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谈谈生命的起源范文

谈谈生命的起源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谈谈生命的起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谈谈生命的起源

第1篇

关键词:神创论;自然发生论;生生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92-01

生命起源是一个亘古未解之谜?生命从哪里来?最早的生命形式是什么?这个问题相信从人类诞生以后就有人不断的问过自己。那么生命到底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呢?这是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教学的第一个章节中所提到的问题;这也是八年级学生非常感兴趣,也很有疑惑的一个初始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为八下的生物教学开一个好头,同时也为即将到来的生物毕业会考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做为一名普通的生物老师,我也对这一个课题感到十分的感兴趣,也很好奇生命是怎么样发生和发展的?通过为教材和教参的研读,以及查阅相关的资料,关于“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这个课题,我有了自己小小的观点和总结。

首先,根据时间的先后对前人们关于生命起源的各个观点做一个简单的归纳和总结。

一、神创论:

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了东、西方关于生命起源的两个代表观点。

中国人信奉“开天劈地”,古书上说“气化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目、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狱,血液为江河,静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朱玉,汗流为雨泽,声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蠡。”再配以简单的解说,给学生营造一个遥远而古老的意境。

西方人信奉《圣经》:《旧约全书---创世纪》中提到上帝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上帝创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和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上帝称空气为天,是第二日。上帝使水聚于一处,露出旱地,旱地上长草、水果、菜蔬为第三日。上帝创造了两个发光体,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创造了众星为第四日。上帝创造了天上的飞鸟和海里的鱼为第五日。上帝创造了各类活物----牲畜、昆虫、野兽以及照着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为第六日。到第七日,上帝造物的工作以及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作,安息了。

通过讲解这两个关于起源的传说,总结其中的特点都是认为生命来源于超越自然的神灵,这是生命起源的最早观点。

二、自然发生论

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了“自然发生论”。这种理论认为: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随时自发地发生的。简单解释是认为生命随时自发地发生,可以在短期内完成。代表观点有:“腐肉生蛆”“腐草化萤”;埃及人认为尼罗河的青蛙和鳝鱼是阳光照射淤泥的结果;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认为植物是由彗星的尾巴形成的。听到这些观点,学生自然就认为这些理论是非常荒谬而不可信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新的科学家不断的站出来这种观点,于是诞生了第三种理论----生生论。

三、生生论

提到第三种理论,不得不说到两为非常杰出的科学家雷迪和巴斯德。先简单描述或者重现雷迪的“腐肉生蛆”实验。

材料:苍蝇数只、纱布若干、鲜肉两块、瓶子两个

提出问题:腐肉是否能生蛆

作出假设:腐肉不能生蛆

制定实验方案:1、将一块鲜肉放入瓶内,并盖上纱布,标记为A;

2、另一块鲜肉放入瓶内,瓶口敞开,标记为B

3、放出苍蝇

结论:蛆是由苍蝇的卵孵化形成的

这个实验的结论就了“腐肉生蛆”的这种观点。但是后人认为微生物可以自然产生,于是巴斯德又做了一个更有名的“鹅颈烧瓶”实验。将通过高温灭菌的肉汤放入进过处理的“鹅颈烧瓶”里储存了四年,肉汤依然新鲜如初。而瓶口敞开的肉汤很快就腐败变质了。因而提出了“生生论”---生命只能来源于生物,但是他们并没有回答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最早的生命又从哪里来呢?人们又在继续寻找答案。

后来,在1953年美国科学家米勒在其导师尤利的指导下设计了一个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证明了在类似于原始地球下,无机小分子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

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过质疑,比如米勒实验提供持续的电能,原始地球的条件可能达不到;还有人推测形成的有机小分子氨基酸很可能是宇宙流星和彗星在撞击地球的时候带出的,因为当时这种现象十分普通,科学证实氨基酸可以在宇宙的恶劣环境中存在。之所以要把这些问题抛出来,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任何结论或者科学结果的诞生都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和质疑的过程。后来在地质学、太空学、古生物学等提供的证据影响下,科学家们推测生命起源共经历三个过程:第一个是从无机物到有机小分子,从氢气、氨气、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到氨基酸、嘌呤、嘧啶等;第二个是从有机小分子到有机大分子形式,就是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到有机大分子像蛋白质、多糖、核酸;第三个生物的大分子演化到原始单细胞的生命形成一个原始的单细胞,能进行新陈代谢的交换这个过程大约经历了4亿年。(参考文献3)

总之,跟着历史的脚步,老师和同学一起经历了关于生命起源的几种不同理论,从最早的“神创论”到现在更让人信服的“化学进化论”,这也从侧面向学生灌输了一种学说或一个理论的诞生,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需要无数人花费无数时间,耗费无数精力才能完成,这就是自然的魅力,科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三国・吴国・徐整著《三五历纪》、《五运历年纪》

第2篇

(湘南学院 美术系,湖南 郴州 423000)お

摘 要:安徽齐云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本文对齐云山造像在明代达到鼎盛的缘由做了一番分析,指出主要是因为有原来的造像基础、均州武当山的影响、明世宗的直接支持等相关因素,并试图说明宋元明时期日益加强的真武信仰是齐云山及其造像在明代兴盛的根本原因。

す丶词:齐云山;明代;造像;真武

中图分类号:J305文献标识码:A

On the Reasons for the Prosperity of Sculpture in Qiyun Mountain of Anhui in the Ming Dynasty

HE Ci-xianお

齐云山古称白岳,位于徽州盆地,黄山脚下,屯溪西33公里,休宁县内。它是一处以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为特色的山岳风景名胜区,尚存有洞天福地、真仙洞府、月华街、香炉峰、小壶天、玄天太素宫(简称太素宫,下同)、玉虚宫等与道教相关的遗址和活动场所。该山道教始于唐代乾元年间(758―760年),至明达到鼎盛,香火广为流传,波及华东和东南亚地区,成为与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鹤鸣山并列的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根据史书记载,明代弘治、正德、嘉靖直至万历年间,代表性洞窟或宫观如真仙洞府(弘治十七年至正德九年,即1504―1514年)、玉虚宫(正德十年至嘉靖二年,即1515―1523年)、太素宫(嘉靖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即1556―1558年)逐步建成。由于宗教造像有了可能与基础后,它与寺庙、洞窟、宫观的建设密不可分,因此宗教建筑的兴盛也必然带来造像的兴盛。真仙洞府和玉虚宫中的神像几乎都首创于这一时期。这段时间是齐云山造像的高峰阶段,也是齐云山走向巅峰的标志和见证。其时有宫、殿、祠、坛、楼、阁一百三十多处,道士数百人,石雕和铁铸神像六千多尊,是江南著名的道教活动中心,也造就了齐云山“江南小武当”和“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之名。那么,齐云山造像为什么在明代达到兴盛了呢?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原有的造像基础

宋代学者罗愿所著的《新安志》卷四记载,唐代元和年间(806-820年),齐云山西南麓的石桥岩建有石门寺和佛教神像,虽然早在唐乾元年间就有道士龚栖霞云游至齐云后山的岐山石桥岩,依穴筑室,辟谷修行,但此时并无道教造像的相关记载。

就道教造像的发展来说,道教造像与道教以及道教神仙绘画发展并不同步,道教于东汉末期即已兴起,神仙形象的帛画、壁画或浮雕形式更是由来已久,但最初道教庙堂并不供奉神像,认为“道至尊,微而隐,无状形像也;但可以从其诫,不可见知也。”魏晋时期始有造像,一般认为是受佛教“以像设教”的影响,相信对神像的祀奉不仅可以“至诚供养,随心获福,果报差”,还可以达到修身养性、得道成仙之目的。《隋书•经籍志》载北魏太武帝时寇谦之“于代都东南起坛宇……刻天尊及诸仙之像供养焉”。陈国符在其著作《道教源流考》附录二《道教形像考原》中也认为“是(刘)宋代道教,已有形像。”但在董立军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造像史纲》中,直到第五章“宋元造像”时才把“道教造像”正式作为一节加以介绍分析,而“佛教造像”在第三章“魏晋南北朝造像”中即已作为一节和“礼制造像”并列。其中缘由被认为是这一时期“在总体上道教造像的成就与佛教造像还无法相比”。这一现象既说明宋之前道教造像受佛教造像影响较大还未形成自己的独立体系,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宋以来道教造像开始有了系统化的发展,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道教造像的这一发展历程和真武神性及造像的真正发展历程几乎不谋而合。根据肖海明先生的考察,北方之神“荡魔天尊”――真武大帝人格化形象的完全形成是在北宋时期。武当山文物保管所藏有一尊宋代崇宁至大观年间(1102―1110年)的铜铸真武像也构成了一个形象化的证据。对齐云山而言,到了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道士余道元、金安礼、金士龙师徒创建佑圣真武祠(又称真武观、齐云观)于齐云岩,开创了齐云山道教及造像的基础。此后衣钵相承,佑圣真武祠中的真武像日显灵应,并最终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南宋1266年佑圣真武祠因几次水灾却“圣像俨然”而受到朝廷册封.正如《齐云山志》载:“至已亥(1239年)火灾烈焰,品物一空,独玄武神像顶天,一罂不动,而为不能燎矣,叶介夫与金士龙乃营建真武殿宇以及廊楼房。淳佑辛丑(1241年)又水灾,……圣像俨然,而水不能渗矣。……至庚午仅四十二年,惟佑圣殿独存。……近咸淳丙寅(1266年),朝廷核实始凿定殿其四至主侧赴宫印押,筑墙为基石以限,永为不朽之基。……每岁建会蘸,不可无道侣住山。”在由宋至明的过渡阶段中,南宋朝廷的这次册封为这尊真武神像及齐云山声望的兴起以及明代的更加兴盛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

二、均州武当山的影响

齐云山在明代的声名崛起不是偶然的,有着内外的不同因素在起着重要作用。内在因素就是历代齐云山道士的努力,在道路、桥梁、宫观的修建和经营方面为鼎盛期的到来做了坚实铺垫。外在因素就是传为真武修炼飞升之地的武当山在明代的影响使全国范围内兴起了真武崇拜和真武造像的热潮,虽然宋以来武当山的这种影响已经很是明显,但明代的这种奉祀比宋代广泛和深远得多。在这种背景下,齐云山的兴起就成了偶然中的必然。

第3篇

希腊神话中,希腊神祗普罗米修斯付出惨重代价,从万神之王宙斯那里盗得火种,使人类的生活达到了神的水平。一个冒昧的假设出现了:一旦生命不息,人类就不会停止对生命起源的探索。《普罗米修斯》试图用视听的手段证明这一点。

故事时间精确到2039年,人们前往外太空寻找生命起源的线索。影片的开头相当吸引人,科学家伊丽莎白·肖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洞穴壁画上发现了“天外来客”的痕迹。种种迹象表明,这些外星生物来自一颗遥远的卫星,但并非遥不可及,韦兰工业价值一万亿美元的航天器就可以到达。

影片给人以调查研究的感觉,剧情层层推进,就像一本有分量的推理小说。这种形式并非第一次出现,事实上,航天器的内部设计、发射画面、休眠的机组成员、体育锻炼系统等都难免让人想起《2001:太空漫游》。

渐渐地,其它元素开始起作用,《神奇旅程》《罗斯玛丽的婴儿》,包括《异形》中很多似曾相识的画面不断出现。17位“普罗米修斯”的队员登上了看似毫无生命迹象的卫星。没花多长时间,队员的数量开始减少。

伊丽莎白·肖和她的科学家男朋友查理不停地争论,把这趟星际之旅的意义说得再明白不过。伊丽莎白·肖自始至终戴着她心爱的十字架,希望能够找到证据证明创世主的存在,而查理深信他们所找到的证据不过是再一次证明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准确性。不过,他们的争论很快被外星人的突然出现打断,这些外星人的袭击,甚至让这些队员中的某些人怀孕。

幸存者逐渐减少,只剩下宝贵的几人,恐惧日益加重。斯科特对法斯宾德命运的叙述极其具有想象力,而且非常有趣。尽管影片被看作是《异形》的前传,但显然还是加入了一些别的东西。不幸的是,影片越是接近,越容易让人感受到影片的续集已在眼前,结尾处这种感觉更为强烈,就像续集的预告片一样。

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载体;模式;生态;特色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强调,校企合作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是我们应当下大工夫、也是必须下大工夫去探索和解决的难点。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以教育生态学视角,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创设有效载体,改善合作生态,学院区域特征更加浓郁,行业特性更加鲜明,促进了学院跨越式发展。

一、多种模式,多元共生,增强专业建设活力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认识到坚持工学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办学活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学院在校企合作形式多样、多元共生、多赢互惠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摸索出一条适合学院发展的校企合作新路子。

(一)共建共享式合作

就是在企业的有力支持下,针对校企共同需求,共同建设学生实践教学和职工培训为一体的实训基地。我院坚持依靠铁路企业的帮助,铁路企业也真诚支持,无偿调拨大量设施设备,提供最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建成了与运输生产一线装备配套的综合实训演练鉴定基地,铁路企业则利用学院的实训设施,把车务、电务、工务、机务职工培训基地、安全教育中心建在学院,校企双方共建共享、同步发展。

(二)引入式合作

就是以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为基础,直接引入经营型实体,以学生生产实习或顶岗实习方式参与教育教学,推动教学项目化改造,导入工作过程,实施课程改革,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我院艺术设计类专业直接引入柳州江山广告传媒有限公司,旅游管理专业引入柳航国际旅行社合作成立营业公司,通信类专业引入通信运营企业到校设立电话模块局,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现场担任相关课程教学指导,模块局设备发生故障,也让学生参与到故障排除工作中。

(三)融入式合作

就是以课程建设和考核评价方法改革为手段,以实训设备技术改造为平台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我院计算机通信等专业与思科(中国)合作成立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引进企业人才标准,将企业定制课程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构建了与通信职业(工种)新标准相衔接的“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专业坚持选择与专业公司紧密合作,让教师全过程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参与设备的选型、研制、安装、调试等,共同编制实训项目指导书,力图使所建实训基地贴近企业生产实际。通信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师发挥技术优势,与南宁铁路局电务部门、柳州联通等企业进行科研合作,成果应用于企业终端设备改装、改造和更新,提高故障处理效率;移动通信专业教师还组织学生成立工程施工队,承担企业网络设备安装调试、网络检测与光缆熔接工程,受到社会关注。

(四)委托式合作

委托式合作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将课程中实训项目委托给相关企业承担,学生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中进行实验实训;另一种是将学院实训基地委托给企业管理、经营,基地既承担学生的实训,又兼有社会服务职能,降低实训基地运行成本压力。我院成立具备二级汽车维修资质的绿岛汽车快修美容中心,由广西耐力工贸公司承担汽车后市场经营服务和实训教学,企业不但提供了先进的设施设备,还提供了国际最新标准的汽车美容课程。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一些课程的实训项目就放在南宁机务段现场教学,建筑工程类专业材料试验则完全交给柳州铁路工程试验中心进行,尽管教学成本有所加大,但教学效果比在校内进行要好很多。

(五)订单式合作

就是以培养定制式高技能人才为纽带的全方位合作。学院按照订单,根据岗位群和技术岗位的要求,与企业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聘专业师资,有的则直接采用企业的培训课程、培训教材,专业实践课直接由企业选派师资,学生直接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针对企业特点,渗透企业文化教育,量身打造高技能人才。近5年来,学院共有5000余名学生由企业选聘到订单班、半订单班学习培养。

(六)互动式合作

就是由校企双方按照各自的优势,合作举办一个专业(班),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参与招生宣传,在新生中组建定向班,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派出企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课程教学和特色课程开发,参与面向企业的特色教材的编写,并向该专业实训基地投入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奖学金和顶岗实习的机会,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对学生学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我院与深圳迅方通信有限公司合作信息安全技术专业,与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与南宁铁路局多元投资集团合作举办装卸机械班就是如此。

(七)创业式合作

就是由企业投资举办一个可经营的实训场所,完全交由学生自主实践,企业通过设立场所拓展经营市场,学生通过实训掌握经营本领。我院通信技术、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等专业与柳州移动公司合作举办手机营销、维修经营部,店员、会计、店长完全由学生担任,学院、企业不干预经营活动,只委派指导教师辅导。

二、改善生态,建立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多赢共惠

从我院校企合作实践可以看出,只要是校企双方有共同需求就有合作存在的基础,但合作载体形成之后如何稳定运行、发挥作用,能否形成长效运行机制,这是一个存在的现实问题。我院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积极推动,有效管理”的运行机制,确立了多赢共惠的校企合作指导思想。

第5篇

关键词: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职业生涯发展;成熟度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21-0066-02

在现代企业管理下,实施人才经营战略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人才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企业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指个体对自已的直接行为负责人的能力和意愿。它包括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工作成熟度是下属完成任务时具有的相关技能和技术知识水平。心理成熟度是下属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高度成熟的下属既有能力又有信心做好某项工作。

一、正确确定员工的成熟度

企业员工的成熟度与员工的年龄、性格、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受教育程度、成就感等因素有一定的关联。要诊断员工的发展层次,首先就要确定你给他的任务。任务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确定员工的职位角色或者是他要担任的职能,也就是说这个员工是做什么的;确定员工的职位角色以后,要布置任务和目标,这个任务和目标应该跟员工的角色相符合;任务和目标定下来之后,必须要有可行的行动计划和方案,也就是说是对目标和任务的一种分解。根据执行结果判断员工的成熟度。

二、根据员工成熟度选择相应有效的领导方式

领导方式的选择是员工在职培训的重点,只有因人制宜选择正确的领导方式,才能在员工培训指导中有的放矢。

1.命令型领导方式。对于成熟度很低的员工,也就是那些既无工作能力又不愿承担工作责任的员工应采取命令式的领导方式。这个阶段员工想做但是不会做。此阶段应采取的领导方式是命令式,即高工作低关系方式,领导者对这些员工应:进行具体工作分工,明确岗位职责、工作规范、工作标准,让他们知道每天上班应做的工作内容、完成时间,对他们完成的工作定期考核,并且考核结果要与奖金挂钩,要与年度的岗位聘任挂钩;转变观念。

2.说服型领导方式。对于成熟度较低的员工,也就是那些愿意参加工作,但自己的能力有限的员工,应采取说服型领导方式,即高工作高关系的方式,高工作行为可以弥补下属能力上的不足,高关系行为可以保护、激发下属的积极性,给下属以鼓励,使下属领会领导者的意图。领导者对这些员工应:明确岗位职责、工作规范、工作标准,定期检查考核。但管理的侧重点应是沟通与指导并重,通过沟通从心理上更进一步增强它们的工作意愿和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成长期望值;加强工作指导,为了尽快让初步成熟的员工掌握企业管理工作的特点,安排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对他们进行实时帮助。

3.参与型领导方式。对于成熟度较高的员工,也就是那些有能力完成工作,但不愿意在工作中受过多约束和监督的员工,领导者的主要任务是做好激励工作,了解下属的需要和动机,通过提高下属的满足感来发挥其积极性。此阶段宜采用参与式领导方式,即低工作高关系的行为,领导者与下属共同参与决策,领导者着重给下属以支持,使其搞好内部的协调沟通。这个阶段的管理重点就是让他们不沉醉、不迷失、不偏离,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顺利向高成熟度员工过渡。

4.授权型领导方式。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意愿相对比较高,能力高,意愿也就高,可以说是双高阶段。领导者可以只给下属明确目标,提出要求,由下属自我管理,由此可采用授权式领导方式,即低工作低关系的行为。对他们的管理策略是以诚相待,信任他们,不多约束和干预,放手让他们工作,让他们自已设计、策划、完成工作目标。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在员工中形成支持性氛围,使他们更勇于承担责任和增强使命感;要努力创造条件和机会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总结提升,如参加高层次的管理培训班,让他们有一种受重用、挑大梁的成就感,使其保持内在的动力。

三、努力提高员工的成熟度的措施

员工的成长发展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员工的社会化是在企业的共同发展中实现的,它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1.加强员工培训

(1)培训要接近实际,保证培训工作的源头方向正确。搜集各部门员工培训需求。各部门有针对性地结合公司战略、公司对本部门的重点要求、部门的重点工作方向、本部门各岗位的实际情况、员工个人的提升方向来提出意见建议。搜集各部门对培训的意见、建议、分析、汇总,有针对性地总结,纳入年度培训计划。并正确划分员工的成熟度,按每类员工不同的特性与需求进行培训。

(2)创新思维,拓展教育模式。培训工作一定要树立创新意识,积极探索培训的新方法,进一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是教育方式要实现“互动化”。要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等技术手段,突破时空、地域对员工培训的限制,降低培训成本,扩大员工教育培训范围;加强在职培训,提高领导的主动性,提供鼓励措施,激发领导的积极性。

(3)加强日常培训管理工作,加强监控执行力度。培训核查工作要做到更加细致,所有课程必须有培训签到表、培训考核试卷、培训考评记录表;且这些把握培训是否产生效果的关键点的核查要更加深入、细致,只有关键点把握好了,才能确保各部门培训工作的执行力度。

2.约束与激励机制的建立

在物质激励方面,建议企业在新的形势下,不断完善薪资体系改革,引进职位评价系统,实行具有差别化的薪资政策;制定差别化的企业福利政策,重点向贡献倾斜。在非物质激励方面,注重企业文化激励的重要性;考虑带薪休假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将技能培训作为对企业全体员工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要求;将学历培训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向业绩评估结果优秀的员工倾斜;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增强技术专业通道的诱惑力;处理好竞争上岗、领导干部选拔中领导岗位集团总部内部、集团所属公司、社会招聘不同来源竞聘者的比例关系。

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是确保培训工作有效的重中之重。要吸引和约束大家规范地操作培训工作,需要领导的全力支持、约束机制的建立,高层的试听、加强培训核查结果的公示及领导点评作用;激励机制的建立需要外训的投入,增加含金量、层次高的外训课程的引进,吸引员工的培训积极性。

3.建立现代考核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要突出主要绩效考核,塑造“激情集团”企业在考核项目设置上要突出员工主要业绩考核,考核项目设置要突出重点和企业的核心利益,而不是面面俱到,使员工陷入绩效主义的泥沼;在绩效激励分值的设置上,要将解决现场问题的创造性工作放在足够重要的位置,奖得“让人眼红”,由此吸引员工的注意力,这样才能不断培植员工的创新力,培养员工的创造智慧,给员工的创新创造注入澎湃动力;在考核项目设置上要增加协作精神的考核,培养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整体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众人拾柴”的可喜局面。

4.企业文化制度化建设

对于已经成熟的制度中所体现的管理思想,要在企业文化中有所体现;在企业文化体系框架确认后,企业今后制定相关制度要以相应的理念作为其指导思想,同时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要求高度体现企业文化理念,确保将文化理念的精神落到实处;检查企业现行制度中有没有与文化理念相分离、对立的内容,强化与企业文化相一致、相融合的制度,修正或废弃与企业文化不相容的制度;以企业文化理念为基准,对企业制度进行经常性的检查,以适应变化和提升了的理念,通过组织和管理手段,防止刚性的制度对柔性文化理念的侵蚀;通过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在企业文化建设和推广过程中,控制企业文化发展的基本走向,对于因环境变化而已经明显与企业实际不符的文化理念,要及时纠正偏差,对文化理念及时更新;建立并严格执行文化管理相关制度,实现企业文化理念贯彻执行的制度化。

参考文献:

[1] 艾政清.现代行政领导者的素质结构及其优化问题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 领导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及影响[Z/OL].爱新觉罗阳的博客,2011-10-12.

第6篇

关键词:新疆 煤炭资源开发 生态补偿 生命周期理论

新疆,中国西北部,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新疆大开发的前提是生态,资源是重点。新疆煤炭资源非常丰富,遍布天山南北,预计储量2.19万亿吨,占中国总储量的40%,居全国首位。其中资源量大,开发利用条件较好的主要煤田有准东(7300亿吨)、吐哈(7000亿吨)、伊犁(6260亿吨)、库拜(1370亿吨)煤田,这四大煤田煤炭资源占全疆总量95%以上。为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应积极在近期内尽快将新疆煤炭的发展由满足自治区内部需求为主转到建设国家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的轨道上来,逐步发展成未来全国的重要综合能源基地。

新疆丰富的煤炭资源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极度脆弱问题,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煤炭资源开发的同时凸显,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的路径如何选择?自治区相关部门给出的答案是:新疆的煤炭资源坚决不能走先开发、后治理的老路。与此同时,生态补偿这一机制的出现,使得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矛盾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为解决我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各种难题,增强开发的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同时,使得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更具有操作性,本文在分析选取有代表性的中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对煤炭矿山生命周期的各个不同的阶段,提供不同的政策建议。

1、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概念与基本问题

1.1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概念及特点性质及存在的主要关键问题及原因

具体什么是生态补偿?各个学者的观点大同小异,作者认为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是指调整在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

生态补偿应具有如下特点:

(1)全面性。在参与煤炭资源开发的全过程中,相关利益团体的利益在生态补偿过程中都应当有所体现。

(2)灵活性。由于地域差异及其他原因,即便是对待同样的问题,也应当认同生态补偿给出的不同的解决方案,不必追求统一的生态补偿模式。

(3)长期性。生态补偿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只关注当心利益,应当看到长期生态补偿带给我们的综合效益。

1.2生态补偿的基本问题

在对生态补偿的概念理解的过程中,作者认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关键是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核心问题:

第一、生态补偿包括对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功能的补偿,我们在对它进行补偿时应当什么时候补偿,以及补偿的终止点在哪里?

第二、生态补偿包括对人的经济补偿,其中关于补偿主体、补偿对象以及补偿额度等问题,实践中缺乏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这均是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问题所在,回答上面的问题即是健全完善了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

2、生命周期理论

2.1生命周期的概念

生命周期概括的讲是指生物体从出生、成长、成熟、衰退到死亡的全部过程。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于1966年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提出的。它从产品生产的技术变化出发,分析了产品的生命周期以及对贸易格局的影响。他认为,制成品和生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会先后经历创新期、成长期、成熟期、标准化期和衰亡期五个不同的阶段。

这种方法假定,企业在生命周期中(发展、成长、成熟、衰退)每一阶段中的竞争状况是不同的。产品/行业生命周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能够帮助企业根据行业是否处于成长、成熟、衰退或其他状态来制定适当的战略。

2.2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

当前新疆的煤炭开采生态补偿机制正在有条不紊的加紧建立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

首先、新疆的煤炭储量极其丰富,开采力度逐渐增大,尤其是在煤炭资源大开发初期,加紧建立一个合理、系统的生态补偿机制刻不容缓。

其次、新疆所处的生态环境极其特殊,煤炭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政策的建立关键一点是具有灵活性,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建立适应新疆发展的煤炭开发生态补偿机制。

最后、国内外关于生态补偿机制理论研究及补偿实践等方面虽有很多经验借鉴,但是运用在新疆范围,只有创新出更多的高效的生态补偿模式,才能丰富完善我国煤炭资源生态补偿机制,从而提高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生态效率。

而矿区是煤炭开采过程中的最小单位,在此我们假设矿区从勘探、开采直至结束回到自然的全过程可以看做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实践中,矿区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给予不同的生态补偿政策。

根据煤炭资源的储存量,任何一个煤矿矿区都会经历成长、壮年、和衰老三个阶段。在生态补偿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矿区所处的开发阶段,选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在整个矿区存在的时间轴上,将关于矿区的生态补偿分为五个阶段:即建矿期、开采初期(成长期)、开采中期(壮年期)、开采末期(衰老期)、关闭期的生态补偿。

3、基于矿区生命周期的新疆煤炭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3.1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原则

根据现有的文献参考资料,及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将适用于新疆的煤炭资源开采生态补偿的原则确立为以下四点:

3.1.1基本原则

“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排污、谁付费”是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据此,我们根据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的战略规划及具体情况,确定生态补偿中的关键问题——补偿主体、补偿对象的确定。

第7篇

读过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后,更加了解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仅仅是说大自然,我们人类的生活亦是如此,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阐释了生物的进化原理,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一些关于物种起源读后感,请您阅读。

物种起源读后感1我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知道他是英国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

《物种起源》是它的代表作,它在《物种起源》中所体现的认真精神同样值得钦佩。他的那种不敷衍,充分体现了达尔文对科学认真、严谨的态度。这本书概括地总结了他对自然界观察所得的基本事实、思想、结论和推论。达尔文进化的动力则是:自然规律、食物得失、繁衍的能力、新种持续产生、不适者淘汰。而最大的原因是食物来源和繁衍能力。

达尔文自己把《物种起源》称为“一部长篇争辩”,它论证了两个问题:第一,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当时绝大部分读了《物种起源》的生物学家都很快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因此进化论从此取代了神创论,并且成为生物学研究的基石。第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的主导思想,即"自然选择"。它有一切伟大的自然科学真理所具有的特征,变模糊为清晰,化复杂为简单,并且在旧有的知识上添加了很多新的东西。

达尔文是一切世纪的博物学中最伟大的革命者。虽然达尔文在完成《物种起源》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这并没有影响他要完成该书的决心。我想正是因为这些困难,才使得达尔文在《物种起源》该书中运用了大量资料。并最终证明了形形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且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

《物种起源》是世界生物进化很有价值的作品之一,,是一部深切关注生物土地家园的,以灵魂回应灵魂之书《物种起源》具有很多的重大意义:这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标志着19世纪绝大多数有学问的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看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影响历史进程的经典著作。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过广泛影响的巨著,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经典译作,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

其中也不乏一些伟人对它的高度评价。马克思就认为《物种起源》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李卜克内西则认为它是成为划分科学史前后两个"世界"的界限。而英国植物学家华生则认为达尔文是本世纪的、甚至是一切世纪的博物学中最伟大的革命者。我想也许华生的评价有点极端,因为在未来的世界谁也无法预知,但这已经充分说明了达尔文对人类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当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不仅仅是生物进化论值得我们学习,其中还有更多的观点,如自然选择学说,遗传变异,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适者生存,这都非常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总之,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对我是受益匪浅,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前所不知道的东西。

物种起源读后感2我们在探讨信仰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些有关对进化论的争论,有些人把之当作不争的事实,而有些人则认为其一文不值,有时双方各执己见,争论得不可开交。但是,大多数参与这一争论的双方都没有读过进化论的经典著作-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我在尝试着读这一本书,那些有意无意的争论我能从这里明白许多!

首先:什么是生命的起源?这是这本书最为基础的一个问题。

达尔文用其仔细的观察及丰富的想象力,在该书中描写了生物物种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繁多这样的一个演变过程。就象是一棵树不断能长出新的枝条,在生物的演变过程中,新的物种分枝会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出来。但毕竟整本书也就是在探讨物种的问题,这是假设有了生命以后的事情。但不幸的是,有许多的人有意或者无意地把它当作生命起源的权威,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

达尔文相信所有的物种都是由简单的生命单位演变而来,但最初的生命是怎么来的呢?一个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实是达尔文认为它们是被创造的。在这本书里,我发现这样一个结论,大概意思就是,他在经过类比以后得出结论,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机生物都是起源于一个共同的原始生命,而这个原始生命则是"被吹了一口气"而来的。这与圣经里创世记里讲到人是因上帝吹了一口气而得到生命的写法有点相似。

基于这一结论,我们可以知道,达尔文所倡导的是所谓的"创造进化论",这也是为部分所接受的理论。其实,达尔文所观察到生物物种的出现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基于这一结论,我们可以知道,达尔文所倡导的是所谓的"创造进化论",这也是为部分所接受的理论。其实,达尔文所观察到生物物种的出现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相信上帝是违背科学和理性吗?

达尔文得出了上帝是生命起源的结论,这是发自内心的信仰,还是一个不得已的结论,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常听说诸如"相信上帝是不科学的"或"科学已经否定了上帝"之类的话,但这些话本身不一定就是科学的,至少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商酌的。正如达尔文一样,我们会思索、探讨最初的起源的问题,但如果不承认有上帝的话,将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难题,人们往往会不得不以很不科学的方法来解决。

在解释生命起源的时候,所有的理论都是要靠信心来接受的,也既是说,都是信仰。要接受不相信上帝的信仰,应该是需要更大的信心,需要克服更大的障碍,因为这些信仰里实在是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因素。这也许是为什么许多现代科学的奠基人,诸如牛顿、伽利略、法拉第、爱因斯坦、及达尔文等等,都相信上帝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不相信上帝的自由,但要用科学和理性来作为这些事的依据这里有似乎有些牵强吧。

物种起源读后感3一个月来,我对《物种起源》进行了持续的阅读和研究,体验到了一种智力上的享受。达尔文理论的核心乃是“自然选择”,这是一个虽不复杂,但易被误解的概念。赖特在《道德的动物》中对这个概念的概括很是到位,这里借鉴一下,“自然选择”就是:如果在一个物种中个体之间存在遗传性状的变异,且某些性状比另一些更有利于生存和繁殖,那么,前者就会在群体中(明显地)扩散开来,结果(显然是)物种中遗传性状的总体表现发生了变化。达尔文就是利用这一模型,对生物世界的各种现象展开了解释。自然选择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这一点只有亲自看一看此书才能理解。这本书内容丰富,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这里仅谈谈我印象较深的几点吧。

一、博物学。这个学科有什么特点,看看达尔文的著述就很明白了。对海量资料地把握,是我最为惊叹的。博物学者的确很“博”,种植、养殖、观察、考察,从家鸽的毛色到白垩纪地质层的特点,无一不知。在对大量感性资料的占有基础上,博物学者们进一步整理、归纳,提出了诸多理论。许多现代科学如地质学、生物学等都产生自博物学。虽然现代学科划分越来越细,传统博物学似乎已“日薄西山”。但是,博物学或者说一种跨学科研究的思想方法,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影响依然很大。

二、大自然的“想象力”。书中对某些动植物有趣习性的描述让我不禁感叹自然选择的神奇力量。大自然造就了如此“计划周密”的行为,简直超越我们的想象。如第六章关于盔兰属植物“大水桶”的作用,真令人拍案叫绝。

三、达尔文谨审慎的学风。达尔文有理由为自己建立了这一解释力强劲的理论而骄傲。但是,从书中我们看到达尔文并不自负,他对自己理论的局限性有清醒的认识并对所有质疑者者表示了可敬的尊重。如第九章“首次杂交不育性与杂种不育性的渊源与原因”这一节中,达尔文写道,“经过再三考虑,我确定这个结果大概不是经由自然选择而来的”。达尔文的谨慎还表现在他对人类认识局限性的承认。他在第七章中对为什么与长颈鹿亲缘很近的动物没有长出长脖子时,写道,“正如对为什么人类过去有的事情没有在这一国发生而在那一国发生这种问题,期望得到确切的回答一样是不合理的。”

本书的阅读使我理清了许多之前模糊的问题,如进化是否有方向,复杂性与适应性等等。但是,在我理解了很多的同时,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物种起源读后感4高中那时学生物的时候就听说过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那时候一直备战高考,没有机会去了解这本书。所幸这个月去图书馆借了一本《物种起源》,看了这本书,不仅对之前生物课本的相关知识点印象有所加深,而且对物种起源过程感到神奇,更多的,是对其中的哲理的感悟!

《物种起源》自1859年在英国伦敦出版以来,受到众多市民的热烈欢迎,被争相购买。这本书的第一版1250册在出版之日就全部售罄。它以全新的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提出震惊世界的论断:生命只有一个祖先,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而来的。它发表传播后,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已为学术界、思想界公认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20世纪40年代初,英国人霍尔丹和美籍苏联生物学家杜布赞斯在达尔文思想的影响下,创立了“现代进化论”。可以说,这本书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是最伟大、最辉煌的划时代的里程碑,对人类历史有着极大的影响。

达尔文在每个人都信仰神的时代敢于挑战权威,坚持自己的看法,与权贵斗争,即使被权贵刁难,他仍相信自己的结论的正确性,并且四处宣传自己的结论,唤醒封建迷信的人,这种为学术奉献的精神,很值得现今社会的我们学习。与达尔文相反的是医学家富兰克林,本来她发现了某一项研究,但由于当时社会主流思想并不接受她的研究,所以久而久之连她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的研究的正确性,最终遗憾地放弃了这个结论,然而,两年后,两个年轻的医学家看到富兰克林的研究结果认为很有道理,两人开展了对这个结论的深入研究,最终发表所得结论一举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而富兰克林辛辛苦苦研究了十几年最终就是没有坚持自己的看法最终将原本属于自己的荣誉拱手让人。所以,现今社会中的我们,现有的知识太多,这无形中给我们添加了许多条条框框,许多人有新的看法和研究但是不敢确认其正确性,使得很多研究无法更新,作为新时代的一员,我们应该扛起社会的责任,为科学社会的进步而努力。

这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理论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生命的进化过程就是这个原理,不是环境适应生命,而是生命适应环境。能够适应环境的就能够生存下来,不能适应的就只能被淘汰,这就是一个自然选择过程,最终有能适应环境的优秀基因的物种就能够一直保留下来并遗传给下去。现如今我们这个社会也是如此,许多人在抱怨社会不公中沉沦,最终被社会淘汰出局,然而真正有毅力的人却能够适应环境大潮流,顺应时代的发展,最终在生存斗争中胜出。

所以《物种起源》这本书的许多理论是能够应用到社会中的,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指引了我们该如何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成功地生存下来,很有现实意义,我强烈推荐大家看这本书。

物种起源读后感5随著科学与哲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世界及人的主体性,提出一系列的问题题:

例如生命的起源究竟是什么?。人及世界上各物种在进化中是否具有自主性和选择性?如果有,它同客观决定的力量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谁也解释不清楚

但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达尔文相信所有的物种都是由简单的生命单位演变而来,但最初的生命是怎么来的呢?一个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实是达尔文认为它们是被创造的。在阅读当中,我发现这样一个结论,大概意思就是,他在经过类比以后得出结论,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机生物都是起源于一个共同的原始生命,而这个原始生命则是"被吹了一口气"而来的。这与圣经里创世记里讲到人是因上帝吹了一口气而得到生命的写法有点相似。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是逻辑推理。也就是说自然的选择与进化只是通过推理的论据来表达,是一种逻辑上的顺延。事实上,生物改变并不一定是按这种推理进行的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论是科学的假设。达尔文证明自己理论的证据是缺乏说服力的,只能解释一些不寻常的现象

他却由这些特例推广到普遍进化,因而只能是特殊基础上的假设。的确,达尔文的理论是不能让人信服的。如果生物真是由一个物种向另一种物种进化而来,那么必定存在物种间的过渡类型。可是为什么我们所发现的化石中却几乎找不到这样的证据?如果生物的进化真的是长时间的逐渐变化,那么从单细胞又如何产生出复杂多样的动物门类呢?从同一个祖先那里又如何进化出多种不同基因组合的物种呢?为什么大约6亿年前的寒武纪,几乎所有动物的“门”同时在地层中出现呢?

第8篇

一、用实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研究它的主要方法是科学实验。通过验证性实验可以巩固课堂知识,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加强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讲骨的成分时,每个学生取两条鱼肋骨,分别放在火上烧和放进稀盐酸中浸泡。实验过程中利用学生学过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知识,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讨论,观察骨的变化,启发他们自己总结骨的成分及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特性。并且实验前后分别称重,计算出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比例,进而让学生分析骨的成分与比例和骨特性的关系,归纳出骨的特性。课本中大多数的验证性实验,我都将其提前与新课的讲授结合进行。这样的授课方式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交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不会感到疲劳,难怪学生们说:“一堂课 45分钟,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

二、用多媒体情景教学组合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的应用在生物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多媒体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种手段和艺术手法,创设情知交融的科学意境,引导学生融入其中,进入角色,在情趣盎然中展开对知识的探索。

如“生命的起源”这节课内容很抽象,如果每一环节都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去学习,学生会感到疲累。而在生命的起源中,认识原始地球的条件对于理解生命的化学进化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故一上课我就先播放了一段课件:地面有许多火山在隆隆爆发,熔岩横溢,大量的气体喷射而出;天空中雷电交加,火光四射,哗哗大雨倾盆而下,铺天盖地,地面逐渐一片……。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集中在此情此景当中,顿生疑虑:“老师,这是什么呢?”然后我点出这就是原始地球的想象图,那么原始地球能为生命的诞生提供怎样的条件呢?在学生情绪高涨状态下,我再通过复习生命的物质基础的知识切入主题学习,这样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下积极地步入科学殿堂,牢固掌握了知识。

三、用“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是学习的启动器,培养学习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形成一种悬而未解的求知状态。

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从问题中得到发展。例如,讲血液凝固的原因时,可做下列实验:用粗糙的木条不断搅动刚刚从动物体内流出的新鲜血液,木条就会缠上许多丝状物,其上粘有一些红色物质,是红细胞。 洗去红细胞,丝状物呈现白色,这就是纤维蛋白,余下的血液不再凝固。学生感到很新奇,自然会发问:“这是怎么回事?”教师可以此为契机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弄清血液凝固的原因,并弄清血浆和血清的区别。特别要说明血浆中有的是纤维蛋白原,它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在血小板释放的某种物质的作用下,才转化为纤维蛋白。 做这个实验的同时,让一部分新鲜血液凝固,将凝固的血块切开,让学生观察切面和外表面的红色有何不同,启发他们思考原因,他们说,类似的问题以前想都不曾想过,现在会想了,觉得很有意思,对于血红蛋白的特性今后再也不会忘记,判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标准也不会搞糊涂了。

第9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1)万物复苏的春天,我们驱车行驶在项城到贾岭的乡间小路上,天空中浑然不觉地飘着许许多多纤维状的雪花物,一大片一大片,鹅毛大雪似的,但又比雪花更绵薄更柔软,纷纷扬扬,铺天盖地。

(2)车窗前铺上了厚厚一层,不觉诧异,空气,似乎快要冻结的杨絮中的样子,我以为是游走在画笔之下,竟然有了些许兴致,几个文友下车漫步起来……街上赶毛驴的大爷,带白羊肚手巾的妈妈,穿红戴绿的天真少女,青春健壮的小伙子穿行在这漫天漫地的乳白色雾中,一副毫不介意泰然处之的样子,任它轻轻地飘在身上,缓缓地从身边擦过,静静地落在脚边的地上,漫不经心地挂在林荫道的树枝上。一时间,大地上像披上了一层薄如蝉翼的婚纱……

(3)可怜杨柳多情絮,飞入寻常百姓家……

(4)后来,文学老师告诉我,这是杨絮。依靠风力在传播种子。杨絮这种特殊的播种生命的方式,我完全被震撼了。

(5)我的心里简直承受不住这份欣喜和景仰之情。我伸出一只手,只一瞬,便有一个小精灵悄悄地落入我的手心,像一朵小小的白云,载着思念、希冀的梦幻。我不忍惊扰它的美梦,松开手,让它随风飘去。落到地上,小精灵被风托起来打着转,风儿咯咯地笑着,我看见它在风中纷飞旋舞,一忽儿上,一忽儿下,一忽儿左,一忽儿右,像在向我招手,又像在微笑。一会儿让它们跳个舞,一会儿让它们转个圈,玩累了……很快,它与天空中无数白色精灵拥抱在一起,带着一粒种子的希望,飘向它梦幻的草地与湖畔,去撒下一地可见的银白色生命。

(6)因为有了它,这乡下世界才变得如此诗情画意,充满着活力,充满勃勃生机。

(7)随行文友都忘情地仰望着杨絮,她们缓缓升空,像一群白色的小天使,带给人们欢乐,带给大地生机;像一片淡淡的云彩,为天真的孩子带来无限的假想。我陷入沉思,因这种生命不计成本、不惜一切代价为大地付出所感动。我仿佛听见有一种天籁般的声音在殷切地呼唤,那是它在呼唤每一粒种子落入黑土地,绽出一枚嫩绿的新芽,装扮下一个春天,散发着生命的芬芳。这是它对新生命的承诺。但是成千上万飞扬的杨絮大军中,也许只有很少的种子能够落到大地妈妈的怀抱,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浓荫蔽日的参天大树。而其余的种子,因为土地的贫瘠,尽管艰难地生长,无法蔚然成荫,甚至夭折在胚胎中。但它依然坚守生命,在春季末如期而至,自始至终不间断地潜心这项浩大的生命工程,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8)杨絮日夜兼程地飘送生命的种子,像温情脉脉的母亲,这是一种强烈生命意识的觉醒,想在飞扬中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伸永恒?是它深谙生命的无常,无私地将自己所有的精髓毫无保留地撒向人间,最大限度地展示一种顽强的生命力?还是它将生命的价值,隐逸在这令人感泣的茫茫无际的生命绝唱里?

(9)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人类的生命史。

(10)无论我们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还是由类人猿衍变而来,其实,对于人类生命的起源,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命题在于:大自然生命给予的感悟,我们应该懂得怎样感谢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

(11)由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对生命投之以虔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畏。毕竟,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即使在人生的道路上,事业、前途、爱情、家庭都如泡沫一样破灭了,也不必悲观,不要绝望,要知道,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资本,一种幸运,一种对不公命运勇敢的挑战和蔑视啊!

(12)敬畏生命,赋予我像杨絮一样纯洁而质朴、异常珍贵而不懈追求的存在。

【阅读试题】

1. 阅读文章第(1)节,请概括杨絮的特点。

2. 说说第(2)节的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

3. 结合全文,指出第(4)小节作者被震撼的原因是什么?

4. 分别说说你对第(5)节中加点词“欣喜”和“景仰”的理解。

5. 赏析画线句子的妙处。

6. 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敬畏生命。

参考答案:

1. 纤维状,一大片一大片,绵薄柔软。

2. 描写人们对杨絮的飘落泰然处之的样子,是为下文作者得知杨絮以这种方式播种生命、延续永恒后,从而悟出我们应该敬畏生命做铺垫(衬托)。

3. 是因为杨絮为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永存,依靠风力日夜兼程地飘落生命的种子,而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将自己所有的精髓毫无保留地撒向人间的纯洁和质朴的品质,以及所展示出来的顽强的生命力而震撼。

4. “欣喜”的是在乡间的小路上看见纷纷扬扬的杨絮随风飘落的美丽景象;“景仰”的是这些小精灵不仅让世界变得诗情画意,充满活力和生机,更是那愿为新生命付出一切的精神。

第10篇

山是持久的,强大的,它的基石扎根在大地深处,随着人的远离,它始终赫然立于地平线上,继而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模糊。消失的是枯草、树、一座座房屋、道路、水泥场,剩下的只是轻淡的线,宛若空中膨胀的云,胀满了空间。它还在那儿,继续在那儿,每天,每个早晨,都在同一个地方。它举起它那巨石嶙峋的大块向着天空,就这样,不费一点儿力气。

注视就是光,有生命的光,跳跃着奔向白色的山岩,热力深入岩石,令其微微地颤动。在不动的山的坡上,小树和松柏是灼热的,让空气中充满它们的气味,而寒冷的风从它们周围滑过。每天它们都在那儿,用它们的根抓住风化的泥土。云在谷底积聚,然后很快随风而降,然后散开,化水为雨,灌木林和大树的叶子分开了,人们听见山里发出一阵阵古怪的喘息声。

光不断地从虚空的深处向山移动。重要的不是声音,不是汽车在城市的小路上奔驰,不是古老的无花果树枝条上一群群的蚜虫。重要的是人面对孤独的大山时,他所看见的,他所等待的。

遥远的美,人不能触摸,如夜空中的星辰,天上云层的堡垒的轨迹,或晨曦。然而它就该是这样,不可触及,比人看见的空间还要大,于是注视和它一样,不再是脚、翼和轮子所能及的了:那边,直到那边,它到达路的尽头,越过了有限世界的门槛,进入不可逾越的区域。

它是多么地稳定啊!在它周围,一切都踉踉跄跄,举步迟疑、消融、变化。人的腿是软的,胳膊没了力气,颈项弯曲如橡胶。然而它,它是石头做成,巨大、沉重,屹立在大陆的基石上,在宽阔的背上驮着大气层。

有时,它是无情的,粗暴的,它那尖利的棱角,伤人的绝壁,陡峭的悬崖有鸟儿碰死。太阳在它上面闪光,遍及它的全身,照亮斑斑白垩、石膏、胶结物的悬崖。这时,它是那样的大,占满了整个空间,低处的土地朦朦胧胧,蓝黑色的天空,缓缓地围着它旋转,仿佛大海围着岛屿一样画出了许多同心的圆。

它是那样的大,不可能有空虚、恐惧和死亡。一切都冲向它,像铁屑受到磁石的吸引。沿着路一样笔直的目光,人向着它,而它,是直立的巨大,是物质的巨大。

在一座孤独的山中,有很大的力量。有许多的时间,许多的空间,许多的实在的规律。在它的石头中,有许多的思想。在它的坡上,灌木和松柏就像白色灰尘中的许多黑色的符号。它们像是汗毛,头发,眼眉。几只鸟叫着,在悬崖上空慢慢地盘旋。

有时山也是遥远的,灰蒙蒙的,被水包围着,人们只能看见它的柔和曲线,只能看见它的斜落进谷底的长发的波状线条。当晚霞中一切都消失的时候,或者当城市和道路像人被困在房子里一样被烟气笼罩的时候,山也远去了。它在沉寂中睡着。女性的巨人,白色的女神,它突然厌倦了,闭上眼睛,不愿再让人看它。美是聋的、哑的,孤独地躲进它的蚊帐。谁敢靠近它?他将迷路,因为那已不再是坚硬的石头、牙齿状的绝壁、直立的悬崖了。那已不再是骄傲的生命的努力、德行、美的力量了。那是一种很单薄、很柔弱的命运,仿佛幻影,在沉睡的大地之上的半空中飘荡,也许是一句话,一段音乐,人们可以用脸上的皮肤感知,而你则瑟瑟地抖起来。这时,没有人能发现它。

第11篇

【关键词】医学生物学;教学方法;环境

1.生物形态结构的教学

1.1 教学特点

生物的形态结构是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理功能的基础,在《医学生物学基础》课中占较大比重。形态结构部分,不但专用名词较多,而且内部结构较细微复杂,学生难以想象和记忆。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信息加工理论,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信息的输入——加工——贮存——输出过程,提高学生的记忆水平。其教学的主要过程是:激发注意主动获取信息双重编码深入加工信息加强联系有效贮存信息反复提取正确输出信息。例如,眼球的结构,首先,通过介绍眼睛的功能,激发学生学习眼球结构的兴趣,通过对挂图、模型、实物等的观察、触摸、解剖,使学生在主动获取信息中,形成正确表象;其次,通过图象、实物与名称相结合,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双重编码,深入加工信息;第三,将结构与功能相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记忆,有效贮存信息;第四,通过各种练习,反复提取和应用相关信息,使之得到巩固、强化并能正确输出,以至形成长期记忆。

1.2 通过阐述生物学的现象、事实或实验结果,揭示生物学的基本理论、观点、规律

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遗传的基本规律等,都是通过对现象或事实的分析、比较,经过一定的推理判断得出结论或揭示规律。如何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总结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上好这一类课的关键。根据判断形成的基本原理,这类课的基本教学过程是:列举事实,分析特征突出要点揭示本质分析比较明确外延准确表达给予定义实际运用达到巩固。例如“传染病”的概念:(1)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列举常见的疾病让学生分析,如:乙型肝炎、细菌性痢疾、蛔虫病、白化病、侏儒症等,问:上述疾病哪些会传染?哪些不会传染?归纳成表,再问为什么有的病会传染,有的病不会传染,并进一步分析传染病的病因。

2.教学手段

2.1 利用学生熟知地区图片,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再以池塘为例分析组成。(解决教学重点)

2.2 通过多媒体、表演活动及分析情景等引发学生思考,将复杂转变为简单,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想象、互助互研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建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得以训练。新授课以传授学习新知识为主要任务,它既是学生获取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的过程,也是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因此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去展开教学。本文根据生物新授课的教学内容,着重从学习心理方面谈谈各类型新授课的教学特点、教学过程、理论依据和教学策略。

2.3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把生命教育有机融入学生活动中。

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环境孕育着人类,同时人类也在影响着环境。在环境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起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摆正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联系联合国环境署的决定:从1998年开始,每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都将是“为了地球上的生命”而不再更换。我们似乎不难理解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爱,是每一个地球公民对自己、对他人、对所有生命的爱[1]。同时结合学校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引导学生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进而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我们倡导体验、实践式的生命教育。老师用多么生动的话语来说明生命有多么珍贵,都没有学生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来得有用。生命的成长需要生命本身的体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学校、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没有学生自己的体验,就无所谓人性的独立,特别是如果没有了学生的心灵的感受,精神世界就会变得贫瘠乏味,精神家园就会荒芜。让学生直接参与,分别感受“真实情境”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此背景下了解自己今后可能碰到的挫折、困难及各种情况,进而学会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坚强;理解他人的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学会与人相处。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生命的过程。

3.结论

3.1 首先了解新概念与学生原有概念的关系,在原有概念中寻找新概念的固着点,并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上位关系、下位关系、并列关系,引导学生将新概念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建立新的概念[2]。例如“群落”这一概念是在“种群”这一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延伸、扩展形成的,其教学过程是:展示一幅生物群落图,从中找出各种生物,进而复习种群的概念,然后分析各种群之间的关系,如竞争、捕食、共生、寄生及一些间接关系,引伸出“群落”的概念。明确群落是由多个种群构成的,各种群之间必须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种群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群落也必须是指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多种生物的总和。两者间是一种从属关系,由此将群落纳入种群的认知结构中,使之形成联系。同理,在“群落”的基础上可以引伸出“生态系统”、“生物圈”等概念。然后将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揭示其内在联系。

3.2 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只有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对医学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的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之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要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能从我做起,把学生视为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体,关注学生,关爱学生,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那样,我们的学校就一定能够成为实现学生生命价值的绿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焕发生命的活力,都有可能焕发生命的活力,这是教育的伟大,也是教育的崇高。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生命视角;小学;文化建设

一、生命视角对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是人类生活、学习的真实反映和历史和积累沉淀,是人们的一种需要和要求。理想是人们生活的精神生活体现,它是人类精神的承受框架体现。任何的一种文化都要具备一种独特的思想和理论、独立的生存方式和方法。

生命视角与教育相关联,所赋予的便是更重的责任。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他是学生与教育的重要沟通桥梁,学生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学习知识,教师可谓是他们的第二个母亲。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对教师的信任和依赖感是无人可以替代的,他们对生命的理解还不明确,对生活的认知还很肤浅,对未来的憧憬还刚刚构建起来。透过生命的视角可以让他们更深刻的去认识自己、看清世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通过生命视角来实现教育进步,对于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十分的重大。

二、生命视角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

小学班级文化的建设对教室进行静态与动态的相通布置,彰显出小学学生的青春生命活力。通过加强各项特色活动的举办,让学生在参加特色活动过程中释放出生命的本意,对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与体悟。

1、生命视角是平衡与美丽的环境殿堂

生命视角重视的是平衡、美丽和纯净,它不仅体现了对生命、对生活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对文化的一种延伸。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在对班级管理过程中应当坚守课堂、坚守讲台、坚持自己的教育风格,为小学生们营造出一个属于他们的美丽的、纯净的学习环境,让课堂成为他们心灵流动的乐意,更加让教师的教学方式成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智慧与知识的成果,让营造出的教学环境成为供学生学习的殿堂。

2、生命视角是诗性与灵性的相融合

生命视角推崇的是一种诗性与灵性的美丽的相融合。小学教师应当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文化底蘊作为其教学中诗性的支撑,以其高超的教育智慧为其教学中的灵性支撑,诗性与灵性两方面往往都来自于对教育孜孜不倦的探索、拼搏与思索所取得的。

3、生命视角是激情与生命力的体现

生命视野洋溢着充沛的激情与生命力,它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完整体。激情与生命力才是生命视角下所真正要体现的东西,将它融入到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当中,不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种加强,同时也是对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提升。

4、生命视角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小学班级文化具有一种较为隐性的教学力量,订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此同时,它还体现了一个班级所特有的班级风貌和精神,而且这个班级所具有的独特风貌和精神,将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某种形式对学生的行为、意识以及思考模式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会培养出具有独特内在素养和外在表现的优秀学生。

5、生命视角所赋予教育的意义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主要是指小学班级的全体成员,营造和创新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环境、文化制度和文化关系等,通过文化气氛的影响力,对班级内部所有学生进行文化方面的熏陶和培育等一系列的影响活动。它是在小学班级成员处于多种文化相互作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中,并营造出一种相对稳定的有利于班级文化发展的一个文化过程。引导学生明确认识到应当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以生命的视角为出发点,让自己的心灵永远那么纯净而美丽,这些才是一名教师在生命视角下对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诠释。

三、生命视角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生命视角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是现代教育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同时,它也是完善我国当代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研究、分析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把日常的学校教育工作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高度,以生命的视角为出发点,对班级进行特色文化建设,彰显出学校及班级所具备的特有的教育风气和生命

张力,发掘当代小学生的个人特性、培养现代小学生的自身能力、拓展学校小学生对生命本然的理解和知识,描绘出小学生对生命感知的色彩,班级文化的建设还为学生营建了一个绿色的、充满生机的家园环境,让学生的生活更具生命力和朝气。

总而言之,在生命的关怀下,在生命的视角中,让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彰显年轻生命力,张扬现代学生个性。在学校建设的特色生命活动中,体现出生命的本质;在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中体会生命的色彩,生活的本源,构建绿色家园;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融入生命力,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感谢生命,让生命的视角充溢到整个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之中,体现出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具有的指导和调控的双层意义,不断的探索和学习生命视角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钟家胜.谈谈班级文化建设[j].教育科学,2007年.

[2]厉江萍.建设班级文化与提升学生品位[n].中国教育报,2005年.

第13篇

关键词:生物学 辩证唯物主义 思想教育

96年5月颁发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中,提出了高中生物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第二点有关思想教育指出“要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强化生物学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而思想教育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求通过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树立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学习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生物体和生物界,使学生增强辨识各种迷信和伪科学的能力。我就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在讲述原生质的化学成分元素时,组成生命的化学元素都是自然界里能找到的。人和动植物都不能脱离自然环境来生存。人生了病还要用“药补”、“食补”。生命与非生命之间除了运动形式不同外,没有一个超界限存在。动植物遗体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变为二氧化碳、无机盐、有机物进入大气和土壤中,又为植物叶的光合作用及根的吸收作用所利用,发生生命的“再造”,重新组成植物体的一部分,又通过动物的摄食作用形成动物的一部分,通过系列食物链进入人体。各种元素在整个地球上的非生命界与生命界之间反复循环利用,绝对没有神秘的生命活力――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称之曰的“隐得来希”支配着生命。

二、矛盾的概念

矛盾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根本的法则。什么是矛盾?很明显,遗传与变异、同化与异化、光合与呼吸、显性与隐性等等都表现出对立统一的关系。拿遗传与变异来说,遗传意味保守,使生物体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代谢类型在一定时期相对稳定地传递。变异则相反,如果只有遗传的一面,生物就没有变化,生物就不能适应各种环境,也就不会有许许多多的物种,形形的生物,即生物界的多样性。如果只有变异的一面(细胞内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物种不能稳定,生物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就失去基础。遗传和变异对立统一的斗争,推动生物界的进化发展。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也是“互利互惠”,相辅相成。同源染色体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而父方又来自父方(或母方),母方又来自母方(或父方),溯源无穷,追踪无境,归根结底,是一对矛盾。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及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显性与隐性)都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

三、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

学生们不理解染色体与常染色体、性染色体的普遍性与特征的关系,在解遗传题时动辄就要写出XY,然后把题中所给的黑白基因硬牵到这两个性染色体上,闹出笑话。甚至书本上的白化病(常染色体遗传)基因也这样处理。而当真正遇到常染色体上的遗传病与性染色体上的伴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的自由组合时又束手无策,不得要领。事实上,任何杂交遗传都是两性结合,用不着都把XY写出来。主要是没有把含有性别基因的性染色体这个特殊性放在一般常染色体这个共性角度关系中去,因而不了解性染色体其上面的基因与常染色体其上面的基因,是自由组织的关系,XY的遗传行为同样遵守自由组合规律和分离规律。色盲与性别相关现象恰恰是色盲与性别连锁遗传的不平衡结果。

若掌握了共性与个性这个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处理问题总是就得心应手,少出差错,也会体验到学会解决一个总是的甘甜。

四、物极必反

顶端优势现象是疏菜、果树、棉花、杨树、雪松以及向日葵、麻类、玉米、高粱等植物生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生理现象。这是由于生长素作用在由浓度低到高的转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抑低促”现象引起的,即生长素在低浓度下促时植物生长,高浓度下抑制植物生长,甚至使植物停止生长杀死植物。人们正是利用这一特性将生长素类似物2,4―D作为农业生产上单子叶作物大田除草剂的。这就是哲学上“度”的概念。超过了关节点,事物的度就被破坏,事物发生质变。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度。

五、联系的观点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之一。生态平衡乃是各种生物之间及其与自然界之间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联系。当生态系统的一食物链营养级由于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被破坏消灭时,则引起链锁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使表面看来两个毫无关系的生物表现出相关现象。猫为肉食动物,不吃草,在猫与红花三叶草之间存在猫多草旺的现象则是通过了猫一田鼠一熊蜂一红花三叶草一条食物链的影响引起作用的结果。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给一种看不见的线联系在一起,组成复杂的网一生命之网。

六、相对静止的哲学概念

生态平衡是自然界处于相对不显著变化阶段也就是哲学上所谓的相对静止状态、量变阶段。细胞分裂间期表面上没有变化,内部进行着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体现着质量互变规律和质量度哲学范畴。

七、唯心论的破产

女娲补天、上帝造人是唯心主义者关于生命起源的谬论。历史记载剑桥大学副校长莱特佛博士宣称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上午九点上帝创造了第一个人。化学起源论证明了生命起源从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有机高分子核酸蛋白质分子体系原始生命的量变质化学进化过程。米勒的火花放电实验、奥巴林的团聚体实验、福克斯的微球体实验都取得了成功,令人信服使唯心主义神创论彻底破产。

八、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生物体的每一性状由细胞核内核酸中的一个或几个基因决定,而不是由蛋白质活动着的生命体现者决定。伞藻嫁接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烟草花叶病毒感染植物、无荚膜与有荚膜两种肺炎双球菌的转化都证明了核酸遗传的物质基础。魏斯曼连续将老鼠的小尾巴切掉却一律毫无例外地生出了有尾巴的小老鼠,足以证明种质学说的正确,获得性不能够遗传。学者们后来还发现“获得性遗传的程度决定于变异部分的物质参加到形成生殖质细胞的整个过程的程度”。凡此生物实验,都有力地说明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基础,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九、反对形而上学

关于物种起源,法国动物学家居维叶认为地球上的生物并不是由量变到质变地发展演变的结果,而是曾经有过多次“大激变”,每次大激变毁灭了所有生物,激变结束后地球上又重新出现了新的生物类型。即所谓“灾变论”。关于马的进化,直生论认为,原始马有五趾,以后朝着确定好的只有中趾发达的方向发展,他们虽不否认物种的可变性,但却认为进化的目的即在于要达到一个预定的目标,即在于产生人类,以后就不再发展了。“灾变论”、“直生论”都反映了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唯心论。另外,关于细胞的分化,微尔和把机体说成是细胞的机械总和,是活细胞的集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无论骨、血、软骨、肌肉、纤维质等等的机械组合或是各种元素的化学组合都不能造成一个动物体”。

总之,整个生物学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思想方法,也充满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教师认真剖析,就会使生物充满幽默和风趣,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生物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思想方法,正确认识生物界,促进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孙卫国. 生物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点滴谈. 德清三中 . 2004 5.

第14篇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很高兴能站在这里为大家做国旗下讲话,我讲话的题目是“感恩母亲”。今天是五月十日星期一。同学们知道昨天是什么日子吗?五月的第二个周日就是我们的母亲节。

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安娜.查而维斯发起,她终身未婚,一直陪伴在她母亲身边.19XX年在母亲去世时,

查而维斯悲痛欲绝。两年后,她和她的朋友开始写信给有影响的部长,商人,议员来寻求支持,以便让母亲节成为一个法定的节日。查而维斯认为子女经常忽视了对母亲的情感,她希望母亲节能够让人多想想母亲为家庭付出的一切。第一个母亲节于19XX年5月10日在西弗吉尼亚洲和宾夕法尼亚洲举行,在这次节日里,康乃馨被选中为献给母亲的花,并以此流传下来。19XX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份议案,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作为法定的母亲节。母亲节从此流传开来!

母亲节是我们天底下无数个伟大母亲的共同节日。这个节日是对母亲的赞美和颂扬,是提醒我们时刻记住,感恩我们的母亲。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的首位。一个人如果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母亲给予我们生命的体验,我们感激;母亲使我们茁壮成长,我们感激;母亲给予我们教育和开导,使我们获取知识和力量,我们感激。在我们的生命里,总会有困难和曲折,是母亲给予我们关怀和帮助,所以我们更应该感激。

同学们,可能你以前也嫌母亲唠叨,对母亲发脾气,不如让我们今天开始,从孝顺母亲开始,学会感恩,让我们记住天下母亲共同的节日——母亲节。当母亲空闲的时候为母亲洗一洗脚,为她捶捶被沉重的家务压弯了的脊背,给母亲一个暖暖的拥抱,一句温馨的祝福,一脸感恩的微笑吧!

可能会有同学很快想到,我要给妈妈买一份礼物,妈妈一定会喜欢的。这想法是不错的。但是,我们还没有出来工作,现在我们用的都是爸爸妈妈的钱,买礼物给妈妈,这显然不是表达自己对妈妈的孝心的最好方式。其实,有时候,表达孝意只需一些简单的话语,在妈妈忙完回到家里时,向妈妈问一声:妈妈,今天辛苦你了;在去上学的时候,向妈妈道一声“妈妈,我上学去了。”在回到家的时候,向妈妈说一声:“妈妈,我回来了。”在妈妈做了好菜给咱们吃的时候,别忘了说一声:“妈妈,谢谢你做了这么美味的菜给我吃。”有时候,表达孝心只需一些简单的动作:在吃饭之前帮妈妈盛饭,吃饭时先夹菜给妈妈,在吃完饭之后帮收拾碗筷,在妈妈忙碌时帮她分担一下家务,在妈妈忙碌完回到家里帮妈妈捶捶背……有时候,认真做好我们自己,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知错能改,取得好成绩,对妈妈来说,就是多一份欣慰。也有时候,多一点和妈妈谈谈心,和妈妈一起分享快乐与忧愁,对妈妈来说,就是一种温暖。

第15篇

关键词: 核心问题 关联体验 初中生物课堂

一、关联体验

1.“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思想。

“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思想是:在缄默知识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理论的基础上,以核心问题为载体,促进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实现教学的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获得更高达成度的教学活动形式。该模式有“提出问题、问题解决、反思提升、运用反馈”四个教学环节,简称“问题・活动・提升・运用”四环节。在这四个环节中,如何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有效的、深度的体验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进行关联性体验是促进学生进行深度体验的有效手段。

2.体验。

体验是学生基本的学习方式;体验既是学生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又是学生相应学习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包括学生个体的心理性投入和身体性投入;作为一种活动的结果,即是学生个体从活动中获得的认识和情感。体验教学是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从而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形成知识以外的能力。学生所学的知识经验往往是平面的、抽象的,难以内化为学生独特的知识和经验结构,这就需要创设情境,还原知识经验得以产生和运行的历史的、现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通过这个体验过程,学生在亲历中感受到直接的、具体的、丰富的体验,从而能理解知识经验的意义,激起学习知识经验的兴趣,并在体验中产生情感,形成态度、观念。

3.关联体验。

关联体验是在体验与体验教学思想下的一种细化,它是体验教学的下位概念。就是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激发学生利用原有的、与新知识相关的经验或知识来对当下知识的理解消化的活动。这种体验有助于学生较为容易地理解、内化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对原有生活经验的提升和原有认识的巩固。

二、怎样关联体验

1.对旧有知识的关联体验。

让学生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新知识,不仅为学生学习新知识进行知识上的铺垫,更使学生奠定自信、愉悦的学习心理基础。如在“生命的起源”这一节的教学中,有关“神创论”的观点学生听过不少的神话故事和传说,这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讲述这些神话故事这样一种方式,实现与原有知识的关联体验,从而引入新课。又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时候,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是本节的一个难点。而生物学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观点: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是统一的。要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就必须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关联起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学生已具备的知识。食物链和食物网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有什么关联,如何关联,就是学生体验的一个重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科书中设计的一个活动“讨论水族箱中能量的来源和流动”,让学生体验到能量流动的途径是食物链,在食物链中,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是不能颠倒的,是单方向的;而且捕食生物是不能利用被捕食生物的全部能量的。从而让学生体验食物链和食物网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的关联,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2.对生活实际的关联体验。

学以致用,延伸和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已有生活体验,更为形象、深入地理解新知识。我们来看看在学习“细菌、真菌和病毒”时,如何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大多数细菌是通过寄生或腐生方式获取营养的,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寄生性细菌使动植物患病,危害农业、畜牧业、养殖业,危害人类的健康,甚至危及我们的生命;腐生性细菌使瓜果蔬菜等各种食物腐烂,但也能分解枯枝落叶、动物粪便和遗体等,净化我们的环境,促进物质循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某些真菌能产生抗生素用以治疗疾病,但滥用抗生素却对我们的健康不利,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很多大型真菌可以食用,自然界中哪些地方容易找到这些大型真菌呢?这与它们的生存条件有关联吗?同样,在学完生态系统的组成后,可让学生分析我们生活的校园生态系统的组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的迁移。学习“条件反射”这一类反射活动的特点时,可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条件反射的特点来让我们的学习这种条件反射活动更高效。在教学“遗传和变异现象”时,我结合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等让学生体验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在“合理膳食”这一部分,我让学生亲手设计一份营养午餐菜单。

3.对学生情感的关联体验。

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引起共鸣,从而持久激发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形成长效的知识记忆;同时也能校正学生的情感态度、观念,对学生进行情感观念上的引领。如在学习动物的取食行为、防御行为、节律行为等各种行为时,让学生体会动物生存的不易,唤起保护动物的感情。在学习“我国的动物资源”时,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动物资源面临的严重威胁,树立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意识。在学完“新生命的孕育”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从而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母亲孕育新生命的艰辛,因此应该感恩母亲,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总之,努力创设情境,有效地让学生进行关联体验,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不断进行体验,从而获得知识,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我们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