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绩效审计视角下经济责任审计改进的预期目标
1.以绩效审计的视角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目标
促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首先要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当中体现绩效审计的理念。要探索将绩效理念引入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将揭示因领导干部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浪费、效率低下、国有资产流失等重大问题,评价领导干部在推进所在单位职能履行、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绩效水平等方面的工作实绩,促进被审计领导干部加强和改善内部管理,不断提高决策、管理和绩效水平,为被审计领导干部考核、奖惩提供参考依据,作为审计的主要目标之一,不断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层次。
2.以绩效审计的视角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在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中关于审计重点内容的确定,以及审计实施的过程中,要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突出绩效审计的内容。不仅要对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还要突出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经营发展、事业发展状况的考查;不仅要检查决策机制的健全性、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决策内容的合法性,还要检查决策事项的效益性、实施过程的效率性、实施结果的效果性等;不仅要关注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还要关注内部控制制度在完善管理,提高绩效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3.以绩效审计的视角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方法
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既满足绩效审计目标又符合现阶段绩效审计发展实际的审计方法。在审计实施过程中,不仅要采用查阅帐簿、审阅资料、实地查验、询问调查等传统的审计方法,还应采用因素分析、量本利分析等经济活动分析法,网络图等图表审计方法、回归分析、时间序列等数学分析方法。
4. 以绩效审计的视角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在综合分析、全面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同时,要突出“四个重点”,即:围绕重大经济决策的全过程,突出决策程序的执行过程和结果这个重点,对决策绩效作评价;围绕资金流转过程,突出资金的核算、管理、使用这个重点,对资金管理使用绩效做出评价;以内部管理状况为基础,突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这个重点,正确评价其对绩效水平的影响;以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的经营发展和事业发展状况为基础,突出对总体绩效的评价,促进被审计领导干部切实履行好经济责任。
二、绩效审计视角下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难点
1.经济责任审计真实性和合法性的问题成为困扰绩效审计开展首要难题
从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来看,有些被审计单位 在信息资料的真实性、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方面依然存在问题,财务会计活动和经济行为的规范化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为绩效审计的广泛和深入开展造成一定的困难。审计人员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首先对不真实的财务信息进行调整、对不合法的经济行为进行揭示。在真实性合法性的问题没有得到基本解决的情况下,绩效审计难以达到较大的覆盖面和较高的层次。
2.经济责任审计在贯彻绩效审计理念方面缺乏广度和深度方面存在难点。绩效审计,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涵盖了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经济运营和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覆盖较广,涉及较深。但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中对于绩效问题的关注尚处于探索阶段。对于企业一类营利性组织的绩效评价仍侧重于财务业绩评价和一般意义上的管理绩效,而缺少包括企业顾客、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满意程度和企业产品、学习与成长能力等诸多方面在内的综合绩效评价,绩效审计工作的着眼点和层次有待提高。
3.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缺乏确定性,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造成一定的障碍。绩效审计评价会涉及各类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有的指标本身就比较难以量化,加之影响被审计单位绩效的因素比较复杂,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评价标准不仅要符合一般公认标准,还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沟通并得到认可。这样,审计人员实践经验和判断能力上的差别,就为评价上的随意性留下了过大的空间,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难以有效控制。
三、推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建议
1.在稳妥中推进、在探索中前行,逐步推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结合
绩效审计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审计的方式方法也与传统审计有较大区别。因此在选项上应坚持可行性、重要性和实效性的原则,对审计项目进行分析筛选。要结合现有的审计资源配备情况,选择被审计单位本身财务工作比较规范、财务数据的真实性较高,相关评价指标及数据较易取得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同时在审计内容和范围上要有所侧重,要侧重于可能存在的严重铺张浪费、控制薄弱、效率低下、效益不高、效果不好的环节开展绩效审计,探索并扩大其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领域。经过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加大绩效审计的比重。
2.结合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规范绩效评价指标和标准
评价指标体系是审计人员对领导干部经济业绩高低优劣进行评价或判断的依据和参照系,所以,制定一套体现绩效审计理念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既是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范,也是深化和拓宽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保证。目前我们关于绩效的评价指标还只是针对某一领域或某类资金,尚未有一套科学系统的衡量绩效的指标体系及审计评价标准。因此,需要结合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从领导干部管理运用的全部政府性资金、国有资本、相关社会资金入手,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和标准,对其经济责任和绩效水平进行公允、全面的评价。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1、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机制。以往对领导干部,主要是组织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缺乏严格的经济监督。实行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重要措施,进一步拓宽了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渠道,加大了监督力度,完善了监督制约机制,提高了监督效果,为全面考察、正确使用干部提供了依据,开辟了加强干部管理与监督的新途径,成为科学有效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的重要环节。
2、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和管理水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会使处于财经活动决策地位、掌握着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感到有一种较强的约束力,感到“一支笔”的分量很重,增强当家理财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更加恪尽职守地履行经济责任。通过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客观公正地评价其当家理财的成绩,实事求是地指出并处理有关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其认真学习、贯彻有关财经法规,自觉履行职责,提高当家理财的能力。
3、推动所在单位的财经管理。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既是对领导干部个人的审计,也是对所在单位财经管理情况的检查,更是对广大干部爱岗敬业、廉洁自律的教育。通过从领导干部抓起,请履行经济责任好、管理能力强的领导干部介绍经验,对履行经济责任较差、问题较多的领导干部进行通报批评,让教育和监督别人的人首先接受教育和监督,促使领导给部属做好样子,长期坚持下去,不仅能促进财经管理,而且能带动各项建设。
二、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立法和规范制定工作相对滞后,有关法规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支持是制约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各地建立完善了有关规章制度。其中,很多省市通过人大立法或做出规定,确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在本地区工作中的法律地位,有关部门制定了具体规章制度。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与审计厅专门制定了《经济责任审计立项程序》;甘肃省委、省政府办公厅研究制定了《甘肃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试行办法》、《甘肃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确定及执行程序暂行办法》。但是,这些规章制度都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法律地位和执法依据,缺乏科学性、操作性,特别是在审计范围、内容、重点和评价标准等方面还不明确、不规范、不统一,给责任划分、审计评价造成很大困难,也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造成很大风险。尽快提升立法层次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评价体系是经济责任审计迫在眉睫的问题。
2、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缺乏计划管理,工作非常被动。经济责任审计应贯彻“突出重点”的原则,保证重点环节和重大方面少出问题或不出问题,从源头上控制问题的发生,从源头上防止腐败。但由于审计任务缺乏计划性,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使得审计工作无法合理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单位和重点人员,也无法根据每年干部监督管理的实际需要,科学确定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一般是组织部门下发委托审计通知书之后,才能对委托单位进行审计。组织部门委托多少,审计部门就审计多少,如遇各级班子换届,审计任务就十分繁重,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已提拔任用,组织人事部门要求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给审计核实、取证带来很大困难,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三、具体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认清审计职能作用。宣传是发挥审计警示作用的手段,直接影响审计效果。要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宣传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范围和目的,提高广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认识。要让大家明白经济责任审计只是对领导干部任期内所在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重要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评价,而不是全部的经济责任。既要防止片面扩大审计作用,抱有过高的期望值,又要防止审计无用论,认为审计只不过是走走过场的错误观点,正确认识经济责任审计所能达到的力度和目标。宣传教育要报喜也要报忧,忽略成绩就不能推广经验,忽视问题就不能吸取教训,都会降低审计成效。
自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12月出台《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以来,各级审计机关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工作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特殊且复杂的审计对象是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关键所在,其履行的经济责任是全覆盖审计的重点和内容,越来越多的审计任务、不断扩展的审计内容、逐渐延伸的审计范围,使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工作的难度和深度逐步加深。本文结合近几年基层审计机关执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做法与经验,探索分析揭示存在的重大问题、风险隐患与突出矛盾的形成起因和根源,提出相关的处理意见及建议,为地方政府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加强干部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更加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工作全面高效运行。
二、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涵义及其特征
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是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综合体,它是全覆盖审计工作的重点。所谓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是指在国家审计机关的职权范围内,对任期履行经济责任、管理和使用一切国有资源及财政资金的党政领导干部,全部纳入审计的监督范围,不留任何盲区,不留任何死角。基层审计机关对党的领导和行政领导共同实施审计时,要注意结合他们各自工作的性质和职责的特点,采取选择分类审计、轮流审计或同步审计的方式进行,作出的审计评价意见,必须要区分决策者和执行者的共同责任及个人责任。
审计对象多,实施内容广、时间跨度长是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固有特征,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贯穿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履职的全过程,其现实意义在于以其所在单位或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为监督检查的基础,伴随地方经济的发展突显其经济效益与经济责任的并重。因此,基层审计机关要深刻理解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涵义,围绕被审计对象涉及的领域和审计内容覆盖的广度与深度,明确审计的目标,准确把握审计的原则,突出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全面探索审计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以及路径的实施,真正行之有效的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任务。
三、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现状
(一)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不相匹配
依法应纳入审计范围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有近百人,而基层审计工作人员不足10人。当基层审计人员在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履行的经济责任实行全覆盖的审计时,不但要兼顾完成地方的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和编制的决算草案审计(其中包含金库审计和地方税务审计),并延伸4个以上的部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资金收支情况的审计;还要兼顾完成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防风险等政策措施贯彻执行的跟踪审计,地方政府的债务审计以及各种专项资金的审计;另外,还要承接地方政府交办的各种监督检查事项,以上众多且复杂的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的不足表现出了不相匹配的现状。
(二)审计项目的规划与管理水平不相适应
基层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人员在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相关情况掌握在审前调查不够深入细致,相关资料收集不够全面完整,直接影响着审计实施方案的制定。不够科学且有失欠缺的审计实施方案,导致审计人员在实际操作时,随意调增、随意调减审计内容、审计步骤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审计项目在深度和广度的延伸与扩展方面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s;而缺乏针对性、连续性、严谨性的审计问题和处理意见及建议,对被审查对象作出的审计评价可能会有失客观、公平和公正,进而同步增加了整改落实与追责问责的实际运作难度与困难,从而降低了审计报告的质量,并增大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和隐患。
(三)审计滞后与干部管理权限相互脱节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自推行以来,回顾以前完成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反映出审计通知书委托进行审计的领导干部,在总体部署上不够科学合理,完成的时限要求仓促,尤其是先离任后审计、边审计边离任的项目居多,特别是有些离任领导未履行交接手续,或履行的交接手续不完备不全面便已离开;继任领导对前任领导尚未履行的工作表示不清楚不了解,对未完成的事项和工作作出不作为或不认真作为的行为,这种不负责任的处理方式与方法,导致继任领导在任职期间,国有资金长期被与未完成的工作或事项的相关人员挪用或贪污,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长期被占有或被侵吞,形同走过场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彰显出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滞后和干部管理权限之间存在的相互脱节的现象。
(四)审计结果与整改落实难以有效应用
长期以来,基层审计机关提出的查处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在经济责任审计整改过程中,有许多涉及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违纪违规的问题、体制机制的问题以及屡查屡犯的突出问题,都难以得到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的全面落实和彻底根治。探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被审计领导干部,无论是否对审计提出的问题进行整改,或整改是否落实到位,既不会影响其政治地位的升迁、留用或调整,也不会对其履行职责的不作为或不认真作为的行为追究其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进而导致审计结果与整改落实难以有效应用的情形。
四、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应对措施及建议
分析上述突出问题和现实矛盾产生的动因和根源,探讨并提出了以下应对措施和审计建议。
一是整合内部审计资源,实现审计对象全覆盖。新常态下,基层审计资源的科学整合,审计力量的统一调配,兵团作战的交叉审计,打破了原有基层科室、股室界限的固定审计模式。基层审计机关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进行选择时,首先要注意摸清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依法应纳入审计的对象底数,掌握其所在单位或部门的工作性质与职业特点;并结合财政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绩效审计、地方政府的债务审计以及稳增长等政策性措施贯彻执行的跟踪审计,做好对重点领域、重要部门、重大资金单位和关键岗位的党政领导干部进行每年1次的审计,其他对象五年内至少进行1次审计的全面部署、统筹安排和科学规划,明确审计重点和频次的分类,避免重复审计,实现审计对象全覆盖。
二是科学部署,推进审计内容全覆盖。为了实现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必须要做到审计内容有深意、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这就要求基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每一个项目都要审深审透,改变片面追求审计数量以及对所有领域、所有项目都面面审到且一步到位的观点。只有对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内涵有深刻的领会和全面的掌握,才能促进基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正确履行审计职能,围绕地方政府的党务工作和中心任务,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领域的总体情况,科学部署,推进审计内容全覆盖的较快实现;同时,也有助对重要问题、热点问题和社会聚集问题的关注,特别是对人民群众反映的较明显问题、较突出矛盾、较强烈事项的单位及党政领导干部的密切关注,对其加大审计的力度和频次,确保审计揭示的问题真实准确,查处的问题清析明了,分析的原因深入透彻,提出的处理意见及建议切实可行。
三是加大协调沟通力度,助推审计项目全覆盖。科学安排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是经济责任联席会议领导小组的关键环节,而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实施则是基层审计机关肩负的重要使命,为此,双方应加强协调沟通。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需要,基层审计机关应建议领导小组提高同步审计的比例,并加强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变事后审计为事中事前审计,及时有效解决事中重大问题和突况的发生,防止事后问题的深化;依法采集筛选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的业务数据、财务数据、单位数据等综合比对和关联分析数据,实现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有助审计人员对审计疑点的确定,疑点问题的核查,审计评价判断和宏观分析能力的提升;也有助审计查出的问题整改的落实推进,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加快推动实现全方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
四是强化审计整改落实,高效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一方面,被审计单位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提出的问题整改要及时成立整改领导小组,制定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按时完成整改落实,并将整改情况和整改结果立即反馈给审计部门。另一方面,经济责任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对审计结果和整改结果要有效应用,分别记入领导干部本人的人事档案和廉洁档案,作为对其考核、任免以及奖惩、处置的重要参考依据;必要时,对整改落实不到位的领导干部进行督查通报和公开批评,实现一审多果、一审多用。?
[关键词] 风险导向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构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009
[中图分类号] F239.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023- 02
0 引 言
本文首先构建风险导向审计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然后根据构建的模式流程阐述整个模式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识别、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估、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对及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这四个过程。
1 风险导向审计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构建
首先要对审计的环境及企业内部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各项工作的流程风险及战术决策风险进行评估;然后参照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并引入风险警示系数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剩余风险及检查风险;在风险评估后依照风险的重要性水平不同制定审计策略及方案并实施风险应对;最后把审计结果交于管理层决策,并完成企业经济责任评价和审计报告。
2 风险导向审计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阐述
2.1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动态分析法、财务报表法及环境分析法等多种。本文风险识别采用环境分析法,可分为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环境分析。
外部环境分析:了解所审计企业所处的行业的发展情况、生产经营是否存在周期性和季节性,行业的盈利水平及发展趋势。审计人员通过国家统计部门的网站及行业协会提供的调查数据来收集所需的行业状况的数据。法律和监管环境主要是了解相关部门在本行业的一些特殊规定。其他外部因素主要有银行利率的变动、通货膨胀及全球经济形势等。
内部环境分析:审计单位的性质对于企业的税收及财务报告方面都有重大的影响,所以作为审计人员首先要分析企业的性质。审计单位使用何种会计政策对于审计单位所做的审计报告、验资报告等一系列内部经济活动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审计人员应该了解被审计企业的会计政策是否符合法律及会计准则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是企业是否遵守法律规定及衡量经营效果的尺子。
2.2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估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估首先对被审计企业的总体风险及流程风险进行评估,然后引入风险警示系数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及剩余风险。
总体风险评估主要是分析企业的战略决策风险,使用的方法是SWOT矩阵法。流程风险评估主要使用流程图法。风险警示系数是直接利用审计人员被处罚的概率来计量的,是对审计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的综合控制参数。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包括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此风险评估法能事先确定可能发生错报的账户和披露,能节约审计资源。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可以通过两个层次来评估,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交易类别账户余额层次,并在这两个层次中引入风险警示系数,使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更为合理。检查风险主要受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的影响,首先要确定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然后审计人员要明确审计证据、重要性水平及检查风险间的关系;最后根据前两条以及风险警示系数来评估检查风险。剩余风险来源于战略分析和经营环节分析,是审计人员较为关注的方面,审计人员在评估战略风险、经营风险后得出剩余风险。
2.3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主要包括内部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及风险再评估。内部控制测试首先要初步评估控制风险,然后根据风险水平不同分为高水平内部控制、低水平内部控制及低于最大值的控制风险。对于高水平的内部控制不必继续了解;对于低水平的内部控制要测试全面的控制活动;对于低于最大值的控制风险要测试企业层面和业务层面的控制来应对控制风险水平。实质性程序包括细节测试及实质性分析程序,其流程是依据被审计企业的资料,对财务指标复核,寻找审计重点难点和疑点,然后项目组成员分头实施有关会计账户的审查工作,根据审计中的特点确定重点,并正确划分经济责任界限,最后做好底稿。风险再评估企业经济审计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审计过程中法律法规可能有重大变化或企业内部有重大改变都需要审计人员再次评估,来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4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审计人员把审计结果交于管理层决策并最终完成审计报告。管理层在处理审计结果时要对审计结果进行评价及考虑报告带来的审计风险。对审计结果进行评价常用的指标有财务效益指标、偿债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等。评价过程中使用的评价原则主要是客观性、谨慎性和统一性。报告带来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的了解不全面所造成的,审计人员要严格按照企业的真实情况对企业审计并编制审计报告及披露被审计企业存在的问题,减少报告带来的风险。
3 结 语
本文首先构建风险导向审计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然后对整个模式的全过程进行阐述,主要包括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识别、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估、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对及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这四个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1]唐可蔚,宋夏云,郭强华,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流程[J].审计与理财,2015(5):40-42.
一、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要全面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全面、系统地评价被审计者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审计范围要全面,涉及与被审计者经济责任有关的所有领域。要注意以下两点:
1.审计范围不仅包括被审单位本级财务还包括由被审计者负责的非法人二级核算单位。在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单位不按财务制度的要求将非法人二级核算单位财务状况并入单位汇总决算报表,有些二级核算单位甚至不编制会计报表。本级财务报表不能全面地反映单位的整体经营情况,如果仅以本级财务报表为基础进行审计和评价,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被审计者的经济责任。
2.审计范围不仅包括账簿、报表及其反映的经济活动,还包括被审计者所作的重大经济决策、制定的经营方针,因对单位长久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属于被审计者的经济责任,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
二、经济责任的划分要清晰
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是划清被审计者的经济责任。划清经济责任主要是指划清被审计者与上一届领导、被审计者与接任者、被审计者任期内发生的问题与历史遗留问题等的经济界限。审计主要是以会计账目为基础,对其资产、负债和损益进行审计。会计账目和报表对被审计者任期内的经济责任有所反映,但会计账目并不是专门记录其经济责任的,所以对经济责任的反映不全面,而且会计核算是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的,如仅以会计账目为依据,不利于划清被审计者的经济界限,也无法完全彻底地反映被审计者的经济责任。我们在审计中对一些会计账目尚未反映或根本无法反映,但又确实是被审计者任期内的经济责任或经营业绩的事项进行审计,并在审计报告中加以说明。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影响资产总量增加的因素。主要指由于时间差距,已购置但尚未入账的大额固定资产、存货;已建造但由于各种原因尚未记入固定资产的基建项目;应付账款中不用付出或属于收入性质但尚未确认为收入的款项,及其他将影响资产总量增加的因素。
2.影响资产总量减少的因素。主要指固定资产、存货等科目中已失去使用价值,但尚未办理报废手续的资产价值;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科目中账龄较长或由于其他原因有可能形成呆账死账的款项;长期投资科目中有可能形成损失的款项及其他将影响资产总量减少的因素。
3.非被审计者本届经营管理原因形成的资产总量的增减变动。主要指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政策性原因及其他不是被审计者本届经济责任而形成的资产总量的增减变动情况。
三、注重对审计数据和审计结果的复核
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时间跨度长、审计内容多、审计难度大的特点,而且审计报告往往作为人事部门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关系到被审计者的提升、撤换,所以审计风险也很大。如何使审计报告做到数据准确、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评价客观,经得起考验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又一项重要问题。我们在实践工作中,注重对审计数据和审计报告的复核,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们的做法是建立三级复核制度,主审对审计组人员上交的工作底稿进行第一级复核,以保证审计工作底稿数据准确、事实清楚;审计组组长对主审提交的审计报告和全部审计工作底稿进行第二级复核,以保证数据准确和对问题的定性正确;审计分管领导对全部资料进行第三级复核并对有疑义的问题提交审计小组讨论。三级复核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施对减少差错,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避免审计风险起到了很大作用。
四、做好对审计者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
这些年来,高校在教学、科研、产业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高校在经济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如对外投资只管投资不问效益;盲目对外投资或违规投资,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核算不规范,财务管理不到位,成本利润不实,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账外设账,私设“小金库”,隐瞒截留收入;基本建设方面,任意改变建设项目计划及内容,基建超计划投资;违规从事金融活动,乱集资,乱借款,乱担保,乱抵押;专项基金被挪用,没有做到专款专用;个别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贪污、受贿、挪用公款、侵占公物等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有关部门领导和企业负责人财经法制观念不强,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经济责任不明确,学校对下属单位管理不力有关。学校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这些教训促使人们反思,加强财经管理必须加强对干部的约束和监督,明确经济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实行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增强其自律意识,认真履行职责。
一、充分发挥内审作用,积极开展高校经济责任审计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学校财务、校办产业、基本建设、后勤管理部门和院、系、所的主要行政负责人及校办企业法人代表任职期间、任职期满或因调动、退休、辞职、免职、撤职等原因离开现职岗位前在管理职责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监督鉴证、评价。上述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共同的内容主要有:是否依法履行其相应的管理职责;债权债务是否清楚,有无纠纷和遗留问题;国有资产是否安全完整、保值增值;经济决策是否符合程序、有效;有关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个人遵守财经法规情况。不同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各有侧重和不同:
1、财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预算的编制、调整和执行的合规性;年度决算和财务报告及有关会计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合法性;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支出的管理和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有无私设“小金库”、滥发钱物等问题;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2、校办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企业对外投资及资产处置情况;企业收益分配情况,能否及时足额纳税,能否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向学校上交有关费用和利润;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3、基建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基建项目是否纳入计划管理,有无任意改变建设项目计划和内容,是否超计划投资;工程招标、承包是否符合规定,手续是否完备、合法;工程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有无严重超概预算工程项目和长期延误工程项目;竣工结算是否真实、合法;基建经费的筹集、管理和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4、后勤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资产是否安全完整、保值增值;各项收入和支出是否纳入财务管理,是否真实、合法,效益如何,有无乱收费、乱集资或截留、挤占、挪用学校经费和其他经费的问题;有关合同、协议是否合法合规,有无损害学校权益的问题;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5、院、系、所的主要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各项收入和支出是否纳入学校财务管理,是否真实、合法,各项支出效益如何,有无重大违纪违规和损失浪费问题;所办产业和经济实体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盈亏状况如何;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二、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充分认识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正确评价经济责任审计。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上,应避免两个误区:一是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认识不足;二是过高估计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把对干部考核和考察过多地寄托在经济责任审计上,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期望值过高。因此,在宣传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性的同时,必须明确:经济责任审计是从审计角度来认定其经济责任,而非全部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是被审计人在其职责范围内执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而非对被审计人进行德、能、勤、绩的全面考核;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对干部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而非全部手段。
2、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两个暂行规定”,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是由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提出委托建议书或由人民政府下达审计指令,审计部门依法实施审计。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不单是审计部门的工作,需要上述部门共同协调、积极配合,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将审计监督与组织监督、纪检监督有机结合起来。
从当前审计实践来看,由于前任未作审计,现任责任不明确,前任与现任领导、企业负责人的财务基数不明确等因素,给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经济责任评价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内容、范围、评价指标、实施办法等,使之制度化并加以固定。在此基础上,建议有关部门共同建立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任职审计档案,任职前进行财经法纪教育、谈话,明确其任期的主要经济责任,并将其任期内发生的重大经济决策及经济活动,在日常审计中及早关注与经济责任审计有关的事项,与离任审计的材料一并归入任职审计档案中,使经济责任审计更加注重过程与实质,做到事前经济责任明确,事中有监督,事后评价实事求是,严格分清经济责任,做到奖惩分明,避免走过场。
3、严格审计工作秩序,明确审计重点,讲究审计方法,防范审计风险。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严格审计程序,防范审计风险:要求有关部门的委托建议书必须明确被审计人员的任职时间;根据委托建议书下达审计通知书前,对被审单位和个人进行审前调查,以明确审计重点和难点;审计通知书中明确被审单位和个人应提供的资料外,要求其对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作出书面承诺;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严格内部复核制度、审计会议制度、保密制度;审计报告应征求被审单位和个人的意见,审计评价应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对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依法处理或移送有关部门。另外,在审计内容和重点上,既要注重真实性的审查,更要注重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审查,在强化监督职能的基础上,突出服务职能,抓住影响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在利用财务收支审计的成果时,应注意区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异同点,分清两者在审计内容、审计重点、评价对象方面的不同,讲究审计方法,抓住重点;在审计评价中,应客观全面,尊重历史,注意划清四个界限:任期内责任与任期前责任的界限,主观因素与客观原因的界限,工作失误与失职渎职、的界限,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界限。
银行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银行所属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任职期间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对被审计人应负责任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审计任务一般由银行内审部门承担。目前,各行开展的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偏重于对分支行行长的审计,对这方面的和探讨也最深入。实际上,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十分广泛,凡是能够明确界定经济责任的总、分行职能部门和直属单位的负责人,甚至是重要业务岗位上的一般工作人员,均可作为审计对象。
与其他银行审计业务相比,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有着自身显著的特点:首先,这类审计既是对“事”的监督,又是对“人”的监督;其次,这类审计涉及期限长,审计范围广,所依据的审计标准(国家财经法规及本行规章制度)多且变化大;第三,这类审计群众性较强;第四,审计结论将为干部的使用和任免提供直接依据。
目前,我国银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审计形式单一,基本等同于离任审计;审计程序和方法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固定的考核、评价体系;对被审计人经济责任的鉴定技巧有待提高。笔者认为,为实现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解决当前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根据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对审计形式、审计方法进行创新。
(一)探索新的审计形式
目前,我国银行业所采用的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形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一般采用“下审一级”形式,即由上一级单位组织实施;(2)采用委托审计形式,即由行领导或有关部门通过某种正式程序,委派内审部门来进行;(3)以现场检查为主;(4)大多采用“一次性专项审计”,即离任审计形式。
实践证明,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对被审计人履行上级交付经济责任情况的审查、评价,必须从被审计人所组织开展的经营活动中界定他的“功过是非”,落实其经济责任,肯定经营业绩,找出存在问题。采用“下审一级、委托审计、现场检查”等形式,有利于保证审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但单纯依靠离任审计形式,无法满足银行加强内部管理、防范化解风险的要求,无法完全实现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因此,在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必须把握以下两点:
1.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采用定期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形式。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既重结果又重银行的发展,应在被审计人任期内不间断地进行(时间频度可视具体情况而定),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离任审计是任期审计的最后一个环节,重点是对被审计人离任时所在单位的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同时对被审计人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为作好离任审计,必须开展定期审计。
2.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和常规审计(如经常性财务收支审计、业务经营情况年度全面审计等)结合起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要吸收常规性审计的成果,还可尝试与常规性审计一并进行。审计过程中,审计组在检查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状况的同时,可尝试对主要负责人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对所发现的问题,不仅要进行常规处理,还应对主要负责人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鉴定和评价,为上级部门考评、任免干部提供可靠依据。
(二)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
与其他审计业务相比,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更加注重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整体性评价,从中鉴定被审计人的经济业绩、落实其经济责任。因此,银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首先应对被审计单位的主要业务信息进行确认,以分支行行长经济责任审计为例,可从被审计行财务报表人手,运用比较、比率分析、趋势分析、因素分析等手段,寻找突破口,对重点科目进行审查。通过财务报表审核,有关财务信息的确认工作已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上,应结合调查分析、内控测试等手段,审查被审计行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其内控管理状况、经济效益以及重大决策活动的实施效果进行考核评价。
对银行分支机构而言,评价内容可归结为以下七个方面:(1)授权授信执行情况;(2)信贷管理制度的完整性、有效性及实际运行效果(信贷资产质量);(3)资金运营的安全性、效益性;(4)财会管理系统的严密性、独立性,资产、负债损益核算的合规性、效益性;(5)业务风险控制和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健全情况;(6)内控体系的完整性、有效性;(7)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被审计行的效益和管理水平,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一些评价指标,对被审计行近年来的状况进行量化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可采用的指标分为两类:(1)反映被审计单位风险程度和经营成果的指标,包括:流动性指标,如资产流动性比率、日均头寸增减幅度比例、拆出拆人资金比率等;安全性指标,如资产负债率、单个客户贷款比率、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率、逾期(呆滞、呆账)贷款率、不良资产率(五级分类)等;效益性指标,如资产利润率、本息回收率、营业费用率等。(2)反映被审计人经济责任和管理责任的综合指标,包括:资产增长率、计划完成率、违规金额比率和账务处理差错率等。
(三)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界定被审计人责任界限
如何鉴定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是银行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落脚点和难点。审计过程中,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划清以下界限:
1.划清被审计单位责任与被审计人责任的界限。在对分支行行长审计过程中遇到的违法违规,有的属于被审计行的责任,违法主体是分支行;有的属于该行负责人个人违纪问题,或是出于个人利益擅自作出的违法行为,违法主体是被审计人本人。审计时应加以区别。
2.划清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的界限。审计过程中,应把握好被审计人经营业绩与本系统管理体制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关系。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分析哪些是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造成的,哪些是因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造成的,并在评价中给予充分考虑。对于非经营因素导致的利润增加和减少,如行业补贴、灾害等,应作为其他调整项,在考核被审计人经营业绩时予以扣除。
对市县长进行责任审计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同时,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多、涉及的范围广,审计单位的数量很多,内容也很丰富,审计实施和审计取证也存在一个如何体现充分性、必要性和针对性的。为了实现适中的审计目标,就要使审计的重点更突出,审计的范围更恰当,要注意准确定位,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职责定位。市县长工作职责范围很宽,要注意区分市县长和部门的职责,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就是要紧紧围绕市县长的职责来认定其经济责任,有些与市县长职责关联不大的部门的问题,可以不必列入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确定被审计单位和延伸审计单位时,要把重点放在与市县长工作直接相关的部门。重点关注其财政性资金的流向、使用、管理等内容,对单位本身一些财务核算上的问题一般可以不予涉及,发现问题可以告知当地审计机关,以集中审计目标。
二是责任定位。市县长的责任很多包括责任、人事责任、外事责任、安全责任等各方面的责任,认定其责任时一定要定位在经济责任上。经济责任及评价在时间定位上主要围绕市县长的任职期间开展审计。
三是寻找审计的切入点。市县长是否按章办事依法行政是认定和评价市县长经济责任的基点。审计发现,有的地方财政预算不报同级人大批准,这是典型的不依法行政的问题。同时,审计仅仅是对市县长监督的手段之一,审计的和手段受到多方制约,要以当地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进行审计。
四是把握审计的落脚点。市县长领导、决策经济工作的能力和个人廉政情况是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的要求,开展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要把落脚点放在各项重大决策和执行环节是否符合程序,财政财务收支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法规、个人是否廉洁自律上。重点关注市县长对国土资金、财政退库、挖革改资金、土地出让金、粮食风险金、城建、、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审批情况,以及这些资金的使用方向、使用效益,来评价和界定县市长的经济责任。
二、突出审计的重点
一是突出共性问题。这些年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发现普遍存在的违规退库、税收征管、土地出让金、政府负债、违规确定经济政策等共性问题,就是市县长审计的重点问题。对“两保”即社保资金和环保资金进行审计,也是当前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它直接与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效益相关。
二是突出重点单位。从这几年市县长审计情况看,80%违规违纪问题集中在8个必审单位,在这8个单位中,问题又集中在财政、税务和土管部门。因此,突出重点,就是要紧紧抓住那些掌管资金比较大的单位不放,审深、审细、审实。根据不同的特点,确定不同的重点,有专项资金、基金的,以专项资金、基金的管理使用为重点;对执收执罚部门,以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为重点;有重点项目的,以重点项目的决策程序、合同及执行情况为重点;下属单位多的,对下属单位作必要的延伸审计或抽审。开展延伸审计也要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围绕界定市县长的经济责任这个主线来确定延伸的重点内容和单位。对一些与审计重点关联不大的问题或是当地审计部门可以重点关注的问题,尽量不要牵涉审计过大的时间和精力,要集中力量,确保重点。
三是突出重点内容。在审计内容上,以政府财政资金作为抓手。重点对预算执行、预算退库的合法性;罚没收入、行政性收费是否纳入一般预算;有无超越权限擅自减免税费;政府负债规模构成及偿还能力;重大经济决策、财政财务政策的内容、决策程序及合法性;政府性基金或重大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审计。
三、综合运用多种审计方法
1. 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结合。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查明的问题,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分清是个人经济问题还是财政财务收支的违纪问题,分清是工作中不熟悉财经法规还是明知故犯而出现的问题,分清是延续下来的问题还是任期内新出现的问题,把财政性资金的收支管用运营情况与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有机结合起来这实质上是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人格化,将落实经济责任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连接点。
2. 适当开展延伸审计。对一些行政执法的部门,要适当延伸;对重大事项追溯以前年度并延伸审计相关单位;对上审计报告的问题,要有延伸的旁证材料。延伸审计要以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为主线,以促进当地经济健康为根本出发点,将管理的薄弱环节和易发生违纪违规问题的部门和资金作为突破口,抓住因重大决策失误导致效益低下和严重违纪违规问题的线索,查深查透,必要时要延伸审计二、三级预算单位和其他单位。
3. 有选择地采取抽样审计。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多、被审计单位多,特别是税收征管、土地出让、建设项目等数量较大,对一些项目和指标根据审计的目的、重点,有选择地采取抽样审计,能有效提高审计效率。对投资项目,可以随机抽审几个;对征用土地、对农户的补助等,也可以抽审几个乡镇,乡镇中抽审几个村,每个村再抽取一部分农户,这样的抽审就比较客观集中。
4. 开展审计调查。审计调查是广义的调查,审计人员除了自己组织实施审计调查,也可制定一些调查表格发给被审计单位进行自查。审计人员对自查表格进行归纳分析,是能够获取有用的审计证据的。2004年在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中我们专门安排了政府负债和土地出让金两项专项审计调查,调查的目的是通过点上的情况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议和意见。如土地出让金的管理和使用审计调查在摸清情况,摆明问题,分析原因的同时,还征求被审计单位和有关部门的意见,究竟如何管理和使用这项资金比较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5. 运用机辅助审计。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既可以做到全面审计,又能方便快捷地获取有关信息,减少传统手工审计下的工作量,提高数据的准确度,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台州审计组在审计过程中采取计算机辅助审计,建立了相关的审计平台,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台州审计组分成两个审计小组,通过星型结构小型局域办公协作,及时将在审计实施过程中有关的审计事项签证单、审计工作底稿、各种审计取证表格等资料录入到计算机中,通过共享文件夹便于审计小组之间、审计人员之间共享审计资源,及时了解审计有关情况,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
6. 实地审计和送达审计相结合。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对于只进行财务收支账面审计,核实一般审计问题,不需要谈话和大量盘点资产内容的部分部门和单位,可以实行送达审计的方式。采取实地审计和送达审计相结合,能够缩短审计时间,节约审计人力资源。如余姚、定海审计组根据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对“必审”单位采取就地审计,对延伸单位则采用送达审计的方式,扩大了审计覆盖面,为保证审计质量奠定了基础。
7. 鼓励被审计单位自查自纠。这些年市县长审计,坚持边查边改原则,鼓励自觉纠正违规违纪行为。省厅对被审计单位自查自纠的问题基本上从宽从轻处理,对审计进点前各地自行纠正的,审计一般不再处理;对审计过程中能自觉立即纠正的,处理时从宽掌握;对历史沉淀较长、短期解决有难度的,及时制定整改措施、计划等,处理时从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稳定角度给予支持。由于鼓励被审计单位自查自纠,各市县自行纠正违规行为态度积极。从纠正问题的角度看,审计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8. 引入绩效审计的思路。在市县长责任审计中完全开展绩效审计尚有一定的难度,可先引入绩效审计的思路,将政府绩效审计作为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创新点进行有效的尝试和突破。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在政府绩效上进行探索,不仅深化了审计,拓宽了审计范围,从深层次揭示了市县区域经济的真实状况,也为全面、准确评价市、县长经济责任和工作业绩奠定了基础。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直接涉及市县财政财务、经济工作实绩,直接涉及市县长政绩。通过对国有土地出让金、重大投资项目、更新改造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财政重大投入、上级下拨的各项专项资金等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率、完成任务和目标的效益、资源使用和配置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审计,审计中重点关注资金的使用效果、分配的结构、重大投资项目的效益等方面内容,重点查明财政资金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等,评价当地政府性资金使用方向是否合规、资金使用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兼顾了效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对财政性指标中,通过任职前后对比,动态分析各项指标增长比例,评估现有的经济结构、财政收入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全面地、地、辨证地揭示市县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潜力、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性资金收支结构和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施政成本,为认定和评价市县长经济责任提供依据。
四、借鉴有关成果和资料
1.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核心是财政收支审计,在市县长审计中要注意运用以往财政同级审和上审下的审计资料,使市县长审计与财政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注意运用专项审计资料。目前,我省共设立了13个专项资金,省里先后都组织过审计,这些审计结果对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很有价值。另外,通过审阅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审计和自查资料,在市县长审计中也要注意运用。根据资源共享的原则,对当地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等部门出具的审计报告,则通过核实确认予以采用;对其他部门提供的资料,引用时要让他们作出真实性承诺。
2.从查阅市县政府常务会议、市县长办公会议等有关会议纪要、会议决定和领导干部签批有关报告、文件、抄告单入手,从查阅以往年度领导干部述职报告、省市有关部门对市县業务工作的考核结果等入手,了解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市县的经济决策、经济活动等有关事项,从中选择确定具体的重点审计内容,并围绕该内容审计或审计调查有关单位。通过查对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出台的各项经济政策、财政财务管理政策进行梳理,并与国家现行经济政策相对照,检查和发现市县政府是否存在违规制定财税政策等问题。
五、客观评价和防范审计风险
客观评价与防范风险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客观评价是前提,防范风险是目的。只有坚持客观评价,才能防范审计风险;要防范审计风险,必须坚持客观评价。
一是坚持评价。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对市县长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这在当前尤为重要。不管是对经济发展速度、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还是城市基础建设等方面,都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环境和城乡的协调发展,用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去分析和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二是坚持全面评价。在总体评价上,要做到一分为二,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指明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审计报告基本情况部分,要从整体上评价市县长领导经济工作方面取得的业绩。对市县长的正面评价,可以放在制度、指标分析中,让审计对象能接受。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关注的问题
根据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教育部颁布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规范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和职能,要求通过内部审计工作把带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披露出来,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促进有关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办学效益上,充分发挥内审工作的建设性作用。
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对学校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支情况的真实、合法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经济责任所进行的监督和评价。审计内容是校长任期内的财务收支、重大经济活动、债权债务、流动资产、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等情况以及有关的工会账、食堂账;审计目的是为了加强对经济责任人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其经济责任,促进学校加强对学校的财务收支、国有资产的管理,提高教育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率。
太仓市教育局明确:内审机构对中小学校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对校级领导监督考核的重要切入点,要把学校的发展、教育资金的使用、学校资产的管理与校长所担负的责任紧密结合起来,并做出公正的评价,为领导的决策当好参谋助手。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各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和其他多渠道办学经费来源的增长,学校的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化,财务管理的任务也日益繁重。如何管好、用好教育经费,是办好教育事业的关键,通过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帮助领导管好、用好教育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通过审计实践,太仓市教育局内审机构在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着重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摸清家底,核实存量资产
在实施审计中,审计人员通过查阅账目,计算分析、调查、咨询等方法收集审计证据,检查主要经济指标和财政财务收支指标是否真实,了解被审计对象工作的实际政绩;检查资产、负债的净资产是否真实、合法,了解学校国有资产的管理、保值增值情况;检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了解有无隐瞒转移收入、私设“小金库”和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了解学校内部财务管理和监督的作用,执行财务制度、遵守财经纪律的情况;检查被审计对象任期内经济活动是否符合财经法规,是否存在损失浪费、违规开支、违规占用公物等行为,了解有无侵占国家财产,和其他经济方面的违法违规的问题。
实践中,存量资产的清查确认是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难点之一,其表现:首先是数量上的差错,账面的资产价值与实际使用、管理的资产价值不符。原因有二,一是镇级政府直接投入、建设的,在资产完成到使用过程中,缺少了资产转移交接这一重要环节,学校的账面支出中没有此类资产的支出,更没有资产移交的相关手续,造成此类资产管理的真空,资产的账面价值无从体现。二是学校资产管理的隶属关系不明晰,农村学校隶属镇级财政管理,有相当多的农村中小学未设置固定资产明细账,只是按大类管理、登记,无法定期与学校的实物资产及统计台帐进行核对。因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对存量资产数量上的差错,很难界定是谁的责任。其次是存量资产报废的确认。在资产清查中,学校往往遇到有相当的资产属于应淘汰或作报废处理,审计人员不具备对需要报废处理资产做出质量鉴定的技能和知识,也没有审批报废资产的权限,对此类资产的最终界定较难把握。还有存量资产的价值确认。在学校发展中,既有接受捐赠的资产,也有政府建设、调剂拨入的资产,但因种种原因,学校账目上未能准确反映此类资产的价值,若按重置完全价值估价入账虽说可行,但也存在着一些人为的因素在里面。
二、注意工作方法,提高审计质量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审计工作,审计难度较大。必须依据有关内部审计规定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1、做好审前准备,编写审计方案。审前准备工作是为了正常开展审计而事先通知被审学校做好接受审计的各种工作,也是依法审计的第一步。根据教育局提出的离、调任校长名单,制定出审计工作方案,明确审计重点,安排审计时间。在审计前,由局领导和内审人员一起找被审计对象谈话,在明确对其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提出审计要求的同时,自谈话之日起冻结资金与财务账目,为确保校长变动期间的资金安全和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要求,通知被审学校准备好审计中必需的材料,并按照审计程序,进行审前调查,拟定审计工作方案,明确规定审计范围和涉及年限。审计范围包括学校的整个经济活动、全部财务收支状况、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等等,对于任期特别长的则明确涉及年限一般是近三年,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疑点和其他情况也可以延伸到以前年度和其下属单位。
2、运用科学方法,实施审计过程。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采用审
阅、观察、询问、分析等方法获取相关的审计证据,对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鉴定、评价,筛选出有用的,具有充分说服力的证据。对被审计单位和人员怀有异议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应该进一步核实,做到事实清楚,责任明确。现场审计结束以后审计人员应对所取得的证据加以归类、整理和分析,做到条理化、系统化,并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作为日后做出审计评价的重要依据。三、实事求是评价,防范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没有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或不能有效履行审计监督职责,而造成一切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审计监督过程中,违反了行政法律法规,没有依法行使审计监督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可能性;二是不能减少或有效控制审计结果与客观事实的明显误差,不能有效地发现违反财经纪律和贪污舞弊行为,不能对审计事项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致使审计监督职能不能有效以及审计信誉受到不良影响的可能性。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风险问题,对审计人员来说,应从自身的业务工作中寻求有效的办法。明确任务和责任是防范风险的第一步。审计任务目的必须明确,能够正确理解审计意图,在此基础上,参加审计的人员要明确各自承担的责任,做到计划分工;二是要执行复核、复查内控制度。内审工作的实际操作必须认真仔细,做到一步一个脚印。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差错,在实际操作中,每步工作都做到真正的到位。三要公正、客观地做出评价。
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是对被审计校长在其任职期间应负有的经济责任的状况,评价结果将成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任用干部的一个重要依据,随着对经济责任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审计评价就变得相当至关重要。作为委托者,希望对被审计者有一个全面的结论,作为被审计者,期望对自己的经济活动等各方面有一个全面的评价,但经济责任审计不是万能的,它不能面面俱到地在短时间内对被审计者任期内所有的经济活动有非常透彻的了解。所以在审计评价中,审计人员应客观、公正、谨慎地来进行评价。审计人员应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说明问题,审计评价的依据和结论都应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要以法律为准绳,不得加入个人的感彩;应谨慎地对待审计中的证据,在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到的问题不评价,证据不足的不评价,不属于审计范围的不评价,另外,还应在文字表述中注意不使用主观性的评语,这样才能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
四、离任审计与任期中审计相结合,重视审计后续监督
经济责任审计一是对被审计对象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二是对被审计对象所在学校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利于学校的内部管理、资金的有效使用和财务管理监督机制的健全。把离任审计与任期中审计结合起来,有利于发现及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分解学校换届时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压力,又有利于学校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更进一步地规范学校的财务管理和经济活动。
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学校经济活动的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建议和要求后,还应对学校执行审计意见或决定的情况和结果进行跟踪,督促被审计学校及时整改。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会出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地去总结、探索、完善。为了不断完善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审人员应该认真学习和借鉴审计工作的新理论,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创新,要牢固树立“服务经济,服务教育”的新观念,强化依法审计意识,学习教育审计工作中的先进经验,探索和运用先进的审计观念、技术方法,不断激发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提高教育内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吴永红方云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法制司《审计法修订释义读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__年3月第一版
[2]审计署审计科研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__年5月第一版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实务;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煤炭作为我国的第一大能源,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我国进入了新一轮煤矿开发建设期,一大批煤矿、煤化工、电力、铁路、煤炭深加工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并投产。煤炭产量迅速增长,煤矿、煤化工板块投资愈来愈大,煤炭企业所涉及的风险领域也愈来愈广泛,包括安全风险、经营风险、法律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建设项目投资风险及财务风险等。在煤炭企业内部探索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做好这项工作,要在对煤炭企业外部环境和经营活动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审计风险模型,积极而有效地采用分析性审计程序,以规避风险。在企业内部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相对于传统内部审计而言,不但扩大并提升内部审计的关注点,而且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全面、深入地梳理企业面临风险及其管理流程,更有效地监督并帮助企业相关部门不断改善管理制度。下面通过笔者对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探讨风险导向审计在煤炭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及作用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是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审计模式,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判断、分析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制定审计策略和采用积极而有效的分析性审计程序,以规避风险、提高工作效率的审计模式。其弥补了传统审计方法的诸多缺陷。可以说,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是审计技术在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代表了审计方法发展的趋势。
过去,审计人员经常运用良好的职业判断、常识、来关注高风险领域,而不需要太多的审计分析,现在的审计人员要运用前后一致的方法来理解和评估审计风险,包括与单个被审计 机构有关联的风险以及整个组织所面临的整体风险。煤炭企业可运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审计长期规划与年度计划的实施,定期识别、评估剩余风险、高风险,使全面风险管理步入持续监督和改进的常态化工作轨道,在全面风险管理战略中发挥作用。
1.风险导向审计为煤炭企业提供了一种既能降低审计风险又能提高审计效率的新思路。它要求在评价煤炭企业的控制环境、考虑财务报告发生重大错报风险的基础上建立审计目标,然后根据审计目标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可避免低风险审计项目的审计过量和高风险审计领域的审计不足的问题。在风险审计模式中,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研究与评价、分析性复核等均属于效率较高的审计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减少效率较低的细节测试工作。
2.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有力地促进了煤炭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内部控制是管理现代化的产物,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促使审计技术和方法体系从查错纠弊审计发展成为以内部控制评审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当代主流的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及其最新发展——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都与内部控制紧密联系。内部控制活动始于风险评估,通过评估识别企业各业务单元、重要业务流程及各项重大经营活动风险,并针对评估结果采取适当的控制活动。随着煤炭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业务的不断更新,煤炭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完整性和失效性日益显现,风险评估有助于完善煤炭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3.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有助于煤炭企业有效控制风险。通过对企业风险的识别、评估、预报、应对和控制风险,在对相关信息采集、整理、加工、提炼后,及时揭示倾向性问题,特别是揭示反映体制、机制、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提供资料数据。及时揭示苗头性问题,切实做到见微知著,为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提供整改建议。及时揭示潜伏性问题,关注其发展、影响,使企业做到心中有数,储备应对预案,增强工作主动性。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工程项目、经济责任等审计业务中的应用
为了抵御来自内部、外部的各种风险,提升审计效能,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我们在工程项目、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已逐步收到一些效果。
1.在工程项目建设领域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以规避基建投资失败风险。建设项目具有投资大、风险大、不可逆转等特点,特别是煤炭企业投资煤化工项目,还面临着技术、人才风险。对此,我们选择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从设计、立项、施工到初验、终验全过程参与。重点关注以下风险:一是设计审计关注设计方案比选失误的风险、设计变更控制风险、设计错误的质量风险;二是招标审计关注分解工程项目、规避招投标等违规操作的法律风险;三是合同管理审计关注合同签订及执行中违反法律、施工方资质及违约的信用风险和重大设计变更风险;四是工程造价审计关注工程造价信息不对称、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背离市场导致投资失控、超计划风险;五是竣工决算审计关注付款流程不完善、未及时转资、财务信息失真等风险。
2.为降低任用领导干部风险,在经济责任领域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可有效提高审计效率。由于多数企业长期存在经济责任审计业务量大,审计人员不足的矛盾,我们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过程中,我们关注高风险领域和环节,确定审计重点和范围,进一步完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体系,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从事后监督向事中监督转变,促使审计关口前移,加大对企业负责人履职情况的监督力度,促进负责人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审计效率。
三、现阶段风险导向审计实践的难点或遇到的主要问题、解决对策
近年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风险导向审计,着力推动内部审计由事后监督向事前防范转变,充分发挥了企业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监督职能,有效降低了运营管理中的风险。但也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企业内部全面风险管理才开始起步,大家对风险管理的一些概念、风险的识别、评估等等还比较陌生,离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还有相当距离,培育企业风险文化尚需时日。这对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而言,具有不小的难度。
2.虽然我们在审计理念上较早地引入了风险的意识,也参加了相应的培训,在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我们内部审计的现状是:内部审计方法比较落后,内审人员理念未能及时转变 ,内部审计方法模式仍以账目基础审计方法为主,风险观念比较淡漠,较少考虑审计风险控制因素;抽样技术的运用更多地凭借内审人员的主观判断和经验,统计抽样技术的运用十分欠缺;缺乏对审计方法和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离全面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形成一套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审计程序和方法,还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学习和探索。
3.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理论尚不完善。在具体运用过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尚存在问题:一是自身尚未形成严密、科学的体系,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仍存在一些过于主观而非客观的工作标准;二是在审计实践中还缺乏有力印证。
4.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还无法适应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风险导向审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拥有管理、财务、营销和会计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高的风险分析能力、专业判断能力和丰富的执业经验。而事实上,内部审计人员大多仍习惯按传统查账方式进行审计,缺乏风险导向审计方面的专业培训和实践经验,往往无法对被审单位的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做出正确评估,如果在风险判断上出现方向性错误,就不能搜集到充分有力的证据证明其审计结论,极有可能导致审计无效率或审计失败。这种高素质人才的相对缺乏,已成为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广泛开展的瓶颈。
针对上述难点和主要问题,提出如下解决对策。
1.不断推进企业风险预控体系的建设,广泛宣传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组建风险管理的机构,搭建风险管理的框架,借助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的东风,改善风险导向审计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 风险导向审计 通信企业 应用
风险管理是管理层的主要职责之一,为实现企业目标,管理层应当确保内部存在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并有效运行;董事会则发挥监督作用,确认存在适当的风险程序并且充分而有效的运转;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风险管理程序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以及提出改进建议,协助管理层和董事会履行职责。
通信行业具有业务量大,全程全网的特点,与国家政策的调控,国内国际市场影响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符合IIA对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迫切要求。
一、通信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对目前通信行业进行分析,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近年来面临的主要风险有:
(一)战略风险
移网对固网的替代风险;联通、电信、移动三足鼎立的运营结构带来的政策风险;全业务经营造成企业在重大投资决策方面风险增大。
(二)财务风险
资金流动、资金安全、财务报告等领域的风险;会计信息失真干扰企业生产经营和决策风险;外部审计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风险。
(三)市场风险
品牌经营的风险,业务快速发展,服务品牌化没有跟上,降低品牌业务的盈利能力;资费管控风险,资费套餐的设计、服务、支撑和销售之间不匹配风险;外部环境变化的风险,金融环境的不稳定、行业竞争对手的不正当竞争、产品技术创新等。
(四)法律风险
经济合同履行不当,造成企业经济损失;基于互联网的视频业务经营引发版权侵权纠纷,给企业声誉造成不利影响;不良网络信息及垃圾短信的传递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违反法律法规、违反合同约定、侵犯他人权益等方面的风险。
(五)运营风险
包括运营收入管理、营销管理、客户服务及支撑、网络运营及管理、IT信息系统和技术、公司关键性数据安全、采购及供应商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自然灾害和事故等领域的风险。
(六)道德与舞弊风险
包括企业文化,收受贿赂或回扣、挪用和侵占资产,故意编造虚假数据,未正确履行职责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且故意瞒报行为等领域的风险。
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就是在对企业环境和经营活动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审计风险模型,积极而有效地采用分析性审计程序,以帮助管理层识别风险,评价风险,从而最终控制风险。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通信领域的应用
作为国家主导电信运营商,目前均面临着更加严格的资本市场监管要求和日益加大的管理层责任,现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尽快抑制固话业务下滑、完善通信网络、优化用户结构、占领4G市场先机、建立适应全业务经营的运营支撑体系,解决影响公司全业务经营能力提升和发展水平的难题,将风险导向审计引入到内部审计是大势所趋。
(一)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建立了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机制
每年年初集团审计部都要开展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工作,通过对公司核心业务流程层面风险点进行评估,识别公司各业务单元、重要业务流程及各项重大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评价风险对公司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确定公司面临的重大风险和高风险领域。同时围绕保证公司经营的效益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资金资产的安全性及经营运作的合规性4项保证目标,防范和控制公司经营、建设、财务管理等重点领域的9大经营风险,重点关注主要问题,落实关键控制措施,有针对性地选取专题审计项目及被审计单位。
基层审计部门从各部门业务流程是否存在风险点,内部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有哪些;制约公司经营发展和效益提升的突出问题是什么;以及是否有审计部提供服务的课题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通过对各部门反馈的风险点,薄弱环节,经营管理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及需要审计服务的课题进行分类整理汇总和评估。经过整理评估风险点和内控薄弱环节,发现制约公司经营发展和效益提升的突出问题,确定当年审计服务课题。
(二)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开展内部控制审计
公司采取日常的专项评审与定期的全面评审及集团统一组织交叉评审与委托评审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制约经营效益提升的重点问题深入开展各类专题内控评审,并围绕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及夯实基础管理持续开展全面内控评审。重点从收入、成本、资产及内部控制环境、IT控制等方面开展工作。如在控制环境层面着重关注重要制度的整合优化及执行效果,员工职业道德守则情况,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健全,财务报告披露责任落实情况等;在业务活动层面关注重要流程整合及关键岗位责任落实情况,保证市场营销、计费营账、资本性开支活动重要环节及重要岗位控制责任的落实到位等。
经过几年的大力推行内部控制审计,目前整个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已得到全面提升:一是出台多项内部控制管理办法,从源头控制风险;二是规范完善了多项内部管理流程,进一步规避风险;三是进一步明确公司内部各部门职责,确保风险在日常管理得到及时管控;四是树立了全员风险意识、全过程风险意识。
(三)在建设工程领域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以规避建设投资失败风险
对于通信企业来说,随着4G网络、智能网络建设的全面展开,固定资产投资比例逐年加大,通信工程的新技术的快速变革,施工工期的压缩,施工工艺的复杂等诸多因素使工程项目的风险普遍存在。
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分析公司建设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以风险为导向,将风险管理运用到工程审计项目中,努力做到审计关口前移,使审计向事前事中延伸。对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审计,从可行性研究、设计、招投标、合同签订、施工管理、结决算、前评估后评价等全过程参与,识别工程管理中的决策风险,管理失误风险,成本管理等风险积极向公司管理层和建设部门建议,加强风险管控,降低风险发生概率。
(四)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从经济活动人手,通过审计来正确检查评价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职责、遵纪守法等情况,其结果为干部部门调整、任免领导干部提供依据,并借以促进干部管理制度的完善。也正是因为经济责任审计“审事议人”的特殊性以及其与干部管理、调整、任免和考核的相关性,直接关系到干部个人形象乃至政治生命,关系到对干部的选拔使用,并具有政治性强、审计内容广、关注层面多、工作要求高等特点。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产生风险的可容忍程度也低,经济责任审计的性质和目的决定了其比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等具有更大的风险性。由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固有风险,使得审计风险的评估尤为重要,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通过风险评估找出审计工作的重点领域,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从而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通过在各类审计项目中的实践表明,公司在风险导向审计已在内部审计中得到迅速的发展。内审部门坚持以企业的目标和风险为出发点,通过风险分析确保审计计划与经营计划相一致,使审计计划与公司最高层的风险战略连接在一起,并将全面风险理念融入内部审计实施全过程;同时通过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监控、检查、评估、报告,提高企业整体风险管理效率和效果。
(作者单位为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济宁市分公司)
(一)找准资源环境审计的切入点
近年来,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各级党政部门工作的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审计机关应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围绕政府工作中心选准审计切入点开展工作。以流域治理审计为例,为改变渭河污染现状,陕西省各级政府自2008年以来,累计投入数百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为此,陕西省审计机关也连续5年将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跟踪审计作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切入点,由最初的污水垃圾项目审计到现在的渭河全线整治审计,由最初的仅仅局限于渭河流域到现在的渭河、汉丹江流域全面覆盖等。
(二)适时拓展资源环境审计范围
资源环境审计涵盖天空、地面、地下,涉及大气、水源、土壤、矿产资源等内容,点多、面宽、头绪琐碎,传统审计已很难适应现实审计工作的需要,只有立足于传统的对资源环境职能管理部门的财务收支审计,在此基础上,逐步纵向和横向拓展资源环境审计的内涵和外延,由上层职能管理部门向基层具体的项目单位拓展,由财务收支向项目绩效拓展,由地面的水源保护、耕地保护向天空的PM2.5防治、大气污染治理以及地下的矿产资源适度开采、防止过度开发等内容拓展。
(三)注重资源环境审计与其他行业审计的结合
资源环境审计既可以依托于其他行业审计实施,也可以单独组织实施,更多的时候还是要结合财政、企业、投资、经济责任等行业审计来实施。如在财政审计中可以安排对矿产资源补偿费、“两权价款”征缴情况的审计,在企业审计中可以安排对节能减排资金拨付、使用情况的审计,在市、县政府首长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可以将任期内环保指标变动情况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范围等。
(四)把绩效审计贯穿于资源环境审计全过程
资源环境审计要始终将资金和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摆在突出位置,注重从政策执行、项目建设、设施运营、资金使用、资源利用、行政效能等方面综合考虑资源环境审计项目的效益、效率和效果,全面提升资源环境审计的质量和水平。如对退耕还林和污水垃圾建设项目的审计,以资金投入、管理、使用的真实性、合规性审计为基础,重点突出了对项目在建情况、竣工(完成)情况、投运情况的审计,从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角度全面分析评价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较好地发挥了资源环境审计为国家治理服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
二、当前资源环境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当然,资源环境审计在审计范围不断拓展、审计内容不断更新的快速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偏重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有待继续加强
多年来,资源环境审计主要偏重于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审计,审计的范围和重点侧重于监督资金拨付、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方面。近几年虽然在部分项目的审计中突出了绩效审计内容,但也只是在个别项目、个别事项上有所突破,对绩效审计缺乏清晰完整的工作思路和成熟有效的方法,绩效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行业专项审计的结合还不够紧密,有待继续加强。
(二)审计人员综合素质难以适应资源环境审计发展要求
目前资源环境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缺少既熟悉审计业务又了解资源环境项目的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环境审计中很难对项目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根源、背景以及工程决算等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评估,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制约资源环境审计质量再提升的瓶颈。
(三)资源环境审计信息化水平较低
资源环境审计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还将对整个审计工作的方式、程序、质量和管理,乃至审计人员的思维方式和自身素质带来重大影响。目前,受被审单位信息化程度较低等因素影响,资源环境审计信息化建设与其他行业审计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成为资源环境审计持续全面发展的短板。
(四)资源环境审计查出问题的披露和处理难度较大
资源环境审计涉及部门单位较多,一些主管部门及项目实施单位的违规问题带有明显的政府行为色彩,导致本级审计机关在披露审计发现的问题以及对此进行处理时顾虑较多,既害怕影响上级对本地的扶持,又害怕给当地政府抹黑。加之一些地方政府的强势干预,使得一些基层审计机关左右为难、独立性不强,资源环境审计发现问题披露多了地方政府不满意,披露少了审计报告的质量又会大打折扣,难以对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真实、科学的依据。
三、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的思路和建议
针对资源环境审计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的思路和建议。
(一)继续加大资源环境审计力度
要以学习贯彻十精神为契机,紧密结合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科学合理安排资源环境审计规划,不断拓展资源环境审计的广度和深度,逐步实现对水污染防治审计、土地矿产资源保护审计、节能减排大气污染治理审计的三位一体全覆盖,并探索开展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情况的审计。
(二)抓好资源环境审计与绩效审计的结合
要对资源环境管理系统、资源环境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有效性、效率性、效益性进行科学评价,有效遏制各种以破坏资源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短视行为,促使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综合决策中不仅要考虑经济发展需要,更要重视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科学发展服务。
(三)着力提高资源环境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要进一步强化对现有资源环境审计人员的培训,在理论方面,既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也要强化统计学、计算机、法律、管理、环境学、社会科学相关知识的培训;在实践方面,要突出环境审计实务的培训,使资源环境审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资源环境审计的各种技术和技巧,能够用科学的新观点、新方法分析和解决审计查出的问题。
(四)高度重视资源环境审计的信息化运用
第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高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一年来,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的将审计工作做为学校管理链条中的一环,不断强化审计工作对学校宏观管理的服务功能,我们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学校领导关注的重点、管理的难点、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及重大经济活动,合理安排项目,并有针对性地确定了一些相对具有宏观意义和代表性的项目开展专项审计工作。例如,20__年,结合国家审计署对18所高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为进一步规范我校的财务管理,及时发现办学资金运行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我们与财务处共同对学校及二级独立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重大财务决策合规合法情况、财务核算、各类资金运行等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不规范的问题,能解决的立即进行整改,对暂时解决不了的也要拿出解决方案,限期整改。通过专项调查,对规范学校财务管理,降低学校风险和保证经济活动的健康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再如,为从项目论证、投资决策、财务管理的角度全面总结附属实验学校新校区的建设工作,并为学校下一步的财务决策与管理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依据和建议,在学校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开展了附属实验学校新校区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分析工作。经过近半年来的数据采集、统计、测算、分析、预测等综合审计手段确认了附属实验学校新校区建设项目的资金总投入情况及校区运行以来的财务状况、对校区的办学效益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目前,该项目正处在收尾阶段。
第二、突出重点、提高效率,推进审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一年来,我们根据学校建设、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费总量不断增长、经济活动日益增多的实际,坚持全面审计与突出重点相结合,注意选取那些影响大、风险高、事关学校发展建设的项目和领域作为审计重点。
一是不断规范经济责任审计。20__年我们共对6名中层领导干部进行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工作中,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注意把内部控制以及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办学经费使用的效益性作为评价重点,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目前,我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组织部门的大力配合下,目的更加明确,程序更加规范,审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尤其在加强干部队伍管理、促进和提高管理水平,依法行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投资项目审计效益明显。一年来,我们针对学校基本建设和维修改造项目多、投入增大的实际,以规范投资管理、提高投资效益为目的,继续搞好基建、修缮工程项目审计。加大基建、修缮工程项目审计力度,在建设工程设计、招标、合同审签、合同执行、洽商变更、竣工结算等各个环节严格审核把关,堵塞漏洞,控制工程造价,节省开支,我们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定期考察建筑市场价格,并依照国家规定对基建、修缮工程项目结算进行严格审核,使竣工项目审计率达到了100%。20__年共完成基建、修缮工程项目34项,审计资金总额28048万元,审减工程造价并为学校节约经费1035万元。
三是坚持审计关口前移、防范经济风险、维护学校合法权益。20__年,我们围绕学校经济活动特点,抓住影响学校资金使用效益的重点环节,在坚持事后与事中、事前审计相结合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审计相结合为主的转变。审计工作融入学校经济活动之中,参与到经济运行决策中来,使各项经济活动在运行中得到有效监督。同时,严格各类经济合同的审签工作,20__年共完成合同审签74份。在合同审签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学校《经济合同管理办法》及国家的法律、法规对合同的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进行审核,对个别不符合规定的合同文本予以拒签,维护各类经济活动文本的严肃性。审计关口前移,不仅有利于完善学校各类经济管理工作程序,规范各项经济活动秩序,而且为学校节约了资金,使有限的办学经费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三,求真务实、勤奋创新
,促进审计工作不断深化
20__年,我们在准确把握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和走向的基础上,坚持以勤奋创新为取向,打造自身特色,使审计工作不断适应学校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以内部控制评价和效益审计为重点,以促进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经济风险为目的的内部审计新格局。
为适应学校科学化管理要求,我们将内部控制测评作为各类审计项目的基本内容。在各类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把对内部控制了解和评价作为重点,通过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和科学性,改进其管理,以帮助其实现既定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在审计实践中逐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在审计目的上,实现了从合规性审计向增值性审计转变;
在审计内容上,实现了从以财务审计为主向管理审计为主转变;
在审计方式上,实现了从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控制、事中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转变;
在审计作用上,实现了从批判功能向建设功能转变。
第四,以人为本、加强建设,提升审计工作层次和水平
20__年我们在积极寻求审计工作进一步发展、创新审计工作的新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工作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廉洁务实、追求卓越的团队精神。一是,加强业务培训。年内,我们先后派出18人次参加教育部和省内审协会组织的各类审计业务培训。通过业务培训,较好实现了审计知识更新,为内部审计工作上水平,提供了必要的知识支撑。二是,加强理论研究。积极探索内部审计与大学发展的关系及高等学校内部审计的行业规律,把握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并以此为指导,全面推进学校内部审计工作。我们确立了通过申报课题项目带动理论研究,通过理论研究,全面提升审计干部素质的指导思想,积极组织申报研究项目。经过全处的努力,我们申报的《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研究》课题被审计学会批准立项并获得二类资助。目前,课题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之中。通过参与研究,大家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开拓了视野,对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在认真做好常规审计管理的基础上,增大了战略管理的比重,通过规划,明确审计工作的发展目标,积极营造一种着眼未来、旨在创造、追求卓越的团队氛围,服务一流大学建设。我们提出的“十一五”工作目标是:学校内部审计工作基本实现从以传统的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为主向以现代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为主的全面转型与发展,建立和完善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运行机制,初步形成以风险控制和管理审计为重点的内部审计新格局,全面提升审计工作层次和水平,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作出新的贡献。
一、审计必须严格执行规范。我们说,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换句话说,要保证审计项目的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必须严格执行审计规范,不断强化审计规范化建设。
(一)审计项目要坚持操作规范。国家审计是一种行政行为,必须严格按照行政程序进行。就某个审计项目而言,要做到操作规范,应当把握好四个环节。
1、把握好审计立项环节。审计立项就是确定具体审计项目,要做到三个围绕,即:围绕当地经济工作中心;围绕领导关心的难点和重点;围绕群众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审计立项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审计基本准则》,项目一旦确定并上报,不得随意更改。
2、把握好审计方案环节。审计方案一般包括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两种。其中实施方案尤为重要。按照《审计机关审计方案准则》的要求,制定方案必须着重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方案内容要有针对性。要认真做好审前调查,摸清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二是方案内容要有操作性。要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认真起草方案,明确审计目标、重点和具体操作步骤、方法;三是方案内容要有实用性。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制定的方案要尽量贴近实际。经领导审批、确定的审计方案,要严格遵照执行,如遇特殊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案,但必须报领导审批。
3、把握好审计实施环节。根据《审计机关审计证据准则》和《审计机关审计工作底稿准则》规定,既要精心组织审计力量,明确目标任务;又要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在审计中善于发现疑点,查深查透,搜集好证据,并编制好工作底稿;也要处理好依法审计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审计工作更好地为改革和经济发展服务;更要严格审计程序,规范操作,切实防范审计风险。
4、把握好审计报告环节。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必须遵照《审计机关审计报告编审准则》关于“内容完整、结构合理、观点明确、用词恰当、格式规范”的要求,关键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报告内容要翔实,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二是报告要突出重点,要抓住主要问题;三是报告的语言要朴实,要以非专业人员看得懂为标准,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二)审计人员要自觉执行规范。俗话说,事在人为。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说到底,就是检验审计人员素质高低的试金石。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严肃审计纪律,国家审计署专门制定了《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其中包括审计人员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职业胜任能力和职业责任”。近年来,我局狠抓审计质量,审计人员自觉执行审计规范,打造出一批审计精品。2006年、2007年先后有两个“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获得上海市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评比二等奖。
二、审计也要不断开拓创新。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永葆生机的源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步伐的加快,作为经济监督的审计工作应该在坚持规范操作的同时,如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呢?原审计长李金华曾说过,审计创新是审计发展的推动力。因此我们要把审计创新摆在战略的高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以质量求创新,不断推进审计事业发展。
(一)审计工作思路、战略要创新。我们要认清形势,增强依法审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正确把握审计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要更新观念,正确处理好审计监督与审计服务的关系,本着以提升审计质量为核心,以民生和绩效审计为重点,以审计业务管理为基础,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不断实现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2005年,我局通过建立与被审计单位的联系制度,将审计监督窗口前移,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经济管理、财务核算等方面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纠正、早规范,成为被审计单位的“保健医生”,树立了审计机关监督与服务并重的新形象。
(二)审计理念、方式要创新。审计人员要树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构建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要求的新审计理念。近年来,我局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三个解放出来”的要求,用发展的思路,提出了“监督有力、管理严格、服务周到”的审计工作新理念。即:审计监督要围绕“有力”两字下功夫,力求监督有力,体现监督成果;审计管理要围绕“严格”两字做文章,力求管理严格,体现管理效率;审计服务要围绕“周到”两字动脑筋,力求服务周到,体现服务水平。并将审计监督寓于管理和服务之中,在管理中强化监督,在服务中深化监督。
审计方式要坚持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事前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的现代审计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职能作用。
(三)审计方法、技术、内容要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必然会引起审计技术和方法发生重大变化。审计方法要由对会计资料的详细检查转变为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方法;审计技术要由手工操作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进行的审查,发展到对数据系统计算机辅助审计;审计内容要改变由单一的、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向绩效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环境审计等多种相互结合的审计方式转变。要在全面提升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同时,积极探索对行政事业单位全过程的监督,促进政府机关依法行政,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经济腐败。2005年,我局在区委、区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135万元,建立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管理系统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配置了网络服务器和交换机。全面实行计算机辅助审计,促进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从2006年起,在实施项目审计中全部实行计算机辅助审计方式,充分应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和审计管理系统联动,既提高审计效率,又提升了审计质量,查出2起贪污案。其中,应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的审计实例“乡镇经济责任审计查出重大问题”获得国家审计署2006年度应用奖。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职能转型
一、悦达企业内部审计职能拓展的动因分析
内部审计是一种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控制机制,随着企业规模扩张、业务拓展和组织形式的更加复杂,受托责任的需求逐渐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次和领域。委托者对原有的受托经济责任的要求比以前更高,这就要求内部审计深层次的介入。加强下级管理人员对上级所负的受托经济责任的监控。
随着企业集团规模扩大、经营领域延伸的状态下,内部审计在评价企业计划、预决算方案、投资可行性,评价生产组织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解释企业经营中的弊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清晰地凸现出来。在审计内容上,以效益审计、责任审计、内控审计制度为主;在审计重点上,尤为突出对经营管理状态实时动态监督;在审计方法上,实行审计与调研相结合,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控制转变,并加强综合审计。
二、内部审计转型于悦达集团的两种主要职能作用
目前国际上将内部审计的概念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
(一)经济监督职能
经济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最基本的职能。企业集团面对成员单位复杂而具体的生产经营系统,集团总部需要有健全的审计监督机制,监督集团所属成员单位按既定的目标、方针、政策、制度、计划、预算等要求,认真履行其承担的经济责任。集团内部审计监督以监督成员单位遵守公司章程和集团公司重大经营方针、管理政策为主,成员单位执行国家财经政策、财会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情况,以国家行政审计监督为主,对成员单位各职能部门及下属各经营主体的组织架构、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的监督,则以成员单位内部审计监督为主。
(二)经济评价职能
经济评价职能是由经济监督职能派生出来的另一种职能。集团内部审计的经济评价就是通过对成员单位的审核检查,进行系统性评价。主要评价:第一,成员单位风险控制机制和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健全;第二,成员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是否先进可行;第三,经济活动是否按照集团公司既定的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改进和落实情况等;第四,根据审计评价,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成员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三、悦达集团内部审计转型现状问题分析及建议
本次调查采取了随机问卷调查当场收回、座谈和走访了解的形式。座谈走访时主要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方法、范围和内部审计人员工作中重难点和一些经验进行了分享了解。而在调查问卷阶段,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87份,主要涉及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转型方面的一些具体问题,据调查显示,投入在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和管理审计方面的审计人力资源,问卷显示,仅占约为6%。而75%的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要工作资源集中在事后审计阶段,而在事前审计方面,整体时间占工作时间超过40%的仅有9%。但是,在风险管理方面,集团内部整体控制良好,89%的内部审计人员在作业时,会根据风险要素对审计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由上可知,悦达集团在内部审计增值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暴露出一些问题,分析如下:
(一)事后监督审计占内部审计工作份额过重
通过对以往经营期间的内部审计业务投入计算分析,我们得到如下数据:事前控制投入为13%,事中控制为25%,事后控制为62%。随着集团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能力不断提升,集团及所属各企业基本建设投资项目不断增加,建设规模逐年增大,为控制投资成本,集团对内审部的主要工作要求为:“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对各企业的日常审计监督,督促各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督促各公司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公司有关规章制度。”目前我们的内部审计都是事后审计,主要起监督作用。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内审的作用将不仅限于事后监督,更多的是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它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管理审计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经济责任审计师财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的产物,它是对经济责任者任期内经营目标在各年度的实现情况进行分别审查,以便及时纠正误差,改进提高,向最终实现任期经营目标努力。其主要参数指标包括:企业的盈亏指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业务经营指标、企业职工收入分配指标等。现一般企业审计投入较大,但在经济责任归结及审核方面较为薄弱。
(三)内外审计资源的未能科学的整合增值
1.内部审计队伍不应局限侧重财务人员
集团内部审计的人员构成应从单纯的审计人员向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组织机构转变,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扩展,审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懂财务及审计的人才,还应配备经济师、工程师、计算机软件设计师等精通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一支综合性的审计队伍,选择有丰富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人员加入到内部审计部门。只有全面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才能使内部审计机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发挥更大作用。
2.审计技术不符合现代化发展要求
随着经济管理与科学技术的不断结合,内部审计应实现由传统审计向技术审计的转变。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审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审计人员只懂传统财务审计,不懂对计算机软硬件的审计,就会面临潜在的审计风险。在无纸化办公条件下,会计及其他信息资料被存入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如不考虑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安全程度,对单位的系统与设备盲目信任,极有可能误入计算机陷阱,后果相当危险。网络时代的到来已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掌握过硬信息技术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从事对财务会计、经济管理活动的审计,更重要的是对单位的信息系统进行技术审计。
四、总结
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是由它的职能所决定的。然而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内部审计的职能必须与其相适应才能发挥作用,因而客观情况要求内部审计进行职能的转换。实践证明,内部审计已经成为我国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在成为企事业单位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重要机制,为加强内部监督、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遵守国家财经法纪、促进廉政建设、增强企业竞争力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内审协会.Internal Auditing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M].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ACCA P1,Professional Accountant[M].UK.BPP Press,2009.
[3]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