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众传媒的缺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8-0028-02
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它以其先进的科技手段,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既给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机遇,但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大众传媒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大众传媒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能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同步化并且不受时空的限制这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把握和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传播健康、科学的思想政治信息,取得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
大众传媒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告别了过去相对单一化、简单化的方法。大众传媒具有声色俱全、声情融会等特点,实现了多种感觉形式并用,可以增加信息的获取量,为人们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极强。使大学生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育教学中,思想得到升华,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大众传媒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信息量的飞涨使思想政治教育带受到干扰
海量信息,难免泥沙俱下,甚至颠倒乾坤,容易引起一些问题。如海量的信息可能会把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信息淹没,容易干扰受教育者的思想;信息的筛选和过滤技术相对滞后,使与主流的价值观相对立的政治信息以及一些封建、腐朽、庸俗的信息大量涌现,会严重阻滞和影响健康信息发挥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容易引起人们政治观念和民族意识的淡漠,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巨大冲击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其信息技术的垄断优势,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竭力推行他们的政治文化、政治理念、政治意识形态等,大肆向社会主义国家宣扬,兜售其价值观,夸大我国的缺点和阴暗面,利用广播、卫星电视、互联网进行腐蚀和“和平演变”。使群众迷失正确的方向,最终达到他们“西化”与“分化”的目的。当前,我国由于网络等传媒技术的相对落后,对信息的控制力与屏蔽能力都十分有限。这使得我国在对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主动攻击面前,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西方文化通过大众传媒正在和将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强烈冲击。
(三)大众传媒过度市场化发展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弱化了教育对象的法律观念、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大众传媒在走向市场的同时,一味追求商业化效益,趋利性过于突出。这些现象,扭曲了社会现实,对人们的行为规范、人格形成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都产生消极影响,直接或间接冲击着当代广大民众的政治观念,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三、大众传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对策研究
(一)国家、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1.加强监督管理。针对有些大众传媒营业场所管理混乱的情况,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定期进行整顿治理,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大众传媒的执法,对毒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违法犯罪行为,要穷追猛打。
2.制定政策法规。世界各国都已经开始了大众传媒立法的工作,加强了对大众传媒犯罪的打击力度。我国法制不十分健全,有关规定针对性不强,缺乏操作性,政策落实不到位。进一步健全法制,做到有法可依。
(二)大众传媒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我国的大众传媒虽做了许多努力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就整体而言,在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效果不太理想,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从大众传媒自身出发,加强大众传媒自身的建设,以更好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保持对大众传媒的开放性,但是对大众群体的各种价值观念和思想要进行积极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坚定科学的价值取向而不致在各种浪潮冲击中感到迷茫。同时,吸收大众传媒精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环境。除此之外,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传媒“四结合”的教育模式,坚持合力原则。
综上所述,由于大众传媒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二者自身的原因,使得大众传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产生了有益的作用,又带来消极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只有掌握大众传媒的规律,积极探索大众传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对策,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地推向现代化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 葛琛佳.论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1).
[2] 张世爱.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99-101.
【关键词】戏剧;大众传媒;时代;生存;发展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44-01
一、关于戏剧艺术的概述和分析
戏剧艺术在发展方面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方式,在我国的艺术长河当中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能够给观众带来非常多的乐趣,并且对观众也能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戏剧的发展需要长时间沉淀,需要逐渐进入到成熟阶段,并且更加多元化。戏剧艺术在表演上是非常丰富的,在形式上也呈现出多种形式,有角色的分析也有舞台的虚拟。对于群众来讲,传统性的戏剧一般都是在节日当中出现,也出现在婚嫁还有传统节日当中,因此在农村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要不断积极融入到民间的戏剧氛围当中,让农民对戏剧产生更多的情愫,这已经成为戏剧发展过程的主要方式。
二、大众媒体对戏剧产生的影响分析
大众传媒的时代已经来临,也被广泛的应用在多种探索结果当中。这样的方式能够对大众的文化水平有非常大的提升,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多方发展,传媒也日渐丰富,扩展了范围,并且新型传媒介质的出现也让戏剧艺术得到了多方面的变化,从整体上看,当前所面临的困难也非常多。新型传媒介质的出现给媒体内部注入了较多生机,也让传统的舞台束缚感被冲破,一些数字化的事物进入到传播媒介当中,例如,数字化电视还有广播以及网络等等媒体。一些观众在家里就能够通过数字化电视欣赏更多的节目,还能搜索自己喜欢的戏曲片段,戏曲的观看更具有针对性。在微博上、微信上还有各个网站当中能够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够让人们在精神上得到多方面的满足。[1]
戏剧文化和其他类型的文化相对比,群众基础较大,并且集中在老年人,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戏剧的发展是不利的。戏剧文化要想在大众传媒时代得到更多发展,就需要迎合网络传播的需要进行多方面创新,进行更多更大的变革。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也让戏剧文化的传播范围得到了拓展,戏曲文化的发展能够有非常大的技术支撑力。在传统的戏剧艺术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让戏剧的精华得到体现。[2]
三、戏剧的发展和生存
(一)拓展戏剧的商业发展空间。戏剧是一种传统的民族艺术,在我国的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已经有了非常多的体现,如果从文化保护的方面来看,需要做好多个方面的艺术保护工作。在大众传媒时代,戏剧的发展还面临着非常多的挑战,要想迎合挑战,就需要不断满足文化方面的需要,让民族艺术能够得到多方面的传承,在这其中还需要进行更多探索,要不断创新,让舞台的表现力得到增强,让群众能够得到解放,这也是时展的必然选择。
在大众传媒时代,戏剧不断发展,在现代化当中也有很多缺点,缺少对戏剧创新的了解,舞台上的艺术也缺少审美标准的考虑。在现代化的戏剧作品当中,缺少对现代化审美标准的考虑,这样很多现代化戏剧作品就在观众的心中没有了更多的震撼性效应。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只有商业发展空间,结合现代化的审美标准,并且进行艺术表现形式多方面拓展,才能够让现代化的审美更具有情调,强化戏剧变革的历程。[3]
(二)创作观念的革新。戏剧的发展过程中,体制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传统的戏剧在创作的观念、体制上已经呈现出落后的方式,并且在大众传媒时代当中也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这样很可能会被淹没在传统艺术文化当中,原有的体制被束缚,需要充分的使用网络手段进行创作内容的丰富,不断对创作观念还有相应的体制进行改变,强化学习,提升商业宣传力度,关注舞台上的交流感,不断提升戏剧在多媒体时代当中的发展。[4]
综上所述,本文对戏剧在大众传媒时代的生存与发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此过程中要对戏剧的多种形式进行指导分析,不断强化戏剧在创作方面的想象力,提升商业价值,提升戏剧的发展空间,让戏剧能够有更多年轻的群众基础,只有这样,戏剧的发展才能够有更为广泛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黄莎莉.作为戏剧演出新语汇的多媒体--以英国1927剧团的创作方式为例[J].演艺科技,2015,14(2):55-59.
[2]李帅.谈戏剧创作中的多媒体[J].大众文艺,2016,22(20):178..
关键词: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媒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10-02
一、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进步,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新的环境,使其教育方式不得不发生了变化。伴随着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他们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有着强大的替代能力。当今,网络传播成为继报刊、电台、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也会成为宣传思想的主要途径之一。网络教育如果运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把许多无法单纯地用语言表达的思想情感,变成思想交流探讨,引导大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在思想交流中顺其自然地接受指引和教育。
(二)加速了信息传播的传播速度
由于大众传媒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广而多,并且表现自然、亲和没有强迫性,并且大众传媒可借助的媒介多种多样,形式灵活多变,因而对大学生而言,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大学生通过大众传媒,主要是网络途径,可以快速准确地寻找相关信息,因而对大学生的吸引及影响力非常强大。大学生借助网络可以随时了解新闻事件,对国内外政治变化、经济形式、政策出台、军事动态有个及时客观的掌握。而且对于思想政治从业人员而言,大众媒介传播的及时性也为他们的授课以及大学生教育提供了素材,他们可以及时根据新闻动态和形式变化,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和方法,从而有效的与时俱进,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实处,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效率及速度,可以加强网络媒体的正确引导,实现更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是可塑性极强的群体,由于其生理及心理的特点,他们对于流行文化非常敏感并且反应迅速。于是在大学生中,不断出现一些代表着流行文化的时尚现象,如“追星族”、“哈日哈韩”、“网络流行语”等。因此,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要顾及到大学生们的个性和喜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不能过度拔高,不顾实际。学生通过大众传媒,主要是网络途径,可以迅速标新立异,了解时事,发现最新资讯。它迎合了当代大学生对新鲜事物以及新闻大事的关注度,拓展了大学生的空间,让新时期独立意识日趋强烈、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大学生们在短时间内成为大众传媒的接受者。
(四)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由于大众传媒的覆盖面广,穿透力强,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逐渐由隐性、渗透代替原来的公开、正式,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枯燥和单调以及陈旧的缺点,它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的素材和信息,降低了大学生的抵触心理。而且用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方式取代传统的单纯语言表达,形象地表述、公正地披露和抨击了一些阻碍社会进步的丑恶现象,从而净化和提升了人类的精神,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渐渐地提升了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加深了印象,大大增强了吸引力,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二、注重大众传媒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
(一)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者借助大众传媒更好地展开工作
大众传媒负有把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的职能。因此,作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尽快切实转变思想观念,争取使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早日实现与大众传播结合的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神圣使命。为此,首先是必须具有开发运用大众传媒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其次是要掌握重要的传播理论和知识,要积极运用大众传媒信息资源去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再次是要思考在大众传媒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大众传媒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依赖的合作模式。最后是加强对传媒的监督、管理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传媒的监管,加强对校园文化组织、社团的管理。
(二)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督和管理,引导它们宣传主流信息
大众传媒的出现并不断拓展尽管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但是不可否认,其负面因素也是存在的,尤其是网络的发展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正因如此,严肃地对大众传媒进行监查、监督和控制,制止一些不良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在当下是非常急需和可行的。对于大众传媒的监视和管理,国家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尤为重要,国家相关部门应该针对大众传媒中信息、传播、过程等方面严格进行全面的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的媒介法规,以强制性的国家法律方式对大众传媒进行规范化、透明化、法制化的监督和管理,对电视、电影等媒体在大学生寒暑假以及“黄金时段”等时间播放的文娱类节目,进行严格的审查制度,并加大力度,阻止某些以迎合某些人制作的质量低劣、口味低下的作品进入市场。对网络视频、游戏网站等加大督查力度,引导其提高思想强化伦理和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严格监督,过滤有害内容。与此同时严格把关外来文化产品,阻止不良文化流入,冲击现有优良文化。使流行文化的内容托积极向上,符合文化先进性的标准,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层次与要需求。同时,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强化对大学生的传媒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案例来建立、增强大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培养他们自觉回避有害信息和消极影响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满足大学生求知欲的前提下,为新时期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
(三)利用大众传媒、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大众传媒进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已是大势所趋,对其正确引导不仅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更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最终实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社会是否给予大学生流行文化以适当的位置,一个是都具有宽容的文化心态,是以尊重大学生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偏好为主要标准。例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让大学生喜欢的校园偶像进入课堂,发扬偶像的榜样教育作用,将思想、政治、道德、法制观念等内容揉入校园偶像文化其中,将偶像的内涵及外延拓展,使其成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有效手段。使学生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因为偶像的洗涤而得以提升。同时也鼓励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喜闻乐见的“流行”方式,自己创作、展示主流文化的内容。支持鼓励大学生用时下流行的RAP(说唱)或者MTV等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某些传统道德观的内容,加强学生的传媒素养,支持有才华的学生用网络动漫等形式来创作表达有关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
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当对大众传媒的特点、利弊具有清晰明确的认知和了解,与此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运用传媒方式展开工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等学校;高校形象;传播;效果;策略。
随着高等教育产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处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中的我国高校,在招收学生、吸引稳定人才、争取科研项目、吸纳资源投入、扩大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存在着愈演愈烈的竞争。促使高校逐步重视自身形象建设,并将应用于企业的CIS(CorporateIdentitySystem),即"企业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建设理论和策略应用于高校之中,形成了高校形象识别系统(UIS,UniversityIdentitySystem),通过理念识别(MindIdentity)、行为识别(BehaviorIdentity)和视觉识别(VisualIdentity)三个方面构建高校形象。
从研究与实践的脉络中我们不难看出: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高校形象建设的目的,高校的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是高校形象建设的方法和手段,而对于连接方法、手段与目的之间的渠道的研究,即高校形象传播的研究却是一个空白,在实践过程中也缺乏控制与管理。本文即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
一、高校形象与传播的关系
综合多个学者的研究成果,高校形象可以界定为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特征在社会公众中的总体印象和评价。
基于这个定义,决定高校形象的不仅是高校自身状况,如师生数量、教学设备、校园环境等物质层面的状况和办学理念、发展目标、校园文化等精神层面的状况,还涉及到社会公众及自己的师生员工对高校各方面工作的综合评价。而评价的形成必须是以获得相当的信息为基础的。因此,高校形象的塑造离不开高校形象信息的传播。
在高校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传播正是发挥着渠道的作用。没有传播,高校形象就不可能得到扩散。深入认识传播的规律,对高校形象的传播十分重要。
二、高校形象传播的方式与特点
高校要依靠媒介才能传播形象,但是不同的传播方式由于特点、性质、手段的不同,获得的效果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应根据不同的场所、不同的环境,选择适合的传播方式。总的看来,高校形象的传播遵循基本的传播学规律,传播方式主要有如下四种类型:
1、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指在两者或两者以上面对面进行的或者依托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电子邮件等非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的说服能力强,隐含信息丰富,传播方式多样、灵活、简便,反馈及时,可以形成双向互动。同时,人际传播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如传播速度、范围有限,信息容易在不断扩展的传播过程中发生歧变和扭曲。
高校形象人际传播的主体是高校的教职工及其家属、学生及其家长亲朋、校友等。其中,高校的领导,尤其是校长在高校形象的传播过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
2、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是指一小部分人之间的传播行为。由于群体的构成具有一定规模,靠习俗和伦理来联结,并通过面对面互动来传播信息。所以群体传播兼具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的特性。
群体中的个体在遇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往往会因为群体压力而产生趋同心理。有研究表明,群体成员的群体归属意识越强,对群体的忠诚度就越高,对于与群体规范不相容的宣传越能表现出强烈的抵制态度。
在高校的群体组织中,各地校友会、科研团队(同盟)、学生社团(协会)、志愿者服务队、班集体与宿舍具有群体传播的功能与特征。
3、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是组织系统按照设定的规范与程序进行信息的交流,对于以组织为主体进行的传播活动,是按照等级管理制度来进行的。组织内部的传播过程主要采用下行传达、上行反映、平行沟通的方式进行。组织传播具有规范性、整体性和严肃性,传播过程中不易发生信息的歧变。外部组织传播则要求组织通过既定的方式向外界信息,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借助大众传媒传播信息。
高校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组织系统,其各级机构保证了信息有效、迅速的传播。同时,高校所属的宣传部门掌控的宣传媒介相对于其他企事业单位来说更为发达,这和高校具有的技术优势和是分不开的。目前,高校可供利用的传播媒介主要包括高校自办的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向社会公众传播的大众传播作用。
4、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通过文字(报纸、杂志、书籍)、电波(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图像、符号等形式,向不特定的社会公众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过程。大众传播具有权威性、舆论性和广泛性,便于树立典范、引导舆论、影响全社会公众的判断和价值取向,其覆盖面广、影响范围大。
高校形象的大众传播,是指高校通过大众传媒对自身的宣传与报道。以高校自身为视角,包括主动报道和被动报道两个方面。
三、决定高校形象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基于传播理论,传播效果的评价有不同的层次。对于高校形象传播效果的评价,在初级的层面上是高校形象的知名度,在中级的层面上是高校形象的理解度和美誉度,在高级的层面上是高校形象的支持度和信奉度。在三个不同的层面上,高校形象信息分别作用于受众的感觉、知觉,作用于受众的思维、情感,直到作用于受众的意志与人格等心理品质,其传播效果由浅入深。
对于高校形象传播效果的取得,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传播者的说服力
事实上,传播主体的说服力依赖于一定时间内传播主体的可靠性和权威性。无论对哪一种传播方式而言,传播主体的说服力的获得都具有一定的时限性,为此,传播主体必须时时注意通过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来维护自身的公信力。
2、传播态度、技巧与内容
平等地对待受众,使其感受到公平与公正,可以削弱说服对象在心理上的反感情绪。要根据受众的性别特征、年龄特征、受教育程度等选择适合的传播手段,要注意传播内容和表现形式的亲和力,贴近受众生活。
3、受众原有的观念
受众原有的观念对传播效果也会产生影响。这种原有的观念将发挥传播中的"先入效应"和"定型效应",使传播很难在短期内发挥效果。比如,如果公众原来对高校形象的认知是负面的,那么,高校的宣传将很难短期见效,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四、高校形象传播策略
1、树立教职工的传播者责任感
与其他组织机构相比,高校形象传播主体十分广泛,受众群体的身份、地位、知识水平、心理特征也很复杂。为此,高校在进行形象传播过程中,要注意发挥有开拓精神的学校领导,知名院士、学者、教育专家,成绩卓越校友在高校形象传播中的名人效应;要通过教育培养师生员工的形象意识,引导他们在与各种类型受众的接触中,主动传播有利于学校形象的信息。
2、增强自控媒体的传播功能
自控媒体是高校自办的电视台、广播台、校报、杂志、网络、宣传栏等,从某种程度上讲,其议题设置完全受学校控制和管理,是高校形象传播的"喉舌"。要特别注意自控媒体的公信力、亲和力等问题,自控媒体不能只报喜、不报忧,要认识到适当的负面信息对增强受众免疫力的传播特性,持续增强自控媒体的可靠性和权威性,扩展其在受众中的影响力。
3、争取大众媒体的广泛合作
大众传媒是高校重要的外部公众,高校是大众传媒关注的热点。只有协调好与大众传媒的关系,高校形象的传播才能获得大众传媒更好地的支持。大众传媒有时会不为校方主观愿望所左右,向社会公众传播一些记者采访到的有关高校的信息。高校必须主动向媒介提供新闻线索,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大众媒体投稿,与大众传媒建立长期稳定、融洽和谐的沟通关系。
4、发挥高校形象网络传播的优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播媒介带来了重大革命。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第四代媒体信息容量巨大,能够结合多种沟通形式;成本小,可以实现无国际的传播;指向性明确,具有传受速度和时序的可控性。高校是网络普及率很高的社会群体,同时又具有高科技人才和高知识水平的学生,有能力直接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能将网络传播的优势发挥得更好。
5、重视高校形象的非常态传播
非常态传播与常态传播相对应,是指高校在处理突发性危机事件、出现严重负面事件时高校形象的传播。高校应建立危机传媒公关机制,成立负责信息的公关机构。如遇非常态事件,应尽早公布信息。对危机事件、负面事件要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属于误传、讹传的要及时澄清;属于学校自身问题的要尽快整改,并将整改结果通过相关渠道向公众进行反馈。
6、加强高校形象传播的系统整合
高校形象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高校形象的构建、传播与评价全过程,需要高校各个职能部门和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为此,高校须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根据时空的变化对传播策略进行适当的调整,才能在受众心目中树立一个印象深刻、前后一致、不断丰满、并有鲜明特色的良好的高校形象,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才能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夏晓鸣:高校形象的系统传播(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1。
[2]杨丽娟:高校形象建设的CIS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
[3]李一:信息网络时代的组织形象传播(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通过对天津市五所高校在校大一、大二、大三学生进行发出问卷1000份,收回965份,回收率96.5%,其中男生630人,占总人数63%,女生370人,占总人数37%。
1.2研究方法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和文件。调查大学生接触体育信息的情况。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分析。2结果与分析2.1大学生接触媒体传播内容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大众传媒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校的大学生在接受传媒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许多大众传媒信息,其中体育信息传播成为了他们课余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大利用大众传媒的力度,促使校园体育文化生活的发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显得尤为重要。从调查中显示:体育类首选人数是262人,占27.15%;国内外见闻首选人数是258人,占26.74%;文艺类首选人数是208人,占21.55%;政法类首选人数是130人,占13.47%;其它107人,占11.09%。大学生接触媒体传播体育类占首选,其后是国内外见闻、文艺类、政法和其它。另外,从调查大学生接触媒体传播后主要动机结果来看,大学生兴趣爱好占首位,其次是放松消遣娱乐和课外学习。这主要是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各种媒体信息的传播对学校体育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度也随之不断的扩大,甚至成为学校体育活动主渠道。如今的大学生不仅仅把体育当作锻炼身体的途径,而且上升为把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他们享受着体育信息传播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快乐。
2.2大学生接触体育媒介的情况
目前传媒技术手段可分:数字媒体,电子媒体,印刷媒体三大类。数字媒体它具有传播范围广,保留时间长,信息数据庞大,开放性强的特点。另外它还不受版面、时间和空间限制等得天独厚的优势,网络传播体育信息在大学生中群体深受欢迎。在调查965名同学当中有395人首选数字媒体,占40.93%,这主要是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他们可在多媒体教室、宿舍或手机上网,随时可以查到自己想得到的体育信息。大学生接受体育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是集中在数字媒体和电子媒体,而数字媒体传播又是目前全球最有影响的高科技媒体。电视转播体育同样深受社会各阶层和不同年龄及性别的欢迎。在调查965名同学当中首选电子媒体有352人,占调查总人数36.48%,如在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和各单项世界大赛,它的收视率极高,是因为电视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性大,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比其它的传播媒体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从表中反映出电视在大学生收视率不是很高,经过调查主要原因是有些学校电视收视条件所限,影响到其传播能力的发挥。印刷媒体传播途径受到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条件制约。另外印刷媒体的缺点是时效性不强,不能像广播电视那样进行实时报道,而要经过一个制作周期。因此,在大学生群体印刷媒体传播明显低于数字和电子传播。
2.3大学生接触体育信息的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们用行动去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兴趣是积极地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动机和兴趣是紧密相联、互相促进的。当某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有了一定的动机后就会对其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就会使心理活动趋向于某一事物。大学生接触体育信息是一种满足个人心理活动的基本需求,这不仅与他的性格、兴趣息息相关,而且还受他的周围和社会的环境因素所影响。本文通过五所院校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主要是利用互联网、电视和广播了解国内外各大体育赛事、增加体育知识面、寻求娱乐和对体育明星的崇拜。对报纸、杂志、图书传媒可以看出,大学生选择动机主要集中在对体育明星的崇拜和提高自己喜好的运动技术水平方面。但是印刷媒体选择频数比数字和电子媒体明显要少。总体来讲,大学生接触体育信息主要集中在了解各大体育赛事,增加体育知识面和寻求娱乐。说明求知、娱乐是大学生接触体育信息传播的主要动机,这主要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舒适生活和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精神压力,却很少得到放松和发泄的机会。大学生通过接受体育信息的传播,可以适当地缓解精神压力,把精神上的压力转移开,忘掉失意与压抑,尽情享受体育文化所带来的欢乐,得到内心的安宁,从而缓解精神上的压力,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
2.4大学生形成正确体育价值观途径
大学生的媒介接触频率和效果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是紧密相连。一般来说,人们受教育的程度越高,接受传递信息越快和起到的效果越明显。通过对965名大学生的正确体育价值观形成主要途径为体育信息传播425人,占总人数44.04%;课外活动265人,占总人数27.46%;体育课224人,占总人数23.21%;其它影响51人,占总人数5.29%。通过以上数字可以说明,他们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是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媒体传播对他们起到了主导作用。另外,体育课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在对他们也是起到了一定作用,促使他们对体育从感性上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逐渐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有研究显示,接触大众传媒体育信息频繁的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高,较其他的同学有明显的差异,他们的性格也越发开朗。因此,在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体育价值观的过程中,除教师要注重正确的引导之外,还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介入,使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从而激发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使他们的闲暇时间在求知、求乐中度过,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关键词】大众传播;新媒体;崛起;社会控制;破解;限制
一、大众传播的概念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这一定义仅指传播的单向过程,没有包括反馈。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大众传播将成为双向过程。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科教文中首先使用这个概念。专门从事传播学研究的胡正荣教授认为大众传播就是通过大众传播的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这种传播中传播者职业化,讯息大量、快速复制,传播媒介也是机械和电子设备系统,受众非个性化。大众传播是社会化的传播。[1]
今天的信息传播已经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大众传播而成为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技术工具和技术手段-数字图像压缩、高清晰度电视、有线电视、电话电视、卫星电视、交互电视、数据广播、数字音频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因特网、在线业务、视频游戏、虚拟现实、电话、传真、智能网、移动通讯等等传播载体构成了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车流。进一步讲,信息传播实质上是一个社会行为的写照。在一个社会转型过程当中,信息传播、信息传播方式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社会行为的阐释工具。如在改革开放时期首先进行媒介受众调查研究的陈崇山研究员所说:“我国正在进行的伟大的社会变革,也同样伴随着传播媒介,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介体系的巨大变化。近年来,作为社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大众传播媒介,其体制、技术、规模、结构和内容各个方面显示出了新的、可称之为革命性的变化。变化之巨大使它成为社会变革中一个突出部,其社会功能的扩展和公众对其使用方式的变化也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 [2]
二、新媒体传播的崛起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的微博就是大众传播新形式代表之一。截至到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39.9%,博客用户规模3.53亿人;手机网民达到3.88亿,超过电脑上网用户的3.86亿人,手机首次成为中国网民的“第一上网终端”。我国而农村网民数量达到1.46亿人,占中国网民人数的21.7%,而且正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仅2012年上半年就增加了1463万。[3]
新媒体的发展将是未来媒体发展的新趋势,新浪网副总编辑孟波分析认为:新媒体的传播是全时传播、全域传播、全民传播、全速传播、全媒体传播、全渠道传播、全互动传播、去中心的传播、去议程设置传播和自净化传播,对于传统媒体的影响是空前的。“社会化网络对传统媒体,对社会变革的影响,还没有结束,刚刚才开始显现。”
三、大众传播环境中的诸多弊端
(一)中国特色的政治传播。从八十年代以来,中国传播媒介的权力性质正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而在不断发生调整和变化,由简单的政治权力而向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的重叠,这在某种程度上演绎了当今中国正在发生一个由“意识形态的媒介”向“产业经营的媒介”这样一个过渡过程。从媒体自身发展的市场角度看,政治传播又过多的干预了媒体自身的宽松环境,某种程度上限制其发展。
(二)大众媒介的隐患
1948年,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发表了《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为》一文指出:“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也可以为恶服务的工具;而总的说来,如果不加以适当的控制,它为恶服务的可能性则更大。”他们认为,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助长“社会顺从主义”,削弱公众的辨别力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
2.降低大众的审美鉴赏力和文化水平。
3.大众媒介剥夺了人们的闲暇时间。
4.麻醉人的精神。
还比如大众传播使人产生冷漠心理、导致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等等。
(三)网络媒体的缺点
网络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体在传统的媒体对比下的缺点:1.信息的复杂性,难以辨别性。网络这个新兴的事物,截至目前,还没有更多的法律法规去规范它,任何新兴事物在发展阶段都会面临诸如此类问题。这就造成了现在我国的网络充斥着很多不实的报道和虚假的新闻,给不法分子创造了机会。2.受众的知识水平达不到网络媒体发展的标准。由于网络媒体发展的时间段,技术先进,所以网络媒体只是在部分具有一定文化的人身上得到有效地利用。现在虽然网络发展比较迅速,但是不会使用网络媒体的人还大有人在。
四、加强社会控制
大众传媒的广泛应用使传播成为日常生活状态,信息效用的最大化都为社会的传播效率及社会组织结构提出了不小的压力,这实际上暴露出技术理性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对于大众传播环境的限制因素,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加强社会控制,浅见如下:
(一)强化媒体体制改革。
大众传媒过多的与政治权利结合,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蒙蔽、控制与统治的手段,尤其是如果它与一定的政治权力或经济利益集团相结合或被它们操控,会是对于民主与真正的公共生活的威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健全媒体监督机制、强化媒体深层次制度改革。具体做法分为两方面:
1.强化传统媒体体制改革。从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素质、整合媒体人力资源、政策和经济扶持、产业链创新等四方面入手。
2.强化新媒体体制改革。对于新媒体的资源整合至关重要,处理好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关系、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的关系。
(二)加快大众传媒的法制建设
法律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它以国家规定的形式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不能作什么,并靠国家政权控制力量来推行,是最严厉、最权威、最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完善和加强大众传媒的法制建设势在必行。具体做法为: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精神,进一步加强与信息产业部、文化部、公安部、新闻出版总署等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完善信息产业部审批程序、建立互联网络的长期有效的监管制度。提高技术监管水平。
五、结语
J.W.凯里在《莫尼斯和麦克卢汉》一文中说:“传播媒介是‘巨大的社会隐喻’,它不仅传递信息,而且还告诉我们世界的存在方式;它不仅刺激并愉悦我们的感官,而且通过改变我们对各种感官的使用比例,实际上改变着我们的性格。”在现代大众传播技术条件下,新闻传媒影响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威力之处不言而喻。综合来看,对于当前大众传播环境下的种种限制,加强社会控制是可选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7:64.
一、创建非攻击的环境
俗话说“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如果父母的神经系统较兴奋,情绪比较爱激动,就会遗传给孩子,父母不当的行为方式和教育方式也容易使孩子产生攻击。同时随着大众传媒的普及,幼儿会对影视作品中的暴力情节产生好奇心并模仿到现实生活中。家长应为幼儿营造一个非攻击性的环境。
1.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家长应为儿童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以避免儿童出现攻击。首先,父母间的感情要和睦,即使有分歧也避免在儿童面前吵架,并尽快达成一致。其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也应是民主、愉悦的。如果孩子不听话时,家长不能独断粗暴地强迫孩子改变,而应理解并尊重孩子的选择,然后加以和颜悦色地劝解。这样既给了孩子机会表达内心的想法,也展现了浓浓亲情的魅力,有效预防攻击。
2.正确运用大众传媒的影响
现如今,随着大众传媒的普及,幼儿容易模仿动画片中的暴力情节。因此,家长在儿童动画片的选择方面要把好关,选择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的作品,借助动画作品中的团结友爱等精神感染幼儿。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减少和避免儿童的攻击,提高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二、树立正确的教养态度和科学的教育方式
1.正确对待孩子的需求
对于孩子的需要,父母不能什么也不问就立刻拒绝,也不能每次都毫无条件地一味顺从。正确的做法是根据情况合理地满足孩子的需求,最好是给幼儿一些任务,让他通过努力才可以得到。长此以往可以形成良性循环,更加有助于父母教育幼儿。
2.采取适量的惩罚
当攻击在幼儿身上体现时,家长可以适量地进行惩罚,但保证不能使幼儿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如取消一次幼儿户外游戏的机会,或故意“冷淡”他一会,让孩子独处反思自己的行为,明白受到惩罚的原因,直到他真的知道自己错了表示不会再发生这种情况。
3.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
首先让孩子在亲子阅读中进行负面情感的体验,如在相关的故事阅读后引导幼儿思考如果自己被别人欺负后会是什么心情,是否觉得委屈、心里难受。其次家长应引导孩子以合理的方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如安静的手工活动或建筑游戏,既可以扩展思维也能培养耐心以控制情绪的冲动。最后家长可与孩子一起记录植物的生长、饲养小动物的过程,这样,让孩子切身地体会到生命的珍贵,萌发同情心与爱心;也可以在欣赏音乐,绘画和其他有趣的游戏中,培养孩子良好的、积极的情感。
4.帮助幼儿掌握解决社会性冲突的策略与技能
学龄前儿童由于社交技能与水平比较低,当同伴之间产生矛盾冲突时,会采取攻击来解决问题。这时,家长应利用移情训练、角色扮演等方式展现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鼓励儿童采取非攻击性的方式,如等待、合作、分享等,以减少和避免攻击。有时幼儿的攻击也是由于对方的不反抗而逐渐形成的,所以当幼儿受到攻击时,家长应引导幼儿进行自我保护,首先要表达自己的不满,当攻击者不以为意时可以适当反抗使攻击者受到挫折。
5.努力发现儿童身上的闪光点,给儿童以心灵慰藉
事实上,儿童有攻击也可能因为非常顽皮,虽然有缺点,但是也有闪光点,如他是爱探索的,聪明的,自信的,这些优点往往被父母忽略。如果家长正确地看待儿童,仔细地观察,发觉其闪光点及潜能,及时地给予儿童表扬与鼓励,就能促使攻击性幼儿自主地往家长期许的方向前进,逐渐减少攻击。
三、家园合作预防攻击力行为
幼儿园与家庭是教育孩子的合作伙伴,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幼儿园与家庭的通力合作。但有些家长的教育方式错误消极,如幼儿受到攻击时对孩子说“谁敢欺负你,不要怕,你也打他”等,这与老师教导幼儿要团结友爱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幼儿园可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多种途径,帮助每个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家长也应和教师经常保持联系,相互交流幼儿的行为和表现,共同采取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措施预防儿童的攻击。
总的来说,家庭成员要坚持做好榜样,以正面教育为主,给予幼儿足够的关心与帮助,耐心地教导,正确地看待幼儿的攻击。幼儿在表扬与鼓励中也会逐渐增强自信心使攻击转变为积极向上的行为,从而减少攻击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杨素琴.从家庭角度分析幼儿攻击的成因及矫正[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05:80-82.
[2]贺琳霞.幼儿攻击的家庭预防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08,08:50-51.
调查对象及方法
为了使人文素质教育做到有的放矢,我们对大学生关于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认识、态度以及自身的人文修养状况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选取河北经贸大学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该校以经济类、管理类、法学专业为主,此外文学类专业还有汉语言文学、艺术类、新闻传播类等,理工科专业有数学、统计、计算机、生物工程等。
调查问卷上印有理工、文科两个选项,问卷在涉及到一般人文精神、人文知识问题的同时,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28份,其中文科300份,理科128份,回收有效率90.8%。
调查数据及分析
(一)对于人文素质修养的态度
1.对人文素养很重视,态度积极。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人文素养有着正确的态度。“非常重视”、“想加强,但条件不允许”这两个选项都体现了对人文素养的重视,理工科这两项加起来占88%,文科占85%,结果显示,理工科的学生对加强人文修养的迫切性比文科还要强一些。“不得其门而入”选项包含着想加强但没有办法的意思,我们也可以把这一部分归于中性,起码是不反对加强人文素养。如果把这部分做积极的理解,那么主观上具有加强人文素养倾向的学生,理工科与文科的比例都占到了98%,态度是积极的。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是,“不得其门而入”、 “想加强,但条件不允许”两项加起来都超过了50%;“学生意识到的客观需求”指客观上需要,但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要做。比如“想加强但条件不允许”,其中固然包含着,如果“你教我就愿意学”的意思,但是也不排除现在没时间、没精力,先学有利于找工作的知识,以后再说的意思。所以,如果我们全面地看,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的态度基本是积极的,但很大程度上处于一种自发、摇摆的状态。这种状况昭示我们,对于他们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并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满足他们的需求已经显得刻不容缓。
2.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认识的误区。首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存在着偏颇,理工科尤其突出。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的意义地位如何?”理工科学生回答“仍然具有现代价值的”的占72% ,其余11% 的同学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过去的有收藏价值而无使用价值的东西”,回答其他的占17%,也就是近三分之一的理工科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已经没有现实意义,应该走进博物馆。相比之下,文科要好一点,认为“仍然有现代价值”的占91%。理工科与文科这样悬殊的认识差距再次提醒我们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二)习得途径
1.大学课堂教育跟不上,对原典的阅读了解不够。对“了解人文类知识、习得人文素养的途径”的调查结果为,大众传媒(理科40%、文科39%);经典著作(理科51%、文科42%);而来自大学课堂的理科为6%,文科为18%。说明大学课堂的人文知识教育严重不足。对“你完整、系统地读过的古代经典有几部?”的调查结果为:3部以上(文科33%,理科35%),而一本也没有读过的理工科为47%,文科为24%。可见大学生对体现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经典已经有相当的疏远与隔膜了。
2.大众传媒是主体。调查显示,40%的理工科大学生与39%的文科大学生认为自己习得人文知识与人文素养是通过大众传媒,可见大众传媒在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方面功不可没。但是大众传媒在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养成与教育方面也有着不可克服的不足。如不能对原典进行直接的、原本原义的解释。既然大众传媒在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不可避免的缺点,那么因着教育形式、知识分子集中等方面的特点,大学教育就具有了大众传媒不可替代的作用。
3.阅读需要引导。毫无疑问,阅读是获取知识、加强人文修养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为此,我们也设计了一些调查大学生阅读状况的问题。
如“读一本好书将会令您一生受益匪浅,你喜欢哪些方面的书?”调查结果中值得提出的是特别通俗的流行文学作品大学生反而不看好,而朱自清、鲁迅、钱钟书等人物对文化建设的贡献被大学生认可这是一种好的现象,说明大学生在日常阅读中有一些好的基础,阅读态度、眼光值得肯定。
但是,无论是文科还是理工科,在直接接触原典、原著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障碍,古文已经成为最突出的障碍。调查中最后一个选项(也就是对古文最头疼、不感兴趣)理工科占18%,文科占11%,而且这个选项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消极的选项,也许会有所隐瞒,实际情况可能还要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主要靠白话翻译阅读古代典籍(理工科40%,文科61%),文科的比例竟然高达61%,比理科的还要高。由于古文翻译本身的局限性和翻译作品的质量问题等,可能对学生正确阅读古文造成影响。
(三)学校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还不是很满意。在被问及“大学中所学中国传统文化效果如何?”时,回答“内容丰富满足要求的” ,理工科与文科一样,都是19%,不足二成;认为“教师照本宣科不知所云”者,理工科占23%,文科为52%;回答“无所收获”的理工科有35%,文科占21%;“其他”选项,理工科23%,文科8%。这些结果显示,文科学生更加关心学校人文教育的情况,所以显示出的不满意度也比较高;理工科选择“其他”一项比较高,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们对人文素质教育情况关注不够。但是在总体倾向上文理科学生是一致的,大部分(81%)文理科学生都认为学校素质教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高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从上面的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立体、系统的工程。首先,人文素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一种倾向,它的核心是人的修养、人的自我培育、自我丰富和全面发展。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增加几门课程的问题,它应该贯彻到任何学科、任何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基础;其次,通过调查发现,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影响,社会力量(包括大众传媒)甚至超过了课堂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养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再次,目前社会的就业压力是干扰学生、教师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对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投入的巨大力量,当前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是人文素质教育开展的最现实的阻力。因此,不仅仅是学校,整个社会,包括用人单位、各级行政管理部门都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在目前考核大学绩效的时候应适当地加上人文素质培养的权数。具体到高校来讲,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满足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
在这里,师资队伍建设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专门师资,其二是全体教师以及辅导员、教辅人员的素质建设。而所谓专门教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动机,他们的水平直接关乎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
高低。从操作层面、学科的角度来看,文史哲等学科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建议那些没有设立文史哲专业的高校要引进一些在这方面有造诣的高层次人才,通过政策导向,使他们能够安心于素质教育,把这一工作与自己的发展切实地联系起来,这样才会切实提高这部分教师的质量与水平。具体地来说,可以成立专门的研究所、教育中心等,组成一个高效、精干的团队,保证他们一定的课时量,并且建立讲座、读书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机制,使人文教育可以长期坚持下去。
另一方面是全体教师人文素质培养的问题。专业教师只是一个方面,绝对不能独立撑起人文教育的一片天空,必须使包括专业教师、辅导员乃至教辅人员在内的全体教师都具备了这样的意识,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够得到整体的、切实的提高。
(二)文科与理工科要区别对待,分班授课
调查显示,文科与理工科在人文素质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这是由他们高中的知识基础决定的。如果用一个标准,在一个课堂上进行授课,理工科同学理解可能有困难,文科同学可能觉得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所以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进行。也就是文科与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要区别对待,分班授课。理工科可以联系科学精神、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等方面展开;文科的学生则可以在高中所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化和展开,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三)人文素质教育一定要注意从价值、精神、知识的源头进行
关键词:NGO;媒体;受众细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5-0014-03
为了了解NGO与媒体互动的社会效应,我们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研究。目的在于了解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信息的主要渠道、对NGO机构的了解程度、以及受众是如何获取NGO的信息、受众对媒体报道NGO的报道期望。
根据2011年5月10日海南省统计局公布的《海南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海南省总人口867万,其中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1]。我们课题组选取了海口、三亚、文昌、万宁四个地区进行问卷发放。海口总人口200万,三亚70万,文昌50万,万宁50万,这四地总人口为为370万,我们按照1001的比例共发放问卷350份;在具体的发放过程中做了细微的调整,其中海口按比例发放150份、三亚100份、文昌50份、万宁50份。本次调查我们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主要在商场、公园、餐厅、学校、步行街等公共场合以及乡镇发放问卷,实际回收325份,回收率为92.86%;其中7份为无效问卷;318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86%。
一、调查数据分析
1.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我们主要调查受众基本的信息,共分为六个基本的问题:被调查者的职业身份、文化程度、年龄、获取信息渠道、关注哪些区域新闻、关注哪方面内容的新闻。在职业身份的调查上,我们分为公务员、教师、学生、企事业单位职员、个体企业老板、暂无工作、其他等七类。调查中学生占的比例最大,占到了34.59%,其次是企事业单位职员,也占到了19.50%,其他五类人员的分布较为平均。通过文化程度的调查,我们将问卷设置分为高中及高中以下、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四类。在调查中发现受众的文化层次普遍较高,受众接受大专以上文化教育程度占到的比例为70.13%。我们将受众的年龄分为5个年龄段,从20岁开始,每隔10岁为一个年龄段;分为20岁以下、20~30岁、30~40岁、40~50岁、50岁以上;通过对年龄的调查统计,受众接受调查的年龄主要以青年人和中年人为主。其中,20~30岁年龄段的人占到48.11%。因为我们的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在了解传媒对受众的影响情况和如何影响方面,所以样本中以青年为主要的对象。
2.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以及接触传媒内容的情况。我们将受众获取的信息渠道分为五类,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其他。如图1所示,调查反映出,现代传媒对公众的影响十分显著,大众传媒是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受众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的占到96%,其他信息渠道只占到4%。这说明大众传媒对受众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格局中,电视与网络是影响目前受众的最主要媒体,其次是报刊,广播的影响则很小。同时,我们将受众关注的区域分为本地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不关心这四类。调查显示,受众对国内新闻的关注度最高,占到的比例为36%;其次是国际新闻和本地新闻。受众对本地新闻的关注为25%。结合受众关注的接触媒体的程度,我们将受众关注的新闻分为六类,分别为时政新闻、财经新闻、文化娱乐新闻、社会新闻、体育新闻、其他。当前,大众传媒对受众的影响与日俱增,在受众对大众媒体的接触调查中,我们发现,受众对文化娱乐新闻和社会新闻的关注度最高,占到了24%和23%;其次是时政新闻,占到了17%;财经新闻也占到了13%。而有关NGO的新闻报道大多数属于社会和文化娱乐新闻,有47%的人群关注到这部分内容。
图1 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统计表
3.公众对NGO的认知程度以及获知渠道。在发达国家社会中,NGO作为“第三部门”已经相当发达了;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种类繁多,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不同层面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不可否认它还有很多缺点和不足,但是毕竟在这个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世界里,第三部门已经以它自身独有的优势,在西方社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关注着人类的健康、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质量、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也同时关注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可以说,随着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第三部门已经成为西方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但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总共318个样本中竟有114人对NGO这一专业名词根本不了解,占到总样本的35.85%;有204人对NGO有一定的了解,占的比例为64.15%;这说明公众对NGO的了解还是缺乏,要实现NGO与媒体互动首先得为公众知晓,但是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我们从对NGO有一定的了解的204调查对象分析中,发现他们相对较熟悉的NGO是环境保护的、社会慈善服务的机构。在调查中他们最主要了解的是三亚“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海南海洋环保协会、志愿海南爱心社等。而关于农业的和其他一些行业的协会了解不多。比如海南省果菜运销协会、琼海市槟榔协会、海南省软件行业协会等几乎无人知道。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受众通过媒体报道获知NGO信息的比例为47.55%,通过NGO组织开展的活动了解NGO的比例为21.5%。
图2 受众关注新闻内容分布图
我们从图3中可以发现,受众角度分析媒体对NGO的报道程度很多占到11.27%、一般占到45.59%、很少占32.84%、不知道占12.25%。这表明媒体对NGO的报道较少,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受众接触NGO的机会减少。在获取有关NGO活动信息和捐赠信息的渠道调查中,媒体是受众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占到了89.3%;其他渠道占10.7%。这充分说明了媒体在影响受众对NGO的了解占了绝对的主导。其中电视和报刊是受众获取NGO信息最重要的渠道,电视和报纸分别占到媒体的44.01%和35.9%。
图3 受众对感觉媒体对NGO的报道程度
4.公众对媒体报道NGO的兴趣和态度。为了调查受众对媒体报道NGO的哪些方面感兴趣时,我们设置了NGO的组织活动、公益人物、对组织机构的专题报道、招募信息和募捐信息以及无所谓等五个选项。调查结果发现在统计的204份问卷中,受众对公益人物专题报道最感兴趣;占到42.16%;其次是对NGO组织的活动,占到26.5%;再次是对组织机构的专题介绍。目前媒体对海南NGO的报道主要是集中在对NGO公益人物、组织的活动及组织机构的综合性报道。CCTV10科教频道播出了《海南志愿者援助“皮皱皱”》,是对NGO公益人物(郑兴杰)和志愿海南爱心社组织的活动的综合报道。而媒体对NGO公益人物的专题报道,比较有影响力的有:2010年11月11日中国网络电视台爱公益频道对海南志愿者杨利进行了专题报道《有爱有责 德业双馨―记运用媒体事业助推公益事业的杨利》。近年来,NGO 在海南的发展相当迅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海南共有大大小小的NGO机构三千多家,一些草根NGO如三亚“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志愿海南爱心社、海南天翼特教培训中心、海南外来工之家等纷纷成立,并且不断壮大。但是我们对受众满意度的调查发现,对NGO发展感到满意的仅占到14.2%,而持否定态度的占据大多数,比例占到了46.6%,持中间态度的比例为39.2%。这充分说明民众对目前NGO的发展现状感到不乐观。而且,NGO的发展,要能真正让社会大众参与进来,媒体在NGO的报道和宣传上还要进一步加强力度。NGO本身要借助媒体平台,多开展有意义的活动,来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同时通过两者的互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NGO的活动中来,这样才能达到好的社会效果。
二、研究结论
NGO与媒体互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媒体从NGO的机构或者活动中得到大量的新闻点;其二是NGO在媒体的报道中,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这样实现自己的目的。
曾在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任访问学者的吴稼祥,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在公民社会中,非政府组织NGO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在微观领域的反应,甚至比政府还要迅速、有力与敏感。他认为,民间NGO组织是一个调节器,是缓解压力的工具[3]。NGO要充分发挥社会调节功能,实现社会目标,就得有广大的公众获知NGO的信息,更加深入的了解NGO,甚至积极参与NGO,这就依赖媒体的广泛和深入地报道,媒体的报道能够起到组织动员作用;当然,越多的人参与NGO,又越能吸引媒体的关注,这样能够有效地实现两者之间的互动。但是,通过调查,我们认为要真正推动NGO和媒体的良性互动,NGO组织应该做如下的努力:
1.NGO组织要培养利用媒介的意识。NGO的发展与壮大离不开媒体的报道与宣传,NGO机构在刚成立的初期,还是影响力是相当小的。作为非政府组织机构,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充分利用媒介的宣传报道,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报刊,通过组织一些相关的活动,来吸引媒体的眼球;或者通过邀请媒体工作者参与到NGO组织的活动中来,同时与媒体进行联动,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这无形中就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如2010年12月28 日2100中央电视台10套科教频道,播出《海南志愿者援助“皮皱皱”》节目,报道了海南志愿者在志愿海南爱心社社社长郑兴杰的带领下,援助一位重度营养不良的婴儿的故事。节目播出之后,很多人社会爱心人士都纷纷加入志愿海南爱心社,投入社会公益事业。2010年8月2日《海南日报―海南周刊》对海南NGO做了系列报道,记者吴钟斌的两篇报道《孙冬:想为海南NGO摸出一条路子》、《海南也能办国际NGO》,重点报道了三亚蓝丝带海洋环保组织。之后来自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海南各大高校和社会组织的志愿者都纷纷加入了海洋环保行动。同时注重新媒体的利用,新媒体在传播中的优越性不言而喻,对于缺乏资金和社会影响力的众多的草根 NGO 来说,网络日志,微博,博客,SNS,Tw itte r等媒介是极其可贵的平台。目前,大量的公益组织在新浪网,天涯社区,开心网、 搜狐、 豆瓣上注册,利用网络进行募捐。新媒体的利用, 不仅可以为 NGO 社会省却繁重的组织活动精力和时间, 高效率地开展志愿者招募活动, 也可省去安排媒体见面的麻烦, 从而优化项目开支所需人力物力[4]。
2.NGO组织对外传播中要注意细分受众。随着NGO机构的发展,受众与NGO的联系也日益密切,NGO组织在于受众联系的方式上要求多元化。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不仅要充分利用媒体,还应充分发展自身的资源优势,如社会资源、信息资源、行业资源优势等,及发动身边的朋友和亲人加入NGO、结交媒体朋友、进入社区开展活动、发动志愿者进行社区宣传等等,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和传播不同的内容。一些专业性的NGO,要注意借助于专业的媒体报道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吸纳那些关注特殊信息的受众群体。NGO机构利用网络媒体进行自我宣传,是扩大社会影响力的重要要途径。当前海南NGO的关注者大多是青年人,而青年群体大多是网民,所以很多NGO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博客或者开设论坛。如志愿海南爱心社在天涯社区建立了志愿海南爱心社博客,海南青年志愿者协会建立了海南志愿者网,三亚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在新浪乐居和天涯社区开设了论坛。
3.媒体要为作为公益性的NGO做形式多样的报道。媒体要充分研究受众的兴趣。特别是在报道的方式和角度上下功夫,了解受众最关注什么,最想知道什么信息。加强对NGO公益人物和NGO组织的活动的报道;消息、通讯、深度报道多种报道方式相结合,加强对公益人物、组织机构、组织活动等的多种形式的报道。媒体是NGO发展的助推器,媒体的声音要比环境NGO大的多,媒体记者储备了大量的社会资本与资源,使得在接触到一个公众性事件,马上能呈现一种旋涡式的舆论效应,迅速得到全国各地的回应[5]。因此媒体要承担起社会责任,NGO作为社会“第三部门”,已经和我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媒体要在报道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广播电视和报刊,充分利用自身传播的优势,加大对NGO的报道力度,让受众广泛接触都有关NGO的新闻,无形中加深受众对NGO的了解。从而扩大NGO的社会影响力,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参考文献:
[1] 海南省统计局.海南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OL].海南统计网,2011-05-10.
[2] 李卓.发达国家的NGO[J].新华文摘,2002(8).
[3] 吴钟斌.海南也能办国际NGO[N].海南日报,2010-08-03.
[关键词]零片酬 零绯闻 零台词 零X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1.043
影视娱乐界越来越多的出现“零片酬”“零绯闻”“零台词”等语言形式,近年来这类词语使用频率很高,例如:
(1)李连杰零片酬打《太极》和周星驰新片撞车(2011-2-22伊秀娱乐网)
(2)李宇春零绯闻受青睐广州做代言尽心尽责(2010-4-8新浪娱乐)
(3)《芳香之城传奇》发预告朱茵零台词演失语公主(2010-8-27 广州日报)
上述例子中的“零片酬”、“零绯闻” 、“零台词”表示没有片酬、没有绯闻、没有台词的意思,像这种“零X”的表达方式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特别是在报刊、新闻、网络、畅销读物等大众传媒当中颇为流行,下面我们从句法语义等角度对“零X”词族进行分析,并解释其流行的原因。
一、句法分析
从音节上来看,“零X”组合格式中,三音节词语占绝对优势。“零”主要依附双音节, 构成三音节词,如:零片酬、零绯闻、零台词、零距离、零增长、零换乘、零接触等。“零”也可附着在单音节上或与多音节组合,如:零和、零毒、零圆、零管理层、零顾客成本、零营运资本,只是不常见而已。
从结构关系上看, “零X”的内部结构关系较为单一,多为偏正结构,即“零”对“X”起限制或修饰作用。“零X”结构中,X的功能类型可分为三类:
N:重力、形式、距离、缺点、口供、噪音、片酬、绯闻
V:投诉、增长、排放、污染、申报、报告、接触、换乘
A:郁闷、恐惧、忧郁
从词性来看,“零X”格式中的“X”主要是名词,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和范围的扩大,“零X”在构造形式上表现出一种较强的类化倾向,“零”不仅可以和名词组合,还可以和动词或形容词组合(不少是动名或形名兼类)。
二、语义分析
(1)表示“没有、无、不用”等意思
从语义上看,“零X”中的“零”由义项“没有数量”引申而来,在理性意义上略与“没有或无”相当。 “零绯闻、零片酬、零收入、零费用”等,其中的“零”都可以用“没有”或“不”来替换。“零”由“没有”可以进一步引申为“不用、免去或取消”,如零关税、零赋税、零负担、零费用、零门槛、零租金等都可作此解。
(2)表达极限概念,有“极少、极小、极低”之意
“零”的意义具有很强的延伸性,在语义上给人以很大的联想空间,它可以表达一种极限概念,有“极少、极小、极低”之意,表示“X”处于最低限度,如“零距离”,指两物体的无限接近,而非一点距离也没有,再如,“零利润”,指行业利润接近冰点,非利润分无,从这一点上说,零污染、零排放、零尾气、零废物、零等待、零噪音、零功耗、零缺陷、零风险等皆属此类。例如:
(4)2004年1月,深圳市有200辆比亚迪制造的锂离子纯电动汽车投入出租运营,成为全国第一家电动车示范区,真正实现尾气零排放。(新浪 2009/03/06)
(5)云南上乐茶业承诺零风险吸收600余人千万投资。(新浪 2008/07/16)
要求汽车尾气“零排放”,并不是不排放废气,而是指应达到环保要求的高标准。承诺“零风险”并不是说毫无风险,而是应尽最大可能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3)表抽象概括的概念,表示价格、资金等的一种转换形式。
“零”或者可以表达一个抽象概括的概念,表示价格、资金等的一种转换形式。“零X”即通过代换的形式使“X”呈现为“零”,如“零首付、零价格、零转让”等。
(6)上海移动通信公司最大规模的一次“预存话费送手机”活动日前上演,在移动的营业厅、百货商场,上海市民随处可见“存多少,送多少”的话费换购机活动。业内人士认为,上海率先进入了“零价格”手机时代。(搜狐 2003/12/16)
(7)这项旨在为广大沈城百姓谋利的购房新举措将在本届房交会上推行,全新"零首付"购房利好,一下子吸引住了沈阳市民的眼球。(搜房网 2009/03/12)
“零价格”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方式,上述移动公司推出的“零价格”手机,实指预存话费送手机,并非免费送手机。零首付:一种新的购物贷款方式。如在购买商品房时,借款人不必在首期一次性支付20%以上的房款,而只要以自有产权房作抵押,就可申请用于支付所购买商品房首期房款的个人住房商业性贷款。
三、“零X”流行的原因
(一)语言经济原则的制约
当今是信息时代,信息的总量、更新速度、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都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所无法比拟的,这样一个时代的语言必须尽可能地提高其单位信息含量, 而“零X”这种表达方式,正适应这种要求,它在保留了必要信息量的同时,结构形式短小、紧凑,使得行文简洁、利落,免于冗赘。如“零首期”是指贷款购房或购车者无需支付最低限额的首期付款,这么长的意思用一个“零首期”来表达,简洁清晰,一目了然。
(二)语言类推作用
“零X”词族是从英语中翻译过来的,人们把“零”作为不变语素,以“零X”为模型,根据表意的需要自由选择一些词或语素嵌入此模式中,从而类推出一系列新词,如零口供、零机会、零效益、零剩余、零收获、零消费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类推造词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极强的构词能力,能及时反映不断涌现出来的新事物和新观念。因此,零氏家族随时会有新面孔出现。随着人们对环保的重视,零排放、零污染、零废物,零尾气等词大量出现,而且使用频率相当高。随着留学热和证券业的发展,汉语中出现了“零中介”、“零佣金”。
(三)符合人们心理需求
从语用角度来看,现代人思维活跃,追求新奇,喜欢张扬个性,容易接纳新生事物。零族词语的出现,人们感到的是它的新颖的奇特。旅游景点有门票是正常的,因此,“零门票”也就成了不那么“正常”的事, 信息得以突显,新鲜感便得以产生。对于大众传媒而言,这种信息传递上的高速高效是极具商业价值的。零X”的广泛流行,除了可以满足人们追求新颖、超常的表达效果的需要,还同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倾向有关。人们希望将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消极因素尽量降低乃至消除。风险、库存、缺陷、缺点、差错、事故、投诉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应努力避免的,把会给百姓带来困难、造成不便的一些因素降到最低甚至没有。这样的举措或承诺当然是受人们欢迎的,所以“零X”也常被人们用来宣传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邵敬敏.说“v一把”中V的泛化与“一把”的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7,(1).
[2]张谊生.当代新词“零X”词族探微―兼论当代汉语构词方式演化的动因[J].语言文字应用,2003,(3).
[3]何谨.零距离接触“零X”.汉语学习,2004,(5).
[4]项菊.谈“零X”结构[J].汉字文化,2005,(4).
[5]周日安,邵敬敏. 美英式原型标记“-门”的类化和泛化[J].外国语,2007,(4).
[6]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中华书局,1954.
危机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信息的传播与反馈。在近些年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危机管理者们在危机传播中越来越重视对公共媒体的控制,广播媒体在其中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播作为一种公共媒体,在一些国家是社会预警体系的一部分。在我国近一段时期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中,广播媒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公共危机事件中。特别是公共危机事件的爆发期,广播是无可争议的“第一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阶段。广播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第一时间”构建公众话语平台。掌控话语权
由于传播技术、接收终端和传播内容的不同。广播电台可以在公共危机事中发挥电视、报纸等媒体难以实现的作用。在突发的自然灾害事件中,往往伴随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严重破坏,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媒体所受传输条件的影响和限制较大。报纸时效性有欠缺。此时,广播媒体的优势就一览无余。
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初期。会出现信息传播的真空期,在这一时期,公众急需信息来消除内心的不确定性因素。此时,广播媒体作为优势媒体是最易最早到达受众的。在这种特殊状态下,最先到达的媒体往往会取得受众的信任和认同,并将在以后向受众传播时赢得受众的优先选择。这一公众话语平台的构建是媒体接下来向受众灌输观点的基础,这一基础主要体现在:①为以后的观点的传播构建了空间基础;②为危机事件过后危机管理者与危机受害者的沟通打下了情感基础。我们都知道,在危机事件突然到来之时。恐慌心理是公众最易产生的心理。公众需要有人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办。需要有人为他们提供大量的行动性信息。在此时,政府应该在第一时间告诉公众发生了什么事情。并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应对。站在政府的角度看,公共危机事件何尝不是为政府提供了掌控话语权,树立权威的机会呢?
2003年8月14日下午4点左右,美国纽约市中心街区突然发生大面积停电,几小时后,整个城市陷入黑暗中。大停电持续将近30个小时,纽约市地铁全部瘫痪,地面交通停运停电造成通讯系统中断。多数媒体不能正常播发消息。当时“九一一事件”发生不到两年,大面积停电后几十万人被困在各个区的电梯和地铁里,人们本能地把停电与恐怖事件联系在一起。非常慌张。纽约市长布隆伯格迅速做出决定通过电台进行新闻。把广播作为信息传播主渠道,帮助受困者与家人联系。他在广播中和市民直接通话。反复叮嘱大家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要开窗通风。不要吃易坏的食品等等,给了市民极大的心理安慰,对于稳定局势,协调全市的救灾工作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合理利用互动性优势。营造和谐的话语场
广播媒体与电视媒体和报纸媒体相比,其互动性是一大优势。虽然电视媒体和报纸媒体都可以与其受众实现互动,但它们的互动远没有广播媒体便捷深入。广播媒体的互动是其他媒体做不到的,这类节目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满足公众表达爱心的诉求;满足公众与灾区沟通的诉求;极大的尊重了听众的参与权。无形中会和听众建立起平等沟通的关系。拉近和听众之间的距离,构建情感基础。
在危机状态下广播媒体同样具有互动性强的优势。并且广播媒体可以通过与受众的互动影响公众舆论。危机状态下,公众被不确定的信息所包围,他们需要的是安全感。所以此时的公众大多希望能聚在一起形成集体。集体中的信息传播有优点同时也有缺点,参与广播节目互动的受众发表的观点往往具有代表性,是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媒体的互动节目,有利于媒体洞察舆情,有利于满足受众的表意诉求;在危机事件中,公众感到自身或自身的利益遭受到了侵犯,如果此时没有组织对行为负责或公众的声音得不到重视,公众的愤怒感就会加重。另外,节目中主持人与记者和其他被采访之间的互动,会使听众产生较为强烈的参与感,这种互动为广播媒体宣传主流观点、引导舆论创造了氛围。
三、设置议程。主动引导舆论
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大众媒体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讨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体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这一观点认为。受众会因媒体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体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媒体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吻合,而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体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不仅关注媒体强调那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被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关键词:传媒;当下文学;解构;建构
一、传媒是当下文学研究的重要视角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确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学期刊苟延残喘,文学读者急剧流失,文学作品每况愈下。如何来看待这些变化?这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一个躲不过的迫切而重要的论题。
可喜的是,国内许多学人对此论题展开了热烈的研究,“90年代文学”、“新世纪文学”、“文学消亡”、“文学泛化”、“文学边缘化”、“娱乐文学”、“消费文学”、“快餐文学”、“全球化时代的文学”、“数字时代的文学”、“技术时代的文学”等都成为当下文学研究的关键词,而这些关键词都涉及到当下文学的变化发展问题。学者们对当下文学的剧变大致有三种阐释:“文学消亡论”、“文学边缘化论”、“文学泛化论”。
这几种论述虽各有其侧重点,但都不否认这两点:1.文学衰落了;2.衰落的原因与大众文化、消费社会或全球化浪潮密切相关。诚然,这些论述有其或多或少的合理之处,但它们都没有对影响文学发展的关键要素——传媒给予应有的高度重视。笔者以为,传媒是影响文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大众文化、消费社会、全球化浪潮以及文学的剧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魔力无穷、无远弗届的传播媒介发展的一种结果。我们只有从传媒的视角去分析当下文学的变化,才能找到真正令人信服的答案。
把传媒和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欧美学界源远流长。在欧洲,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学者较早对传媒和文化倾注了较大的热情。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卢卡契的“物化意识”理论,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工具理性批判”理论、“文化工业”理论,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技术论”,马尔库塞的“单面人”理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等都注意到传媒和技术的巨大影响力,对传媒和技术所造成的社会和文化的异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在他们充满政治意味的批判话语里,传媒和技术本身都不是清白的,都是具备意识形态色彩的异化力量。而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则从文化、权力、意识形态等角度切入来探讨各类社会现象,尤其是以传媒为中心来研究大众文化现象。
其杰出代表是斯图亚特·霍尔,他的《电视话语的制码解码》一文强调了受众对传媒文化解码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文化和传媒研究从法兰克福学派的消极色彩中走了出来。在法国,有一批关注过或还在关注传媒与文化的著名学者,包括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后现论家让·鲍德里亚、后现代文化传播理论家布希亚德,他们的理论至今都在影响世界多门学科的发展。
在美国,传媒与文化相结合的研究更是学术热门。从早期的米尔斯、罗森伯格到中期的阿特休尔、H·席勒,再到现在的巴格迪肯、道格拉斯·凯尔纳、罗杰·菲德勒等,直接或间接研究此论题的学者接踵产生,而著作和文章更是成批出现。另外,还有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加拿大的著名传媒研究专家麦克卢汉、英国学者汤林森、英国社会学家斯特里纳蒂、“后工业社会”理论的提出者丹尼尔·贝尔、当代美国著名的西方理论家、后现代文化逻辑研究的出色代表杰姆逊、活跃于当今欧美文学批评理论界的希利斯·米勒等人都对传媒与文化给予了程度不同的研究。但是,在西方,除了西方学者、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以及德里达、希利斯·米勒等人的零星提及,把传媒和文学结合起来的专门研究者和著作文章,都缺乏典型的代表。
在国内,传媒与文化相结合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涌现出一些学者和教授,表现出把传媒和文学结合起来的浓厚兴趣,典型代表有黄鸣奋、欧阳友权、金惠敏、杜书赢、余虹、陈霖、周宪、张荣翼、陶东风教授等。但令笔者感到遗憾的是,虽然这些学者对传媒时代的文学发展和变化这个论题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和阐释,但他们要么把这个论题扩大为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研究,要么只着眼于一种传媒、一种文学样式、一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缺乏从传媒这一关键要素出发对文学发展作出的具体阐释,更缺乏从传媒角度对当下文学变局的系统性分析。
二、传媒对当下文学的解构
文学传播依赖于传媒,但传媒对于文学来说又不止是“一种工具”、“一种技术”那样简单。实际上,正如哈贝马斯等西方者所分析的,在媒介时代尤其是大众传媒时代,媒介和技术已升格为一种权利,具备意识形态性。马歇尔·麦克卢汉也研究出了震惊世界的结论——“媒介即讯息”[1],哈贝马斯和麦克卢汉的观点告诉我们两点:1.传媒并不仅仅是冰冷的技术,它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具有主体的控制力。2.传媒与讯息并不是能随意分离的,传媒与讯息往往浑然一体,制造出惊人的影响力。显然,仅仅把媒介理解为一种工具与技术,那是肤浅的;媒介同时是改变某些事实与格局的决定性原因。实际上,从来不是“传媒适应文学”,而是“文学适应传媒”,或者说是“传媒逼着文学走上变化之途”。
综合考察传媒影响文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几个规律:1.传媒的发展与革命必然影响到文学传播的变化,进而影响文学的发展和变化。2.传媒会促成旧的文学形式的衰落和新的文学形式的诞生。3.在特定的时代,传媒的特点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这一时代文学的特点[2]。
具体来说,传媒对当下文学首先有一种解构作用,即因为传媒的革新,文学传播既定秩序土崩瓦解,而传媒又不仅仅作为一种工具或载体在影响着文学的发展,它嵌入到文学活动的内部,对文学的诸多要素产生巨大的影响。
纸媒文学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经被打破,文学传播路径空前多元化。而每一种传播路径都对应诞生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口头文学、书刊文学、广播文学、电影文学、电视文学、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等繁复多姿的文学样式共同制造了当下文学绚烂的景观。正是在这样一种变化中,许多人感受到似乎“文学衰落了”。其实他们感受到的只是“纸媒文学”的衰落。
在传媒的作用下,文学意味和文学性在分化和蔓延。“文学的魂灵从文学中消失了,但在其它的文化类型中显灵。文学给自身留下了一副皮囊,却成了幽灵,附着于各种新生的文化样式中”[3]。文学的幽灵真是无处不在,新闻节目、广场演出、综艺晚会、广告设计、网络聊天、报纸专栏、电子游戏甚至度假村等都随处可见文学的影子,这是一个真正的文学的潜能得到了极大释放的时代,文学意味(文学性)如雪花一样漫天飞舞,慢慢淹没整个大地。
作家的身份在裂变。少数人才能成为作家的时代一去不返,在这样一个多元传媒和互动媒体盛行的时代,似乎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而一向神圣的“作家”头衔,正被“”、“撰稿”、“码字儿的”、“卖字儿的”、“文案”、“”、“文字策划”、“文稿统筹师”、“文学师”、“编剧”、“词作者”、“文字客”、“网虫”、“博客”、“大虾”等千奇百怪的称呼所代替。
三、传媒对当下文学的建构
在解构的同时,传媒的革新对当下文学还有一种建构作用。旧有格局的打破意味着新格局的诞生,原有传统的改变意味着新特色的形成。一方面,纸媒文学风光不再,文学样式繁复多彩,文学意味无边蔓延,作家似乎变成平民。另一方面,影视文学、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等新的文学样式破茧而出,成为时代新宠;文学聚集在强势传媒的麾下,呈现出种种新的特征。
作家们纷纷“触电”和“触网”,热衷于将纸媒文学改编成影视文学,作家们纷纷以自己的小说有几部被拍成电影电视作为骄傲的资本,甚至在小说创作之初就考虑怎么去迎合影视改编的问题。为了在网络上抢占到地盘,一向坚持“白纸黑字”写作方式的作家纷纷丢掉了钢笔和信笺,与键盘和网络进行亲密接触。比如当下文学桂军人气最旺的几位作家,如东西、凡一平、鬼子、李冯等,无一不是“触电”“触网”的作家。
因为影视等强势传媒的作用,当下文学作品还呈现出图像化的趋势。而这一趋势从广义上看来至少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学作品的图像化包装,现在的文学书籍出版热衷于插图版、漫画版等图像化版本;二是文学作品的影视转换,许多作家把作品的影视化转换作为写作动力;三是文学作品语言的图像化趋向,作家们深受图像时代的影响,在小说的文本中充斥着影视化叙事、剧本化情节。
而在娱乐化的影视、网络等强势传媒的作用下,文学的审美价值渐渐暗淡,文学的娱乐价值变得坚挺无比。更多的读者接触文学是想找乐子,是想寻求某种刺激,是想满足某种世俗的欲望,深刻的读者渐渐变成肤浅的读者,审美的读者慢慢被娱乐的读者所取代。
大众传媒开始对文学的传播和评判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并且开始根据传媒运作的商业特征物色自己的批评家”[4]。传媒将读者的目光汇集在自己的麾下,将生硬的学术文字变成灵动的及时文本,将长篇巨制变为微言大义,将冷僻的概念术语替换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通俗言说,将索要成千上万的论文版面费变为回馈作者一笔不菲的稿费。经由传媒的左右与控制,学院批评本来有限的读者群急剧萎缩,学院批评本来就有的艰深晦涩、自我陶醉、极端功利等缺点越发致命,以至渐渐失语。
参考文献:
[1]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传媒视域下的文学发展[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9(6).
相比其他的春节文化,春晚文化的形成可谓速生,仅仅20多年的时间便成了当今中国的“第一年俗”。可是想想看,比如爆竹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响器驱邪、爆竹取声,直至宋代以后才渐渐地成为一种年俗。其余的如腊八、祭灶、贴春联、挂年画以及数不清的地方年俗,哪一样不是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才最终成为今天这样的形式?
其实,春晚现象折射的正是时代现象。首先,它有依附的载体:电视。这是至今为止集声像功能于一身并且深入千家万户的最佳大众传媒,所以它产生的影响自然也是最大众化的。其次,春晚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独特的、以娱乐为目的的大众文化,无论是什么形式,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好,总是以能否给人带来欢乐而被观众所喜爱。从客观上讲,由于地域、民族、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巨大差别,一台四个多小时的晚会想要完全满足13亿人的口味是绝对办不到的。每年春晚之后,虽然持有疑义的评价不绝于耳,但每年的春晚都是人们最热门的话题,是最受欢迎的晚会。
2009年CCTV春晚节目单(注:节目及顺序以除夕当晚播出为主)
主持人:白岩松、董卿、朱军、周涛、张泽群、朱迅
1.开场舞《中华大联欢》
2.民俗歌舞《新年好》解晓东、孙悦、陈好、黄晓明
3.山西花鼓舞四川地震灾区抗震英雄互动
4.藏、羌族歌舞《天地吉祥》
5.相声《团团圆圆》李伟健、武宾(中国内地),刘增锴、樊光耀(中国台湾)
6.歌舞《本草纲目》周杰伦
7.歌舞《送你一朵东方茉莉》宋祖英
8.小品《吉祥三宝》
9.多媒体舞蹈《城市变奏曲》吉林市歌舞团
10.相声《新五官争功》马东、大山等11.舞蹈《蝶恋花》天津芭蕾舞团
12.相声《我晕》姜昆 戴志强
13.小品《黄豆黄》黄宏、巩汉林
14.歌曲《今夜无人入睡》、《超越梦想》联唱吕继宏、王宏伟、马广福(2008年度《星光大道》总决赛亚军)、刘仁喜(2008年度《星光大道》总决赛冠军)
15.歌舞《祖国颂》张也
16.小品《北京欢迎你》郭达、蔡明
17.杂技《抖杠》
18.小品《我爱你》冯巩、金玉婷
19.爱尔兰的舞蹈《大河之舞》
20.小品《缺点啥》潘长江、郭冬临
21.歌舞《站起来》成龙、陈奕迅、容祖儿
22.人偶歌舞《森林舞会》黄圣依
23.小品《水下除夕夜》金洋、尚大庆等
24.民俗歌舞《山乡春雨》
25.双人舞《牵手》
26.情景歌舞《微笑日记》
27.杂技《软功》
28.舞蹈《圆・中华大团圆》吉林市歌舞团等
29.歌舞《happy牛year》潘安(中国台湾)、韩雪
30.歌曲《天之大》毛阿敏
31.小品名未定赵本山、小沈阳、毛毛
32.流行歌曲串烧满文军、陈明《爱之花》,凤凰传奇《自由飞翔》,阿朵、严宽《探戈情歌》,韩雪《狂想的旅程》,SJ-M组合《U》
33.“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念金曲”环节《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长江之歌》、《东方之珠》、《什么也不说》、《好日子》、《两只蝴蝶》
不同于广播和报刊新闻的是,电视新闻是通过展现事件的相关画面来阐述和传播新闻的。电视新闻的画面就是信息的承载,是电视新闻的核心,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电视节目的质量和收视率。一档电视节目的播出采用的是“以动带动,以静带静”的蒙太奇手法,画面与画面之间存在隐形的联系。这种手法运用在电视新闻中,不仅要考虑画面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还要注意素材的形象化和具体化,杜绝盲目地“图文解字”现象的出现。成功的电视节目无疑会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那么,如何进行电视新闻编辑,才能使电视新闻活色生香。
1重视推出头条新闻,使编写口语化
新闻节目的编辑的文字内容是不同的,但指导思想是相同的,就是要贯彻中央对大众传媒的要求和思想精神。在编辑工作初期,主持人需要熟悉当地政府政策在近期的贯彻落实情况,并在最新的一期节目中,有侧重地强调头条新闻。头条新闻的作用在于,体现编辑的意图,引起观众的兴趣,传递有效信息。那么什么是有效信息含量?这个定义是观众在电视节目中所获得和认同的信息占所有信息的百分比。由此可见,新闻编辑工作并非简简单单处理和信息,还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保证高效新闻信息能传播到公众之间。这一点在民生新闻节目中尤为常见。民生新闻作为最贴近大众的新闻节目,所报道的事件都发生在人民大众身上,反映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日常生活。所以,民生新闻的编辑经常要站在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上对新闻信息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另外,语言的使用一定要尽可能得口语化,才能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和欣赏。编辑人员应当时常扪心自问,自己所做的新闻编辑是否能让观众接受,是否能让观众真心喜欢,是否能让观众产生亲切感。只有观众对新闻节目所传达的信息感到满意,才算是一期成功的新闻节目。
2采用巧妙的编排手段,使文字紧凑
巧妙运用编排手段,也就是对新闻信息进行“再创作”的重要过程,能扩大新闻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由于新闻具有即时性、短暂性等特点,在编排对称中,有一些内容相似、主题一样的新闻可以被编排在一起,共同说明一个现象或问题,进而达到整合信息,明确主题,省时省力的目的。新闻信息的传播内容要体现事件的逻辑,前因后果一定要表达清楚,其余的信息可以一笔带过,甚至无需介绍,这样才能体现新闻内容的丰富的种类和充实的内容。新闻的信息量和厚重感也可以通过文字的编排来实现,在对比与整合的基础上让本来形式单一的新闻变得生动具体化,使它们互相衬托,相辅相成,让观众全面了解新闻的播报内容。新闻的用词讲究精辟、简练,因此,新闻的上下文连接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安排好新闻的叙述结构以后,可以省略新闻中的副词、复合词等多余的词汇,在新闻内容比较复杂的情况下,使用视频、图片等方式辅助说明新闻内容,使得新闻具有完整性,充分利用镜头代替语言,力争每句话都带有信息。
3突出地方特色,采用多风格语言进行清晰播报
新闻作为最贴近人民日常生活的传媒方式,最能体现一个地区的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从微观上看,本地新闻类节目最能受当地观众的欢迎,新闻编辑的本土化和多样化能成为一个新闻节目的软实力。然而,新闻相比于其他大众传媒而言,最大的缺点就是固定的时间,一旦错过了播报时间,也就意味着错过了新闻。对于观众而言,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无法做到全程对新闻进行百分之百的聚焦和关注,在有限的播报时间里,新闻编辑需要清晰化。在观众的认识中新闻是短小精简的,基本上不出现重复的词汇,因而在新闻的编辑工作中,文字在条理清楚的前提下做到语言风格多样化,这无疑是一个新的高标准要求。新闻贵在精炼,特别是时政报道栏目的播报中,晦涩难懂的词汇是不能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的。因此,精炼叙述简单的新闻和提炼复杂新闻的内容是编排和录制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代词和同义词的出现频率必须要尽量减到最低,不要使观众在收听新闻播报时思考代词和同义词的含义。除此之外,过于文绉绉的或过于古典化的词语尽量不要使用,要保证观众思维的清晰,使新闻变得简单明了。有一种特殊情况是,某些新闻当中会出现一些新潮的词语,在播报时应当着重且多次强调,新闻就会变得容易普及了。
4增强画面现场感,后期配乐使新闻人性化
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大众传媒,电视新闻节目的画面是编辑和观众都看重的内容,因此,追求现场感是一档新闻节目的直接效果,是检验一档节目是否成功的直接因素。当今电视所播报的新闻,无一例外都是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生存空间和生活事件的民生新闻。编辑工作者在进行新闻编辑时,往往使用一些长镜头,长镜头不仅能充分体现一个事件的前因后果,还能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和共鸣。最能展现一个新闻事件的方法,就是利用现场同期声,让观众亲身体会,让他们运用自己的感官感受新闻内容,我相信每一位新闻编辑者对这一点都深有体会。此外,要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和趣味性,后期的制作和配乐也是重要的环节。在新闻播报的过程中,新闻可以尽可能使用第一人称进行配音,以增强亲切感。在节目的最后也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轻松愉快的配乐,打破新闻的严肃性,让整个新闻节目都变得轻快起来,趣味性也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了。在对新闻人物的刻画中,特技的运用也能锦上添花。恰到好处的特技效果有助于描绘新闻人物的形象和内在品格,不仅烘托了当事人的情绪,还能揭示一种社会现象或一种社会问题,达到发人深省的目的。也就是说,新闻节目对新闻人物的包装和衬托,能增强新闻节目的乐趣,节目整体的美感也就能彰显出来了。
5结语
电视新闻的编辑是一个繁重的工作,也是一项巧妙的工作。新闻编辑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一档新闻节目是否成功。要在贯彻落实中央政策的基础上,对新闻编辑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对新闻进行处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技术。然而,编辑的技巧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发现、应用和完善的,只有在编辑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努力适应观众的需求,才能提高节目的质量和收视率。
参考文献:
[1]杨蕾.电视新闻编辑的要点[J].中国传媒科技,2014(04):105.
[2]白旭.地方台新闻编辑综合素质的提升[J].记者摇篮,2014(01):31.
1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和辅导员本质解析
国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比较充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是指一个阶级或集团为了建立或巩固其政治统治而进行的符合本阶级或集团根本利益的、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思想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1]。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综合体,是一种带有明显政治性和阶级性的特定意识形态教育[2]。高校辅导员是否有其本质?对辅导员本质的科学认知是研究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起点和认识前提。科学地认识辅导员本质必须以本质观为指导。我们知道,大学对人才的培养取向经历了三个阶段:知识技能取向阶段、过程方法取向阶段、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阶段。第三个取向阶段即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3]。自专业化和职业化后,辅导员最大限度地引领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新性地培养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所以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的本质是育人,高校辅导员本质的核心是政治性。
2辅导员工作中的若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教育学解析
教育的本质隐藏在复杂的教育事实与现象之中,而教育现象又在不断变化,这些变化中有些是带有教育本质属性的变化,即教育的质的变化,所以更加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是因为本质深深隐藏在现象之中,不同的人对同一现象得出了不同的价值判断,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在揭示客观现象本质的时候夹杂着主观成分。往往把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变成了教育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为了避免采用错误的价值判断支撑辅导员工作,笔者认为应该从教育原理的框架入手,从教育要素、教育过程、教育实体、教育系统、教育的内外部联系这样的角度,剖析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中遇到的几个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和现象。
2.1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
就教育的能动要素而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的两极,也就是主、客体。教育主客体以及关系问题是教育学科发展中的一个基础且关键的问题,同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支撑基础,教育学界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界也有众多研究,主要观点有“教师主体说”、“学生主体说”、“双向主体说”等。笔者认为辅导员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的实践活动所有区别,仅用某一种观点很难全面呈现出主客体关系。在我国,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是通过各种专题教育讲座的形式对学生传播主导意识形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方面通过大量的学生生活、学习上的具体事务,为其提供心理资助和道德指导。因此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主客体关系也不尽相同。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主体和客体统一于现实的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是自然本性、社会本性、精神人格的完美统一。人与自我、他人的相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处,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客体的统一。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传播意识形态的工具,因此主客体之间表现为明显的阶级性、政治性和不平等性。辅导员在开年级会、党员大会、专题教育等场合的时候,必须牢记我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者,要将国家意志传递到每一个受教育的心里,并且教育学生在大是大非和原则性问题上自己的立场要和国家保持一致。从辅导员实施具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视角来看,主客体之间又是平等、互动、多变的关系[4]。贫困生走访、宿舍谈心、学习困难学生帮扶等一系列非常细琐的事情中体现了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平等与互动。假若辅导员不摆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客体关系,教育就是无效的。
2.2教育组织形式变化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其属性不仅和构成各要素有关,更与各要素之间的结构有关。从人类最初的原始社会的庠、序、学、校,到私塾,到现代学校、班级,经历了多种变化。就教育主客体结合形式来说,教育组织形式从个别教育组织形式、以学生集体为教育对象的组织形式、再到新形式的个别教育与小型化集体教育组织形式。辅导员通过组成不同的教育客体组织形式,例如年级、班级、宿舍、社团、学习小组、特殊群体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效率高效果明显。教育过程复杂化除了表现为教育主体和客体结合方式的变化以外,还表现为教育实体内部职能的分化,即各种主要教育职能独立成为一种有组织的系列活动,相应地产生教师队伍的职能分工。最初形成的教育实体由于只有一位教师执教,教育职能无法分化。现代社会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本校、外校甚至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辅导员都可以通过网络发挥立体交互式教育职能。2012年由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十几所一流名校积极推进的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引起了全球教育界对新型教育组织形式的强烈关注,可谓是教育界中的一场“海啸”。首先MOOC具有开放性,它没有任何学习门槛,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的学生都可以注册学习。同时MOOC具有无限的时空可拓展性,由于MOOC有无限量的教育内容并以虚拟网络为载体,教学可容纳参与人数远远超过传统的课堂参与的人数。当然,这种组织形式缺点也很多,例如很少有人能坚持学完一门课程;无法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作为正规学习,难以准确评估其学习的质量;分散的随机学习,与零散的信息交往等[5]。辅导员完全可以科学合理借鉴MOOC理念,设置以思想政治、心理健康、创业就业、关系管理等为教育内容的教育单元,采用“虚拟交互学习”模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建立虚拟班级或者小组设为学习单位,然后通过学量相关内容,组织虚拟班级或小组在线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思想的碰撞让学生自己懂得什么才是当代真善美。“一言堂”的传统教育模式对现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显得穷酸落伍,变化的教育元素组合结构逼迫我们辅导员要开动脑筋,多学习多思考,墨守成规将无法让我们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3大众传媒的兴起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效力的冲击
教育从来不是封闭的系统,教育的外部联系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内部联系。杜威认为教育活动在信息传播意义上是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传播媒介分享消息的关系。人类历史上当语言、文字和大众传媒的问世之时,文化上都获得有决定意义的飞跃。大众传媒通过文字、图像和声音潜移默化的传播特定的内容,引导着全社会成员的观念趣味、价值文化和道德准则等。现代社会里网络化、数字化的生存方式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除了睡觉以外,大学生花费在大众媒介的时间超过了任何其他日常活动的时间。脸书、维基、博客、QQ、飞信、人人、微信……当我们刚刚学会一个网络交流工具的时候,大学生们可能已经把它淘汰了。大众传媒如洪水一般包围着我们的大学生,信息量如此之浩大,谁也抵抗不了拦截不住。教室里、食堂里、宿舍里、马路上处处可见“低头党”。辅导员苦口婆心的说着天上没有馅饼掉下来的道理,学生低头就能看见朋友圈里一堆对不择手段暴富行为点赞的大拇指。辅导员再三强调考试的时候不能作弊,考试如做人,做人讲诚信。考试半小时后,学生打开QQ群,答案都已经共享了。这种群体负能量的传播速度实在比一百遍的传统道德教育来得快。网络上高度的言论自由冲淡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网络信息的不可控制性污染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网络的交互性冲击传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式,网络心理疾病蚕食似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处世态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何利用大众传媒的社会影响,利用正能量引导我们的教育对象,是非常值得思考的教育问题,也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当然,大众传媒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法制等方面的意识、规范、行为形成也有积极影响。例如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典礼,网络、电台、国际频道都在同步直播,很多大学生集体观看,大家深深为祖国屈辱的历史感到悲愤,为国家的强大而感到震撼,表示只有刻苦学习,掌握先进的技术,才能为国争光,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在此背景下,辅导员更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工作艺术性和活泼性,赢得大学生的认同,同时积极争取教育主动权,开发网络资源,建立丰富的网络思政教育系统。例如开通团、学微博,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表正能量的道德事迹和感受,及时点评学生在互联网上发出的各种道德困惑等等,引导大学生抵御网络的消极影响,促进自身健康成长,从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