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旅游管理职业决策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经济的各项指标已居世界前列。旅游教育发展也很迅速,仅2009年全国旅游行业培训总量达3,971,125人次,其中行业岗位培训达3,496,865人次,成人学历教育培训达474,260人次[。应该可以说旅游人力资源的发展与旅游业的发展相匹配了,可许多旅游企业管理者仍然提出旅游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旅游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造成旅游职业教育生源匮乏,而旅游高等教育着重的是专业人才的培养,故造成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过低,刚毕业的大学生又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还得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培训才能正式上岗。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运营费用;另一方面,造成人才的流动性增大。本文在阐述职业化、职业化能力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旅游管理职业特点对旅游管理人才职业化能力进行了剖析,为旅游高等教育职业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职业化及职业化能力的内涵
目前对于“职业化”普遍的认识主要有:(1)是一种工作状态、生存状况、生活方式;(2)是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与行为准则;(3)是为了达到职业的要求所要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为优秀职业人的历程;(4)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套规则,对职业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规范;(5)是一种在职场中专用的语言和行事规则;(6)职业化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追求最大的效益。
通过对这些观念的理解,笔者认为职业化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格式化”、“标准化”。职业化,它是一个职业人在工作、生活及学习过程达到某职业标准和要求的一种状态、过程。可以用六个“合适”一个“最佳”来概括,也就是说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为企业或单位创造最佳的效益。职业化主要包括职业化素养、职业行为规范、职业化技能三方面的内容。
所以,职业化能力是指一个职业人在工作、生活及学习过程达到某职业标准和要求的一种状态、过程所要具备的能力。
二、旅游管理从业人员职业化能力
因为是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现今社会上就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旅游业是一个低门槛产业,什么人都可以从事旅游业。为此,造成许多旅游服务质量低劣、旅游资源严重浪费、旅游地形象严重受损等问题。那么,一个职业化旅游管理人员应具备哪些职业化能力呢?笔者认为主要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职业化素养
职业化素养是旅游管理从业人员职业化基础内容,要提高职业化素养以达到职业化标准,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以下职业化能力:
1.自我管理能力。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增强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有利于职业道德的锻造,有利于良好职业心态的培养。旅游从业人员的自我管理主要体现于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和价值观管理。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处理好私人时间和工作时间的关系,处理好客户时间与企业时间之间的关系;其次是情绪管理,旅游从业人员服务的对象是游客,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地域的游客对旅游公司有不同的要求,甚至有不合理的要求,这时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必须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及应变能力;价值观管理,要求旅游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以游客的利益为重,在做每件事情之前先审视自己的价值观,这样才能更好的维护和创造旅游地、旅游公司的良好形象。
2.职业认知能力。培养正确的职业认知,提高职业认知能力是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职业素养的前提和基础,它是学生顺利就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着力点,是提高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每个职业都有其独特性,在从事这个行业之前或期中,职业人对这个职业必须要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旅游管理职业认知能力的提升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对旅游管理这个职业有正解的认识。不能简单的把旅游业定位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公司与客户的关系。旅游从业人员必须熟悉不同旅游产品的功能,了解旅游产品、景区的特色,着重把握其特色进行开发旅游产品,这样才能令顾客满意。
3.学习能力。无论哪个职业,学习能力是影响职业化素养提高的主要职业化能力,也是旅游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素质等职业素质提高的重要职业化能力。职业人必须懂得如何有效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校门跨向职场,每个职业人必须要学会学习成为一个职业人,这包括对本职业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学习、职业行为规范的学习等等。有效学习能力,能帮助旅游从业人员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旅游管理知识;创造性学习,即能动地安排学习,使学习有效而系统,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加快职业化进程。
(二)职业化行为规范
职业化行为规范是行业行为规范与企业文化的高度融合。一个刚毕业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融入旅游行业中,按企业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笔者认为以下职业化能力是必须的。
1.环境适应能力。要让一个刚从学校跨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快速职业化,让其言语、行为、思想必须符合这些信条,首要的是必须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行业、企业的环境,主要有行业规则、企业文化、工作团队、企业工作环境、企业规章制度等等。对于一个旅游管理从业人员,环境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旅游业,从某种角度讲,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播当地文化的文化产业,旅游从业人员只有溶入这种文化环境,汲取这种民族精神,才能谈得上去弘扬和传播。
2.自我协调能力。如今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每一个旅游企业都通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这样使得企业内部管理进行强化,其职业行为规范也发生改变。这是外部环境变化致使企业内部环境变化例子。一个职业化程度高的员工,就会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经常进行自我调节。对于一个新员工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向老员工学习、向顾客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本领,以弥补自己与环境不协调处,不断的协调自身的行为以符合企业的行为规范。
3.分析理解能力。分析理解能力是职业人分析解决问题的一个主要的能力。刚从事旅游管理这一职业的人,不管是何种学历,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是新人,在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都是新问题。如何去解决,用什么方式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符合行业或企业的行为规范?这就要求从业人员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这种分析与理解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在学校里面学来的,而是在工作中、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可以说,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是一个新员工走向职业化的必备能力。
(三)职业化技能
职业化技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资质,二是本职工作的通用能力。旅游管理职业资质是指进入旅游管理这个行业的资质,包括学历认证和资格认证。本文主要探讨职业化技能的第二部分内容,即旅游管理工作通用能力。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决策和执行能力、客户服务能力等。
1.职业规划能力。“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依据生涯发展的主客观条件,结合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确定相应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拟定实现目标的工作、教育、培训计划和行动方案,并赋予确定时间期限,这是每个职业人甚至大学生都必须具备的职业规划能力。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职业规划能力甚为重要。笔者从事了6、7年的旅游管理学教学,当每次与在校学生的谈及未来职业规划时,学生一脸茫然,说明当前很多学生的学习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从历年这个专业的学生反馈回来的就业信息来看,凡是进校以来就明确知道自己应该学些什么、怎么去学的学生,一般在企事业单位都比较的出众。职业规划能力不仅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也是每个职业人都应具备的一项职业技能。
2.社交能力。旅游管理职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管理”自然资源与人们的和谐发展的一个行业。所以,从事旅游的职业人有两种,一种是旅游规划设计的专业人才,另一种是从事旅游服务的管理者与职业人。前者主要与旅游资源、旅游管理者打交道,后者与旅游体验者——游客打交道。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社会交际能力是必须得具备的基础职业技能。尤其对于后者,因为旅游从业人员服务对象是广大的旅游者,他们有来自世界各地、来自不同学术领域,有着不同的文化层次、各异的风俗习惯,怎么去了解这些人的旅游喜好,如何获得高满意度,起决定性作用的职业技能就是社交能力。
3.创新能力。综合国内许多学者的观点,创新能力是指个体或团体获取、运用、改组一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构建、开发、研制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新思想体系、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5-7]。知识的学习、理解、消化、掌握、传播、运用、分配和再生产以及技术的发明、创造、转化,都必须依靠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旅游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特色旅游线路设计、产品营销渠道挖掘、旅游市场开拓、旅游地形象包装、创新旅游服务理念体系等等。没有创新能力的人,只能重复前人的工作,这样的人才是没有竞争力的;没有创新能力的团队,只能是复制别人的模式,这样的旅游企业是没有竞争力的。换一句话说,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竞争力。创新能力是旅游从业人员走向职业化的主要职业技能之一。
4.决策和执行能力。决策就是在两个或多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做出判断和选择。决策过程中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自信心是影响决策能力的重要因素,关键是分析与判断。不管是工作还是工作以外,每个职业人每天都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决策,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之中。对于旅游从业人员个人来讲,决策能力影响其职业定位、职业化途径的选择。另外,对于职业人来讲,执行能力就是利用所学知识或经验按质按量完成目标、工作和任务的能力。执行能力的大小决定任务或工作的完成效果。如何将一个故事、一个传说转变了当地的旅游资源?怎样安排旅游线路能让游客达到最大满意程度?不同的人去完成可能会达到不同的效果。执行能力强的人会让一个不是很突出的想法,获取最大的效益。这其中需要创新能力,更需要执行能力。
【关键词】旅游管理;就业意向;调查思考
一、调查测试对象与研究方式
调查测试对象为四川理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8级学生,共对130人进行测试调查,回收有效样本127份。
调查方式是通过学生采用职业决策平衡单的方式对自身三个以上职业发展方案进行选择,对其进行价值量化打分,根据各项职业的最终量化分数作出职业决策确定工作岗位。然后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大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选择所呈现出的特征,为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决策提出建议。
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选择体现以下特征:
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成首选
经调查显示,教师岗位占21%,公务员13%,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为大学生的首选.由此反映当前经济形势下,越来越多学生找工作求稳的心态,对于21%的学生想要当教师,这个比例有些偏高,据了解主要原因为:教师的职业稳定、社会地位高,教师公招考试竞争激烈程度比公务员考试小。另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女生占多数也是选择教师比例高的原因之一,一份稳定的职业更符合女生的心理预期。有13%的同学选择公务员这一职业,无疑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他们向往“当国家干部、端铁饭碗”。工作舒适、稳定、待遇不错,有政治发展前途。从学生的意向选择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工作稳定性的要求极高,反映了在大学生群体中,职业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偏差,开拓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2、注重专业岗位
从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有20%的学生选择从一名普通的酒店职员做起,还有12%的学生希望从事旅行社的相关工作,其中导游占多数。酒店、旅行社都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这说明较大部分同学希望毕业后能在与本专业相关的部门找到就业机会,愿意在本专业上有所发展,将大学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服务社会。
3、自主创业增多
有15%的学生要自主创业,说明大学生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愿意自立、自强,希望通过自主创业来实现个人价值,在商海搏击中锻炼提高自己,期望将来可以大干一番自己的事业。
表明一些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逐渐增强,这也正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社会大环境的需要。
4、工作岗位多样化
经调查,在其他类中有考虑从事记者、会计、婚庆、销售、室内设计等等职业,多样化的选择体现了学生在选择岗位时从实际出发,不再着重强调专业对口,头脑较为灵活。
5、考研人数较少
只有8%的学生考虑考研,比例较低。其中,大部分都是因为为了兴趣或想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考研目标明确,态度正确。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因此大部分学生选择毕业之后直接就业。
三、调查研究的对策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工作岗位选择的情况,为了让学生选择更为合适的工作岗位,正确的进行职业决策,提出以下建议:
1、调整好就业心态,改变就业观念
目前大学生对职业选择有着一些不合理的观念,受到目前社会经济形势的影响导致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消极倾向,如求稳心态、崇拜权力、功利心理,哪个职业热门,哪个职业环境优,就选择哪个,以至于在择业中出现了“教师热”、“公务员热”、“外企公司热”等非理性选择,作为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加强自身思想教育,正确认识自我,克服盲目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意识倾向,培养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面对现实,主动认真分析形势,结合自身情况,作出符合实际的就业选择。
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职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兴趣爱好、个人的能力、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劳动报酬等等。各人情况不同,考虑的重点也各不相同。但大学生必须明白求职是职业者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在择业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利益,而要努力把自己的职业理想与单位需要结合起来,主动地服从单位需要,把个人理想自觉地统一到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中去。应主动响应国家号召,树立“到祖国需要我的地方去的”就业观念,在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同时,谋求自身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做到人尽其才。
2、分析环境因素,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
学生应从自己的专业特点出发,有一个准确的职业定位,系统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知己”,科学评估自我。可以借助于职业兴趣测验和性格测验以及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等,对自己进行全面分析,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对自己是否适合在旅游管理行业发展、适合做导游还是适合做酒店管理营销、或者旅行社外联等等,对于自己想从事的专业方向做出判断,并且有计划、有重点地把精力用到自己感兴趣的的地方中去。然后要“知彼”,对自己的目标单位进行分析。旅游管理专业这门学科的产生时间不长,但是近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现在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很大,相关专业岗位很多。如专业技术岗位:旅游景区讲解员、导游、旅游产品营销与研发人员;经营业务岗位:旅游线路策划员、外联销售人员;经营管理岗位:旅游财务人员、旅行社经理酒店管理人员等等。最后是“抉择”,不同类型的单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要将旅游管理行业所需要的一般能力与目标类型单位所需要的特殊职业能力结合起来作为重要的参照因素。根据自身能力,理性地进行职业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向飞.机械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思考[J].青春岁月,2010(18).
【关键词】旅游管理;就业意向;调查思考
一、调查测试对象与研究方式
调查测试对象为四川理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8级学生,共对130人进行测试调查,回收有效样本127份。
调查方式是通过学生采用职业决策平衡单的方式对自身三个以上职业发展方案进行选择,对其进行价值量化打分,根据各项职业的最终量化分数作出职业决策确定工作岗位。然后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大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选择所呈现出的特征,为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决策提出建议。
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选择体现以下特征:
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成首选
经调查显示,教师岗位占21%,公务员13%,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为大学生的首选.由此反映当前经济形势下,越来越多学生找工作求稳的心态,对于21%的学生想要当教师,这个比例有些偏高,据了解主要原因为:教师的职业稳定、社会地位高,教师公招考试竞争激烈程度比公务员考试小。另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女生占多数也是选择教师比例高的原因之一,一份稳定的职业更符合女生的心理预期。有13%的同学选择公务员这一职业,无疑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他们向往“当国家干部、端铁饭碗”。工作舒适、稳定、待遇不错,有政治发展前途。从学生的意向选择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工作稳定性的要求极高,反映了在大学生群体中,职业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偏差,开拓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2、注重专业岗位
从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有20%的学生选择从一名普通的酒店职员做起,还有12%的学生希望从事旅行社的相关工作,其中导游占多数。酒店、旅行社都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这说明较大部分同学希望毕业后能在与本专业相关的部门找到就业机会,愿意在本专业上有所发展,将大学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服务社会。
3、自主创业增多
有15%的学生要自主创业,说明大学生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愿意自立、自强,希望通过自主创业来实现个人价值,在商海搏击中锻炼提高自己,期望将来可以大干一番自己的事业。
表明一些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逐渐增强,这也正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社会大环境的需要。
4、工作岗位多样化
经调查,在其他类中有考虑从事记者、会计、婚庆、销售、室内设计等等职业,多样化的选择体现了学生在选择岗位时从实际出发,不再着重强调专业对口,头脑较为灵活。
5、考研人数较少
只有8%的学生考虑考研,比例较低。其中,大部分都是因为为了兴趣或想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考研目标明确,态度正确。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因此大部分学生选择毕业之后直接就业。
三、调查研究的对策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工作岗位选择的情况,为了让学生选择更为合适的工作岗位,正确的进行职业决策,提出以下建议:
1、调整好就业心态,改变就业观念
目前大学生对职业选择有着一些不合理的观念,受到目前社会经济形势的影响导致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消极倾向,如求稳心态、崇拜权力、功利心理,哪个职业热门,哪个职业环境优,就选择哪个,以至于在择业中出现了“教师热”、“公务员热”、“外企公司热”等非理性选择,作为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加强自身思想教育,正确认识自我,克服盲目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意识倾向,培养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面对现实,主动认真分析形势,结合自身情况,作出符合实际的就业选择。
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职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兴趣爱好、个人的能力、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劳动报酬等等。各人情况不同,考虑的重点也各不相同。但大学生必须明白求职是职业者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在择业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利益,而要努力把自己的职业理想与单位需要结合起来,主动地服从单位需要,把个人理想自觉地统一到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中去。应主动响应国家号召,树立“到祖国需要我的地方去的”就业观念,在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同时,谋求自身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做到人尽其才。
2、分析环境因素,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
学生应从自己的专业特点出发,有一个准确的职业定位,系统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知己”,科学评估自我。可以借助于职业兴趣测验和性格测验以及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等,对自己进行全面分析,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对自己是否适合在旅游管理行业发展、适合做导游还是适合做酒店管理营销、或者旅行社外联等等,对于自己想从事的专业方向做出判断,并且有计划、有重点地把精力用到自己感兴趣的的地方中去。然后要“知彼”,对自己的目标单位进行分析。旅游管理专业这门学科的产生时间不长,但是近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现在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很大,相关专业岗位很多。如专业技术岗位:旅游景区讲解员、导游、旅游产品营销与研发人员;经营业务岗位:旅游线路策划员、外联销售人员;经营管理岗位:旅游财务人员、旅行社经理酒店管理人员等等。最后是“抉择”,不同类型的单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要将旅游管理行业所需要的一般能力与目标类型单位所需要的特殊职业能力结合起来作为重要的参照因素。根据自身能力,理性地进行职业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向飞.机械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思考[j].青春岁月,2010(18).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着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宗旨,通过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共同打造了认知实习模块、专业基本素质培养实训模块、专项能力培养实训模块、综合实习模块等多层次的实习实践基地,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匹配难的问题。
一、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模式
现代旅游管理者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而且更需要善于熟练应用管理技术解决旅游管理问题,即具备旅游管理实践的能力或执行能力。而现有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生都缺乏来自管理实践积累的管理技能,仅仅通过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足以使其胜任将要承担的旅游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重任,因而必须在课程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该校通过“3大课程模块”、“4大教学要素”(“师资”、“课程体系”、“编写管理实务”、“管理实践能力平台”)的改革和“5大教学手段”的建立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从而构建了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模式。
(一)3大课程模块
建立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3大课程模块,改革传统标准化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采取“精中间,延两边”,即适当精简传统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增设经理人素质训练课程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课程系列模块,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3大课程模块:经理人职业素质训练模块(包括经理人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职业操守等培养)、管理知识学习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模块。
(二)4大教学要素
课程体系。针对标准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增设实战技能强的课程,开发系列模块,以培养学生的演讲技巧、沟通技巧等管理职业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职业经理人的必备技能。
师资队伍。一方面,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高学历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积极构建一支既从事“学术研究”,又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的“两翼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通过承担旅游企业横向课题、从事旅游管理咨询、行业发展和旅游企业管理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努力建立“校内兼职教师+短期校外专家+企业管理专家”的“3合1”外聘师资队伍。通过聘任多位具有丰富旅游管理实践经验、高级职称和较高学历的“兼职教授”,他们通过参与课堂案例讨论、开设专家论坛、指导论文、参与论文评阅和答辩、接纳学生实习等,进一步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
编写管理实务。培养教师编写案例的技巧和能力;组织教师编写有关本国旅游企业具体经营管理实务的案例100个。
管理实践能力平台。为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实践能力,该校组建了“旅游论坛”,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参加“3大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衡阳市大学生创新大赛)制度;注册组建了衡阳市地球村旅游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建立了高质量、高水准、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三)5大教学手段
旅游案例教学。强化课堂旅游案例教学,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提高旅游案例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旅游案例教学的体验式和互动式学习,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工作精神”,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力。
旅游管理问题分析报告。为了加强学生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若干旅游管理技术并善于应用,增设10门应用性强的“旅游管理问题导向型”的课程模块:教师讲授1门实用性的旅游管理技术,解剖1个案例,学生讨论、分析和报告1个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报告。
旅游企业家论坛。设立旅游企业家论坛,邀请具有丰富旅游企业管理经验的旅游企业家,针对旅游管理实践中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评述;通过课程讲座,邀请实际部门的专家就课程的某一部分到课堂作专题讲座、讲解旅游案例背景并参加案例讨论;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讲座,介绍和探讨自己以往的旅游管理问题、经验与教训,以实现学生相互之间知识与经验分享。
旅游管理决策模拟和竞赛。开设《旅游管理决策模拟》课程,建立学生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两大赛制度,将旅游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系统或某些旅游管理业务简化,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经营情景进行决策,以整合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参与意识。
旅游管理实习。与衡阳雁城宾馆、林隐饭店、华天宾馆等省内外旅游公司建立实习基地,每年暑假选派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习;设立旅游案例调研基金,由相关教师带队,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赴旅游企业进行深入的调研。
二、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途径
(一)调整旅游管理教学计划
旅游管理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内容应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提高资金和时间的使用效率。另外实践教学还应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每个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差别,设立实践教学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满足不同模块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二)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体体现为由较浅层次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到较高层次的服务与管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要兼顾到系统性和阶段性。旅游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渊博的知识,因此在校期间需要在实践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训练。但在每个年级应根据其接受能力和教学计划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开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
实践教学需要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实践教师包括旅游实习指导教师、旅游实验室工作人员、旅游课程实践教师等。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实训教师应该是主讲相关专业课程或参加过相应领域内的科研工作,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如主讲模拟导游课程的教师应该在导游岗位上工作过。针对当前师资不足的问题可通过两种方式加以解决:一方面通过系统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以承担一定的实践任务;另一方面,聘任旅游企业骨干人士担任实践教师。
(四)改革实践课的考核制度
可采用自我考评、企业考评、教师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根据课程的性质分阶段、分步骤、按等级地制定量化考核标准体系,以便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学校应鼓励教师旅游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同时把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与奖罚挂钩。
(五)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
校内实训室建设成功后,要设立专门的实训管理员,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使实训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都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实训基地必须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训基地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
(六)整合利用企业资源,搭建校企联合办学平台,广泛建立实习基地
目前,该校已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30余处,覆盖全国,包括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游船公司、导游服务公司、旅游人才培训中心等;同时,邀请湖南中国国际旅行社、长沙通程酒店等企业的老总到该校授课或者举办讲座。
(七)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实行“双证制”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面向旅游企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可直接上岗;同时要求学生在毕业时既要取得毕业证书,又要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方能予以结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八)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根据实践教学计划进度,除采用普通高校公开出版的教材外,对于无教材的实践环节,应组织行内企业专家和校内“双师型”教师,结合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针对岗位(群)的特点,编写院内实践教学教材和院外实践教学讲义,建设并完善实践教学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国生.新世纪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6).
2、陈国生,罗文.高校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改革及其模式构建特点[J].咸宁学院学报,2003(1).
关键词:校企合作;旅游管理专业;旅游企业
1 职业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中的 矛盾
1.1 师资队伍建设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的矛盾。
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不仅要能够讲授一般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能够指导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双师型”。目前,由于职业院校的快速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明显滞后。很多教师旅游理论知识方面非常丰富,但缺少在旅游企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其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旅游企业要求脱节,一个“双师型”教师的成长需要时间的积淀和实战经验的积累[1]。
1.2 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投入与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
职业教育带有鲜明的职业岗位性,必须具有个性教育,也就是要加强实践性环节教育,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使之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需要。加强实践环节,必须要有能满足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环境和条件,需要经费和设备的大量投入。近几年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尽管我国对教育投入的总量不断增加,但是生均占有教育经费数目前仍相对不足。经费投入不足仍是困扰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1.3 规模发展与学生就业的矛盾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就业情况如何,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生存与发展有重要影响。笔者在调研中深切地感到,凡是与企业结合紧密的学校,其毕业生就业情况就好,培养的学生质量就高,受社会和企业欢迎和接受的程度也高。
2 “校企合作”对发展旅游管理专业的 作用
2.1 校企合作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
质量的关键是师资。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学生,必须有高水平的教师。职业教育需要的是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由于受到过去“重理论、轻实践、轻技术”的影响,培养的人才理论有余,实践能力不足。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存在着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相对较弱情况,与现实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多数教师缺乏实际经验。在与旅游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学院可以组织教师到旅游企业学习,及时了解和掌握旅游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教师把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也可以从旅游企业中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经验的旅游管理人员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教师,从而优化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2]。
2.2 校企合作促进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
教学专业化要求旅游院校要突破传统的决策水平,深入调查研究、吸收旅游企业、旅游协会等专家参与,对旅游业的发展形式、发展趋势、专业就业等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与学校一起对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等进行论证,做出决策。
1)通过校企合作专业办学指导方向更明确。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基础文化课以够用、适度为原则;旅游专业理论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应大幅度增加实训教学。
2)专业设置市场化。学校对学生的专业教育、道德教育、成才教育等诸多方面充分采纳旅游企业的意见,不仅能获得真实的市场需求信息,也能有效地弥补课本知识落后与社会发展的不足,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学校按照旅游市场的导向的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够迅速地适应岗位需求。
3)教学具有针对性。学校与旅游企业的合作也包括让旅游企业参与制定人才规格、课程计划、评估标准等方面,使学校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克服教学内容的老化、教育方法落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和发展相脱离等方面的弊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 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就业
“校企合作”能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机会,学生能在实践中学习,掌握技术、提高能力。以我校为例,学校每年一次的导游员大赛,邀请了本地多家旅行社的参与,旅行社的经理们也担任评委,有的旅行社会借机挑选所需人才。旅游企业的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通过比赛又提高了实践能力。学生入学不久就会由学院安排到旅游企业参观,进行行业认知培训,并在旅游旺季和毕业前到旅游企业实习。因此,我校的毕业生都具有很多带团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校企合作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实践经验,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3]。转贴于
参考文献
[1]贺绍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展与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2]王爱华.校企合作办学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7(3)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着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宗旨,通过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共同打造了认知实习模块、专业基本素质培养实训模块、专项能力培养实训模块、综合实习模块等多层次的实习实践基地,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匹配难的问题。
一、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模式
现代旅游管理者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而且更需要善于熟练应用管理技术解决旅游管理问题,即具备旅游管理实践的能力或执行能力。而现有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生都缺乏来自管理实践积累的管理技能,仅仅通过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足以使其胜任将要承担的旅游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重任,因而必须在课程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该校通过“3大课程模块”、“4大教学要素”(“师资”、“课程体系”、“编写管理实务”、“管理实践能力广州()平台”)的改革和“5大教学手段”的建立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从而构建了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模式。
(一)3大课程模块
建立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3大课程模块,改革传统标准化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采取“精中间,延两边”,即适当精简传统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增设经理人素质训练课程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课程系列模块,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3大课程模块:经理人职业素质训练模块(包括经理人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职业操守等培养)、管理知识学习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模块。
(二)4大教学要素
课程体系。针对标准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增设实战技能强的课程,开发系列模块,以培养学生的演讲技巧、沟通技巧等管理职业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职业经理人的必备技能。
师资队伍。一方面,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高学历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广州()力,积极构建一支既从事“学术研究”,又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的“两翼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通过承担旅游企业横向课题、从事旅游管理咨询、行业发展和旅游企业管理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努力建立“校内兼职教师+短期校外专家+企业管理专家”的“3合1”外聘师资队伍。通过聘任多位具有丰富旅游管理实践经验、高级职称和较高学历的“兼职教授”,他们通过参与课堂案例讨论、开设专家论坛、指导论文、参与论文评阅和答辩、接纳学生实习等,进一步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
编写管理实务。培养教师编写案例的技巧和能力;组织教师编写有关本国旅游企业具体经营管理实务的案例100个。
管理实践能力平台。为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实践能力,该校组建了“旅游论坛”,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参加“3大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衡阳市大学生创新大赛)制度;注册组建了衡阳市地球村旅游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建立了高质量、高水准、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三)5大教学手段广州()
旅游案例教学。强化课堂旅游案例教学,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提高旅游案例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旅游案例教学的体验式和互动式学习,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工作精神”,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力。
旅游管理问题分析报告。为了加强学生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若干旅游管理技术并善于应用,增设10门应用性强的“旅游管理问题导向型”的课程模块:教师讲授1门实用性的旅游管理技术,解剖1个案例,学生讨论、分析和报告1个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报告。
旅游企业家论坛。设立旅游企业家论坛,邀请具有丰富旅游企业管理经验的旅游企业家,针对旅游管理实践中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评述;通过课程讲座,邀请实际部门的专家就课程的某一部分到课堂作专题讲座、讲解旅游案例背景并参加案例讨论;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讲座,介绍和探讨自己以往的旅游管理问题、经验与教训,以实现学生相互之间知识与经验分享。旅游管理决策模拟和竞赛。开设《旅游管理决策模拟》课程,建立学生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两大赛制度,将旅游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系统或某些旅游管理业务简化,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经营情景进行决策,以整合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参与意识。
旅游管理实习。与衡阳雁城宾馆、林隐饭店、华天宾馆等省内外旅游公司广州()建立实习基地,每年暑假选派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习;设立旅游案例调研基金,由相关教师带队,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赴旅游企业进行深入的调研。
二、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途径
(一)调整旅游管理教学计划
旅游管理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内容应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提高资金和时间的使用效率。另外实践教学还应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每个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差别,设立实践教学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满足不同模块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二)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体体现为由较浅层次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到较广州()高层次的服
务与管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要兼顾到系统性和阶段性。旅游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渊博的知识,因此在校期间需要在实践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训练。但在每个年级应根据其接受能力和教学计划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开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
实践教学需要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实践教师包括旅游实习指导教师、旅游实验室工作人员、旅游课程实践教师等。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实训教师应该是主讲相关专业课程或参加过相应领域内的科研工作,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如主讲模拟导游课程的教师应该在导游岗位上工作过。针对当前师资不足的问题可通过两种方式加以解决:一方面通过系统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以承担一定的实践任务;另一方面,聘任旅游企业骨干人士担任实践教师。
(四)改革实践课的考核制度
可采用自我考评、企业考评、教师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根据课程的性质分阶段、分步骤、按等级地制定量化考核标准体系,以便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学校应鼓励教师旅游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同时把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与奖罚挂钩。广州()
(五)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
校内实训室建设成功后,要设立专门的实训管理员,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使实训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都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实训基地必须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训基地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
(六)整合利用企业资源,搭建校企联合办学平台,广泛建立实习基地
目前,该校已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30余处,覆盖全国,包括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游船公司、导游服务公司、旅游人才培训中心等;同时,邀请湖南中国国际旅行社、长沙通程酒店等企业的老总到该校授课或者举办讲座。
(七)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实行“双证制”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面向旅游企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可直接上岗;同时要求学生在毕业时既要取得毕业证书,又要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方能予以结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八)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广州()
根据实践教学计划进度,除采用普通高校公开出版的教材外,对于无教材的实践环节,应组织行内企业专家和校内“双师型”教师,结合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针对岗位(群)的特点,编写院内实践教学教材和院外实践教学讲义,建设并完善实践教学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国生.新世纪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6).
自1978年我国开始对旅游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至今,已有三十年之久,在这三十年之中经历了起步、发展以及深化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1978—1985)。
在起步阶段张我国主要进行的就是由政治接待型向经济事业型转变的改革。在1978年之前,我国的旅游管理机构主要进行的就是外事性以及政治性的接待工作,在三月份有关部门转批了有关于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意见。在1981年的三月国务院就旅游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意见。1985年,国务院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意见。它的出现加速了我国各地旅游业的发展,是我国的旅游业开始了繁荣发展。
(二)发展阶段(1985—1992)。
在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阶段,我国按照国际管理把旅游业正式的纳入了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计划,这一阶段标志着我国开始从政治接待性转入了经济事业型。1985年出台的《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以及《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施行办法》对当时开班旅行社的业务起到了规范作用。在1992年之后我国旅游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全国氛围内展开。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向新的发展阶段迈入。
(三)深化阶段(1992—)。
1992年以来,国务院出台各种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强化了对于旅游管理业的管理,维持了旅游市场的秩序,有效的保证了消费者的权益不受到伤害,树立了我国良好的旅游管理发展形象。这一阶段标志着我国的旅游管理改革已经迈向了新的阶段,旅游事业受到了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美好的前景正在向我们招手。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正在一步一步的发展着,但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缺点也暴露了出来。
(一)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
旅游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而且还和其他的行业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比如说:餐饮、交通、住宿等等行业。但是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的这些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行业也得到了发展。但是国家并没有针对这些相关的服务行业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导致出现了一部分黑心旅行社为了能够提高自身效益,不惜一切代价欺骗消费者,着实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相关政策及法规有待完善。
由于现代社会对于旅游业发展的需求,旅游管理体制也在随着社会的需求在不断的改善和创新之中,但是却很少涉及到一些政治法规层面,使得一些不法的商家利用这些漏洞进行不法活动,不仅损害了旅游者的利益,还打乱了旅游市场的市场秩序。
(三)旅游产业结构失衡。
对于现阶段的旅游商品开发来说,我国还是比较落后的,但是旅游商品属于旅游经济中的重要支柱,有效的推动了传统工商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旅游商品生产销售管理不协调,就造成了旅游商品还一直处在自发阶段,再加上旅游产品种类单一,相对来说,还比较缺乏创新能力。正是由于上述原因,造成了旅游业产业结构失衡。
三、对于我国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建议
建立完善的公共参与制度。公众在旅游业当中占据主题位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的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所以应该尽快建立完善公共参与制度。首先相关部门在制定相关决策时一定要让公众对其有知情权以及提议权,从而能够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以及保证公众在旅游业中所占的主体地位,在制定以及实施相关的法规时也应该让公众充分发挥监督权。其次,相关部门还要注意避免让公众参与流于形式,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仅要阐述自己对于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在决策以及执行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监督权,对于旅游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在旅游行业中所占的主导位置也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而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却在不断的增加,充分发挥旅游行业的的职能作用,不断的提升旅游行业的自律性,将会成为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选择。上述提到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应该引导以及帮助旅游行业部门、旅游行业协会,并且逐步的将旅游行业与政府相区分。旅游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能就是在审议和决定行业内部的规章制度、落实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决策、监督旅游机构设置监事会以及针对内部和行业资深形式监督权。除了上述职能以外,旅游行业协会也应该肩负起各个地区至今的统领职责,有必要在第一时间向相关的单位告知相关的政策以及法规,为推动我国旅游业向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关键词: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 旅游伦理教育 课程设计
1.引言
我国旅游高等院校培养出大量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伦理道德问题: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缺乏服务意识、信用危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旅游从业人员的旅游伦理素质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旅游伦理素质的养成在于高校。
而从目前旅游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学科设置来看,都比较侧重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而在学生的伦理教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失。因此,本文从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旅游伦理教育的角度,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
2.旅游伦理教育研究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旅游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重视旅游伦理教育和研究。国外对旅游伦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观念教育和行为规范。Sharp Paine(1991)认为通过逻辑分析、推断反思和对道德决策模式的合理评价等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训练,个体在旅游实践时更有可能做出明智的选择;Hay和Foley(1998)曾构造了一个以伦理为基础的六步教育模型。Tribe(2002)提出了两个根本原则基础,以作为培养学生强有力的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同时还提出了三个主要的教育形式: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和工作安置。Klonoski(2003)认为高校旅游伦理教育必须以哲学为基础,同时呼吁加强观念意识教育。
与国外研究成果相比,国内旅游伦理问题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对旅游者伦理的研究,而对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研究较少。根据我所掌握的资料,目前关于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研究的成果仅有:王志明[1]探讨了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的内容,夏赞才等[2]呼吁应将旅游伦理教育引入到旅游高等教育中来,王屏[3]提出了高校旅游伦理教育实现的路径,张晓磊[4]提出了旅游伦理教育的主客体、旅游伦理教育的特征、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因此,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研究无论是内容还是实现途径都有待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3.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伦理认知状况
我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一些在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以及通过网络形式对已毕业大学生就伦理认知、伦理行为等问题进行了伦理认知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对伦理认知还了解不够,由于伦理认知不够,从而影响日后伦理行为的缺失。
(1)旅游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公德教育缺失。
调查结果显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环境伦理道德的缺失。在被调查者中,存在在旅游景区、景点游览过程中产生损坏景区环境和景观质量、不尊重当地文化等的行为,如在游览过程中随意丢弃各种废弃物、乱涂乱画、践踏草地等行为。这类不文明行为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调。同时,在旅游交往过程中,存在公共生活道德、交通秩序、礼仪规范等社会公德的缺失。
对旅游管理者来说,也存在旅游伦理道德观匮乏的现象,如经营者盲目建设对景观污染和文物古迹的破坏;没有保护好旅游地文化,导致许多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正在或已经在外来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被逐渐同化,使得旅游目的地的社会传统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
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迫切需要培养着这种生态伦理观,把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成为一种伦理意识。
(2)专业认同度不高,服务意识不强。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不高,很多学生都是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被调剂到旅游专业的,因而,入学后有调离本专业的现象。从学生的专业兴趣来看,调查结果显示:43%的学生“比较感兴趣”,48%的学生“不太感兴趣”,9%的学生“完全不感兴趣”。由此可见,很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不大,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他们选择从事服务行业的态度。在对“你是否愿意从事服务行业”的调查中,35%的学生“比较愿意”,42%的学生“一般”,20%的学生“不太愿意”,3%的学生“完全不愿意”。一个人对其所学专业的兴趣,直接影响其择业的态度,所以很多毕业生对于选择到旅游企业就业存在很大的顾虑。
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对专业性质认识不清,就业信心较为缺失、缺乏服务意识的现象。
(3)经济伦理缺失,信用危机严重。
在旅游行业中,经济伦理主要表现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游客和管理者所具备的互利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从调查结果来看,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对经济伦理并不了解,更没有意识到经济伦理的缺失对信用危机的影响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在对“是否有自己创业的打算”的调查中,有15%的学生表示有“强烈的创业意向”,11%的学生表示有“打算”。在这些学生中,问及在今后的创业中如何进行经营时,有很多学生表示会夸大广告宣传,维护企业利益。如果进入旅行社行业,33%的同学表示会有意识地在带团过程中缩短游客的旅游时间,而延长游客购物时间。
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经济伦理,出现不道德行为等现象。
4.旅游管理专业伦理教育的内容
《全球旅游伦理规范》明确提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有助于热情周到的接待”,也“应当鼓励把旅游者交流的价值以及这种交流产生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利益和风险引入教育课程”[5]。最新研究认为旅游伦理教育是建设旅游伦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6],加强旅游伦理教育、培育人们的旅游道德意识是旅游伦理建设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在旅游业中扮演着两种角色:旅游消费者和旅游职业人。作为旅游消费者,开展和加强旅游伦理教育可以使其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旅游职业人,开展和强化旅游伦理教育可以使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遵循一定的旅游伦理道德,规范其行为。因此,高校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这一关键群体实施专业伦理教育是十分紧迫的任务,它最终体现的是专业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专业伦理素质。
因此,我认为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
(1)基础伦理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基础伦理知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知识。这一层次主要表现为社会公德伦理和交往伦理,如遵守社会公共卫生秩序、确保公共安全、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懂得交通秩序,等等。
(2)核心伦理知识。
核心伦理知识在整个旅游管理专业伦理教育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具备的独特的伦理知识。这一层次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方面,如具有互利的精神、竞争的意识、职业的忠诚、诚信的品德,等等。
在这一层次中,需要综合多学科、多层面知识的教育内容,将伦理学、职业社会学等领域中的核心知识纳入专业伦理知识结构中,加强旅游伦理知识教育。因此,在这一层面中,需要把旅游伦理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其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1]。核心伦理知识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生态伦理知识、旅游经济伦理知识、旅游审美伦理知识、旅游职业伦理知识,等等。
(3)延伸伦理知识。
延伸伦理知识是在基础伦理知识和核心伦理知识的基础上,对专业伦理素质的最终体现,通过延伸伦理知识的不断渗透学习,使学生树立持久的伦理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这一层次的知识主要是通过逐渐渗透的方式来获取,是一种长期的过程。因而,在教学形式主要表现为注重日常活动,加强实践教学。一方面要在课堂上增加各种类型的案例来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加实习环节,每个学期都设置一定时间的实习环节,但需要改变传统实习中对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和考核,增加对学生伦理方面的培养。在实习内容上,大一、大二可以超越旅游行业的实习,大三、大四需要在旅游业所涉及的各个行业中轮流实习。
5.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构想
旅游管理专业伦理教育内容的具体实施需要通过设置课程体系来实现。我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伦理道德的认知现状,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
图1 旅游伦理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本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采用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相结合的方法。显性课程就是指通过一些课程的设置来明显的、确切地告知大学生伦理知识,如《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伦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职业道德》等课程的开设,如图1所示。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伦理判断技能,改变或增强学生的伦理道德观。隐性课程也就是指没有在课程计划或学校政策中显现,但却是专业教育实践和教育界过着必不可少的、直接有效的组成部分,如图1右边所示,这部分可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显性课程中隐含教育因素;第二,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建设诚信校园,学校、院系根据专业特点优化专业学习环境,如建设园林化校园、围绕专业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等,从而培养对本专业的热爱、树立职业尊严、提升职业自豪感;第三,创造自由、安全的新型师生关系,给同学创造轻松氛围,加强表现机会;第四,密切学校与社会环境的联系,增加实习机会,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职业氛围,养成服务意识。
6.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伦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等多方面的配合。但是,作为专业伦理教育,首先应从学校教育入手。因此,本文将旅游伦理教育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并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从旅游伦理角度进行了重新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志明.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的内容探讨.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2):136-140.
[2]夏赞才,任燕.旅游伦理:旅游高等教育中重大缺失.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2):122-127.
[3]王屏.中国高校旅游专业学生伦理精神培养初探.理论月刊,2009,(3):105-107.
[4]张晓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伦理教育研究.知识经济,2009,(2):125-126.
[5]夏赞才.全球旅游伦理规范.旅游学刊,2000,(3):71-74.
[6]韩玲.浅议旅游伦理教育.道德与文明,2005,(4):67-71.
关键词:旅游管理情景训练 互动式教学实践经验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社会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这就意味着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但是由于学校学习气氛不浓,受社会习气影响大,特别是有些学校在校风、学风方面都缺乏历练,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偏差,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都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并出现教学质量和人才输出质量的恶性循环,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学风建设和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习能力和积极性,为旅游人才市场培养能开疆扩土的尖兵型人才。
1.结合实际调整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一直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高等学校要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一定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坚持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辩证统一,面向旅游单位,培养具备扎实基础知识、较强操作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的专业化人才。鉴于旅游教育是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因而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管理人才的内涵,要让学生理解: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管理人员,首先必须要熟悉基层工作,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在工作之初不要有不切实际、盲目攀比的心态。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特点,从而有利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既给学生奠定扎实而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能让学生拥有较强的实践技能,以满足用人单位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2.加强旅游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
旅游行业招聘的过程短则数个小时,长则最多几周时间。动态性的工作环境和耐压性的工作特点要求毕业生能够在很短的面试时间里展示出自己的整体特点,突出性格特征,能够在数周的现有工作岗位上承受旅游行业节奏快、频率高、效率好的工作要求,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求职前需要进行相应的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通常情况下,不同场景的职业语言训练能够迅速帮助毕业生模拟不同工作岗位环境,通过语言的展示沟通熟悉旅游业招聘的语言习惯和工作作风,从而在面试中积极自信的面对语言交流考察;其次,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还有助于毕业生模拟工作环境,旅游业相关工作岗位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沟通,通过语言环境的训练本身就是对工作场景的训练,能够帮助毕业生在数周的实习过程中以沉着冷静的心态面对各类实际问题。
3.加强互动式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的“教”,而置学生的“学”于不顾。素质教学更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教学实践看,与传统教学相比,互动式教学主要有以下优点:首先互动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在积极的状态之中,达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和煅炼学生的目的。其次,互动式教学注重立足现实,对于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学生可以发表个人意见,与教师进行讨论,在讨论时教师及时对学生给予引导,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丰富相关行业岗位的实践经验
由于旅游管理培养的是应用型的管理人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旅游本科教育既缺乏基本的服务技能模拟实验室,更没有像瑞士洛桑等国外旅游院校“前院后店式”的办学条件,因此实践教学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使课堂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旅游行业对于毕业生的实践经验要求较高,毕业生可以把握旅游行业工作的岗位特点和要求提前进入相应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进行实习实践,如果临近就业,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工作周期较长的实践时,可以采取岗位实践培训,即在没有劳动报酬的前提下寻找多个不同旅游行业的工作岗位,例如,做三天导游实习,跟一个省内区域团;做三天旅游咨询销售,了解相关工作渠道;做三天旅游产品设计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认真记录每一个工作细节中的问题和体会,事后归纳总结心得,这对于求职中相关问题的应对可以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
5.突显应对突发问题的决策能力
如果能够通过相关工作岗位的实践和实习,体会突发问题从产生到结果的过程能够提升自身的紧急应对能力,如果临近求职,没有相应的实践经验,最好的方式就是善于总结前人的工作经历和心得,寻找相应的导游工作日志或工作心得,通过自身归纳和总结分类分析,模拟相应环境,增强自身的认知能力,在整个求职过程中,凸显出自己对于突发事件应对的感受理解,可以帮助毕业生塑造良好的协调决策形象,增强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实力。旅游管理类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应该通过较好的语言素质来积极展现自身的工作心态和协调沟通能力,通过沉着冷静的工作执行力展示自身坚强的心理素质和问题应对能力,从而提升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寻求更好的工作职业平台和发展方向。
论文摘 要: 文章主要从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前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认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应该结合实践需求,设置专业要突出细化原则;人才培养模式上应突出养成训练,注重教师的培养,完善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手段,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也对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纲要”特别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一五”期末,《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广西“三基地一中心”(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和“两区一带”(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打造西江黄金水道,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决策。我市地处西江经济带的地理中心,是珠三角、北部湾和大西南经济圈结合部的水陆交通运输枢纽,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城市发展优势独特,有潜力打造成为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中心,建设成为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成为自治区“三黄”(黄金水道、黄金经济带、黄金效益)战略的新亮点。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要及时调整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方向。这就促使我们对如何改革与建设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思考。下面我就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前景、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前景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迅猛的行业之一,也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旅游产业有着极其可观的发展前景,是未来最热门的行业之一。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旅游业新吸纳就业50万人,到2010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第一大旅游目的地。
2011年1月8号,广西旅游业发展战略与“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会在南宁召开。根据规划,未来广西旅游将围绕建设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将广西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地。力争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实现富民强桂的目标。按照官方网站公布,2010年广西旅游总收入达600亿元计算,保守估算,那么到2015年应该达到1200亿元。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1200亿的总收入需要多少各类旅游人才?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近期重点实施计划》中的预测,至2010年广西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需求总数为13.60万人,以目前在校生人数和全区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情况分析,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难以满足需求,尤其在提高在职从业人员学历方面。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直接导致旅游业服务质量不高、旅游开发不完备,甚至造成旅游市场混乱,严重降低旅游业的竞争力。所以未来五年,除了增加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数量以外,还必须着重培养和提升人才的质量。
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应突出细化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旅游是一个包含了很多专业的领域,比如酒店管理专业、旅行社管理专业、会展专业等。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应该以市场需求,就业为导向进行细化。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发现新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们旅游教育现在多数还瞄着全国13507家星级饭店(根据《中国星级饭店指南(2009—2010版)收录》和14000多家旅行社,贵港职业学院设置的旅游管理专业只是针对酒店管理方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对蓬勃发展起来的“农家乐”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却不怎么关注。广西旅游部门统计显示,截至“十一五”末,广西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初步形成,共有乡村旅游点1000多个,“农家乐”3000多家,接待旅游人数3500多万人,旅游收入约70亿元广西旅游部门近日公布的广西乡村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广西将在“十二五”期间创建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0个特色旅游乡镇、1000家特色旅游村、培育10000家“农家乐”。这意味着如果开设这个专业,那么就业前景非常好,让来自农村的孩子,接受这方面知识的培训,将来再回到农村去,服务农村。
从旅游未来发展方向的角度看,旅游专业同样需要细化。中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休闲旅游。“何为休闲旅游?简言之,是以休闲为目的旅游。它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更强调人在某一个时段内而处于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存在状态;它通过人的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和完整的发展;它为激励人在当代生活中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人们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活动、艺术欣赏、科学好奇心和接触大自然等方式,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1]。休闲旅游涉及到休闲领域,休闲领域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包括很多内容,美国学者穆森提出:宾馆、汽车旅馆,饭店;田径运动场;高尔夫球场;网球俱乐部;健身俱乐部;剧院;主题公园(如迪斯尼乐园);游泳池;私人经营的可供游泳的湖泊;划船俱乐部和码头;马术场;收费的垂钓园;钓鱼船只出租;天然小径探险;岩洞探险;风景游览;狩猎向导;射击场;台球厅;保龄球馆;滑雪场;溜冰场;假日农场和度假牧场;度假宿营地;野营中心;探险旅行和野炊场所,等等。这些都需要专门的旅游管理人才,也是市场最需要的。如果高职院校把这些领域进行细分,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专业,发展前景一定很好。或者是“假设旅游院校的一批经过专业化教育的职高毕业生进入了酒吧、咖啡屋等休闲企业,那整个城市休闲体系的素质就会大幅度提高;而如果一个城市形成了完善的城市休闲体系,产业集群自然就形成了,专业设置的回旋余地自然也就更大了”。[2]
转贴于
因此,“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3]。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实证性很强的学科,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必须注重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该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思路。根据这一思路,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
首先,在旅游专业教师培养方式上,走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让旅游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把解决教师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突破口。同时,要求旅游专业教师朝“双师型”方向发展。其次,聘用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旅游行业行政官员、现行旅游行业资深从业人员作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以此达到对旅游专业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旅游业阅历和经验、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及能从事旅游实证问题研究能力的要求。实践证明,这确实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比如我院于2009年就派遣了三位教师分别到旅行社和酒店去挂制职锻炼。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从中远期发展来看,一是继续招收一批旅游专业优秀硕士以上毕业生以充实本专业的教学力量;二是从现有的基础外语教师队伍中选派有发展潜力的老师进修旅游管理专业为第二学历,提高旅游专业外语教学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三是采取相应措施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尽快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逐渐把本专业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雄厚双师师资实力的专业。
(二)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
在旅游管理学科的教材建设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在完善教材建设过程中,注重突出教材的实用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本专业根据学院的要求,在教材体系建设上严格教材的选用和评价制度。在选用各课程的教材时,原则上参照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选用一种已经正式出版、适合本专业、高职层次学生使用的教材。所选用的教材应是被推荐的国家级或省、市级优秀教材。如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则考虑选用学院批准的辅助教材或补充讲义。同时注意教材的前瞻性、实用性、先进性和代表性。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1.旅游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可遵循以下步骤:分析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还可以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让学生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决策能力。
2.旅游管理学习法。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限定条件下的模仿练习解决。比如模拟导游学,要求学生模拟带团到南山公园玩,教师可以说出一些要求,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愿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分析和决定,然后进行比较,在小组之间决出胜负。
3.旅游行业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把旅游行业中的某些工作岗位,比如酒店管理的前台接待员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位表现。
(四)加强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目前校内实践基地正在建设中,校外实训基地有12个。这些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课堂学生实训的需要。必须尽快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训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项目。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既要重视基地的教学功能,又要考虑基地的科研功能,以基地为基础,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xywy.com/shzl2/ydxx/xxrz/200411031517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10年,中国休闲旅游业发展前景瞭望.
关键词: 广西高职院校 旅游管理专业 学科改革与建设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也对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纲要”特别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一五”期末,《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广西“三基地一中心”(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和“两区一带”(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打造西江黄金水道,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决策。我市地处西江经济带的地理中心,是珠三角、北部湾和大西南经济圈结合部的水陆交通运输枢纽,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城市发展优势独特,有潜力打造成为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中心,建设成为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成为自治区“三黄”(黄金水道、黄金经济带、黄金效益)战略的新亮点。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要及时调整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方向。这就促使我们对如何改革与建设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思考。下面我就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前景、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前景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迅猛的行业之一,也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旅游产业有着极其可观的发展前景,是未来最热门的行业之一。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旅游业新吸纳就业50万人,到2010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第一大旅游目的地。
2011年1月8号,广西旅游业发展战略与“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会在南宁召开。根据规划,未来广西旅游将围绕建设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将广西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地。力争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实现富民强桂的目标。按照官方网站公布,2010年广西旅游总收入达600亿元计算,保守估算,那么到2015年应该达到1200亿元。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1200亿的总收入需要多少各类旅游人才?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近期重点实施计划》中的预测,至2010年广西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需求总数为13.60万人,以目前在校生人数和全区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情况分析,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难以满足需求,尤其在提高在职从业人员学历方面。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直接导致旅游业服务质量不高、旅游开发不完备,甚至造成旅游市场混乱,严重降低旅游业的竞争力。所以未来五年,除了增加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数量以外,还必须着重培养和提升人才的质量。
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应突出细化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旅游是一个包含了很多专业的领域,比如酒店管理专业、旅行社管理专业、会展专业等。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应该以市场需求,就业为导向进行细化。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发现新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们旅游教育现在多数还瞄着全国13507家星级饭店(根据《中国星级饭店指南(2009―2010版)收录》和14000多家旅行社,贵港职业学院设置的旅游管理专业只是针对酒店管理方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对蓬勃发展起来的“农家乐”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却不怎么关注。广西旅游部门统计显示,截至“十一五”末,广西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初步形成,共有乡村旅游点1000多个,“农家乐”3000多家,接待旅游人数3500多万人,旅游收入约70亿元广西旅游部门近日公布的广西乡村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广西将在“十二五”期间创建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0个特色旅游乡镇、1000家特色旅游村、培育10000家“农家乐”。这意味着如果开设这个专业,那么就业前景非常好,让来自农村的孩子,接受这方面知识的培训,将来再回到农村去,服务农村。
从旅游未来发展方向的角度看,旅游专业同样需要细化。中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休闲旅游。“何为休闲旅游?简言之,是以休闲为目的旅游。它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更强调人在某一个时段内而处于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存在状态;它通过人的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和完整的发展;它为激励人在当代生活中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人们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活动、艺术欣赏、科学好奇心和接触大自然等方式,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1]。休闲旅游涉及到休闲领域,休闲领域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包括很多内容,美国学者穆森提出:宾馆、汽车旅馆,饭店;田径运动场;高尔夫球场;网球俱乐部;健身俱乐部;剧院;主题公园(如迪斯尼乐园);游泳池;私人经营的可供游泳的湖泊;划船俱乐部和码头;马术场;收费的垂钓园;钓鱼船只出租;天然小径探险;岩洞探险;风景游览;狩猎向导;射击场;台球厅;保龄球馆;滑雪场;溜冰场;假日农场和度假牧场;度假宿营地;野营中心;探险旅行和野炊场所,等等。这些都需要专门的旅游管理人才,也是市场最需要的。如果高职院校把这些领域进行细分,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专业,发展前景一定很好。或者是“假设旅游院校的一批经过专业化教育的职高毕业生进入了酒吧、咖啡屋等休闲企业,那整个城市休闲体系的素质就会大幅度提高;而如果一个城市形成了完善的城市休闲体系,产业集群自然就形成了,专业设置的回旋余地自然也就更大了”。[2]
因此,“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3]。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实证性很强的学科,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必须注重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该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思路。根据这一思路,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
首先,在旅游专业教师培养方式上,走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让旅游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把解决教师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突破口。同时,要求旅游专业教师朝“双师型”方向发展。其次,聘用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旅游行业行政官员、现行旅游行业资深从业人员作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以此达到对旅游专业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旅游业阅历和经验、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及能从事旅游实证问题研究能力的要求。实践证明,这确实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比如我院于2009年就派遣了三位教师分别到旅行社和酒店去挂制职锻炼。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从中远期发展来看,一是继续招收一批旅游专业优秀硕士以上毕业生以充实本专业的教学力量;二是从现有的基础外语教师队伍中选派有发展潜力的老师进修旅游管理专业为第二学历,提高旅游专业外语教学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三是采取相应措施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尽快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逐渐把本专业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雄厚双师师资实力的专业。
(二)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
在旅游管理学科的教材建设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在完善教材建设过程中,注重突出教材的实用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本专业根据学院的要求,在教材体系建设上严格教材的选用和评价制度。在选用各课程的教材时,原则上参照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选用一种已经正式出版、适合本专业、高职层次学生使用的教材。所选用的教材应是被推荐的国家级或省、市级优秀教材。如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则考虑选用学院批准的辅助教材或补充讲义。同时注意教材的前瞻性、实用性、先进性和代表性。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1.旅游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可遵循以下步骤:分析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还可以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让学生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决策能力。
2.旅游管理学习法。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限定条件下的模仿练习解决。比如模拟导游学,要求学生模拟带团到南山公园玩,教师可以说出一些要求,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愿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分析和决定,然后进行比较,在小组之间决出胜负。
3.旅游行业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把旅游行业中的某些工作岗位,比如酒店管理的前台接待员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位表现。
(四)加强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目前校内实践基地正在建设中,校外实训基地有12个。这些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课堂学生实训的需要。必须尽快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训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项目。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既要重视基地的教学功能,又要考虑基地的科研功能,以基地为基础,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shzl2/ydxx/xxrz/200411031517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10年,中国休闲旅游业发展前景t望.
一、就业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状况:基于2个案例分析
(一)访谈对象
分别选取1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和1名在校生进行访谈和分析。某高校2012届旅游管理毕业生小嘉(女生),广州人,现在某美容美发公司做助理(半年)。曾在某国企做过后勤服务(1年)、某房地产公司担任办公室助理(1年半),毕业三年跳槽2次,皆因企业经营困难结构性辞退员工。三份工作按月薪酬(含各类福利)分别是3000、5000、4000。某高校2013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小张(女生),韶关人,现在大二第二学期,在学校期间曾获得三等奖学金1次,担任班长,学生会秘书部副部长,已考取导游证,有1次带团经历;参加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广马”比赛志愿者。
(二)访谈内容
就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质量的相关问题展开访谈。关于职业规划的问题。小嘉毕业临近三年,已经换了三份工作、三个行业,可以看出职业选择不太稳定,当被问及本人时,也承认“大学期间有做过一些职业规划,但就业时受到挫败就很快就被,然后现在陷入了没有规划,迷茫的状况”;小张大一期间上过职业规划课程,也参加过职业规划大赛,因此她“准备以后从事与旅游管理有关的电子商务行业”,目前也朝着这一方向在学习充电,不过小张也坦言“不清楚目前的规划到毕业时能否找预期的工作”。关于专业认同感的问题。小嘉和小张高考填写志愿时“旅游管理专业”都不是第一选择,但对这一专业也不反感,随着大学期间学习的深入,逐渐对专业有所了解,认同感也不断提高,学习的动力和成绩也不断提高。关于就业与实习的问题。小嘉毕业后,没有选择酒店或旅行社等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和职业,原因是“待遇低、职业发展空间不广以及对专业能力要求不明显”,因此,她情愿选择办公室、后勤等对专业要求不高的行业和职业。小张也曾到旅行社带团实习,发现旅行社和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很严重,旅游从业者门槛低等问题也很突出,影响她今后的职业选择。关于未来发展的问题。小嘉目前从事美容业,她认为这是权宜之计,今后还是希望考取公务员,但不考虑旅游管理相关行业,认为这一专业和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并且薪酬不够吸引人。同时,通过小嘉了解其同班同宿舍同学,发现该班级30人,从事与旅游管理有关的仅5人,大部分都所学非所用。经随机调研,部分毕业生也认同小嘉的说法,认为旅游管理的专业性不突出,且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随快,但市场不完善,准入条件不明确,影响了就业信心。
(三)访谈结果与分析
从微观角度来看,小嘉对自身职业能力、就业目标存在不自信的现象,认为求学期间对专业既能掌握不够熟练,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毕业时对与专业有关的行业和就业认知度也不够,导致就业质量不高。而小张也认为目前参与到旅游管理的实习体验还不多,对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和今后是否在本专业发展信心不足。从宏观角度来看,在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管理专业的开设和人才培养反而有所下降(具体见表1、表2),表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旅游人才市场需求间存在严重错位。因此,从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旅游业的广袤发展空间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要求具有相应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与适应意识;而另一方面,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注重理论教学,毕业生缺乏行业和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这种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间的严重错位,导致了旅游管理缺乏高素质人才,也导致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从而造成结构性失业以及行业发展不健康这两类“双输”局面。如何让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的需求,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是推动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关键,也是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特色的关键。
二、脱离市场需求: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模式的弊端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相脱轨
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设置时,主动性、创新性和时代性不够,更多是以学校和教师为中心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较少考虑市场发展的新变化,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诉求和职业期望关注不够,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轨,与就业市场脱轨,也与学生发展期望值相脱轨,当学生毕业就业后,未能顺利从事本专业职业。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就业相脱轨
旅游行业的应用性、广泛性和特色性,要求从事旅游管理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综合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等。然而,受到学时的限制、教学条件的制约等,高校每学期对旅游管理相关课程的开设的课程数量、学分数、教学形式都过于理论化、大班教学化、应试化,无法针对旅游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其培养方案与企业以及行业的实际要求不相吻合,导致学生走出社会后难以学以致用,屡遭挫折。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就业相脱轨
当前,不少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未摆上重要议程,简单的一日游、一周实习以及在学校周边地区简单参观作为实践教学,导致原本设定较为合理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究其根源,在于一些高校受到经费、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局限,有些高校尚未建起酒店管理模式实验室、旅游讲解实操室,也较少组织学生到旅行社、景区景点、酒店等相关行业和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训,导致培养的学生更趋向理论型、知识型,实践型、应用型人才较少,由于实践能力的薄弱,导致部分学生未能成为高素质的旅游行业人才,因而脱离旅游行业从事其他行业,导致旅游业的巨大损失。
(四)高校旅游管理学生职业期望与就业相脱轨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求学学生中,相当比例是被调剂到该专业,并非第一志愿选择旅游管理专业,自身专业认同感和学习动力不够强。此外,社会和媒体一些关于旅游业、旅游导游的一些负面新闻媒体等对学生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从求学开始就存在消极、抵触甚至消极情绪,要么寻求转专业,要么学习不主动。还有部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不够,认为旅游管理就是做导游、在旅行社或酒店工作,就是负责吃喝玩乐,或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面广、专业性和应用性不强,进入门槛低、晋升渠道少,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职业决策。事实上,这些肤浅活片面认识都与旅游管理就业不相符合的。旅游行业、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与保护等问题,都是在实际工作中才能接触,都与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期望有所差异,因此,部分学生就业后的不适应性由此而生。
(五)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文化活动与就业相脱轨
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更多通识教育和校园活动,如“三下乡”、志愿服务等等,这固然有利于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与旅游行业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偏少,覆盖面不广,参与度不高,活动质量不高,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学理论,缺少机会运用理论,对专业的认知仅仅来源于课堂,第二课程较为乏力。例如,模拟导游、旅游管理突发事件技能大赛、旅游文化战略调研、旅游规划调研等创新创业类主题实践活动,都有利于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应用技能,更与就业相结合,这些偏偏是高校目前所缺乏的。
(六)高校旅游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与就业相脱轨
师资队伍是教育的重要保障。我国旅游管理教育起步较晚,缺乏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很多教师都是半路出家或转行而来,并且高学历高素质的旅游管理教师和专家较少。部分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学历与科研,不注重教学或实践,导致教师难以胜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的旅游教育。例如,有些高校专业教师从来没有考取导游证也没有从事过旅游管理的实践实务,对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缺乏足够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不利于人才培养。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创新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理念、制度、机制到教学实践等,都要进行改革创新,牢固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对毕业生和在校生的个案访谈,以及结合当前教育的现状,当务之急是进行以下方面的创新。
(一)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决定着决定行动,针对当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弊病,当务之急是要从深层次的理念分析,以就业为导向,以旅游管理职业技能为主线,开展教育模式理论创新。换言之,要改变学科型、纯理论的人才观,树立以行业为先导、满足旅行社、新型旅游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观;改变以全面掌握理论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旅游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新型人才质量观;改变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观,树立以课堂与职场相结合、以旅游管理实践为特色、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观,切勿把旅游管理等同于一般的管理专业,缺乏特色化,也切勿把旅游管理打造成旅游专业,缺乏高端化。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实践型极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也需要足够的实践平台和资源。因此,要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验、实训、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分阶段、分层次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和训练。可采取渐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即课内基础阶段、课外强化阶段、校外深化阶段“三位一体”。课内基础实践阶段主要包括旅游管理知识课程演示、课堂体验、课堂互动,主要在课堂和校内实训基地开展;课外实践强化主要包括课外创新创业活动、专业竞赛、课堂作业课外化等,此阶段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园文化基地进行;校外实践深化阶段主要包括日常外派服务、校外技能培训、假期社会实践、定期见习、综合实习、顶岗实习等,主要在校企合作基地和企业、用人单位进行。“三段渐进式”实践环节紧密,学分互通、学时互用、学习互动,有利于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中,要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推动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一方面,高校通过与企业畅通互惠互利的渠道,引导企业支持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另一方面,高校可依托校友资源和合作企业资源,建设一批常态化的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总之,要以就业为导向,营造仿真的职业环境按照旅游行业内在规律,为学生提供在设备设施、经营环境、消费需求等方面与真实企业相一致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真正在实践教学中增强见识,提高职能,整体上形成就业竞争力。
(三)优化校企合作方式,订单式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
协同创新培育人才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高等教育与企业合作的共赢目标。要在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遴选一批优质企业,通过订单式的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作为培养主体,共同选派教师、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共同进行素质培养,通过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为引导,以行业为引领,确保旅游管理这一专业的人才适应性强,用得上、留得住,也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人力资源,更为缓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提供突破口。在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尤为注重的是标准要高,资源要好,切勿把学生当作企业的实习生和临时工,否则,培养的人才只打上某个企业的烙印,而并非旅游行业优秀人才的标签。例如,暨南大学中旅学院依托深圳华侨城集团(集团董事长同时兼任中旅学院院长)的旅行社、酒店、景区景点,让学生在4年大学学习过程中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到各个部门顶岗操作,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社会的潮流。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极强,旅游行业大有作为,因此,要鼓励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结合社会和国家政策,积极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和体验。要立足大学的学校特色和旅游管理专业特色,以创新引领大学生创业、以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从组织动员、平台建设、资源整合、氛围营造等方面出发,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大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业。一是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开设《创业基础》《创业概论》《商业计划》等选修课,开展创业大讲堂、创新与创业论坛、创业咖啡沙龙,对旅游创业理论进行全方位、系统的介绍;二是培育创业竞赛文化,在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节时,鼓励学生结合旅游行业新常态,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精英训练营,举办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对于优秀项目要进行一对一导师制的培育。三是推广创新创业实训,为有意向落地、创新特色较为明显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要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特别是发挥“互联网+”的时代特色,鼓励旅游管理学生开展新型旅游方式创新,打造新的旅游行业模式。
(五)加强师资建设,建设“双师型”的旅游管理教师队伍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也对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纲要”特别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一五”期末,《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广西“三基地一中心”(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和“两区一带”(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打造西江黄金水道,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决策。我市地处西江经济带的地理中心,是珠三角、北部湾和大西南经济圈结合部的水陆交通运输枢纽,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城市发展优势独特,有潜力打造成为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中心,建设成为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成为自治区“三黄”(黄金水道、黄金经济带、黄金效益)战略的新亮点。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要及时调整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方向。这就促使我们对如何改革与建设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思考。下面我就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前景、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前景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迅猛的行业之一,也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旅游产业有着极其可观的发展前景,是未来最热门的行业之一。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旅游业新吸纳就业50万人,到2010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第一大旅游目的地。
2011年1月8号,广西旅游业发展战略与“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会在南宁召开。根据规划,未来广西旅游将围绕建设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将广西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地。力争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实现富民强桂的目标。按照官方网站公布,2010年广西旅游总收入达600亿元计算,保守估算,那么到2015年应该达到1200亿元。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1200亿的总收入需要多少各类旅游人才?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近期重点实施计划》中的预测,至2010年广西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需求总数为13.60万人,以目前在校生人数和全区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情况分析,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难以满足需求,尤其在提高在职从业人员学历方面。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直接导致旅游业服务质量不高、旅游开发不完备,甚至造成旅游市场混乱,严重降低旅游业的竞争力。所以未来五年,除了增加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数量以外,还必须着重培养和提升人才的质量。
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应突出细化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旅游是一个包含了很多专业的领域,比如酒店管理专业、旅行社管理专业、会展专业等。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应该以市场需求,就业为导向进行细化。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发现新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们旅游教育现在多数还瞄着全国13507家星级饭店(根据《中国星级饭店指南(2009—2010版)收录》和14000多家旅行社,贵港职业学院设置的旅游管理专业只是针对酒店管理方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对蓬勃发展起来的“农家乐”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却不怎么关注。广西旅游部门统计显示,截至“十一五”末,广西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初步形成,共有乡村旅游点1000多个,“农家乐”3000多家,接待旅游人数3500多万人,旅游收入约70亿元广西旅游部门近日公布的广西乡村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广西将在“十二五”期间创建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0个特色旅游乡镇、1000家特色旅游村、培育10000家“农家乐”。这意味着如果开设这个专业,那么就业前景非常好,让来自农村的孩子,接受这方面知识的培训,将来再回到农村去,服务农村。
从旅游未来发展方向的角度看,旅游专业同样需要细化。中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休闲旅游。“何为休
闲旅游?简言之,是以休闲为目的旅游。它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更强调人在某一个时段内而处于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存在状态;它通过人的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和完整的发展;它为激励人在当代生活中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人们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活动、艺术欣赏、科学好奇心和接触大自然等方式,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1]。休闲旅游涉及到休闲领域,休闲领域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包括很多内容,美国学者穆森提出:宾馆、汽车旅馆,饭店;田径运动场;高尔夫球场;网球俱乐部;健身俱乐部;剧院;主题公园(如迪斯尼乐园);游泳池;私人经营的可供游泳的湖泊;划船俱乐部和码头;马术场;收费的垂钓园;钓鱼船只出租;天然小径探险;岩洞探险;风景游览;狩猎向导;射击场;台球厅;保龄球馆;滑雪场;溜冰场;假日农场和度假牧场;度假宿营地;野营中心;探险旅行和野炊场所,等等。这些都需要专门的旅游管理人才,也是市场最需要的。如果高职院校把这些领域进行细分,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专业,发展前景一定很好。或者是“假设旅游院校的一批经过专业化教育的职高毕业生进入了酒吧、咖啡屋等休闲企业,那整个城市休闲体系的素质就会大幅度提高;而如果一个城市形成了完善的城市休闲体系,产业集群自然就形成了,专业设置的回旋余地自然也就更大了”。[2] 因此,“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3]。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实证性很强的学科,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必须注重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该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思路。根据这一思路,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
首先,在旅游专业教师培养方式上,走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让旅游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把解决教师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突破口。同时,要求旅游专业教师朝“双师型”方向发展。其次,聘用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旅游行业行政官员、现行旅游行业资深从业人员作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以此达到对旅游专业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旅游业阅历和经验、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及能从事旅游实证问题研究能力的要求。实践证明,这确实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比如我院于2009年就派遣了三位教师分别到旅行社和酒店去挂制职锻炼。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从中远期发展来看,一是继续招收一批旅游专业优秀硕士以上毕业生以充实本专业的教学力量;二是从现有的基础外语教师队伍中选派有发展潜力的老师进修旅游管理专业为第二学历,提高旅游专业外语教学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三是采取相应措施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尽快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逐渐把本专业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雄厚双师师资实力的专业。
(二)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
在旅游管理学科的教材建设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在完善教材建设过程中,注重突出教材的实用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本专业根据学院的要求,在教材体系建设上严格教材的选用和评价制度。在选用各课程的教材时,原则上参照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选用一种已经正式出版、适合本专业、高职层次学生使用的教材。所选用的教材应是被推荐的国家级或省、市级优秀教材。如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则考虑选用学院批准的辅助教材或补充讲义。同时注意教材的前瞻性、实用性、先进性和代表性。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1.旅游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可遵循以下步骤:分析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还可以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让学生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决策能力。
2.旅游管理学习法。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限定条件下的模仿练习解决。比如模拟导游学,要求学生模拟带团到南山公园玩,教师可以说出一些要求,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愿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分析和决定,然后进行比较,在小组之间决出胜负。
3.旅游行业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把旅游行业中的某些工作岗位,比如酒店管理的前台接待员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位表现。
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优先发展教育已成为举国共识。党的十报告强调了职业教育的“现代”属性,赋予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以新的方向。[1]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必须从教育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式等多个方面加以革新,从而适应新发展格局所提出的改革要求。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管理专业有必要适时调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夯实根基:强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
高职教育的基本宗旨在于,为社会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换言之,从高职院校走出去的学生必须能够在基层岗位和工作现场“做实事”、“干实务”,彰显自身技能的实践性、实用性、对应性。[2]考虑到现代职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多元性、层次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应予以进一步巩固与强化,达到先“固本清源”,再“开枝散叶”的效果,避免以偏概全、顾此失彼。一般而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础性能力如下。
(一)职业通用能力
指在校大学生和未来的旅游从业者均应掌握的基本能力。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文案写作能力、自我学习与知识技能更新能力、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承担职业通用能力培养任务的主要课程包括信息应用技术基础、旅游概论、旅游地理、导游基础知识、经济应用文写作、英语口语与听力、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等。
(二)职业专项能力
它指的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必须掌握的旅游企业工作的专业技能。具体而言,职业专项能力包括娴熟的岗位服务技能技巧(如导游带团技能、景点讲解能力、景区服务和管理能力、酒店服务能力以及工作计划的制定能力、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岗位督导工作能力、自我和员工的激励能力、资源的协调能力、客户管理能力、外语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承担职业专项能力培养任务的主要课程包括导游业务、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规、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公共关系、现代酒店管理、会展事务管理、旅游策划实务、会计实务、民俗旅游、旅游专业英语等。
(三)社会适应能力
该能力指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发展能力,具体包括强烈的旅游行业职业意识、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该能力还涵盖了准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接受他人评价的承受力。承担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任务的主要课程包括旅游文化学、美学、口才学、心理学、社交礼仪等。
上述能力的具备与否,直接关系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内在质量能否达标,并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基本能力体系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但不能随意动摇,而应予以坚持、巩固。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对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清理、创新,避免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敢于淘汰某些与时代需求存在明显脱节的知识构成或理论成分,确保该体系自身在知识结构、知识内涵上的先进性、时代性。
二、强化辅翼:注重旅游管理专业
人才能力的拓展
立足于坚实的基本能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心应落在专业能力的增长(拓展)上。[3]“拓展”能力就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有效使用基本能力,进而对其进行“增值”的能力。这一能力由下面几项分属能力构成。
(一)技能融通能力
指对具体而微的知识、技能做有力的、灵活的综合、集成和自我转换,根据实际工作的开展情况做出积极反应的能力。换言之,技能融通能力就是技能“内化”、为我所用的能力。当下,各个行业对从业者的技能融通能力都提出了颇高的要求。“一专多能”不仅是字面上的提法,更是工作中的要件。以单个导游员为例,他(或她)所担负的任务并非单一的景区讲解或景区服务,而是相比之下更为庞杂的旅游现场接待、旅游资源调配,甚至包括旅行社基层行政管理等事务,这无疑对其口头表达能力、策划与组织能力、办公软件使用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细部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有鉴于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积极调动已有能力,形成新的能力乃是题中应有之义。
(二)知识转化能力
指对在校期间获得的各种知识加以转化,将它们提炼、萃取后变成较为出色的实际操作与实践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的实现,离不开三大要素:一是学生自身的危机意识与求知意识,或者说,对从事旅游管理职业的天然敏感和满足敏感所需的知识(技能)获取冲动。在危机意识的刺激下,学生会拥有时不我待、自我上进的动力。同理,在求知意识的作用下,学生乐于、急于获得新知,对崭新的外部信息保持足够持久的关注力;二是培养方建造的转化机制。就本省内多数高职院校而论,知识转化机制主要由实习实训平台、校企互动合作构成(应承认的是,和职业教育相对发达省份(苏、浙、闵、粤等)的高职院校同类机制相比,该机制在构成主体数量、转化效率这两大指标上明显落后,其症结在于本身的职教集团化办学程度偏低,继而在某种意义上阻滞了转化机制的优化过程);三是培养方委托特定的培养者(教师、兼职专家等)对受培养者的系统培育。包括课堂教学、旅游企业内的流程熟悉、案例参与、实地上岗、分阶段实践目标达成及效果评估等。
(三)创业(创新)能力
指在技能融通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的基础上,深化个人素质,使自己具有独力的业务处理能力或自主运行相关经济实体的能力。用新近流行的方法来表述,那就是少数素质超群、能力卓越的学生在适当的时机,把握机遇,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自己为自己打工”的同时为社会做贡献。
三、芹献之论:提升旅游管理专业
人才能力培养质量的相关建议
(一)打造专业实训的动态管理体系
2000以来,安徽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加大了实训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并将其主要分为(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导游业务专业技能实训、旅游企业管理实习、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等模块。实训环节的开设、实训内容的设置必须紧密围绕前述能力体系的建设来进行。就实训管理体系建设而言,打造动态的实训反馈机制势在必行。
实训反馈机制建设的核心内容分为实训稳定程度评估及实习者与相关流程耦合度评估。实训稳定程度评估考评的指数有三: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参与实训的忠实程度,考察内容包含旅游管理专业派出受训学生的总体质量、专业师资配合实训的力度(频次)、受训双方在合作关系上的良好程度;二是实训单位(如合作企业)对受训者的接收力度(含接收人数、安置岗位的重要程度、分配给受训者的企业资源总量);三是实训程序的完整度,考察的是实训全程发生故障、障碍的几率及排除障碍所采用的方法和损益度;实习者与相关流程的耦合度考评的是受训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所属专门岗位上相较此前的在岗人员梯队当中所处的层次,尤其是学生在各个受训阶段的综合能力递增(减)情势,继而立体化地反映该受训者的能力发展轨迹。综言之,实训反馈机制带有鲜明的多维、动态特征,相较其它机制,最能描摹、检测出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本体当中最生动、活跃的活力因子,故而它的建设价值不言自明。应注意的是,实训反馈机制建设要坚持常态化、动态化。为此,实训的委托――承接双方都应及时对受训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督查与关注,凭借情况通报、数据共享、双边协商、教师驻点等途径,切实履行实训宗旨。
(二)妥善利用职业技能竞赛平台,以赛促学
可以说,通过举办技能大赛,既有利于把多年来学校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出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经验和做法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又利于检验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果与技能水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测评离不开职业技能竞赛平台功用的发挥。[4]由此,妥善利用职业技能竞赛平台显得颇为必要。但不应讳言的是,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参与难免有精英化之弊。为了兴利除弊,旅游管理专业应侧重于参赛高级别大赛的后备选手的“普选”,把突击式的选拔改造成日常式的、观测式的轮训,实实在在地扩大竞赛的参与面,多组织专业基础层面上的常规赛、校内赛、年级赛,缩短比赛周期,增大比赛的竞赛度,佐以面向全体专业学生的竞赛辅导和形式多样的才艺展示,藉此尽量唤起绝大多数学生搞好专业学习及自我提升的积极性、自觉性。
(三)以专业为基点,建立多向、复合的经验交流平台
经验进步的根源在于兼容并包的交流。旅馆专业的实操性远远大于理论性。单就导游一门学问来讲,闭门造车的结果注定是“出门不合辙”。在很多时候,课堂培养的往往是应试的高手,而他们离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不啻千里。真实环境对从业者的磨合与砥砺才是造就英才的熔炉。然而,横贯在广大在读学生面前的难题――时间差,总是会使他们手足无措、无从下手。“老人”(有常年从业经历,经验丰富的职业人士)带“新人”(准备进入旅游管理职场的各年级学生)似乎因象牙塔围墙的阻隔而丧失了应有的效能。这便为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者设置了一个刻不容缓的待决任务:“破墙”,推倒拦在校外“老人”和校内“新人”之间的通讯屏障。为此,除了必要的媒介手段(各类网络交互平台)之外,沟通效果较好的校外专家座谈会、优秀毕业生返校座谈(演讲)会、专业课师生交流会等等,都可以予以普及。
1.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是课程重构的基础
首先,旅游管理专业重实践操作的特点,要求在课程的设置更应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第二,由于旅游行业所提供的产品更多是无形的服务性产品,这就决定了行业人员除了具备相关的技能之外,还应具有更多的非智力因素,如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决策应变能力等,这正好吻合了CBE内涵中提到的能力要求。
2.目前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是进行重构的客观需要
目前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总体的现状是课程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较弱,难以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自身规律和特点。虽然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也重视实践实习,但更多的是简单的操作实习,难以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容易造成本科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问题,导致在就业中出现“高知低能”的结果。
二、运用CBE对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进行开发与重构过程
(一)以技能为需要分析职业岗位
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按照职能岗位可分为两个大方向,即饭店管理方向和旅行社管理方向,具体涉及的职业岗位如下:
1.前厅服务员。岗位要求:能够熟练运用前厅接待服务知识和操作前厅各种设备,处理对客接待、问讯、收银、行李、话务等工作,并能灵活地处理对客服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技能要求:国家职业资格“前厅服务员”、国家职业资格“公关员”(中级)。
2.客房服务员。岗位要求:掌握房务知识,负责楼层的清洁保养和对客服务工作,保障楼面的安全,能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待人接物热情、反应灵敏,使楼层服务的各环节顺利运行。技能要求:国家职业资格“客房服务员”(中级)。
3.餐厅服务员。岗位要求:必须具有丰富的服务知识和娴熟的服务技能及灵活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将精美可口的佳肴和尽善尽美的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客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获得满足,达到餐饮服务的最佳效果。技能要求:国家职业资格“餐厅服务员”、国家职业资格“营养配餐员”(中级)。
4.酒吧服务员。岗位要求:熟练掌握酒吧接待服务基本知识和酒水的配制及茶艺技能,能进行酒吧调酒、酒水推销或茶食推销、茶艺展示等酒吧服务工作。技能要求:国家职业资格“调酒师”、国家职业资格“茶艺师”(中级)。
5.导游员。岗位要求: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知识和导游基本操作技能,独立地分析、处理各种问题,完成旅行社委派的旅游团队接待工作。技能要求:全国导游资格证。
6.旅行社计调员。岗位要求:能够熟练地应用旅行社的各种设备,核算团队价格,联系目的地旅行社、调度导游、旅游汽车公司等相关接待部门,完成旅行社的接待协调工作。技能要求:全国导游资格证。7.旅行社外联员。岗位要求:能够利用各种信息,主动地协调、联系旅行社主要合作单位、完成旅行社的各种旅游线路的设计、旅游产品的促销和招揽客源的工作。技能要求:全国导游资格证,国家市场推销员(中级)。
(二)以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以CBE提出的“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为原则,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按课程性质可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在这课程体系中,从三个层面分别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充分贯彻CBE提出的知识(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领域)、态度(动机、动力情感领域)、经验(活动领域),反馈(评估、评价领域),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1)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就业与创业指导等。
(2)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学科专业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基础课程为西方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旅游学概论等;专业课程中的必修课为酒店管理概论、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心理学等。同时在专业课程中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选修课,设置关于旅游新业态的相关课程,如温泉旅游、邮轮服务与管理、旅游美学、休闲旅游等,学生可根据兴趣好爱进行选修。
(3)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在课程体系别独立设置了实践环节,具体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校内实训、校外实践、技能鉴定和顶岗实习。校内实训环节主要通过岗位能力课程的仿真实训,如旅行社导游与计调技能实训、酒店岗位能力实训等,让学生掌握符合本科旅游管理的专业基本技能;校外实践主要是将学生送到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接受现场培训,掌握职业岗位的实际专业技能,技能鉴定环节是在职业技能鉴定前,对学生进行技能强化培训,掌握国家职业标准的专业技能。顶岗实习在学生在毕业前,可选在到旅行社、酒店、景区景点等相关部门,进行为期半年的综合实习,专业教师要在实习期间指导学生,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完成实习报告,为进入工作单位奠定基础。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