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主体地位;过程化教学;情绪渲染;以情导学
有一句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回呤。这句话在现代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说已经过时,学生已经不仅需要能够呤诗,还要学会如何作诗。一个人能够看得懂一本小说,并不意味着就能够写出一部好的小说,没有经过自己在平时的锻炼,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现代的学生,对于学习,也不仅仅在于追求成绩上的满足,还应学会如何去学习,还要培养自己学习的习惯。尤其是对于普通高中的高一学生,刚刚从初中阶段过渡到高中来,可以说在很多科目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对学生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数学这个学科上,只有不断地促进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更好地完成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的转变。
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只有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这个习惯不是在课后就可以形成,需要老师在课堂上不断地引导和有意识的培养。笔者在不断的听课过程中发现,当老师在提问的是时候常常存在两种现象,一种就是有很多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回答问题,或者在老师的提问之下回答问题也是答的很不尽人意;另一种现象就是一直都是只有相同的少数几个学生在回答。往往此时老师又总是代替了学生,还是一讲到底,把学生晾在一旁。造成这样的结果往往是老师没有在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造成了学生对于自我思考的机会很难以把握。因而,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必须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老师应该做好长远的打算。一种习惯的养成往往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想、敢说、敢动、敢练。给我一个支架,我能够把地球撑起来,我们教师就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这样才能让学生愿意投入进来,愿意配合老师的安排,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要让学生学会去面对所要承受的困难。
1 在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初始,有意识地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刚刚升上高中的学生,即使入学成绩不理想,即使初中阶段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都希望将高中的第一个学期作为自己的一个新的起点。这个阶段,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契机,同时也是教师把学生吸引进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一个很好的机会。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就必须抓住这次机会。很多教师认为,这个时候的学生,刚刚从初中阶段升上来,在学习上会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果学生在尝试过程中,体验到的不是成功,而是失败,只会让学生失去信心,因而不敢放手给学生去做,总是在寻找更好的机会,可真的等学生度过了过渡期后,学生却又往往变得沉默了。
2 着重数学课堂上的过程化教学,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要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要求,教师就必须在课堂中学会扮演多种角色。内蒙古师范大学陶・哈斯巴根教授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提出“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 他指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做到以下十点:①适时“闭嘴”,把宝贵的教学时间还给学生,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以有利于学生深度思考,实现右脑功能的激发;②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巡视(但不以与个别学生交流或解决他们的疑难为主),观察学生体态语言、学生所写关键词语和所所画草图等;③学会心理判断,从整体上判断学生困惑所在;④针对教学实际适时提出子级问题,但不要急于提供知识结论;⑤提供与子级问题相应的思考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探索;如有可能和教学时间允许,可提出下级的子问题,依照上述循环过程进行教学活动。如果是次要问题,师生互动次数(所占用的教学时间)可少些。⑥在预计的教学时间内,教师以学员身份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理解、答案等,或者让学生阅读相关教材内容;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与教师(或教材)对照,判断自己的思路、结论等。⑦鼓励学生质疑。要注重质疑过程和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可延迟回答或甚至不作回答,可留在课下进行答疑。⑧注重终结阶段的教学。终结阶段的问题应具有如下功能: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能把新概念、新规律与原有知识协调一致,从而实现自己构建知识体系。⑨下课前保留板书中的问题,擦掉结论部分,体现出问题比结论更重要的教学思想。⑩临下课时宣布下节课的结构化问题之核心部分,并建议学生独立思考。我们不能低估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每一个学生都会有意识、有能力去完成一定的问题,只是由于个体差异,会存在一些不同的困难,而这时,教师又得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
3 学习的过程需要热情和激情,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对学生情绪的渲染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让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安排,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创新培养艺术想象力创造力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在他的六种教育科目中,把"乐"列为第二位,也就是说,音乐的开启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记忆、注意、想象、创造等能力。例如:就音乐学科的视唱来说,在视唱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动手、眼、口,且大脑要进行紧张、复杂的思维活动,没有正确而敏锐的分析与判断,要想准确地视唱是不可能的。
美国教育部长赖利曾坦言,把艺术纳入具有挑战性的核心学术学科的目的是:在培养学生在世界市场中达到最高潜在能力和竞争能力,就要确立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关键作用。而被我国音乐教育专家称为世界上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教育文件《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首次把艺术列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此文的汉译者刘沛的论述是:它的出台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几代美国人经过对世界艺术教育文化思想的结晶,是美国教育文化思想的结晶,是美国教育界对100年来美国教育发展与变迁、曲折与坎坷、梦想与辉煌的全面的反思。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起着关键的作用与地位。
在近几年的音乐教学中,我认为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以下几点:
第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作用。
创新意识,即创新过程的第一步,它其实就是一种好奇心,对于学生的好奇心,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形成和发展创新意识。例如:在课堂上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与提问,教师进行适当的启发与提示让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再如: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曲目创作,在创新过程中教师要多表扬和鼓励学生,哪怕是很多错误也不要轻易地批评学生,更不应该扑灭学生刚建立的"创造性火花",而且积极鼓励学生用已学过的音乐知识和专业技能,从旋律、节奏、节拍等音乐要素来提高和完善他们的创造。
第二,对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作用。
音乐有着特殊的表情达意的方式,由各种音乐要素组成,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有着比其他学科更有独特功效和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音乐语言,无论是反映历史还是表现日常生活,还是模仿大自然声响,或者提示人的内心世界的各种复杂情绪,都是通过音乐语言来创造和想象的。例如:《梁祝》以他优美动听的旋律向人们诉出一个动听、感人的爱情故事,而不同层次的人在欣赏它的同时,也会在各自的脑海中产生不同的想象,勾画出不同的画面,并通过画面进行丰富的生活联想,甚至达到艺术上的创造。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当然,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欣赏音乐的教学活动外,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表演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把对作品的理解表达出来,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第三,对创新精神的培养作用。
目前有很多学校正推广素质教育的模式:合格+特长,其目的就是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培养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并得到相应的发展,而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所谓"创新精神"是指学生在巩固应用认知成果的同时,向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使学生在知识应用、拓展及延伸过程中,尝到学习活动的乐趣和情感上的满足。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使学生获得学习中的喜悦和精神上的享受,学生通过音乐的熏陶,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促进他们创新精神与竞争意识的形成,在有竞争意识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在学生对音乐感受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到陶冶,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创造力就得到发挥。例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每当他研究的课题遇到困难时,他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用小提琴演奏音乐,并经常从音乐中获得了灵感,最终攻破了他的科研课题。这正是音乐使他的情感从理性的桎梏中释放出来,思路与实践从逻辑的束缚中释放出来,就是创新精神的发挥中获得了创造力。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被动地接受"应答式"和"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主动性得到压抑,也就无形中削弱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的艺术教育,怎样才能在实际教学和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所有艺术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第四,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瑞士心理学家皮严杰说:"教育是造就能创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事的人,这种人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素质教育提出的口号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就要因材施教,不能用考试的一个模式来束缚学生的发展,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也是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这是因为音乐活动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课堂上进行音乐创作(给一段歌词或给一段曲目让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或创编歌词,教师再对创作的要求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得到发展,即兴创作音乐的兴趣得到激发,而逐步达到创作能力的培养;再如:倾听音乐、欣赏歌曲、视谱、奏乐以及舞蹈等,都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善于运用各种形象,运用各种生动的教学方法,创设各种愉快、生动的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此可见,艺术教育的培养,不仅是全面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对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作为艺术教育者,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更好地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我国的繁荣和富强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微课程 课程开发 逻辑思维能力
笔者常年从事初二学生的地理毕业升学考试教学辅导工作。对不同层次学生需要因材施教。恰逢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提出基于课程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认知规律,力推以知识点或能力为主题的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地理微课程课例评比,从而认识了解微课程的概念。
一
微课程是一块推动课堂改革的试金石。微课的制作,有利于促进教师挖掘学生常见的易错问题;分析如何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曾经利用游戏体验的方式进行《等高线》教学,引导学生利用沙堆,用白纱线演示等高线的形成,最后学生截取不同等高线绘制成图。但准备过程繁琐,活动过程需要教师强有力的监督,不然无法突出教学效果。而利用微课摄制《等高线》的活动过程,将一节课的活动时间压缩成5分钟的视频,导入课堂,在实验基础上,强化形象思维,有助于学生推理判断不同的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变化,从而解决等高线地形图不会辨读的问题。对教师而言,微课有助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微课的制作需要教师钻研教材,精读文本,发现问题,考虑如何突出重点地将地理知识问题化。以疑激趣,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地理事物的因果关联,最后尝试表达,阐述如何解决地理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哪些课程可以实现微课程化,即便无法在课堂上使用,也可以结合QQ群、微信群,分享微课视频,引导学生使用,分享反思,及时修改不足。
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将课堂问题微课程化,是为自己的教学反思找出路,找解决办法,改进教学行为,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如部分学生对地球运动中的公转示意图的使用出现理解偏差等。教师可以先确定一个微课题,引导学生读图,提出妙招小策略,看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微课程研究类似与课题研究,在“课题―设计―行动―反思”的过程中开展研究,然后确定哪些课程适合微课化。如面对知识化的内容时,诸如中国政区和中国地形,如果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识记知识,只是强化了形象思维,不属于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更不可能是抽象概括,那么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
在毕业升学考试冲刺阶段,将《中国的地形》和《中国的气候》两个微课放置于百度云盘,让有需要的学生点击观看。有几个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自主学习观看微课,对于中国的地形和气候的特点有了一定认识。笔者在讲解视频知识时,主要是运用中国地形图对我国的地形和地势的主要特征加以分析,引导学生把复杂的地形区等地理事象的个别要素加以识记;利用“假如中国地势不是西高东低而是东高西低对水汽和水能有何影响”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更强化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从而避免学生常常忽略地势特征,或混淆与地形特征的关联和区分。在讲解《中国的气候》时,通过三大火炉,避暑胜地的判断推理,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分析中国的地形对三大火炉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选择夏季中国最佳避暑胜地――青藏高原的判断;学生知道纬度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但是夏季普遍高温的特点,还要结合白昼长短的问题,加以推理;冬天南北温差大,还与冬季风的影响有关。通过微课分析,进而引导学生综合判断中国气候的季节差异。笔者觉得通过微课可以引导学生综合,把地理事物或现象的个别要素、个别属性或个别特点在头脑里结合为整体,从而锻炼和强化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进而强化其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二
以微课程为切入点,主要是考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学生的知识点化整为零,从微处入手,帮助后进学生攻破一个个重难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微课程对学生能力构建方面的意义不容小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微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时,考虑在有限时间内精炼学科知识,才有利于学生把握重点,夯实基础。笔者在教学中将中国行政区划的《简称三字经》融入ppt,利用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录成小视频,紧凑简练地演示,突出《简称三字经》在地理位置上的临近分布特点,引导学生“组团”记忆简称和省区在行政区图上的相应位置形成立体思维,从而分析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对政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微课的制作应突出重难点知识,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学习,如果学有不足,则可以利用微课程,在课余时间自己播放演示练习。只有将变被动学习化为主动思维,内化知识,了解地理现象的内在联系,才能获得地理现象规律性认识的思维。
其次,微课程更倾向于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和析图,解决地理问题。微课视频有别于课堂教学,没有充足的时间讲解演示。因此,在微课制作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读图中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有效分析,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及地理要素间联系的来龙去脉,以疑激趣,利用问题思考和理解图像的内涵,渐渐形成运用图像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当学生坚持演练微课,对于形象思维起到强化训练的程度时,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也会得到一定的延伸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