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影视制作的前景范文

影视制作的前景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影视制作的前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影视制作的前景

第1篇

摘要: 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和信息化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组织。人,作为组织亘古不变的组成要素,也在发生着变化。知识工作者成为一种新的组织成员,必然给组织带来变化,也必然要求组织应对其进行变化。本文从知识工作者的特点入手,对组织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一些分析。

 

关键词: 知识经济 知识工作者 组织

一、知识经济与知识工作者

世界经济在经历了以劳动力为主的农业经济、以资源为主的工业经济后,步入了以智力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1996年,OECD发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指出:知识经济是建筑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知识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知识经济的特征主要有:(1)知识成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都必须靠知识来更新。(2)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进一步显现。(3)知识经济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传播对于知识经济有重要影响。(4)生产方式由集中化、大型化转变为分散化和类型化。

 

知识工作者,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的。他认为,知识工作者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这一概念,德鲁克当时指的是经理或执行经理人员。今天知识工作者已经泛指大多数白领,是指在一个组织之中用大脑(知识和智慧)所创造的价值高于其体力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员工。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一种新的重要的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变化的重要力量,知识工作者也就成为决定性的要素。达尔·尼夫在《知识经济》导言中写到:“在新的知识经济中,企业已不能通过用低技能、低工资的雇员不断重复生产商品来保证增长。今天,企业的发展依靠创造、创新,依靠知识。最能利用其知识优势的个人和组织将会增大其产品在整个产出中的份额。”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知识工作者在组织中所占比重已经越来越大,在一些信息技术企业、科学研究组织大部分员工都是知识工作者。知识工作者成为组织的最重要的财富,关系着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二、知识工作者的特点

作为一个掌握知识并主要是运用知识来创造财富的群体,知识工作者及其所从事的工作具有自身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1.拥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知识工作者更倾向于拥有一个自主工作的环境,不愿意受制于人,而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这种自主性也表现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方面的灵活性要求,以及宽松的组织气氛等方面。

 

2.具有创造性。具有创造性精神是知识工作者最重要的特征。知识工作者从事的不是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而是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个人的能力,推动着技术的进步。他们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他们具有不断创新知识的能力。一个仅仅有知识但不会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创造的人就不叫知识工作者。

 

3.具有成就导向性。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对于知识工作者,受人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他们最重要的需要。也就是说,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工作者更加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

 

4.其劳动具有复杂性,较难监控与衡量。知识工作者的劳动主要是脑力劳动,即思维性活动,其过程往往是无形的,而且可能发生在每时每刻和任何场所。加上工作本身并没有确定的流程和步骤,固定的劳动规则并不存在。因此,对劳动过程的监控既没有意义也不可能。另外,知识型员工一般并不独立工作,他们往往组成团队,以获得知识的综合优势。因此,劳动成果大多是团队集体努力的结晶,难以分割单独衡量。

 

5.大都具有较强的个性,蔑视传统权势。与传统的体力劳动者不同,知识型员工不仅富于才智,精通专业,而且大多个性突出,具有极富个人风格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一般来说,知识工作者对自己的能力和前途充满信心,因此并不会委屈自己听从上司的强制性工作要求,传统组织层级中的职位权威对他们往往不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和约束力。

 

三、知识工作者对组织未来的要求

相比传统的员工,知识工作者的特点必然使他们对组织提出很多新的要求。只有适应他们的需求,为他们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才能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组织奉献他们的知识。组织为使其员工发挥价值,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变革。

 

1.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所谓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就是减少组织的管理层次,扩大管理幅度,从而达到使组织变得灵活、敏捷、富有弹性和创造性。知识工作者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应给予更多的“活动空间”。而传统多层等级制组织结构的严肃性特征,制约了知识工作者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对知识工作者的知识创新形成了一种组织障碍。知识工作者知识创造性的积极发挥,要求组织内部成员间的关系将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式的关系。知识工作者与组织的关系也必将呈现出一种新的形式——扁平型组织结构,即要求组织结构层次尽量简化,在组织中留给知识工作者以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余地,从组织结构上激励知识工作者创新的积极性。

 

2.组织结构的柔性化。所谓组织结构柔性化,是指以一些临时性的、以任务为导向的团队式组织来取代以前一部分固定正式的组织结构,其目的是使企业能够快速有效地围绕目标与任务合理配置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并增强对环境动态变化的适应能力。在这里,最主要的是团队比班组有更多的权利,通常拥有安排工作计划、落实工作、安排休息的权利,在人事聘用和酬金制方面也有发言权和决定权。组织应为知识工作者团队提供其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源,既包括资金、物质上的支持,也包括对人员的调用,允许员工制定他们自己认为最好的工作方法,而不应进行详尽监督和指导甚至强制规定。

 

第2篇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 业绩考核  价值管理  评价  意义

经济增加值,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好广泛使用的企业业绩考核指标,它是一种把企业基础和价值基础结合起来的评价方法,是通过对财务会计报表等资料加以调整、用于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指标。。

经济增加值又称经济附加值,是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企业全部资本成本后的余额。

一、经济增加值的计算

在计算经济增加值时,首先应有一定区间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附注等资料,先简单分析一下,然后通过利润表的数据,计算出税后净营业利润。分析确定企业资产价值总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计算企业经济增加值,用于比较评价经营绩效。

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

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营性收益调整项×50%)×(1-25%)

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锡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其中:

(一)利息支出是指企业财务报表中(财务费用)下的“利息支出”。

(二)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是指企业财务报表中“管理费用”下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和当期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对于为获得国家战略资源,勘探投入费用较大的企业,可以将成本费用情况表中的“勘探费用”视同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按照比例(原则上不超过50%)予以加回。

(三)非经营性收益调整项包括:

变卖主业优质资产收益;减持具有实质控制权的所属上市公司股权取得的收益;企业集团转让所属主业范围内且资产、收入或者利润占集团总体10%以上的非上市公司资产取得的收益。

业主优质资产以外的非流动资产转让收益,企业集团转让股权收益,资产转让收益。

其他非经常性收益,与业主发展无关的资产置换收益、与经常活动无关的补贴收入等。

   吉安公司是一家高科技公司,成立于2005年,该公司原来一直将持续盈利能力目标作为财务战略目标,并将利润作为其业绩考核的核心指标,但近年来,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大幅下滑,市场占有率也出现了下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公司董事会决定转变财务战略目标,有持续盈利能力目标转变为经济增加值最大化目标,并确定以经济增加值作为绩效考核的核心指标。经过充分分析研究,该公司确定明年目标经济增加值为5000万元,该公司进行2012年财务规划,有关资料如下:

1、2011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0000万元,净利润4500万元,平均资产总额为10000万元,平均无息流动负债为1200万元。

2、2011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增长20%,预计销售净利润、资产周转率不变,并且平均无息流动负债与销售收入的比例也不变;

3、公司为推进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2010年拟投入研发费用1000万元。

4、预计2012年对外转让闲置设备税前收益100万。

5、公司目标资本结构为资产负债率50%,2012年将继续维持。在该资本结构下,公司负债的平均利率为6%。

6、公司所得税率为25%,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为10%。

公司的净利润=4500×(1+20%)=5400(万元)

公司的平均资产=10000×(1+20%)=12000(万元)

公司的平均无息流动负债=1200×(1+20%)=1440(万元)

公司的负债=12000×50%=6000(万元)

利息支出=6000×6%=360(万元)

税后净营业利润=5400+(360+1000-100×50%)×(1-25%)=6382.5(万元)

调整后资本=12000-1440=10560(万元)

经济增加值=6382.5-10560×10%=5326.5(万元)

第一、由于预计的经济增加值高于目标经济增加值,所以,能实现目标。

经济增加值较为充分的体现了企业创造价值的先进管理理念,有利于促进企业致力于为自身和社会创造价值财富。

第二、经济增加值直接与股东财富的创造相联系。

第三,经济增加值不仅仅是一种业绩评价指标,还是一种财务管理和薪金激励体制的框架。

第四、在经济增加值的框架下,公司可以向投资人宣传他们的目标和成就,投资人也可以用经济增加值最晚前景的公司。经济增加值还是股票分析师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二、经济增加值方法的意义

第3篇

关键词:3D打印;食物;制造业

一、引言

3D打印(3D printing,又称增材制作技术或激光堆积型技术)是一种快速成型技术,它以数字化模型为基础,借助3D辅助设计软件(如CAD)在电脑中建立起三维模型,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构造物体,因为分层加工的过程与喷墨打印十分相似,所以也可以直接理解为“喷墨”,但其与传统打印机最大的区别就是其使用的“油墨”可以非常多样,从有机物到无机物,几乎所有的材料都可以用来进行3D打印。

由于3D打印在制作工艺方面的创新,被认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生产工具”。3D打印技术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出现,但由于价格昂贵、技术不成熟,早期并没有得到推广普及。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该技术现在已经更加成熟、精确、价格合理。目前,3D打印技术已经应用到许多学科领域:工程师和工业设计师利用3D打印将设计方案转换为原型并测试;外科医生使用3D打印制作器官模型及协助策划复杂的手术方案;考古学家利用3D打印制作珍贵文物的复制品,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这样的创新应用正在不断进入大众的视野。

二、3D打印技术在食品制作行业的发展现状

当前,3D打印技术在食品制作领域的应用主要是简单的甜品和不需复杂烹饪加工的主副食。

(一)3D打印技术在甜品制作的应用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研究人员于2011年就推出了世界首台3D巧克力打印机原型。与普通喷墨打印机的原理相似,3D巧克力打印机的工作原理也是扫描、分层加工、出型等,而它使用的“油墨”则是液态巧克力,打印出来的成品则包罗万象,从巧克力食物到巧克力日用品,乃至巧克力服装。这种机器由控制电脑、自动化食材注射器、输送装置几部分组成,使用者首先在电脑预装的100多种立体形状中进行选择,点击“打印”之后注射器上的喷头就会将食材均匀地喷射出来,以逐行逐层打印的方式制作立体小甜点。这台机器现在的售价为上千欧元,但随着近年3D打印技术的迅猛发展势头,笔者预计5年内这样一台机器的价格能降至约几百欧元。

这种机器存在的最大优势在于能根据使用者的设想制作任何形状的甜品类食物。进一步来想,3D打印机有助于利用全新食材,便捷地制作非传统食品。比如食品加工者从藻类、昆虫中提取蛋白质,而后“打印”成消费者想要的各种形状的高蛋白含量营养食品。

(二)3D打印技术在主副食制作的应用

目前,3D打印技术在我们生活常见食品的制作上也有了技术突破,在市场上得到了初步应用。

2013年12月,西班牙自然机器公司(Natural Machines)了一款3D食物打印概念机,让人们无须满身大汗的在炉火前烹煮,轻轻松松就能制作出美味食品。这个名为“Foodini”的3D打印机是一款融“技术、食物、艺术和设计”于一身的产品,能够制作汉堡、意大利面和各类蛋糕等多种食物。Foodini内设的五个胶囊可用来储存不同食材,就如同普通打印机装有不同颜色的墨盒一般。它所制作出的食物形状、大小和用量都由电脑操控。此外,用户还能通过Foodini自主决定食物的形状,不仅能做出扁平的饼干,也能完成“高大”的巧克力塔,甚至还能在食物上完成卡通人物等私人定制造型。

Foodini目前仍处于测试阶段,预计2014年年中会在英国上市,售价为835英镑(约8400元人民币)。

(三)3D打印技术在航天食品中的应用

随着人类载人航天经验的逐渐增加,太空食品不断改进,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复水食品的出现,使太空食品告别了单一的牙膏式流体,开始进入食品供应丰富多彩的时代。但是食品花样和种类受到航天器载量、体积以及食物储存时间的限制,仍有较多不便。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为载人太空远航,如探索火星可能持续数年的任务而必须准备丰富且充足的食物。对于如何解决食物多样化和长期储存的问题,NASA应用到了3D打印技术。

2013年5月,NASA选中机械工程师 Anjan Contractor和他总部位于得克萨斯州的系统和材料研究公司(Systems & Materials Research Corporation),向其投资12.5万美元,研发能为宇航员制作“营养可口”并能长期储存食品的3D打印机,以改善宇航员枯燥单一的膳食条件。该公司计划把所有做进宇航员食品的营养成分,例如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都以粉末形式储存在不同的“墨盒”中,设计保质期最长可达30年。然后3D打印机将按照“数字菜谱”混合各种粉末,制作色香味俱全的食品。

三、未来3D打印技术在食品制造业的应用设想

食物是由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或水构成,能够藉进食或是饮用为人类或者生物提供营养的物质。通常我们人类在生活中把食物分为主食和副食两个大类。

(一)未来3D打印技术在主食中的应用设想

主食指传统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由于主食主要摄入碳水化合物特别是淀粉,因此以淀粉为主要成分的稻米、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土豆、甘薯等块茎类食物被不同地域的人当作主食。3D打印技术在主食中的应用较为简单,设想未来在3D打印机“墨盒”制作的过程中,淀粉类的谷物及块茎类食物都可以研磨成细微的粉状。在使用时,利用喷头将粉末与水、油等混合,再通过堆栈、烘焙等一系列设计加工即可成型。可以想象,3D打印技术在主食类食品制作上的运用,对比传统储存――制作的方式优势非常大,无论是米饭、面条还是馒头等各种只要我们能想象到的主食,都不需要分类储存大米、面粉、玉米等原材料,可以直接通过高浓度压缩、封闭的多个墨盒来储存,并一体化制作,既方便携带,又可以长期储存保质。

(二)未来3D打印技术在副食中的应用设想

副食就是指除了米、面等主食以外,鸡鸭鱼肉、水果蔬菜等不是主食的食品。

1、3D打印鱼禽肉。在3D打印技术还未成熟之前,科学家们已经开始尝试各种方法来人工合成肉类。但是无论是形状还是色泽、口感,都与真实的肉类相差甚远。现在3D打印技术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新的曙光。2012年4月份,德国斯图加特夫琅禾费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成功利用3D打印技术构造不规则模型的技术优势打印出人造血管。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受到德国研究人员的启发,试图使用3D打印技术在糖类物质构成的框架上打印出人造肉,并使得鲜肉组织的口感与真肉相近。

其工作原理是将肉由内向外“打印”出来。先“打印”出脉管系统,脉管依附于糖“框架”进行固定,然后围绕着这些脉管系统逐层打印肉细胞单元,肉就会围绕着这些脉管从内向外扩展成任意想要的形状。按照设想,这种技术能够培育出具有真实肉纹理及口感特点的人造肉。除此之外,该技术还可以用来打印出带脉管组织的人造器官,现在医学界已经在3D打印器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开发这种既十分刚性又能以三维圆柱细丝形式稳定存在的糖类混合材料,而且这种材料还要易溶于水并且对细胞无毒副作用。虽然目前理论界还有许多机理尚不十分明了,但深入地研究下去肯定会收到令人兴奋的结果。

2、3D打印蔬菜水果类。

根据食用位置的不同,我们可以将蔬菜水果笼统的分为根茎类(如萝卜、莴笋等)、叶类(如白菜、菠菜等)和果类(黄瓜、苹果等)。其中根茎类和果类3D打印的理论难度较小,一般都为规则的圆柱体或者椭球体。而且,在使用时只需考虑其食用目的,不用考虑留种培育,这样就不需要完全一模一样的复制原目标,只需要培养出大量的果肉细胞并加工制作成墨盒,在使用时打印出可食用果肉部分即可。这样,在未来3D打印应用中,可以在新型糖类框架和脉管系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不同的果肉细胞墨盒从内而外打印出任何使用者想要的根茎类和果类的蔬菜水果。

叶类蔬菜的打印难度对比根茎类和果类较为复杂。从形状上来讲,叶类蔬菜形状不规则、组织结构较为复杂,而且不同的叶类蔬菜之间差异性比较大,难以直接复制。但是如果把叶类蔬菜的结构拆开,再细分为茎和叶两部分,这样大部分蔬菜的结构就简单明了和一致化了,如芹菜可分为芹菜茎及芹菜叶,白菜可分为白菜茎和白菜叶等。除极少数以花器或肥嫩的花枝多层复合卷曲构成产品的花菜类,如西兰花难以高精度打印外,其余蔬菜都可以通过拆分茎、叶逐个打印,而后以组合还原的方式来复制出任何使用者想要的叶类蔬菜。

总之,3D打印技术在食品制作领域的应用研发应该倾向于原材料的储存还原、加工造型和冷加工食品的制作,如需进一步自动制作成品菜肴,则需要其他种类的科技设备进行配合。

四、未来3D打印技术在食品制造业应用的前景分析

3D打印机多年来一直在制造加工领域默默发挥着作用,尤其是近年来计算机能力的不断提高和材料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其他配套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它愈加发挥优势,进一步拓展应用到了其它领域和行业。相比其他传统制作加工食品技术,3D打印至少有以下优点:

一是加工简单,周期缩短。机械操作对比手工操作在重复性工作上具有天然优势,它可以大幅度缩短工期、减少人工劳动力,如制作主食类食物,人们在3D打印成品的基础上只需要少量加工就可以进食,大大提高了工效。

二是节省原料,费用降低。传统制作加工是减材制作,一般都会有10%-20%的原材料浪费,而3D打印是增材制作,没有其它复杂的工序,材料基本是“按需配给”,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降低了成本。

三是有利于制造复杂、特殊的食品。3D打印擅长制作个性化、复杂化和高难度的物体。打印一个即使是复杂程度难以想象的特殊物体,也并不比打印一个外形简单的长方体消耗更多的时间和成本。这恰好可以满足当前社会人类追求个性化、私人定制的趋势,同时也与传统制作批量化、规模化的特点形成互补。

四是便于长期储存、节省空间。3D打印技术采用的墨盒可以对基本食物单元如巧克力、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肉细胞等进行高浓度、全封闭的压缩,这种储存方式使得可以将相同构成的不同物体进行合并,需要时再还原为不同的原材料,即方便携带,又节约资源,而且还能拥有超长的储存期。

五是对制作人员的操作技能要求不高。3D打印由计算机操纵读取事先已经形成并存储好的图纸文件,而后进行喷制打印,即使再复杂的物体,对制作人员的操作技能要求也不会很高。

六是不受场地和环境限制,能实现远程制造。3D打印只要有适宜的原材料,不用专门的环境和场地,就能根据图纸打印出实物。甚至可以由计算机远程通过网络发送图纸文件,连接目标3D打印机进行制作食物。

虽然有以上诸多优点,但受制于目前的技术水平以及材料、成本等原因,3D打印制作食物,还存在不少局限性。

一是可用材料不多,打印种类有限。某种意义上讲,3D打印的难度不是在其技术本身,材料才是3D打印最大的技术瓶颈。它直接影响打印目标的成型速度以及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还原程度,因此3D打印制作食物的应用还有待于打印材料的突破。目前材料研发大大落后于市场需求,3D打印食品可选的材料并不多,导致“有锅无米”。

二是打印精度不够,产品质量不好。3D打印是层层叠加形成产品,打印分层越细、切片越多、厚度越薄,则产品制作越精细、性能越好、还原越逼真。但由于现在技术限制,3D打印机的成型精度还比较有限,其分层切片厚度不可能很薄,分辨率也不高,这就影响了性能和外观,造成打印成品表面粗糙、还原度低,制成的食品外形不好。况且切片厚度太薄,层数太多,送丝或喷挤速度即打印速度如果不能跟上,将致使打印速度减慢,生产效率下降,成本上升。

三是前期准备要求高,后期处理不能缺少。3D打印前要先获得产品的数据,在计算机上进行产品设计和3D建模,要求设计人员除了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和相应设计软件外,还必须具备工程设计和结构方面的知识。另外,打印出的食品有时仍需进行烘焙、蒸煮、煎炸或拼接等后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