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资产和财富管理范文

资产和财富管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资产和财富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资产和财富管理

第1篇

【关键词】政府采购;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现阶段,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瞬息万变,不断深化国有资产体制改革,实现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成为目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要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深化改革,首先要对其采购行为进行规范,其次要加强并贯彻落实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从而不断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资产使用价值。本文就政府采购制度和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政府采购和内部控制概述

政府采购是指社会团体组织、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为了满足公共服务的需要,确保在依法范围内,利用财政性资金对其服务、工程以及货物进行采购的行为。政府采购不仅是指具体的采购过程,而且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的总称,是一种对公共采购管理的行为。

内部控制指的是行政事业单位为了严格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利用,并且保障资产的信息资料的真实性,保障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进而在单位内部施行的控制、评价、规划、约束以及自我调整的一系列措施、手续、方法的总称。

二、政府采购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脱节的原因

1.资产管理体制职权不清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体制是依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最终确定的“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使用和占用”的三级组织形式而建立的。由于该体制并没有划分具体的资产管理职责,也没有对管理的具体责任和权利进行明确,导致了一些地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是财政部门,而一些地区却是国资部门,由于每个地区的管理部门没有统一,因此其管理方式也就各不相同。

2.法律建设与资产管理制度滞后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Y产管理的主要依据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等级的实施办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办法》。但是由于这些规章制度的权威性不高、法律层次较低,甚至有一些部门的法律法规还存在着互相矛盾的情况,这是致使政府采购和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相脱节的主要原因。

三、政府采购与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性

1.政府采购的重要性

在行政事业单位运营时,资金支出的最大项目就是政府采购。所以在其发展过程中,确保国有资产的稳定和安全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受损,并最大限度的促使国有资产的升值。因此,一定要严格的执行资产管理制度,对于国有资产一定要有详细的记录,对国有资产效益的保障才是最重要的。在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时,把政府采购和资产管理进行合理的结合,并且使得国有资产一直能够保持合理运用,这不仅可以使国有资产的使用情况变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还能从根本上改良,杜绝不正之风的现象。

2.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的有效实行符合了我国时代进步的总需求。为了保证国家的快速发展,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运用中一定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人们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依赖与信任。这就要求国家要切实的完善其资产管理制度,保障国家财产的稳定与安全,并从根本上保障人们的根本利益。在新时期想要行政事业单位从自身发展,一定要保障内部控制的合理实行。面对如今国内外的局势变化,想要长远发展就要务必加强我国新型的社会和政府的建设,并要求单位自身要提升其监管力度,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这方面,才能使得单位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四、政府采购与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1.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内部控制的策略

想要不断完善部控制体系,我们必须不断的加强内部控制的力度,才能把国有资产的利用率最大化的实现。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就一定要:(1)认真履行职责,强化内控制度执行。各单位领导高度重视,认真履行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责任,切实开展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党风廉政建设风险防控工作。认真执行“三重一大”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及会签制度。重点关注经费预算、资金收支、政府采购、固定资产、建设项目及合同管理等业务层面的经济业务风险。实行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及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措施,业务经办、审核及审批职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建设项目及合同控制等内控措施,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有序运行;(2)切实开展检查,强化内控制度监督。认真开展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专项检查,才能保障内部控制制度得到严格、规范运行,并达到合理保证经济活动合法法规、资金安全和有效使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升公共服务的效果和效率。进而确保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监督,切实防范内部控制运行风险。

2.行政事业单位实行政府采购的策略

对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加强预算控制,必须要使工作人员对于政府采购预算进行深入了解,行政事业单位也要建立一些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的相关制度,并在制订预算、实施采购的行为时严格遵守;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以便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员工都能够准确把握采购预算的流程、内容及其重要性,确保国有资产增值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而实现采购预算方案选择的最优化。

面对目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也变得极其繁琐和复杂,因此在其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要不断提高对资产管理的力度和效果,才能有效地对国家资产的流失进行控制,使国有财产保持安全性与完整性,从而提高政府在人们心中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资产管理 职责与监管 制度与考核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的关系及研究三者有效结合问题的意义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基本是以财政拨款或差额补助为主,支出都要通过编制年度部门预算,若涉及到政府采购项目的,还需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经过“二上二下”的预算审批程序,经当地人大会议表决通过后,再由当地财政部门下达,行政事业单位收到部门预算批复后才能使用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政府采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的关系: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取得,必须要有部门预算,没有部门预算,就无法实现资产的取得任务,资产的购置计划和部门预算不可分割,部门预算是资产取得的前提。

其次,部门预算与政府采购的关系:编入部门预算的资产,凡是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资产购置,必须进入政府采购招标流程,单位不得自行随便采购,资产的购置通常是要政府采购的,故在编制部门预算的同时还要编制政府采购预算。

再次,资产管理与政府采购的关系: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取得,通常必须经过政府采购招标流程,即经过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和定标五个主要环节,单位不得自行选择决定供应商。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政府采购有着如此紧密的关联,但在现实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资产使用效率低下,资产闲置金额较大等问题,这已成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不争的事实。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除了主观上原因外,客观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相脱节。因此要让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发挥应用的效能,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除了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外,让部门预算、政府采购能与资产管理能有效结合已成为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下面就本人依据长期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实践,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如何有效结合谈谈几点看法。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政府采购有效结合的具体措施

(一)要明确各方职责,加强联合监管

1、财政部门

(1)要制定好政策:一是强化政策指导。如杭州市财政局先后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房产出租、资产使用、处置、配置管理办法和常用资产配置标准等管理制度;二是深化资产配置预算管理。如杭州市2014年扩大资产配置预算编制工作,行政机关和财政补助事业单位在年度预算编制中,需对台式电脑、便携式电脑、打印设备、速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照相机、摄像机、扫描仪、投影仪等十大通用设备编制资产预算表,反映单位已有十项设备资产的实有数和资产配置数,经市财政部门审定后,作为编制年度部门预算中购置上述十项设备资产的依据。

(2)要加强对部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预算编制和政府采购进行监管。

(3)要开展对部门预算绩效评价的监管。

2、行政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

(1)要加大对下属单位预算的审查,加大对部门预算项目库的管理,要严格审查项目投资计划是否符合单位发展的整体规划,并将其列入单位年度的考核。

(2)要督查部门预算编制的审核、审批程序。

(3)要组织开展对部门预算的绩效评价。

3、行政事业单位自身

(1)要建立健全单位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2)要强化单位组织内部资产管理部、规划部与财务部的协同配合。

(3)要注重项目库的建设,加大对项目库前期的调研和可行性分析论证。

(4)要加大对预算编制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严格执行政府采购预算。

(5)要开展对预算项目绩效的评价考核。

(二)单位自身要强化制度保障和考核机制

1、单位要加强对资产的预算控制

强化对固定资产预算的有效控制,包括对固定资产预算编制控制、预算执行控制、预算调整控制、预算执行结果考核的控制,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预算编制的控制。固定资产的预算编制即是固定资产管理的起点,也是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目标的终点,它直接关系到固定资产能否有效发挥作用。

单位固定资产年度购置计划应根据单位的发展规划,以及单位的财力的可能,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购置项目要经过单位科技委员会或外聘机构专家的评审,经过充分论证评审后才能确定。在编制固定资产预算时应对该项目具体配置要求和性能参数全部阐述清楚,采购时不能另搞一套。固定资产的预算经单位班子集体讨论后上报后一般不能改动,若发生特殊情况,需调整须重新走审核、审批程序。对经人大已批复的预算,任何个人无权改变预算,确需调整预算,必须走市财政预算调整审批程序,经批准后方可调整。鉴于预算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论证和项目评审的时间要求以及财政预算的刚性要求,单位应早一年安排固定资产购置的计划,让固定资产的预算编制有足够的时间,使固定资产预算编制得科学、精细、周全。同时要将预算执行的结果情况列入单位内部部门的年度考核。

2、单位要加强对资产采购的控制

固定资产购置一般是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单位参加政府采购招标的人员不得与各供应商有任何关联关系,使用部门人员不得参加评标会。政府采购招标后确定的标的经公示后,单位应由资产管理部门负责派人与供应商拟订合同条款,经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查后,由单位法人或授权人签订合同。经办人员不得直接与供应商签订供货合同。

3、单位要建立健全资产的保证金制度

对当年已执行预算办理支出手续,但资产尚未到达验收的设备,一律另收取资产保证金。一方面对已执行预算支出的资金降低了风险,另一方面对设备到达验收的进度进行实时掌控。财务部门对已验收入库的固定资产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登账,并与资产管理部门进行固定资产实物账核对。

4、单位要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的信息系统控制

单位要建立健全资产从购置资金支付即资产合同执行开始相关信息:合同编号、预算项目名称、供应商、合同总金额、具体设备资产名称、单价、数量、质量保证金金额等相关信息;资产到达验收后信息:设备资产的验收人、验收日期等信息;设备资产调试运行后信息:固定资产入账登记人、固定资产登记日期,资产保管人、资产存放地点等信息,一直到质量保证金退回、合同纠纷处理等信息等,将整个资产采购合同的履行过程进行动态信息系统控制。另外,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还要对该资产运行维护、保养、大修理直至到处置为止的信息进行全程进行记录,实现对资产的信息系统全程控制。

(三)单位要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的考核评价机制

第3篇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创新工作思路,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以砂矿为主的矿产资源管理,推行了采矿权招标拍卖办法,增加了政府收益,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已开始步入正轨。但从前段全市矿产资源管理总体情况看,砂矿资源的管理已基本到位,其它矿种的管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无证开采现象普遍存在。全市非煤矿山企业和采矿业户140家,办理采矿许可证的只有一半左右,特别是粘土矿和石矿,办证率更低。无证非法开采失去监督管理,不能纳入全市矿业发展规划,乱采乱挖,破坏不可再生的资源,导致政府收益流失。二是无序开采问题严重。有些单位和企业以及采矿业户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不顾市场需求,盲目扩大产量,竟相压级压价出售,产出效益非常低。三是采矿权、矿产资源任意买卖。有的单位和基层村委无视国家法律法规,擅自以承包的方式任意买卖采矿权和矿产资源,造成国有资源大量流失。四是安全隐患非常突出。全市涉及到爆炸物品的80多家矿山企业,都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爆炸物品贮存、管理混乱,厂(矿)长、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超层越界、陡壁开采现象严重。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采运销管理工作,把我市矿产资源管理水平推向新高,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精神,特作如下通知:

一、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认识。改革矿产资源管理办法,实行市场化运作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经营城市的重要内容。下步,各新闻媒体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广泛宣传矿产资源法及其有关法律、法规,宣传我市对矿产资源实行市场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依法开矿光荣、违法采矿必纠的浓厚的舆论氛围。各乡镇(街道)也要动用各种宣传工具加强宣传攻势,强化干部群众的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观念和开矿必须依法有偿取得采矿权的意识,使矿产国有、有偿使用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

二、加快矿产资源市场化运作进程。按照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__)197号《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的要求,对所有探矿、采矿企业都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出让采矿权。自20__年7月1日起,市国土、矿管部门要按照“五个统一”的原则,切实加强全市矿产资源规范管理工作。

一是统一规划定点。市矿管部门要根据《龙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结合市场需求和生态环保需要,制定矿产资源开采近期计划;对矿产资源开采实行统一定点,严格限定开采范围、深度和开采量;要建立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履约保证金制度,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和矿业可持续发展;市矿管部门根据规划和管理规定,对采矿点的设立进行审核后报市政府批准。

二是统一采矿权评估。对全市所有的建筑、建材用矿产资源,按矿种、矿产品质量及不同的开采条件,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点,聘请有评估资质的中介机构或者采取询价、类比等方法进行矿业权评估,作为采矿权有偿出让的依据和标准。

三是统一有偿出让。停止一切无偿方式授予采矿权,新办矿山企业或延续登记的矿山企业,采矿权一律有偿出让;所有以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有偿出让采矿权的,以评估价作底价,最后成交价为全部采矿权价款(含采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价款、资源税、水土流失防治费、道路补偿费等);采矿许可证到期的,需补交矿产资源补偿费和价款后,方可参预采矿权竞买。

四是统一收费标准。在出让采矿权的同时,其它需要买受人依法依规缴纳的各项费用一并收取;买受人一次性缴齐各项费用后,除办理各项有效证件需再缴工本费之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到矿区收费;中标人或买受人支付的采矿权价款,扣除交易成本,其余全额上缴市财政,由市政府按4:3:3的比例在市、乡镇(街道)、村之间分配。

五是统一运销管理。出售矿产品必须使用带税章标记的销售发票,并按《全国票据统一管理办法》管理使用。矿产品的运输实行准运证制度,销售、收购、运输矿产品的单位和个人,须到市矿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领取矿产品准运证后,方可从事经营运输活动。

第4篇

关键词:财富管理中心;私人财富;财富管理机构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11-0041-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1.09

一、引言

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为财富管理提供了宏观保障,居民收入的稳定增加为财富管理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人口老龄化成为财富管理的现实需求[1]。作为改革的先行区和示范区,深圳提出建设财富管理中心。为此,调查深圳的私人财富情况,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53份,有效问卷317份。涉及24家金融机构,覆盖银行、证券、基金和信托。银行有6家,分别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证券公司有8家,分别是中信证券、招商证券、国信证券、安信证券、中投证券、第一创业、平安证券、华泰联合证券。基金公司有8家,分别是招商基金、南方基金、鹏华基金、宝盈基金、大成基金、博时基金、景顺基金、长盛基金。信托公司有2家,分别是平安信托和华润信托。

二、深圳私人财富人群的基本特征

(一)性别与年龄

深圳私人财富拥有人士中,男性占56.3%,女性占43.7%,男性比例比女性比例高12.6%。以出生年龄阶段来看,1960—1970年间出生的人群占比较高,为42.5%;其次是1970—1980年间出生的人群,占32.2%;而1950—1960年间出生的人群占比较少,为11.5%;占比最低的是1950年前出生和1980年后出生的人群,同为6.9%(见图1)。

(二)学历与职业

从学历来看,深圳私人财富拥有人士的学历水平普遍较高,本科学历占比56.3%,其次是硕士学历占比23%。专科只占13.8%,而专科及以下仅占6.9%。而从私人财富拥有人士的职业类型来看,企业主占比最高,为36.8%,其次是高层经理人占28.7%,一般职员占18.4%,自营人士占8%,合伙人占5.7%,公务员或事业编制人群最低,仅有2.4%。

(三)年收入与个人资产规模

从私人年收入来看,200~600万元的私人财富人士较多,占比28.7%,而20~50万元和50~100万元的财富人士同为18.4%,100~200万元的占14.9%,20万元及以下的人士占11.5%,600万元以上的仅占8%。从个人资产规模来看,1~5千万元的私人财富人士占比最高,达41.5%;其次是100~1000万元的占比较高,为29.9%;5千万至1亿元的财富人士占比19.5%;100万以下和1亿元以上的占比均较低,前者为5.7%,后者仅占3.4%。

三、深圳私人财富来源与分布

(一)财富的主要来源

私人财富人士的多重财富来源中,主要来源于工资或企业分红的占比44.3%,来源于企业的占比34.1%,房地产投资的占19.3%,股市投资的占15.9%,夫妻共有财产占11.4%,其他方面仅占4.5%,财产继承仅有2.3%,自由职业不足1.1%(图2)。

(二)境外资产

从拥有境外资产的广度来看,仅32.3%的私人财富人士拥有境外资产,但境外资产在其总资产中的深度有所不同。绝大部分境外资产占总资产比例在20%以下,这部分人群占51.4%;总资产中境外资产占比在20%~40%之间的人群相当可观,占37.2%;仅有11.4%的人群其境外资产占总资产比例在40%~60%之间。

对于拥有境外资产的私人财富人士而言,其投资类型也多种多样。拥有股票的人群占23%,投资房地产的人群有14.9%,9.2%的人拥有债券,6.9%的人拥有金融衍生品,5.7%的人拥有实业,其它类型资产拥有人群仅占1.1%。这些拥有境外私人财富的人群中,其资产主要分布区域以香港为主,占比23%;其次资产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占19.5%;亚洲其他区域占4.6%;北美和欧洲均占3.4%,世界其它区域占2.3%。

(三)私人收藏

从深圳私人财富的多重收藏情况来看,46%的私人财富拥有者对收藏没有兴趣,51.7%的人没有任何收藏,说明部分对收藏感兴趣的人也没有任何收藏。26.4%的人对艺术品收藏感兴趣,但仅有18.4%的人具有艺术品收藏,16.1%的人对古董收藏感兴趣,而只有12.6%的人选择古董作为收藏品。对于奢侈品,24.1%的人感兴趣,而收藏的比例为23%。由此可见,对相应收藏品有兴趣的私人财富拥有者比例高于其实际收藏比例,并且收藏品对大部分私人财富拥有者吸引力不大。从收藏品价值来看,64.7%的私人财富拥有者的收藏品价值低于100万元,34.1%的私人收藏价格在100~1000万元之间,而仅仅1.2%的私人收藏品价值在1000~5000万元。这些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深圳的收藏品市场相对于金融市场而言,还不够发达。

四、深圳私人财富的管理需求

(一)财富管理目标与家人中选择

深圳的私人财富管理的多重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保值、增值和传承。其中54%的财富人士选择资产增值作为自己的主要财富管理目标,46%的财富人士选择资产保值作为自己的主要财富管理目标,部分私人财富人士将资产保值和增值共同作为自己的财富管理目标,4.6%的财富人士将财富的传承作为主要目标。对于私人财富人士的家人,32.2%的财富人士无亲人选择私人理财服务,47.1%的配偶、13.8%的兄弟姐妹、10.3%的父母、10.3%的其他亲人、8%的配偶和1.1%的岳父母会选择私人理财服务。

(二)风险偏好与理财方式

从私人财富人士的多重风险偏好类型来看,46%的人为中等风险收益偏好者,愿意承受中等的风险获得中等收益;而低风险收益者占比为32.2%,比21.8%高风险收益者高出10.2%。对于多重的资产管理需求而言,60.9%的私人财富人士会选择稳健理财增值,40.2%的选择基金理财增值,仅2.3%的选择依靠储蓄增值,1.1%的选择保持现有规模。低风险保值的私人财富人士会选择依靠储蓄增值、稳健理财增值或保持现有资产规模,中等风险偏好的私人财富人士会选择稳健与积极理财两种方式,而高风险偏好的私人财富人士大都选择积极理财增值方式。

(三)理财需求与投资习惯

从私人财富人士的多重理财需求看来,65.5%的人认为专业知识和能力非常重要,57.5%的人认为投资产品机会介绍重要,41.4%的人需要投资产品的后续信息,36.8%的人需要资产配置的执行方案,32.2%的人需要投资活动信息并参与其中。私人财富人士的多重投资习惯中,62.1%的人依据以往经验并尽可能地利用足够数据信息进行投资,26.4%的人较多地依靠以往经验而较少利用数据信息,11.5%的人会根据当时市场变化迅速决定,仅2.3%的人有其他投资习惯。

(四)资产管理主体与建议来源

从资产管理的多重主体来看,74.7%的财富人士会自己或委托家人帮助打理,24.1%的人会选择理财师帮忙管理,而私人理财机构仅占16.1%。虽然绝大部分财富人士选择自己打理资产,但是有50.6%的人会听取理财师的建议,37.9%的人听取家人建议,29.9%的人会采纳工作上朋友的建议,12.6%的人选择听取共同兴趣朋友的建议,而会计师和律师的建议采取率均不足5%。

五、深圳私人财富管理机构的影响力

(一)私人财富管理机构的总体影响力

私人理财机构的各自影响力方面,78.2%的人了解私人银行提供的理财服务,41.4%的人了解证券公司提供的理财服务,了解基金公司理财服务的人士仅占19.5%,微高于18.4%的第三方理财服务,保险公司只占8%,其他类型公司仅1.1%。从了解私人理财的多重渠道来看,48.3%的财富人士有亲朋使用或受亲朋推荐,44.8%的人参加过机构的讲座等活动,18.4%的人通过媒体广告与报导了解,17.2%的人通过亲朋工作单位了解。

(二)对私人财富管理机构的认识

选择私人理财机构的多重因素中,58.6%的人选择服务完善有品位的理财机构,56.3%的人选择产品丰富收益好的机构,54%的人会选择名气大的机构,40.2%的人会选择理财顾问专业水平高的机构,29.9%的人会选择网点多的机构,19.5%的人选择理财顾问态度好的机构,12.6%的人选择手续费合理的机构,10.3%的人选择理财顾问提供易懂咨询的机构,6.9%的人选择方便购买海外产品的机构(见图4)。私人理财机构提供的多重价值中,79.3%的私人财富人士看重私人理财机构提供的合理理财规划,70.1%的人看重丰富的产品信息,64.4%的人看重私人理财机构的风险控制,54%的人看重交易通道,仅有10.3%的人看重理财讲座培训和高尔夫等会员活动。

六、结论

深圳私人财富人群具有三大特色:一是女性在该群体中具有一定的财富能量;二是60后和70后共同组成了私人财富人群的主力军;三是深圳私人财富群体具有较高的学历。

由职业与财富来源可以发现,一定程度体现出深圳私人财富人群处于创富型的财富积累阶段。私人财富人群的年收入分布相对比较均匀,个人资产规模呈现出橄榄型,资产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和香港。拥有境外资产的私人财富人士,依然将绝大部分资产配置在境内,股票和房地产在境外资产中比较受青睐。在收藏方面,深圳的私人财富群体有待进一步开发。

深圳私人财富人士具有中低风险偏好,对于稳健和积极理财增值具有很强的心理认可程度。在投资习惯上,不仅依据以往经验,还会充分利用数据,对专业知识和能力、投资产品机会和投资产品后续信息的认可程度较高。但是在资产管理方面,尽管会听取理财师和朋友意见,但是通常都选择自己或家人管理。

对于私人理财机构的总体影响力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私人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第三方理财、保险公司,多数私人财富人士通过亲朋推荐或者参加讲座等活动了解私人理财服务,他们认为合理的理财规划、风险控制和交易通道在私人理财服务中最具价值,通常会选择服务完善、产品丰富收益好与机构名气大的私人理财机构作为财富管理机构。

第5篇

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张云、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朱洪波6月28日在2013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商业银行有望成为客户财富的整合者,要树立泛资产管理的理念,加强与证券、保险、信托和第三方财富管理等机构的合作,切实构建多元、开放、协作的财富管理服务架构。他们强调,财富管理具有跨业务、跨行业、跨市场等特征,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和复杂性较强,要加强监管协作,统一监管标准,消除监管空白。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要把住底线和规范发展,把金融创新和合规经营有效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信息透明度,建立风险防火墙,规范经营严控风险,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实现商业银行财富管理的健康持续发展。

财富管理需求快速增长

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张云表示,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2012年人均GDP达到6100美元,国民财富呈现出规模增长与结构优化的明显趋势。一是财富规模快速增长,近四年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9%,农民纯收入年均增长10.4%,国民财富规模快速增长。据计算,2012年中国个人持有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达到80万亿元,比2008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率高达21%。未来在我国收入倍增计划的推动下,将带来财富更快、更公平的增长。二是中等收入阶层逐渐崛起。从农行的客户结构来看,2009年到2012年,金融资产介于10万到100万的个人客户年均增长36%。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等收入阶层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三是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日益多元化。2008年到2012年,居民储蓄存款年均增长17%,而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年均增长高达72%,信托资产余额也保持了快速增长,近两年的年均增速为57%。股权、信托、私募、艺术品等逐渐成为高收入群体的投资热点。

“我行和波士顿咨询公司联合的2012年中国财富报告表明,中国可投资资产6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客户,已达到174万户,资产为33万亿元人民币。未来中国将持续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财富市场之一。”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朱洪波认为,强劲的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的财富创造保持着快速的步伐。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到去年已经达到了51.9万亿,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全社会的个人存款总量45万亿,银行的理财产品不含保本余额达到6.3万亿,信托公司的信托资产规模8.7万亿,保险公司总资产规模7.7万亿,基金公司管理资产达到4.6万亿。

越高端的客户对机构服务能力要求越严苛,因此业界通常以私人银行业务排名来衡量财富管理机构的专业服务水准。中国客户人民币为主的资产特征、本土商业银行积累的庞大客户基础、更具优势的服务网络与资源是中资行取得压倒性优势的原因所在,中国85%的高净值人士选用了中资私人银行进行财富管理。据介绍,2012年末,工农中建四家大型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数量超过12万户,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7万亿元。

然而,由于目前中国财富管理行业面临诸多瓶颈,突出表现在服务理念落后、产品狭窄、管理信息系统滞后、风险控制和监控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等方面的瓶颈制约。无论是产品、服务、还是市场,中国的财富管理业务都远未能满足财富管理市场的旺盛需求,也远没有达到市场竞争的饱和状态。未来开发多元化的产品、为客户提供资产配置、综合的财务管理服务将是各大金融机构突破同质化竞争的主要手段。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金融引导优势,财富管理一定要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推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

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根本方向

“未来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将表现出客户不断细分、分工继续专业、服务能力模式不断创新的特点,对于商业银行和各财富管理机构而言,关键在于能否建立差异化服务能力,依据自身优势做好客户管理细分,在产品与服务领域创新独特的服务模式。走精细化、专业化、差异化的发展之路。”朱洪波说,财富管理的业务模式,要从产品销售向客户需求为驱动的财富管理架构、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转变,从代销业务向资产管理集成商转变,打造独特的竞争优势。

他认为,财富管理业务发展,有赖于全社会金融体系的完善,尤其是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的改革,资本市场的稳健、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应用等。

对于商业银行未来财富管理业务如何发展,张云建议:一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方向。财富管理在为客户提供资产保值、增值服务的同时,能够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在此过程中要汲取金融危机的教训,防止过度衍生化和脱离实体经济。二是发挥好商业银行的平台整合功能。在当前分业监管的格局下,商业银行有望成为客户财富的整合者,要树立泛资产管理的理念,立足商业银行的自身优势,加强与证券、保险、信托和第三方财富管理等机构的合作,切实构建多元、开放、协作的财富管理服务架构。三是打造差异化、特色化的模式。商业银行要改变过去跑马圈地式的粗放经营模式,着力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转变,更加注重客户细分和差异化服务。对于一般客户要以标准化产品为核心,实现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

“近期市场上出现的流动性紧张,某种程度上也与金融杠杆过高,影子银行快速膨胀,社会资金脱离实体经济空转有很大关系。”张云强调,财富管理一定要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充分发挥商业银行金融融通和价格发现的优势,把金融引导到最需要和最有竞争力的环节,推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

第6篇

6月10日,波士顿咨询公司于北京《2014年全球财富报告》。报告指出,2013年中国私人财富规模跃升全球第二。

该报告是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第14份关于全球财富管理行业研究的年度报告。报告全面揭示了全球财富管理市场目前的规模、领先机构的业绩水平以及离岸银行业务的状况。报告还深入分析了正在塑造行业格局的重要趋势,包括数字技术日渐增长的重要性以及对最佳业务模式的追求。最后,报告还为财富管理机构提供了清晰明确的行动指南,帮助它们延续2013年的出色业绩并更上一层楼。

报告作者之一、波士顿咨询公司资深合伙人Brent Beardsley表示:“财富管理机构在发达经济体所面临的重要挑战是在多变的增长模式下充分利用大量现有资产基础,而它们在发展中经济体的任务则是在当地新增财富中获得可观的份额。总体而言,从现在直到2020年, 财富管理机构对资产和市场份额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市场规模

报告显示,全球私人金融财富在2013年增长了14.6%,总额达到152万亿美元。这一增幅高于2012年8.7%的增长水平。与2012年一样,2013年全球私人金融财富的增长依然主要归功于股票市场的表现和快速发展经济体的新增财富。

从区域划分上看,亚太(不包括日本)的私人财富增长最为强劲,增幅高达30.5%。其次为东欧、北美、中东和非洲、拉美,增幅分别为17.2%、15.6%、11.6%、11.6%和11.1%(在不考虑许多拉美国家出现货币贬值的情况下以固定汇率计算)。相比之下,西欧和日本的私人财富增长较为温和,增幅分别为5.2%和4.8%(在不考虑日元走弱的情况下以固定汇率计算)。亚太(不包括日本)有望在2014年取代西欧成为全球第二富裕的地区,并在2018年取代北美成为全球最富裕的地区。全球私人财富预计将在未来五年中实现5.4%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到2018年底,全球私人财富总值估计将达到198.2万亿美元。

百万美元资产家庭

报告指出,2013年全球百万美元资产家庭总数达到1630万户,远超2012年的1370万户,占全球家庭总数的1.1%。其中美国是拥有百万美元资产家庭最多的国家,数量高达710万,其新增百万美元资产家庭的数量也是最多的,达到110万。中国的百万美元资产家庭总数从2012年的150万增至2013年的240万,体现出中国私人财富的强劲增长势头。受到日元兑美元汇率下跌15%的影响,日本的百万美元资产家庭总数从150万降至120万。

离岸财富

2013年,跨境私人财富达到了8.9万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了10.4%,但低于14.6%的全球私人财富的增长水平。因此,离岸财富在全球私人财富中的占比略有下降,从6.1%降至5.9%。此后,离岸财富预计将以6.8%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稳健增长,到2018年底达到12.4万亿美元。这主要是由于发展中经济体的投资者趋向于寻求更高的政治和金融稳定性、更具深度的财富管理产品和专业知识,以及地域上的多样性。瑞士仍然是全球领先的离岸财富中心,资产总额达到2.3万亿美元,占全球离岸资产总值的26%。但由于大量资产来自发达经济体,瑞士仍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当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以解决逃税问题后,部分资产预计将被转移回国。泛言之,在当前环境下,财富管理机构必须确保在其服务的所有市场中完全遵循当地的各项监管法规。

财富管理机构基准比照

波士顿咨询公司对包括私人银行和大型全能银行集团的财富管理部门在内的130多家财富管理机构的业绩进行了基准比照。继2012年后,财富管理机构于2013年再次实现出色增长,管理资产额增长了11%(2012年管理资产额增幅为13%)。这主要得益于股市不断上涨所带来的资产升值。然而,尽管财富管理机构的管理资产额取得了大幅增长,但其利润率却基本变化不大,这主要归因于成本的不断上涨,特别是那些因遵循监管法规而增加的成本。

数字化困境

第7篇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发展经验,它们为高端客户提供的资产管理服务,囊括了丰富的个人金融产品以及服务,既要综合考虑客户在证券、保险、房地产等方面的投资情况,又要分析客户的税务、投资期限以及财产结构等方面,为客户制定长期的投资组合方案。然而,国内的资产管理业务发展仍未达到上述的水平,只有一些大型银行凭借其丰富的客户资源和产品优势,创建私人银行部,较早涉足财富管理业务并奠定了基础;其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也纷纷加入到此行列中。

既然中国的资产管理服务业已起步,那么,大型银行私人银行部、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财富管理水平,又孰优孰劣?产品又有何差异『生呢?

私人银行与券商定向资产管理的相似性

2007年,中国国内首家国有银行开设私人银行业务,拉开了财富管理的帷幕,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在财富管理业务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有银行与第三方理财公司。

而对于证券公司而言,资产管理业务在管理层的支持下于2005年得以重启,适逢2006~2007年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单边大牛市,为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提供了黄金的试水机会;随后的大熊市和震荡市中,催生了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衍生工具,券商资产管理业务更朝着对冲基金模式发展,这种有效抵御下行风险的投资管理模式受到众多投资者的青睐。随后的6年里,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经历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发展主要着眼于如何通过投资国内股票、债券、基金、期货等证券来实现客户财富的增值,投资方向单一、投资工具有限、仅仅关注客户局部资产,仍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管理功能;在后一阶段里,佣金战白热化程度越发高涨,佣金率下跌趋势不可逆转。因此证券公司迅速从单纯提供交易通道的经纪商向提供综合理财解决方案的金融服务商转变,为高端客户提供除证券投资以外,更多层次更全面的金融服务。

下面将列举券商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与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相似_生。

首先,财富急速扩容以及丰富的客户资源是开展财富管理业务的两大基石。与众多追逐财富管理业务的金融机构相比较,私人银行与证券公司一样先天拥有丰富客户资源的优势,客户基础扎实。

其中,财富管理对于大部分的证券公司客户来说仍是个新兴事物,可挖掘的空间巨大。证券公司在开展财富管理业务时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而不需要过分依赖其它的外部资源。

其次,良好的销售渠道与强大的销售队伍也是私人银行与证券公司的突出优势。

证券公司可通过自己的销售渠道,除了销售自主品牌的理财产品以外,还代销多种类型的理财产品,如开放式基金、阳光私募等,为客户在配置资产时提供多元化的理财产品选择。

最后,银行财富管理业务与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本质是一致的,两者均具备了“私密性、高端性、沟通性以及轻松性”四大特点。

“私密性”是指两种业务均是一对一的一站式服务,根据客户的理财需求制定解决方案,整个理财过程只有管理人与客户了解,资料绝不公开,客户的合法资料得到很好的保护;“高端性”是指无论私人银行的财富管理还是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它们的参与门槛都很高,两类业务均是针对高端客户群体的;“沟通性”是指这种一对一的业务为高端客户提供多种了解其资产管理情况的途径,如面谈、电话、电邮、传真等,而且沟通是及时、有效和全面的;“轻松性”则是指在专业团队的规划与管理下,高端客户可以轻松理财,大大消除由于专业不足而导致投资失利的烦恼。

券商由资产管理向财富管理延伸

券商资产管理业务重启以来,尽管个性化的理财需求源源不断,但由于开发不足、成本过高、灵活度不够等原因,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一直远远落后于集合资产管理业务。若定向资产管理业务能成功将专家理财结合证券投资、提供更多灵活的理财增值服务作为业务发展的突破口,将有助于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保持强劲的发展后劲。

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包括定向、集合以及专项等三项业务。其中,定向资产管理业务是对单一客户进行的,根据客户理财需求量身订制投资方案,其本质与目前私人银行的财富管理相仿。因此,证券公司可依托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平台,综合考量高端客户整体的资产负债结构,通过常用的证券投资以及外购其他金融机构理财产品的方式,进行全局性的资产配置,为客户提供更多综合性的增值服务,藉此建立起内涵更丰富的资产管理业务体系。

券商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向财富管理延伸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专家理财结合证券投资管理,有效鼓励客户长期投资,提高高端客户的稳定性。

在这种新的业务模式下,证券公司不仅要考虑客户所委托的资产,还要充分考虑客户整体的资产负债结构以及其他理财需求,为客户制定合理的资产配置方案(即需要投资哪类资产,其投资比例分别是多少)。由于这样的资产配置方案是基于客户的整体情况而设定的,配置了多种类型的资产,且不同类型资产的相关性低,因此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大大降低客户投资的波动性,使客户更愿意长期持有,提高客户的认同度和稳定性。

其次,证券公司从“单一的投资管理”向“一篮子的理财解决方案”转变,为客户提供更多灵活的理财增值服务,有利于证券公司改善收入来源结构。单纯的投资管理只能为证券公司带来管理费和业绩报酬费用,由于行业竞争激烈,利润空间不断下降,将影响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后续发展。但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理财规划,从同质化走向差异化,将是未来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方向,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最后,综合理财方案涉及到内外部理财产品的配置,促使证券公司与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加强合作。

证券公司为高端客户制定最优的理财方案,建议客户配置的资产不仅局限于公司内部理财产品,也会包括银行、基金、信托、保险等外部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证券公司暂时并不能代销所有类型的理财产品,当客户需要外购理财产品时,证券公司可借此契机与外部的金融机构通力合作,将原来“两强相斗”的竞争状态转变成“强强联手”的合作状态。此外,通过长期的对外合作,证券公司也可多了解其他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尤其是创新产品,汲取其精华,将创新元素融入到自主发行的产品当中,培养核心竞争力。

监管建议

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必然伴随着财富管理需求的激增。相对于财富的迅速累积,投资者将面临信息的匮乏、对自身风险承受力的难以准确判断以及投资研究能力欠缺等一系列难题,亟需“理财专家”型的专业团队为其管理财富。

第8篇

上述这则有趣的广告表明,财富管理在人的一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亿万富翁、中产阶级还是草根阶层,任何凡涉及金钱者,均有财富管理的需要。

事实上,在英美等发达国家,财富管理就是通过一系列财务规划程序,对个人财富进行科学管理的过程。财富管理所涵盖的领域不仅包括银行、基金、个人信用服务、信托、按揭等资产管理服务,还包括保险的咨询与规划安排、税务的咨询与规划安排、遗产的咨询与规划安排、不动产的咨询与规划安排、医疗以及子女教育的服务。通过财富管理,不但可以增加我们的投资收入累积更多的财富,更可以为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和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大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蓬勃发展,GDP连续30年实现高速增长。2010年底,中国个人总体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已达到62万亿元。同时,千万以上的高净值人群也已经达到了50万人;其中,超高净值人群超过2万人,而个人可投资资产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人口逾7万人。而按照国际咨询管理机构麦肯锡的预测,中国资产管理市场在2016年有望达到1.4万亿美元,每年创造的利润则可达20亿至30亿美元。

与之相对应的,财富管理在中国也正逐渐兴起,2007年4月,花旗、汇丰、渣打、东亚这四家外资法人银行,先后在国内推出了私人银行,开展财富管理业务。其后效仿者众,国内商业银行纷纷成立财富管理中心。同时,出于财富管理巨大市场的诱惑,国内一些基金公司、信托公司、券商、第三方理财机构等也开始纷纷涌入这一市场。

作为全球私人财富增长最为迅速的国家,中国财富管理方兴未艾。百姓的理财需求渐渐从单纯追求保值增值的资产管理,升级至与人生目标息息相关的财富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个人财富存量很大,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目前正处在初级阶段,比照西方国家的经验:大多数财富管理市场在初期都是向一般客户推介产品的商业模式,逐步过渡到向高端客户提供整体性、个体性的服务。从销售的产品看,通常从单一产品过渡到非投资性的财富管理服务。财富管理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产品与市场的成熟度、可选择的金融工具等因素。

对于财富管理机构而言,目前的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信托文化的培养、体制问题、人才制约等方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财富管理则会向越来越趋向专业化、海外资产配置需求加强、个人定制化的理财服务等方面转化。

而对个人来讲,理财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而国内对于财富管理往往只重视追求收益,缺少目标规划和长期投资视野,在结构问题和流动性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缺陷。

第9篇

作为最早涉足财富管理的券商——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金公司”)在2007年就开始涉足财富管理。目前券商财富管理发展情况怎样?相对于其它财富管理,它的优势在哪里?未来会朝哪个方向发展?为此,记者专访了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韩巍强先生。

记者:财富管理对中国大众来说,还是个比较新的概念。您认为目前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处于怎样的现状?

韩巍强: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较快,但通货膨胀速度也很快,单纯的把钱存在银行,资产可能缩水,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随着国内高净值财富人群的增多,让财富保值增值,成为大家共同的希望。财富管理业务也适应市场需求,开始发展,但目前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大多还是简单粗放式的向客户推介产品。

记者:据我了解,中金公司从2007年就开始进入财富管理领域,这在券商中也是最早的。请您简要介绍一下中金公司财富管理情况。

韩巍强:20 07年在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大发展的环境下,中金公司就以券商营业部为依托,开始布局财富管理业务工作。在财富管理业务开展之初,我们服务的对象就明确定位在中高端客户,致力于以专业的品质,为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提供全面的专业投资服务。我们会根据客户的投资预期和风险承受能力,为客户度身定做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方案的建议,帮助客户有效规避风险,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记者:为什么一开始就定位中高端客户呢?目前的客户规模怎样?

韩巍强:这是因为高净值资产才能更好地进行配置,资产太少的话,很难进行配置,一些产品也不能买。例如信托,一般情况下最少10 0万元,而且名额有限。目前中金财富管理部有1万多客户,管理资产有10 0 0多亿元,人均资产10 0 0万元。现在一些大的券商也都在做财富管理业务,但他们的劣势是客户群大多是低资产人群,进行资产配置比较困难。

记者:和私人银行、第三方理财等其他财富管理机构相比,以中金公司为代表的券商财富管理机构的特点是什么?

韩巍强:首先说第三方理财,他们也是主要面对高端客户,但运营模式主要是卖别人的产品,依靠销售建立起的客户群相比于券商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要小很多。目前,券商财富管理主要在跟私人银行竞争,私人银行依托银行自身掌握现金结算的优势,客户资源最为丰富,券商目前总共只有80 0 0万客户群。而我们的优势在金融资产的投资管理方面,依托券商拥有的很好的研究团队、很好的产品以及很严谨的风控措施。在专业性上,私人银行和第三方理财都是无法相比的。

记者:有利益关系,就有可能失去公正。据记者了解,在券商财富管理的收入来源中,有一部分是推介产品收入。在这种收入结构中,券商如何才能保证推介产品的公正性?

韩巍强:券商财富管理的目标就是要让客户赚钱,如果为了短期的利益,而牺牲客户利益,也很难做得长久。中金公司财富管理部拥有强大的产品业务支持网络、研发能力及严谨的产品审批流程。除了在销售端约束投资经理之外,还有专门的团队对产品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另外就是对投资者进行教育,要让客户明白为什么要发这只产品,产品的背后的设计原理是什么,产品的具体投资方向、抵押物的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等等。

第10篇

4月15日,国家统计局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158526亿元,同比增长6.7%。主要经济指标虽好于预期,但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同时,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与此相对应的是,目前中国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仅为1.5%。进入负利率时代,中国的货币购买力下降,实际价值不断流失。

在此背景下,财富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中国新兴中产阶级的壮大,居民可用于投资的资产显著增加。现阶段,居民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基金、债券、股票、房产等。除此之外,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熟知,进入大众理财的视野。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财富管理并非通过单一的投资渠道就可以完成,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经验丰富的从业者根据投资者不同人生阶段的财务需求,设计相应的产品与服务,保障资产在不同经济周期及生命周期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并最终实现传承。

财富管理理念的逐渐兴起带动了国内一些财富管理公司的发展,捷越联合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风控官王晓婷表示:“在万亿级的市场中,财富管理在中国刚刚兴起,尤其新贵阶层的财富管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在中国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11篇

根据本刊记者的调查结果,贵宾理财层次,金融资产50~200万元区域内客户集中度最高……

再提财富管理“老话”

Karin

是因资本市场而飞跃增长的个人财富,还是金融服务领域的开放?让私人财富管理这个2006年尚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概念今日遍地开花。

我们以前提过,西方银行业的服务分类一般按照资产规模划分:大众银行(Mass Banking),通常是存贷业务,不限制客户资产规模,通常收取单比交易费用和账户管理费;第二类是贵宾银行(Affluent Banking,国内的贵宾理财中心、vip中心、金卡客户之类),客户资产在10万美元以上;第三类是私人银行(Private Banking),这通常是有一定规模或实力的金融服务集团的业务重点,一般要求客户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上,欧洲还有一些小型银行只向特定客户提供此类服务,对资产规模的要求高于大众私人银行业务标准;第四类是家庭办公室(Family Office),顶端的财富管理,要求客户资产在8000万美元(参考数据)以上。

私人银行通常是服务标准而不是金融机构的分类,通常意义下可以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投资理财产品,对客户投资企业进行全方位投融资服务,还可以进行教育规划、移民计划、合理避税、家庭信托等增值服务。最简单的概括是“客户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

越简单的道理背后,往往是越复杂的实践之路。从私人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各类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内容,现在看来,市场规模的扩张速度要超过行业纵深度的发展。

资产规模上的游戏?

从前面的机构实力表可以看到,各家机构财富管理业务的“门槛”都已经确定,资产规模符合条件的客户进入“圈子”,这里有一对一的专人服务,有那些只有达到一定金额才能运转的资本游戏……富丽堂皇的VIP ROOMA是表象,区别于传统理财的关键在于角度:资产拥有者由被动变主动。

而且,银行之外券商、基金、保险、信托……一起加入赛局,对资产规模小的客户来说,反倒是优势一流动资产的多寡不是决定财富管理质量的唯一标准,差异化有助于选到最适合当前目标的管理机构,市场竞争让他们难以放弃任何一个市场。

事实上,外人最介意的“门槛”,反而是财富管理环节的小问题。曾有某位私人银行家笑谈,多数客户的资产都高于起平线,所以没必要就1000万还是800万纠缠不休。关键在于每家机构的强项不同。

券商更擅长设计产品,信托擅长资本管理,银行的渠道和信誉更好,基金更专注于本行业……过去受限于监管和渠道的问题,金融产品的最主要销售渠道是银行,但设计方却可能是其他金融机构――以结构性产品为例,银行渠道销售可能占全部销售的十分之八。但是,如平安、中信这样的拥有综合业务金融平台的集团出现,将会为财富管理行业带来新的契机。

财富管理行业中,银行是唯一提供现金服务的机构,即存款、汇兑等资金交易服务,而证券、保险、基金等机构所能提供给客户的服务大多囿限于本业,无法如银行体系那样提供完整的产品线及整合的多元化服务。银行的好处是客户未确定新投资标的时,可以把资金存在账户上保有利息所得,劣势是,银行系贵宾客户往往都过分在意风险。

整台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果得到进一步的开放允许,相信目前看来管理规模有限的券商、第三方等机构亦能为财富管理提供新思路。

至于门槛,如果是全面的投资管理的话,从资产配置的角度看,要在股票、外汇、债券、地产等项目中参与投资,而股票又要分成熟市场、新兴市场等,三百万元额度也属一般。毕竟,高端财富管理不是集合理财,一大群人一人一份,获得差价就赎回。

新的竞争增长点

从客户需求的角度看,净资产高的客户偏重保本、中低资产的客户对获利敏感,为不同需求的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才是关键。金融机构各有所长的特性可以弥补目前“同质化”服务的单一――短期内,成为不同金融机构的VIP或是私人银行业务客户要比等待金融机构成熟更有优势。

笔者甚至认为,经过了2008年全球财富遭遇考验之后,国内的财富管理界已经能够意识到,把自己的财富管理贵宾室变成苏黎士的贵宾室或者美林的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从目前的竞争优势看,联合有利于发展。举例来说:

研究能力有高低。所谓术业有专攻,证券公司总体上有更强的分析能力,对于趋势的把握、市场的波动体会更深,投资的实战经验丰富……很多券商是依靠投资报告、投资分析立马天下、纵横资本市场的,不能因为有了综合管理就放弃立业之本。

与客户互动程度不同。交易类机构,如基金、券商的营业员与客户的接触是以天为周期的,因此互动远比银行理财师来的密切,客户的信任程度和财富管理的效果正相关。

量身订置的差异化。笔者的一个朋友从美国某“大型财富管理机构”辞职回国来创业,言谈举止间尽是对电脑程序推导出的个人风险分析系统的赞叹。他说,“培养一个合格的、能够计算风险承受能力并针对此作出投资建议的理财师要多少年?我们急切的财富管理市场能不能等?因此,通过软件、输入一定的指标然后出具风险报告的标准化作业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笔者认为,即使是拥有同样投资属性的人,由于目的、资金组成、家庭状况、身体条件等条件差异,需要合适的产品搭配也是不同的,这正是财富管理过程中的精要所在:缺产品也许是问题,但没有可以称之为“私人银行家”的人问题更大。

目前多家财富管理机构通用的做法是1+1+n的服务模式:前端客户经理经过分析与详谈,将客户的风险偏好与投资能力汇总至后台,透过投研部门的分析和再次确认,给出2~3个备选组合方案,最后由三方汇总挑出最合适的。这个过程中,理财师最大的功能在于联系与服务,提供客人偏好,风险控制在后成。

从客户的角度看,原本是券商、基金途径的客户,其对财富管理的接受度、投资回报率的要求及风险承受度高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当有不同的资产配置或投资组合建议时,不同性质的财富管理团队就有不同的侧重点。这必会成为未来继“产品”之后,财富管理过程中受关注的另一点。

以资产守护者为概念

事实上,再复杂的投资组合都脱不出“防御”、“保守型”、“稳健”、“积极”四个项限。今天的财富管理不过是使其更有针对性――同属之管理建议,乃符合适度政策之精神。

一般来说,你会收到这样的服务:理

财专员每月至少与你主动联系一次,每季度定期检视你投资组合,查看风险等级是否改变;即时提供符合你理财属性的最需商品。

过去财富管理界最让人诟病的就是销售产品,业务导向让理财师的地位尴尬,今天仍有很多基于产品衍生出来的所谓“财富管理”,但是“资产守护”的概念已经深入――希望客户资产提升为目标,而非以产品销售为目的。

财富管理的终极目的是让资产稳定成长,完成人生各阶段目标,而非通过金融投资创造出巨大溢价,在这个“共同目标”形成的过程中,免不了金融服务机构与他们被服务的对象阶段性博弈的过程。

与人们想象的或者感觉到的不同,顶级的财富管理本身没有太多的神秘性可言,只是由于变成定质化服务之后,个体属性过强、团体的共同属性消失而让人觉得神秘。在这个行业中,还有一步步见证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变革的人和故事,他们对于整个市场的思考和理解,将是我们未来关注的重点。

个性财富管家赢先机――专访中信银行总行零售银行部贵宾理财部总经理赵彤玮

鞠 兵

随着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更加具体和个性化,中国的财富管家们面临新的挑战。作为最早成立的新兴商业银行之一,中信银行将如何面对客户的新需求和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

中信银行总行零售银行部贵宾理财部总经理赵彤玮向《钱经》阐述了在行业现阶段发展过程中,中信银行财富管理的核心发展观念――通过专业化的团队、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来管理中国新财富。

M=《钱经》 Z=赵彤玮

M 大多数财富管理机构倾向于按资产额度划分客户?中信银行如何进行客户分层?

Z 在中信银行,是以“管理资产”对客户进行分层的,“管理资产”的概念涵盖了客户在我行的保险、基金、储蓄和理财产品等,而不是简单的储蓄余额。“管理资产”在50万元以上即可成为我行贵宾客户。

M 财富管理的市场在扩大,但业界的竞争也在加剧。面对快速发展的行业和产品趋同化的局面,金融机构会否优先考虑在客户服务方面有所突破?

Z 我们始终关注满足客户的需求,既包括满足客户金融服务需求,也包括满足客户不断提高生活品质的非金融服务需求。

客户金融方面的需求体现在投资需求、支付结算、电子银行等方面;非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体现在客户希望得到尊贵的体验、需要感觉到被关注等。根据贵客户的年龄、职业、生活喜好等的不同,结合金融行业自身的特点,中信银行构建了具有差异化特点的贵宾增值服务体系。举例说,一对一理财经理专属服务,可以通过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的理财经理满足客户在金融领域的需求,这是对客户金融需求的满足。从满足非金融服务需求的角度,我行可以根据贵宾客户的差异化需求设置一些服务项目:比如“导医导诊”、“汽车救援”和系列“高尔夫”服务,不断满足贵宾客户及其家人的需求。

今年,我们将与专业机构合作,每年对贵宾客户进行满意度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将更加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对中、高端客户在金融服务和非金融服务上的需求进行持续跟进,不断丰富我行的增值服务项目,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增值服务体系,最终实现满足客户需求、领先同业的目标。

M 您刚才提到了贵宾理财,它在中信银行财富管理体系里处于什么位置?

Z 中信贵宾理财是要构建一个针对中、高端客户的服务体系,包含了产品、队伍、系统、场所和品牌等方面。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和不同的人生阶段的财富需求,结合市场发展趋势,我们会提出不同的产品配置方案,并通过一对一理财经理进行展示和实现,包括进行动态分析和调整,持续提供资产配置建议。

我们为客户提供的不是单一的理财产品,而是全面的财富管理解决方案。

M 如何控制为客户管理资产过程中的风险?

Z 在我们的产品管理中,建立了完整的产品风险管理体系,分设了前、中、后台。“前台”负责精选合作伙伴和项目,制定精准的投资策略和工作制度;“”负责产品运作过程中监督投资策略和工作制度的执行,并建立风险预警;“后台”为产品运作提供系统保证和支持。

在产品销售过程中,通过严格的销售流程实现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通过专业的理财经理与客户的充分沟通,了解客户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使客户的资产得到合理配置。

M 如何看待行业竞争?团队优势?

Z 有竞争才有发展。

从行业的角度看,良性的竞争可以让市场持续发展,同时良性竞争亦可保证为客户提供持续的优质服务。从中信银行的角度,我们的贵宾理财体系建设是有自身特点和优势的,中信贵宾理财得益于中信集团的整体优势,拥有各个方面(证券、基金、保险、期货)的专业支持。坚持稳健和不断创新的经营理念,会使我们更好地服务于客户。

专业队伍的建设是我们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从培训上,我们建立了CCWA培训认证体系,针对所有一线专职客户经理,一方面搭建客户经理专业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提高客户经理在实际业务中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从而更加契合客户的实际需求。

第12篇

资产规模发展迅猛

得益于近40年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机遇,中国已形成规模达120万亿人民币的巨大财富管理市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令世界瞩目的高速经济增长,拉动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上涨及居民财富的迅速积累。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测算,2016年中国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的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二,达到126万亿人民币,约为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7倍,为财富管理市场形成了百万亿级的蓄水池。预计到2021年,中国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将稳步增长、规模达到220万亿人民币,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将持续令全球瞩目。

中国高净值家庭数量已经超过210万,预计五年后将形成一个规模达110万亿的高净值财富管理市场,为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沃土。

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路,助推了中国高净值人群的兴起。80年代“下海”经商浪潮初起,90年代制造业崛起,21世纪初房地产与矿产业蓬勃发展,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每个时代经济与产业的发展浪潮都培养出了一批批高净值人群。中国高净值家庭(即家庭可投资金融资产超过约600万元人民币的家庭) 的数量在2007-2016年间以21%的速度快速增长,到2016年已经超过210万,其所拥有的可投资金融资产总量占中国总体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总量的43%。与世界其它国家的情况类似,中国高净值家庭的财富积累速度高于普通家庭:2011至2016年,高净值家庭总体财富实现了年化25%的增速,超高净值家庭(即家庭投资金融资产超过约3000万元人民币的家庭)这一增速更是高达29%,均高于普通家庭14%的增速。

中国资本市场在广度与深度上的双向发展丰富了可投资产品的种类,为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与成熟打下基础。2013-2016年,个人投资私募基金的规模以超过110%的年化速度增长,达到2.4万亿,成为高净值人士投资的热门选择。过去十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产品类别不断丰富,现已涵盖银行理财、信托、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直接股票投资、保险与年金等各类投资产品。中国的个人投资者随着市场趋势的变化调整自身的投资配置,目前形成了以储蓄为主,银行理财引领,信托、保险、股票、基金等产品百花齐放的配置组合(参阅图1)。 图1. 过去十年个人金融资产投资配置

随着高净值人群财富规模的迅速积累和资本市场的日趋成熟,中国私人银行机构的业务规模得到了迅猛发展。根据12家中资私人银行公开披露的信息,经过短短10年的发展,这些中资私行的总客户数已经超过50万,管理客户资产(AUM)近8万亿。经过10年的迅猛发展,中资私行已经能够在管理规模上比肩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外资老牌私行机构。中国管理资产规模最大的私行机构在2015年已经栖身全球私人银行的前20名。

高净值人群特点鲜明

中国市场的独特宏观环境和发展阶段造就了中国高净值人群的众多共性特点。与欧美发达市场的个人财富积累已经经历过代纪更迭不同,中国的高净值人群是1979年改革开放后的产物,财富积累时间最长不过40年。这些高净值人士在两个方面具有共性特点:一是财富来源,二是年龄集中度(参阅图2)。

第一,目前中国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积累主要源于创办企业和在资产(特别是房产)价格上涨后的变现获利。从制造业、到房地产、再到互联网等各个行业的周期性轮动造就了一批批富人。

第二,众多高净值客户在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下海经商,开启了个人财富的快速积累,这些客户多集中在50-60年代出生,现在的年龄约在40-60岁。中国高净值人士的上述共性特点对其财富管理需求与偏好有着很大的影响,简单可以概括为对财富增值的追逐以及对自我决策的信心这两点。

仍处于财富快速积累期的中国高净值人群对投资收益有较高要求。

首先,中国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积累时间不长,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处于事业发展、财富创造和积累持续加速的阶段。这些人群财富增值和产业再投资的需求大于财富保全的需求,即渴望将手中现有的资金作为生产资料,通过再投资来达到自身财富水平的显著提高甚至跨越。

第二,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中,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约80倍,同期的美国约为5倍、日本约为7倍。考虑到高净值客户的财富增长速度还要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其对投资收益水平的高要求不言而喻。

最后,在过去十年间,和投资实业、房产所能得到的收益相比,金融机构所提供的绝大部分金融产品收益相形见绌,也客观造成了高净值人士对金融投资产品的关注度较低。 图2. 中国高净值人士的财富来源和年龄分布

受到企业家创富精神引领,中国高净值人士财富管理的自主性很强。源于创富一代的独特成长背景,许多中国私人银行客户尚未形成将财富交给专业金融机构进行财富管理的习惯,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由于这些人群在过去的四十年间正是凭借自身对宏观大势的准确判断和勇于突破传统的企业家精神,实现了事业的腾飞和财富的快速积累。在个人成功归因的激励下,创富一代多对自身的投资决策能力有充分的信心;

第二,由于中资本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有效性还不高。很多中国高净值人群认为,通过其庞大的个人关系网络,能够更及时地获取一些特殊投资信息或稀缺投资机会,其回报率可能远远超越金融机构提供的一般性金融产品;

第三,高净值人士有着较强的私密性要求,但目前中国财富管理机构人才匮乏、专业团队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金融机构和客户经理通常很难在短期内与高净值客户建立起紧密、信任的关系。因此,我们观察到即便在私人银行机构百花齐放的今天,高净值人群仍然具备较强的财富管理自主性。

这种自主性对于其财富管理需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高净值客户会自己寻找投资机会,直接投资在实业、股票、房产等。

二是即使将财富放在金融机构进行管理,多数高净值客户也将金融机构的作用定位于产品超市,即以购买产品为主,而对真正的“财富管理”需求弱(如资产配置、投资建议等)。

三是高净值客户对各类机构的定位和产品优势有着自己的判断,会自主在机构之间进行大类资产配置,而非将所有财富放在一间机构由其进行资产配置建议。

客户需求分化成熟

伴随着宏观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积累阶段的变化,中国高净值客户结构正在不断发生变化,超高净值人群逐步崛起,富二代、专业人才等新兴类别人群不断涌现。

首先,财富持续积累带来超高净值客户群体的成长。BCG全球财富管理模型显示,2011年家庭可投资金融资产在3000万以上的超高净值人群仅为11万户,其所拥有的可投资金融资产占全部个人资产的16%;到2016年,这一人群的数量已超过30万户,资产占比上升至近24%。对于财富管理机构而言,超高净值客户在财富管理需求上的复杂度远高于普通私行客户,通常需要为其提供更专业化的人才、产品和服务。

第二,“富二代”正逐步成为私行机构的目标客户。我们连续三年的客户调研显示,约有10%的高净值受访者财富来源为继承父辈财产,“富二代”群体正式步入私人银行的舞台。目前,很多创一代仅是将部分财富的管理权交给成年子女,为他们提供练兵场。但未来,随着创一代年龄的增长,财富的传承是大势所趋,“富二代”将成为中国私人银行市场越来越重要的客户群体。

第三,“知识型”人才也开始登上高净值人群的舞台。调研显示,目前约有两到三成的高净值人士为企业高管和非投资类的专业人才(如医生、律师、会计师等)。与创一代凭借“企业家精神”致富不同,企业高管和专业人才主要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获得财富,其更良好的教育背景将催生出与企业家不同的财富管理需求与偏好。 图3.财富管理的主要目标

客群结构变化的同时,高净值人士在财富管理目标、风险偏好、财富打理方式与产品服务需求等方面也产生了新的变化,为中国私人银行业带来新机会、提出新要求。

一是财富管理目标分化,守富和传富的需求上升。随着存量财富的不断积累和个人年龄的增长,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净值人群已经走过了家庭财富的高速积累期,开始将财富安全和财富保障作为财富管理的首要目标(参阅图3)。

二是风险偏好分化,从要求“刚性兑付”到接受“风险收益”的概念。调研显示,已经有约50%的高净值受访者表示能够接受一定程度的本金损失,超过60%的受访者对信托、券商、保险公司等非银行机构的预期收益率型产品没有刚性兑付预期。随着金融市场和监管的发展,刚性兑付将逐渐被打破。另一方面,高净值人群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了内部风险偏好的变化和分化。

三是财富管理方式和产品服务需求变化。从推崇自主投资到信赖专业机构,从仅关注投资产品收益率到寻求资产配置建议与综合金融服务。一方面,随着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创一代”意识到过去能够自主找到的超额回报投资机会正在显著减少。另一方面,国内财富管理机构的专业水平也在持续进步。

因此,有更多的高净值人士在财富管理上逐渐接受“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2017年的客户调研结果显示,已有超过5成高净值人士选择主要听取专业机构的建议或全权委托,超过7成表示理想中是将财富交由专业机构管理而非自主投资。随着高净值客户结构和财富管理目标分化,其对于财富管理机构的产品服务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财富管理市场前瞻

面临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高净值客户对2016年的投资回报较为满意。85%的受访者表示2016年基本实现或超额实现了自己的投资目标收益。91%的受访者表示实现了投资盈利,更有45%的受访者表示所实现的盈利在10%以上。

受股市、汇市、利率等宏观因素影响,高净值客户2016年的整体投资风格趋于保守。在所配置的金融产品中,2016年增持产品的前四位为银行理财、存款、保险和信托,减持产品的前两位为股票和公募基金。继2015年股市大幅震荡之后,连续两年的调研中减持最多的产品均为股票。一级市场在2016年经历了先扬后抑,未受到持续性的追捧。在资本市场整体疲软的环境下,银行理财仍是高净值人士财富配置的首选,同时储蓄和信托也持续保持了较高的吸引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保险产品对高净值人士的吸引力上升显著,其中保障型保险、投资型保险、赔付型重疾险、养老型保险等欢迎度均较高。

展望2017年,从客户调研结果看,高净值人士对中国宏观经济和投资形势较为乐观,并对自己家庭财富的增长富有信心。

高净值人士预计在2017年维持相对稳健的投资风格与风险偏好,但对股票市场的信心度有所提升。近7成的受访者预期在2017年的风险偏好将维持不变,但另有2成受访者表示2017年的风险偏好将会更加慎。

金融产品投资方面,在增持产品种类中,银行理财、存款、信托、保险和股票占比较高;而在减持产品种类中,信托、非信托和非银行的固收类产品以及存款占比较高。

可见,受访者对银行理财产品仍旧相当信任,但对非银行发行的固收产品的观点出现分化,这可能是由于打破刚性兑付的预期走强、固收类产品收益率走低等多重原因共同导致。同时,继2015年股市大幅震荡后,高净值客户首次在调研中表现出了对股票的较高兴趣,对股权、权益类产品的信心有所增加。 图4. 2016资产配置调整背后的原因

我们认为,虽然高净值人群对宏观环境的预期较为乐观,但2017年宏观市场环境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日趋复杂、黑天鹅事件可能愈发频繁;国内宏观经济转型深入、监管持续收紧可能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基于此,财富管理机构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首先,宏观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资产配置的难度加大。财富管理机构需保持敏锐的洞察和判断,积极研究资产配置和风险对冲策略,加强快速反应和风险管理能力,以为投资者持续创造价值。

第二,在房地产市场调控趋严的大环境下,一旦房产市场转入冷静期,可能有大量释放出来的资金寻求新的投资渠道,给财富管理市场和金融市场投资带来机会。各家财富管理机构应当加强投顾和客户综合服务能力,以吸引资金抓住机会。

第三,从具体金融产品类别来看,在金融去杠杆和信用风险压力下,固收类产品恐难恢复前几年的火热态势。因此,财富管理机构尤其需要蓄力资本市场的投资能力建设,加强股权、权益类产品以及保险类产品的供给,持续修炼内功,有效应对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对 话 BCG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何大勇

21CBR:“双创”造就了一批80后、90后“新贵”,他们与家族企业“富二代”在对于资产管理和投资行为方面有哪些异同之处?

何大勇:80后、90后“双创新贵”与家族企业“富二代”在年龄和教育背景上有共性。年轻,受过良好教育,使得他们对于金融市场通常有着较好的理解,对于风险收益的概念接受度更高。因此我们在客户调研中看到,这两类人群总体来讲风险承受意愿,对非银机构的接受度,对股权类投资的接受度都更高。

很多富二代本身也有很高的创业意愿,对父辈所从事的行业并不感兴趣,而是希望追求自己的事业。这些客户跟“双创新贵”的相似度非常高。

“双创新贵”与家族企业“富二代”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家庭财富积累时间和积累阶段上,影响了其资产配置结构和类型。“双创新贵”的人生重心是加速创造事业和积累财富,主要家庭资产都放在创业企业上。在金融投资上的精力和兴趣有限,比例也低,投资相对偏向自己熟悉的新兴行业或项目股权投资。

很多家族企业“富二代”开始部分接手家族财富的管理,对金融投资的兴趣相对更高,对于跨境资产配置、海外投资也有更高的需求,整体投资组合更为多元。

21CBR:近些年来,非常多的外资银行都在总行的财富管理部成立了专注于拓展新兴市场业务的新兴市场部,对于中国市场的争夺尤为激烈。外资机构和中资机构相比较,双方在财富管理方式和产品服务等方面的差异都有哪些?

何大勇:外资私行与中资私行的行业监管环境、金融市场环境和服务的客户需求上有着较大差异,因此其财富管理方式和产品服务差异也很大。

首先,从行业监管环境来看,海外私行多为混业经营,能够提供跨市场、跨资产类型的产品,例如,帮助客户直接投资交易股票。中资私行在市场和产品领域受到更多限制;

其次,从金融市场环境来看,海外私行金融投资工具更丰富,客户普遍接受浮动收益的理念。中资私行以预期收益型固定收益产品为主,存在隐性的刚性兑付;

再次,从服务客户的需求来看,即使都是服务中国客户,海外私行服务的是中国客户的离岸资产,客户多为超高净值客户,重视资产的保护和安全,需求也比较复杂,对私行机构的专业咨询服务要求更高;中资机构服务的是在岸资产,客户整体资产规模更低,客户需求相对简单,但是追求较高收益,且客户自主性很强。

因此,中资私行更多采用了产品驱动的模式,销售以固收类为主的产品,对资本市场产品(如股权和权益类产品)涉足较少,投资顾问服务的深度和专业程度还不高;海外私行的产品丰富程度更高,也通常能够提供更深入的咨询顾问服务。但是同样因为国内对跨境业务的严格监管,海外私行服务中国客户也受到很大的限制。

第13篇

“帮我选个基金或股票,最好半年就涨两到三倍!”从事财富管理的10年里,大量国内投资者向宜信财富高级副总裁赵若冰提出这种“简单粗暴”的需求。

赵若冰无数次回应,财富管理机构能够帮助人们增值财富,但不包括“一夜暴富”,“要建立正确的、理性的财富管理理念”。

宜信公司创立于2006年,宜信财富是宜信公司旗下独立财富管理品牌,至今已为近20万名中国高净值人士和大众富裕阶层提供资产配置服务。

增值财富≠一夜暴富

《支点》:您有多年外资银行工作背景,为何后来会加盟新兴财富管理机构?

赵若冰:2006-2007年,我在银行工作期间,参与了一份有关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调研,对中国财富管理发展水平、发达国家财富管理现状、国家经济发展到什么阶段时财富管理行业会有大发展等,有较深入的了解。

我当时的判断是,中国财富管理即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时代。据我的经验判断,这种变革发生在大金融机构的可能性不大,新生企业更有机会。

2008年,我认识宜信公司CEO唐宁,他的思路和理念与我的调研结果不谋而合,于是我便加入宜信财富。

当时,很多人都不支持我的想法。但从我个人角度讲,加入宜信财富是建立在行业调研之上,并不是外界认为的“疯狂的行为”。

《支点》:与欧美中产阶层相比,国内大众富裕阶层在资产配置偏好上有哪些异同?

赵若冰:目前中国已有相当比例的大众富裕阶层,我们和《福布斯》中文版联合的《2015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显示,2015年底中国大众富裕阶层人数达1528万人,私人可投资资产总额达114万亿元。

财富管理包括资产管理和事务管理,其中资产管理是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众富裕阶层对资产配置的认识还不够成熟。

首先是心态的差异。

我曾在加拿大银行工作,加拿大信用体系、投资体系、金融体系都比较发达,中产阶层极少有一夜暴富心理,比较遵从科学的投资方式。

这种情况下,我会详细分析投资人的财务目标和现金流需求,并给他们提供投资方案,如子女教育、退休规划、车房处置等等,分门别类、分清账户。

但在中国,投资人通常将高收益当作第一要素,会说“你只要告诉我哪只股票收益最高就可以,至于资产如何配置你就甭管了。”

其次,资产配置理念也有很大不同。

中国投资者通常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且在投资时喜欢迷信小道消息,自认为可以判断买入卖出的好时机。而在加拿大,投资人会更加尊重理财师的意见。

综上所述,我认为现阶段,“客户教育”依然是财富管理机构需承担的重要责任。财富管理能够帮人们资产增值,但不能做到让他们“一夜暴富”。

资产配置的“黄金三法则”

《支点》:低利率趋势下,国内“资产配置荒”的忧虑开始出现。这种情况下,高净值人群应如何实行合理的资产配置?

赵若冰:所谓的“资产配置荒”,我认为是过去被大家所喜爱的资产――信托、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等产品越来越少了。但实际上,市场中仍有许多未被大家充分了解的好投资渠道。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以前,中国投资者资产配置只重视单一资产形式,而没有完全树立资产多元化配置的观念。

今年初,我们连同哈佛大学等高校及专家,了《2016宜信财富全球资产配置白皮书》。这份报告通过研究大量全球实践案例,得出了“资产配置黄金三法则”:多资产配置、全球资产配置和加大另类投资。

投资领域有这样一句铁律:“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篮子”不仅指股票、地产、债券等不同资产类别,更指不同国家和地区。

目前,全球高净值人士在本国之外配置资产平均比例为24%,而中国只有5%。

如今,房地产、债市等国内曾经存在的收益高、风险低等红利已逐渐消失。若将部分资产投资在海外,能分散风险,避免单一市场震荡造成的损失。

同时,全球资产配置对财富管理产业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当国内投资者有相当部分资产配置在海外时,国内投资市场即便发生震荡,投资者心里也不慌,不会盲目退出,也不会对本已震荡的市场形成更恶劣的影响,而市场震荡也将随之很快回归平静――这对市场和投资者而言,都是利好。

此外,黄金投资法则中的“另类投资”,指的是私募股权、对冲基金等流动性慢一些,需要一年或数年长期持有的资产,这也是帮助投资者获得长线收益的重要类别。

《支点》:在“黄金三法则”原则下,您会给投资者资产配置哪些具体建议?

赵若冰:私募股权,是全球主流机构投资者和高净值人群资产配置最主要类别之一。国内金融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加速,将为跨境私募股权投资提供新机遇,尤其是海外很多被低估、错配的资产,如果与中国市场的成长相结合,将产生新的机会。

这一背景下,全球性的母基金,将成为个人投资者资产配置的最佳工具。母基金指的是投资其他基金的基金。母基金通过汇聚大量资本,能投资黑石、IDG、红杉等其他投资机构旗下基金,成为“有限合伙人(LP)”,分享投资成果。

首先,母基金大幅降低了与机构投资者合作的门槛。以往,这个门槛往往在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而母基金将门槛降低到100万元左右。

其次,母基金能有效降低投资风险。即便是历史业绩再好的机构投资者,也会有失败机率,而母基金同时与全球多个机构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分散风险。

再次,受市场波动影响小。母基金投资封闭期往往长达数年,基金管理者在这一过程中会坚定这种分散的投资策略,这种坚持往往会帮助投资者避过市场短期风险波动,赚取丰厚收益,享受时间和复利带来的红利。

机构投资者将成为市场主体

《支点》:对大众富裕阶层来说,是选择个人配置资产,还是交给机构打理为好?

赵若冰:我认为,关于富裕阶层的资产配置,机构投资者将会成为市场主体。

当投资者以个人姿态出现在市场上,信息不对称让投资者无法判断哪些机会更有利。另外,就算找到好的机会,资源不对称也会让投资者无法参与其中。

以投资股票为例,要深入了解一只股票,需要大量分析,随着关注数量增多,要处理的数据也呈几何数增长。如果投资范围扩大到地产、债券、二级市场甚至更多领域呢?没有人能成为所有资产类别的专家。

资源不对称,则主要体现在财富数量上。投资市场上掌握资金量越多,就越有机会接触到好的项目,获得更好收益。这往往需要上亿元甚至数亿元的资金量才能够实现,而个人投资者往往难以企及。

机构投资者汇聚大量专业人才,他们了解不同资产类别运作模式,熟悉不同国家政策和税收政策,同时也汇聚了大量资本,掌握一定话语权,能将资金分散投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公司,为个人投资者创造价值。

很多投资者崇拜巴菲特,但他们只看到了巴菲特一个人的成功,却看不到巴菲特每笔投资背后,都有专业研究团队支撑。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没有办法成为巴菲特,但同样可以找到优秀的投资机构帮自己实现更好收益。

数据统计,美国市场上机构投资者交易量占比已超过70%,而这一数据在1950年仅为7.2%,目前中国也正在经历这一进程。

《支点》:那么,未来财富管理机构的服务模式将走向标准化还是定制化?

赵若冰:针对中产或中低产阶层,未来可能会有机器人理财或在线方式,来满足相对比较简单的财富管理需求。

但针对高净值客户,我认为定制化服务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当服务向“定制化”发展,对理财师的要求自然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财富管理机构在培训体系、工具建设上下很多功夫。

此外,为一位高净值客户提供服务的背后应是个团队,包括宏观经济学家,细分行业专家比如房地产、消费、医疗、健康等。为此,我们还提出“咨询式财富管理”概念,让曾供职于麦肯锡、IDG等公司的员工提供企业战略咨询服务。

2016年全球投资渠道展望

《支点》:可否分享下2016年的全球经济形势及投资市场展望?

赵若冰:从全球层面看,我们认为2016年全球经济仍将蹒跚前进。

美国进入复苏中期并开启加息周期;欧洲经济有望进入第三个复苏年;日本“安倍经济学”进入第四年但效果有待确认;中国经济正由制造业主导转型至由消费者主导,并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经济增长存在不确定性。

从全球股票市场看,本轮牛市已进入成熟期但仍具投资价值,继续看好欧洲和日本股市,美国股市维持中性。相对工业板块,消费板块表现更值得期待。

债券方面,亚洲债券可能长期受惠于经济、通胀及信贷稳定表现,值得期待。

外汇方面,通胀低迷与新兴市场放缓使欧洲难以收缩量宽,故小幅看空欧元。此外整体看空新兴市场货币,适度看跌人民币。

作为与股票和债券市场相关性较低的资产类别,另类投资作用正日益显著,建议加仓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

聚焦中国市场,我们也有具体投资建议。

股票市场,建议围绕“供给侧改革”、“国企改革”、“一带一路”、“制造 2025”、“虚拟现实”等主题寻求机会。

第14篇

1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逐步推进。

2 GDP增速放缓。

3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强。

4 理财者的投资回报和财富增长受到负面影响。

5 中国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加剧,家庭养老负担不断加重。到2020年,23%的中国人口将达到65岁以上。

6 如何为自己提前安排后继无忧的养老计划,已是摆在每个人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国内财富管理面对的问题

1 个人财富快速增长,在财富管理方面存在巨大的需求。

2 金融分业监管,导致金融机构以产品为导向,富裕人群得不到专业的财富管理服务。

3 中国市场普遍存在资产证券化限制,导致产品缺乏,尤其是固定收益类产品匮乏。

4 中国投资者对风险和收益的认识还不成熟,绝大多数人误以为财富管理就是购买理财产品。

财富管理两大误区误区

一:羊群效应

对于个人理财者而言,限于个人时间、精力等原因,而无法涉及广泛的产品门类。这也使得绝大多数人在选择财富管理机构时,往往选择听信身边人的劝告,因而常常会陷入一些骗局。吕骐认为,近期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中国大妈”,这一次的盲目黄金投资,给她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误区二:“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在市场日渐复杂的今天,没有专业机构服务的理财者,将很难在市场上存活。但一个专业的财富管理机构,不会建议客户把钱放在一个“篮子”里。敢于投资、分散投资,前者应该是理财者自身具备的素质,后者应该是财富管理机构和客户共勉的原则。

财富管理的九大作用

中美两国财富管理行业对比

1 财富管理刚刚兴起,单业经营,行业间合作少,以销售为主业。

2 投资者不重视资产配比,短线投资居多,着眼绝对收益,对增值服务需求有限,喜欢自己理财。

3 产品匮乏,流动性差,投资门槛高,利率政策决定,资产证券化率低。

1 数万家专业财富管理机构,混业经营,行业合作普遍,以服务为主业。

第15篇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债权国却面临着不成熟债权国的种种困境。如何重新审视和提升中国国际债权大国地位,加强对国家财富基金的管理,扭转全球财富分配失衡已经刻不容缓。

“双重循环”机制

发达国家成为债务国,而新兴发展中国家成为债权国,这种格局是如何形成的?事实上,全球经济中存在着以金融分工和产业/贸易分工为纽带的“双重循环”机制,而恰恰是这两种机制造就了全球的失衡局面。贸易分工和生产分工体系维系着实体经济,金融分工体系维系着虚拟经济,而要素全球化自由流动以及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则是这种分工得以实现的基础。

在这种双重循环过程中,一方是美国经常项目持续的巨额逆差和资源性商品输出国、新兴市场国家日益增长的经常项目盈余,另一方则是充斥着全世界的美国发行、美元计价的各种金融资产,尤其美国发行的巨额债券进入到各国官方的外汇储备和债券市场,为美国财政赤字和债务融资做出了“隐性贡献”。这就形成了全球债务国与债权国之间的债务循环。因此全球的失衡不仅是逆差国与顺差国,消费国与生产国之间的不平衡,更是债务国与债权国之间的不平衡。

高额的外汇储备对新兴发展中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必须承认持有高额外储使抵御汇率风险的能力增强了,但储备持有国以稳定汇率为目的付出的高额成本也同样不可忽略。首先,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特里芬难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即使主要货币国家以承担国际责任、稳定币值为目的来确定自己的财政货币政策,也会遭遇到币值稳定和国际收支恶化的两难矛盾:持有国持有外汇储备,主要货币国为此保持财政赤字,随着持有国外汇储备增加,主要货币国财政赤字扩大,货币贬值,持有国的外汇资产缩水。再者,外汇储备的飙升还会导致储备持有国国内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泡沫。一旦资本泡沫破灭,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打击都将是非常巨大的。

因此,新兴市场经济体对外净债权的扩张,需要为庞大的外储寻找出路,来提高对外资产的收益率,这是当代财富基金迅速崛起的大背景。

崛起的财富基金

财富基金可能给宏观经济政策带来更大挑战。例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财富基金投资之间的政策协调以实现所有的政策目标,即使只是盯住四个基础目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都将给政策协调带来新的挑战。

1是对财政政策的影响。财富基金可以成为财政政策一个行之有效的政策工具。具体而言,财富基金有助于财政稳定,为长期需求例如人口老龄化或者促进代际转移等储备财政盈余。财富基金能够提供更加专业、合理的投资与风险管理框架,加强政府财政管理的透明度与问责制。成功的财富基金管理将带来更高的风险回报,减少持有资源的机会成本。然而,财富基金投资和管理的不善也将带来更大的财政风险。

2是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财富基金运用外币资产对本国的投资将可能严重影响货币当局的现行政策。这种行为也将有可能对国内需求造成正向的外生冲击,从而使得本国资产价格上扬,可能导致国内市场上流动性过剩。因此,财富基金在决定投资于国内资产还是国外资产时,应与货币当局进行充分的协调,避免对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造成较大的负面冲击。

3是对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影响。设立财富基金的目标之一是建立平滑经济周期,甚至是“逆周期”的资本结构,更好地管理公共资产,确保财富基金的资产管理策略有利于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稳健性。因此,财富基金的投资策略与资产管理战略应该充分考虑公共部门的资产与负债。

4是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财富基金的资产配置对于本国以及投资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都有重要的影响。对于设立财富基金的国家,财富基金是维护其外部稳定的一个重要部分。

改革国家外储模式

3万亿的外汇储备让中国重新审视管理国家财富的能力,需要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模式需要做出重大调整。

根本上讲,必须积极调整贸易结构,合理降低国家外汇储备规模。要从根本上解决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问题,要彻底改变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调整贸易发展模式,应当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度扩大进口,实施贸易平衡战略,不追求过度“顺差”。

壮大中国财富基金,建立多元化外储管理体系。当前,财富基金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管理外汇资产的重要平台和长期战略投资者。据美国财富基金研究所统计,截至目前,全球财富基金管理的资产高达4万亿美元,其中一些财富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甚至远远超过该国名义外汇储备规模。相比之下,我国财富基金不但规模小,而且股权投资比例小。

为此,应进一步扩大财富基金的规模,推进“从金融投资到产业投资”转变,加大财富基金在海外兼并、海外市场拓展、技术升级、资源能源收购、知识产权等项目的重点支持,以及新兴产业方面的股权投入。

另外,还可考虑参考国际经验成立外汇平准基金。当前情况下,将一部分外汇储备拿出来成立外汇平准基金,更具有可操作性。外汇平准基金是指各国用来干预外汇市场的储备基金,一般由黄金、外汇和本国货币构成。在具体操作中,由政府拨出一定的本币和外币基金设立外汇平准基金账户,由财政部控制,中央 汇率上升,超出政府限额的目标区间时,就可在市场上抛出储备购入本币缓和外币升值;反之,当本币升值过快时,就可在市场上购入储备放出本币增加本币供给,抑制本币升值。在西方发达国家,外汇平准基金是稳定外汇市场的重要手段,日本也有成功经验。

利用外汇平准基金,货币当局可以将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矛盾区分开来,这对保持货币政策的灵活性、独立性大有好处。由于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央行不得不投放基础货币来对冲外汇增量,这是我国流动性泛滥造成通胀压力的重要原因。发行央票对冲外汇占款的做法也令央行不堪重负。自2003年4月央行开始发行央行票据至今,央票付息成本高达近万亿元。此外,对冲外汇占款等操作已经影响到央行的货币政策,比如近期存款准备金一再提高,就被认为是出于对冲部分外汇占款的考虑,甚至有业界认为这是“汇率绑架利率”。成立外汇平准基金,可以切断外汇储备与基础货币供给之间的直接联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