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数字乡村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农村;美术课程;乡土资源;融合策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的主导思想。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充分利用和依托乡土资源就是对这一思想的充分体现。近年来,许多从事美术教育的专家、学者都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为构建农村乡土特色美术活动课程提供了较多的参考文献和理论依据,奠定了综合性美术课程开展的基础。因地制宜,为探索出一种更利于农村本地学生发展的美术课程。笔者以学校美术课堂教学为研究载体,调查农村小学美术课程与地方乡土资源融合的教学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策略。
一、农村美术课程融合乡土资源教学的现状
乡土资源主要指师生和学校所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反映群众文化心理且带有积极意义、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主要体现在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包括自然景观、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从实践探究的大量教学案例中发现,学生接触到的美术教学中的乡土活动仅仅是乡土资源的一部分,涉及面较窄,取材往往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较多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取材,利用当地古建筑进行美术教学。在教学中将地方特色的建筑拍成图片,然后做成幻灯片,让学生欣赏,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利用校内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如利用校园景观、橱窗画展等开展教学活动;利用地域特点开发美术教学资源;又如利用家乡废弃的布角料组织学生用布角料进行布贴画的创作;利用家乡的特别活动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带领学生走进节日,参与民俗活动,亲身体验民间美术在这些节日中最具特色的东西,如家乡的庙会、赛龙舟、端午节、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
二、农村美术课程融合乡土资源教学的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乡土课程实施的整体意识缺乏。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小学,很多美术课是由兼职教师担任的,其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单一,教学形式更是单调乏味,不能达到美术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预期目标;乡土课程实施的活动形式单一。很多教师将多媒体教学视为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形式,对于美术教学来说,单纯依靠多媒体并不是最有利的教学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亲自观察、调查、探访或在教师的组织下观摩、体验、学习;乡土课程实施的主题内容单一。很多教师仅把部分教学中涉及乡土活动的节日作为美术与乡土文化融合的主题,例如:春节、端午节等。然而过于单一的主题并不能让学生感受他所在地区特有的生活方式习惯等。其实,融合乡土文化的美术课不仅包括当地的各种风俗民情,还包括其民间艺术、传统节日庆祝的方式以及自然风貌等。如春种、秋耕及历史故事等都可视为其中的一部分。还可以开展一些主题活动,如走出校园去参观手工作坊、走访民间艺人、组织野外远足、开展写生活动等。加大学习与社会及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三、农村美术课程融合乡土资源教学的有效举措
通过对农村小学美术课程与乡土资源融合实施状况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乡土文化课程实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了进一步加强乡土文化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乡土文化对于美术教学中的巨大作用,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乡土文化的调查和学习中,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生活的热爱之情。在上美术课之前,可以发动学生到自己的生活中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实践考察活动,启发学生原来平凡的农村生活中蕴藏着深厚的特色文化,利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来上课,更令学生充满新鲜感和亲切感,也更能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同时,组织学生从身边的材料开展教学活动更容易使学生可亲可信,产生对家乡无限眷恋的情感。
2.用多元化的评价、多样的平台推进活动过程
(1)在开展美术活动课程学习中,教师可以安排时间对乡土作品进行一定的欣赏,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学生的讨论学习,深入感受乡土文化,提升学习乡土文化的兴趣。(2)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他评等环节,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况、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给予肯定鼓励。(3)搭建多样化的平台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如:橱窗、班级展示栏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加强美术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
乡土美术要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并发挥特色,教师要熟悉当地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及相关知识背景,在教学前要做好充分的资料收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素质要过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将乡土资源灵活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辅助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数据库规范;地籍调查;质量保证;数据处理
引言
地籍调查的目的是核实宗地的权属和确认宗地界址的实地位置,并掌握土地利用状况。通过地籍测量获得宗地界址点的平面位置、宗地形状及其面积的准确数据,为土地登记,核发土地权属证书等工作做好技术上的准备。 开展本期村庄数字地籍调查工作,是为了查清我县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土地基础数据,为全县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数据。
一、村庄地籍调查工作
(一)资料收集
需要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宅基地登记发证档案、建房审批、建房呈报表、地籍测量资料、数据库与建库资料、控制资料、图件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其中,其他资料包括民政局的行政界线、门牌号、规划部门的图件资料;公安部门的户主身份证复印件及家庭户口簿复印件或户籍证明。
收集资料过程中发现下列问题:
1、宅基地登记发证档案和建房审批和建房呈报表资料不全
桐庐县宅基地登记发证和建房审批及建房呈报表档案均存放在国土所或乡镇(街道)
相对分散,经历区划调整、村镇合并后,档案搬运、保管过程中,且有部分登记卡遗失,水浸、虫蛀等现象、甚至部分村一份资料都没有。
2、有部分资料所里堆放但没有归档(包括呈报表和发证不全资料)
①呈报表资料大概在1989年至2000年之间,一些资料后面那张村乡县盖章不全或者没有申请建房宗地图。
②发证不全资料大概在1989年至2005年之间,一些资料最后那张登记审批表没有、或者有盖章不全、还有资料全封面写着超面积不予发证、权利人不在家等等。
(二)技术路线
本项目技术路线为:按照一图多用原则开展调查工作,通过GPS一级控制点加密测量来完成控制测量工作;在完成控制测量工作后,按照地籍调查界址点测量精度要求进行1∶500全要素地形图测量,地形图主要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点位中误差≤±5cm,建立地形图数据库;完成地形图检查后,以此现势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开展地籍权属核查、地类调查及行政界线核实工作;在权属核查基础上,对部分界址点及其他地籍要素进行解析法测量和调查,制作1∶500数字地籍图、地类图;最终建立地籍权属库、历史库及地类数据库。
(三)组织试点
试点区的调查工作应严格把关,边试点、边总结。在试点获得一定经验并通过验收后,方可铺开全面的工作。
在试点区的选择上还应遵循以下几点 1、试点区内地类应比较丰富,能反映当地的用地特点,即代表性要强。 2、村庄地籍调查时,选择一个村庄或几个村庄作为试点为宜。
(四)地籍要素外业调查、勘测
外业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类调查,其中权属调查包括宗地权属状况调查和界址调查,外业调查结果的记录须经土地登记申请人的认定。 1、调查单元 以宗地调查为单元。一个地块内由多个土地使用者共有而又难以划清权属界线的也成为一宗地。 2、调查权属 ①调查底图 包括已有地籍图、大比例尺的地形图复制图或正射影像图等。无调查底图的地区,应按街坊或小区现场绘制宗地关系位置图,避免重漏。 ②调查界址 实地调查时,应由本宗地及相邻宗地使用者现场共同指界。单位使用的土地,应由法人代表出席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和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个人使用的土地,应由户主出席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和户籍簿。若法人代表或户主不能亲自出席指界的时候,可由委托人指界,委托人必须并出具身份证明和委托书。土地使用者、宗地四至、地类等均要填写调查结果中,并在地籍调查表上进行现场记录,然后绘制宗地的草图。 3、测量地籍 ①测量界址点 对于分割点在原界址线上时,可分别测量界标距两界址点的距离,然后计算分割点坐标;或者按分段长度,在图上展绘分割点。 当分割点在宗地内部的时候,可以依分割界桩测量分割点的坐标,或者通过与相关地物的关系距离来确定分割点的位置。 ②地籍图和宗地图 各级行政界线、地籍平面控制点、地籍编号、界址点及界址线、街道名称、单位名称、河流、湖泊及其名称等都是地籍图的主要内容。 宗本宗地号、宗地面积、地类号,邻宗地号及宗地界址示意线,界址边长、界址点及界址点号等是地宗图的主要内容。根据需要可适当调整宗地图比例尺的大小。 ③计算面积 以宗地为单位,计算面积。如果是共用宗内,可以先对各自使用的有明显范围的土地进行界线的划分,并且计算其面积,再分摊剩余部分按建筑物面积。
(五)内业工作
1、确定调查范围,怎么把民政局资料门牌号和名字放到相应的图上。 2、划分街道、街坊、宗地的记录。 3、填写权属调查确认的土地所有者、使用者与土地登记申请书情况等。 4、保证界址的法律手续完整性、规范性、有效性。
5、查看界址点的实地位置,有无固定标志。 6、查看界址边的走向,界址点有无遗漏。 7、填写地籍调查表情况。
8、绘制宗地草图,分析和整合勘丈数据、宗地坐落、门牌号、宗地号、界址点号、相邻宗地界址点、四至、指北方向、作业日期等要素。 9、确定地类。
二、质量控制与检查验收制度
按照国家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全面推行质量管理,建立和完善测绘质量体系,实行三级检查、逐级验收制度。
三级检查:一级检查为过程检查,外业小组实现全面自查;二级检查为互查,外业小组之间进行百分之百全面互查;三级检查由测绘单位质检人员进行百分之百检查。三级检查完成后应编写检查报告。成果检查合格,交给委托方验收,分为外业与内业两步分别验收。检查方法有机上检查、回放图件输出叠加检查等。
逐级验收:桐庐县局对其成果进行内业、外业抽查;委托浙江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进行控制测量验收和点位精度质检;由省市国土资源部门进行最后预检和验收。
参考文献
[1] 《关于开展村庄数字地籍调查的实施意见》(杭土资发〔2010〕22号);
【关键词】实体书店;网络书店;生存之道;制胜之道
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阅读终端的多元化,人们的阅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电脑、手机、电子书成为大众阅读的载体。而物流业的崛起、网上银行业务的开通,改变了人们购书的方式,网上购书似乎成为一种时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店是城市中独特的风景线,温馨舒适、别具一格的书店是城市文明的标尺。实体书店是一个让人们放松的环境,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么,实体书店如何避免在网络和电子书的冲击中走向末路?
一、青岛市实体书店的生存现状
众所周知,网络书店生机盎然的取胜法宝是低廉的价格。网络书店抛弃了传统书店所需的服务设施和多重环节,把节约下来的开支转化成优惠书价吸引读者。通常在实体书店最低只能打到八点五折的书,在网上购买却能打到七折以下,甚至以三、四折的价格购买。另外,便捷的检索和智能推荐等人性化的服务也是实体书店节节败退的原因。
受网上购书和电子阅读的冲击,房租、人力成本的上涨,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据调查,2000年前后是青岛市实体书店的鼎盛时期,大约有1300余家书店,此后10多年间,却逐年减少,2010年倒闭了300多家。新华书店作为政府出版管理部门指定的唯一发行渠道,几乎70%的利润来自于中小学教材。到2013年底,青岛市正常营业的书店至多300家。如何步出行业凋敝,投资者在以不同的方式探寻生存发展之道。
1.错位经营,不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当当、卓越、亚马逊等几家网络书城采取的低价、现代的竞争手段或经营模式,致使实体书店盈利在逐年缩减,目前青岛市仍在经营的书店大多通过销售主题鲜明的社科人文、书法美术、文物鉴定、考研教材等特色书籍获得微薄的利润空间。为了继续经营下去,实体书店不得不错位经营:一是通过开设淘宝店,通过兼业经营获取利润空间,冲抵实体书店的亏损。二是在销售书籍的同时,经营者通过销售文具、体育用品、乐器、电子词典等商品。三是在扩大图书种类和重新布置上架图书的同时,经常举办签名售书活动,在提高书店客流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书籍的销售数量。
2.以文化创新书店经营模式。为吸引读者光临和消费,实体书店改变以往单一销售图书模式,转为向读者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如营造人际聚会、思想和艺术分享的空间,或者拓展饮食、聚会、创意展销;或者主打电影艺术、历史人文等书目,会员在缴纳一定费用后,可享受免费咖啡、免费阅读、听讲座和观影,以及7折购书。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不仅保证书店的正常运行,而且为会员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很大的文艺空间和一个复合性概念商店,将书店、图书馆、咖啡馆、创意商店融为一体,为读者提供一个可静思、阅读、创作、谈话以及学习的文化空间。
二、数字化时代实体书店生存之道的国际经验借鉴
1.英国史密斯书店:连锁经营网络下实施特色、综合零售战略
W·H·史密斯书店集团是英国著名的连锁书店,目前依旧主要销售纸质书籍。旗下近二千家的分店分布于国内外。国内,史密斯书店经营重点是旅游书店和高街(注:英国许多城市最繁华的商业街都称为高街)书店。在英国,几乎所有的高街都能够见到W·H·史密斯门店。截至2011年8月底,史密斯书店集团近1200家门店中,共有612家高街书店。目前,91%的英国人在20分钟的车程内能够看到一家W·H·史密斯书店。在国外,史密斯书店集团业务主要是旅游书店,这些书店分布于英国本土、爱尔兰、丹麦、瑞典、印度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共有561家。这些主打“旅游牌”的书店大多布局于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等游客聚集区,这些门店每年能够吸引近2.4亿旅游者。
值得一提的是,史密斯书店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店,同时经营文具、图书、报纸杂志等。这种综合零售的经营方式,使集团利润不仅没有受到网络书店的冲击,反而利润稳步上升。
2.美国巴诺书店:细致入微服务和强大经营战略基础上的适时创新
巴诺书店是美国最大的图书零售企业,其营销版图遍布全美。细致入微的服务和强大的经营战略是其核心经营理念。从书店环境来看,轻柔的音乐、明亮的色彩、整齐的货架、处处洋溢着温馨气氛。从书籍种类来看,文学、历史、宗教、科技、教育、美食、旅游,不一而足。从书店的意境来看,巴诺带给大家不仅是一本书,而是一种文化:一本心仪的书,一杯香醇的咖啡,一书美妙的文字……从经营的领域来看,除了音像制品、文具等,巴诺经营与书、文字有关的衍生产品,如制作精美、设计巧妙的马克杯、记事本、明信片、书签、手提袋、徽章等。经营过程中,巴诺书店还会不定期举办折扣、新书和签售活动,在不断给会员带来惊喜过程中,增加销售数量。
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巴诺书店的传统经营面临严重的挑战。2007年,巴诺书店开始从单一的实体书店模式向“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发展。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相继推出Nook系列电子阅读器以及配套电子书,并与百思买、沃尔玛等合作销售,该公司在电子书市场的份额不断上升。巴诺书店将线上和线下业务相结合,利用其强大的品牌效应和多种模式经营最大限度地吸引顾客,创造新的经营业绩。
三、数字化时代青岛市实体书店归去来兮的制胜之道
史密斯的规模经营、巴诺不断打破传统、自我超越的发展历程,为青岛市实体书店在网络冲击下实现突围甚至华丽转身提供了很大的启示。
1.以多元经营模式塑造匠心独具的特色实体书店
实体书店应积极拓展业务领域,满足消费者全方位的购书需求与精神享受。实体书店可以从三方面拓展业务领域:一是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向书业的上游发展,参与系列、特色图书的出版策划;二是通过创意,实现书业与相关文化产业的联姻,不断发现新的衍生产品;三是在文化和其它业态的关联营销上拓展业务范畴。
实体书店的多元化经营模式不仅表现在书籍种类的多多益善,还可以将唱片、手稿、电影、海报、书法等与人们精神生活相关的东西摆上书架,给读者丰富的直观立体体验,调动视觉、听觉和嗅觉营造简单而舒适的读书氛围,以获得比传统经营更多的利润,并塑造良好书业品牌,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另外,注意从书店的布局设计、装饰点缀、书籍排列、互动方式等方方面面体现人文关怀,在潜移默化中吸引读者驻足并在其中进行消费。
2.开办网店,实现线上线下的混业经营
数字化时代,网络经营不可避免。经营者可以充分利用实体书店与网上书店的优点,取长补短。利用实体书店的场地优势,传播文化学术,为读者提供的优雅的公共文化空间。同时,实体书店可以尝试开拓网络空间,将线下销售和线上销售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基于实体书店的网上书店。实践证明,这种举措为实体书店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的潜能。
3.转变业态,建立新的阅读载体的体验中心
现代网络技术的纵深发展将不断弱化实体书店的销售功能。实体书店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如将逐步由现在的书籍陈列与销售转化为新书、新阅读载体的体验中心。实体书店的功能将主要成为新书宣传、企业形象打造、品牌塑造、新阅读载体体验的场所,这对于实体书店在未来数字书业的地位乃至华丽转身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谢斌.把书店打造成文化生活空间从台湾诚品看实体书店的转型[N].湖北日报,2013-9-24
(第6版).
【关键词】电子政务 公共服务 数字鸿沟 包容性
1.研究背景
继办公自动化之后,互联网技术为政府信息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敦促各国政府重新思考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使“网下”的实体政府组织形态向“网上”的“虚拟政府”结构靠拢,形成以门户网站为入口的公共服务互联网平台。然而,以电子政务互联网平台为主体的“虚拟政府”隐含着对通信基础设施和ICT综合技术的高标准要求,目前我国东、中、西部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地级市政府更因前期基础设施和财政预算的限制在电子政府的构建方面进展较为缓慢,直接影响着本地公众的在线公共服务体验。另外,融合了电子政务的新型公共服务模式要求公民具备接入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条件,并具备操作和使用互联网政务平台的文化素养和信息技能。
2.影响公共服务包容性的原因分析
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时政论坛、博客和社交网站是目前我国公众通过互联网进行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活跃程度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公共服务的包容性。孟庆兰(2009)通过调查我国公民在Web2.0环境下的政治参与活动,认为在政府门户网站中添加RSS和论坛BBS链接能够增强公众对政府公共服务的关注程度,但真正吸引公众定期回访政务网站的关键在于政务平台能够向公民提供那些他们真正需要的内容。
除了电子政务网站的结构和内容因素,来源于ICT技术接入和使用差异的数字鸿沟问题是影响公共服务包容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张新红在2009年发表了系列论文探讨数字鸿沟的概念界定,并提出用相对差距综合指数法来测算数字鸿沟。薛伟贤(2009,2010)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视角阐述和揭示了数字鸿沟的本质、成因、影响、测度及其解决对策,认为数字鸿沟在本质上是由技术、经济、知识和社会四个层面构成的综合性差距,具有“马太效应”。闫慧(2012)对1989年以来国内外数字鸿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回顾,认为当前我国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焦点应集中于消除社会分化、社会排斥、社会不平等和促进社会包容方面,关注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
根据第三方组织的互联网和信息化发展调查报告,中国城乡数字鸿沟明显,欠发达地区的偏远乡村通信基础设施差、低收入人口比重大、教育程度和信息素养水平偏低。本文在撰写过程中选取了位于我国中部的湖北省十堰市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全市35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50万,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或乡镇。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12年12月的《2012年社会蓝皮书》中提到,我国在2011年底城市人口已超过农业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相比之下,十堰市的城市化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人口比例很高。尤其,该市农业人口集中的市辖五县一市均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城乡收入比为3.5:1,农村偏远地区的互联网通信基础设施覆盖水平很低。另一方面,2010年11月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揭示,该市居民中,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例为62%,15岁以上的文盲人口接近24万人,整体教育水平偏低,信息素养有待加强。由此可见,在十堰市的城镇与乡村之间、以及不同教育程度的居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数字鸿沟,弱势群体无法享受到便捷高效的电子化公共服务,降低了电子政府的包容性。
3.公众获取公共服务的现状调查
综合考虑个案地区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途径以及弱势群体电子参与的障碍,本文将公众获取公共服务途径的现状调查范围限定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市属各部门网站、秦楚网、秦楚论坛、秦楚微博,以及对这类电子化公共服务起到辅助和支撑作用的呼叫中心(热线电话平台)、流动服务车、信息服务站以及为公众和政府提供面对面交流场所的市行政服务中心。根据公共服务对象的不同,将电子政务划分为G2B公共服务(面向商业企业)和G2C(面向公民个人)两大类别。其中,对G2B公共服务途径的现状调查限定为十堰市地方税务局的“金税工程”政务平台。
3.1 商业企业(G2B)
“金税工程”已经入三期,网上办税“一站式”窗口,以及与之配合的12366纳税服务热线、服务偏远地区和流动宣传的纳税服务车目前进入了平稳运转时期;纳税企业基本都有专门的财务和办税人员登录网上办税大厅、负责完成办税和申报事项,整体来看,商业企业的公共服务获取途径固定、稳定,培训计划有序实施,公众参与情况较为理想,公共服务包容性较好。
十堰市商业企业的城乡区域性差别明显,纳税规模比较大的制造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和商务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市区,乡镇企业则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个体住宿餐饮商户为主。城乡企业对四类公共服务宣传方式(现场宣传、电台电视台、地税网站、报刊杂志)的喜好相对差距较小,乡镇企业因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更愿意参与现场宣传,现场宣传与地税网站的普及率比值为1.5:1。在电子政务平台所提供的“政务公开”、“法规查询”、“咨询互动”和“投诉举报”四大功能模块中,城乡企业的使用偏好存在比较大的差别:城市企业希望随时了解国家税收政策的动向(总点击率的40%),而乡村企业则由于信息相对闭塞,偏重于舆论监督的政治参与方式(总点击率的30%)。
本文同时调查了商业企业服务对象对目前电子政务实施效果的改进期望,在亟需改进的行政效果中排名最靠前的是“简化政务流程”和“简并报表资料”,这充分说明本市电子政务的“网下”流程改进有待加强。“加强培训辅导”名列第三,这表明公众意识到不断加强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希望政府能够提供持续培训、避免在信息社会中落伍。另外,从城乡差别的角度来看,乡村个体工商户在办税大厅由工作人员帮助报税的过程效率偏低,这与乡村公务员本身的信息素养有关,从侧面突显了城乡数字鸿沟问题。
3.2公民个人(G2C)
公民个人获取G2C公共服务的途径种类比较多,影响G2C公共服务参与途径的因素也比较多,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多个方面。本文通过在城镇居民和半城市化居民(城市工作的农业人口)和农村居民中发放调查问卷,分析具备互联网接入条件的十堰市公民在互联网浏览目标和网络政治参与途径选择等方面的现状。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收回问卷285份。调查结果显示,半城市化人口和城市居民在选择互联网接入工具方面所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半城市化人口因流动性强、工作强度大、碎片化时间多,因而以手机作为主要的互联网浏览工具。在居民对电子政务网站的使用程度(不包括企业业务应用)方面,70%以上的城市被调查者表示曾浏览过电子政务网站,经常回访政务网站的比例约为20%,浏览和回访网站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公开目录(例如统计公报)、参与网络投票和在线调查,查阅卫生、医疗和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与此同时,本次抽样统计还揭示了在本市城乡居民之间存在的互联网接入和使用鸿沟:在“访问及回访电子政务网站”这一调查议题中,农村人口、半城市化人口和城市居民在“从未点击过”选项的比率是5.7:3.1:1.1,在“经常回访”这一选项的比率则恰恰相反,接近1:4.5:6。
4.影响公共服务包容性的数字鸿沟问题
本文对十堰市政府G2B公共服务和G2C公共服务的获取/提供途径进行了现状调查与分析,其中G2B公共服务的获取/提供途径以部门电子政务平台和官方的客户端为主,以人工服务呼叫中心和移动信息亭为辅,在城镇与偏远乡村之间存在较明显的接入鸿沟和公务员信息素养数字鸿沟。G2C公共服务的获取/提供途径在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城镇居民获取公共服务的途径是集合了电子政务门户网站、时政论坛和新闻站点的综合模式;半城市化人口通常利用手机终端和无线WAP模式接入互联网,受经济收入、教育程度和职业限制,以在线聊天、交友为主,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生活在较偏远乡村的农业人口缺乏宽带接入条件和互联网接入设备,接入鸿沟明显,因此农业人口的互联网接入地点通常为社区服务中心或信息服务站,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以农产品的产前市场预测、产中病虫害控制以及产后销售为主,参与网络政治的比例很低。
由此可见,城乡数字鸿沟问题是影响公共服务包容性的重要原因。在全面开展电子政务的背景下,我国欠发达地区在通信基础设施、在线服务参与程度以及人力资本等方面都相对薄弱,探讨如何根据当地政府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改进电子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从而提升电子政务对弱势群体的包容性,以促进公民的电子参与,是值得深入思考和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基金项目:十堰市软科学项目(201213),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BK201006)。
参考文献:
[1]孟庆兰:《web2.0环境下网络信息传播的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2]张新红:《数字鸿沟测算方法比较》,《电子政务》2009年第11期
[3]薛伟贤、刘骏:《数字鸿沟的本质解析》,《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12期
一、数字文化的发展前景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是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共享工程网络体系,以卫星网、互联网、有线电视、数字电视、镜像、移动储存、光盘等方式,构建海量分级分布式的数字资源库,以互联网的无线连接传输为平台基础,数字视频的采集传输得到了大规模的普及,这才叫数字文化。数字文化建设包括数字化平台、数字资源和数字技术服务等基本内容。实现优秀文化信息在全国范围内共建共享,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是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必然要求。是群众文化的新界面,创新群众文化工作的新手段。全面认识数字文化,走进数字文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1.数字文化有利于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数字文化是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全面认识世界,了解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数字文化推广和运用,可使群众文化内容更加丰富,活动形式更加多样,文化信息传播更为快捷。数字文化不受地理和区域的限制,可以缩小城乡之间文化发展的差距,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数字文化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求知求乐的需求,信息共享工程是群众文化工作心得交流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把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不断传输到基层人民群众中,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有利于推广农业生产、农业科技知识、医疗保健知识,为农民群众提供致富信息的需求;有利于满足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农民群众文化道德素质的需求。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行共享工程,推进数字文化建设,是基层文化事业增强了活力,充实了服务内容,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促进了文化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成为文化工作的新亮点。
3.数字文化有利于人民群众提高生活品味,数字文化是人民群众所期盼的生活方式,是全新的生活理念。真正做到座拥一席地,知晓全天下。荧屏装地球,俯瞰全世界,时刻关注着世界各地的变化。鼠标一点,畅游在法国的香榭丽舍的大街上,也可以陶醉在世界音乐殿堂维也纳古典名曲中,也享受工程式赛车带来的和刺激,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增加了生活情趣,提高了生活品位,增加了幸福指数。
二、乡镇信息共享工程的现状
目前,信息共享工程以及数字化建设方面相对于经济建设明显滞后,造成信息共享工程以及数字文化建设滞后原因,主要是由于各个地区认识上的差异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性造成的。如今我们的信息共享工程以及数字化建设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的重视程度不一,由于受地区经济能力以及文化差异的限制,乡村未将共享工程列入议事日程,没有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共享工程的必要性。对于数字文化了解甚少,认为数字文化带来的直接受益少。许多乡村有效的工作机制尚未搭建,信息共享工程的发展存在缺人员、缺技术、缺资金等。以我市为例,全市乡镇基本上建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而村级只有79家,大多数是一根线、一台电脑,放在书记或村长办公室,要不放在大厅,既没有专门的电子阅览室,也没有专职管理员。这样的现实状况,距离上级的要求,相差甚远。
2.信息共享工程技术平台尚不完善,由于所处地区不同,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边远地区山高路远,传输技术和数字文化服务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制度管理、资源整合、服务机制上差距,造成的技术水平较低,也是阻碍乡村地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3.信息共享工程建设不平衡,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推广与建设,构建村级共享工程服务网点,达到进村入户,是我们的终极目标。现在乡村共享工程的推进确实存在着不平衡性。经济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共享工程的推进,出租,外包,变成变相的网吧,收取一定租金,这种个别现象也是存在的,有悖于我们办事的初衷。全面整体推进乡村服务网店是共享工作的重点,只有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均等地享受到数字文化带来的精彩和便捷,才是政府推进信息共享工程的最终目的。
三、提升乡村信息共享工程, 着力推进数字文化建设
信息共享工程是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内容,是落实文化惠民和新农村建设的公共亮点。要使工作出成效,有成绩,必定要有一套强有力的工作班子,一套切实可行考核激励机制,一套因地制宜监督措施,来推进信息共享工程。
1.加强管理体系建设,是推进信息共享工程的关键环节,切实加强对文化共享工程的推广工作的领导,组织专门班子,开展调查研究、提高认识,明确重点和意识。将信息工程建设列入议事日程,制定年度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设立奖励机制。构建市、乡、村信息工程框架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工程。
2.加强技术平台数字资源体系建设,是推进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的重要保障,数字文化建设包括数字化平台,数字化资源和数字化服务。资源建设始终是工程建设的核心和关键,也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省份中心、市中心要依托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环境,建立电子阅览室,为群众提供绿色上网空间,并积极开展网上参考咨询服务,为乡、村基层服务点提供硬盘、光盘并提供技术服务。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资源,为群众开设电子书刊、专题知识讲座以及影视作品等。同时,采取深度链接的方式,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高层次文化单位、适合文化共享工程的互联网数字资源纳入文化共享工程网站的整体服务框架中,丰富信息工程以及数字文化建设的内容。着力建设具有特色的数字文化资源,并尽可能提供全面共享。
>> 乡村医生培训模式创新研究 某二乡镇64名乡村医生麻疹疫苗接种知识水平及能力提高的培训效果分析 乡村医生培训教学探讨 乡村医生待遇亟待提高 给乡村医生配电脑莫忘培训 从制约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因素谈乡村医生培训 乡村医生的现状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县乡村医生消毒隔离认知情况及培训效果评价 关于提高培训效果的对策研究 我地区乡村医生培训策略探讨和体会 乡村医生 “乡村医生” 南京市社区医生高血压管理知识技能培训效果研究 基于社区实训评估基地的全科医生培训效果研究 乡村医生的养老问题研究 提高酒店员工培训效果的对策研究 提高培训效果:美国柯氏评价模式研究 基于德尔菲法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云南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效果评价 全科医生骨干师资培训效果调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11,2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
[4]李奎,罗瑞,王净.重庆市乡村医生培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重庆医学,2012.41(17)1777~17778
[5]刘聚源,李晓琳,黄建始.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乡村医生教育培训现状与需求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0):1268-1271.
[6]赵凤琴.常见病、多发病基本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
[7]基层医疗"暑期社会实践--农村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调查[D].西安医学院,2012.
[8]张远林.基于信息化的农村区域协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示范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3,3:22-23,26.
关键词:旅游信息化;智慧旅游;乡村旅游;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9-2400-04
福建省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晚,始于1998年全国的乡村旅游热。国家旅游局将2006、2007年的旅游主题分别确定为“中国乡村游”、“中国和谐城乡游”,掀起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热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政策倾斜下,福建省乡村旅游以其自成落地于农村并与农村经济增长、农业生产扩大、农民增收紧密关联的优势,正逐步转型升级,规范发展。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的空间环境为依托,通过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为城镇居民提供旅游服务的一种旅游形式。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是突破乡村特定空间区域。为游客提供全方位、高品质服务的必然要求。
1 旅游信息化与智慧旅游
旅游信息化是传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旅游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数字、智慧技能操作的不断实践。智慧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阶段。
1.1 旅游信息化发展历程
1981年中国国际旅行社引进美国PRIME550型计算机系统,用于旅行社的财务管理和数据统计,开启了中国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截至2015年,中国旅游信息化已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表1)。
1.2 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智慧旅游是在旅游信息化已有的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对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移动通信技术进行综合的更为人性化、个性化和智慧化的旅游信息技术利用形式。同时,旅游信息化向智慧旅游发展是一个分阶段、分地区和可跳跃的过程。①分阶段。中国旅游信息化发展历程如表1所示,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已进入全速发展阶段。信息技术的改革和创新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旅游信息化新阶段的开启,是基于创新的信息技术的利用:②分地区。由于区域经济水平和技术条件的差异,各区域间、城市与乡村间的旅游信息化发展水平并不一致,各区域所处的旅游信息化发展阶段亦有所不同:③可跳跃。发达城市旅游信息化是在充分的智力、财力原始积累和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的条件上进行的渐进式发展,而对于不发达地区,可由发达地区进行引领带动。在政府财政支持和引进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跳跃式发展。智慧旅游作为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目前只作为试点项目,在部分城市和旅游景区中试行,也为此提供了佐证。
2 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
2010年福建省旅游局先后《福建省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以下简称《评定》)和《福建省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服务质量等级评定与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标准化、规范化转型和升级。综观《评定》考量的条件:总体环境、基础设施、餐饮服务、特色活动、从业人员服务质量、经营管理、旅游安全等,着重于对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的硬件条件进行审核,忽视了对其软件条件、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和要求。
2.1 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2010年福建省旅游局对福建乡村旅游发展进行重新定位:红橙黄绿蓝靛紫,七彩福地乡村游。每一种色彩代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特色和主题,以较为贴切的主题定位匹配乡村旅游发展色彩,特色鲜明,乡村旅游内容较为丰富。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已初具规模和体系,截至2014年3月,福建省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7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2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7个。水乡渔村100家。
福建省政府批准的《福建省“十二五”旅游专项规划》明确了乡村旅游作为“十二五”期间全省重点发展的四大新型产品之一。福建省旅游局在充分把握闽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关系基础上,于2013年9月确定首批十大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合闽台之力,共同打造福建省乡村旅游精品。2014年启动《福建省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提升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学习台湾创意,因地制宜嫁接福建乡村旅游发展特色。2014年4月,闽合举办“两岸乡村休闲旅游嘉年华”活动。以该活动为载体,力图构建闽台乡村旅游在规划策划、产品衍生开发、新业态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才六大方面的深度合作平台。在闽台合作之外,福建省政府和省旅游局从资金、人才、政策方面也对乡村旅游发展给予了支持。福建省旅游局、财政厅、农业部等部门连续多年对全省100多个乡村旅游项目开展扶持,总金额达4 000多万元:福建省旅游局于2013年启动了“种子师资”的培训计划,组织全省高校教师前往台湾亚洲大学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培训:福建省旅游局确定的“百姓富、生态美”发展目标。构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象。
2.2 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
旅游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企业信息化、旅游电子商务和旅游电子政务。旅游信息化主要的表现形式有旅游网站、信息化管理、旅游呼叫系统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笔者就旅游信息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分析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概况,
2.2.1 旅游网站 以福建省17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地市名+示范点名称”为关键词。在百度网页上进行检索,结果以所检索网页的前三页为准。在现有的17个示范点中,有4家自建独立网站,网站的主要功能是介绍、宣传、预定和咨询服务等。17个示范点皆可在“福建旅游咨询”网站上的“景区景点”子项中进行查找,获取相关介绍与评价的信息。已有自建旅游网站资源的示范点,旅游相关预订除可在自建网页上进行操作,17家示范点的景点门票和酒店皆可通过携程、乐途、同程、途牛等网站进行预订操作。
2.2.2 信息化管理 旅游信息化管理也常称为数字化管理。常见的旅游目的地数字化管理手段有景区电子售票系统、景区电子门禁系统、文物数字化管理系统、景区监管信息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和GPS车辆调度系统、卫星遥感系统、LED信息系统、森林防火监控网络系统、背景音乐智能广播系统等。自2011年12月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工作启动以来,福建省有福州、厦门、武夷山、龙岩4个城市先后入选为试点城市。在2014年福建省全省旅游工作会上,启动编制《全省智慧旅游规划》,福州、厦门、龙岩和武夷山积极创建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三坊七巷等首批35家景区在全国首创“身份证验证入园”模式。
2.2.3 旅游呼叫系统
旅游呼叫系统为游客和景区搭建沟通的桥梁。2010年11月,福建省旅游局开展关于海峡智能旅游创建单位的推选工作,明确海峡呼叫中心的建立,需包括以公益服务为主导的12301旅游服务热线和提供增值服务的客服热线。2011年1月1日,海峡旅游呼叫中心试运行。海峡旅游呼叫中心主要向游客提供问询、投诉、提示及其他咨询服务。
2.2.4 其他基础设施建设 智慧旅游是基于全面物联、云计算、实时移动通信及人工智能技术而实现和发展的,因而智慧旅游推广的基础和关键在于完善的基础设施。2010年福建省旅游局率先提出“智能旅游”的概念,并首倡智能旅游的“三个一”工程建设,即一网(海峡旅游网上超市)、一卡(海峡旅游卡)、一线(海峡旅游呼叫中心)。2013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决定从信息网络工程、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应用工程、消费服务工程、信息安全工程五大方面着手进行信息工程的提升。
2.3 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城乡差距和乡村旅游开发者对旅游信息化的不重视,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3.1 忽视网站建设,缺乏资金投入和营销意识
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者多为地方农民企业家,对旅游信息化的重视程度由其自身素质及乡村旅游盈利状况决定。乡村旅游开发经营者受发展成本所限,以传统的广告营销为主要旅游营销手段,无力把握和吸引网络群体。地方自建的乡村旅游宣传网站较少,乡村旅游网络宣传,多依赖于大型旅游网站,主要侧重于旅游资源介绍,网络电子商务服务缺失。已建成的旅游网站,有效管理、宣传和营销少,网站荒废成为“信息孤岛”。
2.3.2 轻视信息管理,信息化服务和管理水平不高 21世纪是大数据时代。更是信息时代,信息化管理在市场营销、旅游景区管理和控制上的作用会愈加突出。乡村旅游标榜为游客提供原生态的乡村旅游资源,其旅游产品的特性使得经营者常陷入误区:开发与管理的“原生态”。乡村旅游景区数据库并未建立和形成,无法对旅游区内的游客进行科学合理的管控:景区间信息化管理建设重叠。且彼此独立作战。并未形成共享机制:旅游景区服务人员并未经过信息化服务培训,信息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2.3.3 基础设施不完善,阻碍信息化发展 网络、硬件设备、软件设备、数据中心等IT基础设施成为继水、电、气、交通之后的经济社会第五大基础设施。IT基础设施也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据调查,2012年全国地市级以上旅游旅游信息化管理部门,只有21.8%的单位建立数据中心及机房,信息化发展较为迅速的东部沿海地区也只有33.3%。智慧旅游强调以智能终端为载体,依托移动通信,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当前智能手机、PC等终端逐步普及,有限的无线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的有限覆盖率却阻碍了旅游信息化的发展。
3 智慧旅游助推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
智慧旅游既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也是一种新兴旅游,它融于各专项旅游中。以智慧化、简易性的操作和实践为现实游客和潜在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旅游服务。智慧旅游环境的确定和营造,保证了高标准的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的大方向,同时,也引领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3.1 完善服务能力建设
旅游服务的智能化是旅游信息化向智慧旅游升级的重要体现。政府、景区和相关企业根据自身主营业务特色和服务对象,利用各类应用系统进行服务能力的建设与完善。如公共服务网站、电子商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游客管理系统、应急救援系统等。其中,公共服务网站与电子商务系统不仅是景区和相关企业的对外服务平台,也是重要的营销平台。公共服务网站以景区信息展示、咨询为主要内容,依托PC、移动智能终端为展示平台,引进三维全景实景混杂现实技术,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向游客进行旅游资源、游程线路、景区交通等展示。电子商务往往作为公共服务网站的子项而存在和被运营。游客在旅游景区公共服务网站,进行景区门票、酒店和旅行社的预订与交易。以完善的公共服务网站为窗口,实现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服务的有效链接,推进乡村旅游信息化的服务能力提升。
3.2 完善管理能力建设
智慧旅游作为旅游信息化的延伸,其建设目的更为强调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服务的无缝链接,通过云计算平台和云计算应用的建设,实现旅游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共享和集约利用,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跨乡村旅游区域的联合营销和信息共享平台,达成区域互联,标准化旅游服务的目的。在对乡村旅游资源、游客动态信息的分类与整理基础上。构建数据中心,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实时把握乡村旅游行业动态,基于大数据分析,挖掘和把握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律,建立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机构和制度,确立有效的人才管理保障体系,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战略规划。以科学合理的管理,推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数字经济;电商助农;宜号甄选
数字经济已成为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重要增长极。随着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和数字化农业发展总体水平快速提升,为农村电商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深入推进,农村电商规模大幅增长,农村电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电商形态日益丰富,电商主体日益活跃,但农村电商在高速增长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和瓶颈问题。数字技术与电子商务成为推动线上电子商务平台与线下传统产业、供应链配套资源融合发展的引擎动力。因此,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推动建设数字乡村战略是发展农村电商、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农村电商发展模式
——电商扶助农村模式。主要指以电子商务进入农村市场为目标,结合相应优待政策,让电子商务平台企业能够跨越中间商直接对接农村地区。入驻的电商企业要提供相应的电商平台、农产品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的管理控制、产品质量的控制、产品仓储、产品营销以及物流配送等服务。——电商全产业链运营模式。主要指农村电子商务相关企业自己创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农产品物流及仓储中心,通过自创电商平台对农产品进行销售。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营销、物流配送等全部生产链由企业自主经营。——“平台+商家店铺”运营模式。主要指农产品电商企业或销售方在第三方(例如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进行网店销售模式。此模式由于进入门槛低、流量大等优势,成为当今农产品进入电商平台的一种快捷模式,也是时下最常见的模式。其最主要的业务包括寻找货源、把控品质、建立相应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网络营销,而流通则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
农村电商发展的制约因素
——农村电商市场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低。目前,我国仍存在农产品标准制定交叉重复、时间滞后、普及率低等突出问题,导致整个农产品市场标准化程度过低,进而让“产品质量”“产品安全”成为薄弱环节,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因此,依托于农村市场的电商尚未达到专业化、标准化,消费者信任度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龙头缺乏等因素制约着农村电商的高质量发展。——农产品品牌建设不力。虽然农村有着丰富的地方特色农业资源和初级产品,但大多生产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普遍分散粗放的小规模经营模式,加之产品科技含量低,难以形成规模化、品牌化效应。同时,一些农业生产经营者只注重商标的注册,缺乏品牌的培育提升,无法实现品牌溢价,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的质效提升。——农村电商人才匮乏。目前,农村电商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不高,高素质人才更是屈指可数。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大部分中青年外出务工,农业生产经营“无人”问题十分突出。虽然政府大力推动农村电子商务职业培训、激励农村青年返乡创业,但短期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同时,引进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进乡村困难,虽然高校培养的电商人才逐年增长,但大多数不愿选择农村地区发展。——农村电商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农村电商是新时代数字化经济形式的一种新业态,但它除了依托虚拟的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外,更离不开现实中的交通、通信、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目前,很多地区尚未建成完整的农村电商运输体系和现代农业生产加工体系,导致电商运营单位运输成本、生产成本较高,拉低了整个电商市场的平均利润率。
屏山县农村电商助农创新模式
“古村之友”概况及现状
“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是2014年创立的以保护古村和乡土文化为基础,以全面复兴活化古村目标的非盈利公益组织。“古村之友”利用互联网平台,注重公益性与商业性的兼顾,实现公益和商业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目前,“古村之友”乡村振兴集团成立了乡土精神自强、文化遗迹运营、数字乡村善联、乡村资讯智库、活动赛事大会五大事业部。以精神作为内核,推动文化、产业、人才、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旨在通过信仰重构,全面带动乡村振兴。
古村面临的困境
古村落是我国重要文化遗产,兼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非物质性来源于古村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历史记忆等;物质性来源于乡土建筑,文物古迹,历史景观。古村最能够代表一个地区地理环境、人文风俗,其代表性远远高于古城、古镇、古塔,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古村遭到大面积破坏据统计,我国共有6819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贵州黔东南、安徽黄山、浙江丽水等市县是全国传统村落的主要集中地。传统村落集聚地均属历史悠久、文化独特、地域闭塞之地。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很多古村在城市化浪潮中显得格格不入,“拆”成了他们共有的命运。短短30年间,平均每天消失近15处文物,现在众多古建筑和文物建筑岌岌可危,90%古村落处境堪忧,尤其是市县级、未定级文物。中国延续了千年的古村落,以及在战争时代得以幸存的文物,却在和平年代快速消失了。然而我们的社会却也始终不乏有识之士,在城市化浪潮中认识到了古村落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价值,于是力排众议,力挽狂澜,于危难之中挽救古村的性命。在这过程当中,古村保护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认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一方面力量实在有限,保护进程难以跟上古村消失的速度。
保护的片面性
现在古村保护已经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共识,但是保护措施仍然不够全面科学,反而导致许多古村遭到建设性破坏。曾经人们把一些古村列入物质遗产行列,对村落的保护仅仅是修缮翻新,这样的结果是只维修了原有建筑,却留下了一个个“空心村”。家谱宗祠无迹可寻、方言俚语传播断层、活动大事无人兴办,古村的精神文化遗产消失殆尽。在中西部很多偏远地区,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失,村里常住人口不断减少,古村面临着空巢化、老龄化等现实问题,这使得传统村落丧失了其原有的生机活力。它不应该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文物保护单位”,古村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地,是农业社会最基层的单位,要把村民生活和古村保护结合起来,村落应该有“人气”。因此对于古村的保护重点是盘活,而盘活的重点是“人”。另外,古村的文化价值得不到有效的传承和挖掘。有的地方“一刀切”地进行旧村改造,急功近利地开发商业旅游,缺乏因地制宜的思想,导致风貌各异的传统村落整齐地被具有“古韵”的现代建筑取代,开发的同质化使得古村背后的文化价值流失。
“古村之友”对古村保护的借鉴启示
利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善业结合
1.打造善业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时代,可以说任何事物不和科技结合则无发展希望,与科技结合等于找到了一条在数字社会转型发展的新道路。传统善业也不例外,“古村之友”研发并使用了互联网公益PPP(Public-NGO-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指在公益慈善领域中借助互联网公益平台,由枢纽型公益组织牵头,在政府、企业、个人各主体之间搭建起的一种多方参与的模式,整合各方资源,扩大资金使用效益,解决了传统公益当中的单一主体运营困难的状况,保证公益项目的有效持续运行。这是继消费互联网、资讯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之后的另一种模式,即“善业互联网”。旨在让科技更多地关注人文,像改变商业一样的改变传统的善业,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善事。2.开发线上平台“古村之友”开发的“爱乡宝”软件,是一个以善为媒的数字乡村平台,采用自助平台运作模式,通过个人发起家乡项目公益众筹,让每个走出乡村的游子都能随时随地助力家乡建设。另外爱乡宝平台准确定位村民和市场供需之间的矛盾。本地村民没有网购意识,也不会使用网购平台,买不到外地产品;而在外游子有购买能力却因为离家远,没时间为家乡父老购买。爱乡宝为他们搭建了城乡互助商城,精准匹配村民的需求,以游子为中介形成链接、促成交易,激发潜在消费潜力、推动村民观念升级、乡村消费升级。
培养“新乡贤”群体
“乡贤”是指乡土社会中有德行、有才能、深为当地民众所尊重的贤达人士,是中国历史进程中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的主导力量。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培养一批“新乡贤”,即心系乡土,服务乡间,有公益心的社会贤达,借助传统的乡贤文化形式,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新乡贤群体存在,乡村内核文化凝聚力就在。“古村之友”培育支持各类新乡贤:当地村官,企业家,公益人,青年创业团队,文化教育工作者,着力构建新乡贤的义利事业生态系统,建立新乡贤公益,新乡贤产业,新乡贤理事会,新乡贤基金会等组织。利用新乡贤公益带动乡村教育,农产复兴,非遗复兴,社会公益。新乡贤产业促进民宿,手工艺,电商等产业发展;新乡贤理事会领导维权护法,合作谈判,制定村规民约。新乡贤基金会进行扶困济贫,养老助残,扶持创业。善用这一系统,不仅能帮助村落打造美丽乡村,特色小镇,还能带动乡村旅游,助力精准扶贫,提升乡村精神文明,实现义利并重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用公益善业带动当地商业,文旅,遗迹保护等事业
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消费互联网,资讯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满足了大众的生存需求,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我们社会还是需要“义”的存在,让公益善业在互联网时代的下半场发挥其独特的社会作用。深圳大鹏非遗文化村的创始人杨礼深是“古村之友”成员,他带着十几人花了三年时间,把被人遗忘,年久失修的小渔村盘活了起来。他使用当地建材原址重建,尽量维持原始渔村的风貌,既保护了村落山水生态格局和乡土景观,又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准确把握了古村保护和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平衡点,摒弃重建等于“拆”这种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除此之外,他还尽力弘扬当地文化,使改造后的大鹏村成为了结合乡村民宿、非遗体验、滨海旅游、摄影基地、田园厨艺的古村综合体,既实现了旧村改造,又保护了渔村特色;既促进了商业发展,又推广了非遗文化。
结语
古村保护已迫在眉睫,我们要认识到保护当中的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的举措,深刻挖掘古村背后的历史、社会、文化价值,重塑现代乡土文化凝聚力,全方位地推动乡村振兴。然而单靠某一方面都难以完成这一庞大长远的任务,“古村之友”整合了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多方力量,形成了有效的乡村振兴模式,且结合互联网、高校赛事进行推广和转型升级,为古村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为公益事业的转型发展创造了可行途径。
参考文献:
[1]汤敏,邓惠玲.社会组织策动下的全覆盖保护活化古村落的模式探索——以“古村之友”为例[A].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文物保护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第二届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论坛文集[C].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2017:9.
关键词:数字中国;农业保险;现代化
1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保险一直在沿着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策略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为:通过保险公司以市场化的经营模式补贴农民因不可抗力而导致种植业和养殖业遭受的经济损失。如图1所显示,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2010年至2019年赔款给付和保费缴交都呈现递增的态势,这为农业经营与生产伫立起越来越坚强的防护盾。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正式于2004年起开始实施。为了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我国在2006年推动保监会降低对保险公司的管费收费标准以缓解保险公司的资金紧张,促进保险公司的发展。到了2007年,中央财政为了鼓励农民自愿投保,了农业保险的补贴政策,进一步减少农民投保的压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在2012年了《农业保险条例》,规范了农业保险活动,提升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抵抗风险的能力。2015年,中央政府开创了农险发展新模式——“保险+期货”,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与期货市场捆绑,促进了农产品保值。2017年,中央政府为了促进农业保险发展,开展特色农业保险,鼓励地方政府及保险公司多途径筹集资金用于支持农产品价格指数试点,从而建立起农业保险的收入制度。到了2019年,以加快农业保险的高质量发展为目的,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和林草局联合了《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尽管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不断完善,但从图1可以看出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上升速度较为缓慢,说明我国的农业保险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2“数字中国”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其内涵
在出席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强调“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标志着“数字中国”成为未来数十年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数字中国”包括了“宽带中国”、大数据、“互联网+”、数字乡村等,在“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数字经济的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相连。在手机不离身的时代,网民大规模增加,7.72亿的网民中高达7.20亿的即时通讯用户,人均上网时间也达到每周27h的高峰,这表明“数字化”已不再是一个虚拟的概念。有关数据显示,以智能化、高端化、高科技化为代表的新动能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超过三分之一、对城镇化就业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二。《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就业白皮书(2019)》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去年达到了31.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4.8%,正在实现跨界融合和全面创新,数字化转型日益成为全球企业发展主旋律。
3农业保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早在十九世纪的美国就出现私人保险公司开发农业保险和农业保险产品的现象,但结果都不尽如人意。很多学者对农业保险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如Just(1999)、O’Donoghue(2014)都研究了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与农业保险的相关性,指出政策性补贴能明显提升农民的购买欲,但在保费相对较少甚至没有的情况下,只有少数生产高风险农产品的农民愿意购买农业保险。同时,O’Donoghue(2009)等人在进行农业增产增收方面研究发现农业补贴包括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补贴能增强农业生产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Yamauchi(1986)通过研究日本的强制性农业保险政策得出,农业保险有平滑收入的作用。该政策的实施能使大部分农户享受农业保险,能使农户在灾害严重的年份提高收入的稳定性。直到20世纪末(1982年)中国才开始出现一些由保险公司和民政农业部门主导开办的农业保险业务。此后,由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起点低、速度缓慢,保险一直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到2013年,农业保险渐入人心,试点范围也不断扩大,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才正式形成。但国内将政策性农业保险与“数字中国”相结合的相关研究并不多,通过知网进行检索,输入“互联网+农业保险”,按主题搜寻,与“互联网+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关的学术文献仅14篇,输入“智慧农业保险”,按主题检索,相关学术文献仅5篇。而“单纯依靠政府补贴”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难以支撑农业保险的有效开展。更好地为国家的农业产业提供可靠的保障,改善农民预期产业收入,走向双赢才是农业保险发展的方向,所以必须正视如今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保险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制度发展滞后、农业保险行业缺乏专业性人员、农民投保意识不高、我国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和再保险市场尚不完善。
农业保险亟需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应该满足农民的不同需求,因此,需要在现有农业保险产品基础上创新和丰富农业险种,针对不同的农业产品因地制宜地推出带有特色的农业保险产品。销售渠道方面的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类似于淘宝店的网络销售是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供应要跟得上需求才能更好地拓宽市场。基于购买农业保险的大多都是农户,应将农业保险条款设置得更通俗易懂,满足此消费群体的文化水平,利于消费者了解农业保险产品,防止部分农户面对冗长的保险条款产生误解或增大不信任度。农业保险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严重影响农业保险的发展,有些文化水平高的农户充分利用大数据掌握大量的保险信息,钻合作条款的空子通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来谋取农业保险收益,导致保险公司经营的持续亏损而退出农险市场,造成农业保险市场的萎缩。
4政策性农业保险缺乏“数字化”
4.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制约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农业保险“数字化”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保险形式,因此政策性农业保险要更快更好地推行到农村地区,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关键因素,也是一直制约着农业保险“数字化”的首要障碍。在互联网时代,没有网络支持,农业保险就难以顺畅地实现获取市场信息、保费保额测算和勘测定损等功能。我国的网络基础建设还有待加强。虽然我国农村在2016年互联网宽带业务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6.7%,但直到2018年,全国的网络普及率才达到59.5%,而农村网络普及率只会更低,这对“数字化”农业保险的发展是巨大障碍。4.2农民投保的消极性制约了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推广。农民参保的意愿不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一是与我国的地形和地势有关。我国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分布,其中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基于此,中国大部分地区无法做到土地集中管理,导致许多农民人均耕地不足,收入水平无法提高,故不愿意花费金钱进行投保。二是与农民心理活动有关。他们中的许多人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只要自己多花心思和精力在农作物的种植上,就能避免遭受损失。并且不少农民认为天灾人祸发生的是小概率事件,没必要为其花费一笔费用。三是与经济水平和生活压力有关。虽然国家实施了许多农业补贴政策,但是只靠农业收入,大部分农民在支付日常开销、看病吃药、子女升学和赡养老人等费用后并不充裕,因此他们常常抱着能省则省的思想,不愿意支付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市场运营需要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打造一款这样的系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技术和资金的投入,而农民的积极性不高又会制约着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发展。4.3农业数据获取难制约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正在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但是“互联网+农业”模式在农村推进进度缓慢,这也间接导致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难于推进,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在农村无法做到信息实时、实地共享。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第五代通信技术发展迅猛,但是现在还无法做到彻底融合,这导致与它们相关的设备可操作性并不强且价格高。二是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义务教育普及范围不断拓展使农村人口平均文化水平也大幅提高,但是老一辈农民的文化水平仍然偏低,而年轻人又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制约了现代数字技术的推广,不利于农业数据的收集。三是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的研发离不开科学数据共享。“数字化”要实现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自动理赔,而当前,气候数据不够精密、监测站数量也不够,无法满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数字化”发展。
5“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下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问题
一、何谓“城镇化”
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就其基本特征而言表现在“聚”和“散”两个字上。“聚”为人口聚集、资源聚集、资本和财富等的聚集,成为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和资源交换的重要平台,即所谓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散”则为以城镇为源,对周边实现资源有序分配、再分配及利用调节,即为对农村地区的辐射和拉动。城镇正是通过聚与散两方面功能发挥其影响和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杠杆作用。城镇化具有五项基本内涵:一是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换,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二是城乡人口分布结构的转换,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镇集中,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三是城镇空间形态的变化,城镇建成区扩大,新的城镇地域、城镇景观涌现,城镇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四是人们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换。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区渗透和扩散,传统乡村文明走向现代城镇文明,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人”的城镇化和现代化;五是经济要素集聚方式的变迁或创新,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重推动下,人口、资本等经济要素更健康、高效地在城乡之间流动、重组。在这里,我们还要注意区分:
(一)城市化和城镇化。国内对于“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名称在一段时间内争论较多。按照我国的“城市规划法”,对城市定义为“本法所指的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建制镇属于城市范畴,属一般意义上的小城镇,城市化和城镇化二者含义相同、本质一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由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约束,以及乡镇企业就地发展的客观现状,农村人口的转移有相当部分是就近转移到小城镇集居,从事二、三产业,我国目前已有2万多个建制镇,近20年来,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镇打工、经商、办企业。发展小城镇是我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提“城镇化”更为形象,更符合中国国情。
(二)乡村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乡村城市化”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是指乡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部分乡村地域转变化城镇地域。另一方面是指城乡一体化,农业作为土地密集型的产业,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乡村城市化”绝不是,也没有必要把所有农村都转变为城镇,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城市化”主要是强调城镇带动农村的发展以及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双重推动下,通过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和重组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缩小工农之间收入差距;通过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农民新村)的建设,使农村居民享受城市的现代物质文明,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共发展、共繁荣,逐步缩小,最终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
二、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化率被简单地当作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指标来追求。为追求数字指标,有的靠行政区划调整以扩大管辖面积。实际上城镇化率并不能充分反映城镇的现代化水平,如草原、沙漠地区和某些工矿区,尽管数字上反映的城镇化率比较高,但并不能说明其城镇现代化水平高。又如一个省域的城镇化和一个市域的城镇化,甚至一个县所谓“城镇化”,具有完全不可比性,不能凑数字、比指标。城镇化的实质是产业结构转型,就业结构优化,非农就业岗位增加。但目前一些地方不重实质而重形式。
(二)在城市化问题上玩“数字游戏”,导致了对城市、城市化基本概念的混淆与混乱。由于不少地方追求以改变行政区划来扩大城市辖区,把城市做大,导致城市是“聚集的点(中心)”还是“城乡不分的面(区域)”变得日益模糊。近年来不少地市合并,地级市已成为区域实体,整个地区成为一个城市,但真正的城市建成区还只是区域的一个点(中心)。一些大城市所辖县撤县改市也存在类似问题。
(三)城市核心竞争力定位比较混乱。有的城市为了展示其城市化水平,盲目建大广场、大草坪、宽马路、摩天楼等形象工程,甚至还出现城市之间的盲目攀比。在产业结构上,缺乏区域和国家的统一规划,盲目雷同,不少城市都把信息产业、高科技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在建设资金上,由于急于改变城市形象但资金不足,为了筹集资金盲目扩大城市建设用地,寅吃卯粮,或者盲目借贷,形成很大的金融隐患。
(四)隶属于政府的规划权力缺乏制约和责任追究机制。在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城市规划的审批、监管多是市议会。目前流行“规划听市长的”,而有的市长又常受开发商的影响或被开发商牵着鼻子走,造成很多短期行为和错误决策。
(五)忽视或不懂区域规划。一些决策者忽视或不懂城市发展的区域规划,忽视城市圈或城市连绵区的客观事实,看不到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浪潮下,城市之间联合协调的必然趋势,不是主动联合而是恶性竞争,既造成了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和城市发展布局的不合理,又削弱了我国城市总体上的实力,降低了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视城镇圈或连绵区的客观事实,搞恶性竞争,降低了竞争力。
三、结语
我们在实现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认清城镇化概念的基本内涵,把握城镇化的基本原则,完善城镇化的机制和体系,用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方法切实推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以破解长期阻碍和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实现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全椒县委、县政府率先行动,坚持“三年当做一年干、散打不如集中干”的原则,从源头治理、从优化机制入手,组织开展了“向垃圾宣战”活动,引入PPP合作模式,打出“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参与治理”的组合拳,对全县农村垃圾开展全区域一体化治理,迅速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面貌,初步建立一套治理长效机制,探索出乡村环境治理的“突围之路”。
以PPP模式促乡村环境治理的四大创新思路
以问题为导向,政府购买服务治理农村环境。乡村环境治理,首要问题就是资金来源问题。全椒县创新推出PPP合作模式,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前期投入和运营费用都由中标企业劲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融资解决,政府给予10年运营许可权,期满后设备移交县政府。经测算,首期投资约3000万元,县政府前三年每年支付服务费2579万元,农村居民每人年均67.4元。服务费采取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方式,由县、镇、群众按7∶1∶2比例分别承担,缓解了政府环境治理中的财政负担,也不给百姓生活带来压力。
因地制宜,多措施整合创新治理模式。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初见成效,但仍存在区域差距大、处理标准不统一等状况。劲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针对全椒县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常年在外人员多,垃圾分类、源头减量难度大等特点,结合先进工艺设备,精心谋划顶层设计,创新推出“全椒模式”。
清单管理,纵横双向实现治理方式现代化。全椒县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过程中,引入互联网思维,实行“纵横双向管理”模式,纵向管理两条线,一是县管镇、镇管村,二是保洁公司管项目部、项目部管保洁队;纵向管理既可发挥规模化带来的成本优势,又可吸引较大规模企业参与。横向管理三条线,一是县管保洁公司、二是镇管项目部、三是村管保洁队,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形成全覆盖管理网络。横向管理不仅有利于降低建设成本,还可以为降低运费引导企业通过源头分类实现减量化,实现各环节间协调,为未来“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预留空间。
建章立制,双向考核确保治理机制长效化。制修订了《全椒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考核奖补办法》,实行双向考核,确保治理工作长效、常态化。一方面,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把任务推向市场,镇村干部由大包大揽治垃圾,一到检查搞突击的模式转变为日常监督,有效整合公路保洁、物业小区保洁、原有街道保洁、绿化管护和镇村临时使用突击的人员等,释放了干部精力。另一方面,将治理工作纳入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各村成立村民理事会,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纳入村规民约。解决了多头管理、责任不明、交叉作业、管理不统一状况,实现乡镇道路“四无四净”。
全椒模式创新治理四大亮点
区域横向一体化,清扫收运纵向一体化。一体化首先体现在区域的横向管理上。采取整县域垃圾治理一体化管理,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整县域由一家公司统一负责,设备资源共享,产生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从前端的清扫保洁到收运、转运纵向到底,责任到底。通过科学规划垃圾收运路线,避免垃圾互倒现象,避免交叉污染。同时作业标准、管理标准与考核标准的一致,易于提供均等化的服务。
垃圾收运不落地,农村环保无死角。根据2-3户配置一个垃圾桶,500人配置一名保洁员及电动三轮密封式保洁车,200人配置一套环保数字化深埋收集站,每镇配置一辆数字化多功能转运车的标准,按照日产日清原则,将居民生活垃圾通过保洁车运送到就近的环保深埋桶收集站集中压缩并转运焚烧,整个过程垃圾不落地、臭气不外溢、渗滤液不滴漏,真正做到环保,做到“一把扫帚扫到底”,农村环境无死角。
植入“互联网+”,农村垃圾治理插上智能的翅膀。由中标企业自主研发的智能化管理系统,植入全椒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项目,也是全椒模式方面的一个亮点。垃圾桶、收集站、电动车、运输车、洒水车、扫路车等设备集成在一套数字化管理平台下,实行全过程“数字化、视频化”定位监控,管理中心可以全方位监控整个系统的运转、迅速精确地下达作业指令。采用智能化、数字化监管的方式,对设备、保洁人员进行远程管理,监督垃圾收集、转运全过程,让农村垃圾“无处藏身”,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综合成本。
网格化管理,保障作业精细化。降低运营成本是当前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难题,因此通过管理提高效益是核心课题之一。全椒PPP模式以网格化管理与数字化管理为支撑,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在全县域范围内根据区位、地形地貌的不同而划分不同的网格,每个网格采取承包制,承担独立责任、接受独立考核;每个网格均具有地理、价值及责任属性;这种多区域、多网格的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各单元的积极性,同时又有利于考核机制的形成。基于系统提供的基础信息,可实现全自动化的收集转运,保障了精细化作业的保障。
全椒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探索的现实意义
实现了企业、政府、百姓、环境共赢。传统的“政府包干”环境治理模式存在资金不足、技术落后、效率低下等问题,单靠政府的力量难以实现全范围整治的效果。全椒引入PPP模式治理生活垃圾,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购买服务。对政府而言:一方面,可以利用企业充沛的资金和专业技术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了社会治理模式;另一方面,降低了农村垃圾治理的成本,有效缓解了政府的资金压力。对企业来说:通过竞标获得参与社会治理的机会,不仅有利于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不断改进技术、提高企业产能,更能发挥环保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塑造品牌形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最终实现公众利益最大化,进而促进企业、政府、百姓、环境共赢。
促进执政理念提升和公民意识的培养。乡村治理的落脚点首要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垃圾治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建设美好家园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得到全社会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全椒垃圾治理县域全覆盖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创新社会治理,通过合理配置各主体的治理权利和义务,打破了过去责任不清、任务不明的现状,实现从传统的行政管理向现代契约治理的转变,实现从传统的统治管理向绩效治理的转变,实现从传统的为民做主向我要做主理念的转变。
探索建立乡村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实现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垃圾整治是乡村综合治理的一部分,全椒PPP治理模式作为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的地方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提高了城市与农村的生活质量问题。从长远来看,应进一步利用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在现有基础上做好规划和布局,改进技术装备,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整治活动更全面、高效、科学的开展。通过试点试验,逐步扩大PPP模式的应用范围,形成示范和品牌效应,进而建立具有推广复制意义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数字鸿沟现象存在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产业与产业、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当中,成为在信息时代突现出来的社会问题。而其中,在少年儿童中,问题表现得最为突出。
当城市里的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在线聊天的时候,西部的很多同龄人甚至都从没有摸过电脑键盘。最新出炉的调研报告显示,随着互联网应用在全国范围内的加速普及,西北、西南等经济不发达地区接入互联网、应用互联网的用户数量和比例依然不足。数字鸿沟问题依然严峻。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只有15%的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有70余万所中小学,其中78%分布在农村,拥有电脑的学校微乎其微。当数以千万的城市青少年享受着丰富的信息资源时,更多的贫困地区青少年正逐渐成为信息时代的“新文盲”。
为了将“研究、探索、创新、广泛参与”这一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普及教育的精神和宗旨,更加广泛、更加深远的传播到广大青少年儿童当中,让每个孩子从人生的开端即享受到先进而持续性的计算机教育,从而在根本上提高青少年儿童素质,每年一届的计算机表演赛全国组委会(以下简称“组委会”)在全国15个地区分别设立“威盛中国芯成长数字营”。其中,10个“数字营”是专门为边远贫困及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儿童普及计算机教育所设立。除赠送电脑外,还将通过招募志愿者的形式为“数字营”的孩子进行培训。
组委会“成长数字营”项目的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贫困地区的老师以前总和我们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投身公益事业,各地学校的硬件条件也逐步提高,很多地区都有了电脑。但电脑有了,可没有专业人员的辅导与帮助,那些渴望得到知识的孩子每每只能望‘机’兴叹。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呼声,所以此次在设立‘数字营’的时候,我们首先通过中国志愿者协会,在全国10个贫困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字营’内分别安排一名作为‘志愿者’的专业电脑指导教师,系统地为乡村的孩子们教授必要的电脑知识。
在重庆市巴南区接龙中学,一个设备先进的电脑教室在几个月前正式投入使用。这间电脑教室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威盛中国芯成长数字营”。所有在校就读的孩子,只要有兴趣,都可以参加这座神奇的“数字营”。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这里的孩子的天地和眼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山已经不能挡住渴望了解世界的眼光,电脑和网络将这些孩子的世界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题地图;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0-4624-03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加快农村发展既关系到全省顺利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也关系到统筹城乡发展的顺利推进。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了一批新农村建设的典型范例,对全省农村的经济、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和农业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农村发展情况进行正确定位,有利于确定各地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建设模式,加快全省新农村建设步伐。
地理信息系统(GIS)集计算机、测绘学、地理学、遥感技术、地图学等多门学科和技术于一体,对地理位置数据和河北省农村的各项统计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分析和显示,将传统的表格和文字数据以专题地图的形式体现出来,根据一定的要求检索所需要的信息或对信息进行各种空间分析,并将查询或分析结果展现在地图上,提高了人们的认知能力,是科学管理和辅助决策的重要手段[1]。
1 数据库的建立
1.1 地图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基础底图是农村专题信息定位的基础,底图上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行政界线层——省界、市界、县界;河北省主要河流,河北省主要铁路、公路;河北省居民点——市级居民点、县级居民点、乡镇级居民点(部分)。
地图资料要满足精度、现势性等要求,应采用数字化地图,对于非数字化地图,尽量采用薄膜图(变形较小),且数据源的误差不能大于系统对数据误差的要求范围,且底图的成图时间越新越好[2]。河北省新农村建设GIS的基础资料通过以下途径获取:①通过网络搜集河北省县镇一级行政区划图;②购买纸质地图进行扫描数字化;③经过调查得到河北省各地农村数据,从河北省统计局网站搜集河北省农村农业发展统计数据。底图的主要内容从基础资料上获得。对于个别基础资料不全或模糊不清的从Google earth影像中提取。
对扫描后的图像或网络图片,去掉不需要的要素、杂点,对不清楚的地方做简单修补;网络搜集到的图片和经扫描得到的图片不具备真实的坐标系统,首先要进行地图的配准,将其校正到某一地理坐标系下。项目选用ARCGI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整个研究区均匀选取了一些控制点进行图片校正。
1.2 专题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调查和统计数据包括以下4个专题。
1.2.1 河北省概况 包括河北省行政区划图、河北省各市经济构成及对比、河北省2000-2009年经济发展、河北省各市城镇化率、河北工业化水平分析、各市乡镇个数和村民委员会个数、各市主要农产品产量、河北省农村人口分布密度图等专题图。
1.2.2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 该专题包括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分布范围、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分布图、河北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数量、各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布图、河北省乡村旅游分布图、河北省特色农业分布图等专题图。
1.2.3 各地级市农村农业发展 这部分专题指的是河北省11个地级市农村经济、农业种植、农村人口、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农村科研、教育、医疗、养老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发展情况,是整个专题数据库的核心部分。以石家庄市农村农业发展专题为例,包括3个部分。
1)农村经济。其专题数据包括:石家庄市农村分布图,各县农村社会总产值,各县农业结构构成及总产值,农村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主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主要农产品分布范围,主要农产品产量,农村机械化情况,农村能源情况,化肥使用量,农田水利情况等。
2)农村人口与农民生活水平。其专题数据包括:各县农村人口数量和密度,各县乡村劳动力资源,各县乡村从业人员,各县分行业乡村从业人员,各县农村人均收入,各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3)农村教育科研、卫生及其他基础设施。其专题数据包括:各县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和分布,各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各县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各县乡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各县自来水受益村数量,通汽车、通电话、通有线电视的村数量。其他各市农村农业发展专题数据库内容与石家庄市相同。
1.2.4 附表 其余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的数据以附表的形式生成附在最后。
1.3 数字化和信息录入
选用ARCGIS软件,经过数据的分层,分别为各专题数据层建立属性结构,对已经配准的地图进行分层数字化,并把调查数据录入数据库。
2 GIS在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
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农村的信息化建设,GIS是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2.1 GIS在推进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3]。河北省非常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一方面是农业网站的建设,河北省先后建成农业综合网站、部门行业网站、特色专业网站和其他农业网站850多个,信息资源丰富,包括农业科技、市场、政策、天气、特色农产品多个方面;另外,政府注重农业应用系统的建设与开发,如农产品市场供求系统、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系统、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系统、测土配方施肥系统、农经信息服务和分析系统等,这些系统为农民生产和经营提供参考,但多数是单纯的信息管理系统,对农作物的分布情况及各地区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劳动力的数量特征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却无法表达,利用GIS技术可以实现空间位置信息和统计数据等属性信息的结合,对各类农业现象进行空间分析,分析其空间的分布特征、随着时间变化的演变规律。
2.2 GIS在传统农业向精准农业转变中的应用
精准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其目标就是建立一个由GIS技术支持的可以定位、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农业GIS系统可根据土壤的肥力和作物的生长信息等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可以对重大病虫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可以从政府气象部门获得实时的气象信息,预防灾害性天气,从而实现农业的低投入、高产出[4]。
2.3 GIS在新农村规划方面的应用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防止土地滥用等现象,注意规划先行。目前河北省大部分农村已经利用GIS技术进行了土地资源的现状调查并建立了土地利用数据库。利用这些具有空间位置的GIS数据,可以对各种规划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村庄或新建厂房的位置进行多个条件的GIS空间分析,选择最优的地址并保护耕地资源[5]。
2.4 GIS在农村统计数据分析和信息可视化中的应用
以专题地图的形式表示农村、农业的现象和农村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统计数据,比传统的文字表格形式更加直观,便于发现各地农村之间的现象的分布规律、差异,也有利于分析一个地区随着时间的变化发展演化的情况,利用GIS技术的信息可视化,既是调查成果有效的表达方式,也可以辅助政府部门进行新农村的建设和规划。以下为6幅典型的专题图表示方法。
2.4.1 河北省农村人口分布密度图 采用点值法表示。每个点子代表一定数量的人口,点子的密度可以反映出各地农村人口的密集程度,点子的分布范围表示河北省农村人口的分布范围,如图1所示。
2.4.2 河北省各市经济构成及对比 采用分级统计图和结构饼状图(或结构柱图)相结合的表示方法。其中底图部分用分级统计图表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为5级,级别由低到高分别用颜色由浅到深填充相应的区域。饼状图包括3个部分,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各部分大小代表各产业所占比例,圆饼半径代表各市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小。石家庄市农村社会总产值、各县农业结构构成及总产值也用类似的表示手法,如图2所示。
2.4.3 河北省乡村旅游分布图 采用定点符号法表示。点状符号的位置表示利用乡村旅游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村镇的位置,并附图片表示出相应的旅游特色。河北省特色农业分布图、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分布范围、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分布图也用这种表示方法。
2.4.4 各市化肥、水、电利用情况 以石家庄市为例。采用三角形图法表示,将三角形分成若干个小三角形,其中每一种颜色分别代表化肥、水、电(图3)。一个小三角形分别代表相应的化肥、水、电使用量,小三角形的数量则反映总量。
2.4.5 各县农村人均收入 采用比例圆表示,符号位置表示各县地理位置,圆的半径表示各县农村人均收入的多少(图4)。
2.4.6 各县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统计数据为通自来水、通汽车、通电话、通有线电视的村数量。采用柱状图表示法。分别用4种不同颜色的柱形代表4项统计值,柱形的高低代表数量的多少(图5)。
3 小结
GIS作为一种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管理相结合的有效方法,在国内外多个领域已被广泛应用。与传统方法相比,它不仅存储统计数据,还可以储存和显示河北省农村的空间位置、分布范围和空间关系,通过GIS多种空间分析对新农村进行选址和规划,可以检索符合要求的农村数据并在地图上直观地表现出来[6];可加速数据的分析对比,提供辅助决策,缩短研究周期;可以直接利用河北省土地利用资源调查的成果,在其基础上输入相应的统计数据,既可长期保存,又可根据研究者需要,实时进行增添和修改。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其在新农村建设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
参考文献:
[1] 刘春阁,宋伟东,夏春林. 地理信息系统在当代新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 测绘科学,2009,34(S2):205-207.
[2] 温晓蕾,况明生. 基于GIS的农村信息化研究[J]. 农业展望,2007(10):42-45.
[3] 王文珍,张成利.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应用平台的设计[J]. 农机化研究,2008(7):137-139.
[4] 朱华吉,吴华瑞,冯 臣,等. GIS在新农村建设信息服务平台中的应用[J]. 农机化研究,2008,30(6):164-167.
[关键词]农村;有线电视;网络规划
1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发展现状及规划意义
有线电视网络是广电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当前,农村地区有线电视网络正朝着双向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各类新业务及运营模式对网络平台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农村地区干线网络老化、故障率高,多地采用电缆传输,光缆改造滞后,网络传输质量差。此外,对于有线电视网络规划,多数地区仍采用550MHz系统,制约了农村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进程。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在施工与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多漏洞,如施工标准不统一、施工质量不达标及技术标准存在差异。同时,农村地区用户分散性强,管理方式落后,收费难,也影响网络改造升级进程。因此,应缩小城乡发展差异,推进乡村信息化建设。科学协调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工作,立足远、近期目标,细化有线电视网络改造与升级总体任务和实施步骤。例如,参照国家相关政策、规范要求,因地制宜、分区分段进行规划;明确新建、扩建区域规划任务,保证有线电视网络建设的科学性、前瞻性及完整性;发挥有线电视网络公共服务功能,确保网络运行可靠性、经济性及安全性;提高机房规模与建设质量,提高其服务能力[1]。
2FTTH有线电视网络改造规划影响因素
FTTH是光纤改造技术,可提升网络带宽,确保双向业务,满足有线电视网络需求,可降低对供电和环境的要求,能促进有线电视网络可持续发展。但应用FTTH模式进行改造规划时,需要着重考虑三点。①FTTH方案的设计。FTTH模式的优点是高带宽,综合了数据格式、协议与格式及波长透明程度强的特点,运用效果显著。FTTH方案设计包括单纤三波方案和双纤三波方案。单纤方案是将数据信号与有线电视信号进行复用,依靠单一光纤进行传输,虽然成本降低了,但在前端机需要应用合波复用器,增加了用户终端费用,也浪费了无源光纤端口资源。双纤方案实现了有线电视信号、数据信号的单独传输,提高了网络传输的可靠性,但网络建设成本较高。②ODN覆盖方案。一种是光纤到户全覆盖施工。一次性将光纤放置到位,项目成本较高,具有一定投资风险,但后期业务开展容易,便于管理。另一种是薄覆盖,即分阶段施工。先对CO到DP进行集中施工,业务开通过程中再逐渐增加光纤网络敷设作业。该方案起初成本较低,主要将光分路器、无源光纤端口进行投放,但后续施工量大。③分光方法。农村地区除了可以引入一级分光方案与二级分光方案外,还可以引入三级分光方法。通常,一级分光损耗小,在新建高层、多层区域较为适宜;二级分光,主要以城乡郊区为主,包括一些乡村改造区域,可以满足光纤到户。对于施工方面,集中分光以集中部署机房与光缆交接箱、局端机房为主,管理维护相对便捷;分散分光,在LCP与DP点设置分光分路器,安装分纤箱[2]。
3FTTH有线电视网络规划方案
考虑到FTTH网络建设实际,在进行改造方案规划设计时,结合本地区有线电视网络现状提出如下规划方案。第一,采用双纤三波方案,确保有线电视网络与数据传输独立。对于覆盖模式与分光方法,需结合不同地区进行灵活改造。光纤连接采用热熔接续方案,提高网络传输的可靠性。第二,优化有线电视设计方案。对于有线电视信号的传输,采用光放使用模块,高度为4RU,满足多种模块的共接,如光放大模块、光开关及网管模块等,便于后期灵活管理。考虑到不同乡镇、自然村的差异性,还需要在覆盖方式上进行科学优化。例如,对于采用FTTN改造过的乡村,在达到用户带宽需求下,适当延缓FTTH改造时间;对于高带宽需求的乡村或用户,给予及时的FTTH改造。分光方式改造中,对于企业型用户、集中度高的社区,对每个分线箱进行两芯光缆熔接,确保“一用一留”;对安全性要求不高、扩展性需求较低的用户,采用每个分线箱成端一芯,在路由末梢预留2~4芯光缆备用。第三,数据模块方案设计。使用上下行对称的EPON网络,用户终端使用ONU,无源光发射功率为2dBm,接收功率-27dBm,TX为1310nm,RX为1490nm。ODN设置为-24dBm,每一个无源光网络可以覆盖约6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