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医养生康复学的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康复医学是为了康复的目的而应用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医学学科[1]。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划分,则把它列为第四类医学[2]。中医康复学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针对残疾者、老年病、慢性病及急性病后期者,通过采用各种中医药特有的康复方法及其它有用的措施,以减轻功能障碍带来的影响和使之重返社会[3,4]。
1 中西医康复医学的特点
1.1 现代康复医学 康复医学是以残疾者为中心着眼于功能和能力的恢复,致力于残疾者生活素质的提高,并以促成残疾者重新成为社会中自立的一员作为其最终目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各种有效的功能训练,以及应用康复工程进行代偿和重建等方法,辅以药物、手术、饮食疗法及其它。所以它的治疗目的不只是疾病的痊愈,而是最大限度的使其身心功能,从生理上、心理上、职业上和社会生活上进行全面的、整体的康复[1]。其特点如下:①以躯体残疾者以及伴有功能障碍的慢性病人与老年病人为主要服务对象; ②按照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三项重要原则指导康复工作;③重视从社会医学的角度组织作业-职业-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康复治疗,帮助患者重返社会;④重视以专业协作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综合、协调的康复治疗;⑤重视康复治疗与康复工程相结合,以工程技术辅助功能评估和康复治疗,以提高诊疗质量[4~6];⑥重视功能评估和分析是现代康复医学的特点,它为康复治疗提供客观的准确的评估依据。目前国际康复医学界使用的功能评估方法正向专业化、规范化、定向化方向发展,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方法。
1.2 中医康复学 中医康复学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调适情志、娱乐、传统体育、沐浴、食疗、针灸推拿、药物等多种方法,针对病残、伤残诸证、老年病证、恶性肿瘤及热病瘥后诸证等的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康复的综合应用学科[7]。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在强调整体康复的同时,主张辨证康复,创造出中药、针灸、按摩、熏洗、气功、导引、食疗等行之有效的方法[8],中医康复学在观念和方法上的特点,一方面来自中医、中药的优势,同时也与中国的社会传统文化有关,这些特点也是中医康复学的优势[4]:①整体康复与辨证康复相结合,强调个体化的综合治疗;②预防康复与临床康复相结合;③形体康复与精神康复相结合;④自然康复与药物康复相结合;⑤食疗康复与药疗康复相结合;⑥内治康复与外治康复相结合。中医康复学既重整体的协调,又重个体的纠偏,这是中医康复学最根本的特色与优势,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9]。
1.3 走中医康复与西医康复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康复之路 中医康复学和现代康复学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中医康复学应引进现代康复学的功能评估和分析的方法,规范诊断与疗效评估的量化标准——客观的评价标准。
中医康复评价首先是中医诊断领域内的辨证,但康复医学的作用对象是功能障碍,而通过四诊进行一般辨证所得证候很难反映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康复中评价的过程是对外在形体及行为等功能障碍的量化过程,如对于两个同是中风偏瘫,中医辨证同为气虚血瘀的患者,很难用气虚血瘀这一证候反映偏瘫功能障碍的程度,以及仅用气虚血瘀的变化来评定(衡量)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因此,对偏瘫功能障碍来说还需要现代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在中医古籍中,对功能障碍的评价尚无明确记载,因此建立中医康复学障碍评定观点是中医康复学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近年在研究中医康复疗法的疗效时,多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康复医学功能评估和分析的方法,评价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及观察康复疗效。这是中医康复学的一种发展趋势。
在心脏康复方面,也应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利用心电图(12导联、24h动态)、心脏超声波检查等评估心脏功能情况,进而根据患者心功能、心脏能承受的负荷及心理应激制定适当的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项目、运动持续的时间等,并选择患者感兴趣且易于坚持的运动,量力而行,以身心舒适为度。中医康复学的运动形式具有动作和缓、形神和谐的特点;它通过精神意识驾驭形体运动,身心交融和高度统一,增强人体潜在机能,达到自我身心锻炼的目的,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在药物(参麦注射液)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康复锻炼治疗可显著改善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及运动耐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实践中,对冠心病人施行运动疗法的同时,再配合以中药治疗,取得了更佳的效果[10]。提示中药配合康复运动锻炼是解决心脏病后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
2 中西医结合康复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保健意识也在增强,康复保健事业亟待发展,就目前而言,其主要服务对象包括6000万残疾人,1.77亿老年人以及大量慢性病人[9]。人们已经认识到,在健康和疾病之间,还有一个中间的临界状态——“亚健康”,不少人常常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中。对于亚健康的研究和防治,从今天的学科领域来讲,就是养生学的热点问题。以慢性疲劳综合征为例,它是身心性疾病变化的心理、生理、病理的综合反映,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在这方面,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有更为广阔的天地[10]。
中医康复专业在国外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外康复医学已经与临床医学一样,形成了非常规范的诊疗制度和服务网络。然而,全世界6亿残疾人中能够得到康复治疗的仅为20%,由于多种原因,大多数残疾人得不到很好的康复服务;另一方面,当前在健康或亚健康人群中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进行保健和健康消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已投入巨资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有的国家甚至已经立法承认中医、针灸疗法的合法性,并在医疗保险方面给与支持[11]。
总之,康复医学在促进残疾者的全面康复,促进中老年人延年益寿,促进全民保健,促进残疾预防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石随枝. 发展中的现代康复医学[J]. 宁夏医学杂志,1995,17(1): 60-61.
2 陈耀华. 康复医学的兴起和发展[J]. 锦州医学院学报,1997, 18(2): 30-32.
3 岳旭东. 略论中医康复学[J]. 国医论坛, 2003, 18(2): 14-15.
4 卓大宏. 康复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渠道和发展前景[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4,9(4): 146-148.
5 母晓明,郭洪科,许学杰. 康复医学在市级综合医院的发展与思考[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 11(5): 412.
6 卓大宏. 中西医结合的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3):101-103.
7 关骅. 康复医学与治疗学关系的探讨[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9):552-554.
8 张雅萍. 略论中医康复学的优势[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 25(6): 48-49.
9 袁嘉丽,李庆生. 中西医结合养生学及康复医学在21世纪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思考[J]. 中医药学报,2003,31(2):1-2.
10 张东坡. 心脏康复中运动计划配中药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探微[J]. 现代康复,2001,5(8): 121.
康复医学是为了康复的目的而应用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医学学科[1]。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划分,则把它列为第四类医学[2]。中医康复学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针对残疾者、老年病、慢性病及急性病后期者,通过采用各种中医药特有的康复方法及其它有用的措施,以减轻功能障碍带来的影响和使之重返社会[3,4]。
1中西医康复医学的特点
1.1现代康复医学康复医学是以残疾者为中心着眼于功能和能力的恢复,致力于残疾者生活素质的提高,并以促成残疾者重新成为社会中自立的一员作为其最终目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各种有效的功能训练,以及应用康复工程进行代偿和重建等方法,辅以药物、手术、饮食疗法及其它。所以它的治疗目的不只是疾病的痊愈,而是最大限度的使其身心功能,从生理上、心理上、职业上和社会生活上进行全面的、整体的康复[1]。其特点如下:①以躯体残疾者以及伴有功能障碍的慢性病人与老年病人为主要服务对象;②按照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三项重要原则指导康复工作;③重视从社会医学的角度组织作业-职业-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康复治疗,帮助患者重返社会;④重视以专业协作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综合、协调的康复治疗;⑤重视康复治疗与康复工程相结合,以工程技术辅助功能评估和康复治疗,以提高诊疗质量[4~6];⑥重视功能评估和分析是现代康复医学的特点,它为康复治疗提供客观的准确的评估依据。目前国际康复医学界使用的功能评估方法正向专业化、规范化、定向化方向发展,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方法。
1.2中医康复学中医康复学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调适情志、娱乐、传统体育、沐浴、食疗、针灸推拿、药物等多种方法,针对病残、伤残诸证、老年病证、恶性肿瘤及热病瘥后诸证等的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康复的综合应用学科[7]。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在强调整体康复的同时,主张辨证康复,创造出中药、针灸、按摩、熏洗、气功、导引、食疗等行之有效的方法[8],中医康复学在观念和方法上的特点,一方面来自中医、中药的优势,同时也与中国的社会传统文化有关,这些特点也是中医康复学的优势[4]:①整体康复与辨证康复相结合,强调个体化的综合治疗;②预防康复与临床康复相结合;③形体康复与精神康复相结合;④自然康复与药物康复相结合;⑤食疗康复与药疗康复相结合;⑥内治康复与外治康复相结合。中医康复学既重整体的协调,又重个体的纠偏,这是中医康复学最根本的特色与优势,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9]。
1.3走中医康复与西医康复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康复之路中医康复学和现代康复学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中医康复学应引进现代康复学的功能评估和分析的方法,规范诊断与疗效评估的量化标准——客观的评价标准。
中医康复评价首先是中医诊断领域内的辨证,但康复医学的作用对象是功能障碍,而通过四诊进行一般辨证所得证候很难反映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康复中评价的过程是对外在形体及行为等功能障碍的量化过程,如对于两个同是中风偏瘫,中医辨证同为气虚血瘀的患者,很难用气虚血瘀这一证候反映偏瘫功能障碍的程度,以及仅用气虚血瘀的变化来评定(衡量)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因此,对偏瘫功能障碍来说还需要现代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在中医古籍中,对功能障碍的评价尚无明确记载,因此建立中医康复学障碍评定观点是中医康复学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近年在研究中医康复疗法的疗效时,多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康复医学功能评估和分析的方法,评价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及观察康复疗效。这是中医康复学的一种发展趋势。
在心脏康复方面,也应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利用心电图(12导联、24h动态)、心脏超声波检查等评估心脏功能情况,进而根据患者心功能、心脏能承受的负荷及心理应激制定适当的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项目、运动持续的时间等,并选择患者感兴趣且易于坚持的运动,量力而行,以身心舒适为度。中医康复学的运动形式具有动作和缓、形神和谐的特点;它通过精神意识驾驭形体运动,身心交融和高度统一,增强人体潜在机能,达到自我身心锻炼的目的,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在药物(参麦注射液)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康复锻炼治疗可显著改善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及运动耐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实践中,对冠心病人施行运动疗法的同时,再配合以中药治疗,取得了更佳的效果[10]。提示中药配合康复运动锻炼是解决心脏病后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
2中西医结合康复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保健意识也在增强,康复保健事业亟待发展,就目前而言,其主要服务对象包括6000万残疾人,1.77亿老年人以及大量慢性病人[9]。人们已经认识到,在健康和疾病之间,还有一个中间的临界状态——“亚健康”,不少人常常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中。对于亚健康的研究和防治,从今天的学科领域来讲,就是养生学的热点问题。以慢性疲劳综合征为例,它是身心性疾病变化的心理、生理、病理的综合反映,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在这方面,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有更为广阔的天地[10]。
中医康复专业在国外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外康复医学已经与临床医学一样,形成了非常规范的诊疗制度和服务网络。然而,全世界6亿残疾人中能够得到康复治疗的仅为20%,由于多种原因,大多数残疾人得不到很好的康复服务;另一方面,当前在健康或亚健康人群中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进行保健和健康消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已投入巨资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有的国家甚至已经立法承认中医、针灸疗法的合法性,并在医疗保险方面给与支持[11]。
总之,康复医学在促进残疾者的全面康复,促进中老年人延年益寿,促进全民保健,促进残疾预防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石随枝.发展中的现代康复医学[J].宁夏医学杂志,1995,17(1):60-61.
2陈耀华.康复医学的兴起和发展[J].锦州医学院学报,1997,18(2):30-32.
3岳旭东.略论中医康复学[J].国医论坛,2003,18(2):14-15.
4卓大宏.康复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渠道和发展前景[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4,9(4):146-148.
5母晓明,郭洪科,许学杰.康复医学在市级综合医院的发展与思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5):412.
6卓大宏.中西医结合的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3):101-103.
7关骅.康复医学与治疗学关系的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9):552-554.
8张雅萍.略论中医康复学的优势[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6):48-49.
9袁嘉丽,李庆生.中西医结合养生学及康复医学在21世纪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思考[J].中医药学报,2003,31(2):1-2.
【关键词】慢性病;中医;保健
慢性病长期以来对于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它具有病症持续时间长,难以治愈等特点。对患者构成长期的折磨,对患者的身体及心理形成极大伤害。不仅如此,对患者家庭也带来痛苦,导致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因此有效治愈慢性病,称为当今医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中医理疗,可以有效缓解和治疗慢性病,是一个有效的解决之道。
1中医养生学的基础
中医养生学自成体系,其尊生贵命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向十分深远,例如道家、儒家、佛家等等,这些传统思想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大家最为熟悉的传统大家儒家曾经提到过“仁者,爱人”,这句话表现出来的养生思想不仅仅在于生命的形体,更在于生命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和做人的准则。儒家思想更倾向于修身养性,守中致和,希望能够拥有平和的心态,从而达到修身治国的理想境界。因此,儒家推崇天人合一的圣人境界,以“克己”,“寡欲”来修炼其心志,人的精神能够高洁致远,身体能够健康长寿。而道家的《道德经》则指出“人最善生,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相对于儒家的“容忍”等思想,道家更提倡清静无为,与世无争,返璞归真的思想状态,道家认为顺应天时能够与神明沟通,成为一个超然物外、至真至纯的人,心神安宁,自然寿命能够长久。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其修身养性的根本思想是尊生贵命,无论是通过行为上的还是心理上的,都希望能够达到锻炼自身的目的,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
2中医康复学的特点
中医康复学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其内容在几千年的医学实践中逐渐丰富,并自成体系。目前,学术界所认可的中医康复学主要包括:预防医学,临床医学,行为医学和社会医学等。中医康复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养生学理论达到治愈慢性病,促进患者康复,最终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因此,中医康复学具有不同于其他医学体系的独特优势。
2.1独特的医疗理论体系在中医长期以来不断总结和完善的过程中,发展形成了中医养生康复学。它不仅有众多的医疗方法,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治疗,而且还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疗理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医疗科学。它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进行对疾病的诊断,在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辨证论治等理论的指导下,对病症进行判断分析。通过推拿、针灸、引导、气功等理疗方式,以调动人体对自然的平衡能力为基础,对病症进行治疗。通过药补、食疗等方式,调整人体脏腑功能,补充元气,实现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的目的。因此,中医是一门多种手段并举,融医疗养生为一体的保健科学,形成极具东方色彩和民族特色的医疗科学。
2.2养治结合,以预防保健来防治疾病中医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他是集养生保健和治疗于一体的医学,相比于现代西方医学,养生保健功能在中一种具有更重要的地位。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更多的是通过对人体自身机能的调动和循环的调节来进行的,充分发挥人体的自我调节和治愈能力,来实现对疾病的治愈。它对于防病方面更加重视,讲求上医治未病,将疾病的预防放在首位。在长期以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形成了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疗体系,是保健科学和医疗科学的完美结合。
3中医养生在慢性病康复中的应用
由中医的特点可知,其在慢性病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优势。通过对人体各项技能的调节,对循环的调理,疏通血脉,补充气血,实现自身免疫力的提高。同时,中医还能改善人体亚健康状态,提高人体活力,使人精力旺盛,能有高效完成工作。通过不同的调理,对慢性病能够实现有效的治疗和缓解,减轻慢性病人的痛苦。
对糖尿病来说,糖尿病患者长期以来在饮食等方面都受到严格控制,不仅如此,在其他生理机能方面也受到很大的影响。这就给糖尿病人造成一个长久的伤害,饮食上处处节制,体力上有所下降,时常伴有口渴,头晕等症状。而中医在此方面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中医将此类症状归纳为消渴,属虚证,通过饮食的调理,可以有效缓解糖尿病症状,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上有着理想的表现。
对偏头痛患者来说,西医将许多偏头痛归结为供血不足,甚至难以找到原因。对偏头痛的治疗采取手术,麻醉止痛等方式,不仅风险大,而且具有较强毒副作用,对药物依赖性强。而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更多的是对病患者的气血脉络的调节,通过对患者其他临床症状的分析,采取统一的治疗方式,实现对气血的调理,缓解和消除偏头痛症状。
4总结
总而言之,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慢性病的治疗方面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所在,他通过对人体自身的调节,从提高自身免疫力出发,对病症进行治疗。因此,许多慢性疾病通过中医理疗能够实现有效康复,而不会造成自身器脏的损伤。
参考文献
[1]黄进,赵长鹰,沈教授谈饮食疗法在中医养生与康复中的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
[2]李月红,彭红春,浅谈糖尿病与中医养生疗法[J].国医论坛,2009:24.
关键词: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班级管理;特色创建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2-0046-02
收稿日期:2015-01-16
作者简介:刘树鑫(1982-),男,广东潮州卫生学校讲师,学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广东 潮州/521041)
陈燕珊(1978-),女,广东省潮州卫生学校护理讲师、外科及护理教研组组长,护理本科。研究方向:护理教育(广东 潮州/521041)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有了更高的认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慢性疾病患者数量持续上升,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明显增加,卫生服务的重点逐渐由原来主要依靠药物治疗向预防、食疗、康体、保健等需求转变。在这种大环境下,我校创办了中医康复保健专业。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因为顺应这种社会形势,有着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发展优势。但由于就读本专业的学生大多基础薄弱,且以男学生居多,管理难度较大。如何正确带领学生建设出有专业特色,团结上进的中医康复保健班班级文化,成了班主任要考虑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一、卫生中职学校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班级特点
1.中医康复保健班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
这个专业的特点是男生占大多数,并且学生入学时的分数不高。虽然有个别学生入学时成绩不错,但数量较少。部分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的目标较为明确,他们的动力也较为充足,来到卫生学校便是学习中医康复保健知识,以获得一技之长。而大部分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学习自觉性不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较不明确,表现为得过且过的学习态度,这给班级管理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2.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
我校中医康复保健专业作为一个市重点建设专业,已经进行了课程改革并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课程体系,在淡化了学科意识的同时突出了技能教学。但因为康复保健专业所涉及的范围较大,涉及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福利等许多方面,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学习如《解剖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康复学》《针灸学》等等课程外,还必须积极锻炼身体,要有强健的体魄。因为从事推拿按摩工作的如果没有较好的体能和力量,那将很难胜任该项工作。
3.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学生要有较好实操能力和沟通能力
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学生推拿按摩的对象是病人。从这一点上来说,这和药剂专业或者口腔修复工艺等专业不一样。因为按摩师手法的熟练程度,力度把握的准确程度等因素对病人的影响比较大。这一方面对本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在让学生学好理论知识、实际推拿按摩能力的同时,还要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二、如何创建具有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特色的班集体
1.开学之初要做好班级文化的初步创建工作
在做好开学之初的常规纪律教育、军事训练和班团干部培养等工作的同时,专业介绍也十分重要。开学之初我校邀请了本校中医教师为本专业的学生做了专业介绍,让学生对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对今后的就业形势及人才需求情况有所了解。目前,潮汕地区医院康复科、社区卫生康复中心对康复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社会上却缺乏医技类相应毕业生,近几来年中医康复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乐观。开学之初的这些介绍,不仅增强了本专业学生学习的信心,也指明了学生今后努力的方向。
2.在主题班团会活动中渗透中医康复专业特色
主题班会是德育的主要阵地。开好一堂主题班会,不但能活跃气氛,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更能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感染,心灵上得到陶冶和涤荡,使德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融汇进学生的心灵之中。如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按照学生科的安排,组织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题开展专题班团会。本班在认真准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班会课的时候,还有意识地渗入了中医康复保健的专业特色。在热烈的班团活动中,同学们都踊跃发言。学生得到了医德教育,也提升了班级的凝聚力。
3.大力开展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见习活动
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是我市重点建设的专业,也是国家示范学校立项建设专业。目前我校拥有中医康复实训室、中药标本室、中草药园、急救实训室、药膳实训室等实训场所。我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充分发挥这些实训室的作用,把握好动手学习的机会,同时也充分利用好校外资源,鼓励学生到潮州市中医医院、千禧养生堂、残联康复中心、富丽颐养中心等多家校外推拿按摩、养生保健等服务机构进行课间见习。并布置好学生写好见习心得,再在班中将优秀的学习心得张贴出来,供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充分整合好校园中的已有文化资源进行医德教育
一个教室的布置,可以体现出班集体的奋斗目标与特色。笔者让学生集思广益共同布置好教室内的文化氛围。如在教室的空白墙壁上张贴上一些医学标语,像“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等。同时也充分利用校园相关文化,组织学生参观学校中的孙思邈、张仲景、李时珍、白求恩、南丁格尔等塑像,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组织学生做好每一次黑板报的出版工作,尽量让黑板报的内容贴近专业,体现出专业特色。通过整合校园内部的各种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中医康复专业素养。
5.积极发挥中康社团的积极影响,带动学生共同进步
作为卫生学校的特色社团,中康社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校的社团活动近几年来开展得如火如荼,而中康社团的成员主要是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学生。学会生社团部定期举行社团活动,充分调动了同学的参与积极性。中康社团定期到市区人民广场、潮州牌坊街等地方进行推拿按摩等活动。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班级文化,代表了班级的形象,也是班级的生命。一个团结奋进,积极进取的班集体是班主任的工作追求。水无长势,教无定法。就中医康复保健而言,只有充分结合学生专业,发掘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体验到快乐,并自觉地组建成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医养生;治未病;现展
1 中医养生学的医学建构背景
在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学的关系比较密切,两者虽然不同,但在一定的时期内无奈而又艰难地并存着。在这样的医学背景下,中医养生学在经历了漫长的沉淀和积累后,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内经》之前的养生文化我们可以称之为原生态养生文化,《内经》作为一部重要的医学典籍的问世,总结、升华了先秦时期及以前的丰富而零散的养生实践经验,将秦汉以前不系统的养生文化适时而又完备地纳入到中医养生理论中来,使养生学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蓬勃发展,从而初步建构了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雏形,并经后世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了现今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中医养生学。
2 中医养生的疾病预防作用
中医养生学“治未病”理论的运用,对于一些常见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症、心脏病等的防治与治疗有着独特的疗效。中医养生在疾病中运用的对象多为老年人,养生方法以运动、饮食、情志养生等多方面相结合,以达到预防、改善已病状态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目的。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饮食健康教育如疾病相关知识指导、饮食指导、中药外治等,发现其不良生活方式得到明显改善[1]。根据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证型,针对性地采取食疗、中药足浴、太极拳、耳穴按压等手段进行干预指导,配合健康教育,血压得到良好控制,饮食控制、情绪管理、坚持运动等自我管理能力方面也有提高[2]。
3 中医养生学特色
3.1 形神一体观
《内经》把形神关系概括为“形与神具”,二者相互依存。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和集中表现,易受外扰而耗散,只有安宁平静才能减少其耗损;形厌动而致气滞,需运动舒展方能气血流通。中医养生中,针对形神的特性和偏颇,不完全是采用补养治疗的方法,不是急于求成,而是采用缓和渐进的思路, 通过多种方法,采取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外动内静的方法进行身心的调整和摄养。它以形神相依理论为基础,以形神兼养、形健神充、神清形爽为目的[3]。这种调整和摄养的方法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特色。
3.2 “三因制宜”观点
(1)中国地大物博, 地域有东西南北及高下寒热燥湿的不同, 养生要顺应不同的气候地理环境, 即适应不同的空间环境。《素问?五常政大论》对不同的地域特点归纳得更为简明,“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4]。当时已认识到不同地理环境对寿命的影响。由于古今环境变化很大, 中医地域养生面临很多新问题, 需要与时俱进。
(2)中医学历来对人体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对男女性别、体质的不同特点有系统而深入的认识,对不同年龄,性别,不同体质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5],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特色之一,它与中医临床的辨证施治异曲同工,是中医学的独特优势,在道、儒、释养生中,其内容或不如中医学早,或不如中医养生丰富,或不如中医养生研究系统和深入,其创造性多属中医学。
4 现状与发展
目前,社会对中医健康养生的关注度高,如养生类电视节目热播、书籍热销等,需求率也很高,老百姓由于养生知识匮乏更是无所适从,有盲从的倾向[6]。老年人注重养生,但多盲从,无科学系统的指导方法[7]。而有关养生的各个研究机构、学术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又各执己见,养生方式也不尽相同,甚至对错难辨,没有一个权威的声音和说法,“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思想没有得到重视。
现代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模式,这也将成为中医养生发展的有利背景和依据。因此,应加强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宣传,让大众了解养生的知识和体系。国家政府和药品管理组织应加强对中医养生周边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管理,牵头整合国内相关资源,提高、加大保健食品管理力度。媒体应肩负社会责任,杜绝“伪养生”节目的传播,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督,加强人们对养生市场的信任。加强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培养社区医护人员的养生保健知识,有利于养生知识的宣传和人们对养生方法的掌握。
5 结语
综上,中医养生理论与方法应与现代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和现代疾病相结合,方法应通俗易懂,便于人们掌握和运用;明确中医养生学科建设所要研究的概念、范围;在现代疾病的防治运用中,应与现代康复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养生优势,也利于中医养生更好的发展[9];加强开展双边或多边国际合作,将中国养生特色方法和文化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司亚雪.中医饮食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2(9):85-86.
[2]邓丽金,郑丽维 社区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1.8B(18):1-4.
[3、4]郭霭春.皇帝内经素问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32.173.
[5]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S].2009:4-6.
[6]邓丽金,郑丽维.内科门诊病人对中医养生的认知需求调查[J].福建中医学院报,2009.19(5):68-69.
[7]石碧霞,方丽鸿,刘登蕉.100例老年人对社区保健需求的调查[J].海峡医学,2010.22(10):254.
南京中医药大学金宏柱教授,曾任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院长、针灸推拿学院院长、针灸研究所所长、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所长、气功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现兼职中国气功研究会副理事长、江苏省职业技能专家鉴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江苏省中医康复学会理事长,江苏省康复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等,为我国著名运动养生专家。作为针灸推拿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以“针灸、推拿疗法防治脊柱和脊柱相关性疾病”和“中医运动保健处方”为研究方向,主持了多项部、省级科研课题,因而在全国针灸推拿专业的学术领域,具有着领先的地位和较大的影响。金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数十年,博览群书,依据《内经》等著作的有关论述,在不断的运动养生研究实践中创造性的提出了“柔筋养精”的学术思想,符合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原则,在临床“治未病”、已病防变、愈后防复方面有重要意义。
1金宏柱教授的“柔筋养精”学术思想
1.1筋、精《内经》认为筋与脉、肉、皮、骨共为五体,为肝脏所主、气血所养。《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筋者,皆属于节。”广义的“筋”,是指除人体骨关节之外的一切软组织;狭义的“筋”,则是指人体的肌腱和韧带。筋具有连属关节,联络形体,主司运动等功能。“经筋”是中医经络学说十二正经系统的附属结构。《灵枢•经筋》记载了十二经筋的起止、循行和结聚的系统模式及其临床常见病症表现。《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一书将十二经筋的内容收录入其第二卷冠名以“筋络”。无论“经筋”、“筋经”或“筋络”都提示人体内存在一个纵横分布干支结合而成的网络性筋系统。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以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称精气。在《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夫精者,生之本也”。精藏之于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后天之精”是指出生以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以及脏腑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物质,藏之于肾,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还以“女子七七,男子八八,”阐述了精气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指出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与藏之于肾的精气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1.2柔筋养精金教授认为,保藏人体的精气,以及通过各种方式补充人体各种功能活动所损耗的精气,是维护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以及养生长寿的重要方法。而人体要想保持健康,就需要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人体各脏腑发挥正常功能,是产生和保藏人体的精气的重要途径。因此,后汉名医华佗推崇运动时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譬犹户枢不朽耳,”金宏柱教授也强调,人体的运动是“柔筋”的运动,是在个体适宜的范围内进行的适量运动,不及达不到运动的目的,太过又会造成机体损害。金教授指出,“柔筋”运动,可以加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气血的生成,而藏之于肾的“后天之精”即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柔筋”运动还可以加强各脏腑生理活动,促进其化生脏腑之精气,脏腑之精气经代谢剩余的部分可藏之于肾,成为后天之精气。因此,“柔筋”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精气的化生,具有“养精”的作用。人体精气得到了充养,就可以达到维护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以及养生长寿的目的。
2金宏柱教授的运动养生研究及实践
2.1金宏柱教授的运动养生观
2.1.1提倡运动养生尤重“适量运动”金宏柱教授提倡运动养生,经常在各种场合强调坚持运动是防治疾病、保障健康、延长寿命的最好方法。通过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加强人体的机体功能,从而增强人体免疫抗病能力,而达到保证健康的目的。并十分推崇我国唐代名医,记载中寿至102岁、被称之为“药王”的长寿老人孙思邈之观点———“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生”等。在提倡运动养生的同时,金教授尤其指出应当“适量运动”,正如后汉名医华佗所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若运动量过大反而会消耗人体正气,削弱机体的免疫能力,使人产生多方面的疾病。
2.1.2“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强壮”思想金教授指出运动养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治疗疾病,更重要的目的是要使自己随时都处在一个健康强壮的生命状态,即“生身以养寿为先,养寿以祛病为急”。非常推崇《内经》“上工治未病”的观点,“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以药治,辟犹渴而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因此,在金教授的运动养生研究及实践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强壮”思想非常明确,首当其冲就有一套《强壮养生方》,这是一套提供给处于健康及亚健康的人群做的运动保健方法,可以用来维护健康、防止亚健康状态的进一步恶化,从而起到积极预防疾病、保证健康的作用。
2.2金宏柱教授的运动养生实践
2.2.1提出中医运动保健处方的科学概念金教授在多年的运动养生研究和实践基础上,开创性的提出“中医运动保健处方”的科学概念。指出中医运动保健处方,就是以中医理论知识为基础,与符合人体生理、病理要求的形体动作所组合,起到保健及治疗作用的一种运动方式。这个处方,既不用什么复杂的药物配伍,也不是采用什么特殊的补品组成,而是像中药处方一样,可以根据各人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对应的人体经络腧穴,加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切合的运动方式进行针对性的组合锻炼,从而达到保健、治疗或者预防疾病的效果。
2.2.2中医运动保健处方的理论基础、实践形式和实践操作运动养生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例如强壮养生方中的第六节摩转脘腹,操作方法是:双掌相叠,沿着肚脐,从左向右,从小到大地画圈摩动72次然后再从右向左,从大到小摩动72次。这节动作主要是在腹部进行抚摩,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既濡养五脏六腑,使其能正常发挥功能,又充养先天之精气,使其不断得到补充,因此,脾胃的功能强健与否,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体健康的状况和疾病的预后,自古以来受到广大医家的重视。脾胃位于人体的中焦,本节操作,以脘腹为重点,运用摩转手法,可以加强脾胃功能,促进脾胃运化,有利于化生气血,有益于五脏六腑的功能,有益于人体健康。其他各节动作,亦均有相应的中医理论为指导,可以看出,金教授的中医运动保健处方具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实践形式是中医的导引吐纳。金教授的中医运动保健处方,在每一节动作的设计上,都有着较为明确的要求,即要符合中医传统的导引、吐纳操作规范。如强壮养生方中的第一节开阔胸怀,动作缓慢舒展,尽可能拉伸肢体关节,呼吸与动作相配合,缓慢均匀,符合呼吸和运动的规律。部分功法对呼吸的次数还做了具体的要求,这些都体现出了中医导引、吐纳的精髓。实践操作中又充分运用人体的经络腧穴。金教授的中医运动保健处方中,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广泛应用了人体的经络腧穴。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沟通内外,联络脏腑的通道,而腧穴又是气血输注的部位,《黄帝内经》中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因此,在金教授的中医运动保健处方中,大量应用人体的经络腧穴,运用一定的动作或手法对经络腧穴进行刺激,从而达到调整人体虚实,调节脏腑功能,防病治病的目的。如搓擦玉柱对人迎穴、风池穴的刺激,舒解气会对膻中穴的推按等,都是这一指导原则的体现。
2.2.3从整体调整、分脏论养、因病施调三个部分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中医运动保健处方体系金教授在运动养生研究和实践基础上,逐渐从整体调整、分脏论养、因病施调三个部分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中医运动保健处方体系。其中的《强壮养生方》,是一套提供给处于健康及亚健康的人群做的运动保健方法,可以用来维护健康、防止亚健康状态的进一步恶化,从而起到积极预防疾病、保证健康的作用。分脏论养是以中医藏象理论为基础,把所有的疾病都概括在人体心、肝、脾、肺、肾这“五藏病”的范畴内,然后分别针对不同病证,配以五套不同的五藏运动保健方,主要包括《宁心安神方》、《疏肝理气方》、《健脾益胃方》、《理气宣肺方》、《固肾强腰方》,分别调养心、肝、脾、肺、肾五藏的功能。因病施调是指在以上两部分的基础上,再根据适合进行运动养生的目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比如失眠、胃痛、腹泻、颈椎病、腰腿痛、肩周炎、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低下等,开具分别的、专门针对具体病证的“运动保健处方”。
3中医运动保健处方功法择要
3.1《强壮养生方》处方功法主要包括:①开阔胸怀、②鸣震天鼓、③搓擦玉柱、④舒解气会、⑤赤龙搅海、⑥摩转脘腹、⑦揉按三里、⑧振奋命门、⑨扭转乾坤、⑩周天调息。
3.2《宁心安神方》处方功法主要包括:①平心静气、②开阔胸怀、③点按三穴、④捏拿心经、⑤赤龙搅海、⑥心心相印、⑦捞海观天、⑧交通心肾、⑨搓掌浴面、⑩养心呵气。
3.3《疏肝理气方》处方功法主要包括:①起势调息、②马步云手、③转体推山、④通达三焦、⑤揉按支沟、⑥顶天立地、⑦湖心划船、⑧一箭双雕、⑨甩手逍遥、⑩瞪目嘘气。
3.4《健脾益胃方》处方功法主要包括:①周天调息、②得天独厚、③倒拉九牛、④推荡胃腑、⑤揉按三里、⑥点按曲池、⑦饿虎扑食、⑧添粮补仓、⑨摩转脘腹、⑩换掌呼气。
3.5《理气宣肺方》处方功法主要包括:①起势调息、②白鹤亮翅、③宣开肺门、④摩转脘腹、⑤开阔胸怀、⑥马步冲拳、⑦大鹏展翅、⑧疏表健肺、⑨承前启后、⑩撑掌发声。
3.6《固肾强腰方》处方功法主要包括:①起势调息、②饮水思源、③平步青云、④筑堤晃海、⑤霸王举鼎、⑥增精壮髄、⑦洗耳恭听、⑧罗汉伏虎、⑨绝顶聪明、⑩吹气固肾。
4金宏柱教授运动养生研究中“柔筋养精”学术思想的体现
4.1“柔筋”是金氏运动养生的主要途径中医运动保健处方体系是金宏柱教授运动养生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在包括《强壮养生方》及五藏运动保健方等共六套基础保健方中,共有60式,其中不重复的有基本式53式。在这些基本式中,除点穴或叩震孔窍12式外,直接属于“柔筋”的有41式,例如:开阔胸怀:双手缓缓从体前平抬,掌心向下,边吸气边上升至与肩平,然后拧腕变为掌心相对,更加深呼吸分向体侧,饱满吸气过程中,胸向前挺出后,再边呼气边按原动作路线返回,一吸一呼为一次。扭转乾坤:弯腰、双手下垂,然后以腰为轴,自然挥动双手臂从左到右,从下向上,仰面转动时,双臂再由上向下继续重复数次后,再换方向重复动作。在点穴或叩震孔窍的12式中强调要有特殊,实际上起到了“柔筋”作用的有6式(舒解气会、揉按三里、点按三穴、捏拿心经、点按曲池、宣开肺门),例如:点按三穴:双手臂先从体侧上抬平肩,拧腕翻掌,变掌心向下为向前。然后,先屈右臂到胸,右食中指点按在左极泉穴上做按揉,同时左指中冲穴配合点按劳宫穴,数次后换方向,即左手臂屈曲,食中指点按右极泉穴,右手臂伸直,做中冲、劳宫两穴的点按,也做数次。如此反复,共做数个来回。点按曲池:自然站立,双脚同肩宽。双手交叉抱肘,左、右食中指各点按在对侧的曲池穴上,双手指边做点按,边随着双腿屈曲下蹲、直立动作,肘部平抬胸前起落,此为一次。做数次。其中很显然,筋是主要的作用部位。而“柔”是对“筋”的特殊刺激。以针灸理论为基础,以人体经络腧穴系统为主要刺激部位的疗法都有较广泛的功能作用,大体上可分为五大类,即以补为主的方法,以泻为主的方法,以通为主的方法,以调为主的方法,补、泻、通、调兼用类方法。“柔筋”法,根据其特点,补、泻、通、调兼具。金教授的中医运动保健处方体系的“柔筋”法,属于有氧运动的范畴。有氧运动是指机体在从事的运动过程中,机体的供能方式以有氧氧化系统供能为主,可以舒缓压力,预防心血管疾病,增强体质,增进自身免疫功能。黄碧燕等用BRB阵列工具和KEGG搜索的方法,对基因芯片数据进行挖掘,试图阐释有氧运动促进老年人健康的分子机制。结果提示有氧运动有助于保护神经细胞的完整性,对抗衰老有积极作用,同时可加速体内脂类物质有氧代谢,对减肥或控制体质量有较好影响。
4.2“养精”是金氏运动养生的主要目的“柔筋”的中医养生运动处方,属于有氧运动,又不同于泛泛的体育运动,而是有针对性的对机体整体功能及五脏精气进行调养。例如“扭转乾坤”功法的制定及锻炼目的,金教授认为脊柱在人体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的核心作用是“生髓充脑”,一旦脊柱正常生理功能改变,就会压迫和刺激周围神经而影响人体的主要的外在运动和内脏生理功能,也就是引发各种疾病,时刻的保持脊柱的健康,可以说是保持人体强壮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扭转乾坤”功法的锻炼可以很好的锻炼脊柱,强壮祛疾。例如“通达三焦”功法,在疏肝理气方中十分重要,这节动作的注意事项是:动作和缓协调,尤其注意各节的手腕翻转拧动,更重要的是,落掌斜擦胁肋落下,这是因为中医所说,“胁肋乃肝胆经略之地”,而手掌上升、起落这些姿势,充分伸展了经脉,振奋了三焦区域的同时,由于经气的涌动,就会刺激到这些大的经穴,这样可最大限度的疏理了肝气,增加肝脏的疏泄功能。
关键词:音乐疗法;养生作用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086-01
音乐疗法是一种通过音乐艺术表达人们情感的方式,它主要是运用一些心理的疗法,将音乐与治疗相结合,在人们听到音乐时就会消除心理障碍,从而调节人们的心情。目前,在我国的医疗事业中,音乐治疗作为一种养生的手段已经广泛的应用到康复治疗的过程中,通过音乐让人们的心灵得到升华,从而影响到人们身心的正常发展,是一种独特的养生方法。因此,音乐疗法作为一种养生的手段,已经广泛的被人们所熟知,并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音乐疗法的主要作用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通过温柔平缓的音乐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在声音的传达过程中可以让人们身体的各个器官律动协调一致,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达到一种平和的状态,会让人们达到一种最佳学习和工作的状态。音乐可以刺激人们的听觉系统,在大脑的刺激下对神经系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当音乐的声波刺激大脑皮层时,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从而促使人体可以分泌出一些有益健康的物质,对整个身体机能起到调节的作用。
二、现阶段音乐疗法的发展
音乐疗法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作为一种科学的养生手段已经广泛的被人们熟知。随着近年来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转变,音乐疗法已经在心理学与康复学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通过音乐疗法在心理与生理上对病情进行治疗。在心理学中,通过音乐可以让人们的情绪得以释放,在自我的表达过程中保持心态的平和以及情绪的稳定,而且情绪在是适当的释放过程中可以维持正常的发展。通过不同种类音乐的接触可以让人们体会到兴奋、轻松、悲伤的情绪,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在调节自身情绪的过程中达到一个平和的状态。在另一种方面讲,音乐也是一种特定的艺术表达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人们进入一个想象的世界,在感受音乐的同时与音乐产生一种共鸣,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与音乐的融合恢复自然,从而达到防治心理疾病的效果。通过音乐达到刺激可以激发人的大脑皮质下的非特殊反射系统,从而协调各组织之间的协调关系,可以让人们的在调节情绪的过程中让一些身体的机能恢复到最佳的状态。
三、音乐治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主动治疗与被动治疗的方法。主动的音乐治疗又可以称之为参与式的治疗方法,通过对人们爱好特点的了解,让他们多参加一些音乐类的活动。例如可以参加一些音乐剧的表演,在音乐中激发人们的情感,让人与人之间可以产生一种共鸣,从而尽快的调整自己的心情,让整个身体机能达到最好的状态。所谓的被动音乐治疗法,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感觉进行治疗,根据人们的职业及文化素养,针对不同的特点选择音乐的种类。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人们的神经系统会随着音乐的旋律、音色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而变动,在人们调整身心的同时达到了养生的目的。
(二)音乐治疗中的综合治疗法。在一些医学领域,音乐的治疗方法也广泛的被人们采纳。例如,音乐电疗法以及音乐电针疗法都是利用音乐来舒缓病人的情绪。音乐电疗是指在患者接受治疗时,让患者听着耳机,音乐的电流就会通过板状的电极放在身体疼痛的部位,让音乐与治疗达到同步的效果。这种治理方式不仅可以舒缓病人的情绪,还可以将物理治疗与音乐治疗相结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而音乐的电针疗法是今年来新型的综合治疗法,通过音乐疗法与针疗法的相互结合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音乐电流可以舒缓人们的情绪,可以达到活血阵痛的作用,这种治疗的方法主要应用于肌肉萎缩等症状中,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音乐疗法在生活中的作用。音乐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养生方法,可以调节人们的身心健康。音乐是表达心灵的一种语言方式,它可以缓解人们的情绪,让人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倾听自然,清除心中放荡不羁的情感,促使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将烦躁不安的情绪转换成平和的心态,从而达到一种调节的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的形式表达着人们的思想与情感。我国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更多的人体会到了音乐的重要性,通过音乐可以舒缓心情,预防疾病,促进身心的正常发展。对于音乐治疗而言,它在舒缓人们情绪的同时,可以帮助人们跨越心理的障碍,从而在精神层面上得到释放。音乐疗法是一种十分自然的放松方式,通过音乐疗法的一些原理让人们发现更多的养生之道,还可以将这些方法与我国的医疗事业相结合,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曹蓓,王许无.从内经理论谈音乐疗法的优势[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
关键词:音乐;愉悦性;养生文化;关系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246-02
音乐对人身体的调节是多方面的,其可以使人的身心达到和谐的状态,进而延长人们的寿命。人们习惯用音乐来抒发感情,用音乐来表达意念,用音乐来鼓舞士气,用音乐来愉悦生活,发挥其在养生文化中的愉悦功能。
一、音乐愉悦性养生作用的起源
音乐用自己独有的旋律与语言来表现人类不同的情感。音乐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其可以直抵心灵,因此,它在心灵的治愈上具有一定的功能,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我们可以将其称为音乐养生。音乐的愉悦性具有养生作用的起源非常早。
音乐治疗学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据相关医学人士了解,在千年以前,音乐养生已经出现,《易经》上有句话概括的十分准确:“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我国的音乐养生文化起源非常早,而且意义深刻。春秋时期的医和是最早的音乐养生专家,他将人的疾病与音乐相联系,并且采取音乐治疗的方式,达到了治愈的目的,医和也成为推动音乐养生的重要发起人。而我国著名的大家孔子、庄子也对音乐养生有独到的见解,孔子就曾经提倡:“中声以节”,庄子的“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也对音乐养生的作用进行了一番阐述。
到了唐宋时期,音乐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其养生功能也逐渐被人们熟识,人们开始用音乐去治疗疾病。唐宋时期的诗歌是最繁荣的阶段,当时很多诗人在诗歌中对音乐养生的效果进行了说明,白居易曾在诗中写到:“本性好丝桐,心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着重强调了音乐在心里调节上的作用。著名的文学大师欧阳修就亲身经历过用音乐治疗疾病的事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愉悦性与养生文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金元时期,张子和用音乐治疗疾病的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并且相对于用药其更加提倡用乐器治疗疾病,用其愉悦性来降低疾病所带来的痛苦。
到了明清,音乐疗法迅速发展,人们对音乐愉悦性对疾病的重要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其治病机理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清朝的医书《医宗金鉴》更进一步深入地将如何发五音,五音的特点与治病的机理作了详细的描述。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愉悦性在中国医学历史上的成就十分辉煌。
二、音乐愉悦性的养生功能与中医的基础理论
(一)音乐愉悦养生与阴阳学说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阴阳学说起源非常早,用万物的对立与统一关系说明事物的属性,阴阳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一种动态平衡关系,而阴阳学说也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其贯穿整个中医理论,是身心平衡的基础。东汉时期的《太平经》曾经对阴阳学说的起源于养生意义进行详细的分析,认为音乐是符合阴阳相生原理的,具体而言:“高为阳,低为阴;大调为阳,小调为阴;强为阳,弱为阴;刚为阳,柔为阴;金革之声为阳,丝木之声为阴等”。音乐愉悦性的养生功能主要就是从人机体阴阳出发,而音乐的阴阳正好可以弥补其不足,达到阴阳平衡,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二)音乐愉悦养生与五行
在古书中曾经将五行与五音相通,出现“五脏相音”学说,即宫声入脾,商音入肺,角声入肝,徵声入心,羽声入肾。利用五行中的相生相克原理,结合五音中的对立统一原理。音乐是用来传达人们情感的,古人曾经将精神效应归类,“宫音和平雄厚,庄重宽宏;商音慷壮哀郁,惨怃健捷;角音圆长通澈,廉直温恭;徵音婉愉流利,雅而柔顺;羽音高洁澄净,淡荡清邈”。这一学说在音乐愉悦性养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内经》中曾有记载:“宫为脾之音,大而和也,叹者也,过思伤脾,可用宫音之亢奋使之愤怒,以治过思;商为肺之音,轻而劲也,哀者也,过忧伤肺,可用商音之欢快使之高兴,以治过忧”一般而言,只要选好有针对性的音乐,其功能是非常明显的,会收获不同的养生效果。
(三)音乐愉悦的养生功能与七情
这里所说的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人心灵动态变化的一个总体概括,而在音乐中曲调的变化是与人心灵动态可以产生一定共鸣的,七情的变化是会引起一些疾病的,此时,音乐所发挥的作用就非常独特,著名的医学家张子和对此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悲治怒,以怆恻苦楚之音感之;以喜治悲,以谑戏狎之言误之;以恐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师之;以怒制思,以污辱欺罔之事能之;以思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动人耳目,易之视之。”只有心情愉悦才能保证人们的健康长寿,音乐正是通过这种意识情感的作用,进而影响病理的变化,用音乐来净化人们的心灵,达到养生的目标。
三、音乐愉悦性的养生作用
(一)平和人们的心态
音乐愉悦性的平复心态能力早已得到认可,音乐的和谐与适中性可以感化人的情志,达到心理的平和。选用合适的曲目与治疗方式可以发挥一定的保健作用。有很多文献中曾对音乐愉悦性的平和心态进行阐述,欧阳修曾在《书梅圣俞稿后》中对音乐的平和作用进行分析,认为其与人气达到一种相接,可以缓解疾病。除此之外,他在其他的书中也曾阐述音乐的平和性。除了欧阳修,司马光和周敦颐也曾对音乐愉悦性的调和心态功能做过相关的阐述。总之,音乐的平和心态作用不容忽视,其可以增加血脉的畅通,可以让人们精神愉悦,达到养生的目的。
现代也曾对音乐愉悦性的养生作用进行过分析,舒缓的音乐,和谐的美声,古朴的音调,悠扬的乐声都可以让人们的内心处于一种平衡,达到养生的目的。但是不是所有的音乐都有治愈作用,一些音乐还存在着一定害处,因此,要根据生病的机理,选择合适的音乐,达到养生的目的,只有选择得当才能发挥养生的重要功能。
除此之外,音乐的愉悦性对于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小艺术具有大作用。
(二)现代中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分支
音乐愉悦性的养生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1、调和神气,宣和情志
音乐愉悦性与养生文化最重要的关系就是其对情绪的调节作用,效果十分明显。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音乐的情绪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生理与心理的双重作用实现的。在不良情绪的过程中,播放舒缓的音乐可以达到抑制的作用,在无法排泄情绪的时候音乐可以帮助舒缓情绪。在愉悦的音乐中,人们的态度朝着美好的方向转变,达到节制的目的。美好的音乐可以疏散人们抑郁的心情,可以宣泄不良的情绪,达到颐养心神,脱离烦恼的目的。
2、具有一定的智力开发能力
人们处于疾病的状态下,反应能力也相对缓慢,音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生活的乐趣,可以增强人们的信心,同时一些音乐可以刺激记忆力,增强人们的智力。
3、提升人们自身的素质
音乐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具有一定的怡情养性作用,其可以增强人们对生活的领悟。在音乐的熏陶中,人们的心灵得到充实,气质得到提升,人生的价值也会得到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音乐的愉悦功能与养生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音乐养生的起源也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我国的音乐养生文化起源非常早。当前形势下,我们如何将音乐的愉悦功能发挥到位,达到促进人们健康的作用成为主要问题,我们要结合当前医学的发展形势,研究我国的养生文化,同时要了解音乐的发展历史,继承净化,不断地创新,“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能以一治其身者,免于灾,终其寿,全其天。”
参考文献:
\[1\]王旭东.中医养生康复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83.
关键词:中医学,近现代术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N04;H059;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4)06-0044-04
Formation and Translation Investigation of TCM Terms Since 1840
WANG Xi ZHANG Xiaomei CHEN Ning SHEN Yi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we studied the background of new TCM terms, analyzed the reasons for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ir word formation, so as to better translate them. In light of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TCM terms, we propose that 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to the principles of correspondence, conciseness, and national character.
Keywords: TCM terms,neologism,translation
随着中医学科的发展,其术语也需要不断发展补充新词才能表达新的内容。正确地认识和总结中医近现代术语的产生特点和构成规律,有助于推进中医近现代术语的翻译,亦对中医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sup>[1]</sup>。笔者首先分析了中医近现代术语产生的背景,以及在此影响下中医近现代术语的构成方式,这两部分的研究为之后探讨中医近现代术语的翻译原则提供了根据。
一 中医近现代术语的产生背景
中医近现代术语,是指1840年中国进入近代史以来,中医学科产生的一些术语<sup>[2]</sup>。这些术语沿袭了传统中医理念,又带有新的特征。它们的产生与近现代中医所处的政治、文化、科学等客观环境是分不开的。
近现代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对中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清末新生的医学术语多是由西洋医学的中文翻译所得,中医自身近现代术语产生的数量不多。1929年开始的“废止旧医案”歧视中医政策,严重抑制了中医及其术语的发展。1949年以后,中国振兴中医药文化、支持中医发展,才使中医学得到了新的发展。在此期间,大量的中医术语得以产生,并且带有鲜明的新时代特色。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近现代术语形成的一大时代特征<sup>[3]</sup>。在近现代,随着西医及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很多西医著作被翻译成中文,许多西医概念被中国人接受。一方面,西医东渐,中西汇通,不仅为解决中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更衍生出许多中西医结合的全新概念<sup>[4]</sup>,例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等。另一方面,西医术语的中译,也为中医近现代术语的产生提供了有利借鉴,例如:在传统中医学中只有“经”“络”“脉”,没有“管”,而 blood vessel的中文译名为“血管”;传统中医里只有“热病”,没有“炎”,而inflammation被译成“炎症” <sup>[5]</sup>。像“血管”“炎症”这样由西医中译所产生的近现代术语在中西医结合的时代中被更加广泛地运用、认可,其使用的频率逐渐赶超许多中医传统词汇。这是中医学和近现代术语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
中医的现代化和多学科研究是中医近现代术语形成的另一大时代特征<sup>[6]</sup>。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诊疗也开始尝试使用一些新的科技产品,由此产生出许多近现代术语,例如:“负压拔罐器”“电灸针”等。另外,近代物理、化学、现代分子生物学和伦理学等,也都被应用于中医学,推动了中医的现代化发展并产生了许多近现代术语,例如:“中药离子穴位导入疗法”“山豆根碱”和“中医伦理学”等。这促使中医学术出现多维度发展的趋势,成为中医近现代术语形成的又一重要背景。
综上所述,中医近现代术语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主要原因为社会变迁、中西医汇通,以及中医现代化发展。这些产生原因使得中医近现代术语呈现出新时代特色、西医特色和现代化多学科特色,也因此具有了一些特定的构成方式。
二 中医近现代术语的构成方式
术语系统受多方影响,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变化的系统<sup>[7]</sup>。中医近现代术语的产生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中西医汇通和中医现代化发展。其构成方式可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外来词借用,经典旧词分化衍生,以及新词创造<sup>[8]</sup>。
中西医结合以及中医国际化,使中医的近现代术语逐渐吸收了部分外来词。西医的生理学、组织学和护理学等,影响了中医的近现展,中医学也由此衍生出许多新术语。这在中药制药方面更为明显,各种中药制成的胶囊、注射液和糖浆的名称,就是参照和借用西医制药学得来的,例如:“丹参舒心胶囊”“柴胡注射液”和“川贝枇杷糖浆”等。反之,运用中医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解决西医问题也会生成一些新词,例如:“登革热的辨证治疗”等。以上情况下生成的近现代术语,本质上还是中医的,但大胆借用外来的西医术语,带有明显的西医色彩。这类词的构成方式上由中、西医两部分词素组成,且包含了中西医两方面的知识,比较复杂。例如,张锡纯的“阿司匹林白虎汤”就包含了中药白虎汤和西药阿司匹林,以及两者结合使用的相关知识。所以使用这类术语首先需要保证译名的准确性,在借用西医术语时更应当充分考虑其内涵和外延,谨慎选择,避免歧义的产生。
因中医现代化生成的新术语,则多是通过经典旧词分化衍生得来的。它们有的是中医理论的精细化发展,例如:由“中医学”分化出的“中医康复学”和“中医养生学”等;有的是中医学术的跨学科发展,例如:由“经络”衍生出的“经络同位素示踪”和“经络穴位电特性”等;还有的是中医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例如:“脉象仪”和“电灸器”等。由此形成的新术语,在内容上是对传统中医学的创新与提高,在语言上则包含了现代化的科学元素<sup>[9]</sup>。这类词的构成方式上由旧词和新词词素组成,词长且复杂,所包含的信息量丰富。例如:“痔科体育疗法”就包含了很多痔疾和体育疗法的相关内容。这就需要术语能准确地表达定义的要旨,并且尽可能简明。
还有一种方式,叫作新词创造,它通常用于代指一些中医自创的新概念。这些新的概念在传统中医里没有,与西医无关,也不受现代科技的影响。它们可能是新中医理论或新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却无法用现有词语表达。创造新词的方法通常有人名地名冠名法等<sup>[10]</sup>,例如:“马家气功”和“天津张一刀”等。另外,中医术语外译时还有词素造词法,如:monoyin,monoyang (一阴,一阳)<sup>[11]</sup>。但由于这类外译新造词的接受需要时间,且易造成混乱,所以在创造近现代术语之前应先检查有无同义或相近字词,并须谨慎对待,尽量避免自造词。
三 中医近现代术语的翻译原则
中医近现代术语翻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是中医翻译中最难的部分。因此译者应当遵循一些翻译原则:对应性、系统性、简洁性、同一性、回译性、民族性和约定俗成性,并在具体翻译中综合考虑有些原则的重要性和优先顺序<sup>[12]</sup>。基于中医近现代术语产生的背景和构成特点,笔者认为翻译时,应遵循以下三点原则:
第一,中医近现代术语翻译要符合对应性,须首先正确地表达出中医近现代术语的含义。奈达的翻译动态对等理论突出强调了译文要从语义到文体最切近而又最自然地对等再现原语的信息<sup>[13]</sup>。在中西医结合时如需借用一些外来词,应该特别注意其原本的语义可能具有多样性,避免歧义的产生。在翻译术语时,更要注重和原文术语的词义相对应,反对不顾语义的字对字翻译。例如:“阿司匹林白虎汤”如果被直接英译成 aspirin white tiger decoction,外国读者会误认为里面有虎骨之类的药材。所以在翻译时建议在其后加以英文注解,说明药里配的是石膏等药材而不是白色老虎。再如:“药材气息调养”,如果被英译成 drugs breath aftercare,就误用了aftercare一词作为“疾病治疗后的照顾调养”的语义,既难以理解这个术语的真正意思,又使人感觉药材出了问题。因此,建议将其英译为drugs breath preservation。另外,在处理此类术语的翻译时还须特别注意译文的精准,例如:有人把“中药鉴定”和“中药鉴定学”都译成identifica
tion of Chinese drugs,看不出两者的区别,建议将“中药鉴定学”译为study of Chinese drugs identific
ation,避免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扰。
第二,中医近现代术语翻译要注重简洁性。通过经典旧词分化衍生得来的术语,其翻译往往长且复杂,而写给外国人看的中医术语一定要简明易懂,关照读者的耐心和理解能力,用简单的语言阐述复杂的中医理论和概念。李照国先生在讨论中医术语翻译时,就特别反对“译语冗长”,提倡通过简化提高“译语的信息密度”,认为可以采用“首字母缩略法”,如TCM(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p>[14]</sup>。另外,使用介词结构和名词性结构的翻译也可以大大简化语言。例如:把“中药离子穴位导入疗法”英译为iontophoresis of Chinese drugs,把“经络穴位电特性”英译成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ridian points,其中使用的介词结构简单且便于读者理解该术语所要体现的医疗特性。再如:把“经络同位素示踪”英译为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isotopic tracing,把“电灸器”英译为electromoxibustion apparatus,其中名词性结构的使用也能令译文显得简洁清楚<sup>[15]</sup>。
第三,中医近现代术语翻译要凸显民族性。当前,在各种翻译理论和原则的指导下,译者受到翻译方法的束缚,译文往往单调牵强。考虑中医药术语的中国文化特色和中文科技术语特性,翻译时应以《周易》中的变易思想为指导,灵活地采用保留中医特色的译法。例如:“养生”一词蕴藏着中国儒释道的哲学思想与文化,属于中国文化独有的专有术语,在英译时就可采取音译为yangsheng并直译为life nurturing的方法<sup>[16]</sup>。另外,还要尽量避免生造词典里没有的词,生造词不仅不易理解,还会造成混乱。例如:在英译“养生学”时为体现出其学科性,造出health cultivationology,中外读者都难以接受。因此,在遇到极难翻译的术语时,要尽可能地选用一些能体现中国特色的英语词,再加上解释性的意译。
四 结 语
总之,中医近现代术语随着中医发展而增长更新,其对外翻译也随着中医国际化日益重要。我们需要了解这些近现代术语产生的背景,分析其构成的方式,正确理解其意思,并注重翻译理论指导,才能在翻译时抓住最为重要的“对应性”“简洁性”和“民族性”原则,掌握对应的翻译方法,从而将它们更好地翻译、传播出去,推动中医学术发展。
参考文献
[1] 祝世讷,丛林.中医新名词术语发展趋势――《中医新知识辞典》编后记[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2(3):2-6.
[2] 夏学传,吴达武.《中医新知识辞典》特点略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3(4):60-61.
[3] 马兵.一部现代中医知识的架构――《中医新知识辞典》评介[J].河南中医,1993(6):29.
[4] 罗曼.西医东渐及其与中医的碰撞[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7):60-63.
[5] 孙琢.近代医学术语的创立――以合信及其《医学英华字释》为中心[J].自然科学史研究,2010(4):456-474.
[6] 杨维华.《中医新知识辞典》评介[J].湖南中医杂志,1994(1):55.
[7] 孙寰.术语的功能与术语在使用中的变异性[D].黑龙江大学,2009.
[8] 姜静娴.当代中医的新知识库――《中医新知识词典》评介[J].山东中医杂志,1993(5):66.
[9] 朱建平.中医术语规范化与中医现代化国际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1):6-8.
[10] 余文海.论医学术语中新词的创造、翻译与术语演变[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1):184-185.
[11] 徐春捷,刘明.词素翻译法在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中的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3(3):127-128.
[12] 洪梅,朱建平.中医药名词英文翻译与规范原则关系的探讨[J].中国科技术语,2013(2):46-51.
[13] 谭载喜.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J].外国语,1989(5):28-49.
[14] 李照国.中医术语英译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1996(4):32-35.
1 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概述
“MDT”概念是由美国M.D.Anderson肿瘤中心于上世纪90年代最早提出,倡导这一理念已有半个世纪,在我国已得到了广大临床肿瘤工作者的认同[4]。肿瘤“MDT”是指根据患者身体的一般情况,肿瘤疾病的种类、分期、恶性程度及患者的治疗意愿,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各种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它是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的肿瘤治疗新模式,由多个相关学科相对固定的专家组成工作组,通过定时、定址、定期的会议讨论,对某一系统或器官性疾病提出最适的诊疗方案,然后由多个相关学科单独或联合执行诊疗方案[5]。“MDT”克服了单一治疗手段的局限性,强调诊治过程中的多学科会诊,更重视疗效与生活质量的双重关注,目前其随着肿瘤临床及基础研究的发展而发展。
2 强化多学科综合治疗原则在头颈部肿瘤教学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肿瘤学科的发展,肿瘤治疗的基本模式在不断地转变,治疗正从集中单一模式向“MDT”模式发展。目前,头颈部肿瘤治疗上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核医学治疗、中医中药等多种治疗手段,这些治疗手段互相补充渗透,如果仅依靠单一治疗手段,治疗就存在局限性与不足,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将降低,这是每一个肿瘤学医者不愿向往的结果。“MDT”模式就是将这些有效治疗手段科学地组合起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教学中强化“MDT”模式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肿瘤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以头颈部肿瘤中最常见的鼻咽癌为例,鼻咽癌病理类型最常见的为鳞癌,对放疗敏感,临床上常根据患者的分期而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运用“MDT”模式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60%以上[6]。在教学讲授中,应突出强调放射治疗在提高鼻咽癌的局部控制率及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及器官损伤的优势,譬如其能严格控制脊髓、脑干、晶体、腮腺等重要器官的辐射受量,以致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7]。而早期鼻咽癌在治疗上应阐明除采用常规外照射,根据病情应补充腔内近距离放疗可提高疗效的理念;但对于局部晚期鼻咽癌由于原发病灶较大及生长部位的特殊性,其局部放疗剂量难以提高,正常组织损伤较大的缺点,在教学上应强调放疗联合同期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其以提高局部照射剂量及缩短总疗程时间来提高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8-9]。教学中还应突出局部晚期鼻咽癌若仅单纯放疗,局部肿瘤近期可能有所缩小,但远期疗效不佳,易局部区域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可能性,这将是鼻咽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采用同步放化疗有助于提高肿瘤局部控制和降低远处转移,提高治疗获益。法国最新的Meta分析表明局部晚期鼻咽癌放化联合可将5年生存率提高6%,无事件生存率提高10%,而以同步放化疗疗效最佳[10]。其次,晚期鼻咽癌患者结合靶向治疗,不仅可避免传统放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而且在头颈部肿瘤疗效增益方面将获得较为理想的初步结果。最后,教学中还应提醒学生一些不可忽略的知识及观点,例如放化疗给鼻咽癌患者带来的毒副反应问题,最常见的有口腔黏膜炎、白细胞低下、贫血、口腔颌面功能障碍等,应培养学生发挥“MDT”理念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联合相关辅助治疗的意识,配合祖国传统医学中扶正、清热?毒等中医药疗法来减轻毒副反应,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总体上讲,头颈肿瘤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讲授,应强调多学科综合治疗不是单一的肿瘤学知识应用,应将多个学科相关知识,进行层次化、系统化的有机组合。这种新的组合将弥补各单一学科缺乏统一知识体系的弱点,而且促进了多学科专业之间的交流,这将有利于肿瘤学专业人才的综合培养。所以,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临床实践的肿瘤学教学,强调多学科综合治疗原则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3 多学科综合治疗原则促进头颈肿瘤学科专业的发展及专业人才的培养
3.1 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促进头颈肿瘤学科的发展 目前,在肿瘤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肿瘤学科重视不够,尤其是本科生教育未安排足够的课时,教学过程中肿瘤知识点未进行深入系统化的讲授,常通过不同学科、各个章节进行分散式教学,而且来自不同学科的授课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各有所侧重,因此未从专业基础教学中建立起良好肿瘤综合治疗理念及肿瘤系统的知识体系。如何解决这一现状,让学生综合掌握肿瘤学知识体系以便更好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是笔者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全方位重新认识肿瘤学科,让他们认识到肿瘤学是医学类多门学科的综合体,是涉及内科学、外科学、影像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知识体。在课堂基础理论教授中应讲解更多的肿瘤新进展和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并设置合理规范的教学课程大纲,除讲授肿瘤基础知识结构外,教学内容可纳入肿瘤心理学及肿瘤分子生物学最新研究进展等肿瘤学科新兴领域,以充实强化肿瘤MDT模式理念。而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临床教师可以通过临床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对肿瘤学科的兴趣,让学生自觉整合肿瘤学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综合掌握与肿瘤学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及时了解肿瘤最新治疗方案及相关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将新的治疗观点及研究成果尽早转化为临床教学内容,这样既避免了肿瘤专业知识的落后及与相关学科知识内容的脱离,又充实了头颈肿瘤学教学内容。总之,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头颈肿瘤学不是重复单一的学科,而是多学科的有机结合,使其真正领会到综合治疗模式在头颈肿瘤学中的重要性,这将有利于从教与学两方面促进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从而推动肿瘤学教育的发展。
3.2 多学科综合治疗原则促进头颈肿瘤教学查房模式的转变 目前笔者采用最多的查房模式仍是传统的讲课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是以带教老师为主体,把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通过细致、全面的讲解和身体力行的示教传授给学生,这种模式有其局限性,其重视知识传授,轻视素质教育及能力培养,忽视教学中学生的感受,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及自学能力和医学创新精神的培养[11-12]。显然,这种教学查房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肿瘤学教学的发展。头颈肿瘤学查房随着专业的发展及多学科综合治疗原则的要求,形式也向多样化、多学科联合查房的模式发展。譬如医护联合查房,以及影像学医师、药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中医医师等多学科联合查房。具体来讲,放疗为头颈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为提高放疗的精准度,避免重要器官及正常组织的放疗损伤,影像学知识必须很好的掌握,查房可联合影像学科医师协助诊治,提高诊断效率及放疗精准度,同时有利于头颈肿瘤科医师及学生全面、快速、直观掌握各头颈肿瘤的诊断及治疗原则。肿瘤治疗还应尊重个体化治疗及循证医学原则,如有些化疗药物,其体内代谢的个体差异很大,这直接与疗效和毒副作用密切相关,请药师参与查房有助于肿瘤医学生及临床医师精准把握用药剂量,做到提高药物疗效与减少不良反应并举;再如心理师参与联合查房,可从心理上解除患者和家属对癌症的恐惧;营养师配合查房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合理的饮食谱,满足了患者的饮食需求,继而改善患者的体质;而配合中医师联合查房进行中医药辅助治疗可减轻西医药抗肿瘤的毒副反应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显然,这种多学科联合查房对提高治疗疗效,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促进家庭、社会和病区和谐至关重要,同时让学生在联合查房中也学习到了其他学科在肿瘤治疗中的特色及所起到的作用。简言之,MDT模式要求肿瘤教学查房向多学科联合查房模式转变,这既保证肿瘤MDT模式的实施,又克服了传统单科诊治模式的局限和弊端,从而提高了肿瘤诊治的整体水平,并且有助于肿瘤临床医学生专业知识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插花艺术 文化价值 人文内涵
【中图分类号】S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187-03
一 引言
中国花文化历史悠久,涉及面广,具有物质和精神价值。“物质形态上,中国有着悠久的食花传统,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花卉美食,花卉的药用价值为人们利用形成了举世无双的中医药学,香花疗法也是中医养生学和中医康复学上的一个重要方法;精神形态上,花卉与中国民俗、诗词歌赋、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绘画、园林等艺术形式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花文化。”此外,花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花卉文学、花卉绘画、插花艺术、花卉工艺品、花卉食品、香花疗法等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文化领域。其中,插花艺术作为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花文化的深刻内涵,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远播海内外。
以目前来看,随着中国花文化的日趋繁荣和日本花道的影响,插花艺术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一部分学者追溯了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历史发展;大部分学者从农学、园艺学的角度将插花作为一种专业技能进行了讲解和阐述;还有少数学者从美学角度进行了探讨;此外,还有一些比较中西、中日插花艺术风格的不同特点和方法的文章。总体来说,专门研究插花艺术中所蕴涵的文化价值的作品并不多见,即使有,也大多是在探讨花文化或园艺时略有提及,并且较为分散。然而,插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它运用了美学、园艺、绘画、雕塑、文学等人文艺术手段,作为一种技艺,可以用来服务家庭和社会。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文化活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拥有巨大的文化价值。因此,探
求插花艺术的文化内涵不仅对花文化研究有推动作用,并可以此为媒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 插花艺术的文化价值
文化有广狭之分,狭义的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花艺从选材到制作,每一个部分都承载了多种多样的文化。作为一种艺术,它必然具有艺术价值;而它之所以可以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并继续传承,则是因为其中所蕴涵的巨大人文价值。
1.艺术价值――和谐之美
“和谐”是中国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词,中国的传统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中国文化认为:万物虽千姿百态,光怪陆离,但均在循环往复之中;人们应顺从自然,与自然和谐统一。而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有所发展便衍生出“天人谐和”的思想;此外,中国文化也是一种源于“太极”的阴阳平衡的文化,而“阴阳平衡的文化个性具有较高的和谐属性”。因此,“和谐”可以说是一种美学标准。插花艺术无疑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美的感受,然而创造出这样的艺术价值绝非易事,必须使插花如画,插花如乐,具有“和谐”之美,其中的搭配与布局都应顺其自然,和谐相成。这种颇具中国文化特质的美使中国插花具有了独特的风貌。
中国传统插花与中国绘画、音乐有着密切关系。绘画离不开构图、线条的组合和颜色的搭配;音乐离不开韵律和节奏的调和。所以,完美的绘画和音乐无论从小处着眼还是从整体来看都透露着和谐之美。插花艺术也是如此。本文将根据花艺的基本原理来探究插花布局中所体现的和谐之美。
第一,多样与统一。“多样与统一是插花的最基本原理”,插花艺术的奥秘在于变化,因为只有变化才能使在有限的材料与空间中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图卷成为可能,然而变化中必须有一致性,这样才能使插花作品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这种变化和统一不只针对花与花,还包括花与花器,甚至插花作品与周围环境。从小到大,从部分到整体,无不体现和谐之美。
第二,协调与对比。“协调与对比是插花构图中最重要的原理,它是整体美感的保证”。如绘画一般,其中形体的协调与对比通过点、线、面来实现,综合运用各种线条带来的不同感觉来配比;而色彩的协调与对比则更加重要,颜色的搭配对视觉的冲击和思想上的联想都有巨大的影响力,作品是否能保持和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色彩的组合。此外,“高低错落、疏密有秩、虚实结合、仰俯呼应、上轻下重、上散下聚”这些插花的基本技法也是协调与对比的忠实反映,使插花作品部分相异,整体和谐。
第三,动势与均衡。“动势与均衡”也是插花构图中的一个原理,简言之,就是既使作品有一种动态之感,又保持平衡与稳定。如将火百合为中心、白玫瑰伴左侧、星点木为点缀、书带草微微上扬,带枝石榴花置于左右,则可出现霓裳羽衣、轻歌曼舞之感,如美人舒广袖,长袂翩跹。插花作品虽是一种静态之物,但是却可以通过线条与颜色的对比来创造动态之美,这种动静结合的和谐美带给人的艺术审美和视觉冲击可见一斑。
第四,比例与尺度。“比例与尺度是构图美感与稳定感的主要因素”。基本花型的制作主要掌握枝条的长度比例关系和插枝的位置,花型一般都由三个主枝构成骨架,然后再在主枝周围插些辅助枝条以使作品丰满。通过三个主枝的上下位置、角度变化可以调整出不同的花型,然而,这三个主枝无论怎么变本质上都保持了天、地、人三点一线的布局,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思想。
第五,韵律与节奏。插花中的节奏表现在“人的视线在插花作品色空间构图做有节奏的运动,通过线条流动,色彩搭配等来完成”;韵律则是若干节奏的结合,节奏上排列的线条越丰富,韵律感就越强,艺术价值也就越高。韵律和节奏本是用于音乐,但是运用在插花艺术中使整个作品成为了一支和谐的乐曲,悠扬动人。
2.人文价值
一件好的插花作品,不仅给人以视觉的美感,更应该给人以思想的交流,心灵的震撼。这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文学、美学、人格、精神的承载物,这种诗性的人文内涵给予了中国插花艺术无限韵味与深邃意境。
第一,插花艺术的文学、美学特质。观赏一件插花作品,不仅是看到自然的花草,更是要体验其中的形外之意。正如诗词曲赋一样,插花艺术也离不开“意境”二字,只有具备了深刻的内涵、深邃的意境,才能冲破视角的牵绊,达到形神兼备之境界。
中国古代文学讲求写意手法和中和之美,力求形神兼备,那种历代文学家所憧憬的变化莫测、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艺术化境界,也是花艺所追求的目标。
构意。与吟诗作赋一样,插花必须先构意,即想好了要表达的主题、感情,才能寻找表现这种意境的材料,并通过运用插花原理创造出意境深邃的作品。意境的表现方法有很多,一般来说,会根据花材、造型、季节和植物自然变化、色彩等来表现。如利用柳条、水仙、桃花、牡丹、迎春等春季开花的植物来表现“春”的主题。再如以两朵月季配上独独一枝茶花枝,在红与绿,明与暗,热闹与孤寂的对比下表现大雁南飞,怨归迟的意境。
随景。创造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曲赋时,往往是意随景出,因周围环境的刺激有感而发,插花作品同样要考虑周围的景。具体表现在花器的选择和摆放的环境。只有花、器、景融为一体,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意境。
插花与文学。插花艺术与文学可谓伴随始终,中国诗词名句、传说典故,内容丰富,语言精练,意蕴深邃,博大精深。插花不仅运用文学、美学中“意境”理论,更常常以文学作品的内容为主题。例如,在下垂造型作品中点缀一些满天星,令人联想到“疑是银河落九天”;名作《枯藤・流水・人家》《老骥伏枥》等都是以插花来表现诗歌内容;《奔月》《舒袖》表现了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些承载着丰富多样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在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灵充实的同时,更具有巨大的文学价值。
第二,插花艺术与人格精神。“内圣”和“逍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理想和价值目标,这种理想人格之极致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天地就是所谓的“境界”。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颜渊一箪食一瓢饮,穷居陋巷;陶渊明归园田居;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等,他们都身处逆境,物质匮乏却能自得其乐,体悟一种理性的愉悦。这种“乐于扬弃了外在之物、外驰之心、自我意识到自身与天道合其德,同其体,也就是直观自身、认同自身,体认到个体自身的内在完美,及自己所具有的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自由人格”。千百年来,这种人格精神为人所追求,诗人、画家们也常常在作品中寄托情怀与精神。而插花如诗如画,既是人对自然的一种描摹,也是对自己感情的描画,创作者赋予作品人格情志,赋予灵魂。精神皆自意中生,因此插花所构建的是人品、人性、人格精神。
插花之所以与人格精神密切相关,首先是因为“花”是一种人格化的产物,人们赋予了花各种各样的文化意义,即所谓花语。花语构成花卉文化的核心,在花卉交流中,花语虽然无声,但其中的含义和情感表达甚于言语。花语还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地域性。花的这些特性为插花能成为一种表现人格乃至民族精神的文化活动奠定了基础。
人所共知的“岁寒三友”(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花中十二师”(牡丹、兰花、梅花、、桂花、莲花、芍药、海棠、水仙、蜡梅、杜鹃、玉兰),“花中十二友”(珠兰、茉莉、瑞香、紫薇、山茶、碧桃、玫瑰、丁香、桃花、杏花、石榴、月季),“花草四雅”(兰、菊、水仙、菖蒲),“花中双绝”(牡丹、芍药)等,每一朵花都有其丰富的内涵寓意,这就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选择花材来表达志向、性格。插花一般都是两种以上花材的搭配,根据每种花的文化意义加以组合,创造出更丰富的内涵,也更能表达感情。如海棠配芭蕉:怡红快绿;玉兰、海棠、牡丹、桂花相配:玉堂富贵;桃李相配:桃李满天下;桃与柳相配:桃红柳绿(春季代表组合);牡丹、梅花、兰花、海棠相配:春花四绝等等。可见插花艺术不仅表现了审美趣味和文学素养,它还是传统的伦理美德和典范的道德人格的写照。
第三,插花艺术与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宇宙、人生、生活、价值观念的看法都通过哲学思想来反映。可以说,哲学影响了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必然使插花艺术这项文化具有一些哲学特性。
插花之“静”。儒家以静为本,以虚静之态作为人与自然万物沟通智慧的渠道。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审美观就是主张“闲和、严静、趣远”的高逸境界。“静”更是道家的重要范畴,把“静”看成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虚静则明,明则通。“静”在佛学思想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禅宗就是讲究通过静虑的方法来追求顿悟。这些思想无疑也影响到了插花艺术,想要创造和欣赏插花作品,必须保持内心的祥和宁静;此外,“静”还是一种至高的艺术境界,也是插花艺术所要表现和追求的。
插花之“乐”。钟明善先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精义》中说过,古代中国人的审美意识“是由原处的、感性的、物质生活的美感愉悦,向拓展的、理性的、精神生活的美感升华的转变,推动这种转变的主要是儒家思想的‘理趣’”。在理性的控制下寻找人生的乐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特点。如儒家思想的乐感文化就是要找寻“活”的快乐;道家思想对人的个体生命的肯定,寻求生命存在之乐;佛教则是“大彻大悟”,尽除烦恼,到涅彼岸,追求一种至高的快乐。中国的插花艺术,是中国“活”文化的一种代表,赏花、玩花既可以调节、丰富生活,还可以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通过与自然心灵的沟通对话来寻求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插花之“雅”。“雅”是在静与乐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气质,所呈现的一种神韵。“雅”是儒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礼乐文化追求的也是一种“雅”。道家和佛家也讲求雅,道家的“清”、佛家的“静”,所呈现的风韵都与雅密切相连。道家的养生修炼,佛教的清心寡欲都是雅的境界。插花艺术正是形成“雅”的一种理想途径,以花之雅来培育人之雅,人之雅寓于花之雅,人性与花性相契合,花道与人道相融汇。
三 结束语
我国幅员辽阔,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插花艺术作为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正是由于插花艺术所具有的艺术性、文化性、民族性,使其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活动之一,在文化战略中越来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两个方面对插花艺术的文化价值进行探讨,结合插花艺术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插花艺术的和谐之美;并从人文内涵角度讨论了花艺与中国传统艺术、文学美学、人格精神、宗教哲学的关系,使插花艺术的文化内涵得以显现,对进一步研究花文化提供了一些思路。
参考文献
[1]闻铭、周武忠、高永青主编.中国花文化辞典[M]合肥:黄山书社,2000
[2]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陈子牛主编.插花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吴亚芹、王玉、张颖编.插花艺术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5]朱迎迎编著.意境插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6]钟明善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精义[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7]周武忠.花卉文化,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N].新华日报,2010.4.21
[8]陈江风.中国文化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明〕张谦德、袁宏道著,张文浩、孙华娟编著.瓶花谱 瓶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0]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11]邢春如编著.装饰艺术[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7
[12]朱利民.唐代花道[J].人文杂志,1992(3)
80%的人一生中曾发生过腰痛。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腰痛成为继头痛和关节痛之后的第三大常见疼痛。
在全球范围内,腰痛患病率为5%~33%,其平均患病率为22%。
腰痛是种常见病。但是,人们对这种司空见惯的疾病还存在很多错误观念,导致不能正确处理和对待病情,从而使病情加重或迁延不愈。本刊对骨科、康复医学科专家的调查发现,有8个关于腰痛的错误观念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根据调查结果,我们特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对腰痛常见误区进行分析点评,帮助老百姓更科学地认识腰痛,克服错误观念,以便在腰痛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少走弯路。
专家简介
董健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脊柱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委员,上海医学会脊柱学组副组长,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协会骨质疏松全国副主任委员,上海骨伤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擅长脊柱常见病及疑难杂症的诊治。
在临床上,经常能够听到来就诊的患者抱怨:“腰本来好好的,一下子就痛了”“一不小心就闪了腰”“打了一个喷嚏就把腰打坏了”……表面上看,似乎腰痛总是毫无征兆地“突如其来”,让人防不胜防。事实真的如此吗?导致腰痛的真正原因有哪些呢?
4大原因可致腰痛
在骨科,常见的腰痛大多由脊柱(如腰椎间盘突出)及其周围软组织的疾患(如腰肌劳损)所引起。一些内脏器官疾病(如肾结石等),也能导致患者出现“腰痛”的感觉,精神因素也可导致患者出现腰痛的主诉。
腰痛常见原因一览表
脊柱疾患
脊柱周围软组织疾患
内脏器官疾病
精神因素
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骨质增生、严重的骨质疏松造成的压缩性骨折、脊柱外伤、脊柱感染、风湿免疫疾病以及脊柱肿瘤等
腰肌劳损、肌纤维组织炎,以及由挫伤、扭伤所引起的局部损伤、出血、水肿、粘连和肌肉痉挛等
肾炎、泌尿系感染或结石、胆囊炎、胆囊结石、胰腺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及盆腔炎等妇科病,以及妊娠状态等
一些癔病患者或者追求完美的偏执型患者
腰痛并非突如其来
一般地说,只有脊柱外伤,以及由于挫伤、扭伤所引起的局部损伤、出血、水肿、粘连和肌肉痉挛等可能会突然发生,而其他各种原因导致的腰痛都有一个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病因出现到腰痛发作,再到患者难以忍受而到医院就诊的这一过程中,总会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以被早期发现,并据此进行早期的预防和干预。例如腰肌劳损的患者,大多曾经有过腰部外伤,且没有完全治愈,留下了隐患,使得稍微不慎就诱发腰痛。患者经常在腰痛发作之前就已经出现腰背部的肌肉无力、酸痛、僵硬、难以直立等。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之前往往有剧烈运动史,或者体重过重,增加了腰部负担,或者身体单薄导致腰部肌肉薄弱,有特殊的职业史造成腰部慢性损害(如司机等)。
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患者认为自己是“突然发生腰痛”或“由于打喷嚏”等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引发腰痛的呢?一种情况是,慢性损伤日积月累,外界轻微刺激就引起原有症状加重,并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使腰痛达到患者本人疼痛阈值,造成“腰痛突如其来”的印象。还有一部分患者情况也有一点类似,例如脊柱结核、脊柱肿瘤及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患这些病时,由于原有脊柱骨质已经被破坏得很严重,稍微受到一点刺激、增加一些外力负荷,比如咳嗽或者打喷嚏时,患处就难以承受压力,突然出现骨折而导致腰痛、下肢放射痛乃至瘫痪等严重后果。
防腰痛:把握4条原则
腰痛作为多种疾病均可导致的一种症状,在大多数时候不仅可以通过早期“预警信号”来发现,更可以通过多种手段预防,常见预防方法主要包括:
保持正确良好站姿、坐姿及行走姿势。发力搬重物时应采取靠近重物,蹲下身、靠下肢力量搬动的正确姿势。避免长期前倾坐姿、长期维持同一姿势、弯腰搬重物等易损害腰椎的不良习惯。
避免过度负重。进行体育锻炼要适度,力量训练需要量力而行。
加强腰背肌肉的锻炼。在腰痛的缓解期,应该积极参加游泳等体育活动,还可以通过锻炼增强腰背肌肉力量。
定期体检,发现问题及早就诊,特别是有结核、肿瘤、风湿免疫疾病等病史的患者及腰椎手术后患者,更应定期随访。
TIPS
通过有效的预防和早期的诊治,完全可以对腰痛做到有备无患,让腰痛不再“突如其来”。
错误观念:“骨刺”是腰痛的罪魁祸首
一句话解读:很多时候,骨刺只是一种生理改变,并不导致腰痛。
俗话说:“眼中钉,肉中刺。”很多腰痛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在看到“骨刺”一词的时候,总会习惯性地把“骨刺”当作腰痛的罪魁祸首,毕竟,不论是“一根刺扎进骨头里”还是“骨头上面长出刺”的联想,都会让人“感觉到疼痛”。电视里面各种治疗腰痛的药品广告也纷纷宣称可以“拔掉”或者“消融”骨刺,从而消除腰痛。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要了解“骨刺”究竟是不是腰痛的罪魁祸首,应该从“骨刺”是什么,以及腰痛是如何形成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骨刺”有利于腰椎稳定
所谓“骨刺”,在医学上称为骨质增生,又称骨赘。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骨膜受到过分刺激,或者骨骼的生长平衡受到破坏,令骨骼局部过度生长,即骨膜过度增生并经骨化后形成骨赘。这是骨性关节炎病理过程中的一种代偿反应。增生的骨赘通常在受累节段的周边出现,在平面的X线片或CT片上时,经常表现为粗刺形状,像根鱼刺或鸟嘴。“骨刺”(下文多用其更科学的名称“骨赘”)是一种常见的骨退行性病变。其产生原因与骨的力学环境改变、炎症诱发甚至遗传都有关系。
在脊柱老化退变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可造成软骨的磨损、破坏,由机体进行保护性骨质的修补、硬化与增生,从而形成脊柱部位的骨赘,这是一种自然的老化现象,有利于人体骨骼的稳定。比如,患者有腰椎不稳的话,身体就会在椎体四周产生保护性“骨刺”,来维护腰椎稳定。有骨赘就表示此人的脊椎进入老化阶段。但骨赘并非老年人的专利,在久坐、久站、姿势不正确的人群中,年纪轻轻脊椎就发生退化现象,使得骨赘发生。这样的例子也并不少见。研究认为,骨赘的本质是一种多成分的混合体,包括退变骨组织、血肿及韧带和退变的纤维环。
“消除骨刺”不科学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所谓“骨刺”只是脊柱的软骨、骨和韧带受损并修复时过度增生而形成的混合物。由于骨赘是人体自我保护性的增生反应,所以一般而言骨赘对身体有好处,而没有害处。“骨刺”可以生长在脊椎的多个不同的位置。如果是长在椎体后方、压迫神经时,就可能会导致腰痛。“骨刺”生长在关节腔内甚至脱落下来,成为关节腔内游离体的时候,则会影响关节活动,导致关节痛。只有出现症状、疼痛的时候才需要治疗,其他大多数时候,所谓“骨刺”只是脊柱退行性病变(也就是老化的表现),而不是导致腰痛的原因。
由于构成“骨刺”的几种成分(如骨组织等)都是人体内正常的组织,因此,内服或者外用药物是无法“溶解”或者“拔除”骨刺的,否则人体其他正常部位的骨头也会被药物溶解。如果影像学检查证实患者的腰痛确实来源于增生骨赘对神经的压迫,或者骨赘干扰小关节的正常活动,轻者可用一些消炎药,以减轻受压神经的炎症反应;严重者(例如由于骨赘造成的腰椎管狭窄)可以通过手术方法对骨赘进行切除或者摘除。但是,即使通过手术方法去掉了骨赘,如果脊柱节段之间稳定性差,小关节之间过度摩擦、关节面互相碰撞等因素仍然存在的话,骨赘仍然有很高的风险会复发。如果去除骨赘过多,有时就需要内固定手术来稳定脊柱。
总之,导致腰痛的原因多种多样,从脊柱骨骼、周围软组织到内脏甚至精神因素,都可以导致患者出现“腰痛”,这些都是与“骨刺”不相干的疾病。试图通过药物进行“消融”或“拔出”骨赘是不现实的,同时也是不必要的。我们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坐立行走的姿势,适当运动及负重,尽量延缓脊柱的退变老化和骨赘的增生;如果发生腰痛,最好尽早到医院就诊以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有效治疗。
错误观念:中医正骨、美式整脊治腰痛“快准狠”
一句话解读:要接受专业推拿治疗,事先体检,事后功能锻炼,且不宜长期为之。
专家简介
王拥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副院长,教授、研究员、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退行性病变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骨退行病变)负责人,国家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防治“骨退行性病变”的研究。
几乎每个成年人都曾有过腰痛。当腰痛来袭,一定是希望尽快有效缓解它。如今,各种所谓能治疗腰痛的推拿、手法、理疗、正骨、整脊等治疗手段让人眼花缭乱。事实上,腰痛作为常见的、困扰生活质量的健康问题,其物理治疗逐渐被商业模式所“神化”,以往的“一针见效”现在被包装成了“一整见效”。那么中医的“正骨手法”、美式的“整脊疗法”以及其他相似的按摩理疗手段,是不是真的有宣传的所谓“快、准、狠”的效果呢?
正骨和整脊皆属于推拿手法
各型腰痛并不是单一原因引起,往往需要多种治疗方法同步进行,才可能消除症状。所以,所有的腰痛一率依靠“正骨”来治疗,显然很不科学。那么,对于局部劳损导致的腰痛,“正骨”“整脊”以及“理筋”等,效果到底如何呢?
在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脊柱疾病中,脊柱往往会因为长期劳损造成关节应力积累、软组织过于紧张、小关节紊乱或脊柱生理曲度变形等。这些原因引起椎间隙变窄、关节压力增大,继而造成椎间盘受压迫,导致其出现膨出、突出。膨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导致局部麻木、疼痛(腰痛等)。针对不同阶段的病理改变,主要的治疗方法还是对症施治。常见的治疗方法中包括热敷、推拿、贴活血膏药等,目的是缓解肌肉的僵直状态和疼痛,减轻乃至解除神经根的物理性压迫或化学性刺激。
无论是“中医正骨”,还是“美式整脊”,都属于推拿手法的种类,即通过理筋的手法松解脊旁软组织及腰骶部肌肉,从而达到减轻关节压力的作用。然后,在松解软组织的基础上,通过正骨或整脊手法调整错位紊乱的关节,使关节间隙松解,减轻神经压迫。手法原理可靠、理论可循,但是一个有经验的且技术过硬的治疗师才是决定疗效的根本。随意找无资质的治疗师进行推拿,弄不好会适得其反。
另外,这类疗法虽可短暂缓解疼痛等症状,但难以持久巩固疗效,病情容易反复。所以,过分抬高其疗效显然有夸大之嫌。
了解病情:推拿前体检,推拿后功能锻炼
在脊柱疾病和关节紊乱的诊疗中,必须要有完善的检查和体检。这样根据临床诊断进行正骨手法治疗,就算有一定可能出现软组织损伤,也是在可控范围之内。目前,大部分因正骨或其他推拿手法而出现损伤的患者,都是因为在手法操作之前没有进行具体细致的体格检查,治疗师在尚未对患者基本情况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贸然正骨。比如,如果不进行体检,有些老年腰痛患者可能患有骨质疏松等原发性骨病,那样很容易在手法治疗中出现筋骨损伤。同时,非专业的治疗师推拿正骨手法不规范,手法用力过重或角度过大,也会造成软组织损伤、局部炎症水肿,还可加重或诱发小关节错位。
需要注意的是,有部分患者正骨手法后,没有配合适当的功能锻炼,过于依赖手法治疗。事实上,正骨手法产生的椎体的经常性波动,可能会导致韧带松弛、关节稳定性下降等情况。所以,即使在正规治疗中心,也不宜长期进行正骨治疗――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正骨手法。如果目前在接受此类治疗,则需同时配合积极的运动锻炼。
”正骨“的3个注意点
1. 正骨之前应该对相关肌肉进行彻底放松,如直接就进行整脊治疗,会增加风险,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 正骨不应力度过大,无需刻意追求“弹响”。
3. 正骨后需要进行针对性锻炼,恢复肌肉状态,“锁紧”关节。
错误观念:活血补肾、强腰健骨,补酒大显神通
一句话解读:普通药酒并不能治疗腰痛,药酒治疗需要专业医生指导。
秋冬季节,很多人热衷于自制药酒,人参、枸杞、黄芪、海马、乌头……由于现代人普遍遭受腰痛困扰,广告介绍有药酒能治好腰痛,就按图索骥,如法炮制。
药酒,顾名思义就是由药物和酒勾兑在一起制作而成。制作药酒的原料种类繁多,有动物(包括其内脏)、植物的根、叶、基和各种中草药。泡药的酒主要以白酒、米酒、黄酒居多。药酒一般随所用药物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能,进补者有补血、滋阴、壮阳、益气的不同,治疗者有理气、补肾、行血、化痰、燥湿、消积的区别,因而不可一概用之。
大部分入药酒的药物以补肾药为主,而酒本身乃活血之物,因“腰为肾之府”,所以一般认为补肾活血的药酒同样可以起到缓解腰痛的作用。其实,这样的做法并不科学,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十分复杂,药酒的泡制应有专业中医师指导,而且饮用药酒也要根据人的体质、季节、地域、年龄、性别等不同来辨证饮用。
认清功效:滋补和药用要分清
通常,药酒分为治疗和滋补两类。前者有特定的医疗作用,主要依据医生的处方或经验方来配制,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其服用方法严格。而市场上常见的多为滋补酒,多具有养生保健作用,也要根据个人情况酌量服用。而对于腰痛的治疗性药酒,就更加因人而异。临床治疗腰痛的中药经典方剂就有8种之多,针对各种患者多变的发病阶段以及不一的发病程度,需要在临床治疗中审时度势调整用药,以达到治疗效果最优化。而较之于煎药,药酒则显得“机动性”不足――千人一方,剂量固定,即使酒作为溶剂可一定程度加强活血效果,却也难以收获理想的效果。
而对于滋补型药酒,由于时下网络信息泛滥,各种补益药酒配方如同快餐搭配,补肾、健脾、强筋骨、健腰等应有尽有,大有一服见效的神奇。许多人道听途说,随意服用。殊不知,选用药酒也应因人而异,大处方未必适合每一个个体。比如,对于血热妄行的人,过度的活血就是一种伤害;而对于气滞血瘀的人,过度补气也会造成更严重的不适。
TIPS
勿在餐时喝药酒
很多人喜欢在聚餐时拿出精心泡制的药酒与亲友分享,心情可以理解,但做法有待商榷。尤其是止痹痛、祛风湿的药酒,在餐时饮用是不正确的,因为其中包含一些生物碱成分,除却口感不佳的因素外,还会随着药酒进入身体,对消化道产生刺激。通常情况下不能在吃饭时服药,药酒的服用同样应遵守这一规则。
适度:多饮、“过陈”都不宜
古代医家曾明确指出:“药酒补虚损,宜少服,取缓效。”所以,服用药酒要结合个人对酒的耐受力,一般每次服用15~30毫升,早晚各饮1次为宜。同时,药酒相较于普通的酒,并不是越陈越好。很多人误以为酒是陈的香,药酒应泡得越久越好。事实并非如此,饮药酒要注意时效,储存得当,一般优质酒以储藏4~5年为最佳。
特别提醒
由于药酒以酒泡制而成,对酒有禁忌的人同样不宜服用药酒,如肝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骨折、皮肤病患者、酒精过敏者和孕妇、乳母等。
错误观点: 患腰痛,就不能离开腰围和硬板床
一句话解读:腰痛急性期可采取卧床休息和“一小时交替”方式佩戴腰围;注意腰部活动锻炼,以防废用减弱。
专家简介
白跃宏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康复医学教研室主任,骨康复研究室主任。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理事、中国软组织疼痛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专业委员会骨科康复学组主任委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会骨科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擅长:骨科颈肩腰腿痛的诊断治疗与康复;尤其是慢性下腰痛的诊断、治疗与康复;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的诊断、治疗与康复;周围神经损伤后的治疗与康复。
戴腰围和卧床休息(睡硬板床)是腰痛患者康复和治疗中经常用的手段,为广大患者所熟悉,但却存在颇多误区。比如,是否应该长期戴腰围,是不是一有疼痛就要卧床休息,休息时的床垫软硬度如何控制……那么,腰痛是否就离不开腰围和硬板床了呢?
人体必需的脊柱稳定系统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脊柱的稳定系统,它包括:①椎体、椎间小关节、椎间盘和韧带的被动骨骼肌肉系统;②由肌肉和肌腱组成的主动系统;③位于肌肉、肌腱和韧带中的各种张力传感器。这3个子系统的功能相辅相成,为脊柱完成复杂、准确的运动提供保障。尤其是主动的骨骼肌肉系统,在维持脊柱的稳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三种稳定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部分损伤,尤其是主动骨骼肌系统损伤,造成腰椎稳定性减弱、局部形成无菌性炎症,就可进一步加重局部损伤,发生腰痛。
应该警惕的废用减弱
佩戴腰围和卧床休息可使腰部肌肉得到休息。腰椎适当制动后,可限制腰部过度活动,减少腰椎增生的骨刺、突出的椎间盘等压迫物对腰神经根的不良刺激,减少椎间关节的创伤性反应,缓解和改善椎间隙的压力状态,减少继续损伤及劳损,有利于组织水肿的消退及损伤的修复,还可以起到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作用。但人体是个活体,任何组织或器官过度制动或休息,均可导致该组织或器官发生相应的废用减弱,肌肉发生废用性萎缩。而腰肌废用性萎缩可导致腰肌无力,使腰痛症状更重。所以佩戴腰围和卧床休息要适度,更多用于腰痛急性期。
佩戴腰围和卧床休息的科学法则
正确的佩戴腰围方法是在腰痛的急性发作期,采用“一个小时交替”的方式佩戴,即在非休息时戴一小时,取下一小时,然后再戴一小时,周而复始;而在卧硬板床休息时可以不戴。待腰痛大部缓解后,不必继续采用一小时交替的方法佩戴腰围,可在处于一个姿势时间较长时佩戴腰围,如看电视、与客人聊天等时。
卧硬板床休息也应在腰痛急性期时采用。在腰痛非急性期时,可在腰围保护下适当进行必要的日常活动,这样有利于加快病变部位血液循环,最大程度预防废用性肌萎缩的发生,促进腰痛症状的好转。另外,睡硬板床并不是直接睡在木板上,而是在木板上铺上2~3层褥子或者是睡在较硬的席梦思床垫上。
错误观念:小孩哪会腰痛,睡一夜就没事了
一句话解读:青少年腰痛并非都是单纯肌肉损伤,可以是较严重的脊柱疾病。
专家简介
史建刚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脊髓损伤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脊髓学会中国脊髓损伤学会委员。擅长颈椎病、腰椎病、脊柱畸形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擅长脊柱侧弯、强制性脊柱炎重度后凸畸形、腰椎脊髓拴系综合征、脊柱创伤、结核导致的各种畸形等的诊疗。
当一些青少年向家人说“腰痛”时,常会得到这样的回答:“小孩哪会腰痛,睡一夜就没事了。”在习惯思维中,腰痛是大人才有的病。很多家长甚至认为孩子腰痛只是“生长痛”,不需要关注。的确,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会有腰椎间盘突出等因为身体衰老而引起的退行性疾病;另外,青少年日常体育活动较多,出现腰痛时,都会简单地考虑为腰背部肌肉拉伤。那么,事实到底如何呢?
其实,很多时候,青少年腰痛并不简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比如,强直性脊柱炎就可发生在青少年,不仅会引起腰痛,严重的还可引起脊柱畸形。腰椎结核也可致青少年腰痛。这里特别强调一种引起青少年腰痛的常见原因――腰椎峡部裂。
孩子患腰痛,要排除峡部裂
什么是腰椎峡部裂呢?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腰椎峡部。腰椎的峡部是指同一椎体上、下关节突之间最狭小的部分。如果影像学检查发现这部分(如图红色箭头所示部位)骨质缺损不连续,便是峡部裂。
医学研究发现,腰椎峡部裂多发生在青少年人群,是引起青少年下腰痛常见的原因之一。新生儿的峡部大多是完整的,峡部裂只有在儿童开始行走后才会发生。6岁左右的儿童峡部裂的发生率为4%~6%;随着年龄增加,峡部裂的发生率有增长的趋势。运动员发生峡部裂的概率比一般人群高,尤其是举重运动员和体操运动员的峡部裂发生率更高。
tips
引起腰椎峡部裂的原因主要包括:①先天性发育性峡部不融合,较少见。②后天反复损伤或应力不均造成的疲劳性骨折等,有观点认为青少年的课业重、书包重、姿势不正确等都可能是诱发因素。
大多数儿童和青少年峡部裂患者没有任何症状;而在有症状的患者中,常表现为腰部疼痛,有时也会伴有两侧小腿内侧、双足背侧和外侧以及双足底部皮肤的放射痛。一些严重的峡部裂患者会发生腰椎滑脱,而腰椎滑脱较重者可能会造成马尾神经损伤,表现为会阴区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烧灼感或坠胀感,或者下肢乏力或截瘫,严重者可以引起大小便失禁、大小便潴留(即无法排出大小便)或者障碍。
因此,儿童和青少年发生了腰痛,有经验的医生一定会注意对此疾病进行排除。诊断峡部裂时,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疼痛特点(是否与运动有关,休息时是否缓解),另外患需要做体格检查。腰椎正侧位X线平片可确诊本病。也可以通过腰椎CT或磁共振检查来诊断,腰椎磁共振检查还可以看到脊髓神经根是否有压迫。
延伸阅读
腰椎峡部裂:让内马尔离开巴西世界杯赛场
2014年世界杯赛,在巴西与哥伦比亚队之间进行的1/4决赛中,巴西队的世界明星球员内马尔被对方一球员用膝部顶到腰部导致受伤,遗憾地离开了世界杯的比赛。从国内论坛上传播的内马尔伤后腰椎CT片来看,这个损伤正是腰椎峡部裂。应该属于反复损伤造成的峡部裂,即在平常训练中内马尔早已发生峡部裂,而在被顶撞后其腰痛症状加重,难以支撑下去比赛,所以只能抱憾离场。
锻炼腰背肌的5个方法
腰背肌的锻炼对预防各种类型的腰痛都有较好的效果。常用的方法有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飞燕点水法、蹬空增力法、直腿抬高法等。锻炼要量力而行,可根据个人的承受能力适当增减运动强度。
五点支撑法:平躺后通过头、双肘、双足的支撑,将腰背部和臀部向上抬起悬空,坚持1分钟,每天练习3~5次,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增加锻炼次数。
三点支撑法:在五点支撑法的基础上将双肘放于胸前,即以头和双脚为支撑点将身体撑起,同时腰背部尽量后伸。
飞燕点水法:俯卧床上,两臂平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头和上下肢同时伸直,用力向上挺起,形似飞燕点水。
蹬空增力法:平躺于床上,双腿伸直,两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屈髋屈膝的同时踝关节极度背伸,向斜上方进行蹬踏,并尽量将脚伸直,双下肢交替进行,每天坚持100~300次。
直腿抬高法:平躺在床上,两腿伸直,轮流抬起至不引起疼痛为止,动作稍快,连续8~10次。
错误观念:穿高跟鞋脚痛,太胖膝关节痛,与腰关系不大
一句话解读:重心前倾体姿可导致腰部劳损,造成腰痛等疾患。
专家简介
陈文鹤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巅峰减肥科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运动训练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基础,从事运动训练生物学监控和运动减肥工作。
腰痛与身体姿势长期不正确有密切的关系。医学研究已经证明,不良姿势通常是腰椎损伤的潜在因素,而腰椎损伤后又常常导致脊柱错误姿势的出现。如此恶性循环,导致腰痛且迁延不愈。
不良姿势加大腰部负荷
人体的脊柱是由一连串脊椎骨连接而成,根据部位不同分别称为脊柱的颈段、胸段、腰段和骶段。其中颈段和腰段是脊柱活动度最大的部分。人体的前俯后仰、左右扭转、左右伸展主要是脊柱的腰段活动的结果。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重心一般都落在脊柱的略前方。当人处于直立位置时,脊柱后方的肌肉处于紧张收缩状态,以维持人体的正常姿势和。如果因为各种原因,人体重心前移或上身前倾,脊柱后方的肌肉就必须加大收缩力度,才能维持人体直立位置。长期如此,会导致腰背部肌肉负荷增大,腰椎椎体面受力前缘明显大于后缘,易发生腰肌劳损或者腰椎间盘后突。
特别提醒
引起腰酸背痛的原因不仅仅是腰背肌和脊柱的问题,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泌尿系结石和肿瘤、妇科慢性炎症等等都可以产生腰酸背痛的症状,经久不愈的腰酸背痛必须去医院进行诊治。
长期穿高跟鞋可致腰痛
穿高跟鞋时,人体重心前移,脊柱后侧肌肉群张力必须加大,而且下肢的股四头肌群和小腿后肌肉群同样增加张力,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姿势,显示挺胸、收腹、翘臀的人体优美姿势。事实上,长时间穿高跟鞋,无论是站立还是步行,腰背肌和下肢肌肉群的张力明显比穿平跟鞋时增大许多,势必产生腰背肌和下肢部分肌肉的疲劳。长期穿高跟鞋站立或走路,在带来好看姿势、身材优美的同时,也会带来腰臀部和下肢肌肉的酸痛不适。
特别强调的是,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女性,更要注意不适宜的高跟鞋带来身体形态结构的不良变化,如脊柱生理弯曲度的变化,而脊柱生理弯曲度的不良变化也会产生腰酸背痛等症状。
TIPS
脊柱理想姿势,是指在站立时,由侧面观察,颞骨、肩关节肩峰处、股骨大转子、膝关节、踝关节稍前方为一直线。该姿势被认为是理想的正确站姿,骨盆也处于中间位置,不过度向前或向后倾斜。若腰椎不是处于理想姿势,必然会增加腰椎的负担,继而引起腰痛的发生。
“肥胖体姿”给腰背增负
研究发现,中度以上肥胖症患者腹部脂肪大量堆积,使脊柱前体积明显增大,人体重心前移――腹部肥胖越严重,重心前移越明显,这极大地增加了脊柱后侧肌群的工作负荷。再加上肥胖症患者缺乏体力活动,脊柱后侧肌群的力量薄弱,因此容易发生上身前倾、驼背等现象,甚至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严重病症。重度以上肥胖症患者除了易发生腰肌受损、椎间盘突出等病症,下肢关节受损也经常容易发生。
唯一有效的治疗此类腰痛的方法是及早进行减肥。目前安全有效的减肥方法是我们一直推荐的小强度、长时间、全身性有氧运动结合适当的饮食控制。中度以上肥胖症患者首选的运动项目是游泳,因为人体在水中产生浮力,脊柱和下肢关节几乎不受重力的作用,因此对脊柱和下肢关节不会产生损伤性影响。当体重和肥胖程度明显下降后,可以进行快走和游泳两个项目的交替运动,即隔天分别进行快走和游泳不同的运动方法。在进行运动减肥的同时,还可以进行一些增加腰背肌力量的训练方法(如“俯卧两头起”等)练习。
重度肥胖导致人体重心前移,腰背肌负荷明显增大。(参考,要换图)
特别提醒
无论是穿高跟鞋、肥胖症还是怀孕后期,由于身体重心前移,腰背肌维持人体正常姿势的工作强度明显增大,容易发生腰酸背痛的症状。也由于脊柱前倾,腰椎椎体面受力不均,前缘受压增大,后缘压力明显降低,椎体间隙呈楔形,容易发生椎间盘髓核后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