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电子类课程论文范文

电子类课程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电子类课程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电子类课程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方法;形象比喻法

1引言

随着我国微机事业的发展,目前微型机在我国工业过程控制、智能化仪器仪表、机电一体化、办公自动化等领域已得到迅速发展。许多现代通信设备都融合了当今最前沿的计算机技术,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通信类人才必须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在通信领域的应用技术。为培养综合性人才,我系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要课程,主要阐述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结构和应用系统设计,以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微机软硬件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为深入学习计算机控制技术、智能仪器的设计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难”、“活”、“繁”,属于“困难课程”之一。从如何提高微机原理课程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等方面,谈谈在教学上的一些体验和认识。

2课堂教学

2.1明确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其中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而且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随着所学内容的增多,越学到后面越觉得乱,理不出个头绪来,更谈不上好好理解并加以应用了,经常是顾此失彼,穷于应付。我们认真地分析了学生所反映的问题,从本专业的特点、学生的素质及教材系统性出发,主要以8086/8088为主,从CPU的组成、内存单元的存储原理、寻址方式入手,讲述指令的组成及应用,实验部分强调基本接口电路的原理与编程及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在每一章节讲授之前,先指出重点和难点,重点部分精讲,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例如:在讲8086/8088结构一节时,存储器地址分段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讲课时应配以大量图表形式进行重点阐述并辅以例题和练习题加深理解,而关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一节,学生在前修课程中已经学过,只是粗略复习一下即可。其他章节也采用类似的方法。这样,学生知道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学习有了目标,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加了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2.2有选择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基础,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效果决定了授课过程是否成功,决定了这门课程能否达到授课目的,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边理论教学边进行演示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中掌握理论。例如,在讲解芯片引脚图和芯片的内部结构图时,可在课件中通过点击相应文字或按钮来控制这些图片的显示或隐藏,并在图片旁边显示文字说明或语音提示,从而增强图片的可读性;又如,汇编语言指令和数据寻址方式是课程的基础知识,可在课件中用动画效果来模拟原本无法看到的指令执行过程和数据流动方向。在此课程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采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加快教学速度,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另一方面图文并茂,动感演示,无疑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阅读时容易产生联想。

2.3利用形象比喻法,加深内容理解

本课程有一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初次接触时会觉得很难弄明白,例如:堆栈、存储单元、寄存器、各种寻址方式等等。在教学时,不妨把这些内容和现实中的事情联系起来,比如:在讲解堆栈“后进先出”工作方式时,可以将“堆栈”比喻成火车站,先到的火车排在最后,最后到的火车排在最前,出站时,后到的火车必须先走,先到的火车才能出发。又如,在讲存储器物理地址和逻辑地址时,可用学校的教室做比喻,每一个教室是一个存储单元,有且只有一个唯一的教室编号,而该教室又属于某一个教学楼,即存储器的段,在该段里通过偏移量找到该存储单元比喻成在该教学楼里找到该教室。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实践证明,凡是比喻恰当的地方,学生就容易掌握,只要我们认真地去探索和联想,课本中许多枯燥、抽象的问题都能与生活中的事情联系起来,从而使它们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接受了。

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今后从事系统设计、研究、开发和应用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学习最终结果是要求学生具有开发嵌入式系统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除了课堂讲授原理外,还要靠实践加深理解,要通过对一些典型软件、硬件进行设计,编写程序、调试,直到正常运行,才能让学生具有基本的微机开发能力。我们在实践环节上主要作了以下一些探索:

3.1注重实验的选择

在传统教学中,汇编语言的实验占用了大部分课时,而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为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汇编语言的调试过程即可。重点学习与输入输出相关的指令,并通过实验熟练掌握。中断和接口技术对于电信类学生而言,可在今后的实际中直接进行应用,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有重点的学习。

3.2注重实验方法的运用

在实验课程中,适当采用逆向教学方式,例如在中断技术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做实验。在实验中,学生们只要将电路按规定连接好,并输入预先编好的程序即可。然后再在课堂教学中在对实验的原理和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学生参与共同讨论。由于学生通过实验已经建立起感性认识,因而在理论学习上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4结束语

从我系学生的平时反映及成绩来看,本文所提倡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通过教学改革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能尽快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不断总结,相信一定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博琴.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陈静.浅谈《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增刊):187-188.

[3]何乃淇,屈莉莉,邝小磊.《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与实践环节教学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5).

第2篇

我们将低频、高频、数字逻辑电路等实验课的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成为“电子线路设计与测试”课程,面向信息学院开课。该课程分为三个层次: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研究性实验”。各个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1)基础性实验:开设一定数量的验证性实验,包括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以及高频电路三门课程的基础实验。运用EDA进行仿真、比较实验与仿真的结果。(2)综合设计性实验:以集成电路和可编程器件为主,由学生自行设计、装调电子电路,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启发学生创新设计思维。(3)设计研究性实验:打破多门课程界线,进行综合性、研究性课题设计,如电子系统的设计,CPLD/FPGA的数字应用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电子系统自动化设计与仿真。

采用“三开放”的教学方法,即(1)时间开放:学生可以通过上网预约实验时间和实验室,实验仪器1人1组。(2)内容开放:学生完成基本的实验后,可以扩展实验内容。(3)元器件开放:与实验相关的所有元器件发给学生,由学生保管。学生每做完一个实验课题,教师收集学生实验中的问题,组织同学课堂讨论,还可以在课堂上提问,师生共同讨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以自学为主,实验为主,教师现场指导的方法进行教学,同时还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讲授20学时的理论课,介绍电子线路的设计方案、设计思路,新器件和EDA技术的应用以及实验测试方法等问题。

二、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教学方法

1.先理论后实践的缺点

电子类课程理论较难掌握,相当一部分学生成绩较差,分析其原因,课程理论知识比较难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觉得理论知识没有用处。而参加电子设计大赛的同学学习却非常轻松。由于比赛的题目多数都是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甚至要求设计一种全新的产品,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会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实际问题的解决要靠理论知识来支撑。教师无数次地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也没有学生一次实际经历给他们的印象深刻。

2.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作用及效果

低年级的同学参赛前没有学习电子类课程,相关的知识也只是中学阶段和课外自学获得的,并没有系统性地学习。因此在实际制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无法解决,使他们带着问题学习理论课程,问题解决后,也已掌握大部分的理论内容。因此,在电子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采用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教学方法。具体实施如下:

教师在先实践后理论的教学中要起主导作用。主要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指导实践过程中,教师对电路原理只做简单的讲解,告知学生如何应用相关组件,并强调在后续的理论课程学习中会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在理论课程教学中,以学生制作过的电路等为实例,结合课程内容详细讲解其工作原理,让学生懂得电路为什么能实现相应的功能。在开始的实践引导下掌握好理论知识,再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是我们的教学目的。理论后的实践是学生自主应用理论知识的过程,这时我们给学生提供的只是场所,由他们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目的明确地设计和制作小产品。

3.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

我们在先实践后理论的教学中紧密联系项目教学方法,以实现一定功能的机器人设计和组装作为主要项目,结合电源设计、功放设计和收音机组装等纯电子线路设计,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电子实践训练。教师全程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从纯粹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在初始阶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根据教学目标由教师或师生共同确定教学项目。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与论证。由于我们是机电专业,强调机械电子相结合,我们给学生推荐的项目是机器人设计和组装,机器人是典型的机械电子产品,既有机械设计部分,又有电子控制部分,能让学生对机械电子结合有很深的感性认识,能够很好地满足教学要求。

设计制作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引导解决,对于部分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自主学习,自行解决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学习到的知识远比纯粹的理论讲授印象深得多。

设计制作结束后的评价,以制作结果的性能可靠性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还参考制作过程中对遇到问题的主动解决能力。这种实践主要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为目的,因此并不作为成绩记录,让学生无须担心最后的成绩,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教师总的要求下,做出有自己特色的产品来。

三、结语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得理论教学变得比较容易,学生的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不是仅仅为了掌握理论知识,先实践后理论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践,因为学生工作后面对的就是对知识的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曾文波.搞好电子设计竞赛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

[2]杨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成功尝试.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1).

第3篇

一、电子类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1.社会环境对专业英语的缺乏重视限制了专业英语教学的发展

社会环境对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是一直存在的问题。不光是学生认识不够,甚至老师、学校都认识不够,所以学校开设的专业外语课学生逃课现象十分严重,这固然有学生对该课程不感兴趣和教学过程太过枯燥等方面的因素,但学生自身对公共英语课存在认识上的偏见是导致“大量逃课现象”的根本原因。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在走出校门后将会发现,继续深造的学生如果专业英语没有学好,他将无法查阅顶尖的学术论文,无法听英文讲座,看英文原版书,参加国际交流,甚至无法撰写英文论文,那自然也就不能在高水平的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这甚至会影响他的硕士、博士毕业。而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可能因为看不懂外文产品说明书,外文技术手册,无法用英文进行工程设计,方案设计,撰写工程合同等等。好的企业不能进,驻外工作培训的机会争取不到,从而限制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

2.优秀的电子类专业英语教材的匮乏

目前,很多课程都有大家公认的经典教材。但是电子类专业英语却没有一套大家达成共识的高水平教材。这些教材大多是将英文书刊的文章简单地汇编起来,在内容的选择上有的专业针对性不强,例如通信专业,电子专业的专业英语教材却包含了太多的计算机方面的文章;有的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有的教材所选内容涉及的专业知识太过肤浅、陈旧。所有这些教材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专业英语教材中可使用的英语听说教学音像资料十分有限,与本科生教材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3.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以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为主

目前,绝大多数的专业英语教师其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采用满堂灌的形式。仍然由教师主导着整个教学过程,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很少参与,缺乏小组讨论、演讲、模拟国际会议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很多教师把专业英语课当做一般的英语泛读课来上,把专业英语演绎成语言学习课程,教学变成静态的口头授予过程。唯一与过去不同的地方是教师将板书变成了PPT。这样做的结果是老师很幸苦,学生很乏味,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二、利用网络媒介进行电子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

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中有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第一教什么?即选取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第二如何教?即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下面本文就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探讨利用网络媒介进行电子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

1.教学内容

要弄清楚“教什么好?”,首先要弄清楚“为了什么教?”。这就需要知道专业英语教学和基础英语教学的根本区别在哪里?目前,英语教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通用英语,即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它的目的为了满足我们日常生活交流的需要;另一类是专门用途英语ESP(GE,GeneralEnglish),专门用途英语如果再一步细分,又可以分为学术英语EAP(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即用于学术交流的英语;和职业英语EOP(EnglishforOccupationalPurposes),即具体职业所使用的英语,如旅游英语、商务英语等。所以专业英语的实质就是一门专门用途英语ESP。

教育部在2007年修订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包括三个级别的教学,最高的一个级别正是ESP课程教学。该级别要求能听懂用英语讲述的专业课程和英语讲座;能够较为流利、准确得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进行对话或讨论;能在国际会议或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参加讨论;能比较顺利的阅读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和资料;能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的简短报告和论文;能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这一要求自然也是百分百适合电子类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那么“教什么”能够满足这一要求呢?我们来反思一下。

为了满足上述要求,那么我们的教材首先要专业性强,对于电子类专业而言其教学内容要聚焦在电子技术、通信、或信息技术的专业领域,要针对性强。第二,所选的教材要内容符合目前技术的发展阶段。电子类专业有其自身特点,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更新速度快。很多十年前的技术到现在就可能早已作古了,五年前的技术也可能要过时了,毫不夸张得讲电子类专业领域每一到两年就会冒出一些新技术、新概念和新名词出来。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与时俱进。第三,教学内容既要有“深度”还要有“广度”。“深度”是指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在专业知识上不能太过表浅,否则内容接近通用英语,无法提高学生对专业语言的理解力。“广度”是指内容应当涉及到各个应用方面,具体来说就是教学内容既要涵盖学生进一步学术深造将会遇到的查阅专业文献,撰写专业报告和论文等方面的内容,还应该涵盖电子类专业毕业生在工作时候可能遇到的查阅技术说明书,进行工程设计,方案设计,撰写工程合同等方面的内容。第四,要增加听说方面的内容。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可以看出,ESP的课程教学要求是不仅包含了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要求还包含了听力和对话方面的要求。然而我们传统的教材是“一本书到底,几篇文章搞定”,如此单调的内容完全忽视了听说方面的要求。培养出无法开口的“哑巴英语”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我们传统所使用的教材由于其自身的单调性、局限性和教材编写周期和使用周期的问题,是完全无法满足电子类专业英语教学的要求的。而网络媒体的发展是个利器,为我们专业英语教学内容改革带来福音。这是因为网络媒体可以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有机得结合在一起,打破了传统教材单一文字的形式,使教学内容立体化多样化。而且网络媒体还具有信息量极为丰富、打破了语言地域的界限、容易检索、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可以很好的满足以上对教学内容的四点要求。现在我们可以在网上搜索到IEEE、SCI和其它高水准的英语学术论文,可以找到国际会议的网站和视频资料,可以下载到电子类专业课程的各种国外经典教材,可以找到哈佛、耶鲁等许多世界顶级名校的公开课视频和顶级讲座视频等等。这些都是教材的延生,都可以多元化、多层次的配合教学。当然,在具体操作上如何进行取舍,各部分内容比例如何合理得安排,这是度的拿捏问题。

第4篇

【关键词】高职 拔尖人才 素质 培养平台

从1958年苏联提出“英才教育”的口号开始,世界各国竞相开展拔尖人才的培养,1973年美国通过《天才教育法》为天才及有天赋的儿童教育提供了保障,20世纪70年代,我国逐步展开拔尖人才的教育研究,目前拔尖人才的培养及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型大学,有三种主要方式,即:数理提高班、学科大类培养、专业教育试点班,对于高职阶段开展拔尖人才的培养研究甚少。李延伟、王芳在《三本院校中拔尖应用人才培养初探》中指出了河南财经学院的具体做法,而我院连续多年专科招生分数线位居江苏省榜首,并超越三本分数线,其中学生通过综合素质选拔进入电子特色班学习,他们在各类专业比赛中,多次超越本科院校夺冠。学生拔尖能力可见一斑,基于此,我们展开了在高职院校开展电子类拔尖人才培养的研究。

一 高职电子类拔尖人才的特征

1.身心素质

拔尖人才的身心素质是其成功的首要因素。

第一,心理素质。拔尖人才的拔尖首先是目标上的拔尖,表现在其心理素质:即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理想和生活理想,较强的抗挫能力,积极乐观,善待他人;具备良好的情感、意志、性格等;能较好地感知世界、想象力丰富;思维敏捷,同时还要求有较强的抗挫能力,能积极对待成功和挫折,具备节制和坚韧的态度,对待自己、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态度平和。

第二,生理素质。拔尖人才不可忽视其本身的物质性,作为一个人,首先是物质的人,身体是其思想和行为的载体,生理素质要求其具备良好的身体基础,能充分调动身体的各部位功能,同时能正确地认识生命,积极地锻炼身体,构建强有力的体魄。

第三,道德行为素质。“大胜靠智,小胜靠德”。要能在拔尖道路上顺畅,首先需要遵循政治和道德的规范,具备正确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合格的伦理导读、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没有基本道德的专业理想和生活理想是社会所不能容许的;具备社会公认的主体意识、超越意识、契约意识等;并能在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观念下做出正确的价值取向。行为素质也是其意识层面的要素,针对拔尖人才的培养,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有高雅的生活格调、健康的生活方式,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和能力、行为举止文明而朴素,并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时间习惯。

2.知识素质

拔尖人才的知识素质应该包括专业知识素质及科学人文知识素质。

第一,专业知识素质。谈电子类拔尖人才,其所谓的电子类就是其专业素质的要素,对电子类拔尖人才而言,专业知识素质主要表现在:专业理论知识是否扎实,工程实践能力是否完备,团队协作精神是否具备。

第二,科学人文素质。拔尖人才的专业发展是在一定基础之上的专业发展;而这个基础就是科学及人文知识素质基础。要求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能不倦地追求真理,理性地对待事物,为真理不怕牺牲;关心、尊重人的价值、需求和发展,理解集体、社会责任感的意义;拥有相对厚实的知识基础,包括物、化、生、史、地、政、天、经、法、哲、文、艺、美等多门类学科的基础知识。

在此,其强调的科学知识素质中以算机使用为基础的软件使用知识、信息检索加工知识、知识产权知识及阅读外文文献的英语知识等,他们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拔尖人才能达到的高度与速度。

3.能力素质

能力是身心素质作用下知识的外在应用,能力素质的大小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拔尖人才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能力。能力素质的大小按照其助推拔尖人才的成长,分为基本能力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发展能力素质等。

第一,基本能力素质。从学习、工作、生活方面谈,各方面的基本能力是拔尖人才必备的能力基础;在信息爆炸的新时代,信息处理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已是基本能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

第二,专业能力素质。高职阶段的电子类拔尖人才还应表现为其知识和技能同等提高的前提下更加具备一定的技能优势。

其专业能力中专业能力素质概括为传统知识、技能识记、传承能力;具体应表现为:电子产品装配、调试能力;电子产品设计、制作能力;利用电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复杂电子类研究开发等问题的能力;解决复杂电子类研究开发等问题的能力;利用电子知识对电子产品进行检测、维修、维护的能力。

第三,发展能力素质。拔尖人才的拔尖更多依赖于发展能力素质,其主要内容包括其思维及非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性开展工作能力、创业实践能力、新知识与新技能的掌握能力,提出问题、继续学习研究的能力;同时发展能力素质还应包括管理能力,尤其是技术及团队项目引领的能力。

二 高职电子类拔尖人才的培养

在电子类拔尖人才的培养方面,我们首先搭建了素质体系;其次完成了平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在培养平台的建设上结合新四块课程体系、研究性学习、竞赛培训构建互动平台,培养高职电子类拔尖人才。 1.新四块课程体系

新四块课程体系是:职业素质课程、岗位能力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个性拓展课程四部分课程。该课程体系是我院经过一定的研究和实践提炼完善之后展开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在拔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个性拓展课程部分,尤其为学生参与科技类兴趣小组、兴趣课题的学习提供了好的路径,而这些也成为拔尖人才成长的必经环节。

2.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为广大拔尖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实体环境,是其检验所学、钻研专业、交流研讨的重要形式。

研究性学习内涵定义为:“以项目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研究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专业知识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积累实践经验,体验项目研究过程,强化学生技术应用与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院建立的各个专业方向的研究室,其雏形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目前研究中心共有20个研究室,可以容纳约200名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3.技能竞赛培训

电子类竞赛主要包括:院系组织的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江苏省TI杯模拟电子系统设计竞赛; 430单片机设计大赛;ALTERA杯数字电路设计大赛等诸多专业类竞赛。这些竞赛的开展都为拔尖人才构建了良好的舞台,对吸引拔尖人才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另外学校在组织相关竞赛时的培训工作也为拔尖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较好的服务。

三 总结

基于此互动平台下,我们以拔尖人才的素质体系为抓手,从身心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方面展开,通过培养平台的建设将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申报各类专利18项,获得中央电视台《我是发明家》50强,参加第六届世界发明博览会一览5项大奖;全国信息技术类创新与实践活动一等奖;5年来获得电子类竞赛类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省级竞赛一等奖近8项。

参考文献

[1]史建平、杨金观、林光彬.以五种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财经拔尖人才[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6)

[2]黄艳梅.基于调查的应用英语专业“新四块”课程体系的优化[J].科技信息,2009(31)

[3]沈淑雯.加强理科基础建设,培养拔尖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

[4]李嘉曾.拔尖人才基本特征与培养途径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5]李延伟、王芳.三本院校中拔尖应用人才培养初探[J].计算机教育,2008(24)

[6]秦书生、韩雪冰.高校拔尖人才培养探析[J].党史文苑,2010(6)

[7]宋伟.论拔尖人才培养中的道德建设问题[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8)

[8]彭豪、钱扬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科学研究性学习:模式、实施与成效——以“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为例[J].远程教育杂志,2011(2)

[9]蒋华勤、潘杰.浅议民办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A]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案(上册)[C],2010

[10]兴志、刘磊.高职院校学生科技活动探析[J].科技资讯,2009(35)

[11]李志巧、陆芳.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网络研究性学习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

[12]尚仁成、阮东、熊家炯.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简介[J].物理与工程,2006(3)

[13]王晓晶.研究性学习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4]廖湘楚.浅谈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3)

第5篇

论文摘要:基于现有高等学校电子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形式的分析,提出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改革思路和方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性教育越来越成为当代教育的适应性选择。只有创新,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只有深化教育改革,才能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随着高校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深入,专业课的实践化已经成为培养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的必要要求。而电子类专业课,是相对实践性很强的一类课程,因此,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着手的新形势的教学改革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方法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内容上如何跟上相关科学技术发展,在教学理念上如何评价教学成败,是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的。现就从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实验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标准等几个方面浅谈一些思考。 

1、丰富教学内容,适应现代教学 

对于此类教学内容,应该适应当前高速发展数字信息时代要求,在原有的电子类课程内容设置基础上,精简模拟部分的教学内容。对于数字通信技术的内容,具体到基本概念,表示方法,数学语言,应该采用国际通用的表述方法,这对于将来学生阅读外国先进外文文献十分重要,同时,统一标准有助于提高学生交流学习心得的效率。因此,丰富教学内容,紧跟电子信息发展步伐,更新知识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2、深化实验改革,基础与创新相结合 

目前国内各高校已经开设一些综合性,研究性和设计性的实验,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同时,应该强调的是,基础与实验的结合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有了牢固的基础,创新性实验才能做起来得心应手,防止学生眼高手低,忽略打牢基础的重要性。在基础实验掌握的基础上,创新性实验大胆放手去做,循序渐进,才能提高专业素养。基础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在其基础上,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者的结合,才能将传授知识,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当前的一些实验,很多都是基础实验或验证性试验。在实验中,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地方很有限。比如,实现设计好的实验结果,实验数据,实验电路也都已为学生准备好,甚至实验操作的具体步骤也都有详细叙述。学生不自觉的就会对实验兴趣缺失,很少动脑思考,丧失预习复习的主动性。因此,实验环节我们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调动学生分析总结的积极性。仔细分析实验原理,过程,结果,总结教训,这个实验才是有意义的。而学生的讨论内容也为实验室工作人员提供了实验改进的素材。 

3、调动学生兴趣,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比单纯的填充教学内容有意义。由于电子类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媒体工具,可以有效促进此类课程的演示效果,显现诸多优点: 

(1)可以提高效率:首先可将授课从简单重复的环节中解 

脱出来,避免低效的板书,从而使教师可以把重点和难点内容的讲解时间节省出来,使得单位时间内传播的信息量大大增加。(2)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的图像、声音、动画,使原本不易表述,板书无法呈现的知识内容可以生动展示,授课的内容变得多样有趣,从而可以使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能更加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3)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有机结合可以提高教学的层次感,动静结合有助于教师融入更多的自我展示平台和空间,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在传统教学的“讲授----考核”模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沉闷的听众角色,而现代大学教育提倡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就要求我们将学生还原到教学实践的主体地位,老师仅仅是引导学生认识知识,提高能力的中介和桥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还应该采用“阅读教材----讨论重点和难点”的教学模式,对属于学科前沿知识,学术上尚未定论的问题进行引导性分析,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者,是学生养成独立分析的治学习惯。当然,阅读讨论式教学前提是专业课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然后再深入的对所学此类专业课进行讨论式教学方法。 

4、教学标准多样化,人性化进行教学改革 

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势必会带来大学生素质的差异,而现代教学中,尊重差异是科学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体现,正确认识这种差异,就需要非单一标准的教学目标,即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比如考核方式的改革。成绩不仅仅是理论成绩的参考,而是成绩的组成多样化,提高学生平时成绩的积极性,避免考前突击,这样既重理论,又重实践的教学标准也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考核形式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多元发展,如多样式课后作业。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作业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思考,此外,针对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专业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可以结合教学布置一些带有研究型的题目。可以包括理论部分,技术部分和应用部分,采用习题作业、专题论文和专业案例分析等多样形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学生,来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使不同基础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应与时俱进,着眼于培养适应快速发展的新型人才。在围绕数字化的主流趋势的基础上,重视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教学内容和实验环节的丰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迫切需求,教学标准的多样针对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个性和开放的专业理念。作为电子类专业课程的改革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为之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关洪斌、王晓兰.知识经济时代实验室改革与管理策略[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第24卷第3期,95-98. 

第6篇

论文关键字:电子教学 改革

论文摘要:基于现有高等学校电子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形式的分析,提出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改革思路和方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性教育越来越成为当代教育的适应性选择。只有创新,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只有深化教育改革,才能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随着高校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深入,专业课的实践化已经成为培养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的必要要求。而电子类专业课,是相对实践性很强的一类课程,因此,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着手的新形势的教学改革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方法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内容上如何跟上相关科学技术发展,在教学理念上如何评价教学成败,是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的。现就从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实验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标准等几个方面浅谈一些思考。

1、丰富教学内容,适应现代教学

对于此类教学内容,应该适应当前高速发展数字信息时代要求,在原有的电子类课程内容设置基础上,精简模拟部分的教学内容。对于数字通信技术的内容,具体到基本概念,表示方法,数学语言,应该采用国际通用的表述方法,这对于将来学生阅读外国先进外文文献十分重要,同时,统一标准有助于提高学生交流学习心得的效率。因此,丰富教学内容,紧跟电子信息发展步伐,更新知识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2、深化实验改革,基础与创新相结合

目前国内各高校已经开设一些综合性,研究性和设计性的实验,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同时,应该强调的是,基础与实验的结合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有了牢固的基础,创新性实验才能做起来得心应手,防止学生眼高手低,忽略打牢基础的重要性。在基础实验掌握的基础上,创新性实验大胆放手去做,循序渐进,才能提高专业素养。基础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在其基础上,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者的结合,才能将传授知识,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当前的一些实验,很多都是基础实验或验证性试验。在实验中,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地方很有限。比如,实现设计好的实验结果,实验数据,实验电路也都已为学生准备好,甚至实验操作的具体步骤也都有详细叙述。学生不自觉的就会对实验兴趣缺失,很少动脑思考,丧失预习复习的主动性。因此,实验环节我们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调动学生分析总结的积极性。仔细分析实验原理,过程,结果,总结教训,这个实验才是有意义的。而学生的讨论内容也为实验室工作人员提供了实验改进的素材。

3、调动学生兴趣,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比单纯的填充教学内容有意义。由于电子类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媒体工具,可以有效促进此类课程的演示效果,显现诸多优点:

(1)可以提高效率:首先可将授课从简单重复的环节中解

脱出来,避免低效的板书,从而使教师可以把重点和难点内容的讲解时间节省出来,使得单位时间内传播的信息量大大增加。(2)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的图像、声音、动画,使原本不易表述,板书无法呈现的知识内容可以生动展示,授课的内容变得多样有趣,从而可以使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能更加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3)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有机结合可以提高教学的层次感,动静结合有助于教师融入更多的自我展示平台和空间,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在传统教学的“讲授----考核”模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沉闷的听众角色,而现代大学教育提倡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就要求我们将学生还原到教学实践的主体地位,老师仅仅是引导学生认识知识,提高能力的中介和桥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还应该采用“阅读教材----讨论重点和难点”的教学模式,对属于学科前沿知识,学术上尚未定论的问题进行引导性分析,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者,是学生养成独立分析的治学习惯。当然,阅读讨论式教学前提是专业课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然后再深入的对所学此类专业课进行讨论式教学方法。

4、教学标准多样化,人性化进行教学改革

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势必会带来大学生素质的差异,而现代教学中,尊重差异是科学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体现,正确认识这种差异,就需要非单一标准的教学目标,即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比如考核方式的改革。成绩不仅仅是理论成绩的参考,而是成绩的组成多样化,提高学生平时成绩的积极性,避免考前突击,这样既重理论,又重实践的教学标准也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考核形式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多元发展,如多样式课后作业。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作业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思考,此外,针对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专业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可以结合教学布置一些带有研究型的题目。可以包括理论部分,技术部分和应用部分,采用习题作业、专题论文和专业案例分析等多样形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学生,来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使不同基础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应与时俱进,着眼于培养适应快速发展的新型人才。在围绕数字化的主流趋势的基础上,重视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教学内容和实验环节的丰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迫切需求,教学标准的多样针对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个性和开放的专业理念。作为电子类专业课程的改革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为之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关洪斌、王晓兰.知识经济时代实验室改革与管理策略[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第24卷第3期,95-98.

第7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开放实验室;管理

中图分类号:TM1-4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20

1.前言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开放实验室的契机,充分整合与创造性地应用实验教学资源,可以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电子类专业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拓展实验领域,降低成本和风险。

通过开放实验室,建立新型的实验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地方本科学校电子类专业实验室资源,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可靠、安全和经济的实验项目,为地方本科院校电子类专业“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优质、高效、丰富的实践教学环境。

2.实验室全面开放的具体步骤

(1)开放模式。实验室应该根据其性质不同,在开放时间、空间以及实验内容方面有所侧重:基础实验室采取半开放时间,实验内容、项目相对固定;创新实验室条件允许时在时间、空间以及实验内容上全面开放。

(2)开放的具体内容。①原则上对于电路、模电、数电、高频等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全面实现时间上及部分内容上的开放。内容开放主要包括:第一,保留部分必开的实验教学项目,可占该实验课程总学时的20%~50%。第二,增加并改造一批综合性实验项目,每学期开学根据学生人数列出足够的综合性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综合性实验项目占该实验课程总学时的30%~50%。第三,适当增加具有设计新颖性和创新性且由学生自主选题的实验项目,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学时空间,占该实验课程总学时的20%~30%。②专业实验室定期向学生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的项目供学生选择,项目以各级电子设计竞赛题目、分解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为主,逐步锻炼学生掌握电子电路设计方法、电路故障检测方法、工程应用方法,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以“挑战杯”“科技文化周”活动为依托,引导、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创新实验项目以团队形式进行,参与学生不限年级,可自由组合;开放实验室时可结合实际条件, 安排实验场地和教师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结协作精神,并通过高低年级学生的传帮带机制创新技术成果。④开发虚拟实验系统,遇到一些高成本、高消耗、大型或综合训练以及现有实验实训条件不足或学生自主开展实验与创新训练等情况时,采用虚拟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大型和综合训练经验。

(3)开放实验项目课时分配。①电子电路综合实验,开设时间为第三学期。本课程中学生要求修读2项第一级实验项目(必修);要求修读1项第二级实验项目和1项第二级或第三级实验项目。②电子电路综合实验,开设时间为第四学期。本课程中学生要求修读2项第一级实验项目、1项第二级实验项目和1项第二级或第三级实验项目。③电子电路综合实验,开设时间为第五学期。本课程中学生要求修读1项第二级实验项目、1项第三级实验项目和1项第三级或第四级实验项目。

(4)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①学生管理。在开放实验中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从方案设计、操作、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作用,扩大学生独立思考、操作、分析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②成绩管理。第一,对于验证性实验成绩的评定,以学生的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为评分依据。第二,对于综合性、设计性、创新型实验,以实验成果(包括实物、论文或实验报告)和指导教师评价或通过答辩的形式进行评价,作为学生成绩和学分的评定依据。③实验室人员管理。实验指导教师负责开放实验项目的建设与更新,负责指定开放实验项目的开题、过程指导、实物验收与答辩、成绩评定等全过程,并负责选取开放实验优秀项目,推荐参加各种比赛和申报评奖。

开放实验教学将逐渐成为实验教学的主流, 地方本科院校电子类专业要不断探索开放实验教学模式,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利用现代技术,探索实验管理方法,结合学校实际,走出一条实验室开放高效运行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王小妮(1977-),女,山东威海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讲师。(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计划面上项目(项目编号:KM201110772018)、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2JGYB6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125-02

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是面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专业、微电子专业、通信专业等电子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主要包括计算机、嵌入式、可编程器件、传感器、数字信号处理、集成电路等方面的内容。该课程研究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英语词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本专业简单的英文技术资料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提高其专业素质,增强其实际工作的能力。[1]

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多从事电子制造业、通讯行业等,除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外,对其专业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要求。目前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教学的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专业英语教学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但现状并不令人满意,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教材的选择对于课程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每个学校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培养计划都不同、教材的侧重点都不一样。由于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现有的教材内容常常严重滞后于现实发展,与实际严重脱节。如何能让学生对专业英语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是在讲授专业英语课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专业英语教学属于语言教学范畴,与专业知识教学在方法和手段上都有较大的差异。而当前专业英语教学通常还是采用传统口头讲授和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教学内容也主要集中在词汇的学习和文章的翻译方面,对口语表达和听力没有太多的要求。这使得原本就晦涩难懂的专业英语变得越发的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一、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的改进

在设计专业英语课程内容方面,要强调专业课程基础性和新技术应用。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有典型代表性的经典英语文章作为阅读材料。专业英语的上课内容除了包括一般科技文章的语法结构与表达方式的讲解外,还要对专业词汇及专业术语结合本专业设计内容展开讲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为:“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接口”、“操作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通讯电路”、“通讯原理”、“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可编程器件及应用”、“传感器技术”、“数字集成电路设计”、“IC芯片设计”等。结合这些课程的特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四大部分,每一部分分若干专题,每一专题涉及一个知识点及相关技术,这样既不失内容的系统性又具有先进性和趣味性。

1.计算机类英语

计算机行业是当今发展最迅速的行业之一,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中有大量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学生也需要具有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来进行软硬件系统设计。新的理论和技术层出不穷,计算机行业在我国的发展相对滞后,国外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都是用英文发表的,需要汲取最新研究成果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以便能够与国外的先进研究成果进行学习和交流。[2]

计算机类英语设计课程时可以包括以下话题:Computer System Overview、Computer System Organization、Programming and Languages、Operating Systems、Computer Network、Network Security。

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计算机制作方面英语视频介绍等内容,以帮助学生适应熟悉专业术语及锻炼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微电子类英语

以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与应用为代表的微电子学是现展最迅速的高科技应用性学科之一,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中微电子学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集成电路、微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工艺和设计软件系统,能在微电子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工程技术及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微电子类英语设计课程时可以包括以下话题:DSP Engineers Move Toward Standardized Software Development、Embedded Systems Programming Using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s、FPGA Basics、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s、System-on-a-Chip Designs Reuse Solutions、Semiconductor Device、Integrated Circuits。

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芯片资料数据手册等内容,以帮助学生适应熟悉专业术语及锻炼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通讯类英语

通讯行业主要是在掌握通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工程方法对通信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处理。通过该专业的学习,可以掌握电话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各种通信系统的原理,研究提高信息传送速度的技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新的通信系统,开发可迅速准确地传送各种信息的通信工具等。

通讯类英语设计课程时可以包括以下话题:Digital Signals and Systems、Frequency Domain Representation of Signals and Systems、Expert System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Virtual Reality、General Network Topologies、Data Communications、Overview of the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4.新技术英语

新技术英语设计课程时可以包括以下话题:Introduction to Cloud Computing、The internet of Things、Top-down SoC Design Methodology、Moor’s law:the Future of Simicroelectronics。

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能反映专业技术发展动态的云计算、物联网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及时获悉最新的专业技术。[3]

二、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

1.校内教材编写

根据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干课程,研究国内外最新领域的研究动态,将理论基础与实际相结合,编写出适合本专业的现代的专业英语教材。

2.多媒体课件制作

在课件中加入大量动画内容,形象展示所讲授内容,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加深印象。用英语录制实验现场,让学生通过一个个专业词汇的介绍,更直接、更容易理解专业词汇的意思及英文表达方式。[4]

3.编制纪录片

一方面可以向学生展现专业领域最新的技术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关于电脑的纪录片,纪录了整台电脑组装过程,并配备了英文讲解,如关于硬盘的英文阅读:Computer’s hard drive disk saves information transmitted to it for a long time. The reading head reads the information. It is extremely precise. The space between the reading head and the hard disk is as thin as a hair. The hard disk is installed in its position within the computer。学生根据视频演示和英文讲解能够理解该段英语的意思:计算机硬盘用来长期存储传输进来的信息,磁头负责读取信息,它极其精确;磁头与硬盘之间的间距如头发般细微;将硬盘装入电脑相应位置。关于微处理器的英文阅读:A microprocessor is the brain inside the computer. It made up of microchip,on an electronic card. Preparing the chip to be installed on the card is a delicate and precise operation。学生根据视频演示和英文讲解能够理解该段英语的意思:微处理器被誉为计算机的大脑,由安装在电路板上的芯片组成;而将这些芯片安装在电路板上,需经细致而精确的操作过程。还有关于CCD半导体、计算机电路板、太阳能电池板、锂电池、电脑游戏、薄膜开关、掌上电脑、阴极射线管、麦克风、摄像机等制作过程。

4.教学方式的研究

在完成基本课程的讲授之后,每次可以选择某个主题,让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个人的见解,并在讲课过程中穿插向学生介绍科技英语的特点、数学公式的读法、科技英语专业词汇、常用英汉互译技巧、被动语态的翻译技巧、复杂定语的翻译技巧、英语长句的翻译技巧、学术论文的英文写作、科技论文标题的写法、英文摘要的写作技巧、求职英文简历撰写方法等知识。数学公式的读法如下:

xA:x belongs to A / x is an element(or a member) of A

xA:x does not belong to A / x is not an element(or a member) of A

AB:A is contained in B / A is a subset of B

AB:A contains B / B is a subset of A

AB:A cap B / A meet B/ A intersection B

AB:A cup B/ A join B / A union B

A×B:A cross B / the Cartesian product of A and B

x>y:x is more than y

x≥y:x is more than or equal to y

x

x≤y:x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y

5.考核方式的研究

一般课程的考核分为卷面考试、论文、报告等形式。对于专业英语课程,将研究一种既能督促学生学习,又能综合体现学生学习效果的好方法。

三、专业英语教学效果

第一,解决好专业英语课程与对应专业课程结合问题。专业英语是对专业课程理解的进一步升华,所以选择好的选题是重中之重。选题内容不能抛开实际专业课程内容,对专业课内容进行补充,让学生能通过专业英语既巩固专业课的学习,了解专业词汇的表达方式,又能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开阔眼界。

第二,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专业英语自学能力、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适当增加学生的课下学习以及通过网络完成的作业,让学生多看一些该领域专家的英文讲座和英文文献,突出学生的能力建设、知识探究和人格养成。

第三,通过多位教师编写、制作专业英语不同专业领域的英文教材及英文课件内容,充分发挥每位教师优势,使新技术能贯穿在教学中;与学生实践相结合,对学生毕业找工作和再学习有很大帮助。

四、结束语

通过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设计,设计出了适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专业英语课程。通过采取各类教学手段,不同教师来编写和制作自己熟悉领域的英文教材、英文多媒体课件、英文纪录片等,更贴近实际。多种教学方式的研究让学生能快速、高效、积极掌握各门电子信息类课程的英文专业词汇的表达、英文文献的阅读及最先进、最前沿的科学技术。

参考文献:

[1]丁洁,吴冬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电气专业英语的教学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169-170.

[2]郭长友,等.关于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方法的讨论[J].中国科技信息,2007,(10):208-209.

第9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 电工电子类课程 实验教学

电工电子类课程是中职应用电子、机电一体化和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工电子产品不断推陈新,电气化程度不断提高,这门课程的不少知识涉及学生就业领域的基本操作技能。冈此,开没电工电子课程无疑是必要的,是合理的。

电工电子实验埘帮助学生消化理论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现有条件下进一步开展中职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我结合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反思,谈谈个人的见解。

一、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观今的电工电子类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实验中存在不安全因素..

电工电子实验中所使用的设备、仪器仪表和电子元器件较多,如果不能正确使用,容易造成损坏;另外,实验巾提供的电源是220V的市电,远高于36V的安全电压,操作不当会造成触电事故中职学生的纪律观念淡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上述问题

2.实验内容陈旧,方法单一。

目前在大部分巾职学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仍从属或附属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陈旧,脱离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有些经典实验没有发展创新,对学生失去吸引力,如单级放大器实验,就是孤立的一个放大电路.对放大信号是否失真.只是简单地用示波器观察波形,在实验方法上,传统电工电子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存文验过程中不能结合存在的问题主动思考.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连线、测,片面追求数据的正确.不注重实验全过程,对一些基本问题缺乏理解、更有一些学生存在应付心理,抄袭或伪造实验数据。这种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缺乏独立思考和积极主动性的训练,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实验考核方式不合理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考核主要是实验报告和实际操作两种方式,但目前存存的问题是巾职学生自觉性羞,实验报告仅仅是抄抄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存在严重的抄袭和弄虚作假现象.另外,由于学生多,实验指导老师少,很多学校甚至对实际操作能力不予考核。这样就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学生的实验能力作出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

二、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1.严格实验管理.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实验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再要环节,也是加强学生职业规范和行为训练.培养良好实验习惯的良机..通过电工电子实验,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操作流程,了解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有利于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必须制定完善的实验管理制度,用纪律约束学生,落实安全和设备使刖责任制实验前,教师首先爱强调支验纪律,讲解试验巾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实验过程中,凡是发现破坏实验设备、不爱惜实验器材、不按规范操作的情况,要及时制止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严肃教育;实验结束后,设备如果出现故障或丢失,仪表和电子元器件不能按时交回等情况,教师可根据相关记录追究相应实验小组的责任  2.更新实验内容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

随着电子技术的巨大发展.实验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创新迫存屑睫.应存教学中增加一些综合性和没计性实验,采取切实可行的适合中职学生的实验教学方法,加强实验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借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进行单级放大器的性能测试时,教师可对学生对收音机的中放电路进行测试,通过收音机的声音的变化,使学生对放大器的性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在实验方法上教师应根据理论课教学计划和电工电子技术发展趋势进行调整,增加一些综合性实验,如开设音频功率放大器、波形发生器、商流稳压电源等实验,这些综合性实验可以覆盖模拟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单管放大、低频振荡电路、运算放大器、滤波器等内容,增强实验的实用性、功能性。为了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可以多向学生介绍一些有趣的电子产品,对一些经典实验做些变化,加入一些能涮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元素。实验中可以采用语音信号发生器或其他音频信号源代替普通信号发生器.例如存实验功率放大器时,教师通过随身听的耳机线为功放电路提供信号,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验的积极性

3.改革实验报告写法和考试、考核方法..

实验报告是学生对自己所做实验的总结,重点强调对实验原理、实验过程中问题的变化、分析,多写对实验的体会,对不成功的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过于强调实验报告格式的统一,内容的多少和数据的准确性。

在考核方法上.电工电子实验是以平时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程,学生的实验能力主要体现存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现象的观察、问题的处理、数据的分析处理等方而,所以对陔课程的考核不应只注重实验结果,更应注重实验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对电工电子实验课程的考核应进行三次i平分:一是现场评分,根据学生的预习.仪器使用的正确程序,实验过程巾的态度等给予评定分数;二是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评分,根据其对实验过程的分析、数据的记录、数据处理、实验结果分析与书写情况评分,不要只简单看数据准确与否:三是进行考核,期末考核可以采取试题抽签方式.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在操作考核中互相抄袭的情况,又可以督促学生全面掌握实验项目。教师对三次成绩进行总评得出实验课程的成绩,这样可有效督促学生做好实验。

第10篇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导师制”;教学平台;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119-03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强调:选择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东北石油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强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依托,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多层次、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二、加强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和意识强、创新水平和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这直接决定着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际能力。每年都举办院青年教师比赛课、创新开发设计竞赛活动。为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培养“科研型”、“创新型”青年教师队伍,为青年教师将来能参与高级别科研课题的申报奠定基础,设立院青年教师基金。鼓励学生在青年教师的指导下积极申报国家和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强化青年教师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设立院级管理的青年教师指导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给予一定经费支持。支持青年教师指导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对获国家奖励的指导教师给予一定奖励。组织教师申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以项目建设为契机,带动教师队伍建设,使多数教师能够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工作,逐步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三、突出专业特色,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1.应用物理学专业,探索“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改进优秀学生培养方式,如何将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与创新研究,是当前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应用物理学专业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探索优秀拔尖学生的选拔机制,为优秀本科学生构建学习平台。

2.实践“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校企合作“电子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仪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为依托。实行3+1培养,学生需完成分散在各个学期累计一年的企业阶段学习和实践。以实践课为载体,不断加强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先聘请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担任专业课主讲教师,并以这批教师为核心,不断加强专业教师工程经历的培训,通过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工作、在企业建立教师培训基地、以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为载体、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等,培养专业教师工程经验。

四、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在导师的指导下,在本科生教育中体现四个阶段培养:一年级“素质教育”,二年级“知识教育”,三年级“技能教育”,四年级“综合教育”。本科生导师制的核心是密切、融洽的师生关系,要求导师注重道德引导、以“一对一的学习指导”为重点,培养学生自学、独立思考、触类旁通的能力,体现了师生互动、素质教育及“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的理念。通过为本科生配备导师,创设一种“教”、“学”互动的宽松的育人环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较早地进入教师的科学研究,从而提升创新能力。

五、加强电子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加大力度开展学科竞赛

1.作为工程技术与应用性都很强的电子类专业,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实践教学平台上丰富多种形式的实践条件可以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在专业舞台上一展身手。通过设立多种形式的课内、课外开放式的实践项目,竞赛型、学术探索型、社会实战型、自我提高型等,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成长的最佳环境和氛围,也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扩建现有的电子创新设计开发基地,使更多有意愿进入基地的学生能够有实践创新的环境。

2.平台向全校电子类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开放,可同时容纳约80人进行各类实验和技能实训。同时也面向社会开放,构建以创新开发培养为主线、体现“强化就业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引导创新实践,提高基本素质”的实验实训体系,开设基础型、设计型、综合型和自主创新型和“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等多层次、多种教学模式的实验实训。

3.结合“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开展研究生及优秀本科生助教、助研、助管的方法,弥补实验室专职管理人员的不足,也使优秀学生较早的进入实验室进行创新研究。

4.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国家、学校和院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鼓励学生开展创新研究,撰写科技论文、申报专利,使学生较早的参与科学研究,从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5.实践教学平台是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为配合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在实践平台架构、实验条件建设、实验室管理等方面将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改革工作。

6.在平台管理方面、实行全天候开放,除了正常教学学期外,实验室技术人员在寒暑假期均实行轮值制度,保障各项课外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7.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平台的优势,组织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学科竞赛和创新大赛,使每年报名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从以往比赛结果来看,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都较以前有了大大提升,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竞赛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生在比赛中获得了好的成绩,这是学校的一个闪光点,也在无形之中提升了学校在外的形象。参加竞赛能够提高专业办学实力及声誉,同时能够加强同兄弟院校的沟通和交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主办学科竞赛。①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②参加黑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③主办东北石油大学电子设计竞赛,参加校“挑战杯”;④参加美新杯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⑤参加全国“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⑥主办东北石油大学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⑦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

8.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推动了学院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手段、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实践,通过对历届参加电子竞赛学生调查、参赛的学生毕业就业率达到了100%且实现了高薪就业。

六、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培养创新人才平台建设

经过多年与“大庆油田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的科研、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合作,于2007年校企共建了“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油气田控制与动态监测实验室”,于2010年校企合作建成“电子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于2011年5月校企合作申报成功了省教育厅的“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仪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十二五”期间学院将深化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加强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加强研究生和本科生创新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1.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基地。教师参与企业科研工作,与校外基地科技人员沟通交流,了解生产实际技术需求,加强横向科技合作。构建科技服务、科技创新平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方案实施的探索基地。使平台成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习基地,每年可接收150名本科学生进行创新实习实训;聘用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指导本科学生毕业设计(已指导50余名本科生完成毕业设计);平台建设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3.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的实践基地。能同时容纳20名研究生从事论文研究工作,校外基地已为学院培养硕士生14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互聘兼职人员、实施“双导师”制培养研究生。

4.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近年来已有7名硕士研究生分配到大庆油田公司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工作,20余名本科生分到该公司工作。

七、结语

构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本科人才质量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强化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我院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近年来,我院学生参加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黑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1项。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推动了学风建设,提高了就业竞争力,提升了专业的知名度,吸引了更多的生源,其中参赛的学生毕业就业率达到了100%且实现了高端高薪就业。

参考文献:

[1]陈新华,等.电工与电子实验教学改革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6).

[2]丁坚勇,等.建设高水平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实践[C]//电工电子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6.

[3]郑双进,熊黎,黄志强,周丹.工科院校本科生导师制探索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高志凯,王定君.本科生导师制的渊源、内涵和实施意义――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分析[J].甘肃高师学报,2011,(1).

第11篇

关键词:电子类专业;多元化考核改革;考核方案;评价体系

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任务和措施,要求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的积弊。

针对传统教育教学理念重教轻学、重理论轻实践、考核方式单一、考试后的分析反馈不足、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问题,本科院校提出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促进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 ]

一、课程多元化考核改革的思路

1.以考核改革构建学生为主的“教与学”模式

在考核方式改革中,要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素质为导向,构建多元考核方式,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2 ]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可推行平时考核制度,使学生的平时成绩占到总评成绩的60%。平时成绩采取课堂练习、作业、读书笔记、学习表现、小论文、社会实践报告、课堂演讲、实践操作等形式,合理分配考核权重,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核评价。这种办法能激励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平时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2.改革考核内容,合理分配考核权重

合理设置考核内容、分配考核权重,是考核改革有成效的基本前提。建议课程考核成绩比例为:60%平时成绩+40%期末卷面成绩。平时成绩根据课程特点由3~5个部分组成,采取“N+2”模式,其中“2”是指学生课堂出勤和课后作业两项考核形式,“N”则采用课堂练习、读书笔记、课堂综合表现、小论文、课堂演讲等考核形式。

平时成绩考核权重要设置合理,如出勤占10%,课堂综合表现占15%,作业完成情况占15%,阶段性测验占20%等。[3 ]

3.制订详细的评分标准,保证考核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平时成绩组成及权重分布由任课教师或教研室确定,制订详细的考核改革方案及实施细则,对考核的每项条例制订详细的评分标准,注重考评学生的学习、实践、科研、创新等多方面素质,全面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使得每项给分都有理可循、有据可依,提高考核方案的可操作性。

4.构建课程考核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做好课程考核改革的根本方法就是评估与反馈,通过严格的评估做好过程、结果管理。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师生随时沟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修订考核方案。考试结束不意味着学生本门课程学习的终结,通过考试分析,学生可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发现学生在知识体系、实践动手能力、综合素质方面的情况,总结经验、研讨问题、纠正偏差,寻求更好的考核改革方式。[4 ]

二、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核心课之一。课程改革方案注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态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高频电子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实验和实例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强化实际应用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无线通信专业知识打下基础。

三、其他考核方式

1.课堂Presentation考核

增加课堂Presentation考核环节,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让学生不再拘泥于课本知识,去关注该行业的新技术及发展趋势;大三学生面临毕业找工作及考研,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及克服怯场心理。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每组学生可以选取专业前沿技术或者是感兴趣的专业知识点准备,每节课前10分钟进行演讲。具体的评价部分包括:选题8分、内容12分、演讲4分、效果6分。课堂Presentation评价表如表2所示。

2.BOPPPS微课设计考核

微课设计内容为通信过程中的常见效应:波导效应、乒乓效应、孤岛效应、多普勒效应、记忆效应、呼吸效应、多径效应、远近效应等。通过对这些效应的准备讲解,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知识准备能力、PPT制作能力、讲解能力,另一方面也让班里其他学生认识并且理解这些通信效应。

微课设计具体的评价部分包括:微课教案设计20分,微课展示环节10分。具体微课设计评分细则如表3所示。

将课程总成绩分成若干个考核项目,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始终穿插着考核的过程,明显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促使学生关注课程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显著提高了课堂时间利用率,使学生能够达到高效率的学习;除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外,与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明显提高。

多元化的考核方法,是适应应用型大学本科教育的较好的考核模式,其“过程考核”的理念、课程考核项目设置、考核评估与反馈等是课程考核改革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韩红建.基于创新理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探索,2013(5).

[2]宋斌.主体性教学理念下的数学三环教学法研究[J].学科教学:数学,2007.

[3]姚雷.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J]. 管理学家,2014(9).

[4]陶燕丽.刍议高校《中国地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第12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产品的研发需要的是理论,更需要实践能力往往理论中的一个简单的接地问题,在工程实践中,需要从结构、电磁、可靠性上具体加以分析和设计如处理和设计不当,将影响产品的性能,甚至关系到产品研发的成败电子市场不断推出新的芯片和性能更高的元器件。设计师需要根据自身产品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元器件,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性价比对于电子类学生来说,需要敏锐的市场洞悉能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22电子设计具有层次性电子类专业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中单片机、DSP和VHDL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技术要求、设计复杂程度不一样,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师资、实践场所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学生在实践中应有所偏重,不能一味追逐市场热点和难点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上,应有一个清楚的社会定位23电子设计需要综合设计能力电子设计需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能力,还需要从产品规格、温度、能效、性价比、电磁兼容和可靠性等方面考虑产品的设计电子产品的研发还包括元器件的选购和设计文档的书写电子设计需要综合设计能力。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电子类专业学生实践创新模式的构建

焊接工艺与装配基础知识内容繁杂,理论性不强,但需要教师系统介绍实用电路主要是常用实用电路,需要由模电、数电和高频电路很熟悉的老师详细分析实用电路是学生进行电子设计的基石,理解实用电路是对专业课程的加深和实践微处理器主要为单片机技术、DSP技术以及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设计报告、测试报告及验收报告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所需的文档资料,通过报告内容,了解设计的主要思想,能展现设计者的理论水平和所设计项目的把握程度讲授可参照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从用语、格式上加以规范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按照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着重基础、注重前沿的原则,促进电子信息类专业和课程的建设,引导高等学校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的训练,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综合能力;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根据历年题目分类。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可分为四类,即模电类、高频类、仪器仪表类和数电与自控类培训内容可按照这四类题目,将历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题目作为学生训练的内容,根设计要求,通过查阅参考资料,由2-3人组合,完成设计、测试并书写设计报告、测试报告和验收报告②学生创新项目每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可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根据创新任务要求,完成产品的实验室设计与开发一般来说,学生创新项目所设计的产品复杂程度不高,也可多个学生共同讨论完成③教师科研项目教师将自己的科研项目分解,将部分简单工作由学生参加完成,学生在科研项目的完成中,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过程。感受科研工作的氛围教师在科研过程中,耐心细致指导学生④成熟产品历年电子设计大赛选题、学生创新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所设计的电子产品经老师或多人组成的团队改进,从产品的功能、设计指标、可靠性以及性价比等多个方面,做成成熟产品,老师将整个设计过程讲解给学生,由学生参照产品重新设计和制作在设计过程中,学生试图理解设计者的思想市场有成熟的电子产品,学生感兴趣,拆解后,琢磨着自行设计,也能达到提高动手能力的效果(3)实践形式:培训过程需要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学生缺乏电子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次接触电子设计,还存在畏惧心理,需循序渐进引导进入设计过程电子设计需要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在这个阶段,由老师系统地将基础知识以专题形式讲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常用电子电路元器件的识别和使用、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焊接技术、常用软件的使用以及单片机技术等基本知识第二阶段以学生自行设计为中心,老师进行过程指导在这个阶段,可成立培训小组给老师分配多名学生,可以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由老师全面负责产品的论证、制作和调试碰到问题,可在学生间、教师间讨论学生完成的产品设计以及报告文档,由多名老师进行测试、验收和评审(4)成果:经评审的产品和设计报告、测试报告和验收报告通过学生接受系统培训和多个综合实验项目的完成,在综合实验室通过与同学的交流,熟悉产品的设计过程,实践能力得以提高

第13篇

论文摘 要 :《电工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类专业基础电学理论课程。学生学习时普遍感到抽象难懂,枯燥无味,教师感到难教,教学效果差。《电子技能与训练》则是电子类专业实训操作较多,学生较为喜欢的课程。本文旨在对专业教学中,相关联课程的有机结合教学提供参考。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是按照科学门类划分各分支学科内容的,在课程设置上具有很强的学科性和系统性, 造成我国职业教育专业基础理论在内容上的重复。在这方面,很多专业教师都有发现,实际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这样的矛盾呢?

一、《电工基础》课难上的反思

学生因素:①知识基础因素。就目前全国职业中专生源来看,就读生的知识基础普遍不够扎实,偏科现象较为突出。初中物理电学知识不过关的学生占有较大比重,其中女生更为突出。②学习习惯养成因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学习意志力差。③学习兴趣因素。部分学生由于初中成绩差,教师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因此,对学习本身不感兴趣。

教师因素:①业务能力因素。教师对教材把握能力有差别,尤其是青年教师,对《电工基础》教学大纲没有进行认真彻底的学习、研究,对《电工基础》各章节在教学中的处理不能很好地把握一个度,造成知识讲授得过深过难。这样必然会造成教学的盲目性,缺乏针对性。②教学方法因素。“以教师讲授为重心”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于现实教学中,这种单一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加上学生知识基础差,使原本直观、具体的问题变得抽象,难于理解。③其他因素。目前,职业学校的学制多数为三加一或二加一,甚至是一加一(前者是学生在校学习年数,后者为见习、实习年数),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大大缩短,这也使各专业课程要压缩授课时间,《电工基础》自然也不例外。

二、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对《电工基础》的学习兴趣,并结合《电子技能与训练》把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技能的训练中

1.努力钻研本专业关联课程知识,开拓视野

专业课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教师更要注重相关联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教师对所教课程理解得越透彻、越深刻、越全面,拥有相关、相近的专业知识越多,知识的讲解就越简洁、越精彩、越轻松。

2.吃透教学大纲,协调制订教学计划

要认真学纲。《电工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要侧重基础性、实用性、实践性。相关课程任教老师要互相了解对方的教学进度及教学内容,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调整,两者有机结合。

3.创新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职校生最大的特点是文化基础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而定性的理解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强。《电工基础》纯理论只会增加他们的痛苦和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基础理论教学中要善于采用重复、停顿以及抑扬顿挫等多种方式的讲解,努力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产生到实践中去尝试应用的强烈愿望。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讲解定性的内容,多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元器件、电路的基本性质和使用特点,少做定量的分析计算。

4.尊重个性差异,努力实践“因材施教”

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尽可能做到使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和潜能都发挥到极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愉快地学习,主动地探索。

5.重视理论与实训操作相结合,做到评价方法多元化

更新传统评价标准。专业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多方面、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而在进行考评时则要把学生的学习态度、进取精神、课堂协作、实训实操能力、自主探索能力等列入评价标准之中,做到评价方法多元化。

专业相关联课程若能做到有机结合,特别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效结合,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也将提高教育教学过程的实效性,值得我们去做更多更加深入的探究。

参考文献:

周南星.电工基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9).

第14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142-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演进和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全面推进[1,2],新升格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他们从专业设置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从理论课程教学到实践实习实训等,都突出应用性特色。在国家和省财政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一轮又一轮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和教改项目建设,各高校从办学规模到专业设置,从实践性教学到人才培养质量等都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也可以看出,一方面各个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不尽一致,有些学校占住发达地理优势发展迅速,有些学校根据地方需求发展地方性;另一方面,各校各专业的发展也不平衡,如一些传统性专业,不如工学专业发展迅速,面临招生和就业的困难。这些高校每年都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大量人才,各个学校各个专业人才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不一样,归根到底还是人才培养质量不尽相同。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3]明确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2012年3月,教育部又出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文件,各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质量标准体系[4]。事实上,人才质量是高校发展之核心和关键,怎样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就要涉及到一个标准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建立已是迫在眉睫。本文着力寻找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基本原则,拟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

《刚要》有明确指出,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根据《刚要》精神,我校池州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对地方经济开发区、周边人才市场和沿海城市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同时,对一些重点、一般和同类应用型高校相关专业也进行了学习和交流,制定出了我校电子信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工程、通信、计算机应用、信息系统等相关领域从事科技开发、产品设计与加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本文围绕这个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定原则

1.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客观性原则。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必须符合客观性原则,也就是说,这个质量标准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制定标准要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这需要进行大量社会调研和人才调研,高瞻远虑,才能寻找出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性和本质要求。

2.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时代性原则。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必须符合时代性原则,即标准要具有实时性,不能将以前的标准直接搬过来用。以电子信息行业人才培养为例,当今电子行业发展迅速,应用型人才要具有一定电子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而电子产品开发和早期的含义已不一样,人才的能力要素要随时展而变化。

3.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共识性原则[5]。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共识性是指标准应该得到大家的一致共识。以电子学科来说,制定标准要由大家共同参与制定,不但是本校同行,还要有校外电子学科专家论证,同时还要有电子企业专家参与制定。要符合电子类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得到的标准大家应该一致认可。

4.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全面性原则。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全面性是指标准应该从各个方面反映和体现人才质量。不能只从学生角度来看,不光涉及到学习理论成绩方面,还要涉及德智体美劳方面,特别是电子动手实践方面;不但是人才主体方面,还要涉及与主体有关客体方面,如师资队伍质量、学科实验实训室建设质量、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质量等等,人才培养应该是在一个立体空间中实现。

5.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可操作性和层次性原则。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可操作性是指标准在实践应用中能够方便执行,能够容易操作。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分类要明确,层次分明,应该确定一级标准、二级标准等等,各级指标尽量量化具体,语言表述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力求准确具体。

三、电子信息类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构建

根据以上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定原则要求,本文结合池州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际情况,不仅根据人才能力要素,还要从与人才能力相关的诸要素,如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共同构建电子类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本文拟定从六个方面构建一级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标准、教学资源建设标准、师资队伍建设标准、教学管理标准、实践性教学质量标准和人才质量标准。这几个方面几乎涵盖了人才培养质量主要要素,它们都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并在一级指标下进行分级得到更细化的二级指标。

1.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体系两个二级指标,是标准建设的主要指标。人才培养目标标准要按照符合学学校地方性和应用型办学定位,是否符合电子信息专业特点;人才培养体系标准应包括:能力模块设置符合目标要求情况;学时学分分配情况;实践性学时学分比例情况;教材选用情况等等。

2.教学资源建设包括公共图书资料建设、专业图书资料建设、图书馆网上资源建设、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情况等二级指标。公共图书资料是指公共课程方面的图书资料数量;专业图书质量包括电子类专业课方面的教材、教辅资料、专业杂志等数量;专业精品课程资源包括电子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资源共享情况,其质量直接反映教学团队力量和水平情况,该资源直接能为教师和学生教学和学习方便使用。

3.师资队伍建设包括教师数量、师资结构和教学水平等二级指标,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可以通过调研国外应用型高校专业和国内同类学校专业,确定最优化的师生比例指标;师资结构指标主要包括年龄结构、职称学历学位结构、企业专家比例、双师比例;教学水平指标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备课教案情况、教师教学成果情况等。

4.实践性教学建设包括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建设、电子竞赛组织参加获奖情况二级指标。该指标反映应用型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指标。实验室建设指标包括基础实验室建设、专业实验室建设、综合性实验室建设,而实验室中实验台套数、实验开出率、综合性设计性比例要具体细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指标包括基地数目(校内和校外)、基地规模(一次容纳学生数);产学研合作建设指标包括产学研项目合作、申报专利、产品开发等;电子竞赛组织参加获奖情况指标包括参赛数目、参赛级别和获奖情况。

5.教学管理建设包括教风、学风、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督导等二级指标。教风指标包括师风师德和敬业精神。前者包括师德师风建设情况、治学态度、执教情况、教书育人情况和学生评价情况;后者包括遵守教学纪律情况、备课辅导作业批改情况、管理学生考勤和课堂教学气氛情况。学风指标包括学风建设情况和学习纪律情况。前者包括教学与学生管理制度健全情况、教学质量监控体与执行情况等;后者包括学生管理措施、学风考风和违纪现象。教学过程管理指标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实践性竞赛的组织管理。教学督导指标包括双导制(高职称教师指导青年教师、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建设、督导组建设、督导效果。

6.人才质量包括大学生道德修养、知识能力水平和综合能力等二级指标。道德修养指标包括学生道德素养与文化、心理素质和学生遵纪守法情况;知识能力水平指标包括学生基本理论水平情况、实践创新能力情况、毕业论文或设计质量;综合能力指标包括获得各种证书情况、大学生身体素质、就业情况、社会声誉情况等等。

四、结语

本文通过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人才培养质量遵循的客观性、时代性、共识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和层次性原则,全面构建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获得具体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相应细化指标,构建的质量指标标准能够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质量评估作有益参考,同时也为建设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指出了具体途径和措施。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2000,(1):6-9.

[2]苏宁.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质量政策研究[J].2011,(3):22-26.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第15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职业素质 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电子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电子信息产业,而电子信息产业是我们国家的支柱性产业,是我国经济转型期间的重要突破口。作为产业的人才摇篮,高职院校必须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构建合理的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强化职业素质的培养。

1 职业素质的含义及培养体系的构建方法

关于职业素质的阐述,很多学者和专家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对其概念,建立了基本一致的理解。不同的专业及行业,职业素质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会略有不同。职业素质是高职学生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的综合素质,严格地说,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的内容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其中心理素质是指指认知、感知、记忆、想象、情感、意志、态度、个性特征(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习惯)等方面的素质。很多知名企业都通过拓展训练来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以及团队信任关系,在几乎所有毕业生的求职简历上都可以看到“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对应聘者心理素质的重视所产生的效应。思想素质是指思想认识、思想觉悟、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素质。

为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必须构建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引导大学生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2)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竞赛,尤其是团体竞赛。(3)结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4)改革学生的考试成绩评价方式,把职业素质体系纳入进来。

2 电子类专业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

(1)通过电子科技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几乎所有开设电子类专业的大专院校都有“电子科技协会”这个社团组织。其成员主要由电子类专业的学生组成,不同于其他的社团组织,“电子科技协会”有一定的归属,属于电子系的一个学生组织。很多学校把“电子科技协会”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如:协助组织各种类型的电子专业技能竞赛及负责赛前培训,举办各种趣味性的电子制作业余活动,举办各种跟专业相关的知识讲座,对校内外进行电子产品的免费维修活动等等。如果这些活动能有效地组织和开展,会成为很好的第二课堂。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同学动手的积极性,把一群电子爱好者聚集在一起,大家可以相互帮助学习、提高,而且能够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但是仅凭学生或学生干部,这些工作做不好。主要是因为“电子科技协会”组织的相关活动专业性强,所以要有老师的指导。

(2)把鼓励学生参加电子类技能大赛作为提高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电子类技能大赛很多,竞赛重在参与,结果不重要,最主要的是过程。众多电子类技能竞赛中名气最大的当属“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赛事历史悠久,参赛人数众多,已成为全国大学生四大公开赛之一,影响深远。笔者有幸成为该项赛事的指导教师,亲身经历过,深刻的认识到竞赛包括前期的培训、学习、赛前准备对学生各方面有极大的锻炼,对老师都是锻炼。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团队协作意识。因为电子设计大赛是按组报名,每组三人,指导老师一名。在报名之前就要确定名单,自此后,就要求每个小组团队的协作学习、分工。第二,心理素质。比赛试题后,比赛作品和论文必须在三到四天之内完成,时间紧张,甚至每天只能睡几个小时,这对队员的心理等各方面是极大的考验。无论最后取得什么成绩,只要经历这个过程,都是一种洗礼。至于比赛有没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要靠宣传,并不需要什么夸张,只是要告诉学生实情——获奖证书就是好工作的通行证。这种锻炼是其他的形式无法取代的,即使是平时教学过程当中的分组教学、考试、实训等都无法让学生产生如此大的动力。所以说竞赛是一个很好的龙头,可以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3)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促进职业素质提高的必由之路。很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而且取得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国家示范院校,国家骨干院校。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思想就是“工学结合”,所谓工学结合实际上就是把课程内容和实际工作结合,和工作岗位内容结合,和职业结合。这就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职业素质培养强化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在全国的高职教育界,基本已达成共识,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地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如电视技术这门课程,是典型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实践主要以电视机维修为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收集一些别人送修的电视,分组进行维修。这时学生的角色转变为职业修理人,告诫他们要有一种负责任的心态,不丢一个螺丝,不扩大故障,不破坏。每个小组都会因为这种“真实的工作”迅速进入状态,他们为了尽快完成任务,进行分工协作,有人查资料,有人查电路图,最后一起分析、拆卸、检测。在工作中所需要的一些最起码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学习和创新等素质都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4)改革课程考核成绩的评价方式,是促进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现行的课程考核还是以理论加平时考勤为主,有些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中,已经改革了考试的方式,把实践操作纳入到考试内容中了。为了支撑整个职业素质培养体系,这还不够,必须把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专业素质等纳入到考核评价体系中来。仅凭一门总成绩来评价,太笼统了。有可课程考核的支撑,就可以建立学生职业素质测评表。目前高职毕业生毕业推荐表上,除了评语外,量化的参数只有成绩单这一项,而成绩单完全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些成绩好且得奖学金的学生和一些成绩一般的学生去同一家企业工作,最终成绩一般的同学反而展现出了更好的工作状态和更强的工作能力。所以必须细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得分,综合两年多以来的表现,建立职业素质评价表,反映在毕业生推荐表上,供用人单位参考。

3 结束语

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健全。当前的职业教育都以就业为导向,把毕业生就业率放在第一位,因为这关系到学校的生存。这造成有些学校为了眼前的升学率,不敢冒然地把职业素质评价表反映到毕业生推荐表上,可能会影响部分学生的就业。但是从长远来看,注重职业素质培养,能整体提高毕业生的质量,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同时对毕业生的整个职业生涯也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翠英.能力本位高职学生质量评价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