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精神障碍表现及治疗范文

精神障碍表现及治疗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精神障碍表现及治疗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精神障碍表现及治疗

第1篇

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精神障碍时有发生,表现为当患者神志由昏迷转模糊、清醒时出现烦躁、易激惹、不安、伤人、智力低下等症状,是造成精神残疾的常见原因。作者收集本科自2005年2月至2007年9月重型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患者28 例,现就其住院期间的特点及治疗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12~65岁,平均(33.8±12.9)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0例、打击伤9例、坠落伤6例、其它伤3例。伤后就诊时间:均在10min~10h内,其中<30min 15例、30min~1h 6例、1~3h 5例、>3h 2例。

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格拉斯哥昏迷分度表(Glasgow coma scale, GCS) 评分,总分≤8分,伤后昏迷或再次昏迷≥6h[1];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 版修订本有关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分类进行精神障碍的评估及诊断[2]:颅脑创伤所致精神障碍,包括智力障碍、遗忘综合征、人格改变、精神病性症状、情感性障碍(躁狂症或抑郁症) 及神经病样症状(包括神经衰弱症状、癔症样症状、焦虑样症状等) 等。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昏迷,有中间清醒期16例,GCS:4~5分19例、6~8分9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急诊行头颅CT检查,28例中脑挫裂伤19例,其中额叶挫伤9例、颞叶挫伤3例、广泛脑挫伤(以额颞叶为主)7例;颅内血肿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额骨凹陷性骨折6例,颅底骨折8例;硬膜下积液(以前额为主)2例。

1.3 方法 对28例重症颅脑损伤者按有/ 无智力损伤、伴/ 不伴精神病性障碍、有/ 无人格改变及出现的时间进行统计。(1)常规治疗:行开颅术和行钻孔引流术;早期均予以脱水、止血、吸氧、抗感染、能量合剂、神经营养药物。(2)精神症状治疗:昏迷期间出现躁动以镇静、冬眠为主;清醒后出现精神症状以氟哌啶醇、奋乃静等药物治疗,辅以安坦对抗其锥体外系副作用,剂量可根据病情增减。

2 结果

2.1 精神障碍出现时间,临床类型及发生率 伤后均有意识障碍,在<1周出现精神症状6例、1~3周16例,>3周6例。主要精神症状:(1)以智力障碍为主4例,包括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推理、计划能力的改变。(2)以人格改变为主16例,其中表现为烦躁、冲动、脱抑制9例;情感淡漠、迟钝4例;混合型3例。(3)外伤性精神病障碍样表现8例。其中部分患者合并两种和三种精神症状。

2.2 治疗结果 本组28例患者通过治疗后,<1个月精神症状痊愈15例、<2个月痊愈8例、治疗>2个月仍有精神症状5例。

3 讨论

颅脑外伤后所致早期精神障碍多数表现为意识障碍和躁狂状态,主要症状与内源性情感障碍的躁狂非常相似,以易激惹,行为冲动为特征,但缺乏内在的情感因素[3]。据报道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约为外伤人数的2.8%~14.8%[4]。因此,颅脑损伤性精神障碍在神经外科较常见,但其发生机制仍不十分清楚[5]。一般认为颅脑损伤患者可因脑器质性损伤或受伤本身所导致的精神心理创伤而产生各种精神障碍,资料表明在出现神经综合征中以神经衰弱样症状为主,其发生可能与脑器质性损伤和精神心理创伤的综合作用有关。如中央沟附近损伤导致患者偏瘫时,患者受伤前后肢体活动的差异及其所带来生活上的不便利,会给患者造成一种极大的反差,此时他们心理承受能力的改变就成了精神障碍发生的原因。

通过本组临床分析,28例患者既往无精神障碍病史和精神病家族史,重型颅脑损伤是引起精神障碍的主要因素。从本组患者看,以人格、情感改变为主要表现的最多,占57.1%,表现为冲动、伤人或精神淡漠、懒言、情绪不稳;外伤性精神障碍样表现也较多见,为28.6%,而智能障碍相对较低,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对周围环境、事物不理解,或表现为语言障碍、语无伦次、捻衣摸床、言语不避亲疏。通过相应的手术和精神治疗后,<1个月精神症状痊愈15例、治疗<2个月痊愈8例、治疗>2个月仍有精神症状5例。

此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出现的精神障碍必须排除颅内病变恶化。精神障碍易诱发并发症,并可能发生自伤、伤人及影响护理工作,甚至因意外而导致死亡。故一旦发生精神障碍,应加强治疗,尽快进行手术治疗,同时应用神经营养剂、血管扩张药物等综合治疗方法, 促进受损大脑的功能恢复。

总之,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的出现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神经外科医生在治疗脑器质性损伤的同时,也应对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作全面的评估和认识,并充分考虑精神症状的处理,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尽量减少精神残疾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裘法祖,孟承伟.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53~263.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23~31.

3 赵峰,章建勋,张育放,等.颅脑外伤性精神障碍27例分析.浙江临床医学,2005,7(2):164.

第2篇

【关键词】 癫痫; 精神障碍; 精神病学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是在癫痫基础上出现的一组以感知觉、情感活动、认知功能、精神运动等异常改变的继发性精神病,由于其发病的基础在于大脑皮层异常发电所引发的癫痫,因此受累及部位及病理生理改变的不同可出现不同临床症状,统计表明,约有1/3的癫痫患者伴有精神障碍症状[1]。本文对本院2011年5月-2012年6月诊治的80例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5月-2012年6月诊断为癫痫性精神障碍的患者共8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对癫痫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既往存在癫痫发作病史,以精神病性症状为特征,病程持续,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过脑电图检及头颅CT扫描检查。其中男51例,女29例,平均年龄(29.3±18.7)岁,原发性癫痫67例(83.75%),继发性癫痫13例(16.25%),其中包括因颅脑损伤7例,脑炎5例,中毒性脑病1例。原发性癫痫病例中有精神病家族史者53例(79.1%),继发性癫痫病例中有精神病家族史者5例(38.5%)。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所有患者临床治疗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癫痫临床表现分型 所有患者中,单纯部分性发作47例(58.75%),单纯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6例(7.5%),复杂部分性发作10例(12.5%),全面强直阵挛发作17例(21.25%)。

2.2 精神症状出现时间 精神症状出现距离癫痫发作最短者为4个月,最长者18年,以5年作为时间段进行统计,5年以内出现精神症状者24例,6~10年内出现精神症状者15例,11~15年之内出现精神症状者21例,16~20年之内出现精神症状者20例。

2.3 脑电图及脑CT扫描结果 所有患者中存在脑电图异常者71例(88.75%),以颞叶局限性痫性放电为特征者24例,局限性慢波26例,弥漫阵发性慢波21例,正常者9例(11.25%);CT扫描结果异常者55例(68.75%),未见异常者25例(31.25%)。

2.4 癫痫性精神障碍的分型 癫痫性精神病47例(58.75%),癫痫性人格改变17例(21.25%),癫痫性情感障碍10例(12.5%),癫痫性痴呆6例(7.5%)。

2.5 治疗及疗效 所有患者给予抗癫痫药物合并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抗癫痫药物按照个体化治疗方案进行选择,根据患者癫痫发作类型及脑电图显示结果有所区别,抗癫痫药物以卡马西平治疗为主者65例(81.25%),丙戊酸钠治疗为主者8例,苯妥英钠治疗为主者7例,抗精神病药物以氟哌啶醇治疗为主者56例,以奋乃静治疗为主者13例,以利培酮治疗为主者11例(13.75%%)。按疗程治疗结束后,出院结果评定痊愈者43例(53.75%),好转者17例(21.25%),进步者16例(20%),无效者4例(5%)。

3 讨论

癫痫是由大脑神经元局灶性或广泛性异常放电所导致的脑部疾病,癫痫发作的患者有约1/3的伴有精神障碍的表现,这类与癫痫发作有相关性的精神疾病被称为癫痫性精神障碍,由于癫痫发作时异常放电形式病理生理改变的不同,因此癫痫性精神障碍的症状表现也多种多样。癫痫的异常放电相关假说较多,目前较为认可的学说包括细胞膜电位离子异常学说,以及脑神经递质紊乱学说两种,其中脑神经递质紊乱学说相对更容易接受,即认为兴奋性氨基酸神经介质如谷氨酸等同抑制性氨基酸神经介质如γ-氨基丁酸等之间平衡紊乱,造成脑神经元活动异常,过度放电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2]。

有研究认为癫痫发作同精神障碍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且癫痫病程长短、发作频率快慢、间歇期长短同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及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这主要是由于造成脑缺氧的几率决定脑器质性损害的严重程度,进而决定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3]。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癫痫性精神障碍的出现属于继发过程,主要病变在于颞叶功能失调,该部位功能出现障碍后在早期及间歇期表现为癫痫发作,而后期则可以出现精神病性表现。尤其是颞叶边缘系统的神经元电活动紊乱,达到顶峰时可表现为痫性抽动,在发作间歇期神经元电活动继续紊乱,后期则对精神活动产生影响,进而发展为精神障碍。有研究发现癫痫患者脑电图以颞叶异常为主,存在颞叶、颞额、颞枕等部位局限性尖波、棘波,部分性癫痫伴发精神障碍率较高,颞叶异常多见[4]。本研究中由脑电图检查显示异常率达88.75%,以颞叶异常为主,同上述研究报道较一致。国内报道指出癫痫性精神障碍的原发癫痫发作类型以部分性发作为主约60%,本研究中以单纯部分性发作患者为58.75%,与上述报道基本符合。但对于癫痫性精神障碍是否都以颞叶癫痫为主导,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国内外有研究发现全身性强直痉挛发作为主者亦占有不低的比例[5],对以颞叶发作为主的观点形成了挑战,今后需要扩大样本深入探讨。有研究认为癫痫患者伴发的精神障碍同大脑优势半球的疾病有关,而非优势半球出现病变则与抑郁状态相关度较高。在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中,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在思维、情感、感知觉、行为、认知、人格等方面的异常改变,同精神分裂症的某些临床症状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因此临床误诊率较高[6],若未进行癫痫家族史调查或脑电图或CT检查,更不容易发现。既往有学者发现所治疗的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在首次发病时有65%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反映出该种精神障碍的复杂性、多样性及隐秘性[7]。

癫痫性精神障碍的病程及临床症状有明显特征性表现,其症状表现多种多样,精神症状界定较难,且患者异常行为多具有突发突止特点,冲动型明显,动机不明,目的难料,不计后果,造成损伤或损失后往往感到后悔;多数患者情感反应良好,间歇期自知力较好,仅有少数可出现自知力缺失;此类患者病程表现不符合功能新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由脑电图及CT扫描表现可发现大多数异常;某些患者在发病后出现人格改变,但占有比例相对较少,按照功能性精神障碍入院后,给予抗精神病类药物并不能使症状有效缓解;以上临床症状特征是癫痫性精神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诊断时可进行参考[8]。另外癫痫性精神障碍的妄想、幻觉等思维感知症状可出现明显异常,故有学者认为将此类患者命名为癫痫妄想/幻觉综合征似乎更显准确,有研究发现在该类患者的精神症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包括冲动及攻击行为、关系妄想、易激惹、幻听和被害妄想,表明行为、思维异常在该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本研究中癫痫性精神病分型以癫痫性精神病占有比例最大,其次为癫痫性人格改变,癫痫性情感障碍和癫痫性痴呆,与伍光辉等[9]的研究稍有不同。

癫痫性精神障碍的治疗应以抗癫痫药物治疗为基础,单纯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可根据患者发作形式及病程特点不同进行个性化选择抗癫痫药物,在此基础上根据精神障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10]。其中卡马西平应用较为广泛,其能够对颞叶边缘系统进行选择性抑制,进而阻止该部位的异常电活动的发生,对于颞叶癫痫发作的发生发展具有良好效果,并可防止病程发展至后期精神障碍的出现。除抗癫痫药物外,应当根据患者的精神症状表现,给予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如本研究中给予氟哌啶醇、利培酮等,均可在控制癫痫发作的基础上控制精神症状的出现。有研究表明,为控制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单纯使用抗癫痫药物或采取加量方式治疗,并不能取得良好效果,甚至可导致病情加重,联合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效果更确切有效。本研究中采用抗癫痫药物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取得较好疗效,其中痊愈者43例,占53.75%,好转者17例,占21.25%,进步者16例,占20%,无效者仅4例占5%。不过本研究中选择病例数量较少,且在治疗过程中有2例患者未规则服药,是造成无效者比例较高的主要原因,今后需要继续扩大样本,严格按照治疗过程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给予的药物治疗,对药物敏感度较高,且未有情绪显著异常及行为改变过于明显者,因此未考虑应用电休克或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方案,若在今后出现此类对药物治疗无效,精神症状较显著如行为过激者可予以考虑。

总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精神症状表现同精神分裂症类似,在临床诊断中极易误诊,需要通过对其病程、家族史进行仔细询问,完善脑电图、脑CT检查方可确诊,治疗上应当注重以给予个体化抗癫痫药物为基础,联合应用抗精神病药治疗,才能提高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诊疗率,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冯志颖.癫痫所致精神障碍[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9,(1):56-57.

[2]高,孙毅,邓晓舫.癫痫所致精神障碍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5):490,492.

[3]封正敏,刘波.精神分裂症与癫痫所致精神障碍临床观察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19(20):124-125.

[4]李玲.35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7):2165-2166.

[5]陈强,黄国光,黄信荣.阿立哌唑合并卡马西平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1):25-26.

[6]苏亚梅,刘铭涛.癫痫所致精神障碍误诊1例[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1,17(4):294-295.

[7]夏钦荣.癫痫所致精神障碍38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1):35-36.

[8]王焕林,高柏良.癫痫性精神障碍的诊断分类及治疗现状[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5,1(1):9.

[9]伍光辉,秦霞.癫痫性精神障碍70例临床分析[J].内科,2008,3(4):558-560.

第3篇

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精神障碍时有发生,表现为当患者神志由昏迷转模糊、清醒时出现烦躁、易激惹、不安、伤人、智力低下等症状,是造成精神残疾的常见原因。作者收集本科自2005年2月至2007年9月重型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患者28例,现就其住院期间的特点及治疗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8例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12~65岁,平均(33.8±12.9)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0例、打击伤9例、坠落伤6例、其它伤3例。伤后就诊时间:均在10min~10h内,其中<30min15例、30min~1h6例、1~3h5例、>3h2例。

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格拉斯哥昏迷分度表(Glasgowcomascale,GCS)评分,总分≤8分,伤后昏迷或再次昏迷≥6h[1];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有关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分类进行精神障碍的评估及诊断[2]:颅脑创伤所致精神障碍,包括智力障碍、遗忘综合征、人格改变、精神病性症状、情感(躁狂症或抑郁症)及神经病样症状(包括神经衰弱症状、癔症样症状、焦虑样症状等)等。

1.2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昏迷,有中间清醒期16例,GCS:4~5分19例、6~8分9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急诊行头颅CT检查,28例中脑挫裂伤19例,其中额叶挫伤9例、颞叶挫伤3例、广泛脑挫伤(以额颞叶为主)7例;颅内血肿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额骨凹陷性骨折6例,颅底骨折8例;硬膜下积液(以前额为主)2例。

1.3方法对28例重症颅脑损伤者按有/无智力损伤、伴/不伴精神病、有/无人格改变及出现的时间进行统计。(1)常规治疗:行开颅术和行钻孔引流术;早期均予以脱水、止血、吸氧、抗感染、能量合剂、神经营养药物。(2)精神症状治疗:昏迷期间出现躁动以镇静、冬眠为主;清醒后出现精神症状以氟哌啶醇、奋乃静等药物治疗,辅以安坦对抗其锥体外系副作用,剂量可根据病情增减。

2结果

2.1精神障碍出现时间,临床类型及发生率伤后均有意识障碍,在<1周出现精神症状6例、1~3周16例,>3周6例。主要精神症状:(1)以智力障碍为主4例,包括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推理、计划能力的改变。(2)以人格改变为主16例,其中表现为烦躁、冲动、脱抑制9例;情感淡漠、迟钝4例;混合型3例。(3)外伤性精神病障碍样表现8例。其中部分患者合并两种和三种精神症状。

2.2治疗结果本组28例患者通过治疗后,<1个月精神症状痊愈15例、<2个月痊愈8例、治疗>2个月仍有精神症状5例。

3讨论

颅脑外伤后所致早期精神障碍多数表现为意识障碍和躁狂状态,主要症状与内源性情感障碍的躁狂非常相似,以易激惹,行为冲动为特征,但缺乏内在的情感因素[3]。据报道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约为外伤人数的2.8%~14.8%[4]。因此,颅脑损伤性精神障碍在神经外科较常见,但其发生机制仍不十分清楚[5]。一般认为颅脑损伤患者可因脑器质性损伤或受伤本身所导致的精神心理创伤而产生各种精神障碍,资料表明在出现神经综合征中以神经衰弱样症状为主,其发生可能与脑器质性损伤和精神心理创伤的综合作用有关。如中央沟附近损伤导致患者偏瘫时,患者受伤前后肢体活动的差异及其所带来生活上的不便利,会给患者造成一种极大的反差,此时他们心理承受能力的改变就成了精神障碍发生的原因。

通过本组临床分析,28例患者既往无精神障碍病史和精神病家族史,重型颅脑损伤是引起精神障碍的主要因素。从本组患者看,以人格、情感改变为主要表现的最多,占57.1%,表现为冲动、伤人或精神淡漠、懒言、情绪不稳;外伤性精神障碍样表现也较多见,为28.6%,而智能障碍相对较低,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对周围环境、事物不理解,或表现为语言障碍、语无伦次、捻衣摸床、言语不避亲疏。通过相应的手术和精神治疗后,<1个月精神症状痊愈15例、治疗<2个月痊愈8例、治疗>2个月仍有精神症状5例。

此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出现的精神障碍必须排除颅内病变恶化。精神障碍易诱发并发症,并可能发生自伤、伤人及影响护理工作,甚至因意外而导致死亡。故一旦发生精神障碍,应加强治疗,尽快进行手术治疗,同时应用神经营养剂、血管扩张药物等综合治疗方法,促进受损大脑的功能恢复。

总之,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的出现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神经外科医生在治疗脑器质性损伤的同时,也应对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作全面的评估和认识,并充分考虑精神症状的处理,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尽量减少精神残疾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裘法祖,孟承伟.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53~263.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23~31.

3赵峰,章建勋,张育放,等.颅脑外伤性精神障碍27例分析.浙江临床医学,2005,7(2):164.

第4篇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开颅术后;外伤性精神障碍

The clinical analyses of 200 cases with mental disorders after surgery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ZHAO Gang, WANG Peng, SUN Huai-yu, et al.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Tie Fa Coal Company Hospital, Liaoning 112700,China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11.21

作者单位:112700辽宁省调兵山铁法煤业集团总医院神经外科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umatic mental disorders and position of brain injury, and the prognosis of mental disorders. Methods By 200 cases clinical data analyses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fter craniotomy appear mental disorders,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umatic mental disorders and position of brain injury and prognosis. Results 69 cases were simple injury of frontal lobe, 65 cases simple injury of temporal lobe, 56 cases were of frontal lobe and temporal lobe, 10 cases were merge hypothalamus, 124 cases were of left hemisphere, 76 cases were of right hemisphere. Followup six months after surgery: 141 cases of recovery, 29 caes of significantly improved, 24 cases were of improved, 6 cases were of invalid. Conclus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umatic mental disorders and position of brain injury were closely related. They damaged the brain of spiritual center and prognosis good by active treatment.

【Key words】 Traumatic brain injury;Craniotomy;Traumatic mental disorders

外伤性精神障碍患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且与有脑叶的损伤部位一定的关系,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严重程度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其治疗结果的好坏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影响[1]。本文通过对200例因颅脑损伤开颅术后出现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分析,探讨精神障碍与脑叶损伤的关系,了解外伤性精神障碍的愈后情况,具体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200例患者为我院神经外科1997年6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因颅脑损伤行开颅手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的住院患者,男128例,女72例,年龄12~76岁,均随访至术后6个月。每位患者精神障碍至少具备以下条件之一:①情感障碍:情绪不稳,易怒,易哭,喜怒无常,无端争吵,欣快,淡漠,情感丧失,反应迟钝;②性格改变:脾气暴躁,不听劝说,不配合诊治,不礼貌,强词夺理;③智能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理解力、定向力差或丧失,劳动力低,自知力不能,智能障碍,痴呆;④精神分裂:妄想,幻听,幻嗅,幻视。颅脑损伤病理类型:急性硬膜外血肿并脑挫裂伤31例、急性硬膜下血肿并脑挫裂伤45例、脑内血肿30例、多发颅内血肿3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28例、凹陷骨折并脑挫裂伤14例、广泛脑挫裂伤血肿量较小(

1.2 方法

1.2.1 根据临床症状将患者分为四类;①情感障碍;②性格改变;③智能障碍;④精神分裂。

1.2.2 根据术前术后头CT影像及术中所见确定脑叶具体损伤部位

1.2.3 逐一统计确定 精神障碍与脑叶损伤部位之间的关系

1.2.4 治疗方法 200例患者均行综合治疗:①积极处理原发病:抗炎,止血,防脑水肿,降颅内压,活化脑细胞,改善微循环,抗癫痫,支持,对症,防并发症治疗。对迟发颅内血肿、积液具备手术指征的可再行手术;②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精神症状较重者早期亚低温冬眠3~7 d,必要时用冬眠1号;对精神症状不十分重患者常规口服或鼻饲管注入氯丙嗪,每天25~200 mg,分次口服,根据精神症状严重程度随时调整药量及用药时间,必要辅助间断静推或静点地西泮、氯硝、西泮或奋乃静;对精神障碍较轻患者单纯口服小剂量氯丙嗪;③颅脑损伤稳定意识清楚,精神症状较轻患者进行心理治疗[2-5]。

1.2.5 愈后评定标准[6] 随访至术后6个月并按照WHO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即精神症状完全消失;②显著好转即精神症状大部分消失;③好转即精神症状部分消失;④无效。

2 结果

见表1、表2、表3。

3 讨论

本组患者精神障碍症状分为情感障碍,性格改变,智能障碍,精神分裂4种,其中以情感障碍及性格改变为多占74.5%;脑损伤均位于幕上,以额、颞叶为主占95.0%;左侧半球损伤占62.0%。人脑的精神活动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其中枢主要位于额叶,颞叶及边缘系统[7-9]。大部分额叶病变出现精神症状,双额叶病变精神症状更明显,额叶凸面受损患者常表现情感呆板,反应迟钝,对周围事物均漠不关心,智能低下,无欲状态,严重者尿便不能自理,额叶眶面受损患者常有人格改变。颞叶病变出现精神症状仅次于额叶,除人格改变,记忆力障碍等,常见精神障碍外,常伴有幻听,幻嗅,幻视。边缘系统是围绕脑干,基底节和胼胝体的一些精神结构组成,它受损可出现精神障碍,表现记忆力差,痴呆,嗜睡,抑郁及人格改变。本组200例患者出现精神障碍均为外伤导致上述功能区原发或继发性损害。由此可见,精神障碍的出现与脑叶损伤部位密切相关。由于部分临床医师不了解此情况,特别对额颞叶损伤的患者,没有仔细观察,分析患者的思维及行为表现,早期忽视了精神障碍,使患者没有得到及时诊治,精神症状加重,严重影响生存质量,有些演变成慢性精神障碍,治疗困难。因此,对有精神障碍患者应有预见性[9-11]。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且采取综合治疗。精神障碍均为颅脑器质性损伤所致,首先必须积极处理原发伤,防继发性脑损害,同时尽早应用抗精神症状药物,根据精神症状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随时调整用药,待精神症状控制后,酌情减量,不可突然停药,以免精神障碍出现反跳,同时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定期查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及时应用护肝及利尿药,对于顽固性精神障碍的患者,待颅脑损伤稳定后,可转精神病院系统治疗,对严重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容易引起医生的注意和理解,而对于神经系统无明显损害的患者易被医生忽视,但他们经常有记忆力下降,情绪不稳定,无欲状态,特别有些神经型非常敏感的患者,加之对社会和心理因素反应强烈时,更容易造成久治不愈,因此对这类患者应特别注意心理治疗,使他们重新树立自信心[12]。本组患者均采用综合治疗,治愈率为70.5%,有效率97.0%,可见疗效确切,治愈率高。外伤性精神障碍患者,只要临床医师足够重视,并通过积极的综合治疗,必将取得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沈渔.精神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5-311.

[2] 郝伟.精神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61-62.

[3] 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2:275-276.

[4] 张延平.颅脑损伤的现代治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1:74-176.

[5] 易声禹.颅脑损伤诊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5.

[6] 黄永辉.59例颅脑外伤致精神障碍临床分析.齐齐哈尔医学报,2009,2:211-212.

[7] 于永.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术后精神障碍76例临床分析.实用医学杂志,2005,14:1546-1547.

[8] 刘乐,刘晓玲,刘晓峰,等.急性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68例临床分析.陕西医学杂志,2008,10:301-302.[9] 李晓春,许旭忠.脑外伤早期精神障碍34例临床分析.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8):6.

[10] Max JE.The Phenomeuology of Peronality change dueto traumaticbrai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Neuropsychiatry clin lvemosci,2001,13(2):161.

第5篇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开颅术后;外伤性精神障碍

the clinical analyses of 200 cases with mental disorders after surgery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zhao gang, wang peng, sun huai-yu, et al.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tie fa coal company hospital, liaoning 112700,china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11.21

作者单位:112700辽宁省调兵山铁法煤业集团总医院神经外科

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umatic mental disorders and position of brain injury, and the prognosis of mental disorders. methods by 200 cases clinical data analyses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fter craniotomy appear mental disorders,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umatic mental disorders and position of brain injury and prognosis. results 69 cases were simple injury of frontal lobe, 65 cases simple injury of temporal lobe, 56 cases were of frontal lobe and temporal lobe, 10 cases were merge hypothalamus, 124 cases were of left hemisphere, 76 cases were of right hemisphere. followup six months after surgery: 141 cases of recovery, 29 caes of significantly improved, 24 cases were of improved, 6 cases were of invalid. conclus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umatic mental disorders and position of brain injury were closely related. they damaged the brain of spiritual center and prognosis good by active treatment.

【key words】 traumatic brain injury;craniotomy;traumatic mental disorders

外伤性精神障碍患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且与有脑叶的损伤部位一定的关系,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严重程度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其治疗结果的好坏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影响[1]。本文通过对200例因颅脑损伤开颅术后出现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分析,探讨精神障碍与脑叶损伤的关系,了解外伤性精神障碍的愈后情况,具体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200例患者为我院神经外科1997年6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因颅脑损伤行开颅手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的住院患者,男128例,女72例,年龄12~76岁,均随访至术后6个月。每位患者精神障碍至少具备以下条件之一:①情感障碍:情绪不稳,易怒,易哭,喜怒无常,无端争吵,欣快,淡漠,情感丧失,反应迟钝;②性格改变:脾气暴躁,不听劝说,不配合诊治,不礼貌,强词夺理;③智能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理解力、定向力差或丧失,劳动力低,自知力不能,智能障碍,痴呆;④精神分裂:妄想,幻听,幻嗅,幻视。颅脑损伤病理类型:急性硬膜外血肿并脑挫裂伤31例、急性硬膜下血肿并脑挫裂伤45例、脑内血肿30例、多发颅内血肿3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28例、凹陷骨折并脑挫裂伤14例、广泛脑挫裂伤血肿量较小(<10 ml)16例。致伤类型:交通事故82例、打击伤54例、摔伤28例、坠落伤21例、挤压伤15例。

1.2 方法

1.2.1 根据临床症状将患者分为四类;①情感障碍;②性格改变;③智能障碍;④精神分裂。

1.2.2 根据术前术后头ct影像及术中所见确定脑叶具体损伤部位

1.2.3 逐一统计确定 精神障碍与脑叶损伤部位之间的关系 

1.2.4 治疗方法 200例患者均行综合治疗:①积极处理原发病:抗炎,止血,防脑水肿,降颅内压,活化脑细胞,改善微循环,抗癫痫,支持,对症,防并发症治疗。对迟发颅内血肿、积液具备手术指征的可再行手术;②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精神症状较重者早期亚低温冬眠3~7 d,必要时用冬眠1号;对精神症状不十分重患者常规口服或鼻饲管注入氯丙嗪,每天25~200 mg,分次口服,根据精神症状严重程度随时调整药量及用药时间,必要辅助间断静推或静点地西泮、氯硝、西泮或奋乃静;对精神障碍较轻患者单纯口服小剂量氯丙嗪;③颅脑损伤稳定意识清楚,精神症状较轻患者进行心理治疗[2-5]。 

1.2.5 愈后评定标准[6] 随访至术后6个月并按照who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即精神症状完全消失;②显著好转即精神症状大部分消失;③好转即精神症状部分消失;④无效。

2 结果

见表1、表2、表3。

3 讨论

本组患者精神障碍症状分为情感障碍,性格改变,智能障碍,精神分裂4种,其中以情感障碍及性格改变为多占74.5%;脑损伤均位于幕上,以额、颞叶为主占95.0%;左侧半球损伤占62.0%。人脑的精神活动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其中枢主要位于额叶,颞叶及边缘系统[7-9]。大部分额叶病变出现精神症状,双额叶病变精神症状更明显,额叶凸面受损患者常表现情感呆板,反应迟钝,对周围事物均漠不关心,智能低下,无欲状态,严重者尿便不能自理,额叶眶面受损患者常有人格改变。颞叶病变出现精神症状仅次于额叶,除人格改变,记忆力障碍等,常见精神障碍外,常伴有幻听,幻嗅,幻视。边缘系统是围绕脑干,基底节和胼胝体的一些精神结构组成,它受损可出现精神障碍,表现记忆力差,痴呆,嗜睡,抑郁及人格改变。本组200例患者出现精神障碍均为外伤导致上述功能区原发或继发性损害。由此可见,精神障碍的出现与脑叶损伤部位密切相关。由于部分临床医师不了解此情况,特别对额颞叶损伤的患者,没有仔细观察,分析患者的思维及行为表现,早期忽视了精神障碍,使患者没有得到及时诊治,精神症状加重,严重影响生存质量,有些演变成慢性精神障碍,治疗困难。因此,对有精神障碍患者应有预见性[9-11]。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且采取综合治疗。精神障碍均为颅脑器质性损伤所致,首先必须积极处理原发伤,防继发性脑损害,同时尽早应用抗精神症状药物,根据精神症状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随时调整用药,待精神症状控制后,酌情减量,不可突然停药,以免精神障碍出现反跳,同时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定期查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及时应用护肝及利尿药,对于顽固性精神障碍的患者,待颅脑损伤稳定后,可转精神病院系统治疗,对严重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容易引起医生的注意和理解,而对于神经系统无明显损害的患者易被医生忽视,但他们经常有记忆力下降,情绪不稳定,无欲状态,特别有些神经型非常敏感的患者,加之对社会和心理因素反应强烈时,更容易造成久治不愈,因此对这类患者应特别注意心理治疗,使他们重新树立自信心[12]。本组患者均采用综合治疗,治愈率为70.5%,有效率97.0%,可见疗效确切,治愈率高。外伤性精神障碍患者,只要临床医师足够重视,并通过积极的综合治疗,必将取得良好的疗效。 

参考文献

[1] 沈渔邨.精神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5-311.

[2] 郝伟.精神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61-62.

[3] 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2:275-276.

[4] 张延平.颅脑损伤的现代治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1:74-176.

[5] 易声禹.颅脑损伤诊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5.

[6] 黄永辉.59例颅脑外伤致精神障碍临床分析.齐齐哈尔医学报,2009,2:211-212.

[7] 于永.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术后精神障碍76例临床分析.实用医学杂志,2005,14:1546-1547.

[8] 刘乐,刘晓玲,刘晓峰,等.急性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68例临床分析.陕西医学杂志,2008,10:301-302.[9] 李晓春,许旭忠.脑外伤早期精神障碍34例临床分析.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8):6.

[10] max je.the phenomeuology of peronality change dueto traumaticbrai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neuropsychiatry clin lvemosci,2001,13(2):161. 

第6篇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组43例患者中,男32例,女11例,年龄56~84岁,平均年龄67岁,其中股骨颈骨折1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0例,脊柱骨折12例,胫腓骨骨折2例,致伤原因主要为交通意外伤或高处坠落伤。所有病例CT均排除颅脑损伤,否认精神病史及家族史。患者伤后出现精神障碍的时间为2~4d,平均2.4d。根据中国精神病分类方案及诊断标准第2版,精神障碍中诊断为焦虑与癔症型34侧,抑郁型8侧。

1. 2 临床表现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焦虑与癔症型患者,出现烦燥、谵妄、胡言乱语,但无休克、高热,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并逐渐出现燥动和攻击,厌食,不配合临床治疗等;抑郁型患者则表现为长时间不语,对旁人问话漠然,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

1. 3 诊断与治疗

怀疑为精神障碍者,及时请精神科医师明确诊断及指导治疗。症状较轻,仅有睡眠差、轻度烦躁等的患者予心理治疗及地西泮10mg肌注或氯丙嗪25~50mg口服,1次/d。上述治疗无效或症状较重患者予氯硝西泮2.5~5mg口服,1次/d;必要时给予氯丙嗪静注或冬眠治疗。抑郁型患者予以氯丙咪嗪口服或静脉用药,维持治疗3个月左右。积极进行原发疾病的治疗及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如术后疼痛者可予曲马多、哌替啶等镇痛治疗;创伤出血引起贫血和低蛋白血症者,予以补充血容量、电解质等处理;加强心理疏导和身心护理工作,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 结果

43例患者经治疗,1周后精神障碍症状全部缓解。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无复发迹象。

3 讨论

创伤性精神障碍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患者因个体敏感性、耐受性不同而反应强度不同。创伤作用于机体后,因创伤的程度、持续时间、患者对创伤的认识反应产生情绪、行为、生理反应,而表现出人格改变、妄想症和适应及某些敏感器官反应[2]。同时创伤后所引起的疼痛,以及对疾病认识不足,并且受伤时刺激未能及时消除,入院后对环境适应性差,从而表现出恐惧、焦虑,使大脑长时间未得到休息,从而导致精神障碍。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及耐受性较差,更加容易出现创伤性精神障碍。

第7篇

【摘要】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是一种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受到病毒感染而出现明显精神症状的急或亚急性疾病,由于受累神经所在脑功能区或分布系统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就出现了相应神经系统的病理体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及精神障碍的表现,精神症状可见于病程的各个时期。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复杂多变,部分病例可因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症状或唯一症状而就诊于精神科,易误诊为功能性精神疾病及其他以精神异常为主要表现的脑病。加强对病毒性脑炎精神症状的治疗,能保障患者的安全,促进患者的临床康复,减轻后遗症。下面为此报道了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治疗进展。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护理

一 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

病毒性脑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以青壮年为主,发病季节以冬季为多。秋季次之,符合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国内报道,约2/3病毒性脑炎患者合并不同程度上的精神障碍,且精神症状见于病程各期,易与精神分裂症混淆,误诊率高达45%。病毒性脑炎所引起的器质性精神障碍主要包括认知功能障碍、注意障碍、感知觉障碍、思维内容改变、心境和人格改变,与功能性精神障碍不同的是多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但部分患者早期意识障碍轻往往不容易引起重视,加上突出的精神症状掩盖了病毒性脑炎其他症状,且很多精神科医生不重视神经系统查体。其在病期的各个时期可出现,甚至构成本病的主要临床,神经系统症状往往隐蔽或不表现。以青壮年多见,全身散发,无明显季节性,均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大部分有感染史,精神症状多样而复杂,多为不协调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常伴有幻听、幻视、被害妄想及关系妄想。但精神症状无论是兴奋或抑制,均无自伤、自杀企图和行为。赵宏宇等对病毒性脑炎101例临床分析中发现有精神障碍者25例,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病毒性脑炎其发生发展有特殊性。就诊时最常见的躯体表现是发热。神经系统检查少数患者可能完全正常,但大多数患者有精神系统阳性体征,但不恒定、易变化,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有些患者甚至在发病后1~2周或2周后才出现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而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视损害部位不同差异很大。我们认为,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分类大体分为精神运动性兴奋型,精神运动抑制型及兼有二者的未分型三种类型。所导致的冲动及伤往往不可预料,极易造成患者本人或其他人的人身安全问题,它与没伴有精神症状的病毒性脑炎相比具有其特殊性。

二 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诊断

当前确诊主要通过病毒学和免疫学的检查,但是目前病毒类型尚难通过敏感及特异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而确定,故其早期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脑电图检查、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及头颅CT或脑MRI检查。病毒侵犯脑组织部位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如额叶损害可引起幻嗅、情感障碍、智能损害;额、叶损害可引起癫痫;枕叶损害可引起幻视;中央旁小叶损害可引起大小便失禁等。另外,确诊病毒性脑炎时,还应与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炎、细胞病毒性脑炎和其他虫媒介导的病毒性脑炎相鉴别,以便治疗时有的放,不延误治疗时机。总体来说,我们认为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错综复杂,诊断应结合如下方面进行:意识障碍。据文献报道,病毒性脑炎占90%,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发生在病毒性脑炎的各个时期,有明显波动性,因而有时难以判断,但它随着疾病的加重而加重、减轻而好转,是平行关系;而功能性疾病,是周围和自我意识障碍,错乱和朦胧状态,当病情恢复后,可有部分遗忘。精神症状和起病形式。据资料记载,病毒性脑炎精神症状出现率为81%。功能性疾病也可急性起病,因此容易混淆,此时应做脑电图检查,部分患者不合作,为了控制精神症状,应用抗精神病药物。也可出现多汗、尿床、肌张力增高等症状,此时难以区别器质性和功能性症状,在此阶段,要更加仔细检查每一症状。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赵焱等报道28例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和脑脊液均有异常改变,脑电图在疾病早期平均1周即出现改变,在弥漫活动背景上周期性8波及局灶高波幅尖波、棘波放电。多数不对称,病毒性脑炎病理改变有出血、坏死。头部CT示“马蹄形”局灶性低密度区,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有条件的医院应进行病毒分离或抗原检测,为早期诊断提供条件。实验室检查中脑脊液白细胞增高、蛋白增高。

三 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治疗与护理

在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治疗方面,如治疗恰当,一般2-3周症状好转,如果第一次治疗不彻底,可有潜在病毒存留,适宜时再度复发,后遗症状、精神症状以人格和智能障碍为主。岑伟提出此现象结合用安定类或苯巴比妥,不用抗精神病药能控制症状,是否可以作为脑部炎症性病变所致精神障碍与功能性精神病的区别点,值得探讨。本组病例的神经系统体征大多在精神症状之后出现,且不一定恒定存在,体征的部位及性质亦改变,有的病例在整个病程中始终都以精神症状为主,不见有意识障碍及神经系统体征,但部分病例还是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主要有发热、头痛、呕吐、多汗、意识障碍、抽搐、尿失禁、病理征阳性、肌张力增强,其中发热、意识障碍最常见,因此,提醒临床医生遇有不明原因突发精神障碍而伴有上述表现者,不要轻易下功能性精神病的诊断。同时对这类患者的精神症状、意识状态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护理记录有助于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当患者表现出明显的精神症状时,应考虑其精神症状的精神病理学因素。在生活护理方面,与功能性精神障碍也是有区别的,其护理难度明显增大。这类患者的精神症状往往伴有意识障碍,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其行为往往无目的性,易跌倒、会无目的的损坏病房设施。如果被保护性因素约束,患者不识时,往往不能或不表达,容易发生压疮,易继发肺部感染。因此,我们要保证患者饮食摄入量,按病情制定饮食计划,给于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饮食。保证营养物质的供给,提高机体免疫力,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维持毛细血管渗透压,保持体液平衡。精神症状较轻者设专人照顾,耐心协助饮食:激励家属供给病人爱吃的食物,使病人随时能吃到着急想吃的食物。不能进食者喂食;意识障碍或严重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饮食。

总之,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要对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统详细认真体格检查,尽早反复脑电图、脑脊液、头颅CT等辅助检查,及时有效抗病毒性精神病药物对症治疗是减少误诊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林庆,王艺,叶落梅,等.脑电图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12):713-714.

[2] 张维伟,徐慧文.脑电图对单纯孢疹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价值[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6,15(3):175-176.

第8篇

关键词 麻醉 手术 手术后精神障碍

外科术后精神障碍,是指外科术后数天内发生的一种急性精神紊乱综合征,其包括意识、认知、记忆、精神、定向、行为等方面的紊乱。多发生于老年患者,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逐渐上升,老年病人手术量不断增加,术后精神障碍发病率也逐渐增加。该并发症显著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并严重影响愈后,因而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引起重视。

术后精神障碍一般发生于术后麻醉清醒至一周内,一般病程持续2-5天,以夜间为著,白天可减轻。其临床表现多为谵妄型,表现为兴奋性增强、言语错乱、谵妄、幻视、定向障碍,甚至出现暴力倾向。也有少数抑郁型,表现为情绪低落、不愿与人交流、睡眠障碍等。亦有混合型,即抑郁型和谵妄型交替出现[1]。

导致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的诱因并不完全清楚,可能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患者因素 既往有精神病史或家族中有精神病家族史的患者,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的概率显著提高。同时,年龄越大,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的概率越大。如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陈旧性脑梗塞、COPD等疾病,即使术前已做相应的内科处理,术后依然有较高的几率发生[2]。另外,术前患者的思想和心理负担对患者产生心理应激,也将增加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的概率。

2、麻醉因素 术中麻醉管理对患者术后是否发生精神障碍有显著影响。术中对人工呼吸调控不当致使过度通气或通气不足、低血压、低蛋白血症(或血液过度稀释)等均可导致脑供氧不足或供血不足引起脑代谢障碍,从而诱发术后精神障碍[3]。另外如麻醉过浅致使患者对麻醉手术留有痛苦回忆,术后亦可出现焦虑、兴奋、反复噩梦等症状。

3、手术因素 不同手术其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的概率并不相同[4],一般来说,神经外科手术术后发生率最高,这其中又以脑肿瘤、癫痫手术最高,其次是心血管手术,体外循环术后第1周有30%-83%的患者存在神经精神障碍,术后几个月至几年仍有10%-30%的患者存在可测量的认知障碍。部分患者持续1年以上。其原因可能与体外循环期间低灌注、脑缺氧、气栓、心内赘生物或动脉粥样斑块脱落等因素有关。其它手术中又以骨科发生率最高,杨天德等人的研究发现1832例髋部骨折手术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率为26%[5]。其原因可能是脂肪、骨水泥等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脑循环改变等有关。另外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的腔镜手术,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高于普通手术。虽然腔镜手术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促进了病人术后恢复速度,但腔镜手术增加了气栓发生的危险。而这些微小的气栓可能导致术后发生精神障碍[6]。

4、药物因素 某些抗生素如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等,一些改善心功能的药物如洋地黄类、硝普钠等,其本身就可以导致精神障碍。术前用药如东莨菪碱,吸入麻醉所用的氧化亚氮、氟烷等,静脉麻醉所使用的丙泊酚、芬太尼、异丙酚等,术后镇痛泵或镇痛药物,如吗啡等均与术后精神障碍密切相关。另外,诸如西咪替丁、奥美拉唑等药物可抑制诸如吗啡、杜冷丁等麻醉性镇痛药物的代谢与摄取,从而致使其血药浓度升高至作用增强而加重并发症。另一方面,术后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均不可避免有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损害,亦可导致这些药物的蓄积中毒。

5、术后并发症 术后常见并发症,如肺部并发症、高血压或低血压等均可导致脑缺氧、脑水肿,引起精神障碍。术后肝肾功能损害导致的代谢障碍、电解质紊乱、感染等均可引发精神障碍。

导致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已知的这些诱因可以从侧面去推测其可能的行成机制,目前常见的观点包括:

1、手术应激、物、感染等因素导致了脑内乙酰胆碱能受体明显受抑制,从而抑制了神经末梢对乙酰胆碱的摄取,并限制乙酰胆碱的合成速度。而乙酰胆碱是脑内广泛分布的重要神经递质,从前脑基底部发出的胆碱能系统支配全部大脑皮层,控制众多与各皮质区域有关的脑功能(如感觉、学习、认知和感情),乙酰胆碱合成、摄取障碍必然导致脑功能的降低,导致精神障碍。另外,正常情况下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的适当释放维持正常的清醒状态,而术中物、术中低血压、高血压等因素均可导致其分泌异常,引起不同程度的精神功能障碍。其它如脑脊液中5-羟色胺水平在术后谵妄患者急性期明显高于非谵妄患者,提示5-羟色胺在术后精神障碍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应用5-羟色胺受体阻滞剂可改善大脑皮质乙酰胆碱的释放,抑制多巴胺的释放,改善记忆功能及注意力[7]。

2、手术麻醉、药物引起载脂蛋白E(ApoE)基因的ε4等位基因和淀粉样前蛋白(amyloid prccursor protein,APP)的异常表达[8]。而同样的异常表达是老年痴呆(Alzheimer病)的危险因素,因而这些基因在术后的异常表达可能导致术后精神障碍。

3、麻醉过程中(如过度通气、通气不足等)及术后(电解质紊乱、感染)等各种因素综合导致神经生理功能紊乱,从而致使术后精神障碍。

目前针对术后精神障碍并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总的治疗原则是保持患者呼吸循环功能正常运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大脑供血,积极治疗合并症和并发症,减少环境中不利因素刺激。根据不同精神表现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如予以镇静剂控制病情,如地西泮、咪唑安定、芬太尼等,病情较重时可采用冬眠或亚冬眠治疗。如心肺功能差,可辅以奋乃静等。症状缓和者可口服阿普唑仑、再普乐等。另外,孙衍庆等人认为对于有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加大潮气量,维持CO2分压在25-32mmHg左右可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有助于脑循环自动调节功能恢复[9]。

正因为术后精神障碍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案,因而预防显得尤其重要。对于外科手术病人,围手术期加强心理护理,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以及恐惧感,减少患者陌生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助于减少精神障碍的法神。另外,术前即需重视纠正患者的内环境紊乱,麻醉过程中合理选择物,减少安定类药物的使用量,采用复合麻醉方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适当控制麻醉深度,保持内环境稳定以及麻醉结束后尽量使患者自然清醒,可减少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术中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失血,术后早期重视氧疗及镇静治疗,必要时应延长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及行气管切开术,并可以给予如吡拉西坦等改善脑代谢药物,均有助于减少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

[1] 黄春、黎雪梅,食管癌术后精神障碍发生原因及对策[J],四川肿瘤防治,2007,20(4),243-244

[2] 周静、周苏明,老年人手术后精神障碍临床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06,20(1),46-47

[3] 杨天德,重视手术麻醉后神经精神障碍[J],重庆医学,2007,36(16),1575-1576

[4] 张挺杰、皋源、江燕等,老年病人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和病因分析[J],临床麻醉性杂志,2003,19(2),98-99

[5] 杨天德,陶军等,术中使用骨水泥引起的严重心血管功能紊乱[J],重庆医学,2006,35(8):673

[6] 杨天德,刘桥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气栓的防治[J],重庆医学,2006.32(7):924

[7] 王志萍,术后精神障碍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麻醉学于复苏分册,2003.24(1):10-12

[8] Lelis RG,Kriger JR,Pereira AC,et al. Apolipoprotein E4 genotype increases the risk of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J], Cardiovasc Surg(Torino),2006.47(4):451

第9篇

【关键词】精神障碍;医院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

X线摄片院内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pneumonia,HAP)又称为医院内肺炎(nosocomicalpneumonia,NP),是指入院时患者不处于感染潜伏期,而是指入院48h后患者在医院内新发生的肺炎[1]。院内肺炎的发生率一直是医院感染中患病率较高的,精神障碍患者发生肺炎的风险更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呼吸衰竭,进而危及生命[2-3]。目前研究集中于慢性精神障碍患者的院内肺炎情况以及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院内肺炎,目前国内外尚无新入院精神障碍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征的相关研究。本文收集了近1年临床新入院发生院内肺炎的64例精神障碍病例,对其临床特征与X线表现进行分析,旨在了解新入院精神障碍患者的院内肺炎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为临床早期识别、预防及处理提供意见。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此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的5461例精神障碍患者,筛查资料完整、入院30天以内、X线胸部摄片明确诊断为实质性肺炎的患者64例。其临床表现不甚典型,有的患者表现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如咳嗽、咳痰等;有的患者表现以全身症状为主如活动减少等;有的患者则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如食欲下降,腹胀等表现。

1.2方法

1.2.1影像学检查方法GEDefinium6000型DR机为胸部摄片设备。摄片条件为120kV;323mA;1.46mAs。摄片:胸部后前位,被检者背向X线球管,前胸紧贴站立在数字平板探测器前,中心线为水平方向,对准第5、6胸椎间隙射入。图像显示:胸部正位影像,肺尖及两肋膈角均显示清晰,胸锁关节对称,肩胛骨投射于肺野外方。采用深吸气后屏气曝光技术[4]。1.2.2实质(肺泡)性肺炎胸部X线摄片诊断依据1.2.2.1大叶性肺炎表现肺实变可累及整个肺叶(大片状)或占据肺段(片状)分布的密度增高均匀一致阴影,边缘可清楚锐利或模糊不清;有时在病变阴影内可见含气支气管影像[5]。1.2.2.2小叶性肺炎表现双肺或一侧肺纹理增多、模糊,渗出肺实变呈小叶性(斑片状)沿肺纹理分布的密度增高阴影,边缘模糊,大小1~2cm;可融合成较大片状,可伴局限性肺过度充气[5]。

1.3评判方法

观察肺部实变阴影发生的部位、形态、密度、边缘、大小、邻近肺组织情况等影像征象以及治疗后复查肺部实变阴影的动态变化,并结合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判断,确诊为实质性肺炎(我院疑似肺炎患者均请院外呼吸科会诊)。1.4统计学分析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精神障碍诊断、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生时间、躯体疾病情况、抽烟情况、服用抗精神病药情况、是否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对肺炎患者临床特征应用χ2检验进行分析,对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情况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处理。

2结果

2.1院内肺炎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64例院内肺炎患者中,女性略少于男性;60岁以下及未抽烟患者占大多数;入院7天内肺炎发生率最高;肺炎患者中以双相情感障碍占比最高。疾病类型中其他精神障碍为3例由于使用酒精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1例强迫症患者,1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躯体疾病仅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不包括如胃炎、头痛等其他系统疾病。见表1。

2.2院内肺炎患者用药情况分析

64例精神障碍患者中除外1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1例强迫症患者及3例抑郁症患者,其余精神障碍患者均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抗精神病药物中应用率较高为喹硫平、氟哌啶醇。26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均存在合并应用两种及两种以上精神科药物,无单一用药者。无单一应用镇静睡眠药物者,其中应用最多者为劳拉西泮。见表2。

2.3院内肺炎患者临床表现分析

64例院内肺炎患者中,大部分患者为小叶性肺炎、白细胞升高、体温正常、临床症状不典型。其临床症状体征中1例患者三组症状均存在,17例患者存在两组症状:其中13例患者表现咳嗽、咳痰+活动减少,3例患者表现为咳嗽、咳痰+食欲下降,1例患者表现为食欲下降+活动减少。见表3。

2.4院内肺炎发生的相关临床特征分析

住院患者中,院内肺炎总的发病率为11.7‰。其中,年龄≥60岁、有躯体疾病、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新入院患者的肺炎发生率显著升高(P<0.01)。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与年龄正相关(r=0.08,P<0.01),与躯体疾病正相关(r=0.09,P<0.01)。院内获得性肺炎与性别、吸烟、住院时间等无相关性。见表4。

2.5X线摄片分析

24例符合大叶性肺炎诊断依据,其中右肺肺炎20例(83%),左肺肺炎4例(17%),大叶性肺实变呈片状,以肺叶、肺段分布。40例符合小叶性肺炎诊断依据,其中右肺肺炎24例(60%),左肺肺炎14例(35%),双肺肺炎2例(5%),小叶性肺实变呈斑片状,沿肺纹理走行分布。

2.6转归

64例院内肺炎患者中,6例患者因症状加重,转诊呼吸科治疗(其中5例为60岁以上患者),余58例患者均应用抗生素治疗,10天左右复查胸部X线片肺部实变阴影完全吸收,临床症状消失,无死亡病例。

3讨论

新入院精神障碍患者因精神病性症状及精神科药物的影响,其肺炎临床表现不典型,自诉能力差,就诊不主动,临床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确诊。

3.1新入院精神障碍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可能机制

精神障碍患者院内肺炎发生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首先,急性期精神障碍患者受其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兴奋冲动、自责自罪的影响,自知力缺乏,昼夜颠倒,生活无规律,营养状况较差,易发生院内肺炎[6-9]。其次,急性期精神障碍患者受到精神病性症状的影响,其认知功能下降,不能积极的寻求帮助,不能有效地与医护人员沟通其躯体不适,导致其躯体症状不能及时治疗,最终导致肺炎的发生[2,7]。再次,急性期精神障碍患者的疼痛阈值的升高,患者本人无法发现其早期表现如头痛、胸痛等症状,导致症状的不典型,使感染进一步加重,最终导致院内肺炎的发生[7,10]。3.2院内获得性肺炎与抗精神病药物的关系急性期精神障碍患者常应用大剂量抗精神病药物,甚至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故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与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有一定关系。目前研究发现主要与以下原因有关:抗精神病药在不同程度上对白细胞有抑制作用,少数会导致粒细胞减少,甚至粒细胞缺乏,增加了感染风险[11]。抗精神病药不同程度作用于胆碱能受体,如M1受体,会增加唾液分泌,当急性期抗精神病药剂量增加过快时,易导致唾液增多,咳嗽吞咽反射减弱,增加院内肺炎的风险[12-13]。抗精神病药物对组胺受体及苯二氮艹卓类受体的作用,引起镇静效应,易使患者过度镇静,此外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对呼吸的抑制作用,均易增加肺炎的风险[14]。

3.3新入院精神障碍患者的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相关临床特征分析

本研究首次发现新入院年龄≥60岁、有躯体疾病、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患者发生院内肺炎的风险更高,并且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与年龄、躯体疾病呈正相关。老年患者的咳嗽反射功能下降,肺部弹以及呼吸道黏膜的纤毛功能减退,并且其肺活量随年龄增长而减少,氧利用系数下降,进而增加院内肺炎的风险[15]。国外研究同样发现伴有躯体疾病的精神障碍的患者肺炎的风险升高,甚至会增加精神障碍患者短期死亡风险[16]。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肺炎风险升高的研究。结合本研究发现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主要为老年患者及伴有躯体疾病的患者,故其肺炎发生的风险增加。国外研究发现吸烟与肺炎正相关,但是本项研究未发现其相关性,并且非吸烟肺炎患者所占比率更高,考虑与选取的急性期障碍患者有关,其精神病性症状更重,其严重程度超过了吸烟对肺炎的影响[17-18]。

3.4精神障碍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的诊断分析

临床医师进行体格检查时精神障碍患者很难配合,病史信息采集时准确度不高。肺炎的主要诊断依据为X线胸部摄片检查,胸部摄片为有效、传统的检查项目,对于发现病变、病情评估、指导治疗等的价值几十年来早已得到临床认证,并具有便捷、经济、辐射剂量小等优点,能够较早明确肺炎的存在[19]。临床症状与体征出现突然高热、寒战、咳嗽、咳痰、胸痛、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等,观察胸片发现局限性肺纹理增多,肺野出现边缘模糊浅淡小斑片状或片状密度增高阴影,可以诊断为肺炎[5]。据本次统计分析,实质性肺炎以小叶性肺炎多见,大叶性肺炎临床表现更严重,治疗病程更长。本研究发现,由于精神障碍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及精神科药物的影响,导致患者早期肺炎症状不典型,临床医生常会忽视,导致肺炎症状进一步加重。肺炎早期影像学改变常早于临床表现,如患者表现体温升高,不伴有呼吸道炎症表现时,胸片检查能较早发现肺部炎症性影像学改变,做到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减轻患者痛苦,从而降低死亡的风险,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恢复极为重要。

4结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显示新入院精神障碍患者院内肺炎多发生于急性期(入院7天左右),与老龄、躯体疾病、器质性精神障碍相关,并且其肺炎症状不典型,影像学检查可早期明确肺炎诊断。故了解新入院精神障碍患者院内肺炎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才能做到针对特定患者、高危因素,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J].现代实用医学,2002,14(3):160-161.

[2]ChenYH,LinHC,LinHC.Poorclinicaloutcomesamongpneumonia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J].SchizophrBull,2011,37(5):1088-1094.

[3]王庆丰,马书领.PDCA循环管理在精神科男封闭病房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5):556-558.[4]杨春林,潘伟刚,马俊芳.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引发动力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4(7):592-595.

[5]郭启勇.实用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90-492.

[6]何莉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肺部感染临床资料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21(1):124-125.

[7]SeminogOO,GoldacreMJ.Riskofpneumoniaandpneumococcaldis-easeinpeoplewithseverementalillness:Englishrecordlinkagestudies[J].Thorax,2013,68(2):171-176.

[8]MartensWH.Areviewofphysicalandmentalhealthinhomelessper-sons[J].PublicHealthRev,2001,29(1):13-33.

[9]GeradaA,Dell'ErbaG.Acaseofbipolaraffectivedisorderandaspira-tionpneumonia[J].CaseRepPsychiatry,2013,2013:360348.

[10]MurakamiH,TamasawaN,YamashitaM,etal.Alteredpainpercep-tioninschizophrenia[J].Lancet,2010,375(9717):864.

[11]KuoCJ,YangSY,LiaoYT,etal.Second-generationantipsychoticmedicationsandriskofpneumoniainschizophrenia[J].SchizophrBull,2013,39(3):648-657.

[12]KnolW,vanMarumRJ,JansenPA,etal.Antipsychoticdruguseandriskofpneumoniainelderlypeople[J].JAmGeriatrSoc,2008,56(4):661-666.

[13]TrifiroG,GambassiG,SenEF,etal.Associationof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withantipsychoticdruguseinelderlypatients:anes-tedcase-controlstudy[J].AnnInternMed,2010,152(7):418-425,W139-W140.

[14]YangSY,LiaoYT,LiuHC,etal.Antipsychoticdrugs,moodstabiliz-ers,andriskofpneumoniainbipolardisorder:anationwidecase-con-trolstudy[J].JClinPsychiatry,2013,74(1):e79-e86.

[15]周锦泉,李熙良.精神病患者发生支气管-肺院内感染临床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5):362-364.

[16]LiaoYT,YangSY,LiuHC,etal.Cardiaccomplicationsassociatedwithshort-termmortalityinschizophreniapatientshospitalizedforpneumonia:anationwidecase-controlstudy[J].PLoSOne,2013,8(7):e70142.

[17]ZiedonisD,HitsmanB,BeckhamJC,etal.Tobaccouseandcessationinpsychiatricdisorders:NationalInstituteofMentalHealthreport[J].NicotineTobRes,2008,10(12):1691-1715.

第10篇

通讯作者:韦强华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出现精神障碍的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 分析近6年来笔者所在医院行TURP术后13例出现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诊疗经过以及预防措施。结果 本组13例出现术后精神障碍,占同期TURP术患者的6.25%(13/208),所有患者经治疗后精神障碍症状消失,痊愈出院。结论 前列腺电切术后出现精神障碍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需提高对该并发症的认识,重视术前预防处理。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术后精神障碍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是老年男性患者常见的泌尿外科微创手术,随着手术技术的改进,当前的手术安全性不断提高,但TURP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地增加[1,2],已经成为临床诊疗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对术后精神障碍的充分认识,有助于TURP患者术后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所在医院2004年1~2010年12月共完成TURP手术208例,其中13例出现术后精神障碍,现将此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2010年笔者所在医院进行TURP术共208例,其中术后发生精神障碍者13例,发生率为6.25%(13/208),其年龄62~81岁,平均(69.5±9.8)岁。未出现精神障碍者年龄57~76岁,平均(66.4±7.2)岁。术前有脑梗死病史者1例,糖尿病病史者3例,高血压病史者4例,心绞痛病史者1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全部患者均无精神病史,无颅脑外伤病史及手术史。术前无意识障碍,配合治疗。13例患者的精神障碍症状均在术后5~48 h出现,并且已经渡过麻醉恢复期。其主要症状表现为烦躁不安、胡言乱语、谵妄、精神错乱、幻觉、思维混乱无逻辑、对答不切题、拒绝合作,甚至打骂医护人员或其家属等。

1.2 治疗方法 当患者出现烦躁或谵妄等精神症状时首先进行仔细观察及查体,尤其是否出现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并且行血液生化、血气分析检查,必要时行颅脑CT检查。给予关心交流,了解患者的确切情况后排除脑血管或心脏等器质性病变。对症状较轻者予耐心开导解释;对症状严重者给予药物镇静处理:肌注安定、氟哌啶醇或氯丙嗪,甚至氟哌啶醇静脉滴注,或转重症监护室(ICU)进一步镇静监护;同时积极治疗膀胱痉挛;与患者家属耐心解释病情,取得他们配合治疗。症状反复者可重复给药直至症状基本控制。

2 结果

本组13例出现术后精神障碍,占同期TURP术患者6.25%(13/208),虽然该组患者比未出现精神障碍组患者年龄偏高,基础疾病稍多,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障碍组术后出现膀胱痉挛发生率84.6%(11/13),未出现精神障碍组膀胱痉挛发生率10.8%(21/195),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术后精神障碍是指脑功能暂时性机能障碍,可导致康复延迟、其他并发症增多、住院天数延长和医疗费用增加,多见于老年人、全麻或重大手术后[1]。

目前对于术后精神障碍确切的发生原因还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龄、心脑精神疾病、营养不良、长期服用某些药物、酗酒、心理因素等是发生术后精神障碍的易发因素[3]。而患者存在的基础疾病如脑梗死、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与术后精神障碍有关,另外手术创伤、应激反应、术中输血、低血压、脑血流降低、术后电解质紊乱、低氧血症以及术后明显的疼痛等则可促使精神障碍的发生[4]。

本组TURP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的病例除年龄偏大、基础病变稍多之外,还存在术后过度关注疼痛、出血等,心理相对脆弱,尤其是膀胱痉挛发生时,患者焦虑不安,恐惧心理更甚。术前部分患者精神过度紧张,术后当夜睡眠不佳。术中术后有部分出现低钠血症,恶心呕吐牵动手术创面,加剧疼痛等都是诱因。低钠血症对大脑缺血有一定的加剧作用。因此,应注意对术前基础病变的评估,术前水电解质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高血糖应充分纠正,维持术前正常的血压,保证供氧,避免低氧血症及低血压的发生。术中术后应严密监测其变化,及时调整,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围手术期患者有焦虑不安、恐惧、失眠者,应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同时增加家属探视的次数和时间,满足心理需求,使恐惧心理减轻或消失。术后保持导尿管引流通畅,避免出血加重和膀胱痉挛的发生[5]。当出现术后精神障碍症状,首先要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以便及早发现,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在明确非神经系统病变后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方法:(1)镇静治疗,给予催眠镇静药,选择具有较少低血压或心脏副作用的短效苯二氮卓类药物较好。必要时可以给予氟哌啶醇、氯丙嗪,症状会逐渐好转。(2)吸氧,检测血氧饱和度,维持SpO2>95%。(3)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4)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耐心解释病情,精心细致的护理,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Saravay SM,KaplowitzM,KurekJ,et al.How do delirium and dementia increase length of stay of elderly general medical in patients.Psychosomatics,2004,45(3):235.

[2] 罗力,梁坚,李文雄,等.前列腺电切术后精神障碍的观察分析.江西医药,2008,43(7):669-671.

[3] Gallinat J,Moiler H,Moser RL,et al.Postoperative delirium:risk factors,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Anaesthesia,1999,48(8):507.

[4] 张挺杰,皋源,江燕,等.老年病人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和病因分析.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19(2):98.

第11篇

关键词:躯体疾病;精神障碍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指由各种躯体疾病,如躯体感染、内脏器官疾病、内分泌障碍、营养代谢疾病等影响脑功能所致的精神障碍。急性躯体疾病常引起急性脑病综合症(如谵妄),慢性躯体疾病则引起慢性脑病综合征。从急性过渡到慢性期间,可有抑郁、躁狂、幻觉、妄想、兴奋等精神症状,并在躯体疾病的整个病程中,具有多变性和错综复杂的特点[1]。对我院2007年2月~2013年10月住院的患者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出院诊断为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100例临床资料采用系统回顾分析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出院诊断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作为研究对象,以CCMD一3为诊断标准。不包括既往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出现躯体疾病者,不包括有精神疾病家族史者,不包括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者,均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经门诊医生检查后以精神疾病收入精神科治疗。分析方法采用自编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所患躯体疾病,临床症状及体征,相关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其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28~64岁,平均(38.0±10.8)岁;已婚64例,离异18例,未婚1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7例,支气管哮喘8例,甲状腺功能亢进12例,甲状腺机能减退9例,糖尿病1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3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肝性脑病6例,缺铁性贫血4例,感冒2例,胃溃疡4例,klinefeher 2例。临床症状:①神经衰弱综合征:疲乏、无力、失眠、烦闷、疑病、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②焦虑、抑郁症状:情绪低落、悲观、消极、焦虑紧张、苦闷伴有心悸、多汗、脉速、坐立不安。③片刻幻觉、妄想状态:幻觉为非成形,一过性的,多为小动物性幻视。妄想内容离奇荒谬,多加以患者的主观想象,妄想易动摇。④意识障碍:朦胧状态、但结合文献报道的谵妄状态症状轻,且持续时间不长,表现意识范围略狭窄,临床症状缓解快。⑤ 性格改变:易怒、激惹冲动、攻击伴有敏感。

1.2 方法 100例患者入院后经查体及相关检查诊断为躯体疾病后均采取病因及对症治疗,严重者给以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对于焦虑、抑郁者辅以心理治疗,给患者以精神上的安抚,做好耐心解释、安慰、疏导、鼓励等消除其顾虑、紧张、敏感和抑郁。

2 结果

100例中因症状较重至综合科治疗8例,好转65例,治愈12例,未愈15例。

3 讨论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在综合医院所见甚多,精神科医师对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也应重视。随着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医药卫生事业的进步,对于常见的心肺功能衰竭伴发的意识障碍明显减少,但有的却增多了,如糖尿病、肾病等伴发的精神障碍,而且以轻性精神障碍特别是情绪障碍多见。这是与躯体疾病得到了较为及时有效的治疗有关[2]。国内资料显示,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0%左右,其中绝大多数为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和器质性脑病综合征[3,4]。已有研究表明,住院卒中患者抑郁发生率高达50% ,门诊患者发生率为30%[5 -6]。器质性脑病综合征在临床各个科老年患者中也较为常见。国外资料显示大约20% 的内科门诊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对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进行调查后发现,慢性躯体疾病患者的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5% ,其中精神障碍的终身患病率达到42%[7]。本研究结果也与文献报道一致,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I临床症状多变、错综复杂,以不典型情绪障碍多见。对于精神症状不典型,不能归于哪一类精神疾病时一定要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些躯体疾病所致的心理症状易被临床医师所忽视,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的易怒、急躁。甲状腺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的抑郁、无欲状态等。精神科医师要加强内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对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治疗以病因和对症治疗并重,由于精神障碍往往会影响躯体疾病的治疗,故对躯体疾病要有充分的认识。总之,笔者认为,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疗效肯定。

参考文献:

[1] 张蕴萍,姜巍, 奥氮平治疗老年人脑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临床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40):72-74.

[2]张登科,苏巧荣,张宏卫, 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理论及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0, 24(5):165-168.

[3] 张玲,张岚, 综合医院消化科门诊抑郁焦虑障碍患者的主诉特点[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2, 21(5):23-29.

[4] 史丽丽,赵晓晖, 北京市部分综合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焦虑、抑郁障碍现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9, 23(9):36-37.

[5] 陈胜云,王拥军, 住院卒中患者合并营养不良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 2010, 05(8):123-125.

第12篇

【关键词】 脑血管病;精神障碍;临床探析

中国已步入快速老龄化阶段, 与之相关的老年性疾病患患者数也与日俱增, 加上人们生活饮食的改善, 脑血管病不断呈上升发病趋势, 发病后一些患者可因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造成脑组织血液供应不正常, 这往往会在临床导致精神障碍症状的出现, 此类疾病进展缓慢, 常因病情发展急性加剧, 波动较大, 临床表现多样, 最终常发展为痴呆[1]。脑血管病很容易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生, 因此在治疗脑血管疾病时对精神障碍的防治是不可忽视的, 下面就实践中处置措施的应用及体会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38例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 其中男22例、女16例, 年龄54~76岁,平均65岁, 包括脑出血20例, 脑梗死18例, 所有患者结合临床病史、体检、CT扫描、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 符合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且精神障碍的发生和病程与脑血管疾病相关。

1. 2 疾病概述 脑血管病为各种血管源性病因引起的脑部疾病, 导致精神障碍的原因与脑软化的总体及大脑平均局部积压流量有关, 此外也与梗塞部位密切关联。精神障碍早期症状主要为脑衰弱综合征、智能损害(痴呆), 部分患者出现感知觉障碍及思维障碍, 产生各种妄想, 随着病情进展, 痴呆症状会呈阶梯式加重。根据病损广泛性可分为弥漫性病变引起的痴呆和局限性病变引起的痴呆

1. 3 方法 本院对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患者采取综合诊治措施, 具体如下。

1. 3. 1 基础措施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和原发病因基础, 消除应激源, 抗感染, 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 严密观察病情与生命体征的变化, 减轻急性症状, 恢复患者社会功能。

1. 3. 2 药物治疗 进行脑血管疾病的对症治疗, 包括降压、溶栓、抗凝措施, 联用益智药与脑代谢改善药等, 注意药物的合理配伍与相互作用, 避免不良反应。合理选用降压药, 但不宜使收缩压降得太低, 如有脑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 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中药丹参酮静滴。根据精神症状特点使用精神药物, 抗抑郁剂与抗焦虑药治疗焦虑抑郁,幻觉妄想症状选用抗精神病药。对意识障碍可用脑细胞代谢药如脑复康、胞二磷胆碱等,伴有帕金森症用安坦、金刚烷胺、左旋多巴等。

1. 3. 3 改善精神症状 有幻觉、妄想表现的患者选用抗精神药物, 严重兴奋躁动者可予以安定或肌注氟哌啶醇, 抑郁明显时首选三环类抗抑郁药。痴呆者可合用高压氧治疗。

1. 3. 4 相关护理进行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讲解疾病知识, 积极干预高血压病及脑动脉硬化症所引起的血管性痴呆, 戒酒戒烟, 饮食以清淡、低脂、低胆固醇、低盐、低糖为宜

1. 4 疗效评定 12周后对患者进行诊治效果评定, 参照中华医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精神障碍的评定标准:治愈:精神症状完全缓解, 不残留精神缺陷或人格改变, 社会功能完全恢复;好转:精神症状明显减轻, 但未完全消失;或留有人格改变、智力障碍, 社会功能未恢复至病前水平;无效:精神障碍症状未改变甚至加重。

2 结果

38例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经诊断与综合处置后, 治愈6例, 好转27例, 无效5例, 临床有效治愈率达86.84%

3 讨论

脑血管意外在世界范围内平均发病率为140~200/10万, 我国各种疾病的死亡率排序中, 脑中风已跃居第一位, 急性脑血管病常常有着严重的并发症, 其所致精神障碍通常在多卒中后所致, 表现为意识障碍、遗忘综合征、精神病性症状、抑郁或神经症样障碍。疾病症状与发病部位密切相关, 如体损伤可影响近记忆力;杏仁核部位与情绪和行为有关;胼胝体病变常出现精神症状。此外, 精神障碍的发生还与患者性格特征, 遗传素质, 环境有关。

在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全过程中, 无论哪一阶段都可能产生精神障碍, 实践中作者认为, 一旦明确诊断, 应立即治疗, 正确应用各种药物治疗, 如抗凝降压药物、益智药与脑代谢改善药等, 积极改善脑血流、预防脑梗死、促进脑代谢。有研究表明在治疗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基础上, 及时诊治各种形式的脑缺血发作, 对于MID (多发性脑梗塞性痴呆)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2]。加强对患者心理调整, 正确应用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心理社会及康复干预等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治疗中注意过分迫使患者完成高水平的社会功能, 可使病情恶化的风险增加, 心理治疗和社会干预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使患者消除不必要的顾虑、恐惧及悲观情绪, 主动配合治疗。一些患者可因精神症状产生自杀或攻击行为, 对此应采取暂行保护性隔离或约束。

综上所述, 虽然当前的医学技术还暂时无法根治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 但通过对脑血管病患者精神障碍积极治疗能延缓病情进展, 减轻或消除疾病症状和心理社会性不良后果, 减少伴发疾病的患病率。

参考文献

第13篇

吉林省四平市第四人民医院,吉林四平 136000

[摘要] 目的 分析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应用奥氮平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搜集2013年4月—2014年4月该院接收的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66例患者,按照就诊日期单双号分为甲组和乙组。对甲组33例应用奋乃静治疗,对乙组33例应用奥氮平治疗。观察、比较甲组和乙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乙组治疗有效率93.94%,甲组治疗有效率为81.82%,甲组精神评分是(38.9±8.4)分,乙组精神评分是(20.6±2.1)分,甲组共13例不良反应,乙组共4例不良反应,乙组患者的指标改变显著优于甲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应用奥氮平进行治疗,有效率较高,症状缓解明显,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关键词 脑血管病;精神障碍;奥氮平;奋乃静;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4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1(a)-0129-02

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该病病程具有不完全缓慢和跳跃性加剧的波动性特点。不仅对患者身心健康构成一定威胁,还对家庭、社会造成较大危害,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必须引起重视,采取有效方法积极治疗,控制病情[1]。受疾病特点影响,治疗时一方面需要对原发疾病进行有效治疗,另一方面则要积极控制和缓解精神病症状,因此,患者需要同时接受多种治疗,必须寻找一种可靠性、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式,减少副作用,维护患者身心健康[2]。现搜集2013年4月—2014年4月该院接收的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66例患者,对其奥氮平的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总结性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2013年4月—2014年4月该院接收的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66例患者,按照就诊日期单双号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中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是18例和15例,共33例,平均年龄是(62.35±0.98)岁,年龄范围是54~76岁,平均病程是(3.51±1.20)个月,病程范围是1~14个月。乙组中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是19例和14例,共33例,平均年龄是(62.47±0.85)岁,年龄范围是53~77岁,平均病程是(3.63±1.09)个月,病程范围是1~15个月。甲组和乙组的一般临床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甲组应用奋乃静治疗,对乙组应用奥氮平治疗。治疗期间,若患者出现失眠和严重焦虑,可对其应用苯二氮卓类(国食药监械(准)字2012第3400917号);若患者出现锥体外反应,可对其应用盐酸苯海索(国药准字H32022135)。

1.2.1奋乃静治疗奋乃静片(国药准字H12020223,包装规格2 mg),每日初始剂量是2 mg,根据患者病情程度及年龄适当加大剂量,每日最大剂量不得超过10 mg,共8周。

1.2.2奥氮平治疗奥氮平片(商品名欧兰宁,国药准字H2001 0799,包装规格10 mg),每日初始剂量是2.5 mg,根据患者病情程度及年龄适当加大剂量,每日最大剂量不得超过10 mg,共8周。

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对甲组和乙组精神进行评分,并比较。对比甲组和乙组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情况。

1.3疗效标准

无效:治疗后患者精神评分较治疗前无改善,或下降<25%;好转:治疗后患者精神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下降<50%且>25%;有效:治疗后患者精神评分较治疗前基本改善,下降<75%且>50%;痊愈:治疗后患者精神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下降>75%。以好转、有效和痊愈作为治疗有效率。

1.4统计学分析

对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

乙组治疗有效率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和乙组治疗效果比较情况见表1。

2.2精神评分

治疗前,甲组精神评分是(63.2±9.6)分,乙组精神评分是(63.9±9.7)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甲组精神评分是(38.9±8.4)分,乙组精神评分是(20.6±2.1)分,两组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但乙组改善效果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不良反应

甲组共13例不良反应,占39.39%,其中嗜睡4例,步态异常2例,锥体外反应1例,头晕3例,便秘1例,口干2例。乙组共4例不良反应,占12.12%,其中头晕1例,嗜睡2例,便秘1例。乙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甲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脑血管病患者由于缺血性或出血性病变引起组织血流异常供应,导致精神障碍。精神障碍发病还与患者遗传素质、性格特征、机体功能和环境因素等有关[3]。大部分患者起病较缓慢,早期可出现类似神经衰弱症状,表现为耳鸣、头痛、睡眠障碍、头晕、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感较为脆弱,易伤感,情感控制能力较弱,易激惹,无故悔恨、烦躁、忧虑和苦闷等,后期逐渐出现记忆障碍,多表现为数字及人名记忆缺损[4];患者智力和人格可保持较长时间,晚期则出现情感淡漠、强制性哭笑和痴呆等;短暂缺血发作次数较多和急性缺血发作史患者出现谵妄、意识朦胧和错乱等,行为紊乱,智力减退,表现出夸大、疑病、被窃、被害等妄想,并伴有幻觉;疾病晚期及严重痴呆患者发生人格改变,表现为挥霍、懒散、自私等。必须加强对该病的有效治疗,缓解精神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维护身心健康[5]。奋乃静为吩噻嗪类,是临床常用的治疗药物,镇吐作用及抗精神病效果较好,镇静作用稍弱,患者用药后易产生抗胆碱能及锥体外反应,且对患者认知造成一定损害[6]。奥氮平属于5-HT/DA拮抗剂,口服吸收较好,且进食对药力吸收无影响[7]。奥氮平可对患者中脑边缘DA通路进行选择性作用,对精神症状起到一定改善作用,且对a1受体、H1受体亲和性较好,镇静作用较强,尤其对谵妄、暴躁和兴奋患者疗效显著[8]。在本文研究中,对乙组应用奥氮平,治疗有效率是93.94%,应用奋乃静治疗的甲组仅为81.82%,乙组较高,表明奥氮平治疗效果确切。乙组精神评分由(63.9±9.7)分下降至(20.6±2.1)分,甲组仅由(63.2±9.6)分下降至(38.9±8.4)分,乙组改善情况较好,表明奥氮平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乙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12.12%,甲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39.39%,乙组较低,表明奥氮平治疗安全性较高。本结果与国内研究奥氮平治疗该病有效率可达90%这一结果相一致,提示奥氮平在该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大应用价值。谢智,贾叙锋[9]等人认为,奥氮平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显著,笔者赞同此种治疗方法,但通过进一步加强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处理,能够更好的满足患者生存需求。

综上认为,奥氮平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可靠,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孙复林,程诚.喹硫平与奥氮平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2,18(12):58-59.

[2]胡建民,马效芝.利培酮与奋乃静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12(13):64-65.

[3]宋春联,王红伟,孙小华.奥氮平与奋乃静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精神症状的对照[J].医药论坛杂志,2012,11(19):85-86.

[4]李昌英,宋志强,崔国新,等.奥氮平和奋乃静治疗老年期精神障碍对照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13(14):61-62.

[5]蔚培昶.奥氮平治疗脑血管病致精神障碍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3,10(9):77-78.

[6]王远昶,王景丽,袁俊梅.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药,2012,11(21):147-148.

[7]曲效琴.阿立哌唑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0(12):98-99.

[8]贺东林,王湘富,宋交才.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115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3,11(2):145-146.

第14篇

【关键词】 高龄; 骨折患者; 术后; 创伤性精神障碍;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074-02

创伤性精神障碍是指因突发事件或不可预测的外伤而导致患者的精神、行为脱离现实环境的一种可逆的和波动性的精神性疾病。它包括意识、认知、记忆定向、精神运动行为及睡眠等方面的紊乱。躁狂状态者表现为兴奋、躁动、乱语、自控能力明显下降、失眠、易激动、多语、暴怒、攻击行为。抑郁患者表现为少语、淡漠、对人和事不关心,记忆障碍明显突出。患者的异常行为给临床治疗和术后护理带来一定的风险和难度。近年来笔者所在科室此类患者逐渐增加,尤其是骨折术后的高龄患者,为此笔者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共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引起创伤性精神障碍的原因及有效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75~90岁,平均82.5岁;骨折部位为股骨颈骨折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例,全膝关节置换术3例;合并高血压史5例,糖尿病史4例,慢性支气管炎5例;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11例,硬膜外麻醉3例。本组患者术前均无个人及家族精神障碍病史。14例患者均在术后发生不同程度精神症状,10例患者表现为躁动不安、胡言乱语、焦虑、失眠、对亲属及医务人员打骂,不信任,4例表现为孤独感、自卑、消沉、呆坐。14例患者均呈间歇性、反复发作、昼轻夜重。以术后1~7 d最多见,症状持续时间不等。病情稳定后对自己发作时的行为缺乏记忆。

1.2 治疗方法

患者出现创伤性精神障碍后,均经头部CT检查排除急性颅脑损伤、出血等改变。经神经内科会诊,根据不同精神障碍表现给予镇静、安眠、抗焦虑、抗抑郁药物等对症治疗,精心护理,减少环境中不利因素,消除可能的诱发因素。

2 创伤性精神障碍原因分析

2.1 突发事件应激刺激

骨折患者多为意外受伤,面对突然发生的意外事件及创伤,再行手术治疗,机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应激对神经系统的直接作用、对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对中枢介质的调节作用等使患者处于兴奋状态,术后发生认知障碍者显著增加[1],易导致创伤性精神障碍的发生。

2.2 出血

本组患者均为大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出血多。患者由于失血、体液失衡,生理内环境被破坏,不能及时调节内环境的稳定,可出现异常应激反应,易导致创伤性精神障碍的发生。

2.3 疼痛

术后疼痛是常见症状,疼痛会造成患者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导致患者不敢有力地咳痰,不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可导致肺部感染;患者因疼痛不敢活动可致肢体僵硬、萎缩,导致胃肠蠕动的减少;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就可能转为慢性疼痛。如果不及时处理,使患者产生不愉快的情绪,易怒,烦躁,哭闹,易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生。

2.4 心理因素

患者由于突然骨折后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生活需要他人协助完成,担心手术预后,担心拖累家庭,加之陌生的病房环境,对医护人员的怀疑、不信任等,易出现烦躁、焦虑等情绪变化。

2.5 年龄

高龄患者身体各系统功能均有所下降,脑组织退行性改变导致中枢神经递质含量改变,加之身体对各种创伤应激的承受能力降低,术后容易并发心肺功能障碍等器官衰竭,引起体内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容易诱发精神障碍。

3 护理干预

3.1 术后监护

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维持有效的呼吸循环功能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手术创伤、术中出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液携氧能力下降,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减少缺氧带来的脑组织损伤。准确记录出入量,观察小便情况,防止水钠潴留。患者大多夜间情绪亢奋、失眠、胡言乱语,针对患者的症状给予镇静药物治疗。地西泮只对有轻度睡眠障碍的患者有效。出现明显精神障碍的患者,早期使用氯硝西泮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且没有明显副作用。氯丙嗪在其它药物都疗效不佳的情况下可应用[2]。

3.2 疼痛护理

医护人员首先做好疼痛管理,建立完善疼痛评估体系、多模式镇痛、个体化镇痛等方法,使患者术后的疼痛不适降到最小。医护人员应进行疼痛相关知识宣教,使其对疼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患者术后疼痛耐受能力差以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时应提前镇痛,为了限制神经系统对刺激反应产生的超敏化,给予患者肌肉注射曲马多或者阿片类镇痛药。

3.3 心理护理

突发的意外事件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巨大创伤,同时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缺乏知识了解,医护人员应热情、耐心地做好健康教育,讲解术后注意事项、成功病例,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病情,乐观地接受治疗,树立自信心。对患者的异常行为及语言,医护人员应当告知家属该现象属于暂时性,通过治疗可以痊愈。术后大多老年患者缺少亲属的陪伴、照顾,对医院环境、医护人员不熟悉,对各项治疗操作感到陌生、害怕、反感,患者内心痛苦无处宣泄,容易造成老年患者内心孤独、消沉,精神上渴望得到家属的陪伴、呵护,因此医护人员要动员家属多关心和照顾患者,对患者的过激语言要表示理解,不要与患者辩论,避免激化患者情绪并注意人身安全。床旁设置护栏,防止坠床。对躁动患者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并向其家属解释约束带的使用目的和注意事项,取得家属配合。

3.4 高龄患者护理

术后严密防止并发症发生及原有疾病加重。补充每日生理需要量,合理饮食,给予富含蛋白质,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做好安全护理,应有专人陪护,下床活动时,防止跌倒。患者卧床期间,定时协助翻身,防止压疮发生。精神障碍症状有昼轻夜重的特点,要尽量减少患者白天睡眠时间,以防生物钟打乱,晚上更易出现精神症状。多关爱高龄患者,营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病房环境,有利于患者疾病恢复。

4 结果

本组14例高龄骨折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患者中,临床表现为躁动不安者10例,通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有无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加强安全护理、疼痛管理,7~20 d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另外4例抑郁型患者通过护理上细心照顾,情感支持,适当功能锻炼,6~14 d症状完全消失。本组14例患者通过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出院时精神症状全部消失。

总之,创伤性精神障碍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患者因个体敏感性、耐受性不同而反应强度不同。因此,护理人员应对不同的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濮怀芳.老年患者胆道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原因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2):132-133.

第15篇

[关键词] 行为疗法;酒精性精神障碍

[中图分类号] R749.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3-0065-02

饮酒使大脑功能失协调,导致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或个性方面的改变,称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 caused by alcoh)[1]。该病病因和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一般认为是个体生物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仅用某单一因素进行解释。酒精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酒量不断增长,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逐年增多。我院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支持治疗、心理治疗等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符合《中国精神病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1];年龄

1.2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11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符合上述标准的精神障碍患者100例,其中男91例,女9例,年龄30~67岁,平均(46.2±4.1)岁,饮酒时间6~39年,病程0.6~15个月。100例患者均为家属强制住院,主要表现为情绪高涨、亢奋、走路不稳、口齿不清、谵妄、失去自控能力。66例患者为首次住院,25例为第二次住院,9例为第三次住院。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情况、饮酒时间、病程等一般资料间有均衡性(P > 0.05)。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奋乃静,从小剂量开始,初始计量2 mg/次,3次/d。以后每隔1~2 d增加6 mg,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至常用治疗剂量(20~40)mg/d。17例患者有睡眠障碍,给予小剂量苯二氮■类药物。

1.3.2 研究组 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由专业医师进行行为治疗。50例患者平均分为5个小组,每组由一名医师向患者讲解该病的发病原因、表现,帮助患者认识饮酒的危害;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对酒精的依赖,鼓励其战胜酒精依赖的信心;告知患者在酒精戒断过程中身体或心理会出现的一些情况,使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与患者一起分析存在的问题,矫正其错误的认知;组织本组成员进行讨论,分享各自在对抗疾病过程中的心得。两组的疗程均为2个月。在治疗前及治疗第2、4、6、8周末,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对患者的精神情况进行测评。

1.4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减分率≥75%;进步:PANSS减分率为50%~74%;好转:PANSS减分率为25%~49%;无效:PANSS减分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不同时点进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BPRS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BPRS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随着治疗的进行,两组BPRS评分均有所下降,但研究组BPR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为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76,P < 0.01),见表3。

3 讨论

因饮酒而引起的精神障碍大体上分为急性和慢性酒精中毒两大类。酒精性精神障碍患者往往表现为以下症状[3]:智能障碍;遗忘综合征;急性中毒症状,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人格改变;精神病性症状或情感障碍;依赖综合征;戒断综合征;神经症样症状。汤士林等[4]对55例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表明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以男性、体力劳动者、低文化程度者居多。婚姻状况较差,临床表现多样,合并较多的躯体疾病,以消化道、肝脏和心血管疾病多见,近期疗效好,远期疗效差。朱盛等[5]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果。

对于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尤其是慢性酒精中毒的治疗多采用综合性疗法,主要包括:①戒酒:戒酒是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步骤。②对症治疗:针对患者出现的焦虑紧张和失眠症状,可用抗焦虑药,如安定、甲基三唑氯安定、安泰乐等对症处理,给予能控制戒断症状的最低剂量。③支持治疗:因多数患者有神经系统损害以及躯体营养状态较差,应给予促进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同时补充大量维生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对合并有胃炎和肝功能异常的患者,一般常规使用治疗胃炎药和保肝药物。④心理治疗:临床实践证明行为疗法对帮助患者戒酒有一定作用[6]。

行为治疗是以减轻或改善患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一类心理治疗技术的总称。它的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具有针对性强、易操作、疗程短、见效快等特点。行为治疗的概念最早由斯金纳和利得斯莱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赵山明等[7]研究表明,国内行为疗法逐年累积文献量呈指数增长;以行为矫正、生物反馈及认知疗法应用较多,行为矫正和生物反馈已用于临床各科,应用最多的为心血管系统及神经内科疾病。认知疗法主要用于精神障碍,厌恶疗法主要用于物质戒断。徐松泉等[8]探讨单次行为疗法联合西酞普兰治疗酒精滥用与酒精依赖者的临床疗效,入组病例共46例,予以单次行为疗法联合服用西酞普兰20 mg/d,治疗时间为2周。在2周治疗末,强制性饮酒问卷(the obsessive compulsive drinking scale,OCDS)、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elf-Reporting,SRQ-20)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前后差异非常显著(P < 0.001),认为单次行为疗法联合西酞普兰服用治疗酒精滥用与酒精依赖短期疗效良好。

本研究表明研究组患者治疗第2、4、6、8周BP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2个月后,研究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沈渔邨. 精神病学[M]. 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65.

[2] 文伟,成良成. 精神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的评定方法和标准[J].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2,14(2):56.

[3] 曾承. 奋乃静治疗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疗效分析[J]. 亚太传统医药,2011,7(2):82-84.

[4] 汤士林,朱珠,杨振宇,等. 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55例临床特点[J]. 中国医药导报,2007,4(24):113-114.

[5] 朱盛,夏泳. 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138例临床分析[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3):160.

[6] 路巍,宁卫东,石建喜.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引发木僵状态一例[J]. 医药杂志,2011,7(1):72.

[7] 赵山明,赵贤民. 行为疗法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6):695-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