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民族学研究方向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西方音乐史学;“中国视野”研究观点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
西方音乐史学和民族音乐学间有着巨大的差别:从研究对象上讲,前者研究传统的、固化的音乐文化,后者研究现存的、鲜活的民族音乐;从研究范围上讲,前者主攻西方正统的音乐历史,而后者则专注于东方化、民族化的音乐形式;从研究方法上讲,前者多通过文献、典籍入手进行分析解读,而后者的研究材料则大多是通过田野考察获得的。但是,就这两种看似泾渭分明的学科,却在当前呈现出了密不可分的交融之态。
一、民族音乐学方法论的相关概述
方法论,即看待事物、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主要包括“观世界”的范畴、方法、原则等。基于此,我们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对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论进行概述。
首先,从民族音乐学的涉及范畴来讲。民族音乐学以全球视野为基础,致力于调查、研究在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民族文化影响下的民族音乐形式,并探索出其中隐含的规律、特点。在内容范畴上,民族音乐学涉猎比西方音乐史学要广泛得多,除了基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类型外,研究者还对音乐产生年代的人文背景、社会背景、重大事件、器乐种类等进行研究。此外,与西方音乐史学主流、宏观的研究角度不同,民族音乐学更加重视与音乐相关的具体民族、具体人物、地方志、野史等细致化、针对性的研究对象。
其次,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来讲。与西方音乐史学“局外人”的研究态度不同,民族音乐学在研究方法上更提倡“敲开研究对象的门扉”,鼓励研究人员深入到民族音乐所根植的土壤中去,感受和了解当地的民族特色、社会氛围、人文思想,以此了解到音乐中所隐含的宗教象征、社会问题、情绪特征等深层次含义。例如,在研究新西兰的毛利族音乐时,研究者就要深入到毛利族人的生活之中,通过与他们对话、交流,和他们共吃、住活动,以此了解毛利族的民族迁移历史、多神论的信仰观念、严格的阶级制度、独特的刺青文化等,继而使研究者对毛利族音乐中蕴含的自然感、仪式感产生共鸣。
最后,从民族音乐学的遵循原则来讲。第一,空间原则。民族音乐学方法论强调研究者在工作时,要将音乐作品与其产生的地理环境相挂钩。例如在研究我国江浙一带的民歌文化时,就要将视角置于当地环境之中,进而了解到水这一自然意向对当地民歌产生和发展的影响;第二,时间原则。同一个音乐作品可能会向听者传递出多种情绪,只有了解到其产生所处的祭祀时、结婚时、丧葬时等特定时间条件,民族音乐研究者才能确定音乐主体的情感基调,继而进一步做出针对性的探究活动;第三,人的原则。音乐作品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思维、情感、文化的具象化呈现,民族音乐学研究者在工作时,必须对音乐作者的生平经历、所属民族、所受教育、宗教信仰等展开全面研究,才能更好地还原出音乐作品的本相,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人文个性特点[1]。
二、民族音乐学方法论对西方音乐史学研究的影响
(一)西方音乐史学研究借鉴了民族音乐学的实地考察法
在著名音樂学家圭多·阿德勒的理论中,整体的音乐学研究被拆分成了两个部分,即体系音乐学和历史音乐学。据此我们可以发现,本文探究的民族音乐学和西方音乐史学分属在两个不同的音乐研究阵营中:前者属于体系音乐学,主要研究欧洲以外的部族音乐以及东方高等音乐文化等;后者属于历史音乐学,主要研究西方音乐史的进程。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民族音乐学和西方音乐史学的研究工作是相互独立甚至相互割裂的。
受到实证主义等西方观念的影响,西方音乐史学的研究工作大多是基于历史文献、书籍等文本资料进行的。但是,由于时代不同,研究者对文本资料的分析与解读过程往往并不顺利,此时有学者提出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将民族音乐学方法论中的“社会语境”“实地考察”等概念引入到文本文献的研究工作当中,将史学研究环境拓展至音乐的原生土壤,以类似“民族志”的方式实现文献资料研究的田野化。这样以来,史学研究者结合考古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环境科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访谈、实地调查等田野实践形式,将第二手、第三手的史料内容转化为了切实可靠的第一手原始资料,为西方音乐史学研究工作提供了开阔、真实的领域基础[2]。
(二)民族音乐学的历史维度概念向西方音乐史学研究延伸
民族音乐发展至今,在重视概念、行为、音声研究的同时,也从未停下探索历史维度的脚步。对此,美国民族音乐学第三代研究者赖斯层提出,要将“历史架构、社会维护、个体经验”加入到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体系内,使研究者们充分重视到历史经验对音乐实践的导向作用。据此,民族音乐学的历史观点在时空维度上得到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学者们抱着怀疑态度对历史提出了“历史究竟是谁的历史?”“除了男人的历史,有没有女人的历史?”“除了大事的历史,有没有琐碎的历史?”“除了正史,有没有野史?”等询问。
在民族音乐学方法论不断渗透西方音乐史学研究领域的过程中,上述问题逐渐被西方音乐史学研究者放到了台面上,一贯从史料文献视角入手的学者们开始正视其史料的真实性。首先,历史文本流传至今,常常表现出分散、片段式的状态,其内容无法清晰、有条理地反映出历史的发展;其次,在史料的收集、编写、整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作者或研究者的主观性阐释,这些阐释对史料整体的真实性具有一定的歪曲作用。加之由于史料编撰者所处社会地位不同,其对历史事件的认知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也会导致研究者所察信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最后,音乐史对社会语境的依赖性是巨大的,在当前的社会时代背景下研究历史上的音乐,难免会存在实践观念和风格、创作理念上的出入,继而使当代研究者对史料典籍内词语、比喻存在误读、误解的问题。
在正视了史料中存在的不確定性之后,西方音乐史学研究者将工作重点和探究视角进行了从“单纯研究音乐本体”向“音乐与历史背景协同研究”的转变。这一新观点要求,学者们在研究西方音乐史时,要将视角置身于音乐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作者经历等史实环境之中,理清音乐文本资料与其历史语境的相互关系,从而剖析出历史文献传递出的真正内涵。
(三)民族音乐学方法论促使了西方音乐史学研究新时代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的西方音乐学界,受到批判性思潮的影响,反对“宏大叙事主义”、反对“历史实证主义”的“新音乐学”应运而生,并对传统的西方音乐史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音乐学”的代表人物、著名音乐学家科尔曼提出:“要将音乐史的研究批判地建立人类文化的角度上,同时要强调音乐史研究的现实意义”,即在历史文献资料与现代文化和思想环境中建立起一座桥梁。
据此,在“新音乐学”观念支持下的西方音乐史学首先认同了民族音乐学方法论中关于“非主流文化”的研究思想,一改宏观、大众化的音乐史学研究理念,将视野主题延伸到性别、民族、个人等角度,例如,“女性主义运动即女性主义思潮与西方音乐史发展的联系”“在帝王、朝代等正统背景下,平民百姓对西方音乐的促进作用”等[3]。
其次,西方音乐史的研究领域还逐渐与民族音乐学的涉及范围结合起来,出现了“中国视野”的新型研究观点。这一观点以民族音乐学方法论中“局内-局外”的理念为基础,致力于从非西方人的角度看待西方音乐史,从而将自身研究工作定位在西方历史文化环境外的客观角度上,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感受西方音乐、文化、历史变动发展的潮流。
三、总结
总而言之,从当前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趋势来看,民族音乐学的影响和渗透,已经成为了西方音乐史学不断完善的重要动力源泉。分析可知,通过结合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论理念,西方音乐史学研究工作实现了由主流到非主流、由局内到局外、由文献到田野的多元化、综合性转变,促使研究者积极投身到田野基础与社会语境之中,进而实现了对历史文本资料更加精确、完善的解读。最后,希望本文对日后西方音乐史学的发展有所帮助。
作者:赵文秀
参考文献
[1]马琦玥.确立民族音乐学研究的整合生态观念[J].艺术百家,2015,31(S2):55-64.
关键词:表象教学法;北方民族大学;羽毛球;选项课
基金项目:北方民族大学2016年度校级教改《表象教学法在高校体院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项目编号:2016JG0403
表象训练法指的是在体育教学训练中,通过表象训练,反复想象某种运动或动作情景,从而有意识地、系统地在脑中重复已形成的运动动作表象,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随着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的深入和创新,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动作方法,掌握技术要领,提高教学质量。由于长期沿用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只强调对学生讲授羽毛球的“技术动作”,而忽视了球类运动本身的特点。学生根本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并且对技巧动作缺乏理解,从而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而“表象教学法”为羽毛球及球类项目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北方民族大学2015级羽毛球选项课的学生作为教学实验对象。并对其进行试验前的相关检验,检验结果符合试验条件。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需要,收集了相关表象教学法在羽毛球选项课教学中方面的书籍、专著、教材10余本,文献资料100余篇,并对文献资料中的部分所涉及到本课题相关的问题进行了阅读、分析、整理,全面了解关于本课题所涉及的研究背景知识,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 逻辑分析法
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事实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目前所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深度的分析、归纳和整理,对本研究中有关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阐述和研究。
1.2.3系统分析法
依据系统论的原理与方法,将本研究作为一个系统,对表象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和教学思路以及优势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并遵循系统研究的要求。
1.2.4专家访谈法
在研究过程中,走访了相关专业的专家,请教他们羽毛球教学方面的相关问题,以及如何构思论文、论文的层次、研究结果分析等方面的问题。从中受益匪浅,这对论文的撰写与修改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1.2.5教学实验法
依据表象教学法的思路,将北方民族大学体育课羽毛球选项课班原始班级,随机确定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20人,对照班20人,共40人,分别设计“传统教学法教学模式”和“表象教学法教学模式”两种不同的教学程序(见表2),授课时间为2016年9月至12月。严格控制实验的无关因素介入,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内容、进度安排一致,由同一教师任教。
表象教学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教学内容、课的任务,按照技术动作形成的规律,有计划, 有步骤,有控制地进行。 实施前应向学生讲清表象教学的目的、步骤和方法。 表象练习时要重视动作的规范,在头脑里反复演练的都是正确的动作,否则只会对动作掌握起负作用。应用表象练习时,要激发起学生练习获得成功时的情感体验,以重现的方式加以巩固,尽量使动作过程生动、真实 。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基本技术各项指标对比情况
从表 3的统计结果分析,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实验组学生在正手发高远球技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2.2表象教学法对羽毛球学生教学比赛成绩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从表4 的统计结果分析,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表象教学法在实践中比传统教学法成绩提高得多,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
2.3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对比情况
从表 5 的统计结果分析,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在北方民族大学羽毛球选项课教学中运用表象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有着较明显的区别。在低重心移动的身体素质方面表象教学法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
3、研究结论与建议
3.1表象训练法运用于高校羽毛球技术教学中可以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快更好 地理解掌握技术动作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有积极作用。
3.2运用表象训练法时,要求教师的讲解要清晰,技术动作更加规范,表象训练法能够克服学生在学习某一技术动作时的盲目性, 注重在练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并学会用脑,依靠大脑的积极思维来指导、校正肌肉运动, 使所学的技术动作尽可能快地接近并达到标准的正确动作, 从而加速学生对正确运动技能的掌握。
3.3表象训练法是体育教学中较好的辅助教学手段学生 掌握后就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 或在空余时间里进行自觉主动的练习有助于提高学校体育教育的效果。
摘要 目的 分析230例新疆多民族脂肪肝病人轻重程度与血脂、血糖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所患脂肪肝病人血清中胆固醇、甘油三脂、血糖水平;结果 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男女随着脂肪肝程度的加重,其胆固醇、甘油三脂、血糖水平随之增高,但各有其特点和差异;结论 针对其特点和差异开展预防和临床治疗有很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 新疆多民族 脂肪肝 胆固醇 甘油三脂 血糖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正常肝内脂肪占肝重的3%-4%,如果脂肪含量超过肝重的5%即为脂肪肝,严重者脂肪量可达40%-50%,脂肪肝的脂类主要是甘油三酯。其次是胆固醇升高,血糖也升高。现将我院、沙弯县人民医院及伊犁州尼勒克县人民医院两年来B超检测出的多民族脂肪肝病人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血糖水平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1年1月~2003年1月内科门诊多民族患者经B超检测出脂肪肝共71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23例,年龄自33岁~76岁,平均49.5±2.5岁。收集沙弯县人民医院、伊犁州尼勒克县人民医院内科门诊多民族患者经B超检测出脂肪肝病例159例,其中男性89例,女性70例,年龄自30岁~86岁,平均40.9±2.6岁。
1.2检测方法
美国产B超:机型 SONOLINE S1—250 探头频率 3.5MH2 日本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机型 AU400 OLYMPUS
1.3试剂
胆固醇、甘油三脂试剂:全自动型 R1 :60ml*3 R2 :30ml* 1 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血糖试剂 :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4诊断标准
1.4.1 脂肪肝B超诊断标准[1]:1.肝实质组织学上脂肪化达10%异常
声像或30% 标准声像图,肝实质轻度呈薄雾状回声,重度呈大片雪
样回声;2.肝内管腔结构不清:轻度(І级)肝内管腔结构隐约,分
支不易显示;中度(ІІ级)肝内门静脉难显示;重度(ІІІ级)胆囊
壁不能与肝实质回声区分。3.深层回声衰减:轻度 前⅓增强,后方衰
减;中度 前⅔增强,后方衰减;重度 光亮肝。
1.4.2血脂血糖诊断标准[2]: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x2检验
2结果分析
表1 70例汉族男女脂肪肝程度与胆固醇、甘油三脂、血糖测定的结果分析
脂肪肝程度 男 女
例数 胆 甘 糖 例数 胆 甘 糖
轻 16 4.6±0.66 2. 9±0.06 4.9±0.13 7 4.5±0.18 4.1±0.38* 5.1±0.12
中 24 5.5±0.07 4.3±0.11 6.4±0.06 13 5.1±0.06 4.1±0.17 6.8±0.52
重 8 5.9±0.28 7.5±0.28** 8.2±0.5*** 2 6.1±0.14 4.8±0.01 8.8±0.52***
P*
汉族男女随着脂肪肝程度的加重,其血脂血糖水平相应增高,尤以甘油三脂、血糖水平增高尤为明显,呈现出相同的规律性。但在甘油三脂水平脂肪肝轻重程度男女存在显著性差异,女性轻度明显,男性重度明显。血糖水平脂肪肝重度男女均显著增高,各自存在明显差异,但男女之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表2 62例哈萨克族男女脂肪肝程度与胆固醇、甘油三脂、血糖测定的结果分析
脂肪肝程度 男 女
例数 胆 甘 糖 例数 胆 甘 糖
轻 16 5.1±0.27 0.9±0.02 6.7±0.63 18 4.9±0.03 1.2±0.03 5.4±0.05
中 8 5.5±0.1 2.1±0.10 7.5±0.26 11 5.1±0.07 1.7±0.05 6.7±0.34
重 3 6.0±0.5 2.8±0.51* 8.1±0.19** 6 6.5±0.36 1.9±0.15* 9.9±0.93**
P*
哈萨克族男女脂肪肝程度增高血糖也随之增高,有一定相关性,呈现同一规律,但男女之间增高幅度无显著差别。胆固醇水平有增高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甘油三脂水平男女均有明显增高,但男性更突出,有显著性差异。
表3 54例维吾尔族男女脂肪肝程度与胆固醇、甘油三脂、血糖测定的结果分析
脂肪肝程度 男 女
例数 胆 甘 糖 例数 胆 甘 糖
轻 18 4.7±0.03 1.2±0.03 5.7±0.07 10 4.7±0.05 1.1±0.05 5.9±0.15
中 8 5.6±0.09 2.5±0.09 6.3±0.24 8 5.5±0.14 2.0±0.22 6.2±0.15
重 6 6.8±0.08* 4.2±0.38** 11.5±1.32*** 4 8.1±0.24* 2.9±0.35** 10.6±2.6***
P*
维吾尔族男女脂肪肝程度越重,胆固醇、甘油三脂、血糖水平越高呈正相关。其中男性以甘油三脂增高为主,女性以胆固醇增高为主,存在显著差异。重度脂肪肝男女血糖水平显著增高,但男女之间相比无显著差异。
表4 44例蒙古族男女脂肪肝程度与胆固醇、甘油三脂、血糖测定的结果分析
脂肪肝程度 男 女
例数 胆 甘 糖 例数 胆 甘 糖
轻 16 4.7±0.09 1.4±0.06 5.3±0.08 8 4.8±0.14 1.8±0.05 5.2±0.14
中 8 6.1±0.09 1.9±0.05 7.5±0.23 4 6.1±0.07 2.0±0.05 6.7±0.33
重 5 7.6±0.23* 3.7±0.23** 10.2±0.56*** 3 7.8±0.46* 2.7±0.28** 8.2±0.88***
P*
蒙古族男女脂肪肝程度随着加重,其胆固醇、甘油三脂、血糖水平也随着增高,尤其是重度时显著增高,存在显著差异,男性以甘油三脂、血糖水平增高较为明显。
表5 见后附表(137例新疆男性多民族脂肪肝程度与胆固醇、甘油三脂、血糖的相关性测定结果分析)
表6 见后附表(93例新疆女性多民族脂肪肝程度与胆固醇、甘油三脂、血糖的相关性测定结果分析)
3讨论
脂肪肝一般起病缓慢、隐匿,病程漫长。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一般是在做B超时偶然发现,部分病人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乏力、肝区疼痛、腹胀,以及右上腹胀满和压迫感。由于这些症状没有特异性,与一般的慢性胃炎、胆囊炎相似,因而往往容易被误诊误治。现今肥胖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肝脏脂肪变性,且低龄化趋势日益显现。目前认为这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现代疾病,嗜酒、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饮食、临睡前加餐、缺乏运动等均是发病因素,尤其是在新疆更是常见病、多发病。由于新疆多民族在地域分布、饮食生活习惯及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各民族男女之间脂肪肝的发生率及与血脂、血糖的相关性是否存在差异需要探明,以便寻找防治对策及干预措施。本文通过临床检测观察发现:汉族男女随着脂肪肝程度的加重,其甘油三脂、血糖水平随之增高,女性脂肪肝轻度明显,男性脂肪肝重度明显;哈萨克族男女脂肪肝程度增高血糖、胆固醇、甘油三脂水平也随之增高,但男性甘油三脂水平更突出;维吾尔族男女脂肪肝程度越重,胆固醇、甘油三脂、血糖水平越高,其中男性以甘油三脂增高为主,女性以胆固醇增高为主,重度脂肪肝男女血糖水平均显著增高;
蒙古族男女脂肪肝程度随着加重,其胆固醇、甘油三脂、血糖水平也随着增高,男性以甘油三脂、血糖水平增高较为明显。各民族男女之间对比观察发现:新疆男性汉族脂肪肝程度与甘油三脂水平密切相关,且成正比;哈萨克族轻、中度脂肪肝时伴随有血糖水平增高;蒙古族中、重度脂肪肝时血糖、胆固醇水平均有明显增高,尤以胆固醇水平增高为其特点;维吾尔族只有当出现重度脂肪肝时血糖水平才会有急剧增高,值得注意。新疆女性多民族轻度脂肪肝中,汉族甘油三脂水平最高。中度脂肪肝中仍以汉族甘油三脂水平最高,其他民族没有太大差别。重度脂肪肝中,汉族甘油三脂水平仍然最高。维吾尔族胆固醇和血糖水平明显突出。
综上,新疆多民族间脂肪肝发生程度及与血脂、血糖的关系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和差异,针对其特点和差异开展预防和临床治疗有很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高校;日常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15-02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任务主要是由各类民族院校来承担的,但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大力扶持,加之近年来高校的大幅扩招,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非民族类高校学习。而非民族类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导致各种问题不断涌现。对于非民族类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如何做好其日常管理工作,使之能够与汉族学生融洽相处,已经成为非民族类高校必须考虑和研究的重要问题。民族生的教育和管理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问题,更关系到党的民族政策是否落实。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将会直接影响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一、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日常状况
本文研究以西北大学为例,该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数众多,现已达到500人以上,但却尚未形成一整套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与教育模式。该校是地处西部地区的综合类院校,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地域与学科优势,因此承担着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重任。与此同时,也相继出现了少数民族学生纪律观念淡漠、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成绩较差、违反校纪校规等负面现象。但由于民族问题的敏感性和复杂性,这就需要我们对此加以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应当前形势,符合少数民族学生具体情况且行之有效的日常管理模式。为此,我们在该校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与座谈的调查研究方法,共发放问卷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53份,对问卷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少数民族学生在生活状况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人际交往能力不断增强,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依然存在沟通问题。调查显示,在对“是否愿意与汉族同学同寝室居住”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80.21%的少数民族学生选择了“愿意”;同时,在对“在学校讲本民族语言”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51.64%的少数民族学生选择了“从不讲本民族语言”,由此可见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愿意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或沟通,且有一半学生一直使用普通话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可见,少数民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此外,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中有73%的同学认为与汉族同学交谈偶尔或经常存在困难,可见,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受到他们语言沟通的约束。
2.小团体现象明显,缺乏集体意识。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调查过程中发现,在对“是否经常参加本民族学生聚会”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64.48%的学生选择了是,在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中回答经常参加聚会的学生比例为98%。而对于“朋友都是本民族的”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3.5%的选择全部是本民族的朋友,有42.39%的选择大部分是本民族的朋友,而新疆、少数民族学生98%选择的是“全部是本民族朋友”或者“大部分是本民族朋友”,由此可见,有接近一半的少数民族学生喜欢结交本民族朋友,存在与本民族同学和睦相处的小团体现象,而这一现象在、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而在我们日常的学生活动经验中也发现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有小团体现象,并不热心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
3.基础教育薄弱,学习成绩较差。据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学生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中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63%,同时,少数民族学生中有74.72%的来自于我国贫困的西部地区,这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中学以前,不仅无法获得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没有条件得到更好的基础教育,加之,语言障碍等因素的存在,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存在基础教育薄弱的问题。
二、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日常管理现存问题
1.区域文化教育水平差异带来学习状态的不适应。在历史、地域、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下,致使边疆少数民族同学家庭生活条件较差,基础教育、个人阅历都与内地高校的汉族学生存在一定差异。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的边疆地区由于教育条件有限,而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知识面窄,自学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入校后都感到学习上不适应,压力大,课程难度高,难以跟上进度。
2.民族习惯的差异带来民族意识的强烈凸显。所谓民族意识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内地新疆学生从小生长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在民族文化积淀下形成了本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民族情感。他们来到内地大学就读,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希望自己的民族习惯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重,期待在融入学校环境的同时保持纯正的民族习惯,民族自我保护意识也随之增强。甚至由于少数民族学生与同学、教师缺乏有效沟通和必要的理解与信任,使得他们在一些琐事上的不满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容易产生一些过激的情绪或行为。
三、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日常管理问题的解决途径
1.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和干部队伍的建设。注重从少数民族学生中培养一批学生干部,使他们成为学校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得力助手。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和干部因为语言和生活习惯、民族意识等方面的优势更易亲近和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与心理,能更好地预测民族学生的行为趋势,能及时、有效地反映少数民族学生中的热点问题与民族问题。同时,通过这部分骨干可以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自我管理,如在学校成立由少数民族学生所组成的民工部、学生组织,以协助相关部门开展检查少数民族学生的宿舍卫生等,组织少数民族学生活动为主要工作内容,让他们成为少数民族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力量,进而更方便管理少数民族学生。此外,还应该在平时注重对少数民族骨干进行思想素质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培训,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协助处理各项少数民族学生所遇到的问题。
2.关注学习,因材施教,切实解决学业困惑。高校应在今后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方面,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差、汉语水平低等问题做有针对性调整。在加大民族学生的基础课教学学时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实践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学好各类基础课程,打好坚实基础,并不断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在班级设置和教师配备上给予倾斜性照顾。任课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要明确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对其基础差、底子薄的状况予以接受,多给予他们鼓励与帮助,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应组织综合素质全面的学生党员与少数民族学生结对进行“互帮互助活动”,同时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帮助或举办各类活动,切实帮助他们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和水平。为了拓展少数民族教育渠道,也为培养更多少数民族人才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学校还应积极开设民族文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相关课程,加强对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
3.提高学生工作人员处理民族事务工作的能力,增强工作前瞻性意识。学生工作人员应树立“民族工作无小事”的高度工作敏感性和责任心,注重积累处理各类问题的方式方法。学校要建立全方位的民族工作培训体系,将日常培训与分类培训相结合,通过讲座、授课、主题论坛等形式辅导学生工作人员学习民族知识、了解民族工作内涵,力求打造一支懂民族工作、热爱民族工作的学生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
[1]普丽春.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调查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8,(06).
[2]黄一诚,许海东.新时期制约少数民族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3]薛徽.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实践探索[J].教育理论研究,2012,(02).
【关键词】少数民族;英语学习;困难;因素
为适应西部大开发对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教育政策,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体水平和就业能力,新疆高校从20 世纪 90年代起为民族双语学生开设公共英语课。这些学生具备用汉语进行交流的基本能力,但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有的从初中阶段开始学习英语,有的上高中后才学,大部分上大学前根本没有英语学习经历。原因是新疆现在虽然有较完备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制,但对英语教育却没有科学系统的要求,开设英语课程的少数民族中小学较少。因此,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到了大学阶段才开始接触英语ABC。
少数民族大学生“零起点”英语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难点。零起点开始学英语的少数民族学生越多,问题便越加突出。于是,为了减少民汉学生在大学期间英语学习上的巨大差距,有些地区也开始尝试在少数民族中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然而少数民族民族聚居区、特别是偏远落后的地区却非常缺乏师资,更缺乏兼通民、汉及英语的师资,无法满足开设英语课程的基本条件。优秀师资的匮乏严重制约了当地教育的均衡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新疆也有许多高校开始尝试培养少数民族英语人才。比如我校就开设了维英语教育,维应用英语等专业,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民族中小学英语教师短缺的问题能逐步得到缓解,同时也能提高当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
通过对以维吾尔族学生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教学,我们逐步认识到对民族学生的英语教学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研究领域。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有把产生干扰和引起困难的因素分析清楚,才能采取对应措施,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文化差异问题,词汇缺项问题等,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这种影响,认为学生学不好某项简单的内容是因为智力水平低,就会加重学习者的情感过滤,从而使学生排斥课堂教学,丧失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多民族多元文化因素对英语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利弊共存,主要表现在语音、句法结构和语言文化等方面。因此,在新疆多民族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既要遵循国家教学大纲的宗旨,更要注意把握好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教学特点和规律,从跨文化角度认真分析研究多元文化因素对英语数学的影响,在教学中力争扬长避短,有的放矢。
一、影响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因素探析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截至2008年末,新疆总人口为2130.8 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60.7%,维吾尔族是新疆的主体民族。在新疆使用的民族语言大致分属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的四个语族:维语、哈萨克语、乌孜别克语、柯尔克孜等语言属于阿尔泰系的突厥语族,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族;俄语属于印欧语系的斯拉夫语族。
通过多年对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教育及应用英语专业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差异性较大的因素。人类语言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族,是孤立语的代表。维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是典型的粘着语。而英语则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是屈折语。三种语言之间的距离较大。维语和英语有相似之处,都有词形的变化,但维语变化更复杂、更频繁。就语音系统而言,维吾尔语是无声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英语是语调语言。根据书写符号,维语和英语同属拼音文字,是字母型语言,汉语是典型的词符文字或方块字,是表意文字。在句法结构上,汉语和英语相似,是SVO 结构,而维语是SOV 结构。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所面临的维语、汉语和英语教育本身要求学习者集最典型的三大语言类型于一身,并具有共学共用的能力。要培养差异性较大的这三种语言能力,需付出艰苦的努力。
(二)语言迁移的因素。英语学习对民族学生而言,是在母语(维吾尔语或者哈萨克语等)教育和第二语言汉语教育之后的第三语言学习,同时也是外语学习。同二语习得相比,三语习得因同时受两种语言的影响而更为复杂,因为它不但包括与二语习得相关的全部过程,还包括了学习者所习得和学习的三种语言之间可能发生的独特的和更为复杂、隐蔽的关系。二语习得重点研究母语到二语的迁移现象,而在三语习得中,母语可以影响二语,也可以影响三语;迁移不仅仅发生在母语和二语之间,还可以发生在二语和三语或母语和三语之间。也就是说,学习者先前的语言知识都可能成为迁移对象,正如Clyne指出的,“另一语言的参与使得语言习得过程变得复杂了”。
(三)汉语水平、文化知识结构等因素。民族学生都有第二语言习得的体验,所以他们善于把这种体验和方法运用到第三语言的习得中去,容易进行三种语言在词汇、语法结构和语言现象的横向比较,因为掌握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能力是相互促进、互为依存的。他们是在积累了两种语言习得和学习过程经验的基础上学习英语,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是重新组织和重新创造兼而有之的过程。这是以人的认知为基础的语言学习过程,同时也是通过“重组”提高人的认知能力的过程。民族学生已经历过一次这种“重组”过程,英语学习过程将是第二次经历知识重组和知识创造的认知过程。一般而言,民族学生在维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学习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认知技能和较好的语言学能,他们的模仿力和语感好于汉族同伴,但由于汉语水平、文化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局限,他们在语言学能上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学习外语的起始阶段或者某项技能方面,比如字母和语音的接受能力较强,口语和听力的技能发展较快。但在外语知识的内化过程中,特别在阅读和语法方面学习,民族学生的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四)多元文化因素影响。民族学生既要接受作为主流文化的汉语文化的影响,又要接受英语所承载的西方文化的影响,这给民族学生带来的文化冲击必然是汉族学生的两倍,其结果必然会对学习者的输入和输出效果产生影响。民族学生习得英语的过程包括母语、汉语和英语文化在内的三种文化之间交流的过程,所有影响交流的因素诸如交流过程本身、语言之间的相互干扰因素、文化积淀的因素等,都有可能对这个交流过程中的信息承接者―民族学生产生干扰。
(五)学习者汉语水平因素。给民族学生授课的英语教师大多数是汉族教师,授课语言是汉语加英语,民族学生基本上是通过汉语中介学习英语。由于汉语水平有限,民族学生、特别是汉语水平薄弱的学生面临着双重语言障碍,在母语、汉语、英语的思维通路中会产生信息损失、信息歧义、信息误解、反应时间延长等问题,导致思维转换困难。根据观察,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一般思维过程是:先把用汉语编码接受的英语信息编译成本民族语言,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思维、吸收和信息编码,主要是利用母语来注音、释词,然后再反馈编码成汉语或英语表达出来。在英语习得中,信息到达承接者并被其解码直至产生反馈就包括至少两个英语、汉语、母语的对译过程。所以,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英语学习效果。
(六)教材因素。英语教材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民族学生英语学习。考虑到民族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为他们选用的教材一般是比较浅显的全国通用教材或是西方人士编纂的教材,如《大学基础英语》《新概念英语》等,这些教材或针对国内普通高校学生编写,或针对国外移民编写,较少体现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关注和了解。其结果往往会使民族学生在教材的内容、思维方式、修辞结构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感到不太适应,有时会出现“文化焦虑”。
二、结语
对于接受双语教育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学习英语的过程是其母语、汉语和英语三种语言和文化之间交互的过程。影响这个过程的因素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包括:三种语言体系之间的差异,以少数民族思维方式为基础的深层文化积淀等因素的影响。正确认识这些因素,了解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和问题将有助于我们在教与学方面找到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1] 麦丽哈巴・奥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2] 李珂.三语习得及其对新疆多元文化背景下英语教学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9).
图像压缩就是利用图像自身的相关性来消减图像的冗余信息,保留有用的信息。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已经提出了多种图像压缩方法,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但这些方法主要是针
对普通密度的图像,而对于稀疏图像的压缩,目前有效的压缩方法还屈指可数。
对图像压缩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给出了一种基于哈希表的对稀疏数据压缩方法,并利用VC++6.0平台,实现了基于哈希表的数据压缩系统。
关键词:图像信息;数据压缩;稀疏图像;哈希表;完美哈希函数
中图分类号:TP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9005003
基金项目:民族学院2012校内项目
作者简介:雷萌(1981-),女,硕士,民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张环,女,硕士,民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王弘,女,民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0引言
当今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图像信息又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感知世界的重要源泉。图像是用技术手段将二维或三维空间中具有明暗(灰度)或色彩变化的景物再现出来的视觉信息,它具有确
切性、直观性、高效性、广泛适应性、时空性等特性。 由于图像信息的以上特性,它的数据量特别庞大。例如,在没有压缩的情况下,一幅512×512×8bits的普通分辨率的黑白图像,就需要256KB的空
间来存储。许多应用场合,如医学影像等需要更高的分辨率,其数据量之大就更加惊人了。这就给图像的存储、处理和传输带来很多问题。这样大的数据量,若直接对其存储或传输,则会涉及巨量的数
据运算,占用巨大的存储空间和带宽。这无疑对存储器的存储容量、通信干线的信道传输率以及微型计算机的速度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要解决这一问题,单纯用扩大存储器容量和增加通信干线的传输
率的办法是不现实的,而图像压缩技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压缩技术把数据量降下来,以压缩的形式存储和传输,这样既节约了存储空间,又提高了通信干线的传输效率。因此,寻找有效的图像
数据压缩方法,对拓宽微型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提高微机的使用效率都有重要价值。
图像压缩是指以较少的比特率有损或者无损地表示原来的像素矩阵的技术,也称图像编码。由于图像数据量非常大,再加上通信带宽和微机存储容量的限制,图像压缩在数字电视、网络多媒体通信
、会议电视、可视电话、图像数据库、自动指纹识别系统的指纹存储等应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经典图像编码有预测编码、变换编码和嫡编码等;现代图像编码有分形编码、模型基图像编码以及小波变换技术等[2]。但这些传统和现代的图像压缩编码主要是针对普通密度图像,而在很多和图形
处理的相关应用中都涉及到稀疏定义的空间数据,也就是稀疏图像,如图1所示,因此稀疏图像的压缩也就成了不能不考虑的问题。要在稀疏图像压缩的同时保持高效的随机存取,是一个颇有难度问
题。目前对于这一问题有很多解决方案,但无一例外都会耗费大量的内存空间,因为这些方案在压缩时,即使图像中的绝大多数数据都可能没有定义,但也要对所有像素使用内存来存储,这就会浪费
内存空间。如四叉树结构的压缩方案要将整个层次结构中所有已定义和未定义的输入数据都包含进去,而且在对树形结构遍历时需要用到数量庞大的间接性指针序列。
参考文献:
[1]薛文通,宋建社,袁礼海,等.图像压缩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2).
[2]张虹,张小飞.图像压缩算法的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0(6).
[3]严蔚敏,吴伟民. 数据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新疆 少数名族 景观生态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新疆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1383)、新疆紧缺专业建设项目及新疆土壤学重点学科资助。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69-02
1.前言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主要来源于地理学中的景观学和生物学中的生态学的交叉,它把地理学对地理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尽管景观生态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和发展,但目前它已广泛应用于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土地利用、自然保护、环境治理、区域规划、旅游开发和城市建筑等许多领域,并在生态建设规划、区域生态环境预警、土地生态评价与规划、森林规划与保护区设计、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等方面,并对上述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1]。尤其是通过景观生态空间格局分析、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生态规划等工作,对森林资源管理、土地利用、保护及开发利用等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等47个民族,其中主体民族13个。由于民族众多,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大,新疆中小学校使用7种语言文字授课,高校使用4种语言文字授课。无论从多民族角度来讲,还是从教育对象和教学语言来讲,新疆的教育都主要以民族教育为显著特点[1]。
当前新疆全面推行双语教育,高等学校老师必须用汉语授课。在这一大背景下,面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水平差,以及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如何使少数民族班级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并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是新疆高校景观生态学教学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2.迎合专业设置
随着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环境教育启蒙和环保社会风气的形成,申请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也开始大幅度增加。当前专业课程设置应当以地理学和生物学为基础,围绕景观生态这个概念可提供许多不同的教学课目和方向:如景观发育,景观规划,环境规划,地理生态以及景观管理等[2]。建议将景观生态的教学附属在地理学或生物学主专业之下,并常常体现在相关的辅助专业教学内容中,避免将景观生态设立为独立主专业。同时根据不同大学对景观生态的研究重点不同,对这一专业的理解也存在着许多歧义,景观生态也可有不同叫法:如地理生态,景观规划等。
3.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
新疆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落后和教育质量低下影响了少数民族的认知发展,造成少数民族学识浅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同时基础差和学习中的语言障碍客观上阻碍了少数民族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3]。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现状,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以下建议:
3.1加强专业汉语学习
由于景观生态学这门学科本身的跨学科性和复杂性特点,它的研究和教学主要是结合地理学或生物学的各要素课程,突出其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方向,如农业景观生态,森林景观生态,热带景观生态等。由于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预科期间主要加强学习的是一些中国传统文学的作品,并且汉语水平考试(HSK)内容针对景观生态以及相关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涉及的也较少,因此,在学习景观生态学课程前期应当加强专业汉语的学习,从而保证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景观生态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4]。
3.2突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大学教学其基本出发点就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新疆少数民族在景观生态学课程的学习过程更应当紧抓这一点,不求多,不求难,根据学生特点结合专业采取合理的方式讲授课程。
根据景观生态的教学目的首先让学生掌握景观生态和地理科学的基础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动手和科研的能力。理解在全球化,区域化和地方化影响之下的普通和应用景观生态学知识,理解生态因素影响下的空间规划和信息。其次,还要让学生掌握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基础方法和技术,如数据的收集,计算机辅助操作下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等,特别是针对未来从事职业培养学生对景观生态问题的方法性认识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5]。
3.3讲授和野外实习相结合
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多人格特质上表现出典型特征:一方面具有乐观外向、开朗热情、坦白直率、与世无争、不计小节、自律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存在学识浅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顺从保守、畏怯退缩、缺乏自信、不容易信任别人等特征。根据民族学生人格特质在教学的过程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实习、练习,对学生实施分组辅导,同时穿行讲授。实习分为野外实习,研讨,课题作业和社会实习的形式。讲授应当以讲师以上职称讲授为主,主要讲授景观生态学基础知识,介绍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常常与短期的野外实习相结合[6]。
练习与分组辅导课由助教及高年级成绩优秀的汉族学生协助辅导,除了帮助学生答疑解难外,同时协助老师训练少数民族学生的制图和数据分析技能,在教师介绍操作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学生分组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每组配备一个汉语水平较高的学生。
研讨课应当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形式,在上课的第一周进行分组,由于少数民族汉语水平总体表现为城镇学生高于农村学生,因此分组时应充分考虑汉语水平问题。各个学生从代课教师处获得一个研讨题目,然后自己阅读文献资料(高级研讨班还要求学生有野外实地调查),撰写论文,每次上课先由学生用汉语宣讲并演示半小时(不用脱稿进行),然后在主持人(一般由汉语水平较高者担任)组织下,集体围绕该题目进行提问和讨论,最后教师对该题目作评论和总结。
每一门研讨课都应对相关专业知识学习进行一次全面考核,特别是考核运用地理和生态方法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景观生态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野外实习和实验操作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和动手能力,比如GIS方法和地理遥感的判读能力。大型的野外实习分校园周边短途实习和疆内长途实习,短途实习主要围绕一些生态专题(或辅修专业)进行,为期三天左右,而疆内长途实习主要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利用假期进行(一般在暑假),大约三周,这也是对整个学习课程的综合检阅。由于专业基础以及汉语水平的差异,野外实习和实验操作可与汉族班学生结对子,促进民族班学生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技能[7]。
3.4 强调课题作业重要性
课题作业往往是全面考察学生掌握景观生态及相关辅修专业知识程度的重要环节,在课题作业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分成三至四人一个小组,由于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的差异性,因此在分组时根据汉语水平搭配分组。从收集资料,野外调查,加工分析(一般运用地理信息和遥感地图等方法)花费一到两个学期(业余时间进行)的时间最终形成报告。课题作业内容一般以大学实验基地具体的生态规划实例为主,分析评估实验基地的生境系统,绿地、森林,土壤等要素的动态变化和影响以及城市及郊区休憩公园的景观生态演变过程等。通过课题作业培养少数民族独立研究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分析和表达并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题作业争取与实际相关部门合作,为合作单位和部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锻炼了汉语,也培养了少数民族同学与校外单位的沟通能力,优秀的研究成果可以在指导教师帮助下发表或作为毕业论文的基础。社会实习是主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安排少数民族学生在相关的研究机构进行(如政府部门,自然保护区,研究所,规划局,公司等),至少持续两个月[8]。
3.5注重前期的基础课程设置
无论是汉族班级的专业课程设置,还是民族班级专业课程设置,在开设景观生态学前期必须有相关基础要素课程学习支持,根据少数民族特点,新疆区域特点,大学培养的重点方向,院系应当设置不同的基础要素课程。一是设置普通与应用景观生态学,如景观生态的规划方法,景观生态的空间规划;二是设置地理科学基础要素课程,如地质地貌、经济地理、生物、气候、土壤、水文、历史、文化等;三是专业方法,技术以及基础理论课,如制图、遥感、计量地理、计算机以及GIS等;四是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课,如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9-10]。
4.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就业
4.1教学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
由于新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大尺度大区域的景观研究的开展,新疆高校景观生态的教学应紧抓教学与科研都紧密联系,根据当地各个单位都有少数民族工作人员的特点,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优势,与实践单位相配合,共同研究和解决新疆辽阔区域的实际生态问题。比如对农业生态的教学研究,对沼泽地和湖泊生态的教学研究,对森林生态以及生态建模的教学研究等。在充分考虑学生安全、家庭收入、民族信仰等情况,采取学生自筹学校补助的形式,根据景观生态学教学重点进行短期疆外地区景观生态的教学实习。
在景观教学中,室内作业与野外作业实际相结合,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民族学生和汉族结对子,促进专业知识交流以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在学生演示自己的作业时,争取邀请实际规划单位参加并对全校公开,促使学生早日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
4.2注重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
在景观生态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协作的教学形式,分组原则紧抓“民汉结合”、“双语学生和非双语学生结合”和“城市民族学生和农村民族学生结合”的原则。组织小组野外实践、文献查阅、分工合作、集体讨论与个人作业交替进行。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充分发挥个人专长,同时又能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另一方面,分组协作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社会交往和完成作业的责任心,这无疑为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创作了良好条件[11]。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促进了民族学生对景观生态学专业知识在汉语水平层次上的理解。
4.3引导学生就业
在国家对少民族地区教育优先扶持的大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如果成绩优秀,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计划报考研究生,向有关老师申请攻读硕士的资格。但这样的机会毕竟很少,大多数毕业生都将面临就业的选择。在当前大学生扩招的前提下,面对逆境,少数民族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立足在新疆本地就业,同时拓宽就业思路,在人与环境关系日益得到注重的今天,认识到具有景观生态学背景的毕业生择业面非常广泛。少数民族毕业生可从事自然保护区工作、景观规划师、景观保护问题专家、企业环境评估专家、生态环境咨询专家、教师(须通过教师资格考试),记者、乡村、城市和区域规划、政府工作人员等工作[12]。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生由于掌握了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又很强,同时由于新疆的少数民族特色,必将受到新疆各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参考文献:
[1]买合甫来提・坎吉,木合塔尔・甫拉提.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大学生人格特征初探[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7:614-615.
[2]陈芳,冯革群.德国大学的景观生态教育[J].世界地理研究,2005,(14)3:103-108.
[3]闫丽萍.新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双语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4]何俊芳.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历史与现实[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楚光明,宋于洋,李明艳,李园园.林学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5):221-222.
[6]卢杰,郑维列.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2008,3:52-54.
[7]黄义雄.地理理科基地班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工作的探讨[J].福建地理,2002,17(2):25-26.
[8]陶波兰,郁书君,齐家祥,等.景观设计类专业景观生态学教学探讨[J].教书育人,2010,10(6):86-87.
[9]吴兆录.景观生态学教学的短期户外观摩――云南大学的实践[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23(1):1-4.
[10]张明如,温国胜,侯平,等.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5:60-63.
[11]楚光明,宋于洋,李明艳,等.林学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8):221-222.
[12]杨矫,赵炜.在高校双语教学中探索针对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以景观生态学双语课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297-298.
[13]卢杰,郑维列.“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2008,3:52-54.
作者简介:
解读非主流文化对青少年影响的原因与对策
摘要:非主流文化即大众流行文化,是在一定时期内在大众人群里广为传播与推崇的文化,表现为流行音乐,服饰,发型,言论等方面。在当今这个开放的、相对自由和宽松的信息社会里,青少年年作为一个能动的受众群体,密切关注着大众流行文化的嬗变与兴替,对青少年产生着巨大影响。
关键词:非主流文化 青少年 影响
作者简介:周晗(1985――),女,山东德州人,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学生工作;刚性管理;管理机制
刚性管理又称硬管理、理性管理,是一种以规章制度为中心,采取制度约束、纪律监督、物质奖惩等为手段的管理方式。具体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指学校通过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常规要求,来实施学生管理工作,实现管理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模式。随着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推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后勤社会化、课程学分制、学业和就业压力增加等因素,给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刚性约束机制,树立依法管理观念,健全管理制度体系,是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科学管理的重要保障。
一、少数民族学生刚性约束机制的建立健全
观念指导行为,也是行为的先导。法治不但是一种治国方针和社会秩序,而且还是一种观念意识,一种把法作为社会最高权威的理念和文化。有效的管理必须依靠法治来保障,建立以人为本、民主法治的法理环境是实现少数民族学生有效管理的重要保障。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的刚性约束机制,是以学生为对象主体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制度,其管理制主要涉及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行为规范以及各种专项管理制度,主要有行为准则、文明公约、生活学习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办法、评价措施、奖惩规定和资助管理条例等。完善学生管理制度既为学生管理提供了依据,也为学生管理指明了方向,做到人人有规可依、事事有章可循,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公信力,且制度得到学生认可后,能够自觉自愿遵守,合理的调整自己的言行,使个人的发展符合学校教育管理的要求。
(一)刚性管理制度的特点
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规范性、权威性、指导性和稳定性。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制度,是师生共同认定的价值追求和遵守的行为准则,体现法制的精神和教育的标准,其制定过程及其本身具有严谨科学,表述准确到位的特点。规范性,是指制度规定了学生行为标准和模式,其行为是有拘束的、有节制的;权威性,是指在规章制度范围内,人人都必须遵守,任何人不得置身于制度之外,这是制度发挥行为约束力的关键;指导性,是指制度能使学生预见个人或他人的行为后果,并选择自身的行为模式,它有引导学生向良性发展的作用;稳定性,是指规章制度一旦制定,不能朝令夕改,要保持其相对稳定性,这是保证制度严肃性和权威性的关键。高校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制度体系的建构中,必须认识和适应制度的这些特点。
(二)制定刚性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
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既不能脱离管理对象的现实状况,也不能离开学生的历史境遇。诚然,制度来自高校学生管理的实践,但又对高校学生管理带有指导作用。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一是把握办学方向和人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激发民族大学生勇担民族复兴、祖国富强的历史责任,但又要从民族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差异,给予他们以鼓励和信任。二是树立制度导向和明确标准。要明确民族大学生的行为准则,让他们清除自身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应该做什么而不能做什么,强化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认识,要引导大学生朝上进的方向发展。三是坚持激励和约束有机结合。在制度的设计中,要把“激励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贯穿始终,设定科学合理的激励目标和机制,鼓励民族大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四是体现公平民主的原则。民族大学管理制度的设计应当做到权责分配科学,让学生和教师都参与到制度的建设中来,提高制度的适用认可度。
(三)形成完整科学的刚性制度体系
依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实行教育和管理,必须建立科学、规范、完整的学生工作规章制度体系。由于大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大学生日常管理、新生入学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就业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宿舍管理、奖惩评估、日常行为规范等,这对学生管理部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学生手册》、《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学生综合测评办法》、《学生早操管理办法》、《学生课堂出勤管理办法》、《学生内务文明卫生制度》、《学生宿舍安全保卫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不但要制定的科学合理,而且还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各个制度之间既有高度的独立性,又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共同构建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再者,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规范系统,不但应当涉及学生主体行为的各个方面,还要包括管理部门与人员主体。比如,学生专职管理队伍的资格聘任制度、培训考核制度、监督晋升制度、工作薪酬制度;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知情权、建议权和决策等方面的制度等。只有把制度覆盖到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才能形成完整的学生管理工作规范体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管理条例和管理体系,要在普遍适应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做到更为具体和有针对性,以保证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制度的全面和科学合理。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刚性管理机制的实施方略
当前,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学生规模日益扩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各项教育改革纷至沓来,民族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所以,在制定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形成了完备的学生管理体系后,制度的落实就成为最为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并最终决定了民族大学生的管理效果。在实施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国际21世界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使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是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理念之一,这要求高校及其管理者做到:以人为本,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服务,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讲求宽容,为学生发展提供宽松环境。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在制定学生制度、确定任务和思考问题时,都应当紧紧围绕“培养人才、服务学生”这一主题,使管理中的各个细节都能体现出一切为学生成才服务的目标。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以学生为本,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加强对大学生内在心理和成长规律的研究,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实行民主管理,给与更多的个性成长空间和自主选择权利。具体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上,就是要做到明确少数民族学生与大多数学生一样拥有的主体地位,主动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服务,不断构建平等的师生交流平台,创造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有利条件,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自觉的将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化成个人的行动参照;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并积极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要把解决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与解决学生的切身困难结合起来,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发挥激励作用
所谓激励,就是一个运用各种措施、方案等来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它是一种启动、持续、调整、提高学生的运行机制。激励是从正面来肯定学生思想、行为中的积极因素,根据指定的规章制度给与精神物质上的正面刺激,以达到鼓励先进、弘扬正气的目的。从心理学上看,当个体的行为受到肯定、得到鼓励时,心理上就会得到某种满足,一般情况下,可以鼓励个体沿着同一方向产生更高层次的要求,激发个体朝好的方面发展。因此,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实践中,有效而正确实施奖惩激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奋发进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严肃校际,有助于优良校风的形成。在刚性制度管理中学生工作管理者要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不同情况及不同个性特点,有的放矢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与手段,如理想目标、榜样荣誉、物质情感激励等方法,通过对他们的激励,达到鼓舞其热情、增强其活力、鞭策其斗志、挖掘其潜力、激发创造性、提高使命感,从而更好地实现学校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工作目标。适时的鼓舞与激励,能加强民族大学生坚持不懈、积极进取的决心和信心,也会让他们在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下去努力争取自己的荣誉,提升对大学生活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和疏导工作也会应此而变得事半功倍。
(三)维护合法权利,明确法定义务
作为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不仅是学校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学校管理的主体之一,他们对学校的管理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管理能力和工作情况都有一个最真实、最深切的感受和体验。高校管理部门和管理工作人员要时常倾听他们的心声,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愿望,不断改进管理制度,提升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合理建议,更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为此,学校要建立少数民族学生快速反应机制,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处理问题。如可以通过少数民族学代会、校领导信箱、部门接待日、校内论坛等形式,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一个反映意见,参与学校管理的平台,推进学校管理民主化,提高管理工作的层次水平。权利与义务具有对等性,在享有了某种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对应的义务。对于少数民族学生,高校在给与权利保障的同时,还应让他们充分的认识到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引导他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端正个人行为,履行学生应尽的义务。在坚持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开展和管理工作的同时,也应根据形势需要,经常举办各种既蕴含严肃的内容,又洋溢着民族斑斓多彩的优秀文化传统与风情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团结的良好氛围。既不能因为民族学生而过分降低对其学习、思想、体育锻炼、评奖评优等方面的应有要求,也不应在生活、住宿等方面给与过分的照顾。
(四)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就是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在学校所提倡的各种思想观念,道德标准融合于各项管理工作之中,渗透到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将思想引导与行为规范相结合,通过管理育人,使思想政治教育由虚变实,由弱变硬,将自律与他律统一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要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仅仅依靠思想教育是不行的。因此,要注重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严格管理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形成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结合的机制。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据不同的内容来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方式、方法,教育要照顾他们的特点,贴近他们的生活,应灵活运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如心理咨询、典型教育、经济救助、帮扶教育等,以适应他们的需求。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是经过一两次教育就能实现的,往往需要经过多次教育,认识和实践的反复。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反复性,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过程的坚持性、长期性和连贯性。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68.
[2] 闫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在大连民族学院这个以工科为主的民族高等院校里,经济管理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6人,是大连民族学院专业最多、学生人数最多的二级学院,设有经济贸易、会计、工商管理和旅游管理四个系,专业设置横跨经、管两大学科。其中的会计学已建成为校级示范建设专业,旅游管理已建成为校级特色专业。经济管理学院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已实现了持续、协调地发展。
依托于经济管理学院的“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以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成立三年来,中心的研究人员共320篇;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课题103项,其中国家自然和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7项,累计科研经费321万元;获得多项省部级科研奖励。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科也因为其突出的科研成果在成立两年之后就被评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以上成绩的取得都应当归功于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林教授。
马林教授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劳动模范称号、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一层次人才、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大连市“十佳”旅游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并获得多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自2003年调到大连民族学院工作以来,马林教授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以“三三制”为原则,积极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学科专业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实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关键。一直以来,马林教授把师资队伍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建设,以建设团队和造就名师为目标,按照课程与师资队伍建设“三三制”的原则,通过外引和内培等手段不断充实队伍和调整结构。“三三制”即原则上一名教师负责三门课程,并确定主要责任课程;而一门课则由三位教师负责,并确定主要责任教师。通过实施“三三制”原则,把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明确教师责任归属,从而确定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和工作框架。目前已形成了一支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重点,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
二十多年来,马林教授曾主讲《旅游经济学》等六门课程,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2004年以来主持了一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21世纪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双“六十”工程)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启动了旅游专业毕业设计教改,借鉴工科毕业设计思路在全国首创了旅游专业的毕业设计模式,在2004年教育部举办的全国旅游专业教育研讨会上,做了重点发言,得到了同行的一致认可,提交的论文获得了大会一等奖。该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策划能力,并形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策划方案,包括金石滩营销策划方案、大连民院形象策划方案等毕业设计项目,建立了大连金石滩、吉林安图县、内蒙古克旗实践教学基地,使旅游专业建设发生了很大改观。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信息系统;人工智能;可视化计算
DOIDOI:10.11907/rjdk.161573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09008503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5Y245)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杨悟道(1982-),男,云南昆明人,硕士,云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可视化计算与人工智能;吴烨(1977-),男,云南昭通人,博士,云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管理。本文通讯作者为吴烨。
0引言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通向国家高等教育的金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的差异性和特殊性,高等学校民族预科管理工作变得繁琐和复杂[1]。为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的深度融合,满足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学业评价与测评需要,基于可视化计算融合社交网络平台,设计并开发了适合预科教育的综合管理评价系统。
1系统概述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具有自身特点,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更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1]。传统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仅仅只是记录学生基本信息,对日常行为的跟踪和痕迹管理没有明确记录,适应民族学生特点的管理信息系统处于空白状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网络平台能够跨地域、跨时间和空间被普通用户快速接受。进校后的少数民族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使用率达到96%,民族预科学生管理迫切需要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基于此,采用灵活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信息化管理方式,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中心,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设计和开发一套适合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特点的智能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设计项目组成员在少数民族预科基地对2 7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到民族学生学籍管理、考勤管理、选课管理、课程表管理、成绩登陆查询、考试管理等模块的现状分析以及期望意见。针对可视化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设计人员提出几个思考问题:①如何将信息化解决方案与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实际进行深度融合;②如何提高融合信度;③如何提高基于移动社交网络快速扩散信息传播速度;④如何通过本平台对痕迹行为跟踪,从而对提取的数据进行可视化渲染。以上4点也是本课题要解决的难点。作为综合评价系统,不仅是信息记录和反馈,更重要的是自动化分析和评价,从而为管理者建立合理和健全的管理评价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自动化评价机制要有相应的技术作支撑。系统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2系统架构设计
基于建构主义的可视化技术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2]。可视化技术在大数据时代,将以往一堆枯燥乏味的数据变得生灵活现,让数据变得不仅有意义,还让其变得直观、易懂,达到个性化特点[3]。本课题在可视化计算方面,将从语义网入手建立本体语义规则,运用教育技术领域概念图[7]等技术开发数据可视化图解对象。软件系统采用Java Web框架引擎开发,斯坦福大学开发的本体建模工具Protégé用于生成自动推理机引擎,利用惠普实验室的Jena API包构建语义本体语义解析语义规则库,可视化表示层采用MIT媒体实验室开发包processing2.2.1。
2.1系统开发步骤
系统开发分两阶段:①软件系统研发阶段;②试运行进行系统测试。
软件需求分析是科研项目的重要环节,课题的最终实现是以软件系统实施到预科教育教学管理当中,科研成果最终是服务于少数民族广大师生。软件系统研发的成功因素高度依赖于软件需求分析报告,整个系统研发均采用瀑布模型,见图2。
2.2系统架构
系统架构见图3。
5系统功能
系统优化了教育教学资源,使相关使用人员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实现数据可视化过程中视觉表征语义符号能够通过自动推理机引擎进行解析和推理,并在推理过程中使用本体语义规则,符合语义的表达从而提高其相似度。
(1)结合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特点,认真履行高校政治思想教育要求,建立符合少数民族预科生特点的教育教学综合管理评价体系。
(2)综合评价体系以建构主义思想为基础,符合现代教学系统理论,评价系统力求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积极主动构建自己的学习及生活行为习惯,为开发学生行为痕迹管理提供依据[7]。
(3)综合评价体系需要计算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交互,从而建立人际交互关系。社交网络利用可视化技术分析个人、群体和社会[8]。
6系统测试
系统性能评估[9]数据分析见表2。
7结语
本系统运用智能化来优化教育教学资源,促进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对民族预科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利用系统的痕迹管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追踪取证形成综合性评价管理,从而提高预科基地教学及学生管理水平。使用该系统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辅导员能第一时间快速了解学生情况,学生能快速地与学校进行互动。下一步工作是加大学生痕迹管理可信度,提高系统的自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陈炜,高云鹏,杜鹏,等.民族预科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4(3):116120.
[2]赵慧臣.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分析框架 [J].开放教育研究,2010,16(5):5158.
[3]荣荣,杨现民,陈耀华,等.教育管理信息化新发展:走向智慧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3):3037.
[4]曾振柄,陈良育,张骏,等.基于AJAX和自动推理技术构建交互式数学Web服务[J].计算机应用,2007,27(9):22392241.
[5]杜小勇,李曼,王珊.本体学习研究综述[J].软件学报,2006,17(9):18371845.
[6]陈国青,阮达.可转移信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顾倩颐.基于在线学习行为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智能挖掘技术研究[J].软件导刊, 2015, 14(12):1214.
[8]吴信东, 李亚东, 胡东辉.社交网络取证初探 [J].软件学报, 2014,25(12):28772892.
(大连民族学院机电信息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摘要:本文结合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比赛平台,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此类赛事模式给参赛学生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对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做了探讨,并与当前工科其他类常规赛事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同时,对现有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实施办法,为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FSC;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9—0079—02
郭丰(1987— ),男,辽宁沈阳人。大连民族学院机电信息工程学院团委,助教,研究方向:基本原理形成与发展。
杨春蕾(1988— ),女,吉林延边人。大连民族学院机电信息工程学院团委,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主要是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广泛传播发展的,以智力资源来创造财富的经济。美国把“培养大量的具有较高批评性思维能力、能有效交流、会解决问题的大学生”作为国家教育目标。早在20多年前,日本就提出:“在当前动荡变化和复杂的社会及学术活动向新的方向发展的形势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对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创新的教育,并且加强基础能力的训练。”[1]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能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事关我国未来社会的兴旺发达,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保证。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成果丰硕,各类新平台不断涌现,FSC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下结合工科专业特点,紧扣社会发展需求应运而生的一类新兴创新平台。
一、FSC平台下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调研
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简称“FSC”)是一项由高等院校汽车工程或汽车相关专业在校学生组队参加的汽车设计与制造比赛。各参赛车队按照赛事规则和赛车制造标准,在一年的时间内自行设计和制造出一辆在加速、制动、操控性等方面具有优异表现的小型单人座休闲赛车,能够成功完成全部或部分赛事环节的比赛。2010年举办首届比赛,至今已连续举办三届。本文以大连民族学院“民族魂”方程式赛车队为研究对象,重点对车队成员创新实践能力养成、就业竞争力、参与动机、团队协作意识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开展针对性调研。
本次调研发放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35份,涉及机电类相关专业大一、大二、大三三个年级,女生人数占20%,少数民族学生占36%,非车队队员占25%。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参与途径、参与时间、车队运行模式、与其他平台优缺点比较、影响因素等方面。具体如下:
(一)学生对创新实践的了解和参与情况
调查显示,85%以上的学生对自己所在专业所能参与的创新实践活动有了解;88%的学生喜欢参与这类活动;94%的学生承认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70%的学生经常参与,参与时间每周3小时以上的学生占64%,其中,参与时间每周10小时的学生占28%;参与的途径中(多选),43%的学生能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45%的人积极参加各社团实践活动,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参与导师工作室课题、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学生专项科研立项等的学生比例均在10%以上。
(二)对FSC、车队的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75%的学生对FSC比较了解,但对车队公司运营模式机制了解的学生不多,只占41%。以方程式赛车竞速为平台的FSC模式对学生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选):36%的学生认为对知识的理解是从被动到主动;53%的学生认为明显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57%的学生认为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磨练了毅力,增强了独立或团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余时间分配合理,时间利用率提高。FSC模式与其他赛事的区别(限车队成员作答,可多选),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认为FSC模式团队性质明显,学生参与度高、认同感强;48%的学生认为前期准备时间较长,有利于过程培养的实现;47%的学生认为赛事刺激,有足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兴趣;另有18%的学生认为FSC不适合只追求短期获奖的学生参与,对学生一定阶段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从影响创新实践活动效果的因素来看,学生普遍认为经费支持、指导教师、活动场地、学生能力、学生积极性、硬件设备等是主要因素,此外,项目策划质量、动员宣传、赛事种类等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调研结果分析
从学生对创新实践的了解和参与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类创新实践有浓厚兴趣,对感兴趣的项目认知程度较高,因为理工科专业特点等因素影响,学生在这类项目上基本能保证一定的时间投入。同时也应看到,传统类项目吸引学生的优势不明显,如学生专项科研、工作室计划等,这可能与宣传力度、项目难易度、可操作性、指导教师积极性等因素有关。
从对FSC、车队的具体调查情况来看,参与车队的成员对FSC模式有着较深刻的体会和认识,这种模式带给学生的改变和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并且在团队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优势。这种变化也符合工科专业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初衷,值得借鉴和推广。
三、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启示
(一)创新实践活动机制建设
不断完善成型赛事,拓展新的竞赛平台,按照教学进度,结合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有序地安排创新实践活动进度,同时,结合课外实践学分认证制度,系统化、规范化地管理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活动末期要及时进行总结表彰,各项活动成果集中展示、宣传,扩大科技节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二)优化教学过程,将创新实践活动与教学有机融合
鼓励教师在发扬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基础上,大胆采用“体会式”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双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调动广大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其创新意识,检验其创新能力。
(三)完善体系,紧扣社会发展趋势
应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完善现有体系,根据新增专业要求及学生需求及时丰富活动内容、拓展新的载体,力争做到“创新实践活动要合理有序创新性开展”,保证实践活动在变中有传承,变中有发展。创新实践活动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要为师生创造更多条件,以各种形式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共建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应用开发类科技选题要尽可能符合市场导向。
[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创新人才理念的国际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3(5).
[2]陈吉明.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2).
[3]郑春龙.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
关键词:小学汉语文 教学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158
如今,在汉语言教学课题方面,传统蒙古语授课的学校主要侧重于识字、静思、静听以及静观,并没有重视口语交际训练以及阅读训练等问题。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蒙古语授课学生的汉语水平,需研制出更为完善、有效的教学方式,摸索出全新的教学模式、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及传统的教学方式。
1 教授汉语言的老师充分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是十分困难的
民族学生在周围的环境或者是家庭当中,均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不管是语法还是词汇都运用自如。但是,民族学生一旦进入使用汉语言进行教学的学校,就必须使用并且学习新的语言文字,改变长久的母语习惯,可见,这是一个艰难且漫长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并没有做好学习准备时,每一天都要接受和自己母语无关的汉语文新知识,在最初,学生在并没有理解的状态下囫囵吞枣地接收知识,之后再慢慢消化,历经一段时间之后,才能领悟其中一部分含义。因为语言本身的性质不同,所以汉语当中很多例如“潦倒”、“尴尬”以及“虔诚”等词汇找出对应的民族语言十分困难,所以授课时,学生理解并不全面。民族学生由于习惯使用本民族语言,所以在语法上的学习也不尽如意。在阅读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阅读不通顺、语序不对和逻辑混乱等情况。不仅如此,对于数理逻辑语言与哲学,民族学生就更不能理解了。鉴于此情况,很多教师都会认为民族学生“孺子不可教也”,更甚至认为民族学生“智力低下”。这类教师不仅缺乏对民族学生的理解,还不存在提高地区语文教学质量的兴趣与觉悟,可谓是民族教育当中的缺陷。
2 “模仿效应”是我国一部分民族学生获取学习成就的主要途径
倘若在课堂上,我们的语文老师能够创造出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那么学生不仅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若在民族地区任教的语文老师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素质、渊博的知识,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能够随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还能写出端正的板书,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扣人心弦的教学过程和幽默、风趣、自然和大方的教学姿态,那么在潜移默化之中便会感染学生,学生自然会模仿教师、崇拜教师、羡慕教师、更加信赖教师。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在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望着他们的目光倾注了期望和关切,那么学生学习热情将会更加高涨,如此一来,学校效果将大大提高。
3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若是想改变传统教学当中以“学生听,教师讲的教学模式”,那么首先,则必须需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优化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这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步骤,首先,教师应该完成自身的训练与角色的转换。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是教授学生的个体,教师是主动的,而学生是被动的,这样缺少了学生探讨、自得、自学以及自悟的时空。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呢?
3.1 “先学”
在课堂上,教师使用投影片或者是简洁的语言来揭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进而对学生提出自学时间、方法、自学内容以及相关要求等。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进行小组合作查字,也可以独立查字典完成。成立学习小组一起读课文,如果碰到难以理解的地方,可相互探讨,不能得出答案的应记录下来,向教师请教。
3.2 “后教”
所谓的“后教”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当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之后,教师让学生成立小组,互相交流、探讨,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而实在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在旁适当点拨来提醒学生,而不是传统意义中老师一个人在讲解,学生在听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还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可见,教师只有和学生站在同一个高度,才能调动学生好问、会问以及敢问,令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课后习题、课题以及重点词句当中寻找问题,并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的时间。
3.3 “当堂训练”
汉语课上,教师可采用“当堂训练”的授课方式,一次训练为课堂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次是模仿训练,就是学生模仿教师的词汇和语调。
3.4 加强对汉语实践活动的指导
可以说,汉语教学当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汉语实践活动,要求开展活动课的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多彩。可采取学唱汉语歌曲、成语接力赛、查字典比赛、故事会以及朗读会等形式。在活动时,教师需时刻体现出学生的合作意识、积极性和自主性,活动的内容要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形式不要过于死板,活泼一些更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要求活动具有较强的交际性,语言和民族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语言是最好、最完备,同时也是最丰富的交际工具,学习母语与第二语言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与人更好地交流,所以汉语教学更应该侧重于交际功能。学习汉语的民族学生大部分年龄偏小,学习之后,效果十分显著,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且学习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倘若在学习汉语之后,在生活当中无法应用,那么长久下来,学习的兴趣会逐渐消失。
3.5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由于民族学生长期积累的习惯,可见学习汉语是一个十分困难的过程,需要更为有效、更为直观的教学方式,学校以及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有利学生的各项条件,在教学过程当中采用录像带、投影仪或者是录音机等高科技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模仿能力,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3.6 激励的评价阶段
教师不仅要擅于把握课堂气氛,还要时而激励学生,激发起学生对汉语言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的鼓励和包容会激励民族学生上课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韩格日勒图.蒙古语文的使用与语言教学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0,(5):30.
[2]齐玉华,海金宝.提高蒙古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浅谈[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2):15.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困难;建议
一、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困难
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环境、教学水平、思维方式等。这些问题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困难。只有解决这些难题,才能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与文学水平。
1、环境因素:
长期以来,日常生活中少数民族学生都讲本民族语言,缺乏学习和锻炼汉语言的人文环境。
2、教学水平:
单语教学模式、单调的授课方式以及老师与学生缺乏互动交流,都增加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难度。
3、思维因素:
本民族语言的长期运用,使少数民族学生已经形成用本族语言思考、交流的惯性思维,而学习古汉语要用汉语的思维去表达。思维和理解上的差异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困难。
二、如何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对民族和个人的意义很大,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传授知识具有针对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汉语言文学内容包罗万象,而学生无法一一学习。因此学校要针对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选取符合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教材。教师可以选择人文风情、传统习俗、区域文化差异等知识进行授课。让学生可以熟练地运用汉语进行表达交流。
2、教师转变授课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让学生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增加与学生的互动的环节,可以设置不同的情景,学生在各种场景中表达和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汉语言中字、词、句用法。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教师的教学水平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不仅掌握古汉语文学知识,还要掌握历史、地理、政治、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现代科学的授课方式,运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教学模式授课。教师教学方式要与时俱进,创新授课方式。
4、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教师的引导和调动自然很重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才能更好地运用知识。教师要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的重要性和语言文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学生只有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摆脱只有在教师帮助下才能获取新的知识的状况,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运用新知识的实践能力,学生会更加高效的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
5、营造运用知识的环境,实践中提高人文素养
知识的学习不仅是学会课本上的理论,还要在生活和工作中运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动力,通过实践,可以找出掌握知识的不足之处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汉语言文学学习汉字的起源,字、词、句的运用,赏析诗词,掌握了这些知识而缺乏实践能力还是没有达到学习的目的。我们要营造运用知识的环境,给学生提供用汉语言交流的机会,可以让学生民汉共宿,民汉学生结对子互相交流。
6、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字、词、句的理解是为整篇阅读打基础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学生诗词的鉴赏和创作导游词的能力也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对学生导游词的创作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多提问、多引导、多与学生进行交流。老师要学生锻炼学生快速有效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训练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7、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心理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的惧怕感和困难心理。如果不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他们在学习古汉语文学知识还是会有很大阻力。教师可以在就教学前期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指导,让他们知道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并不是一件难事,多给学生鼓励,树立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信心,接受新的挑战,克服所有的困难,相信通过努力一定会学好汉语言文学知识。
总结:
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对促进民族的团结和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都有深远的意义,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是存在的,我们要积极寻找解决困难的有效方法,不断加强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教师要结合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1]刘晶.大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2014(02).
[2]岳小艾浅析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才智.2013(33).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 就业能力 模型 对策
本研究受2013年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一、引言
少数民族的发展,一直是政府、高校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2009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指出,为加快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步伐,国家在内地重点高校开办的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每年招生规模达到3万人。少数民族高中生源的扩大,随之而来的是这些民族学生的培养质量不一、就业率不高及社会满意度较低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
研究发现,相较于一般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汉语言能力、心理适应,专业素养和技能、跨文化交际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弱势[1]。这些薄弱环节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及其就业能力的提高。对此现象,一些学校采取考核的“政策倾斜”,一些地区则使用就业的 “政策保护”。然而,就业市场却按同样的标准来考评、招聘及使用求职者。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健康发展,我们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和就业市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具体要求,构建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能力模型,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期望有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宽口径的就业,融入社会。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评估模型
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中出现变化的能力[2]。我国最早研究就业能力的郑晓明教授则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3]。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估体系的研究众多,以下是中外学界及行业协会较有代表性的模型:
表1 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估相关研究
虽然各界对就业能力的定义和模型的研究视角各异,指标和指标划分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但仍有很多地方达成了共识――认为就业能力应该以一系列技能、理解力和个体特质为承载体,其中涉及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心理韧性(抗压、心理调适等)、生涯规划(自我认识、生涯规划)、一般技能(读写、逻辑推理能力、沟通能力、团队能力等)和个人品质(自信主动、责任心)等方面。
我们在上述的研究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各要素之间的交互效应,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特性进行分析,归结出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能力测评的具体指标,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8个二级指标(如图1所示),以此评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图1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估模型
三、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广州大学城内6所高校自2005年起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目前,已有五届少数民族大学生从这些高校毕业,达500人。2010年底至2011年初,我们围绕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及心理韧性在广州大学城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开展了一次深度访谈和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刚到大学时,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汉语言沟通、专业技能、英语学习以及人际交往、心理适应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8][9]。 2013年10月,我们围绕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8个二级指标设计问题,对17名2014届少数民族毕业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和统计分析。受访者中男生10人,女生7人;专业分布情况如下:国际贸易3人,金融学2人,企业管理3人,行政管理2人,新闻学2人,广告学2人,法学3人。结果如下:
1、自我效能感低,总体信心不足。受访者普遍对就业信心不足。在回答 “你觉得自己已做好准备毕业后马上参加工作吗?”时,多数学生显得犹豫,12名受访者表示还没做好准备。
2、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被问及“你曾做过职业生涯规划吗?”时,14名受访者给予否定回答。对“学校是否提供就业能力方面的系统引导?”问题,11名受访者表示“没有”。研究者追加“你参加了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课程吗?”和“学校定期召开少数民族学生专题座谈会对你帮助大吗?”两个问题,受访者则表示课程较为笼统,并不能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给以引导。
3、技能不突出。在回答“你有何技能?”和“你认为你最核心的就业竞争力在哪些方面?”等问题时,受访者表现得非常不自信。10名受访者直接用“没有”回答上述两个问题。仅4名受访者较好地列举了专业知识技能(如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管理学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团队协作、踏实等)。
4、适应能力有待提高。这部分问题由“你适应大学生活了吗?”、 “你有哪些适应方面的困难?”、“你的交际对象主要有哪些?”等组成。访谈发现,受访者普遍经历过不适应期,甚至有受访者表示至今也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活,包括人际关系、饮食、学习。
5、个性品质。被问及“你有何比较突出的个性品质?比如诚信、勤奋、团队协作等。”时,受访者普遍表现出不自信。在细化问题“你是注册志愿者吗?”中,只有2名受访者给予肯定回答。
四、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和谐稳定,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研究,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1、设立专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部门及顾问
目前普通高校招收的少数大民族学生在教育管理上基本与其他学生无异,依然是专业老师抓教学、辅导员管思想、生活、就业等问题,难以顾全所有少数民族学生。同时自身也缺乏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了解、系统性教育和管理经验。因此,有必要设置专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部门及顾问进行管理、教育、研究。
2、分阶段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性教育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性教育工作,可以根据Nesdale[10]的文化适应阶段性特征采取相应措施。第一阶段应充分把握学生的猎奇心理、旁观心态以及不适应感,适当地进行基本设施导航、心理适应教育等入学教育活动。建议这一阶段提前至确定录取该学生时,通过邮寄资料、电话联络等方式开展教育活动。第二阶段是少数民族学生入校后一段时间,产生对异文化的排斥、无学习兴趣、思乡、自我封闭等。学校应积极推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引导他们更主动地拓展人际交往、提升心理韧性。第三和第四阶段,学生的状态逐步走向稳定,可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专业学习及综合素质。
3、夯实专业基础,提升实践能力
专业知识技能是求职者所学的科目,所懂得的知识,是其用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高校应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注重专业基础的夯实,并注重通过专业实习、学术活动、专业考证、社会实践等形式对专业知识进行拓展,提高知识转化能力及实践能力。
4、加强信息能力及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
信息能力指理解、获取、利用信息及信息技术的能力。当今时代,信息能力就是综合的能力,是就业能力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对英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拓宽少数民族大学生知识面,提升其综合素质方面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5、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个性品质在职业生涯规划领域常被称为 “个人最有价值的资产”。[11]高校应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走出“同乡会”,积极融入更广阔的人际圈,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团队协作、自信等个性品质。
6、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能力,以及运用该能力将得到何种结果所持的信心或把握程度。[12] 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探索工作世界,树立良好的职业发展观,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是提高其就业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在现有基础上,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全程化职业生涯辅导实施方案,引导他们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提高就业能力。
7、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
良好的就业心态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坦然面对困难和挫折,而且可以使大学生他们在就业后顺利地适应职场环境,迅速成长。学校应加强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就业心态,以积极心态面对就业压力;加强心理疏导,积极为毕业生提供舒缓压力、排解紧张情绪的渠道,保证毕业生顺利度过毕业、就业的心理关键期。
参考文献:
[1]刘丽玉,杨韶刚.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析[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01:20- 24.
[2]郭志文,宋俊虹. 就业能力研究: 回顾与展望[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86 - 91.
[3]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91 -92.
[4]宋锋华,张玉玲.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实证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07,(5):55-59.
[5]陈振浙.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及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6):29
[6]Yorke,Knight. Embedding Employability into the Curriculum.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York,2004:4-5.
[7]Carnevale, Gainer. Workplace Basics: The Essential Skills Employers Wa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0.
[8]刘丽玉,叶开.广州大学城内新疆少数民族学生适应状况研究[J].战略决策研究,2011,2(3):56-59.
[9]Liu liyu,Ye kai, Yang shaogang.Research on Resilience of the Xinjiang Minority students in Guangzhou Higher Education Mega Center [J].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 2012:407―411.
[10]Drew Nesdale. & Anita S. Mak. Immigrant acculturation attitudes and host country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Community &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00, (10) : 483 - 495.
[11] [12] 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8、45.
【作者简介】
刘丽玉,女,广东揭阳人,法学硕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信息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少数民族学生教育、高校教育管理等。
马斯乐,男,广东中山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信息学院统计学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