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创新思维的内涵范文

创新思维的内涵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创新思维的内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创新思维的内涵

第1篇

关键词:创新理念 视觉传达 设计思维

中图分类号:J50-02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124―02

一 视觉传达设计创新思维内涵

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设计从本质上讲是创新的,艺术创新是设计生命之所在,所以,伟大的设计师总是强调创新性和原创性,这是视觉传达设计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是全面的、全方位的创新,它不仅是对艺术形式、思想内容、手段、方式的创新,还包括艺术观念的突破;不仅是对前人、他人的不断超越,还包括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断超越。设计是事先在心中酝酿,在想象中已经绘出结果,并能通过实践使之成为现实的视觉产品。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源于设计思维的创新,设计思维过程是一个有目的的过程,这个过程由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共同参与来完成。“理性思维给设计以前后的逻辑顺序,即设计的时间属性,感性思维给设计以形象以及场所的视觉表现即设计的空间属性,具有空间属性和时间属性这双重属性的思维即设计思维。视觉传达设计创新思维的内涵在于,视觉传达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设计手段、方式和技巧,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观念。新的历史时期,要想做出具有时代观念、创新观念的设计作品,就必须在设计理念、视觉图形语言等方面入手,把握人文情感、民族情怀、时代特色。21世纪的视觉传达设计是以欣赏者为出发点的设计,具有国际化、本土化、人性化、独创化的特点,视觉传达设计和绘画艺术以及其它设计类型相结合,呈现出综合性的特征,在设计表现上,视觉传达设计也由静态传达向动态的信息传播延伸,视觉空间也突破二维的平面空间,向三维的立体空间、四维的时空空间延伸,互动性、交叉性、民族性将成为视觉传达设计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

二 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与科技发展紧密相连

科学技术从根本上影响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是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产生的,无论是新理论、新工艺、还是新材料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史上的很多大发展都来自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新突破。科技对视觉传达设计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方面,任何一项设计都牵涉到材料的运用,采用传统材料或采用新材料,对材料的合理选用是设计师的基本任务;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紧密相连还表现在设计手段的更新方面,运用高科技手段从事视觉传达设计已经是现代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大大提升设计师的设计速度和质量。新的电脑技术具有计算精密、修改方便、表现真实、批量输出、数据资料便于保存等优点,它作为设计的辅助手段已经越来越普及。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成为当今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方式,设计软件的升级也为设计师的创作活动提供了技术方面的极大支持,苹果公司推出的MAC为设计师提供了全新的、交互性极佳的视窗操作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走向专业化的道路。如今,在强大的现代网络技术和数字媒体的支撑下,人类进入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数字化和信息化的视觉传达设计理念拥有无与伦比的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使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手段得到极大丰富。数字化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是时展的必然要求,视觉传达设计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推动下,呈现出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三 视觉语言的创新是视觉传达设计创新的重要内容

语言是人类传达思想情感的工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同样有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设计作品的特定内容必须借助特定的艺术语言才能表达出来,没有艺术语言,也就无所谓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以材质、造型、色彩、文字、装饰等形式元素为艺术语言,通过上述形式元素的有规律的组合,从而形成设计艺术作品。艺术语言以表现艺术作品的内容为出发点,但艺术语言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比如,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点、线、面、空间、体、光影、色彩、构图、文字等形式元素,本身就能够传达不同的视觉感受,表现不同的思想情感,如直线给人的感觉是刚健、挺拔、庄严;曲线给人的感觉是活泼、自由、流动;水平线给人的感觉是舒缓、宁静和安宁。色彩的情感性就更加明显,它包括色彩的冷暖、进退、兴奋、安宁、华丽、朴素、收缩、扩张等。色彩还具有很强的象征性,白色常常象征着纯洁、清白、神灵和真理,黑色在大部分文化范畴中往往代表着邪恶、死亡和悲伤,它总是和无知、死亡、悲伤以及邪恶黑暗势力所带来的压抑、黑暗与痛苦相连系;红色让人联想到太阳的光辉与沸腾的热血;绿色让人想到春天,想到蓬勃发展的顽强生命力。艺术语言是设计艺术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欣赏者对艺术作品思想内容的认识是通过艺术语言来实现的,所以,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和艺术语言的创新发展息息相关,没有艺术语言的创新发展,就谈不上设计的创新。

视觉传达设计通过创造视觉形象来传达设计师的思想观念,现代主义设计就是以探索视觉语言的新形式为出发点而兴起的设计运动,在设计史上,新的视觉传达设计形式的产生往往建立在对传统艺术反叛的基础之上的,设计师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在继承艺术设计史上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超越前人,从而实现视觉语言的创新。如,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反对纯艺术,提出了“美术和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在设计上形成了明确的艺术风格,在材料的使用上主张朴实、大方,重视设计作品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从而推动了设计视觉语言的向前发展;新艺术运动反对浮华、装饰的艺术风格,追求自然风格,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师从自然,发掘动植物生长、发展的过程,将之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之中,大量使用曲线,组成富于装饰性的装饰图案,丰富了视觉传达设计的艺术语言。

四 设计理念的创新是视觉传达设计创新的思想源泉

第2篇

[关键词]教学 创新思维 途径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在这一对关系中,存在需要改进和协调的方面,特别是处于教育主导地位的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应该积极探索,创新教学和方法,缩小教学过程中的“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功利化等不利因素影响,使教师在教学思维和方法的创新上与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性、创造意识结合起来,这不仅对教学思想,而且对教学模式、方法改革有着积极意义。

教师创新思维的养成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想取得成就,得到学生的赞许,不但要有一定的智力水平,还要有坚强的性格。教师职业与其它职业不同,教师在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又在塑造人们的灵魂。所以教师第一位要讲“道”。老子认为“道”就是事物自身的变化运动规律。第二位要讲“德”。“德”就是老子说的品质。“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就是说,伟大品质的内容就是同规律保持一致。人的性格中包含许多个人自身的东西,其中有些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东西,有些是违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东西。这就需要教师个人不断用社会的“道”和“德”去修养自己,使性格既适合于个人身心发展又符合所在社会的准则。

做好高职教师工作,特别是在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后,在大学特色、学科特色、创新机制、创新氛围的呼声越来越高之时,高等院校迎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要培养具有知识、德性并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就需要承担此重任的教师有一种思想观念作为其追求的理想。观念就是看法,思想。有了思想,才能指导行动。有了思想,才能谈到人的道德、价值、精神。创新观念是大学理念的一个组成部分。

思维要从知识记忆的层面上升到构思、创意,就要把以前在头脑里存在的东西激活放到思维中枢,进行加工、组合,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玄妙的新想法,这就是思维。在此过程中,人的思维是要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和限制的,是要按一定规则来思考问题的。

创新思维的途径与方法

教师教学最重要的是要“有的放矢”,要了解学生喜欢的是什么,关心的是什么。要了解学生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专业,学生对这个专业了解有多深,只有把这些弄清楚了,教师在备课、讲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在面对哪些该详讲,哪些该略讲,该采取哪种方法和教学模式等问题时,教师才会从容应对。对授课中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教师回答起来会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显得文质彬彬,“腹有诗书气自华”。要做到外表文质彬彬,教师就要敬业,对学生温和敦厚,举手投足间要有良好的气质和仪表。教师要切忌着装不整,蓬头垢面进入教室。一位年轻、风度翩翩的老师往讲台一站,学生眼睛就会一亮,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提高。这也不足为怪,《诗经》里面就有一句话,“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深度消化教材内容,领悟教材精神,言之有物,不能空洞。教师传授知识要深入浅出,让学生能听明白,不能一头雾水。例如面对学机械工程的学生,教师首先要知道机械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培养途径与方法以及相关的实验、实训环节和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如现在高职院校采用的“人才订单”模式、“校企联合”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等)。如果教师的眼界开阔一些,还可以了解一些国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等。“磨刀不误砍柴功”,这些看起来是题外的,与课上内容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它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密切相关。只有在了解了学生,知道了专业课程内容,掌握了培养机械工程人才的构建模式,教师在授课内容、方法上才会思路开阔,不拘泥教材,才会不断涌现新想法,创新教学方法和理念。一边教学,一边改革,久而久之,教师就有可能创新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闯出一条新路,摸索出一套符合现有教学模式的新教法。

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富有创造意义的工作。平时的备课、讲课中都浸透着教师的智慧、思想。简单来看,教学是教师按照教材通过讲授来体现的。实际上,这里面有一个教材和教师讲授的关系。教材就是教科书,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之一。但教材含有的知识容量有限,只看教材,不阅读其它有关资料,学生的眼界和思路会变得狭隘,对今后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会有不利影响。教材所使用语言是书面语言。对于概念、公式、术语用词比较严谨,有些论述晦涩难懂。一般来说,学生分析问题、综合归纳演绎的能力不及教师,所以讲授这个环节对学生是不可少的。

什么是讲授呢?讲授之前应做哪些准备工作呢?所谓讲授就是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讲授之前就要为上课温习教材,查找资料,就像杜和戎教授说的要对教材做二度消化。具体的讲,“第二度消化就是结合教学的要求和条件,结合学生的特点,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师对自己已学过的讲授内容,进一步作创造性的理解、加工、发掘,为更好地达到讲授目的而做准备”。讲授让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既能听到大师或教师用浅显的语言阐明深奥的道理,又能看到教师是怎样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怎样提供许多的事例来佐证自己观点的。讲好课的基础是备好课。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的《文艺学专题》课稿,论述精辟,溯源探隐,把枯燥的文艺学理论写得浅显易懂,仅凭课稿就不难发现其课稿具有“教学现场感”和“学问口语化”的显著特点。四川师范大学李里老师的《论语讲义》,把语录体的《论语》,讲解的深入浅出,微言大义,在前人对《论语》的解释、注解上,以自己的认识理解对许多地方做出了新的诠释,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难怪他的国语课学生们都蜂拥而至。可见,授课因人而异,效果也不尽相同。课前准备的越详细、充分,课堂上讲起来就越游刃有余;就能讲教材而不唯教材;就会推陈出新,有新义。

讲课、学习是要环境的,也要讲一定的规矩和形式。同样,教学的创新思维也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和形式。千年的岳麓书院位于苍翠的岳麓山东麓,青砖石地、粉墙玄瓦,远离闹市,其超逸的情怀,为文化的传承营造了理想之地。教育家、名师,如朱熹、张杭、王阳明这些一流的文化哲学大师的到来,又为其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把教书、学术研究、文化人格的建设和传递融合成了一体。以至后来从岳麓书院走出了左宗棠、、郭嵩焘和杨昌济等有影响的人物。北京大学里的塔、湖、图风光旖旎。校园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荷花满池。三角地的公告栏上,几乎每天都有一场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或艺术的讲座通知。任凭校外人心浮动,急功近利、充满诱惑,学生们仍能踏踏实实地坐在教室学习,教师仍能静下心来,专心

致志地研究学问……究其原因,在于有一代代大师们承袭下来的治学理念和精神在熏陶和支撑着他们。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一代代既有扎实的传统文化、思想,又有新文化、新思想、新学术创造力的年轻人在这里成长起来了。新文化、新创造、新发明不断涌现,一个个大师也在此诞生。

形式是指事物的形状、结构等,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古代的礼就是一种形式,现在来说就是规范。人和人交往要讲礼节,国与国往来要遵循原则。有礼貌的人,讲规矩的人,就显得庄重,让人肃然起敬。一个物体要外观好看,就要讲究形状。形式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人们思想和感情的升华。上课时,教师着装得体,儒雅大方,学生端坐。这就体现了师生相互尊重。这种形式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没有形式,文化也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指内容,“文”是指形式。如果内容大于形式就未免粗野;而形式大于内容就缺乏生命力。“文质彬彬”,内在的气质和外在的形象统一,或配合恰当,就叫彬彬。大自然中,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个个生物,它们的颜色是那样的绚丽,结构是那样的精巧,外观是那样的漂亮。物体的形式或外观会激发人们新的创意和创造。例如:蜻蜓与直升飞机,苍蝇与宇宙飞船,人脑与电脑,奥运会的鸟巢、水立方。美好的形状容易使人联想,或产生奇思妙想,就会设计出新产品,带来经济效益,造福人类。在教学中,教师外要为人师表,儒雅大方,内要学识渊博。教无止境,学无止境,不断去探索,才会跟上历史的步伐,培养出千百万有创新思想的大学生。(作者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教学中创新思维的思考

第3篇

关键词:创新内涵;技术性;经性济;社会性

一、创新的概念界定

熊彼特率先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将创新管理的内涵概括为通过新产品、新工艺、新市场、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新的管理方法五种方式将从来没有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等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以获得利润。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涉及产品和技术的研发、生产流程、营销和管理整个流程,且强调了这几种组合方式对企业技术性、经济性和商业性的正向效应。

华尔特·W·罗斯托,将创新概念具体化为技术创新理论,从技术性角度突出创新;迪隆(Dillon)、多西(Dosi)、厄特贝克(Utterbaek)等人从企业组织学习能力和营销角度探讨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因素,并指出提高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合理处理好组织内外部各种要素的匹配关系,突出强调创新的经济性和协同效应。诺思(J.L.Enos)直接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是资本的投入、组织的建立、制定计划、招募员工和开辟市场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突出技术创新从研发-生产-销售-市场的整个企业生产运作流程中的全过程渗透性。弗里曼(C.Freeman)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工艺和商业化全过程,并促使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新技术工艺与装备的商业化应用。我国学者傅家骥从企业家的角度和创新商业化的角度定义技术创新为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取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吴贵生首先提出技术创新的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是一种以技术为手段实现经济目的的活动,他强调了技术创新是基于技术活动、所依据的技术变动允许有较大的弹性、技术与经济结合三个特点。此外,还有多学者把创新定义为组织采纳一个新设想或新行为,这里的创新是指以一个新产品、一个新服务、一项新技术或一个新的管理实践。

伴随信息化步伐加快,企业发展从以纯粹生产型、生产经营型、资本经营型转入创新经营型。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人类社会在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特别是改变了企业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创新不只是改变产品和技术,人类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生产要要素或是市场开拓创新的过程中在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创新带来的社会效益日趋凸显。

综上所述,创新是技术、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四个维度的融合。创新是技术性的换代更新,商业性挖掘开拓,文化方式载体的变换,社会性的集中体现与反馈。

二、创新的特点

(一)创新的“新奇性”

创新是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强调“新”,即新奇性,具体而言,可把创新的新奇性划分为以下几种方式:①创造-即创造新事物;②改变-进一步改造和完善原有的技术、产品和毒物其功能和作用;③组合-通过将原有的技术、产品或服务等要素重新组合,实现新效益。

(二)创新的经济性。创新的本质是以技术为手段实现经济目的的经济活动,其要有利于利用企业的生产能力,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性。

(三)创新的服务性。创新,归根到底就是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的生产要素或是新的经营管理活动以更快捷、更低成本的方式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化、精细化、体验过程愉悦化的一种综合的完善,对产品实现市场化、服务实现商业化过程的再完善。

(四)创新的社会性。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的活动,亦是组织通过与外部经销商、客户等对组织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出的反馈与及时性调节,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

三、创新的四维内涵分析

(一)创新的技术性内涵。创新的技术性是指通过个人或是团队知识、技能、才干等进行发明创造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种技术可以集中表现为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生产要素或是组织管理的创新,对企业或是整个行业有引领技术前沿的作用。

(二)创新的经济性内涵分析。创新目的是为将产品顺利推向市场化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企业不断挖掘和完善盈利方式的过程。体现在当前经济效益的增长、市场状态的改善、创新主体素质的提高三方面,所以成功的创新必然加速推动长期盈利增长,提高经济收益,可通过“开源”、“节流”实现。开源是企业通过技术产品或是管理创新的方式,巩固现有市场地位,并不断扩大市场能力;完善和挖掘新的盈利模式,开辟新市场,创造新利润点;节流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优化流程,降低成本,实现可持续性盈利。

(三)创新的服务性内涵分析。正如前文所述,创新是用更便捷的方式提供服务,实际上是一种服务创新。此前,已有学者关注服务要素重组、服务管理、服务特性等方面的研究,Bilderbeek等提出从“新服务概念、新顾客界面、新服务交付系统、技术”四个维度去理解和分析创新服务。技术创新是服务创新的核心关键环节,而服务概念创新、顾客服务界面和服务传递系统是服务创新的具化和延伸。所以,服务创新是创新技术性和经济性综合的结果,是以技术为支撑的服务概念创新、顾客服务界面创新、服务传递系统的创新。

(四)创新的社会性内涵分析。随着人类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人们对创新的认知不再仅局限于提供新技术、使用新产品、完善产品功能等,消费者更看重产品和技术给自己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带来的效应,企业越来越看重创新对于企业形象、产品口碑塑造方面的功能,社会更看重技术创新和进步给带来的生态环境、生态资源的改善。创新不仅仅是经济的快速增长,更应注重一种创造性商业理念和具备一定社会公益性,这便是创新社会性的集中体现。创新的社会性表现在四方面:①创新社会性的行业联动效应。创新应具有行业带动性和自主品牌,在行业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带动性或带动潜力,创新所涉及的技术应处于技术S曲线的右上角。②创新社会性的文化特性。正如哲学所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馈”,此处的文化是创新背后所要传递的价值观和理念。创新的落脚点不仅是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而是向受众传递一种正确的认知和价值观,即文化:比如环保理念、财务安全、轻松生活、笃信者文化等,通过创新的方式传递正能量的科技价值观,提升人文软实力。在创新能力评估的RPV框架中,价值观是除开资源和流程后对创新价值评估起决定作用的另一要素,价值观直接决定产品、技术或服务今后能够引起兴趣的市场或顾客群大小。③创新的战略特性是指创新所涉及的技术方向、市场方向、产品方向往往是企业未来经营发展战略的方向,具有一定的战略特性,对人类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影响甚大。

总之,创新改变商务,商务改变世界,创新的内涵实质是技术的新奇性、可持续和可挖掘的经济性、逐步完善的服务性、文化性与战略并重的社会性四维的融合。(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 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 梁嘉烨.葛振忠.企业创新与创新评估系统[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9):P51

第4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情趣教学 探索精神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有必要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问题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下面笔者就注重知识内涵,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情趣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注重知识内涵,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来自于知识的理解,没有知识的理解就没有创新的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透彻、牢固地掌握数学的概念、定理、法则、解题步骤等基础知识,也就是要熟练地理解数学理念与数学思维。科学知识的创新充满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记载着人类发明、创造的光辉历史,凝聚着人类思索与奋斗的成功经验。它既有巧夺天工的构思,传承着人类的聪明与机智,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和自然规律的认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总之,知识蕴藏着丰富的智慧财富,既是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如在一个重要定理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它的重要用途,认识定理证明的思想方法,理解其中的运算和推理技巧,还要深刻理解定理反映的事物本质,其本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活动的依据。在定理证明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定理证明与发现的联系激发学生思维。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成功的保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真才实学,学会过硬本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固有的,如何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利用情趣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教材,从教材的知识体系中再现知识的内涵,是近几年的高考趋势。为了达到减负的目的,高考命题从书本中走出来,又回到书本中,考点都是书本问题的结晶与提升。重新认识教材,从中挖掘创新素材,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从而创设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在学生中,已存在着不可低估的创新意识的思想,他们对未来科学世界的好奇和探求,对已有结论的质疑和发问,使我们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条件。一方面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向和积极探究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引导之下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争论、交流思维方法,相互启迪,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而集中,由集中而发散。这种合作必须是人人平等参与的合作,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审视教学中提出的种种问题,让课堂呈现出“杂音”。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推理证明的思维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就可唤起求知的情趣,激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的状态,从而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达到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首先学生必须对数学有极大的兴趣,他们就肯用百倍的努力去学习。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教师从创设认知“冲突”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思维的新视角,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向往科学,追求真理。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激发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5篇

1.培养学生想象力,激发创新思维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中心,想象渗入到思维,才能有完整的创造思维,因此想象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形成。

1.1 运用教材语言诱发学生想象

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一方面唤起学生的表象和联想,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景、物、人的具体情境,把课文所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另一方面要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写出了这个画面。如《林海》的第2~5段,写山岭的各种形态: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顺着的……;写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多种的绿色: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的难以形容;写落叶松的海洋和俏丽的白桦的句子等。凡是这样生动具体的语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边读边想象画面,既理解语言,又发展想象力。

1.2 讨论关键词语内涵,激发学生想象

有的词句不是一看就明白,必须将词句内涵揭示出来,使学生理解该词句的比喻义、含蓄义、言外之义,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如《全神贯注》一课,第二节中,两个“好像”的句子,要引起学生的想象。“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要启发学生想象出说了什么悄悄话(可能自言自语:这样画,不如那样,这再加一点颜色,那再淡些……);“他好像喝醉了酒一样”(画好了,陶醉于作品之中,什么都忘了)。把两个“好像”的句子内涵揭示出来是需要学生想象的。在加以启发时,学生还会想出更多的内容。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依靠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设计从课题质疑

从标点符号质疑,从词语质疑,找原因质疑,找依据质疑,抓联系质疑,抓关键句质疑,抓矛盾质疑,寻实质质疑,联想质疑等。例如《第一场雪》中有这样一句:“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教师可引导学生抓矛盾质疑:凭我们平常的感觉,凡是毛茸茸的东西,一般不会发亮,那么这句中“毛茸茸”的银条为什么又“亮晶晶”?凡是“蓬松松”的东西——比如一团棉花-它就不会“沉甸甸”,但是课文中为什么又说“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呢?教师还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对书本上现有的知识和结论作独创性的发现,甚至发现课文的不足之处,并设法加以弥补,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2 设计标新立异的课堂教学

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千方百计创设条件,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辐射,并敢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标新立异。这样,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是非、优劣、曲直上有些分歧,但思维过程、辨析过程就是创新意识萌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其积极意义绝对不是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所能代替的。

2.3 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科渗透

把音乐、美术融入语文。运用音乐、美术,启发和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教《海底世界》一课中,在进入拓展练习环节时,要求学生以《海底见闻》为题写一则短文。同时,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边放课文录音,边放一曲有海浪、海鸟、海底动物叫声的自然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这样他们仿佛置身于茫茫大海中,看到了五彩斑斓的景色,摸到了形状各异的矿石,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之后,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所闻所感写下来,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4 在鼓励性的课堂评价中巩固学生的创新激情

第6篇

【关键词】装潢设计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47-01

随着社会经济进步和人们需求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广告装潢设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无论是广告装潢的内容还是形式都必须不断进步和提高,才能赢得人们的满意,从而创造经济效益。这给广告装潢专业的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教师和学校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措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让他们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满足社会需要、解决实际问题,为实现个人价值奠定基础。下面,笔者就如何做好广告装潢专业的创新思维培养工作提一些意见和看法,以供同仁参考。

一、广告装潢专业的创新思维内涵

作为设计的一个分支,广告装潢在创新思维上最重要是要找到一个设计创新点,只有这个创新点能够被发现和发掘并被实现,才能说在创新上有了进步和体现。具体来说,从理论层次上看,广告装潢专业的创新思维表现在:

一是具有很强的变通性,这种思维让广告装潢专业的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让创新变得比较不落俗套,在大胆的想象中突破思维定势的影响,从而创造更具价值的理念。二是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创新的着力点在创造,而目的则是新颖,只有创造的理念和实物是新颖的、为人所不能的,才能说这种创新是成功的,所以独特性很重要,要求学生能够摆脱思维的案臼,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客户的需求来创造独特的价值。三是多角度性,创新的思维必然是联系的、多维的,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能感觉出新颖的程度的,所以要有超常和超前的思维。

二、如何培养广告装潢专业的创新思维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如果想培养广告装潢专业的创新思维,要从两个大的方面来加强教学工作,一是在教学工作的宏观保障上面做好培养工作,二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好培养工作。下面,笔者从这两个方面分别阐述:

(一)宏观方面的创新思维培养工作

一是高职院校、相关学院专业要明确自己的创新教育理念。核心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哪些方面要有创新思维,如何保障这些创新思维教育,只有明确了创新的教育理念,才能让学生在制度性的保障上能够接收到创新教育。

二是高职院校、相关学院专业要配备优秀的创新人才队伍。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做好创新思维教学的主要力量,只有他们本身具备创新思维,才能让学生具备相应的思维,因此要引进、培养创新思维的队伍,让他们把自身的本领和能力传输到每一级的学生们。

三是高职院校、相关学院专业要有合理的课程设计安排。创新教学是需要多环节配合的,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就可以达到目的的,一般来说,作为广告装潢设计这种实践性特别强的专业来说,要强调大课堂、强实训,让实践和知识结合地更紧密,从而让企事业单位对岗位职能的要求和学校专业培养的方向能够不断调和,尽可能使教学课程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四是高职院校、相关学院专业要有良好的考核标准。创新思维教学不是说做了就能立竿见影的,也不是开展了就能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的,因此要加强考核,让教师对这种教学的成果负责,让创新思维教学活起来,以岗位、技能标准为最终目标来开展教学,通过书面考试、实训考核、参赛设计、职业技能鉴定等种种方式来考核教师和学生,从而让学生有压力、教师有动力地开展创新思维教学。

(二)微观方面的创新思维培养工作

创新思维教育在搭好宏观保障框架后,剩下的主要工作就是各专业课程教师的事情了。可以说,虽然宏观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想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更加重要,只有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明白何谓创新、如何创新、创新的标准是什么,才能让学生真正具备创新的能力和思维。

一是要让学生寻找到广告装潢的设计创新点。不夸张地说,广告装潢谁都可以做,入门的门槛是比较低的,但是要做得好却需要极高的天赋和知识积累,其中创新思维是必不可少的,而这种创新思维的主要特点就是能找到一个设计的创新点,这个创新点的主要特点是简单、具有号召力、有趣等,只有具备这些特征才能让尽可能多的人被吸引,从而让这个创新点尽可能地做到人人皆知、口口相传。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找到设计的创新点哪?笔者认为:1.要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好的创意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常态中的,只有鲜活的现实生活才是创新的源泉,因此要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细节,让他们在这些矛盾中寻找到灵感,从而找到一个设计的切入口。2.要让学生多开展联想,好的创新设计必然是信息量很大的,能让人产生很多联想的,而只有设计者自身联想到了,才能让受众也感受到这种联系带来的振奋感。因此,要让学生多展开联想,具体来说,在教学中,可以经常做一个教学游戏:教师随便说一个单词,让每个学生说出和这个单词相关的各种理念,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越来越创新。

二是要鼓励学生按照创新思维的理念做出实物。广告装潢专业的特点是将理念实现、变成实物,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光思考,还要将这个创新理念形象化和具体化。只有好的广告创意只是成功了一半,要是色彩、造型、构图等实现过程中出现不足,也不能说是一个好的创意和创新。因此要高度重视实物化过程,笔者在教学中,经常按照艺术创造法则来实现创意,鼓励学生采取各种设计手法将理念实现出来,并力争做到作品的形象简洁大气、图形生动有趣、色彩醒目和谐、比例合适恰当、构图突出新意,这样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笔者曾经有次对正在实习中的学生提到苏州的园林,结果让他联想到园林,进而联想到花格窗,最后将设计的灵感浓缩到花窗的网形,并将其化为实物,做出了一个镂空形式的包装盒,得到了实践单位的最终好评,可谓是笔者创新教学中的一个经典案例。

三、小结

综上所述,好的创新思维是广告装潢专业必备的素质,也是做好广告装潢工作的基础条件之一,因此教师和学生要注意创新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学校要做好创新思维培养的环境优化工作,从而让师生更具有创新思维。笔者相信,只要能够在好的环境中,不断做好设计创新点的推陈出新和实物化工作,就一定能够让学生具备较高的创新思维,从而涌现出一批有能力、有创新的优秀设计师,为中国广告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7篇

关键词:思维方式;创新思维;开放;信息整合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今天的书籍设计观念,不仅仅是“封面”表面美感问题,必须深入到书脊、封底、插图、正文版式设计的整个统一的美感的全方位营造,书籍设计的魅力在于设计创意、材料设计、装帧工艺上全方位展开。但长期以来的装帧观念滞后,只停留在二维平面构成和外在打扮的层面,使学生对于书籍设计的认知范围相对狭窄,阻碍学生在书籍设计过程中就文本进行有创造性的设计努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书籍设计过程中准确掌握和分析信息本质,依循内在的秩序性与逻辑关系,构建便于受众理解的视觉化信息系统,演绎出有趣、有益、有效的信息传达语言、语法和语境,以适应当今信息传达视觉化的阅读需求。这是我们在设计课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思维的本质与特点

1.创新思维的本质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常规思维方式而言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是思维的高级过程,它是在个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是突破思维定式的思维方式,以打破惯性思维为特征,是以直观、感性、想象为基础的大胆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是综合运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知觉思维、发散思维、跳跃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的思维,与情感、意愿、动机、意志、理想与信念等紧密相连,它要求打破惯常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将过去的经验重新加以综合,得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创新思维的特点

(1)创新思维是应变性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具有创见意义的思维。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开拓视野、适应环境和引导事物变化。

(2)创新思维是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指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尽可能向多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围等条件的约束,从扩散的思考中求得多种设想的思维方式。

(3)创新思维是反定势思维。长期的工作和生活经验形成的惯例、常规、传统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便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思维定势。创新思维打破常规,出其不意,是超出人们设想的思维方式。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创新思维能力具体体现为个体在同等条件下所充分显示的与群体思维有所不同的具有创造性的表现能力。人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社会实践、日常的思维训练才逐步形成的。人的创新思维能力一般是以潜能的方式存在的,需要通过人的自觉开发和积极运用才可能发挥出来。在艺术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培养现代艺术设计人才尤其必要,因为创新思维是影响设计能力的主要因素。

1.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答。“问”是一个由已知向未知探究的心理触手,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传统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标往往定位于解决学生不知道的问题,教师几乎代替学生完成了对教学内容的一切处理过程,而不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创新的火花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中才能迸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学会通过发问“为什么”开始自己的思考,对于解决书籍设计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印象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授课教师下发的理论知识提纲主动通过不同渠道(互联网、图书资料等)收集资料、解决问题。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寻找答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引导、辅助、补缺的作用。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虽然以“平等伙伴”身份参与活动,但是凭借其教育责任、教学经验、学识修养和价格魅力,教师又必须是“平等中的首席”,一束目光、一个手势都往往对学生的认识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在探究中应起的引导作用是协调而不是调度、参谋而不是指挥、教练而不是裁判、支持而不是扶持、帮助而不是包办,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完成超越,实现创新。

2.培养开放的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是将思维的理性概念、意义、思想、精神通过设计的表现形式加以实现的过程。开放的设计思维是推动设计发展和设计创作的重要途径。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的思维可分为发现问题、生产需求、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用而艺术地解决问题这几个阶段。在整个过程中,理性思维总是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解决问题时,艺术想象力、创造力则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书籍设计过程中,艺术的创意能力和感染力起着更加决定性的作用。

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是创造力的三个因素。流畅性是针对刺激能很流畅地作出反应的能力。灵活性是指随机应变的能力。独创性是指对刺激作出不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的成分。这“三性”是建立在广泛的知识的基础之上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曾采用所谓急骤的联想或暴风雨式的联想的方法来训练大学生们思维的流畅性。训练时,要求学生像夏天的暴风雨一样,迅速地抛出一些观念,不容迟疑,也不要考试质量的好坏,或数量的多少,评价在结束后进行。速度愈快表示愈流畅,讲得越多表示流畅性越高。这种自由联想与迅速反应的训练,对于思维,无论是质量,还是流畅性,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发展直觉思维。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即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直觉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对于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有时表现为解决一个问题,设想出多种新奇的方法、方案等等。在书籍设计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针对设计主题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要及时捕捉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产物,利用勾画草图的形式保存下来,提倡学生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培养设计的敏感度。

3.培养信息整合能力

一本好的书籍,应该能够真实凝练地传达书籍的内涵。如何在繁杂的文稿内容中把握主题,准确体现书籍的内涵,是书籍设计的核心问题。学生在主题探索阶段的思维是发散的,许多正确的和不正确的假设、设想混杂在一起。因此在思维发散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集合思维。教学中围绕问题组织研讨,能使学生的思维在广泛的联想、想象、猜想中挑选出最合理的方法和方案,最接近于客观现实的猜想。这就使集合思维得到了良好的培养。

4.培养个性表达能力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不同的个体心理在具体表现时所呈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体差异,包括能力、气质与性格。在视觉艺术思维的领域中,艺术的创作总是强调不断创新,在艺术的风格、内涵、形式、表现等诸多方面强调与众不同。不安于现状,不落于俗套,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这些都是艺术家们终身的追求。个性表现是艺术的生命力所在。当艺术家在创作中看到、听到、接触到某个事物的时候,尽可能地让自己的思绪向外拓展,让思维超越常规,找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和思路,赋予其最新的性质和内涵,使作品从外在形式到内在意境都表现出作者独特的艺术见地。

美国认知和教育心理学家戴维·N.帕金斯指出:“一个人如果不能以非同寻常的方式观察事物,接受某些新思想或体现出判断的独立性,他就不可能是一个创造性的人。”作为一名设计师,具有原创性是极其重要的,它能使设计作品具有生命力,不被雷同,不附庸风雅,因此,在设计课堂上,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高度的敏感性、对歧义的宽容,以及对复杂性的重视,使学生充满自信,坚信自己的个人信仰、经验、眼光和品位,推崇个性化。当然,坚持个性必须要有理由,并非只是为了哗众取宠、标新立异。

第8篇

【摘要】本文结合以往人们对创新思维的误区对创新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根据创新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内涵提出了建筑设计中的创新方法,以此来推动建筑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思维;建筑设计;误区 前言

在工业化水平达到了新高度的同时,建筑设计行业也蒸蒸日上。建筑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让建筑物标新立异,满足人们的需求,做到多元化成为了重要课题,只有对上述问题做出分析,以推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创新思维认识的误区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创新活动中具有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它通常是在创新动机和外在启示的激发下,充分利用人脑意识和潜意识活动能力,借助于各种具体的思维方式,以渐进式或突发式的形式,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再结合再创造,从而获得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概念、新知识、新方法、新产品的创新成果。但是在创新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误区: 创新思维不是新奇

当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建设速度的提升,建筑事业的快速发展,让我们面临着更多的设计理念和施工方法的创新。面对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优越创作环境,应该好好总结和反思,使建筑设计有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不能盲目的追逐潮流,而一些决定方案取舍的领导或业主盲目追求大气魄、高标准、新奇特,造成了一些设计忽略。在这样的市场环境导向下,造成了建筑设计慢慢地脱离建筑本体,背离建筑设计的本质。

2.创新思维不是天马行空

每位建筑师无不例外的都希望自己的设计具有鲜明的特色与个性,能够实现建筑上的创新。比如,设计作品在整体布局上是否体现环境与城市的协调性,在功能上是否反映了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在文化上是否能够准确的表达建筑的文化内涵,以及建筑材料与技术上能否有所突破。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建筑设计能否实现创新,体现在布局、功能、文化、技术等方面,可以是某个方面的创新。但很多建筑师认为只要自己的建筑作品在形式上能够与众不同就实现了创新。这种错误思想忽略了建筑结构以及功能上的设计追求,这样建筑师就只能设计出华而不实并且缺乏内涵的建筑作品。

结合以上误区和创新的概念,对创新思维在建筑领域中做出如下定义: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是指建筑设计人员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已掌握的信息为基础,通过各种思维方式和方法,对建筑设计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性的整合,具有首创性和一定价值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新思维应用在建筑设计中的内涵

建筑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每位建筑师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有所创新、有个性、有特色。创新点的形成来源很多,从宏观上讲,创新思维可以体现在设计理念和理论上,可以来源于总体布局如何与城市和环境协调融合;可以来源于建筑本身在功能上如何以人为本满足使用的需求;也可以来源于材料、结构的创新;除此之外,创新还可以来源于某一个具象造型等等。

创新点的形成涉及到功能、文化、环境、技术、经济等各个方面,常常是诸多因素的结合,并在某一环节形成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亮点,从而成为整个建筑的灵魂。设计风格和形成创新点的方式没有常态,哪一个方面用得好、用得相得益彰就可以形成亮点。建筑追求新、奇、特的建筑造型思维方式本身并没有错误,这只是一个创新手段而已,只要不为了造型而造型,不要哗众取宠来表达外在而与功能脱节,只要充分展示建筑特点即可。

建筑设计总体来说就是将设计者大脑中已有的设计思维,按照规划需求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处理。建筑设计作为建筑构成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建筑设计更好地实现建筑物的实用、经济表现、文化艺术展现、科学技术体现等几个方面的完美表达。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建筑设计,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音乐等艺术相比较,建筑的实施和运行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比如对经济成本要求,建筑物需要以经济实用为根本。

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条件是抽象思维,抽象思维与机械的思维方式作为实现建筑设计理念创新的基本途径,是指脱离了具体的建筑实物,而超出现有建筑设计的理念的表达和实现。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是在内在的格式塔结构维度相似性的新的关联、组合,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新的认知的思维方式。当创造性思维与内在格式塔结构相互匹配的时候,这一思维模式能够表现出一定的概念和法则形式。建筑设计创新思想离不开设计概念与格式塔结构维度相互间的不同构成,在寻求建筑设计内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实际的建筑物的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创新价值取向与建筑设计创新过程中,对创新理念的把握需要一个基本的框架和结构,选择什么形式的建筑理念,能否实现使用者的满意需求是建筑设计创新的关键。例如在建筑使用者的留驻时间较短、不需要很多空间来存放生活用品的空间,自然有着很大的造型创新的空间。通过使用较少的差异方式借助于直接的尺度夸张、尺度变异等,获得之前因为经济水平或者技术水平的原因而没有或少见的形式,实现与否取决于接受的可行性。通过任何其他门类中的事物形态作为建筑设计的模仿对象,重点是发现这些现象的内在构成结构的一致性,并实现在抽象层次归纳出实践操作的方法,设计理念的落实等。

建筑设计创新思想能否获得正确的评价和青睐,需要对创新思维的形式和法则进行修正。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的算法模型,是将建筑设计看成是通过相互联系的一系列程序控制的生成过程。一部分建筑师使用的程序要比别的建筑师更为有效,就是因为很好地把握了建筑创新设计的理念。通过有效的计算来认识世界和相关的现象,寻求现象里面的各种相互联系的关系和结构,是进行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控制的着力点。在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每一个层次上,都可以在抽象概念的基础上,来确定创新设计理念的内容。 建筑设计中创新思维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建筑设计中创新思维的特征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对于建筑设计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它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共同本质和属性外,又遵循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区别于其他思维的独特性质,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反思性、超越性、实践性、相对性和辩证性。建筑设计新思维的特征是我们研究建筑设计创新思维规律的基础和依托,研究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就必须读懂它的特征,读懂它的特征也就为中国建筑师的崛起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理论基础与努力方向。 反思性

反思性是说,建筑创新思维的“新”在于它不同于习惯思维或重复性思维,它来自于对现实理论及实践的反思和批判,并从中找到突破口。捷克籍作家米兰・昆德拉说:“现代的傻不是意味着无知,而是对既成思想的不思考。”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思想托付给别人来代管,不能动手,养成的是废物;不能独立思考,养成的就是奴才。

首先是对现实的反思。通过对现实的反思,寻找可能的创新方向。我国国家大剧院、CCTV 大楼和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的设计都由国外建筑师操刀,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我们的差距在哪里。 超越性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超越性是以熟悉对象为基础的,不走“熟”径,却要熟悉对象。创新不是“断裂”,并不构成对已有知识的取代。我们追求创新追求超越,就要耐心研究所要设计的对象,创新理论认为创新个体在成名前在该领域有相当长的发展期,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大量广泛的练习,掌握该领域中广博的知识和各种技能,为创新打下基础。建筑师是个晚熟的职业,原因也就在此,在参与设计实践前熟悉建筑学领域的各种知识,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对设计对象的来龙去脉做深入的调查、研究,这是超越的基础。 实践性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能力产生于实践。人类是在劳动中产生的,人的思维、意识能力也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也是如此,在实践中建筑需求不断发展,要求建筑师的思维不断前进,不断地根据实践要求进行创新。人类的每一项思维成果都是在实践的需要下产生的。随着当今实践的不断发展,给建筑师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思维空间,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需要解决的思维难题。可以说,建筑师总是在实践给予它的机遇与挑战的两难中发展。没有实践,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发展就失去了动力,就不会有新的设计方案。 相对性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也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创新思维方式一旦成为一种习惯,他的表现力就会下降,这时就会去追求一种新的方式,一代代被替换。一位建筑师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离不开同时代的创作,更离不开自己身体力行的创作实践。 辨证性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方法运用体现多种方法的对立统一。近年来,有大量的关于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研究,但一些研究存在明显的倾向性,将设计创新成果归于直觉与灵感,过分地强调非逻辑思维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却忽视逻辑思维在其中的意义,还有些过分强调逆向思维的作用,忽视正向思维。 建筑设计中创新思维存在的问题 创新思维的缺失

我国的建筑设计正如雨后笋般的出现,但是在大量的建筑背后,却不得不承认,我国建筑设计领域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这种状况并不是说我国不重视建筑学人才的培养,相反,正是由于我们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才让这一问题出现。由于传统的教育制度太过模式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建筑师的创造天赋,使得学生在学习建筑学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批评和职责,选择中规中矩的稳妥方式,放弃自己的创造力,从而根本上失去了培养创新思维的机会。我国甚至一度出现了建筑师犹如雨后春笋,建筑大师却非常稀有的现象,仅仅是几个字的差别,含义却大相径庭,而这也恰恰说明我国在建筑设计领域中,创新思维的缺失。 创新思维不能与实践结合

由于传统教育制度的缺陷,导致了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只重理论,不注重实践。可以说在越来越多的建筑学家开始关注创新思维的时候,各大高校也开始了相应的对策,来加大力度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对于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也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有些建筑设计,经不起实践的检验,无异于纸上谈兵,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所以,将创新思维与实践相结合,也是我国建筑设计领域有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过分注重创新意识

在建筑设计领域中,我们一致反对模式化,一致在强调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也一直把每个建筑都设计成为能代表建筑师个性的艺术品。现在,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刻意去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这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在创新思维开始自发觉醒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的出现,如建筑师忽略现实状况,一味标新立异,导致建筑物的整体功能性下降,甚至毫无实用功能,这就是对创新思维的一种错误应用。我们需要创新思维让建筑更新颖,这并不代表要以牺牲建筑的实用性为代价。 如何加强创新思维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1.创新设计以城市发展为导向

现代建筑不是孤立存在的,建筑的外部环境及场所也对建筑设计构思产生积极影响。其本质就是将建筑形态设计与环境形态相结合,体现建筑内在统一与和谐的逻辑规律。因此,现代建筑设计应尊重环境的多样性与整体性,将建筑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并融为一体,创造整体艺术形象。这既是现代建筑新美学观念的重要体现,也是现代建筑设计对环境文理与城市文脉的充分尊重与认同。

2.创新设计注重地域与环境的特征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域环境特点,怎样抓住地域环境特点进行建筑设计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那就要求我们的建筑师在设计之初就要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地域环境特点,因地制宜的进行改良和创新。例如: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巧夺天工,堪称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典范。流水别墅充分与周围的溪流、山石、树木、鸟鸣相结合,仿佛与大自然是一体。当建筑与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人们获得的不仅仅是绝佳的生活,工作场所,更是一种心灵,精神上的享受。 创新思维用实践来丰富

在对建筑进行创新设计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创新思维作为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用创新思维指导建筑的实践工作,将创新作为建筑的设计追求,通过自身对创新思维的培养,自发的将建筑师自身的灵感融入到建筑中,作为建筑的灵魂,让本来没有生命的建筑因此而获得新生,让模式化的建筑变得个性化,建筑不仅仅只是建筑,更是一件具有美学价值的工艺品。在以创新思维指导建筑设计的实践过程中,对于现实中各方面的条件综合统筹,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的完善创新思维,不断的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不断地实践,补充思维上的不足和认识上的缺失,保证思维更加缜密、完美,在不断的交流过程中,丰富创新思维,以此来激励建筑师创造出更具新意的建筑。 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 以绿色思维创新建筑设计

面对能源与环境危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了各国的共同追求。绿色建筑作为建筑领域循环经济的体现,如何科学的实现值得我们深思。绿色建筑要以较小的成本最大限度的控制能源消耗。建筑师应当以绿色思维从事每项建筑设计活动,绿色思维是以“创新为魂,平衡为本”的思维模式,创新性的从事建筑设计活动。 以人文本创新建筑设计

建筑创作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人们心理认知以及美学相互转换和映照。建筑艺术形象应该具有充实的视觉表现力和冲击力,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各地迅速增长的公共建筑所具有的意义是超乎寻常的,它联系着一种公众精神,聚合力和新城市所承载的首创精神,是新的人文景观、心理认知与归属感的凝聚点,体现着现代人文精神的追求。与象征性的表现、市民自豪感相结合的新的美学意向应该通过公共建筑来反映。

3.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建筑设计 数字技术越来越多的影响人们的生活,也给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影响着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数字技术打破了以往的简单形体,追求多元的审美情趣。数字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更促进了这种多元化的趋势。在电脑中建筑师可以将形体任意扭曲变形,并且对形体进行复杂的加减处理。从科技到时尚,信息与媒介都可以成为建筑的设计元素和表达手段。数字技术对建筑设计的创新发挥了不可限量的作用。 用联想的思维创新建筑设计

通过联想的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相似性对比,从某一事物想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某些方面的方法和过程。联想不是胡乱猜想,是以事物的可比性为前提的。联想将看起来无联系的事物相连,从而得到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然后把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去。 结束语

创新思维是推动建筑业发展的动力,创新思维的良好运用离不开实践的指导。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以实践为基础,结合多种创新方法,所有设计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创造出越来越好的建筑,为城市增添风采。

参考文献:

[1] 陈平,孙澄.新世纪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创新发展――美国ALA/AIA图书馆建筑奖获奖作品解析[J]. 建筑学报,2009(02).

[2] 艾英旭.建筑设计创新评价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第9篇

关键词:问题意识;问题教学法;创新思维;内涵;特征;作用;培养

G424.1

一、问题的提出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一个人从小说话起,就会不断地提问,那就是思考。即使成为一个大科学家,他的知识也只是整个知识海洋中的几个小贝壳,仍需不断地思考。可为什么偏偏在我们的学校里这样的问题和思考少了,甚至是没有了呢?是不是我们的学生什么都懂了,什么都不需要问了呢?当然不是。是我们的学生不会问了!这归根到底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我看到许多数学老师是这样上课的:首先由老师直接给出数学中的定理、公式、法则、性质,并给予证明或验证;然后老师解题示范;最后由学生模仿解题,并在此基础上反复训练,这就逐渐形成了当前的“题海战术”。长此以往,学生头脑中的问号被一个个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没有问题的句号或是感叹号,学生变得不会问也不会思考了,这就是问题意识的消失。“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而一个人如果没有了问题意识,那么他的思维将停止,从而其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也就随之丧失了。可以说,问题的消失是教学的失败。可见,“问题”与“创新”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二、“问题教学法”的内涵及其特征

“问题教学法”包括两方面的涵义:第一,教师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把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成一个个数学问题,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动脑分析、探索、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获得新知;第二,由学生对所学内容发问,师生共同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在这当中,教师只是问题讨论的组织者和诱导者,也可以是“平等中的首席”。可见,“问题教学法”得以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情感体验和实践经验,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知R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问题教学法”有以下几个特征:

1.民主性。在“问题教学法”的教学中,通过教师或者学生提问,师生讨论,建立师生平等、融洽、和谐的关系,学生敢想、敢说,勇于标新立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常伴有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从而充满自信与自尊。

而在传统教学中,采取的方法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记”,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坐上九年、十二年,不但培养不出其创新思维,就连原始的创新欲望也终被扼杀。

2.探索性。在“问题教学法”的课堂上,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自己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探索未知领域,成为发现者,从中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培养了探索精神,学会了探索方法。

而在传统教学中,数学教学只重视罗辑思维,偏重演绎推理,过分强调严密论证,这势必抑制了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仅赋予学生以“再现性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再创性思维”。如笛卡尔坐标、费尔马定理、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公式等等,它们都不是演绎推理的产物,而是通过观察、类比、试验、顿悟、突发灵感发现的。

3.开放性。在“问题教学法”中,所谓开放性,一方面指教师设计的问题和问题讨论中保持着开放状态,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师生间多方的群体交流的开放性。在这样的情境中,师生思维活动得到充分暴露,通过合作讨论,学生的思维见解、情感体验、创新欲望、行为方式受到尊重,进而引发他们积极进取和探索。

而在传统教学中,提问仅限于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回答的一问一答式的单一的课堂提问,提问的次数即使再多,也只不过是变“满堂灌”为“满堂问”,虽然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只是师生间的单向交流,整体上的教学效果、教学效率就会低下,学生的思维层次也不高,当然创新思维也就无法培养了。

三、创新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

创新思维指在思维过程中,通过直觉、类比、联想、猜想去洞察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内在规律,探索新问题,发现新的东西,属于人的高级智能层次,它强调独立思考。就中学生而言,其创新思维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新颖性。当学生研究或探索问题时,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思维方式和思考习惯,因此在这当中往往会产生新的方法,形成新的思想,这就是创新思维的新颖性,新颖性是创新思维的基本标志。

2.敏锐性。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尚未所知的新东西,这种思维特性称为创新思维的新颖性。

3.发散性。依据一定的知识求得某一个问题的多种解答的思维,称为创新思维的发散性,当发散思维达到“独特”而发生质的飞跃时,创新就出现了。这是一种沿着不同方向,向着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和常规的自由发散的思维方式,是从已知信息中衍生出大量变化的、独特而新颖的信息的思维。

4.集中性。在思维发散性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就是思维的集中性。

四、“问题教学法”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

1.从问题的提出来看,问题是创新的源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创新总是在应对不同的困境或问题时产生的,若没有各种可供解决的问题存在,或没有解决问题的行为产生,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同时,问题又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数学的发展标志着数学创新,而数学创新又始于数学问题的提出。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没有数学问题的提出就没有创新,也就没有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数学的进一步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2.从问题解决的过程看,每一步都需要创新。由于问题具有非常规性,重复过去的老路,沿用陈旧的手段和方法,往往很难成功,所以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创新性步骤才能求得问题的解决。从思维过程看,都是运用观察、试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科学的思维方法对现有的知识和信息不断进行新的组合并最终形成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与创新思维的一般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

3.从问题解决的结果看,问题解决的结果表现为数学问题的解答,这个结果同时又会成为解决一个新问题的基础。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又会伴随着新的数学问题的出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又是创造新问题的过程。人们正是在解决问题与创新的不断交替中推动数学不断向前发展的。

五、怎样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法”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引申。

1.提出问题

数学教学中,创新的载体是好的数学问题,问题来自教师与学生的提问。

(1)关于教师提问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深入钻研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按其内在的逻辑体系设计成一个个相关的数学问题,问题尽可能地选在学生认识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内。在课堂上,将这些问题展现给学生,学生每想出一个问题就会受到极大的鼓舞,其兴趣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随着他们求知欲望和创新欲望的满足,兴趣就进入了最佳状态,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激励他们主动地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积极的创新性思维。

(2)关于学生提问

学生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朱体,同时也应成为提出问题的主体。在“问题教学法”中,教师不但要善于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而且还要鼓励学生善于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可采取“先学后教”、“先做后讲”的方法,学生通过课前自学、课前解题后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探究,这就构成一种立体交叉,相互辐射式的信息交流,这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解放思想,进行创新思维。

2.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当问题提出后,在学生充分思考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指定学生回答。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暴露师生思维的过程,教师的思维过程主要靠讲授来展示,那么,学生的思维过程怎样来展示呢?在教学中,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形:

(1)当学生得出正确解答时,教师应抓住关键步骤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因课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对问题的每一步每一环节都追问,所以要紧紧抓住问题的关键步骤,取得思维过程展示的突破。

(2)当学生的解答发生错误时,教师应注意在学生尚未意识到错误以前,抓住发生错误的步骤或环节问学生是怎么想的,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中发生的错误首先是思维过程发生错误所导致的,而思维过程发生的错误,通常又具有普遍性。因此,显示造成错误的思维过程,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当学生解答不出时,教师可通过问“你的思路卡在什么地方?”这样的问题来显示思维活动所发生的困难。在课堂上学生解答不出来不等于学生没有思维活动,只不过是他们的思维活动发生了困难,而这种困难又往往具有普遍性。因此将这种思维活动的困难显示出来,并进一步显示如何解决和克服这些困难的思维过程,对于学生从不会到会,从想不出到想得出,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第10篇

要想充分合理的运用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就必须要充分的把握现有的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特点。这种创新建筑设计思维,同其他的创新思维一样,具有突破传统,彰显个性的特点,但是又同其他领域的创新思维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筑创新思维的反思性、建筑创新思维的超越性以及建筑创新思维的实践性、建筑创新思维的相对性、建筑创新思维的两面性。

1.1建筑创新思维的反思性

所谓反思性,就是指在建筑创新设计的过程中,要对现有的建筑设计方案不断的反思,以便不断的完善,并且要在反思的过程中打破惯有思维,实现真正的创新突破。

1.2建筑创新思维的超越性

所谓超越性,就是说在建筑创新思维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对现有的已经实现的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进行超越,并且不断的完善和改进现有的建筑设计,以此来推动建筑设计方案的不断发展。

1.3建筑创新思维的实践性

所谓实践性,就是指在建筑创新思维的设计过程中,要始终同现有的建筑实际相结合,每一项创新都是基于现有的实际情况的创新,因为如果一项建筑创新不能够有效的应用于现有的实践中,那么无疑是失败的。

1.4建筑创新思维的相对性

所谓相对性,就是指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任何一种创新思维都不是永远处于创新前沿的,而当下所有的创新思维在日后也必然被取代或者被淘汰。所以,设计者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不要奢望每一个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够永远保鲜。

1.5建筑创新思维的两面性

所谓两面性,就是指在建筑设计的创新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所以在考量任何一个元素的时候都不能单独判定其好坏。

2、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应用于建筑的深层结构

所谓深层结构,就是指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创新思维可以建筑设计的内涵设计以及功能性和文化性的统一。这种在深层结构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打破现有的建筑设计局限,实现更加独特的建筑设计模式,进而可以给用户带来更加深层的应用体验。

3、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应用于建筑的表层结构

第11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创新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之一,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创新思维能力。教育心理学认为,创新思维能力是通过思维活动,对现有知识进行“加工”,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数学作为一门以学生思维能力训练为主的基础知识学科,以其自身所具有的抽象性、复杂性、严密性等特点,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展现着独特优势。随着新课程标准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领域的深入实施,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优化现有教学资源,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活动方法和技能,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已成为有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见,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应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积极发展学生思维,适时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创设融洽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宽松、民主的良好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良好学习情感得到激发。反之,则结果相反。创新思维是思维能力的高级形式,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作为基础保障,而且需要坚定的学习信念作为情感支撑,而小学生良好学习素养还未形成,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出现消极畏难情绪。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营造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多思,鼓励学生多问,倡导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使学生在融洽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发挥自身创新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引导学生探究归纳,教会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建立在有效掌握问题解答要领的基础之上。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制约,部分教师不注重问题解答方法的传授,“轻过程,重结果”,采用“教师学生”的直接“灌输式”、强制“填鸭式”的单向教学方式,直接将问题解法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缺少运用,无法体悟问题解法的过程,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活动的开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将教授学生问题解答方法作为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重视问题探究、分析、解答过程的指导,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答方法、思路和规律,从而把问题探究的过程变为思维创新锻炼和发展的过程。

如在“找规律、周期问题”问题解答活动中,教师就将问题解答活动交给学生,向学生展示问题:“3÷7=0.428571428571…,商的小数点右面前100个数字是几?小数点右面前100个数字的和是多少?”让学生进行探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3除以7的商的小数部分数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即4,2,8,5,7,1这六个数字重复不断地出现,因此,解答该问题的关键是求出“第100个数是第几组的第几个”,从而在掌握数字出现周期性规律中,进行问题的有效解答。经过分析解答活动,学生得出“商的小数点右面前100个数字是第17组中的第四个数字5。小数点右面前100个数字的和是451。”上述解题过程中,学生经过探究分析,初步掌握了找数字规律的基本方法。

三、运用数学知识迁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小学生思维灵活性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开展发散性问题训练。知识迁移是教师进行知识内涵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数学知识点的丰富内涵,抓住问题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设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同解变型和恒等变型等具有思维发散性和灵活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在解答一题多解或一题多问类型问题中,活跃思想,找出规律。

例如,在解答“红星机械厂工人师傅原来计划20天生产汽车零件1000个,经过技术改良后,发现4天生产了4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现在生产同样数量的汽车零件,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问题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上述问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解答?是否只有一种解题方法?”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多种解法:(1)归一法解:20-1000÷(400÷4);(2)比例解:设实际需要X天完成工作任务,则1000/X=400/4,设提前X天完成1000/(20-X)=400/4;(3)分数法解:20-4÷(400÷1000);(4)倍比法解:20-4×(1000÷400);(5)方程解:设可提前X天完成400÷(400÷4)+X=15。上述问题解法,能够使学生对比例、归一、倍比、方程等知识间的联系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善用问题辨析活动,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实效性。

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需要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素养作为支撑。但由于小学生智力发展、解题能力及数学素养等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学生思维创新活动效能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利用解答过程辨析、解答思路确定及解题活动表现等途径,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辨析活动,从而在评价辨析过程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实效性。

问题:已知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113.04平方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则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教师展示某学生解题过程:h=113.04÷(2×3.14×2)=9(分米)

V=3.14×22×9=113.04(立方分米)

第12篇

关键词:语文课例;创新;思维;培养

一、语文教学适宜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首先,语文课例的传授媒介决定了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沃土。语文,顾名思义,即指中国的语言文字和文学,而我们通过学习语文课文,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等体裁的文学作品为依托,进而向学生传授字、词、句、段乃至读、写等知识技能。文学作品,正是作者的创作,是作者思维的充分体现,具有鲜明的个性,因此,它可以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的过程中去思考、去理解、去再现、甚至再创作,而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沃土。

其次,语文学科丰富的知识底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力保证。我国是最早创造文字的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宝藏丰富、文字底蕴深厚,几千年的文学创作给后人留下大量的文学财产,字、词、句的妙用及丰富的内涵,给了学者更多思索的空间。语文教学中,古诗文的理解,固然能造就学生很多创新的思想,现当代的文学作品,同样能产生很多富有创意的见解。

第三、语文课例中的写作训练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体现。作文,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具体运用,是学生个体的创作。写作,是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体现,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往往能写出立意新颖、个性鲜明、内容充实的文章,反之,则只能写出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作品。

二、如何在日常语文课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我的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我将语文课例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基本形式归纳如下:

第一、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多种理解,开拓发散性创新思维。

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课,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经过泛读——理解——渐悟(顿悟)——共鸣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渐悟(顿悟)是学生创新思维最活跃的阶段,是创新思维开始,而此时,教师的引导也是最为有效的。因此,在《再别康桥》这首诗中,我将引导学生去感悟诗意作为切入点,在对作品的理解中,由课后《问题讨论与实践》三:“体味其中选取哪些意象来表达他对康桥的深深依恋?”这一问题的引导,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对康桥的怀念,寄托了作者深深的春恋之情。这时,有一调皮捣蛋的学生大声的说:“他变态的。”引起一片起哄,我没有责怪他,反而请他告诉我:为什么会这样理解?该学生认为,诗中字里行间透着一股诡异的暧昧(能用这样字眼让我颇为惊讶)。这使我想起现代一些徐志摩研究者的观点,即认为《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人格中某种歧恋情结的体现。该生的理解不正是与此观点有相似之处吗?于是,我告诉同学们文学作品的理解是多元的,并非要求按一定模式去理解,不同思路不同人物不同环境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你能感悟到作品的意境,领悟到作品的内涵,就达到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作多种理解,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初级阶段。

第二、利用文章的“不完美”,充分发挥学生想象空间。

很多文章,作者为了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给予读者更多的思考。往往给文章留下一个不那么完美的结局,而这则正好可以被语文教师所利用,作为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大好良机。例如:《项链》一课,我就曾进行过情境创设,在一班,我提出的问题是:如果玛蒂尔德在舞会上没有丢掉那挂项链,会怎么样?问题一经提出,如一石击起千层浪,即刻引起一片喧哗,同学们思维踊跃,充分发挥想象力,让自己的思维自由地驰骋,各种各样的结局接踵而来,以下是部份同学设想的结局:

1.玛蒂尔德在舞会上出尽了风头后,傍上了部长,成了小蜜。

2.玛蒂尔德认识到舞会上的荣耀犹如过眼云烟,一去不复返,决心做个循规蹈矩、安于现状的贤妻。

3.玛蒂尔德在舞会上结识了很多男宾,越来越看路瓦栽不顺眼,终于与他离婚。

4.玛蒂尔德一夜风光,留恋不尽,为了过上她梦想的生活,不惜出卖肉体,沦为妓。

诸如此类,许多文章我们都可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去想象、创新,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是创新的基础。

第三、引导学生多作逆向思维,培养学生辩证创新思维。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多善于作顺向思维,不善于逆向思维,在学数字、物理等理科课程时,逆向思维运用较多,如代数或立体几何的证明题,经常有时正面论证证明不出来,就反过来论证,往往可以取得成功,学语文也一样,学生的理解不要拘泥于一种模式或一种思维,多方面多方向交叉思维,往往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地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逆思维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如《鸿门宴》中沛公这一人物形象,这一人物形象非常饱满,既不是那种“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也不是一脸奸贼像的坏蛋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既是英雄,也是袅雄的人物,那么,在分析人物时,我既引导学生看到其胆大心细,雄滔武略,善待属下,善于用人的一面,同时,也引导学生看到其人格中的另一面,如狡猾、残忍(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等性格特点。这样,从多角度多方向去理解作品,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全面,同时,经常性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也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更为灵活,更有利于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

第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教给探究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有效问题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鉴赏评价的能力。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是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的关键。语文教学应以“启”“导”为主,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给予学生更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应从单向型的教学模式向网络辐射型的教学模式转变。保持这种网络辐教学课型必须经常的更换创新,应蕴涵科学化、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创新兴趣。

第六、不断研究课例,总结反思教学得失。

研究课例内容,评估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效果,同时,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检测,不是通过考试获得,而是通过整个教学过程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来评估。

总而言之,语文课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良好途径,语文的课例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过,课例研究还有待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书目:

[1]杜草甬,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2]秦训刚、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13篇

关键词:体育自主学习;大学生;创新精神;理性思考

1.前言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前提就是提高大学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作为最高级的思维形态,是思维方式中最具创造性的[1]。在体育自主学习中,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觉自愿地组织或参与进来。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觉能动性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深入研究体育自主学习和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之间的关系、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对策等,为今后高校体育自主学习的开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2]。

2.创新思维与体育自主学习的内涵与分析

2.1创新思维与体育自主学习的内涵

2.1.1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脑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生理活动。是大脑在接受外界刺激时,留下痕迹及暂时性的神经联系回路,然后通过双重的筛选、组合、搭配,最后形成一种新的联系的发展过程。当人们的心理构成和心理合力处于较好的状态下,就会产生创新意识,然后运用大脑存在的信息,巧妙地借助想象力与联想力、灵感与直觉等思维方式,形成的一种创新思维。

2.1.2体育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传授式,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学生按照教师教的方法进行学习,学习方式死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然而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下降,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体育自主学习主要以学生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2.2体育自主学习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影响的分析

2.2.1体育自主学习的筹划过程,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

体育自主学习,首先要确定这种活动是以哪种活动方式开展的,并且这种形式是否对大学生的培养更为有利;其次,要在不同的方案中选出最适合学生的方案,然后对方案进行归纳总结,制定成一套完整的学习计划;最后,要设计出具体的学习规则。自觉自愿参与体育自主学习的学生,主人翁的意识极强在,体育自主学习中人人平等,每个人学生在尽力地为体育自主学习出谋划策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创新思维。

2.2.2体育自主学习的丰富内容,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体育自主学习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所以丰富多样的内容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因而我们说体育自主学习处处包含着丰富的创新,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2.2.3体育自主学习的总结思考,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

体育自主学习的总结思考是指在体育自主学习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自愿地对学习的过程进行总结,总结的过程中,把这些好的想法,新颖的观点记录下来,更好地促进体育自主学习的开展,良好的体育自主学习反之继续促进创新思维的提高,一个良性发展的循环圈由此构成。这说明了自主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

3.体育自主学习发展大学生创新思维的现状与问题

3.1体育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状况

丰富多彩的体育自主学习可以很好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科技学术型体育自主学习对创新思维发展的作用直接而又明显,容易被学生认可。理论型体育自主学习在学习创新理论时培养和训练人思维的辩证、理性的素养和品质;体育自主学习激发大学生的非逻辑性思维,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力提供了天地。实践服务型体育自主学习可以让学生在理论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实践,在实际处理事情中发展其创新能力。

4.体育自主学习发展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路径分析

4.1高校应加强对体育自主学习的引导和扶持,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自主学习中发展创新思维,既满足大学生发展的需求,又是高校教育的改革重心,高校应当更好的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4.1.1建立适宜体育自主学习发展的相应政策对体育自主学习而言,课堂教学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通常会采取以教师教为主的被动教学模式,却大大制约了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高校应该建立些适合大学生发展创新思维的的政策,例如:高校可以减少一些必修课,为学生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自主学习腾出更多的时间;甚至于在赛事中取得的良好成绩也可以直接代替相关同类课程的成绩。而这一系列的政策改变,可以为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更有效地通过体育自主学习促进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4.1.2转变教育观念加大物质支持体育自主学习要想健康持续的发展离不开高校各个部门多方面的共同配合和支持。高校只有转变教育观念加大投入,才能吸引大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自主学习,从而更为有效地促进其创新思维的持续发展。

4.1.3选派优秀教师来指导体育自主学习参与体育自主学习的大学生往往来自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具有不同性格特点。所以,他们虽然由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走到一起,但在实际的活动中可能表现的会有所不同,而通过体育自主学习所培养创新思维的效果也会不一样。指导教师需要根据每个学生各自不同的思维特点对症下药,启发学生进行探索式的思考并运用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

4.2体育自主学习应增强其活动的开放性,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体育自主学习应该提高其开放性,加强体育自主学习成员之间交流,可以过讲座、竞赛、交流会等方式不断地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开发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体育自主学习注重开放性主要包括:

4.2.1注重活动方式上的开放首先,将本专业体育自主学习与其他体育自主学习相结合。根据不同类型的体育自主学习来开展活动,让有不同专业爱好,不同思想观念的学生能相够达到不同创新思想的融合与交流;其次,体育自主学习还应重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自觉地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时实践知识,培养大学生的进取心和意志力,激发学生创新力,真正做到活动方式的开放,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最后,要重视校内体育自主学习与校外其他体育自主学习与资源的结合。

4.2.2注重体育自主学习组织上的开放注重体育自主学习组织上的开放指的是体育自主学习组织应该要不断地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其中主要包括:①体育自主学习内部应当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对体育自主学习的日常活动、体育自主学习的经费及人员管理做出相应的规定。②要建立适合学生的新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会吸收更多新理念、新思维、新想法,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4.2.3注重思想观念上的开放要注重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负责人的选拔培养工作,使那些素质全面、能力强、擅于创新的学生担任负责人。通过他们带动更多的体育自主学习成员来发展创新思维。

4.2.4注重活动内容上的开放活动内容应公开,要鼓励体育自主学习成员拓展活动内容,同时还应公开征集活动内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体育自主学习的需求不同,因此,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应该开展内容多样,层次丰富的体育自主学习。

4.3大学生应在活动中不断学结,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4.3.1善于总结,切实在体育自主学习中发展自身创新思维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是一种认识和实践循环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通过总结体育自主学习从开始到结束的各个环节,并对所发生的情节和取得的收获过程进行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4.3.2提高认识,促进创新思维和体育自主学习的良性循环大学生应当运用科学理性的态度来理解创新思维和体育自主学习。体育自主学习为大学生搭建了认识客观世界的桥梁,充分地利用好体育自主学习的平台来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5.结论与建议

总之,自主与创新是大学生们主体性的必然归宿与具体表征,他们在体育自主学习的实践中能够主动地、有选择地、创造性地改造客观条件,同时也使大学生自身能够得到全面地发展,使学生享受到应有的体育活动和社会生活等等。本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体育自主学习能使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更好的发展。

5.1.2体育自主学习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和更有利的价值。

5.2建议

5.2.1体育指导教师要创造更有利于大学生体育自主创新能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更好的发挥其创新能力。

5.2.2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每种学习方式都有它们存在的价值,大学生要学会巧妙地利用和学习,才能更好的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解朝爱.健美操教学中自主学习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及体育学习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扬州大学,2013(2):11-19.

[2]吴本连.自主学习方式影响大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23-31.

第14篇

1.科技创新思维的内涵

(1)科技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相对高级形态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人们思维活动中用以理解、把握和评价客观对象的基本依据和模式”,[1]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作为人类高级的思维活动,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突出体现,它分为三个层面:日常生活创新思维(也称常识创新思维)、科技创新思维和哲学创新思维。科技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相对高级形态的思维方式。

(2)科技创新思维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它与保守思维相对应,独创性和求异性是科技创新思维的根本特质。创新思维是指主体通过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逻辑规则而产生的一种具有独创性和求异性的思维方式。“不难看出,创新只能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具体活动结果与原认识、原事物的比较中来判定。……凡是在具体思维活动中能够产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新东西的思维方式,都可视为创新思维。或者说,任何一种思维方式,在具体思维活动中都可以归之于创新思维或保守思维”。

(3)科技创新思维是特指科学与技术领域中的创新思维。科技创新思维包括科学创新思维和技术创新思维,判断科技创新思维的标准是要看它的成果要物化在科学技术当中,具体表现在发明了新的定理和定律、了前人的定理和定律,或将科学领域中发现的成果应用于技术领域,发现新产品、新材料以及新工艺的运用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科技创新思维”界定为人类在科学与技术领域中,以独创性和求异性为根本特质的人类思维的一种相对高级形态的思维方式。”

2.科技创新思维的类型

(1)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它试图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具有流畅性、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细性等特点。收敛性思维是指主体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围绕既定核心进行全方位的思考,运用比较、排除、综合、概括等方法,最终确定一个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的思维方式。

(2)求异性思维与求同性思维求异性思维是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批判或超越,通过对事物共同本质的探究,找出事物特殊的运行规律与过程。求同性思维是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接受和认同,通过对已经认识不同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行科学的归纳总结从而类推到认识事物一般的本质的思维方式。科技创新思维是在求异性思维和求同性思维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

(3)经验思维与理论思维。经验思维人运用生活的亲身感受、活动的直接体验以及习惯传统观念而进行的非规范化、非模式化的思维活动。其功能主要是认识和把握具体的事物、现象及其外部联系。理论思维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理论把握事物的整体、本质和发展态势,它可以透过现象把看本质,能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预测未来,显示出科学的前瞻性和预见性。经验思维是理论思维的基础,经验思维有待于上升为理论思维,“没有理论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

(4)逻辑性思维与非逻辑性思维。逻辑性思维按着严格的逻辑规则进行,具有单一过程的严密性、不可逆性、确定性。非逻辑思维是指用通常的逻辑程序无法说明和解释的那部分思维活动,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直觉、灵感、想象等。这里要注意,所谓非逻辑思维并不是没规律的或不符合逻辑的,而是指它不能用传统的形式逻辑来解释和说明,非逻辑性并非“不逻辑”,它渗透着逻辑性,可以用以辩证法为基础的辩证逻辑来解释。科技创新思维的类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几种,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其分为实在思维与虚拟思维、还原思维与生成思维、后馈思维与超前思维等。

3.科技创新思维的特征

科技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包括:独创性、求异性、怀疑性、批判性和超前性。

(1)独创性。所谓的独创性,含义有二:“一是独立于他人,二是,不论方法还是结果,没有雷同”。[4]科技创新思维就是人的个性在科技活动中的体现,是人的自主性、创造性的标志。只有具有首创精神,才能在科技领域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2)求异性。求异性就是独辟蹊径、独树一帜,它是科技创新的基本特征。法国哲学家艾米•查提尔说:“当你只有一个点子时,这个点子再危险不过了”。[5]求异求变,从别人习以为常的地方发现问题,敢于突破思维定势的干扰,以开放的心态打破传统思维方式的人,坚持独立思考,才可能发掘新事物,发现新规律,提出新见解。

(3)怀疑性。怀疑不是对前人的成果简单地说“不”,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而是为了确信而怀疑,即把前人发现的真理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以便为人们继续探索真理寻找“阿基米德之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怀疑性又是批判性的必要条件。

(4)批判性。坚持批判性是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对现状的不满、否定和超出,不受框框条条的惯性束缚大大开拓了我们的思路,从而达到科技创新的目的。批判的头脑是科技工作人员的一个主要仪器。正是他们这种敢于批判的精神,使他们在科技领域有了一个又一个创新。

(5)超前性。超前性是指人们对事物发展的趋势的大致情形进行的推断和估计,是对未来的一种瞻望。它可以对创新前景进行前瞻性思考。其特点是在科技实际变化之前,就考察其未来可能出现的主要趋势,状态和结果。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思维的培养途径探析

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指出:“科学的跃进往往取决于方法上的成就,研究方法每前进一步,我们也仿佛升高一层,从那高处,我们就可以望见广阔的远景,望见许多先前望不见的事物。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方法。”他还说:“方法掌握着研究的命运”。

1.融合文理知识,拓展创新思维具有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是拓展创新思堆的基础。我国大学里的文理专业人为分科已经成为制约创新思堆的瓶颈因素,因此,要打破文理科人为设置的藩篱,融合文理知识,拓展创新思维。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同时具备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力争做一个文理兼备的“通才”。具体来说,理工类的大学生要主动加强人文科学素养,弘扬人文科学精神,发展他们的想象、直觉、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以便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博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而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文科类的大学生也要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发展他们的定性、定量、推理、分析等逻辑思维能力,以提高他们思维的精致性。这里要注意,兼备文理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机械的拼凑,或者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知识板块的机械组合,而应当理解为对各种不同知识的一种整合能力,内化能力,表现为知识的融合性、渗透性。必须明确,学生知识整合、内化能力的培养,不是传统的“专业”叠加,即“专业+专业”,也不是狭义的专业再加局部的综合,即“专业+综合”。

2.更新教育理念,推行创新教育应试教育即使在大学教育中还大有市场,大学生对各种各样的考试疲于应付。由于这些传统教育的惰性思想存在于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及社会方方面面的人的头脑之中,从而成为应试教育能够存在的社会基础,而从本质上看应试教育是创新教育的死敌,应试教育占据支配地位,便没有创新教育的立足之地。创造性教育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只有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学生创造性思维才能有适于萌发、产生的土壤。“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以继承为中心、以发展智力为中心、以做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必将被以育人为中心、以创新为中心、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做人与做事相结合的新的教育思想所替代,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终身化、个性化的趋势已成定局”。

3.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人才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科技创新思维的各种环境因素是极其复杂的,但从根本上来说,学校教育环境起着主导作用。我们全社会的人特别是教育工作要改变观念,积极探索,努力营造一个适于创新人才涌现的良好氛围。而在大学里,对创新思维培养影响最大的是学校的社团活动和学生第二课堂(以各种智力竞赛为代表):以知识为载体,以创新为主导,以思想为导向,以娱乐互动为媒介的校园社团文化。这些社团不仅能活跃学术气氛、开阔学生眼界、增强凝聚力,而且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诸多培养和提高,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9]令人感到可喜的是,当前在大多数高校,第二课堂被提到较高的位置,成为一种隐性教育资源,发挥着潜在的教育功能;但尚需要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打破科技竞赛往往成为少数拔尖大学生的“专利”,力争让每一个立志于科技创新的学生享受到创新带来的乐趣。

第15篇

关键词:创新思维情感教学问题教学综合实践

英国科学家霍伊尔(F.Hoyle)指出:“今日不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国家,则明日将沦为落后国家而羞愧。”创新思维是高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但绝不是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决不是只有少数“天才”和科学家才具有的东西,它存在于创造活动中。创新思维能力是当代社会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所谓创新思维就是运用直接知识进行分析、综合、联想、推理、想象等思维活动,获得自己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得出新的结论、规律。它的具体内涵就是突破原有事实、框架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全新方式。

一、利用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情感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一定的教育教学手段,通过激励、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认知活动的发展,达到学生和谐健康的情感品质培养之目的。从情感教学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情感教学有两个基本内涵:

(1)把情感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促进认知活动的发展;

(2)把和谐健康的情感品质培养作为情感教学的目的。也就是说,情感教学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情感促进认知,认知的结果稳定和升华情感。

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如果缺乏情感动力的参与和伴随,创造力的产生和发展均会受到严重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营造接纳的、支持性的、开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成为知识掌握过程中活跃的、兴趣盎然的参与者。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融。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健全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发展;学生在猜测、想象、探索问题的美好空间里,将大胆的设想和创新计划变成学习中的现实,让学生自己品尝到创新学习的成功喜悦,领略创新的实际意义。

二、利用问题教学,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任何思维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疑—问—思”这一规律。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思,多疑才会多问,多问才会多思。经过思,疑则渐解,以致融会贯通。

1.设疑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观点转化为问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疑难点设问;对较难或较综合的问题,用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发问;对学生错误或不全面答案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等。

2.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对每一种事物都提出疑问,对每一种现象都有适当的反应。这是许多新事物、新观念产生的开端,也是创新思维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教师应把质疑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

(2)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对教学中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3)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向教师质疑提问;

(4)组织学生间相互批改作业,评阅试卷,发现问题。

3.解疑

对学生来说,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公式独到的证明或应用等。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的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的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发散中涨落,在求异、探索中又趋于有序。“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一个问题的答案往往并不是唯一的,教师的评价也应更具有开放性,要对学生独特的见解给予分析,充分肯定正确的见解,对错误的要善于诱导,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错误观点的学生,要保护好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深化,受到锻炼。

三、利用综合实践,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自然科学,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设计实验方案,从新的角度给予新的思考、分析、审查,进行“挑剔”,找出其缺陷与不足,并给予修正和扬弃,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如:教师和学生共同或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立实践课题,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课题的实施方案、实施计划和过程,教师协助监督完成全过程,并在考核中注意衡量学生实践设计的逻辑性和创造性、实验总结与讨论中的知识性和探索性以及表达方式的科学性,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各小组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试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总结和归纳,找出班级中典型的实验方案让学生进行探索。这种方式既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又获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是其他常规实验无法比拟的。

总之,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它是一种在人的心理活动的高水平上实现的、多种思维形式协调活动的综合性思维。要培养创新思维,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当代教育创新,2004(4)。

[2]中学化学创新教法.北京:学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