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笔试范文

高中语文笔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语文笔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语文笔试

第1篇

2、平凡的脚步也可以走完伟大的行程。

3、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4、外在压力增加时,就应增强内在的动力。

5、如果刀刃怕伤了自己而不与磨刀石接触,就永远不会锋利。

6、成功的秘诀就是每天都比别人多努力一点。

第2篇

1《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注释;

《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注文云:“怎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按:注文说了“是客气的说法”这没有错。不过,这客气的说法是表现在“敢”字上的。“敢”是助动词,表示谦卑客气,可译作“冒味地”、“斗胆的”等。《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谦词敬词词典》(洪成玉编著,商务印书馆说:“敢,谦词,表示不敢;冒昧。”烛之武的意思十分明确,如王伯祥说的:烛之武说的是“反逼之词,犹言亡郑而果有于秦,则烦劳执事之臣亦尚值得也。”(《春秋左传读本》中华书局)而注文却是反诘句,所表达的意思是:如果灭郑对您有益,我不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与烛之武的原意正相反。这句话应该译为: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参见王力主编《古代汉语》)

2《鸿门宴》:唉!竖子不足与谋。

课文注文:“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

范增是项羽的高级谋士,项羽对他尊重,尊为“亚父”。在筵席上,范不断地示意,要项羽杀掉刘邦,可是项羽终于未能下手,使得刘邦从其掌中逃脱。范增此时的愤怒之情自可想见。但是,范增再怎么恼火,他敢、他能当面斥骂项羽吗?如果敢于没头没面地当面斥骂项王,那么当初他就无须在筵席上挤眉弄眼地示意,或者在“数目项王”无效后还费事地不断举起玉玦来暗示项羽下手了,他完全可以径直唤人进来杀了刘邦。如果会当面斥骂项王,那就不是老谋深算的范增了;如果被人当面辱骂而默不作声,那也不是喑噁叱咤、横行天下的项王了。那么,范增这里骂的是谁呢?清人姚苧田说“愤极,骂不得项羽,只骂项庄,妙。”(《史记菁华录》上海古籍出版社)日人泷川资言说得更清楚:“竖子,斥项庄辈,而喑讥项羽也。”若以为直斥项羽,则下文“项王”二字不可解。’(《史记会注考证》卷七)今人王伯祥也说:“范增明骂项庄,实在是暗里恨项羽的寡断。”(《史记选》王伯祥,人民文学出版社)。范增这是指桑骂槐,这才是作为谋士的范增的本色。注文‘这里指项羽’的说法是不确的。

3《琵琶行》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答案

题目:结合语境,分析“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诗句的表达效果。

《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参考答案是:‘写琵琶女出场时的矜持、腼腆’。

第3篇

不去耕耘,不去播种,再肥的沃土也长不出庄稼,不去奋斗,不去创造,再美的青春也结不出;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高中语文必修二文学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

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數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3.“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4.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

5.建安汉献帝年号。

6.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

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7.妾:旧时妇女谦卑地自称。

8.公姥:公公和婆婆。

9.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10.初阳岁:冬至之后,立春之前。

11.初七:支农里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12.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

在汉代,每月十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13.适:出嫁。

14.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卵.....;

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要适合,叫六合。

15.青庐:用青布搭成的蓬帐,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16.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17.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8.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

19.子:对对方的尊称。

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20.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21.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2.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琐。“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场、刘桢。

23.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24.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这里指永和九年。

25.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26.视,一种祭礼。

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视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已日。视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27.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28.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9.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30.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31.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32.苏轼

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33.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

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34.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家”。

28.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35.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36.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37.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38.苏轼

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39.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

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第4篇

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 B论据 C论证

3.比喻三要素:A本体 B喻体 C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因why 何过how 何果what

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 B偶尾同韵 C中联对偶 D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 B议论 C抒情 D说明 E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 B列数字 C打比方(喻) D作比较 E分类别F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 B总分结构 C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 B按空间顺序 C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

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举例法 B对比法 C 喻证法 D E归谬法F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夸张 E反问 F设问 G反复 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简记为:外语动心)

14.七种短语类型: A并列短语 B偏正短语 C 主谓短语 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 F介宾短语 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名词性短语 B动词性短语 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

15.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 B谓语 C宾语 D补语 E定语 F状语

16.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 B数量代 C副介连 D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顺叙 B倒叙 C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A表引文内容省略 B表列举事项省略 C表说话中断延长

第5篇

关键词:电视广告;言语行为;建议;对比

一、背景及目的

近几年,对广告的研究相当火爆,诸如广告心理、广告策划、广告文化、广告写作、广告美学、广告媒体、广告制作、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对而言,对广告语言的对比研究显得薄弱一些。

在中国,言语行为理论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学者们对此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一些学者关注言语行为的分析方法,一些学者关注如何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相关领域,更多的学者关注的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内容。从历时角度看,国内学术界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到1989年,在此阶段,许国璋、何自然、顾曰国和何兆熊等学者将该理论介绍到中国来;第二阶段,从1990年至今,更多学者投入到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中,英语界及汉语界研究人员出版的有关语用学的专著中均包含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

但对特定言语行为的调查,尤其是对话语的经验研究,还存在许多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比如说鉴定问题、类别划分问题、具体说明问题、分解问题和投射问题。这些问题很有可能成为今后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方向,它们对本课题研究视角的确定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本课题以语言定言语行为的某一侧面为切入点,研究几种不同文化中的电视广告如何以不同的手段实现“建议”这一言语行为的。

本研究从一个侧面(商业广告)探讨不同民族文化及价值体系的差异性,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及作用越来越受瞩目的今天,本研究成果将对国内广告行业营销策略的谋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还将对准确把握跨文化交际信道,增进国际交往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裨益。

二、理论基础

言语行为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其魅力在于它是解释语言意义及语言作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成分。言语行为可以帮助确定语义,因为要想界定说话者某段话语的含义,需要听话者在聆听话语的同时,了解说话者完成了什么样的行为。换言之,言之出必言有所为。

“言语行为理论”创始于上一世纪五十年代,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得以快速发展。“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的一位哲学家,John Langshaw Austin,在他著名的哲学著作《论言有所为》中提出来的。Austin观察到在说出有意义有所指的话语的同时,人们通常也是在做事,或在“请求”,或在“许诺”、“道歉”等等,他把这些行为称为“言语行为”。

从言语行为角度来说,电视广告通常可以被看作是某种指令(Searle 1976)或某种祈使(Leech 1983)。电视广告的关键是使一些听众或观众作为消费者的角色去实施未来的某种行动,也就是去购买某种产品,这也正是广告商购买时间做广告的原因。不过本研究认为电视广告实施的言语行为是“建议”,而不是其它某种指令,如请求、命令或暗示。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样本

1. 假说的构造

为有效地研究中日美电视广告“建议” 的差异,我们课题组构造了如下两个假说:

假说1:美国电视广告建议的频数高于中日电视广告建议的频数,而中日电视广告建议的频数没有差别。

假说2:美国电视广告使用祈使语气实现建议的频数最高,而日本电视广告使用祈使语气实现建议的频数最低。

2. 资料的收集

为了验证以上两个假说,课题组成员收集了中日美三国消费品电视广告作为研究资料。从收集到的每个国家的电视广告中各选出前50个消费品广告作为抽样研究样本。

3. 研究方法

根据X2(Chi-square)检验法对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水平为0.05。

四、结果与讨论

表1表明在样本中美国电视广告“建议”的频数明显高于中国电视广告或日本电视广告“建议”的频数,而日本电视广告“建议”的频数正好与中国电视广告“建议”的频数相等,这与假说 1相吻合。

表1 中日美电视广告在样本中建议的频数

注:同行中的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有差异。

表2表明在样本中英语电视广告使用祈使语气的频数明显比汉语或日语电视广告使用祈使语气的频数高,而在亚洲两国之间,汉语电视广告使用祈使语气的频数明显比日语电视广告使用祈使语气的频数高,这与假说 2相吻合。但就其它“对电视观众建议” 的形式而言,正像表2所表明的那样,中日美三国电视广告从统计分析的角度来说没有差别,这也从另一个侧面验证假说 2的正确性。

表2 对电视观众建议的频数―祈使语气&其他形式

注:同行中的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有差异。

这两种衡量标准表明美国电视广告明显比中国电视广告或日本电视广告更具“建议性”。第一种衡量标准,既以各种各样“建议”的总频数为衡量标准(参见表1),表明中国电视广告和日本电视广告几乎具有相等的“建议性” ;而第二种衡量标准,既以电视广告语言使用祈使语气的频数为衡量标准(参见表2),表明日本电视广告“建议性”最弱。这可以解释为美国电视广告强调劝说作用,中日电视广告强调其它作用,如只是向消费者提供信息。另一种解释是尽管中日电视广告“建议”更间接,但“建议”达到了同样的效果。句法祈使语气可以作为直接“建议”方式的基本衡量标准,但这一作用的确认必须予以解释。虽然句法祈使语气是三种语言中最直接、最可能的“建议”方式,但是跨语言的功能等效是不能假定的。事实上,日语中的祈使语气几乎是一种禁忌形式。

间接“建议”方式并不是唯一的,如果只是以直接性或礼貌为基准来划分指令性话语,那么就会发现在电视广告中至少有四种方式可以间接表达“建议”。从广义上说“辅言语”(购物的原因,如产品的属性)能够间接地起到“建议”作用,就像“暗示”在面对面的相互影响中起间接“请求”作用一样。而且,在样本研究的例子中发现了三种间接表达“建议”的方式:通过参与者身份的变换间接表达“建议”,通过行动变换间接表达“建议”,和通过语言间接表达“建议”。

五、结论

以前跨文化广告的实践研究表明:美国电视广告主要强调劝说,而亚洲电视广告则强调其他作用;中国电视广告强调提供信息,而日本电视广告强调娱乐价值和建立真实情感。但我们课题组研究结果表明,就“建议”的频数和使用祈使语气“建议”的频数而言,美国电视消费品广告明显比中日相类似的电视广告更具建议性。就“建议”这一言语行为而言,日本电视广告与美国电视广告处于截然相反的两极,而中国电视广告则处于接近中间的位置。

(作者单位:1. 吉林农业大学;2. 东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Austin, John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Second edition published 1975.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Austin, John L. Philosophical Papers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3rd ed.

[3]Leech, Geoffrey.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New York: Longman, 1983.

[4]Searle, J. R. “A classification of illocutionary acts” [J], Language in Society, 1976, 5: 1 23.

[5]范亚刚. 谈广告语言学[J]. 北京大学学报(外语语言文学专刊),1994(108):31-41.

[6]黄诞平.选择与顺应――从语言顺应论角度看广告语言创作[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

[7]花爱阳. 浅析英文广告的语言特点 [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5 (3) : 84- 87.

[8]胡俊. 日语广告语篇的语言特点 [J]. 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8.

第6篇

一切知识都源于无知,一切无知都源于对知识的认知。最根深蒂固的无知,不是对知识的无知,而是对自己无知的无知,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语文高中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语文高中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101词组、字音

qìn(沁)园春 分mì(泌) 百gě(舸) zhēng(峥)嵘 寥kuò(廓) 万户hóu( 侯 ) 挥斥方qiú(遒) màn(漫)江màn(谩)骂 xié(携)来 浪è(遏)飞舟 漪lún (沦)páng(彷)徨 寂liáo(寥)惆chàng(怅)凄wǎn(婉) 颓pǐ(圮)青xǐng(荇)浮zǎo(藻) 长gāo(篙) hāo(蒿) 草 枯gǎo(槁) 斑lán(斓) shēng(笙)箫 青tāi(苔) 漫sù(溯) 荆jí(棘)火bō(钵)niǔ(忸)怩 麦zāo(糟) 发jiào(酵 )dùn (炖) 肉 团jī(箕)

凌wǔ(侮)chì(叱)骂 踟chú(蹰) duò(舵)手 qióng(跫)音 春wéi(帷)窗fēi(扉) 流lán (岚) 雾ǎi(霭) 和ǎi(蔼)

02辨析下列汉字的字形

沁香 分泌 谩骂 漫江 惆怅 为虎作伥 苍茫 沧桑 阻遏 碣石 彷徨 惶然 惋惜 哀婉 颓圮 杞人忧天 祭祀 沉淀 纸锭 绽放 彷徨 牌坊 惆怅 稠密丝绸 无耻谰言 斑斓 波澜 朔风 追溯

挑衅 河畔 碾碎 辗转 堤堰 揠苗助长 偃旗息鼓 凌侮 陵墓 棱角忸怩 纽扣 枢纽 心扉 雨雪霏霏

03掌握下面词语的词义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批评坏的,褒扬好的。

彷徨:(心事重重)地走来走去,犹疑不决。

颓圮:坍塌,毁坏。

典押:把土地和房屋押给别人,换取一笔钱,到期还款,收回原物。

天伦:指父子、兄弟等关系。

瓦菲: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

凌侮:欺凌,侮辱。

04近义词辨析

寥廓:(天空)高原空旷。

辽阔:(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也指因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义气。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遏止:用力阻止住。如滚滚洪流,不可遏止。

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

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习俗、文化。

彷徨:犹疑不决的走来走去。

倘佯: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养育:抚养和教育。

养活:供给东西使生活。

语文高中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2《诗两首》

重要字音: 彷(páng)徨 寂寥(liáo) 惆怅(chàng)凄婉(wǎn)颓圮(pǐ)青荇(xǐng)

浮藻(zǎo)长篙(gāo) 漫溯(sù)斑斓(lán) 笙(shēng)箫

多音字:看守 看见 遒劲 有劲 着迷 执著 装载 记载 悄悄 悄然

重要字形:彷徨 惶然 惋惜 哀婉 彷徨 牌坊 惆怅 稠密 丝绸 追溯 朔风 挑衅 河畔 斑斓 无耻谰言 波澜 颓圮 祭祀 杞人忧天

重要词义:彷徨:(心事重重)地走来走去,犹疑不决。颓圮:坍塌,毁坏。

近义词辨析:

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

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习俗、文化。

彷徨:犹疑不决的走来走去。倘佯: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课内阅读】

1.对《再别康桥》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康桥”,现在通译“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B.第二节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岸边柳树倒映在剑河里的情景,写得甜蜜而美丽,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C.第三节运用拟人的手法,借水草的“招摇”,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他的热情欢迎,同时用“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D.第五节的“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是回忆往昔在剑河上尽兴游览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惆怅之情。

2.对《再别康桥》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 A )

A.“那榆阴下的一潭”明明是清泉,诗人偏说不是,而把它想像成“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一方面写出梦之美,梦之虚幻,另一方面,也很自然地过渡到下文寻梦的描写。

B.诗人用“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把梦具象化,把抽象的诗意化为具体的形象,非常生动。

C.在充满诗意的地方诗人竟然不能放歌,是不可遏制的离情使诗人陷入沉默。

D.最后一节将“轻轻”换成“悄悄”,这些叠字的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并把浓烈的诗情化为一种潇洒。

3.对《雨巷》的赏析,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B.“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C.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D.诗人把自己苦闷彷徨的心态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

4.对《雨巷》这首诗歌表现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这首诗歌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

B.本诗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C.本诗反复出现的“丁香”意象及其蕴藉的特定情感元素,借鉴了古代吟咏丁香名句,如李煜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D.在本诗中,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女郎、独行者等,编制出雨中江南小巷一隅的画面,具有传统文化的气息与古典美。

语文高中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3大堰河—我的保姆

【基础知识】

重要字音:青苔(tāi)荆棘(jí)火钵(bō)忸(niǔ)怩 麦糟(zāo) 炖 (dùn) 肉

团箕(jī) 凌侮(wǔ) 叱(chì)骂

多音字:瓦菲 菲薄 泥巴 拘泥 漂泊 湖泊 青苔 舌苔

重要字形:碾碎 辗转 堤堰 揠苗助长 偃旗息鼓 凌侮 陵墓 棱角 忸怩 纽扣 枢纽

重要词义:典押:把土地和房屋押给别人,换取一笔钱,到期还款,收回原物。

天伦:指父子、兄弟等关系。瓦菲: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凌侮:欺凌,侮辱。

近义词辨析:养育:抚养和教育。养活:供给东西使生活。

【课内阅读】

1.《大堰河――我的保姆》结尾中说这首诗也是献给“大地上的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意在表明(

A)

A.诗人的感情,由一个狭小的范围,升华到一个更高、更广的天地。

B.诗人希望得到世上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保姆和像诗人自己—样的乳儿在感情上的共鸣。

C.诗人仇恨不公平、不合理的旧社会,想号召人们起来斗争。

D.诗人的感情,融会世界上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保姆和像诗人自己一样的乳儿的感情。

2.“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这句坦诚的声明告诉我们( B)

A.“我”虽然出身于地主家庭,但是,却是农民的儿子。

B.“我”和大堰河的养育关系比和生身父母的血缘关系更亲密。

C.“我”是地主的儿子,和大堰河只不过是养育关系。

D.“我”不忘养育之恩。

3.“大堰河,已死了,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作者一再强调“乳儿不在她的旁侧”是为了说明(D)

A.大堰河死得很凄凉。

B.大堰河临死时仍在牵挂她的乳儿。

C.“我”回家后和大堰河家失去联系。D.“我”的遗憾自责的心情。

4.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段?

第7篇

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我觉得还是教师对语文教学大纲的理解不到位,特别是对“什么是语文教学”这个概念的内涵理解不清。我们来看看大纲中语文教学的释义,语文教学包括两个方面的教学:一是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包括写作),二是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

回顾我们现在和以往的教学,会发现我们在教学中更多地将“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这一块知识给弱化了,将语文课上成了文学欣赏课,侧重于课文分析,侧重于文学作品的艺术欣赏。而在这个过程中将阅读又扔到一边去了,这个过程也仅仅就是学生将课文大致读一遍,教师就开始喋喋不休地分析课文,将学生的读和领悟的过程都省去了,教师在学生将课文还没有读顺的情况下,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将课文的赏析强加给学生,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就是“启而不发,愤而不悲”,学生被动听的是现成分析的结果,而教师则是在那里喋喋不休地讲,一股脑地将自己备课时准备的知识信息倒给学生,并且还埋怨学生怎么还跟不上,学生怎么什么都不会,总觉得读课文浪费时间,而忽略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生连文本里的字词都没解决、课文都读不下来,而让其将在读和悟的基础之上的赏析要掌握,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难题。老师还总是期望学生能考出好成绩,但往往事与愿违。无怪乎在考试时很少有人全做对选择题一到三题,因为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没有注重学生平时语言知识的积累。

无怪乎在新课改下,将学生在阅读和领悟表达这个权利还给学生时,许多学生和老师都无所适从,课堂上学生不善于发言表达,还是习惯于让教师被动地牵着走。教师还是习惯于将自己所知道的在知识信息在课堂上全部倒给学生。让老师放手去教,教师做不到,总是担心这个没讲到或那个遗漏了。让学生放手去说,学生又把握不住要旨,东一下,西一下,不沾主题。

无怪乎学生在做语段分析时无所适从而凭着感觉走,想当然的在那里答题,结果必然是每道阅读题总是拿不上满分,仅仅得少半的分。还有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语段分析如何做,这种结果是必然的,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总是把课文语段分析大包大揽下来,机械地给学生讲结果,现在要考试给他们一个语段分析,让他们说出一二三来肯定不行。

这些应该在课堂上通过阅读而形成的阅读能力,在平时没有完成,考试时又对他们期望很高,面对学生成绩低,我们失落在所难免。

无怪乎学生总是怕写作文,作文教学,这实际是语言运用和表达的综合,高考作文基础等级有六个,其五就是语言通顺,结构完整。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有四项要求,其三就是有文采即文章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采有意蕴……

看了这些学生的现状和教学要求,再在审视我们的教学,其实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仅仅完成了文学欣赏这个环节,而是将语言知识积累和语言表达及阅读写作这几大块给丢了,这真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舍本逐末呀!

好好反省我们的课堂教学吧,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我们做教师的还有很多事要做,我们不仅仅只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形成一种能力。

新课程改革就是既强调学生的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的表达,又强调阅读与欣赏能力的培养,更强调语文素养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做老师的该放手时就放手,把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去领悟、去表达、去积累。

如何才能大胆放手,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呢?

一、在平时注重语言知识积累和语言运用表达

1.教师要更新观念,该放手时就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教师以往的那种满堂灌的观念,使得自己在上课后有一种面对考试面面俱到、有备无患的踏实感,现在面对新课程改革,总觉得上课内容讲不完,要讲的东西还很多,不敢放手,总怕学生这个不会,那个不会,这都是老的教学观念在作祟,使得我们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学生,放手去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抓住文本,以文本为载体,在文章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汇,学会语言表达,要重视多听多说多练,勤查字典的好习惯,还要让学生持之以恒,加强巩固语文基础知识,并注意整理分类。

3.在课堂上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让学生多说多表达,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真正做到“征于色,发于声”。让他们在表达中掌握文学欣赏的技巧,从而做到课堂的文本分析是为写作这个语言表达服务的,而并非是我们现在的课堂文本分析和学生的写作分离的现状。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教师要在每堂课上让学生勤思多悟善表达,课后及时迁移,及时训练文本分析时的要点。

二、要加大课堂阅读的力度,让学生多读多感悟。

《考试大纲》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基于此,我们在教文本时要采取“整体参照,以文解文”方法,把注意力放到反复阅读和整体分析感悟主要句和段落上。全身心投入,反复阅读,细细领会文章中承载的感情,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情感、表明的态度。

第8篇

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 B论据 C论证

3.比喻三要素:A本体 B喻体 C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因why 何过how 何果what

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 B偶尾同韵 C中联对偶 D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 B议论 C抒情 D说明 E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 B列数字 C打比方(喻) D作比较 E分类别F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 B总分结构 C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 B按空间顺序 C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

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举例法 B对比法 C 喻证法 D E归谬法F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夸张 E反问 F设问 G反复 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简记为:外语动心)

14.七种短语类型: A并列短语 B偏正短语 C 主谓短语 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 F介宾短语 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名词性短语 B动词性短语 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

15.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 B谓语 C宾语 D补语 E定语 F状语

16.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 B数量代 C副介连 D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顺叙 B倒叙 C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A表引文内容省略 B表列举事项省略 C表说话中断延长

第9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必要性我国大学

近十多年以来,通识教育成为我国一个热门的教育话题,不少国内大学纷纷推出本科生教学改革方案和各种通识教育课程,在本科阶段推行通识教育,试图改变传统本科生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化的倾向。

我国大学必须以通识教育来维护教育的本质和大学的使命。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提出,当代大学存在理念危机,他认为缺失大学理念的大学只是一个执行职业培训功能的机构,是整个市场经济的一种产业,进而导致教育转变为商业行为,不再成为真正的教育。虽然通识教育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但在现实中通识教育却面临着种种困境。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客观、很现实、很尖锐。但是“如果大学失去了最后一道防线,我们整个社会将会不可收拾”。路虽然艰难,但是也必须坚定地走下去。爱因斯坦曾经十分精辟地指出:“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使学生成了训练有素的“考试机器”,泯灭了探索的兴趣,素质结构失调。正如甘阳先生在题为《通识教育在中国大学是否可能》的演讲中所说,美国的通识教育正“集中在西方的GreatBooks”置换到中国。通识教育的内容应以中西文明的经典为核心。也就是说,通识教育所要传授的,不是“泛”,而是“精”,是人类文明所沉淀下的精华。

一、通识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途径

在我国实行通识教育虽然困难重重,但又充满了希望。因为,通识教育代表着人类社会的教育理想,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人格是根本,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这是对新世纪教育目标的新认识,也是多年探索成功教育的新感悟。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却也恰恰是我们不需要被知识束缚住手脚的时代,拥有综合能力和人格魅力,才能更好地驾驭知识,并将之变为走向个人成功的力量;反之,徒有满腹书本知识,只能成为知识的奴隶,并将走在时代的后面。我们还要看到短短10年的时间,中国的文化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从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制度上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思想观念上,人们认识到了不仅要学知识、学做事,更重要的是学做人。在教育内容和途径上,校园文化活动从少到多,日益丰富多彩,文化素质教育从课堂外逐渐延伸到课堂内,通识教育课程从无到有,逐渐增多,人文素质教育有所加强。从其效果看,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得以大大的提高。

二、通识教育是走向成人、成才、成功之路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血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文明传承和发展和沉淀,是中国现代教育取之不竭的财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观、变化观、本质观、世界观以和谐、求变、内敛、外延的哲学特色契合了现代通识教育理念对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成为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核心底蕴。成人、成才、成功,是我们因为我们要培养的是优秀人才,我们要使华外的学生成为当代最好的大学生,成为社会最欢迎的大学生。华外的学生应该有这个理想。最后那个全方位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全面发展,学院秉承的就是这样一个人才观。成人、成才、成功是人生中紧密相连的三个方面。对于我们学生来讲,成人是根本,成才是关键,成功是目标。成人包含着成才,成才也体现着成人,它们共同构成走向成功的目标。同时,成人、成才、成功在人生中相互交织、相互依存,没有止境、没有终结,永远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处于不懈追求之中。

在中国特色通识教育发展过程中,有强大包容性的中华文化必然既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经验,更注重弘扬民族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在通识教育架构中的重要地位和熠熠光彩使中国通识教育迥然异趣于世界各国通识教育,同时也奠定了中国特色通识教育的特殊地位。

三、通识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时代的需求为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形成强大的驱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既有政府的主导又有学界的努力,但从根本上是社会政治经济大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从对教育专业化的反思到通识教育的大行其道无不反映着社会经济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社会的大发展还将是立体的、全面的、长期的,这样的现实对于中国的通识教育发展而言是莫大的机遇,当然也是挑战。纵观全球,通识教育改革之所以是各国高校改革的着力点,就是因为通识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基础和长效作用。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中国高校的通识教育一定要适应这一发展和变化,要进一步加大中国通识教育的力度。

四、通识教育是一种新理念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个全球性的教育话题,是一种新的理念教育,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为之贡献思路和经验。英国人的通识教育充满了“绅士”的优雅,美国人的通识教育弥漫着“自由公民”的气息,俄罗斯人的通识教育体现着国家的统一意志。通识之“识”是有范围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全球通”,且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所谓通识之通,应该是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它是对一种相关知识,对自然、对生活的快速适应与应变、调节、处理,并在实践中能够创新。这样在实际问题中能以不变应万变,游仞而有余。钱伟长教授在谈教育创新的时候谈到:教师的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因此,我想我们的老师在教的时候,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主要是要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随着各种新知识、新问题的不断涌现,人们还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学会处理新信息以应付工作或学习当中碰到的各种问题,而通识教育为进行不断的再教育提供了认识基础和技能,它更注重学习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并扩充了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因此,通识教育是非常适合终身学习过程的。而一个人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对职业岗位的转换来说,在当今社会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现代诗歌 教授 必要性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千百年来,在中国诗歌的海洋中,不但活跃着无数才华横溢的诗人,而且无数光华夺目的佳作如春潮涌动,精彩纷呈,内容丰富,旨趣各异,让读者目不暇接,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中国诗歌以其短小精悍、内蕴丰富、见微知著、曲径通幽的特点而深受读者青睐。掌握诗歌文体特征,了解中国诗歌历史,学习诗歌写作技巧,发扬和继承中国诗歌精神是当代青少年必须承载的使命。所以,现代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高中阶段学习诗歌知识,了解中国诗歌源远流长的历史,感悟中国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掌握一定的现代诗歌写作知识是青年一代传承中国悠久灿烂的诗歌文化、诗歌精神,让诗歌发扬光大所必备的文学素质。

一、高考考查与课本选文的缺失

在以高考为指挥棒的高中教学中,一直存在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高考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至于其他的,老师能顾及当然好,若顾及不上也是没太大问题的。这个现状使得现代新诗在中学课本中的地位极其尴尬。

在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要求中都会有一条“请不要写成诗歌”的规定,我们不能恶意地揣测出题者的意图,但是作文要求中从未出现过“不要写成小说、不要写成剧本”这类句子,这本身就给学生和老师一个误区:诗歌写作本身是不被高考承认,日常的写写画画无伤大雅,但到考场上就要掂量其中轻重了。有了这样一个指导,教师也会在潜意识里对新诗采取回避态度,进而压抑学生写作诗歌的热情。除了作文,其他题型的考察也见不到新诗的出现,早些年,阅读理解中还会出现郑敏先生的《金黄的稻束》,其后就被命题者以新诗意蕴太深,考生不容易把握,而将新诗逐出了高考。

除了高考对新诗的“排斥”态度,新诗在中学课本中占据的位置和选文范围也极为有限。在被广泛使用的人教版高中教材中,新诗仅占一个单元,并被安排在必修一的第一单元,其单元构成包括的《沁园春·长沙》、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及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其中,的《沁园春·长沙》虽然产生于1925年,属于现代范畴,但是从其写作方法上看,这是一首词。编者也在本单元的单元提示中说:“这里选录的一首词,正好可以与新诗进行比照。”而且在目录中将这首词标上了代表自读课文的“*”号,但是多数教师对此“视而不见”,他们从个人经验出发,从政治导向出发,将的《沁园春·长沙》做了重点解读,而新诗的教学便只是走走过场:读读诗作,介绍作者,讲讲背景,让学生记一记诗歌主旨。这样的教学无法让学生对新诗产生基本的认识,更谈不上让学生燃起写作新诗的兴趣。

另外,就课本所选的三篇新诗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及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虽是新诗史上的名家名作,但并不能很好地诠释编者所说“新诗的‘新’,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新’在用白话写诗,摆脱古典诗歌严整格律的束缚,比较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这三首诗从写作时间上看,都产生于建国前,无法很好地体现新诗与时代的相互呼应关系;从其情感倾向上看,一首说“彷徨”,一首说“离情”,一首说“苦难”,更倾向于古典诗歌,并未明显显示出新诗在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感情”上的优势;从意象选择上看,“丁香”“云彩”等都属于传统意象,并未出现有明显现代气质的物象。而且这三首诗的选择虽然破除了“革命”“阶级”话语的影响,但在风格选择上,更倾向于阴柔优美,而缺少了年轻人所需的刚硬劲健。

二、激发起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如何加强对现代诗歌教学这个薄弱环节的强化,培养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呢。诗歌教学的传统模式就是:教师费尽口舌地对一首诗全面分析讲解,但却把本来完整、优美的诗歌给肢解得支离破碎。即使是这样的分析也大多依照教参,做唯一不变的解读,使一届届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同时,学生也并没有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反而对干巴巴的分析感到粗糙无味,因此逐渐丧失了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诗歌教学严重脱离诗歌本身,不进行美的赏析,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只会造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想学的局面。

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教材选编的课文少,教师不够重视,学生接触不够多等方面。而实际上诗歌以其思想深刻,意境优美,节奏明朗的特点,深受高中生的喜爱;这又为现代诗歌的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所以我认为只要教师对现代诗歌的教学予以足够重视,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引领得当,点拨恰切,是可以教好现代诗歌的。激发起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浓厚兴趣,是教好现代诗歌的前提。

三、用语言带领学生进入诗人心灵的阵痛

诗歌是语言艺术和情感魅力的融合,是最精纯美妙的文体。黑格尔说过:“诗是作者灵魂的一次痛苦的经历”。在课堂上,我们作为灵魂的引导者,又能否用语言带领学生去体验诗人那样一次灵魂的痛苦经历呢?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品味语言,体验情感,适当传授知识。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将学生引入诗人的世界中,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再别康桥》为例:第一,作者徐志摩是为了艺术,为了自由,为了美而活着的。作为一个诗人,他注定像蚕一样用生命结成雪白的茧,在茧成的那天羽化飞升而去;作为一个诗人,他也注定像荆棘鸟一样,衔着锐利的荆棘,在只有一弯新月的夜晚,不断为理想而鸣唱,直到满嘴鲜血淋漓,直到生命的终了。第二,徐志摩重游英国。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挥笔写下了《再别康桥》这首诗。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如果了解了这些背景,我想,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知人论世”之后,学生接下来就要进入角色,将自己化为诗歌生命的一部分,当自己的灵魂与作者融为一体时,你也似乎回到当时那样一个写诗的情境中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在学习诗歌时体会到诗人的喜怒哀乐,此时的你,对诗歌的理解一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有了较为独特的视角去思考这首歌。

四、让诗歌教学烙下青春的印痕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所以,诗歌是美的存在,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在一个人一生中不可或缺。朱光潜先生认为,读诗“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诗歌以它丰厚的人文特性潜移默化的敲击着我们的心灵世界。对高中学生而言,学习诗歌是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认知体系的一次美的洗礼。诗歌教学,就是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里,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诗歌教学。笔者认为美读是诗歌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学生面对自己喜欢的诗歌作品,忘情地摇头晃脑,声请并茂地朗读,会给学习者带来身心的愉悦。“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美的东西有着迷人的魅力。你不需要过多分析,只要带着学生走进诗歌,用心感悟会心轻吟,将会收获太多丰富而美好的情感。高中语文教师平时可以多组织一些诗歌朗诵比赛,朗诵篇目不限,朗诵形式灵活多样,可配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同时朗诵等等。学生选定好内容后,可能会为表现得与众不同,收集各种音像资料,想方设法丰富道具,并为比赛拟定主题。在过程中同学们肯定会表现出高涨的热情、别出心裁的创新精神。学生的青春会因诗歌而激情飞扬!我笔写我心,在高中现代诗歌教学中,可以多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他们因为诗歌而抒发真挚之情,抒发高尚之情,抒发优美之情,抒发高洁之志,表达他们心中最真实最纯真的情愫。

希望“一切为了高考,一切服务于高考,一切服从于高考”成为高中学习生活的过去式。我们期待新诗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增加比重,能够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亮点,也能成为高考的必考内容,让现代诗歌的光芒能真正照耀我们的语文课堂。在语文教育界、教材编写者和诗歌界这三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在语文教师的积极推动下,为渴望读诗、喜欢写诗的中学生提供更多更适合的作品,为他们美好的青春年华注入亮丽的诗歌元素。

【参考文献】

1.李润霞:《谈中学语文中的现代诗歌》,《天津教育》,2003.11.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比较赏析

古典诗歌是古人抒情言事寄怀的途径之一,诗人借助周围的意象、意境来结构诗篇,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等都成了诗歌的外衣,读之意蕴绵长,美不胜收。古典诗歌的主题多是围绕人的悲欢离合,有的意象有重合的情感流露,为读者带来阅读上的困扰,容易使读者初读便断然下定义,这不利于对诗歌的深刻赏析。即便两首诗有相同之处,也不能“一概并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从两首诗的不同之处着手,分析两首诗歌在标题、题材、意象、意境、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的不同,进而提升诗歌赏析教学的有效性。

一、围绕古典诗词的标题进行比较赏析

标题是诗歌内容的指南针,通过对标题的分析,便有可能得知诗人情感、思想的指向。但对于含蓄、表意不清的标题,不能直截了当地探究到诗人要言明的内容,我们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对作者的言外之意进行补缺,清楚诗歌的类型。诗歌的标题就像衣服,诗人无法规避与其他诗人“撞衫”的危险,面对类似的标题,有学生可能会凭借阅读经验,将正要赏析的诗歌与有相似标题的诗歌一概而论,在没有细读、深入赏析的状态下便总结主题,很多时候,这样的分析是错误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古典诗歌的标题进行比较赏析,让学生了解到即便题目相似,也有细微差别,内容也可以千差万别。要通过标题的细微差别进行诗歌的比较赏析,探究对比两首诗歌的独到之处。

比如,学习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题目,我们得知这与刚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标题上有相似之处,同样是怀古,容易给学生的阅读制造烟雾弹,使学生觉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同为郁郁不得志之情的抒发。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内涵,教师可以从标题表现出来的两个场合入手,进行历史背景的描述、区分。随着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的阐述,学生了解了创作两首词时不同的历史背景,也明晰了作者在构词之时的感情基调。这有利于学生对诗词内容主旨的探究。

二、围绕古典诗词的题材进行比较赏析

诗词题材的确定是诗人对诗词内容确定的一个大致方向。具体而言,题材的类别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思乡怀远诗、咏史怀古诗、送别诗、悼亡诗、咏物诗、边塞诗、闺怨诗、爱情诗、哲理诗等等。诗歌内容因题材的不同而不同,当然,由于题材只是诗人创作内容的大致方向,因此,同一题材的诗歌,在内容上也有差异。但很多时候,教师都以题材作为核心进行诗词的讲解,而将同一题材热萆系牟钜旌雎圆患疲这不利于学生对诗词的深刻理解。在忽略了差别、专注于题材大范围的诗词讲解的高中语文课堂,学生只了解了诗词的皮毛,只知道诗词的题材,而不知在这一题材领域所学诗词同其他诗词的细微差别,学生有时遇到同类题材诗词多是套用分析方式,不能自主开展灵活分析。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皆为咏史怀古题材,内容方向大致相似,都涉及到某些历史背景、历史人物,但相比较仍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作于元丰十五年七月,是苏轼谪居黄州所作,词的上片是咏赤壁,词的下片是怀周瑜,最后以感慨结尾。从咏史怀古到伤怀伤己,表达对周瑜少年功名的赞誉,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感愧,凸显诗人内心的苦闷及思想矛盾。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内容上要比苏轼这首词更加积极进取。在词的上片作者主要借京口的历史人物的业绩,含蓄表达自己内心抗敌救国的意愿和决心;词的下片主要借助对刘义隆的谴责,表明自己抗金的主张,接下来又借助廉颇抒发对南宋王朝的不满。辛弃疾诗词内容的呈现方式是:从历史到现实,再从现实到自己,表达了其誓死为国效力的决心及为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可以说,两首词都被划分在咏史怀古的题材范围内,但内容有很大差别,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赏析,学会灵活分析。

三、围绕古典诗词的意象、意境比较分析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情感,使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融会贯通的形象。而意境是由形象描写展现的情调、境界。关于意象,不同的诗词可能涉及同一个意象,但同一意象代表的感情也不尽相同。所以,为了引导学生灵活的理解意象富含的感情意蕴,可从不同诗词所用的同一个意象的对比赏析入手。由于意象透露的意蕴不同,两首词的意境也自然有别。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都涉及到“江山”二字,一个是“江山如画”,一个是“千古江山”,但意象透露的意蕴不同。“江山如画”侧重“画”,为引出周公瑾的雄姿英发,为赞誉做铺垫,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而“千古江山”则侧重历史性,表明逝去的不可去追,英雄无觅的悲怆感。同是“江山”一个倾向于感性化,一个倾向于理性化。

四、围绕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进行比较赏析

诗词的创作很讲究,从表达技巧上看,就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其中表达方式主要包括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双关、设问、通感、用典等。其表现手法有象征、渲染、烘托、想象、联想、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这些表达方式的类别使诗人的笔墨生花,创造出精湛的诗篇。当然,要想了解诗人创作诗词所用的表达方式的特点,教师可以围绕诗词的表达方式进行比较赏析。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塑造的人物是周瑜,却首先从“千古风流人物”着笔,引出赤壁之战中的“豪杰”,然后才引出周瑜,表达了在作者心目中周瑜的重要性,这是烘托。另外,作者还用了映衬的表达方式,从周瑜的“雄姿英发”到自己的“早生华发”,表达出从怀古到伤己、从激奋到感伤的双重色彩,是作者内心苦闷及思想矛盾的折射。在这首词中,诗人还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如,“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由公瑾想到小乔,看似是在弱化英雄,实质上是以美人衬托英雄,这首词刚柔相济,豪放中亦有柔情,而且词句也与篇首的“风流人物”相呼应。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自始至终用典意蕴深厚,具有强烈的倾向及针对性,体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情怀。

比较赏析是最有效的赏析途径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诗词的标题、题材、意象、意境、表达方式进行比较阅读,比较赏析,在相同中探究区别,在区别中探究诗词的艺术气韵。

参考文献:

[1] 方浣仙.中学诗歌教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第12篇

一、高中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性

素质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须——素质教育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基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的教育。素质教育实现了“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是实现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因此,语文教育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要将重点放在打基础上,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学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增强,知识面拓展。

素质教育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须——现代语文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的教学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是接收新知识的容器,学生要通过主动创新去获取知识。因此,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教学思维上进行深层次的参与。对提高学生素质的引导,正是抓住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引导学生更积极、更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把教学改革和学法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提高课堂效果的重要措施。

二、高中语文实施素质教育途径的列举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浯文知识的方法,达到形成语文能力的目的;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培养,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潜力。下面是笔者在教学法中几点做法,以期和广大同仁探讨交流:

首先要转变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只知听讲不多发言,只为做题不去思考”是对高中语文教学不良现状的概括。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教育学生勇于发言敢于发言,充分论述课堂发言的好处,教学设计上多注重师生互动环节,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发言的热情,从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热情。老师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鼓励性的评价和引导,并激励学生提出不同于老师所讲的固定俗成的见解,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发散思维的激情,从而使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其次要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扩展阅读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日常课外阅读,二是假期课外阅读。高中生学习紧张,因此教师更要注重对学生假期课外阅读的指导,并根据学生总体的实际水平,帮助学生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课外阅读文本。除了指定的名著、唐诗宋词外,还可以让学生选择《疯狂阅读》《大河文摘》等语言性和知识性并重的杂志和报纸作为欣赏阅读,而《中学生阅读》《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应试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可让学生精读,并完成相应的习题的训练。

再次要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教学主要是由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组成,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引导他们把阅读中学到的写作知识技巧运用到作文中去,以免读写脱节,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我的具体做法是:(1)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分清知识层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2)引导学生从课文里学写作文,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学生可以把在课文中学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应用到实际写作中,既强化了知识的巩固,又提高作文能力,一举两得,事半功倍。(3)鼓励学生向报纸和杂志投稿,在锻炼自身写作能力之时,更能激发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写作热情。

最后要拓展语文课外活动。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再加上学生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因此要通过语文课活动加以补充。实践证明,定期举办一些专题讲座来弥补学生在语文能力方面的缺憾很有必要。在讲座课上,学生只管听、只管记;课后,既不复习也不考试;全凭专家感化和学生的兴趣,在熏陶渐染中使学生的文学与文化修养得以提高。讲座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教师应在开学初拟订好计划,没有特殊情况最好不随意改变。举办讲座时教师应尽量使课堂容量丰富充实、具体到位。大到文学史上某个热点问题,小到课堂上某个容易忽略的知识点,都可以作为讲座的内容。讲授时教师尽量旁征博引吸引学生,以声情并茂的即兴发挥感染学

生,以才华横溢的自由挥洒驾驭学生,以收放自如的学者气质征服学生。使他们经常领略到读书人特有的潇洒气质进而羡慕这种潇洒气质,从而在内心涌起对学好语文读好书的真正渴望。

第13篇

关键词:笔译实训;高职;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49-02

一、引言

作为实践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训课对高职教育来说自然非常重要。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实用型、应用型的人才。实训课程作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有人也称高职教育为就业教育。所以,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工作角色,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高职英语专业的翻译课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身就有着非常强的实践性。如果没有大量的实际训练和操练,就容易偏于理论而失去其应有的实践性意义,和高职教学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只有通过大量的翻译实际操练,在操练的过程中掌握做好翻译所必需的方法、技巧,才能让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快更有效地掌握翻译技巧和方法,提高其翻译能力,从而增强其就业的竞争力。然而,在进行英语笔译实训的过程中,仅仅训练翻译所必需的方法、技巧是远远不能达到实训的最初的目标和要求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需要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二、跨文化意识与高职英语笔译实训

我们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结晶,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学习外语的过程也就是了解这门外语文化的过程。语言离不开文化,而离开了文化的语言教学往往既不能深入又没效率。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艺术、道德、法律、知识、信仰、风俗等各个方面,这些方面构成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语境,它影响着翻译的效果。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巨大,只有了解英语国家的道德标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多方面文化背景,才能更自如和得体地进行翻译工作。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那么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就必然会有文化的转换。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充分考虑到影响翻译过程中的各种文化因素的作用,这样在翻译时才能达到与原作者的心灵契合。

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和英语进行两种语言的自由转换的能力是翻译实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单靠教会学生词汇和句子的几种翻译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习许多语言能力之外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因此,实训课的老师应该首先自己要具备跨文化的意识,并且在自己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这种意识。这样做可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实训教学更有效,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如何在高职英语笔译实训中融入跨文化意识

在重语言轻文化的教学体系的大背景下,现行翻译教学模式中跨文化意识的缺失会使翻译教学偏离它预期的目标。尤金·奈达认为:“笔译与口译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错误,往往不是因词语表达不当所造成的,而是因错误的文化假设所导致的。”由此看来,笔者认为在英语笔译实训中导入跨文化意识,以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水平,是一桩迫在眉睫的事情。要做到这点,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教师在高职英语笔译实训教学中的跨文化的意识,在实训中导入文化意识,注重文化语境,以及通过笔译实训课教材的改革这几个方面来解决。具体分析如下:

(一)培养并加强教师在高职英语笔译实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

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在英语专业学生的笔译实训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具备跨文化的视野是当今英语教师必备的素质,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言教育的成功与否。而且,语言学习本身的规律也要求教师培养跨文化意识。由于传统的笔译实训教学只注重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的训练,没有真正重视跨文化知识在翻译操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想要改变这一状况的话,就必须积极地将跨文化的意识引入到语言教学,尤其是英语笔译教学中来,使得英语笔译实训教学纳入到跨文化交流的大框架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笔译技能,提高笔译水平。

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各个层面,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习俗、礼仪、文艺、宗教、道德、伦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专有名词、日常用语、民间谚语、成语典故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在笔译实训教学中,我们一方面发现学生因为缺乏文化知识而产生误译的现象,同时也发现虽然有一部分教师希望将跨文化意识与教学相结合,但却因自身跨文化知识的薄弱而无法实现这一愿望。要克服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外国电影、著名绘画、电视录像,学习外文歌曲等多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作为英语翻译实训课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适应跨文化教学的要求。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跨文化交流在外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对跨文化教学在当前翻译实训教学中的地位的认识,紧跟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大胆探索文化教学,做到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并在实训教学及语言测试等活动中反映出来。

(二)在高职英语笔译实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意识

教师在笔译实训教学中有多种方法可以将跨文化意识导入其中。教师可以通过原文向学生传授跨文化方面的知识,在分析译例的同时,突出了解跨文化知识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也可以通过收集跨文化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跨文化教学,从而优化学生的文化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和笔译方面的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了跨文化知识。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语篇意识,以适应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要。比如,在中国“老”是尊敬的表示,可西方人都忌讳“老”,因为它在西方意味着风烛残年,去日无多,因此,都不肯承认自己“老了”或是“身体不好,累了”。在中国“龙dragon”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民族精神的标志和象征,中国人以龙的传人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神话中dragon是一只巨大的蜥蜴,口中喷火,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长长的蛇尾。在中世纪,龙是罪恶的象征。因此Her mother is a real dragon意思是“她母亲把她看管得真够严”。She is a bit of dragon一句可译为“她是很跋扈的人”。又如在中国文化中,猫是可爱灵巧的动物,但在西方说话传说中,猫是魔鬼的化身。She is a cat真正含义是“她是心地恶毒的女人”。中国人常用“狗”来比喻讨厌的事物,而英语中有关“狗”的一些表达却隐含褒奖。如Every dog has his day 意思为“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a top dog 译为“身居高位的人”,a clever dog 译为“聪明的小孩”。在汉译英中,汉语的“拖后腿”如果直译成“Pull one’s leg”,其意思就变成了“哄骗取笑某人,愚弄某人”。

(三)注重高职英语笔译实训教学中的文化语境

王佐良先生说:“翻译里最大困难是什么呢? 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却要花很大力气加以解释。”翻译是不能脱离有关的文化语境而独立存在的,文化语境的诸多因素影响着翻译。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做出的动态的顺应过程。作为原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桥梁或者说中介,译者的主要任务或目的就是要保证和促进两者之间交际的成功。笔译实训应考虑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真实的文化语境,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跨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人新的文化环境中。

教师要让学生在语篇的基础上了解把握文化知识,通过对不同语篇的翻译联系提高自己的笔译能力。比如说以下这些文字常见于宾馆饭店:“旅客登记时,须凭足以证明本人身份的有效证件,并说明住宿原因。旅客必须遵守宾馆饭店的规章制度,服从工作人员的管理,爱护饭店的公共财物。对违反上述规定的旅客,饭店有权责成改正。”它们通常被译为:“Guests are requested to show their own valid papers to prove their identities and to tell the reason for lodging when they check in at the hotel.Every guest has the obligation to abide by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hotel,cooperate with the personnel in carrying out their duties and take good care of the property in the hotel.The authority of the hotel has the right to reason with anyone who has violated the regulations mentioned above.”中文原文在当地文化中是常见的“顾客须知”模式,虽然语气咄咄逼人,但由于本国游客已习以为常,一样能起到吸引游客再来的预期功能。但是,同样的内容如果翻译成针对外国游客的英语,可能就会令他们感到反感而产生排斥心理,对实现吸引外国游客的预期译文功能不利。这里需做一些必要的改写或调整。针对在英语国家,“顾客须知”的常见内容以提供信息为主的特点,可考虑改写为:“旅客登记时,须凭足以证明本人身份的有效证件,并说明住宿原因。”(Please help us to speed up your check-in by presenting your ID.)“旅客必须遵守宾馆饭店的规章制度,服从工作人员的管理,爱护饭店的公共财物。”(Our guests are kindly expected to heed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Your cooperation will be appreciated in making our services effective.)“对违反上述规定的旅客,饭店有权责成改正。”(In the unlikely event that something in the room is broken or damaged,please let the Floor Desk know immediately.)

(四)高职英语笔译实训课教材的改革

实训的教学文件和教材对于实训教学活动而言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重视它的制定和开发。作为高职笔译实训课的教材,必须在注重传授翻译的各种技巧的同时,兼顾跨文化意识的传播。笔译实训教材应适应当今笔译实训课程要求,以文化双向交流为主线,并贯穿整个笔译教材,在译例的选用中时时不忘传达跨文化信息,使学生在掌握两种语言、笔译技巧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和对象国的文化。在进行教材改革的过程中,除了要强调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外,还应当邀请一些从事翻译工作的企业人士参与其中,提高高职翻译实训的实用性。

四、结语

在对外交流与对外贸易蒸蒸日上的今天,我们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和质量日益提高。我们应当重视翻译实训课,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更加重视跨文化意识在实训课中的引入与实际操练,进而提高其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合格的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淼.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的教师跨文化意识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6).

[2]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第14篇

高职院校要努力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主动对学生进行潜移然化地影响,寓育人于管理中,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高职院校的一切管理工作都与在校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管理工作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们的成长。学校管理本身包含着“育人的管理”。它与企业的管理不同,管理与育人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在学校管理者是育人者,育人是其工作的职责之一。目前高职院校在管理育人方面却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管理理念跟不上去,先进的管理思想不能得到应用,加上社会发展中一些不好因素的影响,导致管理工作出现被动。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严重制约,这些都值得我们今天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去反思。

二、高职院校在管理育人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管理育人工作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总起来看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念落后,工作表面化

管理人员在办事的过程中缺乏服务观念,态度生硬,办事拖拉,不负责任,给学生留下了非常不良的印象。造成学生抵触情绪日益增加,使管理者陷于大量的表面性日常事物中,难以对学生的判断力、创新意识、探索欲等素质和能力做深入细致的了解,使得对学生的管理形成表面化,失去稳健的长效机制。

2 模式陈旧

高职院校教育运行机制日显僵化。管理理念以及教育手段的落后性越加凸显,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高职院校发展的要求,因而管理工作正面临着一系列的重大转变,尽快适应管理工作的改革发展需要。而这一系列转变又需要有科学、系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式来确保其顺利实施。目前,老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已没有办法达到预期目的,新的机制和新的办法也没有真正形成。因此阻滞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

3 服务意识淡薄

教育工作者在管理中不能做到为学生提供服务的意识,以至于在工作中经常把管理工作简单化,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也就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管理育人这一渠道中,大多数管理人员是直接或间接同学生发生联糸,不为教育服务的管理是肓目的管理,高职院校应该在管中寓之以导,在导时辅之以管,真正把严格管理和教育服务结合起来,实现育人的目的。

4 忽视学生自我管理

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独立升格为高职院或由几所中等职业学校合并后升格为高职院校的,管理对象虽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管理方法变化不多,高职生在身心各方面已经趋于成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很需要实际的锻炼和适应。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利用学生干部方面做的还很不够,直接导致管理了人员工作压力的增大,也导致管理问题无法第一时间解决。

5 管理中预防措施少

高职学生大都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对社会和自我的评价容易存在某种程度的偏差。另外,他们又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新的思想,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和批判精神。一般他们都正处在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一个关健时期。这些都容易使得他们在生活中经常碰壁,做错事情,有些甚至于追悔莫及。我们的管理往往都是在事情发生之后才做,没有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很多管理者甚至错误的认为,把问题处理好了才能显示自己的管理能力,没有问题反而会显示自己的无能。

三、高职院校加强管理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1 加强管理育人,是构筑和谐校园的基础

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会直接影响全国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培养趋向,面对当前高职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个性特点,提出在理性化的基础上实行人性化管理。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本科生而言,自我保护意识较强,比较任性,自控意识与能力较弱: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我们知道管理责任的履行者应该是“生动”的人。他每每微笑的面孔、礼貌的用语、温和而又耐心的劝导加上晓之以理,无不包含着对人格的尊重和关怀,它化解了抵触情绪,消除了恐惧的心理。维护了自尊,催化了心灵。

2 加强管理育人。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的

2005年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亿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2006年12月14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等院校只有提高管理育人水平,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基本态度,掌握基本技能,使之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

四、提高高职院校管理育人的措施

1 加强宏观管理

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他的任何工作都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有机地组成部分,他都为完成其根本任务而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就是怎样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新荣辱观教育,努力提高教育的实效。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融入社会主义新荣辱观教育。同时,在开展管理育人时,要充分发挥管理干部的理论、政治优势和工作方法优势。其次,要建立机关党支部联系学生班级的制度,把管理育人真正成为组织生活的内容之一。充分利用一切可以接触学生的机会,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指导、教育和帮助。

2 强调成才目的,增强成才意识

21世纪最需要的人才要具有融会贯通、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等7个鲜明特点。管理工作者应该在自己的管理岗位上,结合各自的工作特点和任务,充分抓住每个可以教育契机。做到自觉育人。社会与经济发展强烈呼唤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工人,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需求缺口数以亿计,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都非常广阔;研究人才、技术人才,都是人才,是金子都会发光。是人才大都有可为。

3 提高校园文化,催生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环境、文化活动和规章制度,以及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的总和。校园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有着自身的结构要素。校园文化即包括了校园环境的物质文化建设,又包括了校园师生持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在内的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的价值观,是大多数人共同持有的对校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是构成校园文化的核心。

4 建立学校管理信息系统

学校的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包括:能够储存大量的原始数据和有用的信息数据;能够快速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电子计算机:能够快速的把信息传输给计算机并且把计算机中心联络起来的高新通讯技术系统。还有学校管理专用的计算机程序(软件)和教学模型;具有专业的精通硬件、软件的人员以及强有力的领导机构:还有为管理人员输入原始数据、查询和显示信息的终端设备等。

5 提高教育服务质量

管理人员要通过学习。端正管理育人的思想,增强育人的意识。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认识到德育是根本。高职院校在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时,应该挑选一批优秀的毕业生、教师和干部把他们充实到管理人员队伍中去。特别要配备一些思想政治条件较好的具有很高责任心的学生来作为管理人员,确保有一批骨干在第一线能够真抓实干。还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以及相关人员的考核制度的制定和建设做到常抓不懈。

6 根据管理特点开展育人活动

对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具有不同工作的特点,我们应该努力挖掘他的潜力,寻找出他们各自的育人结合点。科研部门应该协助组织各式各样的科技文化活动:学校团委应该结合工作内容和青年学生的特点,组织各式各样的人文类竞赛活动:图书馆应该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书评活动:教务部门应该经常组织学习标兵经验交流活动,等等。组织这些活动一般都很能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同时又能收到很好的育人效果。

五、结论

要把高职院校管理育人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必须全院上下保持统一的思想和统一的高度,步调一致共同努力,把“以学生为本”的主导思想贯穿在教育的始终,以培养学生成才为己任,使“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真正渗透到学校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充分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深挖潜力,使其真正形成主人翁意识,带领并引导他们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体现他们自身价值。要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管理要点》等。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学校各部门依法管理,依法治教,保证稳定有序的教学秩序,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徐妍.高职院校加强管理育人的几点思考[J].安庆职业技术学院,2011,(2):60

第15篇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了五个系列,分别是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在“诗歌与散文”这一系列中,有五项具体的课程目标。下面笔者就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进行比较分析。

一、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这一目标提出了诗歌与散文阅读鉴赏的总体要求。从中可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被放在目标核心的位置。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它肩负着“德育”“美育”的目标,而对审美能力的锻炼和审美水平的提高都需要长时间的引导与熏陶。审美情趣是个体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偏爱。高中时期,正是学生走出少年、走向成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审美情趣也从儿童趣味向成人趣味发展,因此,此时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平时接触到的资源如偶像剧、网络小说、娱乐节目往往带有通俗、浅薄、娱乐性的特征。因此,通过对选修课本中优秀诗歌与散文的阅读和学习,学生可以在比较中自觉选择更有营养和美感的资源,在阅读中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的教学建议。这项建议将“诵读”作为核心概念,通过诵读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之美,体味蕴含在诗文中的深刻意蕴。

二、开阔阅读视野,理解作品内涵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这一目标表明“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程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量,重点体会诗歌和散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在必修课本中,由于课时的要求,收录的课文是很有限的,学生的阅读范围较小;而选修课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选取古今中外大量名家名篇,学生通过阅读可以领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特色。在这一小段话中,两次提到了“思想”。可见,课标对理解诗文的思想还是有很高要求的。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散文较小说、戏剧更为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它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也具有教化的功能。因此,重视对诗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就是对学生的道德陶冶与教化。

在教学建议中这样写道:“应在一定的阅读量的基础上,精选重点,鉴赏研读”。这一建议突出了“点面结合”的策略。“一定的阅读量”对应了该课程目标的“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就是要有广阔的阅读视野,丰富的阅读内容。

三、精选重点诗文,研习传统文化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一目标提出了对古诗文阅读的相关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它对古诗文阅读有两个层级的要求,一是读懂,二是背诵。要“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课标将古代诗文单独提出来阐述,体现出课标对古代诗文学习的重视。“读懂”就是要在翻译时做到“文从字顺”;而“背诵”则是倡导“熟读成诵”。古代诗文是我国民族精神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感性的阅读理解其中的精髓,在西方文化符号泛滥的今天,保持一份精神的独立和身份的认同。

教学建议中的“精选重点,鉴赏研读”主要对应了该课程目标中的“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就是指对于不同难易程度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在阅读上要有一定的区分,挑选出一部分富有价值、难度适中的作品进行重点学习,精读细读,而对其他作品可以进行泛读。

四、学习鉴赏方法,发现多维意蕴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这一目标主要从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出发,要求学生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学习诗歌与散文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感性认识上,还需要借助理论和方法对诗歌散文进行理性的认识。由于诗歌和散文属于两种不同的文体,因此,鉴赏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于诗歌来说,可从格律和意境两方面赏析,而散文则可从语言、意境、艺术构思、表现技巧等方面赏析。

本课程目标给出的教学建议是:“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这一教学建议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作品的多维阐释。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侧重于鉴赏实践,边阅读边鉴赏,而不是一味讲授理论知识。

五、尝试诗文创作,鼓励学生实践

“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这一目标是对创作实践活动的指导,是对诗歌、散文学习的一个更高的要求,即将所学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运用到实践中去。值得注意的是课标要求的只是“尝试”,因此,更强调的是学写诗歌、散文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对有兴趣尝试诗歌散文创作的学生应给予鼓励。”“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外报刊投稿。”这两项建议主要对应上述课程目标,表明了教师应有的态度——鼓励与提倡。刚开始创作的学生,文笔难免会生涩稚嫩,要多鼓励多支持,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激发学生不断创作的动力。举办诗歌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校园里形成热爱文学的良好氛围,教师应大力提倡。

六、利用媒体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的时代,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这项建议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应通过ppt展示、朗诵视频播放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这项建议要求教师提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而资料的搜集也需要教师学会利用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体现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利用媒体资源,提高自学能力。

七、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