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茶文化与茶艺茶道的关系范文

茶文化与茶艺茶道的关系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茶文化与茶艺茶道的关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茶文化与茶艺茶道的关系

第1篇

关键词:茶文化视野;舞蹈艺术;音乐与舞蹈;关联性;价值性

1舞蹈艺术中音乐与舞蹈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文化艺术的包容与传承中,舞蹈与音乐可以通过“搭车”发展,在本质性合作之后,从而实现该艺术的最佳呈现。在文化融合这一大背景下,舞蹈艺术如果想要实现大众广泛认同,就必须立足文化的包容性与价值力,舞蹈艺术与音乐艺术之间实现“融合发展”是极其可行的。首先,主要是因为:舞蹈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开放与包容的艺术。所以,任何一种内涵优秀、形式多样的文化素材,都能被应用其中。对于我国来说,音乐艺术极为多样,这些内容,都能够被具体融入和应用于整个舞蹈表演之中,从而造就最佳艺术表现。其次,对于任何舞蹈艺术来说,其在展现与表达过程中,都无法缺失音乐艺术。对于我国来说,多种风格和内涵类型的音乐艺术,恰恰都是被应用于舞蹈艺术之中的音乐内容,所以,两者融合极具基础。结合茶文化的融合理念看,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包容”也让两者都得以生动呈现,从而实现了艺术传递与应用的最大价值。最后,音乐与舞蹈相融合的过程,恰恰也是舞蹈艺术自身价值展现的过程。对于舞蹈艺术来说,作为一种生动、客观的文化诠释,要注重综合考虑文化环境的应用需要,因此,从一定程度上看,只有选择合适的传承与表演载体,才能实现音乐艺术的价值。舞蹈与音乐艺术的内涵融入,并且以新的艺术形式来融入我国的文化环境之中,这一过程中,也实现了舞蹈艺术的价值表示。事实上,当前文化艺术发展趋势中,充分诠释了多元融合这一发展大势,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文化机制,只有深度融合,才能够让舞蹈艺术实现其价值力和影响力。

2舞蹈艺术中音乐艺术与舞蹈的融入价值

舞蹈艺术在发展与融入传承之后,从单一的舞蹈动作,发展为诠释艺术性与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在当前舞蹈艺术普及与传播中,面临文化包容的问题。所以,如何才能更为有效的消除文化传承与艺术融入之间的差异性,并在舞蹈艺术的表现中,诠释相应的文化理念和艺术特色,就至关重要。所以,将各种音乐与舞蹈艺术相融合,才能实现舞蹈艺术的“内涵化”与“艺术化”诠释。在多元文化融合的今天,舞蹈艺术在发展与表现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内涵化”诠释,同时也要从多元文化包容的可行性出发,通过理性分析舞蹈艺术中所包含的各种元素,从而实现文化传递与交流的最佳效果。这恰恰也是茶文化内涵化、系统化发展的关键。当然,我们也要对音乐与舞蹈艺术的关联性与价值内涵形成科学认知。对于舞蹈艺术来说,在该艺术具体发展和全面传承时,不仅需要生动表现每一个舞蹈动作的美学特性,也需要注重选择生动、合理的辅助素材,通过合理诠释与表达,从而实现舞蹈艺术的内涵色彩。音乐就是整个舞蹈艺术中极具价值展现力的元素内容。因此,在当前多元文化融合与交流下,舞蹈艺术,也需要将多种文化理念与艺术元素融入其中,通过多种精神的合理诠释与生动表达,从而塑造舞蹈艺术的最佳呈现。

3物质传承与精神诠释: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剖析

茶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无论是该文化的物质属性,还是其中所包含的多种精神理念与文化元素,都是茶文化价值力的生动展示。茶从一种物质元素逐渐发展为多样化的文化体系,正是茶文化价值推动下的结果。从茶文化的发展历程看,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关于茶的价值认识,但是此时受到生产力的局限性与约束,茶仅仅是一种贵族生活元素和药材。虽然魏晋时期,茶的影响力也得到了一定提升,但是更多仅限于文人雅士的生活传递,其并没有实现理想的价值力。唐朝时,社会生产力大大提升,茶叶的种植规模与产量大大提升,这就为茶叶的广泛普及提供了可能。随着大众饮茶风气的不断构建,茶文化,至此就成为影响大众生活的重要因素。在茶文化传承与应用时,不仅仅在于茶的健康价值与文化属性,更关键在于茶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生动的精神理念。其中所展示的多种精神,都是当前我们理解茶文化和应用茶文化的关键所在。其一,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背后正是该文化能够包容一切事物和理念的结果,茶文化是包容性文化,无论是各种文化形式,还是理念都能够被融入和应用与茶文化之中,茶文化的表达与应用,正是从包容一切出发的,而包容也造就了茶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其二,茶文化中,也向我们全面诠释了创新精神的价值影响。茶文化是一种创新性文化,无论是文化自身的表现形式,还是其内在,都需要在不断创新之后,来创新性展示与表达。其三,茶文化也是一种人文化理念,无论是茶文化的内容,还是这一文化的价值诠释,都是大众实践之后所形成与推动下的结果。

4从茶文化视野看舞蹈艺术中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

从茶文化的生动性与实践性看,正是几千年来的包容性与融合特色,造就了茶文化的价值力和影响力。对于舞蹈艺术来说,想要让其在今天依旧保持生命力,就需要在细化该艺术内容多样性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文化内涵和音乐艺术形式,坚持包容与创新,造就舞蹈艺术的最佳传承。对于舞蹈艺术来说,选择音乐,则是一种将其应用于舞蹈动作与表演的音乐,所以无论是音乐的具体选择,还是舞蹈动作的价值魅力和艺术欣赏性,都需要充分考虑音乐的风格与节奏,确保舞蹈与音乐能够实现真正有效的融合。在文化多元的今天,任何文化艺术都被大众所理解与认同。对于茶文化来说,作为一种融入了各种风格与内涵类型的文化艺术,无论其内涵如何表现,其本质上,都是对人类文化精神的诠释。所以,茶文化发展与传承,势必是融合之后的“多元化”。从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视角看,其为我们了解和认知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包容性视角。在舞蹈艺术中,正是其动作的可视性与观赏性,加上其中融入了服装、音乐和情感美学等等多种内容。所以,完美的舞蹈艺术一定是极具包容性的艺术形式。当然,从舞蹈艺术表演的实际状况看,舞蹈中往往需要使用相应的音乐艺术作为其补充,但是很多舞蹈表演者,往往只是掌握了系统化的动作姿势,并未能真正读懂舞蹈音乐中所诠释的相关理念和人文内涵,这就大大影响了其舞蹈艺术的发挥与展示。所以,对于舞蹈艺术来说,将音乐艺术融入其中,通过“内涵化”,选择合适的音乐曲目,从而使舞蹈的表演者能真正体会和理解该艺术中所表现的多种情感,进而实现个人理解与舞蹈动作的全面融合。对于舞蹈艺术来说,只有以一种创新性、包容性的风格予以综合体现,才能真正实现舞蹈艺术的最佳表演效果。茶文化之所以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关键与本质就在于该文化始终能够坚持包容。所以,舞蹈艺术想要实现最佳展现效果,就必须注重融入多种元素,通过选择融入多种合适的文化要素,从而实现该艺术的理想应用效果。比如在采茶戏中,其中既有舞蹈艺术的理念思维,同时也有相应的音乐情感。

第2篇

1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意义

音乐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的音乐教育指在生产生活学习过程中一切音乐教育形式,狭义的音乐教育则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手段和目的进行的学校音乐教育。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文化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甚至已经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达到了西亚和欧洲。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茶不但对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一朵奇葩。不论是广义的音乐教育还是狭义的音乐教育,其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功能都与茶文化异曲同工,这使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具有可能性。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在历史和当代都有特殊的意义。

1.1茶文化与音乐融合的历史

中国的茶文化发源于周,兴盛于唐宋,历史悠久,兴盛不衰。茶文化与音乐的关系由来已久。饮茶时听音乐能益茶德能发茶性,正如白居易在《琴茶诗》中所说的“琴里知音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茶与琴同在,是文人的情思所在。清幽的环境,古雅的音乐,都与茶文化的雅趣相吻合,茶与音乐相得益彰,使看似寻常的烧水煮茶喝茶达到了艺术享受的精神境界。茶文化在历史上与音乐相依相伴,真正达到了“融合”的境地。

1.2茶文化对音乐教育的促进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的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在1990年6期《中国茶叶》杂志上发表的《从传统饮茶风俗谈中国茶德》一文中,主张中国茶德用“理、敬、清、融”来概括,将中国的茶道融入音乐教育中,意义重大。首先,茶中的“理”是指饮茶之人,气定神闲,和气明理。音乐教育同样要求学习音乐的人平心静气,心无旁骛。钢琴家演奏的时候表情是忘我的,他们仿佛完全融入到音乐之中了,这就是平心静气,心无旁骛的表现。同理,中国古典乐器演奏时那份从容淡定,恰如饮茶之人的气定神闲。就连流行音乐的歌手和乐器演奏者,他们在演唱和演奏过程中也是全身心的投入,即使他们的音乐分贝够大,他们的心却是专一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沉不下心,学不好音乐。这就是茶文化对音乐教育的启示。其次,茶道中的“礼”是指以茶为媒,以礼待人。不论是祭祖还是待客,甚至朋友聚会上级视察,端杯热茶都是必不可少的。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被赋予了礼节的含义。敬茶的人明礼,而礼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同样,音乐教育也离不开“礼”的培养。只有心存敬畏,心存感恩的人才能学好音乐。音乐之所以可以跨越国界,跨越时空,震撼心灵,是因为音乐的表现力能够让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知识背景甚至不同生活习俗的人产生共鸣。地域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语言,却都能听懂同样的音律。音乐教育首先强调做人的教育,而为人处世,没有“礼”的底蕴寸步难行。这也是茶文化对音乐教育的启示。再次,茶道中的“清”是指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以茶代酒,曾是古代官员的清廉之举,如今,它也成为提倡精神文明的应有之义。现在的很多重要会议上,与会人员每人面前清茶一杯,寓意不言而喻。“清”字的另一层含义是清心健身,茶的保健作用被人们认识已久,已故的委员长曾有诗云:“庐山云雾茶,示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体会之深,令人敬佩。同样,音乐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虽然学习音乐不需要清心寡欲,但是古人操琴必先净手、焚香,正襟端坐,可见其清心健身的要求。即使在现代的音乐教学中,没有廉洁清白,清心健身的心志,也同样不可能学有所成。这同样是茶文化对音乐教育的启示。最后,茶道中的“融”是指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不论是茶话会上还是亲朋相聚或者团体协商,清茶在手,笑语欢声,其乐融融。这样的气氛同样有利于音乐教学。融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同学关系都有利身心,利于学习。音乐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心境一种态度。学习音乐不论目的如何,都要有平和的心境,否则事倍功半。这还是茶文化对音乐教育的启示。

1.3音乐教育对茶文化的推动

1.3.1音乐教育能陶冶情操

音乐教育重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情趣,其应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让学生体会理解音乐的内涵,这一过程与品茶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欣赏名曲《二泉映月》,学生会产生苦闷、哀伤、希望等不同的情绪变化,又如欣赏《梁祝》时,学生们则会产生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感觉,这正像绿茶的清冽红茶的浓重给人的不同感受。人们在烹茶、品茶的过程中能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的逻辑思维、审美情趣和处事原则。这就是人们在品茶时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在欣赏茶艺时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但是大多数人眼里音乐的感染力是直接和生动的,茶的作用就隐晦得多了,懂音乐的人越来越多,懂茶的人却成了“人中龙凤”,在音乐教育中提倡茶文化,培养茶文化,完全可以体现出音乐对茶文化的推动作用。

1.3.2音乐教育能启迪智慧

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认知和情趣,许多的民间史诗就是通过歌唱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尤其是没有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歌唱几乎是他们学习本民族历史的最好形式。当然,不论对什么样的人而言,歌曲里的故事都是一种知识,唱歌对启迪智慧作用非凡。同理,弹奏乐器,使弹奏者手、脑、眼、耳并用,可以锻炼他们的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与音乐形式相仿的是,茶叶从种植到采摘其乐无穷,从冲泡到饮用难点重重,品茶文化中的智慧与音乐教育中得到的智慧相得益彰,边唱歌边采茶是许多地方的风俗,博白客家甚至形成了专门的采茶戏茶腔音乐。

2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实践

2.1展开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理论研究

对茶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是近年才开始的。中国的茶文化虽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由于近现代社会历史和人文经济原因,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出现了断层现象。由于相同原因,中国的音乐教育也出现了“西乐东进”的发展模式。音乐教育从德奥音乐到苏联音乐再到欧美音乐的模式几乎抹杀了中国的本土音乐发展。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茶文化和传统音乐教育研究都被重新提上日程。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还很薄弱,要真正做到两者的有机融合,理论研究至关重要。只有积极开展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理论研究,才有可能让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大众化。

2.2在音乐教材中适当引入茶文化

和所有的教学模式一样,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相当重要。“书上说”成为一种权威的模式。要想推进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必然要让茶文化在音乐教材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并不是说从此音乐教材不再印歌词和五线谱,而是说,让茶文化和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观点在教材中占据一席之地。

2.3展开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教学实践

单纯的理论研究无异于纸上谈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相融合到底能够取得怎样的成果还是要靠实践去检验。因此,必须展开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教学实践。实践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展开这一教学实践,或者鼓励社会教学力量开展教学实践,建立相应的有音乐演奏条件的茶楼,或者在音乐演奏场合附近设立简易茶楼,让大众体会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意义,从而提高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认可度。总之,能够开展教学实践的方式很多,但不论采取何种方式,推动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发展才是他们共同的目的。

2.4注重师资力量的培训

茶文化博大精深,音乐教育又自成体系。民间懂茶又爱音乐的人或许有,但是这些人放在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中就显得少之又少了。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不可能一蹴而就,从认识到接受再到身体力行的过程或许是漫长的。在这个过程中所需要的不光是高举旗帜的倡导者,更需要身体力行的指导者。缺乏师资力量是当务之急。茶文化分为理论上的茶道和行动上的茶艺,音乐教育也分为音乐理论说唱和演奏乐器,两者在知识体系上却有相似之处,同时,学音乐的人在数量上要多于精通茶艺的人,所以,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当前的音乐教师中选择可以胜任的人学习茶艺知识,用作师资力量的储备。

3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展望

3.1充分认识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特别是古典音乐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茶文化作为汉文化的一部分,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早在唐朝中国的茶文化就已经趋于完善了。作为炎黄子孙,传承茶文化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但是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无论是政府还是我们的民众对于茶文化的认知还不深刻。因此,在不远的将来,如果传承茶文化能被广大民众认同,那么,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特别是茶文化与古典音乐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将被大众认同,只有那时,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进度才会加快,国人的素质也将有大的提高。

3.2确立部分服务茶文化的音乐教育目标

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可以看作是茶文化与整体的音乐教育的融合,但是实际上,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必须完全地与茶文化融合。部分音乐教育可以适当地借鉴茶文化,部分音乐教育可以大量地吸收茶文化的精髓,部分音乐教育则可以完全为茶文化服务。比如说,可以适当地设立服务于茶艺馆的音乐教育形式。当然,这样的教育角色不一定要专业的院校来担当,民间教学力量完全可以量力而行。

3.3实现茶文化的传承与音乐教育的有机融合

曾几何时,一壶清茶一张古琴,对月而坐,悠然自得是文人雅客的标配,茶与音乐几乎不可分离。这样的画面在当下已经可望而不可及了。其实,只要人们有足够的认识,茶可得,音乐同样可得。实现茶文化的传承与音乐教育的有机融合并非遥不可及。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放慢匆匆脚步,听听心灵的声音,那时,茶文化的传承和音乐教育的有机融合也就触手可及了。

4结语

茶味有甘、苦之分,乐曲也有风、雅之别,品茶和音乐都是开放的艺术,都会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今的音乐早已不是一千年前的音乐,当今茶叶的种植管理和采摘也都有了时代的特色,因此,只要无伤大雅,茶文化和音乐都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茶文化和音乐的融合曾经是古人的选择,只要它们的融合有益于我们陶冶情操、提升品位,这种融合就会被现代人接受。当然,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任重道远,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

作者:康雪 刘旭东 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教材编排

教师要结合阿坝州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具体条件来进行教材的编撰。由于茶文化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教学,因此,要结合已有一些教材作为基础,选择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资料。教材:以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为底本,《茶艺百科知识手册》,和其他茶文化相关教材为资料,学校专职教师根据茶文化的相关资料结合阿坝州的具体情况进行编撰,确保实用。

(二)教学设施

1.教学设施:多媒体演示配套设施、电脑、收录机、舒缓音乐等设备。

2.教学设备器具:茶具10套、玻璃杯若干只、各类茶叶若干、茶叶罐等。

3.教学场地:茶艺学多功能实训室、水磨映秀的羌芽基地、茶园、茶艺馆等。

(三)课程设置

茶文化的课程设置主要从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来考虑,课时的比例应该是1:1.茶文化理论讲解主要从茶的饮用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茶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融合以及充分利用茶的自然性,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和羌族的特定的品茶方式等对茶艺和茶道的重点介绍。比如:客来敬茶,茶与民俗民风,茶与歌舞及楹联,茶会,茶馆与茶艺馆,茶的传说;茶与水,茶之具,茶的山水情结及旅游,品茶与茶艺,茶与茶艺,茶与文学,书画艺术欣赏等;茶性茶德,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诠释,茶道与饮茶,名家与茶,中日茶道史实比较;茶文化之当代实践,茶文化和东方文化与现代化,发展茶文化等。除了理论教学,实践操作也是该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熟练的掌握基本技能,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是否能够从容流畅的介绍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旅游管理学生是否能够开发茶文化旅游品牌资源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内容,因此学生在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同时需要到茶艺馆进行参观、学习各种茶叶的冲泡方法和茶艺的表演等技巧。学校还可以联系旅游公司让学生到相关场所进行顶岗实习,给学生充分接触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师资情况及学分计算

由于该课程的操作性很强,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个性及交往中的表现形成对学生的认知,学生接受了教师行为中所暗含的信息,并根据期望的方向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学校安排一个茶道方面专业技能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对茶艺的欣赏水平和茶艺表演的展示会感染、带动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创造自己的辉煌。该课程由于是新开设的课程,可以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的选修课,在大二的时候开设,时间为一年,共72个学分。

(五)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采用的考核方法分两部分,一是理论考试。这部分考核可以从平时的学习状态、课堂展示、学习心得、考勤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定;另一部分可以根据期末检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从茶文化的历史、茶的种类等方向让学生撰写论文或者开展课题研究。为确保论文的质量,提前四周布置论题范围,本人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学生简要讲授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规范要求,规定完成的论文不能少于五个参考文献。其次是操作考试,这部分的重点放在茶文化讲解和茶道茶艺实际操作的考核上。两种形式的考核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定,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结论

第4篇

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产业发展与专业建设在时间和空间上往往存在着由适应到不适应再到适应的一个变化过程。在高职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要以服务地方经济,促进产业发展作为办学目标定位,瞄准产业发展走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骨干课程建设为“抓手”,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经济的互动发展。

建立有效的人才互动机制

校企互动机制是指相关企业和高职院校通过多元化互动,有效协调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发挥双方功能和优势,进行人才、信息、设施等资源的合理交流和整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和高职教育持续稳定发展“双赢”目标的有机工作系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这为我们建立有效的人才互动机制指明了方向。我院以省示范专业人才库为平台,以省级精品课程为中心,建立校企人才联动机制,实施双向流动。

搭建产学合作的互动平台

建立产学合作的互动平台,结合行业特点,与企业、行业协会共建专业,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推广,为行业服务,为产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以茶文化专业设置湖北省教育厅“楚天技能名师”岗位为契机,坚持走专兼结合的开放式师资建设道路。在学院宏观政策支持下,以专业发展规划为基础,制定师资建设规划,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加盟教学队伍,建立“兼职教师库”,从中选聘技术、管理骨干来校任教或承担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工作,提升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以人才培养、项目开发和技术推广为纽带,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人才双向流动,每年安排1~2名教师到企业锻炼,常年聘请6位企业技术骨干到专业任教,参与专业建设,承担生产性实践和岗前实训的教学任务以及顶岗实习指导工作。学院借助于茶文化专业,创建了宜昌市三峡茶文化研究会,面向社会吸纳行业精英,他们带来了丰富的实践知识,同时还带来新思想和当前专业人才需求等各类信息,为教师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寻找契合点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们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借助校内科研人才优势,为中国传统名茶“鹿苑茶”制定了生产加工标准,与湖北省宜红茶叶有限公司联手开发了富锌工夫红茶系列产品,远销东欧国际市场,达到了互利双赢的目的。

建立“三合一化”互动模式

专业建设的内在动因是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人才质量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要寻求有利于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互动模式,形成利益互惠、资源共享的联合体。实施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相融合、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做一体化,构建茶文化专业建设和茶产业发展“三合一化”的互动模式。

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专业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内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与能力体系及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全体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是员工一切行为规范的总和。茶文化专业文化与茶企业文化,虽然存在差异,但其核心价值取向和行动准则是相似的。把拼搏创新、精诚服务的企业文化融合到专业建设中,将茶道精神贯穿于专业教育、企业经营理念及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从而成为茶文化专业与茶产业的文化核心。

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相融合

中国茶产业由传统的农业产业发展分化而来,形成一个横贯一、二、三产业的庞大产业链,第三产业产值以每年100亿元人民币递增,茶文化休闲旅游业、各种形式的茶叶会展业将会成为茶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结构调整对专业设置具有牵引作用,势必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重组和改革,重点突出茶文化学、茶艺、茶席设计和会展服务等课程,为学生今后就业打下基础。这适应产业发展方向,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

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根据茶产业现状和茶文化消费发展趋势,依据高职教育特点,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研究并确立茶文化专业岗位群,明确岗位职业要求;茶文化专业有评茶师和茶艺师两个职业方向,根据国家评茶师、茶艺师职业资格标准,制定对应的课程标准,实行双证融通。建立基于茶类识别、茶叶泡饮、茶事服务、茶叶营销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在教学活动中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适应行业岗位发展的要求。

第5篇

【关键词】中职茶文化课程茶文化有效传承途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B-0058-02

茶文化一直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有着源远流长的民族性、历史性和地域性,涉及文化艺术、历史考古、医学保健、餐饮旅游等多个领域的学科。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不断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渴望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作为一种高品位、时尚、健康的文化现象和生活艺术,受到广大民众的青睐。新兴的茶行业受到了社会的追捧,职业学校作为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机构,也把培养茶文化当作专业,开设了专门的茶文化课程。通过茶文化专业教育,让学生掌握一门在社会生存的技能,也让学生获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本文中笔者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论述在中职茶文化课程中传承茶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传承茶文化的理念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远在春秋的《诗经》中,就有描写人们摘茶与采茶的情境。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茶一直与廉俭精神是密切结合的。在中国哲学中,茶与儒释道家的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茶文化精神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个人修养内涵,如近代茶学大师庄晚芳指出在中华茶文化中的“廉、美、和、敬”,与现代社会道德标准中的“敬爱为人、廉俭育德、和诚处世”是相一致的。茶文化也是东方古典审美理念的体现,如茶艺呈现的是中国文化的典雅内敛精神,茶艺插花是写意抒情精神的体现,在茶艺中挂画是清幽意境的象征,茶品茶器是与水浑然天成的象征,茶艺中音乐是自然天籁的象征,这一切都体现了中国古典美的审美理念。

鉴于茶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涵,中职教师在茶文化课程中应该向学生传承茶文化的精神理念。纵观现在学生的道德素质,大多数是崇尚个性且有着拜金主义思想。这种负面的思想价值观,必然带来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以及产生自卑、焦虑、孤独等负面情绪,更容易出现自我封闭、伤害他人或者伤害自己的过激行为。因此,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授中华茶文化的积极思想内涵,把茶德思想与日常思想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茶德文化中的清幽、自然、和诚、敬爱等理念来解决思想困惑,从而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唐朝时候的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提出,茶的妙用就在于可以修身养性。中国现在著名的茶文化专家陈香白教授也主张,茶文化的茶道,就是通过整个茶事过程,逐渐引导个人完成道德修养,以实现中国古代圣人理想的和谐之道。这一种对饮茶方面的道德要求,也就是茶德。所以,茶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是解渴方面的需要,但更上一层次的需要就是怡情与养心。教师在讲授茶业文化知识点的时候,应把茶文化蕴含的茶德作为学生修身养性与励志的一种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的茶文化知识内容丰富,底蕴扎实,还涉及一些著名的历史典故、历史人物、茶书著作等,这些都为学生丰富历史人文知识、奠定丰富的知识底蕴做好准备。因此,传授茶文化的精神理念上,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首先,可以在课堂中开设关于茶文化的主题会,引导学生加深对茶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与认识。如可以根据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特征,在班上举办有关茶文化的茶会,将茶文化与学生熟悉的节气互相结合;教师也可以在中国传统节日,如重阳、中秋等节日举办茶会,将节日文化和茶文化相结合。其次,在班级茶会上,教师可以讲授茶文化的精神,传授有关沏茶、品茶、奉茶等一系列茶艺行为,把中国茶文化中的精神发扬光大。如举办一些传统美德与茶文化相结合的茶会,把茶文化中蕴含的美德传承并发扬光大。以“孝文化”和“敬老茶会”为例子,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授有关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体验古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爱且朴素的道德情怀,让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真正传承下去。

二、传授茶文化的工艺

中华民族的茶文化,有着精湛的工艺技术。如茶艺是把“茶”与日常生活中饮茶的冲、泡、艺这些步骤相结合。通过饮茶的技巧,引导人们生活的艺术化,引导人们与自然展开主动的沟通,在品味茶的过程中去感悟人生,不断实现自我的完善。所以,茶文化中茶艺的“艺”,传达的信息就是人们在处理事情中遵循的一种灵性和美感。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向学生讲授茶文化中的茶艺,引导学生领会其中的灵性与美感,进而感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

如教师在讲授乌龙茶的工艺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授乌龙茶的饮泡流程,从“恭请上座”直到“品啜甘露”等每一个工艺流程。通过优美、自然、流畅,款款有序又彬彬有礼的动作,让学生学习与掌握泡乌龙茶的完整的工艺操作流程。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泡茶的技能,又学会了良好的仪表与仪容规范,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用語习惯,提高了个人道德修养。

茶艺也是一种集体活动的表演形式,是培养中职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良好方式。茶艺表演的互相和谐,来源于彼此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因此,教师可以让班上学生集体表演茶艺,在合作过程中让学生感觉到心灵的默契,自觉融合在集体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茶艺也是一种比较高雅的艺术审美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生活艺术。茶艺与凭借耳朵欣赏的音乐以及凭借眼睛欣赏的绘画、书法和工艺品的不同之处在于,茶艺是一种全方位的审美活动。茶艺活动中的茶具、茶品、茶席、服饰、茶席、道具等,都是直接作用在人的审美器官上。教师可以在课上向学生展示茶艺之美,在茶艺中动人的解说、悠扬的音乐、优美的环境、醉人的茶香,都令人产生愉悦的直观感受。通过茶艺的美,能让学生萌发对美好的信念、理想和生活的执着追求。这样,在传承茶艺美的艺术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的核心发展以及茶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的发扬光大。

由于茶艺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单纯依靠课堂讲授方式缺乏趣味性,很难让学生了解茶艺的精髓,更难以提高学生学习茶艺的积极性。因此,中职教师在开展茶艺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推动茶艺教学的多样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内化茶艺文化的内涵,潜移默化接受茶艺工艺的影响。茶艺教学的多样化,中职教师可以采用茶艺表演、茶文化知识竞赛、茶文化知识讲座的方式宣传和普及茶文化,也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讲授茶工艺。如可以设计茶工艺的视频文化,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激发学生的茶艺文化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自觉传承茶艺文化的积极性。

三、传统茶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中华传统茶文化是在农业社会中产生的。传统的茶文化为了在現代工业社会中获得有效的传承,必须与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密切结合。中职教师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传统茶文化在现代工业社会的价值,应该将传统茶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

首先,中华传统茶文化,有着渊源深厚的底蕴。茶文化内容,主要有茶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茶的原产地、茶的分类、茶的生产工艺、茶的成分、茶具备的保健功能、茶的鉴评、茶的储存、茶德选择、科学泡茶艺术、中国不同少数民族具有的饮茶习俗、茶道、茶艺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这些内容,让学生知道茶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茶文化精髓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将来走入社会就业做好准备。如可以向学生拓展茶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茶画、茶联、茶诗,既能丰富学生以茶为主题的人文知识,也能拓展视野;教师也可让学生欣赏茶舞、品味香茗,激发学生对茶艺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创造美与欣赏美的水平和能力。

其次,教师还可以把中华传统茶文化与养生保健相结合,让学生了解茶文化的现代价值,有利于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传承。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茶与现代人流行的可口可乐饮料进行比较,总结出茶叶中蕴含的营养成分丰富,如矿物质、茶氨酸、咖啡因等都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具有比较高的药用价值。而且,茶能够提高人抗拒疾病的免疫力,具有提神益思和解渴生津的功效。广大中职学生正处在人生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如果选择茶代替可乐、雪碧等饮料,对身体发育与健康是非常有益处的。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述现代医学发现茶具有的药用价值与保健功能,激发学生对茶文化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在生活中自觉传承茶文化,从而达到继承与发扬传统茶文化的目的。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茶文化学习,了解茶的保健功能,如茶叶是目前含有多酚类物质最多的食物,能减少辐射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在茶叶中蕴含的咖啡因,能消除疲劳和提神益思;茶叶中的叶黄素、胡萝卜素、维生素类等,可以缓解疲劳和明目,等等。通过茶叶生活保健知识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传统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价值,理解传统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从而自觉弘扬中华民族的茶文化。

职业学校通常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办学。因此,教师在开展茶文化课程上,应该积极探讨工学结合的形式。如教师可以与涉茶企业展开有条件的实训与实践教学,把社会上茶叶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国家是如何开展茶文化建设的、传统茶业在现代工业社会是怎样继承与发展的,让学生学习中华茶文化的传承策略,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

总之,在中职茶文化课程中有效开展茶文化教育,传承茶文化的精髓,能让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达到拓展知识面、提高道德修养、净化心灵的目的,非常值得广大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晓琴,张丽霞,向勤程.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10(1)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课;茶文化传播

茶的种植源于中国,迄今为止业已超过了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历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如何种植茶树、加工茶叶产品、制作各种茶具、茶叶烹煮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饮茶方式。它的背后蕴含着我国儒释道等多种领域的精神传统和思维方法,体现出了显而易见的民族特色。随着茶文化的日益普及和推广,循序渐进地促进了茶文化的外传,眼下已成为了国内外的一种时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思想潮流的影响,笔者认为可以借助茶文化中的有益方面,在向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传播茶文化的相关内容。

1茶文化传播积极影响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

1.1茶文化具有较强的精神教化作用

茶文化涵盖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如茶文化的外延、内涵、概念、茶艺表演过程中的各种礼仪、礼俗活动。它们能够引导高校学生遵守理解,讲究礼仪,培育他们具备优良的社会公德。茶文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比如茶文化中道德观与思想观念的传播,可以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传统的茶文化非常注重培育人们的怡真和静的理念,将原本并不复杂的饮茶活动和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密切联系起来,提高到哲理层面和人生高度,产生了系统化的茶道、茶德。茶道被看成是茶文化领域中的至高层面,是它的核心内容。在实际的茶事活动中,赋予了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崇高的人格与品性,它既能够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又能够怡情修身,促进人们心态的动态平衡,化解当代人们的精神困惑,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养[1]。

1.2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众所周知,茶文化形成于林林总总的茶事活动中,是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它涵盖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内容,体现出了深远的意蕴、幽静的意境。茶文化的具体内容涵盖了茶德、茶道、茶诗、茶艺、茶与茶故事等多歌方面。这些元素异彩纷呈,成为了国内优秀茶文化的菁华。我国茶文化的鲜明特征是重德、崇俭、尚和、贵真,这种精神理念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重德是传播的茶文化德育功能的第一要求,它关注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对大学生而言,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牢固地确立科学的行为准则与道德标准。尚和是指人和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茶文化的这个特征可以促使大学生尽最大努力,灵活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为其交往和活动提供价值尺度与标准。崇俭的字面含义是崇尚勤俭,高校学生会受到茶事崇俭、以俭育德思想的强烈影响,循序渐进地培育学生清廉的道德品质、朴实无华的思想理念。贵真立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培育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理念,能够有效地矫正和塑造学生群体的人生观与世界观。[2]

1.3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大学生学习和接受茶文化,领悟茶德思想,有利于他们调节自己的心态,帮助他们调整自己所面临的复杂人际关系,化解他们的精神困惑,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与扎实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促进乐观积极、奋发向上的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

1.4茶道精神对于学生强化思想道德修养非常有利

茶文化内容应该以茶德为核心,大力提倡无私奉献,坚决反对唯利是图与见利忘义,倡导义重于利,关注人与人关系的协调与和谐,尊敬他人,强化养德修性的理念。增强学生的心态平衡能力,化解学生的精神困惑。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增强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它的最大作用是促使高校学生积极地调节心态,聚精会神地静下心来,既能够乐观,又积极地迎接生活与学习过程中的诸多挑战。茶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3]。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茶文化传播途径

2.1积极创新茶文化传播的渠道和手段

茶文化具有丰富多彩、深厚渊博的文化内涵,所以如果采取单调的课堂讲述,确实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无法体现出妙趣横生的课堂讲述效果,弱化了源远流长的茶文化的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开展茶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地采取多样化的茶文化传播教育形式[4]。强化学生的自主体会以及自主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方能内化这些茶文化知识,尽可能发挥茶文化积极影响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品行的作用。在创新茶文化教育领域中,高校应该采取茶艺表演、茶文化方面的知识竞赛、开设相关的知识讲座等,大力普及和宣传我国的茶文化,打造优良的茶文化传播氛围。很多高校教师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茶文化的教学,但是并未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制作和设计,缺乏良好的实用性。因此在推广、宣传与教育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和知识时,必须紧紧地依靠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以此为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将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制作成精彩纷呈的视频文件、图片等多种形式。它可以提供可读性强、便于观赏的茶文化知识和内容,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刺激学生的感官,创新传播茶文化知识的渠道和途径。[5]

2.2培训茶文化中的茶艺

不少大学纷纷组织茶艺表演,组建了相关的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娱乐、休闲场所,因此也是校园文化领域中的一个亮点。这些社团的主要内容是茶艺训练和运用。组建了相应的茶艺表演组织,定期开展茶道、茶艺表演,使得不少高校学生纷纷关注茶艺表演活动,积极地加入茶道文化社团中去。很多学校每年都设立茶道文化周,开展茶艺培训。接受茶艺培训的主体是广大学生,比如邀请不少茶学学者或者专家开设相关讲座,帮助他们积极地理解和宣传传统茶道文化及发展脉络,为国家做过的贡献等,增强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学校必须科学地宣传优秀的茶道文化内容,引领广大学生摒弃其中的诸多陋俗与恶习,开展丰富多彩的茶宴活动,比如品茶或选茶,感受茶道的深层次内涵。在举行茶宴的过程中,应该添加相应的茶文化活动,比如茶诗歌,茶音乐、视频赏析与茶书法方面的比赛。这样以来,既可以发扬光大我国的茶道优秀文化内容,又能够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群体的道德情操与审美情趣[6]。

2.3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扎实学风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求大学生掌握茶文化的理论知识,传承茶文化内在的优良品质。要强化理论指导的作用,在茶文化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茶的内在精神和价值追求。为了让学生深层次地了解历史悠久、理论完善的茶文化,可以要求大学生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亲自参与茶的烘焙、种植、采摘与烹制等环节中,接触从种植到品茶的具体流程。这样以来,学生在循序渐进地了解茶文化的过程中,使自己具备学习茶文化中注重精神追求、不畏严寒、肯于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丰富茶文化知识,以理论指导自身的各种茶文化活动,将扎实的学习风气和正确的实践结合起来[7]。

2.4开展丰富多彩的茶道文化活动

在茶道文化专业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有条件的大学应该开展与茶道文化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茶道、茶艺的相关理论。还可以带领学生去茶馆品茶,在茶馆中举办文化活动。如此以来,可以有效地弘扬和光大优秀的茶道文化,也能够联系茶道的内容。学校应该积极地鼓励学生结合本专业的知识,调查和研究与茶道文化关系密切的相关内容。扩展茶文化传播的领域,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积极地影响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素养。

2.5锤炼学生具备茶文化的内在品质

不少大学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茶文化认识,然而仅仅将其当成普通的日常活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茶文化既是朴素的外在表现形式,又是具有深层次内涵的高雅活动,让学生领略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在品质。当前社会发展呈现出快节奏的态势,不少大学生心浮气躁,缺乏平常心,不能从容地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情。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具备深厚的个人修养,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了解和把握茶文化的外在形式、内在品质与背后的价值理念、精神传统和道德素养,积极地培育他们的良好品行和综合素养。在逐步学习和理解茶文化精神的过程中,使他们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保持淡定轻松、从容不迫的稳定心态,体现出茶文化的内在品质和气魄[8]。

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体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德育功能和显而易见的教化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传播茶文化的相关内容,既能够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也可以通过茶文化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教育工作者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茶文化的密切结合,借助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变高校学生的错误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效地发挥茶文化自身的德育功能,全面地教化和引导高校学生群体形成灵活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3],[4]赵晓峰.浅谈茶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8):252-253.

[2]胡雅娟,夏达.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研究[J].福建茶叶,2016,(6):211-212.

[5]邢雯芝.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J].福建茶叶,2015,(5):58-60.

[6]孟丹.中国传统茶道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06):277-278.

第7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茶文化专业建设;茶产业发展;互动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150-02

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色和目标,而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互动的产学结合运行机制是推动专业建设、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建立一种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校企合作互动的产学结合有效运行机制,使企业发展和专业建设“零距离”对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笔者拟从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互动关系、互动机制与互动平台、互动模式等方面来探讨。

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核心价值观的取向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确定了职业岗位活动领域和典型工作任务。我们在茶文化专业省级示范建设中发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从而形成互动的前提条件;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达到动态平衡,成为互动的客观要求,促进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关系 (1)茶文化精髓的一致性。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更注重对应的行业和岗位,专业文化是高等职业院校文化的基石,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保障。产业文化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茶文化与茶产业是中国茶业的特色。中国传统茶文化构建了茶产业文化平台。茶文化的核心是茶艺和茶道精神。专业文化与产业文化一脉相承,专业文化与产业文化密不可分。以茶文化精髓为核心,促进校企文化融合,推动产业升级。(2)课程设置与产业发展的一致性。我国茶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曾出现“三多一少”的现象,即茶园面积多、茶叶产量多、茶叶加工企业及从业人员多,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少。中国茶叶出口受阻,国内茶叶消费处于低水平徘徊,茶产业发展受到影响,学校传统的栽培、加工专业招生人数直线下滑。为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的改革迫在眉睫。2002年,在传统的茶叶栽培与加工专业的基础上,我院创建高职茶文化专业,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营销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具备茶艺表演、茶叶生产加工、茶楼经营管理及茶叶营销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开设茶文化学、三峡茶艺和茶席设计等课程。组建茗泉茶艺队,与湖北采花毛尖集团有限公司、武当山八仙观茶叶总厂、上海仙茶美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有机配合,以茶文化节为平台,向广大市民宣传饮茶与健康知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产业文化,提升茶企业经营理念,为采花毛尖茶荣获湖北省第一品牌奠定了基础。

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产业发展与专业建设在时间和空间上往往存在着由适应到不适应再到适应的一个变化过程。在高职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要以服务地方经济,促进产业发展作为办学目标定位,瞄准产业发展走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骨干课程建设为“抓手”,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经济的互动发展。

建立有效的人才互动机制

建立有效的人才互动机制 校企互动机制是指相关企业和高职院校通过多元化互动,有效协调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发挥双方功能和优势,进行人才、信息、设施等资源的合理交流和整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和高职教育持续稳定发展“双赢”目标的有机工作系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这为我们建立有效的人才互动机制指明了方向。我院以省示范专业人才库为平台,以省级精品课程为中心,建立校企人才联动机制,实施双向流动。

搭建产学合作的互动平台 建立产学合作的互动平台,结合行业特点,与企业、行业协会共建专业,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推广,为行业服务,为产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以茶文化专业设置湖北省教育厅“楚天技能名师”岗位为契机,坚持走专兼结合的开放式师资建设道路。在学院宏观政策支持下,以专业发展规划为基础,制定师资建设规划,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加盟教学队伍,建立“兼职教师库”,从中选聘技术、管理骨干来校任教或承担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工作,提升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以人才培养、项目开发和技术推广为纽带,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人才双向流动,每年安排1~2名教师到企业锻炼,常年聘请6位企业技术骨干到专业任教,参与专业建设,承担生产性实践和岗前实训的教学任务以及顶岗实习指导工作。学院借助于茶文化专业,创建了宜昌市三峡茶文化研究会,面向社会吸纳行业精英,他们带来了丰富的实践知识,同时还带来新思想和当前专业人才需求等各类信息,为教师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寻找契合点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们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借助校内科研人才优势,为中国传统名茶“鹿苑茶”制定了生产加工标准,与湖北省宜红茶叶有限公司联手开发了富锌工夫红茶系列产品,远销东欧国际市场,达到了互利双赢的目的。

建立“三合一化”互动模式

专业建设的内在动因是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人才质量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要寻求有利于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互动模式,形成利益互惠、资源共享的联合体。实施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相融合、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做一体化,构建茶文化专业建设和茶产业发展“三合一化”的互动模式。

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专业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内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与能力体系及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全体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是员工一切行为规范的总和。茶文化专业文化与茶企业文化,虽然存在差异,但其核心价值取向和行动准则是相似的。把拼搏创新、精诚服务的企业文化融合到专业建设中,将茶道精神贯穿于专业教育、企业经营理念及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从而成为茶文化专业与茶产业的文化核心。

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相融合 中国茶产业由传统的农业产业发展分化而来,形成一个横贯一、二、三产业的庞大产业链,第三产业产值以每年100亿元人民币递增,茶文化休闲旅游业、各种形式的茶叶会展业将会成为茶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结构调整对专业设置具有牵引作用,势必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重组和改革,重点突出茶文化学、茶艺、茶席设计和会展服务等课程,为学生今后就业打下基础。这适应产业发展方向,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 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根据茶产业现状和茶文化消费发展趋势,依据高职教育特点,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研究并确立茶文化专业岗位群,明确岗位职业要求;茶文化专业有评茶师和茶艺师两个职业方向,根据国家评茶师、茶艺师职业资格标准,制定对应的课程标准,实行双证融通。建立基于茶类识别、茶叶泡饮、茶事服务、茶叶营销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在教学活动中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适应行业岗位发展的要求。

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课程标准,把教学内容划分为项目,结合茶叶生产季节,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其工作程序为:教师与企业专家联合制定项目任务各小组根据项目任务利用业余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一个或几个设计方案实施计划检查评估结果应用。达到教学环境实境化、教学过程生产化、学内容标准化,使学生与社会、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受益。

参考文献:

[1]李文杰.茶文化与茶产业的融合及一体化[J].中国茶叶,2009(8):32-33.

[2]林治.中国茶艺[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2-8.

[3]邓志军,等.高职院校与企业互动合作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0(11):14-16.

[4]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朱发仁,傅新民. 高职院校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建设初探[J]. 职教论坛,2007(4):22-23.

第8篇

而茶以文化面貌出现则可以追溯汉代,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有正式文献记载的是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如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而他们两个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而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两晋南北朝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到了唐朝终于形成了中国茶文化。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等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代禅宗就十分兴盛,茶与佛门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加密切了。禅宗重视“坐禅修行”,要求排除所有的杂念,专注于一境,以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所以要求参禅的僧人要“跏趺而坐”、“过午不食”。而茶则有提神养心之用,又可使饥饿感减轻,所以就选茶作为其饮料。如,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

“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

唐代僧人所饮的茶有“茶苏”之称。《晋书》卷九十五《艺术传》,僧人单道开在临漳昭德寺修行,“时复饮茶苏一二升。”

如果说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那么宋朝则进一步地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简易化开辟了道路。宋代饮茶技艺是相当精致的,并将思想感情融汇进去。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像徐铉、王禹称、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与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的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进新居,左右邻居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这时,茶已成为民间礼节。

佛门的饮茶随着世俗饮茶也渐渐讲究起来了,各寺院都设有“茶堂”,茶堂西北角有一鼓即“茶鼓”,东北角则为“法鼓”。专门有一管烧水煮茶的“茶头”和尚,有的寺院门口还设有“施茶僧”。佛教寺院的茶称为“寺院茶”,有很多品目:1、奠茶:供佛、菩萨、祖师;2、戒纳茶:僧人按受戒时间先后排序喝的茶;3、普茶:寺人共同煮饮喝的茶。不仅名目不同,茶的质量也不同,上敬佛,中待客,下自饮。

可以说当进入到宋代这个茶文化高度发展的辉煌时代,佛教与茶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表现得更为密切。这种影响与融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佛教僧侣促进了茶艺的发展

宋代对茶的热爱有很大一部分是表现在对茶艺的追求上,将它作为日常娱乐的一部分(如斗茶、分茶的兴起),茶技发展到精益求精的地步,创造出了茶的艺术美,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鲜见的,没有哪个朝代的文人如此热衷于斗茶,注重茶的感官趣味。

首先,僧人对品茶方式的贡献。以分茶为例:分茶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烹茶游戏,善于此道者,能在茶盏上用水纹和茶沫形成各种图案,也有“水丹青”之说。陶谷《清异录·茗苑门》有“茶百戏”条记:

“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七,别施妙决,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当时人也称这一技艺为“汤戏”。而这种独特的艺术美的创造,很大一部分都得归功于僧人的贡献。宋代斗茶、分茶方面的高手基本上都是出自佛门,谦师就是其中留有记载的一个:元四年(公元1089年),坡第二次来杭州上任,这年的12月27日,他正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听到这个消息,便赶到北山,为坡点茶。坡品尝谦师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专门为之作诗一首,记述此事,诗的名称是《送南屏谦师》,诗中对谦师的的茶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谦师治茶,有独特之处,但他自己说:“烹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他的茶艺在宋代很有名气,不少诗人对此加以赞誉,如北宋史学家刘分攵有诗句曰:“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是很妙的概括。后来,人们便把谦师称为“点茶三昧手”。

福全和尚则是另一个留有记载的分茶高手。陶谷《清异录·茗苑门》“生成盏”条:“福全和尚‘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小小物类唾手办而。”陶谷认为这种技艺“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

其次,佛门中人对茶的种植与品种发现也起了重要作用。千百年来各寺院都遵循一条祖训:“农禅并重”。“山中别无产,衣食取与茶”,可见制茶、售茶对僧人的影响,许多名茶都是由和尚制的,如“碧螺春”产于洞庭水月院山僧,原名“水月茶”。乌龙茶中名品武夷岩茶也由寺僧制作。蒙顶山茶制作,采集也由僧人经手……。

二、茶加强了佛门与世俗及对外的文化交流

“牢系鹿几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宋代的佛寺常兴办大型茶宴,请许多的文人名士前来赴会。茶宴上,要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清规、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点茶——闻香——饮茶——评茶,气氛融洽,这样就使得佛教文化与世俗文化有了交流的机会,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

其中最有名的茶宴要算是“径山茶宴”。径山,位于天目山东北高峰,处于浙江著名的产茶区。径山寺始建于唐,到宋时十分有名,宋孝宗亲自御笔题额“径山兴盛万寿禅寺”,从宋到元,都享有“江南禅林之冠”,而茶宴也举办了将近一百年之久。

另外,除了正规的茶会、茶宴之外,宋代的许多文人私下也乐于与僧人结交,以茶会友,以茶问道,如苏轼、黄庭坚等文人,还留下了许多与茶有关的诗词。

茶,也促进了中原与各个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日本)森本司郎《茶史漫话》认为茶传入日本,有两人非常关键:一是753年东渡日本的鉴真(带去茶叶);二是最澄法师在804年即贞观20年来到中国浙江天台山,专心学法,也对当地寺院采茶区进行了学习,带回茶树树苗到日本,并种植于近江地区台麓山,这在日本被看作植茶第一人。另空海也带回茶籽,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这时茶主要流行于日本的上流阶层与僧人之间。

茶东传日本的又一就是宋朝。1168、1187年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遍访各地,居住达年二十四年之久,在1192年回国时就携带茶树种籽,并亲自种植,到晚年根据在中国考察的情况及自己在日本种茶经验而写成《吃茶养生记》(1241年),全国开始推广饮茶。至此,日本开始饮茶习惯,并养成以“和、敬、清、寂”为根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可见,茶对促进宋王朝与日本文化交流起了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茶也由佛门弟子带到了朝鲜。

三、佛教精神融合的产物——茶道

如果仅仅从上述两方面来看待佛教对宋代茶文化的影响的话,那么就只能停留在一种表面或者说是物质方面的肤浅的认识上,我们将难以触及到宋代茶文化深刻的内蕴,要想真正全面地了解这个茶文化异常繁荣辉煌的特殊时代的独特之处,在谈宋代茶文化与佛教的关系时,就不能不谈“茶道”。

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样使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中国茶文化总的思想趋向是热爱人生、追求愉悦,而佛教精神强调的是苦寂。佛教作为外来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当时被宫廷、贵族用来祈福、祈寿、求多子多孙或保国家安宁。佛教饮茶最早是在晋朝。南北朝时,佛教被统治者用来麻醉老百姓,作为统治工具,此后历代皇朝都乐于利用,佛教因此发展,并出现不同学派体系。佛教禅宗主张圆融,能与其它传统文化相协调,从而使唐朝茶文化得以迅猛发展,并使饮茶之风在全国流行至今。佛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饮茶中体味美好的韵律,使精神开释。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饮茶可得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了。

下面试举一例说明:“吃茶去”,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在佛教界,却是一则禅林公案。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饮茶,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据《指月录》载:

“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吃茶去”是一句极平常的话,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蕴藏真谛。茶对佛教徒来说,是平常的一种饮料,几乎每天必饮,因而,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对佛教徒来说,既平常又深奥,能否觉悟,则靠自己的灵性了。

到了宋代,受程朱理学从小事出发去挖掘真理的思维方式的影响,饮茶风尚中便少了一些富贵堂皇,多了一些书卷气,侧重于陶冶情操。对茶的风格有了更深一层次的思考,认为茶具有一种理性的灵光,赋予茶凝重端庄的人格。《东坡志林》卷十记载了司马光与苏轼之间的一段与茶有关的理性思考:

司马温公(光)曰:“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

苏轼:“二物之质诚然矣,然亦有同者。”

公曰:“何谓?”

轼曰:“奇茶妙墨皆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妍丑黔皙之不同,其德操蕴藏,实无以异。”

公笑以为是。

第9篇

1.1信息传达方面存在共性点

音乐无国界,可以被任何一个人接受。这是因为音乐的载体是声音,好听的声音,遍布世界每个角落。音乐声没有一丝强制印迹。同时,从事二度创作的音乐人,可按照自己的思维自由发挥,可按照自我经历对某部作用予以理解与体会,以此诠释并演绎。中国传统茶文化与音乐极为类似,它以茶香作为载体,同样无需其他修饰语言作注释。通过茶香即能令人倾心品味和体会,从茶香中感悟到高深的精神境界,不受时空、地域或信息所束缚。中国传统茶文化与音乐在信息传达方面存在共性点,两种不同形式的文化在理解方式方面可以共融,关联性极强。因此,我们可以将二者充分结合,相互借鉴好的一面,让音乐学习直接跨越由理论到实践的“二级跳”。另外,在理解现实与形象方面,中国传统茶文化在音乐中的体现将使其更为简单,可以通过茶文化教育实现培养学生更具新颖、更富创造力的想象思维。

1.2韵律方面存在共性点

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音乐与中国茶艺表演的基本特征具有共同点。可想而知,音乐具有流动性,看不到,摸不清,依时间流动逐步完成。然而,音乐的流动性并非以一种简单音频无休止的反复循环。音符是音乐的构成要素,也是通过音乐作品表达情感的基础单位。音乐的流动过程可以满足听者的心理需求,潜移默化中暗合听者对客观事物的精神感受,因而我们可以体会到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不会存在太多的无序痕迹。相反,音乐随时间流动,与听者自然而然地形成心灵共振,便是艺术表演潜在的具有起承转合作用的真正原理。音乐具有起承转合的基本要求,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内容应该有主、副题之分,音乐流动则是主、副题陈述、连接、展开或再现等过程的结合。这些原则和特征在中国茶艺表演中也能充分体现,且必然贯穿作品始终。茶艺表演也随时间流动,并以超现实的姿态示人,思维翱翔浮离于天地之间,切身感悟茶艺表演内含的精神韵味和体验不同凡响的意境。通过茶艺表演直接或间接地为我们传达精神含义,塑造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形象。笔者认为,音乐与中国传统茶文化在韵律方面也存在共性点,尤其对两种文化形式音乐方面的内在韵律,我们也可将茶艺表演定义为时间流动艺术,有助于我们更为直接地理解与体会表演艺术性。同时,还能为我们传达很多极具内涵意义的信息,进而更易于利用有形的茶艺表演叩开无形的精神大门。

1.3意蕴方面存在共性点

音乐是一种精神文化的集成成果,也是创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然而,绝大多人根本不能单纯从这个载体上去理解与感受创作者所寄托的情感或思想主题。这一点,在中国茶艺表演中也能得到应证,我们不能单从表演过程来理解与感受茶艺师的情感和思想,这就造成了不同的人从茶艺表演中得到的感受与理解不同,理解的主观性和多义性便是如此道理。这也是文化艺术特有的魅力,它可以赋予人更多的思维发散空间。通常,茶艺表演的创作分为三步,即程序原创作、表演二度创作和品茶三度创作,与欣赏音乐的程序如出一辙。但是,茶艺表演会因为道具、茶艺程序和品茶程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引起的心情变化、茶室环境、个人领悟和外部刺激也会使人在品茶和欣赏两个方面受到颇多影响,存在理解的多义性和主观性就在所难免了。音乐与中国传统茶文化在意蕴方面存在共性点,至少从欣赏角度看精神意境追求较为一致。因此,茶艺表演过程虽然形式多样多变,极富神奇。但音乐流动带动茶艺师行为动作,可与欣赏着形成思想的共鸣,每一位切身感受的人都相当于接受一次彻头彻尾的灵魂洗礼。如何更深层次地去理解与体会茶艺表演的精神内涵,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生想象思维,为茶艺表演注入更多鲜明的创作活力,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与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共性涉及很多方面,由茶文化教学引导音乐学习可以为学生解开茶艺文化的神秘面纱,自身欣赏品味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还能从中真正领会茶艺文化的精神内涵。音乐可以赋予中国茶艺表演民族灵魂,茶艺表演又可以为音乐树立良好的艺术形象。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音乐中的体现将是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手段。

2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音乐中体现的分析

2.1欣赏音乐

音乐教育过程长而艰辛,最为核心的内容便是对音乐的欣赏和品味,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程序原创作、表演二度创作和品茶三度创作。欣赏音乐的人是程序原创作、表演二度创作和品茶三度创作的主体对象,他们在欣赏过程中不断感知音乐、认知音乐和领悟音乐,直至达到对音乐欣赏“质”的升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之中不乏优秀的音乐作品。时至今日,不同流派的代表风格迥然不同,包括外国音乐的古典派、浪漫派和印象派与中国的民歌、民乐和戏曲杂艺等。本文研究中国音乐作为作为欣赏对象予以介绍,引导学生学习音乐体会和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浓重特色,如此可以为学生情感投入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形成精神互动,有利于学生学习进程由浅及深、由表及里依次展开,也就是说茶艺表演从追求纯物质境界转换到可以领悟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境界。欣赏音乐之前,可以介入一些较为理性的东西,方便保证音乐学习的效果,并能充分发挥欣赏者的想象能力,切身进入音乐殿堂,体会与感悟音乐带来的艺术魅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音乐中的体现可以培样欣赏者学会基本方法与基本内容,提升音乐审美水平,且在心中形成一把对音乐作品评价好坏的衡量标尺。另外,不管是学生还是欣赏者都能从音乐中获取更多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思想理念、情感经历等内容,从不同层次体悟自然、体悟中国传统茶文化,领会音乐与生命共振的意蕴,最终进入最高精神境地。

2.2学唱民歌

学唱中国民歌是我国音乐教学最为常见且最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理解音乐好比理解其他事物,每个人的理解程度不同、理解方向不同,可谓无休无止、多种多样,我们将其归纳为螺旋攀升状态下的追求过程。同时,欣赏音乐其实是一种有量引起质变的时间积累过程,学唱民歌应该作为一种量引质变的捷径之途。中国民歌与传统茶文化相似,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中国民歌贴近于生活,是生活形态的具体描述,非常容易受到大众的接纳和认知。民歌创作者的喜怒言笑、情感变化无需注释、无需翻译,通过欣赏民歌即可领会。学唱民歌为欣赏者展示的是一种色彩斑斓的精神意境,很多涉及茶元素,也为我们与传统茶文化之间拉进了距离,通过民歌也可领悟茶文化的精神真谛。利用民歌可以表达创作者和歌唱者的情感变化,欣赏音乐则有助于与欣赏者之间形成思想碰撞,激发欣赏者澎湃的内心世界。

2.3实践教学

音乐教学以“用”为核心,即实践教学。在听与唱两个阶段中,音乐为欣赏者带来了精神层面不同寻常的刺激感,欣赏者与音乐形成情感共鸣,引起欣赏者的心情变化,或愉悦、或悲伤。然而,学习音乐的初衷不在于成为优秀的艺术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欣赏者可以从实践教学中学到东西、体会到东西,力争能够实现螺旋攀升状态下再次追求的目的,使欣赏者摆脱原来束缚,在个人思维空间里达到人与音乐共体的境界,充分理解并重新诠释音乐,让自己的音乐表演为更多欣赏者带来感动或教诲。音乐的实践教学实为全方位的二次学习,对音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和重新定义,是使谱面上的音乐变成为有灵魂的鲜活音乐的二度创作,是一个需要欣赏者个人全心投入才能实现精神升华的阶段。音乐实践教学也是欣赏者结合中国传统茶文化进行自我学习的过程,可以更为形象、更为直接地了解与认知音乐,正确诠释中华民族传统茶文化的精神韵味,也为茶文化的建构,在深度、广度上的进一步拓展做出新的贡献。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音乐中的体现需要了解与认知中国茶的历史文化,音乐在茶艺表演中具有不可获取的关键作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音乐中体现让欣赏者能够从感知角度体会到多种不同的意蕴,如眼可观色、耳可听声、鼻可嗅味、口可品茶、心可得其韵味。本文首先分析中国传统茶文化与音乐的共性点有三个方面,即信息传达、韵律和意蕴,并重点分析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音乐中体现的。笔者希望应用有效策略,让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音乐中完美体现,让音乐与中国传统茶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作者:吴萌 单位:江西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佳明.饮茶听乐,相得益彰———论音乐与茶文化之关系[J].福建茶叶,2016(2):228-229.

[2]林东波.刍议茶艺表演背景音乐的选择和创作[J].福建茶叶,2016(1):94-95.

[3]王伟宏.茶道与音乐[J].数字家庭,2011(4):110-113.

第10篇

关键词:茶文化;当代音乐教育;价值;运用

1茶文化和音乐之间的历史渊源

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历史底蕴极其深厚,是经过数千年历史洗礼留下来的精华,发展至今依然被人们广为推崇。认真回想书籍中有关采茶、饮茶方面的诗词歌赋不难发现,茶文化和音乐早已被古人融合在了一起,并被历代人们所传颂。比如,大家熟知的《行香子•茶词》、《宿杜曲花下》、《鹧鹄天•汤词》等作品,都提到了琵琶、笛子、古筝等一系列古典乐器的应用。与此同时,当代茶楼中经常播放的音乐也均以古典歌曲为主,奉行了“茶适合净室与古曲”这一从古到今永不改变的文化与旋律。茶艺与茶道即是能够培育人们精神情操的艺术形式,也是能够培养人们审美情趣的美学形式。因而,茶道学习不仅可以利用沏茶、赏茶增进茶友间的沟通与友谊,[1]同时,还能够通过品茗让自己树立求真、温婉、廉洁、清和的高尚情操。另外,茶道作为能够提升气质且极具意义的美学仪式,同古代文人、墨客等儒雅之士所提倡的儒家、道家与佛家的茶文化精神不谋而合。茶文化和音乐是相生相容的关系,如我们熟知的采茶歌。来源于日常生活但又高于日常生活的采茶歌,经过发展又衍生出了采茶舞、采茶戏等,且这些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都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尤其是采茶戏,其为我国有且仅有的独特剧种。即便是在现代生活中谈论到茶文化和音乐的相容相生时,很多人也会想起一些经典的传统采茶歌,如《请茶歌》、《采茶舞曲》等。当然,当代音乐在吸收传统茶歌的基础上,也极其重视对其的发展与创新,促使茶文化和当代音乐不断发生碰撞和交流,推动了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更好发展。比如,在精湛的茶艺表演中,将水从壶中倾斜而注到茶杯中的动作,配之以古典曲目《高山流水》,可以让整个画面充满诗情画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与艺术环境。

2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2.1增强审美感知力音乐属于声音艺术的一种,也是情感最为丰富的艺术形式。因此,采茶戏、茶诗歌、茶艺表演等各种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不仅要蕴含深厚的审美意境与茶道精神,而且还要增强动作的“神韵”与美感度,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聆听与观赏真切感悟到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及美的享受。[2]伴随着学生在音乐知识方面的不断积累与提升,促使学生对音乐的表达方式产生了更多理解,也更易于把握音乐作品中蕴含的茶道精神、表达意境等,进而提升其审美感知力。2.2有效拓展想象力从某种角度去讲,丰富的想象力主要是指从对象的表现形式中获取更为广阔的思考与想象空间。将茶文化应用于当代音乐教育中,不仅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体验美、发现美以及拓展美,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深化学生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增加想象的弹性空间,而且有助于学生通过音乐科学表达自己的内在情感,深入理解与把握音乐作品的本质内涵与文化蕴意。例如,在当代音乐教学中学习作品《十二月采茶》时,蕴意饱满的曲词不仅仅能让学生体会到茶农愉悦欢快的心情与奋发向上的积极态度,虽有无奈但却毫不气馁的伟大精神,更为关键的是能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对茶园的景象、茶农的情感及辛勤劳作的画面等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还能有效拓展想象力。2.3建立健全高尚人格茶自古就被中华民族视为高尚情操与健全人格的重要象征符号。因而自古至今数不清的文人骚客均是在茶的陪伴下洞悉事故人情,领悟清净为怀、虚怀若谷的道理,将茶作为支撑自己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柱,当然也创作出了一部部脍炙人口的茶诗词、采茶戏、茶歌曲等。在当代音乐教育中引入这些与茶息息相关的作品,对学生深入理解茶文化内涵与音乐本质有极大帮助。[3]古代人们对茶味、茶秉性的解读实质是对茶的意蕴与精神的赞美,是为了塑造更为高尚的品质与人格,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所以,在当代音乐教育中运用茶文化,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予以改正,对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与道德情操塑造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运用路径

3.1增加教材的茶文化内容比重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阶段,音乐课程常被列为“副科”,始终处于教育的边缘地位,所采用的音乐教材也是长期未得到调整与创新的陈旧教材。但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音乐内容却在不断变化,如果一直沿用传统教材开展教学,不仅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会降低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为实现茶文化的有效应用,需要相关人员紧扣茶文化对当代音乐教材进行改进与创新,适当增加教材中的茶文化内容比重。譬如,在教材中详细介绍我国各地区比较经典的采茶歌,将茶艺、茶道与当代音乐教育内容相融合,提升学生对我国茶文化的认知与了解,最大程度地发挥茶文化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带动作用。只有在当代音乐教育中注入更多的茶文化内容,才能让学生对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路径有更为清晰的理解,也才能真正发挥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3.2发挥多媒体的音乐教育功能新时代的多媒体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已被广泛应用到包括学校在内的多个领域,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有利于促进当代音乐教学内容的积极开展。根据近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诸多音乐教师仍以“唱练结合”的传统教学方式为主,这种单一的、机械的教学模式缺乏专业性,而且易于出现走音、气息不稳等现象。[4]然而,多媒体作为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如果当代音乐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提高音乐示范的精准性与逼真性,而且丰富多彩的教学画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具体而言,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播放有关茶文化音乐的音频、视频以及有声读物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直观认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影响力。3.3开设茶文化的音乐欣赏课程在当代音乐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选取不同朝代中极具特色的有关茶的舞蹈、歌曲或词曲等作品,以此当作茶文化的音乐欣赏课程的重点内容。例如,《茶歌》、《全唐诗》、《西山兰若试茶歌》、《茶中杂咏序》等。同时,茶歌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由民谣改编而成的歌曲,即民谣经过文人墨客的整理、配曲与雕琢,再放置于民间进行传唱,如在明清时期广为流传的茶歌曲《贡茶鲥鱼歌》;同时茶歌还有一个重要来源,即由茶工和茶农自己创编而成的山歌或民歌等,如在清代的武夷山采茶区广为流传的劳工歌等。通过鉴赏这些描述茶文化的音乐曲目,可以增强学生的歌词理解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感悟到歌曲的内在魅力与文化气息。[5]另外,当代音乐教师在茶文化的音乐欣赏课堂上,还应积极引导学生针对茶文化的赏析及见解进行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深切领会中国茶文化的浩瀚与精深。开设该课程的重要目的是鼓励学生学习鉴赏茶文化音乐的内容和方法,初步具备基础的文化赏析水平与能力,促使学生将自己对人生的领悟、文化的认知以及自然的万物等融入到当代音乐的学习之中,进而创作出经典的、触动心灵的现代音乐。3.4重视实践活动的科学合理组织加强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茶文化的音乐选择水平与能力。学生在当代音乐教学中学到丰富的茶文化知识之后,已经对茶艺表演中的音乐选择、音乐形式等有了系统性的了解,此时就需要音乐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本质上讲,音乐实践就是在学生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感悟音乐中的茶文化精髓,实现音乐感知与音乐能力升华的一系列过程。科学有效开展当代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通过音乐与茶文化学习,更好的树立形象思维和鉴赏思维。诸如,教师可以举办赏乐茶会、音乐茶谈会、茶音乐竞技等实践活动,对学生应用茶文化的音乐能力进行系统化、集中化的训练,对学生的艺术品位进行层次化的练习,甚至可以通过举办音乐欣赏茶会等活动,全面展示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的实际训练成果。[6]这种实践模式,既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当代音乐的学习之中,还有助于教师形成学生学习成果记录,对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进行全方位的把握,从而为提高当代音乐教育的针对性发挥重要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学习过程中,广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结合茶艺表演的具体类型,选用最为合理的音乐曲目,然后在音乐茶会活动中进行表演,不但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而且能提升教学质量与成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等。

总而言之

历经数千年的茶文化,不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还是全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茶文化还影响着英国、日本等国家的茶文化形成。当代音乐教育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科学引入到课程之中,则可以有效巩固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从微观视角去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知力与审美力,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操与整体素养;从宏观视角去看,也是传播与发扬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路径,对提高整个社会的品德素质、人文素养以及精神文明等有突出作用,更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曾竹娥.浅议音乐教学的生活化取向———以赣南采茶戏教学为例[J].群文天地,2012(11).

[2]杨韶军.粤北采茶戏及其音乐歌舞特色[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09).

[3]陈茶凤.茶文化学科音乐课开设的意义和教学设计[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08).

[4]林晓洁.不可替代的魅力———浅谈茶文化与艺术的联系[J].文学界(理论版),2011(02).

[5]李文姬,赵静.凤庆茶道文化中民族民间音乐的表现及重要性[J].音乐大观,2013(03).

第11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茶文化;融合;相互关系

茶文化是在我国悠悠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乃至成熟的一门的艺术形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后被唐朝的文人雅士各相尊崇,最终逐渐在民间和朝廷流行起来。茶文化不仅包括茶叶人文科学,还囊括了茶叶社会科学,所以它是人文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体。在不断发展之中,茶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特定时期内的社会文明程度。茶文化渗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田间作业时,茶民们常常会即兴创作一些茶歌,因此茶歌和茶艺悄然而生。茶歌作为茶农们的精神食粮,正是茶文化和音乐教育逐步融合的体现。

1音乐教育与茶文化的内在联系

1.1历史渊源

我国巴蜀是茶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早在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之中就提到,巴蜀是最早发现茶叶的地区,随后才有了茶文化的诞生。至今,茶文化已有1200多年的发展历史,这在陆羽《茶经》一书中有详细记载。随着社会的发展,茶叶的盛产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并促进了茶文化的进一步传播。茶文化不仅包括茶叶的生产史和发展史,更强调的是茶在日常应用中所折射出的人文和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以茶叶为载体,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体。音乐,同样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其与茶文化早已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宫乐图》中刻画了一幅身材丰腴饱满的唐朝妇人在饮茶作乐的悠闲景象;周昉在《调琴啜茗图卷》中描绘出了宫廷妇女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她们一边欣赏琴乐,一边品尝茗茶。可见,音乐在茶文化的流行和传播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倘若品茶或者茶艺没有音乐的辅助修饰,那么茶文化的内容将是不完整的。

1.2审美意蕴

茶文化的表现形式有两种形态。一为物质形态,即传统观念上的茶叶、茶具、茶艺、茶歌等。另一种为精神形态,即茶道和茶德。茶艺和茶道分别是茶文化中有形和无形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茶艺中传播茶道,在茶道中表现茶艺,这正是茶文化的精髓所在。茶文化有着丰富多样的内涵,其中茶道为其核心内容。茶道,就是指在品茶过程中反映出的人文修养和道德品质。陆羽在中国历史上素有“茶圣”之称,他对茶文化有着深层次的研究。而品茶之道、饮茶之德的重要性早在他编著的《茶经》中有所强调。茶道精神的核心是思想品德,它强调人的综合素养和精神内涵,反对趋炎附势,倡导真诚友善。茶道的关键在于它引导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更注重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审美观念。而音乐教育是借助节奏和音准来表达一定的审美观念和深层次的寓意。在音乐艺术的感染之下,人们可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审美观念上的认同。同时,音乐教育还有着道德感化作用,它能够启发聆听者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这与茶道精神是相似的。另外,音乐欣赏有利于人体右脑的开发利用,而右脑直接关乎于人的形象思维。所以音乐教育对锻炼人们的想象思维和创新思维有一定的帮助。而在茶艺表演中,为了更深层次的领悟其内涵,人们通常需要发挥一定的想象力与创新力。这时,音乐恰好能对茶文化的理解起到补充作用。

2音乐教育与茶文化在发展中的结合

表面上看来,音乐和茶文化是传统文化艺术中两个独立的分支。但在某些情况下,倘若两者有效结合在一起,那么将会给人们带来一场视听盛宴。茶文化不仅仅单指喝茶看戏,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茶事活动,体悟出茶道和茶德,达到以茶会友、以茶养性的更高境界。采茶歌和采茶戏的出现是音乐与茶文化首次融合的体现。采茶戏是我国专有的独立的艺术剧种,其来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不断发展与创新。从一些脍炙人口的名歌名曲中就能看出音乐与茶文化的逐渐融合。例如,《请茶歌》、《采茶舞曲》、《东亭茶宴》等,这些传世名歌都是音乐教育与茶文化在精神层面上的碰撞与结合。茶饮在古代就已是一种广泛流行的娱乐活动,在其中不乏各种乐器的伴奏。从史书记载中可以发现,古代文人墨士都钟情于以茶会友,以茶助文,同时一旁还会有女子抚琴奏乐。这就说明,音乐教育在茶文化的传播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在营造氛围的同时,又能使人身心放松,心情愉悦。

3音乐教育与茶文化的相互作用

3.1音乐教育提高茶艺表演者的团队意识

茶艺是茶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借助表演者的肢体语言来形象生动地传播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茶艺表演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中有乐器演奏,也有采茶戏表演。但无论何种形式,都对表演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度提出一定的要求。在茶馆品茶时为了渲染出古典文艺的氛围,通常会有背景音乐的点缀或是乐器的演奏。音乐演奏中最为多见的则是古筝,时而又需要琵琶和笛子等辅助。这时就需要演奏者们相互配合,主次分明,以达到统一完美的艺术效果。因此,音乐教育不仅要求表演者具备基本的音乐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音乐素养和人文修养。在茶文化的传播过程中,音乐教育能够提升茶艺表演者的协调配合能力,有助于加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这也正是茶文化中以茶养性、天人合一思想的完美体现。

3.2音乐教育是茶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媒介

采茶戏是在茶文化演进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表演形式,深得民众的青睐和喜爱。它的表演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借助滑稽幽默的艺术风格和带有民俗风味的乡音向人们展现茶文化的历史。从中,你可以体验到采茶农们的生活情境,感受到他们坚强、乐观的生活品质。茶艺表演中常常运用到各种肢体动作,特别是托壶旋转和倒茶等。壶水以倾泻之势顺流而出,这样的场景配以“高山流水”的名曲伴奏,为茶艺表演尽添诗情画意。音乐和动作的配合,这样的表演形式在我国艺术文化中是独特且别致的。通过一系列表演,茶艺和音乐能够向外展现出我国礼仪之邦的友好形象,表达人民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伴着经典乐器的演奏,观赏着茶艺表演,人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憧憬着古调下曲乐中的人民过着的美好生活。因此,在宁静幽远的氛围下,音乐教育为欣赏者更深层次地理解茶文化创造了想象空间,从而有利于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3.3音乐教育有助于放慢品茶者的生活节奏,陶冶情操

品茶的过程是让人身心放松的过程。品味出茶中味道的关键在于静心、修身、养性。茶文化能够带领人们走进一个全新的环境中,使得人们慢慢品味,细细斟酌生活的味道。伴着音乐,人们会放下以往戒备、小心翼翼的姿态,让疲惫的身心得到放松。音乐和茶文化有着韵律上的相通性,恰如其分的音乐伴奏能够丰富茶艺表演的内容,增加其艺术效果。音乐创造了和谐、宁静的环境,让人们能够在静谧祥和的琴声中感受着茶叶沁人心脾的清香。同时,音乐欣赏能够带给聆听者美的享受,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陶冶情操,更有助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文化内涵。因此,音乐和茶文化在共同发展中传承着中国的艺术文化。

3.4音乐教育有助于提升品茗者的审美能力和道德修养

音乐和茶文化一样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两者都有着提升个人修养,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音乐通常承载着音乐人的思想情感和内心情怀,可作为他们表达情感的艺术载体。因此,音乐教育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饱满的情感。在某些方面,茶文化与音乐教育有着相似之处。茶歌和茶艺表演是茶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与传承中逐渐形成的,它们是茶艺师们辛勤创作的智慧结晶。茶文化同样反映出茶艺师们的内心情感和心理活动。所以,音乐和茶文化同是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艺术方式,更是人们抒怀的有效途径。它们虽有着各自的表现形式及展现方式,但两者在精神层次上却完美契合。音乐教育能够丰富茶文化的审美意蕴,同时茶文化又能加强音乐教育的表现张力。通过将音乐教育和茶文化系统结合,有助于提升茶文化的发展空间,并且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

4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应用

4.1听———音乐鉴赏

音乐鉴赏是音乐教育的第一步。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才能真正品味出音乐在茶文化中的传播作用。通过鉴赏古典音乐和欣赏现代茶艺表演,人们能够加深两者的认识,并深层次地领悟到茶文化的意蕴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涉及到茶文化知识的相关音乐带入课堂,在聆听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纵观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形势,教师单纯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学生乐感和鉴赏能力的培育,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当变换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鉴赏和解读有关茶文化的音乐。另外,音乐鉴赏是需要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的学科,所以教师不要将自身主观意识强行灌输给学生。教师要锻炼学生自己的发散思维,并为他们创造了解茶文化历史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方能帮助他们在欣赏音乐时感受到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4.2学———学唱民歌

音乐是传播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媒介,而民歌是最能反映文化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师教授学生学唱有关茶文化的民歌,这是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经典应用。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教师不能过于强调现代音乐,而忽略古典传统音乐。采茶歌是能反映民族特色的古典音乐,所以教师应将其引入课堂。同时,教师要擅于利用多媒体等硬件设施,通过其形象地展示各种茶艺表演。将音乐和表演有机结合,这样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更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音乐教育对茶文化的作用。鼓励学生学唱民歌是从思想认识和行为活动上加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重视。这样在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的同时更能促进文化传播。

4.3用———音乐实践

在上述音乐鉴赏和民歌学唱中,音乐能够使人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带给人们愉悦轻松的心情。但前两步仅达到对音乐教育和茶文化认识上的加深,尚未落实到实践中去。音乐教育是为了茶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延续,而音乐实践则为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其根本目的是将音乐广泛应用于传播茶文化中去,以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音乐实践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扩大想象空间,不要受到形象思维的限制,并且引导其将音乐贯穿于实际生活中去。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再现具有意义的音乐作品,从而为原始的音乐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在学习有关茶文化的音乐作品并进行再创作时,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并用自己的方式和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有助于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格局,提升审美鉴赏能力,以便在精神层面上理解与诠释茶文化的真正内涵。

5结语

音乐教育和茶文化在理论上可以说是师出一门,两者在历史长河中独自发展,又相互融合,共同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音乐是茶文化的表现载体,茶文化是音乐的展现方式,两者在历史起源、文化内涵、审美意蕴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相似性。将两者进行有效融合,有助于人们更为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茶文化的内涵,从而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鑫.论茶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6(1):250-251.

[2]黄玲.传承中的思考———以《蝴蝶歌》为例论学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J].贺州学院学报,2008(2):98-101.

[3]吴铁军.论中华茶文化传承中的音乐教育功能发挥[J].福建茶叶,2016(6):391-392.

[4]关剑平.从文化理论看茶文化研究属性———兼论茶学与茶文化的关系[J].茶叶科学,2008(5):386-390.

第12篇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课程;教学实践

20世纪末以来,茶文化逐渐形成一个专门的学科分支,开始进入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目前已经有一些高等院校将其设为一门专业,本人尝试在我们这样的金融类院校开设一门中国茶文化选修课,从师资知识结构层面来讲,必然先天不足。但可以扬长避短,侧重茶文化的人文性,有选择讲授茶的自然科学知识。试图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通过茶了解中国文化,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浮躁中得到安宁。

一、在金融类院校开设茶文化选修课的目的与意义

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具体手段,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传承中华文化是值得探索的课题。根据本人近几年来在全校开设选修课课程的经验来看,选择什么样内容的课程,与能否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能否传承中华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中国茶文化》是一门科普性、操作性、艺术性、思想性(这一点特性主要体现在茶道中)很强的公共选修课,在我院尝试开这门选修课有如下几个目的与意义:一则为不懂茶叶的学生普及茶叶科学知识,为爱好茶叶的学生丰富茶叶科学知识。二则让学生了解茶和茶文化的发展史,开阔视野,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三则侧重让学生了解茶文化中所蕴含的重德、尚和、崇俭、贵真的茶文化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四则希望学生们能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领会茶道这一核心精神,学会从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品味美,少一份焦虑和浮躁,多一份趣味和涵养。五则利用茶这一文化载体,让学生通过茶文化的学习,树立艰苦朴素的文化理念,厉行节约,不盲目攀比。

二、《中国茶文化》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体系设置

(一)教材的筛选

选用了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九州出版社)这本非教材系列的、学术性比较强的著作。这本书不仅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从哲学层面论述了其由技而艺,由艺而道的核心精神,以及儒、道、佛各家的茶文化特点和思想。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欢迎,连印数版,被读者称为“茶道、茶艺、茶文化入门的基本读物”和“中国茶文化的理论性著作”。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

本人以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为底本,设计教学内容时偏重于茶文化的人文科学一面,设计以下教学内容:第一章,茶及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第二章,茶艺;第三章,茶道;这两章是中国茶文化的两大核心,讲茶艺不仅仅是讲点茶技法,更侧重在选茗、蓄水、备具、烹煮、品饮,整个过程中包含的艺术精神。而茶道因其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与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高度契合,成为我们学习的重点。第四章,茶礼茶仪茶俗;第五章,与茶相关的众多文化现象;第六章,茶文化与各族人民生活;第七章,茶叶的分类、加工原理、贮藏保鲜方法;第八章,茶叶品质评定与各种茶的鉴别方法;第九章,茶叶的营养成分与保健功能。前六章内容基本以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为主线,后三章属于自然学科方面且是独立自成体系的内容,参考了茶学方面的专业教材,以周巨根、朱永兴主编的《茶学概论》为主要参照。

(三)教学手段的利用

在教学思想上,本课程强调趣味性、文化性、互动性、研究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本人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课堂讲授。在讲授过程中努力反映茶学学科的特色与精华,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在深度和广度上体现茶叶(尤其是名茶)在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中的适用性,使我们这样的金融类院校的非茶学专业的学生以及茶叶兴趣爱好者对茶叶知识有科学、全面的了解,提升其茶文化素养。对于茶道部分主要是讲授,介绍各门派的分类标准和类别,同时将自己比较认同的派别做细化讲解,其他只抛砖引玉,启发学生自己多做研究性探讨。二是充分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本课程的内容与特点十分适合运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授课,在教学过程播放一些茶音乐或展示一些与茶有关的电子图片、茶画、纪录片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茶文化资料展示,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把茶文化的内容展示出来,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喜欢茶文化,接受茶文化的熏陶,大大增强了学生对茶文化的学习研究兴趣,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三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参与教学过程,布置展示主题,分组、限时进行课堂展示。学生在备讲过程中,从收集文字、音频、视频等资料到制作PPT、课堂展示,都分工合作,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可谓一箭双雕。

(四)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采用的考核方法分两部分,一是平时考核。这一部分由三块组成,即在学习本课程期间要求学生写课程学习心得、课堂展示、考勤,以此综合作为平时成绩。这部分的重点放在写学习心得的考核上。二是期末考核。期末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以论文的形式考核。为确保论文的质量,提前四周布置论题范围,本人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学生简要讲授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规范要求,规定完成的论文不能少于五个参考文献。这两项作业要求学生必须以手写的形式完成。

三、茶文化课在金融类院校开设所面临的困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为人类文明留下绚丽光辉的一页。因而其相关方面的创造内容可谓浩繁卷帙,令人目不暇接。如何精挑细选,如何做到讲解时声情并茂,又能紧密联系实际,又能说出相关的经验和感受,笔者认为难度比较大。在十几个周的教学实践中,本人深切体会到茶文化课对授课者的语言、文字和指导实践的示范传授能力要求极高,甚至在艺术素养和个人品味上也有极高的要求。

先天的不足靠勤奋努力可以弥补,但教学资源匮乏非本人一己之力可以改善。茶文化内容的许多方面表现为实物展示和现场即兴方式。如茶的自然科学性和茶的文化艺术的结晶,以及茶与民俗方面的创作等,还有如茶艺展示以现场即兴较合适。教学中唯有以实物和现场展示的形式,才容易被学生了解、记忆,也便于学生引起有关方面的共鸣。所以,只能调整自己,定位要准,开这样的课势必只能浮光猎影,不可深海探宝。既然是只企鹅就永远别想成为热带鱼,美梦醒后,初步设想率先在财经传媒系成立大学生的茶文化社团,为真正喜欢茶的学生搭建一个交流提高的平台,帮助学生对茶文化在广度和深度上提高认识。

最后高校应该加大对公选课的资金投入,对于优秀的公选课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打造精品课程。除了教师主动提出开课申请外,学校还应合理调配教师资源,还应该积极邀请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做兼职教授或讲座教授,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四、结语

茶在中国已经超越了自身固有的物质属性,迈入精神领域,成为一种修养。作为一门与专业无关的文化素质类选修课,有那么多学生选课,并不是课讲得有多么好,而是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心灵需要。但是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我们短短的36学时,只能是论其皮毛,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但笔者将不断研究学习新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尽心尽力把中华茶文化的种子传播到每一个真诚的心灵中。

参考文献

[1]胡付照.略谈中华茶道与茶艺[J].贵州茶叶,2011(1).

[2]刘桂华,高旭辉.金哲.茶文化与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J].中国茶叶加工,2010(3).

第13篇

关键词:茶文化;茶服;文化传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发展,并由此产生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中国茶文化也得到了广泛传播与推广。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底蕴,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后,茶文化也得到了不断的延伸和创新。随着世界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茶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1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即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和优秀代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文化与中国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内涵。儒家有内省、和亲的思想理念;佛家清净、禅机;道家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些丰富的思想理念在一杯茶中得到凝聚和体现,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茶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力量,在茶文化中可以获得更丰富的精神寄托,以茶交友,以茶明志,以茶修身,茶既丰盈了人的内心,也升华了人的品质。从古至今,人们赋予了茶丰富的思想内涵,并将茶与情感、礼仪联系在一起。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人人爱茶。尤其是古代文人墨客,对茶的喜爱已经达到了痴迷的地步。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茶文化与其它艺术不断融合,体现了更强大的社会文化功能,并渗透到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价值体系中。茶文化的终极价值体现在人们能够在平等、自强、自主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如此,才能够使中国价值被世人所接受和尊重。

2茶服的动态审美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与审美理念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对于精神领域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饮茶是当前城市人群最喜爱的一种休闲方式,能够给忙碌的人们提供一种放松身心的机会。在茶艺和茶道过程中,服饰与茶需要进行有效的融合,以体现茶文化的艺术内涵和审美价值。茶服是在行茶时所穿的服装,早在汉代,就有关于茶服的记载。茶服是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中包含了服装和服饰。从茶服的发展历史来看,虽然在一些茶艺表演中也采用了专门的服装,茶服的式样也在不断增多,但是主要特点是以仿古为主。这种古装茶服从设计到服饰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不相符合,其中缺少了茶文化元素和时代特色。由此,茶服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服饰,能够体现茶文化内涵,具备茶艺表演功能的服装。随着对茶服研究的深入,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了茶服秀的概念,即将茶服与时展相融合,集合古典与时尚元素,将生态理念渗透入茶服设计中,通过各种时装秀展示中国茶服风采,体现茶服的审美特色。茶服的动态审美是指茶服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神态。茶文化的深刻思想内涵不仅可以通过茶艺、饮茶等方式呈现,同时也可以通过服装表演等方式呈现,茶服可以作为一个全新的动态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展现其丰富的审美特征。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流失,历史的回归成为人们推崇的时尚潮流。茶服作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衍生品,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茶文化,同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有真正挖掘出茶服中所蕴含的茶文化内涵,才能对茶服做出准确的定位,使其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品。

2.1音乐审美

在茶服的呈现过程中,音乐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能够使观众形成听觉与视觉的统一,获得审美的享受。音乐具有流动性和节奏感,表演者在演出时,音乐能够烘托出热烈的气氛,使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在音乐的配合下,人们能够从表演者身上看到更具流动性的美感。音乐能够给予人们茶服创作的灵感,并通过音乐展现设计师的构思与效果。对于欣赏者来说,既能够看到茶服的色彩、图案和样式,满足视觉享受,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精神的愉悦。音乐与茶服的融合,能够利用音乐提升茶服的表现力,引导和启发观众的联想。其次,利用音乐与茶服的结合,能够使表演者更好地把握茶服内涵,用音乐这种无形的艺术提升观众的审美情趣,使茶服的呈现更具节奏感和鲜活性。同时在欣赏茶服时体会到传统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优美意境。

2.2服装审美

茶服是茶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茶服作为服装的一类,也被设计师赋予了生态理念。茶服不再只是一种行茶服装,更具备了环保安全的优点,穿着之人能够从中感受舒适放松的心情,寻求回归自然的精神体验。传统茶服具备了传统的民族服饰特点,从布料、图案到样式,都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可以说,传统茶服体现的更多是古代服装的特点,而茶文化气息却不够浓厚。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演变,茶服也出现了不断的创新,茶文化内涵的渗透,使茶服的设计与茶文化的融合更加紧密。生态理念的渗透为茶服提供了更新的设计元素。茶服之所以被设计师注入生态理念,与茶服本身的特性有着密切关系。茶是一种自然之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茶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时尚元素,与时代潮流逐渐融合。茶服作为茶文化的代表,被赋予了优雅纯粹的特点,同时具备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气息。因此,茶文化也被看作现代时尚元素的代表之一。茶服是茶文化与民族传统服饰相结合的服装,在茶艺表演中,茶服的运用十分广泛。茶艺表演者的服饰对于表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茶服具有浓厚的茶文化底蕴,其次,茶服与茶艺及环境相融合,需要设计师的专业设计才能更匹配。茶服是视觉艺术与文化艺术的融合。优秀的茶服不仅美观典雅,而且能够与茶艺融为一体,体现出深远的意境之美,令品茶之人获得身心的愉悦,并且从茶服中感受到茶文化的艺术魅力。

2.3表演审美

除了茶艺表演外,服装表演也使茶服呈现出另一种美的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服装表演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尽管基本形式仍然是传统模式,但是却在表演中加入了许多流行元素。优雅的茶服配以美丽的模特,在各种音乐灯光背景下进行展示,使商品与艺术品得到完美的结合,不仅营造出浓浓的茶文化氛围,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模特赋予了茶服生命,模特的姿态充分体现了茶服的性格特点。模特是流动的,音乐与灯光是流畅的,一切艺术元素都在茶服中变换交融,使茶服这一服饰传递出丰富的情感,不仅满足了服务表演艺术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3茶服在茶文化活动中的展现

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饮茶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休闲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我国许多城市,都有饮茶的风俗习惯,例如杭州有全民饮茶日的法定节日。全民饮茶日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不仅国内的多个城市积极响应,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向当地民众赠送中国茶,使中国茶文化得到积极的推广和传播。2012年,在杭州白堤首次出现了生态茶服展示,也成为当时人们热议的话题。这场时装秀主打生态理念,虽然没有精美的舞台效果和走秀场,模特也并非专业出身,但正是这种自然而充满青春活力的表演,体现出茶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将茶清新自然的特性展露无遗。模特与观众近距离接触,不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使表演更加自然化、生活化,同时也营造出一种更直观的艺术美感。各种优雅美观的茶服表演为观众带来了愉悦的视觉享受。许多来自国外的模特也给茶服增添了异域风情。在此次全民饮茶日活动中,茶服表演成为当天的亮点。尤其是活动在结束后,还向全国各地的茶馆及茶企业及个人征集各种特色茶服,并进行评选活动。此次活动也吸引了许多茶服设计者以及从事茶艺表演的参与。由此,更多的茶服作品得到展示。这些茶服作品,不仅体现了茶的静谧和优雅,以及茶自然质朴的特质,同时也结合了服饰的创意灵感,表达了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的茶人思想,体现了茶、自然与服饰的精妙统一。

4结束语

茶服作为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茶艺表演中的重要组成元素。随着茶服的发展变迁,茶服也被设计师赋予了更丰富的理念,生态茶服是茶服的创新元素,已经成为当前时尚服饰的代表,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此后,概念茶服、功能茶服等概念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团体和个人参与到茶服的设计与应用中来,为茶服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各种丰富多彩的茶服表演出现在人们视野当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各种茶服设计也做出了越来越大胆的尝试,不仅引领了服装的潮流,使茶服更具创新性和时代性,同时也有力地倡导了中国饮茶之风。在古典与现代元素的结合中,充分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时代特色,在与世界时尚接轨的同时也重新开启了中国茶文化的创新篇章,使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有力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继东,胡正荣.超越与回归:谈国际传播的价值问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4):5-7.

[2]黄玉冰.中国茶服的设计研究[J].丝绸,2011(7):40-45.

[3]李晓岩.时装表演的节奏韵律美—————动与静[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18-19.

[4]朱宁,王彦.展示的艺术————谈服装展示的多元化艺术表现[J].宜春学院学报,2010(1):169-171.

[5]姜添文,张进平.浅谈中国茶文化中体现出的道家理念[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3):160.

第14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茶文化;茶道

茶在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中华民族这一片文化繁茂的土地上,茶文化结合了中国传统佛、道、儒三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涵养,孕育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茶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中介”文化,以茶为载体,以能体现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人文精神为宗旨。它的内涵极其广泛,主要包括有关茶的礼仪、风俗、茶规、茶艺、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以及文学艺术、辞曲歌赋等。它是中国人传统的饮品,也是人们所追求精神高度的和谐统一。高校培养的是先进的学生群体,学生需要完成“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就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来适应以及引领高速变化发展的社会。就目前来说,人文茶道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受到的教育界许多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

1茶与茶道

茶被称之为国饮,是国人馈赠亲友的良品。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包含着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结合,由此生出的便是茶道。茶道是一种艺术,一种礼仪,一种生活方式。饮茶之人多注重于养生,注重于提升自我的精神高度。人们在品茶的同时,体验茶道,品味人生百态。

1.1茶的概念

茶起源于中国,在我国已经拥有了很长时间的历史,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大家普遍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也是从中国流传至世界。茶的起源并不明确,但可以确定的是,唐代陆羽所作《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全面的茶学专著。这说明自唐代起,我国就已经拥有了较为系统的历史和文化。茶除了具有观赏、品鉴的价值,还具有其他多种功能,例如提高免疫力、消除疲劳等等。茶的这些功效都在国际医学药理上得到了证明。

1.2茶文化的意义

说到茶文化,就不得不提中国的历史。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实际上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一个过程,更是中国特色文化的具体表现。人们通过将赏茶、品茶、饮茶等等这一系列活动和中华民族的礼仪、哲学文化等相结合,创造出了茶的特色精神内涵,从而将其升华为一种精神活动。因此,茶文化对人的发展、现代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借鉴作用。

1.3茶道的内涵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中国茶道的发展经历了从煎茶、点茶以及泡茶等多个阶段。茶道主要讲究五境之美,分别为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茶道的本质是品尝茶的美感。它的美感一方面来源于茶本身的形态、颜色,另一方面也来源于茶道中所蕴含的礼仪。人们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等环节,不仅可以学习它的礼法规章,也可以领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而提升自我修养、陶冶情操。常言道:茶如人生,第一道,茶苦如生命;第二道,茶香如爱情;第三道,茶淡如清风。人生就如茶叶,苦香淡皆是人生。人生百味,就蕴含在一杯清茶中。

2人文茶道概述

人文茶道四字,字如其名,是从茶道中所孕育出的人文精神,人文茶道重点在于人本。它是基于茶本身,加之以各种文化氛围结合而成的。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都喜欢将琴、棋、书、画与茶结合。人们以茶为媒介,修身养性,品位人生。茶相比于咖啡,在提神的同时更能给人以一种静下心来的力量。这就是人文茶道中所蕴含的淡泊与宁静。简单来说,人文茶道是将艺术与精神高度完美结合。茶道有“四谛”:和、静、怡、真。这也体现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和”代表着人与人相处需要和谐,做事要恰到好处。人具备和气的品性才能与他人友善交往,广交善友。同时,“和”也代表着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学思想。“静”就在于告诉人们要有一种平静淡泊的心态。人们饮茶时的环境,需要安静,这样人们的心才能安静下来体会茶的真谛,这是一种忘我的精神高度。“怡”讲究的是一种身心愉悦。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必定是愉快的,以一种轻松畅快的心情去品味它。喝茶不论贵贱,重要的是喝茶人的心态。“真”代表着回归本真。人们在饮茶中体悟人生,回归自我。人来源于自然,生活于社会,难免会沾染上世俗的纷纷扰扰。因此,人更要以一颗真心来体悟茶道,才能回归自我,找寻真我。佛道儒三家对中国人文茶道的影响最深。人文茶道也正是集合了佛、道、儒三家为主体的中国优秀哲学思想,才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老子的《道德经》就有提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正好体现了人文茶道的人本精神。道家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统一,人应该追求自然的本真,借以提升自我。道家所主张的道法自然,主要包含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佛家主张禅味,中国僧人认为茶有三德:第一,坐禅时,通夜不眠;第二,满腹时,帮助消化;第三茶为不发之药。这很好地体现了茶文化与佛家思想的融合。儒家核心思想为“中庸”,即做人做事恰到好处,不偏袒维护任何一方。做人必须讲究礼仪,正如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所说:“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饮茶的过程就是提升自我修养、净化灵魂的过程。

3加强高校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学生在经历了几年高校教育后,必将步入社会,而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光有技术知识并不足够,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自我的素质,要学会与人交往,正确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念。当代的许多高校学生只注重于知识的获取,并不善于与人交往也不注重于礼仪。在平时的生活中表现浮躁,忙忙碌碌不知所谓。许多人都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也不能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高校学生要想未来进入社会,成为一个可以引领时代的人,就应当从提升自我修养开始。高校学生只有提升了自我修养,才不至于误入歧途,从而让自己朝有利的方向发展。在高校学生的个人生活中,许多人喜欢独来独往。他们不善于与人交往也不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也不懂得诉说和寻求帮助。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作为高校生,走出学校就会进入社会。任何人都逃不开与人交际。哪怕是亲朋好友,同事同学之间都存在一种礼尚往来的关系。由此可见,学会礼仪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然而,目前高校素质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高校素质教育需要一种更有力的方式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其质量的提高。

4人文茶道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

宣传人文茶道精神对提高高校素质教育质量而言是一种非常可行的举措。茶道是中华茶文化中蕴含的独特的人本精神。张岱年先生曾指出,中国的文化不是以神为本,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以人为本,即将人的问题作为中心问题。世界上所有的群体社会,都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人是基本,只有从各个学生个体着手,才能从根本上加强高校素质教育。总的来说,人文茶道对高校素质教育具有有利的影响。4.1人文茶道能够促使学生进行知识面的拓宽,传承民族文化人文茶道始于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一朵奇葩。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佛、道、儒多家的哲学思想。正是由于它这种博采众长的特性,它的文化内涵才显得愈来愈丰富多彩。人文茶道精神的学习能够使大学生拓宽视野、增加其知识储备,从而完成自我素质提升。同时,茶道精神的学习也能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4.2人文茶道能够促使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茶首先作为一门艺术,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的高尚情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艺术的熏陶不可缺少。人们在这种艺术的熏陶中学会了欣赏,找寻到了自我兴趣,从而培养出高尚的情操。人一旦有了艺术的熏陶,整个人的气质就会与众不同。而人们通过学习茶道,可以了解到有关于茶艺、环境、诗词、历史等多种文化艺术。高校学生如果持续受这种有利环境的熏陶,自然就会以“茶人”为榜样,努力提升自我修养。4.3人文茶道能够促使学生学会释放自我压力高校学生的课业普遍压力较大,节奏较快。在这个阶段,不仅要学习自身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尽快地了解到社会人才需求,融入社会大环境。品茶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从人文茶道中,学生们可以学习如何从繁忙的生活中抽出一片空闲,体悟人生的真谛。从品茶中感悟到“人生如茶,茶如人生”的哲理,从而转化成动力,让自我的素质得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升华。4.4人文茶道能够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茶道精神的主体就是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是钱梁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观点,其认为茶人应该“默默地无私奉献,为人类造福”。高校生活学习阶段正是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好时机,大学生在这个阶段会遇到许多挫折但也会有许多成长。因此,高校阶段是完善自我的一个好阶段。大学生通过学习人文茶道,可以领悟茶道中的思想内涵,有利于清楚地认知自我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5结语

人文茶道在提高高校素质教育质量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越来越多的高校将人文茶道的教育提上日程。人文茶道只是茶文化中最精华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其全部内容。茶文化中所蕴含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学生有所接触,必定会被茶文化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所吸引。我们所应当做的就是让人文茶道更广泛地融入高校素质教育中,从而让更多的高校学生接触到它。

参考文献

[1]付昌辉.加强横向课题研究促进高职科研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2):36-37.

[2]吴诗池.试论中国的茶文化———兼谈中日茶文化关系[J].农业考古,2004(02):13-26.

[3]刘悦.着眼学生长远发展培养素质奠基人生[J].陕西教育(教学),2016(4):15-16.

[4]王森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M].泰山出版社.2010.

第15篇

一、茶是中国浓

茶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陆羽的《茶经》出现之后。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的《茶经》可以看做是茶的发展的成熟阶段的标志,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的茶文化在唐代进入了繁荣阶段。唐人开始注重茶叶的品质、茶具的选择、用水以及如何品饮,形成了品茗艺术。唐代皇室设茶宴;黎民百姓以茶待客、以茶解渴;寺院僧侣们种茶、制茶、煮茶、饮茶,赋予茶“三德”;唐代文人隐士品茗评水,吟茶诗、作茶画,以茶喻人、以茶明志、以茶抒情,使茶有了精神层面的文化高度。茶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宋代茶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饮茶法上的改变,茶的高度普及以及街市和茶肆文化的繁荣。宋代用点茶法来代替唐代的煎茶法,更加注重品鉴茶汤的色泽,追求茶的真香、真味。到宋代,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茶文化到了元代,进入了过渡阶段。虽然在茶叶生产和茶文化方面没有十足的发展进度,但在饮茶法方面却进一步走向了成熟,采用了简单的“清饮”的方式。这种纯粹的饮茶方式,加上后来的沸水冲泡方式,到了明代,就发展成为了“泡茶”这种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二、中国茶文化中的精神品质

最能体现中国茶文化的就是茶精神文化。中国的茶精神文化是儒、释、道三股精神力量集结而成的,这就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独到之处。

1.茶文化与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茶文化中的兴起和沉淀,是两者的品质相通、志同而道合所造就的。儒家思想的中心思想就是“仁”,它追求的是“和”“大同”,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茶,行品温厚,不浓不烈,茶香、茶味和茶境的调和,正是“和”的表现。儒家思想中,“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茶文化之中。茶有芳香,却香味寡淡,不浓不郁。儒家重“礼”,在中国的茶文化中,也讲究茶制。茶艺中,每一道工序都讲究礼制,敬重宾客。儒家也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好客情怀,因此,自古客来敬茶,便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正所谓“半壁山房贷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以茶会友,成为了中国茶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儒家思想和中国茶文化最契合之处就是儒家思想对个人修养的培养。“克己复礼”便为“仁”。“克己”的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慎独”。与这种表里如一的自觉思想相得益彰的便是“自省”思想。饮茶便是一个慎独和内省的过程。待客散尽,撇开了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点一盏幽灯,泡一壶清茶,自审一日之行是否有不得当之处。茶香清幽,可让人宁神;茶味清淡又略带清苦,可让人静气。在独处之时,排除私心杂念,净化灵魂。在品茗之余,是内心的自省,“流华净肌骨,疏沦涤心愿”,饮茶不仅可以洁净肌肤、身骨,而且重要的是净化内心世界。

2.茶文化和道家思想

中国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茶道,既然离不开“道”。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同样对中国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的核心思想便是:道法自然。道家的第一原则便是“自然”。茶文化中体现的道家“自然”之法则在于茶体自然和茶境自然。所谓的茶体自然,首先茶本身便是自然之物,到了茶文化后期,茶叶只是经过简单的润泡,依旧保留其自然的本貌。在润泡茶叶之时,皆可用自然景象来比喻沸水的场景,也体现了茶文化的自然观。最后,饮茶的同时,要观茶色,听茶声,这便成了感受自然的一个重要契机。茶境自然,古代茶人多喜选择一些山谷丛林的幽静之地,聆听溪水潺潺,感受清风拂面的自然之感,以达到让心灵回到最初的状态,返璞归真。道家的第二个原则就是“无为”,讲求的就是与世无争。古代爱茶、嗜茶之人,多为高士、山人、幽人,他们一方面想要使自己的才学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都不屑于功名利禄,只求回归自然,放纵悠然而自得。道家的第三个原则就是“虚其心”,去除心中的念想,不去想凡尘杂事,真正体验生命的乐趣。饮茶之人常将自己置身于幽静的环境中,使心归于平静,一人独自品茶。当茶净肌骨之时,同样也洗涤了心灵。因此,中国的茶道文化是用茶来创造一种境界,用茶来平衡自己的心境。

3.茶有佛缘

茶有佛缘,是因为茶的清净纯洁的内在品质与妙香流溢的佛法禅机交相辉映。佛教历来推崇饮茶,有“茶禅一味”之说。禅和茶的结合点就在于禅定――这个禅门的最基本功夫。而茶有凝神静气的功效,因此,僧人们便把茶作为禅修的工序之一。禅宗所有的道理都集结于一个字,便是“悟”,即对本性真心的自悟。中国的佛教禅宗以顿悟的领悟方式来理解万事万物。当茶与顿悟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茶文化形式――禅茶文化。茶带给佛教徒的不仅是止渴解倦,而且茶能静心解闷,有乐趣又有节制。寺院僧人在泡茶和饮茶中,净化心灵,解除心中的烦闷和不解,体会的是佛禅的禅宗历来强调自身的领悟,主张所谓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教人心胸宽阔。所以僧侣们通过饮茶意境的创造,把禅的哲学思想与茶文化结合起来。

三、日本茶道的前世今生

中国的茶文化是儒、释、道三种文化的冲击和融合而形成的,但影响日本茶道文化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佛禅。

日本的茶道与佛禅结缘,是和茶在日本的传播方式是分不开的。最早将茶种从中国带到日本的是僧人;让日本人爱上喝茶的,也是僧人。据姜天喜的介绍,日本著名的学问僧人永忠大师入唐求法,将中国的饮茶习俗介绍到了日本。南宋初年,日本僧人荣西两次来到中国学习禅茶文化。荣西将茶种带回日本后,还把中国宋代的饮茶方式和方法带到了日本,这为后来日本茶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荣西后来也被奉为日本的茶祖。随着宋朝的结束,中日两国之间互通减少,中日两国的茶道也开始沿着各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休的弟子村田珠光从禅宗的世界里,发现并确信一味清净、法喜禅悦之境才是茶的理想所在,提出了“茶禅一味”的思想。从此开始,日本人的情趣开始融于茶事,以精神为主的素朴茶事开始流行。而日本茶道真正的集大成者便是千利休。经过他的改革,日本饮茶方法逐渐发生了变化,从过去单纯的点茶饮茶,逐渐升华为具有宗教审美意境、静心清魂的茶道。千利休把源自中国的佛教禅学思想的“和敬清寂”看做是茶道的真谛:怀一颗温和之心,互相有礼有节、尊敬谦恭真诚交往,感受茶事中恬静的气氛。此外,“独坐观念”也是茶道思想的一个主要概念。客人走后,主人独自坐在茶室里“静思”、“熟思”,回味当日的茶事,又可涌起一股充实感。就这样日本的茶道形成了民族特色和风格的综合性文化体系。

四、独特的英国茶文化

英国并不产茶,但却是世界上人均饮茶量最大的国家。英国的饮茶史开始于17世纪。真正促进英国饮茶生活化的是英国皇室。1662年,人称“饮茶皇后”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了当时的英王查理二世,带去了221磅的红茶和精美的茶具。从此,饮茶风尚在英国王室传播开来,英国的茶文化开始和皇室挂上钩了。而创造出下午茶的便是19世纪40年代,英国一位名叫安娜的公爵夫人,为了打发午饭和晚饭之间的空闲时间而发明出来的节目。自此,英国的下午茶开始广泛流行开来。

英式下午茶是真正意义上英国茶文化的载体,是英国人典雅生活的象征,是英国饮茶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代表了一种格调,一种纯粹生活的浪漫。中国的茶和茶文化传入英国后,已经撇开了中国茶文化的内隐、含蓄的品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英国茶文化。由于茶在英国传播是从皇室贵族传播开来的,又因茶叶起初在英国的价格昂贵,同时从中国进口来的茶具也是身份的象征。因此,英国茶文化成为了一种物质消费,一种奢华的生活享受。如今,英国的茶让整个国家的时间在每天下午四点停止,人们放下手中的工作,择一处颇有情调的咖啡屋,看着杯中茶和奶巧妙融合,品着精致的下午茶点,舒服地坐在沙发上,享受一天中最悠闲的时刻。

五、茶文化的跨文化互通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互联网的开启,让中国人开始更容易地接触世界。最初从中国流传出去的茶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相融合而形成了独立个体的茶文化。这些独特的茶文化同时也随着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开始反哺其母体――中国茶。

当代中国,一些崇尚自然、修禅养性的雅士们,为了体会禅茶中更深层次的清寂,开始去日本学习日本茶道。一些城市和地区,开始出现日本茶道馆,慕名前来学习日本茶道的中国人也络绎不绝。也许是城市喧嚣,也许是生活的压力,让更多的年轻人选择日本茶道,来到这简约的茶室,通过严格而又自然的茶道工序来寻求内心的那一份恬静。同时,由于受日本文化的影响,原本不再流行的宋代点茶法又开始流行开了。虽然这种点茶法在泡茶、饮茶中不多见,但中国人开始学习日本,将茶研磨成茶粉,用它来制作甜品,或许可以这么说,“吃茶”又在中国流传开来。这就是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的融合,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包容性的体现。

中国的茶改变了英国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下午茶文化。今天,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国,追求时尚的人群开始了解和喜欢下午茶。茶,带着英伦风情回到了故乡――中国。一些外商餐饮品牌以及一些星级酒店开始推出英式下午茶;在北京、上海等地还相继出现了英国下午茶茶室,很受中国人欢迎。当中国社会高速发展,人们开始对这个节奏感到忧虑的时候,他们需要在这个烦闷的城市中,寻找一处安静的地方。中国人喜欢下午茶,并不是喜欢茶的味道,而是与下午茶文化相关的生活方式。一杯红茶,一缕午后的阳光,可以让忙碌的脚步慢下来。撇开繁杂的茶艺程序,中国不少年轻人选择了英式下午茶轻松的氛围。

六、结语

世界的茶,起源于中国,却发展在世界各地。茶的传播在最近的一百多年里达到,从亚洲到非洲,茶在所有适宜土地上都找到了家。而茶文化的包容性,更让茶在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手中,呈现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茶,承载着各自的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互通有无。

参考文献:

[1]王松能.中国茶文化与儒佛道思想[J],中国茶叶,2009(8).

[2]袁媛.茶文化负载词之跨文化重构[J],鸡西大学学报,2011(10).

[3]刘俊力.漫谈儒家思想与中国茶道精神[J],茶叶通讯,2004.

[4]王玲.儒家思想与中国茶道精神[J],北京社会科学,1992(2).

[5]包大明.中国茶文化历史漫谈[J],兰台世界,2013(10).

[6]罗国中,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63).

[7]姜天喜.论日本茶道的历史变迁,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8]周卓鹏.浅析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的区别.

[9]佟君.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内涵,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5).

[10]胡长春.道教与中国茶文化,农业考古,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