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范文

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第1篇

关键词:青少年 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表征 民族认同感

1 研究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积淀,价值意识里具有强烈的感彩,它是国家认同心理的深层源泉,每个民族成员在这种特定文化背景中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构建了价值观念。作为一个多民族大国,文化认同始终是中国政治家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的战略主题,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多种文化并融一体的民族文化,不同边缘民族在文化变迁和文化适应的过程中,透过文化记忆的重组与建构,最后都被同化为中国人。社会表征理论是近20年欧洲社会心理学最具影响力的本土化理论,该理论界定了群体认同的符号边界,个体内化了本群体的某些社会表征就必然形成群体的社会认同。同一社群共享一种认知结构后会促进一种亲密情感及群体的一致性。由此可见,文化的认同功能在多民族国家显得更加重要,且文化认同是可以跨越民族的。这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反映了对其认同状态,它也与中华民族认同感不可分割的。

2 研究方法

自编《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表》,秦向荣编制《中华民族认同感问卷》,本研究发放问卷300份,实际收回问卷292份,回收率为97.33%。同一被试同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表征问卷与中华民族认同感问卷,为了平衡顺序效应,有一半被试先做中国传统文化社会表征问卷,然后再做民族认同感问卷;而另一半则相反。根据测谎题筛查被试有效数据,将《中华民族认同问卷(EIS)》中测谎题重新赋值,求出测谎项总分范围在0-5之间,根据这个分数来确定剔除被试数据的标准,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74份。主要统计工具为spss11.5和lisrel 8.3,对研究做项目分析、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

3 结果分析

3.1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量表各个项目分析

研究分析出各项目具有良好区分度;切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α=0.8272,一致性良好。中国传统文化社会表征的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是:“文史文化”是0.7420;“民族文化”为0.7264;“思想文化”是0.6893,分量表有一个维度是在可接受范围内,其他维度的信度较好。

3.2中华民族认同量表项目分析

分析得知中华民族认同量表的信度量表总体的α系数为0.715,该问卷具有可接受的信度。按照秦向荣所做因素分析,量表分为四个“认知维”、“情感维”、“评价维”和“行为维”。

3.3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总体状况

采用单样T检验方法,将平均分与得分中点94.5进行比较,青少年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平均分118.41,标准差为10.355。得分显著高于中点,总体看青少年的中华民族认同感都比较强。

3.4社会表征与中华民族认同感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对中华民族认同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作总体积差相关分析,中华民族认同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存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 =0.467*(*表示 p <0.05)。文史文化”和“思想文化”分别与“认知”、“评价”、“情感”和“行为”维度具显著正相关。“情感”维与“民族文化”没有相关性。

回归分析:一元回归方程分析显著,中国传统文化可解释中华民族认同感21.8%的变异。

随后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民族文化”没有进入回归方程,“文史文化”与“思想文化”可联合解释中华民族认同感52.8%变异量(表6)。“思想文化”层面的预测力最佳,解释量为61.5%,“文史文化”的解释量为22.5%。中华民族认同感= 0.615*思想文化+0.225*文史文化

4 分析讨论

研究针对社会表征应用功能即中国传统文化认知对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影响作用。研究首先证实青少年的中华民族认同感状况呈积极正向认同,结果证实社会认同理论,通常个体会以偏好的态度看待自己和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非常有必要,但对这方面的实证研究非常匮乏,将传统文化认知置放于民族认同中作以观照,除了“民族文化”与“情感维”无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各维度与中华民族认同感其他维度两两呈正相关。说明中国传统文化表征中的“文史文化”、“思想文化”和“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正面因子,可见,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较高,中华民族认同感程度也就越强烈。一直以来关于文化的定义颇有争议,但是不可以忽视概念本身的三个主要特性:(1)历史性;(2)群体性;(3)影响性。中华民族认同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的相关已被证实,但不排除其他因素作用的结果。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可以预测中华民族认同感21.8%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的三个维度中,“思想文化”和“文史文化”进入回归方程进行解释。其中“思想文化”的系数达到0.615。文学著作、思想智慧、道德风尚等项目属于“思想文化”维度,一直以来,中国节气和爱国主义精神被提倡,这些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精华的内容。“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影响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昭示着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有径可循,传统文化的教育应立足于核心部分,即“思想文化”的教育力度加大才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民族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性,其项目更多是与我们生活内容息息相关,如民族衣饰、传统佳节、特色食品、典型物品以及风俗习惯等等,青少年对于已经融入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有可能产生笼统无分化的情感。“民族文化”与“情感维”不具有相关性,而“情感维”又恰恰是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核心部分。对于青少年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风俗民情的晕染,当生活成为一种习惯,其中民族情感凸显性的内涵就会减少。对于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需要通过必要手段,从文化的特性去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结构也许会更精确。

参考文献:

[1]方文.欧洲社会心理学的成长历程.心理学报[J].2002,34(6).

[2]Durkheim E..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In R.A.Jones(eds), Emile Durkheim: An introduction to four major works[M].Beverly Hills,CA: SAGE Publications Inc,1986.24-59.

[3]Moscovici,S.Attitude and opinion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63,(14):231-260.

[4]管健和乐国安.社会表征理论及其发展.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92-98.

[5]朱小芳.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及其与民族认同感的关系[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8

[6]秦向荣.中国11至20岁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5.

第2篇

关键词:民族服饰;地域文化;风格

地域的差异性是诸多文化来源的起因,从古至今中国服饰是人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折射,不同地域传统文化的熏陶所形成的多元化社会意识的结晶,因而也就必然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服装地域风格、民族文化特色。在曲折漫长的人类社会文化产生和发展中,服饰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得到了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由于受到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制约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价值和审美观念。

(1)传统服装中以图形表现地域文化

所谓世界语的传播就是指人类交流活动手段的另一种方式,在有语言障碍的问题下,借助图形语言达成某种共识。图形是设计师设计思想的体现,也是设计作品的具体表现,同时进一步地影响着人们对服饰文化的感性判断力。文字可以被图形用来作为辅助以此来表达文字的具体含义及内容,在服饰上使用具有地方特点的图形可以强化服装形象的作用,这种视觉语言,表现力极强。每个民族的图案风格,都能体现出这个民族的历史,图案纹样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都有源可溯,这是与各民族的生产和经济密切联系的。土族服饰文化纹样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刺绣。土族妇女擅长刺绣,其民间刺绣种类较多,彩线的运用、颜色搭配都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盘绣是土族独有的刺绣技艺,迄今尚未在其他民族出现过。最早在青海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大量彩陶中发现,象网文、圆点网纹、波纹、涡纹、锯齿纹、菱形纹、回纹等这些纹样在土族民间刺绣中应有尽有。

(2)传统服装中以色彩表现地域文化

色彩在传统服饰设计中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和构成要素,能够激发人类的各种联想和情感,某些特定的颜色本身就是地域文化的体现。地域色彩的设计要点一是具有独一无二的本土识别标志,二是具有地域色彩象征色来感染人们的情绪。白衣民族是朝鲜民族的爱称,自古就喜欢白色是朝鲜民族的传统,白色象征着纯洁、善良、高尚、神圣,同时也自称“白衣同胞”。随着朝鲜纺织工业的发展,如今朝鲜女人们穿用的衣料颜色更是绚丽多彩、不拘一格,但短衣长裙这一传统民族风格久久不变,因为它符合朝鲜美女的审美心理,充分反映了朝鲜女人温顺、善良和勤劳淳朴的美德。朝鲜民族服装的结构独具一格,笔直的袖筒与下摆、袖肚的曲线形成鲜明对比,极少的装饰,体现了“白衣民族”的古老袍服的特点。这与相隔万里的傣族妇女相比之下大相径庭,傣族多用白色、嫩黄色、水红色、天蓝色、浅绿色、肉色为服饰主打色。她们的统裙却又是深颜色的,色彩为墨绿、正红、大紫、细花、大花等。二者相配十分和谐。

(3)设计者要从创新观念的角度进行思维,运用我国的文化特色进行现代服装设计、建立品牌形象

现代服饰设计的构思是一种创新性的思维活动,是融分析、研究、发现、创造的复杂过程,设计师运用自己的文化知识、经验、感觉、借鉴、综合分析等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通过服装设计构成的元素表现主题,努力创造品牌特有的地域性文化。纵观国内的服饰品牌,文化特色类的设计占有很大的比重,如“宝黛坊”、“贝依洛沙”、“梅里裳”、“裂帛”等著名品牌,他们作为历史文化和地域性的产物,不但声名远播而且在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不仅是经典名牌,而且一直致力于发扬传统文化的魅力,其设计风格长期影响着市场上的同类商品,也反映出地域文化特有的强大吸引力。在服装设计中恰当的表现地域的文化特色首先就应透过其形式之实把握其精神之真,更多的关注传统地域文化,将其文化内涵化为自我修养,在设计中自然地体现,传承超越本源,从形式上重构升华,赋予整个服装设计以更高的文化格调,使人能够在设计的美感中,体会出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深邃的传统地域文化精神。

人类对于传统审美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从而在现代服装品牌中尊崇民族风俗习惯和生理感觉是设计与探索的主要原则,同时在崇尚个性的时代也使得地域元素得到最大化延伸。“为传达而设计”的信念对设计师而言高于一切,设计的根本的宗旨是以“人”为本,设计师的义务与责任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中国是衣冠大国,中国的民族传统服装可谓万紫千红、万古千秋,作为民族识别依据来讲它是中国地域文化的一种表象特征和直观载体,也是体现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前提之一。

服饰在民族识别中的作用和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民族研究中,民族服饰的重要性就更加明显了,有哪一位民族学工作者会忽视服饰的重要作用呢。由于服饰是人类文化的显性表征,在直观形象的服饰及其质料、形制、色彩、结构上面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因而服饰的考察和研究在民族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中国民族学概论》一书对此指出:“我国民族的服饰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不仅南方民族与北方民族有别,而且同一地区的民族也各不相同,甚至一个民族的不同支系亦各有特点,但又掺杂了互相影响的因素。服饰内容的丰富,形式的优美,不仅具有工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历史文化的缩影在很大程度上给与了人们创作的源泉与启发,反之,人类艺术的结晶也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所以中国服饰起源与中国原始文化是形影不离的是同步发展的。(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何绵山,俞晓群,八闽文化-中国地域文化丛书[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 杨蝎国.符号与象征-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M].北京出版社.2000

[3] 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

[4] 诸葛铠,许星.文明的轮回-中国服饰文化的历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5] 苏日娜.少数民族服饰[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6] 黄士龙、刘晓刚.现代服装文化概论[M].东华大学出版社,2009

第3篇

关键词:广告 民族文化 融合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1

前言

在经济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广告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在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是离不开广告的。因此,企业为了在市场中居于不败之地,整合各种媒体的优劣势及自身的问题,会选择利用报纸、杂志等一系列平面广告来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在广告设计中,大量的应用中国元素的部分,这样既不背离传统,又符合现代社会人们的要求,既继承了中国文化优秀的部分,又结合了现代先进的东西,使传统与现代设计得以结合。

一、传统元素的定义

中国传统元素包罗万象,无论是宫廷美术还是民间美术无非是文人画还是宗教画,经过历代的画家、艺人、工匠等创作实践,积累了大量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殷商时期的青铜,从战国时期的器皿、帛画到汉代的雕塑画像石,从唐宋的绘画到明清的瓷器 ,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木版年画、建筑、纹饰、戏装、面具等等,充分体现了或恢弘灵巧,或简约或精致,或工整或粗放或热烈或娟秀,或质朴或奢华等多种手法。无论是逸笔草草的国画笔墨还是板刻结圆的装饰图案;无论是造型夸张的民间剪纸还是色彩强烈的木版年画,这一切无不为现代广告设计提供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图式语言。

所谓“传统民族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包括其他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系统。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是针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类似于中国书法、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甲骨文、文房四宝、剪纸、风筝、等等都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由于品牌设计和广告沟通的需要,大量传统民族文化元素被应用到现代广告设计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广告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和改变

从广告对社会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而言及从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程度来看,现代广告更具有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并因此形成相对独立的文化现象,即广告文化,可以说广告本身就是文化。民族文化概括的说一个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它指的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所形成的民族语言、生活样式、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世界观、价值观。作为一种特殊的时代文明,广告不仅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类的经济社会、文化社会、乃至政治社会也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价值观。无庸置疑广告文化是一种民族文化,一种社会文化。广告的传播过程就是一个人们共享社会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价值观念不断被传送、强化和公众接受社会文化教化的过程。实践证明:广告文化是一种强有力的经济文化或是企业文化。

任何企业文化总是与该民族的文化存在着一种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它总是附着于民族文化的机体之上。尽管当今经济呈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但文化却是多元化的,每个民族的文化因其独特而各具存在的价值。中国企业文化是在当代经济管理领域中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形成的一种管理模式,是一种与民族文化血肉相联的文化模式。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广告在推销商品传播广告信息追求商业利润之时也展示着时代文明、民族文化,这种带着明显额的时代文化和民族文化烙印的广告文化,对人们起着“潜移默化”的功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商战中,广告作为竞争策略和武器在繁荣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正发挥着补课替代的功能。如何对待与利用这一丰厚的宝贵财富则是现代企业、现代广告人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由此可见,成功的广告作品应做好“文化”这道大餐,如何找到广告创意与传统文化内涵的契合点是关键。

三、传统民族文化及其向现代广告的渗透

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广告人要善加利用广告创意。如果能从商品世界深入到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中,为广告灌注积极的文化内涵,构建新的价值取向,实施合理的广告策略,显然是十分重要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沉淀下来的最为可贵、理当珍视的东西。在漫长的5000年中华民族文明形式与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独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信仰模式和审美趣味已逐渐深入国人的头脑。成功的广告往往蕴含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同时也是时代进步文化的一面镜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比如传统文化中的恪守信用、重义守信、爱国皆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生命力;表现仁者情怀的“以人为本”“厚德载物”等观念浸润历代有识之士;表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家国同构”“尊老爱幼”成为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这些传统文化的价值核心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四、全球性给现代广告和传统民族文化带来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广告逐渐从中国走向世界,广告宣传则应顺应时代潮流,体现跨时代、跨民族文化的融合趋势。有人断言“人们的品位和偏好都在趋向统一化,由于任何地方的人群都因为相同的原因而需要相同的产品,因而企业可以通过在全球范围内使用标准化的主题统一广告,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可口可乐公司的广告主题词为“无法抓住那种感觉”,在日本等地改成了“我感受可乐”,在意大利改为“独一无二的感觉”,在智利则改为“生活的感受”,强调个人的情感体验与细腻感触。由此可见,广告必须了解并反映当地的文化,广告元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带有社会文化的时代痕迹。因此广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在需求多样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简单告知式的广告已成为历史。广告人都千方百计地把各种各样的观念、情感渗透在广告作品中,可以说,广告文化是移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的,而且一种文化对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现代的广告不可避免的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碰撞、冲突或交流,常常带来不同文化的相互借取,并导致文化的繁荣和昌盛。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它都具有继承性、稳定性和流变性,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民族文化的稳定性将会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只有更具有开放兼容的胸怀才能在世界文明中占有一席之地,广告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求异,追求现代气息和时代精神的广告宣传必然或多或少的改变着一些传统文化,推动了文化的发展。现代广告要不断培育、提炼并发展具有时代特色又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切实建立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具有活力与独特民族精神的广告文化,把中国的广告带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

[2] 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北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常兆玉.中国元素要略北京.【M】法律出版社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