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教师备课要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真正的创新教育的理念,所备的课要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着想。备课时一般做到:
(1)教学目的要创新。要根据教材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
(2)教学过程要创新。设计时可不循旧规,对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讲授新课、主要环节如何处理进行创新设计。
(3)教学方法要创新。可以采用提问法、发现法、联想法、操作法等等,方法不固定单一,思维不封闭僵死。
(4)教学程序要突出创新。
(5)师生合作要体现创新性。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着,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
(6)课堂提问要有实践创新性等。
2.课堂教学要创新
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主要是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越开放,思维就越活跃,思维发展也就越充分。
创设创新情境,学生主动创新。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同时,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的方法。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然后教师让大家想一想谁能吧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引导自主学习,激励学生探索创新。美国心理学家杰斯认为:“数学不同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思维研究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比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教师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成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块,同学们很快想出四种折法。这时教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造成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既促进他们进一步思考尝试、探索,又得出了多种折法。
运用问题解决,启迪学生开拓创新。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使学生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从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从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现在,教师已不习惯课堂上鸦雀无声,他们从不指责学生在老师讲课时插嘴,常鼓励学生:“谁想到了什么?”“谁灵感来了?”“谁的方法有新意?”“谁的解法最多?”“不用举手就可以说”。课堂上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教师反而会鼓励学生:“就应该这样,有多种看法,才会有相互启发。”种种不同的看法,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了学生的主题意识,而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学会了创造性思维。
3.作业设计要创新
作业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为此,练习设计首先要注意层次性,主要有三个层次: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发展练习。三个层次的练习目的各有侧重:基本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综合练习的目的是深入理解知识,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发展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练习设计还要注意形式多样,可以设计如下形式:1、口头作业。加强说解题思路,说算理、看图编题等。2、操作实践作业。如量一量、画一画、称一称或者进行社会调查等。4、综合作业。将学科知识汇总、联网,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等。5、开放性作业。设计一些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开放性题、多题一解总结规律等等,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思考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一种形式,不局限于一种途径,尽可能地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性教育 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一门主要学科,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有利于开发学生创新潜质的因素,同时也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最合适的学科之一。因而在数学教学中,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创新技能的训练,促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开展创新性教育呢?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经过调查,师生关系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师要尽职尽责,用真心与学生交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用情感唤起学生对数学的爱好和兴趣。教师除了教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接触,与其进行心灵的交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有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就会放下包袱,无拘无束,有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数学教师在教课中,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挖掘其创新意识。
二、强化合作意识,创设创新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对每节课的重、难点和知识点都要展开小组讨论,让小组内每个人都充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直至达成共识。教师要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把握学生思维的动态,监控教学过程。对学生的作业采取自改、互改,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敢于争议,让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启迪学生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形成创新的氛围。
案例:百以内数的认识——分析一至两位数中有几个十,几个一?
学生练习——摆一摆:(说明,学生手中有小棒的卡片,每张卡片画有“10根为一捆”,代表1个十,这样的卡片一共有10张,另外,学生有零散的小棒实物10根,每一根代表1个一)
(1)教师说数字,学生摆卡片和小棒,自己摆自己的(同桌互查);
(2)指名学生说数字,全班同学摆小棒,同桌互查;
(3)同桌两个人互相出数字,一个人说数字,另一个人摆;然后交换;
(4)同桌两个人合作,一个人负责拿表示“一个十”的卡片;另一个人负责拿表示“1个一”的小棒,老师说数字,两个人通力合作摆出来。(比赛性质)
这个合作教学案例比较有层次感,前两个层次是互查,两个人合作的过程体现得不是那么强烈;然而从第3个层次开始,同桌就需要互考,也就是两个人之间要有必要的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会互查,不明白的地方会互相帮助理解,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第4个环节实际上是在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个环节是在学生理解了几个十、几个一的含义基础上进行的,合作中减少了互查、互相讲解的因素,增加的是互相信任和帮助的因素,从而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愿望。
三、重视发散思维,拓展学生解题思路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由于在课堂上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就会使更多的学生在集体的争论中体验到思维的碰撞,感受到教学的美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有较大的“自由度”,这样,既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1: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
可以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对此,应用题教学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受一定的解题模式的束缚,引导学
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性思维品质。
四、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式,必须有他们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没有思考的存在,当然也就不会有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太简单、太直接,学生不加思考便可答出,而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凡教师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都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在最后,我设计这样一个题目:“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掉一个角,看还剩几个角,比一比,看谁的剪法多?”
五、加强创新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创新性教学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小学生未来发展成功与否,很多时候是取决于小学阶段的培养程度。拥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培养较强的学习能力、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和打下较为扎实的学习基础,是小学阶段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近年来国家高度强调和高度重视创新性教学性学习和教学,创新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作为数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加强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综合起来。能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一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二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些,都是21世纪拔尖人才所必须的素质,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
学科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内容及方式,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在实践和探索中我们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应在知识应用中强调灵活应用的意识;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要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感悟学习思想和方法。
二、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由于不一样的条件和智力发展情况,导致了小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不一,有些小朋友接受比较快,有些小朋友接受得比较慢,有些小朋友比较注重基础的把握,有些小朋友悟性稍高等等现象,要求我们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发展程度,因材施教,培养小学生的获得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现代学习论指出,促进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小学生的探索意识是教学是重要举措,也是衡量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的重要标准。
我们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个性特征。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既要有整体性,使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又要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在教学进度、时间都一定的情况下,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如学习“加减法”时,可设计三层目标:第一层,能正确判断怎样的加数与被加数的应对位置;能加减庞大的数据,提高学习能力;第二层,能就加数与减数之间,运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同一结果的探索,归纳出怎样的可行性方法的种类,这一尝试是较为困难的,但是又是很有意义的过程;第三层,能利用猜想、观察、分析等方法,了解数学的归纳思想、分类思想等。
三、加强学生合作性学习理念
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是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这个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是其年龄段感兴趣,做得了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活动中更好地积累经验,感悟、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习情感,为今后更有效地学习打好基础。
四、在沟通交流中探索数学知识
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点,正确引导,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性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问题的提问可以有不同的结果。努力挖掘学生智力潜能,积极引导,奠定创新基础,提高创新能力,不以常规的思维模式轻易否定学生的想象。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认识和学习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让每个小组在活动室地上设计一块面积为6m2的图形。每个小组在各自的作图区域内通过自己最长方形、正方形及他们组合图形的认识绘制着不同的图案,这样的练习虽然看似简单,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性思维。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行成于思”。对所学知识、遇到的问题思考是学习行为的开端,是创新性思维培养的基础。教师要善于选择恰当适宜的方式,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不断开启学生思维活动的门扉,拓展学生创性思维的空间,让爱思考的学生多思、善思、深思,让不爱思考的学生想思、爱思、会思。有许多同学不是不想提问题,而是不敢提问题,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好怕表达能力不好,被老师和同学们讥笑。这时,教师就得教给他们一些提问题的技巧,特别是鼓励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教师先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充分利用自己生活中的事例,对每一种事物都提出为什么?慢慢地循序渐进,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有些孩子,往往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此时,让孩子们分组讨论研究,也能收到一定的成效。
三、在授课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学习新知识阶段,老师应该重视加强对学生知识迁移的指导,从整体局到部设计有梯度、有层次、有启发性、有针对性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想问题、找方法、做总结,发现新知识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要急于回答,而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相互启发,然后把这些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巧妙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活动中要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注意思维诱导,要把教学中问题思维的过程告诉给大家,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结果和结论。在向学生传授教学要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础公式时,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对问题进行初步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并对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推理。
四、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自主探索,发展创新能力
陶行知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就是要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去探究发现问题,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要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权利,让学生“自己当回小数学家”,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加法和减法的转化运算”时,我并没有按课本的例题做的详的讲解,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举出生活中有趣的加法和减法相互转化的例子?”“如果你是小数学老师你们会怎么教其他同学?”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让他们拥有主体地位意识,他们积极、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思考……结果,不少学生提出了新颖的例子和简单的转化方法,表现出了良好的创新性思维。
五、强化动手探究,发展创新能力
美国一位教育家曾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可见人的行动与思维有着紧密的联系,思维是行动的条件,行动是思维的反应。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从直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发展为抽象逻辑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新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创新,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抽象、概括、分析、推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可以加强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在教授“角的度量”时,要求学生画出120度的角,学生借助量角器和三角尺都能迅速地画出来。老师紧接着提出:“如果大家不用量角器,能准确地画出这个角吗?”学生带着问题又进入愉快的动手操作,实验探求之中。很快学生就发现了不同的画法:用三角板的直角和一个30度的角拼起来画得到120度的角;用两个三角板60度的角拼起来画得到120度角,还有的同学找到120角的物体直接描在本子上……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
关键词: 创新精神; 创造力; 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3-0075-01
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中国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厂,却一直不能成为最大的生产厂,因为中国一直缺少一种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精神才是在世界这残酷的舞台上最具竞争力的。然而想要提高创新能力,就要从娃娃做起。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在培养祖国的下一代时就要通过数学教育来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使之成为祖国所需要的创新型、综合型人才。
一、开拓创新、摒弃旧观
对于什么是创造,著名教育家吴全愈认为:“创”与“造”两方面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独特意义的东西,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这样一解释,我们就不难看出,如果我们要创新,就必须摒弃旧的,不利于创新的东西。数学教育同样需要创新,没有创新,就像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在现在的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教师照本教,学生照本学的状况。老师问学生答是常用的教学形式,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让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一个答不上再多问一个,答对了,就算全班都懂了。这样的教与学,不仅单调枯燥,致使学生思维方式单一,更重要的是忽略了数学教育的创造性特征,扼制了学生创造才能的萌发。如果按照这个方式去教,那么许多的孩子都会成为一个匠人,只有技法,而无思想,更谈不上创造性。
二、激发潜能、求新求奇
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怎么才能有这双眼睛呢。这也需要老师的启发。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就美学而言,孩子们从很小的年纪就对某种事物的“好奇”产生极大兴趣。”孩子越小就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很多的疑问,他们会用一双求新的眼睛去看待这个世界,他们会去想,会问。这时,我们不应该去扼杀他们的思维,而要正确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管他们回答得是正确还是错误,教师都不能只是简单地辨别答案的对错,要多考虑每一个学生思考问题时与他人的不同之处,然后对其进行肯定,哪怕它只是一个小小的错误,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一个过程,如果我们一味去否定他们不同的答案,他们就会停止自己的思维,按部就班的遵循老师的想法去做。那么也就失去了创造力所需要的最关键的东西——思维,这无疑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巨大的损失。爱因斯坦认为,“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扼杀神圣的探究好奇心,这不啻是个奇迹。”足见现代教学对好奇心的湮没。好奇心这个东西是需要激发它的,而不能打压他,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循循善诱,用不同的方法去让孩子们有求知,求奇的心理。
三、灵活运用、注重实践
教师有了这个思想,认识到要注重孩子的创造力,在课堂中的实施和运用也是极为关键,所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去探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之路。
(一)突破常规,激励学生勤想多思
学生的思维如果形成了定式就不好了,所以我们应该用提问题的方法来勉励学生多思考,比如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有一道例题: 15-9=?,有一位老师很注意鼓励学生探求不同的计算方法,先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独立探索。有的学生破十法,先算15-10,再算5-1;有的拆减数,把9拆成5和4,先算15-5,再算10-4;也有的想加算减;还有的利用学具小棒,一根一根去数来减,做到方法多样,人人参与。当学生得到各种不同的算法之后,老师安排了学生间的交流活动,最终学生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较简便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守旧,不拘泥于形式。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如此提问的结果,不仅可以激发他们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更是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的实践欲望,这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们养成了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如果仅仅是老师给出了一个具体的计算方法,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二)特色课程,训练学生随机应变
思维需要灵活,在任何的时候都要学会随机应变,如过恪守固有的思维模式,那么就是不变通,死板。我们要更多的去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产生超常的构思,为创造打好坚定的基础。如在教学加法的分配律时,通过教师讲解得出结论:(a+b)c=ac+bc,有的学生对(a+b)c=bc+ac提出疑问,因为和公式不同,很多学生认为是错的,这时教师并没有马上作出判断,而是耐心讲解。通过讲解,认识到这个公式也是对的,学生们不禁表扬了那位同学。这正是独辟蹊径的表现,这样不仅能够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而且有助于开辟创新思维的新途径。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在别的学习中,我们都可以做到去积极思考。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上,遇事冷静,懂得随机应变,这都是一个宝贵的财富。
(三)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关键词:数学;探索;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293-01
人的一生都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成长。在人的一生中,经历小学、中学、大学即以上层次,而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小学生以后发展的成功与否,绝大部分取决于小学阶段的培养程度。现阶段新课程的改革,从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到现在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创新。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都需要在课堂数学教学的条件下进行的,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一、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在生活中数学知识如何让学生浅显易懂,这就需要教学的艺术了。让纯粹的数学穿上合适的生活外衣,然后以最合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生活中一系列常识,如买东西付钱、袋子里有多少个苹果等等一系列有关于数学知识。以往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课堂学习的知识相互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学不管在学习与生活中的种种乐趣,有助于学生对于学习数学起到一定作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有一定的帮助。
二、开放题的教学方式
一节能给予学生技能、知识,还应有方法的领悟、思想的启迪、精神熏陶的数学课是一节有价值的课。然而知识化、技巧化、功利化思想的不断弥散,使其数学思想、方法和精神在数学课堂上逐渐被忘记。实践的课堂教学,知识的习得,方法的生成,还有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思考。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新课程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有利条件。思维极强的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但对于很多教学者来说,特别是新教师的确是有一定的难度,开放题的教学方式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把传统教学方式逐渐的转化,新的教学方式渐渐的掌握与运用。
三、鼓励学生间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
不同的教学模式带来了笔筒的学习知识的氛围和效果,如何解决一种真正的教育措施,必须得更新一种教学理念,有了好的教育理念才能体现所谓的教学创新。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模式中,如何找到一种切入点和平衡,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于老师,我们更应与时俱进,不能单纯的机械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以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知识诉求。我们更应注重在科学且欢快的教学氛围中构筑学习理论与经历,这样才能创造性的与学生一起学习知识、探索知识。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人类有着七情六欲,学生更是如此,在与老师关系好坏、课堂纪律好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应注重学生个人性格特征,把握好学生的个体特性,理性化教学,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论。
四、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由于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背景和成长环境,所以他们的认知条件也是不一样的。在认识同一事物的过程总也体现着他们各自不同的认知模式和个性。我们在对每个学生做评价时,应放宽视野,因材施教,不能以单一的教学模式和认知模式来评价和认知一个学生,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多样化的视野与个体多样性与个性。从而从不同角度来构筑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学习氛围。在充分的了解每个学生的特征过后,我们应采取因材施教、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摒弃那种一对多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教与学的二元对立的体系中,我们更应看到二者的统一,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渐让学生产生自我认知和自信,在知识的求知过程中激发着自我的无限渴望与知识欲,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基本目的。在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231-0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离不开老师的创新教学。要想让创新教学渗透到各个环节中,就需要我们老师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认真的思考每一节课的创新问题,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勇于质疑提问,敢于创新发明。因此,我们教师需要树立创新的观念,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使学生获得有效、持续的发展。
一、数学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新课标背景下,不少教师在努力地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但是花了大量的精力都不见其效。教师在讲台上拼命地教,学生在下面死命地学,最后导致教师对教学失去了兴趣,学生由于学业负担而产生了厌学心理。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其原因在于:(1)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直接发生联系的是教师,教师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涵实施于课堂教学中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至关重要的环节。但由于教师未曾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技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新课程的学习与研究者、创新与实践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2)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知道如何做才能将新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实现新课程理念中的有效教学。
二、新课标理念下有效性教学的对策
1、创设创新情境,学生主动创新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同时,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等方法。
2、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按照《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2年版)的精神要求,对新课程下的学生来说,首先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这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老师还要明确,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学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要求,而应采取分层的、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每个学生学会集中思考,学会互相学习、互相讨论、互相倾听、互相质疑、并互相分享。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同桌为一组,他们互相合作,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割补,再根据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互相讨论推算其平行四边形面积,然后让每组把结果呈现出来。这样他们在思考的同时可以相互合作、互相交流,这些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运用问题解决,启迪学生开拓创新
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使学生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从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从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现在,教师已不习惯课堂上鸦雀无声,他们从不因学生在自己讲课时插嘴而指责,转变为常鼓励学生:“谁想到了什么?”“谁灵感来了?”“谁的方法有新意?”“谁的解法最多?”“不用举手就可以说。”课堂上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教师反而会鼓励学生:“就应该这样,有多种看法,才会有相互启发。”种种不同的看法,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而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学会了创造性思维。
4、树立动态的、发展的评价观
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其次,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及时给予客观的评价指正,而且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地指出来,只有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使学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最后,教师还要能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比如,教师应增强手势、眼神等体态语的评价。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种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
总之,每一位教师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之中,使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实质的变化。这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我们全体数学老师不断的努力和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臧小蕾.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例谈[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2] 张业红.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J].内蒙古教育,2011(0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创新性
一、培养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创造性思维变得与众不同的结果,通常指的是对于相同事物持有与众不同的观点。所以,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靠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学习才成长起来的。他们不会只是依靠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记住知识,而是将自身从思维定式中解脱出来,追求其他方便的解决办法,这样才叫创新思维。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教师要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例如,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出来;或者将发现问题的方法教授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空间创立起来;还可以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教授给学生,让学生从中领悟创新思维的本质。
二、创设新鲜、活跃、求近的课堂教学
在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一步,学生只有在保证良好兴奋的学习状态,在学习中体验到充分的愉悦感和欢乐感时,学习欲望才会越来越浓。在学习时,要在学习中保持灵活的思维和头脑,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问题解
决,这样教师就要将习题设计得更加灵活,还要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充分的尊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够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充分挖掘出来。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要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对于学习有新的体会,这样才能够让教学产生更多的依托性,强化练习和学习。
三、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
在对学生的数学语言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只有用精简扼要的数学语言对学生进行教学才能够充分将思维外化成语言。数学无论对于什么年龄段的人来说都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对学生的逻辑性进行充分的锻炼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所以学生要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会口语表达,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才更高。
对于小学数学学习来说,创造性思维非常重要,但是只有慢慢的训练和积累,创新思维才会固定形成,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的耐性和毅力。教师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出来,学生才会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育;创新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探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35-02
一、创新性思维的含义
创新性思维就是指遇到问题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避免受到现有知识框架及成熟思考方法的干扰与限制。创新性思维具有创造性、发散性、开放性、批判性、灵活性等特点。创新性思维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是指能够通过不同的方法去分析问题,通过多种方案去解决问题。创新性思维既可以应用于数学问题解题过程中,又可以应用于学习过程中面临的一切问题中。
二、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意义
小学教育正处于教育启蒙阶段,从小学抓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思维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我国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的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其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思维品质。再次,数学是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最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创新性人才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知识创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创新性人才的首要特点就是具备创新能力。
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途径
1、营造开放性课堂氛围,改变传统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以教师授课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片面地强调了单向信息的传输,并不注重对学生的反馈,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有效的互动交流,对学生有没有兴趣在听,哪些内容有疑问,听课的成效大不大等不太关注。大课堂的教育模式,没有给学生提供主动思考的机会,教学只注重了教,忽略了学生的学。学生不能通过课堂积极提问,动手动脑,一味地听课使得学习效率大打折扣,长时间机械的听课也会使学生变得枯燥无味,丧失对上课的兴趣。因此应该打破这种教学模式,逐步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起来。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学会跟学生们做朋友,营造一种轻松、欢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放松心情,才更容易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教学应该符合小学生这个年龄的需求特点,注重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讲解,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应该刻意减少对优秀学生与差学生的区分,教师应该一视同仁,改变传统的以成绩分好差的作法,成绩可以用ABC三级划分,或者可以采用综合评分法,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进步程度、个人成绩等综合给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做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指导学生们自己主动地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批判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起了教师让人敬畏的威严,“教师为尊”是要传递一种尊敬师长,不耻下问,谦虚学习的态度,而不是刻意要将教师与学生这两种身份对立起来。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多和学生沟通交流,鼓励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大胆质疑,消除学生的紧张、害怕的心理。培养创新性思维需要大胆的质疑,有质疑才会有批判,盲目遵从教师的教导,会让学生变得依赖教师,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习惯。
小学教育长期形成的灌输式教育培养了学生学习知识时的懒惰心理,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教师不讲的,自己也不多想,没有刨根问底的精神,更不敢对教师的教学的内容发表任何看法。这种潜意识会阻碍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会认为教师所讲的知识都是对的,即使有疑问,也会慢慢劝导自己,慢慢说服可能自己是不对。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变得缺少批判精神,降低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对知识不加思考和过滤,只是一味的盛装和接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尤其要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变化,多倾听学生的内心倾求,培养小学生积极活泼、热烈求知、不断质疑、敢于批判的学习作风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3、推行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教学中,由教师指导,通过一些案例和原理的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的答案,并最终掌握知识点的教学方法。而问题意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究,自我提问,进而解决问题的思考意识。探究式教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会思考解决问题,可以说问题意识是诱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前提,有利于扩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应该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这对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方式,教师的任务就是负责启发诱导学生,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方法去思考问题,正确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漫无目的地探究会浪费时间,长时间得不到答案也会失去对学科的兴趣,教师也不能过度,如此会使学生丧失探究的主动性。
教师应该认真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只要学生敢于问问题,即使讲错了,也要给予鼓励,消除学生害怕向教师提问题的心理。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应该有耐心,不多去判断对与错、好与坏,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为了避免学生漫无目的的自我设问,应该教会学生正确的问题方法。比如:第一层次的问题:这道题为什么用这种解题方法?有没有其他的解题方法?第二层次的问题:这个道题用到了哪些知识点?这个知识点还可以怎么考查?第三层次的问题:我这么提问对不对?各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4、进行一题多解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没有规矩,没有束缚,让自己的想法自由的想象,尝试多种途径解决问题。传统的教育会告诉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这也无形中制约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一题多解教学法通过一道题目利用多种方法来解题,这种解题训练方式比较适合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下面以一道题为例:
比如,AB两地相距180千米,一辆快车和一辆慢车分别同时从AB两地相向出发,快车每小时走50千米,2个小时后两车相遇,求慢车每小时行进多少公里?
解法一:先求出快车的行程,再用AB两地的距离减去快车的路,剩下的就是慢车的路程,再除以2小时就是慢车的速度。
解法二:先用AB两地的距离除以两车相遇的时间,得出两车的速度的总和,再用速度的总和减法快车的速度,就可以得到慢车的速度。
解法三:假设慢车的速度是X,由总速度×总时间=总距离可知,2×(50+X)=180,由此求出慢车的速度。
解法四:假设快车与慢车的速度相同,则AB两地之间的距离为(50+50)×2=200千米,比AB之间的实际距离多了200-180=20千米,则表示慢车在2个小时内少行进20千米,每小时少行进20/2=10千米,则慢车的速度为每小时50-10=40千米。
一题多解,让学生明白求知过程的乐趣,通过不同视角、不同的层次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激发他们的发散性、创新性思维。学生们通过一题多解,锻炼思维的灵活性,不断的举一反三,可以更深入的理解知识点。在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每种解题方法不分好坏,都值得鼓励。
四、总结
总之,小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有利的客观条件;其次,教师要不断开拓创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学生做好示范榜样;再次,需要学生们从心里认同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性,坚持思维训练,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代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6
[2]王丛.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做法[J].神州,2012,08:170
[3]邓小荣.创新性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08:213
[4]杨晓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性思维的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5]李俊霞.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初探[J].科学教育,2012,03:24-25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发散思维 问题情境 一题多变
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需要有一个长期培养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二、倡导一题多变,诱发学生思维
例如:“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还剩多少件?”教师引导审题后,要求学生改编成新的应用题。学生改编后形式如下:
(1)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还剩几分之几?
(2)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发出了几分之几?
(3)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购进的比发出的多几分之几?
……
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展开创新思维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向纵深发展。
三、重视说理训练,完善学生思维
例如:“一工程队,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照这样计算,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针对本题,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分析:
1.用由果索因分析:
要求出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必须先知道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条件告诉我们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所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是可求得的,因此,本题列式为240÷4÷6×8×12。
2.用由因导果分析:
已知4人6天修公路240米,可以求得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每人每天修路多少米,那么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就可求出。列式为240÷4÷6×(8×12)。
3.用推理、假设、探究分析:
由题意可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一定,假设工作的时间不变,人数由4人增加到8人,是原来的2倍,修公路的米数也相应增加到原来的2倍,而时间由6天增加到12天,是原来时间的2倍,所以修公路的米数应是原来的(2×2)倍。列式为240×(8÷4)×(12÷6),也就是240×(2×2)。
最后,再结合以上三道算式,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解法说说每一步表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总之重在说理,以完善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捕捉教学时机,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数学教学能够且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1.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首先要民主,其次要鼓励。
2.创设问题情境,迸发创新火花。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根据这个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大致有以下几种:(1)创设信息情境;(2)创设探索情境;(3)创设猜想情境;(4)创设求异情境。
3.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育创新思维。
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结论的证明和应用,更要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沿着教师精心设计的一条“再发现”的道路去探索和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借助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再“创造”。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的方法研究事物有助于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规律。然而,人们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经历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而抽象概括的过程既要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也要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方法通常是在结合使用、交替使用和综合运用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一、构建优质高效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1.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
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以教师为中心,把学习者放在一个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但是,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应该在和同学们的相互合作下,利用已有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直观与操作,进行经历体验、感知、探索、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动手操作活动。教师应该是一个“助产师的角色”。因此,必须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化,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所拥有的巨大潜能。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双向交流与合作的关系。教师需要“蹲下来与学生交流”,采取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努力营造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发挥自己多方面的潜能。
2.确立课堂教学目标,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现代的数学教育理念,是把数学学习看作为一种创造活动,是以学习者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如动手操作、观察、感知、尝试、体验、分析、推理、概括、计算、交流、讨论等都是主动建构过程。教学目标要由“教后练”、“教后做”向“教学生学会学”转变。社会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增长。可见,“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不是最终目的。如果一个学生仅仅只能掌握学校里教师所教的内容,而不会自己学习、自我探索,则无法适应学习型社会对每一个人所提出的终身学习的要求。“教学生会学”,其核心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使他们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我学习,在社会中自我选择,并最终实现自我创造。
3.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既有自己的长处,又有自己的短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重视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和个别差异,研究学生的智力、兴趣、性格等方面的特征,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使他们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构建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促思定向。
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抓住教学的突破点,在学生的情绪和体验中找到支撑点,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数学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采用游戏、摆摆、拼拼、数数、画画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提供有关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迅速联系作准备。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时,让学生用手具体的画一画、指一指、摸一摸,从中体会理解“周长”的含义,以便于区别面积(图形的大小)概念。这样,不仅让学生动手,活跃了气氛,更让学生对周长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此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创设动手操作情境,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增强感性认识,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在操作中学生手脑并用,参与探究当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知概念。
自主是培养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领悟。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因“千米”的单位不同于“米、分米、厘米”,不能在课内演示,学生对“千米”的认识显得很模糊,以至会出现用“千米”来做旗杆等物体的高度单位。为加强直观而正确的认识,可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利用跑步来理解“千米”的大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使得记忆和理解更加深刻,甚至终身难忘。
3.精讲点拨,内化提升,形成概念。
教师的设疑问难,其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剔除一些非本质的东西,促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具体化走向一般化,形成概念,掌握规律。
4.练习巩固,反思评价,矫正补缺。
练习要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教师要借助练习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评价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数学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
三、“优质高效课堂主体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的注意点
1.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人际关系。
师生交流的水平是影响学生主体性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应主动改变角色意识,把与学生的“你我”关系置换成“我们”。其次,改变教学形式,教师由“独唱”转为“伴奏”。
2.注意挖掘学生的自主能力。
现代教学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与最高原则,呼唤学习者主体性的张扬,创造性能量的释放。“优质高效课堂主体教学”模式不仅仅注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自发性学习过渡。
3.学贵质疑,问题是思维的动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兴趣开发 教师素养 趣味课堂 课堂主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156
小学生相对来讲是比较容易管理的,而且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成长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对教师抱有崇高的敬意。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心理、精神的引导,而且教师本身也要注意自身的品德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兴趣开发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从接受教育开始,学生对于知识的好奇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呈现,相比较来说,小学阶段是学生好奇心最重的时期,因为小学时期的学生有了基本的知识,再加上年龄阶段本该有的好奇心,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兴趣是最容易被开发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对于数学学科来讲,教师可以利用学科本身直观形象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数学的试卷设计中都会有附加题,而附加题相对于基础知识来讲都是具有创新性,并高于同时期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这种设计模式其实是非常好的,一方面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教师善于引导,激发学生解决附加题的兴趣,那对于学生学习数学有不可预估的好处。
小学数学学习的一般是一次方程的简单应用,简面图行的角度、面积、周长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举例来讲,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经常会出现计算鸡鸭数量的问题,这种应用题通常只要列举简单的方程式子就可简单算出,这种题目最大的好处就是题目中所出现的例子如鸡鸭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学生在做这种题目时,经常会根据题意进行联想,教师在讲解时就可以根据题意进行形象讲解,枯燥的将题目中所出现的情景进行数学化,只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将学生的想象力规范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把数学知识生动的刻画出来,不同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其拆开,以动态形式进行讲解,这种具有动态式的生动形象的课堂形式对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帮助。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时,学生的自主性就会得到提高,从小学阶段就培养出学生自主探讨的能力,这对将来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众所周知的就是数学学习是需要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
二、教师行为素养对学生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小学生的学习时间大都是在学校里,这期间学生的行为受到教师极大的影响,而且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养成的重要阶段,所以,教师自身的行为素养对学生的行为养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现在小学阶段已经禁止体罚政策,由于之前很多教师都对学生进行体罚,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发生惧怕学习,惧怕上学, 所以,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尤其是对小学生的管理,应该注重情感教育,而不是以暴力来解决。
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语言、穿着等问题,教师的话经常会被学生学习采用,甚至有的学生会将教师的话,教师说话的语气进行模仿,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谨说话,注意对学生的文明引导。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需要保证的,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保证,当学生犯错误时,无论是知识性错误还是行为性错误,教师都需要进行耐心指导,以情教学,去和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
据心理学统计,学生学习一门学科的兴趣有百分之三十的是受学科教师的影响,如果学生非常喜欢数学学科教师,那学生学习数学的劲头就会很足。主要是因为小学生自身心理不够成熟,如果他们有了心理认定,那学生就会对该学科老师形成信任,这样的教学环境是促进学生良好健康发展的保证。而且我们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不仅是潜移默化的,而且是持久深远的,小学阶段学生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将来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行为以及日常行为方面,教师要承担起自身育人的社会责任,对学生的发展发挥积极影响。
三、营造趣味课堂,扩大课堂开放性
素质教育已经逐步扩展到全国,现在我国很多学校在教学方面都已经实行素质教育,减少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在小学阶段,学生动手能力很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小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我们也可以给学生划分学习小组,通过测试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然后教师提前规划好小组数量,将数学能力较强的学生任命为学习小组的组长,后续的组员分布交由组长和同学们决定,自主形成学习小组,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可以在教师允许的情况下,离开自己的座位,各自跟自己的组员进行讨论。拿数学试卷来讲,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满堂灌,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一味的讲解忽略了重难点的分层。
所以,在讲解试卷之前,先要求学生小组自主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将重难点题目着重讲解一下,也可以征集学生的解题方法,教师要始终明白一个道理:学生的想法永远丰富教师的想法。所以,教师不能扼杀学生的方法思路,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想象力。
趣味课堂重点在于趣味性,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与学生轻松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小学数学题目本身就具有极大的趣味性。例如用绳子围篱笆等问题,测量大树高度等问题,这些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极具挑战性的题目,教师可以拿出时间,带学生进行户外课堂,让学生动手,去学习数学,因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课堂是学生学习发展的主要场所
初中七年级数学老师首先要担任小学六年级的教学任务,面对的是小学生,不但要了解小学教师的教法特点,还要了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盘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点击率比较高的关键词有这四个:生活、兴趣、直观、创新。
关键词一:生活
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是不易发现数学问题的,那么教师就一定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到数学问题,并且会分析和挖掘生活中蕴涵的数学信息,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熟视无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这样说,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样也应用于生活。要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要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才是学习数学的价值体现。
例如百分数练习中,先读一读,说说下面百分数的意义,你还联想到了什么?
吸烟引发的肺癌是不吸烟者的500%。这样一个数据,学生马上联想到叫家里人不要吸烟,吸烟危害太大了!
通过数学的再次回归生活,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要学数学。
关键词二: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记得有一次我上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条形统计图》,书上的例题统计的是住家分布图。上完课下来才知道学生没什么兴趣,回去以后我就好好地进行了反思,问自己: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关键词三:直观
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要解决这一对矛盾,就必须加强直观。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直观,包括实物直观、抽象直观、语言直观和现代化手段。
实物直观就是通过直接接触具体实物来感知,包括教师的实物演示和学生的实践操作。教师的实物演示是教师演示给学生看,教师是操作者,是主动的,而学生是观察者,相对是被动的;而学生实践操作,人人动手,认真思考,思维随之展开,容易把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这样很经典的三句话:对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了;看过了,可能就记住了;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这三句话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来处理教材,把书上静止的教学内容设计为物质化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乐趣、理解数学知识。
在小学教材中,许多内容都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来完成。例如: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让学生通过撕下不同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准备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和空心圆锥,让学生通过倒沙实验,理解圆锥的体积等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从而得出公式。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往往理解得透、记得牢。
语言直观是指教师对事物作生动形象的描述和举例。很多几何概念都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描述的,如射线、线段、直线、角、平行线等。再比如1吨重量观念的建立,不可能像体验千克重量那样去掂一掂、称一称,这时必须借助语言直观,描述每袋500克的盐,2000袋合在一起是1吨,学生通过想象,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了1吨的重量。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幻灯、投影、录像、电影、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声色俱全,动静搭配,能大能小,灵活方便,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显示了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关键词四:创新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改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的呼声,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发现,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想到的问题往往不敢大胆地提出来,有的担心自己想法不够成熟,担心自己的见解不被老师和同学接受,这样无疑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勇气,努力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让他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一:生活
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是不易发现数学问题的,那么教师就一定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到数学问题,并且会分析和挖掘生活中蕴涵的数学信息,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熟视无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这样说,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样也应用于生活。要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要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才是学习数学的价值体现。
例如百分数练习中,先读一读,说说下面百分数的意义,你还联想到了什么?
吸烟引发的肺癌是不吸烟者的500%。这样一个数据,学生马上联想到叫家里人不要吸烟,吸烟危害太大了!
通过数学的再次回归生活,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要学数学。
关键词二: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记得有一次我上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条形统计图》,书上的例题统计的是住家分布图。上完课下来才知道学生没什么兴趣,回去以后我就好好地进行了反思,问自己: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关键词三:直观
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要解决这一对矛盾,就必须加强直观。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直观,包括实物直观、抽象直观、语言直观和现代化手段。
实物直观就是通过直接接触具体实物来感知,包括教师的实物演示和学生的实践操作。教师的实物演示是教师演示给学生看,教师是操作者,是主动的,而学生是观察者,相对是被动的;而学生实践操作,人人动手,认真思考,思维随之展开,容易把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这样很经典的三句话:对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了;看过了,可能就记住了;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这三句话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来处理教材,把书上静止的教学内容设计为物质化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乐趣、理解数学知识。
在小学教材中,许多内容都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来完成。例如: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让学生通过撕下不同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准备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和空心圆锥,让学生通过倒沙实验,理解圆锥的体积等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从而得出公式。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往往理解得透、记得牢。
语言直观是指教师对事物作生动形象的描述和举例。很多几何概念都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描述的,如射线、线段、直线、角、平行线等。再比如1吨重量观念的建立,不可能像体验千克重量那样去掂一掂、称一称,这时必须借助语言直观,描述每袋500克的盐,2000袋合在一起是1吨,学生通过想象,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了1吨的重量。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幻灯、投影、录像、电影、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声色俱全,动静搭配,能大能小,灵活方便,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显示了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关键词四:创新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改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的呼声,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发现,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想到的问题往往不敢大胆地提出来,有的担心自己想法不够成熟,担心自己的见解不被老师和同学接受,这样无疑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勇气,努力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让他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 更新;优化;保护;创新
现代教育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新世纪期盼具有键全人格,较高文化素养,会生活、会创新的建设者. 因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 与此相适应的最新版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版)把“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贯穿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的各个环节. 创新性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创新性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完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任务,首先,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理念和行为,从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为了教而教,转到教是为了学,教是为学生学习需要服务,教是为了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其次,要改变和更新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最后,保护好学生的创新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学任务. 本人就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创新性课堂教学的点滴,谈谈自己的一点思索.
一、更新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构成“教”的人. 只有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更新了,潜能充分发挥了,“创新”才有可能. 如果创新性课堂教学不能体现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的更新,“创新”只能是无本之木.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开启教育之深邃奥秘,需要以新的观念为主帅、新的能力为先锋、新的方法为利器. 传统的讲授法、练习法、记忆法等“常规武器”并非毫无价值,但应在新的理念下注入新的内涵. 教师不仅要胸中有“纲”,而且要目中有“人”.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知识能力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师生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调,教学活动的组织无不渗透着教师的标新立异.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师只有以创新的理念,才能把教学的社会性、时代特色、民族意蕴、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精粹的沉淀融会贯通,通过自己的独具匠心的艺术设计,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风格、手段、方法等方面表现出“个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导课,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创新氛围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于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 因此,导课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于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使学生因“疑”生奇, 因“疑”生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为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 例如,我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3,30,300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们顿时感到很新奇,纷纷议论. 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3元 = 30角 = 300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3米 = 30分米 = 300厘米. 此时我继续引导学生思索,能否用同一个单位把上面的各式表示出来呢?于是有的学生得出了3元 = 3.0元 = 3.00元,3米 = 3.0米 = 3.00米. 我接着说:对于上述的几个算式是否正确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研究它们. 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使学生急于探究 ,积极思维,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2. 学习新知,贵在质疑问难,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质疑问难是创造的种子. “疑”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产生的.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就需要有创新性的想象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自己的疑问,生发新的见解,这是激发学生创新的重要条件. 尤其要鼓励学生不要满足于已有的结论中,不相信唯一的解释,不迷信老师,不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张,善于在不疑处生疑,点燃思维火花,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 如教学除数是25的整数除法简算时,我这样分步设计问题:(1)一个数除以100,商与被除数有怎样的关系?(2) 在 400 ÷ 25中,除数不是100,怎样使它变成100? (3)除数扩大至原来的4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怎么办?为什么?(4)你能很快算出400 ∶ 25的结果吗?并说明算理. 这样由浅入深地巧设问题,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难点上,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的欲望. 这样巧设巧引,给学生创新留有余地.
又如教完方程的概念后,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知道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我们怎样能得到这个未知数的值呢?这一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解方程上去了. 并由此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能在此回忆旧知,联系新知,为讲解解方程作好了精神上和知识上的准备.
3. 巩固新知,训练多样化,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添砖加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突出以练习为主线,通过练习,学生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有所创新,并通过创新成果,取得鼓励性评价,维系创新的热情. 小学数学课堂训练要更新观念,练习题型要做到 “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奇”一点,通过多种渠道,把丰富知识、训练和 发展创造性思维寓于趣味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重复呆板 的机械练习,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使之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自觉主动完成作业. 并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及观察性和讨论性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直觉思维、真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当我教完了表内乘法口诀后,布置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秋天到了,你们想欣赏秋天的景色吗?秋天的景色是多么的美丽啊!学校决定明天去秋游. 秋游 时大家都要带食物,这次秋游的点心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去买,不要再叫爸爸、妈妈买了. 下面是一些食品的单价:可口可乐4元;饼干2元;面包2元;汉堡包8元;苹果1元;梨8角;炸鸡腿5元;果冻5角……用30元买本组的食物,你计划怎样买,既要吃得饱,又要吃得好. 同学们,用你们学过的知识,看哪一组安排得最合理?这种趣味浓厚的练习,不是靠多题量或复杂计算来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而是把知识点融在情景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掌握的情况,靠灵活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的练习形式不仅达到了训练的目的,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与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促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并进行创新学习.
三、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质疑问难的兴趣,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扬起风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生是存在差异的,教师要解放思想,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 通过有效控制要引导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同时不要使学生的质疑问难流于形式走过场,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只有这样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才会真正提高. 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 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的教学氛围,给学生质疑探索的时间与空间,使教学迸发出创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