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分子生物学的含义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前人已对韩国留学生的“把”字句习得展开了一些研究。例如,林载浩(2001)曾针对韩国学生习得“把”字句的情况做了初步考察,并作了偏误分析。李宝贵(2004)也对韩国留学生的“把”字句做了偏误分析。金道荣(2010)则通过对韩国学生的实证调查,结合历史文献中的相关资料,对阿尔泰语法背景下的汉语“把”字句偏误生成机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这些成果都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仍然需要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展开更多的研究。
本文利用北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将其中收集的韩国学生的255条“把”字句偏误进行分类和定量分析,并讨论产生偏误的原因。
二、“把”字句偏误的分类和统计
本文首先把255条偏误句分为“把”字的“当用而不用”“不当用而用”和“其他”三大类,并得到其总体情况(见表1)。
表1:韩国留学生“把”字句偏误总体情况表
类型 数量 比例(%)
当用而不用“把” 80 31.4
不当用而用“把” 70 27.4
其他* 105 41.2
总数 255 100
(*这一类指用了“把”字句,但出现语序不符合规范、遗漏必要成分等情况。)
从表1可见,当用而不用“把”的偏误比例高达31.4%,不当用而用“把”的比例有27.4%,这两类偏误的比例(58.8%)占了全部偏误句的一半以上。由此可以看出,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把”字句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把”,什么时候不该用“把”。这应该是留学生在习得汉语“把”字句时的普遍问题。
在第一次分类的基础上,本文对255个偏误句进行了再次分类,分为补语偏误、谓语偏误、宾语偏误、状语偏误、单纯缺“把”句、“让”“使”误用为“把”等六种偏误类型。
1.补语偏误:主要体现在动词后缺少相应的补语成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把光杆动词的偏误也归于这一类。如:
(1)我也[C]是想,怎么把病人{CC治人}杀呢{CJba}?
(2)一个最亲的最爱的人在他[C]身旁十分痛苦地喊叫或要求把他杀{CJba}。
2.谓语偏误:主要是用了不能充当“把”字句谓语的动词或是缺少谓语动词。如:
(3)我叫×××,今年把大学毕[C]业了{CJba}。
(4)那天开始我把书朋友{CJba}。
3.宾语偏误:多体现在缺少宾语或宾语是不确定的成分。
(5)都变成推{CC托}给别人做{CC作}事的人了{CJba}。
(6)人在生活中会遇[B曹]到困难,那时候有的人把困难{CC难[B观]}克服下来{CJba},另外一些人并不克服,甚至弄成自杀或走不好的路。
4.状语偏误:主要是出现在否定动词、能愿动词位置的错误。如:
(7)我们把这个问题不应该轻视{CJba}。
(8)把抽完的烟不要扔在路上{CJba}。
5.单纯缺“把”。如:
(9)我呢,[BC]过得很好,交了好多朋友,而且{CC2而}自己照顾得很好{CJba}。
(10)还有汽车的喇叭声,随时行路人吓[B下]一跳特别是小孩子{CJba}。
6.“让”“使”误用为“把”。如:
(11)同样,个人也通过这种人生的困难,更多地{CC的}训炼自己,把自己成为坚强的一个人{CJba}。
(12)在这样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你们把我留学到中国了{CJba}。
对上述六种类型的偏误统计见表2。
表2:韩国留学生“把”字句偏误类型统计表
偏误类型 数量 比例(%)
补语偏误 49 19.2
谓语偏误 54 21.2
宾语偏误 19 7.5
状语偏误 35 13.7
单纯缺“把” 33 12.9
“让”“使”误用为“把 ” 33 12.9
无法分类 32 12.6
总数 255 100
由表2可见,谓语偏误和补语偏误出现的比例是最大的,两者占了全部偏误的40%以上。
通过表1和表2可以看出,韩国留学生在使用“把”字句时,主要出现的是谓语和补语偏误。
我们根据“把”字句不同句式,对收集到的语料进行句式分类,以便探求韩国学生在使用“把”字句时,出现最多的偏误句式,也就是最难习得的句式。
李英、邓小宁(2005)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把”字句总结划分为15种句式,本文以此为基础,统计255个偏误句在每种句式中出现的比例,并和针对母语者的相关研究结果(吕文华,2008)进行对照,以找出母语者中使用最频繁而学习者中偏误也是最多的“把”字句句式(见表3)。
表3:汉语母语者“把”字句句式使用频率和韩国留学生“把”字句句式偏误频率对照表
句式 吕文华(2008)(%) 本文(%)
1. S +把 + N1 + V 在/给/到/向 + N2 27.8 22
2. S +把 + N1 + V 成/作 + N2 6.3 25
3. S +把 + N + V (一/了) V 2.7 0.7
4. S +把 + N + V 了/着 3.8 2.3
5. S +把 + N1 + V + N2 3.1 2.7
6. S +把 + N + V +时量补语 1.1* 0
7. S +把 + N + V +动量补语 0.7
8. S +把 + N + V +结果补语 23.3 7.8
9. S +把 + N + V +趋向补语 19.9 7.4
10. S +把 + N + V +状态补语 3.5* 1.6
11. S +把 + N + V +程度补语 1.6
12. S +把 + N +给 + V +其他成分(多表示不如意) 1.1 0
13. S +把 + N +一 V 2.8 0
14. S +把 + N +(A =动词前的修饰语) 1.4 4.7
15. S +把 + N + V 1.5 38
*李英、邓小宁(2005)的第6、7类和第10、11类在吕文华(2008)中各归为一类。
通过表3,我们可以看出,在母语者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句式在韩国留学生中出现的偏误也较多,例如,句式1、2、8、9是母语者中出现最多的“把”字句,使用比例高达77%,也是韩国留学生中出现偏误较多的四种句式,比例高达62%。
值得注意的是,句式15在母语者中仅占1.5%,而韩国留学生出现偏误的竟占38%,远远领先于其他句式的偏误。我们推测,这是由于韩国学生对动词不加考虑直接用于“把”字句,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母语语序的影响。这一点下文还要详细分析。
三、偏误原因分析
对韩国留学生“把”字句偏误出现的原因,我们认为可以从学习策略的角度加以分析,包括补偿策略、泛化策略和回避策略等三个方面。
(一)补偿策略
补偿策略是指学习者借用母语的某个语法手段来帮助目的语的产出,一般表现为母语迁移。
1.韩语语序迁移
偏误分析研究早已发现,母语和目的语相似的地方有时反而更容易产生偏误。汉语的基本语序是SVO,宾语一般位于谓语动词的后面。但在“把”字句中,宾语的相对位置却是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从“把”字句的形式上来看,就显得和韩语的语序相同,而且“把”后的宾语和韩语的宾格名词也有一定对应关系,韩国学生就容易按照母语的语序,不顾“把”字句的限制条件,简单加上一个“把”字,以为这就是“把”字句了,因而经常出现“S+把+O+V”这样的句式。这也是上文提到为什么句式15的偏误出现比例最高的原因。如:
(13)我们要理解他们的把死选择的原因{CJba}。
2.及物和不及物动词的划分不同
汉语和韩语中对及物和不及物动词的划分并不是对应的。韩语中表示存在、思考、所有等非动作性动词是及物动词,可以直接带宾语,而汉语中却不是。汉语“把”字句中的及物动词只是对应于韩语中动作性较强的动词,并且对宾语有处置义,这样的动词才可以进入“把”字句。由于韩国学生很难判断到底哪些汉语动词是及物的、哪些算不及物的,就以韩语的划分标准来使用汉语的动词,因此造成大量的谓语偏误。
(14)因为你们在世界上最了解我,把我心里所想的一切也都知道{CJba}。
3.韩语没有补语
“把”字句的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动词后常有别的成分,比较典型的用法是加上表结果、趋向等的补语。但在韩语中,动词位于句子的末尾,后面不可能再出现补语。韩语的状语可以表示汉语补语所表达的意思,并且都位于谓语动词之前,是S+O+()+V的语序。这样一来,韩国学生在使用“把”字句时,如含有对动词的修饰成分,就会采用状语形式,而不采用补语形式,由此造成偏误。例如:
(15)我愿意的工作就是导游,所以您公司[B可]把我招聘的话,你们[C]公司也是有利的{CJba}。
(二)泛化策略
“泛化”就是把目的语的一种语法规则无限扩大,用到其它不适合的句式中。韩国留学生大多是已经形成了一定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的成年人。成年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善于对事物进行总结概括,表现在语言学习上,则是会总结出一套语言规则加以运用。由于学生自己总结的规则不完全正确,或将老师讲授的某些语法规则进行类推和泛用,无形中扩大了使用范围。
1.否定句式的泛化
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韩国留学生首先习得“否定词+动词”这一汉语否定句的基本语序,然后会把这个规则泛化到“把”字否定句中,造成了否定词的位置偏误。
(16)把抽完的烟不要扔在路上{CJba}。
2.动词功能的泛化
学生“把”字句习得中的谓语偏误,主要是误用了不适用于“把”字句的谓语动词。根据限制条件,“把”字句中不能用不及物动词、能愿动词、关系动词、一般心理动词、存现动词、判断动词、趋向动词等作谓语,而学生往往会使用这些动词做“把”字句的谓语,导致出现病句。这是因为学生将“‘把’字句由动词构成”这一认知泛化类推到所有的动词。
(17)我觉的困难和挫折是把年轻人成为强者{CJba},所以我认为{CC以为}困难和挫折是所有的年轻人一定要经历{CC经验}的重要的事情。
这是由于学生把“成为”误认为与“作为”是同样的类型,从而产生偏误。
3.回避策略
回避策略是指学生在使用目的语的过程中,因为对某一语音、某一词语或某一句式把握不准,害怕出错而采取的一种“避繁就简、避难就易、避新就旧”的消极措施。回避策略的采用与学习者的个性有关,包括学习者个体的个性和学习者所属民族的个性。一般认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的东亚人总体都是偏向内敛的性格,面子观较强,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更多地采用回避策略。上文统计中所发现的大量当用而不用“把”的偏误,正是韩国留学生回避使用“把”字句的反映。
(18)现代人们追求的跟以前不太一样,就是健康放在第一{CJba}。
对这种回避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在教学中也曾询问韩国学生,他们的回应是,“把”字句太难了,不知道用了对不对,所以干脆都不用。
金道荣(2010)在针对韩国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把”字句偏误中,“泛用”占75.75%,而“回避”只占2.99%,微乎其微,因而认为“回避说”根据不足。然而,在本文的统计中,我们发现当用而不用“把”的比例高达31.4%,高于不当用而用“把”的比例(27.4%),是韩国留学生“把”字句习得的最大问题。所以,关于韩国留学生的回避问题,我们认为还得重新考虑,并予以足够重视。
四、讨论及教学建议
二语学习者在向目的语靠近的过程中,偏误的出现是无可避免的。学习者学语的规则、利用已知规则来交际、出现偏误、得到纠正并最终习得,这是每一个学习者的必经过程。
我们认为,韩国留学生的“把”字句偏误,反映了他们在习得过程中所采用的补偿、泛化、回避等学习策略。其中的补偿、泛化等策略属于比较积极的策略,可以使学生在犯错误中进步;而回避则是一种消极策略,无疑将妨碍学生的进步。
根据本文的研究,回避是韩国学生“把”字句习得的最大问题。因此,在教学对策上,教师有必要对学生“把”字句的使用采取鼓励的态度。
首先,教师应该区别对待学生出现的各种偏误。对那些出现概率大的偏误,如上文提到的“把”字句的1、2、8、9这4个句式,教师要及时加以纠正,并进行重点讲解。而对一些小概率偏误的出现,教师应该适当容忍,不必“逢错必纠”。否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用就错”的感觉,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产生“不如不用”的想法,导致回避。
其次,教师应该多采用隐性教学法。Ellis(2003)曾提出,最佳的教学方式就是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相结合。“教学的策略性在于根据学生和所教语法项目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周殿军,2009)。“把”字句是汉语的常用句式之一,任何一个汉语母语者都能运用自如。但它恰恰又是汉语教学的一大难点,原因在于其复杂性。对于“把”字句的使用范围和限制条件,目前学术界仍然是众说纷纭。教科书虽然归纳了4项特点或限制条件,却仍免不了“一般”“常常”“比较少见”“有时候”等等模糊表述。即使学生把这些条件背得滚瓜烂熟,也是很难掌握的。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是教师努力地进行讲解,试图把“把”字句的用法讲清楚,但学生可能还是一头雾水,或者似乎听懂了,但还是不会用,因而在汉语交际中仍然予以回避。这就意味着,仅仅依靠课堂的显性教学其实很难奏效。因此,教师应从语言习得规律出发,多采用有利于学生内化汉语规则的隐性教学法,如“交际教学法”“支架式教学”等。
【关键词】医学分子生物学;教;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245-02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基因结构、表达与调控的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医学分子生物学是研究人体在正常和疾病状态下生命活动及其规律,从分子水平开展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研究的一门科学。分子生物学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广泛渗透到医学各学科领域,推动了医学各学科的发展,使医学科学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细胞水平逐步进入了分子水平。医学各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很好地学习有关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掌握必要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了解当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加强医学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对培养具有广博知识的复合型医学高级人才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我们对医学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特总结如下。
1 优化课程设置
医学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医学分子生物学不同于综合性大学、农林、师范院校的课程,医学分子生物学偏重于与临床的结合,但又不能忽略基础知识的强化。正确处理分子生物学基础和临床应用的教学是解决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的关键[1]。为了和生物化学教学内容衔接,本课程不再讲授基因信息传递,仅讲授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补充介绍网络生物信息资源。着重介绍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技术和新技术,如PCR和各种衍生的PCR技术、DNA序列测定、分子杂交、基因工程、基因芯片等,并兼顾介绍一些新的技术如RNAi等。联系临床介绍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等。教师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展开授课,使课堂教学生动,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深刻,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只学习理论知识而不做实验,往往如空中楼阁,不知所云[2]?在坚持医学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的同时,通过开设相关实验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有助于加深对医学分子生物学理论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保证总课时36学时不变的情况下,调整了教学时数的分配,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验课时。将理论课由28学时减少到18学时,实验课由8h增加到18学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教学中,利用获得的重组DNA克隆作为实验材料,连续开设了质粒DNA的提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质粒DNA的转化和筛选、核酸的体外扩增、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共六个实验。在实验中着重介绍每个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利用实验步骤中间隔的等待时间讲解一些背景知识和需要补充的理论知识,使实验课内容充实而饱满。实验完成后进行总结,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找到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为今后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2 开展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迎接新世纪挑战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3]。分子生物学进展极为迅速,其中大多数信息储存在英文资料和文献中,如果采用英文资料和课件进行讲授,学生可更准确的把握其含义,并且可及时获得分子生物学的最新进展,有助于高素质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我们在参考相关专业教材的基础上,选定了DNA序列测定、核酸分子杂交、PCR三章内容进行了双语教学,制作了中文和英文两个课件,教师采用英文课件授课,学生利用中英文两个课件进行复习,使学生既掌握了基本技术,又强化了自身的英文水平,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3 完善考核体系
考试是督促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考试目的是检测教育教学的效果。医学分子生物学是一门专业限选课,由于课时少,内容多,进展快,学生学习存在一定困难,有些学生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只注重闭卷考试,会导致学生死记教材,不注重查阅文献和了解新进展,达不到创新性教育的目的。如果完全放弃闭卷考试,有些学生会放松对基本理论的学习,也达不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效果[4]。为此,我们结合课程的教学特点,制订了闭卷考试、实践考核与撰写综述相结合的医学分子生物学考核方案,规定闭卷考试成绩总成绩的70% ,文献综述占10% ,实验成绩占15%,平时成绩占5%,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全面地体现在考核成绩中。并且在第一次开课就提出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考核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上引起足够的重视。为防止学生直接下载或复印别人的同类文章,教师限定写作内容,稿件一律用手写,并附5篇以上文献(含英文文献2篇以上),抄袭稿件计零分。这种综合考核方式使学生既能掌握医学分子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又能准确把握医学分子生物学的脉络和发展动态,熟悉互联网资源的查询和利用,提高了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和英语水平,从而改变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现状。
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我们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初步建立了一套适于医学生的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体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现有的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开展教学改革。我们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扩大双语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手段,增加分子生物学软件使用的培训,适当介绍国内外最新理论和技术,紧跟分子生物学不断发展的步伐,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万天云,王俐,昝玉玺,等.医学本科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M].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5):501-502
[2] 刘静,胡维新,罗志勇.开设硕士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课程的几点体会[M].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4):419-420
[3] 许晓源.医学院校英汉双语教学的探讨[M].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 80-81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妇科 产前诊断 免疫遗传
中图分类号:Q7文献标识码:A
1 分子生物学与妇产科的基本情况概述
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情,但是自其兴起和发展以来,发展的巨大成就十分引人关注。六十多年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繁荣的势头依然十分强劲。分子生物学研究要进行的问题在于对生命本质一致性的分析,学者们通过分子水平的研究,发现由最低级、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最复杂最高等的人的基本组成(这些组成主要由蛋白质、核酸、糖等三类物质构成)的构成与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DNA和RNA)、流向(中心法则)以及含义(遗传密玛)乃至能量转换的机理都是高度一致的,正是因此,人们才发现在分子水平层面,生物取得了相对的统一。分子生物学的这一成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使得基因在不同生物个体、种属之间的转移成为可能,从而大大的提高了生命科学各个分支学科以及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在21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将不断深入和扩大,关于脑的活动、生命发育、疾病免疫等复杂难题将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要准确客观理解分子生物学对妇产科的影响,必须对妇产科的基本情况所有了解,在长期的医学研究和发展实践中,妇产科的研究和实践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如在生命发育阶段,对胎盘、胎儿生理、母体子宫平滑肌的功能调节以及分娩发动机制、早产等问题都有研究。在妊娠期目前对于绒毛外滋养细胞以及胎儿胎盘转运方面的问题也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在欧美国家,分子生物科学较为发达,对生物的基因芯片以及微RNA的研究不断深入,探讨了一些生物学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方法,典型的如子痫、慢性高原疾病、肥胖等问题。以世界卫生组织(WHO)为代表的一些研究结构对妇科流行病学、早产病因基因组研究以及基于循证医学早产临床干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2 分子生物学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分析
事实上,妇产科的发展历史较之于分子生物学要早很多,但是分子生物学兴起之后,对妇产科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些影响甚至可以说是革命性的。比如在女性的产前诊断中,分子生物学的兴起使得我们对一些具有严重出生缺陷或者遗传病等问题在宫内期即可作出诊断并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措施。分子生物学产生之前,该领域主要运用的是胎儿镜以及影像技术,但是,近年来,致病基因不断分离克隆,高危胎儿的基因突变分析不仅重要而且必须,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此提供了可能性,如分子杂交、荧光原位杂交、PCR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单基因病以及染色体畸变的诊断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此外,一些全新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诸如端粒探针、锚定原位标记技术、基因组杂交等在妇产科的应用问题也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笔者通过以上的分子生物学在产前诊断的应用问题的论述,已经很明显的说了分子生物学对提高植入前遗传诊断或用孕妇血中胎儿细胞诊断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应用到妇产科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如索森印迹杂交(Southern blot hybridization)、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异源双链分析(heteroduplex analysis)、DNA序列分析、蛋白截短测试(protein truncation test)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技术在妇产科的很多具体方面得到了应用与发展,如在遗传方面的研究,当前,我们已知一些遗传性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Wilm氏瘤)的突变基因是按孟德尔方式遗传的。当然也有一些基因与肿瘤的易感性有关,但是其遗传方式都是孟德尔方式,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对这些基因可以进行产前检查。又如多聚合酶链反应这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一些妇产方面的疾病,比如Duchenne's肌营养不良症、囊性纤维化症、苯丙酮尿症、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等进行诊断和治疗已经成为可能。再如,分子生物学在母婴感染传播方面的应用,超微量的DNA扩增技术具备敏感性、特异性以及简便性的优点在母婴感染传播方面的应用优势十分明显。分子生物学的应用使得对于母婴传播方面存在可能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巨细胞病毒(CMV)、风疹病毒等进行一些提前的检测与预防成为可能。值得一提的是利用PCR技术还可以根据不同引物的特点进行预后。近年来,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母婴传播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PCR技术在这一领域也取得了诸多成就。此外,在妇科肿瘤基因研究方面,目前学界对肿瘤发生和发展的认识进入了分子水平。在分析肿瘤细胞中复杂的染色体异常组成以及对癌基因的定位及其抑制方面都有贡献。当前免疫遗传研究热点是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与该病的关系。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HLA分型研究从抗原水平进入到基因水平,使与疾病关联的HLA基因准确分型、定位。以上所举的一些也只是分子生物学在妇产科领域应用和发展的冰山一角,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妇产科的不断交叉融合,两个学科以及交叉部分都会取得更多崭新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李隆玉,万建萍,钟传庆.子宫内膜癌发生分子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