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温室效应的治理措施范文

温室效应的治理措施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温室效应的治理措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温室效应的治理措施

第1篇

[关键词]电教管理;服务意识;教学资源库;成长平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002-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化教学设备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教学活动中。在中职学校,电教设备的使用对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电化教学设备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时期如何对电教管理工作进行优化与创新,提高电教工作效率,发挥电化教育的最大作用,是值得广大电教工作者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中职学校电教管理工作的主要存在问题

1、电教资源配置调查研究不足,配置不合理

电教资源的合理配置一般要做充分的调查研究,而现在一些学校在购置设备的时候,没有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不结合自己学校的教学实际,结果导致设备重复购买,闲置浪费。电教工作人员如果没有对将来设备的老化作出预先的评估而进行分批购置新的设备,一直等到设备严重老化时,再匆忙申请购买,这样被动的工作必然会影响教学。另外,在中职学校,不同专业对于电教设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而我们在配置设备的时候,往往每个课室的配置都一样。例如:财经专业的教师上课时经常展示数字帐目,需要屏幕较大的液晶投影而不是触摸式一体机;而汽修和数控专业的教师更喜欢使用实物展示仪和触摸式一体机;艺术专业的教师对于音响和视频展示设备的要求更高些……我们现在大部分中职学校都没有针对不同专业进行相应的设备配置,满足不了个性化的专业教学要求。

2、电化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发展不同步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成了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教育环境。近年来,我国很多中小学校都陆续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电教设备,建立校园网,硬件的发展已有一定的规模,但教育软件资源却落后于硬件资源的发展。主要的问题有:软件的适用性较差、交互性不强、制作欠精细,有的还存在着错误。对于中职学校来说,针对不同专业的高质量网络课件、虚拟实验模型等操作技能培训软件相当缺乏,软件的不足制约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教育等教育改革的发展。中职学校内教师开发的教学软件,缺乏有效的管理,具有随意性,缺乏规范性和完整性。

3、电教工作人员的成长缺乏发展平台

电化教育管理的定位是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教学改革。而电教从业队伍中,存在着服务意识淡薄的现象,管理工作较为被动。在传统的眼光中,电教教师只是教辅人员,管理课室多媒体设备,放放录像,看看多媒体室,为学校的一些活动照相摄像……,学校的很多培训学习机会都没有考虑到电教教师,在职称评定、学历进修等方面也常常落后于其他任课老师。日积月累,部分电教教师的成长意识逐渐淡薄,工作积极性降低。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电教工作人员的成长平台没有搭建好,势必影响电教工作队伍的整体士气,从而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 解决电教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1、加强电教日常管理,科学规划,合理配置

(1)根据专业特色和需要配置电教资源

学校电教设施的管理规划得好、设计得妙,在管理上投入的费用低、使用的效率高,这应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工作原则。因此在电教设备的配备上不可有近视眼,需要做好调查研究,调查对像包括电教管理教师,不同专业的任课教师、学生代表,还要到校外跟电教同行取经,了解他们对已安装电教设备的使用心得,收集他们对电教软硬件配置的意见。调查研究做好后,再根据现有的资金条件,配置实用的电教资源。不同专业对电教设备有不同的需求,不同专业对不同设备的使用率不一样,设备的老化速度也不一样,我们都要做好研究,提前评估,合理配置。在电教设备布局时,要相对集中、方便维护管理。所谓相对集中,就是要将电化教学设备和设施相对集中在教学区中的一个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这样联网布线时可以节省辅料款项的投入,也可以缩短线路传输路程,减少各种辐射干扰对信号的影响,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的质量;电教人员在管理时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来回路程。

(2)根据电教工作人员特长分配岗位

“电教设备”是一个笼统的称谓,细分起来一般有以下几类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电脑软硬件维护与使用、网络应用等技术;以摄影摄像为核心的视频音频制作及后期处理技术;以管理电教课室投影和音响设备为核心的电子技术和光学技术。一般来说,电教中心的设备管理员在配备时要有这几个技术层面业务精通的人员,只有配备得当,才能形成战斗力,形成高效的科学管理。而科学管理是指责、权、利明确,做到因材施用,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在电化教学岗位上工作的人员,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视设备如自己的生命,倍加爱护,精心保养,通过细致的工作,深入了解和熟悉设备的脾气禀性,使其时时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发挥应有的功用和效能。

随着电教设备的不断增多,不能总是靠增加管理人员来应对,需要发挥与调动使用者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让大家都参与进来,都学会简单地使用保养和操作方法,都成为业余的设备管理员,搞好协调,齐抓共管,使设备更好为教学服务。首先要建立电教设备培训的资料文件库,收集和制作培训用的文字资料、使用说明书、设备使用教学视频、图片等,为电教设备培训准备充足的资料。其次,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学生电教员队伍。每班设置两名学生电教管理员,定期对这批学生进行设备使用培训。在这批学生中,选出优秀的学生作为楼层或专业的电教管理总负责人。这些学生在协助管理电教设备的过程中,也可以增强动手能力与沟通能力,成为任课教师、电教教师的得力助手。

2、重视软件资源开发,加快中职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为了加快中职学校的软件开发,建设教学资源库是当前教学改革最重要的任务。中职学校与行业联系密切,教学内容体现在更新快、贴近企业实际等特点,教学资源需要时常更新。中职学校教学资源库包括知识动画素材库、现场实录资料库、虚拟实训库、行业前沿素材库等。在许多专业,如数控模具加工、汽车工程等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就使用到大量的仿真操作、虚拟实验室、模拟驾驶等课件资源。中职学校的教学资源必须具有较强的演示性、交互性、指导实践性。

(1)设立教学资源库的组织管理机构,管理机构由教务科负责人--电教中心负责人--各专业科组长―专业教师(信息员)四级人员组成,对教学资源的管理分别有类别管理、上传管理、统计管理,动员全校师生的力量管理好教学资源库。

(2)加快专题教学软件开发,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选择一批有条件的中职学校,以任务下派或课题开发的形式,建设专业学科专题教学资源库。各中职学校成立课题组,组织精干教师落实开发,这样的资源内容无疑是优质、可靠,最符合专业教学需要的。优秀的项目及经验可以给予宣传和表彰,资源库最后通过评审验收合格后,给予学校与个人一定奖励,并要求继续添加、更新资源。 除此之外,对于教师为了自己的教学需要自发开发的软件,也要做好评估、奖励、分类上传等工作。

(3)加快建设区域内各级学校之间教学资源库的网络连接,使不同学校之间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片区内教学资源开发的交流,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为电教工作人员的成长搭建平台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电教工作要跟上新的改革,电教工作者

的素质、能力、角色与地位的转变是关健,也是促进教学改革的关键。如果我们忽视不断的学习、提高,很快就会跟不上形势,事实就是这样无情。所以想在高新技术密集的部门工作,就要有这种适应新形势、新局面的能力,不断地学习是电教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电教工作人员应该有这个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工作的同时,努力学习,使自己不断进步适应教学发展需要;而电教工作人员的进步需要一个让他们发展的平台。首先,要在制度上保证电教工作者培训学习的经费和时间,每个学期都要做好学习进修的计划。再者,学习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担任课程、参加培训、撰写论文、教学资源制作比赛等,都是通过实践取得进步的形式。只要参加这些活动了,都会有进步,什么都不做不学,一定会落后的。在各种活动中,校本培训是其中一项切合实际的形式,它以校为本,集中学校现在人力、物力和信息资源,能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在培训中可采用讲座、讨论、合作、讲解等形式,让电教工作人员在培训中获得发展、激发工作灵感。除了校本培训外,定期的校外培训学习,了解同行最新动态,对增加电教老师的见识与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注意选择一些真正有参观学习价值的学校,或者选择到一些软件制作公司、影视制作公司等相关的企业实习,接触本行业最新最实用的技术。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提供定期培训学习的机会,电教工作人员的学习生活会变得鲜活起来,在工作中能够激发更多的激情、自信心和责任心。

三、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新的电教设备也会越来越多,与之相应的管理手段也要跟上,电教管理工作是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工具,而作为电教管理的实践者,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做好工作,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勇于创新改革,不断提高电教管理水平,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2篇

关键词:电力;营销;稽查

中图分类号:F4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电力企业过去“重发轻供不管用”,在营销环节投入的人力、物力相对不足,管理上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造成效益流失。为了堵住电力营销中的漏洞,近几年来,各地供电企业先后组建了稽查队伍,每年都要从“漏洞”中拣回几千万元,产生的无形效益更大。但是,由于稽查队伍组建时间不长,还有许多要完善的地方,一是稽查工作发展不平衡,有的偏重对内稽查,有的偏重对外稽查;二是对查出的营业差错与事故的处理大都避重就轻,整改不力;三是稽查工作还没有形成制度,工作不规范;四是稽查专用交通工具、专用检测工具没有配齐;五是现有稽查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都有待提高。

二、营销稽查存在的问题

目前,营销稽查存在定位不准、对稽查职能认识有一定偏差,导致把稽查与用电检查等同起来,把稽查的工作重心放在堵漏增收、规范用电市场上。

为了便于考核和评价,目前很多供电单位仍以外查成效作为衡量稽查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造成过分强调反窃防漏的作用,而忽视了稽查以内促外、规范营销业务的管理职能;由于稽查内查受各方面因素制约,其成效无法定量考核,且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因此稽查在规范营销业务、实施营销管理全过程跟踪考核方面尚未充分发挥以内促外的作用;个别单位的稽查人员仍沿用传统(手工)稽查方法,通过对大量的稽查资料逐条逐项分析研究来寻找突破口,不仅工作量大,而且稽查线索不清晰,难以找到准确的切入点;稽查工作主要采取抽查和彻查两种方法对报表、台账、工作单等进行检查,并依靠稽查人员的经验来判断是否存在差错,抽查往往因检查范围小而无法发现差错,使一些原来的小隐患因时间的推移而成为大隐患;而彻查又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地毯式的检查:两种稽查方法手段落后,工作效率不高。

三、开展专项稽查管理措施,完善电力营销稽查模式

在营销稽查工作中,应找出具有影响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因素进行专项稽查。这样针对某一项重点事物进行全面稽查,这样更能突出重点。

1、抄表质量专项稽查

一是检查抄表员的抄表正确率。检查分两步进行:

(1)内查,即通过营销自动化系统分析,查找现场核查的重点;

(2)外核,即对现场数据进行比对,检查现场在运表计是否存在外观异常等等。重点核查低压集抄户和店面及租赁客户。

二是要从完善抄表程序的稽查功能,开展电费抄、核质量监督、稽查零度户管理和抄表质量、进行电费资金时效监督、银行未达账监管、月末账款余额监督等工作,实现电费抄核收全过程的监管和控制。

三是根据管理制度对差错处理是否符合规定进行检查。可在计量表箱上设置抄表质量稽查卡,规定抄表员在抄表例日抄表时收回抄表质量稽查卡,并于当日报告供电所,由供电所按收回张数统计供电所抄表率。

2、收费与电费账务专项稽查

(1)对单位的电价表是否有自定的其它电价标准进行检查;对单位执行的受优惠电价用户是否在规定范围内进行检查;对单位是否有擅自减免电费的现象进行检查。

(2)对单位各项业务费用收取的准确率;各种业务报表的准确率;各种传票、资料、图纸流转的及时率等进行及时检查。

(3)对电费账务系统中资产类科目和负债类科目是否平衡、营销应付账款和财务应收账款是否对应、总账和明细账、明细账和用户余额是否平衡进行检查。

3、电能计量专项稽查

(1)对用户电能计量装置进行检查。主要包括对用户电能计量装置是否符合国家规范标准进行检查;对电费计算中心提供核算过程中发现的倍率与互感器不符、故障表计追加电量有质疑的问题进行检查;对计量装置资产管理、周期检定(轮换)的内容是否与现场相符进行检查。同时,根据营销自动化系统内每月电量及变压器报装运行容量来检验现场容量是否相符,从而有效防止对工业用户存在违章私自增大变压器容量的行为。

(2)对反窃电工作进行检查。首先,加大抄表和检查频次,使一些想窃电和准备违约用电的客户由于检查力度的加大而打消此念头。

(3)加快对电能计量装置的封闭性能改造,增强封印的防伪、防撬性能 特别对专变用电要采取专用计量柜或采用变压器上装计量箱。最后,定期与电力行政管理部门、公安及司法机关开展电力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活动,窃电和违章用电行为从严打击。

四、电力营销稽查管理的新思路分析

结合以上对电力营销稽查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应该在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管理内容、管理手段几方面对电力营销稽查工作进行全面的改进提高,确保营销工作正常、有序、优质、高效地开展,加强营销全过程质量监督,防范和化解营销风险,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维护国家、企业及用户利益。

1、建立电力营销稽查新的管理模式

在电力营销稽查管理方面,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电力营销稽查、电费计算、电价监管等三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管理模式,这种三位一体的稽核管理模式可以作为现有电力营销部管理职能的延伸,同时做好营销管理、营销机构等营销业务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并且要贯穿业务的全过程。通过建立电力营销稽查四大原则分层级负责、专业化管理、常态化方式开展、查改结合及闭环管理的新管理模式来积极有效推进营销稽查工作的开展。

2、完善稽查管理制度

不断扩大营销稽查管理的深度与广度,按照有关规定、评价标准、工作流程、工作时限等要求对营销业务部门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与检查,确保各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依法按章处理相关业务。促进营销基础管理水平全面提高。通过制定营销稽查工作管理办法,建立营销稽查组织体系和稽查网络、明确职责分工等来完善营销稽查管理制度。

3、规范稽查管理内容

一是营销稽查涵盖了用电营销管理的全过程,紧紧围绕营销重点、难点工作展开,且根据营销工作重心的转移调整稽查工作思路和方向,促进营销各项重点工作的顺利实施:二是善于发现营销各部门、各专业的管理漏洞及部门与部门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管理空挡,并进行整理、分类与汇总,提出规范管理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根据营销业务需对以下稽查管理内容进行进一步规范:跨业务类的业务流程、业扩报装、电价电费、用电检查、电能计量、供用电合同、用户档案资料、线损管理等。

4、创新稽查管理手段

以内查为主、外查为辅,坚持内查和外查相结合。运用营销业务技术支持平台开展周期性专业稽查和非定期专业稽查,通过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稽查功能模块完成稽查工作流程。营销稽查网络人员按照稽查计划有序地组织开展日常稽查工作,采用工作流的方式实行全过程闭环管理。

五、结束语

在电力营销管理中,用电营销稽查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加强电力营销稽查可以促进供电单位更好地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营销管理工作中能否有效的为广大电力客户服务取决于用电营销稽查工作的好坏。同时,电力营销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为提高电力营销稽查工作效率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第3篇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出现金融危机,在此期间,电力市场遭受了巨大冲击,这意味着电力行业将要面对更多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国家的相关部门也对电力市场做出了前瞻性的及时分析,分析显示只有不断拓宽电力市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才能拯救电力市场。近几年,我国电力部门越发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并且尽可能地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政策对电力市场进行调整和改制。就我国目前的电力市场而言,仍旧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客观问题,还远不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电力系统相比。基于此,本文就电力市场存在的问题和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此来完善电力市场的不足之处,实现电力的有序正常供应。

1 电力市场的现状

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无疑给各个行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损失。电力行业也不例外,在金融危机的风暴中供电需求大幅缩水,各个行业不同程度的停产和倒闭使得电力供应数量在一瞬间迅速减少。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08~2009年期间,部分电力企业的供电量连续下滑接近10%。究其原因很多,比如在同年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减产严重,最为明显的是钢铁企业受以重创,一度出现停产滞销现象,相应的水泥产业和建筑产业也在减产。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下,电力市场必须对自身原有的营销发展方案进行反思和研究,以努力拓宽电力市场为目标,制定出有效对策。

2 电力市场营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电力市场营销意识淡薄

电力企业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而是一个庞大的运行系统和机构。而电力系统是依赖营销生存的,也就是说营销业务便是电力企业的核心所在。电力的生产活动围绕着营销运作,这就涉及多方面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若是存在不健全的营销体制,或者供电服务存在质量问题就势必会导致电力产品出现销售困难的问题,无法扩大供电范围,使得市场对电能的需求量增大而供应不足,与电力企业产品出现滞销两者之间的矛盾性日益严重。究其原因是电力企业过分重视电力生产的管理,却忽视了电力市场营销方面的管理。企业在营销意识上表现出薄弱的劣势,势必会导致电力生产和社会供给不足的矛盾。

2.2 目前的营销管理机制无法适应市场发展需求

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以及各个领域都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条件。而作为在国家经济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电力产业来说非常有必要将日常的管理与信息化和现代化融合在一起,实现信息接收和处理的统一化和标准化。而现实的状况却不令人乐观,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仍在使用较为传统的用电营销体制,这样的体制存在诸多缺陷,比如运行管理程序繁琐、营销方式复杂等。再加之基础工作管理的不严密,营销档案和资料不完备,也使得很多业务上的资料来往和传票无法有序开展,一些较为重要的信息得不到及时准确的共享。

2.3 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存在风险和缺陷

就我国目前电力系统在营销管理方面来看仍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电力企业始终缺乏对营销信息管理的关注和重视。首先,是表现在技术方面的隐患,电力营销系统在设计初期就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系统在传输数据时会处于不稳定和漏洞较多的环境中。有部分企业出现过黑客入侵系统变更相关数据,导致电费的统计重复或者遗漏的现象时有发生,这都是系统控制不严密所造成的。其次,是操作人员的手动误差所造成的风险,系统的正常运作离不开工作人员的正确操作。然而因为工作人员的缺乏责任意识,工作过程中开小差,低素质的工作态度常常会给企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2.4 电力营销调查不真实

任何企业在营销过程中都必须要做相关的营销调查和分析,从而对企业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做出相应的调整。电力企业在营销调查中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这样的营销调查结果不能和真实有效的信息作对接,轻则使企业不能做出准确的营销方案,重则直接导致企业向反方向发展。虽然目前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都实现了计算机的配备和使用,但仍有企业的管理方式尚在建设阶段。得到利用的企业也会因为人为因素或者其他技术原因设备得不到有效利用。尤其是边远或者基层单位依旧延续着传统的手动运作模式,这就给大范围调查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便和困难。

3 电力市场的营销方案的改进措施

3.1 转变观念,培养市场意识

电力企业常常被认为是垄断行业,而这都是多年的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旧观念。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市场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和根本。因此,电力企业必须要把客户放在首要位置,以销量为目的作为工作重心和观念。一个企业如果拥有了市场竞争的意识,那么员工也会自觉的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这不仅关乎企业形象,更重要的是能让自身企业的效益获得稳步提高,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因此,电力系统的服务人员必须要树立客户至上的观念,让客户感受到真诚和品质,从基础上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3.2 加大投入力度,使技术支持得以完备

过去的用电模式较为单一,人工的记录和运作基本上能满足生产需求。而在如今多元化的社会生产中,用电的需求和方式都在变化和提升,传统的人员操作已经远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庞大的数据输入和存储必须依赖先进的设备,这样才能实现对营销信息的准确及时分析。所以,电力企业要统筹现有的设备和技术,在原有软件上进行维护和改进。实现信息化管理相关数据,准确、及时、全面地还原数据,让营销分析更具说服力更让人值得信赖。

3.3 加强人员培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

首先,要组织相应的培训时间和地点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应在提高员工服务意识和增强责任感方面多下工夫。让员工充分意识到市场竞争的意义,只有从自身做起,把服务理念和竞争意识与日常工作相互融合才能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其次,是在招聘环节设定严格规定,招聘要求要相应提高,在人员的分析性和专业知识的储备方面要有较高要求,让分析更为专业和准确。最后,是提高营销团队的素质建设,让员工在提高业务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工作素质水平。

第4篇

新形势 环境保护 污染治理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问题。在上个世纪末,人类社会的文明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工业科技飞速进步。然而,这却是人类用环境的代价换来的社会进步。如今,我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时候,却也被污染的环境深深的伤害着。在当前形势下,对环境的保护和污染的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

一、主要的环境污染

当今世界环境污染问题涉及到许多方面,其中最显著的有以下几个

(一)二氧化碳排放所造成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新形势下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据了解,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增加1倍,那么全球的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5~4.5℃。据科学家预测,随着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大量的增加,到2100年,全球的气温将上升2~5℃。而随着“温室效应”的不断增强,将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有的科学家认为,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两极冰雪将会部分融化,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使沿海的一些国家和城市被海水淹没。另外,随着气温升高,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也会发生变化,除此之外。气候的变化还会引起一些疾病的蔓延,危害人体的健康等。因此二氧化碳排放所造成的“温室效应”,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成为当前形势下环境议论的焦点。

(二)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人类在创造财富,发展工业的同时,却也在破坏着环境。臭氧层被破坏就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是人类活动致使大气层严重污染的结果。臭氧层遭到破坏之后,会使照射到地面上的太阳紫外线增多,将会严重损害地面上动植物的基本结构,并危害到海洋生物的生存。此外,还会使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异变,能够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如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增多。据科学家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照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线就会增加2%。在80年代,科学家曾观测到南极上空的臭氧在每年的9~10月会急剧减少,导致各种海洋生物的灭绝,1985年公布的测量结果也表明,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浓度大大减少,臭氧层“空洞”已扩大。1987年,科学家们又发现北极上空也出现了臭氧层“空洞”。种种调查表明,臭氧层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亟待得到解决。

(三)酸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酸雨业已成为了当前形势下又一重大环境问题之一。酸雨的形成主要是来自工厂、汽车、飞机等燃烧和石油、天然气,不断地向大气中排放硫和氮等有害物质所物造成的。酸雨的危害性很大,如果降落在河湖,将会致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和繁殖乃至大量死亡;如果酸雨降落在土壤中,也将会使土壤酸化,危害农作物或森林生长并进而危害人体健康;此外,酸雨还能够蚀建筑物、桥梁、铁轨等,就连保存了不知多少个世纪的文物古迹、碑刻石雕等也会被酸雨腐蚀得斑驳脱落、满目疮痍。由此可见,酸雨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巨大危害,被人们称为“空中死神”。

(四)固体废物所造成的污染。固体废物所造成的污染又是工业化发展所遗留下来的一个重大问题之一。固体废物的堆放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主要有:1.占用土地资源,损伤地表。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垃圾、矿业尾矿、煤矸石、工业废渣等侵蚀了大量土地,直接地影响到了农业的生产,妨碍了城市环境卫生,并且对植被造成严重的损害,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2.将会污染土壤、水体、大气。堆放在地面的固体废物以及渗出物会改变土壤的成分和结构,同时有毒的固体废物还会杀伤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动物,降低土壤肥力,破坏植被生长。3.严重危害人体的健康。固体废物中所含的有毒物质和病原体,除了以大气、水体、土壤为媒介进行传播外,还会通过多种有害生物为媒介传播疾病,比如传播鼠疫等。

二、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环境形势,如何对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对污染进行有效的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控制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与治理当前面临的各种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各国所关注的焦点。

(一)防止或减缓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和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一种保温效应。对产生温室效应有重要影响的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氯氟烃以及水气等。众所周知,温度一般较室外温度高,不散热,对室内具有保温效用,如今的地球与地球上的大气层就像是室内外。一般而言,要想防止或者减缓温室效应,就必须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03%左右,具体做法:1. 大力推行植树造林活动,使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2. 控制工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3. 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比如春季的植树造林、夏季升高空调温度、节约用电、每人少开一天车等活动就是防止或减缓温室效应的具体措施和行动。

(二)控制酸雨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是全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占国土面积资源的30%。酸雨的危害是众所周知,它能让森林面积减少,导致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而我国年均消失天然林40万公顷,按近十年的平均采伐和毁坏森林的速度,到5055年将失去全部森林。同时,酸雨能够对水质的污染和对人体皮肤的造成损害,将人类的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对于酸雨,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减少其危害:1.控制工厂和汽车尾气二氧化硫的排放量;2.发展新型能源;3. 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来限制管理企业工厂的环境破坏行为,令其做好环保措施。

(三)保护环境措施。1.必须制订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控制工业上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氰、汞、镉、砷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标准;2.设立和健全各级环保机构、做到专人负责;3.采取相应的经济手段,坚决打击破坏“环境保护法”的人和事;4.注意工业合理布局和建厂对环境的影响,规定工业区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5.大力进行污染的治理工作;6.建立系统的环境科研和监测网,建立预警制度,随时将各地污染状况通报居民和有关厂矿;7.宣传环保意识,发动群众绿化环境;8.控制剧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和使用等。

第5篇

(苏州智电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城市的工业发展程度是城市文明的重要评价指标,但是,在人们享受着物质生活的同时,却要承受着由于过度的能源消耗和快速工业发展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其中气候的变化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温室效应”是目前受到严重污染的城市普遍存在的,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就要从科学的角度将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查找出来,并制定有效的措施减缓温室效应对气候的影响,将温室效应对城市的损害降到最低。

关键词 :城市进化程度;温室效应;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500(2015)01-0046-06

城市记载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每一座城市都经历过繁荣,其繁荣是因为处于最佳的地理位置,占据着较好的区位优势。城市的发展过程,也是城市进化的过程,书写城市历史的过程。从城市初建,到走向没落,只要我们翻开书写城市历史的篇章,就会从中寻找到城市所经历的各种故事,与人类的文明进程并肩而行,相互照应。这就意味着,寻找城市的足迹,也就是在从人类文明的视角审视城市进化的脚步。城市在发展着,发展的过程也是进化的过程。城市遵循着“扬弃”的进化规律,将适合于自然发展规律的部分保存了下来,而妨碍城市前行的元素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人类乃万物之灵,是因为人类不仅能够很好地适应自然规律生产,更重要的是人类能够改造自然,以改善生活质量。城市的现代化就是人类的创造,堪称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但是,过度的自然资源耗费,以及向自然环境中所释放的各种污染物,已经严重地干扰了生态环境,同时对人类的生活也造成了威胁。

城市的温室效应就是城市进化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副作用,也是人类文明中的“阴暗角落”。从城市进化的角度研究温室效应已成为目前诸多研究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

1温室效应

1.1温室效应的概念

温室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所以通常又被称为“花房效应”。人类经历了工业革命后,导致了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被大量地排入到大气中去,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随着大气温室效应的不断增强,就使地球表面与低层大气的温度不断地增高。这种“温室效应”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大棚有相似之处。当太阳向地球表面照射的时候,就会有太阳短波辐射随着光线被放射了出来,而大气的作用,就是能够帮助这种太阳短波辐射达到地面。但是,如果整个地球表面出现了温室效应,由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也同时被大气所吸收。

从城市进化的角度理解温室效应,主要是由工业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所造成的。加之城市人口的短时间剧增,导致大量的自然资源消耗而无法在短期内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原有的自然规律失衡,而资源耗费还在持续着,就导致了一系列温室效应凸显出来。此时,人们开始意识到温室效应的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如果不采取行动制止,就会导致更严重的危害。

1.2关注温室效应,提高城市生态保护意识

多年以来,全球的温室效应就备受关注。但是,一旦付诸到行动,就会涉及到低消耗、控制消耗,而没有寻找到一个具有成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让自然环境保持在可以自我循环的状态。可是,对于已经被破坏掉的生态环境如何才能够对其加以恢复,还有待使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解决。

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要恢复原有的城市自然生态,控制消耗,倡导低消耗,是生态环境保护中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其目的是将遭到破坏的城市生态环境重新恢复并实现新的平衡。做好“保护”是首要的条件,更重要的是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让生态平衡的状态循环下去。以此为前提,让城市的自然生态可持续地发展。这才是真正地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所在。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得到了缓解,但是,日益严重的趋势还在继续着。现在,几乎有一点环境保护常识的人都已经意识到,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如何才能够在保证人类消耗的前提条件下,让温室气体少量排放的同时,又能够遏制住全球变暖的趋势,避免未来自然灾害的发生,已经成为了科学界的一个攻坚难题。

绿化城市成为了调节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城市上空大气质量的关键,当然也是人类目前所能够想到的一个比较具有实际意义的措施。更重要的是,采用绿化的措施,主要在于树木具有很高的成活率,而且繁衍比较快。根据环境特征保护好城市中易于生长的树木,还可以因地制宜地栽种各种树木。伴随着树木成长的各种植被以及微生物繁殖出来,这些都是对生态环境不断自主完善的过程。城市是人类居住的地方,同时也是自然生态实现良好循环状态的地方。在推进人文社会历史文化的同时,也通过植物的自然生长实现了城市的进化。

1.3关注自然灾害,认识温室效应的危害

基于近些年来各种灾害性自然灾害的发生,不得不让人们逐步地认识到自己存在于自然中,就要对自然现象负责的道理。人类应该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贪婪满足了自己贪欲的同时,也在为向自然的大量索取而付出代价。虽然我们所能够了解到的都是大型的自然灾害,如龙卷风、海啸、火山喷发等等,都属于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但是,人类在承受这些灾害所带来的痛苦的同时,事实上自己却是间接的罪魁祸首。

厄尔尼诺现象的频繁发生,与人类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的同时,让地球上的气候出现了一些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变化。厄尔尼诺现象由于地球温室效应逐渐变得更加猖獗起来。针对厄尔尼诺现象,有专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人类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财富,同时,又在为自己制造着更大的灾难。也就是说,人类是厄尔尼诺现象频繁的推动者。

所谓的“频繁的推动者”,就是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主要还是地球本身的原因。从一些科学数据显示,在20世纪的50年代以前,地球的自转的平均速度几乎是在每10年变化一次,可是,在50年代以后,这个规律就被打破了,地球在自转的过程中,一些周期性的变化频率出现了加速现象。它已经不再遵循过去那样的运转规律,而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球自转的平均加速度平均每4年到5年就会出现一次波动。也就是说,地球自转的变化周期已经由10年缩短到了4年至5年的时间,变化的频率加快导致了地球上出现了一系列令人难以预料的自然现象发生。

1.4实施城市生态保护,抵御温室效应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要消耗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但是如果消耗的程度不超越到自然资源自我恢复的程度,就说明人类的消耗是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的。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地增多,城市中有效的各项资源耗费连年递增,同时还没有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弥补所耗费的资源。随着城市上空中的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多,地球上的温室效应就会日益加重,这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也是城市进化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个最为令人担忧的问题。目前普遍倡导城市居民减少各种资源的消耗,为城市的自然恢复留有余地,同时,还不断地将一些自然生态保护区建设起来,以促进城市自然生态的平衡。

《京都议定书》的审议通过,说明了有关部门对环境生态保护意识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加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和植被的恢复以及保护,就已经认可了森林会对减缓气候变暖起到一定的作用。

从人类生存的角度而言,城市中的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也应该被列入到保护范畴。但是如果城市资源所消耗的程度已经远远地超越到自然资源自我恢复的程度,就意味着城市居民所消耗的资源超出了维持城市进化的合理的范围。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地增多,城市各项资源的耗费连年递增,与此同时,还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弥补。此时,城市居民所能够做到的就是在减少自然消耗的同时,要不断地将一些自然生态保护区建设好。否则,随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多,地球上的温室效应就会日益加重。全球变暖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最为令人担忧的问题。

也许在常人看来,维护城市进化过程中,实施城市生态保护就是采取多种绿化。实际并非如此,城市生态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过程。它需要遵循生态保护规划,而同时还要具有城市发展的前瞻性。此外,生态保护行为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比较漫长的过程。少则几年的时间,多则十几年或者几十年,甚至于上百年的时间来完成。所以,城市生态保护关乎到城市的进化,而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温室效应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态保护所涵盖的问题极其广泛,并存在着一定的区域性。根据各个地区的气候环境、地理特点以及城市人文理念等等各种因素来定位如何来治理城市的生态环境以获得显著的成效。但是,根据生态功能以及生态敏感区域的分布特点,可以总结出一些主导生态的功能,比如土壤、水源、生物的多样性保护、蓄洪防风固沙,这些都属于是自然环境保护。还有一些是人类的生活区域,这就需要考虑到城市的建设以及城市未来发展状况,并将其纳入到优先考虑的范围。

2改善城市温室效应的建议

2.1建立绿色基础设施

科技的发展,人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出现了“生态足迹”的概念。从概念本身而言,“生态足迹”是用每个人平均所需的陆地和海洋面积,来衡量并表示人类所消耗地球资源的量。这个概念的提出,从侧面在提示人类,生态保护已经被列入到了科学研究的领域,而“生态足迹”,就是衡量人类资源消耗量的一种标准。人类所生活的城市空间就是人工生态系统。人类正在通过高科技的工具和手段,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高产低消耗的新产品,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绿色基础设施”就是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国的一些城市每到干旱季节,就会受到气候的影响而刮起沙尘暴。沙尘暴是受到空气不稳定时热力条件下形成的。沙尘暴很容易发生的环境条件,是低层空气处于不稳定状态下,受到对流的影响而使沙尘卷扬得很高。当然,如果低层空气相对比较稳定,就不会将沙尘卷扬得很高,此时,就不容易引发沙尘暴。为了改善沙尘暴的污染程度,一些城市采用了种植植物的方法,可以将气流与沙尘之间的传递减少,以分散地面上的风动量,并阻止土壤、沙尘等的运动。沙尘暴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这些由于人口膨胀而导致的负面效应有着一定的关系。作为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由于风与沙的相互作用,导致灾害性天气现象形成。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抑制沙尘暴的一种措施,在城市建设中绿化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会让城市的环境更为理想。

有效解决城市中的污染问题,建立绿色基础设施是非常必要的。所谓的“绿色基础设施”,就是指由各种敞开空间和自然区域组成的绿色空间网络,使包括绿道、湿地、雨水花园、森林、乡土植被等要素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在城市中,充分地发挥绿色基础设施的功能,可以自然地管理暴雨,调控自身所需,并根据自身的需要索取资源,杜绝浪费。这些具备自动功能的网络系统,不但可以节约城市管理成本,而且还可以改善水的质量,减少洪水的危害。“绿色基础设施”所模仿的是自然生态系统,其中的系统和元素都发挥着类似于自然过程与功能的作用。所以,其在本质上是城市系统所依赖的生态基础设施。作为整体性的“绿地结构”,其中包括植被、土地和水体所产生的水系和微气候系统。在城市中,林地、开放空间、草地与公园以及河流廊道等,是“绿色基础设施”中最常见的内容。可以说,这里已经被设计成了具有渗水性地表和能够支持植物生长的土壤的场地。通过“绿色基础设施”,空气质量、水质、微气候以及管理能量资源等功能可以得到自动的调节,这些自然及人工系统和元素组成的基础设施在城市中充分地发挥着调节的作用。

2.2建立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当城市中的居民在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力量享受城市生活的时候,也面临着城市中科学技术带来的弊端。大量自然资源耗费导致温室效应,造成城市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等,都已经成为了高科技的副产品。随之而来的,就是这些城市不良状况导致的居民焦躁不安,社会矛盾突出加剧,安全隐患频频出现,从而制约了城市的进化发展。如何让城市中的居民与环境和谐相处,这就是解决温室效应,打造智慧城市的基本目的,带给城市居民未来理想生活的美好愿望。建立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成为了一种必然,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繁荣经济,智慧城市成为了一个发展主题。

一位知识系统专家在其所著《知识城市》中提出了自己对知识城市的一些看法。他认为,知识城市是那些通过研发,技术,智慧创造新产值来推动经济的城市。由此可见,智慧城市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发展主题,要发展成为智慧城市,需要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因为智慧城市是一个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及科学的治理城市,才能够使城市趋于合理的发展。以新的技术作为强大的驱动力,在城市科学的指导下,并结合城市的区位优势,实现建设智慧城市的主要目的。

目前,对于智慧城市的界定,还有很多理解上的偏差,认为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来运转城市,就是智慧城市的表现。一些城市使用现代通讯技术,应用高科技的传感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和提升城市化建设,可是,这也不过是构成智慧城市所需要的少部分元素。智慧城市,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机制汇聚智慧、发挥智慧,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

具体来讲,智慧城市是一种根据现代的高科技发展水平而设计的,面向未来发展的全新的城市形态。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产业发展、新的社会管理等模式,都是建立在新的城市理念基础之上的。利用城市中所具备的各种先进科学技术的优势,发达的信息通信产业,领先的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还有一些快捷的电信业务以及优良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等,都是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的先进技术。

城市要实行科学的发展规划,人才是最为重要的。在城市中汇聚更多的人才,建立更好的意见表达机制,城市才能够合理地发展。此外,智慧城市还有很多种的核心技术,这要根据城市的基础及发展目标而定。智慧城市是建立在知识城市的基础之上的。如果说知识城市是一个有目的地鼓励培育知识的城市,那么,通过在战略上执行一项有目的鼓励知识培育、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和提升创造力,来推动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智慧城市不是单纯的数字城市的简单升级,而是建立在城市信息化的基础之上,以民生需求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过程。通过网络化管理,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先进的城市经营服务理念进行有效融合,将城市中的基础设施、基础环境以及与城市中的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通过多方位的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进行实时处理和充分利用,使城市的治理与运营更为简捷、高效、灵活。创新技术的应用与安全、环保的服务模式,让现代城市更安全、健康地向未来发展。

2.3丰富城市的内涵

城市因为有内容,才会发展;城市要有内涵,才能够进化。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丰富城市的内涵,打造宜居城市,建立在城市经济繁荣的基础之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作为区域经济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中心,城市是各种非农产业活动的载体。在城市中,经济要素高度聚集,为宜居城市的物质设施建设提供了保证。城市本身只有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具有先进的产业结构和强大的潜力发展空间,才能够解决城市中的其他相关的问题。如城市中的居民就业问题,是居民生活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城市居民就业匮乏,那么,城市的经济发展也无法被很好地带动起来,同时也从侧面证明了城市的工业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

城市的进化程度要以公共安全度作为衡量指标。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的安全,被称之为公共安全。公共安全的内容包含有很多,如公共卫生安全、食品安全、信息安全、公众出行安全、人员疏散的场地安全、城市生命线安全、建筑安全等等。城市中,为了提高居民对于各种安全行为的意识,就需要使用公共安全标志来规范每个人的安全行为。

公共安全度,是指城市抵御重大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能力。对于一些不可抵抗的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雪崩;对于疾病防御方面的灾害,如瘟疫,各种流行病;人为的灾害,如暴乱、示威游行、恐怖袭击等各种突发的事件。如何防御和及时调度、应急处理,成为了城市安全的重要指标,也是考验城市确保居民的生命和个人以及公共财产安全的能力依据。其中的自然灾害,就是温室效应的直接反应,而各种人为灾害则是温室效应作用下对人的间接危害。人的生理健康状况以及思维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生存环境的影响,恶劣的生存环境,必然会导致自制力不够而造成各种突发事件。作为宜居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之一,城市安全度提升,才能够实现城市安全感,才能够让城市中的居民安居乐业。

另外,城市社会的安全,也是构成宜居城市最关键的因素。如果一座城市中,社会秩序令人堪忧,不但妨碍了城市经济的良性发展,而且也会给城市中居住的市民带来心理上的负担。如果城市缺乏安全感,会使居民整日惶惶不安地生活。

城市,作为一个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要成为宜居城市,就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自然条件。城市中要空气清新,道路清洁、水源充足而洁净。另一方面是人文条件。对于城市中的居民来讲,城市就是自己的家园,自己是城市的主人。城市中具有一个人性化的环境,到处都充满了人情味,才能让人有一种归属感。

人类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在物质文明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己的精神文明的创造力,同时,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也建立了起来。创造一座宜居城市,有3点重要的因素是缺一不可的,除了城市的绿化和生态环境是“生态宜居”的基础和前提以外,社会人文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安全稳定,生态功能健全,设施结构完善,至少要将人类给城市带来的环境污染限制到可以实现环境的自我调节和净化功能,这才是比较健康的生活方式。

2.4加大自然生态保护力度

城市的温室效应治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城市本身,而要从自然生态系统的宏观角度审视问题,并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生命显得格外的短暂。这就需要解决温室效应问题具有远见性,将生态保护意识推广到宏观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如果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会想到自然生态保护其实是在为地球的未来发展而努力,那么我们的地球就会成为一个幸福的家园。

环保主义者和生态学家以及一些环境系统分析人员,都在为地球的生态环境而努力。他们在研究地球资源的同时,也在倡导人类要为地球的未来发展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与此同时,他们也提醒人们,自然生态的未来发展趋势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生存的未来。如果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依然没有节制,那么人类在未来将付出严重代价。所以,从今天起,我们就要努力以积极的方式来减缓资源枯竭大灾难的到来。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可以通过建立自然生态保护区的方式来保持自然资源以及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而且生物的良性循环也会给人类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利益。而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大自然再造资源的速度。可想而知,在地球上所生存的其它生物的生存空间不断地被压缩。所以,生态保护的前提是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消耗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特别是要以不侵害到野生生物的生存空间,让生物在为人类所利用的同时,还可以自我恢复为底线,以实现地球生物物种的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的进化与人类的发展相协同,才能够促进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的可持续性。然而,目前的温室效应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巨大。城市是物质的家园,也是精神的归宿。只有居民安居乐业,才能够有闲暇享受现代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已经集中化了的城市,实质上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由于温室效应而导致的城市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加之公共设施以及人口过于密化,导致了城市变得比较脆弱起来,任何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都有可能导致整个城市的瘫痪。那么,就要积极打造宜居城市,让城市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更符合人类生存的需求。作为城市的主体,城市居民要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虽然人类的文明,对城市的生态平衡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资源过分地开发和利用,导致城市的自然资源的耗费量不断地加大。造成了生物圈的物质循环速度加快。社会的和谐稳定,依赖于宜居城市的塑造,并以此为前提条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拯救城市已经失去的自然物质,减缓温室效应。此外,温室效应不仅是城市问题,更是整个地球的问题。人类已经开始发起拯救地球的行动,抵制温室效应。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已经明显见效,从各种向好的方面发展的自然变化中,就能够体会到人类正在为自然的生态平衡做出自己的努力。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份子,有义务让地球的未来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张雯娴.计算机建模及其在空气质量模拟和预测中的应用[J].环境科技,2012,25(5):73-77.

2王颖.城市社会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5.

3严书翰.中国城市化进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4夏显泽.“天人合一”:儒家关于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9-22.

5克雷思迪安·阿瑟.温室效应的历史回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31(6):213-218.

6程东来,钟学斌.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关系[J].咸宁学院学报,2008,28(6):86-88.

7刘宏文,夏秀丽.浅析温室效应及控制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8(3):49-51.

第6篇

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其形成原因与大气污染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大气污染物是引起温室效应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温室效应给全球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震动,北极冰川正在迅速的消融,引起海平面的上升,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国土被淹没的威胁。温室效应还引起了诸如“厄尔尼诺现象”等环境现象,虽然没有直接对环境造成破坏,但是其具有潜在的危害,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巨大威胁。除此之外,酸雨、臭氧层空洞以及雾霾等环境现象也都是由于大气污染所导致的。酸雨会对植被造成破坏,使绿色植物死亡。臭氧层空洞减弱了对太阳紫外线的阻挡,人类接受到强紫外线的直接照射,会对皮肤造成伤害,严重者会导致皮肤癌。而近年来日益严重的雾霾问题,空气中有害的粉尘颗粒以及PM2.5会对人体的呼吸道造成伤害。这都是由于大气污染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大气污染的治理迫在眉睫,需要得到全民的重视,共同投入到大气污染方式的环保大军当中[1]。

2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

2.1工业污染物排放

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大部分都是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工业生产,尤其是化工领域,容易产生污染物。工业废气的排放直接导致了空气的污染,工业燃煤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由于长期以来工业企业都主抓生产,以盈利作为发展目标,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不足,对于污染物都是直接进行排放,缺乏一定的环保措施。长此以往,就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大量的工业废气未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空气当中,形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2]。

2.2能源的燃烧

冬季取暖要燃烧煤,煤炭的集中性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正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另外,当前的燃煤质量存在缺陷,燃烧时除了会产生二氧化碳之外,还会产生一氧化碳以及硫化物等污染性气体,这些气体都是直接排放到空气当中,另外,机动车的燃油会产生尾气,尾气当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粉尘颗粒,同样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3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

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大气污染的防治要从多方面入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包括改善能源结构,控制机动车尾气加强工业的污染物排放管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任意进行污染物排放的行为进行严惩。加强生态建设,有效的改善环境,这些都是大气污染治理的有效办法。但是为了使这些办法行之有效,就要从防控大气污染的化学技术入手,来加强大气污染的治理。

3.1烟气脱硫

烟气脱硫主要针对于能源的燃烧。烟气脱硫根据脱硫剂的区别主要分为干法、湿法和半干法三种。干法脱硫主要应用活性炭、活性氧化锰作为脱硫剂,利用催化氧化、催化还原的方式来进行脱硫;湿法脱硫则是应用双碱法、氨法等方法将当中的硫化物气体除去;半干法兼用干法脱硫与湿法脱硫的技术特点,将湿态的脱硫剂在干态环境下进行脱硫,是效率较高的一种烟气脱硫办法,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

3.2机动车尾气处理技术

由于机动车尾气所产生的污染是当前对严重的污染源之一,对于机动车尾气的净化就变得尤为重要。机动车尾气处理技术办法有很多,但是应用最广泛的有效净化办法是对尾气当中NOx、CO以及HC进行催化氧化消除。机动车尾气当中HC以及CO的产生,主要原因是燃油组分的影响。燃油燃烧,形成的烟气仍然有未完全燃烧的组分,这是导致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尾气排放系统当中安装高效催化转化器,并向尾气当中输送O2。在催化剂作用下,对HC以及CO气体进行氧化,生成水和CO2,该办法能够有效消除尾气当中有害的气体[4]。当前,在防治大气污染化工技术开始着力于脱硫脱硝一体化的研究。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已经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实现在脱硫的同时,并能够对氮氧化合物进行消除。

4结语

第7篇

包头地区共有变电站62座。其中,500kV SF6断路器 23 台,220kV SF6断路器 166 台,110kV SF6断路器270台,GIS断路器共计 98 台,运行的SF6断路器共有557台。现在部分的SF6断路器已进入了设备陈旧老化更换阶段,给设备检修维护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难度。在运行中断路器常常出现爆炸、漏气、补气现象以及设备大修工作。据统计2010年补充SF6气体的断路器共有 48次,SF6气体的危害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保证人身健康,保护大气环境是作为一名电力工作者的职责。

2、潜在危害

SF6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在空气中不燃烧,不助燃,与水、强碱、氨、盐酸、硫酸等不反应;具有优异的绝缘,灭弧性能,外型优美,电气性能良好,体积较小,无需另设消防设备。所以SF6断路器在电力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SF6气体在大功率电弧、火花放电和电晕放电作用下产生有毒气体。有毒气体的来源主要从5个方面:产品不纯;SF6气体在高温电弧发生作用时而产生的某些有毒产物;SF6气体分解物与其内的水分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某些有毒产物;SF6气体及分解物与电极及金属材料反应而生成某些有毒产物,SF6气体及分解物与绝缘材料反应而生成某些有毒的产物。这些有毒气体对人体和环境有很大的危害,其中在人体表现在乏力、记忆力差、打喷嚏,呛咳,咽部干燥,咽痛,有烧灼感,呼吸不畅,胸闷气短,吞咽困难,皮肤瘙痒,头痛,严重时呼吸困难,喉头水肿、溃烂,昏迷以及甚至致死亡。另外,SF6气体暴露在空气中对温室效应具有潜在的危害。据资料调查,现在全球每年生产的大约8500tSF6气体中,约有40%用于高压开关设备。因此,SF6气体的使用和管理必须引起重视,减少排放量,加大治理力度,做好SF6气体防护和回收是管理人员和执行层需要重点落实的工作。

3、存在的问题

3.1安全意识淡薄

SF6断路器在日常运行、维护、检修工作中,多数注重机构本体、操作机构的机械性能和电气性能,而往往忽略了主触头断弧能力的介质所产生的危害,当遇到各种气体排放故障和漏气异常时,急于抢修却忘记穿防护服,气体回收处理不当造成对大气排放污染,操作不讲究检修工艺,工作安全措施执行不到位,一些员工明知道其危害性确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图省事,忽略了自我防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等现象。产生以上原因根源在于管理层安全意识淡薄,员工安全意识模糊的集中体现。

3.2 环境意识淡薄

SF6断路器释放出的气体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和危害在一些员工缺乏认识,对环境保护知识缺乏教育,只想到释放的气体对大气来说微乎其微,缺乏全球意识和累加效应。近年来,大气的温室效应对全球的气候影响提到了日程上,SF6气体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之一,对气候产生致命的影响。由于使用者的环境意识淡薄,在生产使用和管理各个环节存在着漏洞,造成气体回收不到位,处理不当。

3.3回收处理不到位

SF6气体回收装置的使用和管理不到位,使用不方便,操作者缺乏操作经验,回收装置缺乏,回收后处理手段缺乏。SF6气体的回收处理更差,废气几乎都是一放了之或经过简单的过滤吸附而排放到大气中。从整体上看SF6气体回收到处理全过程缺乏治理力度。

第8篇

关键词:填埋垃圾;污染;生物反应技术;好氧生物反应法

中图分类号:X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8-0276-02

1 垃圾填埋后的污染情况

垃圾填埋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多方面的,由于填埋垃圾的特性,封场后的填埋场仍然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形成二次污染。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这种污染是长期的。其污染表现在:

1.1 空气污染

填埋气体(LFG)造成严重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

填埋场在压氧条件下会产生大量的填埋气体,其成分主要为CH4和CO2,还有少量的H2、N2、H2S等气体,其产生量和产生率取决于垃圾量、垃圾成分、水分、填埋时间、填埋压实度等多种因素。

甲烷(CH4)气体是潜在的温室气体,会导致生态失衡,它对臭氧层的破坏是CO2的40倍,产生的温室效应比CO2高20倍,它对全球变暖的危害仅次于CO2,居第二位。

(1)产生温室效应。沼气比空气轻还是重取决于CO2和CH4所占的比率。纯沼气的比重接近空气的比重,通常是1.0,当沼气比空气轻时,就会快速消散,形成损耗臭氧层和加剧全球温室效应的烟雾。

(2)存在爆炸隐患。当沼气比空气重时,沼气在低洼处积聚,当沼气浓度达到爆炸极限(甲烷气5%-15%的空气混合)时,一旦遇到明火就会发生爆炸,引发火灾事故。

(3)造成地下水源的污染。填埋气体中含有的挥发性有机物和CO2等都易溶于地下水,这有可能破坏原来地下水中CO2的平衡,导致地下水周围岩层的溶解,引起地下水硬度升高,影响饮用地下水人畜健康。

(4)造成填埋场场区及附近植物根区因缺氧而死亡。

(5)填埋气体含有令人讨厌的臭气,污染空气,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其中含有多种致癌、至畸的有机挥发物。这些气体如不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回收处理,而直接向场外排放,会对周围环境和人员造成伤害。

(6)填埋气体具有迁移性,其迁移的范围超过50m。如果在垃圾填埋场上建设建筑物、填埋气体极易在建筑物内汇集,形成火灾及爆炸隐患。

1.2 水污染

(1)水污染。

垃圾填埋对水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垃圾渗滤液。渗滤液是垃圾在堆放和填埋过程中由于发醇、雨水淋刷和地表水、地下水浸泡而渗滤出来的污水。渗滤液成分复杂,其中含有难以生物降解的奈、菲等芳香族化合物、氯代芳午族化合物、磷酸脂、邻苯二甲酸脂、酚类类和苯胺类化合物等。渗滤液对地面水的影响会长存在,即使填埋场封闭后很长时期内仍有影响。渗滤液对地下水也会造成严重污染,主要表现在使地下水水质混浊、有臭味,COD、三氮含量高、油、酚污染严重、大肠菌群超标等。地下和地表水体的污染,必将会对周边地区的环境、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2)土壤污染。

城市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的玻璃、电池、塑料制品、它们直接进入土壤,会对土壤环境和农作物生长构成严重威胁。大量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和塑料餐盒被埋入地下,百年之后也难以降解、使垃圾填埋场占用后的土地几乎全部变为废弃地。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大多数城市的简易垃圾堆填场在建设初期未按卫生填埋场的标准进行设计及建设,缺乏对填埋气体垃圾渗沥液及其它污染物的有效控制,对周围环境已造成了严重影响。国家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CJJ17-2001规定:生活垃圾填埋场在未达到安全化和未经监测之前,不允许用于建设用地。一般垃圾场必须待封场15年以及达到稳定后方可作为建设用地。因此,如何对简易垃圾堆填场进行有效的治理,使其在短期同快速转化为安全稳定可以利用的建设用地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 垃圾填埋场再生的概念

所谓垃圾填埋场的再生,就是将过去填埋在垃圾场内的垃圾进行加速降解,减少或解决垃圾场的污染后再度挖掘出来,分别筛选回收有价值物品后,再施以无机化过程等处理再埋回去的过程。

3 垃圾填埋场再生的优点

(1)增加原有填埋场处理容积,延长垃圾场的使用年限;

(2)可以回收有用资源,获取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通过挖掘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降低垃圾体的体积;

(4)加快了垃圾分解的速度,减少了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和时间。

4 垃圾填埋再生的方法

没有经过处理的垃圾场,对大气、地下水和垃圾场附近的土地造成严重污染,对环境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我们要采取科学的处理方法,使原有的垃圾加速降解,减少或消除垃圾场的污染,再通过挖掘处理后填埋,这样可以增加垃圾场的使用空间,延长使用寿命,大大节省处理垃圾的用地;或者,不挖掘起来,经过降解技术,将填埋垃圾变成物理、化学成分相对稳定的无机物,使原来“不宜用于建筑”的场地,可以用于建筑,产生新的使用价值。

现今先进的治理方法就是就地治理,采用生物治理技术,使填埋场堆体内的有机物加速降解,达到稳定后,再采取其它方法和技术进行再开发和利用。生物反应器技术就可以达到上述目的,生物反应器技术主要分为厌氧生物反应器和好氧生物反应器,其技术特点比较见表。

采用好氧生物反应法处理有机填埋垃圾是近几年来垃圾填埋场治理新技术。以前,好氧法被广泛地用于地面上的垃圾堆肥、活性淤泥和有机废水的处理,但用于固体垃圾的处理,特别是对填埋垃圾的处理还是一个比较新的理念。采用好氧生物法进行有机垃圾降解,就是将新鲜空气加压后,用管道注入垃圾深处,同时把垃圾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抽出并对反应物的温度与垃圾气体进行监控,激活垃圾中的微生物,创造出一个比较理想的有氧反应环境,使反应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加速有机物的降解,消除有毒有害物质的再生,从而增加填埋的空间,或者使在垃圾场上重新建设成为可能,这种方法,比传统的厌氧降解法提高降解速度30倍以上。

好氧生物反应法可广泛应用在有垫层或无垫层的正规或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上,使用于封场后或正在运行的垃圾填埋场。好氧反应处理能提高分解速率、减少有害和有气味气体的释放,并且提高渗滤液的品质。这些优点对改造填埋场、减少污染具有重大意义。

垃圾填埋场再生事业有利于缓解我国日益增加的垃圾处理压力,有利于节省宝贵的土地资源,并且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垃圾处理的“资源化”目标。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填埋场再生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二次污染、地基下沉和损坏等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我们应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在实行填埋场再生之前,必须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可行性评价,主要应该考虑的是填埋用地特性的调查、获取经济效益的评价、总体成本的衡算以及相关制约的规章调查和劳动安全保障计划的制定等。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大气污染;治理;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conomy, people get life material satisfa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also paid a heavy price, air pollution effects on human health life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Air pollution treatment is not only our country also is the world of common concern to a more problems. 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ir pollution in China is analyzed to show the meaning of atmospheric pollu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control measure, this to raise peopl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has stimulative effect.

Keywords: air pollution;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R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空气是自然界中最宝贵的资源之一,空气的清新洁净与否对人类的生活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气污染属于环境污染的范畴,它与土壤污染、水污染等共同构成了环境污染的要素。一般将空气污染定义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随着人们对绿色发展的需求,环保事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的重视,环保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大气污染治理作为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投资机会。

1. 大气污染的种类与特点

(1)种类

由于大气污染物的种类繁多,排放量大,范围广,按性质分有化学性物质、放射性物质和生物性物质三类。按污染物的存在状态可以分为气态污染物和颗粒性污染物。按照与污染源的关系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所谓的一次污染物即原始的物质进入大气后其性质和状态没有发生变化则称为一次污染物。常见的有颗粒物质如尘埃,无机金属粉尘等;以及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而二次污染物是指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或光化学反应所得物质称为二次污染物。如烟尘,硫酸烟雾,光化学烟雾等。

(2)特点

大气污染物主要停留在距地面12 km的范围内,可以随风向和大气环流的移动而漂移。所以大气污染具有流动性的特定,而且扩散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造成的损失重大等特点。

2. 大气污染所造成的影响

大气污染一个最直接的危害就是,通过人体的呼吸作用、直接接触或者在饮食饮水中等途径使人们呼吸不畅,损害人体健康,导致癌症,甚至夺走人的生命。另外一方面可以对大气环境造成影响。我们知道大气中存在着微量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强烈吸收地面和空气放出长波辐射,从而造成地层增温,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可以使冰川融化,水平面上涨,降雨形态改变等现象,飓风、干旱、海洋风暴、沙漠面积增大等自然灾害就会伴随而来。所有这些都会对人类的财产及生命产生难以估量的损失。

3. 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

据2005年的环境监测报告,在522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仅占4.2%,二级标准城市占56.1%,三级标准城市占29.1%,低于三级标准的城市占10.6%。而且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居世界前列。我国的大气污染现状十分严峻,万万不可小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提出,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4.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现状及措施

4.1 治理现状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气环境的保护,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同时统领大气污染治理行业,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策略,着力为人民的生命健康着想。坚持依靠科技技术,强化环境法制,发挥社会的积极因素。其主要表现在国家积极制定环境保护标准其中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26项,国家环境标准样品24项,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53项,国家污染防治技术政策1项,地方环境标准12项。中国在环保行业的投入逐年增多,其中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3226个,从事环境行政管理、监测、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工作的总人数16.7万;各级环境监察执法机构3854个,总人数达5万多。还有一些环保机构,从业人员达30多万。

在国家积极投入的环保事业的同时,大气污染治理也得到了满意的效果,据统计,目前,全国主要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完成,全国的23万多家有污染的企业中,90%以上的实现了达标排放。46个环境保护的重点城市中,25个城市实现了达标,而有19个城市被授予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4.2 治理措施

大气污染治理作为一项发杂的工程,必须动员全社会进行积极的合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指导下,制定并实施具体的治理措施。

(1)改善能源结构。目前,我国的主要能源消耗是利用煤炭,污染严重。所以必须积

极开辟第二、第三能源如天然气、电能、太阳能、风能等。

(2)改善经济结构。对于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对其进行相应的改整,要实施关、停、

转、迁等有效措施。

(3)建立科学的减污体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应注重人才培养,大力加强科技研

究。实施有效的节能,减污技术。

(4)植树造林、绿化环境。植树造林不仅能美化环境,而且能减少温室气体,这是一项永久性的措施,应大力发展造林事业。

(5)管理到位、严格遵守法律。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严格管理,责任细化。

(6)开展国际环保合作。大气污染是个全球性的问题。中国政府应当积极加强和推动与周边国家或相关地区的合作,积极参与区域合作机制化建设。

总之,大气污染的治理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关系到社会上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健康。因此在面对这一问题时,全社会都要予以重视,法律法规要全面细致、科学严格的落实。

5. 展望

环保产业不是微利产业,它既是防治环境污染的技术保障和物质基础,又能兼顾环境推动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环境保护事业每年的固定资产都以15%-17%的速度递增。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的环保产业发展起了重大促进作用。中国正在绿色发展的轨道上,对进出口企业全面开展的环境管理、生产、安全的认证工作。当然,在全球温室气体的减排上,新能源技术的突破与创新才是根本的出路。

参考文献

[1]何彬.中国大气污染治理行业现状与投资机会研究[D].2006.

[2]陈卓.大气污染治理简论[J].活力,2010,(2)

[3]李春瑛.大气污染及计量对大气污染治理所起的作用[J].中国计量,2010,(2)

第10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也开始向农村蔓延,并已经成为环保工作的一项现实而严峻的课题。我国明确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这些都为我们构建生态新农村提出了方向、明晰了思路。我们只有切实解决好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才能使农村真正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

环境污染已经到了不可不解决的程度,昔日的先污染在治理的方针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在的形势。目前人类已经部分认识到了自身与环境的唇寒齿亡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或者任意排放废弃物等有害物质时,便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同时人类也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解决办法。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有关的环境污染情况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吧。

一、水污染

1、概述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尽,其实就目前人类的使用情况来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资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们使用。淡水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其再生性取决于地球的水循环。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体被污染;为抽取河水,许多国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坝,改变了水流情况,使水的循环、自净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80年代后期全球淡水实际利用的数量大约为每年3000亿立方米,占可利用总量的1/3。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及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水资源的消耗量也以几何级数增长。另外,淡水资源的分布与人口的分布并不一致。例如1980年加拿大人均取水量1500立方米,仅占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的1.2%;而埃及 1976年人均取水量为1180立方米,已接近该国人均可利用总量1470立方米的极限。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为水污染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2、水资源保护

抽取地下水是缓解淡水不足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过度抽取地下水会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在我国的苏州、无锡、上海、北京等地,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了明显的地面沉降,有的地方甚至损坏了地下管道和道路。因此,在发展工业,建设城市的同时,就要注意到水资源的保护。因为一旦水资源受到污染,将严重的制约工业、农业的发展。要解决水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还是在于要发动全球人民,增强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意识。同时大力研制循环用水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污水净化技术等,并对排放污水或污染物质严重的企业、生活区进行合理管制和必要的惩罚,以增强保护水资源意识。

二、大气污染

1、概述

在干洁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所谓干洁空气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的大气(由混合气体、水气和杂质组成)除去水气和杂质的空气,其主要成分是氮气,占78.09%;氧气,占20.94%;氩,占0.93%;其它各种含量不到 0.1%的微量气体(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致使地球气温上升。所谓的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许多其它痕量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其中有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

2、大气层的保护

许多环境问题是跨国界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如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大气污染,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解决。人们在70年代早期开始认识到氟氯烃可能对环境有害,并且开始寻找代替品。到了80年代中期,臭氧层破坏的证据已经日益清楚,采取共同行动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到了1987年,许多国家的代表汇集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书》。这个协定书是对付世界环境公害的一个开创性的国际协定,目的是控制氟氯烃和其它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的消费量,保护地球的外衣,也保护人类自己。经过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是一个有约束力的国际协定。按照规定,工业国的氟氯烃和其他受限制物质的排放量必须立即减少,在2000年以前逐步完全停止使用这类物品。发展中国家在1996年以前可以继续有限度的增加这些物质的消费,然后就应当逐步减少,到2010年时必须完全停止使用这些有害物质。除了时间上的优惠以外,这一协定书还包含了两个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条款:一个是建立一项临时多边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采取代替氟氯烃的技术;另一个是技术转让条款,要求签字国把最好的技术按照公平和最有利的条件转让出去。

我国已加入了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并且制定了履行国际义务的国家行动方案,包括建立保护臭氧层组织管理机构,制定有关行业的管理规范,积极开展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研究,为企业的替代技术改造安排配套资金等等。根据我国政府制定的方案,到2000年,所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总量至少要减少60%,到 20xx年则完全淘汰这些有害物质。

三、固体污染

1、概述

凡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且对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通称为固体废物。各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俗称废渣;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则称为垃圾。固体废物实际只是针对原所有者而言。在任何生产或生活过程中,所有者对原料、商品或消费品,往往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成分,而对于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价值的大多数固体废物中仍含有其它生产行业中需要的成分,经过一定的技术环节,可以转变为有关部门行业中的生产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见,固体废物的概念随时、空的变迁而具有相对性。提倡资源的社会再循环,目的是充分利用资源,增加社会与经济效益,减少废物处置的数量,以利社会发展。

垃圾正成为困扰人类社会的一大问题,全世界每年要产生超过计划10亿吨的垃圾,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垃圾由于缺少处理系统而露天堆放,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成堆的垃圾臭气熏天,病菌滋生,有毒物质污染地表和地下水,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这种现象若得不到遏制,人类将被自己生产的垃圾埋葬掉。

2、解决办法

要解决固体废物的危害,惟有全体人民集体行动起来,充分利用资源,加强资源再利用,不随便抛弃固体物质。政府应出台一系列关于固体废物处理的条例,以规范大众的资源利用行为,减少废物排放。公民应该从小事做起,为人类自身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无垃圾困扰的环境里。

四、水土流失

1、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 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损失n、p、k元素约4000多万吨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 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2、水土流失的防治

第11篇

环境调查报告模板表格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也开始向农村蔓延,并已经成为环保工作的一项现实而严峻的课题。我国明确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这些都为我们构建生态新农村提出了方向、明晰了思路。我们只有切实解决好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才能使农村真正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

环境污染已经到了不可不解决的程度,昔日的先污染在治理的方针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在的形势。目前人类已经部分认识到了自身与环境的唇寒齿亡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或者任意排放废弃物等有害物质时,便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同时人类也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解决办法。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有关的环境污染情况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吧。

一、水污染

1、概述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尽,其实就目前人类的使用情况来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资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们使用。淡水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其再生性取决于地球的水循环。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体被污染;为抽取河水,许多国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坝,改变了水流情况,使水的循环、自净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80年代后期全球淡水实际利用的数量大约为每年3000亿立方米,占可利用总量的1/3。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及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水资源的消耗量也以几何级数增长。另外,淡水资源的分布与人口的分布并不一致。例如1980年加拿大人均取水量1500立方米,仅占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的1.2%;而埃及1976年人均取水量为1180立方米,已接近该国人均可利用总量1470立方米的极限。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为“水污染”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2、水资源保护

抽取地下水是缓解淡水不足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过度抽取地下水会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在我国的苏州、无锡、上海、北京等地,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了明显的地面沉降,有的地方甚至损坏了地下管道和道路。因此,在发展工业,建设城市的同时,就要注意到水资源的保护。因为一旦水资源受到污染,将严重的制约工业、农业的发展。要解决水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还是在于要发动全球人民,增强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意识。同时大力研制循环用水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污水净化技术等,并对排放污水或污染物质严重的企业、生活区进行合理管制和必要的惩罚,以增强保护水资源意识。

二、大气污染

1、概述

在干洁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所谓干洁空气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的大气(由混合气体、水气和杂质组成)除去水气和杂质的空气,其主要成分是氮气,占78.09%;氧气,占20.94%;氩,占0.93%;其它各种含量不到0.1%的微量气体(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致使地球气温上升。所谓的”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许多其它痕量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其中有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

2、大气层的保护

许多环境问题是跨国界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如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大气污染,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解决。人们在70年代早期开始认识到氟氯烃可能对环境有害,并且开始寻找代替品。到了80年代中期,臭氧层破坏的证据已经日益清楚,采取共同行动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到了1987年,许多国家的代表汇集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书》。这个协定书是对付世界环境公害的一个开创性的国际协定,目的是控制氟氯烃和其它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的消费量,保护地球的“外衣”,也保护人类自己。经过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是一个有约束力的国际协定。按照规定,工业国的氟氯烃和其他受限制物质的排放量必须立即减少,在2019年以前逐步完全停止使用这类物品。发展中国家在1996年以前可以继续有限度的增加这些物质的消费,然后就应当逐步减少,到2019年时必须完全停止使用这些有害物质。除了时间上的优惠以外,这一协定书还包含了两个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条款:一个是建立一项临时多边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采取代替氟氯烃的技术;另一个是技术转让条款,要求签字国把最好的技术按照“公平和最有利的条件”转让出去。

我国已加入了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并且制定了履行国际义务的国家行动方案,包括建立保护臭氧层组织管理机构,制定有关行业的管理规范,积极开展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研究,为企业的替代技术改造安排配套资金等等。根据我国政府制定的方案,到2019年,所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总量至少要减少60%,到2019年则完全淘汰这些有害物质。

三、固体污染

1、概述

凡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且对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通称为固体废物。各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俗称废渣;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则称为垃圾。"固体废物"实际只是针对原所有者而言。在任何生产或生活过程中,所有者对原料、商品或消费品,往往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成分,而对于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价值的大多数固体废物中仍含有其它生产行业中需要的成分,经过一定的技术环节,可以转变为有关部门行业中的生产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见,固体废物的概念随时、空的变迁而具有相对性。提倡资源的社会再循环,目的是充分利用资源,增加社会与经济效益,减少废物处置的数量,以利社会发展。

垃圾正成为困扰人类社会的一大问题,全世界每年要产生超过计划10亿吨的垃圾,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垃圾由于缺少处理系统而露天堆放,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成堆的垃圾臭气熏天,病菌滋生,有毒物质污染地表和地下水,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这种现象若得不到遏制,人类将被自己生产的垃圾埋葬掉。

2、解决办法

要解决固体废物的危害,惟有全体人民集体行动起来,充分利用资源,加强资源再利用,不随便抛弃固体物质。政府应出台一系列关于固体废物处理的条例,以规范大众的资源利用行为,减少废物排放。公民应该从小事做起,为人类自身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无垃圾困扰的环境里。

四、水土流失

1、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损失n、p、k元素约4000多万吨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2、水土流失的防治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环境化学,环保意识

人类以其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却给自身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近代屡屡发生的公害事件终于使人们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发现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还在防患于未然,要使人们在建设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境意识”。可见,在中学向学生介绍有关环境化学与防止环境污染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一、利用课堂主阵地对学生开展环境化学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应做到适时,适当。在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如:氧气、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电镀、电解、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内容时,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

――大气污染的教学

①CO污染。在进行初中化学CO性质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它可以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重者使人死亡。例如1984年印度地下毒气(CO)罐泄漏,造成25000人死亡,5万人双目失明。

②氮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污染。氮氧化合物和硫氧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矿物质的燃烧,硫酸厂、硝酸厂的废气,发电厂的“黄龙”等是重要的污染源。SO2为大气污染的元凶,有一定的致癌作用。氮氧化合物对人体有刺激作用,其毒性为CO的五倍,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强于CO,如空气中NO2浓度达到0.5ppm可使树叶全部掉光。

③卤代烃污染。讲卤代烃时要介绍氟里昂(CCL2F2)排入大气后可破坏臭氧层。目前臭氧层已经出现了空洞,减弱了臭氧层对阳光中紫外线的阻挡作用,使人类患皮肤癌的可能性增加。有人预言,到2075年世界上皮肤癌患者会因臭氧层空洞而显著增多,紫外线也可刺激人的眼睛,到那时白内障病人数也会大增。

④CO2污染。结合讲CO2性质,介绍空气中CO2含量的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

有机物的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升高,使全球气侯变暧,有人预计到下世纪未全球气温可平均升高2.5℃-5.5℃,将使冰川融化,许多岛屿被海水淹没。

防治措施:减少空气中CO2的排放量,充分利用电能、太阳能、同时要开辟新的能源,如取之于水发展H2能源。

――有关水体污染的教学

①无机物污染。在讲过滤元素时应向学生介绍重金属污染物。多数重金属盐在水中形成络合物,其价态变化多,对人体有明显的毒效应。因重金属离子与人体内蛋白质等生理活性高的分子结合成不可逆的变性物质,导致人生理活动障碍。

②有机物污染。在讲石油炼制时向学生介绍石油工业废水中含有酚、芳烃等,酚为五毒之首,为助致癌剂,而且在低浓度就使蛋白质变性。

预防措施:石油厂废水要经处理回收酚。

③有机氯农药污染。在讲CL2与苯酚的反应生成六氯环已己烷时,向学生介绍有机氯农药易残留不易分解,且易富集在生物体内。例如:DDV可通过食物链富集损害植物神经,发生慢性中毒而致癌。

防治措施:淘汰有机氯农药使用有机磷农药,最好用虫治虫,用菌治菌。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教育的内容很多,教师要尽量因地制宜地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认识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舰食品等方面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

1.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CO2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2.结合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3.结合社会实践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出专栏,办展览和小报,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一步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和政策,认识到破坏环境是一种不道德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参考文献】

[1]中国百科全书《环境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12月

第13篇

关键词:大气污染;环境保护;措施

大气是指包围地球的空气层,是我们人类赖以为生的外部生存环境,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占空气总质量的99.03%,其余为氩、氖、氦、氪、氙等稀有气体,占空气总质量的不到1%。干净的空气其组成成分相对稳定,但由于自然灾害(如火山喷发、森林火灾等)和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生活燃煤、汽车尾气等)会向空气中释放新的物质,造成空气成分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大气污染,其中人类活动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

大气污染对人类的生活影响极大,甚至危机人类的生命安全。如1952年英国伦敦发生的大气污染(毒烟雾事件)在几天内就造成了几千人的死亡。另据2004年《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我国城市由于空气污染共造成近35.8万人死亡,约64万呼吸和循环系统病人住院,约25.6万新发慢性支气管炎病人,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27.4亿元。大气污染还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物种的消失。据统计,近百年来在人类干预下的物种灭绝比自然速度快了100—1000倍。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1小时就有3个物种被贴上死亡标签。很多物种还没来得及被描述和命名就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大气污染还增加了人类患肺癌、皮肤癌以及其他各种疾病的机会。此外,由于大气污染造成的全球温室效应,已经使全球海平面在过去百年里上升了14.4cm,我国沿海的海平面也平均上升了11.5cm,严重威胁了低地势岛屿和沿海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财产安全。可见,大气污染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极大,如果不注意对大气环境的治理,势必对我们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威胁。大气污染物一般有2种形态,即颗粒状污染物和气态状污染物,颗粒状污染物主要以烟尘为主,气态状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含氢气体等。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煤烟和城市尾气。大气污染的治理是个世界性课题,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携手,做出统筹安排,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各国实际国情,区别对待。如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来自全球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参加了会议,并拟就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控制能源消耗方面各自承担的责任达成一个新的协议,虽然由于西方某些国家的阻挠,最终没有达成具有法律意义的协议,但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却始终致力于国内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为减缓温室效应,治理大气污染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针对我国来说,近些年来,防治大气污染所采用的主要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1)全面规划,综合防治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对经济的推动更多的还是要依靠大量能源的消耗,因此,如果大幅削减能源消耗的话,势必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的趋缓,甚至发生停滞,但我们又不能继续走一条靠牺牲环境实现经济增长的老路。所以,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一定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从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统计出各地区造成大气污染的污染源以及排放物的种类、数量、空间分布等,以此为依据制定控制污染物的最佳方案。如:工业生产区应规划在远离城市的地方,且应选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城市应多植树种草,加大绿化面积,以减轻大气污染的危害;严格杜绝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审批,加大对中小炼焦厂、冶金厂、采矿厂等大气污染企业的取缔力度;对于大型企业,应要求其出台粉尘治理措施,政府环保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及时监测污染物排放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通知企业,责令整改,逾期整改不到位的,予以严惩;政府应主动建立PM2.5监测机制,对大气污染物中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予以监督,并建立PM2.5机制,方便市民及时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状况,增强其环境危机意识,提高其维护环境的意识。目前,我们已经看到,深圳市政府已经将PM2.5写进了政府报告,上海也建立了PM2.5每日机制,相信在这些先行城市的推动下,PM2.5定会被早日列入我国环境空气指标,减除由此带来的对人民健康的影响。

(2)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型能源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但煤炭在燃烧时,会向空中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以及悬浮颗粒等污染物,严重污染了我国的空气质量。为此,一方面要大力推广洗煤新技术,减少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另一方面,要积极开拓新型能源,使用天然气和煤气、液化气等二次能源,同时要加大对太阳能、风能、地热、潮汐能、生物能等无污染、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发展安全可靠的核能等清洁能源。

(3)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森林和绿色植被对温室效应具有极好地调节作用,同时还可以吸收各种有毒有害气体,达到对空气的净化作用,是空气的天然过滤器。树林还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可以有效阻止空气中的尘埃和沙粒随风飘荡,降低了沙尘暴等严重污染空气的恶劣天气的发生。

第14篇

[关键词] 低碳农业经济 意义 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21-01

目前,由于受到温室效应的影响,全球正经历着一场气温变暖的气候现象。人类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气体排放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们要意识到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性,积极的实现低碳经济长期发展战略。

一、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

1.发展低碳农业是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求

在农业生产中,会排放出大量的碳化合气体,如农业中农用化肥的使用、农业废弃物的不合理利用、农作物的加工和疏通等都需要对能源进行消耗。对于目前的农业生产水平而言,其生产过程中的能源也基本是化石能源,属于高碳农业发展模式,与现行的低碳农业发展理念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只有大力发展节能源型,生态环保型农业技术,才能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降低能源的消耗量。只有低消耗,低排量、高收益的农业发展模式,才能够长期的生存,才能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碳农业符合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在现代农业建设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一是推广节能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有利于对能源结构的优化,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二是提高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能够有效降低环境污染,降低治理成本。三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水平,有利于农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因此,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更符合的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

良好的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过程。目前在不少地方出现环境问题,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会对土地和水源造成污染,且此污染还具有持久性,如很多土壤可以检测到多年前施用的农药成分。农膜的使用需要长时间才能降解,给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农场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于废物的排放也为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部分农机对于能量消耗高。废弃排放较多;农村日常生活中对于秸秆等材料的燃烧也会污染大气。这些问题普遍且广泛存在,如果长期不能够得到处理,不仅会影响环境而且会影响农民生活的质量。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加大对于生态环境治理的力度,遇到问题及时解决。树立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理念,利用低耗能,高收益的农业发展模式,让农民群众不仅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又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切实的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

3.发展低碳农业是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丰富,特色农产品也较多,且品质优良,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随着食品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国际市场对于农产品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高。这种机制的形成,更要求我国要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在生产过程中要减少碳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形成低碳环保的农业发展模式,既能够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又能够控制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指标,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二、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

1.营造良好的发展低碳农业氛围

目前许多人对于低碳经济农业还不够了解,尤其是农民,可能从来没有听过。因此,需要我们加大宣传的力度,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如报刊、电视、培训等,转变农民陈旧的思想观念,增强对于农业经济的认识,重点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通过一些媒介,大力宣传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重要性:低碳农业不仅能够改善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而且关系到后代的生存。其次加强教育力度,让广大民众认识到生活环境恶化后所带来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我国农村的传统思维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投入物质和能源,经过人工作用转化为产品,未能被利用的物质将被丢弃,不会考虑到环境的污染问题。因此,这种生产是一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资源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对于废弃物没有进行合理的利用,直接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与浪费。三是让民众了解到低碳生活方式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中所起到的作用,低碳的生活方式可以维持生态平衡,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它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注意到各个细节,自觉改变在日常生活中浪费资源的行为,自觉改变能源高度消耗与随意环境污染等行为,以此来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促进生态平衡,保持一个健康稳定的农业生态环境。

2.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充分发挥能源节约技术的作用

首先加大低碳农业发展的规模,让农民群众在农业发展中能够得到切实的好处。同时,要强化无公害食品的发展力度,保证产品的品质。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的条件。其次做好能源节能和废弃排放措施,为改善全球气候变暖,做出实在的贡献。同时,要努力进行农业绿色能源的发展,运用太阳能、秸秆气化供气等新能源,大力发展农村中的沼气工程,对于高消耗与落后的能源予以淘汰,加快农业灌溉设施的改造,尽可能的减少有害投入品的使用,做好农业废弃物和产品废弃物的处理。

3.改善农村能源的消费结构

目前,在农村大部分地区缺乏相应的污水处理设备,农村产业机构不合理,农产品附加值低的生产模式所占比重较大,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农业和化肥等不能被科学的利用,资源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农村能源消费机构不够合理,能源消费主要是以煤为主要消费能源,石油和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利用比例较少。家庭用柴,主要是秸秆等农作物材料,对于环境的污染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与世界结构能源发展理念相违背。所以,要加快先进煤炭替代产品的研究,尤其是发电转换技术的研究,在此研究过程中,掌握新的技术,可再一些地区设立试验点,把天然气作为重点的开发项目,建立一套天然气输配管网络系统,大力进行一次电力(核电、水电、风电)的开发。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森林培育;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要求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即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由于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加强森林培育,建设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1森林培育

森林是人类必不可缺的自然资源,森林培育是保护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方式,从科学的含义来讲,森林培育是通过种植大量树木,形成规模效应,借助树木和森林能够将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能量转化,从而为人类生产大量所需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资源的过程,与此同时能够创造并保护人类和各类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在森林培育过程中,能够给人类带来木材、林副产品,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带来生态效益,还能够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更多就业岗位产生社会效益。

2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是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共同基础条件,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基础。目前,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基本方针。因此这要求我们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治理,倡导生态农业建设,致力于将我国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社会。目前我国正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耕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旱灾害频发、雾霾、沙尘暴等各种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们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居民的各类生产生活活动,极大地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3森林培育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建设总是离不开植树造林,通过森林培育实现生态环境友好发展。森林中的各类植物、动物在生态环境中的物质生产、能量储备以及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就是森林的价值体现。森林具有复杂的结构、广阔的分布和空间占有量大的特点,因此它能够深刻影响生态环境建设。

3.1森林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煤矿、石油等矿产资源的使用量剧增,由于缺乏有效的环保措施,或矿物燃料的使用不当,使得空气造成巨大污染。空气中夹杂的烟灰、粉尘、有害气体若是被人体吸入,将严重危害人类呼吸系统,严重的可能致癌甚至威胁生命安全。近年来的雾霾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业污染形成的废气、微小颗粒造成的。森林中的生物就能够有效的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比如植物的叶子叶片面积大,利用叶片上的褶皱和绒毛即分泌的粘性油脂和汁液能够拦截微小颗粒的移动,对其有明显的过滤和附着作用。同时森林中的各种树木也能够利用旺盛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能够有效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3.2森林能够调节气候,减缓温室效应

森林可谓是一个天然的氧气制造厂。氧气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人们在一呼一吸之中需要大量的氧气同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并且在人类各类工业活动中大量使用煤炭、石油天热气,这些物质在燃烧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一旦大气中蕴含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超出自然可承受范围就会导致温室效应的形成。温室效应会带来全球气温升高,进而产生暴雨、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等问题,对人类威胁极大。森林中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就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且这种吸收能力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强得多。全球气温得到良好控制,减缓温室效应的同时也增加空气湿度,调节了气候。

3.3森林有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且分布区域广,受灾面积大,尤其是地形复杂的山岭山丘地区。森林培育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一项重要措施。森林植物的树枝树叶在枯萎落地之后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会在土壤中形成一层较厚的腐质层,就像是一块海绵,拥有强大的吸水作用,能够吸收雨水、减缓水流速度,起到削弱洪峰的作用。同时繁茂的植物又能够截留雨水,减缓雨水对地表的冲击力,保持水土。另外,处于地底下的植物庞大根系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它们能够紧紧地抓住土壤,减少土壤随雨水的流失。因此,植树造林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保持水土的重要措施。

3.4森林能够防风固沙,抑制土地荒漠化,提高土地利用率

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是我国沙尘暴、土地沙漠化十分严重的地区。沙尘暴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土地沙漠化则侵占我国大量耕地,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森林在遏制沙尘暴过程中起着一道屏障的作用。森林作为一条天然的防护带,能够降低风速、改变风向,其根系可以加固土壤,进而可以缓解沙尘暴肆虐。沙尘暴得到控制一定程度上也缓解土地沙漠化,减少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损失。

3.5森林是一个庞大的生物系统,有助于保护生态多样性

生态环境建设离不开整个生物群体的参与。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世界上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但也有不少物种正濒临灭绝。森林培育能够为这些濒临灭绝的珍惜动植物建立一个适合它们的栖息地,这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白成斌.浅析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J].农林科研,2016(6).