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会计核算一般原则范文

会计核算一般原则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会计核算一般原则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会计核算一般原则

第1篇

【摘要】为适应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要求,本文针对高等学校现行会计核算模式存在的弊端,从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会计核算基础以及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构建我国高等学校会计核算新模式,为进一步解决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设计、成本核算等问题提供了借鉴。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在高等学校会计核算模式的约束下进行。现有高等学校会计核算模式不适应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要求,有必要研究适合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前提、基础和一般原则,以确立新的高等学校会计核算模式。

一、关于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前提

高等学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运行、会计分期及货币计量四项内容。会计主体是指高等学校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对象。界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强调高等学校会计主体的现实意义在于将高等学校会计主体与向高等学校拨款的政府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区别开来,政府的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不应将高等学校当作政府的行政附属机构,而应将高等学校作为独立的办学主体,其应有独立的办学自和会计核算自。在不违反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前提下,有权制定符合本主体实际情况的内部会计核算办法。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加强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和成本管理,在将高等学校作为一个独立会计主体的同时,不排除将其内部院、系、部划分为多层次的会计主体。持续运行是假定某高等学校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会持续不断地运行下去,不会终止和解散。目前,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随着高等学校融入市场程度的加深,高等学校终止、解散、清算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种背景下,持续运行前提的确立更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会计分期是指为使政府高等教育管理部门、高等学校内部管理者、学生家庭及时了解学校财务状况、资源配置及成本耗费等方面的会计信息,需要将持续运行的过程人为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会计期间,通常有会计月份、会计季度和会计年度,其中最基本的会计分期是会计年度。我国目前包括高等学校在内的各类会计主体的会计分期都是以公历年度为标准划分的。但这种划分与高等学校业务周期特征有明显的不适应。按照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新生每年9月初入学,至次年8月末即以一学年作为一个教学周期,具有特定的周期特征和业务规律。为反映高等学校的教学规律与特点,正确进行成本核算,及时提供会计信息,高等学校应以学年作为基本的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是指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应当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当然对于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对外投资或合资办学的高等学校,也可以一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提供会计报表时应当折算成人民币。尽管我国目前少有此类业务,但从发展趋势看,教育服务进出口也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关于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基础

我国高等学校目前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即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以现金(广义)是否收付为标准作为确认收入与支出的依据,不论该笔收支权责对应关系和应该归属的期间如何。收付实现制只注重于资金流入流出的表面形式,完全忽略会计主体权力和责任产生的实质,这与政府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将高等学校作为政府的行政附属物,作为政府行政部门延伸的管理模式是对应的。

高等学校目前所采用的收付实现制会计处理模式,将收支平衡作为其会计核算的重要原则,当年收入的资金当年必须全部消耗掉,这一模式并不符合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与高等学校业务活动的现实产生了诸多矛盾。一是学校业务活动的资金支出规律并非一定是当年的资金当年都要消耗掉,高等学校业务活动在资金支出方面有其内在的特征和规律性。这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定时期先积累一些资金,等到条件具备再使用这些积累,集中资金办大事;另一种情况是:一些业务虽没有相应资金,但需要先行办理,待业务活动完成后,再筹集资金支付。这两类情况在高等学校屡见不鲜。这些是高等学校业务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一段时间内,收支不平衡成为一种必然现象。二是当年的收入当年必须全部支出,诱发高等学校资金浪费,助长高等学校的短期行为,促使高等学校躺在国家身上等、靠、要;三是高等学校也会遇有运营风险。随着高等学校日益融入市场,高等学校面临的竞争形势日趋尖锐,高等学校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学生数量的减少、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需求的变化、国际高等教育竞争等等,所有这些使高等学校面临的风险在增加。高等学校也要通过积累抵御这些风险。所有这些都说明,以收支平衡为核心的收付实现制远远不能适应当今高等学校会计核算的需要,与高等学校现行业务活动的特征要求背道而驰。

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公办模式占主体的情况下,高等学校绝大部分是非营利组织,但非营利组织与不需要进行成本核算不能相提并论。由于营利组织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为此,其要将货币化的投入即成本与产出相比较来计算出营利组织某一会计期间的营利水平,因此营利组织必须进行成本核算。但这并不等于说非营利组织就不需要进行成本核算,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区别在于营利组织获取尽可能多的收入的目的是为了抵偿成本后有一个剩余即利润,这正是营利组织包括成本核算在内的全部行为的动因。非营利组织虽然也要组织收入,但其与营利组织不同的是其收入的主要部分未必一定都与产出具有直接的联系,即并不都是所销售产品或劳务的直接货币化所得。其组织收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补偿在完成业务职能过程中所发生的资金耗费即成本的需要,并无营利之目的。高等学校的管理者十分清楚,其所组织的收入能否满足抵补成本的需要,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能否实现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绝不仅仅是实现当年的收支平衡,事实上在当年收支平衡的背后可能潜藏着巨大的债务危机。所有事物的发展均有不平衡的一面,平衡只是相对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平衡仅是表面的,不平衡才是本质的。从这种意义上讲,权责发生制应成为一般会计主体共同遵守的原则。但行政机构的不平衡是以政府财政为后盾,行政机构本身并无后顾之忧,收付实现制足以满足其核算要求。高等学校则不同,政府财政并非全部包下来。如果高等学校管理者对于当年收入能否抵补当年发生的成本都不清楚,那么他就是一个盲目甚至糊涂的管理者。昨日还收支平衡可今天却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来的高等学校已经出现。由于没有进行科学严谨的成本核算,无法获取准确的成本信息,更无法将收入与成本进行比较,被收付实现制下的所谓收支平衡所迷惑,危机在即却浑然不知。显然,非营利组织也要进行成本核算,那么在会计核算中就要贯彻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按照权力和责任即应该与否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凡应列为本期收入的,不论货币资金收到与否,均应列为本期收入;凡应列为本期费用的,不论货币资金付出与否,均应列为本期费用。

三、关于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原则

(一)关于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运用

历史成本是指按照资产取得时所发生的实际支出作为所取得资产的入账成本。公允价值是指在完善的市场中交易各方在没有任何非公平因素影响下所共同认同的价值。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允价值是比较可靠的会计计量属性。我国企业会计目前以历史成本计价为基础,但只要能取得公允价值就应采用公允价值计价,在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或者难于取得情况下,仍应以历史成本计价。历史成本的信息比公允价值的信息更具有可靠性。由于在估计公允价值时存在着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高成本性,这有可能使高等学校的会计利用公允价值的估计操纵成本,最终使高等学校教育成本信息反过来会损害相关性和可比性,背离利用公允价值的初衷。有鉴于此,高等学校会计应主要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只有在取得可靠的公允价值的信息且公允价值低于历史成本时,才按公允价值计量。

(二)关于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尽管高等学校不以营利为目的,对谨慎性原则应用程度的要求不像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那样高,但这绝不是讲高等学校可以忽视甚至摒弃谨慎性原则。为保证高等学校教育成本信息的可靠性,高等学校在会计核算中同样应保持必要的谨慎,当对资产有多种计价方式可供选择时,应遵循资产计价从低的原则,以挤压资产水分,防范净资产虚增。当对负债有多种可能计价金额时,应遵循负债计价应从高的原则。对于诸如计算机等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固定资产应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对于有确凿证据表明已经减值的资产应计提跌价(减值)准备,当一笔预计债务导致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高等学校时,高等学校应当对这笔债务加以确认,所有这些,不仅是会计核算模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高等学校管理者管理思想的转变。否则就可能使资产虚增,负债虚减,净资产渗水,损失后移,成本失真,严重影响高等学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第2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一般原则

企业会计是以编制外部财务会计报告和内部成本报表为己任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所传输的数据资料及其转化的会计信息,为企业内、外部为数众多舶使用者提供了经济决策的依据。这样,建立在传统会计理论基础之上,受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或称公认会计准则)和酋利组织会计制度约束与支配,并以提供外部通用数据和内部专用数据为目的的企业会计,即确立起自身的总目标:提供企业会计信息,为制定经济决策服务企业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指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和技术规范。它反映着社会化大生产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共同要求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律。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的总体要求

1.客观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客观性是会计核算的第一要义。如果会计信息不能够如实地反映企业实际情况,会计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客观性原则要求,确认会计事项、处理会计信息必须与客观的经济事实相符,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有凭有据、资料可靠、会计计量、记录和报告不得虚构、歪曲和隐瞒。

会计应以事实为依据,公正、无误地确保用户得到有用的信息,并应做到会计信息质量经得起其他财会人员独立操作的复核和检验。

2.相关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相关性原则强调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必须有助于经济决策,确保企业内外部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实践表明,会计信息的相关程度越高,可靠性越能得到充分发挥,对有关方面的经济决策越有用。

3.一贯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坚持一贯性原则,就是要使企业的会计政策、会计方法、会计程序在各个连续期间保持步调一致,从而有利于企业前后各期会计信息的对照比较,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有利于制约和防范通过会计核算方法的任意变更.人为地操纵成本和利润。当然,坚持一贯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守旧僵化。当有关法规发生变化,要求改变会计政策,或者,改变会计政策后能够更恰当地反映实际情况时,就此变更了的情况,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申明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额,以及累积影响数额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这里所说的累积影响数额,是指变更后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以前各期追溯计算的变更年度期初留存收益应有的金额与现有的金额之间的差额。

4.可比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根据国际通行的可比性原则,我国统一会计制度要求,行业相同或不同的企业、地区相同或不同的企业,以及经济业务发生于不同期间、不同时点的企业,都应采用尽可能一致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应尽可能减少任意选择会计政策的余地,用以保证资料的通用标准并有利于对照比较。

如果说一贯性原则是针对同一企业在不同会计期间保持自身纵向核算方法和资料口径的一致的话,那么,可比性原则则更侧重不同企业之间保持横向核算方法和资树口径的一致。

5.及时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

会计信息具有时效性。只有能够满足经济决策的及时需要,信息才有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计信息的价值会逐渐流逝。原本有用的会计信息,如果延误了输入、输出的时间,就会影响乃至丧失决策的效用。会计信息的收集、存储和传递,要按照规定的时限,不得随意提早或延迟。

6.明晰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它的使用。要满足会计信息的朗就要淮确、清晰地表达它的内涵,使之既简明又完整。必要时,还要对一些重要数据予以附注说明。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只有清晰明了,才能使用户易于理解、利用,便于决策。如果生成的会计信息过于复杂或含混不清,就会削弱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会计信息的功用。

二、会计修正性惯例的要求

1.谨慎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愤或赞用,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谨慎性又称稳健性,在会计术语中,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索的情况下做出判断时,应持审慎态度。如果某一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采取不导致夸大资产或收益、也不压低负债或赞用的方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风险,如坏账风险、固定资产无形损耗的风险等。为了避免虚夸资产和收益,抑制和化解风险,就应当对面临的风险和可能发生的损失做出合理预计,从而维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是,贯彻谨慎性原则,并不能为蓄意隐瞒利润、偷逃款寻求辩解的理由。因此,会计制度中明令制止滥用该原则,禁止提取各种不符合规定的秘密准备。

2.重要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根据重要性原则,每个企业都要确定本身的重要会计事项。会计事项是否重要取决于会计信息对用户决策的影响程度,并由此决定对该核算项目精确程度的要求。

强调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原则,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1)会计信息的效用;(2)加工会计信息的成本。如果一项经济业务数额较大或性质比较特殊,不单独反映就会遗漏重要事实,此时,就应严格核算,单独提示。但是.如果事无巨细都精确、详尽地记录和报告,不但会提高会计信息的加工成本,而且会使用户无法快捷地搜索到所需的会计信息,并且会贻误决策时机。因此,对于一些数额较小、无特殊性质,不单独反映也不致隐瞒什么事实的经济事项.就可以相应采取保留有效数值、简化核算、无须单独提示等处理方法。

3.实质至于形式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标准。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以理解为,在特定的条件下,当法律的常规形式不能准确表达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时,会计上应以经济实质为重,使其在限定的范围内超越法律常规形式组织核算。

会计核算中,存在着某些外在法律形式并不能与其经济实质保持完全一致的业务或事项。例如,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租期内,从法律形式上讲,该项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并末转移给承租方。但是,从经济实质上讲,融资租人届于资本性租赁,中途不得解约,期满承租方可以优先留购该项资产.因而业务一经发生,与该项固定资产相关的收益和风险就随之转移给承祖方,承租方实际上已能行使对该项固定资产的控制,因此,承租方应该格其视同自打的固定资产,一并计提折旧和大修理费用。由此可以看出,会计核算中对经济业务的实质要进行专业分析和判断,而不能仅仅停留和局限在法律形式上。

贯彻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体现了对经济实质的尊重,能够保证会计核算信息与客观经济事实的内在一致。

参考文献:

[1]孟娟.试论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原则[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2).

[2]阮文娟,黄国良.略论相关性原则[J].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7(06).

[3]梁兴杰.刍议会计准则中的“相关性”原则[J].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1997(04).

[4]吴清.对住房等项目投资相关性原则的分析[J].商业时代,2011(33).

第3篇

关键词:信息化;会计核算;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信息化推向了,使它充斥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因此,会计核算的信息化要求的呼声越来越高,实行会计核算的信息化已经成为会计核算发展的必然趋势[1]。在信息化的视角下,传统会计核算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从而要根据信息化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

一、信息化对会计核算的促进作用

1.信息化丰富了传统会计核算模式

信息化丰富了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主要表现在:第一,以传统会计核算基本原理为指导,以会计科目为核算内容,核算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能会计信息;第二,在保留传统会计核算内容的基础上,在总账核算、明细核算和会计报表等方面大大丰富了传统核算模式。以总账核算为例,传统会计核算模式只能采用一种会计核算形式,而在信息化视角下总账核算可以采用: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记账凭证汇总表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共六种会计核算形式,并可同时使用。

2.信息化丰富了会计核算的内容

在信息化视角下,会计核算的内容随会计科目设置程度和关联程度相关,一般而言,会计科目设置的具体表现是科目编码,当前,我国的科目编码一般在四级以上,级数越多,核算的内容越多,核算的越深入,此外,信息化将传统会计报表的一维、二维结构升级为多维核算的结构,并采用棋盘式报表体系通过计算机完成高速的复杂报表的填制,促进了报表指标的全面化、深度化。

3.信息化丰富了会计核算的范围

会计核算的范围一般包括核算尺度标准和指标的选择。信息化丰富了会计核算的范围,表现在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不仅包括传统的核算尺度标准,还包括其它数据库、实物量尺度、人力资源信息等存储非货币信息数据表,应用这些来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2]。以大型跨国公司为例,其会计核算可设置多套账薄,根据不同的记账本位币核算,以满足经营管理及对外报告的需要。此外,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采用棋盘式对照表的核算方式解决了传统核算模式不能全面、总体反映会计主体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的问题。

4.信息化促进了会计核算的灵活性

会计核算灵活性的主要表现是能否进行随机核算。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促进了会计核算的灵活性,主要是因为传统会计核算模式只能进行实时核算,不能进行随机核算,灵活性很差。而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可同时采用实时核算和随机核算的双核算模式,可以满足经济管理随机性需求,从而大大促进了会计核算的灵活性。

二、信息化视角下会计核算方法选择原则

会计核算工作中,不同的业务种类会有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相同的业务种类也会有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这些核算方法各有优势和不足。传统会计核算中,会计核算的方法选择依据是信息提供的决策有用性和成本效益性,其中,成本效益性主要是指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不能太大,核算内容产生的管理效益要大于或等于处理核算内容的成本。因此,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会计核算工作人员就要根据个人经验选择既能满足会计核算要求,又相对简便的核算方法,方法选择主观随意性很大,无法保证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而在信息化视角下,会计核算过程通过计算机自动完成,因此,可以忽略成本效益,同时,开放的、动态变化的信息要求规范会计信息,间接促进了会计核算方法的规范化。综上,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3]:

1.核算方法的规范原则

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其会计信息具有开放、智能、实时特征,因此,与之相对应的核算方法也要遵循规范原则,核算方法的规范原则有利于实现会计信息真正的可比,不断提高会计核算的工作质量,实现单位会计信息与不同管理单位和业务单位的实时处理,提高了协作和监督管理能力;有利于加速会计核算相关软件与系统开发的标准化、规范化及其应用;有利于保证会计核算的客观真实性,减少选择核算方法的主观性,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2.核算方法的准确原则

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核算的准确性已经成为选择核算方法的重要依据,只有在核算方法准确性的前提下进行的会计核算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其核算过程通过计算机自动完成,核算的工作量已不再是必须考虑的因素,而且,信息的高度共享使信息获得更容易,选择核算方法时不必纠结在精确的结果和复杂的过程,而仅考虑结果的精确性。

3.核算方法的及时原则

实时性已经成为信息化的显著特征,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也不例外,对会计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核算信息的、交换、应用都离不了实时特征,要实现实时化、动态化,其核算方法的选择也要考虑动态、及时原则。

4.核算方法的开拓原则

会计技术的不断进步、会计核算方法的不断发展,会计人员不断开拓核算方法并应用在会计核算之中,因此,会计核算方法也要具备一定的开拓性,与时俱进,提高核算的质量和效率。

三、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方法选择

1.选择实际成本法进行存货计价

信息化视角下,在进行存货计价时,选择实际成本法完全替代计划成本法。其原因主要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普遍应用,促使会计核算数据处理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数据处理体现出高度集中和自动处理,在这一方面,实际成本法的优势明显,此外,信息化促进了会计核算信息处理的高效性和准确性,这是传统计划成本法所不能完全实现的。因此,企业应根据信息化发展的程度,对存货的计价方法作适当调整,选择实际成本法进行存货计价。

2.选择代数分配法进行辅助生产成本分配

通常,手工会计核算总采用的是直接成本分配法进行产品的成本分配,核算的程序简单,但存在一定的假设性,而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采用的代数分配法进行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可实现会计信息化,不管被分配产品的类别或数目,未知因素等干扰,均可采用代数分配法。因此,在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选择代数分配法进行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是方法最简洁、结果最精确的分配方法。

3.选择记账凭证账务程序核算方法进行会计程序核算

传统会计程序核算的方法主要有“记账凭证账务程序核算方法”、“科目汇总表账务程序核算方法”、“汇总记账凭证账务程序核算方法”、“多栏式日记账账务程序方法”等,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不同的业务种类进行选择。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基础为会计信息的目标,与传统会计以处理会计信息工作量较大为基础不同,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目的为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各种会计信息,因此,传统会计程序核算方法已没有实际应用意义,基于此,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选择记账凭证账务程序核算方法进行会计程序核算。

4.选择规范记账凭证分类法进行会计核算

不同的记账凭证分类方法,会产生不同的会计核算程序,不同类型的记账凭证,会产生不同的会计核算内容。通常,企业会根据自身的经济业务类型和规模确定本单位的记账凭证类型,以满足自身的会计核算要求。手工会计核算方式中,大、中型企业的记账凭证一般有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三种类型,小型企业一般为通用记账凭证一种。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要求记账凭证的种类越来越细,不同种类记账凭证的汇总组合可以多维度地反映企业内部不同部门或项目的经营成果,更加深入地把握企业的运营规律,因此,选择正确的记账凭证规范分类方法,科学地选择会计记账凭证类型,有利于进行凭证的汇总和记账,有利于提高计算机的自动处理能力和工作效率,有利于保证会计核算的工作质量,因此,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应选择规范的记账凭证分类方法。

四、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化成为时展的主旋律,在信息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已经成为会计核算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研究主要分析了信息化对会计核算的促进作用,信息化视角下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规范、准确、及时、开拓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信息化视角下的存货计价方法、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成本核算方法、记账凭证分类方法等会计核算方法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卫娟.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核算方法的规范化[J].科技资讯,2005(22):170-171.

[2]谢立新.论会计核算的信息化[J].财会研究,2008(27):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