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医和中药的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中药;产学研结合;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DF5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277-03
一、中药产学研结合的产生与发展
(一)中药产学研结合的产生
在充满经济市场竞争的21世纪,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已经开始融入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为了更好地迎接市场经济带来的挑战,为了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私人企业都已经开始选择这种经济创新模式来改变自己的产业模式。这种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模式即由企业(产业界)、大学院校(学术界)、科研机构(研发单位)所组成的联合体,利用策略联盟的方式进行合作,合作各方基于策略上的目的或需要相互提供资源而联盟,以求目标实现的合作措施,它可以实现产、学、研三赢的局面[1]。而对于传统中医药来说,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走向国际化,是赢得争竞主动权的必修课,但是由于中药新药开发投入大,周期长,成本高,单靠中药企业或者科研院所这两支中药科研代表的力量是很难实现中药学新药的发展的。为此,近年来一些中医院校与中药企业也在积极探索采用产学研结合模式来试图克服单靠中医药企业或者科研院所单打独斗的局限,实现企业需求和科研院所的课题的有效对接,从而提高科技产业化率,以赢得经济竞争主动权。在中药产学研结合这一创新模式中,各方共同形成了这样一种法律关系,其中构成要素的主体是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客体是智力成果即知识产权,内容是合作各方所享受到的权利和义务。其中中药知识产权(客体)权利归属和利益分配就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二)中药产学研结合的发展现状
为了很好地实现中药产学研三者结合的目标,为了更好地共创产、学、研三赢的局面,近年来,一些中医药院校和中药企业积极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比如,二者进行联合,建立了许多中药产学研究实体和示范基地。而在上海、天津、广州等地都也已经开始实施这些举措,特别是广州市农工商集团有限公司属下骨干企业——广州市花城制药厂为抢占中药自主创新的制高点,与中国人民总医院和合肥工业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研发治疗心脑血分规模化生产步入快车道,对提高广东现代中药产业化水平,打造中药国际新品牌,带动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推动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将做出重要贡献[2]。以此可以看出,中药产学研结合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是未来抢占世界医药行业的制高点的优势之一。故本文认为,无论是我国政府还是私人企业以及其他单位都应积极寻求适合自己产业模式的此种渠道,以赢得产业经济的发展。
(三)中药产学研结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学研合作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合作的系统工程。这种新的模式打破了传统科研力量大部分集中在乏资金投入的科研院校,而具有市场竞争敏感嗅觉的企业有资金却无创新竞争点的模式。反映在中药产学研结合过程中,其合作核心是中药企业利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智力成果为本企业谋取更多的利润,高校和研究机构利用企业的资金改善科研条件,为进行新的科研活动、创造智力成果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在这一合作关系里,如果作为开发人的医学院校和研发单位能与作为需求科技成果的受让方——企业处理好各种关系,即可实现各方优势与投入的生产要素的互补,取得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市场主体都有自身的利益诉求,企业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在向学研进行投资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该知识产权的价值有多大、投资该研发项目的风险有多大、如何以最小投资获得最大的收获,以及如果此次结合获得成功,那么自己又要怎样控制此智力成果;相反,具有丰富科研人才但又缺乏资金投入的学研方又会有着控制利用此科技成果获得丰厚报酬的想法。从此可以看出,合作双方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就会导致产学研各方对结合中的知识产权权利的归属和利益分配产生争议,即以知识产权为导火索的纠纷。如何解决围绕中药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争议,就成为了现在影响中药产学研结合成败的关键。本文在此就主要探讨中药产学研结合中存在的知识产权争议有哪些、形成争议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这些争议。
二、中药产学研结合知识产权的主要争议以及形成原因
(一)中药产学研结合中的知识产权主要争议
近年来随着中药产学研结合进程的不断深入实践,中医药在经济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推动作用。但是在中医药行业竞争优势不断加强的同时,作为中药产学研结合发展核心的知识产权权利归属和利益分配问题也凸显出来,成为中药产学研结合的绊脚石。主要问题有以下这些:
1.中药产学研结合各方对科研技术成熟与否认定判断标准不一
在中药产学研结合过程中,中药企业利用自身资金优势对中药科研院校可行性项目进行投资,主要考虑该科研项目是否具有创新点、是否具有经济竞争优势。其对科研技术是否成熟的判断标准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看能否生产出符合其经济目的的产品并决定是否投资。相反,中药科研院校在进行一项科研项目,考虑其技术是否成熟时,往往考虑的是自己是否按照了科学的方法、按照了科学的过程来进行,并非是像中药企业一样从经济角度去考虑。这样,即便中药科研院校所研发项目被要求具有实用性,但这种实用性并非完全等同于企业从经济角度看的经济市场实用性,两者存在很大的差别。简而言之,中药科研院校多要求的实用性是象牙塔思维下的,具有太多的实际不确定性。而企业所要求的实用性则是确确实实的经济市场的实用性。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经济投资愿望。即便研究人员一定条件下能考虑到所研发的技术的市场实用性,也不能完全等同于中药企业所寻求的经济市场实用性。因此,中药产学研各方所考虑的科研技术判断标准不同,所做出的抉择也就有所不同,从而在合作过程中会造成很多分歧,严重时可能影响整个合作项目的成败。
2.中药产学研的知识产权权利归属不明晰
在中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中药知识产权权利归属是合作各方矛盾的集合体,是重中之重,所以分清知识产权权利归属极其重要。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知识产权权利的归属却不明晰,究其情况分为几种:
(1)职务成果的争议。实际生活中,有的高校科研人员直接与中药投资企业达成针对其自主研发科研成果转让的协议,企业对其本身并没有什么争议,但是往往因为该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项目研发时利用了其所在单位或者院校的便利,所以当其所在单位或者院校得知此科研成果并有心进行控制时就产生了该科研成果是否职务成果的争议,从而影响中药产学研结合的顺利进行。
(2)原始知识产权的归属争议。这种争议指的是在转让或开发技术环节针对该技术的产权的最终归属所发生的争议,该争议往往是因为合同约定不明(如在合同中以“未尽事宜,共同协商解决”等模糊条款)、合同各方对知识产权相关权利性质的理解(如许可使用理解为权利转让)等产生的[3]。
(3)后续改进成果的争议。这种争议往往是针对科研人员、科研单位在对其科研成果进行转让后,例如作股份参与公司经营。后又在原科研成果上进行了新的改进并取得一定成果并不可以单独使用实施的情况。此时受让方,也就是被入股的公司可能会主张该后续改进成果基于其科研成果的所有权主张侵权或者其他权利。而该后续改进科研人员或者单位申请新的专利保护也会受阻,因为会发生争议。
3.中药科研技术作价高低的争议
中药产学研合作中的权利义务的大小,都是由其科研技术价值的高低来决定的。如果作为中药产学研合作开发的项目技术作价比较高,作为科研技术的开发方便会主张更多的权利去支配此次合作事项,从而打破长期以来一直以企业为导向的合作模式,使中药企业在此次合作中的地位有所降低,所以企业针对此也是会极力反对的。相反,如果此次合作过程中对该科研技术的作价比较低,科研单位和院校也会有所反驳。很据此,我们可以知道,科研技术的作价高低非常重要。可是,究竟怎样评定该科研技术,我国法律没有具体的规定,只是表明合作各方本着公平自由的意思进行协商。至于国家政府也没有专门的机构来对此进行鉴定评断。此种情况下,以知识产权(科学技术)为核心的中药产学研合作也就会发生争议,甚至会影响最终该创新模式的实施。
(二)中药产学研结合中的知识产权争议产生的原因
1.未充分利用中介机构的优势
在中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其主要核心就是作为科研技术的知识产权是否成熟,是否可以转化进行生产。在这个合作过程中,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诉求都希望对科研技术进行利己的判定。究其科研技术成熟与否完全可以借助第三方力量来做出公平的判定,而非依双方各自的准则去判定。看事情的角度不同,所做出的决定就不同。所以在中药产学研结合过程中迫切需要一个第三方去评定该科研技术成熟与否,而中介机构却能恰巧完成此任务。
2.中医药创新水平低
我国中医药学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但是我国的中药行业在面对世界经济竞争时却没有竞争优势。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中医药没有创新竞争优势。同样,在中医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创新水平的高低也是非常的主要的,因为其价值的高低影响着中药产学研各方合作过程中地位的高低,合作各方权利义务的大小。故创新水平的高低是中药科研技术作价高低的争议的主要原因。造成中医药创新水平低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
(1)我国法律没有对科研项目创新进行处罚性规定,许多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在国家扶持的项目上没有责任感,忽视创新性。
(2)我国也没有规定具体的创新性标准,所以在项目结项时究竟科研人员或者科研单位所进行的项目研究有没有达到创新标准都无从考察。
(3)我国所进行的科研项目研发没有实行全国联网,许多科研项目只是在原创新水平上进行着一遍又一遍的重复。
3.科研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弱
尽管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宣传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但是仍然有相当一大部分人,特别是中药科研人员,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特别弱。他们有的先发表科研论文再申请专利保护,有的甚至不知道哪些科研技术成果可以采用专利保护。当合作方申请了专利保护时他们才认识到自己的科研成果保护权,但为时已晚。又或一部分科研人员在申请专利之前先无意泄露了该智力成果的主要内容造成合作外第三方先申请专利保护,从而造成对合作方的违约。这些都是因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弱形成知识产权权利归属不明晰的一种。
三、中药产学研结合知识产权争议的解决建议
1.充分利用社会中介机构的力量,以减少产生争议的因素
针对中药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中的知识产权这一无形财产,现在我国政府并无设置专门的机构来进行评定。社会中介机构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以对合同的成立和履行提供可靠的依据。如合同当事人对技术作价的高低不能达成一致的,可以由专业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该评估结果可能是其中当事人不能接受的,但它可以作为双方签订合同的参考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作价过高或过低给其中一方当事人造成损失。
2.填补法律空白
现在我们国家的法律无论是针对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是对中药知识产权的创新判定标准都还存在不足,我们国家和政府都应该积极制定其中的具体规定。法律应当在尊重当事人意志的同时,从产学研各方利益、研究开发者的个人利益等诸多利益中找到平衡点,实现利益平衡的构建,引导当事人签订协议,并提供当事人未签订协议时的法律适用模式。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是1996年通过的,已历时近13年之久,很多规定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难以起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尽快修改该法,增加促进解决产学研合作中知识产权问题的法律条款,以推动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3.加强科研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在市场经济中谁的知识产权保护得更好,谁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定的主动权,所以必须加强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思,因为一般情况下中药产学研结合中,中药企业仅仅是投资单位,所研发的科技成果在研发出来之前和研发出来之后多由科研人员在进行保护。故应该针对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普及学习,以期每个科研人员都能够清楚明白的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部受他人侵犯,同时也做到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4.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健全中药产学研合作机制,公平合理分配产学研合作利益和风险,使合作各方齐心协力共同应对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危险问题。尤其是要注重探索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各个科研院校必须从我国高校实际出发,研究和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同时还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推进中药产学研结合的经验,充分发挥高校的引导推动作用,不断把中药产学研合作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 赵达薇.论产学研联合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分配制度创新[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8).
关键词:中医 中药 “辨证施治” 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185-02
1 “辨证施治”与合理用药的内涵
1.1 “辨证施治”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辨别疾病的不同属性及其变化规律,通过“四诊”搜集病人的各种病情资料,应用“八纲”、“脏腑”,结合病因进行分析归纳,作出正确诊断,称为中医“辨证”,根据“辨证”定出治病法则、处方、,用药,即“辨证施治”。
1.2 理用药是指运用医药学综合知识及管理学知识指导用药,在充分了解疾病和药物的基础上,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地使用药物,达到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医疗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2 “辨证施治”指导下的合理用药
2.1 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用药物及制定给药剂量。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其年龄、性别、病理生理状态和联合用药情况,合理选用药物及制定剂量。因以上情况以及患者的生活习惯和个体差异的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不同,,均影响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儿童、老人因对药物代谢能力不全或衰退,肌体耐受性较差,易发生药物蓄积,引起毒性反应。患者的营养水平、健康水平、脏器功能、是否妊娠等,均影响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和耐受能力,以及毒性反应的发生与严重程度。同时还有经济承受能力问题,故还要从药物经济学方面考虑。因此,要针对病情及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用药物,并确定合理给药剂量。
2.2 针对病情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据病情缓急、,用药目的以及药物性质选择适宜的给药途径和用药方案。一般病情,口服有效,多采用口服给药方法;危重病人、急症病人宜用静注或静滴;皮肤及阴道疾病常用外治法,也用口服给药方法;气管炎、哮喘病人等可用口服给药方法,也可采用气雾剂吸人疗法等。一般根据病情能口服有效的,则不考虑注射,避免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
2.3 针对病情制定合理给药时间及疗程。根据病情轻重缓急,确定给药时间,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一般中药口服药每日服2-3次,于早、晚或早、中、晚各服1次。健脾药、补益药、止泻药等饭前服。驱虫药可于清晨空腹或睡前服(/镇静安眠药多在睡前1-2小时服用。解表药宜及时服用,以免病邪由表人里。治疗哮喘的药物宜晚上服用。
用药还应掌握疗程,防止因药物蓄积造成对人体的伤害,尤其是有毒中药或含有毒性成分的中成药不宜长期服用。
2.4 合理配伍组方。配伍是指有选择性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
合理配伍组方可以起到协调药物偏性,增强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性,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作用。反之,配伍不当可造成药效降低甚至毒性增大产生不良反应的后果。
古代医学家把各种配伍关系概括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情况,称为配伍“七情”。
单行:指仅一味药物单独应用的方剂。
相须:是以两味以上功效相近的药物配伍使用,发挥其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称为相类性配伍,或相从性配伍。
相使:为增强主药之治疗作用为目的,而相互配合的药物,其性味可同可异。称为相使配伍。
相畏:两种药物合用之后,一种药物可以抑制或减轻另一种药物的烈性或毒性,以减少不良反应。属相制性配伍。
相杀:指一种药物能降低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中毒或不良反应的。属相制性配伍。
相恶:指两种药物合用后,能互相抑制,药效降低或丧失者,属配伍禁忌之列。
相反:指两种药物合用后会产生毒性或增加毒性作用,属配伍禁忌之列。
七情中除单行外,都说明药物配伍关系:相须、相使是属于相辅相成,提高疗效的配伍方法,相畏、相杀是临床上用以减少或消除药物毒副作用的相反相成的配伍方法,是有益的伍方法。相恶、相反属配伍禁忌之列。
现代研究表明,配伍可能引起下列结果:
①药理作用相互影响:相加、协同或相乘作用;拮抗作用。
②物理化学方面的相互作用: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及变化。
③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药物吸收、代谢、排泄的相互影响。
因此应充分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合理配伍。除中药之间的配伍应符合中医理外,还应注意中西药的合理配伍。
2.5 注意用药禁忌。用药禁忌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药禁忌。
中药的配伍禁忌:历代医药学家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把常用的相恶、相反的配伍禁忌药物,归纳成歌诀,即十八反、十九畏。
妊娠禁忌:某些中药具有损害胎儿生长发育或有致畸作用,以及堕胎流产等作用的明确规定为“妊娠禁忌”
中药“十八反、十九畏”及“妊娠禁忌”详见第十一章第三节。
服药禁忌:服药期间一般忌食生冷、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及有刺激的食物,如热证忌食辛辣、油腻,寒证忌食生冷,疮疡及某些皮肤病忌食鱼虾等。
2.6 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方案制定后,应对患者详细说明用药方法、用药剂量及注意事项,使患者能遵从医嘱用药。
2.7 权衡患者应用药物所获得的收益与承受的伤害以及费用效益关系,确定最佳治疗方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降低发病率,控制医疗保健费用的过度增长,使全社会获得最大的收益。
3 “辨证施治”与合理用药指导方法
3.1 制定用药目录、处方管理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
3.2 开展药物信息咨询工作,出版药讯等。
3.3 深入开展药物利用研究指导合理用药。如对给药方式、药物剂量、使用频度、使用成本、治疗进展的研究,确定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3.4 进行配伍研究,指导临床合理配伍方案。
3.5 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指导合理用药。
关键词:合川区 市民 中医药 认知度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186-02
Abstract:To learn about the public awaren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mprove it in HeChuan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We used methods,like randomsampling,questionnaire,collectingstatisticsby investigating.The citizens have a certain understanding of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daily life but not sufficient on the concept,they may have the confidence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while it is too poor.The paradoxical realization for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ill exists with the highly interest though limited access to acquire the knowledge related,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Medicine is influenced by the regional factors, especially teenagers know little about the common sense of Chinese medicine.We can see from the conclusion that Chinese medicine has a huge space for development and it can not be taken apart from the government's strong support and social recognition.
Key Words:He chuan;People;Chinese medicine;Recognition
中医学是从实践中产生的, 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成功经验,并在历代医家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中使之升华。我国是中医文化的发源地,几千年来,中医学在中华民族的祛疾治病、养生保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炎黄子孙的智慧结晶。而中医学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面临着新的挑战,它的传承与发扬问题关系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健康事业的发展。一千多年以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学、中药学等中医学科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成长,有着及其鲜活与旺盛的生命力。该调查旨在了解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认知情况,希望可以为提高市民中医药认知度、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地方
合川区各个医院,包括合川中医院、合川人民医院、合川保健医院、合川城关镇医院,主要地点为合川中医院。
1.2 对象
各随机抽取5所医院的市民100名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50份,有效425份,回收率90%,有效率85%。
1.3 调查内容
自行设置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认知度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基本认识和兴趣、对中医药的态度及对中医药发展现状的建议。
1.4 调查方式
以5个医院的患者为单位,各随机抽取若干的100名市民,如实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目的、意义和填写注意事项,问卷当天收回。
1.5 分析工具
用Excel录入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 statistics 进行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对中医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
92.31%的市民认为中医是一种治病方法,7.69%的市民认为中医辅助西医治疗,全部都认为中医可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2.2 对中医药优缺点的认识
在对中医药优点的看法上(此题为多选),市民认为中医药的优点在于“副作用小”的比例最高,达到88.46%,其次是认为中医药“能根除”人数比例占73.08%,认为“价格比西药低”的人数比例占50.00%,认为“疗效好”的人数比例占34.62%。而在对中医药缺点的看法上(此题为多选),84.62%的被访者以“味道不好”为中医药的缺点之一,其次有73.08%的被访者认为其“煎服不方便”,另外有73.08%的被访者认为中医药“服用时间长”,65.38%的被访者认为中医药“不能治疗急诊”。
2.3 中西医对比下对中医的重视度
当自己或亲人生病时,73.08%的人选择中西医结合,15.38%的人选择西医,11.54%的人选择中医。对于中医和西医的发展前景,被访者中过半人(57.2%)认为未来中西医发展趋势是中西医结合。综上所述,大家最为看好的是“中西医结合占主导”这种医疗方式。
2.4 获取中医药知识的途径(此题为多选)
65.54%源自课本报纸,61.54%的人源自医生介绍,61.54%源自亲友介绍,42.31%源自电视广播,34.62%源自其他途径。
3 分析
(1)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的日常应用有一定了解,但对中医药理念认识不足。由于我国小学、中学、高中的基础教育主要是以西方现代知识体系为基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比例不足,特别是中医文化在基础教育中更为鲜见。市民对中医缺乏了解,同时在青少年卫生保健知识教育方面多侧重现代医学,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青少年与祖国传统医学文化的隔膜。
(2)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的信任度不够,但对中医药未来的发展有信心。调查中发现,被访者中选择生病时先看西医人数是先看中医的1.33倍,说明合川区市民对西医的信任度高过中医。然而在对中西医未来的发展前景的看法上,57.2%的被访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占主导”,说明大家对中医未来的发展有美好的憧憬与充足的信心。造成这种思维的可能原因有:①目前社会医疗环境大都以西医为主,客观上造成了中医的弱势状况。②近几年中医药行业的发展态势良好,政府开始加强关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有助于提升人们对中医药发展前景的期望。
(3)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的兴趣较高, 但他们获取中医药知识的最主要途径依然是课本报纸、家人或朋友。造成这种现象可能因为:①中医在养生调理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②市民接触到中医药知识的方式较少,多为医生、家人或朋友。③中医古籍晦涩难懂,文言文功底浅显者不易明白其中道理,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4 讨论与建议
(1)对市民认为的中医药缺点进行改进,不仅要在中医药治疗急性病的应用和推广上加大力度,还应改进中药口味和整顿中医药市场,更多地投入到对中成药的开发中,更好地发挥中药简便廉验的优点,加大中药市场的管理力度,加强药品价格的监察力度,保证中医药健康发展,以此来提升人们选择中医药的心理趋向。
(2)增加中医药知识的基础教育和加大中医药知识的宣传,政府应对充分认识当代教育不可忽视古代文化的重要性,提高普通市民的语言文字功底,尤其是文言文水平。在教科书的编写上引入正确的中医观念,在语文课本中适当添加一些中医故事,如“神农尝百草、钱乙一味黄土救太子、扁鹊见齐桓公洞察入微的中医望诊”等,它具有故事性与文学性,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趣味的方式来了解我国灿烂的传统中医文化,提高学习传统中国文化的兴趣。也可通过接受度较好的电视广播进行与中医药有关的电视节目(如:拍摄纪录片、电视剧、综艺节目“养生堂”)等形式的宣传。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通过互联网宣传中医药也是一个很有前景的方式之一,比如开设相关的官方微博,宣传一些中医药知识,向大众普及简单易懂的中医基础知识。
(3)医生在患者就医时应多向患者宣传中医,向患者普及一些中医知识,诸如:养生、保健之类的;多组织义诊活动,面向所有市民,利用外用宣传橱窗等载体深入社区及周边地区,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政府应倡导出版社严格审核,发行最接近原文意义的医古文翻译本(即白话文版本),使其不失其义。同时引入正确的中医观念,揭开中医的神秘面纱,使中医药文化平民化、大众化,纠正大家对中医的偏见、更快更好地将中医药推向合川区市民。
5 结语
从该次调查来看,中医药的发展前景是很可观的。但其需要政府加大对中医的投入和重视,大力倡导,建立强有力的政策和方针,让中医得到足够的经济支持,增设中医研究机构。同时也需要对市民加大宣传力度,将中医药文化投入到青少年的教育中,使中医药的发展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 陈少仕,邱晓堂,谢小曼,等.海南省社会公民对中医的认知和需求现状调查[J].新中医,2010,42(8):147-148.
[2] 符美玲.重庆市社区中医健康管理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 重庆医科大学,2012.
【关键词】 中职;艺术教育;综合素质;提升长期以来,我国中职艺术教育延续一种较为片面的培养模式,即对学生只重视技能训练,忽视了综合素质教育;对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标准大都只注重教师的单项专业技能,而忽视了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以至于学生掌握的综合技能十分有限。这种教学模式沿用至今,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了。特别是近几年来艺术毕业生就业率急剧下降,乃至全国的专业艺术教育院校都普遍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竞争、挑战和危机。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让学生进入社会就能有更多的就业方向和适应更高的岗位要求,成为艺术院校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因此,打造高素质的综合型师资队伍,继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艺术院校创新办学理念的必由之路。
目前,艺术院校延续的单纯注重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在改革中首先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加大投入;增加现代教学设施;建设生源基地;提高生源质量等措施来应对学校面临的危机。在这其中,建设一支高等综合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在改革中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一个问题。在这危机面前,教师同样也要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特别是面临着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压力和挑战。知识和能力不仅是教师在教育舞台上赖以立足的两根支柱,同时也是学校赖以提高发展的根本办法之一。下面提出几条如何提高师资综合素质的具体方法。
一、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
教师是教学科研的直接承担者,教师的素质决定着一个学校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这是因为艺术教育在教与学之中,有学术的熏陶、道德的升华,也有技术的传授、知识的传承,更有对艺术的感悟。这就要求艺术专业的老师比其他专业的老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总书记曾经在第七次作代会的讲话中说到:“文艺工作者要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庄严职责,更使我们深感艺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重大,我们要从历史的角度,战略的角度,考虑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力求在可行的范围内履行好自己的教育职责。”
胡总书记的这段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学校要根据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去改革当今的艺术教育现况。作为艺术教育者要顺应社会的进步,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履行自己的教育准则,一切都要围绕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一切的改革都是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质量是全社会方方面面都应该关注的问题,有质量才有生命力,才能占有市场,才有竞争力。质量是学校生存的保证,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很显然,要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最急需的是要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二、提升教研水平,做研究型教师
1.新课程的改革更需“研究型”教师
所谓研究型的教师,是指能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程或教学实验和研究,从中总结教学规律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教师。今年,教育部对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改革已进行到实质性的操作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削减了国家统一的课程,鼓励教师开发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和研究者。新一代教师的成功不单纯取决于其艺术技能的高超和学识的渊博,更取决于他的先进理念、创新的意识、研究的能力和教学的智慧。因为,现在的教学不光是传授知识,更体现在如何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在实施课程时,须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用实际研究的方法分析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反思,总结研究结果,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只有不断探索研究的教师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教师”。
2.拓宽视野,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年轻教师应该要有继续提升学历的强烈欲望,积极拓宽自身的专业培训渠道,这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只有当你掌握了全面知识,让自身的整体知识结构不断的完善,才能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在拓宽知识方面还可以表现在其他几个方面:一是立足本专业,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相结合,有目的为自己充电。二是多听课,甚至是其他学科的课,特别是技巧老师多听理论老师的课,而理论老师多听技巧老师的课,多观摩他们的演出等,这样也能取得一个互补的作用。否则容易自我称大。三是鼓励年轻教师多写论文,认真地写好每篇论文,就可以从某方面扎扎实实地提高一步,它不仅加深了教师教学方法,同时也提高理论水平,从而达到提高自己教学的研究能力。四是要多了解信息,及时掌握各种专业信息和教学动态,它可以认识自身差距的机会,又是专业发展的推动力。
三、在广博的基础知识上掌握学科前沿信息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终身的、连续的发展与提高过程。教师在整体知识结构自我完善的同时,必须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掌握信息应用能力,才能了解本专业、本学科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在教学改革中更主动,更有效的发挥作用。关注学科前沿,了解同类专业发展情况是专业教师认识自我差距的机会,是专业发展的推动力。我们只有在不断的掌握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新理论、新材料、新方法和新技术,在广博的基础知识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使之运用到课堂上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才能够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不断提高新能力的过程。
四、教师的素质教育与艺术修养
艺术即审美,艺术教育本身也有审美价值,作为教师也应具有美的教师形象,他在课堂上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审美对象。教师的仪态、服饰、表情、动作、语言、气质等都会构成学生的审美趣味中心。另外,教师的审美修养还表现在有目的的塑造自己美的教学形象,这种教学形象对学生时刻起着熏陶、感染和审美教育的作用。比如美的仪态、举止应是自然、高雅、有号召力;美的语言应是生动、形象、幽默、有感染力、逻辑性强。精当、优美的语言不仅能准确表达你要说明的意思,而且往往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学气质是教师人格和个性特点的外化,体现着教师审美修养的鲜明个性,因此,美的教学形象不能只有一个模式,凡是体现了教育目的性、审美愉悦性、个体创造性的教学形象都是美的,都会给自己塑造一个美好的教师形象。只有老师的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担负起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人才。
关键词:中医药 知识工程 知识库 知识获取 知识发现
分类号:TP182
引用格式:于彤. 中医药知识工程的理论体系构建和关键技术分析[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16, 1(5): 336-343[引用日期]. http:///p/1/56/.
1 引言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无论作为文化遗产还是作为医学资源,都理应得到保护和传承。对中医药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总结、诠释与研究,是中医药传承的一项核心任务。知识工程(knowledge engineering)为中医药知识的组织、存储、处理和利用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在中医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2]。
知识工程是随着信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新兴的知识管理和知识创造手段。知识工程源于人工智能领域,其最初的目标是构建基于知识的系统(或称专家系统)[1,3]。为了构建基于知识的系统,需要获取足够的专业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表示为计算机可以理解的形式,以支持自动推理和问题求解[3]。因此,知识获取、知识表示以及知识运用成为知识工程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随着知识工程在知识管理中应用的不断深入,知识工程的研究范畴从知识库和专家系统,扩展到自由文本、半结构性数据和多媒体内容的处理。时至今日,知识工程已发展为涉及知识表示与推理[4]、语义网[5-6]和数据挖掘[7]等多个技术领域的交叉学科,在电子科学、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知识工程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关幼波与计算机专家合作,于1979年研制了首个实用的中医专家系统DD中医关幼波诊疗肝病的计算机系统,它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8]。此后,全国兴起了一股中医专家系统研发与应用的热潮[9],知识工程作为专家系统的支撑技术也得到了中医界的重视。近30年来,中医药工作者采用知识工程方法对中医药领域的知识遗产进行广泛采集和永久保存,建成了大量的知识资源和智能系统,为中医药知识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10]。为此,本文对中医药知识工程进行系统总结和综合论述,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学者和知识工程师提供参考。
2 中医药知识工程的概念
中医药知识工程是指将中医药知识整合存入计算机系统,以使计算机能够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中医药领域复杂问题的工程学科[1-2]。旨在实现中医药知识的“计算机化”,并将计算机技术融入中医药知识的收集、挖掘、整理、更新、传播及转化等环节,从而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知识体系,提升中医信息系统的智能水平。之所以称之为一项“工程”,是因为这项工作涉及系统性的方法、大规模的协作、严密的流程以及复杂的产品(本体、知识库、专家系统等),这些都是系统工程的显著特征。
中医药知识来自中医专家的头脑,以及书籍、论文、病案等各种专业资料。为使中医药知识“计算机化”,需要从各种知识源中广泛获取知识,将知识进行编码并录入计算机系统;还要按照一定的结构和方案对知识进行组织和存储;最终实现专家系统、知识发现等各种计算机应用。中医药知识工程的关键环节,包括中医药知识表示方法的研究、中医药领域知识的获取、中医药知识库系统的构建、中医药知识发现研究以及中医药智能系统(如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等。
中医药知识工程是中医药与信息科学(包括人工智能)相结合的产物,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它也是中医药知识管理的一项关键支撑技术,有助于实现中医药知识管理与服务模式的创新。
3 中医药知识工程的意义
中医药知识工程有利于开拓临床思路,支持临床决策,研究中医理论,丰富教学内容,指导实验研究,促进中医药知识传承与创新[1-2]。具体而言,中医药知识工程可在以下三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1 梳理知识体系,保护知识遗产
中医药知识遗产具有很高的科学和文化价值,但其知识体系尚存在模糊笼统之处。只有对中医药知识遗产进行系统梳理,去芜存菁,才能凸显中医药知识的精华之处。使用语义网络、描述逻辑等知识表示方法,能够精确描述中医思维逻辑,建立数字化的中医药知识体系,这对中医药学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促进知识传承,加速人才培养
中医传承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中医名家的个人经验转化成普遍的知识,从而培养更多经验丰富的名医,提升中医界的整体水平。中医药知识工程旨在系统总结前人经验,将历代医家的智慧结晶转化为全面、系统的领域知识库,研发中医辅助学习系统,以提升初学者的学习效率,促M专业医师之间的交流,从而突破中医传承的瓶颈。
3.3 发现新知识,促进学科发展
通过实施中医药知识工程,可对中医药信息化过程中积累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建立跨越年代、流派、学说和病证的整体性知识模型,从而加深我们对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的认识,使中医药领域两千多年来积累的知识遗产得到有效整理和挖掘。
4 中医药知识工程的理论体系构建
中医药知识工程研究的核心任务是利用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医药知识体系的全部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准确表达。可以说,中医药知识工程所研究和处理的核心对象就是中医药知识体系。两千多年以前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经过两千年的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以中医药学理论为架构,以临床实践经验为主体的知识体系[2]。
中医药知识体系有其自身特点和复杂性,对知识工程技术产生了独特的需求。中医特色的思想方法、含义模糊的中医概念以及中医专家的隐性知识都对知识表达、知识获取和知识利用产生重大影响和制约。因此,面向西医等其他领域的知识工程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医药领域。中医药知识工程领域迫切需要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理论和方法,从而有效处理中医药知识的模糊性和复杂性,支持标准化知识体系的建设。因此,有必要对中医药知识工程的理论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从而指导中医药知识的建模、获取、组织、存储、共享与服务等一系列工程实践活动。建立中医药知识工程的理论体系是一项繁重、长期的工作。本文主要围绕思维模拟、知识表示、知识获取、知识发现等4个主要方面,对中医药知识工程的理论思想、研究热点以及核心概念意涵进行简要论述,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4.1 中医思维模拟研究
中医思维模拟是指在对中医思维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用计算机系统对中医的思维过程进行模拟,从而完成计算机辅助诊疗等复杂任务。中医深受中华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影响,产生了独特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模式,包括“天人合一”“取象比类”以及“辨证论治”等等。中医药知识体系是中医思S的直接产物。开展中医药知识工程研究,首先需要深入理解中医的核心思维模式。
中医思维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具有形象性、模糊性和整体性等特点,需要针对这些特点提出创新性的思维模拟方法。例如,“取象比类”是贯穿中医知识体系的思维模式,与中医其他的思想方法共同构成了中医“象思维”。在中医药知识工程领域,需要追溯中医“象思维”的思想源流,并采用认知语言学等学科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据此提出与之相适应的计算机模拟方法[11]。又如,中医辨证思维是一个涉及分析、综合、推理、归类、鉴别的复杂思维过程,需要将中医辨证理论与实际的病案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总结中医辨证思维的规律,从而建立合理、准确的中医辨证计算模型[12]。思维模拟研究在中医临床诊疗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首先需要在临床实践中对计算机建立的中医思维模型加以检验,以验证其准确性和实用性。
4.2 中医药知识表示研究
知识表示(knowledge representation)是指通过某种方案、数据格式或语言,将领域知识表达为计算机可直接处理的数据。知识表示处于知识工程的中心地位,它既是知识获取的基础,又是知识存储和运用的前提。为实现基于知识的系统,必须将领域知识表示为某种计算机可处理的形式,并录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去,存储于知识库之中。知识表示的合理性直接决定知识处理的效率,对知识获取和应用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
广义上,知识表示的目标就是实现人类知识的显性化、机读化和结构化,从而支持自动推理,知识检索和知识发现等应用。知识表示方法有很多种,包括状态空间、谓词逻辑、框架、产生式、语义网络、与或图、Petri网等。这些方法适用于表示不同类型的知识,从而被用于各种不同的应用领域。如何选取或提出合理的知识表示方法,用最恰当的形式来表示中医证候、中药、针灸、温病、养生等各方面的知识,是中医药知识表示研究的重点问题。
目前,知识工程领域的一种主流观点是将建立一个知识系统的过程视为一种“建模”活动。知识建模(knowledge modeling)是指采用某种计算机方法构建一个“知识模型”,它在特定领域中能像专家那样解决问题。其本质是通过模型来表示知识,因此属于一种形式化的知识表示方法。近年来,采用本体等技术建立知识模型,已成为中医药知识分析的一种常用手段,也是中医药知识表示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13-14]。
4.3 中医药知识获取研究
知识获取(knowledge acquisition)是指从专门的知识源中全面、系统地获取知识,并将其转换为某种计算机可处理的形式(如程序、规则、本体等)[15-16]。这里的知识源可以是人类专家,也可以是案例、教科书、论文、数据库、网站等知识载体。一般情况下,知识获取需要由“知识工程师(knowledge engineer)”与领域专家配合,共同来完成工作。知识工程师的任务是帮助领域专家激活隐性知识,完成知识的转换,建立基于知识的系统。
知识工程的一个典型场景是:一组知识工程师找到并访问特定领域的专家,听取专家的介绍,记录专家的经验性知识并将其表达为计算机可处理的形式,存入知识库中。将知识库与推理引擎结合起来,也就构成了一个新的专家系统。知识获取也必然涉及知识验证的问题:知识工程师需要对知识进行评审和验证,以确保知识的准确性。
知识获取是任何知识管理和知识工程的基础性工作。在中医药领域,知名老中医的经验和古籍文献占有重要地位,是知识获取的重点对象。一方面,知名老中医知识和经验的获取,是中医药知识获取的重要环节。它属于专家认知获取的范畴,也就是将专家头脑中隐含的知识转换为某种形式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中医药领域产生了海量的古籍文献。古籍数字化对于中医药信息的快捷传播和永久保存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从数字化的古籍文本中有效提取中医药知识,则是知识工程所关注的问题。无论是通过专家访谈等方法获取领域专家的经验和实践方法,还是查阅大量文献搜集领域知识,都是复杂的、繁琐的工作,且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人工方法完成。因此,知识获取是中医药知识工程领域中面临的关键瓶颈[16]。如何突破“知识获取”瓶颈,也就成为知识工程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4.4 中医药知识运用研究
知识运用是指将领域知识库以及机器推理、知识发现等技术运用于科研、临床、教学等领域,辅助中医药工作者解决复杂问题并提升工作效率。知识工程在中医药领域的具体应用包括:四诊客观化研究、中医辨证规范化研究、方剂量效关系分析、中药新药发现、中医临床诊疗、中医教学等等。为使知识工程的成果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中医药知识创新和学科发展,必须研究如何运用知识的问题。知识工程学不能逐一研究具体应用的过程或方法,而是研究在各种应用中都可能用到的共性方法,包括知识推理、知识搜索、知识发现、知识服务等。
传统上知识运用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如何构建专家系y。中医专家系统是指用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来模拟著名老中医诊疗病人的临床经验,从而使该软件具有专家诊治病人的水平[8]。如前文所述,随着“中医关幼波诊疗肝病的计算机系统”的出现,全国兴起了一股研发中医专家系统的热潮。据陆志平等[9] 估计,中医专家系统已不下300个,并遍及中医的内、外、妇、儿、五官以及针灸等各科。专家系统能对中医四诊信息进行处理和解释,并产生临床推荐意见和临床警示,可用于辅助职业医师进行临床决策。该系统的构建涉及知识获取、机器学习、知识推理、知识搜索等多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学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数据库技术的普及以及数据库内容的不断积累,使业务人员产生了从数据库中挖掘知识的愿望。为此,学者们将数据库技术与人工智能、统计学、机器学习等传统技术相互融合,产生了知识发现这一交叉学科[17]。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KDD),可被理解为“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近年来,中医团体探索将各种KDD方法应用于中医药领域。KDD被用于研究方剂配伍规律[18],辅助中医开具中药处方[19],解释中医证候的本质[20-21],以及辅助基于中医药的新药研发[22],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KDD作为中医药知识分析和科研创新的一种新方法,也成为中医药知识运用研究的一个热点。
5 中医药知识工程的关键技术分析
中医药知识工程将本体(ontology)、文本挖掘(text mining)、语义网(semantic Web)等多种信息技术与中医药领域知识相结合,以促进中医药知识的创造、管理和运用。在下文中,围绕知识建模、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发现等4个主要方面,对中医药知识工程中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具体分析。
5.1 中医药知识建模技术
知识建模是将领域知识表达为计算机可处理模型(即知识模型)的过程,它是知识工程的基础。中医药知识体系与中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文化和语言特色,这决定了中医药知识建模的独特性。历代中医普遍采用“取向比类”等形象思维方法,中医药概念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中医文献中包含大量古汉语成分,这些因素导致中医药知识难于精确描述和定量刻画。需要对知识建模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创新,并研究出一套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知识建模框架,以支持中医药知识工程的实施以及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
知识建模技术有很多种,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统一建模语言(UML)和实体关系模型(ER模型)都属于知识模型。本体是1990年代出现的知识建模方法,其核心任务是对领域概念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和准确表 达[13]。本体在复杂知识建模和自动推理等方面体现出技术优势,因此在生物医学领域逐渐成为主流技术。
近年来,中医药知识工程的一个热点是通过构建中医药领域本体,对中医药理论和知识体系进行辨认、梳理、澄清和永久保真处理。中医团体已经开展了基于本体的中医药知识建模方法研究,并实际构建了一系列领域本体[14] 。例如,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制了“中医药学语言系统(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nguage System,TCMLS)”这一大型中医药领域本体[23] 。TCMLS对中医药领域的概念和术语系统进行了完整的表达,在中医药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此外,本体建模的对象还包括阴阳、五行、脏腑、证候、中药、方剂等诸多领域。这些本体最终可被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中医药领域本体,支持知识获取、知识发现、知识服务等中医药知识工程的后续工作。实践表明,本体可有效捕捉中医药领域的概念体系,并以概念为核心将中医药知识体系准确地表达出来,能够胜任中医药领域知识建模的任务。
5.2 中医药知识获取技术
如上文所述,中医药知识获取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被公认为知识处理过程中的一个瓶颈,严重限制了知识工程和知识系统的发展。近年来,学者们主要试图通过“集体智能”和“机器智能”这两条路径来突破中医药领域的知识获取瓶颈。
“集体智能”是指组织大量领域专家一起编辑知识库,从而实现专家知识的共享与融合。实现集体智慧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交流、协作和激励机制。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推广,中医界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各种面向中医药领域的知识工程平台,进行跨学科、跨组织、跨地域的协作式知识加工,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知识工程项目,建成了一系列术语系统、领域本体、文献库、数据库和知识库。例如,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中医药虚拟研究院”,部署了一个协同知识工程平台,支持全国40余家机构,近300人进行协同工作[24-25]。在该系统的直接支持下,研制了“中医药学语言系统”[23]等一系列大型知识系统。实践表明,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环境能将不同机构、不同地区的研究人员组织起来,有效解决资金分散、缺乏协调、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实现知识工程的规模化[25]。
“机器智能”是指研发文本挖掘技术,使机器能够直接从文献等知识载体中提取结构性知识。文本挖掘在中医药领域已得到成功应用,能够显著提升知识库加工的效率[26]。但与生物医学领域的大量研究工作[27]相比,文本挖掘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需要针对中医药文献的特点,进一步研发实用的挖掘方法,提升挖掘结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从而深度挖掘中医药文献中蕴含的知识。
5.3 中医药知识存储技术
知识存储(knowledge storage)特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安全、可靠、有序地存储知识资源,以支持知识管理和知识工程应用。知识库是实现知识存储的重要支撑工具,也是知识工程的重中之重。知识库一般是针对特定领域以及问题求解而建立的,对领域知识进行全面收集和系统整理,进而对知识进行组织、分类和保存,以支持知识检索和查询。
构建中医知识库系统,是指用人工智能技术把中医药理论和专家的经验按规范化、标准化的格式组建成知识库[8]。知识库一般具有形式化、结构化、易查询、易操作等特点,能支持机器推理。传统上知识库主要是指采用谓词逻辑、框架等知识表示方法,在计算机系统中表示和存储的知识集合。但在中医药信息化实践中,人们也把文献库、数据库、本体等多种形式的知识载体统称为“知识库”。它们都能起到知识存储的作用,与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方法相结合后仍可支持智能应用,因此称之为广义的知识库也不为过。
近年来,中医药知识库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在中医人体、中医疾病、中医证候、中医医案、中药、中医养生等方面都出现了知识库系统[28]。中医药知识库在中医药信息化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在文献整理、知识可视化、知识共享、临床诊疗、教学、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实际应用,为中医药知识遗产的数字化保存和深度挖掘提供了创新性的手段。
5.4 中医药知识发现技术
知识发现是从数据中获取有效、新颖、有潜在应用价值和最终可理解模式的非平凡过程[17]。知识发现是人工智能、数据库、统计学、机器学习等多种技术相互交叉产物。知识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之后,获得了广泛关注和迅速发展,产生了高频集、关联分析、分类、预测、聚类、孤立点分析、时序/序列分析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还出现了Weka、Rapidminer等较为成熟的开源软件。这为知识发现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中医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中积累了海量的数据、文献和知识。如何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就成了发展中医药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KDD所擅长的正是从海量的数据中寻找有意义的模式和知识,是分析中医药海量数据所需的理想技术手段。近年来,中医团体已开展了将频繁模式发现、关联规则发现、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多种KDD方法引入中医药领域的若干探索。例如,使用关联规则发现等方法对方剂数据进行分析,来揭示方剂配伍规律[18];通过知识发现方法辅助中医开具中药处方[19]以及中药新药研发[22];通过基于隐结构模型的机器学习方法来揭示中医证候的本质[21];使用文本挖掘方法从海量文献中挖掘新颖知识,构建并分析中医药复杂网络[20]。这些工作表明,面对中医药领域的海量数据,采用KDD技术进行有效的知识发现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29]。
过20多年的发展,中医药知识发现的方法和技术已进入相对成熟期,针对中医药领域的各种问题都产生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成熟并不意味着完善,面对中医药数据描述多样化、数据仍不完备的特点,仍然需要对现有的KDD技术进行改进和发展,以满足中医药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需要。
6 中医药知识工程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中医药知识工程实践取得长足发展,成功建立了大量的知识资源。但中医药知识资源往往服务于特定的医疗和研究机构,彼此之间异质、异构,难以实现集成与共享,形成严重的“知识孤岛”现象,成为长期困扰中医药知识工程领域的技术难题。中医药与西医等相关领域的知识资源也难以实现有效的关联,阻碍了跨学科研究的开展。
为此,学者们[6,30]提出使用语义网作为中医药数据表示标准,实现中医药内部的知识整合以及中西医领域的知识互联,从根本上解决“知识孤岛”问题。2001年,万维网发明人(T.B. Lee)在《科学美国人》上正式提出了语义网的构想,认为它将是一个机器可以理解的开放性信息空间[5]。语义网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将数据结构和存储方式各异的数据转换为统一格式并重新,从而实现数据资源的交换与集成。语义网为实现跨领域知识关联提供了理想的技术平台,有助于构建面向特定领域的大规模知识图谱,进而实现各领域知识图谱的关联与融合。语义网最终将发展为一个全球性的知识图谱,提供全面、智能的知识检索服务,促进知识共享和人机协作。
可基于语义网技术建立中医药知识图谱,从而实现中医疾病、中药、方剂、针灸、医案等中医药各门类知识资源的集成[30-31]。TCMLS作为一个包含10余万个中医概念以及100余万个语义关系的大型语义网络,为构建中医药知识图谱提供了相对完整的框架。鉴于此,于彤等[31]提出以中医药学语言系统为骨架,将中医药领域现有的术语资源和数据库资源融合起来,构成大规模知识图谱,并实现基于知识图谱的知识检索、知识展示和知识服务等功能。在未来,可进一步扩充中医药知识图谱,通过语义关系表达中医和西医之间的结合点,从而实现这两个领域的知识图谱的关联和融合。这套方法将使中医药知识资源接入全球互联的知识图谱之中,支持各种面向结合医学的知识共享、决策支持和知识发现应用,在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力。
6 小结
中医药根植于中华文化,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华民族非常宝贵的知识遗产。中医药知识工程成为中医药知识遗产保护和知识创造的一种新模式,能有效推动群体性的知识创新活动,加速知识转化过程,促进知识的传播。
中医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座伟大的知识宝库,这决定了中医药知识工程的巨大价值和艰巨性。中医药领域知识体系相当复杂,对知识工程技术提出了独特的需求。在中医药领域实施知识工程是一项极其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其中还有很多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需要进行长期的研究。展望未来,中医药知识工程必将成为中医药信息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在中医药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任廷革, 刘晓峰, 李庆业, 等. 从复方分析模型的研究看中医知识工程的意义[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999, 6(3): 12-13.
[2] 杨斌. 中医知识工程的建立及其意义[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0, 2(4): 28-30.
[3] Schreiber G, AKKERMANS H, Anjewierden A, et al. Knowledge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the CommonKADS methodology [M]. 1st ed.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2000.
[4] Brachman R, Levesque H.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nd reasoning [M].San Francisco: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Inc., 2004.
[5] Berners-Lee T, HENDLER J, Lassila O. The semantic Web [J]. Scientific American, 2001, 284(5): 28-37.
[6] 于彤, 崔蒙, 李敬华. 语义Web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综述[J]. 世界中医药, 2013, 8(1): 107-109.
[7] Fayyad U, PIATETSKY-Shapiro G, Smyth P. From data mining to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s[J]. AI magazine, 1996, 17(3): 37-54.
[8] 马斌荣. 中医专家系统与中医知识库[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7.
[9] 陆志平, 李媛媛, 魏方方, 等. 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与中医专家系统[J]. 医学信息, 2004, 17(8): 458-459.
[10] 孙燕. 中医知识工程研究进展分析[M].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0, 17(12): 5-6.
[11] 于彤, 陈华钧, 顾拢 等. 中医象思维的OWL语义建模[J]. 中国数字医学, 2013, 8(4): 29-33.
[12] 于彤, 崔蒙, 吴朝晖, 等. 基于语义Web的中医临床知识建模[J]. 中国数字医学, 2013, 8(11):81-85.
[13] Gruber T R. A translation approach to portable ontology specifications[J]. Knowledge acquisition, 1993, 5(2): 199-220.
[14] 李兵, 裘俭, 张华敏, 等. 中医药领域本体研究概述[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0, 17(3):100-101,106.
[15] 路耀华. 思维模拟与知识工程[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16] 陈瑜. 试论中医药领域的知识获取[J].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3, 34(3): 89-92.
[17] FAN J, LI D. An overview of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J].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8, 13(4): 348-368.
[18] 李文林, 段金廒, 赵国平,等. 方剂配伍规律数据挖掘的研究现状及思考[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8, 15(10):92-94.
[19] QIAO S, TANG C, JIN H, et al. KISTCM: knowledge discovery system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Applied intelligence, 2010, 32(3):346-363.
[20] ZHOU X, LIU B, WU Z, et al. Integrative min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and MEDLINE for functional gene networks [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ine, 2007, 41(2):87-104.
[21] ZHANG N, YUAN S, CHEN T, et al. Latent tree models and diagnosi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ine, 2008, 42(3):229-245.
[22] 雷蕾, 慧敏, 崔蒙, 等. 中医药化学辅助研发系统的建设[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8, 15(8): 100-101.
[23] 于彤, 贾李蓉, 刘静, 等. 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研究综述[J].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5, 39(6): 56-60.
[24] 崔蒙, 谢琪, 尹爱宁, 等. 中医药信息数字化虚拟研究院建设模式研究[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3(3):5-8.
[25] 尹爱宁, 崔蒙, 范为宇, 等. 中医药虚拟研究院[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6, 28(3): 141-143.
[26] ZHOU X, PENG Y, LIU B. Text mining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knowledge discovery: a survey[J]. Journal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 2010, 43(4): 650-660.
[27] Rebholzschuhmann D, OELLRICH A, Hoehndorf R. Text-mining solutions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enabling integrative biology[J].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2012, 13(12): 829-39.
[28] 于彤, 钏叮 李敬华. 中医药知识库系统研究进展综述[J]. 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18): 142-144.
[29] 吴朝晖, 封毅. 数据库中知识发现在中医药领域的若干探索(Ⅰ)[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5, 12(10): 93-95.
[30] CHEUNG K, CHEN H. Semantic Web for data harmoniza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J]. Chinese Medicine, 2010, 5(1):1-5.
[31] 于彤, 刘静, 贾李蓉, 等. 大型中医药知识图谱构建研究[J]. 中国数字医学, 2015, 10(3): 80-82.
Knowledge Engineering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Review of Theoretical System and Key Technologies
Yu Tong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教育模式;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1-0025-02
“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依然存在,这与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才资源缺乏,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乡镇医疗卫生机构需求不相适宜有着重要关系,导致了医疗卫生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的问题。因此,如何培养符合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需求,面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便成为了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亟待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以云南省版纳、普洱、景洪、保山、大理、丽江、怒江、临沧、文山、玉溪等州市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为调查对象,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了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特征,并对地方中医药院校改革和创新教育模式作了初步探讨。l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11级50名中医学定向班学生到生源地县级或乡镇卫生院,对当地县或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进行人才需求情况问卷调查。生源地涵盖云南版纳、普洱、景洪、保山、大理、丽江、怒江、临沧、文山、玉溪等州市。
1.2调查方法问卷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医学科研方法学》相关内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96份,有效问卷240份,有效回收率81%。问卷数据结果采用SPSS-17.2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所调查医院的性质特征及人才需求情况方面
2.1.1调查对象从事岗位中,临床岗占60.48%,管理岗占26.46%,其它岗占15.46%。
2.1.2
调查医院的比例:中医院32.99%,西医院23.71%,中西医结合医院18.9%,其它22.34%。
2.1.3调查医院需要中医学学历层次:中专占5.5%,大专占26.8%,本科占66.67%,研究生6.19%,其它占1.37%。
2.1.4调查医院主要接诊疾病中,常见病占89.35%,多发病占46.05%,特色专科病占15.46%,疑难杂症占7.22%,其它占0.34%。
2.1.5调查医院急需中医人才的科室为:内科占52.58%,妇科占30.93%,外科占23.71%,儿科占13.4%,其它占19.59%。
以上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医院中,医院诊疗疾病及人才需求方面特征方面大致情况如下:常见病及多发病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接诊疾病,而本科学历层次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的急缺人才,内、妇、外、儿科室的人才相对比较缺乏。
2.2所调查医院对我院目前培养毕业生总体评价结果
2.2.1中医功底知识方面,认为好的占45.36%,一般占50.86%,差的占3.09%。
2.2.2临床动手能力方面,认为强的占27.49%,一般占68.04%,差的占3.78%。
2.2.3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方面,强的占27.84%,一般的占68.04%,差的占3.44%。
2.2.4临床独立工作处理问题能力方面,好的占31.62%,一般的占63.23%,差的占4.12%。
2.2.5临床急诊急救应变处理能力方面,强的占23.37%,一般占67.01%,差的占8.59%。
2.2.6认药识药采药用药能力方面,好的占38.14%,一般占54.30%,差的占6.87%;其中,认为有必要加强该能力培养的占92.10%,没必要的占7.22%。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毕业生理论知识、临床实践动手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处于一般水平的占绝大部分,说明目前的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2.3
中医学知识结构需求及不足方面的特征
2.3.1
中医学专业人才知识结构需求:中医功底扎实占81.79%,西医知识面广的占38.49%,掌握民族特色诊疗技能的占43.64%,其它的占4.81%。
2.3.2
目前培养模式下中医学专业人才知识结构欠缺情况:实践技能欠缺的占71.82%,专业知识欠缺的占34.71%,基础理论知识欠缺的占32.30%,医学职业素养欠缺的占29.9%,人文社科知识欠缺的占29.21%,计算机知识欠缺的占16.84%,外语水平欠缺的占15.81%,其他的占1.37%。
调查结果显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对中医专业的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呈现出“知识面广,注重专业实践技能与综合素质”的特点,而认为目前中医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欠缺方面普遍存在着实践技能及专业知识不足的特点。
2.4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升方面
2.4.1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升方面:认为所学专业最重要的占22.68%,认为学校重要的占6.19%,认为个人过硬的本领和能力最重要的占85.22%,认为学历重要的占6.87%,其它的占2.75%。
2.4.2如何提高中医专业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方面,认为早见习的占47.42%,跟名师的占38.83%,进综合医院实习的占45.7%,诊疗技能强化培养的占71.48%,加强急诊训练的占54.64%,实行导师制的占36.08%。
调查结果显示,针对毕业生,用人部门更加强调学生自己本身过硬的本领和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这些方面的锻炼和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在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方面,早见习、跟名师、进综合医院实习、诊疗技能强化培养方面等是大部分人认为行之有效的途径。
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拥有除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25个,云南特有少数民族15个,各民族繁衍发展至今,与其各民族的医药保健传统知识以及本民族特色防病治病的诊疗技能密不可分。然而民族医药的现代教育起步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原会长诸国本指出,对民族医药认知不足,是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重大缺陷之一。因此,在此次问卷中,也涉及部分民族医药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2.5
民族医药知识方面
2.5.1对民族医药是否感兴趣方面:87.63%的结果显示被调查者感兴趣,11.34%的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不感兴趣。
2.5.2民族医药在当地是否受欢迎,84.88%的人认为受欢迎,11.34%的人认为不受欢迎;其中,认为受欢迎的理由中,认为简单、便捷、验效的治疗技能和方法的占69.42%,丰富药材资源的占39.86%,较低的医疗费用的占49.83%,其它的占2.75%。
2.5.3民族医药人才需求方面,需求的占83.51%,不需求的占12.71%。在需求人才培养方面,认为以中医为基础,学习民族特色的诊疗技能和方法的占49.83%,以中医、西医为基础,学习民族特色疗法的占59.11%,只学习民族理论特色疗法的占8.25%,依靠师传的占6.87%,其它的占1.03%。
调查结果显示,乡镇级医疗卫生机构对民族医药在服务地方医疗卫生工作的作用及期望值是比较高的,因此如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符合地方需求的复合型中医药(民族医药)人才值得引起地方医学院校考量。
3讨论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目前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需求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人才资源不足,尤其是真正缺乏一批具备理论及临床功底扎实的医护人员来服务基层。因此,结合云南边疆民族实际,培养中医功底知识扎实,西医知识面广,又能掌握简、便、廉、效特色诊疗技能的全科医师是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紧缺的人才,是解决广大农村地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让更多人能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基本保障,充分发挥民族医药优势在构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中应有的作用。
4地方医学院校医学专业人才模式的建议
我国的传统医药,不仅包括了汉文化为基础的中医学,还包括了多元的民族医学,从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国传统医药,而现行的中医药教育模式中没有充分体现我国传统医药有机组成的现实。因此,中医药教育应本着“四因(地区、文化、民族、需求)制宜”的原则,改革和创新中医药教育模式,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增加各地区民族医药的课程设置,这样有利于民族地区传统医药的传承,也有利于解决因文化、信仰差异形成的中医药难以进入民族地区的难题。同时提出了以下建议。
4.1在基础理论学习中,以确定中医专业主干课程为基础,以中医、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内容为主线,精减中、西医知识模块的教学时数,节省教学时数,用于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方法课程的传授,优化师资队伍,着力培养一批中医功底扎实,西医知识面广,又能掌握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能的全科医生。
4.2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分阶段、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理念一年级阶段,利用寒暑假到县或乡镇卫生院见习,了解基层卫生医疗现状,明确学习目的、培养专业兴趣;二年级阶段,在具备一定中医基础知识后,利用课余时间及寒暑假安排到临床从事抄方、中药配方识药、认药等锻炼;三年级阶段,在具备一定基础及临床知识后,安排到医院进行阶段实习,参与临床工作,巩固加强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四、五年级阶段,继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及临床能力的学习和提高,及时完善和补充理论及临床不足方面,在通科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措施,提高其对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的综合诊疗能力培养。
4.3在社会实践培养环节,开展中草药辨认和强化训练,通过“认药一识药一采药一用药”的反复实践,掌握运用当地中草药、民族药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有效治疗。
4.4加强学生规范化培训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临床病种和临床技能培训考核,内容包括中西医急救诊疗技能、护理技能、医疗器械操作技能、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能等。通过反复训练培养,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不依赖使用大型的、先进的、昂贵的检查设备,能对基层地区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及地方病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从根源上解决广大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替代弥补西医昂贵诊查费和诊疗费。发挥民族医药优势在构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4.5注重师承教育安排学时跟随学习名老医生的名验方、特色诊疗技术诊法,使名中医精华得到继承和发展。弥补名医消逝、名方流失、特色诊疗技能消失的窘迫局面。
通过以上途径,注重培养一批能够满足面向乡镇卫生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人才,能够利用地方中草药资源与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与方法防病治病,集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于一体的全科医生,成为“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四有人才。
参考文献
一、树立良好的师风师德,以“慎独”来严格要求自己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敬业精神,较高的人格魅力。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教师必须树立“以德树人,以德服人”,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打动学生,提高学生的学识和修养,这是教师工作的最高目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职业特征的概括,也是对现代教师人格塑造的基本要求。由于中职学校大部分专业老师都是非师范院校毕业,在企业的工作环境毕竟和学校不同,面对的不再是冰冷冷的产品和利润高于一切的企业追求,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师德的关键就是要爱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怎样去做人和学习。教师应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是一个可亲可敬可信的人,学生喜欢把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品行乃至行为举止等,可以说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
二、需要有健康心态
健康心态,一个方面就是要求自己要有良好、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得开才能有好的工作态度,才能给家人、亲戚朋友、同事、学生、家长带来轻松和快乐。多为别人着想,做事要努力让身边的人感到轻松、快乐,不斤斤计较,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在领导、同事心目中做一个善于为人处事、少说话多办事,说话不伤人、做踏踏实实的人。同事关系好了,师生关系融洽了,自然心情就好,做起事来就会干劲十足。
中等职业教师更应培养良好的健康心态,才能面对复杂的问题,尤其是现阶段中职学生参差不齐的基础知识,个别学生心理状况不健全、思想道德品质不良、师生心理沟通存在障碍、行为习惯无规律、学习成绩不佳、不思进取和奇形怪状的想法及做法等。老师要诚恳对待学生,与学生做朋友,对真、善、美有执着的欣赏和追求,要胸怀坦荡,能采纳不同的意见,勇于接受各种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改正错误,充满爱心与责任感等等。心态健康,身体才健康。比如:周末可以让自己放松一下,带上照相机,拍摄些风景照片,根据学生的近况,做些明信片并附上祝福语、或勉励语、或劝说语,发到学生QQ邮箱等等,不仅让学生感觉得到你的关注,拉近师生的距离,还可以通过QQ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近况,鼓励学生,寻找开心快乐的话题,让自己心情放松,享受一下生活的乐趣,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用愉快的心情去面对每天的工作。
三、做一名学生喜欢和赏识学生的好老师
1.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喜欢你
树立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赏识教育,让学生喜欢你,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但是,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师爱是每个学生都应充分享受的权利。留有死角的师爱是一种不公平的师爱,不成熟的师爱,因此我特别关注那些有“问题”的特殊学生,这些学生在学习工作中,叫苦叫累,遇到一些挫折便精神苦闷,情绪低落,哀叹时运不济,对未来失望,这种状态往往使学习工作半途而废。多接触这些学生,就能体会学生的心情,学生的感受。作为教师有责任去发现他们,重视他们,为他们擦拭,帮他们发亮。尽管他们的光暂时是微弱的,但是我们要相信有光就会有希望。一名好教师应有一颗宽容的心,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老师要学会赏识学生,在评价时,能保持鼓励性的倾向,使学生时刻感到自信,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学生犯错时,要给他们一个台阶下,当学生取得成绩时,那怕是小小的成绩,别忘了给他送上一片掌声。学生有疑难时,教师应该是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和真诚的朋友,当学生大胆表现自己时,教师是最好的欣赏者,真诚的赞美、友善的态度能感染学生,了解、尊重、欣赏每一个学生,赢得学生们的信任和爱戴。
对学生赏识并不是放纵,它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并不是教育的一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不要相信爱与赏识能解决一切问题,而应该从爱心出发坚持“惩罚”,这也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顽皮的学生,不轻易放弃,对其违规行为,不要听之任之,应当给予合理的教育,要求能够做到“自律主动、问心无愧”,在学生管理上相当有效。学生违反纪律时用自律,学生学习工作偷懒时用主动,学生做了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时,教育他们要懂得问心无愧,并给予适当批评与惩罚,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以学生为本,学会反思
今天,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我们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需要是―条“常流的小溪”。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仅要求教育内容的不断更新,更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具有自我深造的能力。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会反思的教学能力,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中职教育能办多少年?中职教育该怎么办?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管用吗?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从事职业教育的专任教师思考。教师之路任重而道远,相信自己,一名优秀中职教师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
参考文献:
[1]黄勤 李颖钰 职业学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分析和对策.卫生职业教育,2009, 9(18):21~22。
【关键词】中医药;活血祛瘀;盆腔淤血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712-02
盆腔淤血综合征是一种盆腔淤血所引起的特殊病证[1],其特点为患者下腹坠痛、腰骶部疼痛、深部疼痛,淤血性痛经,月经量多色黯或挟块、白带增多,妇科检查阳性体征少。临床西医治疗难以奏效。笔者自2012年6月以来,采用活血祛瘀法治疗盆腔淤血综合征33例,效果较为满意,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以来在我院妇科门诊就医的33例盆腔淤血综合征患者,年龄27―43岁,平均年龄32.5岁。其中多次人工流产(含药物流产)史者19例,输卵管结扎史者2例,剖宫产术史者8例,宫内放置节育器者4例。均有足月份分娩史,症状出现为术后1个月至1年,病程3个月―2年。诊断依据[2]:育龄妇女、已婚、有流产、分娩、输卵管结扎等妇科手术史;临床表现为腰骶部疼痛,下腹坠痛,经前期加重,月经量多夹血块或淋漓不断,经期延长;妇科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或有局限性压痛、妇科检查排除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妇科病。
1.2 临床表现
1.2.1 临床特点 下腹盆腔坠痛、腰骶部疼痛、深部疼痛、月经量多或月经量少挟血块、白带增多或正常;妇科检查阳性体征少。疼痛有时可以话射至下肢、会及腰骶部,并伴有严重的经前期紧张和胀痛,行经后缓解。妇科检查子宫常呈后位,盆腔触痛具有一定的提示性,但并非特异。宫颈肥大、淤血、呈蓝紫色、阴道穹隆或阴道壁呈蓝紫色、外阴和下肢静脉曲张直接提示静脉淤血的存在,但是这些表现发生率低。根据同时出现卵巢点压痛和后疼痛加重,可使诊断敏感性达94%,但仍有许多患者长期误诊为盆腔炎症疾病而久治不愈。
1.2.2 多普勒超声 经腹或经阴道超声检查,有简便、无创伤等优点可作为盆腔淤血综合征(PCS)筛查的首选方法,但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PCS的诊断。
1.3 治疗方法 辩证分型:①气虚血瘀:少腹、肛周坠痛、腰骶酸痛、朝轻暮重,久立或劳累后尤甚,神疲乏力,带多清稀,经前疼痛加重,经行缓解,苔薄白舌淡黯红,脉沉细、涩。治以益气化瘀。方用补中益气汤和少腹逐汤合而加减化裁。药用生晒参、北黄芪、潞党参、炒白术、紫胡、升麻、枳壳、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没药、当归、川穹、小茴香等。经后期以益气、调补气血兼顾祛瘀,经前期、经期以活血祛瘀为主佐以益气,使瘀法新生、气血充盈。②气滞血瘀型:少腹、肛周胀坠疼痛;腰骶酸痛,后疼痛加重,经前胀痛明显,经后缓解,烦躁易恕,月经量多,色黯挟块,大便秘结,苔薄白舌黯红呀舌边尖有瘀点,脉弦涩。治以理气化瘀。方用血腑逐瘀合失笑散加减,药用醋柴胡、全当归、酒白芍、枳壳、青皮、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没药等。排卵前期以行气活血为主,经前期加重化瘀,因本病多数患者伴有神疲乏力,甚至极度乏等脾气亏虚,中气不升之象,故于经后淤阻不显之时,适当结合益气补中之法,以增行血祛瘀之力。经前期中任淤阻渐增,故宜理气化瘀为主,兼虚者适当兼顾益气,以利血行畅顺。③寒凝血瘀型:证见畏寒肢冷,腰酸痛,少腹坠胀冷痛,热敷痛减,经前痛减,经前或经期加重,经期延后,量少黯,淋漓不尽。舌淡胖,舌质紫黯,苔白,脉沉弦或紧。治以温经活血、通络止痛。方选温经汤加减,药用吴茱萸、酒当归、酒川穹、肉桂、醋莪术、牡丹皮、人参、牛漆等。经前以温经活血为主,经后期以调补气佐以温肾,使寒祛络通,经血调畅而病祛。④肾虚血瘀型:腰骶坠痛,少腹绵绵作痛,经量少,色黯黑,淋漓不净。伴心烦失眠,腰漆酸软,舌质紫黯,苔白,脉沉。治以温肾活血,方选二仙汤合桃红四物汤,经前期温经活血祛瘀以桃红四物汤为主,佐以羊藿,巴戟天,仙茅温阳益肾;经后期以二仙汤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炎、调冲任为主,少佐活血行血之桃仁、红花、泽兰,使肾气旺,血气行而瘀祛。
1.4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有效;仅月经期有腰骶部不适,少腹坠痛;无效;症状基本无改善。
2 结果
33例盆腔淤血综合征患者经过中医辩证,采用活血祛瘀治疗后,痊愈9例,显效15例,有效6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0.9%。
3 讨论
盆腔淤血综合征(pcs)是一种慢性盆腔静脉淤血所引起的特殊病证,盆腔静脉数量较多,且管壁薄弱,呈丛状分布,血流缓慢。且缺少相应动脉搏动辅助回流及易受腹腔压力增高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静脉回流不畅,形成盆腔淤血综合征(PCS)。临床特点为下腹坠痛、腰骶部疼痛、深部疼痛、淤血性痛经、月经量多色黯或挟块、白带增多、妇科检查阳性体征少,伴经前疼痛,性感不快、极度疲劳感等;多有久病、多次人工流产、长期站立、长期坐位、子宫后位、肚子疼频繁、便秘、过劳等病史。
传统医学中虽然没有PCS的相应病名,但在“腹痛、痛经、郁证”等病的有关章节中可找到类似PCS的散在记载,如《金匮要略,女人杂病脉证并治》所云“妇人腹中诸痛”“妇人腹中病”[3],《素问・举痛论》“经脉流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容于脉外而血少,容于脉中而不通,故卒然而痛”[4],以及《论治要决,妇人门》所述“经事来而腹痛、不来腹亦痛,皆血不调故也”都有相似之处。
现代医学认为任何使盆腔静脉回流不畅或受阻的因素,均可导致盆腔静脉淤血。如多孕多产,输卵管结扎术、子宫后倾过度、经常便秘、体质虚弱、中气不足、血管壁薄弱、复因久坐久立以致盆腔静脉流出受阻或盆腔静脉回流障碍。中医认为本病因不外虚实而端。虚者禀赋不足,或久病伤正,或多孕多产等,以致气虚不能行血,而血运受阻;实者为情志不舒或局部手术损伤等致气机不利,血行不畅,淤阻冲任,不通则痛。临床上凡具有慢性盆腔炎的症状,但以往无产褥感染、感染性流产或急性盆腔炎史,症状较明显而盆腔体征较少,或曾按慢性盆腔炎进行各种治疗而收获甚微、甚至无效。症状因久立、劳累、后加剧、卧床休息后改善,伴有外阴或下肢静脉曲张者,可诊断本病。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等可对本病作出初步诊断。但须注意与盆腔炎所致的腹痛相鉴别。(1)病史:育龄妇女有素体亏虚,或素常情志不舒畅,久坐久立,多孕多产,反复便秘,盆腔内手术,如输卵管结扎者,出现反复不愈的下腹疼痛,低位腰痛等症,以盆腔炎治疗效果不明显,甚至毫无效果;(2)症状:以下腹部广泛的慢性疼痛,低位腰痛,后疼痛,极度疲劳,或痛经等为主要表现。此外,还可伴有经前胀痛,经前排便疼痛,阴道坠痛等,且久坐尤显、经前加重、经后症缓(与盆腔炎的带下色黄、经后诸证易加重等有所不同);(3)体征:以症状多而阳性体征不明显为其特征。腹部检查耻骨上方压痛,或小腹两侧深压痛但并不显著,或没有一个恒定的特别明显的压痛点,即使病人感到最痛的部位,也无肌紧张及反跳痛。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无特殊或见静脉曲张,宫颈肥大呈紫蓝色、或糜烂,子宫多为后倾、略大、或正常在小,两侧附件增厚并有压痛,B超、腹腔镜检查可协助诊断。
本组采用中医辩证结合月经周期的治疗,是基于中医辩证论治与现代医学生殖内分泌周期性调节及卵泡和子宫内膜等形态和机能在神经内分泌调控下周期性变化相结合,病证结合,根据月经的不同周期辩明不同的兼证而施以不同的方药治疗PCS的方法[5]。本治疗方法特点是既考虑月经周期中的卵巢的周期性变化,顺应体内的阴阳消长而分期用药,又保持了中医固有的辩证论治及整体调节的特色,体现了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的相互渗透,相互为用精神。临床发现PCS患者在月经期的不同阶段,随着冲任胞宫阴阳盛衰的变化,症候也有差异,经后期阴衰气血不足,肝肾阴不足,表现为腰骶酸痛,久立或劳后尤甚,神疲劳乏力。治疗当温脾益肾,滋养精血,养正以除积血。正如清代医家王清任所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力必停留而瘀”[4]。因此经后期常选羊藿,巴戟天,仙茅、女贞子、枸杞子补肝肾,顾护精血;黄芪、党参、炒白术补中益气健脾;当归、酒川穹、芍药、丹参补血活血化瘀,经前期淤血阻于盆腔,肝失疏泄,表现为少腹,肛周坠疼痛,胀痛、烦躁易怒,治宜疏肝理气,益肾化瘀。醋柴胡、玄胡、枳壳、青皮疏肝理气,女贞子、川断、菟丝子补肾调理冲任。桂枝、蒲黄、五灵脂温经活血化瘀止痛。通过辩证与周期疗法结合治疗,补脾益肾,调肝理气,活血化瘀,可有效的缓解盆腔淤血状态。治疗过程中患者配合情致调养、胸膝卧位(每天2次,每次10min)对早日恢复健康有帮助。故中医辩明病因病机,瘀血兼证与月经周期相结合治疗PCS是一个新的思路,其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对育龄期妇女进行健康知识的普及,是减少盆腔淤血综合征发病的有效途经。
参考文献
[1] 尧传翔。活血祛瘀法治疗盆腔淤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9):191-192
[2] 罗元恺。实用中医的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6
[3] 黄亚君。盆腔淤血综合征治探讨[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9):521-522
[关键词] 共识形成法;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
A study on exploring consensus developing standards i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AO Xing1,HU Jing2,XIE Yan-ming1,WANG Yong-yan1
(1. Institute of Basic Research in Clinical Medcine,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2. Beij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ffiliat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10,China)
[Abstract] It is a compulsory step from expert consensus to recommendation in developing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standards for structuring expert consensus developing process by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ies into evidence. We summarized our experience to put forward to forming a flowchart and transparency process for making recommendation considering both evidence and traditional theorie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making clinical guideline. It is hoped that this could be useful for future researchers in this area.
[Key words] consensus development metho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群w判断方法在医学研究领域中一直应用甚广,主要针对特定问题形成共识,在欧美发达国家尤为盛行。现今医学研究领域中,有关共识形成法的概念起源于美国NIH(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1977年医疗卫生决策者们第1次使用共识会议,主要目的是将NIH生物学研究成果转化推广到临床实践之中[1]。自那以后,各国兴起开发共识形成方案。早期的共识形成法主要用于解决意见冲突,并借鉴来自司法判决、同行评议、集体讨论、政治辩论等方式和方法。在循证医学(特别是系统评价)兴起之前,医学研究者普遍认为“共识形成方案”是一种较为快速综合数据,用于决策的方法。有关共识形成方法的研究,目前国际上有两份比较重要的报告,一份来自美国医学科学院(Institute of Medicine,IOM)医疗技术委员会(Council on Health Care Technology)1990年编撰的《从国际视野看共识形成在卫生技术评估中的作用和发展》[1],另外一份则是1998年来自英国NHS的卫生技术评估报告《共识形成方法及其在临床实践指南中的应用》[2]。前者对比了欧美几个发达国家对于共识形成法的应用情况,并阐述了共识形成过程中各个要素。后者则重点介绍了正式共识形成法在临床实践指南中的应用概况及其使用要点。
1 “临床实践指南”和“专家共识”的关系
1.1 临床实践指南(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CPGs)的定义
临床实践指南(CPGs)这一术语的使用,先前国际上也并不统一,早在1990年和1992年美国医学科学院所的2份报告[3-4]中对其和其他术语进行了对比,最终IOM决定使用CPGs,并将临床实践指南定义为:针对特定的临床情况,系统制定出帮助临床医生和患者做出合适医疗处理措施的指导性“声明”,用途是帮助决策。这一定义对后续国际上指南的制订和发展影响深远[3,5]。然而随着循证医学和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发展及其对临床实践指南的影响,2011年,IOM 组织了国际专家,对指南的定义进行了更新,即:临床实践指南是基于系统评价的证据和平衡了不同干预措施的利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能够为患者提供最佳保健服务的推荐意见。临床实践指南自引入中国以来,出现多种称谓,如:治疗指南、临床指南、临床应用指南、临床诊断治疗指南、临床诊治指南、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诊疗规范、专家共识、专家共识意见等。笔者于2017年3月18日,在Pubmed上,以题目分别检索"guideline"、"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expert consensus",检索结果分别为:10 602,1 139,753条。很显然,国际上的趋势是以“临床实践指南”作为常用名称。在753篇相关“专家共识”的称谓里,尤以来自中国研究者的较为常见,多达20%以上。
苏格兰院际间指南协作网(the 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s network,SIGN),自创建以来一直强调SIGN所收录的指南必须有3条核心内容:国际化多领域团队协作;基于系统评价;有证据支持的推荐意见[6]。2014年6月起,美国国立指南文库(national guidelines clearinghouse,NGC)在其收录指南的6条标准中,着重将是否基于系统评价作为其收录指南的基本条件之一[7]。另外IOM委托“可信任临床实践指南(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we can trust)”制作组在其推荐的评价可信任临床实践指南的8条标准中,第4条再次强调了系统评价的重要性[8]。该定义和该标准的设立,提醒指南制作者们,证据的使用,特别是系统评价的使用,在临床实践指南的制订过程中,将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1.2 现今“专家共识”不等同于临床实践指南
早期的临床指南多来自于专家意见,即“非正式共R方法(informal consensus development)”和正式的共识方法(formal consensus development)。前者是由一组专家开会讨论,将一次或多次开会讨论后形成的共识作为推荐意见,进而形成指南,再由专业学会或政府机构进行指南的。这种指南文件只包括推荐意见而缺乏形成推荐意见的证据及制订指南的背景和方法介绍,类似与一种“主观整体评估法”(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9],现如今已很少使用。后者是指就某一疗法给专家组提供相关研究证据的综述文章及可能的适应证清单。同上述非正式共识方法一样,专家的主观意见仍是确定适用性的基础,虽然也考虑了研究证据,但没有将推荐意见与相关证据的质量明确地联系在一起。而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指南制作过程则是结合了循证医学的制订方法,即循证制订指南的方法(evidence based guideline development):将推荐意见与相关的证据质量明确地联系起来,依据对现有证据进行评价的结果来确定推荐意见,制订指南。
在众多中国研究者对于“临床实践指南”的称谓里,“指南”和“共识”呈现泾渭分明之势,当前许多指南研究制订者极易混淆这2种概念。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传统概念的桎梏与误导,以及方法学束缚导致。随着现代医学对循证实践的重视,若要制作出对临床实践具有普适性、指导性的建议或意见,国际上各大指南制作网普遍呼吁基于以系统评价为代表的各类证据制订出相关文件,这些文件最为正式的名称就是“临床实践指南”。换言之,凡是按照国际上所倡导的临床实践指南制作的步骤,系统、全面地检索和评价证据,并基于证据的评价结果结合医生经验、患者的意愿、资源环境制作出的指导性建议或意见,就是临床实践指南。区分两者的关键在于其制作过程,而非证据的有无或多少。为此,本文也提醒国内研究者在这方面进行区分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使用,如有学会制作指南,2008年称为“治疗指南”[10],到2014年进行更新后,反而更名为“专家共识”[11]。现如今的临床实践都以倡导遵循证据为前提,为此,疾病谱上除了极少数特殊疾病证据量较少外,绝大多数疾病的临床研究均有所积累,并能被临床实践指南制作者所检索和使用。为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常见疾病在将来制作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时,如果做了证据的系统检索和评价,并基于其结果进行推荐,就应该被称为临床实践指南。
1.3 “共识”在临床实践指南制订中的作用
正如Meta分析被指南制订者从定量综合的角度,解决来自不同研究结果不一致的作用一样,共识形成法也是另外一种用于处理不一致科学证据的方法,其以定性研究为视角,从人的主观世界进行协调[12]。纵观现有相关指南的评价标准,如国际指南联盟制订的高质量临床实践指南11条评价标准中就明确提及:指南应该描述专家组成员达成共识的过程,该过程应在指南制订之初确定[13]。在AGREE Ⅱ评价标准[14]的第10条“清楚描述形成推荐建议的方法”:要求应当描述形成推荐建议的方法和如何得出最终的决定。主要方法包括投票法、非正式共识法、正式共识会议(如德尔菲法等),还应该说明有争议的地方和解决争议的方法。第12条:“推荐建议和支持证据之间有明确的联系”:当证据缺乏或推荐建议仅仅是指南小组的共识,是否做了清楚的陈述或/和描述?以及RIGHT报告标准中,第15条“从证据到决策”要求:应描述指南制订工作组的决策过程和方法,特别是形成推荐意见的方法(例如,如何确定和达成共识,是否进行投票等)。[15]因此,“共识”在临床实践指南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但其主要使用环节却是在形成推荐意见的时候,即一部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意见的形成,正如GRADE所要求的[16]:通过一次或多次的专家共识,综合考虑利弊平衡、患者的偏好和价值观、资源投入等因素,最终达成一致的推荐意见。
2 正式共识形成方法的简介
正式共识形成方法主要分为4种[17-18]: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名义组法(the nominal group technique,NGT)、RNAD/UCLA合适度检测方法(RAND/UCLA appropriateness method)、美国NIH(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共识形成会议法(consensus development conference,CDC)。共识及其共识形成的方法随着指南开发的需求,得以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本文就这4种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2.1 德尔菲法[19]
针对参与人较多(至少有10~30人,也可以上百人)的情况下采用通信/邮件方式征询参与成员的意见,经过几轮(一般为三轮)征询,使参与者们的意见趋于集中,最后做出符合共识主题的结论。
首先确定好需要调研的问题,可以通过前期文献调研来整理出问题,并将相关材料发送给参与者,这样做可以确认当事人邮箱/收信地址是否正确。
在进行第1轮专家调研前,德尔菲组织小组邀请一些临床或方法学研究专家针对该问题提出意见进行完善,可以对相关参与者进行访谈,进而完善并确定主题,然后制定出问卷框架,同时也邀请他们参与到接下来的问卷调研中。所邀请的参与者应该是来自不同地区的具有代表性的人,且对所调研的问题感兴趣,并保证能参与。
第1轮时,询问参与者们针对调研主题的意见,应该进行开放式提问,以便能够激发出参与者们不同的意见,然后对回收意见进行归类,制订出用于循环使用的问卷调研表,这一轮的调研尽可能简单,所提问题不要超过一页纸。
第2轮时,在对第1轮意见进行总结时,会有一些议题已达到共识,而还有一些议题并没有,这时候要对这一部分议题进行凝练后再次开展第2轮意见征询,而第1轮反馈的结果也会同时送达各个参与者,他们会以同意与否的方式直接形成共识,或者对他们针对每个条目的同意与否进行排序。
第3轮时,在第2轮时,参与者们已经获知了整体的调研结果,以及他们自己之前的回答情况。这1轮时,参与者们会再次对于他们之前的意见进行重新审度。同时他们还有机会对之前的结果排序进行调整。
最后对汇总的排序进行评估和总结,看共识程度是否高,如果高,则调研结束,如果共识程度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尚需进行第四轮。
2.2 名义组法[20]
通过一名经验丰富的主持人/协调员组建9~12名相关专家以面对面会议的形式讨论特定主题。它包含2轮会议,参与者们对主题内容进行评判和讨论以及再评判和讨论。该方法的过程主要有:首先参与者们先用5~10 min时间匿名写下各自对讨论主题的观点;第2阶段是,每个参与者依次对主持人阐述观点,主持人做记录,并进行列示,使周知;第3阶段是展开讨论,将相同的意见进行归类,同时对每个观点和意见进行讨论和评价;最后每个参与者对每个观点进行第1轮的匿名排序,并对排序进行展示;再进行第2轮的排序和讨论;最后对结果进行展示并反馈给参与者们。
2.3 RNAD/UCLA合适度检测方法(RAND/UCLA appropriateness method)[21]
简称为:“RUMA”法,该方法又被称为“改良Delphi法”,联合应用了Delphi法和名义组法。RUMA通过优势互补发挥两者的优点,有效地克服了Delphi法中专家不谋面以致对有争议的问题难以取得共识和名义组法参与者意见过于分散的缺点。该方法实施时,通常会组建2个小组,即核心小组和专家组,前者引导后者,并向后者提供综合数据,后者则基于这些数据来达成共识。一般来讲,在开展共识形成过程之前,核心组会基于证据的综合开展一个系统评价,以便给专家组提供一个循证的决策引导。接着1个包含各种临床实际情景片段的问题会被制作出来提供给专家组。这些片段来自于有明显临床特征的某一病人。同时专家组会被给与1个9分制的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用于评价某一特定干预措施是否适合该病人。专家组可以由7~15人组成,最好是9人,且以奇数为好。所遴选的专家最好来自多领域。通常对于某一干预措施的评价会有2轮。第1轮专家组通过邮件收到临床情景片段,并被要求进行“合适度”的评分,在评价时可以不用考虑干预措施的经济性问题。1~3分,4~6分,7~9分,分别代表不合适,不确定,合适。每个专家独立于其他专家进行评分。专家组成员可以参考核心组所提供的综合证据。第2轮则由1名经验丰富的主持人/协调员来组织1次1~2 d的面对面会议。通常7~11名足够,仍然是推荐奇数人数参加。会上,所有参与专家都会获得其他专家之前的个体评分结果。参会专家每人对每个片段干预措施的合适度发表意见。在讨论结束之前,每个参会专家可以再次重新审度他们之前的评分结果,并可以进行修改。之后,这些结果会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当有≥1/3的专家对某一临床问题的干预措施的评分为低分,而另外≥1/3的专家对同一临床问题的干预措施的评分为高分时,则视为有分歧,没有达成共识。在没有分歧时,中位评分若处于低分段(1~3分),视为“不合适”,如果评分处于高分段(7~9分)时,视为“合适”,如果评分在4~6分,无论是否有无分歧都视为“不确定”。这些评分结果将最终用于某一干预措施是否在过去使用不合适,或某一干预措施是否能够合适地用于将来。
2.4 美国NIH共识形成会议法[2,22]
首先要选定主题和遴选参会专家。然后围绕主题由参会者列出将要讨论的问题清单,确定会议讨论范围。通常与会专家10人左右,来自不同领域,形成会议专家决策组。该决策者独立于组织者,且没有其他利益冲突。这些专家应为领域内高水平的专家。同时,由组织者邀请另外一批独立于决策组的专家提供相关主题的各N证据,用于会议决策专家进行讨论。通常,组织者对于会议所讨论的主题会提供相关系统评价类的证据。与会专家听取证据陈述和来自公开方式征集的普通公众的意见之后,展开讨论。在公开征求意见时,普通公众可以对与会专家进行提问。之后,会议组专家组织讨论会进一步讨论证据,最终达成共识。会议主持人/协调员将主导并对公开征求意见会以及专家会进行掌控,并协助达成共识。在权衡各种证据和信息后,专家组将生成一份针对预先问题的共识声明。共识声明草稿会被参会人进行评审。讨论之后,专家组做出相应修正,之后对声明进行和传播。
值得一提的是,在目前指南制订过程中,国际上普遍提倡使用GRADE系统评价证据并形成推荐意见,而GRADE系统并非一种共识形成方法,但是它却需要使用上述各种共识形成方法来评价证据质量和推荐意见及其强度。
2.5 4种方法的对比
2.5.1 组织形式对比 整体来说,RUMA法在5个方面的对比中,比较有优势。其他3种方法则各自有其缺点,见表1。
2.5.2 优缺点对比 整体来说,RUMA法在五各方面的对比中,优势比较突出,但是也有费时的特点,见表2。
2.5.2 4种正式共识形成法流程图对比 4种正式共识形成法各有特色,均可在某一环节上“迭代”使用,直到共识程度达到高为止,见图1~4。
对于上述4种正式共识形成方法来讲,研究者在实际应用中的选择取决于3方面:临床问题;受众;可获取的资源。无论是哪种方法,如果用于医疗卫生决策时,在当今循证医学时代,都倡导与证据结合后使用,而对于非基于证据使用上述方法所得出的结论都是危险的。结合上述4种正式共识形成方法,以及本研究团队目前正在从事的一项研究课题“中医药补充/替代抗生素治疗7种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实践指南”,提出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制订过程中形成共识的关键步骤和流程。
3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制订过程中形成共识的关键步骤
对于共识形成过程要素,应该至少涵盖以下关键步骤[1,18,23]。
3.1 共识形成组织者的要求
共识一旦形成,就应该被转化和应用,否则整个共识形成工作将毫无价值可言。为此,为了能够保证共识得以顺利的转化和推广使用,共识形成的组织者必须具备相应能力。在组织共识形成时,应该预先指定时间计划表、人员安排表和清晰的流程,并将所有材料和执行材料进行备案,并有全程透明化的可追溯记录。
3.2 确定需要达成共识的主题或问题
具体主题或问题可包括:针对某一疾病的诊疗,或者针对某一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还是某一诊断工具的临床使用情况等等。根据所定的不同主题,需要确定好用于形成共识的问题清单或提纲。在临床实践指南制订之初,研究者可以根据前期调研的临床问题来确定。
3.3 遴选共识组成员
成员的选定可以有3种常见情况:某一疾病领域的中医临床专家(不同工龄阶段均有所考虑),方法学研究专家(流行病学研究者、循证医学研究者、文献研究者等等);非专业人员。每种人群将拥有不同的价值观。中医临床专家应该是熟悉某疾病的中医诊疗过程,并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方法学研究者,则需要熟知该疾病/干预措施/诊断工具相关的证据资料及其来源;而对于非专业人员,比如患者,则有过对该疾病/干预措施/诊断工具的体验经历。对于每种人群的异质性大小也因情况而已,一个纳入参与者广泛的共识组将能够具有较好的共识结果推广前景,但是共识形成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分歧。当然共识如果来自于比较统一的群体时,比较能代表大多数的意见。一般共识小组的人员最好限定在不能少于6个,也不要多于12个。但是德尔菲法和名义组法可以纳入更多的参与者。
另外在有些面对面共识形成方法中,还需要主持人/协调员对面对面会议进行主持和协调。这个特殊人员的设置,往往是面对面共识会是否举办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其对项目背景、讨论主题以及参会人员的熟悉和把握,以及对个人交流和协调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
3.4 全面系统收集相关背景资料
在实施上述4种共识形成方法之前,研究者/组织者应该系统、广泛地收集相关主题的证据资料,就目前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制订的特点来看,主要有4大源头的证据资料可以查询:①中医经典和传承经验:中医的经典古籍;历史上著名医家的专著;近现代医家的医话医案;②最新现存指南和法规性文件: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国药典等;③最新版教材;④现代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整理好这些证据资料,以便向共识参与者展示目前的研究现状。同时也推荐事先对相关领域中医临床专家进行调研,如定性访谈或问卷调研。这对于完善即将进行的共识内容和临床问题清单有重要的铺垫作用。
3.5 提炼共识清单
基于背景资料以及前期的访谈调研,可以实施第1轮共识形成法,用于凝练将来正式共识形成开展的问题清单。就中医药领域来讲,需要重点凝练4个方面的内容:①中西医疾病名称;② 证候分型及其诊断要素;③治疗原则;④代表性方药。同时以列表形式形成最终的拟将用于共识的内容清单,采用李克特量表进行评分,见表3。
3.6 使用的共识形成方法和“共识达成”的界定
通过制订评价规则,如上述的李克特量表,意见反馈处理和共识达成程度的评价规则,来量化每个参与者的意见,进而确定 “达成共识”的标准,如超过50%或70%的人同意某个观点,即视为达成共识。也可以通过是或否的形式以匿名投票方式来进行。
3.7 对从“共识”到“推荐”标准的设定
总体要求是掌握足够当前最佳证据的条件下,共识专家在共识形成过程中进行评价,并形成共识声明,在指南中就是推荐意见。国际上强调临床实践指南中推荐建议应考虑3个方面的内容:①研究证据支持情况;②专家们的临床经验和专业建议;③病人建议。其中研究证据的质量与证据支持力度是科学性的基A,推荐强度的依据,而专家经验与建议、病人建议则可以增加指南的适用性。在共识形成过程中,常见有3种情况需要应对处理:①专家同意现有证据提供的结论;②现有证据缺如,专家提出其他建议;③专家不同意现有证据所得结论。这3种情况在最后形成推荐意见时均需要注明。在最后陈述推荐意见时,应该将形成推荐的过程及其所使用的方法进行整体的描述;所推荐的强度应该有所标识;推荐的理由应该有所列示,如有参考证据,应该附上参考文献及其出处。就中医的临床实践指南制订过程中还需注意,证据类型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支撑来自于传承和经验,即中医理论传统证据,已有研究者在这方面做了积极探索[24]。将中医理论传承证据、现代临床研究证据,临床专家意见相互参考,之后再做出综合推荐,是目前较为符合中医药特色的临床实践指南证据体系的一种可行做法。借鉴既往研究者的经验,本文也列出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在制订过程中从共识到推荐的一个框架表,如现代证据级别按照上述A,B,C,D 4级,另外2种按照有无来划分,推荐意见按照强和弱划分,见表4。
[14] Agree II translations [EB/OL]. [2017-3-24]. http:// agreetrust. org/resource-centre/agree-ii-translations/.
[15] Chen Y,Yang K,Marusic A,et al. A reporting tool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 care:the right statement[J]. Ann Intern Med,2017,166(2):128.
[16] Grade working group-grade home[EB/OL]. [2017-3-24]. http:// gradeworkinggroup. org/.
[17] Vakil N. Editorial:consensus guidelines:method or madness?[J]. Am J Gastroenterol,2011(106):225.
[18] Nair R,Aggarwal R,Khanna D. Methods of formal consensus in classification/diagnostic criteria and guideline development[J]. Semin Arthritis Rheum,2011,41(2):95.
[19] Nc D,O H. An experimental application of the Delphi method to the use of experts[J]. Futures,1963(9):458.
[20] A D,Van de Ven A. A group process model for problem identific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J]. J Appl Behav Sci,1971(7):467.
[21] Brook R H,Chassin M R,Fink A,et al. A method for the detailed assessment of the appropriateness of medical technologies[J]. Int J Technol Assess Health Care,1986(2):53.
[22] Arlene F,Jacqueline K,Mark C,et al. Consensus methods:characteristics and guidelinesfor use[J]. Am J Publ Health,1984(74):979.
[23] Lomas J. Words without action? The production,dissemination,and impact of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J]. Annu Rev Public Health,1991,12:41.
关键词:合格投资者制度;信托行业;业务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5-031-03
2007年1月23日,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修订颁布了《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等新的监管规章(以下简称新办法)。新办法中首次引入了合格投资者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引入和合格投资者制度的建立是新办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将对信托行业的市场定位、产品开发方向、内部管理模式产生重大影响,也为解决长期困扰信托公司的信托产品风险承担问题提供了现实的解决方案,对信托公司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 合格投资者制度的建立,确定了信托业高端理财的市场定位
按照信托资金的来源划分,信托公司从事的资金信托业务可分为单一资金信托业务和集合资金信托业务,其中集合资金信托业务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主流业务。新办法颁布前,信托公司依据2002年颁布的《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办法》(简称老办法)办理集合资金信托业务,老办法第六条规定单个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接受委托人的资金信托合同不得超过200份,每份合同金额不得低于人民币5万元。据监管机关有关人士解读,200份信托合同的限制体现了信托业务私募理财的性质,每份合同不低于5万元体现了对投资者风险承担能力的要求。
2002年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普通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中等收入的个人即可达到目前信托业务的资金门槛(5万元)限制,该限制已难以作为投资者是否具有风险承担能力的标志。另外,老办法对于投资者资质的规定过于简单,仅以投资者单个信托合同的金额作为标志,难以对投资者的风险承担能力作出综合评价,不利于实际操作。再有,老办法对于信托产品的市场定位与目前其他金融机构理财产品的定位基本相同,无法体现信托公司的独特作用。而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又纷纷利用各自的竞争优势开发理财产品,给信托公司带来了很大冲击。
2007年颁布的新办法通过合格投资者制度的建立对集合资金信托的客户准入作出了新的规定。办法规定集合信托计划的投资人应为合格投资者,合格投资者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能够识别、判断和承担信托计划相应风险的人:一是投资一个信托计划的最低金额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的自然人、法人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二是个人或家庭金融资产总计在其认购时超过100万元人民币,且能提供相关财产证明的自然人;三是个人收入在最近三年内每年收入超过20万元人民币或者夫妻双方合计收入在最近三年内每年收入超过30万元人民币,且能提供相关收入证明的自然人。新办法一是提高了委托人资金规模限制的门槛(或要求其能证明近年来的收入水平),这一限制远高于目前各类金融机构推出理财产品的金额起点规定,将目标客户群体限定在收入比较高的人群,初步确定了信托公司高端理财的市场定位。二是提高了合格投资者制度的可操作性,由过去仅以投入信托计划的信托资金金额为考量委托人资质标准,变为综合分析投资金额、拥有资产情况和收入情况,为识别投资者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依据。
二、 合格投资者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信托公司业务重心的调整
合格投资者制度的建立决定了信托公司高端理财的市场定位,信托公司面对的投资者群体具有更多的金融知识,拥有更多的金融财产,具备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同时也对投资收益有着更高的预期。信托公司要在高端理财市场站稳脚跟就必须具有能够满足高端客户需求的投资管理能力,依据信托市场的多元化需求设计出对高端客户具有吸引力的信托产品。这就促使信托公司在做好现有业务的同时调整产品结构,进行业务创新,增加证券投资、股权投资、投资银行、资产证券化等业务的比重,突出高风险、高受益的产品特点,满足高端投资者的需求。
目前,资金信托产品的资金运用渠道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以信托资金发放贷款、投资于证券市场、进行股权和受益权投资,以上三个投资渠道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以发放贷款为资金运作模式设立的信托项目,信托受益水平稳定,以贷款合同为纽带,信托项目与借款人之间形成的是债权关系,当借款人面临清算时债权关系的受偿顺序在股权前,另外操作中还可以采用抵押、质押、保证等担保手段,风险相对可控。因此以信托资金发放贷款是许多信托公司进行信托资金运作的首选模式。但由于受市场利率水平的限制和商业银行竞争的影响,以贷款模式运作的信托产品受益率相对较低,难以满足高端投资者的受益需求。2006年以来,由于“全流通”等困扰证券市场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我国证券市场得到了蓬勃发展,以证券市场作为主要投资目标的信托产品增长很快,在新发行信托产品中占有相当比例。和贷款相比,证券市场投资的受益水平较高,但受益水平波动也较大。目前,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的理财产品多以证券市场为投资目标,和这些机构相比,信托公司的专业化程度较低,证券信托产品缺乏明显的差异性,竞争中不具有优势。股权投资和受益权投资是近年来信托公司重点拓展的领域,这一领域具有高风险、高受益的特性,对于追求高受益的高端投资者具有比较大的吸引力,特别是私人股权投资等业务已成为近年来高端投资者追逐的热点。受国家政策的影响,目前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还难以大举介入这一领域,给信托公司留有比较大的拓展空间。
由于合格投资者制度的建立,促使信托公司调整业务结构以适应合格投资者的需求,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资金运用方式将逐步由贷款为主向证券投资和股权、受益权投资为主过渡,股权、受益权投资以及相关的投资银行业务有望成为信托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 合格投资者制度的建立为解决长期困扰信托公司的风险承担问题提供了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按照《信托法》规定,信托产品的风险由信托财产承担,即由委托人自行承担,只有在受托人违反信托目的处分信托财产或者因违背管理职责、处理信托事务不当致使信托财产遭到损失的,受托人才承担赔偿责任。而在实际操作中,风险承担问题要复杂得多。首先,目前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产品,尤其是作为其主营业务的集合信托产品,其主要市场定位是中等收入人群。这一客户群体对信托产品的风险意识比较淡薄,加之信托公司的营销宣传带有或多或少的保本暗示,使得这一客户群体很难接受信托损失的现实。一旦发生损失,可能会引发社会问题。其次,由于客户承受风险的能力弱,即使委托人承担了风险,也会对信托公司的目标客户群体产生重大影响,信托公司将立刻面临信托计划发行困难的问题。由于信托公司不愿或者不敢把风险交给委托人去承担,所以信托投资一度成为了一项不能失败的投资。一笔集合资金信托业务的成功运作仅能给公司带来1%左右的收入,而一笔信托资金的运作失败将让信托公司面临灭顶之灾。因此,近年来许多信托公司呼吁建立信托产品的风险缓冲机制,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但由于信托产品风险缓冲机制与《信托法》的设计初衷相违背,信托产品的风险承担问题始终难以得到解决。
合格投资者制度的建立为解决信托产品的风险承担问题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方案。委托人与信托公司之间是信托关系,委托人在充分了解信托产品风险和预期收益的情况下,委托信托公司从事资金的运作。由于委托人的范围被界定为具有识别和判断信托风险的能力、具有承担信托计划风险能力的投资者,因此,信托公司只要通过调整信托产品的定位,完善产品设计、依据信托合同进行资金运作,履行受托人的职责,信托产品发生的风险可以交由委托人去承担,信托公司无须承担额外风险。
四、 合格投资者制度促进信托公司改善内部管理、健全风险控制体系,强化信息披露机制
合格投资者委托信托公司进行的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且要承担投资失败产生的风险,因此投资者会更关心信托公司的内部管理、风险控制、投资项目管理、优质项目开发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高低是委托人选择信托公司的首要依据。同时从保护委托人、受益人的利益出发,监管机关也对信托公司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因此信托公司在努力开发信托产品、拓展市场的同时,必须努力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健全风险控制体系,才能达到监管机关和合规投资者的要求,在理财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和银行业、证券业相比,信托公司真正从事信托行业的时间还比较短,缺乏进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从业人员素质也有待提高。虽然近年来信托公司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合格投资者制度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信托公司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另外,基于合格投资者风险承担者的角色,其对信托公司信息披露程度也势必提出更高要求,包括产品设计情况、信托资金运作情况和清算情况等。近年来,由于银监会先后出台了关于信托公司信息披露和信托资金托管的相关制度,信托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已取得了长足进步,部分信托公司还主动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对信托资金的运作和清算情况进行见证,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随着新法规的实施,信托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将进一步完善,逐步满足合格投资者对于信息透明化的需求。
五、 合格投资者制度促进信托公司改变营销模式,逐步实现信托产品与其他理财产品的差别化
【摘要】目的:探讨对妇科肿瘤病人食药结合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①对肿瘤的不同分期的食疗要求。②对于妇科肿瘤放、化疗常见几种毒副作用,食疗方面的指导。③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的食疗指导。④合理的烹凋以及康复期的食疗指导。结果:初期,饮食宜以清淡为主;中期,饮食当以清淡,偏于温补;晚期,饮食当以滋补为主,食药并重患者明显优于单药治疗患者。结论:做好肿瘤病人有关食疗的健康宣教,对妇科肿瘤患者疾病的治疗和健康重建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妇科肿瘤;食药结合;临床意义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iet and medicine union treatment to the gynecology department tumor patient.Jiang Fanglian.(Hengyang mother and child care courtyard,Hunan 421001)
【Abstract】Objective:Dicus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iet and medicine union treatment to the gynecology deparment tumor patient.Methods:①Through to tumor different by stages nutritional therapy request.②Puts,the chemotherapy common several poisonous side effects regarding the gynecology department tumor,the nutritional therapy aspect instruction.③After treatment untoward effect nutritional therapy instruction.④Reasonable cooking as well as convalescence nutritional therapy instruction.Results:Initial period,diet suitably by light primarily,the intermediate stage,the diet works as by light,is in favor of makes up warm.The later period,the diet works as by nutritious primarily.Eats the phial bottle heavy patient to surpass shah yaoliao obviously the patient.Conclusion:Completes the tumor patient related nutritional therapy the healthy propaganda,has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gynecology department tumor patient diseases treatment and the rebuilding of health.
【Key Words】Gynecology department tumor;Diet and medicine union;Clinical significance
在妇科肿瘤病人的综合治疗中,手术、放疗、化疗都是祛邪、消除肿瘤的手段,但它们对患者机体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功能障碍;食疗作为辅助治疗[1],可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同时在远期疗效方面,可以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复发、转移,从而提高生存率。妇科肿瘤病人的饮食要营养均衡、丰富,要保证“双高”(即高热量、高蛋白)。均衡饮食能刺激胃液的分泌,提高胃的消化能力,且对胰腺分泌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自2006年1月~2008年3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30例,每例均经内镜及影像学检查确诊,34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其中子宫癌16例,卵巢癌8例,输卵管癌4例,子宫肌瘤3例,年龄35~53岁,平均31.4岁。
1.1.1 对于妇科肿瘤不同分期的食疗要求:初期:正气未衰,邪气渐盛。为防止邪气扩张,疾病发展,饮食宜以清淡为主,可予新鲜蔬菜(如胡萝卜、苋菜、芹菜、生姜、大蒜、芦笋、菜花、南瓜、西红柿、甘薯等)为食。中期:正气渐衰,邪气已盛。此时饮食当以清淡,偏于温补,如气虚者宜食用猕猴桃、芦笋;阳虚者宜食用长刀豆子、生姜等。晚期:邪气大盛,正气极衰,正虚至极,汤药难入,强攻难效,饮食当以滋补为主,可食用北芪、冬虫草、蚕蛹、龟、大枣、香菇、猴头菇、银耳、牛奶。
1.1.2 对于妇科肿瘤放、化疗常见几种毒副作用,食疗方面的指导:消化系统不良反应:食欲明显减退,或有恶心、呕吐,甚至有腹痛、腹泻。中医饮食原则为补中健脾,消食开胃,宜予生姜、无花果、麦芽山楂饮、山楂酸梅汤、山药扁豆鸡金等。造血系统不良反应:放疗或化疗患者会出现造血系统抑制,白细胞、血小板下降,此时除指导患者予补气养血的药物外,宜配以补气养血、生血填精之膳食,如:山药、桂圆、桑椹、枸子、甲鱼、驴皮胶等,予龙眼人枣煲鳝鱼、乌豆猪骨水鱼汤,临床上还有升板方、生血方等。
1.1.3 放疗或化疗均可能引起肾功能障碍,一方面嘱患者多饮水,保持尿路通畅;另一方面可给予清热利湿、滋阴解毒作用的膳食,可饮用适量绿豆汤、赤豆汤、玉米汤、蜂乳、猪腰汤。
1.1.4 脱发,也是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在妇科患者中尤显突出。防治脱发,中医注重于补肾养血,如食用首乌、杞子、当归、补骨脂、黑芝麻、核桃。
1.1.5 肿瘤所致的发热:患者此时身体相对虚弱,抵抗力下降,一般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中医饮食调理原则以补益虚损,健脾生血,可予香菇虫草炖野鸭。
1.2 合理烹调膳食
1.2.1 多用蒸、煮,少用烧、烤、炸。
1.2.2 多用新鲜食品,少用冷藏及剩菜等。
1.2.3 贮存食品要完整放置。
1.2.4 少食腌熏食品,做菜时少加动物油。
1.2.5 少食化学食品添加剂。
1.3 康复期病人四时养生:传统的养生法即有“四时调摄”之说,即随四时变化而调节饮食。
1.3.1 春季阳气生发,饮食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宜清淡,忌油腻生冷之品。如葱、姜、枣、花生以及含维生素B较多的食物和新鲜蔬菜等。
1.3.2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气血趋向体表,人的消化功能较弱,食物调养应着眼于清热、消暑、健脾;少食油腻,节冷饮,注意饮食卫生。可予西瓜、赤小豆、苡米、冬瓜等。
1.3.3 秋季气候干燥,昼夜温差人,宜食养阴、清热、润燥、止渴之食品,少食寒凉之品,可予蜂蜜、黑芝麻、乳品、梨、核桃、香蕉等。
1.3.4 冬季饮食则宜保阴潜阳,忌粘、硬、生冷之品。可予鳖、龟、羊肉、鸡、藕、木耳、香菇等。
2 结果
单药治疗与食药并重的一般比较:见表1。
3 讨论
3.1 食药结合:肿瘤的治疗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当前对其预防和治疗尚无特效手段的情况下,食疗、药疗以及手术等其他疗法均是肿瘤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不能偏废。食疗膳食中的许多食品是药品的一部分,有一定的疗效[2],但不能完全取代药疗等肿瘤的常规治疗,而应在借助食疗提高机体体质和免疫力的基础上,积极进行综合治疗。当然,只注重手术、放化疗等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不重视饮食调养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各种针对肿瘤的治疗手段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损害机体的正常细胞,导致正气的亏损,如果不加强饮食调养,最终会导致正气的溃败,反而失去治疗的机会。
3.2 合理忌口:忌口是指疾病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是食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肿瘤病人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临床病人忌口往往存在误区:有人认为要严格忌口,鸡、鸭、鱼等所有肉类都不能吃,只能吃素,结果忌口后病人日渐消瘦,有人则认为不用忌口,什么都可以吃,以“增强体质和免疫力来对抗肿瘤”,结果吃了很多的肉类食物,引起消化不良、腹泻,甚至加速肿瘤复发等。对于中医所提及的“发物”,包括鸡、鱼、虾、许多肉类等,是否能确切地引起肿瘤复发,目前尚无定论。
3.3 科学进补:具有食疗作用的食物与药物一样,均有自己的偏性,具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寒、热、温、凉四气。在食用时也要根据病情和体质,遵循一定的食疗原则选用。随便乱进补,非但治不了病,且有害无益,故在食疗时宜辨证、辨病施食,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更不要轻信广告和宣传,一味迷信滋补品的作用,而应请教医生和专家,有针对性地选择服用,以避免盲目服从。
我国自古以来重视饮食治疗,它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妇科肿瘤病人及家属都关心的问题之一,加强这一方面的健康宣教,在疾病治疗和健康重建中起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巧阳,官坤祥.中老年食疗保健.广州:广州旅游出版社,2000:9.
[2] 郭振东.肝炎病人食忌[J].东方食疗与保健,2006,7:21~22.
[3] 张全忠,刘瑞雪.浅谈肝炎病的中医辨证与机体免疫的关系[J].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4,5:81~82.
文/吴琼
古人对饮食养生提出了一个总的原则,就是“谨和五味”。这里的“五味”既指食品的“酸、苦、甘、辛、咸”各种味道,又指代食物的营养成分。其意在告诫人们,既要谨慎地选择食品,又要谨慎地调和各种味道,达到饮食养生的目的。
营养均衡,谨和五味 中医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食养原则。人是杂食性动物,食物品种多样,谨和五味,营养成分就均衡就全面。
咸淡适宜,中和五味 不偏不倚谓之中和,古人所说的“五味中和”是指各种食品的酸、苦、甘、辛、咸各种味道要浓淡适度,宁淡勿浓。
饥饱调匀,适量五味 《黄帝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暴饮暴食除损伤肠胃,增加消化器官的负担而外,营养过剩也并非好事,从生理学观点看,营养成分越多,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有毒的代谢产物就越多,代谢功能越旺盛,细胞的成熟和死亡也相应加快。
定时进餐,适时五味 古代医家告诫人们,“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太过”。《吕氏春秋·尽数》一文中也说“凡食之道,无饥无饱”,这和《黄帝内经》中所说的“饮食有节”一样包含了适时适量两层含义。
冷热有度,温和五味 《黄帝内经》说,饮食要“热勿灼灼,寒勿沧沧。”意思是,热食不能过于灼热,过于灼热的食物,易烫伤口腔、食道和胃肠黏膜。吃凉食时不能过于寒冷,过于寒冷的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
慢嚼细咽,体念五味 饮食时集中思想,端正体态,《吕氏春秋·尽数》说“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将之以神气,百节虞欢,咸进受气,饮必小咽,端直无戾。”意思一是进食时体态要端正,二是要调和精神,有足够的注意力,饮食在口中才能感到甘美,整个身体感到欢愉,饮食营养才能全部输送到身体各部。
任何事物都有利害的两面性,食物也一样,五味如果调摄不当,也可导致疾病。饮食养生,就要“谨和五味”,以求营养均衡。
养生,需要一颗平常心
文/曹娟
健康养生之道,自古有之。养生先养心,汉代医圣张仲景提倡的“养神畅志,立志修德”的养生法,是对“养生先养心”这一论断的精辟注释。在明代洪应明所著的《菜根谭》一书中有不少关于养心的箴言,例如:“世人为荣利所缠缚,动曰尘世苦海,不知云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鸟笑、谷答樵讴,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尔。”又如:“耳根似飙谷投音,过而不留,则是非具谢;心境如月池浸色,空而不著,则物我两忘。”
秦始皇非常渴望长生不老,当上皇帝以后曾5次外出巡狩。除了政治、军事目的之外,寻求长生不老的仙方也是他出巡的重要目的之一,对此,《史记·李斯列传》中有“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这样的记载。然而,尽管他到处寻求不死之药,也不过仅活了50岁而已。明世宗欲求长生不老之术,听信方士的伪论,修斋建醮,炼丹求术,服食仙药,最终误食丹铅而死,享年也才60岁。这些人养身有余,养心不足,心中有一大堆欲念,有一大堆牵挂,也就有一大堆烦恼,岂会益寿延年?可见,养生先养心也不是谁想养就能养、谁想做就可以做得到的。
许多老年朋友在养生先养心这一命题中,总结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经验,比如:看得惯是心明,心明则清;想得开是心宽,心宽则乐;忘得快是心静,心静则顺。
关键词:公共实训中心;职业教育;产业发展
河北唐山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是经河北省政府批准,由唐山市建设的一个技术先进、设备高端、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和鉴定服务的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中心依托唐山劳动技师学院进行建设,建有现代机床加工、现代电气控制、现代机械设备维修、现代汽车维修、现代化工工程、现代焊接、现代物流、现代服务、现代信息等9个实训分中心,每年为经济快速增长和转型升级提供大量高技能人才。河北唐山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将在如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全面提升工业装备水平,引领产业发展方向
中心建设遵循“全新理念、瞄准前沿、科学布局、引领示范”的原则,建设一个既立足于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又具有高端示范引领作用的国内一流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规划建设的数字工厂引领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紧扣“中国制造2025”产业发展战略,使信息化与自动化、个性定制化深度融合,推动唐山制造业价值链的全方位变革。规划建设的石油化工教学工厂、盐化工教学工厂瞄准唐山化工支柱产业。其中,盐化工教学工厂是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内空白。引进的五轴龙门加工中心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能满足航空航天、模具生产、汽车制造业及高铁、石油化工等高端制造的需求。焊接设备瞄准焊接行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以机器人焊接技术和高速焊接技术为核心,以满足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迅猛发展的需要,为区域产业升级转型和经济建设培养高技能焊接人才。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而高端装备将大幅提升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成为发展的关键。
二、提高职业教育水平,推动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从技工职业教育现状来看,无论是在师资队伍、实训条件、教学设施,还是在更新教学技能工艺等方面虽有一定基础,但与现代装备制造、化工、物流等项目的新设备、新工艺和新理念的需求,与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一是培养能力不足,规模小而散。现在许多技工学院都是几十亩校园,几百名学生,面积虽大,却由多个校区组成,导致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严重落后。二是实训设备老旧,更新缓慢。长期以来因资金投入不足,大部分技工、职业院校实训设备还停留在传统产业、手工操作阶段,装备制造、化工、物流等多个专业远远达不到F代企业对新设备、新工艺和新理念的要求。三是专业规划不科学。突出表现在专业重复设置,传统专业远远落后于产业的发展要求,新专业建设严重滞后,造成技能人才结构性矛盾。四是师资队伍亟待提升。据调查,当前社会上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有相当一部分是职业院校急需的“双师型”教师。因此,加速培养“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河北唐山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的建立逐步改变了这种现状。公共实训中心将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化标准进行实习教学、生产加工,实现实习教学与岗位锻炼零距离接触,用企业明天的需求培养今天的技能劳动者。从政府服务角度看,可成为政府提供服务的桥梁和纽带,助推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从企业发展角度看,可以提高职工技能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职业教育发展角度看,可成为构建我市职业培训多元化、市场化体系,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载体;从共享型实训中心社会化角度看,可面向社会开放,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与辐射作用,打造资源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平台;从技能人才结构角度看,是破解我市人才结构性失衡的有效载体;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角度看,是实现我市“两极”率先突破、“三带”跨越发展的人力支撑。
中国画专业课程安排的合理性
1.根据中国画的特色来设定招生考试内容
在当今社会的发展状态下,西方文化及西方的一些教学体系逐渐渗化到了中国绘画的进程中,这也大大冲击着中国画教育――独有的一种方式进行下去。大多数考生高考前就学习了素描,并且是以考试素描、色彩等一些科目进入中国画专业的,其实学习这些也是可以的,但就中国画专业的考生在考试的时候还是应该要以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和评判标准为主要导向。那么在我个人看来参加中国画的考生应该加入一些笔墨的考试,如若不这样进行,将会是很多考生在接触中国画之前一直只重视西化的学习,也很难从西化的明暗关系表现法转为以线为主的表现观念,这样也将会是非常被动的发展,从教学效果上看也不会太好,作为老师教学任务也是很难顺利完成的。学习中国画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还要花很多时间从这样的观念上转变过来,在大学仅有的四年里往往就很难发掘一些学生在中国画上的天赋。我们来这样推理,如果一个学习中国画专业学生在学习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或是说等毕业了才发现自己选错了专业,没学好,可想这个时候后悔也是来不及了,如果改行一切还要从头选择,大学四年则是白白的浪费掉了。
2.中国画应具有独特的教育体制
中国画教育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所在,因此应根据中国画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上的改革。中国画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它独特的教育形式。在中国画的传统教育里非常重视让学生去掌握这些规律,然后再凭个人才智和悟性去延伸、创造和开拓。这种教育和传承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从进入大学开始,中国画专业学生就要分离出来,直接进入到中国画的学习上,而绝不能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开始就进行素描、色彩的训练。现在很多美术院校对于中国画专业都已进行了课程调整,前三个学期进行中国画基础学习,但这期间素描色彩也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在后面的学习中按山水、花鸟、人物进行专业分科学习;还有的学院是在大学四年里将中国画各科类全部学习一遍。这样的课程设置也有它合理的一面,但也存在了一些弊端。中国画中的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各科是起到一种相互促进的作用,如果学习更精深的知识技能便可在毕业之后主攻其中的一个方向的。因此,除了各科目都要修以外还要学到一专多能的本领。
培养年轻教师具有操作和理论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1.注重教育的目的性
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这就应回到教育的本体,即谁来学,学什么;谁来教,怎么教。那么在教育体系中两大方面的主题就是老师与学生。就中国画教育而言,他与其它学科的教育并无不同。当然,这必须在育人的前提下谈这一问题,至此我们就不能回避现行的教育体制。
对目前的中国画教育来说,合格的师资来源也是很多人担心的问题。事实上很多老师的文化程度令人信心不足,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把握就更令人担忧。但如果真正放下心来修习中国画,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本来教育上的师友之谊对学生只会起激励作用,师生共同来修习经典,更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发展好的话,中国画教育的新枝就会在春风中发芽壮大,进而就能结出果实来。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前人做的很好。作为年轻教师一代为什么就不能做的更好呢。齐白石把陈师曾奉为师友,获益很多,他曾以诗来记事,真切的怀念他与陈师曾的友谊:“君我两个人,结交重相畏。胸中俱能事,不以皮毛贵。牛鬼与蛇神,常从腕底会。我言君自知,九原毋相昧。”大师的做法总该对我们有所启示吧。在艺术的教学中,教师只能是充当知识传播者和学术解释者这样一个作用。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拥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和很高的个人修养,这些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需要,也是能够很好的传达给学生一些非本专业的知识。因此,提高我们教师自身素养也是实现中国画的教育上良好保障。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热爱教育这一伟大的事业,更要懂得如何的教书育人。教师的艺术、行为、技巧、人格对学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更为重要的莫过于一个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并愿意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用在学生的身上。
2.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绘画技能
教师是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人,既是一名教师又是一名艺术家,不仅要从事教学上的工作还要从事大量的创作。因此“教学相长”在这里也并不是空话。陆俨少先生曾说:“作画得名师亲授,看其下笔顺序,要怎样执笔,怎样审势,看怎样来表现绘画的技巧,怎样来调整画面,怎样能做到一气呵成”,尤其是这其中的道理,道出了绘画的关键问题,对于我们有着很大的启发,应时刻铭记于心,细心琢磨,定会受益匪浅。
教师在教学的发展中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艺术创作是相对于动态化发展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和平时创作上应是两种不同状态。对于老师应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在中国画的教育中绝不能疏忽的原则。艺术上的学习要求带有个人特点和创作性的学习,没有特点和改变发展便没有真正的艺术。教师不仅要教好学生打下基本功,还应该善于发掘学生的个性,并帮助开发潜能,充分来肯定和鼓励他们的个性发展。
重建中国画的语汇系统
1.注重文化教育和技能完善
具体到中国画语汇系统里学习我们应该从哪些地方开始呢?首先一定要把中国文化所欠缺的这块先补上,读书、写字、画画,这就是学画的顺序,没有捷径而言,所有想投机的人找的捷径最后都是绕路白费劲。所以一定要把文化教育和绘画教育同时进行。学习中国画要先从临摹开始,从经典的作品开始。而实际上做人、做文、修文都是一辈子的事情,在三年两年甚至八年就想学好是不可能的。从最初的具体修炼而言,小孩子起步就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就跟绘画学习《芥子园画谱》一样,这还是最好的教材。我们现在欠缺的基础性东西太多了,没有人去读这些育人的经典,这些文化基础对绘画也是同等重要的。而中国的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完全是两回事。为什么要小孩子来背诵这些东西呢?因为在人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里就像天枰的两端,12岁之前的记忆力是非常强的,而理解分析的能力是相对薄弱的,所以趁记忆力好的时候就把这些经典的东西储存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能力逐渐衰退,而理解能力却在不断的增强。在中国的禅宗里讲究顿悟有一个渐修过程,厚积薄发,也就自然而然的出来了。
2.发挥国家教育系统、教育机构的重要作用
在目前教育中的应试教育下,升学考什么平时就教学生什么。现在所有学校的体育、美术及音乐课在中小学里基本上是不太被重视起来的,最大的原因是高考并不考这些,升学就用不到。其实教育部门应该从小就开始注重文化的培养和艺术素养的建立,现在的学校开始让学生们背一点传统文化的经典了,这其实是一个好的苗头。一个国家要发展要强盛,不把自己的文化先发展起来,强大起来,光是靠发展经济,这个国家从长远看是走不远的,这个民族的文化是会渐渐消失的,所以要把中国画教育和中国文化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重新思考才行。
不论从课程设置到学生培养,文化教育部门在体制上有莫大的话语权。面对这些权利,如何考虑民族教育的本质,对国家教育的管理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中心问题仍然是文化教育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不会有太大的收效。只有培养出具备经典文化素养的新一代接班人,民族文化遗产才能成为一滩活水。
建立中国画教育研究机构
[关键词] 指纹图谱;一测多评;质量控制;鱼腥草;高效液相色谱
[收稿日期] 2013-03-11
[基金项目] 泸州市2010年重点科技项目(泸市财企[2010]41号);泸州医学院2010年青年基金项目(泸医院[2010]108号)
[通信作者] *杨世艳,主要从事中药纳米脂质超声微泡的研制,Tel:18982785351,E-mail:
[作者简介] 何兵,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药活性成分及质量分析研究,Tel:13982770721,E-mail: 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是中药现代化的瓶颈,中药多成分的复杂性决定了传统的单一成分或单指标评价难以表达中药的质量[1],近年提出了一些新的质量评价方法[2-4],但应用最为广泛的为两类,一类是多指标成分的同时测定[5],另一类是反映中药化学成分整体模糊信息的指纹图谱方法[6]。指纹图谱偏于定性,虽然其模糊性能反映药材整体成分信息,但具体是什么,含量多少均无法明确,故其模糊性特点导致了在实际生产、监督中“难以说清楚”的局面。多指标的质量评价模式,必须有足够量的化学对照品。由于中药化学对照品分离难度大,单体不稳定难以供应或供应价格高等因素,致使对照品的供应和使用力不从心。王智民等[7]提出了一测多评法的质量控制模式,解决了一些对照品制备困难、价格昂贵、不稳定或难以获得的难题。但由于中药特别是中成药的复杂性,在多指标成分同时测定中也并非所有活性成分均能定量,可见指纹图谱和一测多评二者均有优势也有不足,若能将二者结合以指纹图谱定性,以一测多评定量则能互为补益,更全面科学的评价中药的质量。
实验以鱼腥草(干品)为研究对象,在建立了鱼腥草 HPLC 指纹图谱的同时,标定了其中7个含量较高的活性成分(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及槲皮苷),并采用一测多评法测定了其含量。实验将指纹图谱技术和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技术相结合,为鱼腥草药材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手段,也为鱼腥草的质量标准提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
Dionex高效液相色谱仪(包括P680A四元梯度泵,PDA-100二极管阵列检测器,TCC-100柱温箱和Chromeleon色谱工作站)。Agilent 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包括G1311A四元泵、G1313A自动进样器、G1315B二极管阵列检测器、G1316A柱温箱和Agilent ChemStation工作站)。色谱柱:AkzoNobel Kromasil C18,Lubex Kromasil C18,Phenomenex Luna C18(2),Dikma Platisil ODS(均为4.6 mm×250 mm,5 μm)。瑞士Precisa电子天平(XR 205SM-DR,1/10万)。CQX25-06 超声波清洗器(上海必能信超声有限公司,250 W,25 kHz)。
新绿原酸(批号070915)、绿原酸(批号080620)、隐绿原酸(批号080923)、芦丁(批号090618)、金丝桃苷(批号090802)、槲皮苷(批号091205)及异槲皮苷(批号091226)对照品均由成都曼思特有限公司提供。所有对照品经HPLC峰面积归一化法检测纯度均在98%以上。
鱼腥草,采自四川省泸州市各乡镇及宜宾、安岳,另有3批为市售,经泸州医学院田吉研究员鉴定,均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 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新鲜全草,50 ℃烘干备用。乙腈为色谱纯,水为重蒸馏水,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分析方法验证
2.1.1 色谱条件 AkzoNobel Kroma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10 min,6%~8%A,10~35 min,8%~27%A,35~37 min,27%~6%A,37~40 min,6%A;分段变波长测定,0~25 min为326 nm,25~40 min为254 nm;流速1.0 mL·min-1;柱温30 ℃;进样量10 μL。
2.1.2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分别精密称取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及槲皮苷对照品适量,以90%甲醇溶解并定容,制成质量浓度分别为新绿原酸1.913 g·L-1、绿原酸0.952 g·L-1、隐绿原酸0.216 g·L-1、芦丁0.575 g·L-1、金丝桃苷1.288 g·L-1、异槲皮苷0.677 g·L-1及槲皮苷1.725 g·L-1的对照品储备液,分别精密吸取0.1,0.5,1,2,3,4,5 mL,置25 mL量瓶中,以90%甲醇稀释至刻度,制得系列混合对照品溶液,避光保存。
2.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4号筛)约0.5 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90%甲醇25 mL,称定质量,超声处理30 min,取出,放冷,再称定质量,用90%甲醇补足减失的质量,摇匀,滤过,即得。
2.1.4 系统适应性试验 取混合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进样分析,见图1。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及槲皮苷与其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均大于1.5,拖尾因子在0.94~1.01,理论塔板数以各色谱峰计均在1万以上。
1. 新绿原酸; 2. 绿原酸; 3. 隐绿原酸; 4.芦丁; 5. 金丝桃苷;6. 异槲皮苷; 7. 槲皮苷(图2同)。
图1 混合对照品(A)和鱼腥草样品(B)的HPLC图
Fig.1 HPLC chromatograms of mixed reference substances(A) and Houttuyniae Herba(B)2.1.5 线性与范围 分别精密吸取系列浓度的混合对照品溶液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以峰面积( Y )为纵坐标,对照品质量( X ,μg)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同系列对照品制备方法逐级稀释,分别以信噪比3和10考察检测限和定量限,见表1。
表1 7个成分的线性关系
Table 1 Results of linear equations of 7 components
2.1.6 精密度试验 取同一混合对照品溶液,在同一天内,连续进样6次,记录各组分峰面积,考察日内精密度,连续进样6 d,每天进样1次,考察日间精密度。结果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及槲皮苷日内精密度峰面积RSD分别为0.23%,0.27%,0.46%,0.41%,0.35%,0.46%,0.31%( n =6),日间精密度分别为0.35%,0.41%,0.59%,0.52%,0.48%,0.62%,0.44%( n =6),以绿原酸峰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为参照,各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和峰面积比值基本一致,其RSD均小于3.0%,相似度均在0.99以上,符合指纹图谱的技术要求,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1.7 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供试品溶液,分别于制备后0,4,8,12,24,48 h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各组分峰面积。结果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及槲皮苷峰面积RSD分别为1.3%,1.1%,1.4%,1.4%,1.0%,1.6%,1.1%( n =6),以绿原酸峰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为参照,各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和峰面积比值基本一致,其RSD均小于3.0%,相似度均在0.99以上,符合指纹图谱的技术要求,表明供试品溶液在48 h内稳定。
2.1.8 重复性试验 取茜草(野生)鱼腥草样品,照2.1.3项下方法制备6份供试品溶液,进样分析,计算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及槲皮苷平均含量( n =6)分别为7.991,2.380,1.338,0.784,2.759,0.592,5.649 mg·g-1,RSD分别为0.72%,0.86%,0.90%,1.0%,0.95%,1.2%,0.79%( n =6),以绿原酸峰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为参照,各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和峰面积比值基本一致,其RSD均小于3.0%,相似度均在0.99以上,符合指纹图谱的技术要求,表明本法重复性良好。
2.1.9 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茜草(野生)鱼腥草样品9份,每份0.25 g,分成3组,每组3份,分别精密添加含新绿原酸0.798 g·L-1,绿原酸0.236 g·L-1,隐绿原酸0.132 g·L-1,芦丁0.077 g·L-1,金丝桃苷0.275 g·L-1,异槲皮苷 0.058 g·L-1及槲皮苷0.564 g·L-1的混合对照品溶液2.0,2.5,3.0 mL,照2.1.3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进样测定,并分别计算其平均回收率,结果见表2,试验结果表明,本法具有良好的回收率。
表2 7种成分回收率试验结果( n =9)
Table 2 Results of recovery test of 7 components( n =9)
2.1.10 耐用性试验 分别考察流动相各梯度点比例变化±3%,水相 pH变化±0.2,柱温变化±5 ℃,各变波长点检测波长变化±5 nm,流速变化±20%以及采用3根不同色谱柱AkzoNobel Kromasil C18,Lubex Kromasil C18,Phenomenex Luna C18(2)(均为4.6 mm×250 mm,5 μm)进行测定时,仪器色谱行为的变化。检测同一批鱼腥草中 7个成分的含量及RSD,并考察其分离度、拖尾因子、理论塔板数。结果各条件下所测含量的RSD
2.2 一测多评
2.2.1 相对校正因子的计算 在标准曲线 Y = aX + b 中, X =( Y-b )/ a = Y / a-b / a ,由于 b 通常为误差引起,在 a/b 大于100时, b/a 可以忽略不计,此时可以 X = Y / a 直接计算含量。故校正因子可以二者的斜率 a 之比直接计算,校正因子计算公式为 f k/s= a k/ a s,即可以参照物快速推算其余待测化学成分的含量,计算公式为: C k= A k/( a s f k/s)。式中 a s为参照物斜率, a k为待测组分对照品斜率, C k为待测组分浓度, A k为待测组分峰面积。应用此法需先建立参照物的标准曲线获得其斜率 a s。结果新绿原酸、隐绿原酸、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及槲皮苷相对于绿原酸的校正因子分别为1.002,0.996,0.598,0.855,0.867,0.863。
2.2.2 校正因子复现性考察 试验考察了不同实验室的2套色谱系统(Dionex P680和Agilent 1100)及不同的色谱柱(Kromasil C18,Luna C18,Platisil,均为4.6 mm×250 mm,5 μm)对校正因子的影响,结果见表3。表明相对校正因子在不同实验室、不同色谱系统以及不同色谱柱下具有良好的重复性。
表3 不同实验室、不同仪器、不同色谱柱测得的相对校正因子
Table 3 RCF determined by different lab,instructions and columns
2.2.3 待测组分色谱峰的定位 文献在色谱峰的定位中,普遍采用相对保留时间定位的方法。试验发现,在相同色谱条件下,不同类型色谱柱,其相对保留时间RSD较大,部分甚至超过5%,见表4。在这种情况下,利用相对保留时间很难准确定位。可见该法仅用于相同填料或色谱行为极为相似的色谱柱。
表4 不同色谱柱相对保留时间
Table 4 Relative retention time determined by different columnsmin
王龙星等通过色谱热力学分析发现,在相同的分析条件下,即使采用不同的液相色谱系统或不同的色谱柱,组分的保留时间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8]。其采用已有的5个对照品做内标,并计算其标准曲线,但在一测多评试验中,这点并不适合,失去了一测多评的意义。参考其原理,假设5个点均落在标准曲线上,那么用2个点其结果与5个点基本一致,而在一测多评试验中,用2个点已足够。采用绿原酸和最后一个容易辨认的色谱峰(槲皮苷)两点校正,以Dionex+AkzoNobel Kromasil分离的绿原酸和槲皮苷保留时间为自变量 X ,其他色谱柱测定的绿原酸和槲皮苷的实测保留时间为因变量 Y ,可快速推导其校正方程。表5中a-e的校正方程分别为 Y a=0.954 X +2.945; Y b=0.964 X +3.104; Y c=0.956 X +6.504; Y D=1.003 X +0.049; Y e=0.964 X +3.386。再将Dionex+AkzoNobel Kromasil分离的各成分的保留时间带入方程,即可算得各成分在其他仪器和色谱柱分离下的理论出峰时间,从其分离的色谱图中寻找各成分理论出峰时间对应的色谱峰,即可快速初步定位或指认色谱峰。结果见表5。
表5 不同实验室,不同仪器,不同色谱柱下预测出峰时间
Table 5 Retention time speculated by different lab,instructions and columnsmin
当遇到样品产地批次不一致,导致峰数增加或该色谱峰临近还有其他色谱峰,再根据对比紫外吸收光谱,见图2,及整体峰形、出峰顺序或峰面积百分比,即能够在进一步准确定位或指认色谱峰。
图2 对照品紫外吸收光谱图
Fig.2 Ultraviolet absorption spectrum of reference substances
2.2.4 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结果的比较研究 分别精密混合吸取混合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进样测定,记录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及槲皮苷的峰面积,分别采用外标法和一测多评法计算其含量,结果见表6。
为确认一测多评的准确性,将2种方法计算结果经相关系数分析,结果2种方法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9,说明2种方法得到的含量相似性极高。同时经 t 检验, P 远大于0.05,说明2种方法计算结果并无显著性差异。可见一测多评在鱼腥草的多指标成分质量评价中应用是可行的。
2.3 指纹图谱
2.3.1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共有指纹峰的标定 比较各批次供试品的色谱图,其中12个色谱峰是共有的,确定为共有指纹峰,见图3。共有峰的峰面积占总峰面积的95%以上。
2.3.2 共有指纹峰技术参数的确定 比较20个批次鱼腥草样品的HPLC色谱图,根据“中药注射剂指 表6 不同方法对鱼腥草中7个成分含量测定结果( n =3)
Table 6 Determination results of 7 components in Houttuyniae Herba by different methods( n =3)%
注:a.外标法;b.一测多评法;RSD
图3 鱼腥草HPLC对照指纹图谱
Fig.3 HPLC fingerprint of Houttuyniae Herba
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暂行)”[9],以绿原酸峰作为参照峰(S峰),计算各共有指纹峰的保留时间、相对保留时间、峰面积、峰面积百分比、峰面积比值的平均值及其标准偏差,见表7。结果表明各共有指纹峰相对保留时间、峰面积比值相对稳定,符合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的技术要求。
2.3.3 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评价结果 根据“中药注射剂色谱指纹图谱实验研究技术指南(试行)”[10],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国家药典委员会)”对20批鱼腥草的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分析,以第1批鱼腥草的指纹图谱作为参照图谱,以平均数法生成20批提取物的对照指纹图谱,20批鱼腥草与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分别为0.968,0.948,0.979,0.941,0.968,0.980,0.987,0.912,0.929,0.986,0.963,0.963,0.916,0.957,0.976,0.956,0.965,0.958,0.991,0.915。20批鱼腥草HPLC指纹图谱叠加图见图4。
2.3.4 指纹图谱色谱峰归属研究 分别吸取适当浓度的的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及槲皮苷对照品溶液进样测定,并扫描对比其紫外吸收光谱,同时在样品溶液中分别添加上述对照品溶液,查看相应色谱峰是否增高。最后确认2号色谱峰为新绿原酸,4号色谱峰为绿原酸,5号色谱峰为隐绿原酸,7号色谱峰为芦丁,8号色谱峰为金丝桃苷,9号色谱峰为异槲皮苷,11号色谱峰为槲皮苷。
3 讨论
在常规的中药HPLC质量分析中,由于成分测定往往以其最大波长作检测波长,而指纹图谱往往以出峰最多,丰度较高的波长作检测波长,故以往的 表7 鱼腥草HPLC指纹图谱技术参数( ±s )
Table 7 Technical parameter for HPLC fingerprint of Houttuyniae Herba( ±s )
图4 20批鱼腥草HPLC指纹图谱
Fig.4 HPLC fingerprint of 20 batches of Houttuyniae Herba
研究往往将二者独立起来。随着可变波长的应用,可在每类成分的最大波长作为测定波长,故即能满足指纹图谱的峰数和丰度,也能满足含量测定的灵敏度,采用可变波长后指纹图谱和多指标成分可在同一色谱条件检测。
一测多评中校正因子的计算,文献普遍采用多点校正,再求平均值的方法,但这种方法有个弊端,就是如果有一两个点有较大偏差(特别是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点),其会拖累整个平均值,从而导致计算值出现较大误差。而采用标准曲线斜率之比计算校正因子,即使有几个点有较大偏差,其对整个标准曲线斜率影响不大,相对多点校正更科学合理。另外斜率校正无需逐个浓度计算校正因子求其平均值,直接以标准曲线斜率计算,相对更快捷。
一测多评中色谱峰的定位,文献均采用相对保留时间定位的方法,但在试验中发现,其相对保留时间RSD普遍偏大。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准确定位。可见该法仅用于相同填料或色谱行为极为相似的色谱柱。试验采用两点校正法,以参照峰绿原酸和最后一个易辨认色谱高峰槲皮苷的保留时间推导校正方程,采用该法可快速准确定位色谱峰,经校正后,推测出峰时间和实测保留时间无明显差异,得到明显改善。
药典鱼腥草项下[11]并无含量测定项,本文采用HPLC在建立干鱼腥草指纹图谱的同时,采用一测多评同时测定了鱼腥草中7种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将定性的指纹图谱结合定量的一测多评,全面评价鱼腥草的质量,为鱼腥草质量标准的提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肖小河,金城,赵中振,等.论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的创新与发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7,31(14):1377.
[2] 戚进, 余伯阳.中药质量评价新模式——“谱效整合指纹谱”研究进展[J].中国天然药物, 2010,8(3):171.
[3] 肖贵南,李瑾翡,陈浩桉.生物活性测定在中药质量控制中应用的可行性及研究思路[J].中药材, 2008,31(4):473.
[4] 戴云,叶艳青,冯伟博,等.化学模式识别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16(4):334.
[5] 郝旭亮,张永文.中药质量标准中建立多指标含量测定的必要性浅析[J].职业药师,2009,6(9):31.
[6] 周建良,齐炼文,李萍.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色谱,2008,26(2):153.
[7] 王智民,高慧敏,付雪涛,等.“一测多评”法中药质量评价模式方法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3):1925.
[8] 王龙星,肖红斌,梁鑫淼.一种提高色谱指纹谱保留时间重现性的新方法[J].分析化学,2003,31(10):1232.
[9]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暂行) [J].中成药,2000,22(10):671.
[10] 王苏静,常世卿. 中药色谱指纹图谱技术与应用[M].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附录2.
[11] 中国药典.一部[S].2010:208.
Study on quality control of Houttuynia Cordata,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y fingerprint combined with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by single marker
HE Bing LIU Yan TIAN Ji LI Chun-hong YANG Shi-yan(1.Research Center for Drug, Luzhou Medical College, Luzhou 646000, China;
2. Hospital(T.C.M.)Affiliated to Luzhou Medical College, Luzhou 646000, China)
[Abstract] To establish a new method of quality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y fingerprint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by single marker method (QAMS).The quality evaluation method was established and validated with Houttuyniae Herba. Chlorogcnic acid was selected as markers of ingredients to establish HPLC fingerprint and internal reference standard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s of other 6 components (new chlorogcnic acid, cryptochlorogenic acid, rutin, hyperin, isoquercitrin, quercitrin) according to the relative correction factor. At the same time, the seven components were determined by external standard method. The accuracy and feasibility of QAMS was evaluated by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between external standard method and QAMS. All tested samples contained the 12 common peaks , 7 of which was verified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quantitative results of 7 ingredients of multi-components by single marker method and external standard method in 20 batches. The method of fingerprint combined with QAMS has been verified in Houttuyniae Herba and it is to be a new quality evaluation pattern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