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服装设计认识范文

服装设计认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服装设计认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服装设计认识

第1篇

18世纪60年代起始的大工业革命奠定了全球现代产业的基础,也催化了世界服装业从手工裁缝模式向现代制造业模式的质的飞跃。生产力的释放促进了时装业在整个20世纪的无上繁荣,也促使了现代时装设计理论与思想发源地的法、英、意等老牌时装帝国以及以“超凡创意+规模经济”模式而后起直追的美国、日本等新兴时装帝国对全球服装市场的强势垄断,西方文化挟雄厚政治、资本实力形成的“国际标准、游戏规则”在全球呼风唤雨已近百年。

概括地说,西方时尚标准背后的支撑是两大类文化,即由欧洲代表的从文艺复兴时代一脉相承的价值文化和由美国所代表的后工业时代的价格文化。

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后,闪耀着一些人性的光芒和一些普世的追求与市场原则。西方文化始于希腊和罗马,而希腊和罗马之根在埃及和巴比伦。西方文化诞生于阿拉伯,尼罗河诞生西方文明,西方文明又划分为两大方面:

一是以古埃及和巴比伦为基础的基督、犹太、伊斯兰文明;二是以古希腊为基础的唯物主义文明,又称为科学文明。

欧洲的服装名牌,一直在维护着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直在强调某种东西的价值,追求经典。西方的艺术早期基本上就是两个色系,一个是灰色调,一个是咖啡调。所有的色彩、穿着凡是很有品位的就是这两个。苏联的艺术也是一样。欧洲现在年纪大的人,基本上都是灰色调或是咖啡调。整个欧洲的品位就是这两个调性。欧洲的价值文化,讲求生命的品质,人文主义从古希腊一路传承下来。

再说美国,经历了两百年艰难险阻,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性格和生存哲学,他们从“五月花”号在那个叫弗吉尼亚的地方登陆时起,就不断地将自己从既有中分离出去,那些被英国人称为变异的异端、邪说、清教徒的人,那些在欧洲文化下享受不到荣誉或尊严、得不到利益的一帮人自愿流亡,为了生存、为了,去塑造了美国文化的核心理念“自由”。

美国的服装名牌,骨子里强调利益、生存、速度,强调一种东西的价格,追求快速的满足欲望。以美国为代表的美洲把欧洲的东西走到极端,形成价格文化。但美国的东西是从欧洲演变过来的,欧洲的灰色调演变过来就是黑、白、蓝,咖啡调演变过来就是柠檬黄、紫色、大红。这样演变过后就成了美国色彩。凡是美国的东西首先要讲钱,不用谈别的。几百年来,这两种文化互相排斥又时常互为引鉴,联手演绎着征服世界的举措。

中国服装产业路在何方?

近30年来,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就在改革与开放这两个词语之间,中国构建了世界最强的服装生产工业。

因为开放,闽、粤两地的纺织服装企业凭借着特区政策优势,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以及有着相似的文化习性的人文优势,率先承接了香港的制造业以及通过香港向内地渗透的西方服装品牌的技术及资本转移,服装代加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大批的服装企业靠着灵活的生产周期,勤劳的工作态度,低廉的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分得了改革所带来的第一次政策红利。

因为改革,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有退出、民营挺进的风潮在服装界愈演愈烈,给了江浙一带以重商主义为传统的民营乡镇服装企业极大的发展生机,他们凭借大胆、快速的作风,以补充市场短缺的经营思路迅速崛起。

这个时期,众多的为补充市场供给效率而诞生的服装小加工厂催化了服装产业链的进一步细分,并自发形成了产业集群,以自我发展为核心促进了服装产业在区域内的良性循环,不但形成了中国中南部地区一股重要的经济力量,也促进了中国服装工业开始走向成熟。而那些成功者也分到了改革所带来的第二次政策红利。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在相对优势下成为世界纺织服装产业的生产中心。世界纺织服装产业的生产中心从英法为开端,向世界各地不断迁移,每一次迁移都带给那个生产中心一个崛起的机会,创造出了当下世界多样的时装产业模式。

第一次转移是由英法将服装生产中心转移到意大利与美国,美国、意大利时尚业先后崛起。第二次转至东京,东京随之成为亚洲首个世界级时装中心。

当下,世界纺织服装生产中心转移到中国,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服装生产、出口、消费国。而多样性的模式,则是由于各个中心在转移的过程中,当地产业的决策者之不同,继而形成如今世界出现的多样的模式。

服装设计与艺术结合成为法国对服装设计的陈述,服装与文化创意结合成为了英国服装设计的模式。意大利把服装与工业设计融合,美国将服装与资本结合,日本将服装与产业升级结合。

现今的中国,在媒体上讲究法国模式,在教育上讲究英国模式,在商业上运用意大利模式,企业家期望美国模式,政府做的是日本模式。除了借鉴以外,中国服装产业应致力于摆脱过去“以物质资源换产业发展”的消耗型发展模式,立于全球服装产业链的前端,在全球化视角下,以东方文化复兴重构世界时尚产业版图。

同时,要利用我们科技的进步、强大的金融实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去探索新的途径、创造新的模式,建立中国服装的时尚新体系,开创东方时尚的新世代。届时,东方时尚将执掌世界主流时尚话语权。

中国,世界时尚主题的未来

未来,世界的服装设计与生产必须包含几个要素:技术、艺术、文化、科技、医学。目前,技术、艺术、文化正在对服装起着主要作用。未来,科技要素与医学要素将极大地应用于服装设计与生产。未来三十年,医学、科技、文化要素将主导服装潮流发展,而艺术、技术要素的作用将逐渐减少。这将会是颠覆性的,必定将摧毁所有的现有生产模式以及设计手法。

未来,中国服装产业于十年间将形成以下格局:

第一,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服装消费、物流中心,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服装设计及、展示、消费中心,以北京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圈服饰文化及原创中心,以重庆、西安为核心的中西部服装制造业中心。

第二,中国服装品牌总部将向北京、上海、广州大迁移;大型服装制造企业将向人口密集的中部及西北部转移;上海将成为大型出口型展会的举办地,而广州则会成为辐射整个东南亚的展览中心。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一套能不断自我完善与更新的价值体系。不管做什么样的尝试,我们一定要探索自己的路,去建立自己的国际标准、评价体系、准入机制和游戏规则。

未来,世界时尚的主题将是中国。世界时装业供求泡沫破裂,国际奢侈品牌神话破灭,西方文化挟雄厚政治、资本实力形成的“国际标准”、“游戏规则”将终结。奢侈品品牌价值将得到修正,时尚游戏和规则重新修定。伟大而天才的世界大师们走下神坛,与民同乐。互联网和科技革命冲击和涤荡着世界时装业,世界时尚业进行一场场资源大整合,国家实力、集团力量大抗衡,跨界跨行大组合,纵横博弈。

第2篇

服装设计具有民族性和倾向性,它在一定时期还代表着某个特定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主张,已然成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尽管每一部影片所展示的服装各有千秋,但其中包含的文化阐释是大体相同的。因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民族类别多样化,其所传承下的服装文化也是异常精彩。在我国影视作品中,服装设计在符合某一时期的社会审美以后,往往还要加入现代艺术进行创新改造,使其即符合历史时代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神韵,也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思想。著名影视服装设计师叶锦添曾经说过:“国内一些设计师只追求表面的浮华,而没有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诚然,服装设计的美观性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但没有文化内涵甚至是过度歪曲事实的服装却让人物更加难堪,不能达到美的效果。在影视作品人物的造型中也是一样,如果一味追求博人眼球的“雷人”、“夸张”的造型,失去了原有的文化价值,就会让人物的形象显得粗俗而不具有说服力,如对不同朝代服饰的混用,出现明朝穿清朝,汉朝穿唐朝的服装,没有很好的解析时代背景,出现严重不符的错误,会让观众对影视作品产生抵触情绪,感觉其制作不够用心,人物形象定位不清的印象。

二、服装设计对影视人物造型的作用

1、性格塑造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社会定位来选择合适的服装,而一些特定的服装则可以一眼就对其产生某种形象的判断,如医生装、警察装、消防员装等等,淑女风格的服装人物自然清新;民族风格的服装人物朴素而美丽;中性风格的服装人物自信、高雅……服装的特定印象同样也适用于影视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如抗战剧中的军装可以让观众快速的分辨出敌我的身份,以不同国家的军装来体现人物的立场。还可以通过一些小的变化塑造人物的个性,如抗战时期佩戴红领巾给人的印象是红色、神圣的革命情怀,而当某一个角色将其从颈上取下,绑在手腕时,一个和平时代调皮学生的形象跃然而上,带给人红色革命的怀念与思考,也在无形中立体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让人不禁想到该角色的思想定位及行为走向,以及在剧情推动中的作用。

2、背景塑造

在影视作品中,人物的服饰往往凸显出角色的社会背景,或简单朴素,或华丽大方,或魅惑十足,随着人物的处境随剧情的展开而发生着种种的变化,他们的服饰装扮自然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在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中,人物处境的改变进行相应的服饰设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比如近年来十分火热的宫廷大戏《甄嬛传》里不同时期的甄嬛服装是不同的,进宫时高高的对襟领子,盖住脚面蓝底梅花的长裙;与果亲王约定时浅紫色上衣,下裙深绿色;离宫时白色短褂,黑色百褶裙;倚梅园穿的斗篷,愿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及在行宫避暑时为衬托陵容的清新雅致,原著是这样写道“择一身胭脂色绡绣海棠春睡的轻罗纱衣,缠枝花罗的质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是玲珑浮凸的浅淡的金银色泽”……服装的变化都随着甄嬛的心情、处境在发生改变,全方面的凸显人物在不同处境中心境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3、人物情绪暗示

在影视作品中,人物的言行举止、画面的颜色搭配、镜头的任意切换都可以表现出人物情绪的波动,服装设计同样也能为其增加一分助推力。在现代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往往可以通过服装来看出一些端详,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张曼玉在电影《花样年华》中所扮演的主角苏丽珍,整个电影共出境了20余套旗袍,每一处旗袍都代表了主角苏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最为明显的是旗袍颜色顺序的变换,开始她刚出场时是一件橙黄色很鲜艳的旗袍,随着剧情的发展,她渐渐发现老公外遇的过程中,旗袍的颜色越来越暗,橙黄到深红到暗红直至到灰白,那时心情已跌到谷底了。令人眩目的旗袍使她时而忧郁,时而雍容,时而悲伤,时而大度,每一件旗袍都代表着女主角苏丽珍的心与情,她不停的换着旗袍,却换不掉身上越发柔美成熟的女人气息,可以说每一件旗袍下的美是不同的。但其变化不休服装,实际上却反衬出了苏丽珍寂寞压抑的心情。

三、结语

第3篇

【关键词】现代中国;服装设计师;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87-01

一、服务者:服务改善人类生活

服装设计不单纯是设计师的个人行为,也是种社会行为,它的最终目标是为消费者设计适合并且满足大家对美的追求的服装,这符合设计“改善人与物之间关系”的本质。每个人都对美好生活充满期望,好的设计会用这一份份的美好拼接出生活的温馨。服装设计师作为服装设计的创作主体,应该明确“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概念,用专业的理念和技巧为人类利益设计,这是社会对服装设计师的要求,也是服装设计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

当今市场经济成长迅速,为谋求市场经济效益而不顾产品好坏的设计有很多。国内一些本土服装设计师的作品不乏设计风格,但作品中往往包含过多感性因素,没有把市场和消费者等客观因素考虑在内,而是根据自身主观感情设计出华丽浮夸的服饰,缺乏理性判断,远离大众消费者的审美。国外服装设计师对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都很重视,在这方面的研究投入大量精力、成本,无论是现代还是后现代服装设计,西方的服装设计师总是以消费群体的需求作为自己的设计理念,用专业的设计服务改善消费者生活。

在消费主义席卷全球的当代,服装设计师要恪守己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培养服务意识,始终致力于用优秀的服装设计来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做一个有道德感的严肃的设计师。

二、传承者:继承发扬传统文化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炽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并思考文化继承和文化创新的问题,传统服饰设计在传承与创新问题上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有着五千年发展历史的古老中国,拥有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再造空间广阔,能够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现代中国服装设计师需要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元素和现代多元化的时尚设计有机结合,以辩证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服装作品。

“例外”是目前国内本土服装品牌中发展良好的典型案例,它既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又拥有良好的市场反映。其服装产品设计元素十分注重采用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设计素材,如选用棉、麻等传统服饰用料,采用刺绣、印染、手绘等工艺,色彩处理渲染“素”的意味,符合不张扬的民族个性等。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方面,“例外”的服装设计显而易见,设计师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借助有意义的服装设计来唤醒人们回归最初的本真,通过对传统文化意蕴的深刻解读,终于“例外”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用独有的设计语言表达出来。

国内著名服装设计师吴海燕曾说过,“身为一名中国服装设计师,必须左手抓住中国传统文化,右手抓住世界时尚。”这传达了服装设计“以民族精神为魂,以传统文化为根”的理念。当然,“抓住传统文化”并非要求设计师们纷纷变成固守传统、不知变通的守旧人,而是要怀揣对文化遗产的执着骄傲之心,将传统文化活化于当下,让东西文化在个人设计理念中合理融入,使作品既富有传统神韵又不乏时尚品味。

三、引导者:引领传达正确的社会生活理念

相对而言,设计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公众人物,肩负着社会责任,他们不仅要给品牌做好设计,让消费者得到舒适、健康、美观的享受,同时还要向社会传达正确的生活方式和社理念,从有形空间影响到无形世界。

服装工业在便利人类生活的同时,也引起较大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必须面对的两大艰巨问题。因此,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要充分认识“绿色设计”的重要性,有效利用资源,尽量避免材料浪费,重视使用可循环的再生材料,积极向大众普及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服装的“绿色设计”既能够保护自然生态,又体现着设计师的内在社会责任感,反映着设计师对地球、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真切思考。借由人人所需的服装,设计师们既引领消费者趣味的发展,同时还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社会生活理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服装设计师应肩负起服务者、传承者、引导者的社会责任,在现实活动中,通过创新创造,令服装设计拥有生生不息的未来。优秀的服装设计师不仅要具备独特的设计创造能力,更应该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动承担社会职责,通过服装设计这一媒介,向整个社会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如此,人、物、自然三者和谐相处,服装设计才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服装设计 复合型人才 培养途径

纺织服装产业是苏锡常地区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规模总量大,名牌名品数量多,呈现劳动密集型特色。面对苏州市确立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常熟服装产业将打造为服装研发、展示和交易“三大中心”,推动服装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和特色化转型升级。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是决定本地区行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结合目前职业教育新形势和发展要求,本文将从复合型人才的界定、专业岗位调研及人才培养途径三方面阐述个人观点。

一、复合型人才的界定

就服装专业而言,较为准确地表述复合型人才之内涵,需从三个层次阐明。

其一,什么是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是具有广阔专业知识和广泛文化教养,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行业中俗称为一专多能的“灰领”人才。

其二,什么是“灰领”人才?

灰领是既有比较高的理论素养与知识水平,又有比较强的操作能力与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简单地说,就是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的人。对于企业设计师、工艺师、规划员、营销员、品质员等岗位来说,“灰领”的任务是确定“HOW”的问题,他们的职责是决定如何做,如何满足客户需求。

其三,什么是复合型服装设计人才?

复合型服装设计人才是指能将个人观点、对市场的感知及设计基本功三方面有机结合的服装设计人才。个人观点体现了设计师独特的风格和通过时装想要表达的内容;而对市场的感知是对目前及未来服装市场需求的了解,它决定设计师能否紧贴市场,设计师个人对时装的独到认识加上对市场潮流的认知,两者兼顾就能形成优秀的时装创意。当然,设计师要把自己的创意表达出来,必须有过硬的基本功,包括色彩搭配、绘画能力、面料选择,懂得人体结构及外形轮廓的形象等。设计者不仅要掌握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还要关注设计对象与人的关系,更要关注现代社会物质与精神两个文明的发展动向,创造出更符合现代人生活观念及方式的产品,这就要求人才的知识结构更趋向全面、综合、立体化,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综合能力,这种复合型人才将成为信息化社会的主要需求。

二、本地区人才需求调查情况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常熟服装已成为本地区主要支柱产业,2013年度实现产值600多亿元。该地区拥有服装服饰企业约5000余家,拥有规模以上服装企业150余家。如波司登、阿仕顿、龙达飞、千仞岗、百成汇、龙达飞、九鹿王、忠鑫织造等规模型企业不断优化升级,不仅对人才需求量大,尤其对服装辅助设计、制版打样、生产管理、服饰导购、技术操作等岗位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多,2014年常熟地区服装设计师助理需求达150名,制版打样岗位需求达200余名,服饰导购岗位需求482名,技术操作岗位的用工需求可达1万余名。因此,培养一大批“懂设计、能实战”,特别是精通服装款式设计、CAD制板、服装陈列、工艺裁剪等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目前,由于本地区复合型服装人才紧缺,导致“洋学院”接踵而至,纷纷抢滩国内服装教育市场,如上海东华大学引进新加坡莱佛士集团旗下的拉萨尔学院、上海大学――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等,在服装人才教育市场中掀起了一股“洋学院”的热潮。这不能不说是对国内复合型服装专业人才匮乏的一种间接反映,极大地引发我们对国内服装设计教育的反思。

三、如何培养复合型服装设计人才

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高素质的人才,服务于学生就业。

面对当前职教特点和发展趋势,服装专业专任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现代服装专业设计教学改革和创新。我个人认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直接体现培养目标,决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是培养学习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

1.注重课程设置的整合性

服装设计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学科发展趋势已不能满足于狭义的专业知识与经验积累,强调设计因素的丰富性,通过探寻并揭示多学科交叉与综合的纵横交织的复杂性阐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由此建立一种极富感性领悟和理性思辨的设计思维模式。这就决定了课程设置要一体化、整合化。如果说课程的相互穿插、渗透是塔基,是初级阶段,那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便是塔尖,是高级阶段,只有在前者的基础上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将来涉足其他服装相关领域奠定基础。然而,我国学科之间的分类比较明确、孤立,造成学生很难横向发展。如服装设计学生在进行创作时很有可能会涉及相关面料设计、服饰品设计、图案设计等边缘性课程,这是因为学习的课程是服装设计,各门课程比较孤立,学生无法在面料、服饰品、图案设计等方面继续发展只好转到服装设计上,长此以往,无形中扼杀学生在面料、服饰品、图案设计等方面的特长。由此可见,对课程结构、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设计是很有必要的。

此外,要完善专业理论性课程、造型基础课程、添加综合创作实践课程。专业理论性课程包括:中外服装史、服装材料学、服装社会学、服装心理学、服装经济学、服装商品学、服装文化学、服饰色彩学、人体工程学、服装结构学、服装工艺学,服装机械等;造型基础课有:素描、色彩、速写、时装画、人体解剖学、图案,三大构成做到专业基础知识面宽,使学生在各方面有广泛涉猎。尤其添加综合创作实践课是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教学组织由设计方案制定、方案策划与制作、数码影像等新媒体艺术的运用,实现样板制作、成衣表演与展示,它涉及范围广,是艺术观念、知识、技能、技术的综合应用与学习。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新特点,是服装设计课题应该具有的特征。如我们在进行一个主题设计时,首先要让学生进入状态,通过查资料、欣赏图片、调研市场,以当代文化、艺术、社会、技术为背景结合流行色从事材料研究。其次进行面料设计、款式设计、效果图表现,最后实现版样、样衣制作、成衣表演与展示、广告营销,全部过程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创造性、艺术性、灵活性、整合性与渗透性。

2.注重教学方法的互动性

服装设计教育除了教会学生基本功之外,最关键是激发学生创作激情和欲望,引导他们关注服装与现代生活、服装与文化背景、服装与当代艺术的联系,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连接起来,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把自己的思想通过服装的各元素表达出来,成为时装潮流的领导者,而不是追随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我们对学生的训练没有固定程式,更多的是倾听、诱导,及时给出指导建议。从学生最后的作品可以看出,虽然是同一主题,但作品表现各有特点、各有方向,没有雷同。因为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能力,从不同切入点引导他们向各自不同方向发展。研究并利用“新式”传授法,广泛应用于实训教学,其中课例《面料肌理》,教师通过学优生带动、中等生互动、后进生推动的教学手段,分层次研究和掌握面料规格、质地和组织等特性知识,提升全体学生对设计的敏锐感和洞察力。

而传统设计课教学大多数是老师讲解理论、技法,并拿出示范作品进行展示,然后布置作业,最后学生做作业,老师巡回辅导,结果是学生作业没有想法,有太多雷同,这种单一传授的倾注式教学模式,即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向学生讲解演示,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由此,注重方法的互动,侧重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趋向。

3.注重教育内容的时代性

根植于职业要求的教学内容要新要反映新知识、新信息、新观念,以及学科发展的新趋势,试图把学生培训成为善于思考变化的一个角色,一个有能力、有方法在设计领域进行职业设计的个体。对五年制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而言,我们首先从11级服设班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开始实践性尝试,在教学内容上,吸取国外现代服装设计教学的最新成果“法国主题教学法”,它是对既定主题进行研究、发展而逐渐完成设计、创作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主题教学中,主题由教师、企业经过充分调研,并结合日常生活、市场需求、流行趋势等多方面因素确定,主题确立后,由教师引导学生,经过反复研究、梯次发展的过程,最终完成该主题的创作。

我们在与当地九鹿王服饰有限公司协调的框架下,把“法国主题教学法”引入教学中,并利用网上市场调研拓展教育途径,丰富设计素材,学生在企业文化、给定商品服务对象的前提下进行羽绒服系列设计,为期两个月的主题设计课程紧张而顺利地结束了,企业对部分学生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并通过版样实现了样衣制作,后来在企业服装展销会上被客户看中了,直接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这一实验性探索获得的经验为我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总之,我们的教学要跟踪最前沿的艺术教改动态和市场需求动态,及时充实、更新教育内容,体现教育内容的前瞻性、实用性和时代性。

4.注重校企双方的对接性

专业教师与企业联系相当紧密,经常与企业进行课题和项目合作,并根据教学需要邀请行业中的专业人士给学生授课,使学生能接受到最新、最快、最全面、最权威的专业知识及行业动态,加强企校之间的联系,既给企业注入新理念和活力,又给学校带来行业中的最新动态。

2012年以来,学校开设了《企业服饰设计与工艺》、《服装展示》等企业项目化课程,成了我校引入企业课程进校园的成功典范,此教学工厂、企业展示厅按照波司登生产模式、销售门店标准设计而建,是全国生产管理规范化的样板,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波司登教学工厂及展示实训室既是企业员工培训的场所,又是学生认知学习、设计研发、技能训练的专用教室,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摇篮。

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我所提的以上几点仅仅是其中几个方面,加上实践时间比较短,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需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邹曙光.服装专业口径教学模式的设想与探索.服装设计师,2001(10).

第5篇

关键词:服装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 改革措施

一、高等艺术服装教育的宗旨

高等艺术服装教育主要是培养适应服装企业和服装商业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培养在生产第一线直接从事服装技术与管理,且有一定的服装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人员。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学术型人才相比,高等艺术服装教育更注重经验技术教育,在知识上要突出学科知识的广度和实用性,在能力上要突出服装专业的实践能力。从目前我国服装人才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服装企业所需求的人才规格与高等艺术服装专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探寻研究产业发展变化的趋势,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紧紧围绕时代进步的需求去创新教学体制,是培养社会急需的服装设计人才的关键所在,这已成为越来越多服装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二、高等艺术服装教育存在的缺陷

服装业要发展,必须要有新的教学作支撑。要变革要创新,必须要正视所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梳理和反思。

1.教学理念存在偏差

目前,我国在宏观政策上还没有形成有利于高等艺术服装教育发展的有力导向,以至于一批原本专业性、应用性很强的高水平院校,在高等艺术服装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上模糊不清,导致定位不准、模式不稳,往往以培养精英人才自居,避实就虚。

2.基础课与专业课存在脱节现象

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脱节现象在高等艺术服装教育中普遍存在,专业课建立在美术基础之上,排课缺乏专业知识的结构性和逻辑性,前后课程没有紧密联系起来,常常出现因教师设置课程的现象。专业教育重艺术轻技术,重纸面效果,忽视服装的内涵本质,设计强调艺术效果,轻视产品技能含量,服装设计所涵盖的艺术与技术的内在联系没有被更多地意识到,造成了学生只会画、不会裁也不会做的局面,学生无法将自己的设计意图去完整体现。

3.师资结构存在缺憾

目前高等艺术服装教学“双师型”师资队伍缺乏,教学资源不够充分。一些教师是直接从美术或染织专业转到服装设计专业上来的,而大多年轻教师则是直接从院校毕业后分配来的,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拿着教材,放着幻灯片,向从未接触过国外生活的学生大讲国际设计大师的时尚理念,学生对着国际品牌图片研究其设计风格,这种教学偏离了设计本义。再如一些年轻教师没有到过服装企业,也没有对版型进行过深入研究,面对结构和工艺课程,完全凭借所学的书本理论知识和自己的理解来教学生,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要求。

4.生源结构发生变化

随着艺术生的扩招,高等艺术服装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一些学生因为种种原因选择学习服装设计。学生整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性,使教学难度增加。

三、高等艺术服装教学的改革措施

高等艺术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关键是围绕培养目标,强调以实践创新能力为主体的核心能力培养,创建以重视学生的产品设计、实践能力与市场运作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改革措施。

1.将基础课与专业课结合进行教学

将基础课与专业课结合进行教学,是避免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现象的有效方法。在服装设计的专业基础课中,素描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其教学应从把握结构、表现其基本形态入手,进行形态结构训练、抽象构成训练等,以创造出新的形象来。这就和传统的模仿性绘画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服装CAD是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进行教学时,除掌握好软件的基本操作功能外,可将大量的结构设计原理穿插其中进行,这样既掌握了软件的操作功能,又巩固了所学过的结构知识。

2.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进行教学

学生在校期间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结合,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进行教学,是避免专业理论与社会所需互不衔接的有效方法。如服装材料是服装专业必学的理论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对材料风格和特点的把握能力,能正确地应用到服装设计中去;二是能对面料进行二次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从面料的组织结构出发介绍其基本的物理、化学性能等常识,缺乏对材料的审美认识及开发改造的技术处理能力的培育,不能指导学生真正在设计中充分利用面料的特点发挥其创造性和想象力。用绘画的语言描述服装的形态,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一个最基本的表达方式。考量真功夫的标准,是面对同样的创作材料,来体现其设计思想。如将服装结构理论课程导入到服装工艺、服装立裁等实践课程中,重新组合成一门独特、新颖、实效的设计课,让学生在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3.将主题设计与产品设计结合进行教学

将主题设计与产品设计结合进行教学,可改变原来互不相干、各自独立的课程设置,确立一种课程内在的互动联系。如在进行服装分类设计教学时,可将教学内容与服装企业的需求或品牌定位相结合来进行,这样才能真正将设计的实际操作放入市场去检验效果,而不只是在虚拟的市场情景下进行效果测试。这种教学新模式,可使学生通过市场调查、服装设计、服装结构、服装制版、服装工艺等各门课程的每个环节,使自己的设计意念得以实现,并从中学会信息收集和市场调研的方法,学会与人沟通,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和应变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结语

第6篇

2008北京奥运,“祥云”火炬在中国大地传递,火炬手身上红白相间的服装与“祥云”融为一体,成为一道流动的亮丽风景线。这套以凤凰和祥云为主题的服装,就是奥运服装总设计师、北京服装学院教授贺阳牵头设计的。

在设计火炬传递服装之前,贺阳还通过竞标,作为主设计师设计了2008北京奥运会从运动员、裁判员到工作人员、志愿者等一系列人群的标准制服,约13万人身着她设计的服装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

北京奥运服装设计成为贺阳生命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里程碑,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她的丈夫杭海正是北京奥运会奖牌的主要设计者。因为奥运会,这对夫妻的人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父母把她推上了“小裁缝”之路

贺阳的眼前放着一杯清茶,她端起来轻轻啜了一口,累的时候她喜欢这样静静地品茶,然后看水杯上袅袅升起的热气。隔着水气,贺阳默默地看着墙上贴的设计图,每一张图都凝聚着她无数个日夜付出的心血。如今,贺阳出名了,但她知道,自己走上今天的服装设计之路,与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她的影响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贺阳的眼里,母亲是个生活精致又眼光独特的女性。

贺阳六七岁的时候,随父母从湖南省总工会文工团下放到湘西。在湘西生活的时候,人们穿的衣服多以蓝色和灰色为主,就连孩子的衣服也不例外,但母亲却别出心裁地用两块围巾给贺阳做了一件衣服。穿着那件漂亮的衣服,贺阳心里多了一份喜悦和自豪。母亲还喜欢买一些与众不同的物品,当时别人家用的杯子多是“富贵牡丹”之类的图案,可母亲买回家的却是图案别致的进口茶杯。母亲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都特别执著和热情,在湘西的时候,她常去帮人家剪头发和针灸。母亲的这些爱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贺阳对于色彩的感觉、对于新鲜事物的认识,以及对于自己所做事情的热情。

湘西的美丽成为贺阳童年记忆里的一幅水墨画:落日、碧水、青山……在那片风光灵秀的土地上,她和小伙伴一起爬山、挖野菜,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寻找孩童的乐趣。贺阳说,也许是那段时间和大自然接触比较多的缘故,她的心境变得比较放松和坦然。

父母下放的那几年,频繁在湘西的各个县城间调动,而贺阳就跟着父母辗转于各地。她常常从这个学校转到那个学校,由于所学的内容不同,贺阳的学业因此耽搁了不少。16岁那年,贺阳只差十几分而高考落榜。于是,她开始面临就业还是继续学业的抉择。

一次,父母在潇湘电影制片厂工作的一个朋友在聊天时谈到,制片厂里没有能做服装的巧匠,以至于做戏服这项工作有时候显得很费力。“去学服装设计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啊!”他们一边聊着,一边把目光聚焦在了贺阳身上。那天,朋友走后,父亲笑着对贺阳说:“不管时展成什么样子,每个人都要穿衣服,那么搞服装设计肯定就业不成问题;每个人都会生病,所以学中医就业也不成问题。”贺阳听出了父亲话里的意思,是在帮她指点前方要走的路,贺阳觉得父亲的话不无道理,便点点头。可中医对贺阳来说是陌生的,她最终选择了去学服装设计。

有了目标之后,父母帮贺阳打听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有服装设计专业,于是贺阳开始为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做起了准备。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贺阳跟着父母剧团里的舞美老师学画布景,老师说她的色彩感非常好,而且胆子大、敢想敢画。画了一段时间的布景之后,贺阳又跟着群众艺术馆的老师学绘画,平时她还买来服装方面的书籍学做裁剪。为了练手,贺阳自己动手改衣服,她把父母穿过的旧衣服改小给自己穿,经常在衣服上设计一些漂亮的花边,闲暇的时候,她还帮剧团做一些演出服。

慢慢地,贺阳开始“小有名气”,周围的邻居都因为她做的衣服漂亮而上门请她做衣服,而热心的贺阳也常常免费给街坊邻里帮忙。

那时候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生要先把自己的绘画作品寄过去,学校审核过关之后才发合格证,然后才有资格参加绘画以及文化课的考试。在家里学绘画第四年的时候,贺阳把自己的作品寄往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但让她感到遗憾的是自己的作品没有被选上。贺阳心里陡增了几分失落,但静下心来想想之后,她开始客观地面对这一次失败:自己一定是在绘画上还有不足。之后,在父母的鼓励下,贺阳重新拿起画笔继续勤奋苦练。在执著和努力之下,贺阳的作品在第二年被选上了,她顺利地通过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考试。

可让贺阳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这几年一路陪着她走来的父亲,却在她考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不久就离开了……

刚来北京不久,贺阳接到母亲发来的一份电报,内容只有短短几个字:爸爸嘱咐要好好学习。接到电报,贺阳突然有种异样的感觉,她慌忙给家里打了电话,母亲这才告诉她父亲已经去世。贺阳好久没有说出话来,挂了电话,她站在电话亭旁悄悄落泪……

父亲是在下放时染上的肝病,这几年一直在做药物治疗,就在贺阳刚来北京的那段时间,父亲的肝病突然严重起来。贺阳一直想回去看看,但父亲却怕耽误她的学业怎么也不肯,想想自己刚开学还不到3个月,贺阳就没有再坚持。但她怎么也没有想到,离家前的一面竟成了自己和父亲的最后一面。

贺阳回到家的时候,父亲的遗体已经火化,她只看到父亲的遗像。一想到曾经朝夕相伴的父亲,如今却只能从照片上寻找他的音容笑貌,贺阳就感到喉咙里像被什么梗住了一样难受。母亲并没有过多地在外人面前流泪,但贺阳却在那份坚强的背后捕捉到深深的哀伤。

站在母亲憔悴的背影后,贺阳看着父亲的遗像,泪一滴滴落下来,她又想起父亲以前跟她说过的话:你不喜欢做的事情不要推给别人,而要自己去做,因为你不喜欢做的事情别人也不喜欢。这么多年,贺阳一直记得父亲的这句话,这教会她如何做人与处事。

北京奥运让夫妻俩“比翼双飞”

父亲走后,家里的经济一下子紧张起来,母亲每月50元的工资既要负担贺阳的生活费,还要照顾贺阳的弟弟妹妹,所以搞声乐的母亲就开始利用周日给学生讲课,一个月下来能挣到32元。母亲每个月从工资和讲课费里拿出60元寄给贺阳当生活费,每次拿到母亲寄来的生活费,贺阳都感觉沉甸甸的,她能想象得出,母亲在另外一个城市过着怎样艰难的生活。那时候,贺阳吃穿都很节俭,除了一些必备的生活用品,她从来没有乱买过东西。

上大二的时候,贺阳开始接一些服装设计和做衣服的活计,才慢慢减轻了母亲的压力。就这样,贺阳完成了4年的大学生活,同时也收获了一份爱情,男友是同校学平面设计的,叫杭海。

毕业后,贺阳被分配到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而杭海读完研究生后,成为中央美院的老师。

2005年3月,身为中央美院教师的杭海进入北京奥运会奖牌及运动员图标设计团队,在设计团队中,杭海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宏观指导。

那段时间,杭海夜以继日地忙碌着,看着丈夫疲惫却执著的背影,贺阳既有些心疼,又感到欣慰,毕竟丈夫是在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付出心血,这样的付出让她感到骄傲。那些日子,贺阳把家里的大事小事全部承担下来,好让杭海回到家之后能够安心工作。

尽管天天目睹杭海的设计工作,但贺阳仍然觉得奥运与自己很远。她怎么也没有想到,9个月之后,自己竟然也会参与到这场体育盛事中来。

2005年12月5日,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制服的设计工作正式启动。北京服装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以及中央美术学院三家院校的数家团队参与了定点招标,而贺阳也带领她的团队参与了竞争。

从此,贺阳的生活节奏完全被打乱了,她要先学会在电脑上画图,然后还要考虑服装的设计方案。2005年春节放假之后,贺阳开始在家里拼命学电脑,她找来相关书籍自学又多次向人请教,完全拿出了当初考美院时的劲头……

按照北京奥组委的规定:制服设计必须带有奥运会、残奥会会徽,色彩则必须在北京奥运会的色彩系统中选取;最重要的是,必须使用北京奥运核心图形“祥云纹”作为主要图形元素。

前三个月的时候,贺阳和自己的团队怎么都找不到感觉,因为在设计中,如果限制越多,组合方案就越少。原本以为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设计完奥运制服的他们,在对“祥云纹”这个核心图形的理解上就花了3个月的时间。

有几次,贺阳回家笑着“埋怨”杭海:“你们设计的核心图形太难运用了,单单我们理解都费了这么长时间!”听到妻子的“抱怨”,杭海常常是呵呵一笑,之后,他会从设计的角度给贺阳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那段时间,对于病痛一直都不敏感的贺阳却经常会感到头痛,而且一天重似一天。她原以为是自己年龄渐长的缘故,但后来上网查询之后才知道,紧张或者压力太大也会导致头痛。即使经常头痛不适,贺阳对工作也没有半点松懈。很多个夜晚,贺阳都会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服装设计方案,也想象着运动员穿上自己设计的服装在运动场上驰骋的情景,想着想着,她欣慰地笑了。

天地人和是宗旨

在多次琢磨“祥云纹”之后,贺阳发现,“祥云纹”的流线非常漂亮,但如果直接运用到服装上却会被大大地弱化。于是,她和助手尝试着抽取一个“祥云纹”放在服装的腰部,并用白色形成虚实对比,这样不但增强了图形感,在视觉上还给人很舒服的感觉。

方案确定后又几经修改,因为意见太多,贺阳就要不停地在个人风格和不同的意见中寻找平衡。参与设计的过程中,贺阳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这对于一向不擅长人际关系的贺阳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刚开始的时候,贺阳顾虑重重,她也考虑过自己该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但最终她说服了自己:只要有好的作品,相信在任何时候都能行得通!坚定了信念之后,贺阳开始把百分百的精力投入到设计当中。

几经反复,贺阳和自己的团队最终选择了“上半部分为云纹图形、下半部分为白色、整体形成向上翘的弧度”的方案,这样的曲线就像是笑脸,给人喜悦的感觉。贺阳为这套设计提出了“行云流水”的概念,因为云纹和水纹有很多相似,云在天上、水在地上,寓示着“天地人”的和谐。

经过将近两年的不懈努力,贺阳团队的设计方案从200多个方案中脱颖而出,并最终被国际奥委会通过。这两年中,贺阳前后共设计了将近100多个方案,刚开始的时候,她在设计方案上标注的是1、2、3、4……一直标注到了70;后来标注的是“确认方案”1、2、3……再然后是“最终方案”和“最终定稿方案”,标到最后,就连贺阳自己都糊涂了。

因为奥运制服的设计成功,贺阳又受命承担了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服装的设计工作。

和丈夫杭海一起忙碌的这两年,贺阳常常会疏忽对儿子杭大川的照顾。那段时间,贺阳回到家就听到儿子喊饿,而且儿子在电话里最爱问的一句话就是:“妈,我今天吃什么?”如今,上了初中的杭大川已经学会了自己叫外卖,而且对于饮食他还很有讲究,懂得干、稀适当搭配。贺阳笑着说:没想到自己和丈夫的忙碌,竟然“逼”着儿子长大了!

第7篇

[关键词]形式创作 审美原则 服装设计

[作者简介](1980- ),女,北京人,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学。(天津 300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天津理工大学教学基金项目“将形式美与内容美根植于聋人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B10-4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55-02

一、引言

在众多的文化体系中,服装设计是一个具有交叉性的综合学科,它具有很强的时尚性和大众传播性。服装设计的创作过程其实是形式创作与内容演绎的完美结合,形式的创作又是设计作品最重要的外在表现。在服装被纳入艺术设计学科前,它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一直是潜在的,人类在长期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了对各种形式因素的掌控与把握,从而达成了具有一定实用与审美的形式创作原则。

目前,聋人服装设计专业特殊高等教育教学的过程,主要是以纯艺术设计专业角度的知识结构植入,再加上理工方向的服装设计应用。对于服装的美、服装设计的审美以及服装设计形式创作的审美原则等哲学美学问题,只是浅浅地在专业设计实际操作中一笔带过,可承担设置主要还是让学生们自己在设计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去感悟。如果能够将美学理论的学习系统化、实践化,那一定会使学生服装设计的专业水平潜移默化地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二、形式创作审美原则在聋人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形式创作审美原则的理解应从两方面入手:第一,设计者创作的形式,它主要落脚在服装的款式、结构、造型,其创作的过程主要依据两个原则:实用与审美。实用原则在形式创作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审美原则是以实用原则为基础。掌握了实用的创作规律后,设计者开始将自己喜爱的形式融入服装设计作品中,这种由实用到审美的发展衍变,说明了设计者与受众对服装外在形式的审美均以实用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形式逐渐独立于实用,而转向纯粹的审美。第二,服装的审美,包括服装本身结构形态、服装的着装状态以及服装受众的解读等。人们对服饰的审美意识包含于他们对服装的选择、试穿、评议等一系列的活动中,通过主观的心理活动,从而得出他们自身审美的结果。审美心理是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等各个要素是相互融合、互相交织的过程。同时,服装的审美也受制于诸多客观因素,其中,受众所处的时代背景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只有能够满足受众情感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并具有价值判断和审美导向的服装设计元素和作品才能成为大众的审美倾向。

那么如何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形式创作的审美原则呢?我们从事的特殊教育面向的是一群特殊的学生,作为聋人学生,他们本身活动的机会、场合少,交流对象范围窄,学习阶段缺乏信息帮助和支持,平时学习、生活中接触哲学美学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这便需要引导学生们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主动地与服装设计艺术实践相结合,不断积累经验,这样设计制作出来的原创作品才会显得灵动、饱满。

三、在聋人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形式创作的审美原则

在相对特殊的聋人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想要帮助学生掌握形式创作的审美原则并使之发挥最大的作用于设计实践中,重点要抓住一个问题,即从服装设计内在审美要素入手,使学生自主地在设计中融入审美理念。

1.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让其逐步提高自身发现、感受、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它是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所应具有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能力。任何一件服装设计成品呈现出来,经过欣赏、触摸、比量、试穿、搭配等一系列过程,每一位受众所获得的审美享受是不尽相同的,这与审美能力有很大关系。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聋人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生活比较封闭,固守旧习,很少机会主动地去接触新的设计产物,在追求审美的敏感度上有很大的缺陷,审美能力也较弱,很难迅速发现美并准确鉴别美,对于审美对象深处本质性的东西更难以挖掘。因此,我们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就要想办法锻炼聋人学生的这种审美能力。诸如艺术设计史、造型设计等课程,可以特意安排出一定的实践练习作业,让学生们充分自由地逛街、逛商场,把“逛”变成一种本能的“学艺”过程。在这期间,任何一件服装成品,不论是柜台、货架上的新装,还是路人身着的一件靓衣,都可以成为学生们涉猎的对象,都具有学习的价值。也许是一个上衣下摆的款式处理吸引了人的眼球,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们研究一下下摆放量多少能达到那样的效果;也许是一个百褶连身袖的款式很特别,那么学生们可以一起讨论一下褶量与造型的关系等。通过这样反复系统专业训练的学生,走在大街上看到人们的穿着,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当季的流行趋势,甚至能够判断下一季的流行风格,还能比普通人更快、更多地记忆款式系列的造型关系。优秀的服装或部件款式被手绘记载下来,经过整理、筛选、品评,成为学习设计的有效素材为己所用。这种审美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大量不间断的美的创造才能实现。

2.重新调整设计课程的内容结构以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由于聋人学生的特殊性和安全的考虑,导致了他们实践经验的匮乏。但是一个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美经验,才可以在短时间内从设计对象的形象中判断出他的身份、地位以及他所追求的服装审美风格和审美品位,专业设计者的审美经验比没有经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丰富得多。想要达到这样的专业水准,一切都建立在因长期专业设计实践而形成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但是目前我们的专业设计类课程中很多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实践、实验环节,空洞的文字常常引发无解的问答。怎样能让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找到他们想要的答案,成为现在重新调整课程结构的关键。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增加服装设计概论、服装史、民族服装等学科理论课程的实践课时,将经典名师名作设计作品的欣赏融入理论教学中,通过理论与实践、动与静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设计中的形式美准则、艺术风格的界定与演变等抽象内容。第二,调整服装材料学等专业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很多关于服装材料的辨别、断裂强度测定、耐磨性评定、织物特性的检验等都无法用简单的文字使学生得到充分理解,必须通过专业实验操作来直观地呈现给他们,这样才能有效地把知识传达出去。因此,为聋人学生们提供相应的教学环境,并创造畅通的品评、研究、交流的机会,有利于他们审美经验的积累和审美标准的提升。

3.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设计作品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是审美对象客观上所具有的能在—定程度上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给人以审美享受的价值。那么审美价值如何更全面、更完善地体现在服装设计者的作品中,这便为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提出了一个新课题。目前聋人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为学科理论与专业工艺实践独立授课,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也不便自由地调整课时,理论与工艺实践往往脱节。经过理论课的讲授,学生积累了一定的专业审美经验,那么接下来应该在随后的男、女装结构设计课程以及工艺实践课程中得到成果检验。学生们之前不论是在艺术鉴赏中,还是在资料搜集中均手绘摘抄下来了很多好款式、好造型,把这些内容作为案例融入结构设计教学中,分解为零部件或典型设计剖析讲授,最后在工艺教学过程中实现制作成衣,这样既完成了教学计划中的各部分内容,同时又使学生们在对款式进行思考后得到了真正的实践锻炼。整个服装设计制作的过程中,结构、形态、材料、色彩、装饰等各个方面在精神与情感层面加以充分磨合,使作为服装设计者的学生们按照自身的审美理想所创作的作品有了一定的审美价值,同时也深入地挖掘了服装作为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

4.在教学课程中应着力发挥学生的个性审美优势。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们是设计者,更是审美者,他们都具有个性化的审美观。审美观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美、美的创造和发展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也是他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部分。但是在聋人学生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个体小环境的共同影响下,造就了他们区别于正常学生的更为复杂、特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更趋向于个性、偏执。那么如何能够让聋人学生站在审美者的立场,发挥学生作为审美者进步向上的、正面的个性审美优势,是目前聋人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课题。学生们具有个性差异的审美观,这不得不说是件好事,他们在每一次构思、设计服装的社会实践与审美实践过程中,总会有灵感火花的迸发,这个时候,只要是他们独立构思出来的创意,就放手让他们大胆地动手制作。有些服装款式可能真的无法实现成衣效果,但也不要在学生们还未实践的时候就给他们提出决定性的建议,或者为部分无法完成的作品“判死刑”,要让他们在实际动手制作成衣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那时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探讨,效果会更加明显。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也有助于他们今后正确地发现并深刻地感受美。

四、结语

服装设计形式创作审美原则蕴涵于生活的细微观察和解读中,在服装作品艺术创作中,既有这门学科独有的规律,也有美学层面的一般规律。聋哑学生有着深沉而含蓄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由于没有外在听觉的干扰,从而形成了善思的习惯,抽象、逻辑思维均比较发达,他们对图像、形体等的反应相对比较敏感,这对于帮助他们更深层地解读服装设计艺术的形式审美,往往是一种极大的优势。因此,针对聋哑学生在服装设计专业学习中的特殊性,我们应挖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感受设计对象的基础上自发地展开创意思维,跟随教学过程去感知美,提升对美的欣赏能力和深度。同时,通过欣赏能力的逐渐加深,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激发了他们寻找美、发现美的动力和能力,进而挖掘他们在服装设计方面的潜力。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多参加艺术实践,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按照美学的思路和方法积累经验,这样制作出来的原创服装设计作品才会真正符合审美原则,具有审美价值。与此同时,聋人服装设计专业特殊高等教育教学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范梦.艺术美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3]刘晓刚.服装设计概论[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

[4]吴为刚.服装设计美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5]应天放.造型基础:形式与语意[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第8篇

(1.盐城工学院纺织服装学院,江苏盐城2240512.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重庆400716)

【摘要】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对该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从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培养方案的特色与创新点、实践效果3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构建了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相适应的“阶段式”服装专业卓越人才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了创新性实践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关键词 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5.04.03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101(2015)04-0091-02

按照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制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行业标准》,遵循“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宗旨,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依托于校级教改课题“基于CDIO理念的服装专业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服装企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展“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是卓越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

1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1.1构建“阶段式”服装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院依照学校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系统的行业与企业调研、专家研讨和不断实践,构建了“阶段式”服装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即以课堂教学为主,完成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3方面的学习内容,同时需包括服装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和专业方向实习,与在校学习交替进行,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校内资源,完成基础学习、专业学习、成果学习这3个阶段递进式学习模式。

学生在大学阶段完成工程教育基础知识训练以及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具备在服装行业从事产品设计、生产、营销等工程项目的实施、运行和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工程一线的实际工作能力。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完成工程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在课程设置上让学生多接触专业内容,同时结合实验、学科竞赛等环节,尽早让学生进入企业参加实践,这有助于对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实践教学环节应重视关键岗位、关键技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1.2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共建“双导师制”,实现双赢

结合本专业特色,引入开放式教学理念。以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为载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首要目标,通过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依托,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加强实习基地与实验室建设,为校企之间深度合作奠定基础。在学术知识、学术研究,学校教学设施和企业工厂设备、成果共享等方面,校企共赢的实践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在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企业实践与专业教育的能动性。师生参加企业的项目研发和技术创新,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企业可以招收到满足岗位要求的有用的人才,是一种双赢的模式。与企业导师一起研讨并制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明确校内学习阶段、企业学习阶段的内容,再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

学校聘任技术过硬、工作经验丰富的服装企业优秀工程师为兼职导师,共同负责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与指导。我院已与江苏悦达、盐城鹰昌服饰印花、盐城龙威纺织服饰、亨威服饰有限公司和盐城本地高校等多家企业、学校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培养学生。学校导师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指导,企业导师为学生校外实习实践,学校要发挥专职教师的理论指导作用,并引入企业资深工程师丰富的实战经验,实现企业指导教师与学校指导教师合作实施培养计划的模式。

1.3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改革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企业学习环节

培养应用型工程师是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方面,对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做了变革。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顺应社会人才需求。实验实训项目以应用性为原则,将专业教学与企业实践融合,添加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性课程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并根据人才市场的要求来开展专业课程,关注市场的需求,随之应变。

结合工程实际,进一步改革“以设计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思考和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2~3]。在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开展研究型、综合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发挥每位学生的潜力和特长。综合设计性实践教学采取立体化的考核模式,学生提供完成计划,教师进行检查并提出整改意见,考核结合学生平时表现、成绩情况、作品质量、企业及市场认可度、参加赛事获奖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创新性实践教学的考核实行弹性管理,学生通过课余时间参加科研训练活动、学科竞赛活动和教师科研活动实践,考核结合指导教师评语、课题结题报告或答辩、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国家专利等,视其所承担的工作成绩给予创新学分。在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确保学生在企业学习的质量。

1.4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我院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企业兼职教师,目的是将服装企业的核心技术和人才引入到学校中,共同培养卓越人才;同时包括专职教师的实践、教育教学、设计开发、技术创新、科研等工程能力的培训[4],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鼓励团队教师到服装企业任职或兼职,从而提高专职教师的综合工程能力。

2培养方案的特色与创新点

2.1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专业课程设置上,实践环节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实验项目等都与企业资深导师多次讨论、筛选、完善和整合等方式,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为顺应社会人才需求,实验实训项目以应用性为原则,将专业教学与企业实践融合,添加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性课程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并根据人才市场的要求来开展专业课程,关注市场的需求,随之应变。

2.2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以综合性教学实践基地和创业就业基地为主要载体,建立新型实践教学结构体系,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目前我院已与多家企业建立“校企联盟”,申报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充分利用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利用平台资源开展卓有成效的创新实践活动。教师借助这些平台对企业和社会开展科技服务,并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前提下进入校企合作研发中心,依靠研发平台的资源,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

2.3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重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校级、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训练活动,学校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鼓励学生通过类似的活动发表科研论文、申请专利等,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培育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各种校级、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项目等。

3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

3.1学生职业能力明显提高

能力导向下的培养模式使学生职业能力明显提高。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得到更为系统的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践训练,通过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有选择地参加校企研究课题、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践计划、学科竞赛等形式,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缩小了学校教育与企业用人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尽快适应社会能力,实现课堂知识拓展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科研与教学互动,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大为提高,90%以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专业考取服装CAD纸样工程师、平面设计工程师等技能证书,培养了大批企业急需的服装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3.2创新性实践教学成效显著

将专业课程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国教华腾杯”等服装创意设计大赛、“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创新作品大赛等学生课外实践项目相结合,近年来已获得“国教华腾杯”等服装创意设计大赛单项一等奖1次,团体二等奖2次、三等奖2次,“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创新作品大赛二等奖1次;获得江苏省、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等多项荣誉。学生参与了多项外观设计专利的设计,同时参与指导教师的核心期刊论文和发明专利的撰写。通过参加这些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兴趣浓厚,不仅丰富和充实了专业知识,也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拓展了创业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3.3校企合作成效显著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积极开展项目研究、技术推广和社会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团队教师与企业联合申报省、市级科研项目多项,SCI、EI论文收录多篇,授权外观、实用新型专利多项,进入实质审查的发明专利多项。

参考文献

[1]阎玉秀等.本科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及校企合作SWOT分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2,29(6):915-918.

[2]王利君等.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8):133-136.

第9篇

关键词:江西高校服装教育 产学研结合 实践 模式

1、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研究背景。

1.1 国内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992年4月,由国家经贸委(原国务院生产办)、教育部(原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共同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其宗旨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通过产学研联合,建立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密切而稳定的合作关系,逐步形成产、学、研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道路,以此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不断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同志在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实施五周年之际曾题词:“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促进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推动产学研联合向纵深发展,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002年12月18日至20日。国家经贸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清华大学联合举办了“国际产学研联合高层论坛”和“首届全国产学研联合网上成就展暨洽谈会”。此次论坛旨在研讨在新世纪如何运用全球资源,促进区域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打造区域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交流国际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的先进经验,深入分析在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产、学、研的地位和作用,加速中国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结合,提高区域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国外,许多服装院校如纽约FIT学院(FashionInstitute Of Technology,又译为纽约时装学院)、伦敦时装学院(The 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and Design)、日本山形大学服装材料研究室等,长年来都与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教学也是围绕着课题的研究进行。

在国内,服装教育发展较成熟的省市,如北京、江苏、浙江、广东,也都在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把专业教育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纳入到服装专业教育中,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技术创新。2005年4月中国纺织服装信息商务中心在北京启动,该中心在杭州建成,依托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行业服务和指导职能,与有关院校联手合作,逐步建立纺织服装产品设计研发中心、纺织服装培训教育中心,为广大纺织服装企业提供急需的专门人才,同时也为杭州和全国的纺织服装企业搭建了一个全新的高水准的创新平台。

纺织服装业是江西重要的产业部门,2008年1-5月,江西省纺织品服装实际出口4.61亿美元,是江西名副其实的出口第一支柱产业。但从品牌、质量、销售等各方面来看,与国际市场需要还有不少差距。特别是“入世”以后,面对国际市场,我省服装业必将面临更大的发展。因此,服装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将更为突出。但是目前我省服装教育与形势发展要求相比仍然显得相对落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均显不足。在我省纺织服装产业从弱势走向强势的过程中,提高全行业人员的素质是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服装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指出,服装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才的培养,要造就能适合世界经贸活动需要的各种人才,要有一流的设计师,一流的打版师,一流的技术工人。江西的纺织服装行业进入新世纪后,要想发挥现有优势,加快发展步伐,关键也是人才。

我省设有服装教育的院校(包括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民办院校)的教育重心还只在对人才的培养这一单一职能上,学校专业实验室只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作为专业实习基地的服装企业,目前与院校的合作关系也只停留在提供学生实习场地和实习岗位这样的浅层次上。特别是高等院校,对加强产学研结合、寓学于研、寓研于产缺少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深层次研究。

服装设计教育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实质正是将设计、生产实践、市场等一系列的知识进行整合,用科学的教学模式传授给学生。这也是现代服装教育必然的发展。

2、对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实践探索。对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要多管齐下,开展实践,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2.1 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追踪调查,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过去,我们只关心毕业生的就业率,而忽略学生就业后各种信息的反馈,认为只要把毕业生送走就万事大吉。其实,学生毕业后,更应重视追踪调查,并且这种信息反馈机制要做到长期性。获得企业的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如,不定期到企业进行毕业生聘用情况调查;企业招聘时。请企业及时反映对毕业生的意见和未来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然后,以此为依据,结合学校自身特点,不断改进教育理念,及时更新教学计划,及时调整产学研的培养步伐。尽可能让毕业生从学校顺利过渡到企业。

对于教学计划的修订和调整,最好把企业请进来,这样对人才市场、企业用人的需求能有充分的了解,从而能使教学计划的制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2.2 项目教学,培养学生对市场的研究与适应能力,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项目教学目的是为培养适应市场变化需求、同时具备创新能力和市场意识的艺术设计类高等应用型人才,在课堂上进行“实战”教学,锻炼与提高学生的市场意识与应变能力。

服装设计是与市场紧密结合的,我们把省内外的服装公司请进来,进行项目合作,共同研发产品,并把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充分参与,从市场调查分析到产品设计,而不是象传统教学的“闭门造车”,让他们的设计作品到市场上去检验,从而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采纳,并最终能进入到实际的生产和销售环节。企业在与院校的合作中也得到了实惠。

项目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缩短毕业后适应市场的时间,同时,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计划和设计行业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甚至在某些程度上,有些学生已达到了还未毕业已能适应企业与社会的要求的能力。

除此之外,项目教学对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过去的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纸上谈兵,作业只是从课堂到课堂,把项目引入课堂后,不但要求教师有很高的专业设计水准,同时对教师自身应对市场的能力也是个挑战。这要求教师具有双师型素质。产学研培养模式下的项目教学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教师的设计能力得到市场、企业的认可,他们再用这种能力来指导出具备优良素质的学生。

院校还可以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与企业共同开展科研活动,这将有利于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企业也很欢迎有科研能力的院校参与到企业的发展中,帮助企业解决例如技术、产品等更为企业急需的研究项目。不仅如此,像科研项目的评标与科研成果鉴定等,院校的积极参与能使之与企业有更多的接触与了解。

2.3 以赛带练,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设计创作与竞赛,教师参与指导。指导学生课外设计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课外作品创作,并纳入到具体的专业教学中,以赛带练。学生十分踊跃参加。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们坦言,通过比赛,他们与其他院校学生进行了充分地交流,也更加体会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获得奖项的同学更是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同时也使企业更好地认识了学校。这大大鼓舞了其他学生,形成了一种人人奋发向上的局面。

第10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上延续两种主要的培养模式:一种是偏重于服装款式设计的艺术设计;一种是偏重于服装生产技术和材料分析的服装工程。然而,服装教育界对于服装人才的培养到底是偏向艺术还是偏向技术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其实,如果分析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对人才能力需求的特点就不难发现,坚持服装通识教育,夯实学科基础课程,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分专业方向进行人才培养,才能真正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服装行业与服装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正向服装生产强国迈进,目前我国服装业正处在由加工生产走向品牌创造的转型期。因此,国内的服装教育应适应中国服装业的实际现状,注重培养满足企业产品研发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把“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作为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比较适合我国现阶段服装行业发展状况。以服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培养目标避免了以往两种服装教育理念的矛盾,因为只会画画的设计师和埋头苦干的技术工人都不符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的。如今仍然有一些高等院校的服装教育急功近利,为了让学生在服装大赛中脱颖而出,片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导致学生偏离服装实用的本质,进行一些所谓的创意设计,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服装企业的产品研发工作。此外,这也导致了一些高等院校服装教育忽视服装技术能力的培养,认为这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实际上,服装创意与设计产品的实现都需要以服装技术作为支撑,离开了服装技术谈创意是纸上谈兵。虽然我国的服装高等教育与服装企业有了一定的合作项目,但这种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还较少。主要原因是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高校有独立的管理制度,两者要想融合,要么企业从长远规划发展目标,适应高校独立的教学管理制度,把企业资源引进高校;要么高校有更开放的管理制度,把一部分教学任务融入企业产品研发过程,采用“走出去”的办学方法。不管现状如何,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一定是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

二、国外高等教育院校服装人才培养模式

1.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

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作为英国最有名气的大学之一,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第一要素,坚持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采用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三明治”式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生在前两年学习设计、纸样技术、服装制作、营销管理、纺织品、生产制造和CAD技术等一系列的专业基础课程。第三年学生到工厂实习,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学生可以发现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关的工作。从款式设计、纸样技术、工艺技术到产品开发的整个流程,学生实践的环节越多,越容易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并且在实习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第四年的毕业作品创作打好了实践基础。通过进工厂实践,学生的作品往往会更加贴合市场,产品设计也会更加成熟。第四年学生可根据学校提供的课题与自己的实践能力、兴趣相结合进行毕业设计创作,从而提高独立研发产品的能力。“三明治”式培养模式既解决了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是学生取得实践经验的好方法,也使学生第四年回校学习更加有的放矢,对感兴趣的专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此外,“三明治”式培养模式还间接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学生在工厂实习期间会更加明确未来所从事的行业,从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并且一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就直接签订了劳动合同,解决了就业问题。

2.日本文化服装学院

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成立于1919年,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作为日本乃至亚洲服装教育最为出色的学校之一,日本文化服装学院一直是服装教育界学习的楷模,它先后培养出三宅一生、高田贤三等国际时尚大师。该学院坚持“教育适应产业发展”的办学宗旨,以产业发展状况引导高校专业设置,以产业需求为依据确定培养目标,以培养目标为根据设置课程,根据课程内容选定师资。由此可知,以产业发展为出发点进行人才培养是日本文化服装学院的特色。日本文化服装学院认为未来的服装行业一定向精细化发展,包括行业分工的精细化和人才能力的精细化,再有能力的人才也不能完成行业里的全部工作,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更加注重知识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根据行业现状分别设置了侧重于理论研究的服装社会学科和侧重于实践技能的服装造型学科。服装社会学科又细分为服装历史学和服装社会学两个专业方向;服装造型学科也细分为服装造型、服装设计、服装科学三个专业方向。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但是有共同的专业基础课,包括立体裁剪、服装设计、纸样技术、服装缝制工艺等。这些专业基础课为不同学科方向的发展与沟通提供共同的专业知识。当然,为了适应行业内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日本文化服装学院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短期教育,如设计专攻、技术专攻、营销专攻、管理专攻、流通专攻、工艺专攻、服饰配件专攻、服饰文化专攻等。短期专业培训大大提高了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及时改变人才培养方向。

三、中外服装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比较不

管是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还是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现状密切结合,也就是说,教育服务于产业而不能脱离产业,教育源于产业而高于产业。在这方面,我国的服装高等教育需要学习这两所高校的特色,注重教育与产业的结合。服装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服装教育采用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完成作业”三段式课堂教学方式,则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主动性,甚至导致教育与产业、市场脱节。此外,如果学校开设的服装设计实践方面的课程的课时较短,也会限制学生深入了解服装设计市场和产业。

四、我国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服装设计专业是以“艺术与技术互动”为基础的实践类专业,该专业教师应结合我国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法和途径。

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制定培养方案

随着我国由服装加工大国向品牌创造大国转变,服装行业对创意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设计师在企业产品研发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企业对于所谓国际顶尖设计师的需求并不急迫,更需要能够根据企业风格进行实际产品研发的设计师,即所谓的产品设计师。与国际大牌设计师相比,产品设计师从事更为复杂的产品研发与生产工作,所以需要掌握从设计到生产各个环节的知识。因此,高校在确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理论教学部分,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实现教学内容贴近服装行业发展。

2.转变固有的培养方式,构建以“项目为主”的课程体系

如果我国服装高等教育教学引进企业产品研发流程,采用一系列企业项目或者真实课题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那么学生在完成一系列项目的过程中必然能够培养综合创新能力。这也意味着实现了服装设计教学从以课程为中心向以项目为中心的转变,从而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

3.利用慕课解决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

在服装设计教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艺术和设计理论课程教学也是非常必要的,但其往往受到忽视。慕课作为一种网络资源共享课,为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提供了优质且丰富的资源。如果利用慕课完成大部分的理论教学工作,也就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保障,从而能有效提高服装人才培养质量。

4.采用灵活多样的实践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日本文化服装学院的教学过程大多是在实验室或教师工作室中完成的,为学生的广泛实践提供了保证。多样化的实践方式是服装高等教育亟须探索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教师工作室、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各类专业实验室、校企合作项目等,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由被动学习转向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5.持续推进“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水平

服装专业作为综合性专业,需要的教师不是单一的理论研究型或实践应用型,而是具备两者特性的“双师型”。“双师型”教师不但具有渊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精于专业实践。服装设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既能将服装行业的知识、技术与技能相互渗透、融合,又能将其转化为服装产品,并且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服装高等院校的重中之重。服装高等院校应通过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培训、进服装企业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五、结语

我国的服装高等教育必须适合我国的国情,以服装行业的发展现状为导向,结合服装行业亦艺亦工的特点,进行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样才能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闫冰.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多维培养模式分析.轻纺工业与技术,2015(6).

第11篇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国 上海 201620)

【摘 要】目前国内很多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服装设计人才不能很好地与市场对接。针对这种情况,将国内外培养机制进行对比,分析了我国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查找,提取培养途径因素,然后通过调研法、spss软件主因子分析法确定主要的培养途径,并结合国外优秀的培养案例,设计出理想的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并应用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设计系,由此形成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希望在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方面能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 创意产业;服装设计;人才培养;实证分析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公共服务平台项目(13DZ2294300);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 13ZS173)。

作者简介:郑景景(1990.09.26—),女,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服装市场营销。

国外许多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非常成功,国内大多服装高等院校进行学习,但都只是简单借鉴模仿,对培养市场需求人才作用不大。本文对服装创意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希望可以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1 创意产业

1.1 创意产业的内涵

创意产业是“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和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不足以完全反映创意产业的本质。文化、人的创造力、科学技术和产业化是其本质。

1.2 创意产业特征

创意产业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创新特征:思维的原发性;(2)学科交叉特性:科学与艺术的结合;(3)文化特征:创意代表一种理念,理念的实现包含于文化当中;(4)对科学技术的依赖特征:创意产业具有学科交叉性,学科交叉包含科学;(5)高风险、高增值特征:创新引起供求弹性增大,市场风险增大,高风险往往与高利润同行;(6)强辐射特征:具有市场的开拓力。

2 服装创意设计人才特征

服装创意设计人才特征随着服装市场的一段时间的发展不断变化着。目前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大多具有良好的激发自身创意思维能力、掌握服装市场营销相关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研究了解消费者消费行为相关知识能力的特征,同样地,对于美学的欣赏和实际应用能力也是服装创意设计人才所必备的特征。

3 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途径提取

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途径因素的提取主要通过两种方法提取:文献总结;专家访谈法。由此归纳出:教学课本更新(结合市场)、双师型教学团队、学科交叉(艺术与科学)、多媒体教学手段、课程考核方式(结课作品)、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践实训环节的建设。

4 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途径的确定

4.1 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途径的调研设计

本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作为收集研究所需资料的主要方法,通在进行调查问卷的同时,辅以访谈法,针对数据分析中出现疑问时用于核实和理解之用。

1)调研目的

设计出适合我国服装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2)调研过程

问卷的回收情况: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60份,其中有效问卷数200份,有效率为86.6%。按性别分,其中男生175份,占58.3%;女生125份,占41.7%。按职业分,其中学生136份,占45.3%;老师97份,占32.3%。

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途径分别以字母A、B、C、D、F、G、H来表示,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人才培养途径的得分集中在2~5分当中,而出现在1分的比率相对较小。而每种培养途径的总分为其对应分值乘其对应比例之和。由此可见,教学课本更新、双师型教学团队、课程考核方式及实践实训环节的建设相对更受关注和重视。

4.2 数据统计处理及图表制作

4.2.1 量表的信度效度分析

本次信度检验采用克朗巴哈信度系数法,Cronbach’s α系数在0~1之间,如果α≥0.9,则认为量表信度很高;如果0.8≤α<0.9,则认为信度可以接受;如果0.7≤α<0.8,则说明量表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本研究共有1个量表,分析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途径,总共有7个测量题项。本文采用Cronbach’s α信度估计方法对问卷信度进行估计。

其中,α为信度系数,k为题目个数,为问卷各题的方差,s2表示测验总分之方差。

通过可靠性统计量可知,Cronbach&acute;sAlpha为0.820,在0.8到0.9之间,因此量表信度可以接受,量表设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4.2.2 服装创意人才培养途径因子分析

由表1可知,Kaiser-Meyer-Olkin的值为0.648接近于1,所以因子较稳定,可以继续进行下面的因子分析。

由图1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途径的因子分析碎石图可知,横坐标1-7分别为因子,纵坐标为特征值。因子4为转折点,而此处因子4的特征值明显离标准1较远,所以应提出因子1、2、3。因子1、2的初始特征值大于1,根据最后两列中的提取平方和载入与旋转平方和载入可知,1、2两个因子可以解释原始的7个变量方差总和的64.326%。

由表3可以知,A、B、D、F、C在因子1上载荷较高,H、G在因子2上载荷较高。对因子1命名为教学因子,主要影响A教学课本更新(结合市场)、B双师型教学团队、D学科交叉(艺术与科学)、F多媒体教学手段、C课程考核方式(结课作品)。因子2命名为实践因子,主要影响H校外实习基地建设、G实践实训环节的建设。

4.3 对比分析现有培养模式

4.3.1 工作室培养模式

工作室培养模式是指在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教学阶段,把传统的教室、实验室改变成各种设计创作的实践场地,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分成不同的课程模块进行设计研究型的一种教学模式。优点:(1)具有良好的艺术氛围;(2)利于激发创作灵感;(3)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改革;(4)学生可以有更多机会进行实际操练。缺点:(1)缺乏对先进多媒体教学的应用,造成人才培养效率降低,实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2)对于服装相关学科重视度不足。

4.3.2 能力本位培养模

能力本位培养模式就是从岗位需要出发来确定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目标,从而确定培养途径[4]。它可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评价的能力,而且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但同时,它又缺乏先进多媒体的应用,对服装学科不够重视,教学课本没有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优化。

4.3.3 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签订培养协议培养结束后,合格的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工作的一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加强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2)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从而获得一定的经验。缺点:实践模块加强到位,但是培养模式内容过于单一,对服装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来讲,远远不足。

4.4 理想化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

通过对工作室培养模式、能力本位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再结合本次调研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工作室培养模式更适合培养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同时将调研出的培养途径合理地应用到工作室培养模式当中,理想化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便会自然形成。

理想化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1)教学课本的更新(结合市场)、教学方法实验空间的拓宽、良好的艺术氛围;(2)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3)学科交叉的加强(艺术与科学);(4)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5)课程考核方式更多注重结课作品、实践实训环节的建设;(6)设计道具和实验设备的合理安排。

5 实证分析

将理想化的工作室培养模式应用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设计系的人才培养当中,首先,该校具有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践实训环节的建设、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三大教学模块。另外,该校配有一定的工作室场地。因此作出以下规划:(1)对现有工作场地进行合理规划,主要分为:设计室、探讨室、制作室、效果展示室。(2)将理想化工作室培养模式中剩余模块添加进该校培养模式。(3)剔除不符合该校设计系的人才培养途径。(4)形成具有该校特色的工作室培养模式。

6 结语

本文对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途径进行了分析、提取,比较目前三种较为成熟的培养模式,从而提出理想化的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工作室模式。最后应用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设计系,希望对服装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金元浦.当代世界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其特征[J].电影艺术,2006(3):1-16.

第12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工作室;新型人才;实践研究

人们的思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全球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活理念的不同,二是对于时尚的认同感的不同,在这种环境下,服装设计凭借着品牌的流行逐步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我们从服装设计行业现阶段的发展现状来看,服装行业已经很难跟上时展的步伐,其滞后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的服装品牌难以参与到实际的服饰循环之中,在这种环境下,服装设计专业必须从实际出发,不断的迎接挑战,树立全新的改革理念,才能够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1.工作室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的工作室制培养模式主要是指以“学生为本、以工作室为依托”、针对服装设计与制作实际生产的各个环节掌握的基本理论,结合企业实际项目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模式;是师徒传帮带的培养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培养方法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增强培养与就业的融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近年来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不团提高,服装行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服装制作企业也在不断的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从而不断适应社会。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必须培养出更高水平的服装设计人才才能够不断的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而实现工作室培养模式则可以极大地改变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实现工作室培养模式势在必行。作为一种全新的培养模式,工作室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培养模式多元化。工作室是工作室培养模式的一个载体,在这一在体制上,工作式培养模式将多种培养模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常见的培养模式包括服装设计理论、服装结构设计等等,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可以就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随时随地向老师请教,由此可见,该种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互动性以及融合性。

(2)培养模式多元化。与传统的服装设计专业结构培养模式相比,工作室培养模式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学生在这种培养模式下,能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选择与自身条件相符合的培养运行机制。从本质上来说,该种培养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服装设计与实践的过程,由此可见,学生在工作室培养模式下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提升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培养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培养的积极性。

(3)培养内容多元化。工作室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培养内容。这样能够使培养模式同行业发展、技术进一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同具体实践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通过项目指导以及参赛等形式把握理论知识,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与传统培养模式相比,工作式培养模式在培养设计方面打破了传统的形式束缚,实现了产业结构和产业设计之间的有机结合。

(4)职业精神团队化。工作室培养模式通常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项目研究,这对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思维潜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服装企业大多以系统的形式进行服装款式设计、生产、营销等环节,所以说,学生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一方面要不断的调整自身状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从而适应培养环境。另一方面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更好地协调各部门和人员关系的能力,从而将自己所潜藏的技术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

2.以工作室化培养模式下服装设计模式培养改革

(1)建立项目化工作室,实现全景式的直观培养模式。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不断进步,培养过程中所处实际环境正在逐步的影响着学生的培养效果,不仅如此,这种影响还呈现越来越强的趋势,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应当不断的实现自身培养模式的专业化,逐步转变传统的培养方式,实现培养方式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院校所沿用的工作室培养模式还处于初级阶段,难以满足服装企业的实际操作上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进一步实现培养模式中实际操作的专业化,从而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当以服装企业的发展方向为指导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服装设计模式的改革;应当着重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培养过程中实现直观性培养,进一步实现直观性培养效果。

(2)实现培养模式的与时俱进。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所处的环境都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因此,很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自控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相对较低,不仅如此,由于现阶段服装设计模式的培养内容与具体的实践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难度,长此以往,学生势必会对该门模式产生一定的厌学的心理。服装设计模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具有较高要求。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日常的培养过程中,不断积累一些理论知识,不断的实现自身能力水平的提高;从实质上来说,工作室培养模式的培养范围相对较小,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的对模式进行改变,当然,教师在培养过程中,也应当从实际出发,为学生布置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任务,这样做才能够使大学生最大程度的掌握所学知识,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现岗位实践与学生就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工作室的实践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替代了传统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极大的方便了大学生的实践。从现阶段的培养情况来看,我国绝大多数院校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对于实践培养模式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都在沿用一种仿真式的实践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方法不利于为学生营造一种直观性的视觉感受,极大的限定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从而使学生容易出现烦躁易怒的情绪。而工作室培养模式的出现,则极大的改变了这种培养弊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结语现阶段,我国各院校都在高度重视培养模式的创新,希望通过进一步完善培养模式的方式,不断满足社会和企业对服装设计模式的要求,但是,现阶段院校所沿用的传统培养模式没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也没有实现实践与就业的无缝对接,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下降。在培养过程中,引入工作室培养模式,则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转变学生的认知观念,完善学生的培养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每一名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米永龙.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培养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2]肖劲蓉.基于工作室模式下的服装设计模式培养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2,07:97-99.

[3]金晨怡.基于工作室项目实践培养的服装设计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155-160.

第13篇

关键词:人工湿地;溶解氧;复氧技术

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1015304

1引言

人工湿地系统中的氧主要被消耗用于有机物和氮等营养物质的生物降解,而作为湿地氧来源的植物根系泌氧及大气表面复氧所产生的少量氧气相对于城市污水在实际负荷下所需的氧气量来说是微不足道的[1]。常规的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仍主要为厌氧反应系统,这使得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较为依赖缺氧和厌氧生化反应,处理效率较低;湿地除磷主要依赖基质吸附沉淀作用,随着植物衰败和基质吸附饱和,湿地除磷效果将逐渐丧失;常规人工湿地脱氮效率普遍在50%~65%之间[2],何连生,刘鸿亮等[3]研究认为在有机物丰富的潜流湿地中,硝化菌竞争氧气能力较弱,按照全程硝化化学计量学得到的硝化需氧量(NOD)高于实际的表面复氧和植物根系放氧,通过湿地表面复氧和根区放氧不能完整地硝化反硝化。

在污水生物处理中,利用溶解氧的生化反应是效率最高的反应过程,并能产生矿化终端产物,因此,形成好氧环境是提高污水生物处理系统处理能效的重要途径,如何通过改善人工湿地中的溶解氧含量及分布以提高湿地处理效率逐渐受到关注。

2人工湿地工艺条件对湿地氧环境的影响

大气表面复氧、挺水植物根系氧传输和进水溶氧是湿地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多数研究显示,大气表面复氧强度在0.5~1g/(m2・d)范围,植物根系氧传输强度在0~3g/(m2・d)范围[4]。从人工湿地工艺运行条件角度分析,影响湿地氧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植物种类、填料表面性能、水力流态等。

2.1植物种类

不同种类植物的根系氧传输能力有所不同,鄢璐,王世和等人[5]研究比较了五种植物湿地供氧能力和稳定性,供氧能力顺序为芦苇>美人蕉>茶花>富贵竹>空心菜。研究表明,湿地植物的生长状况及其光合作用

收稿日期:20131129

作者简介:惠斌(1988―),男,陕西渭南人,南京工业大学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

强度对于湿地DO分布影响显著,随着植物净光合作用速率的增加,DO增加,但污水中污染物降解又消耗了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引起DO水平下降。因此,选择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和光合作用较强的湿地植物,适当降低污水的负荷,可以改善湿地溶解氧条件。

2.2基质填料

填料物理性质的不同,尤其是孔隙率和表面性质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其复氧效果,孔隙率大、比表面积大的多孔状填料具有一定的可选性。

高常飞等[6]通过人工强化生态滤床特性研究可知,火山岩和砾石2种滤料溶氧扩散能力区别较大,利用效率存在明显差异,比表面积较大的滤料(火山岩)溶氧扩散明显能力较高。

2.3水力流态

对于潜流人工湿地,在进水溶氧浓度相同时,垂直流人工湿地的氧环境优于水平流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独特的结构设计和水力流态使其更有利于湿地内部的供氧,创造出较好的氧环境,提高各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2.4水力停留时间

湿地停留时间过短时,水力负荷较高,湿地进出水容易发生短路,好氧反应不能完全进行,氧的消耗较少,故湿地溶解氧较高。停留时间过长时,易造成大量“死水区”,处理效果变差,同时由于有机物负荷较低,氧消耗速率较慢,加之植物输氧和表明复氧效果,湿地溶解氧浓度有所提高,最佳停留时间对应溶解氧最低值。

3强化复氧技术

常规污水处理技术通常借助高能耗来控制反应器内溶解氧浓度,而对于低能耗甚至无能耗的生态处理技术而言,大型曝气机械的使用是不现实的。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地控制生态处理系统中的溶解氧浓度,保证出水水质,是生态处理系统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和关键的问题。目前,基于改善湿地溶解氧水平的人工湿地强化处理技术研究主要分为控制运行条件、改变水力流态、强化供氧等。本文对目前几种高效的湿地强化复氧方式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

3.1间歇式运行

聂志丹等[7]研究采用间歇运行方式使人工湿地复氧能力提高了51.1%,对TN和NH+4-N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28.6%和51.5%。MichalGreen[8]通过研究发现,在人工湿地系统连续运行1~2d后,将其中的污水排干并闲置2~8d可以提高硝化效果;崔玉波等[9]采用进水12h、排水12h(HRT=1d)的间歇运行方式,使两级人工湿地对氨氮的去除率提高至99%;彭举威等[10]采用进水6h、排水6h(HRT=2d)的间歇进、出水方式,提高了湿地系统对COD的处理效能;尹军等[11]采用进水12h、出水12h(HRT=4d)的间歇进、出水方式,提高了湿地系统对氨氮的处理效能。

王晟、徐祖信[12]等人通过湿地静态(中高低)浸润线运行和动态浸润线运行对比结果表明,根据浸润线动态设计原理发明的序批式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CBSW)能够实现了单级湿地内好氧/缺氧环境的交替出现,提高了脱氮能力,除污综合效果理想。

张帅[13]研究了潮汐式运行人工湿地对高浓度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认为潮汐式复氧方式均能明显提高人工湿地系统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明显改善微生物硝化、反硝化、生物吸收等作用,有效地提高了人工湿地对COD、氮、磷的去除性能。

近年来,欧洲建设了一些间歇式非饱和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大多数用于三级处理,运行结果表明,间歇式潜流人工湿地(潮汐流人工湿地)的进水负荷约为传统潜流人工湿地的2倍。

笔者在总结人工湿地强化复氧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强化通气结构设计构想,适用于间歇式或潮汐流运行的小型人工湿地系统,为该类型人工湿地强化复氧提供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1] RonaldDDelaune,RezaPezeshki.Effectsofsoiloxidation-reductionconditionsoninternaloxygentransport,rootaeration,andgrowthofwetlandplants[C]//pcs.Proceeding sofa Conference on Sustainability of Wetlandsand Water Resources.USA: UniversityofMississippi,2000.

[2] 王世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 何连生,刘鸿亮.人工湿地氮转化与氧关系研究[J].环境科学,2006,27(6):1083~1087.

[4] 李文奇,曾平,孙东亚编译.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5] 鄢璐,王世和.人工湿地氧状态影响因素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7,33(1):31~34.

[6] 高常飞.人工强化生态滤床对北方生活污水净化效果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670~8672.

[7] 聂志丹.富营养化水体人工湿地净化技术与底部复氧生境改善技术研究[D].北京: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07.

[8] Michal Green.Investigation of alternativemethod for nitrification in constructed wetlands[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7,35(5):63~70.

[9] 崔玉波,尹军.间歇流人工湿地中COD、NH+4-N动态变化特征[J].环境工程,2003,21(3):62~64.

[10] 彭举威,崔玉波.间歇流人工湿地处理啤酒废水的特性[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21(3):4~6.

[11] 尹军,崔玉波,韩相奎,等.潜流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降解特性[J].中国给水排水,2004,20(6):47~49.

[12] 王晟,徐祖信,李怀正.潜流湿地处理生活污水时的强化方法[J].环境科学,2006,27(12):2432~2438.

[13] 张帅.强化复氧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2011.

[14] 肖海文,邓荣森.溶解氧对人工湿地处理受污染城市河流水体效果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6,27(12):2426~2431.

[15] Ye Fenxia,Li Ying.Enhancement of nitrogen removalintoweryhyb ridconstructedwetlandtotreatdomesticwastewaterforsmallruralco mmunities[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9,35(7):1043~1050.

[16] 曹凤中,戴天有.地表水污染及其控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17] 孙亚兵,冯景伟,田园春,等,自动增氧型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6,26(3):404~408.

[18] ClaudianeOuellet-Plamondon,FlorentChazarenc,Yves Comeau,etal.ArtificialaerationtoincreasePollutantRemovalefficie ncyofconstructedwetlandsincoldclimate[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6(27):258~264.

[20] NivalaJ,HoosMB,CrossC,etal.Treatment of landfill leachate using an aerated,horizontal subsurface-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07(380):19~27.

[21] Ouelle-tPlamondonC,ChazarencF,ComeauY,etal.Artificial aeration to increase pollutant removal efficiency of constructed wetlands in cold climate [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6(27):258~264.

[22] LahavO,Eyalartzi,TarreS,etal.Ammonium removal using a novel unsaturated flow biological filter with passive aeration [J].Water Research,2001(35):397~404.

[23] 鄢璐,王世和,钟秋爽,等.强化供氧条件下潜流型人工湿地运行特性[J].环境科学,2007,28(4):736~741.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T18920-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

第14篇

关键词:人性化 任性化 刚性制度 柔性管理 沟通 尊重 创新

1.从人性化管理的角度透视目前中国服装企业管理者与服装设计师之间的几种典型状态:

1.1 从设计师的角度看待企业:

1.1.1 六天工作制在国内服装企业占了相当的比例,一些企业针对设计部门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及绩效考核制度,设计师背负着极大的精神压力,无限制的加班,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许多设计师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可以说是身心疲惫。

1.1.2 一些传统家族式及作坊式经营模式的服装企业老板做事随心所欲,管理上漏洞百出,老板凭感觉凭心情对规章制度朝出夕改,或是说话不算数,对设计师的承诺不兑现,设计师经常处在无童可依、无所适从,个人利益得不到保障的状态。

1.1.3 一些服装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管理者对服装设计师的个性特质以及创新工作特点缺乏了解,把设计师仅看作是创造利润的驯服工具,注重使用,轻视培训和培养,设计师看不到发展前景,只能得过且过。

1.2 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看设计师:

1.2.1 企业对设计师的人性化管理是基于对设计师的尊重,但有些设计师思想懈怠,自律性不强。工作积极性欠缺,责任感较差。譬如,办公室空调只开不关;个人电脑下班不关机;在办公室吃早餐;上班挂着QQ;频繁的发私人短信,下班时间一到即离开;即使当日的本职工作未完成也不配合加班等等。在人力资源部执行相关制度时,设计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讲不讲人性化管理,都什么年代了?

1.2.2企业加强制度管理,严格考核,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有些设计师认为不近人情,违背了人性化管理。这几乎成了一些不愿意严格遵章守纪设计师的挡箭牌,一些不自觉的设计师钻管理人性化的空子,工作主动性不够。常此以久,企业管理者对些设计师采取“解雇”或不续约的措施,

1.2.3 设计师一旦产生离职念头,他们不是主动与公司沟通申请离职,而是故意违反纪律,但又不至严重的程度,致使企业无法对其进行处罚,或者敌意工作散漫,拖拖拉拉,影响工作。他们等待的就是公司辞退他。因为正规的公司将遵照劳动法规,在辞退设计师时按现行法规政策给予相应补偿金。

1.3 普遍现象:客观和主观的多种原因造成服装设计师流动性极大的现象,一个服装设计师在一家服装企业工作两年左右已属长期,一年换一家工作单位的服装设计师比比皆是,刚毕业的学生的工作单位甚至几个月换一家。不是老板解雇了设计师,便是设计师“炒”了老板,可谓沙做的营盘流水的兵。

2.用人性化的方式管理服装设计师的目的和意义

2.1 现代服装企业产品的创新与研发,主要维系在广大服装设计师身上。人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胜利,就必须要把握好人这一要素。现代服装企业的竞争的关键点之一就是设计人才的竞争,各企业必须留住有价值意义的服装设计师,才能使企业获得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

2.2 现代服装企业的产品是由服装设计师设计的,服装设计师是从事用思维进行工作的人,设计师是有思想感情的,这是人与机器的最大不同。人不但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求,个人的自尊需要受到尊重,个人的价值希望得到承认,个人的理想渴望得以实现。科学的设计管理模式,应该把“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纳入到管理之中。

企业管理者对服装设计师的尊重、关怀、理解、信任才能充分挖掘服装设计师身上蕴藏的巨大潜能,调动服装设计师的积极性,从而为服装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

2.3 从某种角度来讲,服装设计师的对企业的患诚度由老板决定,企业是强势方,设计师是弱势方,假如不尊重服装设计师,不把他们视为有创造性的的人,而仅看作是创造利润的驯服工具,那必然导致人才散尽。

2.4现代企业塑造了“家”的理念,企业就是一个大家庭,设计师在企业中有家的感觉,从而愿意尽心尽力为公司工作日本经济之所以取得高速发展,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其公司对设计师巨大潜能的格外重视,注重发挥设计师的积极性,培养和确立设计师视企业为家的信念,使设计师真正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在日本企业中,“人性化”治理的成功范例比比皆是。在欧美的成功企业尤其是创新产业及高科技企业中,已广泛实行了“以人为本”的治理模式,而且,“人性化治理”已成为西方经济学中的主导治理理念。国外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服装企业借鉴,通过人性化的方式管理设计师,充分发挥设计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设计师研发产品的动力,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2.5 用人性化的方式管理服装设计师是人性化企业管理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3.人性化企业管理方式的基本概念

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充分开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如对人的尊重,充分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人性化管理是将人性学理论应用于管理,按照人性基本属性进行管理的管理哲学。因此,必须我们对人性学有所了解。

3.1 人性学的基本概念:

人性学主要由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构成。

3.1.1 人的自然属性的三个定律:

a)人的生理层面的自然属性是“人类总是要求拥有快乐而不是痛苦。”

b)人的心理层面的自然属性是“人类总是要求得到尊重而不是贬抑。”

c)人的心灵层面的自然属性是“人类总是希望有长久的目标而不是虚度一生。”

3.1.2 人的社会属性的三个定律:

a)对行为后果的考虑。

b)对自己长远目标的考虑。

c)对人生价值的考虑。

3.2 人的社会属性受自然属性的支配,而心灵则是一种思想意识,是人类社会属性产生的源泉,企业只有了解了人性中这些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才能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被管理者提出恰如其分的管理目标。

4.人性化企业管理方式的基本要素

4.1 人是管理实施的唯一对象,如何来认知这一对象至关重要。如果一个管理者只是把所管理的人作为下属。作为权力实施的目标,看作是创造利润的驯服工具,这样的非人性化管理最终必将走向失败,企业发展必将受到阻碍。

4.2 注重管理过程中的管理手法与措施,这是管理实现人性化的最根本所在。如果仅认知了管理的对象――人,那么你只是一个简单的管理者。一个真正有见识有远见的管理者,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可以让人这一管理对象成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这些管理措施就是成功有效的措施,企业离成功也会越来越近。

4.3 正确处理管理措施与管理对象间的协调统一关系。不能脱离管理对象来采取管理措施,也不能脱离企业实际来管理对象。两者是矛盾对立统一的,只有正确协调好两者的关系,企业管理必将走向良性发展,也必将促使企业的进步与发展。

5 “刚柔相济”是企业用人性化的方式管理设计师的重要手段

5.1 从管理的涵义看。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即对人的行为进行控制。

5.1.1 从字面上看,“管”者,制约也,是指对严格执行制度、丝毫不许偏差的监督、检查,其表现状态则里刚性;

5.1.2 “理”者,梳理也,是按照入的情感、思路及价值取向等对人和事进行号脉治理,其表现状态里柔性。

5.1.3 科学的管理是“管”和“理”的结合,就是刚柔相济的结合;

5.2 制度与人性化似乎是一对永远的矛盾,非此即彼,无法融合。然而对企业管理者来讲,以规章制度约束人,以人情人性感化人,才可以达到“刚性制度,柔性管理”的高层管理境界。

5.3 之所以强调人性化管理,是因为大部分国内服装企业对设计师管得多、理得少,没有达到“管理”的真正境界。但不能矫枉过正,过于人性化也会让设计师从心理上产生惰性,人性化设计管理并非不要制度。也不是不执行制度,而是在制度执行中注入更多合理、人性的因素。

5.4 采取人性化管理可以让设计师感到企业文化的温暖,只有将人性化与制度管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设计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调动设计师积极性。使企业永葆生机和活力。

6.用人性化的方式管理设计师不是让设计师任性化

不少企业在大力推行人性化设计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有一些企业在实施人性化管理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不科学不完善制度使设计管理陷入了误区,而设计师对人性化管理的误解也使设计管理难以有效实行。

6.1 倡导人性化设计管理,绝不是设计管理自由化、软性化,更不能任性化。如果片面强调人性化,而放松了对设计师的制约,则会使人性化管理变为任性化管理,致使企业成为一盘散沙。

6.2 人性化设计管理是指在管理中更多地注入人性的东西,体现柔性的一面,但绝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对管理的严格要求,绝不意味着可以对设计部门管理考核制度的软化和任意打折扣,如果管理者对设计师违章现象不加制止和按章处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恰恰背离了人性化管理的本意,使得人性化管理变成了自由化、软性化、甚至变成了任性化管理。

6.3 强化有原则的、完善的、科学的刚性管理,使设计师做事有据可依,是对以人为本的最好诠释,是对设计师的最大关爱。

7.用人性化管理的模式管理服装设计师的主要方法

企业管理者必须充分了解设计师的个性和工作特点才能对设计师的行为和动机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才能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设计师提出更高的更能发挥设计师潜能的管理目标。

7.1 对设计师进行人性化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一套科学且行之有效的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及研发体系管理制度;

7.2 严把招人关,招聘设计师时选择心态好、责任心强、工作负责的求职者;

7.3 要让设计师正确理解人性化管理的本质。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是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为依据,将“人性”融入管理,使每一名设计师能够在富有“人情味”的管理下,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使得每一项管理目标能够顺利落到实处,从而提高企业研发体系的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

7.4 创造一个有利于设计师从事创新和研发工作的工作环境,建立富有创意的温馨的设计工作室,允许设计师在不影响工作和不妨碍他人的前提下听音乐;

7.5 把好培训关,加强对新设计师的入职培训和对在职设计师的在职培训,让设计师了解公司的规章制度,从思想上同化设计师,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塑造设计师良好的习惯;

7.6 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制定出明确的奖惩制度,在制度上坚持“奖多罚少、特殊重大违纪重罚”的原则,给设计师充分的及时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7.7 营造设计师认同的企业文化,利用文化规范行为。在日常管理中,一句勉励的话语、一个友情的提醒、一次有意义的活动,都是人性化管理方法的体现:

7.8 企业管理者及设计部门管理者建立良好的个人职业形象,增加个人魅力。以个人行为作为设计师榜样,逐渐感化设计师。

7.9 提供设计师业务进修和培训的机会;

7.9.1 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每年制定设计师培训计划,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灵活形式,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利用工作时间或下班后和部分休息日对设计师进行义务培训;

7.9.2 设计师根据个人发展规划在业余时间学习与工作相关的课程学费,经事先申请和被批准,企业根据设计师对企业的贡献和在本企业工作年限在设计师取得合格证书之后予以全部或部分学费包销;

7.10 任人唯贤,给设计师提供各种成长与发展机会,鼓励设计师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注重企业与设计师的双赢战略。

8.企业根据服装设计师的特质类型进行人性化的管理

每一个服装设计师都是“特别”的,针对不同性格特质的设计师,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以下是六种典型的设计师类型:

8.1 现实型设计师:

8.1.1 特质描述:

a)追求实惠的工作;看重眼前利益,有时容易急功近利;

b)既不好高骛远也没有远大的理想;

c)既得利益者。缺乏探索精神。

8.1.2 核心价值:追求可行的有现实意义的目标,自我价值以量化体现。

8.1.3 管理对策:

a)让他们做工作成绩与效益挂钩的工作,并及时奖励,及时兑现;

b)给他们短期目标,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目标;

c)把努力的成果进行量化体现,以小成功作为激励其前行的动力。

8.2 研究型设计师:

8.2.1 特质描述:

a)善思考、爱挑战和创新;

b)有探索精神,不急功近利;

c)喜欢追根究底;有时会钻牛角尖;

d)能坚持自己的意见,但有时比较固执。

8.2.2 核心价值:仰望前景,追求成就感,研究成果被业界所认可。

8.2.3 管理对策:

a)提供培训的机会;

b)授以新挑战;

c)告知难度大,唯他可以胜任;

d)通过有挑战性的工作,帮助其提高视野:

e)认可其精神,鼓励创新,

f)允许犯小错误。

8.3 社会型设计师:

8.3.1 特质描述:

a)爱交际,懂得人情世故:

b)不愿得罪人,原则性不强; c)喜欢结交小团体,做事喜欢随大流;

d)善用“人缘”给顺利做事铺设方便之道。

8.3.2 核心价值:和谐的工作氛围,得到众人的尊重及认可。

8.3.3 管理对策:

a)告知重要的是成败;

b)让他们学会在掌握好做事的分寸的同时,坚持必要的原则;

c)增强大团队精神:

d)让他们从事与客户服务相关的设计工作。发挥他们追求和谐和善于处事的积极地一面。

8.4 主人型设计师:

8.4.1特质描述:

a)自信独立,有人生目标;

b)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追求意见被重视,有时会强加于人;

c)爱出人头地,但有时不注意与他人沟通的方式。

8.4.2 核心价值:影响别人,获得活语权,进而获得指挥权。

8.4.3 管理对策:

a)授权,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分权给他们,让他们参与目标制订。用他们认可的企业目标管理自己:

b)多向他们征求意见,让他们的知识为团队所用

c)让他们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增强大团队和谐的意识:

d)加强管理技巧和沟通技巧的培训,帮助提高他们的领导才能。

8.5 艺术型设计师:

8.5.1特质描述:

a)创造性强,想象力强:

b)理想主义者,情绪化;不切实际,思维如野马奔腾;

c)没有切实可行的前行方向,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会给他们造成沉重的心理打击:

d)敏感脆弱,孤独;渴望被理解和欣赏。

8.5.2 核心价值:充分的表达自我意识是他们的主要欲望。

8.5.3 管理对策:

a)欣赏其才能;

b)尊重其个性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

c)用设计师喜欢的方式与其进行沟通;

d)创造令人愉快的工作环境;

e)安排设计师做创意设计工作,发挥真正的优势

f)用特殊的方法激励设计师,用企业的名义支持

设计师参加创意设计活动。

8.6 传统型设计师:

8.6.1 特质描述:

a)性格保守、顺从;

b)回避责任和压力,需要被领导与指挥;

c)不惹事生非,不喜欢太被关注和被遗忘;

d)不善挑战性的工作,创造力较弱。

8.6.2 核心价值:追求稳定的工作,有安全感。

8.6.3 管理对策:

a)制定完善的企业制度,使设计师有法可依;

b)给设计师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行动纲领,否则会无所适从;

c)把工作分为具体的目标和行动计划;

d)兑现承诺,使设计师安心工作;

e)在设计师需要的时候提供必要的帮助。

8.7 综合型特质的设计师

除了以上六种典型的设计师类型外,其各种特质综合的比例不同又派生出多种多样的设计师类型:

8.7.1 两种特质类型相综合的设计师:现实型+社会型的设计师;艺术型+研究型的设计师;主人型+艺术型的设计师;传统型+现实型的设计师等。

8.7.2 三种特质类型相综合的设计师:现实型+社会型+主人型的设计师;艺术型+研究型+主人型的设计师;主人型+艺术型+现实型的设计师;传统型+研究型+现实型的设计师等。

9.企业管理者与设计师之间进行人性

化沟通是企业实施人性化设计管理的重要过程

9.1 人性化沟通是指按照人的自然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习惯,在充分尊重和理解他人的个性、文化、习性、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因素基础上,而采取相应交往策略并与之相和谐的高效率沟通。企业将管理者与设计师之间应把行之有效的淘通作为纽带,凝结成团队力量、形成协作创新的氛围。才能高效地实现团队目标。

9.2 企业管理者与设计师人性化的沟通可以促进实现沟通目标的效率

9.2.1 沟通的目的是为了一个目标而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从而达成协议的过程。这种协议就是沟通的最终目的,但其受到客观信息、个人和群体主观思想的不同,在传递过程中经常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转译、放大或缩小,真正要实现目标的这个过程往往有很大的区别。

9.2.1 而人性化沟通是在尊重彼此的前提下,采用积极准备沟通计划、仔细聆听、换位思考等方式。在确保必要信息准确、清晰地传达给彼此的同时。也提高了信息的传递效率。特别是换位思考,也是尊重对方文化和主观意识的一种表现。能够很好的促进彼此观点的一致性和接受程度,从而能够提高沟通的实现效率。

9.3 企业管理者与设计师人进行人性化的沟通是设计团队运作的剂

9.3.1 由于人性化沟通特别关注尊重彼此的个性、习俗等文化氛围,良好的人际关系或工作氛围都是要通过彼此的认同,接受和尊重的活动逐步建立起来的。而在这些促进人际关系的活动中,人与人的沟通占有很高的比例。

9.3.2 应特别重视沟通不仅仅是为了达成目的,更要珍惜每一次的沟通机会,促进彼此的感情交流。这种感情交流实际上就是借助彼此对事物的看法来了解对方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固有的模式,通过彼此的适应从而摸清对方的习惯,犹如齿轮间横加的磨合,这种积极的磨合能提高整个设计团队的运行滑度。

9.3.3 管理者与设计师在沟通上彼此注重人性化的感受,可以起到很好的团队作用,提升设计师在或工作中的愉悦程度,从而提高设计师的主观能动性,改善设计师的工作效能。

9.4 企业管理者与设计师之间的人性化沟通可以提升设计部门凝聚力

企业管理者在工作中与设计师之间各种形式的沟通,增加了人性化的色彩后,犹如滴水穿石、雪中送炭,可以提高企业与设计师之间认知、理解和支持程度。这种互相支持和认可正是高楼大厦砖瓦间的粘合剂,巩固了设计团队的整体合力,提升了设计团队克服困难的勇气。

10.人性化的设计管理模式的四个发展阶段

10.1 人性化设计管理是对企业文化培育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0.2 企业对服装设计师进行人性化管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也是对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表现形态进行有序组织和改造的过程。对设计师进行人性化管理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人际权力管理阶段、人际沟通阶段、合作管理阶段、奉献管理阶段。这四个发展阶段实际是企业文化与设计师个人意识或文化意识进行整合的过程。

10.2.1 人际权力管理阶段

企业初建阶段,由于设计师来自四面八方,设计师的文化意识不一样,设计师之间及设计师与企业管理者之间可能出现混乱和冲突,因此在这个阶段应建立统一的行为规范,并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并告知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促使设计师在理解的基础上服从企业管理。

10.2.2 人际沟通阶段已进入人性化管理的意识培育和调整阶段,是为企业发展和成长塑造企业文化的开始。在此阶段应着重特别注重企业管理者与设计师之间的沟通,并开始逐步建立共同的价值观。

10.2.3 合作管理阶段是培育企业文化的重要阶段,企业领导如不注重研究分析自己企业的特点就没有文化上的创新,就没有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应让设计师共同参与企业文化的创立与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一个阶段将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10.2.4 奉献管理阶段是全文化管理阶段,企业已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企业文化,全体设计师也融入到了企业文化之中,这时设计师的思想行为都自觉地在认可的企业文化的支配之下,企业管理者与设计师同心同德为企业的发展共同奋斗。

结语:

第15篇

【关键词】图们;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088-0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部分,是城市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主要承担者,在深化医改的背景下,社区卫生人员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者。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人力资源状况在社区卫生服务的生存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质量。通过调查图们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状况,掌握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分析未来人员供需趋势,问题和对策,合理地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配置,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的需要,保障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图们市所辖行政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乡镇卫生院4家。

1.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普查法,对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普查,调查结果应用数理统计原理进行统计,并进行相关数据指标分析,建立数据文件。

2 结果

2.1 人员数量分布状况 图们市总人口130084人,其中农业人口54699人,城镇75385人;社区服务中心在职人员中医生10人,卫生技术人员4人,每万人口所配置医生1.30人,卫生技术人员为0.53人:乡镇卫生院在职人员中医生19人,卫生技术人员5人,每万人口所配置医生为3.4人,卫生技术人员0.92人。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以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要求,图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师与卫生技术人员的配置相对低。每万人口所配置医生为1.30人,卫生技术人员0.53人。乡镇卫生院的医师与卫生技术人员的配置相对合理。基本上能够保证每万人配置2-3名医师以及相对的医技人员。如表1所示:

2.2 职称分布情况 图们市社区卫生人员职称整体构成:高级职称占12%,中级职称占38%,初级职称占41%,未聘任占4%。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高级职称占22%,中级占42%,初级及以下占36%,乡镇卫生院中高级职称占7%,中级占36%,初级及以下占51%。如表2、图1、2所示:

2.3 学历分布情况 全市社区卫生人员中本科学历占5%,大专学历占46%,中专学历占4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中本科学历占5%,大专学历占70%,中专学历占24%;初中以下学历占11%;乡镇卫生院人员中本科学历占4%,专科学历占41%,中专学历占55%。表3、图3、4所示:

3 讨论

3.1 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相比,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学历层次偏低,图们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绝大多数为中专和专科学历,高达94%,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职称不高,一半以上为初级及无职称,占57%,高级职称只占7%,难以完全承担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重担。

3.2 卫生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专业分布上全科医师太少,需要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全科医师2人,乡镇卫生院没有全科医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76%,中级以上职称占64%;乡镇卫生院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45%,中级以上职称占43%。而相对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卫生人员在服务压力,学历和职称上明显较低,这相对于较大的服务需求,必然需要更一步加强和改进。

3.3 改进措施

3.3.1 加强卫生人才的队伍建设。第一,加大中青年骨干培养力度,选拔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作为行业排头兵的培养对象,根据专业特点,合理确定培养周期。培养出在本专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确实提高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技术综合实力。第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首先是要招募更多高学历和医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提高总体人员的学历和职称水平,其次要加强去入职人员的培训,确保其具有相当的专业程度才准许其入职工作。还要加强对现有在职人员的系统培训,完善和提高整个队伍的专业技能。第三,建立传、帮、带制度。通过综合评选高职专家,帅选有潜力、好学上进的低职称技术人员,在本土培养一批业务技术骨干。第四,培养高学历的中青年社区卫生服务人才,调整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师和社区护士数量。通过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全科医生队伍措施,才能加快全科医生培养,稳定和发展全科医生队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3.3.2 加强全科医师人力培养。加强对全科医师队伍现有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通过在职教育来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完善全科医学培训体系,探讨与应用多种全科医学培训模式,改变当前社区卫生人力分配不合理的现状,全现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人员能力与素质,提高社区医疗服务质量,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开展“六位一体”功能的需要,更好的服务社区居民。

参考文献:

[1] 郭岩:《卫生事业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