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家庭的看法和感受范文

对家庭的看法和感受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家庭的看法和感受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对家庭的看法和感受

第1篇

懂得“我”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即家庭结构),初步理解什么是家庭,懂得尊敬父母长辈的一些礼节。

教学重点:

1、弄清楚“我”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2、懂得一些尊敬父母长辈的礼节。

教学难点:

如何自主建构出对家庭结构认识的学习过程是个难点。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什么是家庭,知道大家庭的成员,初步弄懂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2、在调查中,感受亲情,萌生对家庭的热爱,得到亲情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课件展示,揭趣导入。

1、鸟窝2、蜂巢3、熊钻树洞4、山洞中的老虎(窝、巢、穴、洞)

(结:这些都是动物、昆虫的家)

2、小动物有自己的家,我们小朋友也有自己的家。(揭题:家庭)

3、说说你的家有哪些成员组成。

设计理念:通过电脑动画设计昆虫、小动物们的“窝、巢、穴、洞”等,揭示我们小朋友也有自己的家。家是大家出生和生活的场所,是他们最熟悉、最亲密的地方。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家庭。而“你的家有哪些成员组成”这一环节,旨在检查学生课前调查工作开展如何,以便他们在完成下一个环节“家庭树”时能更顺利。

二、画画我的家庭树。

1、课件出示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这棵大树设计成房子形)

2、学生人手一张与课件中展示的房子形大树一样的彩纸。

3、请你动手在树上的空格处填上全家人的称谓。

讨论:①该从何处入手填?

②交流。

B.从下往上填(为什么)

b.从上往下填(为什么)

小结:应从下往上填,树从根长起,我们家先有谁呢?

4、学生动手填家庭树。

5、把学生动手填的内容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①交流。

②评价。

设计理念:这部分我们把它设计成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大树设计成房子形状,引导学生将全家人(含主要亲戚)的名字或称谓有序地写在大树上。而对于长幼序列的问题,就用提示语以及树上的空格予以提示。通过这个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家庭树”的画面中整体感知大家庭的全部成员。同时,电脑课件的生动、直观、形象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综合和想象能力。

三、向你说说我的家。

1、每位同学展示自己的调查表及全家福照片。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①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带的全家福照片。

②分别向大家介绍家庭成员的称谓、兴趣爱好和你们之间的趣事。

设计理念:这部分设计了一张小调查表,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调查家人的姓名、称谓、兴趣、爱好及其自己与家人之间的趣事简况。特别是“你们之间的趣事”这块,旨在让学生在调查中,感受家庭、亲情,萌生对家庭的热爱,得到亲情的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苍白的语言,这语言只能培养伪君子。”

四、课外拓展。

爸爸妈妈齐参与,一起练习,说说家人之间的称谓。

设计理念:本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思品学科的教学必须与生活想联系。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家长一齐参与,让学生由课堂抽象的概念延伸到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回到自己的家庭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有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固定家庭关系的概念。

2、懂得一些尊敬父母长辈的礼节。

教学过程:

一、抢答擂台赛。(分四大组进行)

1、课件展示必答题。(为选择题形式)

2、课件展示抢答题。

3、上两轮的比赛的1、2名和3、4名进行冠亚军决赛和三、四名比赛。

①A组VsB组(轮换角色提问,可选择放弃)

②C组VsD组(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考考你的同学)

设计理念:这部分提供了一组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选择题,组织学生进行抢答比赛。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参予热情,巩固了他们对称谓的认识。同时,还让学生进行反问思维,让他们自己提问题考伙伴,反向思维问题的提出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二、画画家庭关系图。

1、课件展示家庭关系图。

2、学生填中的家庭关系图。

3、展示。(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增删图中的小房子和小人)

4、讨论:哪些是长辈?哪些是同辈?你是第几代?

设计理念:这部分是在学生初步弄懂“我”和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家庭实际,将头脑里的家人关系概念再用形象的方式描述出来,把家庭成员之间抽象的关系转换成形象的图示。前面的抢答题是“动”,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表露;现在的画是静,是学生自己低头思考的描述。动和静的交替,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三、我们应该这样做!

1、课件出示两句古训。(齐读、背背)

2、议一议自己对这两句古训的看法、理解。

3、聊一聊自己所知道的尊敬长辈的礼节。

4、出示四幅场景:

a.上学前与家长告别。

b.就餐前,餐桌上。

c.妈妈下班了。

d.奶奶生病了。

5、学生认领场景,组合起来表演上述场景。

6、评一评他们的表演,归纳他们的表演中告诉我们孝敬长辈应做到一些什么?

7、请平时这么做的学生谈谈自己这么做后的感受,以及长辈们的反应。

设计理念:出示两句古训,内容朴实,文字浅显简练,琅琅上口,能给学生以中华传统美德的启发,再通过演一演、讲一讲,深化了学生的认识,符合课程标准“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理念,从儿童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来生成教育主题。通过表演,让学生演一演自己的生活,让学生在演中体验、演中反思、演中感悟。再通过自己谈做后的体验,长辈的反映,对儿童起到了一种感召作用。显然,这种演演自己孩子自己的生活,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可替代的价值。

四、美术欣赏。

1、录音故事《生日》。

第2篇

关键词:家庭动力 大学新生 适应 研究

引言

随着大学新生离开家庭进入到大学生活学习中,源于家庭和自身原因都会让大学新生产生一些适应问题,产生适应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学生活环境和家庭环境或者家庭动力等之间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子女进入大学,家庭会相应的增加其自主性,而且和母亲的情感交流远远多于父亲的情感交流,会明显的显示出一些行为适应问题,而且有些父母的愿望也会让大学新生的适应情况受到影响。。

一、 家庭动力的相关研究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西方心理学家就已经开始着手于大学生在校适应情况的研究,并对其影响因素深入的进行了探讨。研究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支持、家庭功能、大学生的自我期望、对家庭和父母的依恋、与父母的分离、人格特征等方面。而我国对于这类问题的研究起步就比较晚,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才开始对其进行研究。经过二三十年的研究发现,在这一领域中我国还是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大部分的研究还是处于对现象学描述的阶段,还是缺少实证的研究,同时大多数都是对大学新生和人格关系的研究。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就是家庭,所以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和其所生活的家庭功能状态存在着密切联系。据相关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家庭是一个整体进行运作的,它的外在特征及其内部动力都是源自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

家庭作为超越个体范围的一个生物心理社会组织或机构,不仅仅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系统,但也是一种动力系统,虽然进行家庭系统的解释有些困难,在评定描述家庭的研究方向有两类,一类是通过对家庭动力的研究来对其家庭系统的特征进行研究,另外一类则是利用家庭功能对家庭系统进行解释。家庭动力的定义是其成员互相作用的独特方式。不同家庭理论在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家庭动力对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影响,尤其是那些不良家庭互动模式中很容易诱导大学新生心理病理的产生,所以说家庭成员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和其所生活的家庭功能状态存在着密切联系。

二、家庭动力与大学新生适应关系的分析

1.家庭动力学特征

据相关研究表明,文史类的家庭气氛的维度以及系统的逻辑评分和理工类的存在明显的差异,不过在个性化与疾病观念维度上却没有明显性的差异,文史类的学生主要是处在沉闷且有些敌对的家庭气氛中,在系统逻辑上,文史类的学生家庭判断价值就比较倾向于“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思维逻辑方面。在家庭动力四个维度分数值中显示,非独生子女的分数平均高于独生子女,但是该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近几年来,有关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大学新生在行为和心理等相关方面是否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的研究在逐年增长,但是其理论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一类认为,两者没有差异,另外一类则认为,两者无论是在家庭结构还是培养方式上都存在着特殊性,因而两者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疾病观念是指家庭各个成员对疾病过程自我责任的看法,这类维度的得分越低,就表明患者将疾病健康和患病越多得和自身的责任以及主观相联系在一起。相关研究表明,在疾病观念的维度中,城乡差异是存在的。此外,通过相关数据表明,疾病观念的维度的存在还是由家庭经济条件和大学新生父母的文化程度的差异所影响的,也可以认为,家庭经济条件和大学新生父母的文化程度的差异正是城乡差异形成的中介因素。家庭经济好的大学新生比较倾向于将疾病健康和患病越多得和自身的责任以及主观相联系在一起,这种看法是可以增强大学新生的社会和心理层面上的努力,帮助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动机和拥有相应的人际关系。家庭成员对事物过程的自我责任看法是能有利于大学新生在面对事情的处理时,将无能为力主动的转变为有所作为,就直接帮助大学新生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增加自身的努力程度,进而让新生成功的机会更多。而新生父母的文化程度高低就影响着新生对事物、疾病健康的看法,家庭文化水平较低的新生会因为欠缺相应知识理论和缺乏对事物的真实认识,让学生在面临一些事情的时候,自身会感到无能和无助,没有努力的倾向,仅仅是等待事物顺应天意的发展。

2.大学生适应问题

大学新生在学校适应会因为性别不同而存在差异,大学新生中女生的适应能力强于男生。大学新生适应的通体情况就是指大学新生在新的校园环境、情绪以及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实际适应状况。这就表明女生在情感上的认可较高,同时新环境的接纳速度也比较快,这些有可能是因为女生在遇见新环境的情况下,都会采取很多方法来获取情感上的支持。此外在新环境中相较于男生,女生会感觉更惬意和舒适,同时因为女生独立意识相对于男生来说较弱,对环境情感的依赖性比较强,因此,在情感上女生认可和接纳新环境的速度快于男生。

因为家庭的文化水平存在千差万别的差异,所以每个家庭的教育模式和手段也存在不同的差别,而且有些父母会将自己没有完成的事情和愿望加诸在子女身上,增加了大学新生入学的心理压力,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学历更高的母亲对子女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青出于蓝更胜于蓝,加强了自己子女的管教,让入学新生感到巨大的压力,进而让新生产生反感心理,反而不利于大学新生的适应。而且对于在外地读书的大学新生来说,他们比生源地学生更加远离自己的家庭,从应急方面来看,完全脱离家庭的新生受到的应激程度远远大于生源地学生,这也是影响新生适应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这也是新生产生适应问题的差异。

有些家庭中,父母不鼓励子女公开和直接的进行自身感受的表达,甚至是压抑自身的内心感受的表达,让家庭的氛围过度沉闷,影响新生对职业方面的探索以及建立清晰明确的职业目标,造成学生专业决策比较困难。而有些家庭则是主张民主和融洽的家庭氛围,提倡子女积极表达自己感受和与他人的交流,这一类的新生具有更多的自信,也能更好的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并且一旦决定好自身的专业目标后,会更好的做出表现,积极适应新环境。但总体来说,当自己的子女离开家庭进入大学以后,新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自主性。虽然分离过程会对家庭和新生造成影响,还需要进行相互的调整。当新生在学校遇见应激的时候,父母还是他们寻求帮助和支持的对象,尤其是母亲。家庭内部冲突较多的大学新生,在适应学校中在同他人进行交往的时候往往会出现问题,主要是因为在其家庭模式中,很容易让子女产生胆怯和敏感的心理,交往中过于注重自己言行,过于拘谨,让其在新环境中很难的顺利进行交往。

三、结束语

即使学生远离家庭在外学习,家庭动力还是会影响着学生的适应,所以学校应该适量的对学生的适应进行干扰,尤其是从家庭动力入手,帮助大学新生更快的进入到大学生活学习中来。

参考文献

[1]李惠,赵旭东,陈增堂,姚玉红,廖一鸣,刘翠莲,殷芳,鲍立宪,李春波. 家庭动力与大学新生适应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02:133-137.

[2]安芹,李旭珊.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与家庭功能、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10:796-800.

[3]赵莉莉,肖丽娟. 大学新生适应研究综述[J]. 林区教学,2011,08:20-21.

[4]王璐. 大学新生环境适应教育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

第3篇

这让我想起一次自己的咨询经历。

那是一场家庭治疗的讲座,我要通过现场扮演雕塑的方式,让学员把家庭中的情感关系表现出来。这时候一个学员举手,希望我能给她的家庭做一个雕塑。一般说来,在尚未预热的情况下,学员间还是很陌生的,此时不会有人愿意展露家庭关系。所以,她的热切多少让我有点儿惊讶。

这是一位30岁左右的女士,个子不高,衣着活泼,给人很有精力的感觉。而跟她一起默默走上台来的是她的丈夫,身着灰色休闲西服,一表人才,面带微笑――他们是一个结婚几年但还没有孩子的家庭。

我们的雕塑开始了,女士可以邀请在座学员来扮演家庭图里的成员,只要她觉得他(她)的感觉很像要扮演的那个人。于是,女士开始挑选了:首先是她自己的扮演者,一个同样干练的女士,姿势是蹲在家庭的一个角落里,抬着手,仰着头,做出指责的姿势。然后,她的父母和姐姐也都有了扮演者,他们都围绕着她,集中在那个角落附近。她的丈夫则背对着这个角落,和她的公公婆婆围成了另一个三角形,默默对峙着。

雕塑已经完成,我们开始对家庭成员逐个访谈。

女士的父亲是个知识分子,清高孤傲,对家事从不过问,几十年里很少对妻子说上几句贴心话。而女士的母亲则默默忍受,将所有的精力与爱都奉献给了这个家庭。这位女士走到“母亲”面前的时候已经泣不成声,许久,她才用颤抖的声音对“母亲”说:“您这辈子真的太不容易了,对父亲那么好,但他却很少关心你。”说着,她紧紧地拥抱了“母亲”……

后来,女士又走到公婆面前,她指责公公只会喝酒,在家里表现得自私冷漠,对别人从来都是不管不顾。而当她走到婆婆面前时,她几乎不能控制自己的怒火,几乎用咆哮的语气告诉面前这个“恶婆婆”:“你凭什么对我指手画脚?凭什么处处挑剔我?”――显然,这是她藏在心底许久的话。

最后,这位女士面对着的是她的“丈夫”。她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丝毫感受不到你的爱。”

她告诉他,自己在家里备受压迫,常常无端遭到婆婆的指责,但丈夫却从来没有问过她是否委屈,更别提为她说句话。她告诉他,自己常常在夜里偷偷哭泣,有一次实在太过压抑,甚至用刀划伤了自己,而他却一无所知。她还告诉他,她很希望像恋爱时那样,能够听到他的甜言蜜语,感受到他的温柔呵护……

真正的丈夫微笑地看着自己的妻子在现场所做的一切,看到妻子流泪时,他抽出纸巾递了过去。他的眼神里满是包容、支持和默默的爱,但是,从头到尾他却一句话也没说。

显然,这种“沉默的爱”是他们三个家庭的男人共同的表达方式:女士的父亲从来不表现出对妻子的关怀,女士的公公对妻子也是冷漠木然的,而女士的丈夫更是深沉缄默,让她几乎感受不到一丁点儿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