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古代文学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了解文献的整体脉络,引入目录研究。开始研究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应该对文献建立一个整体情况的了解、概述体系,掌握某一本书的流传情况和书写情况以及主要内容,作为开始研究的敲门砖,广大学者要有一定的目录学基础。古代文学研究需要的文献内容分散在各类书籍当中,如果将文献进行重新的整理,工作量巨大,也会占用很多时间。目录学是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中的指示学科,是进行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指路明灯”,能够有效提高古代文学研究的效率,对研究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本好的目录学作品,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整理一本书创作的年代、背景、内容、流传情况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主要写作思想等基本知识,还能够让我们判断出一本书的真实情况,提供新的材料并扩大我们的研究范围,还能直接关系到鉴赏批评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帮助研究者在众多书海中筛选出有研究价值的作品,让我们的研究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献,特别是古籍文献作品,在流传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刻本或者抄本,在内容上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变化,改串、错版的情况屡屡发生,但在流传的过程中是无法避免的。因此,一本好的目录学作品,还能够帮助我们筛选优秀的文献作品。
1.2增加质疑的意识。对待文献要有正确的选择态度,就文献本身而言,它只是参考资料的一种,文献考据也只是研究中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学问。古代文学研究的文献多源自一代一代的流传保存,在流传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伪造、篡改的情况发生,例如被世人称为“诗仙”唐代诗人李白在去世之前并没有将平生创作的诗作固定成集,很多都是后人整理结集而成,元稹等李白后代名家都曾受到委托进行编撰李白诗集,在清朝编订的《全唐诗》纳入李白名下的作品也有数集,其中真伪需要结合李白当时的创作风格、创作心情等慢慢敲定。而在明朝对古书的篡改更是广为人知。古书文献中的一字之差就能有完全不同的解释,如果没有可靠的文献版本进行参考,将让古代文学的研究进入歧途。因此,在研究中参考的古典文集一定要时刻怀有质疑的意识,有判断真伪的能力,特别是现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很多从网络而来的文献信息也存在纰漏,需要广大研究学者活取活用,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工作,为后人留下可靠的文献信息。
1.3对文献的准确解读。文献中的注释是对文章中内容的进一步解释,一旦发生偏差将会影响整篇文章的分析,即使是文献中的一个标点,对原作也会产生影响,标点的错误不仅影响断句,特别是书名、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也要严格遵守标点要求。为了提高古代文学研究的准确性,必须对文献文本资料进行正确的解读,要有精准的注释内容、标点符号等,通过校对完成文学准确性的把关。校对过程就是寻求文献全貌的过程,根据创作的环境、作者的境况进行整理,把一本书不同的版本和相关的文献进行比较、筛选,校正对错,尽全力整理出最接近原稿的版本。如果研究者参考的文献与原稿相距甚远的版本,在注释和标点等方面存在出入,那么得到研究的结论也必然远离原作的本意。因此,我们必须对文献进行精准的解读和校对。2.4重视文献学的历史地位。将文献学方法引入到古代文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古代文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存在的真实人物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它有着特殊的历史时代,但是时间已经过去,历史无法重演,凭空臆造的不是对文学的研究。因此,只能借助历史留下来的文献作品帮助研究,只有重视文献学的作用,肯定它的历史地位,在思想上转变对文献的认识,将推动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入。
2、结语
自然,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大打折扣。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手机、电脑的普及,当代大学生的阅读方式、理解角度、价值判断都呈现出明显的社会化趋向,多数人是以“有用”或“无用”、能不能换取经济价值来选择学习对象,因此,对于距离现代较远的古典文学存有隔阂,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和兴趣。高校办学理念的转变和学生兴趣的缺乏直接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带入了尴尬和无奈的境地。针对前者,我们高校古代文学课程从教者无力改变,但对于后者即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效果方面,尚有努力的空间和方法。如本文论述的教师以问题创设为途径来提升古代文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即是有益的尝试。所谓问题创设,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既要传授古代文学基本知识、讲解古代文学重要作品,又要结合目前的社会环境、学生的心智特点和学习习惯,有目的地创设一些有针对性的、浅显但有拓展空间的问题,通过抛出问题,引起学生对于问题的兴趣,从而诱发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创设所应掌握的技巧、原则和这一方法的实施步骤及注意事项,下面即以笔者在近年来古代文学教学中创设的部分问题和相关教学内容为例来加以论证。
第一,问题创设应打破常识的误区———“唐诗三百首?”学生从小是从背诵《唐诗三百首》接触、感知古代文学的,且常常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句子萦绕耳旁。因此,在学习宋代文学的第一堂课我提出的问题是:“唐诗有多少首?”绝大部分学生凭第一感觉地回答是:“唐诗三百首。”当然,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那接下来就要分析错在哪里?老师和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相应解决以下问题:唐诗现存到底多少首?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有“唐诗只有三百首”的说法?《唐诗三百首》是什么?同时结合马上要学习的宋诗部分,还可以提出唐诗多还是宋诗多?宋诗现存有多少首?唐诗与宋诗孰优孰劣?等一系列问题。从常识入手提出问题,纠正学生以前在中小学阶段形成的知识误区,从而引导学生产生想要去探究问题正确答案的欲望,即探究知识的兴趣。在这样的兴趣支配下,学生通过教师接下来的相关讲授、分析,并结合以往所学,或许能对唐、宋诗概貌有一个直观、清晰的认识。这是一例。类似问题还有:“苏轼、辛弃疾是否创作婉约词,李清照是否创作豪放词?”学生以往中学阶段学习形成的观念是:苏、辛是豪放词代表人物,李清照是典型婉约词人。因此,问题提出以后学生的回答仍然是一边倒地的否定:“没有,至少没读过。”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不要马上给予评判,而是引导学生来一起解读两首作品: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研读作品,学生既能体会到作家的人生况味,更能直接领悟到词多样化的风格和同一词人对于不同词风的驾驭。
第二,问题创设应以学生的体验为本———“选林黛玉还是薛宝钗?”青年学子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期,对于个人情感和将来的对象充满了好奇、憧憬和期待,在自我心目中都有一个“理想型”。因此,在讲到《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时,教师适时提出:如果你是男士,选择将来的另一半,是喜欢多情的林妹妹,还是喜欢理性的宝姐姐?要回答这一看似简单的选择题,学生至少要明了一下几点:1、通读《红楼梦》文本。2、细读、精读文本涉及林黛玉、薛宝钗的情节。3、理清林黛玉、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关系。4、全面总结二人的性格特点。5、作出自我的选择和说明理由。通过以上五个环节,学生对《红楼梦》无论是整个故事还是局部细节都会有亲身阅读体会的经历,并能从阅读文本中感受经典名著的“经典”所在。同时,通过分析宝、黛、钗的性格特点和爱情纠葛,也有利于学生在崇尚“速食爱情”的当下形成正确、健康、积极的爱情观念。如此通过创设问题、阅读文本、自我认识再到思想提升,将古代文学的文学性和人文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对于纠正网络和某些改编自古典名著的影视剧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三,问题创设应以小见大、贴近生活———“什么是炊饼?”古代文学作家、作品存在的时代距离学生生活的21世纪比较远,如何能拉近古代与现代的时间差距、如何能消弭文学世界与现实生活环境之间的界限,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的问题也应从现实生活入手,找到古今的相通处、相似点。因此,古代文学教师在讲到明清章回小说这一最贴近世俗生活的文学类型时,不妨以某一点为突破口,鼓励学生探求其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及富有的历史、文化意义。如讲《水浒传》和《金瓶梅》时,提出:“武大郎卖的炊饼究竟是一种什么面食?”小小一张“炊饼”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以下内容:宋代北方的饮食习惯、面食在中国的流传特点、炊饼和今日烧饼(或煎饼、馒头、蒸饼)的比较、饮食变化蕴含的文化意义。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充分体会文学、文化、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并能跳出书本的桎梏找到思考的着力点。在章回小说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在讲到《西游记》时,提问:“《西游记》中谁挑担子?”多数学生从小对《西游记》改编的影视剧耳熟能详,因此,给出的答案是一致的:“沙和尚。”这个问题很小、很简单,也是常识性的,对学生来说答案几乎毋庸置疑,但却不是真正的正确答案———猪八戒。为什么挑担子的角色从小说中的猪八戒变成了影视剧中的沙和尚?这就要求学生去努力探求现代影视改编对于古典名著改编的原则、方法和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了解古代文学所具有的现代属性。同时,还能将文本跟改编剧作之间存有差异的问题举一反三,看看其他几部古典名著的现代改编情况。这样,既能促使学生阅读小说文本,又能与学生感兴趣的影视剧相挂钩,可谓一举两得。
第四,问题创设还应突出古代文学蕴含的优秀人文精神和对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积极作用———“屈原、司马迁、苏轼、辛弃疾、陆游、曹雪芹等教会了我什么?”
在2014年9月的新生开学典礼上,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不约而同地阐述了大学对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杨玉良甚至说:“虽然专业知识是必须学习的,但是来到大学,更重要的是一个悟道的过程。如果学校的教育只重视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性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2]两位校长的观点代表了当今高校及教育管理机构的担忧,即身处科技发达、物质丰富、生活便捷环境下的现代人,其道德素质却明显缺失,传统的“爱国”、“诚信”、“孝道”等优良品质正逐渐淡出人们的思想深处。面对这样的形势,凝聚了中国古代宝贵精神遗产的古典文学、古代文化理应担当起再次唤醒大众优秀人文精神的重任。因此,古代文学教师在与学生一起品味古代先贤的作品时,应当结合作家所处的时代,对作家、作品做全面、客观、正确地解读和分析,学习渗透在字里行间深重的人文关怀:研读屈原的《离骚》、辛弃疾的词作、陆游的诗篇,透过文字陶冶个人情操,领会个人对国家和社会,需怀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面对国家危难时刻的自我牺牲精神;研读司马迁的《史记》、苏轼的诗词、曹雪芹的《红楼梦》等,深刻体会当个人深处逆境之时应当持有的正确、乐观的心态———不怨天尤人,不气馁、始终不放弃自我的人生和理想,百折不挠、积极向上。古人的人生经历和文学表述,对当今大学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健康的人生道德观和提升自我的审美能力方面均能起到重要的积极、正面地示范和引导。为了完成古代文学在当代承担的这一重大任务,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细化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潜移默化地收到良好的效果。既要突出课程的人文性,还要避免枯燥、单调的说教,教师对于问题尺度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是机动、灵活和有技巧。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改革;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发展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即使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变化,无论是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还是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始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然,面对时展,古代文学教学需要不断与时俱进,以新的手段、注入新的思想等实现教学的时代化和现代化,而教学的内容和精华始终不变。总之,古代文学教学实施改革创新也是必然和必要的,而就其改革,以下则从教学改革的现状入手,结合笔者教学经验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1.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分析
在时展之下,古代文学教学既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因此,古代文学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创新,抓住机遇面对挑战。针对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许多高校都在积极采取行动。但是,纵观当下一些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其中存在着以下几点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加以重视,将会直接影响到古代文学教学的效果,影响到该教学作用的发挥。就其问题而言,以下是具体的分析。
1.1古代文学教学课时缩减的问题
当前许多高校针对汉语言专业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其中古代文学课程部分也发生了改变。从其课时来看,相对过去古代文学的课时缩减相对较多,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许多学校认为古代文学课程属于基础性的课程,与汉语言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其排位相对靠后。但是,依据笔者教学经验,古代文学教学课时的缩短,实际上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由于古代文学涉及到的教学内容从先秦至近代几千年的优秀作品,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这也意味着其包含的知识点也非常多。而该课程的课时缩减,则对教师对学生均是一个挑战。对教师而言,在时间范围内要讲授所有古代文学知识,教学质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以上古文学教学内容为例,这部分内容涉主要与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有关,其中代表文学作品包括《诗经》、诸子百家的作品、《战国策》、屈原的《楚辞》、宋玉的作品等,仅仅是《诗经》就占有上古文学教学的一定比例,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对其中内容的讲解和深入分析必然会相应减少。由此可见,教师减少与学生共同深入分析文学作品,古代文学教学的深度则相对不足,学生对各个时代的文学理解不深入,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则更多停留在表层,最终在汉语言学习以及古代文学研究、传承及发展方面都是不利的。
1.2古代文学教学新方法应用的问题
古代文学教学的改革及创新,最为突出的则是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创新。当前,在大的教育改革环境下,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并且这些教学方法及理念大多也都有相应的理论支撑。例如,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教学方法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中某一知识的理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应用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去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时,面临着对新的教学方法内涵理解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同样以上古文学教学为例,上古文学具体的时间可从西周东周开始至秦始皇时期,这段时间内的优秀文学作品有很多,以其中《诗经》为例,教师要让学生深入了解什么是“风、雅、颂”,教师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之前,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而后将探究的成果以小组为代表在课堂上分享和呈现。在此过程中,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学生参与该主题教学当中。如此一来,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极度淡化,这对教学而言也是极为不利的。综上两点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分析,就古代文学教学的发展以及作用的发挥,笔者对其教学改革与创新有以下几点建议和看法。
2.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创新建议
基于当前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关于其改革以下具体的建议和改革对策。
2.1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规划
针对古代文文学教学课时缩减的问题,高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和改进:(1)基于古代文学教学大纲,合理组织高校教师对该教学课程的课时设置进行研讨,实现合理科学的课时安排;(2)可在现有古代文学教学课时安排的基础上,增加以古代文学为主的选修课程,以该选修课程作为相应的补充,以此增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厚重性,又在专业内容拓展方面开阔学生眼界,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3)可就古代文学教学的课时进行调整,即直接增设该教学课时,并对该课程教学设置相应的学分。以上三点建议,主要重在保证古代文学教学的课时,为该教学提供足够的时间条件,从而推动该课程教学有效的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2.2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及模式的改革创新
目前许多教师在古代文学教学当中已经采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及理念,但是在具体实施这些新教学方法、理念时,存在的对新教学方法、理念的理解不深刻等问题,以下则以当下应用比较广的几种教学方法为例,提出几点看法:(1)探究式教学方法下,教师可以问题为引导,以体验为手段,教师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积极发挥自身引导的作用。即教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时,给予学生必要的说明、要求以及指导,或者在某一教学主题下设计好教学问题,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考和探究,并且对学生的探究进行合理的评价,也可针对古代文学中的某一知识点进行延伸性的提问,引导学生延展思维;(2)情境创设教学之下,具体以情境为基点,以交互为方式开展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在课堂上为学生构造教学内容背景、进行情境的模拟,以此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当中所包含的“美、艺术、情感”产生共鸣及思考。另外,值得重视的是,当下古代文学教学多会借助多媒体开展教学,这一方式可以为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也能够更好地辅助教学。但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改革创新当中,也需要注意不可过分依赖多媒体,无视文学课程自身的个性特点,否则很容易使得学生失去古代文学的美感,学生在想象力和理解能力方面也均会受到影响,最终教学则是不成功的,其改革创新的效果也不能得以体现。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代表着我国文学发展的历程,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在新时展背景下,古代文学更是应当被继承和发展,因此其教学应当不断就行改革创新,以实现古代文学教学的时代要求。就此,以上主要针对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当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改革的建议,希望可以为该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不断促进古代文学教学的发展,同时也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建华.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存在问题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08:141-142.
[2]董素贞.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策略[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01:163-164.
[3]金艳霞.关于古代文学教学理念改革的几点思考[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07-111.
[4]郑升.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理念的再审视[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11:47-50.
[5]孙玉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