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态环境治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课题组通过专家咨询、实证调研和文献查阅三种方式对指标体系进行遴选,但是,面对初步获取的这些为数众多的指标,必须进一步进行优选才能确定区域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其一般方法是先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对问卷调查进行效度信度检验,最后再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按照以上的思路,本文针对区域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特点,最后遴选了环境治理技术与装备能力、环境治理产品生产能力以及环境治理服务能力3个指标项,并据此设计调查问卷,对回收的235份有效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KMO统计量和巴特利球形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具有很好的信度且指标变量均适合做因子分析。依据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优化了区域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指标,从而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区域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指标赋权的方法———基于信息熵修正AHP的组合赋权法
课题组成员卜华白在其博士论文中运用了这种指标赋权的方法,该方法属于组合赋权法,是一种将主观赋权(AHB)和客观赋权(Entropy)结合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先利用AHP法对指标进行赋权,然后,再利用Entropy方法对AHP的主观赋权进行调整,这样就更能保证赋权值的科学性。赋权值的科学性也就使得本研究结果更具有说服力。2.1最优目标约束之下的AHP主观赋权运用AHP法初定指标权重有很多的具体方法,本文采用最优目标约束之下的AHP权向量解法算出各指标的权重。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人类比较判断能力的有限性,因此,判断矩阵一般不能完全满足一致性要求,如是,不管是近似解法,还是特征根法,其权重的计算结果都难以与“客观存在”的“真权”相吻合,在本质上是一个统计估计问题,因此,判断矩阵中的元素aij的相对权重不总是等于wi/wj,依据这一情况,有文献利用最小平方法,得出了三种相对权重计算的“最优解法”即:LLSM法、LSM法则和LOM法求解权数wi,从这三种最优解法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定义不同的目标函数,最优权值也就不同。因此,在具体的区域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过程中,应依据对评价精度的实际要求,给“合理”的目标函数,只有这样,才可求得最为合适的“最优权重”。2.2运用信息熵赋权法修正AHP主观赋权,最终确定指标权重熵(Entropy)的概念来源于物理中的热学,是统计物理中用来量度分子运动无序程度的变量,ClaudeEShanon在1948年将其引入信息论中,作为系统不确定性(无序程度)的度量,一个系统有序程度越高则信息熵越小(反之亦然),熵权法也是一种信息量权数方法,是客观赋权法中较为常用的方法[9]。信息熵赋权法修正AHP主观赋权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对评价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指标j的熵值ej;第二步计算指标j的差异性因数gj,确定指标权重;第三步修正权重,通过以上步骤修正之后,得到的新权重更有效。本文以衡阳市铅锌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为例,具体研究区域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方法及治理对策。
3实证评价———以衡阳市铅锌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为例
设U代表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的综合因素集,V代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表评价集,A代表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的第一层次因素权重集,An(n=1,2,3,…)代表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的第二层次因素权重集,R代表全体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的单因素评判模糊矩阵,Rn(n=1,2,3,…)代表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的单因素评判模糊矩阵,B代表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的第一层次模糊综合评价集。
4提升衡阳市铅锌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的对策
生态环境保护是我们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所需重视的问题,然而,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愈发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京津冀地区已成为我国东部地区人与自然关系最紧张、资源环境超载矛盾最为尖锐的区域。本文从京津冀生态环境的现状出发,对其生态困局的成因进行反思,探索出京津冀地区在进行生态环境治理时所应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京津冀;生态困局;现状;成因;方向
为使京津冀地区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适应,2015年4月出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改善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以及对我们国家的产业布局和能源结构进行优化,转移非首都功能,实现京津冀协同治理环境一体化。
一、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困局
(一)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
京津冀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由于不注重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自然资源被过度的使用,造成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主要体现在:京津冀地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明显不足,京津冀地区成为了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环境与发展矛盾最为尖锐的地方;城镇化的发展导致地区矛盾进一步加深,京津冀地区存在明显的异地城镇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人口由河北的落后城市涌向京津地区,使京津两地的环境承载力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不合理的产业转移进一步破坏生态环境,比如,2013年出现的雾霾现象就是由于把重工业转移到河北地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不能单纯的利用产业协作发展把污染源转移,只让北京一片天空蓝,应该让京津冀区域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困局原因
随着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京津冀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但由于京津冀三地的污染源及环境污染情况的不同,在联合治理区域环境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限制,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主要的原因有:
1.资源管理体制系统性的缺失,城乡分割和部门分割严重
环境、资源、生态和产业间有着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而仍存在依据行业、产业管理自然资源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产业、环境和资源管理之间的协调。具体而言,资源过度开发的现象较严重,不利于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资源管理与产业管理之间的协调较差同时,由于资源管理上属地管理与部门管理尚未理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政府资源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而面对京津冀跨区域的资源管理问题,更是难上加难。
2.京津冀三地利益的不一致性导致环境的分割化治理
河北承德、张家口从西、北方向环绕京津,形成了天然的防风固沙屏障,三地在地理位置上属于完整的自然单元,一旦河北地区遭受严重的环境污染,势必会造成京津两地的环境质量下降,而如今京津冀地方政府间尚未建立起统一的协同机制时,各政府的生态治理仍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
3.环境治理具有公共性和外部性以及收益与成本的不对称性使得公众、企业、政府具有依赖性
我们国家没有对生态环境实行产权管理,它是属于公共所有的,这会造成公民对环境保护没有责任感。同时地方政府如果为治理环境投入高成本,而国家又没有相应的补偿机制去激励企业和政府,则导致收益与成本的不对称性,政府对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下降。所以,京津冀地区可以应通过实施相应的补偿机制,破除“搭便车”的思想积极地进行环境治理。
二、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方向
(一)实现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绿色化
实现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绿色化首先要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经济发展方式,采用循环经济的增长理念发展京津冀地区的传统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其次根据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功能定位,采用政策扶持发展一批能够改善环境及提供生态服务产品的产业;最后坚决落实改善大气环境的重大工程的建设,将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作为京津冀地区的新的增长点。
(二)利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政策
将其纳入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和财税、金融等宏观调控体系中。把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可以交易的产品,以市场机制去定价,约束企业高耗能、低产出的发展模式,促进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利用国家的价格、补贴、税收等引导和激励政策,探索新的产品及发展模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节能环保产业;鼓励发展环境保险,增加治理环境污染的参与主体。
(三)对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走法治化的道路
推动立法紧跟环境发展需要,增强环境治理的制度基础,加速推进环境重点领域的保护立法;大力推进严格执法,强化政府治理环境的主导责任,建立“绿色”政绩考核机制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实现环境司法公正,完善公益诉讼制度,破除地方主义的保护制度,建立环境保护的司法保障;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发挥公众在环境保护与监督中的作用,创新居民的消费模式。
作者:宫敬雅 段胜利 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殿廷.京津冀一体化中的生态环境问题[J].领导之友,2004.05.
关键词: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谐;生态环境
一、引言
湖北省荆门市龙源石膏矿山于1958年建矿,早期因缺乏规范化开采管理,导致矿区地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矿区出现大面积地面沉降、塌陷、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开裂、民房受损、碴场。不仅侵占了大量的林地及耕地,而且形成了多个大型高陡边坡,上述各种地质灾害的相继出现不仅对下游及邻近矿区居民的生活、生产产生了严重的威胁,而且也与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显得极为不协调。以上诸多不利因素带来的一系列的安全、生态与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矿区群众的生活和生产。
对此,2002年实行改制后的荆门市龙源石膏矿及荆门市、区政府和当地老百姓也都相继提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的强烈要求。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治理原国有企业遗留的地质环境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决定对石膏矿遗留矿区进行科学规划、综合治理,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活与生态环境,以达到矿业生产、群众生活和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的目的。
二、矿区地质灾害概况
该矿区涉及到的地质灾害种类主要为:地面沉降、塌陷;地裂缝;地下水下降、污染;废碴边坡的稳定问题 等。其地质灾害体特点主要表现为多灾种、分布零散、面积大、稳定性差、恢复治理难度较大等特点。
(一)地面沉降及塌陷
主要分布在遗留矿区的南北两端沟谷区域,呈不规则形长条状、圆形发育,矿区内已发生较大的明显塌陷、地面沉降各3处。地面沉降、塌陷总面积约195000m2,最大地面沉降区长约400m,面积约40000m2,最大沉降累计深度约1m,初期坑壁较陡,约70-80°,后经农耕人为改造,逐步形成一边缘较缓的洼地。由于地面发生多处塌陷及大面积沉降致使290多亩良田无法正常耕种。
(二)地裂缝
矿区地表治理前形成明显地裂缝两处。主要分布在矿区南北两端山脊部位,长度分别为101.4m、66.5m,裂缝呈折线型、“V”字型断口发育,可见深度大于1m,最大缝宽0.5m,为残坡积碎石土半充填。因地表土质疏松,次级影响裂缝不明显。地裂缝的产生对当地农民的生产安全及邻近建筑物的影响较大。
(三)碴场不稳定斜坡
矿区范围内遗留规模型废碴堆4处共占地约12万m2,其中林地约9万m2,耕地约3万m2,其中1#、3#、4#废碴场堆积规模较大,体积分别约15万m3、13万m3、13万m3,一般形成高度约10-26m的锲形体及条带状松散堆体,坡度多在40-65°左右,其下方有24户居民居住,如遇汛期或强降雨,碴场极易形成崩塌或泥石流灾害,严重威胁到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并易造成大面积耕地土化石污染,下游上百亩农田将无法耕种。
(四)房屋开裂
矿区上部24户居民房屋因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受损严重,多以墙体开裂、歪斜为明显变形方式,房屋多为土坯房,其墙体裂缝多自上至下贯穿整个墙体,裂缝上宽下窄发育。墙体最大缝宽约0.06m,一般为0.01-0.02m,其中墙体严重破损的有10户。
(五)地下水位下降
矿区矿山在原生产过程中,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而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井泉、堰塘干枯,导致原矿区及周边地表90多亩农田严重缺水,无法耕种或有种无收,30户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发生困难。采空区干涸堰塘3口,10口人工浅井干枯,区域内人畜饮水十分困难。
三、恢复治理工程技术措施
随着《土地复垦规定》的颁布和《环境保护法》的实施,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已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在科学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开展有效的治理。本工程的矿区恢复治理工程技术措施主体为农田复垦工程、碴场治理工程、新建供水系统工程及裂缝回填。
(一)农田复垦工程
农田复垦工程主要在南、北3个大面积沉降、塌陷区域,主要采用填筑、整平、碾压进行修复,复垦面积195000m2。治理模式有以下3种:
1、废渣填充治理模式:对已确定为浅塌陷的区域,先将废渣直接运至未沉塌陷地。待稳沉后,填筑、整平、碾压,再将确定为深塌陷区域的地表土剥离出来,覆盖到废渣上面。一般覆盖的厚度为1.5m左右。然后,进行复垦。
2、浅层平整治理模式:对于季节性积水及浅层塌陷区,实行挖沟排水、削高填洼,继续耕种。
3、挖深垫浅治理模式:对于塌陷深浅不一,局部地段常年积水的塌陷地,在塌陷较深区域取土,把土填在塌陷区较浅的区域,然后将较浅区域复垦为耕地,较深区域就势建塘养鱼,塘边坡地栽树种草。达到以改善采矿区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养殖业的综合治理目的。
(二)裂缝回填工程
采用三合土或粘性土对裂缝进行填埋、夯实,防止地表水进一步入渗地下,加剧地裂缝的变形及引发区域地层的稳定。
(三)渣场治理工程
碴场边坡工程的治理以机械推平并结合人工进行整平及植被恢复工程为主。经人工、机械整平后,降低碴场堆填高度,边坡角控制在35°(碎石天然休止角经验值)以内,从而增大边坡自身安全裕度。整平后的矿碴区域地表铺垫厚度不小于0.5m,富含有机质,排水性能较好的土壤,然后实施相应的复绿工程。选择植物不但要选择当地的耐旱、生命力强的植物,而且还要适应复垦、复绿的土质和当地的气候条件。
(四)新建供水系统工程
供水系统主要表现在生活用水及农田灌溉用水上。在北部居民集中区内,成井二口,抽吸矿层顶部未受污染的基岩裂隙水,供矿区附近居民生活用水;农田灌溉用水主要为修建“U”型引水渠以引接矿区西侧水源进行农田灌溉,线路总长3600m。
四、恢复治理工程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一是解决了矿区附近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通过新建水井、修建高位水塔、铺设供水管道、修建灌溉沟渠,解决了矿区附近30户村民的日常生活用水和周边地表140亩农田灌溉用水(见图1)。
二是通过对沉降区、塌陷区的农田或地段采用人工、机械实施填土、整平,复垦农田20万m2,新增鱼塘0.3万m2,每年可以增加粮食产量15000公斤,新增鲜鱼产量5000公斤,有利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极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三是改善了矿区附近村民的居住环境。投资40万元对已稳定的老采空区上部1户村民实施了搬迁,9户村民破损房屋进行了维修,消除了安全隐患,维护了社会稳定,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
四是地灾隐患得到治理。通过采用三合土、粘性土对矿区2条地裂缝进行填埋、夯实,防治了地表水入渗地下。通过对矿区范围内的废碴场进行治理,恢复植被15万m2,消除了崩塌、泥石流灾害隐患,保证了碴场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下游上百亩农田的正常耕种,极大地改善了矿区的生态环境(见图2)。
五、结论
荆门市龙源石膏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改善矿区的矿山地质环境,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更好地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好地推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一是工程项目的实施对湖北省荆门市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起着重要的示范性作用,为推进与恢复整治矿山地质环境工作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二是工程项目的实施,可以恢复、改善矿区和周边受影响的自然生态环境,减轻对地面景观的破坏程度,植被恢复和自然环境保护,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是工程项目的实施,可以避免或最大限度地降低矿区潜在地质隐患对附近村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使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等活动有了基本的安全保证,同时体现了国家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四是工程项目的实施将优化地方政府的投资环境,促进湖北省荆门市矿业的发展,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积极性,着力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五是项目的实施,保证了荆门市龙源石膏矿的安全运作,将给改制后的矿山企业提供了一个更为安全、可靠的环境和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张风,申欢华.柯家山采矿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J].西部探矿工程,2006(9).
2、王剑,周跃.矿山土地复垦的探讨[J].矿业工程,2005(2).
3、张绍良,卞正富,张国良,马昌忠.矿区土地高效复垦的关键技术[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8.
4、蔡光琪,魏强.露天采矿中的环境问题与土地复垦[J].能源环境保护,2000(6).
关键词:膜技术 生态环境 水处理
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而又高效的环境处理技术,其以廉价的成本以及高效的处理效果在水质治理以及生态修复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功效。
一、生态环境的现状
随着我们国家现代化工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出现了严重的恶化,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在对大自然进行开发以及利用的过程中,没有一定的保护意识。恶化的生态环境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的工业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更严重的有可能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空间,如果我们不对此进行高度重视,我们有可能遭受自然的报复,并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水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是现有的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知道,水体受到污染以后不仅会使得我们人类的水资源出现短缺,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人类的身体健康,打乱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平衡关系,因此,利用一定的科学技术管理、治理水污染对于我们人类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人类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生态环境出现恶化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且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开始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不同的处理,然而,科学的治理方案往往伴随着昂贵的价格,所以,研究以及选用科学、正确、高性价比的治理方法是我们的首要问题。在选择使用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法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二次污染问题,降低治理的花费,提高治理的效果。
二、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的膜技术
(一)膜技术
膜技术在生态环境的治理中具有许多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且迅速成为一门新兴的环境治理技术。从膜技术研究和发展以来,其主要应用于奶品的加工、水的反渗透和饮料行业中,然而,随着我国对膜性能研究的不断深入,膜设备的安装成本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最近几年,膜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农业的水处理以及生态环境的修复方面。
(二)膜技术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的运用
我们知道,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在开发和使用水资源时,会忽视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从而给水资源环境带来了很多无法弥补的负面影响,例如绝大多数的城市污水在没有经过适当的处理却进行任意地排放;对大自然中的水资源进行过度地开采;兴建大量的水库进行大面积的水源灌溉以及人为污染导致许多湖泊和河流出现富营养化等,这些现象都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水资源出现无法逆转地污染。人们在谈到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时,最先想到的是水环境的大范围污染以及生物所处的生存条件的破坏,所以,对水资源进行科学的治理工作是修复生态环境的第一步。而膜技术在水环境的治理过程中能够发挥出巨大的功效。在膜分离中,既不会出现相变现象,也不存在热过程和相关的化学反应,由于膜技术是按照单元组合的方式产生的整体,因此,膜技术的装置更加大型化。在膜分离的过程中,无论是微滤过程、纳滤过程、超滤过程,还是膜技术的反渗透过程,都需要以压力作为其主要的推动力,所以说膜技术的操作以及控制工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三、将膜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的治理过程的实例
(一)对咸水河流进行治理
美国的科罗拉多河流全长有2254千米,由于受到环境污染,其河水的含盐量远远高于上个世纪初河水的含盐量,并引起了美国与墨西哥双方的广泛关注。造成该河流的水质出现高含盐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在该河流的主要流经处存在大量的盐分,并且随着河水的流动,这个盐分会慢慢地溶解在河水中,从而造成该河流的河水含盐量较高;另一方面,在该河流的沿途区域,建造了许多大型的水库,这就增加了河水蒸发的表面积,从而提高了河水的含盐量;最后,该河流的沿途开发了大量的灌溉区域,从而形成了高盐度的排放水。
由于该河水的高含盐量会给墨西哥流域的一些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保护其生态环境,墨西哥方面要求尽可能地降低该河流的含盐量,使其不超过每升700毫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墨西哥政府开始筹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反渗透脱盐工厂,该工厂现位于美国的亚利桑那州,在其建成以后,有将近400000m3/d的河水被输入进该工厂进行反渗透的脱盐处理,该处理过程主要采用的是醋酸型的纤维素卷式膜,且该膜在使用之前需要经过一定的预试验,试验过程主要是对中空纤维膜以及卷式膜进行预处理。
对进料水进行预处理的过程是整个反渗透脱盐处理的关键所在,其主要包括有以下三个环节:悬浮物的沉降、固液接触的反应以及双介质的过滤。
(二)井下贮水
井下贮水也可以称作是水的井下储存以及回收,其对于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以及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井下贮水过程中,涉及到了两个方面的过程,一是膜技术,另一个是蓄存技术,利用这两种技术不仅可以保证水资源的安全使用,还可以保证水资源能够持续地供应。
通常情况下,冬季的一些城市能够产生两种重要的剩余资源:一种是已经经过科学处理的废水;另一种是剩余的使用电力。我们可以采用低压膜技术通过剩余的电力对城市废水进行处理,或者是对于苦咸水进行一定的反渗透操作,从而利用低成本生产出高质量的饮用水。将经过上述处理的水资源贮入水井中,可以实现较为经济的井下贮水操作。然而,将水资源注入井中之前,需要经过科学的预处理,从而防止出现井里的多孔层堵塞问题,与此同时,需要确保注入井中的水资源不会与地下水以及井中的材料发生一些化学反应。
(三)低压膜在水资源生物爆发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其中,江河湖海中水体的富营养化是造成水资源恶化的重要问题之一,并且在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河水以及海水的生物暴发,例如水质中的微藻、细菌、隐孢子、病毒以及寄生虫等生物越来越多,这些生物的大量存在对于水质产生了严重的污染,使得水中的有机碳含量逐渐升高。为了解决水资源中由于生物爆发而产生的水质问题,人类利用纳滤技术建立了膜处理生产线,改进了传统的水处理方式,有利于水资源的治理。
四、结语
现如今,进行排污的企业越来越多,废水的排放规律也越来越复杂,利用相关的环境监察单位进行人工监察,已经不能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源进行自动的在线型监控,不仅科学准确,而且还可以科学地核算出企业排污的总量,为我们国家的减排计划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以此同时,对于监测出的污染源我们需要给予科学的处理,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而又高效的环境处理技术,将其用于生态环境的治理过程中不仅成本较为低廉,而且处理的效果良好,能够满足人类实际生活以及生产的需要,需要得到我们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彭朝辉.现代膜技术及其在水处理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科技创新导报,2008,(28)
[2]胡昕.膜技术在工业水处理中的应用[J].硫酸工业,2008,(03)
一、过去两年以来工作进展情况
20**年以来,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决议》,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全力推进了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工作,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减排目标超额完成,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领生态建设实践。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两年来,市政府始终坚持将宣传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内容,全面加强了全市领导干部、公务员和中青年后备干部教育;以“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为载体,以新闻媒体宣传为主阵地,围绕污染减排、“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生态市建设和“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环保专项行动等工作开展大力宣传,并在市各中小学全面开设环境教育课程,进一步加强了对公众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同时,实行了“重点排污企业法定代表人向社会公开承诺制、违法排污企业公开曝光制和作出公开检讨”的“三公开”制度。对群众关心的环境质量进行公告,不断扩大公众对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引导市民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同度和满意度,使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以落实决议为牵引,深化组织推动实施。20**年,市政府以《决议》为依据,以生态市规划为基础,结合市政府五年主要工作安排,编制并下发了《慈溪市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五年规划(20**-2011年)》。两年来,市政府将实施《慈溪生态市建设规划》、《慈溪市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五年规划(20**—2011年)》和各年度的《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实施方案》进行了全面整合,通过每年层层签订《生态建设任务书》,切实将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市级各有关部门和各镇、街道;通过把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列入了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和《效益和谐新慈溪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慈溪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任务督查督办工作制度》及各年度的《慈溪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务考核意见与考核评分标准》,有效开展了对各镇(街道)和市级有关部门年度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情况的跟踪督查,并就督查情况及时通报,进一步加大了考核力度,有力地推进了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的稳步、有序开展,
(三)以循环经济为核心,调整产业布局结构。为从源头上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工作,20**年,市政府实施“管理工程”,不断加强产业引导,持续优化三产结构。引导工业结构逐步从低加工度、低级化转向高加工度、高级化,产品结构从低技术、低附加值为主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转变,提高产业层次、产品档次和国际竞争力,资源利用从低效、污染向高效、环保转变。重视节能降耗,严把项目审批关,严格新建项目准入,制定了《慈溪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若干规定》,指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1认证,20**年新增清洁生产审核企业4家,新增ISO14001环境管理认证企业17家,走资源节约化、生产清洁化之路,提高产业的竞争力。2008年,市政府进一步深化推进污染减排工作。通过实施“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监管减排”、“源头减排”,全面落实减排指标,2008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净削减219.89吨,比上年削减4.29%,二氧化硫净削减394吨,比上年削减5.86%,超额完成年度目标(最终数据以上级减排办核定为准)。在“结构减排”方面,慈溪杭州湾沿海49.5MW风电场建成投用,33台风力发电机并网试发电,预计可满足我市近四分之一居民的生活用电;在“工程减排”方面,实施燃煤锅炉脱硫改造工程,25家企业完成脱硫设施改造,废水中水回用率提高到80%以上;完成宁波众茂杭州湾热电有限公司、金轮热电有限公司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外脱硫改造。在“监管减排”方面,35家重点排污企业接入污染物在线监监控系统,其中21家实现省、宁波、慈溪三级联网。四是以严格环保准入门槛为抓手;在“源头减排”方面,加强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和环保审批前置制度,坚决否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布局不合理的项目,全年共否决重污染或选址不合理项目110件。
(四)以污染整治为突破口,遏制环境污染势头。20**年,市政府组织开展了“百日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一是全面排摸了辖区内的污染源;二是部门联合执法,集中打击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违法行为;三是各镇(街道)向社会公开工作目标、主要对策及重点任务,依靠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20个镇、街道建立了共计3763人的“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环保志愿者队伍,并组织开展活动53次;四是加大了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和镇级污水管网配套建设的力度;五是积极探索了农村环境污染整治长效机制,确保了农村环境持续有效的改善。此次行动,为掀起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打下良好的基础。2008年,组织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和无证无照专项治理工作。共检查企业3100余家次,作出行政处罚233件,罚款567万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案件257件,受法院委托对204家未履行环保处罚决定的单位实行强制执行,6名当事人被司法拘留,切实维护了环保执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重污染行业整治实现了跨越式突破,杭州湾漂印染基地和电镀园区已建成投入运行,分散于全市各地的36家漂印染企业已进入漂印染基地,实现了集中供热和污水集中处理。13家集中整治的电镀企业已整合成5家,并全部完成搬迁,做到废水分质汇集、集中处理。宗汉、新浦铜熔炼污染整治工作已于2008年9月通过宁波市污染整治办的“摘帽”验收。开展了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污染整治。启动了横河镇相士地轴承企业油污染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推广以水代油等技术开展油污染治理,基本完成全市51家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轴承企业的油污染专项整治。分批对全市小印花加工业进行有序取缔,全市共取缔小印花39家。继续加大了对废塑料行业的规范与打击力度,全市42家废塑料加工企业(户)被责令限期整改,14家污染严重的加工户被立案查处,全市五个重点镇(街道)的废塑料加工户己从3264户减少到2047户,减少了37.3%,案件由20**年的247件同比下降到152件,下降了38.5%。已编制完成《慈溪市废塑料再生利用行业环境整治方案》,对废塑料行业的进一步治理作出了部署。目前,桥头镇废塑料再生利用产业基地一期工程已启动实施,完成了原废塑料交易市场的规范化整治任务。饮用水源地上游污染整治工作扎实开展,启动梅湖水库上游污染综合整治,开展饮用水源上游5个村、5个单位生活污水治理,实施了12个村不同模式进行生活污水治理的试点项目。观海卫镇开展了保护区内畜禽养殖场(户)关闭、搬迁试点工作,匡堰镇、桥头镇已全面取缔上滩头片区内的餐饮业,基本完成了梅湖水库清淤工程,并启动了梅湖水库上游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确保市民喝上“放心水”。加强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整治,完成了5家镇级以上医疗单位的医疗废水整治工作,全市746家医疗单位均与宁波市指定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签订了定点回收合同,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全面完成污染源普查任务,通过全市1000余名污染源普查员的共同努力,完成了全市17290家污染源普查任务。环境调处能力全面提升。市环保局针对环境案件连年高发的严峻态势,努力改进和加强环境工作,积极畅通渠道、规范工作行为、创新调处方法,倡导环境查处“四不准”工作标准,即不准把矛盾上交、不准袖手旁观、不准督办不力、不准查而无果,努力化解集体和越级上访,全年共受理调处群众环境1983件,调处率达100%。
(五)以水环境保护等重点项目为支撑,确保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从20**年开始,市政府全力实施了“碧水”、“蓝天”、“绿色”、“清静”“四大工程”,取得了明显效果。继续推进市域污水治理工程。北部污水处理厂工程进入设备调试阶段,东部污水处理厂工程累计完成90%工程量,东部、北部污水处理厂工程湿地进入招标程序;东部、西部地区集污干管及主干线泵站工程通过竣工验收,乡镇管网工程C6包累计完成73%工程量,C7、C8包累计完成25%工程量。大力推进引水工程。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慈溪段全线贯通并具备通水条件,拓疏面宽80米的八塘横江17.6公里,完成投资9800万元,市域内形成较为完整的南北引水通道,具备接纳外来水条件;姚江引水配套工程已基本完成并通过试运行。扎实开展骨干河网建设。东部三塘横江、潮塘横江二期等拓疏工程有序推进,新二江、周家路江疏浚工程和周家路江至长岭江贯通工程全面完成。圆满完成镇村河道整治五年规划目标。2008年完成镇级河道整治及重点村三类河道整治102条、长178公里,累计完成镇级主干和二类河道整治335条、长684公里,完成重点村河道整治村297个;累计建成生态河道86条(段)、长222公里,宁波市级水环境整治示范村5个,新增沿河绿化60余万平方米。继续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市环卫作业中心和粪便处理中心建成投用,镇级粪便沼气处理中心和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加快建设,东、中部垃圾渗滤液处理站基本完成,管线铺设工程全面完成。
同时,有效开展了新一轮城河治理。20**年,按照“治理整体化、截污彻底化、两岸景观化、沿岸生态化、项目公司化、管理制度化”的总体要求,全面实施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力保城河水质不出现富营养化。湖里头江、纤绳路江综合治理工程正有序推进,中江河道疏浚工程通过竣工验收。2008年启动实施引水环通、城区河道疏浚、城区污水管网铺设、污染源整治、河道两岸违章整治等五大工程。引水环通工程方面,抓紧开展前期调研及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下姚江引水冲释城河引水调度》课题调研,制订城河河网水系引水配置环通工程方案,编制完成《慈溪市河道水体流动规划》;城区河道疏浚工程方面,周家路江北段及华陀殿江、三灶江等河道疏浚基本完成,宗汉街道范围内的西六灶江等三条Ш类河道疏浚全面完成,白沙路街道范围内Ⅱ、Ш类河道疏浚有序推进。中心城区集污管网工程全面完成,日处理能力3万吨/日的教场山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污染源整治工程方面,全面实施小印花、横河轴承油污染、漾山路江污染源、城区“五小”行业和原经济开发区二、三产业等“六大”整治工程。河道两岸违章整治工程方面,对虞波江-六灶江、华陀殿江-三灶江河道两岸违章建筑进行拆除,共完成拆违109户、面积15490平方米。
(六)以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改善农村环境面貌。继续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出台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分与管理办法以及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加大对禁养、限养、非禁养区的管理与治理力度,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52家,完成限养区和非禁养区内15个畜禽养殖场生态化改造,新建畜牧小区5个,实施排泄物治理工程的慈龙畜业有限公司养猪场成为污染治理示范场。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工程。启动农户标准三格式化粪池和污水的规范收集改造。建成公厕粪便集中处理中心10座,在建9座,总处理能力达到415吨/日,城区粪便处理中心建成投用。深入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关闭或搬迁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取缔保护区内餐饮经营点,完成梅湖水库清淤工程,开展饮用水源上游5个村、5个单位生活污水治理,启动梅湖水库上游污染综合整治。实施12个以整村或自然村推进并以不同模式进行生活污水治理的试点项目。扎实推进联镇带村建设新农村。在沿山线、中横线成片连线推进环境整治,新增宁波市级全面小康村6个,326个庭院整治示范村完成复评工作,预计新增环境整治村35个。全市新增造林绿化面积4397亩;大力推进绿色产业基地建设。20**年,新建了3个万亩以上的大型绿色产业基地和万亩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大力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启动了绿色畜牧小区建设,基本完成了列入省“811”环境污染整治的11家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的粪便无害化治理任务,。
(七)以生态创建为抓手,夯实全社会创建基础。20**年,申报全国环境优美镇2个、省级生态镇2个、宁波市级生态镇3个、宁波市级生态村34个、宁波环保模范(绿色)单位44个、省级绿色社区2个。2008年,有4个镇创建申报省级生态镇,有3个镇、56个村申报创建宁波市级生态镇、村,配合上级部门对32家宁波市环保模范(绿色)创建单位和8所学校创建省级绿色学校,10个村编制了国家级生态村创建规划。慈溪国际大酒店和慈吉小学力争创建国家级绿色饭店和绿色学校,杭州湾大酒店荣获国家级绿色饭店。2009年,稳步推进了“两创工作”,有效开展了“两创”指南手册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宣传手册的编写工作,并继续开展了抓“两创”工作生态建设典型示范项目工作,对“两创”典型示范项目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广泛收集项目,现已完成初稿。
(八)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建立完善各项保障措施。一是把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实施“审批”和“评优”中的一票否决制。建立健全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环境治理保护管理网络,完善环保机构内部配置,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了执法人员素质和技能。建立在线监测系统,提高监控自动化率,21家省控企业与省监控联网,与宁波市监控联网企业已达64家。分解落实总量控制目标责任,按时完成总量控制目标。二是积极开展联合执法。建立了环保部门牵头,工商、卫生、公安、供电、司法、监察等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环境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形成强大的执法合力,切实提高了环境执法效率。三是着力延伸经济手段,全面实施“绿色信贷”机制,将企业环境信用等级作为贷款发放的重要依据,从资金链上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做到企业不环保银行不放贷,充分发挥了金融杠杆对环境保护的调控作用,在实践绿色信贷中谋求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
三、主要问题及剖析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对照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要求和全市人民的期望,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的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突出表现在:一是生态宣传和环境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干部较狭隘地把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等同于环境卫生和环境整治,造成在工作上缺乏高度和全局整体意识,个别职能部门、镇街道参与力度不够、主动性不强、工作不到位,造成本系统、本单位无生态建设亮点工程的支撑。二是局部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不容乐观。废弃矿山生态治理进展较缓、治理率低,废塑料回收加工污染、鞋业边角废料焚烧、部分河道水发黄、发黑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市域水环境质量尚未得到根本改善,杭州湾新区和慈东开发区环境基础设施不配套现象突出,生态环境治理面临发展与保护的双重压力。三是慈溪经济快速发展给污染减排带来较大压力。考虑到经济发展产生的新增污染排放量,需要削减的污染物数量较大,污染物减排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四是农业面源污染严重。超标使用农药、化肥现象较为普遍,水环境质量潜在的危害较为突出。农村生活污水直排现象普遍,公厕“二次”污染严重,建筑垃圾随处倾倒现象突出。畜禽养殖禁养区关闭和污染整治不到位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五是环保队伍力量有待加强。市镇两级环保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环境执法力量、监管力量明显不足等等,在以后的工作中必须加以解决。
四、下步计划与措施
(一)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努力营造生态建设氛围。切实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视角、全方位的宣传,扎实开展生态理念教育和环境警示教育,力求生态建设宣传教育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努力提高全体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形成全市上下人人关注、支持和参与生态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突出重点,标本兼治,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一是继续推进“蓝天工程”。坚持从构建长效管理制度着手,加强对重点大气污染企业的整治,确保废气达标排放。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抓好重点企业的脱硫治理工作。积极推进油烟净化治理、建筑施工扬尘治理、城市道路二次扬尘治理和废弃物焚烧整治等工作,有效防治废气、恶臭污染,确保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大于300天。二是继续推进“碧水工程”。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更换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标志牌及警示标牌,按照“一规范、二取缔、三整治”部署要求,全面取缔保护区内排污口和污染源。继续推行以总量控制为基础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强化水环境污染企业监管,确保废水达标排放。进一步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扎实推进污水管网建设。着力推进城河治理,按计划推进曹娥江引水工程,做好引水通道大塘江入口等相关引水通道的整治工作,启动实施虞波江、漾山路江流域综合治理,有序轮疏清淤中心城区7条Ⅰ、Ⅱ河道,清淤整治15条Ш类河道,继续抓好引水环通流动和村级河道清淤疏浚及小流域治理工程,续建华胜路等10条污水管网铺设工程。三是继续推进“宁静工程”。重点对社会生活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工业噪声和交通噪声进行集中整治和控制,着力改善区域声环境质量,交通干线噪声同比降低0.5分贝,为广大市民营造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四是继续推进“洁净工程”。加快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生活垃圾袋装收集、分类收集和密闭运输,加强建筑垃圾中转站监管和餐厨垃圾管理,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力争使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8%以上,确保危险废物零排放。五是继续推进青山绿地工程与绿色生态工程。加大废弃矿山生态治理和“青山白化”治理力度,加强对生态市建设基础工程的统筹安排,力争在人均公绿、森林覆盖率、主要农(水)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等指标上有所突破,着力将一些重点项目建成生态精品亮点工程,提升区域环境质量,为2010年创建省级生态市打下良好基础。
六是扎实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城市的工作。切实抓好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做到组织、规划、目标、任务、资金、机制“六到位”。开展农村环境保护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力争在以点成线、多点成面上出成果。继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工作,完成饮用水源上游黄杨岙等8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任务,抓好生态系列创建镇、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公厕粪便处理中心服务范围外的村庄公厕生态化改造,努力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关键词:矿山;环境;治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4(C)-0160-01
采矿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它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导致了严峻的环境问题,威胁着我们的生存。采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和破坏森林植被与自然景观,有的矿山位于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地质遗址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重要基础工程设施保护区及城镇周边等,严重影响自然景观、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重要的基础工程设施的保护和城镇的发展及环境的改善。某些采矿业如对建筑石料、石灰石、水泥配料和砖瓦用粘土等矿山资源的大量开采,与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矿山固体废料的不合理遗弃堆放,导致边坡失稳,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部分重金属及放射性元素的矿山废碴,随雨水冲刷,造成污染转移,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这些不当的采矿造成的森林植被和景观破坏、良田毁坏、水土流失、侵占土地、环境污染、诱发地质灾害等,严重影响重要基础设施及其他资源的保护等,也直接威胁和破坏人居环境、加速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矿区及其周边地区居民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特别是在城镇周边、风景名胜区、交通干道(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主航道等)两侧可视范围内,严重破坏旅游资源、影响观瞻,制约了资源效益与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和协调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然生态环境了解的加深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采矿业对人身和环境的危害也日益受到关注。因此,矿山环境治理和保护已经成为新世纪重要的课题。
环境质量的好坏,与人类生存和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而绿化对改善和维护环境质量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植物(以及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保护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平衡,保护矿山环境,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开展以植物为主体的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植物修复)对于改善和修复环境质量,实现环境友好,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人们对绿化功能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逐步提高的。矿山的绿化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环境保护这个概念,过去我们往往理解得比较狭窄,好象就是对工厂“三废”治理而言的,实际上它的内容和方法非常广泛。用植物绿化矿山的方法保持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绿色植物是人类和生物界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绿色植物通过它的生命活动对生态平衡功能的调节是任何其它物质所不能替代的。增加绿化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绿化矿山是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环境质量最积极、稳定、长效和经济的手段。
采用植物绿化矿山可以植物的巨大防护作用,诸如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分、加固残坡积物、增强终边边帮的稳定性起到防止和减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作用等。同时矿山绿化后,空气质量改善。植物有吸滞烟灰、粉尘的功能,植物能有效的吸收有害气体,放氧,从而净化环境。某些特殊的植物能吸收、分解或固定有毒物质,净化有害废弃物或防止有毒物质扩散污染。
矿山绿化植被,对改善小气候的功能也是显著的。在城市周边,建筑物密集地段热空气不断上升,绿地中较冷空气随之向市区补充,形成气流,起到调节气温的作用。严冬时,则可减缓风速,减弱寒风侵袭,起到屏障作用。绿化还可以吸收噪声,起到消声器的作用。
通过矿山绿化不仅改善和修复自然环境质量,还可以直接或间接的改善地方的发展环境质量,有力的推动和促进地方产业的发展,实现良性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共同繁荣。如矿山绿化可以有力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反过来,旅游业的发展也对绿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开采矿山进行植物修复,不但恢复了生态环境,而且对特殊环境进行的绿化(如陡坡的垂直绿化等)还可以产生新的景观,开辟新的旅游资源。
煤炭环境问题主要包含开采、加工、存储运输、使用所有过程。寻求所有方式去解决因为媒体而造成的生态受损、资源浪费与污染问题,现已经变成持续发展中非常关键话题之一。本文主要以神木县煤矿为调查对象,分析了煤炭开发给当地以及周边环境带来的水质污染与侵害、土质污染、土地资源受损、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从法制、经济、管制、科学技能等方面给出一些防范措施。
关键词
煤炭开采环境治理西部地区
基金项目:
陕西省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的法制建设研究(参与),项目编号:2014KRM95;区域煤炭开发中生态环境治理的法律制度研究(主持),项目编号:11YK14。
煤炭是国内的基本能源,也是重要能源,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是国内可持续发展方针实行重要资源的依靠。而煤炭开发对附近生态环境带来一些侵害是可以看见的,也是十分可怕的,怎样才能做到煤炭开发与附近生态环境维护共同存在是一个急需解决问题。
一、煤矿区生态环境损害分析
(一)体的污染与损害
煤矿区水质污染一般有矿井水、煤炭废水、生活废水等。用来冲洗煤炭的水质中间具有很多大颗粒悬浮物、油还有一些添加剂,矿区内一些生活污水中具有很多有机物、细菌等。这些水质不光让附近地表水质受到伤害,让水中生物没有办法生活,并且这些废水都慢慢渗透到地下,导致地下水体也遭到一定污染,还有就是对附近土壤也造成一定污染,导致动植物生活环境下降。另外,有一些调查显示,煤炭在进行开发时,会损害矿区原有地质构造,从而造成地下水体发生改变,对水体循环带来一定不利影响。总体来说,煤矿区废水导致周边水体与土质都出现生态下降,动植物出现大幅度减少,甚至还对当地居民和生态系统造成一定严重危害。
(二)土壤污染与土地资源损害
1.土壤有害元素污染。
煤矿区土质中一些有害物质一般都是来源于煤矸石,它在自然风化等外界条件中不断降解变成很多细小灰尘、气体以及有害元素。这些有害元素在水体带动下四处发展转移,让矿区和附近土质质量变差,生态系统慢慢受到一定破坏,农产品减少,严重时还会危害居民健康。土质受到有害物质侵害,它所遭受到的危害要比水和空气污染更为严重,这是因为这些有害物质会在土壤中存在很长时间,并且不会轻易被发觉。当前,对煤矿区土质污染研究已经越来越多,有些调查显示:土壤中那些有害物质之间活动性、毒性等都和物质形态有着很大联系,这些都给矿区土壤治理带来一些新想法。
2.土地塌陷。
我们国家土地资源还是相对比较缺乏,人均占有量极少,还不够全球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然而媒体开发对土质破坏却十分严重,这显然增添了国内人多地少这个矛盾。在煤炭采集过程中对土地造成伤害的方式一般有挖掘、塌方与压占这三类方式,其中塌陷是最主要方式,对环境伤害也是最厉害的。土地塌方会让附近百姓耕地面积极度减少,当前已经有15个村落出现耕地面积少于0103hm2的现象。还有,土地凹陷还会对水、植物等带来一些伤害。因为凹陷导致植物缺水、枯死现象极为严重,同一条件之下,凹陷区沙蒿存活率要比没有凹陷地区小16%。
3.水土流失与沙漠化。
我们国家西部煤炭储存量极大,不过这个地区是属于干旱半干旱地方,植物比较稀少,水土流失现象很是严重,生态系统也很薄弱。所以,水土流失与沙漠化已经变成国内煤矿区最为显著的生态污染问题之一。煤矿设立与生产中会对地表植物进行挖掘,堆放杂物等,从而造成地表植物减少,导致径流与糙度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让土壤抗蚀能力减少,加速了水土流失与沙漠化进程,不光侵害了生态环境,还给附近百姓生活造成了很严峻的自然侵害和安全危害。比方说,陕西榆林神府东胜矿区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它是风蚀与水土流失侵害最厉害之地。水土流失严重不光阻碍了河道排水功能,这些泥沙也造成附近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三)大气污染
在煤矿区,煤和煤矸石在进行运送时会造成很大粉尘污染,在进行使用时也会带来很大浓烟,这是当地污染中主要污染源。就一些数据显示,国内每年会燃烧煤矸石115-210亿吨,在1500座矸石中,大概会有差不多300座都会出现自然现象,因此会出现很多小颗粒物质,这些物质如果被人们吸入肺部会对肺部带来很大伤害。这些废气一般都是CO2与SO2为主,前者是造成温室效应中最为主要的成分;而后者会被氧化成SO3,它和H2O发生化学反应会生成硫酸,再慢慢通过一些化学反应变成气溶胶,还会变成硫酸盐。这些物质不管是以什么形式出现都会给环境带来很大伤害。还有就是井底之下废气,比方说,甲烷、一氧化氮等气体如果被放入空气中,就会出现大面积空气污染。就有关调查显示,每年这些井下都会产生大概100亿m3CH4。
(四)生物资源的损害
煤矿区生物资源破坏一般是因为矿山修剪、岩石堆放、修路等一些因素造成。这些活动和煤炭采集特别不合理,它改动了当地以及附近水体、土质等一些环境,还导致一些营养物质没有办法进行再生长,从而造成整个矿区和附近地区环境极度恶化。
(五)矿区景观环境损害
就一个地理位置来看,当地不仅含有很多煤炭等环境资源,这些矿石还组成了一些独特地表和生态环境,再加上一些文化和历史原因等让他们变成一个不仅包含矿产、生态价值,还拥有很强的社会、文化等价值为一体的综合区。正是因为在煤炭采集环节中,会出现一些挖掘土地、乱堆杂物、废气产生、有害物质生成等因素导致这些价值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生态景观遭到破坏,历史文物也出现损伤。这些不光让人们失去视觉价值,还给人们历史文化与科研带来了无法替代的损失。
二、煤矿区生态环境损害的防治
(一)贯彻国家法规,科学管理矿区
随着一些有关管制条例和政策的不断出现和实行,代表着国内煤矿区生态污染治理工作已经开始慢慢走入法制道路。这就需要国内煤炭行业职员从管理层到基层要不断增强环境保护思想和法律思维,真正意义上将国内有关法规进行落实,坚持将煤炭使用与生态保护相提并论,预防为先,治理为后。同时,要不断给予法制更新,依据当地煤炭采集现象和伤害情况,确定出具有针对性、有效的管制办法,确保矿区生态可以得以修复和治理,促进矿区可以和谐发展。就管制机制来说,土地管制单位、煤炭管制单位还有环保部门等一些有关执法管制部门应该努力去改善管制体制,强化统筹管制,落实职、责等各个方面问题,实现共同管制。要实施个人承担体制,谁对环境造成伤害,谁就要承担责任,给予治理和恢复,将矿区环境管制和公司、职员自身利益互相连接,让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制及国家行为变成个人和企业行为。
(二)调整煤炭价格,推进生态环境补偿费政策
很长时间以来,国内煤炭价格就比较低。就有关调查来看,1984年国外平均价格比国内高4-7倍,虽然之后经过几次调整,还在1994年时全部放开,不过国外还是比国内高1-2倍,所以国内煤炭资源始终没有转变成经济主要支柱。就长时间煤炭采集带来一些累积性环境破坏问题以及持续开发造成更为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让煤炭行业已经没有能力去负担因破坏生态环境去进行修复责任。为了在经济中给予煤矿区一些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建,有部分研究人员就指出可以适量参考国外煤炭价格,再依据国内当前现状,给出一个合理的煤炭价格,并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资源价格体制,完全打破资源无价、底价等一些不科学现状。设定一些资源补贴政策,在进行采集和开发之前要收取一定费用当作环境补贴费用。不仅能够对煤炭价格进行提升,还能够给煤炭区域带来一些资金帮助等,直接或间接帮助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三)推广清洁生产,促进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
1.清洁生产和洁净煤技术。
国内研究者依据经济体制、社会发展规划以及日后发展目标,进一步给出一些相关可靠持续发展方针,觉得清洁生产应该包括四大意义:一是其最终目的就是达到节能减排,减少资源损耗,减少污染物质总量和排放量;二是清洁生产主要方式就是对生产工艺给予一定改善、增强公司管制、尽可能提升资源利用率、资源使用情况和商品体系给予一定改善、革新设计思想、尽可能让污染物质少排或不排到环境中以及把环境原因当成服务的一部分;三是清洁生产主要办法就是排污审计,就是通过一定方式检测排污位置、因素等,并对这些因素给予专门处理,从而减少或去除这些污染以及对商品生命周期给予一定研究;四是清洁生产最终目的就是保障居民与环境不受伤害,提升公司自身盈利情况。就煤炭行业来说,清洁生产主要展现在洁净煤技术发展。就是在对煤炭采集和使用环节中,降低污染与提升煤炭加工效率,加大转化率以及污染掌控等很多新技能的总称,让煤炭利用率达到最大值,并排放出最少有害物质。这个技术是一个牵涉到很多方面,包含一些不同层次学术群,拥有很大难度,投入多,开发时间长等特征。不过,它如今已经成为全球各个国家解决煤炭地区环境污染问题最为主要技能之一。
2.煤矿区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与治理。
因为煤炭地区生态体系要比其他地方生态体系繁杂很多,还有环境侵害问题也是十分繁杂,伤害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只从一个简单层面去看待问题,只使用某一个技术理念与技能去这个地区环境问题给予一定修复和管制,很多时候会造成很多无用功,会出现一些不好方面。所以,要综合使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很多学科理念与技能,在加上一些GPS等新型技术,从很多个层面和角度去对当地环境给予一定损害评估,在对其进行修复和管制。还有在对修复项目进行设计时,还要从“以废治废”为出发点,在将治理和使用相互融合,尽可能展现“使用是为了治理,而进行治理最终目标就是让未来更好使用”的想法。
3.因地制宜,科学进行矿区土地复垦。
矿区土地复垦主要是针对一些凹陷土地或者是被一些岩石侵害过的地区。应依据现已凹陷程度给以一定合理修复。比方说:那些凹陷程度比较低,能够继续耕种以及改建成经济田等,比方说建设蔬菜大棚等;那些一直有积水或者是那些季节性积水的地方可以进行挖掘变成池塘等地,进行养殖业;而那些常年积水并且相对比较深的地方要给予综合使用,比方说养殖水生植物,修建水禽场地等。总之,要依据当前情形给予一定处理,要本着因地适宜原则,给予凹陷地区修复和建设工作。
4.矿区生态工程的研究和示范基地的建立。
因为矿区环境具有很大面积,再加上操作比较复杂等因素,一定要组织一些专职职员进行矿区生态项目与重建技术研究、生态环境质量标准体制与生态保护和重建体制研究等。同时,成立生态项目示范基地。在进行示范基地修建时能够使用以国家和当地政府为主,相关公司为辅的经济运作方式。常规下应该挑选那些矿区工作时间长、生态环境薄弱,并且具有代表性意义,经济条件好,管理者和居民环境保护思想较强的地区,比方说铜川矿区等。
三、结语
当前国内经济飞速发展,煤炭使用量也在不断增加,不过因为煤炭采集导致一些生态环境受损问题变得特别厉害,已经让当地和附近生活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遭到一定损害。所以,研究煤矿区环境破坏因素、方式与程度,对整个修复工作都有着十分重要性意义。政府单位、管制部门、煤炭公司等一些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一起合作,依照科学发展需求,保持时代脚步,全面促进建设矿区所有项目,达到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戴斌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余振国、冯春涛、郑娟尔、朱清.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与补偿赔偿制度研究.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3).
一、江苏生态环境治理的金融支持现状
江苏省生态环境的治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环保项目具有投入期长、收益低、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因此必须有一个包括政策、金融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体系,要有稳定的资金渠道和健全的支持体系。本文主要从江苏省生态环境治理的政府支持、金融机构支持和金融市场支持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政府支持
在政府方面,金融支持主要是指政府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通过运用价格补贴、税收优惠、降低贷款利率、降低污染责任保险费率等经济手段对生态环境的治理给与支持。例如,2004年,江苏省推行环保电价政策,主要是给予燃煤机组每千瓦时1.5分、1分、0.2分的脱硫、脱硝、除尘加价补贴。2008年1月1日,江苏省政府对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从项目取得的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从而减轻了环保企业的税收负担。2012年,江苏环境保护厅的环保部门可优先为被评为绿色等级的企业办理上市、融资等环保审核事项;优先对符合资金支持条件的申报项目安排资金支持;并向金融机构建议给环保企业优惠的贷款利率,向保险机构建议降低环境污染责任的保险费率。另外,江苏省政府还提出要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2013年,江苏省财政节能环保支出229.18亿元,比2010年增长63.83%,年均增长17.89%。2014年,全省预算安排节能环保支出245亿元,比2013年增长17.73%。2016年,江苏省省级环保专项资金总共安排了15.83亿元,从资金的分配方式来看,安排在大气污染防治类的资金7.5亿元、安排在水污染防治类的资金3.75亿元、安排在土壤污染防治类的资金0.8亿元;专项用于补助脱硫考核项目的资金额为0.82亿元;还有实行其他方式分配的资金额有2.78亿元,其中,省级统筹专项资金达到0.69亿元。
(二)金融机构支持
金融机构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凭借其在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上的优势,进行相应的金融产品创新,并提供融资的平台和相应的金融工具。江苏省金融机构支持环境治理已经有了不少的实践探索,银行是金融机构的主要参与者,其中江苏银行和兴业银行比较活跃。2016年8月,江苏银行完成投放的新增绿色农业开发项目、太阳能项目、工业节能节水环保项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目、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项目等9笔,绿色信贷总余额12.51亿元,较年初增加5.55亿元。2007年,兴业银行南京分行发放了第一笔达到3000万元能效贷款,直至2016年10月末,该行向6700多家企业提供绿色融资高达1万亿元。坚持以国家产业和节能环保政策为导向的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分行,为助力太湖水域的整治、防止污染治理污染和当地产业升级目前已经累计投放500多亿元贷款,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几年,农业银行常州分行因为环保问题否决贷款项目有100多个,并压缩和退出信贷规模达到20多亿元,另外配合政府关停了150多家化工、钢铁、印染等企业,这无疑有力的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而纵观农业银行全国数据,截至2016年6月末,中国农业银行绿色信贷的余额达到5751亿元,比年初增长5.89%,并高于全行法人贷款平均增速的2.63个百分点。
(三)金融市场支持
环境治理的项目具有较强的环境效益,在理论上确实能够改善整体的社会福利,但因为存在环境外部性的问题,在项目开发的初期,由于存在前期投资较大且经济效益不确定的问题,另外投资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个时候资金往往容易成为瓶颈。而这一个瓶颈的有效解决,就需要依靠金融市场发挥调节与融资的作用,通过金融市场可扩大资金供求双方接触的机会,并迅速有效地引导资金合理流动,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还有一些环境治理的企业进行上市融资,例如,主要处理废弃聚酯的江苏霞客环保色纺股份有限公司在2004年7月在深圳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
二、江苏生态环境治理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绿色金融产品匮乏
近年来金融机构纷纷发力绿色金融,陆续推出部分支持绿色发展的金融创新产品,但业界对于绿色金融的其他产品如绿色证券、绿色保险和碳金融产品的理解甚少;就江苏省而言,江苏省绿色金融产品的类型比较单一,主要都是集中于绿色信贷,并且银行是金融机构的主要参与者。因为保险、证券、债券和碳金融产品在江苏的发展较为缓慢,加之国家刚于2015年底批准绿色债券发行,时间较短,市场尚未起步,故保险、证券、债券和碳金融产品在江苏的发展较为缓慢。
(二)金融市场机制不健全
江苏省内绿色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信用评级、信息披露、金融监管等相关环节衔接不顺畅,缺乏市场的监督约束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与此同时,缺乏标准化、定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无法对项目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收益、成本、风险进行统一的衡量与审核。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产品投融资决策不透明,造成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价格发现机制无法在调节市场和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风险管理机制无法及时进行风险预警、风险管控。
(三)中小型环保企业融资困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一般只愿意投资给有着高回报的产业或是大型企业,而江苏省的环保企业大部分还只处于中小型规模,这些企业往往都是保本微利的运行,金融机构存在贷款利率高、周期短的特点,与这类环保行业收益低、周期长的特点很难匹配。所以,银行一般都不愿意向中小型的环保企业提供贷款。另外,银行对贷款的抵押物也有着严格的限制,大多只愿意接受房产、土地使用权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而基础设施领域所形成的资产形态一般都表现为无房产证的泵房、划拨土地、设备间、设备资产、管网资产等,很难达到金融机构所要求的抵押条件。还有,对上市公司的审核证券监管机构也有着严格的限制,一般要求上市公司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主要是财务标准,但中小环保企业很难达到这一标准,因为他们普遍都存在前期投资大,后期线性收益的特点。
三、加强江苏生态环境治理金融支持的对策
针对江苏生态环境治理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江苏省应调动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文明共同进步。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及业务模式
江苏省虽属于碳交易非试点省份,其碳金融发展的前期基础缺失,但全国碳市场的建设为江苏省碳金融的发展带来重大利好,增加了省内绿色金融可供选择的产品类型。所以江苏省应充分利用这一发展契机,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高效落实中央任务,提前为碳金融的发展谋篇布局,为省内的绿色发展再添助力。
(二)完善金融市场机制
江苏省需要加大对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激励力度。首先,江苏省相关的监管部门应该向银行建议,为环保企业积极的提供绿色再贷款并扩大绿色信贷的规模,对绿色金融产品下的资产实行比较低的风险权重以及资本监管的要求,为处于中小规模的环保企业的融资提供较多的可能性。其次,江苏省政府部门应该安排专项的资金弥补发行绿色金融产品的银行部分贷款的利息,并鼓励开展绿色资产证券化和设立绿色产业基金,在企业发生违约事件的时候,涉及绿色金融产品可以优先受偿,这样就可降低环保企业的风险。最后,还需要建立和完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尤其环保、发改委等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并对上市公司环保信息要进行严格的信息披露,同时需要加快绿色评级体系建设,这样可以提高金融机构对环保企业所提供的贷款的风险评估能力。
(三)为企业创造更好的信贷环境
江苏省政府应鼓励省内各类银行向环保企业提供贷款,具体实施上建议结合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落??环保项目融资的资本金制度,以吸引银行信贷资金投向环保类项目,反向也可以将更多的环保项目纳入开发银行的城市综合开发贷款项目。此外,建议省政府放开特许经营权抵押贷款,成立专门为环保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担保公司也将有效缓解环保企业的资金饥渴。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美丽乡村建设
1、引言
党的十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1]。近几年,廊坊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总要求,以霸州市省级重点片区建设为引领,继续深入推进固安县和北三县两大往年省级重点片区,同步打造9个市级片区,突出抓好265个省级重点村。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及面、串点成片,不断向全域拓展,逐渐步入由“建设美丽”向“经营美丽”转变的新阶段。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做法,巩固建设成果,深入谋划下步工作思路,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廊坊版建设。因此,针对廊坊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下大力气,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的任务目标和规划,采取治理与修复措施,从根本上改变廊坊市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顺利进行。
2、廊坊市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据统计,目前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全国50%以上GDP,尤其是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村的经济发展上起到关键作用,但是在促进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
2.1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一些城市周边原有的工业项目,已经不再符合城市发展规划要求,同时受到地价、环境治理成本升高的影响,这些企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成为一种趋势。一些不法企业,钻法律的空子,打球,只顾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把环保不达标、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使工业污染在农村蔓延,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恶化。一些乡镇企业中从事电镀、有色熔炼加工、废塑料加工、包装印刷等,由于工业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管理和各种制度不健全,环保意识淡薄,经常出现偷排偷放现象,具有企业规模小,排放量大、造成污染严重的特点。粗略统计,乡镇工矿企业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量,目前已占到廊坊市工业污染物总排放量的50%左右[2]。随着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走向快车道,乡村级“工业园、工业小区”如雨后春笋般遍地成立,一时间招商热席卷各地。廊坊市许多的企业相继在乡村各种不同的工业园(区)落户建厂,在当时确实对当地乡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增长作用,但由于乡村园区规模小,而各种配套设施不健全,特别是应该建设的污染治理措施不到位,造成园区工业废气、废水、工业垃圾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致使乡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显现,因环境污染而引发的民事纠纷集中暴发。另外,廊坊市农村工业企业大多以一家一户的家庭作坊式工业为主,分散、规模少为特征,主要包括文安县废塑料(造粒、吹塑)加工,安次区的包装印刷,霸州的小电镀,大城的有色熔炼加工和岩棉等,其部份企业工业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排环境,污染危害非常突出,环境压力加大。
2.2农村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依然存在
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落后状态,大部份农村没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随意丢弃生活、生产废弃物,到处排放污水等成为普遍现象。在一些农村呈现出“村中污水成流、村外垃圾成山”的景象。这些严重的污染现象,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随着污染加剧,同时也将严重污染了空气、水源、耕地,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环境,影响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质量,最终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3]。
2.3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
随着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和新型农业种植方式的不断普及,大棚蔬菜、地膜覆盖已在广大农村大量使用,除带来农业丰收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棚膜废弃物,其中棚膜由于便于利用,得到了一定程度回收利用;而废弃地膜因回收成本高,综合利用价值低而普遍得不到有效回收,更谈不上利用;上述废棚(地)膜长期滞留于土地中,对土壤质量构成污染。农作物秸秆利用方面,由于受到传统农业意识和农机综合处理能力的影响,加之回收利用的成本问题,当前农村除常规的秸秆还田、用作畜禽青贮饲料外,秸秆现场焚烧为主要消纳方式,每到夏初秋末,焚烧烟尘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重要来源之一。廊坊市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但以农户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占主体,在畜禽养殖过程中,畜禽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无无害化处理及肥料化利用,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2.4水污染日趋严重,部分农村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
近几年,廊坊市受大气降水减少和地表水上游入境水量不断减少的双重压力,已使本区域内河流水体水质不能达到地表水环境功能要求。另外农村中的生活污水和一些企业存在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污水超标排放到附近地表河流,更加加重了河流污染程度。一些村庄水源地靠近地表河流,河流下渗到补给地下水,则造成了农村饮用水的污染。此外,农村供水设施基本上靠农民和村委自筹资金建设,受投入不足影响,多为小型规模,长期在设备简陋、处理工艺落后情况下运行,加之输水配套管线老化严重,跑、冒、滴、漏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农村饮用水给水水质难以得到安全保障,是当下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5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我国农村大部份仍然处于粗放型经营,单纯追求提高农产品单产数量,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结果为土壤板结和酸化、有机质含量流失下降、导致部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出安全水平,对人体健康和生物安全构成威胁,破坏了农业生态平衡。目前,我国农业已超过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总体状况不容乐观[4]。有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农村化肥、农药利用率不足35%,比发达国家低将近20个百分点。化肥、农药的大量流失,长此以往,不仅增加生产成本,还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形成了恶性循环,首先在土壤中沉积,通过下渗进入地下水,被雨水冲刷流进河流、湖泊,有部分挥发到空气中,造成土壤、空气、水源污染。
2.6环保工作重城市轻农村
前些年环保工作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使得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在人力、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情况下,已经成为全国环保工作的短板;部分领导为了追求GDP的高速发展,不惜牺牲生态环境,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敷衍塞责,并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有为难情绪,干劲不足,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村民自身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缺乏自主性,对农村的"脏、乱、差"现象见怪不怪的不良习惯仍有一定市场。
3、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力度,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3.1加强农村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严格依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长期已来,在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与执法工作都非常薄弱。一是要加大组织建设,有计划分步奏进行人员培养,尽快成立一支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管的综合执法队伍;二是要加大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水平和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环境违法行为采取高压态势,坚决严惩,使生产者经营者不想污、不敢污、不能污,自觉做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者。三是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典型湿地等环境敏感地区,制定并颁布地方行政法规和政策及污染治理技术标准;加快制定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标准和方法。
3.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在农村各地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广大农民进行环境科学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对村镇有关人员和工业企业负责人进行有针对性环境法律法规讲座,让农民意识到保护环境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为,是关系到子孙后代,关系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的大事;让农民时刻牢记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光荣,着力增加群众在环境管理中的参与权和决策权,让群众在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中承担责任,获得荣誉,做到发展与保护并行,建设与美丽并重。要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成为城镇居民的美丽乡愁。
3.3加大对农村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力度
长期以来,在环境治理方面,国家层面对农村污染防治投资严重不足,地方各级政府又缺少资金投入,专项治理经费也难以申请到位,导致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压力大、任务重。今后应采取财政和村集体补贴、住户付费、社会资本参与的投入运营机制,加强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扶持措施,培育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市场主体。强化县乡两级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责,把农村的环保指标纳入当地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中,促进地方政府对农村环境工作的重视[3]。廊坊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狠抓农村环境清理整治工作,在大力开展“两改一清一拆”专项行动基础上,推进“PPP”市场化运作模式,基本建立了有清运车辆、有保洁队伍、有资金保障的“三有”长效管护机制。2016年全市省级重点村清理垃圾杂物297.5万立方米,清理残垣断壁和路障1.6万处,建立垃圾处理长效保洁机制的村庄达到3128个。据统计,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全市省级重点村铺设供水管道408万米,完成村内主要道路和街巷硬化5026公里,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22.5万个,铺设污水管网129万米,建设污水处理设施9934处。在推进农村“电代煤”和“气代煤”工作中,深入推进荣乌高速以北涉及8个县(市、区)的全域“电代煤”“气代煤”,省级重点村已完成煤改电、煤改气2万户[5]。
3.4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技术支持力度,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
在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要统筹考虑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治农村污染。尽快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快推进化肥、农药、农膜减量化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鼓励生产使用可降解农膜,完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制度。健全化肥农药包装物、农膜回收贮运加工网络,减少农业生产和畜禽养殖过程中的污染。制定促进企业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安全农产品生产、有机肥推广使用的税收、价格、信贷等优惠政策。对因秸秆禁烧引发的生产方式改变、农业结构调整、秸秆综合利用设备购置等投入,应给予一定财政补贴。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有利于有效化解农村生态恶化趋势,保障农业健康发展[6]。
3.5大力推动农村生态工程建设
围绕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和建设绿美乡村目标,廊坊市启动了“两年大提升,创建森林城”工程。省级重点村完成村内街道和休闲游园绿化427万平方米,建成环村林带绿化4034万平方米。三年多来,我市持续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共铺设供水管道408万米,覆盖全市农村的10个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中心全部建成,随时监测农村水厂饮用水水质[5]。
4、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省、市委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部署,站位全局,统筹推进,以提升北三县、固安县和霸州市三大省级片区引领,突出打造香河省级重点片区和9个市级片区;以倾力打造40个省级精品村为抓手,全力实施“12个专项行动”,建设好268个省级重点村和161市级重点村;以推广垃圾处理“PPP”模式为主导,全力提升“两改一清一拆”工作水平;以打造旅游精品村为亮点,全面启动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培植新业态,突出“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工作中努力实现“四个跨越提升”。
5、结语
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采取合理措施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快、更好的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行为,同样也是广大农村群众的热切希望,要充分调动县、乡、村三级政府的积极性,上下同心,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更多的农民分享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彦随,.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与对策[N].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4,32(2):97~105.
[2]周颖辉,贾春雨.廊坊市农村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0,29(11):220.
[3]张长娟.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美丽乡村[N].河南日报,2015-11-01.
[4]京华时报.农业部:农业已超工业成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N].2015-04-1501:22:30.
[5]串珠成链别样美—2016年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记录.发表时间:2017-02-08.来源:廊坊文明网.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145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2
1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1.1 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大气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和大气总悬浮颗粒,2014年全国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161个城市中,其中空气质量达标城市16个,空气质量超标城市145个。PM10达标的城市比例为21.7%,PM2.5达标城市比例仅为11.2%。全国470个城市中,29.8%为酸雨城市,酸雨频率在17.4左右。
1.2 耕地退化加剧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我国现有耕地面积20.3亿亩(1亩=666.7平方米),人均耕地面积1.4亩,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建设用地面积的扩增和农业生产失衡、水土流失、土壤污染、自然灾害等因素,耕地面积将逐渐缩小,人地矛盾加重。
1.3 森林、草原退化,荒漠化现象不容乐观
我国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且质量不高,近年来,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呈现不断降低趋势;天然草场不同程度退化,草原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明显;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局部仍在扩张,全国4亿多人的生存受到荒漠化威胁。
2 供给侧改革
2.1 供给侧改革涵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思维,从供给和生产端着手,在协调需求变化的同时进行结构性调整,通过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产权结构,从税收等各项政策上降低企业负担,促进资源整合,降低成本,激发生产力潜能,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最终达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2 供给侧改革核心观点
第一,优化要素与资源配置,提高生产率,降低企业成本。第二,依靠科技创新和要素驱动来形成新的增长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三,简政放权,健全良性政府运作制度体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协助企业降低成本,优化供给体系。第四,健全金融体制,提高经济效益,推进金融体系改革和制度创新,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第五,在完善人口政策的条件下,强化供给基础,提升资源承载潜力。
3 现阶段生态环境治理的困境
3.1 生态环境治理的特点
第一,生态环境治理具有外部性,人类生产生活活动过程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外部性影响,而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治理过程中又会产生正外部性。第二,生态环境治理的难度大,自然资源环境破坏程度的进一步加剧和生态环境治理时间的滞后,导致现阶段生态环境治理的任务艰巨。第三,生态环境治理中的政府缺位和市场失灵,良好生态环境伴随人类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3.2 生态环境治理的困境
第一,部分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只希望享受公共物品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改善,却不愿意为其支付任何费用和代价,于是在生态环境治理的各方面往往就会产生“公地悲剧”“公水悲剧”等等。第二,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造成市场主体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市场难以解决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外部负效应问题。第三,政府作为公共管理领域对生态环境治理的核心主体,也会追求政府本身利益,消耗资源谋求经济发展,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治理效率低下。第四、现阶段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再次反弹,新的环境问题也开始显露,生态环境问题的叠加使得治理任务更加艰巨,更具挑战性,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4 供给侧改革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关系
供给侧改革重点强调改善供给体系的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协调供给侧和需求侧,提高生产力水平。生态环境治理的本质是解决发展的问题,解决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就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供给与需求问题,两者是互存互通的。
4.1 供给侧改革可以助推生态环境治理
供给侧改革可以推动政府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资源配置,建构新型生态环境多元共治的治理范式,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健全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供给侧改革可以助推生态环境治理。
4.2 生态环境治理是评价供给侧改革的标准
生态环境治理是供给侧改革的基础和发力点,提高生产率是供给侧改革的目的。供给侧改革可以满足人类对物质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供给侧改革的一个关键因素和评价标准就是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5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生态环境治理路径
5.1 深入治理计划实施,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作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的主要短板,严重影响我国如期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进行顶层设计,加大生态环境治理计划的实施力度,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深化生态环境治理改革,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5.2 改革环境治理模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积累和叠加,必须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模式,进行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与修复,这就需要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生态环境治理创新模式来完成。环境治理供给侧改革应全面考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问题,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关系,以政府为主导,联合企业在内的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要严格生态环境监管和执法,整合生态环境治理多方面需求和供给,促进生态环境治理,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5.3 遵循五大发展理念,深化环境治理改革
生态环境治理改革是我国改革思路的升华,落实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生态环境治理就必须遵循五大发展理念。第一,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培育新兴企业,扩大有效供给,刺激多元需求;第二,健全改革的制度体系,将协调发展融入到我国五位一体和五化同步的全过程;第三,以绿色发展为宗旨,充分认识资源的有限性,推动绿色发展;第四,要以开放式发展为前提,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供给侧改革;第五,坚持共享发展,强化共享机制,使人民大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5.4 健全环境治理机制,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第一,加强生态环境治理配套体系建设,强化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维持市场环境公平运行;第二,引导产业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向转变,实现绿色发展。第三,制定生态环境治理激励政策,调动政府、企业、公众生态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形成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格局。
6 结 语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改善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生态环境治理在这关键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当前生态环境危机下,依靠供给侧改革战略措施的实施,以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提出生态环境治理的发展路径尤为重要,要从生态环境供给和需求的两侧同时发力,协调发展,促进改革成效,打好生态环境治理的攻坚战,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部.201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Z].
2014.
[2]曹红辉,熊文.如何认识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内涵[J].人民论坛,2015(36).
[3]邵宇.供给侧改革――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J].新金融,2015(12).
[4]刘元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路径[J].国家治理,2016(13).
[5]曾国安.环保产业联盟:环境治理供给侧改革的新模式[N].光明日报,2016-05-22(006).
[6]肖建华,邓集文.生态环境治理的困境及其克服[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1).
>> 地方政府要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职能研究 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生态环境管理自治权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应坚持以地方政府主导 地方政府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角色定位:陵县案例 地方政府在跨区域生态治理中的创新研究 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力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之路径探讨 跨区域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 地方政府实施环境治理的主要对策 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悖论及其治理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政府行为治理研究 地方政府介入集群治理模式研究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公共治理变革研究 PPP视角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治理研究 地方政府行业协会治理问题研究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及治理研究 提升地方政府管理竞争力研究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提升研究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CHEN Erhou, DONG Jun, WANG Yu,et al. Xi Jinping spoke abou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ver 60 times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EB/OL].(2015-03-10)[2016-09-08]. http://.cn/2015lianghui/2015-03/10/content_35006072_5.htm.]
[3]张纪.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政绩观转变[J]. 中州学刊, 2014(7): 25.[ZHANG Ji.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and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al achievements[J].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2014(7):25.]
[4]张海柱.中国政府管理海洋事务的注意力及其变化――基于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1954-2015)的分析[J]. 太平洋学报, 2015(11): 2.[ZHANG Haizhu. An analysis of government’s attention toward marine affairs and its changes in China based on 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s of the State Council(1954-2015)[J]. Pacific Journal, 2015(11):2.]
关键词: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由于高速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保护和治理,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急速恶化。国家已经意识到了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针对出现的问题,林业、水利、土地、发改等部门均加大了投资,提高了治理程度。但由于多方治理,乱象丛生,资金无序重复利用,加之开发建设项目的过度索取和破坏,致使生态环境治理出现了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本文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一方面充分整合相关部门和资金,另一方面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建设项目的处罚力度,从根本上改善和治理生态环境。
1治理现状
辽西北地区处于辽宁西北部,气候干旱少雨,河道干枯,地下水位下降,扬沙不断,生态环境处于逐渐恶化中,虽然国家加大了对辽西北地区的生态建设支持力度,但是由于基础相对薄弱,开发建设项目众多,破坏面积逐年增加,绿地面积也在逐年减少。日前国家已加快体制改革,力求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
1.1林业部门以植被覆盖度为主的生态治理情况
林业部门治理荒山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有很多相似的水土保持工程,如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沿海防护林等国家级生态建设工程和千万亩经济林、青山工程、全省大规模造林绿化、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等省级生态建设工程[1],通过治理,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化程度继续减轻,沙区植被状况进一步好转,植物种类明显增加,植被群落稳定性增强,防沙治沙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
1.2水利部门以水土保持治理为主的生态建设
水利部门治理荒山主要以水土保持部门为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主要治理荒山、荒坡、荒沟,采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平槽、竹节壕、谷坊、梯田),造林栽树等治理形式。国家项目形式主要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补助地方水土保持项目。通过多年治理效果明显,局部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观[3]。
1.3土地部门以土地资源整合为重点的治理现状
生态环境破坏以矿山开发破坏最为明显,大面积的矿业开发,对地表植被直接造成破坏,本来就贫瘠的荒山植被消失,尾矿随处堆放,废水、废气、废渣任意排放,掠夺性开采导致土地出现大面积沙化、塌陷、地下水污染和下降等现象,近几年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现象不断出现[4]。针对此现象国家土地部门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都是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重新修复和治理。但是已有矿山开发建设项目太多,因资金有限,只能有针对性的进行修复和治理,要想对所有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任重而道远[5-6]。
1.4发改委部门以改善基础条件为主导的治理建设
国家发改委为了加大农村脱贫致富的步伐,着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小流域治理等项目,通过以工代振的方式,带动贫困人口通过参与工程建设实现增收脱贫。
1.5财政部门以综合农业开发项目为重点的项目建设
财政部下属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同样有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项目,项目主要目标是通过治理水土流失,增加林草植被和防治土地荒漠化,复垦工矿废弃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7]。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人为过度开发建设,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阳光、水、土壤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地提高,其中主要的水和土壤却不断地流失,岩石在水力、风力的作用下,发生理化性,形成疏松的风化岩,经过堆积,便形成了残积母质,在气候和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上千年的时间,才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然而今天的人类却认为土壤遍地都是,毫不吝惜地开挖破坏,任其流失。生态环境的恶化,多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加,生产、生活、建设项目无序、过度开发以索取自然资源造成的。矿山开采、风电项目、道路修筑、垦荒等项目重开发轻治理,造成山体支离破碎,植被损坏,土地沙化、河道枯竭、沙尘暴、泥石流等恶性自然现象逐步扩大。无视法律规定“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开发原则,资源开发利用后缺乏管理及修复,对自然破坏严重,导致大面积水土流失。
2.2水土保持综合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督执法机制有待加强
水土保持政府目标责任制等尚未有效建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等制度有待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尚不健全,信息化水平急需提高,监管能力亟待增强。管护机制不完善,治理成果保存率有待提高。目前,全省尚未完全形成系统的保护治理成果的相关机制,单纯的依靠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无法有效的维护治理成果,巩固及保护治理成果的难度将会更大。
2.3政出多门,重复立项,资金投入分散
生态环境恶化是大事,当前生态环境的治理已刻不容缓,是关系到人类发展的大事。目前,国家对生态环境恶化已经认识上到了一定高度,设立很多部门治理生态环境,开展综合治理项目,但是治理效果仍然不尽人意,仍然存在着重复立项、重复治理的问题。
2.4统筹服务发展理念不突出,社会公众水土保持意识尚需提高
在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受传统经营思维和理念影响,重建设而轻管护;相关水利工程建设人员技术水平低,缺少专业技能培训。因此,服务意识不强以及缺乏专业的实践过程进行锻炼。尽管个别地区采用农民自行管理的方式,对水土保持工程进行管护。但是,受传统小农思维、思想制约,多数农民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容易忽略长远发展利益。相关管理与运行和维护制度不能严格执行,从而引发“农民管不了”以及“国家管不到”和“集体管不好”等突出的社会管理问题[8]。在水土保持宣教和科普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生产、建设过程中急功近利、破坏生态的情况仍有发生,社会公众水土保持意识尚需提高。
3治理对策
3.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制定科学治理目标
面对辽西北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现象,我们应该尽快加强领导重视力度,提高思想意识,针对辽西北生态环境状况,做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及治理工作,同时要做出有特点的规划体系,制定出符合辽西北生态环境治理的科学治理目标。
3.2协调统一,整体规划,全面治理
要从国家层面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实行多部门分工协作。要从多部门组成一个权威机构,统一治理水土流失。加大行业之间的监管,各种项目的实施均要实行公开透明式的管理模式,加大群众的监督,早日把生态环境治理好。
3.3部门合作,整合资金,加快治理
面临着重复立项、重复治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从源头抓起,不能政出多门,重新整合相关职能部门,整合国家资金,避免重复投资,把国家资金用到实处,加大资金监管;同时层层落实责任,把工程建设落到实处,治理一处是一处,使工程真正发挥效益,还人类一个碧水蓝天。同时要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查处各种破坏水土流失的行为[8]。
3.4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因地制宜做好生态治理工作
我国正处于一个兼顾环境而发展的时代,国家已经把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放在首要位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治理辽西北环境生态问题,相关部门要借助较为完善的科学技术手段,针对当地立地条件,做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及治理工作。
1.1垃圾填埋产生的渗滤液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所谓的垃圾渗滤液就是垃圾填埋场中垃圾本身带有的水分或者是一些其他的水分,比如下的雨水或雪等,除去垃圾以及覆土层的饱和持水量,在经历了垃圾层以及覆土层之后而形成的浓度较高的一种废水。简单来说,垃圾填埋场中的污水渗透主要是由于降雨而造成的,其次是因为垃圾自身带来的一定的水分,再有一部分就是垃圾被降解时生成了一定的水分。正是这种垃圾渗透液,不仅严重威胁到了附近的水源,而且还严重影响到了周边的土壤以及生长的植被。除此之外,这种垃圾渗透液带来的破坏给生态环境的恢复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1.2垃圾填埋容易产生的其他问题垃圾填埋场除了会导致上述两种问题之外,还容易产生一些其他的问题:第一,垃圾填埋场需要一定的土地资源;第二,容易造成地面沉降。因为将垃圾填埋之后,垃圾会不断降解,再加上对垃圾进行填埋时并没有将其压缩均匀,这样一来,在经过较长时间的稳定化后地面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周围的环境,而且还给生态恢复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第三,会存在火灾和爆炸的隐患。
2生态环境问题的恢复与治理途径
面对垃圾填埋场生态环境出现的各种问题,为了使其能够可持续发展,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恢复与治理垃圾填埋场周边的生态环境就变得十分有意义。
2.1设计处理工艺,降低渗滤液对环境的污染对于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污染问题而言,我们可以采用防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渗滤液的产生量,然而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其处理工艺的设计问题。为了减少渗滤液产出量,最合理有效的方法就是使渗滤液回灌。这一办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垃圾中微生物的活性,垃圾中的有机物可以得到进一步快速的降解,继而也就加快了垃圾填埋场稳定化的进程。除了这种办法之外,还可以选择在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将其垃圾渗滤液一并处理掉,但这种处理办法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垃圾渗滤液的水质水量要确保与污水处理厂的规模相适应,从而避免其他问题的出现。对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进行精心的设计对降低环境污染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2.2建立导排气系统,减少填埋气体量垃圾填埋场中填埋气的多少取决于填埋时间的长短,填埋的时间越长其含量就会越少。有实验结果表明,垃圾填埋场周边植物受其填埋气体的影响甚至都不能够继续生长。因此,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填埋气体的量,为了使其周边的植被能够正常生长,有必要在垃圾填埋场建立导排气系统。
2.3恢复已经关闭的垃圾填埋场周围的植被为了真正落实可持续发展,为了缓解垃圾填埋场周边的生态环境,我们有必要恢复并治理已经关闭的垃圾填埋场周边植被的生长。通过恢复与治理,一方面可以减轻垃圾填埋场造成的各种污染情况,另一方面对改善垃圾填埋场周边的环境状态还可以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虽然有一些关闭的垃圾场可以为我们所用,无论是用于农业、林业还是用于办娱乐场所,在开发和利用之前都有必要对其周边进行恢复与治理。之所以说其十分必要是因为植被的生长和生态环境的恢复可以十分有效地控制垃圾填埋场给环境造成的污染情况,同时对进一步改善垃圾填埋场周边地区的景观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除此之外,这样做可以使公众更加的认同和支持这种对垃圾的处理办法。在对垃圾填埋场周边地区的植被进行恢复工作时,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开展:
2.3.1针对垃圾填埋场做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在对其做整体规划的过程中可根据垃圾填埋场的实际情况来最终确定其开发用途。要想取得理想中的效果一定不可以简单随意地对其进行规划。
2.3.2进一步改良垃圾填埋场的最终覆盖层。一般情况下,都会在已经关闭的垃圾填埋场的顶部盖上一层最终覆盖层。但是我们在对其周边植被进行重建的过程中可以在对最终覆盖层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基质改良。
2.3.3正确选择树种。由于垃圾填埋场难免还会有很多影响植被生长的不利因素存在,这就有必要对树种进行筛选。一方面要考虑选择的树种能够适应垃圾填埋场的气体及污染,并且能够很好地存活下来;另一方面选择的树种应该具有比较强的抗旱性。
2.3.4在垃圾填埋场首先种植草本植物,在种植一定时间后再种植乔灌木。另外需要注意的就是,如果垃圾填埋场存在较多的气体,为了使其树种能够免受气体的侵蚀,最好在种植前在表层撒上一些木屑。
3结语
关键词:生态环境;治理
石羊河发源于祁连山区,是河西内陆河流域的三大水系之一,东起乌稍岭, 西止大黄山,北与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相连,流域总面积4.16×104km2。该流域具有降水量小、蒸发量大、降水年内分配不均等特点,恶劣的自然条件加之人类对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已经使石羊河流域成为我国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问题最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区域。
1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现状
由于对水土资源的长期不合理利用,导致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使得该区域成为我国当前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
1.1祁连山区水源涵养功能减弱
祁连山森林植被和高山草地是石羊河流域水源涵养区,由于人口增加,过度开发和放牧,造成林农、林牧、林矿之间矛盾突出,致使祁连山灌木林下线比20世纪50年代上移40m,30%的灌木林出现草原化和荒漠化,林地减少,草场退化,植被覆盖率降低,水源涵养能力持续下降[1]。
1.2石羊河防风固沙功能下降
上游来水量的减少和地下水位的下降,彻底改变了民勤盆地的水环境,导致下游固沙植被由湿生向旱生演替。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天然红柳林和50年代末种植的沙枣林、60年代和70年代种植的梭梭林出现衰败、枯死,到2000年,天然“柴湾”有3.60万hm2 死亡或接近死亡,保存较好的仅有2.37万hm2沙枣林中有0.64万hm2成片死亡,有0.58万hm2枯梢衰败,人工灌木林中有0.75万hm2严重死亡。防风固沙体系退化,引起防风固沙功能下降,固定沙丘活化,风沙再起,已严重威胁到绿洲内群众的正常生活和生产[2]。
2石羊河流域生态退化原因
自汉代末期以来,在石羊河下游出现零星沙漠化斑点,逐渐打破了石羊河流域的原始生态景观,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一直处于退化过程中,表现形式主要有三:一,地表水资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二,植被大面积衰退死亡;三,土地沙漠化,沙尘暴频繁,且越到后来这种退化过程越快,究其原因,水资源减少是石羊河流域生态退化的主导因子。
2.1上游地区大量截留引灌
随着农业开发, 耕地面积不断增大,上游地区大量截留引灌,下游地区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的需要量相对于可利用量的不足即为相对减少。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游民勤北部2万hm2耕地因缺水而弃耕,弃耕后的土地又一次沙化。
2.2下游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
下游地区大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逐渐稀疏和旱生化,直至大面积衰退、死亡,地表,加之长期樵采滥牧,植被遭到破坏,风沙活动加剧。石羊河流域生态变迁过程明显表现出了随着水资源的减少而退化这一特征[3]。
3石羊河流域生态恢复措施
3.1流域生态区位的划分
石羊河流域按照海拔、降水量、湿润指数、年均气温、生长期、植被状况等,可分为4个生态区位:湿润生态区、亚湿润干旱生态区、半干旱生态区、干旱生态区。其中,湿润生态区是走廊绿洲和干旱荒漠生态系统维持的水源基础;亚湿润干旱生态区属冷凉灌溉农业区;半干旱生态区地处流域中游地区,有河、泉水灌溉,使得这个生态区成为干旱荒漠区的“黄金带”;干旱生态区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区域,也是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区域[4]。
3.2水源区封禁
石羊河发源于祁连山脉的冷龙岭冰川,冰川面积64.82km2,储水量21.40亿m3 ,年平均消融水量0.56亿m3。整个湿润生态区是干旱荒漠地区的水源区和“绿色水库”,是维系走廊绿洲的“生命线”。该区生态系统完善,生态地位突出,应禁止滥采、滥牧、滥挖及一切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按国家二级水源区的标准严格进行保护。
3.3湿润区保护好现有森林
石羊河流域的湿润和亚湿润干旱区乔木林7 166万hm2,灌木林22.94万hm2,草地22.90万hm2。据研究,1hm2有林地、灌木林、草地分别比荒山多蓄水180.41m3、104.4m3和92.58m3。按此计算,石羊河上游森林和草地涵养的水源量为0.59亿m3,是冰川年平均消融水的1.05倍。保护好这些森林和草原,对缓解石羊河下游生态危机尤为重要。
3.4亚湿润干旱区人工造林与退耕还林草并举
湿润及亚湿润干旱生态区有宜林荒山0.60万hm2,耕地4.65万hm2(全部为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耕地)。对这些宜林荒山和耕地,采取人工造林和退耕还林还草并举的方法进行恢复和重建,可节水0.58亿m3/年。同时,区域内还有许多泉水溢出,开源节流潜力巨大。
4石羊河流域生态恢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以水定林草
在植物措施的树种、草种选择上,要因水制宜,“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沙”。根据中国工程院的研究报告,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上的地区才适宜种植乔木,400~250mm之间的地区应以草、灌木为主,250mm以下的地区适宜于灌木。植物措施的密度也应以水确定,不仅要考虑幼树的成活用水,而且要考虑成林后的林木生长需水,避免出现林木长大后因大量蒸腾用水出现土壤干层,而导致已成林中途大片死亡的情况。
4.2避免重林轻草
林草植被建设中普遍存在重林轻草这一问题。据统计,甘肃省近年完成的退耕还林(草)面积中,草仅占总面积的15.34%[5]。石羊河流域年降水量
4.3重视封沙育林和封山禁牧
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受水分条件的制约,通过人工种草种树来恢复植被,代价十分昂贵。按退耕还林政策,每亩造林钱粮补贴8年,总金额1 330元。相比之下,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的措施就比较简单,投资小,见效快。方式上一是封沙育林,二是封山禁牧(伐),三是补播补植[5]。
4.4加大防风固沙体系建设
目前,石羊河下游防风固沙体系已经出现严重的退化,防风固沙功能下降,沙丘重新活化,沙漠化蔓延速度加快,已经严重威胁到绿洲的生存和发展,为此需要恢复、重建适应新环境条件的防风固沙体系。石羊河流域防风固沙林建设应以免灌防风固沙体系建设为主,迎主风方向分别营建封沙育林育草带、固沙阻沙灌草带、机械沙障+灌木和防风阻沙带[2],树种选择以白刺、麻黄、沙拐枣、梭梭、花棒、沙枣、毛条、红柳等沙旱生植物为主。
4.5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在林草植被建设中,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可大幅度提高造林成活率,增大成功的把握,加快建设的速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立地条件划分与适地适树、径流林业技术、沙棘栽培技术、生根粉和保水剂技术等[5]。
参考文献
[1] 许文海,张永明,陈刚.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其持续利用对策研究[J].冰川冻土,2007年4月.第29卷第2期:266.
[2] 王继和,马全林,刘虎俊,詹科杰,杨自辉.石羊河下游防风固沙体系建设模式[J].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2月.第14卷第1期:64-66.
[3]常兆丰.石羊河流域生态退化原因分析[J] 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3年6月.第16卷第2期:111.
1.1香根草的植物学特性
香根草,又名岩兰草,为禾本科香根草属多年生粗状草本植物。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一带广泛种植;我国福建、广西、海南及四川均有引种;我市宛城区新店乡、南召县四棵树乡、淅川县马跌蹬镇均有实验性种植。香根草茎秆丛生,1~2.5m,直立,叶片相对互生,宽5~10mm,叶层高1~5m以上。圆锥花絮繁殖顶生,雌雄同花,一般秋季抽穗开花,须根呈网状、海绵状,含挥发性浓郁的香气,粗1~2mm,深2~3m,被认为是世界上具有最长根系的草本植物。越冬时,宿根处于自然休眠状态,翌春重新分蘖。
1.2香根草的生态学特性
1.2.1对光照的要求
香根草光合能力强,在光照和水肥充足时期生长迅速,光照不足会明显影响生长。
1.2.2对温度的适应性
香根草属于暖季型草,可耐55℃的高温,也可抗-15.9℃的低温,日均气温超过8℃,香根草就开始萌芽生长,随着气温的升高,生长逐渐加快,在6~7月前后是生长高峰期,最大日均长高2~3cm,在均温20~30℃范围内最适宜生长。
1.2.3对水分的要求
香根草是水生植物,耐水淹,在潮湿土壤生长最好,也耐旱,连续干旱几个月仍能生长,年降雨量在200~6000mm的地区均适合生长,故我地区基本上是适应生长的。
1.2.4对土壤的要求
香根草对土壤要求不严,在粘土、沙土及缺乏粘粒的沙包土条件下,在酸性土和碱性土及盐碱土条件下,在有机质,以及在强烈侵蚀的土壤均能生长。通过对香根草在温度、光照、水分及土壤多项生态环境下的生长特性分析,可以看出,南阳地区对香根草的开发推广具有其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
2香根草在我国的应用历程
香根草在我国的应用最早可追塑到20世纪50年代,主要用作香根油的提取和造纸。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山体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频发。进入21世纪以来,逐年增长的工矿废弃地和工业污染以及近几年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甘肃大型泥石流等毁灭性自然灾害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如何运用原生态的、无污染的、可持续的、低碳环保的技术来恢复自然灾害给人民留下的创伤,如何用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来对国土环境进行保护,从而得到合理的治理?这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问题。1988年10月,世界银行亚洲技术局农业处长从印度带来1000株香根草种苗,在我国考察时向水利部、农业部领导和专家介绍推广了香根草的水土保持作用,从而引起了南方水土保持单位的高度重视。1989年春节期间,在江西、福建进行了小面积试种并随即建立起了香根草苗圃。1989年11月,水利部、农业部在福建省联合召开了“香根草种植技术研讨会”,并确定在江西、湖南、四川、贵州等30多个水土保持试验单位进行香根草试验示范工作。1997年5月,我国香根草网络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成立并于10月首次在福州召开“国际香根草研讨会”,对我国香根草与世界同行间的合作与信息交流都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尽管香根草在我国从1988年开始进行有目的的试验探索,但在引种、苗圃建设、生物学特性、生态适应性试验等方面都作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工作。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有关介绍香根草的文章和试验研究陆续报道,香根草在我国的应用和研究已由南方逐步向北推移,例如:从海南、广东现向安徽、山东、河南、上海过渡,香根草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也由最初的坡地水土保持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进入河南南阳市是2008年春季,在宛城区新店乡租用50亩沿鸭河灌区域地引种并成活的。因为属于热带水保植物,对在我们过渡区域带内确有一个适应生存的过程,当年的成活经仅有70%,并且分蘖率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在技术人员的精心培育下,在有关专家亲临苗圃现场的指导、研究下,到第二个分蘖期,各株香根草从根采到苗生到成长都有了实质性的变化。
3我国香根草的应用及多元化探索研究
3.1铁路、公路工程技术方面的应用及研究
(1)1967年,中国政府决定援助非洲建设坦赞铁路。在20世纪70年代初建造一条铁路涵洞的护坡时,曾留学法国的非洲籍工程师提出,他们国家与法国工程师合作修桥涵时曾用了植草护坡的办法,效果很好。中国工程师当时对这一方法并不了解,经研究同意采用试验对比的方法,一半用水泥石块砌筑加钢筋锚固,一半种植香根草护坡。工程完工后,中国技术人员撤回国内。20多年后,中国政府重新援助非洲项目对坦赞铁路进行大修,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来到这个涵洞,看到水泥钢筋护坡经过多年的风雨冲刷,大部分已损坏,而香根草护坡却郁郁葱葱,丝毫未坏。专家们用铁锹挖,竟然挖不动,泥土被香根草的根系包裹得严严实实。后来剪下一部分根须,回来化验,结论是香根草的强度相当于同等粗细钢筋强度的六分之一,护坡固土的作用非常显着。工程技术人员回国后,把这一方法介绍到国内,提倡使用推广。
(2)南阳境内淅川至西峡的县域公路淅川段,有一段挖土填沟的路段,因沟深填方量大,公路边坡很陡,路修好后连续两年被暴雨冲毁。公路局听说了香根草护坡技术后,春节采购部分苗,在陡坡上连续种植香根草,并在路肩边上种植了柳树。半年后,一场暴雨袭来,陡坡下种草的地方,没有冲坏一点,上面的柳树也安然无恙。有两处未种草的地方,沥青路面和砌石均冲坏,路肩上柳树被冲倒。下面冲出了深一米多、宽近一米的大沟。通过对比,公路部门深刻认识到了香根草的护坡功效。
3.2香根草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香根草在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成功应用的事例也很多,从2000年初开始到现在,在中国南方地区得到大量应用,北方许多水利水电部门也开始研究试验;特别是在国家级的一些重点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得到了工程界的专家学者的认可。比较典型的应用工程有:湖南省张家界鱼潭水电站边坡滑坡治理;武汉市汉江口固滩护坡工程;武汉市青龙山水库边坡防护工程;广西百色水利枢纽工程营地江河保护工程;广西燕山水库溢洪道边坡治理工程;文本龙滩水电站库区边坡治理工程;广东省新兴县狮塘水电站“崩岗壁”治理工程;广东饶平县汤溪水库溢道加固工程;广东河源市新丰江水库岸边坡固土工程等。香根草技术经过十余年在水利水电系统中应用的事例证明:利用香根草的特殊性能配合其他相应植物,并使用正确的种植方式和专业养护,对于河道土堤边坡的防治,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3对茺山土壤和小流域生物防治的探索
淅川县马蹬镇石桥村位于南水北调水源地丹江水库小三峡出口处,因历史上乱砍滥伐树木,造成大片茺山、山坡水土流失严重,部分山坡寸土不生,养牛养羊都没有饲草,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因为贫困,一些农户尚住在石头房中,部分孩子上不起学,老人看不起病,青壮年大部分外出打工,守着茺山无饭吃、缺钱花,成了农民的大包袱。2008年春天,我们在不能种树种草的茺山上按等高线的不同山势,间隔2~5m种植香根草,第一年因干旱死了一部分,第二年使用进口保根补种基本成活。两年过去,沿等高线形成了一道道绿色篱笆。大雨冲下泥土被香根草根部阻挡,沉积下来很快时间内就可形成天然梯田。现在等高线香根草绿篱之间的坡地已可种树,一方面防止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地方农民可改良荒山种植经济果树林,从而带动经济效益提高。
3.4地震重灾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
汶川地震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破坏。由于受灾地区位于岷山-横断山生物多样性地区,属生物丰富、生态环境非常敏感的地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而且重灾区就达10万平方公里,因此,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生态学家夏汉平教授建议在四川地震重灾区推广香根草技术,不仅能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加速灾区生态恢复的进程,而且还可成为灾民开展生产自救、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手段。
3.5在污染控制与治理方面的研究
21世纪重大课题之一是环境保护。研究表明:香根草能在高浓度金属含量条件下如CU.CDAS等能正常生长,在土壤被重金属放射性污染或开矿、地下掩埋、废弃物等污染条件种植香根草极有利于土壤的复垦。近年来,以香根草为试验来研究用于污染治理和控制的课题越来越多,如,有人研究在人工湿地周围用植物香根草作篱可阻拦固体物,分离出溶解的养分,通过氧化或滞留除去病原微生物,也有利于恶劣环境的治理和改善,因此,香根草用于环境保护、治理污染方面的探索将是今后生物工程技术研究探索的新热点。
4香根草的经济利用与开发探索
4.1香根草培育食用菌
1983年,林占禧教授提出了“菌草技术”,并且以香根菌料培育出香菇、毛木耳、黑木耳、金针菇、猴头菇、灵芝等12种食用菌、药用苗,现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技术,开辟了新一代的食用菌培养料,较好地解决了食用菌生产与林业生态平衡之间的“菌材”矛盾,为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可靠途径。利用香根草茎叶培育食用菌的技术已被我国列为星火推广项目,利用香根草培育食用菌,较好地处理了“菌”“林”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4.2香根油及其利用
香根草根部含有香根油,含量为0.2%~0.3%,其主要成分为岩兰草醇,又称香根醇,是调制各种香精和制作化妆品的重要原料,目前,全世界香根油的年产量仅为250t,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研究还发现香根油是一种优良的“杀虫剂”和“杀菌剂”,在种有香根草的田地里,其根部的挥发油可以抑制部分害虫和病原菌对作物的危害,还可减轻鼠类对作物的危害。通过将香根草作为西香莲、鸡血藤、广豆根和车前草等药用植物的绿蓠,调查初步显示,香根草绿蓠对这几种药用植物的根线虫均有一定的抵制作用,茂密的茎叶还为瓢虫、步早、隐翅虫等30余害虫天敌提供栖息场所,能有效减轻药用病虫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