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院内急救知识培训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219-01
目前,我国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不断培养和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培养和学校的建设。因此,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培训极为必要。培训内容是培训的核心,高职院校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内容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
一、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提高对教育技术价值的认识
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应不同于其他普通学校,这是因为大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出身非师范,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系统设计等知识理论学习,缺乏教学设计、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因此,针对上述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和重要的。
教师只有首先充分认识和理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内涵,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才能从内在需求、情感上接受教育技术的理念、知识、技术和方法,才能主动将教育技术有效地应用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推进教学改革。当然,由于高职院校专业课各具特色,有的课程侧重理论,有的课程注重实践,因此对于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教师,应根据其任教的专业课特点,在培训的教学内容上应有取舍,讲解详简也应有所区别,做到适应性和发展性相结合。
二、掌握教育技术技能,让技术成为能力发展的助推器
在以往的各种培训实例中,培训者容易将教育技术培训等同于计算机技术培训,将操作技能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上,这显然背离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初衷。但是也不可矫枉过正,忽视技术的思想也是不对的。毕竟在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上技术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是要将技术的学习融入培训过程中,让技术的学习成为实现教学改革的手段而不是目标。因此,学习什么样的技术、如何融入教育技术培训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而以技术整合的方式学习技术整合无疑是最好的办法,也就是让受训教师在培训的整个过程中都体会并学会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正所谓在游泳中学习游泳。
依据上述思路,我们研究提出在教育技术培训中,以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为核心,围绕改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资源开发与管理、构建多种多样学习方式、改变教与学的环境、教师自我教育与提升方面,对所需的相关技能进行分级整理,划分出基础版和提高版两个级别(见表1)。其目的是让培训者能够根据受训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更有针对性的对技术进行学习。受训教师对各种技术的学习既不脱离教育技术能力这个中心,又能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加深对技能的认识和应用,可谓是一举两得。此外,不同版本的学习也体现了对学习者不同能力水平的尊重。
三、培训内容贴近专业,让学习有的放矢
培训内容切忌空泛、脱离实际,要切实贴近教师的专业,比如高职医学课程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大量的音频、图片、视频、动画等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那么在培训内容就应加重关于多媒体技术使用的内容,包括多媒体的录制和编辑;对于艺术类等强调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课程,信息技术更多的应作为设计、研究的工具,那么在培训中就应加重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
四、综合应用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能力
美国上市公司-----亿元级外企、IT培训领军企业
【北京免费咨询电话】:400-001-9911转分机28245
一、达内国际集团简介
达内国际集团是中国IT职业教育的品牌,是目前中国IT职业教育集团,2014年4月3日,达内国际集团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是中国家在美国上市的IT职业教育集团,同时也是2014年赴美上市股。除中高端IT人才实训外,达内时代科技集团同样致力于IT 人才输送、教育平台建设、软件研发等综合服务。目前,已形成包括 人才实训中心、软件研发中心、软件人才中心、IT 教育中心四大人才服务模块达内国际集团逐渐形成以IT培训为主的多元化、综合性的职业教育及人才服务领导品牌。
达内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的各个中心由软件专家负责运营,课程设计引进北美先进技术,贴近中国软件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聘请北美海外专家与来自IBM、华为、用友、亚信、东软等国内外名企的一线实战专家担任讲师,以确保高端培训效果。达内在课程设计与培训模式上不断创新,开创“零首付、低押金,就业后付款”的信贷就业模式先河,改革培训模式保持培训规模扩大的同时确保90%以上的就业率,同时高质量就业。
二、达内时代科技集团与高校和企业合作
从创建之初,达内国际集团就非常重视与高校进行学术交流、专业共建等方面的合作。经过13年辛勤的耕耘,达内国际集团在全国高校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和美誉度, 达内先后与全国500多所大学的计算机或软件学院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其中20%以上为211重点大学,在100多所院校里建立了达内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并与包括北大软件学院在内的7所院校建立软件工程研究生联合培养合作。近年来,达内加强了与院校开展深度合作的步伐,在人才培养模式、项目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全方位的高校开展合作,对高校的教学改革、优化高校课程体系,强化实训实习以及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实战型业务水平的提升都积极的推动作用。
达内发展离不开与企业的密切合作,达内在全国建立5大软件人才中心,300人才顾问每天不断与全国上万家企业保持联系和沟通。通过13年达内不断地探索与尝试,达内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人才推荐,人才定制培养、人才租赁与外包、校园招聘、IT猎头、企业内训等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和一站式的服务体系。截止到2014年5月底,达内与全国5万家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每个月在达内全国中心有近600场的企业双选会,达内还会定期做专场招聘会,正是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达内学员保持行业的学员就业率,2014年实现了95%以上的就业率。
三、达内国际集团主要业绩:
达内国际集团作为中国高端IT培训的翘楚,从创业之初就倡导 “诚信、创新、开放、合作”的企业文化,同时经营战略一直都保持经营模式和产品保持行业的一步:率先在美国上市家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推出“先就业,后付款”IT信贷就业培训的IT职业教育;率先获得国际风险投资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入选“德勤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由IT技术专家建立和运营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全面开放课堂,随时真课试听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与“211工程”大学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真实披露学员就业率、就业品质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开辟高端课程,培养IT白领、金领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完全真实公开师资背景的IT职业教育机构。
达内国际集团由于优秀的教学效果、行业的经营模式和倾力公益事业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好评,近年来达内荣获了各界机构的颁奖:达内是业界的一家2006、2007、2008、2009连续4年入选德勤评选的“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公司”、“亚太地区高科技高成长500强公司”,中关村管理委员会指定的“软件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北京市商务委、北京市教委联合评为“首批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被《计算机世界》评选的“就业服务杰出贡献奖”、被《中国计算机报》评选的“影响力培训机构奖”、被搜狐评为“中国十大教育集团”、被腾讯评为“中国大学生心目中影响力的IT品牌”, 2010年更是和百度、搜狐、中兴电子等企业被欧美同学会评为中国海外归国人员创业“腾飞奖”中国50强优秀企业、2011年获得中央电视台评选的中国教育行业“领军企业”2012年9月获凤凰网、网易财经、影响力峰会组委会评选的“2012年度信赖企业”大奖、2012、2013年 荣获普华永道和高企协颁发“2011中关村高成长企业100”。2013年荣获智联招聘中国年度雇主“北京30强”企业等大奖。
四、达内国际集团IT培训课程:
1、java培训-----------java工程师;
2、UI培训-----------UI大咖设计师;
3、Android培训-----------安卓工程师;
4、IOS培训-----------IOS软件工程师;
5、Web培训-----------Web前端工程师;
6、HTML5培训-----------前端互联网工程师;
7、会计培训-----------主办会计师;
8、网络营销培训-----------网络营销经理师;
9、unity培训-----------Unity3D工程师;
10、大数据培训-----------大数据工程师;
11、PHP培训-----------PHP开发工程师;
12、嵌入式培训-----------嵌入式工程师;
13、软件测试培训-----------软件测试工程师;
14、C++培训-----------C++软件工程师
15、linux培训-----------linux运维工程师
16、Net培训-----------Net开发工程师
五、达内国际集团就业:
1、2016-02-17-------- 中南大学学生参加达内C++培训,成功转型9万年薪入职软通动力;
2、2016-02-16-------小学教师参加达内PHP培训,成功转型薪资翻3倍获10k高薪;
3、2016-01-16-------本科应届生参加达内java培训,成功入职外资软件企业;
4、2016-01-25-------电气工程师参加达内网络营销培训,成功转行获9k月薪入职搜房网;
5、2016-01-08--------公务员不干枯燥工作参加达内培训,转型网络营销师获15K高薪;
6、2016-01-07-------平面设计师遇瓶颈参加达内UI设计培训,薪资飙升2倍多获15k高薪;
7、2015-12-29------大四学员参加达内iOS培训,获10W年薪赢在职场起点;
8、2015-12-28-----中国计量大学大三学员参加达内UI设计培训,获月薪12K入职offer;
9、2015-12-18-----机械专业学员零基础参加达内PHP培训,获7K月薪成功转行;
10、2015-12-25------应届生参加达内java培训获7K月薪入职敦煌网;
六、达内国际集团各校区分布及具体地址:
北京免费咨询电话:400-001-9911转分机28245
北京市(海淀区):
1、达内北京中关村中心JAVA:
---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甲18号中鼎大厦B座7—8层;
2、达内北京大数据中心才高大数据:
---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甲18号中鼎大厦B座7—8层
3、达内北京万寿路中心WEB前端: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文博大厦二层
4、达内北京清华园中心.NET/Unity3D: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小关街120号万盛商务会馆A区三层
5、达内北京魏公村中心UID: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乙12号天作国际大厦三层
6、达内北京海淀园中心PHP: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68号紫金大厦6层
7、达内北京网络营销中心网络营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68号紫金大厦6层
北京市(朝阳区):
1、达内北京潘家园中心安卓/IOS:
---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松榆北路7号院11号楼建业苑6层
2、达内北京亚运村中心软件测试:
---北京市朝阳区南沙滩66号院1号楼3层达内科技测试学院
3、达内北京会计中心会计:
---北京市朝阳区民族园路2号丰宝恒大厦二层
北京市(东城区):
1、达内北京南锣鼓巷校区UED:
---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15号新华文化大厦3层
2、达内北京天坛中心Linux云计算、Pyhton、红帽认证:
---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6号珍贝大厦西侧三层
3、达内北京广渠门中心C++/嵌入式:
---北京市东城区广渠家园25号楼启达大厦1-2层
美国上市公司-----亿元级外企、IT培训领军企业
【北京免费咨询电话】:400-001-9911转分机28245
一、达内国际集团简介
达内国际集团是中国IT职业教育的品牌,是目前中国IT职业教育集团,2014年4月3日,达内国际集团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是中国家在美国上市的IT职业教育集团,同时也是2014年赴美上市股。除中高端IT人才实训外,达内时代科技集团同样致力于IT 人才输送、教育平台建设、软件研发等综合服务。目前,已形成包括 人才实训中心、软件研发中心、软件人才中心、IT 教育中心四大人才服务模块达内国际集团逐渐形成以IT培训为主的多元化、综合性的职业教育及人才服务领导品牌。
达内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的各个中心由软件专家负责运营,课程设计引进北美先进技术,贴近中国软件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聘请北美海外专家与来自IBM、华为、用友、亚信、东软等国内外名企的一线实战专家担任讲师,以确保高端培训效果。达内在课程设计与培训模式上不断创新,开创“零首付、低押金,就业后付款”的信贷就业模式先河,改革培训模式保持培训规模扩大的同时确保90%以上的就业率,同时高质量就业。
二、达内时代科技集团与高校和企业合作
从创建之初,达内国际集团就非常重视与高校进行学术交流、专业共建等方面的合作。经过13年辛勤的耕耘,达内国际集团在全国高校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和美誉度, 达内先后与全国500多所大学的计算机或软件学院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其中20%以上为211重点大学,在100多所院校里建立了达内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并与包括北大软件学院在内的7所院校建立软件工程研究生联合培养合作。近年来,达内加强了与院校开展深度合作的步伐,在人才培养模式、项目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全方位的高校开展合作,对高校的教学改革、优化高校课程体系,强化实训实习以及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实战型业务水平的提升都积极的推动作用。
达内发展离不开与企业的密切合作,达内在全国建立5大软件人才中心,300人才顾问每天不断与全国上万家企业保持联系和沟通。通过13年达内不断地探索与尝试,达内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人才推荐,人才定制培养、人才租赁与外包、校园招聘、IT猎头、企业内训等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和一站式的服务体系。截止到2014年5月底,达内与全国5万家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每个月在达内全国中心有近600场的企业双选会,达内还会定期做专场招聘会,正是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达内学员保持行业的学员就业率,2014年实现了95%以上的就业率。
三、达内国际集团主要业绩:
达内国际集团作为中国高端IT培训的翘楚,从创业之初就倡导 “诚信、创新、开放、合作”的企业文化,同时经营战略一直都保持经营模式和产品保持行业的一步:率先在美国上市家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推出“先就业,后付款”IT信贷就业培训的IT职业教育;率先获得国际风险投资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入选“德勤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由IT技术专家建立和运营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全面开放课堂,随时真课试听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与“211工程”大学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真实披露学员就业率、就业品质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开辟高端课程,培养IT白领、金领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完全真实公开师资背景的IT职业教育机构。
达内国际集团由于优秀的教学效果、行业的经营模式和倾力公益事业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好评,近年来达内荣获了各界机构的颁奖:达内是业界的一家2006、2007、2008、2009连续4年入选德勤评选的“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公司”、“亚太地区高科技高成长500强公司”,中关村管理委员会指定的“软件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北京市商务委、北京市教委联合评为“首批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被《计算机世界》评选的“就业服务杰出贡献奖”、被《中国计算机报》评选的“影响力培训机构奖”、被搜狐评为“中国十大教育集团”、被腾讯评为“中国大学生心目中影响力的IT品牌”, 2010年更是和百度、搜狐、中兴电子等企业被欧美同学会评为中国海外归国人员创业“腾飞奖”中国50强优秀企业、2011年获得中央电视台评选的中国教育行业“领军企业”2012年9月获凤凰网、网易财经、影响力峰会组委会评选的“2012年度信赖企业”大奖、2012、2013年 荣获普华永道和高企协颁发“2011中关村高成长企业100”。2013年荣获智联招聘中国年度雇主“北京30强”企业等大奖。
四、达内国际集团IT培训课程:
1、java培训-----------java工程师;
2、UI培训-----------UI大咖设计师;
3、Android培训-----------安卓工程师;
4、IOS培训-----------IOS软件工程师;
5、Web培训-----------Web前端工程师;
6、HTML5培训-----------前端互联网工程师;
7、会计培训-----------主办会计师;
8、网络营销培训-----------网络营销经理师;
9、unity培训-----------Unity3D工程师;
10、大数据培训-----------大数据工程师;
11、PHP培训-----------PHP开发工程师;
12、嵌入式培训-----------嵌入式工程师;
13、软件测试培训-----------软件测试工程师;
14、C++培训-----------C++软件工程师
15、linux培训-----------linux运维工程师
16、Net培训-----------Net开发工程师
五、达内国际集团就业:
1、2016-02-17-------- 中南大学学生参加达内C++培训,成功转型9万年薪入职软通动力;
2、2016-02-16-------小学教师参加达内PHP培训,成功转型薪资翻3倍获10k高薪;
3、2016-01-16-------本科应届生参加达内java培训,成功入职外资软件企业;
4、2016-01-25-------电气工程师参加达内网络营销培训,成功转行获9k月薪入职搜房网;
5、2016-01-08--------公务员不干枯燥工作参加达内培训,转型网络营销师获15K高薪;
6、2016-01-07-------平面设计师遇瓶颈参加达内UI设计培训,薪资飙升2倍多获15k高薪;
7、2015-12-29------大四学员参加达内iOS培训,获10W年薪赢在职场起点;
8、2015-12-28-----中国计量大学大三学员参加达内UI设计培训,获月薪12K入职offer;
9、2015-12-18-----机械专业学员零基础参加达内PHP培训,获7K月薪成功转行;
10、2015-12-25------应届生参加达内java培训获7K月薪入职敦煌网;
六、达内国际集团各校区分布及具体地址:
北京免费咨询电话:400-001-9911转分机28245
北京市(海淀区):
1、达内北京中关村中心JAVA:
---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甲18号中鼎大厦B座7—8层;
2、达内北京大数据中心才高大数据:
---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甲18号中鼎大厦B座7—8层
3、达内北京万寿路中心WEB前端: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文博大厦二层
4、达内北京清华园中心.NET/Unity3D: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小关街120号万盛商务会馆A区三层
5、达内北京魏公村中心UID: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乙12号天作国际大厦三层
6、达内北京海淀园中心PHP: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68号紫金大厦6层
7、达内北京网络营销中心网络营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68号紫金大厦6层
北京市(朝阳区):
1、达内北京潘家园中心安卓/IOS:
---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松榆北路7号院11号楼建业苑6层
2、达内北京亚运村中心软件测试:
---北京市朝阳区南沙滩66号院1号楼3层达内科技测试学院
3、达内北京会计中心会计:
---北京市朝阳区民族园路2号丰宝恒大厦二层
北京市(东城区):
1、达内北京南锣鼓巷校区UED:
---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15号新华文化大厦3层
2、达内北京天坛中心Linux云计算、Pyhton、红帽认证:
---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6号珍贝大厦西侧三层
3、达内北京广渠门中心C++/嵌入式:
---北京市东城区广渠家园25号楼启达大厦1-2层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急救模式
急救行为分为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前者是指患者被送到医院救治前主要在救护车上进行的救治活动,后者是指患者被送到医院后由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的救治活动。
院前急救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美英模式,核心理念是以最快的速度将患者送到就近医院进行抢救,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均采用这种模式。二是欧陆模式,核心理念是把救护车打造成“流动医院”,稳定患者病情后再送往相关医院,德国、法国、俄罗斯等欧洲大陆国家采用这种模式。
两种模式各有特点:在美英模式下,由于强调最快速度送往医院,使得现场仅作简单救护,对救护员的要求不高,救护职责由警察或消防部门承担,警察或消防员经过简单培训后成为救护员。在欧陆模式下,由于强调在救护现场或救护车上进行抢救,技术要求较高,救护车必须配备执业医生和护士。
院内急救、急诊统一采用分级救治原则,即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级并排序,急危重患者先救治,非急危重患者后救治。经过急诊科治疗后病情稳定的,分别采取住院、转往其他医院、出院等措施。
二、国内急救主要模式
我国院前急救模式比较接近欧陆模式,强调救护车配备执业医生和护士。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第19条规定,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的专业人员包括医师、护士和医疗救护员。医师和护士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取得相应执业资格证书。按照急救任务承担主体的不同,国内院前急救模式主要有三种模式:
1、指挥型,以广州市为代表。设立急诊科的医院按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出资设置急救站、配备急救人员、车辆、设备,承担主要急救任务;市急救中心仅设置少量急救站点、配备少量救护车,承担少量急救任务。市急救中心设置指挥平台,受理120呼叫后,指挥患者附近的医院或直属急救站点,派出救护车和救护人员开展现场救治,再送往相关医院;市急救中心运营经费由财政支出。
2、独立型,以本市为代表。院前急救任务由市急救中心和区县急救中心承担,医院不承担院前急救任务。市和区县急救中心运营经费由财政支出。
3、混合型,以北京市为代表。设立市急救中心,每个区县也设立急救中心,但是部分区县急救中心下设的急救站点挂靠在所在区县的中心医院,资金、人员等均由所在医院承担,这些急救站点占全市急救站点的三分之二。
另外,北京市不仅存在120急救系统,北京红十字会还设立999急救系统,采取社会化运营模式,由所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北京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负责调度指挥,两个系统间既相互竞争又优势互补,120系统和999系统分别占全市急救量的六成和四成。
院内急救、急诊方面,各地均未采纳国际通行的分级救治原则,除了救护车送往医院的患者优先救治外,其他患者不论病情轻重,一律实行先挂号先就诊。经过急诊科治疗后病情稳定的,由于住院难等原因,一些不应让急诊科的患者滞留下来,挤占急救、急诊资源。
三、我国急救立法情况
全国层面,目前尚无法律和行政法规,仅有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的部门规章《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从院前急救的机构设置、执业管理、监督管理等方面作了规定。关于院前医疗急救的界定,第2条规定,是由急救中心(站)和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网络医院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在医疗机构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关于院前急救的性质,第3条规定,属于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效能”的原则,统一组织、管理、实施。关于急救中心的设置和职能,第8条规定,设区的市设立一个急救中心,统一指挥调度县级急救中心(站)并提供业务指导。第10条规定,急救中心(站)负责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指挥和调度,配备通讯系统、救护车和医务人员,开展现场抢救和转运途中救治、监护,急救网络医院按照急救中心(站)指挥和调度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关于救护车送患者入院的原则,第23条规定,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意愿的原则,将患者转运至医疗机构救治。
地方层面,杭州、郑州、武汉、长春、成都、广州、南宁、西安、贵阳等城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沈阳、济南、青岛等城市人民政府制定了政府规章。这些急救领域的法规,主要规范院前急救,各有特点。例如,《郑州市社会急救医疗条例》第12条规定,从事社会急救医疗的医师应当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并具有三年以上的临床经验;从事社会急救医疗的护士应当具备执业护士资格,并具有两年以上的临床经验。又如,《武汉市院前医疗急救条例》第23条规定,市、区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突发事件医疗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急救中心、急救站开展演练,提高院前医疗急救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能力。另外,这些法规也有一部分内容是规范社会急救的,包括急救意识和知识的宣传、急救技能的培训、大型公共场所简易急救设备的配置、受过急救技能培训的人员现场急救行为免责等。
四、本市急救工作情况
本市拥有完整的院前急救体系,包括独立建制的1个市急救中心和9个区县急救中心,分别隶属于市、区县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市急救中心负责8个中心城区,区县急救中心负责本区县急救工作。目前,全市有127个急救分站,668辆救护车。市120调度指挥中心与区县调度指挥系统建立统一业务信息平台。自2001年以来,院前急救业务量平均年增幅超过10%,2014年达到64.2万车次。
本市院内急救、急诊资源丰富,使用率高。所有二、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和部分专科医疗机构设置独立急诊科。2014年,全市医疗机构急诊量超过1524万人次,其中市属三级医院超过611万人次,急诊床位使用率超过95%。急诊量最大的新华医院全年高达76万人次,日均接诊量逾2000人次。
本市急救工作总体满足城市需要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院前急救方面,救护车难叫、等待时间较长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救护人员普遍紧缺,人才流失。院内急救、急诊方面,不同医院急诊室利用情况反差明显,三级医院急诊室收治大量非急诊患者,病人出口不畅导致病人淤积在急诊科,急诊资源难以用于抢救急危重病人;一些二级医院急诊资源利用率较低。社会急救方面,特殊岗位和普通公民急救知识培训力度不足,简易急救器材配置不够。
五、本市急救立法主要内容
为体现立法的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战略导向,使条例成为一部“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的法律,教科文卫委从去年第四季度起,开展前期立法调研系列活动,通过走访老专家、医院领导、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本市急救工作的有益经验和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梳理了立法涉及的30余项重点问题,供起草部门参考,也作为委员会立法调研的重要内容。
院前急救方面:包括急救中心、急救分站建设规划纳入城市规划;急救人员、急救车辆、急救装备的配置标准;信息化设备的配置要求;急救人员和病人家属在院前急救中的权利和义务;《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中送院原则的完善和细化;对市、区县急救中心在站点、车辆、设备、人员、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的具体内容;对急救人员在待遇、职称、培训、退出机制等方面的扶植政策;保障救护车优先通行权的具体规则和处罚措施。
《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草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立法目的
为了规范急救医疗行为和秩序,合理使用急救医疗资源,完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提高急救医疗服务水平,促进急救医疗事业发展,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急救服务需求,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院前、院内急救医疗服务以及社会急救及其管理。
第三条 定义
本条例所称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是指由急救中心(站)受理急救呼叫后,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和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
本条例所称的院内急救医疗服务,是指设置急诊科室的医疗机构(以下简称急诊医疗机构)为急救中心(站)送诊的患者或者自行来院就诊的患者提供紧急救治的医疗活动。
本条例所称的社会急救,是指社会公众在突发急症或意外受伤现场,采用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基础操作,及时救护伤者、减少伤害的行为。
第四条 政府责任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急救医疗服务工作的领导,将急救医疗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的财政投入机制和运行经费补偿保障机制,鼓励社会参与急救医疗服务,健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保障急救医疗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五条 部门职责
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主管本市范围内的急救医疗服务工作,区(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管理本辖区内急救医疗服务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和国土资源、公安、消防、建设、经济和信息化、交通运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民政、旅游等有关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急救医疗服务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六条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急救医疗服务是公益性事业,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保障力量。
本市建立由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和院内急救医疗服务组成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现场自救互救是急救医疗的重要补充。
第七条 信息公开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开急救医疗服务信息,方便患者合理使用急救医疗资源。
第八条 宣传教育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红十字会应当组织开展急救医疗的宣传教育,引导患者合理使用急救医疗资源。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开展急救知识宣传教育。
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应当开展急救医疗服务的公益宣传,倡导自救互救的理念,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宣传救死扶伤的精神。
第二章 院前急救医疗服务
第九条 机构设置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院前急救医疗机构规划和设置标准,设置急救中心(站)。
急救中心(站)以及承担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工作的其他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向市、区(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院前急救医疗执业登记。
第十条 机构职责
急救中心(站)应当承担下列职责:
(一)日常院前急救医疗服务;
(二)政府举办的重大社会活动的院前急救医疗保障服务;
(三)城市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医疗救援;
(四)社会公众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普及;
(五)其他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任务。
第十一条 工作规范
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制定院前急救医疗工作规范、质量控制标准。
急救中心(站)应当按照院前急救医疗工作规范、质量控制标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定期组织急救业务培训和考核,执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统计报告制度。
第十二条 院前急救人员
院前急救人员包括执业医师、执业护士和急救辅助人员。急救中心(站)的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市卫生计生部门应当会同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制定符合院前急救行业特点的人才队伍建设等政策保障措施。
第十三条 院前急救车辆
本市根据区域服务人口、服务半径(急救反应时间)、地理环境、交通状况及业务需求增长情况等因素,按照不低于每三万服务人口配备一辆救护车。
救护车应当符合国家救护车标准,有明显的行业统一规定的急救医疗标志及名称,按照有关规定安装定位系统、通讯设备和视频监控系统,配备警报器、标志灯具、急救设备,并喷涂标志图案。
急救中心(站)的救护车应当专车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使用。
未经市、区(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开展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工作,不得使用120标识。
第十四条 通讯指挥平台
本市设置院前急救呼叫受理和指挥调度中心,实行24小时急救呼叫受理服务,统一受理全市急救呼叫,合理调配急救资源。
第十五条 专用号码及联动机制
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呼叫专用电话号码为“120”。呼叫受理和指挥调度中心应当根据人口规模、日常呼救业务量设置相应数量的“120”呼救线路,配备调度人员,保障及时接听公众的呼救电话。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谎报呼救信息,不得对“120”呼救专线电话进行恶意占用和其他干扰。
本市建立“110”、“119”与“120”联动协调机制。
第十六条 受理调度
呼叫受理和指挥调度中心应当在接到呼救信息后,进行分类、登记和调度。必要时对呼救人员进行急救指导。
呼叫受理和指挥调度中心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者拖延受理呼救。
第十七条 现场抢救
院前急救人员开展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时,应当穿着统一的急救服装。
院前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应当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对需要送往急诊医疗机构抢救的急危重患者,应当通知急诊医疗机构做好收治抢救的准备工作。
院前急救人员不得因费用问题拒绝或者延误院前急救医疗服务。
患者家属或现场其他人员应当协助配合院前急救人员的工作。
第十八条 送院原则
院前急救人员应当遵循满足专业治疗需要、就近、就急的原则,决定送往相关的急诊医疗机构进行救治。患者或家属拒绝遵从的,院前急救人员应当告知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并由其签字确认。
患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院前急救人员决定送往相关的急诊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一)病情危急,有生命危险的;
(二)疑似突发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有特别规定的。
第十九条 特殊保护
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时,对有危害社会治安行为、涉嫌违法犯罪或者依法需要提供特殊安全保护的患者,院前急救人员应当及时通知当地公安机关或专业机构,由公安机关或专业机构负责保护工作。
第二十条 资料记录保存
急救中心(站)应当做好急救呼叫受理、现场抢救、转运途中救治、监护等过程的信息记录。
院前急救医疗病历按照国家规定管理保存。急救中心(站)的呼救电话录音、派车记录资料应当至少保存2年。
第二十一条 立体救援
本市积极发展水上、陆地、空中多方位救护,形成水、陆、空立体救护网络。
第三章 院内急救医疗服务
第二十二条 院内急救能力建设
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完善本市急诊资源布局,制定急诊科室设施、人员配置标准及管理规范,加强对急诊科室的监督管理。
二级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确定的专科医院应当按照急诊科室配备配置标准和管理规范设置急诊科室,加强急诊学科建设和日常管理,提高院内急救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鼓励急诊医疗机构开展急诊、重症监护室一体化建设。未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急诊医疗机构不得擅自关停急诊科室。
第二十三条 院内急救人员配备
急诊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关标准,配备掌握急诊医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急诊科室医护人员,并加强急诊科室医护人员培训。
第二十四条 院内急救服务规范
急诊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院内急救医疗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遵守诊疗技术规范,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
急诊实行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推诿急诊患者,对危重急诊患者按照“先及时救治,后补交费用”的原则救治。
第二十五条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医疗的衔接
急救中心(站)应当与急诊医疗机构建立衔接机制,保持急救绿色通道畅通,实现信息互通和业务协同。
院前急救人员将患者送达急诊医疗机构后,急诊医疗机构相关人员应当及时办理患者交接手续。急诊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和推诿患者交接,不得占用救护车设施、设备。
第二十六条 急诊分级救治
急诊医疗机构应当依据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急诊病情分级指导原则,按照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并决定救治、处置的优先次序。
第二十七条 转诊分流
急诊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进行救治、转诊或分流。患者经急诊科室救治后需要住院继续治疗的,急诊医疗机构应当及时优先将其转入住院病房治疗;患者经急诊科室诊治后病情稳定、无需继续急诊救治,且符合出院或转院标准的,应当及时办理出院手续或转诊至相关医疗机构继续治疗或者康复。
第二十八条 政策引导
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完善医疗康复、护理服务体系,畅通患者双向转诊渠道。
市医保部门应当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引导经过急诊处理、病情稳定的患者转诊到相关医疗机构继续治疗或者康复。
市经济和信息化部门应当将符合出院或转院标准仍无故滞留急诊医疗机构急诊的患者纳入本市个人信用信息系统;情节严重的,公安部门应当依法予以处置。
第二十九条 考核制度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急诊医疗机构上级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机构功能定位、急诊规模、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制定和完善考核激励制度,向急诊科室予以倾斜。
第四章 社会急救
第三十条 政府及红十字会急救培训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本市社会急救的培训工作。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医疗机构配合开展社会急救培训。
红十字会应当普及急救知识,组织群众参加社会急救培训,参加现场救护。
第三十一条 社会参与
本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急救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
本市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市民的急救意识和自救互救知识技能。
第三十二条 社会急救培训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组织警察、消防队员接受急救培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急救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
影剧院、体育场馆、图书馆、博物馆、商场、候车(机、船)室、公共交通工具、旅行社、旅馆、旅游景点等经营或管理单位,应当组织工作人员参加急救技能培训。
其他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应当组织人员参加急救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
第三十三条 社会急救设施配备
机场、火车站、地铁站、体育场馆、会展场馆、风景旅游区、大型商场、宾馆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单位和建筑施工、大型工业企业等,有条件的应当配备相应的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器械,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对设备设施进行使用和维护。
第三十四条 公民紧急现场救护
任何人发现需要急救的患者,都应当立即拨打120电话呼救。
鼓励经过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具备急救技能的公民对急、危、重患者按照急救操作规范实施紧急现场救护。
在配置有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器械的场所,经过培训合格的人员可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器械进行紧急现场救护。
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对患者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法律责任。
第五章 保障与监督
第三十五条 财政保障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将急救医疗服务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三十六条 社会支持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可以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急救医疗服务。社会力量参与急救医疗服务的,应当服从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统一组织、管理。
鼓励单位和个人向急救中心(站)、急诊医疗机构进行捐赠,并依法享受相应税收优惠。受捐赠单位对资金、物资的使用及审计报告等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七条 用地保障
急救中心(站)的建设用地应当纳入城乡规划的医疗卫生用地,规划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区(县)人民政府为急救中心(站)预留建设用地,并作为一类卫生用地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者擅自改变土地使用性质。
第三十八条 供电、供水、供气、通讯保障
急救中心(站)和急诊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配备供电、供水、供气、通讯等设施设备。
供电、供水、供气和通讯企业应当保障急救中心(站)和急诊医疗机构的用电、用水、用气的稳定和通信网络的畅通。
第三十九条 交通保障
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市交通运输行政部门、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道路、交通、救护车信息共享机制。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保障执行急救任务的急救车辆优先通行,在急救车辆遇到交通拥堵时应当及时进行疏导。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制定急救中心(站)、急诊医疗机构门口的道路通行方案,急救中心(站)、急诊医疗机构门前以及距离上述地点30米以内的路段,除使用上述设施的车辆以外,禁止停车。
救护车执行紧急任务时,应当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使用报警器、标志灯具;在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在禁停路段可以临时停车。
任何车辆和行人都不得阻碍执行紧急任务的救护车通行;救护车执行急救任务时,其他车辆和行人应当让行。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因让行执行急救任务的救护车而导致的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经查证属实后,免予处罚。对不按照规定为执行急救任务的救护车让行的车辆、行人依法处理。
对依法从事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活动的救护车免收过路、过桥费等道路通行费、停车费。
第四十条 大型群众性活动保障
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建立应急医疗专家库。
本市有条件的三级医院应当建立应急医疗救援队,参与重大或特别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急救医疗工作。
对重大或特别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急救医疗,必要时由应急医疗专家进行现场伤情评估后,分送相关的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面向社会公众举办的大型群众性活动,主办者制定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包括急救医疗服务保障内容。
第四十一条 治安保障
患者应当遵从急救中心(站)、急诊医疗机构的安排,不得干扰急救医疗服务,不得妨碍急救医疗秩序,不得殴打、辱骂急救医疗人员。
对有前款行为的人员,公安部门应当依法及时予以处理。
第四十二条 急救医疗收费
市价格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急救医疗服务活动成本和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制定急救医疗服务活动收费标准,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调整。
第四十三条 医疗保险
本市将符合规定的急救医疗服务的费用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具体办法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分别制定。患者的急救医疗费用按照本市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结算。患者或其家属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急救医疗费用。
第四十四条 急救医疗救助
符合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条件的,其急救医疗救治费用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对因意外伤害需紧急抢救,无经济支付能力又无其他渠道解决费用的病情危急、伤势严重的病员,医疗机构可申请从疾病应急救助基金中支付。
第四十五条 信息化保障
本市建立急救医疗信息系统平台,对全市院前、院内急救资源状况等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实现院前与院内急救资源信息共享;实现与医保、公安、交通等部门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第四十六条 监督管理
市和区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对急救中心(站)和急诊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公布监督电话,接受社会举报和投诉并及时查处。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 依法处罚
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八条 违规使用急救车辆的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擅自调用急救车辆的,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违规使用急救车辆所产生的费用,由相关责任人承担。
第四十九条 冒用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名义的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四款规定,擅自开展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工作或使用120标识,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一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于未经批准假冒急救车辆或非法营运急救业务车辆的,由交通管理部门、公安部门依法处置。
第五十条 干扰呼救信息的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谎报呼救信息,对呼救专线电话进行恶意呼救和其他干扰的,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五十一条 违反院前院内交接规定的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违反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机构与接诊医疗机构交接规定,导致救护车不能正常运行或占用救护车设施、设备的。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二条 渎职责任
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急救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突发公共事件急救医疗
突发事件的急救医疗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上海市实施办法》的规定处理。
2广西柳州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 545006;3广西柳州市卫生局 545001)
【摘要】目的:探讨一体化救援模式在突发事件救治作用。方法:建立指挥机构,加强人员培训,制订突发事件救援预案、急救工作手册[1],建设城乡大急救网络。结果:在柳州市区域近年来发生的突发事件救援中,市急救指挥中心响应迅速,现场处置及时,伤员快速安全转运,院内专科治疗及时、有效。结论:急救一体化紧急救援模式可有效、快捷地抢救生命,迅速安全转运,提高医疗救治水平,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关键词】突发事件; 一体化;紧急救援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466-01
交通伤,楼房倒塌,煤气泄漏,洪水、地震等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群体性、严重性和病情复杂等共同特点,以受伤人数多、伤情重、多发伤、死亡率高为显著。完善初期救治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群体伤害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救援人员进行紧急医疗救治,因此在“黄金1h”内及时现场抢救、安全转运、院内进一步治疗这3个连续重要环节的无缝链接是赢得宝贵抢救时间,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重要关键,实现院内外急诊医疗的一体化[2]。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和医疗应急救治水平。现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一体化建设作初步探讨。
1 建立突发事件一体化救援模式
1.1 院前呼救出诊一体化 “120”调度员接到呼救电话后,启动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预案,立即派出值班救护车赶赴事件现场。医护人员出车时间小于1min,重大事件立即逐级上报领导,根据医疗急救人员现场反馈的伤情分批派出“120”救护车增援,调配储备急救物资随后出发。如现场只有医务人员先到达,指挥调度中心根据事件性质通过市应急联动信息平台协调110,119等部门人员到达现场协作对伤员的救治。
1.2 现场抢救流程一体化 医疗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迅速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作初步评估,并用红、黄、绿、黑卡对伤病员伤情进行标识。现场急救原则遵循:“先救命后救伤、先重伤后轻伤”。重症伤员要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保持呼吸道畅通,维持有效呼吸及循环。根据伤情的轻重缓急安排抢救顺序和及时转运。随时将伤病员数、初步诊断、转运途中情况、到达医院时间等告知指挥中心,市急救指挥中心根据伤情,协调各大型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做好接收伤病员准备。
1.3 院内救治一体化 各级医院成立突发事件抢救小组,建立专家数据库,遇重大突发事件时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伤病员到达医院后急诊科或其他医护人员迅速完成伤病员的院内检伤分类、急诊检查(CT、X线、B超等)、抢救、手术、重症监护等处理,对急诊病历、检查申请单、处置单、救治处方进行标识编号,统一登记以便结算。院领导组织急诊、外科、五官、内科、麻醉科等医生共同参与并制定对危重伤员的抢救治疗方案,开放绿色通道直接送至各专科甚至进入手术室治疗[3],病情轻者留院观察。保证院前、院内急救链紧密衔接。
2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突发事件逐渐增多并涉及公共卫生问题。我国上海等一些医院在突发事件医疗救治中,实现了突发事件伤病员院外、院内一体化救治。
2.1 突发事件一体化医疗紧急救援体系的建立:突发事件“一体化”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必须具备以下五要素:(1)先进、高效的指挥系统,各种完善的应急预案;(2)科学合理的急救站建设;(3)人才结构的合理化和专业化;(4)完善的急诊创伤病房[4](5)先进适用的装备、药材[5]在突发事件紧急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
2.1.1 先进、高效的指挥机构:建立现代化的应急救援各级指挥中心。突发事件发生时伤病人数多,病情轻重不一,现场次序混乱,人心恐慌,因此必须建立高效的指挥机构。我市急救中心利用现代化通讯手段,在全市29辆120救护车安装GPS车载信息定位。市区3个急救站、3个县急救分中心,2个乡镇中心卫生院急救点已安装了接收终端和无线寻呼等功能,设立“120”远端坐席,利用3G网络信息技术,在城乡救护车上安装车载智能终端,实现将现场视频、语音、病人生命征监护信息等资料传输到急救中心,为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伤病员的医疗救援,实施远程救治指导提供依据,实现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共享。
2.1.2 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急救工作手册 针对各种突发事件制定和完善了急救预案,并储备紧急救援物质。每年定期组织1-2次突发公共事件演习。中心工作手册为院前急救工作提供了科学化、标准化、程序化。
2.1.3 合理布局急救站 柳州市区医疗急救站、点的设立是根据柳州市区人口分布情况,城区急救半径在5公里内;县分中心的设立依托综合力量较强的县人民医院,每个县选择医疗条件好的乡镇中心卫生院作为急救点。
2.1.4 完善医院创伤专科病房建设 在处置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中,市内6家三甲综合医院通过卫生局评审后成为交通事故损伤定点救治医疗机构;市人民医院作为柳州市处置突发事件的主要医疗单位,市工人医院急救作为急性中毒救治中心,市中医院为蛇毒救治中心,柳钢医院为烧伤专科医院,并有规范系统的病房管理和治疗指南。
2.1.5 建立合理的急救人才结构
2.1.5.1 加强急救队伍培训:(1)院前急救人员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具有全面急救医学知识和现场急救技能,急救队伍人员相对固定,可较好地沉淀和积累经验。院内急救队伍既是院内抢救的主要力量,又是院前急救队伍的后备力量,应对所有医务人员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院前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提高应急医疗救援的整体效能。
2.1.5.2 组建院内抢救队伍(1)医疗组:由院内急诊科、ICU、麻醉科等相关科室组成,负责伤病员的专科治疗。(2)医疗保障组:由功能、检验、放射、药剂、供应室组成。负责药品、器材供应必要的辅助检查。(3) 后勤保障组:司机班、担架队、膳食科等组成,负责承担生活和运输保障及伤病员的前接、后送任务。
2.1.5.3 加强急救车辆和设备管理 定时维护保养急救车辆,保持呼吸机 心电监护仪等各种急救设备处于最佳应急状态;适时增添救护车辆及抢救设备,保持抢救药品、物品的完好性。
我市急救中心近年来对突发事件伤员实施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充分体现了突发事件急救工作的整体性和连续性[6],为抢救伤病员最大限度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有效降低了伤病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实现急救工作达到了快捷、高效、优质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惠萍.单纯指挥调度型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管理模式建设[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3):431-432.
[2] 王佩燕.我国急诊/急救医疗的现状及对未来改进的思考兼论 “大急诊”[J].医学杂志,2005,30(1):1-4.
[3] 石胜蓉.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一体化模式应急救援[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7):2619-2620.
[4] 周刚.突发群体伤急救一体化模式浅析[J].甘肃医药,2008,27(6)40-41.
【摘要】通过对我院急诊科3676趟次的院前急救的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没有统一的规范行为标准;急救医务人员不是专职院前急救人员缺乏全面、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对危重病人及风险评估不够;院前急救出诊车组人员未做到节省人力资源;交接、检查物品、药品有时不到位;工资待遇低队伍不稳定;医务人员人生安全的威胁;出诊欠费及无主病员的问题;医护配合不和调。提出干预措施进行探讨以便不断改进,提高中型医院院前急救护理水平
【关键词】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干预措施
院前急救是一项新的学科,其工作模式及方法尚在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阶段,院前急救是急救过程的首要环节,也是院内急救的基础,它不是处理急救的全过程,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救治伤病之一的急性阶段,为患者接受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准确、合理、快捷的院前急救措施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伤残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就我院(2007年7月-2009年7月)共接受120指派出诊3676趟次,笔者在此总结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不断改进,加强院前急救护理水平。
1存在的问题
1.1没有统一规范的行为准则
在我国院前急救模式各异,没有统一的院前急救的模式,也没有完全统一的院前急救质控体系和评价标准,对院前急救质量的控制有一定的影响
1.2急诊医务人员不是专职从事院前急救,缺乏全面、系统、正规的院前急救教育和培训
1.3对危重病人的评估及风险评估做得不够好
1.4院前急救出诊车组人员配置未做到节省人力资源
1.5交接班时检查急救药品、物品有时不到位影响救治质量,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6院前急救与院内的衔接问题特别我院为二级医院在同一专科同时两趟次出诊时需住院部医师参与时,医师及时到岗的问题存在急诊科护士多次电话催促,不能迅速出诊
1.7工资待遇偏低,队伍不稳定因待遇偏低,工作强度大,护理人员流动大,培养一位成熟的急诊科护士不久又会流失,难以保证急救护理质量
1.8医护人员人身安全的威胁易受暴力威胁和病人家属辱骂,受暴力(不法之徒,醉酒,打架斗殴,精神病患者,以及流氓、地痞、犯罪分子)威胁占100%
1.9出诊欠费问题院前急救作为一种有偿的医疗服务,正常收费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欠费的现象普遍存在困扰了院前急救工作的正常运行。有资料表明,欠费在院前急救中占到10%,甚至30%。许多人认为院前急救应免费,收取车费以外的费用是无道理的。还有的主要是被害者确实经济困难或被救者是受害者而无法缴费
1.10无主病人的救治困难问题也困扰了院前急救工作的正常运行我们经常遇到有些以为是患者但却不是患者或不属于急救对象,大多为乞丐、盲流、缺吃少穿者,在对他们有病无病,病轻病重方面不仅仅是医疗技术问题,还可能涉及法律、伦理、道德等方面[2]
1.11医护配合在急诊急救中急诊病情变化不一致,医生口头医嘱的执行与漏记,存在的相互指责引发矛盾;医护彼此不信任,沟通不良等问题产生矛盾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急救护理质量和带来压力
2干预措施
2.1我国院前急救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急救模式各异,目前我国没有统一规范行为准则,这是宏观问题,须国家尽早制订。查有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全国急救中心管理分会2003年出台有《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院前急救病历书写,院前急救管理制度》3大院前急救运作标准,需购买参照执行。
2.2院前急救队伍问题我市急救模式为指挥型,由医院急诊科医务人员组成,医护人员不是专职从事院前急救的,来自其他学科,主要精力和所学放在了院内急危重病人的临床救治上,常用急救技能掌握率、效率和质量偏低。故需人人参加专业培训。我院每年派有不同医务人员参加120举办的急救培训班,科内每月一次的业务学习已在解决培训问题。但还需继续努力。
2.3对危重病人的评估及风险评估方面须加强内涵建设,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急救医学应做到预见性观察和评价。病情评估主要采用传统的三项指标评估法(血压,脉搏,呼吸)是不够的。应采用八项指标评估,除前三项外加体温,血氧饱和度,意识,心电图,血糖指标的评估,以便更完整,实用。得出的诊断和急救处理更准确,更规范[3]。
2.4院前急救出诊车组人员及职责分工上,我院运作模式为“一医一护一司二担”,二担存在人力资源偏多。分工上司机只起到驾驶,负责车况方面,在现场急救中未发挥作用。存在急救成本高,人力资源浪费。比较好的是“一医一护一司一担”模式,职责分工上,驾驶员,担架工经过培训后能够协助急救,驾驶员参与搬运。如:遇有现场CPR时,医护人员先做一个循环CPR时,他们迅速把除颤、监护仪,气管插管等急救器材到位。待CPR5个周期后,迅速角色换位,担架工做CPR,驾驶员操作呼吸球囊,医生快速除颤,插管。护士开通静脉通路,核对医嘱,抢救用药,记录。这样合理分工,相互协作。节约抢救成本[4]。
2.5注意交接班制度的落实情况,特别对抢救室,救护车实行班班交接,随时检查补充抢救药品,物品齐全,及时补充氧气;监护仪等仪器的轮流充电。心电图纸,电极片,液体等有备份。真正做到“四定三无二及时一专”加强医务人员责任心。
2.6院前院内衔接是一个以管理为要素为主的问题,注重相互协调,加强认识,做好急救绿色通道建设,在遇到特殊抢救的超级衔接(把需刻不容缓的创伤者直接送到手术室甚至手术台)。和非常态下群体的超级衔接(严重的集体食物中毒、群伤、灾难等)时,医护,医技,科际,多科要配合协调好[5],并有规章制度。
2.7医护配合好才能保证急救医疗护理质量建立协调医护关系:相互学习,体力互补;相互补台,加强协作;互相帮助,调整心态?;相互尊重、互相支持;护士和医生双方要充分认识对方的作用,承认对方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支持对方的工作。护士应尊重医生,主动协助医生,认真执行医嘱;医生要体贴护士的辛勤劳动,尊重护士,重视护士提供的患者情况,及时修改医疗方案。医护双方要积极为对方排忧解难,对于差错要善意地批评帮助,而不是互相责难,护士和医生要互相制约和监督,共同把维护患者利益、促进患者康复作为自己工作的最基本信条和原则。
2.8出诊欠费及无主病人的处理对策出诊欠费社会环境不改变欠费问题难以消除,其中原因之一有病员的认知问题,以为等同于110,119。误以为是无偿服务,我们医务人员要做好解释工作和全方位服务工作,通过感动患者及家属使之主动情愿交费,加强内部学习和交流,提高收缴能力[6],无主病员在正常对待,充分体现人情人性情况下求助于行政部门,与公安民政局或单位反映共同解决。
2.9护理队伍,待遇以及医护人员人身安全的保障和建设是每个医院,每位医务人员的共性问题,这需要各医院根据自己情况出政策,多关心和重视急诊科。
众所周知,院前急救是院内抢救的前奏,院内抢救是院前急救的继续。院前急救要为院内抢救奠定基础,院内抢救要充分利用院前急救所创造的有利条件继往开来,尽管我们在院前急救中还存在着这些问题,但我们将在急诊急救中克服困难,不断改进,加强学习,把质量,时间,效率放在首位,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体现在行动上,以不断提高院前急救质量。
参考文献
「1杨丽.急救护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闫波.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链接151例研究报告[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4):370
「4孙邦旭.关于我市院前急救出诊车组人员职责分工的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2009,29(4):374
【摘要】通过对我院急诊科3676趟次的院前急救的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没有统一的规范行为标准;急救医务人员不是专职院前急救人员缺乏全面、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对危重病人及风险评估不够;院前急救出诊车组人员未做到节省人力资源;交接、检查物品、药品有时不到位;工资待遇低队伍不稳定;医务人员人生安全的威胁;出诊欠费及无主病员的问题;医护配合不和调。提出干预措施进行探讨以便不断改进,提高中型医院院前急救护理水平
【关键词】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干预措施
院前急救是一项新的学科,其工作模式及方法尚在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阶段,院前急救是急救过程的首要环节,也是院内急救的基础,它不是处理急救的全过程,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救治伤病之一的急性阶段,为患者接受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准确、合理、快捷的院前急救措施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伤残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就我院(2007年7月-2009年7月)共接受120指派出诊3676趟次,笔者在此总结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不断改进,加强院前急救护理水平。
1存在的问题
1.1没有统一规范的行为准则
在我国院前急救模式各异,没有统一的院前急救的模式,也没有完全统一的院前急救质控体系和评价标准,对院前急救质量的控制有一定的影响
1.2急诊医务人员不是专职从事院前急救,缺乏全面、系统、正规的院前急救教育和培训
1.3对危重病人的评估及风险评估做得不够好
1.4院前急救出诊车组人员配置未做到节省人力资源
1.5交接班时检查急救药品、物品有时不到位影响救治质量,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6院前急救与院内的衔接问题特别我院为二级医院在同一专科同时两趟次出诊时需住院部医师参与时,医师及时到岗的问题存在急诊科护士多次电话催促,不能迅速出诊
1.7工资待遇偏低,队伍不稳定因待遇偏低,工作强度大,护理人员流动大,培养一位成熟的急诊科护士不久又会流失,难以保证急救护理质量
1.8医护人员人身安全的威胁易受暴力威胁和病人家属辱骂,受暴力(不法之徒,醉酒,打架斗殴,精神病患者,以及流氓、地痞、犯罪分子)威胁占100%
1.9出诊欠费问题院前急救作为一种有偿的医疗服务,正常收费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欠费的现象普遍存在困扰了院前急救工作的正常运行。有资料表明,欠费在院前急救中占到10%,甚至30%。许多人认为院前急救应免费,收取车费以外的费用是无道理的。还有的主要是被害者确实经济困难或被救者是受害者而无法缴费
1.10无主病人的救治困难问题也困扰了院前急救工作的正常运行我们经常遇到有些以为是患者但却不是患者或不属于急救对象,大多为乞丐、盲流、缺吃少穿者,在对他们有病无病,病轻病重方面不仅仅是医疗技术问题,还可能涉及法律、伦理、道德等方面[2]
1.11医护配合在急诊急救中急诊病情变化不一致,医生口头医嘱的执行与漏记,存在的相互指责引发矛盾;医护彼此不信任,沟通不良等问题产生矛盾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急救护理质量和带来压力
2干预措施
2.1我国院前急救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急救模式各异,目前我国没有统一规范行为准则,这是宏观问题,须国家尽早制订。查有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全国急救中心管理分会2003年出台有《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院前急救病历书写,院前急救管理制度》3大院前急救运作标准,需购买参照执行。
2.2院前急救队伍问题我市急救模式为指挥型,由医院急诊科医务人员组成,医护人员不是专职从事院前急救的,来自其他学科,主要精力和所学放在了院内急危重病人的临床救治上,常用急救技能掌握率、效率和质量偏低。故需人人参加专业培训。我院每年派有不同医务人员参加120举办的急救培训班,科内每月一次的业务学习已在解决培训问题。但还需继续努力。
2.3对危重病人的评估及风险评估方面须加强内涵建设,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急救医学应做到预见性观察和评价。病情评估主要采用传统的三项指标评估法(血压,脉搏,呼吸)是不够的。应采用八项指标评估,除前三项外加体温,血氧饱和度,意识,心电图,血糖指标的评估,以便更完整,实用。得出的诊断和急救处理更准确,更规范「3。
2.4院前急救出诊车组人员及职责分工上,我院运作模式为“一医一护一司二担”,二担存在人力资源偏多。分工上司机只起到驾驶,负责车况方面,在现场急救中未发挥作用。存在急救成本高,人力资源浪费。比较好的是“一医一护一司一担”模式,职责分工上,驾驶员,担架工经过培训后能够协助急救,驾驶员参与搬运。如:遇有现场CPR时,医护人员先做一个循环CPR时,他们迅速把除颤、监护仪,气管插管等急救器材到位。待CPR5个周期后,迅速角色换位,担架工做CPR,驾驶员操作呼吸球囊,医生快速除颤,插管。护士开通静脉通路,核对医嘱,抢救用药,记录。这样合理分工,相互协作。节约抢救成本「4。
2.5注意交接班制度的落实情况,特别对抢救室,救护车实行班班交接,随时检查补充抢救药品,物品齐全,及时补充氧气;监护仪等仪器的轮流充电。心电图纸,电极片,液体等有备份。真正做到“四定三无二及时一专”加强医务人员责任心。
2.6院前院内衔接是一个以管理为要素为主的问题,注重相互协调,加强认识,做好急救绿色通道建设,在遇到特殊抢救的超级衔接(把需刻不容缓的创伤者直接送到手术室甚至手术台)。和非常态下群体的超级衔接(严重的集体食物中毒、群伤、灾难等)时,医护,医技,科际,多科要配合协调好「5,并有规章制度。
2.7医护配合好才能保证急救医疗护理质量建立协调医护关系:相互学习,体力互补;相互补台,加强协作;互相帮助,调整心态;相互尊重、互相支持;护士和医生双方要充分认识对方的作用,承认对方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支持对方的工作。护士应尊重医生,主动协助医生,认真执行医嘱;医生要体贴护士的辛勤劳动,尊重护士,重视护士提供的患者情况,及时修改医疗方案。医护双方要积极为对方排忧解难,对于差错要善意地批评帮助,而不是互相责难,护士和医生要互相制约和监督,共同把维护患者利益、促进患者康复作为自己工作的最基本信条和原则。
2.8出诊欠费及无主病人的处理对策出诊欠费社会环境不改变欠费问题难以消除,其中原因之一有病员的认知问题,以为等同于110,119。误以为是无偿服务,我们医务人员要做好解释工作和全方位服务工作,通过感动患者及家属使之主动情愿交费,加强内部学习和交流,提高收缴能力「6,无主病员在正常对待,充分体现人情人性情况下求助于行政部门,与公安民政局或单位反映共同解决。
2.9护理队伍,待遇以及医护人员人身安全的保障和建设是每个医院,每位医务人员的共性问题,这需要各医院根据自己情况出政策,多关心和重视急诊科。
众所周知,院前急救是院内抢救的前奏,院内抢救是院前急救的继续。院前急救要为院内抢救奠定基础,院内抢救要充分利用院前急救所创造的有利条件继往开来,尽管我们在院前急救中还存在着这些问题,但我们将在急诊急救中克服困难,不断改进,加强学习,把质量,时间,效率放在首位,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体现在行动上,以不断提高院前急救质量。
参考文献
「1杨丽.急救护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闫波.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链接151例研究报告[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4):370
「3孙邦旭.关于我市院前急救出诊车组人员职责分工的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2009,29(4):374
【关键词】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71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157-01
120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城市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实现,对于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有很大的帮助。院前急救病人涉及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大多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维持患者的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120急救中院前急救工作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存在的安全问题较多。为了提高120急救中院前急救质量,必须要重视院前急救管理,不断完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1120院前急救的特点
院前急救是急救过程的首要环节,也是院内急救的基础。院前急救整合了院内急诊和院内其他综合救治技术,与一般的院内抢救相比,院前急救时间更紧张,一有呼救必须立即出动,一到现场立即抢救,抢救后根据病情转送至更好的治疗单位,及时接受更好的治疗[2]。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的紧急性。院前急救病人病情紧急危重、稳定性差,疾病种类涉及临床各科,在短时间内可能需要进行初步诊断、分诊和紧急处理。但急救现场因为突发性强,事发现场杂乱,患者多无思想准备,对医嘱的依从性差,急救条件也相对落后,造成急救效果不理想。因为客观条件限制较多,所以对医护人员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急救医生掌握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满足这类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治疗的需要。
2120急救中院前急救常见问题
2.1急救反应慢急救人员抢救意识不强,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出车,驾驶员对道路不熟悉或交通不畅,造成延误到达现场时间。
2.2对院前急救的重视度不高医护人员对急救医疗观念的理解不深刻,存在着重院内、轻院前,把院前急救理解为只是迅速地把急危重症患者运到医院抢救就算完成了急救,没有认识到现场急救、途中监护和搬运方式的正确与否在急救中的重要性。
2.3急救资源配置不合理没有专业化的急救队伍,很多急救站都是由临床各科兼急救工作,使急救人员不能固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没有急救经验的新进院的医生,对急救工作较为陌生,存在急救技能欠缺的问题。另外受环境条件限制,车载急救设备简陋,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现场急救需求。
3如何加强120急救中院前急救管理
3.1完善院前急救管理体系为了实现120急救中心“有求必应,有警必出,救死扶伤,病人至上。”的宗旨,要完善120院前急救体系,以“就近就急、就医院专长、病人意愿”为原则建立功能强大的指挥调度平台,将急救中心、急救站、医院急救科等联合起来,建立院前急救网络,在接到急救电话的时候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急救车辆到达现场。同时要建立院前急救管理制度,做好急救车辆随车记录,重视急救装备的管理。
3.2重视急救人员培训完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提高急救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一,要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和急救意识。第二,要培养把他们的责任意识,在工作中对自己岗位职责有清楚了解,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第三,要进行严格的急救技能培训。定期对急救人员进行强化技能培训,让急救人员掌握常见疾病的院前急救操作知识,提高院前急救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要根据院前急救的经验编写急救流程和操作规范,避免院前急救中失误的出现。
3.3急救物资准备急救车辆、物品、药品、器械要准备齐全、充分、完好,定期对急救物资进行检查和补充,排除不安全隐患,确保急救通畅。对于救护车要加强保养,保证安全顺利运行,能够发挥救、护以及转运的功能。
3.4做好院前急救知识普及工作120院前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还需要社会公众的大力配合,社会中人们的急救常识增高了可以为院前急救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所以要积极借助电视、报纸、电台等媒体对院前急救知识进行宣传,对拨打急救电话中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明确,从而减少院前急救工作开展中的阻力。
4结语
总之,120院前急救对于患者及时治疗有重要的意义,建立完善的院前急救医疗体系能够保障急救工作的准时、准确,对于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挽救患者生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完善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要求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配备充足的人员和物资,急救医护人员要有专业的医疗知识,从而能对患者病情准确判断和处理,提高院前急救效率。
参考文献
[1]孙洪,魏威.建立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3:32-33.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浙江省10个市、地区20所二级及以上医院的应急小组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1.2.1设计调查问卷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结合专家咨询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应急护士对灾害护理培训需求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灾害护理培训内容和灾害护理培训方法3部分。一般资料:应急护士性别、年龄、工作年限、文化程度、职称、职务、科室,是否有救灾经验,所在医院类别、等级等。灾害护理培训内容需求包括灾害护理概况、灾害护理相关理论和技能、灾害护理管理知识3部分共18个项目,为更清楚反映调查对象对培训内容的需求程度,各项目采用李克特量表的5级计分法,设非常需要5分、需要4分、一般3分、不需要2分、非常不需要1分,总分18~90分。灾害护理培训方式需求则是针对培训内容18个项目分别对理论授课、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示范教学等9种方式进行勾选。调查问卷拟定后,请从事护理教学工作20年以上的护理教育专家、省灾害护理学组专家对调查问卷进行论证和修订,并对本院应急医护人员90人先进行小样本的预调查,然后对问卷作进一步完善。1.2.2调查方法以邮寄的方式向浙江省灾害护理委员会各位委员所在的医院发放调查问卷,统一指导语,但不引导回答,调查对象自行填写问卷后寄回。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用Q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问卷回收情况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48份,回收率99.4%,其中有效问卷323份,有效率92.8%。
2.2调查对象一般资料调查浙江省杭州、温州、嘉兴、金华等10个市、地区20所二级及以上医院的应急护理人员共323人,男9人,女314人;年龄18~49岁,平均年龄(32±7)岁;工作年限:0~3年74人,4~5年30人,6~10年73人,11~15年55人,>15年91人;文化程度:中专12人,大专72人,本科233人,硕士6人;职称:初级189人,中级99人,高级35人;工作科室:急诊科147人,ICU54人,病区122人;有灾害救援或救护工作经历112人,无经历211人;医院类别:综合医院309人,专科医院14人;医院级别:三级医院285人,二级医院38人。
2.3灾害护理培训需求情况2.3.1应急护士灾害护理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需求323名调查对象对培训内容需求总分平均(81±8)分,显示出对培训内容较高的需求。理论知识培训内容得分最高的项目是“急救文书”“自我防护”,培训方式选择主要集中在“理论授课”“专题讲座”及“案例分析”,见表1;技能培训内容得分最高的项目是“现场急救”,培训方式选择主要为“示范教学”“情景模拟”及“理论授课”,见表2.2.3.2应急护士灾害护理培训需求分析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和工作科室应急护士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级及以上职称护士对理论知识“灾害认知”和技能知识“院内急救”知识的培训需求低于初级护士(t值分别为2.78和2.79,P均<0.05),但在其他培训内容上,不同职称护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危机识别等6项培训内容的需求上,有救灾经历的应急护士比无救灾经历的应急护士需求更高,见表3。不同医院类别应急护士的培训需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三级医院的应急护士在10项培训内容的需求上高于二级医院应急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不同科室应急护士对“灾害认知”“检伤分类”的培训需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
3讨论
3.1应急护士对灾害护理知识技能的培训需求高有研究[3]显示,即便具有多年工作经验或曾经学习过灾害护理课程,但绝大多数护士依然认为自己尚不具备足够能力应对灾害。应急救护护理培训是提高护理人员灾害救援能力的有效途径[4]。本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对象虽然大多数为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219人(67.8%),且201人(62.2%)来自急诊科和ICU,但对灾害护理知识及技能的需求依然很高,所有培训内容的需求得分均大于4分,尤其是“现场急救”“自我防护”和“急救文书”是培训需求得分最高的,反映了应急护士对灾害救援基本知识、救护技能和应对灾害时的法律责任等知识的需求更高、更急迫。
3.2不同职称和科室应急护士灾害护理培训内容的需求差异不显著调查显示,初级护士与中高级护士只在“灾害认知”和“院内急救”知识方面的培训需求存在差异,除此以外,不同文化程度、工作年限、职称的护士培训内容需求上没有差异,这可能与高职称的护理人员临床工作时间长,临床实际工作中急救机会较低职称的护士多,对“灾害认知”“院内急救”经验相对丰富有关。而来自不同科室的应急护士只在“灾害认知”和“检伤分类”的需求上存在差异,ICU护士对上述两项的需求最低,急诊科护士最高,这与知识需求产生的要素有关,知识需求产生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个体所从事的业务过程,另一个是个体本身的知识经验或者认知结构[5]。急诊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有更多应急救护和检伤分类的工作经历,因此其相对应的知识需求也更为显著。尽管急诊科护士有更多检伤分类的经验,但我国护士救护能力调查中发现受过检伤分类培训且熟悉检伤分类标准者仅占0.41%[6],而国外相关调查均显示应急护士掌握最好的是急救技能和检伤分类[7]。因此检伤分类是我国应急护士今后培训的重点内容之一。
3.3三级医院应急护士培训需求较二级医院更高在检伤分类、心理干预、环境评估等10个项目上,三级医院的应急护士需求均高于二级医院,这可能与三级医院有更多机会参与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救援有关。
3.4有救灾或公共卫生事件救援经历的应急护士灾害培训需求更高调查结果显示,既往有救灾经历的护士对灾害护理培训的需求更高,且更关注灾害救护流程的各个环节,如“危机识别”“转运救护”“指挥中心”“物资管理”等。莅临灾害现场救援活动可能使应急护士的内心体验得到丰富和具体化,并使其更加认识到具备灾害救护能力的必要性[8]。
关键词:院内急救复苏技能;模拟训练;心肺复苏;构建
研究发现,经过系统专业的急救复苏技能培训的医护人员还不到所有人员的一半,其中绝大部分人员有主动学习急救复苏技能的意愿,而过去旧有的医学教育往往是以灌输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忽视了对急救技能的培训,这样通常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相分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一、完善相关制度
1、建立目标
医院的相关部门应该严格制定培训计划,尤其加大对培训目标的重视,一般来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促进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升;2)加强对医疗安全的保证;3)将医患纠纷减少到最少;4)配合并且协助人事管理。
2、完善制度
在目标的引导下,培训应该及时制度化,就培训主体而言,应该选择常年奋战在最前线的主治医生、住院医生、护理人员等;就培训时间而言,应该保持每年最少两次,每次培训7天左右的频率;就成绩考核而言,应该将上岗资格认定的内容包含培训成绩这一项,并将此作为个人年终考核、评定职称、人事关系调动等的部分依据。这些措施不仅可以规范培训考核的严肃性,而且还能监督并保证相关人员对急救复苏技能的掌握。
二、建立合理原则
1、建立原则的依据
急救复苏技能培训必须按照医学教育的客观规律进行,即必须先明确从理论知识积累到临床实践各细节的目标,其次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根据培训中心的培训条件来设计具体的架构。由于培训考核的本质是在于促进相关医护人员的急救复苏技能,因此其考核的原则是增强培训效率及效果。另外,根据医护人员临床工作的特征,必须首先要保证不能影响其正常工作,其次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和考核,一般包括开放式与集中式相结合、计算机考试与模拟操作相结合等方式。
2、合理设计培训课程
总体而言,培训课程主要包括三大模块:1)依靠理论授课来积累急救复苏技能的基本常识;2)依靠单项技能练习来增强急救技能;3)依靠虚拟训练系统和模拟人病例的培训开展综合急救演练。在这三大模块的具体实施中,应该根据医护人员的自身特征、工作特征、工作需求、医院水平等不同情况开展,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对于培训对象的不同工作需求,在授课内容、模拟培训项目等方面应该及时调整,并在充分考虑培训可操作性的前提下灵活掌握开展方法。
对于住院医生而言,其培训课程的设计应该考虑以下方面:由于其经常在最前线直接接触患者,可以最为直观迅速地判断出或者的病情,并及时作出相关处理,因此对于这一类人员的培训应该以诊断病情、单项急救技能操作、简单病例模拟演练等为重点,加大对临床基本技能的培训。在授课方式上,理论课一般借助于多媒体进行,持续4课时;在授课内容上,应该强调技能操作中的新知识和新进展掌握,不能忽视实践的重要性。
对于住院总医生而言,其培训课程的设计应该考虑以下方面:作为促进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人员,住院总医生对于加快每一位医师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相应的,对其急救复苏技能的要求就必须比最前线的医生更严格。由于急救复苏技能有其自身的通科性质,所以为了患者的最根本利益,并且通过医生的综合素质,所有的住院总医生应该全面掌握急救复苏技能。在培训主体方面,所有的住院总医师为此次培训的对象,在培训内容方面,主要包括两大内容,一是SimMam模拟人、复苏安妮模拟人、单项急救支能,这些内容一般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考核方式为小组考核与个人必考相结合进行;二是我院Microsin软件系统与各种学习资源,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进行,考核方式为个人必考。
三、模拟训练体系的选择与预期后果
1、心肺复苏模拟练习
通常急救复苏技能训练会采用配备电子显示器和电脑报告仪的全身心肺复苏-D复苏安妮,这样才可以全面提高心肺复苏培训考核的客观性和规范性,以有效保障医院的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促进模拟训练效率的提高。
2、Microsin自学系统
我院与某公司和协会联合出品的Microsin自学系统是通过一定的学习目标来培训相关人员的急救医学知识,在此系统内可以提供最接近临床实际的诊治环境、功能模块、众多病例、检查治疗方法、药物等选择,可以很好的满足不同水平的知识需求。这一系统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即每个模拟病例演练完后,有一份评估报告会自动生成,该报告不仅会评价相关人员的知识掌握水平和评估分数,而且还会给出欠缺之处、提出建议等,这样除了会增强客观性外,还会督促相关人员的自我学习,增强自律性。
3、模拟人病例练习
复苏安妮模拟人通常应用于简单的病例练习,一般会选用临床常见的病例来考核,其除了会发声、有独立自主的呼吸外,还具有真实的呼吸声音、心音、动脉脉搏等,指导教师可以通过遥控器远程控制模拟人的生理反应,增强了演练的逼真性。SimMan模拟人是为模拟病例情境教学时麻醉而设计的,其比复苏安妮模拟人有更多的生命参数可编辑,而且能够模拟正常的生命体征和各种异常生命体征,甚至是较为复杂的临床案例。这些模拟人训练不仅可以促进相关人员综合急救技能的提高,发散其思维,而且还能激发其学习兴趣,规范其职业行为。
四、结语
由于模拟培训也有一系列局限性,所以在临床技能教育中,只能将其作为一个环节进行,医护人员更多的是在临床工作的一线积极主动的汲取各种实践经验,以充实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急救复苏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石少梅.浅谈正确指导和组织进行急救复苏时临床麻醉中的重大技术问题[J].中国医学创新,2012(27).
随着急诊医学地发展,急诊室已被越来越多的医学界同行和专家们承认是一门新的独立部门。今天小编给大家为您整理了急诊科护士个人年终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急诊科护士个人年终总结范文一我科在院领导的指导下,积极响应卫生部提出的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而我们急诊科非常荣幸被选为全院的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房,在活动期间,全体医护人员牢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夯实基础护理,扎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朝着:“三好一满意”的目标不断前进,我科护理人员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精神风貌,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努力整改,急诊科在院领导、科主任指导下和全科护理人员的努力下, 2013年科室被评为“星级护士站”;的荣誉称号;急诊科肩负着院前急救、转运、院内急救的任务,以快捷、高效、优质的急救医疗服务,充分保障了院前急救及院内急诊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了我院“绿色生命通道”的畅通,保证了门急诊工作的正常进行。
一、科室的基本概况:
全科护?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7人:在职:9人;招聘:5人;临时护士3人;本科学历1人;大专学历7人;中专学历9人;护师3人(今年取得护师职称2人)、护士12人(今年取得护士上岗证6人)、无职称2人;“120”司机3人;临时清洁工2人。二楼内二科病区共有床位28张,一楼急诊科共设有4张抢救床、6张留观床。
2013年在全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急诊科全年急诊量 1370 人次,累计收住院 892人次、急诊抢救与往年同期对照均有显著增长, 提高了全科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顺利完成全年的护理工作计划。
二、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团结和谐氛围
在 2013年度,急诊科全体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各种医疗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医院和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教育修养,力争文明行医,优质服务,做到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参加院里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自治区第八次,克州第九次党代会、民族团结、宪法、道德讲堂等并攥写了心得体会和读书笔记,发展预备党员一名,入党积极分子3人,参加院里安排的义务植树活动、敬老院慰问2次、下乡学雷锋义诊2次,累计为贫困农牧民捐物、捐款3960余元。
三、护理人员服务意识,提供优质服务
1、加强护理人员服务意识
随着优质服务的顺利开展,我们从内心真正认识到优质服务的重要意义,把优质服务作为护士们的天职和本分,怀有感恩之心,用一
种报恩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位病人。把制度承诺从墙上“请”下来,让优质服务从文件中“走”出来,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深入到病房中,采用多种宣教方式、进病房时护士主动向病人问好,采取亲情式称呼,很好的改善护患关系,通过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更是加强了护士对待患者的责任心、只要在深入病房时,发现患者的生活上或是护理中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都会第一时间为患者及时处理,解决到位。在病人多、护士少的情况下,大家依然加强了晨晚间护理,提高了服务质量,病人满意度大大提高。
2、强化服务理念
全科护士积极参加护理部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不断进行礼仪行为培训、规范常用礼貌用语及操作过程中的交流用语,并使用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就沟通技巧方面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培养护理人员对纠纷苗头的预见性,有效处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分歧,共同构建护患之间互相信任感,畅通急诊绿色通道,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对于各种急、危、重症病人就诊时,合理利用绿色通道的措施,为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全年实现0投诉,综合满意度达100%。
3、以人为本,充分满足病人的就诊需求
不断改善病房输液环境,增加患者的宣教内容、开展每天为患者提供一壶开水等便民服务。不断优化就诊流程,及时进行分诊,对急危重患者采取使用急诊优先服务先治病后交钱等措施,减少候诊取药的时间。并通过环境的卫生督促、护理巡视及健康宣教等工作来提高服务质量。重视三无人员的病情处理、基础护理和饮食、及时了解其情况、帮忙联系家属或朋友,此举措受到了患者家属及其他病人的赞许。对患者的意见及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整改,不断提高服务形象;不断完善护理工作应急预案包括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三、科室护理管理,做好急诊工作中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加大科室护理管理、院感知识的学习和考核力度, 在急诊抢救工作中,加大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工作标准,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做好自身防护、消毒隔离、医疗废物管理,严防院内交叉感染,保质保量配合院感办做好疫情上报、疫苗接种发放登记等公关卫生项目工作。
2013年护理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未能顺利完成护理研究课题,个别人员在工作中存在消极、被动的态度。在为患者服务过程中,个别人员语气较冷淡、生硬容易引起患者的不满情绪等。
四、急诊专业护士岗位培训及继续教育
1.全年科室组织业务学习
12 次,病历讨论 2 次,操作培训
12项,护理不良事件12次,护理查房12次,公休座谈会12次、开展院感知识学习12次。
2.定时组织全科人员按要求完成了岗位技能培训,操作考核人人过关,全科护士业务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3.接受护理部安排的各地卫生院校实习生9名,安排专人指导实习生的培训带教工作,定期考核,出科考试。
4.配合护理部安排的学习、业务考核、技术操作培训;
对护理人员进行综合理论考核和操作技能考试,与绩效考核直接挂钩。
5.2013年选派护士1名赴疆外学习进修。
以医疗护理核心制度为重点, 认真执行了各项操作规程和抢救工作流程,使科室人员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和抢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术、电动洗胃术、心电监护等操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急救队员的急诊急救能力,严格医疗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医疗行为规范开展急诊抢救工作,做到防医疗差错、防医疗事故于未然,杜绝医疗行为过程中的麻痹大意思想。 在急救工作中,做到随时出诊、迅速出车、准备及时到达急救现场。始终做到急救药品,物品完好率 100%,抢救设备处于应急备用状态,在院前急救及院内急救抢救过程中,从病情评估、预检、分诊、分流到安全正确地转运入科。每个环节都能做到无缝衔接,有力地保障了居民的生命安全。 小结如下:1、急诊科医护人员应急急救经验不足,急救技能有待提高,还需要加强专科培训、进修学习,以提高整体抢救水平。2、急诊急救工作中缺乏灵活性,今后需加强沟通交流技巧的培训。3.要熟练掌握急诊危重症的监护和抢救流程,抓住重点,避免手忙脚乱。
新的一年我们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我们将不断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养,培养专业护士,提高服务质量,更好的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
急诊科护士个人年终总结范文二2016年,是我在急诊科工作的第五年,也是我们在急诊小楼里摸爬滚打的最后一年了,明年,我们就要搬到专为急诊科腾出的门诊大楼里,届时,我们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将会有很大的改观,科室业务工作将会有更快的发展。
做为一名急诊科护士,我们肩负着“120”院前急救、转运、院内急救的任务,以快捷、高效、优质的急救医疗服务,充分保障了辖区内“120”院前急救及院内急诊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了我院“120”急救站 “绿色生命通道”的畅通,保证了门急诊工作的正常进行。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急诊科全年门急诊量、累计收住院人次、急诊抢救与往年同期对照均有显著增长,为医院各病区及辅助检查科室输送了大量病源,有力地促进了医院各科室的“两个效益”的增长,提高了全院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团结和谐氛围
在2016年度,急诊科全体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各种医疗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医院和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教育修养,力争文明行医,优质服务,做到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工作中互相支持,互相理解,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务实、和谐相处、顺利圆满的完成了医院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加强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应急抢救能力
急诊科护士处处以“质量管理年标准”、“全国医疗万里行”检查标准为准绳,加强急诊科的医疗护理质量建设,以医疗护理核心制度为重点,认真执行了各项操作规程和抢救工作流程,严防差错、医患纠纷等医疗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按照医院及科室制度的培训和考核计划,定期对急救队员进行业务学习及急救技术的培训,在科室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认真钻研业务,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从而使科室人员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和抢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术、机械通气、气管插管、电除颤、电动洗胃术、心电监护等操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急救队员的急诊急救能力,对科室医疗和护理质量进行检查、质控、培训、考核、督导,严格医疗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医疗行为规范开展急诊抢救工作,做到防医疗差错、防医疗事故于未然,杜绝医疗行为过程中的麻痹大意思想。
在“120”急救工作中,我们坚决服从“120”指挥中心的调度,做到随时出诊、迅速出车、准备及时到达急救现场。始终做到急救药品,物品完好率 100%,抢救设备处于应急备用功能状态,在“120”院前急救及院内急救抢救过程中,从病情评估、预检、分诊、分流到安全正确地转运入科。每个环节都能做到无缝衔接,有力地保障了辖区居民的生命安全。
三、加强科室护理管理,做好急诊工作中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在急诊抢救工作中,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工作标准,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做好自身防护、消毒隔离、医疗废物管理,严防院内交叉感染。
四、加强科室对外宣传,树立医院窗口形象
急诊科是医院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其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和反映出医院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形象。“120”是救死扶伤的生命救护者,是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绿色通道”,在日常急救工作和院前急救的时候,做为一名急诊科护士,代表着医院的形象,我们时时刻刻注重树形象、抓内涵,为医院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奉献出了一份光和热。
五、实践与思考并重,2010年度工作反思
回顾2016年,我们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意识到在急诊工作中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如何在急诊工作中进一步改进,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小结如下:
1.急诊科就医环境简陋,布局不合理,卫生条件差,患者满意度低,急待搬迁后加以改善。
2.急诊科医护人员应急急救经验不足,急救技能有待提高,要注意对抢救室仪器设备的熟练掌握,如呼吸机、除颤仪等,关键时刻及时跟进,还需要加强专科培训、进修学习,以提高整体抢救水平。
3.急诊急救工作中缺乏灵活性,要时刻注意和患者、家属进行医患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情绪、发病原因,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保障医疗安全,今后需加强沟通交流技巧的培训。
4.要熟练掌握急诊危重症的监护和抢救流程,如急腹症、昏迷、休克、中毒等,对昏迷患者,第一时间开放气道、吸氧,在实施紧急救护的同时,及时通知医生抢救,注意血糖、瞳孔及对光反射、是否颈项强直等,抓住重点,有的放矢,避免手忙脚乱。
5.掌握常用急诊抢救药品的用法和用量,严格执行抢救过程中的口头医嘱制度,注意患者过敏史、血糖、心肺功能等,注意用药安全。
6.注意动态观察患者病情,具备整体观和全局观,在急诊患者病情尚未稳定前,一定要加强巡视和沟通,尽量把患者安排在自己实力范围内,以便及时观察和急救。
7.当遇到突发公共事件或接诊的患者较多时,切记及时向上级汇报,组织抢救,分解危难,做好分诊分流,保障医疗护理安全。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希望医院在新的一年加以考虑急诊科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及待遇问题,以促进急诊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此我们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齐心协力、真抓实干、与时俱进,共创医院和谐美好明天。
急诊科护士个人年终总结范文三市中医院的急诊主要分四块区域,包括抢救室、输液室、急诊病房和监护室,我主要在抢救室和输液室上班,就谈一下这两块的工作流程和好的方面。
—、输液室方面
1、工作量很大,每天有两三百个病人,但护士只有3人,因此很繁忙,没有空闲时间,
2、人手虽然比较少,但查对制度很严,医嘱经两人核对无误后再执行。
每做的一步操作(配药、注射, 巡视等)都要用掌上机扫描确认后,才能执行,以防差错。
3、消毒无菌很严,注射时都是一人一巾一带,
止血带用后浸泡消毒,送供应室塑封包装。
4、药物现配现用,避免失效
5、输液最后一袋液体贴上红色标签,防止漏挂液体
二、抢救室工作情况
1、先预检分诊给予挂号牌后挂号,对入院病人做到认真、细致的分诊,对急、危、重症患者能迅速及时处理
2、进抢救室的病人,根据情况一般都进行心电监护、吸氧、测血糖、开通静脉通路等措施
3、抢救病人填写急诊重症病人护理记录单,保证抢救记录的完整、及时、准确
_4、护送危重病人时,携带急诊抢救箱(备有肾上腺素、阿托品、多巴安、注射用具等抢救用物),心电监护仪等
5、护士抢救经验丰富,技术熟练,对病情观察比较细致,出现异常情况能及时处理,对重症患者经处理病情稳定后在送病房进一步治疗
6、建立住院病人回访制,以了解病人对急诊工作的满意度,听取意见、建议,使急诊工作做的更好
7、遇危重病人抢救时,各科室医生互相帮助,互相协助,共同抢救病人
8、新老护士搭班,传帮带精神比较好
三、其它方面
1、皮试液配置,用原液配置,消毒用新洁尔灭(取新洁尔灭5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或酒精
_2、皮试过敏史盖章,家属签字,严格执行询问制度,更好的保护自己
3、收费方面:凡进抢救室的病人都收床位费、等级护理费、危重病人抢救费等,费用收的比较细,不漏收
4、科室的学习气氛很好,科室组织的操作训练,业务学习等,不管新护士还是老护士都认真参加,认真训练
四、新技术
1、口咽通气管的应用
适应症:(1)意识不清患者由于呕吐反射减弱或颌部肌肉松弛引起的气道梗阻
(2)昏迷患者通过其它方式如头后仰-托下颌或下颏前伸等方法开放气道无效时
(3)患者经简易呼吸皮囊给氧时。,口咽通气管能托起咽后软组织,有利于肺通气及防止胃胀气
(4)防止经口插管者咬气管导管
(5) 需要吸除患者咽部分泌物
2、抽血气(2ml注射器抽取肝素钠1ml-打在针套内-抽动脉血后-针头套上针套-送检)
3、对缺氧,氧饱和度低的病人给予储氧面罩给氧
通过这两个月的学习,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的学习医学知识,提高急诊抢救能力及对危重病人的护理,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入院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是否在2014年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有80人,观察组有120人,两组患者的详细资料见表1。经检验,两组患者在基础资料上的差别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纠纷事件的多少与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具有可比性。
1.2医患协议
进行实验研究前,需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积极的沟通,将实验治疗的有关意义和流程详实地告诉患者及其家属,让患者在自愿的情况下进行选择,与患者签订同意书。
1.3方法
由于2014年之前,我院尚未对急救中心的护理人员进行急诊诊疗流程的培训,因此,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的80患者并没有接受明确的急诊诊疗流程的科学化护理,而2014年之后的120名患者则受到了科学的急诊诊疗流程的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发生纠纷时间的多少及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进行调查统计,可以说明急诊诊疗流程的应用对急诊护理管理质量的提高有明显的效用。对护士进行急诊诊疗流程的具体情况为:
1.3.1培训内容
①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科内常见急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院内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②?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准确接听出诊电话;保持出诊箱、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和药品的完好并熟练使用;现场处理危重患者医护1对1的抢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③?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包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各种应急预案、其它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培训[2]。
1.3.2培训方法
首先,评选科内培训员及护理小组长:由护士投票评选出来的有高度责任心,业务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专门负责科内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并定期参加护理部的培训及考核。具体的步骤有:
1.3.2.1急诊前准备工作的培训
保证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及药品的齐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提,护士长对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上的氧气瓶实行封条管理,并实行小组负责制,小组长负责组员的培训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证物品齐全无过期,并记录在册,护士长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护士对救护车上的仪器掌握的程度。现场危重患者抢救时医护1对1的情况下,对护士的要求更高,根据医生的反馈及翻阅出诊单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抓重点地培训,例如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应以立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适当的气道管理为主,而非先使用药物。通过培训使护士懂得如何与医生进行沟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流程,提高抢救的成功率[3]。对需长时间转运的患者特别是山区道路转运危重病人时更要做好转运前、转运中对策的培训,使患者安全转运,减少医疗纠纷。
1.3.2.2急救知识的培训
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2次和护理查房1次;由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进行讲课,内容要求与工作密切相关,平时容易犯错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常见急病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所学内容要求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复习,并作为次月的晨会提问内容。这样可加深记忆。对常见急危重病人的抢救程序贴于抢救室,护士随时可学,并定期集中护士进行培训学习。对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要求熟练掌握。小组长督促本组护士学习,护士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来提高护士的记忆。积极参加护理部举办的急救知识学习班,为做好专科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1.3.2.3院内急救
总结近年的抢救病例、常用急救仪器、专科操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各级各类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培训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术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训员示范讲解要点、难点,分组由护理小组长负责指导完成练习,对一些不规范、不合格操作及时指出并讲解。
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每年举行2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急救技能比赛。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培训,并设立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又鼓励和培养了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新护士包括见习期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带教:由年资高的护士跟班带教,?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式的讲解,让新护士带着问题看书、看示教。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 0 软件对试验中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 检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使用χ2 检验,以P < 0. 05 作为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2.结果
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纠纷时间的多少和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进行调查,具体情况比较为表2。
3.讨论
传统错误观念认为:急诊无专业,无方向,无特色,分诊是其主要工作。其实,急诊医学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朝阳领域,是研究外伤和突发医学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关键词〕项目管理;急诊科;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监控
项目管理是一种计划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计划管理办法[1]。项目管理要经过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结束5个过程[2],运用项目管理知识和技术可以大大减少项目的盲目性,减少项目中种种失误带来的巨大损失。20世纪90年代,项目管理开始应用于医院管理领域[3],但目前尚数初级阶段的探索。系统、完善的项目管理(时间、成本、质量、风险、人力资源等)能保证团队准时、优质地完成工作,可以帮助医院处理需要跨领域解决的复杂问题,并实现更高的运营效率。急诊科是抢救危急重症患者的主要场所,收治的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突发性强,不确定因素多。急诊科护士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还必须具备敏捷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应急能力[4]。本研究将我院将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作为一个项目,以项目管理为导向,业务单元为支撑,成功实现了预期的培训目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某2家市级医院的急诊科低年资护士60名,年龄19~25岁,平均22.5岁;护龄0~3年,平均1.5年;文化程度:本科28名,大专32名,以文化程度为基准分层随机抽样组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有本科14名、大专16名。对照组采取传统的低年护士培训法,试验组采取项目管理引入后的培训方法。两组在年龄、护龄、学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培训现状调研
为掌握低年资护士的急救能力基础,项目组制定了急诊技能测评表,采用模型操作和临床实践的方法对60名护士进行了基础测评,测评内容涉及理论知识、专业操作、病情观察、护患沟通、健康教育、应急处置、院感防护、风险规避8个方面,并将他们的培训初始成绩进行记录和分析。分析结果发现以下现状:(1)低年资护士难以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尤其体现在病情观察方面;(2)教学计划中的专业标准操作流程和实际临床工作脱节,手卫生和标准流程未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体现;(3)教学计划的质量在教学执行中,对培训的课程时间、课件准备、教学质量、教学互动等没有监控,仅有阶段性的考试和出勤率统计的作为终末考核,导致教学管理未在过程中与时俱进;(4)教学计划中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互动少,难以调动低年资护士的学习积极性。
1.3培训改进措施
将项目管理方法应用到试验组中,针对培训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改进教学方法,规范教学计划,监督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培训。
1.3.1成立讲师团队,确定讲师考核制度
由门急诊科护士长担任组长,选拔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有讲课经验及综合素质高的专业组长或护士担任讲师,作为团队骨干[5]。并从课件质量、授课技巧、个人资历等因素对讲师进行选拔,最终形成了一个由10名讲师组成的团队。门急诊科护士长作为总管组长、急诊科护士长作为质量控制组长,5名专业组长负责专科知识和操作的讲师,3名基础讲师作为急诊基础知识的讲师,并负责低年资护士培训需求的收集。培训项目为期一年,按季度分为4个阶段,科护士长将每季度按照无记名的方式,由试验组对讲师进行评价。最佳讲师将得到科室的奖金鼓励和成为晋升岗位的加分点。每月均有相应的基础知识、专科知识、基础操作、专科操作、医院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培训,有科室交流和互动的活动会,有属于护士长的“急诊科故事”的故事会时间。各项学习和活动细化到每一周,每月月初护士长将在科室公告栏公示本月学习安排。各位讲师也将提前2周上交次月教学课件,由护士长对教学思路和内容进行把控,并对教学课件进行批示和书写有关建议责令教师修改课件。课件一经确定,将由讲师将课件上传至试验组的共享网络平台,供其预习和复习。
1.3.2制定教学计划
为期一年的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项目分为3个阶段进行培训,每一阶段均设立清晰的教学目标,培训组长实时对教学计划实施进行监察和调控,并在每项培训子项目末对试验组进行技能测评。第1阶段,观察室危重患者急救:为期6个月,观察室是低年资护士工作的初级场所。通过讲师授课帮助低年资护士认识观察区环境,熟悉观察区的布局和工作流程(观察区输液流程、病情发生变化的应急处置流程、护理记录书写保存流程等);明确观察区各岗位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范围;学习基本的护理相关制度;掌握观察区监测仪器和抢救设备的使用;掌握观察区抢救车药品的数量、疗效、使用方法。通过现场演练和实况练习,运用领悟病情观察、护患沟通、健康教育、应急处置、院感防护、风险规避的知识和技巧。第2阶段,院内急救:为期4个月,在掌握了急诊急救的基础理论知识后,过渡到第二阶段,讲师通过操作演练、临床工作实践、科室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帮助低年资护士熟悉急诊科抢救区与观察区的相同内容,并熟悉抢救区的工作流程(预检分诊、公共卫生事件上报)及沟通技巧;掌握抢救区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如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心电除颤仪、转运呼吸机、简易呼吸球囊、洗胃机、心肺复苏机。掌握急诊科重大危急病种的抢救流程,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呼吸衰竭、急性颅脑外伤;掌握需医护配合的专科操作流程和技巧,如气管插管的医护配合,洗胃术的医护配合;熟悉抢救器械包的名称,包内物品的数量,要求及使用后的终末处置流程,如清创包、胸穿包、静脉切开包、气管切开包、气管插管包等。第3阶段,院前急救:讲师通过跟班带教、现场实施的方式帮助低年资护士掌握院前急救原则、出诊救护的药物品种、疗效;掌握急诊患者的入院处理流程和安全转运;掌握现场的紧急情况处置,如骨折的止血、包扎、固定。讲师通过投诉案例分析,帮助低年资护士理解急诊科工作需掌握的沟通技巧,和患者家属完成有效沟通。
1.3.3教学课堂管理
低年资护士培训共分为急诊观察室、院内、院前3个阶段,过程监督将贯穿理论授课和情景模拟。(1)课程提醒:在试验组中选择1名作为班长,负责每1次课程的课前提醒,告知每1名护士课程时间及地点。(2)课堂签到:急诊每一堂课程的均有参加护士名单,课前及课后各签名1次,不允许代签。(3)教学监督:讲师对课时和课程质量做到慎独,教学组长也将对课程进行不定期的旁听或抽查。
1.4教学成果评价
在培训期间,于每一阶段末及每个培训子项目末采用笔试、口头测试、情景测试、小组测试、自我报告、讲师考评等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对参加培训的护士进行相关指标的评估,并相应调整下一阶段培训内容[6]。经过为期一年的急救能力的培训,项目管理组制定了3个维度的考核标准,即观察室急救能力、院内急救能力、院外急救能的比较;临床护理工作能力的比较;患者、医师对低年资护士的满意度的比较。并由护理部对两组进行能力测评。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急救能力和临床护理能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和表2。试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6%,对照组为85%;试验组医师满意度为94%,对照组为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项目管理的应用提高了急诊科的整体工作能力
护理管理人员不断丰富培训内涵,创新培训模式,加强新护士的规范化培训与管理,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安全的护理服务的保证[7]。急诊科完好的医护配合,可使急诊科的急救能力提升,增强科室的核心竞争力,也可保证急诊科的安全,规避风险。将项目管理引入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辨识出急诊传统培训的问题现状,设立培训计划的预期目标,成立经验丰富的讲师团队,采取系统的培训改进措施,并对培训过程实时进行质量监控,不断采取纠错措施,使目标如期保质完成。本研究将项目管理引入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避免了传统培训的弊端,改正了仅对结果分析再采取措施的滞后思维。经过此次低年资护士的培训,试验组的观察室急救能力、院内急救能力、院外急救能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护理工作能力方面,试验组的理论知识、专业操作、病情观察、护患沟通、健康教育、应急处置、院感防护、风险规避也得到了明显提升(P<0.05);试验组的患者和医师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试验组的护士和急诊医师也实现了更好的配合,急诊科的整体急救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将项目管理引入医疗行业,是值得探索和实践的。
3.2项目管理的应用有利于急诊护理团队的建设
项目管理这项新兴管理模式在护理行业的应用,对管理层和低年资护士都是一项挑战。项目管理与护理常用的品管圈管理模式相比,基于PDCA的科学工作程序[8-9],更强调系统性的规划和实施以及全程的监控。此次项目管理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的培训中,让管理层扩宽了管理思维,也对低年资护士采取了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利于低年资护士尽快提高急救能力,充实急诊科的护理团队的人才建设[10]。
作者:邵洁 黄丽 段俊 单位: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张鸿雁,辛原原,王建生,等.浅议项目管理方法在医院学科建设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管理,2008,6(3):4-5.
[2]宁宁,陈佳丽,朱红,等.项目管理理论在医院护理创新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2,19(1):32-35.
[3]LooR.Projectmanagement:acorecompetencyforprofessionalnursesandnursesmanagers[J].JNursesStaffDev,2003,19(4):187-193.
[4]吴妙桓,郭剑虹,郑瑞琪,等.PDCA循环管理法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8):81-84.
[5]金丽萍,王宁,宁永金,等.护士核心能力量表对低年资护士培训体系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7):589-591.
[6]白妙春,王岩,陈海花.“整体化培养”理念在急诊ICU专业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临床护理,2009,8(9):67-70.
[7]高学农,杨蓉,刘红菊,等.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多元化策略探讨[J].护理学杂志,2010,25(15):8-10.
[8]罗静兰,陈伟菊,何金爱.PDCA法在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7):645-646.
[关键词] 院前急救;体系;建议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6(b)-0156-04
Discussion about first aid system of our country
WANGLei SHEN Ailing HE Yunlo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 The first aid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our country and saves large quantities of patients. In some extent, the role of the first aid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treatment in hospital. Many people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of the first aid and then put forward relevant policies and suggestions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first aid in China. The aim of the article is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first aid in our country, create the better environment and finally bring more benefits for people.
[Key words] First aid; System; Suggestions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医疗水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很多人可以在新时代享受先进的医疗水平,很多疾病可以得到有效的预防。院前急救,作为医疗水平的一个体现,能否有效准确得为患者服务很关键。院前急救是院内急救的前提,如果院前急救的作用没能很好得发挥,将对院内急救工作造成很大影响。患者在院前急救人员的前期治疗下,病情得到了缓解和控制,为院内急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患者的生命有了保障。目前我国院前急救管理尚存在一些问题,如院前急救模式涉及范围有局限;工作人员每年流失严重;急救人员待遇低下;工作风险高等,所以为了患者的生命与健康,为了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了国家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存在的问题应该得到有效解决。
1 院前急救的概述
1.1 院前急救的内涵
院前急救,指从第一救援者到达现场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开始直至救护车到达现场进行急救处置,然后将患者送达医院急诊室之间这个阶段的医疗救护[1]。《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中指由急救中心(站)和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网络医院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在医疗机构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2]。在这期间,第一发现人或救援者首先应该让患者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再拨打急救电话并守候在患者身边;在救护车到达后,急救医生将采取措施来延缓患者的病情,让其在到达医院时具备更好的治疗条件。有学者通过调查得出,院前急救可以被理解和解释为可能产生积极或消极结果的治疗和患者之间的相互作用[10]。
1.2 院前急救的实施
通常患者或家属应该牢记急救电话,患者家属应该高度留意患者。一旦患者出现病发状况,家属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医疗急救工作人员到达之前,家属或第一发现人应该凭自己的常识稳定患者病情,在人员到达现场后,告之患者病情,配合工作人员照顾患者。患者的身体不能随便搬动,以免病情受到影响。如果家属或第一发现人随意搬动患者,很可能导致不利的后果。院前急救应采取的处置步骤是: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躯干及肢体固定,然后是搬运至救护车上。尤其是对于脊柱损伤以及骨折的患者,在没有固定的情况下进行搬运,极易导致患者的二次损伤,严重者可能导致患者高位截瘫或者体内大出血,出血过多就会死亡[2]。如果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得以有效进行,那么患者的病情会得到控制,生命会得到保障。
1.3 院前急救的意义
院前急救作为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国家医疗技术的水平,而且对于患者生命的意义非常重大。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院前急救的水平与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3](表1),如法国的院前急救主体性质比较突出、急救人员上岗要求、培训方式和付费方式不同等[4]。但随着我国急救医学的快速发展,院前急救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在院前急救专业人员配置和培训、公民自救互救教育、急救网络建设、通讯及运输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2 我国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
根据以往的调查资料,我国院前急救的现状如下。我国主要有6种急救模式,分别是单纯型模式、指挥型模式、独立型模式、依附型模式、消防合作模式、联动型的苏州模式[1]。在我国将院前急救中心分为良好、中等和落后3个等级,急救中心(站)是我国进行院前急救的专业机构,也是院前急救的重要力量。完成院前急救工作的医务人员主要来自医院或其他部门调入、医学院校分配、临时聘用或借用,但随车救护者则以急救医生为主。我国院前急救的问题如下:
2.1 急救人员理论水平和技术操作需提高
我国院前急救技术的发展起步较晚,大部分从事院前急救的工作人员以前并没有接受过关于院前急救较为正规、全面的教育和培训,部分院前急救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操作素养较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大部分院前急救的工作人员来自不同地区且各自的专业不同,水平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即使部分医务人员具备中级以上职称,有时候面对急诊患者容易出现高职称低效能的现象,甚至面对急危重患者束手无策。如果经常出现此类状况,不仅不能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还很有可能产生较大的危害。而且,我国部分医疗机构急救医师队伍的结构不稳定。在我国大部分急救中心工作的院前急救和院后急救人员是同样的人员。院前急救和院后急救的工作还是存在一定差异性的,需要工作人员学习的专业知识是不同的,要求掌握的技术水平也是有差异的,如果工作人员都参与到这两种重要的工作中,不仅会带来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而且也会使医院管理出现混乱的局面即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衔接不流畅。其次,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统一规范的院前急救医师业务培训和考核方法。考核是对急救人员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掌握情况的检测,虽然考核不是唯一的方法,但没有相应的检测方法,是没法衡量一个急救人员是否合格的。如果没有通过相应考核的工作人员参与急救工作,很有可能会不利于急救工作的开展,危害患者的健康。我国院前急救人员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综合技能和个人素养。
2.2 大部分城市的院前急救状况处在中等水平
2.2.1 国家未出台有效政策规范各地区医疗机构院前急救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容易出现违规收取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费用的情况,会因费用问题拒绝治疗或者延误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家里有急症病患,可匆忙出门到了医院才发现忙中疏忽,未能备足诊疗费用,导致不能顺利入院治疗,延误最佳救治时间。这种情况很多人遇到,直到2014年2月1日起实施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这种情况才得到改善。
2.2.2急救人员流失严重急救人员尤其是医生流失严重,而且是全国性的问题。上海市委于2013年的一份提案显示,目前上海的急救医师岗位缺口率高达近40%,且每年约以50%的速度在流失,2012年度上海招录急救医生92人,而年度辞职70人,目前还在持续流失中。
2.2.3 人力资源没有被有效利用由于人员流失严重,部分医疗机构急救人员还需要承担救治以外的职责,部分急救人员没有真正参与到急救工作中去,如海南省部分急救人员充当“搬运工”的角色,这就使部分地区的工作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的状态。有的地区住房条件较为简陋,没有电梯等设施,很多工作人员需要爬楼将患者抬到楼下,这导致他们有不同程度的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和双臂筋腱损伤等病症。同时, “压车”现象严重影响急救车辆周转;急救站点当班车辆配置饱和,急救站点增配有难度。曾出现过患者家属拨打急救电话,但救护人员一直未到,一个半小时后,患者因未得到及时治疗而离世。这个惨剧正是由于车辆安排和管理不当所致。民众对医疗急救工作缺乏理解。急救人员到现场将患者送往医院,需要亲自将患者抬到救护车上,但很多人觉得这是他们的职责,面对收取相应费用,部分家属还有怨言。相较之下,日本有纯粹的“拉起就跑”的系统。通过长时间医疗技术的发展,但日本人觉得本国的院前急救尚存在一些问题,希望拓展医疗实践的领域,来增强本国院前急救的技术[11]。
3 完善我国院前急救体系的建议
建全院前急救医疗体系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工作。国家要遵循医疗科学的客观规律,充分挖掘、合理使用各种资源;从宏、微观两方面加快定位,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加快这项事业的发展。有学者通过采取研究政府报告,学术文献的方法发现日本通过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模式,希望改善本国院前急救的现状,虽然日本的模式在过渡期,但日本正在不断探索最适合本国的模式[11]。
3.1 制定统一规模的院前急救模式
完善院前急救模式对于我国医疗机构院前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有重要意义。合理、有效的模式应努力解决潜在的问题。国家应该出台政策管理乱收取医疗急救费用的现象,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不仅要规定院前急救的基本费用和考虑到特殊情况该如何收费,而且还要对医疗机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规范他们的言行。这样既可以改善医疗机构的收费管理,也可以有效防止乱收费和未交费用得不到治疗等现象。合理的院前急救模式还应该涉及改善院前急救工作人员的处境。针对急救人员的困境,国家不仅要出台有效政策提高他们的待遇,而且还应该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去,使院前急救的血液长期流动。部分地区人员流失严重,可以适当提高他们的待遇,可以带动急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样可以避免每年相关职位招不满人等现象;医疗机构人员资源的合理分配也值得重视。机构不仅要加强分批、分期的培训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理论与实践可以相结合,让他们学有所用,各司其职,不会出现低学历的人员无法从事高要求的工作,高能力的人员不愿做低层次的活等现象,这样可以避免出现长期处于超负荷等“一人分饰多角”的情况。城市医疗机构尚且可能出现“压车”等问题,乡村地区就更可能有潜在的问题。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应该统筹全局,建立农村急救模式和网络,出台具体政策,贯彻十的重要精神,促进城乡一体化,使城市和乡村共享资源。我国幅员辽阔,还存在部分地区交通不发达的现象,应建立海、陆、空三维立体救护;国家应考虑落实建立院前急救的培训基地,努力培养急救专业队伍,提高院前和院内的急救应急能力。医疗机构很有必要改善通讯及设备。如建立计算机通讯网络,在急救车上安置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急救中心可以定时掌握急救车的动态和实现动态派车,可提高时间和效率。20世纪90年代,我国广州南方医院建立航空救护站,突破我国航空救护为“0”的记录,这为我国其他地区进行航空救护工作提供了重大的借鉴意义。
3.2 提高院前急救人员的综合水平
急救人员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的掌握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患者的救治。所以,加强院前急救人员培训和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国家应出台政策和医疗机构应创造条件鼓励在岗的人员继续深造,分批和分期举办各种层次的培训班,实行院前急救人才考试并且持资格证书上岗,虽然很多工作人员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学习不同的专业,但通过国家规定的培训和教育可以让他们胜任各自的工作,不会出现高职称低效能的现象;完善和稳固我国部分医疗机构急救医师的队伍结构也值得重视。为避免继续出现院前和院内急救工作由同样的人员担任等现象,各医疗机构应该加强人员的管理,使他们学有所长,各司其职;同时还需要招揽人才,提高工作人员的待遇,有效防止人员的严重流失;如何提高院前急救人员的综合水平,考核是一项重要的指标。通过考核这一措施,可以评价一个急救人员是否掌握了基本的急救知识和理论,可以衡量一个急救人员是否能胜任这项工作。虽然考核不是唯一的措施,但仍然可以达到检测的效果。当前我国对于院前急救的考核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如院前急救机构绩效考核方案(试行)规定,考核内容分别是机构建设、日常急救、应急救援、学科建设、急救培训等[5]。
3.3 普及公民的急救知识和大力发展社区急救
普及公民的急救知识和大力发展社区急救也是完善我国院前急救现状的重要方面。国家应出台具体政策,政府应该加强全民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的培养;相关部门没有对学生、群众形成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培训规范,所以实用的社会急救网络还没有真正形成,会导致院前急救实施时间和技术被延误。尤其需要加强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实践表明,青少年儿童在12~16岁这个阶段接受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强,培训这个范围的孩子学习急救知识技能会有很好的效果[6]。加大大学生培训力度。1990年国务院已规定普通高校应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讲座,而自救、互救知识应作为其重点、热点、难点内容之一。1997年起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和同济大学合作,开设了突发事件预防及自救互救选修课[7]。所以有必要增设医学生院前急救的实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提前熟悉院前急救的基本知识和应对策略,而且还可以为以后医疗机构院前急救的工作做铺垫。
特殊人群也需要被重视。特殊人群,是指司机、公安巡警和消防武警等,他们在院前急救中发挥的是第一目击者的作用。目前,在院前急救中尚未很好得发挥他们第一目击者的作用,问题主要在于特殊群体缺少救护常识、器材、药品和现场急救意识等。目前他们获取急救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新闻传媒,这就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特殊人群很想获知急救知识,要求开展正规的救护训练。如成都、上海、南京等城市已经意识到对特殊人群培训的必要性,于是已开始对特殊人群进行培训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8]。
社区急救是院前急救成功与否的重要保证。目前,社区内患者疾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很多情况下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这样不仅发挥不了院前急救的作用,而且还会使更多的人健康受到威胁。所以应该大力发展社区急救,让患者在身边就可以得到初步的急救,为专业院前急救医护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患者的后续救护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小结
院前急救作为保护患者生命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作为防止患者在入院前、后发生意外的一项必要准备。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院前急救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院前急救的意义,然后提出政策和法律保障建议。国家应该根据《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具体解决当前的问题,如急救人员流失严重,医疗机构应该适当改善他们的待遇。只有不断完善关于院前急救的管理方案,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急救人员才能更全身心投入到为患者服务的工作中去,患者及家属才能得到准确、及时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冬林,胡友珍,杨纯,等.国内外院前急救发展现状与展望[J].现代护理,2005,11(24):2094-2095.
[2]国家卫生计生委.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Z].卫计委令(2013)3号,2013-11-29.
[3]刘静,郝艳华,吴群红,等.院前急救模式与急救人员岗位培训国内外比较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13,16(1):30-32.
[4]张振新,林长春.中国和法国院前急救体系比较及启示[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4):624-625.
[5]卫生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院前急救机构和人员绩效考核方案的通知[Z].卫办医政发[2010]199号,2010-10-20.
[6]关金保,温新华,张雁.青少年儿童普及急救知识技能的有效途径研究[J].中国社区医学,2001,7(1):31-33.
[7]费国忠,蔡晓峰,刘艺林.急救中心和高校联合开办自救互救选修课的经验总结[J].中国急救医学,2001,21(11):676-677.
[8]王野,李远建,杨彬.对城市特殊人群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的探讨[J].四川医学,2001,22(12):1198-1199.
[9]Suzuki T,Nishida M,Suzuki Y,et al. Issues and solutions in introducing western systems to the pre-hospital care system in Japan [J]. West J Emerg Med,2008,9(3):166-170.
[10]Ahl C,Nyström M. To handle the unexpected-the meaning of caring in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J]. Int Emerg Nurs,2012,20(1):33-41.
[11]Lewin MR,Hori S,Aikawa N.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in Japan: an opportunity for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pre-hospital care and research [J]. J Emerg Med,2005,28(2):237-241.
(收稿日期:2014-02-25本文编辑:苏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