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语言文化特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中国菜名;汉语言特色;修辞手法;文化内涵;典故;思想;传承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6)02-0034-04
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因此,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中国菜不仅色香味俱全,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同时,中国菜名也极具文化特色,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为菜品命名,使我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在享受别具特色的中国语言与中国文化。
一、中国菜名简介
基于汉语言的丰富性,中国的菜名也可谓五花八门,形式丰富多彩,如果粗略归类一下,可以分为写意和写实两种。
写意的菜名按照其不同命名角度又可分为两种:一类菜名追求形美、音美、色美和意美,菜品与菜名相得益彰,赋予其美好的寓意,给人以听觉、视觉和味觉全方位的满足感。代表菜名如“瑞气吉祥”(是全只甲鱼或鳘鱼炖甲鱼,因甲鱼寿命较长故称“吉祥”)、“状元及第煲”(原料有元贝、虾仁、生肠、水发蹄筋等,取元、蹄(第)之音和龙、发之意),这些菜名都包含了美好的寓意;而如“踏雪寻梅”(这道汤以鲫鱼和螃蟹为原料熬制,汤汁雪白,汤底衬着点点嫣红的蟹膏,犹如宝玉踏雪寻梅,口感鲜香,营养价值极高)、“彩云飞凤”(即云腿炒鸽片)等这类菜名则更注重传达诗意与美感。另一类菜名是以相关的地名、人名来命名,或包含一定的历史典故。这类菜一般都有自己独特的烹调方法或地域特色,让人食其菜而思其人念其地也。如“西湖醋鱼”“沔阳三蒸”“东坡肉”“麻婆豆腐”“佛跳墙”等。
写实的菜名则相对简单。此类多为家常菜,菜名大多数以菜品原材料或加上菜品的烹饪方式直接命名,虽少了文雅的艺术气息与文化内涵,但很具实用性。如我们常吃的“萝卜羊肉”“番茄炒蛋”“烧茄子”“醋溜土豆丝”等等。
二、汉语言修辞手法在中国菜名中的运用
(一)修辞手法运用于菜名中达到的效果
汉语的修辞手法是多样化的,在我们的语言表述和文学创作中适当使用修辞手法可以达到形象生动、言简义丰等效果,同样,在菜名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也会使菜品更具吸引力,引发人们品尝的欲望。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1. 给人以全方位的联想。一道菜大致要经过点菜、做菜、上菜、品菜四道程序,同时也是听觉、视觉、味觉的完美结合。看菜单点菜名可以说是第一道程序,如果菜名富有美感,使人心里愉悦,就有一定的吸引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道菜才能完成它的餐桌使命。例如:“红嘴绿鹦哥”其实是清炒菠菜,“花好月圆”是“虾仁炒鸡蛋”,这样富有诗意与美感的菜名就比以简单食材命名的写实菜名更具吸引力。
2. 使人产生心理距离之美,回味无穷。在菜名中运用某些修辞手法可以产生“醉翁之意不在酒”和“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使食客不仅品尝到菜品的美味,而且赏其型、悦其色、知其故事,与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品味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与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其意蕴不可谓不悠远。如“燕草如碧丝”让人充满了对曼妙春色的向往;而“佛跳墙”则使“坛子煨菜”不仅平添高雅,更融入了有趣的故事与传说。
(二)多种修辞手法在菜名中的运用
1. 用典。用典就是在说话或写作中运用古代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已达到言简义丰或委婉含蓄的效果。中国菜名中颇多用典,其中的代表之一是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很多人都从字面上理解“狗不理”,觉得比较矛盾,如果这包子连狗都不理,不爱吃,那它还怎么被人们追捧呢?其实,它的起源是因为店主高贵友的绰号。据传,高贵友小名叫“狗仔”,其幼时脾气极为倔强,倔起来的时候就是家里他最喜欢的小狗来逗他,他都不理睬。所以,街坊邻居们就取笑他,送给他一个“狗不理”的绰号。后来,高贵友苦学厨艺,他制作的包子选料讲究,技艺独到,每个包子十八个褶,形似含苞白菊,味道极其鲜美,不仅深受当地食客的赞扬与青睐,更是名扬全国与海外。
另外,“过桥米线”的美好传说、“回锅肉”的经典做法、“叫花鸡”和“富贵鸡”的缘分相撞,等等,也都涉及许多典故,富有文化内涵。
2. 比喻。比喻又叫打比方,通常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比较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比较抽象的事物的,而菜名中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我认为在更大程度上是为了增添美感,增添特有的情味。例如,把豆芽叫作“龙须”,用“白玉”比喻豆腐,将鸡爪称作“凤爪”,把蛋花美称为“芙蓉”等,而用“春苗吐艳”“银牙盖被”来命名“清炒豆苗”和“豆芽炒蛋”这两道菜,是不是让你感觉既形象又美丽呢?
3. 谐音双关。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现象,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的修辞格。双关,指有意识地使用同一个词语、同一句话,在同一个上下文中,同时兼有两层或者两层以上的意思,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菜名中使用的一般是谐音双关。
使用谐音双关取的菜名,不仅有不同于一般菜名的高雅性,而且将菜肴的内容、命名者的寓意蕴含其中,给食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用“绝代双骄”命名青辣椒炒红椒,用“年年有余”称呼红烧鱼,给清炒鲜蘑菇冠以“绿野仙姑”之名,是不是既别具风情又富有内涵呢?
4. 委婉。在讲话时不直陈本意,而是用委婉之词加以烘托或暗示,让人思而得之,而且越揣摩似乎含义越深越多,因而也就越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或为了避讳而用之。例如,般若汤――佛家代替酒的说法;凤爪――鸡爪;口条――猪舌之类。
5. 夸张。夸张指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或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菜名中运用夸张可以使菜品含义更饱满,充满吸引力和好奇心。例如,千张――豆腐皮的一种,表现其层数之多;什锦――多种原料的组合,从数量和形象两方面夸张。
6. 拟人。拟人就是把物比作人,使它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使用拟人手法的菜名富有形象感和联想感,新奇引人。例如,悄悄话――猪耳朵与猪舌拼盘,群英荟萃――各种萝卜的拼盘,子龙脱袍――传统湘菜中的炒鳝鱼。
7. 叠音。叠音,古代又叫“重言”或“复字”,叠音词语在朗读上富有音乐的节奏感与韵律美,在内容上使词语的意义更加突出,增强了对事物的形象描绘。例如:棒棒鸡、渣渣肉、担担鸡、么么喳喳珍珠糖水等。用这些叠音词来具体描绘菜品的特点,读来朗朗上口,既制造了一种特有的音响效果,又使菜名活泼而富有活力。
三、中国菜名蕴含的文化内涵
文化的内涵可以体现在各个领域,而中国菜名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其中可以说有文化名城,有才子佳人,有流传千古的典故,有人们对生活情趣的追求等等,处处体现了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底蕴。
(一)菜名传达的美好寓意及特定愿望
中国人普遍有一种趋吉心理,在许多场合都喜欢讨口彩,表达自己渴望健康、幸福、平安、合合美美等美好愿望。这种文化特点也渗透到饮食文化中,从菜名中体现出来。例如,在中国人一年中最为重视的年夜饭上,“年年有余(鱼)”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而“瑞雪丰年”――鸡蛋、银杏、西兰花、白玉菇、腰果素炒,“五谷丰登”――五谷素炒,“锦上添花”――什锦拼盘,“芝麻开花节节高”――芝麻玉米蒸糕等等,都传达出了中国人希望生活富裕、企盼美好生活的心愿。同样,在婚宴上,人们也会使用一些特定的菜名,如:奶汤鱼丸一般被命名为“鱼水相依”,红枣桂圆莲子羹一般称为“早生贵子”,莲子红豆沙叫做“百年好合”,等等,其用意就是为了寄托对新婚佳偶的美好祝福,同时烘托婚礼的喜庆气氛。
还有一些菜品源于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反映了人们在当时情境下的特定愿望,有的流传下来,有的则成为一个特定时期的符号象征。
例如,“龙凤配”是古荆州的一道传统名菜,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相传三国时期,周瑜设假招亲之计想诱骗刘备到东吴,然后将其软禁。不料却被诸葛亮将计就计,使刘备招亲弄假成真,留下了一段“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笑谈。刘备带着孙夫人回到荆州,当地人民为庆贺这一段“龙凤呈祥”的佳话,便用了以鳝鱼为龙、以鸡喻凤的形象手法,烹饪出这道至今流传的名菜,在喜宴特别是婚宴上,成为象征吉祥如意的一道必不可少的菜肴。
时期,在重庆等地的菜馆中出现了一道名为“轰炸东京”的菜,它是在刚刚油炸出锅的锅巴上,浇上烧滚海参或者虾仁的汤,二者相遇,会发出的一阵噼里啪啦的响声,象征东京遭到了炸弹的轰炸。当时许多人到菜馆点这道菜,来表达自己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
(二)菜名中体现的中国儒道佛文化
中国菜名中除了体现广大百姓的普遍心态,还渗透了儒道佛的思想文化。
作为中国“圣人之家”的孔府是儒家的代表传承,孔府菜作为汉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很多菜名包含了儒家的入世思想。例如,“孔府一品锅”的命名源于孔氏后代承袭衍圣公,在明、清两代封爵为“当朝一品”官衔;而“带子上朝”“怀抱鲤”都是菜品一大一小放在同一个餐具中,寓言孔家辈辈为官、代代上朝。
佛教素食与佛教传入中国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密切相关,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丰富,由寺庙到凡俗的发展过程。近年来由于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佛教素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喜爱,成为我国饮食文化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它的许多菜名都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如罗汉果、戒香条、般若菜、南海藏珍等,其制作方法和风味也别具一格。
发源于我国本土的道教,其饮食文化更是以养生长生为目的,注重“春温补,夏生津,秋滋阴,冬滋补”的养生理念,会根据季节的不同将食谱内容进行变更,从而使每道菜都更具药食调理与养生的效果,其菜名也多与道教思想密切相关。如,“阴阳鱼”“乾坤蛋”“五行归一统”“三清至尊会”等等,道教文化韵味十足。
(三)菜名中包含的地名、人名等人文特征
1. 包含地名的菜名通常以菜品的发源地或成名地来命名,突出其地域色彩。如道口烧鸡、德州扒鸡、北京烤鸭、无锡排骨、扬州炒饭、西湖醋鱼、东江酿豆腐、大理沙锅鱼、镇江肴肉等,这些菜品无疑也成为当地宣传扬名的一张名片。人们到了一个地方,除了观赏当地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也是必不可少的。“北京烤鸭”“西湖醋鱼”等更是为世界人民知晓和喜爱,成为这些城市的一张代表名片。
2. 中国菜名中包含的人物既有才子佳人,如:东坡肉、貂蝉豆腐(又名汉宫藏娇)、宫爆鸡丁、贵妃鸡等;又有凡夫俗子,如:叫花鸡、麻婆豆腐、宋嫂鱼羹等。此类包含人名的菜名之所以广为流传,一方面是名人效应的产物,一方面常常借助皇帝大人龙颜大悦的“东风”。例如,“狗不理”包子。据说,当年为了巴结慈禧太后,特地送“狗不理”包子给慈禧品尝,慈禧吃后颇为喜爱,派人专程去天津买包子。于是,“狗不理”包子的名声由津门传遍全国。
(四)菜名中包含的典故
中国菜名中包含的典故颇多,既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也有词牌曲牌、诗词歌赋。例如,“哪吒童鸡”“鲤鱼跳龙门”“群龙抢珠”“佛跳墙”不乏神话玄幻色彩;而“鸿门宴”“桃园三结义”“霸王别姬”则与历史人物息息相关;“过桥米线”象征了平民夫妻朴实无华的爱情;“草船借箭”演绎了诸葛亮的超群智慧;“鱼圆传奇”则体现了君王的残暴……而人们由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形象演绎出来的“韭菜炒两个鸡蛋”“切成长条的蛋白”“煮好的几方白豆腐”“浮着几片蛋壳的清汤”这四道所谓菜品,大概只能让我们叹服中国厨师的机智与无限想象力啦!
四、中国菜名在命名时应注意的问题
了解中国菜名与汉语言修辞手法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传承中国饮食文化。同时,我们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因此,在为菜品命名时就需要我们更好地继承前人的传统,力求使达意传情尽可能适切、圆满,使菜名与菜品相得益彰。
1. 避免盲目追求雅、贵、华。菜名要符合菜品本身的材质和特点,即遵循得体性、有效性和平衡性原则。如一味追求奇巧,会使他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甚至造成误解,必然影响表达效果。例如,在网友们吐槽的菜名中,用“波黑战争”命名菠菜炒木耳,把“海带炖猪蹄”起名叫“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是不是联想太丰富啊?
2. 力求同感联觉的完美效果。同感联觉就是使菜名在听觉、视觉、味觉还有意味上都能相互连结,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在这几方面达到一个平衡点,不能某个方面过重,否则也会影响食客对这道菜的印象。例如,被网友称为最奇葩的菜名之一的“哆来咪”,据说它原来的名字很普通,叫蟹粉虾仁。有一次,明星张曼玉来吃饭,问起这道菜的原料组合,大厨介绍说是一两蟹黄、二两蟹粉加三两虾仁。不知道张曼玉怎么一下子就联想到了音符,建议改名叫“哆来咪”,于是菜名就一直保留到现在。但是,如果我们看到这道菜,还真不知道蟹粉虾仁怎么能和“哆来咪”搭上关系。
3. 注意语法语义的正确性。有时候人们在为菜品命名时,可能为了突出效果会忽略这一点,但如果作为国际传播的话,强调这一点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应该让准确的中国语言文化在其他国家流传。
结语
语言和文化不可能彻底脱离关系,正因为两者在各个领域的结合才会有那么多精彩的作品出现。“民以食为天”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渊源,“饮食文化”也一直备受关注,作为一道菜的“头牌”的菜名自然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字面上看,这么多菜名各有千秋,或用典、或比喻、或拟人、或夸张……不管是最初的想法还是刻意的改动,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所体现的汉语言特色都与中国文化兼容并蓄,成为汉语言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菜品的名称与其内容能够达到完美的统一,可以说是一道菜的最高境界。因此,我们也希望众商家在宣传菜品的过程中,能够恰当运用汉语修辞,正确挖掘文化内涵,把中华饮食文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谭汝为.中华菜肴命名艺术谈[J].修辞学习,2002,(2).
[2]钟安妮.论中国菜名中的文化内涵[J].探求,2006,(1).
[3]周仁平.试论汉语菜肴命名中的修辞运筹与修辞造词[D].成都:四川大学,2005.
[4]吴礼权.修辞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5]陆嫁祥.修辞与文化的关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
[6]钟安妮.论中国菜名中的文化内涵[J].探求,2006,(1).
[7]谢琼.中国菜名的社会文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7,(7).
关键词:成都地名 社会文化内涵 结构形式
一、引言
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被誉为“天府之国”,是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成都同时也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随着时代的变迁,今人已无法复现历史原貌,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能得知以前的概况,通过积淀下来的语言文字,我们可以对历史窥视一二。其中最有特点的非“地名”莫属。
本文以成都市区三环线以内的地名为对象,结合《成都大词典》和“成都市地图”,拟通过对成都地名的得名之由、地名反映的社会文化内涵和对语言研究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以期得出成都这一历史文化古城的概貌。
二、成都地名的社会文化内涵
1.地名记录了经济类型及其发展情况。
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人民聚居之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集市贸易、商业作坊不断壮大。“浆洗街、锣锅巷、染房街、骡马市、草市街、东打铜街、南打金街”仿佛一幅幅描绘着成都工艺发展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展开。
2.地名记录了历史和有关传说。
“升仙湖、天仙桥路、二仙桥街、迎仙桥、送仙桥、望仙桥街、金仙桥路、神仙树公园、龙潭寺、文殊院、花牌坊”等地名的由来带有传说色彩。
3.地名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意识。
“陕西衔、燕鲁公所街、江南(会)馆、金玉街、江汉路、洛阳路、西安南路、西安中路”是外来移民对祖籍怀念之情的表达。
三、成都地名的语言类型
1.语音特点。
成都话是四川官话的代表,具有其独特的特点。通过对成都地名的语音研究,我们可以得出成都话声韵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声母特点
成都话的声母(包括零声母)共计20个:p、ph、m、f、t、th、n、ts、?h、s、?、?、?h、?、?、k、kh、?、x、?。
同普通话比较,成都话声母有下列特点:
1)成都话无卷舌音声母t?、t?h、?、?,普通话念卷舌音声母的字,成都话分别归入龈音声母?、?h、s、z。例如,“石室巷”中的“石室“普通话为[?? ??],成都话读作[s? s?];“正通顺街”中的“正”和“顺”普通话为[t???]、[?un],成都话读作[???]、[sun]等。
2)成都话n、i不分,古泥母三四等字读? ,其余泥来母读n。如:“万年场”的“年”成都话读作[?ian];“双林路”的“林”成都话读作[nin]等。
3)成都话有?声母。普通话除? r外的开口呼零声母音节,成都话都加? 。如“西安南路”中的“安”成都话读作[?an]。
4)成都话古晓组字u韵前读为f,如“升仙湖”的“湖”成都话读作[fu],“互助路”的“互”成都话读作[fu]等。
(2)韵母特点
成都话的韵母共计36个:?、? r、i、u、y 、a、ia、ua、o、yo、e、ie、ue、ye、ai、iai、uai、ei、uei、au、iau、? u、i?u、an、ian、uan、yan、?n、in、u?n、yn、a?、ia?、ua?、o?、yo?。
同普通话比较,成都韵母有以下特点:
1)二等见系开口字成都话读作洪音。如“东胜街、商业街、提督街”等的“街”成都话读作[kai];“多子巷、桂花巷、宽窄巷子”等的“巷”成都话读作[xa?];“解放路”的“解”读作[kai]等。
2)臻摄一三等端泥精组合口字失去-u-介音。如“九如村、竹林村”的“村”成都话读作[?h?n];“孙家湾、孙家院子、孙家碑”的“孙”成都话读作[s?n]等。
3)深臻曾梗入声三四等开口帮端见系读ie。如“七道堰”中的“七”成都话读作[?hie];“航天立交桥”中的“立”成都话读作[lie];“力宝大厦”中的“力”成都话读作[lie]等。
(3)声调特点
成都话和北京话一样,都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入声归为阳平调。在今天成都话的3929个常用字(据《方言调查字表》的收字)中,来自古入声的540字,其中今读阳平的达500字,占93%。
2.词汇特点。
地名一般有通名和专名构成,就现代汉语的标淮地名来说,有“专名定位、通名定类”的说法。通名是是指普遍存在的有明显共性的地理实体,如江、乡、街、城;专名是区别共性地理实体的特定名称。
成都市地名有以下几种组合形式:
(1)传说/历史事件(+专名)+通名
浣花溪、濯锦江、龙潭寺、猛追湾、养兵
、洗面桥、金仙桥、送仙桥、神仙树、五丁桥等。
(2)政府机构/驻地(+专名)+通名
督院街、提督街、藩署街、藩库街、布后街、厅署街、都司街、盐道街、学道街、南府街、总府路等。
(3)姓氏/人名(+专名)+通名
张家巷、赵家村、沈家院子、焦家坟坝、花牌坊、苏坡桥、子龙塘、武侯祠、张仪楼、子云亭、方正街、君平街、将军衙门等。
(4)物产名称(+专名)+通名
红牌楼、骡马市、金牛坝、华西坝、槽营坝等。
(5)身份名(+专名)+通名
喇嘛寺、坛神庙、状元街等。
(6)意愿+通名
通惠门、九如村、华美村、万福桥等。
(7)建筑名+通名
文殊院街、马王庙街、张爷庙街、玉皇观街、小关庙街、皇城坝、营门口、宋公桥街、祠堂街等。
(8)数量词+通名
五块石、一心桥、二仙桥、三圣街、四马桥、五块石、七道堰、九里堤、万里桥。
关键词:东北民俗文化;民族品牌;动画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0-0134-02
中国动画何时能腾飞?如何才能腾飞?相信作为年轻一代的中国动画创作者在心里无数次地问过这个问题。动画片是内容产业,故事是根本。目前的中国动画作品大多题材落后,抄袭现象严重,大部分动画作品缺少中国特色元素。情节、娱乐、情感、智慧与艺术是动画作品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好的动画作品应该是一部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作品,不但故事要好、情节要吸引观者、并且有极强的娱乐性和真情实感的流露,还应该处处体现出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就目前我国动画作品与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动画作品相比,有很多地方存在着较大差距,而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在国产动画作品中发展发扬民族文化并创立民族动画品牌。
一、当今中国动画的发展方向
动画片是传播文化与思想的载体,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着较深的影响,我国动画的实际情况却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国产动画落寞,不仅产量少,供求关系不均衡,还普遍存在“有教无乐”的情况,动画作品的故事内容和创作方向没有从实际的市场需求出发,没有考虑到大多数观者的欣赏口味,使本来就不多的动画产品不被大众接受。从而使我国的动画市场直接让日、美、韩等国家出品的动画片所占领,并导致我国大量的青少年对异域文化的追逐和对本民族文化的缺失。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大力挽回国产动画的主导权。早在2005年,国务院组织相关部门对动漫产业开展专项调研;2006年,以文化部为牵头单位的扶持动漫产业部际联席会议正式成立,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标志着国家从专项资金、奖项扶持、税收优惠、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宣传推广等方面对动漫产业进行扶持。在政府和业界的共同努力下,十年来,动漫产品、动漫企业、动漫产业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动漫产业成为文化产业中最具增长实力和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
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我国的动画产业迅速发展,各个动画公司借助这种强力势头推出了许多动画作品,其中不乏精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期间也出现了较多数劣质的动画作品,最大的问题就是模仿国外优秀动画作品模式,从故事情节到人物造型,无不将山寨精神进行到底。暴力打斗情节充满其中,没有灵魂的故事、经不起推敲的情节、陈旧的故事题材、观众年龄的低龄化定位,使得我们的动画作品不被大多数国民观众所接受。
在艺术表现方面,东、西方观众在审美和题材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尽管我们民族的神话传说被美、日等国拍摄成动画片,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他们与我们所处的地域不同,生活环境、语言、心理素质、文化程度不同,对于中华上下五千年积累的文化底蕴理解的不同,对于风俗的观念和态度自然不同。所以注定国外拍摄的以我国神话传说为题材的动画作品只能描写出我们故事的形,却描绘不出我们民族的魂。当今中国动画发展的唯一生存之道就是坚持自己的特色,坚持中华民族本土的特色。实现民族性与现代性互补,正如鲁迅先生在《致陈烟桥》中所说:“现代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的。”动画的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深厚久远的传统文化情思与精神在广大华夏民族血液中奔腾不止,非任何“舶来品”可以取代,这也正是发展本土动画与“入侵者”的动画相比的显著优势所在。
美、日等国的动画片虽好,但是中国观众在美、日等国出品的动画作品中是得不到我们民族自己的情感生活的,它们与中国毕竟有太多的文化差异,民族文化的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属性是国产动画创作应该秉承的文化资源、知识资源和创作资源。国产动画要想在本土化发展道路上谋求进一步的突破,最重要的是:大力发展本民族特色,避免抄袭,避免故事的内容与表达形式过于简单化与低幼化,注重动画作品的娱乐性,走中国特色的动画创作道路。只有将本土文化资源作为创作基石,以本土的现实和本土的体验为出发点,在对本土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深层次开掘的同时把动画影片的观赏性和生产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以民族文化的特色出现的动画作品,坚守本土化的动画创作,必将受到本国动画观众的关注与世界动画业的瞩目。同时,我国的动画创作者们还要多挖掘中国元素的国际表达能力,利用自身的优势做好本民族的动画作品,未来中国原创动画产业将会有更好更广阔的发展。
二、东北民俗文化在动画产业中的成功运用
在美、日争相拍摄有中国元素的动画作品的时候,我国的动画创作者们并没有对美、日等国的动画公司取材中国传统故事花木兰、神笔马良、西游记愤愤不平,而是吸取国外动画公司的创新与拍摄经验,反思我们对于本土民族文化的忽视,积极创作反映我国民俗特色的动画作品。在这期间中国的动画创作者们选用本土神话传说故事为原型加以创新,制作出了有浓郁中国特色元素的地区民俗文化题材的优秀动画作品。
提到民俗文化,在幅员辽阔的中国有着众多的民族文化圈,每个民族文化圈都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文化。我们根据自然环境中地形、气候、土壤、特产的差异,把中国民俗文化分为多个民族民俗文化圈,其中为首的、最让人熟知的民俗文化圈非东北民俗文化圈莫属,在这片白山黑土上孕育了汉族、满族、朝鲜、鄂伦春、赫哲等民族,这些民族在各个时期形成不同部落,同时社会经济发展也不相同,但其民族风俗大致是一脉相承。在东北地区还流传着许多神奇的神话传说与独特的民俗习惯。如长白山天池水的神秘传说、萨满文化中的风俗习惯、祭祀风俗、神话传说等等。
20世纪90年代由中央电视台动画部出品,吉林电视台协作制作的经典国产剪纸动画系列片《人参王国》在全国各大电视台播出,此片是表现东北民俗动画片的佼佼者,这部动画是根据东北地区流传的民间传说“天池怪兽”和“人参娃娃”的故事原型展开的。该动画用极具中国特色的水墨画手法制作,辅以皮影戏式的人设造型使该片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它的故事创作反映了长白山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风土文化等特征。
2009年由吉林动画学院师生共同创作完成的104集大型原创动画片《长白精灵》在多家电视台播出,此片在业界引起了较大的轰动。本片以美丽富饶的长白山天池及人参之乡为背景,并以东北特色物产作为人物设计的原型,其特有的东北民俗民风,让人观后有朴实豁达的亲切感和归属感。更为宣传白山黑水,发展吉林旅游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以上两部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优秀动画片充分挖掘了东北民族的人文精华和历史文化宝库,不仅拯救民间即将失传的神话传奇故事,同时也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猎奇心理。并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之上发展创新,给人们创造出一个新颖、奇幻、有特色的神话故事,其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彩的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人物造型是我们学习与创作的榜样。
三、发展东北特色动画产业
东北浓郁的民族文化集中体现了东北地区各民族的集体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很强的渲染力和感染力,同时也被赋予了不同的美学特点和文化功能。对于动画创作者来说,无视身边的生活习俗,听而不闻,只顾模仿别国成品动画模式,这样创作出的动画作品自然是抽象的、概念化的、缺乏浓厚生活气息的,此类动画作品必定观者寥寥。但是一味地民族化也是不可取的,民族化固然是中国动画创作的立足之本,但是我们在运用的时候也要讲求一个度或一个时机。在东北的民俗文化中,有着大量的民俗素材可以提供给我们动画创作者们灵感,依据这些民族风格元素,同时结合现在观众的审美特点,我们可以创作出具有浓郁东北民俗风格的动画作品。
在东北地区一些具有特征性的民俗文化逐渐得到大家的关注。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东北风俗文化元素可以为东北地区的动画产业生产提供创作源泉。最具特色的当属满族民俗文化最为人们所熟知。如萨满教巫师在祭祀中使用的脸谱,这些有代表性的脸谱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鬼神形象的视觉图谱,并得到人们的持久认可,同时这种脸谱化的图谱也承载了萨满文化的精神崇拜与人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寄托。再如满族萨满教流传的《佛托妈妈》《音姜萨满》等神话传说,还有东北民族饮食习俗、服饰特征、礼俗信仰、居住习俗等等,这些素材都可为东北地区的动画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原始创作基础。
据统计,2010年至2013年动漫产业产值(销售收入)平均增长速度在24%以上,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1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4个百分点。可见在政府大力扶持发展动画产业的今天,文化产业市场的需求给东北地区动画创作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发展以东北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动画产业,树立民族品牌,可以拉动东北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只有根植于本民族的生活与文化土壤,反应本民族的生活、文化特点,塑造民族性格,在艺术表现上显示出本民族的特色,才容易引起其他民族的观赏兴趣,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
东北历史悠久,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其中有很多有待动画创作者发掘和开发的民族民俗资源。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继承为起点,以创新为推动力。发展东北特色动画产业,也就是发展属于东北的文化产业,培育我们的文化品牌,将东北民俗文化特色品牌推向世界,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富育光.图像中国满族风俗叙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2]韩养民.中国风俗文化导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3]王冀中.动画产业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