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双减政策对教学的影响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国家出台“双减”政策后,大量教育培训机构生存发展面临重重困难。
一、培训机构生存艰难。近年来,教育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XX街道目前已有XX家教培机构,行业竞争压力较大。近期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再加上受到疫情影响,所有教培机构全部关闭,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XX教育培训机构负责人表示,“培训机构目前面临多种困难,主要是收入减少、场地租金压力和人工成本,现在收取的学费也按照比例退还了,但是房租依然要付,老师虽暂停工作,但是为了安定老师不流动,每月工资和社保还是正常支付,生存压力很大”。该负责人对未来的前景也不乐观,“国家政策出台后,学科类培训受到很大限制,一些老师都在观望,担心今后课时会锐减,收入也将大幅减少,有的已经开始考虑跳槽,想考进公办学校。而且疫情还在继续,后续的影响还很难预测”。
二、机构转型存在困难。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所有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都面临转型的问题,但转型为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或线上教育培训并非易事。XX培训机构负责人表示,“主要考虑转为艺术类培训或者进行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培训,这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涉及到新的领域原来的老师是否能胜任,而且大家都转型做非学科类教育培训,面临的竞争压力会更大。而且如果开设线上培训,之前老师没有接触过线上教育,不适应线上教学的环境和风格,原来的课程是不可能直接移植到线上环境的”。
2021 年的暑假即将画上句号。从来没有一个暑假,教育政策的出台如此频密,并且从出台到落实的时间间隔如此之短,执行力度如此之大。
从暑期托管的普惠式推广,再到 ” 双减 ” 政策的高规格,学生、老师、家长、学校、教培机构……身处教育网络中的每个角色都在短时间内感受到重大变化。
如今,” 双减 ” 政策正式落地一个多月了,作为 ” 双减 ” 工作试点城市的广州,在这个 ” 试行政策 ” 的暑期窗口期,学生、老师、家长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双减 ” 政策下,他们迎来了怎样的变化?新学期将至,他们又将如何去应对?
学生:有人拍手称快 有人坦言减负要看 ” 两头 “
7 月 24 日,” 双减 ” 政策正式。政策要求全面压减中小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等。
作为教育的主角——广大中小学生——对于 ” 双减 ” 政策各有感悟。
刚从小升初 ” 杀出重围 ” 的小艺告诉记者,” 双减 ” 让她松了一口气。小艺说,她从一年级开始就参加各种课外拓展和培优。小学六年来,她的周末被各种学科类和素质类培训班排得满满的,在妈妈车上吃饭和睡觉是家常便饭。今年小升初,小艺被广州外国语学校录取,但这个暑假她还是被妈妈报的培训班安排得满满的。对于 ” 双减 ” 政策下不能在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进行学科类培训的规定,小艺给了一个大大的赞。” 我最爱看科幻类小说了,放假终于有时间看书了。”
五年级学生小六成绩一般,妈妈从三年级开始就给她报了语文、数学、英语的校外培训班,不过小六连校内作业都完成得很辛苦,所以根本没有精力完成校外培训班的作业。” 每个周末都跟大家一样赶集似的去上课,但学了什么回来我基本也忘记了。” 对于 ” 双减 ” 政策,小六坦言:” 作业是老师布置的,课外班是妈妈报的,只有他们减量我们才能真的减负。”
从小就是 ” 学霸 ” 的华附高一学生小林表示:” 鞋子合不合穿只有自己知道。” 小林告诉记者,校外 ” 加餐 ” 是根据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兴趣爱好做选择,所以他觉得自己的学习负担并不太重。” 如果一定要追求绝对的平均,那我担心学有余力的学生会‘吃不饱’。”
家长:点赞 ” 官方带娃 ” 期望学生评价机制更多元
7 月 9 日,广州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做好小学生暑期托管服务工作的通知》,表示今年暑期期间开始校内托管服务试点工作。全市十一区陆续暑期托管具体实施细则。7 月 19 日,广州 ” 官方带娃 ” 正式开启。
不少双职工家庭对于暑期 ” 官方带娃 ” 拍手称快。家长李女士工作很忙,孩子即将升入小学六年级,面对小升初的压力,在暑假前一个多月,她已经给孩子报好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校外培训班。” 整个暑假时间排得挺紧的,为了让孩子放松一下,我们还在暑假初期安排了一次外出旅行。如果早点通知暑期校内托管,我们可能会尝试着让孩子在学校完成暑期作业。”
王女士是广州一名高校教师,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女儿在暑假过后要升五年级了,儿子从 9 月份开始读小学一年级。” 双减 ” 政策落地后的这一个多月,她都在关注相关报道和政策解读文章。
王女士说:” 我觉得‘双减’对大多数家庭来说确实是解脱,现在教育‘内卷’太厉害了。就拿我女儿来说,在她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全家就很焦虑了,因为听很多过来人聊小升初前的准备,他们说要想读广州比较好的初中,奥数和各种杯赛成绩是标配。我们也尝试着让女儿去学奥数,可是她真的不感兴趣,我们为孩子简历上没几个拿得出手的数学杯赛成绩苦恼和焦虑了很长一段时间。”
与王女士有同样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谢女士的女儿今年小升初,她的优势是英语,但从四年级开始,为了上广州一线初中,她开始硬着头皮学奥数。谢女士说:” 我女儿不是那种有数学天赋的孩子,但她贵在勤奋和要强,会为了自己定下的目标努力奋斗。说实话,看到孩子学奥数很辛苦,我们家长风雨无阻地接送也很辛苦,我曾无数次想放弃,但最后为了小升初,大家都咬牙坚持了。”
王女士认为自己的孩子比较幸运,正好赶上了 ” 双减 ” 政策,” 我觉得‘双减’对于我家这样的孩子来说是一种解脱。” 王女士告诉记者,大多数家长对 ” 双减 ” 政策的效果仍在观望,” 其实我们就是特别希望学校能够多维评价孩子,而不只是用分数来衡量。那些经历过小升初或者即将小升初的家长之所以如此焦虑,关键还是学校在选拔学生时主要看重成绩。如果学校能改变评价学生的尺度,家长的焦虑才能真正缓解。”
学校老师:看好 ” 双减 ” 政策落地 走出教育 ” 内卷 ” 怪圈
” 双减 ” 政策一出,不少老师纷纷点赞。广州某中学语文老师肖老师觉得,不少学生从小在校外补习过度了,上了高中就目光短视,急功近利。2015 年高考,他所教的两个班语文平均分都超过 120 分。对于肖老师来说,这份成绩单,既是对他冒险试水、苦心坚持三年 ” 深度阅读 ” 的交代,也是他 ” 用阅读而非纯应试训练提高语文素养 ” 理念最有力的注脚。在被 ” 短平快 ” 的功利主义控制下的中学课堂教育中,肖老师的尝试有着特别的意义。
但是,没过几年,当他再一次教高一时,肖老师发现他的深度阅读课已经上不下去了。” 我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发散知识点,建议学生多阅读、广阅读,甚至不提供书单让他们自由阅读时,遭到一些学生的反对。他们觉得我在浪费时间,语文课就应该讲重点和考点,他们没这么多时间看课外书,还有其他科目要学习呢。” 肖老师说。
肖老师在课下还专门找这些学生谈心,告诉他们高一高二的语文学习应该 ” 厚积 “,广泛阅读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很关键的一点。只有高一高二 ” 厚积 ” 了,到了高三讲考点的时候,学生才能比较好地运用之前所积累的知识去迁移和运用。” 尽管我苦口婆心地跟学生解释,仍然有一小部分学生理解不了,他们习惯了校外培训机构老师直接讲重点难点,要自己去梳理知识,他们不知从何下手。”
与肖老师有同感的老师不少,他们越来越感受到学生过多的课外补习和刷题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是背道而驰的。不少老师也都曾建议学生减少校外培训,跟着学校老师的步伐走,但因为陷入 ” 内卷 ” 怪圈,人人都不敢停下参加校外培训的步伐,学校老师的苦口婆心劝说也收效甚微。
现在,他们看好 ” 双减 ” 政策的落地,因为这更加突出了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校外培训机构:关停、调整、转型 等待开学后的明朗政策
位于天河区岗顶的华晟大厦周围,几乎云集了广州最主要的几家教辅机构。以往的周末,这里人头攒动,大厅里的三部客梯远远满足不了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一位家长告诉记者,每次在高峰期去 20 楼以上的机构陪孩子上课,电梯至少要等 10 分钟。
记者近日走访了这座大厦,在 ” 双减 ” 政策冲击下,大厦前门可罗雀,与昔日的人流如织形成鲜明对比。记者上楼走访了几家知名的课辅机构,以往机构大厅很醒目的成绩榜没有了,有的机构甚至直接大门紧锁,门上贴着停课告示。
记者以家长身份前去一家知名一对一辅导机构咨询。课程顾问的第一个问题是:” 请问孩子可以在周中上课吗?因为我们学科类培训只能在平时的放学后,周末和寒暑假都没法上课,所以我们有必要先了解孩子平时是否有空过来上课。” 此后,课程顾问也只是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并未推销课程,并让记者留下信息,等 9 月份开学后政策明朗了,再告知是否可以报班。课程顾问还透露,机构现已推出不少素质类课程,比如少儿编程和美术课,9 月份开学后的周末,这些素质类课程可以开课。
而在以往,他们通常会很热情地向家长推销机构的名师和课程,并称课程买得越多越划算。
” 双减 ” 政策下,不少学科类培训机构相继关停、调整、转型。近日,广州本土教辅机构罡得教育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致罡得学员家长的一封信》,宣布将于 8 月 31 日关闭所有门店,请还未申请退费的家长联系相关工作人员到校区办理退费事宜。
仍想活下去并且尚有余力活下去的校外培训机构选择了转型,素质教育、校内外托管、职业教育成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升级的三大关键词。据了解,新东方、好未来、卓越教育等企业均已加大对素质教育的布局。比如北京新东方成立素质教育成长中心,专注学生五育目标发展要求;今年下半年以来,好未来接连调整品牌结构,推出励步儿童成长中心和系列素质教育新产品;卓越教育今年不断深化探索 ” 素质教育 + 社区 ” 新模式,在围棋、舞蹈、美术等领域完成品牌布局。
机构老师:职业荣誉感骤降 有老师离开教培行业
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必须随之转型的还有机构的老师们。
黄老师是广州数学培优界一位小有名气的老师,近些年,他培养了不少竞赛尖子生。2015 年,他成立了自己的机构,专做竞赛培训类项目。不少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一直跟着黄老师学习。
” 双减 ” 政策落地让他面临挑战。” 我们这种小机构现在最担心的是生存问题,我们没有宣布裁员,但是周末和寒暑假不能上课了,明显课时少了,相应的老师的课时费就少了一大截。” 黄老师还说:” 以往社会对我们校外培训机构的老师还是有比较高的认可度,培训机构也有很多优秀的老师确实潜心教研和教学。而如今这个职业的荣誉感骤降。”
黄老师目前已经被一所民办学校 ” 挖 ” 去当数学老师了,但他表示:” 现在民办学校也面临着转公办或停办的问题,我也想去公办学校当老师,但在公办学校如果没有编制,会有很大的落差。”
某机构数学老师小傅去年刚毕业,在 ” 双减 ” 政策下,他也面临出路抉择。目前他还在机构坚守着,小傅告诉记者:” 我真的很喜欢当老师,现在只能周中的晚上上课了,看看新学期学生和家长的报班情况吧,实在经营惨淡的话,我可能会去考研或考公务员吧。”
近日,智联招聘《2021 教培行业人才市场分析报告》显示,教培行业一线城市招聘收缩幅度大,7 月职位数比政策前的 3 月下降 32.4%。
专家建议:通过购买服务解决校内托管 保证学校老师教研备课时间
1.” 双减 ” 政策下,如何保证学校老师的休息和教研时间?
面对新学期即将来临的 ” 双减 ” 以及 “5+2″(周一至周五 5 天,每天校内课后托管时间至少 2 小时),不少小学老师很担心每天增加了 2 个小时的托管时间,老师的休息时间很难保证。
广州市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广州华美英语实验学校校长陈峰建议,政府可以尝试通过购买服务和吸纳大学生志愿者进学校辅导孩子作业的方式解决校内托管问题。他提到,托管领域也是教培机构转型的方向之一。不少校外培训机构正在布局课后托管服务,学校也可以遴选购买他们的素质教育课程,将之加入校内课后托管的服务,毕竟培训机构在教研、师资团队培训也是很有经验的,校内课后托管可以吸纳其精华之处。
2. 学生不参加校外辅导,学校老师能否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广州市某重点小学的陈老师告诉记者,以往很多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校外培训上,” 这些学生超前学习了,上课不听课,甚至偷偷做校外的习题,下课没时间做校内作业又去赶班了…… ” 陈老师说,这些学生其实学习压力很大,学习成绩却不见得很优秀。假如他们能跟着我们校内老师的节奏,一步一步往前走,我们完全有信心把他们教好。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化学老师汪娜现任教高三,她觉得 ” 双减 ” 政策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最关键的是向课堂要效率,老师要在课堂上把知识点讲透,让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就把难题解决了。
也有教育界人士提醒家长,不能把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完全归因于学校教育,家长也要付出家庭教育的责任,如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作息等,这些都是家长的责任。只有家校合作携手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3、” 双减 ” 对学生和家长来说,教育焦虑真的可以缓解吗?
新学期开始,” 双减 ” 逐渐奏效,是否可以缓解教育的焦虑?
“双减政策”的利弊1:
对于此次政策实施也关注许久。虽然仅仅是《意见》,没有上升到法律高度,但市场已然风声鹤唳,外资对于中概股产生恐惧,教育系统,家长学生,对于该意见亦有诸多不解。
这里,我们必须肯定国家对于人口问题,教育减负问题的改革决心和魄力,认识到此次意见的出台十分不易,对于广大家长减负作用,也是非常正面的。
然而从我们家长及孩子的角度上讲,依然觉得是弊大于利的,为什么这么说。那就要从校外教培行业兴起的根源说起。
我们能理解,此次《意见》出台的背景,是我国的人口生育率出现了下降。这是一个国本问题,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之前央视调研,影响我国生育率的原因有:房价、教育成本、医疗、养老等。在这几座大山里,谁是主山,人心皆知。
家长们为什么要补课?是希望孩子成绩好。为什么希望成绩好?因为考高中,考大学的淘汰率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广大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取得分数上的优势。如果所有学校可以给予同等的、优质的教育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为什么家长还要去教培?
但是学校并不能给与同样优质的教学,或者只能给与部分学生优质的教学,个中原因,我想各位看官比我理解的要深刻。
那么我们不看以前,只看现在。在初中升高中必须腰斩的情况下,我们剩余50%的孩子,十四五岁的孩子!必须去职业学校另谋出路!试问有多少家长愿意就此放弃继续投入资源培养。
教育的公平性和高效性是永远存在矛盾的,我的孩子在那50%升高中以外的成绩中徘徊,但是我有资源,我有力气赚钱,我有好的私教渠道,为了孩子家长们连命的可以不要,花些资源让自己的孩子顺利升学又有何不可?
有些读者大概会想:既然公家出台这样的政策,势必也会为不能升高中的孩子想好出路,这里我不多评价,各位看官可以去各大知名招聘网站看看,看看他们的任职要求,看看稍微体面一点的工作要求是什么!大专要求的都凤毛麟角了!!!各位大大!!考公,考研,考编制????会有他们的份吗!
在这种中考、高考分流的指挥棒下,大多数的学生和家长不得不去竞争优质教育资源。
仅仅打击教培机构能解决这种竞争吗,我认为不能,家长们也如此,我们看一下下面的调研结果:
是的!只要有升学录取率的存在,学生就一定存在竞争,对于补课的需求就不会改变。这时候如果单方面禁止供给,必然会导致行情涨价——一对一的价格越来越高,学区房越来越贵。此外,地下黑补也会泛滥,徒增家长的经济压力。很多学生家长为什么花大价钱去上民办私立学校?因为学区房越来越昂贵,只能退而求其次,上上辅导班来缓解自己的焦虑。
其实政策里有一条特别好,“积极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
推行下去势必会平衡教育资源,让学期房概念慢慢淡化。我所在的内蒙古包头就已经推行很久了,实践起来或许有诸多因素不便吧,效果甚微。
最后:最开始底层民众欢呼雀跃,但缓过神来就会发现,这样只会让自己的孩子没有“出头之日“。
总之,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国家,希望家长和学生,能够真正的得到减负!更希望教育能实现真正的公平!
“双减政策”的利弊2:
“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增加了学生课外负担,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甚至扰乱了学校正常教育秩序,良心的行业不能变成逐利的产业”。
市面上是不是所有培训机构都违背教育的初心,我觉得肯定不是的;是不是所有的培训机构都在做制造家长焦虑的事情,我觉得肯定也不是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飞速发展的时候,俞敏洪老师带着新东方第一批创业的老师给这个社会打了一剂强心剂,告诉年轻人你们是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奖学金拿到签证走出国门,新东方精神照亮了当年一群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人。
当下很多培训机构里的年轻老师,在家长和学生的心目中是非常认真且尽责的,因为他们勤勤恳恳做着帮助学生的工作,扮演好公办教育的补充,通过阶段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多多少少改变一个孩子,多多少少改变一个家庭。
疫情前后,大量资本进入培训行业,多家机构入驻学习强国平台可以看出,国家也在观望资本进入之后是否会推动培训行业健康发展,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在线机构把钱都花在了商业广告和获客补贴上,这显然扭曲了教育的本真。
《双减意见》颁布后重创资本信心,股价大幅跳水,大批机构顶着倒闭的压力,千万从业人员面临降薪甚至失业的风险。从某种角度讲,这次调整是举国体制和市场经济的较量。《双减意见》的颁布说明政府在教育这种百年大计的事情上的决心是无比强大的,远远高于维护教培行业经济稳定的需求。
关键词:不良成绩;家庭稳定性;课程设计;双证书制
教书是一种脑力的劳动,表面看很轻松,内心和精神并不轻松,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对学生的人格培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现就以下几点浅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教学效果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首先,体现在国家政策的影响,是否重视中职生,合理的进行市场定位,让学生很快找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升学习的目标性。在社会上提高待遇,加强实践能力,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让更多的人以上中职学校为荣。
其次,社会不良习气影响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改变社会的整体氛围,为我们的下一代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只有大环境变了,才能真正减少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不良环境会对我们的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减少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成绩。
最后,受学校环境的影响。我校中职生基本都住宿,离开父母的庇护,放松自我要求,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更易受社会不良习气左右。造成一种“过去家长头疼,现在学校头疼,将来成为社会问题”。这样能不影响学生成绩吗?
二、教学效果与家庭稳定性相关
在教学期间,我对学生不良情况进行简单的统计和分析,尤其是双差生(成绩差、操行差)与家庭的稳定性非常相关。双差生主要来自以下家庭
(一) 父母离异、感情不和、长期分居
(二) 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家,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
(三) 父母虽在身边,常年忙于小生意,无暇顾及子女的
这三类学生常年缺失父母之爱,缺少他们的关心,缺少他们的指导,这些不稳定因素感染学生,致使它们不能安心学习。这些学生缺少安全感,他们不能突破自我,学习成绩不能提高。
对于中职生提高成绩,一定要与家庭多联系,让家庭协助学校,共同监督督促学生学习。学生家长水平高低,都要参与学生的教育中,通过共同的教育,约束学生行为,提高学校教学效果。
三、教学效果与学校教学密不可分
(一)教学课程设置合适能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的设计应该具有以下特性
1.实用性 职业学校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专业特点,这与基础教育不同。设置该专业以提高学生眼界,扩大知识面,但可降低难度为目标。
2.乐趣性 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增加学习的乐趣。大胆的删减,勇敢的变革,学生感兴趣的我们多安排,勇敢的加,让学生学精学通,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大胆减。
3.合理性 明确各课程设置目的,拿出来讨论分析,不合理的去掉。选择合适的教材。鼓励老师在职业分析、教学分析和课程分析的基础上,编写出一系列适合于职业教育需要的新教材。
4.实践性 我国的职业教育正逐渐转变为一种“双证书制”教育(学历证与职业资格证),为达到这一目标,对职教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势在必行。使学生在毕业时,大部分都可获得如测量工、试验工、CAD、会计从业资格、计算机等级等证书。
(二)提高教学效果离不开良好的学风考风建设
如何严肃考场纪律?1.教师要认真地经常地在学生中宣扬正确的考风,对违纪现象决不姑息。2.培养素质高的监考队伍,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老师监考严,能打消学生消极学习情绪,蒙混过关的思想。3.采用形式的考试,有利于考风的建设。考查与考试相结合,总结论文与常规试卷相结合,动手操作与书面考试相结合,口头表达与书面笔试相结合。同学们靠自己的实力公平竞争,学习气氛自然上去,班风校风自然上去,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三)提高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增强
教师的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每个专业课教师应以“双师型”教师来要求自己。培训教师和引进一线工作人员进课堂,能不断提高授课水平。采用多种形式培训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如讲座、送外地培训、出国考察、定期研讨、定期到单位调研等。
(四)提高教学效果离不开合理的教学方法
教学的方法有以下内容
1.课程重要性的提示“磨刀不误砍柴工”讲得就是开课要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2.教学环节的把握 复习、引入、讲授、总结、布置作业各环节均不可少,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适度把握这几个环节。
3.教学内容的正确 如果你的课没有正确的内容,就会丢失教学的核心和精髓。对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问题可展开讨论,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对学生效果的提高非常重要。
4.精炼通俗易懂的表达现在都讲究包装,教学也是要包装的,主要通过精炼通俗的语言来包装。教师有很好的口才,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语言的精炼通俗易懂是搞好教学的一项基本功,要引起全体教师的高度重视。
5.重点反复的强化 学生忘性大,前面讲后面忘,这与他们经验、社会阅历、兴趣有直接关系,要想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反复强调,不能嫌烦,直至学生能真的掌握。
6.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理论课不只限于在课堂上讲,将理论课程的讲解搬到实验室、现场,同时还可用多媒体教学。通过与外单位合作建立教学基地,亲身体验。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课堂讲学与市场调查相结合。
7.先进教学手段的采用 由理性认识转为感性认识,通过感性认识加深对理性认识的理解,也是学习的一种提高。可通过感性的生动的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学生认识。如录像、多媒体课件应用等。
(五)提高成绩要保护教师的积极性
1.尽量减少教师的工作量,留出更多的时间让教师搞科研课题,搞调研写文章,这可以彰显学校的水平,提高知名度。
2.充分尊重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这样做,全校行管人员也必须做到。老师在多数学生中是有威信的,要想管理好学校就要强化这种力量,形成一种文化氛围。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文化娱乐条件。
3.提高教师的待遇,调动教师积极性。学校的发展离不了老师,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条件和环境。
4.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
以教学的日常管理为手段,建立可行的监督机制。教师的自我管理制度使教师不断提高自我管理意识,主动提高自身素质。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能够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并能通过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和互帮互学,有竞争互促进共提高。
四、提高成绩离不开学生自身素质因素
一、《基础会计》教学要紧跟国家政策的步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这门学科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由于它知识更新快,会计法规处于不断出台,加上调整我经济生活中会计法律关系的总规范、权威性最高、指导和规范会计工作的最高法规《会计法》,会计行政法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来指导会计核算工作。因此,形成了《会计法》对会计基础起纲领性作用,《会计准则》对会计理论起指导性作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会计基础实务核算起到规范化、操作具体化的实践指导作用。
加强对税收制度的接轨,《会计基础》课程涉及的税种主要是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所得税的计算和处理。特别是2011年之后实行了“营改增”,例如,按照当前的会计准则,损益表中“主营业务收入”核算的金额是含营业税的“含税收入额”,而营改增后“主营业务收入”核算的内容就应该是不含增 值税的“税后收入额”,假设实际税负变化不大,即使净收益数据的绝对水平不受很大影响,企业的利润率(利润/主营业务收入)数值会由于主营业务收入额的减 少而上升。将会计与税收紧跟会计、税收政策的变动而适时调整,让学生所学知识始终与国家政策相一致。
二、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
传统的会计基础教学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独立的,这样相孤立的教学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对理论学生无兴趣,对实践动手操作无从下手,造成时间上的浪费、效率上的低下。在会计教学中在明确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情况下,将二者的教学彻底融合,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边做边学,边学边做。
找准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即实际会计工作任务,突出过程,对《会计基础》课程结构体系进行彻底改造,打破以知识的内在完整与逻辑关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以一套模拟企业的账务资料为背景,按实际会计工作流程,采用真实的账证资料,指导学生按实际工作步骤和内容完成一个完整会计工作过程的各项会计工作,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并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知识需求时引入相关的理论知识。具体而言:要想从事具体的会计工作,必须对会计职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础知识,我们以此为起点,首先对会计进行了概述,让学生掌握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等最基本的专业知识。
无论从事哪一个会计工作岗位,必须会使用到借贷复式记账法,因此,我们在课程中接着介绍借贷复式记账法,并通过其在企业中的实际运用,一方面培养学生各岗位的基本账务处理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会计数据处理的整体思路和全过程,为学生的全盘账务处理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三、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
(一)案例教学
对于刚接触经济生活实例的学生,我们采用学生周边地区会计人员数量差异的生动的“案例”证明“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明确会计在现代生活中地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会计兴趣、爱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我们尽量用一些接近生活的案例,案例中的“趣味篇”来激情引趣,让学生产生对会计学习的兴趣;“知识篇”将抽象知识浅显化、系列化、条理化,来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警示篇”将“做会计人”的道德教育常态化,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律教育融入其中,寓教与乐。形式多样,生动贴近生活的案例在教学中的引用,激发学习兴趣,达到了融会贯通。
(二)启发式教学
会计基础课程是财经类学生入校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入门课程。虽然课程内容不难但要让学生入门却不容易。在教学中着重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上课循循善诱,深入浅出,重点知识精讲,难点内容细化,生活知识常识化,理论知识实践化。尽量使学生边听课,边思索,边掌握,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边教学,边练习,边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教会学生自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
注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水平。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条理清楚,信息量大,学生练习机会多,互动效果好。课件制作力争做到内容简洁、生动、直观,重点突出,难点明确。特别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这两项目,理论教学既抽象又枯燥,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实际工作中的凭证、账簿真实地搬到课堂上来,对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也能讲解得栩栩如生,教学气氛生动活泼,教学效果良好。“企业经济业务会计核算”这一项目主要是讲解“多个账户的设置和运用”,借助多媒体手段,充分发挥声――光――电作用,使教学变得直观、生动,一目了然。
(四)仿真实训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大学;困境;对策
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必要性
1.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是国家产业升级的需要
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中国制造2025”,大力推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这是国家全面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深化,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市场需求日益旺盛,到2020年,将有2,400万人的供应缺口。这需要职业教育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2.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是首都战略发展的需要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首都高端产业发展均需要应用技术型大学给予智力支持与技术支撑。一方面,应用技术型大学集中了所在区域优质的人力资源、科技资源、信息资源,能够与企业共同设立项目,攻克生产实践、技术研发课题;能够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有效服务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另一方面,应用技术型大学能够通过开放硬件设施,增加所在区域的公共资源供给;通过开放软件资源,促进便民信息的共享与区域人才的交流;通过开展咨询服务,为首都发展规划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与可行性建议。
3.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是落实教育政策的需要
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是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2013年,教育部启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型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工作。2014年,总理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建设转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也强调“鼓励举办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将其建设成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为重点,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可见,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与建设成为了落实教育政策的需要。
4.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是国际合作共享的需要
随着世界各国联系的加强,高等教育不断寻求国际化合作平台,以提升国际地位,提高影响力、竞争力。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北京市应用技术型大学能够依托现代国际城市的区位优势,将开放共享作为创新发展的出发点与价值取向,将具有国际影响力或国际品质作为发展目标,通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国际合作,加速人才的国际流动,推进立足国际视野开展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面临的困境
1.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
第一,社会观念的束缚。一是对于职业教育不认可。在“重学术轻应用”的传统观念下,职业教育作为“低层次”教育长期被限定于专科范围内;应用技术型大学虽然以本科面目出现,但多属于高考招生中的二本、三本类院校,不为社会、家长、学生所认可。二是对于应用型人才不认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行业需求的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等因素催生了社会关系中“高层次人才”相对于“低层次人才”的优越感,突出体现为职业选择、收入水平、劳动保障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这导致民众普遍认为从事研究型工作“高大上”,从事应用型工作“没出息”。
第二,自我认知的束缚。一是缺乏转型意愿。部分地方本科大学固守传统思路,认为转型即降格,担心不能得到教师认同而造成优秀教师流失,不能得到企业、学生认同而丧失社会声誉,即便勉强转型也是基于政策要求,而非根植于理性的自觉。二是缺少办学特色。追求办学“高大全”。1999年前后,高校大规模合并、更名、升格,曾经拥有较强办学特色的院校在融合过程中丢掉了优势专业、模糊了校园文化,失去了异质化竞争优势。三是学生培养“标准化”。地方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采用相同模式,专业设置趋同、教学方式趋同、教材设计趋同,与因材施教的原则相去甚远。
2.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
第一,人才供给的绝对减少。就京内生源而言,2016年北京市高考报名61,222人,较2015年减少6,594人;本科招生计划则从38,000人升至42,800人,考生人数与招生人数的反比例增长使本科录取率高达76.87%,加上自主招生、出国留学日益便捷,学生拥有更多升学选择。就京外生源而言,北京市教委明确提出压缩市属高校京外招生人数,招生计划一减再减。京内、京外的双重压力造成市属本科院校遭遇招生“寒冬”。
第二,人才供给的相对过剩。2016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三问高等教育”提出“为什么今天培养的学生似乎什么都懂,但解决实际问题时又略显不足?”随着首都战略的转变、产业的转移、服务的转化,高校人才培养的周期性、滞后性无法满足企业持续变化的劳动力需求,这造成毕业生的相对过剩,其实质是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之间出现结构性失调。
3.教育资源配置不足
第一,缺少办学场地。从现实层面看,作为持续的人口净流入城市,北京实际承载人口已超3,000万。每平方公里1,323人的常住人口密度使得高校办学场地受限,直接表现为校园规模小,变相表现为多校区办学。从政策层面看,《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学校不再新增占地面积,城六区高等教育不再校内扩建”,明确限制了市区高校的用地规模。应用技术型大学作为职业教育,需要场地开展实践教学,兴建实训室、配置训设施,缺少办学场地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第二,缺乏资源吸附力。2016年,全国高校共计2,879所,北京占据91所,其中“985工程”高校8所,“211工程”高校26所,教育中心的地位无可撼动。地处北京的研究型大学水平高、基础好、较为知名,在政策支持、资金配置、社会认知度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资源吸附力。北京市属本科院校与其相比存在明显劣势,在教育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发展空间受到挤压。
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对策
1.注重转变观念和创新思维
第一,转变社会观念。一是促进人人出彩。一方面,转变职业教育“低层次”的社会定位。《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规定,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而非一个层次,因此应用技术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具有同等地位。另一方面,转变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体系,尊重学生的差异、个性、合理诉求及发展意愿,树立“人人是胜者”的教育^。二是认同工匠价值。时代呼吁大国工匠,也呼唤有利于工匠成长的社会氛围,这需要从政府到民众统一对应用型人才重要性的认识;需要在权利、待遇上给予其充分尊重与保障。
第二,转变自我认知。一是注重办学特色。“任何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特色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应当基于办学历史,在面向市场、面向区域、面向国际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予以内化。二是注重专业特色。特色专业是高校的重要标识,能够定位办学方向,如北京印刷学院、北京物资学院等。应用技术型大学应当根据首都需求、行业需要,培育或坚持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改造传统专业,淘汰“僵尸”专业,设置跨领域的复合型专业;集中优势专业,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群。
2.注重加强优质人才供给
第一,打通人才培养立交桥。一是与部属高校协同培养。一方面,通过开展“双培计划”与“实培计划”实现人才的联合培养。双培计划,是指应用技术型大学与部属高校采用“3+1”模式―3年委托部属高校培养、1年在本校学习的方式―共同培养人才,2015年仅“双培计划”就囊括2,800多名北京生源。实培计划,是指从应用技术型大学遴选优秀学生进入部属高校的科研团队、工程中心接受创新训练,提升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建立与部属高校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推进教师互聘、专业互修、图书共借、实验共享,如北京联合大学与部属高校共建“虚拟教研室”。二是与高职院校加强合作。北京市高职院校共计25所,其中高职示范校4所,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丰富的校企合作经验,在政策不支持高职院校升格的背景下,其谋求与本科院校合作的意愿强烈。应用技术型大学应当深化与高职院校的贯通,实现同类型专业的对接,允许更多高职学生通过升学本科完成“升格”。三是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一方面,关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数量,改变其主要来源于研究型高校毕业生的现状,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另一方面,关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既可以依托部属高校的理论优势、学位点众多的优势协同或委托培养;也可以建设培养基地,从入学考试、评价考核等方面探索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第二,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一是设计灵活的学时学制。一方面,提供灵活的教学时间,赋予学生更多选择权。例如:英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学生可以选择工学交替、脱产培训班等多种类型的课程;在荷兰,学生可以采用全日制、部分时间制的方式取得学士学位或副学士学位。另一方面,推进学分制改革,开展完全学分制与学分互认制。完全学分制是指实施弹性学分、自主选课、专业二次调整等制度;学分互认是指与其他高校尤其是国外高校、部属高校在协商的基础上,互认课程或互认所修课程学分,为学生访学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创造条件。二是设计多样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线下教育教学方式。一方面,开展实践育人,通过组织研讨班、项目研究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设计“实习学期”鼓励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工作;通过实践性课程模拟职业环境,强化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另一方面,开展文化育人,通过建构有形或无形的文化共同体进行与行业、企业的文化融合。多样化线上教育教学方式,依托慕课平台建立多元、开放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共享中外高校、企业教学资源,培育“互联网+教育”的新型业态。同时,采取多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借助微博、微信随时随地开展教学;依靠微课、翻转课堂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利用教学APP寓教于乐。
3.注重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第一,通过土地置换拓展教育空间。高校土地置换是指将原有校区的科教用地变更权属关系,交换区域位置的行为,这对于区位价值明显的北京高校尤为重要。从人口数量看,与其他国际大中型城市相比,北京0公里~20公里人口最为密集,30公里~50公里圈层人口比例偏低。从地区分布看,北京五环内的总面积仅700平方公里,五环到六环之间的面积近1,600平方公里,拥有更大的置换空间。应用技术型大学用五环内校区置换五环外校区,是规模扩张中资源整合的必然趋势,能够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也能够缓解五环以内的建设压力,实现政府对被置换校区的市政规划。
第二,通过高校外迁疏解非首都功能。高校外迁是指北京将不再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支持高校通过整体搬迁方式向郊区或者京外疏散,推动老校区向研究生培训基地、研发创新基地转型。高校外迁能够疏解非首都功能、保障首都核心功能;能够发挥首都的教育资源优势,推动区域教育合作机制的建立,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2015年,北京城市学院等3所高校率先向郊区疏解6,600人,开启了北京高校人口疏解的大幕,到2020年,现已确定的教育疏解项目将基本完成。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0-01
一、教学团建的建设思路
1.以应用型本科办学目标为导向。教学团队建设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办学宗旨。
2.以优化结构为重点。教学团队建设,应优化年龄、学历、职称、知识和能力等结构,形成合理的梯队,保持团队成员相对稳定,分工明确。
3.以团队精神为核心。教学团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团队精神是教学团队的核心要素和精神支柱。全体成员应有明确的共同发展目标,有风雨同舟、共同进退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断加强团队的凝聚力。
4.团队与规模相适应。教学团队建设,要与办学规模相适应。依据生师比例、专兼职比例等规定,以及办学预期和优化结构要求,配齐、配足教学、实训一线教师,使教学团队与办学规模相匹配。
5.以“双师”结构为特点。教学团队建设要以培养专、兼职教师“双师”结构为特色,优化团队“双师”结构。对专任教师应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测定,兼职教师应注重理论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测定。
6.以校企合作为桥梁。教学团队的成员应包括企业兼职人员,扩大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中的影响力,综合利用企业提供的软硬件资源,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的交流合作。
二、教学团建的建设策略
(1)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学团队专业实践能力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校应用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应用型大学要根据自我发展状况及社会环境条件,采用多渠道与企业进行密切联系,并且建立长期有效合作机制。通过与企业开展“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资源共享”,使得企业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合作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一方面开展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加强青年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另一方面与企业签订学生顶岗实习或企业实训合作协议,满足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和企业用工的需求。
(2)建立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评选机制,促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成效
通过建立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评选机制,可以大力加快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从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积极鼓励各个教学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建立教学团队,依据优秀教学团队的评选标准进行团队建设。定期举办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评选活动,对于优秀教学团队成员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活动中优先考虑。
(3)创新管理体系,加强教学团队内部运行机制建设
教学团队的管理体制是决定教学团队是否具有创新力的关键因素。通过改革学校内部的权利配置模式,最大限度的使行政权利与学术权利分离,由学校管理部门充分授予教学团队的管理自,教师资源调配权、教师业务考核权等。教学团队建设应坚持开放性、动态性,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时吸收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模式。在教学团队内部管理上,制定目标考核制度,逐步形成团队内部竞争激励机制,保持团队的动态管理。
(4)建立健全外部保障制度,促进教学团队健康发展
在教学团队建设中,人力资源、教学资源、项目资金等组成要素,往往受控于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团队带头人在制订团队任务目标、实施教学计划、内部调控等方面的自得不到充分体现,因此学校应该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保障,包括物质支持和制度保障,确保教学团队的建设不收外部因素干扰顺利开展。
(5)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推动应用型大学发展
双师型教师是应用型大学的教学主导力量,是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上有国家级高职师资培训计划。同时,还开展了青年教师参与企业实岗实训计划,为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培训平台。学校可以通过校合企业聘请企业的岗位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兼职教师,改善双师型教学团队的结构。学校在人才聘用上用向企业经验丰富,工作技能较高的技术型人才有所侧重,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应用型大学的职业技能特色。
三、教学团队建设的管理及考核
(1)团队带头人负责制
团队带头人要对团队的建设目标、建设方案、团队结构、考核监督等方面总体负责,并负责团队建设中期检查和结项验收工作。团队的主要成员负责执行团队建设各项任务指标,带头人要做好团队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确保团队建设顺利开展。
(2)建设周期及经费保障
为了保证教学团队建设的质量,实现预期目标,学院要求团队建设的周期一般为3-5年,建设周期内需取得团队建设的预期成果,同时学院给予2.5万元的建设经费支持,启动经费50%,中期检查合格后拨30%,通过验收后拨付20%余款。
(3)建立中期检查制度
对教学团队进行整体绩效考评。对未能按既定计划完成预期目标和不合格的团队,停拨建设经费,限期整改,整改合格后方可申请拨款,否则取消团队建设资格及经费支持。
(4)资金管理
①常规课时补助
教学团队成员课时津贴按现有规定执行。
②实训管理津贴
教学团队参与实训室管理,每个团队整体每月发放实训管理津贴,实训管理津贴标准按规定执行。
③激励津贴
每学年按照教学团队建设任务书提出的建设目标完成情况,给予团队整体每项指标定额奖励。
④教学团队申报市级、国家级教学团队成功者,分别给予教学团队5万、10万奖励。
(5)团队奖惩
①实行教学团队教学质量考核否决制,即教学团队任一成员在当学年质量等第出现三等以下等第或出现教学事故,则教学团队负责人和教学团队的激励津贴酌情减发。
②团队建设期满后,教学团队要提交团队建设总结报告,学院将组织校内外专家对团队建设的各项成果进行评价和验收,验收合格将颁发证书。对于建设成果非常突出和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团队应给予奖励和表彰。并优先推荐参与上一级教学团队评选。
③实训管理津贴和激励津贴的分配比例由教学团队负责人根据团队成员绩效拟定,由团队成员、系部主任、分管院长签名确认,报人事部门备案。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2]俞祖华,赵慧峰,刘兰昌.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鲁东大学学报[J].2008年
[3]潘懋元.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
(1)刑法学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的地位。
《刑法学》是研究犯罪及其刑事责任问题的法学分支学科,同时也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14门核心课程之中的基础学科,在法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刑法学教育的质量,关乎法学教育目的的实现乃至法治建设的进程。刑法学不但具有深刻的理论性,还具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其理论性在于,刑法学是一门具有严密科学体系的学科,它是研究犯罪构成及其刑事责任问题的,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研究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什么罪和承担什么样的刑事责任,都必须依据犯罪构成和刑事责任的一般理论来认定。其实践性和应用性在于,刑法学与司法实践紧密相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刑法学的特性决定了学生不但要能掌握刑法学的有关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在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知识学习、案例分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成既懂理论又会司法实践的法律人才。
(2)刑法学在国家司法资格考试中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对从事司法工作人员专业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家司法考试几乎成了法学专业毕业生从事司法工作的必须通过的国家级考试,这个考试的内容几乎都是运用法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题,而刑法学知识在国家司法考试中占试卷二全部及试卷四的相当部分,根据最近几年的相关司考资料统计,刑法学的分值占了近20%,这个比例在司考各个部门法中所占比例是相当大的,足以看出刑法学在司法考试中的重要性。有效进行刑法学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使学生大大提高运用刑法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案例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司法考试中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通过国家的司法考试有助于学生获取法律从业人员的准入资格,提高就业率。
2目前刑法学教学模式与方法存在的问题
与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实用型法学专门人才存在较大差距的目前教学模式与方法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模式与方法脱离院校定位和培养目标。
二本院校法学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应该属于教学型的以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实用型法学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然而,不少二本学院的法学专业对学生的培养,远离了院校定位,好高鹫远,盲目去“靠拢”“追赶”原套照搬“211”和“985”大学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拚力打造法学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然,由于师资力量、教学投入、学校影响力、国家相关政策等因素的制约,不仅打造不出法学高层次研究型人才,也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和跟上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实用型法学专门人才的要求,也就不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2)师资队伍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
所谓“双师型”教师,应该是既有丰富、深后的刑法学理论知识功底,又具有长期的、丰富的刑事司法实务经验。近些年进入二本院校走上法学专业刑法学教学讲台的不少教师都非常年轻,基本上是从法学本科毕业读法学硕士再上法学博士,几乎没有从事过刑事司法实务活动,更谈不上有这方面的经验。教学中对刑法学这门与司法实践紧密相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课程,缺乏必要的司法实务方面的能力锻炼和知识储备,难以讲清讲明透相关知识。比如,我国刑法规定的有期徒刑,带给服刑罪犯的最直接痛苦是人身自由被剥夺。那么在监狱服刑的罪犯都被剥夺了哪些人身自由权,罪犯的痛苦状态的表现和程度又如何?教材没有告诉学生,教师凭空想象也很难描述得具体,结果是老师难以讲清楚,学生难以听明白。
(3)课堂教学难以形成师生的有效互动。
忽视自学和预习这种大学学习阶段应有的和常见的学习方法,学生基本上依耐老师的课堂教学,教师按照教材从头讲到尾,学生从头听到尾,不仅吸收不了所有的内容,还对这样的教学方法感到厌倦,学生几乎没有学习的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刑法学与司法实践紧密相联,具有很强的践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的特点,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的应辩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提高与锻炼。
(4)缺乏实践教学的外在环境。
刑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部门法学。比如对犯罪分子要经过法庭的审判才能定罪量刑,犯罪分子必须要在监狱执行刑罚,刑法规定的刑罚执行制度中,对确有悔改变现的罪犯可以减刑,那么法庭是什么样的?监狱又是什么样的?减刑又该如何减?在当下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基本上是不清楚的,现有的教学模式没有设置相对规范的实践教学环节,如法院的开庭审判观摩,模拟法庭演练,邀请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以案说法,与院校当地司法部门的有效联系与资源共享,组织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等等,课堂教学较难与现实的司法实务相结合。这样,既难以培养应用型法学人才,也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吸引与转化,即便有少数学生毕业后能走上法律工作岗位,用人单位还要用较长时间对其进行上岗培训或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也会影响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以上二本院校传统的刑法学教学模式与方法普遍存在的问题,使刑法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问题的关键是该如何改革。
3刑法学教改模式与方法探讨
(1)改革刑法教学模式与方法须以院校定位和培养目标为标准。
适应学院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培养面向地方需要的应用型法学人才,解决刑法学上述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刑法学的兴趣,通过实践教学培养一系列实践技能,如法庭控辩双方的指控和辩论技巧、法院审理刑事案件的程序、学习法官、检察官、律师教授的一定的办案经验,参加法律援助活动的经历等等,毕业以后能较快的适应司法实务工作的要求,尽快的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法律职业人。
(2)弥补“双师型”教师的不足。
邀请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和优秀的司法实务工作者,对学生讲授刑法学相关知识和法律规定以及司法实践中的问题,从审判、公认、辩护、监管等不同角度和诉讼环节,向学生传授运用刑法学知识解决案件问题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了解、掌握刑法学相关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在司法实务中的运用。
(3)增加教学相关内容。
①除教材和必要的参考书外,授课内容应增加司法考试的内容。由学院为任课老师购买课程所需要的司法考试教材及试题,配合教材在授课过程中辅导使用,以深化、细化所学知识,为学生日后的司法考试作必要的知识准备。教学内容及考核内容,紧扣司法考试大纲及内容和题型,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的同时,也将司法考试的内容一起学习、了解、掌握,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有利学生顺利的通过司法考试,为毕业找工作增加筹码。②设置模拟司法考试课。根据司法考试刑法部分考试大纲,组织二到三次模拟考试,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该教学方法实用性很强,能起到为司法考试常态练兵的作用,有利于深化所学知识,并与司法考试内容相衔接,学生较为喜欢。③增加教师指定的与司法实务紧秘相联的辅助教材和资料,由学院为任课教师征订教师指定的如《人民法院报》、《人民司法》、《司法文件选编》等刊物,拓展学生刑法知识视角并及时了解目前刑事司法的最新信息。④期末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考试题型为选择题(单选题和多选题)和案例分析题两种题型。选择题的内容择重为刑法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面和点,案例分析题择重考查学生对刑法知识的综合掌握,对所学重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题刑型及内容的改革,会让学生从普遍的文科考试的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消化的应考方法中解脱出来,更注重平时刑法学知识的理解、衔接、掌握和实际运用从而解决问题。
(4)引入现代教育技术,以案例教学惯通全部教学过程,增强刑法学教学的直观性。
教师精选《今日说法》、《法制进行时》、《法律在线》、《第一线》、《社会与法》等央视法制栏目的典型案例视频,通过案例提出问题,根据理论来分析问题,最后由学生根据所学刑法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解答的案例作精辟的点评,并就案例所反映的理论问题作综合归纳,对重点问题作总结,增强课堂教学互动,加深学生对刑法知识的犯罪行为,刑罚处罚的形象感和直观感,从而起到强化知识,加深记忆的作用。也可以是教师组织的案例讨论,也可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发组织的刑法学习小组的辩论。
(5)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强刑法学知识的实践性。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孕育到发展,从决策到实践,时间较短,由于处在探索过程中,曲折和偏差在所难免。目前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外部原因
1、政府部门定位不准,政策法规支持不够
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政府部门扮演的角色沿袭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旧制,对高职教育认识不清,支持力度不够,带来了诸多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定位的认识不准确,把高等职业教育看作是高等教育的一种补充,是为高考落榜生提供的“次高等教育”。认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仅限于推迟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甚至把它作为短期拉动消费的权宜之计,或者把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前的中专教育。某些政策法规对高职发展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2、认识不到位,鄙视技术的心态阻碍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中国历来就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这一传统观念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社会、家长和学生轻视“稼墙百工之艺”,鄙薄职业教育,而对学术性大学情有独钟。要改变它,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二)来自职业教育由身的问题
1、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定位模糊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及管理,普遍采用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知识讲授为主,未处理好基础理论教育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没有按职业岗位的分析去创新教学。缺乏长远规划,对学校规模的确定缺乏清醒认识。人才培养类型和层次定位不明确,不能体现出高职办学特色。
2、职业教育总体质量不高
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数量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的制约。一种较为合理的职教发展规模首先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相对应、平衡。其次,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与数量还必须与质量发展相统一,确定适度的职教发展规模与速度,避免盲目性。
3、师资队伍不适应教育的需要
由于不少高职院校或是在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基础上办起来,或是普通高校、成人高校、高等专科学校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联合举办,因此高职院校教师整体水平不高。虽然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与21世纪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还很不适应,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1)数量不足;(2)学历达标率低;(3)结构不合理;(4)年龄结构失调;(5)职称结构失调。职业教育的师资与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就像“水”与“舟”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没有稳定、高水平、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仅有合理的发展规划、政策的倾斜,同样很难达到理想的职业教育目标。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办学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从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也包括一部分高智能的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主要从事技术的应用与运作,将设计、规划、决策等转化为一线产品。因此,培养目标为: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职业教育既要遵从教育规律,也要考虑市场需求,需要更进一步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
(二)提高职业教育竞争力
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的是认清自身的优势与缺点,了解企业的竞争环境,确定企业产品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样,一个职业学校要在当今激烈的教育中求生存与发展,也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1、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高职高专学生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合适的位置,除了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岗位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既包括专业能力,如技术操作能力、技术管理能力、技术诊断能力和维修能力等,又包括一般能力,如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社会能力、生产能力等,还包括敬业精神、合作能力、意志能力和健康心理等。“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是指按照综合职业能力或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和设计教学计划;内容包括基本素质、职业岗位能力、应变能力三部分,以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理论知识面宽,内容够用为度,基本技能基础要厚、要实;专业设置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做“弹性化”的处理,以适应经济和科技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同时,在课程体系上,对原有课程实施“删、减、改、并”,基础课程精选教学内容,专业课程增加工程问题和管理方面的实际内容,削枝强干,减少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部分,合并相关内容,重新整合,形成一个全新的教学内容体系。
2、以培养创新、应用能力为目的改进教学方式
职业教育实践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技能的强化训练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面。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场教学,创造出课堂里学生“学、做”合一,“手、脑”并用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对于实践较强的课程,可采取先实践后理论的方法,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然后再进行理论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使理论教学,也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围绕培养能力来开展,配合技能训练来进行。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教师自编电子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模拟教学、仿真教学和CAD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良性互动,彻底改变依靠黑板、粉笔、模型、挂图进行教学的状况,使教学变得生动而形象,易于理解。这样,不仅能增加教学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可弥补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不足,降低教学成本。
(三)依托行业和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关键词】经济危机 就业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8)12-0186-02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 峻挑战,对我国经济发展也造成一定影响。而其中受影响面大、 关注度高的就是就业。而就业,从来都与宏观经济的发展紧密相 连。由于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各地企业劳动位置减少,又因我国 新劳动法实施,用人成本提高,导致各地企业在生产经营上出现 不同程度的困难。各地媒体都有报导大量企业倒闭、裁员。据报 道:仅广东省东莞市 1200 万人的劳务大军中就有 600 万人撤离 返乡;湖南已有 280 万民工返乡。
一、经济危机对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的冲击
经济危机对中职学校的冲击首当其冲的就是就业。人力资源 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指出:未来就业面临三个挑战。第一, 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从劳动力市场监测 情况看,第三季度企业用人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一些 地区新增就业人数增速减缓。第二,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特别是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难较大,给就 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第三,部分外贸出口型企业由于对外依存 度高,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出口的减速将减少对劳动力的 需求。这种影响,广东劳动保障部门概括为“四大四小”:对外 贸出口型企业影响大,对内向型企业影响小;对纺织、玩具等传 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影响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影响小;对外资企业 影响大,对民营企业影响小;对外来农民工影响大,对本地劳动 者影响小。
这些新变化,有可能对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第一季度的就 业、社会保障、劳动者权益带来一定影响。近期就业形势的变化 将主要取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变化和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所 产生的实际效应,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应对,预计明年上半年对就 业的影响会更明显地显现出来。
同时,11 月 20 日,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所 所长汪同三作客中国网中国访谈时也认为,中国确实受到美国金 融危机带来的各方面的不利影响。他指出:首先,直接的影响就 是中国的出口受到影响,而首先受到影响的是沿海地区,是由于 出口企业的生产而受到影响。有很多具体的例子和数字,比如广 东、浙江等地,受到的影响很快的就表现出来。这样就有两个扩 散,一个是逐渐的由沿海地区向内地扩散,另一个是由出口企业 向其它的生产企业扩散。
出口受到影响以后,接下来就是国内生产受到影响。从 GDP 的增长速度可以看出,2007 年 GDP 增长是 11.9%,到今年第一 季度大概是 10.6%,第二季度是 10.1%,第三季度是 9%,这种增 长速度的下降表现的非常明显。还有一个数字,就是每个月都的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这长期以来是保持两位数的,但是 10 月份已经跌到只有 8%多一点。这些统计数字都能清晰的说明, 国内生产已经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影响。
由于生产受到影响,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就业问题。因为很 多工厂没有定单,就只好停产,或者缩减规模,甚至有的工厂破 产。从一些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到,很多农民工回乡,当然回乡 的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现在来看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 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他们原来工作的工厂停产或者减产, 形成了就业的压力。
从社会角度来看,如果就业的问题比较严重,失业率比较大, 就会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影响到社会稳定。他强调,从这些方 面都可以看出来,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 确实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从以上两位专家的分析可以看出,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确 实对中国的经济、市场、就业带来巨大影响。而就业是中职学校 的生命线,中职学校所培养的就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 者”,也就是大量的一线工人。因此,经济危机对中职学校的冲 击最直接的是就业,继而影响职校的招生,甚至危及学校的生存。 而这个冲击的影响有多大?如何努力化解经济危机对中职学校 生存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经济危机下,中职学校应对策略。
1.扩大宣传,提高社会认识。
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事实:没有一个职业学校校长愿意把自 己的孩子送进职业学校,都想着进入高中,考大学,上研究生。 这就说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并没有有所改变。虽然,随 着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力度的加大,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近几年,职业学校招生人数的大幅 度增加就是很好的证明。但也清楚的看到,传统“学而优则仕” 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普高热”以及“精英”教育的观念有增无 减。我县 2007 年全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仅为 61%,有 2 千左右学 生不能进入高中阶段学习,而职业学校却为生源犯愁。高考复读 率偏高,部分学生不愿意就读高职院校,造成重复教育和教育资 源的严重浪费。而这种思潮,在中职学校受经济危机影响就业率 有可能下降的情况下,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程度又将出现反复。
应对措施: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就业受到严重影响,进而 影响到招生。那么,中职学校应将扩大渠道招生作为职教当前发 展重点,继续推进与东部发达城市的合作交流和城市对农村中等 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同时,要在做好学历教育的 前提下,切实加强各类非学历职业培训。如,开办阳光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培训等,以此增强职 业学校的辐射能力。
2.转变思想,转变办学模式。
一年学习文化课,一年学习专业课,一年顶岗实习的“三段 式”培养模式已经严重滞后,西方国家特别是德国的职业教育已 经改变。一些职业学校不能围绕市场,按需要培训,而是学校有 什么条件就开设什么专业,专业设置重复,办学模式僵化,学习 内容更新慢,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部分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进 展缓慢。由于大多数职业学校都是从普通教育转型而来,许多中 职学校仍然沿袭与普通高中相似的办学思路和模式。一些职业学 校甚至变相成为高职院校的输送学校,其自身的专业建设与实践 培养能力逐年萎缩。
应对措施:中职学校在新形势下必须在了解需求的前提下高 度重视、加大投入,实现实质性的校企合作,才能办出特色。让 学生每周到企业去实践,让学生全面熟悉各种设备的操作,让学 生真正掌握各种技能。如,车铣刨、磨床的使用,电焊的技能, 电机的维修,并根据学生的特长重点发展其突出的技能,人才质 量真正达到一专多能。
3.加强师资培训,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培养双师型的教师”是近年来一直提得最响的口号,但是 许多内地职校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职业学校相比差得太远。所谓 “双师型”就是要求职校的老师,不仅肚子里要有“货”,能讲 出来,还要有过硬的动手能力。就目前师资队伍现状来看,专业 课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比例严重偏低。师资队伍存在“一多一 少又一低”的现象,即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教师少,教师实践 技能水平低。
应对措施:只有有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办好高水平的 学校。中职学校必须建立并落实“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提高 “双师型”教师比例,鼓励教师加强自修,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同时,从企业、行业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缩短教学与实践的距离,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努力使职 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适应于职业教育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的 需要。
4.加大投入,高度重视实训设备的添置和实训基地建设。
早在 90 年代末,沿海发达城市的职业学校就有了“先店后 校”的做法。其实,作为目前我省许多职业学校的实习实训设备 和实训基地建设,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北京、山东、浙 江等地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考察,笔者看到了犹如厂房一样的教 室,里面摆放了机床等设备,完全是一家工厂的缩影。实际上, 在我省职业学校里,能有这样一个像样的实训基地的职业学校非 常少。由于实训设备的添置和实训基地建设,需要投资较大,很 多学校存在经费紧张的情况,都不能保证实训设备添置和实训基 地建设的落实。
对于计算机信息专业,很多学校还可以通过购置电脑设备来 完成实训任务。但是,对于机械制造等专业的实训设备的添置和 实训基地建设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应对措施:应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改变过去“上级 管建设,学校管设备”的错误观念。尤其是机械类学校,办学投 入巨大,光靠学校财力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积极开 拓,加强紧密型的校企合作,争取合作厂家的支持,以帮助学校 解决实训基地的问题。
5.开拓渠道,切实提高就业质量,真正实现对口就业、优 质就业、稳定就业。
在各级统计中,很多职业学校都不约而同的表示,各自学校 的就业率如何之高。但事实表明,就业率的增长并没有提高就业 质量。当前,家长和学生对就业要求提高。在大力发展中职教育 初期,家长学生看到了中职的就业率,希望到知名企业如深圳富 士康等企业就业,但经过一段时间发现,就业的岗位和就业技术 含金量不高而产生不满足的情绪,对中职感到失望。刚刚转变过 来的观点,又返回原来的想法。有的中职学校在订单培养和校企 合作、工学交替、实习就业等方面理解不透,做的不够认真,不 规范,以致使学生成为出卖廉价劳动力的打工仔,结果没多久学 生大批返回。而在今天经济危机下, 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劳 动密集型产业的困难较大,而这又恰恰是许多中职学生就业的一 个较大去向。
应对措施:中职学校要在教学体系中切实提高技术含量。以 往中职毕业生多为流水线的操作工,而现在企业随着产品结构的 升级,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提升产品价值,保证生产提高速度高 于劳动力成长,对从业人员的质量要求也正在提高。为此,我们 必须加快提高学生技术含量,把劳务职教变成技能体系下的成才 职教,把简单技能下的低质量就业变成技能体系下的高质量就 业,从而真正实现对口就业、优质就业、稳定就业。
6.转变观念,以优质就业拉动招生。
据了解,我市 2008 年中职招生基本完成任务,但是,面对 现在的经济危机,造成岗位的减少,企业的减员,生源减少,着 实让我们为 2009 年的招生担忧。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 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把好入口招生和出口就业这两个关。2008 年学校招生已倍感吃力,这就说明有些方法已经过时。过去的有 些做法:比如和某个初级中学商量好,对要求上职校的学生,必 须报某职业学校否则就不发毕业证,以此来卡学生,以及老师每 介绍一个学生给多少回扣等等。这些办法已经不行了,反而给学 校名誉带来损害,造成家长和学生的逆反心理。另外,有些学校 走乡串户到学生家里去做宣传,利用学生带学生,起到一定的作 用。结果大家都去做,一个家庭一天能有五、六所学校去宣传, 被选中的概率就相对的降了低。
论文摘要:文章作者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以一位专职教师的视角,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分析和讨论。并结合教学经验进一步探讨了应对方法和措施。
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高职院校,凭借国家教育政策的大力扶持,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但由于长期以来实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往往倾向于以单纯的“职业能力”来定位学生的价值,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教育的历史使命和终极目标发生了偏离和错位。针对这一现象,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应在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或者普及通识教育,并提出了种种可行性方案,其中之一便是加强人文学科及课程的建设,构建良好的大学人文氛围。作为有着一定学科背景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其人文性尤其明显。所谓人文性,主要指引导学生把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及现象来审视,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在春风化雨似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人生的理解力和对美的感知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陶冶其情操,从而实现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在当下大的时代环境中,作为高职院校汉语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困惑与挑战。
首先,学科魅力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日益枯萎和暗淡,课程的吸引力也在悄悄地弱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走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其间曾有过类似于“显学”的辉煌,但时至今日,昔日风光已消失殆尽。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作为其研究对象的文学在当下功利化的环境中不断“边缘化”和“世俗化”,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一落千丈。建国后的文学因与社会政治之间的亲密关系,其命运曾一度大起大落。与政治的关系刚刚冷却下来,却又遭遇更为强劲的经济大潮的冲击,文学再一次难以自持,在金钱化、欲望化的书写中,沦入万劫不复的堕落的深谷,读者也由寄予厚望变为弃之而去。文学面临的生存困境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和课程建设蒙上了阴影。另一方面,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相比,其学科内涵与学养积累本来就有着先天的不足,在这一大背景的衬托下,更显捉襟见肘。
其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化、技术化,使课时一减再减,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成为教师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2001年10月以来,教育部连续三次召开全国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指导方针。基于这一方针,高职高专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上进一步向实践倾斜,对一些理论性强、与就业直接关系不大的课程逐步削减,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时量几乎减少了一半。不论如何评价这一变化,都必须承认并正视这一事实。
再次,学生人文素质差,心态浮躁,缺乏学习的热情和耐力。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专业水平方面并无明显差距,只是人文素质和知识面处于劣势。此外,受社会风气的影响,现在的学生虽然视野较开阔,接受知识能力较强,但往往急功近利,坐不得冷板凳。对于教师布置的课下阅读作业,也大多虚与委蛇,敷衍搪塞,不愿意认真地去完成。或者迫于就业压力,忙于考这个“本”那个“证”,精力分散,上课自然就不可能专心致志了。
针对以上实际问题,笔者从一个专业教师的视角,就如何突出该课程教学的人文性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应对措施。
首先,应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富有特色的校园人文环境,利用环境的熏陶。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文化背景,高职院校应当树立一个理想和目标,通过构建一种能体现人文关怀、尊重科学与民主、充满理性和自由之光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浸润其中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的自然生成,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作为专业教师,在上第一节课时,一定要先讲明该课程的性质特点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以抵御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和错误观点的消极影响。通过张扬具有人文精神的文学教育。重建对文学的信心。
其次,针对高职院校课时少、重实践的课程设置特点,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根据以上情况,我对课程内容作了如下调整:在不多的课堂教学中,侧重于基本文学常识、文学现象的讲解,将作品的阅读作为课下作业布置给学生。为了保证任务的落实而不是流于形式,要求学生一定要记读书笔记,并作为一项考查内容记入成绩。当涉及作品时,注意结合学生的阅读印象和碰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布置作业时,采取“少而精”的原则,既让水平一般的学生不感到无从下手,又要让好学生觉得有发挥才能的余地。这样,在对作业进行考评时,才能凸显档次,体现公正原则。
教学内容的变革必然会牵涉到对教材的选择或重编。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那些覆盖面广、趣味性强、理论深度适中的教材。有条件的院校也可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在博参深思的前提下编写针对性强的教材。
有了合适的教学内容,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两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课堂讲授依然很重要,但主要由教师点拨,要求学生在课后的阅读中去体验、去感悟作品,并写下心得和体会,既注重审美鉴赏力的提高,又强调写作方面的训练。可谓一箭双雕。同时,还加入了专题报告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作为补充。所谓专题报告式,是由教师指定作品,让学生阅读,根据笔记选定一名学生做专题报告,其他学生参与讨论,教师最后分析总结;讨论式教学则由教师集中选出几个与所讲内容有关的话题,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并记录下讨论结果,中间教师可适当加以引导,最后再由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分析、点评,并加以总结。对新的教学方式的尝试和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突出并强化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 人文性
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高职院校,凭借国家教育政策的大力扶持,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但由于长期以来实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往往倾向于以单纯的“职业能力”来定位学生的价值,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教育的历史使命和终极目标发生了偏离和错位。针对这一现象,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应在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或者普及通识教育,并提出了种种可行性方案,其中之一便是加强人文学科及课程的建设,构建良好的大学人文氛围。作为有着一定学科背景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其人文性尤其明显。所谓人文性,主要指引导学生把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及现象来审视,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在春风化雨似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人生的理解力和对美的感知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陶冶其情操,从而实现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在当下大的时代环境中,作为高职院校汉语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困惑与挑战。
首先,学科魅力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日益枯萎和暗淡,课程的吸引力也在悄悄地弱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走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其间曾有过类似于“显学”的辉煌,但时至今日,昔日风光已消失殆尽。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作为其研究对象的文学在当下功利化的环境中不断“边缘化”和“世俗化”,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一落千丈。建国后的文学因与社会政治之间的亲密关系,其命运曾一度大起大落。与政治的关系刚刚冷却下来,却又遭遇更为强劲的经济大潮的冲击,文学再一次难以自持,在金钱化、欲望化的书写中,沦入万劫不复的堕落的深谷,读者也由寄予厚望变为弃之而去。文学面临的生存困境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和课程建设蒙上了阴影。另一方面,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相比,其学科内涵与学养积累本来就有着先天的不足,在这一大背景的衬托下,更显捉襟见肘。
其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化、技术化,使课时一减再减,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成为教师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2001年10月以来,教育部连续三次召开全国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指导方针。基于这一方针,高职高专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上进一步向实践倾斜,对一些理论性强、与就业直接关系不大的课程逐步削减,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时量几乎减少了一半。不论如何评价这一变化,都必须承认并正视这一事实。
再次,学生人文素质差,心态浮躁,缺乏学习的热情和耐力。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专业水平方面并无明显差距,只是人文素质和知识面处于劣势。此外,受社会风气的影响,现在的学生虽然视野较开阔,接受知识能力较强,但往往急功近利,坐不得冷板凳。对于教师布置的课下阅读作业,也大多虚与委蛇,敷衍搪塞,不愿意认真地去完成。或者迫于就业压力,忙于考这个“本”那个“证”,精力分散,上课自然就不可能专心致志了。
针对以上实际问题,笔者从一个专业教师的视角,就如何突出该课程教学的人文性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应对措施。
首先,应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富有特色的校园人文环境,利用环境的熏陶。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文化背景,高职院校应当树立一个理想和目标,通过构建一种能体现人文关怀、尊重科学与民主、充满理性和自由之光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浸润其中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的自然生成,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作为专业教师,在上第一节课时,一定要先讲明该课程的性质特点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以抵御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和错误观点的消极影响。通过张扬具有人文精神的文学教育。重建对文学的信心。
其次,针对高职院校课时少、重实践的课程设置特点,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根据以上情况,我对课程内容作了如下调整:在不多的课堂教学中,侧重于基本文学常识、文学现象的讲解,将作品的阅读作为课下作业布置给学生。为了保证任务的落实而不是流于形式,要求学生一定要记读书笔记,并作为一项考查内容记入成绩。当涉及作品时,注意结合学生的阅读印象和碰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布置作业时,采取“少而精”的原则,既让水平一般的学生不感到无从下手,又要让好学生觉得有发挥才能的余地。这样,在对作业进行考评时,才能凸显档次,体现公正原则。
教学内容的变革必然会牵涉到对教材的选择或重编。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那些覆盖面广、趣味性强、理论深度适中的教材。有条件的院校也可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在博参深思的前提下编写针对性强的教材。
有了合适的教学内容,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两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课堂讲授依然很重要,但主要由教师点拨,要求学生在课后的阅读中去体验、去感悟作品,并写下心得和体会,既注重审美鉴赏力的提高,又强调写作方面的训练。可谓一箭双雕。同时,还加入了专题报告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作为补充。所谓专题报告式,是由教师指定作品,让学生阅读,根据笔记选定一名学生做专题报告,其他学生参与讨论,教师最后分析总结;讨论式教学则由教师集中选出几个与所讲内容有关的话题,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并记录下讨论结果,中间教师可适当加以引导,最后再由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分析、点评,并加以总结。对新的教学方式的尝试和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突出并强化了教学效果。
一、基于顾客满意的营销策略
“顾客满意”(简称CS)指一个人通过对一个产品的可感知效果(或结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CS战略是一种新的营销管理战略,现代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满意度为指针,要从顾客角度,用顾客的观点而非企业自身利益的观点来分析考虑消费者的需求”。这已成为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经典名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满意是组织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据美国汽车业的调查,一个满意的顾客会引发8笔潜在生意,其中至少有1笔成交,而一个不满意的顾客会影响25个人的购买意愿。
从某种角度,我们可以把考生及其家长看作高职的顾客,接受教育服务,这样就可以把CS策略等现代营销理念应用到招生中。
二、“可持续性发展”,“阳光”招生,构建闭环系统招生体系,提升“服务价值”
从现有的招生情况来看,一部分就业单位和考生家长对高职教育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认识不清,把握不准,分析不到位,造成考生对高职院校疑虑重重。另外,部分高职院校存在急功近利、夸大其词、虚假承诺、乱发录取通知书、给招生回扣等现象,扰乱了全省的招生市场,造成全省各高职院校报到率低、流失率高、学校失信的后果。
“态度直接影响和决定消费者行为”,一旦社会形成对高职院校整体或某个特定学校的态度,往往不易改变,根据CS策略,只有在招生工作流程的每个环节都加强监管和控制,实事求是,做到招生工作全面“阳光”,做到全省高职院校有序招生,才能保证江西高职院校形成和保持良好的招生环境。
除了要坚持阳光招生以外,应当把招生当作一个市场来运作,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精心组织,切入主题,努力选择有针对性的生源。在招生宣传方面,效果较好的招生内容、方式和渠道要保留,反之要改进和补充;在招生生源分布方面,在当地有知名度、生源稳定的省市区要继续巩固,反之要加大宣传;在专业设置方面,吸引考生报考且就业较好的专业要保留,反之要调整;在招生组织方面,招生各阶段的安排是否合理、人员和工作进度是否合适,该调整的进行调整;在招生服务方面,树立招生工作人员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形象,不断改进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提升“服务价值”,而服务价值是构成顾客总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具体做法:招生宣传资料要有特色,能吸引考生;组织以前毕业的优秀毕业生推荐招生,形成一支良好的招生队伍;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扩大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的利用率,做到高职学院当地人人皆知,省内有名气,省外有影响。
三、树立品牌,树立学院形象,提升形象价值
CS 策略要求我们最大限度地提升顾客让渡价值,其中增加顾客总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形象价值,形象价值是指企业及其企业产品在社会大众中形成的总体形象所产生的价值。它包括产品、商标、工作场所等所构成的有形形象所产生的价值。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良好的形象会对产品产生巨大的支持作用,会赋予产品较高的价值,会给顾客带来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满足感、信任感,使顾客的需要获得更高层次和更大限度的满足。
树立学院形象主要通过科学的宣传。高职院校的招生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结合以往的经验和教训,选择适当的时间和机会与考生交流,最好能取得当地学校的支持。这样的话,考生对你所处的学校有所关注,考生本人就会在网上关注学院的发展动态,尽可能寻找对其有利的信息。高职院校在招生宣传前要浓缩学校的办学性质、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地理位置、周边环境、设施条件、实践基地建设、社会评价、办学成果和发展前景目标,并通过概括性的语言进行归纳,用艺术性的方式进行展示,通过适当的平台、各种媒体和宣传活动进行宣传,做到“广播有声”、“电视有画”、“报纸有字”、“网络有形象”。对考生及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更要宣传到位。
四、协调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产品价值”
CS理论认为:“产品价值是由产品的功能、特性、品质、品种等所产生的价值构成。它是顾客需求的中心内容,也是顾客选购产品的首要因素”。产品的功能越多,帮顾客解决的问题越多,顾客越喜爱,产品价值就越大。高职学院利用产学研结合工程和实训基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产品价值”,提高顾客满意度。
产学研结合。高职学院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根本方向。在招生宣传工作中高职院校要重点宣传以不同的形式进入企业或与企业合作,积极开展应用科技研究和开发工作,突出高职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等改革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为考生参加科技活动,增强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提供条件;同时,更要宣传高职学院与企业的关系,推进企业与学校合作教育,提升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倡导以应用性科研为基础,促进校办科技产业的发展,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人才模式的教育工程。
五、以人为本,奖助贷免结合,降低“顾客总成本”
CS策略认为“顾客在选购产品和劳务时,会选择价值最大,成本最低的产品或劳务进行购买”。高职学院要积极争取各种政策支持,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大考生临时生活补贴等,还要通过多种途径筹集资金,如社会募集、校友捐赠、企业捐赠、银行贷款等,落实奖助贷政策。学校可以设立学业、特长、创新、实践、自强等多种类型的奖学金,激励各种各样的考生;要建立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和缓交学费为多种方式的“奖、勤、贷、助、减、免”的多元化资助经济困难考生的政策体系,确保每个考生能顺利完成学业,降低考生完成学业的总成本。
人们总喜欢说“这个世界的未来是属于孩子的”。然而,这个世界却不属于孩子。这个违反逻辑的常识在中国很少有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注意过。孩子的周围,总是设置着一道道有形或无形的深院高墙;还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这种美丽的口号,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空间,阻断了孩子的自由梦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往后让一让,给孩子留出一块自由的空间,给他们一双属于自己的翅膀,让他们享受一下高空自由翱翔的乐趣,领略下俯视万物众生的灵感?
柳斌认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是实现全面发展的突破口”。由此可见,“减负”的意义不言而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虽然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大力贯彻落实“减负”精神,但是,家教、补习班、提高班等仍然存在。上海师范大学燕园村也认为:“‘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也有称作‘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我以为,称‘课业负担过重’不妥。因为这一名称,意味着‘学生负担过重’仅仅是学校的过错,因而‘减负’也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其实,‘学习负担过重’与‘减负’不只是学校的过错和责任,也是家庭与社会的过错和责任。我看,‘减负’倒是一项典型的系统工程,单靠学校是办不成的,必须学校、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共识、携手合作,才有可能达到应有的目的。”探讨“减负”中的学校因素的多,探讨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少。
(二)
就业难是社会热点。人才市场、用人单位亮牌“诚招本科毕业以上人才”,本科毕业以上面谈(面试),本科以下免谈。走进人才市场,碰到博士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不稀奇。青岛双星集团总裁汪海说:“市场经济就是能人经济,不能把能人经济调动起来。就不是真正搞市场经济。”汪总裁的话不好懂,但“市场经济竞争(现代竞争)是人才竞争”,这是大家认同的。社会何处没有人才竞争?而人炸等国情效应愈使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就业难上加难。就业走后门的歪风邪气更是带来了竞争“硝烟味”。这种人才竞争,对就业、对教育而言就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压力。
升学,过关斩将,优胜劣汰,是一个筛选过程,幼儿园入学、小学入学、初中入学、初中升学、高中升学、大学入学,每一阶段家长都不敢大意,其中普通高中最关键;竞争最为激烈,达到,到了高考,竞争白热化了。高中阶段以下为普及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入学率要求100%;初中入学率要求100%,巩固率要求98%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升学不成问题,况且免交学费。因此,学生、家长压力不大。高中以上阶段非属普及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不再100%。高中实行缴费上学,既然要家长自己掏腰包,当然要挑好点的学校了——最好是普通高中、重点高中;如果能上重点高中,那么离大学的门槛不远了;如果考不上重点高中。家长便千方百计地争着交高额的择校费,不惜血本,硬是要读重点高中,保证不偏离“已设计好的轨道”。这样,中学阶段就有“普高热”“择校热”“大学热”,而且“高热”不退,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因此,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家长压力特别大。
其实,学生、家长狂热,争的是优越的学习环境和优先受教育的机会这样的教育资源,押的是学习成绩和家庭的经济实力以及人情世放,为的是不进薄弱校免“遭罪”,为的是顺利升学,为的是考大学好就业,为的是考博士出人头地、留学光宗耀祖。学生、家长有一百个理由、一百种的追求,每一个要求都不会过分。但教育资源匮乏难以适应人口大国普及九年教育的要求和经济迅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就近入学,划片招生,不允许择校”“机会均等”的初中招生政策,换来了一片蓝天,还给孩子童年,家长、老师、政府也轻松。高中招生情况就不同了。“普高热”持续不退,甚至升温。普通高中门庭若市,班班爆满。中专招生,出档线一降再降,甚至“免试入学”100%升学(高中)。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受阻”不前。普职比的调控政策、鼓励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优惠政策,左右不了学生、家长的意愿,难于改变“已设计好的轨道”。升学与否,考上重点高中与否;这里要经过一番拼搏撕杀的,学生乃至家长、老师怎能没有压力、学生怎能没有过重的课业负担呢?
高招录取率,重点高中独占鳌头,升学率接近100%;普通高中也有“希望之星”,高中数人,但仍有考生宁愿或只能选择走进社会或相约明年高考。高等职校不受他们青睐,总是招不满。同样,升学与否、考上重点大学与否;这里也要经过一番拼搏厮杀的,学生乃至家长、老师又怎能没有压力?学生又怎能没有过重的课业负担呢?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孩子又是父母的心头肉。看着因学习繁重而日益消瘦的孩子,做父母的心疼,同意“减负”。但走出家门看到激烈的竞争,想到孩子未来就业问题,便又要求补习了。学校不许,便自请家教。学校“减负”了,家长却又请家教,学生课业过重负担还是没减轻。市场经济竞争压力客观存在的,但是学校、家庭、政府、社会不能人为地把压力过早转嫁到了青少年学生身上。学校、家庭应该成为学生在竞争社会生存的“抗压墙”,保证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去了解社会,让学生身心得到锻炼,不断成熟,去适应社会。
(三)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是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突破口。”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普及程度和层次,缩小学校间办学水平的差距;大幅度地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地满足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同时改革招生考试制度;这是“减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这应是“减负”中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正在努力实现的目标。
关键词:车辆工程 新能源汽车 实验教学 改革
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由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技术)、自动化(车辆电子电气)两个本科专业方向整合发展而来,于2008年获批并开始招生。在车辆工程专业由传统机械学科领域逐步向机、电、液、控制、信息以及传感技术等多学科领域延伸的技术背景下,为响应国家《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方针,我校决定以新能源汽车作为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内涵以彰显专业特色[1],更好地贯彻学校“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理念。
以新能源汽车为专业内涵相比于以传统内燃机汽车为专业内涵的车辆工程专业,有以下特点:
(1)在继承传统汽车技术衣钵的基础上赋予了丰富的电子控制技术;
(2)关键零部件技术(电池―电机―电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3)整车集成技术(混合动力―纯电驱动―下一代纯电驱动)不断发展;
(4)公共平台技术(技术标准法规―基础设施―测试评价技术)还在研究与完善[2]。
上述特点决定了以新能源汽车作为专业内涵的车辆工程专业对新技术、机电结合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要求很高,亟待进一步改革与探索,使之既继承传统汽车技术、现代汽车电控技术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又具备新能源汽车的特色专业内涵。
1 理论教学的优化
因我校新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涉及汽车技术和车辆电子电气两个专业方向培养方案的整合,应强调机电并重、电车结合,不能仅通过增、减电类或机类课程,简单地沿用原专业方向培养方案来实现[3]。近3年来通过调整、优化,我校在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理论课程设置上:基础课适应了现代汽车技术机电融合的特点,构建了机电并重的基础知识体系;专业课中抽取汽车与车电教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主干课程,构建了电车结合的专业知识体系;增设新能源汽车类专业课程,构建专业特色;专业选修课强调车与电应用的延伸以加强专业知识拓展。专业理论课程设置见表1。
表1 车辆工程专业理论课程设置
2 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1 实验教学的问题分析[3-6]
理论教学的优化为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与之配套的实验教学受较多因素制约,开展起来相对困难,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受传统重理论轻实验教学思想的影响,实验教学过多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项目与学时数有限,内容覆盖面不足。
(2)实验设备台套数较少,实验分组人数较多,实验类型单一,教学方法死板,实验效果差。
(3)反映新能源汽车、汽车新技术类实验设备急缺,新项目、新内容的实验急需补充完善。
(4)新实验项目及内容对实验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应用技术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5)实验室设备管理、教学管理滞后,不适应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资源共享。
2.2 实验教学的改革
为满足汽车行业对掌握现代机电融合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解决车辆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我校从实验教学内容和实施保障两个主要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2.2.1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施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实验项目设置、内容完善和教学方法上。车辆工程专业基础课沿袭机电类专业教学的成熟经验,其实验教学暂不做改动;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特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实验教学均做了较大改革。
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特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实验项目设置既体现了新能源汽车的特色专业内涵,同时又继承了传统汽车技术,并结合了现代汽车电控技术的主要内容(见表2)。其核心思想是突出实验教学内容层次:合并减少相关性较大、要求不高的验证性实验项目,大力提高综合性实验项目比例,适当开设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兼顾不同教学要求与学生兴趣以必选与任选项目进行调节,同时在教学中引入多种教学方法。
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1)传统汽车技术类课程实验项目通过整合数量有所减少,在实验内容进一步完善的同时提高要求。如汽车构造课程只安排汽车发动机、底盘两项实验,但实验内容在传统拆装之外,增加了新类型发动机、变速箱实物结构讲解;实验过程中加强提问手段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内燃机原理课程中发动机负荷特性、速度特性实验采用合作学习法将全班学生分组,实验时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实验,结束时通过小组交流汇报,加强学生对实验过程及数据分析的独立思考能力。汽车理论课程中汽车悬架性能实验设置为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利用悬架试验台测试并获得汽车悬架性能参数后,再分组设计采用拟脉冲法测试汽车悬架性能,最后进行测试方法、数据总结,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7-9]。
(2)现代汽车电控技术类课程实验项目,教学内容扩充,实验模式分层次调整。如:汽车电子电气课程实验项目较多,对汽车ABS系统、自动变速箱系统、空调系统、自动巡航系统等验证性实验,结合学生兴趣选做;而对汽车电路、传感器检测、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电控系统故障诊断等重要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必做,要求达到对系统结构、原理的掌握。车辆测试技术课程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对仪器设备的操作、测试的方法、数据的分析等一整套工程实验流程的掌握。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实验则锻炼学生按照国标对汽车进行性能测试与合格性判断的能力[10]。
(3)新能源汽车特色专业课程实验项目全部为新增实验,紧跟专业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导论课程实验以新购置的丰田普瑞斯油―电混合动力汽车为对象,在熟悉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结构的基础上,分析混合动力汽车不同工况下的工作过程,分析其能量流向与消耗情况,鼓励学生多思考,实验报告除要求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还要求他们写出不同的收获与体会。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强调多学科领域知识的融合,它们从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出发,利用嵌入式开发系统掌握电机驱动控制设计技术;研究汽车混合动力系统再生制动系统制造理论进行计算和评价;检测燃料电池的特性,掌握其基本控制方法。为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探索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实验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下达实验项目任务,学生项目小组利用课外收集资料、制订计划,课内实施实验。教师在实验中提供技术支持,实验完成时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评价、验收各小组的实验测试方案、实验结论[11,12]。
(4)专业选修课课程实验项目的设置及实施同上,强调在现代汽车技术机电融合的背景下,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2.2 教学实施保障的改革与实施
为了更好地为车辆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实施提供保障,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多次组织教师与专家学习、研讨,从思想上重新认识理论与实践两手抓的重要性,结合以新能源汽车作为专业内涵的车辆工程专业特点,从实验设备、师资、管理与成绩评价几方面予以改革。
(1)结合汽车新技术的发展,补充购置新设备,如:汽车CAN总线实验台、DSG双离合变速器实验台等。设立专门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实验室,通过外购、合作研发等方式配置:电力电子控制实验系统、飞思卡尔嵌入式开发系统、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实验台、燃料电池系统实验台、电动汽车电机驱动控制实验台、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等一批反映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的新型实验设备。
(2)一方面,通过科研与工程实践培训提升实验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另一方面,制定新引进博士在实验室工作1~2年的政策,以充实实验教学力量。这样还打破高校传统的理论教师与实验教师之间的藩篱,鼓励理论教师更多地参与指导实验,实验教师也适当地参与部分现场课讲授,让二者取长补短,共同实施教学。
(3)对于反映多学科领域知识融合的实验内容、项目进行优化,尝试打破课程、学时、实验室建制及管理上的限制,采用多种灵活的形式开展。对于要求较高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安排,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准备实验,课内在不同实验室分次、分组开展实验,遇到问题与教师一起讨论解决方案,对实验数据独立思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实验成绩评定不仅按考勤、书面报告打分,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工作态度、操作能力、方法创新与结果的收获,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促其改进。
3 结束语
通过对以新能源汽车作为专业内涵的车辆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我校车辆工程2008,2009和2010级学生普遍反映对专业课程相关理论与实验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主动性提高,与教师在专业知识上的交流互动增加,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明显改善。在此基础上,我系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在近两年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及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均得以体现。为更好地适应未来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彰显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特色,我们还将在专业实验教学上进一步深入探索,构建教与学、师与生、知与行的良性循环体系。
参考文献
[1]张雨.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系统的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9):46-48.
[2]陈柳钦.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盘点[J].汽车工业研究,2012(3):14-21.
[3]屈敏,丁左武.应用型本科车辆电子专业方向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7):105-107.
[4]郝洪涛,郭学东.应用性本科汽车电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农业装备技术,2008,34(3):55-56.
[5]余曼丽.高校实验室的教学和管理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6(2):137-144.
[6]邹爱英,刘华,杨青霞.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26):34-35.
[7]任成龙.《内燃机原理》课程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26):140-150.
[8]杨雪梅.《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及实践环节的研究[J].2011(26): 76-77.
[9]张云明,徐忠朝.应用开发型人才培养与汽车技术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21(3);96-99.
[10]屈敏.《汽车电子电气》课程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