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通货膨胀的治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货币供应;通胀预期;通货膨胀
一、引言
2010年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份高0.8个百分点。10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5.0%,涨幅比9月份高0.7个百分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我国的CPI与PPI由负转正,并迅速攀升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见表1)。
为在全球危机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我国近两年使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协调搭配。但经济复苏的表象下,我国经济出现了新的问题,通货膨胀预期的加强、资产价格虚涨等。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证明,许多快速增长的经济体都必然伴随一定程度的通胀,适度的物价上涨是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同时也是疏导城市居民的通胀预期、引导财富效应向真实消费转化的保证,但是通货膨胀会在总体上降低居民消费福利。因此,通胀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将可能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从近期的情况看,国内经济回升,通胀预期日益强烈,为了遏制通货膨胀的蔓延,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央行开始着手管理通胀预期,试图引导经济合理发展。为了找出诱发我国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因素以及各诱发因素对通货膨胀的短期及长期影响,本文将对我国通货膨胀成因进行探讨,从而提出抑制通货膨胀治理对策。
二、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分析
根据的货币理论,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在长期来看,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了货币的价值,货币供给增加,导致流动性过剩,货币贬值,购买同样的商品和劳务需要更多的货币,最终导致物价上升,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类型可以大致分为四类: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过多的货币追逐相对过少的商品,按照凯恩斯理论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过度的需求会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所以,引起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渡上涨、利润过渡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对于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的成因专家剖析可以归为两种。部分学者认为引起此轮通货膨胀的根源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是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引起的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1.输入型通货膨胀。有学者通过研究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变动与国内一些商品价格的波动之间的一种潜在联系,认为中国正面临严重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第一种途径是通过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输入的,国外进口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必将推高国内相关商品的价格。第二种途径是通过资本流动而输入的。美国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导美元贬值,削弱了美元资产对短期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导致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涌入收益率较高的中国,投机资本进入中国涌向资本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当中国国内的证券价格以及房地产价格在他们的带动下炒高后,投机资本热钱带着巨大收益退出。
有学者分析国内的一些传导机制和一些特殊因素倾向于输入型的通货膨胀,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国际粮价大幅上涨,我国对铁矿石、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高度依赖,使得我国面临国际市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风险加大。而现在的传导机制也很快,市场的供求就会发生变化,引起国内商品价格上涨,加剧国内通胀预期。二是国内的流动性,人们现在有了一个世界的预期,投机资本对中国的外汇资本流入的预期加强,人们通货膨胀的预期也就增大了,最后反映在价格水平上。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有学者更倾向于把物价上涨归为受成本推动的影响。其中有三个因素值得关注。一是食品,尤其是小宗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二是输入性通货膨胀推动成本上升,美元贬值引起石油、矿产等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三是由环保、价格改革和尤为重要的工资上涨推动的成本上涨。这三个因素叠加推动了物价上涨的趋势。
通胀预期是导致通胀的重要原因,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就会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加剧通胀,并可能造成通胀螺施式的上升。如果消费者和投资者认为某些产品和资产价格会上升,且上升的速度快于存款利率的提升,就会将存款从银行提出,去购买这些产品或资产,以达到保值或对冲通胀的目的。这说明近期的扩张货币政策引起了企业家对未来市场趋好的预期,使得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推动生产成本的上涨。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三、应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与建议
(一)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家的投资决策影响较为显著
鉴于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渐AJE轨,通货膨胀不断恶化,非常时期执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当逐步退出。这一阶段货币当局应当根据当前的形势发展需要,理性实施经济刺激政策,正视其负效应,经济刺激计划要适时退出,政策目标也做出相应的调整,增长经济的内生性。货币政策应该回归常态“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管理通胀预期;管理价格体系: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信贷速度增长并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经济结构调整。
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下,企业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企业会减少投资,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对我国当前通货膨胀进行治理应着眼于当前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而不是盲目减少货币供给,制约经济复苏,同时应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注意引导投资,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增加利率弹性,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
通货膨胀日趋严峻,加息对于当前中国经济来说,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负利率会产生泡沫经济,给消费者带来资产增值,但以长久的痛苦为代价。所以应逐步增加利率的弹性,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或可以选择使用单边提高存款利率而保持贷款利率不变的做法,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企业的影响,还可以保证储户不会遭遇由于实际负利率造成的购买力下降。单边上调存款利率后,市场也容易形成贷款利率即将上调的预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机需求。
此外,在经济出现放缓风险的情况下,单边上调存款利率可以留出一定的政策空间。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保持
物价稳定,实现经济的平衡。这意味着,要增加消费所占GDP的份额而减少出口和投资的份额。
(三)完善人民币汇率管理机制
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往往是导致经济偏离平衡的根源,现行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已经无法改变国外的旺盛需求。不改革现行的汇率制度,将无法改变国外的旺盛需求,将会使国家外汇储备日益增长,相应地,得增发同样数量的基础货币,导致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完善汇率的管理机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已经成为当前的任务。如果汇率可上升至市场认可的真实汇率,则出口企业可以依据真实汇率调整自己的生产行为,产业结构也能得到实质性调整。此外,可以避免我国的有限的资源被低价贱卖,使得资源能够得到合理、高效的使用和配置。
(四)当前的消费价格指数不能很好的反应普通消费者的日常消费支出变化
国内通常用CPI的高低来衡量通货膨胀,但中国现行CP|的构成已严重与现实脱节。由于CPI具有明显的食品价格驱动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消费价格指数中占比重较大的食品消费已趋于稳定,而房价和医疗费用在普通消费者的实际支出中所占比重较大,但在CPI计算过程中却一直沿袭传统的较低的居住比重,导致消费价格指数对通货膨胀的衡量不符合实际,大大低估了房价和医疗费用等类似消费支出在普通消费者总支出中的重要地位,消费者预期对消费价格指数影响较小的一个原因:由于物价、消费等经济现象具有滞后性,而心理预期又体现的是未来对人们决策的影响,故现行的CPI不能很好的反应普通消费者的日常消费行为,但是对许多化工等中间产品价格影响较大,并随之向下游的产品转移,最终在CPI中显现。
(五)治理通货膨胀要与产业结构相结合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协调搭配确保国民经济超预期的增长速度。但经济复苏的表象下,我国经济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多年以来,经济扩张都是以破坏社会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产业层次不高,经济结构失衡等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通胀预期是导致通胀的重要原因,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就会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加剧通胀,并可能造成通胀螺施式的上升。一系列问题导致通货膨胀预期的加强、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资产价格虚涨等反而萌芽。因此,遏制当前通货膨胀当与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有机结合,引导信贷速度增长并优化信贷结构,使其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合理配置资金,尤其是要支持发展绿色经济、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型民营企业、鼓励低碳经济相关产业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复苏奠定基础,避免出现由于过多投机行为所导致的经济泡沫。
参考文献
[1]杨文悦,关于通货膨胀预期及其管理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0(2)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关键词:通货膨胀;预警;治理
中图分类号:F8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179-02
通货膨胀是困扰我国经济稳定与发展的最重要问题之一,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平均而言,通货膨胀率对利率作出反应的时间是2.5年,并且这种滞后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会长达3年。换言之,为了预防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货币当局必须现在就要有所作为。因此,加强通货膨胀的预测预防研究防患于未然是非常重要约。
一、中国通货膨胀的特征及趋势
1.我国通货膨胀的特征
从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分析,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钱多货少”。有人认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摆脱了商品长期紧缺的阴影,市场繁荣,无所不有,不会出现“钱多货少”的情况。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它反映了我国消费品和投资品市场百业兴旺的现状,但是忽视了通货膨胀与紧缺经济不是完全对等的经济现象。西方发达国家不是紧缺经济,市场长期处在商品供给相对过剩、需求相对不足的状况,但是仍然会出现通货膨胀。我国经济现在也已经摆脱了商品紧缺的影响,一般不会再出现过去那种商品紧缺性的通货膨胀,但是不能绝对避免商品相对过剩情况下的通货膨胀。当前我国经济中货币流动性过大,货币投放的速度过快,以及流动性大的货币(现金和活期存款)增长偏快,通货膨胀的压力在加大,存在着物价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可能。因此,要防止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而防止通货膨胀首先要把着力点放在防止经济过热上面,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和“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同时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2.我国通货膨胀的发展趋势
按传统经济理论,通货膨胀成因有很多类型,包括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型和货币型通货膨胀等等。
其实,无论成因如何,通货膨胀问题都与货币供应有关。我国目前发生的通货膨胀也是如此,尽管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寻求原因,但其根本原因仍然是经济中货币流通量过多,即所谓的流动性过剩。不过,这种局面不是政府滥发钞票造成的,而是汇率体制与机制欠灵活所致。
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国外资本大量涌入,再加上我国实行银行结汇制,以及以稳定汇率为目标,使得中央银行不得不被动大量收购外汇作为国家外汇储备。外汇占款的增加直接导致了基础货币的投放,而且随着国外净资产占货币供应量的比重以及外汇占款占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比重的上升,国外净资产的增长对基础货币增长已经具有了支配性作用。
因此,从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逻辑来看,尽管我国目前爬行式通货膨胀仍将可能持续一两年的时间,但最多形成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发展成加速的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小。由于我国的货币扩张主要是由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引起的,因此如果人民币汇率升值进一步加快,将能有效减轻基础货币被动投入压力,缓解流动性过剩格局,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换句话说,也就是尽管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高速增长使得未来我国面临较高的通货膨胀压力,但我国的货币扩张主要是由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引起的,因而是可控的。
二、我国通货膨胀预警系统的构想
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我国通货膨胀预警指标体系可由综合物价指数、先行指标和承受度指标组成。
1.综合物价指数
各种物价指标反映的对象各有侧重,难以全面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因此,对通货膨胀的有效预警,需要建立综合物价指数。它不仅应反映消费品价格水平,而且还应反映投资品的价格水平,以及这些指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权数)。
为了保证指标的敏感性,除选取综合价格外,预警指标还应选取对通货膨胀具有较大影响的特殊产品价格,比如,粮、棉、化肥价格指数,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等。
2.先行指标
为保证宏观政策对物价变动及通货膨胀风险具有预见性,通货膨胀风险指标还应重点选取先行指标。哪些是通货膨胀预警的先行指标?这与通货膨胀的生成机理有直接的联系。我国通货膨胀有其独特的生成机理。主要有两个特点:
(1)国民经济各大平衡关系主要是通过信贷实现的。首先,财政存在着赤字。虽然财政已不再向银行透支,但以国债弥补赤字仍造成了对通货的压力。更应注意的是,由于财政财力有限,银行事实上承担了某些财政的职能,比如贷款发工资,政策性贷款等,财政性的货币发行仍然存在。其次,国民收入存在超分配现象。企业或社会分配明显趋向个人。收入来源一个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另一个就是贷款,银行的呆账坏账就是超分配的一种表现。通过信贷方式实现总供需平衡,最终导致的只能是货币的超经济发行,通货的扩张成为通货膨胀风险的先兆。
(2)投资扩张与我国通货膨胀关系密切。通货量指标和投资量指标是重要的通货膨胀预警先行指标。将通货量和投资量作为通货膨胀预警的先行指标还有重要的政策意义。投资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两个重要政策工具,对通货量指标和投资量指标的事前监控,不仅可能预见通货膨胀风险,而且可为控制物价水平提供具体的投资、货币政策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3.承受度指标
通货膨胀风险是两大因素相互作用和变化发展的结果,一个是通货膨胀自身的变化,另一个则是通货膨胀承受度的变化。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有时没有形成通货膨胀风险,而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则有可能形成风险,其中的决定因素是对通货膨胀的承受能力。因此,预警指标体系除了反映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外,还应包括反映通货膨胀承受能力的指标。
三、通货膨胀的治理
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主要有紧缩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直接的物价和消费水平的控制等,其中前两者被称为常规的治理通货膨胀措施,后两者称为非常规的调控方式。
1.紧缩的货币政策
由于通货膨胀说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因此,货币紧缩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是有效的。但是,这一政策使广大的企业感到贷款的困难,极端的情况是企业正常的购买投入品活动由于没有贷款而难以进行。投人品交易的缩减,一方面意味着投入品生产部门的产品积压,另一方面意味着使用投入品的生产部门的生产难以进行,其综合效应是总供给水平的降低。其次,货币紧缩政策也会使有限的贷款配置发生变化。在贷款紧缩的情况下,许多效率不好的国有企业将首当其冲,处于停产或破产的困境,为了维持这些国有企业的生存,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把有限的贷款中的相当一部分分配给那些困难企业,使十分短缺的贷款变成了支付没有效率的企业工人工资的资金来源。但是,那些具有风险但潜在的经济效率十分可观的投资项目却难以得到银行贷款,影响长期有效总供给的增长。再次,在贷款紧缩时期,企业之间原有的那些合同难以履行,出现拖欠“三角债”的现象。三角债务不仅使旧债务难以清算,同时也使新合同难以签订,其长期效应则是总供给水平增长率的降低。最后,一般说来,贷款的短缺会推动货币市场利率的上升,但由于考虑到国有企业的负担以及短期内利率上升具有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压力,因此中央银行一般倾向于把贷款利率保持在原有的水平。
2.直接的物价控制
当上述两种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都不明显时,在短期内较为有效的抑制通货膨胀的办法就是直接的物价水平的控制。直接的价格控制包括全面的价格控制和有选择的价格控制两种情况,前者是指政府规定所有成本和价格上涨的最高限度。直接的价格管制不仅能在短期内使高速发展的通货膨胀降下来,而且在下述意义上对抑制长期通货膨胀也具有正面的效应,即如果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宣布一个有一共管制的物价上涨率,那么,就有可能消除人们对将来物价的不正确的预期,尤其是在加速的通货膨胀时期,这一效果更为明显。就选择的物价控制政策来说,如果被控制的物价是垄断部门的产品物价,那么这种控制就是合理的。因为垄断定价是一种反市场竞争的行为,垄断利润和垄断工资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形成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必须对其加以适当的调整和管制。当这些垄断部门的产品是中间产品时,对垄断部门的产品价格的管制还可以消除结构性物价上涨现象。这是直接物价控制政策的正面效应。但是,该政策也存在负面效应。
3.合理控制和引导消费需求的增长
一是建立健全国有资产收益与企业经营者、职工个人收入的制衡机制,以保证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率低于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率,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低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防止以侵蚀国有资产的方式增加个人收入;二是要制定各行业企业工资的参考标准和企业经营者工资最高限额,规范企业经营承包的个人收入分配办法;三是运用经济手段对个人收入进行调节,加强税收征管,特别是个人收入所得税的征收。
四、结语
总之,由于货币流通是国民经济状况的综合反映,所以对通货膨胀也必须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达到稳定通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罗德润.现阶段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金融,1988(06).
(一)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提出了国民收入平衡公式,即:国民收入=消费+投资=总需求;国民收入=投入的各生产要素所获取的收入总和=总供给。凯恩斯假定供给在短期内不变,以总需求为分析的重点,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包括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会导致小于充分就业下的均衡,存在资源闲置,此时增加总需求并不能引起价格的上升只会造成国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在未达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实现充分就业的水平后,过度需求引起价格上升导致通货膨胀。由此可以得出,发生通货膨胀时一定是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即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同时发生。
(二)菲利普斯曲线
新西兰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通过研究1861~1957年的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的统计资料后,于1958年提出一条用以描述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的替代关系的曲线,即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随后,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把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改造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经改造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示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根据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政策制定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组合。
二、失业与通货膨胀的选择与治理
在西方,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被称为“痛苦指数”,失业与通货膨胀都会给人们带来痛苦,给社会带来损失,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失业主要会产生两种影响,即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呈现反向关系,由此可见失业显然会引起社会的损失。通货膨胀不仅会导致经济效率低下,而且会造成收入分配的逆向调节,导致收入分配不合理加重。
由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两者之间的替代关系在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发挥了作用,然而,这种替代关系也折射出一个问题,即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相互替换应在一个怎样的程度下进行。很显然,两者的替代程度要对社会造成的损害最小,并且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应控制在社会成员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在失业与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下,需要分别权衡两者的成本代价。最理想的状态是在基本实现充分就业的条件下,保持适度的通货膨胀。
三、我国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下面列举1993年至2012年我国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我国的通货膨胀率经历了一个高峰时期,1993年至1996年均超过了4%的警戒线,而之后的十几年里,除了个别年份通货膨胀率都在警戒线以下,甚至有些年份出现了负值。
我国的失业率则在20世纪90年代保持就较低的水平,失业率都在3%左右,而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失业率十几年来都在4%以上,超过了警戒线的范围。而且我国所统计的失业率仅仅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并没有将闲置的农村劳动力包含在内。综上分析可以得出,现阶段解决好居民的就业问题更为迫切和必要。
四、西方发达国家的治理经验及启示
(一)失业问题
西方国家在治理失业问题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就业的力度;加强对劳动市场的干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等。
这些措施对我国的启示包括:第一,要充分利用财政政策促进就业增长的作用,对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刺激企业进行投资从而增加就业机会,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体制,借鉴西方国家的“市场就业机制”,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网络。第二,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施有利于优化劳动力供给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增加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并加大对职工的再培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科普工作力度,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引导资本流向教育行业,提高劳动者的能力和素质,减少结构性失业。第三,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和低保制度,形成促进就业的激励约束和利益导向机制,建立失业、医疗等方面的全面保险,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促进失业者寻找工作的积极性。第四,重视劳务输出,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有计划地输出劳动力,加大对劳务输出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建立国际劳务信息平台,为劳务输出提供准确信息。
(二)通货膨胀问题
西方国家在治理通货膨胀问题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保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合力搭配;严格控制货币发行;实施必要的价格管制;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行技术革命,调整产业结构等。
这些措施对我国的启示包括:第一,治理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综合性的改革和调整,要采取多种措施治理通货膨胀,把控制需求和增加供给联系起来。第二,严格控制政府赤字的规模,严格政府预算管理,减少各种不必要的行政费用,争取达到财政收支平衡。第三,保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切断财政赤字显性化,也就是利用通货膨胀弥补财政赤字。我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还有待增加,在执行各种宏观调控政策时有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这对于中央银行履行保持通货稳定是十分不利的。
失业与通货膨胀对经济运行会产生重大影响,政府应根据现实经济形势合理制定相应的宏观政策,使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脉冲响应
中图分类号:F8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8)11-0034-05
较长时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增长、低通胀”又好又快的发展状态。然而,伴随着2007年7月份CPI突破5%,通货膨胀不期而至。进入2008年,CPI继续在高位运行,一月份为7.1%,二月份达到8.7%,创下了12年来的新高。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地防止通货膨胀成为当前宏观调控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围绕这一主题,国内众多学者和研究机构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高铁梅等(2008)认为,本轮物价上涨是货币供应量增多、成本推动和需求推动等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防止出现全面通货膨胀就要降低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稳定人们的通胀预期;Ⅲ国家信息中心(2008)认为,食品价格上涨始终是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升的主要动力和原因,目前货币政策应坚持从紧方针,但暂时不宜出台加息等紧缩性政策;陈彦斌(2008)认为,流动性过剩对于当前的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显著,治理政策要着眼于当前通货膨胀的特征,而不能盲目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何孝星和黄雪霞(2008)认为,利率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有限,继续加息将会有害无益,未来应该以控制信贷总量替代加息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等等。根据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在对通货膨胀成因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当前货币政策不仅对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无能为力,而且在货币数量的调控方面也存在诸多局限,治理通货膨胀应该更加重视财政政策的作用。
一、当前通货膨胀的性质
有效的宏观调控建立在正确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基础之上,因此,判断当前通货膨胀的性质和特征就成为我们讨论问题的出发点。
1、外部失衡引发的通货膨胀。20世纪90年代之后,除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特殊因素之外,中国一直保持着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的双顺差。持续的外部失衡造成外汇储备激增并且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大量的国际投机资本进入中国,使资本账户顺差进一步扩大。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央行不得不扩大人民币的供应,结果造成M2的迅速增长,如2008年1月和2月M2同比分别增长18.94%和17.48%,均高于2007年末的水平。3月份虽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但仍然保持在16.29%的高位(图1)。货币供应量以及信贷的过快增长引发了流动性过剩,从而构成了当前通货膨胀的最基本原因。
2、通货膨胀具有结构性特征。目前的通货膨胀呈现结构性态势,并非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在上涨,上涨的主要是食品价格。以2008年4月份为例(图2和图3),CPI为8.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了22.1%,而衣着类商品的价格反而下降了1.4%。食品价格的上涨,又主要集中于肉禽(47.9%)、水产品(16.1%)和鲜菜(13.6%)。食品之所以成为推动价格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因为食品行业的供给弹性较小,对于来自需求面的货币供给量的正向冲击不能作出及时反应所致。尽管目前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但由于通货膨胀具有自我强化的功能,如果不进行适当的调控,一旦人们形成通货膨胀预期,那么结构性通胀就会演变成全面的通货膨胀。
3、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比较明显。本轮通货膨胀带有明显的成本推动型特征。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4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8.1%,其中原油上涨37.9%,原煤上涨20.9%,有色金属上涨4.7%(图4)。同时,进口的主要商品如铁矿石、大豆、成品油、天然橡胶等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土地、劳动力、以及自然资源等要素价格的上涨也已经成为普遍的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以及国际经济形势存在着紧密的关系。首先,随着我国人口拐点的出现,原本可以“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其次,当前进行的要素价格机制改革使得之前人为压低的要素价格逐渐向市场均衡水平移动;最后,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其旺盛的需求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4、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在中国爆发通货膨胀的同时,其他主要国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价格上涨。2008年1月,美国CPI上涨4.4%;欧元区上涨3.2%,日本上涨0.7%;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分别上涨3.9%、6.6%和7.4%;俄罗斯上涨12.8%,南非上涨9.3%,全球通货膨胀有卷土重来之势。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如铁矿石、原油、粮食等价格的上涨就会相应传导到我国,形成输入型通货膨胀。事实上,当前制约我国供给面最主要的因素即是成本推动与输入型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通货膨胀的趋势及其成因,本文建立了关于我国通货膨胀率的脉冲响应函数。选取的变量指标包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CPI下食品价格中的粮食价格指数(CO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INV)、广义货币供给量同期增长率(M2)、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W)。由于我国2003年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因此本文的样本期始于2003年1月,止于2008年3月,总共63个样本。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粮食价格指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M2同期增长率的月度数据来源于中国资讯行数据库,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原始数据为季度数据,我们采用取均值的方法近似得到了月度数据。
脉冲响应函数刻画了一单位标准差大小的新信息(jnnovation)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可以反映一个变量作用于另外一个变量的动态特征。一般在分析脉冲响应函数之前要建立变量之间的VAR模型,我们首先根据AIC准则和SC准则,设定了VAR(2)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化(orthogonalised)方法和Choleski分解技术,建立了关于通货膨胀率与其他变量的脉冲响应函数模型。西姆斯(1980)认为。VAR和脉冲响应函数模型下无需考虑变量的平稳性,所以这里没有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图5至图8是CPI对于其他
变量一单位标准差冲击的反应。
1、粮食价格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冲击。由于粮食在CPI组成中权重较高,因此在当期就会对通货膨胀率产生正向效应,并且正向效应呈递增趋势,第3期达到最大,此后开始逐期递减。这表明粮食价格的上涨短期内会对CPI造成较大冲击,但在长期内对于CPI的持续影响较小。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冲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通货膨胀率的冲击作用一直是正向效应,并且效应逐渐增大,到第5期开始稳定在一定水平。长期内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会产生温和的通货膨胀效应。
3、广义货币供给量同期增长率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初期时广义货币供给量同期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率的正向冲击呈增长趋势,到第5期达到最大值,随后呈递减趋势,到第10期逐渐趋近于零。
4、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冲击。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对通货膨胀率的正向效应在第2期开始显现,并且逐期放大,第10期时仍然呈增长趋势。显然,劳动者工资的增加对通货膨胀率的冲击效应非常强烈,在长期内会持续提高通货膨胀率。
在给出脉冲响应函数之后,我们采用方差分解法,通过求解扰动项对向量自回归模型预测均方差的贡献度,了解各类因素对通货膨胀率的冲击作用,分解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到,除了通货膨胀率自身以外,粮食价格和平均劳动报酬是长期中影响通货膨胀率的主要因素。并且随着时期的延长,劳动报酬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国内粮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粮价的影响,而劳动报酬的上升直接表现为生产成本的提高,因此,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通货膨胀可能是目前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虽然货币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任何时候都是一个货币现象,治理通货膨胀理应由货币政策发挥主要作用。然而,从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形势来看,基于需求调节的货币政策显然对于供给方面的成本推动和输入型通货膨胀无能为力。同时,即便在货币政策调控最为核心的领域――货币数量的控制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局限。
1、加息的局限。加息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成本,回笼货币,减少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是货币政策中最重要的工具。但是,目前加息却要考虑诸多问题。首先,加息要考虑中美之间的利差。现在的情况是,人民银行在不断加息,美联储却在不断减息,使得中美之间的利差不断加大。中美之间的利差倒挂会诱发国际投机资本进一步流入,从而加剧我国的通货膨胀;其次,加息要考虑对贸易顺差的影响。加息会提高资金成本,抑制国内的投资需求,并因此减少进口,进一步拉大中国的贸易顺差,最终也会与加息的目的背道而驰;第三,加息要考虑对储蓄的影响。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过高的储蓄开始减少,多年低迷的消费需求逐渐启动。如果在这个时候加息,尽管可以将部分资金吸引回银行,但是却与扩大内需与发展资本市场的长期目标相悖。
2、存款准备金与票据回购的局限。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和央行票据的回购同样可以达到回笼货币的目的,但是二者的政策空间日益缩小。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15.5%的历史高位,中小银行流动性明显吃紧。若进一步上调准备金率,必然会危及到这些银行的生存。同时,央行票据回购的不断积累,一方面使得央行面临票据到期以及利息支出不断上升的压力,另一方面损害了商业银行的融资机能,不利于正在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
3、人民币升值的局限。人民币升值可以从源头上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有效抑制输入型通货膨胀,减少国际贸易争端,从长期来看也有利于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使人民币迅速升值到市场均衡水平。因为,人民币的过快升值同样会带来严重的问题。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会促使资产价格上涨,由此产生的财富效应会形成强大的购买力,反而会加剧通胀;另一方面,过快升值会对外部需求产生巨大影响,在目前内需并没有充分启动的前提下,极有可能引发经济衰退。因此,人民币升值只能是循序渐进,小步快跑。由此也决定了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的抑制效应要到两三年后才会显现,这显然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尽管货币政策存在诸多局限,但目前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和贷款规模增幅仍然偏快,尤其是金融机构外汇贷款超常增长,2008年4月末已达到270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6.76%。因此,货币政策应该继续坚持从紧的原则,将反通货膨胀作为其主要目标。由于信贷规模调控和窗口指导可以直接作用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在实践中能够根据市场供求和银行盈利状况及时、迅速地作出反应,避免“一刀切”,我们建议未来货币政策应把控制信贷规模作为主要的调控工具。
四、应该重视财政政策在治理通胀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形势的复杂性以及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使我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同,财政政策不仅可以实施需求调节,而且还可以对供给面产生影响,从而能够直接应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挑战。同时,财政政策较少受到外部经济的影响,政策扭曲效果较小。因此,今后治理通货膨胀应该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
1、财政政策的需求调节。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财政支出属于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扩大财政支出会增加社会总需求,在总供给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会相应提高。同时,由于现实条件下李嘉图等价定理并不成立,政府使用公债融资取代税收融资,持有公债的消费者认为自己的财富增加,从而增加消费支出,同样会引发价格水平的上涨。因此,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似乎应该减少财政投资和压缩赤字。但是,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通货膨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面对由流动性过剩引发的通货膨胀,财政支出的增加和赤字的非货币化融资,并不会增加目前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因而也不会加重流动性过剩局面;另一方面。面对人民币升值和出口的减速,需要适当的政府投资支撑经济增长,以防止滞涨的出现。所以,目前的财政政策在需求调节方面应采取紧中有松的原则,在维持适当规模的赤字的同时,发放特别国债,进一步回收流动性,加大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以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2、财政政策的供给调节。财政政策的供给效应包括对于经济增长的长期调节和经济波动的短期调节。根据新古典的经济增长理论,一个经济体的供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知识资本以及社会管理系统。其中,人力资本不仅是指劳动力的数量,也包括劳动力的质量。物质资本泛指基础设施以及设备投资。知识资本包含论文、设计和专利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社会管理系统则表现为政府的管理能力。除了物质资本之外,其他供给要素
都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单纯依赖市场会供给不足,需要政府财政予以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和补贴,增加上述物品的供给,由此形成了财政政策的长期供给效应。事实上,财政政策的供给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卢卡斯(2004)就曾指出:“以美国过去50年的经济表现为基准发现,成功的长期供给方面的政策所能带来的社会福利要远远高于进一步优化短期需求管理政策所能带来的社会福利”。财政政策的供给效应对于经济增长尤其对于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对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治理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是否转化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根本上取决于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与劳动生产率提高之间的竞赛,而决定劳动生产率最关键的因素是技术进步。因此,发挥财政政策的供给效应,加大对于科研开发的政府补贴,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最终抑制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不仅能够改善长期供给,而且也可以实施短期供给调节。尽管一个国家的劳动力、物质资本、科学技术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但是财政政策却可以通过调整相对价格以改变对生产者的激励,从而在短期供给方面发挥作用。例如,财政政策可以通过降低个人所得税改变劳动者工作和闲暇之间的相对价格,激励劳动者增加劳动供给;降低企业所得税增加企业利润,刺激企业增加生产。事实上,对经济活动中的参与者――劳动者和企业的行为进行激励从而促进他们增加供给正是短期供给调节的核心。那么,财政政策的短期供给调节又是如何治理通货膨胀的呢?我们可以通过图9进行说明。
在图9中,短期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于E0点,此时的产量和价格水平分别为y0和P0。由于成本型通货膨胀的推动,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供给减少,短期总供给曲线相应向左移动,最终达到AS1的位置。此时,短期总供给曲线与短期总需求曲线相交于新的均衡点E1。与E0点相比,在E1点上价格上升到P1,产出水平下降到y1,造成了经济滞涨。在这种情况下,运用财政政策的短期供给调节,通过减税和补贴等手段激励生产者增加生产,改善供给,短期总供给曲线又会向右移动到AS0的位置,最终消除滞涨。由此可见,财政政策的短期供给调节不仅可以降低价格水平,抑制通货膨胀,还可以提高均衡产出。增加就业,具有“一石二鸟”的作用。具体到我国的通货膨胀治理,我们认为财政政策应该根据不同因素,对症下药,多管齐下。
首先,针对由国际收支盈余增长过快引发的通胀,可以考虑一方面降低出口退税税率,同时对一些国内稀缺的生产要素加征出口关税,减少出口;另一方面,进一步削减进口关税,给予企业进口补贴,扩大进口从而减少贸易顺差。此外,资本账户下的“热钱”流入也要予以充分重视。尽管目前防范投机资本流人的主要方法是资本管制,但是从资本项目管制上来控制短期资本流入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采取税收调节如开征托宾税是较为可行的一个选择。托宾税对于所有现货外汇交易课以税款,能够有效地防止投机资本规模的急剧扩张,从而稳定汇率和减少资本账户盈余。
其次,针对成本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要适时扩大增值税转型试点范围,降低企业所得税率,加大对于粮棉油的补贴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和降低个税税率。增值税转型允许企业抵扣购进固定资产中机器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金从而减少企业税负,降低企业所得税率增加了企业的税后利润,这两项政策都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供给。同时,对于一些受到通货膨胀影响较大的行业如粮棉油、猪肉、石油、电力等行业,给予财政补贴可以有效地减轻这些行业面临的要素成本上升压力,保障供应。此外,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推动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能够激励劳动者增加供给,从而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于通货膨胀的冲击。
最后,针对通货膨胀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要对低收入者发放价格补贴。这是因为目前通货膨胀主要由食品上涨引起,而低收入者的恩格尔系数往往很高。通货膨胀对他们生活水平的影响最大。实际上,自本轮物价开始上涨以来,财政部已采取多种方式对城乡低保住户、困难学生以及学生食堂进行了专项补贴。基于通货膨胀的发展趋势,需要进一步扩大财政补贴的规模和范围。
【关键词】货币超发 通货膨胀 升值
一、前言
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相应出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及利率,和扩张新增信贷规模等,直接的结果是M2(货币和准货币)供给高速增长。货币超发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是较为明显的,由于信贷对物价影响的滞后期长于对GDP的影响,因此在经济回暖的同时,经济还处于低通胀。中国经济在保持了一年左右低通胀、高增长良好表现之后,物价指数开始走高,中央银行也对货币政策进行了微调,但不包括对新增信贷的控制,使得M2增速仍然较高。当前,货币政策的物价影响开始显现出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3月和4月的CPI分别同比上涨5.4%和5.3%,抑制通胀和稳定通胀预期成为了中央银行主要目标。因此,深入认识中国通货膨胀的特征及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可以为货币政策的适时调整和有效运用提供参考依据。
国内一些学者对中国近年来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主要还是围绕流动性过剩展开,无论是证明流动性过剩对通货膨胀的直接影响,还是通过货币扩张所暴露的市场缺陷,致使通胀无法被市场吸收,都表明中央银行货币超发是引发通胀的主要原因。本文研究的思路是:以新增信贷作为货币扩张的主要表现形式,引入流动性因素和总需求因素,基于VAR模型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考虑到利率作为中央银行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及近年来关于人民币汇率升值治理通胀的争论,本文进一步论证了提高利率治理通胀的有效性和人民币升值并不能解决当前的通胀压力。
二、实证检验与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中国当前通货膨胀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利用2006年1月―2011年4月有关数据,建立VAR模型,并进行协整检验分析。分别使用CPI、E、I、L、M2、R表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率、名义人民币/美元汇率升值率、累计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当月新增信贷环比增速、货币和准货币环比增速、同期存款利率。
利用Johansen检验,并采用序列无趋势项和既有截距项也有趋势项的协整方程类型,可以发现VAR模型中变量存在的协整个数(如表1所示)。根据表1可以看出在5%显著性水平下,迹统计量认为VAR模型中存在2个协整关系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确定出VAR模型中存在1个协整关系。由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进一步建立向量误差校正模型(VEC)分析各变量处于长期均衡时的变动趋势和表达方程。结合经济意义,最终确定的协整方程为:
CPI=-0.00163+17.3251E-0.2453I-0.06164L+4.1616M2-1.2912R
在长期均衡状态下,货币供给M2增速与汇率升值率E对通胀率产生正向推动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环比增速每提高1%,能带动CPI同比上涨率提高4.1616%;人民币/美元汇率升值率每提高1%,可以引致CPI同比升值率提升17%左右。可见,M2增速过快是CPI上涨的重要原因,人民币升值对CPI的正向作用表现为:人民币升值和升值预期不断增强,导致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进而使得货币被动超发,加剧了市场流动性过剩。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率每提升1%,可以使得CPI上涨率降低1.2912%;以固定投资代表的国内需求增长率和新增信贷增长率对CPI有负向关系的合理解释是,长期以来,政府主导下的投资和信贷扩张对于经济的刺激作用明显,但同时,对二者规模的控制恰好能够对CPI进行平抑。这说明,中央银行可以用利率工具和控制信贷规模治理通货膨胀,当通胀或通胀预期较高时,及时提高利率,压制新增信贷规模,可以抑制通货膨胀。这也可以看出,中国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负面效果是通胀压力增大,尤其有必要适当调整固定资产投资在总需求中所占的比例。
三、结论
本文结合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特征,分析了中央银行货币超发下,人民币内外价值出现偏离,即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首先,根据汇率超调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可以解释货币超发下,人民币对外币值不降反升。第二,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央银行实行宽松货币政策,M2保持高速增长,国内通货膨胀逐渐显现出来,这表明货币超发导致人民币对内贬值。第三,人民币升值具有客观必然性,但升值本身需要一个过程,国际资本的流动影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导致货币被动发行。
在进一步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之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流动性过剩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导因素。一方面,中央银行之前执行的宽松货币政策积累了大量流动性,新增信贷一直保持高位增长;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以及升值预期持续,国际资本流入,使得中央银行被动超发货币,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
新增信贷规模控制和提高利率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银行信贷扩张对CPI的上涨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因而从根源上控制信贷规模,可以稳定物价和通胀预期;同时,中央银行一般也会选择提高基准利率降低CPI。
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是缓解目前通货膨胀压力的可行手段。政府主导下的投资需求扩张对经济的提振作用十分明显,但是,这种刺激政策对物价的影响有一段滞后期,因此,需要在制定总需求政策方面,考虑政策后期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等.国际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
[2]裴平,吴金鹏.论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经济学家,2006(1).
[3]余力,陈红霞,李沂.我国通货膨胀的严重性及生成机制研究.经济学动态,2010(11).
关键词:通货膨胀;空间状态模型;大宗商品;刘易斯拐点
Abstract:The empirical test results of quarterly time order model and space state model show that,the change of the raw material price is the first influencing factor of the inflation,and the change of labor price is in the secondary place. The domestic price of raw materials is impacted largely by high international commodity price. If we speed up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process,we need not overestimate the impact of Lewis turning point,at least in the short term. Finally,this paper present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inflation,space state model,commodities,lewis turning point
中图分类号:F8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8-0013-04
一、引言
物价稳定是各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次贷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在一系列政策合力的推动下率先强势复苏,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然而,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饱受通货膨胀的困扰。2011年3月CPI同比上涨5.4%,为32个月以来新高,4月份CPI同比上涨5.3%,5月份更是高达5.5%,通胀形势异常严峻。本轮通胀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国内成本推动的因素,也有国际市场输入的因素;既有结构性价格调整的因素,也有市场流动性充裕的因素。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不断推高通货膨胀预期。
本文的研究专注于成本视角下的通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更好地服务于当前国内通货膨胀的治理,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健运行。
二、理论分析框架
众所周知,按照经典的生产函数理论,商品的生产不可避免地要消耗相应的原材料,同时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过程中也必然耗费劳动。所以从成本视角看,商品的价格必然要包含上述两类成本,并按照一定加成比例最终确定。
在不考虑原材料投入的情况下,如果以W表示工资,每单位劳动力生产a 单位产品,那么单位产出的劳动力成本就是W/a,a值大小由技术水平决定,技术水平越高,a的取值越大,即每单位劳动力生产的产品越多。又假定加成比率是 ,则商品的价格可以表示为(1)式:
(1)
再者,把原材料作为投入品引入商品的价格分析中,那么商品的价格不仅包括劳动力成本和加成比例,而且还包括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原材料。用PR表示原材料价格,则前面的商品价格方程可以修改为(2)式:
(2)
其中, 表示每单位产出的原材料需求量, 就是单位成本中来自原材料投入部分。从修改的商品价格方程式(2)中可以看到,工资、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都会因为增加了成本而最终引致物价水平的上涨,各变量价格变动方向是同向的。
三、当前通胀成因的实证检验
(一)数据选取及来源说明
本文选取2002年第1季度到2011年第1季度的中国经济季度数据:(1)物价总水平变动选取消费者物价指数作为指标,以此来观察通货膨胀水平;(2)工资选取劳动者平均工资,以此度量劳动力成本;(3)原材料成本选取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由于这一价格指数只有月度同比数据,季度数据取每一季度月度数据的平均值。其中,2002年1季度至2009年3季度的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2009年4季度至2011年1季度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景气月报》。所有数据均进行了X―11季节调整,并对所有数据取自然对数值,处理后的各自然对数数列均通过平稳性检验。
(二)实证检验Ⅰ:基于状态空间模型
本部分我们以式(2)为理论基础,采用状态空间模型(State Space Model)来研究成本变量对物价变动的影响。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可以将不可观测的变量并入可观测模型并与其一起得到估计结果,为那些无法取得观测值的解释变量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同时状态空间模型利用卡尔曼的强有力迭代算法(Kalman Filter)来估计,可以利用被解释变量的过去信息得到状态变量的最佳近似结果。我们利用状态空间方法构造如下具体模型:
量测方程: (3)
状态方程:(4)
其中,lcpi、lraw、lw分别为物价水平、原材料价格指数、平均工资的相应对数值,为常数项,SV1、SV2为物价水平对原材料成本、工资的弹性值;uit为系统噪声,vt为观测误差项,uit和vt都是白噪声且不相关。
运用Eviews6.0软件对上述空间状态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从计量结果来看:2002年以来,物价水平对原材料成本的弹性值SV1均处于0.83-0.85之间,其中2002年、2009年较高(0.85),即使SV1最小值(出现在2008年)也高达0.835。而物价水平对工资成本的弹性值SV2在考察期内基本维持在0.10左右,变动幅度很小。
(三)实证检验Ⅱ:时间序列分析
接下来我们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2002年第1季度到2011年第1季度物价水平、原材料价格指数、平均工资的季度数据根据下式进行时间序列分析。
(5)
我们利用Eviews6.0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鉴于样本空间有限,同时考虑到实体经济生产周期的因素,模型中滞后阶数统一设定为滞后2阶。从回归的结果来看,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77,所估计的VAR模型所有根的倒数的模都位于单位圆内,说明模型具备了较高的拟合优度和较好的稳定性。从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当期和滞后1阶的原材料价格对物价水平有显著影响,而工资的影响程度较小,且不显著。
为更好地探究工资及原材料价格波动对物价的影响,我们在上述VAR模型中利用方差分解分析工资、原材料价格波动对物价变化的贡献度(见表1)。从表1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从第1期开始至第10期结束,物价水平预测方差中由非物价水平因素扰动引起的部分,原材料贡献度均大于同期工资贡献度。
(四)实证检验的初步结论
基于季度空间状态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实证检验结果,从供给的角度来看,引起物价变化的原因更多地在于原材料成本的变动,而劳动力成本的变动只是次要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优势产业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较低。
四、进一步的探讨
(一)原材料、国际大宗商品与通胀传导
国际大宗商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即农产品、矿产品及其半产品。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决定很大程度上已经脱离了经济层面上的供需关系制约,与资金和金融面的关联性更强。2010年以来,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投资避险需求等多因素主导下,原油、铜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步入快速上涨通道。
大宗商品的大量进口和价格的持续高企,使得中国经济受到输入性通货膨胀的严重威胁。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11年1―3月份中国进口的原油、大豆、煤炭、铁矿石的价格同比分别上涨了24.5%、25.6%、21%和62.6%,势必会造成国内商品生产成本提高,为保证利润,部分商品只能选择提价。笔者对2004―2010年期间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CRB)和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MPI)季度数据的总体关系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水平下,CRB是MPI变动的Granger原因。同时我们也发现,CRB同比增速明显领先于中国的CPI同比增速,领先时间大约为2―4个月。
当前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超常规上涨,除了反映需求旺盛之外,更多地体现的是美元币值下降。特别是对于中国而言,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经济典型代表,中国应该积极维护并发挥独立货币政策的作用,牢牢把握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选择独立货币政策与资本管制的同时,让人民币汇率更有弹性地浮动起来,以更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尽力抵消国际通胀的传导。相关研究(王晋斌等,2008)表明中国进口品价格指数的汇率传递弹性系数为0.75,这表明人民币升值1%,进口价格指数下降0.75;汇率传递到国内CPI的弹性系数为0.37,汇率因素对输入性通胀的阻滞效应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价格与通胀压力
从日韩经验来看,后“刘易斯拐点”时代,通胀和工资水平往往呈现螺旋上升的局面。我们利用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来度量劳动力价格,采用历史数据实证观察中国劳动力价格与通胀的关系。利用1987―2009年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涨幅和CPI增幅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工资变动和CPI变动两者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说明中国通胀和工资水平两者之间并不存在螺旋式上升的状态。
从国际经验来看,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日本,以及80年代到90年代的韩国,这两个经济体分别经历了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价格出现了快速上涨。从失业率的情况来看,日本在当时失业率从2%下降到了1%,韩国失业率由80年代的4%下降到了1995年的2%,这两个经济体在经历刘易斯拐点时期所表现出的失业率的下降,同这一阶段劳动力价格快速上涨反映的情况是一致的。而我国“十一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维持在4%以上,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较高水平。
依靠近几年沿海地区的“民工荒”和低技能劳动力价格上涨就简单地推断出中国经济已经迈过“刘易斯拐点”缺乏足够的严密性。笔者认为城市偏向政策也同样不利于东部沿海地区充分发挥集聚效应。随着产业的集聚和资本的不断积累,东部沿海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在持续增长,但如果城市偏向制度持续存在,进城的农村劳动力由于受到户籍制度及地方政府的制度安排等因素的影响而得不到公正待遇,不能在养老、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那么,这种流动将处于不充分的状态,从而使得沿海地区的现有劳动力价格被人为抬高。在劳动力不能充分流动的情形下,沿海地区过早地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城市的集聚效应未能充分发挥。由此可见,假设相关制度性创新进程能够加快,我们大可不必高估“刘易斯拐点”对中国经济增长和通胀的影响,至少在短期内是这样的。
五、政策建议
(一)当前通胀治理政策的展开应该紧紧围绕供给管理这个中心
成本推动引致的通货膨胀不能仅仅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更重要的是应该加强供给管理,通过技术创新等手段来消化成本上涨的压力。应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进行税收减免,降低实业界的整体税收负担,同时对农林牧渔业等自生能力较为脆弱的农业产业加大直接补贴的力度,缓解基础性农产品的上涨压力。
(二)增加汇率弹性,对冲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国内通胀造成的负面效应
由于人民币升值幅度明显低于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汇率升值难以抵消进口品到岸价格水平的上升,中国存在进口通货膨胀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增大汇率弹性,减缓大宗商品价格飙涨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三)通过劳动生产率提高有效抑制劳动力价格上涨对物价的影响
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得单位产品劳动成本持续下降,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抑制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价格的影响。2007―2010年我国第一、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实际平均增长率(算术平均)均为7.7%,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实际平均增长率(算术平均)为8.4%,如果劳动力价格上涨15%,则超过50%的劳动力成本对物价的影响就会被劳动生产率提高所抑制。要提高劳动力生产率就必须依赖技术装备更新换代和创新活动的支持。
(四)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
从理论上讲,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向沿海地区迁移是一个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选择。当前更应着眼于改革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内容,如户籍制度、农地制度、城乡的社会保障就业制度等,使得中西部劳动力有秩序地导向性流入到沿海地区,以平抑东部沿海地区日益高企的用工成本。
(五)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国内产业合理有序的梯度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跨国公司进行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随着东部沿海产业集聚过度,逐渐出现了土地、能源、原材料紧张和价格上涨的现象,劳动成本持续增加,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产业已经失去了比较优势。中西部广大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物质资源和廉价的人力资源优势,具备接受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尤其是对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中西部地区合理地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维护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既有竞争优势,同时缓解东部地区近几年低技能劳动力紧张局面,避免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价格上涨过快对价格总水平的冲击。
参考文献:
[1]蔡,都阳,王美艳.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范剑勇.经济地理与地区间工资差距[J].经济研究, 2009,(8).
[3]刘元春等.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吕剑.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传递效应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7,(8).
[5]郑直.近期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与治理对策探讨[J].福建金融,2008,(8).
[6]王晋斌,李南.中国汇率传递效应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2009,(4).
[7]王洛林,张宇燕等.世界经济黄皮书: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8]何海峰.对中国未来通货膨胀的一个判断[J].金融与经济,2010,(1).
关键词: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 VAR模型 脉冲响应函数 方差分解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用消费品价格指数CPI表示通货膨胀率。用央行公布的一年期贷款名义基准利率NCR代表央行的利率政策;以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间接标价法下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代表汇率政策,NEER上升意味着本币升值,下降则说明本币贬值;以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发行量VCI来代表公开市场操作政策;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在某些年份会对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区别对待。本文统一采用央行公布的大型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R代表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政策;用每年银行的国内人民币信贷规模BDC代表央行的信贷规模控制政策。
本文选取了2000-2012年2月的月度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国研网数据库及国际清算银行。在分析前通过观察数据的曲线图,本文发现以上变量中,CPI、NEER、VCI、BDC的月度数据存在明显的季节波动特征,因此先对以上4个变量用X12法进行季节调整。
实证检验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为确保VAR模型的稳定性和参数估计的有效性,先检验模型的每个变量的平稳性。本文用ADF方法检验数据的单位根,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的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上,原变量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则均为平稳序列,因此它们都属于1阶单整序列,可用其一阶差分项构建VAR模型。
(二)VAR模型的构建与稳定性检验
对DCPI、DNCR、DNEER、DRR、DVCI构建VAR模型,根据AIC标准,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是5,而根据SIC标准,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是1,考虑到货币政策的执行到经济变量发生变化,中间的时间间隔应该是超过1期的,同时参考最大似然值LR,因此笔者选择VAR(5)作为后续分析的基础。模型建立后对其稳定性进行AR根检验,结果显示,VAR模型所有特征方程的根的倒数均小于1,即均位于单位圆内,说明该模型符合稳定性条件。
(三)Granger因果检验
对于平稳的时间序列,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目的并不是证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发现某个变量的前期变化是否能在统计上解释其他变量的变化。在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时,本文着重观察央行的货币政策变量对CPI的格兰杰因果情况,其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若按5%的显著水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R、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NCR和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都是CPI的Granger原因,按10%的显著水平,银行国内信贷规模BDC也是CPI的Granger原因,而央行货币发行量VCI则不是CPI的Granger原因。
(四)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
由于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因此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而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这种分析方法称为脉冲响应函数方法。简而言之,脉冲响应函数刻画的是扰动项上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一次性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
在此,本文观察了以上的VAR(5)模型中,CPI对央行各政策变量以及自身冲击的响应情况。本文采用Cholesky分解方法得到脉冲响应函数(见图1)。图1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数,纵轴表示因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响应程度,实线为脉冲响应函数的计算值,两侧的虚线为脉冲响应函数值两倍标准差的偏离带。
从图1可知,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R的1个标准差冲击,CPI在之后的4个月的响应是正向的,响应值在第4个月达到正向峰值(0.249),从第5个月开始,CPI的响应值开始转负,在第9个月达到负向的峰值(-0.038),之后CPI的响应值稳定在-0.01到-0.02之间,从第20个月开始,响应值不再明显。可见,RR上调后CPI还会上涨4个月,对CPI的抑制作用是从第5个月开始显现,第9个月最为明显,该抑制作用具有较长时间的持续性。
给一年期名义贷款基准利率NCR一个标准差冲击之后,CPI从第2个月到第8个月会同向波动,只是响应值越来越小,到第9个月开始转为负值,到第12个月达到负向峰值(-0.043),随后响应值逐渐向0轴靠拢,到第21个月,CPI响应值将不再明显。由此可见,上调NCR对CPI的抑制作用和上调RR的情况较相似,而且该政策的效果时滞性更大,在第9个月开始显现,但其政策效力具有持续性。
给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一个标准差冲击,会让CPI在第2个月明显同向波动(响应值为0.111),随后第3个月则开始反向波动,并在第5个月达到负向的峰值(-0.195),随后响应值呈现震荡式衰减,到第24个月,CPI响应值将不再明显。这说明,人民币的升值对CPI的抑制时效性很强,而且抑制作用较明显,持续性好。
关键词:通货膨胀;现况;影响;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01
通货膨胀问题存在于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一个国家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现况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年第一季度的CPI总体涨幅为8%,2009年基本维稳。进入2010年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率逐渐提高。2011年,中国仍是通货膨胀之年,物价比去年同期上涨了62.8%。目前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两大方面原因。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结构性的,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是需求拉动方面的原因。
(一)需求拉动方面。需求拉动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货币供给增长过快,社会总需求增加超过社会总供给。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市场越来越开放,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对能源和原材料需求不断增加。外汇的大量流入导致我国的货币供给迅猛增长,中央银行虽然采取了发行央行票据等政策回收基础货币,但仍然没有摆脱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从而导致物价持续稳定上涨。
(二)成本推动方面。生产成本上升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另一个原因。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会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来自供给方面的冲击主要是受国际市场供给价格和数量的变化,农业的丰欠以及劳动生产率变化而造成的“工资推动”或“利润推动”。
1.工资成本上升。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居民生活水平又通过居民收入来衡量,居民收入的大部分是工资收入。所以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就必须提高工资,工资提高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即工资的提高本身对经济就有了两面性:一方面,工资提高是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另一方面,工资提高又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给企业生产和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问题。
2.利润推动。一些垄断企业为保持利润水平不变,依靠其垄断市场的力量,运用价格上涨的手段来抵消成本的增加;或者为追求更大利润,以成本增加作为借口提高商品价格,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上升。
3.节能减排。我国面临经济资源的紧缺,使得我国政府对节能减排也越来越重视,经济由粗放型转向经济集约型,相应的要求和标准也越来越高,从而企业就得增加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投入,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4.自然资源紧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规模的扩大,我国对原材料等一些自然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我国对外资源的依存度也不断提高,从而使得资源价格的不断攀升,企业成本不断增加。
5.公共投资增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也使得政府不断的增加改善环境、增加社会公共投资,这也会引起生产成本的上升,使得物价有上升压力。
6.进口出口贸易的推动。一般来说,进口品价格上涨,特别是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出口贸易迅速增加,直接导致国内市场产品不足,在既定的需求量下,也会引起物价上涨继而引发通货膨胀。
三、我国通货膨胀对策
由于通货膨胀是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推动造成的,要治理它就得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进行治理,我国目前应该采取的政策是:扩大供给,紧缩需求。
(一)紧缩需求。紧缩需求主要针对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紧缩需求可以通过货币需求紧缩和财政需求紧缩两种方式。财政需求政策将影响总需求,从而影响到国民生产总值,以及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我国目前面临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还处于可控、温和阶段,所以目前采取财政紧缩政策会得不偿失。由于我国利率没有实行市场化,货币需求紧缩则可以较好的控制通货膨胀,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较大影响。
(二)扩大供给。扩大供给主要针对成本推动造成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对抗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没问题,但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却一点意义都没有。对抗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要实行减税,不断的促进企业技术改革升级等措施降低企业的供给成本,从而减轻供给对通货膨胀造成的压力。
1.减轻税收负担。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变相的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使得企业供给增加,缓解了供给不足造成的物价上涨。2.促使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型。促使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型,即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技术改造、不断调整要素投入组合等,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3.不断完善金融体系。金融体系的改革和不断完善可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交易成本。4.进出口贸易管理。合理控制进出口贸易数量及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结构比例等,使进出口贸易保持平衡。尽量在保持对外贸易稳健发展的同时,减少其对国内经济造成的影响。
综上所述,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我国在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时,要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确保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我国在积极应对通货膨胀的时候,除了加强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政策以外,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和加大对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力度,使其能惠及全体中国人民。同时,要积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其更加合理、公平。
参考文献:
[1]马怀礼,闫然,刘帅.浅析我国通货膨胀现象的成因[J].经营管理者,2011(15).
[2]王彦超,陈旭,纪宇,宋春雷.通货膨胀、经营周期与现金持有量[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关键词: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 成因 治理对策
一、我国当前经济增长中通货膨胀的现状
自我国进入21世纪后,国内物价上涨速度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通货膨胀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2010年以后更是面临了经济危机的危险,国际上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测算指标,即CPI,一般的情况下当CPI涨幅大于3%时经济学上就定性为通货膨胀,在2011年的时候我国CPI的增长幅度达到5.4%,已经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连续19个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即CPI环比实现了连续上升的势头,平均月上升幅度在5%以上,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水平,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也不断攀升,平均上涨幅度在10%左右,不断上升的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速度引起了经济环节相关主体的连锁反应,最终会影响经济发展的长期均衡速度。大量数据显示,在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尚未有效形成和成长的前提下,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势必会对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不良影响。
二、造成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一)浅层原因
1、自然灾害对中国国内价格产生了很大影响。自然灾害首先导致的问题是粮食的减产,由此引发国内食品供应紧张,之后其他商品的物价也开始上涨,除此之外国家在2010年对水电,天然气进行了价格的调整,使水电,天然气的价格上涨,更加剧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2、国内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由于中国近几年来房地产行业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房地产行业所需要的原材料价格也得到上涨,这些原材料价格上涨后导致材料成本的增加,推动了各种物价的上涨,加剧了通货膨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成本、农资成本不断上涨,同时城镇对农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这使得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成为长期趋势。地价,房租的上涨导致生活资料费用的提高,和产品成本的提高,工人工资的提高与商品成本的提高必然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
3、全球化经济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发达国家将国内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大幅度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且拉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逆差,发达国家将国内价格低廉的原材料运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加工与组装,生产成成品后以高价卖给发展中国家,抬高了发展中国家商品的价格,中国自进入21世纪后大幅度引进国外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使国外企业的产品在国内高价出售,这也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二)深层原因
1、国际游资的流动
2010年随着中国经济慢慢的复苏回暖,人民对经济的信心增加,中国在近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海外最大的铁矿石购买国,世界铜消费最大的国家。随着中国建筑行业和制造业的大幅度兴起,国内出现了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推动了通货膨胀的现象,美国2007年次贷金融危机爆发,美元出现贬值,推动了以美元为计价的商品价格上涨,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依赖美元,在大宗商品上需求旺盛,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上涨自然推动了国内商品价格的上涨。
2、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引起
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大量的外资流入中国,由于贸易逆差的上升,人民币面临着巨大地升值压力,为了避免人民币升值速度过快,人民币的投放被迫迅速扩张,国内货币量发行太多,市场流动的货币过多,导致人民币贬值,购买力下降,中国资金持续的流动性过剩,推动了物价的上涨,也影响了股票,房地产等资产的贬值。
3、资产的重估推动了金融信贷的扩张,继而放大了总需求。在新形势下的经济危机中银行的金融信贷也是推动中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国内资产价格的重估使企业抵押融资风险的能力大幅度提升,促进了银行金融信贷的扩张,另一方面银行金融信贷扩张又导致股票,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形成了资产价格上涨和银行金融信贷扩张相互推动的局面,使中国连续几年出现了泡沫经济的大幅度增长,中国在近几年居民存款量巨大,使得银行流动资金巨大,流动资金增多加剧了银行对房地产行业和股票的信贷,国内出现房地产投资过热的现象,投资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理性,使得房地产行业大幅度发展,推动了原材料的总需求。
4、成本价格上涨推动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导致通胀压力。进入21世纪后我国上游产品价格涨幅过快,高于下游产品增长速度,由于一定的原因,上游产品价格的增长速度对下游产品价格的增长影响不大,但是当上游产品价格增长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带动下游产品的增长,形成国内产品全方位的增长,出现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过快也是导致通胀的原因,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过快,但是中国国民生产能力的增长速度并没有达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受房地产和制造业飞速发展的影响和带动,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更多的问题,产能过剩是最大的特点,特别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严重失调,不仅没有得到缓和,而且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都成为了通货膨胀的动力。
在很多人心中“理财”和“赚钱”是画等号的。其实,“赚钱”是其次,生活的科学就在于怎样打理好你的财产,让你不亏钱或者少亏钱,在此基础上再谈“获利多少”的问题。
用什么作为判断“亏”与“不亏”的标准呢?就是通货膨胀率,一般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来表示。2007年我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一直呈上涨趋势,11月消费者价格指数增长已经达到了6.9%,属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各种理财产品的盈利水平应当与此进行比较,这也就是我们接下来评述各种理财产品的依据。
根据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及其相应的风险水平不同,各种理财产品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保守型”――很低或者没有风险的理财产品,追求“不亏”或“少亏”,“稳健型”――理财收益实现“不亏”并略有盈余,但有一定的风险;“激进型”――理财产品追求超出平均水平的盈利,并具有一定的风险。
投资储蓄、国债,参照CPI
在2007年爆炸式的增长之后,2008年应该怎样打理自己的财富?接下来,我们就对2007年各种理财产品的市场表现和2008年的理财投资方向评述一下。
在各种理财产品中,人们最熟悉的就是储蓄和国债了。长期以来,许多中国人只青睐这两种理财工具,原因在于此二者的风险几乎为零。但这两种工具只能被归为“保守性”理财的范围,它们的回报水平是最低的。
一般情况下,国债利率略高于同期储蓄利率,而近年来,国债的票面利率甚至出现低于同期储蓄存款利率的情况,仅比扣除利息税后的储蓄存款高出一点点。而这种相对较低的回报水平到底划不划算呢,让我们通过下面的表格来看一下:
从表中不难看出,除2006年8月外,储蓄存款利率大多低于同期的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增长,换句话说就是低于通货膨胀率。特别是进入2007年,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从前面阐述的结论来看,投资“储蓄存款”和“同期的国债”基本上是在“亏钱”。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2007年各家银行的个人储蓄存款增长缓慢了。
可以预计,在2008年CPI至少还要保持一段惯性前进的增长趋势,而储蓄存款利率和国债利率受多种因素限制,已不可能大幅度增长,因此,建议在2008年上半年结束以前,不要将过多的资金投入到这两个产品当中,在2008年下半年,根据CPI的回落情况,再适当增加对这两项产品的投入。
外汇保证金、黄金期货、股指期货――收益大风险高
与“保守型”相对的就是“激进型”理财产品,即赚取高于各类理财产品平均收益水平的理财产品,而与高收益相伴的是,这类产品普遍具有较高的风险,稍有不慎便会蒙受不小的损失。
在“激进型”理财产品中比股票风险更高、收益更大的就是“外汇保证金交易”。“外汇保证金交易”在2006年才出现在理财市场,这种金融理财产品脱胎于外汇期权,是一种融资交易,被推广该业务的银行形象地比喻为“以小博大的杠杆”。
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增值,百姓手中持有的外汇用来投资的空间越来越小,2007年外汇保证金交易得到了一定发展。对于这种保证金交易的收益水平,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进行说明,2007年2月美元兑日元1:119,这时做日元看涨的1个月的保证金交易买入10万日元,保证金率1%,只用支付1000日元,当2月底日元汇率上升为1:115,增值3.36%,此时平盘则收回保证金3360(1000*(3.36-1))日元,获利水平为236%。当然,如果对外汇汇率波动方向预测错误的话,保证金就开始损失。然而,即使最优秀的外汇投资人员,其市场走势预测的准确率一般也不超过30%。
2008年还有两种“激进型”理财产品会出现在理财市场,这就是黄金期货和股指期货。其中黄金期货上市首日成交火爆,主力合约Au0806开盘230.95元,终盘报收223.30元,涨幅6.34%。上市首日,累计黄金期货合约成交量为121468手,成交金额为273.47亿元,总持仓量为21810手。这两个理财产品一经面世,必将借助黄金和股票在普通投资者当中的人气迅速火爆起来,但是作为期货的交易产品,它们本身具有了极高的风险。建议2008年投资者对这两种理财产品的操作上基本遵守两个原则,一、适量投资,不要超过总投资额的10%;二、稳健,不要频繁买卖,以做多基调,进行中期投资。
集合理财、黄金投资――“中庸之道”最稳当
我们中国人崇尚“中庸之道”,而在“保守型”与“激进型”之间也还存在一类金融理财产品,我们可以将其称为“稳健型”理财产品。这类理财产品的特点就是风险与收益都处在一个相对中等的范围,而这个收益水平处在CPI之上,在理财市场平均收益水平附近区间。现阶段,这类金融产品主要由两种产品构成:
第一类是银行的集合理财产品。这类理财产品经常出现在大家的眼前,各家银行基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推出一期新的产品,让很多投资者有眼花缭乱、无从下手的感觉。其实,这类理财产品根据投资方向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三小类:1、投资于企业债和国债等货币市场的货币型理财产品;2、投资于具体产业、工程项目的信托型理财产品;3、投资于一级发行市场、私募股权和其他资本市场的资本型理财产品。其中,前两种理财产品的收益基本与CPI持平或略高于CPI,但是第三种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则相对较高。
第二类“稳健型”理财产品就是黄金。由于黄金价格的良好预期,以及黄金在工业和商业上的重要用途,使得投资黄金在财富保值、增值方面有很好的前景。
特大面值的纸币往往是恶性通货膨胀,特别是大规模战争所导致的通货膨胀的产物,意味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崩溃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恶化。由于其面值巨大,社会流通环境恶劣,一般流通期也十分短暂。这些特点使其成为普通收藏者和钱币学者收藏研究的热点,除了面值巨大的奇特之处外,我们更能通过它们透视那些动荡的岁月。
1949年5月10日政府“新疆省银行”发行的60亿元纸币是我国历史上公认的最大面值的纸币;不过,其价值又折合金圆券1万元,只能购买数十粒大米。而究竟哪张纸币是世界上最大面值的纸币,一直存在争论:有人认为是南斯拉夫1993年发行的5000亿(5×1011)第那尔,实际上,它充其量是最近这半个世纪来最大面值的纸币;也有人认为是受一战创伤的德国于1924年春发行的面额为100万亿(1014)马克纸币,然而它也并非真正的“冠军”;也许是因为前者的发生离我们太近,而后者又发生在传统的经济强国,故而引人注目,再加之文字语言的障碍,使得我们在忽略了二战后匈牙利的那场“世界上最糟糕的通货膨胀”的同时也忽略了世界上真正的最大面值的纸币。
概述
从一战后的1927年1月1日起,匈牙利开始使用潘戈(PENGZ)作为货币单位代替原奥匈帝国的货币克朗(KORONA),其币值比较稳定,发行之初3800潘戈可兑换1公斤黄金,到二战结束,最大面值的纸币也仅为1000潘戈,印刷大都极其精美。而二战结束后,长期战争所导致的巨大经济创伤对通货的灾难性影响终于爆发了,从战后的1945年5月15日匈牙利国家银行发行500潘戈的新版纸币起,一年零两个半月的时间里纸币面值有如脱缰野马般飞速增长,最高月通货膨胀率达4.19×1018%,相当于每十几个小时物价就翻一番。纸币的最大面值由发行之初的1000潘戈,涨到1946年年初的1千万潘戈,直到1946年年中印制发行1万亿亿(1020潘戈(SZZMILL B.-PENG)纸币,创下了货币史上一个黑色的世界纪录。实际上,当时还印有10万亿亿(1021)潘戈(EGYMILLBRD B.-PENG)纸币,只是尚未发行流通就作废了。
鉴于巨额的潘戈纸币已无实际流通价值(最大面值的1020潘戈仅合0.2美元),税务潘戈(ADPENGZRZL,TAX PENGZ)于1946年7月8日被宣布允许作为法定货币流通。税务潘戈是匈牙利政府于1946年1月制定的会计单位,原本只用于税收,发行之初与潘戈的比值为1∶1。①但根据规定,它的实际价值固定为发行之初的原始价值,以零售价格为基准,与潘戈的比值按日浮动,这样可使得税收和储蓄等日常结算变得简便,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然而,这种临时变通的做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到新货币福林(FORINT)投入流通时,1个税务潘戈已能兑换2×1021潘戈。按照最终的比价,最大面值的1亿税务潘戈纸币竟相当于2×1029潘戈,这简直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
这场空前绝后的、戏剧化的通货膨胀结束于1946年秋季。为重建战后经济,匈牙利政府在大力发展生产、平抑物价的同时,于1946年8月1日发行了新货币福林(FORINT),规定11.74福林等于1美元。潘戈纸币以4×1029∶1的比价兑换福林,同时停止流通;而税务潘戈则以2×108∶1的比例作为福林的辅币继续流通。②福林的发行,稳定了匈牙利战后的经济,在几十年内,匈牙利再未发生过严重的通货膨胀。
由于这些巨额潘戈纸币发行时间紧迫,来不及精心制版,往往图案简单、不同面值的纸币设计相近,甚至仅是面值和刷色不同;同时,为了便于利用旧印版,也为了求得心理平衡,这些纸币没有使用增加0的个数的简单方式来表示面值,而是使用了数字的字母拼写加以不同数量级货币单位简写的形式;这些都使其巨大面额容易被我国钱币界忽视。下面先将这些数字的字母拼写形式和货币名称简写列表如下,我们对这一时期的匈牙利纸币面值的解读均可由它们确定。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数字的字母缩写采用的是欧式(或称英式)习惯,109缩写(MILLIBRD)与我们经常使用的美式(BILLION)习惯不同,而是与106的缩写类似,这个差异导致我们容易将一些钞票面值误读为真实面值的1/1000;同理,在欧式习惯中,缩写BILLION也不再代表109,而是代表1012,比美式习惯大1000倍,如果不注意这一点,也容易将B.-PENGZ系列钞票面值误读为真实面值的1/1000。这个不同缩写习惯的问题在欧洲大陆多个国家的纸币,包括德国在一战后发行的巨额纸币上都有相同体现。
下面,笔者将分类介绍这一时期匈牙利纸币的发行情况。
PENGZ纸币
二战后的PENGZ纸币均由匈牙利国家银行(MAGYAR NEMZETI BANK,HUNGARIAN NATIONAL BANK)发行。其面值和票面发行日期详见下表。③
其中,从1945年12月19日起,表中带星号的三个面值的纸币需加贴类似于邮票的小标签后方可流通,而该标签的售价为相应纸币面值的4倍,即贴签后的纸币面值增大为原来的50%。而1946年5月24日及其之后发行的纸币则干脆没有编号,无从控制发行量,印量更加巨大。
由于PENGZ纸币发行仓促,设计和印刷工艺都很简单,除500潘戈有单词拼写错版、10万潘戈纸币有两种不同刷色外,其它各种纸币均只有一种版别,图1和图2分别是面值最小的500潘戈和面值最大的1020潘戈纸币。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表中凡是数值相同,而数量级单位不同(即表中在同一行)的纸币,虽然面值以106为公比成等比数列,相差悬殊,但都采用同样尺寸、图案,仅有刷色、面值文字、签字和部分底纹不同,较难区别,加之文字释读的障碍使得它们更容易被误判为不同版别的等值纸币。以图3、4、5为例,依次刷色分别为紫/蓝/绿,根据表1、2,它们面值实际上依次为109潘戈、1015潘戈、1021潘戈(未发行)。
ADVPENGZRZL纸币
虽然税务潘戈(ADVPENGZRZL)制定于1946年1月,但税务潘戈纸币直到1946年4月和5月才分别由匈牙利邮政储蓄银行(MAGYAR POSTATAKARKPNZTR,HUNGRAIAN POSTAL SAVINGS BANK)和匈牙利财政部发行,发行之初只用于无息储蓄和税收,6月23日起可缴纳公共服务费用,直到7月8日正式成为法定货币,以取代完全失去意义的潘戈纸币。而这同时,多种印花税票、邮票、司法印花票也被匈牙利财政部宣布为法定货币,流通领域可谓是“百花齐放”,一片混乱。
1.财政部ADVPENGZRZL纸币
匈牙利财政部于1946年5月25日首次发行了5万、50万、100万、1000万、1亿(图6)面值的税务潘戈纸币,并于5月28日补充发行了1万、10万面值的税务潘戈纸币,另有10亿税务潘戈的未发行券别,发行之初仅为税收之用。④这些纸币仅有简单花边和文字,不同面值纸币仅有面值拼写和刷色的区别,如不考虑用纸和编号的差别,各种纸币均只有一个版别。
2.邮政储蓄银行ADVPENGZRZL纸币
匈牙利邮政储蓄银行于4月22日起5次发行了税务潘戈纸币,据统计有1万、10万(图7)、100万、1000万四种面值。④其发行之初只作为无息存款证明使用,由于其反复印刷,根据编号等细节可分为较多版别。它们的设计与财政部发行的税务潘戈纸币相似,也很简单。
结束语
匈牙利二战后的这一次通货膨胀,无论从经济学上来讲还是从钱币学上来讲,都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近年来,随着钱币界国际交流的增多,大量潘戈和税务潘戈纸币流入我国收藏界,为我国钱币爱好者和金融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收藏研究的机会。笔者希望本文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为我国的外币收藏和研究做一点微薄的贡献。由于作者所用资料来源广泛,不确之处,盼大家指正。オ
注释:
①Bertrand Nogare.Hungarys Recent Monetary Crisis and Its Theoretical Meaning.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38,No.4(Sep.,1948),pp.526-542.
②William A.Bomberger,Gail E.Makinen.The Hungarian Hyperinflation and Stabilization of 1945-1946,Journal of Podlitical Economy,Vol.91,No.5(Oct.,1983),pp.801-824.
③克劳斯纸币目录(1368-1960),第十版,Krause Publictions,USA,pp.619-621.
④克劳斯纸币目录(1368―1960),第十版,Krause Publictions,USA,pp621-622.
【关键词】通货膨胀;会计;制度;会计模式
一、引言
通货膨胀是指国家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货膨胀往往演变成经济过热,使得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社会财富价值发生剧烈变动,国民福利被严重损害,企业的经营管理面临严重困难,给经济发展造成众多负面影响。通货膨胀可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根据中国官方的统计数据,可以整理得到以下表格:
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通货膨胀率的警戒线为3%。从表格可以看出,2013年下半年各月,通货膨胀率是围绕3%上下波动的。由此可见,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一直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其存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
二、通货膨胀背景下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影响
会计作为一门专门用来反映经济交易及事项的管理学科,其职责在于向有关方面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以提高经济效益。这就要求会计信息要能够满足相关各方的信息需求。这无疑给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鉴于我国通货膨胀压力的广泛存在,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让会计信息质量受到质疑。在会计信息基础上进行的企业财务管理也因此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通货膨胀对传统会计模式的冲击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必须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以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然而,这样的规定会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而不再合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货膨胀的存在冲击了“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有两方面的含义,一个是关于记账本位币的规定,另一个则是假定“币值稳定”,即使有变动,其波动也是极其微弱的,不足以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当前中国逐渐增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让这一假设失去了支持的基础,显得不再适用。我国较高的通货膨胀压力造成的货币资金购买力的下降已经足以影响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其造成的偏差很有可能会误导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作出错误的决策。
2.通货膨胀动摇了“历史成本计价”的基础
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原先“按照历史成本计价”的现实基础已经不复存在。资产的价值往往会随着通货膨胀而产生剧烈变动,其实际价值很可能已经偏离了其账面上所反映的价值,在大部分情况下,表现为资产价值的高估。若仍然采用传统的以名义货币计价,将导致财务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合理,严重违背了“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会计质量特征。
3.通货膨胀让会计信息难以满足“配比性”原则
除了由于技术进步导致某些资产价格回落之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通货膨胀往往会导致企业的存货、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能够等价于更多的货币资金,相对升值。这就造成了这些实物资产的价值在账面上被低估,进而导致在计算成本时的低估,。然而,企业在核算收入时,则是按照现行市价进行计量的。在这种情况下,收入与成本或费用难以实现配比,期末损益的计算会产生较大的偏差。
(二)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由于我国存在持续的通货膨胀压力,而通货膨胀将很大程度上影响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并且,这种影响不仅仅针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同时也将给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决策造成了巨大的困扰与麻烦。第一,通货膨胀直接作用于企业持有的货币性资产,这就造成企业持有货币性资产的购买力风险大大提高。企业需要考量持有货币性资产的规模,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将货币性资产转换成非货币性资产来降低购买力风险。然而,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企业的货币资金不足,资产的流动性降低,有可能扩大企业的偿债风险。这种两难的境地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决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第二,通货膨胀可能导致由于商业信用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发生变化。比如,应收账款就面临由于购买力的下降而产生价值损失,应付账款则可能因为通货膨胀的影响而产生购买力收益。而商业信用形成的债权债务往往缺少利息来作为价值补偿。由于缺少相关的会计信息作为支撑,这些变化在现今的财务管理中很难被统一地衡量,这就很容易形成财务决策过程中的一些盲区,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第三,通货膨胀明显地提高了企业的投资成本。对于经营较差的企业来说,由于提高产品售价可能使得企业的竞争力受损,在无法提高收入的情形下,投资成本的提高对其生存与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甚至可能入不敷出,面临破产的绝境。第四,传统会计模式造成的收入高估与成本费用低估,导致企业经营过程中耗费的成本难以得到迅速的补偿,这不利于企业扩大再生产。另外,收入与成本费用缺乏配比性将导致利润指标严重背离实际,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税负和利润的分配数额,更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
因此,我国在做好宏观调控、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也应当加快通货膨胀会计制度的建立工作,努力把通货膨胀给会计核算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可接受的低水平,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进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
三、通货膨胀会计制度模式的选择
所谓通货膨胀会计,可以理解为在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情况下,对原先的历史成本信息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财务会计信息能够反映物价变动的水平,进而修正传统会计模式所带来的信息失真的一种会计方法。要建立通货膨胀会计制度,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针对通货膨胀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选择适当的会计核算模式。其基本思路,就是改变传统会计模式的计量单位或者计量属性,来达到反映通货膨胀影响的目的。目前,依照已经存在的研究成果,通货膨胀会计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模式:不变币值会计、重置成本会计和不变币值的重置成本会计。
(一)不变币值会计
不变币值会计是指选定一币值稳定,购买力基本不变的货币单位作为会计的计量单位。在这种模式下,需要选定一个价格变动指数来作为调整资产账面价值的指标。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易于理解。通过调整,可以让资产的价值具有可比性。但是,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物价变动也呈现出一种不均衡的态势。对于价格变动指数的选择很难制定出一个可接受的标准,更多情况下,可能要用到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二)重置成本会计
重置成本是指企业重新获取与其所有的资产相同或者功能相当的资产所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在重置成本会计模式下,企业需要对资产的账面价值按照重置成本进行调整,并反映由于通货膨胀因素而导致的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除了可以从市场上直接购置的资产外,重置成本的确定往往存在较大的难度。在确定过程中融入的会计人员的主观因素很可能会与现实脱节。
(三)不变币值的重置成本会计
不变币值的重置成本会计是上述两种会计模式的结合。它同时改变了传统会计模式的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由于不变比值会计模式中所采用的价格变动指数反映的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忽略了个别物价水平的变动对非货币性资产的影响;而重置成本会计模式未能考虑通货膨胀条件下货币性资产的价值缩水。因此,将两种模式结合起来无疑是比较理想的会计模式,既能够反映个别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又能够体现货币性资产的价值损失。当然,这种方法的实施需要建立在大量工作的基础上,对财会人员的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总体来说,在当前条件下,此方法在实施上存在难度,所耗费的成本也较高。但是,笔者认为,从长远来看,这种通货膨胀会计模式非常值得借鉴与推广。
四、建立通货膨胀会计制度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建立通货膨胀会计制度的过程中,仅仅研究通货膨胀会计模式是远远不够的。一项制度的建立往往还需要宏、微观环境的支持才能够顺利实施。因此,我国在建立通货膨胀会计制度之前,应当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努力:
(一)增强企业对通货膨胀会计的认识
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理解通货膨胀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在企业内部建立通货膨胀会计制度的第一步。目前,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意识到通货膨胀与企业的会计信息和财务决策之间的关系,仅仅片面地知道通货膨胀会造成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导致企业的购置非货币性资产的成本提高。事实上,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会对企业已经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的会计记录产生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将极大地影响企业各种财务指标的计算,进而影响公司今后的财务活动。
(二)加快制定通货膨胀会计的相关准则
目前,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对通货膨胀下会计处理的规定仍然不够具体与完善。这就造成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针对通货膨胀会计这一领域缺乏有效的指导。因此加快制定通货膨胀会计的相关准则有利于应对当前我国逐渐增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也有利于企业会计核算水平的提高。另外,继续完善我国的统计工作,提供客观可靠的通货膨胀数据是推行通货膨胀会计的重要前提之一。
(三)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具体的通货膨胀会计模式
尽管当前已经存在现成的理论成果,但是通货膨胀模式的选择仍然需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在综合分析我国的宏微观环境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理论成果进行改造与修正,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造成不同地区的通货膨胀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的宏观调控机制还不完善,价格变动指标的确定存在较大的困难;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高素质财会人员的供给存在较大的缺口,倘若在短时间内采用较为复杂的通货膨胀会计模式,将使当前的会计工作难以适应等等。总之,仅仅盲目地套用某种通货膨胀会计模式会导致会计信息所反映的情况更加地脱离实际,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标背道而驰。
总之,通货膨胀会计制度的建立虽然迫切,但绝非能够一蹴而就。这仍然需要会计学者在充分调研具体实际的基础上,提出行之健全、合理、有效、可行的方案,进而进行选择性的试点,并在较长的时间内,反复修正,才能把这项制度切实建设好,最大程度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黄莎.通货膨胀会计模式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6
[2]赵刚.会计信息质量与通货膨胀会计[J].财会学习,2011
关键词:支付能力;通货膨胀;GDP;平均消费投资倾向;贸易逆差
中图分类号:F5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007-02
GDP的增长无论怎样,最终都应该可以反映到国民支付能力的增长上。如果缺乏了后者,那么GDP的增长就是畸形的。这里面便涉及到支付能力、通货膨胀、GDP、平均消费投资倾向、进出口贸易等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便是通过作者自己多年的观察思考,探讨和总结了一个关于它们之间尽可能简单的并不需要高等数学的数学关系式,并且进而探讨了它对实际经济生活的指导意义。
一、公式的推导
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归根结底是这个社会的支付能力的提高。
我们以支付能力与总需求的关系为起点来展开对题目的讨论。
先需要对我们所讲的支付能力作一个含义范围的规定:
这里的支付能力是指泛意的支付能力,我们这样规定它所包含的范围以利于后面的讨论――对个人和企业来讲,它是指已有的支付能力加预期可以承受的并且可以借贷到的支付能力;对政府或者国家来讲,它是指已有的财政盈余加预期可以承受的财政赤字。从这个定义的范围来讲,在物价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支付能力可以直接通过提高工人工资,增加转移支付等财政手段来提高,也可以通过降低银行借贷利率,实行宽松的金融政策等来提高。
设一个国家的总支付能力为Y,它有能力支付并且愿意支付的那部分(即愿意转化为总需求的那部分)与总支付能力的比值为N,那么:总需求=Y*N(国内需求)+出口总值(国外需求)
这里的“N”不是只包含“平均消费倾向――APC”,也包含“平均投资倾向――API”,我们这样规定:APC是消费占支付能力的比例,API是投资占支付能力的比例。
所以,N=APC+API
由于影响APC、API的因素是不容易改变的,所以在一段时期内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一个定值。
当一个社会供求平衡时:总供给=总需求=Y*N+出口总值
当一个社会供大于求时:总供给>Y*N+出口总值
设在货币流通速度为V的情况下,需要增大货币投放量H,才能使供求平衡,那么有:
总供给=总需求+H*V=Y*N+出口总值+H*V
二、关于关系式的进一步解释和应用
(一)关于公式1
从H*V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它只是代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差值。当是正值时代表通货紧缩,负值时代表通货膨胀。当是“0”时代表供求平衡。在经济的快速的发展过程中,H*V值越是在接近于“0”的位置活动并保持的时间越长,说明经济越是在良性发展。
从公式1可以看出:H*V与GDP、贸易逆差正相关,与Y*(APC+API)、贸易顺差负相关。
1.当H*V成负值时(产生了通货膨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消除这个负值。
(1)增大GDP。增大GDP有多种方法,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提高,这依赖于管理的完善和科技的发展。也可以通过增大投资来拉动,但这最大的副作用是可以同时提高Y(APC+API)值,从而不利于消除H*V的负值。由于“管理的完善和科技的发展”不是宏观经济的范畴,以下我们便着重就投资对GDP和H*V,进而对Y值的影响作讨论。
投资(主要指基建性投资和生产经营性投资)对总供给和总需求哪方面的拉动更大一些,取决于投资项目的建成速度和利用率。
在项目利用率相同的情况下,在一年内建成和在一个月内建成,对通货膨胀(即H*V值)的影响应该是不同的。因为在项目建设期是纯粹的对需求的拉动――它本身建设所带动的GDP(供给)的增长,正好被它自己的需求所消耗掉,而项目没建成前不会产生供给,但投放出去的资金却已经产生了对需求的二次拉动。所以在抑制通货膨胀的角度讲,项目的建设期越短,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越大。
a.它在建设期由于它本身建设的需求所带动的GDP的增长,只是带动了“建设期”的GDP的增长,而增加的那部分GDP也正好被它自己的需求所消耗掉。b.这个项目本身没有出产品,即没有增加GDP。c.项目建成后即废弃,对GDP的拉动作用随着建设期的结束而结束,但这时由于这个项目投放的资金留在了社会上,即Y值增大了(在建设期API也是增大的),而这时GDP又回到了建设前的水平,这样使H*V更加趋负(结合公式1来考虑)。
所以这样的项目对H*V“正化”(增加GDP,抑制通货膨胀)的贡献是负的。所以,建成的项目必须尽快地产出有效供给,才会使H*V保持稳定。
项目建成后的利用率“低”(包括开工不足和产品质量不合格等)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与利用率是“0”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在道理和推理上是一样的,只是程度上的不同。
(2)增加贸易逆差。这种方式可以非常有效、有力、有针对性的增大总供给,使H*V趋正,特别是对于本国结构性通胀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需要本国货币的坚挺。美国前段时间为了增加出口等因素而默许或者鼓励美元贬值的做法,最终会得不偿失的。因为这样在根本上不利于它的整体支付能力的提高,从而根本上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从公式2可以看出H*V趋正是可以提高支付能力的,而增加出口是可以使H*V趋负的。
(3)减少Y*(APC+API)值。这是世界各国最长用的抑制通货膨胀的手段,即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从严从紧的财政政策。这对于政府官员来说,是非常简单易行的。但由于具体措施不同,效果也是千差万别的和很容易出现严重负作用的,这也是造成“滞胀”的一个主要原因……
从我们规定的Y的范围可以看出,提高贷款利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可以是可以直接减少Y值的,而且它既可以降低APC,又可以降低API。所以它对抑制国内总需求有很直接的作用,但由于它也可降低API和实际投资额,如果具体措施不当,它对国内总供给的损害也是很大的,如果产生这样的情况,就会产生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同时下降,造成不但公式左边的H*V(可以理解为通货膨胀率)没下降,反而GDP随着Y*(APC+API)的下降而下降了,即形成了“滞账”(结合公式1理解)。比如:一些很快可以产生效益(产生有效供给)的企业由于缺乏启动资金或者周转资金,厂房建好了,却不能生产(利用率是”0“,助长了通胀);有的可以产生有效供给的企业由于贷不到款而影响生产,甚至由于资金链断裂而倒闭。
综上所述,出现H*V是负值(通货膨胀)时,增大GDP和增加贸易逆差才是良好的使H*V趋正的办法,而且副作用是最小的,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而如果采取减少Y*( APC+API)这样的财政金融政策,容易出现一刀切的不良信贷管制行为和产生恶劣后果。并且影响直接国民的生活水平。所以绝不能以“减少Y*(APC+API)值这样的财政金融政策”作为控制通货膨胀的主要甚至唯一手段。
2.当H*V成正值时,即产生了通货紧缩(只要不是在滞胀状态下产生的),这正是提高国民支付能力的最佳时候,各种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也正是出台的好时机。因为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可以直接提高Y*(APC+API)值,这样既消除了通货紧缩,又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
从公式1上看,增加出口(减少贸易逆差)虽然也可以遏制通货紧缩(使H*V趋负),但这并不是最有利于国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措施,所以应该把这样的措施放在较次要的位置上,除非本国自然资源缺乏或技术缺乏,需要外汇进口自然资源或技术。关于贸易顺差对本国国民支付能力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在后面还要较为详细的讨论。
虽然在关系式上看,减小GDP也是使H*V趋“0”或者说趋“负”的办法,但这显然是违背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的,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就像某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把活牛赶进河里淹死或者故意把土地撂荒以提高产品价格一样。
(二)关于公式2
从公式2可以看出,Y与GDP、进口总值、贸易逆差正相关;与H*V、APC+API、出口总值、贸易顺差负相关。
这里的Y值的增长是指购买力的增长,不是单指货币绝对数量的增长,即在H*V稳定或者趋正情况下的增长(举个例子:一个人原先有100元可以买5斤肉,现在同样还是100元,但可以买10斤肉了,这也是Y值的提高)。
关键词:通货膨胀宏观调控对策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由来
通货膨胀是指所有社会商品和劳务的一般价格水平或平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在通货膨胀时期,单位货币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呈持续下降局面。因此,通货膨胀也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根据通货膨胀的程度不同,人们把通货膨胀划分为以下三种:(1).温和的通货膨胀;(2).急剧的通货膨胀;(3).恶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本世纪初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形成以后的产物。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可以无限发行,从而为通货膨胀的产生打开了大门。只要货币供应量超过了社会商品量,通货膨胀就发生了。通货膨胀尽管有很多诱发因素,如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部门结构失调带动,但产生通货膨胀最终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货币供应量过多,货币与商品的供给比例发生了变化。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得曼教授认为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发生,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他认为,一般物价或特殊物价,在短期的上涨,可能由多种原因产生。但一般物价的长期持续性上涨,无论在哪一个国家,总是由于货币量增加速度过快而产生的货币现象。他形象地指出“高通货膨胀是因为政府印刷货币太多,就是这么一回事。那就是唯一的原因,哪里都如此。”本世纪以来,通货膨胀如同一个幽灵,缠绕着社会经济。
二、当前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来,加之近年中央银行有发行过多的货币导致货币增长过快,从而引发了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理论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其观点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我国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形成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从而形成了通货膨胀。温和性通货膨胀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两种原因。
近年来我国粮价不断上涨,是由于粮食产量下降造成的,是供给出了问题,属于成本推动;投资需求幅度为20%为正常,而我国现在已经达到了25%,特别是化工,冶金等行业的价格不断上涨引起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此属于需求拉动。温和性通货膨胀还有一个因素国际传导,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需求膨胀带动国内价格上升,属于需求拉动;而原油及其他国际初级产品通过进口带动国内价格上涨,则属于供给因素,是成本推动。
通货膨胀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产生,由于物价的流通,近几十年全球没有发生恶性的通货膨胀,反而是产生了不少次的通货紧缩。而我们由于汇率管制,无法与国外市场同步,客观上导致了通货膨胀。我国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生产较低的部门的工人需求向生产高的部门靠齐结果导致整个社会工资增长率超过了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
1.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在市场经济中,货币是计量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尺度,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正常的经济秩序,生产经营活动规则,以及个人的生活习惯,都是以货币价值的基本稳定为基础的。当出现通货膨胀以后,货币价值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呈现出不规则的变动,这造成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混乱,破坏了原有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经济活动规则赖以存在的基础。通货膨胀使人们实际收人下降,极大地损害了固定收人者。
2.破坏了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
由于商品价格的高低关系到每个经济主体的切身利益,因此,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化,支配着经济主体生产什么,消费什么,如何生产。在物价稳定时期,经济主体根据市场物价比较容易掌握生产调节的方向。但是,在通货膨胀期间,物价水平变化较大,很难掌握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往往造成生产和经营上的失误,削弱市场机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物价的普遍上涨,使价格无法反映市场的真正供求关系,也无法真实地反映出生产者的经营效果,这就使价格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调节生产的作用。通货膨胀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商品价格上涨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加剧了生产中各部门利润的不均衡,从而造成一些部门的生产规模扩大,而另一些部门的生产规模缩减和下降。
3.通货膨胀会使需求发生变态
在通货膨胀中,尤其是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货币持有者由于害怕物价进一步上涨,就会把手中的纸币尽快变成商品,甚至不论商品是否需要。囤积居奇现象由此大量发生。在纸币不稳定的条件下,用纸币来计算经营活动已不可能,也不能衡量企业的盈亏,这时金银会重新在市场上直接成为计价的工具。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纸币甚至不能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商品所有者为了避免通货贬值可能带来的损失,甚至会采取各种方式拒绝接受纸币,物物交易现象就会普遍发生,纸币流通甚至遭到完全的破坏。
4.通货膨胀加剧了投机活动
通货膨胀会加剧对商品种类和地区的需求不平衡,此起彼伏地发展,助长了投机活动的发展。投机活动对正常的商品流通起着很大的破坏作用,使商业作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正常经济联系的纽带作用遭到破坏,促使大量的社会资本从生产领域转人流通领域,助长了泡沫经济的成长。
5.通货膨胀破坏本国出口公司的竞争能力
鼓励在国外抽人商品,以较低价格在国外购买商品,然后按较高价格在国内销售。使本国资本极力流往国外,寻求更加有利可图的投资和可靠的避难所。外国资本外流,国际结算状况恶化,加重外汇危机。
6.通货膨胀破坏了银行发挥正常的作用
在通货膨胀期间,人们不愿意用货币形态保存资本和收人,所以,银行存款的来源缩小,银行账面数字虽然增加很多,但是,其实际价值往往缩小,这样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资和贷款不能不相应减少,甚至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银行提供信用实际上已无利可图,因为债权者收回来的债务是贬值了的货币,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同时,银行本身还会把大量资金用于投机,因为投机盈利比放款利息大得多。所以,银行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不能成为促进生产发展的力,反而成为破坏经济的力量。
四、应对当前通货膨胀的对策
我国没有近期通货膨胀,一旦发生了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诸多不利影响,对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破坏性作用,因此,,必须下决心及时治理。这种治理应该是多方面综合进行的。1.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为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其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强制性措施。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5.对外经济政策
一般来说,我国的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井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1)实行浮动汇率。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
6.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
为了继续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关注、善于发现并及时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运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要严格控制新涨项目出台,加大价格检查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特别是针对一些行业过快增长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等问题的协调工作力度,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稳定市场供应,确保供需基本平衡。
[关键词]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治理;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近些年来,通货膨胀在一些国家多次发生,破坏了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秩序,将经济拖入了危机的泥潭。各国政府都将治理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政策,因此,必须结合各国政府对通货膨胀的实践,分析反通货膨胀的政策效应。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也是物价总水平失衡的另一种表现,总需求的萎缩造成商品和劳务价格的普遍下降,使企业的债务负担加重,失业增加,消费需求萎缩,经济被拖入萧条与衰退的境地。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与治理政策措施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它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种货币贬值,在不兑换的信用货币制度下,通货膨胀才开始成为商品经济社会中的经常性和普遍性的现象。它破坏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使商品市场和劳务市场中相对价格的波动程度加大,使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治理通货膨胀必须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通货膨胀按其产生原因的性质,可分为内生性的通货膨胀和外生性的通货膨胀。前者是由经济体系内部的因素造成的,即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后者是政府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造成的货币供求失衡而带来的,也称为货币冲击引发的通货膨胀。反通货膨胀的重点在于治理由总需求和总供给失衡或货币失衡引起的通货膨胀。解决了这些问题,就能从根本上治理通货膨胀。所以,追求宏观经济总量均衡,即总供求均衡和货币均衡是反通货膨胀政策总体目标。
(二)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
1.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
一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出售政府债券,减少流通中的货币存量。二是提高再贴现率,使银行借款成本上升,减少非借入性基础货币投放,进而影响市场利率,市场利率的上升使企业和消费者个人的借款成本增加,以抑制过旺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在利率管制的国家,货币当局一般会直接提高利率以紧缩信贷。三是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缩小货币乘数,通过减少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抑制其货币创造能力。四是收回再贷款或压缩再贷款规模。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效果较好。紧缩性财政政策是削减政府支出,使总需求下降;或增加税收,抑制企业的投资冲动。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是通过降低总需求以减缓通货膨胀压力的,但是它同时减少了对劳动的需求,产生了更多的失业,又使工资增加的压力减小,使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发生的可能性减小,因此,以降低总需求为目的的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可有效的反通货膨胀。
2.紧缩性的收入政策
紧缩性的收入政策也是一些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紧缩收入能抑制过快增长的消费支出,也会起到抑制总需求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一是确定工资一物价指导线。“指导线”是政府在一定年份内允许货币收入增长的目标数值线,政府根据它相应地采取控制各行业工资增长率的措施。二是管制或冻结工资。这是一种强行把职工工资总额或增长率固定在一定水平上的措施。三是运用税收手段。通过对工资增加过多和过快的企业或行业的工资超额增长比率征收特别所得税的办法抑制收入增长速度。
3.价格管理
价格管理一般是通过法律形式进行的,为了控制垄断高价和保护消费者利益,美国政府通过公用事业委员会对公用事业的价格进行管理。全面的物价管制一般伴随着工资的管制。从管制的范围上讲,物价管制分为全面的物价管制和局部的物价管制;从形式上讲,物价管制分为行政性调控和物价冻结。其中,全面的物价、工资管制和全面的物价、工资冻结是物价管制的极端形式。物价管制能有效地控制物价总水平的大幅上涨,同时会对经济的正常运行产生负作用。物价管制是人为地压低商品价格,商品的短缺仍然存在,若取消物价管制,价格会出现“补偿性”的猛涨。所以,物价管制仅为治理通货膨胀的应急手段,不可长期运用。
4.有效供给政策
有效供给政策也被一些国家用于治理通货膨胀,此政策通过增加有效供给缩小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差距,以实现平抑物价的目的。主要的有效供给政策为产业政策,它是政府通过一定的经济政策措施促使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有选择的重点配置以调节供给结构的经济政策。此政策适用的条件是通货膨胀是由有效供给不足导致的总供求缺口引发的。此措施改善了供给结构,增加了社会有效供给,效果较好,而此方法却见效较慢。
5.指数化政策
指数化政策的含义是收入指数化,它是按物价变动情况自动调整收入的分配方案。指数化的范围包括工资、政府债券和其他货币性收入。实施办法是使各种收入按物价指数滑动或根据物价指数对各种收入进行调整。其效果:一是可消除政府制造通货膨胀的动机,收入指数化剥夺了政府从通货膨胀中获得的收益。二是能抵消和缓解物价上涨对个人收入水平和现有生活水平的影响,克服通货膨胀导致的分配不公;能借此稳定通货膨胀环境下的微观主体的行为,防范抢购商品、贮物保值等使通货膨胀加剧的现象。此方法对面临世界性通货膨胀的中小国家有积极意义。
6.改变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
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是适应性的还是非适应性的,一般影响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例如,政府的高就业目标使政府在总供给下降的过程中要刺激总需求的上升,这种适应性的政策会出现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企业员工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使他们不断要求增加工资。相反,如果政府采取非适应性的政策,企业员工就不会产生通货膨胀预期,也不可能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产生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可能就会降低。
二、通货紧缩的成因分析与治理的政策措施
(一)通货紧缩的判别标准及负面影响
在经济运行实践中,判断一段时期是否出现通货紧缩:一是通货膨胀率是否由正转负;二是物价的持续下降是否经历了一段时限,例如我国以一年为界,通货紧缩以其发生的期限长短为界可分为轻度通货紧缩、中度通货紧缩和严重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使商品和劳务的价格降低,因这种价格下降并非是技术进步、效率提高造成的成本下降,必然减少经营部门的收入并减少从业人员的收入;企业被迫缩小经营规模,大量从业人员失业;收入增长变缓,消费水平下降,消费的萎缩又使物价下降。通货紧缩的发展使人们对经济发展的预期变坏,民间投资萎缩虽然物价下降能使名义收入水平不变的人们从中得到一些实惠,而收入下降的预期使消费者不愿进行当期消费,经济不景气的预期使企业失去投资意愿,严重的通货紧缩会使经济陷入衰退。
(二)反通货缓缩的政策目标
政府反通货紧缩的目标一般是刺激总需求、增加有效供给和保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货币供给量。通货紧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总量的不平衡,总需求萎缩造成物价总水平降低,货币供给总量下降;货币供给结构中强流动性部分的紧缩也造成物价水平的下跌;产品结构性供给过剩也会造成物价水平的下降。有的制度性的因素也影响消费需求水平,例如收入制度、福利制度和教育制度改革的不确定性,使人们预防性货币需求动机增强,减少当期消费。
(三)反通货紧缩的措施
1.扩张性货币政策
要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利率、进行公开市场购买等方式增加货币供给量。在实行利率管制的国家,中央银行要直接下调存贷款利率,刺激企业投资和人们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需求。在通货紧缩时期,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经济不景气的预期抑制了企业的投资动机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经济不景气抑制了银行的贷款增加,各方因素均阻碍总需求的增长,使经济很难走出通货紧缩的困境。
2.扩张性财政政策
政府通过进行一些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能在相当程度上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相关产业的投资需求,同时能还可增加就业和部分人的收入,促进消费需求。政府应通过减税的方式鼓励企业投资,减税能增加企业的可用资金,减少由于财务困难陷入破产的企业数量,也可防范由于企业破产而出现的失业。政府应通过增加转移支付的方式增加一部分人的收入,这是刺激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
3.调整产业政策
政府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压缩供给过剩的产品生产以抑制此产业的扩张,支持适销对路的、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产品的生产,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对重点产业要给予优惠政策,解决因结构性供给过剩导致的消费需求下降和投资需求下降,抑制通货紧缩的持续。
4.价格管理政策
政府要对一些行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进行直接或间接管制,如:禁止某些产品的不正当价格竞争,对违反规定者依法罚款或通过道德教育让厂家放弃降价促销等做法。此政策仅可在短期内奏效,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参 考 文 献]
[1]刘庆华,等.正确判断和认识通货紧缩[J].市场与发展,2000
[2]赵全新.通货紧缩的内涵界定[J].价格辑刊,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