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普遍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并承担着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的主要教学工作内容,故高校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产生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不仅要求高校教师知识视野要宽广,思维要活跃,爱国守法、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更要乐于教书育人、治学严谨、服务社会等方面。
一、我国高校教师职业的现状
高校教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人特点、职业特征、工作职责和社会地位方面具有与其他职业的不同点和职业的特殊性,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呈现出了一些不良的问题和状况,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可度逐渐下降,职业道德也出现了下滑的现象,集中表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认知不足,师德素质降低;专注科研,社会服务意识下降,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功利性倾向严重,利益化为重;生活上贪图享受,教学质量下降;注重讲授课程,不关心教书育人等方面。出现上述问题,究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改革开放、社会化生产及教育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态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在处理个人、集体和社会三方利益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困惑与迷茫,这导致大部分教师更注重个人的自身利益,而轻视了职业道德素质。其次,高等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有待建设和完善,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了许多教师看重于科研、致力于争取教学基金、专注论文及获奖成果等与个人职称和今后发展的硬性指标,而忽视内在的职业道德修炼。最后,高校教师本人职业道德修养不足,虽然可以做到正常地履行教师的义务、承担教师的责任,但是,教师们的内心精神世界比较空泛,个人综合素质修养程度较低,生活中贪图享受,不思教学与科研,在教学与生活过程中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体会不到教师的神圣感和光荣度。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教师在日常从事教育职业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被社会公认的职业的道德规范,其含义是“教师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主要内容有政治素质修养、思想修养、人格修养、合作品质修养、创新品质修养。因此,从本质内容上说,既包括高校教师自我的一种教育、锻炼和提升的过程和结果,也包括了高校教师内在的品质和外在的行为修养。
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具有社会性、示范性、实践性、专业性、终身性的特点。
三、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决定着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极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办学的方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教学质量水平,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包括:
1.增强思想教育知识的学习,从思想上提升职业道德素养。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价值取向,所以,高校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要坚持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个人基本职业道德和核心,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学习和修炼个人的品行与道德规范,并用道德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工作,用自身的改变去影响并帮助别人,深切体会并提高个人的职业道德修养。
2.加强自我约束,从全面性上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能,还要在各个方面做好典范和榜样的带头作用,对自己要有更高和严格的要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高校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在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的讲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将有关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切实地教授给学生,做到德识统一;在科研活动中,高校教师是科学的“探究者”,必须尊重科学,秉承踏实探索的精神,刻苦钻研科研项目,坚持不弄虚作假,严守科研道德;在日常生活中,高校教师是和谐社会的“示范者”,与人为善,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助人,团结同事,热爱学生,家庭和睦,积极促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3.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等学校要制定并完善各项职业道德及相关的规章制度,从科学化、民主化、社会化等方面,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规范和约束,有助于高校教师形成良好的自觉思维和自律习惯,建设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切实地提高学校的综合管理水平。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当前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必然选择,更是学生成长和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需要。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研究,需要将理论和实践互相结合,需要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路径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2015.5
[2]王晓蕾、陈俊龙.浅谈高校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J].学术探讨.2014.11
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研究者基本一致的认为主要包括权利与责任意识教育、国家与民族意识教育、公平与公正意识教育、自由与法治意识教育、道德与文明意识教育等内容。大学生是公民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鉴于大学生的特殊公民身份及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应突显差异性并突出针对性。经过调研掌握大学生公民意识和公民意识教育的现状后,我认为当今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公德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四个方面。
(一)强化道德形象教育,培养大学生公德意识
一般来说,公德意识是公民对公共道德的认识、理解与态度。道德品质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道德品质的最低层次要求是公德意识。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只有维护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利益、才能有自己的利益。”②公民的公德意识状况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更体现了公民对他人的态度和对社会的责任,是民主法制社会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撑。大学生是公民中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是社会的精英,大学生的公德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他公民公德意识的提升,大学生良好的公德意识能促进其他公民公德意识的提高。大学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应该通过强化大学生的道德形象教育,培育大学生的公德意识。通过强化道德形象教育,培养大学生公德意识,逐步引导大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的良好公德意识。
(二)强化诚实守信教育,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
诚信意识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大学生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大学生能否拥有强烈的诚信意识和诚信品质,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诚信是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科学信念的基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必须加强大学生诚实守信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格,提升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三)强化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是公民对他人、社会集体和国家所应当承担的义务。公民对自身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权利和责任的一种自觉认识即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责任教育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大学生必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实现和中敢于担当、敢于献身。因此,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过程中,必须强化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
(四)强化民主法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法律意识始终贯穿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之中。加强民主法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大学生树立法律的尊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依法办事的观念,要使大学生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
教育的路径当今,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体系尚未建立,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教育主体和教育内容等。但公民社会的逐步形成迫切需要大学生具备公民意识。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提升主要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承担,其别是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来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以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重点,综合运用政治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基本规律,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科学教学活动来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主要有三条路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把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
作为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之前设定的预期成果,它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内容。受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取向的影响,教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目标定为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增强法律意识,很少有教师意识或者关注到该课程的公民意识教育功能。为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国家现代化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该大力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公民意识淡薄也制约着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基本都成长在传统环境中,接受的都是传统教育,授课教师公民意识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民意识教育的自觉性。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授课教师除要不断提升自身公民意识外,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使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应该把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作为其重要的教学目标。
(二)优化教学内容,将公民意识
教育渗透到教学全过程2006年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统编教材虽然多次改版,但基本内容变化不大,主要包括四大模块教学内容,分别是入学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在这个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中要突出公民意识教育,必须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教师在教学中在不过度打乱教材章节的前提下,必须通过优化教学内容达到重点穿插和突出公民意识教育的效果。在入学教育模块中,必须强调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增强大学生公民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思想教育模块中,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强调要为国家的兴旺发达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立志;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以中华民族的“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抵御外辱”优良爱国传统为引导,以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灿烂文化、骨肉同胞和自己的国家为基本内容,强化大学生振兴中华的国家和民族意识;人生观教育必须以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为中心内容,强调责任意识。在道德教育模块中,将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作为主要内容,重点培育大学生公德意识。在法律教育模块,通过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权力和义务观念教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教育,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平等意识等。在课程结束时,适当安排一定时间总结这门课程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系统地向大学生强调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今年秋季,全国高校普遍实施新课程设置方案。如何改进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是实施新方案首先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是高校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教学
1.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教学,是由教学培养目标决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明确: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以什么标准来衡量7t~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对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优良道德风尚的弘扬和尊崇,以及对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逸等不良思想行为的反对和贬斥,非常具体地为我们指明了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究竟应该发展什么、反对什么的时代标尺,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的价值导向。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在教学中贯
穿社会主义荣辱观。
2.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教学,是由教学根本任务决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根本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最根本的是要澄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明确坚持什么、反对什
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定义了我们这个时代应具备的是非观念、善恶分野和美丑界限,为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确定价值标准、道德尺度,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因此,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是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
3.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教学,是由教学基本内容决定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落爱国主义教育、劳动观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法制
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的内容,集中反映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体
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对新
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了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时代感
的具体要求,同时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赋予
了新内容,提出了新要求,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必须用社会主义荣辱
观统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把引导学生树
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教学的各部分内容中去,使他们
自觉地实践社会主义道德行为规范。
二、将“三贴近”原则贯穿于教学始终
“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只有坚持
“三贴近”原则,把教学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
达到在大学生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
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的目的。
1.贴近实际。贴近实际的本质就是贴近以人民群众为
主体的社会实践,贴近不断发展着的社会现实。“长期以来影
响‘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
素,就是教学内容与客观现实的脱节。其造成的直接后果
是,非但不能使学生掌握道德规范和法律条文,反而造成道
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的扭曲。”为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
础”课教学一定要贴近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实践,贴近
不断发展着的社会现实。一方面,要坚持具体生动、贴近实
际、针对性强的原则,从社会的现实性出发,紧紧围绕社会
上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组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马克
思主义理论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帮助学生解惑释疑,提
高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认知能力,指导他们解决在人生观、价
值观、道德观、法制观、荣辱观上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
题。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通过“三下乡”、志愿服
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劳动锻炼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20__.1l学校党建s晷椽教育
使学生融人社会,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净化心
灵、熏陶思想、升华认识、提高觉悟。
2.贴近生活。贴近生活就是要融人到大学生的日常生
活中去。要从大学生的身边事、眼前事、点滴事人手,把学生
生活中有实际感受的道德教育素材纳入教学中,使生活过
程德育化,把教育培养融人生活细节中,使德育过程生活
化,使学生在鲜活的生活中自觉升华道德境界。要引导学生
反思自己的生活,内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为人处
事,进而对自己曾经有过的不良行为进行悔悟,把社会道德
要求从外在的要求变成自己内在的主动追求,不断完善人
格。要引导学生从身边事、眼前事、点滴事做起,从细节做
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将“八荣八耻”内
化为荣辱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自觉扬荣抑耻,做当荣之
事,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
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3.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的根本点在于贴近学生的心灵。
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精神和心灵的活动,只有真正触及心
灵、引领精神成长,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一方面,要注
意抓住学生的心理,深入发掘足以引起学生强烈共鸣和心
灵震撼的素材,尽可能人情入境,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
感受到社会道德与他们息息相关,是他们情感和内心世界
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学生的道德
需
要与选择。大学生作为现实社会中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
个性,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和追求,有丰富自己和
发展自己的需要。但是,现代社会的复杂多变性,使学生遇
到了许多适应性困难,特别是需要与选择、判断与认可上的
困难。所以,要把社会道德的普遍要求与学生个体的具体情
况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教育,避免空洞说教,
要尽量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
择,发展和完善个性。
三、实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
根据中央的部署和统一要求,今年秋季,高校将使用全
国统编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教材非常重
要,是我们教学的基本依据。”但是,“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
系转化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
要不断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考核形式,真正实现
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
1.创新教学观念。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
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体现在教学目标上,要
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实施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
点;体现在教学对象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
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
用;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要着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体现
在教学方式上,要突出对学生需求的重视,以学生是否接受
和欢迎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尺度。
2.创新教学内容。当前,创新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方
o20__.1l学皎党建与器幔教育
面,就是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关内容融人到“思想道德
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换言之,就是要以社会主义荣
辱观为核心整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关于道德
观、法制观和荣辱观的内容,切实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进教
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一是整体融人。“思想道德修养与
法律基础”教材已把“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提高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作为绪论中的一节着
重地加以论述。虽然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
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这些内容在以
往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随处可见,但是,“八荣八耻”更
为全面系统和深刻,每对荣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
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道德建设的整体要求,充分
体现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整体性目标。另外,“八荣八
耻”以荣辱对立的形式表达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给人以强烈
的震撼力,因而也更具有警示作用。二是有机融合。根据“思
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自身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在不影
响教材的基本结构、框架和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
荣辱观的有关内容有机地融合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
础”课的有关章节中,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进行社会主义
荣辱观教育,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阐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
科学内涵,解答学生对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疑难和困惑,从
而真正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入耳、人脑、人心,达到使学生牢
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目的。
3.创新教学考核。“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
不仅要向学生灌输正确的理论观点,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为
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知行合一、自觉提高道德修
养,将正确的理论观点内化为心灵的道德品质、外化为自觉
的道德行为,真正实现是非判断、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统
一
。因此,在考核上要加大平时学习考核和道德实践考察的
比重,建立“理论知识考核 平时学习考核 道德实践考察”
三位一体的考核模式。理论知识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理论
观点的正确理解和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分析程度;平时学习
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包括出勤、课外作业等1、课
堂讨论(包括发言、辩论、演讲等)情况;道德实践考核主要考
察学生道德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及书面总结。
参考文献:
[1】.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求是,20__,(9).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征求意见座谈会述要[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o6,(7).
[3】周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应注意的几
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__,(19).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的有关问题——访
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召集人)罗国杰教授[J].思想理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