工作,展会前半年就把南京以及周边城市的汽车专业媒体都联络了一遍,挑选了部分有实力的具有代表性的媒体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后来媒体发挥了作用,策划了很多展会配套活动,也提出了很多的宣传建议,甚至对我们的招商工作也提了一些见解,大大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联合媒体做了不少电视电台现场节目,号召南京的汽车专业媒体把每年的车展当成南京汽车行业的节日来操作,这样,媒体们很高兴参与进来,毕竟车展的客户和他们的客户是相同的,为车展办事就是为自己办事,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媒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各项资源也到位了,基本不用花费什么就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宣传网络,更为可贵的是,很多媒体都有自己的工作圈子,这个圈子是他们行业内的沟通渠道,通过和我们组委会的合作他们乐于提供给我们更多的相关媒体信息,从而使我们的媒体联合网络更加宽广,涵盖更加全面,为展会的全面宣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相信今年车展的宣传会是一个全新的网络式资源互动。

第5篇

【关键词】简析汉语文激发创新意识

创造是人的智慧和意识能动性的最高体现,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一种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精选一些材料和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经历一番发现和创新的实践过程,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搞好汉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所以说离开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即便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也难以形成新的创新能力;更何况语文作为思维的工具,对创新思维的形成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掌握语音、字形、标点、、速记法、修辞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而且应让学生学会积累,如背诵名篇佳作、名言警句、古诗文中的文言实词。除此之外,我还让学生多看一些书,通过看一些文学名著,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有空时多翻翻字典,例如,做拼音题时,就翻翻《新华字典》,把自己以前读得不准确的字记在一个小本子上。另外,平时听新闻时也可多留一个心眼,注意听听播音员的发音,碰到哪个字他发得和你不一样,就记下来,查查字典,看是他发得对还是你发得对,这样做印象特别深。做词语用法的题目时,就翻《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不要局限在要查的那个词上,最好能把前后的词都看一下,既能通过比较加深印象,又能同时学到不少新词。这个工作最好能每天都做,每天记几个,积少成多。最后引导他们厚积薄发,进而去应用这些知识,然去获取新知识,在应用所学知识和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创新。

二、鼓励质疑求异,激活创造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因此,教会学生质疑求异、独立思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前提。只有质疑,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同时,也只有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促使他们主动的探索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引导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独创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诱发创造兴趣

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这个“乐”就是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是激发创造力、发展智力的催化剂。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曾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1.巧妙运用导语法。

在教学中,常采用名人名言、故事、歌曲、视频等形式设计导语,效果较好。如:在讲《致女儿的信》中,我这样设计导语:“自从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爱情而演绎的故事,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无论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有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丝正等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这样的话会让学生学生思考:爱情的真谛是什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辩论法。

课堂辩论是使学生与被动变为主动参与的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辩论可是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仅满足于知其然,而且能引导他们探索其所以然,进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发表见解,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辩论可是正反双方勇敢、自信、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方法所无法实现的。

3.现代教学媒体演示法。

多媒体教学形象逼真,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变枯燥为生动,变静态为动态,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展示,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电教手段,把语文课知识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积极思维,充分地进行想像、分析、综合、推理,从而实现有效的知识积累和储备,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四、创设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于三尺讲台之上,居高临下,是权威、导师、支配者;而学生是观众和听众,是服从者、被动者。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不仅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场所,而且是教师自我发展完善的阵地,教师应和学生共享学习中的快乐和困惑,共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就要求教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又经过独立思考解决了问题,让学生多体验创造的快乐。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给他们提供充分的自由,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

五、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开拓精神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我随时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和不断强化,是学生明白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在课堂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从思维障碍中冲出来,为学生的创造力提供表现和发展的机会。

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注意非智力因素

第6篇

关键词:梯度转移;产业集群;功能创新

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的专业市场群仍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国有9万多家各类型的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近万亿元,其中专业市场约占55%,交易年增长率20%以上,是全国GDP增速的两倍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模式。我国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福建、江苏等沿海省份,其他省市也有零星分布。始于2007年规划建设的“汉口北”专业市场群填补了武汉市乃至华中地区集群化、现代化的专业批发市场的空白,也是生产要素在更大区域内的资源配置、产业分工的必然结果。

梯度转移理论置于我国实践确有一定缺陷,但如与产业集群理论适当结合,恰能弥补这种不足。产业集群理论摈弃了梯度转移理论的不合理因素,添加了适合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合理因素。不是简单地争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与否,而是强调发挥区域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不是强调高区位地区的创新,而是突出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集群氛围;不是一味注重依赖外力,而是强调区域发展要素中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

一、宏观层面――梯度转移的推进

梯度转移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并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实践的需要,国内学者将梯度推移理论本土化,认为我国地域空间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其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时序选择应当是由东向西,按技术梯度,使“先进技术”地带逐渐向“中间技术”地带推移。魏守华,王辑慈认为梯度推移理论是把工业的生命循环周期理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开发中,认为产业结构、新技术与生产力等遵循由高到低梯度转移的规律。

1.全球经济向中国倾斜

作为一个特殊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凭借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成本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中部地区凭借良好的基础优势成为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专业和外商投资的首选地。湖北作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实现武汉新的商业高度成为重中之重。而汉口北就是提升武汉商业高度的战略支点,有承接产业转移的巨大发展空间,

2.构建优势承接转移

作为武汉新的增长极,汉口北专业市场群,位于武汉所独具的航空、铁路、港口等三大交通枢纽战略资源的黄金节点,拥有强大的交通服务网络、完备的电子交易平台、齐备的产品种类和健全的信用保障体系,具备完备的政府支持、物流保障、质量安全系统等要件要素,是承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中部地区的战略节点市场。

二、中观层面――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

产业集群,简称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优势可以从三个不同角度加以分析:首先从纯经济学角度,主要着力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认为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并伴随垂直一体化与水平一体化利润,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形成产业集群价格竞争的基础;其次从社会学角度,主要从降低交易费用角度,认为建立在共同产业文化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信任基础上的经济网络关系,可以维持老顾客,吸引新顾客和生产者前来;第三从技术经济学角度。研究集群如何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实现产业和产品创新等。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由梯度推移导致的产业转移是进行区域间合作的一条重要途径。集群战略在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纵观国内外集群的发展,在承认集群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巨大的拉动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的是集群普遍存在的问题:(1)过度拥挤,边际效益递减;(2)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3)产业支撑不足;(4)市场功能转型不及时;(5)缺乏持续创新能力;(6)当地非贸易品价格居高不下、地价上升、环境污染。

三、微观层面――汉口北专业市场群的创新发展

1.创造氛围,发展核心竞争力

由于产业转移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旨在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不可能转移具有持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所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要注重集群内企业自主技术研发,直接发展一部分具有自身知识产权的高尖端技术,从而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力地位。除了大企业的独立研发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与武汉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互动和专业化分工,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集群式创新(clustering innovation)。即在集群内大量的小型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学习和模仿等途径,逐步形成一个灵活高效的区域创新网络产业集群这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能够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和竞争环境。

产业集群是一种地区特色经济,其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其低成本和创新力,而汉口北专业市场群属于“引导孵化”型,主要靠的政府优惠政策吸引投资,企业大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未来发展的重点放在培育、增强市场竞争力上。在工业化高度集中的今天,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只有依靠核心技术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2.功能升级,产业链与集群耦合

我国大部分集群仍停留在横向一体化阶段,链条经济和配套经济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集群的升级正是沿着全球产业价值链从低附加值、非战略环节向高附加值、战略性环节攀升。产业集群在升级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相似的阶梯式发展路线: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的升级(如表所示)。如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因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而建立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就遵循了这样的规律,一开始从接单产品组装OEA到接单加工生产OEM,然后到设计生产加工ODM,最后转向自有品牌生产加工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ing)。不能及时进行转型和功能创新是目前大多数产业集群面临的主要问题。只有伴随着这种阶梯式的升级过程,产业集群才能在产业链上增值效应逐渐增多,才能逐步壮大。

产业链关注链环的上下游节点企业之间关系,具有纵向整合的特征,而产业集群相当于企业群垂直分解的空间结果,具有横向规模化的特征。产业集群的产业链管理,正好能从纵横两个方面来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力。产业集群和产业

链这两个网络组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网络”作为耦合界面,形成更高级的功能系统――基于产业链关系的产业集群,耦合模型见图。

一方面,产业链能够突破产业集群的地域限制,实现集群企业的快速交流和信息共享。另一方面,产业集群能够将产业链管理的物流标准化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弹性反应引入生产系统,弥补产业集群的刚性的订单反应。把产业集群的各企业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出发,来寻求成员利益的最大化。

3.集中优势,打造武汉新名片

义务商品市场的强势挺进,使武汉曾经的名片“汉正街”批发市场逐渐褪色。市场的品牌建设是未来专业市场规范化及科学化的主导方向。汉口北是结合了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广东专业特色镇、汉正街的特色,利用区位优势建设的一个项目,定位于“中国最好、中部最大”的国家一级专业批发市场。品牌工程的树立对于提升专业市场的形象有很大的作用,除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也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前来工作,而金融服务作为专业市场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服务内容和收入来源,也是以市场的品牌信誉是否良好为前提条件的。

4.加强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专业市场的建立和发展除了地域的优势外,还需要政府相关惠利政策的大力支持。承接国际产业链的转移可以极大的改变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同时,也对地方政府的服务功能提出了高要求,支持和督促并行才能保证好产业集群健康的发展。

产业转移的一个重大隐患是发展的不规范性。由于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经过近三十年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进程,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已出现资源消耗过度,地表水体、空气等严重污染的局面。中部地区的发展要形成以城市为依托的地理上集中的城市化和产业布局,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污染集中治理,实现发展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四、结 语

从目前的运营来看,汉口北专业市场群无论在前期规划、产业基础、运营管理、配套设施和政府支持上都确保了其有序发展、虚实结合的快速发展,开业十天就突破20亿元的市场交易额。但要保障未来汉口北专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仍需不断完善现有软、硬设施,同时学习吸收先进的管理技术,不断提高集群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魏守华,王辑慈: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J],经济经纬,2002(2),1 8-19

[2]朱阳生:“产业支撑”是启动专业市场的根本保证[J],理论界,2003(2),25

第7篇

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高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由教育主管部门、省级及以上社会团体或行业协会,以及学校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组织开展,一般分为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学科竞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中文基础和外语基础,具有较高中外文化交流素质,能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外事、外贸等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文人才。根据专业特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把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划分为三类:中文专业类竞赛、外语类竞赛和综合类竞赛。在专业类竞赛下又可细分为三类:专业基本素养类,即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基本素养紧密结合的比赛,如征文、演讲、辩论等;专业实践技能类,即与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紧密结合的比赛,如教师模拟大赛、专业实践展评大赛等;专业才艺类,即与培养具有一定中华才艺基础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相关的比赛,如戏剧竞演等比赛。而综合类竞赛主要指学术类比赛和创新创业类比赛,如挑战杯系列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

二、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创新实践能力一般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实践能力。学科竞赛作为大学生能力培养提升的重要平台,不但是理论知识转换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对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意识,锻炼和形成创新思维,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专业实践力,推动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起着重要作用。

(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学科竞赛不同于课堂讲授,更多需要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钻研,创造性解决系列难题。当学生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面对同台竞技的激烈比拼时,更能激发他们刻苦钻研的学习热情、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锻炼和养成学生创新思维。

系列学科竞赛,尤其是参与综合类创新创业类学术竞赛,学生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需要多维度地提炼所学,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将知识能力转换为具体的实践成果。在历经多次高水平竞赛沉淀积累后,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显著提高。

(三)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

高水平学科竞赛的参赛作品一般多是以学生团队形式共同完成的。在整个比赛的过程中,需要团队成员通力配合,为同一目标努力。这就需要他们具有较好的团队意识,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和相互包容,合理分工,产生最优的团队效益,通力合作,取得最佳成绩。整个备赛过程,是团队成员一起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是对学生团队意识一次很好的培养。

(四)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实践演练。

学科竞赛的比赛内容一般高于课堂要求,具有实践性强的特征,需要学生将所学专业基础知识运用于解决具体的实际专业问题。鼓励学生参与竞赛,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和实战演练,把专业知识真正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以竞赛促教学,以竞赛提能力。

(五)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学科竞赛所营造的竞争氛围,特别是到省市级以上竞赛与各高校优秀学生的交流比拼,参赛学生通过冲刺备赛,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不断磨砺自身意志品质,不断超越自己,有利于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与路径

(一)当前竞赛组织存在问题。

当前高校对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越来越重视,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得明显实效。但在组织学科竞赛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生参与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参与面不够广泛;第二,学生在竞赛参与过程中,参赛指导还需进一步加强,团队协作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第三,竞赛培育载体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第四,竞赛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第五,竞赛师资建设需更进一步推动。

(二)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路径探索。

根据学科竞赛组织存在的问题,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身的特点,六年来我们主要着力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

1.完善竞赛相关机制建设,构建系列激励保障机制。

第一,建立“文化引领”与“制度引领”激励机制。“文化引领”,广泛利用新媒体平台、校友交流分享会、家校互动等举措,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不断扩大学生参与比例,深植竞赛文化。“制度引领”,完善相关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的规章制度;专门设立“学术创新奖”称号,对参与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个人和团队予以表彰;对指导学科竞赛取得突出成绩的老师予以表彰。第二,建立科研中心理论保障机制。专门成立相应的院系竞赛科创中心,以院系学科竞赛师资建设、学科竞赛理论研究、学生实训平台建设和学生生涯导航为工作核心,保障竞赛组织的有力推进。

2.着力专?I竞赛体系建设,构建与专业特点紧密结合的学科竞赛体系。

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多层级多类别的学科竞赛体系。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竞赛为顶层设计,构建多层级竞赛体系;以专业特点为依据,组织不同类别的竞赛,尤其注重精心组织系列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目前院系层面已形成专业实践展评大赛、对外汉语教师模拟选拔赛、汉语菁英中文综合技能大赛、成语英雄、诗词大会、辩论赛、创新创业论坛、创新计划大赛等十余项常态开展的品牌竞赛。

3.着力竞赛培育载体建设,构建三类实训实践平台。

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理念为指导,构建以专业实训实验室、专业实习基地和专业学生社团为基础平台的学科竞赛培育体系,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凝练升级。目前,专业实训室2个,中介语语料库分析实验室和基于多语种优势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实训实践实验室,在建实验室5个;实习基地方23个,其中国内实习实践基地13个,海外实习实践基地10个;专业学生社团6个,有戏剧社、文学社、汉服社、方言社、京昆社、汉语国际教育协会等社团。三类实践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实训机会。

4.加强学科竞赛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为参赛提供师资保障。

在师资上,着力加强院系学科竞赛导师团建设,将学科竞赛师资建设纳入院系师资发展规划。以专兼结合的形式,选聘在学科竞赛方面有突出成绩的老师担任导师,选派优秀老师参加竞赛指导相关培训。一对一为参赛学生配备指导教师,保障教师竞赛指导工作量认定。

四、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主要经验探索

(一)将CDIO理念融入创新??践能力培养。

CDIO教育理念是近年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强调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研究。这种“做中学”理念下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其能力目标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强调创新型实践人才的素质要求存在相当高的契合性。基于CDIO教育核心理念,我们在培养学生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二)着力实现对学生个性化指导。

实施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坚持一对一精细化开展工作,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成才。根据学生特点,一对一为参赛学生配备指导教师,精心辅导学生;学生竞赛中心生涯咨询室一对一接待来访学生。坚持一对一指导学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一次有益尝试。

(三)实践教学内外结合模式。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确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融入创新思维训练;在实践教学平台的打造中,注重加强海外实习基地建设;在课外活动开展中,注重依托学校外语特色,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月”、“游走的世界交流会”等活动,实现“课内课外结合、国内国外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外结合模式。

五、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主要成效

六年来,实践证明我们构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竞赛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成绩突出,尤其是高水平专业竞赛获奖和创新创业类成果丰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其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积极投身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专业就业对口率提升。最后,得益于竞赛体系培养良好创新思维和突出创新能力,学生就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选择多元化特征明显,自主创业成果丰硕。

第8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含义

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广阔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以及充分观察、思考、实践和创新的重要机会,具备独特的、无法比拟的创新优势。因此,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体育教育活动本身具有的独特的社会功能,不断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智能。要想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体育教师具备足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现创新体育教育的实际应用,以有效培养出综合素质强的创新型人才。为此,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从事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对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问题做出若干思考。

一、创新意识的基本含义

创新意识主要指依据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基本需要,产生的一种创造未来新鲜事物的观念或动机,并在创造行为活动中形成意向和设想,它在人类意识领域属于一种积极向上的、富有实效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生发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是进行一切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和根本出发点。体育教师应通过每一节体育教学充分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科学制订教学目标,合理规划教学任务,精心设计体育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内容设疑和创新,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手段,以充分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创造意识[1]。

二、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教师应将教学由“要我学”有效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化教学观念,通过积极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兴趣以及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基于初中生的叛逆心理较为普遍,这就需要教师积极与学生实施互动,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不断促进学生融入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例如,在进行跳高学习时,教师事先在竹竿中间设置一根橡皮筋,同时不做任何说明,只要求学生越过橡皮筋即可,同时又积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说说设置橡皮筋的原因,有的说是为了降低难度,有的说是为了矫正姿势,这样就有效营造了一个和谐、温馨的课堂氛围,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效培养了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2]。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情境式教学是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基于初中生好奇心和新鲜感较为突出的基本特点,教师也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切实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构建一些趣味性强的游戏化运动项目,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和谐、愉悦的教学情境中,全面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行为主体,努力培养学生勇于畅想的创新意识和无畏精神。例如,在进行《动物模仿操》一课的教授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由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和形态,并自由结组进行创编,最后进行比试和互评,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其积极性和自主性都得以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

四、提出质疑和设疑引思,努力创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条件

在实施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进行观察和示范,因势利导地在体育练习中设疑引思和提出质疑,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进行《双人三足跑》游戏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提出质疑:大家说两个人能用三足走路吗?怎样能跑得更快?这样事先为同学预留充分的想象空间,同时安排几组同学进行实际表演,学生通过实践和练习得到了实际验证,为教与学的有效结合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在进行讲解和示范辅导时,教师应在每个教学环节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使学生在整个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思维想象力,将其所掌握的知识逐渐深化。在实施现代化创新教育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热情,一直处于主动性学习的最佳状态。

五、通过游戏教学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游戏课堂教学法,能有效增强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游戏教学能合理安排学生的活动空间,同时能潜意识地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首先,应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基本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安排适合季节的体育活动项目,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逐渐领悟体育的乐趣,以更好地掌握体育项目的学习。其次,不断调整和丰富体育游戏内容和形式,逐渐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游戏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体育练习平台,有效活跃体育教学的课堂气氛,确保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游戏中来。游戏教学法通过反复的体育练习加强了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掌握,更好地实现了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培养。

总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模式,以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师应注重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营造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创新型体育教学的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不断提升体育运动素质和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胜.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2(17):38.

第9篇

    一、文学编辑创新意识的含义和特征

    1.文学编辑创新意识的内涵。就文学编辑行业而言,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可简单理解为包含打破原有文化氛围的“框框”和构建新型文学氛围或模式两方面,这里的“打破”和“构建”即是文学编辑创新意识的行为体现。需要注意的是,评判一个文学编辑是否具有创新意识,须建立在“不自主”体现的基础上,即在文学期刊或稿件编辑过程中创新意识的自发体现,任何故意或是刻意地想在文学作品编辑过程中实现差异化的观念,都不能被称为是创新意识。作为文学编辑的内在属性之一,创新意识本身是抽象的,涉及多层次多方面,具体来说,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处于编者、作者和读者三者之间,是以语言学、文学、编辑学、心理学和新闻学五大学科为基础,针对文化热点或已有文学观点在文章内容、编辑策划、文化思考及编辑决策方面的创新思维的体现。那么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具体是通过哪些方面实现的呢?

    文学编辑创新意识包含兴趣、动机、情感和意志四大方面。首先,文学兴趣是创新意识实现的前提,浓厚的兴趣使得编辑对文学产生极大地发掘和研究的行为趋向,这能大大提高文学领域新奇事物及现象被发现的概率;其次,当一种新奇的文学现象被发现时,创新动机就成为持续这一发掘,不断进行创新性研究的动力;再次,创新意识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文学编辑需具备基本的创新心理素质,即创新意志和创新情感。任何形式的编辑活动最终的理想效果是对读者在情感上有所感化,将作者和编辑的顽强性、自制性传递给读者。因此,编辑情感和意志上的创新也是保证编辑活动圆满完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2.文学编辑创新意识的特征体现。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以下加以分别介绍:(1)对文学信息要敏感。我国近年来一直在积极倡导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文学信息的更新令人目不暇接,编辑出版行业是新闻行业的一个分支,新闻的及时性在文学编辑领域同样重要,那么编辑如何能在短时间内为期刊或其他相关出版物筛选出有效的、敏感的、关注度高的文学信息呢?这要求文学编辑对文学信息要敏感,尤其是最近更新的文学信息,因为读者对于更新的文学内容的关注度要显着高于普通文学;另一方面,对文学信息的敏感性有助于编辑发现新的文学题材,及时最新的文学动态以及更好地把握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2)文学意识的转换。实践证明,编辑的文学意识成不变时是无法实现创新工作的。所以,新时期文学编辑的文学意识要适当地转换,比如在新形势下,编辑自身要开拓文学视野,以文化产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为指导,勇于不断打破保守的文学形式和文学意识,试着在编稿、审稿、版面设计、内容组织形式、栏目策划等方面加入新元素。另外,在文化知识导向方面,文学编辑的意识形态也要由原来“选择型”变为“引导型”。之前的文学编辑主要完成的工作有两项:稿件选择和出版发表。新时期,随着文化产业转型,现代文学编辑需要承担起“文化建构”的重担,即在作者投稿的选题上加以初始化的引导和限制,只有进行主题引导,文学期刊等出版物才不会显得内容散乱。(3)善于批判怀疑。文学编辑通常都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学功底,从本质上来说,一个合格的文学编辑需具备作家般的文化内涵。能够发现并提出原有文学观点的弊端或不知之处,并用其他材料来证明自己的新观点对原有观点进行适当的补充是可取的,这也体现了编辑对出版物负责的态度。(4)具有创新思维。即基于文学的发展方向思考出别人没有想到的模式或观念。在读者看来,该模式或观念具备一定的新颖感。文学编辑要具有在原有稿件的基础上,创造出既保留原作者主体观点,在内容或思想层面又有相应的提升的新稿件的能力。

    二、新时期文学的创新分析

    1.编辑的创新意识对文学发展的重要性分析。创新意识甚至可以作为我国文学事业发展能力的代名词,这种理性的推动力量,是唤醒和激发文学潜在内涵的重要工具。

    2.文学作品选题的创新。文学作品关注文化事业的方方面面,作为文学编辑,需及时了解文化发展动态和趋势,对于国内乃至国际上的文学热点和文学新秀要密切注视,在选题上推陈出新。积极新颖的选题利于文学事业的建设,选题上的创新是编辑对新事物、新现象研究激情和研究动力的最初体现,也是作者创作上创新的“指南针”,同时,新颖的选题会为编辑在和读者的互动中赢得主动地位。

    3.文学作品内容上的创新。笔者认为,从现代视角下去发现和解读文学,这并不是反对或推翻传统文学精髓的行为。对于传统文化,编辑人员要继承和发扬,取其精华,具备现代意识和精神的文学解读正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的宣扬。需注意的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文学编辑,弘扬真善美是文学内容创新的原则,编辑在内容的标新立异方面要确保不陷入创新的误区。

    三、如何构建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

    1.树立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开拓进取的文学创新含义是不满足于现有的文学成就,勇于寻找新机会和新题材,进而为我国文学事业赢得更好的发展。作为新时期的文学编辑,需不断反思自己的作品,勇于打破原有文学观点的框框,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否定自我,进行自我修正,不断追求新颖、创新,开拓文学的“处女地”。

    2.文学编辑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实际上,“发现”本身就是创新的一种形式,发现并抓住文学的中心思想和闪光点对于编辑进一步的创新性研究是极为有利的。文学编辑“慧眼”的发现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善于发现已有的具有创新题材或内容的作品,并将其中优秀的作品筛选出来呈现给读者;二是自己发现文学上的创新之处,撰写文稿表达创新见解,或是对一些在已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和文化现象有崭新的认识,并借用自己的文学功底进行学术性的评论,要知道,作家不一定要有编辑的素质,但编辑定要具备作家的功底。

    3.锻炼快速的敏感分析能力。编辑的职业素养要求其应具有快速理性的判断力,这也是编辑正确创新的方向支撑,如果文学编辑对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判断出错,那么基于此的创新将是徒劳的。人们对事物或现象作出判断之前通常需要完成分析步骤,不通过分析而达成的判断在学术上被称为“猜测”。因此,文学编辑需具备对文学现象敏感的分析能力,需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逐渐锻炼形成。

第10篇

一、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适到符合儿童特点、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状态,将激情和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就是创造的萌芽。

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求创新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教师要注意的是先帮助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再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开手脚,让学生去摸索、去探究、去自主学。我国学者余文森认为自主学习的含义就是主动学。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地引导,这样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素质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创新意识培养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26-01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找到突破口,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他们年纪小,经验少,但他们教育论文天真、好动、乐于接受新事物,思维活跃,这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实验教材》的使用为我们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就如何把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之中,谈一些精浅的认识。

一、加强动手操作,激发创新兴趣

教育专家常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实践表明,只会论文动脑不会动手的人,很难在科学技术上有所发明创造,会动手的人能促使他去开动脑筋。动手、动脑可以相互促进。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动手操作活动,放手让学生操作,操作到位,不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这样操作就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例如:在数学“按不同标准分类”这节课时,我让学生拿出自备的铅笔,四个人为一组把铅笔放在一起。我先让他们观察这些铅笔有什么特点,学生说过后就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分,顿时班里的气氛活跃起来。后来我让各小组汇报一下他们分的情况,发现学生的想法竞如此地出人意料:(1)按颜色来分;(2)按笔杆上带不带字来分;(3)按有没有削过来分;(4)按笔杆上有没有花纹来分;(5)按圆柱形和棱形笔杆来分;(6)按铅笔长短来分;(7)按有没有橡皮头来分;(8)按铅笔的是一头削还是两头削来分……学生的思维是多么开阔,他们想出了这么多分类方法,在动手操作中,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有了兴趣,孩子们就会去创新,而且在创新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兴趣。兴趣越大,创造力就越得到充分发挥。

二、重视联系实际,拓宽创新空间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生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因此,学生所学书本上的知识与他们实际生活经验的距离越近,越有益于掌握。反之,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将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学时要密切联系儿童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并逐步培养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掌握,也可以诱发学生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例如,我在教学“0”的认识时,在教学0的第一种含义“表示什么也没有”时,让学生利用身边物品表示0,有的学生把口袋掏空,说口袋里东西的个数是0;有的学生把桌子上的东西拿空,说桌子上东西的个数是0……在教学“0”的第二种含义“起点”时,我引导学生联想到运动会上的赛跑,都要从起点起跑,这时的起点就表示0,接着,我让学生在教室前面的起占“0”开始跳远,看谁跳得远!让学生明白:只有从起点“0”起跳,才会跳得公平。这样,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联想,对0的认识更加深刻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留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让学生主动去学,教师在学生的活动中只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回答是否给予评价,由学生为其评说,教师保持中立的态度,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不养成从众心理,不人云亦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做法官,不当裁判长,由学生自己评说,各抒己见,形成争论的局面,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要教师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就会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第12篇

关键词:中学教育 教师教学 教研分析 音乐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226-01

当前世纪是一个竞争的世纪,其竞争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创新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脉承、也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因此,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是一个民族发展内驱力的不尽源泉。当前新课改的创新理念,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弦律,在音乐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已成为创新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基于课程特点于特定教学环境,音乐教学的创新培养与创新教育将大有作为。

1 音乐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

让・皮亚杰,瑞士人,是近代最有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心里学科的典范。期在创新教育上有个著名论点:“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在音乐课教学中,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音乐素质的培养,基于音乐的特定内涵去塑造人、培养人、造就人,是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不可忽缺的旋律,其像人生一样必然伴随着创新的内涵。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克服传统的教育陋习,摒弃灌输式的一言堂模式,从陈旧教育观中解脱出来,力求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以适应创新意识的培养,让音乐课程成为塑造、培养、造就创新人才的殿堂。教师由“鱼”而“渔”,为学生创造创新的课堂、创新的教学以及创新的音乐。

2 音乐教学中的师生本位观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指挥着一切。教师的教鞭挥舞着课堂内容、挥舞着课堂秩序,甚至挥舞了自己,唯独不能挥舞学生的学习情绪,常常形成教与学的两张皮,各为其是,教学效果不难想象。日常教学,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往往只是口头禅,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是实,“学生主体”往往是是虚;教师唱、学生跟唱;教师拼唱、学生跟着拼唱;教师拼一唱二、学生不敢拼一唱一。如此这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仅不能体现学生恶性、张杨学生的个性发挥,而且严重束缚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导致课堂疲软,情绪不佳。

千人千面。目前的学生,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家庭培养差异,学生的个性张扬而丰富。每个学生各有所爱、各有所长、各有所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追求千人一面,固定的套办某一种教学模式,必然会套固学生的自由发挥,严重扼杀学生的个体积极性,束缚学生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挥。音乐教学充满着美的艺术,教学中要使学生乐于学习,必须切切实实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容许学生在音乐的艺术殿堂张杨自己的个性,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欣赏美的艺术。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空间,恰当处理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发挥,允许学生展示特长才干,对节奏、音高、力度、音色、曲式等素质的训练及歌曲的练习,都要让学生在唱唱、跳跳、敲敲、听听、想想、画画中进行音乐活动,并在活动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的创新意识的思维,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取得最佳效果的同时开启创新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发挥、张扬。

3 音乐教学中的创新培养与创新实践

3.1 我词我唱

音乐无处不在。音乐课堂的教学应主动和学生的喜好结合起来,音乐课堂必然充满活力。日常教学中,不少同学往往喜欢某一段曲调,并以此曲调为基础自由变换歌词;有些同学会突发奇想将原有的歌词唱到某首歌曲中去;有些同学会独自反复欣赏自己填词的歌曲而自得其乐。这是一种创作的冲动,它内含着学生创新的意识与创新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歌词的主动创编,很多教师不以为然、甚至打压。其实,这是一种创新的火花,它不仅使学生的音乐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获得有益的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发展乐感和节奏感,并让学生感受到自我表达的乐趣。为此,教师则应因势利导,鼓励启发学生创作歌词,并尽可能设定主积极的向上的主题,让学生去创编、去自唱,引导学生去赞美身边的人与事,学会用美的眼光欣赏校园与花草。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去研究与创新能看得见的生活、能摸得着的音乐。这种创新、结合了生活、结合了实际,会充分发挥与展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2 手舞足蹈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特别是中学生,正处于好动多动的特龄阶段。音乐课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的特点,引导学生去“舞蹈”出音乐的美。

音乐课堂的歌唱,学生们往往不满足仅仅歌唱,跟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而喜欢手舞足蹈,边唱边动作或听音乐边动作来表达思想情感。通过边唱边舞来认识音乐、表达情感是音乐欣赏中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同时,通过动作,又进一步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手舞足蹈”,主动引导学生去创编节奏动作,鼓励学生把音乐节奏通过动作表现出来。教师要容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自由创编。创造与创新是最有价值的教学活动。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情绪愉快,积极性高,想象力及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3.3 我曲我唱

我的歌曲我来唱。这是鼓励学生在有一定音乐基础上对某一美的事物运用歌曲曲调去赞美、去创作。比如,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对喷泉、蝴蝶、松树、翠竹去创作曲调,我曲我唱。这项活动对学生音乐能力水平要求较高,在曲唱过程中,学生的内心活动处于较高的自由积极的状态,对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有着显祖作用。如:在欣赏《喷泉》之前,先放一段在野外录制的喷泉声给学生听,让他们自己发挥想象,创作曲调来描写喷泉,哼出曲调再解释所创作曲调的含义,等大家都理解后,再听赏作曲家是如何描写喷泉的,对比一下,这样写的好处、优点在哪里?再学生创作。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挥,而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曲家作曲的含义。

总之,音乐无处不在、音乐教学的创新也无处不在。音乐教学中蕴含着丰厚的创新资源,是音乐教学的宝贵财富,教师要去充分的勘探与开发。在创新教育里,音乐教学有着无限的创新空间。

参考文献

第13篇

创新,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个性和能力特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不愿墨守成规,渴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而且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己也要有创新意识,要善于捕捉创新信息,发掘学生潜藏的创新诱因,把握创新教学。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一揭示题目,有个学生突然问道:“老师,为什么课题用‘毁灭’,而课文大部分内容都是写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呢?”为了突出这一教学难点,我相机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联系自己平时所读、所闻和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展开分析讨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接着,我抓住他们表述中的某些看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议辨析,学生越议越明。得出了写圆明园的辉煌,更能激发大家对“毁灭”的不甘与惋惜,对英法联军恨之入骨,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这一正确答案。这样一引导学生就能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多途径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空前活跃,创新意识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和培养。

二、发掘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机制和科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表现创新的机会,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时,我利用结尾悟空白,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文中最后一句写“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我引导学生展开,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钻回洞的狐狸得意洋洋地夸自己聪明,笑乌鸦是个大笨蛋;有的说狐狸美美吃了一顿,然后舒舒服服地睡一觉。我接着问:“当乌鸦眼睁睁地看着狐狸叼着肉钻进洞时,乌鸦会怎么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乌鸦很后悔,它明白了狐狸说自己歌唱得好听,是为了骗自己嘴里的肉;有的认为乌鸦会这样说‘这下该怎么办?孩子们还没有饭吃呢?我真不是个好爸爸’。我适时加以引导:以前我们还学过有关乌鸦的哪篇文章?话音未落,一个学生就叫起来:老师,我知道,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还学过《乌鸦喝水》这篇文章。这时我紧追不舍:它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一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新的。这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创新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14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物理教学;创新教育

一、创新教育的含义

创新教育具体含义是在“育人”的基础上,带动人类去进行创新活动,从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这里面说的创新精神包括两类:一类是人的创新意识;另外一类是人的创新品质。而创新能力则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人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二类是人的创新想象能力;第三类是人的创新感知能力。从二者包含的内容中,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精神最强有力的后盾;其次创新精神是影响创新能力生成与延续的内在因素。

实施创新教育指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切入点,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引导学生逐渐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众所周知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跟人的辨别事物的能力一样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虽然这其中有一定遗传的因素,但是,关键的作用力还是在于后天的雕琢。俗话说:“玉不雕不成器”。这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道理是一样的。主要是在这个动词“雕”上面做文章。此外,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首先在进行创新教育的时候,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不能主观性地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改造或者修补,而是要客观性地去促使每位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再是单方面的“猛灌输”,而是应该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探索事物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能力。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措施

1、创新的前提是要敢于质疑,因此要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习贵在质疑”。质疑是开辟另一天地的突破口,是引起人类创新思考的导火线。像在人们对“时间的同一性”这一真理深信不疑的时候,爱因斯坦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推动下,毅然地扎到这个理论的研究中去,最终翻开了物理史崭新的一页——提出了相对论;像在人们对“地球中心说”这一真理深信不疑的时候,哥白尼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推动下,提出了太阳学说;像在人们对“物体的重量决定了其下落的速度,即越重的物体下落的越快”这一真理深信不疑的时候,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试验,从此了亚里士多德“物体重量与其下落速度成比例”的学说,提出了自由落体运动。这也是受创新意识的影响。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带头质疑,并且要学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同时,在课堂上,学生如果质疑某一知识点的正确性时,教师应该耐心听完学生的见解,与学生一起讨论、探讨,并共同进行相关实验来验证其正确性;而不是给学生当头一棒,打击学生创新的自信心。比如,教师在讲电磁学这一内容的时候,首先向学生展示一组校园夜景的图片和一组用传感器显示直流、交流电压时间的图像,并叫几个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来说明这二者相应的特点;然后教师给定具体的定义,并向学生提问:被我们广泛运用到生活中的交流电是怎么产生的?同时向学生展示手摇发电机,让学生用心观察现象,并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来验证其是否为交流电。最后,教师质疑:把用传感器得到手摇发电机的电压时间图象放大后,发现图像上面是锯齿波,却不是正弦波,这是为什么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创新。

2、把名人创造发明的实验过程与物理课堂内容相结合,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15篇

一、教师能将创新意识带进课堂的前提

1、教师创新意识的含义以及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

教师的创新意识应该指:在一定条件下,教师依据自身素质,在变革教育的过程或实践中。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教育规律,教育特点,教育结构,理论和原理等有组织的高度完善的知觉和自觉的思维。伴随着新理论的基础课程改革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新时代的要求。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为此,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把创新教育寓于中学课堂教学中去,努力提高以创新为荣的思维意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培养学生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以及掌握创造新的知识的方法。

2、教师所必备的自身教育素养

教师要能将创新意识潜移默化的带进课堂,带给学生,需要自身不断提高的教育素质。

第一,教师要有宽泛的知识面包括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以及教育统计等多门知识。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做到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第二,教师要有好奇心,教师对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教育现象不要人与亦云,而要探索为何行之有效。对外国的现代教育理论、方法、模式的运用是否能在我们的教学中不加改变的运用等这方面的好奇心也是教师创新意识的反映。好奇心与问题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质疑、洞察、领悟是我们一线教师该有的。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能够将创新意识真正带给学生必须要有宽泛的知识面,深邃的洞察力和领悟力,能在面对不同学习层次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教师如何将创新意识悄然带进课堂

1、思维培养的摇篮:积极鼓励,诱发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富于创新、和谐宽容的气氛中才能顺利发展。倘若课堂教学中充满着控制命令,主观武断,批评训诫的气氛,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容易在压抑的气氛中枯萎,因此,教师必须善于调控教学气氛,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滋生于发展创设宽容的氛围。

我在上不等式课时从一开始给学生设计一个问题:初一(1)班学生中最高的有1.7米,最矮的有1.3米,我们大家帮老师设计一个方案,用尽快尽准确的方法找出班里所有的1.5米以上的学生。学生们自由组成组纷纷讨论起来,有的学生提出后四排的学生,有的说按上操的个子差不多1.5米的向后数,其中有一个成绩一直不好的学生举手问我:“老师我可以讲一句话吗?”我鼓励他说:“没关系,说吧。”“请1.5米以上的同学站起来”一句话把全班学生全逗笑了。同时他们发现这也是个好办法。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起来,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们创新的火花互相碰撞,放射出美丽的光芒。

2、意识的形成需要开放性与社会性的问题为前提

创新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实践,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活动时,不能用传授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根据具体问题和具体情境,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引导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活的东西。

3、教学注意“人本”意识的渗透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该激活课堂,变“灌”为“导”,变“教”为“诱”,变“学”为“思”,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遵从学生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尝试用多种方法学习,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平时所遇到的语言情境、数式情境、图形情境、实际应用情境等各种特定的情境中,实现玩中学、做中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学会质疑,学会反思,学会变通角度思考,学会理性思维,发挥主动性,富于思辨性,展现创造性,让学生真正地在创新中发展。

三、防止误解创新意识闯进教学误区

当然,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固定模式。我们也需防止一些误区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